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绪」该如何设计?

    产品设计 2023-08-20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能被各种各样的事情挑起不同的情绪,如果将情绪映射到设计中呢?或许我们可以了解一下情绪设计这个概念。那么,怎么在品牌或产品中做好情绪内容的融入呢?这篇文章里,作者就针对情绪设计做了总结和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前言

    最近我的短视频推流不知怎么,有点混乱了,一会是关爱老人的感动瞬间,让我泪流满面;一会是搞笑博主的最新创作,让我直呼:好段子!当赏;一会是官媒的灾情通知,让我瞬间严肃惆怅;再一会的情感分析,让我百感交集;短短的一分钟内,让我的情绪像是大圣吹毫毛—变得真快;到了晚上的的emo时刻,我就在思考他们设计内容的为啥能挑起我的情绪,那在品牌体验的设计中情绪是如何融入其中的呢?

    一、情绪是个啥

    要了解“情绪”一词肯定需要先了解他的历史:在17世纪“Emotion”出现在了Thomas Willis(来自伦敦的医生)的作品中;直到19世纪在一位爱丁堡的教授Thomas Brown的演讲中有了一个较为基础的定义:可以被理解的各种感受,以及各种情感状态,开心、欢乐、悲伤等。

    情绪研究的第二次飞跃来自搞进化论的达尔文,然后经过詹姆士—兰格情绪理论,Cannon.W(坎农)等诸多学者和流派的发展至今;现如今的关于情绪的解释和新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还挺像的

    情绪是对于客观事物的心理反应和感受,包括但不限于:喜怒哀乐、焦虑狂躁、嘚瑟emo……在其中会细分为负面和正面情绪;情绪产生会接连呈现出不同的生理反应,比如皱眉、耸鼻、大笑……身体反应和情绪变化几乎是同时发生的~

    二、情绪该如何设计

    虽然上面的内容略显无聊,但我们还是需要对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说了这么多,我们如何在品牌或产品中去做情绪内容的融入呢?产品本身的情绪设计也好,为了安抚用户的情绪设计也好~

    1. 前提

    在《设计心理学—情感化设计》中提到情感化设计的几个维度—本能、行为和反思,说的简单一点就是好看、好用、有内涵。

    当然,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产品,在不同的产品中有不同的诉求角度,在确定目标用户后,有步骤比例的融合这几点诉求。

    2. 线上产品

    在线上产品中关于情绪点的融入主要从体验这个方面来探讨,好的体验也就意味着稳定的情绪,也就一定程度决定留存率。

    1)颜色

    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在21年浏览量超高的网易云人格主导色的H5营销,通过听一段声音、回答几个问题、输入自己名字,在心理上让你感觉结果和你高度匹配,将不同的人赋予了不同的色彩属性;除了用户确实喜欢外,色彩的喜爱偏好确实代表部分人的性格,喜欢蓝色灰色的大都会抑郁一些,喜欢红色黄色的热情的居多。

    回到一个产品或品牌来说也需要去赋予其一些色彩的性格特质,这里就不说用户基数比较大的app,这类app色彩多为中性;说一些小众的产品:

    我很喜欢一款安静惬意的app:小睡眠,相信很多人也听过,它的品牌色为蓝色,其他辅助色也基本都会偏向于冷色调的一个区间,比如紫、暗黄、灰、暗沉等等作为一个使用场景基本在夜晚的助眠软件,就是为了帮助缓解身心,快速入眠,也起到了安抚用户情绪的作用。

    比如在产品和产品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在有些年轻社交娱乐的app中,色彩往往比较大胆,配色强烈吸引,面积占比较大,如淘票票、盒DNA、波点音乐;在有些比如金融、阅读、等偏文本内容相关的app中在主要界面大多配色和颜色种类会比较冷淡和克制,为了保证用户对于信息的专注,相信你也能在这两组图片中明显感受到不同调性。

    视觉、色彩可谓是人类最大的信息输入之一,品牌对于色彩的使用时一定要非常契合;在宣发和使用上要让用户马上感受到,诶,你这个产品适合这个颜色,宁可选择中性的色彩也不要选择跳脱感的色彩,除非你能承受用户情绪的疑问。

    (颜色是无限的,但色相是有限的,现在各个品牌的颜色争夺战,你有提夫尼蓝我有爱马仕橙,你有暗夜黑我有魅惑紫,在营销中其实也是快速将品牌信息在你脑海中建立辨识度,加深品牌印象)

    2)信息可读性

    在当下内容爆发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内容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但也让我们的情绪越发浮躁,尤其对于文本内容的阅读也没有耐心;那么除了对于内容质量的把控外,内容的可读性和舒适度也愈发重要;首先让人读的舒适,稳定住情绪,才有更好的转化。

    (在常见的文本阅读模式下)

    ① 字体

    首先在字体的选择和使用上,选择结构简洁,细节量少的字体(屏幕受像素点的影响在常规的阅读字体中细节点闹一体验存在模糊细节丢失等情况)倾向于选择中宫扩张放开的字体(这能让字体在同等字号下更显的大,更能呈现现代的明亮感)。

    ② 字重

    选择字重更全的字体,通常在一页信息中,不建议使用超过3种字体,字重全即使只使用一种字体也能设计丰富的层次。

    ③ 字间距行间距段间距

    间距是影响阅读效率的重要因素,在几段文字中主要包含这几个内容:字间距、行间距、段间距,具体的使用数值我给一个大致的参考:字间距0.2,行间距1.5倍,段间距3倍(仅供参考,具体依据实际内容设置参数)。

    后面会出一篇关于“字”更全面的文章~欢迎持续关注。

    3)情感化设计(文案和IP融入)

    这一个点是我们常说的情感化设计,想象一下当你正在浏览一个页面点击进入一个窗口后长时间的等待和白屏让你越发的烦躁,退出后才发现是404;目前的产品中极少会出现类似的Bug,最次也会给个文案:此页面无信息;从此空白页面到页面无信息文案,到IP内容融入调皮文案;你应该能慢慢感受到产品的温度,感受到一种人情味和交流感。

    在外卖软件中,当有恶劣天气时也会配合相应的视觉和效果下雨、下雪等配合文案,将状况传达给用户,目的就是缓解用户等待的情绪,或者会进行一些创意设计来娱乐用户。

    在很多的加载页等待页面中,也会融入一些有趣的动效,带来趣味性的同时缓解用户等待的急迫情绪。

    4)音效设计

    音效是一个十分容易被忽略的体验,声音能给用户带来一个场景,听觉和视觉触觉一样,是一种承载体验的介质,这里引用一位谷歌用户体验设计师Riceman在对于UI Sounds的一个回答,在UI Sounds中最重要的三个要点:

    在2017年的WWDC上也专门有讲述声音设计,了解声音设计如何帮助我们在应用程序或游戏中创造更身临其境、更可用和更有意义的用户体验,并了解苹果产品中的声音是如何创建的(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Developer上搜索看看)。

    3. 补充

    对比线上产品,在线下产品和品牌的体验中最大的优势最是可以真实触摸和嗅到~

    在对接一个朋友的线下集市活动中,设计好物料内容后,我总感觉差点什么,实地考察以后,感觉缺少的是一种氛围感,于是就从灯光和嗅觉入手;作为深秋,当时准备了一些暖黄色的氛围灯光晕染在产品上;嗅觉的话是购入了某味图书馆的一款香水,为了避免香过头还兑了些纯净水,并安排每两小时在摊子周围喷几下;后面与朋友获得反馈确实比平常用户的停留量增加了不少。

    再举一个《情绪—影响用户决策的变量》中的一个例子,在旧金山举行的一组实验中,一批实验人员被安排随机向路人乞讨,但乞讨收入并不理想,对于乞讨人员我们会潜意识的有一种心理防备,远离和置之不理甚至会进行辱骂。

    于是乎研究人员改变了策略,让实验人员直接索要,而且具体到索要的详细金额,比如9元,13元,通过不规则的金额引起人的注意,让他们放弃既有的心理防备规则,然后下一步进行沟通交流;实验结果成功率从最初的17%提升至73%,其实这种策略也被称为“激发技巧”。

    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也发现,在有些超市的折扣优惠卡片上不是我们常见的8.99折7.99折,而是8.4折,7.1折等等,只要你吊起了用户的情绪剩下的交给概率。

