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跳出“客户信用风控”看“风控”

    产品设计 2023-07-25

    风控是企业管理和发展中的重要一环,那我们应该如何做好风控呢?作者通过案例分析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关于如何做好风控的阐述,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工作。

    在最近的一份工作中,负责过某物流公司的客户信用风控业务产品,出于总结与更新认知的目标,在总结“客户信用风控”的同时,并跳出“客户信用风控”看“风控”。

    一、C物流公司客户信用风控

    1. 业务背景

    C物流公司的服务对象主要为B端客户。

    在与客户的合作过程中,公司与客户之间的运费结算方式主要采取现结和定期结的方式进行运费的结算:

    • 现结:即一票一结,在每票运单取货或送达时,由寄方或收方即时支付运费。
    • 定期结:即客户按合同约定的付款日期,支付对应账期的运费。这种结算方式,类似于信用卡的账单结算方式,在很多行业中都有被应用。例如:在6月5日,支付对应账期(5月1日-5月30日)的运费。

    在定期结算的合作模式中,客户可能由于信用、资金周转问题、经营不善等主观和客观的因素,不能按照合同规定的时间和方式支付运费,因而产生公司带来经济损失和财务风险。

    因此,针对以上业务风险,需要采取相应风控手段来减少或者消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减少风险发生时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程度的保护业务经营的成果。

    2. 客户信用风控产品架构

    C物流公司的业务中,客户信用风控主要是针对合作客户可能存在的账单逾期或拒付等风险进行的预防与管控,其产品架构主要包括数据层、规则层和应用层。

    (1)数据层:在客户信用风控业务中,要知道哪些客户可能会存在风险,就需要依赖数据对客户进行风险评估和分析,这些数据主要包括自有数据和三方数据。在客户信用风控产品架构中,数据层是基础、核心部分,通过对数据的管理,为上层的规则层、应用层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从而进行客户信用风险评估和管理。

    在数据层中,具体的数据范围取决于需要识别哪些风险类型或从哪些维度去识别客户风险。

    例如,如果要识别客户是否存在历史违约行为,就需要从自有的历史交易数据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分析;若果要判断企业是否存在经营合规风险,则需要通过第三方的工商、法务纠纷等数据进行分析。

    在确认数据层的数据范围之后,需要对数据进行规整和清洗,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这一过程通常被称为数据仓建设,包括数据抽取、转换和加载等。通过数据仓库的建设,可以实现数据的集中存储和管理,方便后续的数据分析和挖掘。

    举个例子:在C物流公司的业务中,客户信息评分的计算就需要依赖自有数据和三方数据来计算。

    自有数据包括客户基础数据、交易数据、账单履约数据等,三方数据包括企业征信数据(如信用报告和评级)、工商数据(包括注册资本、经营范围等)和法律诉讼数据(如涉及的法律诉讼记录)等。

    客户信息评分初始分数为100分,并根据特定规则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客户的相关数据一旦触发扣分项或加分项,则按既定规则更新客户信用分。

    (2)规则层:在客户信用风控产品架构中,规则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根据预设的规则和条件,对输入的数据进行计算、处理,以满足应用层风控业务的需求。

    举个例子:在事前风控环节中,业务需要通过客户信用评分来判断客户信用情况。在这个业务场景里面,如果让业务人员自行通过基础数据进行客户信用评分,那计算过程是复杂的、结果可能是失准的。

    因此,有了数据之后,产品需要基于业务规则,抽象分析信用评分的计算规则与相应变量,然后通过规则层对这些规则与变量进行管理,并输出应用层所需的结果,为应用层业务需求提供必要的支持。

    在客户信用风控业务中,除了上述案例中的信用评分计算规则的管理,还有很多其他的规则需要管理。例如,数据监控规则、风险预警规则、风险处置规则等。

    (3)应用层:对于业务人员而言,数据与规则是无法直接被业务人员应用于具体风控业务场景中的,在具体风控业务场景中,业务人员需要依赖具体的风控应用工具来实现具体的风控需求。

    应用层是客户信用风控产品架构中面向业务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为用户提供基于需求构建的风控功能和服务,用于实现具体的风控业务需求。

    这些功能和服务分别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风控工具,例如:事前风控中客户准入的信用审核工具,事中风控中对于用户交易的监控与预警工具等。

    二、风控的基础流程、四大策略与三个阶段

    1. 风控的基础流程

    在实践中,主体情况、风险因素、技术、环境等因素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风险的性质和影响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风险管理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迭代、循环的过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主要流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选择风控策略、风控效果评价

    (1)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指通过流程分析、数据分析、经验判断等方法,去发现并识别业务中潜在的风险因素,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

    举个例子:以C物流公司的业务为例,在客户信用风控中,首先需要对业务流程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确定可能存在风险的环节;其次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客户数据,识别哪些客户可能存在违约、逾期付款等风险行为。

    (2)风险估测:风险估测是指对已经识别的风险事件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评估和预测,其目的在于,估测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与影响程度,以便更好地了解风险的大小和重要性。

    举个例子:以C物流公司的业务为例,可以通过信用评分等级和交易情况,去估测某个客户发生信用风险的概率与损失程度。

    (3)风险评价:通过风险识别与风险估测,识别并估测了业务中哪些环节、哪些对象可能会触发风险事件,以及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与影响程度。

    在此基础上,最终采取什么样的风控策略,还需要在风险识别与风险估测的结果上,综合风险事件中相关利益方的情况,对风险事件做一个“评价”,得出风险事件的可控性和可接受性等结论,为后续的决策和控制提供依据。

    举个例子:在C物流公司的业务中,A客户发生了账单逾期事件,在风险评价时根据A客户过去的付款行为、逾期账单金额、逾期金额对公司的影响等因素的综合考虑,最终决定对A客户账单逾期事件暂时采取风险保留措施。

