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00字干货!四个章节帮你从零开始掌握B端用户访谈(附模板)

    UI交互 2022-12-12
    前言在上一篇文章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调研问卷的方式,整理发现用户的浅层需求。如何设计高质量B端调研问卷?高手总结了8个步骤(附模板下载)编者按:B端设计的调研问卷该如何设计?

    前言

    在上一篇文章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调研问卷的方式,整理发现用户的浅层需求。

    如何设计高质量B端调研问卷?高手总结了8个步骤(附模板下载) 编者按:B端设计的调研问卷该如何设计?

    阅读文章 >

    本文将分享另一个更为深层全面的 B 端 用户研究 方法—— 用户访谈 。通过面对面地沟通,以及观察用户的表情、行为去挖掘更深层的需求。

    下面是本次分享的文章结构,标⭐️的为重点部分。

    一、用户访谈的两种路径 用户访谈通常可以采用线上会议、电话或者线下面对面交流两种形式。

    线上会议和电话访谈的优势显而易见,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展开调研访谈,整体的成本也比较低,设计师可以自己找领导或者协调资源去推动。

    缺点也是比较明显,沟通起来效率低下,比如我们一定有过“电话里说不清,我们见面详谈”的经历。

    所以,相较而言线下访谈无疑是最佳的调研形式。首先当面沟通更加高效,其次对于搭载硬件设备的产品来说,让受访者在真实场景里操作演示,可以发现更多隐性问题。

    二、常见的 3 种受访者类型 在访谈过程中通常会接触到以下 3 种类型的受访用户,不同类型的用户我们应该怎么接触交流呢?

    1. 话痨型

    话痨型的受访者占大多数,通常就是想法、意见比较多。他们不仅有一大堆不满意的点要诉说,甚至连对应的解决方案都想好了。

    整体接触下来,我觉得该类型的受访者,可提供的有价值信息会更多一点。只不过我们要学会过滤信息。因为他们的修饰用词通常比较多,例如:“太难用”、“超级麻烦”、“哎 我真的是受不了啊”...

    访谈话痨型的受访者,我们需要注意无论怎么聊都要紧扣主题,防止变成了吐槽专场。

    其次也要表达肯定,安抚情绪,并对问题进行进一步提问:“您的这些建议真的很棒,也给我们提供新的思路,我都记下来了,我还想确认下,刚才您说的 3 个关于结算环节的问题,哪一个给您造成的困扰最大?”

    2. 牙膏型

    顾名思义,受访者可能是因为性格内向或害怕说错了不好意思等缘故,在受访过程中问一句答一句,比较容易冷场。答案的价值也比较低,例如:“对,是的”、“还行吧”、“没啥感觉啊”、“反正就这样用用吧”、“说不上来”。

    这种情况下要尝试缓解下氛围压力,换个形式沟通:“就是随便聊聊,公司派我们来呢,就是因为非常关注用户的使用感受,想收集一波用户反馈与建议,您有啥不满意的地方都可以跟我讲讲,越多越好。”

    其次我们在提问的时候也要带有引导性,例如:“还有呢、然后呢、具体说说呢”,如果对方实在说不出所以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进入上机操作环节,通常操作过程中那些问题也会随之暴露出来。

    3.专业型

    专业型的受访者一般是老板或者店长、经理岗位的员工,他们对于产品或整个门店乃至行业都了解的比较透彻。

    和这样的受访者沟通,不仅是局限于产品的一些问题挖掘,他们会从这个行业的角度阐述一些个人的见解观点,给我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优化方案或者改进方向。

    例如餐饮的老板其实并不是很关心点餐、结算的流程有多么的顺畅高效,毕竟他们不需要亲自去做这些执行,而且坦率的说,对于绝大部分产品而言,好用并不能成为其核心竞争力。

    他们关心的是如何带来更大的商业价值,类似于如何提升坪效,如何提升门店会员的储值能力等等。而这些老板的关注点,也会给我们未来的产品优化方向打开新的思路,去思考如何给我们的用户创造更高的商业价值。

    三、采访者需注意的 5 个要点 1. 多了解行业&业务背景

    我们在做访谈之前,首先一定要熟悉产品业务的相关背景、受访商户的基本情况。

    访谈过程中可能会提及一些专业名词,例如餐前餐后模式、明档、一鱼多吃、坪效、估清等等。我们具备了这些基础相关知识以后,省去了不必要的解释环节,可以使访谈推进地更顺利。

    其次建议要了解下行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尤其是餐饮业态,华南、北方、四川等地都因为饮食习惯的不同,在产品的功能和使用上的需求也是相差很大。具备了这些知识点以后,在提问过程中,也更利于提出一些深刻的问题,而不是浮于表面的提问。

    行业相关的分析报告,可以去艾瑞、36 氪、发现报告等网站进行查询收集,在此不做赘述。

    也可以看这篇详细了解:

    B端设计师如何体系化了解业务?4个步骤快速搞定! 前言 接触 B 端设计的小伙伴会发现,很多业务具有角色多,业务场景复杂,功能链路长等特点,所以在工作中会经常遇到以下几个问题: 突然被调配到新业务,拿到一个不熟悉的业务或者新产品,不知如何开展工作?

    阅读文章 >

    2. 访谈框架不设限

    在访谈初期,需要准备一份访谈框架,但并不意味着我们整个过程只能按提纲来提问。尤其是 B 端这种千载难逢的访谈机会,只按规定的框架提问属实是太吃亏了。所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除了框架以内的问题,尽可能多发散的去提问。

    例如餐饮业态,会有各种不同载体的终端设备联动使用,一体机 POS、手持的 POS、厨房 KDS、厨显大屏、各类打印机等等都可以顺便了解、调研下,让我们对于全链路的协作流程也会有更深刻的认知。

    再例如后厨会涉及到 KDS 大屏显示,可以问问目前的大屏显示是否够清晰(字够大),也可以和负责海鲜称重的工作人员聊聊,海鲜的售卖、计价流程,以及菜品双单位(例如:1「条」鱼,重量 1「公斤」)的使用等等。

    在沟通过程中,一定会有一些触类旁通的收获与问题被发现。这些问题也许来自一个模块、或者某个特定角色,又或者是主产品关联的其他后台产品。

    3. 讲大白话

    在提问的时候要考虑到受访者的年纪和理解能力,如果措辞过于专业,可能会导致受访者理解不到位,因此沟通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说大白话。

    4. 多看多问多感受

    我们都知道没有经历过的事,很难感同身受。有时候看到客户群里,因为产品的各种原因导致商户情绪激动,我们理智上非常理解,但是情感上很难共鸣。

    因此每次的门店调研,我都会抓住机会观察整个门店的运营情况,去感受那种忙碌的氛围。

    有时候开始进入营业高峰期,机器出现卡顿或者外卖不接单等情况时,自己的情绪都会一下子紧张起来,也能够深刻感受到产品给客户带来的困扰。

    当再次有产品迭代优化时,这些体验总能让自己能更容易代入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

    除了去体会产品对情绪的直接影响,还可以关注下整个门店的布局、收银产品的数量与摆放位置、不同产品的协同使用等等。

    这些都会帮助我们发现,到底什么是门店运营环节里最重要的模块。

    5. 做事有始有终

    在访谈过程中,不排除受访客户会反馈一些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时候一定要告诉受访商户:“您的问题我已经记录下来,回去会针对这个问题反馈上报,最迟 X 天我会让顾问给您回复的”。

    这么做一方面也是细节处维护公司品牌的整体售后体验,其次也有助于我们再次回访时,受访商户乐意花时间跟我们聊。

    四、用户访谈的 3 个阶段 了解了用户访谈的一些基本信息和注意点以后,到了本文核心部分,关于整个访谈的推进过程,一共分为 3 个阶段。

    1. 准备阶段 ① 访谈的3种类型

    首先明确访谈的类型,用户访谈的类型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最常见的就是第三种类产品使用回访。

    新品场景调研

    新品调研的访谈,一般是由于业务的发展,可能需要升级或者打磨一款新产品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在访谈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的点就是用户画像、商户诉求、使用场景、终端载体等一系列因素。

    潜在商户拜访

    当去往一个城市进行批量客户调研的时候,偶尔会有拜访潜在客户的调研机会。这种类型访问的关注点集中在商户的痛点与需求上。

    由于是潜在客户,我们势必是要了解他们想要购买或者替换产品的前因后果。也是借此机会了解到竞对的优劣势,他们放弃竞对的原因,以及我们当前产品的功能是否满足客户的需求,还有哪些点不满足,客户重点关注的是什么。

    产品使用回访

    使用回访是最常见的访问类型,主要目的是对商户进行售后维护、提升使用体验。

    且由于 B 端产品的复杂性和远距离特点,以及新功能同步给商户存在的滞后性,公司会安排定期的上门回访。如果有这样的机会,UED 一定要尽量申请跟着去门店调研。

    ② 问题设计3步走

    到了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关于访谈的问题设计。

    总结一下,问题的设计渠道来源主要有 3 种。主要还是根据调研目标进行问题设计,另外两种方式,作为辅助。

    那具体问题应该怎么设计,这边我们分为 3 个步骤,从面到点依次拆解进行问题设计。

    第一步:了解产品全场景能力

    B 端产品的特点可以借用《U 一点料》的 9 个字概括,“多场景、全链路、多角色”,所以设计问题前,我们可以从场景+链路+角色/节点功能的维度来设计问题。

    以餐饮行业的产品举例,首先建议了解自家产品的全场景业务能力。

    即从商家端到消费端会经历的产品模块和具备的现有功能,做到心中有数即可,毕竟不会一下子调研这么多模块和功能。

    第二步:确定要调研的流程主线

    其他 ToB 产品同理,可根据某个操作链路为主线,确定主流程后进行问题设计。其实就可以理解为确定调研的目标。例如下图要调研的主流程,就是提取点餐>下单>结算为主线。

    第三步:关键节点问题展开设计

    根据刚才确定的主流程,我们找到所有关键节点进行问题框架设计。

    以上 3 个步骤可以理解为,如何在功能极其复杂的 B 类产品当中,筛选出与访谈目标紧密相连的功能链路。避免我们的访谈提纲做的过于冗余没有核心。

    ③ 2种提前准备工作

    提前告知

    这点也非常重要,每一次去门店调研之前,先由当地负责的顾问与受访商户提前沟通。

    一方面是需要与对方预约时间,另外一方面这种访谈对商户而言就相当于优质的售后服务,会有受访商户提前列框架,准备问题。

    那么这种情况更有利于调研,因为受访者明确自己的问题点在哪里,就等着调研团队(售后团队)来门店后,好好拉扯一番。

    准备材料与设备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我们再盘点确认下本次访谈的各类工具是否备齐,准备进入访谈阶段,大致需要准备的东西是以下 4 种材料工具。

    2. 访谈阶段 在了解了受访者类型、采访者需要注意的点,以及带着我们设计好的问题,下面正式进入访谈阶段。

    ① 开场白

    到达门店后,我们的顾问会给受访客户做一下来访成员介绍,并讲明此次到店的目的。一般都是产品使用回访,或者新功能推荐培训。

    通常来说,受访商户对来访团队总是有很多”心里话“想唠一唠,因此暖场氛围比较容易起来,也有助于我们接下来的沟通

    ② 访谈中

    进入正题以后,我们会先大致了解下受访者最近使用的体验以及遇到的问题,而后会根据问题框架进行提问。在整个过程中也需要注意观察用户在描述问题时候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搜集用户对于产品的真实态度。

    其实整个访谈流程我们归纳一下,需要关注的就是四个关键点,手+口+心+颜。

    手-实操演示

    关于实操演示放在第一个讲,是因为这个环节非常重要。线下访谈时强烈不建议“脱机访问”,这种形式对受访者而言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问题的答案。

    会遗忘甚至想不起来当时的具体情况,随便的敷衍回答“嗯,还行”、“挺好的”,或者干脆彼此都不在一个频道上。

    其次,在操作过程中,建议用手机进行拍摄记录。因为每个人对产品的理解方式与程度不同,在用户操作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代偿方案。这些也是思考的切入点。代偿方案是否比原先设定的实现方法更便捷。

