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不到好的简历模板?《简历写作》帮你做出好简历!

    UI交互 2022-09-09
    找不到好的简历模板?本文通过解构书籍《简历写作》,从如何写好简历、如何设计简历、简历投递技巧等3个方面,帮你做出有竞争力的简历。

    编者按:找不到好的 简历模板 ?本文通过解构书籍《 简历写作 》,从如何写好简历、如何设计简历、简历投递技巧等3个方面,帮你做出有竞争力的简历。

    金三银四求职季,收下这篇5000字的上分秘籍(附简历和作品集模板) 考虑马上又要到新的一年为了让更多小伙伴能准备出更加惊艳作品集,这里我提供了一套简历和作品集的设计思路以及对应的模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我们提供器与具,推崇创作思路发散,不鼓励照搬、抄袭、挪用。

    阅读文章 >

    如果你正在求职,有没有因为投递出去的简历石沉大海而感到无奈和绝望。你可能还在思考,要不要花钱找个设计大佬看一下作品集有哪些地方需要优化。

    但是,如果你读到这组数据——一个大企业的核心岗位,平均会收到300份简历,HR观看一份简历的时间最多只有10秒。那么你有没有想过,你花再多时间设计的作品集可能连发送的机会都没有。

    假如我们把自己看做一个产品,那么简历就是这个产品营销转化的落地页。而这个落地页的设计,将会决定能否吸引到 HR 浏览这个页面,从而向你发起面试邀请。用增长模型来比喻的话,简历是引流,面试是激活,找到工作是变现。

    简历,真的决定了投递的转换率和求职的成功率。所以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一本书,来自于职徒创始人武承泽的《简历写作与求职通关一册通:技巧+模版+范例》。如果换作以前,我的感受不会这么深,但这一次当我设身处地站在要去寻找一份工作的时候,我发现,这本书对我们真的太有帮助了。

    1. 这本书讲了什么?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夯实,有 14 万字。全书围绕简历的写作和求职方法进行全面的讲解,我只介绍中文简历这个部分的内容,作者对英文简历的设计和规范也做了全面的讲解,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去细读。

    ① 如何写出好简历 简历的定义

    简历是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目的(求职/升学/评奖等)而对个人以往相关经历进行高度总结和概括,并在有限的空间向对方传达自己满足对方所需的技能、经验、资质和态度等要求,从而获得进一步的面试等机会的一种文本形式。

    这是作者对简历的定义。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简历是实现求职的一个工具,它最终的目的是获取面试的机会。就像我在文章开头举的例子,这是一个引导页。从获客、激活到变现,简历是这个产品成交的第一步。

    作者在这一节还有一个观点,醍醐灌顶——一份优秀的简历不仅是自我营销的工具,而且是职业规划的蓝图。这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在网上下个模版填一下信息就可以了,一个职业生涯规划清晰的人,简历对他来说,是一个职业规划地图,在通往他的终极目标之前,他需要做什么、积累什么,他非常清晰。

    HR 是如何筛选简历的

    一家大企业的 HR 浏览每份简历的平均用时一般不会超过 10 秒钟。

    以前我面试的时候,自己还没有留意过,但看了作者这组数据,我发现真是这样的。所以如果你的简历吸引不了 HR,即便你把作品集做得再好看,其实你连发作品集的机会都没有。这真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个很多人忽略的实事。

    对于我们 设计师 来说,作品集成为我们所有求职者关心的焦点,我们花了不计其数的时间找人指点,企图把作品集做得专业、完善、丰富,但如果你读完这一章,你会从 HR 的视角明白他们最关心的是什么。还是那句话,简历这个引导页如果吸引不了 HR 的注意力,那么根本不可能获得发送作品集的机会,所以,把你花在作品集身上 3 分之一的时间放在简历的设计上,你的面试机会会暴增。

    简历的基本要素

    一份简历应该包含什么基础内容?这一节给了一个标准的答案。

    一份标准的简历需要将个人的背景经历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具体包括个人信息、工作经历、教育背景、项目经历、组织经历、技能爱好、荣誉证书等。

    而这些基本元素,要根据你求职的岗位和阶段去调整。比如你还是一个大四的应届生,那么你要重点突出你的教育背景、实习经历、荣誉证书等,而一个深耕多年的 UI 设计师,就要以工作经历和项目经历为主要内容。

    简历设计的原则

    这和我们做设计很相似,一份优秀的简历也需要遵循设计原则,才能吸引别人的注意。它们分别是相关性、简洁性、客观性和结果导向性。

    相关性是指这份简历的内容和你求职的工作要求是否有密切的关联性。比如你求职的岗位是一个 B 端设计的工作,那么在项目经历中,你应该重点去描述你的 B 端项目经验,而没有必要去描述不相关的项目,这不是 HR 所关心的。

    简洁性是指我们的简历,不管是排版还是文字,一定要简洁,不要花里胡哨,否则一眼望去密密麻麻、花花绿绿,看着就头疼。

    客观性是指在我们描述自己的工作经历、项目经历和自我评价的时候,一定要客观,不要很浮夸的去写一些夸张的文字,这样会引起面试官的反感。另外,简历千万不要造假,这样的危害真的很致命。

    结果导向性是指当你去描述一段项目经历的时候,尽量用数据、结果来描述,比如通过你的设计改版,为产品提升了多少用户续费率等等。这一节作者还搜集了很多常见的行为词,帮助求职者可以随时查询使用。

    简历排版设计

    简历的排版设计非常重要,这不仅仅让人阅读起来友好、轻松,而且还会给人留下细心、严谨的第一印象。作者认为,简历的设计在内容布局和排版上需要遵循以下几个规则。

    第一,一页纸规则。所谓一页纸就是争取把你的简历内容通过一页纸就展示完,这样可以节省 HR 的工作时间,简洁、精细的内容是最容易赢得好感的。

    第二,经历倒叙。也就是在你去撰写工作经历或项目经历的时候,以时间倒序的形式去描述,遵循用户习惯。

    第三,字体不建议超过 2 种。这个知识点对设计师来说,真的太基础了,但其实有些设计师在做简历的时候,也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第四,对齐和留白。这个也非常基础,但是各位,你们可以去检查一下,你的简历是否也对齐了?

    第五,简历印刷和传播规范。作者建议,当你给 HR 发简历时候,一定要发 PDF。因为 PDF 的格式不会错乱,而如果你发一份 Word 格式的,很可能因为版本的不兼容,导致你的简历展示出现各种问题。

    ② 如何去设计你的简历? 这一章作者讲得非常细,对简历的基本信息、教育背景、实习/工作经历、项目经历、研究经历、活动组织、技能/证书/荣誉和自我评价等基础要素进行非常全面的介绍,颗粒度非常细,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查找对应的内容学习,我就不做全面的讲解。

    实习/工作经历

    实习/工作经历是简历设计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它所占的篇幅在一份简历中也应该是最大的一块。作者在这一节,介绍了几个使用的撰写技巧,值得我们反复学习。

    用 STAR 法则搭建整体内容框架

    所谓 STAR 法则,即每一段经历都可以归纳为背景(Situation,S)、任务(Task,T)、行动(Action,A)、结果(Result,R)四个部分来表述,从这四个方面来充分挖掘自己的经历,力求将其写得出彩。

    这个法则主要运用到工作、项目经历的描述中。在你去描述一段工作经历的时候,你要先阐述背景,描述工作内容,以及你所采取的行动,最后获得的结果。

    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设计大侦探为了鼓励设计师养成系统阅读的习惯,于是我策划推出了一个读书打卡的活动(S)。我联合优设网,先输出一套系统化阅读的方法,然后通过直播讲解这套阅读方法如何学习(T),最后建立读书打卡群,让设计师根据我推荐的书单每天读书打卡(A),最后我们收到了 80 多个人的打卡记录,帮助了 50 个设计师建立了阅读习惯(R)。

    来了!免费送设计书活动正式开启 每天下班后都沉迷于短视频的短暂性快乐?

    阅读文章 >

    用数字量化你的成果

    如何让你的工作有说服力,如果只是平铺直叙的描述——通过设计改版,提升了用户活跃度,这样的文字其实是没有说服力的,一定要用准确的数字去量化你的成果。我记得上周诊断作品集的时候,我对小K的简历印象很深,他就用了数字来量化自己的工作经历,你会发现,数字真的很有力量。例如通过策划活动提升了5%的用户留存率,提高了20%的转换率这样的表达方式,一旦加上数字,这样的描述特别有冲击力。

    用专业术语加强雇主认同感

    我们大侦探最近成立了一个「设计情报」的推荐官活动,鼓励大家尝试通过推荐一篇好文章进行文字输出,哪怕只有 50 个字都可以。这样的活动,当设计师日积月累去坚持以后,TA 就能积累非常多的专业术语,而这些专业术语往往在工作经历的描述中特别加分。比如描述你和同事协作的时候,你用到 MVP 产品、产品说明文档、敏捷开发、在线协作这些专业词语,会让面试官感受到你的专业。

    用相关经历突出竞争优势

    这个知识点呼应了简历设计的相关性,也就是你的简历不要一成不变,它应该是一个随时都会迭代的产品,随着你的工作经历和项目经历积累,当你去找一份用户体验设计工作岗位的时候,你就要着重突出你在相关岗位的工作经验,这样才能突出你的核心竞争优势。

    项目经历

    项目经历和工作经历高度相关,你可以把工作经历看做项目经历的父级。项目经历对 UI 设计师来说,其实就是作品集的文字版。

    外包项目可否写入简历?

    作者认为,如果你的项目经历过于薄弱,而你自己也接了一些外包项目,那么如果和求职的工作有相关性,你也可以把这样的项目写进去,但你尽量不要去突出。

    培训经历和比赛经历

    有很多设计师其实都报了各种培训班,对于这样的培训经历,作者认为,完全可以把它作为项目经历加进去。因为这类培训经历可以说明你在相关的岗位上投入了学习精力。还有项目制的比赛,比如每年都会举办的各种科技大赛,如果你参加了,获奖了,这些都可以加入到项目经历。

    除了大广赛!还有这8个值得大学生参加的高含金量设计比赛 本文推荐给大家这9个设计比赛,有些比赛只要拿头部奖项,对我们的考研、保研和未来求职是有好处的,学校也会鼓励大家参与,优设这次帮大家做了梳理,希望对大家有用。

    阅读文章 >

    活动组织

    活动组织主要针对大学生,比如你在大学创办了某个社团,或者在学生会担任某个部门的干部,你可以把你举办的活动内容都写下来,这些会让面试官看到你的组织、沟通、统筹能力。所以大学生在学校的经历真的非常重要,如果你什么都不参加,什么都不去学习,当你找工作的时候,你的简历真的就是一张白纸。

    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虽然不是一个简历中必须要有的部分,但事实上,这个版块非常加分。这里就像一个卖点的汇总,你对工作的态度、你的职业优势、你和岗位的匹配度,只要你写好,将会极大的吸引面试官的关注。

    ③ 简历投递技巧以及注意事项 求职信怎么撰写?