    (4)选择风控策略:“风险”一词虽然可怕,但并不是所有的风险事件都需要避而远之的。在实际风控业务中,针对不同的风险事件,应根据风险评价结果选择适当的风险管理方法,具体包括:风险回避、风险保留、损失控制、风险转移等。

    举个例子:在C物流公司的业务中,在对客户进行信用审核,发现客户风险等级极高,业务人员选择将客户审核为“失信客户”来回避风险。

    (5)风控效果评价:风险因素是动态发展的、风险评价结果可能有偏差、风险管理措施可能无效……等,基于以上种种因素,在风控业务中,应该定期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损失程度、风控措施有效性等方面对已经实施的风控措施进行评估和分析,了解其实际效果,并进行相应的优化。

    举个例子:在C物流公司的业务中,通过定期的风险控制效果评价,发现采取风险回避策略,虽然很大程度的减少了风险事件的发生,但导致了部分客户的流失,针对该问题,公司对风险回避策略进行调整,减少误伤客户的情况。

    2. 风控的四大策略

    (1)风险回避:风险回避是指主体结合风险事件情况与自身情况,有意地避免或减少可能触发风险事件的因素,对可能存在的一切风险采取回避的态度。

    风险回避策略虽然可以有效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但也会因为对风险的盲目回避而导致放弃某些可能带来收益的合作机会,是一种消极的风险管理策略。因此,主体在选择风控策略时要基于风险评价结果,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选择适当的风控策略。

    举个例子:在C物流公司的业务中,风险等级高的客户,可能会存在给公司带来损失的风险,但如果公司对此类客户一律采取限制回避的措施,则会因当下风险因素在未来发生变化而错失合作机会。

    (2)损失控制:损失控制是指在风险无法完全避免或虽然存在风险,但仍有利可图的情况下,不消极的回避风险,而是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前提下,采取措施限制风险事件的发生或减轻风险事件的影响,以保护主体的利益。

    在损失控制策略中,风险与收益共存,如收益大于风险影响,则措施是有效的,但如果风险的影响大于收益,则措施是无效的,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风险管理策略。

    举个例子:在C物流公司的业务中,某客户风险等级较高,采用限制交易额度或预付费用的措施,去控制风险客户触发风险事件时的损失。

    (3)风险保留:风险保留是指在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可接受时,不对某些风险采取回避、控制或转移的措施,而是选择自行承担其可能带来的损失。

    举个例子:在C物流公司的业务中,某客户发生了账单逾期,在客户风险等级较好,且过去履约情况叫好的情况下,公司采取监控客户履约行为的措施,在保留逾期账单的情况下继续与客户合作。

    (4)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指在风险事件对主体造成的影响比较严重的情况下,主体可以通过购买保险、签订合同分担责任等方式将部分或全部风险转移给第三方。

    举个例子:在C物流公司的业务中,部分客户风险等级高,且交易金额大,一旦发生违约风险,则公司会承当较大损失,因此公司通过与保险公司合作,购买相应的保险服务,当风险事件发生时,通过保险手段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

    3. 风控的三个阶段

    在亡羊补牢的故事里,邻居第一次提醒他狼偷了羊的时候,主人因为羊已经损失了,就没有及时修补羊圈,直到发生第二次狼偷羊的时候,主人才修补羊圈。

    “亡羊补牢,为时已晚”,这个故事背后的道理,放在风控里面同样适用,我们不能等风险发生之后才被动的或被迫的采取措施,对于风险的管理需要有前瞻性和全局性,应在风险发生的前、中、后分别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以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和防范。

    (1)事前风控:主要目标是通过前置风险约束规则和监控手段,尽可能在事前帮助主体及时地筛选出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和避免风险的产生。

    举个例子:在C物流公司的业务中,在与客户正式合作前,公司可以利用信用评分结果来判断客户的潜在风险,以决策是否与客户开展合作。

    (2)事中风控:主要目标是通过规则监控和预先设定的触发条件,在业务进行过程中或风险发生的关键时刻,快速定位和分析风险,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来解决问题,并尽可能减少损失。

    举个例子:在C物流公司的业务中,当客户发生逾期的时候,公司可以利用催收、中止合作等手段,遏制风险蔓延减少损失。

    (3)事后风控:事后风控的主要目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已经发生的风险事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止损或挽损。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对风险事件的追溯、分析,对风险管理策略进行复盘总结和完善,以提高整体风险管理水平。

    举个例子:在C物流公司的业务中,当客户发生账单逾期的时候,公司可以利用催收、中止合作等手段,遏制风险蔓延减少损失。但是如果这些措施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就需要对已发生的风险事件与措施进行反思和复盘总结,找出问题所在,并及时改进。

    三、跳出”客户信用风控”看”风控”

    在与风控领域的某位KOL交流时,他说我做的客户信用风控算是企业内控与互联网场景里面的风控不是一回事,不同风险类型实施方法完全不一样。

    基于这个观点,我结合自己在客户信用风控方面的经验,对互联网场景中的营销风控、内容风控、账号风控、游戏行为风控、信贷风控等不同类型的风控进行了研究与思考。

    个人认为,从字面上理解,无论是什么风险类型,风控本质上都是主体对风险的预防与管理,目的都是减少或避免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与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

    例如:在内容社交平台中,用户可能会在平台中发布敏感、违禁、色情、暴恐、辱骂、广告导流等违规内容,这些内容可能会引发合规风险,针对该风险,平台可以采用敏感词监控、内容审核、举报机制等措施来减少或避免违规内容对平台造成的影响。

    该案例与C公司物流公司客户信用风控相比,两者有不同的业务流程以及不同的风险因素,在风制方法与手段也存在明显差异,但是其背后的基本流程、基本策略、风控阶段等核心思想是共通的。

  • 关于让用户等待这件“小事”

    产品设计 2023-07-25

    自互联网诞生以来,我们的网速一直在进步,但对于用户而言,经常会需要等待系统加载过程完成,若等待的体验没有处理好,产品很难迎来好口碑。本文对常见的几个等待场景,看看如何处理用户等待这件“小事”。

