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宁学院副教授:为什么有人工作才两年,能力远超五年的设计师?

    UI交互 2022-12-06
    2022年职场习惯第6期来了!这期邀请了南宁学院副教授邓海贝,分享了他快速成长的学习方法,以及坚持多年如一日的职场习惯和思考方式。上期回顾:为什么有人工作才两年,能力远超五年的设计师?

    2022年 职场习惯 第6期来了!这期邀请了南宁学院副教授邓海贝,分享了他快速成长的学习方法,以及坚持多年如一日的 职场习惯 和思考方式。

    上期回顾:

    为什么有人工作才两年,能力远超五年的设计师? 大家好,我是知果,感谢优设的邀请,借着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些我的经历,聊聊如何学习与成长。

    阅读文章 >

    嘉宾介绍:

    邓海贝,南宁学院副教授,微信公众号“艺海拾贝 Design”主理人,2021 年优设年度十大作者。平面设计科普官,从基础知识到进阶技巧,无论是字体应用、配色法则或是排版布局,平面设计中每个环节的疑问,都能在他的文章中找到答案。

    大家好,我是邓海贝,感谢优设网的邀请,能与大家分享一些学习心得和工作经验!

    我目前在南宁学院任教,自己还运营着微信公众号:艺海拾贝 Design,平时发布一些版式设计相关的教程,旨在帮助新手设计师快速成长,欢迎学习版式设计的朋友们关注。

    1. 您有哪些坚持了三年以上的工作和生活习惯? 先说生活习惯吧,早睡早起、保持稳定且规律的作息时间,是我一直以来坚持的生活习惯,不管工作日还是假期,基本保持在 23:00 左右睡觉,7:00 左右起床,充足的睡眠是保证每天精力充沛的重要基础。

    我平时大部分时间都用于正职教师工作(除了上课,还承担着教研室主任的工作),期间会有一些私人的设计项目介入,自从创建公众号之后又占据了大量的时间,4 年期间写了 160 多篇原创文章,目前还在筹备我的第一本书。

    往期热门文章回顾:

    用超多案例,帮你掌握「上下构图」的排版技巧 构图是在有限的空间内把文字、色彩、图形等元素结合起来构成画面,使作品不仅具有美感,还能清晰表达设计者的目的。

    阅读文章 >

    用超多案例,帮你掌握「左右构图」的排版技巧 在设计之前,对于设计元素的摆放位置需要有一个大致的构想,这个构想就是构图,它相当于是版式的雏形,有了这个雏形之后,才能开始下一步的细化,只有充分理解构图的意义与作用,排版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阅读文章 >

    这可能是最容易出效果的配色方法:互补色(基础篇) 互补色分为“光学互补色”和“印刷(色料)互补色”两种。

    阅读文章 >

    做出高大上的书法字排版,看这一篇就够了!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最具民族特色的设计元素之一。

    阅读文章 >

    这些年几乎每天都工作到 22:00。但是我是极度不喜欢熬夜的人,如果没有特别紧急的事情,22:00 会关电脑停止工作。我认为熬夜的这些时间,第二天也需要花相同甚至更多的时间补眠回来,一旦第二天有其它急事不能补眠,那就很影响工作效率。

    再说说工作习惯,我是一个几乎没有拖延症的人,今天能做完的事,绝不会拖到第二天。我一直坚持的工作习惯是把每天要做的事项列好工作计划,把要做的事项根据紧急程度和耗时程度进行分类,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逐一攻破。

    第二个好习惯是工作时专心一志、心无旁骛,尽量提高工作效率。每个人拥有的时间都是相同的,只有让工作时间的效率最大化,才能完成更多事项。所以我在工作时是非常专心的,不能有一点干扰,别说是听音乐了,就算有一点杂音都不能容忍。

    我自从毕业两年后,就保持着一份主职加一到两份兼职的工作状态,而且还不熬夜,就得益于这两个好习惯。

    2. 刚进入职场的设计师,如何进行更有效的学习? 经常有同学问我,为什么看了很多设计书和教程,自己的设计能力还是提升不了?如何进行更有效的学习?跟大家分享我的经验。

    学习金字塔理论

    这是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对我们常用的几种学习方法进行测试,两周以后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如下:

    第一种,只通过声音来学习的“听讲”方式,效果最低,只能留下 5%;

    第二种,通过看设计书和设计教程的“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 10%;

    第三种,通过图片、声音、动画结合视频教程的“视听”方式学习,可以达到 20%;

    第四种,通过现场观摩的“示范”学习方式,可以记住 30%;

    第五种,“参与讨论”,可以记住 50%的内容;

    第六种,实际演练、亲身体验等“实践”学习方式,可以达到 75%;

    第七种,收获最大的学习方式,是分享知识“教授别人”的方式,可以记住 90%的学习内容。

    在学习的金字塔理论中,通过听讲、阅读、视听、演示的方式获得知识,学习的效果相对比较差,属于被动的学习;通过讨论、实践、教授他人的方式获得知识,都是团队学习和参与式学习,属于主动的学习,学习的效果比较好。

    所以你为什么看了大量的图文教程和视频资料,发现收获甚微,因为只处于“阅读”和“视听”的被动学习,如果课后不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没有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其实并没有正常掌握和吸收知识。

    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根据学习的金字塔理论,通过实践的方式学习知识,留存率更高,可以看出实践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所以去优秀公司工作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因为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在各种领域都有特长的前辈,可以不断汲取新知识。这些知识又可以通过在工作中与他人进行讨论交流,在实践中运用进行巩固,不断思考创新,所以进步是非常快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推荐大家去好的设计公司的原因,在优秀的公司学习一年,可以获得相当于普通公司几年的设计经验;而如果在图文店工作几年,其实你只是在用一年的经验重复做几年的事情而已。

    学习金字塔理论中,学习效果最好的方式是把知识传授给他人。我深有体会,在我做公众号写教程的这些年,每次写一篇教程,我会花几十个小时去看大量的文章、搜集图片资料、整理自己的知识、做案例示范,最后有条理的讲解出来。通过这样的知识输出,把大脑中掌握不太成熟的知识进行优化,使知识得到完善,从而会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可以说写教程的这几年也是我进步最大的阶段。

    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主动学习,积极与他人进行讨论,在实践中运用获得的知识,并主动的与他人分享自己学到的知识。

    正确的学习方法

    设计没有捷径,正确的学习方法简单总结起来就是多看、多做、多想,不断重复:

    多看,是提高审美的有效手段,我们经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优秀的设计师必须要有扎实的美术基础,极高的审美品味,丰富的知识底蕴。因此,想做好设计,第一步必须要多看和多借鉴,看的优秀作品多了自然会往优秀作品方向去做。还要善于整理归纳,看到优秀的作品要保存到自己的资料库进行分类,当接到设计任务时,能很快的调出来作为参考。

    多做。书看了教程学了,但是不等于学会了,只有在实践中运用,才能把知识转变为自己的。多练习是让初学者很好提升设计能力的方法,在实践过程使自己的技法和经验逐步提升,还能有效提高审美并熟悉设计中的规范。

    看和做的时候一定要多想,别只模仿表面,更要模仿优秀作品背后的思想,通过理解、感悟、最终进行创新。

    假设老师教给你的知识是 A,那么,如果你把 A 完全复制做出来,那你可能做出来的成果是 A+或者 A-,但是这个知识并不属于你。你需要通过学习 A,然后独立做出 B 或 C,这样才算真正把知识学懂,变成属于你自己的知识,简单的说就是举一反三。

    最后把学到的知识分享给他人。这个过程需要不断梳理、思考、研究,把相关知识融汇贯通,知识已经成为你大脑中永远不能磨灭的一部分。所以分享不只是帮助其他人,同时也是对自己的提升。还可以锻炼自身的写作、表达、沟通能力,这也是设计师要晋升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 南宁学院副教授:为什么有人工作才两年,能力远超五年的设计师?

    UI交互 2022-12-06
    2022年职场习惯第6期来了!这期邀请了南宁学院副教授邓海贝,分享了他快速成长的学习方法,以及坚持多年如一日的职场习惯和思考方式。上期回顾:为什么有人工作才两年,能力远超五年的设计师?

    2022年 职场习惯 第6期来了!这期邀请了南宁学院副教授邓海贝,分享了他快速成长的学习方法,以及坚持多年如一日的 职场习惯 和思考方式。

    上期回顾:

    为什么有人工作才两年,能力远超五年的设计师? 大家好,我是知果,感谢优设的邀请,借着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些我的经历,聊聊如何学习与成长。

    阅读文章 >

    嘉宾介绍:

    邓海贝,南宁学院副教授,微信公众号“艺海拾贝 Design”主理人,2021 年优设年度十大作者。平面设计科普官,从基础知识到进阶技巧,无论是字体应用、配色法则或是排版布局,平面设计中每个环节的疑问,都能在他的文章中找到答案。

    大家好,我是邓海贝,感谢优设网的邀请,能与大家分享一些学习心得和工作经验!

    我目前在南宁学院任教,自己还运营着微信公众号:艺海拾贝 Design,平时发布一些版式设计相关的教程,旨在帮助新手设计师快速成长,欢迎学习版式设计的朋友们关注。

    1. 您有哪些坚持了三年以上的工作和生活习惯? 先说生活习惯吧,早睡早起、保持稳定且规律的作息时间,是我一直以来坚持的生活习惯,不管工作日还是假期,基本保持在 23:00 左右睡觉,7:00 左右起床,充足的睡眠是保证每天精力充沛的重要基础。

    我平时大部分时间都用于正职教师工作(除了上课,还承担着教研室主任的工作),期间会有一些私人的设计项目介入,自从创建公众号之后又占据了大量的时间,4 年期间写了 160 多篇原创文章,目前还在筹备我的第一本书。

    往期热门文章回顾:

    用超多案例,帮你掌握「上下构图」的排版技巧 构图是在有限的空间内把文字、色彩、图形等元素结合起来构成画面,使作品不仅具有美感,还能清晰表达设计者的目的。

    阅读文章 >

    用超多案例,帮你掌握「左右构图」的排版技巧 在设计之前,对于设计元素的摆放位置需要有一个大致的构想,这个构想就是构图,它相当于是版式的雏形,有了这个雏形之后,才能开始下一步的细化,只有充分理解构图的意义与作用,排版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阅读文章 >

    这可能是最容易出效果的配色方法:互补色(基础篇) 互补色分为“光学互补色”和“印刷(色料)互补色”两种。

    阅读文章 >

    做出高大上的书法字排版,看这一篇就够了!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最具民族特色的设计元素之一。

    阅读文章 >

    这些年几乎每天都工作到 22:00。但是我是极度不喜欢熬夜的人,如果没有特别紧急的事情,22:00 会关电脑停止工作。我认为熬夜的这些时间,第二天也需要花相同甚至更多的时间补眠回来,一旦第二天有其它急事不能补眠,那就很影响工作效率。

    再说说工作习惯,我是一个几乎没有拖延症的人,今天能做完的事,绝不会拖到第二天。我一直坚持的工作习惯是把每天要做的事项列好工作计划,把要做的事项根据紧急程度和耗时程度进行分类,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逐一攻破。

    第二个好习惯是工作时专心一志、心无旁骛,尽量提高工作效率。每个人拥有的时间都是相同的,只有让工作时间的效率最大化,才能完成更多事项。所以我在工作时是非常专心的,不能有一点干扰,别说是听音乐了,就算有一点杂音都不能容忍。

    我自从毕业两年后,就保持着一份主职加一到两份兼职的工作状态,而且还不熬夜,就得益于这两个好习惯。

    2. 刚进入职场的设计师,如何进行更有效的学习? 经常有同学问我,为什么看了很多设计书和教程,自己的设计能力还是提升不了?如何进行更有效的学习?跟大家分享我的经验。

    学习金字塔理论

    这是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对我们常用的几种学习方法进行测试,两周以后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如下:

    第一种,只通过声音来学习的“听讲”方式,效果最低,只能留下 5%;

