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须要谈谈ChatGPT时代下产品经理岗位的挑战与机遇

    设计动态 2023-04-04
    最近在整个IT圈最火的话题莫过于ChatGPT了,至于ChatGPT是什么,相信不需要我介绍大家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了。 这里我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电影钢铁侠中的贾维斯智能管家真的实现了。 就像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所说的“我们正处于人工智能的iPhone时代。

    ChatGPT,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它的到来让许多行业的人都有所担忧。本文就ChatGPT对产品经理的挑战和机遇展开分析,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最近在整个IT圈最火的话题莫过于ChatGPT了,至于ChatGPT是什么,相信不需要我介绍大家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了。

    这里我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电影钢铁侠中的贾维斯智能管家真的实现了。

    就像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所说的“我们正处于人工智能的iPhone时代。”“生成式AI将重塑几乎所有行业”。

    可以说ChatGPT基本上是一个标志性产物,而这种AI最大突破我认为在于两点:

    自然语言理解; 联系上下文理解; 也就是说可以以人类能听懂的方式响应人类正常向同类提出的请求,用大白话来说就是一个95%像人的助理,而且他无所不知。

    01 ChatGPT对产品经理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作为产品经理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待ChatGPT的出现?

    反正在我看来我认为ChatGPT至少将取代50%的初级产品经理,原因很简单作为初级产品经理更多的是收集信息并整理信息,例如记录会议纪要,进行市场上的竞品调研,功能点梳理与拆解等,而这些对于ChatGPT来说就是手到擒来。

    而ChatGPT能做到不仅仅是这些,他还能将整个公司销售数据用5秒的时间解读完毕,同时可以回答任何你想从这份数据里得到内容:

    (1)什么是我们的爆品?

    (2)消费者的消费价格带区间是什么?

    (3)我们的长尾商品是什么?

    (4)各品类转换率是多少?

    (5)在黄金链路中转换率最低的是哪一步?可以尝试的优化迭代方向在于什么?

    可以说ChatGPT基本上算是完爆初级产品经理。

    那么此时的压力就给到了我们这些所谓的产品“老江湖”,我们要怎么才能比过ChatGPT呢?

    纵观下来当前市面上面明显存在两种论调,一种是在不远的将来ChatGPT将取代产品经理的工作,因为他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远远超过绝大多数产品人,而且还能用极短的时间完成内容产出,也就是说老板获得了一个劳动效率极高且成本极低的产品人。

    而另一种论调则是认为虽然ChatGPT能力够强但是也无法替代产品经理工作,因为产品经理的工作很多时候是非结构化的,很难用及其准确的语言描述一个需求。

    例如大家可以试想在用户都难以描述自己的需求是什么的时候,如何让机器根据一个宽泛的问题给出一个精确的回答呢?

    这两种论点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是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从思考的路径上来审视:

    当我们面对一个真实的业务问题,我们的思考路径如下:

    识别现状-定位问题-结构化描述-给出解题思路-细化为工作步骤-实现-检验

    纵观我们的日常工作可以说几乎所有问题都是通过以上7步去逐一解决的。

    举个例子来看,假设我们要去解决用户注册率低的问题。

    (1)识别现状:当前用户注册率只有20%急需提升;

    (2)定位问题:逐一分析转化路径,发现是注册步骤过长导致大量用户在注册中放弃;

    (3)结构化描述:用户注册链路过长,需要减少注册步骤;

    (4)给出解题思路:将现有的注册流程拆解为必填与非必填项,让用户在注册时仅填写必填项;

    (5)细化为工作步骤:注册流程分步/填写字段分组/绘制新产品方案;

    (6)实现:根据以上步骤逐一撰写设计文档/方案/代码实现;

    (7)检验:上线后检测数据判断注册率是否有提升;

    那么我们逐一来分析以上内容中哪些是当前环节下AI可以替代的:

    很不幸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问题处理过程中,几乎各个步骤都可以被AI替代,但是分析下来在这些过程中,AI任然需要大量人类做的事如下:

    面对这样的局面我的思路是打不过就加入,我们可以主动选择去成为“人肉接口”。也就是将背景资料整理好交给AI,从而变成由我们去定义目标,收集现状资料,交由AI分析得出结论,并逐步引导AI来完成任务。

    而AI凭借自己的跨领域知识集成与秒级的运算与分析能力成为一个超级大脑,或者叫做“先知”。

    因此从在现阶段开始我们必须要接受AI,并学会将AI当做工具去用!

    02 ChatGPT对产品经理的机遇是什么? 如果我们问ChatGPT他对产品的机遇是什么?下面是ChatGPT给出的回答:

    1. 提高生产效率:AI工具可以帮助产品经理快速分析数据、生成报告以及自动化日常任务,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 更好的决策支持:AI可以为产品经理提供更深入的数据洞察,帮助他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3. 个性化产品:AI可以帮助产品经理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实现产品的个性化定制。

    4. 优化用户体验:通过AI分析用户行为,产品经理可以更好地优化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

    5. 创新产品开发:AI工具可以激发新的产品创意,为产品经理带来创新的灵感来源。

    可能是我问的问题ChatGPT有了危机感,怕被替代,所以上面这段话的回答很空(其实是我问题问的太宽泛)。

    那么在我看来我们要怎么正确使用AI呢,这里我给出几大好用的场景:

    (1)资料脱水:5分钟读懂一本书,提取内核与关键论点,几分钟完成核心观点提炼;

    (2)数据解读:将数据报告交给AI,快速提炼出报告的核心内容;

    (3)市场分析:跨学科的进行市场分析得到一份更全面的内容解读;

    (4)DEMO制作:让AI生成对应的DEMO流程/DEMO图等;

    (5)方法借鉴:对于具体方案可以让AI生成对应的类型的方案集进行参考;

    当然除了用好ChatGPT外,如何服务好这个超级大脑的信息化基础建设也是我们产品人的一个潜在风口。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既然有了如此的人工智能管家,那么如何让这位管家能帮助我们去定外卖、买衣服、定机票呢?

    现有的那套为人类提供的APP路径就显得无比愚蠢与低效了,此时产品经理如何自己公司的这些服务沉淀下来并形成标准能力,从而方便人类自主获取与人工智能管家自主取用这无疑是服务型公司新的一个建设方向,因为人工智能管家绝对是未来80%流量的入口, 而这也无疑是产品经理人的一个新的风口——如何建设企业标准服务的产品能力!

    最后对于如何看待AI时代,这里我想引用周鸿祎最近提出的如何与AI共存的观点。

    03 最后 最后的最后,我们可以看到AI对于产品经理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产品经理可以利用AI的优势,帮助自己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决策。但是无论如何在这个新的时代我们必须要加速学习AI, 因为最先淘汰的一定是不会使用新工具(AI=ChatGPT)的那一批人。

    大人,时代变了!

