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造“知乎”,“卷”出新生机?

    设计动态 2023-04-13
    随着产品的边界不断被打破,跨界发展、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了各互联网企业的常态。而作为国内当下最流行的社交媒体,微信也在对其自身产品和服务的不断更新和改进之下,早已从最初的社交平台,成长为了覆盖衣食住行的超级App。 如今,“小而美”的微信正在向着“大而全”迈进,逐

    目前,微信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聊天工具,而是正在成长为一种综合性应用。微信“搜一搜”团队宣布将推出“问一问”搜索功能,微信入局问答领域的决心也很强烈,那么类似于微信版知乎的“问一问”能否与知乎相抗衡呢?来看看这篇文章吧。

    随着产品的边界不断被打破,跨界发展、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了各互联网企业的常态。而作为国内当下最流行的社交媒体,微信也在对其自身产品和服务的不断更新和改进之下,早已从最初的社交平台,成长为了覆盖衣食住行的超级App。

    如今,“小而美”的微信正在向着“大而全”迈进,逐渐将抖音、小红书、知乎等内容平台,都“装”进了自身平台里。众所周知,作为一个国民级应用,微信的每一次升级,都会引起不小的关注,而其前不久对头部内容平台知乎发起冲击,更是成为了热议的话题。

    一、微信扩容造“知乎” 在前不久的2023微信公开课PRO上,微信“搜一搜”团队宣布将推出“问一问”搜索功能。据了解,“问一问”可以看做是一款专为微信用户打造的问答社区,类似于微信版的“知乎”。而微信之所以上线一个与知乎高度相似的功能,其中的原因不言而喻。

    一来,微信生态内的搜索需求日渐增多,“问一问”可以很好地服务这部分需求,从而增强平台的用户粘性。 如今,用户在微信里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搜索需求,有数据显示,2022年微信“搜一搜”月活用户量增长至8亿,搜索量同比增长54%。其中,旅游类、房产类需求增长逾200%;新闻类、医疗类、美食类、政务类、汽车类需求均增长超100%;内容资讯类、教育类需求均增长超40%。而“问一问”功能的上线,则可以有效满足用户这些搜索需求。

    二来,微信公众号逐渐式微,“问一问”可以挖掘用户行为和需求数据,以便为微信的商业变现提供助力。 了解用户行为和需求数据可以准确把握用户喜好,从而优化产品服务,提高用户满意度。而“问一问”功能则能给微信提供更为丰富准确的用户数据,帮助其他组件实现进一步增长。“问一问”还持续开放了许多场景,其更加丰富的内容形态和创作形式,也可以让平台流量重新活跃起来,而有了优质的内容生态,微信就能够更好地进行商业变现。

    三来,微信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问一问”则有着战略性防御的意味,可以确保微信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随着流量红利逐渐消退,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平台便开始试图从微信手中抢夺用户,而为了保持领先地位,微信也在不断优化自己的产品,持续提高产品功能和用户体验。“问一问”的推出,算是微信在搜索领域的又一次尝试和拓展,这不仅能够给微信提供一个更加丰富和有趣的内容生态,同时作为一个吸引粉丝的新渠道,也可以增强微信的竞争力。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微信推出“问一问”,或许也有为ChatGPT铺路的考量。ChatGPT的大火吸引了众多重量级玩家相继入局,只是,ChatGPT这类大语言模型要想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跃升,还需要大模型、大数据、大算力,这也就意味着短期内是很难实现的。而腾讯微信推出“问一问”或可看作是对ChatGPT的提前探索。

    二、不打无准备之仗 微信“搜一搜”推出“问一问”后,一系列升级动作也紧随其后。微信方面表示,“问一问”主要针对微信内的常见问题,聚合呈现平台上的优质答案,并且还会通过定向邀请部分教育、旅游、美食和科普等行业的视频号优质内容创作者参与问题回答,微信入局问答领域的决心可见一斑。

    众所周知,随着悟空问答折戟,“问答”这个概念几乎就和知乎牢牢绑定了。据了解,截至2022年年底,知乎的问答量已经累计达到5.06亿条,月均用户数也已超过1亿。知乎凭借着高质量的用户和内容,达到这一战绩用了近13年之久,而微信此时之所以敢通过推出“问一问”在自身生态内嵌了一个“知乎”,从而挑战知乎的“问答霸主”地位,自然是有着自己的底气。

