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eb端工具如何设计「保存」功能?高手总结了这5个方面!

    UI交互 2022-11-05
    前言数据保存是 Web 端工具的基础功能,一般在产品和技术框架设计之初就已经确定了数据保存的方式,后续不太会频繁更改。正因为如此,在日常需求迭代中,设计师很容易忽略数据保存的过程,也很少质疑当前的保存机制是否合理,但是当需要设计新模块或产品时就会对保存有疑惑。此外,保存也是一个受技术限制较大的领域,设计师需要对保...

    前言

    数据保存是 Web 端工具的基础功能,一般在产品和技术框架设计之初就已经确定了数据保存的方式,后续不太会频繁更改。

    正因为如此,在日常需求迭代中,设计师很容易忽略数据保存的过程,也很少质疑当前的保存机制是否合理,但是当需要设计新模块或产品时就会对保存有疑惑。

    此外,保存也是一个受技术限制较大的领域, 设计师 需要对保存的技术类型有基础认知,因为它会影响保存生效的逻辑和交互形式。

    本文将会基于个人经验,从设计表现和技术实现的角度聊聊 Web 端工具的数据保存。

    更多相关干货:

    关于保存功能的设计,这篇可能是最全面的总结! @画特别多的Hans (阿里巴巴智能服务事业部 用户体验专家 夏晨曦):保存是后台产品中很通用的操作,它司空见惯到我们误认为保存一般不会有体验上的问题。

    阅读文章 >

    一、保存的对象 对于 Web 端工具产品来说,保存的对象可分为「文件数据」、「设置数据」、「用户行为数据」。

    1. 文件数据

    「文件数据」是相互独立的内容,比如酷家乐的一个方案、Figma 的一个文档都是文件数据,在文件 A 中触发保存并不会影响到文件 B。文件数据是最主要的用户资产,若丢失会给用户造成很大的损失。

    2. 设置数据

    「设置数据」分不同的维度,主要有用户级别、组织级别、设备级别这三种。

    用户级别:数据保存在当前用户的账号下,同一个用户的所有文档都会应用该设置,比如酷家乐云设计工具的偏好设置。

    组织级别:数据保存在组织级别,可能由组织管理员设置,同一个组织下的所有用户都应用该数据。

    设备级别:数据保存在设备(浏览器)上,同一个设备上的不同账号、不同文档都会应用此数据。区别用户级别和设备级别的保存很简单,只要清空浏览器缓存,看看数据是否变化即可。

    一般来说,「设置数据」也是用户资产。但是设备级别的数据存在丢失的可能性,一般情况下不会存储大量重要的数据。

    3. 用户行为数据

    技术上经常把「用户是否进行过 xx 行为」这样数据保存在用户级别或设备级别,用于差异化的引导、运营方案。

    这类数据虽然不能被视为用户资产,但对于产品设计来说至关重要。

    二、保存的位置 根据数据保存的位置,可以分为两类:后端保存和前端保存。

    1. 后端保存

    后端保存是最常见的保存方式,触发保存后,将方案数据上传并存储在服务器(云端),需要联网。

    局限性:

    依赖网络; 数据量大时会耗性能,可能会阻塞操作 2. 前端保存

    前端保存是指以缓存 (cache) 的方式将数据保存在浏览器中,一般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indexDB(如 Figma)。即使将浏览器关闭,下次打开时仍能够恢复数据。

    局限性:

    有大小限制(几百兆); 必须要同设备,且不能清除缓存; 有时间上限(大部分浏览器最多可以保存 30 天) 还有一种前端的临时保存,即会话保存(sessionStorage),通常为了方便单次会话而设置,例如记住选项状态、输入框的内容等,但只要关闭或刷新标签页这些数据就会被清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会话保存不是真正的保存,本文不对此展开讨论。

    Web 端工具一般会以后端保存为主,前端保存为辅,这样能够最大程度避免因网络或服务不稳定造成的数据丢失。

    三、保存的触发机制 从保存的触发维度,可以将保存行为分为自动保存、手动保存、提示保存。

    1. 自动保存

    根据保存的触发条件,可将自动保存分为以下 3 种:

    ① 定时触发保存

    以一定的时间间隔(通常采用几分钟 ~ 1 小时)周期性地自动触发保存。这是酷家乐云设计工具目前采用的保存方式。这种自动保存能减少因软件崩溃、断电等特殊原因造成的数据丢失的影响,但仍无法避免数据丢失,需要手动保存作为辅助。

    ② 条件触发保存

    特定的用户行为会触发方案自动保存。

    具体哪些行为需要触发保存,则要结合业务逻辑和技术实现来共同确定。要注意的是,这类保存通常因技术原因而采用,用户对其没有预期,尽量不要让它打断或干扰用户的操作。

    ③ 实时保存

    只要数据发生改变,立即触发自动保存,无需用户手动保存(尽管一些产品考虑到用户习惯,仍会保留手动保存的交互)。部分产品会用间隔几秒钟的自动保存(如 Microsoft 365),效果基本等同于实时保存。实时保存能最大程度避免数据丢失,是 Web 端工具理想的保存触发方式。但因为技术原因,并非所有工具都能够做到实时保存。

    2. 手动保存

    手动保存指用户通过额外的操作触发保存,通常为点击「保存」按钮或快捷键。

    部分有实时保存机制的工具不需要额外的手动保存(如 Figma),但对于没有实时保存的工具来说,手动保存的设计至关重要。

    3. 提示保存

    即便有手动保存,用户还是可能忘记保存。当用户离开工具或某个环境时,若程序监测到有未保存的内容会丢失,则将此风险暴露给用户,用户可以选择保存或者直接离开。如果用户通过直接关闭浏览器/标签页的方式离开,也可以在浏览器上设置类似的兜底提示对话框,但是对话框上的文案无法定制。

    那如何选择保存的触发机制?

    「实时保存」保障性最好,在技术允许时推荐采用; 因技术原因无法采用「实时保存」时,推荐使用「定时触发保存」 + 「手动保存」共同作用,也能较好地保障数据; 「条件触发保存」通常是因技术原因而采用,用户对其没有预期,尽量不要让它打断或干扰用户的操作; 在数据有丢失风险的时候需要提示用户保存,可根据用户的操作路径选用工具自身的提示或浏览器的提示。 四、保存的触发设计 在开始聊具体的设计之前,先提出保存的 2 点设计原则:

    1. 防错

    保存是对方案数据的 最重要的 保障机制。稳定的系统需要有可靠的保存机制,尽量避免各种原因造成的方案数据丢失。

    2. 状态可见

    保存的反馈需及时有效,让用户知道当前方案的存储状态,如果有异常也需要第一时间告知,并给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引用《微交互》一书中提到的“触发器”概念,可以将保存作为一个触发器。触发器是启动一系列动作的原点,分为系统触发器(系统被动触发)和手动触发器(用户主动触发)。

    ① 系统触发器

    对系统触发保存来说,主要需确定 2 个点,何时触发、触发频率。对 Web 端工具来说,有 3 种主要的触发模式:

    定时触发

    一个独立工具一般只有一个保存触发间隔设置,其间隔范围很广,可以是几秒钟、几分钟,甚至一个小时。一般会暴露给用户设置。建议产品设计师根据技术现状设定合理的时间,如果保存对性能有较大消耗,过于频繁的保存也会影响用户体验。可通过选择器给用户几个合适的选项,选项之间的时间间隔依次变大,总选项数不超过 5 个。

    某设计工具偏好设置中的保存时间设置

    条件触发

    特定的用户行为也可触发自动保存,如酷家乐云设计工具环境切换、新建楼层,水电工具的智能设计等,都会触发方案保存。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条件触发保存」时机,这些时机是由技术能力、业务要求共同决定的。设计师需要考虑如果这些时机触发了自动保存,对用户的操作会用什么影响。

    实时触发

    现在已经有很多在线工具(如 Figma)实现了实时触发保存,对用户来说可以不用再理解保存这个概念,是一种认知上的减负,并且这种方式对数据保障的效果也最好。 但是,仍然有设计师提出这种体验上的风险,比如没有容错余地、频繁保存造成的干扰和系统压力。

    ② 手动触发器

    对保存来说,「手动触发器」一般来说是一个保存按钮。

    在没有实时保存的创作类工具中,手动保存按钮的设计至关重要,一般会放在界面上方较显眼的位置,并设置快捷键 (Ctrl+S),方便用户操作。

    酷家乐云设计工具的保存位于顶部栏第一个分区

    而对于管理类工具,保存按钮一般位于页面下方,因为用户一般从页面上到下确认完内容后再进行保存。

    酷家乐账号设置页面

    五、保存的反馈设计 1. 成功反馈

    ① 自动保存的反馈

    对于自动保存,当保存结果无异常时,尽量减少对用户的干扰,尽量不使用全局提示 (Toast) 反馈。比较场景的做法是在工具某个固定位置,用图标或文字的状态变化作为反馈。

    当某些条件触发保存时,甚至不需要让用户感受到保存的发生,因为用户对保存是没有预期的,建议将保存的过程与其他过程合并。

    比如说从云设计工具进入施工图时,因为技术原因需要保存方案,但可以将保存方案的进程与施工图加载的进程合并。

    ② 手动保存的反馈

    对于手动保存,当保存结果无异常时,可使用全局提示(Toast)告知保存进度和保存结果,也可以用「保存」按钮的状态变化作为反馈。

    2. 异常反馈

    当保存有异常时,应即时给予且较明显的异常反馈,并帮助用户排查问题。

    在设计保存异常反馈时,需注意以下 3 点:

    哪些数据保存异常,是全局数据还是个别模块的数据,是否会因为非核心模块的保存异常而影响到整体用户进程,是否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如前端保存)让用户继续操作 保存异常的原因是什么,用户可以通过何种操作解决问题(检查网络?重新登录?) 当从异常恢复后,应该如何提示用户

    图片 a

    图片 b

    图片 c

    Figma 与保存异常相关的反馈 a.保存异常反馈;b.异常原因与解决方法;c.异常恢复提示

    六、总结 最后总结一下,当我们接手一个新产品、新模块、新需求的设计时,应该如何设计保存:

    首先,确定保存对象,是文件数据、设置数据,还是用户行为数据。一个完整的产品一般都会包含以上三者,但对于某个具体的需求,可能只涉及其中一两种。

    列出保存对象后,可以与产品、技术等团队成员一起确定保存的位置(云端、浏览器)和保存的触发机制(自动保存、手动保存、提示保存)。建议根据用户流程在不同的触点用不同的触发机制,以最大程度保障数据安全。

    接下来,根据保存对象、保存触发机制,设计保存的交互,包含保存的触发、保存的规则和保存的反馈。

    最后,以用户使用工具的流程再检查一遍数据的产生和存储,是否会有遗漏,设计保存兜底。

    参考资料:

    Dan Saffer.微交互[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群核科技用户体验设计」

  • Web端工具如何设计「保存」功能?高手总结了这5个方面!

    UI交互 2022-11-05
    前言数据保存是 Web 端工具的基础功能,一般在产品和技术框架设计之初就已经确定了数据保存的方式,后续不太会频繁更改。正因为如此,在日常需求迭代中,设计师很容易忽略数据保存的过程,也很少质疑当前的保存机制是否合理,但是当需要设计新模块或产品时就会对保存有疑惑。此外,保存也是一个受技术限制较大的领域,设计师需要对保...

    前言

    数据保存是 Web 端工具的基础功能,一般在产品和技术框架设计之初就已经确定了数据保存的方式,后续不太会频繁更改。

    正因为如此,在日常需求迭代中,设计师很容易忽略数据保存的过程,也很少质疑当前的保存机制是否合理,但是当需要设计新模块或产品时就会对保存有疑惑。

    此外,保存也是一个受技术限制较大的领域, 设计师 需要对保存的技术类型有基础认知,因为它会影响保存生效的逻辑和交互形式。

    本文将会基于个人经验,从设计表现和技术实现的角度聊聊 Web 端工具的数据保存。

    更多相关干货:

    关于保存功能的设计,这篇可能是最全面的总结! @画特别多的Hans (阿里巴巴智能服务事业部 用户体验专家 夏晨曦):保存是后台产品中很通用的操作,它司空见惯到我们误认为保存一般不会有体验上的问题。

    阅读文章 >

    一、保存的对象 对于 Web 端工具产品来说,保存的对象可分为「文件数据」、「设置数据」、「用户行为数据」。

    1. 文件数据

    「文件数据」是相互独立的内容,比如酷家乐的一个方案、Figma 的一个文档都是文件数据,在文件 A 中触发保存并不会影响到文件 B。文件数据是最主要的用户资产,若丢失会给用户造成很大的损失。

    2. 设置数据

    「设置数据」分不同的维度,主要有用户级别、组织级别、设备级别这三种。

    用户级别:数据保存在当前用户的账号下,同一个用户的所有文档都会应用该设置,比如酷家乐云设计工具的偏好设置。

    组织级别:数据保存在组织级别,可能由组织管理员设置,同一个组织下的所有用户都应用该数据。

    设备级别:数据保存在设备(浏览器)上,同一个设备上的不同账号、不同文档都会应用此数据。区别用户级别和设备级别的保存很简单,只要清空浏览器缓存,看看数据是否变化即可。

    一般来说,「设置数据」也是用户资产。但是设备级别的数据存在丢失的可能性,一般情况下不会存储大量重要的数据。

    3. 用户行为数据

    技术上经常把「用户是否进行过 xx 行为」这样数据保存在用户级别或设备级别,用于差异化的引导、运营方案。

    这类数据虽然不能被视为用户资产,但对于产品设计来说至关重要。

    二、保存的位置 根据数据保存的位置,可以分为两类:后端保存和前端保存。

    1. 后端保存

    后端保存是最常见的保存方式,触发保存后,将方案数据上传并存储在服务器(云端),需要联网。

    局限性:

    依赖网络; 数据量大时会耗性能,可能会阻塞操作 2. 前端保存

    前端保存是指以缓存 (cache) 的方式将数据保存在浏览器中,一般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indexDB(如 Figma)。即使将浏览器关闭,下次打开时仍能够恢复数据。

    局限性:

    有大小限制(几百兆); 必须要同设备,且不能清除缓存; 有时间上限(大部分浏览器最多可以保存 30 天) 还有一种前端的临时保存,即会话保存(sessionStorage),通常为了方便单次会话而设置,例如记住选项状态、输入框的内容等,但只要关闭或刷新标签页这些数据就会被清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会话保存不是真正的保存,本文不对此展开讨论。

    Web 端工具一般会以后端保存为主,前端保存为辅,这样能够最大程度避免因网络或服务不稳定造成的数据丢失。

    三、保存的触发机制 从保存的触发维度,可以将保存行为分为自动保存、手动保存、提示保存。

    1. 自动保存

    根据保存的触发条件,可将自动保存分为以下 3 种:

    ① 定时触发保存

    以一定的时间间隔(通常采用几分钟 ~ 1 小时)周期性地自动触发保存。这是酷家乐云设计工具目前采用的保存方式。这种自动保存能减少因软件崩溃、断电等特殊原因造成的数据丢失的影响,但仍无法避免数据丢失,需要手动保存作为辅助。

    ② 条件触发保存

    特定的用户行为会触发方案自动保存。

    具体哪些行为需要触发保存,则要结合业务逻辑和技术实现来共同确定。要注意的是,这类保存通常因技术原因而采用,用户对其没有预期,尽量不要让它打断或干扰用户的操作。

    ③ 实时保存

    只要数据发生改变,立即触发自动保存,无需用户手动保存(尽管一些产品考虑到用户习惯,仍会保留手动保存的交互)。部分产品会用间隔几秒钟的自动保存(如 Microsoft 365),效果基本等同于实时保存。实时保存能最大程度避免数据丢失,是 Web 端工具理想的保存触发方式。但因为技术原因,并非所有工具都能够做到实时保存。

    2. 手动保存

    手动保存指用户通过额外的操作触发保存,通常为点击「保存」按钮或快捷键。

    部分有实时保存机制的工具不需要额外的手动保存(如 Figma),但对于没有实时保存的工具来说,手动保存的设计至关重要。

    3. 提示保存

    即便有手动保存,用户还是可能忘记保存。当用户离开工具或某个环境时,若程序监测到有未保存的内容会丢失,则将此风险暴露给用户,用户可以选择保存或者直接离开。如果用户通过直接关闭浏览器/标签页的方式离开,也可以在浏览器上设置类似的兜底提示对话框,但是对话框上的文案无法定制。

    那如何选择保存的触发机制?

    「实时保存」保障性最好,在技术允许时推荐采用; 因技术原因无法采用「实时保存」时,推荐使用「定时触发保存」 + 「手动保存」共同作用,也能较好地保障数据; 「条件触发保存」通常是因技术原因而采用,用户对其没有预期,尽量不要让它打断或干扰用户的操作; 在数据有丢失风险的时候需要提示用户保存,可根据用户的操作路径选用工具自身的提示或浏览器的提示。 四、保存的触发设计 在开始聊具体的设计之前,先提出保存的 2 点设计原则:

    1. 防错

    保存是对方案数据的 最重要的 保障机制。稳定的系统需要有可靠的保存机制,尽量避免各种原因造成的方案数据丢失。

    2. 状态可见

    保存的反馈需及时有效,让用户知道当前方案的存储状态,如果有异常也需要第一时间告知,并给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引用《微交互》一书中提到的“触发器”概念,可以将保存作为一个触发器。触发器是启动一系列动作的原点,分为系统触发器(系统被动触发)和手动触发器(用户主动触发)。

    ① 系统触发器

    对系统触发保存来说,主要需确定 2 个点,何时触发、触发频率。对 Web 端工具来说,有 3 种主要的触发模式:

    定时触发

    一个独立工具一般只有一个保存触发间隔设置,其间隔范围很广,可以是几秒钟、几分钟,甚至一个小时。一般会暴露给用户设置。建议产品设计师根据技术现状设定合理的时间,如果保存对性能有较大消耗,过于频繁的保存也会影响用户体验。可通过选择器给用户几个合适的选项,选项之间的时间间隔依次变大,总选项数不超过 5 个。

    某设计工具偏好设置中的保存时间设置

    条件触发

    特定的用户行为也可触发自动保存,如酷家乐云设计工具环境切换、新建楼层,水电工具的智能设计等,都会触发方案保存。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条件触发保存」时机,这些时机是由技术能力、业务要求共同决定的。设计师需要考虑如果这些时机触发了自动保存,对用户的操作会用什么影响。

    实时触发

    现在已经有很多在线工具(如 Figma)实现了实时触发保存,对用户来说可以不用再理解保存这个概念,是一种认知上的减负,并且这种方式对数据保障的效果也最好。 但是,仍然有设计师提出这种体验上的风险,比如没有容错余地、频繁保存造成的干扰和系统压力。

    ② 手动触发器

    对保存来说,「手动触发器」一般来说是一个保存按钮。

    在没有实时保存的创作类工具中,手动保存按钮的设计至关重要,一般会放在界面上方较显眼的位置,并设置快捷键 (Ctrl+S),方便用户操作。

    酷家乐云设计工具的保存位于顶部栏第一个分区

    而对于管理类工具,保存按钮一般位于页面下方,因为用户一般从页面上到下确认完内容后再进行保存。

    酷家乐账号设置页面

    五、保存的反馈设计 1. 成功反馈

    ① 自动保存的反馈

    对于自动保存,当保存结果无异常时,尽量减少对用户的干扰,尽量不使用全局提示 (Toast) 反馈。比较场景的做法是在工具某个固定位置,用图标或文字的状态变化作为反馈。

    当某些条件触发保存时,甚至不需要让用户感受到保存的发生,因为用户对保存是没有预期的,建议将保存的过程与其他过程合并。

    比如说从云设计工具进入施工图时,因为技术原因需要保存方案,但可以将保存方案的进程与施工图加载的进程合并。

    ② 手动保存的反馈

    对于手动保存,当保存结果无异常时,可使用全局提示(Toast)告知保存进度和保存结果,也可以用「保存」按钮的状态变化作为反馈。

    2. 异常反馈

    当保存有异常时,应即时给予且较明显的异常反馈,并帮助用户排查问题。

    在设计保存异常反馈时,需注意以下 3 点:

    哪些数据保存异常,是全局数据还是个别模块的数据,是否会因为非核心模块的保存异常而影响到整体用户进程,是否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如前端保存)让用户继续操作 保存异常的原因是什么,用户可以通过何种操作解决问题(检查网络?重新登录?) 当从异常恢复后,应该如何提示用户

    图片 a

    图片 b

    图片 c

    Figma 与保存异常相关的反馈 a.保存异常反馈;b.异常原因与解决方法;c.异常恢复提示

    六、总结 最后总结一下,当我们接手一个新产品、新模块、新需求的设计时,应该如何设计保存:

    首先,确定保存对象,是文件数据、设置数据,还是用户行为数据。一个完整的产品一般都会包含以上三者,但对于某个具体的需求,可能只涉及其中一两种。

    列出保存对象后,可以与产品、技术等团队成员一起确定保存的位置(云端、浏览器)和保存的触发机制(自动保存、手动保存、提示保存)。建议根据用户流程在不同的触点用不同的触发机制,以最大程度保障数据安全。

    接下来,根据保存对象、保存触发机制,设计保存的交互,包含保存的触发、保存的规则和保存的反馈。

    最后,以用户使用工具的流程再检查一遍数据的产生和存储,是否会有遗漏,设计保存兜底。

    参考资料:

    Dan Saffer.微交互[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群核科技用户体验设计」

  • 梳理超多大厂案例后,我总结了点赞和评论的万能设计框架

    UI交互 2022-11-05
    对于设计师来说,「点赞」和「评论」这个界面看似没有任何挑战,可能觉得「不就一列表嘛分分钟搞定」,但其中却深藏一些值得深挖和思考的细节。之前在做类似需求时,我花了些时间去挖掘这个界面背后的逻辑,并将思考过程和成果沉淀成文章,希望对你有所启发。更多设计细节深度分析:万字干货!