    第二种,通过看设计书和设计教程的“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 10%;

    第三种,通过图片、声音、动画结合视频教程的“视听”方式学习,可以达到 20%;

    第四种,通过现场观摩的“示范”学习方式,可以记住 30%;

    第五种,“参与讨论”,可以记住 50%的内容;

    第六种,实际演练、亲身体验等“实践”学习方式,可以达到 75%;

    第七种,收获最大的学习方式,是分享知识“教授别人”的方式,可以记住 90%的学习内容。

    在学习的金字塔理论中,通过听讲、阅读、视听、演示的方式获得知识,学习的效果相对比较差,属于被动的学习;通过讨论、实践、教授他人的方式获得知识,都是团队学习和参与式学习,属于主动的学习,学习的效果比较好。

    所以你为什么看了大量的图文教程和视频资料,发现收获甚微,因为只处于“阅读”和“视听”的被动学习,如果课后不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没有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其实并没有正常掌握和吸收知识。

    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根据学习的金字塔理论,通过实践的方式学习知识,留存率更高,可以看出实践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所以去优秀公司工作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因为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在各种领域都有特长的前辈,可以不断汲取新知识。这些知识又可以通过在工作中与他人进行讨论交流,在实践中运用进行巩固,不断思考创新,所以进步是非常快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推荐大家去好的设计公司的原因,在优秀的公司学习一年,可以获得相当于普通公司几年的设计经验;而如果在图文店工作几年,其实你只是在用一年的经验重复做几年的事情而已。

    学习金字塔理论中,学习效果最好的方式是把知识传授给他人。我深有体会,在我做公众号写教程的这些年,每次写一篇教程,我会花几十个小时去看大量的文章、搜集图片资料、整理自己的知识、做案例示范,最后有条理的讲解出来。通过这样的知识输出,把大脑中掌握不太成熟的知识进行优化,使知识得到完善,从而会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可以说写教程的这几年也是我进步最大的阶段。

    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主动学习,积极与他人进行讨论,在实践中运用获得的知识,并主动的与他人分享自己学到的知识。

    正确的学习方法

    设计没有捷径,正确的学习方法简单总结起来就是多看、多做、多想,不断重复:

    多看,是提高审美的有效手段,我们经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优秀的设计师必须要有扎实的美术基础,极高的审美品味,丰富的知识底蕴。因此,想做好设计,第一步必须要多看和多借鉴,看的优秀作品多了自然会往优秀作品方向去做。还要善于整理归纳,看到优秀的作品要保存到自己的资料库进行分类,当接到设计任务时,能很快的调出来作为参考。

    多做。书看了教程学了,但是不等于学会了,只有在实践中运用,才能把知识转变为自己的。多练习是让初学者很好提升设计能力的方法,在实践过程使自己的技法和经验逐步提升,还能有效提高审美并熟悉设计中的规范。

    看和做的时候一定要多想,别只模仿表面,更要模仿优秀作品背后的思想,通过理解、感悟、最终进行创新。

    假设老师教给你的知识是 A,那么,如果你把 A 完全复制做出来,那你可能做出来的成果是 A+或者 A-,但是这个知识并不属于你。你需要通过学习 A,然后独立做出 B 或 C,这样才算真正把知识学懂,变成属于你自己的知识,简单的说就是举一反三。

    最后把学到的知识分享给他人。这个过程需要不断梳理、思考、研究,把相关知识融汇贯通,知识已经成为你大脑中永远不能磨灭的一部分。所以分享不只是帮助其他人,同时也是对自己的提升。还可以锻炼自身的写作、表达、沟通能力,这也是设计师要晋升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 用C端的方法,从3个方面提升B端产品的用户体验!

    UI交互 2022-12-05
    在如今用户为王的时代,用户体验成为一种新的品牌竞争力。随着技术进步和体验意识的普及,习惯了 C 端产品流畅愉悦的体验,用户对 B 端产品体验的期望也越来越高。B 端 C 化的概念也由此产生,但 B、C 端有着本质区别,C 端的设计思维无法完全复用到 B 端,那是否可以基于 B 端产品特征,融合 C 端体验设计思维...

    在如今用户为王的时代,用户体验成为一种新的品牌竞争力。随着技术进步和体验意识的普及,习惯了 C 端产品流畅愉悦的体验,用户对 B 端产品体验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B 端 C 化的概念也由此产生,但 B、C 端有着本质区别,C 端的设计思维无法完全复用到 B 端,那是否可以基于 B 端产品特征,融合 C 端体验设计思维,即“B+C”来帮助提升 B 端产品体验呢?本文聚焦在探索如何通过“B+C”的设计思维,提升 B 端产品体验。

    B端和C端的区别看这篇:

    从3个方面,详细分析B端和C端的差异化 众所周知,无论是在用户群体、产品定位,还是使用场景等方面,B 端产品与 C 端产品都有比较明显的差异。

    阅读文章 >

    一、B、C 端产品定义与差异 我们先简单了解下 B、C 端产品各自的定义。B、C 端其实是以使用对象的类型,来代指的产品类型,C 指个人消费者 (Customer) ,B 指组织 (Business) ,这个组织可以是个人、公司、政府或机构,因此 B 端模式也是多样的,除了 B2B,还有 B2C、B2G 等。

    C 端产品帮助个人解决生活场景中的需求痛点,提供人们消费的物质、信息和情感。常见产品类型有工具类、内容类、社交类、游戏类等,如滴滴、知乎、微信、王者荣耀等。

    B 端产品帮助组织实现其商业目的,提供商业的工具、方法和服务。常见的产品类型有:CRM 客户关系管理、ERP 企业资源计划、OA 办公等,如企业 微信 、金蝶、钉钉等。

    下面我将从 产品设计 的角度,分析 B、C 端的差异化。

    1. 设计原则的差异

    C 端产品主要通过流量转化获得收益,因此人的注意力和使用频率是关键,所以设计原则为“UCD”(User Center Design)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B 端产品主要是为了能高效解决行业业务问题而存在的,所以其设计原则是以效率为中心。

    2. 功能流程的差异

    C 端产品主打一个满足用户核心痛点的功能,通过这个核心功能明确产品的特性和定位,附加 N 个增值功能,提高用户粘性,加之创新和趣味性,保持与竞品之间的差异化。

    B 端产品功能重全面,为的是能满足组织的各种业务需求,组织的业务逻辑通常就是产品逻辑,功能流程也由业务场景转化而来。

    3. 交互逻辑的差异

    C 端产品是单线程操作,完成一项任务后才能进行另一项。碎片化的使用场景和广泛的用户群体,使得 C 端产品必须信息简洁、容易上手、操作路径短,否则将会导致用户流失影响收益。

    B 端产品是多线程操作,支持多个任务并行。交互以优化业务流程,提升用户操作效率为主,关注信息架构,清晰的信息架构能帮助用户在呈网状的功能和交织的流程中,定位到自己所在功能页面,找到所需的有效信息。

    4. 视觉表现的差异

    C 端产品视觉设计风格多样,如赛博朋克、孟菲斯、3D、酸性设计等,注重情感化表达和氛围的渲染,加上短视频和直播,让用户沉浸其中。

    B 端产品视觉服务于功能和信息的传递,视觉元素较为简洁,常用色彩对比的形式,建立内容边界和视觉层次。

    二、如何用“B+C”思维提升 B 端产品体验 无论是在设计原则、功能流程、交互和视觉方面,B 端产品与 C 端产品都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基于以上差异,结合 B 端产品特征和 C 端体验设计思维,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升 B 端体验:

    ① 视觉—降低认知负荷

    B 端产品讲究屏效,看得多通常比看的美重要,信息密度高,则屏效高,却也相应的会增加用户的认知负荷,因此我们需要为用户认知减负。

    ② 交互—以用户效率为中心

    从用户的行为和感知出发,本着以用户为中心的原则提升操作效率。

    ③ 情感—关注情绪感受

    关注体验过程的“峰”与“终”,提升用户整体的体验感受。

    下面我将结合实际工作案例,讲述如何用“B+C”的设计思维,提升 B 端产品体验。

    「案例分享」

    Speedshop Omnichannel(下面简称为 Omnichannel)是款针对国内及东南亚中小商家,统一管理多渠道商品、订单、交易、会员的 ERP 系统。

    目前共支持 Lazada、Shopee、Tokopedia、抖音等 7 个渠道,最多可管理 100 个线上店,集订单管理、产品管理、会员管理、聊天、导入导出等功能为一体,服务超 40,000 商家。

    1. 视觉 — 降低认知负荷 对信息的识别和处理是认知负荷的主要来源,在视觉层,我们主要解决的是信息识别带来的负荷,信息识别就是用户看到内容并选择的过程,B 端产品有信息量大,选择多的特点,降低认知负荷也将围绕这两点进行。

    ① 优化信息展示

    符合用户诉求

    B 端产品根据用户规模的大小,可以分为大 B (一定规模的中大型企业) 和小 B (小微企业、个人创业),两者对信息的关注点和诉求不同。

    表格是 B 端产品最常用的信息展现形式,且能将信息有序、高效、直观的传达给用户,避免信息堆砌带来的认知负荷。

    比如同样是订单页,大 B 用户的订单数据量庞大,且订单通常是自动流转的,无需手工操作,所以针对大 B 用户,表格信息展示有两个侧重点,一是增加信息密度,二是帮助用户能够快速精准过滤信息。

    小 B 用户的订单数据量相对较小,且以手工处理为主,所以在展示订单时,可以将关键信息整合,通过将信息进行分层、分组的展示形式,降低单页面信息的复杂度,还可以通过各模块之间字体大小、颜色、图标、间距等手段将信息层次区分开。

    丰富信息展示维度

    还可以通过图形化、可视化和视频的形式,丰富信息的内容维度,化抽象为具象,让信息能更高效的传达。

    在 Omnichannel 中,用户需要完成新手配置后才能使用产品,进入首页看到的是任务型的引导,通过图形辅助任务说明,丰富画面的同时还能增加产品的亲和力。

    B 端产品由于业务的复杂性和技术的局限性,通常操作没有那么灵活,需要遵守一定的使用规则,传统的做法会通过文字说明的方式传达给用户,面对一长段的规则说明,读几遍还不一定能理解。

    比如在导入产品时,规则内容多且逻辑复杂,可以将内容可视化,使其易于传达和理解。

    视频比文字的画面感更丰富,传播的内容也更加具体,在帮助中心,图文的基础上增加视频,帮助用户更高效的获取帮助信息。

    ② 提供个性化配置

    B 端产品通常包含多种用户角色,每个角色的需求关注点不同,为了满足各角色的需求,单页面信息往往会出现超负荷的情况。

    我们可以借鉴 C 端的个性化,对于非业务性的功能,允许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工作习惯进行自定义。

    比如下图,在列表页,我们为用户提供了自定义筛选条件和表格字段的设置。

    ③ 提供有效决策信息

    由于业务复杂,保障功能的全面,带来的结果通常是操作和选项较多,如果没有任何指引,B 端产品的用户通常无法做出合适的选择。

    比如下图的添加商品,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产品为用户提供了三种添加商品的方式:

    只有三个选择,看似没有任何操作难度,但用户面对未知功能时,通常会根据自己过往的工作经验,选择熟悉的功能,这样一来,可能会误增了工作量,因此在设计上,要提供辅助介绍说明,帮助用户决策。

    我们在此基础上,为第一次使用该功能的用户又做了优化,除了消息提示框,还通过标签强化视觉重点,推荐最适合新用户的选择,添加商品的文案也改的更通俗易懂。

    2. 交互 — 以用户效率为中心 ① 提升用户行为效率

    无论 B 端还是 C 端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的体验目标:提升操作效率,高效率意味着用户通过更少的操作,更少的时间完成任务,实现降低成本的目标。在 C 端产品中,常见的提升效率的方式有:

    1、根据用户行为的流程分析,推荐相应功能;

    2、聚合用户行为,缩短操作路径;

