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新春将至,各大巨头的打法差异
身体是一切财富的基础,也是最宝贵的财富。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的今天,有限的线下医疗资源已经不能满足需求,用户和市场都将目光投向了互联网医疗。本文作者对几个互联网大健康产品进行了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都说数字医疗赛道前景广阔,是公认的“蓝海”。
目前在这片“蓝海”里掘金的巨头不在少数,其中仅港股市场就有阿里健康(市值448.87亿港元)、京东健康(1383亿港元)、叮当健康(159.37亿港元)、平安好医生(156.8亿港元)四家互联网医疗龙头企业。
从以上的市值来看,京东健康可谓是一马当先,阿里健康和平安好医生则不温不火,而刚上市的叮当健康则稍显落后。
但从具体的业务发展来看,这几家企业却各有千秋。
一、阿里健康:流量+平台=规模优势 “出生在罗马”的阿里健康,比京东健康、叮当健康都要“早入行”,并且电商基因强大,但对于自身业务的发展内驱力却并不积极。
这一点,从直营业务和O2O业务两个方面可以看出来。
第一是,阿里健康的O2O业务,发力较晚。到2020年3月,阿里健康的医药蜂鸟即配服务才只覆盖了14座城市。
第二是,在自营业务方面,即便背靠阿里,阿里健康也没有自建物流体系。除与相关企业合作外,阿里健康药品运输只能通过第三方快递。
这也是为什么在阿里健康大药房买药,会收到来自不同物流企业的快递,配送时间不确定是其一,配送体验不佳是其二。
不过,正所谓“天生丽质难自弃”。
即便相对于对手而言,阿里健康表现“佛系”,但也不可否认,背靠阿里集团,阿里健康的规模扩张有很强确定性。
首先是多元流量入口,阿里健康背靠淘宝、天猫、支付宝、钉钉,无论哪一个,都堪称“超级APP”。只要阿里健康有想法,淘宝天猫守护医药电商基本盘,支付宝深耕医保业务,钉钉to B拓宽职业健康细分垂直业务也是比较具有想象空间。
而且这 些流量入口动辄10亿的用户规模,让阿里健康的流量成本远远低于同行,营销费用直线下降。
其次是流量优势打造的规模壁垒,这里的规模指的是用户规模和营收规模。
作为目前数字医疗的成熟卖药业务,其营收数据其实就是来自医药电商的订单。按照互联网流量逻辑,有了用户,才能产生订单。数据显示,2020年度,阿里健康的线上自营店的年度活跃消费者数量就有4800万,天猫医药平台的活跃消费者超过1.9亿。
所以凭借流量和平台,阿里健康增速快,规模优势明显。
二、京东健康:供应链+内驱力=护城河 因着刘强东一句“京东健康在健康领域里做好了,能再造一个京东”,让京东健康不敢慢下来。从2019年独立以后就一路狂奔,独立一年就顺利上市。
京东健康之所以能发展迅速并且市值上千亿,有两大优势为其建造了竞争壁垒。
第一个是物流供应链体系。
对于“卖药”生意,不管是自营电商还是O2O即时配送,物流供应链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毕竟买的衣服鞋袜包裹丢失只是财务损失,治病的药丢了,那就是生命损失了。
所以和其他品类相比,医药品类对于平台的可信赖度、供应链的可靠性和物流速度都要求更高。
京东物流这位“大哥”无疑为京东健康提供了后盾。
凭借京东物流,京东自建的供应链体系可以直接服务于京东健康。所以不管是仓储系统还是即时配送系统,京东健康的履约效率都更高。数据显示,目前东健康O2O业务布局200座城市。这对于提升用户体验而言,是十分关键的保障。
第二个是京东健康极强的发展内驱力。
要知道,京东一向比较“爱惜羽毛”,京东健康也不例外。
凭借强大的发展内驱力,这些年,京东健康的业务布局,虽然创新少,但底子扎实。
首先是G端智慧医疗市场。
在京东健康的医药电商、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智慧解决方案四大业务板块中,智慧解决方案也就是智慧医疗业务,最吃G端资源。
而相对B端客户,G端客户显然对平台要求更高——轻易不合作,合作之后也不轻易换平台。基于京东健康在用户群体中的口碑,其在G端市场的资源更为稳定。
其次是下沉健康市场的拓展和布局。
在下沉健康市场上,京东健康胜在用时间换规模。
其实,在三四线城市,数字医疗的需求和供给矛盾更加突出。
京东健康从2014年开始布局关注,通过京东大药房和药采京两项业务,前一个通过加盟模式升级县域传统药店,后一个搭建B2B平台触达乡村。
再者是B端商家业务。
所谓的B端商家业务,其实就是批发业务,目前主流的互联网医疗企业里,只有京东健康在做。B2B平台“药京采”的下游采购商家超过17万家,虽然对营收的贡献还没有医药电商业务突出,但蚊子肉也是肉。
谁又能否认京东健康的“卷”没有回报呢?