    在58同城一批线下门店项目中,设计团队基于“MOT关键时刻”进行分析沉淀出专业的有温度的服务标准:区域全店铺的VIS视觉系统(VI、门店设计、路线分布、物料规范),服务标准流程(制定分发标准的服务流程手册);产品/品牌的一整套流程确实是对于品牌和规范的把控,也是对用户进行认知的统一;如果你进入一个品牌的不同分店,其优惠政策,服务标准,空间布局都不一样,相信你会产生错愕或者抓狂的情绪

    4. 日常挑逗我们情绪的设计

    相信你看到下面几组图的时候能够明显的感受到每一组给你带来的不同情绪;这在海报设计中比较常见,除了品牌调性外,海报会根据产品,匹配相契合的设计风格来烘托画面所传达的目的。

    最近在刷某音,被一个风格刷屏了,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就是那个出国图文专属BGM,名字叫:Sleeptalking-Imfinenow & EMIA;导致之后每一会听到都有一种砸电脑跑路的冲动;如果这个不熟悉这个,那么许巍的曾梦想仗剑走天涯……318专属BGM你一定不陌生,就是这种感觉。

    音效在调动情绪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现在视频的制作当中,比如愤怒、震惊、欢乐、忧郁、搞笑绝大多数的情绪表达都能找到相契合的BGM给与烘托。

    三、最后

    以上绝大多数对于情绪设计的探讨多在产品或品牌的体验层面(当然需要在有着功能性为前提的基础之上),在良好体验的前提下时不时有一些小惊喜是极好的;产品/品牌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日拱一卒的慢慢迭代升级,不断在用户和市场的反馈中迭代的更加卓越;用户比你想象的更没有耐心,让你的产品/品牌富有温度和友善是你需要且很值得做的事。

  • 按钮背后的设计逻辑

    产品设计 2023-08-20

    一个好的按钮设计能够让产品锦上添花,一般来说,一个好的设计用户往往是感知不到的,但是设计的不好,一定是会被发现的。本文就按钮背后的设计逻辑进行分析,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经常会有人私信我说,按钮用直角还是圆角更好些?实心的还是空心的?遇到此类问题,我不知道要怎么回复。好比你打算在桑拿房里装个空调,问我装在哪合适。一个没有交代业务背景的问题,我又怎么给出答案。

    「门」,这是一个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东西,每天上下班都需要开门、关门。不过大家注意到没,开门的时候都是由内向外推的而不是由外向内拉的。为什么会这么设计呢?很早之前一个剧院突发火灾时,人们在紧急出口处互相推挤,处于高压紧张状态下的逃生者因为忘记该门是朝里拉的而不是朝外推的,从而没有人能够打开门。

    因此,出于安全考虑,家里的门都会设置成从内往外推,当意外来临时能够帮助人们快速逃生。包括现在的消防法规都会要求公共场所必须安装“安全推压式门栓”。这样无论何时遇到突发情况,门都能够一下子打开。

    一个好的设计用户往往是感知不到的,但是设计的不好,一定是会被发现的。

    记得疫情那一年,辅导员都是用QQ开线上周会,经常会有同学开着语音而并没有察觉,一不小心周会就会变成大型社死现场,有听到过与父母battle的,有在线游戏骂人的,有朋友连麦吃瓜的,总之节目繁多。

    因此,每次开周会我都非常紧张,我会特别注意我的语音按钮是否为关闭状态。因为我不能很明确的知道语音按钮目前的状态是关闭的还是开启的,通常我都需要点击语音按钮好几次,确保我的语音为关闭状态才能安心下来。可能大多数人遇到这种情况,会把问题归因为个人的理解问题。

    (QQ语音界面)

    我们再重新设计一下按钮展示的状态,区分静音时和语音状态下的图标样式,这样会清晰很多,也能减少用户在使用时的紧张感。

    (修改后的界面)

    一个好的按钮应该具有强烈的引导作用,以减少用户认知阻碍,给予用户明确的选择。例如下面的例子,确定要取消订单吗?「取消」和「确定」两个按钮并不能给用户一个清晰的认知,如果把「取消」和「确定」改成「我再想想」和「立即取消」,用户是不是会好理解很多。

    另外,在 2017 年的谷歌 I/O 会议上,谷歌的资深界面文案设计师Maggie Stanphill在旅店预定的界面中,将「预定房间」改为「查看可用房间」之后,预订率增加了 17%,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虽然用户表面看到的只是一个文案的修改,但背后修改的却是整个按钮的场景逻辑。

    这类按钮设计的逻辑背后隐藏着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方式,在心理学上叫做认知吝啬者模型。认知吝啬者是指个体在接受讯息时,不喜欢思考,而大多依靠经验及个人直觉,并运用许多认知捷径来处理信息。我们在进行很多简单操作的时候,其实大脑并没有经过思考,但却做出了果断的选择。大家应该都体验过卸载软件的复杂,想要卸载,却往往点击了另一个选项。

    (360安全卫士卸载界面)

    再说说大家都熟悉不过的淘宝。淘宝在待发货页设置了「催发货」按钮,这个按钮本质并没有什么作用,点击「催发货」按钮并不能真的让商家发货的速度变快,毕竟发货速度还取决于物流。

    在这里按钮其实起到的是一个安慰作用,让着急的用户通过点击按钮减小心理压力,减少退单率,避免客户的流失。

    直播间的点赞按钮也是如此,点击爱心时会出现动画效果,当用户点击多次时,后台只会计数一次,但是动画效果却一直存在。这个按钮在这里是为了给用户提供情绪化的价值,留住用户观看。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举例了。

    几年前有这么一道面试题,「油管的广告跳过按钮为什么是五秒钟」。很多人在设计的时候觉得别的产品是这么做的,那么自己也就这么做,并不知道别人这么设计的缘由,照搬就是了。

    (油管的广告界面)

    油管设立5秒机制是为了把广告更精准的投放给用户提高广告真实的曝光度。利用点击「跳过广告」的按钮来计算该则广告的质量以及该用户的匹配度,方便以后精准投放。并且也对此按钮也设定了相应的规则,把广告时长分成了三个阶梯。

    如果用户在第一秒就点击了「跳过广告」按钮,此时广告商需要支付的广告费是最少的;如果在3-5秒点击,则会多收取一些广告费用;如果用户看完了这30秒的广告,那么则要向广告商收取完整的广告费。因此这个5秒跳过的制度受到很多广告商的喜欢,广告商也都非常乐意把广告投在油管。

    绝大多数设计师都会觉得按钮并没有什么设计的空间,但按钮背后的设计隐藏着人们对于事物认知的方式人们的心路历程,一个按钮的改动,可能背后会牵扯到许多业务的逻辑,给产品数据直接带来相关变化。

    在设计按钮时,我们不妨从「用户的认知模型」「使用场景」「规则设定」三个方向,把按钮代入到业务里去,去思考设计过程中的细节,而不是去摆弄那些控件的颜色和位置问题,并且为此争论个一下午。

  • 如何提升界面交互中的「信息识别」体验

    产品设计 2023-08-20

    随着科技的发展,交互场景的种类越来越多,图形化的人机界面在当前仍是非常主流的交互形态,但如何如何提升界面交互中的「信息识别」体验是我们当前需要关注的一大重点,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自上个世纪70年代图形化的人机界面出现,人与机器的对话从特殊命令行交互变为直观的图形界面,到后来语音、视频、动作等多模态的发展让人和机器的发展有了更多自然、直观的交互场景。

    图形化的人机界面在当前仍是非常主流的交互形态,如何将界面信息直观、高效的表达给用户,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尤其是系统复杂、业务垂直的产品。

    以酷家乐云设计工具为例,系统交互结合各行业垂类场景,各种命令、操作、引导、画面控制等信息的表达很容易让用户疑惑。

    举个栗子:

    “看不懂、没明白、我还以为是…”等基础信息表达的问题掣肘了交互的基础体验。

    因此,如何提升用户整体的「信息识别」能力,成为了我们的项目课题。

    一、什么是信息识别

    信息识别,可简单理解为:感知到(看到/听到)信息,并能够理解它。本质是在用户与界面交互中,会经历「感知信息→认知信息→做出决策与行动」的历程,从感知到认知,是信息获取和辨识理解的过程,即「信息识别」。

    所以课题主要探索的是:如何体系化的设计「感知上简单、认知上准确」的信息,让用户与界面的互动更高效、流畅。

    二、已有设计体系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群核UED搭建设计规范体系已有多年,即便有相对丰富和完整的设计体系,我们呈现给用户交互界面仍有体验不一致、操作难理解、同一对象不同表达的问题,为什么?

