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腾讯重磅出品!2022-2023 设计趋势报告:NFT虚拟形象篇(下)

    UI交互 2022-07-11
    往期回顾: [link https://www.uisdc.com/design-trend-nft] [link https://www.uisdc...

    往期回顾:

    腾讯出品!2022-2023 设计趋势报告:NFT 玩法应用篇 背景 从 2017 年萌芽到 2021 年爆发,NFT 在过去的一年内正在成为数字经济市场的“顶流”,从最初的区块链游戏项目、艺术品投资领域开始向外辐射到音乐、体育、时尚等各种形态的数字产品行业中,展现出未来对于互联网行业、金融市场甚至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影响。

    阅读文章 >

    腾讯出品!2022-2023 设计趋势报告:NFT虚拟时装篇 各大时尚品牌在网络空间的投入越来越大,以数字形式出现的虚拟时尚品牌也不断汹涌而至,虚拟服装在社交平台呈增长模式逐步显现。

    阅读文章 >

    腾讯重磅出品!2022-2023 设计趋势报告:NFT虚拟形象篇(上) 拓展阅读: [link https://www.uisdc.com/design-trend-nft] [link https://www.uisdc.com/nft-clothing] 1. 虚拟形象的诞生-CryptoPunks 2017 年,正值以太坊生态开始发力之时,

    阅读文章 >

    1. NFT & Web3.0 的依赖及并生关系

    Web3.0 和虚拟货币为 NFT 提供了生长的土壤和骨骼,而 NFT 作为一种创意玩法逐渐定义了数字艺术的呈现形式。

    无论是 NFT 虚拟形象篇·上提到的 adidas 这样的商业巨头,还是 Digimental 带来的潮流视觉,风靡全球的 HAPE PRIME,抑或是 CLONE X 和 Murakami 的进化式 metaverse 创想,NFT 从玩法和式上已经证明并在逐渐探索艺术、故事性、潮流以及商业在虚拟的空间中碰撞的可能。

    图片来自:Adidas Orginals/Opensea

    细心的收藏家不难发现,越来越多专业的艺术家,创作团队也开始参与其中,他们带来好莱坞级别的 NFT 作品,以及在流行文化的聚光灯下闪耀的创意 NFT 作品,包括为了慈善而创作的热门 NFT 作品等等,都给收藏家带来了丰富的艺术享受。

    接下来我们继续给大家介绍七款极具特色的 NFT 形象作品。

    1. GOINGAPE-Enjin

    GoingApe 是一款发行了 10,000 个独特的 GOING Ape NFTs Collection。其项目由国际知名 HIP HOP 音乐人 Lupe Fiasco 代言。

    每只 GOING Ape 都是独一无二的,且仿照猿人进化时代进行进化演变,4 种不同猿人系列分别为 Stone、Iron、Modern 以及 Futuristic。每只猿人都由不同的特征组成,每一种都具有不同的稀有程度。特征是随机组合的,而这些特征即使在进化后保持不变。

    图片来自:goingape NFT

    每只猿的独特特征都有不同程度的稀有度:眼睛、头发、咧嘴笑、毛皮、衣服、道具和背景。这些特征是随机组合的,因此没有人事先知道他们的 Going Ape 会是什么样子!

    图片来自:goingape NFT

    趋势启发:

    团队针对节日或者一些趣味日常的制作视频,丰富 Going Ape 的日常生活。NFT 不仅仅是单张图片或形象来打动用户,还能通过这些趣味的视频或图片,让 NFT 更生动与鲜活感。从而让用户更了解 NFT 项目。

    2. MEKAVERSE-Mattey & Matthieubraccini

    图片来自:MekaVerse

    由法国 3D 艺术家 mattey 和 matthieubraccini 两位设计师联合铸造并发行的一套机甲主题 NFT。该项目的灵感来自流行的日本动漫机械战士高达的风格,受到日本机甲动漫的影响,Mekaverse 划分了四个阵营的泰坦 —— Originals Meka, Mirage, F9, and Gadians。

    图片来自:MekaVerse

    MekaVerse 这个项目在正式发布之前,两位主创的影响力已经有了 10 万+粉丝,同时也是彼时精致的 3D 渲染,前期宣发之后很快在 NFT 社区爆火。短时间内,这个宣传片获得了用户的大量转发,网友里有不少 NFT 界的 KOL。该宣传片传播不到 24 小时,MekaVerse 社群集合地 Discard 新加入的用户就有近 2 万人,团队还因此接到了《福布斯》的采访。不过后期实际发售时,被指出现了大量类似的基本一致的形象,与 NFT 主张的唯一性背道而驰,当然这是后话。

    图片来自:MekaVerse

    整体视觉清爽简洁,明亮的用色给人一种柔和而方正的感受。MekaVerse 在主体外形设计上形似高达,故而有喜欢高达的行业大佬在微博上表示,已以 5ETH 高价买入了一副 Meka NFT 作品,致敬高达。Mekabots 也是该团队设计的 NFT 项目,其背景和 Mekaverse 背景相通,同是未来机甲主题的设计。

    图片来自:Opensea

    趋势启发:

    1. 脱离 NFT 形象一定是人或者动物为主体的固有印象,将机甲作为主体。同时延展出附属小 NFT 造型,在一众 NFT 形象中杀出重围。每一款机甲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与一致性。脱离平面二维,突出三维的体量感。

    2. 同时 Mekaverse 也让持有者可以在不同维度感受 NFT 形象带来的元宇宙特殊性,比如将形象进行局部互动式穿戴,让 NFT 的展示更为丰富。

    3. 由于机甲形象与高达造型过于一致,故此这一争议成为了双刃剑。一方面由于形似高达而被众多玩家追捧关注,一方面却也有可能涉及到高达 IP 的版权风险。故而在收藏或制作 NFT 形象时,应尽量避免过高的相似性,以此规避版权风险。

    3. Creative Friendz-German Gonzalez

    图片来自:German Gonzalez

    Creative Friendz NFT 是 8888 个独特随机生成的彩色数字收藏角色的集合。该项目由 Pedro Orlando 创立,由屡获殊荣的艺术家和设计师 German Gonzalez 创作!Creative Friendz 旨在为所有的创作者建立一个社区,角色 NFT 将成为会员密钥,欢迎所有有创造力的人。共建一个多元化和包容性的创意集体,称为 Creative Friendz Collective。

    图片来自:Opensea/German Gonzalez

    Creative Friendz 起初这是一个面向创意人员的 Web3 项目,计划以三种不同的方式为持有者、合作伙伴收藏者和创作者构建工具和实用程序——后探索将 Creative Friendz 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 IP 和品牌,并将NFT角色设置为会员密钥,与之前创意集体项目连接起来。

    图片来自:German Gonzalez

    趋势启发:

    1. Creative Friendz NFT 这类独特随机生成的彩色数字收藏角色有许多重叠特征;创作者应是在各个部分(如:背景,眼部,发型,衣服等)分别建立了不同风格的素材库,在随机生成时进行不同搭配组合,可快速获得大量有趣的 NFT 角色。不同搭配又可展示不同的角色性格。NFT 总体既怪诞又可爱鲜艳的画风也能吸引许多年轻创作者。

    2. Creative Friendz 起初是创意社区工具类项目,后续创作系列 NFT 角色,赋予其会员通行证属性的新玩法与之前项目结合起来。

    4. INVISIBLE FRIEND -Markus Magnusson

    图片来自:Opensea

    Invisible Friends 是由瑞典艺术家 Markus Magnusson 创作的 5000 个动画隐形角色的集合。以隐形人的形象结合不同主题的服饰和道具,搭配模型的步伐动画,生动有趣,富有想象力。

    动画艺术中的隐形人物,穿着从日常服装和配件到科学设备、火箭发射器,以及任何你能想到的东西。基本上,Invisible Friends 通过强调独特的特征,将重点从头像转移到服装上。它非常适合我们这些街头服饰爱好者,以及时尚爱好者,他们喜欢有趣的艺术作品。

    图片来自:Opensea

    最高价的『Invisible Friends』当属慈善特别版 NFT“Golden Friends”,以 496.69 ETH 成交,约合 128 万美元,创下该系列的最高成交记录,拍卖所得捐给了 RCC 慈善基金。拍卖的获胜者获得了稀有的“Golden Friends”NFT,还获得了五个未公开的 Invisible Friends NFT

    目前,该 NFT 系列中交易额最高的几幅中有 Invisible Friends#1125(200ETH),这款外观以案发现场为特色,其白色框线、封锁胶带等配件皆是系列中独一无二的特征。

    此外,还有 Invisible Friends#1001(110ETH)、Invisible Friends #4672(110ETH)、Invisible Friends#2165(110ETH)这几款高价款。

    并且艺术家 Markus Magnusson 也在尝试将扁平插画隐形人设计成 3D 立体的,响应当下的 设计趋势 ,整体系列感也会更加生动形象。

    图片来自:Invisible Friends

    趋势启发:

    1. Markus Magnusson 的知名度较高,在这个 NFT 作家的知名度高低也成为了这个 NFT 是否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作家自身的流量能够为项目带来庞大的粉丝量。

    2. 总量的稀缺性。该系列总量发行为 5000 相比其他火热项目的总量要少,而粉丝量的庞大和总量的稀少,似乎也注定了项目的成功。

    3. 独特的 GIF NFT。在此之前的蓝筹 NFT 大多以 jpeg 形式受人追捧,而这种创新的 GIF 模式给人以新鲜感,除此之外,动画多以服装配饰的搭配为主,可爱简洁的画风这也吸引着很多年轻人和 NFT 新人的关注,有着更多的视觉享受。

    4. 社区的良好运营。Random Character Collective 社区在有着前两项项目的运营经验之后,对 Invisible Friends 的运营上更加游刃有余,社区运营者的经验丰富,活动多样,带动粉丝们的积极性这也是成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5. KOOL KIDZ-Arcade studio

    图片来自:Kool Kidz Nft Collection

    KOOL KIDZ 是一款随机生成的人物形象的项目,由 Arcade Studio 开发制作。而 Kool Kidz IP 目前正在与合作伙伴讨论制作动画喜剧节目,以提供给全球主要的流媒体服务。所以整体人物形象上会更圆润与戏剧性。

    该项目目前制作了一款场景,同时制作了多款人物造型,并且针对人物造型制作了动效。

    图片来自:Kool Kidz Nft Collection

    故事背景是以 90 后的人群为基础,人物造型不仅仅是普通人、成功人士,可能也有书呆子、或者是失败者。项目想要表达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和个性,勇敢的表达自己,自我接纳,接受自己的怪癖和不完美,从而对自己拥有更多的自信。

    图片来自:Kool Kidz Nft Collection

    趋势启发:

    1. 突出 NFT 形象个性,让不完美也成为一种特质。人物形象不一定要很美,接受各种各样搞怪或者趣味性的造型也能引领风潮。突出这些特质,强化 IP 与其他 NFT 的不同点。

    2. 动态不局限于轻微动效,可以根据形象特质设定针对性动效强化特色,大幅度的将自身 IP 与其他 IP 区分开。

    6. WGM Interfaces-Anna Kajda

    图片来自:WGM Interface

    WGM Interfaces 由 10000 个 3D 模块化接口生成的 NFT 头像系列,项目方预留 404 个。目前主要在 Twitter 作宣发,由 Anna Kajda、Arek Kajda、Daniel Linthwaite 三位设计师进行开发创作。

    Interfaces 是首批开创 Discord 的项目之一 ,且最独特的事情(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是整个系列中存在的各种头部形状。

    图片来自:WGM Interface

    “圆状眼球和银色的简单框架”是这个系列中最通用的面部特征,为了帮助多样化的生成过程,该项目团队已经确保包括与这个特定特征相结合的代替表情。如下

    图片来自:WGM Interface

    值得一提的是 WGMI 团队和社区推出了版本 NFT 系列 GDWN,发售了 GDWN001,作为他们自己的 ERC-1155 代币铸造,主要目的是专注于帮助个人、团队、慈善机构或者需要帮助的项目,利用 NFT 销售产生的资金做好事。

    图片来自:WGM Interface

    很遗憾的是大放异彩的六个月后,WGMI 团队宣布中止了该项目。项目方称主要原因在于项目目前的发展违背了最初的愿景,投机和炒作使得失去了本来的乐趣,并带来了无法承受的压力。

    图片来自:WGM Interface

    趋势启发:

    1. Interfaces 是首批开创 Discord 的项目之一,是一个承载着庞大社区的品牌,所以推出的产品都会带有一定的热度。

    2. 特定的面部特征形成了独特的视觉语言,搭配各种头部造型以及新颖的 3D 设计画风,生动有趣,十分吸引年轻人。

    3. WGMI 项目结合慈善公益给很多人带去了资金上/学习上的帮助,是个为了帮助社区而成立的项目。使得该项目的口碑很好,并且吸引了无数的关注者。

    7. SNEAKER HEADS-Ali Dawood

    图片来自:Sneaker Headers

    Sneaker Headers NFT 项目由艺术家 Ali Dawood 创作的。整个系列由 5000 个独特的 NFT 组成,通过超过 40 种精心设计的 3D 手绘基础模型来展示球鞋的外观、风格和设计。

    Sneaker Headers 外观是一个人类头部形状,包裹着各种球鞋的拆分。曾经皮革、橡胶等材料只是出现在我们的鞋子上,现在它们从实体变成了数字化,街头服饰的未来也正在一步步向数字化进步。

