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做好B端产品的体验优化?来看京东行云的实战案例总结!
UI交互 2022-09-18本文结合产研协作工具「京东行云 3.0」体验升级,分享一下京东行云团队在降低用户认知负担、提高操作便捷性的一些思考与实践。本文结合产研协作工具「京东行云 3.0」体验升级,分享一下 京东行云 团队在降低用户认知负担、提高操作便捷性的一些思考与实践。
更多京东实战:
让购物简单快乐!京东 APP 11.0 深度解读:视觉篇 在 APP11.0 深度解读系列的第一篇文章中,剖析了基于生态进行体系化大改版的解读与思考,本文将聚焦于视觉设计,阐明我们对此版本的设计主张与思路,在各个场景是如何外化以辅助达成改版目标的。
阅读文章 >
一、前言 相较于 C 端产品来说,企业级 B 端产品具有行业壁垒高、业务复杂、服务角色多等特点,对于很多设计师来说感觉无从下手,找不到切入点。在长期的项目实践中我们发现,好用的 B 端产品设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容易上手,不需要用户花太多精力学习;二是操作便捷,用户能够轻松的完成操作,用完即走。因此,从降低认知负担、提高操作便捷性入手提升产品体验是一个适合的切入点。
二、行云 3.0 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1. 业务背景
作为京东自研的产研协作平台,自 2018 年以来,行云在敏捷协同、devops 一体化以及应用生态建设等领域着重发力,并在产品商业化上取得了初步成果。在业务快速扩展的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产品功能繁杂、使用低效等问题。结合行云 3.0 大版本升级的契机,我们把体验优化提上了日程。
本次优化我们确定了从「团队空间-迭代」模块开始:一方面,「迭代」模块是行云敏捷协作的核心场景之一,想要提升产研协同效率,「迭代」模块是主要途径之一;另一方面,业务侧准备打造空间支持多种工作项类型的能力,现有的 2.0 版本的框架布局早已随着业务扩展不堪重负,无法通过简单的修修补补来满足业务扩展和用不同使用场景下的体验诉求。
2. 问题洞察
① 用户角色分析
迭代模块下参与协作的用户包括项目经理、产品经理、UI 设计人员、研发人员以及测试人员等。一个迭代包含不同的工作事项,在规划迭代时,一般项目经理或者产品经理担任管理角色,并根据需求的优先级规划至不同的迭代,并拆分为各类工作事项和任务指派给相关的 UI 设计、研发、测试等具体执行人员。
管理人员
在「迭代管理」场景下,迭代管理人员会实时关注迭代的整体进度,分析迭代进展情况,提早发现迭代的风险和问题,及时调整资源和计划,保证迭代稳定的推进。
执行人员
在「迭代协同」场景下,产品经理、UI 设计、研发以及测试等任务执行人员需要的快速查找到个人相关的工作事项,并即时更新工作事项的状态,才能使迭代有条不紊的进行。
② 问题总结
了解了不同角色的关注点,结合线满意度调研、平台数据分析及体验走查,我们总结以下问题:
页面的布局结构欠缺统筹规划,难以支持业务的扩展。
旧版的工具栏功能多而杂,且缺少合理的组织逻辑,体验非常不好; 工作项切换和筛选器在一行展示,导致了布局紧凑、扩展性差,面临不得不调整; 「工作项」「筛选器」「视图切换」等控件使用不规范,容易造成困惑; 基础功能搭建不完善,协作成本高。
在实际产品的使用中,一些用户缺少敏捷协作的了解,加上页面中迭代列表的内容较为简陋,出现了误把迭代当成项目、版本来使用情况。 迭代列表里关于关键信息透传度不够,没有直观体现出当前迭代的状态、进度,增加了管理成本。此外,随着迭代数据得增多,列表缺少筛选能力,查找、管理成本高。 右侧内容区,表格&看板视图下缺少字段信息的个性化设置。 干扰项多,关键内容展示屏效比低。
老版的页面整体上采用了色块和卡片的内容区分方式,色块虽然起到了分割的作用,但也占用了很多显示面积,导致实际内容展示屏占比低。 另一方面「页面中 tab 切换」、「标签」、「按钮」等元素使用过多高亮色,吸引了用户的注意力,干扰页面核心的内容展示。 3. 优化目标
基于以上问题与业务规划,我们确立了产品优化的目标
第一,统筹规划现有产品能力,打造支持多种工作项的业务诉求。
第二,完善迭代不同使用场景下的基础能力,提升协同效率。
第三,解决信息展示效率低的问题,营造高效、亲和的使用体验
4. 解决方案
① 解决支持多种工作项的业务诉求
旧版的工具栏由于功能冗杂繁多,也缺少合理的组织逻辑,查询效率较低。此外,工作项切换和筛选器在一行展示,导致了布局紧凑、扩展性差的问题。结合产品支持工作事项类型扩展的能力,重点优化工具栏结构,理梳理各功能点的亲疏关系、调整视觉样式。同时,提升了表格组件中不同字段的视觉差异化表达,使其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减轻信息获取负担,提升查询、操作的效率。
我们首先引入 F 型网页浏览模式,制定了视觉浏览动线,结合用户的的使用数据和操作习惯将各功能点进行了合理的整合、排序。具体表现在:
将「数据概览」前置,与优先级最高的「工作项」切换放在第一行的最左侧,改为 tab 组件的样式,解决工作项扩展的能力。通过「数据概览」可视化工具,管理者和成员可以查看较为详细的迭代概览数据。 其次,将筛选器、快捷搜索、高级筛选聚合在一起更好的发挥数据筛选能力,让用户可以快速的定位和使用,进一步提升查询、操作效率。 将「看板/列表视图切换」移动至第二行的右侧,此外我们也优化了组件的视觉表现,让组件间的区分度更加明显。 ② 完善迭代不同使用场景下的基础能力,提升协同效率。
一个迭代分为不同的阶段,不同阶段下对应着不同的协同场景,对应的管理者和普通用户对产品的使用也有着不同的诉求,沿着用户使用场景出发的思路,我们制定了不同的优化策略。具体从两方面进行了优化:
补齐迭代列表缺失的功能模块,降低管理成本
在迭代管理、查询场景下,我们补齐了迭代列表缺失的功能模块,强化了管理场景下的关键信息的透传,提升迭代管理效率。
首先,补齐缺失的模块名称「迭代列表」,明确「迭代」的概念,增强用户对「迭代」认知。 同时,重新梳理了迭代卡片的信息层级,突出起止时间、进度等关键信息的透传,帮助管理员及时掌握迭代进度。 新增快捷搜索功能,有效解决在迭代数据过多时查询效率低的问题。 此外,降低了「新建迭代」按钮的权重,毕竟在实际使用场景中每两三周才会新建一个迭代,且只有权限的管理员才能新建迭代,偌大的按钮对于其他普通用户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干扰项。
增强自定义能力,满足不同团队的使用差异
不同团队负责的业务领域不同,对信息字段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以看板视图、列表视图为例,我们增强了产品自定义展示能力,支持看板卡片自定义信息展示和表格自定义展示列的能力。
③ 营造高效、亲和的使用体验
重塑设计价值观
本次的体验升级中,除了关注业务主流程效率的提升,也重新思考了对用户的人文关怀。对于用户来说日常工作带来的压力已经够繁重了,希望通过设计降低用户的身心负担,为用户营造一个高效、亲和的使用氛围。
总结过往的迭代实践经验,我们确定了高效、专业、清晰、亲和的价值观,重新升级行云设计系统,提升产品品质。
弱化干扰项
此次优化中,一方面,秉承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的原则,我们删减了页面沉余的功能、弱化了不必要的视觉干扰元素,让页面尽可能保持简洁。另一方面,在相关数据的支持下,将页面中更重要的元素进行强调、放大,提升页面核心信息展示效率,营造高效、亲和的体验。
首先去除了干扰用户的色块,不仅减少了页面的割裂感,同时也增加了表格内容的展示面积。 然后,将页面中的高亮色进行了去色处理,比如 tab 切换,采用了不同字重文本和深浅色号来区分选中和非选中的状态。 同时,降低列表翻页组件的高度,配合这些色块的删除,在单位显示面积内新增了 2.75 行的内容显示高度。
沉淀新的设计语言
随着此次体验升级的落地,我们也沉淀出了行云的新设计语言、设计价值观,从颜色、字体、布局、删格等多个维度进行优化,实现交互和视觉双重体验升级,传达独特的品牌理念,并共建出一份供设计师和前端工程师共同使用的行云前端组件。使行云平台在多个应用场景中保持相同的风格,以少量人力成本,帮助设计师与前端工程师提升工作效率。
5. 上线反馈及后续规划
除表格组件还有些细节没有上线,其他优化点已分批次上线,整体的数据指标呈正向增长(uv 增长 10%,pv 增长 42%以上,用户停留时长增 54%,用户满意度评分由 2.18 上升到 3.76,推荐愿意指数由 5.23 上升到 8.14),同时也收到了用户的诸多好评。
以上策略都是针对「迭代」页面进行的优化,所采用的新的页面样式,我们又在其他核心流程页的面中验证了通用性和扩展性,并生成模版。此次体验升级产生的页面布局样式会在其他产品模块优化过程中逐步推广,敬请期待!
三、总结 行云的产品初衷就是让产研协作更加顺畅、高效,我们相信通过这次产品体验升级能够更好的帮助用户降低用户认知负担、提高操作便捷性,进一步提升协作效率。基于本次「迭代」模块积累的优化策略,接下来我们会继续完善其他产品模块中的不足,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聚焦、提升产品体验,为用户打造更高效的协作体验,为业务创造更多的价值。
-
深扒Adobe发家收购史!Figma自主运营可能是做梦
UI交互 2022-09-17荣耀归于Adobe,Figma 自求多福吧。Adobe 收购 Figma 恐怕是昨天在设计圈中最大的新闻了吧?
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第一个想法是 Adobe XD 真的烂到了 Adobe 宁可花 200 亿美刀去买 Figma 回来也不想用?(笑)
当然,商业世界大起大落太快,有的屠龙少年加入恶龙的行列成为恶龙,有的屠龙少年以为可以成为恶龙,结果被恶龙吃干抹净,结局各不相同,谁说的好呢 ?
Figma 未来在 Adobe 全家桶里面到底是啥地位恐怕只能等……未来的全家桶来告诉我们了,接下来咱们能用的,大概只是一个换皮版的 Figma 了。
不过撇开 Figma 不谈,软件巨头 Adobe 在过去的 40 年间收购的公司和团队,里里外外加起来有 26 个之多,其中有4家是入股,另外还剥离了 6 家公司,简单来说就是吃的多,吐的少。这些公司和团队多数都是设计、排印、营销、研发相关,其中不少在被收购之前,都赫赫有名,有「屠龙之姿」,你会发现,Figma 被收购这事儿在 Adobe 的收购史上,一点都不新鲜。
PageMaker 和 AE Aldus Corporation 是 Adobe 1994 年 8 月收购的一家位于西雅图的软件公司。而收购的缘由,是因为 Aldus 旗下的 PageMaker 软件。
90 年代初,苹果的 Mac OS 在桌面排印领域的优势显现,Adobe Illustrator 干脆就是在 Mac OS 上首发然后移植到 Windows 上的。而 AI 这类软件开拓出了数字排印的领域,开始和传统的出版行业形成了竞争,自此用户可以绕开出版社和企业机构,自己在家制作印刷品,而这个领域则被称为「桌面出版」(Desktop publishing,DTP)。
而这个领域当中,PageMaker 是佼佼者,在排印一道上,和 AI 是竞争关系,是 DTP 领域的高端产品和主要战力。
为此,Adobe 收购了 Aldus 的绝大多数资产,收购后 PageMaker 也确实迭代更新。直到 PageMaker 在 Adobe 体系下一共就升级了六个版本,最后一次更新是在 2001 年——因为 1999年 它的竞争者 InDesign 发布了,PageMaker 就这么平稳自然地被 Adobe 「优化」了。
在这个过程中,Adobe 让 PageMaker 逐渐转向使用封闭的专有数据格式,强行给用户增加限制,用户差评不断。这种操作很难不让人觉得这是在给 InDesign 铺路,尤其是 InDesign 上市时,用户获取它的成本极低。
此外, Aldus 在被收购时,还持有当时 PowerPoint 的竞争对手 Persuasion,以及我们如今熟知的后期和动效设计工具 After Effect。其中,Adobe 收购 Aldus 之后发布的第一个 AE 版本是 3.0:
FreeHand
Adobe 在收购 Aldus 的同时,Aldus 的合作方 Altsys Corporation 则被另外一家公司 Macromedia 收购了,有趣的是 Altsys 手头还有一个 AI 的竞争对手,矢量绘图软件Freehand。而 Altsys 当初没有跟着 Aldus 一起被 Adobe 收购,恰恰是因为 AI 和 Freehand 太过相似了,联邦法院以反垄断的缘由,要求 Freehand 随着 Altsys 一起被剥离出去,然后便宜了 Macromedia。
从 1995 年到 2005 年之间,Adobe 和 Macromedia 一直就各种功能和专利在打官司、扯皮然后和解。2005 年 4 月这场长达 10 年的拉扯最终以 34 亿美元的收购结束,Freehand 还是回到了 Adobe 的手上。
不过整场收购能够到这个体量,显然不会是因为 Freehand 这一款软件,Adobe 还从 Macromedia 手上拿到了包括Coldfusion、Flash、Fireworks、Dreamweaver、Director、Authorware、Fontgrapher 等多个软件……
具体这些软件都是干啥的,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搜一下,就覆盖面还挺广的……但是冲着这个参差不齐的画风,就可以看出来它们是同年同月同日被收购,但是寿终正寝的日子是参差不齐的。
其中依然健在的就剩下 Coldfusion了,而和 AI 刚正面的 Freehand 换了个图标就被雪藏了,Fontgrapher 连换皮的机会都没有……
FrameMaker 1995 年 10 月 Adobe 收购了 Frame Technology Corp 公司,当然收购的缘由是要获得处理大型复杂的结构化文档的工具 FrameMaker。Adobe 在收购完成之后,将其更名为 Adobe FrameMaker,并且加入了 SGML 支持,并且逐渐演变为如今的 XML。
这个软件绝大多数的做设计的同学应该不会用到, 因为它多数时候是被用来创建结构化的在线文档 或者用来编辑 XML文档用的。
FrameMaker 的迭代更新相比于 PS 这类软件而言,并没有那么快,它最新的版本是 2020 年发布的,由于它在航天、医疗以及技术领域有着明确清晰且稳定的需求,至今也没有被 Adobe 优化掉的意思,算是比较稳定地融入到全家桶当中。
CyberStudio 1999 年 Adobe 收购了一家名为 GoLive System 的公司,收购的目的之一是要获取他们家的旗舰产品,所见即所得的 HTML 编辑器,名为 GoLive CyberStudio 。
GoLive 被收购之后,软件的名字也干脆精简为 Adobe GoLive,而原本仅仅支持 Macintosh 的 GoLive 也在 Adobe 的支持之下,支持了 Windows 系统。
GoLive 虽然借助互联网的快车道,被 Adobe 相中,并且随后加入了 Adobe CS2 全家桶,但是上方提及的 Macromedia 收购案后,Adobe 拥有了 Dreamweaver,GoLive 这个编辑器就不够看了,Adobe CS3 全家桶将其除名,最终版本 GoLive 9 被独立发布,也算是 Adobe 为这款工具开了最后一场远离全家桶的追悼会吧。
Cool Edit Pro Syntrillium Software 是由两位前微软雇员在 1990 年代初创立的公司,他们研发了一款名为 Cool Edit Pro 的音频剪辑和处理工具,因为其灵活的编辑功能和丰富的支持而好评不断。
2003 年 Adobe 从 Syntrillium 手上以 1650 万美元的价格将 Cool Edit Pro 收购到手里,简单修了下 Bug,直接换皮上线,这就是 1.0 版本的 Adobe Audition。
当然,如你所见,Au 至今仍然在更新,它作为 Adobe 全家桶的音频处理当家花旦一直坚挺。唯一的问题是,它干掉了我当初挺喜欢用的 Adobe Soundbooth,对,缩写就是 Sb。
Behance Behance 是 2005 年由 Matias Corea 和 Scott Belsky 两人创立,2012 年 12 月被 Adobe 以 1.5 亿美元收购,此时 Behance 正好是最热门的设计师社区之一,当时时常拿来和 Dribbble 并举。
但是 Behance 被 Adobe 收购之后,大量的用户开始担忧 Adobe 对设计师和用户的监控。虽然这些争议后来声量逐渐降低,但是最近 Behance 封禁中国用户帐号的事情,让人觉得最初的担忧其实没错……
TypeKit Typekit 最初是由一个名为 Small Batch Inc. 的公司所创建并提供的服务,它的初衷是想创建一个浏览器可以直接调用高素质字体的平台,和网络服务商一同合作,只要一行 JS 代码就能调用字体服务。
2011 年 10月,Typekti 被 Adobe 收购,2018年的时候彻底更名为 Adobe Fonts。
如今 Adobe fonts 作为字体分发平台而存在,而 Typekit 的官方博客永远停在 2018 年。
Fuse Mixamo 是一家出身斯坦福大学的 3D 计算机图形公司,它们主要业务是做 3D 角色动画服务的。2014 年他们发布了 Fuse Character Creator 这款工具,Mixamo 借助机器学习,让角色动画的制作过程完全自动化,相当具有竞争力。
然后,Mixamo 在 2016 年被 Adobe 收购了,Adobe Fuse 也顺理成章地加入了 Adobe 全家桶。
不过 Adobe Fuse CC 仅仅在 8 年前更新到 1.2 版本就不再继续推进,2020 年的时候彻底从 Adobe 的云服务中除名,再强也仅仅只是时代的眼泪。
Substance Adobe 之前收购的公司绝大多数都是美国公司,而 Substance 系列软件背后的公司 Allegorithmic 其实是一家法国公司。旗下最著名的两款软件分别是 Substance Designer 和 Substance Painter,前者是著名的材质创建工具,而后者则能够实时高效地将材质赋予3D素材。
如今,他们已经被 Adobe 成功换皮,名为 Adobe Substance 3D,LOGO 暂时还没换成 Adobe 标志性的双字母缩写,看来他们的设计师和开发者还是非常顶的。
当初收购时,我也写过:
Adobe又添新丁!为何这款3D软件将会成为Adobe新旗舰? Adobe 全家桶又将迎来一次质的飞跃!
