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支付内核”,浓缩成了46张图

    产品设计 2023-11-16

    无论万事万物如何变化,内核始终保持稳定和灵活性。作者总结了这几年关于支付系统的“内核”,用46张图与大家分享当中的内容,将重塑你“曾经、现在、未来”的产品之路,一起来看看吧。

    内核是看到一个事物的底层框架,无论外界如何变化,这个内核保持稳定和灵活的兼容性。

    内核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慢慢长大,而我们也随之不断蜕变。

    现在我将这几年抽象沉淀出来的“内核”展示给大家,这将短时间重塑你“曾经、现在、未来”的产品之路。

    一、我的全局内核

    认识任何事物,都可以从全局出发,从宏观上把握,心有乾坤,永不偏向。

    内核1:从业务上理解支付的关系

    做事情,记账务,动资金。

    这个内核高度概括,支付的一切无非就是做事记账,记账交钱,通过系统逻辑实现三者的完美契合。

    于是我画了这张图。

    内核2:支付的组织分层

    这内核让我时刻提醒自己,支付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分层协作,要想理解透当前的事,就得明白当前所处的“阶层和位置”。

    怎么分层,每层有哪些组织,于是我设计了这张图。

    为了深度理解每层内部和层与层之间的链接,我设计了这张更宏观更详细的架构图。

    内核3:拿捏信息流资金流

    这内核让我明白,信息流和资金流无非就是不同组织内的不同对象的不同账户通过信息通讯而推动资金流动。

    为了一劳永逸,理解每一笔支付的信息流和资金流,我苦思冥想,这张图诞生了。

    内核4:企业的支付,做好业务收好钱

    这内核让我清楚,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业务决定了支付,理解清楚做什么比怎么做更重要,先想明白公司的事,做决定产品的决策。

    我在做外卖业务时,绘制了这张图,来阐述外卖的业务如何推动系统。

    又通过绘制这张图,把握外卖的系统架构。

    做家政业务时,风格依旧,在规划清结算中台时,我设计了这张图。

    同样,理解电商的系统架构也需要一张图作为内核。

    我开始试图去抽象出一个企业支付全局,这张图是第一次尝试的结果。

    在写书时,迭代了一次,这张图诞生了,我称它为企业支付体系的2.0版本。

    我想着能不能更近一步,努力继续迭代,展开更大的视角,认识企业,这张残缺未完成的图也出现了,这张图会终结一切。

    内核5:三方支付的产品框架

    三方支付是一个支付时代的缩影,它有它的独特性,也是支付之所以发展成现在模样的不可磨灭的功勋,我会这么把握三方支付的全局产品,从结构上,从系统上,从整体的框架上把握。

    我抽象出的三方支付产品架构:

    内核6:清算让协同成为可能

    清算机构在整个支付体系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全社会支付业务信息和支付组织进入终极支付层“央行”的必经之路,我对他们的理解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的,并不断深入和进化。

    我通过这张图把握监管与各支付角色的关系。

    我通过这张图把握清算机构之间的关系。

    我通过这张图把握支付的实现。

    通过这张图把握清算机构内部对支付的处理。

    二、我的交易内核

    支付离不开交易,无论是有购买行为的支付还是没有购买行为的支付(纯资金处理,比如转账,充值,提现,捐款等),交易处理都可以让我理解清楚事情的开始与结束。

    内核7:交易的流程性

    任何一次交易都是一个流程,对交易的把握先从理解流程开始,业务的流程,系统的流程,业务和系统相互推动的流程。

    在写交易系统时,我将交易拆分到了三层去表达,通过三层理解交易流程、处理流程和系统的关系,从这开始,我的交易观成型了。

    我开始用一张图表达“在系统关系层面上交易的位置和枢纽作用”。

    又从流程上解析清交易的位置和枢纽作用。

    然后,将交易流程细化,我终于把交易模型设计清楚了。

    内核8:交易与订单形影不离

    交易为了什么,也可以说为了让订单完结,用户付钱为了货,平台卖货为了钱,而交易通过订单实现了这个目标。

    从订单到支付,从支付到物流,从发到收,设计这张图是我对“订单观”的表达,也构成了我的订单内核。

    三、我的支付内核

    交易把事搞定,支付把钱搞定,而搞钱,一定是收好钱,管好钱,付好钱;收银台收钱,支付系统处理这个过程,渠道是对外界的依赖,而管钱离不开渠道的账户。

    内核9:收银台就是搞钱

    收钱付钱,都需要收银台,而收银台有不同的种类,我通过这张图把握了不同的收银台。

    用户用的收银台,商家用的收银台,员工用的收银台,在编写收银台课件时,我设计抽象了“收银台的种类和业务支撑”。

    以及,设计了这张图,通过它去阐述收银台的功能内核。

    我又通过它细化了收银台的流程流程内核。

    内核10:支付处理,支付的核心

    收银台给了用户发起支付的口子,也是支付的起点,而支付请求进来以后,支付系统承担了所有。

    我把我的支付碎片堆砌在了一起,有了这张脑图,目前还没简化出更高维度的图来,敬请期待,我相信又会产生2张经典的架构图。

    这是我把握支付层的底层逻辑,从外聚合到内的方法,在写网关时绘制了这张图。

    四、我的清结算内核

    我们不是一个人再战斗,任何一次交易,任何一次支付,都是大家共同参与的结果,而谁从中获利,谁为此支付,获利多少,如何交付。

    清结算就上场了,要想做好它,先认识它。

    内核11:清结算在哪

    这张图阐释了清结算的位置,以及它要干什么,这是我在规划清结算中台时设计的结构,也成为了今后我的清结算的内核。

    内核12:算

    算清楚,是清结算的起点,怎么算,也是把握清结算的内核。

    我用这张图解答算的流程。

    我通过这张图建立算的模型。

    内核13:清算系统

    把算交给一个系统,算什么,怎么算,算完怎么办,在L3实战营里,我设计了这张图,来告诉大家清算系统的架构。

    内核14:给钱的系统

    算好钱只是过程,把钱分了才是目的。

    我通过这张图把握结算系统的功能。

    我通过这张图表达结算系统的流程。

    内核15:中台化的清结算

    我做了3年的清结算中台,所以,一个中台化的清结算是什么样,我把他抽象成了这张图,这是我用中台思维做一个清结算平台经验的高度总结。

    五、我的账户钱包内核

    支付离不开账户,钱包更离不开账户,把握账户对于做好支付来说至关重要,账户不止是一个记账,它是资金属性、监管政策一系列支付问题的集中体现。

    内核16:账户系统把握

    我在写账户系统时,做了这个脑图,用于把握账户的基础功能。

    很早之前我设计了这张图向团队去阐述我的账户系统规划,这是我做好账户的底层认知。

    内核17:钱包三层化

    这是一个给用户用来管钱的包包,这是我对以往钱包经验的总结归纳和抽象,我通过这张图把握钱包的产品结构和关系。

    我通过这张图把握钱包的业务和交互关系,所以说,钱包是众多系统能力的集成,要做好钱包,离不开强大的内部支撑。

    六、我的对账内核

    我们每天都在对账,企业也离不开对账,如何做好对账,离不开这几点的把握。

    内核18:对账的上帝视角

    这张图是我多年工作中遇到的无数个对账场景和对账系统的高度抽象,它的通用性极强,站在塔尖看对账。

    内核19:对账的处理内核

    对账系统是怎么执行对账的,我通过这张图把握对账的处理内核。

    内核20:对账的数据内核

    我通过这张图把握对账数据的管理内核,从数据获取到数据解析,再到数据存储。

    七、我的二清内核

    支付守规矩非常重要,没有牌照的企业如何做好支付的合规性,如何完成收款、管钱、付款的支付大业。

    内核21:理解合规支付的流程

    通过一笔支付流,把对二清视角看支付理解透彻,可以从这一张图出发。

    内核22:二清解决的全局观

    通过这张图我将二清解决从全局视角进行了剖析,毕竟任何一次支付都不是一个环节的事情,而是众多参与者,众多系统,众多流程,众多环节。

    这张图,我抽象了这个全局。

    八、我的资金调拨内核

    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同样,我们也不会把钱放在一个账户里,既然钱分布在不同账户,那如何相互调动就绕不来这个系统。

    内核23:调拨功能局

    做调拨系统要做哪些功能呢,这些功能如何联动。

    我把做过的一个最牛逼的调拨系统,归纳成了这个图,用于理解调拨的功能全局,形成了我的调拨观。

    九、我的业财内核

    万剑归宗,一切收敛与财务,从业务到财务,将打开另一扇大门。

    内核24:悟透业财融合

    这就是业财一体的链接模型,从各种形状的口转换成财务的方口,我通过这张图高度总结业财融合。

    内核25:从业务层理解税票

    谈到财务就绕不开税务和发票,在业务系统范畴内,我是这么理解和实现税务和发票的。

    内核26:抽象5点模型

    从圆口到方口是从信息化系统层面对业财作用的抽象。

    而要完整的把握业财一体,或者说是去接手一个业财一体的项目,还应该再增加2点认识,构成5点模型,这个模型就产生在前几天,这是业财观逐渐形成和丰富的起点。

    每一个内核都还在不断进化,而你我终将一起变得强大。

  • 项目要上线了,这些工作都安排好了吗?

