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放开IP属地:震慑,大于杀伤
#本文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原创激励计划》出品。
微博全量开放IP属地功能了!不少网友都对这一功能发起了热烈讨论。一来,人们好奇IP属地功能的开放会对个人隐私造成哪些影响;再者,在这个几乎人人都可在互联网上发言的时代,微博开放这一功能之后,又会震慑到哪类触网人群呢?
这两天,微博上最热闹的事情,无疑是微博自己瓜。
微博全量放开IP属地功能,这一新闻,直接冲上热搜头条,引发了大量的关注与热议。
其中,人们讨论最为热烈的议题,就在于对隐私泄露的担忧。
其实,网民对于地区暴露的担忧,早已不是一天两天。翻开微信通讯录,我们的好友中,有不少就“来自五湖四海”。
不少人在网络面前,通过随意填写所在地,隐藏着自己的真实信息。在隐私被无限暴露的今天,得到一丝丝安慰。
但在微博中,IP属地被放开,这一选择权,也被剥夺了。
不过,在声讨声里,也不乏支持者。甚至还有不少人认为,只显示地区,不足以解决冒充热点当事人、恶意造谣等问题,希望加大展示力度。
众说纷纭下,微博的这项举措,究竟会带来多少隐私危机?又能够对解决冒充当事人、恶意造谣、网络暴力等问题,带来多大帮助?
一、你的属地,不是今天才开始暴露的 或许,很多人是因为微博的影响力,才注意到所属地被透露这个问题。
但实际上,我们的所在地,我们的IP,早已不只属于我们自己。
早在十几年前,随便登录一个论坛,或者与任何一位QQ好友聊天,系统就会自动将我们的所在地展示出来,而且远比今天微博展示的更为详细。
就算在今天,许多注重用户体验的产品,已经隐藏了IP展示,隐藏了对用户入网地址的展示。
但那也仅仅是不向其他用户展示,对产品、网站来说,用户的个人信息,就像清水一样透明。
大数据推送,把我们关注的商品送到面前,一切的基础,不也正是我们的地址、性别、年龄、行为数据吗?
而微博全量放开IP属地功能,仅展示至省级行政区,相比过去、相比我们平时泄露的个人信息,不过是九牛一毛罢了。
正因如此,另一种质疑声音,也就更显得有理有据:在那个IP、所在地更为赤裸的年代,恶意造谣、网络暴力等问题,都没有彻底禁绝。今天微博再次展示出IP属地,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二、展示属地,意义几何 确实,对于网络经验丰富的老网民来说,IP属地信息的暴露,不会带来什么实质影响。
他们不仅亲身体验过那个所在地、IP都毫无遮掩的年代,甚至还经历过更为野蛮的信息暴露方式,比如,人肉搜索。
现如今,微博将个人信息展示范围,局限于省级行政区,对于他们而言,甚至是一种隐私保护,不需要暴露自己的所在市、所在区、个人IP。
这样的公开程度,自然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心理压力,更不会带来任何的行为限制。
无非是一场,和大家一起热议隐私问题的网络狂欢罢了。
而对于另一个群体,那些真正热衷于造谣、冒名顶替、阴谋论,并从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行为中,获得利益或快感的“惯犯”。这样的信息公开,更像是在装满现金的保险箱上,锁了一把文具店3块钱买来的玩具锁,起不到任何实质意义。
他们早已有了充沛的准备,虚假的IP,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觉悟,还有各种大众叫不出名字的黑客手段……仅仅展示IP属地,对他们来说,又能有多大的影响?
而政府、国家,对于极端分子、行为过激者的打击,也自有相应的人手与手段。仅在上海疫情期间,受到法律惩罚的造谣者、造谣组织,就不计其数。
那么,微博全量放开IP属地功能,究竟还能影响到谁?
真正会受到影响的,是那些涉网不深,尤其是随着智能手机普及后,才开始深度接触网络的社会大众。
他们对网络信息知识的了解较浅,虽然也在新闻中看到过大数据、隐私暴露等新闻,但对自己的IP、所属地早已不是秘密这件事,并没有深刻的认知。 他们对网络的隐秘性,还存在着一定幻想。认为自己在网络中,即使存在过分的发言、行为,也不会对自己的现实生活,造成任何影响。 他们的潜意识中,更对网络的保护产生依赖。就像很多人不敢在现实中发言,在网络里却像改变了性格一样,肆无忌惮地说出曾经不敢说的字眼,随意发泄出在现实中积攒的不满,甚至展露出在现实中必须隐藏的些许恶意。 能够对他们造成影响,微博此举,就已经有了不小的收获。
毕竟,这个群体基数足够庞大,综合影响力也足够惊人。
尤其在当下,全国疫情形式严峻,却有一部分不法分子,借机大量制造谣言,对国家、社会的安全稳定,对抗疫事业的有序进行,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不良影响。
虽然造谣的人,只是极个别不法分子。但在谣言扩大的过程中,真正做出传谣行为、让谣言扩大的,却还是不知道真实情况的广大群众。
原本善良的大众,为什么在谣言面前,成为了最危险的传播者?
