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飞书出品!如何举办一场别具特色的「线上虚拟发布会」?

    UI交互 2022-07-04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g4MjY3MjUzNg==.html?spm=a2hcb.profile.app.5~...

    前言 2022 年 5 月 25 日,「2022 春季飞书未来无限大会」如期举行。

    “Emoji 动效好可爱”、“发布会怎么能开得如此高级”、“年轻人喜欢飞书是有道理的”——这些来自用户的肯定让我们欢欣鼓舞。

    同时,我们也收到了一大波的提问:“直播间的效果是如何实现的”、“嘉宾是如何和场景互动的”、“PPT 的切换是如何控制的”等等。作为发布会的核心主创团队,本篇文章想仅就视效维度来跟大家聊一聊:如何诠释一场别具特色的「飞书线上虚拟发布会」。

    1. 因时而变 随事而制 因为疫情的关系,我们不得不给发布会的线下筹备工作按下暂停键,转向线上形式。从线“下”到线“上”,仅一字之差,却是又一个从 0 到 1 的挑战。

    时间紧、任务重,「线上虚拟发布会」对于大家来说又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每个成员都是抱着既激动又紧张的心情投入到筹备工作中。我们迅速成立了专项调研小组,遍历了国内外各种形式的 虚拟发布会 形式,我们希望从中找到一个最优解,以飞书的设计语言呈现给大家。

    2. 以「People」为核心的设计策略 「人」是先进团队的第一要素

    当我们说一个团队先进,说的不止是业务和市场,更是对「人」的进一步思考,强调人是先进团队的第一要素,而此次发布的 飞书 People 产品能够帮助先进团队谋人事,把人才的价值最大化,把用人的难度最小化。

    就像视频中所言“问题不一定都有答案,但对「人」的探索,却正在成为先进团队的共识”。那在设计表现维度,如何兼顾「组织」与「产品」这两种属性,还能更好的诠释“人”的内核呢?

    会「发光」的发布会视觉识别系统

    以人为进 —— 以人为「镜」

    “人”这个主题,我们再熟悉不过。那么如何解构大家熟悉的话题,每一天都有新的手稿将前一天的讨论淹没,但是让所有人怦然心动的想法却始终杳无踪影。

    灵感迸发的热情在时间的进程中逐渐滋生出疲倦,然而灵感总是在这样垂头丧气的困境中突然跳出来,给了所有人一个惊喜——

    “ 可否试试「光」,我想说的是每一个员工都是一束光,都蕴含着自己的力量,但是需要一个发现的契机或者平台来助力 ”

    “一束光在常人眼中只是平常,我们如何通过视觉的方式来表现出抽象的「光的力量」?是否可以通过一种介质,譬如「三棱镜」、「钻石」 ,让我们能够「看见」无形的力量,或者说是人的「潜力」、「活力」和「多样性」”

    “飞书的 people 产品提供了多维度的信息,把一个人的多面价值充分展现出来。让每一个员工都可以发光”

    顺着这束「光」的指引,「多彩」、「钻石」、「镜面」、「折射」、「晶莹剔透」…一个个或具象、或抽象的关键词如雨后春笋般在我们干枯了 N 天的会议室内冒了出来,视觉设计内核也在这一次讨论后正式确立,并在后续的提案中获得通过。

    由点到面 —— 从概念到主视觉

    前期的概念脑暴只是给我们的命题作文确定了一个核心立意,但是怎么写出个漂亮的开头,关键还得看主视觉的表达。一个个视觉关键词,只是我们设计内部沟通的暗语而已,画面——才是与受众最直接的沟通方式。

    同时,从静态到动态,从二维到三维,后续的场景延伸给视觉的创作提供了多样化的表达空间,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更高层面的制作和考量要求。

    草图推导

    三维搭建

    完稿输出

    用光线「点亮」一套视觉识别系统

    主视觉,只是整场发布会的开始。对于飞书这样大体量的一场发布会,它需要的是在各个场景下的一套完整的视觉解决方案。因此,我们需要将主视觉中的「光」延展开来,照亮整个 VI 视觉识别系统。

    飞书空间 —— 虚拟拍摄 1. 空间 —— 产品的场所

    对于用户来说,飞书是一个 APP,是一个工具,同时,它也是一面镜子,将企业内部真实的协作与管理场景映射到数字化的虚拟世界中。

    我们将这个虚拟的数字世界称之为「飞书空间」。亚里士多德将「空间」定义为「事物的场所」,对于飞书而言,「飞书空间」即「飞书产品的场所」,由虚拟抽象化的人事、招聘、绩效等的界面元素所构成。飞书通过构建这样的空间,助力各个先进企业,让管与理回归本质,人与事互相成就。

    不同于常见的「城市」、「社区」等概念,我们想通过「空间」一词,更多地表达关于「相对性」和「无限性」的理解,其中「相对性」是指飞书内部各个产品之间紧密的相对依存关系,「无限性」则是寓意着飞书未来的无限可能。

    在各个子场景设计上,我们希望尽可能地将飞书产品的特性进行空间视觉语言的转译与融合,例如飞书 OKR 场景的圆环形层叠穹顶、飞书人事场景层叠的用户信息卡片、飞书绩效场景的绩效等级地砖等。每一处空间细节即是一条产品特性的说明,无数个这样的小细节搭建出立体的产品空间,搭配演讲者置身其中的倾力演绎,让用户在看似陌生的全新场景中感受到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

    2. 由面到体 —— 空间视觉语言建构

    空间设计整体延续飞书一贯的视觉风格,同时通过细节的刻画,在强化整体品牌心智的基础上,打造和而不同的新意。

    形:将飞书品牌标识、People 产品标识、钻石等元素作为主次视觉焦点融入各模块,以抽象的飘带元素贯通整个场景,传递整体的律动感。

    色:以飞书品牌的蓝绿双色组合为主,白色作为空间的基础色,营造轻盈的未来科技氛围感。

    质:材质上以轻透的玻璃搭配细腻的塑料材质,冷调的自然光作为主光源,辅以隐藏在结构中的环境光,视觉呈现上达到明亮且干净的效果。

    构:各个子场景的建构以简洁的几何造型为主,干脆利落的直线与柔和灵动的曲线相互交错,空间呈现生动且有力量。同时,所有的元素布局均将用户的视线聚焦至画面中心,且能够顺畅地实现与下一场景的无缝转接,在保留传统虚拟舞台「聚焦演讲者和演讲内容」的信息传达特性的同时,又能够为用户打造沉浸丝滑的数字化观看体验。

    飞书空间

    这次大会,有许多同行输出了相关技术测评。可以看到大家最喜欢的环节是猜测哪里是用 XR、哪里是用绿幕,哪里是用实景。虽然不同的场景,技术实现是大不一样的,但我们最大限度的去做好融合,突破技术壁垒。在几种拍摄形式上进行了切换。为整个发布会增加了趣味性。

    主场景

    产品场景

    3. 设计预案—— 异地拍摄的品质保障

    我们有 12 个虚拟场景,7 个演讲嘉宾,3 种拍摄方式。同时筹备期间,正面临着多地疫情管控。面对大量不确定性,我们的多位演讲嘉宾无法赶赴拍摄现场录制,这给整个前期拍摄带来巨大的风险和不可控性。那我们该如何确保整场发布会的视觉品质和调性统一呢?

    我们第一时间组建了“预案小组”,实现了居家没有绿幕的情况下也可通过简易设备,并利用独有的 AI 智能抠像技术,把演讲嘉宾合成到虚拟场景中。同时在飞书所在的城市工区,利用已有的品牌工作室提前完成绿幕测试与实验,确保无论是异地还是居家,都能保证品质的统一性。

    4. 引擎内场景切换 —— 更丝滑的观看体验

    在虚拟引擎技术应用上,为了突破以往活动中依靠后期特效包装、实现分段场景衔接的过渡方式,本次发布会创新式地实现了引擎内虚拟场景切换,让同一位演讲人在不中断录制的情况下,能够根据演讲内容实现不同场景的自由切换。

    5. 订制化解决方案——更细腻的视效呈现

    虚拟场景的设计制作中,往往会尽量避免白色材质和玻璃材质的渲染,因为这两种材质在渲染过程中很容易因为光线过强而过曝,或者因为光线不足而呈现出不连续的过渡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画面脏脏的”。

    除了前期的实景搭建、灯光调度,还有后期的调色加持,本次制作过程中还额外添加了订制化的美术设计,来获得更加统一、真实的视效产出。

    增强现实——沉浸式的信息传达 演讲内容的呈现最清晰、直观、重要的载体是 PPT。演讲过程中有大量时间需要 PPT 全屏显示。这对 PPT 的美观度要求非常高。演讲者对内容的修改不可避免会精益求精,修改到最后一秒。所以我们对 PPT 需要输出充分的规范,和组件化。在各种紧急情况下保证品质。

    除了视觉美观外,将演讲嘉宾的文字内容转化为 AR 视觉,使得演讲内容能够更加生动地传递给在线观众,提升整体内容可视化的创意性和关注度,这也是我们所追求的效果之一。

    网站体验提升计划 在体验设计层面,飞书官网、活动主站、直播页是每年的重头戏,是发布会与用户接触的核心入口。我们围绕「简化操作」、「增强氛围」、「提升互动感」三个改版方向进行探索实验,以帮助业务更快的达成数据目标。

    1. 飞书官网

    2. 活动主站

    3. 增强氛围与互动感

    除此之外,我们还打造了一套从观看到直播结束的沉浸式浏览方式,这里面既有「首页换肤」、「倒计时」的常规操作,也有针对直播页特殊定制的「动态 Emoji」表情,每一个节点上,用户都可以感受到春季发布会的满满心意。

    动态 Emoji 让用户的表达过程更加愉悦:以前我们也许需要按下无数个静态小表情来强调当下的心情,现在只需要一个动态表情就能更准确、更快速地传达我们的心中所想。

    未来·无限思考 以上提到的设计解决方案,都是在过去的时间里,我们不断精心打磨的颗颗“钻石”,但从更长远的维度来看,我们依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为疫情的关系,线上发布的形式预计会成为未来的常态,那「成本与效果」之间如何获得更大的增益? 这是一个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经历过发布会的同学都会知道,内容的持续变更也是一个不可更改的常态,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从「重后期变成轻后期」,让质量的完成度在时间线上提前一点、再提前一点。

    其实完全线上化后,整个环节更像在拍摄一场电影。未来,新的技术和工具将会源源不断地出现,对于团队成员的整体素质和技能要求也会更加地多元化。镜头语言的转译、分镜脚本的编写、后期素材的合成,导演、编剧、摄影、文案,团队能否快速组建出这样的一支队伍? 设计师 能否在其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展现给观众每一帧的背后都是无数个小伙伴的努力。

    写在最后 3 个月的时间,好像经历了一场漫长的进化之路,这里面要感谢很多人:

    首先是要感谢市场团队的信任和包容;其次要感谢承接整场发布会的第三方执行团队,如果没有他们的的全力支持,我们就没法看到那么细腻的画面效果落地;最后要感谢所有参与此次发布会的工作人员的努力。

    最后我们用一个简短的视频合集,与大家一起分享那段难忘的奋战时光。

    声明:以上信息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及观点,版权归属作者本人及其公司,任何主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该等信息内容。

    相关阅读:

    字节跳动出品!飞书 5.0 品牌升级完整设计复盘 本文阐述了在飞书5.0品牌升级项目中,飞书品牌创意团队的所思所想。

    阅读文章 >

  • 这5位绘本大师的作品,是我每日学习的灵感来源!

    UI交互 2022-07-04
    哈喽大家好!这里是和大家一起进步的南清音。 绘本是一种视觉文学,通过色彩和图案构成的视觉形象来象征世界,让读者从视觉途径去解读。

    哈喽大家好!这里是和大家一起进步的南清音。

    绘本是一种视觉文学,通过色彩和图案构成的视觉形象来象征世界,让读者从视觉途径去解读。现如今绘本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一部分,今天就给大家介绍 5 位世界知名的绘本大师,通过他们的作品来体验绘本的美与独特。

    往期推荐:

    这5位优秀插画师的作品,是我每日学习的灵感源泉! 大家好,我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好久没有写插画方面的内容了,今天还是继续为大家推荐 5 位国外优秀的插画师~ 上期回顾: [link https://www.uisdc.com/paper-cut-posters] Febin Raj 「Behance 主页」 htt

    阅读文章 >

    艾瑞卡尔 艾瑞·卡尔是一位作家兼插画家,他的一生创作了 70 多本书,并且获得了许多荣誉,其中包括美国图书馆服务协会的儿童文学遗产奖和插画家协会的原创艺术终身成就奖(该奖项颁给为童书 插画 做出开拓性贡献的人)。代表作有:《好饿的毛毛虫》、《From Head to Toe 从头动到脚》、《画一颗星星给我》、 《画了一匹蓝马的画家》等等。

    图片出自《画了一匹蓝马的画家》

    他的绘本风格十分鲜明,擅长用色彩鲜明的纸拼贴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在众多作品中还带有立体、折页、洞洞等特殊工艺,让绘本不仅能阅读,还能像玩具一样玩起来。他自己也将其作品称为“可以读的玩具,可以玩的书”。

    图片出自《棕熊,棕熊,你看到了什么?》

    在《好饿的毛毛虫》里面,艾尔就给书本上设计了一个个的小洞洞,每当毛毛虫经过一个地方就会有一个洞形成。艾瑞通过这种方式,向小朋友们展示了一个刚破卵而出的又瘦又饿的小毛毛虫寻找东西吃,最后做茧化蝶的故事。小朋友们通过这些小洞洞认识到毛毛虫蜕变成蝴蝶的过程,从而教会他们生命的成长与蜕变。

    以上图片均出自《好饿的毛毛虫》

    在《From Head to Toe 从头动到脚》中,艾瑞就利用了鲜明的色彩和独特的拼接创作风格,绘画出了 12 种不同的动物。通过“Can you do it”和“I can do it“来鼓励小朋友们跟着不同动物做动作,从而掌握身体部位。