阅读文章 >
Figma 关于 Figma 被 Adobe 收购这个事情,远哥在他的文章当中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Adobe疯狂星期四!200亿美元巨资收购Figma 昨天疯狂星期四晚上8点多,一则科技圈的消息重磅落地,Adobe 大手一挥,从 V我50 变成拿出约 200 亿美元现金和股票收购 Figma,设计师纷纷感叹:终究是逃不过 Adobe 宇宙...... 该交易预计将于 2023 年完成。
阅读文章 >
我上面扒了这么多的 Adobe 历史收购案作为某种意义上的「印证」,其实只是想说,200亿是挺多的,但是 Adobe 肢解被收购公司的刀子,其实一直都很锋利。
荣耀归于Adobe,Figma 自求多福吧。
-
深扒Adobe发家收购史!Figma自主运营可能是做梦
UI交互 2022-09-17荣耀归于Adobe,Figma 自求多福吧。Adobe 收购 Figma 恐怕是昨天在设计圈中最大的新闻了吧?
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第一个想法是 Adobe XD 真的烂到了 Adobe 宁可花 200 亿美刀去买 Figma 回来也不想用?(笑)
当然,商业世界大起大落太快,有的屠龙少年加入恶龙的行列成为恶龙,有的屠龙少年以为可以成为恶龙,结果被恶龙吃干抹净,结局各不相同,谁说的好呢 ?
Figma 未来在 Adobe 全家桶里面到底是啥地位恐怕只能等……未来的全家桶来告诉我们了,接下来咱们能用的,大概只是一个换皮版的 Figma 了。
不过撇开 Figma 不谈,软件巨头 Adobe 在过去的 40 年间收购的公司和团队,里里外外加起来有 26 个之多,其中有4家是入股,另外还剥离了 6 家公司,简单来说就是吃的多,吐的少。这些公司和团队多数都是设计、排印、营销、研发相关,其中不少在被收购之前,都赫赫有名,有「屠龙之姿」,你会发现,Figma 被收购这事儿在 Adobe 的收购史上,一点都不新鲜。
PageMaker 和 AE Aldus Corporation 是 Adobe 1994 年 8 月收购的一家位于西雅图的软件公司。而收购的缘由,是因为 Aldus 旗下的 PageMaker 软件。
90 年代初,苹果的 Mac OS 在桌面排印领域的优势显现,Adobe Illustrator 干脆就是在 Mac OS 上首发然后移植到 Windows 上的。而 AI 这类软件开拓出了数字排印的领域,开始和传统的出版行业形成了竞争,自此用户可以绕开出版社和企业机构,自己在家制作印刷品,而这个领域则被称为「桌面出版」(Desktop publishing,DTP)。
而这个领域当中,PageMaker 是佼佼者,在排印一道上,和 AI 是竞争关系,是 DTP 领域的高端产品和主要战力。
为此,Adobe 收购了 Aldus 的绝大多数资产,收购后 PageMaker 也确实迭代更新。直到 PageMaker 在 Adobe 体系下一共就升级了六个版本,最后一次更新是在 2001 年——因为 1999年 它的竞争者 InDesign 发布了,PageMaker 就这么平稳自然地被 Adobe 「优化」了。
在这个过程中,Adobe 让 PageMaker 逐渐转向使用封闭的专有数据格式,强行给用户增加限制,用户差评不断。这种操作很难不让人觉得这是在给 InDesign 铺路,尤其是 InDesign 上市时,用户获取它的成本极低。
此外, Aldus 在被收购时,还持有当时 PowerPoint 的竞争对手 Persuasion,以及我们如今熟知的后期和动效设计工具 After Effect。其中,Adobe 收购 Aldus 之后发布的第一个 AE 版本是 3.0:
FreeHand
Adobe 在收购 Aldus 的同时,Aldus 的合作方 Altsys Corporation 则被另外一家公司 Macromedia 收购了,有趣的是 Altsys 手头还有一个 AI 的竞争对手,矢量绘图软件Freehand。而 Altsys 当初没有跟着 Aldus 一起被 Adobe 收购,恰恰是因为 AI 和 Freehand 太过相似了,联邦法院以反垄断的缘由,要求 Freehand 随着 Altsys 一起被剥离出去,然后便宜了 Macromedia。
从 1995 年到 2005 年之间,Adobe 和 Macromedia 一直就各种功能和专利在打官司、扯皮然后和解。2005 年 4 月这场长达 10 年的拉扯最终以 34 亿美元的收购结束,Freehand 还是回到了 Adobe 的手上。
不过整场收购能够到这个体量,显然不会是因为 Freehand 这一款软件,Adobe 还从 Macromedia 手上拿到了包括Coldfusion、Flash、Fireworks、Dreamweaver、Director、Authorware、Fontgrapher 等多个软件……
具体这些软件都是干啥的,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搜一下,就覆盖面还挺广的……但是冲着这个参差不齐的画风,就可以看出来它们是同年同月同日被收购,但是寿终正寝的日子是参差不齐的。
其中依然健在的就剩下 Coldfusion了,而和 AI 刚正面的 Freehand 换了个图标就被雪藏了,Fontgrapher 连换皮的机会都没有……
FrameMaker 1995 年 10 月 Adobe 收购了 Frame Technology Corp 公司,当然收购的缘由是要获得处理大型复杂的结构化文档的工具 FrameMaker。Adobe 在收购完成之后,将其更名为 Adobe FrameMaker,并且加入了 SGML 支持,并且逐渐演变为如今的 XML。
这个软件绝大多数的做设计的同学应该不会用到, 因为它多数时候是被用来创建结构化的在线文档 或者用来编辑 XML文档用的。
FrameMaker 的迭代更新相比于 PS 这类软件而言,并没有那么快,它最新的版本是 2020 年发布的,由于它在航天、医疗以及技术领域有着明确清晰且稳定的需求,至今也没有被 Adobe 优化掉的意思,算是比较稳定地融入到全家桶当中。
CyberStudio 1999 年 Adobe 收购了一家名为 GoLive System 的公司,收购的目的之一是要获取他们家的旗舰产品,所见即所得的 HTML 编辑器,名为 GoLive CyberStudio 。
GoLive 被收购之后,软件的名字也干脆精简为 Adobe GoLive,而原本仅仅支持 Macintosh 的 GoLive 也在 Adobe 的支持之下,支持了 Windows 系统。
GoLive 虽然借助互联网的快车道,被 Adobe 相中,并且随后加入了 Adobe CS2 全家桶,但是上方提及的 Macromedia 收购案后,Adobe 拥有了 Dreamweaver,GoLive 这个编辑器就不够看了,Adobe CS3 全家桶将其除名,最终版本 GoLive 9 被独立发布,也算是 Adobe 为这款工具开了最后一场远离全家桶的追悼会吧。
Cool Edit Pro Syntrillium Software 是由两位前微软雇员在 1990 年代初创立的公司,他们研发了一款名为 Cool Edit Pro 的音频剪辑和处理工具,因为其灵活的编辑功能和丰富的支持而好评不断。
2003 年 Adobe 从 Syntrillium 手上以 1650 万美元的价格将 Cool Edit Pro 收购到手里,简单修了下 Bug,直接换皮上线,这就是 1.0 版本的 Adobe Audition。
当然,如你所见,Au 至今仍然在更新,它作为 Adobe 全家桶的音频处理当家花旦一直坚挺。唯一的问题是,它干掉了我当初挺喜欢用的 Adobe Soundbooth,对,缩写就是 Sb。
Behance Behance 是 2005 年由 Matias Corea 和 Scott Belsky 两人创立,2012 年 12 月被 Adobe 以 1.5 亿美元收购,此时 Behance 正好是最热门的设计师社区之一,当时时常拿来和 Dribbble 并举。
但是 Behance 被 Adobe 收购之后,大量的用户开始担忧 Adobe 对设计师和用户的监控。虽然这些争议后来声量逐渐降低,但是最近 Behance 封禁中国用户帐号的事情,让人觉得最初的担忧其实没错……
TypeKit Typekit 最初是由一个名为 Small Batch Inc. 的公司所创建并提供的服务,它的初衷是想创建一个浏览器可以直接调用高素质字体的平台,和网络服务商一同合作,只要一行 JS 代码就能调用字体服务。
2011 年 10月,Typekti 被 Adobe 收购,2018年的时候彻底更名为 Adobe Fonts。
如今 Adobe fonts 作为字体分发平台而存在,而 Typekit 的官方博客永远停在 2018 年。
Fuse Mixamo 是一家出身斯坦福大学的 3D 计算机图形公司,它们主要业务是做 3D 角色动画服务的。2014 年他们发布了 Fuse Character Creator 这款工具,Mixamo 借助机器学习,让角色动画的制作过程完全自动化,相当具有竞争力。
然后,Mixamo 在 2016 年被 Adobe 收购了,Adobe Fuse 也顺理成章地加入了 Adobe 全家桶。
不过 Adobe Fuse CC 仅仅在 8 年前更新到 1.2 版本就不再继续推进,2020 年的时候彻底从 Adobe 的云服务中除名,再强也仅仅只是时代的眼泪。
Substance Adobe 之前收购的公司绝大多数都是美国公司,而 Substance 系列软件背后的公司 Allegorithmic 其实是一家法国公司。旗下最著名的两款软件分别是 Substance Designer 和 Substance Painter,前者是著名的材质创建工具,而后者则能够实时高效地将材质赋予3D素材。
如今,他们已经被 Adobe 成功换皮,名为 Adobe Substance 3D,LOGO 暂时还没换成 Adobe 标志性的双字母缩写,看来他们的设计师和开发者还是非常顶的。
当初收购时,我也写过:
Adobe又添新丁!为何这款3D软件将会成为Adobe新旗舰? Adobe 全家桶又将迎来一次质的飞跃!
阅读文章 >
Figma 关于 Figma 被 Adobe 收购这个事情,远哥在他的文章当中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Adobe疯狂星期四!200亿美元巨资收购Figma 昨天疯狂星期四晚上8点多,一则科技圈的消息重磅落地,Adobe 大手一挥,从 V我50 变成拿出约 200 亿美元现金和股票收购 Figma,设计师纷纷感叹:终究是逃不过 Adobe 宇宙...... 该交易预计将于 2023 年完成。
阅读文章 >
我上面扒了这么多的 Adobe 历史收购案作为某种意义上的「印证」,其实只是想说,200亿是挺多的,但是 Adobe 肢解被收购公司的刀子,其实一直都很锋利。
荣耀归于Adobe,Figma 自求多福吧。
-
大龄设计师职场迷茫?奥美CEO出品的《远见》读书笔记来帮你!