    图片来自:Sneaker Headers

    Sneaker Headers 在细节上做的非常好,从手绘的细节程度就可以看出 Ali Dawood 的创作团队多么的严谨,不禁佩服他们在创作中的一丝不苟。

    图片来自:Sneaker Headers

    并且在形状跟材质上玩的如火纯青,具有非常巧的设计巧思,可以说是之前都没有看过这个类型的 3D 美术 NFT,再加上说唱文化的一些名人的轮廓,作为一个单纯的收藏品来说还是相当的特殊的。

    图片来自:Sneaker Headers

    他的标志性设计之一是用了 Travis Scott 脸部的 3D 肖像,融合了 Air Jordan 6 Cactus Jack 运动鞋的设计,使之在短短 2 个月的时间内积累了超过 20 万的 Twitter 关注者。

    图片来自:Sneaker Headers

    趋势启发:

    1. 对于收集运动鞋作为爱好的人来说,该项目抓住了年轻人的喜好,将“球鞋头”充分暴露在流行文化的聚光灯下,必然会火的一塌糊涂。

    2. 说唱歌手脸部结合球鞋材质特征,是目前市场所缺少的,通过对材质细节的还原加上创意十足的表现手法,拉开了与其他 NFT 项目的差异,独特且品质化也是这项目吸引人的地方。

    在这里,艺术家、设计师、web 架构员、藏家的身份时刻处于一种动态的流转,当我们把“艺术”符号化,把“价值”虚拟化,在这个创意集体中诞生的每一个单品都可以说是“集体意志”的随机组合,而个体“价值”所附带的随机性,又延展了艺术深层的寓意。

    NFT 再一次把社会的阶级属性投射到虚拟的物质价值中。The Sheep Fellas 的 Alpha,在绵羊氏族中是稀有的领导者,社会地位逐渐递减的 Genesis、Superiorsh 再到 Soldiers,简洁明了地陈述了“物依稀为贵”的普世真理。但抛出商业化的简单对等,更深层地挖掘创作者的意图,或许我们可以把 NFT 看做是一场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和消费。

    当我们处在个体极少能左右社会的当下世界,或许我们可以在虚拟世界中,以重新构建故事性的方式,定义生命存在的形态、阶级以及货币的价值?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腾讯ISUX」

  • 高手才懂的6个设计细节问题,这次终于学会了!

    UI交互 2022-07-11
    这几个小细节,对优化作品太有用了! 视觉错觉: [link https://www.uisdc.com/visual-illusion] 我们在看作...

    这几个小细节,对优化作品太有用了!

    视觉错觉:

    眼见不一定为实:聊聊视错觉的原理和设计应用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

    阅读文章 >

    我们在看作品时,经常会有种不大舒服的感觉,但却说不出哪里有问题。没事,这很正常,有这样困惑的不只是你一个人。

    我做过很多不同的 视觉设计 工作,比如平面设计师,壁画设计师,字体设计师,甚至是 UI/UX 设计师,但都会遇到类似这些问题。我曾经感到很困惑,找不到解决方案。我试着通过学习,观察,和同事讨论摆脱这些想法。

    每个设计师在他们职业早期的时候都有过类似的想法。有些人现在已经搞懂了,但我相信还有很多人是不知道的。直到我在做字体设计时才终于完全搞懂了这些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分享我作为一个字体设计师的经验,对于那些 UI 和视觉新手,这篇文章会非常有帮助,而对于那些视觉大佬来说,这篇文章也会是一个很好的总结。所以,值得所有人一起读一读。

    (文章中有大量的 gif 动图,仔细看完图片中的细节,清晰易于理解)

    为什么明明一样大,却看起来又不一样大? 为什么同样尺寸的圆形看起来比方形的小?

    字体设计师不会把所有字母都设计得一样高。他们会注意到人类视觉的特殊性,所以他们会使用光学技巧创造一个和谐的、可读的、平衡的字体。

    在上图中,一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圆在几何上是相等的。然而,我们的眼睛却认为三角形和圆形偏小。这是因为这三种形状有不同的重量。从字体上讲,就是黑色的数量分布并不均匀。

    有两种方式能够使得它们保持视觉平衡:

    A. 计算两个形状的面积,并保持它们相等

    我不喜欢使用这种方法,因为它只适用于简单的形状,如三角形、圆形和菱形。这种方法对于复杂的视觉效果不太有效。

    B. 使尺寸更大、超出和模糊形状是测试视觉重量最简单的方法

    使非正方形的形状变大(三角形、箭头、破折号、线性图标等) 超出图标规范中的圆形边界框 把图形变模糊,比如加上高斯模糊,比较产生的视觉斑点大小,调整至差不多大小(主要是看模糊边缘的尺寸),仔细观察下面这张图,对比看看效果。

    现在你应该明白了为什么非方形/图标看起来比方形小,让我们看看真正的图标和 UI 元素如何使用这些光学原理变得更好。

    在设计整套图标时,确保它们的平衡是至关重要的。为了保持平衡,在图标背板和图标区域之间留出额外的空间,并允许非方形图标超出图标区域。

    另一个例子是一个矩形的 UI 元素和一个圆形按钮放在一起。如果圆形按钮的高度与矩形 UI 元素相同,那么圆形按钮看起来会更小。基于光学校正原理,你需要区别对待这两个元素。

    看看下面的例子,WhatsApp,三星消息,和 Swiggy 支持聊天。你觉得哪一个更正确?请在留言区发表你的看法。

    为什么看起来总是不太圆? 还有比正方形更正方形的吗?

    我们的眼睛有古怪的视觉感知,我们看到的事物与现实不同。下面是一个类似的小测试,你觉得哪个圆和哪个方更标准?

    在这些椭圆和矩形中,一个是正圆,一个是正正方形。我已经修改了正确的,但他们似乎更对称了,这是因为垂直-水平错觉。(彩云注:右边是调整过的,看起来会更圆和更正)

    大多数几何字体不是几何图形。字体设计师通过牢记人类的视觉感知来设计高质量的字体。他们几乎在每个字母中都使用光学原理,以使字体保持平衡。

    你从上面的测试中应该明白了我的意思。要了解更多,请看下面的图片。我把字母“O”从几何字体 Futura 放在一个完美的圆圈旁边。你觉得哪一个看起来更对称?

    你甚至在底部文字出现之前就猜到了,对吧?来自 Futura 的字母“O”比完美的圆更宽,但看起来更对称。原因是,我们的眼睛倾向于看到的垂直区域比水平区域要长,即使它们是相同的。

    让我们看看这个错觉是如何出现在字母“T”上的。

    在上图中,水平笔画的粗细要小于垂直笔画的粗细,以避免产生错觉。你可以在设计方形图标、方形背景或头像边框等时使用这个技巧。

    为什么这个圆角看起来还很硬? 如何使驾驶尽可能平稳?

    设计字体字形就像开车。当我们开车时,如果已经在弯道的起点时,我们不会转动方向盘,只是在到达弯道前稍作自然转弯,以免发生意外。

    字体设计者不依赖于图形编辑软件的预设弧度。他们会调整曲线使其更平滑,因为他们知道人眼可以立即注意到直线突然变成曲线的点。

    让我们看看这两种曲线:纯几何和微调。试着观察哪一个干扰了你的眼睛,哪一个是光滑的。

    让我们看看在 UI 设计中我们可以在哪些地方融入这种学习。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右边的按钮、图标和框架看起来更赏心悦目。而左边的曲线有一个很硬的从直线到曲线的过渡。

    我们如何修正曲线呢?在设计时,可以进入形状编辑模式,手动调整曲线手柄的大小,如下图所示。

    为什么同样的间距却看起来杂乱无章? 为什么眼睛的判断比数值参数更重要?

    间距是字体设计中最关键的部分。字体设计师根据字母的形状对字母进行组合,并以不同的间距排列字母。例如,字母 A 和 V 是三角形的,包含更多的外部空白。所以,如果它们一起出现,那么它们之间的间距会有点宽,需要减少间距。这有助于形成和谐的字体。

    字体来源:Ek Mukta,作者:Girish Dalvi 博士和 Yashodeep Gholap

    现在,让我们看看如何将这个知识点运用到视觉设计的其他方面。你可能已经注意到,在圆形或矩形容器中放置三角形图标会使图标显得不协调。这仅仅是因为当用软件来对齐的容器中,三角形的面积两边是不相等的。看看下面的图片,可以用视觉解释来理解它。

    为了使三角形在其容器内具有光学中心,我们需要平衡两边的重量。对于三角形,你可以找到质心,并将其与容器的中心对齐。现在,如果三角形是用形状工具创建的,Adobe Illustrator 会提供质心的提示。

    如果没有看到质心提示,也不要担心。质心可以通过简单地画线从任何两个边的中心到它们对面的顶点来定位。查看下面的图片来更好地理解它。

    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几何形状。对于其他更复杂的形状,你需要依靠你的眼睛判断,而不是数学参数。

    需要记住的是:如果你为开发者切图时,你需要在图标周围保留一些区域,这样他们就可以将图标放在背景的中央。

    从图标的质心画一个圈,留下它周围的额外区域。

    让我们检查一下,可以在留言区讨论下到底哪个公司使用错误?

    明明一样大,却显得头重脚轻? 如何平衡?

    你有没有仔细注意过字母“B”?它的底部被设计得比顶部大。如果我们设计的两个半圆在数学上是相等的,它会看起来不平衡(检查左图)。这是因为我们进化到从“视角”的概念来处理物理世界,在这个概念中,远处的物体看起来比附近的物体更小。(彩云注:可以理解为当你在山脚时看到的山脚物体要比看山顶的要大,透视原理)

    在印刷中,这意味着要使字体同样平衡,就需要在底部画得更重。

    让我们通过翻转字体中的几个字母能看到明显的区别。

    字体来源:Ek Mukta,作者:Girish Dalvi 博士和 Yashodeep Gholap

    同样的概念适用于其他水平对称的字母形式,甚至在字母“H”的交叉杠是放在实际的中心以上,使它看起来更平衡。

    所以,下次当你设计一个水平的图标或标志时,使用这种底部重的技巧来让它在视觉上更加平衡。

    为什么明明在一条线上看起来却总是错位? 这种错觉也被称为“波根多夫错觉”( Poggendorff illusion),这是一种奇怪的现象,会扭曲我们对形状相交角度不是 90°的感知。出于某种原因,我们的大脑很难推断出一条被其他形状部分覆盖的线,从而导致连续性的中断。为了更好地理解它,先看看下面例子中的左边的图,看看哪条线是连续的,A 还是 B?然后检查我缩小了封面线的右边的图片。我希望你明白我的意思。

    在拉丁字体中,’ X ‘或’ x ‘就是这种错觉的受害者,需要特殊处理使其看起来更自然。字体设计者稍微偏移对角线,以矫正 X 的光学效果。(彩云注:右边是调整后的,视觉上看更加连续)

    如果你在为其他语言设计字体或为 APP 设计图标集时遇到类似的问题,你可以尝试像在字母“X”中那样偏移斜线。

    总结 高级设计师和新手之间的作品区别就在细节上,对新手最大的困惑就是看不出问题,也不知道怎么去做细化,彩云在新手期也是不知道这些细节,所以希望你能学会。

    以上 6 个就是经常让设计师感到困惑的 视觉细节 ,以前总觉得用软件做出来的就一定对,现在才明白,视觉更多的还是要靠设计师自己的眼睛来判断,毕竟这些作品最后还是要靠用户的眼睛来体验。

    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彩云译设计」

  • 设计师如何处理任务及优化流程?用实战案例帮你掌握!

    UI交互 2022-07-11
    任务处理是体验设计师的一项基本功,任务处理的原则是提高任务完成的效率,同时满足用户体验的要求。 拓展阅读: [link https://www.uis...

