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里的微信群,都在变成DAO
设计动态 2022-08-19叮咚,微信提醒又收到了一个群公告:“邀请全体成员参与投票”。 这已经是本周我收到的第三个来自群组的投票邀请,而这些微信群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群名的后缀都有着同样的一个单词——“DAO”。 这个“DAO”,全称为“Decentralized Autonomous伴随着Web3的逼近,相关的概念比如DAO,也开始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那么,什么是DAO?可能表面上看,DAO和微信群的表现形式没有太大差异,但是深入来看,DAO也许可以推动去中心化世界的实现。不如来看看作者的解读。
叮咚,微信提醒又收到了一个群公告:“邀请全体成员参与投票”。
这已经是本周我收到的第三个来自群组的投票邀请,而这些微信群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群名的后缀都有着同样的一个单词——“DAO”。
这个“DAO”,全称为“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有的人直接音译为“岛”,实际上,它是指分布式的自治组织。今年以来,在我的手机里,有越来越多的项目和群组活动,开始以DAO的方式运转。
从表面上来看,很多DAO群跟一般的微信群并没有什么差别,有人潜水、有人活跃,有人提问、有人分享。但与此同时,它们也有着比普通群组更复杂的运行机制和更广的组织外延,比如它们强调成员间的互动、强调去中心化、强调自下而上地决策。它们的“阵地”并不止于微信群,在Discord、Twitter等平台上往往都有着更多的追随者。
每一个DAO群的背后,其实都是一个正在不断壮大的社区。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为某些共同的爱好或愿景聚集在一起,他们尝试用DAO的方式,进行着一场有关Web3的社会实验。
那么,DAO究竟从何而来,什么样的群组可以被称之为DAO,它解决了什么问题又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带着种种疑问,硅星人此次采访了多个不同类型、不同规模DAO的发起人。看看他们是怎么把Web3里诞生的这个概念,带进了他们真实的生活里。
一、当我们谈论DAO,我们在谈论什么? 在2006年出版的一本全球畅销书《The Starfish and the Spider》中曾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未来的组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蜘蛛”型,一类是“海星”型。
“蜘蛛”型 有着严格的层级和自上而下的领导关系,它就像一个有着脑袋和八条腿的蜘蛛,失去了一条腿没事,但它不能没有脑袋,因为那是它的生存枢纽。 “海星”型 则并不依赖某个大脑存在,就像海星一样,即便失去五只触手的其中一只,也能够存活并且迅速再生,具有扁平化和分权的特点。
这里的“海星模式”可以说是DAO的古早设想。然而,在“海星模式”提出后的十多年里,因为公平与效率、集权与分权的矛盾难以调节,长期以来它都仅仅是一个存在于互联网时代的美好愿景。 但如今,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出现并逐渐走向成熟,DAO开始为实现组织的海星式愿景找到了可行的路径。
“DAO跟过去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不再完全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试图实现组织的分权式管理,而是能基于以智能合约为基础的一套技术工具来保证去中心化形式的可持续性。”Immerse DAO的联合发起人Alex Pei告诉硅星人。
智能合约把过去由人来制定、执行、判定的规则,变成了一套存在于区块链上的公开、可验证的计算机程序。当满足某些预先建立的条件时,无需任何人的介入,程序就会自动执行。
那么,这样的模式能给目前的公司形态和每个打工人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呢?
比如, 过去那些仅由高管、董事会所掌握的封闭信息将被开放给每个人。 只要你愿意,你可以随时随地查看项目的合同、收入分配机制、财务状况等并且参与决策。
比如,你的收入将不会再跟过去一样按层级制定和发放, 每个人的行为将被记录在区块链上,你所得到的收入分配将与你的工作量挂钩,多劳者多得、少劳者少得。 不会有上级给你打分做评判、也不必担心有同事划水带来的不公平,程序将会自动识别每个人所做的工作,并由智能合约自动发放奖励。
再比如,因为DAO不再有一个中心化的实体,科层将不复存在,你的身份将不是再是雇员而是贡献者,你也不必被要求呆在某一个地方办公, 更多人将以“数字游民”的状态在世界不同的地方为同一个目标协同工作。
“这就是DAO最开始吸引我的地方。 它让我感觉到工作是自由的、平等的、内生驱动的,大家并不是机械性地去完成一个被交付的任务,而是和一些与你有着共同愿景的人一起去开拓,并且还能因此创造出收益。 我认为这也是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可并想要加入DAO的原因。”magipop DAO的发起人Melito表示。
简单来说,在DAO的世界中,Code is law,它将人的共识、洞察凝聚成为了链上的行为。一旦程序设定完成,一个组织就可以在无人管理和干预的情况下自主运行、并且自我进化。
二、并不是所有的群,都可以叫做DAO DAO首次被明确定义,是在2014年以太坊的创始人Vitalik Buterin发表的一篇博客中,文中他第一次结合智能合约对DAO的运行机制进行了详细解释。此后,DAO的概念开始被广泛传播和应用于实践,越来越多的项目也通过DAO的形式而融到了大量资金。
比如2016年,首个以太坊众筹项目The DAO募集到了当时市值约为1.4亿美元的以太坊;2021年11月,ConstitutionalDAO在短短一周内募集到了4700万美元。根据DeepDAO的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12月30日,全球共有188个DAO管理着超过115亿美元。
而这样的金钱狂欢也让很多人看到了DAO的“商机”,一些人在根本不了解DAO是什么的情况下,都开始纷纷以DAO自居。 特别是进入2022年以来,各种DAO爆发式出现,让人产生一种只要是个群就可以称之为DAO的错觉。
二舅热点事件后成立的“二舅DAO”受到卷款跑路的质疑
那么,一个普通的群组和一个DAO最核心的区别在哪里呢?
在此次采访中,几位发起人主要谈到了以下几个关键点:
DAO要有明确的组织愿景; DAO需要具有一套由技术和工具支撑的去中心化治理机制; 社区的成员都要积极参与贡献。 “一般的群组只是聊天室,而不是一个组织。但DAO是一个组织,它有着明确的目标、愿景和价值观,DAO的成员更容易凝聚起来去做一件事情。目前很多DAO都界于兴趣小组和公司之间,但它比兴趣小组更紧密,同时又比公司更弹性包容。”NextDAO的发起人0xSea表示。
此外,在DAO的运行过程中,治理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作为去中心化的自治组织,DAO需要在缺乏明确的领导中心的情况下,完成众多影响组织未来的提案和决策。
目前,很多规模比较小、处于初始阶段的DAO采用的是“小部分链上治理+主要的链下治理”的模式,而比较成熟的DAO一般都会发行自己的治理币。 治理币可以简单理解为一种人人都可以通过贡献而获得的股份,拥有治理币后成员就可以通过创建和投票提案来影响组织的决策。
此次受访者们都认为,无论一个DAO是否已经事实上行为和内容上链、或是发行治理币,它至少需要在设立和运行的过程中始终贯彻它的思想,并有着明确的上链和治理币计划。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DAO的成员需要是积极参与贡献的,无论是参与开发、测试、发起提案或投票。如果大部分成员只是在潜水做看客,那也不能称之为一个有效的自治组织。”Legal DAO的发起人Master Li补充道。
三、不被完全定义的DAO,未来的形态可能有千万种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DAO目前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和技术框架,但实际上,DAO的具体治理方式和运行形态都还在不断的摸索和进化之中。 从本质上来说,目前的DAO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一个基础框架,未来基于这个框架能发展出什么,还并没有一个定论。
“就像公司制用了几百年的时间才发展成如今的各种形态,DAO才诞生不到十年。它未来会出现什么样的类型,甚至以后它是不是就叫DAO都说不好。”Melito表示。
随着越来越多的DAO开始摸着石头过河,DAO的生态图景日渐丰富。 根据不同的功能或愿景,它们被划分为了协议型、社交型、服务型、投资型、公益型等不同类型。 但目前很多DAO其实都存在功能的交叉,并且还在不断涌现一些全新的形式。
此次硅星人所采访的这几个DAO,也分别属于不同的类型。
其中,Next DAO和Immerse DAO比较偏向于Social DAO和公益DAO的结合。他们社区里的人员类型都比较多元,包括企业家、创业者、投资人、学者、科技从业者等等。旨在通过将各行各业的佼佼者联系在一起,帮助大家链接各类资源,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Next DAO的愿景是连接全球华人 Web3 builder,希望探索出更多有关Web3的应用场景、提高华人Web3创业者的影响力,目前在各个社交平台上的社区总人数已经高达几万人。Immerse DAO从去年11月开始运营以来,目前已经通过邀请制吸纳了几百名成员,成员们还在北京、上海、伦敦等地都自发组织了线下交流会。
“简单来说我们就是创造了一个土壤,而对于这片土壤上会产生什么我们并不设限,大家可以结交朋友、可以获取信息,也可以寻找创业伙伴、寻求投融资等。”Immerse DAO的联合发起人Alex Pei告诉硅星人。
而跟Next DAO 和Immerse DAO这种相对开放的“以人带事”模式不同,目前有很多DAO也聚焦在了更细分、更专业的领域,以事来聚人。
比如magipop就是一个专注于创作有关Web3、元宇宙概念科幻内容的Creator DAO。他们聚集了一批包括作者、视觉艺术家、音乐人在内的年轻科幻爱好者,共同创作和推广名为Bubble Observers的系列原创科幻平行剧,目前刚刚上线了第一季的内容,中文书也即将出版。
“我们的目标是能创作出类似于黑镜、爱死机这样有影响力的高质量科幻内容,并围绕这些内容去探索更大的IP价值,包括NFT、影视化、文化周边等等。”magipop DAO的发起人Melito表示。
图片来自BubblesObserver官网
Legal DAO则是把目光放在了Web3的原生法律秩序构建层面,聚集了一帮对Web3世界法规与秩序有思考、有热情的法律人和有共识的参与者,旨在共同完善Web3世界的规则和行业标准、帮助解决纠纷等等。
围绕这个目标,目前他们已经在推进很多具体的工作。比如构建允许web3参与者共同加入web3治理的网络、构建链上律师点对点身份认证的平台、编写中文世界Web3项目投融资指南、与各国律师一起开展与Web3有关的跨国维权活动等。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每个DAO的成员来说,选择加入某个DAO并不具有唯一性而是多样的,他可以是一些DAO的成员、也可以是一些DAO的发起者。 比如Alex Pei作为Immerse DAO的联合发起人,同时也在运营他所在风投基金Outliers Fund旗下社区Outliers DAO。
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申请加入自己感兴趣的DAO并参与贡献。而就像现在的公司有独资、有限、合伙等不同形式和互联网、房地产等不同类型一样,DAO未来的形态也将是多种多样的,同时还会比公司模式更加自由和开放。
四、迈向乌托邦式自治设想的路上,技术和人缺一不可 但不管是什么类型的DAO,从本质上来说,DAO的愿景都是要基于区块链去创建一个人人平等、权益共享、人尽其才的乌托邦世界。
“我常常跟人分享一个观点,DAO并不是解决生产力问题,而是在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它的目标是打破对立和边界,把所有人变成利益共同体。”Legal DAO的发起人Master Li表示。
当然,这样带着理想主义的色彩愿景目前还面临着重重挑战 。区块链技术虽然为 “事的管理”找到了解决方案,但并不能彻底为“人的管理”找到有效的路径。 比如,如何在人人都是自由的前提下培养DAO的归属感并保持组织活跃性?一个庞大的自治社区如何找到并留住核心贡献者?在治理过程中如何保证成员权益的均衡性和有效性?如何设定规则来兼顾民主与效率?
“目前来看,还没有哪个DAO能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最近几年来越来越多辅助DAO治理的工具也开始出现。”Alex Pei向硅星人解释道。
“比如在人的治理层面大家发掘出了Discord,它能够帮助把一个巨大的社区进行合理的分类,让信息以清晰高效的方式得以呈现和传递;在工作量管理方面,有类似Dework这样的平台帮助进行工作量证明和代币发放,大家无需再去从头去创建智能合约;在钱的管理方面,类似于Syndicate这样的平台能够帮助管理共有资产和实现投资的民主化。”
Alex Pei表示,他所在Outliers Fund目前就在投资很多DAO生产力平台,比如此前他们也参与了Syndicate的投资并将基金完整部署在了Syndicate上。
“ 就像如今有各式各样的生产力软件为Web2公司服务一样,未来也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工具来帮助提高DAO的效率和实现其去中心化自治愿景。”
此外,几个受访人也表示,目前“人”在DAO中的角色依然非常重要。在DAO的启动阶段,一般都需要一个较为中心化的创始团队来发起并制定初始决策框架,之后再慢慢引入智能合约和代币治理向DAO发展。
“在现实中,绝大部分的 DAO 还是在靠人在驱动的而不是靠智能合约。智能合约大多是体现在用多签钱包来管理 DAO 中的资金、进行工作量证明等,但DAO 其实更多强调的是社群成员间更加利益相关和更深的参与度,而这部分目前还离不开人的力量。”NextDAO的发起人0xSea表示。
而对于最近被炒得火热的“传统公司将很快被DAO取代”的说法,这些发起人们的看法也更加理性。
“相对于成熟的公司制来说,DAO还是一个新生事物。 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DAO应该只会作为一种补充性的形式与传统公司并行存在,并不会很快成为主流。 当然随着Web3的发展,未来肯定会有更多DAO出现,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地去试错、总结经验,DAO的力量也会越来越强大。”
他们都认为,了解DAO最好的方式就是亲自去加入一些DAO,并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和决策中。因为只有自己去体验了,才会对所谓的“去中心化”和“自治”产生更深入和辩证的理解,才会看到理念背后的前景和困境。
“对于那些对区块链、Web3充满兴趣而不知从何开始的人来讲,如今一个个敞开着大门的DAO无疑是带领他们走进去中心化世界的最佳入口。”他们表示。
作者:Juny,编辑:VickyXiao;公众号:硅星人(ID:covricuc)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o1dNY2s6R6eGN_PDQI2sZA
本文由 @硅星人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张嘴就要好几万,虚拟鞋为什么这么贵?
