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模式跨过及格线 “一刀切”催生新矛盾

    设计动态 2023-03-23
    三月,微信和抖音就同一件事“杠”上了——青少年保护。 3月2日,抖音宣布守护中心上线,用户通过搜索可便捷开启青少年模式;3月3日,微信青少年模式更新,用户聊天时输入关键词就能直达设置页面,一键开启。通过搜一搜的搜索框,也能直达。 两大国民APP不谋而同,青少年

    三月,抖音和微信都重点关注了“青少年模式”,在监管推动之下,青少年模式早已是APP标配。在三年的不断更新版迭代中,青少年模式是否有了实质性的变化?本文将进行探讨,一起来看看。

    三月,微信和抖音就同一件事“杠”上了——青少年保护。

    3月2日,抖音宣布守护中心上线,用户通过搜索可便捷开启青少年模式;3月3日,微信青少年模式更新,用户聊天时输入关键词就能直达设置页面,一键开启。通过搜一搜的搜索框,也能直达。

    两大国民APP不谋而同,青少年模式再次成为热点。

    事实上,在监管推动之下,青少年模式早已是APP标配。2019年、2020年前后,社交、音乐、短视频、长视频等各领域的主流APP都已上线青少年模式。

    三年时间里缝缝补补数次,青少年模式是否有了实质性的改进?

    综合家长、青少年用户的使用体验以及熊出墨近期进行的实际测试,答案可能并不尽人意。微信、QQ、网易云音乐、抖音、快手、优酷、爱奇艺等,这些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APP正是本次的研究对象。时至今日,却鲜有APP能交上令人满意的答卷。

    而且,值得强调的是,在本轮摸底调查中,青少年模式不仅没能把过往的痛点根除,随着用户需求和使用场景的变化,一些新的矛盾也浮出水面。

    一、基础功能:全员达标 “去年开始用的,要求没有那么高,只是想减少孩子刷短视频的时间,一刷起来就没完,现在用时间锁一天最多让她看半小时。”郑州家长泉姐发现自家孩子刷短视频“上瘾”,于是开始尝试青少年模式。

    委实,如果只是单纯地从基础功能来评判,现在几乎所有的APP的青少年模式都做到了及格线以上。

    《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

    这从根本上决定了青少年模式必备三大基本功能:时间限制、功能限制、内容限制。

    时间限制,特别是针对短视频、直播等容易沉迷的内容,相关APP均做出了时长限制。

    部分APP是强制开启,如微信视频号、快手的规则是开启青少年模式即默认限制每日可观看的总时长不超过40分钟,且晚10点至早6点无法使用;另外也有把设置权留给家长的,例如抖音可以在15分钟、30分钟、40分钟三档中选择,也能把周末与工作日的时间锁分开设置。

    功能限制,将APP中不适合青少年使用的功能、服务隐藏处理。最典型的是支付功能,这也是泉姐使用青少年模式的原因之一,“经常能看到孩子打赏乱花钱的新闻,青少年模式开了之后比较放心。”

    比如QQ音乐的青少年模式页面就有写明,不能购买数字专辑,不能在直播充值和消费以及不能参与一些其他的消费活动。

    内容限制,为青少年用户规划专属内容池。尤其针对短视频、长视频、音乐APP等以内容见长的平台,内容限制是重中之重。开启青少年模式之后,APP中擦边、暴力、恐怖以及会对青少年价值观养成造成不良引导的内容将被屏蔽。

    如果就上述基础功能来说,几乎各大APP的青少年模式都能达标,可以初步满足家长管理孩子上网安全的需求。然而,实际生活中用户需求是持续变化的,大众对于青少年模式的要求并不会一直停留在最为原始的阶段。

    二、细节体验:集体沦陷 有互联网分析师指出,“基础功能标志着青少年模式的从无到有,细节体验区隔开的是够用和好用。”

    如其所言,虽然前文提到青少年模式已经跨过了及格线,但是并不能与好用画上等号。而在摸底测试中,问题恰恰就出在一系列细节之上,细节的不足正是拉低用户体验的直接因素。

    经过整理,问题集中在以下方面:

    首先,机制存在漏洞。

    与孩子之间的“斗智斗勇”,在青少年模式这件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孩子们玩手机玩得太溜,给他打开(青少年模式)就会想尽各种办法绕过去。”北京朝阳区的一位家长感受深刻,“平时我更喜欢用iPhone自带的屏幕使用时间给APP设置时长限制,很好用,问题是孩子如果新下载一个同类APP去玩,系统就无法自动识别出来,需要家长随时调整。”

    各大APP内置的青少年模式以前也存在相关漏洞,只要把软件卸载重装,然后以游客身份就相当于跳出了限制。经过改进之后,现在APP会通过识别手机信息进行标记该机是否开启了青少年模式,比如抖音、快手,即便卸载重装,或者下载其他极速版APP,再开启时仍会强制进入青少年模式。

    而对于一些强制性不足的APP,漏洞至今依然存在。例如网易云音乐,熊出墨在卸载重装之后就成功绕开了青少年模式,直播、博客、歌房等原本被屏蔽的内容随之出现,直播页面里也充斥着衣着清凉、装扮性感的女主播封面图。

    另有家长表示:“与APP的青少年模式相比,iPhone的屏幕使用时间其实更好用,可以锁住APP,也能锁住网页。”

    这对应的其实是更为隐秘的漏洞,即APP禁止了,网页版内容依然可以无限制地访问。“只能一杆子直接禁止百度搜索,其他浏览器打开也是一样的,直接苹果屏幕使用时间里直接禁用这些网站域名即可。”

    其次,功能亟待优化。

    虽然青少年模式的主打特性之一就是直播、支付等相关功能被隐藏起来,但这并不意味家长可以完全放心把手机交给孩子。

    比如支付功能,普通模式下手机里、APP里的支付入口无处不在,青少年模式开启之后也极有可能存在一些漏网之鱼。网易云音乐就再次失守,其关闭了直播、购买数字专辑等比较明显的支付入口,但是单曲购买以及评论区内的票务广告仍能照常支付。

    最后,内容分级缺位。

    给出专属内容池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青少年群体内部还需继续细分。

    抖音、快手对于内容分级是以年龄为依据,开启青少年模式之后便能设置年龄,系统会随之推送相应的内容。其大致逻辑是,低龄用户主要推送动画、亲子、动物等内容,如3岁以下群体;年龄稍大,如面向10岁以上的用户会增加科普、体育、艺术等内容。

    内容分级不到位的APP则可以视作反面教材。QQ音乐,打开青少年模式之后可选的年龄只有0-1岁,1-3岁。同样主打低幼风的爱奇艺,虽然年龄有0-13岁可选,但内容整体以动画为主。

    另外,微信视频号针对青少年的内容,基本都是由认证账号发布,包括时政、军事、体育、影视等多个领域。熊出墨在实测过程中,偶尔会存在一些并不适合青少年观看的内容,但很快系统就会自动识别然后跳过。

    细节决定成败,在时间锁等基础功能实现之后,细节的体验将直接影响用户对青少年模式评判。比如针对内容分级所暴露的问题,有家长吐槽称:“青少年模式里的内容太幼稚,孩子根本不爱看,家长不应强制孩子去看这些内容。”

    的确,在熊出墨请注意发起的小范围社交圈家长调查中,更多家长偏向用“使用时长和固定时间段“来约束青少年使用电子产品的总时间。

    三、一刀切催生新矛盾 对上述案例进行归纳,可以发现很多问题深层存在同一共性——一刀切。

    体验层面,一刀切的操作让青少年模式的可用度大大降低。

    前文提到的内容分级缺位就是典型,把青少年听的音乐、看的视频简单粗暴地判定为低龄内容,显然并不符合青少年用户的实际需求。

    除此之外,在青少年用户以及家长的反馈中,还能找到更多因为一刀切而导致的体验打折。

    比如B站,正常模式下B站的特色功能体现在弹幕,同时凭借独特的社区文化收获了大量年轻用户的喜爱,其中就不乏大量青少年用户。方正证券曾在研报中指出,根据测算,B站在18岁以下年龄层渗透率达43.7%。

    而如果针对18岁以下用户打开青少年模式,呈现给用户的将是一个完全不同的APP。不仅无法进行评论、搜索等操作,B站的灵魂弹幕也随之消失,其间的体验落差感可想而知。

    再如微信的社交通讯本职,也因为青少年模式的一刀切受到限制。开启青少年模式之后,禁止打开别人分享的外部链接。这样做确实可以把一些有害信息挡在墙外,而遇到有用的信息,这种屏蔽手段就会与用户的实际需求产生冲突。

    特别是此前网课作为主流上课方式的阶段,老师上课以及布置作业的链接若通过微信发送给家长,微信青少年模式就会变身“拦路虎”,此时就需要家长辅助进行解锁才能上网课。

    对此,有家长认为,“青少年模式要积极健康而不是禁止,微信做的很不错,唯一缺陷就是权限应该适当、灵活地放开,比如孩子看个学习的内容也看不了,建议增加白名单。”

    逻辑层面,围绕青少年模式的某些极端的机制对用户造成额外的困扰。

    最直观的例子,无论面向青少年还是成年用户,优酷APP每次打开时都会自动询问是否打开青少年模式,抖音等APP也是如此。即便用户已经经过实名认证过,APP仍然默认弹窗青少年模式的提醒,因此有了“每一位成年人,都被青少年模式伤害过”的调侃。

    而对于已经开启青少年模式的用户,现有的一些规则也在“伤害”成人用户。多数APP在开启保护时会让用户设置四字密码,关闭时输入密码。当用户忘记密码,或者密码输入次数过多,想要退出就会变成一件麻烦事。例如很多APP仅限家长手持身份证拍照上传解锁这一条途径,并不提供其他任何解锁方式。

    综上,一刀切、极端的产品设计所导致的负面影响范围极广,不仅让青少年用户的使用体验缩水,还会误伤成人用户。在造成历史遗留问题的同时,还会随着用户需求的变化引发更多的摩擦、冲突。

    四、不应只是“交作业” 态度决定一切,青少年模式中暴露的很多低级错误,根源其实就出在“态度”二字。

    “青少年模式的上限极高,下限极低”,一位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产品经理表示,“产品设计起来非常有挑战性,国内国外几乎所有APP都在这个坑里翻过车,但是相比技术方案的实现难度,公司对于未成年保护工作的态度更为重要。”

    根据本轮摸底测试,几乎所有主流APP的青少年模式都能挑出这样那样的漏洞,行业里不少产品也曾因相关问题被敲打过。

    2021年3月11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检察院起诉快手侵犯儿童个人信息民事公益诉讼案办结,此案被誉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民事公益诉讼第一案”。

    放眼国外,2022年英国发布了一项新法律,为了保护儿童免受网络伤害,社交媒体公司必须禁13岁以下儿童创建账号。而英国13岁以下拥有社交媒体账户的儿童达180万,媒体预估,Facebook和Instagram的母公司Meta或面临高达120亿美元的罚款。

    科技大厂也在同步进行青少年模式相关的探索,TikTok日前就宣布将推出全新功能,为青少年用户的账号增加新的限制,未满18岁的用户每天的屏幕使用时间被限制为60分钟。

    近期由Meta资助的Take It Down在线安全工具也引起了不少关注,该工具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帮助青少年删除或停止在线分享未满18岁时拍摄的色情图片或视频。

    技术手段在持续进步,进一步验证了另有其他阻碍因素。上述从业者认为:“把青少年模式当作‘交作业’,不去思考青少年用户、家长群体的真实需求。”

    《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互联网运用报告(2022)》指出,未成年人近半年的上网率高达99.9%。其中,网络视频位居使用率首位,此外还有在线学习、听音乐等高频需求。

    而根据前文的实际体验,在以上日常使用场景中,或多或少都能找到不足之处。针对未能满足的需求,对应的开发团队须改变消极态度,摒弃一刀切的做法,在做减法的同时,面向青少年用户提供更加丰富、个性化的内容、功能服务。

    有互联网分析师强调,“从商业层面去讲,青少年模式其实背离了平台的流量逻辑,许多天然吸引眼球的内容,在青少年模式里受到限制,用来变现的服务也不能向青少年开放,这就会形成潜在的阻力。大部分团队更不会在这件事上去定KPI,最终青少年模式完成的怎样、预期中的功能是否到位,缺少保证,所以才会出现很多一眼看去就知道是在应付了事的产品。”

    简而言之,缺少利益驱动,青少年模式难以落到实处。

    然而,将时间轴拉长,未成年人触网的趋势无法扭转,通过网络平台学习、娱乐的需求也日趋旺盛,完善青少年模式是健全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障的必经之路。

    《青少年蓝皮书报告》还显示,85.9%的未成年网民知道青少年模式,48.2%设置过;91.6%的家长知道青少年模式,47.3%设置过。设置过青少年模式的未成年人对互联网有依赖心理的比没设置过的低18.5%,遭遇网络不良信息的比例比没设置过的低12.3%。

    青少年模式的漏洞突出,价值也确实已经在逐渐体现。熊出墨认为,科技向善、流量向善不应只是一句空话。揪出青少年模式的现存问题,督促APP体验升级,摸底测试还会继续。

    专栏作家

    彬彬,公众号:熊出墨请注意,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资深媒体人,TMT领域观察者。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在线音频江湖:内容大战、场景之争、AI博弈

    设计动态 2023-03-23
    智能终端的普及,让“耳朵经济”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连带着在线音频平台也获得了新增长。近期,在线音频赛道喜讯连连,先是喜马拉雅宣布首次单季度盈利,荔枝也紧跟着宣布首次实现全年盈利。 喜马拉雅创始人兼 CEO 余建军在公司年会上透露:“喜马拉雅于 2022 年第四

    在线音频行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终于在最近几年迎来了盈利周期,AI等技术的发展也在为在线音频的发展助力。未来在线音频会如何发展呢?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智能终端的普及,让“耳朵经济”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连带着在线音频平台也获得了新增长。近期,在线音频赛道喜讯连连,先是喜马拉雅宣布首次单季度盈利,荔枝也紧跟着宣布首次实现全年盈利。

    喜马拉雅创始人兼 CEO 余建军在公司年会上透露:“喜马拉雅于 2022 年第四季度首次实现单季度千万级盈利。”从 2019 年至 2021 年,融资数轮的喜马拉雅徒留亏损超 20 亿元的成绩,十年后首次盈利具有历史性意义。

    无独有偶,以音频为核心的社交和娱乐平台荔枝2022年全年财报显示,2022年全年,荔枝实现营收21.85亿元,同比增长3%;净利润8650万元,上年同期为净亏损1.273亿元,这是首次实现全年盈利。

    在线音频平台久旱蓬甘露甚是喜人,让人不禁猜疑:两大在线音频平台先后宣布盈利,是否说明在线音频行业开始进入盈利周期,好日子要来了?