UI交互 2022-09-17设计师职场不顺利怎么办?接近35岁依然很迷茫?本文总结了奥美前CEO出品的书籍《远见》书籍笔记,适合迷茫的大龄设计师阅读。编者按: 设计师职场 不顺利怎么办?接近35岁依然很迷茫?本文总结了奥美前CEO出品的书籍《远见》书籍笔记,适合迷茫的大龄 设计师 阅读。
设计师如何度过职场前5年?我总结了这7个方面 如果给你五年的时间,你能走到职场的哪一步呢?
阅读文章 >
两年前有一部非常火的电视剧叫《三十而已》,相比它的剧情,我相信电视剧的名字更能引起 80、90 后的共鸣。因为很多时候,当我们迈入 30 岁的门槛,无形之中就感觉自己老了。古人说的三十而立,仿佛就像人生的一个锚点,让人十分伤感。
作为一个创业者,一个设计师,在即将 33 岁的时候,我一度认为自己已经进入职业生涯的尾期,没有太大的抱负。但当我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我连职业生涯第一个阶段都还没走完,过去十年的努力其实都是为了下一个阶段的爆发。这真的非常激励我,犹如黑夜中的一座灯塔,把我十年前“以改变世界为目标”创业的热情重新点燃。
所以当我细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真的热血沸腾,书中的很多观点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生涯,畅享下一个十年、二十年的职业规划。
一、这本书讲了什么? 这本书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非常清晰。第一个部分介绍了职场的思维、框架和工具,你会读到这本书很多重要的概念,比如职场燃料;第二个部分主要介绍职场的三大阶段,并加入了很多真实的案例帮助大家学习;第三个部分主要如何平衡职场和家庭、处理跨国工作和职场危机等问题。这本书虽然是翻译过来的,但是读起来非常轻松,特别适合于新手阅读。
1.《远见》的创作背景 这本书搜集了很多国内知名创始人和职场相关从业者的点评,有 58 同城的创始人姚劲波、猎豹的创始人傅盛、《非你莫属》节目制作人刘爽以及知乎人力资源管理优秀答主李石等。足以说明,布赖恩·费瑟斯通豪的这本书,获得了各方赞誉,非常有价值。而促使布莱恩去写这本书的背景也会引起你的共鸣。
在 20 年前,布莱恩为公司的员工开展了有关职业发展主题的指导和教学的培训演讲。当时他只只是为了调节一下工作气氛,娱乐一下大家。但没想到这样的主题大家非常喜欢,非常有热情。他在 10 年前开始系统性地在很多大学进行有关职业发展主题的演讲,而且当时他是在奥美当首席执行官,他发现每天都会有很多同事、朋友向他咨询职场相关的问题。
随着布莱恩对职场相关演讲的积累,在 2014 年的时候,有朋友建议他把过去这些和职场相关主题的经验整理出书,于是布莱恩开始着手准备。
布莱恩说,他花了 20 年的时间才明白。我们的大学、研究生院和公司也许能教授世界上最好的技术和商业技能,但是世界各地才华横溢的人们却依然不知道,该如何将所有的建议、见解和最佳实践经验统合成一份连贯的职业规划,这令他们感到困惑和灰心。大家有没有觉得这也是我们一直欠缺的?
所以布莱恩把《远见》这本书着眼于一个终极问题:职业生涯到底是为了取得成功还是为了发现快乐?于我而言,构建一段成功的职业生涯的目的并不仅在于找到你热爱的工作,而且是建立起你热爱的生活。
这是整本书写作的目的,也会带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2. 职业生涯到底有多长 说实话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缺少一个意识,那就是从未想过自己的职业生涯会有多长,只聚焦于自己快 33 了,像一个过气的设计师。但当我才读完这一章,真的让我醍醐灌顶。
很多人都将职业生涯当成一场短跑比赛,然而事实上,这是一场至少长达 45 年的马拉松。他们更关心下周二的升职加薪,而不是在真正重要的时候,也就是四五十岁时拥有更好的选择。无数人漫无目的地四处跳槽,或者停留在意义不大的岗位上,似乎无法摆脱这样的恶性循环。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份职业规划。
我特意去查了我们国家最新的法定退休年龄,男生是 60 岁,女生是 55 岁。我就突然醒悟过来,虽然我马上就 33 岁,但是我还有 27 年啊。我过去的十年经历,相比整个职业生涯,只有三分之一而已。我的心态真的就从那一瞬间转变了,就像《系统之美》里的那句话——“一本书真的可以帮助这个世界,帮助包括你在内的各位读者吗?我认为是的。”
3. 职业生涯的三大阶段 布莱恩把职业生涯分成三个主要阶段,每一阶段都持续大约 15 年,且各有各的主导策略。
第一阶段:加添燃料,强势开局; 第二阶段:聚焦长板,达到高点; 第三阶段:优化长尾,持续发挥影响力。 这个很像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从引入期、增长期到成熟期,每个阶段都有自己不同的焦点和诉求。虽然我拆解了这么多产品,但这是我第一次对职业生涯有了全新的理解,原来我们自己,也是一个产品,职业生涯也有生命周期。
第一阶段:加添燃料,强势开局
整个第一阶段往往长达 15 年,是一个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充满了尝试和错误。这时并不是为了找到一份你每天都津津乐道的神话般的工作,而是要找出你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喜欢做什么,以及不喜欢做什么。
我读到这段话的时候,就像回到了十四年前。在 2008 年进入大学的时候,我非常清晰地记得当我昏昏噩噩念完第一个学期以后,我就决定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东西。从那个寒假的冬天开始,我就义无反顾地把 Phtoshop 的学习当做我最大的目标,我喜欢折腾这东西,我想成为一个厉害的设计师。那就是一个探索自己兴趣的阶段,这为我四年后创业做了充足的准备,也确定了我一生的职业方向。
我过去在招聘应届生的时候,我有个观点其实和布莱恩这个理念很像,这也是我给一些年轻设计师的建议。当你初入职场的时候,先不要把自己只定位成一个 UI 设计师或者产品经理这样的职位,你要尽可能去尝试,去试错,看看自己有没有更多的可能性,这样你未来的发展空间才会更开阔。
所以布莱恩把职业生涯的第一阶段定位成加添燃料,也就是提醒所有的职场人士,在这个阶段,一定要有耐心,要去寻找到自己的长板和兴趣。其实今天有很多 UI 设计师从业者,他们也许只是觉得这份职业门槛低、薪资还不错,但从未问过自己,到底喜不喜欢 UI 设计,这份职业又是不是自己最擅长的。
布莱恩还为大学生以及初入职场的朋友,提供了 8 个步入职场策略,这些技巧,如果你现在就开始学习,它就像一个望远镜,可以让你看到未来的样子。
第二阶段:锚定甜蜜区,聚焦长板
如果说第一阶段是寻找你的甜蜜区,那么第二阶段就是锚定它。你要不断问自己这三个难题:我擅长什么?我爱好什么?这个世界需要什么?
说实话,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的感触真的非常深。就在一年前,我的职业生涯陷入最低谷,团队解散、长期的外包生涯让我陷入到一种自我迷失的状态,没有自我价值感,根本找不到设计的热情。
在去年 10 月份分享「喜茶的交互分析」文章之前,我没有想过自己会做一个知识创作者,我就像布莱恩当初一样,只是分享一下自己的设计经验,但喜茶真的让我感受到知识分享的乐趣和成就感。然后再当我准备去做丁香医生的产品分析时候,我是把每天仅剩的一丁点时间全部投入到知识创作上去。但我发现自己爱上了这种状态,它让我热血澎湃,重新找回设计的热情。
上万字分析!6大方面完整分析「丁香医生」的产品设计 一个优秀的产品如何设计,遵循什么原则,有什么策略,是否可以用一个设计公式来描述它,从而让我们全面、结构化的方式去研究学习。
阅读文章 >
我读到这里,真的感觉原来自己进入了职业生涯的第二阶段,我做知识创作、做「设计大侦探」真不是巧合,而是我开始聚焦于自己的长板,突破自我。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要聚焦、要专注。
第三阶段:优化长尾,发挥持续影响力
第三阶段就是职场生涯的最后 15 年,主要指 50 岁以后的职业生涯。咱们都还没经历,所以我先不讲解,有兴趣的可以去细读。不过这个部分有一句话,很治愈。
“有时,当我们自己的火焰熄灭,会有人用他们的火花将其重新点燃。每个人都应该对那些点燃我们内心之火的人满怀谢意。”
虽然还没进入第三阶段,但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我职业生涯低谷时候遇见的一个朋友,正是她点燃了我创作的热情,重新审视未来的发展。
4. 职业规划的思维工具箱
储备 3 大职场燃料
如果说读了这本书你需要记住什么的话,那就是真正成功的可持续职业生涯是靠职场燃料推动的。这是一场马拉松,所以你需要不断充电,不断学习。
1 号燃料:可迁移技能
可迁移技能是你在职业生涯中获取并拥有的各种基本能力。这个很像我们学习的设计软件,它是可迁移的,不管你去哪家公司,你学到的知识都属于你。
可迁移技能包含解决问题的能力、说服式沟通技巧、人才引力、帮助和求助的能力、情商(EQ)这六大能力技巧,对于我们设计师来说,还可以加入设计的相关知识,比如软件、规范等等。所以不管我们去任何一个公司,任何一个岗位,我们一定要以学习知识为主,只有这样,你宝贵的时间才不会浪费,它是可迁移的,可积累的。
2 号燃料:有意义的经验
有意义的经验结合起来可以让你在职业生涯中既成为复合型人才,又很稳健。布莱恩鼓励大家,要去尝试多样化的工作经历,这样有价值的工作经验将会对你的职场生涯会有非常大的帮助。这和我在前面举的那个例子很像,我会鼓励很多刚踏入职场的设计师多去不同的岗位尝试,这样可以获取很多有价值的经验。
3 号燃料:持久的关系
持久的关系可能是最有效、最耐用的一种职场燃料了,包括了职业生涯中与你相关的品牌和人,它们共同组成了你的职业生态系统。其实这就是人际关系的维护,你和领导、同事、客户之间的相处,如果你把关系的维护当做一个工作,那你会终生受用。因为往往在你职业生涯中对你帮助最多的,就是他们。
5 个数字,树立正确的职场思维
职业生涯的长度
你现在的职业生涯长度是多少?很简单,用 60 减去你目前的年龄,这就是职业生涯的长度。当你发现自己还有 30、35 年要去努力的时候,各位,打起精神来,不要躺平,不要泄气。
精通一项技能所需的时间
这个数据出自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异类》。他估算出大约需要 10000 小时的密集训练和演习,一个人才能在某一方面达到精通。所以你可以粗略计算一下,你现在使用 Photoshop、Sketch、Figma 的工作时间加起来有没有 1 万小时,如果没有,继续努力吧。
40 岁之后能赚到的个人财富百分比
如果你现在经济紧张、薪资也不高,不要担心,布莱恩通过一组数据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个人财富往往在 65 岁左右达到巅峰,而他们在 40 岁时的个人财富只有那个数字的 10%~15%,更何况你还连 40 岁都没有。
社交货币
社交货币就是指我们认识的设计好友。布莱恩鼓励大家多认识同行、认识优秀的人,因为这是你职场生涯中非常有价值的东西。它就是 3 号燃料,你需要有持久的人际关系。
职场支持者的人数
你可以回顾一下,在你的职业生涯中,有哪些人帮助过你,对你有特别大的影响。布莱恩说,要去寻找 3~5 个真正能称为导师的人,你要时刻记住,一定有个人正在拐角处等着你。
大黄金问题,评估职业价值
这个部分介绍了职场盘点的三个工具,主要帮助我们清点目前主要拥有的职场资产,检查三大主要的职场燃料。
职场路径向导,做出正确的职业决策
在我们把以上职场工具都掌握以后,职场路径向导工具则可以帮助我们综合评估是否需要跳槽、是否需要转岗、是否需要换一个城市这样的重大职业决策。布莱恩说,在你面对诸如跳槽、转岗这样的重大选择时候,你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
你的职业理想是什么,或者至少假设一个你可能想要达到的目标; 你目前手上有什么职场燃料? 你需要什么职场燃料才能实现这个终极理想? 这三个问题就像一把标尺,如果你也正在面临类似的困扰,可以尝试用这三个标准去评估。
5. 如何应对职场与生活的冲突 这是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主要介绍了职场与生活的冲突。就像前面所提到的,布莱恩认为构建一段成功的职业生涯的目的并不仅在于找到你热爱的工作,而且是建立起你热爱的生活。这个观点真的对很多人很有启发,我们会见过很多工作狂,平时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放在工作上,但殊不知,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在这个部分,布莱恩重点探讨了如何做好职场父母、如何看待跨国工作和如何应对职场危机这三个问题。我觉得对我们真的非常有帮助。
比如很多人都会担心结婚生小孩以后职业生涯可能就进入尾期了,也不知道怎么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关系。但布莱恩提供了很多方法,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参考借鉴。
在职场危机这个部分,有一段话很鼓励人。
我们可以从尼罗弗·麦钱特、尼罗弗·麦钱特身上学到许多走出职业生涯逆境的方法:利用好奇和探索的武器培养技能和经验,建立起能抵挡不可避免的挫折的免疫系统;不断寻找自己的理想,如果不知道什么才是重要的,那么就回归人性;确保你的信心是有根据的,如果你的失败并不主要源于坏运气,那么就得采取行动,找出欠缺的关系或技能;不要让骄傲阻挡了重获新生的道路;你可能需要退一步才能海阔天空;坚持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和真正的自我。
6. 总结 这本书虽然是翻译过来的,但是苏健的翻译真的通俗易懂。布莱恩的创作结构也非常清晰,三个部分的内容长度把控得非常好,让你读起来不会因为文字的枯燥、配图的缺失而乏味。其次在每一章节的尾部,布莱恩都会为你做一个总结,让你快速复习本节的知识重点,这对快速理解每一章的内容很有帮助。其次这本书有很多名言金句,在阅读的时候你会发现有些文字真的可以触碰你的灵魂,比如我最喜欢的这一句——流浪者未必都迷茫!