    下图是从1990年代到未来6G时代的一个网速变化,可以看到,自互联网诞生以来,我们的网速一直在飞速提升。然而,现实给用户感受到的网速却并没有那么快 —— 用户经常会需要等待系统加载过程完成。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 系统的服务器对外带宽比较小:云厂商的带宽资源是一种稀缺资源,因此带宽越大费用越高。从运营成本考虑,不会选择过大的带宽。除了那些视频类的服务器之外,大部分业务系统,尤其是SaaS系统的服务器对外带宽都不高。
    2. 服务端应用处理业务的时间比较久:服务端需要从数据库读取或写入数据,通常数据库数据量越大,读取或写入数据的时间就越久。
    3. 用户网络带宽不足:用户端的网络带宽不足同样会影响实际的系统加载快慢。

    现在看来,这种情况还会持续很长时间。如果等待过程体验不好,对于新用户,很可能会直接放弃;而老用户,则会被每天等待的过程弄得心烦气躁,产品自然也很难赢得好的口碑。因此产品设计时就需要考虑如何让用户等待的过程没那么糟糕,如果能够带来一点愉悦感那就更好了。本篇我们就对常见的几个等待场景,看看如何处理用户等待这件“小事”。

    一、提交过程

    提交表单(包括添加、修改)是SaaS产品用户频次最高的操作,我们经常会发现设计得不好的提交过程会出现下面这种情况。

    用户点击提交后没有提交过程指示,用户不知道自己提交了没有,细心的用户会回列表去看一下确认,缺乏耐心的用户则要不直接再次点击提交,甚至是多次提交。结果产生重复数据,用户不得不进行删除操作。

    比如下面的动图里,可以看到,点击提交按钮后没有任何反馈,如果等待时间稍微长一点,用户就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没点上,然后就会重复点击提交。

    这里其实就是违反了尼尔森十大交互原则中的“可见性原则”,没有给用户的操作及时有效、看得见的反馈。怎么样算是一个比较好的提交过程体验呢,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这是我们之前拆解的SageHR的手机端提交的过程,他们在等待的过程中,给出了一个有趣的动画,让整个等待过程更加愉悦。同时,在操作成功后给出了明确的文案告知用户操作已经完成。这就是一种愉悦的用户体验。

    二、页面加载过程

    在体验一些设计非常糟糕的产品时,我们经常会遇到下面两种情况:

    1. 进入新页面后,整个平面都是白的,没有任何提示,也不知道是网络问题还是软件出了故障。
    2. 页面有图片时,在图片没有加载出来前,图片的位置是一片空白。

    对于进入新页面的加载过程,最简单的提示就是给一个“加载中”的动画提示,告诉用户当前正在加载。更好的体验是给出有趣的动画加载过程,比如下面这种,碰到加载慢的时候,看个3-5秒也不会觉得无聊。

    也有一些结合产品自身特色的加载动画,比如网易云音乐的加载动画用的是一个播放频谱振荡的效果。

    对于有图片加载的情形,基础的体验是给出一个占位图片,让用户能够在加载前就知道这个区域会是一张图片。当然,用骨架屏的加载指示体验会更好,用户一看到骨架屏就知道加载后的界面大致布局。比如从美团进入到外卖频道就使用了骨架屏的加载指示方式。

    三、下载与导出过程

    在Web端,通常文件的下载都是直接交给浏览器处理,也就是下面这种效果。所以PC端文件下载体验基本都是一致的。

    对于移动端来说,下载过程需要自己控制,因此给出下载进度指示是非常必要的。通常会使用进度条的方式指示文件的下载进度。

    实际上,影响下载体验更多的不是下载过程,而是我们准备下载文件的过程有时候也会比较久,典型的就是SaaS产品的导出的过程。当涉及得数据比较多的时候,往往会需要较长的时间。我曾经见过一个糟糕的设计是,用户点击下载后,整个处理数据的过程会超过30秒,而且用户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关闭当前页面,一直得等着。即便是一个耗时久的操作,如果让用户等待超过了10秒,用户也是难以忍耐的。然而,有时候确实处理数据耗时就是需要很久,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就要引入异步处理机制了。

    异步处理机制其实将导出行为和导出结果分开,用户进行了导出操作后,不需要等待导出结果,而是可以先去处理别的工作。然后,随时可以到导出结果处理任务中查看数据是否导出。整个逻辑如下图所示。

    异步处理过程,影响体验的一个关键环节是用户如何知道导出已经完成。简单的做法是给每个人一个导出任务列表入口,然后用户自己去查。这种方式的话,用户可能经常需要刷新来看导出是否完成。

    实际上,这种体验还不够好,更好的方式是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导出操作完成后主动通知用户。比如通过App推送消息、邮件、钉钉消息、微信模板消息、短信提醒等方式进行提醒。具体哪种方式,取决于哪种方式能够让用户更方便及时地得到反馈。这样的话,用户可以自己主动去导出任务列表查看,也可以等待系统的导出成功通知。

    总结

    我自己曾经遇到过很多产品,打开第一个界面就想放弃,原因就是加载的时候给一个空白屏幕,碰到网络不好干脆一直处于这种状态,用户没法知道当前的状态,体验非常糟糕。这种产品往往是产品设计时没有注重细节导致的、或者是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大家网络都会像在办公室里那样快。

    实际上,加载过程的交互体验我们只需要和UI/UX、开发人员约定好我们列举的这些场景,统一加载过程的指示就能够避免这种问题了。“用户等待”对产品设计看似是一件小事,但对用户体验来说,却是一件大事 — 因为他们每天都会遇到几十上百次的加载过程。

  • 基金“认购”那些事儿

    产品设计 2023-07-25

    在基金的相关业务中,“认购”这一术语其实常常出现,那么,你是否对这一术语有一定了解?本篇文章里,作者就从认购定义、认购程序、认购业务规则等方面,对这一常用术语进行了解析,一起来看看吧。