    任务处理是体验设计师的一项基本功,任务处理的原则是提高任务完成的效率,同时满足用户体验的要求。

    拓展阅读:

    在大厂多年,我总结了这 3 种设计需求处理方法! 作为交互设计师,最常做的工作就是按照产品给的设计需求完成设计。

    阅读文章 >

    任务通常指的是有目的性的工作与行为,例如领导给你一个买烟的任务,妈妈给你一个去菜场买西红柿的任务,这些都是任务,并且都有一个目的。而行为则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做的事情,例如你要买烟,那么你首先要坐电梯下楼,步行到烟酒店,向老板询问要购买的香烟,付款等一系列行为。为了完成任务,用户可能有不同的行为,你可以选择坐电梯,但是当电梯人很多的时候,走楼梯也许是更好的选择,但目标依然不变。

    任务与行为都是可以被设计的,通过设计的手段我们可以提高任务的完成效率,提高用户行为准确性。如何对任务和行为进行设计也就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内容。

    任务流程设计 在数字产品中,有非常多的任务等待用户去完成,有的是用户发起,有的是产品业务引导用户去完成,例如修改个人头像、添加收货地址等等。任务听起来比较抽象,很多设计师不知道怎么去安排任务和处理任务的节点,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如何完成这样的任务流程的设计。

    1. 分析任务 假如我们现在需要进行一个家电报修 任务流程 的设计,那么我们要来分析一下这个任务中需要明确的 2 个要素:

    背景和目标

    用户可以通过报修流程自主完成家电报修,预约维修员上门维修。

    目标用户是谁

    购买过相关产品的用户

    2. 如何划分任务节点 分析用户行为与触点

    要对家电进行报修,那首先要先确定报修的是什么家电,其次需要对家电类型进行选择、输入,然后填写相关的维修信息,例如发生了什么故障,维修地址在哪里,预约上门时间,填写备注,相关服务的说明。最后提交订单并查看服务受理的进度。

    那么到底这些任务需要划分成几个界面呢?每个界面放多少内容,很多设计师在这一步就会比较纠结,那么我们就可以把用户行为和触点来进行一些假设,先将这些行为做成卡片。初学者可以先用这个办法来进行梳理,掌握熟练之后自然而然的可以直接进行快速的划分界面。

    然后我们将卡片填充到界面容器中,思考当前容器中的信息内容是否会溢出,行为与任务节点是否契合,并对用户行为进行分类,例如填写选择报修家电、填写故障的原因、填写维修地址、预约时间、填写备注属于强关联的行为,而查看服务受理进度则属于下一个任务节点的用户行为,并不能直接在一个界面中填充。于是从这一步来看,任务流程节点可以划分出 2 个:1.填写报修信息 2.查看报修进度

    然后我们继续思考,填写报修信息界面的用户场景是否较为复杂,是否需要拆分, 交互设计 的原则并不是路径越短效率越高的,如果单个任务节点需要用户操作的内容过于复杂,也会降低效率与体验。所以在填写报修信息这个节点中,我们可以发现用户在选择报修电器的时候可能会有比较复杂的场景:

    系统自动调出订单里的家电型号供用户选择 自己添加家电,但用户可能不知道自己要报修的家电是什么型号 有小伙伴想问,既然能够自动调出为什么还要手动添加呢?因为这里还存在一个场景那就是你家的电器是别人给你买的,比如我给我妈家买了一个净水器,净水器坏了我妈想自己通过小程序报修,这个时候系统是无法读取到这台净水器的订单记录的。

    然后选择家电时,可能会涉及到多个家电的选择,比如你买了某个品牌的多个产品,那需要从多个产品中选择需要报修的那个。综上所述,可能将选择报修电器这步行为单独做一个任务节点会更好,虽然节点多了一个,但是场景更聚焦,任务看起来也不会那么复杂。

    在填写报修信息的时候依然也可以修改需要报修的家电,而不需要再返回上一个节点。

    穷举场景,划分核心与支线

    当我们划分好任务节点后,剩下的场景穷举也就比较简单了。核心的任务和用户行为我们已经梳理完毕,剩余的支线场景我们再去补全即可。例如提交订单后无人联系,那么可以提供一个催单的功能,如果服务不满意可以进行投诉,对服务过程中的收费项目进行一个说明等等。

    用户行为与布局

    这也是我们绘制原型和线框需要考虑的,我们需要用什么控件来引导和组织用户的行为,帮助用户完成这次的任务。那么我们一步步来看。

    第一个任务节点是选择电器+手动添加,所以我们需要一个能够进行单选(订单列表)的 box 以及一个手动添加的按钮。同时需要将手动添加后的界面也思考一下,如何让用户快速的进行电器的筛选和添加。这里可以用一个纵向导航,类似商品的分类,同时加上搜索。

    这里就要注意了,先给用户添加按钮还是先让用户去选择。大部分的场景还是用户自己进行自购的,所以一般订单都可以直接根据下单的手机号直接读取到,只要登录应用之后。但不要忘了,如果当前购买的产品太多,那么添加按钮会被顶到下方,用户可能会看不到。所以固定在顶部是更好的选择,这里不需要纠结谁的使用场景更多谁放前面的问题。

    第二个任务节点在输入报修信息的时候可以自动带入一部分信息,例如下单地址、产品型号等,同时也要支持地址和型号的修改。我们来看一下布局是怎么做的。

    在第三个任务节点查看报修进度的时候,比较关键的信息是报修的地址、报修电器以及单号,其次是报修的进度,当报修进度到达排工时,可以给用户工作人员相关的信息。在提交报修单后,也需要提供用户进行客服咨询的功能服务。最后是对本次服务其他支线需求,例如催单、投诉 等。

    如何解决任务流程中的效率问题 1. 任务设定不清晰,复杂且无序

    我们先来看下方的界面案例

    我们在设置任务流程时,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核心任务,什么是次要/支线任务。在这个界面中除了底部的核心按钮“生成”以外,还有其他的任务,例如领取、修改、附加险、添加主案、收藏方案、收件人信息填写等。这里就会让用户开始迷茫了,如果我要最终完成“生成保险计划”,我该需要怎么操作?其他的按钮我该如何去点击,有什么顺序,有什么是必填或非必填的吗?

    显然,在一个需要有严谨逻辑步骤的任务流中,不适合将所有的任务按钮都布局在一个界面中。这和一些电商的详情是有区别,有人会说那类似电商的详情不是也有很多这样的按钮嘛,除了加入购物车和购买以外,还有领券、查看评价、去店铺主页逛等按钮,为什么它可以这样,而这个界面中就不行呢?

    这个界面的任务都需要用户进行填写、设置,需要花费较大的认知成本。 电商详情的按钮不是根据顺序和流程设置的,而是根据用户的场景和需求,按钮放那边你可以完全不看也不影响你最终的下单。但是这个界面中明显不行,用户在识别这个界面中的按钮和信息的同时会思考,我如果要完成最终的“计划生成”,这些按钮我是不是都需要进行点击,或者是否要按照顺序点击。 所以类似这样的界面我们需要进行线性化,让用户知道哪些任务需要先完成,把任务节点划分清晰,这样用户的效率也会提高。

    2. 线性任务的容错率

    那讲到线性任务不得不提到它的容错率。线性任务经常遇到的几个问题就是

    让用户经常返回操作修改,降低效率 步骤太多用户失去耐心 任务结束进入死胡同没有闭环。 第一种,用户可能频繁需要返回,例如在多层级分类筛选的流程中或者超长步骤的表单填写。这种情况下用户如果对之前的信息要修改,那么就会出现问题。

    我们通过合并触点或行为的形式,将可以在一个界面中完成的任务进行组合或提供一个公共页。但是不管使用哪种方式,依然要分清楚当前任务节点的独立性,如果有行为、场景冲突的情况下是不能合并的,例如需要校验或者必须填写某些信息后才可进行下一步任务的情况下是不可以合并的,也不能使用公共页来解决问题。

    还有一种类似公共页的形式,像闲鱼的二手电子产品回收,需要填写相关产品信息。这里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公共页,只是相比传统的公共页形式这里需要填写单个选项少,并且可以直接在公共页中选择,这种形式虽然很像,但是和传统不同的是,他在最初阶段无法看到一共需要填写哪些信息,只有选择完一项才会出现下一项。这里我们也可以猜想一下,为什么一开始不直接把所有选项放出来让用户去修改呢?因为这里的选项也并非是有前后逻辑关系的。

    两个原因:

    由易入难用户更容易接受,初始阶段给予大量选项用户很容易放弃。 节省了 n 步选择的操作。前者选择完一项自动会展开第二项,后者则需要点击-选择-点击,每一个步骤多了一次点击。 所以完全线性的任务流程条件是比较苛刻的,也并不是所有线性流程都不好,要学会甄别。

    3. 任务的闭环

    第二个情况先不去解释,咱们直接看第三个问题,也是一般交互设计容易犯的一个问题。那就是闭环。为什么要闭环,比如你想跟你的女神表白,当你请女神吃了饭看了电影之后,却忘了说我中意你,这是多么的可惜。这是一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表白了,她同意了,你的目标达成了,但是最后让你的女神自己打车回家,让人有点失望。所以表白要彻底,好人也要做到底。闭环最关键的找到最初的设计目标。

    还有如果咱们有活动进行优惠券发放的场景,也要注意引导用户使用优惠券或者在可以使用的场景继续逛,而不是让用户领取完优惠券后直接结束任务。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的报修流程,当提交完信息后会需要一个状态页,例如预约成功,然后让用户查看预约的阶段,很多设计师在这步可能会分开设计,先给一个状态页,再在这个状态让用户点击查看进度。其实没必要,直接做在一个界面中即可。

    闭环还要注意消除用户的不安全感,例如像饿了么下单后的状态一样,直接去掉返回键,告诉用户你完成了,也没有返回的必要了,你这时候可以去领取金豆兑换商品或者查看订单状态也可以完成订单返回首页。给用户的行为安排的明明白白。

    4. 任务的逆向逻辑

    正向逻辑大家都会做,但是往往会忽略一些逆向流程。例如搜索的逆向流程,如果我们进行多次搜索后再进行返回,是进入到上一个关键词的结果页还是回到默认状态。应该是要回到默认状态页,也就是点击搜索框后进入的初始状态。另外,逆向流程要注意的是返回上一步后,当前步骤是否需要提供保留提示,例如需要用户大量编辑和填写的表单,点击返回后需要给出弹窗提示。

    总结 任务流程设计并不难,关注好用户的核心场景,主线流程一定要清晰,不要被支线流程干扰。在原型设计上也要注意信噪比,突出重要的信息与行为引导点。步骤多并不意味着效率低,步骤少也不代表效率高,在成熟期的产品中也要做好 a/b 测试来多多分析。设计如何落地,如何确定方案,很多时候不是理性的,也没有任何标准,每个人的意见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设计师也在很容易在其中迷失,掌握好客观的验证方法,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

    为什么互联网巨头如此热衷于A/B测试? A/B 测试前身:历史悠久的对照实验 今天互联网巨头热衷的 A/B 测试,其实源于学术层面的“随机对照试验”,作为一种方法论,这种对照试验有着悠久的历史: 1747 年,为了治疗坏血病,皇家海军的外科医生 James Lind 设计了一项实验。

    阅读文章 >

    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应谋鬼计」

  • 如何做好视频搜索的体验?来看百度高手的案例复盘!

    UI交互 2022-07-11
    视频化时代用户消费越加倾向于丰富直观的视频承载形式,文章从体验视角出发,分享设计师如何在搜索视频化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价值。 我们正处在一个内容视频化的时代...

    视频化时代用户消费越加倾向于丰富直观的视频承载形式,文章从体验视角出发,分享设计师如何在搜索视频化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价值。

    我们正处在一个内容视频化的时代,短视频平台的崛起使人们从消费内容到创作内容都越来越倾向于视频这种更加丰富、直观的承载形式。在近两年各大视频内容巨头纷纷发力搜索的态势下,百度搜索正通过视频化战略转型迎接挑战。本文将带你了解 设计师 怎样在搜索视频化的过程中发挥自己价值。

    如何做好搜索设计?我总结了3个原则! 搜索设计看似简单,展现形式上只有一个输入框和搜索按钮就可以了,但是里面隐藏了很多交互细节。

    阅读文章 >

    背景 百度搜索作为传统搜索引擎,内容浏览框架与内容消费体验都更符合图文类资源的特点。在视频化趋势下,用户搜索、浏览、消费视频的需求日益增长,原有的浏览框架导致用户在搜索后难以触达视频结果、消费时难以切换不同场景。此外在视频消费体验上还存在播放流畅性不佳、视频品质感较差等问题,用户感知未到达最佳水平。故我们综合百度自身特点与用户使用习惯,从强化认知、提升品质两方面出发,升级 视频搜索 全链路框架,提升搜索视频体验及品质。

    升级视频搜索全链路框架 在对百度搜索所有视频场景梳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用户筛选与消费视频的过程中存在筛选效率低、消费不畅快等问题:在综合搜索结果页由于其他资源类型的存在,用户很难畅快消费视频;视频结果页虽能满足用户消费视频的诉求,但该路径的用户认知较弱,操作成本也较高;此外横竖不同形态的视频各有独立的结果页与落地页,消费场景割裂。为强化用户对视频搜索的认知,降低视频触达成本,我们对视频搜索全链路框架进行了升级。

    1.「负一楼框架」前置满足,畅快浏览 综合搜索结果页是用户最先触达的场景,为平衡用户畅快浏览视频与消费综合搜索结果的诉求,我们开拓了负一楼平行框架,即上层页面展示综合结果,下层负一楼页面展示视频结果。当用户搜索与视频关联度较高的搜索词时会自动进入负一楼页面,用户可上滑浏览视频,也可上拉或点击上层面板返回综合结果。设计实施过程中,我们围绕“打造可畅快浏览的视频消费框架”的目标,第一步定义页面框架结构,第二步打磨感知体验,第三步辅助用户认知。

    定义框架结构

    首先明确页面层级,从下至上分别为视频结果层、综合搜索结果层与全局框架层。接着划定视频结果与综合结果的布局占比,用户消费视频结果的速度与滑动频率均高于综合结果,为保证视频浏览的顺畅感与操作效率,需保证视频占比尽可能更多。所以综合结果面板仅露出 tab,不展示搜索结果,让用户的注意力更聚焦于视频内容的同时保证用户可以来去自由。

    打磨感知体验

    确定框架结构后我们分别从视觉层与触觉层打磨感知体验。历史实验数据表明,深色系的背景色比浅色系的背景色更能帮助用户聚焦于视频内容本身,从而提升视频消费数量与时长,于是我们在负一楼通过较深的氛围底色带给用户更沉浸的消费感知,同时也与综合结果形成对比差异,加深用户记忆。在手势切换框架的过程中存在触发框架移动的临界值,当拖动位置到达临界值时会产生 1 次震动反馈,提示用户此时松手后框架自动切换,以降低用户认知成本。

    辅助用户认知

    为辅助用户建立对负一楼新框架的认知,我们通过三阶引导在不同时机引导用户进行不同操作。当一个新用户进入负一楼后「引导 1」会通过面板上下弹动的效果引导用户上拉面板,帮助用户理解框架结构,引导用户进入综合结果;进入综合结果后「引导 2」通过页面自动下拉的效果帮用户认知返回路径;当用户重新进入负一楼且一段时间内无操作「引导 3」会引导用户上滑浏览视频。这三个引导紧密配合,有效辅助用户快速建立全新的使用习惯。