    专栏作家

    三爷,微信公众号:三爷茶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2019年年度作者。《中台产品经理宝典》作者,原万达高级产品、MBA特约讲师、独立创业者,现叮咚买菜B端产品线负责人,拥有多款集团项目从零到一经验并带领实现商业化布局。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B站需要给UGC们“找粮”了

    设计动态 2023-04-04
    “莫名其妙。” 这是游戏视频博主“靠脸吃饭的徐大王”对4月2日热搜榜的评价。这位坐拥“近四百万粉丝”UP主在3月31日发布了“停更视频”,在视频中“徐大王”表示“做视频真的不赚钱”,以后如果更新也大概率“只会当成一个兴趣爱好来做”。 4月2日早上7:15分,《

    最近不少人可能都看到了“B站UP主发起停更潮”这则热搜,虽然现实可能并没有像“停更潮”这个词条一样带有过强的悲观色彩,不过B站作为平台方,也需要思考如何给UGC们“找粮”的问题。一起来看看作者的分析和解读。

    “莫名其妙。”

    这是游戏视频博主“靠脸吃饭的徐大王”对4月2日热搜榜的评价。这位坐拥“近四百万粉丝”UP主在3月31日发布了“停更视频”,在视频中“徐大王”表示“做视频真的不赚钱”,以后如果更新也大概率“只会当成一个兴趣爱好来做”。

    4月2日早上7:15分,《21世纪经济报道》在网站发布了一篇关于“多位B站UP主停更背后”的新闻报道。在报道中部分总结了多位从22年中到4月停更的多位知名UP主,还指出B站官方降低成本是UP主出现“批量”停更的重要原因。

    报道发出后,多个媒体的融媒体平台引用这篇报道的表述,生成了相应的微博文案和短视频。同时在微博传播端加入了“停更潮”标签,如#B站UP主发起停更潮#、#近四百万粉丝UP主回应B站停更潮#等进行话题引流。

    “停更潮”这样的表述过于吸睛,这两条引流标签快速冲上了微博热搜榜的前两位。其中的主标签“B站UP主发起停更潮”的标签热度至少冲破了300万,成为遥遥领先的热搜第一。

    图源:微博

    一、并非激烈发生的停更“潮” 作为最近一位官宣停更的UP主,“徐大王”在下午13:53分发了一篇微博,表示自己停更与B站“没啥关系”,“没必要大惊小怪”。同时,他还在评论区回复了粉丝的评论,进一步希望与这次汹涌而来的流量海啸撇清关系。

    而评论后的高赞跟帖则是调侃徐大王“要揭竿而起了一样”。

    图源:微博

    B站是否像一些网友理解的,百万大V开始纷纷停更?

    答案或许没有那么悲观。

    《21世纪经济报道》其总共列举了去年中到今年初共计6位百万粉丝以上的头部大UP。而综合了多方媒体报道,在最近一个月内发生的百万级UP主官宣停更其实只有“徐大王”、“-LKS-”和“怪异君”,其中只有“-LKS-”明确表示自己只是休假、“怪异君”则称自称是公司内部变动。

    那么,最近一个月内真正意义上“官宣”将退出职业江湖的百万级UP主其实只有“徐大王”一个人。

    而根据UP主“小金戈尔”截止2023年2月10日的一份私人统计名单显示,B站生态中百万以上的UP主账户总计有1267个。

    但徐大王却莫名成为了互联网上的一座里程碑,这大概也是徐大王“莫名其妙”的重要原因。

    如果B站本身的UGC生态而言,“停更潮”的论述的确有一定道理,但前提是站在更长的时间周期上来看。

    根据哔哩哔哩官方披露的数据显示:

    2022年第一到第四季度,B站的月均活跃用户分别为2.94亿、3.06亿、3.33亿、3.26亿。全年平均月活跃用户,3.14亿。·其中,月活跃创作者在第一到第四季度分别为380万、360万、380万、380万。而全年平均月活跃创作者370万。

    B站过去一年用户数大致保持了正增长,但整体的UP主数量却没有根本上的变化。月活用户与创作者的比值处在不断的下滑通道之中。

    而这样的成绩还是在过去一年B站官方推广竖屏模式(story mode)背景下达成的,毕竟相比于长视频、短视频其实更容易刺激更多的内容创作者。

    这其实也与大部分B站UP主、行业观察者和深度用户的感知相一致。他们很多人渐渐看到UP主放慢了更新节奏,最终选择断更和停更。

    从这个角度而言,B站的批量停更并不发生在2023年4月,而是从2022年开始的漫长过程。而早在微博炸窝之前,“停更”便已经成为了B站社区中一个敏感的流量话题。

    同样借用“徐大王”的例子。它的“停更视频”成为了这个资深UP主进站以来1566个视频中播放量之最,总计收获了498.8万的播放量。而它在上一期的更新的ChatGPT与游戏的话题视频,播放量只有18.7万。

    被“停更流量学”击中的不止“徐大王”。

    今年1月,同为百万级粉丝的UP主“看电影了没”宣布无限期停更。该Up制作的停更视频在站内累计获得了超过1000万+的现象级传播,而在其过去的940个视频中只有两个视频超越了100万,停更前的日播大部分都在7-20万之间。

    而据不完全观察,大部分宣布停更、哪怕只是暂时停更的博主,其告别视频的播放量都会显著高于平时。这大概算得上是B站作为社区型产品的一种独特现象。

    尤其对于深度用户来说,他们早已经敏锐地感知到了B站长视频生态发生的变化。

    “怪异君”告别官宣动态里,最高赞的评论是这样写的:

    “我们不能再失去优质UP长视频了……”

    而这条评论的点赞量是次高赞的5倍。

    图源:B站

    对于“停更”的情绪一直在酝酿,只是在4月2日这一天恰好被点燃。无论是21世纪经济报道,还是靠脸吃饭的徐大王,其实都只是在一个合适的时间点上成为了更多后知后觉旁观者的“嘴替”。

    二、做中国Youtube,还是隐形MCN平台 在这次热搜中很流行的“误传”是,B站每年给UP主分了91亿元的巨额内容激励。但即便如此大方的手笔,依然留不住内容创作者的身体。

    但根据哔哩哔哩对外披露的文件显示,所谓91亿元的“内容分成”其实包括:给游戏开发者的分成、渠道成本和支付处理费用,直播收入分成和创作者相关的收入分成。

    但由于新闻稿件没有直接表明“内容分成”的明细用途,导致很多KOL都被“内容分成”的表面含义所误导了。

    2022年哔哩哔哩广告收入总计为55亿元。考虑到哔哩哔哩的广告模式分为商单抽成和普通广告分成两种,其中前者是头部UP主盈利的主要模型。

    根据国海证券的一份财务模型估算显示,B站广告收入分成的成本预计在33%左右。如果按照国海证券预估,商单广告占流水30%计算,2022年B站给UP主的创作者激励总数预计难超10亿元。

    按照B站官方口径,去年有130万UP主在平台获得过收入,那么平均每个账户每年可以分到800元左右。

    这与UP主们的实际体感更加接近。

    去年B站修改了激励计划规则后,百万级视频的奖励从最早3-4k,下降到最低3-4百,大量UP主已经无法简单依靠点击量来获得体面的收入。头部骑旅UP主“徐云流浪中国”曾在视频里晒过自己的激励收入,其在平台总计1.8亿播放量,目前总收入只有17万。其中包括了2021年以前的视频收入和一些额外的计划奖金。

    在过去品牌投放较积极、大量工作室依靠商单赚钱的时代,激励计划或许显得无足轻重。但当下一些大环境的变化,让商家开始减少品牌方的投放力度。

    广告大V“茶茶酱”就公开表示,其B站团队商单的节奏近期降至2-3个月一单,业务模型已经难以为继。而身边一些缺乏IP的百万级大账号也都难以接到广告。那么激励计划就成为很多工作室的救命稻草。