    以上图片均出自《From Head to Toe 从头动到脚》

    艾瑞的绘本不仅有着强烈的个人艺术风格,并且也很善于把认知内容融合到简单有趣的故事之中,让故事和知识自然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图片出自《好朋友》

    安东尼布朗 安东尼.布朗是一位英国作家、插画家,在他 40 多年的绘本创作生涯中,共出版有 51 部作品,被翻译成了 26 种语言。他还多次摘得童书界各项大奖:2 次凯特·格林威大奖,3 次科特·马希拉奖,荷兰银铅笔奖,以及童书界最高荣誉奖项——国际安徒生大奖。代表作有《我爸爸》、《我妈妈》、《大猩猩》、《胆小鬼威利》等等。

    图片出自《胆小鬼威利》

    安东尼·布朗创作的图画书以超现实风格著称。他往往用层层重叠的水彩技巧,巨细无遗地描写人物、动物和环境,但是在构图当中,却故意将物件错置、比例颠倒、形体互换造成出人意表的超现实效果。

    以上图片均出自《我妈妈》

    安东尼原本专为医学用途绘制图画,因此他的绘画风格笔触细腻、明暗写实,丝毫没有一丝粗糙疏忽。他的作品构图利落,色彩鲜明,并擅以对比营造画面的戏剧性。《我爸爸》就是利用了明暗写实加色彩鲜明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爸爸的本领,给小朋友们树立了一个高大的父亲形象。

    以上图片均出自《我爸爸》

    在《大猩猩》里面,安东尼就运用了形体互换,将父亲和大猩猩进行的互换。布朗利用父亲和大猩猩的共同点,描绘了一个忙忙碌碌、不擅表达,却用行动来体现伟大的父爱的感人故事。

    以上图片均出自《大猩猩》

    宫西达也 宫西达也毕业于日本大学艺术学部美术学科。现如今,已经出版了 70 多部绘本作品(目前仍在不停创作中),他的代表作包括: 《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今天运气怎么这么好》、《好想要一个娃娃》、《三只饿狼想吃鸡》、《逃学的老鼠》等。他的作品获得过许多绘本奖项,如日本讲谈社出版文化奖绘本奖、日本剑渊绘本奖、日本读书推进运动协会奖等。

    图片出自《我是霸王龙》

    宫西达也的作品里面包含着两个重要的元素,那就是原生态的生存智慧以及富有童趣的游戏精神。他的画风独树一帜,是简单粗线条与大色块的结合,以及看似稚拙的笔触,这些结合到一起给人一种很强烈的视觉冲击感。

    图片出自《再一次赞成》

    《你看起来很好吃》是宫西达也很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作品,讲述了一个霸王龙和小甲龙的故事,最后收获“爱”的故事。整体色调很鲜丽,基本色彩都会铺满每一页,且白天黑夜的色彩对比很明显。白天颜色会强烈明亮些,晚上色调会显得暗沉静谧。绘本画面冲击力极强,作者用力度感极强的粗线条勾勒出一个生动的恐龙世界,并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它们的心理活动。

    以上作品均出自《你看起来很好吃》

    宫西达也的绘本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到可以作为儿童画来当小朋友们的绘画启蒙。就拿《今天运气怎么这么好》来说,里面的线条都十分的简单,色彩搭配也是十分的具有冲击力。小朋友在看完之后可以完全可以模仿里面的画法,从而给继续给故事编续集。

    以上图片均出自《今天运气怎么这么好》

    这5位优秀插画师的作品,是我每日学习的灵感源泉! 大家好,我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好久没有写插画方面的内容了,今天还是继续为大家推荐 5 位国外优秀的插画师~ 上期回顾: [link https://www.uisdc.com/paper-cut-posters] Febin Raj 「Behance 主页」 htt

    阅读文章 >

    杨志成 杨志成是一位美籍华人,至今出版了 80 多本画册,三次获得美国图画书最高奖项“凯迪克大奖”,两次获得“国际安徒生奖”提名,是华人儿童图画书界成就最高的绘本作家。代表作品有: 《如果你是一条河》、《公主的风筝》、《狼婆婆》、《七只瞎老鼠》等。

    杨志成的第一本书《The Mean Mouse and Other Mean Stories》于 1962 年出版,他本觉得这会是他第一本,也是最后一本绘本,但它赢得了美国 平面设计 协会(AGIA)年度大奖,开启了他的创作生涯。

    图片出自《七只瞎老鼠》

    杨志成和其他绘本大师不同的地方在于,他有着在中美两国学习和生活的经历,所以他对东西方的艺术都有很深刻的理解。他会用粉彩描绘出一种悠远的水墨意境,营造出神秘的东方故事的韵味。但是他的表达方式又是充满现代性的,西式的故事分镜与隐喻的感觉,使他的作品拥有很强的个人风格。

    图片出自《饥饿的山猫》

    《如果你是一条河》在这部作品里,杨志成用剪纸与拼贴的艺术手法展示画面。一个剪纸弧度,可以是一种形体的姿态;几张照片的拼贴,可以是不同思绪的叠加。尽管画面是破碎的,但是读者却能从中读出克制却又澎湃的情感。这种欲言又止的独特艺术风格,正是其汲取了东西方艺术精华的效果。

    以上图片均出自《如果你是一条河》

    杨志成的《狼婆婆》讲述的就是三个女孩智斗狼的故事。这个绘本的氛围阴暗诡异,多变的镜头给读者神秘莫测的感受。“渲染”是中国绘画中的技法,在这里不仅被画家巧妙地使用,还深度发掘到了通过渲染展示意境的神秘朦胧。

    此书的构图与巧妙的画面布局也可谓是独一无二的,精心采用了具有东方审美情趣的“屏风式”构图,使得画面可以彼此分割地连帧在一起,在整幅作品的页面互相衔接融合,让全书都具有递进的节奏,增加了视觉阅读的趣味性。

    以上图片均出自《狼婆婆》

    李欧·李奥尼 李欧·李奥尼被誉为“20 世纪的寓言大师”,一生创作了 40 多本绘本,获奖无数,四次获凯迪克大奖。他的作品永远充满着对生命、自我和世界的思考,帮助孩子们认识世界、了解和接受自己。他为许许多多的孩子创作,也为每一个成人心中的孩子而创作。他的代表作有:《一寸虫》、《小黑鱼》、《田鼠阿佛》、《亚历山大和发条老鼠》等。

    图片出自《西奥多和会说话的蘑菇》

    李欧很擅长以贴画来表现画面,他把各种可以粘贴的材料,如:报纸、毛线、邮票、果皮等等来代替颜料,粘贴在图画或画布上,呈现出不同的肌理,表现出浮雕味的特殊质感来丰富画面。他笔下的小动物们都活灵活现,有着让无数孩子一眼就爱上的魅力。

    图片出自《小岛上三只自私的青蛙的故事 》

    图片出自《一寸虫》

    《小黑鱼》在这个绘本中,李欧用了一种特殊的水彩拓印技法,让画面充满了一种如同在水中的透明质感。书里的小红鱼都是用印章印出来的,但是小黑鱼是 手绘 的,作者还为小黑鱼点上了灵动的严谨,仿佛给这条小黑鱼注入了灵魂。除了小黑鱼,其他的画面都用了各种有凸出形状的物体,拓印出了水草等生物,每一页图画都堪称艺术。

    以上图片均出自《小黑鱼》

    《田鼠阿佛》讲的是小田鼠们都在忙着为过冬采集食物的时候,田鼠阿佛却独自坐在一旁,他告诉大家,他也在工作,只不过在采集另外一些东西,阳光、色彩和词汇。冬天漫长而寒冷,慢慢地,食物被大家吃光了。这时,阿佛拿出了他“采集”的那些东西,分享给大家的故事。在这个绘本中李欧用撕贴和手画这两种方式来展示整个故事,使得画面变得更加有趣和生动。

    以上图片均出自《田鼠阿佛》

    今天的绘本大师推荐就到这里了~希望可以给大家的设计带来一些些灵感!当然厉害的绘本大师还有不少,以后我们在介绍吧~

    以前的中国插画有多优秀?打开这个网站你就知道了 大家好,我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最近关于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插画的事件受到广泛关注,想必大家也都有所了解。

    阅读文章 >

  • 这5位绘本大师的作品,是我每日学习的灵感来源!

    UI交互 2022-07-04
    哈喽大家好!这里是和大家一起进步的南清音。 绘本是一种视觉文学,通过色彩和图案构成的视觉形象来象征世界,让读者从视觉途径去解读。

    哈喽大家好!这里是和大家一起进步的南清音。

    绘本是一种视觉文学,通过色彩和图案构成的视觉形象来象征世界,让读者从视觉途径去解读。现如今绘本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一部分,今天就给大家介绍 5 位世界知名的绘本大师,通过他们的作品来体验绘本的美与独特。

    往期推荐:

    这5位优秀插画师的作品,是我每日学习的灵感源泉! 大家好,我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好久没有写插画方面的内容了,今天还是继续为大家推荐 5 位国外优秀的插画师~ 上期回顾: [link https://www.uisdc.com/paper-cut-posters] Febin Raj 「Behance 主页」 htt

    阅读文章 >

    艾瑞卡尔 艾瑞·卡尔是一位作家兼插画家,他的一生创作了 70 多本书,并且获得了许多荣誉,其中包括美国图书馆服务协会的儿童文学遗产奖和插画家协会的原创艺术终身成就奖(该奖项颁给为童书 插画 做出开拓性贡献的人)。代表作有:《好饿的毛毛虫》、《From Head to Toe 从头动到脚》、《画一颗星星给我》、 《画了一匹蓝马的画家》等等。

    图片出自《画了一匹蓝马的画家》

    他的绘本风格十分鲜明,擅长用色彩鲜明的纸拼贴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在众多作品中还带有立体、折页、洞洞等特殊工艺,让绘本不仅能阅读,还能像玩具一样玩起来。他自己也将其作品称为“可以读的玩具,可以玩的书”。

    图片出自《棕熊,棕熊,你看到了什么?》

    在《好饿的毛毛虫》里面,艾尔就给书本上设计了一个个的小洞洞,每当毛毛虫经过一个地方就会有一个洞形成。艾瑞通过这种方式,向小朋友们展示了一个刚破卵而出的又瘦又饿的小毛毛虫寻找东西吃,最后做茧化蝶的故事。小朋友们通过这些小洞洞认识到毛毛虫蜕变成蝴蝶的过程,从而教会他们生命的成长与蜕变。

    以上图片均出自《好饿的毛毛虫》

    在《From Head to Toe 从头动到脚》中,艾瑞就利用了鲜明的色彩和独特的拼接创作风格,绘画出了 12 种不同的动物。通过“Can you do it”和“I can do it“来鼓励小朋友们跟着不同动物做动作,从而掌握身体部位。

    以上图片均出自《From Head to Toe 从头动到脚》

    艾瑞的绘本不仅有着强烈的个人艺术风格,并且也很善于把认知内容融合到简单有趣的故事之中,让故事和知识自然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图片出自《好朋友》

    安东尼布朗 安东尼.布朗是一位英国作家、插画家,在他 40 多年的绘本创作生涯中,共出版有 51 部作品,被翻译成了 26 种语言。他还多次摘得童书界各项大奖:2 次凯特·格林威大奖,3 次科特·马希拉奖,荷兰银铅笔奖,以及童书界最高荣誉奖项——国际安徒生大奖。代表作有《我爸爸》、《我妈妈》、《大猩猩》、《胆小鬼威利》等等。

    图片出自《胆小鬼威利》

    安东尼·布朗创作的图画书以超现实风格著称。他往往用层层重叠的水彩技巧,巨细无遗地描写人物、动物和环境,但是在构图当中,却故意将物件错置、比例颠倒、形体互换造成出人意表的超现实效果。

    以上图片均出自《我妈妈》

    安东尼原本专为医学用途绘制图画,因此他的绘画风格笔触细腻、明暗写实,丝毫没有一丝粗糙疏忽。他的作品构图利落,色彩鲜明,并擅以对比营造画面的戏剧性。《我爸爸》就是利用了明暗写实加色彩鲜明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爸爸的本领,给小朋友们树立了一个高大的父亲形象。

    以上图片均出自《我爸爸》

    在《大猩猩》里面,安东尼就运用了形体互换,将父亲和大猩猩进行的互换。布朗利用父亲和大猩猩的共同点,描绘了一个忙忙碌碌、不擅表达,却用行动来体现伟大的父爱的感人故事。

    以上图片均出自《大猩猩》

    宫西达也 宫西达也毕业于日本大学艺术学部美术学科。现如今,已经出版了 70 多部绘本作品(目前仍在不停创作中),他的代表作包括: 《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今天运气怎么这么好》、《好想要一个娃娃》、《三只饿狼想吃鸡》、《逃学的老鼠》等。他的作品获得过许多绘本奖项,如日本讲谈社出版文化奖绘本奖、日本剑渊绘本奖、日本读书推进运动协会奖等。

    图片出自《我是霸王龙》

    宫西达也的作品里面包含着两个重要的元素,那就是原生态的生存智慧以及富有童趣的游戏精神。他的画风独树一帜,是简单粗线条与大色块的结合,以及看似稚拙的笔触,这些结合到一起给人一种很强烈的视觉冲击感。

    图片出自《再一次赞成》

    《你看起来很好吃》是宫西达也很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作品,讲述了一个霸王龙和小甲龙的故事,最后收获“爱”的故事。整体色调很鲜丽,基本色彩都会铺满每一页,且白天黑夜的色彩对比很明显。白天颜色会强烈明亮些,晚上色调会显得暗沉静谧。绘本画面冲击力极强,作者用力度感极强的粗线条勾勒出一个生动的恐龙世界,并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它们的心理活动。

    以上作品均出自《你看起来很好吃》

    宫西达也的绘本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到可以作为儿童画来当小朋友们的绘画启蒙。就拿《今天运气怎么这么好》来说,里面的线条都十分的简单,色彩搭配也是十分的具有冲击力。小朋友在看完之后可以完全可以模仿里面的画法,从而给继续给故事编续集。