    2.「五合框架」强化认知,操作提效 为养成用户视频垂直搜索的认知,缩短综合结果页到视频 tab 的路径,我们将原有的 19 个 tab 框架,精简为仅外露 5 个 tab 的五合框架,同时视频 tab 固定在各频道首位,形成强聚焦,减少信息干扰,降低筛选成本;新增横划切 tab 手势交互,用户在搜索结果页轻松一滑,即可快速触达视频 tab。双管齐下降低用户视频搜索成本,养成百度视频搜索认知。

    3.「融合框架」横竖融合,场景打通 在不同资源的分发方式上我们也做了一些改变,过去横版视频由「视频结果页」承载,竖版视频由「小视频结果页」承载,需手动点击 tab 进行切换,而对应的 2 个落地页也分别独立,互不打通。随着中视频的发展,横竖视频的时长与内容类型越来越接近,消费场景也逐步趋近。而原有框架消费场景割裂,操作成本高,消费路径长,已不足以支撑用户便捷筛选浏览的需求。于是我们将两个独立的 tab 合并为视频频道下二级 tab,并将两个独立的落地页进行融合。

    融合结果页

    场景融合后二级 tab 供用户初步资源筛选;接下来新增排序功能,供用户进一步针对时效、热度筛选;最后 tag search 供用户深度精细化筛选,最终通过三层递进式筛选得到精准的需求满足。同时加入智能化交互反馈,跟随用户手势预判当前阶段用户诉求,决定二级 tab、排序、tag search 功能的展开收起。

    融合落地页

    结果页通过合并二级 tab 有效缩短了用户路径,而落地页作为视频消费的主要场景也存在着消费场景割裂的问题。于是我们将原有的两个落地页进行了打通融合,用户可在一个落地页混合浏览视频,此外还拓展了横屏分发新场景,用户在横屏也可上滑浏览推荐视频。经过以上一系列升级,搜索视频的分发效率进一步提升。

    提升搜索视频体验及品质 百度搜索结果为多类型资源混排构成,随搜索视频化战略转型,视频资源在结果页占比大幅提升,视频既需遵循整页基础设计规范,保障用户搜索体验一致性;同时又需持续打磨,提升视频资源独有的播放体验品质感。所以如何在保障整页消费体验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提升视频品质感是我们面对的一大难题。基于此我们采用两步走打法,第一步视频资源播出来,第二步品质体验提起来。

    第一步:视频资源播出来

    原搜索结果页各类资源采用统一模版结构,资源展示趋同,视频相关正向描述元素不突出,用户快速筛选、识别视频资源的成本较高,视频播放器较小且不支持自动播放,需点击进入落地页观看消费,整体操作成本较高,导致用户消费路径变长,效率降低。我们将问题归纳分为 3 类,并逐一击破。

    强化视频展示

    为解决视频展示不突出,用户难以在众多资源中快速识别的问题,我们优化视频资源卡结构,将播放器按照百度搜索栅格规范放至最大化,强化视频展示。

    视频自动播放

    同时引入视频自动播放能力,将消费场景前置,缩短路径,使用户方便快捷的在当前页观看视频。

    信息合理布局

    视频能力升级后,多个引入视频载体的业务同步升级。首先我们对引入视频资源的 11 个业务进行全面摸底,将信息归纳为两大类:1、通用基础信息 2、定制化信息。接下来制定信息展示原则:通用基础信息为必备,保证视频核心信息传达完整性;定制化信息根据各业务需求自选,确认特殊诉求兼容性。最后根据用户观看和使用习惯将功能、信息进行分区,保障用户统一认知,提升多业务引用效率及后续可拓展性。

    第二步:品质体验提起来

    视频升级为自动播放后,用户对视频播放、浏览体验的要求随之提高,细微的不顺畅也会被肉眼放大为强烈的卡顿感。故此时升级视频播放品质变得至关重要。我们根据用户消费行为,将优化分为两个维度:单一播放和联动浏览。再将两个维度细分为三种场景:1、单一视频在单页面内的播放;2、单一视频跨页面浏览;3、多视频在单页面轮换浏览。最终确认两大优化方向:播放体验流畅性提升、浏览体验顺畅性升级,并制定针对性解法。

    播放体验流畅性-信息交互动效升级

    数据研究表明,用户观看视频的深入程度,可划分为 3 个阶段,我们针对不同阶段精准匹配信息交互规则。第一阶段视频未播放,用户在众多结果中粗略筛选,应尽可能全面的展示信息,辅助用户决策。第二阶段视频起播用户开始观看,此时展示操作功能,并突出展示正向信息,吸引用户点击。第三阶段视频播放 5 秒以上,用户进入沉浸观看状态,此时各类信息退化,保证清爽、沉浸的消费体验。最后增加信息精细化动效,规避卡顿感,保证视频播放流畅性。

    浏览体验流畅性

    针对单一视频跨页面消费场景,续播精准度和衔接顺畅性至关重要。针对单一页面内多个视频轮换播放,如何在不影响用户浏览其他资源的前提下,保证多视频轮换播放顺畅性也是重中之重。视觉和听觉是用户获取视频内容的感官,所以视频播放画面、声音顺畅性成为了浏览流畅性的关键因素。所以我们从体验视角出发,建立搜索场景各页面播放、声音双联动机制。

    ① 视频播放联动

    首先是视频播放联动,我们将视频播放拆分为起播、续播、连播 3 部分,分析现状并找出核心问题点。由于页面资源混排,视频化未发力前遗留一系列问题:视频起播门槛高、优先播放逻辑混乱、同一视频播放进度各页面不联动,视频消费不连贯等,已严重影响视频搜索体验与品质感。

    降低起播条件,视频外露比例由 70%降低为超过 30%,播放器可视区域满足用户可真实观看条件即起播,强化视频搜索认知;

    升级优先播逻辑,当页面存在多个视频时,播放器外露比例 PK,外露比例大的优先播放,符合用户预期保障观看体验;

    新增手势联动,当页面存在多个外露比例相同的视频时,根据手势滑动方向判断视频播放情况,智能预判用户观看意图;

    优化续播交互,支持视频暂停在当前帧,二次起播不再展示封面;点击跳转落地页后返回精准续播点击过的视频,提高消费及分发效率;

    新增自动连播,在纯视频浏览态场景下,当前视频完播后自动连播下一条,减少操作步长保障视频消费流畅性。

    ②视频声音联动

    然后是声音联动,原搜索场景内各页面以及搜索结果页各视频,声音状态各自独立互不影响,而声音作为视频传达的核心内容之一,状态不联动导致用户针对声音频繁重复操作,各场景割裂感强烈,视频浏览体验极差,故在视频搜索场景下升级声音联动机制。

    分场景定状态:综合搜索结果页为筛选浏览场景默认无声状态,融合落地页为沉浸消费场景默认有声;

    交互智能响应:用户有对声音的主动交互行为(佩戴耳机、调节物理声音按键、点击声音按钮)后,切换为有声播放;

    页面声音联动:在综合搜索结果页、视频结果页任一页面调节声音后,页面发生滑动或跳转,声音状态联动跟随。

    写在最后 在搜索视频化进击的过程中,我们从体验视角出发,通过对视频搜索全链路框架的升级,强化了用户视频搜索认知,降低了视频触达成本。通过对视频自动播能力升级、播放器信息布局的统一、播放与浏览体验流畅性的打磨,搜索视频品质感全面升级, 用户体验 也更加细腻、流畅、自然。经过以上一系列优化后,用户浏览消费视频的数量和时长等指标均显著增长。未来视频化方向的角逐会愈发激烈,我们将进一步探索百度搜索自身特色,一起做体验最好的视频搜索。

    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百度MEUX」

  • 如何做好视频搜索的体验?来看百度高手的案例复盘!

    UI交互 2022-07-11
    视频化时代用户消费越加倾向于丰富直观的视频承载形式,文章从体验视角出发,分享设计师如何在搜索视频化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价值。 我们正处在一个内容视频化的时代...

    视频化时代用户消费越加倾向于丰富直观的视频承载形式,文章从体验视角出发,分享设计师如何在搜索视频化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价值。

    我们正处在一个内容视频化的时代,短视频平台的崛起使人们从消费内容到创作内容都越来越倾向于视频这种更加丰富、直观的承载形式。在近两年各大视频内容巨头纷纷发力搜索的态势下,百度搜索正通过视频化战略转型迎接挑战。本文将带你了解 设计师 怎样在搜索视频化的过程中发挥自己价值。

    如何做好搜索设计?我总结了3个原则! 搜索设计看似简单,展现形式上只有一个输入框和搜索按钮就可以了,但是里面隐藏了很多交互细节。

    阅读文章 >

    背景 百度搜索作为传统搜索引擎,内容浏览框架与内容消费体验都更符合图文类资源的特点。在视频化趋势下,用户搜索、浏览、消费视频的需求日益增长,原有的浏览框架导致用户在搜索后难以触达视频结果、消费时难以切换不同场景。此外在视频消费体验上还存在播放流畅性不佳、视频品质感较差等问题,用户感知未到达最佳水平。故我们综合百度自身特点与用户使用习惯,从强化认知、提升品质两方面出发,升级 视频搜索 全链路框架,提升搜索视频体验及品质。

    升级视频搜索全链路框架 在对百度搜索所有视频场景梳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用户筛选与消费视频的过程中存在筛选效率低、消费不畅快等问题:在综合搜索结果页由于其他资源类型的存在,用户很难畅快消费视频;视频结果页虽能满足用户消费视频的诉求,但该路径的用户认知较弱,操作成本也较高;此外横竖不同形态的视频各有独立的结果页与落地页,消费场景割裂。为强化用户对视频搜索的认知,降低视频触达成本,我们对视频搜索全链路框架进行了升级。

    1.「负一楼框架」前置满足,畅快浏览 综合搜索结果页是用户最先触达的场景,为平衡用户畅快浏览视频与消费综合搜索结果的诉求,我们开拓了负一楼平行框架,即上层页面展示综合结果,下层负一楼页面展示视频结果。当用户搜索与视频关联度较高的搜索词时会自动进入负一楼页面,用户可上滑浏览视频,也可上拉或点击上层面板返回综合结果。设计实施过程中,我们围绕“打造可畅快浏览的视频消费框架”的目标,第一步定义页面框架结构,第二步打磨感知体验,第三步辅助用户认知。

    定义框架结构

    首先明确页面层级,从下至上分别为视频结果层、综合搜索结果层与全局框架层。接着划定视频结果与综合结果的布局占比,用户消费视频结果的速度与滑动频率均高于综合结果,为保证视频浏览的顺畅感与操作效率,需保证视频占比尽可能更多。所以综合结果面板仅露出 tab,不展示搜索结果,让用户的注意力更聚焦于视频内容的同时保证用户可以来去自由。

    打磨感知体验

    确定框架结构后我们分别从视觉层与触觉层打磨感知体验。历史实验数据表明,深色系的背景色比浅色系的背景色更能帮助用户聚焦于视频内容本身,从而提升视频消费数量与时长,于是我们在负一楼通过较深的氛围底色带给用户更沉浸的消费感知,同时也与综合结果形成对比差异,加深用户记忆。在手势切换框架的过程中存在触发框架移动的临界值,当拖动位置到达临界值时会产生 1 次震动反馈,提示用户此时松手后框架自动切换,以降低用户认知成本。

    辅助用户认知

    为辅助用户建立对负一楼新框架的认知,我们通过三阶引导在不同时机引导用户进行不同操作。当一个新用户进入负一楼后「引导 1」会通过面板上下弹动的效果引导用户上拉面板,帮助用户理解框架结构,引导用户进入综合结果;进入综合结果后「引导 2」通过页面自动下拉的效果帮用户认知返回路径;当用户重新进入负一楼且一段时间内无操作「引导 3」会引导用户上滑浏览视频。这三个引导紧密配合,有效辅助用户快速建立全新的使用习惯。

    2.「五合框架」强化认知,操作提效 为养成用户视频垂直搜索的认知,缩短综合结果页到视频 tab 的路径,我们将原有的 19 个 tab 框架,精简为仅外露 5 个 tab 的五合框架,同时视频 tab 固定在各频道首位,形成强聚焦,减少信息干扰,降低筛选成本;新增横划切 tab 手势交互,用户在搜索结果页轻松一滑,即可快速触达视频 tab。双管齐下降低用户视频搜索成本,养成百度视频搜索认知。

    3.「融合框架」横竖融合,场景打通 在不同资源的分发方式上我们也做了一些改变,过去横版视频由「视频结果页」承载,竖版视频由「小视频结果页」承载,需手动点击 tab 进行切换,而对应的 2 个落地页也分别独立,互不打通。随着中视频的发展,横竖视频的时长与内容类型越来越接近,消费场景也逐步趋近。而原有框架消费场景割裂,操作成本高,消费路径长,已不足以支撑用户便捷筛选浏览的需求。于是我们将两个独立的 tab 合并为视频频道下二级 tab,并将两个独立的落地页进行融合。

    融合结果页

    场景融合后二级 tab 供用户初步资源筛选;接下来新增排序功能,供用户进一步针对时效、热度筛选;最后 tag search 供用户深度精细化筛选,最终通过三层递进式筛选得到精准的需求满足。同时加入智能化交互反馈,跟随用户手势预判当前阶段用户诉求,决定二级 tab、排序、tag search 功能的展开收起。

