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互联网需要一场“人效革命”
设计动态 2022-06-13编辑导语:纵观中国互联网20余年历史,中小型企业多如牛毛,世界级的明星企业却屈指可数,如今更是有不少企业深陷组织冗余陷阱,裁员风波此起彼伏。站在历史的拐点上,是加还是减?中国互联网需要一场“人效革命”。 “学我,不能全像我。化我者生,破我者进,似我者死。”这句编辑导语:纵观中国互联网20余年历史,中小型企业多如牛毛,世界级的明星企业却屈指可数,如今更是有不少企业深陷组织冗余陷阱,裁员风波此起彼伏。站在历史的拐点上,是加还是减?中国互联网需要一场“人效革命”。
“学我,不能全像我。化我者生,破我者进,似我者死。”这句话出自晚清著名画家吴昌硕之口,另外一位大画家齐白石也有类似的言论:“学我者生,似我者亡”。纵观中国互联网20余年历史,中小型企业多如牛毛,但世界级的明星企业却屈指可数,在人口红利消失殆尽、模式创新越来越难的情况下,不少企业深陷组织冗余陷阱,裁员风波此起彼伏。
2020年,字节跳动的员工规模达到10万,较上一年净增4万人。同年,张一鸣在“CEO面对面”会上,第一次公开表达对于规模激增的担忧: “公司还叫今日头条的时候,Android和iOS各两名开发,却能做20多个应用……我也不清楚现在很多项目为什么要那么多人。”
无独有偶,快手在只有几千人的时候,就达成了3亿DAU,现在员工人数翻了好几倍,DAU增长却几乎不怎么变。
同样是从1到10万,微软、苹果用了将近40年时间,谷歌用了20年,华为23年,阿里、亚马逊用了19年,京东17年,腾讯在去年三季度首次突破十万。据新眸调研,近些年国内互联网企业人数增长明显加快,抢人大战屡见不鲜,全球互联网公司员工数量排名的前五名中,中国就有4家。
我们似乎忘了,10年前腾讯只有2万人的时候,马化腾在致全员信中谈到的: 要克服大公司病、重塑小公司精神 ;也没人记得阿里五周年时,马云说即使公司102岁的时候也不应超过5万人,结果等到3万人左右规模时,他说人数太多了,不能再加了,结果也没撑住,阿里在去年直接就超了25万。
图:互联网公司员工人数变化趋势(来源:信达证券)
越来越多的新名字出现在互联网大厂里,但现实情况是,近5年中国互联网并没有太多新故事可言: 从20多年前成立的网易、搜狐、京东、BAT,数十家巨头至今林立,“门户+社区+电商+社交+游戏+文娱+搜索”至今还是中国互联网的主旋律;到10年前冒出的美团、滴滴、字节、快手等,截至目前,只有2015年间杀出的拼多多,尽管商业模式有待探讨,算得上唯一的一匹黑马。
图:互联网业务收入累计增长情况(来源:工信部)
根据工信部数据,今年第一季度,我国规模以上互联网企业营业成本同比增长7%,增速较一季度提高2.6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321.4亿元,同比下降25.4%,降幅较一季度扩大15.1个百分点,其中,以提供生活服务为主的平台企业业务收入同比下降20.2%.
某种程度上,互联网企业讲不出新故事已经成了普遍现象,互联网的地位也由此前的高大上,变成了大众口中的伪科技。大厂圈地后画地为牢,昔日的互联网巨头也陷入尾大不掉的窘境,腾讯离不开游戏和社交,阿里的主营业务仍是电商,百度极力在搜索和广告业务中蜕皮抽身奔赴AI,想转型,但总是差那么点。
过去我们把互联网大厂默认为高科技企业,但体态逐渐臃肿模糊了技术创新和人海战术的边界。 回想2020年,马云说“希望30年以后,每年向社会输出至少1000名10年以上的阿里人,让他们应该参与到社会的建设,到各个公司去。”结果一语成谶,自2021年以来,不少互联网企业相继裁员,有的甚至提前并超额地完成了马老师预期。
从潮起、沸腾到蛰伏,中国互联网已经站在一个历史的拐点上:早前引以为傲的大组织,如今却成为掩盖创新困境的挡箭牌,是加还是减,成了整个行业的一道哑谜。
01 真的需要那么多人吗? 2019年,B站董事长陈睿在接受晚点采访时谈到, “我认为张一鸣真正的梦想是做一个突破人类过去商业史所有边界和格局的Super Company。”
当时的字节,以今日头条为锚点,陆续推出了20多款应用进入市场,西瓜、抖音、火山则押宝国内赛道,最终跑出了TikTok和抖音这样的现象级产品。先抓流量还是攫取高客单价,先做电商、社交还是押注资讯、游戏、教育?字节的解法是不做选择,而是要当个多面手。
纵观全球互联网圈,那些能被称作是巨头的企业,比如微软、谷歌等都有一个共同特质:最终都成为一种基础设施,而现阶段字节多数产品的定位仍局限于服务兴趣的工具。当然,这也和国内互联网生态息息相关,卷社交、卷电商、再卷短视频,卷的终局是用户时间上的攫取,并将它等同于流量,所以当抖音月活逼近7亿,微信用户超过12亿,一个个国民软件诞生的同时,互联网的红利也已触顶。
这个红利更多的是指人口红利,是存量而非流量,当大厂们的用户量到达峰值,也就意味着这家企业生命周期也开始从成熟走向衰退。这也是大厂的掌舵者们的增长焦虑来源: 需要更多的新业务,需要开疆拓土、扩展版图。 但钱是中性的,比赚对钱难的是花对预算,某种程度上来说,大厂们的焦虑也暴露了自身业务创新的贫瘠。
字节信奉大力出奇迹,组建多个团队,进入不同领域,同时并发多个项目,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例如之前的“大力教育”: 员工数量近2万,一个项目预算20亿,通过收购或自研,不到两年将产品线扩充到20多个,基本覆盖全年龄段全品类。 但瓜瓜龙、清北网校的风头并没有盖过好未来和新东方,双减之下教培行业迅速萎缩崩盘。
2018年以来,字节投入超过50款游戏,发行业务局限于小游戏和休闲游戏,自研方面也没有太多起色,但游戏团队规模却从1000人增长至超过2000人,截至去年,旗下游戏公司有29家,但这仍没有换来可观ROE。在字节的版图里,游戏被电商取代,后者成为营收的主要来源,有知乎上的知情人士称, “刨除电商业务的带动,字节全年广告收入同比几乎没有增长。” 这是字节成立9年来首次出现的情况。
字节有成为超巨的影子,但现阶段还有一些拼图需要补位:抖音的O2O团购和美团精细化的商户管理和地推相比略显稚嫩;飞书虽然先进好用,但在体量上仍和企业微信、钉钉有所差距;直播电商在品牌、物流、供应链侧的全链路打造上还有一段路要走。字节擅长用算法和流量把别人做过的事翻新再做一遍,但围绕流量和人海的生意,有些快而直接。
这时候我们又回到最初张一鸣提到的那个问题: 真的需要那么多人吗?
02 靠技术还是靠规模? 回顾字节这家新兴超巨的管理系统,会发现多少有谷歌和亚马逊的影子。
据字节员工透露,张一鸣要求管理层的必读阅读之一是《重新定义团队:谷歌如何工作》,只要将“Google”换成“字节跳动”,就能体会后者的工作方式。
以一直被外界津津乐道的飞书OKR为例,起源于德鲁克的目标管理,后来被英特尔公司引用,并在谷歌发扬光大成为教科书一般的目标管理系统,一直被Uber、LinkedIn、Twitter以及Oracle等明星企业追捧,引进国内后又被当作是稻盛和夫的言语一般,被人们视为管理灵药。
图:谷歌OKR时间轴
但需要注意的是,谷歌的愿景型OKR不是竞争导向,也不是以销售额或利润为目标的财务导向,而是满足甚至是超越需求的用户导向,进而对如何满足用户需求、聚焦哪些产品及功能给出指引,确保全员目标方向保持一致。
与KPI不同,OKR一直强调和绩效考核的解耦,而KPI以具体指标作为考核标准的工具,适合如生产制造业这类标准化要求高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对于相对比较抽象的知识密集型科技公司来说,OKR的作用在于帮助企业和个人看清当下的工作和目标是什么。
但事实上,很多国内互联网公司在引入OKR后,并没有把它当作目标管理工具,而是作为绩效考核甚至是裁员的依据,甚至导致员工谈OKR色变的现象发生,有悖于OKR的初衷。
所以有人说,OKR在中国超过9成的企业都行不通,这与国内企业的管理层是否强势、是否具备持续创新的企业文化、是否有持续的使用人数,以及企业是否处于一个增长的状态息息相关。更重要的是,有没有具备完成创新目标能力的人才,企业对自身的定位是否明晰和坚定,是否有足够的创新能力以及合适的战略部署。
字节在成立之初就全面启用了OKR系统,将公司战略一级一级拆解为每个人的工作目标,保证员工与公司方向一致,与此同时,亚马逊所注重的文档文化是字节让全员同步的重要工具,在张一鸣看来: 如果员工能兑现大部分OKR,公司整体的目标就能实现。
后来的故事我们或许都听说过:字节并没有按照业务部划分建立前中台一体的事业群架构,而是在发展中形成了“大中台-小前台”的组织体系,通过庞大的中台向前台输出通用的技术、运营等解决方案,这种快速迭代项目的机制让字节被外界称作是“App工厂”。
有内部人士称,张一鸣在产品推行上追求“更好、更创新、更高性价比的方法”,决策效果则通过数据评估。但据晚点报道,同样是提供免费产品聚集流量,靠广告变现的互联网公司,字节跳动第8年的收入是Google同期的3倍、Facebook的6倍、百度的70多倍。然而平均下来,每个员工年撑起220万元的收入,是低于其它大厂的,每个员工撑起的估值/市值,甚至低于碧桂园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这背后折射了一个关键问题:如何更好的定义人效。 由于业务线的扩张,字节需要从原业务中抽派人员负责新项目,但在张一鸣看来,这会让字节挑选人才更粗糙,导致公司人才密度下降,业务增长陷入瓶颈,往深里去想,这或许已经成为互联网行业的一个共性问题。
03 企业人数过多会限制创新吗? 2021年,腾讯召开员工大会,马化腾与刘炽平称,要准备“过冬”,放出裁员的信号。当时腾讯三季度的利润增速下滑,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背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员工薪酬福利支出增长速度过快。
事实上,从2018年开始,几乎每年都会传出裁员的讯息,在员工大会之前,腾讯就已经有一些动作:PCG进行了内部调整,中高管采用一年一签的聘用制。除了腾讯,百度、360、新浪、唯品会等也在进行缩编。
2020年上半年,教育成了资本热钱流向最多的洼地,大厂纷纷涌入;下半年是造车热,华为、小米都在跑步进场,一时间,似乎不造车就不是互联网企业。同年,《黑神话:悟空》、《剑与远征》、《原神》让外界看到了新的希望,之后字节开始收购游戏公司、B站着重发展游戏、电竞业务。但风头过后,一年荣枯,上述项目进展终局也未可知。
用张小龙的话说,企业人数过多会限制创新,所以在听到总办说限制HC,他非常开心,并且举了微信支付团队的例子:这支队伍现在是500人,虽然友商人数过万,但如果未来不被限制,微信支付的份额还会持续上升。
张小龙在去年年底的员工大会上和团队说,“你们总说企业微信要和腾讯会议、腾讯文档打通,我觉得这事不用急,效率工具带不来创新。创新先要想清楚路径,而人数增加往往不是最佳的路径,因为会引入管理的复杂度。”最后顺便科普了邓巴数:大脑前额叶容量最多处理150人以下的关系。
理论上,员工数增长不应该大幅快于业务增长,但这几年大厂的员工规模增长明显快于业务,说明效率在下降。前有QQ后有微信,核心产品大多停留在更新迭代,在空窗期十多年里,腾讯捣鼓不少,但都是在试错碰运气,并没有打造出第三款国民应用。
2015年的时候,马云说人数不能再增加了,进一个就得走一个才行,当时国内的500强企业平均收入利润率在4%左右,资产利润率1.36%,并且连续多年下降,马化腾也在强调警惕大公司病。
但随着后来字节、美团、快手、拼多多等新贵杀入,中国互联网企业人数与估值间似乎一下子就呈现某种正比例关系,以前说的话不算数了,大厂们都开始忙着增肥,结果是人变多了、产品也变多了,但ROE却没变化太多,甚至一些新业务成了拖油瓶,生得快,死得也快。
人多好赛马,“内部赛马”机制也一度被认为是对抗这种熵增的 利器。 前有腾讯赛出微信,马化腾在采访时不吝赞美,认为在公司内部需要一些冗余度,鼓励内部竞争和试错;拼多多、小米青出于蓝,外部企业间错位竞争、内部赛马,字节今日头条里只要一个子频道表现够好,马上就被拆分为独立APP,比如懂车帝、悟空问答,同一赛道比如视频,也有抖音、火山、西瓜等多个App打差异战。
然而如今,政策收紧、资本收缩、流量见顶,赛马机制停摆也成了大厂的普遍现象。
04 高P跑路,小弟们重新划分 “部门间竞争太激烈,资源不共享,资源浪费严重。” 一位大厂员工在脉脉上吐槽, “不断在上一个项目上重复造轮子,输了之后换下一波人,轮子太多,车不够用。”
至于落败者的去处,有腾讯认证员工表示,“有的走了,有的人转岗”,也有快手认证员工说,“高P跑路,小弟们重新划分”。
虽然在资本驱动的移动互联时代,赛马机制为企业带来了爆款产品,但它的弊端也暴露无遗:资源浪费、团队不和、人员流动频繁、产品拉垮。所以很多人认为,与其说是低层赛马,更像是高层养蛊,无数人成为大厂苹果链上的炮灰附庸。