    3、转移用户操作成本,让产品承担更多的用户引导、行为判断和行为记忆。

    我们可以从以上几点切入优化 B 端操作效率。

    引导用户操作

    在 C 端产品中,经常会有根据用户的操作行为,产品给出相应的推荐操作,如截屏后,在用微信发信息时,系统会提示是否要发送截图,这种在操作过程中增加相关功能的曝光或引导,提高用户操作效率的同时也不影响流程的顺畅进行。

    下图是商品管理页,用户首次进入时,可以根据用户触发的操作推荐相关的帮助引导。

    手动创建商品时,需要完善很多商品信息,可以为经常出错的内容预设提示,先发的避免用户出现错误。

    在收起/展开菜单栏时,提示快捷键功能。

    优化任务路径

    B 端产品中通常会有一个任务关联一些子任务,如果用户在子任务中遇到困难,往往会造成整个任务效率的降低甚至任务中断。

    比如在手动创建商品的流程中,需要将商品信息推送到渠道线上店才算创建成功,所以在创建商品前,需要完成渠道线上店的创建。针对这种关键子任务,我们可以尝试并行任务,在选择线上店时,增加创建线上店的入口,将任务连贯起来。还可以通过操作的合并,比如保存和添加同步进行,提升整体的任务效率。

    ② 弱化低效感知

    好的产品体验,不止强调功能,还会在意体验中的感受,设计也可以左右用户感知产品效率的快与慢。

    等待时间可感知

    用户对等待的耐受度是有限的,等待时间在 2s 内是相对愉悦的,在时间不可控或时间较长的情况下,我们应尽可能缩短用户的感知时间。

    比如在下图中,用户完成新手配置后,产品有个加载的过程,通过加载动画和加载步骤的分解,告知用户系统在运行中,缩短感知时间的同时消除用户的负面情绪。

    容错性设计

    在产品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因用户“犯错”而导致的任务中断或失败,这里的“犯错”,通常是因为用户操作偏离产品的使用要求,但这并不是用户的错,人不是精密的仪器,好的体验应该包含这部分“错误”。

    比如录入数据时,应给予实时的提醒,让用户可以及时更正,而不是等到提交时才抛出错误提示,还有比如在数字输入框中误输入其他字符时,自动帮用户清除等。

    在涉及对用户影响较大、重要且不可挽回的操作时,给出提示。

    3. 情感 — 关注情绪感受 在整段体验感受中,情绪最强烈和结束时的感受影响着用户对整个体验好与坏的判断,这个现象就是峰终定律,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关注这些关键时刻,来确保用户对整段体验是感到愉悦的。

    ① 减少负峰

    消极的情绪,不仅影响用户对产品的体验感受,最终还会落到降低效率上,因此在设计时,我们要考虑减少用户的消极情绪。

    提供明确反馈

    用户使用产品的过程就像是与产品进行“对话”,良好明确的反馈能帮助用户理解和使用产品,在工作完成时,应告知用户已完成,出错时,告知用户哪个环节错了,如何改进或提供帮助,不要让用户去猜,而是主动为用户提供解决方案,提供确定感。

    比如在创建商品的流程中,商品创建完成后要推送到渠道线上店,中间有一段较长时间的等待,在设计时,根据推送中、推送完成、推送失败,分别提供了 3 种对应场景的提示,让用户知道当前任务进展,以及展示相关对应的操作,即使任务失败,用户也知该如何处理,增加用户的控制感。

    任务中断可回溯

    在 B 端产品中,经常会出现决策信息多,处理链路长,需反复多次进入任务流程的情况,当任务被迫中断时,用户情绪会受到影响,且用户对未完成或中断的任务往往比已完成的记忆更深刻,针对这类情况,我们需提供可回溯的设计,帮助用户顺利完成任务。

    比如在将商品推送到渠道线上店时,同步过程中,用户可以离开当前页面进行其他操作,系统会将推送结果展示在列表页,用户可以通过列表页,重新推送或者编辑修改后再推送,直至完成任务。

    ② 结束于正峰

    在完成任务后,可以触发氛围动效反馈成就,给用户积极的结尾。

    写在最后 以上就是我基于 B 端产品特征,和 C 端产品的体验思维,用“B+C”的设计思维尝试探索优化 B 端产品体验的一些方案尝试。“B+C”的设计思维,其本质是想找到业务与体验的平衡,作为 B 端 设计师 ,好的用户体验一定是与业务紧密结合的,与业务匹配的体验优化才有其意义和价值。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Gtech UED」

  • 用C端的方法,从3个方面提升B端产品的用户体验!

    UI交互 2022-12-05
    在如今用户为王的时代,用户体验成为一种新的品牌竞争力。随着技术进步和体验意识的普及,习惯了 C 端产品流畅愉悦的体验,用户对 B 端产品体验的期望也越来越高。B 端 C 化的概念也由此产生,但 B、C 端有着本质区别,C 端的设计思维无法完全复用到 B 端,那是否可以基于 B 端产品特征,融合 C 端体验设计思维...

    在如今用户为王的时代,用户体验成为一种新的品牌竞争力。随着技术进步和体验意识的普及,习惯了 C 端产品流畅愉悦的体验,用户对 B 端产品体验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B 端 C 化的概念也由此产生,但 B、C 端有着本质区别,C 端的设计思维无法完全复用到 B 端,那是否可以基于 B 端产品特征,融合 C 端体验设计思维,即“B+C”来帮助提升 B 端产品体验呢?本文聚焦在探索如何通过“B+C”的设计思维,提升 B 端产品体验。

    B端和C端的区别看这篇:

    从3个方面,详细分析B端和C端的差异化 众所周知,无论是在用户群体、产品定位,还是使用场景等方面,B 端产品与 C 端产品都有比较明显的差异。

    阅读文章 >

    一、B、C 端产品定义与差异 我们先简单了解下 B、C 端产品各自的定义。B、C 端其实是以使用对象的类型,来代指的产品类型,C 指个人消费者 (Customer) ,B 指组织 (Business) ,这个组织可以是个人、公司、政府或机构,因此 B 端模式也是多样的,除了 B2B,还有 B2C、B2G 等。

    C 端产品帮助个人解决生活场景中的需求痛点,提供人们消费的物质、信息和情感。常见产品类型有工具类、内容类、社交类、游戏类等,如滴滴、知乎、微信、王者荣耀等。

    B 端产品帮助组织实现其商业目的,提供商业的工具、方法和服务。常见的产品类型有:CRM 客户关系管理、ERP 企业资源计划、OA 办公等,如企业 微信 、金蝶、钉钉等。

    下面我将从 产品设计 的角度,分析 B、C 端的差异化。

    1. 设计原则的差异

    C 端产品主要通过流量转化获得收益,因此人的注意力和使用频率是关键,所以设计原则为“UCD”(User Center Design)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B 端产品主要是为了能高效解决行业业务问题而存在的,所以其设计原则是以效率为中心。

    2. 功能流程的差异

    C 端产品主打一个满足用户核心痛点的功能,通过这个核心功能明确产品的特性和定位,附加 N 个增值功能,提高用户粘性,加之创新和趣味性,保持与竞品之间的差异化。

    B 端产品功能重全面,为的是能满足组织的各种业务需求,组织的业务逻辑通常就是产品逻辑,功能流程也由业务场景转化而来。

    3. 交互逻辑的差异

    C 端产品是单线程操作,完成一项任务后才能进行另一项。碎片化的使用场景和广泛的用户群体,使得 C 端产品必须信息简洁、容易上手、操作路径短,否则将会导致用户流失影响收益。

    B 端产品是多线程操作,支持多个任务并行。交互以优化业务流程,提升用户操作效率为主,关注信息架构,清晰的信息架构能帮助用户在呈网状的功能和交织的流程中,定位到自己所在功能页面,找到所需的有效信息。

    4. 视觉表现的差异

    C 端产品视觉设计风格多样,如赛博朋克、孟菲斯、3D、酸性设计等,注重情感化表达和氛围的渲染,加上短视频和直播,让用户沉浸其中。

    B 端产品视觉服务于功能和信息的传递,视觉元素较为简洁,常用色彩对比的形式,建立内容边界和视觉层次。

    二、如何用“B+C”思维提升 B 端产品体验 无论是在设计原则、功能流程、交互和视觉方面,B 端产品与 C 端产品都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基于以上差异,结合 B 端产品特征和 C 端体验设计思维,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升 B 端体验:

    ① 视觉—降低认知负荷

    B 端产品讲究屏效,看得多通常比看的美重要,信息密度高,则屏效高,却也相应的会增加用户的认知负荷,因此我们需要为用户认知减负。

    ② 交互—以用户效率为中心

    从用户的行为和感知出发,本着以用户为中心的原则提升操作效率。

    ③ 情感—关注情绪感受

    关注体验过程的“峰”与“终”,提升用户整体的体验感受。

    下面我将结合实际工作案例,讲述如何用“B+C”的设计思维,提升 B 端产品体验。

    「案例分享」

    Speedshop Omnichannel(下面简称为 Omnichannel)是款针对国内及东南亚中小商家,统一管理多渠道商品、订单、交易、会员的 ERP 系统。

    目前共支持 Lazada、Shopee、Tokopedia、抖音等 7 个渠道,最多可管理 100 个线上店,集订单管理、产品管理、会员管理、聊天、导入导出等功能为一体,服务超 40,000 商家。

    1. 视觉 — 降低认知负荷 对信息的识别和处理是认知负荷的主要来源,在视觉层,我们主要解决的是信息识别带来的负荷,信息识别就是用户看到内容并选择的过程,B 端产品有信息量大,选择多的特点,降低认知负荷也将围绕这两点进行。

    ① 优化信息展示

    符合用户诉求

    B 端产品根据用户规模的大小,可以分为大 B (一定规模的中大型企业) 和小 B (小微企业、个人创业),两者对信息的关注点和诉求不同。

    表格是 B 端产品最常用的信息展现形式,且能将信息有序、高效、直观的传达给用户,避免信息堆砌带来的认知负荷。

    比如同样是订单页,大 B 用户的订单数据量庞大,且订单通常是自动流转的,无需手工操作,所以针对大 B 用户,表格信息展示有两个侧重点,一是增加信息密度,二是帮助用户能够快速精准过滤信息。

    小 B 用户的订单数据量相对较小,且以手工处理为主,所以在展示订单时,可以将关键信息整合,通过将信息进行分层、分组的展示形式,降低单页面信息的复杂度,还可以通过各模块之间字体大小、颜色、图标、间距等手段将信息层次区分开。

    丰富信息展示维度

    还可以通过图形化、可视化和视频的形式,丰富信息的内容维度,化抽象为具象,让信息能更高效的传达。

    在 Omnichannel 中,用户需要完成新手配置后才能使用产品,进入首页看到的是任务型的引导,通过图形辅助任务说明,丰富画面的同时还能增加产品的亲和力。

    B 端产品由于业务的复杂性和技术的局限性,通常操作没有那么灵活,需要遵守一定的使用规则,传统的做法会通过文字说明的方式传达给用户,面对一长段的规则说明,读几遍还不一定能理解。

    比如在导入产品时,规则内容多且逻辑复杂,可以将内容可视化,使其易于传达和理解。

    视频比文字的画面感更丰富,传播的内容也更加具体,在帮助中心,图文的基础上增加视频,帮助用户更高效的获取帮助信息。

    ② 提供个性化配置

    B 端产品通常包含多种用户角色,每个角色的需求关注点不同,为了满足各角色的需求,单页面信息往往会出现超负荷的情况。

    我们可以借鉴 C 端的个性化,对于非业务性的功能,允许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工作习惯进行自定义。

    比如下图,在列表页,我们为用户提供了自定义筛选条件和表格字段的设置。

    ③ 提供有效决策信息

    由于业务复杂,保障功能的全面,带来的结果通常是操作和选项较多,如果没有任何指引,B 端产品的用户通常无法做出合适的选择。

    比如下图的添加商品,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产品为用户提供了三种添加商品的方式:

