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应链金融:聊聊数字债权凭证
产品设计 2023-07-28在解决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应付账款等问题时,数字债权凭证产品在过程中就起到了一定作用。那么,数字债权凭证产品具体是如何设计的?本篇文章里,作者总结了数字债权凭证的优势、及产品框架等方面,一起来看一下。
一、数字债权凭证介绍
数字债权凭证产品是解决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应付账款,以核心的主体信用作为依托,银行给核心企业进行授信,得到总体授信授信后,核心企业开立凭证给供应商。供应商可拿着凭证进行融资或转让给其他企业。
数字债权凭证交易结构
二、数字债权凭证优势
1. 无追索权与利率低
利用核心的信用作为担保,供应商持有凭证进行融资时,利率相比于普通银行产品利率较低,融资金额较高。并且一旦银行接受这笔债权,供应就与这笔业务无关,一旦核心企业违约未兑付给银行,与银行无关。
2. 可拆分和可流转
数字债权凭证与传统的应收账款(或传统商票、银票)相比,可以任意拆分成多个凭证进行流转,没有任何的限制,同时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进行融资或转让等操作,实现多个参与方之间的交易和清算。
3. 高效
数字债权凭证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快速、高效的交易和清算。在数字债权凭证的平台上,可以实现自动化的交易流程,避免了传统交易方式中的人工干预和操作时间,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
4. 可追溯
数字债权凭证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可追溯性,确保每一次凭证流转和交易数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在数字债权凭证的平台上,可以实现对交易数据的全程追踪和监控,避免了数据篡改和虚假交易的风险。
5. 安全
数字债权凭证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提供高度的安全性保障,保护交易数据的安全和隐私。在数字债权凭证的平台上,可以采用先进的加密算法和安全认证机制,避免数据泄露和非法访问。
三、产品框架设计
数字债权凭证平台设计的是SaaS,核心企业就是租户,以核心企业为主导,链接其供应商。平台定位是协助核心企业构建整个供应链金融体系。
整个产品体系分为最上层外部API网关层、业务层、底层通道层。
API网关层提供相关的API接口给核心企业系统进行调用,相互数据进行传输。主要是部分核心企业数字化程度较高,需要将债权凭证系统与核心企业相关的ERP、SRM、OA等平台进行对接。
业务层主要给核心企业、供应商、运营方(部分代运营渠道)进行使用,管理相关的企业信息、项目配置、凭证等模块。 其中项目配置根据不同的核心企业和资方要求进行相关个性化配置。抽取常见通用的需求形成配置模块,适配不同的个性化需求。
底层通道主要相关的资金通道、电子签章、支付通道等通道相关的管理,这部分的有些通用的功能可以提供给其他业务系统使用,比如电子签章与OCR识别等功能。
四、相关业务流程
1. 凭证开立流程
凭证开立主要是核心企业开立凭证给最初始的一级供应商,供应商在接收凭证后上传相关的合同、发票等贸易资料,这部分贸易资料也可以由核心企业上传。 供应商上传后由平台运营人员进行相关数据审核,审核的目的是防止后续融资阶段出现错误或虚假的信息。
PS:OSS端即SaaS的运营端。
2. 凭证转让流程
凭证转让是可以在1-N级供应商之间有支付需求的时候,可以进行相互转让,让供应商的应收应付都可以双出表(资产负债表)。转让过程可以分为全部、部分转让。根据实际贸易金额转让即可。
3. 凭证融资流程
凭证融资是供应商拿到凭证后,急需要现金,但是凭证未到兑付日期,所以供应商会拿着凭证进行融资操作,支付相关的利息后获取资金,最后由核心企业兑付给资金方。 相当于供应商是将核心开出的欠条进行转让给资金方了。
五、总结
数字债权凭证产品的出现,一方面解决了供应商与核心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银行等资金方的资产配置问题。核心企业通过将自身的信用转化为数字债权凭证,实现了自身的现金流优化。
供应商通过持有和流转数字债权凭证,享受到了低息融资和高效交易的好处。资金方也通过参与数字债权凭证市场,实现了资产的多元化配置。
-
对账时的“支付清算文件”解析配置
产品设计 2023-07-28在对账系统设计中,解析文件是其中的一个关键核心部分,那么,如果要设计好解析器,可以遵循什么样的设计原理?本篇文章里,作者针对解析器的设计方法和实现原理进行了分析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解析文件是对账系统设计中非常核心的一个部分,但上述文章中的解析器描述的详细程度可能有所欠缺,所以,本文单独讲一下解析器的设计方法和实现原理。
一、文件与解析
获取文件并解析文件是对账系统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后续进行对账的基础。
而获取文件主要指三类文件:平台的支付数据、渠道的清算数据、渠道的结算数据,平台数据可以通过SQL、MQ、接口、文件等形式获取,而渠道文件一般通过接口获取,或者人工下载并导入到对账系统内。
获取文件以后,如何将文件解析到数据库里形成数据库数据就需要解析处理的能力,当然可以由技术直接研发实现。
这样做的弊端比较明显,那就是新增渠道、或者渠道文件发生了变更,对账规则发生了变更,可能都需要走研发对解析规则进行修改,这将大大的增加研发的成本,降低了对业务诉求的反映效率。
所以,可以实现解析规则的配置化,这也就是本文要介绍的“坑位解析器配置”。
为什么叫坑位解析器呢,因为本模型的数据库表是固定的,而是将文件数据按照对应关系解析到固定的字段上去。
与之相对的另外一种解析模型就是将文件原样解析,保持文件的字段数量,但是,这样的解析模型会造成大量的数据表结构,后续的处理和对账设置会稍微麻烦很多。
二、文件与解析规则的关系
对于三方支付机构来说,交易对账就是核对平台的支付数据记录与渠道下发的清算文件中的记录的一致性,而平台数据可以通过SQL获得,而清算数据可以通过接口获得,获得以后进行文件的解析,而解析就需要解析的规则,如下图所示。
一个对账项目的解析器和清算文件是绑定关系,这样就意味着该对账项目的清算文件是由该对账项目绑定的解析器所设置的规则进行解析的。
三、如何设计配置工具
下图是某支付渠道的清算文件样式。
其中的商户订单号就是平台的请求唯一单号,也就是与平台数据进行核对的唯一标识,所以要解析出来,另外的交易状态代表了退款和支付类型,后面还有金额等对账需要的字段。
如何设置将这些字段解析到数据库表中的规则,就需要用到如下的配置工具。
整个配置工具由2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基础配置。
是配置该解析规则的基础信息,主要配置实现“我们需要哪些数据”,比如解析器的编号,所属对账项目,文件的格式、编码等内容。
其中,过滤字段设置的是“哪些数据不要”,比如示例中的含义就是通过文件中的第9列和第10列进行过滤,第9列是“未知、失败”或者第10列是01的数据不需要进行解析。
数据开始行的用途是指定从哪一行开始解析,因为有些渠道的文件开头有表头或者有些统计类信息不需要解析,应该刨除掉,如下面的文件就应该填“6”,从第6行数据开始解析,前5行数据不需要。
数据列数的配置用途其实也是用于设定解析哪些数据,可以跟“数据开始行”的配置同时使用,加强条件,比如填写了“12”,就代表只解析哪些有12个字段的数据行。
第二部分是解析规则的配置。
这部分是规则部分,主要是配置文件中的“数据如何放到数据表里”的问题。
配置一共有3列:
第一列就是数据库表的固定字段,例如银行订单号、交易类型、卡类型等。
第二列是字段位置,也就是这个字段取文件中那一列的数据,比如原型中银行订单号填写的是1,就是将文件中的第一列解析到银行订单号。
第三列是说明文件中的数据格式、单位或者数值。
这里要强调的是,整个规则配置主要可以分3大类。
第一类:取数型配置,如银行订单号等,只需要填写数据列“数”即可,不需要配置格式、单位、数值,直接将文件中的数据取过来即可。
第二类:映射型配置,如交易类型、卡类型,二者在数据库里是固定的枚举值,分别是“支付、退款”,“借记卡、贷记卡”,按原型示例的配置,含义就是卡类型根据第“13”列判断,如果是01则代表借记卡、02代表贷记卡,解析到数据库里时,卡类型字段会设置成“借记卡”或者“贷记卡”,而不是文件中的数值;同样原型中的交易类型字段,由第“10”列决定,当是“S13、S22、S23、S36、S37、S46、S54、S56、S64”时代表支付,当是“REFUND”时代表退款。
第三类:单位和格式型配置,比如原型中的金额需要配置文件中是什么单位,时间要配置说明文件中的时间格式是什么。
-
在全世界都讲“多屏协同”的今天,苹果在想什么?