这两年互联网公司环境有目共睹,过去的赛马给互联网玩家们造成一种错觉,只要钱够烧、人够多,死马也能被医活,产品刚立项的时候就没有想清楚定位,被业务推着走,而不是从用户及产品本身上进行考量。一方面,赛马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大厂员工冷暖自知,不用那么拼命卷了,被优化也成了大概率事件。
在任正非看来, “企业缩小规模会失去竞争力,扩大规模,不能有效管理,又面临死亡,管理是内部因素。” 早期无论是通信行业还是互联网领域,只有市场的规模足够大,才能保证公司获得足够的利润和优势去支撑发展。华为10年内从百到千,既有对做大规模的考量,也处处充满克制,人多未必力量大,相反,如果人管理不好,规模就是个陷阱。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2021年三季度报中,腾讯宣布人数突破10万,平均每月增加2479人,每天增加81人,这个数量和速度,相当于每天增加一两家创业公司的人数。对比之下,苹果14 万人,市值2.8万亿美元,但前者市值大约是苹果的1/5左右。
雇员数量的多少具有社会学等范畴的意义,企业规模往往被赋予了规模经济的含义。但如果一味扩大规模,很可能被迫增加新的管理层级,这也意味着管理成本的增加,容易导致决策和控制信息失真和官僚化,表现在员工激励上,个人工作绩效很难与公司的经营业绩联系起来。
所以在任正非看来,华为是否垮掉,完全取决于自己,取决于管理是否进步。外延的基础是内涵的做实,内涵往往在于公司各级管理体系是否优化。 “规模是优势,但规模优势的基础是管理。”
无独有偶,张小龙也曾在产品笔记上谈到, 要避免战略行为替代真实需求,战略行为不一定来自需求层面,更多来自战略任务,战略任务在真实场景下不一定成立。 如今看来,这不仅是对产品,对企业也是一样的道理。
等风来,是过去互联网玩家们的常态,但时至今日,也许中国互联网更需要自省。
作者:叶静 桑明强,新眸大公司研究组作品
来源公众号:新眸(ID:xinmouls),专注于全球商业科技研究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新眸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腾讯出品!2022-2023 设计趋势报告:NFT虚拟时装篇
UI交互 2022-06-13各大时尚品牌在网络空间的投入越来越大,以数字形式出现的虚拟时尚品牌也不断汹涌而至,虚拟服装在社交平台呈增长模式逐步显现。 上期回顾: [link ht...各大时尚品牌在网络空间的投入越来越大,以数字形式出现的虚拟时尚品牌也不断汹涌而至,虚拟服装在社交平台呈增长模式逐步显现。
上期回顾:
腾讯出品!2022-2023 设计趋势报告:NFT 玩法应用篇 背景 从 2017 年萌芽到 2021 年爆发,NFT 在过去的一年内正在成为数字经济市场的“顶流”,从最初的区块链游戏项目、艺术品投资领域开始向外辐射到音乐、体育、时尚等各种形态的数字产品行业中,展现出未来对于互联网行业、金融市场甚至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影响。
阅读文章 >
1. 虚拟服装是元宇宙的时尚
虚拟服装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布料进行仿真制作的数字时装。对服装版型、面料材质、形体和人的动作,以及着装时的形态及其变化等综合考虑后合成的图片或视频。随着元宇宙的流行,NFT 也从艺术领域迅速蔓延到了时尚界,时尚“虚拟化”趋势进入了加速阶段,在未来 NFT 的发展充满想象空间,虚拟时装是元宇宙的时尚。
图片来自:dressx
2. 虚拟时装的起源
追溯到十多年前流行的 QQ 秀,用户根据喜好为 QQ 秀形象购置、搭配一套虚拟的造型,其中包括发型、表情、服饰和场景等。从前我们买漂亮衣服给虚拟人物穿,而当下在社交媒体中我们为“自己”购买一套虚拟时装发布在社交平台上,以新颖的方式展示自己,轻松实现“高定”自由。
3. 虚拟时装为何受追捧
从 QQ 秀到如今的虚拟时装,数字化的浪潮从未消退,且数字时尚已不再“虚拟”,而是逐渐成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社交价值、环保价值、想象空间、包容性等等都是虚拟时装受追捧的原因。
环保价值(Environmental Value)
虚拟时装的价值,远远不止其丰富多彩的时尚表现形式,传统时尚的“产能过剩”对环境的污染一直是行业的痛点,而虚拟时装只有数字、没有物理,它可以不浪费一块面料,省去生产环节,将会是解决时尚产业污染问题的新视角。
社交价值(Social Value)
虚拟时装可以让人们即使迫于疫情期间无法观赏并购买实体衣服的情况下,仍然能在社交媒体分享“新装”。在这个穿衣打扮很大程度上为了在社交媒体打卡的时代,虚拟时装足够胜任。
想象空间(Imagination)
虚拟服装摆脱了现实世界的物理束缚,我们的想象力可以完全疯狂,无尽畅想夸张的廓形与独特质感,把世界万物带在身上。
包容性(Tolerance)
它完全摆脱尺寸、服装自重等物理因素影响,不必担心自己穿不进去或者效果不好,而放弃一眼就看上的衣服,各种身型都可以大胆驾驭。
虚拟服装已经涵盖了我们着装的大部分范围,现实与虚拟自由切换世界,虚拟服装可以在现实着装基础上做丰富多彩的时尚与差异表现,在这形形色色的虚拟时装中,即使是初潮阶段 总有各色各样、脱颖而出的风格值得关注。
1. 未来十足 银色系
清冷又高级,银色系必须是未来主义接班人必备,它带着特有的空灵感,带给人很强的潮流感、满满的科技未来感。一件金属银的虚拟服装足以让你在社交平台,华丽闪耀,高调出挑。强烈的冲击力,未来感与金属感并存。
图片来自:Seronine
镀银的的材质也是在虚拟时装幻想中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下图是以银模拟人鱼的造型的皮,不仅穿上衣服,还穿上了幻想。
图片来自:Xi 爱可思爱
依然是动物的鳞加上银色与其他色相的元素组合也可成为一个新的系列,下图的帽子和夹克都运用了未来感的银色去展示。
图片来自:dressx
2. 霓虹果冻 膨胀色
由惊艳的霓虹色、未来感亮面材质、果冻感的造型、以及洋洋洒洒的大线条,各种元素把时髦气场值拉满,随时随地产出赛博大片。
图片来自:Tribute-brand、Seronine
即使没有大牌加持,但强烈的未来风格就自带吸睛的效果,而且使用惊艳的色彩,在元宇宙里穿浮夸的衣服丝毫不显奇怪。
图片来自:Tribute-brand
在元宇宙遛狗时怎么能少得了爱宠套装呢~
图片来自:Tribute-brand
3. 充气柔软 体积感
同样是艳丽的色彩,但不同的是柔软膨胀的体积感,实用性不是它的必须具备的,它完全可以作为独立的艺术品存在。服饰在不同媒介上带来的另类视觉效果,让服饰的展示更加有趣和多样化。
图片来自:白无常
图片来自:UV 朱
4. 虚实共生 人机合一
ANNAKIKI 2022 秋冬系列从科幻电影《阿丽塔》(Alita)中汲取灵感,受拥有机械身体的女主角阿丽塔的启发,感怀赛博格之于人类的意义,主理人提出了,“赛博格呈现了人机共生的理念,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让生命有了更久远的延续。”原本人与机械之间泾渭分明,而赛博格的崛起,正在打破这些界限,它模糊了边界,纯粹的肉体将不复存在,进而抛开一切外在定义,回归人的本质。虚实共生,人机合一。
图片来自:ANNAKIKI
5. 思维前瞻 仿生学
很多“仿生学”出发点喜欢用科学思维前瞻技术运用到自己的时装世界里,不单纯表达“美”就结束了。“仿生学”是实互动的数字时装非常的生动且能带来充满想象力的世界。比如:Ava 套装的概念源于 Sello 想要拥抱她的健康状况:“我有一种无形的残疾,影响了我的淋巴系统,我一直认为我体内的这个系统是一个非常像植物的结构。通过使用静脉作为设计元素,我想把这个对我来说常常很痛苦的东西变成美丽的东西。
图片来自:AUROBOROS
6. 眼中世界 超现实
《我眼中的世界》描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六个超现实主义时空。将自身与森林、火山、沙漠、冰川,海洋、沼泽相结合,揭示后疫情时代人的六种心理活动:黑暗、动荡、矛盾、冰封、沉寂、复苏。在这个世界里服装不再是身外之物,它更像是你的皮肤和肌肉与自然共生共荣。此系列虚拟作品与 C4D 艺术家 UV-ZHU 合作,一起探索现实与虚渺时空中的我们,在这里不同的精神个体将与万物相融,幻化成无尽的能量。2022 年 3 月初陈鹏在法国见到了一位抑郁期的老友,谈起这个系列作品时。她是这么描述的:“看似黑暗的画面里,充满了生命的力量。正如春夜里巴黎街边的玉兰树,迎着曙光开出了第一缕嫩芽,它象征着生命与希望。”
图片来自:CHENPENG
7. 动态变装 新时装
看腻了一成不变的质感?虚拟的服装除了对材质的打破以外,也对静态无聊的衣服作出了挑战,下图是一件普通的衬衫但转眼就被火焰烧毁,衣服对人无任何烧伤的。以及虚拟时尚品牌 RTFKT 设计的第一件虚拟夹克,即 METAJACKET。一件上层河豚夹克,配有机械动画的耳朵和袖口,动态屏幕和动力悬浮项链。RTFKT 设计的第一件夹克即售出了 125000 美元。
图片来自:RTFKT
Nike 携手 RTFKT 推出首款虚拟球鞋,Nike 的首款虚拟球鞋即将来袭。在官方推文中,RTFKT 将这款运动鞋形容为“运动鞋的未来(The Future of Sneakers)”,标志着 Nike 正式向元宇宙发力。
图片来自:RTFKT
8. 荆棘尖锐 要拽酷
荆棘尖刺的虚拟服装环绕着身体,带刺的身体是对暗黑世界的抵御,或者说比暗黑世界更酷拽。
图片来自:Seronine、Davina India
触角与骨节解体的万物化生之境,虚拟穿戴类的数码金刚的甲壳也非常拽酷。
图片来自:Sunwanw
头戴式的虚拟时装,耳钉当然也是必不可少了,在荆棘刺的元素上玩转酷拽风范下图的耳钉在 dressx 售价$1。
图片来自:dressx、Sunwanw
9. 数字体验 新宇宙
ADIDAS Originals 打造全新宇宙 Ozworld 系列数字体验,Ozweego 的轮廓重塑了 90 年代末和 21 世纪初的设计元素。在活动体验中可选择自己喜欢的 OZ 装扮。生成别具一格的个性化形象,约有 10 亿种不同流动体的组合,所有 player 都可免费获得专属虚拟形象角色生成后可以体验与其互动换装,走进虚拟世界并化身为秀场的一员。
图片 来自:ADIDAS
10. 未来之境 古典美
未来之境的概念不是在说服饰的设计,也不论及面料的质感,而是在探讨当一切趋于虚拟化,将会给穿搭带来怎样的一次变革?那可能是完全脱离过去服饰定义的全新境界,还有对美的颠覆性的定义,“未来的时装,是依然由布料织就,还是由画笔勾勒?是服务于现实,还是存在于虚拟?是依附于身体,还是成为身体本身?带着这些畅想,VOGUE 特别以五位中国 设计师 的新季设计为灵感,结合传统五行理论,共同勾勒时装的明日世界。”
图片来自:VOGUE
1. 虚拟时装指南
选购想要购入的虚拟服装后 ,身穿简单的打底衫,在光线适当充足的情况下拍一张身体部位无遮挡并且的清晰全身照,按照指示上传照片,卖家收到后并不是简单的 Ps,他们会根据客户的体型精确地处理衣服,收到照片后就可以在各社交平台轮番打卡啦~GOGOGO~~
集合店: https://dressx.com/ tribute-brand: https://tribute-brand.com/ 小红书:Seronine、Xi 爱可思爱、LIV、UV 朱 2. 大神们的实现流程:
结语 服装作为表达自我的一种语言之一,各色特异的虚拟服装风格体现了虚拟世界自我表达的百鸟争鸣、各显神通。元宇宙的虚拟服装已经初露锋芒,在设计方面,3D 建模下夸张大胆的设计也映射到现实,成为连接现实与虚拟的桥梁。设计师又多了一些机会,可以大胆地乘上这趟列车,把天马行空的创意、自我表达的方式、对世界无尽的幻想都在元宇宙中一一实现。虚拟代替现实,对于整个世界的变革不仅仅是服饰、影像等,也许会对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充满生命力的虚拟时装行业正在蓬勃发展、技术也日臻完善,越来越多品牌也开始将目光投向虚拟世界,更优质的虚拟服装作品逐渐显现。总之,数字世界一切皆有可能……
-
为什么大厂高手都说「设计推理」是B端设计师的核心能力?
UI交互 2022-06-13前言 几年前从 ToC 转到 ToB 时,请教了几位前辈 “什么是 B 端设计师的核心能力”,得到回答最多的是设计推理能力。但有时花了很长一...前言 几年前从 ToC 转到 ToB 时,请教了几位前辈 “什么是 B 端设计师的核心能力”,得到回答最多的是设计推理能力。但有时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把方案背景、 设计推理 过程打磨得“天衣无缝”,结果方案一拿出来,就被劈头盖脸的问题问到怀疑人生。我开始思考,通过逻辑自洽的推理,究竟能不能做出好设计?如果不能,怎么做才能更好?