设计动态 2022-08-19时尚也许真的是个轮回。去年元宇宙突然火起来了,说是在新的互联网平台上,构建新的身份,人们通过这样一个新的身份在元宇宙中社交、交易。 仔细一想,这不就是捏小人嘛,以前的游戏《模拟人生》里都有,哪怕网上交易虚拟物品,很多网络游戏都可以做到的。区别可能是元宇宙里捏的虚拟人这一概念已经流行起来了,而给虚拟人穿的虚拟服饰,近期也在一些社交平台上出现并形成了话题。本篇文章里,作者就近期出现的相关现象做了解读,一起来看一看吧。
时尚也许真的是个轮回。去年元宇宙突然火起来了,说是在新的互联网平台上,构建新的身份,人们通过这样一个新的身份在元宇宙中社交、交易。
仔细一想,这不就是捏小人嘛,以前的游戏《模拟人生》里都有,哪怕网上交易虚拟物品,很多网络游戏都可以做到的。 区别可能是元宇宙里捏的小人更立体,更像真的。
这种更立体、更接近现实的观感,是由技术进步,也就是VR、AR、XR、CG等技术这些年的发展带来的。这些技术进步的应用,套了个“元宇宙”的概念,显得高大上了而已。借助这些技术的应用,也往往被打上“元宇宙”标签,比如我们之前在《百万B站用户为何想做她的狗?》提到过的虚拟偶像团体A-SOUL。
然而真人女团经历过的,A-SOUL也经历不少了,除了用技术构建的虚拟形象外,和传统偶像区别也不大。 既然是捏小人,那小人得有个性化形象吧,于是就要给小人创造衣服穿,这就是虚拟服饰。
这听上去就更熟悉了,不就是小时候玩过的“QQ秀”嘛。即使有些读者朋友太年轻没玩过QQ秀,想想有些网络游戏里的皮肤,不也是一个道理嘛。如果没有在元宇宙里捏小人,那也不打紧,买来的虚拟服饰也可以“穿”在真人身上。
虚拟服饰咋穿?总不能和《皇帝的新装》里写的那一样, 本来无一物,人们还得装作看见了吧? 虚拟服装不是实体物品,当然无法像普通衣服那样穿在身上,而是消费者提供自己的照片,由设计师将其与虚拟服装进行合成,最后把于虚拟服饰合成的照片发给消费者。
这样的照片,在小红书上都能找到不少。
瞧瞧这虚拟衣服,有的如春藤绕树,小鸟依人;有的像身上裹糖,甜到忧伤。
还有虚拟鞋。
穿上这双荧光绿,你就是这条虚拟街上最靓的仔。 社交平台上秀出来的虚拟服饰,都挺酷炫,就是风格有点非主流,讓亾凊芣洎噤想咑焱暒妏。
看来时尚确实是个轮回。这虚拟服饰“穿”在身上看着和P上去的似的,但价格可不便宜,一套几百块呢。更贵的,甚至会被炒作到数万元一件。
你还别嫌贵,游戏皮肤不也值钱嘛。更何况,搞元宇宙的人说了,这和游戏皮肤还不一样,这是通过区块链、NFT技术加持的,可以保证其唯一性和稀缺性。
蝎子拉屎独一份,都让买虚拟服饰的赶上了。不过虚拟物品交易目前缺少规范,凭证缺失,可能会出现诈骗等情况。想要购买虚拟服饰还要小心。
ZARA、Gucci等品牌已经开始进军虚拟服饰领域,传统服饰领域的巨头开始进场试水了。
要我说,发展虚拟服饰完全可以平常心看待。 那些奢侈品品牌推出的天价日用品,值那个钱吗?有人买,是为了彰显逼格。
既然如此,买摸不到的虚拟服饰,又有什么奇怪的呢?总会有有钱人想花出去钱,花在虚拟服饰上也不错,国产品牌完全可以在这个领域赚钱。只要不像那些“XX刺客”一样让普通人心痛就可以了。
而且买普通奢侈品,也就是买个品牌的比格;买虚拟服饰,是给VR等新技术消费,促进新技术不断进步。这就像在网络游戏里买花里胡哨的皮肤,也能促进手机硬件升级一样。
尽管皮肤或者虚拟服饰只是个点缀,但也促进了背后的技术进步,未来元宇宙继续发展,我们或许真的可以在元宇宙中远隔千里却面对面聊天、办事。 只不过这批虚拟收藏品,其泡沫也不可忽视,明星站台的NFT已经做出了示范。
周杰伦关联的Phanta Bear(幻影熊)NFT地板价已由高点下跌了96.13%,而且流动性相对匮乏,单日交易额仅为6000多美元。陈冠希合作的The Heart Project价格最大跌幅为99.49%;余文乐合作的ZombieClub Token价格最大跌幅为94.58%。买这些东西,心态还得是愿赌服输。
参考资料:
“虚拟时装”势头猛 元宇宙里玩“时尚”-证券日报网 http://www.zqrb.cn/jrjg/hlwjr/2021-12-31/A1640878659584.html 进军元宇宙!服装巨头“大动作”,来虚拟世界玩穿搭!网友:不就是QQ秀?|穿搭_新浪财经_新浪网 https://finance.sina.com.cn/wm/2022-04-24/doc-imcwiwst3658193.shtml 在线约会、虚拟会议?外媒展望元宇宙运用场景_《参考消息》官方网站 http://www.cankaoxiaoxi.com/digital/2021/1224/2463749.shtml 元宇宙的标签能否撑住“虚拟服饰”狂欢?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http://fashion.ce.cn/news/202207/13/t20220713_37861310.shtml “虚拟服饰”走红,监管不能虚空-北京青年报 http://epaper.ynet.com/html/2022-07/14/content_401378.htm?div=-1 明星光环褪去 周杰伦、陈冠希站台的NFT价格大幅走低 最高跌幅达99.49% https://www.cls.cn/detail/1100308 作者:豆腐乳;编辑:养乐多;公众号:非凡油条(ID:ffyoutiao)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sN3uCTTfquVgB8hNansuQ 本文由@非凡油条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戏精能在瑞幸薅羊毛,老实人要吃亏?
设计动态 2022-08-19作者:潘辰;编辑:三火 来源公众号:智商税研究中心(ID:gh_c55b3561ece1) 在点单瑞幸时表演纠结态度,你可能会因此获得优惠。 最近,潘哥实测网络盛传的“演戏式点单”,在瑞幸咖啡那里薅到了优惠券,不是一次,而是两次。 只要在小程序点单操作时,让瑞网络上有一则关于瑞幸咖啡的传闻,只要在小程序点单时表现出纠结的“演技”,就能获得更高折扣的优惠券。这个传闻属实吗?作者亲身实践了一番,感兴趣的伙伴一起来看看~
作者:潘辰;编辑:三火
来源公众号:智商税研究中心(ID:gh_c55b3561ece1)
在点单瑞幸时表演纠结态度,你可能会因此获得优惠。
最近,潘哥实测网络盛传的“演戏式点单”,在瑞幸咖啡那里薅到了优惠券,不是一次,而是两次。
只要在小程序点单操作时,让瑞幸感受到你的纠结,那么对方就可能率先破防,主动送给你更大的优惠券,很多“等等党”,因此成了省钱达人。
不过潘哥还发现,瑞幸不同店面不同价格的问题,如今依旧存在。那些靠演技得来的优惠券,也许会因为瑞幸店面的不同,而让演技白白浪费。
同时,同一门店的瑞幸商品价格,有时也会出现不同,上演一场乌龙事件。瑞幸点单,似乎正逐渐成为一门玄学;想薅瑞幸羊毛,也许并不容易。
01 点单,需要一点演技 最近,在一位朋友的安利下,潘哥体验了一把瑞幸咖啡的演戏式点单。
进入瑞幸微信小程序后,潘哥把自己想要喝的三件商品,统统加入购物车,然后进入结算页面;进入之后,不要立即支付,而是在页面停留一分钟左右,然后直接退出。
退出之后,潘哥等待了一段时间,然后再次进入微信小程序,再次进入结算页面,依旧只等待、不付款,然后再次狠心退出。
演完了这出“最后还是不喝了”的戏码后,潘哥开始等待瑞幸的表态。
不出意料地,瑞幸咖啡首先坐不住了。 通过微信,它给潘哥发来了一张9.9元的特定商品优惠券,并邀请潘哥进入瑞幸门店福利群;在群里,潘哥获得了两张4.8折的优惠券,比潘哥之前的满两杯5折券,还要便宜一些。
感受到瑞幸的诚意之后,潘哥再次打开微信小程序,进入结算页面,却发现有了新的优惠券之后,三件商品的总价却没有改变。
一头雾水的潘哥,连忙去查看新优惠券的使用规则,这才发现新的4.8折优惠券,不仅对使用的商品有种种限制,还规定仅限一件商品。
于是,潘哥将购物车商品删除,只留下一杯生椰拿铁,发现使用了新的4.8折优惠券后,一杯生椰拿铁的价格为15.36元,比演戏式点单之前的16元一杯,仅仅便宜了0.64元。
02 戏精才有优惠? 具有钻研精神的潘哥(绝对不是因为抠门),当然不会仅仅因为便宜了0.64元,而见好就收。
于是,潘哥再次进入瑞幸微信小程序,将上文提到的演戏式点单流程,重新操作了两次。本以为这一次,瑞幸会感受到潘哥的贫穷与纠结,送出更合适的优惠券,没想到对方却无动于衷,没再发出任何优惠信息。
潘哥灰心丧气,认为自己的演技不够精纯,这次没有得到瑞幸的认可。但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一早,惊喜又真的来了,瑞幸送给潘哥一张4.5折的限定饮品券,比之前的4.8折优惠券,还便宜了不少。
潘哥进入瑞幸微信小程序,发现有了新的4.5折限定饮品券后,购物车中的生椰拿铁,变成了14.4元一杯,比昨天的15.36元,便宜了0.96元;比最初的一杯16元,足足便宜了1.6元。
感受到了降价喜悦的潘哥,在欣慰自己演技终于得到瑞幸认可的同时,似乎也发现了瑞幸咖啡的一个bug:只要能让对方感受到纠结,你似乎就能获得更多的优惠。
对此,潘哥不由得大胆猜想:如果继续进行演戏式点单的话,瑞幸是否还有更合适的优惠券送出?是不是犹豫的时间越长,瑞幸的优惠力度就越大?
对于上面的种种猜想,潘哥咨询了瑞幸咖啡官方,不过截至目前,对方并无任何回应。
03 不同门店不同价 对于常喝瑞幸的人来说,演戏式点单,似乎能让人得到一些小优惠。但有些人可能还不知道,点单时瑞幸门店的选择,也会影响到最终的价格。
进行第一次演戏式点单时,潘哥将生椰拿铁、夏末海盐拿铁、龙眼冰萃咖啡三样商品,放入小程序购物车,显示的价格是51元。
但是,当潘哥将门店切换,换成3公里左右的另一家瑞幸门店时,三件商品的总价却变成了48元。
没有任何商品的改变,没有任何新优惠券的使用,只是切换了一家门店,价格就差了3元,省钱达人潘哥看不懂了。
对此,瑞幸咖啡客服表示:“瑞幸各门店的商品和价格可能略有不同,商品实际成交价格可能因门店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但是对于价格为何不同,客服却未进行说明。
智商税研究中心,曾在《瑞幸咖啡的价格已成谜》一文中,对这种现象提出过质疑。当时有店员表示,这是因为瑞幸的店面分为一级门店和二级门店,不同级别的门店价格会有不同。
可是,不同级别的瑞幸门店,究竟是在店面装潢上有差异,还是在选址逻辑上有不同?不仅潘哥这样的消费者看不出来,瑞幸官方也未做出过明确解释。
04 瑞幸价格成玄学? 不同门店的瑞幸商品,有时会有不同的价格;同一门店之内,有时也会出现价格乌龙。
第一次演戏式点单时,潘哥购物车中的生椰拿铁、夏末海盐拿铁、龙眼冰萃咖啡三样商品,总价为51元。
但是经过了一晚上的按兵不动后,第二天潘哥再次进入小程序,发现三样商品的总价,竟然变成了57.8元。
商品没有调换,优惠券没有改变,门店没有切换,潘哥只是睡了一觉,三件瑞幸商品的总价,就比昨天贵了6.8元。
一脸迷茫的潘哥,以为自己还没睡醒,眼神有了误差。不过,当潘哥清空购物车,退出微信小程序,然后重新进入并选择时,三件商品的总价,又变得和昨天一样,重新变回了51元。
百思不得其解的潘哥,对此唯一想到的合理解释,就是瑞幸咖啡的小程序,可能在那时出现了bug。
只是,如果不是昨天有了价格的比较,潘哥估计也不会发现这个bug。那些不怎么留意价格的人,是不是就会因此多花6.8元的冤枉钱?
这样看来,瑞幸咖啡的商品价格,如今正逐渐成为一门玄学。对此,潘哥称之为薛定谔的瑞幸价格,即在与别人比价之前,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点的这杯瑞幸,是便宜还是贵。
毕竟,有些人靠着演技,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那些不爱演戏的人,则可能付出更多的成本。一如我们的人生。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智商税研究中心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工具出海:抛弃“旧地图”,寻找“新大陆”
设计动态 2022-08-19“茄子!” 这不仅是刻在80、90后脑子里关于拍合影的专属记忆,也是移动互联网出海时代让早期出海人印象深刻的名字。 2012年,34岁的仇俊开始孵化茄子快传(SHAREit )的早期版本,很快,一款帮助用户在没有流量和 wifi 时也能面对面分享照片、文件的手有人说,工具出海能轻松获取流量的局面而言,没以前那么轻松了,但工具产品依旧可以探索不同的发展方向,找寻新的机会。作者从工具出海至今大体经历的4个时期说起,阐述了工具产品存在的新机会点,一起来看看。
“茄子!”
这不仅是刻在80、90后脑子里关于拍合影的专属记忆,也是移动互联网出海时代让早期出海人印象深刻的名字。
2012年,34岁的仇俊开始孵化茄子快传(SHAREit )的早期版本,很快,一款帮助用户在没有流量和 wifi 时也能面对面分享照片、文件的手机应用诞生。
到了2015 年,茄子快传的全球用户量已超3亿,主要市场是印度。当时,茄子科技在海外既没有办公室,也没有本地员工,据说也没花钱做过推广,但依然一路开挂地增长。到了2021年,茄子快传全球累计安装用户数近24亿。据仇俊回忆:“那会在印度考察市场,我们在当地手机卖场发现,很多消费者买完手机的第一件事就是下载茄子快传。”
同茄子快传相似的是,2012-2015年间,久邦、猎豹、赤子城、iHandy、触宝、APUS等工具出海企业,都纷纷过起了 “躺着赚钱”的日子,融资、上市、扩张……风口之上,一切看起来很美。
但 “天时地利人和”的日子很快就过去了。随着整个出海市场竞争加剧、获客成本增加、市场同质化严重、大厂碾压,工具出海形势不再轻松。从最早尝到甜头,到红利见顶,再到被谷歌下架,向各个方向转型……潮浮浪卷,“工具出海”见证了海外移动互联网生态的变迁。
来到下半场,工具出海还有机会么?转型是必然选择吗?这个行业接下来将何去何从?