    以组件为例,目前设计规范制定过程中,产出很重要一条的逻辑是“可复用单元”,如基础组件、业务组件、模板等,通过将重复元素在代码层统一,从而实现在用户侧一致的操作体验。

    随着产品功能的上线,文案、图标、图像等大量小颗粒度元素,成为了用户最先感知、频率最高、也是非常制约进一步交互影响因子。

    这些因子又存在多样化、场景散、分布广、规律性弱、参与定义的角色多的特点,加之没有规范和有效的管理,导致用户侧使用起来充满疑惑、操作受阻、甚至客诉。

    小结

    因目前规范体系针对文字、图形基础的信息形式覆盖不够,加之此类场景高频、体验问题频发且会持续的现状,参考行业大厂对此类信息设计的重视程度。

    所以,信息识别项目是针对产品界面中大量小颗粒的信息载体当前不规范、体验质量参差等问题,来体系化解决当前图、文信息单元的体验不规范、识别效果差的问题。

    1. 如何提升信息识别体验

    在产品界面中信息交互过程中,信息最为常见的四种载体:图形、文字、音频、视频(全景图、gif图、动效图在大类暂时可算图形,不作细分),而图、文占据了绝对的比重,所以需要重点关注图、文信息的识别体验。

    根据美国哈佛商学院有关研究人员的分析资料表明,人的大脑每天通过五种感官接受外部信息的比例分别为:视觉83%、听觉11%、嗅觉3.5%、触觉1.5%、味觉1%(数据暂不涉及短视频直播领域)

    在群核体系下的产品,图和文分别是有哪些?

    在界面中以图形化的形式表达动作、品牌、说明等信息,让用户能直观的感知到信息的含义,图形的类型有:动作执行类操作、品牌示意、辅助说明、图例展示4大类型;

    在界面中以文字的形式表达信息,主要文案的类型有:动作命令、解释说明、专业名词、标点符号。

    如何提升以上几个类型的信息识别体验:直观的图形提升信息识别的准度和效率、规范的文案提升信息表达的精准度。

    三、直观的图形提升信息识别的准度和效率

    以下几个案例是项小组试点探索验证信息表达优化如何对业务有效的验证,可以直观理解图形的准度和效率对业务指标有哪些影响。

    案例1:工具入口的图形化表达

    用户从工作台进入到设计工具,纯文本的表达用户很容易产生疑惑,在不改变业务逻辑的情况下,进行图形化表达。

    用户进入到下一步的成功率相比原版提升了10.2%,因此可以说明图形化信息表达更有助于用户识别并进行下一步决策。

    案例2:模型专题

    群核下的设计工具,以专题化的形式聚类商家、平台推荐的模型是基本的运营动作,如下图,原本以真实效果图的方式展示模型专题,用户难以感知是方案还是模型。通过封面图形的优化:将核心的模型类型展示出来,用户能够预见里面的内容。

    仅改版封面后,UV环比提升120.4%,此案例可以说明更精准的信息识别体验能够助力业务指标的增长。

    案例3:对象菜单鼠标偏好设置

    在设计工具中,选择对象唤出菜单,在酷家乐工具中可以设置为鼠标左键点击即唤出菜单(仅展示图标),也可以鼠标右键唤出菜单(图标文字结合)。

    用户可以自定义偏好,但上线很长时间很多还是不知道如何修改,在对提示进行图形化调整后,发现切换点击数据提升了300%,因此可以说明更精准直观的信息能直接影响用户的行动决策。

    案例4:产出图纸的操作

    在酷家乐工具中定制用户用户完成设计后,可以直接自动产出图纸,但由于之前操作入口的信息过于相似,用户难以决策点哪个是自己需要的,或很容易产生误操作,经过调研发现用户很容易混淆图纸类型从而生成对自己无用的图纸。

    在新版优化中图形化的表达了图纸类型的差异,即便增加了流程步骤数,最终用户点击图纸的UV提升了15%,此案例可以说明,更精准有效的对象表达能吸引更多用户来使用此功能,对业务产生直接效果。

    案例5:户型命令图例

    户型绘制和调整是酷家乐工具的必经之路,由于对象间用2D图形图例表达比较难辨识出来准确意思,因此设计做了图形信息的优化,让命令更为直观,更高效的拾取命令操作。

    上线后通过问卷调研用户满意度相比旧版提升了21.66%,因此可以证明,更精准的图形辅助用户更高效的使用工具操作。

    以上是项目小组在试验过程中的部分案例,不再一一列举所有的试验案例,可以看到信息表达的精准度、直观度是能够对业务产生直接的正向结果,鉴于群核下的工具产品有大量的应用图标图例,借此我们重新排查和校准了很多图标,确保表达相对精准,提高用户信息识别的精准度与效率。

    四、规范的文案提升信息表达的精准度

    在界面交互中,文案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占据的比重是最大的,在群核的产品中,我们规范了文案的表达提升信息表达的精准度,之前有针对工具文案做了梳理。

    结合人设和语气确定,以及酷家乐定义“善解人意、理想、直率”的文案原则,在工具操作中我们梳理了以下几类比较容易出现问题的场景,试图通过文案来提升信息表达的精准度,从而让用户更流畅的进行界面交互。

    动作命令:结合直率的文案原则,简洁高效的描述命令动作。

    解释说明:结合理性、直率的原则,精炼的去解释内容。

    专业名词:结合善解人意和直率原则,避免让用户产生多重疑惑,专业名称平民化、通用化。

    标点符号:规范的使用标点,以真诚、平和的姿态与用户进行沟通。

    以上仅是几个典型案例,在文案侧我们从工具到平台共收集100+常见问题和场景,完成格式规范8大类型,52+细分场景。

    通过规范和调整文案表达的精准度、有效与简洁程度,助力业务更好的表达信息,为用户提供更流畅的互动体验。

    总结

    「信息识别」项目目标是为用户提供「感知上简单、认知上准确」的信息,让用户与界面的互动更高效、流畅。

    体系化解决当前图、文信息单元的交互体验不规范、识别效果差的问题,因此这里不仅仅是定义了一些条例规范,而是从规范、度量、推广、应用层面全方位的发力,确保规范的合理性和可落地性,尽可能普及到核心业务线的落地、以及设计师最终建立产出优质信息识别体验的意识。

    • 规范层:收 集问题高频场景及问题,明确语言特性,归纳通用场景与原则,产出信息识别的规范;
    • 度量层:关键业务试点通过以AB对比线上效果、问卷捕捉用户偏好、设计走查度量设计产出合格率;
    • 推广层:以宣讲、白皮书等形式普及规范条例,建立一致的设计意识;
    • 应用层:以工具化、机制化形式帮助业务应用与落地。

    文案和图标设计看似是感性的、是零散的、难以管理的,其实是可以一直探索科学方法。从理论到实践到规范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之后我们将在更多的业务领域中开展实验,不断沉淀,让再小颗粒度的设计元素都有据可依,通过标准化的方式赋能更多业务解决未来面临的共性难题。

    注:案例中的部分数据仅作为演示数据

  • 金融一角:助贷业务模式与后台系统设计

    产品设计 2023-08-17

    在金融行业中,助贷业务是相对常见的一种业务模式,那么怎么理解助贷业务呢?相关的后台系统又该如何架构?这篇文章里,作者针对助贷业务模式和相关的后台系统设计进行了分析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助贷是金融行业中常见的一种业务模式,通过撮合资产方和资金方,达成流量、技术、资金的多方合作,从而实现大体量放贷和低违约率。同时,助贷也是一种更加合规、更加专业化的模式,实现流量归流量,技术归技术,资金归资金。

    一、助贷业务介绍

    1. 助贷模式的价值

    对于助贷方来说,助贷业务一方面可以利用自身技术/资金优势,获得收入;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合作达成能力互补,提升放贷体量。

    在助贷业务模式中,通常有借款人、征信机构、资金方3方角色。

    征信机构通过风控技术筛选低违约率资产,从而降低资金风险;资金方通过提供资金,达成与资产的匹配,资金规模决定放贷体量。

    2. 常见业务模式

    从业务视角来看,助贷业务有2种常见的业务模式:

    • 模式一:征信机构作为助贷方
    • 模式二:牵头资方作为助贷方

    两种模式的主要区别:

    模式一中,征信机构通常是一些信贷服务提供商,债权关系主要在借款人和征信机构之间;

    模式二中,往往是牵头资金方作为强势方,且放贷体量整体较大,债权关系主要在借款人和资金方之间(例如蚂蚁消金的花呗借呗)。

    通常情况下,作为助贷方的角色系统需要承担还款收款、分润、返回借款结果的职责。

    下面对这两种模式进行详细介绍,适合助贷项目owner、金融产品经理、助贷后台系统产品经理作为业务视角补充:

    二、模式一:征信机构作为助贷方

    1. 业务模式

    在业务流程中,作为助贷方的征信机构主要承担风控审核、资产推送、还款计划生成、贷后催收、利息分润计算的功能。简单来说,金融机构是助贷模式中的“裁判”角色,判定这笔资产是否可信,也需要对上下游间制定规则(还款计划和分润)。

    2. 系统架构

    模式一情况下,征信机构的后台系统本质上是信贷后台系统,后台的系统架构需要包含哪些板块,可以从以下3个维度来考虑:信贷流程、业务粒度、系统基础。

    • 信贷流程维度:贷前、贷中、贷后,对应的就是贷前管理、贷中管理、贷后管理;
    • 业务维度:用户、产品、订单,对应的就是用户管理、产品管理、订单管理;
    • 系统基础维度:账号、权限、数据,对应的就是账号管理、权限管理、数据管理。

    这9个管理模块,可以按照实际业务需要进行调整。

    3. 系统主要功能

    1)贷前管理

    对上游同步的用户/资产进行风控审核,一般包括授信管理、额度管理、进件管理:

    • 授信管理:根据收集到的用户信息,对用户信用进行审核,排除欺诈风险用户;
    • 额度管理:通过授信审批的用户,系统会根据用户能力(还款能力、支付能力等)审批额度;
    • 进件管理:对用户的借款订单进行审核,包括借款用途、可借额度范围等。

    2)贷中管理

    对已放款订单进行监控,并根据用户行为评估是否需要展期缩期、提额降额、调整利率(贷中管理非必要能力)。

    3)贷后管理

    催收管理:催收可分为自动化催收和人工催收,自动化催收需支持催收策略配置,人工催收需支持催收单分配、短信催收、电话催收等功能。

    4)用户管理

    用户管理提供用户信息追溯和用户审核的能力,包括用户信息、用户审核等功能。

    5)产品管理

    产品管理也叫资产管理,提供产品包装、资产配置等能力,包括产品配置(新增/审核/上架)、资产信息等功能。

    6)订单管理

    订单管理提供放款管理和还款管理的能力,提供订单信息状态展示、还款计划、打款状态等功能。

    7)账号管理

    提供给系统账号赋予角色的能力,包括账号的增删改查功能。

    8)权限管理

    提供给角色赋予权限的能力,包括角色的增删改查功能。

    9)数据管理

    提供数据追溯、数据复核、数据报表导出的能力。

    4. 场景:消费分期平台的助贷模式

    对于大多数信贷机构来说,流量来源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结合有借贷需求场景的渠道来获客。常见的引流平台有以下几大类:电商平台、本地生活、短视频平台、社区平台… 越是大额、高频、刚需的需求入口,越有可能转化信贷用户。

    以电商平台消费分期业务为例,业务模式如图。

    1)相比于模式一,引入了引流平台的角色,提供场景和流量,收取流量费用(关于流量费结算,可以在还款时由征信机构向引流平台分润结算,也可以在放款时由资金方先与引流平台结算,还款后征信机构与资金方结算)。

    2)借款人在电商平台完成交易,电商平台通常会先垫资完成交易;借款人与信贷机构之间是债权关系,用户直接还款给信贷机构。

    三、模式二:牵头资方作为助贷方

    1. 业务模式

    【从模式一到模式二】

    在实际业务需要中,上述模式一的资金方可能面临自身资金限制的问题,因此考虑将部分资产导流给外部资金方,提升放贷体量的同时赚取中间收入。此时,该资金方作为牵头资金方承担助贷角色,匹配上游推送过来的风控资产和下游的资金(自有资金+外部资金)。

    国内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蚂蚁消金公司。征信断直连后的蚂蚁消金,可以看成牵头资金方的角色。淘宝、支付宝作为引流平台创造场景;成立独立的征信机构提供风控技术;蚂蚁消金作为资金方,利用自有资金放贷、或通过助贷/联合贷模式将部分资产导流给外部资方。

    【模式二的简化】

    模式二的角色更多,系统间交互更复杂,但如果我们作为助贷方视角,可以将其它角色进行合并和抽象,将业务模式化简为如下图:

    在助贷业务流程中,作为助贷方的牵头资方主要承担资产承接、匹配撮合、还款计划生成、利息分润计算等功能。我们可以把牵头资金方看成“中介”,将资产匹配给合适的资金方,赚取中间费用。

    另外,根据出资比例不同,牵头资金方可开展的贷款业务有3种类型:

    1. 自有资金放贷:100%牵头资金方出资,无需与其它资金方分润;
    2. 助贷:将资产匹配给外部资金方,100%外部资方出资,牵头资方赚取中间费用;
    3. 联合贷:牵头资方和外部资方联合出资(出资比例自行协商),按出资比例或协商分润比例进行分润。

    2. 后台系统架构

    牵头资金方的助贷后台系统,更侧重于对资产侧和资金侧的对接,以及资产资金的匹配。我们根据以下3个维度来设计系统模块:业务生态、业务粒度、系统基础。

    • 业务生态:资产侧、资金侧,对应的是资产管理、资金管理;
    • 业务粒度:用户、产品、订单,对应用户管理、产品管理、订单管理;
    • 系统基础:账号、权限、数据,对应账号管理、权限管理、数据管理。

    也就是包括以下模块:资产管理、资金管理、用户管理、产品管理、订单管理、账号管理、权限管理、数据管理。

    3. 系统主要功能

    1)资产管理

    • 资产渠道管理:将对接的资产方收拢管理,包括资产方信息、合同信息、银行账户信息、资产方启用状态;
    • 资产进件管理:将资产方推送到系统的资产订单进行收拢,支持对进件数据的查看。

    2)资金管理

    • 资金渠道管理:将对接的资金方收拢管理,包括资金方信息、合同信息、银行账户信息、分润比例、资金方启用状态;
    • 放贷配置:多个资金方时需要对每个资金方承接哪部分资产进行界定,可配置字段包括贷款金额、贷款期限、借款人收入等,系统会基于放贷配置匹配不同资产到对应的资金方。

    总的来说,助贷作为一种实现多方共赢的业务模式,需要结合具体。

  • 如何设计重构纷繁复杂的列表?

    产品设计 2023-08-17

    中台设计经常会面临无数列表堆集,导致在页面切换时,找不到重点。那么如何保证美观易用的同时,又能让效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呢?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台设计经常会面临无数列表堆集,导致在切换页面时,页面和页面的差异性不大,找不到重点,虽然完成了产品功能,但事实上,用户在使用时效率低下。

    最近有个朋友正好和我提起,他准备推动下列表页升级。但是如果单个页面纯推,个人认为比较难,难点在于设计师的初衷在于提升页面的美观度,以此强化页面的强弱感,以提升体验。

    而产品则会从成本和效益的出发考虑,如果投入的人力成本,没有带来未来可预期的效益。产品则大概率不会投入。

    那么如何保证美观易用的同时,又能让效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呢?

    列表虽然信息捕获能力低,但是有它实用性,比如开发成本低,快速保证功能上线。然而如果每个页面都是列表,则页面可读性、系统易用度、体验度都会下降。

    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既能节约开发成本,又能保证易用性和美观度呢?

    针对列表设计多样化组件,提高复用率。

    一、列表和卡片结合,从列表中筛选出有效信息,提高信息读取率

    比如我们大部分列表都是复用ANT DESIGN,但是形式较为单一。可以将卡片和列表结合,比如在会员管理页面中,原本的页面是将大量信息,比如会员年龄、类别、消费等放在列表中,并没有对信息做设计,导致从列表中信息获取效率低。

    此时便可以在列表上方设计卡片,将列表中有效信息提取出来,进行分组。例如90天内未活跃会员、本月生日会员、本月到期会员等,做数据概览卡片设计,这样在进入会员管理页面时,便可以有效提取信息,诊所运营人员便可以对本月生日会员设计对应诊所运营活动,对90天内未活跃会员,可进行诊所随访,离院关怀的同时又能提高复诊率。对本月到期会员,也可以及时提醒续费。

    二、列表和图表结合,提高信息获取效率

    例如在诊所运营活动期间,口腔诊所会举办爱牙、护士节等活动,诊所方面希望统计运营活动对新用户转化率以及营收等影响。

    此时便可以将列表和图表进行结合。以时间轴排序,横向时间轴下对应的是诊所的运营活动排期,纵轴是新用户转化率,通过图表结合,就可以有效看到各个运营活动对新用户转化率的贡献。