二、这本书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1. 职业生涯规划的工具
这本书,完全可以作为一本职业生涯规划的工具书籍使用。首先它提供了很多职业生涯思维工具,比如职场燃料、职场盘点模型、职场路径向导等,这些工具都可以在你工作中遇见的困难时候提供一份决策标准。美国人的思维模型真的很有帮助,你只要细读,吃透,几乎你做所有决策都能找到参考标准,降低你的错误率。
其次职场生涯三大阶段的三个主导策略我们一定要好好使用,它会像一个职场指南针,告诉你在不同的阶段要聚焦的工作内容,我们完全可以按照这个模型去提升学习。
2. 职业生涯中的一座灯塔
职业生涯的长度超出我们的想象,在 45 年的职业生涯中,不可能谁都一帆风顺。我们总会遭遇很多挫折,离职、失业、创业失败、家庭变故等等。就像我在描述职业生涯第二阶段所写的,我一度以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已经进入尾声,但我从未想过,这些挫折相比我漫长的职业生涯来说,微不足道。现在的经济形势非常差,失业的设计师也特别多,如果你现在非常迷茫,我真的非常建议你把这本书仔细读一下,你会有一种面向大海,春暖花开的感觉。它就像一本职场指南针,让你的职业生涯不会因为一时的挫折而感到挫败、痛苦。
三、写在后面的话 《远见》这本书,对我而言,它是一本开拓眼见、提高知识广度的书籍。它不像交互、产品之类的书籍,是对设计知识的巩固,加深对设计知识的理解。它更像我知识地图的一个新站点,当我无意乘着高铁驶达的时候,我发现了这是一个全新的地方。
它教会我,在 33 岁的这一年,还要为未来的 27 年做长远的计划,不能抱着躺平的态度;
它教会我,在职业生涯的第二阶段,你要聚焦于你的长板,突破自我,做你最擅长的事情;
它教会我,一段成功的职业生涯不仅仅有你热爱的工作,还要建立起你热爱的生活。
布莱恩在前言里提到,他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在在某种程度上激励大家获取最稳固、最完美、最持久和最快乐的职业生涯,所以这本书,分享给大家,希望我们在漫长的 45 年职业生涯中,建立一个成功快乐的职业生涯。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设计大侦探」
-
大龄设计师职场迷茫?奥美CEO出品的《远见》读书笔记来帮你!
UI交互 2022-09-17设计师职场不顺利怎么办?接近35岁依然很迷茫?本文总结了奥美前CEO出品的书籍《远见》书籍笔记,适合迷茫的大龄设计师阅读。编者按: 设计师职场 不顺利怎么办?接近35岁依然很迷茫?本文总结了奥美前CEO出品的书籍《远见》书籍笔记,适合迷茫的大龄 设计师 阅读。
设计师如何度过职场前5年?我总结了这7个方面 如果给你五年的时间,你能走到职场的哪一步呢?
阅读文章 >
两年前有一部非常火的电视剧叫《三十而已》,相比它的剧情,我相信电视剧的名字更能引起 80、90 后的共鸣。因为很多时候,当我们迈入 30 岁的门槛,无形之中就感觉自己老了。古人说的三十而立,仿佛就像人生的一个锚点,让人十分伤感。
作为一个创业者,一个设计师,在即将 33 岁的时候,我一度认为自己已经进入职业生涯的尾期,没有太大的抱负。但当我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我连职业生涯第一个阶段都还没走完,过去十年的努力其实都是为了下一个阶段的爆发。这真的非常激励我,犹如黑夜中的一座灯塔,把我十年前“以改变世界为目标”创业的热情重新点燃。
所以当我细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真的热血沸腾,书中的很多观点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生涯,畅享下一个十年、二十年的职业规划。
一、这本书讲了什么? 这本书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非常清晰。第一个部分介绍了职场的思维、框架和工具,你会读到这本书很多重要的概念,比如职场燃料;第二个部分主要介绍职场的三大阶段,并加入了很多真实的案例帮助大家学习;第三个部分主要如何平衡职场和家庭、处理跨国工作和职场危机等问题。这本书虽然是翻译过来的,但是读起来非常轻松,特别适合于新手阅读。
1.《远见》的创作背景 这本书搜集了很多国内知名创始人和职场相关从业者的点评,有 58 同城的创始人姚劲波、猎豹的创始人傅盛、《非你莫属》节目制作人刘爽以及知乎人力资源管理优秀答主李石等。足以说明,布赖恩·费瑟斯通豪的这本书,获得了各方赞誉,非常有价值。而促使布莱恩去写这本书的背景也会引起你的共鸣。
在 20 年前,布莱恩为公司的员工开展了有关职业发展主题的指导和教学的培训演讲。当时他只只是为了调节一下工作气氛,娱乐一下大家。但没想到这样的主题大家非常喜欢,非常有热情。他在 10 年前开始系统性地在很多大学进行有关职业发展主题的演讲,而且当时他是在奥美当首席执行官,他发现每天都会有很多同事、朋友向他咨询职场相关的问题。
随着布莱恩对职场相关演讲的积累,在 2014 年的时候,有朋友建议他把过去这些和职场相关主题的经验整理出书,于是布莱恩开始着手准备。
布莱恩说,他花了 20 年的时间才明白。我们的大学、研究生院和公司也许能教授世界上最好的技术和商业技能,但是世界各地才华横溢的人们却依然不知道,该如何将所有的建议、见解和最佳实践经验统合成一份连贯的职业规划,这令他们感到困惑和灰心。大家有没有觉得这也是我们一直欠缺的?
所以布莱恩把《远见》这本书着眼于一个终极问题:职业生涯到底是为了取得成功还是为了发现快乐?于我而言,构建一段成功的职业生涯的目的并不仅在于找到你热爱的工作,而且是建立起你热爱的生活。
这是整本书写作的目的,也会带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2. 职业生涯到底有多长 说实话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缺少一个意识,那就是从未想过自己的职业生涯会有多长,只聚焦于自己快 33 了,像一个过气的设计师。但当我才读完这一章,真的让我醍醐灌顶。
很多人都将职业生涯当成一场短跑比赛,然而事实上,这是一场至少长达 45 年的马拉松。他们更关心下周二的升职加薪,而不是在真正重要的时候,也就是四五十岁时拥有更好的选择。无数人漫无目的地四处跳槽,或者停留在意义不大的岗位上,似乎无法摆脱这样的恶性循环。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份职业规划。
我特意去查了我们国家最新的法定退休年龄,男生是 60 岁,女生是 55 岁。我就突然醒悟过来,虽然我马上就 33 岁,但是我还有 27 年啊。我过去的十年经历,相比整个职业生涯,只有三分之一而已。我的心态真的就从那一瞬间转变了,就像《系统之美》里的那句话——“一本书真的可以帮助这个世界,帮助包括你在内的各位读者吗?我认为是的。”
3. 职业生涯的三大阶段 布莱恩把职业生涯分成三个主要阶段,每一阶段都持续大约 15 年,且各有各的主导策略。
第一阶段:加添燃料,强势开局; 第二阶段:聚焦长板,达到高点; 第三阶段:优化长尾,持续发挥影响力。 这个很像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从引入期、增长期到成熟期,每个阶段都有自己不同的焦点和诉求。虽然我拆解了这么多产品,但这是我第一次对职业生涯有了全新的理解,原来我们自己,也是一个产品,职业生涯也有生命周期。
第一阶段:加添燃料,强势开局
整个第一阶段往往长达 15 年,是一个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充满了尝试和错误。这时并不是为了找到一份你每天都津津乐道的神话般的工作,而是要找出你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喜欢做什么,以及不喜欢做什么。
我读到这段话的时候,就像回到了十四年前。在 2008 年进入大学的时候,我非常清晰地记得当我昏昏噩噩念完第一个学期以后,我就决定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东西。从那个寒假的冬天开始,我就义无反顾地把 Phtoshop 的学习当做我最大的目标,我喜欢折腾这东西,我想成为一个厉害的设计师。那就是一个探索自己兴趣的阶段,这为我四年后创业做了充足的准备,也确定了我一生的职业方向。
我过去在招聘应届生的时候,我有个观点其实和布莱恩这个理念很像,这也是我给一些年轻设计师的建议。当你初入职场的时候,先不要把自己只定位成一个 UI 设计师或者产品经理这样的职位,你要尽可能去尝试,去试错,看看自己有没有更多的可能性,这样你未来的发展空间才会更开阔。
所以布莱恩把职业生涯的第一阶段定位成加添燃料,也就是提醒所有的职场人士,在这个阶段,一定要有耐心,要去寻找到自己的长板和兴趣。其实今天有很多 UI 设计师从业者,他们也许只是觉得这份职业门槛低、薪资还不错,但从未问过自己,到底喜不喜欢 UI 设计,这份职业又是不是自己最擅长的。
布莱恩还为大学生以及初入职场的朋友,提供了 8 个步入职场策略,这些技巧,如果你现在就开始学习,它就像一个望远镜,可以让你看到未来的样子。
第二阶段:锚定甜蜜区,聚焦长板
如果说第一阶段是寻找你的甜蜜区,那么第二阶段就是锚定它。你要不断问自己这三个难题:我擅长什么?我爱好什么?这个世界需要什么?
说实话,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的感触真的非常深。就在一年前,我的职业生涯陷入最低谷,团队解散、长期的外包生涯让我陷入到一种自我迷失的状态,没有自我价值感,根本找不到设计的热情。
在去年 10 月份分享「喜茶的交互分析」文章之前,我没有想过自己会做一个知识创作者,我就像布莱恩当初一样,只是分享一下自己的设计经验,但喜茶真的让我感受到知识分享的乐趣和成就感。然后再当我准备去做丁香医生的产品分析时候,我是把每天仅剩的一丁点时间全部投入到知识创作上去。但我发现自己爱上了这种状态,它让我热血澎湃,重新找回设计的热情。
上万字分析!6大方面完整分析「丁香医生」的产品设计 一个优秀的产品如何设计,遵循什么原则,有什么策略,是否可以用一个设计公式来描述它,从而让我们全面、结构化的方式去研究学习。
阅读文章 >
我读到这里,真的感觉原来自己进入了职业生涯的第二阶段,我做知识创作、做「设计大侦探」真不是巧合,而是我开始聚焦于自己的长板,突破自我。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要聚焦、要专注。
第三阶段:优化长尾,发挥持续影响力
第三阶段就是职场生涯的最后 15 年,主要指 50 岁以后的职业生涯。咱们都还没经历,所以我先不讲解,有兴趣的可以去细读。不过这个部分有一句话,很治愈。
“有时,当我们自己的火焰熄灭,会有人用他们的火花将其重新点燃。每个人都应该对那些点燃我们内心之火的人满怀谢意。”
虽然还没进入第三阶段,但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我职业生涯低谷时候遇见的一个朋友,正是她点燃了我创作的热情,重新审视未来的发展。
4. 职业规划的思维工具箱
储备 3 大职场燃料
如果说读了这本书你需要记住什么的话,那就是真正成功的可持续职业生涯是靠职场燃料推动的。这是一场马拉松,所以你需要不断充电,不断学习。
1 号燃料:可迁移技能
可迁移技能是你在职业生涯中获取并拥有的各种基本能力。这个很像我们学习的设计软件,它是可迁移的,不管你去哪家公司,你学到的知识都属于你。
可迁移技能包含解决问题的能力、说服式沟通技巧、人才引力、帮助和求助的能力、情商(EQ)这六大能力技巧,对于我们设计师来说,还可以加入设计的相关知识,比如软件、规范等等。所以不管我们去任何一个公司,任何一个岗位,我们一定要以学习知识为主,只有这样,你宝贵的时间才不会浪费,它是可迁移的,可积累的。
2 号燃料:有意义的经验
有意义的经验结合起来可以让你在职业生涯中既成为复合型人才,又很稳健。布莱恩鼓励大家,要去尝试多样化的工作经历,这样有价值的工作经验将会对你的职场生涯会有非常大的帮助。这和我在前面举的那个例子很像,我会鼓励很多刚踏入职场的设计师多去不同的岗位尝试,这样可以获取很多有价值的经验。
3 号燃料:持久的关系
持久的关系可能是最有效、最耐用的一种职场燃料了,包括了职业生涯中与你相关的品牌和人,它们共同组成了你的职业生态系统。其实这就是人际关系的维护,你和领导、同事、客户之间的相处,如果你把关系的维护当做一个工作,那你会终生受用。因为往往在你职业生涯中对你帮助最多的,就是他们。
5 个数字,树立正确的职场思维
职业生涯的长度
你现在的职业生涯长度是多少?很简单,用 60 减去你目前的年龄,这就是职业生涯的长度。当你发现自己还有 30、35 年要去努力的时候,各位,打起精神来,不要躺平,不要泄气。
精通一项技能所需的时间
这个数据出自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异类》。他估算出大约需要 10000 小时的密集训练和演习,一个人才能在某一方面达到精通。所以你可以粗略计算一下,你现在使用 Photoshop、Sketch、Figma 的工作时间加起来有没有 1 万小时,如果没有,继续努力吧。
40 岁之后能赚到的个人财富百分比
如果你现在经济紧张、薪资也不高,不要担心,布莱恩通过一组数据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个人财富往往在 65 岁左右达到巅峰,而他们在 40 岁时的个人财富只有那个数字的 10%~15%,更何况你还连 40 岁都没有。
社交货币
社交货币就是指我们认识的设计好友。布莱恩鼓励大家多认识同行、认识优秀的人,因为这是你职场生涯中非常有价值的东西。它就是 3 号燃料,你需要有持久的人际关系。
职场支持者的人数
你可以回顾一下,在你的职业生涯中,有哪些人帮助过你,对你有特别大的影响。布莱恩说,要去寻找 3~5 个真正能称为导师的人,你要时刻记住,一定有个人正在拐角处等着你。
大黄金问题,评估职业价值
这个部分介绍了职场盘点的三个工具,主要帮助我们清点目前主要拥有的职场资产,检查三大主要的职场燃料。
职场路径向导,做出正确的职业决策
在我们把以上职场工具都掌握以后,职场路径向导工具则可以帮助我们综合评估是否需要跳槽、是否需要转岗、是否需要换一个城市这样的重大职业决策。布莱恩说,在你面对诸如跳槽、转岗这样的重大选择时候,你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
你的职业理想是什么,或者至少假设一个你可能想要达到的目标; 你目前手上有什么职场燃料? 你需要什么职场燃料才能实现这个终极理想? 这三个问题就像一把标尺,如果你也正在面临类似的困扰,可以尝试用这三个标准去评估。
5. 如何应对职场与生活的冲突 这是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主要介绍了职场与生活的冲突。就像前面所提到的,布莱恩认为构建一段成功的职业生涯的目的并不仅在于找到你热爱的工作,而且是建立起你热爱的生活。这个观点真的对很多人很有启发,我们会见过很多工作狂,平时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放在工作上,但殊不知,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在这个部分,布莱恩重点探讨了如何做好职场父母、如何看待跨国工作和如何应对职场危机这三个问题。我觉得对我们真的非常有帮助。
比如很多人都会担心结婚生小孩以后职业生涯可能就进入尾期了,也不知道怎么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关系。但布莱恩提供了很多方法,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参考借鉴。
在职场危机这个部分,有一段话很鼓励人。
我们可以从尼罗弗·麦钱特、尼罗弗·麦钱特身上学到许多走出职业生涯逆境的方法:利用好奇和探索的武器培养技能和经验,建立起能抵挡不可避免的挫折的免疫系统;不断寻找自己的理想,如果不知道什么才是重要的,那么就回归人性;确保你的信心是有根据的,如果你的失败并不主要源于坏运气,那么就得采取行动,找出欠缺的关系或技能;不要让骄傲阻挡了重获新生的道路;你可能需要退一步才能海阔天空;坚持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和真正的自我。
6. 总结 这本书虽然是翻译过来的,但是苏健的翻译真的通俗易懂。布莱恩的创作结构也非常清晰,三个部分的内容长度把控得非常好,让你读起来不会因为文字的枯燥、配图的缺失而乏味。其次在每一章节的尾部,布莱恩都会为你做一个总结,让你快速复习本节的知识重点,这对快速理解每一章的内容很有帮助。其次这本书有很多名言金句,在阅读的时候你会发现有些文字真的可以触碰你的灵魂,比如我最喜欢的这一句——流浪者未必都迷茫!