01 工具未死 回过头看,工具出海至今大体经历了4个时期,从狂热探索期,到大举扩张期,再到回落转型期,历经过辉煌也面对过质疑。
1. 萌芽期(2008-2010年):热闹的前兆 2008年前后,伴随着苹果iPhone3G版以及AppStore的发布,中国互联网企业开启了出海征程。
尽管当时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网民渗透率仅达6.8%(位居世界第九),但出海市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升温。Browser(海豚浏览器)、魔图精灵、Go桌面等相继面世,在海外攻城略地。百度、360、UC、微信、金山、美图等主打国内市场的玩家也吹响了出海的号角。
这个阶段,工具出海虽然还没有多少人关注到,但整个行业生长得顺风顺水。一名开发者称:“当时开发一款美颜APP,印度和非洲的用户都能玩上一整天。”
一位工具行业创业者回想当初的“辉煌”提到:“08-10年左右,当时移动互联网起步不久,市场开放度很大,很多人买完手机后没有很多应用可以下载。那会儿做工具基本做一个成一个……市场上应用少,用户多且用户免费,起量很快,做什么都能活。”
2. 扩张期(2011-2015年):工具出海大战 2011年,工具类应用正式进入2.0时代,垂直细分领域逐渐形成,工具出海也更加热闹起来。
这个阶段出海的工具集中在四大类:手机管理类,如CleanMaster、电池医生等;相机图片类,如Camera360、美图、百度魔图;桌面类,如Go桌面、Solo Launcher、APUS等;还有浏览器类,如海豚、UC等。
它们迅速在细分领域脱颖而出,并在海外市场占领一定份额。当时做得最大的是猎豹移动,其推出的手机清理类应用Clean Master,于2011年3月成为Google Play全球下载量最大的工具软件,也是在这一年,猎豹移动成功登陆纽交所。上市一年后,其总安装量超23亿,营收翻了将近五倍,达36.8亿元。
此外,2014年,美图启动国际化战略,到15年年底,美图海外用户已经超过5亿;而此时的360 Security日广告收入突破50万美金,全球用户超过3亿,日活跃用户超过1亿……工具出海增长凶猛。
资本热钱也涌入赛道,不少出海公司获得高额融资,闪传就在12-14年间,完成了从天使到B轮的4次融资。热门领域更出现了砸钱抢夺用户的情况,2014年,360开发了一款手机版的安全卫士,叫板Clean Master;桌面市场,久邦和APUS也砸下重金互掰手腕。
彼时工具出海公司的烧钱大战甚至养活了Mobvista、Yeahmobi、Avazu等做海外的移动广告平台,如今这些平台中有的已经上市。
这一阶段,大量中国工具类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崭露头角,成为国内互联网出海的“当红炸子鸡”。
3. 回落期(2015-2018年):增长受阻 2015年后,工具出海经过几年的黄金窗口期,无论是用户获取,还是商业化工具产品出海市场整体表现不俗,进入3.0时代。
此阶段,工具应用用户形成规模,增长和变现成为开发者探索的关键,但人口红利已经越来越少,整个行业明显开始呈现颓势,一度陷入“骑虎难下”的尴尬的境地:一方面,随着流量收割完成,用户获取成本增加,产品同质化严重等多因素影响下,工具出海的空间不断被挤压;另外随着Facebook和Google平台生态的完善,其对工具变现的监管力度提升,开始整治以前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灰色变现”行为,工具出海的利益空间进一步收缩。
2015年,随着久邦数码因股价连续腰斩而退市、海豚浏览器变卖,资本和媒体界出现“看空”工具应用的声音。
2016年,随着以新闻聚合、短视频和直播为主的内容风口来袭,部分从业者认为工具出海“巅峰已过,正进入衰退期。”
2017年下半年,Facebook宣布暂停所有中国区工具类应用广告;2018年1月,谷歌也推出新政策,禁止开发者在App中加入锁屏广告。
在这个阶段,面对行业瓶颈,许多工具企业开始思考转型,还有些公司已经率先迈出转型的步子。
4. 转型期(2018年后):加速转型 到了2018年,以抖音和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产品热潮兴起,席卷用户的手机。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工具产品的“寒冬”仍未停止。
2019年,谷歌下架了触宝旗下60多款App以及iHandy 旗下40多款App。
2020年,猎豹移动旗下所有App被谷歌全面封杀,直接导致公司近22%的营收化为乌有。
受多次行业事件影响,“看空”的声音在资本市场愈演愈烈,一些媒体甚至认为工具出海“要被打趴了”。
“我知道工具会退潮,从2015年就知道。但我们从来没有想到,变化会是断崖式的。”猎豹经历了谷歌大面积下架事件之后,傅盛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工具出海本质还是在“仰人鼻息”,无论是苹果还是谷歌,都不会希望自己的生态系统里有一个第三方App巨头,必然会对中国开发者进行一些比较严格的限制;随着技术升级,手机的内置工具体验也越做越好,整体来看,工具出海的风口似乎已经过去了。
行业来到了不得不变的关键时刻。
5. 工具未死 狂热褪去,“工具已死的乌云散去了么”、“工具出海到底还有没有机会”……成了行业频频讨论的问题。
然而,在大家都以为这个行业没有新故事可讲、会慢慢淡出历史舞台之时,一些工具出海企业用市场表现和出海成绩给出了一个可见的答案: 工具出海,未死!
据data.ai数据,2022年4 月中国非游戏厂商及应用出海收入 30 强中,工具类企业占据近半壁江山,展现出工具出海盈利的韧性,也侧面显露出工具类 App 出海需求依旧强势。
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依托的睿琪软件(PictureThis)、智能文字识别与理解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合合信息科技(CamScanner)、短视频和社交媒体发展推动的美图(BeautyPlus)、小影科技(VivaVideo)等纷纷上榜,展现出不俗潜力。
图源:data.ai
其中,睿琪软件凭借旗下识别植物的产品 PictureThis 在北美、西欧的高增长,在收入榜中跃升到第 4 名;Appxy 通过内购订阅在北美及西欧市场获得增长,凭藉 TinyScan 及 TinyFax 这两款产品在美国的增长重新进入榜单。
图:data.ai
这些真实的市场表现最直观地表明,工具类应用作为一种“硬刚需”,即便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新阶段,仍是值得耕耘的赛道。另一方面,新兴市场的机会仍待探索。广大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 《2022工具类应用出海营销洞察》报告显示,2022年各地区工具类素材占比中,非洲地区工具应用占比最高,为27.65%,中东和南美同样值得关注。亚太地区工具营销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以清理、VPN、阅读、生活相关工具应用为主。
非洲及东南亚地区工具类应用营销投放占比增加, 一定程度表明,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新兴市场,工具类应用出海值得投入的价值空间和潜力市场依旧存在。
图源:广大大《2022工具类应用出海营销洞察》
除了众多长期深耕及不断探索转型空间的企业,每年也有无数带着产品新入局的企业。字节跳动推出了免费的一体化视频编辑应用程序Capcut,产品带有全面的剪辑功能,支持变速,具有多种的滤镜和美颜效果,以及丰富的曲库资源;欢聚旗下的Noizz也在稳步推进。
在设计界,自Figma断供后,从业者也开始思考国产替代的问题。很快Pixso、MasterGo、即时设计等商家迅速补位。尽管此类产品尚未大规模出海,但也足以说明细分领域的工具产品仍有发展空间。
俗话说“无利不起早”,大厂和新锐企业纷纷 “着墨”工具赛道, 某种程度也说明工具行业仍有利可图。
综合来看,唱衰工具可能言之尚早。
02 困局、破局、变局 不可否认,工具出海确实存在“产品价值低,变现困难”、“风口期已过”、“使用场景受限,用户粘性低”等问题。在多重困局“绞杀”下,曾经专注工具出海的企业们,纷纷调整步调,以自己的方式谋求”破局”。
这中间,一些曾风头无两的工具出海企业黯然退场,最终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2014年海豚浏览器在卖身搜狐畅游后,走向了没落;2015年4月,畅游宣告作价2.05亿美元向第三方转让了包括海豚在内的三家子公司后,海豚浏览器再无音讯。
曾经的王牌Vlog拍摄工具之一VUE VLOG也在历经几次转型之后,于2022年跟用户挥手告别,成为继“一闪”、“MONO”等之后又一款“退网”的视频剪辑软件。
图源:vue官方微博
也有一些企业以工具类应用为跳板,拓展到更多元领域,积极推动“造血业务”的转型,将“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 ,转向内容、社交、游戏等赛道。久邦、触宝、APUS、iHandy都是典型代表。
选择转型的工具企业有的在保留工具业务基础上,开展多条业务线。
2003年创办于广州的久邦GOMO,于2004年3月份推出3G门户网,2010年转做工具。如今业务板块覆盖移动应用软件、网络文学阅读平台、3G门户资讯网站……其转型随着互联网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久邦一面保留工具业务,一面逐渐淡化“工具”标签,拓展多元业务,推出了直播产品GO Live、短视频产品Video Me、音乐产品GO Music和数款休闲类手游。
同时,基于庞大的用户基础、流量优势以及对海外市场的了解,久邦开始向商家、品牌及其他企业提供数字营销、游戏发行服务。曾经由工具出海积累的用户池,成为其拓展、转型的本钱。
曾主推触宝输入法和触宝电话的触宝,则将业务拓展至小说、游戏等泛娱乐及内容赛道。
“转型后的触宝,推出了健身、健康、资讯、短视频等多类内容型出海产品,与纯工具产品相比,在这些产品中加入广告,对用户的使用体验影响并不大,因而产品变现也更容易。”触宝的一名员工表示。
今年3月15日,触宝公布了2021年第四季度财务业绩,2021年四季度净收入为5,302万美元,经调整净利润为48万美元,连续三个季度为正。iHandy创始团队早期专门做小而轻的工具类产品,抓住了海外蓝海市场,迅速发展。后来随着工具出海赛道竞争的加剧,如Avazu,tap4fun等纷纷入场。iHandy开始进行产品扩张,做了部分社交内容安全类应用。其长期保持低调姿态,被人称为“躲在聚光灯后面闷声发大财的企业。”如今依旧低调的iHandy汉迪不仅没死,据知情人士称,还过得小有声色。
同样选择转型的企业,也有的完全放弃工具业务,实现赛道的跨越。
创立于2011年的贝塔科技(原名“云图微动”),从一开始专注图像处理及应用工具类产品的研发和运营的工具出海公司,逐渐转型为移动游戏公司。
“在商业化这一点上,游戏的天花板也要比工具高得多。”谈及转型的契机,贝塔科技CEO胡志农做出这样的总结。
尽管在游戏行业几乎是零积累,但受益于多年的工具与应用出海经验、在全球市场布局的体验,贝塔科技对于海外市场的了解程度,高于同期的竞争者。很快就于2017年上线了公司第一款游戏产品《Word crossy》。自此,贝塔科技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
像贝塔科技一样,乐信圣文也逐渐转向游戏领域。其旗下多款游戏产品都曾获得Google Play / App Store的推荐。
凭借旗舰产品Hola Launcher赶上早期出海红利的欧拉网络,也在积极推动转型。据其前员工称,欧拉网络曾在一些开发商不惜违反Google和Facebook的广告规则,伤害用户体验来激进变现的时候,没选择同样的路,在广告商业化变现上比较克制。因此,经过多次优化后,旗下工具产品的ROI(投资回报率)依旧难以回正。此后欧拉网络逐渐弱化工具出海的路径,转攻游戏领域,经营状况才逐渐好转。
当然,也不乏在转型中逐渐迷失自我的企业。
2012年,猎豹通过Clean Master,单点撬动海外工具市场。2014年,猎豹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同年底月活用户超6亿。
此后来自美国第三方移动应用分析公司Kochava和福布斯报道中的指控,以及与谷歌、Facebook的决裂,加速了猎豹业务下滑的速度。20年2月,猎豹被谷歌从合作名单中剔除,同时还有45款App被下架。
遭遇重击的猎豹开始加速转型,向游戏、信息流、直播、短视频等领域拓展。不过就其直播产品LiveMe、新闻内容推荐应用New Republic等表现来看,猎豹的转型广泛撒网,却很少收网;转型频繁,却不够专注。近两年,猎豹又把AI机器人作为下一个增长引擎,但依然停留在“声势大,收入低”的情况里。巅峰后的猎豹,转型进入了兜兜转转、前路不明的“迷雾”状态。
还有的坚持走工具出海路线,不同的是,更注重在产品、变现等方面下功夫。
像玩美移动,就为增强技术壁垒提高抄袭门槛,加大了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升级、应用和探索。
“变现”一直是工具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优化变现方式,提高变现效率就成了很多工具出海企业“破局”的方式。
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出海工具产品开始更注重优化广告投放形式和内容,以提高变现效率。
广大大《2022工具类应用出海营销洞察》报告提到,2022年一批天气类工具 强势崛起, iLMeteo、Windy.app 、Local Weather等产品在投放上更注重优化内容,不断迭代、增效 。如极端天气投放最为吸量,在吸引用户的同时,能突出产品准确预测极端天气的功能,产品就会加大对此类内容的投放力度。
图源:广大大《2022工具类应用出海营销洞察》
茄子科技也一直在探索商业化变现的形式。据了解,茄子科技从自有流量、直销团队、自建平台三个方面入手,自主研发、搭建了广告体系。“从2019年开始,我们便是完全独立的广告自主投放平台。”茄子科技的合伙人王超表示,“这不仅为我们带来经济上的回报,更带来商业模式的拓展。”一些工具产品则探索出了多元的变现方法,如 Motivation 采取混合变现的方式,将广告放在应用深处,不干扰用户视觉体验。但用户要想免费查看主题图片时就必须观看广告,而且每次使用主题都需要重新观看广告,高展示频次+大量广告位也带来了更多广告收入。
大浪淘沙,经历瓶颈、尝试突破的这些早期工具出海企业,如今迎来新局面:有的再次获得增长动力;有的获得第二增长曲线,有的闷声发财;也有的游移不定、彻底迷失方向,甚至销声匿迹。
尽管这些企业在困局中挣扎和探索的方法论未得到验证,收获的结果各不相同。但“前辈”的探索还是给正在做工具以及准备做工具还有仍在迷茫中的工具企业提供了可参考的路线。
对工具出海企业来说,如何将工具业务做得更好,转型往哪个方向发展……没有固定的答案。唯一确定的答案是:勇敢“破局”,才有迎来变局的机会。
03 抛弃“旧地图”,寻找“新大陆” 行至2022年,后工具出海时代,工具企业还有机会么?机会在哪儿?