    因此,B站的创作激励从来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如果横向对比YouTube,后者会拿出当地45%的广告收益作为创作者激励。根据播放地区广告营收能力差异,创作者收益会有所不同。但整体而言,华人YouTuber的创作收益每百万次播放大约有3万人民币奖励,相当于B站的百倍左右。

    2022年Youtube的月活大约是B站的7倍,但广告收入29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011亿元)却是B站的40倍。

    究其根本原因,其实B站过去商业化路径导致的。即便与一些”强算法”逻辑的流媒体国内友商相比,B站的创作激励甚至也是落后的。

    或许在B站看来,用户对贴片类广告极端抗拒,而用户画像和当前消费市场也不足以支撑高效的贴片广告能力。因此在过去几年时间里,B站不断尝试绕过YouTube的商业模式,转而建立了包括花火在内的商业化中台、组建了数千人的UP主服务团队,盈利模式不断趋近于MCN——靠商单和直播分成赚钱。

    但由于没有持续的,基于视频内容质量产生的合理现金流。这必然导致当环境变化时,能力方面无法适应这种商业模式的内容创作者会被率先清除出场。

    更重要的是,受制于B站社区生态的独特性,很多B站内的长视频内容UP主很难跨平台生存。换言之,如果B站无法为这些优质长视频创作者,建立起更好的商业能力护城河,那还会有更多UP主倒下。而优质内容创作者无法在平台内生长,又反而会进一步影响B站平台心智年龄的成长,最终变成了一个长期生态发展的死结。

    B站确实该认真思考一下,该如何在新环境下给UGC们找粮了。

    作者:郭海惟

    原文标题:B站喜提“幽灵热搜”,但也不冤

    来源公众号:品玩(ID:pinwancool),有品好玩的科技,一切与你有关。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品玩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2023,云计算角逐大模型

    设计动态 2023-04-04
    去年10月,谷歌在Google Cloud Next大会上发布了有关云技术未来三年的十大预测。 其中有一条堪称打工人的最爱:AI驱动的四天工作周。 谷歌解释,人工智能创新比如低代码、Vertex AI Vision和Translation Hub,将实现任务自

    2023年的云计算产业将迎来怎样的变化?在ChatGPT等应用模型涌出之后,云厂商们大概已经看到了背后的机遇,因为云计算技术是ChatGPT们未来发展的有力支撑之一。具体如何解读2023年的云计算产业变化?一起来看看作者的分析。

    去年10月,谷歌在Google Cloud Next大会上发布了有关云技术未来三年的十大预测。

    其中有一条堪称打工人的最爱:AI驱动的四天工作周。

    谷歌解释,人工智能创新比如低代码、Vertex AI Vision和Translation Hub,将实现任务自动化,让团队能够在四天之内完成五天的工作。

    那时ChatGPT还没有发布,也没有人想到微软会在谷歌的后院点火。

    自去年12月至今,微软与OpenAI的合作已经到第三阶段,先后落地了整合ChatGPT技术的New Bing和Office,也将OpenAI技术捆绑到自家的低代码平台Power Platform。

    总之,作为「卖铲人」,微软正在努力让它的铲子变得更聪明。

    并且,开发者通过Azure直接调用OpenAI大模型的能力,更是一座肉眼可见的云计算富矿。

    在最新的财报中,微软透露已经有200多个客户–从毕马威到半岛电视台–正在使用Azure OpenAI服务。

    这不仅对微软来说是一个好消息,也乐坏了已经准备勒紧口袋过日子的北美云厂商。

    2022年Q4业绩会上,Meta明确表示2023年的管理主题将会是「效率」,资本开支将更加关注成本效益;亚马逊AWS正与客户合作进行成本优化;微软表示除优先级决策外,其余支出增长将会非常缓慢。

    而在ChatGPT出现之后,即使在行业需求放缓的背景下,它们也在积极的将投资重心转移至AI、新型数据中心架构等领域。

    这虽然是一个投资未来的故事,但却对今年的云计算产业至关重要。

    一、云厂商的日子不好过 梳理亚马逊、谷歌、微软三家云厂商的财报发现,2022年Q4三家合计营收虽然同比增长25.7%至439.6亿美元,但环比却出现了5.9%的下降。

    细分到每一家,亚马逊AWS、微软Azure、谷歌云营收同比增速分别为20.2%、31.0%和32.0%,环比下降为7.3%、4.0%和5.6%。

    从2021年Q2开始,云厂商的营收增速就走下坡路了。

    亚马逊CFO布莱恩·奥萨维斯基将原因归结为宏观经济低迷,客户对业务支出有优先级考量。举例来说,随着抵押贷款业务量的下降,相关金融公司对于计算存储、计算能力的需求也会相应下降。

    言下之意,就是产业需求在消退,我们自然也就没有那么高的增速了,这样的后果即是云厂商在资本开支和人员结构上的收缩。

    据Factset一致预期,2023年Q1亚马逊、谷歌、微软、苹果、Meta这五家的资本开支将出现4.13%的环比下降,同比增速较2022年下降15.24%。

    研究机构TrendForce今年2月也发布预警,Meta、微软、谷歌、亚马逊这四家云厂商的服务器采购量可能从年增6.9%放缓至4.4%,这一举动将拖累2023年全球服务器出货量年增长率下滑至1.87%。

    2022年Q4,亚马逊雇员人数自2018年以来首次同比负增长;2022年11月Meta裁员13%,人数超过10000人;今年1月18日,微软宣布计划到2023财年第三季度末裁员10000 人,约占员工总数的4.5%;两天后,谷歌母公司Alphabet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12000人,约占全职员工的6%。

    然而这种勒紧口袋过日子的状态又很快被抵消,北美云厂商一边裁员优化资本开支,一边在紧锣密鼓的针对AI进行长期投资。

    chatGPT浪潮带来的AI竞争,最直接的受益者正是云计算平台。

    一方面,生成式AI应用背后的大模型需要更强的算力。OpenAI此前公布过一组数据,目前大模型训练所需算力的增速保持在3-4个月/倍速度增长,远超摩尔定律18-24个月/倍。

    在ChatGPT被广泛运用的背景下,底层基础设施(IaaS)将迎来新一轮景气度上行,倒逼云厂商提高算力,从而满足海量数据调度的需求。

    另一方面,区别于传统云计算平台提供的算力、存储等资源,拥有大模型的云厂商未来可以提供基于大模型开发应用。李彦宏不久前在接受采访时就抛出过类似的观点,未来企业在购买云计算的时候不看底层算力,而是看大模型的优劣。

    二、大模型竞争激化 这也是为何有那么多公司如此重视ChatGPT:

    英伟达CEO黄仁勋将ChatGPT视为人工智能领域的iPhone时刻;比尔盖茨将ChatGPT定义为自图形用户界面以来最重要的技术进步;李彦宏将大模型称之为云计算市场的game changer(颠覆者)。