拓展阅读
设计转化率越来越低?教你用数据推理出体验问题! 随着互联网人口&流量红利的退场,“精益数据分析”“数据驱动”已经成为当下主流趋势。
阅读文章 >
设计推理是什么 设计之所以需要推理,是为了让我们在面临复杂的情况时能更好地决策,推理本身是从已知的命题得出新命题的思维过程 ,已知命题是前提,新命题是结论。推理最常见的方法是三段论,举个例子:所有的植物都需要阳光,所有的向日葵都是植物,所以,所有的向日葵都需要阳光。
在工作中,我也经常用上述的三段论推理,比如,在为腾讯云金融远程风控平台定位设计关键词时,推理的逻辑是:所有和金融类产品的体验关键词都是安全,远程风控类产品是金融产品,所以,远程风控平台需要安全感的设计。再比如,我们在手机银行适老化设计中,给了客户更大字体+切换入口的方案。推演逻辑也同样是三段论:大字号能帮助老人识别信息,手机银行需要服务老年群体,所以,手机银行适老版应该采用大字号的设计。
自洽的设计关键词推理
1. 自洽的推理未必合理
上面两个案例的逻辑看上去没有问题,但结合实际场景,远程风控平台是给坐席端和尽调员使用的,尽调工作由原先两人一同前往客户现场变成了一人坐镇后台指挥另一人在客户现场用手机取材,这样的转变对产品 1.0 阶段体验要求应当是“低门槛好上手,方便客户工作习惯的迁移”。而手机银行适老版同样,如果我们在信息架构已经非常复杂的手机银行中,做了切换版本的设计,老年人能否找得到,找到了是否愿意用,都是问题。
银行适老化设计案例:
腾讯出品!手机银行适老化设计探索(附超多干货) 国务院办公厅在去年 11 月份印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发改委、卫健委、工业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中国人民银行部委联合出动,在国内数字化服务行业掀起了一阵波澜,这也让我们对正在探索的手机银行方案进行重新的审视。
阅读文章 >
逻辑自洽的结论,问题出在哪儿。我之前听到一门课上,老师讲到“逻辑自洽的设计并不一定是好的设计”,如果我们仔细推敲由这些逻辑推导出的结论,其实就会发现有问题。
究其原因,本质是一种复杂问题谬误。即在一个推理的前提中,悄悄地置入自己的倾向,甚至结论,这本身就是一种逻辑谬误。比如当问起“你为什么不喜欢张三?”,就包含了不喜欢张三的前提。
同样,“金融类的产品要为用户营造安全感”,这里已经包含了“金融产品必须为用户营造安全感”的结论,但为什么是安全感?并没有做出解答。 这就导致了后续的推理过程,实际上是在一个错误的前提下进行的。
2. 三个思维为你的推理加持
怎么做可以让推理变得更严谨?我们可以尝试跳出现有的思维方式,用另一个视角对推理的合理性进行思考。这就涉及到三个 思维方式 :批判性思维、结构化思维和故事化思维。
从另一个角度看待推理的合理性
批判性思维让推理更严谨 结构化思维让推理更系统 故事化思维让推理容易接受 我们用这三种思维重新审视前文提到的“远程风控”和“适老版”的设计方案,在远程风控项目中,我们用批判性思维推导出一期的发力点应当在线下尽调习惯的迁移,方便前后端尽调员更容易配合,从这个目标,最终提供了打标记和尽调 SOP 的体验:
尽调 SOP 体验
在适老化虚拟营业厅项目中,我们通过结构化思维,对手机银行的项目进行反思,跳出来加入了普适性设计原则,从而最终为老人用户做了无感的版本切换,并在办理中提供了家人帮忙办和直观的验证指引体验:
适老化的虚拟营业厅
用批判性思维让推理方式更严谨 1. 批判性思维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先明确一个概念,批判性思维与逻辑推理的关系。
前文在金融项目中的举例,是以演绎的思维方式,推导出设计发力点,我们可以尝试从他人视角来关注这种思维的局限。当我们向他人呈现出这种方法时,你会发现对方会关注:你的思路是否充分,是否具备了足够的前提和背景,是否定位到了真实的用户并精准抓住了体验需求,在竞品的总结上是否有普适性。对方更关注的是逻辑推导本身的充分性。
但批判性思维不同,批判思维不是逻辑推导,而是 argument,就是跳出来看怎样进行论证是有意义的,怎样推理是更合理的。如果说逻辑推演是过程,那批判性思维更像是一个筛子,帮助我们筛掉一些糟糕的论证。换句话说,批判性思维就是一种针对思考过程的思考。
之所以设计师需要用批判性思维来看待推理过程,本质上是通过完整的思考,让方案更加健壮,因此完整的思考=论题+论证+结论。如果我们希望进一步加强推理能力,就需要能够找到思考过程本身的争议之处,也就是重新定义论题所在,然后通过更多元的论证,找到真正的结论。
批判性思维
2. 使用批判性思维让推理更严谨 重新定义论题
前文提到了三个关键词,论题、论证和结论。我们要先搞清楚各自的定义,首先是论题,尼尔布朗的《学会提问》里,将论题总结成了以下两种:
描述型论题。这类论题是在描述一种存在方式,比较客观,不受主观情绪影响。例如:减少转账流程中的点击次数是不是有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率? 规定型论题。这类论题提出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受主观情绪影响。例如:在用户使用金融开发工具完成一项任务后,是不是应该有个庆祝的反馈来提升用户体验? 在与同事的合作中,当你直接问:“这样设计究竟想解决什么问题”试图找到论题时,多数情况对方的答案并不能说服你,或者对方无法给你准确的答案。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哪种论题,往往无法点明,需要自己寻找。此时,需要设计师自己重新定义论题。有一些方法,例如了解对方的背景,对方所处的组织架构,了解组织对他提出了什么要求。以及你的产品当下面临的阶段萌芽期、成长期、发展期还是平缓期等等。这些方法中,比较常用的是拔高一层找论题。
举个例子,当设计师抛出方案后,经常会面临这样的问题:“这里的细节 xxx,你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不去重新定义论题,就会陷入直接拿结论讨论的过程,即:我使用了某某专业方法做了这样的设计。讨论到最后,就会演变成,设计师说:“我认为这里没必要。”对方回:“我认为这里有必要。” 这种无意义的争执中。核心的原因就是你没有定位到对方真正想要与你讨论的论题,不在正确的方向上,就会导致无疾而终。
找到论题后再讨论
实际上,无论是客户还是老板提出这个问题时,更多的是需要我们拔高一层去找到真正的论题:
这样设计有没有提升商业目标、产品目标 -商业目标型论题 是否定位到了真正的用户以及他们的诉求 – 用户需求型论题 研发实现成本如何/当下人力是否能实现这个设计 – ROI 型论题 执行层面是否优化一下能有更好的方案 – 方案优化型论题 通常来说,内部的合作团队例如产品、研发更关注的是 1、3、4,外部客户更关注的是 1、2。展开来讲,比如 1,论题就是这样设计的,本质上是为了提升用户转化、DAU,还是你单纯觉得有趣才这样设计的。再比如 2,指的是你这样设计是从满足你自己的需求出发的,还会有真正了解过目标群体,为他们的痛点设计的。
找到论题之后,就有了有效讨论的前提。下一步就是去寻求更多元的论证,关于论证层面所使用的到的思维,会在下面即将提到的结构化思维部分中,我们稍后来讨论。假设我们找到了论题,并且拥有了合理的论证,下一步就是要找到对方真正的结论。
寻找真正的结论
要找到结论是什么,要先明确对方抛出来的是结论还是观点。结论是推理出来的,需要一个个观点支撑,如果对方断言某件事是真实的,却没有提供相应的陈述来支撑,可以说这个是观点,反之则可以是结论。
观点和结论
按照结论做设计,会比按照观点做设计更加精准。
以助农网点项目中遇到的问题举例,当时我们接到一个反馈是:“小程序里每个模块跳转不要太多,最好不要超过 3 层,否则会让页面显得很复杂。”这就是一个明显的观点,因为其没有相关的支撑。经过讨论,我们重新组织了这个需求,找到了真正的结论:“小程序里每个模块跳转不要太多,最好不要超过 3 层,因为客户经理每天需要并行的业务较多,加上小程序已有的功能超过了 30 项,所以希望体验上能更加轻量。” 这样的结论让我们在最终的设计上,提供了数据导向的框架+穿梭窗的设计,确保客户经理打开小程序时以及使用功能中,能够不被复杂的信息架构和流程所扰。
从观点出发的思路
从结论出发的思路
从结论出发给出解决方案
设计师在平时推导结论的过程中,可以关注以下关键词:因此、表明、由此可知、由此得出、因此可以判定、显示出、证明、告诉我们、问题的实质是等,这些关键词更加贴近结论。
当然,也要注意避免一些常见错误,例如
“我之前的经验看客户经理应该这么想”- 偏概全谬误 “抖音设计了沉浸式上下滑动的体验非常成功,所以这种极简的体验是能帮助产品成功的” – 典型案例谬误 “很多设计大师都讲少即是多,所以这种设计理念也应该被应用在产品中” – 当事人证言谬误 谨防数据的谬误
有一个谬误值得大家关注,就是数据谬误,我在工作中也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当你希望通过数据来佐证设计是否合理时,就可能被数据绕进去,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种:
批判性思维-数据的谬误
不明来历的数据
例如:40%的用户打开银行 App 时,只使用了转账和查明细 2 项功能。
在设计手机银行的信息架构时,坚定地相信了这项数据。但如果仔细思考,你会怀疑:给出数据的人是如何得出这个数据的?这里的样本量是多少?统计的用户画像是什么?多少人是高频用户?等等。不明来历的数字也会容易将我们带跑偏。
平均值与中位数的混淆
例如:使用我们产品用户平均年收入在 200 万以上,所以品牌调性可以尽量往高端定位。
这里使用到了平均这个词,但实际上却有三种不同的方法来测定平均值。
第一种方法就是把所有数值相加,然后用总数去除,得出的结果就是平均数。 第二种方法是将所有的数值排序,找到位于最中间的数值,这个中间数值就是中位数。 第三种方法是统计每个不同数值(或一个数值范围)出现的频次,出现频率最高的叫众数。 上面的案例采用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将高端用户一并算入其中,这样会拉高平均数,而对于我们真正希望抓住的目标用户,也就是占比较多众数而言,影响却不大。
用 A 的结论证明 B
举个我们在远程风控产品调研中遇到的例子:作为尽调员,需要判断借款公司的资质是否与其提供的一致,当现场尽调时,十有八九拿到的报告数据都与实际有偏差。我们之前统计过,因为数据偏差导致最终额度批准过高的概率是 n%。无论这个数据多高,都只证明了一件事,即多数尽调员首次现场收集的数据都不准确。但不能推导出额度批准过高,是由数据偏差导致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问:“批准额度的整体流程是什么,除了报告数据,是否还有其他的因素导致这个结果?”进而找到 B 真正的结论。
绝对数值的欺骗
例如:之前问朋友对老家郑州这几年变化的印象,经常得到的一个答案是越来越像文化荒漠了。我继续问为什么?有位朋友的答案很有意思:“比如啊,城市不断有新公司出现,把市区里的那种人文气息赶跑了。就在去年,城里的公司数目增长了 75%。”75%很吸引眼球,但是这里缺少了一些东西:百分比所依据的绝对数值。假如我们知道这种增长是从 4 家到 7 家,而不是 12 家到 21 家,就会对结果有所改观。
以上就是我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解,借助它可以让我们已有的推理逻辑变得更强。
用结构化思维让推理方式更系统 1. 为什么要用结构化思维
先搞清楚结构化思维的定义。回到文章开头的案例:所有的老人随着年龄增长,都会出现视力下降的症状,所有的产品都做了放大字体切换版本的设计,所以,所有的适老版设计都是放大的设计。
在这个案例中我发现,当我开始设计前,会习惯性地使用演绎法,来定位设计机会点,似乎有一个思维定式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去使用它,这是为什么?
我在加里·梅哈尔的猴子定律中找到了原因,将 5 只猴子放在 1 个笼子里,并在笼子中间吊上一串香蕉,只要有猴子伸手去拿,就拿高压水枪教训所有的猴子,直到没有猴子敢动手。此时,当实验人员用一只新猴子来替换笼里的猴子时,这只猴子就想伸手去拿香蕉,结果被其他 4 只一顿 K。实验人员替换了几次,猴子发现不去拿香蕉就不会被喷,感受到了这个规矩的好处,于是这里形成了一种”不许拿香蕉“的思维方式。
我们起初参加工作时,脑子里带着一堆的思维方式进入职场,在多次的摔打后,形成了一种有效的思维方式,然后会不断用这种方式处理大部分信息,将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带来的红利最大化。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我开展设计时,通常都会习惯用演绎法来推理设计目标。这个过程看似是一种推理,实际上也是一种固化的思维方式,如果我们希望在推理中变得更强,就需要掌握多种思维方式,在不同的情境中灵活运用。
2. 怎么使用结构化思维丰富推理方式
如果进一步定义,结构化思维=多种思考有序地搭配或排列组合,所形成的一套推理系统。
之前我在做手机银行项目时请教过一位用研大咖:可用性测试的样本有限,如何确保结论的可靠性?他的回答是:不要只把目标聚焦在手机银行用户,可以扩大样本到业务经理。其实这个就是结构化思维,通过扩大样本量对结果做交叉验证,确保结论的有效性。不只单一固定的某种推理方式,而是将多种思考推理系统地搭配使用。
结构化思维
我们曾参与过一款项目金融开发平台,主要是帮助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发移动 App。按照推理,我们将设计目标定位在了如何带给用户安全感。除了用演绎推导之外,我们还尝试了工单分析进行交叉验证,来重新定位客户所关注的是不是安全。分析过去 1 年的工单,将工单类型做归类,就会发现功能数据报表的全面性、帮助文档的易用性、功能说明的简单性,这些都是客户关注的问题,并非简单的安全感,为此我们提供了相应的设计方案。
产品的易用性设计
除了工单分析之外,有很多种方法例如第一性原理、客户体验地图、客户转化地图、SWOT 等,这里就不展开细讲。重点是当我们在推理时,要使用结构化思维让推理结论变得更加健壮。
但到了这里,仍然有一个困扰我的问题,要用更多的方法来佐证推理,那么方法有很多,像演绎、归纳、体验地图等,但这些方法在真正的实战中,更像是一个个零散的点,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怎么形成一种结构?