    回去通过视频仔细分析受访者的操作路径,以及每个操作之前是否有迟疑等等。并且将问题点一一记录下来。

    口-问具体操作

    这个就是根据问题框架进行提问。在这个过程中,通常会穿插着上机操作演示,在现场记录的时候可以先记录个大概,等结束后再仔细整理。

    心-问心里感受

    问受访者的心理感受,其实就比较偏主观了,我们可以从“我们家的产品”和“人家的产品”两个维度去对比询问心里感受。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这样开放式的提问,也有提问技巧。

    比如“你觉得现在还有什么不好用的地方”就比“你感觉现在的产品好用么”这样的提问方式更有效。

    因为产品一定是有可有优化的空间,“有什么不好用的地方”这样提问的方式就是具体到了某个点上面,具体什么点不好用。

    而后者的提问方式是基于整个产品,受访者可能会出于不好意思等原因直接说“你们的东西还行吧,还可以”。

    颜-关注动作表情

    当我们提问产品优缺点的时候,受访者大部分都会带上表情和肢体语言,并且情绪表现和性格有比较大的关系。

    性格比较雷厉风行、急躁一点的,通常会像连珠炮一样疯狂输出,并且措辞会比较极端。例如:“真的太难用了”、“太麻烦了”、“严重影响门店营业了啊”。

    接受到这种信息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安抚对方的情绪,其次对于这些信息要学会剔除一些夸张描述。

    而性格温和一点的受访者,在阐述问题的时候也会比较婉转。“不是太方便”、“这个改动没啥感觉”、“也还行、都可以”,如果某个高频操作真的很影响日常工作效率,往往会表现得很无奈,甚至还有点委屈。

    那么无论是哪种表现,其实都要考验采访者的经验,结合产品的功能去考虑,找到反馈中真实有效的部分。

    通过以上 4 个环节,其实就可以收集到很多有用的信息,语言信息、视频信息、动作表情信息等等。接下来的任务就是信息的梳理归纳。

    ③ 结束语

    访谈结束后,我们需要做个简单的总结回顾。将关键问题再次复述确认,进行查漏补缺并且再次感谢受访者,表达他们今天提的建议价值很大,后续会梳理出可落地的点优化到产品当中。

    如果说聊得比较开心,大多数的受访商户都会邀请来访团队吃个饭再走,也算是额外的福利。在就餐过程中的非正式场合交流,也可以聊聊门店的一些运营情况等等,帮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这个行业。

    3. 收尾阶段 ① 资料梳理

    我们在访谈过程中会有大量未整理的一手记录,结束后需尽快的梳理,尽可能详细的记录下用户描述的细节、肢体动作表情语言等等。建议使用石墨、语雀、腾讯文档等在线编辑工具,方便分享修改。(本文提供模板可下载)

    如果是连续访谈几位商户,我会在访谈结束以后,迅速地将刚才的访谈内容整理出一份原始资料。并罗列出一些受访者反馈但访谈提纲里没有的问题,去下一家受访商户的时候可以验证下该问题的普遍性。

    ② 整理落地

    输出后我们需要再次进行提炼,将有价值可落地的问题点提取出来,进行汇报分享,并找到相对应的产品研发进行探讨排期,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真正做到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③ 流程概括

    前文絮絮叨叨说了很多,其实关于用户访谈这事用 6 个字就可以概括,简单理解:

    问谁?问啥?答啥?改啥?

    能够回答清楚这 4 个问题,那么这就是一次有价值的访谈经历。

    最后 ToB 业务的特点就是会有一定的行业壁垒,设计师在刚接触的时候一定会有很多茫然时刻。对于各种专业词汇的一脸懵,对于行业的不了解。

    或者很多人对于 B 端的认知还停留在,B 端好像没啥好设计的,都是现成的组件库拖一拖,成就感比 C 端差远了。

    那么做访谈、体验优化的意义是什么呢?

    在《U 一点料》一书中提到,B 端产品做体验设计创新时,有 2 个要诀

    要诀 1:更好地帮助用户降低经营成本,增加企业收入 要诀 2:更好地在业务链路上促进用户协同,提升工作效率 所以,无论我们采取何种方式去研究用户,去挖掘需求,最终的目标与意义都是为了使整个系统,更贴合用户的真实使用场景,让系统可以成为用户在工作过程中一件“称手的工具”。

    如何真正理解用户需求,给他们最想要的东西,比如高效协同、效率提升,或者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这不仅仅是业务方的事,也值得每一位设计师参与深思。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 B端设计 情报局」

  • 看电影学审美!8位值得关注的宝藏电影拉片UP主

    UI交互 2022-12-12
    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想必很多学设计或插画的小伙伴听过可以通过看电影来提升审美,学习构图、配色、造型等方面的知识,并获得相应的创作灵感。但究竟该如何通过看电影来达到这些效果,而不是只注意到主角好不好看,打斗场面刺不刺激呢?今天就为大家推荐我日常关注的 8 位专门做电影拉片的 B 站 UP 主,通过他们...

    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想必很多学设计或插画的小伙伴听过可以通过看电影来提升审美,学习构图、配色、造型等方面的知识,并获得相应的创作灵感。但究竟该如何通过看电影来达到这些效果,而不是只注意到主角好不好看,打斗场面刺不刺激呢?

    今天就为大家推荐我日常关注的 8 位专门做 电影拉片 的 B 站 UP 主,通过他们的视频我们可以学习电影的相关概念和知识,并了解如何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注意到布景、构图、配色、打光、运镜等因素对画面造成的影响。以此到达提升自己审美水平的目的,并将相关技巧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大神总结!学插画必知的6种构图小技巧 构图决定了整体画面的基调,是绘画的一个关键知识点。

    阅读文章 >

    一、拉片放映室 B 站主页: https://space.bilibili.com/414072102

    推荐内容:"拉片基础认知"系列

    「拉片放映室」是一个专门分享电影拉片知识的 UP 主。他的"拉片基础认知"系列目前已经更新了 54 期,内容从什么是拉片到电影里常见的景别、场面调度、拍摄手法、构图、分镜、配色等都有。每期视频时长在 10 分钟左右,用具体的电影场景向大家解释相关电影知识,通俗易懂。如果你目前对电影是什么完全没有概念,看完这个系列的视频就能有一个全面且基础的了解。

    二、拉片实验室 B 站主页: https://space.bilibili.com/18248648

    推荐内容:“学习看电影”系列、“拉片细品”系列

    这个 up 主的拉片偏向对电影的视听语言和拍摄技术进行阐述和分析。他的“学习看电影”系列对电影的构图、色彩、场面调度、光线、节奏等概念做了详细讲解;“拉片系列”每期从构图、配色、光影、镜头运动等方面解读一步经典电影。语言平实易懂,非常适合刚接触电影拉片的小伙伴。

    三、摄影 And1 B 站主页: https://space.bilibili.com/473887933

    推荐内容:那些向名画致敬的电影、“每天一个电影镜头”系列、100 种电影镜头拍摄解析

    UP 主本身是一位电影摄影,最开始注意到这个 UP 是他作品《那些向名画致敬的电影》,是他受杰伦新歌《最伟大的作品》启发制作的。里面剪辑了一系列电影画面与名画场景重合的案例,配着音乐观看非常震撼,推荐大家去看一下。“每天一个电影镜头”系列共 48 期,分享不同的镜头移动方式蕴含的不用意义,此外也会分享一些电影剪辑和光影方面的知识。

    四、七影空间 B 站主页: https://space.bilibili.com/258761814

    推荐内容:“电影的语言”系列、“昆汀”系列、《寄生虫》拉片

    这个 up 主专注分析电影的画面和声音,主要分析李安、诺兰、昆汀、库布里克、大卫·芬奇等国际名导的电影作品,并对其隐喻及现实意义做深入解读。其“电影的语言”系列目前更新了 2 期,分别是讲解电影画幅的作用以色彩的意义,非常细致,值得持续关注。

    五、小鱼陪拉片 B 站主页: https://space.bilibili.com/84706708

    推荐内容:《这个杀手不太冷》拉片、《隐秘的角落》拉片、《寄生虫》拉片

    这个 UP 主做的是细致拉片解读,他对《这个杀手不太冷》的拉片分上中下三部分,时长接近 2 个小时,是真正的逐帧拉片,从镜头运动、构图、颜色,场景、音乐等各个方面详细解读了画面想出传达给观众的信息,看完之后感觉自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此外 UP 也会做优质网剧的拉片分享,《隐秘的角落》系列拉片看完之后也让人对这部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六、风过大泽 B 站主页: https://space.bilibili.com/550515990

    推荐内容:《哈尔的移动城堡》系列拉片、《小丑》系列拉片

    这个 UP 主本身是一个电影爱好者,他的视频是纯电影拉片,在拉片的过程中分析电影在构图、运镜、节奏、意象等方面的细节和作用,并会对电影的主题和深层寓意做细致的解读,能让人能发现很多之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和耳目一新的解读视角。拉片风格也很友好,娓娓道来,好像是一位朋友在和你交流他对电影的理解和感受。

    七、博然讲电影 B 站主页: https://space.bilibili.com/427613894

    推荐内容:《让子弹飞》拉片、《一代宗师》拉片、《功夫》拉片

    这个 UP 主本身就是一位导演,所以分享的内容也非常专业。他的拉片视频动辄就是 2 小时起步,但是看起来完全不会有“好长”这个感受,而是一打开就停不下来。通过他的拉片视频,我们不但可以深入了解电影专业知识、导演各种心思绝妙的设计和不同导演专属的风格特点,还能听到 UP 分享的很多有关电影圈内的趣事。

    八、一起拉片 B 站主页: https://space.bilibili.com/98962489

    推荐内容:《小武》拉片、《路边野餐》拉片、《疯狂的石头》拉片

    这个账号专门做华语电影拉片,以贾樟柯、宁浩等国内导演的电影作品为主。UP 主本身也是专业影视从业人员,每次拉片会结合剧本进行分析,让观众了解从剧本到电影画面中间经历了怎样的设计布置以及导演为什么选择这样呈现,非常硬核。因此每部电影院的拉片时间很长,内容也相对比较深奥,适合想深入接触电影拍摄制作的小伙伴。

    以上就是今天为大家推荐的 8 位值得关注电影拉片 UP 主。推荐顺序是由入门到专业,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实不仅是 设计师 和插画师,摄影师以及视频剪辑师也可以从电影拉片中学到很多有利于工作的知识和技巧,毕竟艺术都是共同的,而且了解这些电影知识可以让我们之后观看影视作品收获更好的观影体验。

    喜欢本期推荐的话记得点赞收藏,也可以转发给身边有需要朋友 。如果你有关于本文或者设计的疑问,可以在评论区提出,我会第一时间为大家解答 ~

    推荐阅读:

    9个设计师必看的国际顶尖设计网站 大家好,我是和你聊设计的(经夏日高温烘焙更香脆的)花生~ 虽然优设一直有向大家推荐各类设计灵感,但是还是有很多刚接触设计的小伙伴们迫切地想知道有哪些“设计师必备国际设计网站”能让自己一键收藏,既然如此那干脆给大家就来一期优质设计网站推荐吧 ~ 除去设计师都熟悉的设计网站三巨头 Pin

    阅读文章 >

    配色找不到感觉?这个PCCS色彩体系帮你从根本上解决! 可能很多小伙伴都有这样的感觉:对色彩的各项概念已经非常了解,日常积累了很多优秀的色彩搭配素材及作品,也有进行临摹训练,但是自己在面对一个新设计命题时,却依旧无法准确选出最贴合主题的颜色,各种配色试来试去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感觉。

    阅读文章 >

  • 看电影学审美!8位值得关注的宝藏电影拉片UP主

    UI交互 2022-12-12
    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想必很多学设计或插画的小伙伴听过可以通过看电影来提升审美,学习构图、配色、造型等方面的知识,并获得相应的创作灵感。但究竟该如何通过看电影来达到这些效果,而不是只注意到主角好不好看,打斗场面刺不刺激呢?今天就为大家推荐我日常关注的 8 位专门做电影拉片的 B 站 UP 主,通过他们...