    一、扭亏来之不易 一直以来,在线音频不算是一门好生意,至少在赚钱方面远不及视频、阅读、游戏等生意。而不赚钱是在线音频行业原罪,熬走了很多创业者和投资者,市占率最高的喜马拉雅也仍未得资本垂怜,上市之路一波三折至今未成功。

    在线音频平台持续亏损难盈利的原因已是老生常谈:一是,商业化路径不明了,变现空间未能打开;二是,在线音频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加大了盈利难度。

    在商业化方面, 广告、内容付费、直播变现模式多元但难以做大,在线音频的盈利模式仍在持续探索中。这些年在线音频平台尝试了广告、内容付费、硬件售卖等等变现模式,但广告行业疲软,内容付费风口已过,硬件售卖体量小,平台持续盈利难以保证。

    以喜马拉雅为例,其付费用户数量在增加,付费用户变现能力在下降,内容付费成本巨大收入甚微。据了解,喜马拉雅每月付费金额由2019年的11.6元下降为2021年的11.2元,远远低于行业平均变现水平。据灼识咨询指出,2021年在线音频行业订阅的移动端与平均每个付费用户收入为22.50元。

    在行业竞争方面, 垂涎“耳朵经济”的互联网巨头加速布局音频赛道,誓与垂直领域玩家一争高下。字节跳动推出“番茄畅听”、腾讯合成“懒人畅听”、网易云音乐发展音频业务……这些互联网企业在版权、资金以及流量都有优势,在线音频平台不得不防。

    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对用户时长的争夺也十分致命。QuestMobile《202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年度报告》显示,短视频已经是用户时长占比最高的应用,总用户时长占比达到28.5%(2019年为15.2%)。

    在线音频平台商业化模式还未完全成熟,又遭遇互联网巨头和短视频平台的挤压,盈利空间愈加狭小。在此背景下,荔枝全年盈利、喜马拉雅单季度扭亏为盈显得可贵,但盈利不是终点,平台摸索持续盈利的道路任重道远。

    二、“内容+科技”双轮驱动 在音频赛道,内容是吸引用户和留住用户的关键因素,“内容为王”是平台发展共识,也是玩家“必争之地”。

    音频内容之争版权先行,“番茄畅听”和“懒人畅听”依托强大版权资源积极储备IP版权,将影视剧、文学小说等著作以音频输出的方式呈现,用户规模保持高增长。同样的,喜马拉雅加码影视、阅读、游戏等产业,通过有声书、有声剧呈现知名IP,吸引其他领域的用户。

    根据喜马拉雅招股书,从2019年到2021年,喜马拉雅的月活用户从1.4亿、2.15亿增长至2.67亿,2021年比2020年月活用户同比增长24%。2022年第三季度,喜马拉雅全场景平均月活跃用户已达2.82亿。

    关于内容生产,荔枝选择走的是UGC路线,有很强的社交属性但在内容的稀缺度、丰富度和质量方面不如其他平台,内容吸引力稍弱。2022年四季度荔枝整体月活跃用户数为 5080 万,同比降低 6.1%。月平均付费用户总数为 49.18 万,较 2021 年同期减少 5500 人。

    此外,互联网内容生产和呈现方式快速发生变化,在线音频平台不得不加大对新技术的研发投入,满足用户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

    一方面,在线音频平台技术研发主要集中在提升运营效率的工具和管理系统等方面,有益于提升产品研发落地、市场营销、运营管理的效率。 例如,荔枝在2022年推出自研技术综合平台“声音云”,意在加强对业务的中后台支持,包括推出自动化测试平台、商业智能分析平台、智能投放平台等。

    财报显示,荔枝2022年全年的研发费用为2.833亿元,较2021年的2.647亿元增长7%,还提升了自研技术的使用比例,第三方提供的研发服务相关的费用下降。

    另一方面,在线音频平台研发新技术迭代新品,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不断提升用户体验,以期提升经营业绩。

    荔枝选择让AI机器人“陪聊”,在全球化社交产品TIYA App中推出了聊天机器人TIYA Bot模块和在旗下音频产品中上线了语音聊天机器人“小吱”,并且计划打造综合型AI互动机器人平台,以科技驱动增长。

    喜马拉雅选择让AI生产内容,基于自研的TTS框架制作了不同的TTS音色,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据悉,喜马拉雅“单田芳声音重现”账号上线的运用单田芳AI合成音所制作的专辑数量已经有100多张,总播放量超过1亿。

    目前,AI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声音领域,平台内容生产效率和用户服务水平都得到了质的提高,为在线音频平台商业化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场景“破圈”,商业化提速 在线音频市场规模日益增长,得益于手机、音箱、车载终端等智能设备的广泛应用,在线音频的应用场景不断“破圈”。

    据CIC发布的研报,中国在线音频市场收入在2016年至2020年保持着69.4%的年复合增长率,从16亿元增长至131亿元。据易观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在线音频娱乐市场规模已达到220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1038亿元。

    智能手机、AI音箱、车联网全面普及,多个场景下用户对音频内容的需求逐渐增加,拓宽了在线音频平台商业化空间。为此,在线音频企业正加速布局多元场景,其中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和车载智能终端等应用场景已初见成效。

    喜马拉雅用户来源占比可证实智能终端普及是平台用户增长的驱动力。网络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喜马拉雅多达数亿的全场景月活跃用户中,有较大的比例是通过智能音箱、车载音频等IoT终端及其他第三方开放平台访问平台的。

    在汽车应用场景方面, 喜马拉雅、荔枝、蜻蜓FM扎堆与汽车厂商合作,抢占车载音频场景红利。据了解,喜马拉雅与特斯拉、保时捷等汽车企业进行深入合作;荔枝与小鹏、小米、华为等达成合作;云听平台开展与比亚迪、华为等行业龙头的合作……

    在智能家居方面, 在线音频平台乘着智能家居崛起的东风,拥抱更多智能家居产品,极大程度丰富了应用场景,扩大了在线音频市场规模。

    据网络数据显示,喜马拉雅与阿里、小米、百度、华为、美的等头部企业达成合作,93%以上的智能音箱都接入了喜马拉雅的内容。无独有偶,蜻蜓FM整个生态系统头部合作伙伴已达500余家,达成9000多万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和车载智能终端内置量,在智能音箱等终端中内容调起率稳居高位。

    如此看来,汽车、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设备等智能终端对音频有着明确的需求,随着在线音频平台和互联网企业以及汽车厂商共建车联网、智能物联家居,这些领域的企业推行“音频化”,将成为在线音频市场未来可观的增长点。

    总之,逐一占领更多场景服务是在线音频平台发展主旋律,各大玩家围绕“全场景”展开的场景之争愈演愈烈,或许巨头激烈博弈将推动在线音频行业加速狂飙。

    四、AI之下,在线音频集体“狂飙”? 音频行业随技术发展而变迁的节奏,似乎在预示在线音频平台的兴衰。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是广播行业的繁荣期,彼时经济、生活、体育、音乐细分频率越来越多,可谓是“全民广播时代”,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电台影响力下降、用户量减少;21世纪,国内经济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强势崛起,在线音频也再次迎来收听小高峰。

    方今,互联网时代向物联网时代发展,万物互联是技术发展的新方向,音频则成为“人与物”、“物与物”连接的重要媒介,在线音频平台价值被拔高。而此刻,技术再次升级、音频与娱乐产业的融合、应用场景全覆盖,将推动在线音频行业更上一台阶。

    首先,AI助力在线音频广联万物。 不只是AI音箱、车载应用、智能家居还有智能眼镜、智能戒指等各种智能硬件,越来越多智能终端产品的广泛应用,为在线音频行业注入了新动力,同时拓宽了在线音频平台的变现渠道,提高了其可持续盈利的可能性。

    其次,AI助力音频内容的生产提速提质。 在线音频平台的竞争的本质是内容的竞争,即内容传播和生产之争,不只要保证内容生产效率还要保证内容质量,现在UGC 、PGC 、 PUGC、等生产方式之外,AIGC的出现为音频内容生产带来更多创作空间。

    再有,AI助力在线音频平台降本增效。2022年,互联网行业的关键词是降本增效,除了减少营销和行政等开支之外,还要归功于利用 AI工具或AI系统提高了企业运营和管理效率,在线音频行业也不例外。

    综上所述,新的技术升级周期给在线音频平台带来新的机遇,荔枝押注AI聊天、喜马拉雅关注AIGC、蜻蜓FM坚持“AI+音频”,头部在线音频平台已经率先行动,群雄纷起争上游,音频行业下一个黄金发展期值得期待。

    专栏作家

    刘旷,微信公众号:liukuang110,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海南三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购团邦资讯创始人、知名自媒体。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为了省网飞那点会员费,他们花钱伪装成“家人”

    设计动态 2023-03-23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订阅制已经成为难以阻挡的潮流。为流媒体服务按时付费,早已是我们使用互联网服务的习惯之一。 既然是付费,那么总有人能找到省钱的办法。比如聚集多个平台的联合会员,捆绑销售能带来更优惠的单价。更进一步,还有很多人琢磨出了家庭会员拼车的模式,用性价比

    许多流媒体都推出了多个平台的联合会员,或是家庭会员的付费模式,以提高付费率。而许多用户也采用拼团的方式,以人多力量大的方式实现共同优惠,假装一家人来薅家庭会员的优惠就是其中一种。但这种方式,也存在许多风险,比如因为异地IP导致的封禁问题等等。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订阅制已经成为难以阻挡的潮流。为流媒体服务按时付费,早已是我们使用互联网服务的习惯之一。

    既然是付费,那么总有人能找到省钱的办法。比如聚集多个平台的联合会员,捆绑销售能带来更优惠的单价。更进一步,还有很多人琢磨出了家庭会员拼车的模式,用性价比更高的家庭会员来摊薄单个用户的支付的费用。

    这种手段类似于拼购打折,由“团长”发起和号召,成员加入和参与,以人多力量大的方式实现共同优惠。当然,这些参与的成员之间,可能素昧平生,只是为了共同的目的走到一起,并且是以“家人”的名义。而由此衍生出的大家关心的问题,则是这种模式是否有风险,以及是否稳定可靠。

    01 家庭会员组,往往更具性价比 不少平台都会将付费会员划分出不同等级,一般来说费用越高,享受的权益就越多。 以知名视频平台网飞来说,它的付费会员就分成了基本(Basic)、标准(Standard)和高级(Premium)三档。不同等级的会员享受的画质都是不一样的,其中只有高级会员能获得4K画质,基本会员观看的视频画质只有可怜的480P。

    (图源网飞官网截图)

    而且,网飞高级会员账号可以同时在四台设备上使用,标准会员则减少到两台,基本会员只能在一台设备上用。价格方面,三类会员当然也有明显的区别, 以中国台湾地区的定价为例,基本会员月费大概是60元人民币,标准会员为74元,高级会员为88元。

    但是,网飞高级会员支持4个子账号,可以给4个人同时使用。这样一来,如果4名用户一起拼购高级会员,那么分摊下来的月费只要22元左右。这不仅价格比基本会员低,用户获得的画质也比基本会员要好,综合性价比自然是完胜。

    另外,很多游戏玩家熟悉的Switch会员,分成了个人和家庭两类。 其中家庭会员不限制成员账号所在的区域(国区除外),分摊下来8名成员每人每年的会员费只要30多元人民币,而个人会员年费则要100多元。对比下来,自然家庭会员性价比超群。

    (图源Switch官方)

    说实话,家庭会员这种会员机制在海外市场比较常见,但在大陆地区就不太多见,只有苹果等少数厂商在推行。 Apple Music国区个人会员价格为10元每月,家庭会员为15元每月,可以6个人共享,分摊下来只要2.5元每月,要划算很多。

    这些厂商之所以愿意推出性价比更高的家庭会员,一方面是用户群体中的确存在这类需求,比如一家人可能都用同一平台的服务,家庭会员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另一方面,互联网服务的边际成本很低,对厂商来说与其纠结单价不如增加总体收入。

    02 家庭会员的风险,来自“表面家人” 前面的一些例子说明,大部分情况下,对比个人会员,家庭会员往往更具性价比。不过,现实中,不是每一个都能找到五六个家人凑成一个家庭组。正常来说,要凑家庭组的往往是网飞、HBO、Spotify等海外流媒体平台。有这类需求的一般是年轻用户,但他们的长辈通常不会用这类服务。

    这样一来,找不到有共同需求的真实家人但又想要享受家庭会员的性价比,那就只能找其他人凑人头,变成“表面家人”。 很多时候,我们都能在社交平台上看到邀请或请求拼车的信息,天南海北的陌生人在同一个需求下进入共同的家庭组。

    (图源微博截图)

    但这种其乐融融的互助氛围下,则隐藏着风险。这种风险来自平台本身和其他成员,首先,关于家庭会员,很多平台都明确要求成员是主号家人,虽然不太可能看户口本查实,但对于异地IP等情况还是可以很容易查出来。这种情况,有的平台会不予深究,但有的平台也可能以此为口实,封禁用户账号。

    其次,部分平台对家庭会员组中的成员行为实行“连坐”,即一人犯规、全员被罚。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任天堂,Switch家庭会员中,如果有人有过用黑卡充值、破解设备等行为,除了他自己会被封禁外,其他家庭成员也很有可能会被Ban机或Ban号,处罚力度可以说是非常夸张了。