    产品设计 2023-11-16

    产品经理在项目上线前,应该要做好哪些前期工作内容呢?下面这篇文章是笔者整理分享的项目上线前的工作流程的相关内容,大家一起往下看了解了解吧!

    一、项目上线

    经过各种突发意外和扯皮battle之后,项目终于通过测试,可以安排上线了。

    产品经理把食指放在红色按钮上面,在“3、2、1”倒计时结束后,怀着紧张又激动的心情,用力按下发布按钮。

    顿时间,掌声四起,彩带飘扬,我们的项目上线啦!!!

    ……

    以上,都是我瞎编的。

    项目上线,容易被简单理解为“代码发布”。

    将项目代码从开发环境发布到生产环境,程序跑起来了,就完成了。

    其实不然,“发布”只是整个“上线”工作的一部分。

    项目上线,更恰当的理解,应该是“业务上线”,让“业务”跑起来。

    我认为,项目上线,大体应该包含“发布、配置、培训、推广”4个部分。

    产品经理,在统筹项目工作的时候,不能仅盯着“代码”,应该打开视野、通盘考虑。

    二、发布

    就是将项目代码发布到生产环境,测试并验收。

    如果是app或小程序,还有平台审核的流程。

    这里,有2点需要注意。

    1. 测试数据清理和历史数据修改

    清掉测试用的数据,这个好理解。

    修改历史数据,一般是在机制调整、功能变更的时候。

    原来的用户数据在新逻辑下会出问题,需要进行批处理。

    2. 应用市场宣传物料和app更新策略

    如果是大版本更新,或者是新业务上线,一般需要更新应用市场的预览图和介绍文案等信息。

    相应物料,需要提前规划准备。

    app发布后,可能需要引导用户更新。

    策略可以分为“强制更新”、“提醒更新”、“不提醒”等。

    具体采用哪种策略,需要结合“重要性、维护成本、用户体验”等因素,综合考虑。

    三、配置

    是指安排运营人员去配置内容。

    程序只是实现了功能,很多时候,还需要运营人员去填充内容。

    比如“推荐模块”,需要配置推荐规则、推荐产品等。

    比如“资讯模块”,需要配置图文资讯、视频资讯等。

    项目上线时,若相关内容完全为空,体验非常不好,也不利于业务开展。

    所以,需要运营人员在上线前后,尽快配置一些初始数据。

    这里,有2个需要注意的点。

    1. 预留足够的配置时间

    图文视频,需要一定的制作时间。

    规则配置,复杂的话,有时候工作量也不小。

    产品经理应该做好评估工作。

    必要时,需要在项目中期,就安排运营人员开始配置,或者提前准备相应物料。

    要注意,并非越早越好。

    因为,如果需求中途出现变更,那之前的准备工作可能就白费了。

    2. 协调好各方人员的工作安排

    项目上线后,相应内容需要有人持续进行维护,一般由相应部门的领导来做工作安排。

    但是,有些情况会比较麻烦,比如,A部门提的需求,但是需要B部门来负责维护。

    类似这种情况,产品经理需要在项目初期就意识到问题,组织各方协商,或者调整设计。

    否则,后面大概率会推诿扯皮,甚至可能导致整个项目推翻重来。

    四、培训

    是指组织相关部门开展项目培训。

    产品经理和经办人员,当然很了解项目情况。

    但是,和本项目相关的大部分人,此时还是一无所知,所以需要培训。

    一般涉及业务部门、运营部门、客服部门。

    比如说,项目上线后,用户使用过程中碰到了问题,就会找客服咨询。

    如果客服没有经过培训,就会很懵,没法帮用户解决问题。

    开展培训,可以是产品经理直接对全员进行。

    也可以是先给特定人员培训,然后让他们在部门内部自行组织培训。

    当然,也可以是提供相关资料文档,比如项目介绍、操作说明、常见问题等。

    一般来说,还需要准备体验用的测试账号和测试数据。

    在业务开始做推广之前,务必要完成培训。

    培训的过程,同时也是产品经理收集反馈的过程。

    他们都是实际参与到业务中的人。

    他们关注的点、他们的意见建议,往往能让产品经理发现一些原先的设计未注意,或者不合理的地方。

    五、推广

    是指配合运营人员开展营销推广工作。

    项目上线前后,营销推广工作就得紧锣密鼓地开展。

    比如说,站内广告位配置,短信邮件营销。

    比如说,第三方平台的图文视频资讯,站外广告投放。

    现在的话,可能还需要安排几场直播。

    同样的,这些工作,也需要产品经理的协助和配合。

    产品经理需要提前了解整体的营销计划,在恰当的时点安排相应工作。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把控营销物料和营销内容的准确性。

    有时候,商务部门也需要开展一些业务宣讲、合作洽谈的工作。

    一般会出现不同于C端营销的内容和需求,需要产品经理特殊处理。

    六、总结

    和项目周期内的其他阶段相比,“上线”阶段,牵扯到的部门和人员会多很多。

    通过上文,可以看出,很多工作,并不是等到项目要上线了,才需要考虑。

    有很多工作,需要在项目中期甚至初期,就要有所规划,在相应的时点多线程地同步进行。

    产品经理要有全局的眼光,组织协调好各方工作,让多个任务线有序进行,确保项目能够按计划推进。

  • 当我在为新行业领域产品规划发愁时,总监给了我这五点思路!

    产品设计 2023-11-16

    当面对公司要求要进军新行业领域时,应该要如何做好产品规划呢?下面这篇文章是笔者整理分享的关于新行业信息思路的五个点的内容,正为此发愁的你或许可以进来看一看,或许能够解答你的疑惑哦!

    最近公司要全面进军新的行业领域,这个行业不同于以往我做的安全监测行业,比如水利、矿山、地灾等领域,这些行业发展都相对成熟,有很多的规范和标准要求,但是我们进军的这个行业领域,信息化的发展没有多久,相关的规范和标准并不明确,市面上做的好的竞品公司也不多。

    因此我们公司针对这个行业领域,我们怎么做?做哪些?我们该进行怎么的调研和分析,得出行业的产品规划,我其实一脸懵逼,但是经过总监的罗列和分析,我有了思路和头绪。

    针对一个全新的行业领域,我们可以从以下五点进行分析。

    一、市场调研

    1. 市场体量

    分析省市市场分布、项目的体量和项目类型,主要了解市场有多大?信息化占比有多少?公司能切入的市场有多少?市场更关注卖什么?

    具体每年的投标情况和相应竞品项目,可以查看中国招投标网:https://www.cecbid.org.cn/。

    2. 市场政策

    G端行业,大部分都是根据政策走的,需要调研国家政策和区域的政策,只要详细了解市场政策,充分跟进,才不会走偏,才能拿到更多的项目,占领更多的市场。

    3. 行业规范/标准

    做G端行业,相比B端来说,比较好做产品的一点是,G端有相关行业规范和标准,产品经理在做产品设计时,可直接按照行业规范和标准进行产品设计。

    二、生态产业链梳理

    生态产品链主要有竞争对手、合作伙伴、供应链、业主、科研院校。

    1. 竞争对手

    • 市场定位和产品特点:了解竞争对手的市场定位,产品特点和差异化策略。
    • 市场份额和影响力:分析竞争对手在市场上的份额和影响力,以及它们的增长趋势。
    • 优势劣势:竞争对手的核心优势和劣势,有助于确认自身差异化策略。

    2. 合作伙伴

    • 资源和能力:认识到合作伙伴的资源和能力,如技术、市场覆盖、客户关系等。
    • 合作模式:明确合作的模式和范围,包括技术合作、产品集成。

    3. 供应链

    • 供应链的稳定性:评估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确保材料或者设备持续供应。
    • 供应链的成本:分析供应链的成本效率,具体需要多少成本,具体营利点多少。
    • 供应链的质量:确保供应链的质量控制标准,保证产品质量和性能。

    4. 业主

    • 业主的职责:了解业主的管理职责和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
    • 业主的需求:了解业主的需求、痛点和期望。

    5. 科研院校

    • 技术研发:与科研院校合作进行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 项目合作:参与科研院校的研究项目,以获取最前沿的技术信息和研究成果。

    三、软硬件产品规划

    1. 市场分析

    参考第一个市场调研,分析目标市场、市场规模和增长潜力,国家针对此行业每年的投入金额,每年投标项目的个数,金额是多少?分析明确行业和目标用户群体的痛点和需求。

    2. 竞品情况

    参考第二个生态产业链梳理,根据不同的角色,分析有哪些主要产品?产品的优势、劣势,我们的机会和威胁是什么?