    一是,背靠微信庞大且多元的内容生态,“问一问”不会缺乏创作者资源。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淀,微信内部已经“生长”出了不同的内容载体来满足13亿用户的不同需求,比如,公众号、小程序、朋友圈、搜一搜、视频号、微信支付等,微信有着比其他平台更为完整的产品生态。而这一切也支撑起了“搜一搜”的内容生态,“搜一搜”与已有组件的连接与打通,则为“问一问”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创作者资源。

    二是,与知乎相比,“问一问”的社交属性和互动功能更强,有利于形成差异化优势。 微信最初是一款以社交为核心目的所打造的产品,其功能界面和底层逻辑都不是为内容消费服务的,因此作为微信新产品的“问一问”也就更加注重社交属性和互动功能。而“问一问”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寻找同好和交流互动的社交空间,用户可以在平台上提出问题、分享经验和知识,并能与其他用户进行交流和互动,获得其他用户的回答和点赞。

    三是,“问一问”需要使用视频号的身份登陆,能与视频号形成联动,二者可以相互促进。 如今整个互联网都呈现出了视频化创作的趋势,而据介绍,“问一问”支持用户浏览微信用户的问题并进行回答,回答问题时,可支持添加视频或图片,还可以直接从视频号中导入视频,作为答案的补充。显然,同属微信生态内的视频号的强劲发展,使得“问一问”从一开始就集齐了“文字+图文+视频”的问答生态。

    三、新生意并不好做 微信“问一问”搜索功能的推出,对于创作者而言,或是一个重新分配流量的新机会;对于用户来说,也是一条解决自身问题的新途径。只不过,“问一问”虽然能够帮助优秀的答主得到更多的曝光和收益,帮助有需求的用户更快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但事物都有两面性,一个产品的推出除了能带来一些积极影响外,也必然伴随着一些挑战,因此“问一问”目前所面临的困境依旧不容忽视。

    首先,微信“问一问”尚且处于探索阶段,相关功能仍存在一定限制。 从目前来看,“问一问”只是一个雏形,不管是在内容丰富度还是用户体验上都较为粗糙。据了解,“问一问”功能非常简单,并没有分类、标签、话题等功能,且仅支持用户以回答者的身份参与,暂不支持用户主动发起提问,这些限制不仅短期内很难改善,而且很有可能会影响用户和创作者的体验和参与度。

    其次,微信“问一问”用户群体相对较小,社区氛围的形成恐怕还需要时间。 事实上,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定位,用户早已经习惯了在知乎上问答,那么微信“问一问”在短期内就很难如知乎那样得到用户的广泛参与。而且如今大多问答答主已经转行去做视频了,剩下的答主也基本上都在知乎,要他们去微信回答,其实也就是复制粘贴自己知乎的内容,内容缺乏新意,就很难把体验感做起来,也就很难形成良好的社区氛围。

    最后,微信“问一问”与知乎高度相似,因此想要从问答领域“脱颖而出”恐怕有一定困难。 作为问答领域的最大玩家,知乎有着积累多年的用户和答主群体,同时问题库和答案库的储备也让知乎有着不容小觑的优势。而且基于多年培养的问答习惯和沉淀的社区氛围,知乎早已在用户心目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更何况,如今知乎也紧跟视频化浪潮,开始将视频内容融入到图文社区生态中去,因此“问一问”想要挑战知乎在问答领域的地位并不容易。

    目前来看,“问一问”短期内是无法与知乎相抗衡的。事实上,自从互联网告别流量红利以来,即使是强如腾讯、字节,也鲜少再孵化出新的现象级产品,可见“问一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从“问一问”等一系列新产品和服务的推出中不难看出,如今的微信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聊天工具,而是正在成长为一种综合性应用。因此,在微信的扶持下,“问一问”还是未来可期的。

    专栏作家

    刘旷,微信公众号:刘旷(liukuang110),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海南三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购团邦资讯创始人、知名自媒体。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如何避免ChatGPT“骗人”?AIGC新规成了及时雨

    设计动态 2023-04-13
    ChatGPT在全球范围掀起的AI热潮正在引发越来越多的讨论,AI该如何管理?AI该如何发展?一系列问题都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此前,马斯克等海外名人就在网络上呼吁OpenAI暂停ChatGPT的模型训练和迭代,等待企业与政府讨论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后再继续

    在ChatGPT引发全球范围内的讨论热潮之后,有关AI管理、AI服务规范化的问题也被提上了日程,不少用户在体验过程中也感受到了AI的“失控”瞬间。这驱使着AI人工智能服务的规范管理尽快提上日程。一起来看看作者的分析和解读。