    整理了一篇“一文搞懂20个基金常用术语”,其实基金常用术语永不只20个,后面我将继续整理1~2篇的文章,掰开了揉碎了呈现出来,但此篇文章我们重点聊聊基金常用术语之“认购”。

    我将从认购定义、认购程序、认购业务规则、认购费计算公式等、一点一点的切入,一块一块的展开,以便大家从入门逐渐到精通。

    一、认购定义

    度娘定义:基金认购是指投资者在开放式基金募集期间、基金尚未成立时购买基金份额的过程。通常认购价为基金份额面值(1元/份)加上一定的销售费用,投资者认购基金应在基金销售点填写认购申请书,交付认购款项。

    通俗定义:投资者在开放式基金募集期间,通过基金代理人向基金管理人申请购买基金份额的行为。

    二、认购程序

    投资者参与认购分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办理开户即开通基金账号和交易账号

    分个人投资者开户和机构投资者开户(都需准备各项资料)。

    第二步:认购

    分个人投资者认购和机构投资者认购(具体认购不作介绍,有不同可找我私聊)。

    第三步:确认

    投资者可以在基金成立之后向各基金销售机构咨询认购结果,并且也可以到各基金销售网点打印成交确认单;此外,基金管理人将在基金成立之后按预留地址将《客户信息确认书》和《交易确认书》邮寄给投资者。

    三、认购阶段

    认购分为两个阶段,认购期和认购结束。

    认购期主要对投资者的认购行为进行确认。

    认购结束主要是根据确认的认购申请,进行比例配售,并计算份额和完成份额过户的处理。

    四、认购业务规则

    1.认购期规则

    投资者发起认购申请,必须已经开立了基金账号,并在发起交易的代理人处做过账户登记,认购期间,只对交易的行为进行确认,只计算确认金额,不计算确认份额和交易费,已经成立或者终止的基金,不接受认购申请,只允许认购发行期的基金。首次投资的认购申请,申请金额必须大于首次投资的金额;追加投资的认购申请,申请金额必须到大于追加投资的金额。

    2. 认购结束规则

    基金发行结束之后,根据发行情况,决定是否发行成功。如发行成功,发行期利息归基金资产或者折算成份额归投资者;如发行失败,发行期认购金额连同利息一同退还给投资者。

    发行方式有两种:

    1. 先到先得的末日比例配售;
    2. 全程比例配售。

    发行成功,计算出投资者的认购费用,以及认购的确认份额,增加投资者的份额余额。

    前收费基金:认购费用支持价内法和价外法,并根据和销售商签订的分成协议,计算销售代理人费用。

    后收费基金:不收取认购费,但需计算销售代理人代理费,这部分费用由管理人垫付。

    五、认购费计算公式

    认购确认金额计算方法:

    1. 认购确认

    根据对投资者认购上线的控制,确定可认购金额,作为认购确认金额。

    认购确认金额 = min(认购金额,可认购金额)

    可认购金额 = 最高认购金额 – 已确认认购金额

    2. 认购结束

    全程比例配售 = min(募集规模/认购确认总金额,1)

    末日比例配售 = min(末日可认购额度/末日认购总金额,1)

    末日可认购额度 = 募集规模 – 末日以前的认购确认总金额

    非末日认购,配售比例 = 1

    超过末日认购,都按失败处理。

    3. 按比例确认

    认购实际金额 = 认购确认金额 * 配售比例

    4. 按规模控制

    认购限额:

    全程比例配售:认购限额 = 募集规模 * 全程配售比例

    末日比例配售:末日的认购限额 = 末日可认购的额度 * 末日配售比例

    根据申请时间或者申请金额等规则,对于认购限额以内的认购申请,完全确认,超过认购限额的申请,全部确认失败或者部分确认。

    5. 认购利息计算

    1)不分段计息

    计算天数 = 计息截止日期 – 计息开始日期

    利息 = 年利率 * 计息天数/360

    利息税 = 利息 * 利息税率(对机构不收取利息税)

    2)分段计息å

    利息 = sum(区间年利率 * 区间利息天数 / 360)

    利息税 =sum(区间年利率 * 区间利息天数 * 区间利息税率 / 360)

    6. 认购份额计算

    1)手续费

    前收费 -价内法:手续费 = 实际认购金额 * 认购费率 * 折扣率,

    前收费 -价外法:手续费 = 实际认购金额 * 认购费率 * 折扣率 / (1 + 认购费率 * 折扣率)

    后收费:手续费 = 0,赎回时候再收取手续费。

    2)代理费

    前收费 -代理费 = 手续费 * 代理费分成

    后收费 -代理费 = 实际认购金额 * 代理费费率 * 折扣率

    3)认购份额 = (实际认购金额 – 手续费)/ 发行价格

    4)认购利息转份额 = 利息 / 发行价格

    5)认购等级份额 = 认购份额 + 认购利息转份额

    好了先写到这里,可能会有不足之处,欢迎大家给我多多提意见、留言反馈和补充,如有错误之处,还请大家指正,我们评论区见。大家一起交流才有可能碰撞出来更多知识火花,一起聊聊、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 教育产品的游戏化设计(理论篇)

    产品设计 2023-07-25

    在产品设计中,我们常常会利用游戏化设计来吸引用户,那么在教育产品中,游戏化设计理念可以如何应用并结合至产品设计中?在本篇文章里,作者结合实战经验与调研结果,从理论维度对教育产品的游戏化设计进行了解读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教育类应用市场的“斗争”悄悄拉开序幕,在线教育行业将保持稳定增长,市场规模将达到5901.9亿元,用户规模将达到3.52亿人。

    教育行业的竞争性强,但国内教育类产品的游戏化设计集中在低龄化的群体中,面向少年、青少年群体的游戏化应用市场仍有很多空白值得探索。

    本专题将分上下期,分别阐述笔者近期针对学习动机及流程的调研成果,以及在教育产品游戏化中的实战经验,分析教育产品在游戏化设计下的切入点和机会点。

    一、关于学习

    为教育类产品做设计前,需要先解构学习及其本质,从学习行为动机的拆解,更好地找到在整体流程中设计的切入点。

    1. 学习的本质是是什么?