    3. 产品体系

    通过3.1和3.2的分析,我们要研发哪些产品?这些产品的主要功能和特性,描述一下产品的技术基础和架构,包括使用的主要技术和平台。

    4. 产品路标

    按照季度规划产品路标,可以按照四个季度进行规划,每个季度开发哪些内容?要达到什么产品目标。

    5. 产品详细功能规划

    可以详细介绍一下之后产品迭代的内容,所需要的大概时间,并且明确迭代的内容带来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四、解决方案

    需要一个解决方案ppt,用于对外宣传介绍,解决方案主要分为企业介绍、行业痛点和需求、行业解决方案、产品或服务介绍、项目案例。

    1. 企业介绍

    • 公司背景:简要介绍公司的历史、发展轨迹、核心价值观和主要成就。
    • 市场地位:提及公司在行业中的位置,并在行业中取得哪些成就,例如市场份额、行业排名、获得奖项、认证。
    • 专业能力:强调公司在相关领域的专业技能和经验。

    2. 行业痛点和需求

    • 行业现状:描述行业背景和当前趋势。
    • 关键挑战:识别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 客户需求:分析目标客户的痛点和需求。

    3. 产品或服务介绍

    • 产品特性:描述产品或者服务的功能和特点。
    • 技术创新:自己的产品有哪些技术创新和优势。
    • 客户需求:针对客户的痛点和需求,我们对应研发了哪些产品功能,相关界面和使用。

    4. 项目案例

    • 成功案例:分享具体的客户案例,展示解决方案的实际效果。
    • 客户见证:客户的正面反馈和推荐,取得哪些成绩。

    五、企划宣传

    1. 宣传

    • 印发宣传册:前期可以先以解决方案ppt为主,后期可进行宣传册的印发。
    • 社交媒体营销:可在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平台发布相关行业文章。
    • 媒体关系:针对相关解决方案,建立好的媒体关系,争取行业媒体的报道和采访。

    2. 行业协会

    多参加行业协会,可获得最新的行业动态、政策变化、市场趋势等信息,也可通过协会,结识到行业内其他企业,从而获得合作机会,并且行业协会常常作为政府与行业之间的桥梁,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政策建议,更有利于公司在本行业的话语权和发展。

    3. 行业展会

    多参加行业展会,一方面扩大自己行业的影响力,也能让我们了解到最新行业的发展,其他公司在这里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有利于产品经理学习行业知识,对产品做进一步的规划。

    六、最后

    经过以上五点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我相信针对这个全新的行业领域,我们能得出一个相对比较明确的产品规划。

    当明确了产品规划,就可以启动招聘,招聘对应的人员,人员到位之后,就可以以项目和产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做项目,公司承接了相关项目,就利用做项目,积累行业经验和产品经验;另一方面做产品,在项目扩展的途中,如果我们明确用户的需求和痛点,我们就可以进行相关产品的开发和迭代。

    针对这个全新的行业领域,就渐渐的走向了正规,慢慢的成为公司的第二个业务增长爆发点。

  • 微信读书到底是个什么神奇App啊

    产品设计 2023-11-16

    微信读书这款阅读APP在刚上线那会儿曾引起许多人的关注,虽然总感觉它的存在感不强,但在社交平台上,网友或朋友们间或晒出的微信读书时长记录之长却让人震惊——微信读书,为什么可以吸引这么多用户使用?不妨来看看本文的拆解。

    最近在微信读书闲逛,随手打开社交广场,刚好看到一个小伙子在半夜抒情。

    这一天刚好是他从开始用微信读书到现在的第2023天,小伙憋了一肚子话想说。

    他把自己使用微信读书的过程分成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高二到高三,一开始用是因为语文老师推荐,在上面看了不少名著(外加一部分《斗罗大陆》这样的“闲书”);第二个阶段是高三到大二,到了确定自己将来发展方向的时候,他又在上面系统看了很多金融、心理学方面的书;第三个阶段就是大二到现在,看书以解决问题为主,类型也更杂了,一目十行是常有的事。

    小伙今年刚工作第一年,不知道代表了多少微信读书用户。

    本来以为像微信读书这样工具属性更强的App,社交功能会很鸡肋,结果这条帖子发了没几天,点赞量就超过了2400个,评论也有200多条。

    放到微博也是能上热搜的水平。

    另外还帮160多个书友找到了心仪的好书(有专门的把帖子里提到的书加入“书架”的功能)。

    点开他的主页,用微信读书2023天,积累了2000多小时的阅读总时长;

    再看看自己,注册2995天,阅读总时长8小时…

    虽然说在哪里看书,终归是个人习惯问题,但当如此赤裸的对比摆在面前,不能不说还是感到了些许震撼。

    这引起了我的好奇,于是又去小红书搜了一下,发现在微信读书累计阅读时长超过1000、2000小时的大有人在。

    接着又联想到平日里,朋友圈里总能看到有人时不时会分享几张微信读书的笔记截图之类。

    其实说实在的,微信读书在很多人眼里存在感最强的时候,大概还是在它刚上线那会儿——

    因为好多书免费,大家都来薅羊毛,类似的“互联网思维”的产物在当时可是一抓一大把,那个时候可能还没人能想到微信读书最后能撑多久,好多人也是进来体验了几天就放在一边了。

    意外就意外在,它竟然一直撑到了现在,还依然有这么多人用。

    这就更让人好奇了。

    研究了一番发现,微信读书,这个表面看起来不争不抢、一直以来也没啥野心的App, 可能被很多人低估了,它的“好用”程度可能要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先不说别的,一个阅读类App的基本修养,应该是能让用户做到坚持阅读这件事吧?

    微信读书可以说想尽了各种办法来让你“爱上”阅读。

    这就不得不先讲讲微信读书的付费体系。

    咱们以余华的《河边的错误》为例,目前有三种方法可以读到这本书:

    第一种是用书币单本购买,这个需要用户先充值,一块钱一书币。

    这个方法的好处是购买后能永久阅读,缺点则是贵,买《河边的错误》要49.8书币,和纸书一样的定价,查了下在当当网打折以后才卖32.8元,没事人一般应该不会考虑这个选项。

    第二种是直接充微信读书的付费会员卡,按月、按季和按年买都行,这和视频网站的VIP一个逻辑,买完以后平台上的所有出版书就都能看了。

    最后一种则是用体验卡兑换付费会员卡。

    具体说就是10天体验卡+1块钱可以兑换5天的会员卡,60天的体验卡+6块可以兑换一个月的会员卡,以此类推,最多只花73块就能兑换一年的会员卡。

    听着可能还是有点迷糊,你就把它简单理解成,用体验卡能让会员卡打折就行了。

    对于众多羊毛党来说,攒体验卡的过程就是克服自己偷懒的过程——

    一本书,一周周期内,读1分钟能领1天体验卡,读1小时、3小时、5小时、2天和4天都能各领1天体验卡,满7天还能再领两天体验卡,过期则清零;

    21天的周期内,跟朋友组成3人小队积累阅读时长还能领最多7天体验卡,附带还能相互监督…

    总之就是,1块钱读完一本书不是梦!