    只有三个选择,看似没有任何操作难度,但用户面对未知功能时,通常会根据自己过往的工作经验,选择熟悉的功能,这样一来,可能会误增了工作量,因此在设计上,要提供辅助介绍说明,帮助用户决策。

    我们在此基础上,为第一次使用该功能的用户又做了优化,除了消息提示框,还通过标签强化视觉重点,推荐最适合新用户的选择,添加商品的文案也改的更通俗易懂。

    2. 交互 — 以用户效率为中心 ① 提升用户行为效率

    无论 B 端还是 C 端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的体验目标:提升操作效率,高效率意味着用户通过更少的操作,更少的时间完成任务,实现降低成本的目标。在 C 端产品中,常见的提升效率的方式有:

    1、根据用户行为的流程分析,推荐相应功能;

    2、聚合用户行为,缩短操作路径;

    3、转移用户操作成本,让产品承担更多的用户引导、行为判断和行为记忆。

    我们可以从以上几点切入优化 B 端操作效率。

    引导用户操作

    在 C 端产品中,经常会有根据用户的操作行为,产品给出相应的推荐操作,如截屏后,在用微信发信息时,系统会提示是否要发送截图,这种在操作过程中增加相关功能的曝光或引导,提高用户操作效率的同时也不影响流程的顺畅进行。

    下图是商品管理页,用户首次进入时,可以根据用户触发的操作推荐相关的帮助引导。

    手动创建商品时,需要完善很多商品信息,可以为经常出错的内容预设提示,先发的避免用户出现错误。

    在收起/展开菜单栏时,提示快捷键功能。

    优化任务路径

    B 端产品中通常会有一个任务关联一些子任务,如果用户在子任务中遇到困难,往往会造成整个任务效率的降低甚至任务中断。

    比如在手动创建商品的流程中,需要将商品信息推送到渠道线上店才算创建成功,所以在创建商品前,需要完成渠道线上店的创建。针对这种关键子任务,我们可以尝试并行任务,在选择线上店时,增加创建线上店的入口,将任务连贯起来。还可以通过操作的合并,比如保存和添加同步进行,提升整体的任务效率。

    ② 弱化低效感知

    好的产品体验,不止强调功能,还会在意体验中的感受,设计也可以左右用户感知产品效率的快与慢。

    等待时间可感知

    用户对等待的耐受度是有限的,等待时间在 2s 内是相对愉悦的,在时间不可控或时间较长的情况下,我们应尽可能缩短用户的感知时间。

    比如在下图中,用户完成新手配置后,产品有个加载的过程,通过加载动画和加载步骤的分解,告知用户系统在运行中,缩短感知时间的同时消除用户的负面情绪。

    容错性设计

    在产品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因用户“犯错”而导致的任务中断或失败,这里的“犯错”,通常是因为用户操作偏离产品的使用要求,但这并不是用户的错,人不是精密的仪器,好的体验应该包含这部分“错误”。

    比如录入数据时,应给予实时的提醒,让用户可以及时更正,而不是等到提交时才抛出错误提示,还有比如在数字输入框中误输入其他字符时,自动帮用户清除等。

    在涉及对用户影响较大、重要且不可挽回的操作时,给出提示。

    3. 情感 — 关注情绪感受 在整段体验感受中,情绪最强烈和结束时的感受影响着用户对整个体验好与坏的判断,这个现象就是峰终定律,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关注这些关键时刻,来确保用户对整段体验是感到愉悦的。

    ① 减少负峰

    消极的情绪,不仅影响用户对产品的体验感受,最终还会落到降低效率上,因此在设计时,我们要考虑减少用户的消极情绪。

    提供明确反馈

    用户使用产品的过程就像是与产品进行“对话”,良好明确的反馈能帮助用户理解和使用产品,在工作完成时,应告知用户已完成,出错时,告知用户哪个环节错了,如何改进或提供帮助,不要让用户去猜,而是主动为用户提供解决方案,提供确定感。

    比如在创建商品的流程中,商品创建完成后要推送到渠道线上店,中间有一段较长时间的等待,在设计时,根据推送中、推送完成、推送失败,分别提供了 3 种对应场景的提示,让用户知道当前任务进展,以及展示相关对应的操作,即使任务失败,用户也知该如何处理,增加用户的控制感。

    任务中断可回溯

    在 B 端产品中,经常会出现决策信息多,处理链路长,需反复多次进入任务流程的情况,当任务被迫中断时,用户情绪会受到影响,且用户对未完成或中断的任务往往比已完成的记忆更深刻,针对这类情况,我们需提供可回溯的设计,帮助用户顺利完成任务。

    比如在将商品推送到渠道线上店时,同步过程中,用户可以离开当前页面进行其他操作,系统会将推送结果展示在列表页,用户可以通过列表页,重新推送或者编辑修改后再推送,直至完成任务。

    ② 结束于正峰

    在完成任务后,可以触发氛围动效反馈成就,给用户积极的结尾。

    写在最后 以上就是我基于 B 端产品特征,和 C 端产品的体验思维,用“B+C”的设计思维尝试探索优化 B 端产品体验的一些方案尝试。“B+C”的设计思维,其本质是想找到业务与体验的平衡,作为 B 端 设计师 ,好的用户体验一定是与业务紧密结合的,与业务匹配的体验优化才有其意义和价值。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Gtech UED」

  • 耗时一年,用实战经验带你掌握设计资产更新全流程

    UI交互 2022-12-05
    对于 B 端数字产品来说,建立一套企业级的 Design Systems 可以提升团队生产力为企业赋能,这当中会沉淀很多设计资产(设计资产指设计体系中的所有产出物)。在有了设计资产后,如何确保使用者能够正确使用?如何维护其良性发展?

    对于 B 端数字产品来说,建立一套企业级的 Design Systems 可以提升团队生产力为企业赋能,这当中会沉淀很多设计资产(设计资产指 设计体系 中的所有产出物)。在有了 设计资产 后,如何确保使用者能够正确使用?如何维护其良性发展?如何管理设计体系资产?如何建立和谐的资产共创流程?这需要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更新机制。

    说到更新,那必然不是 0-1 的过程,而是 1+1>2 的事情。去年我们更新了设计资产 V2.0 版本,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基础组件模式需要新的拓展以更灵活的应对业务、发现缺少了组件的应用指南、使用场景等内容以更好的指导使用者、发现图标库缺少统一的管理等问题,因此在我们做了充分的调研和分析之后,启动了 V3.0 版本的更新工作,刚开始我们仅借鉴有赞的更新机制执行更新,但在执行过程中,我们遇到很多现实性的问题,基于此,我们结合团队现状沉淀出了一套完整的更新机制,它更适用于没有专门设计体系团队的中小型团队,在此跟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启发你的灵感。

    在进入正题之前,我们先思考一下,为什么做项目可以从立项到最后稳定运行一步一步执行的那么有条不紊?那是因为在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有项目经理在利用十分成熟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在指导每一步流程如何执行。那么同理,对于设计资产,它也是一个项目,我们借用项目管理思维去管理它,把更新流程代入到项目管理的闭环,该如何来做?下面从项目管理的五大过程来分享我们每一环节的方案。

    一、启动过程 目的:触发开启、确定范围及周期

    首先我们需要在启动时明确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时候开始更新?以什么样的周期进行更新?更新的范围如何定义?

    1. 触发开启

    在项目开启前,需要决定什么时候开始维护设计资产,这个很简单,在一个发版后,就要开始思考下一版本需要做什么了,这跟项目的版本迭代是同理的。所以在开启之前我们就应该要定义好如何做准备工作,如何收集设计资产的需求,这一点是我们一开始没有想清楚,后来在执行过程中总结出来的。

    对于设计资产需求的收集是一个需要全员(资产建立者及使用者)参与的过程,需求的来源是每一个角色在使用设计资产做项目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把这些问题进行汇总记录,便形成了可能要做的需求。所以此时要有一个需求池承载这些内容,为确保大家更好的协作,我们在钉钉知识库建立了在线表格「设计资产需求池」用统一的格式提需求,让问题可追溯。

    2. 确定范围

    确定范围就像产品做需求管理是一样的,需要对大量的需求进行筛选、归纳、排序等,最终确认每个版本的需求范围。同样,针对需求池中的内容,我们是以月度为时间节点召集相关干系人(也会根据产品的更新频率动态调整为两月一次),对需求池进行定期评审,通过需求决策三角模型来决策是否转化为有效需求,从需求的普适度、拓展性和实现成本三个维度来筛选、归纳、整理需求,然后用采纳、不采纳和待定三个状态来决策是否要做,最后会根据迫切度对需求排出优先级,这样就完成了我们需求范围的定义。

    然后,针对范围内的需求,进行解决方案的讨论,或许是优化、或许是新增的内容,都需要对提出人的解决方案进行讨论,若方案被大家一致共识 OK,那么方案按其实现;若有人存在异议,则需探讨出更优的方案。总之,是为了得出大家共识的和更优的解决方案,这是建立共同意识的良好时机,也为后续的组件资产使用提前加深印象。

    3. 确定周期

    为了使每个人都能与设计资产的进化步调保持一致,它的更新是需要有节奏的、定期执行的。

    更新周期需要结合项目的实际更新节奏去定义,设计资产作为设计的指导工具,当然是不能很频繁的更新,特别对于 B 端产品来说,大部分是以业务为主,组件的更新多半是一个事后的行为,所以我们暂定的频率是月度进行一次需求评审,根据通用性、复用性这两大指标的重要程度,在组内讨论看是否需要对其更新,会先进行内部文件更新,以季度的时间节点进行一次线上更新需求的评审,以评估是否要进行线上库的更新,实际线上库是时隔一年我们发布了 V3.0 版本。

    二、规划过程 目的:制定计划、明确分工

    有了节点划分,具体要做的事情该如何去做,应该存在一个流程规范,并且要根据参与角色的不同分别制定。在我们设计资产更新维护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角色和对应要做的事项,具体为:

    设计共创者:发现问题、输出方案、提出需求、参与讨论、执行验收… 前端工程师:发现问题、提出建议、提出需求、参与讨论、开发实现… 资产负责人:制定计划、资产维护、组织评审、推进进度、全流程统筹管理… 在设计资产维护过程中为确保角色之间的协作能够顺畅的进行,我针对多个角色从需求阶段、设计阶段、开发阶段三个阶段,分别定义了流程图和产出物流转图,需求阶段的流程如下:

    后续在我们的资产和流程成熟后,会规划把收集需求这一过程开放出去,让更多的角色参与进来。前提是我们已经在公司内做好了设计系统的推广和普及的工作,这是计划下一步要做的事情。因为在项目协作过程中你会发现,除了前端和设计之外,像产品、测试他们都有了解设计系统的需求,如在测试过程中,当他们对一些功能点的交互方式或组件的视觉呈现有疑问时,就会到设计这边来询问,或者有一些建设性的建议等,这些外界的声音我们作为 设计系统 的构建者应该及时收集,所以后续我们会思考如何更全面的收集需求,让更多的人参与构建。

    三、执行过程 目的:执行工作、确认交付

    执行过程分为两条线,一是设计侧本地文档更新的执行过程,二是前端侧线上库更新的执行过程。

    1. 设计侧

    设计侧的执行是要及时的更新设计稿,根据每月对需求的评审,会按评审频率同步更新本地设计资产文档,也就是我们的 sketch 文档,这份文档更新之后便满足了设计组内做产品设计时可以使用完整的内容。

    对于设计资产文档的维护单独库对应到人进行一对一负责的,最初为了让大家共同参与进来,在基础组件库的设计时,让每个业务线的设计师单独设计,然后由负责人进行汇总,但这样受限于 sketch 软件本身,遇到一个很繁琐的问题:当组件由不同的人各自在不同的本地文件绘制后,汇总的人没有办法直接 copy 到公用的文档中一键生成可调用的组件插件(不知道使用云文档的团队是否可以直接实现多人对一个文档进行共同编辑,不用本地文档传来传去),所以最终的汇总基本是需要重设计一遍,这样就引起重复工作的问题,在经历了两次这样的流程后,我们对此进行了优化,后续改为每个库由单独的人来负责设计产出,图标库、基础组件库以及可视化组件库都分别由一人负责绘制、上传、对接、更新。