    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想必很多学设计或插画的小伙伴听过可以通过看电影来提升审美,学习构图、配色、造型等方面的知识,并获得相应的创作灵感。但究竟该如何通过看电影来达到这些效果,而不是只注意到主角好不好看,打斗场面刺不刺激呢?

    今天就为大家推荐我日常关注的 8 位专门做 电影拉片 的 B 站 UP 主,通过他们的视频我们可以学习电影的相关概念和知识,并了解如何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注意到布景、构图、配色、打光、运镜等因素对画面造成的影响。以此到达提升自己审美水平的目的,并将相关技巧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大神总结!学插画必知的6种构图小技巧 构图决定了整体画面的基调,是绘画的一个关键知识点。

    阅读文章 >

    一、拉片放映室 B 站主页: https://space.bilibili.com/414072102

    推荐内容:"拉片基础认知"系列

    「拉片放映室」是一个专门分享电影拉片知识的 UP 主。他的"拉片基础认知"系列目前已经更新了 54 期,内容从什么是拉片到电影里常见的景别、场面调度、拍摄手法、构图、分镜、配色等都有。每期视频时长在 10 分钟左右,用具体的电影场景向大家解释相关电影知识,通俗易懂。如果你目前对电影是什么完全没有概念,看完这个系列的视频就能有一个全面且基础的了解。

    二、拉片实验室 B 站主页: https://space.bilibili.com/18248648

    推荐内容:“学习看电影”系列、“拉片细品”系列

    这个 up 主的拉片偏向对电影的视听语言和拍摄技术进行阐述和分析。他的“学习看电影”系列对电影的构图、色彩、场面调度、光线、节奏等概念做了详细讲解;“拉片系列”每期从构图、配色、光影、镜头运动等方面解读一步经典电影。语言平实易懂,非常适合刚接触电影拉片的小伙伴。

    三、摄影 And1 B 站主页: https://space.bilibili.com/473887933

    推荐内容:那些向名画致敬的电影、“每天一个电影镜头”系列、100 种电影镜头拍摄解析

    UP 主本身是一位电影摄影,最开始注意到这个 UP 是他作品《那些向名画致敬的电影》,是他受杰伦新歌《最伟大的作品》启发制作的。里面剪辑了一系列电影画面与名画场景重合的案例,配着音乐观看非常震撼,推荐大家去看一下。“每天一个电影镜头”系列共 48 期,分享不同的镜头移动方式蕴含的不用意义,此外也会分享一些电影剪辑和光影方面的知识。

    四、七影空间 B 站主页: https://space.bilibili.com/258761814

    推荐内容:“电影的语言”系列、“昆汀”系列、《寄生虫》拉片

    这个 up 主专注分析电影的画面和声音,主要分析李安、诺兰、昆汀、库布里克、大卫·芬奇等国际名导的电影作品,并对其隐喻及现实意义做深入解读。其“电影的语言”系列目前更新了 2 期,分别是讲解电影画幅的作用以色彩的意义,非常细致,值得持续关注。

    五、小鱼陪拉片 B 站主页: https://space.bilibili.com/84706708

    推荐内容:《这个杀手不太冷》拉片、《隐秘的角落》拉片、《寄生虫》拉片

    这个 UP 主做的是细致拉片解读,他对《这个杀手不太冷》的拉片分上中下三部分,时长接近 2 个小时,是真正的逐帧拉片,从镜头运动、构图、颜色,场景、音乐等各个方面详细解读了画面想出传达给观众的信息,看完之后感觉自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此外 UP 也会做优质网剧的拉片分享,《隐秘的角落》系列拉片看完之后也让人对这部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六、风过大泽 B 站主页: https://space.bilibili.com/550515990

    推荐内容:《哈尔的移动城堡》系列拉片、《小丑》系列拉片

    这个 UP 主本身是一个电影爱好者,他的视频是纯电影拉片,在拉片的过程中分析电影在构图、运镜、节奏、意象等方面的细节和作用,并会对电影的主题和深层寓意做细致的解读,能让人能发现很多之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和耳目一新的解读视角。拉片风格也很友好,娓娓道来,好像是一位朋友在和你交流他对电影的理解和感受。

    七、博然讲电影 B 站主页: https://space.bilibili.com/427613894

    推荐内容:《让子弹飞》拉片、《一代宗师》拉片、《功夫》拉片

    这个 UP 主本身就是一位导演,所以分享的内容也非常专业。他的拉片视频动辄就是 2 小时起步,但是看起来完全不会有“好长”这个感受,而是一打开就停不下来。通过他的拉片视频,我们不但可以深入了解电影专业知识、导演各种心思绝妙的设计和不同导演专属的风格特点,还能听到 UP 分享的很多有关电影圈内的趣事。

    八、一起拉片 B 站主页: https://space.bilibili.com/98962489

    推荐内容:《小武》拉片、《路边野餐》拉片、《疯狂的石头》拉片

    这个账号专门做华语电影拉片,以贾樟柯、宁浩等国内导演的电影作品为主。UP 主本身也是专业影视从业人员,每次拉片会结合剧本进行分析,让观众了解从剧本到电影画面中间经历了怎样的设计布置以及导演为什么选择这样呈现,非常硬核。因此每部电影院的拉片时间很长,内容也相对比较深奥,适合想深入接触电影拍摄制作的小伙伴。

    以上就是今天为大家推荐的 8 位值得关注电影拉片 UP 主。推荐顺序是由入门到专业,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实不仅是 设计师 和插画师,摄影师以及视频剪辑师也可以从电影拉片中学到很多有利于工作的知识和技巧,毕竟艺术都是共同的,而且了解这些电影知识可以让我们之后观看影视作品收获更好的观影体验。

    喜欢本期推荐的话记得点赞收藏,也可以转发给身边有需要朋友 。如果你有关于本文或者设计的疑问,可以在评论区提出,我会第一时间为大家解答 ~

    推荐阅读:

    9个设计师必看的国际顶尖设计网站 大家好,我是和你聊设计的(经夏日高温烘焙更香脆的)花生~ 虽然优设一直有向大家推荐各类设计灵感,但是还是有很多刚接触设计的小伙伴们迫切地想知道有哪些“设计师必备国际设计网站”能让自己一键收藏,既然如此那干脆给大家就来一期优质设计网站推荐吧 ~ 除去设计师都熟悉的设计网站三巨头 Pin

    阅读文章 >

    配色找不到感觉?这个PCCS色彩体系帮你从根本上解决! 可能很多小伙伴都有这样的感觉:对色彩的各项概念已经非常了解,日常积累了很多优秀的色彩搭配素材及作品,也有进行临摹训练,但是自己在面对一个新设计命题时,却依旧无法准确选出最贴合主题的颜色,各种配色试来试去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感觉。

    阅读文章 >

  • 6000字干货!四个章节帮你从零开始掌握B端用户访谈(附模板)

    UI交互 2022-12-12
    前言在上一篇文章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调研问卷的方式,整理发现用户的浅层需求。如何设计高质量B端调研问卷?高手总结了8个步骤(附模板下载)编者按:B端设计的调研问卷该如何设计?

    前言

    在上一篇文章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调研问卷的方式,整理发现用户的浅层需求。

    如何设计高质量B端调研问卷?高手总结了8个步骤(附模板下载) 编者按:B端设计的调研问卷该如何设计?

    阅读文章 >

    本文将分享另一个更为深层全面的 B 端 用户研究 方法—— 用户访谈 。通过面对面地沟通,以及观察用户的表情、行为去挖掘更深层的需求。

    下面是本次分享的文章结构,标⭐️的为重点部分。

    一、用户访谈的两种路径 用户访谈通常可以采用线上会议、电话或者线下面对面交流两种形式。

    线上会议和电话访谈的优势显而易见,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展开调研访谈,整体的成本也比较低,设计师可以自己找领导或者协调资源去推动。

    缺点也是比较明显,沟通起来效率低下,比如我们一定有过“电话里说不清,我们见面详谈”的经历。

    所以,相较而言线下访谈无疑是最佳的调研形式。首先当面沟通更加高效,其次对于搭载硬件设备的产品来说,让受访者在真实场景里操作演示,可以发现更多隐性问题。

    二、常见的 3 种受访者类型 在访谈过程中通常会接触到以下 3 种类型的受访用户,不同类型的用户我们应该怎么接触交流呢?

    1. 话痨型

    话痨型的受访者占大多数,通常就是想法、意见比较多。他们不仅有一大堆不满意的点要诉说,甚至连对应的解决方案都想好了。

    整体接触下来,我觉得该类型的受访者,可提供的有价值信息会更多一点。只不过我们要学会过滤信息。因为他们的修饰用词通常比较多,例如:“太难用”、“超级麻烦”、“哎 我真的是受不了啊”...

    访谈话痨型的受访者,我们需要注意无论怎么聊都要紧扣主题,防止变成了吐槽专场。

    其次也要表达肯定,安抚情绪,并对问题进行进一步提问:“您的这些建议真的很棒,也给我们提供新的思路,我都记下来了,我还想确认下,刚才您说的 3 个关于结算环节的问题,哪一个给您造成的困扰最大?”

    2. 牙膏型

    顾名思义,受访者可能是因为性格内向或害怕说错了不好意思等缘故,在受访过程中问一句答一句,比较容易冷场。答案的价值也比较低,例如:“对,是的”、“还行吧”、“没啥感觉啊”、“反正就这样用用吧”、“说不上来”。

    这种情况下要尝试缓解下氛围压力,换个形式沟通:“就是随便聊聊,公司派我们来呢,就是因为非常关注用户的使用感受,想收集一波用户反馈与建议,您有啥不满意的地方都可以跟我讲讲,越多越好。”

    其次我们在提问的时候也要带有引导性,例如:“还有呢、然后呢、具体说说呢”,如果对方实在说不出所以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进入上机操作环节,通常操作过程中那些问题也会随之暴露出来。

    3.专业型

    专业型的受访者一般是老板或者店长、经理岗位的员工,他们对于产品或整个门店乃至行业都了解的比较透彻。

    和这样的受访者沟通,不仅是局限于产品的一些问题挖掘,他们会从这个行业的角度阐述一些个人的见解观点,给我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优化方案或者改进方向。

    例如餐饮的老板其实并不是很关心点餐、结算的流程有多么的顺畅高效,毕竟他们不需要亲自去做这些执行,而且坦率的说,对于绝大部分产品而言,好用并不能成为其核心竞争力。

    他们关心的是如何带来更大的商业价值,类似于如何提升坪效,如何提升门店会员的储值能力等等。而这些老板的关注点,也会给我们未来的产品优化方向打开新的思路,去思考如何给我们的用户创造更高的商业价值。

    三、采访者需注意的 5 个要点 1. 多了解行业&业务背景

    我们在做访谈之前,首先一定要熟悉产品业务的相关背景、受访商户的基本情况。

    访谈过程中可能会提及一些专业名词,例如餐前餐后模式、明档、一鱼多吃、坪效、估清等等。我们具备了这些基础相关知识以后,省去了不必要的解释环节,可以使访谈推进地更顺利。

    其次建议要了解下行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尤其是餐饮业态,华南、北方、四川等地都因为饮食习惯的不同,在产品的功能和使用上的需求也是相差很大。具备了这些知识点以后,在提问过程中,也更利于提出一些深刻的问题,而不是浮于表面的提问。

    行业相关的分析报告,可以去艾瑞、36 氪、发现报告等网站进行查询收集,在此不做赘述。

    也可以看这篇详细了解:

    B端设计师如何体系化了解业务?4个步骤快速搞定! 前言 接触 B 端设计的小伙伴会发现,很多业务具有角色多,业务场景复杂,功能链路长等特点,所以在工作中会经常遇到以下几个问题: 突然被调配到新业务,拿到一个不熟悉的业务或者新产品,不知如何开展工作?