    融合落地页

    结果页通过合并二级 tab 有效缩短了用户路径,而落地页作为视频消费的主要场景也存在着消费场景割裂的问题。于是我们将原有的两个落地页进行了打通融合,用户可在一个落地页混合浏览视频,此外还拓展了横屏分发新场景,用户在横屏也可上滑浏览推荐视频。经过以上一系列升级,搜索视频的分发效率进一步提升。

    提升搜索视频体验及品质 百度搜索结果为多类型资源混排构成,随搜索视频化战略转型,视频资源在结果页占比大幅提升,视频既需遵循整页基础设计规范,保障用户搜索体验一致性;同时又需持续打磨,提升视频资源独有的播放体验品质感。所以如何在保障整页消费体验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提升视频品质感是我们面对的一大难题。基于此我们采用两步走打法,第一步视频资源播出来,第二步品质体验提起来。

    第一步:视频资源播出来

    原搜索结果页各类资源采用统一模版结构,资源展示趋同,视频相关正向描述元素不突出,用户快速筛选、识别视频资源的成本较高,视频播放器较小且不支持自动播放,需点击进入落地页观看消费,整体操作成本较高,导致用户消费路径变长,效率降低。我们将问题归纳分为 3 类,并逐一击破。

    强化视频展示

    为解决视频展示不突出,用户难以在众多资源中快速识别的问题,我们优化视频资源卡结构,将播放器按照百度搜索栅格规范放至最大化,强化视频展示。

    视频自动播放

    同时引入视频自动播放能力,将消费场景前置,缩短路径,使用户方便快捷的在当前页观看视频。

    信息合理布局

    视频能力升级后,多个引入视频载体的业务同步升级。首先我们对引入视频资源的 11 个业务进行全面摸底,将信息归纳为两大类:1、通用基础信息 2、定制化信息。接下来制定信息展示原则:通用基础信息为必备,保证视频核心信息传达完整性;定制化信息根据各业务需求自选,确认特殊诉求兼容性。最后根据用户观看和使用习惯将功能、信息进行分区,保障用户统一认知,提升多业务引用效率及后续可拓展性。

    第二步:品质体验提起来

    视频升级为自动播放后,用户对视频播放、浏览体验的要求随之提高,细微的不顺畅也会被肉眼放大为强烈的卡顿感。故此时升级视频播放品质变得至关重要。我们根据用户消费行为,将优化分为两个维度:单一播放和联动浏览。再将两个维度细分为三种场景:1、单一视频在单页面内的播放;2、单一视频跨页面浏览;3、多视频在单页面轮换浏览。最终确认两大优化方向:播放体验流畅性提升、浏览体验顺畅性升级,并制定针对性解法。

    播放体验流畅性-信息交互动效升级

    数据研究表明,用户观看视频的深入程度,可划分为 3 个阶段,我们针对不同阶段精准匹配信息交互规则。第一阶段视频未播放,用户在众多结果中粗略筛选,应尽可能全面的展示信息,辅助用户决策。第二阶段视频起播用户开始观看,此时展示操作功能,并突出展示正向信息,吸引用户点击。第三阶段视频播放 5 秒以上,用户进入沉浸观看状态,此时各类信息退化,保证清爽、沉浸的消费体验。最后增加信息精细化动效,规避卡顿感,保证视频播放流畅性。

    浏览体验流畅性

    针对单一视频跨页面消费场景,续播精准度和衔接顺畅性至关重要。针对单一页面内多个视频轮换播放,如何在不影响用户浏览其他资源的前提下,保证多视频轮换播放顺畅性也是重中之重。视觉和听觉是用户获取视频内容的感官,所以视频播放画面、声音顺畅性成为了浏览流畅性的关键因素。所以我们从体验视角出发,建立搜索场景各页面播放、声音双联动机制。

    ① 视频播放联动

    首先是视频播放联动,我们将视频播放拆分为起播、续播、连播 3 部分,分析现状并找出核心问题点。由于页面资源混排,视频化未发力前遗留一系列问题:视频起播门槛高、优先播放逻辑混乱、同一视频播放进度各页面不联动,视频消费不连贯等,已严重影响视频搜索体验与品质感。

    降低起播条件,视频外露比例由 70%降低为超过 30%,播放器可视区域满足用户可真实观看条件即起播,强化视频搜索认知;

    升级优先播逻辑,当页面存在多个视频时,播放器外露比例 PK,外露比例大的优先播放,符合用户预期保障观看体验;

    新增手势联动,当页面存在多个外露比例相同的视频时,根据手势滑动方向判断视频播放情况,智能预判用户观看意图;

    优化续播交互,支持视频暂停在当前帧,二次起播不再展示封面;点击跳转落地页后返回精准续播点击过的视频,提高消费及分发效率;

    新增自动连播,在纯视频浏览态场景下,当前视频完播后自动连播下一条,减少操作步长保障视频消费流畅性。

    ②视频声音联动

    然后是声音联动,原搜索场景内各页面以及搜索结果页各视频,声音状态各自独立互不影响,而声音作为视频传达的核心内容之一,状态不联动导致用户针对声音频繁重复操作,各场景割裂感强烈,视频浏览体验极差,故在视频搜索场景下升级声音联动机制。

    分场景定状态:综合搜索结果页为筛选浏览场景默认无声状态,融合落地页为沉浸消费场景默认有声;

    交互智能响应:用户有对声音的主动交互行为(佩戴耳机、调节物理声音按键、点击声音按钮)后,切换为有声播放;

    页面声音联动:在综合搜索结果页、视频结果页任一页面调节声音后,页面发生滑动或跳转,声音状态联动跟随。

    写在最后 在搜索视频化进击的过程中,我们从体验视角出发,通过对视频搜索全链路框架的升级,强化了用户视频搜索认知,降低了视频触达成本。通过对视频自动播能力升级、播放器信息布局的统一、播放与浏览体验流畅性的打磨,搜索视频品质感全面升级, 用户体验 也更加细腻、流畅、自然。经过以上一系列优化后,用户浏览消费视频的数量和时长等指标均显著增长。未来视频化方向的角逐会愈发激烈,我们将进一步探索百度搜索自身特色,一起做体验最好的视频搜索。

    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百度MEUX」

  • 腾讯重磅出品!2022-2023 设计趋势报告:NFT虚拟形象篇(下)

    UI交互 2022-07-11
    往期回顾: [link https://www.uisdc.com/design-trend-nft] [link https://www.uisdc...

    往期回顾:

    腾讯出品!2022-2023 设计趋势报告:NFT 玩法应用篇 背景 从 2017 年萌芽到 2021 年爆发,NFT 在过去的一年内正在成为数字经济市场的“顶流”,从最初的区块链游戏项目、艺术品投资领域开始向外辐射到音乐、体育、时尚等各种形态的数字产品行业中,展现出未来对于互联网行业、金融市场甚至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影响。

    阅读文章 >

    腾讯出品!2022-2023 设计趋势报告:NFT虚拟时装篇 各大时尚品牌在网络空间的投入越来越大,以数字形式出现的虚拟时尚品牌也不断汹涌而至,虚拟服装在社交平台呈增长模式逐步显现。

    阅读文章 >

    腾讯重磅出品!2022-2023 设计趋势报告:NFT虚拟形象篇(上) 拓展阅读: [link https://www.uisdc.com/design-trend-nft] [link https://www.uisdc.com/nft-clothing] 1. 虚拟形象的诞生-CryptoPunks 2017 年,正值以太坊生态开始发力之时,

    阅读文章 >

    1. NFT & Web3.0 的依赖及并生关系

    Web3.0 和虚拟货币为 NFT 提供了生长的土壤和骨骼,而 NFT 作为一种创意玩法逐渐定义了数字艺术的呈现形式。

    无论是 NFT 虚拟形象篇·上提到的 adidas 这样的商业巨头,还是 Digimental 带来的潮流视觉,风靡全球的 HAPE PRIME,抑或是 CLONE X 和 Murakami 的进化式 metaverse 创想,NFT 从玩法和式上已经证明并在逐渐探索艺术、故事性、潮流以及商业在虚拟的空间中碰撞的可能。

    图片来自:Adidas Orginals/Opensea

    细心的收藏家不难发现,越来越多专业的艺术家,创作团队也开始参与其中,他们带来好莱坞级别的 NFT 作品,以及在流行文化的聚光灯下闪耀的创意 NFT 作品,包括为了慈善而创作的热门 NFT 作品等等,都给收藏家带来了丰富的艺术享受。

    接下来我们继续给大家介绍七款极具特色的 NFT 形象作品。

    1. GOINGAPE-Enjin

    GoingApe 是一款发行了 10,000 个独特的 GOING Ape NFTs Collection。其项目由国际知名 HIP HOP 音乐人 Lupe Fiasco 代言。

    每只 GOING Ape 都是独一无二的,且仿照猿人进化时代进行进化演变,4 种不同猿人系列分别为 Stone、Iron、Modern 以及 Futuristic。每只猿人都由不同的特征组成,每一种都具有不同的稀有程度。特征是随机组合的,而这些特征即使在进化后保持不变。

    图片来自:goingape NFT

    每只猿的独特特征都有不同程度的稀有度:眼睛、头发、咧嘴笑、毛皮、衣服、道具和背景。这些特征是随机组合的,因此没有人事先知道他们的 Going Ape 会是什么样子!

    图片来自:goingape NFT

    趋势启发:

    团队针对节日或者一些趣味日常的制作视频,丰富 Going Ape 的日常生活。NFT 不仅仅是单张图片或形象来打动用户,还能通过这些趣味的视频或图片,让 NFT 更生动与鲜活感。从而让用户更了解 NFT 项目。

    2. MEKAVERSE-Mattey & Matthieubraccini

    图片来自:MekaVerse

    由法国 3D 艺术家 mattey 和 matthieubraccini 两位设计师联合铸造并发行的一套机甲主题 NFT。该项目的灵感来自流行的日本动漫机械战士高达的风格,受到日本机甲动漫的影响,Mekaverse 划分了四个阵营的泰坦 —— Originals Meka, Mirage, F9, and Gadians。

    图片来自:MekaVerse

    MekaVerse 这个项目在正式发布之前,两位主创的影响力已经有了 10 万+粉丝,同时也是彼时精致的 3D 渲染,前期宣发之后很快在 NFT 社区爆火。短时间内,这个宣传片获得了用户的大量转发,网友里有不少 NFT 界的 KOL。该宣传片传播不到 24 小时,MekaVerse 社群集合地 Discard 新加入的用户就有近 2 万人,团队还因此接到了《福布斯》的采访。不过后期实际发售时,被指出现了大量类似的基本一致的形象,与 NFT 主张的唯一性背道而驰,当然这是后话。

    图片来自:MekaVerse

    整体视觉清爽简洁,明亮的用色给人一种柔和而方正的感受。MekaVerse 在主体外形设计上形似高达,故而有喜欢高达的行业大佬在微博上表示,已以 5ETH 高价买入了一副 Meka NFT 作品,致敬高达。Mekabots 也是该团队设计的 NFT 项目,其背景和 Mekaverse 背景相通,同是未来机甲主题的设计。

    图片来自:Opensea

    趋势启发:

    1. 脱离 NFT 形象一定是人或者动物为主体的固有印象,将机甲作为主体。同时延展出附属小 NFT 造型,在一众 NFT 形象中杀出重围。每一款机甲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与一致性。脱离平面二维,突出三维的体量感。

    2. 同时 Mekaverse 也让持有者可以在不同维度感受 NFT 形象带来的元宇宙特殊性,比如将形象进行局部互动式穿戴,让 NFT 的展示更为丰富。

    3. 由于机甲形象与高达造型过于一致,故此这一争议成为了双刃剑。一方面由于形似高达而被众多玩家追捧关注,一方面却也有可能涉及到高达 IP 的版权风险。故而在收藏或制作 NFT 形象时,应尽量避免过高的相似性,以此规避版权风险。

    3. Creative Friendz-German Gonzalez

    图片来自:German Gonzalez

    Creative Friendz NFT 是 8888 个独特随机生成的彩色数字收藏角色的集合。该项目由 Pedro Orlando 创立,由屡获殊荣的艺术家和设计师 German Gonzalez 创作!Creative Friendz 旨在为所有的创作者建立一个社区,角色 NFT 将成为会员密钥,欢迎所有有创造力的人。共建一个多元化和包容性的创意集体,称为 Creative Friendz Collective。

    图片来自:Opensea/German Gonzalez

    Creative Friendz 起初这是一个面向创意人员的 Web3 项目,计划以三种不同的方式为持有者、合作伙伴收藏者和创作者构建工具和实用程序——后探索将 Creative Friendz 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 IP 和品牌,并将NFT角色设置为会员密钥,与之前创意集体项目连接起来。

    图片来自:German Gonzalez

    趋势启发:

    1. Creative Friendz NFT 这类独特随机生成的彩色数字收藏角色有许多重叠特征;创作者应是在各个部分(如:背景,眼部,发型,衣服等)分别建立了不同风格的素材库,在随机生成时进行不同搭配组合,可快速获得大量有趣的 NFT 角色。不同搭配又可展示不同的角色性格。NFT 总体既怪诞又可爱鲜艳的画风也能吸引许多年轻创作者。

    2. Creative Friendz 起初是创意社区工具类项目,后续创作系列 NFT 角色,赋予其会员通行证属性的新玩法与之前项目结合起来。

    4. INVISIBLE FRIEND -Markus Magnusson

    图片来自:Opensea

    Invisible Friends 是由瑞典艺术家 Markus Magnusson 创作的 5000 个动画隐形角色的集合。以隐形人的形象结合不同主题的服饰和道具,搭配模型的步伐动画,生动有趣,富有想象力。