    三、将Table列表转化为卡片式列表,信息重组

    在设计时,经常会发现首列是单列且较少的文字,但是其余列会有三行、四行等文字,此时用table列表便不再适用。卡片式列表在这里便是很好的应用。

    例如诊所希望以家庭为单位对患者进行管理,以家庭为单位管理的同时,一方面对患者的疾病有更好的追溯,另一方面,家庭管理也能带来创意式运营活动,从而辐射更多新用户。

    家庭列表如果原始的table列表,那么首列是户主,其余列是各个家庭成员,以及对应的电子病历,一列对多列查看信息的效率很低,也无法看到直观看到这个家庭带来的辐射影响(诊所对推荐用户有奖励,每个家庭也会统计推荐率)。

    此时用卡片式列表,便可以清晰看到每一个家庭小单元的看诊情况,以及所带来的客流。

    四、列表转化为看板页,整合有限资源

    如果需要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利用,那么看板页面就是不错的选择。比如手术室排期,大部分医生需要看到当前时段手术室的预约情况以及有无空闲,看板页都可以第一时间帮助医生捕捉到有效信息。

    我们在设计的时候,看板的横向页面尽可能让给有限资源,比如手术室预约,则横向预约条可以是手术室,比如预约医生,横向页面尽可能是各个科室内医生,这样做是确保减少横向滚动,保证在各个浏览器下都能有不错的体验。

    五、列表转化为进度表,实时查看进度

    比如有些页面是审批页面,此时便可以将审批进度放在横向区域,对应各个进度表下是所有的项目。比如诊所发起运营活动前需要报备院长审批,此时便可以通过横向的“待审批”、“审批中”、“审批完成”有效获取活动的反馈。

    再比如任务。患者通过小程序上传血糖指标,通过任务的形式,医生在后台收到了患者任务完成的提醒。此时便可以将任务分为待处理任务、已完成任务、逾期任务,医生便可以在任务列表页中清晰看到当前任务总览。

    以上是个人在项目中的经验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 硬件产品经理:产品成功的四个要素

    产品设计 2023-08-17

    硬件产品如果想取得成功,应该要看重哪些维度?本篇文章里,作者总结了硬件产品成功的四个核心要素,包括快速行动、衡量客户参与度等要素。一起来看看吧,或许会对你有所启发和帮助。

    硬件产品的成功离不开四个核心要素,分别是:

    1. 快速行动;
    2. 衡量客户的参与度;
    3. 避免浪费资金;
    4. 团队。

    具体要素内容如下图所示:

    下面分别介绍一下四个要素:

    要素一:快速行动

    跟软件产品类似,硬件产品其实也是需要快速迭代和适应的。

    尤其在产品的早期,你甚至需要每周制定一个原型目标,并从客户获取原型反馈。

    这个时候就会引出最小可行产品的概念。

    最小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MVP)的概念在软件产品上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经过一些修改或调整后,MVP也同样是适用于硬件产品的。

    你可以认为MVP就是你产品的第一个版本,它可以以最小的工作量收集客户反馈。

    这也意味着你的产品需要具有足够的功能来满足早期客户的需求。

    真实客户的反馈比试图猜测客户真正想要的功能要好得多。

    另一方面,初创企业普遍采取的更常见的方法是满足客户可能想要的所有功能。

    对于硬件产品来说,增加一个小功能通常就意味着增加了高昂的成本和时间投入。

    以笔者几年前负责过的智能门锁产品为例:

    由于前期未做充分的需求调研和市场验证,开发产品时功能力求全面,几乎包含了所有可行的开锁方式,如,手机蓝牙开锁、蓝牙纽扣钥匙开锁、密码开锁、指纹开锁、远程WiFi开锁等等。

    事实上,通过我们的后台数据发现,90%以上的客户最常用的开锁方式是指纹开锁。

    我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发的蓝牙安全开锁方式几乎很少被使用。

    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能走在正确的轨道上,快速推出产品,我想我们一定会发展得更快更好。

    要素二:衡量产品增长力

    硬件初创企业经常会犯的一个错误是认为他们需要大量用户才能评估产品与市场的契合度。

    但问题是,当涉及硬件产品时,从成千上万的用户那里获取数据通常需要进行全面生产。

    而全面生产就意味着功能、供应链、生产、销售等等所有的这些环节基本准备到位。

    这个时候就成了0和1的选择题,也就是要么成功、要么破产失败。

    这其实就违背了收集关键指标的整个目的。

    常见的关键指标涉及MAU、ARPU、DAU、K因子、客户流失、MRR、LTV、NPS等。

    实际经验表明,只需要通过大约30个合格的潜在客户的反馈,就可以做到比较准确地预测长期市场。

    当然了,这也是有前提的。

    第一是你明确知道如何衡量你的产品体验;

    第二个是反馈的人员必须是理想的目标客户,这样你才能获得有效的见解。

    你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做具体实施:

    1. 了解你的目标用户

    优秀的消费类硬件创业公司需要了解并获取数据,详细表征其目标客户:

    • 他们了解最早的采用者(通常称为创新者或思想领袖)将具有的心理和人口特征;
    • 他们了解这些用户最有可能居住在哪个营销区域中,并证明这些营销区域中的人在使用该产品后可能会提供积极的反馈;
    • 他们知道市场上有多少人符合该条件,以及如何更好地联系到他们;
    • 针对如何将客户群从创新者扩展到早期采用者,他们可以做出正确的假设。

    了解如何量化客户是展示增长力的基础,在进行目标用户识别/量化的过程中,追求寻找少量合格用户的初创公司具备更高的优势。

    2. 衡量用户参与度

    确定好目标客户群之后,下一步就是评估他们对你的产品的反应是否良好。这通常需要构建一个可靠的功能原型,用户可以直接使用该原型进行交互。

    增长力的最佳衡量指标来源是使用过你产品的人,客户访谈是产品设计过程中长期使用的一个方法,在此过程中,通过让潜在客户与产品原型进行交互并回答一系列问题来收集信息。

    在没有重大偏见的情况下,往往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很好地完成访谈,但无论客观性如何,这都是一个很好的数据收集点。

    1)净推荐分值

    净推荐分值(Net Promoter Score,NPS)主要用于评估客户对你的产品的兴趣,用于衡量用户如何看待你的产品,以及他们向其他人推荐产品的意愿。NPS可以在小样本(约30人)的情况下统计相关性,它是原型设计和客户开发的理想工具。

    当涉及衡量反馈时,NPS是你武器库中的绝佳工具。通过询问客户“您向朋友推荐我们产品的可能性有多大?”,初创企业可以半客观地确定产品与市场的契合度,分数在0到10的范围内。

    事实证明,某人推荐产品的可能性越大,他们购买该产品的可能性就越大。仅当有人使用过你的产品后,才能准确跟踪NPS,其简单性会消除主观反馈中隐含的大部分偏见。

    其中0–6分为不推荐,7–8分不纳入NPS计算范围,9–10分为推荐者。

    NPS = 【(推荐用户数—不推荐用户数)/总样本用户数】*100,通常认为,30分算不错,50分算很好,70分就算优异了,你应该将产品的净推荐值目标定为70分。

    2)情感分析

    在做出购买决定时,情感往往胜过理性。在做产品的客户访谈过程中,以1-5分制记录基本的情感特征,对于展示早期用户对产品的感受非常有帮助。

    用户的每次购买决定都是由理性和情感两方面组成的:

    1. 显性内容适合你的理性大脑,例如,标语、产品说明和评论;
    2. 隐性内容旨在满足你的情感需求,例如,图像,颜色和广告。

    消费类硬件产品的估值,是设备销售成本与消费者愿意支付的非理性价格之间的差额,这两个数字之间的差异就是品牌溢价。

    品牌不仅仅是一个徽标,更不是营销复制品:品牌是一种承诺。品牌是一种针对消费者身份的不言而喻的语言,也就意味着在购买产品时,感性总是压倒理性。

    消费者不购买功能,而是接受品牌做出的承诺:

    1. 阿里承诺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2. 小米承诺让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

    当初创企业着手开发消费类产品时,他们应该记住,他们不仅仅是在构建具有一系列功能的产品,更是在建立一个由情感驱动的品牌。

    3)口碑传播

    尽管这并不适用于所有产品/市场,但围绕产品的社区发展以及与其他用户之间的互动方式可以很好地预测整个市场的成功。你可以证明社区围绕产品的发展方式,大致相当于SaaS产品中的K因子。