    学习本质的理论基础经过了4个时期的发展,从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主义再到建构主义,对于教育者/方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前3个阶段,教育的核心分别是简单的行为训练教学(驯兽师)、提供知识让学生自主学习(服务师),提供加工后的信息提升用户学习效果(讲解员)。

    在最高层级的建构主义中,教育者需要承担起设计师的角色,因材施教,考虑不同的学生的学习进度/学情提供定制化的学习内容。

    2. 教育产品的顺应变化?

    从层级演变中,我们也能看到教育产品的发展史。教育产品从一开始只提供教育资源/书册的教育资源平台(学科网),再到提供知识学习的平台的兴起(慕课网),最后到现在提供学情定制化的学习内容(多邻国)。

    利用大数据算法,以及最新的Chatgpt,教育产品的可能性越来越多。身处教育行业的设计师,也要从建构主义考量自己产品的核心价值是否要顺应变化,在产品/设计侧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什么样的学习帮助。

    二、如何触发学习行为?

    在明确教育本质后,再来看学习行为。从经典的动机理论模型(福格模型)来看,学习行为的构成需要3个要素,动机(Motivation)、能力(Ability)和触发(Trigger),三者缺一不可。

    1. 动机

    1)动机的强弱

    “教育是有滞后性的”作为老师或是家长,应该对这句话很有感触。学生在心智尚不成熟的阶段,对于学习的动机多来自外在。北京大学,中国最高学府之一的教授就在访谈中表示:

    同时,社会的环境浮躁,“钱”至上的社会,让学生看不清学习这件事本身的意义,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多来自外部环境。常见的几种说法有:

    • “大家都说学习很重要,我要好好学习”
    • “学习好了,长大才能赚大钱”

    回归到自我决定理论来看,大部分学生都处在非自我决定的阶段,以无动机或外在动机的外部调节和内投调节为主,他们对学习没有动机,很难坚持。从动机侧来看,我们要做的是把学生的动机内化/强化,去提升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的提升。

    2)如何强化动机?

    用学术角度回答,普雷马克原理(PremackPrinciple)指出: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活动。如“你可以出去玩,如果你吃完这些青菜。”如果一个儿童喜爱做航空模型而不喜欢阅读,可以让学生完成一定的阅读之后去做模型等等。

    从这个理论来看,我们的第一个转化是“外壳”。用游戏化的包装,让学生去学习,外壳形式的改变。让学生的无动机/外部动机学习,转化为偏向内部的动机,动机强化的过程,让学生更主动/高效的学习。

    面向低年龄层的教育游戏化软件有恐龙数学、悟空识字、洪恩数学等,都是成系列的学习软件,核心是包装了游戏化的形式,让小朋友能以比较轻松的方式学习;面向较高年龄层的应用中,多邻国也是采取了游戏机制的包装,让用户能更轻松的学习。

    (恐龙数学-选中正确选项可以转化为一次攻击)

    (多邻国-提供游戏化的勋章、奖励养成系统)

    因此,这里能够得到第一个设计转化:

    2. 能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正态分布的,有的人能力好,有的差一些。但现在的“排名”机制,分数机制,家长分数至上的思路,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的认可越来越少,自信心大大减少。常见的家长话术是:

    • “隔壁家的小孩这次排名…”
    • “排名怎么样?你这次怎么又退步了”

    外部的评价会持续性地影响学生的能力评价和认知,心理学上有个模型,自我效能模型,核心思想是: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成功经验会增强自我效能,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估。评估的结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行为动机。

    在自我能力评价较低的情况下,用户会去采取行为的可能性就越低。

    因此,高自我效能的正向循环对于学生用户来说很重要,从产品/设计层,能够考虑的是:

    1)增加个体对成功的体验(适当的挑战)

    当挑战程度适中时,用户可以更容易获得成功+正向反馈,结合自我效能,就能实现正向循环。

    在海外的教育软件Quizizz中,老师可以关联知识点,并设置难易程度,帮助用户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选择合适的题目:

    (Quizizz增加知识点绑定)

    (Quizlize看到各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情况,方便因材施教)

    2)语言说服(强化反馈的证明感受)

    指通过他人的指导、建议、解释及鼓励等来改变人们的自我效能感。当个体总能获得外界的关心和支持时,他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增强。人们对自身能力的知觉在很大程度上受周围人评价的影响。

    (Classcraft-关卡+知识点让用户学习)

    3. 触发

    在触发方式上,考虑用户进入产品前、后的流程,找到用户进入产品的触点,让用户更容易触达学习的内容。

    这点和常规做产品的触点很类似,虽然是做教育产品,但其本质还是产品。因此用产品的思路,在用户未进入产品时,用APP推送等方式提醒用户上线;而在进入产品内,在主线上,以任务的方式督促用户学习,同时增加一些随机触发的学习任务,提升学习行为触发的触点。

    三、如何提升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态

    从心流模型来看,基于用户的能力,合理设置任务、适当引导注意力,并且给予即时反馈,从而去引导用户长时间去做一件事情。在心流体验中,注意力得到集中,学习效率得到提升,对外干扰事物的感知降低,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

    达成心流需要满足3个条件。

    1)目标-有明确的目标设定

    在美国的学习体系与学习目标相关性极高,教师教学时会围绕当前学科的Standard(教纲)要求,为学生提供目标强关联的教育,这样的学习教育方式效率更高。

    这点转化到教育产品侧,为学生提供教学内容的学习目标就尤为重要,有方向的学习更有效率。

    2)平衡-任务的难度和挑战性之间有平衡

    与自我效能理论类似,我们要为学生提供难度适中的题目,让学生不会陷入负反馈中。但同时,要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不会觉得太没有挑战及学习意义。

