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找B端产品分析?盘点30家免费可试用的SaaS产品
UI交互 2022-06-16前几天写过一篇国外可免费试用的 B 端后台,感觉数量不够多。 上期回顾 [link https://www.uisdc.com/14-saas-pro...前几天写过一篇国外可免费试用的 B 端后台,感觉数量不够多。
上期回顾
找不到 B 端后台试用?盘点国外 14 家可试用的 SaaS 产品 B 端产品一直都有不能即下即用的问题,所以今天分享下之前收集的国外可以直接试用的 14 个 SaaS 产品。
阅读文章 >
这次除了上次的一些国外产品,新增国内产品,并且为了能让大家迅速找到自己想要的 SaaS 后台类型,做了分组,分别是 CRM、OA、ERP、HRM、可视化数据、办公协作这几类 后台产品 ,会按照这个顺序罗列在下面,方便查找。
想做B端还不懂什么是SAAS?一篇最专业的扫盲科普(上) 有了解和学习 B 端的同学必然都听说过 SAAS 这个词,这在 B 端行业是个非常重要的产品形式和分支。
阅读文章 >
想做B端还不懂什么是SAAS?一篇最专业的扫盲科普(下) 有了解和学习 B 端的同学必然都听说过 SAAS 这个词,这在 B 端行业是个非常重要的产品形式和分支。
阅读文章 >
特别注意:以下产品都是这几天试用过的,只需要邮箱/手机注册即可试用后台;国外后台需要海外邮箱账号,可以使用 Gmail 或者 Google 邮箱。建议收藏,有需要可以直接查找翻阅~
1. HubSpot
官网: https://www.hubspot.com/
2. Saleforce
官网: https://www.salesforce.com/
3. Zendesk Sell
官网: https://www.zendesk.com
4. Insightly
官网: https://www.insightly.com
5. Monday
官网: https://monday.com/crm/features/
6. Pipeline
官网: https://www.pipedrive.com
7. 简道云
官网: https://www.jiandaoyun.com
8. 爱客
官网: https://www.ikcrm.com/
9. Zoho
官网: https://www.zoho.com.cn/crm/
10. 简信
官网: https://www.crm.cc
11. 网易七鱼
官网: https://qi.163.com/
12. 悟空
官网: https://www.72crm.com
13. 天衣云
官网: https://www.tysoft.com/
1. Jira
官网: https://www.atlassian.com/zh
2. 蓝凌
官网: https://www.landray.com.cn/
3. 泛微
官网: https://www.weaver.com.cn/
4. 云之家
官网: https://www.yunzhijia.com/home/
5. 全管
官网: http://oa.guanli360.com/
6. 百数
官网: https://www.baishuyun.com
1. 店小蜜
官网: https://www.dianxiaomi.com/index.htm
2. 万里牛
官网: https://www.hupun.com/
3. 领星
官网: https://www.lingxing.com/
1. i 人事
官网: https://www.ihr360.cn/
2. 悟空 HRM
官网: https://www.72hrm.com
1. Elastic NV
官网: https://www.elastic.co/cn/
2. Snowflake
官网: https://www.snowflake.com/
3. 火山引擎
官网: https://www.volcengine.com/
4. 睿象云
官网: https://www.aiops.com/
1. Miro
官网: https://www.miro.com/
2. Terllo
官网: https://trello.com/
3. Invision
官网: https://www.invisionapp.com/
4. 飞书
官网: https://www.feishu.cn/
5. 腾讯文档
官网: https://docs.qq.com
欢迎关注作者的 微信 公众号:「超人的电话亭」
-
掌握这5个Ai小技巧,帮你快速提升文字排版效率
UI交互 2022-06-16大家好,我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文字编排是学习平面版式的基础,今天就为大家分享几个 Ai 小技巧,简单却能有效提升文字排版效率。一些大家平时排版觉得比...大家好,我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文字编排是学习平面版式的基础,今天就为大家分享几个 Ai 小技巧,简单却能有效提升 文字排版 效率。一些大家平时排版觉得比较棘手的问题,运用这些技巧说不定就能迎刃而解,一起来看看吧~
9个超实用的PS小技巧,看完就能用上! Hello,各位宝贝大家好,我是你们好久不见的小肥肥~ 我又来给大家讲一下稀奇古怪(但有用)的小技巧了,觉得有用请用力的夸夸我。
阅读文章 >
段落文本快速按行拆分 如何快速将一大段原始文本按行进行拆分?不要再一段段剪切复制了,效率太低,快试试 Ai 的拼合透明度工具吧~
「具体操作」选中文本,单击「对象-拼合透明度-直接选择确定」,然后右键取消编组。原来的文本就会自动按行进行拆分,拆分后的文本可以照常使用字符工具进行调整。
更多字体设计小技巧:
7个技巧让你的字体设计拉满细节感! 前不久一个朋友把自己设计的字体发我看,说总感觉差点意思,但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就觉得没有网上看到的字体那么专业,我看了一下,发现主要问题是没有细节、缺少变化,所以显得有点粗糙。
阅读文章 >
西文的正确竖排方式 对西文进行垂直方向排版的时候,发现文字组变成竖排了,但是字母本身的方向却没有发生改变。这个时候只要点开字符面板右上角隐藏选项,取消勾选排「标准垂直罗马对齐方式」就可以啦~
刚刚接触文字排版的小伙伴还是要注意,西文竖排最好使用上述的方式。将文字组之间进行旋转的操作并不规范,虽然最终结果一样但是会给后期调整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垂直文字组内部的数字横排 对含有数字的文字组进行垂直排版的时候,数字会被隔开竖排,不利于阅读也不美观。如何将数字恢复横排样式呢?
「具体操作」选中数字,点开字符面板右上角的隐藏选项,勾选「直排内横排」就可以让数字实现横排了,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直排内横排设置」对数字的位置进行微调。
更多文字排版小技巧:
让设计立马变潮!收好这7个文字排版技巧 我猜很多人在工作中都被客户或老板说过,设计不够时尚,其问题可能出在设计风格、色彩、画面元素、排版等方面,所以今天就来分享几个很潮的排版技巧: 交叉文字色块 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长条色块上排一行文字,然后旋转色块使其交叉,大家对这种排版方式绝对不陌生,效果有点像电影中案发现场
阅读文章 >
字符缩放选项的妙用 一般来说不建议大家使用字符缩放选项对文字进行处理,因为会破坏文字原有的结构美感,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字符缩放工具就没有用处了。
大家在处理文字排版中的破折号的时候,有时会发现有时候破折号的长度不够。改用直线工具代替破折号虽然解决了长度问题,但文字组一旦发生位置、字重等变动就需要对直线进行重新调整,非常麻烦。这时候缩放选项就能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具体操作」选中破折号,用水平缩放选项将其调整至合适的长度。这样破折号的样式就能自动与文字保持一直,还可以直接用基线偏移选项对破折号的位置进行微调。
比例间距选项 比例间距简单的说就是文字本身的边框(字面框)与文本定界框(字身框)之间的距离。对字符应用比例间距,会使字符周围的原有空间按比例压缩。
我们进行文字排版时,会出现的一种情况是以引号、括号、书名号等符号开头的文字组无法直接与其余的行文字达到边缘对齐,这时候就可以用使用比例缩放工具,选中符号后调节比例至合适位置,就能轻松解决这个问题了。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给大家的 5 个提升文字排版效率的小技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如果你还有关于文字排版的其他疑问,欢迎在评论区提出,我会第一时间回答。喜欢的小伙伴别忘了点赞收藏哦~
-
从4个方面,帮你掌握体验管理的基础知识
UI交互 2022-06-16体验经济时代来临,用户体验提升已成为继成本降低、效率提升之后企业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体验管理也成为各公司开展体验工作的新课题,本文将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谈谈我...体验经济时代来临, 用户体验 提升已成为继成本降低、效率提升之后企业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体验管理也成为各公司开展体验工作的新课题,本文将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谈谈我对体验管理的几点思考,以期能为大家的 体验管理 工作带来相应的启发。
拓展阅读
如何量化产品体验?来看阿里出品的度量模型 作为一个体验设计师,我们会面临很多问题:复杂的产品需求、纠缠的技术逻辑、难以决策的设计方案、难以计量的设计价值。
阅读文章 >
体验管理赛道如火如荼,国外 SurveyMonkey、Medallia、Qualtrics、Usertesting 等公司相继上市,国内唐硕、数字 100、倍市得、云听等公司也纷纷投身入局,各大互联网头部公司也早早开始部署公司内部的体验管理战略,众多传统行业企业也相继开始开展体验管理工作。2021 年体验设计工具研究数据显示,互联网公司、咨询公司以及传统行业公司中已经开展了体验管理工作的公司比例均在 85%左右。
数据来源:《2021 年中国互联网行业体验设计工具趋势研究》
但体验是的一种主观感受,是用户在使用一个产品、系统或服务之前、使用期间和使用之后的全部感受。公司的品牌、网站、系统、产品、服务、营销活动、线下门店等等各个环节的用户触点都会是用户体验的影响要素,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体验管理的边界是什么?内核又是什么?接下来我将结合自己开展体验管理工作的相关经验,谈谈我对于体验管理几方面的思考。
如何理解体验管理 顾名思义,体验管理即为对体验的管理,既可以是用户的体验,也可以是商家的体验、供应商的体验、经销商的体验,合作伙伴的体验,还可以是内部员工的体验。但无论是哪类角色的体验,都是一种主观的情绪感受,都会受到多个环节、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一家公司来说,体验的提升和优化也势必涉及多个部门团队的工作协同,需要从宏观视角、从战略视角对“整体”体验进行管理,充分分析并把握用户与公司产品或服务接触的每一个触点环节,聚合和分析全渠道、全流程的体验数据,洞察用户痛点、需求及偏好,并以全链路整体体验提升为目标,通过各部门团队的协同,不断改善公司产品或服务的触点体验,从而为用户提供系统性价值交付,为企业提供持续性增长动力。