    阅读文章 >

    2. 访谈框架不设限

    在访谈初期,需要准备一份访谈框架,但并不意味着我们整个过程只能按提纲来提问。尤其是 B 端这种千载难逢的访谈机会,只按规定的框架提问属实是太吃亏了。所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除了框架以内的问题,尽可能多发散的去提问。

    例如餐饮业态,会有各种不同载体的终端设备联动使用,一体机 POS、手持的 POS、厨房 KDS、厨显大屏、各类打印机等等都可以顺便了解、调研下,让我们对于全链路的协作流程也会有更深刻的认知。

    再例如后厨会涉及到 KDS 大屏显示,可以问问目前的大屏显示是否够清晰(字够大),也可以和负责海鲜称重的工作人员聊聊,海鲜的售卖、计价流程,以及菜品双单位(例如:1「条」鱼,重量 1「公斤」)的使用等等。

    在沟通过程中,一定会有一些触类旁通的收获与问题被发现。这些问题也许来自一个模块、或者某个特定角色,又或者是主产品关联的其他后台产品。

    3. 讲大白话

    在提问的时候要考虑到受访者的年纪和理解能力,如果措辞过于专业,可能会导致受访者理解不到位,因此沟通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说大白话。

    4. 多看多问多感受

    我们都知道没有经历过的事,很难感同身受。有时候看到客户群里,因为产品的各种原因导致商户情绪激动,我们理智上非常理解,但是情感上很难共鸣。

    因此每次的门店调研,我都会抓住机会观察整个门店的运营情况,去感受那种忙碌的氛围。

    有时候开始进入营业高峰期,机器出现卡顿或者外卖不接单等情况时,自己的情绪都会一下子紧张起来,也能够深刻感受到产品给客户带来的困扰。

    当再次有产品迭代优化时,这些体验总能让自己能更容易代入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

    除了去体会产品对情绪的直接影响,还可以关注下整个门店的布局、收银产品的数量与摆放位置、不同产品的协同使用等等。

    这些都会帮助我们发现,到底什么是门店运营环节里最重要的模块。

    5. 做事有始有终

    在访谈过程中,不排除受访客户会反馈一些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时候一定要告诉受访商户:“您的问题我已经记录下来,回去会针对这个问题反馈上报,最迟 X 天我会让顾问给您回复的”。

    这么做一方面也是细节处维护公司品牌的整体售后体验,其次也有助于我们再次回访时,受访商户乐意花时间跟我们聊。

    四、用户访谈的 3 个阶段 了解了用户访谈的一些基本信息和注意点以后,到了本文核心部分,关于整个访谈的推进过程,一共分为 3 个阶段。

    1. 准备阶段 ① 访谈的3种类型

    首先明确访谈的类型,用户访谈的类型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最常见的就是第三种类产品使用回访。

    新品场景调研

    新品调研的访谈,一般是由于业务的发展,可能需要升级或者打磨一款新产品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在访谈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的点就是用户画像、商户诉求、使用场景、终端载体等一系列因素。

    潜在商户拜访

    当去往一个城市进行批量客户调研的时候,偶尔会有拜访潜在客户的调研机会。这种类型访问的关注点集中在商户的痛点与需求上。

    由于是潜在客户,我们势必是要了解他们想要购买或者替换产品的前因后果。也是借此机会了解到竞对的优劣势,他们放弃竞对的原因,以及我们当前产品的功能是否满足客户的需求,还有哪些点不满足,客户重点关注的是什么。

    产品使用回访

    使用回访是最常见的访问类型,主要目的是对商户进行售后维护、提升使用体验。

    且由于 B 端产品的复杂性和远距离特点,以及新功能同步给商户存在的滞后性,公司会安排定期的上门回访。如果有这样的机会,UED 一定要尽量申请跟着去门店调研。

    ② 问题设计3步走

    到了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关于访谈的问题设计。

    总结一下,问题的设计渠道来源主要有 3 种。主要还是根据调研目标进行问题设计,另外两种方式,作为辅助。

    那具体问题应该怎么设计,这边我们分为 3 个步骤,从面到点依次拆解进行问题设计。

    第一步:了解产品全场景能力

    B 端产品的特点可以借用《U 一点料》的 9 个字概括,“多场景、全链路、多角色”,所以设计问题前,我们可以从场景+链路+角色/节点功能的维度来设计问题。

    以餐饮行业的产品举例,首先建议了解自家产品的全场景业务能力。

    即从商家端到消费端会经历的产品模块和具备的现有功能,做到心中有数即可,毕竟不会一下子调研这么多模块和功能。

    第二步:确定要调研的流程主线

    其他 ToB 产品同理,可根据某个操作链路为主线,确定主流程后进行问题设计。其实就可以理解为确定调研的目标。例如下图要调研的主流程,就是提取点餐>下单>结算为主线。

    第三步:关键节点问题展开设计

    根据刚才确定的主流程,我们找到所有关键节点进行问题框架设计。

    以上 3 个步骤可以理解为,如何在功能极其复杂的 B 类产品当中,筛选出与访谈目标紧密相连的功能链路。避免我们的访谈提纲做的过于冗余没有核心。

    ③ 2种提前准备工作

    提前告知

    这点也非常重要,每一次去门店调研之前,先由当地负责的顾问与受访商户提前沟通。

    一方面是需要与对方预约时间,另外一方面这种访谈对商户而言就相当于优质的售后服务,会有受访商户提前列框架,准备问题。

    那么这种情况更有利于调研,因为受访者明确自己的问题点在哪里,就等着调研团队(售后团队)来门店后,好好拉扯一番。

    准备材料与设备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我们再盘点确认下本次访谈的各类工具是否备齐,准备进入访谈阶段,大致需要准备的东西是以下 4 种材料工具。

    2. 访谈阶段 在了解了受访者类型、采访者需要注意的点,以及带着我们设计好的问题,下面正式进入访谈阶段。

    ① 开场白

    到达门店后,我们的顾问会给受访客户做一下来访成员介绍,并讲明此次到店的目的。一般都是产品使用回访,或者新功能推荐培训。

    通常来说,受访商户对来访团队总是有很多”心里话“想唠一唠,因此暖场氛围比较容易起来,也有助于我们接下来的沟通

    ② 访谈中

    进入正题以后,我们会先大致了解下受访者最近使用的体验以及遇到的问题,而后会根据问题框架进行提问。在整个过程中也需要注意观察用户在描述问题时候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搜集用户对于产品的真实态度。

    其实整个访谈流程我们归纳一下,需要关注的就是四个关键点,手+口+心+颜。

    手-实操演示

    关于实操演示放在第一个讲,是因为这个环节非常重要。线下访谈时强烈不建议“脱机访问”,这种形式对受访者而言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问题的答案。

    会遗忘甚至想不起来当时的具体情况,随便的敷衍回答“嗯,还行”、“挺好的”,或者干脆彼此都不在一个频道上。

    其次,在操作过程中,建议用手机进行拍摄记录。因为每个人对产品的理解方式与程度不同,在用户操作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代偿方案。这些也是思考的切入点。代偿方案是否比原先设定的实现方法更便捷。

    回去通过视频仔细分析受访者的操作路径,以及每个操作之前是否有迟疑等等。并且将问题点一一记录下来。

    口-问具体操作

    这个就是根据问题框架进行提问。在这个过程中,通常会穿插着上机操作演示,在现场记录的时候可以先记录个大概,等结束后再仔细整理。

    心-问心里感受

    问受访者的心理感受,其实就比较偏主观了,我们可以从“我们家的产品”和“人家的产品”两个维度去对比询问心里感受。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这样开放式的提问,也有提问技巧。

    比如“你觉得现在还有什么不好用的地方”就比“你感觉现在的产品好用么”这样的提问方式更有效。

    因为产品一定是有可有优化的空间,“有什么不好用的地方”这样提问的方式就是具体到了某个点上面,具体什么点不好用。

    而后者的提问方式是基于整个产品,受访者可能会出于不好意思等原因直接说“你们的东西还行吧,还可以”。

    颜-关注动作表情

    当我们提问产品优缺点的时候,受访者大部分都会带上表情和肢体语言,并且情绪表现和性格有比较大的关系。

    性格比较雷厉风行、急躁一点的,通常会像连珠炮一样疯狂输出,并且措辞会比较极端。例如:“真的太难用了”、“太麻烦了”、“严重影响门店营业了啊”。

    接受到这种信息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安抚对方的情绪,其次对于这些信息要学会剔除一些夸张描述。

    而性格温和一点的受访者,在阐述问题的时候也会比较婉转。“不是太方便”、“这个改动没啥感觉”、“也还行、都可以”,如果某个高频操作真的很影响日常工作效率,往往会表现得很无奈,甚至还有点委屈。

    那么无论是哪种表现,其实都要考验采访者的经验,结合产品的功能去考虑,找到反馈中真实有效的部分。

    通过以上 4 个环节,其实就可以收集到很多有用的信息,语言信息、视频信息、动作表情信息等等。接下来的任务就是信息的梳理归纳。

    ③ 结束语

    访谈结束后,我们需要做个简单的总结回顾。将关键问题再次复述确认,进行查漏补缺并且再次感谢受访者,表达他们今天提的建议价值很大,后续会梳理出可落地的点优化到产品当中。

    如果说聊得比较开心,大多数的受访商户都会邀请来访团队吃个饭再走,也算是额外的福利。在就餐过程中的非正式场合交流,也可以聊聊门店的一些运营情况等等,帮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这个行业。

    3. 收尾阶段 ① 资料梳理

    我们在访谈过程中会有大量未整理的一手记录,结束后需尽快的梳理,尽可能详细的记录下用户描述的细节、肢体动作表情语言等等。建议使用石墨、语雀、腾讯文档等在线编辑工具,方便分享修改。(本文提供模板可下载)

    如果是连续访谈几位商户,我会在访谈结束以后,迅速地将刚才的访谈内容整理出一份原始资料。并罗列出一些受访者反馈但访谈提纲里没有的问题,去下一家受访商户的时候可以验证下该问题的普遍性。

    ② 整理落地

    输出后我们需要再次进行提炼,将有价值可落地的问题点提取出来,进行汇报分享,并找到相对应的产品研发进行探讨排期,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真正做到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③ 流程概括

    前文絮絮叨叨说了很多,其实关于用户访谈这事用 6 个字就可以概括,简单理解:

    问谁?问啥?答啥?改啥?

    能够回答清楚这 4 个问题,那么这就是一次有价值的访谈经历。

    最后 ToB 业务的特点就是会有一定的行业壁垒,设计师在刚接触的时候一定会有很多茫然时刻。对于各种专业词汇的一脸懵,对于行业的不了解。

    或者很多人对于 B 端的认知还停留在,B 端好像没啥好设计的,都是现成的组件库拖一拖,成就感比 C 端差远了。

    那么做访谈、体验优化的意义是什么呢?

    在《U 一点料》一书中提到,B 端产品做体验设计创新时,有 2 个要诀

    要诀 1:更好地帮助用户降低经营成本,增加企业收入 要诀 2:更好地在业务链路上促进用户协同,提升工作效率 所以,无论我们采取何种方式去研究用户,去挖掘需求,最终的目标与意义都是为了使整个系统,更贴合用户的真实使用场景,让系统可以成为用户在工作过程中一件“称手的工具”。

    如何真正理解用户需求,给他们最想要的东西,比如高效协同、效率提升,或者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这不仅仅是业务方的事,也值得每一位设计师参与深思。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 B端设计 情报局」

  • 设计师做好还原走查?我总结了完整流程!