产品设计 2023-07-28现在,不少厂商或科技企业都讲起了“多屏协同”的故事,那么,苹果公司在“协同”这块儿有着怎样的想法?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便进行了产品体验,并对苹果的“协同”思想进行了分析,一起来看一下。
在Android系统设备没有所谓的“生态”以前,苹果的“Hand off”一直都是所有安卓厂商所羡慕的能力。苹果通过系统的封闭性,让所有设备都可以通过iCloud和网络、蓝牙连接在一起,比如来电同步、相机续通、共用剪贴板等等。
正是因为这些小的不能再小的功能,让苹果多设备之间能够实现1+1>2的效果。
图源:Apple官网
同样,因为苹果出色的多设备生态,iPad、Mac等有了更多发挥的余地,让这些设备的销量一直都处于行业前列。尤其是iPad,着实让安卓厂商眼红了好一阵子。
直到华为推出了多屏协同之后,情况才有所改变。
相较于苹果将每个设备之间做出隔离,安卓平台更多的是将设备融合在一起,比如在PC上打开手机镜像界面,并且电脑可以同步操作手机内容,文件也可以进行共享。再比如手机和Pad之间音画流转、网络、来电通知相互同步等。正是Android选择了这样一条道路,Android平板、手机品牌的PC等等销量也在不断上升。
图源:华为官网
除了这些基础之外,华为HarmonyOS还推出了独特的“应用流转”等功能,总的来说,是让每个形态的设备都变成了一块屏幕,应用可以在任何一个屏幕上进行操作,而这也就是华为所说的:注意力在哪,服务就在哪。
除此之外,微软也下场做了互联应用:Phone Link且内置在Windows 11中,用户可以直接在Windows 11中查看和使用手机安装的应用,将App以PC软件的形式存在于电脑内。
图源:微软
就是从这开始,Android的协同生态超越了苹果,无论是便利性还是功能性,都强了一大截。虽然苹果也推出了Mac和iPad之间共享键鼠、文档互相接力等功能,但相较于Android的互通功能,还是有些杯水车薪。
那么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在全世界都讲“协同”的今天,苹果到底是怎么想的?
前段时间苹果更新了MacOS新系统的Public版本,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公开测试版。相较于Beta版本,一些细节体验Public版要更稳定一些。所以,我也将手中的所有苹果设备都更新到了Public版本。
而在MacOS Sonoma(MacOS的新系统名字)中,我也看到了苹果对于协同的一些看法。
在MacOS Sonoma中,有一个不太起眼的功能,那就是小组件。在MacOS Sonoma中,我们可以将原本只能在右上角二级菜单中才能找到的小组件,直接放置在桌面当中。
图源:品玩 ByArsT
我们直接在桌面点击右键-编辑小组件,通过拖拽和点击加号,就能将小组件放置在桌面上。
图源:品玩 ByArsT
在这一界面中,我们可以自行选择放置时钟、日期、天气,甚至照片小组件,以此来丰富桌面内容,桌面文件也会对小组件进行避让。
当然,这一切的一切,在我看来都是表面,真正的重点是在细节处体现。
注意,当我们将iPhone和Mac连接到同一网络后,小组件菜单将会出现不一样的变化,那就是手机上的小组件也会出现在Mac当中。
图源:品玩 ByArsT
在小组件菜单中,右上角会标识该小组件来自哪个设备,如果像相册这种Mac和iPhone都有的应用,就会在右上角提示选择。不过目前还是处于公测阶段,左侧的应用列表还是有一定的Bug,部分应用图标无法显示。
右侧会提示来自iPhone 图源:品玩 ByArsT
同时也提供了选项 图源:品玩 ByArsT
在这一选项中,我们可以将部分手机App的小组件放置到桌面中,比如菜鸟小组件可以看到目前快递情况、飞猪等App可以看到下一次的行程安排、喝水计量组件可以看到今日的饮水量等等。
图源:品玩 ByArsT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App都不能在电脑中打开,当我们点击后,会提示我们打开手机进行操。不过像提醒事项这种可以交互(点击)的小组件则可以正常操作。
Mac不能打开手机软件 图源:品玩 ByArsT
但可以点击互动 图源:品玩 ByArsT
在小组件数据同步的延迟方面,经过实际测试,表现一般,中间需要一定的数据传输时间,偶尔会出现长时间无法同步的情况。不过由于目前还是测试版,具体表现还是要以正式版为主。
同步速度表现还可以 图源:品玩 ByArsT
至于像音乐小组件,表现就比较差了,切换歌曲之后很长时间都没有同步到Mac当中,过后好久才同步完成。因此可见,小组件不适合实时性的内容,只适合重要信息显示。
不过有一个比较疑惑的点是,我设置了一个翻页时钟小组件,即便是我的手机与电脑断开联系,小组件的时间也是正常的。从这件事也能看出,苹果的小组件协同并非单纯的屏幕流转,而是带着数据流转到电脑当中,部分组件脱机也可使用。
图源:品玩 ByArsT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这一功能的意义非常重大,这意味着苹果将手机的一部分功能,比如信息显示、注意事项、待办通知等等都在Mac上显示了出来,在另一种程度上提高了两者之间的协同能力。
而这,也反应了苹果与Android不同的“协同”思想。
图源:苹果官网
无论是从此前的文档接力、软件互通,再到剪贴板同步、记录同步,再到如今的小组件同步,这其中的中心思想无非是将一个产品的能力放大,再放大。
而这种思想,也可以说是“将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设备”。
用户可以将iOS设备作为起点,通过iCloud、蓝牙等方式连接到iPad,让两者之间实现通信。也可以把手机作为辅助工具,将Mac的协同能力最大化。个人来看,这其中的核心思想是:只传输有用的内容。
图源:苹果官网
Android的多设备协同,虽然看着炫酷,功能也比较繁杂,但从产品设计角度来说,将所有的东西一股脑送到电脑屏幕上,是一种偷懒的方式,因为其中有太多的无用内容了,名义上是工作需要,但实际上它对工作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而苹果的这一种方式虽然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已经包括了工作协同中所需的绝大部分功能。或许这也是苹果能留住大量用户的根本原因吧。
-
产品设计中的小体验,带来大问题解决之道
产品设计 2023-07-28影响用户消费的因素有很多,但产品设计中的细节体验往往是一个直接因素。那应该如何完善设计中的细节,带给消费者更好的体验呢?一起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分析的。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品的体验设计已成为区分优劣的重要标志。用户不仅仅关注产品的核心功能,更重视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舒适度、易用性和情感体验。
产品设计中的细节体验,看似微不足道,却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是因为,产品体验的设计,直接影响到用户的使用感受和产品的价值。优秀的体验设计,可以增强产品的竞争力,提高用户满意度,从而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系列具体实例,深入探讨产品体验设计的重要性。