    动画艺术中的隐形人物,穿着从日常服装和配件到科学设备、火箭发射器,以及任何你能想到的东西。基本上,Invisible Friends 通过强调独特的特征,将重点从头像转移到服装上。它非常适合我们这些街头服饰爱好者,以及时尚爱好者,他们喜欢有趣的艺术作品。

    图片来自:Opensea

    最高价的『Invisible Friends』当属慈善特别版 NFT“Golden Friends”,以 496.69 ETH 成交,约合 128 万美元,创下该系列的最高成交记录,拍卖所得捐给了 RCC 慈善基金。拍卖的获胜者获得了稀有的“Golden Friends”NFT,还获得了五个未公开的 Invisible Friends NFT

    目前,该 NFT 系列中交易额最高的几幅中有 Invisible Friends#1125(200ETH),这款外观以案发现场为特色,其白色框线、封锁胶带等配件皆是系列中独一无二的特征。

    此外,还有 Invisible Friends#1001(110ETH)、Invisible Friends #4672(110ETH)、Invisible Friends#2165(110ETH)这几款高价款。

    并且艺术家 Markus Magnusson 也在尝试将扁平插画隐形人设计成 3D 立体的,响应当下的 设计趋势 ,整体系列感也会更加生动形象。

    图片来自:Invisible Friends

    趋势启发:

    1. Markus Magnusson 的知名度较高,在这个 NFT 作家的知名度高低也成为了这个 NFT 是否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作家自身的流量能够为项目带来庞大的粉丝量。

    2. 总量的稀缺性。该系列总量发行为 5000 相比其他火热项目的总量要少,而粉丝量的庞大和总量的稀少,似乎也注定了项目的成功。

    3. 独特的 GIF NFT。在此之前的蓝筹 NFT 大多以 jpeg 形式受人追捧,而这种创新的 GIF 模式给人以新鲜感,除此之外,动画多以服装配饰的搭配为主,可爱简洁的画风这也吸引着很多年轻人和 NFT 新人的关注,有着更多的视觉享受。

    4. 社区的良好运营。Random Character Collective 社区在有着前两项项目的运营经验之后,对 Invisible Friends 的运营上更加游刃有余,社区运营者的经验丰富,活动多样,带动粉丝们的积极性这也是成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5. KOOL KIDZ-Arcade studio

    图片来自:Kool Kidz Nft Collection

    KOOL KIDZ 是一款随机生成的人物形象的项目,由 Arcade Studio 开发制作。而 Kool Kidz IP 目前正在与合作伙伴讨论制作动画喜剧节目,以提供给全球主要的流媒体服务。所以整体人物形象上会更圆润与戏剧性。

    该项目目前制作了一款场景,同时制作了多款人物造型,并且针对人物造型制作了动效。

    图片来自:Kool Kidz Nft Collection

    故事背景是以 90 后的人群为基础,人物造型不仅仅是普通人、成功人士,可能也有书呆子、或者是失败者。项目想要表达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和个性,勇敢的表达自己,自我接纳,接受自己的怪癖和不完美,从而对自己拥有更多的自信。

    图片来自:Kool Kidz Nft Collection

    趋势启发:

    1. 突出 NFT 形象个性,让不完美也成为一种特质。人物形象不一定要很美,接受各种各样搞怪或者趣味性的造型也能引领风潮。突出这些特质,强化 IP 与其他 NFT 的不同点。

    2. 动态不局限于轻微动效,可以根据形象特质设定针对性动效强化特色,大幅度的将自身 IP 与其他 IP 区分开。

    6. WGM Interfaces-Anna Kajda

    图片来自:WGM Interface

    WGM Interfaces 由 10000 个 3D 模块化接口生成的 NFT 头像系列,项目方预留 404 个。目前主要在 Twitter 作宣发,由 Anna Kajda、Arek Kajda、Daniel Linthwaite 三位设计师进行开发创作。

    Interfaces 是首批开创 Discord 的项目之一 ,且最独特的事情(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是整个系列中存在的各种头部形状。

    图片来自:WGM Interface

    “圆状眼球和银色的简单框架”是这个系列中最通用的面部特征,为了帮助多样化的生成过程,该项目团队已经确保包括与这个特定特征相结合的代替表情。如下

    图片来自:WGM Interface

    值得一提的是 WGMI 团队和社区推出了版本 NFT 系列 GDWN,发售了 GDWN001,作为他们自己的 ERC-1155 代币铸造,主要目的是专注于帮助个人、团队、慈善机构或者需要帮助的项目,利用 NFT 销售产生的资金做好事。

    图片来自:WGM Interface

    很遗憾的是大放异彩的六个月后,WGMI 团队宣布中止了该项目。项目方称主要原因在于项目目前的发展违背了最初的愿景,投机和炒作使得失去了本来的乐趣,并带来了无法承受的压力。

    图片来自:WGM Interface

    趋势启发:

    1. Interfaces 是首批开创 Discord 的项目之一,是一个承载着庞大社区的品牌,所以推出的产品都会带有一定的热度。

    2. 特定的面部特征形成了独特的视觉语言,搭配各种头部造型以及新颖的 3D 设计画风,生动有趣,十分吸引年轻人。

    3. WGMI 项目结合慈善公益给很多人带去了资金上/学习上的帮助,是个为了帮助社区而成立的项目。使得该项目的口碑很好,并且吸引了无数的关注者。

    7. SNEAKER HEADS-Ali Dawood

    图片来自:Sneaker Headers

    Sneaker Headers NFT 项目由艺术家 Ali Dawood 创作的。整个系列由 5000 个独特的 NFT 组成,通过超过 40 种精心设计的 3D 手绘基础模型来展示球鞋的外观、风格和设计。

    Sneaker Headers 外观是一个人类头部形状,包裹着各种球鞋的拆分。曾经皮革、橡胶等材料只是出现在我们的鞋子上,现在它们从实体变成了数字化,街头服饰的未来也正在一步步向数字化进步。

    图片来自:Sneaker Headers

    Sneaker Headers 在细节上做的非常好,从手绘的细节程度就可以看出 Ali Dawood 的创作团队多么的严谨,不禁佩服他们在创作中的一丝不苟。

    图片来自:Sneaker Headers

    并且在形状跟材质上玩的如火纯青,具有非常巧的设计巧思,可以说是之前都没有看过这个类型的 3D 美术 NFT,再加上说唱文化的一些名人的轮廓,作为一个单纯的收藏品来说还是相当的特殊的。

    图片来自:Sneaker Headers

    他的标志性设计之一是用了 Travis Scott 脸部的 3D 肖像,融合了 Air Jordan 6 Cactus Jack 运动鞋的设计,使之在短短 2 个月的时间内积累了超过 20 万的 Twitter 关注者。

    图片来自:Sneaker Headers

    趋势启发:

    1. 对于收集运动鞋作为爱好的人来说,该项目抓住了年轻人的喜好,将“球鞋头”充分暴露在流行文化的聚光灯下,必然会火的一塌糊涂。

    2. 说唱歌手脸部结合球鞋材质特征,是目前市场所缺少的,通过对材质细节的还原加上创意十足的表现手法,拉开了与其他 NFT 项目的差异,独特且品质化也是这项目吸引人的地方。

    在这里,艺术家、设计师、web 架构员、藏家的身份时刻处于一种动态的流转,当我们把“艺术”符号化,把“价值”虚拟化,在这个创意集体中诞生的每一个单品都可以说是“集体意志”的随机组合,而个体“价值”所附带的随机性,又延展了艺术深层的寓意。

    NFT 再一次把社会的阶级属性投射到虚拟的物质价值中。The Sheep Fellas 的 Alpha,在绵羊氏族中是稀有的领导者,社会地位逐渐递减的 Genesis、Superiorsh 再到 Soldiers,简洁明了地陈述了“物依稀为贵”的普世真理。但抛出商业化的简单对等,更深层地挖掘创作者的意图,或许我们可以把 NFT 看做是一场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和消费。

    当我们处在个体极少能左右社会的当下世界,或许我们可以在虚拟世界中,以重新构建故事性的方式,定义生命存在的形态、阶级以及货币的价值?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腾讯ISUX」

  • 设计师如何处理任务及优化流程?用实战案例帮你掌握!

    UI交互 2022-07-11
    任务处理是体验设计师的一项基本功,任务处理的原则是提高任务完成的效率,同时满足用户体验的要求。 拓展阅读: [link https://www.uis...

    任务处理是体验设计师的一项基本功,任务处理的原则是提高任务完成的效率,同时满足用户体验的要求。

    拓展阅读:

    在大厂多年,我总结了这 3 种设计需求处理方法! 作为交互设计师,最常做的工作就是按照产品给的设计需求完成设计。

    阅读文章 >

    任务通常指的是有目的性的工作与行为,例如领导给你一个买烟的任务,妈妈给你一个去菜场买西红柿的任务,这些都是任务,并且都有一个目的。而行为则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做的事情,例如你要买烟,那么你首先要坐电梯下楼,步行到烟酒店,向老板询问要购买的香烟,付款等一系列行为。为了完成任务,用户可能有不同的行为,你可以选择坐电梯,但是当电梯人很多的时候,走楼梯也许是更好的选择,但目标依然不变。

    任务与行为都是可以被设计的,通过设计的手段我们可以提高任务的完成效率,提高用户行为准确性。如何对任务和行为进行设计也就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内容。

    任务流程设计 在数字产品中,有非常多的任务等待用户去完成,有的是用户发起,有的是产品业务引导用户去完成,例如修改个人头像、添加收货地址等等。任务听起来比较抽象,很多设计师不知道怎么去安排任务和处理任务的节点,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如何完成这样的任务流程的设计。

    1. 分析任务 假如我们现在需要进行一个家电报修 任务流程 的设计,那么我们要来分析一下这个任务中需要明确的 2 个要素:

    背景和目标

    用户可以通过报修流程自主完成家电报修,预约维修员上门维修。

    目标用户是谁

    购买过相关产品的用户

    2. 如何划分任务节点 分析用户行为与触点

    要对家电进行报修,那首先要先确定报修的是什么家电,其次需要对家电类型进行选择、输入,然后填写相关的维修信息,例如发生了什么故障,维修地址在哪里,预约上门时间,填写备注,相关服务的说明。最后提交订单并查看服务受理的进度。

    那么到底这些任务需要划分成几个界面呢?每个界面放多少内容,很多设计师在这一步就会比较纠结,那么我们就可以把用户行为和触点来进行一些假设,先将这些行为做成卡片。初学者可以先用这个办法来进行梳理,掌握熟练之后自然而然的可以直接进行快速的划分界面。

    然后我们将卡片填充到界面容器中,思考当前容器中的信息内容是否会溢出,行为与任务节点是否契合,并对用户行为进行分类,例如填写选择报修家电、填写故障的原因、填写维修地址、预约时间、填写备注属于强关联的行为,而查看服务受理进度则属于下一个任务节点的用户行为,并不能直接在一个界面中填充。于是从这一步来看,任务流程节点可以划分出 2 个:1.填写报修信息 2.查看报修进度

    然后我们继续思考,填写报修信息界面的用户场景是否较为复杂,是否需要拆分, 交互设计 的原则并不是路径越短效率越高的,如果单个任务节点需要用户操作的内容过于复杂,也会降低效率与体验。所以在填写报修信息这个节点中,我们可以发现用户在选择报修电器的时候可能会有比较复杂的场景:

    系统自动调出订单里的家电型号供用户选择 自己添加家电,但用户可能不知道自己要报修的家电是什么型号 有小伙伴想问,既然能够自动调出为什么还要手动添加呢?因为这里还存在一个场景那就是你家的电器是别人给你买的,比如我给我妈家买了一个净水器,净水器坏了我妈想自己通过小程序报修,这个时候系统是无法读取到这台净水器的订单记录的。

    然后选择家电时,可能会涉及到多个家电的选择,比如你买了某个品牌的多个产品,那需要从多个产品中选择需要报修的那个。综上所述,可能将选择报修电器这步行为单独做一个任务节点会更好,虽然节点多了一个,但是场景更聚焦,任务看起来也不会那么复杂。

    在填写报修信息的时候依然也可以修改需要报修的家电,而不需要再返回上一个节点。

    穷举场景,划分核心与支线

    当我们划分好任务节点后,剩下的场景穷举也就比较简单了。核心的任务和用户行为我们已经梳理完毕,剩余的支线场景我们再去补全即可。例如提交订单后无人联系,那么可以提供一个催单的功能,如果服务不满意可以进行投诉,对服务过程中的收费项目进行一个说明等等。

    用户行为与布局

    这也是我们绘制原型和线框需要考虑的,我们需要用什么控件来引导和组织用户的行为,帮助用户完成这次的任务。那么我们一步步来看。

    第一个任务节点是选择电器+手动添加,所以我们需要一个能够进行单选(订单列表)的 box 以及一个手动添加的按钮。同时需要将手动添加后的界面也思考一下,如何让用户快速的进行电器的筛选和添加。这里可以用一个纵向导航,类似商品的分类,同时加上搜索。

    这里就要注意了,先给用户添加按钮还是先让用户去选择。大部分的场景还是用户自己进行自购的,所以一般订单都可以直接根据下单的手机号直接读取到,只要登录应用之后。但不要忘了,如果当前购买的产品太多,那么添加按钮会被顶到下方,用户可能会看不到。所以固定在顶部是更好的选择,这里不需要纠结谁的使用场景更多谁放前面的问题。

    第二个任务节点在输入报修信息的时候可以自动带入一部分信息,例如下单地址、产品型号等,同时也要支持地址和型号的修改。我们来看一下布局是怎么做的。

    在第三个任务节点查看报修进度的时候,比较关键的信息是报修的地址、报修电器以及单号,其次是报修的进度,当报修进度到达排工时,可以给用户工作人员相关的信息。在提交报修单后,也需要提供用户进行客服咨询的功能服务。最后是对本次服务其他支线需求,例如催单、投诉 等。

    如何解决任务流程中的效率问题 1. 任务设定不清晰,复杂且无序

    我们先来看下方的界面案例

    我们在设置任务流程时,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核心任务,什么是次要/支线任务。在这个界面中除了底部的核心按钮“生成”以外,还有其他的任务,例如领取、修改、附加险、添加主案、收藏方案、收件人信息填写等。这里就会让用户开始迷茫了,如果我要最终完成“生成保险计划”,我该需要怎么操作?其他的按钮我该如何去点击,有什么顺序,有什么是必填或非必填的吗?