    如果你有意向的工作,千万不要坐着不动,你可以尝试撰写求职信主动出击。作者列举了达芬奇从佛罗伦萨到米兰向市长写求职信的故事,你们说,像他这样的大名人也要写求职信自荐,我们是不是应该主动一点。

    作者在这一节中,详细的介绍了求职信的分类、结构、排版的注意事项以及纸质版和邮件版的撰写范例,各位可以去自习阅读学习,掌握这个求职技巧。

    简历的劣势规避

    这一节主要针对应届毕业生。因为往往很多大学生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导致自己的大学生涯昏昏霍霍过去了。所以到了大四找工作的时候,根本没有可写的内容。那么这些劣势,作者认为,有的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善,而有的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比如,如果你想去一个设计公司,但缺少相关的实习工作经历。你去花时间做很多虚假的作品案例其实意义不大,因为你的设计水平短时间不可能提升,你可以去挖掘你的“软实力”,也叫“可迁移性技能”,例如学习能力、沟通能力、时间管理、团队协作等。也就是说,放大优点,缩小缺点。

    投递简历的技巧?

    你把简历做好了,但投简历也需要技巧。作者对投简历的几个常用场景做了详细的指导。

    比如邮件投简历的格式怎么写,你的邮箱地址怎么设置成以你自己名字命名的邮箱,甚至什么时候发送邮件给 HR,这些作者都写得非常细,你会发现,正是这些细节提升求职的成功率。

    作者还介绍了校园招聘、网络招聘和现场招聘会的投递技巧,大家可以根据自己使用的投递的场景去针对性学习,这样会提升你的阅读效率,不用面面俱到。

    简历投递后的注意事项

    当你把简历投递后,你需要持续关注你的投递情况,不要坐着等。因为对简历的追踪也很关键,当长时间没有收到回复的时候,你要主动出击,可以委托朋友或者通过搜索引擎去找招聘负责人的联系邮箱,总之,要主动去争取求职机会。

    ④ 总结 这本书,对于简历的写作技巧和求职的方法,非常完善。作者写得真的非常细,比如第二章介绍简历的基本要素,颗粒度细到如何教你把 QQ 邮箱的后缀名设置成 Foxmail 邮箱提升专业度。所以这本书,真的值得大家阅读。我们可以把它当做一本工具书来使用,在你写作简历的过程中,完全可以按照他的建议、模型去设计,这样写好一份优秀的简历就不是难事。

    2. 这本书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① 重新认识简历

    说实话,如果不是因为准备帮助「设计大侦探」正在失业的朋友找工作,我可能不会找到这本书。但是真的很庆幸,以前我一直以为只要为大家提供设计思维和设计技巧的提升,就能帮助设计师解决真正的痛点。但当我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对于大多数设计师来说,先不提职业生涯的规划,仅仅简历这个最基础的工具,都没有设计好。

    所以当你读到这里,我想对你说,从现在起,重新认识简历,重新定位简历。假如你还把所有的时间心思放在去做一个花里胡哨的作品集,那你真的很难找到好的工作。好的工作一定需要优秀的人来胜任,这真是相互的。

    ② 总结求职技巧

    在过去,我们往往会忽视求职的技巧。我们会单纯的以为只要你做好了作品集,准备好了简历,然后海量去投递,总有几家 HR 会来联系你。过去市场环境好的时候,这样真的会有不少收获,但现在的就业形势则变得非常严峻了。如果你不去总结求职技巧,只靠感觉去找工作,你的求职速度可能会像 2G 网络一样,慢得像只蜗牛。而这本书,向我们介绍了非常多的求职技巧,从邮箱的设置、发邮箱的时间、到网络招聘投递简历需要注意什么,都全面的介绍了这些方法,值得你去深入阅读,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

    ③ 规划职业生涯

    当我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很多设计师,虽然为甲方设计了无数的项目,但事实上,却没有为自己设计一个职业生涯规划。从我个人经历来看,大学那四年,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虽然当初不知道学设计到底有什么用,但很庆幸的是,我对自己未来要从事的行业有明确的方向,也确认了以创业为主。过去创业的这么多年,虽然失败过很多次,也曾经一度极其迷茫,但始终坚定在自己的大方向没有改变过。

    所以这本书,真的值得你去阅读。虽然他的主题是以简历写作和求职通关为主,但事实上,对每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都有很多启发。我近期也会分享一本专门讲职业生涯规划的经典书籍《远见》,在那本书里,将会有很多颠覆性的观念给你带来冲击。

    3. 写在后面的话 简历筛选是淘汰人数最多的一个环节,纵使你再有才、再聪明,简历未通过,后续的笔试和面试环节就都与你无缘,令人颇有“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感觉。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武承泽如此写道。

    所以,如果你正在找工作,简历的制作一定要认真花心思去设计。在很多人都在忽略这个求职技巧的时候,你可以通过这本书,去设计优化自己的简历,这样你就能出奇制胜。

    时代在变化,需求在变化,找工作也在变化。武承泽说,希望读者都能够通过阅读这本书有所收获,让求职之路更加顺畅,就像他们的企业愿景——“求职可以走直线”一样。所以这本书,分享给你!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设计大侦探」

  • 导航设计3步曲:高手帮你快速掌握导航设计!

    UI交互 2022-09-08
    本文从信息结构、导航形式、导航路径优化 3 个方面为大家深入讲解导航设计。

    导航系统的设计依赖于信息的组织结构,受制于媒介的交互特性,还需要符合用户的习惯和目标,所以我将从信息结构、导航形式、导航路径优化 3 个方面为大家展开 导航设计 。

    5000字干货!全方位掌握「导航栏设计」知识点! 前言 APP 的顶部导航栏(以下简称“导航栏”)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它是 UI 设计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几乎每一个页面都会使用到。

    阅读文章 >

    1. 导航是什么? ① 导航的起源与本质

    导航,英文是 Navigation,是 Navigate 的名词形式,源于 1530 年代,由词根 Navis 船+agere 驾驶组合而成。指的是借助某些科学仪器,找到从一个岛屿到另一个岛屿的路径。

    图1 导航的起源

    诞生于中世纪大航海的导航,从诞生之初就跟起点、目标和路径密切相关。随着导航的发展,导航领域从海洋扩展到陆地,航空、太空,以及互联网。

    图2 导航领域的类型

    今天我们重点要聊的就是移动互联网产品的导航设计,虽然脱离了物理空间,但导航的本质始终是不变的。

    图3 导航的本质

    导航本质:告诉用户“我”在哪里(起点)?“我”能去到哪里(目标)?“我”该怎么去(路径)?

    基于此,导航设计一定要能清晰的体现用户当前所在的位置(一般用选中态表示),并通过其他未选中的导航,来告知用户可以去的目标,再通过最简单的点击或滑动等操作让用户去往目的地。

    图4 互联网产品导航示意

    2. 移动端导航形式有什么? 我归纳了移动端常见的 10 种导航形式,大家可以根据其优缺点和适用场景按需选用。

    图5 移动端常见的10种导航形式

    ① 底 Tab 导航

    底 Tab 导航在 iOS 中叫标签导航,在 Android 中称之为底部导航,我将其称为底 Tab 导航,它是 iOS 中最倡导和常见的导航形式。(现在也全面征服了 Android 系统)

    图6 底Tab导航

    优点:清晰直观的展示了产品的核心功能,点击切换方便快捷。

    缺点:只能容纳 3-5 个,数量有限。

    使用场景:产品包含 3~5 个需要高频切换使用的非同类型模块时可用。

    ② 舵式导航

    舵式导航可以看做是底 Tab 导航的一个变异,区别就在于把中间的导航像船舵一样凸显,以此来强调中间的导航功能(一般用于承载发布类功能)。

    图7 舵式导航

    优点:舵式导航特殊的造型和颜色可以很好的吸引用户注意力,促进功能转化。

    缺点:为了让舵居中,导航个数只能为 3 个或 5 个,数量有限制。聚合多个发布类功能时,需要二次选择,操作不够便捷。

    使用场景:对于强调 UGC 类的产品或者特别高频的操作可以使用。

    ③ 顶 Tab 导航

    顶 Tab 导航最开始是 Android 推出用以抗衡 iOS 底 Tab 导航的,结果大家已经有感知了(抗衡彻底失败)。但顶 Tab 导航并没有因此而消失,而是重新找到了自己作为次级导航的生态位。

    图8 顶Tab导航

    优点:可以承载 2~N 个导航,可拓展性强,手势切换比较便捷。

    缺点:手势切换有学习成本,顶部点击不方便,看不见的导航内容不容易被发现和使用。

    使用场景:作为主导航几乎已被底 Tab 取代,作为次级导航非常常见,特别是有多个并列层级的内容需要展示时。

    ④ 抽屉导航

    如果产品只有一类核心展示的内容,可以使用抽屉导航而不用底 Tab 导航,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屏幕空间。

    图9 抽屉导航

    优点:可拓展性强,可以收纳多个不常用的功能,释放屏幕展示空间。

    缺点:被隐藏的功能不容易被发现和使用。

    使用场景:某些核心功能比较单一的产品,或者跟底 Tab 导航组合使用,收纳不常用的功能。

    ⑤ 菜单式导航

    跟抽屉式导航类似,把一组操作收纳到一个地方,用户可以点击快速选择。

    图10 菜单式导航

    优点:可拓展性强,可以收纳多个功能,释放屏幕展示空间。

    缺点:被隐藏的功能不容易被发现和使用。

    使用场景:当页面功能较多,无法全部直接展示时,可以使用下拉菜单统一收纳。

    ⑥ 宫格式导航

    早期比较流行的主导航,现在是比较常用的局部导航。

    图11 宫格式导航

    优点:信息层级扁平,个数较少时,核心功能一目了然,用户选择成本低。

    缺点:个数较多时视觉认知成本、查找成本都很高,进入功能后切换成本也高。

    使用场景:平台类产品的核心功能展示,或者普通产品的重要功能/运营入口。

    ⑦ 列表式导航

    对于主要以文本为载体的产品,采用列表式导航非常常见,比如短信、邮件、记事本、设置等。

    图12 列表式导航

    优点:有足够的文本/图标显示空间,可以显示标题和辅助文字,传递的信息内容相对丰富、直观,而且可以显示多条内容。

    缺点:整体页面信息会比较密集,页面布局相对呆板,条目多时查找会比较困难。

    使用场景:适用于展示多条以文本为主体的内容。

    ⑧ 瀑布流导航

    对于主要以图片/视频为载体的产品,采用瀑布流导航的非常常见,比如花瓣、点评、淘宝、bilibili 等。

    图13 瀑布流导航

    优点:能够凸显图片的吸引力,让用户聚焦在图片上,促进内容的转化。同时可以承载无限多的内容,自动加载不翻页,增强用户浏览的沉浸感和效率。

    缺点:屏幕空间占用较大,依赖于信息推荐的精准度。

    使用场景:适用于展示多条以图片为主体的内容。

    ⑨ 轮播式导航

    当产品/模块提供的信息足够简单扁平,一屏即可显示全部核心信息时,可以采用整屏轮播或区域轮播的导航形式。

    图14 轮播式导航

    优点:操作简单,信息呈现直观。

    缺点:未轮播的信息曝光率和转化率都比较低。

    使用场景:简单的小工具类产品可以整屏显示核心信息。运营广告位可以区域轮播展示。

    ⑩ 沉浸式导航

    在活动类、游戏类产品中,常常采用沉浸式导航,增强用户沉浸感。

    图15 沉浸式导航

    优点:导航与页面融为一体,视觉感受沉浸,页面更有吸引力。

    缺点:用户可能注意不到某些是内容的元素,导致该元素的转化率较低。

    适用场景:活动类、游戏类的产品中。

    3. 导航设计三步曲 ① 确认信息结构

    导航设计是以信息结构为基础的,所以在进行导航设计之前,我们需要将范围层提供的所有信息进行分析,删减、分类、整理形成特定的信息结构。

    图16 从信息到信息结构

    以微信的部分信息为例,我们将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命名形成了上述的组织系统,让信息与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一目了然。