    虽然说这种做法有利用人性弱点的嫌疑,但比起视频网站看视频得金币、某宝打斗地主给钻石的操作,微信读书攒体验卡的玩法用户可太能接受了。

    当然微信读书激励用户阅读的办法还不止这个。

    自己一个人看书很无聊?那就整一个读书排行榜,好友谁今天看了多长时间书一目了然,跟别人比进度那可就有意思了;

    看书坚持不下去?那就给你多定几个目标,完成一个奖励一枚“勋章”。

    读书这件事瞬间就有了看得见的奔头。

    从前业余时间还葛优躺在沙发里追剧、看综艺、刷朋友圈和短视频的迷茫青年,转头就成了坐下来最先想到就是看书的精神小伙。

    不过呢,光是给读者激励还不够——运营做得好,服务跟不上也是白搭,一个产品到底是不是能持续吸引用户,大家用了才知道。

    其实微信读书用户体验做得好,之前很多人是知道的。

    估计不少人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把微信读书当成图书版的豆瓣在用了,你甚至不用专门标记,它就自动把你在读和读过的书按照阅读进度、推荐值和类型等等做了分类,相当细致。

    用户也可以像在豆瓣那样创建自己的书单,标记还未上架的书籍(类似地如果书籍上架也会推送通知)。

    当然微信读书有一点是豆瓣不能比的——能在上面直接阅读。

    这就又牵扯到更多细节体验了。

    微信读书的笔记功能大概能排进用户最喜欢的功能Top 3,也就是用户可以随时把书中一段话勾划出来记录自己的想法。

    大家对这个功能的喜爱程度也许可以反映在,要是在网上搜索微信读书,搜索结果除了是怎么在微信读书薅羊毛的攻略,大概率还有教你怎么导出微信读书上的个人笔记。

    不过除了自己写,喜欢看别人笔记的用户可能也不在少数。

    一个是感兴趣别人的故事和想法,一个是喜欢看有用的“注释”,比如在《三体》里提到“像吉普赛人的帐篷”的部分就有读者做了解释。

    这就像另一个意义上的弹幕,属于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了。

    说到注释,微信读书对大部分书籍原本的注释也都做了更适合电子书阅读的调整,点某个词后面的“注”就能直接跳出来注释,考虑得已经非常细节。

    可能就是因为微信读书用户体验做得不错,以至于微信公众号都开始跟它学产品设计了。

    今年7月微信更新的8.0.40版本里,三个当时看着不起眼但后来被很多人用的功能——公众号文章内容朗读、文章下划线和文章书名直接跳转搜索,师傅可都是微信读书。

    总之微信读书有很多有趣的功能设计都体现在细节里,也欢迎朋友们留言讨论。

    话说回来,以上讲的所有微信读书的功能,说起来好像别人也都不难模仿;如果说这些功能都还比较常规,那么下面即将讲到的功能,多少就有点逆天了。

    微信读书在去年初推出过一个叫“替身书架”的功能。

    听名字就知道,用来做障眼法用的。

    当时这个功能就引起过一阵讨论,夸的人居多,差点没被网友玩坏了。

    替身书架的推出,已经能看出微信读书在回应用户一直以来对于“过度社交”这件事的困扰,就像从最早曾有人表达不理解“微信读书为什么要把我的好友都设置成默认关注”。

    毕竟这是个i人和e人共存的世界不是。

    不曾想微信读书今年索性加大了火候,又出了一个“仅陌生人可见”的功能,用户可以选择只把自己的笔记、动态向陌生人展示。

    再也不用担心摸鱼的时候和老板在网上相遇了…

    不能不说微信读书对人性理解还是十分透彻的,要这么一说,例子可就举不完了。

    大家也许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前一秒还在读一篇公众号文章,后一秒就突然被一个微信消息打断。

    总不能关掉消息提示,万一错过了啥重要信息,可是一转眼回来,文章读到了哪儿又原地失忆。

    想来想去不知道怎么解决的问题,微信读书又帮咱搞定了,它有一个同步微信公众号收藏和浮窗中文章的功能,同步后就能直接在书架看到。

    对路的还有另外两个真就是从最实用的角度开发的功能。

    一个是连接纸书的功能,如果你想把之前读过的纸质书上的笔记和标记同步到线上,只需要用摄像头拍下纸质书需要同步的部分,电子书就能定位到相关位置进行同步。

    虽然微信读书也支持从文档、电脑、iCloud和微信等渠道导入书籍,但连接纸书明显更让人惊喜,这等于说线上线下的界限再一次模糊了…

    微信读书不仅在“收编”纸质书,还在“收编”它曾经的竞争对手。

    今年6月底,Kindle正式彻底退出中国,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自己手里的Kindle真的要“盖泡面”了的时候,微信读书又出手了。

    其实微信读书2019年底就推出了墨水屏版,只是这两年愈发重视起了墨水屏版的用户体验(前兆大概是去年6月亚马逊宣布会在一年后停止Kindle在中国的全部服务)。

    现在微信读书墨水屏版的官方宣传页,列出的支持设备第一个就是Kindle。

    因为微信读书,很多用户又把尘封已久的Kindle拿了出来。

    讲了这么多只有一个感受,微信读书的产品经理是真的懂读者的心理的。

    虽然一些人好像更喜欢讨论微信读书的另一面——它的商业化怎么办,不免费了还能留住用户吗,作家到底能不能分到钱,平台书籍内容有删减的传言到底有没有实据……

    这些是微信读书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但好像又不是那么关键。

    此时脑海里只出现了一个问题:用户体验足够好的微信读书,将来会不会完全取代纸质书呢,我们是否将在虚拟世界里维持阅读?

    这兴许已经是一些人的日常了。

  • 如何进行数据要素制度建设?

    产品设计 2023-11-16

    要如何让数据充分得到活跃?下面这篇文章是笔者通过国家数据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烈宏的讲话内容从而整理出来的相关内容,具体分析接下来政府以及市场针对数据要素发展以及提到的要素建设会有哪些举措。大家一起往下看看吧!

    “让数据放心‘供’出来,让更多数据‘活’起来,让数据安全‘动’起来。”11月10日,国家数据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烈宏出席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启动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这是刘烈宏履新国家数据局局长以来,首次在公开场合就数据要素制度建设相关话题作重要讲话。我们可以针对本次局长的讲话内容,具体分析接下来政府以及市场针对数据要素发展以及提到的要素建设会有哪些举措。

    一、探索如何将数据“三权”分置落地,让数据放心“供”出来

    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等分置机制是加快数据要素流通、释放数据要素价值的重要制度基础,需要进一步通过落地实践探索完善。那么就需要在市场中针对各种各样的数据进行权责的划分,各地的数据交易所以及企业内部产生的数据可以主动申报对于数据相关权利的划分。

    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政府需要首先明确,数据要素的具体划分,例如哪些是属于公开使用的公共数据,哪些是属于个人隐私的数据,还有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数据。针对不同的数据,使用场景和使用范围都是不一样的,只有政府先明确其分类及定义、以及可行使的权利大小,才能避免“三权”分置的过程中无法可依、无法落地。

    其次是,政策上要首先鼓励支持企业内部参与到“三权”分置的工作中去,针对一些不合法的数据加工数据采集等行为,需要进行及时的纠偏。让更多的企业从之前对数据粗放式的管理,转变为数据资产的管理。

    最后各地的律所对数据“三权”的合规咨询业务一定会有所增长,未来事务所和律所或许会更加深入的融合,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业务场景对数据权责进行标准化的制定,由于数据与其他的资产存在很多不一样的特点,例如可复制性、价值不确定性、来源多样性等等,所以确权是数据要素发展的第一步,如果无法对该部分数据进行确权,则数据交易,数据安全等就无从讲起。

    二、培育多层次数据流通交易体系,让更多数据“活”起来

    让多数据“活”起来,就必须搭建一套完整的可落地的数据流通交易体系。如何让更多数据“活”起来,首先就是要对数据的价值进行创造以及深挖,如果企业内部产生加工的数据能够提供正常的交易,且交易来的数据能够为企业内部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帮助,那么就能激发数据商以及购买方的积极性。

    数据交易所在前期一定要积极帮扶企业、内部宣贯数据资产管理工作,甚至需要主动去到大企业进行调研,主动帮助挖掘其数据的交易价值,在数据三权明确的前提下,主动促成数据的流通交易。

    其次,数据交易所还需规范评估估值、登记结算、合规咨询等服务,当然数据交易所和其他证券交易所的性质一样,通过促成数据交易抽佣提成的方式来促进交易所的成长。值得注意的是,数据交易所必须要思考,如何避免数据不通过数据交易所进行交易,那么就将失去管控手段。

    国家财政部门也应该着手去推进,数据资产入表的方式,去推动调动企业内部针对数据资产转化的积极性。

    数据资产入表将促进企业对数据的使用交易的合规性,同时入表也能对企业财务报表体现的更加合理,只有对企业内部管理有利的事情,数据才能更加得到重视。无论企业内部形成的数据资产,是作为固定资产还是存货交易,数据要素正式在报表进行体现,则是让数据“活”起来的重要保障。

    企业内部在过去一直把数据理解为IT部门需要处理管理的事情,未来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或许会有新的调整。数据不再是一个IT部门能够做得到的事情,数据作为资产进行管理、使用、交易,需要联合业务部门对数据资产进行盘点,IT部门对数据资产进行管理,法务部门对数据资产进行合规性检验,财务部门对数据资产交易进行入表入账,投资以及采购部门对数据采购交易进行确认。