    对于设计师来说,「点赞」和「评论」这个界面看似没有任何挑战,可能觉得「不就一列表嘛分分钟搞定」,但其中却深藏一些值得深挖和思考的细节。

    之前在做类似需求时,我花了些时间去挖掘这个界面背后的逻辑,并将思考过程和成果沉淀成文章,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更多设计细节深度分析:

    万字干货!3个维度帮你有理有据做好CTA按钮设计 任何设计师都曾经与 CTA 按钮打过交道。

    阅读文章 >

    一、我的点赞、评论是什么 这个功能入口一般在个人中心,并且和其他功能聚合在独立的版块中,比如「消息私信」、「我的收藏」、「浏览历史」、「下载管理」等等。

    「我的评论」功能优先级一般弱于「我的点赞」,因此有的产品不会外显,而是和「我的点赞」聚合到二级页的 tab 上,便于用户横划手势切换。

    从业务属性上看,貌似是单纯的体验导向型功能,和业务并不搭嘎(其实并不是)。

    用户需求上看,主要满足用户「信息的获取、调用和删除」。比如浏览或查找之前赞、评过的内容,或者删除自己过于装 x 的评论。

    根据 BJ Fogg 提出的福格行为模型,一个人行为的发生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动机、能力和触发。这个场景下,用户动机是「信息的获取、调用和删除」,触发通常是用户的内部触发(也就是主动发起的决策和行为),能力即用户在此付出的成本。

    如何提高设计转化?先学会经典的「福格模型」 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要考虑如何吸引用户转化。

    阅读文章 >

    动机和触发的可发挥空间小,因此设计师能够发力的点,就是降低用户在此页面的能力要求,帮助用户高效得完成查找、阅读和点击行为。

    要实现这个目标,无非是缩短路径、层级清晰、建少视噪等等。但是一开始的布局框架又该如何搭建?下面,我结合市面主流的内容型竞品,从宏观角度上来探索是否存在一个万用的、固定的框架类型。

    二、关于布局框架 因为标题具有最高的决策权重,因此信息流侧重长文本展示。另外,「我的点赞、评论」必定遵循时间排序来符合用户习惯,所以这两个因子决定了这个界面,只能以纵向的内容流展示。

    但这样太笼统了,通过内容型竞品的研究拆分,我发现这个场景下的框架基本分为两大类:动态流和列表流。再细分的话,又可以根据「用户模块」和「互动模块」的有无分为五类,先来说说「我的评论」。

    1. 我的评论-双模块动态流

    这个框架的特征,除了必要的内容区外,同时包含了「用户模块」和「互动模块」

    用户模块即包含了用户头像、用户昵称和发布时间的版块。这个模块符合功能预期,通过自身信息的露出来强化「我的」掌控感。另外头像锚点也利于视觉锚定,快速浏览。

    而互动模块即用户对内容的操作集合,包括点赞、评论、分享等等。这个模块多是为了强调互动,引导用户继续参与到内容中;

    所有竞品中,百度、腾讯新闻、头条和 qq 浏览器均维持了这样的布局,其中时间位置、新闻样式有差异。

    另外,腾讯直接把评论的删除按钮外显并强化了,虽说对内容有明显的视觉干扰,但基本符合大部分用户来到这里的动机,对,就是来删评的,所以倒没什么可说的。

    2. 我的评论-单模块动态流

    这个框架的特征,是只包含了「用户模块」,不存在「互动模块」。竞品中只有 UC 这一个例子,互动属性被截断,让界面整体更加沉浸。另外,相比前一个框架,屏效也有明显的提升。

    说完了「我的评论」场景,再来看看「我的点赞」。

    3. 我的点赞-双模块动态流

    此处可以再细分两类,一类是共同包含了「用户模块」和「互动模块」,另一类则把「用户模块」给替换成了「创作者模块」。

    前者一共 2 个竞品使用了此框架:知乎和 qq 浏览器。除了表现层的样式、布局外基本没有什么差别。

    后者则包括头条和微博。他们直接保留了原创作者的模块,而且一旦内容对应的创作者没被你关注,还直接外显关注按钮。并且样式上看,微博很明显在特意强化创作者模块,不论是较大的头像尺寸、还是主色强显的昵称和关注按钮。

    至于为什么这么搞,后面会说。

    4. 我的点赞-单模块列表流

    这个框架的特征,是只包含了「用户模块」,不存在「互动模块」。和「我的评论」一样,只有 uc 一个竞品。相比前者,同样提升了内容的沉浸。

    5. 我的点赞-零模块列表流

    这个框架只保留了内容模块,因此可以完全聚焦于某一类型内容的聚合,强调浏览效率,所以模块上更加精简和单一。优势上无疑是更加沉浸,效率更高,屏效更高。

    竞品中,网易、腾讯新闻均使用了此框架。虽然辅助信息用文字的形式标明了来源和评论数,但整体依旧归属于内容。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框架的背后有什么客观依据可以支持?它们和各自产品的业务本身主张又有什么关联?

    三、框架背后的逻辑 任何内容型平台的正向循环,都离不开三个方面:内容创作者、内容和内容消费者。

    宏观上说,内容平台需要做的就是去不断得强化这个闭环,让三者互相赋能,以此收获长期稳定的收益。

    比如平台通过各类激励政策(如流量包、现金奖励)、创作工具(如剪映、各色各样的道具模板)和对优质内容的扶持,来激励创作者生产内容。优质内容又可以反向提升创作者影响力。

    另外,通过鼓励消费者对创作者的关注,来沉淀关系链,一方面内容供给满足个性化订阅的需要,另一方面反向激励创作者持续产出。双方收获了各自的利益,也就更难以离开平台。

    而创作者和消费者之间,又是满足和反哺的关系。因此正是这样的背后逻辑支撑了内容型产品的发展。

    当然,对于「我的点赞、评论」来说,因为用户的动机导致内容成分占主导地位。所以,社交属性、内容互动的增减与否,主要受产品自身定位、以及业务方向的影响。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微博保留了 up 主信息模块,就是由于微博本身定位强社交,绝大部分的内容生产、传播基于产品内沉淀的社交链,甚至你关注的人点赞了什么内容,都会通过底 tab 的红点来吸引你去点击。

    也正因此,微博在「我的点赞」界面中,采用的是「创作者模块」来表达社交属性,以此鼓励、引导用户去社交互动。此框架下,除了内容外,还强调了消费者对创作者、及其内容的关系。

    而头条本身定位是个性化资讯服务,但后续的业务方向也开始向社交倾斜,不论是早前就有的新人推荐卡片、微头条还是创作者门槛的降低,都意味着头条正在朝着微博社交化的道路不断迈进。

    头条目的很明显,将过去松散的用户关系,通过社交链的沉淀来转化为关注+粉丝的强关系。(提一嘴,头条和微博一开始其实是互惠抱团的关系,后来头条开始涉足社交后,因为触碰到了微博对市场的独有控制,两家就开始不断互撕,其实归根究底还是为了利益)

    也正因此,头条的框架和微博一致,都采用了「创作者模块」,而非常规的「用户模块」。

    而其他的双模块框架,即「用户模块」+「互动模块」,除了内容外,则只强调消费者和内容的互动关系,这和产品本身并非强社交的定位有关。

    单模块框架,除了内容外,只强调消费者个人身份,此时缺失了和内容、创作者的关系,互动感弱化,沉浸感开始强化。

    零模块框架,则让用户完完全全得聚焦到内容当中,沉浸感最高。此时「我的点赞」更多得类似收藏功能,来作为承载个性化内容的容器。

    四、使用场景总结 最后,来大致梳理下每种框架的使用场景。

    如果产品当前定位与微博类似都倾向于强社交,或者业务方向开始向社交偏移,那么可以使用内容+创作者模块+互动模块的框架(「我的评论」涉及用户自己的评论,需要用用户模块);

    如果产品当前对社交没有那么重的需求,那么可以根据实际场景细分两类:

    希望强调用户对内容的互动:可使用内容+用户模块+互动模块的框架; 希望用户沉浸于内容中,可以使用内容+用户模块,或者纯内容的框架。前者的优势在于保留互动以及通过自身信息的露出来强化「我的」掌控感,另外头像锚点也利于视觉锚定,快速浏览;后者的优势在于高屏效和完完全全的沉浸感。 一句话,根据产品当前的状态和诉求,框架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只是适不适合而已。

    最后 任何的设计形式,任何看似简单的细节,必然存在一个客观依据作为支撑,要么是业务、要么是用户。所以,我们设计师要做的,就是多从这两个维度,不断得去理性思考、深挖背后的逻辑,从而做出更合理的决策,让设计有理有据。

    希望这篇干货对你有所启发。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Andrew的设计笔记」

  • 万字干货!3个维度帮你有理有据做好CTA按钮设计

    UI交互 2022-11-04
    任何设计师都曾经与 CTA 按钮打过交道。当页面中存在着一个 CTA 按钮,那就意味着此次的目标就是不断得引导用户们用手指去点击,以提升业务转化。一旦点击率达到或超出预期,那便验证了此次设计的有效性。

    任何设计师都曾经与 CTA 按钮打过交道。

    当页面中存在着一个 CTA 按钮,那就意味着此次的目标就是不断得引导用户们用手指去点击,以提升业务转化。一旦点击率达到或超出预期,那便验证了此次设计的有效性。

    但是,我们在很多时候都是受竞品影响,下意识得进行 CTA 按钮的设计。嗯,CTA 按钮就用面性、反白、全圆角、放置底部... 看似理所当然,但背后的依据往往并不能讲出来。

    设计最重要的,就是有所依据。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能自圆其说,那么又该如何说服上级或面试官相信你的设计判断?

    而这篇文章,将 CTA 按钮分为位置、尺寸和圆角三个维度,来讲述各自维度下我们该如何准确得进行设计决策,以及对用户、业务转化的影响。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让你更加接近设计的真相。

    学会这3个方面,帮你提高CTA按钮的点击率 怎样设计 CTA 按钮,能够增加点击率和转化率呢?

    阅读文章 >

    一、按钮与行为模型 1. 什么是按钮?

    按钮是用户与产品进行交互动作的关键触点之一,也是用户界面中的基本控件。AntD 对它的定义是:用于开始一个即时操作。

    MD 的定义则相对更加具象易懂——“allow users to take actions, and make choices, with a single tap.”,意为允许用户进行一次点击,就可以采取行动和做出选择。

    而其中对转化指标起着最直接正面影响的当属 CTA 按钮。

    2. 什么是 CTA 按钮?

    CTA,即“Call to Action”的缩写,意思是行为召唤。

    这玩意儿原本是营销领域的术语,后来被广泛运用在了互联网领域。Wikipedia 中的定义是:CTA 即网站中用于提示用户点击并进入下一个转化流程(比如下单、订阅、关注等)的横幅广告、按钮、或某些类型的图形和文字。

    CTA 的主要目标是吸引用户采取下一步行动。当你在 Google 上搜索 CTA 时,大部分会用一个大喇叭来形象得表示这种“呼吁”感。

    而当 CTA 的载体变为按钮时,它的主要目标便是吸引用户采取点击行为,通过提升 CTR(点击率)指标来提升转化的可能。

    说白了,所有能够为产品带来正向价值的按钮,或者说我们希望用户去进行的操作,不论你是关注、支付、下单还是订阅等等,都算是 CTA 按钮。所以,当页面中存在多个按钮时,CTA 按钮的优先级往往是最高的。

    3. 行为模型是如何影响点击的

    在开头我就已经说了,当页面中存在着 CTA 按钮时,我们的设计目标,就是去召唤用户们用手指去点击,从而提升最后的数据指标。而并非美观、好看这些很感性的维度。

    我们想要更多用户进行点击行为,就需要先搞懂点击行为背后的底层逻辑,再来选择策略。而这个底层逻辑,就是福格行为模型。

    福格行为模型由斯坦福大学 Persuasive Technology Lab(说服技术研究实验室)创始人 BJ Fogg 研究而来。这个模型指出,一个人行为(Behavior)的发生需要满足至少三个条件:动机(Motivation)、能力(Ability)和触发(Triggers)。用公式表示即 B = MAT。这三者必须同时具备,缺少任一条件都不会导致行为的发生。

    回到 CTA 按钮,动机和能力分别表示用户采取点击行为背后的理由和行为的难易程度。两者可以相互补偿,在特定的触发条件下,我们动机越高时,我们对能力的要求越低,我们动机越低时,我们对能力的要求就越高。

    举个浅显易懂的例子,电商产品的加入购物车按钮。一个男士对某件衬衫产生强烈的购买动机,不论按钮的位置多么偏、尺寸多么小,他依旧有完成点击的可能。

    而如果这位男士的动机平平,但是有足够的能力看到、点击和购买,也同样有完成点击的可能。

    当然,任一因素为 0 的条件下都无法导致行为的发生,你会觉得一个男士看到女士内衣后,会因为按钮的易点而产生想了解更多的动机吗?当然不会。

    在产品中,动机代表了行为的理由,也就是用户为什么要点击。让用户产生点击的动机大多依赖于内容本身,比如通过算法推荐调动兴趣、通过利益点诱导用户争抢等等。

    而触发代表了行为的扳机,它引导用户行为的发生。CTA 按钮自身就是一个触发,我们可以通过诱导性文案、指向性箭头等等外部手段来不断提醒用户它的存在。

    能力代表了行为的难易门槛,这也是我们设计侧的主要发力点。接下来,我从 CTA 按钮的位置、尺寸和圆角三个维度来进行分述。

    二、按钮位置解析 而按钮位置的合理性,即用户是否可轻松触达的能力要求。我将其细分为两种能力——视觉触达能力和交互触达能力。

    这两种能力分别对应着两种典型的方法论——古腾堡原则和菲茨定律。我们只要熟知并熟用这两种方法,就可以尽可能降低点击行为背后的能力要求,即降低用户在视觉、交互上所花费的成本,提升用户点击的可能性,最终提升关键指标。

    用流程图这种结构化的表达方式应该更好理解点。

    1. 底层方法论 ① 菲茨定律

    菲茨定律(Fitts’ Law)大家应该都很耳熟,它是 Paul Fitts 研究提出的一则典型的人机交互定律。这个定律指出,用户从起点移动到终点目标所需要的时间,由至目标的距离和目标大小决定。

    至目标的距离越短,或者目标的大小越大,那么用户所花费的操作时间越短。

    而当目标是 CTA 按钮时,按钮的尺寸越大、或者按钮所在的位置距离指针/手指越短,点击效率就越高。

    所以,从位置上来说,将按钮放置在页面底部可以切实降低点击行为所耗费的成本。当然,这只是从交互触达方面上来讲,下面的古腾堡法则更加具备普适性。

    让设计更有说服力的20条经典原则:菲茨定律 简介说明 1. 理论表述 任意一点移动到目标中心位置所需要的时间,与目标距离正相关,与目标大小负相关。

    阅读文章 >

    ② 古腾堡法则

    古腾堡法则由世界公认的现代报纸设计之父 Edmund C. Arnold 所提出。他将显示信息的画面划分成了四个象限。

    初始视觉落点(Primary Optical Area)

    位于画面的左上方,用户第一时间注意到的地方。

    强休息区(Strong Fallow Area)

    位于画面的右上方,较少被用户注意到。

    弱休息区(Weak Fallow Area)

    位于画面的左下方,最少被用户注意到。

    最终视觉落点(Terminal Area)

    位于画面的右下方,用户最后注意到的地方,作为终点存在。

    用户在浏览画面时,由左上角的初始视觉落点为眼动路径起点,由左至右得扫视,呈 Z 字形的动线一直到右下角的视觉落点结束。并且,在整个动线中,相比右上角和左下角的区域,起点和终点更容易引起用户的注意。而由起点至终点的这条对角线路径则称作阅读引力路径。

    因此,根据古腾堡的原理,那些相对重要的元素则适合放置在阅读引力路径上:左上角、中间和右下角。这样的布局能够保持良好的节奏、便于更高效的认知理解。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应用。比如各类的信件、公告、合同等等。而 CTA 按钮的位置也同样遵循了古腾堡法则。

    下面,我根据按钮的数量及排布方向,分场景来解释这些按钮的设计思路。

    2. 底部单个按钮 根据菲茨定律,底部按钮距离用户的手指最短,因此将按钮放在底部位置可以有效降低交互成本。

    而由古腾堡法则来看,用户进入界面后会首先进行信息的扫视,最终的视觉落点将会停留在结尾。因此将行动点放置在底部位置可以有效抓取用户的注意力。但如果我们将按钮放置到顶部或者内容中,将会不可避免得导致视觉回流,延长阅读时间。

    airbnb 的预订和 boss 直聘的立即沟通,都属于典型的 CTA,所以它们全部被放置在了底部。并且由于一屏内无法展示所有内容,所以按钮始终保持了吸底状态,不论浏览到哪里,用户始终容易将更多注意力分配在 CTA 按钮上。

    当然,不要局限在界面的底部,版块、模块的底部都是可以这么放置。比如 Gmail 每条邮件的收藏按钮,知乎每个卡片的交互操作。

    ① 反面应用

    底部固然是很好的选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并不能一股脑得把按钮往下塞。其他位置依然可以被有效利用,比如顶部导航栏的两侧。

    顶部位置的按钮大多承载着那些未安排在第一梯队的非 CTA 按钮(注意是大多),这个位置是菲茨定律和古腾堡法则的典型反面应用,通过提升对点击行为的能力要求来降低用户点击的可能性,同时也可以为更值得展示在页面当中的内容挪出更多的空间,合理把控用户的注意力。

    这个位置的按钮一般有如下三个场景:

    敏感操作

    比如发布动态场景的发布按钮,故意放置在顶部是为了让用户通过视觉回流来重新检查自己将要发布的内容。取消同样至于顶部,和发布不同的是,取消是一种消极的、包含损失成本的回退行为,所以往往和“返回”功能一样,会被放置在更不便于点击的左上角。(但是,返回可以通过侧滑手势)它们的共性,都是去告知用户谨慎操作。

    违背业务目标的操作

    最常见的开屏广告的“跳过”按钮,不仅仅放在右上角,按钮尺寸还异常得小(讲真我一直觉得我手挺小的,直到无数次因为过小的点击域而误触打开了广告),有些甚至用了极低的遮罩透明度来锻炼你的眼力。另外,一些不想用户跳过的流程,也会故意通过位置对「跳过」按钮进行弱化,比如新用户引导中的一键关注,一键订阅等等场景。「跳过」违背业务目标,所以往往会被想法设法得进行弱化,通过提升能力要求来降低你点击的可能性。

    普通功能操作

    比如添加、编辑、更多按钮,这些功能偏向工具型,它们往往是通往一个页面、一个弹窗或者一个行动列表的触点,与业务关联不大,所以只需要做到能发现、能找到的地步即点到为止,更多的空间被留给了优先级更高的内容上。

    当然,这三个场景仅仅是我所总结的典型场景,并非覆盖到所有的情况,我们设计师仍然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 水平多个按钮 水平方向存在多个按钮的情况同样可以用古腾堡法则来判断位置。由于阅读引力路径的终点在右下角这个位置,所以我们最想让用户点击哪个按钮,那就将它放置在底部的最右侧,让用户以最短的时间注意到它。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各类弹窗,那些正向的、鼓励性质的、高优先级的 CTA 按钮往往被放置在右下角。

    当然也有很多的页面场景也是这样,产品最关乎转化的行动点总是被安排在了右下角。

    另外,这些按钮的差异不仅仅是位置,按钮的样式、颜色、尺寸等等维度都存在着明显差异。

    水平多按钮同样存在着反面应用。

    比如 ios 的共享相簿请求的接受按钮放置在了左侧,拒绝放在右侧,这是为了避免用户误点垃圾邀请。

    而高德地图在退出导航的二次确认场景中,高亮的「退出导航」放在了左侧,「取消」放在了右侧,这是考虑到导航属于高风险型场景,在此场景下司机是高度专注的。而退出导航所发生的时机往往是到达目的地或者导航出错的情况下,所以需要尽可能避免司机专注驾驶时,误点退出导航导致的一系列危险后果。

    4. 垂直多个按钮 同样的,根据古腾堡法则,底部位置处于阅读引力路径的终点,所以我们最想让用户点击哪个按钮,那就放置在最底部。

    但是,目前绝大部分的设计并没有按照这个来。那些正向的、鼓励性质的、高优先级的 CTA 按钮往往被放置在了上方。

    之所以会这样,我思考可能是由于眼动路径所引起的。

    垂直布局下,用户浏览时的眼动路径单纯向下,这种由上自下的浏览效率是最高的。

    水平布局时,用户由左至右的浏览效率要明显低于垂直布局,但也同时避免了垂直布局下过快的决策造成风险。

    这和表单布局方向类似,那些想要让用户快速浏览并完成的表单往往采用了垂直布局,而需要用户仔细阅读、认真填写的表单往往使用了水平布局。最终原因都是眼动路径的不同所带来的影响。

    所以,尽管这种布局存在着视觉回流,但是也同样拥有着友好的防错优势。

    位置篇到此结束,我们接下来再来谈谈「尺寸」这个维度。

    三、按钮尺寸解析 很多设计师包括我在内对按钮尺寸有着颇多困惑。为什么很多产品甚至苹果本身并没有遵循 44pt 的标准规范?为什么有些场景下的 CTA 按钮那么小?按钮的最佳尺寸到底是多少?按钮规范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科学依据?这些依据可否量化?