    K因子也被称为病毒系数,用来衡量推荐的效果,即一个发起推荐的用户可以带来多少新用户。

    K因子 = 发起邀请的用户数 * 转化率

    示例:K=3*0.3=0.9是指一个发起邀请的用户最终可以带来0.9个用户。

    要素三:避免浪费金钱

    对创意的过度保密可能是创业者最常犯的错误,实际上,硬件创业很少会因为他们的想法被盗而失败。相反,创业者通常会因为他们在营销产品方面不成功而导致失败。

    当然,你完成产品验证后,商标和专利保护也是很有必要的。在你还未做充分市场客户验证的情况下,不建议在专利保护等事项上投入过多资金。

    要素四:组建一支能打的团队

    创业团队的成功并不是一定要笼络到大量的优秀人才,组建豪华的团队阵容。

    人才很重要,但合理的人才配置才是关键,做好人才配置才能真正提高你的创业成功率。

    在创业的初期,最基础的要有:

    • CEO负责整体,一般可能会兼顾产品经理,CEO要有产品经理的能力,要知道怎么样做产品,什么样的产品更受欢迎,这样才能领导公司快速前进;
    • CTO一般全权负责技术,在初创公司也会配合CEO定义产品;
    • 销售合伙人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当前这个高度内卷的时代,从一开始就要考虑产品的营销问题,否则高代价做出的产品卖不出去或者是客户不接受,就损失极大了。
    • 供应链合伙人:对于硬件产品而言,供应链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直接决定产品是否有成本优势,直接跟你的利润有关。

    当然,创业到中后期,团队配置就要趋于完善了,这个时候分工就开始细化,需要注重管理。

    refer:《硬件产品经理:从入门到精通》 by 李卫朋

  • 硬件产品机会识别之竞品分析:把握产品脉络

    产品设计 2023-08-17

    无论是做硬件产品还是做软件产品,产品经理很多时候都需要进行产品调研,这个过程里,产品经理要怎么跳开误区,找到切入角度,把握产品脉络?这篇文章里,作者就围绕如何做竞品分析、如何做产品趋势判断等方面展开解读,一起来看。

    一、你的产品调研能力,就是你的产品设计能力

    微观分析时有两个思路:既需要从全局关注行业内产品趋势,又需要单点研究竞品。

    产品趋势有助于帮助我们了解行业内产品的发展方向,为产品策略制定做辅助;单点竞品分析能够了解竞争对手在市场上的表现情况,包括其产品特点、品牌定位、价格策略、营销手段等,并分析其强点和弱点,为自身产品策略的制定和调整提供参考依据,确定产品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和改进方向,以赢得市场份额。

    竞品分析过程中常见的两类错误:

    1. 数据信息堆砌:当下很多竞品分析报告都会出现信息堆砌的问题,单独看都有“看点”,但集中起来没有任何“向心力”,不知到底要支撑什么结论,去解决什么问题。这种迷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知道自己的分析角度,迷失在信息海洋中,导致不能聚焦。
    2. 竞品的边界模糊不清:不知道哪些是我们的竞品,分别所处的层级,是否应该纳入我们的分析范围等,都不清晰。一种角色角度去聚焦,不要穿插不同角色,容易导致竞品选择不准,被误导。

    二、如何做产品趋势判断?

    1. 按时间线罗列所有产品,找到趋势

    下面这张图是猫砂盆历史众筹数据,从这张图中我们能够知道猫砂盆这个案例的演变方向,从结构创新到智能化安全化的演变,如果你进入一个陌生赛道,能快速对产品有清晰认知的方式就是按照时间线把所有产品罗列,从中发现一些产品演变的逻辑,用户需求的变化。

    • 2016年前:2013-2014年间有大约十个关于猫砂铲、猫砂盆空气净化的概念出现,但都因技术太简陋,未能众筹成功。2014年开始有首个带电的猫砂盆上众筹,主要功能不是自清洁,而是去臭味。
    • 2016年:首个自清洁猫砂盆出现。(中国品牌pidan在2016年也上过众筹,发售了一款设计美观的猫砂盆)(2016年大量涌现猫砂盆设计,大约16个)
    • 2017年:不需要猫砂的自清洁猫砂盆
    • 2018年:首个百万级猫砂盆出现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多问自己几个问题:

    • 此款产品出现之前怎么样?(用户是谁?使用场景)
    • 之前产品使用过程中还有什么痛点?用户需求得到满足了吗?
    • 现在的产品解决什么样的痛点?(用户?场景?理由?)
    • 现在的产品体验用户价值怎么样?(还有什么痛点呢?)
    • 此类产品未来的增量在哪?(技术、市场、用户场景)

    这个思路我们不仅可以看行业内的产品变化,同时可以应用到具体公司的产品研究中,比如这张图是对一个无人机公司做的研究,从他们产品产品迭代逻辑就能看到,逐渐走向便携化、简单化、更适合小白用户的使用。

    在上面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更加细致的研究,比如按照价格段再次划分,不同价格段的产品之间的差异是什么? 按照产品的使用场景和用户画像去划分,按照特殊的参数去划分等等。不同的品类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

    2. 前沿案例法,找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常见方法,是在kickstarter、indiegogo 这一类众筹市场,分析品类案例。众筹是新兴市场的风向标。前沿趋势会非常明显反馈在众筹成绩上。比如会议摄像头,在20年到21年大火,一些微创新的产品都能获得好几千用户的支持。我们在众筹网站搜索webcam,你能看到过去2年里冒尖的案例。但是2023年,居然没有一个案例。为什么?因为疫情常态化了,居家办公的红利,早就消退了。

    你把居家办公的趋势反过来,是什么新趋势?是back to office的趋势,这个类目可能又产生了新的趋势。

    还有就是榜单分析法。在很多电商产品详情页里,你都能看到一个类目排名。点进去,你就能看到一个类目榜单的上榜玩家。按照价位、功能、品牌、形态,你能绘制出一个品牌竞争格局图。你的脑海里也大概知道这个品类的演变趋势是怎么样的。

    三、如何做竞品分析?

    1.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何找到竞品?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渠道:

    1. 通过搜索关键词寻找竞品;
    2. 通过调研报告寻找竞品;
    3. 电商平台搜索相关关键词寻找竞品。

    在分析竞品的时候要注意:一手信息的价值远远高于二手信息C 端的体验,自己就是用户,好处在于好接触,缺点是在于人人都可以提意见 B 端的,找不到信息,两种方法:

    1. 找商业化或者销售部门,比如海关数据和京东销量。
    2. 装成用户打电话沟通,找上游或者下游,比如去找供应商,或者方案商了解情况。

    找到了竞品如何确定这就是对的人呢?

    之前有讲过:卖的最好的、卖的最贵的、外观最有意思的、大牌卖的差的可以参考这个思路去确定你的竞品。当然有的时候目标会非常明确,比如在目标的价格区间内、占高市场份额的竞争产品。还有的情况是潜在竞争者、替代品也会做一个详细的分析。

    2. 具体分析思路

    具体的思路可以参考下面这张图,但是在分析竞品的时候问自己几个问题:用户是谁?使用场景?购买理由?

    以上是从产品本身去分析产品:这一步是绝大部分产品经理都能做到的,购买体验竞品的功能、拆解竞品等等。但是我们可以升维去看待一款产品,从商业结果成功去分析一款产品。

    1)产品有竞争力

    竞争力的前提,是产品需求的合理。产品不能自嗨、伪需求其次才是相比同行产品有竞争力。竞争力并一定非得是高科技,可以是微创新、性价比甚至是好看。

    2)营销打得准

    什么是“准”?我认为是品牌价值观的无差输出,品牌个性的准确表达和品牌主张的自由释放。准体现的是选择和决策能力。能够迅速拉齐用户和品牌之间的鸿沟,给到用户强有力的信心。

    3)经营有效性

    优秀的产品需要有优秀组织做支撑。人员是否稳定,组织是否有生命力,营销是否有效益。这些都会影响一款产品的成败。比如一家创业公司收益不高,研发人员明显过多,这样的公司没有融资,活不长久,如果一款产品营销盲目没有针对性,烧钱过度ROI太低,短时间有收益,长久也难以维持。

    最后举一个我去年很喜欢的反面案例——讯飞的领夹麦。

    麦克风产品属于影音器材。这类产品可以划分为专业用户和小白用户两类。

    但是讯飞的产品、设计和营销很混乱。1999的价位,定位的是高端。但是产品功能高端吗?高端用户要音质醇正,而不是AI 美声。如果真是定位专业人士,产品设计需要这么年轻化吗,包装需要这么花里胡哨吗?