工具出海看似过了“窗口期”、甚至好像走进了”死胡同”,但实际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变迁、用户需求的延伸、产业融合的深入,工具企业反而找到了更多发挥切口。
工具企业们正在抛弃那些 原有市场已经需求见顶、盈利无望的产品等“旧地图”,寻找具有新附加值、新痛点、新增长线、新业态的发展“新大陆”。小影、美图、影石创新等提供了一些已验证的成功路线。
新附加值:工具产品复合化 传统工具类产品属于直接功能型,如系统、安全、日历、名片、手电筒等。单纯只有工具属性,用户对于这类应用的使用频次都不高,使用时长也十分有限。新一批出海工具产品相较以往,则更考虑为产业链上下游服务。
近年来,新兴市场短视频竞争和发展的火热,有望带动相关工具产品的发展, 推动工具产品往内容化方向发展。
小影作为出海短视频工具的产品代表,就迎合了当下短视频为的风口,为Tik Tok等内容类产品服务。
一些短视频、社交、直播等赛道的”超级App”也开始扶持配套工具产品,如抖音根据其短视频属性孵化出的视频编辑 App CapCut(国内版剪映),目前位列 30 多个国家的 App Store 免费榜 Top100,150 多个国家的工具榜 Top100。
内容化已成为工具产品发展的明显趋势,以“传输”起家的 SHAREit,其开发的应用包括传输、音乐、电影、短视频、游戏和应用板块。以“WIFI 连接”著称的 WIFI 万能钥匙也加入了游戏、新闻等内容。
电商化是工具产品的另一个发展趋势。 过去互联网出海不需要电商工具,因为企业本身已足够IT化,需要什么可以自己做;但未来传统企业对电商工具可能会有大需求,比如一站式的快速建站需求可能上升,去年Shopify股价大涨已经说明了一切。
社区的最大价值在于沉淀用户, 因此社区化也成为工具企业提高用户粘性的经济可适用方式。 最具代表性的是豆瓣、墨迹天气、下厨房、小影。
豆瓣可以说是国内工具社区化最成功的案例之一,从书影音到泛兴趣,全都是用户能够张口即来的话题。墨迹天气推出时景社区,这是一个以天气为主题,以图片为载体的分享社交平台,核心功能是提供实时气象信息,并由此衍生出交流互动。
而最适合社区化的是那些“有一定任务门槛,并能通过专业度区分任务完成质量”的工具产品。这类产品相对更容易激发用户的成就感和分享欲,有构建社区的氛围。如在“下厨房”中,一些经验丰富的用户产出质量高的成果,进行分享,入门用户则会向其请教/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成果质量。这些用户因经验分享、成就感而产生社区归属感。
同类的还有唱歌、游记、理财、照相、视频等工具产品。短视频创作工具小影(VivaVideo)相较美拍、秒拍等一键变成白富美的视频工具,玩法更复杂。包含剪辑、动画、贴纸、字幕、配音、配乐等多种DIY功能。
复杂的玩法提高了用户的学习成本,但也激发了用户的创作力和产品使用频次。自2013年底进军海外之后,小影很快在全球积累过亿用户,随后开始思考从工具属性向社区的进阶,重视通过内容达成人与人、人与内容之间的连接, 将小影打造成全球短视频社区。在社区的具体运营中,小影针对年轻人的喜好,更多引导他们上传唱歌、舞蹈、搞笑等被高频关注的内容。此外,小影也可以利用视频社区,收集当地最流行的玩法,快速了解用户需求,打出时间差优势。
综合来看, 工具产品正越来越向着内容化、电商化、社区化等方向发展,整体呈现“复合化”趋势。 事实上,只要“复合力度”适当,符合用户使用习惯,工具出海企业们还是有望通过“增肌”来增加用户打开频率和使用时间,进而延长产品生命周期。
新痛点:工具产品垂直化 有媒体分析认为:单纯指望靠工具型产品让公司成为独角兽、上市敲钟,有难度。但做好工具型产品维护,对用户友好,将产品效率做到极致,尽量延长工具型产品的用户生命周期是可行的。
其实不无道理,从最初的功能驱动,到用户体验驱动, “正本固原”回归产品和服务本身不失为工具行业延长生命周期的方式。
“Zoom就是单一工具,GoogleMap也是单一工具,都活得很好。做着工具也不必眼馋视频等产品的爆发,眼红电商带货的吸金,抓住一个需求做到极致,不愁没活路。”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说到底,有人的地方就有痛点,有痛点就有需求,有需求就有商机。未来随着互联网对生活场景的不断渗透,用户的需求也逐步细分化。 在细分垂直领域深耕、解决用户痛点刚需的产品,更容易脱颖而出。 如小众健身工具Keep,就深受用户喜欢。
另外,以技术创新主导的产品差异化将从根源上建立壁垒,为用户带来差异化产品, 成为工具产品出海制胜的关键。
如上榜今年4 月中国非游戏厂商及应用出海收入 30 强的 睿琪软件、合合信息科技 都是此类代表,他们拥有视觉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大数据、多媒体视音频等技术,其输出的文字识别、发票识别、智能扫描类工具产品,成为职场人眼中的“香饽饽”。
事实证明,找准行业垂直缝隙里的需求,用心做工具,还是有出路的。
新增长线:工具产品2B化 “工具型产品要产生价值,就不能只是工具,而是要提供服务。”搜狗CEO王小川提到。
工具型产品转型向社区化、内容化、电商延伸,难度相对较小,但受众仍是同一批用户。而2B受众则完全不同,意味着业务模式需要大调整,难度高。
不过,一旦在 2B实现突破,相当于发现一片大蓝海 。不仅与对手形成差异化竞争,确保领先优势,而且能成为新的营收增长引擎,从而优化商业模式结构。
墨迹天气是发力2B的受益者,重点服务对天气敏感、气象要求高的企业,目前已拿下国内所有大外卖平台气象服务订单,未来还可能进军航空、冷链物流等行业气象服务。
data.ai中国非游戏厂商及应用出海收入 30 强榜单上的常客——美图,也是大力拓展2B业务的探索者,长期深化落地“SaaS”战略,在图片美化、拍照摄影、商业摄影后期、美业服务等“变美”领域中积极布局;也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并推出了VIP订阅业务。
今年美图还抓住市场新需求与Wink、Chic合作,推出美图秀秀Mac版、美图设计室、美图云修、美图证件照4款影像新品。公司创始人表示:“美图云修AI修图工具,是帮助影楼降本增效的工具,通过使用美图云修,影楼可以大幅提高修图效率和降低人员成本。影像的企业服务场景有很大市场空间。比如影视后期、影视高清化等领域,都存在很大市场需求。”
3月底,美图正式披露2021年全年业绩报告。数据显示,报告期内,美图公司VIP订阅及影像SaaS业务增长势头强劲,实现收入人民币5.195亿元,同比增长146.9%。让美图在早年受到电商与手机业务的负累与挫折后,信心大增。
当然,在美图拓展B端业务的同时,其仍面对C端用户增长乏力、活跃度大幅下滑的问题,但找好了探索方向,就不怕未来。
新业态:工具产品软硬件融合趋势 随着技术的升级,工具产品也在突破软件和硬件的界限,实现更好的软硬件协同。
刘靖康曾是南京大学的一名普通学生,在毕业后的2015年创办了影石创新,专注于VR及全景相机领域。
当时国内VR/AR概念正热,有人笑言:“就连卖白酒的老板都宣称要转型做VR。”彼时,当同行纷纷把创业重心放在VR内容的时候,刘靖康另辟蹊径,选择了VR视频生产所需要的硬件生态。
与传统硬件起家的厂商不同的是,影石创新同样在软件方面做了大量探索。一直以来,消费级全景内容支持平台相对较少,用户难以实现比较完整的,从记录到分享的闭环。
影石创新通过自主研发逐步形成了全景图像采集和拼接技术、全景防抖技术、全景数据处理技术、影像处理技术、视频插帧技术等全景技术,从拍摄、剪辑到分享等多个阶段提升用户体验,解决了消费者关切的痛点。
“我们在软件方面可以满足消费者‘即时’的需求,用户在使用我们的相机拍摄完后,只需要几分钟就能完成对拍摄内容的处理,马上可以分享。”刘靖康表示。
目前,影石创新的技术和产品已经广泛应用在VR新闻报道、VR数字房产建模、街景地图采集、国防军事训练、政府警务、旅游运动拍摄等多个领域。不久前,工信部公布了《关于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的公示》,影石创新名列其中。
data.ai中国非游戏厂商及应用出海收入 30 强榜单上的另一位“熟人”, 小蚁科技也在进行软硬件融合的布局,有望为业务发展加上腾飞的翅膀。
新市场:海外天花板尚未触顶 再看宏观层面,海外目标市场的GDP增速、人均GDP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互联网政策、人口结构利好仍在。
这些地方依然还是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人口红利市场,也意味着海外巨大的发展机遇。且当前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水平要领先印度、印尼、拉美等国家和地区2~5年。 针对不同市场和人群,那些能够切中某个人群刚需的小而美的产品,仍有空间。
回到最初的问题,工具出海还有机会么?
答案是肯定的。
任何产品都可能经历从发展到初步下滑,再发展到逐步稳固并产生新发展形态的过程。 工具回落或调整,不代表工具时代的结束 。
“唱衰”只是在说相对之前工具出海能轻松获取流量的局面而言,没以前那么轻松了, 并不是整个赛道,没前景了、没活路了 。有人戏称:“黄金窗口期结束,还有白银、青铜窗口期存在。”
且人类从认识世界到逐步的改造世界,工具在这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工具产品也在不断探索发展方向,产品的长远价值不容小觑。
人云亦云,认为工具行业在媒体和部分投资人不看好的“劫”后只能“苟延残喘”,甚至一棍子打死工具行业,可能都言之过早。
再加之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变幻风云诡谲,未来随着技术升级、人们需求变化,很难断言工具出海没戏了。 机会小,不代表没有。
参考资料:
[1]《工具型产品为变现而发愁2B或成为新出路》,品途商业评论
[2]《一群南大学子靠科技出海,年入10亿》,投资界
[3]《工具类App仍是靠谱的出海方向吗?》,界面新闻
作者:江寒,编辑:葵一
来源公众号:霞光社(ID:Globalinsights);看见新经济的万丈霞光。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霞光社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2700亿市场!虚拟人“婴儿潮”前夜,谁在抢跑?
设计动态 2022-08-19全球平均每天都会有一个虚拟人“出生”,它们遍布各大平台,却往往在发布几段物料后归于沉寂。要打造成功的虚拟人IP,技术、内容和运营缺一不可。 一段4分钟的虚拟内容广告片,技术人员在后期会对每一帧画面进行修改和校对,每天最多只能推进8秒,十五六个人连续工作一个多月元宇宙等概念的出现,加快了虚拟人的研发步伐,大量互联网企业开始关注并投注这一赛道,并将产生的数字虚拟人用于多个场景,比如品牌代言、互动广告等。那么,虚拟人热潮的爆发,是否意味着行业已经趋向成熟了呢?
全球平均每天都会有一个虚拟人“出生”,它们遍布各大平台,却往往在发布几段物料后归于沉寂。要打造成功的虚拟人IP,技术、内容和运营缺一不可。 一段4分钟的虚拟内容广告片,技术人员在后期会对每一帧画面进行修改和校对,每天最多只能推进8秒,十五六个人连续工作一个多月才能完成,后期制作成本每秒钟超过万元。 到2030年,国内虚拟数字人市场规模将达到2700亿元。其中,占主导地位的身份型虚拟人(虚拟偶像、虚拟IP等)的规模将达到1750亿元;服务型虚拟人(虚拟主播、数字员工等)的规模将超过950亿元。 据测算,全球平均每天都有一个虚拟人“出生”。它们在抖音带货,在B站演出,在小红书晒穿搭,甚至去互联网大厂打工,它们拥有被精雕细琢的外形,永远精力充沛,永远不会“塌房”。
随着元宇宙概念的出现,越来越多公司被卷入虚拟人的浪潮中。除了BAT等头部互联网公司斥重金布局,还有数字王国等内容制作类公司,建模、渲染、动捕相关的工具类公司,以及阅文等IP策划类公司,产业链上不同环节的玩家悉数入场。
在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中,虚拟人形成两个分支。中信证券在研报中将虚拟人分为服务型和身份型虚拟数字人,其中,服务型数字人强调功能性,身份型数字人则主要用于娱乐社交,包含虚拟IP、虚拟偶像等。
虚拟人产业从无到有,并可能在未来成长为千亿规模的诱人市场,但抢占先机容易,闯出黎明前夜的黑暗却很难。当虚拟人走出二次元,扛起现实世界的压力,押注在它们身上的先行者们能否等到盈利时刻?