    2. 前端侧

    本地设计稿更新之后,需要前端支持进行线上库的更新,线上资产更新需要设计和前端协作完成,这时我们是通过产出设计资产平台文档前端版来进行协作的。这个文档是从使用者的角度进行设计的,按照:基础规范、通用组件两大类进行划分,其中通用组件包含:导航、数据录入、数据展示、数据反馈、其他五大块内容,每个组件元素的内容分为:实例、API 和指南三大模块,其中指南当中包含了:使用场景、组件构成、组件尺寸、交互状态等内容,是一份用来帮助使用者更好的使用组件的指南型文档。

    线上资产的更新频率以季度为周期(也根据业务产品的迭代频率动态调整),图标库的更新是跟随产品版本按照图标的固定流程进行更新。

    四、监控过程 目的:发现偏差、做好验收

    开发过程中和完成后,需要对还原度进行监控,验证是否与预期保持一致,这里的做法跟我们项目验收是一样的,检查资产实现的质量,整理到验收文档中与前端对接优化。对于设计验收之前写过一篇复盘小文,感兴趣的可跳转查看。

    最后一道防线!五步提升 UI 交互验收效率(附验收模板) 细节决定成败,这次跟大家聊聊项目开发中最后一个环节,也是考验细节能力的一个环节,即「设计验收」。

    阅读文章 >

    监控过程是上线前的质量把关环节,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是全员参与的,设计+前端,通过互查、自查、验收的方式对组件进行验收,这个过程也是建立共识的好时机,所以更应该积极推动每个组件干系人积极参与进来。

    五、收尾过程 目的:发布版本、归档复盘

    在发布版本之前,需要编写更新记录,更新记录我们是维护了两份,一份是线上平台中展示的更新记录,主要由前端编写,内容涉及到组件具体的实现、调用替换等技术修改相关内容,较为细致。另一份是维护在钉钉公共库维护的「设计体系更新表」,此表格的内容更为概括,主要是做功能变更记录,两份文档的更新版本号是保持一致的。

    所有的工作完成之后,最后,发布版本。每个版本更新后,除了将更新内容同步给核心的使用者以外,还需要将设计资产更新内容进行更广泛的分享,需要主动的引导和推广团队内更多的人去关注和学习设计体系知识,才能使更多人更好的使用起来,才能使其良好且持久的运转,才能收集更多建议以建立更加和谐的资产共创流程。

    收尾并不是结束,而是代表新的开始。

    总结 这套完整的更新流程是根据今年设计资产从 V2.0 升级到 V3.0 总结而来,整个思路和灵感来源有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以及 Design Systems 这本书,所有知识都是融会贯通的,我们利用项目管理的思维找到了适合自己团队资产更新的流程,能够适应我们团队的自然工作流程,只有这样团队里的每个人才会具有主动性,大家对设计资产的贡献才能更加均匀。虽然在执行的过程中还是会或多或少的需要一些问题,比如按时间节点迭代不能快速的解决组件当下的问题以更快的应用、大家在业务外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参与到共创过程难免积极性会有差异、具有创新性的想法不能及时的被纳入库实现……这需要我们不断的去优化这个小而美的流程,以更好的为团队协作提升效率。

    流程提供的仅仅是大方向上的指南,具体的执行需要根据实际工作流程随机应变,在此把我们的思路和成果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进行交流学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设计的进步需要不断的反思和沉淀,需要更多的思维碰撞。

    总之,多读、多看、多学、多分享,步履不停……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做设计的小仙草」

  • 耗时一年,用实战经验带你掌握设计资产更新全流程

    UI交互 2022-12-05
    对于 B 端数字产品来说,建立一套企业级的 Design Systems 可以提升团队生产力为企业赋能,这当中会沉淀很多设计资产(设计资产指设计体系中的所有产出物)。在有了设计资产后,如何确保使用者能够正确使用?如何维护其良性发展?

    对于 B 端数字产品来说,建立一套企业级的 Design Systems 可以提升团队生产力为企业赋能,这当中会沉淀很多设计资产(设计资产指 设计体系 中的所有产出物)。在有了 设计资产 后,如何确保使用者能够正确使用?如何维护其良性发展?如何管理设计体系资产?如何建立和谐的资产共创流程?这需要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更新机制。

    说到更新,那必然不是 0-1 的过程,而是 1+1>2 的事情。去年我们更新了设计资产 V2.0 版本,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基础组件模式需要新的拓展以更灵活的应对业务、发现缺少了组件的应用指南、使用场景等内容以更好的指导使用者、发现图标库缺少统一的管理等问题,因此在我们做了充分的调研和分析之后,启动了 V3.0 版本的更新工作,刚开始我们仅借鉴有赞的更新机制执行更新,但在执行过程中,我们遇到很多现实性的问题,基于此,我们结合团队现状沉淀出了一套完整的更新机制,它更适用于没有专门设计体系团队的中小型团队,在此跟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启发你的灵感。

    在进入正题之前,我们先思考一下,为什么做项目可以从立项到最后稳定运行一步一步执行的那么有条不紊?那是因为在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有项目经理在利用十分成熟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在指导每一步流程如何执行。那么同理,对于设计资产,它也是一个项目,我们借用项目管理思维去管理它,把更新流程代入到项目管理的闭环,该如何来做?下面从项目管理的五大过程来分享我们每一环节的方案。

    一、启动过程 目的:触发开启、确定范围及周期

    首先我们需要在启动时明确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时候开始更新?以什么样的周期进行更新?更新的范围如何定义?

    1. 触发开启

    在项目开启前,需要决定什么时候开始维护设计资产,这个很简单,在一个发版后,就要开始思考下一版本需要做什么了,这跟项目的版本迭代是同理的。所以在开启之前我们就应该要定义好如何做准备工作,如何收集设计资产的需求,这一点是我们一开始没有想清楚,后来在执行过程中总结出来的。

    对于设计资产需求的收集是一个需要全员(资产建立者及使用者)参与的过程,需求的来源是每一个角色在使用设计资产做项目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把这些问题进行汇总记录,便形成了可能要做的需求。所以此时要有一个需求池承载这些内容,为确保大家更好的协作,我们在钉钉知识库建立了在线表格「设计资产需求池」用统一的格式提需求,让问题可追溯。

    2. 确定范围

    确定范围就像产品做需求管理是一样的,需要对大量的需求进行筛选、归纳、排序等,最终确认每个版本的需求范围。同样,针对需求池中的内容,我们是以月度为时间节点召集相关干系人(也会根据产品的更新频率动态调整为两月一次),对需求池进行定期评审,通过需求决策三角模型来决策是否转化为有效需求,从需求的普适度、拓展性和实现成本三个维度来筛选、归纳、整理需求,然后用采纳、不采纳和待定三个状态来决策是否要做,最后会根据迫切度对需求排出优先级,这样就完成了我们需求范围的定义。

    然后,针对范围内的需求,进行解决方案的讨论,或许是优化、或许是新增的内容,都需要对提出人的解决方案进行讨论,若方案被大家一致共识 OK,那么方案按其实现;若有人存在异议,则需探讨出更优的方案。总之,是为了得出大家共识的和更优的解决方案,这是建立共同意识的良好时机,也为后续的组件资产使用提前加深印象。

    3. 确定周期

    为了使每个人都能与设计资产的进化步调保持一致,它的更新是需要有节奏的、定期执行的。

    更新周期需要结合项目的实际更新节奏去定义,设计资产作为设计的指导工具,当然是不能很频繁的更新,特别对于 B 端产品来说,大部分是以业务为主,组件的更新多半是一个事后的行为,所以我们暂定的频率是月度进行一次需求评审,根据通用性、复用性这两大指标的重要程度,在组内讨论看是否需要对其更新,会先进行内部文件更新,以季度的时间节点进行一次线上更新需求的评审,以评估是否要进行线上库的更新,实际线上库是时隔一年我们发布了 V3.0 版本。

    二、规划过程 目的:制定计划、明确分工

    有了节点划分,具体要做的事情该如何去做,应该存在一个流程规范,并且要根据参与角色的不同分别制定。在我们设计资产更新维护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角色和对应要做的事项,具体为:

    设计共创者:发现问题、输出方案、提出需求、参与讨论、执行验收… 前端工程师:发现问题、提出建议、提出需求、参与讨论、开发实现… 资产负责人:制定计划、资产维护、组织评审、推进进度、全流程统筹管理… 在设计资产维护过程中为确保角色之间的协作能够顺畅的进行,我针对多个角色从需求阶段、设计阶段、开发阶段三个阶段,分别定义了流程图和产出物流转图,需求阶段的流程如下:

    后续在我们的资产和流程成熟后,会规划把收集需求这一过程开放出去,让更多的角色参与进来。前提是我们已经在公司内做好了设计系统的推广和普及的工作,这是计划下一步要做的事情。因为在项目协作过程中你会发现,除了前端和设计之外,像产品、测试他们都有了解设计系统的需求,如在测试过程中,当他们对一些功能点的交互方式或组件的视觉呈现有疑问时,就会到设计这边来询问,或者有一些建设性的建议等,这些外界的声音我们作为 设计系统 的构建者应该及时收集,所以后续我们会思考如何更全面的收集需求,让更多的人参与构建。

    三、执行过程 目的:执行工作、确认交付

    执行过程分为两条线,一是设计侧本地文档更新的执行过程,二是前端侧线上库更新的执行过程。

    1. 设计侧

    设计侧的执行是要及时的更新设计稿,根据每月对需求的评审,会按评审频率同步更新本地设计资产文档,也就是我们的 sketch 文档,这份文档更新之后便满足了设计组内做产品设计时可以使用完整的内容。

    对于设计资产文档的维护单独库对应到人进行一对一负责的,最初为了让大家共同参与进来,在基础组件库的设计时,让每个业务线的设计师单独设计,然后由负责人进行汇总,但这样受限于 sketch 软件本身,遇到一个很繁琐的问题:当组件由不同的人各自在不同的本地文件绘制后,汇总的人没有办法直接 copy 到公用的文档中一键生成可调用的组件插件(不知道使用云文档的团队是否可以直接实现多人对一个文档进行共同编辑,不用本地文档传来传去),所以最终的汇总基本是需要重设计一遍,这样就引起重复工作的问题,在经历了两次这样的流程后,我们对此进行了优化,后续改为每个库由单独的人来负责设计产出,图标库、基础组件库以及可视化组件库都分别由一人负责绘制、上传、对接、更新。

    2. 前端侧

    本地设计稿更新之后,需要前端支持进行线上库的更新,线上资产更新需要设计和前端协作完成,这时我们是通过产出设计资产平台文档前端版来进行协作的。这个文档是从使用者的角度进行设计的,按照:基础规范、通用组件两大类进行划分,其中通用组件包含:导航、数据录入、数据展示、数据反馈、其他五大块内容,每个组件元素的内容分为:实例、API 和指南三大模块,其中指南当中包含了:使用场景、组件构成、组件尺寸、交互状态等内容,是一份用来帮助使用者更好的使用组件的指南型文档。

    线上资产的更新频率以季度为周期(也根据业务产品的迭代频率动态调整),图标库的更新是跟随产品版本按照图标的固定流程进行更新。

    四、监控过程 目的:发现偏差、做好验收

    开发过程中和完成后,需要对还原度进行监控,验证是否与预期保持一致,这里的做法跟我们项目验收是一样的,检查资产实现的质量,整理到验收文档中与前端对接优化。对于设计验收之前写过一篇复盘小文,感兴趣的可跳转查看。

    最后一道防线!五步提升 UI 交互验收效率(附验收模板) 细节决定成败,这次跟大家聊聊项目开发中最后一个环节,也是考验细节能力的一个环节,即「设计验收」。

    阅读文章 >

    监控过程是上线前的质量把关环节,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是全员参与的,设计+前端,通过互查、自查、验收的方式对组件进行验收,这个过程也是建立共识的好时机,所以更应该积极推动每个组件干系人积极参与进来。