二、这本书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1. 职业生涯规划的工具
这本书,完全可以作为一本职业生涯规划的工具书籍使用。首先它提供了很多职业生涯思维工具,比如职场燃料、职场盘点模型、职场路径向导等,这些工具都可以在你工作中遇见的困难时候提供一份决策标准。美国人的思维模型真的很有帮助,你只要细读,吃透,几乎你做所有决策都能找到参考标准,降低你的错误率。
其次职场生涯三大阶段的三个主导策略我们一定要好好使用,它会像一个职场指南针,告诉你在不同的阶段要聚焦的工作内容,我们完全可以按照这个模型去提升学习。
2. 职业生涯中的一座灯塔
职业生涯的长度超出我们的想象,在 45 年的职业生涯中,不可能谁都一帆风顺。我们总会遭遇很多挫折,离职、失业、创业失败、家庭变故等等。就像我在描述职业生涯第二阶段所写的,我一度以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已经进入尾声,但我从未想过,这些挫折相比我漫长的职业生涯来说,微不足道。现在的经济形势非常差,失业的设计师也特别多,如果你现在非常迷茫,我真的非常建议你把这本书仔细读一下,你会有一种面向大海,春暖花开的感觉。它就像一本职场指南针,让你的职业生涯不会因为一时的挫折而感到挫败、痛苦。
三、写在后面的话 《远见》这本书,对我而言,它是一本开拓眼见、提高知识广度的书籍。它不像交互、产品之类的书籍,是对设计知识的巩固,加深对设计知识的理解。它更像我知识地图的一个新站点,当我无意乘着高铁驶达的时候,我发现了这是一个全新的地方。
它教会我,在 33 岁的这一年,还要为未来的 27 年做长远的计划,不能抱着躺平的态度;
它教会我,在职业生涯的第二阶段,你要聚焦于你的长板,突破自我,做你最擅长的事情;
它教会我,一段成功的职业生涯不仅仅有你热爱的工作,还要建立起你热爱的生活。
布莱恩在前言里提到,他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在在某种程度上激励大家获取最稳固、最完美、最持久和最快乐的职业生涯,所以这本书,分享给大家,希望我们在漫长的 45 年职业生涯中,建立一个成功快乐的职业生涯。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设计大侦探」
-
8000字干货!9个章节掌握车载HMI设计指南(基础篇)
UI交互 2022-09-16本文从HMI概念、汽车座舱的进化、车载生态系统、车载设计趋势、HMI设计原则、设计流程、商业设计案例、HMI设计资源等9个章节,帮你快速入门HMI设计。本文从 HMI 概念、汽车座舱的进化、车载生态系统、 车载设计 趋势、HMI设计原则、设计流程、商业设计案例、HMI设计资源等9个章节,帮你快速入门 HMI设计 。
6000字干货!HMI 视觉+交互设计原则全方位指南 很多同学问我想转 HMI 设计从什么入手,除了我上篇十问十答,设计原则是最基本要掌握的啦!
阅读文章 >
近段时间也是参与了几个车企的 HMI 咨询设计项目,一直想写写关于 HMI 设计的一些总结和研究。
1. HMI 概念 HMI 的是英文(Human Machine Interaction)的缩写,翻译成中文是人机交互,是一门研究系统与用户之间交互关系的学问,系统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机器,也可以是计算机化的系统和软件。应用在车辆上的人机交互系统可以实现人与车之间的沟通。驾驶者可以通过该系统,获取车辆信息、车辆报警,并且进行车辆设置、实现娱乐功能等。
其中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机交互界面”是指用户可见的部分。通过人机交互界面与系统交流并进行操作。小如收音机的播放按键,大至飞机上的仪表板、或是发电厂的控制室。因此,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要包含用户对系统的理解(即心智模型),这是为了系统的可用性或者用户友好性。
而汽车的人机交互主要分为车内娱乐系统的人机交互、车内驾乘人家交互、车外远程人机交互,各车企均在这大交互系统里面寻找用户体验的突破并进行了充分的试验和尝试
2. 汽车座舱的进化 ① 2000 年以前:机械时代 单一的机械仪表,简单的音频播放设备,物理操作按键,无中控显示屏幕,集成度、安全度较低,智能化程度无
机械仪表盘可以显示出汽车发动机的转速、水温、油量、时速,没有数字仪表盘精确,机械仪表盘可以直观的显示车速的变化趋势,数字的仪表显示器能精确的显示车速的大小,但是却不能直观的表现出汽车处于加速状态还是减速状态。但是,机械水表盘毕竟是真实的指针,真实的跳动会让人有一种直观的跟发动机呼应的感觉。所以即便是售价上千万的帕加尼,仍然保留着原始的机械指针,满满的工业朋克感,机械仪表的指针攀爬带来的视觉冲击确是液晶仪表不能逼你的
② 2000-2015 年:电子时代 汽车电子时代的标志之一是液晶仪表盘的大量使用,液晶仪表相对机械仪表有以下 3 大优势:
炫酷的科技感
机械仪表只有转速、车速、水温、油量等功能显示,充其量是中间有以小块单色屏显示车门开关、行驶里程以及档位信息,简简单单功能性很单一。而液晶仪表盘可以显示的内容非常多,除了基础的仪表信息以外可以显示车辆运行工况状态、导航、车距、主动刹车距离等多样内容,科技感十足更像现代化的产品。
绚丽的视觉效果
传统机械仪表盘多为一种颜色或几种颜色的组合,色彩单调容易造成视觉疲劳,而且单一的色彩也无法随内饰颜色的变化而改变,所以机械仪表盘也一定程度的限制了对内饰色彩改装的想象力。而液晶仪表盘本质就是个造型特殊的平板电脑,只要系统生态足够丰富,色彩可以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效果,内饰配色也可以随心所欲一些。
能够承载更多的功能
其次有些智能化程度足够高的仪表盘可以可以与手机互联读取行驶中需要的信息,通过语音交互系统利用智能设备可以在不动手的前提下实现更过功能,这点是机械仪表盘远远不能企及的高度。
3. 2015 年至今:智能时代 智能时代之下,大多数的车机屏幕都采用了大尺寸的显示屏,有些车机厂商也使用了多联屏,同时信息娱乐系统功能也在逐渐的丰富,人们不仅可以在车上使用常用的音乐、导航等功能,还能在汽车上看电影、玩游戏、看新闻,交互方式也变的多样化了,比如:语音、手势,整车的安全程度、智能化程度也有了极大的提升
4. 未来:高度智能时代 在未来,是个高度智能化的时代,高度自动驾驶、全息投影、HUD、AR-HUD、虚拟数字人等技术更加趋近于成熟,车机趋向于一个移动的第三空间(生活空间、工作空间、娱乐空间),AI 解放了人,成为了驾驶员,人有更多空闲的时间来娱乐和工作
3. 车载生态系统 ① 内置智能系统
目前主机厂,都会根据车型定位、自身技术来定制开发自己的车载系统,这样不仅能够实现多媒体的深度集成,还能够让技术更好的与汽车兼容,当然大部分传统的车企在一些技术上并不是那么的成熟和强大,还会找一些细分领域的合作商来为自己提供技术支持,比如:语音技术、HMI 设计…
② 平台解决方案
目前国内外的互联网科技巨头都在为新时代的车企提供驾驶解决方案,比如:国外的苹果、谷歌、亚马逊;国内的阿里巴巴、百度、华为、腾讯都争先创建了自己的平台操作系统,目的是在未来万物互联的时代能够抢占下一个互联网的载体,国内可见科技巨头和车企的合作,通过技术+制造能力的加持,让车机体验大步向前,比如:吉利和百度推出了集度;上汽集团、阿里巴巴与浦东新区三方联合打造全新用户型汽车科创公司“智己汽车;北汽和华为推出了极狐阿尔法,塞力斯和华为推出的问界系列车型…
③ 软件应用程序
为了满足汽车的驾驶场景,大型的互联网公司一般都会开发自己的汽车应用程序来优化汽车的驾驶体验,这种方式相对于平台化的解决方案和内置智能系统来说更加的轻量,一般用户会在传统燃油车机上辅助使用这些功能相对完善的软件程序,目前软件程序应用的方式一般是通过数据线完成手机屏幕的映射,和我们将手机端的内容投屏到电视上是类似的原理,但这种方式是不能完成对车辆控制的,比如空调、温度…
我们常用的百度 Carlife、苹果 Carplay、华为 Hicar
④ 外置屏幕显示设备
目前外置屏幕显示主要有 2 中,一种是外接显示设备,一般使用在没有液晶显示设备的汽车上,比如华为最近推出的车载智慧屏,它搭载了汽车出行、汽车服务、影音娱乐、语音搜索等丰富的应用;另外一种是 HUD 显示设备,HUD 显示设备可以将导航信息、速度、车辆信息显示在一块玻璃上,作为副屏的补充,同时也让司机避免低头,抬头就能够看到最重要的信息,让驾驶更安全
4. 设计趋势 ① 场景化 前面提到未来的汽车是人们的第三智能生活空间(娱乐空间、办公空间、生活空间…)未来车内的交互场景将逐渐由驾驶舱舱内的驾驶行为主导的人机交互转变为基于日常生活中多场景的交互,基于不同的场景,我们的设计应该也有所不同
座舱娱乐场景模式
目前各大厂商在汽车娱乐场景化上可谓是下足了功夫,各种场景模式层出不穷,比如音乐模式、影院模式、游戏模式、汽车驾驶模式(运动、节能、雪地、越野、标准)等等,这种模式我们可以通过人的四感: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去加强场景化的氛围
多种用车场景
不仅仅是这些娱乐场景模式,场景化的功能模块更多是可以通过发散使用场景来让操作系统中的功能更加满足用户的需求,对于不同的使用场景,用户想要看到的信息是不同的。这一点既可以在整体的信息层级上进行优化,同时也可以带入每一个细节、深入每一个场景。单以地图为例,用户在导航模式和非导航模式下所关注的重点就是不同的,进一步在导航模式中,用户对于路线中的关键建筑物(例如到该建筑物后就需要左拐)和其他的建筑物的关注度也是不同的。只有深入到了场景中,才能帮助用户获得更好的驾驶体验。
② 智能化 L4、L5 级别的自动驾驶
目前大部分的技术是 L3 级别的自动驾驶,有条件的自动化驾驶,还基本上是需要驾驶员来辅助操作,保证驾驶的安全性,相信未来人们可以完全解放自己的双手,实现稿安全级别的自动驾驶,这样我们可以把精力的时间利用在其他更具有价值的信息处理上,目前自动驾驶主要有 3 中解决方案:
基于视觉主导:采用 GPS 和 AI 人工智能进行自动驾驶,例如:特斯拉,通过所有特斯拉汽车的摄像头采集环境数据,将图像处理和机器学习结合起来通过从而不依靠预先记录的地图特斯拉汽车在行驶中采集数据学习并与所有特斯拉汽车分享学习到的东西,从而实现类似于人眼睛的方式查看地形然后通过人工智能进行分析指导自动驾驶汽车做出决策。
基于激光雷达主导:视觉辅导,采用高精地图和人工智能进行自动驾驶,目前主流的传统主机厂通用、奔驰大部分采用的就是这种方式,但由于需要记录地图并使用激光雷达设备制造车辆,因此需要付出了更高的成本
基于车联网主导:多种传感器融合的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车联网的自动驾驶需要庞大基础设施的支持,通过投资更智能的道路,可以减少对汽车本身自动驾驶的要求,比如高速公路、码头、工厂这类简单场景比较容易实现
② HUD 技术的升级
HUD 的技术在很多新能源车上都可以选配了,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技术了,它最先出现在军用战斗机里面除了能够带来更加科技的感受之外,HUD 的加持,可以把信息映射在玻璃上面,驾驶员不用低头就能看到重要的信息,提升驾驶的安全性,目前 HUD 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C-HUD:是一种将信息镜像到透明面板(称为 Combiner)上而不是挡风玻璃上的 HUD。大众帕萨特、马自达 3 和宝马 2 系等采用了这种技术。目前,由于 C-HUD 的成本比 W-HUD 更低
W-HUD:W HUD 是直接投影在汽车的挡风玻璃上,显示效果更为一体化,也有助于造型布置。但由于挡风玻璃一般为曲面玻璃,因此 W HUD 一定要根据挡风玻璃的尺寸和曲率去适配高精度非球面反射镜,这也直接导致了 W HUD 成本的升高。高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 W HUD 的市场占有率
AR HUD:AR 技术让导航信息和实际的路面信息合为一体,导航的时候可以直接将信息显示到 HUD 上,并融合实际的路况场景进行显示,左转右转一目了然。更能结合 ADAS 功能,及时预告路况和行人信息,在 AR-HUD ⼈机交互界⾯中,通过动效的⽅式来,增强三维空间感,加强视觉引导
3D-AR HUD:3D-AR-HUD 输出的信息不仅仅在前挡风玻璃上进行展示,更多与车外环境进行合成,它的绝大部分图形是实时动态生成,将信息投射到三维世界,所以它的显示面积更大,不仅仅在前挡风玻璃,还包括车外空间
③ 自动化 万物互联
未来智能座舱与各电子设备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可以实现服务场景的无缝流转,即使身处远方,也能做到用手机远程控制车灯、空调、车门、车窗
多种交互形式
未来的人机交互将运用指纹识别、手势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唇语识别等多种生物识别技术,实现对车辆的控制,比如 faceID 不同的人上车的时候,车会自动识别出这个人的用车使用习惯、氛围灯、座椅角度、后视镜距离、驾驶模式等等
④ 人性化 降低视觉负荷,满足驾驶安全性需求