3. 结构化思维的结构
其实总结来看,归纳和演绎是认识事物的方法,当你认识事物后,金字塔模型就是你思考问题的思维结构,但光有了结构还不行,需要结合不同的场景运用,这些具体的运用,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客户转化地图、流程思维、故事思维等。就是说,当我们掌握了归纳和演绎以及金字塔模型后,可以自己生长出很多上层思维运用。
思维结构
关于这几个思维模型在设计项目中的运用,后续也会单独开一篇《用推理为设计加持-思维模型运用》来和大家讨论。确保思维的完整性可以用 MECE 法检查,即各个要素之间不能有交叉,也不能有遗漏,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产品思维介绍:
大厂面试问最多的产品思维到底是什么,该如何提升? 我们的很多视觉能力优异的学员面试过后,都会来反馈面试官对他们的设计能力表示认可,但认为他们的产品思维能力有待提升。
阅读文章 >
例如:用户不使用,可以拆解为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外部原因可以接续拆解为环境、手机、App 性能;内部原因可以继续拆解为需求未满足、觉得产品 low。
这样去拆解,你就可以从一个更加全面的维度去审视推理过程。
用故事化思维让推理容易接受 对于 B 端设计师来说,设计的对象由 C 变成 B,由内部产品团队变为外部客户,外部客户在对方领域是专家,但由于工作经历、行业的差异,大多数客户很难坐下来,像内部团队一样开需求评审会,花时间听你的分析逻辑,我们可以通过故事化思维,把你的逻辑更有效地让对方接受。
1. 故事化的思维是什么
要向不同知识背景的客户阐述你的设计推理,就需要将枯燥、理性的推理转变成对方可以接受的形式 ,也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提案”。
2. 怎么使用故事化思维让推理更易接受
什么才是客户能接受的方式?首先,我们的大脑都是亲近清晰而疏远含糊的。故事,就是把复杂的信息安排地井然有序,从而让大脑更好地接受。那具体应该怎么做,ToC 和 ToB 的环境差异较大,这里以 ToB 面对客户的场景举例。基础逻辑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故事化思维框架
立一个主人公; 主人公遭遇了一个问题; 此时向导出现了; 为主人公提供一套方案; 帮他避免失败; 最终获得成功; 召唤他采取行动; 例如我们在和几个客户的提案中,从开始即定位成客户为本次的故事的主人公(1),在 PPT 的第 2 页就直接亮出问题(2),随即就讲在解决这个问题中,腾讯能带来什么,扮演的角色是什么(3),接下来就是方案(4),方案讲解完毕后,另起了一趴去讲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风险以及我们如何规避(5),在结束前,将最终合作后所带来的效益与客户同步(6),最后,引导客户采取下一步行动(7)。最终的效果都很不错,成功地拿到了合作。
这里在过程中要注意几个问题:
精准定位客户遭遇的问题。说服的有效性取决于(2),主人公遭遇的问题其实要在一开始就定位清楚。设想一下,如果你对一个客户提案,前 5 分钟连对方的问题是什么都没有精准定位,那剩下的时间基本就是灾难了。作为设计师,我们可以通过售前反馈、市场报告、用户问卷/访谈、竞品分析等方法,确保我们定位的问题是精准的。 我们扮演的角色是向导而非主人公。主人公式的表述会导致客户缺少参与感,从而最终导致合作失败。所以要注意我们的定位是向导,而非主人公。 在结尾要引导客户采取行动。阐述方案后要有明确的下一步计划,抛一个合作的方式,引导客户采取行动而不是仅仅是停留在方案交流。 总结 批判性思维、结构化思维、故事化思维,这三者在设计推理过程中必不可少,在有限的时间里,设计师可以关注故事化思维,确保推理过程能有效地传递。在平时项目之余,可以多关注结构化思维,搭建自己的思维弹药库,项目紧张时可以拿出来使用。在项目进程中,当你推理出一个设计发力点时,也可以尝试使用批判性思维,跳出来对思考过程进行思考。
本文没有触及推理本身,而是希望能换一个视角,对推理过程进行思考。设计推理是一个长期的命题,也是构成设计师核心价值的底层能力之一,里面的课题还有很多,本篇作为一个开端,后续也希望能继续完成这一系列
《用推理为设计加持》(本文) 《思维模型运用》 《故事化的迷人之处》 以上内容仅为我作为 ToB 交互设计师这几年的思考,如有谬误欢迎指正探讨,也希望能和更多同学共同探索,一并前行。
参考资料
M Neil Browne and Keeley, S.M. (1981).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Miller, D. (2017). Building a storybrand : clarify your message so customers will listen. New York: Harpercollins Leadership, An Imprint Of Harpercollins. 叶修(2020). 学习的逻辑 . 中信出版社 Page, S.E. (2018). The model thinker : what you need to know to make data work for you. New York: Basic Books. Sherwin, D. (2012). Success by design : the essential business reference for designers. Cincinnati, Ohio: How Design ; Newton Abbot.7 张建军, 2014. 逻辑学导论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腾讯设计族」
-
2022 最全收集!23个免费图片压缩在线神器都在这了!
UI交互 2022-06-13本文对曾经介绍过的「免费图片压缩工具」进行整理,制作为列表让使用者可更快找到需要的服务,在撰写这篇文章时也测试过所有图片压缩工具都能正常运作,我倾向使用免...本文对曾经介绍过的「免费 图片压缩 工具」进行整理,制作为列表让使用者可更快找到需要的服务,在撰写这篇文章时也测试过所有图片 压缩工具 都能正常运作,我倾向使用免安装、 在线工具 ,只要打开浏览器就能进行相关操作,更为方便快速。
大家也能照着本文章推荐的服务来试试看,若是未来发现任何服务无法使用,那就试着以其他同类型的服务替代吧!
TinyPNG 网站链接: https://tinypng.com/
曾经有一段时期我经常会使用 TinyPNG 在线图片压缩工具,只要将 PNG 图片拖曳到网站,它会自动远程对图片压缩、优化,将图片文件大幅缩小,但又不会影响画质。TinyPNG 单次可上传最多 20 张图片,支持 PNG、JPG 和 WebP 格式,每张图片最大 5 MB,上传后会自动远程进行图片优化,大幅缩小图片尺寸。
TinyPNG:在线 PNG 图片压缩工具 TinyPNG4Mac 免费图片压缩、优化应用程序(Mac) TinyPNG 也有 WordPress 图片压缩外挂,上传后自动优化(Compress JPEG & PNG images) 教学请参考「TinyPNG 中文版免费在线图片压缩,单次最多 20 张」。
经典图片压缩神器 TinyPNG 出中文版了!单次免费处理 20 张! 曾经有一段时期我很喜欢 TinyPNG 在线图片压缩工具,只要将 PNG 图片拖曳到网站,它会自动远程对图片压缩、优化,将图片档案大幅缩小,但又不会影响画质(也就是无损压缩),后来也推出 TinyJPG 支持 JPG 格式,还有 WordPress 适用的外挂功能「Compress JP
阅读文章 >
TinyJPG 网站链接: https://tinyjpg.com/
TinyJPG 和 TinyPNG 来自同一个开发商,早期 TinyPNG 只支持 PNG 格式,后来加入 TinyJPG 网站让 JPEG 图片也能使用压缩功能,不过现在两者已经整合在一起了,无论是打开哪一个网站都能正常压缩 WebP、PNG 和 JPEG 三种常见、常用的图片格式,在不破坏原有图文件画质的情况下,可以减少超过 70% 的大小。
Squoosh 网站链接: https://squoosh.app/
Squoosh 是来自 Google 的免费在线图片压缩工具,整合各种强大的图片编码译码器,而且不用额外下载、安装任何软件就能在浏览器进行图片压缩。Squoosh 特色是让用户深入了解各种图片压缩器及选项设定,可自定义性相当高,包括要适应压缩质量、画素、重设图片大小一应俱全。
因为 Squoosh 是一项开放原始码项目,有开发者将它打造为「脱机版」Squoosh Desktop App,支持 Windows、Mac 和 Linux 操作系统,采用 Electron 技术可在没有网络联机的情况下使用。
教学请参考 Google 免费图片压缩工具「Squoosh」,在线帮你的图片减肥。
这款桌面版图片压缩工具 Squoosh,没网也能免费用! 我以前经常使用 TinyJPG 压缩图片,可以有效减少文件大小,还能维持图片画质,后来在网站开启 Jetpack CDN 直接替换图片网址就有整合加速、分流和压缩图片效果。
阅读文章 >
Shrink.media 网站链接: https://www.shrink.media/
Shrink.media 是一个全新的免费图片压缩服务,提供的压缩技术主要是降低相片质量、调整尺寸大小,预设会降低 50% 画质、缩小 75% 相片尺寸,使用者可拖曳进行调整,比较压缩后的相片与原图差异。
教学请参考「Shrink media 免费图片压缩工具,在线快速调整相片画质和分辨率」。
如何无损压缩图片大小?试试这个在线免费神器「Shrink.media」 通过图片压缩工具可以大幅缩小图片文件的容量大小,使用的技术不外乎是降低画质,做到使用者肉眼几乎看不出差异的「无损压缩」,如果想要让图片变得更小一些,也能把质量降低或是调整图片尺寸,在网页使用的图片经过压缩后,用户开启更快更有效率,也有助于节省容量和传输流量。
阅读文章 >
Compress JPEG 网站链接: https://compressjpeg.com/
Compress JPEG 是一个免费在线图片压缩工具,单次处理最多 20 张图片,支持图片格式包括 JPG、JPEG、PNG、GIF 和 PDF ,只要将图片拖曳到网站就会自动进行压缩,批处理还能压缩成单一文件下载。可单独调整相片压缩比,比较压缩前后的相片差异。
教学请参考「Compress JPEG 免费图片压缩服务,支持四种格式单次可处理 20 张」。
完全免费!可批量压缩图片的在线神器「Compress JPEG」 我很习惯在写文章插入图片前先对屏幕截图进行压缩,让图片容量更小、开启速度更快,更重要的是几乎不会影响画质,以前我都使用 TinyPNG 这个相片压缩工具,只要将图片拖曳到网站就能快速处理,后来就选择以 Imagify 自动从 WordPress 媒体库对图片压缩和优化(免费版每月只能处理
阅读文章 >
ImageResizer 网站链接: https://imageresizer.com/
ImageResizer 是整合了常用图片编辑功能的免费在线工具,从 2013 年开始提供用户简易的调整图片大小工具,多年来不断改良工具,加入更多功能、提升处理速度,目前除了调整图片尺寸工具也有批次编辑、图片放大、图片压缩、图片裁切和 PDF 工具。
教学请参考「ImageResizer 整合各种图片编辑功能,在线修改图片大小、压缩、裁切」。
能批量编辑还能压缩!免费图片在线编辑器 ImageResizer 本文要介绍「ImageResizer」是一个整合常用图片编辑功能的免费在线工具,从 2013 年开始提供用户简易的调整图片大小工具,多年来不断改良工具,加入更多功能、提升处理速度,目前除了调整图片尺寸工具也有批次编辑、图片放大、图片压缩、图片裁切和 PDF 工具,这项服务完全免费!