    ChatGPT在全球范围掀起的AI热潮正在引发越来越多的讨论,AI该如何管理?AI该如何发展?一系列问题都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此前,马斯克等海外名人就在网络上呼吁OpenAI暂停ChatGPT的模型训练和迭代,等待企业与政府讨论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后再继续。

    显然,此举遭到了OpenAI的反对,不过OpenAI也认可马斯克的部分说法: “AI确实需要管控”,在一次访谈中,OpenAI的创始人之一更是直言自己有时候会对ChatGPT感到恐惧,AI确实有可能对人类造成威胁。

    当我们惊叹于ChatGPT的强大时,确实不该忘记AI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可能威胁”。4月11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公开征求意见通知,国内有关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第一个管理条例来了。

    以下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原文。

    第一条 为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研发、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面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公众提供服务的,适用本办法。本办法所称生成式人工智能,是指基于算法、模型、规则生成文本、图片、声音、视频、代码等内容的技术。

    第三条 国家支持人工智能算法、框架等基础技术的自主创新、推广应用、国际合作,鼓励优先采用安全可信的软件、工具、计算和数据资源。

    第四条 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或服务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的要求,尊重社会公德、公序良俗,符合以下要求:(一)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应当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得含有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宣扬民族仇恨、民族歧视,暴力、淫秽色情信息,虚假信息,以及可能扰乱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内容。(二)在算法设计、训练数据选择、模型生成和优化、提供服务等过程中,采取措施防止出现种族、民族、信仰、国别、地域、性别、年龄、职业等歧视。(三)尊重知识产权、商业道德,不得利用算法、数据、平台等优势实施不公平竞争。(四)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应当真实准确,采取措施防止生成虚假信息。(五)尊重他人合法利益,防止伤害他人身心健康,损害肖像权、名誉权和个人隐私,侵犯知识产权。禁止非法获取、披露、利用个人信息和隐私、商业秘密。

    第五条 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提供聊天和文本、图像、声音生成等服务的组织和个人(以下称“提供者”),包括通过提供可编程接口等方式支持他人自行生成文本、图像、声音等,承担该产品生成内容生产者的责任;涉及个人信息的,承担个人信息处理者的法定责任,履行个人信息保护义务。

    第六条 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向公众提供服务前,应当按照《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安全评估规定》向国家网信部门申报安全评估,并按照《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履行算法备案和变更、注销备案手续。

    第七条 提供者应当对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预训练数据、优化训练数据来源的合法性负责。用于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预训练、优化训练数据,应满足以下要求:(一)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二)不含有侵犯知识产权的内容;(三)数据包含个人信息的,应当征得个人信息主体同意或者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四)能够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客观性、多样性;(五)国家网信部门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的其他监管要求。

    第八条 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研制中采用人工标注时,提供者应当制定符合本办法要求,清晰、具体、可操作的标注规则,对标注人员进行必要培训,抽样核验标注内容的正确性。

    第九条 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规定,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

    第十条 提供者应当明确并公开其服务的适用人群、场合、用途,采取适当措施防范用户过分依赖或沉迷生成内容。

    第十一条 提供者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对用户的输入信息和使用记录承担保护义务。不得非法留存能够推断出用户身份的输入信息,不得根据用户输入信息和使用情况进行画像,不得向他人提供用户输入信息。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二条 提供者不得根据用户的种族、国别、性别等进行带有歧视性的内容生成。

    第十三条 提供者应当建立用户投诉接收处理机制,及时处置个人关于更正、删除、屏蔽其个人信息的请求;发现、知悉生成的文本、图片、声音、视频等侵害他人肖像权、名誉权、个人隐私、商业秘密,或者不符合本办法要求时,应当采取措施,停止生成,防止危害持续。

    第十四条 提供者应当在生命周期内,提供安全、稳健、持续的服务,保障用户正常使用。

    第十五条 对于运行中发现、用户举报的不符合本办法要求的生成内容,除采取内容过滤等措施外,应在3个月内通过模型优化训练等方式防止再次生成。

    第十六条 提供者应当按照《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对生成的图片、视频等内容进行标识。

    第十七条 提供者应当根据国家网信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的要求,提供可以影响用户信任、选择的必要信息,包括预训练和优化训练数据的来源、规模、类型、质量等描述,人工标注规则,人工标注数据的规模和类型,基础算法和技术体系等。

    第十八条 提供者应当指导用户科学认识和理性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不利用生成内容损害他人形象、名誉以及其他合法权益,不进行商业炒作、不正当营销。用户发现生成内容不符合本办法要求时,有权向网信部门或者有关主管部门举报。