    以旁观者来看,讯飞在影像器材领域积累很浅,一上来就定位高端,难度很大。功能定义含混不清,讯飞想抓住专业用户,但产品力不够强大;想收割小白用户,但价格不够亲民,结果什么都抓不住,自然就容易出问题。

    打工人的局限,往往就来自我们永远只是商业模式里的一环。

    只关注流量,只关注产品,只关注人,只关注营销,都不是模式。模式关注的是整个运转机制,关注的是全链路。做竞品分析不要只关注某一个环节要从上帝视角出发。

  • 互联网产品经理,如何转型硬件产品经理?

    产品设计 2023-08-17

    产品经理这一岗位细分下来有许多角色,那么,如果你想从互联网产品经理转型成为硬件产品经理,你可以从哪些维度切入呢?本篇文章里,作者针对互联网产品经理与硬件产品经理的各自职责、如何从互联网产品经理转型硬件产品经理等问题进行了解答,一起来看。

    01

    总所周知,互联网产品经理的主要职责一般分为5类:

    1. 市场及用户的研究(市场分析、竞品分析、用户分析);
    2. 产品规划设计(产品规划、产品需求管理、产品设计、版本管理);
    3. 开发及项目管理(需求确认、项目跟踪、产品测试);
    4. 产品运营(配合销售、市场等部门的运营推广);
    5. 市场推广(营销推广、市场支持)。

    那么硬件类的产品经理一般的职责是什么呢?从我接触的项目来说,硬件产品经理的主要职责包括:

    1. 市场调研(涵盖市场需求和趋势、竞品分析、系统应用等多层面分析,定义产品核心卖点和系统优势);
    2. 需求管理(包括产品需求分析、产品定义、差异化分析;能够汇总、抽取、提炼客户需求,并出具相关系统解决方案);
    3. 编写产品方案;
    4. 协助开发团队完成产品;
    5. 编写文档(产品交付指导书、销售工具包等文档资料编写);
    6. 市场推广(包括媒体宣传文案策划、市场推广等活动);
    7. 客户技术支持(为区域经销商、安装商、EPC客户提供持续的技术咨询和培训,配合区域销售推介产品和系统)。

    那么互联网产品经理和硬件产品经理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呢?

    互联网产品经理,也叫软件产品经理,其起源其实远远晚于硬件产品经理,但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迅猛的发展浪潮,反而是软件产品经理把“产品经理”的概念带火了。

    虽然说二者都是产品经理,但是硬件产品经理和软件产品经理,它们之间的差别其实并不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产品的知识体系要求不同。

    硬件产品涉及工业设计(Industrial Design,ID)、电子电路、结构工程、生产制造、产品认证、品质管控、物流仓储、产品营销、售后维护等环节,对产品经理跨领域的综合知识体系要求相对更高。

    而软件技术则通用性相对较强,不需要像硬件领域一样具备很深的垂直性行业经验。

    多交一些认证费用让认证机构优先安排或者加班测试等,通过这些方法能压缩一些工期,但还是有工期下限。而软件产品则不同,软件产品的生产过程主要是靠“编程”,是可以通过加大人力和时间的投入来明显地提升效率的,当然也有其上限,但是相比硬件产品的弹性已经大了很多。

    第二,产品的开发周期不同。

    从前文提到的硬件产品全生命周期概览来看,硬件产品(业内也称为“原子产品”)的开发周期比较长,因为涉及实体物料而很难做到“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当产品开模完成后,再修改结构图纸需要报废上百万的模具成本;当产品销售到用户手中后,批量召回、返修也需要额外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因此硬件产品注重一次性就做对。

    而软件产品(业内也称为“比特产品”)则不同,强调“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可行性产品)思维”和“敏捷开发”,即先把产品放到市场上试一试(比如“灰度发布”),通过用户反馈来快速迭代。即便发布的产品真的出了什么问题,也可以“回滚”版本,不存在召回的概念。

    硬件产品的开发周期,相对来说更加“刚性”一些,没有太多可压缩的空间。如果强制压缩项目周期,随着周期压缩得越来越紧,付出的代价会成倍地增加。这是因为硬件产品的有些环节是无法压缩的,比如模具开发少则一两个月,这个时间有其客观的规律,再怎么加班也无济于事;再比如认证周期,牵涉到了第三方的认证机构,这个也很难压缩。

    说“很难”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比如不等模具开完提前做好功能样机供认证使用、多交一些认证费用让认证机构优先安排或者加班测试等,通过这些方法能压缩一些工期,但还是有工期下限。而软件产品则不同,软件产品的生产过程主要是靠“编程”,是可以通过加大人力和时间的投入来明显地提升效率的,当然也有其上限,但是相比硬件产品的弹性已经大了很多。

    第三,产品的成本不同。

    这里的成本主要指的是产品的边际成本,所谓“边际成本”指的是每多生产一个单位的产品,所需要额外增加的单位投入。硬件产品因为其客观的物理属性,它的边际成本最低只能降到趋近于它的物料成本,而不可能为零;但软件产品的边际成本因为不涉及实体物料,理论上可以趋近于零。因为边际成本的不同,又衍生出另外两种不同——“成本思维”不同和“商业模式思维”不同。

    第四,产品经理的成本思维不同。

    硬件产品经理的成本意识更强,更像是一个做买卖的生意人,在增加产品功能的时候精打细算,这是因为增加功能都是要花钱的,每增加一个功能可能就要扩大BOM(Bill of Material,物料清单),要衡量新增的功能带来的收益是不是超过了新增的成本,时刻权衡投入产出比。对于软件产品,尽管也要考虑投入产出比,但是投入的主要是人力成本,边际成本低很多,当用户规模巨大时其边际成本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因为边际成本的不同,又衍生出另外两种不同——“成本思维”不同和“商业模式思维”不同。

    这些都是硬件产品经理和软件产品经理之间比较好描述的微观层面的不同,而在实际工作中二者所采用的工作思路、所执行的工作细节还会有更多体感上的差别。但是,如果上升到产品总监甚至公司CEO的角色,随着关注点的不同以及视角和格局的进一步放大,就会发现共同之处远远大于不同之处了。

    严格意义来讲没有区别,都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

    互联网产品没有实体,信息流通时效性更快,可以双向创造产品(开发者与消费者)产品迭代更快。

    硬件产品是实体产品,从研发生产到销售,信息反馈很慢,产品一旦成型,改动非常麻烦,周期长。

    02

    1. 目前硬件行业所谓产品经理现状

    硬件行业的产品经理 ,有一部分人是从业务单位转岗的,通常这部分人是具备一定业务知识和备件的。但更多的其实是没有什么硬件业务背景的,其中又要分两部分:一部分属于偏理科类的,虽说对硬件业务背景不太熟悉,但是可以基于逻辑推理得出结论,这些其实比有的所谓业务转岗的,更能了解业务全局;另一部分属于偏文科类的,整体逻辑理解会比较差一些,看到的更多是表面现象,这种会比较难说得让他理解。

    硬件的产品经理, 有一些不是IT相关专业的或者甚至没有相关技术培训支持的,完全凭借着自己对业务的理解开始干活,然后对技术也不甚了解,只求把功能上线就好。

    2. 硬件产品经理的岗位说明书

    岗位名称:硬件产品经理。

    岗位职责:

    1. 基于市场分析、技术动态和用户研究,发现市场机会并负责产品规划和产品定义的输出工作;
    2. 跟踪竞争对手的动态和产品的用户反馈,对产品保持持续的竞争力负责;
    3. 跟进包括ID、研发、供应链管理等的产品实现过程,关注项目关键节点,把控产品实现质量,确保产品实现符合产品定义,对商业结果和用户口碑负责;
    4. 挖掘产品核心卖点,参与产品的GTM过程,协助制定产品定价、营销和渠道等策略;
    5. 对产品进行全生命周期的跟踪和管理,以市场和用户数据反馈制订产品升级或退出方案,保证产品组合的持续竞争力。

    岗位要求:

    1. 本科以上学历,有3年以上的硬件产品经理工作经验;
    2. 优秀的产品理解和产品规划能力,具备产品思维、数据思维、逻辑思维和决策能力;
    3. 具备专业的市场分析、行业分析、消费者研究、产品规划和产品管理能力;
    4. 具备电子、结构、ID、供应链管理等与硬件产品相关的基础知识储备;
    5. 熟悉硬件产品的产品规划、产品定义、开发、生产、品控等流程,以及各环节的把控要点;
    6. 有强烈的自我驱动力、责任心、沟通协调、系统化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从以上产品经理的招聘要求中可以看出,对产品经理的核心能力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分析、用户研究、产品定义、产品实现(ID、研发、供应链),甚至还包括产品定价、产品营销、产品渠道、产品迭代,涵盖了产品从0到1、从生到死的全生命周期。对产品经理的核心思维要求则包括用户思维、数据思维、领导思维、行业思维、逻辑思维和商业思维等。

    除了这份岗位说明书之外,读者也可以从BOSS直聘、拉勾、猎聘等招聘平台上阅读各个公司对产品经理的岗位职责、技能要求的描述,以获得更为全面和充分的了解。

    3. 硬件产品经理求职前的准备?