汽车最基础的需求就是安全,而 HMI 设计要做的就是在驾驶场景下尽量少的干扰驾驶者,在视觉的设计上应该降低视觉的负荷,让驾驶者一眼就能够找到当前最想要的信息,避免因为分心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多通道交互配合,满足产品易用性需求
多通道融合交互技术将人的多个感官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与汽车形成多种交互行为(体感、手势、视觉、触控、按键、语音…),全面提升用户的驾驶体验,比如在驾驶员疲惫的情况下,车机会语音提示你休息,并且车机会释放清新的气味,为你提神醒脑
目前在用户驾驶汽车的时候,视觉仍占了信息接收的五分之四,则视觉通道技术仍然是未来智能汽车人机交互设计的基础,再加之语音交互等技术,形成了未来多通道融合交互的发展趋势
智能情感交互,提升驾驶乐趣
智能汽车人机交互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汽车从高智能的执行机器向高智商的情感机器人方向发展。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利用机器学习以及深度学习等技术,未来的智能汽车将通过研究车主的行为方式来与车主进行交流,成为车主情感上的伙伴。除此之外,还会利用车联网技术、智能交通系统等,与周边环境、车辆等进行实时互动,达到智能情感的交互。
⑤ 个性化 个性化需求与定制一直都是各行各业用户所追求的趋势,千人千面,打造最懂你的智能汽车已然成为各大车企最为认可的基础开发逻辑。目前不少企业都推出了生物识别技术来为用户所服务,如语音识别、面部识别、指纹解锁等技术。所以基于生物识别技术、感知技术的智能汽车人机交互方式仍然是未来智能汽车人机交互设计的发展方向之一
针对不同用户群的差异化设计
目前汽车品牌众多,不仅仅是汽车设计、营销要考虑不同用户人群的差异,HMI 的设计同样要挖掘不同用户的特征、消费观念、地域差异、行为习惯等,为智能座舱提供更多差异化、个性化的选择
个性化的操作模式
对于不同的家庭成员使用车辆的时候,智能座舱能够记忆形成适合当前驾驶员的交互操作模式及界面,满足不同家庭成员的体验需求和驾驶行为习惯
品牌文化的延续
目前看国内大部分的新势力造车品牌,车机的设计都基本上是延续了互联网 app 的设计方式(卡片式、扁平化),但是车机并不应该就是如此,HMI 不仅仅是设计一块屏,而是在补充整个品牌的生态,形成一致的品牌调性和设计语言,大部分汽车在车型设计前期就对目标用户做了研究,在设计造型的时候也基本上会形成自身的品牌特征,而我们在设计 HMI 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品牌文化,从而去强化人们对于品牌的印象
3D 车模的广泛应用
随着 3D 立体化设计的不断渗透,3D 车模技术也在逐渐受到厂商和消费者的青睐,成为了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3D 车模能够让扁平化的界面边的更加的生动和具有空间感
⑥ 娱乐化 更多功能应用
我们目前传统的车机用的最多的功能就是导航、听歌、电话,随着车机硬件性能的提升,在新势力造车的车机系统中能够看到更多产品功能的应用搭载,华为更是大胆,整个把手机 APP 系统直接搬到了车机里面,汽车就是人的第二个手机系统,相信未来随着自动驾驶取代人的驾驶功能,我们就可以在汽车里面看电影、吃饭、开会… 自然更多、更全面的应用是必然的趋势
多屏幕联动
智能汽车车载显示将会朝着大尺寸、高分辨率、创新的外形设计、多方位布局等方向发展,将不再仅仅局限于中央仪表盘等位置,而是朝着多方位、多维度方向发展。多维度、多显示设备的系统架构将成为未来汽车人机交互设计的重要发展方向
5. HMI 和 UI 设计的不同 ① 商业模式的不同
UI 设计:大部分的数字端的产品商业目标是变现,更注重用户的增长、用户的留存、付费、活跃度等等,有较强的商业企图
HMI:首先排在第一位的是安全性、产品体验、视觉体验等,HMI 像是手机操作系统,它的体验直接是影响用户购买汽车的决策,目前主机厂的操作系统还未完全形成生态,要想通过 HMI 的服务来盈利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② 用户场景的不同
UI 设计:手机、pc 系统在室内外都能够使用,单人使用
HMI 设计:智能座舱更像是第三生活空间、可能涉及到单人、多人的协作,对于主驾来说安全性,盲操作的要求比较高,而对于副驾驶来说娱乐是主要需求,相信未来如果完全自动驾驶,HMI 可能就是手放大版的手机操作系统,手机能做的,汽车 HMI 也能做
③ 界面载体的不同
UI 设计:主要包含 pc 端、移动端、智能设备、ATM 取款机…
HMI 设计:主要包含中控屏、仪表盘、副驾驶屏、智能后视镜、后排娱乐屏…
④ 设计原则的不同
一般 UI 产品和用户的接触距离比较近,距离屏幕的距离大约在 15~50cm 之间,而汽车 HMI 距离距离基本在 50cm 以上,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是驾驶员斜视观看的,这必然就要求视觉和交互逻辑上和手机的不同
⑤ 用户体验的不同
UI 设计:基本遵循用户体验五要素: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
HMI 设计: 注重用户体验,体验、舒适、效率、安全,四大维度
6. HMI 体验设计原则 ① 降低视觉负荷
用户在屏幕中上的识别和寻找信息的过程都属于视觉负荷。特别是驾驶员在经常会在开车的时候使用 HMI,用户的注意力管理对减少由注意力分散导致的交通事故十分必要,所以快速识别和找到用户想要的内容尤为重要,降低操作负荷我们可以遵循一下几个原则
高效浏览:在进行信息层级设置时,要让驾驶者也更快速的设置信息,可以通过对比的设计技巧来实现,确保驾驶者在驾驶时能够拥有高效的浏览性,降低驾驶员的安全性。视觉捕捉成本
3 秒原则:用户的注意力管理对减少由注意力分散导致的交通事故十分必要,开车过程中,必要操作需要遵循 3 秒原则,用户必须在第 1 秒内找到应用场景的重点信息与功能入口,然后第 2 秒进行交互动作,最后第 3 秒得到想要的信息结果。准确把握每个过程中的时间,排除多余元素干扰,避免分散注意力
信息可视化原则:将数据以意义明确的直观方式表现出来,使用户能够解释且容易理解的做法。这包括数据可视化和仪表板。对于非专家而言,信息可视化是以易于理解的形式分享洞见的有效方法
② 降低操作负荷
驾驶员在开车的时候,应尽量操作路径短,如果操作太繁琐步骤太多,也有可能会中途放弃,这就是动作负荷带来的影响
快速响应: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经常会进行界面的操作,为了驾驶人员的安全,操作应更加轻便,比如常用的功能突出,操作路径短等方式
及时反馈:在实际的驾驶场景中,面对的是复杂的路况信息,需要能够即时通过视觉、设计、声音等方式反馈给我们的驾驶员
宁静交互:静交互就是悄无声息地融入在我们日常使用中,不需要多加思考,不需要特别注意。车机作为工具,不应该成为驾驶员关注的中心,夺取注意力。在未来的设计中让用户专注于“任务”而不是工具,才是车载 HMI 交互的最终归宿
语音交互:语音交互能够快速找到用户想要的内容,避免驾驶分心,行车更加安全,目前大部分的车机也是配备了语音助手,成为车机的标配
③ 降低心理负荷
用户在处理任务时,由于某些原因产生的心理压力,就是心理负荷。心理负荷会阻碍用户顺利完成任务,所以减少心理负荷可以提高任务完成率
减少用户焦虑:手机端常见的缓解焦虑的方法有,加载的进度反馈、排队人数… 在驾驶场景中,比如当用户行车出现问题或者事故大发生,系统应该是给与鼓励和解决方案,缓解用户的焦虑
7. HMI 视觉设计流程 需求分析阶段
主要聚焦对需求、用户、车型、品牌的理解,形成统一一致的目标
创意设计阶段
根据设计目标,完成创意概念的发散,确定交互&视觉的概念方向,并完成详细的设计
验证评估阶段
在 HMI 进入实车之前进行关键功能的测试,包括软硬件的协调,产品体验(交互、视觉)等
工程开发阶段
以真实的实车为测试环境,对 HMI 的各种使用场景、功能、视觉进行测试,并最终封版交付上实车
8. 优秀的 HMI 商业设计案例 ① 红旗 H9 看 HMI 设计中的东方美学
网址: https://zhuanlan.zhihu.com/p/266755685
② 东风-启辰星智能座舱多模态 HMI 设计
网址: https://zhuanlan.zhihu.com/p/136038172
③ 岚图座舱体验设计 – HMI
网址: https://www.zcool.com.cn/article/ZMTMzODc4NA==.html
④ 百度 Interflow 智能驾舱
网址: https://www.zcool.com.cn/work/ZNTM2NzY0OTY=.html
9. HMI 设计资源 ① HMI 设计灵感资源库 花瓣搜索:飞凡实验室(会持续更新),可以查看我搜集整理的 HMI 的各种不同界面的灵感图
花瓣链接: https://huaban.com/user/r5e9kpk6bek
② 国内外车机对比 花瓣搜索:飞凡实验室(会持续更新),可以查看我搜集整理的不同车企落地的 HMI 产品,包含了:蔚来、小鹏、理想、特斯拉、高合、华为…
花瓣链接: https://huaban.com/user/r5e9kpk6bek
③ HMI 设计咨询公司 哈曼 Harman
网站链接: harman.com
Gestigon
网站链接: https://www.gestigon.com/
Intellias
网站链接: https://www.intellias.com/
RightWare
网站链接: https://www.rightware.com/
Foundry
网站链接: https://www.foundry.com/
Elektrobit
网站链接: https://www.elektrobit.com/
④ 垂直类自媒体平台 HMI 前瞻设计、facecar、HMI 趋势、HMI 设计、Insight HMI、HMI 前线、未来出行实验、design park
参考文献
《未来五年,HMI 设计是市场新宠吗?》 《HMI 设计案例》 《汽车 HMI 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灵魂——品牌文化》 《6000 字干货!HMI 视觉+交互设计原则全方位指南》 《车载设计万字干货!超全面的 HMI 交互设计指南》 《一文读懂智能汽车 HMI 设计全流程》 《场景驱动的汽车 HMI 设计策略》 文内出现的商标及图像版权属于其合法持有人,只供传递信息之用,非商务用途。如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处理。
-
如何让设计方案更快落地?从这4个方面入手!
UI交互 2022-09-16设计方案如何从飞机稿变成落地稿?本文总结了4个可以提升设计话语权,帮设计方案尽快落地的方法。编者按:设计方案如何从飞机稿变成落地稿?本文总结了4个可以提升设计话语权,帮设计方案尽快落地的方法。
大厂专家:为什么企业越来越注重设计师的「落地能力」? 上周有一个网友找工作,面试过程中都很顺利,最后没有通过的评语是缺乏落地能力。
阅读文章 >
我们经常谈的“设计方案”、“设计稿”在没有落地之前只能称为一个方案,无论方案有多么美妙绝伦,都不能算作成功,最多只能算作一个飞机稿,严格意义上都很难称之为一个“设计作品”。而往往,设计的决策是一个颇为微妙的过程,有人觉得只需要把方案做好就可以了,后面的决策可以交给上帝和爱谁谁,反正设计稿已经足够可以摆在自己的作品集里了。
我不能说 Po 在设计社区里高赞飞机稿没有价值,但好的设计只有在落地实施之后,价值才能真正得以体现。好的设计师善于利用下面这 4 个声音,灵活利用“用户说”、“数据说”、“老板说”、“专家说”这四个因素,掌握会议的主动权,进而影响决策,让好的设计方案得以落地实施。
一、用户说 体验设计的核心能力是用户洞察力,听用户的声音已经是大家共识的至高无上的真理,好的设计必须要建立在充分理解用户的基础上。如果想要做出令人信服的设计方案,必须在前期花时间搞清楚你的用户。
用户研究作为一个高深的学科和概念,让很多人心生敬畏,甚至有点讳莫如深,从而觉得那是只有特专业的人才能做的事情,觉得得需要通晓一套复杂而又科学的方法才能进行。其实不然。直观了解你的用户有非常多的渠道,很多时候不必非得大张旗鼓的花钱招募标准用户、潜心研究访谈提纲、把用户请进装着单面可视镜的房间里才可以进行。
每天查看用户反馈,用户主动反馈过来的吐槽甚至谩骂代表了他们的痛点和诉求;自己作为用户持续使用自己的产品,看他到底是如何帮你解决问题的;碰到合适的人就多聊两句,碎片时间就可以直观的了解很多信息。
总之,想办法去真正了解用户,直到用户吐槽的声音总是在你脑海中不经意间响起,直到可以引用用户话为你的设计方案说话。
二、数据说 在很多难以言表的悲催场景下,数据看上去像是设计师的敌人。
好像数据就代表了客观事实,设计师的想法只是主观想法。(这种成见和数据迷信将会让互联网世界的进步速度降低 36.87%。)真实的情况是,数据会骗人,数据会说谎,数据还会哄人开心,哄一群人开心。尤其当数据在佐证观点的时候出现时,就会变的有点可疑……
Anyway,数据本身只是一个现象,如何分析和举证是蛮有艺术性的侧面。并且有些跟设计样式相关的数据表现无论怎么分析都很难逻辑自洽,所以很多时候只能:“试”。试一下哪个设计形式数据表现会更好,这就是所谓的数据验证。
总之,了解关键数据情况,不要当别人在数据的世界里谈笑风生的时候表现的一脸懵逼。必要时还需要利用现有的数据结果,武装自己的设计方案。
还有,别忘了,要祝自己好运!
