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聊”能复制到海外吗?
编辑导读:一款社交产品的成功有其时代背景和独特的产品体验,并非完全照搬就能受到同样的欢迎。“爱聊”就是一款产品,模仿者众多,但成功者甚少。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可能这个问题一直是困扰着每个社交从业者,社交产品笔记同样也充满好奇。
在此之前,笔者或多或少也接触过曾经复制“爱聊”的团队,他们最终都没有成功。
如果让社交产品笔记总结失败的原因,可能会有很多。不过追本溯源,应该是我们还未真正研究透“爱聊”模式的精髓。同时,我们对海外市场的判断也会出现严重的偏差。一方面是国内陌生人社交产品的天花板,另一方面是海外市场的打法差异,两者之间似乎难找到一个完美的衔接点。
一、爱聊的精髓是什么? 一款社交产品的成功有很多要素,以下社交产品笔记只能从自己已知的视角阐述观点。
社交产品笔记认为爱聊最有鲜明代表的是“比较完整的生态”——爱聊像是一个大熔炉,用户总能找到自己的生存场景。
如果喜欢做调研的朋友,当你尝试去了解每个场景且足够多的爱聊用户的时候就会发现,爱聊的用户总能找到属于自己“圈层”。当然,如果找不到肯定会流失了,但至少我们能发现的几类人群,如高付费、低付费、白嫖党等等都在爱聊中获得了不同满足。
一个用户的 ltv 是非常重要的指标,用户进到爱聊的主场景 1v1 中的时候,如果他发现不喜欢,他可以去家族;如果家族还不能行,他可以去看直播。笔者不方便说这个底层逻辑,如果没有搞懂大家可以去场景中去深入体验一番,自然明白。
从需求端来看,用户消费层级太多。正常抓住一两种就很不错了,但是一个平台上能留下三种以上的确实很难了,同时平台还要有充足的场景氛围让每一个层级的用户去消费的动力;从供给端来看,真正做到去公会化是屈指可数……
多了就不说了,特殊时期笔者多聊海外市场。
二、海外版爱聊的雏形? 截止到现在,笔者还没有发现完全能够效仿“爱聊”的海外社交产品。但也出现了与之相似的出海产品——Meete 和 SeeYa。
Meete 和 SeeYa 的榜单成绩都非常不错,早期SeeYa都排进了《2021年12月中国非游戏应用出海收入排行榜Top30》,当时月流水应该在150-200万美金左右;Meete则更多一些,大概在 200-300 万美金之间,巅峰可能在300-400万美金。不过目前再看榜单,SeeYa 缩量比较明显,比当时少了一半的营收;Meete 营收大概少了 10-20%。
SeeYa 只做美国市场,Meete 则面向欧美市场。
下面是笔者摘录的一段关于使用者的评价,基本都说出了一些点出来,社交产品笔记就不再多言了。
数据来源:Reddit
译文: 我让我的一个匹配对象说“pineapple”,她发了一段她说话的录音,听起来像英语是她的第二语言(这是可能的),然后我问她来自哪里,她说我所在城市的一个地区。现在让我先说一句,我的个人资料里满是表情包,因为我一开始就是从这款应用里画出来的。在那次小小的邂逅之后,我觉得她可能是真的,于是贴出了我的真实照片。然后平台让我支付四美元,我支付了,然后她消失了。但我所有的匹配者都非常漂亮,他们都是“在线”的,谈话时非常活跃。
截图来自SeeYa
首先,这两款产品只是复制爱聊的主场景,且没有 Vedio 和 Live Stream,非常简单,但主场景背后的逻辑并无太大区别。
这类产品核心逻辑是供给端去哪里找?
截图来自Meete
一个是公会,一个是邀请,这背后的逻辑也没有办法去百分百做一个验证, 但笔者趋向相信这两款产品要做“去公会化”。
截图来自Meete
三、在海外是否能完全复制爱聊? 显然鲜有人能够复制整个“爱聊”的生态。这其中的影响元素有很多。社交产品笔记认为这是基于“real or fake”的问题, 根本原因是线上的满足和转移到线下真实的满足体验永远不一样;直接原因是海外众多市场用户的社交环境差异很大。
在欧美市面上的陌生人社交产品基本有两种派系:一种是 old school,如 match.com、Badoo、Tagged 这种早期积攒了大量的用户基础,一种是 new school,如 Tinder、Bumble、Hinge 这种后期在玩法上大大提升了效率,网罗了一大批 80、90 后。无论是 old school 还是 new school,都没有把平台生态(场景)多样化。
至少现在来看是这样的情况。
#专栏作家# 社交产品笔记,微信公众号:社交产品笔记,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某独角兽社交产品公司行研,拥有多年海外产品经验,对于社交行业有一定的研究和洞察。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