    显然,在一个需要有严谨逻辑步骤的任务流中,不适合将所有的任务按钮都布局在一个界面中。这和一些电商的详情是有区别,有人会说那类似电商的详情不是也有很多这样的按钮嘛,除了加入购物车和购买以外,还有领券、查看评价、去店铺主页逛等按钮,为什么它可以这样,而这个界面中就不行呢?

    这个界面的任务都需要用户进行填写、设置,需要花费较大的认知成本。 电商详情的按钮不是根据顺序和流程设置的,而是根据用户的场景和需求,按钮放那边你可以完全不看也不影响你最终的下单。但是这个界面中明显不行,用户在识别这个界面中的按钮和信息的同时会思考,我如果要完成最终的“计划生成”,这些按钮我是不是都需要进行点击,或者是否要按照顺序点击。 所以类似这样的界面我们需要进行线性化,让用户知道哪些任务需要先完成,把任务节点划分清晰,这样用户的效率也会提高。

    2. 线性任务的容错率

    那讲到线性任务不得不提到它的容错率。线性任务经常遇到的几个问题就是

    让用户经常返回操作修改,降低效率 步骤太多用户失去耐心 任务结束进入死胡同没有闭环。 第一种,用户可能频繁需要返回,例如在多层级分类筛选的流程中或者超长步骤的表单填写。这种情况下用户如果对之前的信息要修改,那么就会出现问题。

    我们通过合并触点或行为的形式,将可以在一个界面中完成的任务进行组合或提供一个公共页。但是不管使用哪种方式,依然要分清楚当前任务节点的独立性,如果有行为、场景冲突的情况下是不能合并的,例如需要校验或者必须填写某些信息后才可进行下一步任务的情况下是不可以合并的,也不能使用公共页来解决问题。

    还有一种类似公共页的形式,像闲鱼的二手电子产品回收,需要填写相关产品信息。这里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公共页,只是相比传统的公共页形式这里需要填写单个选项少,并且可以直接在公共页中选择,这种形式虽然很像,但是和传统不同的是,他在最初阶段无法看到一共需要填写哪些信息,只有选择完一项才会出现下一项。这里我们也可以猜想一下,为什么一开始不直接把所有选项放出来让用户去修改呢?因为这里的选项也并非是有前后逻辑关系的。

    两个原因:

    由易入难用户更容易接受,初始阶段给予大量选项用户很容易放弃。 节省了 n 步选择的操作。前者选择完一项自动会展开第二项,后者则需要点击-选择-点击,每一个步骤多了一次点击。 所以完全线性的任务流程条件是比较苛刻的,也并不是所有线性流程都不好,要学会甄别。

    3. 任务的闭环

    第二个情况先不去解释,咱们直接看第三个问题,也是一般交互设计容易犯的一个问题。那就是闭环。为什么要闭环,比如你想跟你的女神表白,当你请女神吃了饭看了电影之后,却忘了说我中意你,这是多么的可惜。这是一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表白了,她同意了,你的目标达成了,但是最后让你的女神自己打车回家,让人有点失望。所以表白要彻底,好人也要做到底。闭环最关键的找到最初的设计目标。

    还有如果咱们有活动进行优惠券发放的场景,也要注意引导用户使用优惠券或者在可以使用的场景继续逛,而不是让用户领取完优惠券后直接结束任务。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的报修流程,当提交完信息后会需要一个状态页,例如预约成功,然后让用户查看预约的阶段,很多设计师在这步可能会分开设计,先给一个状态页,再在这个状态让用户点击查看进度。其实没必要,直接做在一个界面中即可。

    闭环还要注意消除用户的不安全感,例如像饿了么下单后的状态一样,直接去掉返回键,告诉用户你完成了,也没有返回的必要了,你这时候可以去领取金豆兑换商品或者查看订单状态也可以完成订单返回首页。给用户的行为安排的明明白白。

    4. 任务的逆向逻辑

    正向逻辑大家都会做,但是往往会忽略一些逆向流程。例如搜索的逆向流程,如果我们进行多次搜索后再进行返回,是进入到上一个关键词的结果页还是回到默认状态。应该是要回到默认状态页,也就是点击搜索框后进入的初始状态。另外,逆向流程要注意的是返回上一步后,当前步骤是否需要提供保留提示,例如需要用户大量编辑和填写的表单,点击返回后需要给出弹窗提示。

    总结 任务流程设计并不难,关注好用户的核心场景,主线流程一定要清晰,不要被支线流程干扰。在原型设计上也要注意信噪比,突出重要的信息与行为引导点。步骤多并不意味着效率低,步骤少也不代表效率高,在成熟期的产品中也要做好 a/b 测试来多多分析。设计如何落地,如何确定方案,很多时候不是理性的,也没有任何标准,每个人的意见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设计师也在很容易在其中迷失,掌握好客观的验证方法,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

    为什么互联网巨头如此热衷于A/B测试? A/B 测试前身:历史悠久的对照实验 今天互联网巨头热衷的 A/B 测试,其实源于学术层面的“随机对照试验”,作为一种方法论,这种对照试验有着悠久的历史: 1747 年,为了治疗坏血病,皇家海军的外科医生 James Lind 设计了一项实验。

    阅读文章 >

    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应谋鬼计」

  • 设计师职场焦虑怎么办?我总结了这4个方面!

    UI交互 2022-07-10
    前言: 越来越频繁的听到同龄人对工作前途的焦虑,30+的年龄在互联网公司就算你是 leader 或者专家级的岗位,失业后再次找工作的过程也是非常坎坷。经验...

    前言: 越来越频繁的听到同龄人对工作前途的焦虑,30+的年龄在互联网公司就算你是 leader 或者专家级的岗位,失业后再次找工作的过程也是非常坎坷。经验丰富的你对于工作岗位的要求不低,好的岗位就会有优秀且年轻的竞争者们,最后造成自己高不成低不就。小编不是在制造焦虑,这就是现实,当然今天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给有能力的设计师们带来一些正能量,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我们可以去强化正向的那面,让我们变得更优秀更有底气!

    努力和焦虑:美的首席用户体验官的八年设计之路 编者按:从雅虎、AT&T的交互设计师到腾讯设计主管,华为设计总监再到美的首席用户体验官,这八年@EDC尤原庆 一直有一点焦虑,而且越努力,越焦虑。

    阅读文章 >

    借着写文章的机会,小编简单回顾下工作的这些年,就是段平凡个人经历,大家权当故事听就好。

    从 05 年选择设计专业到如今作为互联网公司 UED 的负责人,这些年我转型了 3 次,每次转型都帮我打开了新的职业道路。

    2009 年的第一次转型

    我从 Web designer 转变为 UI Designer,那时候 Flash 小游戏公司都纷纷转型摸索 HTML5 游戏,iPhone 3GS 刚刚上市,我从网页游戏公司的网站设计转变为 UI 设计师,在一家日企游戏公司设计游戏的应用商店(类似 APP Store,但该平台上架的都是该公司自研的游戏),后面的 6 年我都在游戏行业,做过手游的主设,也利用周末或下班时间去做设计外单,大大小小的项目做了不少,例如电视台做过教育类的 APP 项目、银行和 line friends 合作款的卡面设计、各种网站、企业 VI 和包装设计,这些收入早已超越了我的全职工作。但我并没有想过放弃全职工作,因为我深知自由职业的风险与不稳定性,这条路至少目前并不是我想要走的路。

    15 年下半年迎来了我的第二次转型

    我离开了游戏行业,在一家互联网医疗公司做设计 leader。在这里我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从实物产品的包装到网站、患者端 app、医生端 app、管理后台都是从 0 到 1 的去负责。也是这几年在“互联网+”的浪潮下,产品的交互设计越来越得到重视,甚至提出了“全链路设计师”,要求设计师同时具备全域知识,有更加宏观的专业视野。

    17 年我转入零售电商行业的 UED 部门,并从 C 端走向了 B 端产品的设计

    在这里,我负责电商管理后台、OMS、WMS、品牌官方商城的设计以及 B 端设计规范的制定,同时协同效能部门的同事,给产品经理做能力培训;带领团队参加设计比赛,获得了A’DESIGN AWARD – GOLD AWARD,IDA DESIGN AWARDS – IDA 2018, Honorable Mention。

    时至今日,我设计过的产品项目覆盖游戏、医疗健康、零售、奢侈品、快消、汽车、制造业等行业,从国内本土项目到东南亚本地化项目都有全程参与并把控整体的用户体验设计。

    看着过去十几年满满当当的履历,我依旧很平凡。这就是一个小小打工人的“奋斗”史(用奋斗两个字,小编觉得汗颜,相比身边很多小伙伴真的自愧不如)。可能在很多人看来只有在大厂里镀过金,才没白混;在业界出名,才能算得上成功。能做到固然好,做不到也没有关系,人生的选择有很多,并不是大多数人选择的就是适合自己的路。

    大家是否听过一个词叫「幸存者偏差」,是否总在短视频平台上刷到各种身怀绝技、人生成功的人,他们的存在让我们觉得自己就好像来这个世界凑数的。但普通的、生活不如意的人比比皆是,由于主观的忽视或是短视频平台通过算法只给你看到这些完美美好的人设,或是说生活悲惨的人没有时间也不愿意把自己暴露在这些社交平台上,这就造成了人们在这这些平台上会获取信息不全,而导致认知偏差的错误。

    百度百科上对「幸存者偏差」的解释:“幸存者偏差指的是当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此资讯可能会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幸存者偏差,是由优胜劣汰之后自然选择出的一个道理:未幸存者已无法发声。人们只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比如“比尔盖茨退学创业、乔布斯辍学,但是他们敢于拼搏,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功学的书经常放大宣扬这种民众能做到的,会对号入座的部分,让他们相信通过书中传授的经验和理论就能走向成功,类似这样的幸存者偏差陷阱还很多。小编引出这个目的是想说,成功的人是少数中的少数,你所看到的都过的很好,家庭事业风生水起的人,是因为你在观察的时候用局部样本代替了总体随机样本,忽略了随机性和全面性。所以,小编觉得能做个平凡的人已经很好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不是每个人都能是幸存者。

    通过十几年工作的积累,小编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无可替代的“设计思维体系”,这就是最大的财富和筹码。不同行业的 工作经验 ,给我们带来了横向能力的扩充;在行业内的深耕,又提升了个人在垂直领域的专业度。设计和艺术的区别在于,设计是解决问题,艺术是艺术家情感的表达,设计的底层逻辑在于聚焦于问题的本质去思考,这样可以将很多看似不同的问题,通过抽丝剥茧后露出真面目,从而被高效解决。这样的思考能力是需要通过时间去历练的,热爱思考的人才能不断去提高自己的思考深度和广度,你的思维逻辑层次通过每个项目设计经验的浸入,会不断迭代、升级并达到质的飞跃。

    关于设计有很多的书,比如唐纳德·A·诺曼的《设计心理学》,又或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都提出设计师需要懂心理学,并且 UED 的用研岗位就是通过定量、定性的数据去解读用户的行为和心理,从而协助产品和设计去验证、去发现问题并快速的调整升级。做产品、做设计、卖产品、卖设计,这一切的“底层逻辑”,就是人性,当你发现了这一本质,那对症下药的去设计并解决问题就不是难事了。

    看到这里,希望大家通过小编经历背后的思考与行动,通过了解「幸存者偏差」,避免掉入有意者制造的焦虑陷阱。小编总结了几点帮助大家通过正向积极的努力,去摆脱焦虑困境,去认真的思考你的设计之路应该是如何的:

    请各位设计师们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孤芳自赏”,客观公正的去评价自己,对自己建立正确且清晰的认知。

    认知的四层次大家听过吗?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是井底之蛙、活在自己的舒适圈内); 知道自己不知道(孔子曰:知耻近乎勇。悟性强的人就能困而学之,则能突破此层级) 知道自己知道(知行合一,看透世界规律,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不知道自己知道(最高境界的认知,无知胜有知,比如孔子、老子、释迦牟尼)。 你是处于第几个层次呢?认知决定了人的思想高度,决定了你能走多远,决定了你看到的世界,人是没有办法走到自己认知以外的世界的。

    平面设计、网页设计、UI 设计、三维设计、动画设计,这些专业技能是通过学习和反复练习就可以逐步提升的,需要具备可以不必精通(仅针对小编的自我定位),小编认为自己需精通的是设计思维能力,并且对商业有一定的敏感度,设计中需要平衡商业与用户体验,再通过横向赋能、实现设计价值。因为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所以在针对性提升以及做职业选择的时候,并不迷茫。如果你对你自己的定位是视觉设计专家、UX 专家、用研专家,那请按照这个人设去努力,专业度是需要自己规划和逐渐提升的,做专攻一定要有匠人的精神,你只需要用正确的方式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努力,终将打开属于自己的路。