三、大众,谣言的一部分 编造谣言的不法分子,有着各自的目的。
而在人们把谣言信以为真,并转告给亲朋好友的过程中,所持有的想法、目的,当然与恶劣的造谣者不同。甚至有很多人,是出于善意的出发点。
但这些中性、善意的出发点,却也可能被造谣者所利用,造成谣言的进一步扩散。
1. 谈资 谣言,普遍都是新奇、容易博人眼球的事情。
对于每日都重复着单调生活的大众而言,这些谣言虽然不知真假,却是非常罕见,能够引起关注和讨论的事情。
因此,对于大众而言,新奇的谣言,是一个能打开话匣子的钥匙。就像微博上的娱乐新闻、最新美食的打卡照片一样,能随时当作社交货币,与朋友开始一段聊天。
而不是每次聊天,只有唯一一个低情商的开头:在吗?在干啥?
2. 塑造身份 不仅是单纯开启聊天,人们在与朋友分享、讨论谣言的过程中,还希望通过这样的分享行为,来抬高自己的社交地位。
在百万年前,人类以部落聚居的方式生活。信息极为匮乏,但每一条信息,都可能对部落意义深远。
比如有人发现了甜美的果林,比如有人知道危险野兽出没的消息,都有可能影响到一个部落的生死存亡。
而在部落中,能够分享这些信息的人,自然也会受到其他部落成员的尊敬。
经过了百万年的熏陶,人们的潜意识中,学到了这种社交智慧:向其他人传递消息,能够受到尊敬,能够提高身份。
即使是今天,也是如此。
听说某小区发生了疫情,告诉朋友邻居,离那个小区远一些,可以获得来自他们的感谢。
听说哪个官员离职是因为行为不端,发在微信群里,引发人们的讨论,又会有一种“内部人士”知道内幕消息、被人追捧的感觉。
3. 关心 还有一部分传谣者,本质目的是爱,是关心。
比如,母亲听说儿子所在的城市,出现了感染者。不管她所得到的消息,是真的还是假的,她都希望第一时间告诉儿子,让儿子多加注意。
比如,丈夫听说有医疗工作者被感染的事情,无论这个消息,是真的还是假的,他都会提醒身为医生的妻子,让她多加留心,保护好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的真假,已经没有人去关注了。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在危险面前,这反而是更多人最坦诚的观念。
但这种本是好意的想法,却往往被人利用。在社会群体面前,显得极为盲目。
4. 共情 网络谣言,往往是骇人听闻、惊奇、负面的。
人们在接触这些信息的时候,不仅会有理智上的认知,更会产生情绪上的感受:恐惧、愤怒、焦虑……
这非常容易引发主动传播行为。
随手打开社交媒体,你都可以看到人们为了发泄情绪、寻找共鸣,而发出的信息。
可想而知,一旦他们遇到了那些本就负面的谣言,在恐惧、愤怒之下,又会做出怎样的传播行为?
四、大众,多思考一次 大众是谣言传播的主体。
但大众,却也有大众的弱点和盲目,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
不仅是传播谣言,在很多网络暴力、冒名顶替事件的里,大众同样处于一个盲目却又危险的境地当中。
比如,在“上海女子给跑腿打赏200元被网暴跳楼”的事件中,很多参与“网络暴力”的人,也并非出于极端的恶意。
可能只是一时口快,说了一句略显刻薄的话;可能是自己也身为外卖小哥,看到同行深夜骑行20多公里引起了共鸣;可能是不明真相,只看到了别人的评论点赞众多,就跟风热评。
我相信,绝大多数网民,在说出那句伤人话的时候,也并不希望酿成之后发生的惨剧。
但他们并没有想到,每一个小小的举动,在网络中汇集成汪洋大海,可以掀起多大的骇浪,造成怎样的恶果。
正因如此,让大众在随口评论、随手转发前,再慎重思考思考,就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
而微博全量放开IP属地功能,可以给本非恶意的大众,一个随时随地的提醒:
1)原本对网络不够了解的一些人,重新认识了IP、所属地等问题。从中明白,自己在网络面前,不是一身迷雾。如果自己做出了越界的行为,带来了恶劣的后果,是可以被查到、被惩罚的。
很多人担心隐私泄露的问题,但人们的担心,又何尝不是微博想要的结果?
知道怕,知道担忧,就不敢信口开河。 在一些大是大非面前,发言就会考虑更久。
对于因为网络匿名性,而放开自己内心阴暗面的普通人。IP所在地的公式,如同一颗悬在背后的眼睛。让人们在将要说过激言语的时候,能够想起,还有人在看着自己。
2)电脑前的部分使用者,原本可以藏在虚拟的网名、头像背后,脱离现实,扮演着网络中的人设,体验一种角色扮演游戏的乐趣。而在所属地的提示下,他们的 现实与网络,产生了交界。这降低了他们在扮演网络角色时的代入感 ,影响了他们做喷子、做键盘侠、做传谣者的体验。
而且,这更让人们不断意识到,现实和虚拟世界存在联系。每一句网上的话语,都有可能是现实中的一条生命。
微博全量放开IP属地功能, 震慑,大于杀伤 。
虽然这种震慑,不能影响到所有人。
虽然这种震慑,会随着时间的流失,人们慢慢习惯,而震慑力逐渐减退。
但在这个疫情尚未散去、网上流言又起的当下,我真的希望,这种震慑,影响范围再大一点、再久一点。
#专栏作家# 墨饕,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网络营销人,心理咨询师。擅长消费者行为学、文字传播学、市场营销学等领域。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本文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原创激励计划》出品。
题图来自Pexels,基于 CC0 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