    这里大家可以参考行业竞品的信息架构,结合自己对业务关系的理解,辅助以卡片分类的方式,整理出最适合的信息结构。

    PS:为了提升导航的易用性,建议的导航广度最好不超过 5,深度不超过 3。这样符合米勒定律,用户的选择压力较小,也不容易迷失在较深的路径中。(当然这只是一个建议,优先要保证的还是信息结构的合理性,不能为了满足上述建议而破坏信息之间本身的逻辑关系,时刻牢记认知成本>操作成本,不能为了减少操作成本而增加认知成本)

    ② 选择导航形式

    根据信息结构中主导航功能的个数,以及主导航功能之间的优先级关系,再结合各导航的适用场景、个数限制、内容丰富度、功能可见性、操作便捷性等,匹配合适的主导航、次级导航和局部导航形式。

    图17 导航总结

    从现况来看,多数产品都愿意采用底 Tab 的主导航形式,因为可以曝光多个功能,用户点击操作方便,学习成本低,利于其他功能的转化,后续拓展也比较方便(可以配合抽屉式导航、顶 Tab 导航,菜单式导航和局部导航混合使用)

    ③ 优化导航路径

    信息结构梳理了信息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但用户在真正使用产品时,有些子节点的功能/信息,其优先级和频率反而更高,为了让用户能够方便快捷的使用这些子功能,还需要结合用户的使用场景,在合适的场景下添加一些节点和路径,以提升用户操作的流畅性和效率。

    图18 组织系统和导航系统的关系

    还是以微信的导航设计为例,因为添加好友,扫一扫、收付款功能重要性和使用频率,微信特地在首页增加了一个菜单导航,方便用户能更快捷的触达这些功能。

    所以导航设计,不仅要正确的反映信息之间的结构关系,选择合适的导航形式,更重要的是根据用户的目标、认知和习惯来组织导航节点,让用户可以很直观的理解“我”在哪,“我”可以去哪?并通过最便捷的操作到达目的地。

    好了,根据本次导航设计到这里就结束了。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悦姐聊设计」

  • 5000字干货!超详细的保姆级间距设计规范

    UI交互 2022-09-08
    UI设计中的间距到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本文整理总结了五个方面,帮你掌握间距设计。

    编者注: UI设计 中的间距到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本文整理总结了五个方面,帮你掌握间距设计的方法。

    总监说 UI 不高级?试试资深设计师都在用的「间距设计法」 编者按:这篇文章出自 UI 设计师 Tess Gadd 之手,这篇文章结合她本身的设计经验,完整梳理了她关于 UI 当中「间距」的理解和关键的知识点,并且提供了丰富的延伸阅读。

    阅读文章 >

    前言

    很多时候,我们发现自己精心设计的作品总是乱乱的感觉,究其根本,大部分都是文字、图形、色彩处理不当,后续的优化调整也都围绕着这几点进行,这也是为什么设计师在制定设计规范的时候,会把文字(标题、正文、提示的字号)、色彩(主色、辅助、点缀、渐变的使用场景)规范分的很细。然而,有时候即便用好了规范,依然没达到理想的视觉效果,这里就要提到 设计规范 中很少有人关注、且非常容易被忽视的「间距」问题。

    优秀的界面设计应该体现在每个维度,间距在设计中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尤其是界面元素较为密集时,需要对间距的使用掌握得当,合理的利用间距留白,能将信息更高效的传达给用户。

    文字、图形、色彩是 UI 设计的三大组成元素,间距即是这几种元素结合的媒介,如何通过间距给用户带来更舒适的视觉体验是设计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那么你所理解的间距到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如何合理有效的使用?笔者进行了整理总结,通过本篇文章揭晓。

    一、间距在 UI 中的重要性 1. 什么是间距?

    间距指的是界面各元素彼此相隔的距离,可以是文字自身的行距、与图片、与组件、与模块的间距,或是界面两侧的安全距离(如网页的宽度为 1920px,内容区为 1400px,那么安全距离为两侧各 260px)等。

    作为 UI 设计师,在设计界面的每一个元素都需要考虑到上、下、左、右以及毗邻元素的属性来合理调整间距,利用各间距之间的规律来组织界面内容,确保信息的节奏性,给用户轻松、预约的浏览体验。

    2. 间距的实际作用

    间距可以让界面信息更有节奏,提升内容的可读性,还能通过不同的疏密程度来阐述各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所以在控制 界面间距 时,一定要有“较真”的心态,任何一次的改动与调整都要先考虑清楚为什么,能给产品和用户带来什么。要做好间距,不能仅停留在视觉层面,需要进行多方面思考。

    设计师层面:规范的定义间距,不必每个元素都去考虑间距的大小,有效减少决策和思考时间,提升效率。

    开发层面:开发可以按照基础间距去定义变量,长期如此,虽然不能炼成像素眼,但仅凭视觉也能看出间距的倍数。例如基础间距以 8px 增量,在使用 8px、16px、24px、32px、48px…等,开发直接使用基础间距 x1、x2、x3…,以此类推,在开发眼中,肉眼定然看不出 1px 的差别,但却能区分出 8px 的差距,不必每次都去测量,还能减少误差,高度还原设计效果。

    用户层面:有节奏且具备一致性美感的界面效果,信息的有效传递变的轻松,用户体验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3. 间距的统一性

    设计规范的目的是提升设计师的工作效率、团队之间的高效沟通、让设计风格始终保持高度统一。同理,间距也是设计规范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作为规范中的最小单元,如果没有遵循统一,将会直接影响界面整体的版式和布局,信息的疏密程度严重影响用户的浏览。不仅是设计师,开发每次面对同样的模块都需要定义不同的间距也是崩溃的,毫无规律可循。

    统一的间距能让界面的视觉效果更有节奏,设计师在设计某些相似的模块时可直接复用组件,即便是多人共同完成同个项目或更换成员,也不会因间距不统一的问题造成整个 APP 的风格混乱。

    对开发来说,如果清楚间距的使用规律,即便有小的误差,也能自行更正,例如使用 8px 增量,8、16、24…按倍数规律以此类推,若出现 9 的间距,开发会更正为 8、15 则会更正为 16,自行多退少补,虽然设计师需要细心、尽量不出现这种小的出入,但任何事情都没法做到绝对,统一的间距能让减少设计的出入以及与设计师之间的频繁沟通,能进一步提高开发效率。

    从上图可以看出,间距不规范、信息就像一锅粥,而规范的使用间距就能将信息自动分组。

    二、定义文字间距 文字是 UI 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信息元素,虽然大多数设计师对文字的属性比较了解,但在真实设计中总会因其他信息的干扰不能合理运用,与上线后的视觉效果预期相差甚大。文字的各种间距处理看似简单,但实际上有很多因素要考虑,例如字间距、行高、段落等,下面带大家一起了解。

    1. 字符间距

    字符间距一般都是设计工具的默认数值,无需调整。当碰到多行文字需要避开头尾的标点符号时,使用工具中的避头尾功能即可自动调整字间距,如无此功能,则需手动调整,这里并没有所谓的技巧与方法,头尾避开标点符号即可。

    另外,在设计卡片、瓷片区的标题时,有时需要通过调整字符间距来提升界面的舒适度,间距数值自行定义,但相同层级的内容标题字间距一定要保持一致。

    2. 文字行高

    行高是指上边框+下边框+字号的高度之和,这里主要针对多行文本。在平面设计中,行高没有一定的标准,如无特别需要,使用系统默认的行高即可。

    在 UI 设计中,文字会有 5~6 个不同的等级,为便于用户阅读,一般会设定行高标准,尤其是新闻资讯类型的应用本身就以文字内容为主,不同的行高对文字的易读性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文字行高一般会设定为字号的 1.2~1.5 倍,具体值跟字号有很大关系,文字越小,行高就越大。例如,我们可以设定字号 32px 为中间值(非绝对),小于或等于 32 的字体、行高为字号的 1.5 倍,大于 32 的为 1.2 倍。另外,也可以直接将所有行高固定在字号的 1.5 倍,不难发现,字体越大其折行的概率就越低,试想一下,如果将 48px 的文字折成几行,界面还能剩下多少空间?

    3. 文字段落

    文本段落间距的重要性在移动 UI 界面中并不明显,更多体现在网页设计中。需要着重纠正一点的是,部分设计师在设置段间距时习惯性的多敲一次回车键,这种方式并不可取,会造成间距过大、内容脱节。

    如有需要,一定要手动设置段间距,这里没有固定的数值和规律,视觉舒适即可。笔者习惯将段间距设定为字号的 0.5 倍,例如字号为 30、段间距为 15,字号为 40、段间距为 20,仅供参考。

    三、定义元素/组件间距 定义间距其实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主要取决于最小单位,例如 4px、5px、6px、8px 都是可以的,到底使用哪个数值还得根据产品自身定位及内容组织形式,前提是所有间距都要遵循最小单位并基于倍数形成规律。

    在设计界面时,需要利用间距来建立信息层级、提升浏览体验以及表达各元素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打开新闻资讯、电商类应用会发现信息非常紧凑,而打开工具、社交类应用时感觉信息比较宽松。间距的基数越小、页面就越细碎;基数越大、页面的留白就越多,使用不同的基数,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也形态各异。

    笔者在工作中通常以 8px 作为基数,以此衍生出 8、16、24、32、48、64 这 6 个间距数值,完全能够满足绝大多数的使用场景。当然,针对信息较少的页面也会使用到 120、160、200…其他间距数值,例如缺省页、登录页面等。不难看出,上述以 8px 为基数定义间距数值时,没有 40、56 这两个数值,难道他们不是 8 的倍数吗?我们以 8 和 16 做对比,后者是前者的 2 倍,其间距的变化尤为明显;但如果用 56 和 64 做对比,后者是前者的 1.14 倍,其间距的差别微乎其微。敲重点,设计师在定义间距时,需要遵循倍数规则,但同时也要为考虑界面美观及用户的浏览体验而跳出呆板的规则,当间距数值越大时,根据基数所跳跃的倍数就越大,其实设定字号也是相同的逻辑(后期详解)。

    四、定义模块间距 从信息层级角度来看,等级权重越高、间距就越大,在现实世界中也是如此,一个物体周围的空间越大,就越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模块间距分为块内间距(同一模块中不同元素或信息组之间的距离)和块外间距(同一个页面中不同模块的之间的距离),为了更好的区分信息层级,块外间距一定会大于块内间距,也能保持块内信息的亲密性。

    如下图所示,将装修序列步骤、官方攻略、常用服务等看作不同的信息模块,每个模块内元素的间距都会比各模块之间的间距小很多。

    五、间距的使用技巧及原则 1. 接近性原则

    需要通过各元素的间距来体现出信息的关联性,格式塔原理中的“接近性”原则告诉我们,相互靠近的物体被认为比相互距离较远的物体更有关联性,因此,相关联的元素之间靠的越近,用户越能感知到信息的关联,同时更能了解整个界面中各模块信息的逻辑关系。

    2. 利用留白强调

    很多时候,想让一个元素变的突出,可以用加大字号、修改色值或后加粗等方式进行强调,但这并不是突出信息的唯一方式,当所有元素都变的突出,那就等于什么都不突出了。如果想让界面中的元素不同程度的突出,留白也是一种强调信息的方式,它能引导用户将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内容上。

    3. 使用栅格系统

    善用栅格系统(上述有详细说明),通过最小间距值进行递增,让整个界面看起来更协调。栅格系统可以让设计师在元素的亲疏关系上更快作出决策,后续不管是迭代还是更换设计成员,都能保持统计的间距规范。