    另外,如果是参与陌生人组建的家庭号的话,账号控制权在别人手上,一旦出现对方跑路等状况,我们自己是难以挽回损失的。毕竟,我们并没有直接和平台产生交易。

    03 集体薅羊毛,还是得找熟人 对于家庭会员,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诱人的性价比和可能翻车的风险。而如果想要在拿到实惠的同时把风险最小化,则需要花更加多的心思。

    首先,尽量在熟人圈子里找家庭组的合伙人。 毕竟亲朋好友们之间至少都是知根知底,风险天然就要小很多。以小雷自己来说,Switch家庭会员里的成员基本都是雷科技编辑部的小伙伴,自然就不用担心Ban机的风险了。

    其次,选择短周期付费、避免一次性付费。 大部分订阅服务都是按时付费,如果和陌生人拼购家庭会员,尽量选择可以按月付费的。这样一来,即便后续出现了变故,也能把损失降低,顶多亏一个月的钱。小雷身边就有个反面例子,之前有朋友买了一年的加速器服务,结果三个月后平台就跑路了,瞬间损失惨重。

    另外,有可能的话,尽量同一区域的成员共同建家庭组。 这样一来,可以降低平台的风控几率,使用这些服务时的体验也会更好。

    在海外市场,家庭订阅制已经是一套相当成熟的商业模式,对消费者和平台双方来说是互利共赢的付费方式。只是,国内大陆地区,这种会员类型还不够流行。以视频平台来说,优爱腾三大巨头目前都没有类似的家庭会员模式,反而对多设备登录、账号共享的打击日益严格。

    (图源微博截图)

    实际上,相对于大家热衷拼车的海外视频平台,国内视频服务对应的用户群体更加庞大,对家庭其实也更有需求。相信不少小伙伴都有过给长辈开通视频会员或分享账号给他们的经历,如果这些平台能引入家庭会员的模式,相信会有很多人去开通。

    相比于对多设备登录严防死守,开放家庭会员或许会是更加良性的商业行为,在用户和平台利益之间取得平衡,有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来源:雷科技互联网组;编辑:重嘉;排版:LIN

    来源公众号:雷科技(ID:leitech),聚焦科技与生活。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雷科技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 ,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拼多多Temu“拍醒”跨境电商圈

    设计动态 2023-03-23
    拼多多出海电商平台Temu的进军号角再次猛然吹响。 就在进军澳洲市场的同一天,Temu即将“抢滩”英国的消息也不胫而走。 面世刚满半年,Temu的商业网络就已快将几乎半个世界——东亚、北美、西欧和澳洲——纳入毂中。其扶摇直上的增长曲线,令整个跨境电商行业都感受

    去年9月才上线的跨境电商平台Temu,其布局的速度已经引发了众多人的关注与惊讶,那么Temu在快速进军的过程之中拿出了什么样的动作?不同类型的卖家们又是如何看待和自处的?一起来看看作者的解读与分析吧。

    拼多多出海电商平台Temu的进军号角再次猛然吹响。

    就在进军澳洲市场的同一天,Temu即将“抢滩”英国的消息也不胫而走。

    面世刚满半年,Temu的商业网络就已快将几乎半个世界——东亚、北美、西欧和澳洲——纳入毂中。其扶摇直上的增长曲线,令整个跨境电商行业都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感:

    上线一周,直取美国购物应用榜前二十;上线两周,下载排行超越亚马逊和SHEIN;截至2月23日,在App+Store购物榜、Google+Play购物榜中分别霸榜69天、114天;独立访客数量超7000万,远远甩掉深耕北美十二年的Wish,直逼曾经风头无两的SHEIN。

    Temu如入无人之境地杀进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电商市场,为增长放缓的行业注入势能的同时,也给各路玩家们带来不可名状的悚栗之感——没人说得清它会是力挽狂澜的救世者,还是卷垮一切的终结者。短短半年,它打破了潭滞水中的沉寂,也打懵了台前幕后的人们。

    尽管这道“后浪”能否压倒“前浪”还是未知数,但Temu实实在在地撕裂了舆论场:对中国卖家、欧美商界和各国消费者来说,如何对待Temu及其模式,成为划分阵营、规划未来、重新定位自身,以及寻找新出路的关键分歧。

    进入全球经济下行的新周期,Temu更像是一个映照未来的“棱镜”。哪些人能够挺过震荡、把握新红利?哪些人又将崩殂中途、受制于变局?迷惑不解或是惶恐难安,都藉由他们对Temu的判断和期冀折射出来,变成某种对未来命运的注解。

    一、“终极大卖”诞生!传统贸易型卖家何去何从? “黑洞!要我形容就是黑洞。”一位不久前“激流勇退”的贸易型跨境卖家如是形容Temu给他带来的印象。

    “其强势的市场姿态确实很有吸引力,把我们这一批卖家都吸纳进去了。但即便是新兴的平台,其供给侧的竞争烈度也已经开始显现出来了。”他表示。

    Temu平台的招商入口几乎对所有卖家都大方地敞开着,但这一波“风口”或许并不像大家一开始想象中的那么好“蹭”——看起来机会无限的平台,在某种程度上与贸易型卖家之间存在着一定“张力”。

    这种微妙的张力源自Temu迥异于一般电商平台的商业模式——自营。平台上的卖家仅负责供货和运送到仓,除此之外的定价、销售、营销、物流配送、售后等环节均由平台“一手包办”。

    从盈利模式来看,目前Temu并不收取佣金或保证金,营收利润主要是供销差价。而从商家运营权限来看,商家可以在商品展示页露出品牌Logo,但平台未向商家开放更多的后台操作权限。商品在通过买手选品以及线下审核两个环节的筛选后,卖家只留有制定供应价的权利,商品的最终核价过程则由平台掌控。

    “动销系统”与“竞价管理”是Temu保证价格竞争力和产品热度的两大机制。前者,通过对动销数字的监控,对那些价格高、销量低的商家予以降价或终止供货的处分。而后者遵循着“价低者得”的原则,打出了“竞价成功,百里挑一,同款商品流量独享”的标语,鼓励卖家之间进行“价格竞赛”,直至最逼近“利润地板”的选手脱颖而出。

    从上述各方面来说,Temu似乎都不算是一个典型的“跨境电商平台”——无论是与老牌的eBay、亚马逊相比,还是和同样以兜售“中国制造”为卖点的Wish、速卖通相比。而它本身的存在感又过于瞩目:其模式既不是B2C也不是C2C,而是C2M——致力于用”工厂价“征服国际市场。

    正如C2M模式的别称“短路经济”那样,Temu的身上也充满了“BUG”色彩: 与快时尚渠道品牌SHEIN不同,作为一个在全球经济停滞的环境下诞生的“新物种”,Temu与其说是个平台,不如说它更像是一个“终极大卖”。 在逾越自营模式之前,其基本商业逻辑都与传统贸易型卖家高度趋近——供应端压价、销售端获利。

    尽管Temu并没有针对某类特定玩家,其真正瞄准的乃是跨境贸易的根本逻辑:庞大规模和高速周转带来从供应链到物流体系再到流量侧的所有环节上的“飞轮效应”——愈大愈快、愈快愈强、循环往复、以致自转。但客观来说,在其蓄积势能、扩张领地的过程中,将会无可避免地侵占传统贸易型大卖家的生态位。

    即便暂且不给“两强相遇”的结局下定论,恐怕也不难想象,凭恃背后母公司的雄厚资本、高效体系以及“全军出击、不惜血本”的打法,Temu会把规模效应、供应链控制、大数据分发、高密度营销合而为一,将“终极大卖”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其崛起本身就会冲击现有市场格局,重新分配市场上的存量。

    这对处于Temu这架战车前进道路上的各种中小贸易商来说,可能并不是什么值得乐观的远景。

    一位主营日用杂货的贸易型卖家,描述了她在Temu平台上“左支右绌”的窘境。“与背靠工厂的那些卖家不同,我们这类个人商家,在杂货居多的模式之下,还要确保低价,聚焦垂直类目产品的难度属实不小。拼多多只给卖家提供制定供货价的权利,一旦把listing铺好、爆品测出来之后,又要提防其他卖家通过竞价把我们挤兑出局。有好几次,我们选出来的品都被工厂型卖家‘摘了桃子’。”她谈道。

    这也是大多数个体经营者共同遭遇的尴尬处境,不管他们面对的是不是Temu。本质上来说,“选品、批购、组货、套差价”的传统生意流程,在底层逻辑上并没有跳脱出前互联网时代的“摊贩模式”——没有特殊的经营壁垒、在交易中缺乏主动权、容易遭到供应商与平台的“前后夹击”。

    另一位中型贸易商则哀叹“大洗牌将至”。在Temu面前,贸易型卖家“快要触及发展的天花板和转捩点”了。

    “或许现在仍能靠‘薄利多销’赚个辛苦钱,但愈发激烈的比价大战,迟早会迫使我们从牌桌上让出位置。”他指出,Temu模式可能指向一个“超级玩家”横扫传统跨境贸易领域的未来图景——大型平台正在将中国数十年以来积累的供应链优势以及外贸行业的信息差,以一种极为高效而廉价的方式向国际市场“和盘托出”,这个过程将给中间贸易商带来沉重的后果。

    不过,对于一些个人卖家来说,夹缝中的生存之机也要抓住。就像博主“麦冬tiktok”向亿邦动力所分享的“错峰战略”——这是在他“反复踩坑”后验证的:Temu多数商品集中于3-5元、5-10元的价格区间,这些热门地带往往已是大卖家和工厂型卖家的“自留地”了,在激烈的价格竞争中,个人型卖家讨不到任何好处,因此应当对这些主流生态位“退避三舍”,转而在选品时向边缘品类的“大件货品”(15-20、30-50元区间)靠拢。

    在其看来,Temu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即“相对公平”。“它并不会因为商家规模大小而区别对待,我们有和大卖家同场竞技的场面。如果在其他平台,光是一个投流,个人玩家就扛不住的。”他谈道。

    在其看来,真正应该体会到危机感的是那些“中间层代理商”,他们既无工厂作为依托,又不及个人卖家经营灵活。后者,尽管在Temu上必然遭遇“发展天花板”,无法复制过去那种“白手起家成大卖”的创业传奇,但仍可凭借低库存、轻资产和快速的市场响应能力搏出一定的利润。但中层玩家则可能成为“终极大卖”崛起过程中的第一个“牺牲品”。

    二、下一个“应许之地”?工厂型卖家积极进军 自创立之初,Temu似乎便在招商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分布于各产业带的工厂型卖家是其最为重视的目标。

    早在去年9月上线时,拼多多就推出了“2022多多出海扶持计划”,宣称要“从产品结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品牌打造等方面,助力中国制造企业在出海的过程中实现转型升级”。而进入2023年,伴随着Temu海外拓展进程的快速推进,规模浩大的“招兵买马”也已被提上日程:从3月开始,其专项团队将深入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安徽、陕西、四川、湖北等国内100个优质产业带,招募工厂型卖家充实Temu的卖家阵容。

    这种以工厂型卖家为主的供应结构,是由Temu主打极致低价的竞争方略决定的。

    据悉,Temu的价格相比SHEIN普遍低30%-50%,是Zaful的二分之一左右,日用百货商品品类则通常是亚马逊同类产品价格的1/3-2/3。对于一些国内制造端优势明显的小众运动用品(如冰球防滑胶带、潜水装置等),Temu甚至可以把价格压到亚马逊的1/5左右。

    想要维持这种超低价位,不仅需要差异化的选品策略、平台补贴等手段,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掘国内产业带的巨大生产潜能,从货品源头处找到可靠的合作伙伴,团结各地产业带上的一线制造业玩家。

    而对工厂型商家来说,Temu的横空出世其实也颇有“及时雨”的意味。有业内人士感慨道,Temu上线的时间节点“把握得十分老道、精妙”,“恰好碰上了国内出口增长乏力、商家断臂求生,以及国外通胀高企、买家消费降级的下行局面。在这个‘双向奔赴’的过程中,Temu正好就被凸显了出来。”

    一位主营工艺品、游戏和节日类产品的工厂型卖家向亿邦动力表示,尽管Temu的商家体验还有待优化,但她仍有动力和热情继续经营,“这个平台是很有冲劲的”。

    “我现在已经在Temu上开了12家店。总的来说,对我们这些背靠厂子的商家而言,客单量比较可观且稳定,利润也还可以。”她坦言。

    在其看来,相较于大众品类,有独家产品的厂家在Temu上会有更大的转圜空间,没有横向对比将会极大地减少竞争烈度。

    “我看好Temu的点在于做这个平台的前期投入少、销量大,而且拼多多的团队雷厉风行,执行力相当强。”该卖家补充道。

    当然,Temu的狂飙猛进,也为平台建设带来了挑战,商家服务的完备程度与平台的扩张速度并不完全匹配,这一状况随着新商家的不断涌入、流量的持续飙升而不断显露出来。根据多位卖家的反馈,“Temu平台时不时会出现爆仓、客服迟滞、丢货等现象”。

    “也可以理解。平台冲得太快了,很多东西还有待完善。但我们是希望长期做下去的。”其中一位卖家用“瑕不掩瑜”来概括自己对Temu的看法。

    某主营家具品类的卖家则表示,最开始并没有对拼多多抱过高的期望,只拿它做个“清仓门市”。“我们是不介意赚少点,能给工厂转起来就行。但我介意亏本还有罚款。”他指出。随着生意的深入,他也意识到,Temu的平台红利不是人人都能分食的。

    由于核价权被Temu官方掌握,而竞价机制又使得产品的利润空间不断下探,在这种“让渡利润,换取销量”的局面下,能否把钱赚到手里实际上极度考验工厂自身的生产效率和品类定位——往往只有那些赛道合适、品控稳定、成本压缩能力极强的厂家能够在Temu上“成功捞金”。

    如何熬过后疫情时代的下行周期、如何凭借Temu的这股“浩荡东风”向海外市场启航,或许正是这些遭遇困境的工厂型卖家当下亟需考虑的问题。

    三、“鲶鱼入池”,美国电商市场难淡定 不仅是让中国卖家陷入了或狂热、或消极的纠结之中,Temu的“旋风”也刮遍了全美。

    Temu以一种几乎史无前例的姿态闯入美国人的视野——第一个仅用两个月就在购物应用榜登顶的APP、在“超级碗”投送广告的最年轻企业、自冷启动以来高达近1400%的访客数量增长率。

    “这个来自中国的APP比其他任何人都更能扰乱乏味的美国电商市场。”电子商务研究公司Marketplace Pulse创始人Juozas Kaziukenas在公开发言中表明。多年来,位于美国电商榜单前列的企业几乎没变过——亚马逊、沃尔玛、塔吉特、eBay、耐克和Etsy。“看看排名前100的购物应用程序,它们已经存在了十余年之久,现在还能做出什么有趣的事吗?”