比如你是否曾经遇到过在购物网站上翻阅商品时,页面加载缓慢,让你焦躁不安的情况?这个小问题,可能会让用户对整个购物体验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导致用户流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产品体验优化:首先对页面加载速度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测试,发现了一些潜在的问题。通过优化代码、压缩图片等技术手段,成功地将页面加载速度提升了30%,用户的等待时间大大缩短。
这个看似微小的改进,却带来了巨大的效果。用户不再感到焦虑和不耐烦,购物体验变得更加流畅和愉悦。用户的满意度和转化率也大幅提升,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除了页面加载速度,还有很多体验细节值得我们关注和优化。
比如:
- 简洁明了的导航栏设计,可以帮助用户快速找到所需的功能。
- 简化支付流程,减少繁琐的步骤和填写信息的次数,提高用户的支付效率和便捷度。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用户的流失率,提升购买转化率。
- 改进搜索算法和界面设计,提供更准确、快速的搜索结果,帮助用户更快地找到所需的信息或商品。这样可以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使用体验。
- 改进信息提示的内容和方式,使其更加清晰、明了,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并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减少用户的困惑和疑问,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使用效果。
- 提供更精准、个性化的推荐内容,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这样可以提高用户的参与度和留存率。
- 改进用户反馈机制,提供更便捷、高效的反馈渠道,及时响应用户的问题和建议。这样可以增加用户的参与感和忠诚度,促进产品的持续改进和优化。
综上所述,产品体验设计在产品开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小小的体验改善,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为产品脱颖而出的关键。
因此,我们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应该始终关注用户的真实需求,优化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舒适度和便捷性,提升用户的情感体验。
只有这样我们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中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赢得用户的忠诚与信赖。同时这也是企业在数字经济时代,实现持续发展和成功的关键。
-
基金 – 申购那些事儿
产品设计 2023-07-28在基金的相关业务中,和认购一样常出现的词还有申购,你是否了解它的含义即相关流程呢。这篇文章作者就与申购有关的知识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工作。
前些天整理了一篇“基金-认购那些事儿”,得到朋友们认可和反馈,小涨了一点粉。除了感谢之外,就是继续努力写出好点内容,现又整理认购姊妹篇:“基金-申购那些事儿”。
说实话整理专业性较强的内容较枯燥泛味,但作为产品人有一条信念:把简单留给用户,复杂或不爽留给自己,当然后面会换着不同口味,和大家聊聊企业数字化、财务、支付、面试等话题。
聊申购之前一起简单了解基金募集、交易和登记的流程,以便更好地了解认购、申购和赎回等操作。
后面再整理较详细的文章来说明从基金募集-> 交易->登记->清结算->财务等流程。
言归正传,将从申购定义、申购业务流程、申购业务规则、申购费计算公式等、一点一点的切入,一块一块的展开,以便大家从入门逐渐到精通。
一、申购定义
- 度娘定义:申购指在基金成立后的存续期间,处于申购开放状态期内,投资者申请购买基金份额的行为。基金封闭期结束后,若申请购买开放式基金,习惯上称为基金申购,以区分在发行期内的认购。基金的申购,就是买进。上市的封闭式基金,买进方法同一般股票。
- 通俗定义:开放式基金成立之后,投资者通过基金销售代理人向基金管理人申请购买基金份额,并按申请当天的基金净值予以成交的行为,称之为申购。
注:基金申购,一般在基金成立之后,而基金认购一般在基金的募集期间,且在认购期内产生的利息等基金成立时,自动转换为投资者的基金份额,即利息收入增加了投资者的认购份额。
二、申购业务流程
三、申购业务规则
- 申购之前,必须已经开立基金账号,并在发起交易的代理人处做过账户登记,(基金销售分为代销和直销,代销一般在银行和证券公司,直销都是直接在基金公司买卖,可以在基金公司的网站或App上均可买到)
- 只有正常开放期下,允许申购的前提下,才接受申购申请
- 首次投资和追加投资,申请金额与追加投资金额都必须大于规定的申请金额和最佳投资金额
- 申购申请必须符合大额交易限制要求
- 申购申请必须符合最高持有金额限制要求
- 日常申购采用“未知价”法,在“T+1”日确认的时候,以申请日的基金净值作为成交价格
- 前收费基金,申购费用的算法有价内法和价外法,并根据分成协议,计算销售商代理人的费用
- 后收费基金,不收取申购费用,但是需要计算销售商代理人代理费,由管理人垫付
- 若申购的金额超过当日的可申购金额,则是超额申购,需要对超额申购进行比例确认或者按规模控制
四、申购费计算
1. 一般申购费率为1.5%,视具体情况而定
- 申购费用=申购金额×申购费率
- 申购份额=(申购金额-申购费用)÷申请日基金单位净值
- 申购费是一次性费用,收取一次不再收取
2. 超额申购判断
- 申购净份额 = 申购金额/当日净值+基金转换入份额-赎回份额-基金转换出份额
- 申购净金额 = 申购净份额*单位净值
(1)超额申购其他情况
- 申购净份额/昨日总份额>超额申购比例
- 申购净份额+昨日总份额>基金规模最高份额
- 申购净净额+昨日总资产>基金规模最高金额
- 超额申购确认比例=申购金额/当日可申购限额
- 当日可申购限额=昨日总资产+赎回确认金额+转出确认金额-转入确认金额
(2)申购确认金额
- 按比例确认:申购实际金额=申购确认金额*超额申购确认比例
- 按规模控制:根据申请时间或者申请金额等,对于当日可申购限额以内的申购申请,完全确认,超过申购限额的申购申请,确认失败或者部分确认
-
外呼系统选型的5个坑点
产品设计 2023-07-28什么样的外呼系统更靠谱?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们或许可以站在客户的角度进行思考,从而避免定位偏差带来的认知错误。本篇文章里,作者就从客户的角度出发,总结了外呼系统选型的几个“坑点”,一起来看一下。
知乎上回答了一个问题,如下:
“外呼系统哪里靠谱?用过的求分享,诚心求推荐,广告勿扰,用过某*,太辣鸡”
下面按照国际惯例,一大堆的广告,就我不请自来,强答了一波。
答完有所悟,突然发现我前面写的那些玩意,角度都有些偏。
就好像一个女孩,庸脂俗粉,对镜自嗨,然后感觉还不错,拍了一堆照片猛修图,发朋友圈去炫耀。
实际上别人看你,一点感觉都没。万一还是素颜的,恨不得挖了这双狗眼。
想看看客户想的角度,啥样的外呼系统靠谱?