    1. 按钮尺寸对点击行为的影响 根据前面所提到的行为模型,按钮的尺寸具体影响到的依旧是视觉和交互的两种能力。

    视觉能力上很好理解。当一个元素尺寸越大,人眼就越容易抓捕到这个元素。

    所以那些越重要的东西,往往会给予更大的尺寸来强制用户注意到它,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甲方总喜欢不停得在背后指指点点嫌弃元素太小,就是因为这些元素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只是他们没有我们那么专业,知道强调一个东西的手法不仅仅是放大一种策略。

    因此,相对较大的按钮尺寸从视觉上,可以迅速捕获用户的注意力,对点击行为是有益的。

    而在交互能力上,涉及到的依然是前面提到的菲茨定律——目标尺寸越大,移动至目标所花费的时间就越短。所以,较大的按钮尺寸可以降低用户操作的交互成本,使得目标更加”易点“,对点击行为同样是有益的。

    但是,按钮尺寸并非越大越好,一方面是避免视觉上的失衡,另一方面也会受到界面空间限制、以及场景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2. 规范中的定义 我们先来看下 iOS 的。苹果规定的最小点击区域是 44pt,这意味着一旦点击区域低于 44pt,将可能会出现点击失准的情况。当然,一些控件(标签栏图标、文字链)可以在视觉表现上只有 24pt*24pt,但是会在周围加入额外的填充使其达到 44pt。

    但是,在实际的 iOS 原生产品中,很多按钮并未严格执行 44pt 这个数值。小于 44pt 的按钮比比皆是,比如信息页的发送、App Store 的获取、购买浮层的确认、添加 siri、导航类右上角的工具型按钮,它们的点击域为按钮本身,但是均未达到 44pt。况且其中有一些还是非常典型的 CTA 按钮,比如 App Store 产品详情页中的获取按钮,它的高度仅仅是 27pt,远远未达到 44pt 的要求。

    而 Android(Material Design)的按钮建议尺寸是 56dp,但是和 iOS 一样存在着大量低于这个尺寸的情况。其中不乏那些 CTA 按钮。

    这些情况的发生其实也很好理解,每个按钮所对应的用户场景、业务诉求不同,因此并不能一招鲜用一个尺寸吃遍所有场景。但是,有没有一些科学的依据来量化得解释按钮尺寸对点击的影响?

    3. 从 Apple Music 说起 著名产品设计师斯科特·赫尔夫就曾在他的文章《Using science to make truly tappable user interfaces》中提过,iOS 9 的 Apple Music 在锁屏界面下的按钮过小,经常会发生无法准确点击的情况,他需要集中精力精确得点击才能完成任务。

    不知道苹果是不是看了他的吐槽,在 iOS 10 之后,锁屏界面下的三个按钮、乃至进度、音量的控制球全部被显著得增大。这使得歌曲点击操作的错误率明显下降,不论是在什么场景下(你懂得,跑步、挤地铁这些不可控的场景下总是会有听歌的需求)都可以轻松地点击。

    而他为了解释按钮尺寸所带来的变化,引入了历史上著名的两个实验。

    ① 第一次实验

    2006 年,芬兰 Oulu 大学,Maryland 大学和 Parck 学院的研究人员组成一个研究小组。他们的研究目标是,确定在触摸屏幕上单手使用最容易的按钮尺寸。

    他们进行了两组不同场景的实验。第一组让受试者执行一次性的任务,点击一个 CTA 按钮、复选框或者多选框;第二组让受试者执行多次连续的任务,比如输入电话号码。并且在实验期间,研究人员测试了每一种场景下按钮的尺寸。最终的实验结果表面,单个任务下,按钮尺寸小于 9.2mm 后错误率显著增加,而多次连续任务下,按钮尺寸小于 9.6mm 后的错误率显著增加。

    特别的是,对于多次连续任务,9.6mm 到 11.5mm 之间的错误率基本不变。

    看到这,来稍微总结一下,9.2mm 和 9.6mm 是两个关键的尺寸节点。在单次任务和多次连续任务下,按钮尺寸分别小于 9.2mm 和 9.6mm 会导致错误率的攀升。这个结果和 MIT Touch Lab 研究得出的最佳热区尺寸 10mm 很接近。

    ② 第二次实验

    当然,这还不算完。5 年后,德国两所大学的研究人员又进行了一项类似的研究,目的是确定触摸屏幕按钮的最佳大小。

    他们的实验方法相对就很潮了。他们专门开发了一款安卓游戏,游戏玩法也很无脑:玩家必须要精准得点击到屏幕中任何地方飘动的任意尺寸的圆圈,游戏才能继续。并且速度越快,得分也就越高。

    这款游戏在上线之后被下载了 10w 次,并且后台悄咪咪得暗中记录了用户所有的点击行为,记录总量约为 1.2 亿次。

    最后根据统计分析,得出了错误率和圆圈尺寸的图表关系。你可以看到,和 5 年前的实验同样,呈现类似的指数关系。研究人员根据图表发现:

    在圆圈尺寸小于 12mm 后,错误率开始逐步提升。在尺寸小于 8mm 之后,错误率高达 40%以上。并且研究还发现,在圆圈尺寸超过 12mm 之后,玩家的正确率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升。

    ③ 实验结论

    由上述的两个实验,我们可以提炼出一些有用的结论。

    根据各自的实验,在目标尺寸分别小于 9.2mm、9.6mm 或者 12mm 后,均会导致错误率的攀升; 当目标尺寸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正确率基本保持不变。 那么,按钮的最佳尺寸到底是多少呢?

    斯科特将实验得出的关键尺寸与苹果、谷歌和微软三大规范进行结合,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现象——

    iOS 的 44pt 对应到实际尺寸为 6.9mm,约 7mm; Android 的 56pt 对应到实际尺寸为 8.8mm,约 9mm; 而微软的 9mm 加上两边 2mm 的热区,对应的实际尺寸为 13mm。 可以看到,Android 和微软的尺寸,基本对应到了这两项实验得出的关键尺寸!

    最后,我们再来看下开头 iTunes 的锁屏界面的按钮。

    可以看到从 iOS 9 到 iOS 10,苹果将按钮可点范围由 7mm(44pt)扩大至 12mm(82pt),结果也正好符合了微软的规范。

    看到这里,你肯定更困惑了——

    道理我懂了,But,按钮的最佳尺寸到底是多少?

    其实,并不存在什么按钮的最佳尺寸。

    不论是 iOS 的 44pt,Android 的 56dp,还是微软的 82pt,都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界面布局、用户场景、业务诉求等等,都属于按钮尺寸的影响因素。

    比如下面这些 iOS 端产品的 CTA 按钮,它们的尺寸最小到 26pt,最大到 87pt,而且每个产品内部的 CTA 按钮也存在差异。你能说出这些按钮哪一个是最佳尺寸吗?

    当然,我们起码可以去界定一些相对可控的范围。

    这里我简单根据斯科特文章中的结论,结合市面主流产品的情况划分出按钮的几类尺寸:

    4. 尺寸范围的界定 ① 常规场景、局部模块

    比如 App Store 的产品详情页的获取,知乎中个人主页的关注,都属于当前页的局部模块,点击之后通常是状态的变化或者出现新的弹层。这些按钮的尺寸我建议控制在 28pt~40pt 之间。

    ② 常规场景、全局模块、强业务属性

    比如微信个人页的添加好友、各大电商商品详情页的加购、登录注册页的登录注册等等。这些页面的 CTA 按钮隶属于页面全局,与业务强相关,所以可以给它极高的权重、甚至全局吸底展示(如详情页),以更快得促进点击。通常,这类按钮在常规场景下具备了最大尺寸。我个人的建议是保持在 40pt~60pt 之间。

    ③ 不可控场景

    不可控场景的意思就是,用户点击按钮时所处的场景可能比较特殊,并且这种特殊的场景很可能给用户带来一系列无法掌控的风险。

    比如 keep 在跑步场景下的按钮,就需要充分考虑到跑步时不稳定的状态,如果按钮和常规场景一样,那很容易发生无法准确点击的情况,增加意外事故发生的概率。

    包括来电场景、地图导航场景、快递取件场景等等,都属于不可控的场景。各位可以自己代入脑补一下,这些场景中无法准确点击时容易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所以这些场景中的按钮就得够大,以尽可能覆盖到那些极端的不可控情况。我个人的建议保持在 60pt~90pt 之间。

    当然,这仅仅是很粗略的参考区间值,如何结合现有业务及用户诉求、用户场景等因素去合理得界定才是重中之重。如果为了追求最佳效果或者尺寸的一致性,反而有些舍本逐末的意思。

    其实从知乎去年 10 周年的大改版可以看到一些有意思的细节。很多按钮的高度比以往更高了。比如盐选会员的续费按钮,由之前的 36pt 提升到了 40pt。

    个人主页的关注按钮也由 28pt 提升到了 32pt,你仔细看的话,按钮的宽度也发生了变化,从之前的 90pt 提升到了 100pt。

    邀请回答界面中的写回答按钮,也由原本的文字链,提升到了实心按钮,高度则直接复用了关注按钮的尺寸——32pt。哦,不好意思,这应该是 按钮设计 形式上的改变。

    总之一句话,知乎这次的改版,CTA 按钮的尺寸更大了。我们从尺寸对点击行为的影响可以推导出,这次改版背后更为明确的业务目标——促进UGC内容生产、促进关系链沉淀(一旦沉淀了复杂的关系链,用户也就更难以离开平台)以及会员付费转化。

    这里我也大胆做一个预测,CTA 按钮的尺寸的扩大将会是未来设计的一个重要趋势之一。留贴为证,欢迎打脸~

    四、按钮圆角解析 提起 CTA 按钮的形状,我们印象中基本能想到三类:矩形、圆角矩形和全圆角矩形。这三类按钮形状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圆角的不同。

    那么问题来了,CTA 按钮为何会有圆角的差异?圆角背后有哪些特性和适用情况?

    别急,且让我们先从圆角的历史说起。

    1. 关于圆角的一些历史 互联网中的圆角矩形最早源自于 1981 年的 Macintosh。乔帮主希望这种美好的形状能够出现在正在研发的苹果系统中,他说服了工程师比尔·阿金斯特实现了圆角矩形的绘制技术,并为其命名为 RoundRects。之后,这个美妙的形状便被沿用到了苹果所有的用户界面当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 iOS 7 代之前,图标的圆角曲率并非连续的,每个圆角与边缘的衔接处都会带有明显的切边。

    苹果受工业设计的启发,将工业中的曲线连续概念应用在了 ui 中,以连续、渐变式的曲率来将让圆角矩形变得更加圆润、平滑。同时,这种更新也与同一时间发布的 iphone5c 的边角工艺设计达成了统一。

    你以为苹果对圆角的执着止步于此了吗?并没有~

    到了 2017 年,圆角甚至被直接运用到了手机屏幕本身。当手机机身、屏幕、dock 和图标,每一处的圆角以近乎于等比数列的形式依次追随时,就形成了一种充满魅力的秩序感、和谐感。而这种被称为全面屏的工艺也被各大厂商们竞相效仿。

    到了去年的 6 月份,苹果将自己对圆角的执念带到了 Bigsur OS 的系统中。Bigsur 的设计语言里,几乎所有的系统图标都变为了圆角矩形,呈现出了非常高度的一致性。

    并且,原本的小圆角全部放大处理。比如 dock 栏、按钮、窗口圆角、甚至是文件夹的图标,他们圆角全部得到了放大。总之,macOS 整体的设计风格越来越像 iOS 靠拢。

    相比完全扁平化的 iOS 图标,macOS 的图标也多出很多的拟物细节,比如反光、高光、投影、以及邮箱图标上的一行生怕被你看到的超小文字“APPLE PARK CALIFORNIA 95014”,这是 Apple Park 的地址。当然这些不在此篇讨论范围内。

    既然提到苹果,就不得不提到苹果的死对头——盖茨兄的微软。

    其实早在远古时代的 XP,就出现了圆角设计,乃至后面的 vista 和 win7。

    但是到了 WP 时代,微软为了与苹果做出风格差异,以完完全全的直角来融入到触屏端的设计语言,而这个语言也成为了微软最具代表性的特有风格——Metro(Modern UI)。

    在 Metro 下,所有的图标彻底得脱离了拟物的范畴,它们全被一巴掌拍扁,变为了地铁标志牌一样的完完全全的直角矩形色块。

    直至后面得到显著优化的 win10 以及 17 年推出的 Fluent Design,这种风格才算是真正得被用户们认可和接受。不过,由于直角本身过于方正锐利,导致这种风格犹如”钢铁直男“一样缺乏细节和美感,因此喜欢这种风格的用户依然是少数。

    有意思的是,在前年 20H1 版本的 win10 界面中罕见得回归了久违的圆角,这也意味着微软彻底放弃了自己坚守近 10 年的直角阵营,正式向主流的圆角风格妥协。

    为什么相比直角,圆角自诞生以来便被广泛运用,成为了经久不衰的设计趋势?究其原因还得从圆角本身的特性讲起。并且也正是出于这些内在特性影响了 CTA 按钮不同的形状使用。

    2. 圆角的特性 关于圆角本身的特性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

    ① 亲和感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类便意识到形状的尖锐程度所带来的影响。

    人类在木棍上绑上磨尖的兽骨、岩石作为武器以刺穿猛兽,但是相对应的,他们又畏惧猛兽的利齿、亦或是拿着同样武器的敌方部落刺穿他们的身躯。

    人类对这类尖锐物体本能的警惕感一直传承至今。

    在现实世界中,绝大多数物件的制造都会为了避免尖角割伤用户的手指,而为其注入圆角的工艺,让尖角变得圆润平滑。

    圆角代表了安全,直角代表了危险。这个心智模型(敲黑板!!这个模型很重要!!)根深蒂固得驻扎在我们的大脑中。因此带有圆角的矩形往往会给予用户足够的亲和感、安全感,并且随着圆角的增大而加深。

    比如之前设计圈热议的小米更新 logo 事件,尽管超椭圆的形状和圆角矩形还是有些区别的,但是这种圆润的形状让整个调性变得更加接地气了,更加 alive 了。

    ② 辨识度

    我们对圆角的认知除了源自远古时代趋利避害的本能,人眼本身也同样更偏爱圆角。

    Visual Perception 一书的作者,Jürg Nänni 曾经研究并提出观点:

    人的视网膜对于正圆形的处理速度要显著高于对边角的处理速度。

    这是由于人类的视网膜中存在一块视觉最敏锐的区域——中央凹,它处理圆形的速度最快,而处理边缘则需要用到大脑中更多的”神经影像工具“。

    而圆角矩形在视觉上比直角矩形更接近圆形,因此人眼处理带圆角的形状时更易辨识。

    ③ 视觉聚焦

    形状本身也自带了“视觉引导”的属性。拿圆形直角矩形、圆角矩形和圆形举例:

    圆形以及圆角矩形不存在任何的尖角,没有任何突出的焦点,圆周以及圆角矩形的四个圆角会产生一个向中心过渡的趋势,引导视线聚焦到形状内部。其中以圆形聚焦性最强;

    但是,矩形的四个顶角则形成了四个视觉焦点,人眼看矩形时,他们的视线其实倾向于发散而非聚焦。当然,易于发散的缺点也同样导致了矩形在视觉上辨识速率更慢。

    因此,直角矩形本身倾向的发散感和疏远感,使得大多数的产品更乐于采用圆角矩形甚至全圆角矩形来作为 CTA 按钮的形状。

    下面,来单独谈谈全圆角按钮——

    3. 全圆角按钮 全圆角按钮的形状类似胶囊,所以它也被经常称为胶囊按钮。

    由于圆形本身最强的聚焦性和辨识性,很多 CTA 按钮会倾向于使用全圆角的形状。

    最典型的就是线上营销互动和各类付费业务的行动按钮,大多会采用全圆角按钮的形状来迅速抓取并聚焦用户的注意力,提升用户采取点击行为的可能性,继而提升转化的可能。

    即便是那些偏理性、冷静、高端调性的产品,在必要的时候也会尝试使用全圆角的形状来呼吁用户点击。比如寺库、支付宝、知乎。

    4. 圆角对行为的影响 可能很多小伙伴会因为设计的一致性而陷入一个错误认知:产品中所有的按钮圆角必须保持一致。

    我之前也是这样,认为既然是按钮,那就必须形成规范,不然界面会变得混乱不统一。

    但其实,并无需死守这个框架。

    比如上面所列举的那些营销活动和付费业务,不论是什么样的产品可以通用全圆角。连寺库这种直角语言的高冷产品都妥协了。毕竟产品又不能用爱发电,盈利才是王道。

    另一方面,就跟用户场景挂钩了。我们需要结合用户所处的场景、当前的任务目标去调整设计策略。

    举个例子。

    知乎关注答主的 CTA 按钮,在答案详情页圆角较小的圆角矩形,但是到了答主个人页却变成了全圆角按钮。

    这就是因为,在答案详情页这个情景下,用户的行为是浏览答案,动机是获取信息。因此使用了非全圆角按钮来弱化干扰,以此维护用户的注意力,沉浸于内容当中。(上划至一定高度,关注按钮直接吸顶弱化成 link 文字按钮,目的同样是实现沉浸式阅读)

    而用户点击进入答主个人页的这个行为,可以预判用户的动机是基于答案产生了足够的兴趣,ta 想了解答主的更多信息。所以,按钮的形状采用了更加聚焦的全圆角,目的是以此触发用户的点击行为,进而促进关系链的沉淀。

    关系链沉淀了,那用户就有了更多不能轻易离开产品的理由。

    另外,联合强对比的反白手段和 icon 引导可以更完美得诱发用户的点击欲望。

    5. 圆角与产品调性 通过圆角体现调性的设计可以直接参考注册登录页的 CTA 按钮。

    作为用户开启主线任务的第一个环节,登录注册页的圆角倾向可以迅速传达给用户深刻的第一印象。这在心理学上对应着一个很有意思的效应——首因效应。说的是首次见面的行为举止能够迅速而深刻得给别人留下先入为主的印象。

    受圆角亲和感特性的影响,拥有活泼、童趣、热情、接地气这类调性的产品往往比那些偏向冷静、成熟、严肃、高端类的产品更适合全圆角风格。

    比如淘宝、微博的登录按钮全部使用了全圆角按钮,而 QQ 更加极端得省略掉矩形的边缘特征,直接以圆形作为登录按钮来凸显年轻的定位。

    而知乎、微信和支付宝这类偏严肃、冷静、成熟调性的产品统一采用了圆角矩形。

    最后 CTA 按钮「位置」、「尺寸」和「圆角」这三个维度的解析到此结束,但愿这篇文章能让你在按钮的设计决策上更加理性和有理有据。

    最后,再跟各位老铁分享个 John Heskett 在《设计价值创造》提出的观点,这个观点在《U 一点料 II》中也被提及:

    他提出,设计师的价值创造大致可以分为这三个阶段:

    1. 修饰者

    仅仅在页面表现层进行装饰美化,属于最底层的基础价值。

    2. 区分者

    通过一系列手段打造自家产品的风格和记忆点,和竞品拉开差异化。

    3. 驱动者

    从业务层面出发,能够通过设计驱动业务、数据的增长,这属于最高层的价值,也是所有设计师一直追求的一个阶段。

    而 John 所说的驱动者这个阶段,一个必然的要求就是:设计师需要由感性设计转化为理性设计。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说服上级、说服需求方,更是为了让设计决策更加准确、从而更好得服务于用户、赋能于业务。毕竟,设计只有成为商业中的一环,才具备价值。

    正如我这篇文章所说的 CTA 按钮,我们不去讨论什么美观、好看,而去通过行为模型去研究各个维度对点击行为的影响,对业务转化的影响。这样的理性设计,才能真正得发挥设计师对于产品的价值。

    我是 Andrew,但愿这期的文章能让你有所收获。

    下期见。

     

    参考资料:

    https://www.scotthurff.com/posts/how-to-make-truly-tappable-user-interfaces/ http://www.woshipm.com/pd/695353.html https://zhuanlan.zhihu.com/p/77708352 https://www.material.io/components/buttons-floating-action-button https://www.zhihu.com/market/pub/119584439/manuscript/1198553697670909952 https://uxdesign.cc/button-design-user-interface-components-series-85243b6736c7

  • 万字拆解!樊登读书产品设计全方位深度解析

    UI交互 2022-11-04
    编者按:本文从产品画像、读书服务、内容服务、会员服务等多个方面,完整拆解樊登读书的产品设计。往期拆解:万字产品拆解!脉脉产品设计全方位深度解析本期「设计大侦探」的职场产品专题,让我们一起拆解脉脉的产品设计,看看这个1.1亿职场人使用的产品到底是如何设计的。

    编者按:本文从产品画像、读书服务、内容服务、会员服务等多个方面,完整拆解樊登读书的 产品设计 。

    往期拆解:

    万字产品拆解!脉脉产品设计全方位深度解析 本期「设计大侦探」的职场产品专题,让我们一起拆解脉脉的产品设计,看看这个1.1亿职场人使用的产品到底是如何设计的。

    阅读文章 >

    你有想过你的孩子一边喝六个核桃,一边听樊登读书吗?如果没有,这是因为你不知道樊登读书的销售场景有多丰富,他们和六个核桃就设计了一个联名套餐,售价 429 元。

    你有想过你的办公场地可以加入一个读书角,让员工每天读书学习吗?如果没有,这是因为你不知道樊登读书有一个服务叫数字阅读空间,它可以让你的员工一键扫码即可阅读学习。

    你有想过樊登读书 2023 年会解读什么书吗?如果你想知道,你可以购买他的「未来书单」,他都为你设计好了,不仅有 52 本实体书,还会给你一份未来书单专属认证的学员徽章。

    如果不去拆解樊登读书,你根本不知道这个产品可以把读书这个原本枯燥乏味的学习形式变得这么有创意,绝对超出你的想象。

    樊登,作为前央视的主持人,在 2013 年创办了樊登读书会以后,发展不到 10 年,APP 会员数已经突破了 6000 万,年营收超过 10 亿,全国线下樊登读书运营中心超过 2000 家,成为了知识付费行业的一个独角兽。这样一个读书产品,到底有什么魅力,能让用户对它如此着迷,樊登又是如何找到他的书中黄金屋,本期设计大侦探,为大家带来樊登读书的产品拆解,让我们一看究竟。

    一、导读 1. 内容结构

    全文 11158 字,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导读、产品画像、读书服务、内容服务、会员服务和设计总结,你可以通过下面的思维导图对本文内容结构有全面的了解。

    2. 适合人群

    第一类,UI/ 交互设计 师,可以跳出执行层,去思考樊登读书的产品设计策略,提升产品分析能力;

    第二类,产品经理/运营,通过全面的产品 设计拆解 、策略推导,获取产品设计参考;

    第三类,知识付费行业从业者,通过对樊登读书的全面拆解,获取竞品设计参考。

    3. 分析模型

    我们主要运用三种模型对产品的功能、设计进行拆解,由于没有权威的官方数据,所以我们更多以推导的形式去思考樊登读书为什么这样设计。

    第一个,增长模型。由戴夫·麦克卢尔提出,包含用户获取、用户激活、用户留存、获取收入、用户推荐,分别对应用户生命周期中的 5 个重要环节,主要用于分析产品的功能价值。

    第二个,上瘾模型。由尼尔·法埃尔提出,通过对上千种习惯类产品的调研,总结出一款产品如果要让用户习惯、上瘾,可以按照触发、行动、多变的酬赏和投入四个步骤去设计,主要用于分析产品的功能价值和推导产品的策略设计。

    万字读书笔记!产品设计宝典《上瘾》全面解读!(上) 为什么人们每天都会刷朋友圈、刷抖音,而且一刷就是几个小时,根本停不下来?