为什么要做体验管理 首先,从体验提升的宏观价值视角来说,提升用户体验是企业在流量红利逐步消失、行业竞争日益加剧的宏观背景下,继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之后实现业务增长的共识性举措。实施体验管理有助于提升用户满意度、忠诚度;有助于提升品牌口碑、品牌影响力;有助于促进用户增长、商业目标达成;有助于促进产品创新、营销创新以及企业升级。
其次,从体验提升的工作开展痛点来看,现阶段国内体验管理仍处于刀耕火种期,虽然越来越多的公司纷纷入局,但多数只是停留在散点式、被动性的体验需求研究、体验问题收集及优化、用户反馈及态度采集上,缺少对体验的整体性管控能力,因此在开展体验提升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以下困境:
缺少统一的量化指标。各团队对体验的理解、当前的体验水平、体验影响的大小均不像转化率、用户量等业务指标那么清晰,所以团队之间缺少统一的体验语言,导致体验提升工作的推进成本远高于更明确的业务目标提升工作。 传统体验研究分析的周期长,时间跨度和体验触点的覆盖范围有限,导致体验优化工作难以适应现有产品或服务的迭代更新节奏。 体验分析与体验优化有脱节现象,未形成完整的体验提升进度跟踪保障机制。 公司同事体验意识参差不齐,缺少统一的体验文化引导。导致先上线后优化的不良模式盛行,增加了用户首试体验受损的风险,增加了体验挽回所需付出的成本。 因此,开展体验管理所能带来的直观可见的价值是能帮助我们解决以体验提升为目标的各项工作的难点,提升各项工作的效率。同时,从体验管理的长远价值来看,开展体验管理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整体商业目标达成。
体验管理的通用模型 结合国内公司在体验管理工作开展上的主要内容,大致可将体验管理工作分为三大类:
数据采集为主的研究执行,即诊断用户使用产品或服务全链路上的体验现状和问题,为体验优化提供方向指引; 体验优化为主的机制建设,在公司层面建立规范的流程或机制,保障体验优化工作顺利开展; 体验管理工具或系统建设,结合公司体验管理需求,依托现有体验分析及优化的工作流程、机制,设计开发体验管理工具或系统,提升体验管理的系统化能力。
数据来源:《2021 年中国互联网行业体验设计工具趋势研究》
综合现有各公司所开展的体验管理工作内容以及我们现有的工作实践,我将体验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按照覆盖范围分为三层结构:数据层、系统层和运营层。
图 1. 体验监测管理体系
每一层级上都有对应的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
数据层:建设体验数据,量化体验水平,追踪体验变化。
图 2. 体验监测数据示例
做体验的监测管理,首先我们需要看到它,并且能及时的掌握它的现状和变化情况,这样我们才能针对现状去分析判断我们应该怎么提升它,改善它,才能针对变化情况来分析、判断、衡量我们所做的提升和改善措施是否有效,才能不断沉淀经验方法,在体验提升的台阶上逐级而上,而不是原地打转。
但正如前文所述,体验是用户的主观情绪感受,无论是对单个用户的情绪感受的测量方法,还是对整体用户主观情绪感受数据的收集技术都不是很成熟,所以,体验数据不像运营数据或财务数据那么容易追踪和衡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首先需要找到那些可以直接或间接反映用户情绪感受的数据,构建收集渠道来收集可以反映用户情绪感受的数据。
那这类数据都有哪些呢?结合用户体验度量的数据维度来看,大概可以将其划分为两类:用户自我报告式的主动反馈类数据和系统埋点收集的客观行为类数据。
自我报告式的主动反馈类数据主要有满意度评价(CSAT)、推荐意愿(NPS)、客户费力度(CES)等反映整体感受的数据,以及用户通过客服或在线反馈等渠道针对特定问题的反馈数据。此类数据主要通过直接询问用户或用户主动反馈的方式来采集。
系统埋点收集的客观行为类数据主要是用户与产品或服务的交互过程数据,比如 App 的整体使用频率,使用时长,App 分享率等,以及重点功能或页面的点击率、转化率、跳出率等。此类数据主要通过系统后台自动记录来采集。
为了能更精细化的对体验状况进行分析,也可以增加一些体验水平分析的辅助型数据,比如用户的性别、年龄、会员等级等特征类数据。以便我们看到整体体验水平有所变化时,能具体的分析出是哪个群体的变化导致。
系统层:构建体验管理系统,承载体验数据,提效体验运营。
图 3. 体验监测管理系统界面截图
体验监测管理体系的中间层重点在于系统的建设。这主要是因为:
首先,体验管理系统是体验数据的承载系统。单独一期的体验数据采集因为缺少对比的基准,所以参考意义不大,我们需要长期的采集体验数据,并进行不同时间的体验水平对比,这样才能及时有效的发现体验水平的变化,找到需要重点提升体验的用户群体、产品模块或服务环节。
而长期的数据采集及分析需要耗费较大的人力成本,且工作重复性较高,数据的人工分析也容易出现失误,因此,通过系统来完成数据的自动采集、数据的自动分析、数据的自动诊断,不仅能及时且长期的采集体验数据,而且能有效的节省人力成本,减少人工计算的失误。
其次,体验管理系统是体验运营工作的主要辅助工具。体验数据的监测分析诊断只是基础,依据监测分析诊断的结果如何能有效的促进产品或服务体验提升才是体验管理的最终目的,围绕用户体验提升所要做的运营工作还有很多,比如产品/服务体验问题的优化跟踪,团队/公司体验文化的建设等。为了能高效的完成各方面的体验运营工作, 我们依然需要借助系统的能力。
因此,体现管理系统的建设在体验管理体系的构建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运营层:构建运营机制,分析体验数据,管理体验问题,维护体验用户,建设体验文化
图 4. 体验监测管理相关运营产出
体验运营主要是指围绕用户体验所进行的人工干预工作的总称。我们的日常运营工作主要包含体验数据分析、体验问题管理、体验用户维护和体验文化建设四个方面。
体验数据分析主要是对体验数据结果进行统计整理跟踪以及综合性的分析,比如结合主观数据及客观数据来综合评估特定功能或服务的体验情况;并及时将体验数据分析结果同步给对应功能/服务的责任团队,协助其分析体验水平的变化。
体验问题管理主要是对体验问题的分析和优化。体验数据的监测可以让我们更及时的发现体验上的问题,但单纯的发现问题仅仅是开始,我们需要联合相应的责任团队一起对问题进行分析优化,在这过程中经常需要我们通过快速的调研来验证问题,评估问题的严重性,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同时需要推动或协助责任团队完成优化方案,跟进优化进度和效果。
体验用户维护主要是对产品/服务典型用户群体或社区的日常管理和活动组织。主要是为了能及时的获取产品/服务方面的体验情况,及时了解产品/服务创新方案的用户态度评价,让用户更深入的参与到产品/服务的设计开发过程中,引导用户为产品/服务的迭代创新贡献优秀创意。
体验文化建设主要是通过体验数据分析结果/体验专项研究结果传播,体验问题协同机制构建,体验活动组织,体验考核机制创建等方式不断培养各团队及时关注体验水平的意识,营造各团队积极推动体验优化的氛围,激励各团队推行体验优化/体验创新的主动性。
体验管理的趋势展望 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进入体验管理的行列,势必会促进体验管理不断的发展变化。结合对现有体验管理工作现状的观察,我认为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体验管理将来可能的三个发展方向。
精细。体验涉及用户与公司接触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体验管理也将围绕用户的全部场景,完整链路触点,以及用户的整个生命周期来进行更加精细化的数据采集、分析和优化,全方位的监测、诊断和管理。
多元。从宏观行业到微观数据都将变得更多元。未来的体验管理不仅仅只是用户体验部门的工作重点,也将作为抓手逐渐成为整个企业从上至下的重点工作方向。体验管理不再只是互联网企业的专属,也将逐步渗透至各行业的企业公司。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类型多种多样,用户与产品或服务的交互触点、场景也各不相同,为了满足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多样化需求,体验数据的采集渠道和场景也将结合多样的触点场景变得更多元,体验数据的采集维度也将变得更丰富,分析数据的方式方法以及体验管理工具的功能类型也将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中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趋势。
智能。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也势必会带来体验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体验数据的采集、体验水平的分析诊断、体验问题的优化管理将借助新技术而变得更智能、更高效。体验数据的采集将在用户无意识中完成,且能兼顾体验数据的多种维度,使体验场景的还原更便捷,更真实;体验水平的分析诊断将结合更多维的数据来进行综合性的自动化诊断,并提供切实可行的优化方案,使体验问题的暴露更准确,更人性;体验问题的分发、进度跟踪、效果评估等管理工作的自动化程度更高,使体验优化的效率更高。
欢迎关注「JellyDesign」的小程序:
-
从4个方面,帮你掌握体验管理的基础知识
UI交互 2022-06-16体验经济时代来临,用户体验提升已成为继成本降低、效率提升之后企业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体验管理也成为各公司开展体验工作的新课题,本文将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谈谈我...体验经济时代来临, 用户体验 提升已成为继成本降低、效率提升之后企业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体验管理也成为各公司开展体验工作的新课题,本文将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谈谈我对体验管理的几点思考,以期能为大家的 体验管理 工作带来相应的启发。
拓展阅读
如何量化产品体验?来看阿里出品的度量模型 作为一个体验设计师,我们会面临很多问题:复杂的产品需求、纠缠的技术逻辑、难以决策的设计方案、难以计量的设计价值。
阅读文章 >
体验管理赛道如火如荼,国外 SurveyMonkey、Medallia、Qualtrics、Usertesting 等公司相继上市,国内唐硕、数字 100、倍市得、云听等公司也纷纷投身入局,各大互联网头部公司也早早开始部署公司内部的体验管理战略,众多传统行业企业也相继开始开展体验管理工作。2021 年体验设计工具研究数据显示,互联网公司、咨询公司以及传统行业公司中已经开展了体验管理工作的公司比例均在 85%左右。