    五、收尾过程 目的:发布版本、归档复盘

    在发布版本之前,需要编写更新记录,更新记录我们是维护了两份,一份是线上平台中展示的更新记录,主要由前端编写,内容涉及到组件具体的实现、调用替换等技术修改相关内容,较为细致。另一份是维护在钉钉公共库维护的「设计体系更新表」,此表格的内容更为概括,主要是做功能变更记录,两份文档的更新版本号是保持一致的。

    所有的工作完成之后,最后,发布版本。每个版本更新后,除了将更新内容同步给核心的使用者以外,还需要将设计资产更新内容进行更广泛的分享,需要主动的引导和推广团队内更多的人去关注和学习设计体系知识,才能使更多人更好的使用起来,才能使其良好且持久的运转,才能收集更多建议以建立更加和谐的资产共创流程。

    收尾并不是结束,而是代表新的开始。

    总结 这套完整的更新流程是根据今年设计资产从 V2.0 升级到 V3.0 总结而来,整个思路和灵感来源有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以及 Design Systems 这本书,所有知识都是融会贯通的,我们利用项目管理的思维找到了适合自己团队资产更新的流程,能够适应我们团队的自然工作流程,只有这样团队里的每个人才会具有主动性,大家对设计资产的贡献才能更加均匀。虽然在执行的过程中还是会或多或少的需要一些问题,比如按时间节点迭代不能快速的解决组件当下的问题以更快的应用、大家在业务外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参与到共创过程难免积极性会有差异、具有创新性的想法不能及时的被纳入库实现……这需要我们不断的去优化这个小而美的流程,以更好的为团队协作提升效率。

    流程提供的仅仅是大方向上的指南,具体的执行需要根据实际工作流程随机应变,在此把我们的思路和成果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进行交流学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设计的进步需要不断的反思和沉淀,需要更多的思维碰撞。

    总之,多读、多看、多学、多分享,步履不停……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做设计的小仙草」

  • 这5款工具,让设计师工作效率提升 200%!(十一)

    UI交互 2022-12-05
    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最近又收集了好多超实用的效率工具,分享给大家,本期推荐的 5 个神器分别是:打开即用!小而精的在线样机网站 「Mockup Creator」分层且可编辑!Ai 文件一键导出为 PSD 格式的神器「Ai to PSD Master」15+功能合集!

    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最近又收集了好多超实用的 效率工具 ,分享给大家,本期推荐的 5 个神器分别是:

    打开即用!小而精的在线样机网站 「Mockup Creator」 分层且可编辑!Ai 文件一键导出为 PSD 格式的神器「Ai to PSD Master」 15+功能合集!微软官方推出的 Windows 实用工具「PowerToys」 云盘功能妙用 ~ Eagle 素材库也能实现多端实时同步了 超省心!可直接翻译图片内文字并复制的微信翻译功能 往期回顾:

    这5款工具,让设计师工作效率提升 200%!(十) 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最近又收集了一批好用的设计及办公工具,今天就继续我们的「设计师效率工具」第10期,本期为大家推荐的神器分别是: 一键出图!

    阅读文章 >

    一、Mockup Creator 网站直达: https://designstripe.com/mockups/

    Mockup Creator 是一个免费的在线样机网站,样机模型包括手机、电脑、海报、名片、书籍等多个类型,质量很高。选中样机后直接上传图片就能立即生成效果图并下载,比在 Ps 中套样机更直观快捷。

    使用方法:进入网站后,点击需要的样机进入编辑页面,可以更换图片及样机配色,完成后可以下载 JPG 或者 PNG 格式的图片(下载前需先登录)。

    5个样机网站免费商用!提升设计质感必备 大家好,我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样机网站是提升设计质感的利器,特别是在进行作品集呈现的时候,好的样机网站里的素材能让作品集质量直接上升一个高度。

    阅读文章 >

    二、Ai to PSD Master 使用教程: https://uiiiuiii.com/software/352173.html#post_download6

    Ai to PSD Master 是一款 Ai 脚本插件,可以将 Ai 文件保留所有分层导入 Ps 中,且导入后所有图层依旧是矢量可编辑的格式。

    使用方法:文件安装包下载链接见文末。插件在 Windows 和 Mac 中都可以使用,链接视频里讲解了 Mac 的方法。如果是 Windows 系统,也是在 Ai 中通过“文件-脚本-其他脚本”选择此插件,然后在弹出的提示框内选择“确定”,将文件导出为“.PSD”格式。

    简单又实用!5种设计师必学的海报设计装饰元素(二) 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上一期的文章发出后受到很多小伙伴的欢迎,那今天继续为大家带来 5 种海报常用装饰元素设计的小技巧,本期的元素分别是:环绕文字、黑白方格、条形码、进度条(能量条)和文字警戒带。

    阅读文章 >

    三、PowerToys 下载及功能说明: https://learn.microsoft.com/zh-cn/windows/powertoys/

    PowerToys 是微软官方发布的一款开源实用工具集,包括置顶窗口、保持唤醒、颜色选取器、图像大小调整、提取文字、管理键盘及鼠标功能等 15 种功能。所有功能都可以用快捷键出,可以有效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适合 Win10 及以上系统。

    使用方法:文件安装包下载链接见文末,下载后直接解压安装即可。

    这 5 款工具,让设计师工作效率提升 200%!(四) 大家好我是花生~ 勤勤恳恳挖掘效率神器的我最近又发现了不少好用的小工具,今天就继续为大家推荐其中不能错过的 5 款,它们分别是: 一键查看!

    阅读文章 >

    四、云盘同步妙用 相信很多 设计师 小伙伴都在用 Eagle 作为自己的素材灵感库,它功能强大,但由于是本地程序,一旦换一台设备就无法获取素材库里的内容。最近我在 B 站上看到了一位 UP 主分享的教程, 讲述了如果使用云盘的同步功能,使 A 设备的素材库可以在 B 设备中使用,且一端更新后可以及时同步到另一端。另外他还分享了一个可以在网页和手机上浏览 eagle 素材的方法。

    使用云盘同步 Eagle 素材库: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rP4y1u7FF

    在网页及手机中浏览 Eagle 素材: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B3411v7Jr

    我用的是百度网盘和 Windows 系统,下面和大家分享我的利用百度网盘的同步功能建立同步素材库的方法:

    首先需要在 A 电脑上下载百度网盘的客户端,其界面左侧工具栏内有“同步空间”功能,启用后桌面会有一个快捷方式,电脑资源管理器里也会多一项"百度网盘同步空间”的选项(开始还不不熟悉同步空间的话可以看一下官方指引) 打开 eagle,点击界面左上角的选项图标,选择“资源库-创建资源库”,为新资源库命名「云同步素材库」,然后在保存路径里选择"百度网盘同步空间”,点击保存。 此时再打开百度网盘客户端里的同步空间,新创建的「云同步素材库」就会显示在里面了。此时如果你在 eagle 里添加素材,且同步空间是开启的状态,那么素材会实时更新到云盘里。同样的,如果里在同步空间里将素材删除,那么 eagle 内的文件也会消失。 如果你想在 B 电脑上打开同一个素材库,B 电脑上要有同账号的百度网盘客户端并启用“同步空间”功能。然后在 B 电脑的 eagle 客户端上导入新资源库,选择"百度网盘同步空间”里的「云同步素材库」,素材就会同步到 B 电脑上。同样的,在 B 电脑上对素材的增删操作也会同步到“同步空间”及 A 电脑内,因为它们共同的素材库只有一个,就是同步空间内的「云同步素材库」。 这种同步的思路都是一致的,就是在云盘内建立于一个素材库,利用其同步功能,实现本地或线上的多端同步更新,大家可以按这个思路利用其他的云盘同步功能来建立同步素材库。也可以用这个思路同步 Blender配置 。

    五、微信翻译功能 之前只知道微信可以提取图片中的文字,最近才发现微信还可以直接翻译图片内的文字,且在电脑上可以直接复制图片中被翻译好的文字,比我之前“提取图片文字-复制到翻译软件”的方法要方便好多,还没用过这个功能的小伙伴可以试试。

    操作方法:以电脑端为例,将图片发送到对话界面中(我一般是发送到文件传输助手),点击右键选择“翻译”,翻译完成后直接用鼠标选中文字并复制使用。

    好啦以上就是第 11 期的效率工具推荐,如果你正好需要就赶紧用起来,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自己觉得好用的效率工具~ 喜欢本期推荐的话记得点赞收藏,也可以转发给身边有需要朋友。有关本文或设计的问题可以在评论区提出,我会第一时间为回复。

    推荐阅读:

    先睹为快!2023年值得关注的10大平面设计流行趋势 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一转眼 2022 年就只剩最后一个月了,除了总结今年的收获,也是时候了解一下未来的设计新趋势了。

    阅读文章 >

    掌握这5个Ai小技巧,帮你快速提升文字排版效率(四) 大家好,我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今天继续为大家带来 Ai 排版技巧第四期,这期主要和大家分享 5 个与长文本排版相关的实用小技巧,一起来看看吧~ 上期回顾: 1. 设置网格并转换为参考线 在进行折页或者画册设计时,为了保证版面的整洁有序、信息清晰传达,设置网格是必然可少的一步。

    阅读文章 >

  • 设计师如何从零开始写文章?我总结了五个步骤!

    UI交互 2022-12-05
    引言9 月份同事小万给我发微信问我“是怎么输出文章的,有好的方法或建议嘛?感觉自己提起写文章没有头绪,不知道怎么去写”。这时,我便开始思考写文章的思路,并且询问周围设计朋友们对于写文章的见解。

    引言

    9 月份同事小万给我发微信问我“是怎么输出文章的,有好的方法或建议嘛?感觉自己提起写文章没有头绪,不知道怎么去写”。这时,我便开始思考写文章的思路,并且询问周围设计朋友们对于写文章的见解。我想很多 设计师 多少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想写文章怕写不好、没有反馈怎么办、写不下去等疑问,其实这是很正常的,记得我在第一次写文章时候也有这样类似的担心。当我们把以上问题克服或进行拆解的话,更多的源自自身过于担心,又或者没有对写文章进行系统学习。

    所以打开写文章的一个正确方式和系统思路至关重要,我们要学会如何积累文章源头,有了文章方向之后再系统整体思考,输出文章的速度将飞快提升。

    此篇文章分别以设计师为什么要学会写文章、写文章的误区、文章的思路、模型、持续输出等五部分进行探讨。

    设计师想做自媒体?我总结了3个上手就用的写作方法! 编者按:设计师想发展副业,成为自媒体?

