Kindle,昂贵的泡面周边
编辑导语:曾经风靡一时的时尚阅读神器“Kindle”近期发布退出中国市场的通知,意味着Kindle即将沦为“泡面神器”,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本篇文章作者分析了Kindle的商业模式以及用户模式的改变、交易方式的改变等相关内容,感兴趣的一起来看一下吧。
前几日,亚马逊kindle服务号发布通知,将于明年6月30日,在中国停止kindle电子书店的运营。
这意味着,这个曾经风靡一时的阅读神器,即将沦为“泡面神器”。
一、为什么选择kindle 贝索斯谈及Kindle的理念:专门为长篇阅读打造。
相比手机、平板,搭载墨水屏的kindle没有手机、平板等设备刺眼,能够避免视力受损。
另外,由于Kindle是专业的阅读器,比起功能繁多的手机、平板,Kindle相对不会让使用者分神。
而相比纸质书本,除了本身不方便携带之外,在公开场所阅读,会被人认为是装逼,另外如果想看跟一些比较敏感、让人兴奋的图书,就会让人很尴尬,电子书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但kindle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
墨水屏仅支持黑白灰的呈色效果,对于带彩色配图的书籍,Kindle便被吊打。
因此很多人购买Kindle之后,仍然会回归手机、平板和纸质书的怀抱。Kindle成为名副其实的“泡面神器”。
二、排他性的商业模式 kindle是作为亚马逊电子书业务的重要入口而诞生。
用户在拥有kindle之后,自然而然会通过亚马逊电子书的生态。强大的技术实力、庞大的书库版权,能满足大部分用户的阅读诉求。用户进行书籍的浏览、下单、复购等操作均在这个生态中完成。
而这个生态的强势,在于对其他平台的排他性。当人们习惯于使用kindle阅读,用户自然难以接触和适应其他平台的电子书。
此时最大的目标,就是如何让用户人手一个。
亚马逊的策略是基于“以硬件获取用户、以虚拟产品赚钱”的策略。当消费者低价入手kindle之后,不断在kindle商城内购买电子书,才是亚马逊的主要盈利之处。
三、用户习惯的改变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原理,用户对于书籍的需求大致可分为三层:
买得起、能看完、可分享。
在中国市场,书籍永远绕不开一个话题:盗版。随手可得的盗版资源,使得人们不愿意花钱购买正版电子书。
虽然近几年盗版治理、版权意识加强,但各种阅读APP的下场,尤其是微信读书,19元的无限阅读卡,在kindle上也就购买两本书吧。还不包括其他动则免费送的阅读平台。
这对Kindle伤害极大。因为他更依赖用户对电子书内容的付费。
而在阅读时长上,用户的习惯正在往短、频、快上进行转变。
除去每日必要的睡觉和运动时间,剩下的基本是碎片化,集中在上厕所、吃饭、喝咖啡、睡前助眠等。
在碎片的时间内,用户对于信息的快速获取变的尤为重要。当下的短视频、公众号、快新闻,其实也都是在解决这个痛点。而长篇阅读在碎片场景下则显得笨重。
回到阅读本身,文章的评论和重点内容的整理,微信读书做到了极致,而反观kindle,貌似已弃疗。
更别提阅读后通过朋友圈进行分享装逼,这类精神上的高级追求,kindle连个扫码分享的功能都没有,差评。
四、交易方式的改变 打败你的常常不是同行,而是外行。
除了价格因素会影响价格敏感群体外,更重要的是内容的交易方式发生了变革。
传统的交易模式,是人找书籍。当满足用户所需的阅读诉求,需要进行大量的书籍库存,从而引起成本增加,降低平台竞争力。
而在新零售的背景下,趋势是书籍找人。基于用户平时的访问习惯和阅读分类,通过大数据来计算书籍与用户的匹配度来决策是否适合,加上书籍推送、邀请曝光等方式来缩短交易链路,提升交易效率。
国内如微信读书、番茄小说等平台,借助微信的社交关系链、抖音的兴趣传播链,提升了整个交易引擎的效率。反观kindle……
当然很重要的一点,还是推出了免费无限卡。大量书籍都可以免费阅读,不仅让读者省了钱,还节省了找资源的时间。对Kindle这种主打硬件的电子书阅读器来说,跨界而来的降维打击更有杀伤力。
五、写在最后 当下各种短视频、快资讯、APP,都在时刻抢夺着我们的注意力。
但是专注深度的读书,真的是最高性价比、最大回报率的个人投资,我们依然能够坚持和享受阅读的乐趣,和专注阅读的便利。
也许阅读的方式和媒介,还会有更多的创新和变革。但是,养成阅读的习惯,是没有错的。享受阅读的乐趣,收获阅读的价值,是不会变的。
本文由 @话多的熊仔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