三、平安好医生:医疗底色+保险服务=特色道路 互联网医疗企业前期主要依托母公司资源进行拓展,比如阿里健康、京东健康依托电商平台成长,而平安好医生作为平安集团旗下增值医疗服务,凭借和平安集团的协同效应,打通集团的保险业务,依托保险医疗,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从财报数据来看,平安好医生的核心业务是在线医疗,其次是健康服务。
其中,上半年,医疗服务实现收入为11.32亿元,占总收入40%;健康服务板块的收入为16.96亿元,占总收入60%。
虽然目前在盈利、营收增长方面,平安好医生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但其自建医生团队的差异化运营模式,让其医疗底色更为浓厚,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品牌效也日渐增强。
此外,医药售卖和在线诊疗、健康管理等业务的关联性本就极高,将三者完全打通,形成医疗服务体系闭环,是互联网医疗企业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平安好医生则是朝着这一路线,较早的迈出步伐,避免沦为纯纯的“卖药”平台。
在上一个财年,平安好医生借助平安集团的资源构筑保险+医疗的闭环,推广针对B端的员工健康管理服务和瞄准C端的付费会员业务,效果较为显著。
以平安好医生的付费会员业务为例:数据显示,上一财年末,平安好医生注册用户4.2亿,全年积累付费用户数增长超3800万,付费用户转化率为24.8%——在上半年,这一数据仅为5.4%。
付费用户转化率增长,说明用户对于平安好医生的认可接受度高,并且不仅仅是为药品买单。相比单纯售药,医疗保险和健康管理业务显然更具长期性、持续性,并且在客单价方面,也会有更好的表现。
四、叮当健康:用户质量+重资产=长期价值 过去,叮当健康凭借“28分钟送药上门”的口号深入人心。
对于一些懒癌症患者,叮当健康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对于便利性的需求。虽然用户规模不是最大的,但是叮当健康的用户为其营收贡献却不少——3390万的用户让叮当健康2021年的收入,排在中国数字零售药房行业第三。
相对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叮当健康的扩张更为谨慎。
从2016年开始,叮当健康从轻资产模式转型为重资产模式,自建线下药房、自建配送体系,目前叮当健康自建自营的智慧药房有348家。
虽然前期投入巨大,但是对于平台的长远发展来说,却更为稳妥。
一方面,自营线下药房,能够保证SKU稳定,旗下各智慧药房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一致服务于平台用户,减少品牌内耗。
另一方面,对于叮当健康的用户而言,一家有品牌保障和稳定的配送线下药房,24小时服务,对于临时用药需求来说,是一个更安全的选择。
目前,叮当健康的数字医药业务还在稳步扩张中,并且成功IPO后,也为后续 发展提供了更多资金。
即便目前叮当健康的数字药房体量还只是行业第三,但是随着其重资产模式下长期价值得到释放,未来还具有很大变数。
五、结语 来自中商情报网的报告显示,中国数字大健康市场规模由2016年的1100亿增至2021年的4090.9亿,年均复合增长率29.3%,预计2022年中国数字大健康市场规模将达到6125亿。
然而不管数字大健康市场规模如何,如今阿里健康们发展最为成熟的还是医药电商业务。从数据上来看,阿里健康2022财年卖药赚的179.11亿元,占到总收入的87%;京东健康今年上半年卖药赚的175亿元,占总收入的86.6%;叮当健康,则是将近97%的收入都来自卖药。
至于健康管理、在线问诊、智慧医疗等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
好在市场发展向好,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即时到家数字药房市场2030年将达到138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4.3%。
并且阿里健康们也在加大其他数字大健康业务的发展投入。
短期来看,阿里健康们难以摆脱“医药电商”标签。但从客观发展角度来说,通过卖药这项已经形成成熟商业闭环的业务活下去,才能为数字健康这盘大棋铺路。
作者:李七柒
来源公众号:深眸财经(ID:chutou0325),洞察商业逻辑,深研行业趋势。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深眸财经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