    事实上,在生成式AI众多的愿景中,云计算恐怕是当下离商业变现最近的一个。

    从ChatGPT的实现路径而来,云计算在最底层提供算力资源,服务上层的各种生成式AI应用程序。

    这其中的想象力来自于,各种大模型以及chatGPT、文心一言等AI应用推出后,来自外部开发者对其能力的调用,尤其是一些中小开发者。

    比如已经有公司将ChatGPT和文心一言能力融合到具体产品,开发出具有一站式AI创作环境的「AI编剧」。

    通俗来说,ChatGPT是一个超级工具,连接和利用云厂商提供的底层资源,将资源变成产品,直接提供给企业。但在这个过程中,算力资源虽仍是基础设施,但对云厂商的要求就不只是算力的快慢,也有大模型的优劣。

    对云厂商而言,有了大模型的加入和AI应用开发的浪潮,就会催生两个需求:

    第一,以往云厂商售卖算力和存储空间,现在外部开发者可以直接调用云平台的大模型能力,在此基础上开发AI应用。这样的逻辑是,开发者可在不使用云计算平台的情况下,基于大模型开发应用。

    但这个路径下,该应用在调用大模型能力时,仍会间接使用大模型所在的云平台资源。

    对云厂商而言,上述逻辑的核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大模型能力,外部开发者无需自己开发大模型,直接调用;其二是云计算资源,ChatGPT等生成式AI背后的大模型,首次对算力展现出了极高的要求,任何想要在大模型领域分一杯羹的企业,都避不开其背后的云资源。

    并且,上述情况在未来一段时间,尤其是chatGPT开放插件功能后,将会迎来一个AI应用的井喷,这种数量级的增长必然会引流到云计算平台,最后转化为真金白银。

    所以,当有开发者喊出「这很像AI时代的安卓系统」时,就代表着云计算已进入一个至关重要的拐点时刻。

    第二,对于云厂商来说,满足大模型训练而来的私有云服务需求,将会是一个新的增量市场。

    在大模型训练前,往往对于模型所需的训练算力就会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并会提前针对所需算力进行准备与布局,不太可能存在模型训练中临时扩充大量算力的情况,这就使得公有云能够快速扩容的优点在大模型领域不复存在,私有云同样能够支撑起模型训练的算力需求。

    公有云虽然在易用性方面有一定优势,但是这些服务具有较大的「绑定」特性,例如如果用户使用微软预训练的DNN进行图像处理,就不能轻易在自己的服务器上运行所产生的应用程序,同时用户也无法在非谷歌的公有云使用谷歌的TPU和AuoML工具。

    而在目前大模型的训练当中,需要不断用新的数据和功能来保持它的「新鲜度」。由于私有云仅供单个组织使用,因此企业可以完全控制其软件和硬件选择,这种高度控制意味着私有云的所有者可以针对任务重新配置或定制云资源,进一步提高效率。

    随着大模型变得越来越复杂,私有云能够提供更大范用和更洋细的规范,例如,插入特定应用程序并确保持续可用性和数据速度的自力。

    并且,从开发者的角度出发,一方面,对于固定预训练的AI大模型需求,公有云布局和私有云布局的成本基本一致,由于没有快速扩容需求,公有云的规模成本优势将减弱;

    另一方面,公有云的训练效率反而会低于专为自身AI训练所搭建的私有云,对于连续的、大规模深度学习而言,使用本地私有云反而可以节省大量成本,同时提高训练效率。

    三、商业格局或将洗牌 IDC统计的2021年云计算市场份额中,亚马逊、微软和阿里为市场前三,这样的格局已经持续了至少5年以上。并且其份额遥遥领先于追赶者,比如位列第四、第五名的谷歌、IBM,份额仅有亚马逊的1/9和1/15。

    在中国市场,阿里、腾讯和华为保持着绝对的第一梯队。

    这种近乎固化的市场格局,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市场领导者的先发优势,更多的客户、数据中心和经验形成了企业壁垒,后来者很难打破。而且这些领导者也在持续创新,比如阿里、华为等向下延伸做硬件自研。

    但同时,技术创新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勇闯龙穴的武器,比如大模型。

    相较自研硬件,大模型的影响力更大。一览科技联合创始人陈锡锡就表示,像微软云或百度云这样有大模型能力的云平台,对开发者或企业来说不仅是吸引,还会卡脖子,“不拥抱AI的企业很危险”。

    大模型以及其背后的AI生态,将会彻底改变云计算的产业规则,因为它将会是一些新机会的诞生沃土。

    在百度集团副总裁袁佛玉看来,上述产业机会至少会有三个方向:

    一是新型云计算,云计算公司主要的商业模式会变成MaaS(Model as a Service),模型即服务;

    二是行业模型精调,它是通用大模型和工业、金融、交通、能源、媒体等行业的中间层,将会有巨大的机会;

    三是应用开发,可以类比为移动时代的微信、抖音、淘宝。

    事实上,今天市场中,云厂商几乎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大模型,并且中美之间已经围绕大模型展开研发和落地的竞争。

    四、尾声 有人将OpenAI的联网化举动形容为「iOS App Store事件」,足以显示出AI时代靠近我们的速度多么的快。

    而在背后支撑类ChatGPT的云计算,也将在这场变革中扮演越发重要的角色。

    不久前李彦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当您在描述全新的云计算生态出现的时候,未来的十年内会不会出现一个诞生新的微信、新的淘宝、新的抖音的机会?

    李彦宏如此回答:肯定会,甚至诞生10倍于这些价值的机会。

    参考资料

    [1] 云计算:北美云厂商眼中的2023,华泰证券

    [2] 计算机行业:ChatGPT研究框架,浙商证券

    [3] 中国如何实现Zettascale计算, 华泰证券

    [4] 私有云将成为AI大模型算力主流布局, 海通国际

    [5] ChatGPT是云计算的iPhone时刻,光锥智能

    [6] AIGC专题三:国内大模型概览,德邦证券

    作者:王新宇

    微信公众号:解码Decode(ID:kankeji001)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解码Decode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阿里又一个新平台,用3个月从西班牙杀出一条路

    设计动态 2023-04-04
    阿里国际业务正在欧洲翻开新的篇章。 其于去年12月悄然推出的新平台Miravia,日前在西班牙马德里市中心的Gran Vía大道上,开起一家以时尚美容为主题的线下快闪店——这已是它正式上线3个月以来开出的第二家。 Gran Vía大道是马德里市一条重要的高档购

    又有一个新平台在海外掀起了波澜?最近一段时间,有部分海外用户可能会注意到,一个名为Miravia的平台在电商APP榜单上出现,并在西班牙掀起了一阵风。那么,Miravia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平台?在欧洲,Miravia又将面临怎样的竞争现状?

    阿里国际业务正在欧洲翻开新的篇章。

    其于去年12月悄然推出的新平台Miravia,日前在西班牙马德里市中心的Gran Vía大道上,开起一家以时尚美容为主题的线下快闪店——这已是它正式上线3个月以来开出的第二家。

    Gran Vía大道是马德里市一条重要的高档购物街,东起阿尔卡拉街,西达西班牙广场,热闹、繁华。在持续一周的展出中,Miravia快闪店吸引了众多诸如Disney、Name the Brand、Alohas、Krash Kosmetics、L’Oreal、NYX、Pixar、Masqmai等国际知名品牌参与,在当地赚足了眼球。

    “Miravia在西班牙掀起一股风。”有知情人士称,它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已冲到当地电商平台前列,“日活、订单数和成交量等指标均已超市场预期”。

    数据机构data.ai日前公布的西班牙电商App下载量排行榜也验证了Miravia的崛起速度: Mirava已超越SHEIN和速卖通,跃居第一名 。当前,其在Google Play的下载量超过百万次。

    被业内视为阿里国际业务又一重要落子的Miravia到底是个怎样的平台?何以在短时间内平地而起?它在欧洲又将面临怎样的竞争局势呢?