    阅读文章 >

    万字读书笔记!产品设计宝典《上瘾》全面解读(下) 《上瘾》这本书从大量的实验案例调研中,总结出那些让用户上瘾的产品设计原则,最后提炼出了一个让用户上瘾的模型,读完以后,真的恍然大悟,原来习惯类的产品需要这么设计。

    阅读文章 >

    第三个,社会心理学。主要结合西奥迪尼的社会心理学《影响力》六大说服力原则——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和稀缺,去推导产品设计的用户心理设计,主要用于推导产品的策略设计。

    二、产品画像 在本节,我们将会通过樊登读书官网、百度百科、易观千帆和七麦数据等资料网站,让大家对樊登读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1. 产品介绍

    樊登读书成立于 2013 年,是前央视主持人樊登创办的知识付费品牌。樊登读书 APP 是一款为用户提供书籍精华解读(非电子书)、精品课程教授、社群学习等知识服务的软件,致力于为 3 亿国人养成阅读习惯。根据樊登读书 2022 年三季度的社会责任报告显示,樊登读书目前会员数突破 6000 万,音视频累计播放超 45 亿人次,用户收听总时长超 8.1 亿小时,是知识付费行业的头部品牌。

    2. 商业模式

    樊登读书以读书点亮生活为价值主张,旨在帮助 3 亿国人养成阅读习惯,目标用户群体有 C 端大众消费者以及 B 端企业客户。樊登读书作为一个知识付费平台,吸引了众多知识创作者加入,主要为用户提供内容生产、出版合作、线上电商和线下书店四块业务,其次通过线下加盟代理的模式,目前在全国已经建立超过 2000 家城市运营中心。樊登读书的盈利模式非常丰富,除了最基础的会员 VIP 服务,还有课程、训练营、听书和电商等增值服务,年营收在 2021 年就超过 10 个亿。

    3. 用户画像

    樊登读书的用户群体男女比例均衡,女性占比 54.67%,男性占比 45.33%;年龄以 24-30 岁居多,占比 40.21%,其次为 31-35 岁,占比 26.36%;樊登读书的用户消费能力较强,中等以上消费者占比 71.09%;用户以三线城市最多占比 23.20%,一线城市仅占 8.93%,其中广东省最多,山东和河南省位居前三。

    4. 信息结构

    樊登读书的菜单栏主要分为「首页」、「樊登讲书」、「免费视频」和「我的」四个一级栏目。「首页」以 TAB 切换的形式向用户展示不同的子栏目内容,非常夯实;「樊登讲书」是范登读书的王牌栏目,可以收听樊登每年讲解的 52 本书;「免费视频」是一个短视频栏目,主要截取樊登讲书视频的精华内容,通过沉浸式的体验,提升用户使用产品时长;「我的」就是用户中心,主要储存用户的读书数据,可以查看历史读书记录、订单和购买历史等内容。

    5. 重要迭代记录

    樊登读书的首个 APP 版本发布于 2015 年 2 月 16 日,截止到 10 月 28 日,APP 版本已经更新至 V5.56.0 版本,平均 1 年更新次数为 33 次。

    版本迭代重要记录

    2015 年 12 月,发布 V3.0.1 版本,Slogan 为「成功人士有声阅读神器」; 2017 年 8 月,发布 V3.9.0 版本,Slogan 升级为「帮助 3 亿国人养成阅读习惯的学习型社区」; 2018 年 4 月,发布 V3.9.16 版本,品牌形象全新升级,加入知识课程等内容; 2018 年 7 月,发布 V3.9.22 版本,樊登读书会更名为樊登读书; 2018 年 10 月,发布 V3.9.26 版本,Slogan 升级为「读书点亮生活」; 2020 年 5 月,非凡精读馆公测上线,为用户带来更多专家解读书籍; 2021 年 7 月,发布 V5.18.0 版本,上线李蕾慢读栏目; 6. 产品生命周期

    根据易观千帆数据显示,截止到 2022 年 7 月,樊登读书月活跃用户人数 115.94 万,注册用户超过 6000 万,年营收早在 2021 年就超过 10 亿。明年即将年满十岁的樊登读书,目前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成熟期,当下聚焦于商业变现和用户增长。

    7. 竞争图谱

    和听书类 APP 相比,樊登读书月活跃用户人数排名第 19,喜马拉雅 1.3 亿月活跃用户人数全网第一;和读书类 APP 相比,樊登读书排名第四,起点读书月活跃用户人数 1762.70 万全网第一。

    三、读书服务 「读书服务」是樊登读书最核心的服务,是实现商业变现最重要的方式。从讲书人去拆分,樊登读书设计了樊登讲书(火车头)、李蕾讲经典(前央视主持人,自带流量和曝光度)和非凡精读(汇聚各行业精英大咖)三个版块。从知识学习的场景拆分,樊登读书设计了「课程」和「书城」两大版块,如今的樊登读书,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丰富的知识付费学习平台,不仅有各种知识付费、职业培训课程,还有训练营、系统课,以及有声书和实体书销售等业务,内容非常夯实。从用户群体去拆分,樊登读书还设计了企业共读营、线下翻转课堂和数字阅读空间这些面向企业的读书服务,把读书赋能给企业,为他们提供提供综合性的读书解决方案,以建立学习型组织为目标。

    1. 个人 IP 樊登读书以「樊登」这个超级 IP 作为火车头,每年讲解 52 本书为底层服务内容,现在加入了「非凡精读」和「李蕾讲经典」两个内容栏目。这两个栏目,不仅可以丰富平台的内容,还可以弥补樊登一年只讲 52 本书的数量缺陷,从而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

    ① 樊登讲书

    「樊登讲书」是樊登读书的王牌栏目,是吸引用户收听和付费的主要内容。樊登以每年为用户讲解 52 本书和提炼 45 分钟书籍精华为卖点,帮助那些没有时间读书、读不懂书的人培养阅读习惯。从内容分类看,「樊登讲书」主要分为心灵、个人成长、亲子家庭、人文历史、商业财经、社科新知、健康生活和作者光临 9 个栏目。其中亲子家庭是最热门的内容之一,育儿的书籍是樊登最吸引用户的内容,樊登还拥有育儿专家的头衔。

    讲书详情页

    「讲书」有三种传播形式,默认为音频,其次还有视频和文稿,非常丰富,用户可以在头部自由切换。每一本书就像一个产品、一个主题,除了收听讲书内容,还支持下载音频和思维导图,其次还加入了增值服务,比如实体书购买和训练营(根据这本书的主题设计)。

    讲书详情介绍分为解读时间轴、评论话题、荐语、你将获得、作者简介和精彩选段六个部分。这里的内容结构设计得非常好,「解读时间轴」是把讲书的内容拆分,让用户快速获取讲书的结构;「评论话题」是为了增加用户互动,以评论领礼品的形式提升用户活跃度;「荐语」和「你将获得」,是为了吸引用户阅读,让用户知道这本书对自己有什么帮助;「精彩选段」把这本书的一些名言警句以图片海报的形式设计出来,吸引用户分享传播。

    「文稿」的设计体验特别好,和其他音频产品相比,樊登读书的文稿像是参考了微信读书这样的阅读产品。用户可以划线,可以发表想法,划线最终会生成笔记储存在用户中心,还可以把划线的内容生成海报分享,为平台拉新引流。

    ② 李蕾讲经典

    李蕾是前央视主持人,2021 年加入樊登读书。围绕「李蕾」这个个人 IP,樊登读书设计了「李蕾讲经典」栏目,每年为用户解读 52 部经典名著,包含世界名著、国风经典、名人传记和中国现代经典。在商业变现的设计形式方面,樊登读书把「李蕾讲经典」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用户需要单独购买 VIP 会员才能收听。

    ③ 非凡精读

    「非凡精读」是樊登携手 80+各领域大咖为用户深度解读好书,樊登读书作为一个读书平台,链接了其他优质领域的大咖,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内容。

    非凡精读的栏目首页分为金刚区(镇馆之宝、听书指南、好书共读和全部书籍)、本周新书、最近在读、为你推荐、今日限免、精选书单、非凡主讲人和口碑好书八个部分,书籍类型包含个人成长、家庭经营、心灵疗愈、人文经典等内容,其次「非凡精读」的内容也需要用户单独购买 VIP 会员才能收听。

    2. 课程 樊登读书充分利用知识付费的消费场景,吸引了众多知识付费 KOL 加入平台,为用户提供丰富的知识付费课程。根据官方数据统计,目前平台已经有 198 门课程,包含个人成长、亲子家庭、人文历史、商业财经、社科新知、声音剧、有声书、新父母和樊登专区 9 个栏目。

    课程栏目首页的设计,主要包含金刚区、热销课程、课程合集、限免节目、最近在学和专属为你推荐六个内容。在销售方式上,课程是以单个付费的形式销售,定价在 100-300 元之间。

    ① 樊登课程

    樊登不仅讲书,还设计了很多的课程,比如樊登讲《论语》、可复制的领导力这些以代表作设计出来的课程。樊登课程的栏目首页包含了精选好课、限免试听、热销周边和学习园地四个内容。

    ② 技能培训

    樊登读书还吸引了众多职场知识创作者的加入,为用户提供职场技能培训课程,比如 7 天求职实战训练营、个人 IP 打造课、0 基础抖音商业化实操课等,课程形式有录播课也有系统课,定价也不便宜。

    ③ 训练营

    相比课程和讲书,训练营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课程服务,是解决用户学习的最后一公里。当用户听完书以后,事实上只是勾起了用户的学习兴趣,如果要想把知识吃透,还需要深入学习。「训练营」就是为了解决这样的痛点而设计的,不仅可以帮助用户解决学以致用的痛点还增加了新的变现形式。其次训练营的内容形式非常丰富,不仅包含常见的打卡返现活动,还有系统班、私教课,变现能力非常强。

    打卡返现

    「打卡返现」是训练营比较常见的一个活动形式,活动规则是用户需要缴纳保证金才能参与学习打卡,如果全勤,可以退回保证金,反之保证金将会被扣除。这个服务,对于用户的活跃度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其次以全勤退还保证金为噱头,但事实上能拿回保证金的用户很少。

    小课程

    「小课程」是指培训时间在 3-7 天左右的训练营,比如 7 天《焦虑自救手册》行动营(199 元)、3 天《分享阅读》线上启动营(9.9 元)。这类小课程是樊登读书训练营的核心内容,属于短频快的业务,商业变现能力极强。

    系统课

    「系统课」是指培训时间在 15 天以上的训练营,比如 21 天《爆款视频号》训练营(售价 1980 元)、家庭教育实战讲师认证营(售价 8980 元)这样的课程。系统课是属于高利润产品,定价均在 1500 元以上。

    ④ 新父母

    「新父母」是樊登读书联合「新教育研究院」共同发起的栏目,用户人群是 30-45 岁这个用户群体,旨在通过正确的教育理念帮助传统的父母找到全新的教育方法,和孩子建立和谐、健康的亲子关系。整个栏目首页主要分为入门必修、父母进阶和副业变现三个内容。「入门必修」为父母提供了新父母五门必修大课,售价 590 元;「父母进阶」是实战特训营,通过直播授课、小班实操教学,帮助父母快速掌握育儿难题,售价 898 元;「副业变现」是系统课,通过 31 天的系统学习,帮助有意向在亲子育儿领域发展副业的父母通过专业的培训成长为一名实战讲师,售价 8980 元。

    ⑤ 知识副业

    樊登读书提供 7 种形式的知识副业,分别是樊登小店、知识主播、知识顾问、翻转师、社群运营官、沟通力讲师和兼职客服。其中翻转师、社群运营官和沟通力讲师这三个需要付费报名学习的岗位,目标人群以自由讲师、教师、企业培训者为主,为樊登读书源源不断补充讲师资源。

    樊登小店

    樊登小店就是樊登读书入门级的分销商,用户可以零成本申请加入。每个用户都可以拥有自己的一个小书店,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社群或朋友圈进行书籍分享,用户下单后,出版社直接发货,店主赚取销售提成。

    知识主播

    知识主播就是负责樊登读书的电商直播,通过直播带货,实现副业收入。知识主播可以免费报名,分为兼职主播和全职主播。

    知识顾问

    知识顾问就是为用户解决知识困惑的咨询师,本质是樊登读书的销售。用户可免费报名,樊登读书提供系统的专业培训。

    翻转师

    翻转师是樊登读书·雨知教育的核心服务,课程体系分为六大板块,目标人群是自由讲师、教师、企业培训者等,最终帮助他们成为樊登读书的授课讲师、知识主播和知识顾问。翻转师是付费的系统培训,定价 5686 元。

    社群运营官

    社群运营官属于一个付费的系统培训,定价 3980 元。这个服务主要针对在校学生、全职宝妈、自由职业和朝九晚五的上班族,通过 21 天的系统培训学习,掌握社群运营的知识和技巧,其次也有机会成为樊登读书签约的樊登读书运营官。

    沟通力讲师

    沟通力讲师也是付费服务,价格没有公开。沟通力讲师主要是通过学习樊登的《可复制的沟通力》课程,最终有机会成为樊登读书沟通力团队的签约讲师机会。

    兼职客服

    兼职客服就是主要帮助樊登读书处理客服的工作,只要用户有时间,都可以报名申请参与。

    3. 书城 ① 有声书

    「有声书」包含了樊登专区、情感家庭、心灵疗愈、小说文艺等内容,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听书选择,不过相比喜马拉雅、微信听书这样以开通 VIP 会员付费收听的模式,樊登的有声书直接以单本书籍售价,而且单价不低,均价在 19-39 元之间。

    ② 心选商城

    「心选商城」是樊登读书官方为用户提供的一个在线购买实体书和周边产品的平台,从书籍数量看,内容包含了儿童科普、儿童绘本、职场进阶、心灵治愈、人文社科等类型,非常夯实;从商品类型看,除了书籍,心选商城还支持各种周边、联名商品的购买。和传统的书城相比,心选商城的内容设计非常创新。

    三本好书

    「三本好书」的本质是一个组合套装,但是樊登读书用书单的形式来设计,不仅增加了销售量,还为用户设计了充足的购买理由。在「三本好书」的介绍里,文案是这样的描述——多读一本书,解决更多生活中的问题;多读一本书,收获更多的归属感、幸福感;多读一本书,更深度拓展和提升思维认知,可谓情怀满满,让用户产生了强烈的购买欲望。

    樊登未来书单

    「樊登未来书单」定价 2199 元,属于高利润产品,它主要有三个卖点,第一,每月会把当月樊登即将解读的 4 本书籍提前邮寄给用户,让用户可以抢先读;第二,赠送樊登专属证书、52 本书的思维导图实体卡片、1 本专属定制未来书单礼记和微信专属社群,不仅拥有精美的实物礼品,还能享受专属社群,突出尊贵感;第三,以选书、读书、用书和“写”书四个环节的服务帮助用户每周读透一本书、实现跨越式增长为卖点,为「未来书单」增加了「学习」属性,从而让用户感觉自己买的不是书单,而是成长。

    4. 企业服务 ① 企业读书

    「企业读书」面对的是企业用户,以读书学习为切入点,帮助企业员工建立读书习惯,协助企业打造学习型组织。「企业读书」是一个综合性的读书解决方案,由内容、工具和服务构成。在内容端,为企业提供樊登读书超过 800+优质内容,还可以为企业量身定制书单;在工具端,为企业员工提供一个满足多场景学习的高效工具,企业还可以通过 PC 管理端查看企业员工的读书数据,实现数字化管理;在服务端,为企业提供专家团队 1V1 支持服务,赋能企业组织线下活动,最终帮助企业员工建立阅读习惯。

    企业共读营

    「企业共读营」是通过优质书单和共读工具,让员工在 21 天社群的督促和专家指导下,一起共读,通过听、学、教、练和评五个步骤帮助员工学习读书,打造全流程的闭环训练场景,旨在帮助员工养成读书的习惯,为组织营造读书氛围。

    线下翻转课堂

    「线下翻转课堂」是由专业引导师带领学员共同解构一本书,帮助学员理清逻辑结构、重点知识,深化实际场景应用,在交流互动中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线下翻转课堂」就像一次企业员工拓展活动,以读书沟通为主题,充分调动员工的学习热情,增强团队学习氛围,丰富企业员工生活。

    数字阅读空间

    「数字阅读空间」就是在企业办公场地可利用的空间里面,通过硬件设备作为载体,将图片、文字、音视频等内容置入,让员工扫码就可以收听,同时通过这样的设计,为企业打造阅读的氛围。

    ② 开放平台

    樊登读书已经把读书做成了标准化的产品,支持接入网页、小程序、APP、车载等终端,打造了一个通过接入樊登读书 API 就可以实现合作的第三方开放平台。目前樊登读书有针对教育、银行、出行等行业设计了解决方案,创意惊人。

    5. 总结 从读书服务我们可以看出,樊登读书是一个非常有创意和变现能力超强的产品。不管是面对 C 端大众消费者,还是面对 B 端企业用户,他都可以把「读书」赋能到到不同的场景和主题中。比如「新父母」这样的栏目,就是抓住了众多传统的父母对孩子教育没有正确方式的痛点,让用户看着就难受、看着就羞愧、看着就恨不得立马开通会员学习。

    其次樊登的商业变现形式设计,非常有层次感。以「新父母」这个服务为例,首先为你推荐基础课程,如果用户的自律性不够或者无法理解,它又设计了训练营,二次变现。更厉害的是,它为读书赋予了“副业变现”这个属性,然后通过 8980 元的系统课,帮助那些全职或想做副业赚钱的妈妈用户群体进行系统培训,层层推进。这样的设计方式,甚至在企业端也复制了一套,变现能力惊人。

    四、内容服务 「内容服务」是帮助产品实现用户留存和激活的关键方式。樊登读书如今已经把「免费视频」作为 APP 的一级栏目,通过 1-2 分钟的精华片段播放,可以有效提升新用户的激活率,最终成为付费用户;其次樊登读书还有精彩丰富的线下线下活动。

    1. 免费视频 「免费视频」是一个短视频栏目,内容主要从樊登讲书的视频提炼出精华片段剪辑成 1-2 分钟的短视频。这个栏目设计得非常好,第一,把一个长达 45 分钟的读书视频拆分出来以后,不仅可以降低阅读成本,还增加了碎片化阅读的形式,降低用户读书的时间成本,可以极大提升用户的读书时间;第二,一个免费视频对新用户来说,就是一次免费试听,通过对精华内容的提炼,对用户的激活有非常大的帮助;第三,免费视频同时可以作为高质的短视频素材,分发到抖音、视频号、小红书和知乎等平台,帮助平台传播引流。

    2. 活动 樊登读书的「活动』是用户运营的主要方式之一,活动分为线下活动和线上活动两种形式。樊登读书的活动主题非常丰富,不仅可以直接分享平台的热门书籍,比如《非暴力沟通》、《职场焦虑》、《陪孩子终身成长》等,还可以结合樊登自己创作的系列书籍为主题,比如《可复制的职场沟通力》等,内容的边际成本非常低,可不断复制。樊登读书在全国拥有 2000 多家城市运营中心,每一次活动,其实就是一次分享传播和新用户激活,另外樊登读书的活动不是免费参加,很多活动都需要付费报名参与,变现能力非常强。

    ① 沐光公益

    沐光公益是樊登读书创立的公益品牌,主要为落后的偏远山区孩子们建立爱心图书室,帮助孩子们建立阅读习惯。他的捐赠规则是当用户捐赠的光束足够多,樊登读书就会为欠发达地区捐赠一座“沐光书屋”。用户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为山区的孩子们进行捐赠,第一种是在樊登读书 APP 每听完一本书就会产生一束光;第二种就是通过在樊登读书的直播间购买书籍,捐献一束光。这样的活动设计,结合了公益,更容易打动用户,重新让用户更愿意多读书,提升用户活跃度。

    3. 眼界 「眼界」是由上海科创教育和樊登读书联合打造的一个内容栏目,从 2022 年 9 月 15 日到 2023 年 1 月 31 日,每周更新一期专题内容,目前已更新六期。从这个栏目可以看出,樊登读书不仅仅是一个听书产品,而是成为一个有深度的教育学习平台。未来类似这样高质量的栏目相信会越来越多,这会对品牌的宣传、公信力以及用户的留存起到非常大的帮助。

    4. 发现 「发现」这个版块,藏得比较深,在「用户中心」的「常用工具」。但这个版块的内容非常夯实,它就是一个社区,有热点新闻、视频、文章、活动、书友等十余个栏目。从内容设计看,这个栏目有很多想象空间,比如目前内容的生产形式是以媒体号发布,用户还可以关注,未来樊登打造自己的读书社区吗?由于资料有限,并不知道未来这个栏目会怎样定位和规划。

    5. 总结 从内容服务的拆解,我们可以看出樊登读书的未来发展空间非常大。首先短视频的设计会极大提升用户使用产品的时间,让产品有更多的可能性。其次通过「发现」这个版块的设计推导,也许未来樊登读书会朝着一个读书社区发展。