阅读文章 >
Optidash 网站链接: https://optidash.ai/
Optidash 使用人工智能(AI)技术的图片优化平台,可在线对用户上传图片进行处理,降低图片容量,加速网页或应用程序使用,也能节省网络流量和储存空间。Optidash 支持 JPEG、PNG、APNG、WebP、SVG 和 GIF 格式,单张图片不能超过 16 MB。
Resizing.app 网站链接: https://resizing.app/
Resizing.app 是一个调整图片尺寸的在线工具,整合常用的三大功能:转档、压缩和重设大小,特色除了免费以外,更重要的是不会将任何用户图片上传到第三方服务器,也就是直接在浏览器端进行相关操作,即使脱机状态下也可使用。
教学请参考「Resizing.app 在线调整图片大小,可压缩优化相片转档无广告」。
作品图太大?用这个在线图片压缩神器一秒搞定! 本文要介绍的「Resizing.app」是一个调整图片尺寸的线上工具,整合常用的三大功能:转档、压缩和调整大小。
阅读文章 >
Apowersoft 网站链接: https://www.apowersoft.tw/compress-file-online
在线文件压缩工具来自 Apowersoft,是一个多合一文件压缩工具,提供压缩图片、影片或 PDF 功能,无需注册或安装,支持 Google Chrome、Firefox 等主流浏览器,这个压缩工具的特性是所有功能皆可免费使用,没有压缩次数、文件数或文件大小等限制,也支持所有常见文件格式。
Assetizr 网站链接: https://assetizr.com/
Assetizr 将优化、调整图片大小、重新命名等功能放在单一程序中,方便用户处理图片,支持 JPG、PNG、SVG、GIF 和 WEBP 等常见格式。操作方式很简单,只要将图片拖曳到应用程序就能使用。
Recompressor 网站链接: https://recompressor.com/
Recompressor 是一款免费图片优化工具,将图片拖曳到网页中就能处理,支持 .svg、.jpg 和 .png 三种格式,和其他同类服务不同的是 Recompressor 会自动进行多种压缩,产生不同图文件大小、压缩比和画质对比图,提供使用者最佳的压缩结果建议。
教学请参考「Recompressor 免费图片压缩工具,在容量和画质中找出最佳压缩比」。
2019 年最好用的免费在线图片压缩工具,就它了! 若要将图片上传、使用于个人网站或博客,通常会对图片大小斤斤计较,这不仅会影响页面载入速度,如果访客较多还会使主机的流量及负载增加,最好的方法还是先压缩图片后再上传。
阅读文章 >
Picdiet 网站链接: https://www.picdiet.com/zh-tw
Picdiet 透过独特的 JavaScript 算法快速压缩 80% 图片大小,而且能够无损图片画质,Picdiet 号称不用任何后端服务器或 API,仅透过浏览器压缩图片,这代表压缩速度快,不会导致隐私或敏感图片外泄,在压缩效果方面也比现有的压缩软件更为理想。
YouCompress 网站链接: https://www.youcompress.com/
YouCompress 可以在浏览器里直接压缩各种类型文件,包括常见的 MP4、MOV、MP3、PDF、PNG、JPG、JPEG、GIF,几乎包办图片、文件、影片和音频格式,文件在压缩处理后的几小时会自动从服务器移除,不过你也可以手动删除。
Pngyu 网站链接: https://nukesaq88.github.io/Pngyu/
Pngyu 使用 pngquant 作为图片压缩引擎,以有损压缩方式运作(就是稍微牺牲一些画质,但可大幅降低图片容量),转换后可以明显减少图片大小(通常会高达 70%),并保留原有的透明度,产生的图片可以和所有浏览器及操作系统完全兼容。
Imageoptim 网站链接: https://imageoptim.com/mac
ImageOptim 是一款很轻巧、简单易用、开放原始码的相片压缩、优化工具,只要把图片拖放到 ImageOptim 就会进行自动化处理,支持 PNG、JPEG 和 GIF 三种常见的图片格式,背后使用多种图片处理技术。
ShortPixel 网站链接: https://free.com.tw/go/shortpixel
ShortPixel 是一个 WordPress 外挂服务,主要功能是在线将网站图片压缩、优化处理,包含失真与不失真的可用压缩方式,最高可压缩达 90% 大小!若不是使用 WordPress 架站,一样能透过 ShortPixel 在线图片压缩工具来对图片压缩及优化,网站本身有提供在线工具,而且完全免费,在压缩时可选择是否保留 EXIF 信息、将 CMYK 颜色转为 RGB 或重设图片大小。
Imagify 网站链接: https://imagify.io/optimizer/
Imagify 和知名的 WordPress 快取外挂「WP Rocket」来自相同开发团队,严格来说它并不是一款免费服务,Imagify 是一个 WordPress 插件,可在用户上传图片时,利用远程服务器来进行图片压缩优化,是你想获得更小尺寸图片又不损失画质的好选择。顺带一提,它也有提供免费的在线压缩工具,不过有单个文件最大 2 MB 限制,而且压缩后的图片只会保存 24 小时。
教学请参考「Imagify 免费在线图片压缩服务,三种模式切换压缩比画质」。
酷站两连发!两个高质量的图片在线压缩工具 编者按:今天推荐两款图片压缩神器,两个都可以直接进行在线压缩,压缩率也非常高。
阅读文章 >
iLoveIMG 网站链接: https://www.iloveimg.com/zh-tw
iLoveIMG 是一款免费使用、无须注册的在线工具,主要以编辑图片为主,提供一些用户可能较常会用到的工具包括:图片压缩、调整图片尺寸、裁剪图片及图片转文件。此外,iLoveIMG 也允许手动删除图片,这对于顾虑到隐私问题的使用者来说是个很好的设计,如果刚好需要处理图片的话不妨打开网站试试看。
Jpeg.io 网站链接: https://www.jpeg.io/
Jpeg.io 是知名网页优化、整合图片压缩服务 Kraken.io 推出的在线图片转文件压缩服务,支持多种常见常用图片格式,只要将图片拖曳到网站里,即可快速转换为优化的 JPEG 图片。虽然 Jpeg.io 网站里没有说明何为优化的图片,但应该是图片尺寸更小、分辨率和画质不变的无损压缩,支持以云端硬盘汇入大量文件,进行批处理。
PP鸭 网站链接: https://ppduck.com/
PP鸭图片压缩工具,支持 JPG、PNG 和 GIF 三种常见格式,利用该软件的算法,自动完成图片压缩任务,且在保证图片质量下有效降低图片大小。这个软件适用于 Windows 及 Mac OSX 两大平台,免费版会有使用限制,付费购买注册码可解除限制。
新用户首次购买立减 5 元哦→ 前往购买
Compressor.io 网站链接: https://compressor.io/
Compressor.io 能在在线把图文件压缩,直接让你比对源文件跟压缩后的图片间有无任何差异,支援 JPG、PNG、GIF、SVG、WebP 五种常见格式,单个文件最大支持 10 MB,提供无失真和失真(降低质量)两种压缩技术,也能依照需求自行调整相关设定。
Kraken.io 网站链接: https://kraken.io/web-interface
Kraken.io 是一个集合各种网页优化的网络服务,其中有免费在线图片压缩工具(Free Online Image Optimizer)可在没有注册的情况下自由使用,这项服务允许使用者上传不超过 1 MB 大小的图片,选择有损、无损或是专家自定义的压缩模式。
Upscale Pics 网站链接: https://upscalepics.com/
Upscale Pics 透过人工智能 AI 强化图片的在线工具,提供三种主要功能:放大图片分辨率、移除 JPEG 噪点和压缩图片,只要将图片上传、选择要使用的选项后就能透过它远程处理,不用额外下载应用程序。
总结 如果你平常工作会经常遇到图片,而且是需要将它们上传到网络上供其他人浏览(例如网站),先将相片进行压缩、优化处理,就能确保图片有更小的文件大小,让访客以更快的时间加载,有助于让网站保持好的浏览体验,也能减少服务器的容量流量消耗。
若你一样会接触到许多相片,但是更在乎的是相片分辨率、画质,而且日后有可能会需要进行编辑或处理,这时候你不需要这些图片压缩工具,因为它们可能会降低图片画质,或是将图片尺寸变小。
无论如何,这些图片压缩工具都非常简单,大部分透过浏览器就能操作,有少数还不需要连上网络,直接在计算机脱机使用,确保图片不会被上传到远程服务器,使用上更具隐私和安全性。
-
Web3的故事,Web2的套路,无聊猿挺会的
设计动态 2022-06-13编辑导语:在元宇宙的世界中,NFT加密艺术无疑是最火热的话题,本文作者通过讲述NFT之王——无聊猿的炼成,向我们分享了作者对于无聊猿的营销、NFT未来发展的一些思考,一起来看看吧。 “山也NFT,海也NFT,怎么阿猫阿狗都在NFT”——说唱歌手MCHOTDOG编辑导语:在元宇宙的世界中,NFT加密艺术无疑是最火热的话题,本文作者通过讲述NFT之王——无聊猿的炼成,向我们分享了作者对于无聊猿的营销、NFT未来发展的一些思考,一起来看看吧。
“山也NFT,海也NFT,怎么阿猫阿狗都在NFT”——说唱歌手MCHOTDOG最近发了新歌,控诉元宇宙的虚无。
无论你理解与否,元宇宙无疑是时下的热门。虽然没有人能真正解释清楚,但NFT加密艺术正向现实生活靠近。
特别是NFT新秀“无聊猿”,企图用加密艺术的叙事方式,创造迪士尼般的新故事——走出虚无的Web3世界,向实体经济迈进,走向影视、音乐、餐饮、服装、艺术等诸多领域,打造“猿宇宙”的IP生态。
无聊猿系列NFT由无聊猿游艇俱乐部(Bored Ape Yacht Club,BAYC)推出,共有10000只无聊猿,每只都独一无二。它根据衣服、耳环、帽子、皮毛、背景等特征,依照随机函数机制和参数设定自动生成。概率各有不同,越稀缺,价值也就越高。
“一只猴”,撑起了40亿美元估值,其母公司Yuga Labs获得4.5亿美元种子轮融资。
抛开尚未到来的未来,立足已发生的当下,本文尝试抽丝剥茧,再读一二。
观点速读:
无聊猿的流量密码:碰瓷营销、明星大佬带货、社交媒体炒作。 用Web2的炒作方式在Web3上玩复刻,新顶流诞生的本质没有革新。 币圈捆绑娱乐圈、资本圈、富豪圈。去中心化的Web3世界,依然有股“中心化”内味儿。 短期内NFT价值支撑来自于流动性。 诸多NFT并不支持商用开发,特别是国内数藏,你买的还是JPG。 一、Web3世界里满是Web2的套路 提到NFT加密艺术,绕不开鼻祖——马赛克风的CryptoPunks。
放在五年前,没有什么比拥有一个CryptoPunks “头像”更赛博朋克的了。CryptoPunks 开辟了先河,他既是一个社交媒体头像符号,也是标记在链上的一种身份象征。
CryptoPunks
随后诞生的诸多爆款,都延续了这一特质。
比如后来诞生的另一个网红 Hashmasks,在“头像”的基础上,藏家可以自由创作为购买藏品的艺术价值加持。
为了激励购买,Hashmasks设定了一个浮动的定价机制,简而言之:客户购买得越早,价格就越便宜。虽然Hashmasks热卖再续狂欢,但这一机制饱受非议。
Hashmasks
无聊猿团队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一点,于是在官方页面打出标语,剑指“前辈”的定价机制。
一波“碰瓷”“拉踩”蹭到了第一波自然流量。另外,无聊猿早期还拉到了两个圈内重要KOL站台:NFT收藏品项目Avastars创始人J1mmy.eth和NFT藏家@Pranksy NFT 。二者双双在Twitter在线“带货”,分别批发了100只和250只猴子。
“大佬买猴”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不胫而走,很快无聊猿就被抢购一空,总收入达800个ETH(当时约合280万美元)。其身价也一路狂涨,涨幅高达900%,持有人数也扩大到了3600人。
随后不久,这只猴连续登上了苏富比和佳士得拍卖行。11月无聊猿#8817号拍出了340万美元。一夜之间“山鸡飞上枝头”,已是今非昔比。
另外,CryptoPunks背后团队空投和发售的MEEBITS遭遇口碑塌房,被抨击为“富人的特权”。无聊猿团队又一次嗅到了机会,变空投为会员福利,用各种“白送”牢牢锁定用户,还换来了一波好风评。
那个曾在佳士得拍出6025万美元天价数字作品《每一天:前5000天》的艺术家beeple,在推特发表了新作《MEEBITS VS BAYC》。给无聊猿又添了一把火。
一路蓄势狂飙,大多离不开Twitter。
特别提一下,Twitter就是币圈的韭菜园,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据《2022年Twitter趋势报告》,过去一年,全球与NFT相关推文超过3.32亿,关注NFT话题的34岁以下用户占比超70%。
另外,马斯克收购推特,背后支持者还有诸多币圈势力,实属阳谋了。
BTW,在国内,微博就是加密世界的流量担当。一份业内流传的微博报告,全网NFT内容讨论65%来自微博。
无聊猿一时风光无两,在欧美,嘻哈歌手Snoop Dogg狗爷、NBA球星斯蒂芬·库里、巴西足球名将内马尔等明星“人手有猴”。
据OpenSea,今年初,周杰伦也收到了赠品,编号为#3738的无聊猿,自此“被收编”到无聊猿俱乐部。华语乐坛里,林俊杰、余文乐等“潮人”也先行一步。
随后中国投资人开始跟风,投资界大佬朱啸虎、美图创始人蔡文胜、LinkVC创始人林嘉鹏、同舟资本创始合伙人张了了都开始“买猴”。据报道无聊猿收获了28位明星支持。
“贵圈”变得越来越像娱乐圈、资本圈、富豪圈。 无聊猿就此成了新的“身份标签”。拿到了无聊猿的会员资格,就拿到了“贵圈”的社交门票。
无聊猿拿捏了流量密码——
大佬明星KOL带货、社交媒体话题炒作、碰瓷式营销。“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不禁感叹, 无聊猿只是用Web2的炒作方式在Web 3上复刻重演,“新顶流的诞生”本质上并没有变化,也没有革新。
最近另一个“虽丑但火”的NFT项目,哥布林Goblintown的策略更是一场大型“蹭蹭”,接连发推特“贴贴”了DJ音乐人Steve Aoki、数字艺术家Beeple、加拿大3D艺术家Frederic Duquette、说唱歌手Snoop Dogg等名人。
Goblintown
艺术在自由飞“翔”,溢价也在自由飞翔。10天翻160倍,只能说碰瓷儿营销,真香!
Goblintown推特曾发图暗示“我们是来自Yuga?”,另据无聊猿母公司Yuga Labs Deck中的收益情况中提到,1%的收入来源是Goblins。你品,你细品。
说来说去, 加密艺术的话语权依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在去中心化的Web3世界里,依然有股“中心化”内味儿~
如今NFT市场有如“自由落体”,反到显得无聊猿的故事独树一帜。据报道,无聊猿母公司Yuga Labs不久前完成了4.5亿美元种子轮融资,估值40亿美元。BAYC贡献了公司90%以上的销售额。
NFT市场分析平台NonFungible数据,相比起2021年9月的高峰期,NFT 平均每日售出量大跌92%。Google Trends数据,人们对NFT的关注度从今年1月下跌了80%。
就在最近,YugaLabs收购了竞品,“NFT头像鼻祖”CryptoPunks、Meebits,获得了二者的知识产权,就此实现了大一统。
“猿宇宙”步履不停,新故事还得续上。有一种观点,其对标落在了迪士尼身上。
二、流动性撑起的IP故事,但这在国内并不成立 无聊猿标新立异的是,它设计了独特的社区权益机制。凡是持有无聊猿的会员,都享有部分知识产权,拥有商用开发的权利,可以自主进行衍生品开发销售、二创等。
节选自官方
也正是因为其独特的社区文化,带来了授权业的新思潮:
其一, 它也在重塑对IP版权的认知,改变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效率。 一方面简化了IP授权的流程,另一方面也能够将一个IP版权拆解成多个碎片化的个体,每个个体都能独立运作。
其二,IP开发运营也呈现“去中心化”,无聊猿的持有者也可以成为无聊猿IP的“运营者” ,设计出品方不再是唯一的IP运营方。IP发展方式和效率也在变革。
无聊猿游艇俱乐部会员Andy Nguyen花费了26.7万美元买下了无聊猿#6184号,并为此开了一家无聊猿主题餐厅。
Bored & Hungry快闪餐厅在美国加州正式营业
无聊猿BAYC实体潮玩公仔、无聊猿手游相继发布。环球音乐集团宣布成立一支“无聊猿”组成的虚拟乐队。无聊猿角色为主角的三部系列电影也即将到来。
今年4月,无聊猿快闪店开到香港尖沙咀K11购物艺术中心。藏品持有者把无聊猿衍生周边产品带到展会现场销售,包括文化衫、帆布袋、马克杯等。
新玩法层出不穷,无聊猿NFT不断向现实世界扩张,形成日渐庞大的生态。横跨影视、音乐、餐饮、快消等领域。这一切仅用一年时间。
但这并不意味着,出品方就失去了“绝对地位”。
值得关注的两个事件截点:
其一,无聊猿上月陷入了“猿宇宙骗局”风波。无聊猿母公司公布了Otherside元宇宙计划,并于5月1日启动初始地契约NFT销售。网友唾其在元宇宙炒地皮。这个被称为“猴子地”的新项目在短暂冲高之后快速下行,跌超50%。连累着无聊猿也随之下跌。
其二,特斯拉CEO马斯克不久前把推特头像换成了无聊猿,并奉上调侃,“我不知道……这似乎有点可替代”。言外之意,即便NFT在链上被记载,也无法阻止被盗用。由此事件波及,无聊猿价格又是一轮波动。
市场对价格是敏感的。倘若脱离价格体系支撑,我们都需要正视一下:你是喜欢这只猴,还是馋它身价倍增的身子?