    阅读文章 >

    一、设计师为什么要学会写文章 对于输出文章来讲,每个行业都可以作为自己沉淀知识的方式之一,书写文章还可以提升我们的通用能力。无论是对设计师还是所在的部门来讲,都是一件提升影响力的事情,例如公司部门,输出文章可以对外提升部门影响力、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氛围、以及打造公司部门 IP;设计师而言,可以为日常工作赋能、挖掘工作中遇到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和技能。

    1. 写文章的优势和发展

    写文章提高自身的通用能力:学习力、行动力、表达力、营销力。例如工作问题总结和输出时,需要设计师们挖掘设计相关专业知识,前期大量相关专业知识的输入, 从而增强了自身的学习力、促进了行动力;思考的过程中不断的输出,锻炼了内在表达力,直到完成文章并发布公众号、设计网站等,促进了自身营销力,增强了公司部门的影响力。

    2. 会写文章的设计师在职场中的优势

    首先,工作专业知识得到巩固和优化;

    在工作中你学习到、看到、听到的都是一瞬间短暂的内容,我们需要梳理遇到的问题和思考,形成知识框架;反之,久而久之会对零散问题遗忘。例如:情绪版、品牌迭代、体验地图、导航栏、新手引导、金融类 APP 等等,从问题中抓取,并且把这些问题用树状图或思维导图形式输出整理。

    其次,锻炼逻辑思维:

    一个项目中,UI 稿完成设计,交给开发进行还原实现,但是还原度非常低,相关人员说需求时间很紧,肯定优先功能走通,有时间的话再去调整界面视觉的实现,希望互相体谅一下。那如果我们把这件事当作文章中的案例,我们也许会以结构化的方式去呈现,并不是直接琐碎去表达;能够通过多维度的思考却能够把一件事情解剖开来,发现本质。这里的批判性思维并不是对问题发出质疑,而是能够多角度客观的看待问题的能力。

    再次,上下游的体验会更好:

    如果我们成为一名会写文章的设计师,不仅能把文档、报告写的漂亮;当我们面对的产品、开发、运营等多角色发送邮件时,就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 文案写作 功底,一个会写作的设计师对于文案的处理一定比不会写作的设计师更加细致、便于阅读。

    最后,提升团队影响力:

    在团队中被看见也是一种能力,被看见的方式有很多,积极主动,带动氛围、熟练的技能、利他的分享、超众的表达,沉淀输出文章等方式

    二、写文章时候的误区 1. 对输出的文章有较高的预期

    记得在 2021 年 5 月份我写下第一篇文章时,担心写不好、怕同行人指指点点,现在回头来看这种担心完全是不必要的。最开始作为写文章小白容易犯的第一个误区是对写文章有着较高的预期。例如有的人刚开始写,就想写出阅读量几万+的文章。想要有自己设计师偶像的水平。当然有这样的心态果断写不出来文章,便开始内耗。用一句俗话讲:“还没学会走,就跑起来的了”,所以我们需要慢慢的进行可以练习,便会越来越好。

    写作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有的人从来没写过东西,本身是一项生疏的技能,想立刻写好文章基本是不可能的。如果一件必然失败的事抱有很高的期望,那么自信心就会被打击的,对于写作小白来说: 缺乏自信是一个很危险的事情,因为很容易就会放弃。

    2. 看不到反馈,却放弃了

    第二个误区: 写着写着放弃了。“今天想写就多写点,明天就可以不用写了”。“今天先写到这里吧,明天多写一点”。人一定会犯懒,如果不在状态的时候越来越多,在状态的时候越来越少,那么平均下来写的内容会变少。只有越写越多,才能提高写作能力,如果越写越少,那么就会放弃写作。由此可见提高写作依赖长期的训练,也需要每天坚持一点点;每天都要写一点东西,持续稳定的输出才是硬道理。

    3. 只愿意写,却不愿意改文章

    第三个误区是: 只愿意写,却不愿意改文章。

    发现很现实的现象: 不愿意看自己写的文章多半是接受不了自己写得差。

    比如你心血来潮,洋洋洒洒地在没有框架、规划和目标的情况下输出了自嗨式一篇文章;再回头重新读时,文章中有不少错误,因为你写的时候正嗨,选择性忽略了这些错误,则不愿意去看自己的文章。因为我们觉得写了多长时间,写了多少字数,来回修改多少遍;

    还记得一位设计师老师讲他写文章时候的场景,一篇文章明明觉得写好了,修改好了,第二天就会觉得还是有很多地方需调整,其实一篇文章改得多不是因为写得差,而是为了更完美。

    对于初学者来说,不要只顾着写文章,其实改文章也是提升写作能力的重要方法。改得多了,你会发现:改文章所获得的成就感比写文章带来的成就感更强烈。

    4. 缺少刻意练习

    第四个误区是:缺少刻意练习。我们前面说过写文章需要持续的练习,即使写的内容很短没有关系,短内容帮你保持写作手感。

    小白除了持续练习,也需要可以练习,只有刻意练习,才能知道自己在哪方面的技术薄弱,才能针对性的学习。比如很多人说: 写作很难。就去研究为什么都说写作难,究竟难在哪? 知道难在哪了,再去学习不就更有针对性了,学习就更高效了。在文章输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刻意练习,哪里有问题就解决哪里。很多初学者在写作时,写不痛不痒的文章,其实是缺乏刻意练习导致的。

    如果你一直写不痛不痒的文章,即使你写十年,能力还和现在还是一样。如果不会写故事,那就每天都练习一个自己不会的精句,然后争取在每天的文章里练习写精句,哪里不足,就在哪里努力。刻意练习就是练习的升级。刻意练习让写作更有了目的和意义。

    三、初识写文章的整体思路 对于设计师写作小白来讲,很多人都希望了解文章输出的整体思路或者想了解文章输出系统的流程,这里拿工作中的真实案例来讲。

    第一、(文章源头)在某周三下班后的地铁上,看到小万的关于如何写文章的问题,我便对此问题记录了起来,思考以怎样的方式可以清楚的解决到她的问题,便有了文章大方向(怎么写文章);

    实际工作。实际的工作可能会比较真实比较落地,因为是真实的项目,代入感会很强。 设计行业热点。比如说 iPhone14 的发布,因为灵动岛大家都非常的感兴趣,这时,便可以对灵动岛设计上分析。 生活兴趣,比如我之前看到的一篇《从垃圾桶到“多入口”,谈谈 B 端设计思考》文章,这位作者因为在厨房打扫卫生,垃圾桶换掉了而引发联想到 B 端产品上来的。让读者觉得有趣,有共鸣,甚至是跟自己的设计专业有联系。 经验积累,比如工作五年以上的设计师他会写一些心路历程和职场经验分享。 专业书籍的思考,比如我们公司小月写的《六个设计师要懂的视觉心理学知识》。 以上五个都可以来自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我们可以随时记录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同事之间讨论的问题进行思考记录下来、主动整理零散的一个信息库,对于某一个问题进行每天收集一点阅读一点,每天写一点,然后自己的思考成为系统的时候,那一篇文章差不多也就出来了。

    第二、围绕大方向进行聚焦群体和主题,便定主题(设计师如何从 0 到 1 输出文章)

    第三、对于很多设计师,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写作训练,在踏出文章输出内容的第一步,围绕主题大量的输入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并不一定所有的主题都会有大量的文章,那除了文章之外呢,我们还可以去学习课程沉淀自己的思考、询问朋友等。

    第四、通过相关主题的专业知识输入,我们可以先沉淀自身的思考,然后结合思考罗列文章的大纲或脑图。

    第五、我们的文章树干完成之后呢,就是为树干去添枝加叶,施肥啦,也就是需要我们把自己的思考用通俗易懂的话去表达清楚,在输出内容的过程中用生活、工作中的例子去佐证,那这颗大树就繁枝叶茂啦。

    第六、最后就是对我们的大树修剪,对文章中多余、冗杂、错误的词汇进行调整和修改,这样我们的一篇文章就输出了,这里有的人会质疑讲:“不管写的好与不好、深浅吗?”当然要去管,我们输出文章要做到的是“先生产再成交、先完成再完美。”

    四、设计师即学即用的文章模型 以上向你讲完文章的整体思路,想必大家更想知道不同类型的文章该如何去输出呢,今天分别探讨专业名词/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读书复盘、清单小短文、问题回答四种类型的文章,在这里我着重和大家分析第一种类型的文章模型的输出技巧。

    1. 专业名词/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工作中的文章该怎么样去输出呢?这里我们将根据两种方式进行探讨,「正序」(一般情况下都是在工作场景中遇到的问题),&「倒序」设计师们在各大设计网站阅读的文章标题去拆解专业名词和文章思路。

    首先,根据上面我们讲到的文章来源,先从正序的思路去分析文章的源头有哪些?例如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弹窗、导航、趋势、表单、表格等,又或者是同事(如上图)、朋友之前讨论关于专业知识的话题和问题,都可以是我们文章输出的内容。由你工作中听到、看到、思考到的专业知识,通过美化专业名词的标题则成为一篇文章的标题;

    除此之外,还有你平时在网站上的阅读到的文章,当我们把文章标题进行汇总整理后发现,这些作者们也是从专业名词出发的。例如上图中是我在优设网站上收集关于「孟菲斯」相关的设计文章,把他们的标题放在一起会发现,标题核心为「孟菲斯」周围都是标题的修饰词汇,吸引用户阅读和点击的;总之这个就是为什么我会把「专业名词」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放在一起讲的原因,下图为一篇阅读文章时的分析,去反推文章作者的文章框架,久而久之在写文章思路上也会丰富很多。

    讲完工作中的问题或专业名词之外呢,还有很多设计类文章是以「项目复盘、功能升级、品牌升级」等内容出现的,那这三种内容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这里收集了一些代表性文章和阅读,并对文章内容框架进行分析。(请看下图了解)

    2. 读书复盘

    思路:选好书 --- 定(选题)主题-思维导图大纲-填充内容-配图

    第一、(抛出引子,为什么分享这本书)选择一本好书或自身感兴趣的书籍去阅读

    第二、定主题,例如这本书的 6 个收获、8 个启发、9 个思考、5 个观点,我们的标题也最好带着这些数字,引起读者好奇。

    第三、(这本书主要讲什么)大纲介绍

    第四、观点(观点一、观点二、观点三、观点四...)

    第五、结合案例和实际输出自身非常感兴趣或有收获的点

    第六、结语

    3. 分类清单小短文

    分类清单体更多像是每一块被切好的蛋糕,在达到一定量或你想要发布文章时就做成了一个大蛋糕。首先,定一个小主题,写短文。例如设计师一定要提升设计思维,写下 10 个为什么;例如每月的思考和复盘,可以针对,对工作的思考、对成长的思考、对设计的思考、对人关系的思考等等。有各个小标题的方式去完成一篇文章。例如:我在 6 月份写下自己的反思和总结(请看下图)

    4. 问题回答式

    问题类文章也是比较简单的方式,例如某某问你了什么问题,可以把问题以写信的方式去进行表达和输出。上面是问题,下面是答案。一个个的问题清理出来的。例如我比较喜欢的连岳,他就是以问答的形式去回答粉丝的困惑,一个问题输出一篇文章,至今作者已经把这些问答式文章编写成了书籍。

    五、如何保持并持续输出文章 首先是自我动力,写作是对自己有逻辑沉淀的价值,并想进行下去;其次是外界鼓励,写的东西很小众,关注的人不多,不过读者每次留言里的鼓励、私信里的赞许,都是对我写作爱好的精神激励,这是一种暖暖的正能量;最后,自我沉淀,它成为我在工作生活中的一部分,例如有好的设计项目复盘、精彩的设计故事、好的设计方法、都是可以记录,并系统去输出文章的,就好比如我们先有一个主题(地基)然后不断的在这个地基上进行积累和输出,每天一点点,进步一大步!

    六、总结 以上就是我围绕小万对我提出“如何写文章”的见解和探讨,谢谢大家的阅读,共勉的同时希望可以帮助到你们!

  • 设计师如何从零开始写文章?我总结了五个步骤!

    UI交互 2022-12-05
    引言9 月份同事小万给我发微信问我“是怎么输出文章的,有好的方法或建议嘛?感觉自己提起写文章没有头绪,不知道怎么去写”。这时,我便开始思考写文章的思路,并且询问周围设计朋友们对于写文章的见解。

    引言

    9 月份同事小万给我发微信问我“是怎么输出文章的,有好的方法或建议嘛?感觉自己提起写文章没有头绪,不知道怎么去写”。这时,我便开始思考写文章的思路,并且询问周围设计朋友们对于写文章的见解。我想很多 设计师 多少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想写文章怕写不好、没有反馈怎么办、写不下去等疑问,其实这是很正常的,记得我在第一次写文章时候也有这样类似的担心。当我们把以上问题克服或进行拆解的话,更多的源自自身过于担心,又或者没有对写文章进行系统学习。

    所以打开写文章的一个正确方式和系统思路至关重要,我们要学会如何积累文章源头,有了文章方向之后再系统整体思考,输出文章的速度将飞快提升。

    此篇文章分别以设计师为什么要学会写文章、写文章的误区、文章的思路、模型、持续输出等五部分进行探讨。

    设计师想做自媒体?我总结了3个上手就用的写作方法! 编者按:设计师想发展副业,成为自媒体?