    以上图片均出自《今天运气怎么这么好》

    这5位优秀插画师的作品,是我每日学习的灵感源泉! 大家好,我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好久没有写插画方面的内容了,今天还是继续为大家推荐 5 位国外优秀的插画师~ 上期回顾: [link https://www.uisdc.com/paper-cut-posters] Febin Raj 「Behance 主页」 htt

    阅读文章 >

    杨志成 杨志成是一位美籍华人,至今出版了 80 多本画册,三次获得美国图画书最高奖项“凯迪克大奖”,两次获得“国际安徒生奖”提名,是华人儿童图画书界成就最高的绘本作家。代表作品有: 《如果你是一条河》、《公主的风筝》、《狼婆婆》、《七只瞎老鼠》等。

    杨志成的第一本书《The Mean Mouse and Other Mean Stories》于 1962 年出版,他本觉得这会是他第一本,也是最后一本绘本,但它赢得了美国 平面设计 协会(AGIA)年度大奖,开启了他的创作生涯。

    图片出自《七只瞎老鼠》

    杨志成和其他绘本大师不同的地方在于,他有着在中美两国学习和生活的经历,所以他对东西方的艺术都有很深刻的理解。他会用粉彩描绘出一种悠远的水墨意境,营造出神秘的东方故事的韵味。但是他的表达方式又是充满现代性的,西式的故事分镜与隐喻的感觉,使他的作品拥有很强的个人风格。

    图片出自《饥饿的山猫》

    《如果你是一条河》在这部作品里,杨志成用剪纸与拼贴的艺术手法展示画面。一个剪纸弧度,可以是一种形体的姿态;几张照片的拼贴,可以是不同思绪的叠加。尽管画面是破碎的,但是读者却能从中读出克制却又澎湃的情感。这种欲言又止的独特艺术风格,正是其汲取了东西方艺术精华的效果。

    以上图片均出自《如果你是一条河》

    杨志成的《狼婆婆》讲述的就是三个女孩智斗狼的故事。这个绘本的氛围阴暗诡异,多变的镜头给读者神秘莫测的感受。“渲染”是中国绘画中的技法,在这里不仅被画家巧妙地使用,还深度发掘到了通过渲染展示意境的神秘朦胧。

    此书的构图与巧妙的画面布局也可谓是独一无二的,精心采用了具有东方审美情趣的“屏风式”构图,使得画面可以彼此分割地连帧在一起,在整幅作品的页面互相衔接融合,让全书都具有递进的节奏,增加了视觉阅读的趣味性。

    以上图片均出自《狼婆婆》

    李欧·李奥尼 李欧·李奥尼被誉为“20 世纪的寓言大师”,一生创作了 40 多本绘本,获奖无数,四次获凯迪克大奖。他的作品永远充满着对生命、自我和世界的思考,帮助孩子们认识世界、了解和接受自己。他为许许多多的孩子创作,也为每一个成人心中的孩子而创作。他的代表作有:《一寸虫》、《小黑鱼》、《田鼠阿佛》、《亚历山大和发条老鼠》等。

    图片出自《西奥多和会说话的蘑菇》

    李欧很擅长以贴画来表现画面,他把各种可以粘贴的材料,如:报纸、毛线、邮票、果皮等等来代替颜料,粘贴在图画或画布上,呈现出不同的肌理,表现出浮雕味的特殊质感来丰富画面。他笔下的小动物们都活灵活现,有着让无数孩子一眼就爱上的魅力。

    图片出自《小岛上三只自私的青蛙的故事 》

    图片出自《一寸虫》

    《小黑鱼》在这个绘本中,李欧用了一种特殊的水彩拓印技法,让画面充满了一种如同在水中的透明质感。书里的小红鱼都是用印章印出来的,但是小黑鱼是 手绘 的,作者还为小黑鱼点上了灵动的严谨,仿佛给这条小黑鱼注入了灵魂。除了小黑鱼,其他的画面都用了各种有凸出形状的物体,拓印出了水草等生物,每一页图画都堪称艺术。

    以上图片均出自《小黑鱼》

    《田鼠阿佛》讲的是小田鼠们都在忙着为过冬采集食物的时候,田鼠阿佛却独自坐在一旁,他告诉大家,他也在工作,只不过在采集另外一些东西,阳光、色彩和词汇。冬天漫长而寒冷,慢慢地,食物被大家吃光了。这时,阿佛拿出了他“采集”的那些东西,分享给大家的故事。在这个绘本中李欧用撕贴和手画这两种方式来展示整个故事,使得画面变得更加有趣和生动。

    以上图片均出自《田鼠阿佛》

    今天的绘本大师推荐就到这里了~希望可以给大家的设计带来一些些灵感!当然厉害的绘本大师还有不少,以后我们在介绍吧~

    以前的中国插画有多优秀?打开这个网站你就知道了 大家好,我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最近关于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插画的事件受到广泛关注,想必大家也都有所了解。

    阅读文章 >

  • 从6个方面,总结深色模式的设计细节思考

    UI交互 2022-07-03
    前言 相信大家对深色模式已经不陌生了,自从 iOS13 启用深色模式开始,各个软件及平台对于深色模式基本都做了相应的设计适配,经过了长时间的...

    前言 相信大家对深色模式已经不陌生了,自从 iOS13 启用深色模式开始,各个软件及平台对于深色模式基本都做了相应的设计适配,经过了长时间的使用体验及迭代,每个人对深色模式也有了自己内心的好坏评判标准,下面是一些结合日常工作对于 深色模式 设计的相关总结。

    深色模式小结:

    腾讯设计师:超全面的深色模式小结 近一年,随着iOS和安卓陆续支持了深色模式,各个团队的一通操作,也的确为用户带来“眼前一黑”的体验。

    阅读文章 >

    深色模式下的颜色应用 1. 关于深色模式下的色彩应用 避免使用纯黑色值

    深色模式不意味着在纯黑色背景上使用纯白色文本,而为何不使用#000000 纯黑色值作为大面积背景,原因在于现阶段智能手机多采用 OLED 屏幕,当我们设定界面颜色为纯黑色值时,屏幕集成中的发光管是不会点亮的,而在进行界面操作时,发光管则会因为滑动到有色部分而被点亮。简单来说就是大面积使用纯黑色值就会造成发光管一直处于即开即关的状态,长时间使用便会导致较为严重的拖影现象。所以具有广泛使用性的软件一般会使用深灰色值来替代纯黑。同时,纯黑与纯白的高对比度也会使用户很难适应这两种色彩亮度,引起用户的视觉疲劳。

    选择低饱和度色彩

    使用较浅的色调(200–50范围内的颜色),在深色模式上具有更好的可读性。较浅的颜色不会降低UI的视觉表现力,但可以帮助你保持适当的对比度而不会引起眼睛疲劳。饱和度低的色彩能提高可读性,减少用户视觉震动,而饱和度高的色彩易读性较弱,很容易使眼睛产生疲劳感,降低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也容易造成页面信息层级的混乱,导致重点信息不够突出。

    合理使用彩色

    在深色模式下,大面积的彩色使用会破坏暗色平衡,使用户产生刺眼感与疲劳感。可以看到下图同一颜色的深浅模式对比中:第一组在浅色界面较突出,第三组在深色界面较突出,第二组则在深浅界面突出程度相差不多,所以在设计深色模式时应该充分考虑在深浅底色上,色彩指示效果是否能保持一致。

    除了在选择颜色时充分考虑之外,也可以借鉴 iOS 设计指南中相应的色彩映射以达到同等的设计效果,即浅色模式选用一个颜色时,深色模式会自动映射另一种颜色。

    2. 维持指示性 深色模式不是简单的将浅色模式的颜色翻转,更应保证在暗色模式下信息展示层级也可以保持视觉提示的准确性。

    我们在浅色模式中想要突出的信息与元素,在深色模式时同样应该是突出的。作为背景色,深色模式遵循的设计规则应该是离我们越近的元素颜色越浅,越远的颜色越深,用不同的色彩灰度来模拟浅色模式下的层级概念。

    类似的,谷歌 Material Design 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层级规范:

    3. 辅助色的应用 辅助色在深色模式中亦是用来区分层级关系的重要部分(如下图的下拉菜单设计),比如辅助色中的分割线色值界定,不论是用分割线区分层级或是用底色区分层级,在屏幕亮度调暗时或色彩对比度较小时都有可能会“消失”,深色模式下,相较于分割线与投影,较优的处理方式是在交互层面设计更好的信息层级区分,这样即使在看不清分割线的情况下依旧可以保持可读性。

    关于文字 关于深色模式下的文字使用,老生常谈的就是对比度了,这里就要引入一个新的名词“WCAG”,WCAG 全称为 Web 内容无障碍指南,其中包含分为可感知性、可操作性、可理解性、可兼容性和一致性五大类的相关建议。WCAG 规定为了确保文字的可读性,对比度需要符合 WCAG 的 AA 级 与 AAA 级标准。WCAG 的 AA 级 要求小文本与背景的对比度至少为 4.5:1,大文本与背景的对比度至少为 3:1。WCAG 的 AAA 级则要求小文本与背景的对比度至少为 7:1,大文本与背景的对比度为 4.5:1。

    这里推荐一个检查色彩对比度的网站: contrast-ratio.com 。

    为了适配暗黑模式,建议字色采用某个固定色值,字色的层级仅靠透明度进行区分,如下图:

    同时,白色相较于黑色会有视觉扩充的效果,同样的粗细,白底黑字白色向内压会觉得字体较细,黑底白字白色向外扩则会觉得字体较粗,所以当大面积使用粗体时,字体的颜色在保证对比度的前提下如果相对较灰就不会造成视觉压抑的感受。

    关于 ICON 在深色模式中,icon 的表现上建议不要直接翻转颜色或者保持原样,不同的 icon 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处理。白色背景可以更好地表现出形状,人的大脑可以将白色脑补成图形的一部分。然而在暗黑模式下,这种作用消失了,人脑更倾向于认为这些空白的部分是镂空的,如下图:在 iOS 9 上,苹果公司采用的办法是将浅色模式下的线性图标颜色反转,拿到深色界面下使用。等到了 iOS 11,苹果公司将这个图标在暗黑模式下改成了面性图标。

    同时,对于彩色线性 icon 来说,基于我们前文所述,黑色对饱和度的变化会更敏感,而且明度不同也会导致浅色视觉外扩程度不同而产生视觉上的粗细不统一,这就导致了黑底彩色线性图标极容易看起来很乱,对于这种图标,一种是去除个性统一用纯色展示,而一定要用不同颜色的话,则可以用单色图标加辅助色进行点缀,或是将线性图标加固定形状底色形成统一形状(类似于 iOS),再或者将线性图标加粗规避饱和度和明度带来的视觉干扰来规避这个问题。

    关于 button 关于按钮点击态的问题。在我们设计界面的时候,按钮的点击态通常都是模拟现实的按钮按下的状态做了加深处理。但是在暗黑模式下,就要考虑加深是否能有效传达点击反馈。因此我们可以在按钮边缘增加闪烁效果,来增强暗色模式下的按钮反馈效果。

    关于阴影 在浅色模式下,我们区分视觉层级通常会使用投影,阴影 y 值越高 blur 值越大则层级越高,反之则越低。而在深色模式中,因为背景的深色很难体现出阴影,这种方案相对来说就不够适用了。

    在浅色模式下,页面的层级可以靠投影进行区分,底层元素投影面积较小、而上层元素投影面积较大。如下图左侧:

    而在深色模式下投影变得不明显。因此改用“明暗”区分层级,如下图右侧:

    谷歌 Material Design 把页面分成了 8 个层级:

    其中最底层的”代号”为 00dp*,最高层为 24dp(PS:这里的 dp,无需和逻辑像素单位 dp、pt 关联),不同层级的实现方式,是在同一个背景色上,叠加“不透明度”不同的白色。

    比如:背景色为#121212, 那么最底层的 00dp 就是#121212 叠加不透明度为 0%的白色;而最上层的 24dp,则是#121212,叠加不透明度为 16%的白色。这样一来不同层级只要调整所叠加的白色不透明度即可,操作起来也相对方便。

    第三方产品图 对于第三方不可控的图片,为图片加一层黑色遮罩是一种较好的选择,这样用户在浏览时眼睛会感到更加舒适,在图片多且高对比度的场景下,用这种处理方式,在保证易读性的同时,也可以降低用户的使用疲劳感。

    总结 深色模式的实用性有多少,每个人看法也不一样。尽管深色模式的界面可能不像浅色模式那样观感清晰,但深色模式的界面却具有一定的魅力,可以让你联想到新颖,高端,精致,神秘,力量,奢华这些词。深色模式仍然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探索,但无论是深色模式还是浅色模式,以用户的可读性和易读性为前提进行设计,才能更好地为用户服务,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参考文章:

    《一篇吃透 Dark Mode,搞定“暗黑/深色”适配》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腾讯设计族」

  • 从6个方面,总结深色模式的设计细节思考

    UI交互 2022-07-03
    前言 相信大家对深色模式已经不陌生了,自从 iOS13 启用深色模式开始,各个软件及平台对于深色模式基本都做了相应的设计适配,经过了长时间的...