    UI交互 2022-12-12
    写在前面作为设计师,你一定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自己做的设计稿,被开发出来后却完全换了一个模样。不仅视觉上有问题,交互上也有错误。而要想避免这样的情况,我们就一定要重视还原度走查这个阶段。

    写在前面

    作为设计师,你一定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自己做的设计稿,被开发出来后却完全换了一个模样。不仅视觉上有问题,交互上也有错误。而要想避免这样的情况,我们就一定要重视还原度走查这个阶段。

    更多 设计还原 干货:

    如何提升页面还原度?我总结了这4个方法! 「页面还原度」即开发工程师对设计稿的还原程度,页面还原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从产品需求到设计实现的程度是否被准确有效的表达。

    阅读文章 >

    它是我们产品上线前的必要保障。虽然测试同学会帮助我们验证一些流程上的问题,但更多的还原度细节问题,比如交互和字号间距等,则更多依靠我们设计师的来检查。而在还原度走查的过程中,个人认为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还原度何时开始 经过对比验证,发现还原度在测试进行第一轮测试后进行,效率和时间能够最大化。 原因如下:

    第一轮没结束前,很多功能性 bug 会存在,如果介入过早,很难跑完全部流程,加大还原度介入难度。 一些明显的交互和视觉问题,测试团队在第一轮是能够发现的,也能减少一部分工作量; 如果等 bug 解决得差不多,可能都二轮后了,这时候才开始走查的话,那么留给设计师的时间就会非常少,因为结测的时间已经固定,这可能导致开发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修正问题。

    二、还原度检查内容 当我们拿到开发提测的版本后,应该针对于哪些内容进行检测呢。本人认为可以整体检查可以分为以下 3 个部分:

    1. 整体流程

    当我们拿到产品后,第一时间可以看下我们的整体的流程是否有遗漏,整体流程是否能够跑通。

    首先需要确保我们的产品没有大的流程问题后,这个时候就可以开始细节的部分。避免某些大的流程被忽略,这往往需要更多的开发量,越早提出来开发就越早介入修改。

    虽然这个过程基本都会被测试团队在第一轮的时候查验出来,但为了避免有遗漏,我们最好还是先把全流程跑一遍以避免发生问题。

    2. 交互内容

    当流程跑完,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进入到交互细节的检查。一般来说我们在检查时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 结合交互说明进行逐条验证:

    一般我们的交互说明已经非常详尽,包含各类异常状态和细节交互。因此我的建议是在验证的时候可以结合我们之前的交互说明进行对照验证,避免某些部分被遗漏或者忽略。

    出现问题有可能是我们的交互阐述的不够清晰或者说研发没有了解设计的逻辑,这些情况都是有可能发生的,因此我们在还原度验证时更需要细心验证和沟通。

    ② 交互说明未提及的异常状态:

    这其实是很多设计师经常遇到的问题。我们在写交互说明的时候不可避免会忽略某些细节点。这个时候如果出现交互说明漏掉的异常状态,就需要和开发团队进行沟通。

    如果是重要且影响体验的问题,可能就需要拉着开发团队进行沟通,评估下时间进行修改;

    如果是不重要且不影响的体验的问题,就可以等下个迭代或者后续再进行对应修改;同时对问题做好记录,避免下次再出现类似问题。

    这同时也反向要求我们在交互说明中尽可能考虑得更加全面,才能避免多次返工。关于这块有个小建议,可以将平时遗漏的交互记录下来,形成关于自己薄弱交互环节的自查表。通过建立专属的交互自查表来强化自己对于各类状态的认知,从而将说明写得更加详尽和完善。

    3. 视觉内容

    视觉的还原度检查可以说是占据了整体检查的大部分内容。毕竟功能或者交互还有测试团队帮忙验证,但视觉细节只能靠设计师本人来进行走查了。在这里我将其分为以下几块内容:

    ① 「像素眼」观察法

    由于习惯问题,设计师对于字体的大小,元素的对齐有一种天生的敏感,因此对于某些比较明显的还原度问题,设计师是能够通过直接观察发现的,比如某些元素没有左对齐。

    但这种只适合很多明显偏差的元素,在大部分时候,设计师还是需要借助辅助工具来协助进行还原度走查。

    ② 检查元素(F12)协助走查

    在很多时候,我们发现某些元素存在问题,但不确定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借助检查元素辅助还原度走查。检查元素如何操作呢,可以通过右键-检查或者直接按 F12 来调出,通过鼠标选择元素,即可查看该元素的所有属性,包括字号、颜色、宽度等等都可以直观的看到。

    利用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检查得非常细致,比如某些细微的间距是否准确,都可以检查出来。

    那么在这里我们可以简单介绍下前端的盒子模型,也就是你在检查元素中可以看到类似盒子的元素。盒子模型是 CSS 中的概念。所有的 HTML 元素都可以看作一个盒子,是用来设计和布局时使用。它包括我们常见的边距、边框、填充和实际内容。通过了解盒模型有助于我们理解前端是如何进行页面布局的,同时也帮助我们在走查时更直观地看到其中的间距和宽度等。

    用一个实战案例,帮你完全掌握 HTML 和 CSS 的实际应用 写了那么多 HTML CSS 的学习,终于,要在这篇迎来具体的案例应用了。

    阅读文章 >

    其实检查元素还能辅助交互状态走查,这可能是很多设计师忽略的一个点。比如我们设定了 hover 按钮时有灰色底块,此时我们如何验证灰色块的色值和大小是否准确呢。

    其实辅助元素也可以帮忙,如下图所示,我们通过勾选 hover 这个状态,界面中就会直接呈现当前元素的 hover 状态:

    ③ 借助工具辅助走查

    目前市面上有两种常用的工具,想必很多设计师也已经知道了。分别是 CSS Peeper 和 Copiexl。

    首先推荐的是 CSS Peeper。这款插件其实就是类似于检查元素,只是界面会更简洁,相比于检查元素去掉了很多干扰元素,打开后我们点击页面上的元素就能够直接看到其对应的元素属性和间距等。对于设计师群体来说还是比较友好的。

    地址: https://csspeeper.com/

    第二款的则是字节出品的 Copiexl。其对比方式会比较简单粗暴,就是将设计稿和开发稿在相同尺寸下进行叠加对比,从而看出来有哪些区域是不一样的,从而快速找出不对的地方。教程官网都有,我这里就不进行详细介绍了。

    地址: https://copixel.bytedance.com/

    三、还原度如何记录

    通过以上几种类型的检查,基本上都可以检查出大部分还原度问题,那么此时如何与进行沟通呢,这个时候避免以下两个做法:

    直接当面找到开发,给他说很多还原度问题。因为开发在这个阶段也有很多其他工作,不仅会打断他工作,他也不一定记得这么多细节; 直接将还原度问题在聊天窗口直接发出去。通过聊天记录看还原度,不仅不方便查看,还很容易遗漏掉部分信息。

    因此正确的做法是建立一份还原度文档记录表,内容包含:模块,具体问题,问题截图,问题严重程度,解决状态,对应开发。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面对间距问题不正确时,不要直接跟开发说你去找设计文件对照下,而是直观地在还原度截图中告知他这里的正确间距,这样能够节省双方的时间,也避免开发再次看成错误的尺寸。

    这样的话不仅能够清晰记录每条还原度,开发还能够根据重要程度有优先级地改掉问题,同时也可以为我们后续做校验提供支撑。

    四、如何让整体变得更好 通过整体流程的梳理,不难看出还原度验证过程其实也是协作过程。因此想要很高的还原度,我们也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得更好:

    团队内部有严谨的设计规范,避免多设计师协作时同一控件用了不同的表现形式; 注重设计宣讲和重点标注。在进研发时设计宣讲是必要的,能够让研发人员了解我们的整体设计逻辑以及我们关注的重点,同时我们在写交互时也可以将重点字段用不同的颜色进行标记,从而让研发人员在写得时候能够引起重视 注重信息同步。我们所有的改动都需要将其同步给研发和测试人员,同时也可以在我们的设计稿上标记好更新内容,这样整体的协作会变得更加顺畅,也避免信息差导致的更新不及时。 避免频繁修改,不论是谁面对频繁修改都是不太开心的,因此我们对于已经进入迭代的设计稿,因此如果面对必要的修改时要及时同步信息。如果一些不太重要的改动也可以先放一放,后面再改。 写在最后

    当我们验证完毕后,记得有一份还原度报告作为最终的检测凭证。因为在大部分的研发迭代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遗留的问题,还原度报告可以清晰的记录这些问题,也方便在后续版本中进行修复。

    当然,即使经过上述的检验,也不可避免有遗漏之处,但没有关系,只需要将其记录下来,一些小的优化点我们可以在后面的排期中安排时间进行对应的修改。

    以上就是本次还原度想要说的,希望能够对大家有一些帮助。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阿东的设计体验馆」

  • 大厂出品!百度数字人设计改版实战复盘

    UI交互 2022-12-11
    通过构建伙伴认知、满足情感互动、增强沉浸体验等手段,增强 AI 伙伴的曝光率,进一步向用户传达智能搜索感知,促进搜索行为转化。数字人设计实战:Blender 实战!3D卡通虚拟数字人角色设计完整流程(中)着色是卡通数字人角色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它对于角色有着基本的色彩表现和结构表现等造型作用,并且能够表达角色的情...

    通过构建伙伴认知、满足情感互动、增强沉浸体验等手段,增强 AI 伙伴的曝光率,进一步向用户传达智能搜索感知,促进搜索行为转化。

    数字人 设计实战:

    Blender 实战!3D卡通虚拟数字人角色设计完整流程(中) 着色是卡通数字人角色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它对于角色有着基本的色彩表现和结构表现等造型作用,并且能够表达角色的情感、塑造角色的性格,甚至通过其象征作用赋予角色某种特殊属性或成为角色的缩影。

    阅读文章 >

    一、项目背景 语音搜索场景在功能不断迭代的同时,也在探索更年轻化的玩法、传递更多元的体验感受。在产品初期,我们尝试在语音搜索场景下增加 AI 伙伴的形象,虽然线上版本已经实现,但从产品形态以及用户反馈上看,还没有达到可情感互动的效果。所以在本次迭代上,我们着重从情感联结、闲聊互动的维度,对语音搜索进行创新性尝试。

    二、设计挑战与目标 围绕项目背景,从现在语音搜索的用户行为与框架来看,有几个比较明确的问题:

    数字人引入后,发现用户对人物的点击行为和聊天诉求均有增加,但由于功能受限,数字人没有办法给到及时回应。用户情感抒发得不到反馈;用户一搜即走,不会停留在语音搜索场景探索其他可玩功能。

    因为前期在语音搜索的优化中,已经尝试在面板中引入 AI 形象,上线后用户反响强烈,用户的行为中聊天、互动的诉求也明显增加。由此可见,满足用户对 AI 伙伴的情感化诉求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时语音搜索引入 AI 伙伴是体现同行业差异化的有力创新点,从行业报告《2021 年中国智能语音市场分析报告》中,也阐述了打造沉浸感语音搜索体验与引入 AI 是目前智能语音市场的发展趋势。

    综合以上原因,设计团队在与产品讨论过后,达成本次升级的核心目标:

    构建伙伴认知:强化“AI 伙伴”认知,激发语音搜索行为。 满足情感互动:完善语音搜索场景情感化互动体验,满足用户期待。 增强沉浸体验:打造可搜索、可互动、可操控、可定制等沉浸式语音搜索场景。

    三、设计举措 1. 构建认知 - 语音搜索基础框架升级

    在旧页面中,语音面板限制了人物与按钮的展现,人物既要承载功能反馈又需要作为物理操作按键进行点击操作,与用户认知相悖且也不利于功能扩展。因此在新版本设计中,需要明确“人”在语音搜索里的属性,以及 AI 伙伴与语音搜索的关系。

    我们将语音搜索页面框架分为主要功能与辅助功能区。从旧语音面板中剥离出人物,并保留收音球在面板中做物理交互功能(发起收音、停止收音操作),利用 AI 伙伴的人物属性,打造智能拟人的交互反馈,满足用户情感诉求。以“人”为中心,最大化展示 AI 形象,增强情绪传递感的同时保证框架可拓展性。