MCHOTDOG新歌
以NFT形象被人关注和认知,然后快速向泛文娱消费领域扩张,形成猿宇宙IP生态。这种极致的发展效率,放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但迪士尼的厉害不在于百年基业,而在于百年来,依然能维系IP生命力,文化影响力、世界观输出、情感共情。
想成为经典,而非昙花一现的潮流,先穿越一场时间周期吧~
许多投机者只是把NFT当作营销资本,也有许多伪艺术家盲目追求热潮来粉饰空洞。流量烫手,但大多数涌入交易平台的作品都无人问津。
稀缺的不是设计和形象(JPG)。
反观国内,内容IP们正疯狂加注数字藏品,博物馆、影漫游、网络卡通形象、潮玩IP们,品牌卡通形象——无IP不数藏。
但事实上,国内数藏和海外NFT有本质的区别。
在国内市场,NFT交易平台大多基于中心化的“联盟链”。用户的交易行为需要“联盟链”管理者进行审核。国内玩家购买的数字藏品,往往只有使用权,而非所有权。
而且,国内市场强调“去金融化”,没有流通就拉不开梯度。
无聊猿之所以能成为无聊猿,离不开其所处的市场环境,开放的、去中心化的二级交易市场环境,也离不开彼时的天时地利,以及其独特的社区文化。
这也决定了诸多NFT并不具备同样玩法的条件。
比如知名NFT“火柴人头像”,它接受了CC0协议。CC0意味着,创作者自愿放弃自己作品的一切权益。所有人都可以随意使用,复制、修改、发行和演绎,甚至可用于商业性目的。赋权不同 ,决定了发展路径的千差万别。
Mfers
三、品牌的隐形战场,亟待新的打开方式 品牌们疯狂上头NFT数藏,去年走热,今年更甚。几乎每周都能看到有品牌在寻求发行合作。
数藏也成了618卖货之外的隐形战场。天猫不但推出“元宇宙虚拟购物会场”,而且再续去年的玩法,联合小米、雷蛇、美的、奥克斯等品牌推出定制NFT数藏。京东也把数字藏品融入618宣发消费全链路。所谓“谁先入场,谁先制定规则”。
在营销界,虚拟偶像+加密艺术+虚拟空间,被看做“元宇宙三件套”。从时间线上看,这更像是品牌营销层层更迭演进。品牌跑步入场,心里盘算的远远不是“卖个图”。
粗浅的【翻译】一下:社交头像PFP,就是给用户的虚拟形象标识,自带个性化、稀缺性;购买 NFT 相当于加入品牌会员;发空投,就是给会员送福利,会员才有、其他人没有,是抽选摇号的会员专享版;给私域加大药剂,强调社区文化,营造圈层门槛,比如无聊猿在游艇上开派对,让用户乐在其中,再用文化氛围吸引潜在用户……最后用户不是躺在系统算法里的数据,而是虚拟人,把人锁定在元宇宙品牌空间。
无聊猿独特的社区文化和赋权,对品牌营销来讲,是最大的利好。中国李宁、健康智能硬件的科创板上市公司倍轻松、绿地集团,用购买行动投了无聊猿一票。
中国李宁在微博上官宣无聊猿#4102号形象为新的品牌主理人,同步推出中国李宁无聊猿潮流运动俱乐部系列产品,包括服装、极限飞盘、冲浪板等。中国李宁的无聊快闪店紧随其后落地北京三里屯。
OpenSea数据,BAYC#4102最后成交价格为120 ETH,约33万美元,相当于人民币220万。
花一笔“小钱”,买了个热门顶流,既强化了潮流标签,又能借势营销,还能开发周边产品,“自主又自由”。
对比之下,刘畊宏的商务合作已经飙到了500万,仅限冠名直播口播植入,还不带货。真香了有木有?
随着热度走高,持有的NFT数字资产随之水涨船高,甚至可能还能赚一笔。
另外,这还给品牌省下了隐形成本。众所周知,知名IP授权是个漫长的过程,有些谈判甚至以年为单位。而且约束限制繁杂,包括开发品类、销售周期、推广周期等。
中国李宁买下无聊猿#4102 ,就获得了相应衍生开发权,而且不限品类,没有时限。
品牌们乐此不疲,加大元宇宙营销预算。有4A广告公司人士透露,虽然很多品牌还没有将“元宇宙”纳入预算计划,但预计2022年用于元宇宙方面的营销预算高达50%。
诸多品牌方都是用广告营销ROI的眼光去审视NFT(数字藏品)。
他们更关心的是:我能收获多少话题讨论?能不能上热搜?能不能和年轻人玩在一起?能带货更好~!至于底层技术如何,公链还是联盟链?品牌们并不关心。
据观察,中国李宁发起的两个官方话题 #无聊不无聊# 和 #4102# 在微博均未突破4千万。主推产品之一,李宁无聊猿限定T恤在天猫旗舰店月销售量寥寥。在官方微博相关话题下,活跃的大多是加密艺术爱好圈。网络话题热度有亿点点平静。
目前而言,国内用户缺乏对Web3缺乏认知,加密艺术也未普及大众,市场走向尚不明朗。
在国内监管政策尚不明朗的今天,大部分品牌的NFT营销依然止步数字藏品发行。
加密艺术这个“潘多拉的盒子”,关键在于如何打开。
作者: 玩世代 ;公众号: 玩世代 (ID:PlayerEra)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xTwff-kZqf_oKeeVBd5Y8w
本文由 @ 玩世代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
今年618,你做笔记了吗?
设计动态 2022-06-13编辑导语:今年的电商购物节“618”在5月26日便开始了,各大电商平台都卯足了劲想在大促中取得成绩,而年轻人们则纷纷在各大平台搜集购物攻略。这届年轻人,都是如何过618的?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年一度的618活动,在5月26日便悄然来临了,并且将一直持续到6月2编辑导语:今年的电商购物节“618”在5月26日便开始了,各大电商平台都卯足了劲想在大促中取得成绩,而年轻人们则纷纷在各大平台搜集购物攻略。这届年轻人,都是如何过618的?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年一度的618活动,在5月26日便悄然来临了,并且将一直持续到6月20日。在这期间,各大电商平台也都卯足了劲,想要在今年第一个电商“大节”中取得成绩。最开始的618,其实是京东的店庆日,知名度提高后,淘宝、天猫也纷纷加入,才演变成又一个大型购物节。
618的活动规则,随着购物节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复杂。为了能让自己以最优惠的价格买到心仪的物品,在这个618“占个便宜”,不当“冤大头”,年轻人们纷纷在各大内容平台上搜集攻略,各种“记笔记”、“抄作业”。
当然也有一部分用户,坚决不凑热闹,就算铺天盖地都是618优惠信息,也不为所动。各种不同的用户,组成了618活动的一部分,这届年轻人,都是如何过618的?
01 300-50=?难道我是…… 早在5月10日,618便因为满减规则而登上了微博热搜。今年天猫的跨店满减规则是满300减50,比以往更加优惠了。
对此,天猫官方回应称“有人问我,300-50=?难道我是,大家开心就好,好多惊喜在后面。”
然而,跨店满减力度虽然加大了,却不能让大家满意。有人担忧会在活动之前先涨价,再满减,最后算下来还比平时贵,这也算是往年“618”“双11”等大促的惯用操作了。
于是各大电商平台便推出了一个“价格保护策略”,即消费者购买的活动商品如果在价保期内出现降价,便可以申请补差价。希望这次的价格保护策略,可以杀一杀以往先涨价、再满减的风气吧。
还有人算了一下,去年是满200-30,照这样满300应该减45,而今年的满300-50,其实只是多减了5元而已,算成折扣大概就是打8.4折,优惠力度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大。
这届网友,已经越来越“不好骗”了,618就算能省再多,然而“不买立省百分百”,如果买的东西并不是自己需要的,只是为了凑单优惠而买,那还不如不买!
02 “种草主力”小红书 尽管今年618的参与热度在降低,但是仍有很大一部分用户,在期待着618,他们活跃于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寻找购物攻略,跟着网红、博主、主播等“抄作业”。
说到购物攻略,便不得不提到小红书。
成立于13年的小红书,在九年的发展过程中,一步步地扎实了它在大众印象中“种草”的概念,“国民种草机”的形象深入人心。
所以,想参与618活动又没想好买什么的用户们,会打开小红书看看大家都在买什么,互相交流活动经验。
基于小红书的种草属性,用户乐于在上面分享好物心得,与其他用户一起交流,获得的点赞、评论、转发数则能让他们获得成就感,进一步促进内容的产生。目前小红书上和618相关的帖子便已经达到了349万篇,并且这个数字也在不停地上升。
而点击搜索“618”后,下方会出现“攻略2022”“母婴节618”“88vip苹果”等分类,方便用户更快速精准地找到自己想获取的内容。
从评论区,也能看到属于小红书的特色。评论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精打细算型,在评论区里拉群or求拉群;还有是分享炫耀型,分享自己618给男朋友/老公买了什么东西,或者打算买什么东西。
再细分的话,会发现小红书聚集了大量的宝妈,所以小红书的618,还有一个“618母婴节”的分类。很多宝妈,从怀孕开始,就会在小红书上搜集各种攻略,包括坐生孩子时去医院要带的东西、坐月子时要准备什么、产后恢复神器、如何带娃……种种,而养娃恰恰是最需要花费时间精力和金钱的一件事,自己可以不消费,娃一定得用最好的!趁着618,宝妈们也会在小红书上做攻略,屯一波奶粉尿裤。
03 微博:你只管抄作业,其他交给我 而微博则表现出了较强的商业属性,作为明星聚集最多的平台,用户在微博上搜索“618”,热门的往往是各种明星代言,粉丝们也乐于为自己喜欢的明星买单,跟着代言买就行了。
另一方面,则是各种“作业”满天飞。一边是博主们整理出来的“618必买清单”,清清楚楚地列出来了各种商品和价格,不过差不多的形式和超低的价格,大概率只是营销罢了。
另一边则是用户表示“让我抄作业吧”,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希望能在微博上找到618最优惠的商品,看看大家都在买什么,直接照着他们的购物车买。这也是由于微博在人们的意识中,存在着许多“意见领袖”,特别是美妆护肤、时尚穿搭等方面,这些都是618年中大促的重点商品。
微博上和618相关的话题,也开了很多个,阅读量最高的一个话题是#618沸腾之夜#,已经达到了27.1亿的阅读量。
有人在里面发广告,也有人在分享领到618红包的兴奋。
04 抖快电商:直播带货搞起来! 当然,用户们不会满足于这些,直播带货的发展,让用户的钱包在不知不觉中被“掏空”。
近几年,抖音和快手都在大搞直播带货,在电商化这方面上下了非常大的功夫。本是靠着短视频起家的抖音和快手,如今已经成为直播电商主力军,在这种年中大促的时刻,更加不能放过。
抖音平台推出了“618好物节”的活动,时间从6月1号持续到6月18号,以平台上的重点、品牌、主题三种类型的直播间促进转化,并且还发起话题挑战,让用户们自发地去分享好物,互相种草,全面促进互动。
如今越来越多人习惯于在直播间里购买商品,因为低于其他地方的价格,和主播们热情的讲解,直播间的观众们在一声声吆喝中按下了下单的按钮。
每年的购物节更是直播间的狂欢时刻,去年的618,便实现了153亿的成交额。
快手发展直播带货比抖音略慢,不过也已经形成了,它发起和主推了“616实在好物节”,时间从5.20持续到6.18,每个阶段有不同的主播进行直播带货。
而快手的最大特点就是老铁经济,粉丝们对主播的黏性来源于主播的亲切、没有距离感。能否通过各种互动手段与粉丝打成一片,与该主播的直播带货数据有着重要关联,这也是其独特的“信任电商”模式。
05 知乎&豆瓣:文字内容社区最后的倔强 作为一个文字主打的内容社区,知乎的618节日氛围和其他平台对比起来,显得冷清寂寥。与618相关的回答,评论点赞数有些仅仅是个位数。很少有人会选择去知乎上找618购物攻略,与之相关的内容自然也比较少。
不过,由于知乎的学术氛围,给人更专业的感觉,如果是想买手机、相机之类的电子产品,一部分人还是会先在知乎上查找攻略。所以知乎上搜索618,主推的是这些科技产品,这和其他平台主推美妆、时尚等方面形成了对比。
并且知乎的内容主要是分析值不值得买,买什么更适合?