    Temu就像一条生猛的“鲶鱼”,一头扎进了后疫情时期萎靡不振的美国电商市场,给其带来了“鲶鱼效应”。

    出于防御性的心理惯性,在Temu横空出世之初,一众美国财经类媒体和观察家选择“唱衰”Temu的前景。Coresight Research首席执行官黛博拉·温斯维格指出:“现在判断Temu是否能够维持这些极低的价格、免费送货和其他福利还为时过早。”她认为,Temu并不能自我造血,而是严重依赖母公司的资金输送。

    此外,还有观察者表示了对简单粗暴的低价攻势与“四处求人”的社交裂变策略的不屑。他们认为这些打法先前早已被Wish、阿里速卖通等平台运用过,而Temu不过是“拾人牙慧”,在短暂的爆红之后,迟早也要重蹈覆辙。

    然而,Temu“越战越猛”的现实表明,美国商界显然低估了它的扩张潜力。从盛赞再到警惕,美国市场上的各路玩家开始重估Temu所带来的的机遇和挑战。

    高级分析师Abe Yousef说,在消费者勒紧裤腰带的时候,凭借鲜明的低价战略,“Temu完全有能力在美国消费者中继续其积极的增长战略”。而Parcel Perform & Parcel Monitor的创始人Arne Jeroschewski给出了更高的评价:“Temu可能会完全颠覆美国的电子商务,并为消费者提供全新的创新购物体验。”

    亦有分析者指出,不应将Temu的成功视为一个偶然。“Temu部署的C2M商业模式在过去几年迅速普及,允许企业利用有关消费趋势的大数据来创建消费者画像、预测消费趋势和计划生产。该模型使公司能够快速响应并利用快速变化的市场趋势。”C2M模式的高效,而非低价,才是Temu的真正“杀手锏”。

    管理咨询公司Kearney合伙人Michael Felice则表示,Temu的精明之处就在于,抓住了一个市场上的空白区域,一个亚马逊、eBay、沃尔玛、梅西百货等巨头都未曾触达,或许也无力招架的陌生的“低价地带”——那些缄默无言的下层消费。

    与此同时,在一片推崇声中也夹杂着少数不和谐音。部分观察者将Temu的崛起渲染为“中国给美国市场注入多元性、渐次替代本土产业”进程的一个环节。

    Marketplace Pulse发布的一篇报告表明:“中国制造(Made by China)切断了美国国内制造——许多购物者不关心或者无力关心商品的产地;SHEIN代表了中国式营销(Marketed by China)——它在Instagram上的粉丝数量超过了亚马逊、沃尔玛和全球速卖通的总和;而Temu则代表了中国式销售(Sold by China)——正在淘汰着美国国内零售商。”

    相较于莫衷一是的商界,北美消费者的反应则单纯的多。他们大多数对Temu如获至宝,最挑剔的人往往也是“口嫌体正”。

    在Twitter、4Chan和REDDIT的转发区里,是成千上万条的“求你了,帮我拼个券”、“帮帮我,真的很想要这20美元”之类的请求。盛况令人回忆起几年前拼多多在国内掀起的“砍一刀”热潮。

    在Youtube的开箱视频下也频繁出现消费者的交口称赞。“过分便宜、质量够用、退货爽快、品类繁多、运费全免”是这些刚刚“发现新大陆”的用户写下的评论中的关键词。有来自澳洲的消费者表示,Temu能够为自己带来许多只能在国内看到、国外罕有销售的商品;也有北美留学生们表示Temu是帮助他们度过每月“财政紧张期”的重要支撑。

    目前,Temu的超级碗广告在Youtube上的观看量已经接近2300万,尽管评论区中也不乏抱怨和控诉,但转眼就被湮没在了抽奖、转发、凑人头的狂欢声浪之中。

    正如一位美国消费者对自己亲身经历的描述:“Temu用闪电交易、运费折扣和其他促销活动轰炸了我,其中许多福利听起来好得令人难以置信。我买的一对玻璃杯包装极为简陋,其中一个碎了。虽然当时我觉得自己不会再从这儿买玻璃器皿了,但我想这应该不是永远。随着该应用程序持续流行、商品越来越丰富,Temu可能会保持生命力。”

    因为这些无名商品实在是太便宜了,便宜到难以置信,便宜到足以“一力降十会”。

    作者:王昱,编辑:何洋

    原文标题:“终极大卖”降临!拼多多Temu拍醒跨境电商圈

    来源公众号:亿邦动力(ID:iebrun),消除一切电商知识鸿沟。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亿邦动力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ChatGPT时代,重新定义官网

    设计动态 2023-03-23
    著名的设计师和认知心理学家、苹果公司前首席人机界面科学家唐 · 诺曼(Don Norman)曾说:

    ChatGPT时代已来,人机之间用自然语言交流成为现实,用户表达需求的方式可以更自然、更直接。那么,各大网站上复杂的导航栏设计、重复性极高的筛选功能,是否有望迎来一轮新的变革呢?一起来看一下吧。

    著名的设计师和认知心理学家、苹果公司前首席人机界面科学家唐 · 诺曼(Don Norman)曾说:”User experience design starts with understanding the needs of the users, not with the design of the interface.”

    也就是说,用户体验设计应该从「使用」开始,而不是从「设计」开始。设计师应该首先关注用户的需求和体验,而不是产品的设计和功能。

    ChatGPT时代已来,人机之间用自然语言交流成为现实,用户表达需求的方式可以更自然、更直接。

    那么,如今各大网站上复杂的导航栏设计、重复性极高的筛选功能,是否有望迎来一轮新的变革?

    01 复杂的功能筛选设计 如今,越来越多的网站都添加了排序和筛选功能,以帮助用户快速找到符合他们需求的内容或产品。然而,这些额外的功能也让整个网站变得越来越复杂。

    以用户订机票为例,打开某航司的官网,我们需要依次完成以下4个步骤:

    首页初步选择:需要选择机票类型(单程/往返/多程)、出发/到达城市、出发/往返日期、乘机人数量(成人/儿童/婴儿); 航班选择:在一整页的机票信息中,挑选出适合自己的航班。网站为了 “方便” 用户浏览,特地提供时间排序、价格排序,可以点击查看含税价格,可以筛选具体出发时间、舱位等级、直飞or中转等信息,然后用户自己完成综合评估。 舱位选择:选择折扣率不同的舱位,主要是里程奖励和退改费用的区别。 机票预订:填写乘机人、联系电话、身份证号码等信息,确认支付。 即使对于年轻人来说,如果用户不熟练操作,预订流程也未免过于复杂。

    要是在完成一轮筛选后,要修改第一步选择的内容,那么,不好意思,一切选择请全部重来。

    这种复杂也并非航司专属。

    用户在使用房产类APP进行买房/租房时,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逐个筛选区域、价格、房型、面积、朝向和楼层等条件; 在使用医院APP看医生时,用户需要逐个选择科室、诊室和医生,但有时可能会出现选择错误的情况,导致挂错号等问题; 在使用电商类APP进行购物时,用户需要自行比对不同品牌和产品的质量、大小、价格和口碑等因素,以做出最终购买决策。 给网站“下需求”这件事,看起来并不是那么简单。

    02 ChatGPT时代,全新的交互方式 ChatGPT的到来,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人机互动方式。用户可以使用自然语言与网站进行交流,而不仅仅是通过筛选菜单来表达自己的需求。这种新型的交互方式,可以让用户更轻松地给网站“下需求”,更高效地完成任务。

    下面同样是按照订机票的流程,详细展开说说。

    1. 自然语言代替多层筛选 比如,用户通过语音功能说出 “我想订一张明天从北京到上海的机票” ,然后网站通过自然语言理解技术来理解用户的需求,并返回符合条件的机票信息。

    如果用户已经在网站上进行过订票等操作,ChatGPT能够根据用户的偏好和习惯,推荐更适合用户的机票信息,比如向习惯早上8-10点出发的旅客,推荐对应航班。

    2. 精准满足用户偏好 相比于现在复杂的航班选择页面,ChatGPT让用户不再陷入选择困难的局面:

    比如,网站反馈“明天从北京飞往上海的航班共有10班次,根据您过往的偏好,为您优先选择早上8-10点出发的航班,共3班次。为您优先选择经济舱,价位在1100-1300元之间”。

    如果用户需要进一步查看航班信息,可以用表格等形式进行详细展示。

    3. 随时随地方便修改 当用户需要修改需求时,比如把目的地从上海改为杭州,不再需要重复筛选往返日期、出发时间、舱位等级、乘机人数量等信息,ChatGPT自动返回用户所需机票信息。

    在支付订单前,用户可以不断地向ChatGPT提出修改意见,直到满意为止。

    4. 更智能的售后服务 购买机票后,如果用户需要取消订单或者进行改签,可以向ChatGPT提出相应的请求,ChatGPT将自动帮助用户完成相应的操作,省去了很多自行了解退改签政策的麻烦。

    5. 更多元的平台集成 航司还可以链接至合作酒店、租车公司、旅游保险公司等网站,打造智能化的集成平台。

    比如用户提出 “我还需要预订机场附近的酒店” ,ChatGPT即为用户返回所有符合条件的合作酒店信息,例如 “机场附近3km范围内,集团旗下合作酒店共3家,分别是a酒店、b酒店、c酒店,价格在800元-2000元之间不等” ,为用户提供更大的便利。

    03 更多可应用ChatGPT的网站 除了航空公司,还有不少网站也可以借助ChatGPT为用户提供便捷服务,比如:

    1)旅游类网站

    用户可以使用自然语言来查询旅游线路、酒店、机票等信息,或者预订相关服务。比如,用户说 “我想在3月中旬到杭州游玩3天,请为我推荐赏花路线” ,ChatGPT可以自动为用户规划路线,并把社交媒体上反馈 “花已经谢了” 的景点排除在外。

    2)餐饮类网站

    用户可以通过自然语言来查找餐厅、预订餐桌、订外卖等。比如,用户说 “我想找一家私密性比较好的餐厅” ,ChatGPT根据其他用户评价,自动为用户推荐安静、私密性良好的餐厅。

    3)新闻媒体类网站

    用户可以通过自然语言来搜索新闻、听新闻播报、定制新闻推荐等。比如,用户说 “我想了解瑞信事件的始末” ,ChatGPT自动为用户搜索瑞信相关的新闻报道,并为用户定制新闻推荐。

    4)健康类网站

    用户可以通过自然语言来查询疾病、咨询医生、预约挂号等。比如,用户说 “我想了解乳腺结节的相关资讯”,ChatGPT自动为用户提供权威信源的疾病介绍、针对用户提问提供解答、推荐权威医院及专家信息,并提供购药及预约挂号等渠道。

    5)电商类网站

    用户可以通过自然语言来搜索商品。比如,用户说 “我想买一条适合春天穿的连衣裙” ,ChatGPT结合用户历史购买记录,推荐相关商品,并提供图片、视频等多元化的素材,帮助用户做购买决策。

    6)金融类网站

    用户可以通过自然语言来获得金融咨询、财务分析等服务。比如,用户说 “我想了解收益率在3.5%的产品” ,ChatGPT自动为用户筛选收益率在3.5%的产品,涵盖国债、理财产品、保险产品等等,并提示不同产品的理财风险。

    总的来说,网站利用ChatGPT可以大幅降低用户的操作复杂度,提升搜索效率。用户从逐个筛选,到只需要表达一句 “我想要”、“我希望”,便能获得完整的服务体验。

    04 写在最后 ChatGPT的到来,为智能化网站掀开了新的序幕。

    未来的网站,删繁就简,不再需要复杂的导航栏和筛选项,回归用户的真实需求。

    一种全新的人机交互模式即将来临,让我们共同期待~

    专栏作家

    Vinky,微信公众号:叁言梁语,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分享商业干货,关注互联网营销领域。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种草十年,小红书仍是电商局外人

    设计动态 2023-03-23
    “小红书,到底是在哪里看直播带货?” 张然是小红书三年用户,平时把小红书当成“种草”的搜索引擎,每次想买护肤品、买衣服、找餐馆,都先到小红书上探探路,再到其他平台下单。 至于买东西,张然没怎么在小红书上考虑过。小红书改版前,主页面的底部还有个单独的购物板块,她

    作为拥有强种草属性的内容社区,小红书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商业化道路,那么这些年的发展过程中,小红书在电商业务领域,是否获得了可以拿出手的成绩?小红书如果想打破目前的瓶颈,还需突破怎样的阻碍?一起来看看作者的解读。

    “小红书,到底是在哪里看直播带货?”