我们在厂商浸润多年,和人家真实考虑的,就存在一个很大的认知鸿沟。
自说自话,尿不到一个壶里去,一旦合作,也是强扭的瓜不甜。
偶尔也会接一些专业咨询,一个标配问题常常就是:如果客户选型系统,他们最常用的依据是什么?按重要性排序。
每次我也归纳总结的人模狗样的。想想其实还是有定位偏差带来的认知错误。
这次我也挪挪屁股,坐客户这边,来看看啥样的外呼系统是靠谱的?
一、话术报备
做外呼系统,第一步,是得先摸清楚,我这个业务到底能不能做外呼!
无资源,外呼系统啥也不是,这问题本身就不再成立。如果我的业务本身就无法外呼,也别浪费时间,趁早想想别的营销方法去。
公司给我安排了电销的任务和指标,我信心满满拉起了队伍,搞好了场地,就差外呼系统。某度一搜,找了几家一问,第一句都是报上我的话术来?
有准备有经验还好,没有的话咱们得现编。
有经验的外呼厂商,知道我时间宝贵,业绩压力山大,能根据我的行业、业务、场景帮我润色和建议,他们非常门清,比较知道哪种类型的业务适合开展,也能匹配到对应的最优资源申请。
不是不存在信息差,这块让我自己去摸上游的脉,有空也能行,就是大部分人没那精力时间和技能,交给专业的人来完成专业的事。
你专业,就帮我多想想。
我选的供应商,别比我还要糊涂,这块能给出有建设性的建议,帮我梳理下话术,帮我匹配好资源,帮我预估下呼叫量、接通率甚至投诉比。
也不是个一锤子买卖,给我一个能接受的报价,也让我能给老板一个交代。如果我就是老板,也让我算算我的ROI。
二、资源备份
单资源池,在有经验的老用户眼里,近似于裸奔。
别真遇到问题把我晾这里,求天不应,告地不灵,求爷爷告奶奶半天来个大哥,一句运营商业务调整线路封号,请多多谅解。
我谅解你,谁谅解我?我好几十号人搁着没事干,掼蛋斗地主,脸上纸条都贴满来了,人吃马嚼的合着都是我自己承担的。你让我怎么谅解呢?
你们都知道这里有坑,合着就不告诉我这个小白,等我自己往里面跳呢?让你来捞我,我还得欠你一个人情是不是。
作为我选择的系统商,合作了、收了钱了,别一拍屁股走人,大可以主动一些,在我成本也可以接受的前提下,给出2家或者多家的资源互备,水平高的搞成自动调度,再不济做一个我的账户号码池,我有空手动点点,自己也可以调整下外显策略,规避下风险。
三、功能完整
我可能当下用不到某些功能,不代表未来也用不到。
我可以先不用,但前提是你得先有。
一番努力学习后,我知道了外呼系统简单点的功能有工具条,外呼弹屏,通话记录、CRM管理这些。
然后我还要看看是否有外呼任务,后面我要是有大批量的数据要呼叫,人工外呼模式也可以进化。
这外呼任务是否支持预览外呼,预测外呼,是不是单独收费的模块。
等我业务哪天发展到这里了,发现系统不支持,还得外采。这一番折腾,多少也耽误业务。
同一套系统最好也同时整合AI外呼,这样资源,功能,数据上都打通,AI转人工也好实现。
就怕厂商也是个摆摊的,东拼西凑,到时候苦的是我,用起来得跨3-4个系统,人员数据都不能互通,给自己添堵。
这方面,咱们都理解大厂有一定优势,但也别瞧不起一些小厂,人家产品完整度体验也不差。
用起来前,多看看多学学多问问,未雨绸缪。
四、服务支持
“咱产品功能齐全,优势不好说,但主打的是一个服务。”
外呼系统这块市场,竞争的可真是太充分,不存在谁家有一独门秘籍,打遍天下无敌手的。
还真别喷这样说的厂商,人家也许真是把服务当回事了。
别小看服务,别迷信厂商说的专人团队,7*24小时服务,资深项目经理负责,你有多少座席量和话务量,在人家那里也是有标准的,我是个VIP客户,还是个C类普通用户,后面对应的就是不同的服务体系支撑,能理解就行。
我是个VIP,自有人嘘寒问暖,我就一个普通客户标准,按部就班打投诉热线,发邮件,填工单去吧,大家都是出来做生意,我也没比别人贡献多,凭什么要求超越预期的服务呢。
这一点上,不迷信大厂也是对的,如果你用的那些功能,没啥高精尖的,贴个大厂的冷屁股,还不如纯自助了。
在我们的业务范围内,找一个相性吻合,聊得来,感觉对味的合作伙伴就很重要。人家诚心诚意的能帮你,响应及时,有事真上。
五、口碑
选型前,面对外呼系统一脸无知的迷茫,其实建议也不用去瞎搜,知乎某度一顿看,大家都有自己的角度,不一定是我的真实想法。
我建议先多看行业内,优先去找找。
还别说,有些产品,在垂直领域确实口碑颇佳,人家数十年如一日,把这个行业吃的透透的,有的业务场景,可能比你还专业。你真有不明白的地方,拿他们当个专业顾问都可以,还不用花钱那种。
比如保险、教育、金融,都有隐形大佬潜伏,看你能不能打听到了。
怎么摸,要说谁还没几个同行的朋友,大家业务模式差不多,从业经验都一致,互相有可比性,除了不能泄密,系统选型推荐的事情问问还是可以的。
约顿饭撸个串,问问朋友们都用的啥,掉过啥坑,遇到啥雷,哪个系统真心还不错,某个不带利益关系的朋友真诚推荐的话,让他帮转介绍下,老客户的朋友,也是会被厂商朋友高度重视的,一视同仁。
六、价格
最后再聊价格,为啥最后说呢,
如果我就是个价格高度敏感性的,老板给我就这么点预算要办这么大的事,或者我就是老板,只想花这些钱,试试水。那就把态度也摆正了,别要求太多了。一分钱一分货,搁外呼系统这里一样的,别抱不切实际的幻想。
功能不好用,资源总封号,预算就这些,谁也没着,帮不了你的,一旦出了问题,厂商又不给你承担责任,自己选的。
别以为压着供应商低头签了。赚了个大便宜,心里乐开花。遇到问题,人家优先砍不赚钱的业务,第一刀必斩你。
没办法,大家都要恰饭,你不给我活路,我凭啥陪你玩呢。话糙理不糙。
但凡我是有点追求的,考虑下品质,追加下预算,我也会适当考虑下供应商的利润空间,让他在他们赚钱的前提下,给我把服务支撑的事情落实明白了。
大家追求一个互利互信,长期合作,人家没钱赚,跟你也不可能客气,没空陪你瞎聊、帮你号脉、给你做业务规划和增值服务。
说的有些直白,但实际情况就这样。
这篇主打一个闲聊,如果觉得对您有所帮助,也很欢迎大家来聊聊。
-
企业架构4——业务架构之商业模式、价值链、业务模型
产品设计 2023-07-28在企业架构中,业务架构是企业整体业务活动的描述和组织方式。其中商业模式、价值链和业务模型是业务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同城配送为例子,阐述如何梳理一家公司/平台的全局业务模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 业务模型