而豆瓣的“倔强”表现得更加明显,不仅没有设立专门的618活动专区,甚至还在阻止消费。
不过也有一部分用户,会在豆瓣上寻找“拼友”,盖“互助楼”,看起来更加实在,没有别的宣传推广,而是互相帮助,以薅到618的羊毛。
像豆瓣和知乎这一类文字内容社区,还是不太适合618这种活动推广,它们的定位比较小众,自然也在这场大战中被淹没了。
06 总结 总的来说,今年的618确实没有当年热闹了,重复的套路和越来越多的购物节让一部分用户感到厌烦。想要重新吸引到用户,就得摒弃那些套路,给到实打实的优惠。
而各大内容平台,可以针对自身定位举办618活动,突出各自的特点,才能吸引到精准的用户群体。
作者:Estella,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小编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是灰机吖 原创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
为什么美食类APP不香了?
设计动态 2022-06-13编辑导读:作为人类基本需求的“吃”,围绕它展开的商业经济内容简直不要太丰富。在教人做菜这一细分领域下,出现过不少美食APP,但现在人们更依赖于社交平台和外卖。由此看来,美食类APP是不是没有出路了?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是什么让你逐渐把美食编辑导读:作为人类基本需求的“吃”,围绕它展开的商业经济内容简直不要太丰富。在教人做菜这一细分领域下,出现过不少美食APP,但现在人们更依赖于社交平台和外卖。由此看来,美食类APP是不是没有出路了?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是什么让你逐渐把美食APP遗忘了?抖音、快手、小红书?预制菜、外卖、老母亲?
是也不是。的确,在我们依赖的社交平台中美食内容一大把,我们没必要再打开美食类APP解决自己的做菜问题了。
那么美食APP就没有出路了吗?我说未必。先来看下美食类APP现在的状态:
下厨房:
豆果美食:
美食杰:
在内容方面就是类社交平台模式,PGC+UGC,内容丰富且量大,可以让人无限浏览,或者根据层层分类去找相应内容,在变现方面就是付费内容和带货。
从市场环境角度讲,这种模式在抖音快手爆红之前或许还不错,一是因为那个时代大家崇尚万物APP,越垂直显得越有逼格,再一个是用户的业余时间没有被过度占用,有需求有精力。
但随着抖音、快手的爆火,市场进入了全民创作的时代,素人变网红简直分分钟。衣食住行+搞笑成为了创作领域最容易被信手拈来的素材,美食创作也是铺天盖地。
人们似乎也没必要特意去找一个美食类APP来解决做饭需求了,况且为了填饱肚子的做一日三餐似乎也不再是年轻人的刚需了。
美食APP虽然够细分却不够吸粉,因为没有竞争力,平台对获客的投入也必然小心翼翼,无流量无变现,无变现无价值,无价值无资本。
解散APP还不至于,但也不能将其当成唯一,孵化新媒体矩阵是各家嗅到危机后重点做的事情,虽然有些效果不错,但关注度远没有美女、搞笑网红那么多。这对于自由博主可能够了,但对于一个公司远远不够,转型期的美食APP显得有些尴尬。
我认为目前美食APP的定位和用户需求不对称了,这也是它不香的重要原因之一~
美食APP和用户总有一个要做出改变。引导用户爱上美食APP是要付出高昂的教育成本的,因为人不可以被改变,但是产品可以改变。
如果要打破僵局,可以考虑优化商业模式,走社区模式,打通线上解决需求到线下食材购买环节,让做饭这件事变得省心省力。毕竟有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才容易被人依赖。
我们今天可以尝试着从产品功能的角度去做些模拟优化。
我们先叫它“小心机美食APP”吧。
用户群体我们先简单定位成年人。试想我们在什么时候(场景)会需要美食教程呢?不会做、不知道吃什么、有特别的时刻比如节日聚餐、朋友聚会、单纯想秀厨艺等、或者家里有特定人群比如需要补钙的孩子,饮食上有忌口的老人等。
在美食面前我们看中的是什么呢(需求)?氛围感、食材本身、营养价值以及和烹饪工艺结合后的口味或者譬如减肥等特定的目的性。
在美食面前我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呢?费时间、缺道具、成本高、自身原因不能吃(主观+客观)。
其实,各家美食APP都能解决上述问题,可是这需要用户自己有软件钻研精神,才能驾驭软件,但主动探索精神可不是每个人都有的。
我认为,即使是美食类APP,也要有解决问题的态度,虽然无法预测你想吃什么,但是你想的我都能做。
所以,美食类APP可以考虑把主动权交给用户,让其根据自己的需求找答案,用主动搜索的方式达成上述需求,有点像点菜,今天我想吃烧烤,虽然我不清楚具体做法,但是我知道我想要什么,或者我不想要什么,比如免葱免辣,多放孜然。
上述方式的好处是,即使不知道吃什么,也可以通过不断的尝试找感觉,和传统瀑布流相比,该方式相对不容易造成用户选择困难症,有时候目标不明确选择越多越容易放弃。
除了解决美食教程问题,还可以进一步为APP赋能,比如增加营养知识内容。
对于有主动营养管理意识的人群来说,为了营养放弃自主选择食物的快乐好像有点难,那么看看快乐的食物能不能满足我们的营养需求呢?如下图所示:
营养知识的关键在于要能够被应用,通过知识让我们的身体达到营养均衡的状态,如果解决呢?
市场上的营养食谱多半为平台根据自己的意愿推送给用户,虽然可以进行食材替换,但是操作成本还是高。上述方式是基于用户的选择再根据营养标准进行的微调,满足了用户的快乐的同时保证了营养达标。
对于上班族来讲,买菜所需的时间成本也有可能成为在家烧饭的阻断性因素,即使线上购买,也会出现无法在同一家店买齐所有食材,选购会增加时间成本,配送费会增加购买成本,享受烹饪带来的快乐之前已经有不开心因素存在了,如何解决呢?
不用费时间去各个网店凑蔬菜,一键下单方便快捷。
上述4步或许可以暂时缓解美食类APP当前的尴尬处境,或许还可以为美食+场景模式制造更多可能行。
看到这里,或许会有人质疑,你能想到的美食APP团队想不到吗?不做是因为不喜欢吗?或许人家也有苦衷,比如实现性低、实现成本高、难度大,也或许是你说的压根儿不可行。
但是我想说的是,选择维持现状是一种选择,选择改变现状同时愿意承受改变带来的好处和坏处,也是一种选择。
当然,也有很大可能是我所述的解决方案不可行。
但没关系,不可行这种结论,对于论证解决方案的可行性也是极有价值的。
本文由 @王满堆er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如何掌握用户心智模型?收下这篇4000字的干货!
UI交互 2022-06-13产品设计中挖掘用户心智,是打造产品良好用户体验的关键一步。本文以心智模型作为理论依据,打造基于用户心智的产品设计思维。 拓展阅读 [link http...产品设计中挖掘用户心智,是打造产品良好 用户体验 的关键一步。本文以 心智模型 作为理论依据,打造基于用户心智的 产品设计 思维。
拓展阅读
做设计这么久,竟然没听过心智模型? 今天,我们来聊点不一样的东西。
阅读文章 >
心智模型 人们提到江南小镇,常常会在脑海中浮现这样一幅画面:“ 烟雨蒙蒙的小镇,清澈的流水轻推小船;两岸若隐若现的古楼散发着一股典雅的气息。” 以上关于江南小镇的画面,就是人们根据过往获得的关于江南小镇的信息,从而形成相关的固有印象,即心智模型。
1. 定义
心智模型最早是由心理学家 KennethCraik 提出的 ——
人类基于经验的总结,去认知世界的假设、陈见和印象。即:人们通过经验获得的信息,结合自身认知、经历等综合加工后,总结出对现实世界的印象。
心智模型的形成为三个阶段:首先,人们通过五感接触到物理世界提供的信息;其次,通过心智世界结合自身过往经验、认知经历等综合加工;最后,归纳和总结出对现实世界的印象。
如警示图标中常用到感叹号,用户根据经验总结感叹号常用在叹词后,可能具有警示的含义。因此,在警示图标中常用到感叹号作为视觉元素。
2. 心智模型的特点
心智模型具有不完整性、变化性、局限性、阶段性等特点。
心智模型的不完整性、变化性与局限性。心智模型依赖于人的经验与认知,人的经验在不断积累,认知也在不断提升,因此心智模型也不断变化。如代沟的产生——由于两代人认知的形成依赖于他们的自身经验与所处的年代环境,因此是不完整且具有局限性的,双方的认知差异造成了“代沟”现象的产生。
对待新事物的心智模型具有阶段性。人类本能认为熟悉的即是安全的,人初次接触新事物会处于守旧阶段,持保守态度;其次进入求新阶段,这个阶段人开始尝试探索;探索成功后会进入平稳期,人开始对其习以为常。纵观人类历史,任何新的文化思潮、艺术流派、设计风格的出现,到最后逐渐被大众所接受都会经历这个过程。
设计中的心智模型 设计解决的是人的问题,在设计中利用好用户的心智模型,可以作出更人性化的设计。Don Norman 将心智模型定义——
存在于用户头脑中的关于一个产品应该有的知识,这种知识可能来源于用户以前使用类似产品的经验,或者是为实现目标而对产品的概念和行为产生的一种期望。
比如:用户使用水龙头开关的时候,会马上找到水龙头打开的方式,这就源自于用户曾经使用其他水龙头的开关经验。
在用户使用这个产品时,用户根据原有认知和经验可以顺利完成操作,则一切顺利,产品有较好的可用性,同时这个过程强化了用户原有的心智模型。然而,用户根据原有认知和经验无法顺利使用产品,则用户需要在探索中学习新经验和方法,最终完成既定目标,从而形成新的用户心智模型。
符合用户心智的设计 正如诺曼所述——用户对产品使用的心智模型主要来自于以前使用类似产品的经验,或者是为实现目标而对产品的概念和行为产生的一种期望。
因此,为了提高产品的易用性,设计师可以借鉴相似产品的设计经验。除此之外,设计师可以通过探索用户操作习惯、使用预期等方式总结用户心智模型,根据用户模型制定设计策略。本节主要介绍,符合用户心智模型的产品设计,有哪些需要关注的原则:
1. 把握用户心智阶段
守旧期与求新期——旧有经验的设计迁移
守旧期的用户对新事物处于保守阶段,这时候可以借鉴用户现实生活中相似产品的使用经验进行设计迁移。在求新期可以适当进行设计创新,创新方式可以对“跨领域”产品进行借鉴。
手游开始出现的时候,用户的心智处于守旧的阶段。对于手游基础交互设计进行经验迁移, 收集、提炼线下场景典型特点。
首先,在布局上左右两侧放置基本操控键,和传统游戏机持握方式一致,这有利于用户对手机进行横向持握也符合用户使用习惯;其次,方向盘和传统游戏机、汽车方向盘进行隐喻,可更好的控制方向。
平稳期 —— 基于经验的设计
用户对产品使用的心智模型已达到了平稳期,这时候对于同类型产品或交互的设计可以基于经验进行,即:可以直接沿用旧有的设计方式。现在市场上同类产品的使用方式大多雷同,也是这个原因。
比如,微信作为亿级用户的产品,使用方式已被大家熟悉,在其他社交产品中常用的聊天交互设计还是沿用微信的设计。
2. 目标为导向的设计
基于目标为导向的设计,探索用户可能进行的任务流程,有利于找到符合用户使用预期的行为路径。
Timepage 是一款设计精美的日历应用,曾在 App Store Best of 2015 的精选榜中占据一席之地。用户使用日历进行日程创建,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醒用户有重要待处理事件。
TimePage 根据日程信息重要程度进行排列,引导用户完成操作。用户可以先后进行日程名称和时间编辑,同时强调“提醒”功能以防止用户忘记重要事件。另外,将地点、相关人物都考虑进去,这符合了用户创建约会日程、会议日程等多场景。
3. 流程设计的场景化
贴近用户真实场景进行流程设计,挖掘实现任务目标的行为流程。以多任务管理类产品 Sorted 为例,Sorted 的产品目标是帮助用户将繁忙的日程进行清晰有序地管理。不同于办公场景下的项目管理软件,Sorted 更多面向用户个人“日常事项管理”。在日程创建与管理过程中用户更多从“时间”和“项目”的维度进行操作,其中“时间”维度更为常见(团队项目管理场景中,“项目”维度常占有更高优先级)。
下图是用户对该产品主任务流程进行地梳理:
首页基础交互:上文提到“时间维度”的任务创建与管理有较高的优先级。因此,Sorted 进入首页展示的是“今日待办列表”,用户可以以“日”为维度进行左右滑动查看最近几日的任务,用户可以针对该时间下的任务进行管理;
日期快捷跳转:以 iPad 端为例,左侧向右滑动出现导航抽屉,左上角的日历卡片方便用户快速定位该日期,进行任务的查看。同时日历卡片中蓝色矩形 icon 提示用户,这里有已创建的日程;
项目维度下对日程的创建与管理:项目维度的优先级较弱,以列表项的形式展示在下方:
4. 对用户行为进行预判
人性化设计,对用户行为进行预判。如支付宝消息列表在滑动的时候,在底部会出现“找人转账”的按钮,点击后进入近期具有转账交易的好友消息列表。在支付宝使用场景下大部分用户浏览消息列表并非找人“聊天”,而是需要进行转账。因此,对用户“滑动消息列表”的动作进行预判——用户有转账需求,且转账对象是曾有过交易记录的好友。支付宝对用户的行为进行预判,为用户转账操作提供便利性。
又如滴滴打车过程中,在打车地址选择的页面有“家”和“公司”两个选项。用户打车过程中地点可能是随机的,但是在打车回家和上班时地点是长期不变且也是用户常使用的。深入用户使用场景,对用户行为进行预判,给用户提供了更多便利。
5. 善用类比与隐喻进行设计
采用类比的表现方式, 贴合用户心智模型,提高用户对产品的接受度。如下图,移动端现在常用的卡片切换动效,类比于现实生活场景中卡片切换的形式,提供用户对产品的熟悉度。
类比的表现方式,提高用户对行为的接受度。如:书籍阅读界面翻页交互,类比现实生活中的书籍翻页行为。
隐喻的方式 ,调用用户就有心智,提升情感体验。深泽直人经典设计产品——唱片机,在开关上唱片机借用传统吊灯开关,调用用户旧有心智,提高用户对产品的理解度,同时以传统的交互方式塑造温暖情感。
6. 把握用户特征
用户心智模型受其工作经历、受教育程度、智能设备的使用经验等各个方面影响。因此,需要从生理、认知等综合的角度把握用户特征,探索用户心智模型。
例如,针对老年用户的产品与针对年轻用户的产品,在设计上有很多不同。适老化设计需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群在生理、认知、行为等方面的特征。老年用户在生理(视、听)上有一定障碍;认知上存在记忆力下降、感知觉衰退、理解和阅读能力下降等特点;操作方面具有手指不灵活等特点。因此,针对适老化设计,在功能层面通过简化功能结构降低用户记忆成本,同时便于用户学习与理解。在操作层,简化操作流程步骤,降低操作成本。在视觉层,简化信息内容,同时放大字体提升识别度。下图是支付宝的老年版,在功能结构、操作流程上都做了简化,同时字体与图标进行放大处理:
拓展阅读
如何做好适老化设计?支付宝设计师送你9个实用锦囊! 本文支付宝设计师总结了9个适老化设计小技巧,针对老年人看不清、不理解、难操作3个痛点,给出针对性的设计方法。
阅读文章 >
7. 创新设计培养用户新的心智模型
设计过程需要考虑用户心智模型,但是也可以通过创新设计为用户培养新的心智模型。Timepage 首页主要采用周视图的预览模式,希望用户能将工作或者生活的重心放在短期内,专注高效地完成任务,而不是好高骛远。
用户价值公式
培养用户新的心智模型需要创新设计,然而创新也是具有一定风险的。梁宁在产品公开课中介绍过俞军的用户价值公式——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
我们从设计的角度来看这个价值公式,可以把替换成本看作使用新产品时的学习成本等;新体验带来的价值可能包括任务完成效率的提升、功能价值提升等多方面。创新设计对于用户是否有意义,需要考虑这个新体验创造的价值是否高于替换成本(学习成本等)。有价值的新体验,也可以形成用户新的心智模型。
苹果电脑的交互设计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在 MAC 之前微软系统的使用方式已培养了大部分用户相关的使用习惯。MAC 上市后,很多用户初次使用 MAC 都感到陌生——触控板控制桌面,以及Launchpad、Applestore等自带系统的软件使用等,都不同于传统的笔记本使用方式。这样全新的交互方式具有一定学习成本,但也给用户带来很多便利——多桌面触控板进行切换更加高效便利、软件系统集中管理更方便。用户习惯了MAC系统后纷纷依赖于这样的使用方式,乃至后来MAC的设计被其他电脑厂商纷纷借鉴。
本文提出了基于用户心智模型的产品设计原则,然而设计出符合用户心智的产品需要设计师对用户、对生活深刻的洞察,也需要设计师发挥创造性的思维。这些都需要设计师长期的“修炼”与积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共勉~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设计小问」
-
如何掌握用户心智模型?收下这篇4000字的干货!