一、一个虚拟人的诞生 北京三十多度的高温下,演员小刘穿着一身密不透风的绿衣躺在地上,绿衣里还有一层紧身的动捕服,捕捉他的动作数据并传输到不远处的电脑上。周围的摄像机负责拍摄他周边环境的画面,不远处放着两辆金杯车拉到现场的拍摄设备。
这是品牌营销公司九转棱镜一支虚拟内容广告片的拍摄现场。创始人郭雪纯盯着监视器,不断和现场导演确认拍摄到的画面。
通过后期制作,屏幕里的绿人将被替换成对应的虚拟人。
一名负责后期特效的人员也在拍摄现场,如果后期制作难度较大,他需要随时与现场导演商讨换一种拍摄方法。场记人员的工作也变得更复杂,以往他需要记录的数据只有现场的场号和镜号,现在,对应现场的数据变成了至少三组——镜号、环境光数据和动捕数据。
有时为了让虚拟人看起来更真实,九转棱镜也会使用XR摄影棚进行拍摄。XR摄影棚四周和地面都是屏幕,用以模拟虚拟人所处的环境。当火山喷发的时候,屏幕里的红光会自然地映在演员身上,不再需要导演特地指挥灯光师傅切换爆炸光效。
真实的代价是昂贵。虚拟人走到台前,背后是实打实的硬投入。
光演员身上的基础动捕服和配套软件,价格就高达40万元,贵的要上百万元。后期渲染所用的电脑,仅一张显卡的价格就上万块。租XR摄影棚的价格是一天8小时15万元起,如果需要调试设备多租一天,租金最多打半价。相比之下,400平方米的普通摄影棚一天租金只需5000元。
九转棱镜这支广告片的前期拍摄花了3天时间,每天从凌晨4点工作到晚上10点,这还只是开始。
后期工作主要有两步。第一步是让已经完成建模的虚拟人动起来,动作和角度与绿人必须保持一致。技术人员会对每一帧画面进行修改和校对,每秒钟有24帧画面,每天最多只能推进8秒,十五六个人连续工作一个多月才能完成。
会动的虚拟人做出来,还需要放进环境中,替换实景拍摄中的绿人,这是第二步。这一步需要重点解决的是虚拟人和环境的融和,光影的结合,让虚拟人在环境中显得更加真实。这个环节每秒费用5000~7000元。
九转棱镜联合创始人邹杰告诉雪豹财经社,这支广告片预计时长7分钟,综合下来,仅后期制作的成本每秒钟就超过1万元。
比显性开支更昂贵的,是行业发展不成熟带来的试错成本。郭雪纯告诉雪豹财经社,从传统广告转型做虚拟内容,最大的挑战就在于没有人能告诉你该怎么做。
九转棱镜刚开始做虚拟内容时,由于行业正处于探索阶段,创造一个虚拟人的设备不是一整套,而是各自独立,公司需要自己尝试寻找合适的设备。就连日常用的电脑和相机都因为有了渲染和拍摄XR画面的需求,需要重新试错更新。
在拍摄手机广告时,郭雪纯遇到过虚拟人的手一接触到手机就在画面中消失的情况,这才知道那套动捕手套不能触碰任何有电磁的东西。
人才也是个难题。郭雪纯认为,要入行虚拟人,至少需要花半年时间学习,还需要参与项目的经验积累,但年轻人“不见得能待得住”。
二、抢跑一步 九转棱镜花高昂成本和一个多月时间创造出来的虚拟人,未来将“活”在甲方品牌的各种营销场景中,承担传播品牌形象的责任。这意味着它将拥有更长的生命周期和更高的商业价值。
它不是九转棱镜创造的第一个虚拟人。从2019年年底,这家品牌营销公司就开始尝试做虚拟内容,并将实时驱动的虚拟人作为核心方向,比元宇宙概念的大火还要再早一些。
九转棱镜开发的头号虚拟人沐岚LAN,起初只是脱胎于一次“做个人玩玩”的实验。得益于公司积累的客户资源,她出现在九转棱镜提交给甲方的提案上,第一部作品就是与三星合作拍摄的广告片。今年4月,沐岚LAN获得艾媒咨询颁布的“最受欢迎虚拟带货主播”奖,6月完成了在抖音上的首场直播带货。
元宇宙概念大火以来,像沐岚LAN这样的虚拟人接连走红,出现在广告里、舞台上、直播间甚至职场中。
抖音上的虚拟美妆达人柳夜熙,不仅会捉妖,还在最新的视频中唱起了昆曲。以国风形象出道的虚拟人“翎”拿下了多个品牌的合作和代言,还曾与真人明星一同登上杂志封面。获得2021年万科总部最佳新人奖的是虚拟人“崔筱盼”,她的工作内容是监测款项回收、信息维护等,还会在出现逾期或异常时通过邮件发出提醒。虚拟新闻主播则有今年两会报道时的“AI王冠”、长三角之声的“长小姣”和冬奥会的虚拟手语主播等。
因此,即便代价高昂,做虚拟人依然是九转棱镜最好的选择。
对于这家规模尚小的广告公司来说,做虚拟人不仅是新的盈利点,更重要的是,乘着虚拟人这艘快船,就能比其他竞争对手领先一步,成为广告主更愿意与之合作的对象。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八成以上的网民有追星行为,其中喜欢追虚拟偶像的有63.6%。企业也越来越倾向于推出自己的虚拟人,如肯德基的虚拟版“上校爷爷”,屈臣氏的AI品牌代言人屈晨曦。
为了抢跑虚拟人这一新兴赛道,越来越多像九转棱镜这样的服务商正在涌入,并推动着行业规模不断扩大。
量子位智库于去年8月发布的《虚拟数字人深度产业报告》预测,到2030年,国内虚拟数字人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2700亿元。其中,身份型虚拟人(虚拟偶像、虚拟IP等)的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750亿元,占主导地位;服务型虚拟人(虚拟主播、数字员工等)的市场规模将超过950亿元。
热钱也在不断涌入这个或许正处于爆发前夜的风口。据多家媒体报道,2022年开年不到一个月,虚拟人领域融资已达近百起,总金额4.11亿元。抢跑一步,就可能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三、黎明前夜 前往虚拟人市场掘金的队伍日益壮大,但眼下想赚钱并不容易。
郭雪纯告诉雪豹财经社,目前入局虚拟人行业的公司主要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是原本就在做虚拟拍摄或相关产业的技术类公司,第二种是像九转棱镜这样的内容公司,它们做虚拟人的核心诉求是为了接到更多商业合作机会,不管自己做还是找第三方,“起码要有这样一个案例”。
此外,为数不多的影视后期公司会选择入局,但更多地是转型到XR、实时绿幕这种新的影视拍摄方式。第四种是试图在新的赛道抢占先机的上市公司,他们需要让投资者了解公司的发展方向。
目前市面上的虚拟人背后大多是技术类公司和内容公司,它们有合作也有较量,各有优势也各有短板。打造成功的身份型虚拟人,需要的不只是技术能力,还有内容能力和运营能力。
元宇宙概念大火,虚拟人“婴儿潮”随之出现,但能出圈的只是极少数。大量的虚拟人在各大平台上“新人报道”后,没更新几条内容就没了下文。也有一些虚拟人在平台上过着健身打卡、秀穿搭的“生活”,但关注者寥寥。就连柳夜熙这样的“顶流”虚拟人,也不得不面临人气下跌、关注度下滑的窘境。
郭雪纯向雪豹财经社解释称,核心团队在创意和内容上的持续产出对虚拟人的发展至关重要。虚拟人降生后需要打造人设,需要在强资源的支持下产出大量的音乐、歌舞、喜剧等内容,甚至参加线下互动。如果内容运营能力不足,虚拟人很容易成为“弃婴”。
艾媒咨询在报告中称,现阶段,国内单支虚拟偶像单曲的制作,包括编曲、建模、形象设计、舞台方案定制等,成本高达200万元,流量传播等方面的花费也不菲。因此,虚拟偶像在养成阶段所需要投入的成本要比真人偶像更多,一旦在传播过程中收效不佳,很可能投入资金生产内容后却无法变现。
在郭雪纯看来,目前行业正处在淘汰阶段,能够被记住的虚拟人并不多。头部虚拟人中除了洛天依和A-Soul有比较强的变现能力外,其他的持续变现能力不足。
大部分入局虚拟人的公司,还在苦等盈利。
数字王国2021年财报显示,虚拟人及虚拟实境服务共带来收入5614.2万港元,同比仅增长14.2%,远低于总营收44%的同比增速。7.8亿港元的亏损中,除商誉及无形资产减值外,还包括虚拟人的研发成本。
推出了身份型数字人“孔襄”的上市公司星期六,今年3月在投资者互动平台称,数字虚拟人尚处于早期研发阶段,未来是否能为公司带来良好的业绩回报,尚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自称是“元宇宙边界公司”的九转棱镜也还在虚拟内容开发上大笔花钱。由于公司本身不做硬件开发,技术跟不上想象力,这个尚无标准的行业未来需要多久才能发展成熟,并非他们所能主导。
他们仍然坚信,乘着虚拟人的快艇能比对手领先一步,但这艘快艇何时冲破黎明,没有人知道。
作者:高旭洋
来源公众号:雪豹财经社(ID:xuebaocaijingshe),faster、deeper and wiser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雪豹财经社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深度 | 谁打烂了完美日记的牌?
设计动态 2022-08-19疫情中的今年4月,完美日记(即“逸仙电商”)创始人黄锦峰依然踏上了飞往日本的航班。他拜访了一些60多岁的日本企业家,试图找到一个答案:过去二三十年日本经济都是大衰退,他们是靠什么发展起来的? “那是我最难受的时候。”黄锦峰告诉36氪未来消费。他把这归因于外部疫在新消费浪潮的涌起中,完美日记的身影是不能忽略的,不过其发展却不能算顺遂,而在其当下所处困境背后,我们需要思考新消费品牌的故事,究竟该怎么讲才更有效?
疫情中的今年4月,完美日记(即“逸仙电商”)创始人黄锦峰依然踏上了飞往日本的航班。他拜访了一些60多岁的日本企业家,试图找到一个答案:过去二三十年日本经济都是大衰退,他们是靠什么发展起来的?
“那是我最难受的时候。”黄锦峰告诉36氪未来消费。他把这归因于外部疫情、消费信心和美妆行业的掉头直下。
事情当然不止于此。
此时,逸仙股价已经从顶峰时25美元跌落到最低0.39美元,市值蒸发超9成。
一位知情人士对36氪未来消费透露,黄锦峰这次日本之行还去见了软银集团董事长孙正义,想挽回股价(逸仙官方对此否认)——但可确定的是,股价长期徘徊在1美元下的逸仙电商已经收到纽交所警告,若六个月内不能回升到1美元以上,将会面临退市风险。
纵观新消费这几年潮起潮落,完美日记当属绝对幸运、绝顶聪明的一家公司,接连吞下三大波红利:
行业一片矇昧时,完美日记率先吃到了小红书、抖音的流量红利,2019年销售额涨了三四倍,飙升至35亿元的惊人规模; 2019~2020年间完成三轮融资,狂卷4.5亿美元融资,吃到了投资人对新消费最“上头”时的资本红利; 早在2020年底就抢先上市、成为新消费第一股,在市场景气期落袋6亿多美元。而半年后市场突变,中概股赴美上市的闸门历史性地关闭了。
数据来源:逸仙电商招股书;制图:36氪
正因为占尽了时代红利,当今年新消费公司们在一片哀嚎中渐次死去时,账上现金充沛的完美日记依然能维持体面。
只是,它如今也不得不面对一个棘手的局面。
如今投资人已经集体不屑谈论完美日记,甚至对整个国货彩妆嗤之以鼻。毕竟,曾热烈追逐逸仙电商的VC、PE机构大多血亏,一位完美日记投资人对36氪未来消费估计,除了最早期投资人外大家都亏了。
经历过完美日记光环笼罩期的很多员工,如今有一种信仰破灭的破碎感。“老人都走得差不多了,留下的也都是考虑股票的因素,总之人心涣散。”一位已经离开的完美日记前高管告诉36氪未来消费。
在前员工高管、行业人士以及投资人眼中,一个更加具象、多面的黄锦峰也逐渐呈现出来:自我、不太听意见、疑心重、永远猜不透在想什么。在美妆创业者口中,黄锦峰由膜拜学习对象,变成了“在财富实现上很成功的人”。而在完美日记的高光时期,“极其聪明、高情商、勤奋”,是外界对黄的普遍评价。
黄锦峰说自己已经看了太多“恶意的批评”。“每天4篇报道,连报180天,你看完这些然后我们再聊。”他对36氪未来消费说。
人们当年有多爱它,如今就有多恨它。
由爱转恨背后,是完美日记残酷的业绩表现:上市后发布的6季财报,季季亏损,而销售业绩也不见涨。
如果说完美日记引领了新消费的热浪,那新消费由热转冷,也有它一份功劳。
完美日记的故事,为什么就讲不下去了?
一、资本红利的代价:鲤鱼跃龙门背后 2020年是完美日记“鲤鱼跃龙门”的关键年份:短短一年间,完美日记就通过一级市场融资、叠加IPO上市,募得合计超9亿美元资金。
这是怎么做到的?
“敢做所有人不敢做的事,敢坚持”,黄锦峰如此对36氪未来消费自我评价。他2011年在哈佛商学院读完MBA,当大多数同学选择纽约投行的百万年薪offer时,只有他独辟蹊径,跑去长沙加入了御泥坊;2016年他创办逸仙电商,“新消费”这个词几年后才诞生。
在2019年终高管会上,黄锦峰也定了一个很“敢”的目标:2020年要销售额要翻3倍,实现一百亿的销售额。
一百亿这个数字有多难?百雀羚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化妆品单一品牌,做到第一个一百亿花了近16年;国内首家化妆品上市企业上海家化,2019年营业收入76亿元,而它已经成立了30多年。
但从完美日记的上一年表现看,翻3倍、做到一百亿年销售额并非不可能。
毕竟,2019年完美日记销售额就翻了3倍多。它接连在天猫大促中刷新销售记录,小红书、抖音、淘宝直播……到处都是它的身影。一位名为AngryAlan的作者综合市场数据后认为,截至2020年初,完美日记有14万篇小红书笔记、1.3万场淘宝直播、以及庞大的信息流广告素材,以及抖音、B站和快手视频。
过去两年的成功,似乎这家公司身上没有不可能,只要ALL IN,100亿并非臆想。“当时大家都很兴奋,公司信心达到了顶点。”一位前高管对36氪未来消费说。
这年,黄锦峰还作出另一个很“敢”的决定:2020年5月开始筹备IPO。事后来看,这是一个极其聪明、甚至救命的决定。其多轮投资人高瓴创投认为黄锦峰“对变化和势能的敏感度很高”。
于是,做规模、做增长,更成为当务之急。
但一场难以抵挡的危机已经到来。
2020年初的疫情让完美日记线下店沦为成本中心;人们戴上口罩、减少化妆,其天猫店同比增速一度变成负30%(此前同比增速在30%-50%)。
但外部环境对所有人的打击是同等的,一位高管认为“疫情只是加速暴露了问题”。
分水岭发生在2020年天猫618,花西子销量超过完美日记。
据知情人士透露,2019年完美日记为了扩大私域用户,塞卡片到包裹中,得罪了淘系,一定程度导致淘系对其流量扶持力度下降,转而重点推花西子。李佳琦每周会拨四场直播给花西子,品牌最终从直播和淘系红利上得到很多。
这个事件折射出两个危险讯号:
平台已经意识到完美日记“薅流量”的行为,并开始进行限制,抖音在也在2020年切断了第三方链接。
而完美日记的流量打法已经不再是独家秘籍,这年初有人公开发万字长文深扒完美日记打法,KOL/KOC投放、IP联名、流量明星代言已被同行学去。
流量优势开始丧失,外部环境又在变差,完美日记怎么办?
它用了各种办法保住排面。
前员工曹铮告诉36氪未来消费,双11期间,“小完子”私域里的订单不在微信小程序里成交,反而引流到天猫,目标就是压过花西子一头。“私域流量是便宜的,现在却不惜用导到公域这种见所未见的奇葩操作提GMV。”
完美日记还被库存拖住了尾巴。前员工张烨回忆,3.8女王节产品卖爆后,公司又生产了一批货,由于误判市场需求,加上疫情影响,导致积压了大量库存,现金流告急。
完美日记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破价大甩卖。张烨记得,平时售价59元的唇釉,以往折扣卖到40多,但这年双11大概两支才三四十块钱。
众举合力下,逸仙电商终于从花西子手中扳回失地,2020年双11,完美日记、小奥汀、完子心选三个品牌淘系销售额加起来6亿,夺回第一交椅。付出的代价则是:2020年双11,相当于定价100元的产品只卖出35元。
于是,上一年已经盈利的完美日记,在2020年以巨亏收尾。根据其财报,它2019年营业净利润7500万元(净利率2%),而到了2020年,转为巨亏26.9亿元(亏损率-50%)。
张烨感觉,此举让完美日记本就不太强的品牌力遭到严重透支,到了2021年品牌升级更困难重重。
但顶着新国货代表、双11美妆第一的光环,这年11月逸仙电商成功上市。在乐观的股市氛围中,它头三个月股价还暴涨了240%。而这正是它最后的高光时刻。
二、流量红利的代价:药不能停、提不上价 谈到完美日记股价为什么跌跌不休,“大家开始是期待的,但是第一份季报不挣钱,第二份季报还是不挣钱,也没有好转迹象,长线基金为什么要一直守着你呢?”一位接近完美日记投资方的人士反问36氪未来消费。
之所以持续亏损,是因为完美日记主品牌既停不了营销费用,也提不上价格。
一位消费投资人很早曾对36氪未来消费质疑完美日记的“销售打法”:御泥坊副总裁出身的黄锦峰懂电商、懂销售,投放惊人,但品牌力不足;而淘品牌时代就有教训,渠道红利虽然重要,但品牌浮浮沉沉,“最难是销售额不往下掉”。
逸仙电商正经历着营销费一下滑、营收就随之垮掉的窘境。
如果逸仙电商能开始就重视起品牌力和客户忠诚度,境况或许会乐观一些。但在追求流量和爆款的狂奔中,保有定力颇难。
完美日记时尚度、视觉冲击力够强,这也是它在社交媒体上屡出“爆款”的关键。但“爆款”却不等于品牌忠诚度。
一个细节是,完美日记始终没建立起统一的品牌认知。“你看到子弹头造型会想起MAC,小羊皮想起纪梵希,但完美日记把四个字划掉,大家对这个品牌没有任何一致性的联想。”曹铮说。
一位接近科丝美诗(完美日记核心代工厂)的人士表示,完美日记产品在开发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有时候市面流行什么,就做什么,不考虑与自身的契合度,“今天欧美风,明天中国风,后天就换科技感了”。
完美日记跟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等文化IP做过多个系列的联名爆款。“联名也是做品牌,但它相当于走捷径。真正的品牌故事需要很连贯,经得住深挖。”一位资深消费投资人对36氪未来消费说。
完美日记以眼影、口红这类最适合抓社交媒体流量的“彩色”品类引爆,但多位投资人告诉36氪未来消费,其实粉底液等底妆产品最接近护肤品,虽然视觉表现力不足,不容易一朝爆红,但更能形成忠诚度和品牌认同,但完美日记却底妆产品上不够用力。
多位前员工告诉36氪未来消费,过去这几年, 黄锦峰开会永远说的就是要做多少GMV,而非要做什么样的品牌。
如果美妆产品的营销投入“药不能停”,那完美日记可否提高客单价来扭亏?