    硬件产品经理的招聘对于专业背景的要求不会特别严格,不过拥有“电子类”和“计算机类”专业背景的应聘者还是相对会有一些优势。这是一个门槛不高、但是上限很高的岗位,入门相对容易,但是要做到优秀就很难。

    中小企业的实力比较有限,更加愿意通过社会招聘直接招到有成熟工作经验的产品经理,以便他们一入职就能投入工作并创造价值。一般只有规模大一些的企业,才会比较愿意招聘应届毕业生,将其作为种子选手来慢慢培养。

    如果你是考虑转岗的话,从ID设计师、硬件工程师、结构工程师、项目经理转为硬件产品经理是比较常见的,其他岗位,例如从软件研发、销售转岗过来的也有,但因为跨度比较大,所以难度会比较高。不管是应届毕业生通过校招第一次应聘硬件产品经理,还是通过社招第一次转岗成为硬件产品经理,求职时所需要注意的事项都是类似的。

    4. 硬件产品经理如何做好任务管理?

    对于产品经理来说,工作中事情多且杂是很正常的。如果没有良好的工作习惯和方法,很容易在工作中丢三落四,做了这件事忘了那件事,按下葫芦起了瓢,影响最终的工作成果。我们可以通过两个工具来梳理工作任务,既能不遗漏工作,又能极大地提升工作效率。这两个工具分别是“任务清单”和“工作周报”。

    1)任务清单

    你在工作中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好像忘记了一件什么特别重要的事情,但就是想不起来。直到有一天老板突然提及才想起来,但是你的脑子也一下子就蒙了,因为这时候什么都还没开始做呢。或许你还会有这样的感觉,日常发呆、乘电梯的时候突然想到一个绝妙的想法,但因为没有及时记下来,后面拼命回想也想不起来,感觉非常郁闷。

    2)工作周报

    有的公司会要求员工每周提交“工作周报”以进行工作汇报,但即便公司没有要求,也建议大家养成写工作周报的习惯,哪怕只是给自己看。工作周报除了能达到“GTD”的目的外,还可以记录历史工作进展和下一步计划,让自己的工作变得条理清晰、有迹可循。工作周报可以用Excel来记录,内容包括“项目”“事项”“进展记录”“下一步计划”“备注”等板块,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 设计复盘——接到需求后如何开始设计

    产品设计 2023-08-17

    当接到产品需求,需要完成创建计划发布计划的流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考虑布局,考虑组件,考虑异常样式,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本文分享本次需求思考复盘的过程,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前一阵接到产品的需求,大概就是创建计划发布计划的流程。先填写表单,表单里有一些相关字段和一些规则。规则看起来也简单,就是一些数字输入框,所有的数字需大于0,且小于等于5,分数区段不能重复。校验规则,程序会帮忙做判断,我就把错误样式加上,当用户出错时,展示出错原因。

    这种设计,我可以10分钟搞定。可是做设计就真的只是考虑布局,考虑组件,考虑异常样式就完了吗?

    接下来是我对于本次需求思考复盘的过程。

    一、了解业务

    了解计划创建的流程,了解设置规则是为了解决什么业务问题。

    学校每学期会对老师的课程进行打分。打分分为2种,一种是学生对于老师的评分,一种是教委会对于老师的评分,本次打分是教委会人员对老师打分。

    流程是这样的,管理员创建一个打分计划,计划生效后,教委会的人员收到任务。任务里就包含了自己所要打分的课程数据表。教委会人员的任务就是给自己收到的每一门课程进行打分。规则2就限制着教委会人员如何打分。

    二、关于规则2

    学校希望老师的评价结果更公平客观一些,不能所有都是好的,或者所有都是差的,所以给出了3个的区段限制。比如这一百门课程的得分分为3个区段高、中、低,能得到高分的只能有20%=20门,中等分数的只能有60%=60门,低分的20%=20门。其中高、中、低的具体分值范围就在规则2中进行设置。

    因为打分的分数只要在0-5之间就好,0-5之间不希望限制某给分值不能输入,所以高分区段的最低分一定就是中分区段的最高分,其他区段类似。但是从图上我们并没有获取到这条规则的相关信息,对于这种隐藏规则,不提前告知用户,且都允许用户编辑的话,首先用户需输入2次,而且当输入分值不同时,系统就会报错,报错后,用户就需理解我们的规则,按照我们的规则,重新思考该如何填写。这个过程复杂且难用,我都已经能脑补到用户被系统搞到抓狂的样子。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改进?

    1. 方案一

    “既然用户不知道隐藏规则,那我们就直接告诉他,加上一行提示文案吧。”

    用户在产品上做的任何操作一定是带着目标的,而与目标无关的东西,总是会被自动过滤掉。仔细想想你还记得微信底部4个图标分别是什么嘛?哪怕你每天都在用它。但你从来不会注意到底部图标,因为这些图标与你的目标无关,就算图标现在被替换成了别的样式,你依然可以快速打开你想要聊天的对话框。

    规则设置也是一样,用户在这里的目标就是填写规则,而与规则无关的内容,总是会被忽略掉,尤其是一些很长的文本内容。所以简单的加一句文案提示,不是一个好方案。

    2. 方案二

    帮用户做决策,禁用无需填写的规则。

    系统能帮用户完成的任务,就无须把问题留给用户,所以考虑将中分区段的最高分禁用,仅展示分值,分值自动获取高分区段的最低分,其他区段类似(可思考为什么禁用中分区段的最高分而不是高分区段的最低分)。

    现在只需判断:

    • 所有值不能为0;
    • 最高分不能大于5;
    • 每一个区段中,最高分不能小于最低分。

    只有第2条规则,用户是无法从页面上知道的,所以也需把这条隐藏的规则提前告知给用户。这里采取的方案是提前展示规则文案,并且当用户输入超出5分时,展示错误提示。由于每一个学校对于最高分值的定义不同,所以需要有一个明确展示规则定义的地方。

    三、关于规则1

    教委会成员完成打分任务有2种方式,第一种在平台内打分。第二种先将课程导出,在excel编辑好后,导入进来。导入数据的分值也需满足高中低区段,所以需对导入的数据做赋分规则设置。

    教委会成员将表格内课程数据导出,并且对课程做排名,我们可以根据排名的前后顺序做导入赋分的规则设置,也就是规则1。

    给导入设置规则是为了让导入的课程数据不会超出高、中、低区段所限制的范围,所以导入规则的分数判断会被赋分规则影响。导入的前20%的分数需在赋分规则的高分区段的分值范围内,中间的60%和后20%的分值也是一样的,被中、低区段的分值范围限制着。

    从布局上看,用户的浏览使用方式是从上到下,但是规则1(上面)中字段的设置会被规则2(下面)的信息限制,如果我需要调整上面的规则,先需要把下面规则调整好,整个过程完全违反了用户浏览动线。

    再从功能上看,如果没有导入,教委会依然可以完成自己的任务,只不过过程比较复杂。而完成任务所需满足的规则就是基础规则,也就是规则2。为了提升用户体验,增加了导入功能,导入功能所设置的规则,也是需要满足基础规则的。所以也应该让用户先设置基础规则,再去设置导入规则。

    四、最终方案

    如图,先让用户设置基础赋分规则,再设置附加导入规则。而对于基础规则中,自动展示关联分数,无需用户手动设置;提前告知最高分值。由于这里的规则很少做个性化设置,所以可以根据学校要求,展示默认数值,减少用户操作步骤。

    总结一些思考点:

    • 给默认值;
    • 如果隐藏规则影响用户操作,或影响用户判断,则应将规则提前告知用户;
    • 先展示基础规则,在展示被基础规则影响的附加规则。保证下面的规则只会被上面的规则影响;
    • 帮用户做决策,尽量减少用户操作。

    最后

    以上是我对于工作内容的一次复盘,如果是以第一版设计稿实现的话,我不知道用户使用起来要多崩溃。所以,接到需求后该如何设计,相信你们心里已有答案。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