    对于个人而言,有一部分在企业内部对数据管理、或者熟悉数据治理的人才得以重视,未来数据相关人才会有更大的机会。

    无论是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加工、数据治理等不同领域的从业者,都有机会深入参与到数据要素发展以及数据资产交易等工作中去,从技术层面来说,他们更懂得如何去管理数据,从业务层面来说,他们也更知道如何去挖掘数据资产价值。当然对于数据如何确权和交易则是他们的短板,相信未来在一系列政策出台以及市场成熟过后,这些也都不是问题。

    三、推动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让数据安全“动”起来

    数据基础设施是让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的关键载体,让数据安全可信流通才能实现数据的高效利用。众所周知,绝大部分数据是存储在数据库的资源,而前面两点是讲到了数据如何从资源转化成资产的过程。

    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了企业内部的数据管理平台,包括我们如何去采集数据,如何将线下的数据转到线上,通过数字孪生等手段去构建数字世界;如何去管理数据,各个ERP系统以及元数据系统、主数据系统、数据仓库、数据中台是否在企业内进行运转,是否将数据进行沉淀;如何去使用数据,BI看板、管理驾驶舱、各类报表,是否将信息转化为高价值的知识或者是决策分析。

    除了以上企业内部的数据管理平台建设,还有目前我们提到的算力发展,数据算力已经成为了提升数据应用的关键能力。

    数据算力高低是体现一个国家和企业处理数据的效率,算力对于助推产业转型升级、赋能科技创新进步起到的决定性的作为。未来数据爆炸式的增长,如何在海量数据里面去挖掘数据价值,形成数据资产进行交易,算法+算力是必备手段之一。

    最后,前沿的技术也需要更多的应用到企业内部,例如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产生使用的链路清晰可靠,机器学习。当前,数据相关的技术应用对于企业内部的学习成本还是太高,所以需要对数据相关人才以及高校相关专业进行政策上的支持鼓励。

    四、总结

    本次国家数据局局长的讲话,我们可以知道相关政府机构以及地方政府对于数据基础制度建设正逐步完善,并且去主动积极的去推动数据要素产业发展持续加速。

    北京作为数据要素制度建设的先行区,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确权+交易+使用),去进行积极探索,相信一定会取得一些突破和成绩。而不久的将来,上海为首的华东区域,广州深圳为首的华南区域,也一定会针对区域的产业发展特点制定出一套可行的数据要素制度。

  • 多场景多维度:分析基金估值核算业务(1)

    产品设计 2023-11-16

    如果想了解基金估值核算业务,我们可以从哪些维度切入?这篇文章里,作者便梳理了估值核算的目的及用途、估值核算规则等内容,一起来看看,或许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基金估值核算业务。

    前面写了几篇与基金估值运营有关的文章,若想学习或了解可移步至:“一文读懂基金估值之“开胃篇”、“一文读懂基金估值全貌之 “硬菜篇”、一文读懂基金估值全貌之 “财务篇”。

    前面写的基金估值运营文章主要围绕:基金估值定义、基金估值对象、基金估值原则、基金估值日、基金估值频率、基金估值流程、基金估值数据处理、日终清算、生成凭证等维度分别向大家阐述了基金估值业务的来龙去脉。

    然而这些文章比较重基础,未深挖乃至很多的估值场景未涉及到,今天我们一起深度多场景多维度地聊聊基金估值核算业务,尽量多列举实例、图文结合,方便大家高率地学习,get到更多技能,以便日后更好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文章可能会有不足之处,欢迎大家给我多多提意见、留言反馈和补充,如有不妥之处,烦请大家指正,我们评论区见。

    在开启话题之前我们先聊聊:基金估值核算目的及用途、会计准则、基金分类。如不明白基金估值核算的目的,就好像无源之水,做事情不得要领;基金分类后面会用到。

    一、估值核算目的及用途

    1)基金份额净值:特定时点基金产品份额价值的反应;衡量基金申购、赎回价格,以及计算投资者申购基金份额、赎回基金金额的基础和对价;基金分红和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2)估值核算错误后果:净值高估或低估均会引起投资者之间不公平、投诉和询问函;不恰当估值会引发投资者的套利行为;给基金份额持有人和基金财产造成的损失,由基金管理人承担相应责任。

    3)信息披露:向投资者以及其它财务数据使用者披露基金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小结:如何更有效推进基金估值核算业务开展,各大基金公司有一套较完善的工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二、基金分类

    基金分类的方式网上很多,目的和用途均不一样,大道至简。

    1. 交易场所:上市基金、非上市基金。
    2. 运作方式: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
    3. 特殊基金:ETF基金、LOF基金、货币基金、QDII基金、QFII基金、分级基金。

    三、估值核算规则

    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需要对每一支发行的基金单独建立账套,单独核算,单独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基金业协会2017年颁布的《基金中基金估值业务指引(试行)》,具体不展开聊了,有兴趣可以自行百度了解,要培养自己阅读政策法规的能力和习惯,百利无一害。从指引(试行)中摘录部分估值规则,如下:

    1. 上市基金

    按估值日其所在证券交易所的收盘价估值;

    估值日无交易的,以最近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估值。

    3. 开放式基金(包括托管在场外的LOF基金)

    按所投资基金的估值日份额净值估值。

    估值日份额净值未公布的,以此前最近一个交易日基金份额净值计算。此情况下估值结果与当日提出赎回申请的到账金额不符。

    3. 货币基金

    按所投资基金前一估值日后至估值日期间(含节假日)的万份收益计提估值日基金收益。持有公募基金的资管产品的估值时效一般为T+1日,如对持有的公募基金采用前一交易日份额净值进行估值,赎回金额与估值价之间存在差异。

    前面铺垫内容已做好,现言归主题:“多场景多维度深度:聊聊基金估值核算业务”。

    四、估值核算之“上市基金”

    1. 估值核算场景一:买入、申购

    买入、申购实例:

    隔壁老王于22年11月11日(双11)买入上市基金牛逼A基金,金额为1,000,00.00元,

    当日凭证:

    借:证券清算款1,000,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0.00

    11月12日收到基金确认单,显示确认份额为1.000,00.00份,无其他费用(采用后端收费)

    当日凭证:

    借:基金投资-成本1,000,00.00

    贷:证券清算款1,000,00.00

    2. 估值核算场景二:持有期估值

    持有期估值实例:

    隔壁老王于11月21日收到牛逼A基金11月20日的单位净值为1.0011,

    当日估值凭证:

    借:基金投资-估增1.0011 x 1,000,00.00 – 1,000,00.00 = 11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10.00

    小结:持有期对基金持有的股票、债券估值时,如为估值增值 = 按所估价值与上一日所估价值的差额,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3. 估值核算场景三:分红

    基金分红实例:

    隔壁老王于12月20日收到公告:该基金分红,给老王乐得,如需了解基金分红请移步至:干货!深度全面拆解:基金分红的神秘面纱,学习了解。

    收益分配基准日为12月19日,权益登记日为12月18日,派息日为12月21日,单位分红为0.05,17日单位净值为1.0200,

    当日凭证:

    红利除权

    借:应收股利1,000,00.00 X 0.05 = 5,000.00

    贷:投资收益5,000.00

    当日估增凭证:

    借:基金投资一估增1,000,00.00 X 1.0200 – 1,000,00.00 X 1.0210 = -10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0.00

    12月21日收到分红款凭证

    借:银行存款5,000.00

    贷:应收股利5,000.00

    场内基金只能选择现金分红,但场外基金有两种分红分式:现金分红和红利再投,用户选择了红利再投,那又如何估值核算?烦请大家提前思考下,后面会聊到。

    4. 估值核算场景四:卖出、赎回

    基金卖出、赎回实例:

    隔壁老王公司需资金周转,他于23年6月24日向该基金公司赎回牛逼A基金,6月23日牛逼A基金单位净值为1.4000,6月22日单位净值为1.3000。

    25日收到确认单并收到赎回款110,000.00,赎回费为50.00,

    当日凭证:

    借:证券清算款110,000.00

    借:赎回费用50

    贷:基金投资- A基金成本105,000.00

    贷:基金估值增值400.00

    贷:投资收益50.00

    结转损益:

    贷:投资收益-40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400.00

    五、估值核算之“非上市基金”

    非上市基金的申购、赎回、持有期估值,它们和上市基金的估值方一样,这里不再过多讲了,烦请阅读上市基金的买入/申购、卖出/赎回、持有期估值和基金分红-基金现金分红。现我们重点聊下非上市基金的申购、基金转换。

    1. 估值核算场景:认购

    基金认购实例:

    隔壁老王于23年9月1日买入上市基金牛逼A基金,金额为1,000,00.00元,

    当日凭证:

    借:证券清算款1,000,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0.00

    9月10日收到基金确认单,显示确认份额为1.000,00.00份,认购费率0.1%

    当日凭证:

    借:基金投资-成本1,000,00.00

    交易费用10.00

    贷:证券清算款1,000,00.00

    其他收入1,000,00.00 – 9,990.00 – 10.00

    2. 估值核算场景:基金转换

    基金转换实例:

    隔壁老王于23年9月22日对上市基金牛逼A基金进行转换,转换份额为1,000,0.00,

    当日凭证:

    借:基金投资 – 转入基金成本1,000,00.00

    交易费用100.00

    贷:基金投资 – 转出基金成本1,000,00.00

    转出基金估值增值90.00

    投资收益1,000.00

    同时结转损益

    贷:投资收益1,000.00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000.00

    写在最后:

    还有些估值场景和维度未写得,将会在下篇文章聊到,估值和会计强关联,文章可能会有不足之处,欢迎大家给我多多提意见、留言反馈和补充,如有不妥之处,烦请大家指正,我们评论区见。

    参考资料:

    2017年颁布的《基金中基金估值业务指引(试行)》

  • 产品运营推广阶段产品经理要做好哪些主要工作

    产品设计 2023-11-16

    产品上线后,下一步就是进行产品的对外运营推广了,处于此阶段的产品经理还需要搞定正式发布、产品培训、市场推广、问题收集这些内容哦!下面文章中的笔者主要讲述的就是这些内容,一起往下看看吧!

    产品发布上线后,就需要进行产品的对外运营推广了,一般来说,产品处于运营推广阶段,产品经理还需要做好这些工作:正式发布,产品培训,市场推广,问题收集。

    一、正式发布

    产品的正式发布是指经过测试并达到发布准则的产品或服务正式推向市场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产品经理通常需要制定详细的发布方案,进行市场调研,准备产品文档,确定发布渠道,进行宣传推广,并监督产品质量。同时,他们还需要收集用户反馈并根据反馈和市场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要做好产品的正式发布,产品经理需要进行以下工作:

    • 确定发布方案:在正式发布之前,产品经理需要制定详细的发布方案,包括发布时间、发布方式、宣传策略等。
    • 进行市场调研:在正式发布之前,产品经理需要进行市场调研,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和市场需求,为产品的定位和市场推广提供参考。
    • 准备产品文档:产品经理需要准备产品文档,包括产品说明书、安装手册、使用指南等,以帮助用户正确地使用和维护产品。
    • 确定发布渠道:产品经理需要确定产品的发布渠道,例如线上商城、电商平台、实体店等。
    • 监督产品质量:在正式发布之前,产品经理需要监督产品的质量,确保产品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

    要做好产品的正式发布,产品经理需要全面考虑产品的各个方面,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和监督,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性能符合要求,并为产品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产品经理还需要与相关部门和人员紧密合作,共同推动产品的成功上市。

    二、产品培训

    产品正式发布后,产品经理应如何进行有效的产品培训?根据一些实际产品培训经验,我们整理以下培训思路:

    • 确定培训目标:明确培训的目的和目标,例如提高用户对产品的认识和操作能力,解决使用过程中的问题等。
    • 准备培训内容:根据培训目标和用户需求,准备相应的培训内容,包括产品的功能、特点、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
    • 选择培训方式:根据用户的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例如线上培训、线下培训、实操培训等。
    • 制定培训计划:根据培训目标和内容,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包括培训时间、地点、人员、器材等。
    • 进行培训实施:按照培训计划,进行培训课程的讲解、演示、操作等,确保用户能够正确地使用产品。
    • 跟踪培训效果:培训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问等方式收集用户对培训的反馈,了解培训效果,为后续的培训改进提供参考。
    • 持续优化培训:根据用户反馈和市场变化,持续优化培训内容和方法,提高产品的使用效果和用户满意度。

    三、市场推广

    在新品发布后,市场推广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市场推广是一项关键的活动,它可以帮助新产品获得更多的曝光度和知名度。通过市场推广,企业可以向目标受众传达新产品的特点、优势和价值,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市场推广还可以帮助企业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并建立起品牌的声誉和认可度。因此,有效的市场推广策略是确保新产品成功的关键之一。

    新产品发布后,做好市场推广的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 制定市场推广计划:在产品发布前,产品经理需要制定详细的市场推广计划,包括推广目标、推广渠道、推广时间、推广预算等。
    • 多渠道推广:利用多种渠道进行产品推广,包括线上媒体、社交网络、广告投放、线下活动等。
    • 建立品牌形象: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包括品牌定位、品牌形象设计、品牌传播等,以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和信任度。
    • 与消费者互动:通过社交媒体、直播,短视频等渠道与消费者互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反馈,及时回应消费者的问题和意见。
    • 运用营销策略:运用各种营销策略,如优惠券、满减活动、限时特价等,吸引消费者购买和使用产品。
    • 合作推广:与其他相关企业或机构合作推广,可以扩大产品的曝光度和市场份额。

    四、问题收集

    新品处于市场推广阶段,一定会收到来自市场和用户不同声音,不过这些都是正常的,因为无论是新品还是已经成熟的产品都会收到来自市场的反馈,因此,对于用户的反馈,我们只要做好问题收集,然后有的放矢的进行迭代优化一定可以将产品打磨好。

    那么,处于市场推广阶段的产品,产品经理如何进行问题的收集和整理,我们提供一些思路,仅供参考。

    • 建立反馈渠道:通过官方网站、社交媒体、电子邮件、电话等多种渠道,让用户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向产品团队提供反馈。
    • 在产品中添加反馈功能:在产品中加入反馈功能,使用户能够直接在产品中使用反馈表单或按钮向产品团队提供反馈。
    • 定期进行用户调研:定期进行用户调研,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谈、面对面访谈等方式了解用户对产品的看法和建议。
    • 利用社交媒体收集反馈: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产品信息,鼓励用户提供反馈,例如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发布产品信息,并邀请用户进行评论和分享。
    • 收集用户行为数据: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数据,了解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习惯和问题,以优化产品功能和用户体验。
    • 参加行业活动:参加相关行业活动,如展会、研讨会等,与用户面对面交流,了解用户需求和反馈。
    • 与其他企业合作:与其他企业合作,共享用户反馈和数据分析结果,共同优化产品和服务。
    • 鼓励用户评价:在产品中加入用户评价功能,鼓励用户对产品进行评分和留言,以了解用户对产品的满意度和建议。
  • 产品启动阶段产品经理应该做哪些关键工作

    产品设计 2023-11-16

    产品经理是一个很重要的就角色,于日常工作的也飞常多。下面是笔者整理分享的关于产品启动阶段中产品经理应该做哪些关键工作的一篇文章,有想要了解的同学可以进来看看哦!

    产品经理在公司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负责监督产品的开发和上市,确保产品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期望。

    除了与开发团队合作,产品经理还需要与市场营销团队和销售团队密切合作,以确定产品的定位和推广策略。此外,他们还需要与客户和用户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反馈和建议,以便进行产品改进和优化。

    产品经理还需要对市场和竞争对手进行调研和分析,以保持对行业动态的了解并做出相应的决策。总而言之,产品经理的日常工作涉及多个方面。为了便于大家更好理解,我们整理如图3-1产品经理日常工作内容图供大家参考。

    图3-1产品经理日常工作内容图

    从上图中,我们发现产品经理日常工作内容主要分为五大阶段,它们分别是产品启动阶段;立项规划阶段;研发执行阶段;运营推广阶段;总结复盘阶段。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一一为大家介绍每一个阶段的工作内容。

    产品在启动阶段需要做的事情杂而碎,但是这个阶段又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这个阶段的工作做得仔细,做得精确,我们规划设计出来的产品才有市场价值。在这个阶段,产品经理的主要工作包含有产品的商业分析,竞争对手调研,产品的需求挖掘,以及用户分析。

    一、商业分析

    无论是新品还是已经上市运营一段时间的产品,其实都应该做好产品的商业分析,因为通过商业分析,我们能了解自己的产品目前在市场上是一个什么情况。

    比如产品有哪些功能是现在市场所需要的,那些是市场现在已经淘汰的,以及目前产品盈利模式是否可以支撑产品的长期增长。为了解决以上这些问题,产品经理在做商业分析时,建议大家从宏观环境,微观环境,市场机会,盈利模式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可以展
    开来说。

    1. 宏观商业环境分析

    产品宏观商业环境分析是指对整个行业或市场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方面的影响因素。产品经理在进行宏观商业环境分析时,可以采用PEST分析模型,即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技术(Technological)分析模型。

