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信、抖音,再到知乎,为何都攥不起“圈子”
在微信圈子、抖音圈子宣布关停之后,近期,知乎也宣布将于明年3月下线知乎圈子。那么为什么,与“圈子”相关的互联网产品似乎都逃不过“关停”的命运?圈子类产品做不起来,本质上是缺乏了什么基因?本篇文章里,作者便发表了他的看法,一起来看。
“圈子”,无疑是一个普罗大众都极为熟悉的词汇。在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圈子”司空见惯,然而在网络中,“圈子”则似乎成为了一个被诅咒的名字,几乎但凡是与“圈子”一词有关的产品,最终无不以停运告终。继此前的微信圈子、抖音圈子关停后,日前知乎方面宣布,知乎圈子将于2023年3月27日正式停止服务。
在知乎圈子日前发布的公告中,这个功能随着想法、话题功能的升级,已经变得可替代。并且官方表示,在圈子、想法话题产品更迭期间,所有的合规圈子将转化为话题。简单来说,知乎圈子所承载的功能已经有了充分的替代,用户活跃度更高的想法和话题功能已经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2019年年末,知乎方面上线圈子功能,彼时这一功能被视为是“知乎版超话”。“在知乎这个社区里,存在许多有着相同兴趣、特征的人群,圈子用小型群组的方式,为这些用户提供一个更集中、更轻松的交流和互动环境”,这是知乎方面对于圈子的定义。很明显,这都是一个与知乎相对独立,但又与微博超话、豆瓣小组、百度贴吧近似的产品。
其实早在大半年前,知乎圈子就已经处于基本名存实亡的状态。因为有用户在知乎上反应,无论是申请什么类型的圈子,官方都会回应已存在同类型的圈子,等于说是在实操层面拒绝了新圈子的产生。
那么从微信、抖音,到知乎,“圈子”为什么就一直做不起来呢?
这类产品的优势其实非常简单直接,只需用一句“人以群分”就道尽了优势,是为了让志趣相投的人聚在一起,以更轻便的方式,搭建起相同主题、兴趣交流的桥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圈子其实是兴趣社交的典型代表,而顺着这一线索向前追寻,百度贴吧乃至更早的BBS、论坛。都是基于兴趣而生。
共同的兴趣往往也就意味着共同语言,能够更容易形成基于相同兴趣爱好的圈层化社交体系。特别是对于知乎这类内容平台而言,想要提升用户留存除了优质内容外,将不同的用户联系在一起、形成社交关系显然也是个不错的选项。而想要让完全陌生的用户有社交的需求,相同的兴趣无疑可以成为起点。
无论微信、抖音,还是知乎做圈子,其实都遵循了这一逻辑,但这一产品本身的缺陷则限制了其继续发展壮大。毕竟硬币总是会有另一面,“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一特性使得人们总会更关注自己喜爱的人或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而以兴趣为核心的社交平台打造的就是一个想象共同体,这种共同体往往也会导致“圈地自萌”。
由于圈子内的成员都会有着同样的兴趣,这就导致了大家不论思维、行动都会表现出极高的一致性,并且在同样的思维模式行动方式作用下,会让圈子内的成员产生舒适区,天然带有反对改变现状的保守倾向。而不同圈层之间的泾渭分明则会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平台方难以建立一个有效的运营体系,只能完全依赖圈子内的成员进行运营。
纯粹依赖产品驱动,无疑是微信、抖音、知乎旗下圈子功能的失败。其实无论线上、还是线下的,要能长期发展都必须设立某些门槛,否则必然出现反向淘汰,使得圈子里的优质用户流失,继而使得圈子没落。但知乎、微信和抖音的圈子产品都是大而全,并且极度中心化的产品。
而垂直于一定话题范围内、且有门槛的产品,诸如特定领域的BBS,其实直都到如今都有一批延续了超过20年的存在。但这类产品其实并不符合知乎、微信、抖音的诉求,而大众化的产品则是需要强运营来搭配的,比如说百度贴吧的繁荣与贴吧吧主的无私奉献显然就密不可分。
然而遗憾的是,百度贴吧繁荣的土壤如今已不复存在了。在商业化成为互联网世界绝对主流的当下,指望一群用户来用爱发电是不现实的,君不见B站都在财报中反复强调自己为UP主增加收入做了种种努力。一个纯粹为了赚钱的运营者是不太可能为圈子的长远发展服务的,竭泽而渔显然才是更加现实的做法。
事实上,除了抖音圈子外,微信圈子与知乎圈子在停运前都早已成为了一个纯粹的广告栏,除“英雄联盟”、“钓鱼”、“考研”等少数有高热度的圈子外,其他圈子基本上都被广告占领、失去了价值。
所以看起来虽然很美,但实际操作中却发现弯弯绕绕太多,再加上“兴趣社区”这一模式一直都没有出现大的突破,十几年前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因此圈子这类产品当然也就做不起来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三易菌;公众号:三易生活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9DEEUC1tDaveMN47egmg4Q
本文由 @三易生活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