    4. 文字行高规则

    这个问题在很多团队中都是硬伤,甚至在设计验收时还被直接忽略。在主流 UI 设计工具中,添加文本元素时,都会有默认行高,在前面的内容中有讲过多行文本的行高为字号的 1.2~1.5 倍,那么单行文字的行高到底是需要手动设置还是遵循默认,笔者认为都是可以的,但一定要与开发保持一致。

    行高决定着文字边缘与定界框的间距,而开发只能看到定界框与其他元素的间距。

    ① 默认行高

    默认行高值会随着字号的变化基于一定的倍数自动增减,需要将此规律或倍数告知开发,开发将此规则植入代码方能最大化还原设计效果。另外在设计界面时,尤其是多组文字元素的上下间距,需要通过计算(文字边缘到定界框的间距+文字元素间距=实际间距)或手动测量才能达到精准状态,下图为例:

    ② 手动设置行高

    手动设置即字号是多少、就将行高设置为多少,确保文字边缘紧贴定界框,在设计过程中调整间距时,无需计算,根据设计工具的智能提示调整即可。

    5. 间距值数量设定

    在同一 APP 应用中,根据最小基数定义的间隔值数量不易过多,一般在 6 个左右就能满足绝大多数的设计场景。例如以 8px 的基数为 8、16、24、32、48、64 等,以 5px 的基数为 5、10、15、25、40、60 等。数量过多会导致界面不同元素、模块的间距差异化不够明显,数量太少无法满足多元素、模块使用场景,也会导致间距跨度较大。

    6. 明显相邻间距值

    设定间距值需遵循一个原则“数值越大、递增的倍数就越大”。当相邻间距值的差异化较小时,用户很难感知到界面中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我们需要根据栅格系统中间距值的增大、设置更大的区间值,让相邻间距值之间的视觉差异更加明显。

    7. 跳出间距的束缚

    当界面中的信息较为密集、间距不足以满足信息的突出程度时,需跳出纯粹的间距规范束缚,换种方式或许更好。例如:给元素添加背景让其聚焦、使用分隔线/色块间隔、调整元素大小等,需知「此消彼长」的道理。

    六、结语 如果在处理界面信息层级时,改来改去还是觉得很乱,不防从间距角度出发,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虽然在刚开始的时候,规范间距带来的效果甚微,但随着团队规模不断扩大、界面数量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复杂时就会发现,所有内容统一间距规范,不管是构建一致性界面视觉效果、还是对开发和设计师来说,既能提升用户体验、还能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

    间距是否规范使用,决定着界面是否规整、信息传达是否清晰,即便如此,间距也只是解决信息层级方式的其中之一,切不可让其限制设计师的发挥和思考空间。制定设计规范有助于项目的高效运转,间距也好、色彩也罢,设计师依然需要从实际用户场景出发,通过不断的思考和经验总结,打磨出更合理、更符合项目需求的设计规范。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能量眼球」

  • 5000字干货!超详细的保姆级间距设计规范

    UI交互 2022-09-08
    UI设计中的间距到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本文整理总结了五个方面,帮你掌握间距设计。

    编者注: UI设计 中的间距到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本文整理总结了五个方面,帮你掌握间距设计的方法。

    总监说 UI 不高级?试试资深设计师都在用的「间距设计法」 编者按:这篇文章出自 UI 设计师 Tess Gadd 之手,这篇文章结合她本身的设计经验,完整梳理了她关于 UI 当中「间距」的理解和关键的知识点,并且提供了丰富的延伸阅读。

    阅读文章 >

    前言

    很多时候,我们发现自己精心设计的作品总是乱乱的感觉,究其根本,大部分都是文字、图形、色彩处理不当,后续的优化调整也都围绕着这几点进行,这也是为什么设计师在制定设计规范的时候,会把文字(标题、正文、提示的字号)、色彩(主色、辅助、点缀、渐变的使用场景)规范分的很细。然而,有时候即便用好了规范,依然没达到理想的视觉效果,这里就要提到 设计规范 中很少有人关注、且非常容易被忽视的「间距」问题。

    优秀的界面设计应该体现在每个维度,间距在设计中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尤其是界面元素较为密集时,需要对间距的使用掌握得当,合理的利用间距留白,能将信息更高效的传达给用户。

    文字、图形、色彩是 UI 设计的三大组成元素,间距即是这几种元素结合的媒介,如何通过间距给用户带来更舒适的视觉体验是设计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那么你所理解的间距到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如何合理有效的使用?笔者进行了整理总结,通过本篇文章揭晓。

    一、间距在 UI 中的重要性 1. 什么是间距?

    间距指的是界面各元素彼此相隔的距离,可以是文字自身的行距、与图片、与组件、与模块的间距,或是界面两侧的安全距离(如网页的宽度为 1920px,内容区为 1400px,那么安全距离为两侧各 260px)等。

    作为 UI 设计师,在设计界面的每一个元素都需要考虑到上、下、左、右以及毗邻元素的属性来合理调整间距,利用各间距之间的规律来组织界面内容,确保信息的节奏性,给用户轻松、预约的浏览体验。

    2. 间距的实际作用

    间距可以让界面信息更有节奏,提升内容的可读性,还能通过不同的疏密程度来阐述各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所以在控制 界面间距 时,一定要有“较真”的心态,任何一次的改动与调整都要先考虑清楚为什么,能给产品和用户带来什么。要做好间距,不能仅停留在视觉层面,需要进行多方面思考。

    设计师层面:规范的定义间距,不必每个元素都去考虑间距的大小,有效减少决策和思考时间,提升效率。

    开发层面:开发可以按照基础间距去定义变量,长期如此,虽然不能炼成像素眼,但仅凭视觉也能看出间距的倍数。例如基础间距以 8px 增量,在使用 8px、16px、24px、32px、48px…等,开发直接使用基础间距 x1、x2、x3…,以此类推,在开发眼中,肉眼定然看不出 1px 的差别,但却能区分出 8px 的差距,不必每次都去测量,还能减少误差,高度还原设计效果。

    用户层面:有节奏且具备一致性美感的界面效果,信息的有效传递变的轻松,用户体验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3. 间距的统一性

    设计规范的目的是提升设计师的工作效率、团队之间的高效沟通、让设计风格始终保持高度统一。同理,间距也是设计规范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作为规范中的最小单元,如果没有遵循统一,将会直接影响界面整体的版式和布局,信息的疏密程度严重影响用户的浏览。不仅是设计师,开发每次面对同样的模块都需要定义不同的间距也是崩溃的,毫无规律可循。

    统一的间距能让界面的视觉效果更有节奏,设计师在设计某些相似的模块时可直接复用组件,即便是多人共同完成同个项目或更换成员,也不会因间距不统一的问题造成整个 APP 的风格混乱。

    对开发来说,如果清楚间距的使用规律,即便有小的误差,也能自行更正,例如使用 8px 增量,8、16、24…按倍数规律以此类推,若出现 9 的间距,开发会更正为 8、15 则会更正为 16,自行多退少补,虽然设计师需要细心、尽量不出现这种小的出入,但任何事情都没法做到绝对,统一的间距能让减少设计的出入以及与设计师之间的频繁沟通,能进一步提高开发效率。

    从上图可以看出,间距不规范、信息就像一锅粥,而规范的使用间距就能将信息自动分组。

    二、定义文字间距 文字是 UI 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信息元素,虽然大多数设计师对文字的属性比较了解,但在真实设计中总会因其他信息的干扰不能合理运用,与上线后的视觉效果预期相差甚大。文字的各种间距处理看似简单,但实际上有很多因素要考虑,例如字间距、行高、段落等,下面带大家一起了解。

    1. 字符间距

    字符间距一般都是设计工具的默认数值,无需调整。当碰到多行文字需要避开头尾的标点符号时,使用工具中的避头尾功能即可自动调整字间距,如无此功能,则需手动调整,这里并没有所谓的技巧与方法,头尾避开标点符号即可。

    另外,在设计卡片、瓷片区的标题时,有时需要通过调整字符间距来提升界面的舒适度,间距数值自行定义,但相同层级的内容标题字间距一定要保持一致。

    2. 文字行高

    行高是指上边框+下边框+字号的高度之和,这里主要针对多行文本。在平面设计中,行高没有一定的标准,如无特别需要,使用系统默认的行高即可。

    在 UI 设计中,文字会有 5~6 个不同的等级,为便于用户阅读,一般会设定行高标准,尤其是新闻资讯类型的应用本身就以文字内容为主,不同的行高对文字的易读性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文字行高一般会设定为字号的 1.2~1.5 倍,具体值跟字号有很大关系,文字越小,行高就越大。例如,我们可以设定字号 32px 为中间值(非绝对),小于或等于 32 的字体、行高为字号的 1.5 倍,大于 32 的为 1.2 倍。另外,也可以直接将所有行高固定在字号的 1.5 倍,不难发现,字体越大其折行的概率就越低,试想一下,如果将 48px 的文字折成几行,界面还能剩下多少空间?

    3. 文字段落

    文本段落间距的重要性在移动 UI 界面中并不明显,更多体现在网页设计中。需要着重纠正一点的是,部分设计师在设置段间距时习惯性的多敲一次回车键,这种方式并不可取,会造成间距过大、内容脱节。

    如有需要,一定要手动设置段间距,这里没有固定的数值和规律,视觉舒适即可。笔者习惯将段间距设定为字号的 0.5 倍,例如字号为 30、段间距为 15,字号为 40、段间距为 20,仅供参考。

    三、定义元素/组件间距 定义间距其实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主要取决于最小单位,例如 4px、5px、6px、8px 都是可以的,到底使用哪个数值还得根据产品自身定位及内容组织形式,前提是所有间距都要遵循最小单位并基于倍数形成规律。

    在设计界面时,需要利用间距来建立信息层级、提升浏览体验以及表达各元素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打开新闻资讯、电商类应用会发现信息非常紧凑,而打开工具、社交类应用时感觉信息比较宽松。间距的基数越小、页面就越细碎;基数越大、页面的留白就越多,使用不同的基数,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也形态各异。

    笔者在工作中通常以 8px 作为基数,以此衍生出 8、16、24、32、48、64 这 6 个间距数值,完全能够满足绝大多数的使用场景。当然,针对信息较少的页面也会使用到 120、160、200…其他间距数值,例如缺省页、登录页面等。不难看出,上述以 8px 为基数定义间距数值时,没有 40、56 这两个数值,难道他们不是 8 的倍数吗?我们以 8 和 16 做对比,后者是前者的 2 倍,其间距的变化尤为明显;但如果用 56 和 64 做对比,后者是前者的 1.14 倍,其间距的差别微乎其微。敲重点,设计师在定义间距时,需要遵循倍数规则,但同时也要为考虑界面美观及用户的浏览体验而跳出呆板的规则,当间距数值越大时,根据基数所跳跃的倍数就越大,其实设定字号也是相同的逻辑(后期详解)。

    四、定义模块间距 从信息层级角度来看,等级权重越高、间距就越大,在现实世界中也是如此,一个物体周围的空间越大,就越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模块间距分为块内间距(同一模块中不同元素或信息组之间的距离)和块外间距(同一个页面中不同模块的之间的距离),为了更好的区分信息层级,块外间距一定会大于块内间距,也能保持块内信息的亲密性。