但与其爆款打法相伴而生,就是它的低价。消费业规律是,低价形象一旦在消费者心中扎根,提价就难之又难。完美日记口红最初定价59元,即使后来请周迅做广告,周迅代言的高端线“小细跟”口红也只能卖出89元的价格。而同为国货的花西子口红则能卖到129元。
身处其中的人,更能感受到在爆款、低价、品质、利润之间的撕裂。
2020年中秋节完美日记推出联名款眼影“玉兔盘”,新品被寄予厚望,如果不出意外它会成为这一年的S级产品。本来4月已经做好规划,但中间改来改去折腾了无数次。
“想把品质做高,定价又要便宜,后来发现毛利又太低,又去改,双11之前,产品良率才20-30%预售都不敢开。”曹铮对36氪复盘,结果产品既不叫好也不叫座。
多位前员工及行业人士试图向36氪未来消费拼凑出背后的某些原因:“完美日记出来前,逸仙做的是宠物粮代运营,创始员工更多是流量、营销方面的实战储备,但供应链、研发等后端其他能力没跟上来。”
对于完美日记追求流量打法、忽视品牌建设这一点,黄锦峰亦有反思。
“有流量红利的时候,就是要抓住机会,快速上规模,这个选择没有错,真的没有错,整个组织也有一种强烈的欲望。”黄锦峰如今对36氪复盘说。“但只会流量打法,当流量红利不在,企业经营就会有风险。”
但在如今美妆全行业下滑20%的大背景下,完美日记的主品牌还值得拯救吗?
黄锦峰表达出了转型的强烈决心。“从战略角度非常坚决,一定要搞护肤。”“从2020年开始,护肤就已经我们发展的第一要素。我们现有3~4个(护肤)品牌增速非常快。”当被36氪未来消费问到为何被花西子超越,黄锦峰也以转型护肤做答。
三、中国欧莱雅与互联网叙事如何兑现? 在黄锦峰的规划中,完美日记品牌原本就是一块垫脚石。
行业熟知的是,逸仙上市前一年估值涨了四倍,被一线资本争抢,而再之前,逸仙在融资上其实是一直碰壁的。
黄锦峰曾透露:2017年,自己见了80个投资人才有一个投资人愿意投资;2019年初,当他用2倍PS(即上一年10亿元销售额,估值20亿元)去融资都很困难。
“中国美宝莲”不是一个好故事。老派消费投资人对彩妆市场顾虑重重:和护肤相比,彩妆忠诚度不高、SKU管理难度大。
而完美日记用“互联网叙事”,扭转了投资市场态度。
完美日记不仅最早踩上流量红利,而且它又提出,可以把这波流量红利收归己用:低价的“完美日记”品牌获客,把用户转化为自己的私域流量,然后再向这群消费者售出价格更贵的子品牌产品。
对当时从互联网投资蜂拥转型投消费的VC们,这种“羊毛出在猪身上”的模式他们再熟悉不过了。VC们甚至逐渐形成一种共识:不懂互联网的老牌消费投资人,正在错失新消费投资的机会。
而成为“中国欧莱雅”的说法,让这个故事更增加一层想象力。
欧莱雅成立时是一家染发剂公司,到1939年,产品线扩展到整个日化领域;从1957年起,欧莱雅开启了狂热的收购计划。其旗下40多个品牌,涵盖彩妆、护肤品、香水等品类,仅有“巴黎欧莱雅”不是收购而来。
中山大学毕业后在宝洁工作三年的黄锦峰,应该对国际巨头的买买买不陌生。实际上,逸仙电商从2019年就开始就启动了扫货模式,到现在已经将小奥汀、Gal é nic 法国科兰黎、DR.WU(中国大陆业务)、Eve LOM等品牌收入囊中。
但是,流量复用、多品牌集团的故事,在现实中走通了吗?
管理学界对收购的研究表明,收购有时能创造奇迹,但失败更是一种常态。
以最先收购的小奥汀为例,它的客单价是完美日记的2-3倍,一位知情人士告诉36氪未来消费,它原本被寄予厚望,2020年在推广下销售额从前一年的1亿上升到了接近10亿,但随着创始人夫妇离开逸仙电商,后来这个品牌也不再力推。
在多品牌战略上,逸仙电商更重要的失误可能还是只收购了品牌,而没有保留原有的团队。
“核心管理层是品牌的灵魂,不能大换血,但逸仙是收完一个品牌,品牌脊梁骨就抽走了,换自己的人来做吧,但接手的人不懂护肤,也不懂高端。”一位前员工评价。不过36氪未来消费也听说另一些收购来的品牌还是保留了原有团队。
而此后的收购,品牌定价与完美日记相去甚远。以Eve LOM为例,它的明星产品卸妆膏定价490-1280元,面膜定价410-760元。很难想象59元完美日记口红的用户会买。
曾经让资本疯狂上头、“流量复用”的互联网故事,走到这步基本可以宣告破产了。
正因如此,一些投资人认为完美日记“编故事”。毕竟,2020年下逸仙电商的估值,相比2019年初已经涨了约21倍。
图片来源:逸仙电商招股说明书
而某完美日记投资人、其互联网叙事的布道者,也被语带讥讽地评价为“优秀的互联网投资人”——互联网打法此时在消费业已经是个贬义词。
“从流量的复用角度来说,确实可复用的不多。”黄锦峰对36氪未来消费承认。但他对36氪未来消费强调,逸仙电商可以复用的能力还很多,比如“组织能力和全渠道的运营能力”,对于之前主要靠经销商卖货的Eve LOM,逸仙电商对其销售运营帮助良多。
这也基本相当于再起炉灶。收购成败与否的关键在于,要么资源可复用,要么核心能力可复用——也就是说,这是一条对管理能力要求甚高、非常依赖人才的路。
而这恰恰是此时完美日记的软肋。
四、散伙的创始团队,困在局中的黄锦峰 张烨曾是怀着自豪感进入完美日记的。
在多位前员工眼中,这家公司挑战了很多未知,打穿了没有人走过的地洞——成为天猫彩妆类目首个销售破亿的厂商;超过MAC、雅诗兰黛等国际大牌,成为首个登顶天猫双十一彩妆榜的国货品牌,年纪轻轻就跑到了行业最前面,立志成为“中国的欧莱雅”。
失望来得也很快。入职后,张烨发现内部管理混乱,很多东西都不完善,工作难以推进。
一开始,张烨将这些混乱归为公司成长太快必经的阵痛。可工作久了,又觉得不是那么一回事。人不会两次踏进同一条河,而完美日记同样的错误却在反复上演。比如新品开发依旧没有严格的时间规划,不良品率过高还是会持续发生。
“一批产品出现问题,上报给生产的人,但生产的人知道之后,不去深究什么地方没做好,防止下次再重蹈覆辙。”他听说公司前段时间又出了一批几百万的不良品,相关负责人一直瞒着不上报,直到两三个月后黄锦峰才知道。
更大的影响来自创始合伙人出走。
去年6月底,逸仙电商宣布陈宇文因健康和个人原因辞去首席运营官和董事职务。不过,多位知情人士对36氪未来消费表示,陈宇文的离开是因为其与黄锦峰存在诸多分歧。陈与其妻子(也是逸仙电商1号员工)还发朋友圈,建议逸仙电商改名,“不要侮辱了国父和学校”。
熟悉完美日记的人,对陈宇文可能不会陌生——曾做过以纯服饰总经理,创立线上男装品牌“A21”,之后和中山大学校友黄锦峰、吕建华共同创办逸仙电商。
陈宇文在逸仙电商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内外部对他都评价很高。“Vicent(陈宇文)比较踏实,是有创业干劲的一个人,真正站在公司和品牌角度考虑问题。”逸仙电商一位前高层对36氪未来消费说。
据36氪未来消费了解,另一位联合创始人吕建华今年也已离职,加入陈宇文的新创业公司。
这一定程度上也动摇了资本对公司的信心。“投资人非常看好他们这个创业铁三角,之前股价不管怎么波动,至少内部比较稳固。但Vicent的走,暴露了内部问题,投资人也不信你了。”一位中层员工告诉36氪。
雪上加霜的是中坚管理层也批量离职。而逸仙电商原副总裁陈飞、杨建龙,以及原物流、内容、市场、运营等负责人也都追随陈宇文。
完美日记早期投资人、真格基金合伙人方爱之在接受36氪未来消费采访时曾表示:“David 是闭着眼睛我都会投的人,不管他做什么。”她还提到和黄锦峰见面时对方把陈宇文也带来了,“可见他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了这种团队意识。一个人可以做一个很好的产品,但是你需要一个团队力量才能真正做成品牌。”
对一家成熟企业而言,几位高管离职通常不会荡起太大波澜。但逸仙电商本质上还是一家创业公司,当原始核心地基绽开裂缝,整幢高楼亦随之晃动。
一位前中层告诉36氪未来消费,陈宇文离职后,逸仙电商的价值观不再像过去那样得到真正落实,“以前在陈总的牵头下,三个创始人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花一两个小时去讲课,价值观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可以感受到大家有真诚去做。后来培训什么的也流于表面了。”
执行能力也随之下降,部门沟通障碍变大。“之前员工不太考虑自己,不管加班还是什么,大家都有一股冲劲,甚至不是你分内的事,也能做到跨部门推进。但现在都开始有计较心了。”
而后期补充来的高管也匆匆到来又散去。“这几年大公司空降过来的人大部分都没待过半年。”一位完美日记前中层员工称。
在逸仙电商今年5月的媒体沟通会上,黄锦峰坦言内部存在挑战:“我们品牌建设的能力,需要快速提高;我们的组织结构,中高层也有欠缺;在过去几年里,人效也在逐步下降。”
海上的风险,船长其实已经尽收眼底。
只是,行业红利消亡、核心团队瓦解、内部信心不振的现实,都一一摆在黄锦峰面前,让这位昔日的天选之子感到煎熬。
最近,逸仙对外很少再说“要做中国欧莱雅”。大概他们明白,实现这个目标太不容易。欧莱雅100多年的历史证明,一家伟大的品牌公司不仅需要金钱、时间打底,还要优质人才、强大管理的支撑。
近期,逸仙电商股价已回升到1美元以上,退市风险或暂时解除。但面对一个红利消亡的时代,曾经运气好到爆、如今依然还留在牌桌的逸仙,已经不能寄望于再摸到一副点石成金的命运牌。
黄锦峰用运动、减肥来缓解焦虑,又坦言“这些无法影响你深夜的思考”。“我创业前两年融资也不是很顺利,但那时候的煎熬跟现在的煎熬比,小儿科得不得了。”黄锦峰对36氪未来消费说。但也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煎熬的时候只有一种方法,就是熬。”
黄锦峰还放言,追忆过往得失毫无意义,重要的是往后怎么办。那些曾经捧他上天如今又批评他到底的人,过上十年再见真章。
“还远没到盖棺定论的时候。再给我们点时间,等我50岁的时候,说不定能跟国际巨头掰个手腕。”他对36氪未来消费说。
这一次,你还会相信黄锦峰吗?
作者:李小霞,乔芊;编辑:杨轩,乔芊
来源公众号:36氪未来消费(ID:lslb168),在这里看到消费的未来。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未来消费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即时零售电商的地,长不出来双11
设计动态 2022-08-19大促,一直以来就是零售经营者们,主动调节销售策略的一种经营手段,互联网时代也成为了线上零售平台变迁的晴雨表。 2009年,阿里巴巴推出双11购物节,随后淘宝急速成长为首屈一指的电商平台;紧跟其后的第二年,京东赶在双11之前推出618购物节,通过年中大促进一步巩大促造节一类形式已经成为不少电商平台的一种经营手段,而现在,除了传统电商平台,即时零售赛道上的服务电商们,也开始想要在大促造节这一形式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盈利可能。
大促,一直以来就是零售经营者们,主动调节销售策略的一种经营手段,互联网时代也成为了线上零售平台变迁的晴雨表。
2009年,阿里巴巴推出双11购物节,随后淘宝急速成长为首屈一指的电商平台;紧跟其后的第二年,京东赶在双11之前推出618购物节,通过年中大促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电商的双巨头格局。
在这之后,“造节”成为电商大促的主要形式,不过在双巨头覆盖年中和年末的两大超级节日之下,其他电商平台的造节,均没有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
来到2018年,在“造节”之外,拼多多带来更为简单直接的百亿补贴计划,通过补贴特定商品使大促保持常态化。
伴随着拼多多的高速增长,“特定节点造节+定向商品补贴”成为电商大促的双板斧,前者在于无差别的全品类狂欢,后者强调平台差异化的商品运营。
当拼多多发起的百亿补贴,成为电商大促的另一种主流打法,中国电商格局也从双巨头来到三足鼎立的时代。格局发生变化,中国电商集中化的业态也开始进一步分裂混战。
2021年直播电商砍价兴起,抖音快手等内容电商平台开始发展壮大。直播间里每天都是最低价的砍价购物,成为另一种大促形态。
美团作为一种服务电商,则长期缺乏大促参与感 。但是自2019年宣布将战略从Food+Platform升级为零售+科技后,大促也正在成为美团想要踹开万亿即时零售市场的临门一脚。
只是这一脚怎么踹,美团还在寻找自己的答案。
一、大促的降温与升温 8月历来是重要的营销节点,七夕常年被各大电商平台所重视。但今年的促销氛围相比往年,玩家们并没有那么多动作。
淘宝方面,仅在首页开辟一块位置宣传天猫的满300减30活动;拼多多则是设置七夕大促会场;京东主推京东超市的“爱不将就、守护笑容”专场活动。
据统计,去年各大电商平台还在争抢七夕带来的消费热度:
抖音电商方面,以818购物节覆盖七夕,相关短视频内容累计播放113亿次,相关商品销量环比增长169%;淘宝推出拥有开屏广告推广和多重满减资源的七夕活动;拼多多则是提前一周开启跨店满减活动。
相比往年的前期投入资源和后期宣发力度,今年不管是传统货架电商平台,还是新兴内容电商平台,均有所降温。
有电商营销人员认为,宏观来看有整体消费市场保守的原因所致,但是微观来看, 这种不在国家法定假期内的节日大促,可能正在从远场电商迁移到以同城近场电商为主的即时零售赛道。
以即时零售赛道的代表美团为例,7月底早早开启了88爽快购物节。从7月30日到8月8日,涵盖了美团闪购、美团买菜、美团优选、美团电商、美团医药等即时零售业务,刚好覆盖七夕节点。
这样的安排意图,是想在没有法定假期庆祝节日、活动空间基本保持在同城的时间节点上,用一场主打爽快的购物节,来提升消费者对美团即时零售业务的感知体验。
更能侧面证明电商大促在即时零售赛道升温的,还有同一个平台两种业务关注度的不同对比。
在七夕节点,京东发布小时购七夕报告,将主要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即时零售赛道,远场电商则明显冷落许多。
即时零售大促的升温其实始于七夕之前。618期间的端午时令节,更是成为美团和饿了双方在本地生活交战的第一个战场。参与大促的核心业务依然是以非餐业务为主的本地同城实物电商。
种种迹象表明,不管是美团、京东还是阿里旗下的本地生活业务,大促都在成为各家平台想要踹开万亿即时零售业务的临门一脚。
可是这一脚到底该怎么踹?即使有着传统电商大促经验的阿里、京东,也正在摸着石头过河。
整体来看,相比淘宝、京东第一代电商造节大促越来越长的周期,越来越多的品类,即时零售的大促正在走上另一条“短频快”(短周期、高频次、快送达)的路子。
二、省钱下的增长博弈 618大促期间,传统的端午节之外,季节性水果也是即时零售的另一个战场。5月,美团优选上线吃瓜节,强调当季水果的上市折扣。
结合五一小长假、母亲节、520表白日等高营销价值节点,美团也先后推出了一系列大促。
在这些活动里,时间周期从传统电商大促的以周为单位,缩短为以天单位。与传统电商节的更长相反,即时零售在大促的节奏上表现为更短更精确的时间周期。
传统大促更多更全的品类,在即时零售大促业务里,变化为了更为精准的即时需求——在一天内可以是下午3-4点的下午茶水果券,也可以是夜里11-12点的夜市啤酒券。
短周期、高频次、快送达成为即时零售大促的关键词。
在业务动作层面的不同之外,两种大促在增长策略上也有所不同。
双11、618这类传统电商节,起步于中国电商早期,彼时通过大手笔地投入来获得高流量聚集效应,帮助平台实现冲高GMV和提升用户增长。
如今来到互联网的尾部时代,即时零售作为传统电商的一种升级,到家的履约成本相比传统电商的集中需求显然更高。 因此,对于平台来说,在增长策略方面,即时零售本质上还是省钱和增长博弈下的大促。
仍以美团为例,从近两年的亏损数据来看,不得不需要考虑:如何在减少投入的情况下,还能保证新业务快速增长?