    平凡不是平庸,平凡是在普通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生活和工作。平庸则是彻底躺平,没有追求、不去努力。

    如果你确实学历、设计能力、思维能力都不出众,那请你正视自己,接受自己的平凡,毕竟我们身边大多都是普通人,拿着普通的工资、过着普通的生活,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过好每一天,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每一段过程都能给你带来新的体会,帮助你去调整并继续挑战下一段征程,直到人生的终点,不要急于求成,或是过早给自己的人生下了判断。

    抖音上看到一个视频,老师问孩子们长大后想干什么,有的说警察、有的说老师、还有的说老板,但是最后一个小朋友的回答最让我产生共鸣,他说“people”,我听了觉得无比踏实。

    —— 认真做一个平凡的人。

    只要你是一直在前行,缓慢一点也没有关系,按照自己的节奏去生活,人生不应该有标准流程。接受平凡不代表摆烂,而是与焦虑的自己和解,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进步。保持好奇心能让我们抵抗职业倦怠期,工作久了你可能会感觉对设计失去热情,你可以去参加线下设计沙龙、看看设计展,特别是去多看看美院同学的毕设作品,他们对设计的热情与专注会感染到你,让你肃然起敬,帮助重新回到状态。

    度过职业倦怠期的方法:

    如何度过职业倦怠期?来看谷歌设计师的方法! 在现在这个工作岗位上,你已经做了一段时间了,你早已熟悉了日常的工作流程。

    阅读文章 >

    比如小编对 C4D 很感兴趣,利用疫情封闭在家的空档学了 C4D 课程,建模渲染做到凌晨 2、3 点,且不知疲倦,完全进入了学习的心流状态。我们通过对新事物的好奇心驱使我们去进一步的了解学习,就自然而然的能够去提升自己。

    大厂在用的轻拟物3D风,完整教程来了! 毕业季刚过,马上就迎来一波求职热潮了。

    阅读文章 >

    社会在发展,新的市场和技术会给我们带来新的认知,消费、用户需求、技术发展都是变量,时代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机会与挑战,你需要做的就是保持好奇心与进步,提升自己的认知与综合能力。

    怎样去沉淀?这个是件循序渐进的事情,UED 同学们的日常是不是除了设计工作以外,还要准备复盘会、分享会、宣讲会?这就是在沉淀,我们通过复盘,发现问题,寻找规律,避免重复踩坑;我们通过分享会,把知识反复咀嚼,消化得更透彻,再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读,最终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我们通过宣讲会站在更高的视野,扩大设计部门的影响力。通过反复地思考、总结、抽丝剥茧地获得底层逻辑,提取规律,总结出方法论。

    文章的最后,小编想说,除了工作我们还有生活呀,努力工作的同时也不要忽略生活,“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健康的体魄,积极的心态,累积的学识,能帮助我们应对任何的困难的。加油吧!各位设计师们!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Gtech UED」

  • 设计师职场焦虑怎么办?我总结了这4个方面!

    UI交互 2022-07-10
    前言: 越来越频繁的听到同龄人对工作前途的焦虑,30+的年龄在互联网公司就算你是 leader 或者专家级的岗位,失业后再次找工作的过程也是非常坎坷。经验...

    前言: 越来越频繁的听到同龄人对工作前途的焦虑,30+的年龄在互联网公司就算你是 leader 或者专家级的岗位,失业后再次找工作的过程也是非常坎坷。经验丰富的你对于工作岗位的要求不低,好的岗位就会有优秀且年轻的竞争者们,最后造成自己高不成低不就。小编不是在制造焦虑,这就是现实,当然今天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给有能力的设计师们带来一些正能量,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我们可以去强化正向的那面,让我们变得更优秀更有底气!

    努力和焦虑:美的首席用户体验官的八年设计之路 编者按:从雅虎、AT&T的交互设计师到腾讯设计主管,华为设计总监再到美的首席用户体验官,这八年@EDC尤原庆 一直有一点焦虑,而且越努力,越焦虑。

    阅读文章 >

    借着写文章的机会,小编简单回顾下工作的这些年,就是段平凡个人经历,大家权当故事听就好。

    从 05 年选择设计专业到如今作为互联网公司 UED 的负责人,这些年我转型了 3 次,每次转型都帮我打开了新的职业道路。

    2009 年的第一次转型

    我从 Web designer 转变为 UI Designer,那时候 Flash 小游戏公司都纷纷转型摸索 HTML5 游戏,iPhone 3GS 刚刚上市,我从网页游戏公司的网站设计转变为 UI 设计师,在一家日企游戏公司设计游戏的应用商店(类似 APP Store,但该平台上架的都是该公司自研的游戏),后面的 6 年我都在游戏行业,做过手游的主设,也利用周末或下班时间去做设计外单,大大小小的项目做了不少,例如电视台做过教育类的 APP 项目、银行和 line friends 合作款的卡面设计、各种网站、企业 VI 和包装设计,这些收入早已超越了我的全职工作。但我并没有想过放弃全职工作,因为我深知自由职业的风险与不稳定性,这条路至少目前并不是我想要走的路。

    15 年下半年迎来了我的第二次转型

    我离开了游戏行业,在一家互联网医疗公司做设计 leader。在这里我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从实物产品的包装到网站、患者端 app、医生端 app、管理后台都是从 0 到 1 的去负责。也是这几年在“互联网+”的浪潮下,产品的交互设计越来越得到重视,甚至提出了“全链路设计师”,要求设计师同时具备全域知识,有更加宏观的专业视野。

    17 年我转入零售电商行业的 UED 部门,并从 C 端走向了 B 端产品的设计

    在这里,我负责电商管理后台、OMS、WMS、品牌官方商城的设计以及 B 端设计规范的制定,同时协同效能部门的同事,给产品经理做能力培训;带领团队参加设计比赛,获得了A’DESIGN AWARD – GOLD AWARD,IDA DESIGN AWARDS – IDA 2018, Honorable Mention。

    时至今日,我设计过的产品项目覆盖游戏、医疗健康、零售、奢侈品、快消、汽车、制造业等行业,从国内本土项目到东南亚本地化项目都有全程参与并把控整体的用户体验设计。

    看着过去十几年满满当当的履历,我依旧很平凡。这就是一个小小打工人的“奋斗”史(用奋斗两个字,小编觉得汗颜,相比身边很多小伙伴真的自愧不如)。可能在很多人看来只有在大厂里镀过金,才没白混;在业界出名,才能算得上成功。能做到固然好,做不到也没有关系,人生的选择有很多,并不是大多数人选择的就是适合自己的路。

    大家是否听过一个词叫「幸存者偏差」,是否总在短视频平台上刷到各种身怀绝技、人生成功的人,他们的存在让我们觉得自己就好像来这个世界凑数的。但普通的、生活不如意的人比比皆是,由于主观的忽视或是短视频平台通过算法只给你看到这些完美美好的人设,或是说生活悲惨的人没有时间也不愿意把自己暴露在这些社交平台上,这就造成了人们在这这些平台上会获取信息不全,而导致认知偏差的错误。

    百度百科上对「幸存者偏差」的解释:“幸存者偏差指的是当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此资讯可能会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幸存者偏差,是由优胜劣汰之后自然选择出的一个道理:未幸存者已无法发声。人们只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比如“比尔盖茨退学创业、乔布斯辍学,但是他们敢于拼搏,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功学的书经常放大宣扬这种民众能做到的,会对号入座的部分,让他们相信通过书中传授的经验和理论就能走向成功,类似这样的幸存者偏差陷阱还很多。小编引出这个目的是想说,成功的人是少数中的少数,你所看到的都过的很好,家庭事业风生水起的人,是因为你在观察的时候用局部样本代替了总体随机样本,忽略了随机性和全面性。所以,小编觉得能做个平凡的人已经很好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不是每个人都能是幸存者。

    通过十几年工作的积累,小编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无可替代的“设计思维体系”,这就是最大的财富和筹码。不同行业的 工作经验 ,给我们带来了横向能力的扩充;在行业内的深耕,又提升了个人在垂直领域的专业度。设计和艺术的区别在于,设计是解决问题,艺术是艺术家情感的表达,设计的底层逻辑在于聚焦于问题的本质去思考,这样可以将很多看似不同的问题,通过抽丝剥茧后露出真面目,从而被高效解决。这样的思考能力是需要通过时间去历练的,热爱思考的人才能不断去提高自己的思考深度和广度,你的思维逻辑层次通过每个项目设计经验的浸入,会不断迭代、升级并达到质的飞跃。

    关于设计有很多的书,比如唐纳德·A·诺曼的《设计心理学》,又或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都提出设计师需要懂心理学,并且 UED 的用研岗位就是通过定量、定性的数据去解读用户的行为和心理,从而协助产品和设计去验证、去发现问题并快速的调整升级。做产品、做设计、卖产品、卖设计,这一切的“底层逻辑”,就是人性,当你发现了这一本质,那对症下药的去设计并解决问题就不是难事了。

    看到这里,希望大家通过小编经历背后的思考与行动,通过了解「幸存者偏差」,避免掉入有意者制造的焦虑陷阱。小编总结了几点帮助大家通过正向积极的努力,去摆脱焦虑困境,去认真的思考你的设计之路应该是如何的:

    请各位设计师们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孤芳自赏”,客观公正的去评价自己,对自己建立正确且清晰的认知。

    认知的四层次大家听过吗?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是井底之蛙、活在自己的舒适圈内); 知道自己不知道(孔子曰:知耻近乎勇。悟性强的人就能困而学之,则能突破此层级) 知道自己知道(知行合一,看透世界规律,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不知道自己知道(最高境界的认知,无知胜有知,比如孔子、老子、释迦牟尼)。 你是处于第几个层次呢?认知决定了人的思想高度,决定了你能走多远,决定了你看到的世界,人是没有办法走到自己认知以外的世界的。

    平面设计、网页设计、UI 设计、三维设计、动画设计,这些专业技能是通过学习和反复练习就可以逐步提升的,需要具备可以不必精通(仅针对小编的自我定位),小编认为自己需精通的是设计思维能力,并且对商业有一定的敏感度,设计中需要平衡商业与用户体验,再通过横向赋能、实现设计价值。因为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所以在针对性提升以及做职业选择的时候,并不迷茫。如果你对你自己的定位是视觉设计专家、UX 专家、用研专家,那请按照这个人设去努力,专业度是需要自己规划和逐渐提升的,做专攻一定要有匠人的精神,你只需要用正确的方式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努力,终将打开属于自己的路。

    平凡不是平庸,平凡是在普通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生活和工作。平庸则是彻底躺平,没有追求、不去努力。

    如果你确实学历、设计能力、思维能力都不出众,那请你正视自己,接受自己的平凡,毕竟我们身边大多都是普通人,拿着普通的工资、过着普通的生活,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过好每一天,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每一段过程都能给你带来新的体会,帮助你去调整并继续挑战下一段征程,直到人生的终点,不要急于求成,或是过早给自己的人生下了判断。

    抖音上看到一个视频,老师问孩子们长大后想干什么,有的说警察、有的说老师、还有的说老板,但是最后一个小朋友的回答最让我产生共鸣,他说“people”,我听了觉得无比踏实。

    —— 认真做一个平凡的人。

    只要你是一直在前行,缓慢一点也没有关系,按照自己的节奏去生活,人生不应该有标准流程。接受平凡不代表摆烂,而是与焦虑的自己和解,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进步。保持好奇心能让我们抵抗职业倦怠期,工作久了你可能会感觉对设计失去热情,你可以去参加线下设计沙龙、看看设计展,特别是去多看看美院同学的毕设作品,他们对设计的热情与专注会感染到你,让你肃然起敬,帮助重新回到状态。

    度过职业倦怠期的方法:

    如何度过职业倦怠期?来看谷歌设计师的方法! 在现在这个工作岗位上,你已经做了一段时间了,你早已熟悉了日常的工作流程。

    阅读文章 >

    比如小编对 C4D 很感兴趣,利用疫情封闭在家的空档学了 C4D 课程,建模渲染做到凌晨 2、3 点,且不知疲倦,完全进入了学习的心流状态。我们通过对新事物的好奇心驱使我们去进一步的了解学习,就自然而然的能够去提升自己。

    大厂在用的轻拟物3D风,完整教程来了! 毕业季刚过,马上就迎来一波求职热潮了。

    阅读文章 >

    社会在发展,新的市场和技术会给我们带来新的认知,消费、用户需求、技术发展都是变量,时代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机会与挑战,你需要做的就是保持好奇心与进步,提升自己的认知与综合能力。

    怎样去沉淀?这个是件循序渐进的事情,UED 同学们的日常是不是除了设计工作以外,还要准备复盘会、分享会、宣讲会?这就是在沉淀,我们通过复盘,发现问题,寻找规律,避免重复踩坑;我们通过分享会,把知识反复咀嚼,消化得更透彻,再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读,最终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我们通过宣讲会站在更高的视野,扩大设计部门的影响力。通过反复地思考、总结、抽丝剥茧地获得底层逻辑,提取规律,总结出方法论。

    文章的最后,小编想说,除了工作我们还有生活呀,努力工作的同时也不要忽略生活,“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健康的体魄,积极的心态,累积的学识,能帮助我们应对任何的困难的。加油吧!各位设计师们!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Gtech UED」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