    如下图所示,将装修序列步骤、官方攻略、常用服务等看作不同的信息模块,每个模块内元素的间距都会比各模块之间的间距小很多。

    五、间距的使用技巧及原则 1. 接近性原则

    需要通过各元素的间距来体现出信息的关联性,格式塔原理中的“接近性”原则告诉我们,相互靠近的物体被认为比相互距离较远的物体更有关联性,因此,相关联的元素之间靠的越近,用户越能感知到信息的关联,同时更能了解整个界面中各模块信息的逻辑关系。

    2. 利用留白强调

    很多时候,想让一个元素变的突出,可以用加大字号、修改色值或后加粗等方式进行强调,但这并不是突出信息的唯一方式,当所有元素都变的突出,那就等于什么都不突出了。如果想让界面中的元素不同程度的突出,留白也是一种强调信息的方式,它能引导用户将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内容上。

    3. 使用栅格系统

    善用栅格系统(上述有详细说明),通过最小间距值进行递增,让整个界面看起来更协调。栅格系统可以让设计师在元素的亲疏关系上更快作出决策,后续不管是迭代还是更换设计成员,都能保持统计的间距规范。

    4. 文字行高规则

    这个问题在很多团队中都是硬伤,甚至在设计验收时还被直接忽略。在主流 UI 设计工具中,添加文本元素时,都会有默认行高,在前面的内容中有讲过多行文本的行高为字号的 1.2~1.5 倍,那么单行文字的行高到底是需要手动设置还是遵循默认,笔者认为都是可以的,但一定要与开发保持一致。

    行高决定着文字边缘与定界框的间距,而开发只能看到定界框与其他元素的间距。

    ① 默认行高

    默认行高值会随着字号的变化基于一定的倍数自动增减,需要将此规律或倍数告知开发,开发将此规则植入代码方能最大化还原设计效果。另外在设计界面时,尤其是多组文字元素的上下间距,需要通过计算(文字边缘到定界框的间距+文字元素间距=实际间距)或手动测量才能达到精准状态,下图为例:

    ② 手动设置行高

    手动设置即字号是多少、就将行高设置为多少,确保文字边缘紧贴定界框,在设计过程中调整间距时,无需计算,根据设计工具的智能提示调整即可。

    5. 间距值数量设定

    在同一 APP 应用中,根据最小基数定义的间隔值数量不易过多,一般在 6 个左右就能满足绝大多数的设计场景。例如以 8px 的基数为 8、16、24、32、48、64 等,以 5px 的基数为 5、10、15、25、40、60 等。数量过多会导致界面不同元素、模块的间距差异化不够明显,数量太少无法满足多元素、模块使用场景,也会导致间距跨度较大。

    6. 明显相邻间距值

    设定间距值需遵循一个原则“数值越大、递增的倍数就越大”。当相邻间距值的差异化较小时,用户很难感知到界面中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我们需要根据栅格系统中间距值的增大、设置更大的区间值,让相邻间距值之间的视觉差异更加明显。

    7. 跳出间距的束缚

    当界面中的信息较为密集、间距不足以满足信息的突出程度时,需跳出纯粹的间距规范束缚,换种方式或许更好。例如:给元素添加背景让其聚焦、使用分隔线/色块间隔、调整元素大小等,需知「此消彼长」的道理。

    六、结语 如果在处理界面信息层级时,改来改去还是觉得很乱,不防从间距角度出发,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虽然在刚开始的时候,规范间距带来的效果甚微,但随着团队规模不断扩大、界面数量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复杂时就会发现,所有内容统一间距规范,不管是构建一致性界面视觉效果、还是对开发和设计师来说,既能提升用户体验、还能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

    间距是否规范使用,决定着界面是否规整、信息传达是否清晰,即便如此,间距也只是解决信息层级方式的其中之一,切不可让其限制设计师的发挥和思考空间。制定设计规范有助于项目的高效运转,间距也好、色彩也罢,设计师依然需要从实际用户场景出发,通过不断的思考和经验总结,打磨出更合理、更符合项目需求的设计规范。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能量眼球」

  • 导航设计3步曲:高手帮你快速掌握导航设计!

    UI交互 2022-09-08
    本文从信息结构、导航形式、导航路径优化 3 个方面为大家深入讲解导航设计。

    导航系统的设计依赖于信息的组织结构,受制于媒介的交互特性,还需要符合用户的习惯和目标,所以我将从信息结构、导航形式、导航路径优化 3 个方面为大家展开 导航设计 。

    5000字干货!全方位掌握「导航栏设计」知识点! 前言 APP 的顶部导航栏(以下简称“导航栏”)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它是 UI 设计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几乎每一个页面都会使用到。

    阅读文章 >

    1. 导航是什么? ① 导航的起源与本质

    导航,英文是 Navigation,是 Navigate 的名词形式,源于 1530 年代,由词根 Navis 船+agere 驾驶组合而成。指的是借助某些科学仪器,找到从一个岛屿到另一个岛屿的路径。

    图1 导航的起源

    诞生于中世纪大航海的导航,从诞生之初就跟起点、目标和路径密切相关。随着导航的发展,导航领域从海洋扩展到陆地,航空、太空,以及互联网。

    图2 导航领域的类型

    今天我们重点要聊的就是移动互联网产品的导航设计,虽然脱离了物理空间,但导航的本质始终是不变的。

    图3 导航的本质

    导航本质:告诉用户“我”在哪里(起点)?“我”能去到哪里(目标)?“我”该怎么去(路径)?

    基于此,导航设计一定要能清晰的体现用户当前所在的位置(一般用选中态表示),并通过其他未选中的导航,来告知用户可以去的目标,再通过最简单的点击或滑动等操作让用户去往目的地。

    图4 互联网产品导航示意

    2. 移动端导航形式有什么? 我归纳了移动端常见的 10 种导航形式,大家可以根据其优缺点和适用场景按需选用。

    图5 移动端常见的10种导航形式

    ① 底 Tab 导航

    底 Tab 导航在 iOS 中叫标签导航,在 Android 中称之为底部导航,我将其称为底 Tab 导航,它是 iOS 中最倡导和常见的导航形式。(现在也全面征服了 Android 系统)

    图6 底Tab导航

    优点:清晰直观的展示了产品的核心功能,点击切换方便快捷。

    缺点:只能容纳 3-5 个,数量有限。

    使用场景:产品包含 3~5 个需要高频切换使用的非同类型模块时可用。

    ② 舵式导航

    舵式导航可以看做是底 Tab 导航的一个变异,区别就在于把中间的导航像船舵一样凸显,以此来强调中间的导航功能(一般用于承载发布类功能)。

    图7 舵式导航

    优点:舵式导航特殊的造型和颜色可以很好的吸引用户注意力,促进功能转化。

    缺点:为了让舵居中,导航个数只能为 3 个或 5 个,数量有限制。聚合多个发布类功能时,需要二次选择,操作不够便捷。

    使用场景:对于强调 UGC 类的产品或者特别高频的操作可以使用。

    ③ 顶 Tab 导航

    顶 Tab 导航最开始是 Android 推出用以抗衡 iOS 底 Tab 导航的,结果大家已经有感知了(抗衡彻底失败)。但顶 Tab 导航并没有因此而消失,而是重新找到了自己作为次级导航的生态位。

    图8 顶Tab导航

    优点:可以承载 2~N 个导航,可拓展性强,手势切换比较便捷。

    缺点:手势切换有学习成本,顶部点击不方便,看不见的导航内容不容易被发现和使用。

    使用场景:作为主导航几乎已被底 Tab 取代,作为次级导航非常常见,特别是有多个并列层级的内容需要展示时。

    ④ 抽屉导航

    如果产品只有一类核心展示的内容,可以使用抽屉导航而不用底 Tab 导航,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屏幕空间。

    图9 抽屉导航

    优点:可拓展性强,可以收纳多个不常用的功能,释放屏幕展示空间。

    缺点:被隐藏的功能不容易被发现和使用。

    使用场景:某些核心功能比较单一的产品,或者跟底 Tab 导航组合使用,收纳不常用的功能。

    ⑤ 菜单式导航

    跟抽屉式导航类似,把一组操作收纳到一个地方,用户可以点击快速选择。

    图10 菜单式导航

    优点:可拓展性强,可以收纳多个功能,释放屏幕展示空间。

    缺点:被隐藏的功能不容易被发现和使用。

    使用场景:当页面功能较多,无法全部直接展示时,可以使用下拉菜单统一收纳。

    ⑥ 宫格式导航

    早期比较流行的主导航,现在是比较常用的局部导航。

    图11 宫格式导航

    优点:信息层级扁平,个数较少时,核心功能一目了然,用户选择成本低。

    缺点:个数较多时视觉认知成本、查找成本都很高,进入功能后切换成本也高。

    使用场景:平台类产品的核心功能展示,或者普通产品的重要功能/运营入口。

    ⑦ 列表式导航

    对于主要以文本为载体的产品,采用列表式导航非常常见,比如短信、邮件、记事本、设置等。

    图12 列表式导航

    优点:有足够的文本/图标显示空间,可以显示标题和辅助文字,传递的信息内容相对丰富、直观,而且可以显示多条内容。

    缺点:整体页面信息会比较密集,页面布局相对呆板,条目多时查找会比较困难。

    使用场景:适用于展示多条以文本为主体的内容。

    ⑧ 瀑布流导航

    对于主要以图片/视频为载体的产品,采用瀑布流导航的非常常见,比如花瓣、点评、淘宝、bilibili 等。

    图13 瀑布流导航

    优点:能够凸显图片的吸引力,让用户聚焦在图片上,促进内容的转化。同时可以承载无限多的内容,自动加载不翻页,增强用户浏览的沉浸感和效率。

    缺点:屏幕空间占用较大,依赖于信息推荐的精准度。

    使用场景:适用于展示多条以图片为主体的内容。

    ⑨ 轮播式导航

    当产品/模块提供的信息足够简单扁平,一屏即可显示全部核心信息时,可以采用整屏轮播或区域轮播的导航形式。

    图14 轮播式导航

    优点:操作简单,信息呈现直观。

    缺点:未轮播的信息曝光率和转化率都比较低。

    使用场景:简单的小工具类产品可以整屏显示核心信息。运营广告位可以区域轮播展示。

    ⑩ 沉浸式导航

    在活动类、游戏类产品中,常常采用沉浸式导航,增强用户沉浸感。

    图15 沉浸式导航

    优点:导航与页面融为一体,视觉感受沉浸,页面更有吸引力。

    缺点:用户可能注意不到某些是内容的元素,导致该元素的转化率较低。

    适用场景:活动类、游戏类的产品中。

    3. 导航设计三步曲 ① 确认信息结构

    导航设计是以信息结构为基础的,所以在进行导航设计之前,我们需要将范围层提供的所有信息进行分析,删减、分类、整理形成特定的信息结构。

    图16 从信息到信息结构

    以微信的部分信息为例,我们将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命名形成了上述的组织系统,让信息与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一目了然。

    这里大家可以参考行业竞品的信息架构,结合自己对业务关系的理解,辅助以卡片分类的方式,整理出最适合的信息结构。

    PS:为了提升导航的易用性,建议的导航广度最好不超过 5,深度不超过 3。这样符合米勒定律,用户的选择压力较小,也不容易迷失在较深的路径中。(当然这只是一个建议,优先要保证的还是信息结构的合理性,不能为了满足上述建议而破坏信息之间本身的逻辑关系,时刻牢记认知成本>操作成本,不能为了减少操作成本而增加认知成本)

    ② 选择导航形式

    根据信息结构中主导航功能的个数,以及主导航功能之间的优先级关系,再结合各导航的适用场景、个数限制、内容丰富度、功能可见性、操作便捷性等,匹配合适的主导航、次级导航和局部导航形式。

    图17 导航总结

    从现况来看,多数产品都愿意采用底 Tab 的主导航形式,因为可以曝光多个功能,用户点击操作方便,学习成本低,利于其他功能的转化,后续拓展也比较方便(可以配合抽屉式导航、顶 Tab 导航,菜单式导航和局部导航混合使用)

    ③ 优化导航路径

    信息结构梳理了信息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但用户在真正使用产品时,有些子节点的功能/信息,其优先级和频率反而更高,为了让用户能够方便快捷的使用这些子功能,还需要结合用户的使用场景,在合适的场景下添加一些节点和路径,以提升用户操作的流畅性和效率。

    图18 组织系统和导航系统的关系

    还是以微信的导航设计为例,因为添加好友,扫一扫、收付款功能重要性和使用频率,微信特地在首页增加了一个菜单导航,方便用户能更快捷的触达这些功能。

    所以导航设计,不仅要正确的反映信息之间的结构关系,选择合适的导航形式,更重要的是根据用户的目标、认知和习惯来组织导航节点,让用户可以很直观的理解“我”在哪,“我”可以去哪?并通过最便捷的操作到达目的地。

    好了,根据本次导航设计到这里就结束了。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悦姐聊设计」

  • 设计师快速成长有哪些秘诀?我总结了这2个步骤!