    张然是小红书三年用户,平时把小红书当成“种草”的搜索引擎,每次想买护肤品、买衣服、找餐馆,都先到小红书上探探路,再到其他平台下单。

    至于买东西,张然没怎么在小红书上考虑过。小红书改版前,主页面的底部还有个单独的购物板块,她之前也不怎么点进去,今年年初开始,该板块已经被“视频”取代。最近董洁小红书直播带货全网火了一波,出于好奇,张然想围观一下小红书现在的带货直播间,却发现怎么也找不到入口。

    研究了半天才发现,小红书的直播入口,在底部首页板块的上方,“发现”页面的二级选项“直播”里,设计得似乎生怕别人找到一样。

    小红书截图

    这倒是符合小红书一直以来对电商业务的操作——徒有虚名。小红书布局电商近十年,早于抖快等平台,但后来者已经和淘宝一起,在电商领域闯出一片天,而小红书从跨境电商开始摸索,踩过一个又一个坑后,电商业务至今没什么大起色。在商业化上,小红书始终是广告业务占大头的“瘸腿选手”。

    前不久,小红书在上海举办“电商直播时尚合伙人大会”,宣布推出“时尚星火计划”,将为时尚商家和主播提供百亿流量扶持,以及货盘选品、营销工具、平台服务等扶持政策。似乎暗示了小红书在直播电商领域,将有更多动作。

    电商之于小红书,似乎始终是触达不到的“白月光”。如今小红书把目光投向直播带货,前途也尚不明朗。

    一、对直播电商暗自较劲 小红书在电商业务上,可谓是起了大早,赶了晚集。从2014年底开始,小红书就意识到了商业变现模式单一的问题,内部曾提出all in电商,并自建仓储、物流,从海淘切入。但折腾这些年,还处在“只种草,不拔草”的尴尬位置。

    但小红书没有放弃电商业务,直播电商成了它现在重点押注的领域。据媒体报道,小红书正在调整组织架构,将提升直播业务为独立部门,统一管理直播内容与直播电商等业务。在此之前,小红书的直播业务归属于社区部旗下二级部门的业务组。

    而董洁在小红书上直播带货的意外破圈,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小红书直播电商的布局。

    小红书当下的处境跟过去的抖音有点像。彼时淘宝有李佳琦薇娅,快手有辛巴,抖音直播空有满手流量,却缺少跟自己平台调性相符的“带货一哥一姐”。于是抖音找到罗永浩,并开出了“过亿引流的资源倾斜”直播条件,罗永浩也顺势而为,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抖音一哥”。

    然后压力来到了小红书这边。截至2022年,小红书月活已经达到2.6亿,但电商闭环对小红书来说一直是个尴尬的问题,在直播带货上,也没能跑出自己的“一哥一姐”。

    事实上,董洁并非是小红书打造平台“带货一哥一姐”的第一次尝试。 早在2020年,小红书就邀请杨天真、付鹏先后完成直播带货首秀,分别创造出单场直播GMV736万和2000万的不错成绩,但他们最终都没有留在小红书继续直播,反而转战流量更大、电商生态更成熟的抖音、淘宝平台。

    小红书是个去中心化的平台,聚集了大量的中腰部达人,大部分达人只将其作为分享内容、种草产品的平台。 而直播带货具有强销售属性,与小红书的调性不符,其直播带货的天花板也一直被质疑。

    直到董洁两次试水直播带货的成功,才让小红书找到了平台做直播电商的差异化竞争点——结合小红书种草社区氛围,用高客单价、“慢”直播去贩卖生活质感。

    董洁不同于那些“飙演技”、“煽情”、“倒贴”的主播,其温柔的带货风格,在一众吆喝“123上链接”的直播间中,显得格外清新脱俗。而且董洁直播间里的产品售价并不便宜,几乎都在299元以上,一些知名品牌服饰比如Ms MIN开衫,更是高达每件5200元。

    董洁带货的部分商品

    从结果来看,消费者似乎很吃“人间小白花”和“小而美”平台这种高端搭配。 小红书公布的数据显示,董洁1月13日和2月24日两场直播GMV分别达到了5000万+和3000万+,人均观看时长约6分钟,一度冲上小红书带货榜榜首。两场直播涨粉超过50万,目前账号累计粉丝超165万,已经算是小红书的头部账号。

    然而,一个董洁、两场直播、上千万的GMV放到整个直播电商界,也只算还不错的水平。小红书的直播电商业务仍在起步探索阶段。

    二、布局九年皆成困局 按理说,作为一个以种草闻名的社区,小红书做电商应该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毕竟,建立“从种草到拔草”的闭环看上去相当合理。但小红书在做电商上就像个无可救药的“差生”,不管如何勤能补拙,都未能取得理想的结果。

    最开始做跨境电商的时候,小红书一度成为“全球最大的社区电商平台”,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政策紧缩,大批跨境电商平台进入沉默期。而且在天猫国际、京东全球购等资源雄厚的大平台狙击下,小红书规模小,有限的SKU没有任何竞争优势。

    更大的问题在于对B端的整合。 小红书作为一个轻量级内容社区,在做电商的过程中被迫承担沉重的资金压力,但和头部行业仍有较大差距。 由于供应链体系不完善,小红书深陷假货风波,又因为物流体系不健全,导致发货、配送慢,售后体验差,遭到许多消费者不满。

    小红书还进行过线下体验店、加淘宝外链等诸多电商业务的探索,但就像门玄学一样,小红书的电商梦始终挂在天边,没法落地。

    近两年,小红书再次尝试打破种草与拔草的割裂状态,采取切断淘宝外链、推行号店一体、上线商品笔记等一系列操作。小红书号称可以“0门槛开店”,为品牌提供“直连消费者”机会的平台,并推出“回家开店计划”,给入驻小红书的品牌多种权益。

    但问题是,由于小红书种草社区属性太过于深入人心,用户大多也是为内容而来,所以从用户视角出发,短期内很难转换思维,把小红书当成电商平台。 换言之,用户习惯与小红书平台业务拓展方向“脱节”了。

    而对供应端的商家而言,他们更看重的是平台流量以及用户规模,但这些方面小红书都没有突出优势。0门槛开店容易,但后续的开店运营、成本投入都是笔不小的开支。在订单转化并不明朗的情况下,与其直接在小红书上卖货,倒不如只在平台上发布内容引流,这样也更容易实现利益最大化。

    如此一来,愿意入驻小红书的商家大多是新兴品牌、中小卖家,而大品牌始终处于缺位状态,即便它们的官方账号开设了店铺,也不会把小红书当成订单转化的主要渠道。毕竟,小红书的优势是算法对新人友好,且竞争少,大品牌没必要花费太多精力在里面。

    小红书截图

    以中小卖家、小团队店铺为主要电商形态的结果就是,不少商家缺乏专业能力,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都不达标,甚至有不少商家属于无货源电商,利用信息差割消费者韭菜。

    锌财经发现,某个小红书上的小众品牌,所贩卖的装饰戒指、装饰项链等产品,均价在60元左右。而同款商品在淘宝上的售价是15元,而且是“买三免一”。也就是说,在不同平台买三件同样的产品,前后能差150元。

    类似的事件并不在少数,不少网友反映,在小红书商家购物,却收到了拼多多的物流信息或好评返现红包。再去拼多多上找到同款商品比价后,才发现被骗了,让小红书商家平白无故赚了一笔“中介费”。

    三、进入混战时代 如今,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占据市场,抖快等短视频平台从直播电商切入,快速跟进。小红书想要从中分一杯羹,更不容易了。

    小红书仍在寻找破局方式,如何利用种草优势渗入电商领域,高频打低频,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尽管电商行业在这些年早就趋于成熟,直播带货也走向常态化,但小红书与抖快淘等平台生态不同,后者并不能成为其参考、复制对象,小红书只能自己摸索前行。光是找到与平台调性相符的“带货一姐”董洁,小红书就花了好几年时间。

    小红书的电商业务还没起飞,作为它立身之本的“种草”业务,已经被其他大厂盯上了。

    比如淘宝和京东,纷纷上线自己的种草板块,淘宝上线“逛逛”,京东则将原来的“发现”频道改成了“逛”,还放在App底部栏目的正中央。点进去一看,不管是“逛逛”还是“逛”,都像是小红书的“青春版”。

    淘宝逛逛/京东逛

    除去传统电商平台,互联网新贵们也对小红书的图文种草功能心仪已久。 2021年底,抖音上线图文功能,同时投入流量,推行图文扶持计划。前段时间,微信公众号上线了图文消息功能,创作者最多可以发布9张图片,搭配最多1000字。“组图+小作文”的展现形式,也被网友戏称为“小绿书”。

    2023年,小红书迎来上线十周年。这个以“种草”见长平台,能否在董洁之后,实现电商业务的突破,完成自身商业闭环,还需要时间来证明。

    作者:陈妍‍;编辑:大风

    来源公众号:锌财经(ID:xincaijing),新商业的记录者,新经济的推动者。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锌财经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腾讯音乐左右为难

    设计动态 2023-03-23
    四季度及全年营收双双下滑,月活用户和付费用户持续流失,单季净利润却创下近年来最佳水平……这种矛盾状况,发生在3月21日公布财报的腾讯音乐集团身上。 和长视频一样,数字音乐市场这几年也饱受争议,付费用户流失似乎在意料之内。能拿出现在这份成绩单,腾讯音乐已经很不容

    腾讯音乐公布财报后可以看见,月活用户和付费用户持续流失,传递出一些不利的信号。但数字音乐市场,这几年饱受争议,大环境确实不咋地。但从市场份额来看,腾讯音乐的地位挺稳固,暂时没有被颠覆的危险。多元化转型是腾讯音乐必须要走的一条路,不过这并不容易,往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腾讯音乐还得靠付费用户赚钱。守住数字音乐这个基本盘、积攒弹药,才能为日后开拓新业务做准备。

    四季度及全年营收双双下滑,月活用户和付费用户持续流失,单季净利润却创下近年来最佳水平……这种矛盾状况,发生在3月21日公布财报的腾讯音乐集团身上。

    和长视频一样,数字音乐市场这几年也饱受争议,付费用户流失似乎在意料之内。能拿出现在这份成绩单,腾讯音乐已经很不容易。和老对手网易云音乐以及Spotify这样的国际巨头相比,其表现不算逊色。

    然而,资本市场对此并不买账,也不会因为大环境不好就网开一面。3月22日港股开盘后,腾讯音乐低开低走,早盘一度跌逾7%。投资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腾讯音乐带来了沉重压力。

    客观地说,腾讯音乐这份财报不是那么糟糕,但确实传递了一些不利信号。数字音乐市场何去何从?腾讯音乐比围观网友更想知道答案。

    01 省出利润、丢了用户,腾讯音乐悲中有喜 腾讯音乐的最新财报,优点和缺点同样突出。

    先看营收,总体不容乐观,延续了近几个季度的下滑趋势。

    数据显示,腾讯音乐四季度营收为74.25亿元,同比下滑2.4%,但略高于市场预期的73.44亿元;2022财年总营收则录得283.4亿元,同比下跌9.3%。看单季增长曲线,其营收已经录得5连跌:2021年四季度至去年三季度,同比分别增长-8.7%、-15.1%、-13.8%和-5.6%。

    从营收结构来看,四季度在线音乐订阅和其他在线音乐业务收入分别录得23.63亿元和11.9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6%和27.7%,和市场预期基本一致。总营收下滑,很大程度上归咎于社交娱乐收入下滑。根据财报,腾讯音乐四季度社交娱乐业务实现收入仅为38.66亿元,同比减少了18.2%。

    其次看利润,这也是腾讯音乐这份财报最大的亮点。

    四季度,腾讯音乐经营利润、经调整净利润分别录得13.88亿元和14.92亿元,前者同比暴涨103.5%;归母净利润则录得11.51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14%。纵向对比,四季度高达33%的毛利率和20.1%的净利率都站上近五个季度高位,18.7%的经营利润率更是较2021年同期翻了整整一倍。

    和其他互联网大厂一样,腾讯音乐过去一年也将降本增效定为主旋律。在支出结构中,销售费用和行政费用都显著下降。其中,2022财年全年,腾讯音乐的销售和营销费用为11.4亿元,同比下滑57.3%。全年的收入成本则同比减少10.4%至195.7亿元,两项数据都表现不俗。

    通过压缩运营成本、调整边缘业务,集团的盈利能力和资金储备都达到了极佳水平。 财报显示,截止去年四季度末腾讯音乐的类现金资产余额为274亿元,经营现金流入24亿元,余粮越来越丰厚。

    然而,削减销售、营销费用能省出来利润,也会省出一些副作用:比如获客难度上升,以及付费用户流失。

    数据显示,腾讯音乐四季度在线音乐和社交娱乐月活用户分别为5.67亿和1.46亿,前者已经连续五个季度下滑,后者也低于2021年同期的1.75亿。减少营销投放后,腾讯音乐想在存量时代拉新裂变只会越来越难。

    稍感欣慰的是,平台用户黏性很高,续费意愿强烈,付费用户规模和付费渗透率尚能保持增长。四季度,社交娱乐用户付费率为5.2%,同比、环比分别提升0.1%和0.4%;平台整体订阅用户则为8850万,符合市场预期,整体付费率突破15%。

    省出了利润却丢了用户,腾讯音乐也很为难,毕竟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只能说腾讯音乐选择优先处理眼前难题,提高利润率和现金储备,再考虑日后的发展。

    从发展阶段来看,数字音乐市场早已进入存量时代,用户规模短时间内不会有太大提升空间。从在线音乐、社交娱乐这两个主要业务出发,腾讯音乐未来需要做好两件事: 在线音乐这边,要在保持现有用户规模的基础上提高付费率和单用户收益,社交娱乐这一块则要积极开拓新付费场景,实现营收多元化。

    当然,这两条路都不好走。

    02 没有独家版权,不是腾讯音乐最大烦恼 将时钟拨回2021年7月24日,很多媒体、网友都将其当做中国数字音乐市场的转折点。这一天,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正式向腾讯音乐下发罚单,要求后者在30天内解除独家版权协议并暂停支付高额预付金。

    这一系列措施,等于打破了腾讯音乐长期以来的独家版权垄断,客观上鼓励市场有序竞争。消息一出,很多媒体、机构、分析师都担心腾讯音乐将流失大量用户。

    不过后来的故事我们都很清楚了。腾讯音乐的用户确实在流失,但失去独家版权并不是唯一的原因。网易云音乐等竞争对手也没有能力接收这份红利,腾讯音乐的市占率依然遥遥领先。

    至于字节跳动耗费巨资打造、上线之初来势汹汹的汽水音乐,暂时也很难对腾讯音乐形成挑战。

    据媒体报道,截止2022年12月,汽水音乐月活刚迈过千万大关,而腾讯音乐旗下QQ音乐、酷狗音乐和酷我音乐的月活早已破亿,根本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汽水音乐之外,字节并没有拿出更多具备竞争力的数字音乐产品。

    可惜的是,竞争对手不能打,不代表腾讯音乐可以躺赢。 自疫情爆发以来,其在线音乐业务的ARPU(单用户平均收入)和ARPPU(单用户平均收益)一直徘徊不前,并没有如长视频应用一般尝到增长红利。