请原谅我用最不理性的方式来说数据这一 Part,因为实在无力吐槽,也懒得拍所谓“数据验证”的马屁。
三、老板说 不管老板在不在场,老板说过的话总能在猝不及防之时发挥效力。
老板的审美很多时候决定了公司的审美,老板的风格决定了公司的企业文化,老板在设计层面的偏好也值得被尊重。我明白很多时候设计师对自己的审美有过高的自信,而对老板或其他角色的审美能力持保留意见。如果你是这样的话,我只能建议继续把你的意见“保留”下去。因为事情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样。大多数老板都有超强的用户同理心,他们都是自己产品的超级用户,所以当他在提设计相关意见的时候,想的不是自己的权力,而是作为用户的感受会是什么。
所以,做个成年人,尽早读懂自己的老板。
四、专家说 这是我最想说的一点:要成为能够左右设计项目决策的那个“专家”。
专家意见在决策过程中是必不可缺的,它意味着经验、学识,和一种可靠的感觉。在 设计决策 过程中被其他角色掌握主动、设计师只能傻呆站在一边的 bad case 里,有一个隐含的至关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主设计师没有建立起来的“专家感”。之所以说是一种专家感,是因为被忽略并不代表不优秀、不是专家。而是因为很多原因,没有人觉得应该主动问你一句,你的专业意见是怎样的?这时需要做的是克服情绪干扰,主动而又平静的阐述自己的专业意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切不可表现的无所谓或者无主见。
如果内部没有值得信任的专家,大家会更倾向于在外部寻找专家意见。这是最可怕的。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种心理效应一旦展开,外部的专家时不时过来指指点点,发表一些无责任建议,那么这将对内部的设计师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打击多了就没了自信,没了自信就没有了灵魂,没有了灵魂最终只会变成作图机器,继续逆来顺受。
当然成为那个专家,不是装出来的。而是我们真的有实力在设计专业上比其他角色更胜一筹。这个不是一朝一夕或者几次临场发挥能够建立起来的,更多的是要靠平时的积累。跟大家的每一次交流中,靠实力留下可信、专业的印象。从而赢得大家的尊重,取得自己的话语权。
以上。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柴林的设计笔记」
-
如何让设计方案更快落地?从这4个方面入手!
UI交互 2022-09-16设计方案如何从飞机稿变成落地稿?本文总结了4个可以提升设计话语权,帮设计方案尽快落地的方法。编者按:设计方案如何从飞机稿变成落地稿?本文总结了4个可以提升设计话语权,帮设计方案尽快落地的方法。
大厂专家:为什么企业越来越注重设计师的「落地能力」? 上周有一个网友找工作,面试过程中都很顺利,最后没有通过的评语是缺乏落地能力。
阅读文章 >
我们经常谈的“设计方案”、“设计稿”在没有落地之前只能称为一个方案,无论方案有多么美妙绝伦,都不能算作成功,最多只能算作一个飞机稿,严格意义上都很难称之为一个“设计作品”。而往往,设计的决策是一个颇为微妙的过程,有人觉得只需要把方案做好就可以了,后面的决策可以交给上帝和爱谁谁,反正设计稿已经足够可以摆在自己的作品集里了。
我不能说 Po 在设计社区里高赞飞机稿没有价值,但好的设计只有在落地实施之后,价值才能真正得以体现。好的设计师善于利用下面这 4 个声音,灵活利用“用户说”、“数据说”、“老板说”、“专家说”这四个因素,掌握会议的主动权,进而影响决策,让好的设计方案得以落地实施。
一、用户说 体验设计的核心能力是用户洞察力,听用户的声音已经是大家共识的至高无上的真理,好的设计必须要建立在充分理解用户的基础上。如果想要做出令人信服的设计方案,必须在前期花时间搞清楚你的用户。
用户研究作为一个高深的学科和概念,让很多人心生敬畏,甚至有点讳莫如深,从而觉得那是只有特专业的人才能做的事情,觉得得需要通晓一套复杂而又科学的方法才能进行。其实不然。直观了解你的用户有非常多的渠道,很多时候不必非得大张旗鼓的花钱招募标准用户、潜心研究访谈提纲、把用户请进装着单面可视镜的房间里才可以进行。
每天查看用户反馈,用户主动反馈过来的吐槽甚至谩骂代表了他们的痛点和诉求;自己作为用户持续使用自己的产品,看他到底是如何帮你解决问题的;碰到合适的人就多聊两句,碎片时间就可以直观的了解很多信息。
总之,想办法去真正了解用户,直到用户吐槽的声音总是在你脑海中不经意间响起,直到可以引用用户话为你的设计方案说话。
二、数据说 在很多难以言表的悲催场景下,数据看上去像是设计师的敌人。
好像数据就代表了客观事实,设计师的想法只是主观想法。(这种成见和数据迷信将会让互联网世界的进步速度降低 36.87%。)真实的情况是,数据会骗人,数据会说谎,数据还会哄人开心,哄一群人开心。尤其当数据在佐证观点的时候出现时,就会变的有点可疑……
Anyway,数据本身只是一个现象,如何分析和举证是蛮有艺术性的侧面。并且有些跟设计样式相关的数据表现无论怎么分析都很难逻辑自洽,所以很多时候只能:“试”。试一下哪个设计形式数据表现会更好,这就是所谓的数据验证。
总之,了解关键数据情况,不要当别人在数据的世界里谈笑风生的时候表现的一脸懵逼。必要时还需要利用现有的数据结果,武装自己的设计方案。
还有,别忘了,要祝自己好运!
请原谅我用最不理性的方式来说数据这一 Part,因为实在无力吐槽,也懒得拍所谓“数据验证”的马屁。
三、老板说 不管老板在不在场,老板说过的话总能在猝不及防之时发挥效力。
老板的审美很多时候决定了公司的审美,老板的风格决定了公司的企业文化,老板在设计层面的偏好也值得被尊重。我明白很多时候设计师对自己的审美有过高的自信,而对老板或其他角色的审美能力持保留意见。如果你是这样的话,我只能建议继续把你的意见“保留”下去。因为事情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样。大多数老板都有超强的用户同理心,他们都是自己产品的超级用户,所以当他在提设计相关意见的时候,想的不是自己的权力,而是作为用户的感受会是什么。
所以,做个成年人,尽早读懂自己的老板。
四、专家说 这是我最想说的一点:要成为能够左右设计项目决策的那个“专家”。
专家意见在决策过程中是必不可缺的,它意味着经验、学识,和一种可靠的感觉。在 设计决策 过程中被其他角色掌握主动、设计师只能傻呆站在一边的 bad case 里,有一个隐含的至关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主设计师没有建立起来的“专家感”。之所以说是一种专家感,是因为被忽略并不代表不优秀、不是专家。而是因为很多原因,没有人觉得应该主动问你一句,你的专业意见是怎样的?这时需要做的是克服情绪干扰,主动而又平静的阐述自己的专业意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切不可表现的无所谓或者无主见。
如果内部没有值得信任的专家,大家会更倾向于在外部寻找专家意见。这是最可怕的。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种心理效应一旦展开,外部的专家时不时过来指指点点,发表一些无责任建议,那么这将对内部的设计师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打击多了就没了自信,没了自信就没有了灵魂,没有了灵魂最终只会变成作图机器,继续逆来顺受。
当然成为那个专家,不是装出来的。而是我们真的有实力在设计专业上比其他角色更胜一筹。这个不是一朝一夕或者几次临场发挥能够建立起来的,更多的是要靠平时的积累。跟大家的每一次交流中,靠实力留下可信、专业的印象。从而赢得大家的尊重,取得自己的话语权。
以上。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柴林的设计笔记」
-
8000字干货!9个章节掌握车载HMI设计指南(基础篇)
UI交互 2022-09-16本文从HMI概念、汽车座舱的进化、车载生态系统、车载设计趋势、HMI设计原则、设计流程、商业设计案例、HMI设计资源等9个章节,帮你快速入门HMI设计。本文从 HMI 概念、汽车座舱的进化、车载生态系统、 车载设计 趋势、HMI设计原则、设计流程、商业设计案例、HMI设计资源等9个章节,帮你快速入门 HMI设计 。
6000字干货!HMI 视觉+交互设计原则全方位指南 很多同学问我想转 HMI 设计从什么入手,除了我上篇十问十答,设计原则是最基本要掌握的啦!
阅读文章 >
近段时间也是参与了几个车企的 HMI 咨询设计项目,一直想写写关于 HMI 设计的一些总结和研究。
1. HMI 概念 HMI 的是英文(Human Machine Interaction)的缩写,翻译成中文是人机交互,是一门研究系统与用户之间交互关系的学问,系统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机器,也可以是计算机化的系统和软件。应用在车辆上的人机交互系统可以实现人与车之间的沟通。驾驶者可以通过该系统,获取车辆信息、车辆报警,并且进行车辆设置、实现娱乐功能等。
其中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机交互界面”是指用户可见的部分。通过人机交互界面与系统交流并进行操作。小如收音机的播放按键,大至飞机上的仪表板、或是发电厂的控制室。因此,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要包含用户对系统的理解(即心智模型),这是为了系统的可用性或者用户友好性。
而汽车的人机交互主要分为车内娱乐系统的人机交互、车内驾乘人家交互、车外远程人机交互,各车企均在这大交互系统里面寻找用户体验的突破并进行了充分的试验和尝试
2. 汽车座舱的进化 ① 2000 年以前:机械时代 单一的机械仪表,简单的音频播放设备,物理操作按键,无中控显示屏幕,集成度、安全度较低,智能化程度无
机械仪表盘可以显示出汽车发动机的转速、水温、油量、时速,没有数字仪表盘精确,机械仪表盘可以直观的显示车速的变化趋势,数字的仪表显示器能精确的显示车速的大小,但是却不能直观的表现出汽车处于加速状态还是减速状态。但是,机械水表盘毕竟是真实的指针,真实的跳动会让人有一种直观的跟发动机呼应的感觉。所以即便是售价上千万的帕加尼,仍然保留着原始的机械指针,满满的工业朋克感,机械仪表的指针攀爬带来的视觉冲击确是液晶仪表不能逼你的
② 2000-2015 年:电子时代 汽车电子时代的标志之一是液晶仪表盘的大量使用,液晶仪表相对机械仪表有以下 3 大优势:
炫酷的科技感
机械仪表只有转速、车速、水温、油量等功能显示,充其量是中间有以小块单色屏显示车门开关、行驶里程以及档位信息,简简单单功能性很单一。而液晶仪表盘可以显示的内容非常多,除了基础的仪表信息以外可以显示车辆运行工况状态、导航、车距、主动刹车距离等多样内容,科技感十足更像现代化的产品。
绚丽的视觉效果
传统机械仪表盘多为一种颜色或几种颜色的组合,色彩单调容易造成视觉疲劳,而且单一的色彩也无法随内饰颜色的变化而改变,所以机械仪表盘也一定程度的限制了对内饰色彩改装的想象力。而液晶仪表盘本质就是个造型特殊的平板电脑,只要系统生态足够丰富,色彩可以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效果,内饰配色也可以随心所欲一些。
能够承载更多的功能
其次有些智能化程度足够高的仪表盘可以可以与手机互联读取行驶中需要的信息,通过语音交互系统利用智能设备可以在不动手的前提下实现更过功能,这点是机械仪表盘远远不能企及的高度。
3. 2015 年至今:智能时代 智能时代之下,大多数的车机屏幕都采用了大尺寸的显示屏,有些车机厂商也使用了多联屏,同时信息娱乐系统功能也在逐渐的丰富,人们不仅可以在车上使用常用的音乐、导航等功能,还能在汽车上看电影、玩游戏、看新闻,交互方式也变的多样化了,比如:语音、手势,整车的安全程度、智能化程度也有了极大的提升
4. 未来:高度智能时代 在未来,是个高度智能化的时代,高度自动驾驶、全息投影、HUD、AR-HUD、虚拟数字人等技术更加趋近于成熟,车机趋向于一个移动的第三空间(生活空间、工作空间、娱乐空间),AI 解放了人,成为了驾驶员,人有更多空闲的时间来娱乐和工作
3. 车载生态系统 ① 内置智能系统
目前主机厂,都会根据车型定位、自身技术来定制开发自己的车载系统,这样不仅能够实现多媒体的深度集成,还能够让技术更好的与汽车兼容,当然大部分传统的车企在一些技术上并不是那么的成熟和强大,还会找一些细分领域的合作商来为自己提供技术支持,比如:语音技术、HMI 设计…
② 平台解决方案
目前国内外的互联网科技巨头都在为新时代的车企提供驾驶解决方案,比如:国外的苹果、谷歌、亚马逊;国内的阿里巴巴、百度、华为、腾讯都争先创建了自己的平台操作系统,目的是在未来万物互联的时代能够抢占下一个互联网的载体,国内可见科技巨头和车企的合作,通过技术+制造能力的加持,让车机体验大步向前,比如:吉利和百度推出了集度;上汽集团、阿里巴巴与浦东新区三方联合打造全新用户型汽车科创公司“智己汽车;北汽和华为推出了极狐阿尔法,塞力斯和华为推出的问界系列车型…
③ 软件应用程序
为了满足汽车的驾驶场景,大型的互联网公司一般都会开发自己的汽车应用程序来优化汽车的驾驶体验,这种方式相对于平台化的解决方案和内置智能系统来说更加的轻量,一般用户会在传统燃油车机上辅助使用这些功能相对完善的软件程序,目前软件程序应用的方式一般是通过数据线完成手机屏幕的映射,和我们将手机端的内容投屏到电视上是类似的原理,但这种方式是不能完成对车辆控制的,比如空调、温度…
我们常用的百度 Carlife、苹果 Carplay、华为 Hicar
④ 外置屏幕显示设备
目前外置屏幕显示主要有 2 中,一种是外接显示设备,一般使用在没有液晶显示设备的汽车上,比如华为最近推出的车载智慧屏,它搭载了汽车出行、汽车服务、影音娱乐、语音搜索等丰富的应用;另外一种是 HUD 显示设备,HUD 显示设备可以将导航信息、速度、车辆信息显示在一块玻璃上,作为副屏的补充,同时也让司机避免低头,抬头就能够看到最重要的信息,让驾驶更安全
4. 设计趋势 ① 场景化 前面提到未来的汽车是人们的第三智能生活空间(娱乐空间、办公空间、生活空间…)未来车内的交互场景将逐渐由驾驶舱舱内的驾驶行为主导的人机交互转变为基于日常生活中多场景的交互,基于不同的场景,我们的设计应该也有所不同
座舱娱乐场景模式
目前各大厂商在汽车娱乐场景化上可谓是下足了功夫,各种场景模式层出不穷,比如音乐模式、影院模式、游戏模式、汽车驾驶模式(运动、节能、雪地、越野、标准)等等,这种模式我们可以通过人的四感: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去加强场景化的氛围
多种用车场景