    同时,将原堆积在面板中的功能与信息按优先级归位,确保页面信息清晰易读、功能操作热区无重叠、信息反馈区无干扰。新框架上线后,AI 伙伴互动与语音搜索的认知关系更加清晰,语音搜索跳框量明显增加,AI 伙伴带动面板整体导流增加,面板退出率下降。

    2. 引入情感 - 全场景情感化体验提升

    除了通过框架层面进行认知优化之外,为营造更贴合“人”的互动体验与情感建立,我们又根据语音场景对每个状态进行了情感体验升级。改版上线后,用户闲聊诉求和互动点击行为均有所提升,从而验证情感化的体验提升,满足了用户互动诉求。

    ① 情感化引导提示:视觉上人物破框展示配合 AI 招手/比心的动作展示,不再是图片,而是可以对话的实体,同时使用年轻化的引导语气拉近与用户间的距离,增加数字人曝光,建立新用户心理预期,激发兴趣点提转化。

    ② 互动提示规则升级:围绕“人”的真实情感,通过弹出气泡的方式模拟 AI 伙伴状态,比如听歌、读书、游戏。以此引发用户点击或进行互动行为尝试。并且配合 AI 伙伴升级引导规则,使引导能够根据不同场景进行适配,保证其既可以承接语音常规引导功能,又可以承接负一楼聊天互动,点击气泡可跳转对应负一楼场景、联动数字人语境内容,避免造成场景情感化割裂。

    ③ 增加“AI 伙伴”情感反馈:增加人物动作、丰富情感化动态反馈,想要模拟更真实的“人”的状态,就需要满足更多拟人反馈。将语音搜索常见场景划分为聆听、识别解析、异常状态、指令响应、引导等 5 种状态。对应不同的状态,规划相应的数字人反馈动作或组合使用方式,可复用拓展其他相关场景,为设计与开发提效。

    3. 感知升级 - 营造沉浸视觉氛围

    确定了产品主要改版方向后,通过对目标的提炼,提取设计关键点「年轻化」与「情感化」,配合 AI 伙伴形象,需要呈现出轻松活力的氛围感,设计中运用了大面积的毛玻璃质感,使场景更加轻盈、沉浸。通过对色彩的运用来演绎年轻的视觉效果,诠释语音搜索年轻化的设计突破。

    ① 定义视觉风格:围绕改版目标,定义设计关键词,由关键词延伸设计风格要点。

    ② 形色字构质动:从「形色字质构」5 个方面提炼设计特征。

    基于视觉方向及特征提炼,在质感、形状、颜色三个设计中改动最大的方向详细描述。

    质感:设计趋势不断变化,半透明磨砂质感是近期流行的视觉风格,透过表层可看到背景模糊形态,有强化品质感、突出层级以及营销氛围感的特点,同时匹配视觉方向「轻盈」的特征。

    形状:在形状的设计上,整体界面元素保持大量带有弧度的形状运用,提高面板、按钮、图标、弹窗等元素的曲线比例,让界面始终保持年轻态,给人圆润、亲和的感受。

    颜色:颜色的运用为本次改版的重中之重,是打造年轻化氛围感知的基石。

    考虑到语音搜索场景日后的拓展,色彩上希望可以营造给用户一种轻松柔和的视觉氛围,并且元素的色彩需要与 AI 伙伴服饰相呼应,从而使 AI 伙伴形象更加灵动、场景搭配更加和谐生动。

    基础色彩范围制定:

    以度晓晓为示例,遍历目前线上所有度晓晓服饰装扮,对色彩进行归类处理,从中提取主题色系,从搜索色库中对应选出主题色环。

    如何在数字人装扮中提取主体色:

    我们需要把色彩量化,建立特定场景取色规则,根据规则层层筛选,我们可以从中获取 N 种主体侯选色。

    校正主体色,与搜索智库色彩形成映射关系:

    通过对数字人装扮的色彩分类,我们以 H 值为标准,通过调整 S 值与 B 值,划分了 12 个色相,设定对应色系的 H 值区间范围,如智能取色色值在该色相区间范围内,且吸取到的候选色个数最多,就在对应的色库卡中选取主体色。

    校正原则:色相必须保持是同类色、保持感官明度同频、保证视障人群的识别度

    建立辅助色搭配规则:

    为了保持背景层的色彩氛围营造,保证其具有清晰的识别度,我们以主体色为起点,选择了颜色相对较多的邻近色,在色温上保持整体色调的一致性,其次利用对比色和互补色,选择更加丰富多元的色相,制造更强烈的色彩对比,以保证满足各种使用场景下对色彩的需求。

    组件化思维拆解页面元素:

    在梳理了智能取色机制后,我们也在思考,语音面板涉及到的元素过多,往往会面临不同场景不同适配的情况出现,那么在做到视觉减负的同时,如何能灵活的替换对应元素呢?

    我们以组件化思维去拆分设计,进行立体化的分层,将引导层(热词推荐引导关注)、信息展示层(承接语音各类状态与信息)、形象层(强化 AI 伙伴智能感知)、背景层(烘托视觉氛围感)罗列出来,各场景可根据需要进行颜色延展,保证视觉样式达成横向统一,呈现出更加丰富的视觉内容,避免审美疲劳。

    总结本次语音搜索的改版升级,我们通过“构建伙伴认知、满足情感互动、增强沉浸体验”等手段,增强 AI 伙伴的曝光率,进一步向用户传达智能搜索的感知,从而促进搜索行为转化。

    构建认知过程中强化 AI 伙伴形象,增强语音搜索功能拓展性;同时结合“情感化”等全场景引导手段,营造更贴合“人”的互动体验与情感建立,对每个状态进行了情感体验升级;最后重新定制视觉风格,围绕「年轻化」关键点对整体氛围进行强化,让语音搜索场景更加年轻、有氛围感。本次改版上线后,搜索行为、互动行为均有所提升, 用户体验 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四、写在最后 我们正处于数字化快速变革的时代,传统工具的基础功能已不再满足用户的诉求,人们的感官也从现实空间延伸到虚拟空间,AI 伙伴会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未来语音搜索将不再是一个信息输入-结果输出的传统搜索工具,引入 AI 伙伴,可以让搜索更加智能,拥有人类一样的思维、表达、情感和学习能力,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情感诉求的同时,也可以让搜索更加简单有趣。

    未来我们持续对语音搜索进行升级,将 AI 伙伴与搜索链接的更加紧密,提升用户体验,创造出更多有趣的、创新的、别出心裁的年轻化设计。

    欢迎关注「JellyDesign」的小程序:

  • 大厂出品!百度数字人设计改版实战复盘

    UI交互 2022-12-11
    通过构建伙伴认知、满足情感互动、增强沉浸体验等手段,增强 AI 伙伴的曝光率,进一步向用户传达智能搜索感知,促进搜索行为转化。数字人设计实战:Blender 实战!3D卡通虚拟数字人角色设计完整流程(中)着色是卡通数字人角色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它对于角色有着基本的色彩表现和结构表现等造型作用,并且能够表达角色的情...

    通过构建伙伴认知、满足情感互动、增强沉浸体验等手段,增强 AI 伙伴的曝光率,进一步向用户传达智能搜索感知,促进搜索行为转化。

    数字人 设计实战:

    Blender 实战!3D卡通虚拟数字人角色设计完整流程(中) 着色是卡通数字人角色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它对于角色有着基本的色彩表现和结构表现等造型作用,并且能够表达角色的情感、塑造角色的性格,甚至通过其象征作用赋予角色某种特殊属性或成为角色的缩影。

    阅读文章 >

    一、项目背景 语音搜索场景在功能不断迭代的同时,也在探索更年轻化的玩法、传递更多元的体验感受。在产品初期,我们尝试在语音搜索场景下增加 AI 伙伴的形象,虽然线上版本已经实现,但从产品形态以及用户反馈上看,还没有达到可情感互动的效果。所以在本次迭代上,我们着重从情感联结、闲聊互动的维度,对语音搜索进行创新性尝试。

    二、设计挑战与目标 围绕项目背景,从现在语音搜索的用户行为与框架来看,有几个比较明确的问题:

    数字人引入后,发现用户对人物的点击行为和聊天诉求均有增加,但由于功能受限,数字人没有办法给到及时回应。用户情感抒发得不到反馈;用户一搜即走,不会停留在语音搜索场景探索其他可玩功能。

    因为前期在语音搜索的优化中,已经尝试在面板中引入 AI 形象,上线后用户反响强烈,用户的行为中聊天、互动的诉求也明显增加。由此可见,满足用户对 AI 伙伴的情感化诉求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时语音搜索引入 AI 伙伴是体现同行业差异化的有力创新点,从行业报告《2021 年中国智能语音市场分析报告》中,也阐述了打造沉浸感语音搜索体验与引入 AI 是目前智能语音市场的发展趋势。

    综合以上原因,设计团队在与产品讨论过后,达成本次升级的核心目标:

    构建伙伴认知:强化“AI 伙伴”认知,激发语音搜索行为。 满足情感互动:完善语音搜索场景情感化互动体验,满足用户期待。 增强沉浸体验:打造可搜索、可互动、可操控、可定制等沉浸式语音搜索场景。

    三、设计举措 1. 构建认知 - 语音搜索基础框架升级

    在旧页面中,语音面板限制了人物与按钮的展现,人物既要承载功能反馈又需要作为物理操作按键进行点击操作,与用户认知相悖且也不利于功能扩展。因此在新版本设计中,需要明确“人”在语音搜索里的属性,以及 AI 伙伴与语音搜索的关系。

    我们将语音搜索页面框架分为主要功能与辅助功能区。从旧语音面板中剥离出人物,并保留收音球在面板中做物理交互功能(发起收音、停止收音操作),利用 AI 伙伴的人物属性,打造智能拟人的交互反馈,满足用户情感诉求。以“人”为中心,最大化展示 AI 形象,增强情绪传递感的同时保证框架可拓展性。

    同时,将原堆积在面板中的功能与信息按优先级归位,确保页面信息清晰易读、功能操作热区无重叠、信息反馈区无干扰。新框架上线后,AI 伙伴互动与语音搜索的认知关系更加清晰,语音搜索跳框量明显增加,AI 伙伴带动面板整体导流增加,面板退出率下降。

    2. 引入情感 - 全场景情感化体验提升

    除了通过框架层面进行认知优化之外,为营造更贴合“人”的互动体验与情感建立,我们又根据语音场景对每个状态进行了情感体验升级。改版上线后,用户闲聊诉求和互动点击行为均有所提升,从而验证情感化的体验提升,满足了用户互动诉求。

    ① 情感化引导提示:视觉上人物破框展示配合 AI 招手/比心的动作展示,不再是图片,而是可以对话的实体,同时使用年轻化的引导语气拉近与用户间的距离,增加数字人曝光,建立新用户心理预期,激发兴趣点提转化。

    ② 互动提示规则升级:围绕“人”的真实情感,通过弹出气泡的方式模拟 AI 伙伴状态,比如听歌、读书、游戏。以此引发用户点击或进行互动行为尝试。并且配合 AI 伙伴升级引导规则,使引导能够根据不同场景进行适配,保证其既可以承接语音常规引导功能,又可以承接负一楼聊天互动,点击气泡可跳转对应负一楼场景、联动数字人语境内容,避免造成场景情感化割裂。

    ③ 增加“AI 伙伴”情感反馈:增加人物动作、丰富情感化动态反馈,想要模拟更真实的“人”的状态,就需要满足更多拟人反馈。将语音搜索常见场景划分为聆听、识别解析、异常状态、指令响应、引导等 5 种状态。对应不同的状态,规划相应的数字人反馈动作或组合使用方式,可复用拓展其他相关场景,为设计与开发提效。

    3. 感知升级 - 营造沉浸视觉氛围

    确定了产品主要改版方向后,通过对目标的提炼,提取设计关键点「年轻化」与「情感化」,配合 AI 伙伴形象,需要呈现出轻松活力的氛围感,设计中运用了大面积的毛玻璃质感,使场景更加轻盈、沉浸。通过对色彩的运用来演绎年轻的视觉效果,诠释语音搜索年轻化的设计突破。