    四季度,腾讯音乐的在线音乐付费订阅用户月均ARPPU为8.9元,环比基本持平,同比增长约0.4元;其他用户月均ARPPU则只有4.5元,低于三季度的4.6元。如果和社交娱乐业务比,在线音乐的付费用户ARPPU、ARPU差距就更加明显了。四季度,腾讯音乐社交娱乐服务月均ARPPU为169.6元,不过同比、环比皆有所回落。

    在价值研究所看来, 腾讯音乐这第一条路——围绕在线音乐服务提高单用户价值的阻碍,主要是行业自身的局限性。

    随着短视频崛起,音乐市场本就被瓜分了大量用户。留下来的用户,注意力、时间也被分散,且比起内容更注重场景化的创新和社交表达。版权的丰富程度当然是他们选择一个音乐APP时的重要考量因素,但绝非唯一。

    对于这种情况,长视频平台选择逆势涨价,并希望用更优质的内容说服用户,让后者心甘情愿掏钱。 但比起长视频,音乐创作的提升空间小、版权价值低,也很难指望靠所谓的爆款拉动消费。 这就意味着,平台会员定价空间越来越小,激进的涨价只会加速用户流失。

    有鉴于此,部分平台已经开始打“VIP价格战”,试图留住用户。网易云音乐就尝试另辟蹊径,内测看广告免费听歌的新模式。

    据悉,网易云音乐在2022年初便小范围试验该功能,年底扩大测试规模。非VIP用户只要观看15秒至30秒不等的广告,便可以享受限时畅听服务。此举旨在增加广告位和推送频次,拉高广告收入,以弥补付费订阅业务减少的收入。

    一直以来,网易云音乐的会员服务都很“佛系”:和阿里88VIP联名的黑胶VIP年费从2020年开始降到138元,相当于和阿里88VIP捆绑销售、半卖半送。在特殊的生态属性支持下,广告代替付费会员这种方式网易云音乐完全可以一试。

    然而,付费体系更成熟,对订阅服务依赖程度更高的腾讯音乐,玩免费送VIP这一招风险更大—— 万一因此打乱了原有的付费体系,损害了老用户的权益并加速其流失,那就是得不偿失。

    总的来说,降价促销对腾讯音乐来说不太现实,那么另一条路,会不会好走一点?

    03 创收方式受限制,数字音乐还有新出路吗? 腾讯音乐很早就意识到营收结构多元化的重要性。在合并酷狗、酷我后,腾讯音乐将自身定位升级为集看、听、唱、玩为一体的在线娱乐平台,并开始探索更多业务场景。根据价值研究所的观察,自2018年以来,腾讯音乐探索过的创新业务包括但不限于音乐电商、社交、数字发行、O2O等。

    不过这些新项目的效果,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了。 正如上文所说,腾讯音乐的营收依旧来自订阅会员、其他在线音乐服务和社交娱乐三个板块,而且承载更多创新业务的社交娱乐服务营收占比还有下滑趋势。

    数据显示,四季度腾讯音乐社交娱乐业务营收贡献率为52.1%,较2021年同期下降了整整10个百分点。把对比周期拉长一点,自从2020年三季度触及69.3%的巅峰后,社交娱乐业务营收占比一直在缩水,如今快要连半壁江山都守不住了。

    归根结底,社交娱乐业务成长虽很快,但缺乏护城河、竞品越来越多,是腾讯音乐一直以来的烦恼。 以全民K歌为首的音乐社交类应用,一度走出了超强增长曲线。可惜随着竞品增多和用户新鲜感冷却,很快便失去魔力。早些年热度颇高的直播业务,则随着市场大环境的萎缩黯然步下神坛。

    此外,为了抢夺用户时间以及对抗短视频应用,腾讯音乐在过去几年花了大量资源、金钱推广类短视频功能,最终还是费力不讨好。在去年二季度更新的其QQ音乐11.5.5版本中,甚至将原本的歌曲播放界面改为MV视频播放界面,也没有引发多大反响。

    针对当前的情况,价值研究所认为腾讯音乐烦恼虽多,但不需要过于悲观,当务之急是明确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

    这第一条路不好走,却不能放弃——毕竟数字音乐是其基本盘和核心竞争力所在,脱离这个场景谈转型并不实际。 数字音乐和社交娱乐形成合力,增加服务场景和付费项目,提高会员价值和定价水平,才是合适的做法。

    全民K歌、酷狗直播当初能走红,具有创新性的社交功能和腾讯音乐拥有的大量音乐版权缺一不可。K歌社交和直播这两种形式会过气,音乐版权的价值和用户的社交需求永远不会消失。短视频平台步步紧逼,必要的防守无可厚非,但腾讯音乐还是应该将重点放在音乐这个场景内。

    作为全球数字音乐行业“一哥”,Spotify就给腾讯音乐、网易云音乐们上了一课。

    四季度财报显示,Spotify月活跃用户和高级订阅用户分别为4.89亿和2.05亿,前者同比增长逾20%,两项数据均超过市场预期。实现用户超预期增长,Spotify也不是靠价格战或者烧钱营销,音乐和播客的结合才是其最新卖点。

    在财报电话会上,腾讯音乐CEO梁柱就提到,腾讯音乐会在虚拟偶像、视觉效果、虚拟娱乐体验等环节持续投入。具体做法可能尚需摸索,不能脱离音乐搞社交娱乐这条原则,应该很明确。

    04 写在最后 3月21日,在发布财报的同时,腾讯音乐还公布另一个重磅消息:和杰威尔音乐达成续约协议,乐迷们短时间内不用担心QQ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上的周杰伦歌单变灰了。

    从市场份额来看,腾讯音乐的地位也很稳固,暂时没有被颠覆的危险。多元化转型并不容易,往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腾讯音乐还得靠付费用户赚钱。守住数字音乐这个基本盘、积攒弹药,才能为日后开拓新业务做准备。

    围绕数字音乐这个核心场景,腾讯音乐其实有很多故事可以讲。但未来的路该怎么走,还需要重新思考。毕竟疫情期间探索过的线上演唱会、长音频等业务虽有过高光时刻,却未必符合日后的潮流。

    用户和市场一直在变,企业也只能不断调整打法,适应新的需求。

    作者:Hernanderz

    来源公众号:价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关注企业长期价值。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价值研究所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中国To B十年囧途:问题太多了,统一解释下

    设计动态 2023-03-23
    最近比较震撼我的有两件事:一,钉钉下工厂,飞书玩抖音;二,Salesforce启动2.5亿美元规模最大的AIGC风投基金。前者是中国企业服务领域近几年崛起比较快的玩家,后者是全球SaaS玩家里实力最雄厚的王牌选手。 巧合的是,如果把这几件事串起来看,你会发现一

    国内的企业服务市场已经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但是却仍然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才能扩大商业化空间?国外的To B发展路径究竟有没有可以被借鉴至国内的地方?本篇文章里,作者便关于国内To B的发展发表了他的看法,一起来看一下。

    最近比较震撼我的有两件事: 一,钉钉下工厂,飞书玩抖音;二,Salesforce启动2.5亿美元规模最大的AIGC风投基金。 前者是中国企业服务领域近几年崛起比较快的玩家,后者是全球SaaS玩家里实力最雄厚的王牌选手。

    巧合的是,如果把这几件事串起来看,你会发现一个惊人的秘密:它们都在玩跨界。

    先不说国外SaaS的火热被微软浇了一盆冷水,单单看国内,如果以2015年为分水岭,今年已经是中国To B市场的第9年,但国内To B圈至今还在流行一个段子,就是“年年都是中国To B元年”,从ERP、HCM,到中台、RPA,再到协同办公、数据库,无一例外。

    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许多国内To B企业仿佛陷入一个十分尴尬的处境:在PLG(产品驱动)和SLG(销售驱动)反复横跳,在办公室会议上侃侃而谈的战略专家们,到酒桌上第一句话就是: 老兄,你们最近怎么样?

    老板们的愿景很简单,学着国外的玩法依葫芦画瓢,OKR玩得一套一套的,美其名曰:对标!员工们的想法也很简单,先过了试用期再说,反正卷不动就跑路。

    以至于尽管中国企业服务市场一直存在,而且从一些官方统计口径上CAGR增速在狂飙,但一到年终盘点时,大家发现还是那几个熟悉的面孔,以及熟悉的配方。

    用友从市值最高约2000亿元跌落到800多亿元,金蝶从市值千亿跌落到500亿港元左右,主打SaaS概念、对标Shopify的有赞更是一路下滑至40亿港元。新眸曾在 《被误读的SaaS行业:真正的黄金周期才刚刚开始》 作出过判断,“SaaS正在讲述的,是眼下为数不多具备长期成长性的故事。”当时我们还特别设定了一个前提,得是欧美市场。

    这也是中国企业服务玩家最头疼的地方,明明产品做得不错,功能甚至更齐全,方法论也是一套又一套,怎么到头来还是做KA定制的活能赚钱,有的创始人甚至直言,“中国企业服务一直在走弯路,本该是知识密集型的行业,最后又变成了劳动密集型。”

    为什么在国外可行的玩法,到了国内就行不通呢?以及这中间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我们就用这篇文章来好好聊一聊,当然,以下也仅代表《新眸》一家之言,有不准确或者失实的地方,欢迎各位读者拍砖。

    一、被过度推崇的方法论伪科学 先从我最熟悉的钉钉开始聊,熟悉这家公司的人都知道,钉钉是陈航(花名:无招)一手创立的,不过无招现在已经离开钉钉、创立了HHO(两氢一氧),前段时间《新眸》也1V1和无招深度聊了1小时。

    钉钉的前身是来往,后来被大众熟知是因为它的打卡功能,这几乎是每个职场人刻在基因里的闹铃。但事实上,直到2019年6月,钉钉用户规模才突破2亿,当时时任钉钉CTO的朱鸿就跟我聊过这个问题,按照他的逻辑,钉钉已经不单单是一个办公工具,而是正式进入了企业的生产域。

    时任阿里云智能总裁的张建锋认为,钉钉帮助1000万企业组织数字化转型,这个意义堪比淘宝在消费领域的影响。但无论是无招,还是行癫,即便后来的云钉一体战略如火如荼,但都没能让钉钉找到最好的变现方式。

    当然,这并不是钉钉一家的困境,包括主打SMB的企业微信、又或者是PLG的典型代表飞书,起初大家一直以为未来的中国协同办公领域之争,“三国杀”的局面会持续很久,但实际上,三方的鏖战仅仅停留在品牌营销层面,客户该选择谁并没有受太多影响。

    这也是《新眸》一直尝试分析,但始终没能得出精确结论的核心问题。

    如果单单以PLG为例,飞书算三家最好的,浓浓的硅谷风,产品设计上最更适合年轻群体,但在后续的调研中,我们发现,钉钉依然是很多传统KA客户的第一选择,很多分析师把其中原因归结为迁移成本上,但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说法。

    因为单从用户体验逻辑上看,对于任何一家公司而言,上钉钉和上飞书都是先进的,钉钉的历史包袱让它在功能丰富度上要多于飞书,飞书是后来者,所以没有这方面的担忧。

    无论是在线文档还是多维表格,他们本质上还是对旧的工作流程的迭代和优化,但这种优化能不能带来全员效率提升,以及这种提升究竟会给公司带来多大的收益,甚至能不能让客户为它买单,这些都不是三言两语能给客户讲明白的。

    所以,后来事情就演变成了老板的判断: 老板觉得好就是好,老板说不好就不行。

    说得好听点,就是所谓的“一号位工程”,说得不好听就是朋友圈法则。销售跟老板关系好,就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至于它究竟是不是PLG,往往就取决于买单老板的审美了。

    某种程度上来说,现阶段协同办公的处境恰恰就是中国To B缩影。但《新眸》观察到一个更不好的现象,正在蔓延开来,就是在销售无解的情况下,方法论伪科学被过度推崇,这点在前几年表现得最明显,比如当年陡然走红的中台,就是最好的例子。

    当年中台的火爆程度,不亚于今天的chatGPT在人工智能掀起的风波,一级市场上每隔一段时间就冒出一家新公司,各个大厂的产品技术负责人也相继离职,选择拥抱创业,如今几年过去了,悔青肠子的不止有财大气粗的投资人,还有盲目辞职创业的大厂中高层。

    最终留下的,只有还在挣扎的、做着传统软件定制的零星公司,以及一大串在当时听得云里雾里花活儿新概念:供应链中台、业务中台、技术中台等等。

    二、到头来才发现自己被颠覆了 国内To B圈有一个坏毛病,总喜欢把降本增效和颠覆XXX挂在嘴边,但有时候也不能怪这些公司喜欢造词,的确,当很多自诩数据智能的创业者,连自己公司的数字化都搞得一团糟,你很难相信他们的产品能给你带来多大的提升。

    单从这方面看,造词忽悠总比黄口白牙的说辞来得有科技范。这时候你可能会反驳我,那确实有很多公司在用数字化的工具,而且,也的的确确带来了很大的收益。

    在这里,《新眸》也明确亮出自己的观点: 现阶段中国To B还停留在能用阶段,距离好用阶段还有一段时间。

    为什么这么说,就拿最近华为发生的一件大事来举例,直到今天,华为才决定亲自下场ERP,很多人把这件事放大到用友、金蝶层面,认为传统软件公司正面临淘汰,但如果你深入思考,你会发现事情远没有你想象中那么简单。

    对于华为这样一家核心业务稳定、且员工规模庞大的企业选择此时进军ERP领域,更多的意味,还是因为经过多年的发展,华为沉淀了中国最复杂且能用于实战的ERP体系,这时候华为自己的ERP更新换代势在必行,至于未来是否会掀起大的ERP市场格局变动,还是后话。

    再聊聊我们经常听到的颠覆,确切地说,自打我进媒体行业起,几乎天天都能听到这个词,但实际上,无论哪个领域,真正地颠覆性创新还是屈指可数,比如电商确实颠覆的传统线下商业,衍生了物流、在线支付等新业态,4G和5G网络的大规模使用,也带来了移动互联网的浪潮等。