模型:简单说就是为了模拟、演示、深入分析被研究对象而建造的一套有逻辑的体系,可能包含许多规则、协作机制、流程,用以表达一个事物的运行方式。
业务模型:服务于一家公司的核心商业模式而搭建的一套模型,这个模型能够说明这个商业的运作方式,当有input输入到这套模型之后,能够有output,让一家公司的业务具有规模化,并进行发展。大致如下图所示:
为了能够更简单清晰的说明业务模型,我们以一个笔者实际操作过的业务举例。
2. 商业模式
笔者之前做了一个同城众包模式配送的平台,商业模式为:商家或者或者个人在平台发货,平台拿到订单,通过一定规则,将订单分配为众包配送员,配送员去发货点取货,取完货之后,进行配送,最终进货物送到收货人手上。
我们再将商业模式进行拆解,画出商业画布。通过商业画布,对我们的用户群体是谁,满足用户什么需求,给用户提供什么服务和价值,通过什么渠道、方式去接触用户,重要的合作伙伴,成本,收益等就非常清晰了。
3. 价值链
我们以同城配送平台来举例说,同城配送平台除了解决基本配送服务以外,还解决了商家找配送员、运费支付的双方担保、配送人员路线导航等痛点问题,提高了业务的运作效率,降低了配送人员入门的门槛(没有导航之前,必须要对路线非常熟练,你才能高效的完成任务)。
从核心流程及核心价值链,我们可以看出,整个链条由两部分构成:
A、核心链条——产生增值的重要链条,获取收入的环节(核心价值链——是直接与企业向客户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相关的“业务活动”。)
B、实现业务收入的必须辅助机制(辅助价值链>是对<核心价值链>起到支持作用的增值活动)
上面说发货人的引入,发货人到平台发货,最终享受配送服务,这个链条是业务流转的基础,是实现收入的基础逻辑。
另一部分,比如要进行研发,要进行平台运营,要提供配单,运力调度等则是基础辅助业务。
则我们可以进一步说全局业务模型包括核心业务模型和支撑核心业务模型的其它辅助模型。
则我们可以进一步说全局业务模型包括核心业务模型和支撑核心业务模型的其它辅助模型。
4. 业务模型
1、核心业务模型(业务增长模型):如何获取目标用户(客户),达到业务目的(转化、留存),获得商业价值的流程(收益、流量)的模型。
2、支撑核心业务流程的辅助业务模型,比如:生产、供应链、交付。
3、两者的结合点就在资金与服务/商品/内容的交付及服务保障这个环节,这也搭建了一个业务的整体业务概要模型,如下图为绝大部分业务的整体概要模型。
一、如何梳理一家公司/平台的全局业务模型
我们还是以同城配送这个为例子进行介绍。
1. 先梳理业务增长模型
(1)发货客户增长模型
整个发货客户的增长模型,我们可以分为获客,激活转化,交易,客户留存(维护)几个大的环节,我们分析每个阶段需要做什么进行。
- 获客:可以通过线上、线下不同的渠道进行获客,线上线下又有不同的渠道,不同的渠道又要采取不同的措施,这里不展开说针对每个渠道的具体措施。
- 转化:通过日常的引流活动,促销,优惠券等方式,让用户去下单,进一步将用户根据用户自己的需求分流。比如用户如果是需要配送,那就去下配送单,如果用户需要别人帮买东西那就去下帮买单,如果用户需要别人帮忙办事则下代办单
- 交易:用户下单、支付之后,等待配送员上门,并将货物移交和配送员,配送员配送完成之后,会将送到消息给到发货方
- 客户维护:用户下单之后,可能因为服务的不满意而不继续使用,那么这个时候需要进行流失用户的召回,对于用户也需要建立用户激励体系,激励用户持续不断的使用服务。
对于不同的业务,其增长驱动略有不同,比如自己不做营销获客这一块,那么可以采用分销模式,则其获客,转化等可能就不是自己来做,也有可能是服务等外包。
但总的来说,需要梳理整个增长模型,这样才能清楚明白如何做增长,分析现存环节中的问题。
(2)配送员增长模型
配送平台提供服务的是配送员,且这些配送员与平台非直接雇佣关系,平台利用配送员来提供配送服务。要获得配送员的配送能力,也基本是:获客,激活转化,交易,客户留存(维护)几个大的环节,我们分析每个阶段需要做什么进行。
配送员获客:通过线上方式拉配送员,比如通过人才市场,天桥下面有很多蓝领人可以到这个地方去发传单,小区的配送员会在快递柜存放快递也可以到这个地方去。线上有配送员的QQ群,可以和一些快递行业的公众号合作,通过官网招募,各种蓝领招聘网站进行招募。
转化:通过在目标人群聚集的地方拉人之后,这些有意向的人群进行报名,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了解一些配送的规则,并进行考核,满足条件的人让他们入驻平台,则平台拥有了配送能力,可以进行配送业务了。
交易:配送人员提供配送服务,获取收益这是最根本的。则有订单的时候,根据订单的距离,配送人员表现等给配送人员指派订单,配送员根据订单信息拿货,进行配送,最终交货给收货人,平台根据配送金额进行核算将配送员的收益进行结算,则整个配送环节完成。
配送员维护:部分配送员可能因为各方面原因,会不再继续配送则需要进行一些召回措施,为了留住配送员在平台持续的进行配送,则需要对配送员进行激励。
(3)综合增长模型
我们通过上面的分析,获得发货客户和配送员的驱动模型,再把两个模型做结合,他们的交互点是,发货客户下单,配送员获得订单;配送员去发货方取货,并完成配送,两个模型之间的关联节点就清楚了。通过交互节点,完成支付、服务的提供与转移,如下图:
2. 再梳理辅助业务模型
我们进一步分析辅助模型,发货方要发货,需要到平台进行注册,发货;配送方也需要到平台注册,获取订单,进行导航等。则平台需要提供相关的注册、发单、调度、接单、资金服务,要对他们进行运营管理,要提供整套的平台系统。
(1)全局业务模型
我们将增长模型和辅助模型结合起来,那么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同城配送(众包模式)下的全局业务模型,从中我们就可以清晰的看到发货客户获客、转化、交易、维护是怎么做的;配送员获客、转化、交易、维护是怎么做的;他们都有哪些关键模块。我们也能清晰的看到,平台为了让业务顺利开展,需要做哪些具体的辅助业务,怎样来管理,管理哪些关键环节。
如下图:
-
做基金产品,一定要搞清 “TA系统 ” 是啥!