    1. 政治环境:政治环境包括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方针政策、法令法规等方面,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和活动。产品经理需要了解当地的政治环境,包括政策、法律、法规等,以及政治体制和政治稳定性等。
    2. 经济环境:经济环境包括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两个方面。宏观经济环境包括国民生产总值、人口数量、消费水平等指标,反映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微观经济环境主要指企业所在地区或服务地区的消费者收入水平、消费偏好、储蓄情况、就业程度等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决定着企业目前及未来的市场规模的大小。
    3.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教育程度、文化水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观点、价值观念等。文化水平会影响居民的需求层次,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会禁止或抵制某些活动的进行,价值观念会影响人们对组织目标、组织活动以及组织存在本身的认可与否。尤其在做一些特殊的行业产品时,比如宗教类行业解决方案,则就需要产品经理对国家宗教政策的了解,才能更好的制定产品的规划方向。
    4. 技术环境:技术环境包括技术变革速度、产品生命周期、新技术构思、专利及保护情况、科技投资等方面。产品经理需要关注当前技术发展状况,以及新技术对产品的影响和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对这些宏观环境因素的分析,产品经理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和行业的发展趋势,制定更加准确的商业策略。

    2. 微观商业环境分析

    产品微观商业环境分析是指对产品所在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包括企业的组织结构、资源状况、客户和渠道等方面。以下是产品微观商业环境分析的主要内容:

    • 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指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岗位及其职责、权利的分配和安排。产品经理需要了解自己所在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和权利,以及与其他部门的协作关系和沟通渠道。同时,还需要了解企业的组织文化和管理风格,以便更好地适应和开展工作。
    • 资源状况:资源状况包括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经理需要了解企业的资源状况和分配情况,以及如何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 客户和渠道:客户和渠道是产品营销的重要因素。产品经理需要了解客户的购买行为和需求特点,以及如何通过不同的渠道来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提高市场占有率。

    通过对这些微观环境因素的分析,产品经理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如何在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和取得竞争优势。同时,还需要关注企业内部的管理和协调,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流程和提高效率来推动企业产品发展。

    3. 产品市场机会分析

    产品市场机会是指市场中存在的未被满足的需求或潜在的消费者需求。通过分析产品的市场机会从而找到产品的市场优势以及销售潜力,一般可以按如下的步骤进行分析。

    1. 收集市场数据:收集与产品相关的市场数据,包括市场规模、增长率、市场份额、竞争对手情况等。这些数据可以通过市场调研、行业报告、公开数据等方式获取。
    2. 分析市场趋势:了解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热点事件,包括技术的创新、政策的调整、新的进入者等。这些因素将影响市场的竞争格局和市场趋势。
    3. 确定市场机会和挑战:通过分析市场趋势可以确定产品的市场机会和潜在挑战。继而帮助产品经理明确产品的定位和特色,以及预测市场的反应和风险。

    4. 产品盈利模式分析

    产品盈利模式是指企业如何通过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来获取收入和利润的途径和方式。常见互联网产品的盈利模式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了解产品的特点与定位:了解产品的特点、功能、目标用户和市场需求等,分析产品在市场中的定位和竞争优势。这有助于确定产品的盈利模式和定价策略。
    • 分析市场需求与竞争状况:对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进行深入了解,包括目标用户的购买行为、需求和偏好,以及竞争对手的产品特点、价格、销售渠道等。
    • 确定产品的定价策略:根据产品的特点、市场需求、竞争状况等因素,确定产品的定价策略。需要考虑成本、利润空间、市场接受度等因素,以实现产品的盈利目标。
    • 选择适合的盈利模式:根据产品的特点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合的盈利模式。可以考虑广告模式、会员模式、交易佣金模式、订阅模式、平台模式、批发模式、二次销售模式等。同时需要评估不同盈利模式的优缺点和风险。

    二、竞对调研

    进行竞争对手调研是产品策略和市场策略制定的重要环节之一。以下是如何进行竞争对手调研的一些技巧:

    1. 确定竞争对手范围:首先需要确定竞争对手的范围,包括直接竞争对手、间接竞争对手、替代品竞争对手等。这有助于了解市场竞争格局和竞争对手的情况。
    2. 收集竞争对手信息:收集竞争对手的相关信息,包括产品特点、价格、销售渠道、营销策略等。可以通过市场调研、行业报告、公开信息等途径获取。
    3. 分析竞争对手的优势与劣势:对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包括产品特点、品牌形象、销售渠道、客户服务等方面。这有助于了解竞争对手的市场地位和产品策略,以及寻找自身的竞争优势。
    4. 分析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了解竞争对手在市场中的市场份额和销售量,这有助于评估竞争对手的市场地位和销售表现。
    5. 分析竞争对手的营销策略:了解竞争对手的营销策略和宣传方式,包括广告投放、促销活动、社交媒体营销等。这有助于了解竞争对手的市场推广策略和市场反应。
    6. 分析竞争对手的技术水平:了解竞争对手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包括专利申请、新技术应用等。这有助于评估竞争对手的技术优势和市场前景。
    7. 确定竞争对手的战略意图:了解竞争对手的战略意图和发展方向,包括未来产品的研发计划和市场拓展计划。这有助于预测市场竞争趋势和企业自身的市场应对策略。
    8. 总结竞争对手的情况:将收集到的竞争对手信息进行总结和分析,形成对竞争对手的全面了解。同时需要评估竞争对手的威胁程度和自身的竞争策略,以制定相应的市场应对策略。

    在竞争对手调研中,需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同时要保持客观和谨慎的态度,以避免做出错误的决策。同时需要结合自身的产品和市场特点,制定相应的竞争策略和市场应对策略,以提高自身的市场占有率和盈利能力。

    三、需求挖掘

    产品经理需求挖掘是指通过各种方式深入了解用户需求、挖掘用户需求并对其进行分析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结合常用需求挖掘方法进行深度思考分析得到产品需求。需求挖掘是先分析需求背后的动机找到深层需求,然后根据深层需求进行需求扩展形成产品需求。

    产品经理进行需求挖掘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深入了解用户需求:通过与用户进行沟通、调研、观察等方式,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和痛点,以及他们的使用习惯和反馈。可以通过用户访谈、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式获取用户反馈和数据支持。
    • 关注用户行为:关注用户的行为和反馈,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和反馈,以便及时调整产品策略和功能设计。可以通过用户行为分析、用户反馈等方式获取相关信息。
    • 收集用户意见和建议:通过收集用户的意见和建议,了解用户对产品的看法和建议,以便及时改进和优化产品。可以通过用户反馈、社区讨论、社交媒体等方式获取用户意见和建议。
    • 分析用户数据:通过分析用户数据,了解用户的行为习惯、需求偏好和反馈情况,以便更好地把握用户需求和市场趋势。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用户行为分析等方式获取相关信息。
    • 与用户保持紧密联系:与用户保持紧密联系,及时回应用户反馈和需求,建立良好的用户关系和口碑。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客服渠道、社区讨论等方式与用户保持联系。
    • 产品经理要做好需求挖掘还需要学会倾听和理解用户的声音,建立用户画像和产品反馈机制等工具和方法来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在日常的实际工作中,建议大家可以采用以下这些需求挖掘的方法进行需求收集。
    • 用户调研:通过直接与用户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痛点。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焦点小组等方式进行。
    • 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大量数据,发现用户的行为模式、需求趋势和问题。可以利用的工具包括用户行为分析系统、数据挖掘工具等。
    • 竞品分析:通过对竞争对手的产品进行分析,了解他们的优点和缺点,从而发现自身的不足和市场机会。
    • 专家访谈:邀请行业专家、学者等进行访谈,获取更为专业的意见和建议。这些专家可能对市场趋势、技术发展等有深入的了解。
    • 体验产品:产品经理亲自体验竞争对手的产品,以发现自身的不足和市场机会。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产品经理更直观地了解用户需求。
    • 3W分析法:这是一种聚焦的需求挖掘方法,根据“What(什么)、Why(为什么)、How(如何)”的思路,对需求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

    四、用户分析

    用户分析是产品立项前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产品经理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和市场趋势,做好用户分析可以帮助产品经理提前确定好用户群体,便于后续的产品规划和迭代。因为一个产品一旦确定好自己的用户是谁,那么,后续的整个产品规划和设计都是围绕这类用户展开的,因此做好用户分析至关重要。

    通常产品经理进行用户分析时,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1. 确定目标用户:首先需要明确目标用户群体,包括用户的年龄、性别、职业、收入等方面的特征,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行为。
    2. 收集用户数据:通过各种方式收集用户数据,包括市场调研、用户调研、数据分析等,以了解用户的行为、偏好、需求等方面的信息。
    3. 建立用户画像:通过建立用户画像,将用户数据和信息进行抽象化描述,形成具有代表性的用户模型,以便更好地了解目标用户的需求和行为。
    4. 分析用户需求:通过对用户数据和用户画像进行分析,发现用户的需求和痛点,并深入了解他们的行为习惯和购买决策过程,以便更好地设计产品功能和用户体验。
    5. 制定产品策略:根据用户需求和市场趋势,制定相应的产品策略,包括产品的功能设计、用户体验、营销策略等方面,以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在用户分析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重视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便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和市场趋势。
    2. 对用户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以发现用户的潜在需求和行为习惯。
    3. 与用户进行深入沟通和互动,以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和痛点。

    根据用户需求和市场趋势制定相应的产品策略,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用户体验。

  • 产品经理需要掌握的能力:数据分析与决策能力

    产品设计 2023-11-16

    产品经理的数据分析与决策能力虽然是一项基础能力,但是非常重要。下面这篇文章是笔者整理分享的关于产品经理中数据分析与决策能力的相关内容,大家一起接着往下看吧!