    五、会员服务 「会员服务」是樊登读书实现用户留存和传播拉新的重要方式。樊登读书的会员服务非常丰富,而且有很多创新点。樊登读书设计了四种 VIP 会员卡,分别是樊登讲书、非凡精读、李蕾讲经典和心选黑卡,享受不同的会员权益服务;在用户运营方面,为用户提供专业完善的学习分析工具,记录用户的学习时长,其次还有每日签到、成长福利和小书童服务;在用户福利方面,还为用户设计了礼品卡、联合福利、听书卡和车主福利;最后为了吸引用户分享推广,还设计了邀请好友和组队读书两种方式。

    1. VIP 会员卡 ① 樊登讲书

    樊登讲书的 VIP 会员售价 388 元一年,拥有内容(可收听樊登讲书栏目所有内容)、功能(支持音频、视频和文稿)、服务(专属书童服务)、折扣(购买课程享受折扣)和亲友(1 人购买多人免费听)五大特权。

    其次樊登读书还设计了一个多听多送卡的会员升级服务,售价 488 元,鼓励已付费的会员进行会员升级。升级以后可赠送下一年的樊登讲书年卡,每周听 1 本书可赠送 7 天 VIP 时间,不限时间积累,赠满 1 年即可获得下一年 VIP。

    ② 非凡精读

    非凡精读会员定价 388 元一年,购买后可以畅听非凡精读 800+本优质书籍资源,服务内容主要是每周更新 3 本好书、5 张 14 天樊登讲书亲友卡和每月发放价值超 300 元的学习福袋。

    ③ 李蕾读经典

    李蕾讲经典定价也是 388 元一年,购买后可以畅听李蕾讲经典的所有内容,还拥有 5 张李蕾讲经典亲友卡以及 400+分钟配套朗读节目。

    ④ 心选黑卡

    心选黑卡是心选商城的会员 VIP,定价 99 元一年,购买后,可以享受最低 9.2 折的购物折扣,还拥有专属的黑卡月券和社群。

    2. 用户运营 ① 成长福利

    樊登读书根据用户每天读书的时间记录详细的读书数据,包括累计学习天数、累计学习时长等,这里的交互体验设计得非常友好,用户可以直接滑动日历查看过去半年的读书时间,非常方便。

    勋章

    勋章分为五大类,分别是小试牛刀(门槛低,用户通过完善资料、评论和分享即可获得)、学无止境(门槛略高,根据学习时间来颁发勋章)、推荐达人(鼓励用户分享拉新)、读书小队(根据书单任务设计)和限量勋章(根据用户忠诚度设计,分为相伴 1 周年、2 周年和 3 周年等),可以看出设计得非常用心。

    ② 学习历史

    「学习历史」就是用户学习数据看板,樊登读书会把用户每周的学习数据都记录下来,包括当周学习时长,历史学习时长等,其次还提供测试、笔记、想法、下载记录和阅读记录等功能。

    学习数据

    「学习数据」的统计维度非常细,为用户生成今日、本周以及历史学习时长记录,根据用户的阅读习惯生成「听书偏好指数」。其次还设计了一个影响指数,也就是如果用户分享给好友以后,「学习数据」也会统计好友的读书时长,生成用户的影响听书时长,设计得特别有创意。

    测试

    当用户听完一本书,为了帮助用户更好的理解这本书的知识,樊登读书设计了一个测试答题的环节。用户答完题以后,不仅可以查看答案解析,还可以生成朋友圈海报分享,传播拉新。

    ③ 每日签到

    用户可以通过每日签到领取积分,以 7 天为一个周期,连续签到积分加倍,积分可以在商品购买时候进行抵扣。在任务中心,樊登读书设计了不同的小任务,以极低的行动成本鼓励用户进行分享、读书和评论从而赢取积分。

    ④ 小书童

    小书童的设计非常巧妙,它并不是一个智能 AI 客服,而是让用户添加企业微信客服,这其实是把用户留存和销售场景移植到微信上,从而实现用户激活和复购。

    3. 用户福利 ① 礼品卡

    「礼品卡」是一种线上的虚拟 VIP 卡,用户可以购买赠送给好友,售价 388 元,其实就是樊登讲书的 VIP。樊登读书把礼品卡设计成了一种裂变形式,官方会给用户赠送限时的礼品卡(一般为 7 天),好友领取以后,用户还可以获得 3 天的 VIP 时长,传播拉新能力非常强。

    ② 联合福利

    「联合福利」就是樊登读书通过学习的场景链接了其他第三方品牌,以联名的形式向用户推出联合服务。可以说,樊登读书把读书学习和场景的链接,发挥到了极致,比如六个核桃×樊登读书联名套装,你可能想不到还有这样的套餐,一边喝六个核桃,一边听樊登读书。

    ③ 领听书卡

    「领听书卡」这个用户权益主要是回馈教师和医护这两个行业的用户群体。樊登读书设计得特别巧妙,如果你是这两类用户,你可以填入个人信息进行申请;如果你不是,你可以分享给你的老师或朋友(职业为教师和医护),这样的设计简直让用户很难有抵抗力,让用户主动为产品拉新。而且听书卡只有 1 个月的福利,免费试听结束后极大可能转化为付费会员。

    ④ 车主福利

    「车主福利」也是一个樊登读书和其他行业完美链接的活动形式,樊登读书通过和一些汽车品牌进行深度合作,直接以车载应用的形式载入到汽车设备,用户在驾车的时候可以直接收听樊登读书的内容,多场景提升用户黏度,让用户随时随地都能收听。

    4. 用户推广 ① 邀请好友

    「邀请好友」的设计特别简单,但是海报的文案非常打动人,通过很多名言警句和热门书籍生成的海报,直接转发给好友或发布在朋友圈,有新用户注册付费以后,老用户则可以领取听书时长。

    ② 组队读书

    「组队读书」的活动规则很简单,所有人都可以发起组队,三人成组开始听书,完成任务以后可以获取积分。这个活动对用户的拉新和提升活跃度有很大帮助,老用户为了获取更多的积分,邀请到越多的新用户,组队奖励就会翻倍。

    5. 总结 从会员服务的拆解我们可以看出,樊登读书的用户运营和营销形式设计得非常丰富。为了增加用户的投入成本,他们设计了非常专业完善的学习统计工具,通过勋章、测试、每日签到形式鼓励用户每天听书、学习。其次还引导用户添加「小书童」,通过 1V1、高频的链接,和用户建立关系,实现激活和复购。在营销形式方面,以领书卡为例,如果你是老师,你可以直接领取,而如果你不是老师,那你可以分享给你的老师,这样的拉新方式,非常值得学习。

    六、设计总结 1. 极致的单点突破

    樊登读书可谓是一个单点突破的典型案例。樊登在《讲好一本书》中分享过他的创业历程。最初用户就是不想读、没时间看、读不懂,他们愿意给樊登交钱让他读给他们听。所以樊登从成立樊登读书开始,就以每年 52 本经典好书为主要卖点,解决用户没时间读书、读不懂书这个痛点,单点突破,最终打造了樊登这个超级火车头,把讲书这件事,做到极致,才有了今天超过 6000 万会员的樊登读书会。

    2. 天马行空的创意

    樊登读书在内容层的设计可谓天马行空。它不仅把读书设计了一个标准化的产品,支持消费者随时收听、学习。而且升级成了一个块芯片,可以即插即用,比如读书开放平台,支持多设备、多场景的对接,让樊登读书和其他行业进行更深入的链接。甚至一个普通心选商城,樊登读书都能设计出三个书单、未来书单这样的创意服务。

    3. 丰富的变现形式

    樊登的商业变现形式实在太丰富了,就像齐天大圣的 72 变,在任何环节,都能让用户为知识掏腰包。你可能想象不到你的孩子可以一边喝六个黑桃一边听樊登读书,又或者你的全职太太正在通过樊登读书的系统训练营正在学习如何通过副业变现,甚至当你听完《焦虑自救手册》手足无措的时候,你发现原来还有王丹老师为你设计了一个走出焦虑的行动营。

    参考文献

    易观千帆 - 樊登读书 APP 数据分析 七麦网-樊登读书迭代记录 樊登读书官网 樊登读书 2022 年第三季度社会责任报告 用户超 2000 万、营收超 10 亿,樊登读书如何打造指数型增长? 樊登读书孙向利:知识付费,如何将用户自传播做到极致? 樊登读书会:慢热型知识服务类产品分析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设计大侦探」

  • 万字拆解!樊登读书产品设计全方位深度解析

    UI交互 2022-11-04
    编者按:本文从产品画像、读书服务、内容服务、会员服务等多个方面,完整拆解樊登读书的产品设计。往期拆解:万字产品拆解!脉脉产品设计全方位深度解析本期「设计大侦探」的职场产品专题,让我们一起拆解脉脉的产品设计,看看这个1.1亿职场人使用的产品到底是如何设计的。

    编者按:本文从产品画像、读书服务、内容服务、会员服务等多个方面,完整拆解樊登读书的 产品设计 。

    往期拆解:

    万字产品拆解!脉脉产品设计全方位深度解析 本期「设计大侦探」的职场产品专题,让我们一起拆解脉脉的产品设计,看看这个1.1亿职场人使用的产品到底是如何设计的。

    阅读文章 >

    你有想过你的孩子一边喝六个核桃,一边听樊登读书吗?如果没有,这是因为你不知道樊登读书的销售场景有多丰富,他们和六个核桃就设计了一个联名套餐,售价 429 元。

    你有想过你的办公场地可以加入一个读书角,让员工每天读书学习吗?如果没有,这是因为你不知道樊登读书有一个服务叫数字阅读空间,它可以让你的员工一键扫码即可阅读学习。

    你有想过樊登读书 2023 年会解读什么书吗?如果你想知道,你可以购买他的「未来书单」,他都为你设计好了,不仅有 52 本实体书,还会给你一份未来书单专属认证的学员徽章。

    如果不去拆解樊登读书,你根本不知道这个产品可以把读书这个原本枯燥乏味的学习形式变得这么有创意,绝对超出你的想象。

    樊登,作为前央视的主持人,在 2013 年创办了樊登读书会以后,发展不到 10 年,APP 会员数已经突破了 6000 万,年营收超过 10 亿,全国线下樊登读书运营中心超过 2000 家,成为了知识付费行业的一个独角兽。这样一个读书产品,到底有什么魅力,能让用户对它如此着迷,樊登又是如何找到他的书中黄金屋,本期设计大侦探,为大家带来樊登读书的产品拆解,让我们一看究竟。

    一、导读 1. 内容结构

    全文 11158 字,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导读、产品画像、读书服务、内容服务、会员服务和设计总结,你可以通过下面的思维导图对本文内容结构有全面的了解。

    2. 适合人群

    第一类,UI/ 交互设计 师,可以跳出执行层,去思考樊登读书的产品设计策略,提升产品分析能力;

    第二类,产品经理/运营,通过全面的产品 设计拆解 、策略推导,获取产品设计参考;

    第三类,知识付费行业从业者,通过对樊登读书的全面拆解,获取竞品设计参考。

    3. 分析模型

    我们主要运用三种模型对产品的功能、设计进行拆解,由于没有权威的官方数据,所以我们更多以推导的形式去思考樊登读书为什么这样设计。

    第一个,增长模型。由戴夫·麦克卢尔提出,包含用户获取、用户激活、用户留存、获取收入、用户推荐,分别对应用户生命周期中的 5 个重要环节,主要用于分析产品的功能价值。

    第二个,上瘾模型。由尼尔·法埃尔提出,通过对上千种习惯类产品的调研,总结出一款产品如果要让用户习惯、上瘾,可以按照触发、行动、多变的酬赏和投入四个步骤去设计,主要用于分析产品的功能价值和推导产品的策略设计。

    万字读书笔记!产品设计宝典《上瘾》全面解读!(上) 为什么人们每天都会刷朋友圈、刷抖音,而且一刷就是几个小时,根本停不下来?

    阅读文章 >

    万字读书笔记!产品设计宝典《上瘾》全面解读(下) 《上瘾》这本书从大量的实验案例调研中,总结出那些让用户上瘾的产品设计原则,最后提炼出了一个让用户上瘾的模型,读完以后,真的恍然大悟,原来习惯类的产品需要这么设计。

    阅读文章 >

    第三个,社会心理学。主要结合西奥迪尼的社会心理学《影响力》六大说服力原则——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和稀缺,去推导产品设计的用户心理设计,主要用于推导产品的策略设计。

    二、产品画像 在本节,我们将会通过樊登读书官网、百度百科、易观千帆和七麦数据等资料网站,让大家对樊登读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1. 产品介绍

    樊登读书成立于 2013 年,是前央视主持人樊登创办的知识付费品牌。樊登读书 APP 是一款为用户提供书籍精华解读(非电子书)、精品课程教授、社群学习等知识服务的软件,致力于为 3 亿国人养成阅读习惯。根据樊登读书 2022 年三季度的社会责任报告显示,樊登读书目前会员数突破 6000 万,音视频累计播放超 45 亿人次,用户收听总时长超 8.1 亿小时,是知识付费行业的头部品牌。

    2. 商业模式

    樊登读书以读书点亮生活为价值主张,旨在帮助 3 亿国人养成阅读习惯,目标用户群体有 C 端大众消费者以及 B 端企业客户。樊登读书作为一个知识付费平台,吸引了众多知识创作者加入,主要为用户提供内容生产、出版合作、线上电商和线下书店四块业务,其次通过线下加盟代理的模式,目前在全国已经建立超过 2000 家城市运营中心。樊登读书的盈利模式非常丰富,除了最基础的会员 VIP 服务,还有课程、训练营、听书和电商等增值服务,年营收在 2021 年就超过 10 个亿。

    3. 用户画像

    樊登读书的用户群体男女比例均衡,女性占比 54.67%,男性占比 45.33%;年龄以 24-30 岁居多,占比 40.21%,其次为 31-35 岁,占比 26.36%;樊登读书的用户消费能力较强,中等以上消费者占比 71.09%;用户以三线城市最多占比 23.20%,一线城市仅占 8.93%,其中广东省最多,山东和河南省位居前三。

    4. 信息结构

    樊登读书的菜单栏主要分为「首页」、「樊登讲书」、「免费视频」和「我的」四个一级栏目。「首页」以 TAB 切换的形式向用户展示不同的子栏目内容,非常夯实;「樊登讲书」是范登读书的王牌栏目,可以收听樊登每年讲解的 52 本书;「免费视频」是一个短视频栏目,主要截取樊登讲书视频的精华内容,通过沉浸式的体验,提升用户使用产品时长;「我的」就是用户中心,主要储存用户的读书数据,可以查看历史读书记录、订单和购买历史等内容。

    5. 重要迭代记录

    樊登读书的首个 APP 版本发布于 2015 年 2 月 16 日,截止到 10 月 28 日,APP 版本已经更新至 V5.56.0 版本,平均 1 年更新次数为 33 次。

    版本迭代重要记录

    2015 年 12 月,发布 V3.0.1 版本,Slogan 为「成功人士有声阅读神器」; 2017 年 8 月,发布 V3.9.0 版本,Slogan 升级为「帮助 3 亿国人养成阅读习惯的学习型社区」; 2018 年 4 月,发布 V3.9.16 版本,品牌形象全新升级,加入知识课程等内容; 2018 年 7 月,发布 V3.9.22 版本,樊登读书会更名为樊登读书; 2018 年 10 月,发布 V3.9.26 版本,Slogan 升级为「读书点亮生活」; 2020 年 5 月,非凡精读馆公测上线,为用户带来更多专家解读书籍; 2021 年 7 月,发布 V5.18.0 版本,上线李蕾慢读栏目; 6. 产品生命周期

    根据易观千帆数据显示,截止到 2022 年 7 月,樊登读书月活跃用户人数 115.94 万,注册用户超过 6000 万,年营收早在 2021 年就超过 10 亿。明年即将年满十岁的樊登读书,目前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成熟期,当下聚焦于商业变现和用户增长。

    7. 竞争图谱

    和听书类 APP 相比,樊登读书月活跃用户人数排名第 19,喜马拉雅 1.3 亿月活跃用户人数全网第一;和读书类 APP 相比,樊登读书排名第四,起点读书月活跃用户人数 1762.70 万全网第一。

    三、读书服务 「读书服务」是樊登读书最核心的服务,是实现商业变现最重要的方式。从讲书人去拆分,樊登读书设计了樊登讲书(火车头)、李蕾讲经典(前央视主持人,自带流量和曝光度)和非凡精读(汇聚各行业精英大咖)三个版块。从知识学习的场景拆分,樊登读书设计了「课程」和「书城」两大版块,如今的樊登读书,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丰富的知识付费学习平台,不仅有各种知识付费、职业培训课程,还有训练营、系统课,以及有声书和实体书销售等业务,内容非常夯实。从用户群体去拆分,樊登读书还设计了企业共读营、线下翻转课堂和数字阅读空间这些面向企业的读书服务,把读书赋能给企业,为他们提供提供综合性的读书解决方案,以建立学习型组织为目标。

    1. 个人 IP 樊登读书以「樊登」这个超级 IP 作为火车头,每年讲解 52 本书为底层服务内容,现在加入了「非凡精读」和「李蕾讲经典」两个内容栏目。这两个栏目,不仅可以丰富平台的内容,还可以弥补樊登一年只讲 52 本书的数量缺陷,从而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

    ① 樊登讲书

    「樊登讲书」是樊登读书的王牌栏目,是吸引用户收听和付费的主要内容。樊登以每年为用户讲解 52 本书和提炼 45 分钟书籍精华为卖点,帮助那些没有时间读书、读不懂书的人培养阅读习惯。从内容分类看,「樊登讲书」主要分为心灵、个人成长、亲子家庭、人文历史、商业财经、社科新知、健康生活和作者光临 9 个栏目。其中亲子家庭是最热门的内容之一,育儿的书籍是樊登最吸引用户的内容,樊登还拥有育儿专家的头衔。

    讲书详情页

    「讲书」有三种传播形式,默认为音频,其次还有视频和文稿,非常丰富,用户可以在头部自由切换。每一本书就像一个产品、一个主题,除了收听讲书内容,还支持下载音频和思维导图,其次还加入了增值服务,比如实体书购买和训练营(根据这本书的主题设计)。

    讲书详情介绍分为解读时间轴、评论话题、荐语、你将获得、作者简介和精彩选段六个部分。这里的内容结构设计得非常好,「解读时间轴」是把讲书的内容拆分,让用户快速获取讲书的结构;「评论话题」是为了增加用户互动,以评论领礼品的形式提升用户活跃度;「荐语」和「你将获得」,是为了吸引用户阅读,让用户知道这本书对自己有什么帮助;「精彩选段」把这本书的一些名言警句以图片海报的形式设计出来,吸引用户分享传播。

    「文稿」的设计体验特别好,和其他音频产品相比,樊登读书的文稿像是参考了微信读书这样的阅读产品。用户可以划线,可以发表想法,划线最终会生成笔记储存在用户中心,还可以把划线的内容生成海报分享,为平台拉新引流。

    ② 李蕾讲经典

    李蕾是前央视主持人,2021 年加入樊登读书。围绕「李蕾」这个个人 IP,樊登读书设计了「李蕾讲经典」栏目,每年为用户解读 52 部经典名著,包含世界名著、国风经典、名人传记和中国现代经典。在商业变现的设计形式方面,樊登读书把「李蕾讲经典」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用户需要单独购买 VIP 会员才能收听。

    ③ 非凡精读

    「非凡精读」是樊登携手 80+各领域大咖为用户深度解读好书,樊登读书作为一个读书平台,链接了其他优质领域的大咖,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内容。

    非凡精读的栏目首页分为金刚区(镇馆之宝、听书指南、好书共读和全部书籍)、本周新书、最近在读、为你推荐、今日限免、精选书单、非凡主讲人和口碑好书八个部分,书籍类型包含个人成长、家庭经营、心灵疗愈、人文经典等内容,其次「非凡精读」的内容也需要用户单独购买 VIP 会员才能收听。

    2. 课程 樊登读书充分利用知识付费的消费场景,吸引了众多知识付费 KOL 加入平台,为用户提供丰富的知识付费课程。根据官方数据统计,目前平台已经有 198 门课程,包含个人成长、亲子家庭、人文历史、商业财经、社科新知、声音剧、有声书、新父母和樊登专区 9 个栏目。

    课程栏目首页的设计,主要包含金刚区、热销课程、课程合集、限免节目、最近在学和专属为你推荐六个内容。在销售方式上,课程是以单个付费的形式销售,定价在 100-300 元之间。

    ① 樊登课程

    樊登不仅讲书,还设计了很多的课程,比如樊登讲《论语》、可复制的领导力这些以代表作设计出来的课程。樊登课程的栏目首页包含了精选好课、限免试听、热销周边和学习园地四个内容。

    ② 技能培训

    樊登读书还吸引了众多职场知识创作者的加入,为用户提供职场技能培训课程,比如 7 天求职实战训练营、个人 IP 打造课、0 基础抖音商业化实操课等,课程形式有录播课也有系统课,定价也不便宜。

    ③ 训练营

    相比课程和讲书,训练营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课程服务,是解决用户学习的最后一公里。当用户听完书以后,事实上只是勾起了用户的学习兴趣,如果要想把知识吃透,还需要深入学习。「训练营」就是为了解决这样的痛点而设计的,不仅可以帮助用户解决学以致用的痛点还增加了新的变现形式。其次训练营的内容形式非常丰富,不仅包含常见的打卡返现活动,还有系统班、私教课,变现能力非常强。

    打卡返现

    「打卡返现」是训练营比较常见的一个活动形式,活动规则是用户需要缴纳保证金才能参与学习打卡,如果全勤,可以退回保证金,反之保证金将会被扣除。这个服务,对于用户的活跃度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其次以全勤退还保证金为噱头,但事实上能拿回保证金的用户很少。