    ① 定义视觉风格:围绕改版目标,定义设计关键词,由关键词延伸设计风格要点。

    ② 形色字构质动:从「形色字质构」5 个方面提炼设计特征。

    基于视觉方向及特征提炼,在质感、形状、颜色三个设计中改动最大的方向详细描述。

    质感:设计趋势不断变化,半透明磨砂质感是近期流行的视觉风格,透过表层可看到背景模糊形态,有强化品质感、突出层级以及营销氛围感的特点,同时匹配视觉方向「轻盈」的特征。

    形状:在形状的设计上,整体界面元素保持大量带有弧度的形状运用,提高面板、按钮、图标、弹窗等元素的曲线比例,让界面始终保持年轻态,给人圆润、亲和的感受。

    颜色:颜色的运用为本次改版的重中之重,是打造年轻化氛围感知的基石。

    考虑到语音搜索场景日后的拓展,色彩上希望可以营造给用户一种轻松柔和的视觉氛围,并且元素的色彩需要与 AI 伙伴服饰相呼应,从而使 AI 伙伴形象更加灵动、场景搭配更加和谐生动。

    基础色彩范围制定:

    以度晓晓为示例,遍历目前线上所有度晓晓服饰装扮,对色彩进行归类处理,从中提取主题色系,从搜索色库中对应选出主题色环。

    如何在数字人装扮中提取主体色:

    我们需要把色彩量化,建立特定场景取色规则,根据规则层层筛选,我们可以从中获取 N 种主体侯选色。

    校正主体色,与搜索智库色彩形成映射关系:

    通过对数字人装扮的色彩分类,我们以 H 值为标准,通过调整 S 值与 B 值,划分了 12 个色相,设定对应色系的 H 值区间范围,如智能取色色值在该色相区间范围内,且吸取到的候选色个数最多,就在对应的色库卡中选取主体色。

    校正原则:色相必须保持是同类色、保持感官明度同频、保证视障人群的识别度

    建立辅助色搭配规则:

    为了保持背景层的色彩氛围营造,保证其具有清晰的识别度,我们以主体色为起点,选择了颜色相对较多的邻近色,在色温上保持整体色调的一致性,其次利用对比色和互补色,选择更加丰富多元的色相,制造更强烈的色彩对比,以保证满足各种使用场景下对色彩的需求。

    组件化思维拆解页面元素:

    在梳理了智能取色机制后,我们也在思考,语音面板涉及到的元素过多,往往会面临不同场景不同适配的情况出现,那么在做到视觉减负的同时,如何能灵活的替换对应元素呢?

    我们以组件化思维去拆分设计,进行立体化的分层,将引导层(热词推荐引导关注)、信息展示层(承接语音各类状态与信息)、形象层(强化 AI 伙伴智能感知)、背景层(烘托视觉氛围感)罗列出来,各场景可根据需要进行颜色延展,保证视觉样式达成横向统一,呈现出更加丰富的视觉内容,避免审美疲劳。

    总结本次语音搜索的改版升级,我们通过“构建伙伴认知、满足情感互动、增强沉浸体验”等手段,增强 AI 伙伴的曝光率,进一步向用户传达智能搜索的感知,从而促进搜索行为转化。

    构建认知过程中强化 AI 伙伴形象,增强语音搜索功能拓展性;同时结合“情感化”等全场景引导手段,营造更贴合“人”的互动体验与情感建立,对每个状态进行了情感体验升级;最后重新定制视觉风格,围绕「年轻化」关键点对整体氛围进行强化,让语音搜索场景更加年轻、有氛围感。本次改版上线后,搜索行为、互动行为均有所提升, 用户体验 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四、写在最后 我们正处于数字化快速变革的时代,传统工具的基础功能已不再满足用户的诉求,人们的感官也从现实空间延伸到虚拟空间,AI 伙伴会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未来语音搜索将不再是一个信息输入-结果输出的传统搜索工具,引入 AI 伙伴,可以让搜索更加智能,拥有人类一样的思维、表达、情感和学习能力,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情感诉求的同时,也可以让搜索更加简单有趣。

    未来我们持续对语音搜索进行升级,将 AI 伙伴与搜索链接的更加紧密,提升用户体验,创造出更多有趣的、创新的、别出心裁的年轻化设计。

    欢迎关注「JellyDesign」的小程序:

  • 学会这2个技巧,让你的时间效率提高200%!

    UI交互 2022-12-10
    Hey 你今天过得好吗?我是小确幸发现安开开,虽然生活中困难重重,但还是得想办法好好过生活呀今天的小确幸,来自于几个亲测有效的时间提效方法,帮大家更从容地应对工作压力,以便多留出些时间,好好照顾自己。更多效率工具:这5款工具,让设计师工作效率提升 200%!(十一)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最近又收集了...

    Hey 你今天过得好吗?我是小确幸发现安开开,虽然生活中困难重重,但还是得想办法好好过生活呀

    今天的小确幸,来自于几个亲测有效的时间提效方法,帮大家更从容地应对工作压力,以便多留出些时间,好好照顾自己。

    更多效率工具:

    这5款工具,让设计师工作效率提升 200%!(十一) 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最近又收集了好多超实用的效率工具,分享给大家,本期推荐的 5 个神器分别是: 打开即用!

    阅读文章 >

    一、没时间,我没时间! 我之前的状态是经常忙到飞起,有时好多事儿一并行做就乱,而且总被打断。

    但奇怪的是,下班后回想一天都干了些啥?却又想不起来,只觉得还有好多活儿没干完。第二天又陷入了和昨天重复的忙碌状态。

    后来我发现,抛开“目标动力”谈时间管理的,都是耍流氓!

    目标动力才是做成事的“道”,时间管理只是实现目的的“术”。

    这个“道”只能自己找。只有足够上头,才能足够有效。比如“为了晚上飞长白山滑雪,我要在 6 点前完成工作!”

    但“术”是通用的,可以借鉴和学习。今天就分享我亲测好用的提效方法,以解决 2 个几乎所有人都遇到的难题:

    时间不够,咋办? 总被打断,咋办? 运用熟练,每天能省出 2-3 小时呐!干点啥不香!

    二、“乾坤挪移”法,专治时间不够 乾坤挪移法:首先总结自己一天的精力曲线变化,然后将事情按所需精力高低分类,再按精力曲线重新匹配事情顺序,好让每一分钟时间都发挥它最大的价值。

    具体分为 3 个基本方法,和 2 个进阶方法。

    1. 将时间按效率高低分类

    先观察自身状态,记录下一天中什么时间段最精神、一般、或困顿。然后将时间分成高效、一般、低效 三类。

    比如,我自己记录的一天时间情况如下:

    2. 将事情按所需精力分类

    同理,也将事情按 复杂、一般、简单,分为 3 类:

    复杂事情:需要完整时间,高强度思考的事,比如“思考复杂方案”,就需要放到高效时间内重点完成; 一般事情:思考强度一般,比如“简单需求画图”、“常规事务性会议”,适合放到精力一般的时间段; 简单事情:比如“写周报”,只需要碎片化时间,不占用思考内存的事情。

    3. 让对的事,遇到对的时间

    然后,将分好类的事情,乾坤挪移,调整顺序。

    例如: 将“复杂事情”放到“高效时间”内,将“简单事情”,放到“低效时间”内。

    举例,你是一个上午高效的人。但你之前的工作状态都是白天处理杂事,只留出晚上特别疲惫的时间干活儿,效率必然低下。

    意识到这一点后,如果第二天和 PM 对需求,10 点-18 点对方都能接受,那我即使上午有空,也会安排在 17-18 点。

    因为我上午时间宝贵,精力充沛,我需要用上午的时间做复杂的事情。

    以上是 3 个基本方法,如果你还想节省更多时间,那可以试试一下 2 个进阶方法~!

    4. 进阶叠加法 1:一段时间,同时做多件事

    开车熟练的人,可以一边聊天一边听歌。同理,对于简单熟练的工作,同样可以叠加在同一个时间内做完。

    举个例子,如果一下午需要做的事情有:

    2h 简单会议(不需要高度参与,内容常规,听就行) 15m 写周报 15m 搜集优秀设计素材 1h 完成简单需求出图 正常排,需要 3.5h,但其实,2、3、4 完全可以叠加在开会中,同时进行,边听边做 2h 开完会,同时就能把所有工作完成。瞬间节省 1.5h~!

    同理,上下班路上我会一边骑车,一边听书,到了工位快速用 20 分钟记下路上刚听的要点,也是通过叠加法,挤出自学的时间。

    5. 进阶叠加法 2:一段时间,产生多份成果

    接到一项工作之前,多向前想一步,看看手头这件事能不能同时应用于多种场合。

    举个例子,接手一个复杂需求,在分析和出图的过程中,就把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应对方法,随时记录到一个复盘文档中;同时也尽量按项目汇报的标准去输出内容。

    这样一来,同样是完成一个需求的时间,别人可能仅仅完成了一个需求,而你在一段时间内,同时产生了 3 份成果:

    完成 100%需求 完成 90%复盘文档 完成 80%项目汇报 接下来只需收尾整理,就可以完成以上 3 项工作啦。

    三、“无中生有”法,专治总被打断 无中生有法:从时间、空间、人等,各个角度寻找解决办法,尽可能多地制造专注的场景,以及寻找被打断后有助于快速恢复的事件。

    1. 主动创造更多专注场景 分为时间和空间、人三个方面。

    ① 时间

    同样一件事情,如果一小时能专注做完,但如果中途被打断一两次,可能就得花 2 小时才能做完。

    若真的有需要高度专注思考,不想被打断的的事情,而工作中实在又避免不了被打断,那就只能无中生有,创造不被打断的时间。

    比如我会时常会在 9:30-10:30 和 13:00-14:00 这两个多数人都在休息的时间段,安排高强度思考工作。

    ② 空间

    我属于高敏感型人格,对听觉、嗅觉、触觉等信息,都极其敏感,所以在办公室周围如果有人开会、讲话,我都会不自觉听到,分散精力。

    如果你和我一样,那有效的方法就是营造一个专注的物理空间,如:戴上降噪耳机,或者直接约个没人的会议室,高效专注地把事情做完。

    小提示:如果白天自己安排了重要的工作,可以将自己的日程提前占上,以避免别人突然占用你的重要时间,拉你去开会。

    ③ 人

    并不是所有的被打断都是无法控制的,可以从中跳出一些能控制的“打断”,将其集中安排在一起,以减少一天中,被打断总次数。

    举个例子:一般组外的打断是不可控的,但组内的打断,多数是可以商量的。如果不主动控制,我可能从早到晚都要时不时中断手头工作,去帮其他同学审稿,或解答校招同学的问题。

    但是我可以主动和同学们商量,比如约定:审稿、问题解答,如果不着急,可以集中在下午 16-18 点沟通,如果着急就随时沟通。

    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在高效工作时,减少被打断的次数啦。

    小提示:如果实在实在工作紧张,就直接退出工作聊天App,定个闹铃,每半小时看一下消息,可以最简单粗暴地减少被打断的次数。

    2. 利用“TURN ON 事件”,快速进入状态 如果被打断不可避免,再回到手头的事情就非常困难,那如何快速重新进入状态呢?

    我个人经验,有些事情,是能帮助自己更快速进入专注状态的,我将这些称为“TURN ON 事件”:一做这些事,就像打开一个开关,能帮我从懒散的状态,迅速切换到专注状态。

    这需要自己摸索,我目前找到的 2 个“TURN ON 事件”,是打字,和 2 倍速听书。

    ① 打字

    我有时切换状态后,会先打字记一会儿读书笔记。就是将一些图片版 PDF 书籍的划线部分,打字整理成文字版的读书笔记。

    手指飞速敲击键盘的动作,能极大地帮助我快速进入到心流状态,迅速专注起来。

    附加好处,就是让我对记录内容的思考、印象更深刻,比直接用 OCR 识别理解更到位。

    ② 2倍速听书

    有时开完一个 3 小时的会,脑子昏昏沉沉的,回到工位只想发呆。

    这时,如果开启“2 倍速听书”,同时打字记下重点内容,就会借着快语速,马上进入专注状态——因为如果不集中精力会跟不上哒~!