    前言 相信大家对深色模式已经不陌生了,自从 iOS13 启用深色模式开始,各个软件及平台对于深色模式基本都做了相应的设计适配,经过了长时间的使用体验及迭代,每个人对深色模式也有了自己内心的好坏评判标准,下面是一些结合日常工作对于 深色模式 设计的相关总结。

    深色模式小结:

    腾讯设计师:超全面的深色模式小结 近一年,随着iOS和安卓陆续支持了深色模式,各个团队的一通操作,也的确为用户带来“眼前一黑”的体验。

    阅读文章 >

    深色模式下的颜色应用 1. 关于深色模式下的色彩应用 避免使用纯黑色值

    深色模式不意味着在纯黑色背景上使用纯白色文本,而为何不使用#000000 纯黑色值作为大面积背景,原因在于现阶段智能手机多采用 OLED 屏幕,当我们设定界面颜色为纯黑色值时,屏幕集成中的发光管是不会点亮的,而在进行界面操作时,发光管则会因为滑动到有色部分而被点亮。简单来说就是大面积使用纯黑色值就会造成发光管一直处于即开即关的状态,长时间使用便会导致较为严重的拖影现象。所以具有广泛使用性的软件一般会使用深灰色值来替代纯黑。同时,纯黑与纯白的高对比度也会使用户很难适应这两种色彩亮度,引起用户的视觉疲劳。

    选择低饱和度色彩

    使用较浅的色调(200–50范围内的颜色),在深色模式上具有更好的可读性。较浅的颜色不会降低UI的视觉表现力,但可以帮助你保持适当的对比度而不会引起眼睛疲劳。饱和度低的色彩能提高可读性,减少用户视觉震动,而饱和度高的色彩易读性较弱,很容易使眼睛产生疲劳感,降低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也容易造成页面信息层级的混乱,导致重点信息不够突出。

    合理使用彩色

    在深色模式下,大面积的彩色使用会破坏暗色平衡,使用户产生刺眼感与疲劳感。可以看到下图同一颜色的深浅模式对比中:第一组在浅色界面较突出,第三组在深色界面较突出,第二组则在深浅界面突出程度相差不多,所以在设计深色模式时应该充分考虑在深浅底色上,色彩指示效果是否能保持一致。

    除了在选择颜色时充分考虑之外,也可以借鉴 iOS 设计指南中相应的色彩映射以达到同等的设计效果,即浅色模式选用一个颜色时,深色模式会自动映射另一种颜色。

    2. 维持指示性 深色模式不是简单的将浅色模式的颜色翻转,更应保证在暗色模式下信息展示层级也可以保持视觉提示的准确性。

    我们在浅色模式中想要突出的信息与元素,在深色模式时同样应该是突出的。作为背景色,深色模式遵循的设计规则应该是离我们越近的元素颜色越浅,越远的颜色越深,用不同的色彩灰度来模拟浅色模式下的层级概念。

    类似的,谷歌 Material Design 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层级规范:

    3. 辅助色的应用 辅助色在深色模式中亦是用来区分层级关系的重要部分(如下图的下拉菜单设计),比如辅助色中的分割线色值界定,不论是用分割线区分层级或是用底色区分层级,在屏幕亮度调暗时或色彩对比度较小时都有可能会“消失”,深色模式下,相较于分割线与投影,较优的处理方式是在交互层面设计更好的信息层级区分,这样即使在看不清分割线的情况下依旧可以保持可读性。

    关于文字 关于深色模式下的文字使用,老生常谈的就是对比度了,这里就要引入一个新的名词“WCAG”,WCAG 全称为 Web 内容无障碍指南,其中包含分为可感知性、可操作性、可理解性、可兼容性和一致性五大类的相关建议。WCAG 规定为了确保文字的可读性,对比度需要符合 WCAG 的 AA 级 与 AAA 级标准。WCAG 的 AA 级 要求小文本与背景的对比度至少为 4.5:1,大文本与背景的对比度至少为 3:1。WCAG 的 AAA 级则要求小文本与背景的对比度至少为 7:1,大文本与背景的对比度为 4.5:1。

    这里推荐一个检查色彩对比度的网站: contrast-ratio.com 。

    为了适配暗黑模式,建议字色采用某个固定色值,字色的层级仅靠透明度进行区分,如下图:

    同时,白色相较于黑色会有视觉扩充的效果,同样的粗细,白底黑字白色向内压会觉得字体较细,黑底白字白色向外扩则会觉得字体较粗,所以当大面积使用粗体时,字体的颜色在保证对比度的前提下如果相对较灰就不会造成视觉压抑的感受。

    关于 ICON 在深色模式中,icon 的表现上建议不要直接翻转颜色或者保持原样,不同的 icon 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处理。白色背景可以更好地表现出形状,人的大脑可以将白色脑补成图形的一部分。然而在暗黑模式下,这种作用消失了,人脑更倾向于认为这些空白的部分是镂空的,如下图:在 iOS 9 上,苹果公司采用的办法是将浅色模式下的线性图标颜色反转,拿到深色界面下使用。等到了 iOS 11,苹果公司将这个图标在暗黑模式下改成了面性图标。

    同时,对于彩色线性 icon 来说,基于我们前文所述,黑色对饱和度的变化会更敏感,而且明度不同也会导致浅色视觉外扩程度不同而产生视觉上的粗细不统一,这就导致了黑底彩色线性图标极容易看起来很乱,对于这种图标,一种是去除个性统一用纯色展示,而一定要用不同颜色的话,则可以用单色图标加辅助色进行点缀,或是将线性图标加固定形状底色形成统一形状(类似于 iOS),再或者将线性图标加粗规避饱和度和明度带来的视觉干扰来规避这个问题。

    关于 button 关于按钮点击态的问题。在我们设计界面的时候,按钮的点击态通常都是模拟现实的按钮按下的状态做了加深处理。但是在暗黑模式下,就要考虑加深是否能有效传达点击反馈。因此我们可以在按钮边缘增加闪烁效果,来增强暗色模式下的按钮反馈效果。

    关于阴影 在浅色模式下,我们区分视觉层级通常会使用投影,阴影 y 值越高 blur 值越大则层级越高,反之则越低。而在深色模式中,因为背景的深色很难体现出阴影,这种方案相对来说就不够适用了。

    在浅色模式下,页面的层级可以靠投影进行区分,底层元素投影面积较小、而上层元素投影面积较大。如下图左侧:

    而在深色模式下投影变得不明显。因此改用“明暗”区分层级,如下图右侧:

    谷歌 Material Design 把页面分成了 8 个层级:

    其中最底层的”代号”为 00dp*,最高层为 24dp(PS:这里的 dp,无需和逻辑像素单位 dp、pt 关联),不同层级的实现方式,是在同一个背景色上,叠加“不透明度”不同的白色。

    比如:背景色为#121212, 那么最底层的 00dp 就是#121212 叠加不透明度为 0%的白色;而最上层的 24dp,则是#121212,叠加不透明度为 16%的白色。这样一来不同层级只要调整所叠加的白色不透明度即可,操作起来也相对方便。

    第三方产品图 对于第三方不可控的图片,为图片加一层黑色遮罩是一种较好的选择,这样用户在浏览时眼睛会感到更加舒适,在图片多且高对比度的场景下,用这种处理方式,在保证易读性的同时,也可以降低用户的使用疲劳感。

    总结 深色模式的实用性有多少,每个人看法也不一样。尽管深色模式的界面可能不像浅色模式那样观感清晰,但深色模式的界面却具有一定的魅力,可以让你联想到新颖,高端,精致,神秘,力量,奢华这些词。深色模式仍然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探索,但无论是深色模式还是浅色模式,以用户的可读性和易读性为前提进行设计,才能更好地为用户服务,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参考文章:

    《一篇吃透 Dark Mode,搞定“暗黑/深色”适配》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腾讯设计族」

  • 为什么很多设计系统,并不能提高效率?

    UI交互 2022-07-02
    现在市面上的公司无论规模如何,都或多或少有设计系统或者组件库。 今天这篇文章属于吐槽,咱们来聊一聊关设计系统的那些糟心事儿。 设计系统的发展史: [l...

    现在市面上的公司无论规模如何,都或多或少有设计系统或者组件库。 今天这篇文章属于吐槽,咱们来聊一聊关设计系统的那些糟心事儿。

    设计系统 的发展史:

    设计系统指南(一):带你了解设计系统的发展史 当产品业务不断迭代,设计产出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一套具有包容性和多元化的设计系统,可以帮助设计师将不确定性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从而真正的释放重复劳动,让更多的设计者有机会去触及更好的产品体验。

    阅读文章 >

    什么是设计系统 举个例子,假如说我们是景德烧陶瓷的工匠,咱们设计师负责画瓷瓶的设计图,下游工匠负责做出来。一开始订单少,设计师在纸上画好瓷瓶的三视图然后工匠手工拉胚做瓶子,所以做出来的瓶子大小、高度、薄厚都不一样。但后来厂子效益好,订单激增,于是工匠就来商量:我看你们 设计师 画来画去,画出来的瓷瓶器型差异也不大,就那两三种。与其一个个手工拉胚,不如咱确定几个器型做成模具,咱们工匠直接灌模,这样既做得快。

    这几个瓷瓶模具就是我们的组件库。把常用的几种花瓶样式做成模具,也就是我们把设计模式打包成组件,开发可以用灌模(代码复用)的形式提高产出效率。

    构建组件库:

    掌握3个步骤,从零到一创建可协作组件库 在之前的文章里聊过,设计组件作为设计系统里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是构成这个系统最基础也是最实用的部分了。

    阅读文章 >

    之后这个瓷器厂又继续经营,老板一看几个设计师天天加班,效率也挺低啊。那些低质量生产线的瓷器就不要占用设计师的时间,让设计师出几个简单花样教给工匠,工匠自己看着做就行,匀出来的空闲设计师就专心设计几个精品器卖高价。另一边,设计师的技能水平差异很大,没经验的设计学徒设计的瓶子总是把手位置不合理、瓶子薄厚也不合理,导致受热不均匀也不好用。因此老板让老设计师把自己的设计思路总结出来,集合成册,方便设计学徒照葫芦画瓢、检查自己的瓶子是否好用。

    老设计师总结出来的花样图纸,就是我们的设计系统。把花瓶图案(也就是App开发中的颜色/字号/间距…)、设计思路(也就是交互规则)总结出来,既是为了方便设计内部或缺少设计经验的其他角色快速产出设计,也是为了瓶子的用户能获得品质稳定的产品。

    我们为什么需要设计系统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来,设计系统的目的有二:

    设计系统(或者组件库)首当其冲的、最基本的目标是提效,并且是研发提效。 另一个目标则是:统一设计决策、帮助用户建立稳定的用户心智。这个目标是设计经常吹嘘自己达到了、但往往很难做到的。 针对第一点,首先我们要清楚新组件的设计周期和开发周期都很长。假如暂时不考虑开发上的事情,大家可以试试在没有组件库的情况下写清楚一个下拉菜单的所有用例试试。

    字段最长怎么展示? 最短怎么展示?/为空怎么展示?/不能选什么样式? 最多选几个? 加载中什么样式? 一次加载多少个? hover/选中/禁用/focus 怎么展示?支不支持键控? 哪里是选中热区? 按什么顺序展示?选中了的顺序是不是会变? 没选怎么报错? 状态切换什么动效? ……

    正是因为在没有组件库的情况下调用组件这么麻烦,所以应用了组件库以后,最立竿见影的效果就体现在开发效率提升上。在设计师没有额外说明的情况下,开发可以直接拖组件库组件,组件什么样交互设计出来就是什么样子。一个需要 50PD 的项目在接入组件库以后,25PD 就可以完成,开发需要的时间大大缩短,设计-开发之间的沟通效率也大大提高。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组件库的建立是绝对有必要的。

    然而做到这一步充其量只能证明在开发实现的角度上来说有组件库比没有更快,作为 产品设计 ,我们更关心的是从用户的角度上来说,一致的设计系统是否对用户体验更好?或者换句话说,假如用户就是喜欢每个页面都不一样,那么开发实现也一定会顺应用户诉求——我们肯定就不做组件库了。

    针对设计系统与用户心智的讨论在 70~80 年代就有了成型结论。引用 1985 年版的苹果人机交互手册,标准的、一致的用户界面一方面可以减少用户记忆、提高软件的易学性:“…假如用户已经知道了一些功能是如何运作的,那他们就不需要去记忆一个新功能的用法。通过使用标准的人机交互界面,你的用户可以不需要记住界面上的任何东西。”

    另一方面,用户在逐步探索产品的途中,会逐渐形成一套关于如何操作产品、产品会产生什么样反馈的心智模型,然后用户就会用这个模型去预测产品中其他功能的用法。比如你的用户一上来使用了“增加”功能,那么他就会推测“修改”功能和“增加”功能的操作方法是一致的。因此,一套稳定的概念模型或者说设计系统可以很好地辅助用户形成稳定的心智模型,对于一些操作复杂的产品来说,稳定的心智模型就代表着更好的易学性甚至用户粘性。

    所以这就引出了设计系统的第二个目标:统一设计决策,建立用户心智。这个目标虽然不如提升开发效率一样立竿见影、可测量,但我认为它是我们做设计系统的终极目的。既然我们知道了做设计系统,短期是为了提效,长期是为了用户价值,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去讨论一个没能达到这些目标的系统都踩了什么大坑。

    不能提效的设计系统 大多数组件库或设计系统之所以“糟糕”,是因为没有达成第一个“提效”目标,这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导致的:缺乏前期沟通和缺乏反馈机制。

    拓展阅读:

    本该提高效率的组件库,最后为什么成了效率杀手? 年中的时候作为评委参加了公司设计通道晋升评审,完整的听了10位同学的工作汇报和个人总结,果然不出所料,每个同学汇报里都或多或少涉及到“设计规范”或“组件库”的这么一个模块。

    阅读文章 >

    1. 缺乏前期沟通

    假如我们将“设计的工作范围”作为我们这个“设计系统”的边界,那么我们就需要注意到设计系统的信息输入是来源于设计部之外的,输出也是应用于设计部之外的。因此我们需要意识到,设计系统的产生绝对不可能是一个设计一头热就能完成的事情。与业务方(这里的业务方可能是产品,也可能是将来会使用设计系统的其他设计师)与开发仔细地沟通设计场景,是一件和设计执行同样重要的事。

    组件库的搭建不能一步到位,除了字阶/主题色/间距这种非常基础的样式规则,我们需要优先支持哪个组件样式?能够覆盖哪些最基础的场景?这些东西需要提前归纳和沟通。换个说法,设计系统或者组件库的搭建,不是一个借鉴/移植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需要一些经验判断,更需要项目组织推进的能力。我见过的失败项目中,总是在组件库 1.0 阶段派两个实习生把 ant design 重新描一遍,这样做会导致组件库上线后要用的组件没有,没用的画了一大堆。