    一、阿里Miravia,横扫西班牙 “在西班牙坐地铁,随处可见Miravia的广告。”一位西班牙留学生告诉亿邦动力。

    这家开在马德里市Gran Vía大道的Miravia快闪店,吸引了无数目光。

    据了解, 想要获得进入该快闪店的入场券,首要条件就是必须下载Miravia应用。 在店内,除了可以沉浸式体验各种产品、拍照留念外,消费者还可以参与各种游戏和抽奖活动,抽取当天展出的品牌产品,而消费者则需要在自己的社媒账号上分享照片并提及Miravia和相应品牌。

    通过创意玩法、线下社交和沉浸式体验,此次快闪店不仅意在宣传Miravia平台理念,更是对Miravia进行了一次有效拉新。

    而在去年上线之时,围绕着“Look at me”的主题,Miravia的平台发布营销活动持续了整个12月份。当时,Miravia还邀请了集合演员、舞者、KOL多重身份的当地名人Andrea Duro,担纲宣传片的主演。这条配以Miravia专属“洗脑”歌曲的宣传片,在西班牙电视、户外数字广告、印刷刊物、Spotify和社交网络进行了大力投放。

    为了快速获得市场关注,Miravia还联合西班牙媒体机构OMD Spain和Clear Channel发起了户外数字广告形式的营销,将Miravia的宣传片以4D全息数字屏的展示形式,铺在马德里几大人流量集中的主要街道上。

    如果说另一来自中国的电商平台SHEIN在西班牙营销策略的成功,一部分归功于当地极度活跃的网红环境,那Miravia的策略也离不开同一因素。据IAB Spain的数据显示,西班牙网红占其总人口的比例达3.33%,而在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这一比例则不足1%。

    Miravia十注重借助KOL打开市场声量,着重强调借助KOL的独家内容串起品牌和消费者,并借助AI帮KOL创作独家内容,塑造个性化和娱乐化的用户交互体验。 正如Miravia首席执行官Yann Fontaine 所言:“Miravia希望通过为内容创作者搭建社交媒体和电商间的桥梁,给予其表达自己的空间。”

    另外,可以看到,在Miravia上,每个品牌都有自己专属的社媒账户,用户可以通过Instagram或TikTok等平台共享优惠和产品信息,还可以加入Miravia的WhatsApp群组,分享独家折扣和礼品。而加入Miravia联盟计划的创作者,在每次用户在专属链接下下单时,可以获得高达15%的佣金。

    不过,相较于拼多多Temu席卷美国的激进打法,Miravia的社媒营销策略看起来相对更克制和保守。打开海外主流社媒软件,并没有Miravia无孔不入、铺天盖地“砍一刀打折风”式营销动作袭面。当前,Miravia的Facebook账号仅有1.7万个粉丝,共投放了52个广告,而Instagram和TikTok账号则分别只有2.2万、4500左右个粉丝。

    亿邦动力观察发现,Miravia似乎更加注重“小红书种草风”式的品宣,借对平台商品的软广安利,渗透、强化Miravia自身的品牌效应。

    比如,通过Google搜索“Miravia”可以发现,在一些相关新闻中都会有许多“见缝插针”的平台产品推广文——“在Miravia上买到25欧元的爆米花机”、“Mellerware品牌的空气炸锅好用”等等。文章内容大多为Miravia商品的测评,包括对产品功能、使用方式,以及形状外观的介绍等,而不是突出平台,通常文章阅读量也很可观。

    根据网站数据分析平台Similarweb的数据显示,从自去年12月到今年2月底,Miravia.es网站(电脑和移动端网页)的总访问量超过900万。

    目前Miravia(电脑和移动端网页)的主要流量来源是直接访问(36.51%)、自然搜索(22.83%),以及付费搜索(23.69%)三种渠道,社交流量则主要来自于Facebook(48.87%)和Yotube(29.38%)。

    二、做欧洲本土化生活方式平台 同为阿里旗下的海外电商平台,与速卖通并肩在欧洲作战的Miravia,到底是个怎样的平台?

    根据官方宣发信息来看, 面向西班牙中高端和年轻用户,是Mirava的主打定位 。平台当下已经涵盖女性时尚、家居园艺、美容健康、食品和清洁、男士时尚、玩具和儿童、3C电子、休闲等八大产品类目,商品单价从几百到上千元不等。

    总体来看,Miravia平台商家主要为品牌商家,国际知名品牌和新兴小众品牌兼有。目前Miravia的招商仍是以定向邀约为主,从去年10月起,已有不少速卖通各类目的头部商家收到入驻邀请。

    目前,包括迪士尼、乐高、皮克斯、巴黎欧莱雅、Nike、小米、adidas、Puma、Camper、GAP、Boggi米兰、德龙、妮维雅、双立人等在内的国际品牌已经入驻,而类似已入驻的Apodemia、Alohas、Atria the brand、Name the Brand 、Krash Cosmetics等西班牙本土品牌也是Miravia希望吸纳的对象。

    据了解, Miravia主要提供两种商家账户模式:一种是品牌官方商店 ,仅面向有商标注册的品牌商开放; 一种是供应商模式的商城账户 ,主要面向西班牙本地卖家、零售商和分销商,商家可以进行多个品牌的销售,没有固定入驻成本,只按销售情况向平台支付佣金。

    允许品牌商自由定义店铺是Miravia的一大特色,Miravia希望商家与用户直接联系,允许商家自由选品、定价,以及设置促销活动。

    此外,“闪购”频道被放在Miravia首页上方最醒目的位置上。在这个专属页面下,展示参与折扣的所有商品,折扣力度最高达60%左右。

    在平台定位的调性下,Miravia更像是一个帮助消费者发现“有趣和简单生活方式”的空间,主页设置也相对简洁,按产品价位层次进行了“隐晦”的分层。

    打开Miravia网站首页,除了最上方主打的”闪购”入口外,往下依次可以看到“发现新品牌”、“最想要的基础款”、“顶级品牌的选择”、“进入美丽新世界”,以及“可能喜欢”五大频道,只从名字上,用户就可以快速对应所需产品的价格梯队和类型。

    而在物流上,卖家既可以使用Miravia的官方物流服务DBM,也可以自己选择第三方物流。在Miravia首次下单的新用户可以享受30%的折扣,超过10欧元由Miravia发货的订单,享受免费配送、30天免费退货。根据资料显示,Miravia可在西班牙本地实现包裹3日达、欧洲其他地区4-5日个工作日达的物流时效。

    尽管目前平台上都是品牌商家,但整体在物流和售后体系上还有待完善。

    根据Miravia平台的保证政策,所有产品享受三年质保,在此期间,消费者如发现产品有缺陷,可提出保修索赔,由商家安排免费维修或退换。但打开Goole Play和TrustPilot以及各社媒平台,仍有不少消费者对于平台物流以及退换货服务的抱怨,如“不能及时收货”、“退货申请被取消”、“退货不能及时退款”、“退换货流程不顺畅”、“不能及时联系到商家”等问题。好在Miravia大多会进行针对性回复。

