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时局下如何做好工具产品
在如今的动态时局下,如何不受单个产品维度的局限,适应好不同的场景,做好过渡和承接呢?本文作者以工具产品为例,分析工具产品如何立足,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帮助。
近期很多朋友聊天交流时候提及如何拓展自己的产品领域,不受单个产品维度的局限,动态时局下适应好不同的场景,做好过渡和承接。这样在公司转型转方向时候仍然有一席之地,不至于被裁掉,可以处于一个比较舒服的状态。那确实,今天就以工具产品为例,来说一说工具产品怎么立足。
01 工具产品的职责和范围 一般而言,工具产品主要是对某一个工具平台负责,对工具的从0到1建设,从1到N的版本迭代负责。本文主要讨论的是B端工具,工具产品是大体的一个方向,通常也都是有固定的流程和机制所配合,在工具上实现某一流程的系统化,自动化,来达到规范的目标。
通常工具平台是有明确的场景和明确的目的性,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工具的诞生主要是2大作用:1是商业化平台(俗称赚钱平台),2是降本增效(俗称提效工具)。
第1类在公司里有比较清晰的商业模式,咱们平台主要是实现确定的流程,引导用户怎么了解平台,怎么使用和怎么计算费用,只要用户顺利把流程走下来就可以拿到对应的收益。比如语音、视觉类算法服务的开放平台,就是算子包装成API服务,按QPS来收费。通常平台的易用性可用性是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算法本身的能力,比如A公司的人脸识别效果和性能比B公司的好,但是A公司平台不如B公司的好用,那么用户大概率还是会选择A公司。
关键的决策点不在平台本身,而是平台背后的服务和能力。当然也可能涉及到实际的收费情况,每一个服务的成本。但是如果AB两家能力、价格相差不大,B公司的平台流程更顺畅,平台售后服务更佳,那B公司是有优势的。
第2类主要是公司内员工提效工具,在固有流程上简化人力,让平台代替人做了重复工作,并进行自动化流转,比如审批流、搭建活动网页、调用某个通用服务。这类工具做起来界限比较不明确,最基本的是走完一遍流程即可,量化收益主要是根据节省人力PD,节省机器成本、电力成本、GPU卡来衡量到金额,为公司也省下一笔费用,提升效率。
这类衡量工具好坏的标准也多样化,不同场景工具指标不一,也看响应速度。整体对工具的满意度会从NPS(净推荐值)来看。
提效工具其实严格来说也有公式,是相当于Value= 无工具状态的平均总成本-工具产研开发成本-完成工具后的平均总成本,如果仍然大于0,那就是达到预期的。比如一年花在原有流程的人力100PD,改进后流程的人力是40PD,设计开发工具是20PD,那结余40PD就是真正拿到的收益。机器成本也是诸如此类折合计算。
所以工具产品还是比较稳妥的,职业发展路径也比较清晰。那么什么时候危险呢?就是在整个业务线没有了,在流程都不需要的时候,那平台也有点鸡肋了。第2类工具产品也在往第1类去转型了,因为疫情当下的卷心菜时代,增加收入是第一要素。
02 搜索领域的工具产品挑战 比如原来做AI工具的方向因为公司转型被派到搜索流量领域,那就直接得去做更普适化的工具平台了。如果一旦到业务场景驱动的工具平台,那产品的重要技能点就变成理解业务,结合业务流程和用户体验问题进行建设优化了。和原来AI平台需要一定的技术理解,算法策略的思维完全不同了。
拿搜索来说,一般公司的搜索业务都是流量入口,做流量变现,很常用的一个工具就是广告位申请审批平台。那么搜索这里有多少个资源位(广告位),每个可以开放多少个位置,怎么控制频率,不同位置的量化价值是什么样的,怎么计费,怎么衡量效果。前期这些业务调研都是必经之路,对于新开始的平台最好的方法就是对标。
工具产品的介入调研,可以从类似领域的类似平台进行入手,如果有公开的数据可以加以参照,特别是大的流程机制可以借鉴,保证稳妥。以及衡量不同广告资源位的价值,对比多个平台相对来说有一定标准的,其实可以直接拿来用,结合当下公司的情况稍作调整。
如果是习惯做B端平台的产品同学,会在确定的问题上有明确的答案,可以定向优化和迭代。但是对于搜索场景的B端流程,可能要结合C端的体验和功能性进行及时调整,相对来说即使是做B端平台也不会那么确定。如果有对应的C端产品跟你对接,那还能省一部分工夫,如果缺少这个角色,只有运营同学对接,那显然还需要把C端这里链路补全想清楚,那就工作难度进一步增加。
但是对于本身的工具产品,沿用B端的方法论还是有一席之地的。
1)把需求点收集,进行归纳分类,哪些是解决可用不可用问题,哪些是体验易用性问题。
2)根据业务流程重要度,把功能进行拆分依赖关系,哪些一期得先做打地基。
3)如何衡量这些功能建设后的价值,从0到1的作用量化,可以根据指标监控。
当然节奏也需要根据业务紧迫度,资源稀缺性进行调整。
03 淡定对待变化,时刻做好准备 当然了,在互联网公司变化莫测的当下,多做些准备还是多多益善的。我们需要积极面对领域的变换,产品岗位的调整,业务的变动,我们也可以把原有岗位的亮点进行继承,迁移到新领域中。
互联网号召“拥抱变化”,也流传着“唯一的不变就是变化”这样的俗语。的确高收益也伴随着高压力高风险,在时局变化时候多一些信息的互通,多一些技能的尝试,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B端产品从大趋势来看是很有市场竞争力,很有方法沉淀和可复制性的。只是在公司领域波动时候会更宽泛,涉及调整,但也不用慌。只要耐得住性子,坚持把B端产品做踏实,兼顾新知识点的吸收,后面的路一定会越来越广。祝福在互联网各自领域耕耘的彼此,会见证更好的时代,更多元的未来。
作者:一丁,“数据人创作者联盟”成员。
本文由@一个数据人的自留地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