产品设计 2023-07-27在有关基金的工作中都需要涉及认购、申购等内容,并且需要熟悉各种有关的操作系统。本文作者就结合自己的基金相关工作经历对基金有关系统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工作。
前些天整理了三篇文章:“基金–认购那些事儿”、“基金-申购那些事儿” 和“基金-赎回那些事儿”。有些朋友在问认购、申购和赎回同那些系统有交互,交互的系统挺多的,如:客户管理系统、撮合系统、支付系统、资金管理系统、风控系统、TA系统和基金销售系统等。
结合自己平时在工作中了解基金TA系统关知识,资料来源于工作总结和网络。重点聊聊TA系统,一起揭密它。
将从TA系统定义;TA系统分类;自建TA、分TA的必要性;TA系统具体处理的业务、和销售系统的关系;直销和代销;账户体系;基金账号开户、增开和登记其它TA基金账号。一点一点的切入,一块一块的展开,以便大家从入门逐渐到精通。
一、TA系统定义
TA:Transfer Agent 缩写,通常称成“登记过户”。开放式基金登记过户(TA)系统是基金的登记过户系统。
其功能涵盖了基金交易业务的各个环节,包括账户业务处理,如投资者开户、修改账户资料、挂失/解挂等;日常交易业务处理,如认购、申购(一般申购和定期定额)、赎回(一般赎回、指定赎回、预约赎回等)、转托管、基金转换等;特殊业务处理,如非交易过户、账户冻结/解冻等;分红业务处理,如现金分红和红利再投资。
同时TA系统还承担着整个基金交易系统管理和维护,如岗位管理、柜员管理、基金信息管理、公告信息管理、销售网点管理、系统维护日志管理、查询统计功能等。
二、TA系统分类
TA系统分为中登TA、自建TA、中登分TA。“自建TA”、“分TA”目前都是相对于“中登TA”的概念。
和自建TA对应的是中登TA,顾名思义是中国登记结算公司建立运营的,其中下放在各个基金公司的端口称为分TA。该系统的注册登记、结算都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
1. 中登TA
2002年8月,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登记过户系统依托了中国结算沪、深分公司现有证券账户资源、资金交收平台网络通讯资源,形成了集成登记过户、基金交易、资金清算的统一业务平台。
整个中央登记开放式基金业务系统由登记过户系统、清算汇总子系统、资金交收子系统及通讯系统构成。
整个系统具有以下特点及优势:
(1)集成广泛的销售网络:利用现有的证券结算通讯网络,将全国各券商的证券营业部网点都可以作为开放式基金的代理销售网点,使得开放式基金的销售渠道更加全面。
当前,开放式基金的销售主要依赖于商业银行的网点,中央登记结算公司也一直致力推动制定与各大银行间的数据接口标准,主动的将原有的基于dbf格式的数据接口升级为支持证监会标准的文件接口。大大的促进了中央登记过户系统与银行系统间的业务数据交换,加快了更广泛销售网络的建设。
(2)统一的资金清算平台:依靠现有的证券业务资金结算体制和现有的资金划拨通道,为开放式基金业务提供成熟稳定,方便快捷的资金法人结算服务。整个结算系统已经广为业务参与各方熟悉和接纳,可以保证开放式基金资金清算迅速、顺利地开展。
(3)丰富的账户资源:现有的七千多万沪、深证券账户持有者,在投资开放式基金时只需要进行基金账户注册就可以完成,无需专门开户。使基金管理公司可以掌握更多的账户资源。
(4)统一的份额登记中心:所有投资者的份额都可以登记在中央登记结算中心,使得基金管理公司不必为重要的份额数据信息建立数据备份中心,从而减小了投资,节省了社会资源。
中国结算TA系统的主要特点有:
- 统一接入模式。基金公司仅需与中国结算系统进行数据交换,便可以实现与所有接入中国结算系统的代销渠道的连接。
- 统一账户模式。利用现有沪、深证券账户资源,适应证券市场投资者的交易习惯,允许7000万证券账户持有者直接使用其证券账户进行开放式基金交易,实现“一卡通”式服务。
- 集中TA模式。由于只有一个处理点,可以处理复杂的业务规则,有利于全面管理投资人账户(如方便投资人管理、对收费做递延处理等),提升清算交收效率,能更好地适应将来对开放式基金交易环节与分红环节的征税的处理。
- 中国结算作为专门从事证券登记结算业务的中介机构,可以为开放式基金的运作提供专业化管理,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高效;有利于降低全行业成本,减少基金系统多元化所带来的资源浪费,提高市场效率。
- 采用中国结算TA系统可以更好的为新产品提供后台服务支持,如LOF、封闭转开放等。
2. 分TA
因为一些现实原因(业务类型、清算效率等)导致“中登TA”不能独立完成所有业务合作机构的TA清算业务。所以具备资质的资产管理人(通常就是基金公司、证券资管部门、银行等),在借助“中登TA”进行产品管理时,需要额外购买一套“分TA”系统和“中登TA”合作完成每天的清算业务。
“中登TA”和“分TA”合作清算是一套非常复杂的业务流程,对时效、准确度等的要求那是相当高的。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要在中登TA登记的,所以就有了“自建TA”。
3. 自TA
“自建TA”也就是自己建设的一套登记过户系统,登记过户系统所具备的功能都将在这套“自建TA”里完成,在做业务清算的时候也就不需要和中登公司再做交互。
自建TA是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自己建立运营的TA系统,负责自己产品的登记结算业务。自建 TA 的份额注册登记、结算都是在基金公司自己这边。现在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采用自建TA,在产品结算等各方面相较于中登TA都是较为方便的。
4. 自建TA和分TA的必要性
如果产品的销售不在中登进行结算,是可以不接入中登TA的。比如当前的私募,基本上都只有自建TA,即便是把TA业务交给第三方做,第三方也是用的自建TA模式。
但如果涉及到场内结算的产品,比如ETF基金、LOF基金,前者只能在场内交易,后者既可以在场内也可以在场外交易,但只要是涉及场内清算交收的基金产品,就只能注册在中登 TA 里进行处理。所以自建 TA 系统目前适用的产品主要限于场外开放式基金。
一般来说,公募基金公司都会建两个 TA ,即自建 TA 和中登分TA,而私募基金则只有自建TA 。
注:目前市面上有恒生电子、金证股份、顶点股份、长亮科技等公司提供TA系统软件开发,但恒生电子是国内最大的TA系统软件供应商,市场占比最大。
5. TA系统具体处理的业务、和销售系统的关系