美团管理层在2021年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未来会提升新业务的经营效率及单位经济效益;对新业务的布局也将走上降本增效之路,业务重新从拉新与扩张转变为追求经济与社会价值兼顾。
这意味着,虽然增长依然是美团对于包含即时零售、社区团购等非餐业务电商的首要目标,但在降本增效的大方针下也多了许多“枷锁”,比如可持续、有积累、精细化。
在社区团购业务上,美团优选强调精益管理思维,这源于日本丰田的管理机制,核心是减少浪费,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创造尽可能多的价值。
在即时零售业务上,有零售从业者认为, 目前美团的营销动作和策略,可以类比为实体零售商超长期以来的52周MD(一年52周的营销计划) :
强调以每周的重点商品为中心,共同组建商品计划、销售计划、促销计划三者联动的组织形态,即企业经营理念→商品计划→销售计划→促销计划→通过店铺实现。
这一理念同样源自于日本零售业的精细化哲学,业务动作上根据一线市场的情况短频快地动态调整,增长策略上强调以更精细化的运营取代更强的资源投入,实现以商品力为中心的用户增长,而非传统电商大促以流量为中心的用户增长。
传统的电商造节大促,往往集中在流量、GMV等数字世界之中。而作为实体商超的经营理念,52周MD的经营策略更强调基于天气、时令、节日等物理世界自然环境影响因素。
在省钱和增长中博弈的即时零售大促,显然希望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是实际有效的投入。
三、电商走出数字迷幻 “不要沉迷于数字世界,要回归到物理世界,要知道某个时间段一个指标涨了5%背后,真实世界里到底发生了什么。”2021年,在一次美团内部交流会上,主导外卖业务的到家事业群总裁王莆中,在会议上向员工强调。
现在作为美团零售业务的主要负责人,王莆中可能也希望在即时零售赛道上,美团也可以走出数字世界。
早期的传统电商,强调互联网思维下的用户增长,主要看重GMV指标下所代表的规模效应以及边际成本递减。对于即时零售业务来说,基于特定地理位置下有限时间的购物需求,决定了边际成本空间递减效应的弱化。
在即时零售平台上,大促的节奏和现实世界的结合明显也更为紧密。 传统电商伴随着市场增长趋弱、获客成本居高不下,而在互联网电商的尾声阶段,电商走出数字世界也正在成为阿里、京东的共识。
根据《财经》报道,2022年淘宝、天猫的新负责人,阿里合伙人戴珊上任后,决定全面收缩促销活动,将资源集中在几个最重要的日子。
原本阿里有20多个相关的促销节日和营销 IP。现在除了双11、双 12、618、99聚划算节等几个S级大促活动,以及小黑盒、超级品牌日、会员日等日销IP之外,其余大多会被砍掉。
2022年5月20日天猫“TOP TALK”商家大会上,戴珊在阐述核心战略时表示:“从交易到消费”。 表达的就是数字世界里的GMV等交易数据开始淡化,强化物理世界的消费关系成为战略重点。
京东则是发力新百货计划,在今年的618期间弱化增长数据,转而强调留存复购数据。即使长期保持在数字世界迷幻增长的抖音,也开始探索尝试走出来。
以往,对于内容电商平台来说,爆款内容所代表的流量就是购买力。毕竟相比货架电商,商品在抖音只是一种内容流量变现方式。在其兴趣电商的战略方向下,内容所代表的兴趣流量才是第一位。
不过在近期,抖音内部宣布,抖音电商运营将分出内容业务和货架业务两条线。这样的调整之下,抖音电商的运营重心也开始从数字世界的内容转向货架上的商品,实现非直播期间,依靠商品力形成订单交易和复购率。
互联网消费发展至今,显然更关注基于物理世界的商品力和真实消费关系,成为了所有平台的重点。
但是不同于传统电商已经走过高举高打的大促阶段,刚开始就需要精细化运营的即时零售大促,也侧面反应了美团们捉襟见肘的真实窘态。
参考资料:
美团闪购做“大促”——窄播 七夕电商购物节正在降温——晚点财经 从最后一个双“11”,到第一个“618”——财经 作者:古廿 ;编辑:伊页
来源公众号:新熵(ID:baoliaohui),洞察商业变量,探寻商业本质。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新熵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三位千万级玩家,揭秘数字藏品市场“三大套路”
设计动态 2022-08-19最近,有人做了一个类似股票交易小程序,每天实时监测几十个平台数字藏品的价格波动。这让野蛮生长的数字藏品行业,越来越像一个“金融市场”。 在国内,数字藏品的二级市场是一个敏感话题,从监管趋势来看,数字藏品二级市场不被看好,互联网大厂背景的数藏平台绝对不会碰这个领近期,数字藏品备受瞩目,幻核这款产品的下架更是牵动着诸位数字藏品玩家的心。本篇文章中通过对话三位千万级数字藏品玩家,来揭秘数字藏品市场“三大套路”。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一起看看吧~
最近,有人做了一个类似股票交易小程序,每天实时监测几十个平台数字藏品的价格波动。这让野蛮生长的数字藏品行业,越来越像一个“金融市场”。
在国内,数字藏品的二级市场是一个敏感话题,从监管趋势来看,数字藏品二级市场不被看好,互联网大厂背景的数藏平台绝对不会碰这个领域。但行业里数百个草根平台依旧跃跃欲试。
“入局的平台,都是看中了这个市场的暴利,想趁着监管下来之前捞一笔。” 一位数字藏品从业人员表示。
监管,也一天比一天严。
继3月封了一批数字藏品平台后,最近《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规范》又新增了对二级交易限制的条款,如果账号提供与数字藏品二级交易相关服务等,微信公众平台将对违规公众账号予以责令限期整改及限制账号部分功能直至永久封号的处理。
与此同时,数字藏品二级市场行情持续走低,有的跌幅甚至达到90%,数字藏品市场的泡沫初现,甚至有人认为数字藏品就是一场庞氏骗局。
备受质疑的,是平台的各种玩法机制——创世勋章、盲盒、空投等玩法,让玩家们欲罢不能。在这些机制下,新玩家们因入场门槛太高进不来,没有新韭菜接盘,老玩家们捏在手里的藏品有价无市,难以脱手。
剁椒TMT对话了三位千万级数字藏品玩家,他们熟稔平台的种种明规则与潜规则,且真金白银的投入了几十万上百万在数藏领域,如今他们手头的藏品“市值”均已突破千万。
但在数藏交易受到日趋严格监管的当下,“市值千万的纸面财富”,最终价值几何,还是一个巨大的疑问。
一、数字藏品“脱轨” 最近演员古天乐发声明辟谣了自己与数字藏品平台“链玩”合作的消息,在此前链玩发布的海报中,写着“《反贪风暴5》主演古天乐,携手链玩,乐藏其中”。
尽管链玩回应称自己已经取得了电影《反贪风暴5》的授权,使用古天乐的影视剧照,但争议仍在持续。
版权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数字藏品市场一大痛点,市面上的平台鱼龙混杂,对于版权并不重视,像敦煌、齐白石这些大IP,因为几乎各个平台上都有,藏品创作方和发行方是否真的拿到授权,真假难辨。
不过在链玩的回应公告的评论区,版权并不是用户最关心的问题。用户讨论最多的,是对于链玩提现难和价格暴跌的质疑。
在数字藏品圈内流行这样一句话:“拉盘就是最好的营销手段”。
但最近几个月,数字藏品的价格下跌让玩家心里发慌。
95后的王子健是国内知名的加密艺术家,尽管年纪不大,但已经有了多年NFT和数字藏品的收藏经验,此前他建立了自己的数字藏品社群,群里不乏百万、千万级玩家。在王子健看来,社群的活跃程度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行业的普遍情况。
如今,王子健也明显感觉到,自己建立的数字藏品社群活跃度不复从前了。
此前的几个月,数字藏品平台迎来了爆发式增长,从3月的两百多家增长到近千家,融资消息不断传出,唯一艺术、 SKNUPS、加密空间、元物之门等平台都完成了千万级融资。
但如今,市场下行,用户热情也开始逐渐消退,王子健认为,现在市场的暴富效应不明显, “谁通过数字藏品几天赚到几百万这种例子越来越少,很难刺激到新用户加入了。”
从平台到玩家,都抱着赚钱的心态,数字藏品的金融属性越来越强,市场逐渐走向脱轨。
围绕着数字藏品,炒作、割韭菜等质疑不断, 甚至已经有平台跑路的消息传出。
今年6月初,数字藏品平台“ 天穹数藏 ”疑似失联跑路,一则跑路公告称,因为经营不善已经跑路,让韭菜们好自为之,但是随后,平台方称,图片系人为造假,没有跑路。此前该平台就曾因“黑客攻击”,平台内的藏品售价突然猛涨千倍,并秒售出去,还有多名用户反馈自己在平台上充值的钱被清零了。
作为一个开放二级交易的平台,短短一个月,就出现两次这样的事故,交易安全无法保障,不少藏家陷入恐慌。
二、揭秘数字藏品平台“三大套路” 关于市场下跌的更重要的原因,被认为是平台日益复杂,且赋予了老玩家“种种特权”的交易规则。
“创世勋章、盲盒、空投是最普遍的玩法。” 风逝说。
风逝已经是数字藏品的资深玩家,2017年他开始创业做区块链自媒体,之后从事相关领域的投资。
NFT刚在海外流行起来的时候,风逝就参与了,最初因为他并不看好国内的数字藏品,“毕竟市场大环境不一样”,但在经历了几个月的爆发期后,如今风逝已经成功“入坑”,在数字藏品上投入近百万,藏品市值达到两三千万。
这段时间里,风逝接触了各种大大小小的平台,几乎摸清了其中的套路,尤其是唯一艺术、iBox等开放二级交易的平台。
据风逝介绍,在平台刚创建的时候,通常会先推出一个“ 创世勋章 ”。玩家拉到新用户,就可以获得创世勋章的权益,甚至还可以持续享受平台的后期分红。
创世勋章的附赠权益,最吸引用户是优先购,也就是在藏品发售时,拥有优先于其他用户购买的权益,有的平台会附带一些实物奖励,比如送印有数字藏品图案的T恤。
空投活动 也是一种拉新手段,平台会拿出一部分数字藏品用于抽奖空投。当用户拉到新用户后,就会获得抽奖机会,拉到人数越多,抽奖机会也就越多。
进入留存阶段后,平台会推出更多方法来提高用户粘性,“ 开盲盒 ”是最普遍的一种类型。
用户购买或者收到空投的盲盒后,会开出不同属性的数字藏品,这些藏品除了本身的盲盒属性外,还可以合成另一个更稀有的藏品,就像支付宝的集五福,集齐5个可以合成一个福。合成新藏品后,其他藏品自动作废,所有的价值都集中于这个新藏品上。但想要集齐,没有那么容易。
例如,一个合成藏品需要10个图片,1个a+2个b+3个c+4个d,并且会设置一个截止时间。卖不出去或不够合成,藏品就很有可能砸在手里,因此在截止前会有很多藏家大量收集,也会有大批人抛售。由于每次市场的供需都不均衡,这段时间的市场价格波动会很大。
合成之后,凭借合成的这个藏品,用户同样可以享受优先购的权利,或者节假日收到平台空投的产品以及其他的奖励机制。
以唯一艺术平台的“中秋隐藏款嫦娥”为例,在合成嫦娥后,可以享受优先购、红包奖励、提现手续费折扣以及线下活动门票等等福利。
尽管优先购和空投盲盒是最受用户喜爱的权益,但是风逝刚在上面踩了个大坑,直接“亏”了30万。
最近iBox上发行了一款“颐和瑞兽”的盲盒,总计两万多份,在面向所有人发行之前,先对优先购的用户开放购买,风逝一口气原价买了100张。
盲盒的原价是99元,但是据风逝介绍,未开盲盒的市场价已经达到5000元。
盲盒共分为四个等级,从稀有到常见依次为UR、SSR、SR、N,市值分别为20万+、5万、1万、2500元。“我100个里面只开到了四个SR,剩下的都是N,如果以市场价来计算,相当于‘亏’了三十多万”。
在这样的玩法机制下,就形成了一种循环:
入场早的用户可以享受到各种权益,尤其是优先购,老用户随便买,新用户则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
6月14日,iBox上发行了5000份Nonoku头像数字藏品。据00后藏家潘小佳介绍,在正式对外发售之前,有2500份是专门面向优先购用户的。
在正式开售后,一份难求的Nonoku头像市场价暴涨,有的甚至涨到了平台的最高价99999元,当天就有用户空手套9万多元。
新入场的用户想要升级成老用户,获取优先购的权益也并非没有渠道。 “新用户可以高价买稀有的藏品直接升级,或者合成藏品,但想要集齐合成的藏品也需要高价收购,就像打怪升级一样,只不过数字藏品逐渐变成了有钱人的游戏。”
在潘小佳看来,数字藏品具备很强的社交属性,就像所谓的游艇俱乐部、高尔夫俱乐部,想要拿到入场券,首先需要高价买会员才行。潘小佳接触数字藏品不到一年,已经投入数百万,“现在市值翻了5倍左右。”
在这样的玩法机制下,最终形成了一个围城: 钱都被老用户赚了,新用户因为门槛高被劝退,新人越来越少,高价接盘老用户藏品的“韭菜”也变少了,因此价格开始下跌,暴富效应不明显后,对新人的吸引力更小了,市场开始整体下行。
而老用户们经历了之前的高价,以如今的市场价格也不舍得出,逐渐形成了老人出不去,新人进不来的围城,隐约有些庞氏骗局的影子。
三、数字藏品还能有第二春吗? 尽管市场仍处于低谷期,但是王子健、风逝、潘小佳都没有把手上数字藏品出手的打算,他们坚信这是正常的市场发展规律,未来一定会回暖的,甚至会迎来大爆发。
数字藏品的第二春需要靠什么?