    阅读文章 >

    一、设计师为什么要学会写文章 对于输出文章来讲,每个行业都可以作为自己沉淀知识的方式之一,书写文章还可以提升我们的通用能力。无论是对设计师还是所在的部门来讲,都是一件提升影响力的事情,例如公司部门,输出文章可以对外提升部门影响力、营造良好的工作学习氛围、以及打造公司部门 IP;设计师而言,可以为日常工作赋能、挖掘工作中遇到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和技能。

    1. 写文章的优势和发展

    写文章提高自身的通用能力:学习力、行动力、表达力、营销力。例如工作问题总结和输出时,需要设计师们挖掘设计相关专业知识,前期大量相关专业知识的输入, 从而增强了自身的学习力、促进了行动力;思考的过程中不断的输出,锻炼了内在表达力,直到完成文章并发布公众号、设计网站等,促进了自身营销力,增强了公司部门的影响力。

    2. 会写文章的设计师在职场中的优势

    首先,工作专业知识得到巩固和优化;

    在工作中你学习到、看到、听到的都是一瞬间短暂的内容,我们需要梳理遇到的问题和思考,形成知识框架;反之,久而久之会对零散问题遗忘。例如:情绪版、品牌迭代、体验地图、导航栏、新手引导、金融类 APP 等等,从问题中抓取,并且把这些问题用树状图或思维导图形式输出整理。

    其次,锻炼逻辑思维:

    一个项目中,UI 稿完成设计,交给开发进行还原实现,但是还原度非常低,相关人员说需求时间很紧,肯定优先功能走通,有时间的话再去调整界面视觉的实现,希望互相体谅一下。那如果我们把这件事当作文章中的案例,我们也许会以结构化的方式去呈现,并不是直接琐碎去表达;能够通过多维度的思考却能够把一件事情解剖开来,发现本质。这里的批判性思维并不是对问题发出质疑,而是能够多角度客观的看待问题的能力。

    再次,上下游的体验会更好:

    如果我们成为一名会写文章的设计师,不仅能把文档、报告写的漂亮;当我们面对的产品、开发、运营等多角色发送邮件时,就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 文案写作 功底,一个会写作的设计师对于文案的处理一定比不会写作的设计师更加细致、便于阅读。

    最后,提升团队影响力:

    在团队中被看见也是一种能力,被看见的方式有很多,积极主动,带动氛围、熟练的技能、利他的分享、超众的表达,沉淀输出文章等方式

    二、写文章时候的误区 1. 对输出的文章有较高的预期

    记得在 2021 年 5 月份我写下第一篇文章时,担心写不好、怕同行人指指点点,现在回头来看这种担心完全是不必要的。最开始作为写文章小白容易犯的第一个误区是对写文章有着较高的预期。例如有的人刚开始写,就想写出阅读量几万+的文章。想要有自己设计师偶像的水平。当然有这样的心态果断写不出来文章,便开始内耗。用一句俗话讲:“还没学会走,就跑起来的了”,所以我们需要慢慢的进行可以练习,便会越来越好。

    写作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有的人从来没写过东西,本身是一项生疏的技能,想立刻写好文章基本是不可能的。如果一件必然失败的事抱有很高的期望,那么自信心就会被打击的,对于写作小白来说: 缺乏自信是一个很危险的事情,因为很容易就会放弃。

    2. 看不到反馈,却放弃了

    第二个误区: 写着写着放弃了。“今天想写就多写点,明天就可以不用写了”。“今天先写到这里吧,明天多写一点”。人一定会犯懒,如果不在状态的时候越来越多,在状态的时候越来越少,那么平均下来写的内容会变少。只有越写越多,才能提高写作能力,如果越写越少,那么就会放弃写作。由此可见提高写作依赖长期的训练,也需要每天坚持一点点;每天都要写一点东西,持续稳定的输出才是硬道理。

    3. 只愿意写,却不愿意改文章

    第三个误区是: 只愿意写,却不愿意改文章。

    发现很现实的现象: 不愿意看自己写的文章多半是接受不了自己写得差。

    比如你心血来潮,洋洋洒洒地在没有框架、规划和目标的情况下输出了自嗨式一篇文章;再回头重新读时,文章中有不少错误,因为你写的时候正嗨,选择性忽略了这些错误,则不愿意去看自己的文章。因为我们觉得写了多长时间,写了多少字数,来回修改多少遍;

    还记得一位设计师老师讲他写文章时候的场景,一篇文章明明觉得写好了,修改好了,第二天就会觉得还是有很多地方需调整,其实一篇文章改得多不是因为写得差,而是为了更完美。

    对于初学者来说,不要只顾着写文章,其实改文章也是提升写作能力的重要方法。改得多了,你会发现:改文章所获得的成就感比写文章带来的成就感更强烈。

    4. 缺少刻意练习

    第四个误区是:缺少刻意练习。我们前面说过写文章需要持续的练习,即使写的内容很短没有关系,短内容帮你保持写作手感。

    小白除了持续练习,也需要可以练习,只有刻意练习,才能知道自己在哪方面的技术薄弱,才能针对性的学习。比如很多人说: 写作很难。就去研究为什么都说写作难,究竟难在哪? 知道难在哪了,再去学习不就更有针对性了,学习就更高效了。在文章输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刻意练习,哪里有问题就解决哪里。很多初学者在写作时,写不痛不痒的文章,其实是缺乏刻意练习导致的。

    如果你一直写不痛不痒的文章,即使你写十年,能力还和现在还是一样。如果不会写故事,那就每天都练习一个自己不会的精句,然后争取在每天的文章里练习写精句,哪里不足,就在哪里努力。刻意练习就是练习的升级。刻意练习让写作更有了目的和意义。

    三、初识写文章的整体思路 对于设计师写作小白来讲,很多人都希望了解文章输出的整体思路或者想了解文章输出系统的流程,这里拿工作中的真实案例来讲。

    第一、(文章源头)在某周三下班后的地铁上,看到小万的关于如何写文章的问题,我便对此问题记录了起来,思考以怎样的方式可以清楚的解决到她的问题,便有了文章大方向(怎么写文章);

    实际工作。实际的工作可能会比较真实比较落地,因为是真实的项目,代入感会很强。 设计行业热点。比如说 iPhone14 的发布,因为灵动岛大家都非常的感兴趣,这时,便可以对灵动岛设计上分析。 生活兴趣,比如我之前看到的一篇《从垃圾桶到“多入口”,谈谈 B 端设计思考》文章,这位作者因为在厨房打扫卫生,垃圾桶换掉了而引发联想到 B 端产品上来的。让读者觉得有趣,有共鸣,甚至是跟自己的设计专业有联系。 经验积累,比如工作五年以上的设计师他会写一些心路历程和职场经验分享。 专业书籍的思考,比如我们公司小月写的《六个设计师要懂的视觉心理学知识》。 以上五个都可以来自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我们可以随时记录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同事之间讨论的问题进行思考记录下来、主动整理零散的一个信息库,对于某一个问题进行每天收集一点阅读一点,每天写一点,然后自己的思考成为系统的时候,那一篇文章差不多也就出来了。

    第二、围绕大方向进行聚焦群体和主题,便定主题(设计师如何从 0 到 1 输出文章)

    第三、对于很多设计师,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写作训练,在踏出文章输出内容的第一步,围绕主题大量的输入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并不一定所有的主题都会有大量的文章,那除了文章之外呢,我们还可以去学习课程沉淀自己的思考、询问朋友等。

    第四、通过相关主题的专业知识输入,我们可以先沉淀自身的思考,然后结合思考罗列文章的大纲或脑图。

    第五、我们的文章树干完成之后呢,就是为树干去添枝加叶,施肥啦,也就是需要我们把自己的思考用通俗易懂的话去表达清楚,在输出内容的过程中用生活、工作中的例子去佐证,那这颗大树就繁枝叶茂啦。

    第六、最后就是对我们的大树修剪,对文章中多余、冗杂、错误的词汇进行调整和修改,这样我们的一篇文章就输出了,这里有的人会质疑讲:“不管写的好与不好、深浅吗?”当然要去管,我们输出文章要做到的是“先生产再成交、先完成再完美。”

    四、设计师即学即用的文章模型 以上向你讲完文章的整体思路,想必大家更想知道不同类型的文章该如何去输出呢,今天分别探讨专业名词/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读书复盘、清单小短文、问题回答四种类型的文章,在这里我着重和大家分析第一种类型的文章模型的输出技巧。

    1. 专业名词/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工作中的文章该怎么样去输出呢?这里我们将根据两种方式进行探讨,「正序」(一般情况下都是在工作场景中遇到的问题),&「倒序」设计师们在各大设计网站阅读的文章标题去拆解专业名词和文章思路。

    首先,根据上面我们讲到的文章来源,先从正序的思路去分析文章的源头有哪些?例如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弹窗、导航、趋势、表单、表格等,又或者是同事(如上图)、朋友之前讨论关于专业知识的话题和问题,都可以是我们文章输出的内容。由你工作中听到、看到、思考到的专业知识,通过美化专业名词的标题则成为一篇文章的标题;

    除此之外,还有你平时在网站上的阅读到的文章,当我们把文章标题进行汇总整理后发现,这些作者们也是从专业名词出发的。例如上图中是我在优设网站上收集关于「孟菲斯」相关的设计文章,把他们的标题放在一起会发现,标题核心为「孟菲斯」周围都是标题的修饰词汇,吸引用户阅读和点击的;总之这个就是为什么我会把「专业名词」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放在一起讲的原因,下图为一篇阅读文章时的分析,去反推文章作者的文章框架,久而久之在写文章思路上也会丰富很多。

    讲完工作中的问题或专业名词之外呢,还有很多设计类文章是以「项目复盘、功能升级、品牌升级」等内容出现的,那这三种内容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这里收集了一些代表性文章和阅读,并对文章内容框架进行分析。(请看下图了解)

    2. 读书复盘

    思路:选好书 --- 定(选题)主题-思维导图大纲-填充内容-配图

    第一、(抛出引子,为什么分享这本书)选择一本好书或自身感兴趣的书籍去阅读

    第二、定主题,例如这本书的 6 个收获、8 个启发、9 个思考、5 个观点,我们的标题也最好带着这些数字,引起读者好奇。

    第三、(这本书主要讲什么)大纲介绍

    第四、观点(观点一、观点二、观点三、观点四...)

    第五、结合案例和实际输出自身非常感兴趣或有收获的点

    第六、结语

    3. 分类清单小短文

    分类清单体更多像是每一块被切好的蛋糕,在达到一定量或你想要发布文章时就做成了一个大蛋糕。首先,定一个小主题,写短文。例如设计师一定要提升设计思维,写下 10 个为什么;例如每月的思考和复盘,可以针对,对工作的思考、对成长的思考、对设计的思考、对人关系的思考等等。有各个小标题的方式去完成一篇文章。例如:我在 6 月份写下自己的反思和总结(请看下图)

    4. 问题回答式

    问题类文章也是比较简单的方式,例如某某问你了什么问题,可以把问题以写信的方式去进行表达和输出。上面是问题,下面是答案。一个个的问题清理出来的。例如我比较喜欢的连岳,他就是以问答的形式去回答粉丝的困惑,一个问题输出一篇文章,至今作者已经把这些问答式文章编写成了书籍。

    五、如何保持并持续输出文章 首先是自我动力,写作是对自己有逻辑沉淀的价值,并想进行下去;其次是外界鼓励,写的东西很小众,关注的人不多,不过读者每次留言里的鼓励、私信里的赞许,都是对我写作爱好的精神激励,这是一种暖暖的正能量;最后,自我沉淀,它成为我在工作生活中的一部分,例如有好的设计项目复盘、精彩的设计故事、好的设计方法、都是可以记录,并系统去输出文章的,就好比如我们先有一个主题(地基)然后不断的在这个地基上进行积累和输出,每天一点点,进步一大步!

    六、总结 以上就是我围绕小万对我提出“如何写文章”的见解和探讨,谢谢大家的阅读,共勉的同时希望可以帮助到你们!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