    2. 缺乏反馈机制

    严谨的设计系统和千奇百怪的业务需求之间的关系有点像一个具有反馈回路的系统,设计系统的健全、设计效率的提升当然能促进业务发展,业务发展又带来了不同的尝试方向和需求,这些需求又不断推动着设计系统的不断完善。或者咱们用更浅显一点的比方,业务需求和设计系统之间的关系就像“小孩穿鞋”,小孩在成长期时,鞋总是稍微大点/小点没什么关系;但本质上来说只有鞋适应脚,没有脚适应鞋的道理。你给小孩买鞋,不可能只买一个码数就解决了,肯定得随着小孩的成长不停地买新的鞋。

    做设计系统也是一样的,它不是一个做一次刷完 KPI 就万事大吉的任务,也不是给其他的设计定规矩/用规矩划分地盘,而是一套需要不断迭代更新的动态规范。业务发展中出现了什么共性的东西,或者之前规范中没有覆盖的、不允许覆盖的东西,都应该及时地评估测量。这就需要在 1.0 阶段的基础组件库完成后,及时建立合理的反馈机制。这种机制可以落实为每周讨论设计系统的一些细节的对齐会,也可以考虑做成 ant design 那样开放收集反馈的交流群。在建立完基础库之后,根据业务诉求持续迭代、扩充“业务组件”,也是比较好的工作方式。

    从设计师视角,聊聊 Ant Design 设计体系的建设 Ant Design 设计体系 本文的主题叫做 Invisible Design System,隐形的设计体系,主要是想和大家分享,我们对可见的设计体系背后隐形的设计规则的思考,以及如何通过设计工程化的方式,让这些复杂的规则可用而不可见。

    阅读文章 >

    对体验没有助益的设计系统 一套能够提效的组件库已经达到了及格线,但距离设计系统的终极目的:体验价值,还要走很远。我认为国内的大多数设计系统暂时还没有做到,所以在这里更多的探讨我们未来能够怎么做,希望做到些什么。

    1. 缺乏交互说明

    大部分设计系统是从 UI 做起的,因为视觉元素上的一致对体验一致性的贡献很大,效果也很显著。但是不是我们停留在视觉样式上就可以了呢?对于一些形态简单、核心功能突出的产品来说也许是的,因为它们的学习曲线很平滑,有些不一致也不影响用户当场就学会了。但对于很多功能复杂的产品大家庭来说,视觉样式一致是远远不够的,除了视觉一致性之外,还需要考虑控件应用场景的一致性、流程的一致性、概念的一致性等等,而这些东西都需要设计师去整理、定义。

    初学交互的人可能对于控件缺乏理解,感觉“控件”就好像是界面设计中固有的一些规矩,微软/苹果这样的平台级规范说的就绝对正确,直接日常遵守即可。但实际上从我之前几篇文章中也能看出来,互联网/软件设计中控件的产生和应用也是有潮流、有趋势、有变化的,存在很多暧昧的、模糊的地方,不是黑白分明的。所以咱们看一些开发企业级软件/对技能要求很高的工具型软件的公司,比如我们熟悉的微软/IBM,那个设计系统都写得啰啰嗦嗦、逻辑极多,这也是为了在复杂场景下保证体验的一致性。

    2. 缺乏价值观

    缺乏价值观的设计系统不过是一个控件超市。“价值观”是个很主观的事情,我说得没有别人好,所以引用一句话:“(设计价值观是)系统地思考产品的价值系统和理念原则,抵御各种削弱产品价值和理念的尝试”。这句话出自我很喜欢的一本书,叫《硅谷设计之道》。非常推荐大家看一看。

    日常工作中总是会有一些设计团队容易在一些细节问题上争议很久,美其名曰“打磨设计”,但我认为就是一种设计价值观的缺失。比如假如用户没有填写完表单,那么表单的提交按钮能不能按?是置灰好,还是按了以后再报错好?大表格里的批量操作到底是露出来还是收起来?文案里到底是称呼用户为“你”还是“您”?

    这些问题都不是对与错的问题,而是我们的设计系统到底认为什么东西重要、什么东西没那么重要的问题。比如说加入我们做一个主要用户为老年人的系统,“明确/易理解”一定比“简洁”重要。映射到界面上,那就是界面肯定丑,字大颜色艳,保证用户能看懂。因此我觉得大家在做设计的时候也可以跳脱单点的设计体验点,从产品的层面来说设计的价值观是什么?设计系统也是一种系统,而从系统角度得出的解决方案是偏长期的、综合的方案,它在单个设计细节中也许不是最优解,但从整体体验上来说是一致性更好的。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白话说交互」

  • 为什么很多设计系统,并不能提高效率?

    UI交互 2022-07-02
    现在市面上的公司无论规模如何,都或多或少有设计系统或者组件库。 今天这篇文章属于吐槽,咱们来聊一聊关设计系统的那些糟心事儿。 设计系统的发展史: [l...

    现在市面上的公司无论规模如何,都或多或少有设计系统或者组件库。 今天这篇文章属于吐槽,咱们来聊一聊关设计系统的那些糟心事儿。

    设计系统 的发展史:

    设计系统指南(一):带你了解设计系统的发展史 当产品业务不断迭代,设计产出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一套具有包容性和多元化的设计系统,可以帮助设计师将不确定性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从而真正的释放重复劳动,让更多的设计者有机会去触及更好的产品体验。

    阅读文章 >

    什么是设计系统 举个例子,假如说我们是景德烧陶瓷的工匠,咱们设计师负责画瓷瓶的设计图,下游工匠负责做出来。一开始订单少,设计师在纸上画好瓷瓶的三视图然后工匠手工拉胚做瓶子,所以做出来的瓶子大小、高度、薄厚都不一样。但后来厂子效益好,订单激增,于是工匠就来商量:我看你们 设计师 画来画去,画出来的瓷瓶器型差异也不大,就那两三种。与其一个个手工拉胚,不如咱确定几个器型做成模具,咱们工匠直接灌模,这样既做得快。

    这几个瓷瓶模具就是我们的组件库。把常用的几种花瓶样式做成模具,也就是我们把设计模式打包成组件,开发可以用灌模(代码复用)的形式提高产出效率。

    构建组件库:

    掌握3个步骤,从零到一创建可协作组件库 在之前的文章里聊过,设计组件作为设计系统里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是构成这个系统最基础也是最实用的部分了。

    阅读文章 >

    之后这个瓷器厂又继续经营,老板一看几个设计师天天加班,效率也挺低啊。那些低质量生产线的瓷器就不要占用设计师的时间,让设计师出几个简单花样教给工匠,工匠自己看着做就行,匀出来的空闲设计师就专心设计几个精品器卖高价。另一边,设计师的技能水平差异很大,没经验的设计学徒设计的瓶子总是把手位置不合理、瓶子薄厚也不合理,导致受热不均匀也不好用。因此老板让老设计师把自己的设计思路总结出来,集合成册,方便设计学徒照葫芦画瓢、检查自己的瓶子是否好用。

    老设计师总结出来的花样图纸,就是我们的设计系统。把花瓶图案(也就是App开发中的颜色/字号/间距…)、设计思路(也就是交互规则)总结出来,既是为了方便设计内部或缺少设计经验的其他角色快速产出设计,也是为了瓶子的用户能获得品质稳定的产品。

    我们为什么需要设计系统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来,设计系统的目的有二:

    设计系统(或者组件库)首当其冲的、最基本的目标是提效,并且是研发提效。 另一个目标则是:统一设计决策、帮助用户建立稳定的用户心智。这个目标是设计经常吹嘘自己达到了、但往往很难做到的。 针对第一点,首先我们要清楚新组件的设计周期和开发周期都很长。假如暂时不考虑开发上的事情,大家可以试试在没有组件库的情况下写清楚一个下拉菜单的所有用例试试。

    字段最长怎么展示? 最短怎么展示?/为空怎么展示?/不能选什么样式? 最多选几个? 加载中什么样式? 一次加载多少个? hover/选中/禁用/focus 怎么展示?支不支持键控? 哪里是选中热区? 按什么顺序展示?选中了的顺序是不是会变? 没选怎么报错? 状态切换什么动效? ……

    正是因为在没有组件库的情况下调用组件这么麻烦,所以应用了组件库以后,最立竿见影的效果就体现在开发效率提升上。在设计师没有额外说明的情况下,开发可以直接拖组件库组件,组件什么样交互设计出来就是什么样子。一个需要 50PD 的项目在接入组件库以后,25PD 就可以完成,开发需要的时间大大缩短,设计-开发之间的沟通效率也大大提高。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组件库的建立是绝对有必要的。

    然而做到这一步充其量只能证明在开发实现的角度上来说有组件库比没有更快,作为 产品设计 ,我们更关心的是从用户的角度上来说,一致的设计系统是否对用户体验更好?或者换句话说,假如用户就是喜欢每个页面都不一样,那么开发实现也一定会顺应用户诉求——我们肯定就不做组件库了。

    针对设计系统与用户心智的讨论在 70~80 年代就有了成型结论。引用 1985 年版的苹果人机交互手册,标准的、一致的用户界面一方面可以减少用户记忆、提高软件的易学性:“…假如用户已经知道了一些功能是如何运作的,那他们就不需要去记忆一个新功能的用法。通过使用标准的人机交互界面,你的用户可以不需要记住界面上的任何东西。”

    另一方面,用户在逐步探索产品的途中,会逐渐形成一套关于如何操作产品、产品会产生什么样反馈的心智模型,然后用户就会用这个模型去预测产品中其他功能的用法。比如你的用户一上来使用了“增加”功能,那么他就会推测“修改”功能和“增加”功能的操作方法是一致的。因此,一套稳定的概念模型或者说设计系统可以很好地辅助用户形成稳定的心智模型,对于一些操作复杂的产品来说,稳定的心智模型就代表着更好的易学性甚至用户粘性。

    所以这就引出了设计系统的第二个目标:统一设计决策,建立用户心智。这个目标虽然不如提升开发效率一样立竿见影、可测量,但我认为它是我们做设计系统的终极目的。既然我们知道了做设计系统,短期是为了提效,长期是为了用户价值,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去讨论一个没能达到这些目标的系统都踩了什么大坑。

    不能提效的设计系统 大多数组件库或设计系统之所以“糟糕”,是因为没有达成第一个“提效”目标,这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导致的:缺乏前期沟通和缺乏反馈机制。

    拓展阅读:

    本该提高效率的组件库,最后为什么成了效率杀手? 年中的时候作为评委参加了公司设计通道晋升评审,完整的听了10位同学的工作汇报和个人总结,果然不出所料,每个同学汇报里都或多或少涉及到“设计规范”或“组件库”的这么一个模块。

    阅读文章 >

    1. 缺乏前期沟通

    假如我们将“设计的工作范围”作为我们这个“设计系统”的边界,那么我们就需要注意到设计系统的信息输入是来源于设计部之外的,输出也是应用于设计部之外的。因此我们需要意识到,设计系统的产生绝对不可能是一个设计一头热就能完成的事情。与业务方(这里的业务方可能是产品,也可能是将来会使用设计系统的其他设计师)与开发仔细地沟通设计场景,是一件和设计执行同样重要的事。

    组件库的搭建不能一步到位,除了字阶/主题色/间距这种非常基础的样式规则,我们需要优先支持哪个组件样式?能够覆盖哪些最基础的场景?这些东西需要提前归纳和沟通。换个说法,设计系统或者组件库的搭建,不是一个借鉴/移植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需要一些经验判断,更需要项目组织推进的能力。我见过的失败项目中,总是在组件库 1.0 阶段派两个实习生把 ant design 重新描一遍,这样做会导致组件库上线后要用的组件没有,没用的画了一大堆。

    2. 缺乏反馈机制

    严谨的设计系统和千奇百怪的业务需求之间的关系有点像一个具有反馈回路的系统,设计系统的健全、设计效率的提升当然能促进业务发展,业务发展又带来了不同的尝试方向和需求,这些需求又不断推动着设计系统的不断完善。或者咱们用更浅显一点的比方,业务需求和设计系统之间的关系就像“小孩穿鞋”,小孩在成长期时,鞋总是稍微大点/小点没什么关系;但本质上来说只有鞋适应脚,没有脚适应鞋的道理。你给小孩买鞋,不可能只买一个码数就解决了,肯定得随着小孩的成长不停地买新的鞋。

    做设计系统也是一样的,它不是一个做一次刷完 KPI 就万事大吉的任务,也不是给其他的设计定规矩/用规矩划分地盘,而是一套需要不断迭代更新的动态规范。业务发展中出现了什么共性的东西,或者之前规范中没有覆盖的、不允许覆盖的东西,都应该及时地评估测量。这就需要在 1.0 阶段的基础组件库完成后,及时建立合理的反馈机制。这种机制可以落实为每周讨论设计系统的一些细节的对齐会,也可以考虑做成 ant design 那样开放收集反馈的交流群。在建立完基础库之后,根据业务诉求持续迭代、扩充“业务组件”,也是比较好的工作方式。

    从设计师视角,聊聊 Ant Design 设计体系的建设 Ant Design 设计体系 本文的主题叫做 Invisible Design System,隐形的设计体系,主要是想和大家分享,我们对可见的设计体系背后隐形的设计规则的思考,以及如何通过设计工程化的方式,让这些复杂的规则可用而不可见。

    阅读文章 >

    对体验没有助益的设计系统 一套能够提效的组件库已经达到了及格线,但距离设计系统的终极目的:体验价值,还要走很远。我认为国内的大多数设计系统暂时还没有做到,所以在这里更多的探讨我们未来能够怎么做,希望做到些什么。

    1. 缺乏交互说明

    大部分设计系统是从 UI 做起的,因为视觉元素上的一致对体验一致性的贡献很大,效果也很显著。但是不是我们停留在视觉样式上就可以了呢?对于一些形态简单、核心功能突出的产品来说也许是的,因为它们的学习曲线很平滑,有些不一致也不影响用户当场就学会了。但对于很多功能复杂的产品大家庭来说,视觉样式一致是远远不够的,除了视觉一致性之外,还需要考虑控件应用场景的一致性、流程的一致性、概念的一致性等等,而这些东西都需要设计师去整理、定义。

    初学交互的人可能对于控件缺乏理解,感觉“控件”就好像是界面设计中固有的一些规矩,微软/苹果这样的平台级规范说的就绝对正确,直接日常遵守即可。但实际上从我之前几篇文章中也能看出来,互联网/软件设计中控件的产生和应用也是有潮流、有趋势、有变化的,存在很多暧昧的、模糊的地方,不是黑白分明的。所以咱们看一些开发企业级软件/对技能要求很高的工具型软件的公司,比如我们熟悉的微软/IBM,那个设计系统都写得啰啰嗦嗦、逻辑极多,这也是为了在复杂场景下保证体验的一致性。

    2. 缺乏价值观

    缺乏价值观的设计系统不过是一个控件超市。“价值观”是个很主观的事情,我说得没有别人好,所以引用一句话:“(设计价值观是)系统地思考产品的价值系统和理念原则,抵御各种削弱产品价值和理念的尝试”。这句话出自我很喜欢的一本书,叫《硅谷设计之道》。非常推荐大家看一看。

    日常工作中总是会有一些设计团队容易在一些细节问题上争议很久,美其名曰“打磨设计”,但我认为就是一种设计价值观的缺失。比如假如用户没有填写完表单,那么表单的提交按钮能不能按?是置灰好,还是按了以后再报错好?大表格里的批量操作到底是露出来还是收起来?文案里到底是称呼用户为“你”还是“您”?