数据来源:《2021 年中国互联网行业体验设计工具趋势研究》
但体验是的一种主观感受,是用户在使用一个产品、系统或服务之前、使用期间和使用之后的全部感受。公司的品牌、网站、系统、产品、服务、营销活动、线下门店等等各个环节的用户触点都会是用户体验的影响要素,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体验管理的边界是什么?内核又是什么?接下来我将结合自己开展体验管理工作的相关经验,谈谈我对于体验管理几方面的思考。
如何理解体验管理 顾名思义,体验管理即为对体验的管理,既可以是用户的体验,也可以是商家的体验、供应商的体验、经销商的体验,合作伙伴的体验,还可以是内部员工的体验。但无论是哪类角色的体验,都是一种主观的情绪感受,都会受到多个环节、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一家公司来说,体验的提升和优化也势必涉及多个部门团队的工作协同,需要从宏观视角、从战略视角对“整体”体验进行管理,充分分析并把握用户与公司产品或服务接触的每一个触点环节,聚合和分析全渠道、全流程的体验数据,洞察用户痛点、需求及偏好,并以全链路整体体验提升为目标,通过各部门团队的协同,不断改善公司产品或服务的触点体验,从而为用户提供系统性价值交付,为企业提供持续性增长动力。
为什么要做体验管理 首先,从体验提升的宏观价值视角来说,提升用户体验是企业在流量红利逐步消失、行业竞争日益加剧的宏观背景下,继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之后实现业务增长的共识性举措。实施体验管理有助于提升用户满意度、忠诚度;有助于提升品牌口碑、品牌影响力;有助于促进用户增长、商业目标达成;有助于促进产品创新、营销创新以及企业升级。
其次,从体验提升的工作开展痛点来看,现阶段国内体验管理仍处于刀耕火种期,虽然越来越多的公司纷纷入局,但多数只是停留在散点式、被动性的体验需求研究、体验问题收集及优化、用户反馈及态度采集上,缺少对体验的整体性管控能力,因此在开展体验提升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以下困境:
缺少统一的量化指标。各团队对体验的理解、当前的体验水平、体验影响的大小均不像转化率、用户量等业务指标那么清晰,所以团队之间缺少统一的体验语言,导致体验提升工作的推进成本远高于更明确的业务目标提升工作。 传统体验研究分析的周期长,时间跨度和体验触点的覆盖范围有限,导致体验优化工作难以适应现有产品或服务的迭代更新节奏。 体验分析与体验优化有脱节现象,未形成完整的体验提升进度跟踪保障机制。 公司同事体验意识参差不齐,缺少统一的体验文化引导。导致先上线后优化的不良模式盛行,增加了用户首试体验受损的风险,增加了体验挽回所需付出的成本。 因此,开展体验管理所能带来的直观可见的价值是能帮助我们解决以体验提升为目标的各项工作的难点,提升各项工作的效率。同时,从体验管理的长远价值来看,开展体验管理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整体商业目标达成。
体验管理的通用模型 结合国内公司在体验管理工作开展上的主要内容,大致可将体验管理工作分为三大类:
数据采集为主的研究执行,即诊断用户使用产品或服务全链路上的体验现状和问题,为体验优化提供方向指引; 体验优化为主的机制建设,在公司层面建立规范的流程或机制,保障体验优化工作顺利开展; 体验管理工具或系统建设,结合公司体验管理需求,依托现有体验分析及优化的工作流程、机制,设计开发体验管理工具或系统,提升体验管理的系统化能力。
数据来源:《2021 年中国互联网行业体验设计工具趋势研究》
综合现有各公司所开展的体验管理工作内容以及我们现有的工作实践,我将体验管理工作的具体内容按照覆盖范围分为三层结构:数据层、系统层和运营层。
图 1. 体验监测管理体系
每一层级上都有对应的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
数据层:建设体验数据,量化体验水平,追踪体验变化。
图 2. 体验监测数据示例
做体验的监测管理,首先我们需要看到它,并且能及时的掌握它的现状和变化情况,这样我们才能针对现状去分析判断我们应该怎么提升它,改善它,才能针对变化情况来分析、判断、衡量我们所做的提升和改善措施是否有效,才能不断沉淀经验方法,在体验提升的台阶上逐级而上,而不是原地打转。
但正如前文所述,体验是用户的主观情绪感受,无论是对单个用户的情绪感受的测量方法,还是对整体用户主观情绪感受数据的收集技术都不是很成熟,所以,体验数据不像运营数据或财务数据那么容易追踪和衡量。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首先需要找到那些可以直接或间接反映用户情绪感受的数据,构建收集渠道来收集可以反映用户情绪感受的数据。
那这类数据都有哪些呢?结合用户体验度量的数据维度来看,大概可以将其划分为两类:用户自我报告式的主动反馈类数据和系统埋点收集的客观行为类数据。
自我报告式的主动反馈类数据主要有满意度评价(CSAT)、推荐意愿(NPS)、客户费力度(CES)等反映整体感受的数据,以及用户通过客服或在线反馈等渠道针对特定问题的反馈数据。此类数据主要通过直接询问用户或用户主动反馈的方式来采集。
系统埋点收集的客观行为类数据主要是用户与产品或服务的交互过程数据,比如 App 的整体使用频率,使用时长,App 分享率等,以及重点功能或页面的点击率、转化率、跳出率等。此类数据主要通过系统后台自动记录来采集。
为了能更精细化的对体验状况进行分析,也可以增加一些体验水平分析的辅助型数据,比如用户的性别、年龄、会员等级等特征类数据。以便我们看到整体体验水平有所变化时,能具体的分析出是哪个群体的变化导致。
系统层:构建体验管理系统,承载体验数据,提效体验运营。
图 3. 体验监测管理系统界面截图
体验监测管理体系的中间层重点在于系统的建设。这主要是因为:
首先,体验管理系统是体验数据的承载系统。单独一期的体验数据采集因为缺少对比的基准,所以参考意义不大,我们需要长期的采集体验数据,并进行不同时间的体验水平对比,这样才能及时有效的发现体验水平的变化,找到需要重点提升体验的用户群体、产品模块或服务环节。
而长期的数据采集及分析需要耗费较大的人力成本,且工作重复性较高,数据的人工分析也容易出现失误,因此,通过系统来完成数据的自动采集、数据的自动分析、数据的自动诊断,不仅能及时且长期的采集体验数据,而且能有效的节省人力成本,减少人工计算的失误。
其次,体验管理系统是体验运营工作的主要辅助工具。体验数据的监测分析诊断只是基础,依据监测分析诊断的结果如何能有效的促进产品或服务体验提升才是体验管理的最终目的,围绕用户体验提升所要做的运营工作还有很多,比如产品/服务体验问题的优化跟踪,团队/公司体验文化的建设等。为了能高效的完成各方面的体验运营工作, 我们依然需要借助系统的能力。
因此,体现管理系统的建设在体验管理体系的构建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运营层:构建运营机制,分析体验数据,管理体验问题,维护体验用户,建设体验文化
图 4. 体验监测管理相关运营产出
体验运营主要是指围绕用户体验所进行的人工干预工作的总称。我们的日常运营工作主要包含体验数据分析、体验问题管理、体验用户维护和体验文化建设四个方面。
体验数据分析主要是对体验数据结果进行统计整理跟踪以及综合性的分析,比如结合主观数据及客观数据来综合评估特定功能或服务的体验情况;并及时将体验数据分析结果同步给对应功能/服务的责任团队,协助其分析体验水平的变化。
体验问题管理主要是对体验问题的分析和优化。体验数据的监测可以让我们更及时的发现体验上的问题,但单纯的发现问题仅仅是开始,我们需要联合相应的责任团队一起对问题进行分析优化,在这过程中经常需要我们通过快速的调研来验证问题,评估问题的严重性,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同时需要推动或协助责任团队完成优化方案,跟进优化进度和效果。
体验用户维护主要是对产品/服务典型用户群体或社区的日常管理和活动组织。主要是为了能及时的获取产品/服务方面的体验情况,及时了解产品/服务创新方案的用户态度评价,让用户更深入的参与到产品/服务的设计开发过程中,引导用户为产品/服务的迭代创新贡献优秀创意。
体验文化建设主要是通过体验数据分析结果/体验专项研究结果传播,体验问题协同机制构建,体验活动组织,体验考核机制创建等方式不断培养各团队及时关注体验水平的意识,营造各团队积极推动体验优化的氛围,激励各团队推行体验优化/体验创新的主动性。
体验管理的趋势展望 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进入体验管理的行列,势必会促进体验管理不断的发展变化。结合对现有体验管理工作现状的观察,我认为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体验管理将来可能的三个发展方向。
精细。体验涉及用户与公司接触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体验管理也将围绕用户的全部场景,完整链路触点,以及用户的整个生命周期来进行更加精细化的数据采集、分析和优化,全方位的监测、诊断和管理。
多元。从宏观行业到微观数据都将变得更多元。未来的体验管理不仅仅只是用户体验部门的工作重点,也将作为抓手逐渐成为整个企业从上至下的重点工作方向。体验管理不再只是互联网企业的专属,也将逐步渗透至各行业的企业公司。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类型多种多样,用户与产品或服务的交互触点、场景也各不相同,为了满足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多样化需求,体验数据的采集渠道和场景也将结合多样的触点场景变得更多元,体验数据的采集维度也将变得更丰富,分析数据的方式方法以及体验管理工具的功能类型也将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中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趋势。
智能。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也势必会带来体验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体验数据的采集、体验水平的分析诊断、体验问题的优化管理将借助新技术而变得更智能、更高效。体验数据的采集将在用户无意识中完成,且能兼顾体验数据的多种维度,使体验场景的还原更便捷,更真实;体验水平的分析诊断将结合更多维的数据来进行综合性的自动化诊断,并提供切实可行的优化方案,使体验问题的暴露更准确,更人性;体验问题的分发、进度跟踪、效果评估等管理工作的自动化程度更高,使体验优化的效率更高。
欢迎关注「JellyDesign」的小程序:
-
想找B端产品分析?盘点30家免费可试用的SaaS产品
UI交互 2022-06-16前几天写过一篇国外可免费试用的 B 端后台,感觉数量不够多。 上期回顾 [link https://www.uisdc.com/14-saas-pro...前几天写过一篇国外可免费试用的 B 端后台,感觉数量不够多。
上期回顾
找不到 B 端后台试用?盘点国外 14 家可试用的 SaaS 产品 B 端产品一直都有不能即下即用的问题,所以今天分享下之前收集的国外可以直接试用的 14 个 SaaS 产品。
阅读文章 >
这次除了上次的一些国外产品,新增国内产品,并且为了能让大家迅速找到自己想要的 SaaS 后台类型,做了分组,分别是 CRM、OA、ERP、HRM、可视化数据、办公协作这几类 后台产品 ,会按照这个顺序罗列在下面,方便查找。