    UI交互 2022-09-08
    自学设计时有哪些方法可以帮你飞速进步?想学设计前应该掌握哪些自学方法?本文总结了2个步骤,帮你快速成长。

    编者按: 自学设计 时有哪些方法可以帮你飞速进步?想学设计前应该掌握哪些自学方法?本文总结了2个步骤,帮你快速成长。

    自学设计却半途而废?让优设和优优来帮你从小白成为专业设计师 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分享如何零基础自学设计的花生 ~ 自学设计是当下的热门话题,无论是刚进入设计专业的大学生,还是零基础想要入门设计行业的小伙伴,肯定都在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自学设计。

    阅读文章 >

    这篇文章教你透过现象看本质,把优秀案例的底层逻辑摸清楚,拿来为自己所有!

    文章分两部分:

    如何收集交互案例 如何理解设计中的“借鉴”——探寻设计本质 一、交互案例收集 2 步走 为什么要收集交互案例呢?

    你产出方案的上限不会超过你的眼界,就跟审美的道理一样的,说俗气点:没见过好东西是设计不出好东西的。

    所以交互案例的收集非常重要且十分必要。集案例的目的是为了能用得上,所以收集交互案例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动作必须做:

    (一)持续收集、定期整理

    1. 持续收集

    交互设计和视觉设计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用户设备的更换,交互方式也会日新月异,旧的设计表达方式放在“当下”不仅仅是过时,更可能会阻碍用户对产品的理解和操作,所以需要我们持续收集。

    收集交互素材有两种方式:日常积累和主动挖掘。

    日常积累即平时玩手机或电脑的时候看到不错的设计就截图保存,千万不要只靠自己的大脑记忆,当时你可能觉得自己记住了,但是第二天你就忘得一干二净,比如你还记得你昨天吃了什么吗?

    主动挖掘即拿出整块时间专门来做案例的收集,我比较常用的网站是花瓣,直接搜索关键词就能出来很多结果,适合精准查找。

    花瓣搜索

    2. 定期整理

    跟着我念:

    素材不整理相当于废材!

    素材不整理相当于废材!

    素材不整理相当于废材!

    收集固然重要,但是整理比收集更重要,这涉及到我们在后续工作中是否能快速匹配到合适的方案。

    素材的整理我只分享一种方式,也是我从事设计工作以来一直在用的整理方式——打标签。

    给每一张图片打标签,大到信息架构产品功能,小到按钮状态都打上标签,过程虽然繁琐了点,但是等你做需求的时候就会发现这就是一个资源大宝库,极大减少了你的调研时间,提升工作效率和方案质量。

    下面我从工具和打标签方法来展开讲讲。

    用什么工具?

    我推荐:eagle( https://cn.eagle.cool/ )

    有多好用?我推荐给了我所有认识的设计师,创始人很厉害,产品、设计、开发全能,真真是我的偶像~

    软件交互就不夸了,使用时极少遇到困扰我的点,感人肺腑的是,在这个啥啥软件都要按年付费的时代,eagle 收费方式居然是买断制!你敢信?学生还可以用教育优惠还可以打 7 折,我都感动哭了。

    编者注:不想付费的同学,也可以试试这款国产平替:

    担心被封号?试试这5款常用软件的免费平替! 大家好我是花生。

    阅读文章 >

    eagle 官网介绍图

    怎么用 eagle 整理图片?

    分类→打标签

    我的建议是先给图片按照端分个大类,例如 PC 软件和移动端软件,然后再给图片打上细分标签。具体打标签的方法我就不介绍了,太基础了,我主要讲讲打标签的范围。

    标签怎么打才能尽可能把图片中的交互设计案例给标注出来呢?

    两个建议:颗粒度尽可能细、不用太规范

    首先,颗粒度尽可能细

    哪种颗粒度算细?

    看看下图,我有五百多个标签,只要是界面上有的,我基本上都打上标签。不要觉得麻烦,等你用的时候就知道有多好用。

    其次,标签不用太规范。

    导航栏、播放器、弹窗……这些标签是不是很规范?当然了,你可以用这些规范的标签。

    但是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描述你也可以用不规范的标签,比如弹窗有出现在界面中间的弹窗,也有从页面底部上滑而来的弹窗,那么针对从页面底部上滑的弹窗,我就一律打上“上拉弹窗”的标签。

    其实你会发现不规范的标签你反而使用得更多,为什么?

    因为不规范的标签更符合你的心智模型,当你对界面中的一个元素打标签的时候,你的第一感觉就是你对这个元素的心智模型,比如上述案例中的上拉弹窗,我第一眼看到后,我最朴素的认知就是这是一个上拉的弹窗,所以我就打一个“上拉弹窗”的标签,等我工作的时候需要调研上拉弹窗的时候,只需要搜索上拉就可以出现系列结果。

    记住,一切工具都是服务于人的,只要能够提高你的效率,野路子也不是不可以。

    方法就介绍完了,其实方法很简单,难的是日复一日的坚持。

    到现在为止我已经收集了七千多张图片,平均每张图片打上三到四个标签,一段时间会花一些时间来清理时间久远的设计图。

    看到这里可能就会有人问了,收集这么多图片可以帮助提升工作效率,是因为可以有现成的方案抄吗?

    关于这个问题,我也很想分享一些我的看法。

    二、如何理解设计中的“借鉴”——探寻设计本质 前段时间和一位刚毕业的交互设计师聊天,他说感觉设计好像就是你抄我我抄你,言语间对设计所做的事情颇有些失望。

    我也和他说了说我的看法。

    为什么会觉得设计就是抄,你抄我我抄你?

    因为大部分人只看到了事情的表象,如果一个界面中你看到的只是按钮的状态变化,界面的跳转,那你永远只能看到表象,拿到优秀案例也只能照猫画虎,久而久之,就容易产生搬运工思维,觉得自己没价值。

    就像我们看待自己的工作一样,虽然我经常开玩笑说摆烂躺平,但是我内心深处非常热爱我的工作,注意是“我的”工作,“我的”工作不是公司的需求,而是我对一个设计方案的整体思考付出以及最后上线用户使用,还有也是更重要的是我从设计中获得的快乐,不要把快乐寄托在公司身上。

    情绪这玩意永远向内求,才不容易失望,如果看不到这一层,长此以往会比较痛苦。

    底层逻辑是向外寻求资源,向内寻求快乐。

    分析交互设计案例也一样,抓住优秀案例背后的底层逻辑,学会了它的底层逻辑后,我们模仿的就是它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思路。

    举个例子。

    比如知乎直播间的投票交互。

    当我们看到下图的设计的时候,先用我们的主观想法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要用小卡片来承载投票,又为什么要做折叠呢?

    用小卡片承载投票,很明显,优势在于面积小交互轻量,不会影响用户观看直播。

    而把小卡片做折叠道理也是一样的,投票后看到了结果,投票这一任务就已经完成,对用户而言就不那么重要了,折叠成更小的卡片既能保留投票查看入口,又能弱化投票的视觉存在减少对直播的干扰。

    以上是表象,如何把底层逻辑提炼出来?

    关注此交互方式解决了什么问题。

    虽然我们不是内部人员,无法结合实际业务分析,但是也能从界面中略知一二,就这“一二”也是有价值的。

    我们看看这个卡片解决了什么问题呢?

    两个关键词:轻量化、主次关系。

    轻量化

    除了小卡片,常规的弹窗也能承载投票,但是这些弹窗可就相对更笨重一些,对用户的填写压力也会更大,那么可能就会降低用户的填写率。

    主次关系

    直播间最重要的是视频内容,能不遮挡就不遮挡,搞清楚主次关系了,设计方案就好办了,只要满足目的的设计方案都不会有太大问题。

    看,从这个小卡片中提炼出来的不是卡片的折叠,而是轻量化和主次关系。

    那我们怎么运用呢?

    举个例子,现在有一个页面需要加一个快捷提问功能,假如设计目标是让这个板块在页面比较轻量化地展示,并且在本页面展示。目标确定了,下面就根据目标去匹配设计方案,现在就可以把知乎的卡片的轻量化处理方式拿来试试,使用浮层+折叠的方式来达到轻量化的目的。

    最后还想谈谈我关于设计方案的看法,其实方案也就是所谓的答案有很多,但是精准的问题却不多,其实设计的关键点不在于找答案,而在于定位问题,只有问题定位准了,答案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以上。

    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馊面包

  • 职场遇到这10种要求,设计师请学会拒绝!

    UI交互 2022-09-08
    职场中如果不会拒绝别人,就会变得非常被动,也会影响自己的职责输出质量。本文总结了10种应该拒绝的场景,供大家借鉴参考。

    职场中总有这样一群人,总喜欢麻烦别人,把自己的事情交给别人来完成;也有这么一群人,不好意思拒绝别人的事情,导致自己的工作做不到极致。职场中如果不会拒绝别人,就会变得非常被动,也会影响自己的职责输出质量。

    最近一个同学就遇到这样的问题来咨询我,借此机会便和大家分享一下个人的观点,希望可以带给大家一些思考。

    别依赖工具!7个设计师应该具备的优秀职场习惯 上周末一则消息在设计圈子里面引起了震惊,关于一个设计软件封停了一些企业账户,原因是受到制裁因素的影响。

    阅读文章 >

    分享目录

    拒绝拿来主义 拒绝不公平待遇 拒绝长期职责偏离 拒绝违规设计 拒绝同事的“任务” 拒绝长期低质量输出 拒绝长期无所事事 拒绝“画饼”式承诺 拒绝低能领导 拒绝低要求团队 一、拒绝拿来主义 相信大家都遇到过同事或者朋友索要源文件的情况,面对这种拿来主义我们要学会拒绝。工作对接中非必要不提供源文件给无关联的同事,团队项目文件流传出去也许就是这个因素。

    要学会拒绝,源文件也是我们的劳动付出,不要把自己的劳动果实提供给别人,助长他误导面试官等情况发生。工作中的对接需要验证人员关联性,团队文件流传出去要先向直属领导汇报,源文件也是属于团队的资产。