    这些问题都不是对与错的问题,而是我们的设计系统到底认为什么东西重要、什么东西没那么重要的问题。比如说加入我们做一个主要用户为老年人的系统,“明确/易理解”一定比“简洁”重要。映射到界面上,那就是界面肯定丑,字大颜色艳,保证用户能看懂。因此我觉得大家在做设计的时候也可以跳脱单点的设计体验点,从产品的层面来说设计的价值观是什么?设计系统也是一种系统,而从系统角度得出的解决方案是偏长期的、综合的方案,它在单个设计细节中也许不是最优解,但从整体体验上来说是一致性更好的。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白话说交互」

  • 7000字总结!一份专业的奢侈品用户类型和用户历程报告

    UI交互 2022-07-02
    编者按:NNGroup 的撰稿人 Kate Moran 最近撰写了几篇关于奢侈品牌、产品和用户的文章,文章主要围绕着用户特征和用户历程来探讨,借此深入审视...

    编者按:NNGroup 的撰稿人 Kate Moran 最近撰写了几篇关于奢侈品牌、产品和用户的文章,文章主要围绕着用户特征和 用户历程 来探讨,借此深入审视 奢侈品 和定制类产品的特征和常见的问题。下面是正文。

    这是研究奢侈品购物流程系列文章中的第二篇,这个系列文章将会主要围绕着奢侈品和传统电子商务策略之间的冲突来进行,第二篇文章将主要探讨不同的奢侈品消费者和他们的购物流程,第三篇文章将会深入探讨奢侈品牌如何提供高质量的电商服务,同时保持自身的品牌调性和价值观。当然,也别错过上一篇:

    为什么奢侈品牌在电商领域做的如此糟糕? 编者按:NNGroup 的撰稿人 Kate Moran 最近有几篇关于奢侈品牌、产品和用户的文章非常有意思,这类产品和用户人群和我们日常所涉及到的产品和用户有着一定的差别,在产品逻辑和运营方式上也有着诸多反逻辑的特征,这些产品特征和逻辑可以作为某些产品和特定设计的参考,甚至对于用户消费行

    阅读文章 >

    关于我们的研究 为了调查奢侈品牌如今的现状,我们进行了一项涉及9名参与者的定性研究,其中包括进行访谈和可用性测试,这些参与者涵盖了:

    刚刚开始购买奢侈品的用户 经常在自己喜欢的品牌购买奢侈品的忠诚用户 为富有客户采购奢侈品的个人造型师 奢侈品顾问,为知名奢侈品客户提供建议的人 我们尽可能让参与者带着他们各自的目标,并且选择他们喜欢的品牌的网站和 APP 来执行,比如我们观察了这些用户购买以下商品的过程:

    一双 Jimmy Choo 的高跟鞋 一条真丝爱马仕围巾 一个香奈尔手包 一个路易威登公文包 一件Burberry大衣 一枚卡地亚手镯 一枚蒂芙尼结婚戒指 一辆宝马跑车 一块劳力士手表 一双 Golden Goose 运动鞋 预定一套柏林豪华酒店的客房 4类奢侈品消费者 在我们的调研当中,梳理出了 4 类奢侈品的购物者:

    专业造型师 橱窗购物者 偶尔的挥霍者 挥金如土型消费者 这些仅仅只是粗略的分类,在每个类别当中,用户的特征和行为都会有差异。此外,同一个用户可能会在一类产品或者品牌上出现偶发的挥霍性消费,但是在面对另外一个品牌的时候,则是挥金如土型消费者。比如一位富有的律师,在面对西装的时候会挥金如土,但是在豪车这一领域则仅仅只是偶尔挥霍。

    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户所在的类型也会发生变化,比如一个原本不富有的用户,随着时间推移,积累了大量的个人财富,可能会从橱窗购物者变成偶尔的挥霍者,进而成为挥金如土型消费者,甚至可能专门聘请专业造型师来帮他采购和搭配奢侈品。

    专业造型师 专业造型师也是个人购物者,他们通常会帮助客户购买奢侈品。当牵涉到奢侈品购买的时候,他们都是生意人——他们不仅熟悉客户所喜爱的品牌,而且能够快速决断哪些值得购买并下单。

    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发现,专业造型师很少会使用单个品牌的网站来浏览商品和购物,相反更喜欢使用 Farfetch 和 Net-a-Porter 这样的多品牌奢侈品购物平台。他们借此购买很多不同品牌的奢侈品给客户,并且退回客户不需要的商品。

    橱窗购物者 奢侈品牌有时候会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其中包括很多平时买不起奢侈品的用户,其中许多用户会追随品牌很长时间,并且渴望有朝一日能够购买特定品牌特定商品的年轻消费者。

    我们这次所招募的参与者都不是橱窗购物者(目前)。由于我们所招募的调研对象通常是有过几次奢侈品购物体验的用户,根据我们的访谈和报告,这当中有一部分用户早在买不起奢侈品之前,就已经是特定奢侈品牌的粉丝了,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曾经是特定品牌的橱窗购物者。

    偶尔的挥霍者 这类消费者会时不时购买奢侈品。对他们而言,购买的商品通常是包包等经久耐用的奢侈品,对他们而言购买奢侈品是一种放纵和投资,有时候是为了出席某些特定的活动,庆祝特定的事件而下单购买。

    一位偶尔挥霍型用户告诉我们,她将购买的奢侈品视作为未来的传家之物:

    「我们不买那些我认为几十年后不会再流行的时尚单品,所以基本上我下单的物品,都是希望能够留给未来女儿们的保值物品。」

    同一用户组的另外一位参与者,最近刚刚买了她的第一双 Jimmy Choo 的高跟鞋。她长期以来一直是 Jimmy Choo 的粉丝(橱窗购物者),而她购买的这双鞋是为她的婚礼所准备的:

    对于这些购物者而言,亲临奢侈品店并且享受他们所期待的商品,是一种特殊的享受。对于许多人来说,亲身购物的体验,和商品本身一样重要。

    挥金如土型消费者 挥金如土型消费者会习惯性地、频繁地购买奢侈品。这类购物者是奢侈品消费的主要贡献者。他们购买的奢侈品横跨多个奢侈品牌,包含奢侈品和服务,并且通常对于多个品牌都有很强的忠诚度。我们研究过一位挥金如土型的消费者,她是这样说的:

    「我喜欢香奈尔和爱马仕,对于鞋子,Valentino 是永远的经典,Manolo Blahnik 也是如此。对于商务外套,我会买 Burberry。对于其他的实用配饰和组件,我会选择 Canada Goose。」

    这类消费者有时将奢侈品视为一种爱好和娱乐,他们当中一部分会对于特定品类的产品线有强烈的搜集欲,比如集齐劳力士的手表或者搜集稀有的香奈尔钱包。

    品牌专家 挥金如土型消费者 往往对于他们喜欢的品牌非常熟悉,包括他们的产品线和品牌的历史。一位将奢侈品搜集视为爱好的挥金如土型消费者表示,当她开始对品牌产生兴趣的时候,她就会开始研究公司的领导层和品牌的历史:

    「我特别喜欢研究一个品牌的历史和其中的关键人物。我可能花了太多的时间来研究这件事情。如果我被一个新的品牌所吸引,那么我会开始将时间投入到研究这个品牌上。我想知道关于品牌的一切,而且品牌和产品之间似乎存在着深层的连接。就比如将 Tom Ford 视作为一个人,当我开始了解它酷的一面,就更有可能购买它的产品。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去购买产品之前,会花时间来看它的历史。」

    这是购买奢侈品和购买普通产品之间的关键区别。大多数的消费者在购买 40 美元的衬衫之前,是不会去了解品牌的历史和精神的,但是很多购买 1000 美元衬衫的奢侈品消费者,是会去了解这个品牌的历史的。

    这种对于品牌的深入了解,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如此多的奢侈品牌零售商没有在他们的网站和 APP 当中提供重这种重要的产品信息」(这是一个常见问题,下一篇文章将会对此进行分析)。而线上购物渠道有限的信息,伴随着看起来不够合理的高昂价格,成功的构建起了「门槛」——有意将热爱品牌的用户和通过其他渠道知道品牌但是了解并不深入的普通用户区分开。

    比如,法国奢侈品零售商 Maison Goyard 的网站并没有提供产品的任何价格,用户想要购买产品则只能联系这家公司,或者访问实体店来购买。在我们的研究当中,一位已经非常熟悉这一品牌的挥金如土型消费者,在看到网页的时候,就可以非常快速地判断这款 Maison Goyard 的包大概是 2400 美元的售价。(我们在访谈后查了一下价格果然如此)

    与品牌的关系:商品和销售代表 一些挥金如土型消费者通常会有专门的销售代表,来帮助他们选购他们所喜欢的品牌的商品,甚至可以帮助他们买到不是每个客户都能买到的特殊商品。我们调研对象中,有一位消费者就和香奈尔的销售代表关系密切,她是在香奈尔的门店认识这位销售代表的,并且此后两人一直都保持短信联系。

    「我通过她购买了我绝大多数的香奈尔的产品,她对我非常了解,对于我的生活也了解深入。这她就像我在行业内的朋友,她清楚需要给我推荐什么样的产品。我和她的关系就像和私人造型师的关系一样。他们能帮我找到别人难以找到的东西,他们也也能推荐给我一些符合我口味但是我从未见过的好产品,这个过程所带来的体验是非常紧密的,而且当你身处一个一切都触手可及的世界中的时候,整个获取产品的过程会变得相当特别。所以,我回尽可能通过她来购买产品。如果我想要买东西,我会直接问她,而且她可以把我加入特定的购买名单当中。」

    虽然对于偶尔的挥霍者而言,去实体店购买并不罕见,但是很明显挥金如土型消费者更能享受这种店头购物的过程。另外一位挥金如土型消费者,讲述来他再 Bailey’s 的购物体验:

    「我经常在 Bailey’s 购物,从结婚周年礼物到各种其他的物品。我认识那里的工作人员,他们非常乐于助人。他们接待我的时候会给我倒上香槟,这种额外的用户关怀,让我感觉在那里购物是一种有趣的体验。」

    对于这类用户而言,和销售人员建立额外的关系,获得额外的照顾是重要的事情,比如额外的赠品、免单、专家级的服务、特殊活动和派对邀请等。

    偶尔挥霍者和挥金如土型消费者的购物历程 接下来的讨论主要围绕着偶尔挥霍者 和 挥金如土型消费者来进行。正如同我们在文章开头所说的,由于橱窗购物者本身的特殊性和不确定性,后续的讨论中暂不涉及。专业的造型师购买奢侈品的特殊性在于它并非单纯出于需求,而是工作,而且他们对于这一领域所具备的知识也是专业化的,他们购买奢侈品还高度依赖于第三方购物平台。

    虽然偶尔挥霍着和挥金如土型消费者在一些关键行为上有差异,但是这两者在奢侈品购物历程上,是高度相似的,通常包括4个阶段:

    发现 考量 购买 使用

    偶尔的挥霍者和挥金如土型消费者之间,主要的区别在于他们购买奢侈品的频率,后者几乎是持续不断地购买奢侈品,而前者的购买频率可能是一年一次甚至更低。此外,挥金如土型消费者可能更快完成购买过程。

    这两种用户的具体差异将会在下面具体讨论。

    1、发现 奢侈品购物者通常会通过社交媒体、朋友或者陌生人的介绍,来注意到他们感兴趣或者喜欢的商品,一些人会经常关注他们喜欢的 设计师 的新系列,会在时尚秀场的T台上注意到某些单品。

    挥金如土型的消费者更容易偶然发现到新产品——他们并不是通过积极寻找新产品,而是偶然注意到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尤其是当他们在逛奢侈品商店的时候。

    而偶尔的挥霍者则不同,他们在开始发现之前,通常会有一个明确的甚至精确的购买对象,比如说一个关注了很久的包。他们还可能为了特定的活动来购买奢侈品,比如为婚礼购买礼服。

    2、考量 在这个阶段,奢侈品购买者会试图深入了解他们感兴趣的商品,然后再做决定购买哪一个。因为奢侈品购物者,通常是先「看到产品」然后再来「发现产品」(比如在 Ins 或者 T台上),他们所面对的直接问题就是——他们看到的这个产品到底叫什么,以及哪里可以买到。