    三、阿里谋定而动 有媒体报道指出,在Miravia落地前,关于是否要在欧洲再造一个独立新平台,阿里内部经历了漫长的讨论和准备。

    欧洲一直被视为大厂出海较难啃下的要地,但作为蒋凡掌舵阿里海外业务后的一个重要尝试,Miravia以西班牙为切口攻入欧洲市场意义深远。

    回看阿里在欧洲电商市场的征程,主要是以速卖通为排头兵的十年探路。多年来,在亚马逊雄踞英、德等成熟国家市场的局势下,速卖通则采取了由东向西、主打下沉市场的发展策略,在以俄罗斯为代表的东欧市场占据优势地位,同时积极拿下以西班牙为代表的南欧。可以说,速卖通避开了与亚马逊的正面交锋。也可以说,速卖通和亚马逊各据优势市场,与本地电商一起在欧洲呈“三分天下”之势。

    Miravia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代表阿里在欧洲做本土化深耕。

    事实上,在蒋凡的带领下,去年阿里海外业务调整后,各平台职能都有了更明确的归位——按照“商家业务运营”和“海外本地化运营”两条线划分,速卖通着重中国商家跨境出海业务,Lazada则聚焦海外本地化运营。不过,Lazada的优势市场在东南亚,因此,以新平台Miravia来征战欧洲,覆盖市场空白点,也就不难理解了。

    尤其是速卖通主打低价的下沉市场,而Miravia从中高端市场入局,恰恰试探和填补了阿里出海薄弱的领域——二者形成互补之势。

    据悉,目前,Miravia团队规模已达数百人,由速卖通原欧洲部分团队及Lazada本地化团队融合而成,架构挂在Lazada,由蒋凡主抓。

    不过,抢滩欧洲,绝非易事。许多国际大厂们的欧洲征战都是“命运多舛”。比如,在2021年10月,阿里就曾试水快时尚类新平台(独立站业务)AllyLikes,覆盖欧州和北美市场,但似乎也是无疾而终;同年,字节跳动也在欧洲先后测试快时尚平台Dmonstudio、If Yooou,但都于2022年陆续停止运营;Shopee也在曾欧洲多个国家试点,不过随着今年1月最后一个站点波兰站的关停,彻底退出欧洲。

    尽管如此,仍有不少玩家对于这个市场趋之若鹜,尤其是西班牙。据了解,在继北美和澳洲后,拼多多Temu今年也将发力欧洲市场,西班牙是首批站点之一。TikTok在去年11月份,也被爆出将在今年进入(继英国后的)其他欧洲市场,第一站即为西班牙,并已发布了多个西班牙的电商岗位招聘信息。更不用提,前方还有早前就已稳坐西班牙时尚业头部的SHEIN。

    不过,在蒋凡“聚焦关键市场深度开拓,对关键市场国家形成针对性强的本地化打法”的战略指导下,Miravia此番深耕西班牙(后续或将辐射整个欧洲市场),并非毫无胜算。

    西班牙如今在阿里海外业务中,被列为重点运营市场。据悉,速卖通每周飞往西班牙的包机航班多达9次,是除比利时以外,在欧盟国家飞行最多航班的市场,阿里还计划到今年3月底将在西班牙的提货点数量增加到7500个。此外,据咨询机构Foxintelligence的数据,2022年上半年速卖通就已成为西班牙第二大电商平台,市场占比达12.4%。可以说,速卖通在西班牙的多年积淀,也为Miravia铺开业务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此外,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在阿里新的组织架构(阿里巴巴集团下,设立阿里云智能、淘宝天猫商业、本地生活、国际数字商业、菜鸟、大文娱等六大业务集团和多家业务公司)下,阿里国际今年开始作为集团分拆出来,这将更有利于阿里跨境出海业务作为一个独立单元,面向海外市场的竞争做出更加灵活、敏捷、自主的应对。

    可以看到的是,一场电商大厂们的欧洲混战,正在拉开序幕。

    作者:任倩文;编辑:何洋

    原文标题:阿里又一个新平台,用3个月从西班牙杀出一条“血路”

    来源公众号:亿邦动力(ID:iebrun),消除一切电商知识鸿沟。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亿邦动力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如何挖掘产品创新点?来看京东高手的方法!

    UI交互 2023-04-04
    对于「成熟期」的产品,设计师们经常头痛于“如何挖掘创新功能点”、“如何驱动页面体验优化”。跟随竞品亦步亦趋迭代往往使产品变成“四不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我们没有按系统化思维去拆解竞品、审视自身,仅关注竞品局部功能变化而没有摸清页面设计的底层逻辑,即“为什么这么做”以及“未来将会怎么做”。本文将以京东 App...

    对于「成熟期」的产品, 设计师 们经常头痛于“如何挖掘创新功能点”、“如何驱动页面体验优化”。跟随竞品亦步亦趋迭代往往使产品变成“四不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我们没有按系统化思维去拆解竞品、审视自身,仅关注竞品局部功能变化而没有摸清页面设计的底层逻辑,即“为什么这么做”以及“未来将会怎么做”。本文将以京东 App 部分关键页面的体验优化研究为例,详解如何通过拆解用户意图,为页面构建底层布局逻辑,规划符合用户预期的体验动线,挖掘页面体验提升机会点。

    更多用研干货:

    如何选择用研方法?来看高手的总结! 在各行各业以产品主导向用户主导的转变趋势下,用户体验领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阅读文章 >

    Step1. 现状了解 & 信息收集 页面体验优化研究要基于现状信息,即:了解目前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是如何被组织成页面/流程的?用户是谁?他们对现有功能的反馈如何?数据表现如何?这里主要包含五种的信息输入渠道:

    线上产品界面;

    历史产品/设计文档; 用户研究 报告; 意见反馈平台; 数据监测平台; 我们通过线上产品界面和设计文档整理,理清现有流程和功能框架,从用研报告和后台数据中提取用户共性需求和现存痛点,为后续机会点挖掘做前期信息储备。

    Step2. 用户意图拆解 & 场景任务归纳 根据现有功能清单,我们可以尝试反推每个功能背后到底满足了用户什么本质诉求,将“具体功能”转化为“潜在意图”(这一步是打散,拆分得越细越好)。下一步,将同类或者相近的意图进行整合归纳,可以获得当前页面的场景任务清单。在这个阶段,我们已经可以初步审视现有页面各功能模块布局的合理性,如:同一个模块中信息属性是否一致,是否满足了共同的用户诉求,内容表达形式和行为操作方式是否统一等等。以旧版商详页为例(局部):

    Step3. 行为范式抽象 & 决策阶段分层 上一个步骤中,我们通过用户意图拆解获得了页面中的主次场景任务,下一步需要将这些任务串联成有逻辑的故事线,即抽象出用户在当前页面的典型行为范式。这个范式描述了用户决策所经历的几个重要阶段,反映了完整的用户意图变化过程以及促成变化的关键因子,由此我们可以系统地定位每个信息/功能/模块在用户决策中所起到的作用(决定优先级),进而推导合理的页面布局和浏览动线。行为范式可以使用流程图表达,包含关键决策阶段、步骤说明、逻辑判断关系等。以商详页面为例:

    「经验 1」聚焦单次访问行为

    梳理页面行为范式时我们尽量缩小场景范围,聚焦于用户单次访问和转化的过程,排除分支流程的干扰(比如反复跳入跳出页面,或者持续周期很长的复访行为),提取用户在页面中最完整、通用的行为动线。以购物车页面为例:

    「经验 2」关键决策阶段纵向拆解

    除了行为逻辑范式的横向串联,我们也可以针对某个关键决策阶段进行纵向拆解。有些决策行为并非固定在某一个节点发生,而是在浏览整个页面时随时可能触发,比如商详页“导流分发”阶段,用户在浏览商详时随时都可能对当前商品失去兴趣,因此对其他商品的导流会穿插在页面多个模块。这种复合决策场景可以单拎出来进行统一策略制定,再以新的策略重新审视线上方案合理性。以商详推荐导流模块为例:

    Step4. 竞品对比 & 机会洞察 在行为范式的指导下,我们有了一套系统的观察分析页面结构的逻辑,每个功能/模块在系统中发挥的作用一目了然。下一步可以从系统视角与外部竞品进行详细对标,这是快速挖掘体验优化点的手段之一。研究竞品就像是和很多同行们进行思想火花碰撞,比如观察在相同的决策阶段下,其他产品的决策引导策略是怎样的?自身产品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有没有可优化的空间?很多有趣的点子能在研究中迸发。

    「经验」单点对比 & 流程对比

    顾名思义,单点对比关注前台信息呈现,即信息触达效率,而流程对比更关注步骤衔接,即操作转化效率。

    综合竞品对比分析和前期用研和后台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整理归纳出当前页面的主要痛点和优化机会点:

    Step5. 概念方案发散 概念方案主要包含对页面框架重新规划, 用户体验 卡点优化以及潜在机会点方案发散。以购物车中“商品召回”模块优化为例(以下为概念稿,非最终上线效果,仅供参考):

    总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笔者在页面体验设计研究过程中沉淀的一套研究思路:用户意图拆解和行为范式抽象法。通过打散和重组,梳理页面设计底层逻辑框架,帮助我们系统化地拆解竞品和审视自身产品,洞察更多体验优化机会点。

    欢迎关注「京东设计中心JDC」的微信公众号:

  • 态爷手绘进阶课7期报名开启,基本功强化画风大变身!

    UI交互 2023-04-04
    在人工智能时代,创造力是插画师的核心竞争力。现在,没有比态爷手绘进阶班更适合你的课了。4 个月有效训练,激发创新思维提高创作能力,帮助你创作出独特的商业作品,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人工智能时代,创造力是插画师的核心竞争力。现在,没有比态爷手绘进阶班更适合你的课了。4 个月有效训练,激发创新思维提高创作能力,帮助你创作出独特的商业作品,提高市场竞争力。

    态爷是一位从业十年的插画师,拥有数百个商业项目经验,并与央视、王者荣耀、抖音、快手等品牌进行多次深度合作。他深谙市场趋势,擅长挖掘用户需求,这也使得他的作品兼具美学价值和商业属性。

    你将收获:

    学习这样的内容:

    4 月 21 日即将开课,错过等半年,如果你想全面提高审美,提升光影、色彩、透视等美术功底,一定不要错过本期!

     

  • 如何挖掘产品创新点?来看京东高手的方法!

    UI交互 2023-04-04
    对于「成熟期」的产品,设计师们经常头痛于“如何挖掘创新功能点”、“如何驱动页面体验优化”。跟随竞品亦步亦趋迭代往往使产品变成“四不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我们没有按系统化思维去拆解竞品、审视自身,仅关注竞品局部功能变化而没有摸清页面设计的底层逻辑,即“为什么这么做”以及“未来将会怎么做”。本文将以京东 App...

    对于「成熟期」的产品, 设计师 们经常头痛于“如何挖掘创新功能点”、“如何驱动页面体验优化”。跟随竞品亦步亦趋迭代往往使产品变成“四不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我们没有按系统化思维去拆解竞品、审视自身,仅关注竞品局部功能变化而没有摸清页面设计的底层逻辑,即“为什么这么做”以及“未来将会怎么做”。本文将以京东 App 部分关键页面的体验优化研究为例,详解如何通过拆解用户意图,为页面构建底层布局逻辑,规划符合用户预期的体验动线,挖掘页面体验提升机会点。

    更多用研干货:

    如何选择用研方法?来看高手的总结! 在各行各业以产品主导向用户主导的转变趋势下,用户体验领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阅读文章 >

    Step1. 现状了解 & 信息收集 页面体验优化研究要基于现状信息,即:了解目前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是如何被组织成页面/流程的?用户是谁?他们对现有功能的反馈如何?数据表现如何?这里主要包含五种的信息输入渠道:

    线上产品界面;

    历史产品/设计文档; 用户研究 报告; 意见反馈平台; 数据监测平台; 我们通过线上产品界面和设计文档整理,理清现有流程和功能框架,从用研报告和后台数据中提取用户共性需求和现存痛点,为后续机会点挖掘做前期信息储备。

    Step2. 用户意图拆解 & 场景任务归纳 根据现有功能清单,我们可以尝试反推每个功能背后到底满足了用户什么本质诉求,将“具体功能”转化为“潜在意图”(这一步是打散,拆分得越细越好)。下一步,将同类或者相近的意图进行整合归纳,可以获得当前页面的场景任务清单。在这个阶段,我们已经可以初步审视现有页面各功能模块布局的合理性,如:同一个模块中信息属性是否一致,是否满足了共同的用户诉求,内容表达形式和行为操作方式是否统一等等。以旧版商详页为例(局部):

    Step3. 行为范式抽象 & 决策阶段分层 上一个步骤中,我们通过用户意图拆解获得了页面中的主次场景任务,下一步需要将这些任务串联成有逻辑的故事线,即抽象出用户在当前页面的典型行为范式。这个范式描述了用户决策所经历的几个重要阶段,反映了完整的用户意图变化过程以及促成变化的关键因子,由此我们可以系统地定位每个信息/功能/模块在用户决策中所起到的作用(决定优先级),进而推导合理的页面布局和浏览动线。行为范式可以使用流程图表达,包含关键决策阶段、步骤说明、逻辑判断关系等。以商详页面为例:

    「经验 1」聚焦单次访问行为

    梳理页面行为范式时我们尽量缩小场景范围,聚焦于用户单次访问和转化的过程,排除分支流程的干扰(比如反复跳入跳出页面,或者持续周期很长的复访行为),提取用户在页面中最完整、通用的行为动线。以购物车页面为例:

    「经验 2」关键决策阶段纵向拆解

    除了行为逻辑范式的横向串联,我们也可以针对某个关键决策阶段进行纵向拆解。有些决策行为并非固定在某一个节点发生,而是在浏览整个页面时随时可能触发,比如商详页“导流分发”阶段,用户在浏览商详时随时都可能对当前商品失去兴趣,因此对其他商品的导流会穿插在页面多个模块。这种复合决策场景可以单拎出来进行统一策略制定,再以新的策略重新审视线上方案合理性。以商详推荐导流模块为例:

    Step4. 竞品对比 & 机会洞察 在行为范式的指导下,我们有了一套系统的观察分析页面结构的逻辑,每个功能/模块在系统中发挥的作用一目了然。下一步可以从系统视角与外部竞品进行详细对标,这是快速挖掘体验优化点的手段之一。研究竞品就像是和很多同行们进行思想火花碰撞,比如观察在相同的决策阶段下,其他产品的决策引导策略是怎样的?自身产品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有没有可优化的空间?很多有趣的点子能在研究中迸发。

    「经验」单点对比 & 流程对比

    顾名思义,单点对比关注前台信息呈现,即信息触达效率,而流程对比更关注步骤衔接,即操作转化效率。

    综合竞品对比分析和前期用研和后台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整理归纳出当前页面的主要痛点和优化机会点:

    Step5. 概念方案发散 概念方案主要包含对页面框架重新规划, 用户体验 卡点优化以及潜在机会点方案发散。以购物车中“商品召回”模块优化为例(以下为概念稿,非最终上线效果,仅供参考):

    总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笔者在页面体验设计研究过程中沉淀的一套研究思路:用户意图拆解和行为范式抽象法。通过打散和重组,梳理页面设计底层逻辑框架,帮助我们系统化地拆解竞品和审视自身产品,洞察更多体验优化机会点。

    欢迎关注「京东设计中心JDC」的微信公众号:

  • 态爷手绘进阶课7期报名开启,基本功强化画风大变身!

    UI交互 2023-04-04
    在人工智能时代,创造力是插画师的核心竞争力。现在,没有比态爷手绘进阶班更适合你的课了。4 个月有效训练,激发创新思维提高创作能力,帮助你创作出独特的商业作品,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人工智能时代,创造力是插画师的核心竞争力。现在,没有比态爷手绘进阶班更适合你的课了。4 个月有效训练,激发创新思维提高创作能力,帮助你创作出独特的商业作品,提高市场竞争力。

    态爷是一位从业十年的插画师,拥有数百个商业项目经验,并与央视、王者荣耀、抖音、快手等品牌进行多次深度合作。他深谙市场趋势,擅长挖掘用户需求,这也使得他的作品兼具美学价值和商业属性。

    你将收获:

    学习这样的内容:

    4 月 21 日即将开课,错过等半年,如果你想全面提高审美,提升光影、色彩、透视等美术功底,一定不要错过本期!

     

  • 第一波!2023年4月精选实用设计工具合集

    UI交互 2023-04-04
    大家好,这是 2023 年 4 月的第 1 波设计干货合集!这次依然是从最新的 AIGC 类工具开始,给 UI/UX 设计师的 prompt 提示词合集和逆向获得 AIGC 图片 prompt 的服务,应该是各位非常需要的素材,此外已经有平台开始使用 AIGC 生成可编辑的 3D 模型了,一定要看看。当然,在此之...

    大家好,这是 2023 年 4 月的第 1 波 设计干货 合集!这次依然是从最新的 AIGC 类工具开始,给 UI/UX 设计师 的 prompt 提示词合集和逆向获得 AIGC 图片 prompt 的服务,应该是各位非常需要的素材,此外已经有平台开始使用 AIGC 生成可编辑的 3D 模型了,一定要看看。

    当然,在此之前记得看看往期干货中有没有你感兴趣的素材:

    第四波!2023年3月精选实用设计工具合集 大家好,这是 2023 年 3 月的第 4 波设计干货合集!

    阅读文章 >

    下面我们具体看看这一期的干货:

    1、给设计师的 UI/UX GPT-4 提示词合集 https://subhashpal.gumroad.com/l/qayno/37jme1p (需要魔法)

    如果你已经开始使用 GPT-4 进行 UI/UX 设计,那么你应该知道,对的 prompt 对于 GPT4 回答的影响有多大。这是一套为设计师精心准备的设计 prompt 合集,其中免费版包含 250 条 prompt,付费版包含 800 条 prompt,你可以直接借助它们从 GPT-4 获取专业性的回复和建议,从基础的线框图到原型设计、创意、灵感,其中还包含模板性的 prompt,你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定制化提问,获得针对性的回复。

    2、逆向获取图片 AI 提示词的服务 https://unprompt.ai/

    有时候你看到 AIGC 的作品,想知道它背后的 prompt 和 AI 平台,要怎么办?现在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就是在 unprompt.ai 上寻找你所偏好的风格和主题的作品,点进去就能看到这个作品对应的生成平台,所用的 prompt,这样你可以在此基础上生成你需要的 AI 作品。unprompt 会每天更新,这里会随着 AI 平台不断更新升级不断更新 AIGC 的作品和它们对应的 prompt。

    3、使用 AIGC 辅助进行 3D 设计 https://spline.design/ai

    也许 2D 和 3D 在生成逻辑上有着巨大的差别,但是依然有厂商已经在这方面有了不错的进展。Spline AI 能够借助 prompt 来辅助生成 3D 的素材,真正可以编辑的矢量素材,这使得过去几十年从来都没有简单过的 3D 建模变的更加容易上手,现在甚至可以实时协作,让同事和你一同完成。目前 Spline AI 已经支持物理规则和随机性,能够辅助生成动画,相当强大了,赶紧试试!

    4、集成 AI 的一体化图像编辑器 https://www.kittl.com/feature/kittl-ai

    Kittl 是一个基于 AI 的矢量编辑工具,和我们熟知的很多 AIGC 类的工具一样,它可以轻松地基于 prompt 来生成矢量的图片、图标和图案,在此基础上,用户可以针对这些生成的内容进行二次编辑,常见的修图工具基本都有,AI 抠图和模板让元素处理更加轻松,如果你不确定它好不好用,可以先试用看看。

    5、辅助简化流程的真实产品设计库 https://figr.design/explore

    Figr 产品库背后的设计师 Moksh Gary 曾经和很多设计师一样,花费大量的时间在 Dribbble 上查看作品,寻找灵感,但是后来发现这些「飞机稿」并不够落地,对于实际设计项目并无助益,于是萌生想法,搜集整理并设计开发了 Figr UI 库,其中深入解剖了 2000 多个真实的高素质 APP 产品,这里不仅有图片,而且还有可编辑的 Figma 文档,你可以在此基础上推进自己的设计项目,而不仅仅是获取灵感,切实帮你缩短设计流程。

    6、免费在线样机生成服务 https://www.renderforest.com/mockup-generator

    Render Forest 出品的这个在线样机生成器,借助原本内置的大量样机模板来帮助设计师快速渲染出你想要的结果。Render Forest 拥有上千套不同的模板组合,其中总会有几款可贴合品牌需求,其中的文本、背景、内容都可以轻松自定义。不过 Render Forest 中只有部分模板是免费的,免费状态下视频渲染也仅仅只能输出 720P 的。即便如此,Render Forest 也值得上手试试。

    7、开源模块化产品设计系统 Modulor https://modulor.design/

    Modulor 是一款开源的模块化设计系统,它是是为了尽可能方便进行产品设计而创建出来的 设计系统 ,使用它就像拼乐高一样,只不过它的模块全部是功能化的 UI 组件,你可以使用 Modulor 快速构建出贴合需求的 APP 或者数字产品。Modulor 会帮你保持整体设计的一致性,而你需要关注的是产品逻辑和细节。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