    3)反馈-有清晰、及时的反馈

    常规的教学应用一般是把核心反馈放在结果页面,但好的教育产品会侧重在任务过程中就根据用户的表现给予对应的递进式的反馈,导向正确的结果。

    在恐龙数学中,把反馈的差异化重点放在音效上,在单次操作正确与多次连续操作正确时提供不同的语音反馈,比如常规的是“Yeah”多次正确时说“你真棒”等。下图是竞品的gif,具体的音效大家可以去网上找视频听听看。

    四、总结

    回顾上述内容,从教育软件层面,游戏化设计的切入点可以归纳为如下内容。

    切入点到实际应用时,要根据产品阶段、功能的业务目标、设计目的,有取舍的使用,具体的实践将在下篇《教育产品-游戏化设计实践》中分享。

    以上就是本期分享的内容~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说出自己都疑问或想法,一起讨论,共同进步!

    参考文章:

    https://view.inews.qq.com/a/20220604A05THI00

  • 如何画产品架构图?

    产品设计 2023-07-25

    说起产品架构,有些人或许会觉得陌生,但说起“技术架构”就会比较熟悉,产品架构,本质上与技术架构类似,是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完成对业务需求的解读。本文总结了产品架构图如何画的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场景:

    老板:我们最近打算要上一个**产品,你先规划规划,回头我们一起讨论一下?

    那么,规划什么?讨论什么?

    这就是我们今天一起去讨论的话题:产品架构图。

    说起产品架构,有些人可能会觉得陌生,但说起另外一个词“技术架构”大多数人都会感觉熟悉。

    技术架构,从技术角度完成了对线上业务的解读,将企业的业务需求转化为可实现的技术方案,既需掌控整体又需兼顾局部。

    那么产品架构,本质上与技术架构类似,是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完成对业务需求的解读。借助技术架构中流行的一句话:一切脱离业务的架构都是耍流氓,产品架构亦是如此。

    一、什么是产品架构图?

    1. 产品架构图的定义

    产品架构图,是产品经理站在使用角度对业务需求的解读,是产品经理表达其对产品整体设计和规划的可视化图形。产品经理根据产品的战略定位,将产品功能信息化、模块化、层次化的呈现,并展现出不同层级的交互关系、功能模块的组合关系及数据和信息的流转关系,以此传递产品的战略定位、商业模式、业务流程,甚至是发展规划。

    2. 产品架构图的作用

    从产品架构图的定义就不难看出,产品架构图图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

    a、根据产品战略定位,确定产品的用户角色和需求;

    b、根据用户需求,推导出产品功能;

    c、对产品功能进行统筹和规划;

    d、对技术&运营等环节的输出形成支撑,为其他人的输出节奏提供依据。

    二、如何画好产品架构图?

    要画好产品架构图,需要既有全局思维,又有考虑细节。这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多尝试积累,总会有进步。这里总结了画好产品架构图的六大步骤:

    1. 确定产品战略定位

    在画产品架构图之前,先要确定产品的战略定位。这个战略定位,有可能是老板直接给你的,也有可能是你根据公司的产品组合确认的,还有可能是你通过竞品分析得来的。

    无论哪种方式,你都先确认好产品的战略定位,它帮助我们:

    a、确保产品与企业战略一致;

    b、确认产品的目标人群;

    c、确认产品与其他产品或平台的系统边界和组合关系;

    d、确认产品的市场定位目标;

    2. 根据产品战略定位,确定产品的用户角色及需求

    有了战略战略定位,就能确定产品的目标用户是谁,这些用户是否又有细分,他们的需求又是什么?举个例子来解释一下:

    比如:To C类产品,购物网站,用户大致分为3大类:购物物品的消费者、发布商品的商家、维护网站运行的平台运营者,这3类用户,他们的角色不一样,在网站上的诉求也不一样。消费者需要搜索到产品,需要查看商品详情,需要完成产品购买,需要对订单(购买)进行管理;商家需要发布商品、需要对店铺进行线上装修、需求咨询答疑、需要订单(售卖)进行管理等;平台运营者的需求又不一样。

    再比如:To B类产品,某银行的零售营销平台,分为:营销策划人员、营销主管、渠道管理人员、系统管理人员等,他们的角色和需要亦不一样。营销策划人员需完成客户分析、客群探索、活动创建、活动评估等;营销主管需对活动进行审批、活动执行情况查看等。

    (示例:营销平台功能和角色对照表,部分)

    3. 根据用户角色和需求,梳理业务流程

    确定了用户角色和需求,其对应的业务流程亦出来了。每个角色,要完成什么工作,涉及到哪些功能,就很好梳理了。

    比如ToB营销平台的案例,其活动流程涉及2个角色:营销策划人员和营销主管。

    (整体活动流程)

    在整体流程下,有时又可能按场景再细分,同一个功能,在不同角色下,需求也不一样,如审批功能:

    (营销策划人员)

    (营销主管)

    这些业务流程的梳理,串联起整个业务线的架构。

    业务流程的推导,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式:

    A、根据业务边界来推导,即某个业务具有相对独立性,比如购物网站中的物品搜索业务和物品下单业务;

    B、根据业务场景来推导,如上文所示,这种推导方式,对业务沉淀要求较高,容易覆盖不到所有场景,但有助于多角色和多功能间的逻辑关系梳理;

    C、根据角色的职责边界来推导,即当一个角色完成一件事后,由另一个角色开始履行职责,如公司内部常见的请假流程、报销流程等。

    4. 根据业务流程,推演出相关功能

    当每个角色的所涉及到的业务流程梳理清楚后,我们就需要推演每个业务流程所涉及的各个业务点上,用户需要完成什么工作,输入输出是什么,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我们需要用什么样的功能、页面或处理机制,才能支持用户目标的达成?