    产品经理的数据分析与决策能力是在其工作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项基础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可以帮助产品经理基于客观的数据和事实做出决策,而不仅仅依靠主观的观点和猜测。

    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产品经理可以获取关于产品性能、用户行为、市场趋势等方面的洞察,从而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监测产品性能、发现市场趋势等。这些洞察可以用于权衡各种选择并做出更有根据的决策,从而降低决策风险。

    数据收集和分析是从各种来源收集数据并通过分析来提取有价值信息的过程。

    一、数据收集的步骤

    • 定义目标和问题:首先,明确收集数据的目的和问题;其次定义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和目标,以引导后续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
    • 确定数据需求:确定需要收集哪些数据来回答问题和实现目标。(这可能包括基本的定量数据、定性数据、市场调研数据、用户行为数据等)
    • 数据收集方法:选择适当的数据收集方法和工具,如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用户行为追踪、日志记录等。
    • 数据收集:根据选择的数据收集方法,进行数据采集。确保采集到的数据准确、完整,并符合标准化的数据收集流程。
    • 数据清理和整理:对收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清理和整理,包括校正错误、处理缺失值、去除异常值、统一数据格式等,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 数据驱动决策:基于数据收集和分析的结果,做出有根据的决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实现目标和解决问题。

    数据驱动决策是指在做出决策时,基于收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结果来指导和支持决策过程。

    二、数据驱动决策的步骤:

    • 收集可靠的数据: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 分析和解释数据: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和见解。
    • 结合领域知识和专业判断:将数据的分析结果与领域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加上个人或团队的经验和洞察力。
    • 培养数据文化:建立和培养一个数据驱动的文化,在组织中传达和重视数据驱动决策的重要性。
    • 制定明确的指标和目标:定义明确的绩效指标和目标,以便衡量和评估决策的效果。
    • 周期性评估和迭代:定期评估和回顾决策的结果和效果,并根据反馈和数据的变化进行调整和优化。

    数据驱动决策是指在做出决策时,基于收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结果来指导和支持决策过程。

    三、数据驱动决策的核心要点:

    • 收集可靠的数据: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可靠性。数据的来源应该是可信的,并且采用适当的方法和工具进行收集。
    • 分析和解释数据: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和见解。利用统计分析、数据挖掘和可视化等工具和技术,探索数据中的模式、趋势和关联。
    • 结合领域知识和专业判断:将数据的分析结果与领域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加上个人或团队的经验和洞察力。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数据的意义,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决策中。
    • 培养数据文化:建立和培养一个数据驱动的文化,在组织中传达和重视数据驱动决策的重要性。鼓励和支持员工使用数据来支持和评估决策。
    • 制定明确的指标和目标:定义明确的绩效指标和目标,以便衡量和评估决策的效果。这些指标应与企业战略目标相一致,并能够直接或间接地衡量决策的绩效。
    • 周期性评估和迭代:定期评估和回顾决策的结果和效果,并根据反馈和数据的变化进行调整和优化。将数据驱动决策视为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设定关键指标是为了衡量和评估目标的实现情况,指导组织或个人的行动。

    四、设定关键指标的步骤

    • 理解目标和愿景:明确目标和愿景,了解需要实现的具体结果和期望。目标应该是明确、可量化的,以便能够设定相应的指标来衡量。
    • 确立关键成功因素:识别对于实现目标至关重要的因素。这可以是影响目标的关键业务流程、关键绩效领域或关键市场指标等。
    • 选择关键指标:从关键成功因素中选择能够最好衡量目标进展的指标。关键指标应该与目标直接相关,能够准确地反映目标的实际情况。
    • 设定目标值:为每个关键指标确定具体的目标值。目标值应该是可衡量、可实现的,并与目标的时间范围和实际情况保持一致。
    • 确定度量方式和数据收集方法:确定如何度量每个关键指标,选择合适的数据收集方法和工具。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
    • 追踪和监测:建立机制来追踪和监测关键指标的实际情况。定期收集和分析数据,确保指标的数据可靠性,并及时发现问题和机会。
    • 反馈和调整:根据关键指标的评估结果,提供及时反馈,识别潜在的改进机会和调整需求。根据实际情况,对关键指标的目标值进行调整和优化。

    进行竞品分析是为了了解竞争对手、市场环境和行业动态,以获取竞争优势和指导决策的过程。

    五、进行竞争分析的一般步骤

    • 确定竞争对手:首先,确定主要的竞争对手,这些公司或产品与你的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有直接竞争关系。了解竞争对手的规模、市场份额、产品特点和定位。
    • 收集竞争信息:收集和整理与竞争对手相关的信息。这包括市场调研数据、新闻报道、公开报告、社交媒体活动、网站内容等。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以获取全面的竞争对手洞察。
    • 分析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评估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优势和劣势。了解他们的产品特点、市场定位、目标客户、定价策略等。同时,分析竞争对手的业务模式、供应链、组织架构等方面的情况。
    • 比较产品和服务:对比分析你的产品或服务与竞争对手产品或服务的特点和优势。找出你的竞争优势和差距,以及可行的对策。
    • 评估市场趋势和机会:了解行业的市场趋势、新兴技术和创新,分析机会和威胁。评估竞争对手对市场的影响和动态。
    • 分析竞争策略:了解竞争对手的市场营销策略、产品定价策略、客户关系管理、渠道策略等。研究他们的市场推广活动和广告宣传策略。
    • 总结和制定战略:根据竞争分析的结果,总结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把握市场机会和趋势。基于这些洞察力,制定适合的战略和行动计划,以增强竞争力并获得竞争优势。

    基于数据进行用户需求分析是指利用收集到的数据来深入理解用户的行为、偏好和需求,从而指导产品的设计和改进。

    六、基于数据进行用户需求分析的一般步骤

    • 数据收集:收集关于用户行为和反馈的数据。这可以包括用户行为数据,如使用产品的日志记录、网站访问统计、应用使用数据等;用户反馈数据,如用户调研、用户体验测试、产品评价和评论等。
    • 数据整理和清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清理。这涉及对数据进行筛选、消除重复、处理缺失值等,以确保数据质量和一致性。
    • 数据分析和挖掘:应用适当的数据分析技术和工具,如统计分析、数据可视化、数据挖掘等,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通过探索数据,寻找用户行为模式、偏好趋势和关联性的见解。
    • 用户行为分析:通过数据分析,了解用户在产品中的行为模式和使用习惯。这可能包括对用户访问路径、使用频率、使用时长等方面的分析,以揭示用户的行为偏好和需求。
    • 用户调研和反馈分析:利用收集到的用户调研数据和反馈,分析用户对产品的意见、建议和需求。通过对用户反馈的内容和情感进行情感分析或文本挖掘,提取出用户的主要痛点、需求和期望。
    • 用户细分和画像分析:基于数据分析的结果,将用户划分为不同的细分群体,并创建用户画像。通过对用户群体的特征、行为和需求进行分析,确定不同用户群体的共同特点和优先需求。
    • 解读和应用:解读分析结果并将其应用于产品设计和改进中。根据数据分析的发现,识别用户的关键需求和痛点,并将其作为产品功能和体验的参考和指导。
    • 反馈和迭代:通过用户反馈和持续的数据收集,不断优化产品,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期望。持续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以评估产品改进的效果和用户满意度。

    七、总结

    产品经理的数据分析与决策能力对于其工作至关重要。通过数据分析,产品经理可以获取客观的数据洞察,辅助决策、了解用户需求、监测产品性能和发现市场趋势。同时,产品经理还需要掌握数据分析方法和具备数据思维和产品思维,以更好地应用数据分析于产品管理中。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