想做B端还不懂什么是SAAS?一篇最专业的扫盲科普(上) 有了解和学习 B 端的同学必然都听说过 SAAS 这个词,这在 B 端行业是个非常重要的产品形式和分支。
阅读文章 >
想做B端还不懂什么是SAAS?一篇最专业的扫盲科普(下) 有了解和学习 B 端的同学必然都听说过 SAAS 这个词,这在 B 端行业是个非常重要的产品形式和分支。
阅读文章 >
特别注意:以下产品都是这几天试用过的,只需要邮箱/手机注册即可试用后台;国外后台需要海外邮箱账号,可以使用 Gmail 或者 Google 邮箱。建议收藏,有需要可以直接查找翻阅~
1. HubSpot
官网: https://www.hubspot.com/
2. Saleforce
官网: https://www.salesforce.com/
3. Zendesk Sell
官网: https://www.zendesk.com
4. Insightly
官网: https://www.insightly.com
5. Monday
官网: https://monday.com/crm/features/
6. Pipeline
官网: https://www.pipedrive.com
7. 简道云
官网: https://www.jiandaoyun.com
8. 爱客
官网: https://www.ikcrm.com/
9. Zoho
官网: https://www.zoho.com.cn/crm/
10. 简信
官网: https://www.crm.cc
11. 网易七鱼
官网: https://qi.163.com/
12. 悟空
官网: https://www.72crm.com
13. 天衣云
官网: https://www.tysoft.com/
1. Jira
官网: https://www.atlassian.com/zh
2. 蓝凌
官网: https://www.landray.com.cn/
3. 泛微
官网: https://www.weaver.com.cn/
4. 云之家
官网: https://www.yunzhijia.com/home/
5. 全管
官网: http://oa.guanli360.com/
6. 百数
官网: https://www.baishuyun.com
1. 店小蜜
官网: https://www.dianxiaomi.com/index.htm
2. 万里牛
官网: https://www.hupun.com/
3. 领星
官网: https://www.lingxing.com/
1. i 人事
官网: https://www.ihr360.cn/
2. 悟空 HRM
官网: https://www.72hrm.com
1. Elastic NV
官网: https://www.elastic.co/cn/
2. Snowflake
官网: https://www.snowflake.com/
3. 火山引擎
官网: https://www.volcengine.com/
4. 睿象云
官网: https://www.aiops.com/
1. Miro
官网: https://www.miro.com/
2. Terllo
官网: https://trello.com/
3. Invision
官网: https://www.invisionapp.com/
4. 飞书
官网: https://www.feishu.cn/
5. 腾讯文档
官网: https://docs.qq.com
欢迎关注作者的 微信 公众号:「超人的电话亭」
-
如何快速提高过稿率?我分3个阶段帮你完全掌握(下)
UI交互 2022-06-16上期回顾 [link https://www.uisdc.com/design-review-up] [link https://www.uisdc....上期回顾
如何快速提高过稿率?我分3个阶段帮你完全掌握(上) 不知道你是不是跟曾经的我一样,在刚入行 1-2 年的时候,过方案稿的时候对自己的设计提案并没什么信心,怯怯的说不出个所以然,经常被评审的产品、开发等上下游问懵了,然后现抓理由缓解尴尬,会反复修改,找不到感觉。
阅读文章 >
如何快速提高过稿率?我分3个阶段帮你完全掌握(中) 本文将讲解设计前、中、后的结构,总结设计师在什么样的阶段采取什么样的策略能提高过稿率。
阅读文章 >
设计评审 见过很多 设计师 在最终结果呈现时,只是扔两张设计效果图到群里,等待他人的反馈,在完整的项目交付一定不要这么做。等待到的不一定是一片赞扬,更有可能是各方纷至沓来的意见。别人看到的只有结果没有过程,就会提出各种合理的和不合理的质疑。
尽量拉齐相关参与决策人在 视觉评审 会,达成一致的意见。沟通弄清楚问题,比针对模糊的反馈意见来回修改时间成本要小得多。
关键词:依据、预演、人齐
不仅仅是结果的展示 1. 设计推导过程
先讲背景是什么?怎么做:讲解设计的思路,从设计需求的拆解、进行了哪些尝试;为什么使用这种颜色、元素,如何服务于主题和用户;有没有客观的理论案例佐证;用户的年龄层和性别对应的审美和操作习惯;设计的创新、未来的扩展性包容性等等。让别人看到你的充分思考,理解你的思路,双方把思路对接起来。
2. 先核心页面后流程页面
如果设计稿众多,建议先主后次的讲解。先展示说明核心页面,把最重要的内容确定下来。然后再按照模块,将流程补充或状态补充的页面展示出来。
3. 方案比对
将输出的 2-3 个方案书面整理对比各自的优劣:如适用类型的人群、场景,交互学习的成本;开发实现的成本;创新性和稳定性。把设计亮点和风险项都提前告知对方,更能做出合理的选择。
设计师也可以因此对方案选择进行合理的引导,有时候产品或者甲方提供参考的风格或许并不适合产品的定位和人群,我们可以做尝试,但可以在专业性上进行方案比对引导。
4. 场景展示、动效展示加分项
特殊场景设计如车载、大屏、物料联合等可以使用场景贴图的形式,增加沉浸式现实感。部分用静态图或者文字无法直观展示的交互动效,用直观的动态演示效果更佳。
设计预演 视觉评审会议前自己先演练一遍,在讲述的过程中自己很容易能发现做的时候没思考全面的问题,第二遍正式讲述会更流畅,更全面。
先给自己提问题:
本次设计目标是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的? 带入场景讲故事。设计方案是否全面覆盖主要的场景,是否符合真实的场景? 与同类型竞品的差异点在哪?沿用相同的格式的理由? 如何关注到核心内容及任务? 同类信息是否进行了归类整理相邻? 产品交互及视觉动线是否符合我们用户的使用习惯? 新方案和原设计方案不一样时怎么考虑的?有哪些优势? 是否是炫技冗余设计,会不会给开发带来额外复杂的实现成本? 全局检查,整体设计的一致性。 色彩图形使用的依据? 适用于真实的内容?极端情况:字符过长、图片不同尺寸如何适配? 可以融入哪些方法论、数据、案例可以支持设计? 内审
1. 集思广益
个人的思路和经验是有限的,当创作遇到瓶颈,内部可以集合众人的智慧,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供给我们更多的思路。
2. 多双眼睛提前发现问题
视觉内部审查能够检查出我们忽视的问题和细节,比如是否覆盖交互设计中的所有点、状态缺失;以及从外来者角度观察:视觉表现是否将重点是否突出,图标表意是否符合大众认知,文案有无误导歧义;版权等意外情况、可能风险项规避;设计稿的一致性、扩展性…也可以先找产品先沟通预览,让产品先在大方向上把关,调整后意见一致拉一个盟友。
外审
1. 目标共识
会前明确大的前提目标,明确强调本次评审会目标要解决具体问题,和参会人员达成目标共识。会邀时可列出清晰的讨论目标概要,讨论解决方案围绕解决问题产生。
2. 针对性讨论
控场意识。但会议中也经常出现人多口杂、发散跑题的情况,这时候需要设计师作为主持控场,在过分跑题的时候引导大家关注本次会议目标,拉回主线任务。
3. 人齐
会议确保主要决策人(尤为重要),直接对接的上下游相关人员都在场。包括:决策人、产品经理、前端开发、交互设计、视觉设计、运营同事、客户协作方等等人员拉齐。
如果重要决策人因为其他事情延迟无法到场,那尽量将会议排期后延。会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尽量避免会后,很有可能重要决策相关人员在不了解设计背后情况下又提出推翻达成一致的方案,提出不同的见解,其他的人揣测其想法,你无法得知想法的本质需求,后续工作反复调整,影响大家共同的效率。
4. 反问深挖
没有给出明确合理原因的模糊、主观性修改意见,要深挖提出方背后的缘由。有可能是伪需求、或处于意见方的个人偏好。多问几个为什么?或许会发现问题根源不是来自于视觉层,更可能需要从产品层、交互层上做出调整。
对于无法当场决定的存疑,可记录下来,会后和相关方单独深入讨论;
5. 自信尊重
对自己的提案自信,展示设计亮点并展开陈述,我尽力了可能做不到最好但还有改进的空间。
评审会本身也有大家一起来查漏补缺的目标,确实没想到的点也属于正常,不必太坚持和找理由,虚心接纳意见,尊重合理质疑,等他人讲完,不要马上打断捍卫自己的方案,换位思考下。发现问题,博采众长才是评审会的意义。
6. 意见总结
过稿评审结束后,我们需要将搜集到的意见整理出来,进行优先级排序,以书面形式以邮件或群消息形式通知其他人。作为下次评估的依据,避免遗漏。
结语 要提升过稿率,与不仅仅考验的作为设计师的专业能力,也考验我们去挖掘问题本质的沟通能力。设计师不能只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作为一个工具,在某一断层执行,只有更了解产品、业务、上下游才能做出共识的设计。日常多积累,多思考,多复盘,每一次不完美积累的经验都是为下一次更接近目标做垫脚石。
-
如何快速提高过稿率?我分3个阶段帮你完全掌握(下)
UI交互 2022-06-16上期回顾 [link https://www.uisdc.com/design-review-up] [link https://www.uisdc....上期回顾
如何快速提高过稿率?我分3个阶段帮你完全掌握(上) 不知道你是不是跟曾经的我一样,在刚入行 1-2 年的时候,过方案稿的时候对自己的设计提案并没什么信心,怯怯的说不出个所以然,经常被评审的产品、开发等上下游问懵了,然后现抓理由缓解尴尬,会反复修改,找不到感觉。
阅读文章 >
如何快速提高过稿率?我分3个阶段帮你完全掌握(中) 本文将讲解设计前、中、后的结构,总结设计师在什么样的阶段采取什么样的策略能提高过稿率。
阅读文章 >
设计评审 见过很多 设计师 在最终结果呈现时,只是扔两张设计效果图到群里,等待他人的反馈,在完整的项目交付一定不要这么做。等待到的不一定是一片赞扬,更有可能是各方纷至沓来的意见。别人看到的只有结果没有过程,就会提出各种合理的和不合理的质疑。
尽量拉齐相关参与决策人在 视觉评审 会,达成一致的意见。沟通弄清楚问题,比针对模糊的反馈意见来回修改时间成本要小得多。
关键词:依据、预演、人齐
不仅仅是结果的展示 1. 设计推导过程
先讲背景是什么?怎么做:讲解设计的思路,从设计需求的拆解、进行了哪些尝试;为什么使用这种颜色、元素,如何服务于主题和用户;有没有客观的理论案例佐证;用户的年龄层和性别对应的审美和操作习惯;设计的创新、未来的扩展性包容性等等。让别人看到你的充分思考,理解你的思路,双方把思路对接起来。
2. 先核心页面后流程页面
如果设计稿众多,建议先主后次的讲解。先展示说明核心页面,把最重要的内容确定下来。然后再按照模块,将流程补充或状态补充的页面展示出来。
3. 方案比对
将输出的 2-3 个方案书面整理对比各自的优劣:如适用类型的人群、场景,交互学习的成本;开发实现的成本;创新性和稳定性。把设计亮点和风险项都提前告知对方,更能做出合理的选择。