    拒绝拿来主义,不要被“不好意思”拒绝这种性格所束缚,劳动果实需要付出的关联人员才能共享。

    二、拒绝不公平待遇 在职场中我们都在不断努力发挥自己的价值,希望以此获得更好的晋升机会和待遇回报。如果只有付出没有与之匹配的劳动回报,只会让员工失去奋斗的意志,我们也是会拒绝不公平待遇的。

    根据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经验值,我们要分析出自己的行业价值,无论是求职谈薪还是在职涨薪,我们都要尽量追求接近公平。如果当时妥协了,就得确保自己不会有心理情绪,不然不仅工作不顺心,也会影响自身专业的提升。

    拒绝不公平待遇需要有拒绝的勇气和专业实力,专业能力的提升和作品的沉淀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三、拒绝长期职责偏离 在职场中偶尔配合完成非本职工作的内容实属正常,但是仅限于偶尔配合。如果长期偏离自己的专业职责范围,也是得不偿失的,要根据自己的职场计划学会拒绝。

    专业能力的提升离不开项目经验的积累,如果长期处于偏离状态,会影响我们的经验沉淀,进而影响专业能力的晋升。如果在一个团队长期干非专业范围的工作,我们要学会拒绝,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团队。不要受温水煮青蛙式的工作环境而影响,最终使得自己杂而不精,想要跳槽到更好的团队就会变得非常困难。

    四、拒绝违规设计 工作中的设计任务虽然我们无法改变,但是也要留意自己的设计底线,也是设计范围的法律底线。不要稀里糊涂的干活儿,设计也是要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一旦触碰底线设计师也是难逃追责。

    如果不幸遇到这样的团队,就要早点离职,不要被高待遇所诱惑。拒绝违规设计,做一名懂法的 设计师 。

    五、拒绝同事的“任务” 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一个老学员咨询我的问题,事情的大概意思就是领导分别给她和同事安排了工作,同事觉得她的内容部分不是很重要,让她随便做做就可以,剩余的时间来帮自己完成任务。遇到这个问题她很苦恼,自己的任务还有别的都还没有完成,是否要答应同事的要求。

    遇到这个情况我们要第一时间拒绝,回复的话术是我得先完成自己的任务,如果到时候有时间再根据情况看。职场中没有随便做做这个说法,领导安排的任务就要发挥自己最佳的能力去做到极致,展示出自己在团队里面存在的价值。如果本职工作都没有做完,就不要去当职场“好人”,到时候成就了别人,结果自己的事情一塌糊涂。只有在完成自己职责内容之后,再询问领导有没有其他安排,如果没有其他安排的情况下我们再考虑援助同事的任务。

    职场中每个角色都有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输出,所谓的能者多劳是在量力而行的基础上,如果自己的职责都没有做到极致,就应该优先保障自己的输出质量。要学会拒绝同事的“任务”,除非这个任务是属于共同的任务,再结合优先级去进行排序。

    六、拒绝长期低质量输出 在职场中不只是为了获得报酬,高质量的输出不仅成就了项目,也是成就了自己的专业沉淀。如果是自己没有摆正态度,就要及时调整心态,用最好的输出不断提高自己的职场价值。

    如果是团队现状如此,整天干着没有质量的输出,久而久之就会让自己失去专业优势。到时候想要晋升或者跳槽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的专业能力差距甚远,还没有一份像样的作品集。

    职场中要理性的分析自己的现状,拒绝长期低质量输出,这样只是在耗费自己的青春。想要不断提升自己,就要不断完成具备挑战的任务,只有项目质量越高,我们才能学习并掌握更优秀的经验。

    七、拒绝长期无所事事 养老式的职场生活估计大家很羡慕,但是真的置身于这样的团队中,估计距离淘汰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在团队中如果长期无所事事,不仅会荒废自己的设计执行能力,也会让自己的心态变得消极。如果遇到高强度的工作出现,就会想要去逃避,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我们不能长期没有输出,这样的职场环境我们要及时拒绝,青春的我们不是为了享乐,现在不去磨练自己,未来就会被职场所抛弃。

    八、拒绝“画饼”式承诺 还是职场小白的我,也经常被领导或者老板“画饼”式承诺,只能说是踩坑也是一种修行。不过以过来人的经验回顾时,希望大家不会再被“画饼”,学会拒绝“画饼”式的承诺。

    职场黄金期是我们提升专业和积累行业经验的关键时期,如果没有发挥的舞台就要及时做出改变,不能被不确定性的承诺而耽误自己的计划。只有在自己的底层能力达到峰值之后,才能具备更好的话语权,现在公司需要你不代表以后不需要更优秀的人,所以自身优秀才是最有保障的。如果是待遇层面的承诺也是无效的,当前公司的待遇条件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跳槽的谈薪起点,承诺待遇不代表实际待遇。

    如果承诺的不能如期而至,我们就要多为自己打算,不能超过自己的忍耐期限还继续拖沓。

    九、拒绝低能领导 在职场初期进入大公司固然重要,但是跟对领导往往比公司本身更重要。领导的专业度决定了我们在团队中成长的速度,如果遇到低能的领导,不仅容易原地踏步,很容易到达专业瓶颈期。

    有的领导也许不是专业出身,但是管理方法和平时的指导性建议很好,我们也能找到更多沉淀经验的思路和方向。如果领导专业能力不行,还过于武断和眼界不足,项目只能是弄得一塌糊涂,这样的领导是不可能给我们带来成长的经验的。

    进入团队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对接,我们要及时判断出领导的能力,要学会拒绝低能的领导。只有跟对领导才能快速成长,从领导身上学到的做事方法、思考角度、项目经验等,是我们快速从小白变得成熟的关键。

    十、拒绝低要求团队 在项目设计中,不是一稿过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如果团队要求比较低,是很难突破自我的。只有一次又一次的挑战新难度,才能从固化思维中摆脱出来,掌握新的思考技巧。所以,我们也要学会拒绝低要求的团队,不能提前过着温水煮青蛙式的工作状态。

    身边都是优秀的设计师,你的能力也会逐渐受到影响,遇到问题才能获得更多解决方案。有一个要求比较严格的领导,团队也比较注重设计质量,你才能输出更优秀的作品,沉淀更优秀的经验。

    小结 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都不能过度的顺从和依赖,学会拒绝也是我们成长的关键。拒绝也是新的开始,也许能在新的过程中发现新的机遇,所以我们不要不敢拒绝。只要在拒绝之前做好冷静的分析,排查出利弊关系即可,不能盲目办事也不能委曲求全。

    本文观点仅代表个人的一些经验反思,不足之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判断,我们互相进步。

    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黑马家族」

  • 职场遇到这10种要求,设计师请学会拒绝!

    UI交互 2022-09-08
    职场中如果不会拒绝别人,就会变得非常被动,也会影响自己的职责输出质量。本文总结了10种应该拒绝的场景,供大家借鉴参考。

    职场中总有这样一群人,总喜欢麻烦别人,把自己的事情交给别人来完成;也有这么一群人,不好意思拒绝别人的事情,导致自己的工作做不到极致。职场中如果不会拒绝别人,就会变得非常被动,也会影响自己的职责输出质量。

    最近一个同学就遇到这样的问题来咨询我,借此机会便和大家分享一下个人的观点,希望可以带给大家一些思考。

    别依赖工具!7个设计师应该具备的优秀职场习惯 上周末一则消息在设计圈子里面引起了震惊,关于一个设计软件封停了一些企业账户,原因是受到制裁因素的影响。

    阅读文章 >

    分享目录

    拒绝拿来主义 拒绝不公平待遇 拒绝长期职责偏离 拒绝违规设计 拒绝同事的“任务” 拒绝长期低质量输出 拒绝长期无所事事 拒绝“画饼”式承诺 拒绝低能领导 拒绝低要求团队 一、拒绝拿来主义 相信大家都遇到过同事或者朋友索要源文件的情况,面对这种拿来主义我们要学会拒绝。工作对接中非必要不提供源文件给无关联的同事,团队项目文件流传出去也许就是这个因素。

    要学会拒绝,源文件也是我们的劳动付出,不要把自己的劳动果实提供给别人,助长他误导面试官等情况发生。工作中的对接需要验证人员关联性,团队文件流传出去要先向直属领导汇报,源文件也是属于团队的资产。

    拒绝拿来主义,不要被“不好意思”拒绝这种性格所束缚,劳动果实需要付出的关联人员才能共享。

    二、拒绝不公平待遇 在职场中我们都在不断努力发挥自己的价值,希望以此获得更好的晋升机会和待遇回报。如果只有付出没有与之匹配的劳动回报,只会让员工失去奋斗的意志,我们也是会拒绝不公平待遇的。

    根据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经验值,我们要分析出自己的行业价值,无论是求职谈薪还是在职涨薪,我们都要尽量追求接近公平。如果当时妥协了,就得确保自己不会有心理情绪,不然不仅工作不顺心,也会影响自身专业的提升。

    拒绝不公平待遇需要有拒绝的勇气和专业实力,专业能力的提升和作品的沉淀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三、拒绝长期职责偏离 在职场中偶尔配合完成非本职工作的内容实属正常,但是仅限于偶尔配合。如果长期偏离自己的专业职责范围,也是得不偿失的,要根据自己的职场计划学会拒绝。

    专业能力的提升离不开项目经验的积累,如果长期处于偏离状态,会影响我们的经验沉淀,进而影响专业能力的晋升。如果在一个团队长期干非专业范围的工作,我们要学会拒绝,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团队。不要受温水煮青蛙式的工作环境而影响,最终使得自己杂而不精,想要跳槽到更好的团队就会变得非常困难。

    四、拒绝违规设计 工作中的设计任务虽然我们无法改变,但是也要留意自己的设计底线,也是设计范围的法律底线。不要稀里糊涂的干活儿,设计也是要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一旦触碰底线设计师也是难逃追责。

    如果不幸遇到这样的团队,就要早点离职,不要被高待遇所诱惑。拒绝违规设计,做一名懂法的 设计师 。

    五、拒绝同事的“任务” 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一个老学员咨询我的问题,事情的大概意思就是领导分别给她和同事安排了工作,同事觉得她的内容部分不是很重要,让她随便做做就可以,剩余的时间来帮自己完成任务。遇到这个问题她很苦恼,自己的任务还有别的都还没有完成,是否要答应同事的要求。

    遇到这个情况我们要第一时间拒绝,回复的话术是我得先完成自己的任务,如果到时候有时间再根据情况看。职场中没有随便做做这个说法,领导安排的任务就要发挥自己最佳的能力去做到极致,展示出自己在团队里面存在的价值。如果本职工作都没有做完,就不要去当职场“好人”,到时候成就了别人,结果自己的事情一塌糊涂。只有在完成自己职责内容之后,再询问领导有没有其他安排,如果没有其他安排的情况下我们再考虑援助同事的任务。

    职场中每个角色都有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输出,所谓的能者多劳是在量力而行的基础上,如果自己的职责都没有做到极致,就应该优先保障自己的输出质量。要学会拒绝同事的“任务”,除非这个任务是属于共同的任务,再结合优先级去进行排序。

    六、拒绝长期低质量输出 在职场中不只是为了获得报酬,高质量的输出不仅成就了项目,也是成就了自己的专业沉淀。如果是自己没有摆正态度,就要及时调整心态,用最好的输出不断提高自己的职场价值。

    如果是团队现状如此,整天干着没有质量的输出,久而久之就会让自己失去专业优势。到时候想要晋升或者跳槽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的专业能力差距甚远,还没有一份像样的作品集。

    职场中要理性的分析自己的现状,拒绝长期低质量输出,这样只是在耗费自己的青春。想要不断提升自己,就要不断完成具备挑战的任务,只有项目质量越高,我们才能学习并掌握更优秀的经验。