    小课程

    「小课程」是指培训时间在 3-7 天左右的训练营,比如 7 天《焦虑自救手册》行动营(199 元)、3 天《分享阅读》线上启动营(9.9 元)。这类小课程是樊登读书训练营的核心内容,属于短频快的业务,商业变现能力极强。

    系统课

    「系统课」是指培训时间在 15 天以上的训练营,比如 21 天《爆款视频号》训练营(售价 1980 元)、家庭教育实战讲师认证营(售价 8980 元)这样的课程。系统课是属于高利润产品,定价均在 1500 元以上。

    ④ 新父母

    「新父母」是樊登读书联合「新教育研究院」共同发起的栏目,用户人群是 30-45 岁这个用户群体,旨在通过正确的教育理念帮助传统的父母找到全新的教育方法,和孩子建立和谐、健康的亲子关系。整个栏目首页主要分为入门必修、父母进阶和副业变现三个内容。「入门必修」为父母提供了新父母五门必修大课,售价 590 元;「父母进阶」是实战特训营,通过直播授课、小班实操教学,帮助父母快速掌握育儿难题,售价 898 元;「副业变现」是系统课,通过 31 天的系统学习,帮助有意向在亲子育儿领域发展副业的父母通过专业的培训成长为一名实战讲师,售价 8980 元。

    ⑤ 知识副业

    樊登读书提供 7 种形式的知识副业,分别是樊登小店、知识主播、知识顾问、翻转师、社群运营官、沟通力讲师和兼职客服。其中翻转师、社群运营官和沟通力讲师这三个需要付费报名学习的岗位,目标人群以自由讲师、教师、企业培训者为主,为樊登读书源源不断补充讲师资源。

    樊登小店

    樊登小店就是樊登读书入门级的分销商,用户可以零成本申请加入。每个用户都可以拥有自己的一个小书店,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社群或朋友圈进行书籍分享,用户下单后,出版社直接发货,店主赚取销售提成。

    知识主播

    知识主播就是负责樊登读书的电商直播,通过直播带货,实现副业收入。知识主播可以免费报名,分为兼职主播和全职主播。

    知识顾问

    知识顾问就是为用户解决知识困惑的咨询师,本质是樊登读书的销售。用户可免费报名,樊登读书提供系统的专业培训。

    翻转师

    翻转师是樊登读书·雨知教育的核心服务,课程体系分为六大板块,目标人群是自由讲师、教师、企业培训者等,最终帮助他们成为樊登读书的授课讲师、知识主播和知识顾问。翻转师是付费的系统培训,定价 5686 元。

    社群运营官

    社群运营官属于一个付费的系统培训,定价 3980 元。这个服务主要针对在校学生、全职宝妈、自由职业和朝九晚五的上班族,通过 21 天的系统培训学习,掌握社群运营的知识和技巧,其次也有机会成为樊登读书签约的樊登读书运营官。

    沟通力讲师

    沟通力讲师也是付费服务,价格没有公开。沟通力讲师主要是通过学习樊登的《可复制的沟通力》课程,最终有机会成为樊登读书沟通力团队的签约讲师机会。

    兼职客服

    兼职客服就是主要帮助樊登读书处理客服的工作,只要用户有时间,都可以报名申请参与。

    3. 书城 ① 有声书

    「有声书」包含了樊登专区、情感家庭、心灵疗愈、小说文艺等内容,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听书选择,不过相比喜马拉雅、微信听书这样以开通 VIP 会员付费收听的模式,樊登的有声书直接以单本书籍售价,而且单价不低,均价在 19-39 元之间。

    ② 心选商城

    「心选商城」是樊登读书官方为用户提供的一个在线购买实体书和周边产品的平台,从书籍数量看,内容包含了儿童科普、儿童绘本、职场进阶、心灵治愈、人文社科等类型,非常夯实;从商品类型看,除了书籍,心选商城还支持各种周边、联名商品的购买。和传统的书城相比,心选商城的内容设计非常创新。

    三本好书

    「三本好书」的本质是一个组合套装,但是樊登读书用书单的形式来设计,不仅增加了销售量,还为用户设计了充足的购买理由。在「三本好书」的介绍里,文案是这样的描述——多读一本书,解决更多生活中的问题;多读一本书,收获更多的归属感、幸福感;多读一本书,更深度拓展和提升思维认知,可谓情怀满满,让用户产生了强烈的购买欲望。

    樊登未来书单

    「樊登未来书单」定价 2199 元,属于高利润产品,它主要有三个卖点,第一,每月会把当月樊登即将解读的 4 本书籍提前邮寄给用户,让用户可以抢先读;第二,赠送樊登专属证书、52 本书的思维导图实体卡片、1 本专属定制未来书单礼记和微信专属社群,不仅拥有精美的实物礼品,还能享受专属社群,突出尊贵感;第三,以选书、读书、用书和“写”书四个环节的服务帮助用户每周读透一本书、实现跨越式增长为卖点,为「未来书单」增加了「学习」属性,从而让用户感觉自己买的不是书单,而是成长。

    4. 企业服务 ① 企业读书

    「企业读书」面对的是企业用户,以读书学习为切入点,帮助企业员工建立读书习惯,协助企业打造学习型组织。「企业读书」是一个综合性的读书解决方案,由内容、工具和服务构成。在内容端,为企业提供樊登读书超过 800+优质内容,还可以为企业量身定制书单;在工具端,为企业员工提供一个满足多场景学习的高效工具,企业还可以通过 PC 管理端查看企业员工的读书数据,实现数字化管理;在服务端,为企业提供专家团队 1V1 支持服务,赋能企业组织线下活动,最终帮助企业员工建立阅读习惯。

    企业共读营

    「企业共读营」是通过优质书单和共读工具,让员工在 21 天社群的督促和专家指导下,一起共读,通过听、学、教、练和评五个步骤帮助员工学习读书,打造全流程的闭环训练场景,旨在帮助员工养成读书的习惯,为组织营造读书氛围。

    线下翻转课堂

    「线下翻转课堂」是由专业引导师带领学员共同解构一本书,帮助学员理清逻辑结构、重点知识,深化实际场景应用,在交流互动中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线下翻转课堂」就像一次企业员工拓展活动,以读书沟通为主题,充分调动员工的学习热情,增强团队学习氛围,丰富企业员工生活。

    数字阅读空间

    「数字阅读空间」就是在企业办公场地可利用的空间里面,通过硬件设备作为载体,将图片、文字、音视频等内容置入,让员工扫码就可以收听,同时通过这样的设计,为企业打造阅读的氛围。

    ② 开放平台

    樊登读书已经把读书做成了标准化的产品,支持接入网页、小程序、APP、车载等终端,打造了一个通过接入樊登读书 API 就可以实现合作的第三方开放平台。目前樊登读书有针对教育、银行、出行等行业设计了解决方案,创意惊人。

    5. 总结 从读书服务我们可以看出,樊登读书是一个非常有创意和变现能力超强的产品。不管是面对 C 端大众消费者,还是面对 B 端企业用户,他都可以把「读书」赋能到到不同的场景和主题中。比如「新父母」这样的栏目,就是抓住了众多传统的父母对孩子教育没有正确方式的痛点,让用户看着就难受、看着就羞愧、看着就恨不得立马开通会员学习。

    其次樊登的商业变现形式设计,非常有层次感。以「新父母」这个服务为例,首先为你推荐基础课程,如果用户的自律性不够或者无法理解,它又设计了训练营,二次变现。更厉害的是,它为读书赋予了“副业变现”这个属性,然后通过 8980 元的系统课,帮助那些全职或想做副业赚钱的妈妈用户群体进行系统培训,层层推进。这样的设计方式,甚至在企业端也复制了一套,变现能力惊人。

    四、内容服务 「内容服务」是帮助产品实现用户留存和激活的关键方式。樊登读书如今已经把「免费视频」作为 APP 的一级栏目,通过 1-2 分钟的精华片段播放,可以有效提升新用户的激活率,最终成为付费用户;其次樊登读书还有精彩丰富的线下线下活动。

    1. 免费视频 「免费视频」是一个短视频栏目,内容主要从樊登讲书的视频提炼出精华片段剪辑成 1-2 分钟的短视频。这个栏目设计得非常好,第一,把一个长达 45 分钟的读书视频拆分出来以后,不仅可以降低阅读成本,还增加了碎片化阅读的形式,降低用户读书的时间成本,可以极大提升用户的读书时间;第二,一个免费视频对新用户来说,就是一次免费试听,通过对精华内容的提炼,对用户的激活有非常大的帮助;第三,免费视频同时可以作为高质的短视频素材,分发到抖音、视频号、小红书和知乎等平台,帮助平台传播引流。

    2. 活动 樊登读书的「活动』是用户运营的主要方式之一,活动分为线下活动和线上活动两种形式。樊登读书的活动主题非常丰富,不仅可以直接分享平台的热门书籍,比如《非暴力沟通》、《职场焦虑》、《陪孩子终身成长》等,还可以结合樊登自己创作的系列书籍为主题,比如《可复制的职场沟通力》等,内容的边际成本非常低,可不断复制。樊登读书在全国拥有 2000 多家城市运营中心,每一次活动,其实就是一次分享传播和新用户激活,另外樊登读书的活动不是免费参加,很多活动都需要付费报名参与,变现能力非常强。

    ① 沐光公益

    沐光公益是樊登读书创立的公益品牌,主要为落后的偏远山区孩子们建立爱心图书室,帮助孩子们建立阅读习惯。他的捐赠规则是当用户捐赠的光束足够多,樊登读书就会为欠发达地区捐赠一座“沐光书屋”。用户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为山区的孩子们进行捐赠,第一种是在樊登读书 APP 每听完一本书就会产生一束光;第二种就是通过在樊登读书的直播间购买书籍,捐献一束光。这样的活动设计,结合了公益,更容易打动用户,重新让用户更愿意多读书,提升用户活跃度。

    3. 眼界 「眼界」是由上海科创教育和樊登读书联合打造的一个内容栏目,从 2022 年 9 月 15 日到 2023 年 1 月 31 日,每周更新一期专题内容,目前已更新六期。从这个栏目可以看出,樊登读书不仅仅是一个听书产品,而是成为一个有深度的教育学习平台。未来类似这样高质量的栏目相信会越来越多,这会对品牌的宣传、公信力以及用户的留存起到非常大的帮助。

    4. 发现 「发现」这个版块,藏得比较深,在「用户中心」的「常用工具」。但这个版块的内容非常夯实,它就是一个社区,有热点新闻、视频、文章、活动、书友等十余个栏目。从内容设计看,这个栏目有很多想象空间,比如目前内容的生产形式是以媒体号发布,用户还可以关注,未来樊登打造自己的读书社区吗?由于资料有限,并不知道未来这个栏目会怎样定位和规划。

    5. 总结 从内容服务的拆解,我们可以看出樊登读书的未来发展空间非常大。首先短视频的设计会极大提升用户使用产品的时间,让产品有更多的可能性。其次通过「发现」这个版块的设计推导,也许未来樊登读书会朝着一个读书社区发展。

    五、会员服务 「会员服务」是樊登读书实现用户留存和传播拉新的重要方式。樊登读书的会员服务非常丰富,而且有很多创新点。樊登读书设计了四种 VIP 会员卡,分别是樊登讲书、非凡精读、李蕾讲经典和心选黑卡,享受不同的会员权益服务;在用户运营方面,为用户提供专业完善的学习分析工具,记录用户的学习时长,其次还有每日签到、成长福利和小书童服务;在用户福利方面,还为用户设计了礼品卡、联合福利、听书卡和车主福利;最后为了吸引用户分享推广,还设计了邀请好友和组队读书两种方式。

    1. VIP 会员卡 ① 樊登讲书

    樊登讲书的 VIP 会员售价 388 元一年,拥有内容(可收听樊登讲书栏目所有内容)、功能(支持音频、视频和文稿)、服务(专属书童服务)、折扣(购买课程享受折扣)和亲友(1 人购买多人免费听)五大特权。

    其次樊登读书还设计了一个多听多送卡的会员升级服务,售价 488 元,鼓励已付费的会员进行会员升级。升级以后可赠送下一年的樊登讲书年卡,每周听 1 本书可赠送 7 天 VIP 时间,不限时间积累,赠满 1 年即可获得下一年 VIP。

    ② 非凡精读

    非凡精读会员定价 388 元一年,购买后可以畅听非凡精读 800+本优质书籍资源,服务内容主要是每周更新 3 本好书、5 张 14 天樊登讲书亲友卡和每月发放价值超 300 元的学习福袋。

    ③ 李蕾读经典

    李蕾讲经典定价也是 388 元一年,购买后可以畅听李蕾讲经典的所有内容,还拥有 5 张李蕾讲经典亲友卡以及 400+分钟配套朗读节目。

    ④ 心选黑卡

    心选黑卡是心选商城的会员 VIP,定价 99 元一年,购买后,可以享受最低 9.2 折的购物折扣,还拥有专属的黑卡月券和社群。

    2. 用户运营 ① 成长福利

    樊登读书根据用户每天读书的时间记录详细的读书数据,包括累计学习天数、累计学习时长等,这里的交互体验设计得非常友好,用户可以直接滑动日历查看过去半年的读书时间,非常方便。

    勋章

    勋章分为五大类,分别是小试牛刀(门槛低,用户通过完善资料、评论和分享即可获得)、学无止境(门槛略高,根据学习时间来颁发勋章)、推荐达人(鼓励用户分享拉新)、读书小队(根据书单任务设计)和限量勋章(根据用户忠诚度设计,分为相伴 1 周年、2 周年和 3 周年等),可以看出设计得非常用心。

    ② 学习历史

    「学习历史」就是用户学习数据看板,樊登读书会把用户每周的学习数据都记录下来,包括当周学习时长,历史学习时长等,其次还提供测试、笔记、想法、下载记录和阅读记录等功能。

    学习数据

    「学习数据」的统计维度非常细,为用户生成今日、本周以及历史学习时长记录,根据用户的阅读习惯生成「听书偏好指数」。其次还设计了一个影响指数,也就是如果用户分享给好友以后,「学习数据」也会统计好友的读书时长,生成用户的影响听书时长,设计得特别有创意。

    测试

    当用户听完一本书,为了帮助用户更好的理解这本书的知识,樊登读书设计了一个测试答题的环节。用户答完题以后,不仅可以查看答案解析,还可以生成朋友圈海报分享,传播拉新。

    ③ 每日签到

    用户可以通过每日签到领取积分,以 7 天为一个周期,连续签到积分加倍,积分可以在商品购买时候进行抵扣。在任务中心,樊登读书设计了不同的小任务,以极低的行动成本鼓励用户进行分享、读书和评论从而赢取积分。

    ④ 小书童

    小书童的设计非常巧妙,它并不是一个智能 AI 客服,而是让用户添加企业微信客服,这其实是把用户留存和销售场景移植到微信上,从而实现用户激活和复购。

    3. 用户福利 ① 礼品卡

    「礼品卡」是一种线上的虚拟 VIP 卡,用户可以购买赠送给好友,售价 388 元,其实就是樊登讲书的 VIP。樊登读书把礼品卡设计成了一种裂变形式,官方会给用户赠送限时的礼品卡(一般为 7 天),好友领取以后,用户还可以获得 3 天的 VIP 时长,传播拉新能力非常强。

    ② 联合福利

    「联合福利」就是樊登读书通过学习的场景链接了其他第三方品牌,以联名的形式向用户推出联合服务。可以说,樊登读书把读书学习和场景的链接,发挥到了极致,比如六个核桃×樊登读书联名套装,你可能想不到还有这样的套餐,一边喝六个核桃,一边听樊登读书。

    ③ 领听书卡

    「领听书卡」这个用户权益主要是回馈教师和医护这两个行业的用户群体。樊登读书设计得特别巧妙,如果你是这两类用户,你可以填入个人信息进行申请;如果你不是,你可以分享给你的老师或朋友(职业为教师和医护),这样的设计简直让用户很难有抵抗力,让用户主动为产品拉新。而且听书卡只有 1 个月的福利,免费试听结束后极大可能转化为付费会员。

    ④ 车主福利

    「车主福利」也是一个樊登读书和其他行业完美链接的活动形式,樊登读书通过和一些汽车品牌进行深度合作,直接以车载应用的形式载入到汽车设备,用户在驾车的时候可以直接收听樊登读书的内容,多场景提升用户黏度,让用户随时随地都能收听。

    4. 用户推广 ① 邀请好友

    「邀请好友」的设计特别简单,但是海报的文案非常打动人,通过很多名言警句和热门书籍生成的海报,直接转发给好友或发布在朋友圈,有新用户注册付费以后,老用户则可以领取听书时长。

    ② 组队读书

    「组队读书」的活动规则很简单,所有人都可以发起组队,三人成组开始听书,完成任务以后可以获取积分。这个活动对用户的拉新和提升活跃度有很大帮助,老用户为了获取更多的积分,邀请到越多的新用户,组队奖励就会翻倍。

    5. 总结 从会员服务的拆解我们可以看出,樊登读书的用户运营和营销形式设计得非常丰富。为了增加用户的投入成本,他们设计了非常专业完善的学习统计工具,通过勋章、测试、每日签到形式鼓励用户每天听书、学习。其次还引导用户添加「小书童」,通过 1V1、高频的链接,和用户建立关系,实现激活和复购。在营销形式方面,以领书卡为例,如果你是老师,你可以直接领取,而如果你不是老师,那你可以分享给你的老师,这样的拉新方式,非常值得学习。

    六、设计总结 1. 极致的单点突破

    樊登读书可谓是一个单点突破的典型案例。樊登在《讲好一本书》中分享过他的创业历程。最初用户就是不想读、没时间看、读不懂,他们愿意给樊登交钱让他读给他们听。所以樊登从成立樊登读书开始,就以每年 52 本经典好书为主要卖点,解决用户没时间读书、读不懂书这个痛点,单点突破,最终打造了樊登这个超级火车头,把讲书这件事,做到极致,才有了今天超过 6000 万会员的樊登读书会。

    2. 天马行空的创意

    樊登读书在内容层的设计可谓天马行空。它不仅把读书设计了一个标准化的产品,支持消费者随时收听、学习。而且升级成了一个块芯片,可以即插即用,比如读书开放平台,支持多设备、多场景的对接,让樊登读书和其他行业进行更深入的链接。甚至一个普通心选商城,樊登读书都能设计出三个书单、未来书单这样的创意服务。

    3. 丰富的变现形式

    樊登的商业变现形式实在太丰富了,就像齐天大圣的 72 变,在任何环节,都能让用户为知识掏腰包。你可能想象不到你的孩子可以一边喝六个黑桃一边听樊登读书,又或者你的全职太太正在通过樊登读书的系统训练营正在学习如何通过副业变现,甚至当你听完《焦虑自救手册》手足无措的时候,你发现原来还有王丹老师为你设计了一个走出焦虑的行动营。

    参考文献

    易观千帆 - 樊登读书 APP 数据分析 七麦网-樊登读书迭代记录 樊登读书官网 樊登读书 2022 年第三季度社会责任报告 用户超 2000 万、营收超 10 亿,樊登读书如何打造指数型增长? 樊登读书孙向利:知识付费,如何将用户自传播做到极致? 樊登读书会:慢热型知识服务类产品分析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设计大侦探」

  • 万字干货!3个维度帮你有理有据做好CTA按钮设计

    UI交互 2022-11-04
    任何设计师都曾经与 CTA 按钮打过交道。当页面中存在着一个 CTA 按钮,那就意味着此次的目标就是不断得引导用户们用手指去点击,以提升业务转化。一旦点击率达到或超出预期,那便验证了此次设计的有效性。

    任何设计师都曾经与 CTA 按钮打过交道。

    当页面中存在着一个 CTA 按钮,那就意味着此次的目标就是不断得引导用户们用手指去点击,以提升业务转化。一旦点击率达到或超出预期,那便验证了此次设计的有效性。

    但是,我们在很多时候都是受竞品影响,下意识得进行 CTA 按钮的设计。嗯,CTA 按钮就用面性、反白、全圆角、放置底部... 看似理所当然,但背后的依据往往并不能讲出来。

    设计最重要的,就是有所依据。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能自圆其说,那么又该如何说服上级或面试官相信你的设计判断?

    而这篇文章,将 CTA 按钮分为位置、尺寸和圆角三个维度,来讲述各自维度下我们该如何准确得进行设计决策,以及对用户、业务转化的影响。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让你更加接近设计的真相。

    学会这3个方面,帮你提高CTA按钮的点击率 怎样设计 CTA 按钮,能够增加点击率和转化率呢?

    阅读文章 >

    一、按钮与行为模型 1. 什么是按钮?

    按钮是用户与产品进行交互动作的关键触点之一,也是用户界面中的基本控件。AntD 对它的定义是:用于开始一个即时操作。

    MD 的定义则相对更加具象易懂——“allow users to take actions, and make choices, with a single tap.”,意为允许用户进行一次点击,就可以采取行动和做出选择。

    而其中对转化指标起着最直接正面影响的当属 CTA 按钮。

    2. 什么是 CTA 按钮?