UI交互 2022-06-13产品设计中挖掘用户心智,是打造产品良好用户体验的关键一步。本文以心智模型作为理论依据,打造基于用户心智的产品设计思维。 拓展阅读 [link http...产品设计中挖掘用户心智,是打造产品良好 用户体验 的关键一步。本文以 心智模型 作为理论依据,打造基于用户心智的 产品设计 思维。
拓展阅读
做设计这么久,竟然没听过心智模型? 今天,我们来聊点不一样的东西。
阅读文章 >
心智模型 人们提到江南小镇,常常会在脑海中浮现这样一幅画面:“ 烟雨蒙蒙的小镇,清澈的流水轻推小船;两岸若隐若现的古楼散发着一股典雅的气息。” 以上关于江南小镇的画面,就是人们根据过往获得的关于江南小镇的信息,从而形成相关的固有印象,即心智模型。
1. 定义
心智模型最早是由心理学家 KennethCraik 提出的 ——
人类基于经验的总结,去认知世界的假设、陈见和印象。即:人们通过经验获得的信息,结合自身认知、经历等综合加工后,总结出对现实世界的印象。
心智模型的形成为三个阶段:首先,人们通过五感接触到物理世界提供的信息;其次,通过心智世界结合自身过往经验、认知经历等综合加工;最后,归纳和总结出对现实世界的印象。
如警示图标中常用到感叹号,用户根据经验总结感叹号常用在叹词后,可能具有警示的含义。因此,在警示图标中常用到感叹号作为视觉元素。
2. 心智模型的特点
心智模型具有不完整性、变化性、局限性、阶段性等特点。
心智模型的不完整性、变化性与局限性。心智模型依赖于人的经验与认知,人的经验在不断积累,认知也在不断提升,因此心智模型也不断变化。如代沟的产生——由于两代人认知的形成依赖于他们的自身经验与所处的年代环境,因此是不完整且具有局限性的,双方的认知差异造成了“代沟”现象的产生。
对待新事物的心智模型具有阶段性。人类本能认为熟悉的即是安全的,人初次接触新事物会处于守旧阶段,持保守态度;其次进入求新阶段,这个阶段人开始尝试探索;探索成功后会进入平稳期,人开始对其习以为常。纵观人类历史,任何新的文化思潮、艺术流派、设计风格的出现,到最后逐渐被大众所接受都会经历这个过程。
设计中的心智模型 设计解决的是人的问题,在设计中利用好用户的心智模型,可以作出更人性化的设计。Don Norman 将心智模型定义——
存在于用户头脑中的关于一个产品应该有的知识,这种知识可能来源于用户以前使用类似产品的经验,或者是为实现目标而对产品的概念和行为产生的一种期望。
比如:用户使用水龙头开关的时候,会马上找到水龙头打开的方式,这就源自于用户曾经使用其他水龙头的开关经验。
在用户使用这个产品时,用户根据原有认知和经验可以顺利完成操作,则一切顺利,产品有较好的可用性,同时这个过程强化了用户原有的心智模型。然而,用户根据原有认知和经验无法顺利使用产品,则用户需要在探索中学习新经验和方法,最终完成既定目标,从而形成新的用户心智模型。
符合用户心智的设计 正如诺曼所述——用户对产品使用的心智模型主要来自于以前使用类似产品的经验,或者是为实现目标而对产品的概念和行为产生的一种期望。
因此,为了提高产品的易用性,设计师可以借鉴相似产品的设计经验。除此之外,设计师可以通过探索用户操作习惯、使用预期等方式总结用户心智模型,根据用户模型制定设计策略。本节主要介绍,符合用户心智模型的产品设计,有哪些需要关注的原则:
1. 把握用户心智阶段
守旧期与求新期——旧有经验的设计迁移
守旧期的用户对新事物处于保守阶段,这时候可以借鉴用户现实生活中相似产品的使用经验进行设计迁移。在求新期可以适当进行设计创新,创新方式可以对“跨领域”产品进行借鉴。
手游开始出现的时候,用户的心智处于守旧的阶段。对于手游基础交互设计进行经验迁移, 收集、提炼线下场景典型特点。
首先,在布局上左右两侧放置基本操控键,和传统游戏机持握方式一致,这有利于用户对手机进行横向持握也符合用户使用习惯;其次,方向盘和传统游戏机、汽车方向盘进行隐喻,可更好的控制方向。
平稳期 —— 基于经验的设计
用户对产品使用的心智模型已达到了平稳期,这时候对于同类型产品或交互的设计可以基于经验进行,即:可以直接沿用旧有的设计方式。现在市场上同类产品的使用方式大多雷同,也是这个原因。
比如,微信作为亿级用户的产品,使用方式已被大家熟悉,在其他社交产品中常用的聊天交互设计还是沿用微信的设计。
2. 目标为导向的设计
基于目标为导向的设计,探索用户可能进行的任务流程,有利于找到符合用户使用预期的行为路径。
Timepage 是一款设计精美的日历应用,曾在 App Store Best of 2015 的精选榜中占据一席之地。用户使用日历进行日程创建,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醒用户有重要待处理事件。
TimePage 根据日程信息重要程度进行排列,引导用户完成操作。用户可以先后进行日程名称和时间编辑,同时强调“提醒”功能以防止用户忘记重要事件。另外,将地点、相关人物都考虑进去,这符合了用户创建约会日程、会议日程等多场景。
3. 流程设计的场景化
贴近用户真实场景进行流程设计,挖掘实现任务目标的行为流程。以多任务管理类产品 Sorted 为例,Sorted 的产品目标是帮助用户将繁忙的日程进行清晰有序地管理。不同于办公场景下的项目管理软件,Sorted 更多面向用户个人“日常事项管理”。在日程创建与管理过程中用户更多从“时间”和“项目”的维度进行操作,其中“时间”维度更为常见(团队项目管理场景中,“项目”维度常占有更高优先级)。
下图是用户对该产品主任务流程进行地梳理:
首页基础交互:上文提到“时间维度”的任务创建与管理有较高的优先级。因此,Sorted 进入首页展示的是“今日待办列表”,用户可以以“日”为维度进行左右滑动查看最近几日的任务,用户可以针对该时间下的任务进行管理;
日期快捷跳转:以 iPad 端为例,左侧向右滑动出现导航抽屉,左上角的日历卡片方便用户快速定位该日期,进行任务的查看。同时日历卡片中蓝色矩形 icon 提示用户,这里有已创建的日程;
项目维度下对日程的创建与管理:项目维度的优先级较弱,以列表项的形式展示在下方:
4. 对用户行为进行预判
人性化设计,对用户行为进行预判。如支付宝消息列表在滑动的时候,在底部会出现“找人转账”的按钮,点击后进入近期具有转账交易的好友消息列表。在支付宝使用场景下大部分用户浏览消息列表并非找人“聊天”,而是需要进行转账。因此,对用户“滑动消息列表”的动作进行预判——用户有转账需求,且转账对象是曾有过交易记录的好友。支付宝对用户的行为进行预判,为用户转账操作提供便利性。
又如滴滴打车过程中,在打车地址选择的页面有“家”和“公司”两个选项。用户打车过程中地点可能是随机的,但是在打车回家和上班时地点是长期不变且也是用户常使用的。深入用户使用场景,对用户行为进行预判,给用户提供了更多便利。
5. 善用类比与隐喻进行设计
采用类比的表现方式, 贴合用户心智模型,提高用户对产品的接受度。如下图,移动端现在常用的卡片切换动效,类比于现实生活场景中卡片切换的形式,提供用户对产品的熟悉度。
类比的表现方式,提高用户对行为的接受度。如:书籍阅读界面翻页交互,类比现实生活中的书籍翻页行为。
隐喻的方式 ,调用用户就有心智,提升情感体验。深泽直人经典设计产品——唱片机,在开关上唱片机借用传统吊灯开关,调用用户旧有心智,提高用户对产品的理解度,同时以传统的交互方式塑造温暖情感。
6. 把握用户特征
用户心智模型受其工作经历、受教育程度、智能设备的使用经验等各个方面影响。因此,需要从生理、认知等综合的角度把握用户特征,探索用户心智模型。
例如,针对老年用户的产品与针对年轻用户的产品,在设计上有很多不同。适老化设计需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群在生理、认知、行为等方面的特征。老年用户在生理(视、听)上有一定障碍;认知上存在记忆力下降、感知觉衰退、理解和阅读能力下降等特点;操作方面具有手指不灵活等特点。因此,针对适老化设计,在功能层面通过简化功能结构降低用户记忆成本,同时便于用户学习与理解。在操作层,简化操作流程步骤,降低操作成本。在视觉层,简化信息内容,同时放大字体提升识别度。下图是支付宝的老年版,在功能结构、操作流程上都做了简化,同时字体与图标进行放大处理:
拓展阅读
如何做好适老化设计?支付宝设计师送你9个实用锦囊! 本文支付宝设计师总结了9个适老化设计小技巧,针对老年人看不清、不理解、难操作3个痛点,给出针对性的设计方法。
阅读文章 >
7. 创新设计培养用户新的心智模型
设计过程需要考虑用户心智模型,但是也可以通过创新设计为用户培养新的心智模型。Timepage 首页主要采用周视图的预览模式,希望用户能将工作或者生活的重心放在短期内,专注高效地完成任务,而不是好高骛远。
用户价值公式
培养用户新的心智模型需要创新设计,然而创新也是具有一定风险的。梁宁在产品公开课中介绍过俞军的用户价值公式——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
我们从设计的角度来看这个价值公式,可以把替换成本看作使用新产品时的学习成本等;新体验带来的价值可能包括任务完成效率的提升、功能价值提升等多方面。创新设计对于用户是否有意义,需要考虑这个新体验创造的价值是否高于替换成本(学习成本等)。有价值的新体验,也可以形成用户新的心智模型。
苹果电脑的交互设计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在 MAC 之前微软系统的使用方式已培养了大部分用户相关的使用习惯。MAC 上市后,很多用户初次使用 MAC 都感到陌生——触控板控制桌面,以及Launchpad、Applestore等自带系统的软件使用等,都不同于传统的笔记本使用方式。这样全新的交互方式具有一定学习成本,但也给用户带来很多便利——多桌面触控板进行切换更加高效便利、软件系统集中管理更方便。用户习惯了MAC系统后纷纷依赖于这样的使用方式,乃至后来MAC的设计被其他电脑厂商纷纷借鉴。
本文提出了基于用户心智模型的产品设计原则,然而设计出符合用户心智的产品需要设计师对用户、对生活深刻的洞察,也需要设计师发挥创造性的思维。这些都需要设计师长期的“修炼”与积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共勉~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设计小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