不仅仅是这些娱乐场景模式,场景化的功能模块更多是可以通过发散使用场景来让操作系统中的功能更加满足用户的需求,对于不同的使用场景,用户想要看到的信息是不同的。这一点既可以在整体的信息层级上进行优化,同时也可以带入每一个细节、深入每一个场景。单以地图为例,用户在导航模式和非导航模式下所关注的重点就是不同的,进一步在导航模式中,用户对于路线中的关键建筑物(例如到该建筑物后就需要左拐)和其他的建筑物的关注度也是不同的。只有深入到了场景中,才能帮助用户获得更好的驾驶体验。
② 智能化 L4、L5 级别的自动驾驶
目前大部分的技术是 L3 级别的自动驾驶,有条件的自动化驾驶,还基本上是需要驾驶员来辅助操作,保证驾驶的安全性,相信未来人们可以完全解放自己的双手,实现稿安全级别的自动驾驶,这样我们可以把精力的时间利用在其他更具有价值的信息处理上,目前自动驾驶主要有 3 中解决方案:
基于视觉主导:采用 GPS 和 AI 人工智能进行自动驾驶,例如:特斯拉,通过所有特斯拉汽车的摄像头采集环境数据,将图像处理和机器学习结合起来通过从而不依靠预先记录的地图特斯拉汽车在行驶中采集数据学习并与所有特斯拉汽车分享学习到的东西,从而实现类似于人眼睛的方式查看地形然后通过人工智能进行分析指导自动驾驶汽车做出决策。
基于激光雷达主导:视觉辅导,采用高精地图和人工智能进行自动驾驶,目前主流的传统主机厂通用、奔驰大部分采用的就是这种方式,但由于需要记录地图并使用激光雷达设备制造车辆,因此需要付出了更高的成本
基于车联网主导:多种传感器融合的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车联网的自动驾驶需要庞大基础设施的支持,通过投资更智能的道路,可以减少对汽车本身自动驾驶的要求,比如高速公路、码头、工厂这类简单场景比较容易实现
② HUD 技术的升级
HUD 的技术在很多新能源车上都可以选配了,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技术了,它最先出现在军用战斗机里面除了能够带来更加科技的感受之外,HUD 的加持,可以把信息映射在玻璃上面,驾驶员不用低头就能看到重要的信息,提升驾驶的安全性,目前 HUD 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C-HUD:是一种将信息镜像到透明面板(称为 Combiner)上而不是挡风玻璃上的 HUD。大众帕萨特、马自达 3 和宝马 2 系等采用了这种技术。目前,由于 C-HUD 的成本比 W-HUD 更低
W-HUD:W HUD 是直接投影在汽车的挡风玻璃上,显示效果更为一体化,也有助于造型布置。但由于挡风玻璃一般为曲面玻璃,因此 W HUD 一定要根据挡风玻璃的尺寸和曲率去适配高精度非球面反射镜,这也直接导致了 W HUD 成本的升高。高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 W HUD 的市场占有率
AR HUD:AR 技术让导航信息和实际的路面信息合为一体,导航的时候可以直接将信息显示到 HUD 上,并融合实际的路况场景进行显示,左转右转一目了然。更能结合 ADAS 功能,及时预告路况和行人信息,在 AR-HUD ⼈机交互界⾯中,通过动效的⽅式来,增强三维空间感,加强视觉引导
3D-AR HUD:3D-AR-HUD 输出的信息不仅仅在前挡风玻璃上进行展示,更多与车外环境进行合成,它的绝大部分图形是实时动态生成,将信息投射到三维世界,所以它的显示面积更大,不仅仅在前挡风玻璃,还包括车外空间
③ 自动化 万物互联
未来智能座舱与各电子设备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可以实现服务场景的无缝流转,即使身处远方,也能做到用手机远程控制车灯、空调、车门、车窗
多种交互形式
未来的人机交互将运用指纹识别、手势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唇语识别等多种生物识别技术,实现对车辆的控制,比如 faceID 不同的人上车的时候,车会自动识别出这个人的用车使用习惯、氛围灯、座椅角度、后视镜距离、驾驶模式等等
④ 人性化 降低视觉负荷,满足驾驶安全性需求
汽车最基础的需求就是安全,而 HMI 设计要做的就是在驾驶场景下尽量少的干扰驾驶者,在视觉的设计上应该降低视觉的负荷,让驾驶者一眼就能够找到当前最想要的信息,避免因为分心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多通道交互配合,满足产品易用性需求
多通道融合交互技术将人的多个感官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与汽车形成多种交互行为(体感、手势、视觉、触控、按键、语音…),全面提升用户的驾驶体验,比如在驾驶员疲惫的情况下,车机会语音提示你休息,并且车机会释放清新的气味,为你提神醒脑
目前在用户驾驶汽车的时候,视觉仍占了信息接收的五分之四,则视觉通道技术仍然是未来智能汽车人机交互设计的基础,再加之语音交互等技术,形成了未来多通道融合交互的发展趋势
智能情感交互,提升驾驶乐趣
智能汽车人机交互设计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汽车从高智能的执行机器向高智商的情感机器人方向发展。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利用机器学习以及深度学习等技术,未来的智能汽车将通过研究车主的行为方式来与车主进行交流,成为车主情感上的伙伴。除此之外,还会利用车联网技术、智能交通系统等,与周边环境、车辆等进行实时互动,达到智能情感的交互。
⑤ 个性化 个性化需求与定制一直都是各行各业用户所追求的趋势,千人千面,打造最懂你的智能汽车已然成为各大车企最为认可的基础开发逻辑。目前不少企业都推出了生物识别技术来为用户所服务,如语音识别、面部识别、指纹解锁等技术。所以基于生物识别技术、感知技术的智能汽车人机交互方式仍然是未来智能汽车人机交互设计的发展方向之一
针对不同用户群的差异化设计
目前汽车品牌众多,不仅仅是汽车设计、营销要考虑不同用户人群的差异,HMI 的设计同样要挖掘不同用户的特征、消费观念、地域差异、行为习惯等,为智能座舱提供更多差异化、个性化的选择
个性化的操作模式
对于不同的家庭成员使用车辆的时候,智能座舱能够记忆形成适合当前驾驶员的交互操作模式及界面,满足不同家庭成员的体验需求和驾驶行为习惯
品牌文化的延续
目前看国内大部分的新势力造车品牌,车机的设计都基本上是延续了互联网 app 的设计方式(卡片式、扁平化),但是车机并不应该就是如此,HMI 不仅仅是设计一块屏,而是在补充整个品牌的生态,形成一致的品牌调性和设计语言,大部分汽车在车型设计前期就对目标用户做了研究,在设计造型的时候也基本上会形成自身的品牌特征,而我们在设计 HMI 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品牌文化,从而去强化人们对于品牌的印象
3D 车模的广泛应用
随着 3D 立体化设计的不断渗透,3D 车模技术也在逐渐受到厂商和消费者的青睐,成为了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3D 车模能够让扁平化的界面边的更加的生动和具有空间感
⑥ 娱乐化 更多功能应用
我们目前传统的车机用的最多的功能就是导航、听歌、电话,随着车机硬件性能的提升,在新势力造车的车机系统中能够看到更多产品功能的应用搭载,华为更是大胆,整个把手机 APP 系统直接搬到了车机里面,汽车就是人的第二个手机系统,相信未来随着自动驾驶取代人的驾驶功能,我们就可以在汽车里面看电影、吃饭、开会… 自然更多、更全面的应用是必然的趋势
多屏幕联动
智能汽车车载显示将会朝着大尺寸、高分辨率、创新的外形设计、多方位布局等方向发展,将不再仅仅局限于中央仪表盘等位置,而是朝着多方位、多维度方向发展。多维度、多显示设备的系统架构将成为未来汽车人机交互设计的重要发展方向
5. HMI 和 UI 设计的不同 ① 商业模式的不同
UI 设计:大部分的数字端的产品商业目标是变现,更注重用户的增长、用户的留存、付费、活跃度等等,有较强的商业企图
HMI:首先排在第一位的是安全性、产品体验、视觉体验等,HMI 像是手机操作系统,它的体验直接是影响用户购买汽车的决策,目前主机厂的操作系统还未完全形成生态,要想通过 HMI 的服务来盈利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② 用户场景的不同
UI 设计:手机、pc 系统在室内外都能够使用,单人使用
HMI 设计:智能座舱更像是第三生活空间、可能涉及到单人、多人的协作,对于主驾来说安全性,盲操作的要求比较高,而对于副驾驶来说娱乐是主要需求,相信未来如果完全自动驾驶,HMI 可能就是手放大版的手机操作系统,手机能做的,汽车 HMI 也能做
③ 界面载体的不同
UI 设计:主要包含 pc 端、移动端、智能设备、ATM 取款机…
HMI 设计:主要包含中控屏、仪表盘、副驾驶屏、智能后视镜、后排娱乐屏…
④ 设计原则的不同
一般 UI 产品和用户的接触距离比较近,距离屏幕的距离大约在 15~50cm 之间,而汽车 HMI 距离距离基本在 50cm 以上,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是驾驶员斜视观看的,这必然就要求视觉和交互逻辑上和手机的不同
⑤ 用户体验的不同
UI 设计:基本遵循用户体验五要素: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
HMI 设计: 注重用户体验,体验、舒适、效率、安全,四大维度
6. HMI 体验设计原则 ① 降低视觉负荷
用户在屏幕中上的识别和寻找信息的过程都属于视觉负荷。特别是驾驶员在经常会在开车的时候使用 HMI,用户的注意力管理对减少由注意力分散导致的交通事故十分必要,所以快速识别和找到用户想要的内容尤为重要,降低操作负荷我们可以遵循一下几个原则
高效浏览:在进行信息层级设置时,要让驾驶者也更快速的设置信息,可以通过对比的设计技巧来实现,确保驾驶者在驾驶时能够拥有高效的浏览性,降低驾驶员的安全性。视觉捕捉成本
3 秒原则:用户的注意力管理对减少由注意力分散导致的交通事故十分必要,开车过程中,必要操作需要遵循 3 秒原则,用户必须在第 1 秒内找到应用场景的重点信息与功能入口,然后第 2 秒进行交互动作,最后第 3 秒得到想要的信息结果。准确把握每个过程中的时间,排除多余元素干扰,避免分散注意力
信息可视化原则:将数据以意义明确的直观方式表现出来,使用户能够解释且容易理解的做法。这包括数据可视化和仪表板。对于非专家而言,信息可视化是以易于理解的形式分享洞见的有效方法
② 降低操作负荷
驾驶员在开车的时候,应尽量操作路径短,如果操作太繁琐步骤太多,也有可能会中途放弃,这就是动作负荷带来的影响
快速响应: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经常会进行界面的操作,为了驾驶人员的安全,操作应更加轻便,比如常用的功能突出,操作路径短等方式
及时反馈:在实际的驾驶场景中,面对的是复杂的路况信息,需要能够即时通过视觉、设计、声音等方式反馈给我们的驾驶员
宁静交互:静交互就是悄无声息地融入在我们日常使用中,不需要多加思考,不需要特别注意。车机作为工具,不应该成为驾驶员关注的中心,夺取注意力。在未来的设计中让用户专注于“任务”而不是工具,才是车载 HMI 交互的最终归宿
语音交互:语音交互能够快速找到用户想要的内容,避免驾驶分心,行车更加安全,目前大部分的车机也是配备了语音助手,成为车机的标配
③ 降低心理负荷
用户在处理任务时,由于某些原因产生的心理压力,就是心理负荷。心理负荷会阻碍用户顺利完成任务,所以减少心理负荷可以提高任务完成率
减少用户焦虑:手机端常见的缓解焦虑的方法有,加载的进度反馈、排队人数… 在驾驶场景中,比如当用户行车出现问题或者事故大发生,系统应该是给与鼓励和解决方案,缓解用户的焦虑
7. HMI 视觉设计流程 需求分析阶段
主要聚焦对需求、用户、车型、品牌的理解,形成统一一致的目标
创意设计阶段
根据设计目标,完成创意概念的发散,确定交互&视觉的概念方向,并完成详细的设计
验证评估阶段
在 HMI 进入实车之前进行关键功能的测试,包括软硬件的协调,产品体验(交互、视觉)等
工程开发阶段
以真实的实车为测试环境,对 HMI 的各种使用场景、功能、视觉进行测试,并最终封版交付上实车
8. 优秀的 HMI 商业设计案例 ① 红旗 H9 看 HMI 设计中的东方美学
网址: https://zhuanlan.zhihu.com/p/266755685
② 东风-启辰星智能座舱多模态 HMI 设计
网址: https://zhuanlan.zhihu.com/p/136038172
③ 岚图座舱体验设计 – HMI
网址: https://www.zcool.com.cn/article/ZMTMzODc4NA==.html
④ 百度 Interflow 智能驾舱
网址: https://www.zcool.com.cn/work/ZNTM2NzY0OTY=.html
9. HMI 设计资源 ① HMI 设计灵感资源库 花瓣搜索:飞凡实验室(会持续更新),可以查看我搜集整理的 HMI 的各种不同界面的灵感图
花瓣链接: https://huaban.com/user/r5e9kpk6bek
② 国内外车机对比 花瓣搜索:飞凡实验室(会持续更新),可以查看我搜集整理的不同车企落地的 HMI 产品,包含了:蔚来、小鹏、理想、特斯拉、高合、华为…
花瓣链接: https://huaban.com/user/r5e9kpk6bek
③ HMI 设计咨询公司 哈曼 Harman
网站链接: harman.com
Gestigon
网站链接: https://www.gestigon.com/
Intellias
网站链接: https://www.intellias.com/
RightWare
网站链接: https://www.rightware.com/
Foundry
网站链接: https://www.foundry.com/
Elektrobit
网站链接: https://www.elektrobit.com/
④ 垂直类自媒体平台 HMI 前瞻设计、facecar、HMI 趋势、HMI 设计、Insight HMI、HMI 前线、未来出行实验、design park
参考文献
《未来五年,HMI 设计是市场新宠吗?》 《HMI 设计案例》 《汽车 HMI 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灵魂——品牌文化》 《6000 字干货!HMI 视觉+交互设计原则全方位指南》 《车载设计万字干货!超全面的 HMI 交互设计指南》 《一文读懂智能汽车 HMI 设计全流程》 《场景驱动的汽车 HMI 设计策略》 文内出现的商标及图像版权属于其合法持有人,只供传递信息之用,非商务用途。如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