    CTA,即“Call to Action”的缩写,意思是行为召唤。

    这玩意儿原本是营销领域的术语,后来被广泛运用在了互联网领域。Wikipedia 中的定义是:CTA 即网站中用于提示用户点击并进入下一个转化流程(比如下单、订阅、关注等)的横幅广告、按钮、或某些类型的图形和文字。

    CTA 的主要目标是吸引用户采取下一步行动。当你在 Google 上搜索 CTA 时,大部分会用一个大喇叭来形象得表示这种“呼吁”感。

    而当 CTA 的载体变为按钮时,它的主要目标便是吸引用户采取点击行为,通过提升 CTR(点击率)指标来提升转化的可能。

    说白了,所有能够为产品带来正向价值的按钮,或者说我们希望用户去进行的操作,不论你是关注、支付、下单还是订阅等等,都算是 CTA 按钮。所以,当页面中存在多个按钮时,CTA 按钮的优先级往往是最高的。

    3. 行为模型是如何影响点击的

    在开头我就已经说了,当页面中存在着 CTA 按钮时,我们的设计目标,就是去召唤用户们用手指去点击,从而提升最后的数据指标。而并非美观、好看这些很感性的维度。

    我们想要更多用户进行点击行为,就需要先搞懂点击行为背后的底层逻辑,再来选择策略。而这个底层逻辑,就是福格行为模型。

    福格行为模型由斯坦福大学 Persuasive Technology Lab(说服技术研究实验室)创始人 BJ Fogg 研究而来。这个模型指出,一个人行为(Behavior)的发生需要满足至少三个条件:动机(Motivation)、能力(Ability)和触发(Triggers)。用公式表示即 B = MAT。这三者必须同时具备,缺少任一条件都不会导致行为的发生。

    回到 CTA 按钮,动机和能力分别表示用户采取点击行为背后的理由和行为的难易程度。两者可以相互补偿,在特定的触发条件下,我们动机越高时,我们对能力的要求越低,我们动机越低时,我们对能力的要求就越高。

    举个浅显易懂的例子,电商产品的加入购物车按钮。一个男士对某件衬衫产生强烈的购买动机,不论按钮的位置多么偏、尺寸多么小,他依旧有完成点击的可能。

    而如果这位男士的动机平平,但是有足够的能力看到、点击和购买,也同样有完成点击的可能。

    当然,任一因素为 0 的条件下都无法导致行为的发生,你会觉得一个男士看到女士内衣后,会因为按钮的易点而产生想了解更多的动机吗?当然不会。

    在产品中,动机代表了行为的理由,也就是用户为什么要点击。让用户产生点击的动机大多依赖于内容本身,比如通过算法推荐调动兴趣、通过利益点诱导用户争抢等等。

    而触发代表了行为的扳机,它引导用户行为的发生。CTA 按钮自身就是一个触发,我们可以通过诱导性文案、指向性箭头等等外部手段来不断提醒用户它的存在。

    能力代表了行为的难易门槛,这也是我们设计侧的主要发力点。接下来,我从 CTA 按钮的位置、尺寸和圆角三个维度来进行分述。

    二、按钮位置解析 而按钮位置的合理性,即用户是否可轻松触达的能力要求。我将其细分为两种能力——视觉触达能力和交互触达能力。

    这两种能力分别对应着两种典型的方法论——古腾堡原则和菲茨定律。我们只要熟知并熟用这两种方法,就可以尽可能降低点击行为背后的能力要求,即降低用户在视觉、交互上所花费的成本,提升用户点击的可能性,最终提升关键指标。

    用流程图这种结构化的表达方式应该更好理解点。

    1. 底层方法论 ① 菲茨定律

    菲茨定律(Fitts’ Law)大家应该都很耳熟,它是 Paul Fitts 研究提出的一则典型的人机交互定律。这个定律指出,用户从起点移动到终点目标所需要的时间,由至目标的距离和目标大小决定。

    至目标的距离越短,或者目标的大小越大,那么用户所花费的操作时间越短。

    而当目标是 CTA 按钮时,按钮的尺寸越大、或者按钮所在的位置距离指针/手指越短,点击效率就越高。

    所以,从位置上来说,将按钮放置在页面底部可以切实降低点击行为所耗费的成本。当然,这只是从交互触达方面上来讲,下面的古腾堡法则更加具备普适性。

    让设计更有说服力的20条经典原则:菲茨定律 简介说明 1. 理论表述 任意一点移动到目标中心位置所需要的时间,与目标距离正相关,与目标大小负相关。

    阅读文章 >

    ② 古腾堡法则

    古腾堡法则由世界公认的现代报纸设计之父 Edmund C. Arnold 所提出。他将显示信息的画面划分成了四个象限。

    初始视觉落点(Primary Optical Area)

    位于画面的左上方,用户第一时间注意到的地方。

    强休息区(Strong Fallow Area)

    位于画面的右上方,较少被用户注意到。

    弱休息区(Weak Fallow Area)

    位于画面的左下方,最少被用户注意到。

    最终视觉落点(Terminal Area)

    位于画面的右下方,用户最后注意到的地方,作为终点存在。

    用户在浏览画面时,由左上角的初始视觉落点为眼动路径起点,由左至右得扫视,呈 Z 字形的动线一直到右下角的视觉落点结束。并且,在整个动线中,相比右上角和左下角的区域,起点和终点更容易引起用户的注意。而由起点至终点的这条对角线路径则称作阅读引力路径。

    因此,根据古腾堡的原理,那些相对重要的元素则适合放置在阅读引力路径上:左上角、中间和右下角。这样的布局能够保持良好的节奏、便于更高效的认知理解。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应用。比如各类的信件、公告、合同等等。而 CTA 按钮的位置也同样遵循了古腾堡法则。

    下面,我根据按钮的数量及排布方向,分场景来解释这些按钮的设计思路。

    2. 底部单个按钮 根据菲茨定律,底部按钮距离用户的手指最短,因此将按钮放在底部位置可以有效降低交互成本。

    而由古腾堡法则来看,用户进入界面后会首先进行信息的扫视,最终的视觉落点将会停留在结尾。因此将行动点放置在底部位置可以有效抓取用户的注意力。但如果我们将按钮放置到顶部或者内容中,将会不可避免得导致视觉回流,延长阅读时间。

    airbnb 的预订和 boss 直聘的立即沟通,都属于典型的 CTA,所以它们全部被放置在了底部。并且由于一屏内无法展示所有内容,所以按钮始终保持了吸底状态,不论浏览到哪里,用户始终容易将更多注意力分配在 CTA 按钮上。

    当然,不要局限在界面的底部,版块、模块的底部都是可以这么放置。比如 Gmail 每条邮件的收藏按钮,知乎每个卡片的交互操作。

    ① 反面应用

    底部固然是很好的选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并不能一股脑得把按钮往下塞。其他位置依然可以被有效利用,比如顶部导航栏的两侧。

    顶部位置的按钮大多承载着那些未安排在第一梯队的非 CTA 按钮(注意是大多),这个位置是菲茨定律和古腾堡法则的典型反面应用,通过提升对点击行为的能力要求来降低用户点击的可能性,同时也可以为更值得展示在页面当中的内容挪出更多的空间,合理把控用户的注意力。

    这个位置的按钮一般有如下三个场景:

    敏感操作

    比如发布动态场景的发布按钮,故意放置在顶部是为了让用户通过视觉回流来重新检查自己将要发布的内容。取消同样至于顶部,和发布不同的是,取消是一种消极的、包含损失成本的回退行为,所以往往和“返回”功能一样,会被放置在更不便于点击的左上角。(但是,返回可以通过侧滑手势)它们的共性,都是去告知用户谨慎操作。

    违背业务目标的操作

    最常见的开屏广告的“跳过”按钮,不仅仅放在右上角,按钮尺寸还异常得小(讲真我一直觉得我手挺小的,直到无数次因为过小的点击域而误触打开了广告),有些甚至用了极低的遮罩透明度来锻炼你的眼力。另外,一些不想用户跳过的流程,也会故意通过位置对「跳过」按钮进行弱化,比如新用户引导中的一键关注,一键订阅等等场景。「跳过」违背业务目标,所以往往会被想法设法得进行弱化,通过提升能力要求来降低你点击的可能性。

    普通功能操作

    比如添加、编辑、更多按钮,这些功能偏向工具型,它们往往是通往一个页面、一个弹窗或者一个行动列表的触点,与业务关联不大,所以只需要做到能发现、能找到的地步即点到为止,更多的空间被留给了优先级更高的内容上。

    当然,这三个场景仅仅是我所总结的典型场景,并非覆盖到所有的情况,我们设计师仍然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 水平多个按钮 水平方向存在多个按钮的情况同样可以用古腾堡法则来判断位置。由于阅读引力路径的终点在右下角这个位置,所以我们最想让用户点击哪个按钮,那就将它放置在底部的最右侧,让用户以最短的时间注意到它。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各类弹窗,那些正向的、鼓励性质的、高优先级的 CTA 按钮往往被放置在右下角。

    当然也有很多的页面场景也是这样,产品最关乎转化的行动点总是被安排在了右下角。

    另外,这些按钮的差异不仅仅是位置,按钮的样式、颜色、尺寸等等维度都存在着明显差异。

    水平多按钮同样存在着反面应用。

    比如 ios 的共享相簿请求的接受按钮放置在了左侧,拒绝放在右侧,这是为了避免用户误点垃圾邀请。

    而高德地图在退出导航的二次确认场景中,高亮的「退出导航」放在了左侧,「取消」放在了右侧,这是考虑到导航属于高风险型场景,在此场景下司机是高度专注的。而退出导航所发生的时机往往是到达目的地或者导航出错的情况下,所以需要尽可能避免司机专注驾驶时,误点退出导航导致的一系列危险后果。

    4. 垂直多个按钮 同样的,根据古腾堡法则,底部位置处于阅读引力路径的终点,所以我们最想让用户点击哪个按钮,那就放置在最底部。

    但是,目前绝大部分的设计并没有按照这个来。那些正向的、鼓励性质的、高优先级的 CTA 按钮往往被放置在了上方。

    之所以会这样,我思考可能是由于眼动路径所引起的。

    垂直布局下,用户浏览时的眼动路径单纯向下,这种由上自下的浏览效率是最高的。

    水平布局时,用户由左至右的浏览效率要明显低于垂直布局,但也同时避免了垂直布局下过快的决策造成风险。

    这和表单布局方向类似,那些想要让用户快速浏览并完成的表单往往采用了垂直布局,而需要用户仔细阅读、认真填写的表单往往使用了水平布局。最终原因都是眼动路径的不同所带来的影响。

    所以,尽管这种布局存在着视觉回流,但是也同样拥有着友好的防错优势。

    位置篇到此结束,我们接下来再来谈谈「尺寸」这个维度。

    三、按钮尺寸解析 很多设计师包括我在内对按钮尺寸有着颇多困惑。为什么很多产品甚至苹果本身并没有遵循 44pt 的标准规范?为什么有些场景下的 CTA 按钮那么小?按钮的最佳尺寸到底是多少?按钮规范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科学依据?这些依据可否量化?

    1. 按钮尺寸对点击行为的影响 根据前面所提到的行为模型,按钮的尺寸具体影响到的依旧是视觉和交互的两种能力。

    视觉能力上很好理解。当一个元素尺寸越大,人眼就越容易抓捕到这个元素。

    所以那些越重要的东西,往往会给予更大的尺寸来强制用户注意到它,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甲方总喜欢不停得在背后指指点点嫌弃元素太小,就是因为这些元素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只是他们没有我们那么专业,知道强调一个东西的手法不仅仅是放大一种策略。

    因此,相对较大的按钮尺寸从视觉上,可以迅速捕获用户的注意力,对点击行为是有益的。

    而在交互能力上,涉及到的依然是前面提到的菲茨定律——目标尺寸越大,移动至目标所花费的时间就越短。所以,较大的按钮尺寸可以降低用户操作的交互成本,使得目标更加”易点“,对点击行为同样是有益的。

    但是,按钮尺寸并非越大越好,一方面是避免视觉上的失衡,另一方面也会受到界面空间限制、以及场景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2. 规范中的定义 我们先来看下 iOS 的。苹果规定的最小点击区域是 44pt,这意味着一旦点击区域低于 44pt,将可能会出现点击失准的情况。当然,一些控件(标签栏图标、文字链)可以在视觉表现上只有 24pt*24pt,但是会在周围加入额外的填充使其达到 44pt。

    但是,在实际的 iOS 原生产品中,很多按钮并未严格执行 44pt 这个数值。小于 44pt 的按钮比比皆是,比如信息页的发送、App Store 的获取、购买浮层的确认、添加 siri、导航类右上角的工具型按钮,它们的点击域为按钮本身,但是均未达到 44pt。况且其中有一些还是非常典型的 CTA 按钮,比如 App Store 产品详情页中的获取按钮,它的高度仅仅是 27pt,远远未达到 44pt 的要求。

    而 Android(Material Design)的按钮建议尺寸是 56dp,但是和 iOS 一样存在着大量低于这个尺寸的情况。其中不乏那些 CTA 按钮。

    这些情况的发生其实也很好理解,每个按钮所对应的用户场景、业务诉求不同,因此并不能一招鲜用一个尺寸吃遍所有场景。但是,有没有一些科学的依据来量化得解释按钮尺寸对点击的影响?

    3. 从 Apple Music 说起 著名产品设计师斯科特·赫尔夫就曾在他的文章《Using science to make truly tappable user interfaces》中提过,iOS 9 的 Apple Music 在锁屏界面下的按钮过小,经常会发生无法准确点击的情况,他需要集中精力精确得点击才能完成任务。

    不知道苹果是不是看了他的吐槽,在 iOS 10 之后,锁屏界面下的三个按钮、乃至进度、音量的控制球全部被显著得增大。这使得歌曲点击操作的错误率明显下降,不论是在什么场景下(你懂得,跑步、挤地铁这些不可控的场景下总是会有听歌的需求)都可以轻松地点击。

    而他为了解释按钮尺寸所带来的变化,引入了历史上著名的两个实验。

    ① 第一次实验

    2006 年,芬兰 Oulu 大学,Maryland 大学和 Parck 学院的研究人员组成一个研究小组。他们的研究目标是,确定在触摸屏幕上单手使用最容易的按钮尺寸。

    他们进行了两组不同场景的实验。第一组让受试者执行一次性的任务,点击一个 CTA 按钮、复选框或者多选框;第二组让受试者执行多次连续的任务,比如输入电话号码。并且在实验期间,研究人员测试了每一种场景下按钮的尺寸。最终的实验结果表面,单个任务下,按钮尺寸小于 9.2mm 后错误率显著增加,而多次连续任务下,按钮尺寸小于 9.6mm 后的错误率显著增加。

    特别的是,对于多次连续任务,9.6mm 到 11.5mm 之间的错误率基本不变。

    看到这,来稍微总结一下,9.2mm 和 9.6mm 是两个关键的尺寸节点。在单次任务和多次连续任务下,按钮尺寸分别小于 9.2mm 和 9.6mm 会导致错误率的攀升。这个结果和 MIT Touch Lab 研究得出的最佳热区尺寸 10mm 很接近。

    ② 第二次实验

    当然,这还不算完。5 年后,德国两所大学的研究人员又进行了一项类似的研究,目的是确定触摸屏幕按钮的最佳大小。

    他们的实验方法相对就很潮了。他们专门开发了一款安卓游戏,游戏玩法也很无脑:玩家必须要精准得点击到屏幕中任何地方飘动的任意尺寸的圆圈,游戏才能继续。并且速度越快,得分也就越高。

    这款游戏在上线之后被下载了 10w 次,并且后台悄咪咪得暗中记录了用户所有的点击行为,记录总量约为 1.2 亿次。

    最后根据统计分析,得出了错误率和圆圈尺寸的图表关系。你可以看到,和 5 年前的实验同样,呈现类似的指数关系。研究人员根据图表发现:

    在圆圈尺寸小于 12mm 后,错误率开始逐步提升。在尺寸小于 8mm 之后,错误率高达 40%以上。并且研究还发现,在圆圈尺寸超过 12mm 之后,玩家的正确率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升。

    ③ 实验结论

    由上述的两个实验,我们可以提炼出一些有用的结论。

    根据各自的实验,在目标尺寸分别小于 9.2mm、9.6mm 或者 12mm 后,均会导致错误率的攀升; 当目标尺寸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正确率基本保持不变。 那么,按钮的最佳尺寸到底是多少呢?

    斯科特将实验得出的关键尺寸与苹果、谷歌和微软三大规范进行结合,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现象——

    iOS 的 44pt 对应到实际尺寸为 6.9mm,约 7mm; Android 的 56pt 对应到实际尺寸为 8.8mm,约 9mm; 而微软的 9mm 加上两边 2mm 的热区,对应的实际尺寸为 13mm。 可以看到,Android 和微软的尺寸,基本对应到了这两项实验得出的关键尺寸!

    最后,我们再来看下开头 iTunes 的锁屏界面的按钮。

    可以看到从 iOS 9 到 iOS 10,苹果将按钮可点范围由 7mm(44pt)扩大至 12mm(82pt),结果也正好符合了微软的规范。

    看到这里,你肯定更困惑了——

    道理我懂了,But,按钮的最佳尺寸到底是多少?

    其实,并不存在什么按钮的最佳尺寸。

    不论是 iOS 的 44pt,Android 的 56dp,还是微软的 82pt,都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界面布局、用户场景、业务诉求等等,都属于按钮尺寸的影响因素。

    比如下面这些 iOS 端产品的 CTA 按钮,它们的尺寸最小到 26pt,最大到 87pt,而且每个产品内部的 CTA 按钮也存在差异。你能说出这些按钮哪一个是最佳尺寸吗?

    当然,我们起码可以去界定一些相对可控的范围。

    这里我简单根据斯科特文章中的结论,结合市面主流产品的情况划分出按钮的几类尺寸:

    4. 尺寸范围的界定 ① 常规场景、局部模块

    比如 App Store 的产品详情页的获取,知乎中个人主页的关注,都属于当前页的局部模块,点击之后通常是状态的变化或者出现新的弹层。这些按钮的尺寸我建议控制在 28pt~40pt 之间。

    ② 常规场景、全局模块、强业务属性

    比如微信个人页的添加好友、各大电商商品详情页的加购、登录注册页的登录注册等等。这些页面的 CTA 按钮隶属于页面全局,与业务强相关,所以可以给它极高的权重、甚至全局吸底展示(如详情页),以更快得促进点击。通常,这类按钮在常规场景下具备了最大尺寸。我个人的建议是保持在 40pt~60pt 之间。

    ③ 不可控场景

    不可控场景的意思就是,用户点击按钮时所处的场景可能比较特殊,并且这种特殊的场景很可能给用户带来一系列无法掌控的风险。

    比如 keep 在跑步场景下的按钮,就需要充分考虑到跑步时不稳定的状态,如果按钮和常规场景一样,那很容易发生无法准确点击的情况,增加意外事故发生的概率。

    包括来电场景、地图导航场景、快递取件场景等等,都属于不可控的场景。各位可以自己代入脑补一下,这些场景中无法准确点击时容易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所以这些场景中的按钮就得够大,以尽可能覆盖到那些极端的不可控情况。我个人的建议保持在 60pt~90pt 之间。

    当然,这仅仅是很粗略的参考区间值,如何结合现有业务及用户诉求、用户场景等因素去合理得界定才是重中之重。如果为了追求最佳效果或者尺寸的一致性,反而有些舍本逐末的意思。

    其实从知乎去年 10 周年的大改版可以看到一些有意思的细节。很多按钮的高度比以往更高了。比如盐选会员的续费按钮,由之前的 36pt 提升到了 40pt。

    个人主页的关注按钮也由 28pt 提升到了 32pt,你仔细看的话,按钮的宽度也发生了变化,从之前的 90pt 提升到了 100pt。

    邀请回答界面中的写回答按钮,也由原本的文字链,提升到了实心按钮,高度则直接复用了关注按钮的尺寸——32pt。哦,不好意思,这应该是 按钮设计 形式上的改变。

    总之一句话,知乎这次的改版,CTA 按钮的尺寸更大了。我们从尺寸对点击行为的影响可以推导出,这次改版背后更为明确的业务目标——促进UGC内容生产、促进关系链沉淀(一旦沉淀了复杂的关系链,用户也就更难以离开平台)以及会员付费转化。

    这里我也大胆做一个预测,CTA 按钮的尺寸的扩大将会是未来设计的一个重要趋势之一。留贴为证,欢迎打脸~

    四、按钮圆角解析 提起 CTA 按钮的形状,我们印象中基本能想到三类:矩形、圆角矩形和全圆角矩形。这三类按钮形状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圆角的不同。

    那么问题来了,CTA 按钮为何会有圆角的差异?圆角背后有哪些特性和适用情况?