设计师也可以因此对方案选择进行合理的引导,有时候产品或者甲方提供参考的风格或许并不适合产品的定位和人群,我们可以做尝试,但可以在专业性上进行方案比对引导。
4. 场景展示、动效展示加分项
特殊场景设计如车载、大屏、物料联合等可以使用场景贴图的形式,增加沉浸式现实感。部分用静态图或者文字无法直观展示的交互动效,用直观的动态演示效果更佳。
设计预演 视觉评审会议前自己先演练一遍,在讲述的过程中自己很容易能发现做的时候没思考全面的问题,第二遍正式讲述会更流畅,更全面。
先给自己提问题:
本次设计目标是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的? 带入场景讲故事。设计方案是否全面覆盖主要的场景,是否符合真实的场景? 与同类型竞品的差异点在哪?沿用相同的格式的理由? 如何关注到核心内容及任务? 同类信息是否进行了归类整理相邻? 产品交互及视觉动线是否符合我们用户的使用习惯? 新方案和原设计方案不一样时怎么考虑的?有哪些优势? 是否是炫技冗余设计,会不会给开发带来额外复杂的实现成本? 全局检查,整体设计的一致性。 色彩图形使用的依据? 适用于真实的内容?极端情况:字符过长、图片不同尺寸如何适配? 可以融入哪些方法论、数据、案例可以支持设计? 内审
1. 集思广益
个人的思路和经验是有限的,当创作遇到瓶颈,内部可以集合众人的智慧,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供给我们更多的思路。
2. 多双眼睛提前发现问题
视觉内部审查能够检查出我们忽视的问题和细节,比如是否覆盖交互设计中的所有点、状态缺失;以及从外来者角度观察:视觉表现是否将重点是否突出,图标表意是否符合大众认知,文案有无误导歧义;版权等意外情况、可能风险项规避;设计稿的一致性、扩展性…也可以先找产品先沟通预览,让产品先在大方向上把关,调整后意见一致拉一个盟友。
外审
1. 目标共识
会前明确大的前提目标,明确强调本次评审会目标要解决具体问题,和参会人员达成目标共识。会邀时可列出清晰的讨论目标概要,讨论解决方案围绕解决问题产生。
2. 针对性讨论
控场意识。但会议中也经常出现人多口杂、发散跑题的情况,这时候需要设计师作为主持控场,在过分跑题的时候引导大家关注本次会议目标,拉回主线任务。
3. 人齐
会议确保主要决策人(尤为重要),直接对接的上下游相关人员都在场。包括:决策人、产品经理、前端开发、交互设计、视觉设计、运营同事、客户协作方等等人员拉齐。
如果重要决策人因为其他事情延迟无法到场,那尽量将会议排期后延。会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尽量避免会后,很有可能重要决策相关人员在不了解设计背后情况下又提出推翻达成一致的方案,提出不同的见解,其他的人揣测其想法,你无法得知想法的本质需求,后续工作反复调整,影响大家共同的效率。
4. 反问深挖
没有给出明确合理原因的模糊、主观性修改意见,要深挖提出方背后的缘由。有可能是伪需求、或处于意见方的个人偏好。多问几个为什么?或许会发现问题根源不是来自于视觉层,更可能需要从产品层、交互层上做出调整。
对于无法当场决定的存疑,可记录下来,会后和相关方单独深入讨论;
5. 自信尊重
对自己的提案自信,展示设计亮点并展开陈述,我尽力了可能做不到最好但还有改进的空间。
评审会本身也有大家一起来查漏补缺的目标,确实没想到的点也属于正常,不必太坚持和找理由,虚心接纳意见,尊重合理质疑,等他人讲完,不要马上打断捍卫自己的方案,换位思考下。发现问题,博采众长才是评审会的意义。
6. 意见总结
过稿评审结束后,我们需要将搜集到的意见整理出来,进行优先级排序,以书面形式以邮件或群消息形式通知其他人。作为下次评估的依据,避免遗漏。
结语 要提升过稿率,与不仅仅考验的作为设计师的专业能力,也考验我们去挖掘问题本质的沟通能力。设计师不能只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作为一个工具,在某一断层执行,只有更了解产品、业务、上下游才能做出共识的设计。日常多积累,多思考,多复盘,每一次不完美积累的经验都是为下一次更接近目标做垫脚石。
-
8000字干货!7大方面帮你完全掌握应用图标设计
UI交互 2022-06-15前言 如果说一个人的脸面、衣着打扮是给陌生人的第一印象,那么 APP 的应用图标风格与气质就是留给新用户的第一印象,关系着用户是否对这个 A...前言 如果说一个人的脸面、衣着打扮是给陌生人的第一印象,那么 APP 的应用图标风格与气质就是留给新用户的第一印象,关系着用户是否对这个 APP 感兴趣、是否会打开应用介绍、是否会点击下载按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好的应用图标有着无限可能,无形中对用户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并有一种想要了解的冲动,况且图形本身就能让人充分发挥想象力,这就是为什么不管在哪个应用市场第一眼看到的是应用图标,而非应用名称。
在一部手机就能解决很多问题的互联网时代,相信每个人都有下载几十上百个 APP,琳琅满目的列表,应用图标是否能在第一时间抓住用户眼球(目标明确或铁粉除外)非常重要,一个视觉传达清晰且有吸引力的图标能提升用户点击率,即便用户只使用过一次,相对来说,印象也会更深刻。
本文根据笔者对大量 应用图标 的分析、结合设计准则进行总结,希望能帮助大家在设计过程中规避掉一些常见的问题,欢迎一起探讨、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超全总结!金刚区图标设计的 10 大风格 金刚区作为产品功能架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设计师重点发挥的区域,也是风格切换最为活跃的。
阅读文章 >
四大设计原则 应用图标代表产品的外在形象,设计的精美与否决定着用户的第一印象,是否产生打开的欲望跟当前图标的视觉所传达的内涵有最直接的关系。应用图标虽然不同于设计 LOGO,表现方式也千变万化,但必定有自身的设计准则要去遵守,利用设计的手段将视觉传播的价值最大化。
1. 可识别性 首先,应用图标需要尽量简约。过于复杂的图标会增加用户的理解成本、甚至误导用户,但如果过于追求简约,缺乏细节、个性化以及必要的隐喻信息,也会因过于单调,造成表意不明确等问题。简约并非简单, 设计师 需要通过专业的知识进行合理的简化,以提升应用图标的设计品质,方便用户在不同场景中都能清晰的辨认。
其次,需表意明确、易于理解。应用图标代表的是产品的行业属性、功能作用或与众不同的优势,要让用户第一眼就能识别出所代表的含义,贴近用户的心理预期。
简约易识别是应用图标必备的基础属性之一,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产品都将 logo 作为应用图标主视觉的原因,因为 logo 设计考虑到了方方面面以及后续延展的问题,即便有些 logo 较为复杂,也会通过提取局部元素、吉祥物、主体色等方式来强化应用图标属性,给用户形成独特的记忆,以提升应用的下载量和使用率。
2. 关联性 应用图标应该与产品的属性、品牌有极强的关联性,通过品牌延展赋予产品更强的生命力,让用户从接触应用图标的第一眼开始、再到后面的使用,整个过程始终都能保持清晰且统一的品牌认知,通过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应用图标需要与品牌之间必须保持高度的一致,着重从以下几点体现:
LOGO
毫无疑问,用品牌 logo 作为主体图形是最佳选择,结合品牌色搭配使用,能将产品核心理念、品牌形象的传播效果达到极致,在 APP 应用市场中,大家会发现大多数产品都在使用 logo 作为应用图标的主视觉图形。
品牌色
品牌色即主体色,将贯穿 APP 所有页面的元素组件。众所周知,每种颜色都有其特定的含义,能传递给用户不同的心理感受。用主体色作为应用图标的背景色,可以烘托出产品的情感氛围,并与进入应用后的主体色遥相呼应,以最小的视觉跳跃性将前后关联,强化用户对产品的记忆感知。
IP/吉祥物
吉祥物属于品牌 logo 延展的一部分, 也是产品的灵魂。当 logo 较为复杂时,因移动设备应用图标位置空间有限,logo 细节无法在短时间被用户捕捉,不宜展示时,使用 IP/吉祥物或其局部元素代替也是不错的选择。
产品名称
如果说 logo 是产品的脸面,通过暗示和隐喻给用户无限遐想并让用户记住它的样子,那么名称的出现就相当于产品主动进行了自我介绍,并让用户知道如何称呼它。
将产品名称作为应用图标需谨慎使用:首先,文字传达的信息量有限:其次,用户对于图形的理解效率要优于文字;再者,应用图标都会有对应的产品名称展示(应用市场在右、桌面在下方),多少有些信息重复。所以大家见到的应用图标主体是产品名称的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产品本身将名称设计成字体 logo,例如美团、懒饭;另一种是将产品名称作为 logo 的辅助信息提示,例如缤纷生活。
以上是应用图标与品牌属性关联最常见的四种方式,在设计中可灵活搭配,使用两种及以上的方式组合,能将品牌传播的途径发挥到最大值。
3. 差异化 笔者上小学时,曾经在一次彩铅绘画作业中得到了老师的真心夸赞,但内心却备受打击。老师对着我画的桃子说“这西红柿画的太像了”。举这个例子似乎并不恰当,但结果是惊人的相似,笔者想要陈述的一个观点是,不要让你辛苦做出的设计成为别人的嫁衣,让用户误以为这是其他企业的“某某某…”产品。
目前,应用市场中的 APP 数量巨大,且还处于增长的趋势,同行业的 图标设计 同质化相当严重。想要让自身产品应用图标脱颖而出,就有必要在设计之前做好竞品分析,借鉴竞品的优点,在突出自身产品核心特征、属性的基础上,还要用不同的表现手法突出其差异性,给用户留下独特的印象,避免同质化。
4. 可用性 应用图标在设计完成之后(测试小组)、上线后(用户反馈)进行可用性测试,主要针对图标对用户的吸引力、识别度等问题作进一步优化,以确保图标在不同场景中都能被用户清晰识别并提升印象。虽然可用性测试存在设计之后,但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它决定着产品的下载量以及使用率。
图标颜色的表现形式 1. 单色图标
单色图标通常以品牌色作为背景色、logo 以反白的形式呈现,既能突出品牌色、还能用于烘托主体图形,不过这种方式仅适合色值单一的 logo,多色值可能会与背景色产生融合或色彩反差太大影响视觉传达效果。另外,如果 logo 视觉重量较大,也可使用白色背景+原品牌色 logo,这样会更直观。
单色应用图标虽然色彩比较单一、表现形式也受到局限,但视觉清晰、简洁且识别性强,如果能运用其他设计手法丰富图标细节就再好不过了。
2. 多色图标
多色图标使用了两种及以上的颜色,更多是直接使原多色彩的 logo 图形+白色背景,无需任何加工,控制好尺寸规范就行。如果是运营推广所需,如春节、618、双 11 等活动,会对应用图标加以其他色彩烘托、点缀元素或标签等,色彩就会更多,但一般都具有时效性,活动过期即图标复原。
多色图标的细节、层次更加丰富,设计时确保各色彩搭配协调,一旦因色彩过多造成视觉混乱,就得不偿失了。
3. 渐变图标
无论是单色还会多色,添加渐变会让应用图标更加细腻、耐看。渐变的表现手法应用广泛,简单的渐变能让图标细节丰富,同时也具备空间感和微立体感。
设计渐变色图标需注意图形衔接处的对比度,花里胡哨的渐变色会拉低品质感,要确保色彩的和谐,让图标视觉清晰且容易识别。
4. 颜色叠加
单色、多色或是渐变都可通过调整不透明度、图层叠加的方式开来丰富应用图标细节,相比纯粹的渐变,立体感和空间感更强。
使用颜色叠加需注意色彩对比及明暗关系,否则会衍生出脏乱的颜色。