    绝大多数的颠覆还是停留在口头上,或者说更新最为恰当,但这其实也是好事。眼下的中国To B圈太需要当头棒喝了。

    这方面字节跳动做得确实比较好,无论是产品打磨上,还是市场策略上,今日头条、火山引擎、飞书、抖音电商、巨量引擎等,过去被一些人戏谑成“APP工厂”的字节跳动,如今反倒成了典型代表,颇有那么些讽刺意味。

    我接触过很多字节跳动的人,无论是产品、技术,还是市场,甚至一些高层leader,他们给我最大的触动,就是真诚、务实,而且真的在认真解决问题,就像它的OKR体系很多企业学不会,根本上可能是因为企业文化出了岔子,如果企业整体素质堪忧,指望一个数字工具能带来多大的改变,未免过于天真了。

    但这其实也验证了一些事情的正确性,就是务实而非务虚,永远是打动客户的最佳法门。

    三、摆脱路径依赖的最好方式 回到一开始聊到的,To B跨界To C已经成为中国To B突围的一个新趋势,随着B端和C端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产品定位和市场定位也变得越来越模糊,攫取流量可能是一个好事情,但流量背后带来的销售线索究竟有多少,目前还值得商榷和进一步探讨。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如果你花100万放在流量推广上,但真正带来的销售线索只值80万,那它也是一次失败的营销,即便它的播放量有1000万。

    这是一件很难去解释清楚的事,因为究竟是市场凌驾于品牌之上,还是品牌下沉到产品和市场,每家公司的选择都不同,如果在一开始市场定位都是模糊的,之后的内部纠纷就会连绵不断。

    言下之意,跨界可能是一个好办法,但应该也要认真审视,不能被华丽的数据误导,毕竟对于To B来说,把产品真正卖出去,然后让客户持续买单才是王道。

    在这方面,埃隆·马斯克和贝尼奥夫是绝对的专家,前者硬生生把脑机接口、火箭这样的陌生领域带给了大众,后者一手打造的Salesforce,至今还是SaaS领域难以跨越的鸿沟。他俩有一个共性,都不肯在品牌上花太多预算,但做的每件事都直接指向品牌营销。

    一直以来,路径依赖都是横亘在中国To B圈的一个大问题,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客户应该在意和需要这些,却很少去跟对方聊聊他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和诉求,沟通上的错位,导致产品在架构设计、功能迭代上,走了太多的误区。

    事实上,这也是国内To B玩家最缺的、也最该学习和补强的地方,动辄画地为牢的方法已经不实用了,连隔壁微软都忙着升级Office套件,利用Open AI接上了最先进的GPT 4,新锐势力Notion也接上了GPT 3.5,我们再不抓紧就真的只能在国内自己卷自己了。

    作者:桑明强

    来源公众号:新眸(ID:xinmouls),专注于全球商业科技研究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新眸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解析社交产品:从类型到商业模式

    设计动态 2023-03-23
    一、社交产品的背景和发展 社交产品是一种连接人们的工具,它们通过互联网技术让人们可以在线上相互交流、分享信息、建立社交关系等。社交产品的背景和发展可以追溯到互联网的早期阶段,但是真正大规模的社交产品的出现则是在2000年代初期。 早期的社交产品包括在线聊天室、

    社交产品作为一种连接人们的工具,通过互联网技术让人们可以在线上互相交流、分享信息、建立社交关系等。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交产品也在不断探索新的形式和方式。本文作者对社交产品的类型和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解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社交产品的背景和发展 社交产品是一种连接人们的工具,它们通过互联网技术让人们可以在线上相互交流、分享信息、建立社交关系等。社交产品的背景和发展可以追溯到互联网的早期阶段,但是真正大规模的社交产品的出现则是在2000年代初期。

    早期的社交产品包括在线聊天室、论坛等,这些产品主要是为了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2003年,美国的MySpace上线,成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交网络,它为用户提供了个人主页、好友关系等功能,并且通过音乐、视频等形式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交流方式。

    随后,Facebook于2004年在美国上线,成为最受欢迎的社交产品之一。Facebook在MySpace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社交网络的功能,包括个人资料、消息、相册等,并通过应用程序平台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社交方式。另外,Twitter于2006年上线,它以短消息的形式为用户提供信息分享的方式,并逐渐成为了重要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产品的发展更加迅猛。例如,WhatsApp和WeChat成为全球和中国最受欢迎的移动社交应用之一。这些应用通过即时通讯、朋友圈、语音视频通话等功能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和丰富的社交体验。

    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交产品也在不断探索新的形式和方式,例如虚拟社交、语音助手等。同时,随着用户对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的重视,社交产品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压力。

    二、社交产品的目的和意义 社交产品的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一个在线社交平台,使人们可以方便地进行社交、交流和互动。社交产品的意义在于:

    满足社交需求:人类是社交动物,社交需求是每个人天生具备的需求之一。社交产品通过提供社交、交流和互动的平台,满足了人们对社交的基本需求。 扩大社交圈:社交产品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与已有的朋友、家人保持联系,还可以帮助人们扩大社交圈,认识新的人、结交新的朋友,从而让人们的社交圈更加丰富多彩。 促进知识和信息交流:社交产品不仅仅是一种社交工具,还可以成为一种知识和信息交流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社交产品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从而让其他用户受益。 帮助企业和个人提升品牌价值:社交产品不仅对个人具有价值,对企业也具有重要的价值。企业可以通过社交产品与消费者进行互动,增强品牌形象和市场影响力;个人也可以通过社交产品展示自己的能力和个人魅力,增加社交资本。 推动社会发展:社交产品为人们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流和互动方式,促进了社会的信息交流和知识传播,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社交产品的类型和特点 1. 即时通讯类社交产品 即时通讯类社交产品是一种在线聊天和通讯的工具,具有以下特点:

    即时性:即时通讯类社交产品具有即时通讯的特点,用户可以立即发送和接收消息,实现实时交流和互动。 多样性:即时通讯类社交产品提供了多种聊天和通讯方式,例如文字聊天、语音聊天、视频聊天等,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聊天方式。 便捷性:即时通讯类社交产品可以在多种设备上使用,例如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使用。 社交性:即时通讯类社交产品通常具有社交功能,例如好友列表、群组聊天、分享图片和视频等,用户可以通过这些功能与朋友、家人和同事保持联系和互动。 安全性:即时通讯类社交产品通常具有安全保护措施,例如加密通讯、防垃圾邮件等,保护用户的隐私和信息安全。 商业性:一些即时通讯类社交产品还具有商业化特点,例如广告投放、电商营销、企业客服等,提供商业化服务和机会。 综上所述,为人们提供了快捷、便利和安全的聊天和通讯方式。

    例如:

    1)微信

    微信是目前国内最常用的通讯类社交产品之一。微信主要提供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消息的即时传递和交流,同时也包括朋友圈、公众号、小程序等功能。在微信中,用户可以添加好友、建立群聊、进行语音通话等多种形式的交流,也可以通过微信支付实现转账、购物等多种支付方式。

    2)Signal

    Signal是一款由Open Whisper Systems开发的通讯类社交产品,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数百万用户使用。Signal主要提供点对点的加密通讯,可以保证用户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的安全性和隐私性。在Signal中,用户可以进行加密文字、语音、视频等消息的传递和交流,同时也支持语音和视频通话功能。相比于其他常见的通讯类社交产品,Signal更加注重用户的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因此备受关注和欢迎。

    2. 社交网络类产品 社交网络类产品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社交工具,是将社交活动和互联网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社交网络类产品的特点如下:

    交互性强:社交网络类产品可以让用户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和交流,以满足用户沟通、交友、分享等需求。用户可以通过文本、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评论、点赞等方式与其他用户互动。 开放性强:社交网络类产品通常具有开放性和扩展性,用户可以自由地创建账户、建立社交关系,并将自己的信息和内容公开或向特定人群开放,以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 多功能性强:社交网络类产品通常不仅仅是提供交流和社交的功能,还会拓展其他多种功能,如新闻、娱乐、购物等,以提高产品的吸引力和用户黏性。 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强:社交网络类产品可以通过用户的行为、兴趣、社交关系等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从而进行个性化推荐、广告投放、数据营销等业务,以实现商业化运营。 例如:

    1)微博

    微博是一款国内非常流行的社交网络类产品,它的基本功能设计如下:

    发布微博:用户可以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的微博,与粉丝或关注的人分享自己的生活、感悟、观点等; 关注用户:用户可以关注其他用户,获取他们的最新微博动态,并与他们互动; 评论、转发、点赞:用户可以对其他用户的微博进行评论、转发和点赞等操作,与其他用户互动和交流; 私信:用户可以通过私信与其他用户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和沟通。 2)Mastodon

    Mastodon是一款开源的去中心化社交网络类产品,与传统的中心化社交网络不同,它采用分散式架构,用户可以选择加入不同的节点,建立起自己的社交圈子。它的基本功能设计如下:

    发布嘟文(Toot):与微博类似,用户可以发布嘟文,分享自己的生活、感悟、观点等; 联邦:Mastodon采用联邦式架构,允许用户在不同的节点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 标签:Mastodon允许用户使用标签来描述自己的嘟文,方便其他用户搜索和发现; 多账户管理:Mastodon允许用户同时管理多个账户,方便用户在不同的社交圈子中进行交流和互动。 总之,以上两款产品都具有社交网络类产品的基本功能设计,不同的是微博是中心化的,而Mastodon是去中心化的。不同的设计方案也为用户提供了不同的使用体验。

    3. 短视频类社交产品 短视频类社交产品是一种以短视频为主要内容形式的社交媒体应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短视频内容:短视频类社交产品的主要内容形式是短视频,通常为15秒到1分钟不等,有时也会有更长的视频。这种短小精悍的视频很容易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也符合现代人短时间内获取信息的需求。 社交互动:短视频类社交产品具有强烈的社交属性,用户可以通过视频互动、评论、点赞等方式来互相交流、分享和发现有趣的内容。这种互动模式不仅可以增加用户的粘性,也能够扩大内容传播的范围。 用户生成内容:短视频类社交产品的内容大部分来自用户自己制作的视频,这种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模式可以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同时也能够丰富和多样化内容。 娱乐化和轻松化:短视频类社交产品通常都以娱乐和轻松为主要目的,让用户在休闲时间里获得娱乐和放松。这种娱乐化和轻松化的特点也让短视频类社交产品在年轻用户中更受欢迎。 AI技术应用:短视频类社交产品通常会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如智能推荐、自动标签、智能剪辑等,让用户更容易发现有趣的内容,同时也提高了内容的质量和数量。 例如:

    1)抖音

    短视频制作:抖音提供了丰富的视频制作工具,用户可以选择拍摄、拼接、剪辑、添加音乐、滤镜、特效等功能,轻松制作出高质量的短视频。 智能推荐:抖音利用AI技术实现了个性化推荐功能,根据用户的兴趣和行为,推荐用户感兴趣的短视频内容。 社交互动:抖音支持用户之间的点赞、评论、私信等互动方式,增强用户的社交体验。 直播功能:抖音支持用户进行短视频直播,用户可以与观众实时互动,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 商业化变现:抖音通过广告、电商等方式实现商业化变现,同时也支持KOL(Key Opinion Leader)带货、社交电商等业务。 2)B站小视频的功能设计

    短视频创作:B站小视频提供多种创作工具,如拍摄、拼接、剪辑、字幕、配乐、滤镜等,可以帮助用户制作高质量的短视频。 群组社交:B站小视频支持用户创建和加入不同的群组,可以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分享内容。 活动互动:B站小视频定期开展各种有趣的活动,用户可以参与互动,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 小视频专区:B站小视频在B站APP中设立专区,方便用户浏览、发现和分享短视频内容。 社区管理:B站小视频设立专业的社区管理团队,积极维护社区的良好氛围,保证内容质量和用户体验。 4. 直播类社交产品 直播类社交产品是指通过实时在线直播的形式,为用户提供交流、娱乐、学习等各种内容的平台。以下是直播类社交产品的特点:

    实时性:直播类社交产品提供的内容是实时的,用户可以即时与主播或其他观众进行互动,使用户感受到更强烈的参与感。 互动性:直播类社交产品强调用户与主播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用户可以通过弹幕、点赞、送礼物等方式与主播互动,也可以通过聊天室、群组等方式与其他观众交流。 多元化:直播类社交产品提供的内容类型丰富多样,包括但不限于音乐、舞蹈、游戏、美食、旅游等多个领域。 社交性:直播类社交产品注重用户之间的社交交流,用户可以在直播间结识新朋友、参与社群活动,增加社交互动的机会。 移动化:直播类社交产品通常具有良好的移动端适配能力,用户可以在手机上随时随地观看直播、互动交流。 直观性:直播类社交产品以视频直播为主要形式,内容直观易懂,用户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主播和内容。 例如:

    1)斗鱼直播

    斗鱼直播是一款国内领先的直播社交产品,其功能设计特点如下:

    直播功能:用户可以进行实时直播,分享自己的游戏、音乐、娱乐等内容,与观众互动交流。 礼物功能:观众可以通过购买虚拟礼物的方式为主播表达喜欢和支持,主播可以收到礼物并进行感谢,礼物包括饰品、食物、车辆等多种类型。 弹幕功能:观众可以在直播间发送弹幕,与主播和其他观众互动交流,弹幕内容包括文字、表情、礼物等。 贵族功能:平台设有贵族等级,用户可以通过购买贵族身份获得专属身份标识、特权等,与其他观众区别开来。 游戏互动功能:平台提供了游戏互动功能,用户可以与主播一起玩游戏,互相PK、互相支持。 频道功能:平台提供了多个频道,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观看,包括游戏、娱乐、体育、美食等多个领域。 视频点播功能:平台提供视频点播功能,用户可以观看主播的录播视频,回看自己喜欢的内容。 斗鱼直播的功能设计特点突出了直播、互动、社交、游戏等多个方面,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多元化的体验,使用户感受到更强的参与感和社交互动的乐趣。