    对于偶尔的挥霍者和挥金如土型消费者而言,这个阶段所牵涉到的「研究」全部是围绕着数字进行的。他们会去各种奢侈品网站、实体店以及 Net-a-Porter 这样的平台去搜寻,去社交平台上问询,或者咨询朋友。如果他们已经和那个奢侈品牌建立了联系,那么也可以联系自己熟悉的销售代表来了解情况。

    除了最初的发现阶段,用户在考察了解阶段花费的时长也最长。人们通常不会很快「需要」奢侈品,因此绝大多数的消费者会仔细地了解和对比再做决定。比如有一位挥金如土型消费者是这样告诉我们的:

    「我在路易威登的门店看到这款包的时候,我已经关注它有一段时间了,只是还没买。我花费这么长时间来了解它的一切,确保不会有其他没有关注到的因素,那么接下来的几个月我应该会下单。也许吧。」

    即使对于偶尔的挥霍者而言,购买这些奢侈品也是一笔不菲的投资,因此他们希望在最终下单购买之前,会尽量考虑清楚所有的因素甚至替代方案。相比之下,预算充足的挥金如土型用户花费的时间会稍短一些,而面对即将到来的活动的时候(比如参加晚宴或者纪念日活动),会花费更短的时间做决策。

    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即使是挥金如土型消费者,在购买奢侈品的时候也会深思熟虑。一位热衷于购买 Burberry 特定外套系列的用户,最近在下单之前,决定探索一下 Burberry 所有的外套系列,确保自己不会错过一些好产品。

    「如果我要买一个,我想看看所有的选项,避免错过一些更好的选择。」

    而一个偶尔挥霍型的用户正在考虑从路易威登的网站下单一个昂贵的公文包,但是他想确定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这个包的标价是 3200 美元,对我而言这是相当高的一笔投入。我想亲眼看看并且最好能上手体验一下。我得看看能不能把 Surface Pro 和 iPad 放里面,它们能够得到保护吗?我不想买一个 3000 多美元的包,但是最终到手的东西并不符合我的预期……不过说真的,我确实喜欢这个包。」

    一些奢侈品购物者还在访谈中提到,他们对于退货感到焦虑。他们有的是讨厌退货的过程,而有的则特别讨厌退回奢侈品本身,因为这个产品本身代表着所投入的金钱以及过程中投入的情感价值。一位热衷于收藏香奈尔产品的用户表示,她不喜欢退货是因为她一想到别人会持有她的东西会感到不适。一些奢侈品零售商的退货政策很宽松,比如 Tom Ford 允许在 14 天之内退货。还有一些购物者担心他们的货物在运送过程中丢失。

    考量 阶段往往是奢侈品购物过程中的最低点,这也是奢侈品牌网站经常让客户感到失望的地方,我们测试过大量的奢侈品牌网站,通常会有以下问题:

    糟糕的信息架构和组织形式:用户很难找到特定的产品和类别 产品照片很少:许多购买者抱怨无法搞清楚产品的具体尺寸和细节,无法从各个角度来详细观察产品 混淆的名称、属性和术语:很多网站对于产品在描述上混杂不清 缺少产品细节:购物者需要了解产品详细的尺寸、材料、样式的信息,但是网站通常缺少这方面的内容 糟糕的产品推荐系:和店内体验不同,这些网站所提供的推荐往往不是用户需要的 糟糕的UI和设计错误:购物者有时候会遭遇糟糕的设计或者开发上的失误 奢侈品购买者通常有着极强的购买动力,因此他们通常会希望能够看到这些问题能够得到解决。当他们遇到糟糕的线上体验的时候,很多用户会选择亲自去店里查看产品,并且提出反馈。

    然而,用户所遭遇的这些经历,确实会损害用户对于品牌本身专业精神的看法——但是奢侈品牌本身所追求的不正是专业的品质和体验么?当用户周围没有实体店的时候,糟糕的线上购物体验会让他们放弃购买。有的用户则在这种情况下,会投奔处于竞争关系的品牌。

    3、购买 通常这个阶段,是用户购买产品的高潮部分——在经过思考和探索之后,可能在几个月之后,他们最终拿到了他们想要的产品。被调研用户声称,开箱的体验是最令人欢心鼓舞的部分。

    店内购物的体验特别愉悦。用户会因为被尊重和被关注,而体会到特别的感觉。销售代表近乎无限的耐心,用心回复每一个问题,当他们回到店内的时候,熟识的工作人员则可能会记住他们买过的每个商品,给出足够个性化、贴合需求的建议。

    4、使用 穿上衣服和配饰,搭配上合适的物品,能够给购物者带来足够的满足感,但是同样也会带来焦虑。

    当他们穿上这些奢侈的服装之时,他们会向其他认识这些商品的人发出信号——也就是让其他了解这些品牌产品售价的用户,产生价值认同。有些奢侈品的购物者希望他们的衣服或者包上有醒目的 LOGO,偶尔的挥霍者们在这方面会有更强烈的倾向 :

    「如果我买了一个 LV 的包,我希望上面有清晰的 LOGO 和符号,我买的是它的样式和风格,它让我感觉良好。」

    另一方面,挥金如土型的消费者则更希望他们购买的服装上的 LOGO 微妙一点——如果有 LOGO 的话。关于这一点,他们的理由是:

    带有明显大LOGO的品牌过于「华而不实」或者「俗气」,这被认为并不是精致的、奢华的方式。 他们看到过许多仿冒的带有明显品牌标记的商品或者服装 他们希望避免被认为过于炫耀,尤其是在收入水平不同的人群面前 为了避免在公共场合引起小偷的注意(盗窃是这些客户特别关心的问题) 有一位生活在纽约的用户是这么说的:

    「我永远不会买LV的那种大尺寸钱包,纽约很多人都会买假的撑门面。当我周围很多人都用着假货时,我即使拥有一个漂亮的真货又有什么意义呢?我通常会尝试一些更加微妙和独特的东西。」

    她还告诉我,她在乘坐地铁通勤的时候,也不希望看起来太浮夸:

    「如果我穿着一件非常华丽的衣服,表面被 Gucci 的印花覆盖,我可能会被人盯着看。当我在外面使用公共交通时,这会有点危险。我不想服装配饰从头到脚都带着 LOGO。一方面,我不希望周围的人因为我身上这些昂贵的东西感到不舒服,另一方面我也不想成为被关注的目标。」

    这位消费者在访谈期间还发现了一件两面都可以穿的 Burberry 外套,一面是简约的黑色面料,另一面是经典的 Burberry 印花。她发现后决定购买这件外套,因为它不仅不影响日常外出时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另一方面,它不带 LOGO 但是附带有可识别的标志性纹路,相对就微妙很多了。

    虽然奢侈品通常被认为比普通便宜的物品质量更好,品质更高,更加耐用,但是实际情况并非都如此。前文提到的那位路易威登公文包的购买者后来是这么告诉我们的:

    「其实素质和它一样好甚至更好的包有一百万个,甚至可能更多。它用的皮革真的比其他的包都好吗?事实并非如此。我以前买过别的 LV 的产品,磨损起来也很快。它们的质量没有好到特别耐用的程度。它们也确实有保修,所以最后还是要寄回去修理。」

    购买奢侈品通常是用户和品牌建立起长期关系的开始。维护和保修通常是这些和品牌提供的高端服务的一部分,这些服务让奢侈品消费者觉得他们像高端俱乐部的会员一样。

    「我已经把我的劳力士手表和奢侈品珠宝送回店里清洗去了,我认为这很好,这些服务是品牌价值之一。他们确实将我是作为终生客户,而这也说我最初购买的考量因素之一。」

    结语:考量阶段是最值得关注的 在这项研究当中,最清晰的结论是,奢侈品牌的网站和APP 理应特别关注用户历程当中「考量」这一阶段,在这个阶段奢侈品购物者会仔细研究他们最初所发现的商品是什么,怎么样,并且决定是否要购买。而无论是橱窗购物者、偶尔挥霍者,还是挥金如土型消费者,决定是否要下单都看的是这个阶段,因此考量阶段是至关重要的,用户真的需要一种便捷的方式来探索,并且购买产品。而奢侈品购物者在研究购买对象的时候,素质不够过硬的数字媒体,是达不到他们的预期的,这也是为什么奢侈品牌理应专注于满足用户对于研究和了解产品,以及下单购物。

  • 7000字总结!一份专业的奢侈品用户类型和用户历程报告

    UI交互 2022-07-02
    编者按:NNGroup 的撰稿人 Kate Moran 最近撰写了几篇关于奢侈品牌、产品和用户的文章,文章主要围绕着用户特征和用户历程来探讨,借此深入审视...

    编者按:NNGroup 的撰稿人 Kate Moran 最近撰写了几篇关于奢侈品牌、产品和用户的文章,文章主要围绕着用户特征和 用户历程 来探讨,借此深入审视 奢侈品 和定制类产品的特征和常见的问题。下面是正文。

    这是研究奢侈品购物流程系列文章中的第二篇,这个系列文章将会主要围绕着奢侈品和传统电子商务策略之间的冲突来进行,第二篇文章将主要探讨不同的奢侈品消费者和他们的购物流程,第三篇文章将会深入探讨奢侈品牌如何提供高质量的电商服务,同时保持自身的品牌调性和价值观。当然,也别错过上一篇:

    为什么奢侈品牌在电商领域做的如此糟糕? 编者按:NNGroup 的撰稿人 Kate Moran 最近有几篇关于奢侈品牌、产品和用户的文章非常有意思,这类产品和用户人群和我们日常所涉及到的产品和用户有着一定的差别,在产品逻辑和运营方式上也有着诸多反逻辑的特征,这些产品特征和逻辑可以作为某些产品和特定设计的参考,甚至对于用户消费行

    阅读文章 >

    关于我们的研究 为了调查奢侈品牌如今的现状,我们进行了一项涉及9名参与者的定性研究,其中包括进行访谈和可用性测试,这些参与者涵盖了:

    刚刚开始购买奢侈品的用户 经常在自己喜欢的品牌购买奢侈品的忠诚用户 为富有客户采购奢侈品的个人造型师 奢侈品顾问,为知名奢侈品客户提供建议的人 我们尽可能让参与者带着他们各自的目标,并且选择他们喜欢的品牌的网站和 APP 来执行,比如我们观察了这些用户购买以下商品的过程:

    一双 Jimmy Choo 的高跟鞋 一条真丝爱马仕围巾 一个香奈尔手包 一个路易威登公文包 一件Burberry大衣 一枚卡地亚手镯 一枚蒂芙尼结婚戒指 一辆宝马跑车 一块劳力士手表 一双 Golden Goose 运动鞋 预定一套柏林豪华酒店的客房 4类奢侈品消费者 在我们的调研当中,梳理出了 4 类奢侈品的购物者:

    专业造型师 橱窗购物者 偶尔的挥霍者 挥金如土型消费者 这些仅仅只是粗略的分类,在每个类别当中,用户的特征和行为都会有差异。此外,同一个用户可能会在一类产品或者品牌上出现偶发的挥霍性消费,但是在面对另外一个品牌的时候,则是挥金如土型消费者。比如一位富有的律师,在面对西装的时候会挥金如土,但是在豪车这一领域则仅仅只是偶尔挥霍。

    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户所在的类型也会发生变化,比如一个原本不富有的用户,随着时间推移,积累了大量的个人财富,可能会从橱窗购物者变成偶尔的挥霍者,进而成为挥金如土型消费者,甚至可能专门聘请专业造型师来帮他采购和搭配奢侈品。

    专业造型师 专业造型师也是个人购物者,他们通常会帮助客户购买奢侈品。当牵涉到奢侈品购买的时候,他们都是生意人——他们不仅熟悉客户所喜爱的品牌,而且能够快速决断哪些值得购买并下单。

    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发现,专业造型师很少会使用单个品牌的网站来浏览商品和购物,相反更喜欢使用 Farfetch 和 Net-a-Porter 这样的多品牌奢侈品购物平台。他们借此购买很多不同品牌的奢侈品给客户,并且退回客户不需要的商品。

    橱窗购物者 奢侈品牌有时候会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其中包括很多平时买不起奢侈品的用户,其中许多用户会追随品牌很长时间,并且渴望有朝一日能够购买特定品牌特定商品的年轻消费者。

    我们这次所招募的参与者都不是橱窗购物者(目前)。由于我们所招募的调研对象通常是有过几次奢侈品购物体验的用户,根据我们的访谈和报告,这当中有一部分用户早在买不起奢侈品之前,就已经是特定奢侈品牌的粉丝了,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曾经是特定品牌的橱窗购物者。

    偶尔的挥霍者 这类消费者会时不时购买奢侈品。对他们而言,购买的商品通常是包包等经久耐用的奢侈品,对他们而言购买奢侈品是一种放纵和投资,有时候是为了出席某些特定的活动,庆祝特定的事件而下单购买。

    一位偶尔挥霍型用户告诉我们,她将购买的奢侈品视作为未来的传家之物:

    「我们不买那些我认为几十年后不会再流行的时尚单品,所以基本上我下单的物品,都是希望能够留给未来女儿们的保值物品。」

    同一用户组的另外一位参与者,最近刚刚买了她的第一双 Jimmy Choo 的高跟鞋。她长期以来一直是 Jimmy Choo 的粉丝(橱窗购物者),而她购买的这双鞋是为她的婚礼所准备的:

    对于这些购物者而言,亲临奢侈品店并且享受他们所期待的商品,是一种特殊的享受。对于许多人来说,亲身购物的体验,和商品本身一样重要。

    挥金如土型消费者 挥金如土型消费者会习惯性地、频繁地购买奢侈品。这类购物者是奢侈品消费的主要贡献者。他们购买的奢侈品横跨多个奢侈品牌,包含奢侈品和服务,并且通常对于多个品牌都有很强的忠诚度。我们研究过一位挥金如土型的消费者,她是这样说的:

    「我喜欢香奈尔和爱马仕,对于鞋子,Valentino 是永远的经典,Manolo Blahnik 也是如此。对于商务外套,我会买 Burberry。对于其他的实用配饰和组件,我会选择 Canada Goose。」