5. 色环的运用
环形构图为主,由多个元素复制并以统一的中心点、旋转角度,旋转衍生出一个主体图形。这种应用图标的设计构图饱满、色彩丰富,能给用户传递出轻松愉快的视觉体验。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颜色较多,至少在三种颜色及以上,否则无法构成色环类的主体图形(错觉)。如果没有超强的配色功底,最好按照色环的顺序依次取色,即便没有太大的优势,但至少不会出错。
主体图形的分类 一个好的应用图标应该是多元素、多信息结合运用,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虽然大部分主体图形使用了 logo,但并不影响设计师们对其进行拆解,提取局部元素、色彩、名称等信息进行二次创作,从原则上来说,是一次线上 logo 的设计。
应用图标种类繁多,切不可盲目跟风,需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找到最适合自身产品的才是最重要的,且每种类型并非独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能跨类型灵活搭配、相互组合。
1. 中文字体 单中文字体
仅次于图形 logo 的表现方式,通常会在产品名称中提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字对笔画、结构等进行再设计。基于国人文化的优势以及对汉字的敏感度,既能降低用户对应用图标的认知成本、还能根据产品特性设计出差异化的视觉效果。
不过因为文字笔画的原因,单个文字提取难度较大,避免信息传递有误或影响识别度,建议选择笔画较少且具有特性/代表性的文字,若达不到条件,最好选择其他表现方式。
多中文字体
使用两个及以上汉字,大多直接将产品名称用在图当中,对用户来说更容易记忆,有利于品牌推广。相比单字体,设计感会受到一定的局限,不宜做过于夸张的表现方式,因文字较多,设计时一定要注意文字的协调与可读性。
多文字图标建议将字数控制在 2~6 个范围内,3 字以内一行显示,超过 3 字即两行显示且最多不超过两行,否则会影响图标的识别效果。
中文、图形组合
适当添加带有产品特性的辅助图形,用引导或指向性的方式对文字进行强调,图标细节会更丰富,可以突出产品想要传达的信息、以及不同的气质,还能增加图标的形式感和趣味性。注意添加的图形不要过于复杂,不然会让信息混乱,适得其反。
中文图形化
根据单个字体笔画的特点进行巧妙的变形或延展,会让你的应用图标更具设计感、品质好。这种方式对设计功底的要求较高,需要确保字体的识别度,切勿霸王硬上弓,如果是为了设计而设计,就违背的信息传播的初衷。
中文、IP 形象组合
由产品名称和 IP 形象组合而成,这种方式能通过品牌 IP 不同的视觉形象带给用户情感化的体验,让产品更具亲和力,拉进与用户之间的关系。例如,IP 的喜、怒、哀、乐表情变化分别对应用户不同的心理感受,以加深用户对产品的印象及品牌认知。
2. 英文字体 单英文字体
单英文字体通常是提取产品名称拼音首字母或英文首字母进行创意设计,跟中文字体相比,基于字母本身线条的简洁及流畅性,再结合产品特点,很容易设计出兼具美感、高识别度的应用图标。需要明确一点,不管如何创意,也仅局限于在 26 个英文字母中选择,如果想设计出差异化的应用图标,对设计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多英文字体
跟多中文不同,中文产品名称在移动端基本不会超出 6 个字,而全拼音或英文名则多达十几位甚至更多,为了用户能更好容易识别、记忆,依然是提取不同拼音或单词的首字母(中文全称)进行设计。多英文的应用图标很很容易形成独有的产品简称,更利于用户记忆,但字母一定不要过多,如果无法删减,那就只突出特定的 2~4 个字母。
其他类型
字母与图形、IP 形象组合以及字母图形化,其表现方式、设计原则与中文字体图标类似,这里不做过多阐述。
3. 数字符号 数字设计
人们对于数字来说是非常敏感的,不存在文化差异或认知误区,基于数字便于记忆且容易识别的特点,将数字图形化后应用到图标当中,会让产品具有亲和力,有利于品牌传播。单纯的数字过于简单,需增加一些细节,丰富图标层次,让其具备独特的记忆点,不然会显得单调。
符号设计
每个符号都有特定的含义,因此,在选择符号作为应用图标之前,首先需要了解清楚该符号是否能体现出产品属性以及想要表达的意思,例如“¥”适合攒钱、理财相关的应用,而“+-×÷”则适合用于计算器或数学相关的应用;其次,符号跟数字一样,都比较简单,需经过二次创作后才会使用。
4. 扁平化图形 线性图形
线性风格的应用图标能给人一种简洁轻快的感觉,设计师通过提取产品的品牌信息、功能服务等进行创意设计,将得到的关键词以一条或多条线段组成高度抽象的图形来达到信息传播的目的。通常以反白的形式出现,背景可以是单色、渐变色或加以辅助图形点缀。
线性图形非常适合文艺类简约风格的应用,通过不同的线条带给用户不用的心理感受,例如直线代表大方、专业、正直;斜线代表张力、速度;曲线代表流畅、飘逸及柔软等。设计时,切记图形不能过于复杂,否则会影响其辨识度,增加用户的认知成本,也不利于品牌推广。
面性图形
也可称之为剪影图形,根据产品属性,将日常生活中被大众所熟知的动物、植物、食品、工具、玩具…等事物进行简化,通过刻画事物的造型轮廓来形成独立的剪影图形。
高识别度的剪影图形会让整体看起来回非常醒目,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只要控制好造型,即便把图标缩到很小也能清晰辨认。因现实世界中事务的复杂性,被提炼出的图形如果细节过多会显的复杂且不够干练、细节过少则难以辨认,所以需要对图形进行创意加工,最终以确保应用图标的功能和美感兼具。
几何图形
几何图形在应用图标中使用的很广泛,可以是线性或面性,表现形式也非常丰富,利用几何图形通过单独、组合、布尔运算等方式形成简单且个性化的创意图形,带给用户简约、现代、空间、热闹等不同的心理感受。
几何图形构图简洁,设计形式丰富多样,想设计出具备设计感和差异化的应用图标,很考验设计师的创意能力。
5. 卡通形象 对纯色剪影图形增加太多细节,无疑是将其“大卸八块”,变成一堆零件,但通过多色、渐变、图层样式等表现手法设计成卡通形象,就完全不一样了。
卡通形象能体现出产品的生命力、亲和力,以及直观且易于理解和记忆的特质,对品牌形象的塑造、传播起到了很好作用。在画卡通形象时,需要注意产品主用户群体的年龄段,切勿一开始就把活泼可爱作为卡通形象的代名词,避免绝对低龄化的表达,同时需要设计师有一定的绘画功底。
6. 拟人化 利用人体的局部元素,如眼睛、嘴巴、手足、头部等,再结合常见的表情动作进行图形化设计,相当于给原本冷冰冰的图形赋予了生命力,传达出不一样的情感,而且用户原本就对人体元素敏感度更高,更容易打动用户并形成较强的记忆。
拟人化的应用图标会显得亲民,便于拉近与用户之间的关系,适度在抽象的图形上加入情感化(动作/表情)表达,能生动、形象的体现出产品独有的特性。如果想要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建议元素不要过多,最好是对某个单一的元素作放大或特写处理,让用户看到更多的细节,也可用夸张、比喻、衬托等表现手法强化特点。
7. 拟物化 拟物化的图标使用的比较少,它更偏向于某种行业类型,例如工具、游戏类型的应用,通过超接近于现实世界中的物体造型,基本不需要用户思考,一眼就能理解,但也正因为这种特性,信息量的传播受到很大局限,仅适合单一且大众化的信息传达。在如今,想同时融入行业、属性、品牌等多元化内容的信息化时代,显然不太实用了。
背景图案及元素 1. 图形背景
应用图标背景通常以单色、渐变色居多,除此之外,还可以添加与主体图形相呼应的辅助图形背景,以丰富图标的视觉层次。图形背景一定是为衬托或突出主体图形的辅助存在,切勿过分表达,以免喧宾夺主。
2. 炫彩背景
当主体图形的结构、色彩不是很复杂,且产品面对的是年轻化用户群体时,可通过色彩拼接、晶格化或多种鲜明的色彩渐变等方式设计出炫彩效果,色彩表现丰富的应用图标,能带给用户更强的视觉冲击力。色彩可多但不可乱,需要把控好色彩之间的对比关系。
3. 运营标签
常见于在特定的节日中,例如 618、双 11、双 12 及传统节日等,产品会存在促销、打折活动,为了更早的让用户知道,会在应用图标的某个区域以标签的方式出现,起到引导用户的作用。不过这种表现方式具有时效性,活动截止即图标样式复原。
4. 节日氛围
通过配色或节日相关的元素点缀,营造出一种感同身受的节日氛围。例如:春节期间,部分应用图标背景会调整为红色,并使用灯笼、烟花、文案等元素点缀,制造出普天同庆、与用户同乐的喜庆感,或者在高考期间鼓励学生,少了套路、多了真诚,给用户留下较深的印象。
主体图形的表现手法 1. 对比
通过元素的大小、长短、虚实、稀疏、方向以及不同的色彩、明暗关系等方式进行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效果,同时兼具张力和美感,这也是应用图标设计中很常见的技法表现之一。
2. 对称
对称在自然界中随处可见,在互联网设计中也是如此,应用图标中的主体图形以对称的方式呈现,能给用户平衡、和谐的感觉,也让图标更具有观赏性。
3. 分割
将应用图标中的主体图形分割,赋予不同的颜色、样式等,明确层级划分,可提升图标的美感。例如:将色块分割成不同的比例、形状,就能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熊猫图形(百度搜“熊猫剪影”图片)。如果适合使用 0.168 黄金比例分割就再好不过了,这是被公认为最具美感的比例。
4. 重复
将相同或相近的图形以某种规律连续性的排列,相比单调的图形,会更加饱满。重复性的表现手法以大小、色彩、位置、形状等作为出发点进行有序的排列,最终形成一种规律、整齐的节奏和艺术感。需要注意的是基础图形不能过于复杂,一定是有规律的重复,否则会让图形变的混乱,无法形成整体。
5. 重叠
在保证识别度清晰的前提下,将两个或以上的元素相互重叠、交叉在一起,能形成前后左右的层级关系,制造空间感,同时也能将多个图形关联在一起,避免图标元素零散或单调,让整体性更强,丰富用户视觉感知。
6. 正负形
正负形也是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利用正图为底,通过减去底层挖空的方式突出(错觉)负形,将产品特征、属性及服务多途径的传达给用户,可谓是“一石二鸟”。正负形图标能将信息传播最大化,且设计感十足,好的正负形图标能给用户形成独特的记忆点,但设计时需要注意正、负衔接的顺畅度,否则无法清晰的传播信息。
应用图标设计流程 1. 发散思维、寻找隐喻
通过产品属性、功能或特点进行思维发散,例如:夏天,我们会想到空调、海滩、冰淇淋、比基尼、裙子(女性)、夜空等一系列相关联的事和物,搜集起来并做好整理归类,确定大致的设计方向。
2. 分析竞品、避免同质化
确定了大致的设计方向,就去找同行业、同类型或相似的应用图标分析其形状、配色、组合类型等,取长补短,这也是避免同质化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帮助自己在后续设计出具备差异化的应用图标做铺垫。
3. 提取关键词
可以从产品名称或功能属性方面找出产品最想传达核心信息,并提炼出关键词。切记,关键词不可脱离带水、表意不明确,一定要够精炼、能表达出核心内容。
关键词在精不在多,如果太多,需要通过层层递进,筛选出“一主三辅”,要知道这关系着后续应用图标传达信息的精准度。
4. 图标绘制
将上一步得到的关键词转化成抽象图形,进行视觉化提炼,这时应用图标的雏形已经形成,再结合前面所提到的图形分类、表现手法以及注意事项等,进入图标绘制流程。关于图标设计规范及原则,在之前的《图标设计必备的基础知识!》文章中有详细说明,这里不做阐述。