    不信的小伙伴可以感受一下边听边记的酸爽:

    如果发呆,20 分钟过去就过去了;2 倍速听书,20 分钟不仅能加速专注,还能推动自己多看点书,简直完美~!

    四、高阶方法 还有 2 个方法,通用且有效,但就是很难坚持,强烈推荐进阶玩家试试哦。

    1. 记录时间花销

    详细记录下每件事情所花时间的方法,源于著名时间管理书籍《奇特的一生》,作者柳比歇夫通过每天精确的时间记录,创作出 70 多部领域广泛的学术著作,高效得惊人。

    我尝试过记录时间,非常明显的好处是:记录时间能有效纠正我对时间花销的感知。

    比如我以为写一篇小文,本以为 4 小时就能搞定;但最后统计,我总共花了将近 13 小时,前后 2 天才能完成。意识到“写文不易”的事实后,下次我预估时间就会更加准确。

    2. 玩儿“和自己赛跑”的游戏

    工作中经常有那种觉得很无聊,但却不得不做的工作。开始我怀着抵触心情去做。

    但后来我发现,再无聊的工作,也可以赋予它一个意义——可以用来“练习和自己赛跑”。

    每一项任务,都可以在做之前设定一个“跳一跳”能完成的时间,然后和自己赛跑,看看能不能跑赢之前的自己。

    比如,一个非常简单的简单需求,我预估今天花 4 小时搞定画图部分,那我就和自己赌一把,看看 3 小时能不能画完。

    玩儿嘛,试试呗!反正也没啥损失。玩儿着玩儿着就快了。

    好了,以上的方法,不仅可以帮我节省出 3.5h 的宝贵时间,实现 6 点下班~!

    还能让我在完成工作之余,坚持学习~!

    希望以上的方法,能帮点赞分享的你们,节省出更多的时间,

    照顾好自己,陪伴好心爱的人。

    即使困难重重,也能尽力把生活过得好一点,更好一点。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漫声细语

  • 学会这2个技巧,让你的时间效率提高200%!

    UI交互 2022-12-10
    Hey 你今天过得好吗?我是小确幸发现安开开,虽然生活中困难重重,但还是得想办法好好过生活呀今天的小确幸,来自于几个亲测有效的时间提效方法,帮大家更从容地应对工作压力,以便多留出些时间,好好照顾自己。更多效率工具:这5款工具,让设计师工作效率提升 200%!(十一)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最近又收集了...

    Hey 你今天过得好吗?我是小确幸发现安开开,虽然生活中困难重重,但还是得想办法好好过生活呀

    今天的小确幸,来自于几个亲测有效的时间提效方法,帮大家更从容地应对工作压力,以便多留出些时间,好好照顾自己。

    更多效率工具:

    这5款工具,让设计师工作效率提升 200%!(十一) 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最近又收集了好多超实用的效率工具,分享给大家,本期推荐的 5 个神器分别是: 打开即用!

    阅读文章 >

    一、没时间,我没时间! 我之前的状态是经常忙到飞起,有时好多事儿一并行做就乱,而且总被打断。

    但奇怪的是,下班后回想一天都干了些啥?却又想不起来,只觉得还有好多活儿没干完。第二天又陷入了和昨天重复的忙碌状态。

    后来我发现,抛开“目标动力”谈时间管理的,都是耍流氓!

    目标动力才是做成事的“道”,时间管理只是实现目的的“术”。

    这个“道”只能自己找。只有足够上头,才能足够有效。比如“为了晚上飞长白山滑雪,我要在 6 点前完成工作!”

    但“术”是通用的,可以借鉴和学习。今天就分享我亲测好用的提效方法,以解决 2 个几乎所有人都遇到的难题:

    时间不够,咋办? 总被打断,咋办? 运用熟练,每天能省出 2-3 小时呐!干点啥不香!

    二、“乾坤挪移”法,专治时间不够 乾坤挪移法:首先总结自己一天的精力曲线变化,然后将事情按所需精力高低分类,再按精力曲线重新匹配事情顺序,好让每一分钟时间都发挥它最大的价值。

    具体分为 3 个基本方法,和 2 个进阶方法。

    1. 将时间按效率高低分类

    先观察自身状态,记录下一天中什么时间段最精神、一般、或困顿。然后将时间分成高效、一般、低效 三类。

    比如,我自己记录的一天时间情况如下:

    2. 将事情按所需精力分类

    同理,也将事情按 复杂、一般、简单,分为 3 类:

    复杂事情:需要完整时间,高强度思考的事,比如“思考复杂方案”,就需要放到高效时间内重点完成; 一般事情:思考强度一般,比如“简单需求画图”、“常规事务性会议”,适合放到精力一般的时间段; 简单事情:比如“写周报”,只需要碎片化时间,不占用思考内存的事情。

    3. 让对的事,遇到对的时间

    然后,将分好类的事情,乾坤挪移,调整顺序。

    例如: 将“复杂事情”放到“高效时间”内,将“简单事情”,放到“低效时间”内。

    举例,你是一个上午高效的人。但你之前的工作状态都是白天处理杂事,只留出晚上特别疲惫的时间干活儿,效率必然低下。

    意识到这一点后,如果第二天和 PM 对需求,10 点-18 点对方都能接受,那我即使上午有空,也会安排在 17-18 点。

    因为我上午时间宝贵,精力充沛,我需要用上午的时间做复杂的事情。

    以上是 3 个基本方法,如果你还想节省更多时间,那可以试试一下 2 个进阶方法~!

    4. 进阶叠加法 1:一段时间,同时做多件事

    开车熟练的人,可以一边聊天一边听歌。同理,对于简单熟练的工作,同样可以叠加在同一个时间内做完。

    举个例子,如果一下午需要做的事情有:

    2h 简单会议(不需要高度参与,内容常规,听就行) 15m 写周报 15m 搜集优秀设计素材 1h 完成简单需求出图 正常排,需要 3.5h,但其实,2、3、4 完全可以叠加在开会中,同时进行,边听边做 2h 开完会,同时就能把所有工作完成。瞬间节省 1.5h~!

    同理,上下班路上我会一边骑车,一边听书,到了工位快速用 20 分钟记下路上刚听的要点,也是通过叠加法,挤出自学的时间。

    5. 进阶叠加法 2:一段时间,产生多份成果

    接到一项工作之前,多向前想一步,看看手头这件事能不能同时应用于多种场合。

    举个例子,接手一个复杂需求,在分析和出图的过程中,就把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应对方法,随时记录到一个复盘文档中;同时也尽量按项目汇报的标准去输出内容。

    这样一来,同样是完成一个需求的时间,别人可能仅仅完成了一个需求,而你在一段时间内,同时产生了 3 份成果:

    完成 100%需求 完成 90%复盘文档 完成 80%项目汇报 接下来只需收尾整理,就可以完成以上 3 项工作啦。

    三、“无中生有”法,专治总被打断 无中生有法:从时间、空间、人等,各个角度寻找解决办法,尽可能多地制造专注的场景,以及寻找被打断后有助于快速恢复的事件。

    1. 主动创造更多专注场景 分为时间和空间、人三个方面。

    ① 时间

    同样一件事情,如果一小时能专注做完,但如果中途被打断一两次,可能就得花 2 小时才能做完。

    若真的有需要高度专注思考,不想被打断的的事情,而工作中实在又避免不了被打断,那就只能无中生有,创造不被打断的时间。

    比如我会时常会在 9:30-10:30 和 13:00-14:00 这两个多数人都在休息的时间段,安排高强度思考工作。

    ② 空间

    我属于高敏感型人格,对听觉、嗅觉、触觉等信息,都极其敏感,所以在办公室周围如果有人开会、讲话,我都会不自觉听到,分散精力。

    如果你和我一样,那有效的方法就是营造一个专注的物理空间,如:戴上降噪耳机,或者直接约个没人的会议室,高效专注地把事情做完。

    小提示:如果白天自己安排了重要的工作,可以将自己的日程提前占上,以避免别人突然占用你的重要时间,拉你去开会。

    ③ 人

    并不是所有的被打断都是无法控制的,可以从中跳出一些能控制的“打断”,将其集中安排在一起,以减少一天中,被打断总次数。

    举个例子:一般组外的打断是不可控的,但组内的打断,多数是可以商量的。如果不主动控制,我可能从早到晚都要时不时中断手头工作,去帮其他同学审稿,或解答校招同学的问题。

    但是我可以主动和同学们商量,比如约定:审稿、问题解答,如果不着急,可以集中在下午 16-18 点沟通,如果着急就随时沟通。

    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在高效工作时,减少被打断的次数啦。

    小提示:如果实在实在工作紧张,就直接退出工作聊天App,定个闹铃,每半小时看一下消息,可以最简单粗暴地减少被打断的次数。

    2. 利用“TURN ON 事件”,快速进入状态 如果被打断不可避免,再回到手头的事情就非常困难,那如何快速重新进入状态呢?

    我个人经验,有些事情,是能帮助自己更快速进入专注状态的,我将这些称为“TURN ON 事件”:一做这些事,就像打开一个开关,能帮我从懒散的状态,迅速切换到专注状态。

    这需要自己摸索,我目前找到的 2 个“TURN ON 事件”,是打字,和 2 倍速听书。

    ① 打字

    我有时切换状态后,会先打字记一会儿读书笔记。就是将一些图片版 PDF 书籍的划线部分,打字整理成文字版的读书笔记。

    手指飞速敲击键盘的动作,能极大地帮助我快速进入到心流状态,迅速专注起来。

    附加好处,就是让我对记录内容的思考、印象更深刻,比直接用 OCR 识别理解更到位。

    ② 2倍速听书

    有时开完一个 3 小时的会,脑子昏昏沉沉的,回到工位只想发呆。

    这时,如果开启“2 倍速听书”,同时打字记下重点内容,就会借着快语速,马上进入专注状态——因为如果不集中精力会跟不上哒~!

    不信的小伙伴可以感受一下边听边记的酸爽:

    如果发呆,20 分钟过去就过去了;2 倍速听书,20 分钟不仅能加速专注,还能推动自己多看点书,简直完美~!

    四、高阶方法 还有 2 个方法,通用且有效,但就是很难坚持,强烈推荐进阶玩家试试哦。

    1. 记录时间花销

    详细记录下每件事情所花时间的方法,源于著名时间管理书籍《奇特的一生》,作者柳比歇夫通过每天精确的时间记录,创作出 70 多部领域广泛的学术著作,高效得惊人。

    我尝试过记录时间,非常明显的好处是:记录时间能有效纠正我对时间花销的感知。

    比如我以为写一篇小文,本以为 4 小时就能搞定;但最后统计,我总共花了将近 13 小时,前后 2 天才能完成。意识到“写文不易”的事实后,下次我预估时间就会更加准确。

    2. 玩儿“和自己赛跑”的游戏

    工作中经常有那种觉得很无聊,但却不得不做的工作。开始我怀着抵触心情去做。

    但后来我发现,再无聊的工作,也可以赋予它一个意义——可以用来“练习和自己赛跑”。

    每一项任务,都可以在做之前设定一个“跳一跳”能完成的时间,然后和自己赛跑,看看能不能跑赢之前的自己。

    比如,一个非常简单的简单需求,我预估今天花 4 小时搞定画图部分,那我就和自己赌一把,看看 3 小时能不能画完。

    玩儿嘛,试试呗!反正也没啥损失。玩儿着玩儿着就快了。

    好了,以上的方法,不仅可以帮我节省出 3.5h 的宝贵时间,实现 6 点下班~!

    还能让我在完成工作之余,坚持学习~!

    希望以上的方法,能帮点赞分享的你们,节省出更多的时间,

    照顾好自己,陪伴好心爱的人。

    即使困难重重,也能尽力把生活过得好一点,更好一点。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漫声细语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