    这类消费者有时将奢侈品视为一种爱好和娱乐,他们当中一部分会对于特定品类的产品线有强烈的搜集欲,比如集齐劳力士的手表或者搜集稀有的香奈尔钱包。

    品牌专家 挥金如土型消费者 往往对于他们喜欢的品牌非常熟悉,包括他们的产品线和品牌的历史。一位将奢侈品搜集视为爱好的挥金如土型消费者表示,当她开始对品牌产生兴趣的时候,她就会开始研究公司的领导层和品牌的历史:

    「我特别喜欢研究一个品牌的历史和其中的关键人物。我可能花了太多的时间来研究这件事情。如果我被一个新的品牌所吸引,那么我会开始将时间投入到研究这个品牌上。我想知道关于品牌的一切,而且品牌和产品之间似乎存在着深层的连接。就比如将 Tom Ford 视作为一个人,当我开始了解它酷的一面,就更有可能购买它的产品。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去购买产品之前,会花时间来看它的历史。」

    这是购买奢侈品和购买普通产品之间的关键区别。大多数的消费者在购买 40 美元的衬衫之前,是不会去了解品牌的历史和精神的,但是很多购买 1000 美元衬衫的奢侈品消费者,是会去了解这个品牌的历史的。

    这种对于品牌的深入了解,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如此多的奢侈品牌零售商没有在他们的网站和 APP 当中提供重这种重要的产品信息」(这是一个常见问题,下一篇文章将会对此进行分析)。而线上购物渠道有限的信息,伴随着看起来不够合理的高昂价格,成功的构建起了「门槛」——有意将热爱品牌的用户和通过其他渠道知道品牌但是了解并不深入的普通用户区分开。

    比如,法国奢侈品零售商 Maison Goyard 的网站并没有提供产品的任何价格,用户想要购买产品则只能联系这家公司,或者访问实体店来购买。在我们的研究当中,一位已经非常熟悉这一品牌的挥金如土型消费者,在看到网页的时候,就可以非常快速地判断这款 Maison Goyard 的包大概是 2400 美元的售价。(我们在访谈后查了一下价格果然如此)

    与品牌的关系:商品和销售代表 一些挥金如土型消费者通常会有专门的销售代表,来帮助他们选购他们所喜欢的品牌的商品,甚至可以帮助他们买到不是每个客户都能买到的特殊商品。我们调研对象中,有一位消费者就和香奈尔的销售代表关系密切,她是在香奈尔的门店认识这位销售代表的,并且此后两人一直都保持短信联系。

    「我通过她购买了我绝大多数的香奈尔的产品,她对我非常了解,对于我的生活也了解深入。这她就像我在行业内的朋友,她清楚需要给我推荐什么样的产品。我和她的关系就像和私人造型师的关系一样。他们能帮我找到别人难以找到的东西,他们也也能推荐给我一些符合我口味但是我从未见过的好产品,这个过程所带来的体验是非常紧密的,而且当你身处一个一切都触手可及的世界中的时候,整个获取产品的过程会变得相当特别。所以,我回尽可能通过她来购买产品。如果我想要买东西,我会直接问她,而且她可以把我加入特定的购买名单当中。」

    虽然对于偶尔的挥霍者而言,去实体店购买并不罕见,但是很明显挥金如土型消费者更能享受这种店头购物的过程。另外一位挥金如土型消费者,讲述来他再 Bailey’s 的购物体验:

    「我经常在 Bailey’s 购物,从结婚周年礼物到各种其他的物品。我认识那里的工作人员,他们非常乐于助人。他们接待我的时候会给我倒上香槟,这种额外的用户关怀,让我感觉在那里购物是一种有趣的体验。」

    对于这类用户而言,和销售人员建立额外的关系,获得额外的照顾是重要的事情,比如额外的赠品、免单、专家级的服务、特殊活动和派对邀请等。

    偶尔挥霍者和挥金如土型消费者的购物历程 接下来的讨论主要围绕着偶尔挥霍者 和 挥金如土型消费者来进行。正如同我们在文章开头所说的,由于橱窗购物者本身的特殊性和不确定性,后续的讨论中暂不涉及。专业的造型师购买奢侈品的特殊性在于它并非单纯出于需求,而是工作,而且他们对于这一领域所具备的知识也是专业化的,他们购买奢侈品还高度依赖于第三方购物平台。

    虽然偶尔挥霍着和挥金如土型消费者在一些关键行为上有差异,但是这两者在奢侈品购物历程上,是高度相似的,通常包括4个阶段:

    发现 考量 购买 使用

    偶尔的挥霍者和挥金如土型消费者之间,主要的区别在于他们购买奢侈品的频率,后者几乎是持续不断地购买奢侈品,而前者的购买频率可能是一年一次甚至更低。此外,挥金如土型消费者可能更快完成购买过程。

    这两种用户的具体差异将会在下面具体讨论。

    1、发现 奢侈品购物者通常会通过社交媒体、朋友或者陌生人的介绍,来注意到他们感兴趣或者喜欢的商品,一些人会经常关注他们喜欢的 设计师 的新系列,会在时尚秀场的T台上注意到某些单品。

    挥金如土型的消费者更容易偶然发现到新产品——他们并不是通过积极寻找新产品,而是偶然注意到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尤其是当他们在逛奢侈品商店的时候。

    而偶尔的挥霍者则不同,他们在开始发现之前,通常会有一个明确的甚至精确的购买对象,比如说一个关注了很久的包。他们还可能为了特定的活动来购买奢侈品,比如为婚礼购买礼服。

    2、考量 在这个阶段,奢侈品购买者会试图深入了解他们感兴趣的商品,然后再做决定购买哪一个。因为奢侈品购物者,通常是先「看到产品」然后再来「发现产品」(比如在 Ins 或者 T台上),他们所面对的直接问题就是——他们看到的这个产品到底叫什么,以及哪里可以买到。

    对于偶尔的挥霍者和挥金如土型消费者而言,这个阶段所牵涉到的「研究」全部是围绕着数字进行的。他们会去各种奢侈品网站、实体店以及 Net-a-Porter 这样的平台去搜寻,去社交平台上问询,或者咨询朋友。如果他们已经和那个奢侈品牌建立了联系,那么也可以联系自己熟悉的销售代表来了解情况。

    除了最初的发现阶段,用户在考察了解阶段花费的时长也最长。人们通常不会很快「需要」奢侈品,因此绝大多数的消费者会仔细地了解和对比再做决定。比如有一位挥金如土型消费者是这样告诉我们的:

    「我在路易威登的门店看到这款包的时候,我已经关注它有一段时间了,只是还没买。我花费这么长时间来了解它的一切,确保不会有其他没有关注到的因素,那么接下来的几个月我应该会下单。也许吧。」

    即使对于偶尔的挥霍者而言,购买这些奢侈品也是一笔不菲的投资,因此他们希望在最终下单购买之前,会尽量考虑清楚所有的因素甚至替代方案。相比之下,预算充足的挥金如土型用户花费的时间会稍短一些,而面对即将到来的活动的时候(比如参加晚宴或者纪念日活动),会花费更短的时间做决策。

    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即使是挥金如土型消费者,在购买奢侈品的时候也会深思熟虑。一位热衷于购买 Burberry 特定外套系列的用户,最近在下单之前,决定探索一下 Burberry 所有的外套系列,确保自己不会错过一些好产品。

    「如果我要买一个,我想看看所有的选项,避免错过一些更好的选择。」

    而一个偶尔挥霍型的用户正在考虑从路易威登的网站下单一个昂贵的公文包,但是他想确定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这个包的标价是 3200 美元,对我而言这是相当高的一笔投入。我想亲眼看看并且最好能上手体验一下。我得看看能不能把 Surface Pro 和 iPad 放里面,它们能够得到保护吗?我不想买一个 3000 多美元的包,但是最终到手的东西并不符合我的预期……不过说真的,我确实喜欢这个包。」

    一些奢侈品购物者还在访谈中提到,他们对于退货感到焦虑。他们有的是讨厌退货的过程,而有的则特别讨厌退回奢侈品本身,因为这个产品本身代表着所投入的金钱以及过程中投入的情感价值。一位热衷于收藏香奈尔产品的用户表示,她不喜欢退货是因为她一想到别人会持有她的东西会感到不适。一些奢侈品零售商的退货政策很宽松,比如 Tom Ford 允许在 14 天之内退货。还有一些购物者担心他们的货物在运送过程中丢失。

    考量 阶段往往是奢侈品购物过程中的最低点,这也是奢侈品牌网站经常让客户感到失望的地方,我们测试过大量的奢侈品牌网站,通常会有以下问题:

    糟糕的信息架构和组织形式:用户很难找到特定的产品和类别 产品照片很少:许多购买者抱怨无法搞清楚产品的具体尺寸和细节,无法从各个角度来详细观察产品 混淆的名称、属性和术语:很多网站对于产品在描述上混杂不清 缺少产品细节:购物者需要了解产品详细的尺寸、材料、样式的信息,但是网站通常缺少这方面的内容 糟糕的产品推荐系:和店内体验不同,这些网站所提供的推荐往往不是用户需要的 糟糕的UI和设计错误:购物者有时候会遭遇糟糕的设计或者开发上的失误 奢侈品购买者通常有着极强的购买动力,因此他们通常会希望能够看到这些问题能够得到解决。当他们遇到糟糕的线上体验的时候,很多用户会选择亲自去店里查看产品,并且提出反馈。

    然而,用户所遭遇的这些经历,确实会损害用户对于品牌本身专业精神的看法——但是奢侈品牌本身所追求的不正是专业的品质和体验么?当用户周围没有实体店的时候,糟糕的线上购物体验会让他们放弃购买。有的用户则在这种情况下,会投奔处于竞争关系的品牌。

    3、购买 通常这个阶段,是用户购买产品的高潮部分——在经过思考和探索之后,可能在几个月之后,他们最终拿到了他们想要的产品。被调研用户声称,开箱的体验是最令人欢心鼓舞的部分。

    店内购物的体验特别愉悦。用户会因为被尊重和被关注,而体会到特别的感觉。销售代表近乎无限的耐心,用心回复每一个问题,当他们回到店内的时候,熟识的工作人员则可能会记住他们买过的每个商品,给出足够个性化、贴合需求的建议。

    4、使用 穿上衣服和配饰,搭配上合适的物品,能够给购物者带来足够的满足感,但是同样也会带来焦虑。

    当他们穿上这些奢侈的服装之时,他们会向其他认识这些商品的人发出信号——也就是让其他了解这些品牌产品售价的用户,产生价值认同。有些奢侈品的购物者希望他们的衣服或者包上有醒目的 LOGO,偶尔的挥霍者们在这方面会有更强烈的倾向 :

    「如果我买了一个 LV 的包,我希望上面有清晰的 LOGO 和符号,我买的是它的样式和风格,它让我感觉良好。」

    另一方面,挥金如土型的消费者则更希望他们购买的服装上的 LOGO 微妙一点——如果有 LOGO 的话。关于这一点,他们的理由是:

    带有明显大LOGO的品牌过于「华而不实」或者「俗气」,这被认为并不是精致的、奢华的方式。 他们看到过许多仿冒的带有明显品牌标记的商品或者服装 他们希望避免被认为过于炫耀,尤其是在收入水平不同的人群面前 为了避免在公共场合引起小偷的注意(盗窃是这些客户特别关心的问题) 有一位生活在纽约的用户是这么说的:

    「我永远不会买LV的那种大尺寸钱包,纽约很多人都会买假的撑门面。当我周围很多人都用着假货时,我即使拥有一个漂亮的真货又有什么意义呢?我通常会尝试一些更加微妙和独特的东西。」

    她还告诉我,她在乘坐地铁通勤的时候,也不希望看起来太浮夸:

    「如果我穿着一件非常华丽的衣服,表面被 Gucci 的印花覆盖,我可能会被人盯着看。当我在外面使用公共交通时,这会有点危险。我不想服装配饰从头到脚都带着 LOGO。一方面,我不希望周围的人因为我身上这些昂贵的东西感到不舒服,另一方面我也不想成为被关注的目标。」

    这位消费者在访谈期间还发现了一件两面都可以穿的 Burberry 外套,一面是简约的黑色面料,另一面是经典的 Burberry 印花。她发现后决定购买这件外套,因为它不仅不影响日常外出时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另一方面,它不带 LOGO 但是附带有可识别的标志性纹路,相对就微妙很多了。

    虽然奢侈品通常被认为比普通便宜的物品质量更好,品质更高,更加耐用,但是实际情况并非都如此。前文提到的那位路易威登公文包的购买者后来是这么告诉我们的:

    「其实素质和它一样好甚至更好的包有一百万个,甚至可能更多。它用的皮革真的比其他的包都好吗?事实并非如此。我以前买过别的 LV 的产品,磨损起来也很快。它们的质量没有好到特别耐用的程度。它们也确实有保修,所以最后还是要寄回去修理。」

    购买奢侈品通常是用户和品牌建立起长期关系的开始。维护和保修通常是这些和品牌提供的高端服务的一部分,这些服务让奢侈品消费者觉得他们像高端俱乐部的会员一样。

    「我已经把我的劳力士手表和奢侈品珠宝送回店里清洗去了,我认为这很好,这些服务是品牌价值之一。他们确实将我是作为终生客户,而这也说我最初购买的考量因素之一。」

    结语:考量阶段是最值得关注的 在这项研究当中,最清晰的结论是,奢侈品牌的网站和APP 理应特别关注用户历程当中「考量」这一阶段,在这个阶段奢侈品购物者会仔细研究他们最初所发现的商品是什么,怎么样,并且决定是否要购买。而无论是橱窗购物者、偶尔挥霍者,还是挥金如土型消费者,决定是否要下单都看的是这个阶段,因此考量阶段是至关重要的,用户真的需要一种便捷的方式来探索,并且购买产品。而奢侈品购物者在研究购买对象的时候,素质不够过硬的数字媒体,是达不到他们的预期的,这也是为什么奢侈品牌理应专注于满足用户对于研究和了解产品,以及下单购物。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