6大章节!图标设计基础知识全方位入门指南 前言 做好图标设计是一个入门级 UI 设计师的必备技能之一,图标是界面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实际的工作中,即便是一些工作多年且有一定经验的设计师,也很难保证自己设计的图标有多么完美。
阅读文章 >
5. 细节处理
基本图形绘制完成后,通过添加点缀、辅助图形、背景处理等方式丰富图标细节,进行精细化处理,使其更精致,具备高识别度及品质感。
6. 适用性测试
分别通过移动端应用商店列表、应用详情、设置中应用列表、桌面以及 WEB 商店等,对不同位置的大小、不同的桌面背景进行虚拟测试,以确保在不同场景中都能被用户高度识别,如果这些问题等着被用户发现,很可能给产品带来不利的影响。
输出切图 需要对 iOS 和 Android 系统各输出一套图标,iOS 只需一个 1024px 的切图便能适配所有,且无需设定圆角。Android 则需要多套切图规范,如 512px、198px、144px、96px、72px、48px,圆角半径以 512px 为基准设定为 90px(参考值)。
这些固定的尺寸规范并不在技术能力范畴,如果实在不清楚,需要用时就“百度一下”一大把,或直接找开发人员拿尺寸都不是难事。
总结 首先,笔者要感谢耐心看到这里的小伙伴,希望总结的内容能帮到大家,在前期设计中作为资料参考,避免出现常见的问题,防止进入误区。
其次,要想设计出优秀的应用图标仅看上述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少不了平时的多看、多练、多思考,需日积月累,逐渐提升自己的视觉审美、造型提炼、执行效率等多方面设计能力。
应用图标的总结分享就到这里了,对你有帮助的话就给笔者点个赞吧,如果有不同意见,欢迎在评论区交流或指正,以便查漏补缺,共同进步。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能量眼球」
-
8000字干货!7大方面帮你完全掌握应用图标设计
UI交互 2022-06-15前言 如果说一个人的脸面、衣着打扮是给陌生人的第一印象,那么 APP 的应用图标风格与气质就是留给新用户的第一印象,关系着用户是否对这个 A...前言 如果说一个人的脸面、衣着打扮是给陌生人的第一印象,那么 APP 的应用图标风格与气质就是留给新用户的第一印象,关系着用户是否对这个 APP 感兴趣、是否会打开应用介绍、是否会点击下载按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好的应用图标有着无限可能,无形中对用户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并有一种想要了解的冲动,况且图形本身就能让人充分发挥想象力,这就是为什么不管在哪个应用市场第一眼看到的是应用图标,而非应用名称。
在一部手机就能解决很多问题的互联网时代,相信每个人都有下载几十上百个 APP,琳琅满目的列表,应用图标是否能在第一时间抓住用户眼球(目标明确或铁粉除外)非常重要,一个视觉传达清晰且有吸引力的图标能提升用户点击率,即便用户只使用过一次,相对来说,印象也会更深刻。
本文根据笔者对大量 应用图标 的分析、结合设计准则进行总结,希望能帮助大家在设计过程中规避掉一些常见的问题,欢迎一起探讨、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超全总结!金刚区图标设计的 10 大风格 金刚区作为产品功能架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设计师重点发挥的区域,也是风格切换最为活跃的。
阅读文章 >
四大设计原则 应用图标代表产品的外在形象,设计的精美与否决定着用户的第一印象,是否产生打开的欲望跟当前图标的视觉所传达的内涵有最直接的关系。应用图标虽然不同于设计 LOGO,表现方式也千变万化,但必定有自身的设计准则要去遵守,利用设计的手段将视觉传播的价值最大化。
1. 可识别性 首先,应用图标需要尽量简约。过于复杂的图标会增加用户的理解成本、甚至误导用户,但如果过于追求简约,缺乏细节、个性化以及必要的隐喻信息,也会因过于单调,造成表意不明确等问题。简约并非简单, 设计师 需要通过专业的知识进行合理的简化,以提升应用图标的设计品质,方便用户在不同场景中都能清晰的辨认。
其次,需表意明确、易于理解。应用图标代表的是产品的行业属性、功能作用或与众不同的优势,要让用户第一眼就能识别出所代表的含义,贴近用户的心理预期。
简约易识别是应用图标必备的基础属性之一,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产品都将 logo 作为应用图标主视觉的原因,因为 logo 设计考虑到了方方面面以及后续延展的问题,即便有些 logo 较为复杂,也会通过提取局部元素、吉祥物、主体色等方式来强化应用图标属性,给用户形成独特的记忆,以提升应用的下载量和使用率。
2. 关联性 应用图标应该与产品的属性、品牌有极强的关联性,通过品牌延展赋予产品更强的生命力,让用户从接触应用图标的第一眼开始、再到后面的使用,整个过程始终都能保持清晰且统一的品牌认知,通过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应用图标需要与品牌之间必须保持高度的一致,着重从以下几点体现:
LOGO
毫无疑问,用品牌 logo 作为主体图形是最佳选择,结合品牌色搭配使用,能将产品核心理念、品牌形象的传播效果达到极致,在 APP 应用市场中,大家会发现大多数产品都在使用 logo 作为应用图标的主视觉图形。
品牌色
品牌色即主体色,将贯穿 APP 所有页面的元素组件。众所周知,每种颜色都有其特定的含义,能传递给用户不同的心理感受。用主体色作为应用图标的背景色,可以烘托出产品的情感氛围,并与进入应用后的主体色遥相呼应,以最小的视觉跳跃性将前后关联,强化用户对产品的记忆感知。
IP/吉祥物
吉祥物属于品牌 logo 延展的一部分, 也是产品的灵魂。当 logo 较为复杂时,因移动设备应用图标位置空间有限,logo 细节无法在短时间被用户捕捉,不宜展示时,使用 IP/吉祥物或其局部元素代替也是不错的选择。
产品名称
如果说 logo 是产品的脸面,通过暗示和隐喻给用户无限遐想并让用户记住它的样子,那么名称的出现就相当于产品主动进行了自我介绍,并让用户知道如何称呼它。
将产品名称作为应用图标需谨慎使用:首先,文字传达的信息量有限:其次,用户对于图形的理解效率要优于文字;再者,应用图标都会有对应的产品名称展示(应用市场在右、桌面在下方),多少有些信息重复。所以大家见到的应用图标主体是产品名称的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产品本身将名称设计成字体 logo,例如美团、懒饭;另一种是将产品名称作为 logo 的辅助信息提示,例如缤纷生活。
以上是应用图标与品牌属性关联最常见的四种方式,在设计中可灵活搭配,使用两种及以上的方式组合,能将品牌传播的途径发挥到最大值。
3. 差异化 笔者上小学时,曾经在一次彩铅绘画作业中得到了老师的真心夸赞,但内心却备受打击。老师对着我画的桃子说“这西红柿画的太像了”。举这个例子似乎并不恰当,但结果是惊人的相似,笔者想要陈述的一个观点是,不要让你辛苦做出的设计成为别人的嫁衣,让用户误以为这是其他企业的“某某某…”产品。
目前,应用市场中的 APP 数量巨大,且还处于增长的趋势,同行业的 图标设计 同质化相当严重。想要让自身产品应用图标脱颖而出,就有必要在设计之前做好竞品分析,借鉴竞品的优点,在突出自身产品核心特征、属性的基础上,还要用不同的表现手法突出其差异性,给用户留下独特的印象,避免同质化。
4. 可用性 应用图标在设计完成之后(测试小组)、上线后(用户反馈)进行可用性测试,主要针对图标对用户的吸引力、识别度等问题作进一步优化,以确保图标在不同场景中都能被用户清晰识别并提升印象。虽然可用性测试存在设计之后,但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它决定着产品的下载量以及使用率。
图标颜色的表现形式 1. 单色图标
单色图标通常以品牌色作为背景色、logo 以反白的形式呈现,既能突出品牌色、还能用于烘托主体图形,不过这种方式仅适合色值单一的 logo,多色值可能会与背景色产生融合或色彩反差太大影响视觉传达效果。另外,如果 logo 视觉重量较大,也可使用白色背景+原品牌色 logo,这样会更直观。
单色应用图标虽然色彩比较单一、表现形式也受到局限,但视觉清晰、简洁且识别性强,如果能运用其他设计手法丰富图标细节就再好不过了。
2. 多色图标
多色图标使用了两种及以上的颜色,更多是直接使原多色彩的 logo 图形+白色背景,无需任何加工,控制好尺寸规范就行。如果是运营推广所需,如春节、618、双 11 等活动,会对应用图标加以其他色彩烘托、点缀元素或标签等,色彩就会更多,但一般都具有时效性,活动过期即图标复原。
多色图标的细节、层次更加丰富,设计时确保各色彩搭配协调,一旦因色彩过多造成视觉混乱,就得不偿失了。
3. 渐变图标
无论是单色还会多色,添加渐变会让应用图标更加细腻、耐看。渐变的表现手法应用广泛,简单的渐变能让图标细节丰富,同时也具备空间感和微立体感。
设计渐变色图标需注意图形衔接处的对比度,花里胡哨的渐变色会拉低品质感,要确保色彩的和谐,让图标视觉清晰且容易识别。
4. 颜色叠加
单色、多色或是渐变都可通过调整不透明度、图层叠加的方式开来丰富应用图标细节,相比纯粹的渐变,立体感和空间感更强。
使用颜色叠加需注意色彩对比及明暗关系,否则会衍生出脏乱的颜色。
5. 色环的运用
环形构图为主,由多个元素复制并以统一的中心点、旋转角度,旋转衍生出一个主体图形。这种应用图标的设计构图饱满、色彩丰富,能给用户传递出轻松愉快的视觉体验。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颜色较多,至少在三种颜色及以上,否则无法构成色环类的主体图形(错觉)。如果没有超强的配色功底,最好按照色环的顺序依次取色,即便没有太大的优势,但至少不会出错。
主体图形的分类 一个好的应用图标应该是多元素、多信息结合运用,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虽然大部分主体图形使用了 logo,但并不影响设计师们对其进行拆解,提取局部元素、色彩、名称等信息进行二次创作,从原则上来说,是一次线上 logo 的设计。
应用图标种类繁多,切不可盲目跟风,需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找到最适合自身产品的才是最重要的,且每种类型并非独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能跨类型灵活搭配、相互组合。
1. 中文字体 单中文字体
仅次于图形 logo 的表现方式,通常会在产品名称中提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字对笔画、结构等进行再设计。基于国人文化的优势以及对汉字的敏感度,既能降低用户对应用图标的认知成本、还能根据产品特性设计出差异化的视觉效果。
不过因为文字笔画的原因,单个文字提取难度较大,避免信息传递有误或影响识别度,建议选择笔画较少且具有特性/代表性的文字,若达不到条件,最好选择其他表现方式。
多中文字体
使用两个及以上汉字,大多直接将产品名称用在图当中,对用户来说更容易记忆,有利于品牌推广。相比单字体,设计感会受到一定的局限,不宜做过于夸张的表现方式,因文字较多,设计时一定要注意文字的协调与可读性。
多文字图标建议将字数控制在 2~6 个范围内,3 字以内一行显示,超过 3 字即两行显示且最多不超过两行,否则会影响图标的识别效果。