    5. 语音类社交产品 语音类社交产品是一类以语音为主要交互方式的社交产品,包括语音聊天、语音留言、语音社交圈等,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声音真实:语音类社交产品通过语音交互方式,能够真实地传递人们的声音,使得社交更加真实和自然。 便捷性:语音类社交产品通过语音交互方式,省去了繁琐的打字和手指操作,让社交更加便捷。 语音社交圈:语音类社交产品还提供了语音社交圈的功能,用户可以通过加入不同的语音社交圈,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和分享,扩大社交圈子。 隐私保护:语音类社交产品支持用户进行私密语音聊天,保护用户的隐私。 情感表达:语音类社交产品通过语音交互方式,使得用户能够更加准确、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社交交流的质量。 例如:

    1)喜马拉雅听书

    喜马拉雅听书是一款国内的语音社交产品,其主要功能设计如下:

    语音图书馆:喜马拉雅听书提供语音图书馆功能,用户可以在平台上听取不同类型的有声书籍,以及与其他听众进行语音互动和交流。 社区互动:喜马拉雅听书提供社区互动功能,用户可以在平台上加入不同的社区,参与话题讨论和互动,并与其他听众进行语音互动和交流。 语音直播:喜马拉雅听书提供语音直播功能,用户可以选择听取不同的语音直播节目,并与其他听众进行语音互动和交流。 个性化推荐:喜马拉雅听书根据用户的听取历史和兴趣偏好,提供个性化的推荐,为用户带来更好的听取体验。 四、社交产品的用户行为和心理 1. 社交产品的用户行为特点 社交产品的用户行为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社交互动:社交产品的主要目的是让用户进行社交互动,因此用户在社交产品中的行为特点是频繁地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例如点赞、评论、分享、私信、添加好友等。 信息分享:社交产品中的用户喜欢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见解等信息,以便与其他用户交流和互动。这些信息可能包括照片、视频、文字、语音等多种形式。 用户生成内容:社交产品的用户行为特点还包括用户生成内容的能力,即用户可以通过社交产品创造出自己的内容,例如发表博客、写文章、制作视频等。 用户参与度高:社交产品的用户行为特点是用户参与度高,用户会花费大量时间在社交产品上,例如浏览动态、观看视频、与好友互动等。 用户口碑传播:社交产品的用户行为特点是用户容易受到其他用户的影响,他们喜欢分享自己的使用体验、推荐产品、吐槽不满等,从而影响其他用户的行为和决策。 用户关注社交网络:社交产品的用户行为特点是用户关注自己的社交网络,包括关注好友、关注明星、关注事件等。这种关注行为可以反映用户的兴趣爱好、生活方式和社交需求等。 2. 社交产品的用户心理特征 社交需求:社交产品的用户通常具有强烈的社交需求,希望通过社交产品与其他人进行互动、交流、分享和获得认可。 群体认同:社交产品的用户通常希望被自己所在的群体认可和接受,因此他们会在社交产品上加入各种群组、关注其他用户,并通过点赞、评论等方式与其他用户互动,以获得社交认同感。 自我表达:社交产品的用户通常希望通过社交产品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和生活经历等,以获得自我满足感和被其他用户认同的感觉。 虚荣心:社交产品的用户通常希望在社交产品上展示自己的优点和能力,获得其他用户的赞誉和认可,从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寻求信息和反馈:社交产品的用户通常会在社交产品上寻求信息和反馈,例如寻求建议、咨询和意见等,从而获得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娱乐和放松:社交产品的用户通常会将社交产品作为娱乐和放松的一种方式,例如观看有趣的视频、玩游戏和与好友聊天等,从而缓解压力和放松心情。 3. 社交产品对用户心理的影响 社交产品对用户心理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满足社交需求:社交产品能够帮助用户满足社交需求,与其他人建立联系和互动,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提升用户的心理幸福感。 增强自尊心:社交产品能够让用户通过展示自己的优点和能力,获得其他用户的赞誉和认可,从而增强用户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增加社交压力:社交产品的用户可能会面临来自其他用户的社交压力,例如被其他用户排斥、批评或贬低等,这可能会对用户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例如降低自尊心、增加焦虑和抑郁等。 增加信息获取量:社交产品能够让用户获取更多的信息和反馈,例如通过与其他用户互动、参与群组和关注公众号等方式,从而提升用户的信息获取量和认知水平。 增加娱乐消遣时间:社交产品能够让用户通过观看有趣的视频、玩游戏和与好友聊天等方式消磨时间,从而缓解压力和放松心情,但同时也可能会影响用户的学习和工作效率。 总之,社交产品对用户心理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需要用户根据自身需求和情况来合理使用和控制社交产品。

    五、社交产品的商业模式和价值 广告模式:社交产品可以通过向企业或品牌提供广告投放服务,实现盈利。例如,社交媒体平台可以通过向广告主提供广告投放服务获得收益。 电商模式:社交产品可以通过与电商平台合作,提供商品推荐、社群营销等服务,实现盈利。例如,社交电商平台可以通过向商家收取佣金或推广费用等方式获得收益。 虚拟物品销售模式:社交产品可以通过销售虚拟物品如游戏币、会员等,实现盈利。例如,社交游戏平台可以通过销售游戏内虚拟物品获得收益。 付费服务模式:社交产品可以通过提供高级会员服务、增值服务等付费服务,实现盈利。例如,社交媒体平台可以提供高级会员服务,增加用户权益和使用体验。 数据服务模式:社交产品可以通过收集、分析和出售用户数据,实现盈利。例如,社交数据分析公司可以通过向企业提供用户数据分析服务获得收益。 除了以上几种商业模式,社交产品的价值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扩大品牌影响力:社交产品能够帮助品牌和企业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增强用户的品牌认知和认同感。 提高用户黏性:社交产品能够通过增加用户的互动和参与度,提高用户的黏性和忠诚度,从而增加用户的留存率。 创造社群效应:社交产品能够创造社群效应,吸引用户形成社交圈子,从而增强用户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改善用户体验:社交产品能够通过提供便捷的社交工具和功能,改善用户的社交体验和使用感受,从而增加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改进产品功能:社交产品能够通过收集和分析用户反馈和行为数据,改进和优化产品功能和用户体验,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价值。 社交产品的商业案例:

    1)微信支付

    微信是中国最流行的社交应用之一,而其支付功能则是其商业模式的核心。通过微信支付,用户可以使用微信进行在线支付、转账、缴费等操作,方便快捷。微信支付通过收取一定的手续费来实现盈利,同时也为微信的商业模式提供了支持。

    2)抖音广告

    抖音是一款非常流行的短视频社交应用,用户可以在其中发布自己的短视频作品,并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抖音的商业模式主要是通过广告收入实现盈利,包括品牌广告、电商广告、直播广告等多种形式。在抖音上投放广告可以获得极高的曝光量和用户互动率,是很多品牌推广的首选。

    3)快手电商

    快手是另一款非常流行的短视频社交应用,其商业模式主要是以电商为核心。快手上的用户可以通过短视频介绍商品,并在其中添加购买链接,使得用户可以直接在快手上完成购物。快手通过向卖家收取一定的佣金来实现盈利,同时也为用户提供了方便的购物体验。

    4)微博广告

    微博是中国最早的社交媒体之一,用户可以在其中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并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微博的商业模式主要是以广告收入为核心,包括品牌广告、明星代言广告、活动广告等多种形式。微博广告具有较高的曝光率和用户互动率,因此是很多品牌宣传和推广的首选。

    六、社交产品的未来发展趋势 1. 社交产品的未来方向 社交产品的未来发展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AI技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交产品可以通过利用AI技术实现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例如智能推荐、语音交互、情感识别等。 VR/AR技术: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可以为社交产品提供更加丰富的交互体验和互动方式,例如虚拟社交场景、虚拟社交游戏等。 社交电商:社交电商是目前社交产品发展的热点之一,通过将社交和电商进行有机结合,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购物体验,同时也为社交产品带来更加可观的商业价值。 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可以为社交产品提供更加安全、去中心化的服务,例如加密聊天、数字身份认证等。 隐私保护:随着用户对隐私保护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社交产品需要加强用户数据的保护和隐私的保密性,以提高用户的信任度和使用体验。 综上所述,未来社交产品的发展方向不仅需要关注技术的发展,更需要关注用户的需求和用户体验,不断提高产品的品质和服务水平,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 技术对社交产品的影响 技术对社交产品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用户体验:技术可以为社交产品提供更加丰富、个性化的用户体验。例如,社交产品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智能推荐、情感识别等功能,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粘性。 安全性:技术可以提高社交产品的安全性。例如,社交产品可以利用加密技术、身份验证技术等技术手段,保护用户的隐私和安全。 社交行为分析:技术可以帮助社交产品分析用户的社交行为,以更好地理解用户的需求和偏好。例如,社交产品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实现用户画像和行为预测,从而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多样化的社交形式:技术可以创造出多种多样的社交形式。例如,社交产品可以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实现更加真实、生动的社交体验。 创新的商业模式:技术可以推动社交产品的商业模式创新。例如,社交电商的出现,就是技术和社交产品的有机结合,通过社交网络为电商提供更加精准的营销和用户服务。 综上所述,技术对社交产品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技术的不断进步将为社交产品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更加多样化的用户体验,同时也将推动社交产品的商业模式创新和行业发展。

    3. 社交产品的创新方向 社交产品的创新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多元化的社交场景:社交产品可以探索更多元化、更贴近用户生活的社交场景,例如基于地理位置的社交、垂直领域的社交等。 新兴技术的应用:社交产品可以通过应用新兴技术,创造出更加个性化、互动性更强的社交体验。例如,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让用户更加身临其境地参与社交活动。 数据挖掘与个性化推荐:社交产品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用户的偏好和行为,实现更加个性化的推荐服务。 社交电商的深度融合:社交产品可以进一步探索社交电商的深度融合,实现社交和商业的更加紧密结合。例如,通过社交网络为电商提供更加精准的营销和用户服务,促进消费者购物体验的提升。 移动化、智能化:社交产品可以通过移动化、智能化的方式,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社交服务。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智能语音交互,简化用户操作流程,提高用户的体验感。 综上所述,社交产品的创新方向应当注重满足用户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结合新兴技术,打造出更加丰富、高品质的社交体验。同时,也应当深入挖掘社交电商的潜力,推动社交和商业的更加紧密结合。

    七、社交产品的争议和风险 1. 社交产品的争议 社交产品作为现代社会中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既带来了方便和乐趣,也引发了不少争议。以下是一些社交产品可能引发的争议:

    隐私泄露:社交产品需要用户提供大量个人信息,而一些不良商家或黑客会利用这些信息进行非法活动。因此,社交产品的隐私保护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沉迷问题:社交产品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娱乐和社交功能,但有些用户可能会沉迷于其中,导致时间和精力的浪费,甚至影响到学习和工作。 消极情绪传播:社交产品中有时会出现一些负面、不健康的信息,例如暴力、色情、谣言等,可能会对用户的心理产生消极影响。 信息过载:社交产品中包含了大量信息和内容,用户可能会感到信息过载,导致对有用信息的忽略。 网络暴力:社交产品的匿名性和便捷性也可能导致一些用户进行网络暴力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 综上所述,社交产品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需要注意一些负面影响的问题,并采取措施来解决和规避这些问题,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用户。

    2. 社交产品的风险和安全问题 随着社交产品的普及和使用,相应的风险和安全问题也随之增加。以下是一些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安全问题:

    隐私泄露:社交产品需要用户提供个人信息,包括姓名、生日、电话号码、邮箱地址等,这些信息可能会被黑客或其他不法分子盗取或利用,造成用户隐私泄露。 虚假信息和谣言:社交产品中存在大量用户自行发布的信息,但并不是所有信息都是真实可信的。虚假信息和谣言可能会误导用户,影响其判断和决策。 网络欺凌和网络暴力:在社交产品中,可能存在网络欺凌和网络暴力的情况,包括言语攻击、诽谤、骚扰等,给用户带来心理伤害。 不良内容:社交产品中可能存在一些不良内容,包括暴力、色情、恐怖等,给用户带来不适和负面影响。 版权侵犯:社交产品中可能存在侵犯版权的行为,包括用户上传他人作品、盗用他人创意等,导致版权纠纷。 为了降低风险和保障用户安全,社交产品需要采取措施来确保用户信息的安全和保护用户隐私,过滤虚假信息和不良内容,监管用户行为,防范网络欺凌和暴力等行为,并严格遵守版权法律法规。同时,用户也需要注意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不要轻易泄露个人信息,避免遭受网络攻击和欺凌。

    针对社交产品的风险和安全问题,可以设计以下功能用作安全设计:

    用户验证和身份认证功能:该功能可以帮助平台验证用户的身份,防止冒充和欺诈行为,提高社交产品的安全性。 隐私保护功能:社交产品应该采取多种隐私保护措施,比如用户数据加密、授权访问、匿名化等,确保用户的隐私得到充分保护。 举报和投诉功能:该功能可以让用户向平台举报不当行为或者内容,平台应该及时处理和回应用户的投诉和举报。 自动监测和过滤功能:社交产品可以采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自动监测和过滤不当内容,如诈骗信息、色情信息、仇恨言论等,保护用户免受不良信息的影响。 安全提示和提醒功能:社交产品应该及时向用户发出安全提示和提醒,如密码安全提示、不要轻信陌生人等,帮助用户识别和避免风险。 数据备份和恢复功能:社交产品应该对用户数据进行定期备份,并提供数据恢复功能,以便用户在数据丢失或遭到攻击时能够及时恢复数据。 通过以上功能的设计,可以有效提高社交产品的安全性,降低用户在使用社交产品时的风险。

    八、结论 1)社交产品的重要性

    社交产品是当今互联网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的迅速增加,人们对于沟通、交流和互动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社交产品通过提供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帮助人们更好地满足这些需求。

    社交产品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个人交际的途径,同时也对商业、政治等各个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社交产品已经成为了社交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人们可以通过社交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与他人互动。

    2)社交产品的发展前景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用户的不断增加,社交产品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未来,社交产品将会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通过利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为用户提供更为精准和个性化的服务,从而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另外,社交产品将会与其他技术进行更深入的融合,比如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结合,创造出更为丰富、多样化的社交体验。未来社交产品还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推动社交文化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本文由 @爱咸不咸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