    七、拒绝长期无所事事 养老式的职场生活估计大家很羡慕,但是真的置身于这样的团队中,估计距离淘汰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在团队中如果长期无所事事,不仅会荒废自己的设计执行能力,也会让自己的心态变得消极。如果遇到高强度的工作出现,就会想要去逃避,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我们不能长期没有输出,这样的职场环境我们要及时拒绝,青春的我们不是为了享乐,现在不去磨练自己,未来就会被职场所抛弃。

    八、拒绝“画饼”式承诺 还是职场小白的我,也经常被领导或者老板“画饼”式承诺,只能说是踩坑也是一种修行。不过以过来人的经验回顾时,希望大家不会再被“画饼”,学会拒绝“画饼”式的承诺。

    职场黄金期是我们提升专业和积累行业经验的关键时期,如果没有发挥的舞台就要及时做出改变,不能被不确定性的承诺而耽误自己的计划。只有在自己的底层能力达到峰值之后,才能具备更好的话语权,现在公司需要你不代表以后不需要更优秀的人,所以自身优秀才是最有保障的。如果是待遇层面的承诺也是无效的,当前公司的待遇条件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跳槽的谈薪起点,承诺待遇不代表实际待遇。

    如果承诺的不能如期而至,我们就要多为自己打算,不能超过自己的忍耐期限还继续拖沓。

    九、拒绝低能领导 在职场初期进入大公司固然重要,但是跟对领导往往比公司本身更重要。领导的专业度决定了我们在团队中成长的速度,如果遇到低能的领导,不仅容易原地踏步,很容易到达专业瓶颈期。

    有的领导也许不是专业出身,但是管理方法和平时的指导性建议很好,我们也能找到更多沉淀经验的思路和方向。如果领导专业能力不行,还过于武断和眼界不足,项目只能是弄得一塌糊涂,这样的领导是不可能给我们带来成长的经验的。

    进入团队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对接,我们要及时判断出领导的能力,要学会拒绝低能的领导。只有跟对领导才能快速成长,从领导身上学到的做事方法、思考角度、项目经验等,是我们快速从小白变得成熟的关键。

    十、拒绝低要求团队 在项目设计中,不是一稿过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如果团队要求比较低,是很难突破自我的。只有一次又一次的挑战新难度,才能从固化思维中摆脱出来,掌握新的思考技巧。所以,我们也要学会拒绝低要求的团队,不能提前过着温水煮青蛙式的工作状态。

    身边都是优秀的设计师,你的能力也会逐渐受到影响,遇到问题才能获得更多解决方案。有一个要求比较严格的领导,团队也比较注重设计质量,你才能输出更优秀的作品,沉淀更优秀的经验。

    小结 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都不能过度的顺从和依赖,学会拒绝也是我们成长的关键。拒绝也是新的开始,也许能在新的过程中发现新的机遇,所以我们不要不敢拒绝。只要在拒绝之前做好冷静的分析,排查出利弊关系即可,不能盲目办事也不能委曲求全。

    本文观点仅代表个人的一些经验反思,不足之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判断,我们互相进步。

    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黑马家族」

  • 设计师快速成长有哪些秘诀?我总结了这2个步骤!

    UI交互 2022-09-08
    自学设计时有哪些方法可以帮你飞速进步?想学设计前应该掌握哪些自学方法?本文总结了2个步骤,帮你快速成长。

    编者按: 自学设计 时有哪些方法可以帮你飞速进步?想学设计前应该掌握哪些自学方法?本文总结了2个步骤,帮你快速成长。

    自学设计却半途而废?让优设和优优来帮你从小白成为专业设计师 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分享如何零基础自学设计的花生 ~ 自学设计是当下的热门话题,无论是刚进入设计专业的大学生,还是零基础想要入门设计行业的小伙伴,肯定都在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自学设计。

    阅读文章 >

    这篇文章教你透过现象看本质,把优秀案例的底层逻辑摸清楚,拿来为自己所有!

    文章分两部分:

    如何收集交互案例 如何理解设计中的“借鉴”——探寻设计本质 一、交互案例收集 2 步走 为什么要收集交互案例呢?

    你产出方案的上限不会超过你的眼界,就跟审美的道理一样的,说俗气点:没见过好东西是设计不出好东西的。

    所以交互案例的收集非常重要且十分必要。集案例的目的是为了能用得上,所以收集交互案例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动作必须做:

    (一)持续收集、定期整理

    1. 持续收集

    交互设计和视觉设计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用户设备的更换,交互方式也会日新月异,旧的设计表达方式放在“当下”不仅仅是过时,更可能会阻碍用户对产品的理解和操作,所以需要我们持续收集。

    收集交互素材有两种方式:日常积累和主动挖掘。

    日常积累即平时玩手机或电脑的时候看到不错的设计就截图保存,千万不要只靠自己的大脑记忆,当时你可能觉得自己记住了,但是第二天你就忘得一干二净,比如你还记得你昨天吃了什么吗?

    主动挖掘即拿出整块时间专门来做案例的收集,我比较常用的网站是花瓣,直接搜索关键词就能出来很多结果,适合精准查找。

    花瓣搜索

    2. 定期整理

    跟着我念:

    素材不整理相当于废材!

    素材不整理相当于废材!

    素材不整理相当于废材!

    收集固然重要,但是整理比收集更重要,这涉及到我们在后续工作中是否能快速匹配到合适的方案。

    素材的整理我只分享一种方式,也是我从事设计工作以来一直在用的整理方式——打标签。

    给每一张图片打标签,大到信息架构产品功能,小到按钮状态都打上标签,过程虽然繁琐了点,但是等你做需求的时候就会发现这就是一个资源大宝库,极大减少了你的调研时间,提升工作效率和方案质量。

    下面我从工具和打标签方法来展开讲讲。

    用什么工具?

    我推荐:eagle( https://cn.eagle.cool/ )

    有多好用?我推荐给了我所有认识的设计师,创始人很厉害,产品、设计、开发全能,真真是我的偶像~

    软件交互就不夸了,使用时极少遇到困扰我的点,感人肺腑的是,在这个啥啥软件都要按年付费的时代,eagle 收费方式居然是买断制!你敢信?学生还可以用教育优惠还可以打 7 折,我都感动哭了。

    编者注:不想付费的同学,也可以试试这款国产平替:

    担心被封号?试试这5款常用软件的免费平替! 大家好我是花生。

    阅读文章 >

    eagle 官网介绍图

    怎么用 eagle 整理图片?

    分类→打标签

    我的建议是先给图片按照端分个大类,例如 PC 软件和移动端软件,然后再给图片打上细分标签。具体打标签的方法我就不介绍了,太基础了,我主要讲讲打标签的范围。

    标签怎么打才能尽可能把图片中的交互设计案例给标注出来呢?

    两个建议:颗粒度尽可能细、不用太规范

    首先,颗粒度尽可能细

    哪种颗粒度算细?

    看看下图,我有五百多个标签,只要是界面上有的,我基本上都打上标签。不要觉得麻烦,等你用的时候就知道有多好用。

    其次,标签不用太规范。

    导航栏、播放器、弹窗……这些标签是不是很规范?当然了,你可以用这些规范的标签。

    但是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描述你也可以用不规范的标签,比如弹窗有出现在界面中间的弹窗,也有从页面底部上滑而来的弹窗,那么针对从页面底部上滑的弹窗,我就一律打上“上拉弹窗”的标签。

    其实你会发现不规范的标签你反而使用得更多,为什么?

    因为不规范的标签更符合你的心智模型,当你对界面中的一个元素打标签的时候,你的第一感觉就是你对这个元素的心智模型,比如上述案例中的上拉弹窗,我第一眼看到后,我最朴素的认知就是这是一个上拉的弹窗,所以我就打一个“上拉弹窗”的标签,等我工作的时候需要调研上拉弹窗的时候,只需要搜索上拉就可以出现系列结果。

    记住,一切工具都是服务于人的,只要能够提高你的效率,野路子也不是不可以。

    方法就介绍完了,其实方法很简单,难的是日复一日的坚持。

    到现在为止我已经收集了七千多张图片,平均每张图片打上三到四个标签,一段时间会花一些时间来清理时间久远的设计图。

    看到这里可能就会有人问了,收集这么多图片可以帮助提升工作效率,是因为可以有现成的方案抄吗?

    关于这个问题,我也很想分享一些我的看法。

    二、如何理解设计中的“借鉴”——探寻设计本质 前段时间和一位刚毕业的交互设计师聊天,他说感觉设计好像就是你抄我我抄你,言语间对设计所做的事情颇有些失望。

    我也和他说了说我的看法。

    为什么会觉得设计就是抄,你抄我我抄你?

    因为大部分人只看到了事情的表象,如果一个界面中你看到的只是按钮的状态变化,界面的跳转,那你永远只能看到表象,拿到优秀案例也只能照猫画虎,久而久之,就容易产生搬运工思维,觉得自己没价值。

    就像我们看待自己的工作一样,虽然我经常开玩笑说摆烂躺平,但是我内心深处非常热爱我的工作,注意是“我的”工作,“我的”工作不是公司的需求,而是我对一个设计方案的整体思考付出以及最后上线用户使用,还有也是更重要的是我从设计中获得的快乐,不要把快乐寄托在公司身上。

    情绪这玩意永远向内求,才不容易失望,如果看不到这一层,长此以往会比较痛苦。

    底层逻辑是向外寻求资源,向内寻求快乐。

    分析交互设计案例也一样,抓住优秀案例背后的底层逻辑,学会了它的底层逻辑后,我们模仿的就是它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思路。

    举个例子。

    比如知乎直播间的投票交互。

    当我们看到下图的设计的时候,先用我们的主观想法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要用小卡片来承载投票,又为什么要做折叠呢?

    用小卡片承载投票,很明显,优势在于面积小交互轻量,不会影响用户观看直播。

    而把小卡片做折叠道理也是一样的,投票后看到了结果,投票这一任务就已经完成,对用户而言就不那么重要了,折叠成更小的卡片既能保留投票查看入口,又能弱化投票的视觉存在减少对直播的干扰。

    以上是表象,如何把底层逻辑提炼出来?

    关注此交互方式解决了什么问题。

    虽然我们不是内部人员,无法结合实际业务分析,但是也能从界面中略知一二,就这“一二”也是有价值的。

    我们看看这个卡片解决了什么问题呢?

    两个关键词:轻量化、主次关系。

    轻量化

    除了小卡片,常规的弹窗也能承载投票,但是这些弹窗可就相对更笨重一些,对用户的填写压力也会更大,那么可能就会降低用户的填写率。

    主次关系

    直播间最重要的是视频内容,能不遮挡就不遮挡,搞清楚主次关系了,设计方案就好办了,只要满足目的的设计方案都不会有太大问题。

    看,从这个小卡片中提炼出来的不是卡片的折叠,而是轻量化和主次关系。

    那我们怎么运用呢?

    举个例子,现在有一个页面需要加一个快捷提问功能,假如设计目标是让这个板块在页面比较轻量化地展示,并且在本页面展示。目标确定了,下面就根据目标去匹配设计方案,现在就可以把知乎的卡片的轻量化处理方式拿来试试,使用浮层+折叠的方式来达到轻量化的目的。

    最后还想谈谈我关于设计方案的看法,其实方案也就是所谓的答案有很多,但是精准的问题却不多,其实设计的关键点不在于找答案,而在于定位问题,只有问题定位准了,答案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以上。

    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馊面包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