中文、图形组合
适当添加带有产品特性的辅助图形,用引导或指向性的方式对文字进行强调,图标细节会更丰富,可以突出产品想要传达的信息、以及不同的气质,还能增加图标的形式感和趣味性。注意添加的图形不要过于复杂,不然会让信息混乱,适得其反。
中文图形化
根据单个字体笔画的特点进行巧妙的变形或延展,会让你的应用图标更具设计感、品质好。这种方式对设计功底的要求较高,需要确保字体的识别度,切勿霸王硬上弓,如果是为了设计而设计,就违背的信息传播的初衷。
中文、IP 形象组合
由产品名称和 IP 形象组合而成,这种方式能通过品牌 IP 不同的视觉形象带给用户情感化的体验,让产品更具亲和力,拉进与用户之间的关系。例如,IP 的喜、怒、哀、乐表情变化分别对应用户不同的心理感受,以加深用户对产品的印象及品牌认知。
2. 英文字体 单英文字体
单英文字体通常是提取产品名称拼音首字母或英文首字母进行创意设计,跟中文字体相比,基于字母本身线条的简洁及流畅性,再结合产品特点,很容易设计出兼具美感、高识别度的应用图标。需要明确一点,不管如何创意,也仅局限于在 26 个英文字母中选择,如果想设计出差异化的应用图标,对设计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多英文字体
跟多中文不同,中文产品名称在移动端基本不会超出 6 个字,而全拼音或英文名则多达十几位甚至更多,为了用户能更好容易识别、记忆,依然是提取不同拼音或单词的首字母(中文全称)进行设计。多英文的应用图标很很容易形成独有的产品简称,更利于用户记忆,但字母一定不要过多,如果无法删减,那就只突出特定的 2~4 个字母。
其他类型
字母与图形、IP 形象组合以及字母图形化,其表现方式、设计原则与中文字体图标类似,这里不做过多阐述。
3. 数字符号 数字设计
人们对于数字来说是非常敏感的,不存在文化差异或认知误区,基于数字便于记忆且容易识别的特点,将数字图形化后应用到图标当中,会让产品具有亲和力,有利于品牌传播。单纯的数字过于简单,需增加一些细节,丰富图标层次,让其具备独特的记忆点,不然会显得单调。
符号设计
每个符号都有特定的含义,因此,在选择符号作为应用图标之前,首先需要了解清楚该符号是否能体现出产品属性以及想要表达的意思,例如“¥”适合攒钱、理财相关的应用,而“+-×÷”则适合用于计算器或数学相关的应用;其次,符号跟数字一样,都比较简单,需经过二次创作后才会使用。
4. 扁平化图形 线性图形
线性风格的应用图标能给人一种简洁轻快的感觉,设计师通过提取产品的品牌信息、功能服务等进行创意设计,将得到的关键词以一条或多条线段组成高度抽象的图形来达到信息传播的目的。通常以反白的形式出现,背景可以是单色、渐变色或加以辅助图形点缀。
线性图形非常适合文艺类简约风格的应用,通过不同的线条带给用户不用的心理感受,例如直线代表大方、专业、正直;斜线代表张力、速度;曲线代表流畅、飘逸及柔软等。设计时,切记图形不能过于复杂,否则会影响其辨识度,增加用户的认知成本,也不利于品牌推广。
面性图形
也可称之为剪影图形,根据产品属性,将日常生活中被大众所熟知的动物、植物、食品、工具、玩具…等事物进行简化,通过刻画事物的造型轮廓来形成独立的剪影图形。
高识别度的剪影图形会让整体看起来回非常醒目,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只要控制好造型,即便把图标缩到很小也能清晰辨认。因现实世界中事务的复杂性,被提炼出的图形如果细节过多会显的复杂且不够干练、细节过少则难以辨认,所以需要对图形进行创意加工,最终以确保应用图标的功能和美感兼具。
几何图形
几何图形在应用图标中使用的很广泛,可以是线性或面性,表现形式也非常丰富,利用几何图形通过单独、组合、布尔运算等方式形成简单且个性化的创意图形,带给用户简约、现代、空间、热闹等不同的心理感受。
几何图形构图简洁,设计形式丰富多样,想设计出具备设计感和差异化的应用图标,很考验设计师的创意能力。
5. 卡通形象 对纯色剪影图形增加太多细节,无疑是将其“大卸八块”,变成一堆零件,但通过多色、渐变、图层样式等表现手法设计成卡通形象,就完全不一样了。
卡通形象能体现出产品的生命力、亲和力,以及直观且易于理解和记忆的特质,对品牌形象的塑造、传播起到了很好作用。在画卡通形象时,需要注意产品主用户群体的年龄段,切勿一开始就把活泼可爱作为卡通形象的代名词,避免绝对低龄化的表达,同时需要设计师有一定的绘画功底。
6. 拟人化 利用人体的局部元素,如眼睛、嘴巴、手足、头部等,再结合常见的表情动作进行图形化设计,相当于给原本冷冰冰的图形赋予了生命力,传达出不一样的情感,而且用户原本就对人体元素敏感度更高,更容易打动用户并形成较强的记忆。
拟人化的应用图标会显得亲民,便于拉近与用户之间的关系,适度在抽象的图形上加入情感化(动作/表情)表达,能生动、形象的体现出产品独有的特性。如果想要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建议元素不要过多,最好是对某个单一的元素作放大或特写处理,让用户看到更多的细节,也可用夸张、比喻、衬托等表现手法强化特点。
7. 拟物化 拟物化的图标使用的比较少,它更偏向于某种行业类型,例如工具、游戏类型的应用,通过超接近于现实世界中的物体造型,基本不需要用户思考,一眼就能理解,但也正因为这种特性,信息量的传播受到很大局限,仅适合单一且大众化的信息传达。在如今,想同时融入行业、属性、品牌等多元化内容的信息化时代,显然不太实用了。
背景图案及元素 1. 图形背景
应用图标背景通常以单色、渐变色居多,除此之外,还可以添加与主体图形相呼应的辅助图形背景,以丰富图标的视觉层次。图形背景一定是为衬托或突出主体图形的辅助存在,切勿过分表达,以免喧宾夺主。
2. 炫彩背景
当主体图形的结构、色彩不是很复杂,且产品面对的是年轻化用户群体时,可通过色彩拼接、晶格化或多种鲜明的色彩渐变等方式设计出炫彩效果,色彩表现丰富的应用图标,能带给用户更强的视觉冲击力。色彩可多但不可乱,需要把控好色彩之间的对比关系。
3. 运营标签
常见于在特定的节日中,例如 618、双 11、双 12 及传统节日等,产品会存在促销、打折活动,为了更早的让用户知道,会在应用图标的某个区域以标签的方式出现,起到引导用户的作用。不过这种表现方式具有时效性,活动截止即图标样式复原。
4. 节日氛围
通过配色或节日相关的元素点缀,营造出一种感同身受的节日氛围。例如:春节期间,部分应用图标背景会调整为红色,并使用灯笼、烟花、文案等元素点缀,制造出普天同庆、与用户同乐的喜庆感,或者在高考期间鼓励学生,少了套路、多了真诚,给用户留下较深的印象。
主体图形的表现手法 1. 对比
通过元素的大小、长短、虚实、稀疏、方向以及不同的色彩、明暗关系等方式进行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效果,同时兼具张力和美感,这也是应用图标设计中很常见的技法表现之一。
2. 对称
对称在自然界中随处可见,在互联网设计中也是如此,应用图标中的主体图形以对称的方式呈现,能给用户平衡、和谐的感觉,也让图标更具有观赏性。
3. 分割
将应用图标中的主体图形分割,赋予不同的颜色、样式等,明确层级划分,可提升图标的美感。例如:将色块分割成不同的比例、形状,就能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熊猫图形(百度搜“熊猫剪影”图片)。如果适合使用 0.168 黄金比例分割就再好不过了,这是被公认为最具美感的比例。
4. 重复
将相同或相近的图形以某种规律连续性的排列,相比单调的图形,会更加饱满。重复性的表现手法以大小、色彩、位置、形状等作为出发点进行有序的排列,最终形成一种规律、整齐的节奏和艺术感。需要注意的是基础图形不能过于复杂,一定是有规律的重复,否则会让图形变的混乱,无法形成整体。
5. 重叠
在保证识别度清晰的前提下,将两个或以上的元素相互重叠、交叉在一起,能形成前后左右的层级关系,制造空间感,同时也能将多个图形关联在一起,避免图标元素零散或单调,让整体性更强,丰富用户视觉感知。
6. 正负形
正负形也是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利用正图为底,通过减去底层挖空的方式突出(错觉)负形,将产品特征、属性及服务多途径的传达给用户,可谓是“一石二鸟”。正负形图标能将信息传播最大化,且设计感十足,好的正负形图标能给用户形成独特的记忆点,但设计时需要注意正、负衔接的顺畅度,否则无法清晰的传播信息。
应用图标设计流程 1. 发散思维、寻找隐喻
通过产品属性、功能或特点进行思维发散,例如:夏天,我们会想到空调、海滩、冰淇淋、比基尼、裙子(女性)、夜空等一系列相关联的事和物,搜集起来并做好整理归类,确定大致的设计方向。
2. 分析竞品、避免同质化
确定了大致的设计方向,就去找同行业、同类型或相似的应用图标分析其形状、配色、组合类型等,取长补短,这也是避免同质化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帮助自己在后续设计出具备差异化的应用图标做铺垫。
3. 提取关键词
可以从产品名称或功能属性方面找出产品最想传达核心信息,并提炼出关键词。切记,关键词不可脱离带水、表意不明确,一定要够精炼、能表达出核心内容。
关键词在精不在多,如果太多,需要通过层层递进,筛选出“一主三辅”,要知道这关系着后续应用图标传达信息的精准度。
4. 图标绘制
将上一步得到的关键词转化成抽象图形,进行视觉化提炼,这时应用图标的雏形已经形成,再结合前面所提到的图形分类、表现手法以及注意事项等,进入图标绘制流程。关于图标设计规范及原则,在之前的《图标设计必备的基础知识!》文章中有详细说明,这里不做阐述。
6大章节!图标设计基础知识全方位入门指南 前言 做好图标设计是一个入门级 UI 设计师的必备技能之一,图标是界面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实际的工作中,即便是一些工作多年且有一定经验的设计师,也很难保证自己设计的图标有多么完美。
阅读文章 >
5. 细节处理
基本图形绘制完成后,通过添加点缀、辅助图形、背景处理等方式丰富图标细节,进行精细化处理,使其更精致,具备高识别度及品质感。
6. 适用性测试
分别通过移动端应用商店列表、应用详情、设置中应用列表、桌面以及 WEB 商店等,对不同位置的大小、不同的桌面背景进行虚拟测试,以确保在不同场景中都能被用户高度识别,如果这些问题等着被用户发现,很可能给产品带来不利的影响。
输出切图 需要对 iOS 和 Android 系统各输出一套图标,iOS 只需一个 1024px 的切图便能适配所有,且无需设定圆角。Android 则需要多套切图规范,如 512px、198px、144px、96px、72px、48px,圆角半径以 512px 为基准设定为 90px(参考值)。
这些固定的尺寸规范并不在技术能力范畴,如果实在不清楚,需要用时就“百度一下”一大把,或直接找开发人员拿尺寸都不是难事。
总结 首先,笔者要感谢耐心看到这里的小伙伴,希望总结的内容能帮到大家,在前期设计中作为资料参考,避免出现常见的问题,防止进入误区。
其次,要想设计出优秀的应用图标仅看上述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少不了平时的多看、多练、多思考,需日积月累,逐渐提升自己的视觉审美、造型提炼、执行效率等多方面设计能力。
应用图标的总结分享就到这里了,对你有帮助的话就给笔者点个赞吧,如果有不同意见,欢迎在评论区交流或指正,以便查漏补缺,共同进步。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能量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