王子健把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我对数字藏品的未来还是抱有谨慎乐观的态度,因为一个行业想发展到一定的规模,达到比较成熟的一个状态,肯定是需要政府出手和规划去运作的。假如政府把这一块的规划明确,会淘汰掉很多不好的平台,那么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就比较少了,一些优质的平台它就会逐渐的显现出来,这样对用户来说体验更好,也更有保障。”
不过今年以来,官方平台对数字藏品二级市场的监管逐渐收紧,早在2月份,银保监会就发布了《关于防范以“元宇宙”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4月份,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证券业协会联合发布了“关于防范NFT相关金融风险的倡议”,倡议中要求,不为NFT交易提供集中交易、持续挂牌交易、标准化合约交易等服务,变相违规设立交易场所。
可见数字藏品的第二春不会是二级市场,并且大多数平台也在努力追求合规性。比如头部数字藏品二级交易平台唯一艺术,去年9月和今年4月的两轮融资中,都有国有资本的身影。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唯一艺术平台的单日盈利就能达到千万,可见唯一艺术融资的目的并不在钱,而是在寻求一个“庇护”。此外,虚猕数藏、海豹数藏等平台的背后都有国有资本作靠山。
相对于这些平台,大厂们的玩法显然保守了许多,腾讯旗下的幻核、阿里旗下的鲸探等平台都没有开放二级交易。鲸探需要持有数字藏品满180天后才能通过平台转赠,幻核连转赠的功能都未开通。
尽管在合规上的风险降到最小,但是对于玩家来说,未免有些无趣。“刚开始对这些大平台比较信任,所以会买一些,后来发现这些藏品除了捏在手里就没啥用了,激不起大家持续玩下去的兴趣”,王子健说。“如果想要把藏品转让出去,只能走场外,但私下交易被骗的情况非常普遍,与其这样,还不如去玩有二级交易的平台,至少交易过程有官方背书。
一位资深从业人员认为,尽管行业内确实存在玩家们说的种种乱象,但数字藏品市场下行的根本原因在于, 大家不知道买了数字藏品后能干什么? 这个问题讲不清楚,数字藏品市场很难重获新生。
“我觉得国内的市场还没有考虑清数字藏品的应用场景。提及最多的场景之一是‘炫耀’,但这个场景不恒久,行情好的时候,拥有某个高价藏品可以炫耀,但行情回落的时候还持有某个藏品,炫耀的因素就荡然无存了;还有就是炒作场景,这也是前一阶段市场火爆的原因,但资金热潮退了后,数藏市场很可能会无人问津。”
如今的数字藏品市场还存在众多痛点亟待解决,IP版权难确权、市场监管趋严、市场机制失灵,老玩家被二级市场套牢,新玩家进不来,数字藏品的二级市场,俨然走入了“死胡同”。
作者:妙啊 来源公众号:剁椒TMT(ID:ylwanjia),新流量、新科技、新玩法、新经济的气味与温度。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剁椒TMT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产品周报216期 | 高德红绿灯倒计时功能正式上线,腾讯4个月近10款产品停止运
设计动态 2022-08-19早上好呀,又到了元气满满的周五!来看看这周都发生了什么吧~ 高德地图宣布正式上线“红绿灯倒计时”功能,将现实中的红绿灯在手机客户端内智能化、动态化——在用户等待红绿灯时,可实时计算红灯倒计时读秒,以及需要等待的红绿灯轮次。目前,高德红绿灯倒计时功能已在全国范围早上好呀,又到了元气满满的周五!来看看这周都发生了什么吧~
高德地图宣布正式上线“红绿灯倒计时”功能,将现实中的红绿灯在手机客户端内智能化、动态化——在用户等待红绿灯时,可实时计算红灯倒计时读秒,以及需要等待的红绿灯轮次。目前,高德红绿灯倒计时功能已在全国范围内支持了总计超过8万多个红绿灯路口。
8月9日,搜狗搜索APP正式停止服务,搜狗搜索APP更名后的Bingo App在苹果应用商店中也已经下架。8月16日,运营了7年之久的看点APP也宣布关闭并正式停止运营,公开资料显示,高峰时期,腾讯看点活跃用户曾达到了2.4亿,并占据着QQ的一级入口位置。截止到今年8月,已经近10款知名产品或应用相继被腾讯官宣放弃,彻底成为历史。
一、值得关注 抖音电商调整:商城“淘宝化”,内容和商品分流,运营负责人李恬离职
抖音电商将迎来调整。抖音电商作者商品运营负责人李恬已于6月离职,抖音电商正加速改变过渡绑定内容流量的模式,部分业务将交由抖音电商服务商团队执行,后续抖音电商将分出两条业务线,即内容业务和货架业务,未来主要去做商城和品牌。
元宇宙招聘潮开启:500万高薪不稀奇,技术人才最稀缺
从多家互联网、游戏类企业获悉,计划在近期扩大元宇宙人才招聘规模。在大厂屡屡“过冬”、降本增效裁员的现状下,元宇宙人才需求依旧很高,企业之间竞争激烈。薪资方面,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普遍应届生能达到40万-50万元左右,10年经验的资深工程师薪资约为100万-200万元,对于特别优秀的人才,开出400万-500万元的高薪都不稀奇。包括红杉中国、高瓴创投等国内一线投资机构也向记者透露,已在元宇宙领域布局多家初创企业。
拼多多计划9月中旬上线跨境平台:首选美国市场
拼多多正在筹备跨境电商平台,应用预计在9月中旬上线,首站为美国,首先招商的品类包括价格较低的日用百货、家居家纺等。卖家只需负责商品上架并将货品发货到拼多多指定的国内仓,由平台来选品、定价和履约。拼多多将效仿中国最大跨境电商独立站SheIn的模式,内部默认该出海项目的牵头者是拼多多COO顾娉娉,对此拼多多回应称:“对此消息不予置评。”
便利蜂回应“大幅关店传闻”:消息不实,正推进冬眠门店复开和新店开业
据了解,从今年三月份开始,有网友在网上发帖称自己家门口的便利蜂已经关门,无锡、青岛等地的便利蜂门店贴着“今日暂别,重逢有时”的公告。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有些便利蜂经常缺货。对此,便利蜂方面回应称,“多点爆发式的疫情,对便利蜂采购、生产、运输、门店运营等环节造成不小影响,为集中人力、物力确保大部分门店的良好运转,3 月,便利蜂选择临时关闭少部分服务力偏弱、消费者需求度较低的门店。但随着疫情的缓和,这些冬眠门店已经开始逐步复业。”
微信支付:2021年9月至2022年6月,在支付服务手续费方面已累计让利约30亿,惠及小微商家超过2000万
微信支付智慧生活”微信公众号消息,8月17日,腾讯公司发布2022年Q2财报。二季度,微信支付继续响应政策,不断丰富降费让利措施,减轻小微、个体商户的经营压力。数据显示,2021年9月至2022年6月,微信支付在支付服务手续费方面已累计让利约30亿,惠及小微商家超过2000万。微信支付降费周期将持续到2024年,预计将实现三年100亿减费让利的总体目标。
二、产品动态 百度地图安卓 / iOS 版 16.3.0 更新:绿灯畅行导航上线,支持车位级导航
8 月 14 日消息,近期百度地图 iOS / 安卓平台迎来 16.3.0 版本更新。新增支持绿灯畅行导航,车道级导航全新升级,支持车位级导航,导航焕然一新,图区更大,重点信息提示更清晰,还有实时公交体验优化等等。
喜茶宣布正式上线“喜茶学子贵宾卡”,学生用户可享多种专属优惠权益
8月12日,喜茶宣布正式上线“喜茶学子贵宾卡”。喜茶在现有会员体系5个等级的基础上,专门面向高校学生用户推出了额外的“学生权益”。学生用户只需通过喜茶GO小程序,按照指引在支付宝上传学生证或录取通知书完成学生身份认证,即可解锁包括“9元喝喜茶”的首次认证礼、闲时整单88折券、学生专属付费券包购买权等学生权益。喜茶此举旨在让更广泛的用户能便捷体验到喜茶“真品质,不昂贵”的产品。
高德红绿灯倒计时功能正式上线,已支持全国超过 8 万个路口
高德地图宣布正式上线“红绿灯倒计时”功能,将现实中的红绿灯在手机客户端内智能化、动态化——在用户等待红绿灯时,可实时计算红灯倒计时读秒,以及需要等待的红绿灯轮次。目前,高德红绿灯倒计时功能已在全国范围内支持了总计超过8万多个红绿灯路口。
微博:暂对改名卡服务做下线处理,将补偿已购用户一年会员
8月16日下午,微博会员官微发布公告称,针对某些年费会员用户在5次改昵称机会使用完后依然有改昵称的需求,我们于近期上线了收费的单次改名卡服务,但该服务上线后,收到不少用户反馈功能上存在问题。为了更好排查问题,现暂对改名卡做下线处理。同时,为了弥补给相关用户造成的不便,官方将对所有已购买改名卡的用户赠送一年会员作为补偿(已购买改名卡但尚未使用的,可在有效期内继续使用)。
腾讯“断舍离”:4个月近10款产品停止运营
8月9日,搜狗搜索APP正式停止服务,搜狗搜索APP更名后的Bingo App在苹果应用商店中也已经下架。8月16日,运营了7年之久的看点APP也宣布关闭并正式停止运营,公开资料显示,高峰时期,腾讯看点活跃用户曾达到了2.4亿,并占据着QQ的一级入口位置。事实上,今年以来,腾讯“断舍离”的速度明显加快,据螺旋实验室不完全统计,截止到今年8月,已经近10款知名产品或应用相继被腾讯官宣放弃,彻底成为历史。
三、运营动态 微盟推出“微盟精选”小程序,助力商家实现视频号达人带货分销
近日,智慧商业服务提供商微盟宣布推出“微盟精选”小程序。该小程序可依托微盟视频号达人资源库,帮助零售商家通过视频号达人,以分销模式获得生意增量。截止目前,大英博物馆、指尖瑰宝、MICAREL KMOR等家居日用、珠宝、服饰箱包类商家已入驻,并打通了视频号达人带货分销链路。
微软:过去12个月累计支付1370万美元Bug赏金,由330多名研究人员分享
8 月 12 日消息,微软此前推出了 Bug 赏金计划,当全球安全研究人员在 Windows 和 Microsoft 软件中发现零日漏洞和其他安全漏洞时,微软会为这些发现支付费用。微软最近发布的一篇新博客文章更深入地探讨了该计划,显示微软在过去 12 个月奖励了 1370 万美元(约 9233.8 万元人民币)的 Bug 赏金。
腾讯 2022 年第二季度净利润 186 亿元,同比下滑 56%
腾讯控股发布 2022 年度第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该公司第二季度营收 1340 亿元,同比下滑 3%;净利润 186 亿元,同比下滑 56%,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净利润 281 亿元,同比下滑 17%。
抖音上线溯源、打标、跳转等9项新功能,治理不实信息
8月16日,抖音举办“治理不实信息开放日”,分享其在面对不实信息时,从预警到分析,从验真到拦截的7项治理步骤,以及正式上线的溯源、打标等多项新功能。据悉,2022年以来,抖音已联合近百家媒体等机构处理319万条不实信息,打标存疑内容90万条。
2022 OPPO 开发者大会定档 8 月 30 日
8月17日上午消息,OPPO官宣2022 OPPO开发者大会将于8月30日至31日在线举行。作为OPPO年度软件生态发布平台,此次OPPO开发者大会将以“丰沛心灵,一路同行”为主题,以万物互融的智慧生活为核心,面向用户、开发者及合作伙伴,展现OPPO更智慧的软硬服一体化平台能力、技术服务与最新生态成果。
四、好文推荐 《11 年暴涨 575 倍,微信空间占用之谜终于解开了!》作者@是灰机吖
编辑推荐:从2011 年发布的微信 1.0 APK 安装包只有457KB,到如今的257MB,微信安装包 11 年来暴涨了 575 倍。为什么微信这么占空间,空间都用到哪去了呢?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点击此处立即跳转阅读
《6.5元/小时!共享单车这个新“刺客”》作者@IT时报
编辑推荐:最近“共享单车涨价”引起网友热议,共享单车如今也成了“刺客”?很多人直呼骑共享单车还不如坐公交、地铁,本文详细分析了此次涨价事件以及涨价的原因等等,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点击此处立即跳转阅读
《这可能是你看过最“硬核”的小红书算法》作者@老赵说运营
编辑推荐:分析小红书的算法,可以产品角度出发,也可以从运营角度出发,而本文作者则是从技术角度出发,对小红书的算法进行了分析。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点击此处立即跳转阅读
五、精彩问答 Q:为什么这么多产品都在做对话式聊天机器人?
百度输入法上线了国内首创的情感陪伴型虚拟博主——林开开和叶悠悠,能够为用户提供24小时在线陪伴对话,支持文字、语音、表情包聊天互动,拥有专属叫早、哄睡等好友体验。
除此之外,其他如记账类产品等等都有聊天机器人的存在,为什么这么多产品都在做对话式聊天机器人?我们为什么需要这样的虚拟人陪伴?
欢迎来围观:点击此处,前往回答
本文值得关注、产品动态、运营动态内容,综合选取自泡面小镇微信公众号、凤凰网科技、IT之家、新华网、新浪科技、九派新闻、腾讯网、螺旋实验室
问题来自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旗下问答平台 —— 天天问 ,欢迎各位小伙伴前往交流、切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