主要分为账户、交易、产品、其它业务等四类业务。
账户业务包括投资者开户、销户、客户资料修改、账户登记等,主要处理的是投资人身份相关的信息。
交易业务则比较直观,有一些日常交易业务处理,如认购、申购(包括定期定额)、赎回、转托管、基金转换等;特殊业务处理,如非交易过户、账户冻结/解冻、份额冻结/解冻、份额强增强减等;分红业务处理,如现金分红、红利再投资、分红方式变更等。
产品业务则覆盖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主要有产品成立、发行失败、产品清盘等。
从功能上看,似乎TA系统处理的业务是涵盖了销售业务的,那为什么还需要有独立的销售系统呢?
这主要是因为TA系统是一个把外界业务数据集中起来进行管理的一个模式,然而销售网点又是分散的,因此需要一套分散式的业务系统去配合,也就是销售系统。
销售系统相当于TA系统伸到各个销售网点的触手,接收投资人的业务申请并发送给TA系统,申请包括账户开户、登记、认购、申购、基金转换、赎回等。
6. 直销和代销
基金直销系统:是基金公司自己的基金销售系统,只能销售该基金公司的基金产品,具有局限性。
代销系统:第三方基金销售机构可以与多家基金公司签署相关的代销协议,并与TA系统进行联通测试后,即可上线多种产品供消费者选择。
7. 账户体系
基金账户和交易账户存在一对多、多对一的情况:
- 一个交易账户对应多个基金账户:投资者在同一个销售机构购买多个基金公司的基金,投资者在这个销售机构就会有多个基金公司的基金账户,但是只有一个交易账户(销售系统的角度)。
- 一个基金账户对应多个交易账户:投资者在多个销售网点购买同一个基金(TA系统的角度)。
8. 基金账号开户、增开、登记其它TA基金账号
(1)基金账号开户
登记人根据投资人的申请,依据相关规则为投资人设立基金账户,分配唯一的基金账户,用于以后的基金交易。 在销售商,一般同时需要设立基金交易账户。
投资者在参与开放式基金认购、申购、赎回之前必须到基金管理公司在各地的直销或代销网点开立基金账户。
(2)基金登记
投资人已开立基金账户,要在其他销售机构基金交易,需要在其它销售商进行账户登记。
(3)增开、登记其它TA基金账号
投资者在本销售机构开通了某个TA的基金账号,有需求买其它TA旗下的产品,首先要增开该TA基金账号才能基金交易。
投资者在本销售机构开通了某个TA的基金账号,有需求买其它TA旗下的产品并且在其它销售机构已经开通了该TA的基金账号,只需要拿着基金账号登记去登记即可。
一个投资人一个基金账号同时开设了很多交易账号。每个交易账号有自己的资金方式,份额分别托管(增加银行卡)。
参考资料:
《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证券登记规则》
《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证券账户业务指南》
《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分公司交易型开放式基金登记结算业务指南(2022年12月修订)》
-
智能硬件产品价格策略模型(1)——明确战略意图
产品设计 2023-07-27在智能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下,智能硬件产品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涌现在市场上,而对于企业而言,如何制定正确的产品定价让很多公司都头疼。本文将探讨智能硬件产品定价的艺术,助您找到平衡点。
如何制定一个合适的产品定价策略?在智能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智能硬件产品正以惊人的速度涌现在市场上。然而,对于企业而言,制定合适的产品定价策略一直以来都是让很多公司头疼的问题,新兴起的智能产品更甚。
相比于传统商品而言,智能产品发展历史较短、市场不稳定。过高的定价可能限制了市场空间和竞争性,而追求“薄利多销”则可能导致入不敷出。
本文将探讨智能硬件产品定价的艺术,助您找到平衡点。
01 智能硬件产品价格策略模型
下面是我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的硬件产品价格策略模型:
①确定需求
明确产品的战略意图及收入模式。
②评估成本
在制定定价策略时,定价不应忽略企业的成本和盈利能力。综合考虑制造成本、运营成本、销售成本以及所需的利润率,确保产品价格能够覆盖成本并实现可持续的盈利。过高的定价可能让产品无法接受,而过低的定价则可能导致企业亏损。
③选择定价方法
了解顾客对产品的价值认知和支付意愿,确定价格敏感度。聪明的经营者会强调产品或服务的独特价值,而非仅仅关注成本或竞争对手的定价,定价不仅仅是交易的开始,还包括了售后服务与增值。
④产品定价策略
定价决策包含多因素阐述,是一个重要的商业决策,需要经过审批程序,审批程序可以涉及多个层级,以确保定价决策得到充分的审核和认可。
⑤产品调价策略
智能硬件产品市场变化迅速,采用动态调价的方法,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及时调整价格,可以使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和提高竞争力。
在产品定价过程中,不同职位角色可能有不同的关注点,看待定价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同。
1. “砖家” – 关注竞品,简单定价
基于竞品确定价格反推工艺; 基于定位确定工艺,得出价格关注市场上的竞争产品,通过研究竞争对手的定价策略来确定自己产品的价格,或者根据产品的定位和特性来简单确定价格,快速上市。
2. “经理” – 经营意识,成本测算
直接成本,间接成本测算注重产品的经营和盈利能力,进行详细的成本测算,包括直接成本(原材料、人工成本等)和间接成本(运营费用、管理费用等)。基于成本测算结果来确定合理的产品定价,确保产品销售能够覆盖成本并实现盈利。
3. “CEO” – 高瞻远瞩,战略布局
商业模式+战略意图作为公司高层领导,CEO关注的是公司的整体商业模式和战略意图。他们会考虑产品定价如何与公司的战略目标和市场布局相匹配。CEO可能会在定价策略中融入整体的商业模式,以确保产品定价符合公司长期发展战略。
4. “产品总监” – 专家权力,科学方法
价格测算方法 ,营销策略叠加使用更科学的方法来确定产品定价。这包括利用定价测算方法,根据市场调研和竞争情况,结合产品特性和目标用户的需求来制定定价策略。同时,还会考虑如何将营销策略与定价策略相叠加,以实现更好的市场表现。