    别急,且让我们先从圆角的历史说起。

    1. 关于圆角的一些历史 互联网中的圆角矩形最早源自于 1981 年的 Macintosh。乔帮主希望这种美好的形状能够出现在正在研发的苹果系统中,他说服了工程师比尔·阿金斯特实现了圆角矩形的绘制技术,并为其命名为 RoundRects。之后,这个美妙的形状便被沿用到了苹果所有的用户界面当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 iOS 7 代之前,图标的圆角曲率并非连续的,每个圆角与边缘的衔接处都会带有明显的切边。

    苹果受工业设计的启发,将工业中的曲线连续概念应用在了 ui 中,以连续、渐变式的曲率来将让圆角矩形变得更加圆润、平滑。同时,这种更新也与同一时间发布的 iphone5c 的边角工艺设计达成了统一。

    你以为苹果对圆角的执着止步于此了吗?并没有~

    到了 2017 年,圆角甚至被直接运用到了手机屏幕本身。当手机机身、屏幕、dock 和图标,每一处的圆角以近乎于等比数列的形式依次追随时,就形成了一种充满魅力的秩序感、和谐感。而这种被称为全面屏的工艺也被各大厂商们竞相效仿。

    到了去年的 6 月份,苹果将自己对圆角的执念带到了 Bigsur OS 的系统中。Bigsur 的设计语言里,几乎所有的系统图标都变为了圆角矩形,呈现出了非常高度的一致性。

    并且,原本的小圆角全部放大处理。比如 dock 栏、按钮、窗口圆角、甚至是文件夹的图标,他们圆角全部得到了放大。总之,macOS 整体的设计风格越来越像 iOS 靠拢。

    相比完全扁平化的 iOS 图标,macOS 的图标也多出很多的拟物细节,比如反光、高光、投影、以及邮箱图标上的一行生怕被你看到的超小文字“APPLE PARK CALIFORNIA 95014”,这是 Apple Park 的地址。当然这些不在此篇讨论范围内。

    既然提到苹果,就不得不提到苹果的死对头——盖茨兄的微软。

    其实早在远古时代的 XP,就出现了圆角设计,乃至后面的 vista 和 win7。

    但是到了 WP 时代,微软为了与苹果做出风格差异,以完完全全的直角来融入到触屏端的设计语言,而这个语言也成为了微软最具代表性的特有风格——Metro(Modern UI)。

    在 Metro 下,所有的图标彻底得脱离了拟物的范畴,它们全被一巴掌拍扁,变为了地铁标志牌一样的完完全全的直角矩形色块。

    直至后面得到显著优化的 win10 以及 17 年推出的 Fluent Design,这种风格才算是真正得被用户们认可和接受。不过,由于直角本身过于方正锐利,导致这种风格犹如”钢铁直男“一样缺乏细节和美感,因此喜欢这种风格的用户依然是少数。

    有意思的是,在前年 20H1 版本的 win10 界面中罕见得回归了久违的圆角,这也意味着微软彻底放弃了自己坚守近 10 年的直角阵营,正式向主流的圆角风格妥协。

    为什么相比直角,圆角自诞生以来便被广泛运用,成为了经久不衰的设计趋势?究其原因还得从圆角本身的特性讲起。并且也正是出于这些内在特性影响了 CTA 按钮不同的形状使用。

    2. 圆角的特性 关于圆角本身的特性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

    ① 亲和感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类便意识到形状的尖锐程度所带来的影响。

    人类在木棍上绑上磨尖的兽骨、岩石作为武器以刺穿猛兽,但是相对应的,他们又畏惧猛兽的利齿、亦或是拿着同样武器的敌方部落刺穿他们的身躯。

    人类对这类尖锐物体本能的警惕感一直传承至今。

    在现实世界中,绝大多数物件的制造都会为了避免尖角割伤用户的手指,而为其注入圆角的工艺,让尖角变得圆润平滑。

    圆角代表了安全,直角代表了危险。这个心智模型(敲黑板!!这个模型很重要!!)根深蒂固得驻扎在我们的大脑中。因此带有圆角的矩形往往会给予用户足够的亲和感、安全感,并且随着圆角的增大而加深。

    比如之前设计圈热议的小米更新 logo 事件,尽管超椭圆的形状和圆角矩形还是有些区别的,但是这种圆润的形状让整个调性变得更加接地气了,更加 alive 了。

    ② 辨识度

    我们对圆角的认知除了源自远古时代趋利避害的本能,人眼本身也同样更偏爱圆角。

    Visual Perception 一书的作者,Jürg Nänni 曾经研究并提出观点:

    人的视网膜对于正圆形的处理速度要显著高于对边角的处理速度。

    这是由于人类的视网膜中存在一块视觉最敏锐的区域——中央凹,它处理圆形的速度最快,而处理边缘则需要用到大脑中更多的”神经影像工具“。

    而圆角矩形在视觉上比直角矩形更接近圆形,因此人眼处理带圆角的形状时更易辨识。

    ③ 视觉聚焦

    形状本身也自带了“视觉引导”的属性。拿圆形直角矩形、圆角矩形和圆形举例:

    圆形以及圆角矩形不存在任何的尖角,没有任何突出的焦点,圆周以及圆角矩形的四个圆角会产生一个向中心过渡的趋势,引导视线聚焦到形状内部。其中以圆形聚焦性最强;

    但是,矩形的四个顶角则形成了四个视觉焦点,人眼看矩形时,他们的视线其实倾向于发散而非聚焦。当然,易于发散的缺点也同样导致了矩形在视觉上辨识速率更慢。

    因此,直角矩形本身倾向的发散感和疏远感,使得大多数的产品更乐于采用圆角矩形甚至全圆角矩形来作为 CTA 按钮的形状。

    下面,来单独谈谈全圆角按钮——

    3. 全圆角按钮 全圆角按钮的形状类似胶囊,所以它也被经常称为胶囊按钮。

    由于圆形本身最强的聚焦性和辨识性,很多 CTA 按钮会倾向于使用全圆角的形状。

    最典型的就是线上营销互动和各类付费业务的行动按钮,大多会采用全圆角按钮的形状来迅速抓取并聚焦用户的注意力,提升用户采取点击行为的可能性,继而提升转化的可能。

    即便是那些偏理性、冷静、高端调性的产品,在必要的时候也会尝试使用全圆角的形状来呼吁用户点击。比如寺库、支付宝、知乎。

    4. 圆角对行为的影响 可能很多小伙伴会因为设计的一致性而陷入一个错误认知:产品中所有的按钮圆角必须保持一致。

    我之前也是这样,认为既然是按钮,那就必须形成规范,不然界面会变得混乱不统一。

    但其实,并无需死守这个框架。

    比如上面所列举的那些营销活动和付费业务,不论是什么样的产品可以通用全圆角。连寺库这种直角语言的高冷产品都妥协了。毕竟产品又不能用爱发电,盈利才是王道。

    另一方面,就跟用户场景挂钩了。我们需要结合用户所处的场景、当前的任务目标去调整设计策略。

    举个例子。

    知乎关注答主的 CTA 按钮,在答案详情页圆角较小的圆角矩形,但是到了答主个人页却变成了全圆角按钮。

    这就是因为,在答案详情页这个情景下,用户的行为是浏览答案,动机是获取信息。因此使用了非全圆角按钮来弱化干扰,以此维护用户的注意力,沉浸于内容当中。(上划至一定高度,关注按钮直接吸顶弱化成 link 文字按钮,目的同样是实现沉浸式阅读)

    而用户点击进入答主个人页的这个行为,可以预判用户的动机是基于答案产生了足够的兴趣,ta 想了解答主的更多信息。所以,按钮的形状采用了更加聚焦的全圆角,目的是以此触发用户的点击行为,进而促进关系链的沉淀。

    关系链沉淀了,那用户就有了更多不能轻易离开产品的理由。

    另外,联合强对比的反白手段和 icon 引导可以更完美得诱发用户的点击欲望。

    5. 圆角与产品调性 通过圆角体现调性的设计可以直接参考注册登录页的 CTA 按钮。

    作为用户开启主线任务的第一个环节,登录注册页的圆角倾向可以迅速传达给用户深刻的第一印象。这在心理学上对应着一个很有意思的效应——首因效应。说的是首次见面的行为举止能够迅速而深刻得给别人留下先入为主的印象。

    受圆角亲和感特性的影响,拥有活泼、童趣、热情、接地气这类调性的产品往往比那些偏向冷静、成熟、严肃、高端类的产品更适合全圆角风格。

    比如淘宝、微博的登录按钮全部使用了全圆角按钮,而 QQ 更加极端得省略掉矩形的边缘特征,直接以圆形作为登录按钮来凸显年轻的定位。

    而知乎、微信和支付宝这类偏严肃、冷静、成熟调性的产品统一采用了圆角矩形。

    最后 CTA 按钮「位置」、「尺寸」和「圆角」这三个维度的解析到此结束,但愿这篇文章能让你在按钮的设计决策上更加理性和有理有据。

    最后,再跟各位老铁分享个 John Heskett 在《设计价值创造》提出的观点,这个观点在《U 一点料 II》中也被提及:

    他提出,设计师的价值创造大致可以分为这三个阶段:

    1. 修饰者

    仅仅在页面表现层进行装饰美化,属于最底层的基础价值。

    2. 区分者

    通过一系列手段打造自家产品的风格和记忆点,和竞品拉开差异化。

    3. 驱动者

    从业务层面出发,能够通过设计驱动业务、数据的增长,这属于最高层的价值,也是所有设计师一直追求的一个阶段。

    而 John 所说的驱动者这个阶段,一个必然的要求就是:设计师需要由感性设计转化为理性设计。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说服上级、说服需求方,更是为了让设计决策更加准确、从而更好得服务于用户、赋能于业务。毕竟,设计只有成为商业中的一环,才具备价值。

    正如我这篇文章所说的 CTA 按钮,我们不去讨论什么美观、好看,而去通过行为模型去研究各个维度对点击行为的影响,对业务转化的影响。这样的理性设计,才能真正得发挥设计师对于产品的价值。

    我是 Andrew,但愿这期的文章能让你有所收获。

    下期见。

     

    参考资料:

    https://www.scotthurff.com/posts/how-to-make-truly-tappable-user-interfaces/ http://www.woshipm.com/pd/695353.html https://zhuanlan.zhihu.com/p/77708352 https://www.material.io/components/buttons-floating-action-button https://www.zhihu.com/market/pub/119584439/manuscript/1198553697670909952 https://uxdesign.cc/button-design-user-interface-components-series-85243b6736c7

  • 设计师工作需求很琐碎,作品集没大项目怎么办?

    UI交互 2022-11-04
    编者按;平时工作太过琐碎,没有遇到大项目,感觉设计作品集里没东西可以展示?本文从5个方面,聊聊小项目的价值。更多作品集干货:设计师作品集封面万用套路!

    编者按;平时工作太过琐碎,没有遇到大项目,感觉设计作品集里没东西可以展示?本文从5个方面,聊聊小项目的价值。

    更多作品集干货:

    设计师作品集封面万用套路!再送500+优秀案例打包! 编者按:本文通过一个设计师作品集封面设计的实操案例,帮你掌握作品集封面设计,附赠500多张优秀案例打包,快来下载!

    阅读文章 >

    跟设计师聊天时,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我们日常做的这些设计项目都太小,太琐碎了。一年到头,每天都好像很忙但是没有成就感。尤其是总结自己作品集的时候,感觉没有什么可以到自己作品集里的像样的大项目。

    对这样的设计工作日常,有人将其理解为“工具人”一般的设计职业生涯,有人将其理解为“去大厂搬砖”。

    真的是这样吗?

    很多人说职场人都是在为自己的履历打工,这样说的话,设计师除了在为自己的履历打工之外,还在为自己的设计作品集打工。设计师对自己作品集的过度重视,与雇主对设计师的工作要求之间慢慢形成一种偏差。这种偏差也导致了设计师与工作任务(尤其是在甲方的设计工作)之间的错位。

    回顾过往的工作经历,尤其是在转做设计管理工作之后,我对这种“小项目”的价值有了更多更全面的认识,此文尝试概括总结一下。

    一、面试时以小见大 一个精彩深入的设计要点,胜过宏大空洞的全面铺陈

    设计从业十几年,我累计面试设计师近 400 人,浏览过设计简历及作品集数千份。大部分设计师的作品集都会尽可能地呈现一些比较大型的项目,在小公司干的会放整个产品的设计重构,在大公司干的会放一些关键页面的整体改版、设计规范的搭建之类的。基本上作品集包装的思路都特别相近,对比十年前,好处是现在的设计师作品集普遍变得非常完整、系统,坏处是作品集的思路大多千篇一律,作品集中的设计项目也是千篇一律,似乎都已经模版化了。

    冠冕堂皇的设计改版,核心流程的设计升级,这样的项目往往集合了一个团队的设计智慧。如果在一个设计师在面试中讲到一个大项目时,完全不谈团队协作和自己在这样大项目中承担的具体角色和具体工作,上来就从商业模式谈到设计语言,那这样的讲述就不太能够令人信服。

    所以,遇到这样的大项目我基本上就是听一听,主要看方案表述能力和业务理解力,不看具体的设计能力。因为我知道,这种大项目都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在大型项目中其实很难看到设计师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是如何独立面对和解决设计问题的。

    在面试、述职、晋升答辩这样的场景中,尽可能“大”的项目可能不可或缺,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明白,评委和面试官也都清楚每个大型项目后面都意味着有更多的声音和影响因素。所以,对待自己的项目,最好不要在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过度包装,与其这样,倒不如花时间把自己的小项目讲的深入透彻一点,更能打动人。

    二、“小需求”不代表项目小、不重要 设计师的成长速度,不在于项目的颗粒度,而在于设计的深入度。

    设计的颗粒度大小在不同类型团队有所不同。在偏创业型的团队,可能需要一天出好多张 UI 稿,而在大型的设计团队,很有可能一个设计细节就需要磨 1-2 周。这并不是说大厂设计师效率低下,而是不同团队对设计问题的深入程度和要求不同。

    “设计需求”并不是用户需求,只是上游产品经理的需求,他需要你帮助他来完成他的工作。“设计需求”的全称应该是“需要设计师按照规定时间来协助完成的事项列表”。“设计需求”并不是设计工作内容的全部,只是一部分。

    需求澄清,是设计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第一步。需求澄清的过程像是在拔萝卜。像拔萝卜一样用力拔出问题的全貌,不仅要拔出整个萝卜,还要“拔出萝卜带出泥”。感觉需求小、项目小有可能是因为你只看到了问题的表面。是的,设计师需要像用户一样思考,但不能一直只是像用户一样思考问题。

    Ralph Ammer (推荐了解一下这个神人) 绘制的这个动态图形很好地说明了设计师的工作过程与设计价值。竖线左侧,是简单和轻量,竖线右侧是繁重和复杂。好的设计师一直在为用户驯服产品的复杂性,他们使极其复杂的技术显得简单易用。

    有很多时候,产品经理会直接提出他们的“设计需求”:我需要在这个页面加一个弹窗,弹窗的文案是 blabla。作为设计师,我们不能只看到冰山一角。这个需求看上去确实是一个“小需求”,如果在这样的项目中你没有思考虚线右侧的部分,那么很遗憾,你并不是一个合格的 UX 设计师。

    三、“小项目”可能其实并不小 在相对成熟的互联网产品工作中,没有那么多惊天动地的大项目等着我们闪亮登场,反而小项目是我们的日常,占据了 80%的时间。

    做设计管理几年来,会被老板找、被用户骂的大部分设计问题,也都出现在这种乍看上去琐碎的日常小项目上,如果在这种小项目上出现的问题过多,大家也会觉得设计团队的工作没有做好。

    有些看上去简单的小设计,对业务和用户的影响确实很直接的。举个栗子:

    产品经理希望我们设计师为产品的 IM 消息增加已读状态,设计师按照飞书的做法,在消息气泡前面增加了一个圆圈和对号的符号,用来表示未读或已读。因为我们公司一直以来都用飞书来办公,所以一开始我们也没有觉得这个方案有什么不妥,也就没有深究这个“小细节”。

    上线之后,我们很快收到了用户反馈,很多用户表示完全搞不懂那个圆圈和对号是什么意思。猎头用户通过 IM 消息向候选人频繁发送消息,因为大部分候选人都不能及时回复,但是一直看到消息后面有一个圆圈,就搞不懂是啥意思。因为用户很在意用户对消息的反馈,所以不仅搞不懂,还产生了误读。

    有用户反馈说:“我发出去的消息都会显示一个圆圈,这是消息没发送成功的意思吗?”

    还有人不理解:“那个绿色的对勾,是发送成功的意思还是已读的意思呢?”

    一个小项目的小细节,给用户带来了比较大的困扰,成为了体验上的一个痛点。

    我们分析看看,飞书用户为什么可以接受这个设计,而猎聘的用户就不行?因为在办公场景下消息的回复较为及时,并且飞书群聊场景较为普遍,在圆圈与对号之间还有一个饼图的已读进度,来教育用户。而在低频操作的招聘场景则比较难让用户理解。

    虽然这个小图标的设计体量很小,但是他的出现频次非常高、影响面非常大,对用户而言也就是重要的体验触点。所以不能因为接到需求后看上去工作量很小,就认为是个不重要的小事情,从而掉以轻心。

    四、能把小项目都做好,就特别不简单 并不是只有大改版才能体现设计价值,把小需求、小问题处理好,同样创造用户价值。并且把日常的每件小事都坚持做好,要比偶尔干一件大事还要难。

    以一个头像上传组件为例,这看上去是一个特别小的事情。

    从交互流程上拆解看下, 上传前——上传——裁切/编辑——预览——完成上传等多个步骤。并且这几个步骤中间都有很多交互细节和异常情况需要注意。把这些设计细节都做到最好,很多从业5年以上的设计师可能也没有把握。

    所以如果你是从业 1-5 年的 UX/交互/UI 设计师,建议在整理作品集的时候,一定要先通过自己的案例讲清楚自己的小项目执行能力。其次,再去追求大框架、大项目、大格局。

    五、敬畏每一个设计细节 敬畏每一个设计细节,是成为优秀设计师的一项基本的设计价值观

    有同学找我聊天,他觉得反复调整一些设计细节并没有对整体大的设计效果并没有多少提升,不如把这些反复修改细节的时间来思考其他更重要的问题。

    设计的细节重要吗?

    设计的细节不重要吗?

    一个团队的设计师是否重视每一个设计细节,通过观察这样的现象,可以看到这个团队的设计文化。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认为在某些项目上(尤其是“年轻化”方向的视觉设计),设计的想法大于设计执行的完整度,鼓励大家进行设计创新、在创意和设计发散阶段多花一些时间。现在想来,也许我是错的。

    想法和执行孰重孰轻,不好一概而论,但如果“执行没有想法重要”这样的想法,成为了一个设计团队的共识,那么将会带来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大家会忽视细节,容忍执行层面的疏漏,在需要设计深入时浅尝辄止,不再做深入的尝试和研究。最终很有可能导致想法轻飘、执行拉垮的结局。

    虽然没在美团工作过,但美团工作文化中有一点我听闻后我特别欣赏,他们叫做“苦练基本功”。

    在这样的工作文化的引导下,设计团队会不断考究每一个设计细节,会在意每一个设计文件上对齐细节是否没有做到位,会在意一个小图标背后的设计逻辑的合理性,会推敲每个小项目的设计方案如何达到最佳。

    所以我觉得,敬畏每一个设计细节,是成为优秀设计师的一项基本的设计价值观;重视每一个设计细节,也应该成为一个优秀设计团队的设计文化。与其去追求一些大项目,但又只能做个表面功夫,还不如去认真对待每个小项目,把小项目做深。

    共勉。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柴林的设计笔记」

  • 免费可商用!高质量的手绘线条风插画网站「Popsy Illustrations」

    UI交互 2022-11-04
    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今天为大家推荐一个我最新发现的插画素材网站「Popsy Illustrations」,里面提供多套不同主题的矢量线条风插画,包括 UI、社交媒体、商业、教育、金融等方面。插画风格一致,可以在线修改颜色并下载为 SVG 下载格式,非常适合用在网页和 UI 设计中,有需要的小伙伴不要...

    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今天为大家推荐一个我最新发现的 插画素材 网站「 Popsy Illustrations 」,里面提供多套不同主题的矢量线条风插画,包括 UI、社交媒体、商业、教育、金融等方面。插画风格一致,可以在线修改颜色并下载为 SVG 下载格式,非常适合用在网页和 UI 设计中,有需要的小伙伴不要错过哦~

    4500张!免扣复古插图素材网站「Free Vintage illustrations」 大家好,我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在上周给大家推荐的 9 个高质量的免扣素材网站中,有一个高质量的复古插画网站 Heritage Library,里面有 270 套复古插图素材可以免费商用,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收藏用起来呢?

    阅读文章 >

    Popsy Illustrations 网址直达: https://popsy.co/illustrations

    Popsy 是一个无代码网站构建工具,其工作方式类似于 Notion,让不会代码的人通过自定义模板轻松创建一个漂亮的个人网站。而插画是网站构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帮助用户更方便地使用 Popsy,其创始人 Miha Mlakar 推出了 Popsy Illustrations 版块,为用户提供多套适合不同行业及场景的插画,而且站内的插画资源完全开放给所有人免费使用,只需使用时注明来源为 popsy.com 即可。

    Popsy Illustrations 里的 UI 主题的系列插图

    Popsy Illustrations 里的插画具有类型全面、描述清晰和可自定义编辑三个优点。

    ① 类型全面

    Popsy Illustrations 里的插图有多个主题,包括 UI、社交媒体、启动页、教育、男性、女性、商务、办公室、金融、旅行、食物、YouTube、Crypto 等,适合不同行业及场景的设计需求。插画都是由其公司的插画师 Toni 创作的,风格形式统一且每周持续更新。

    ② 描述清晰

    每个主题系列内有 6 张插画,每张插画下面都有一组详细的关键词,用来描述插图里的物体、元素、概念及适合的场景,这样一是让用户可以更直接地明白插图适合用于什么样的地方,二是方便用户通过关键词快速查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

    Popsy Illustrations 里的金融主题的系列插图,每张下面都有一组对应内容的关键词

    ③ 可自定义编辑

    我们可以通过顶部的调色板直接修改插图的主题色,一共有 16 这种色彩可供选择,选中后可以一键修改 6 张插图的配色。为不同的主题选择合适的配色可以强化视觉表达,比如商务选色深蓝色、YouTube 选红色、金融选橙黄色等。其中白色呈现的效果为黑白线稿,灰色则会有一种操作失效的感觉。

    Popsy Illustrations 里的旅行主题的系列插图,上面调色板里显示紫色被选中。

    Popsy Illustrations 的插图提供 2 种使用方式,一是复制插图链接,粘贴到 Popsy 或者 Notion 中使用,另一个方式是下载为 SVG 文件。将鼠标悬浮在插图上方就能看到这两个选项。

    由于下载的插图是可编辑的 SVG 文件,所以我们可以将插图导入 Ai 中进行更自由的加工处理。插图导入 Ai 后首先需要选中并单击右键,选择“取消编组”和“释放剪贴蒙版”,重复操作几次后插图就为分解为一个个可以单独修改的部分。

    好啦以上就是今天为大家推荐的免费可商用插图素材网站,喜欢本期推荐的话记得点赞收藏,也可以转发给身边有需要朋友。有关本文或设计的问题可以在评论区提出,我会第一时间为回复 ~

    Popsy Illustrations 网址直达: https://popsy.co/illustrations

    推荐阅读:

    超全整理!设计师必备的9个高质量免扣PNG素材网站 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前几天看到有小伙伴在优设问答里问有没有高质量的免扣PNG素材库推荐,答案是当然有啦~ 其实优设已经为大家推荐过不少PNG素材网站,我将这些资源都梳理了一遍,挑选出其中9个资源质量较高且可以免费商用的网站,整理成了这篇合集, 方便大家之后查询使用,需要

    阅读文章 >

    超全整理!不会3D软件也能做的8种立体效果(附教程) 大家好,这里是和你聊设计的花生~ 3D 元素在设计中应用广泛,但 3D 软件的学习门槛并不低。

    阅读文章 >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