    如此这样,依次推演出所有业务流程所需功能。

    5. 将功能进行聚合,区分出模块和层次

    根据业务流程完成功能推演之后,还不够,还需对功能进行聚合,这种聚合可分为2个方面:

    A、对功能进行模块聚合

    按模块进行聚合,可以是同一功能的不同面进行组合,如:审批功能(审批者的审批功能和提交审批者的撤回审批功能);亦可以是不同功能,按业务场景或业务定义和理解放到一起的功能组合,如:营销中的“客群”生成,可以由多种功能完成(名单上传、标签圈选、预测模型生成、外系统接入等),这些功能组合成“客群”模块。

    B、对模块进行层级划分

    当功能模块化后,我们就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则对模块进行划分。这种划分规则,没有固定的标准,常见的有:数据层、功能层、应用层、用户/终端等。

    (示例:源启指标管理平台)

    实际操作时,建议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

    A、明确架构分层(需同时注意横向和纵向);

    B、处理不同信息层级的边界;

    C、处理同一级内子模块的边界;

    D、明确产品间的边界(组合产品形成产品矩阵时);

    6. 加入信息流转机制

    信息流转机制,是产品架构图的最后一步,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步。产品架构图除了对核心功能的表达外,还应体现信息流转的路径:当前层级或模块的数据,产生新的数据,新的数据又推动下一层级或模块数据的产生。

    这种信息流转机制,通常用箭头表示,但对比较明显的层级关系,也有不少隐藏箭头的。总的来说,一定有一个数据流的方向性,或从下往上,或从左到右,或者从下往上中局部包含从左到右等。

    (示例:源启数字构建平台)

    至此,产品架构图就完成了从想法到落地的,从业务需求到功能实现的转化,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文末再提一点,现今单独一个产品完成所有业务需求的可能性越来越小,随着对行业的深耕,更多的时候是以产品组合或产品矩阵的方式存在,形成整体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

    所以,我们作为产品经理,在进行产品架构图的设计时,系统边界、与外系统的上下文交互、合力形成整体产品卖点等,也是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

  • 微信“小绿书”再次更新,和小红书有什么区别?

    产品设计 2023-07-25

    就在几个月前,微信上线了公众号图文消息功能,不少人都将其称之为微信版的“小绿书”。那么,微信“小绿书”和小红书之间的区别究竟在哪儿?最近的更新又可能会给微信“小绿书”带来哪些影响?本文作者便做出了他的分析和解答,一起来看一下。

    一、微信“小绿书”

    今年2月16日,微信上线了【图片消息】这个功能。

    图片消息是微信生态内一种新的内容形式,内容由1000字以内的文字加图片组成,展示的时候重点展示图片,定位与小红书的笔记一致。

    之前图片消息的发布入口,在公众号后台,必须注册了微信的服务号或者订阅号,才能发布。

    前端的展示入口,也收缩在订阅号消息里,用户要看图文消息,跟看公众号文章,是一个逻辑。

    当时刀哥在分析图片消息那篇文章里就预测,不久之后,微信肯定会把这个内容平台两端的口子都打开。

    微信版『小红书』正式上线!在微信里刷笔记是种什么体验?

    内容发布者端,会向更多人开放,而不仅仅针对公众号作者,以提升内容的数量。

    内容阅读者端,会增加内容曝光率,让更多微信生态的用户看到,以提升内容的阅读量。

    这样形成一个双边有益的平台,让【图片消息】这种内容形态更好的发展。

    就在最近,微信把这两端都放开了,更像一个微信版的“小绿书”。

    二、“小绿书”有哪些核心功能?

    之所以叫小绿书,是因为和小红书的太像了。产品的定位,功能及界面交互,都类似。

    小绿书的入口在“看一看”的第一个tab。

    1. 图文展示

    进入“看一看”后,默认就到这个页面,从展示优先级来看,比长文和视频都更高。

    这个图文列表如小红书类似,下拉加载,列表展示图片、标题、作者和点赞数几个元素。

    列表是基于当前用户画像推荐内容。用户标签较少时,会使用召回策略进行推荐。

    但从目前的点赞数来看,还没有太多热门内容,估计是因为新的内容形态,很多人还不知道。

    2. 图文详情

    图文详情,重点展示图片,下面是文字,核心功能:收藏、点赞、转发、评论、关注,跟小红书没太大区别。

    3. 图文发布

    发布的入口就在列表的下方,固定在屏幕,点击后,可以从相册或朋友圈选择照片,或实时拍摄。

    第一步,选择照片后,可以对照片进行编辑,如调整比例、剪裁、马赛克等。

    第二步,填写标题和内容。内容最大支持1000字,不写标题的话,会自动生成标题。

    超过1000字会提示超出的字数,超出字数后,无法提交。

    刀哥觉得这里做成147/1000这样的交互,会更好一些,让用户明确的知道一共只能输入多少文字,因为其他地方并没有提示,一共只能输入多少字。

    4. 图文管理

    发布成功以后,可以在的个人中心,查看己发布的图文,图文单独成了一个模块,和看一看的长文做了区分。

    三、腾讯为什么要做“小绿书”?

    以下是刀哥的几点猜测:

    1. 丰富内容矩阵

    微信现在有订阅号长文,有朋友圈短图文,有视频号短视频,却没有中长图文。

    有了小绿书这种形态的中长图文,可以丰富内容矩阵,打造更丰富的内容平台。

    2. 激活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

    现在微信已经成为朋友、亲戚、同事沟通工具,朋友圈都是展示给熟人看,有时候会有一些顾虑。

    现在朋友圈里最活跃的,大部分都是各行各业的销售,很多人已经不怎么发朋友圈,内容质量越来越差。

    小绿书是在公域里发布,系统根据用户画像进行匹配,发布者没有那么多顾虑。

    那些不怎么爱发朋友圈的人,可能会选择发到小绿书,基于系统的匹配算法,去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3. 小红书发展迅猛,腾讯也看到了机会

    公开数据显示,小红书日活近3000万,月活近3亿,腾讯必须重视。

    刀哥也玩过一阵小红书,感觉小红书用户质量比较高,社区氛围很好,并且沉淀了很多优质笔记。

    很多人,现在甚至把小红书当做搜索引擎用,比如旅行、做菜、健身……不是用百度搜,而是打开小红书先找笔记。

    之前到理发店烫头发时,理发师先是让刀哥到小红书搜索一下,看喜欢哪种发型,然后他按照小红书笔记设计。种草深入人心啊,线下肯定还有许多其他场景。

    公众号作为一个内容平台,有创作者,也有用户,扩展一种新的内容形态,边际成本很低,腾讯自然也不想错过这样的机会。

    四、小绿书和小红书有什么区别?