总体而言,产品定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层面的考虑。
02 确定战略意图
产品定价的核心是能够达成公司的战略目标,达成目标的基础要做到定价策略和自身能力相匹配。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聪明的经营者深知价格不仅仅是数字,而是一项关键战略工具,用于创造和捕获顾客价值。定价决策直接影响着公司的盈亏底线,并在创造顾客利益、建立顾客关系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免费模式:蓄客 公益 公共
举例①0元试用:
通过免费提供硬件产品,企业可以快速吸引大量用户。
这些用户可能是因为免费而尝试使用产品,从而建立了用户基础。这为企业后续的盈利和市场份额扩展奠定了基础。
举例②公益:
携程亲子园虐童案事件发生时,当即我们就赠送了一批看护智能摄像头给幼儿园方便家长随时查看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当用户通过免费产品获得价值时,他们更可能在社交媒体或朋友圈中传播积极的口碑,从而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
举例③服务:
360公司曾与滴滴达成合作,为保障司乘安全及专车服务质量,360将为滴滴免费安装行车记录仪。滴滴业务近年来先后发生了数起性质恶劣的案件,其乘坐的安全性遭到了社会的广泛质疑和指责。
滴滴曾举措强制司机交599元押金安装视频记录仪,否则不派单,在安装之前都有明确的说明,而且在你退出的时候,押金是可以退还的。安装视频记录仪是出入安全的考虑,而且对于解决纠纷是一个比较方便快捷的取证渠道。
2. 补贴圈地:标杆 圈地 现金流智能生态
举例①生态体验:
传统硬件公司只是将产品销售给用户,要保持持续联系的难度或成本较大。这在智慧物联时代下将改善,某一产品作为连接其他产品的生态家族成员之一,向用户提供【生态体验】。
确定你的生态系统成员,问问自己,”还有谁会从我们的产品中受益?” 比如我所从事过的智能手表行业,硬件本身或许利润不高,但可配合推出相应的体检、医疗问诊和保险业务。
“Zepp健康管理服务”可以快速帮助代理人树立健康管理属性,增强与客户间的互动粘性。结合华米科技在心脏健康管理方面的积累打造的心血管专病就医服务,也能为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保障。
2021年7月,华米科技通过与德华安顾人寿合作,在业内率先推出基于智能可穿戴技术和健康管理服务的健康险产品“巴纳德尊享健康版”,实现了方案落地。
举例②硬件收入+云服务收入+配件收入:
增加的成本能对应到价值之上:往往伴随着商业模式的变革。比如我带过的产品联想(Lenovo)1080P云台高清智能网络摄像头RC3故宫文创款,除硬件产品销售利润外,运营稳定情况下,还有10%以上的云存储收入占比,同时还能搭售存储卡等配件销售。
举例③引流圈地:
智能硬件产品的引流款是指企业推出的低价(甚至免费)、高性价比的产品,旨在吸引更多消费者进入其生态系统,并为后续高端产品的销售积累用户基础。这些引流款通常定价较低,但功能和体验依然可靠,为用户提供良好的使用体验。
智慧联想平台是联想生态APP,专注于推广和服务于联想智能硬件及其生态链产品。联想智能摄像头作为智能硬件产品的代表之一,为智慧联想发挥了重要的引流作用,吸引了更多用户进入联想生态系统。智能摄像头日活占智慧联想日活的60%+ (高频的产品),入口级产品。
举例④流量品+利润品:
是通过“二段收费”,将商品的成本进行了转移。二段收费的本质,其实也是“流量品+利润品”。只是我们讲“免费经济”时,更多是指“我向你免费,然后向另一个人收费”,也就是你常听说的“羊毛出在猪身上,让狗买单”。比如百度,我为你免费提供搜索服务,但是向广告主收费。而“流量品+利润品”,通常是指“这个商品便宜,但是那个商品贵”,是向同一个人收费,你也可以理解为“羊毛出在羊身上”。
比如我带过的一条百万量级的Bip产品线操盘,相较于上一代实现产品线销量增长 140%,Bip线 是25-50美金价位段入门线手表,是华米手表业务必须要守住的基本盘;年轻用户运营阵地;就属于流量款产品。
3. 盈利创收:财年周期产品矩阵智能闭环
举例①智能闭环:
智能闭环包含动态数据化、场景系统化、商业逻辑算法化以及交付服务化。特斯拉为例,车辆行驶中每分每秒都在收集数据,做动态数据化的事情,比如精细路况数据,车主开车时候的动作习惯,车自身配件的协同数据等。
场景系统化,学习车主的驾车习惯,让用户开车更省力更上瘾。
逻辑算法化,让车辆的3万个零部件协同起来。
交付服务化,特斯拉自动驾驶的一个升级包,要4万多人民币,买了,你就在特斯拉的服务里,OTA 空中软件升级使 Tesla 车辆可以不断改善各项功能。与此同时,远程诊断和上门维修服务也使用户不必频繁到访服务中心。在少数需要到店维修的情况下,维修技师也会快速流畅完成服务,可能只需等待一杯咖啡的时间。
举例②产品矩阵结构:
若产品结构过于单一、产品组合之间的流量转化非常差,则需补全产品线,让精准流量可以得到有效转化。
从业务布局的角度,家用智能摄像机产品协同智能门锁、智能门铃等产品形成家庭安防需求闭环,协同争取大盘份额,同时还可以联动捆绑销售。
举例③财年周期目标:
财年周期和产品矩阵也是操盘手要关注的。在财年周期内,企业通常会对产品的销售和盈利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产品矩阵可以帮助企业更清晰地了解各个产品在市场上的表现,包括销售额、市场份额、毛利率等,从而对产品的贡献和盈利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财年周期也是企业进行产品规划和战略调整的重要时间节点。在财年结束时,企业可能会根据产品的表现和市场需求来调整产品矩阵,决定是否加大某些产品的投入,推出新的产品或淘汰不符合战略定位的产品。
03 小结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智慧经营者深谙定价策略在创造和捕获顾客价值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合理的定价策略,企业可以创造与产品或服务相匹配的价值。价格不仅仅是交易的数字,而是一种战略工具,用智慧运用,定能为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优势,建立良好的顾客关系,实现长期的盈利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