    几个核心功能,截了图,分别对比一下,你们可以自行判断一下。

    1. 图文展示

    2. 图文详情

    3. 图文发布

    4. 图文管理

    五、写在最后

    传统媒体时代,我们一直强调,内容为王。

    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微博、短视频、长视频、中长图文……让我们又意识到媒介的重要性。

    长文写得好,不一定能做好短视频,短视频做得好,图文不一定做得好……

    每一类媒介,都有不同的创作策略,有不同的目标用户。

    之前在一期播客里,甚至听到过“媒介为王”的观点。

    微信推出“小绿书”这样的新内容形态,必然将吸引一大波KOL入驻。

    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说,可能又是一波流量的机会。

    并且微信有更多的流量加持,如果你也想做自媒体,不妨从小绿书开始,先试试手。

    毕竟,创作成本确实很低。

  • 产品经理启示录(三):需求和场景

    产品设计 2023-07-25

    在产品经理的日常工作中,挖掘用户需求是必然要做的事情,那么,产品经理要怎么辨别需求的真伪?与此同时,产品经理在提炼需求时,还需要考虑到哪一因素?答案是“场景”。本篇文章里,作者便发表了他的看法,一起来看。

    上一期我们聊完了产品经理的产品观,这期我们聊聊产品经理最绕不开的两个词语:需求和场景。

    作为产品经理,我们的最核心的职责,便是挖掘用户需求,设计好的产品。

    一、需求有真伪

    需求有真伪通常会有两种情况:

    1. 用户说的是假的需求;
    2. 用户说的是真需求的解决方案。

    所以面对用户提出的所谓的需求,我们要谨慎。乔布斯说的更夸张,人们不知道他自己想要什么,直到你把产品放到他面前,所以我从不依赖市场研究;福特亨利说过,你问用户需要什么,他们只会告诉你他需要一匹更快的马。在福特的例子里面,就是很典型的第二种情况,用户提出的是自己的解决方案,不是原始需求。

    上篇文章中,我提到的用户找到我们说我们摄像头尾线短的例子,其实最早的他跟我们说的是,你们的尾线需要1米。

    甄别伪需求有一些方法:

    第一个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要更快的马?因为想要更快的到达目的地。为什么要1米的线?因为不够长。为什么不够长?因为要转个弯。

    第二个是实际观察用户碰到了什么问题。在不干扰用户操作的环境下,去观察用户在操作过程中,哪一步他皱眉了,哪一步他有疑惑了,他的行为比他的话语更有说服力。

    请各位回想下,自己在实际操作中有没有遇到过用户提的是伪需求的例子,当时你是怎么做的。

    二、需求有先后

    用户的需求总是无限的,而我们做产品时候的资源总是有限的,所以当我们拿到需求时,通常是需要做两件事情:

    1. 去除不需要做的需求;
    2. 对需求排优先级,评估是否分阶段开发。

    小米决定要干手机的时候,一上来不是投入大资源做手机,而是聚焦在软件上,而软件上面有很多功能,他们就聚焦在通话上。有很多人做产品的时候,总想着功能要越多越好。但越多越好会有两个问题:

    1. 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做多了,很难做精;
    2. 功能太多,用户会迷糊。

    国产凌凌漆里面有句高效的台词,你以为他是个大哥大电话,其实他是个刮胡刀,但很多产品就是有这样的问题。想做一个大而全的东西,最后定位混乱,产品功能难用,导致项目失败。

    阿里音乐以前做个一个应用平台,上面你可以买演唱会门票,能听歌,还能唱K,歌手还可以找策划,找品牌方,后来这个不了了之。张小龙之前有句打趣的话,一个产品,要加多少功能,才能成为一个垃圾产品啊!

    大家想想为什么总有产品经理喜欢做大而全的产品?

    其实是产品经理的不自信,通过这种产品功能的堆砌来掩饰自己在思考产品定位上的懒惰,模糊产品定位,或者幻想着万一有个功能用户很喜欢产品成为爆品了?但无数的血泪史告诉我们,消费类产品的功能如果企图满足用户很多需求,最后往往每个功能都会比较烂。

    到这里大家想一下:如果让你设计一个夏天给用户降温的电子产品,你会怎样设计?

    你在思考上面这个问题的适合,第一反应如果是问这个产品是用在室内的还是室外的,那么恭喜你,关于产品经理的另外一个关键词,你已经建立起了意识,这就是:场景。

    三、场景

    产品经理另外一个要时刻记在心里的词语就是:场景。

    产品的功能是满足用户的需求的,而需求大多是在场景下产生的,所以在定义功能的时候,需要实际地考虑用户的使用场景。

    比如一个家用摄像头,如果考虑是室内使用的场景下,那在设计上就不需要过多注意防水设计。同样是个摄像头,如果是室外的,你要增加一个物理通话按键,就很鸡肋,用户不可能每次趴梯子按一下。所以产品的功能是在场景下产生的,我们在对产品功能有疑惑的时候,可以带入到用户的实际使用场景下去验证。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做用户画像和用户体验地图的原因,有个用户画像后目标客户的形象就立体了,然后使用用户体验地图这个工具,模拟用户在实际场景下会怎么使用这个产品。

    聊完了需求和场景,下篇文章给大家几个产品经理拿来就可以用的武器。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