    第十九条 提供者发现用户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过程中违反法律法规,违背商业道德、社会公德行为时,包括从事网络炒作、恶意发帖跟评、制造垃圾邮件、编写恶意软件,实施不正当的商业营销等,应当暂停或者终止服务。

    第二十条 提供者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网信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法律、行政法规没有规定的,由网信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依据职责给予警告、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责令暂停或者终止其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服务,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2023年 月 日起实施。

    从内容来看,目前还只是一个初步的管理条例,对应的处罚及法律依据来自此前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行政法规。

    看到管理条例的发布,不少网友都持肯定态度,AI的发展速度之迅猛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料,并且已经开始对社会造成明显的影响,确实需要对AI的发展与使用做出管理,避免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不过也有网友认为,这份“管理办法”的一些条例,或许会让中国企业在AI赛道的竞争力减弱,因为其中的一些要求对于目前的AI模型来说,是很难确保100%符合规定的,势必让企业在开发过程中畏手畏脚。

    现如今的AI,是否已经到了必须管控的地步呢?

    一、“撒谎”的AI 在前段时间,我先后体验和测试百度的文心一言与阿里巴巴的通义千问,作为国内首批开展内测的对话式AI大模型,两者在体验上虽然不如ChatGPT 4.0,不过也已经具备一定的能力,从测试结果来看也是各有千秋。

    但是,不管是文心一言还是通义千问,都无法避免在一些回答中“撒谎”,或者换个说法,现阶段的AI模型基本上避免不了根据已有信息生成虚构内容的问题,即使是ChatGPT 4.0也是如此。

    甚至从测试来看,ChatGPT的虚构信息能力要远超文心一言等较低等级的AI对话模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知乎、B站等平台搜索相关内容,可以轻松查询到不少ChatGPT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记录。

    在知乎上,用户@何学源 就展示了ChatGPT是如何从0开始编造自己的人生经历的,只需要给ChatGPT一定的关键词,AI就会依据关键词进行信息编造,将一些完全杜撰或是不属于本人成就的信息拼接到一起,生成一份回答。

    图源:知乎

    从提供的ChatGPT对话截图来看,A I不仅是生成了一系列编造的个人信息,在用户要求提供相关的引用论文和文章时,AI更是直接生成了一系列不存在的网络链接与论文标题 ,给用户@何学源 带来一些小小的AI震撼。

    图源:知乎

    在我的测试中,文心一言也有类似的问题,比如我在询问它:“吃西瓜为什么不吐葡萄皮”时,文心一言不仅将西瓜与葡萄的关系混淆,甚至将归属于葫芦科的西瓜变成了“葡萄科”的,接下来的内容都基于西瓜与葡萄是同一样水果的逻辑进行解答,以至于错漏百出。

    只是相对于ChatGPT能够以假乱真的“撒谎”行为来看,具有一定知识储备的人可以轻松辨认出文心一言回答中的问题。但是,如果未来的文心一言经过迭代进步后达到ChatGPT的同等水平,人们又该如何分辨其中的问题?

    再进一步,如果有人不怀好意地让AI故意生成“谣言”,又该如何解决? 实际上,互联网上已经出现了不少利用AI生成的图片、文字来进行诈骗、造谣的案例,前段时间就有人利用AI生成的模特图片进行网络诈骗,甚至还成功骗到了不少人。

    图源:微博

    在我看来,对于AI的管控确实应该提上日程,不仅仅是国内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相关法例法规,美国也将在近期召集微软、谷歌、OpenAI等一系列相关企业,探讨对AI的约束与规定,使其在使用和发展的过程中不会侵犯用户的合法权益。

    正是出于对AI的“撒谎”能力担忧,《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就明确写明了“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应当真实准确,采取措施防止生成虚假信息。”,同时也使该条例引起了许多网友的争议。

    但就目前的AI能力来说,想要满足“真实准确”的难度非常高,前面提到过ChatGPT都无法做到,国内的AI则更是如此。 严格来说,甚至连人类自己其实也无法做到所有的回答、信息都真实准确,我们的记忆会出错,对知识点、新闻的理解会出错,而且网络上本就充斥着大量的虚假信息,以网络数据训练出来的AI显然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

    有网友甚至直言:“如果哪一天AI能够完美规避错误答案,生成100%准确且真实的回答,那么人类就该担心自己了”,言下之意就是这种程度的AI已经不再是普通的工具,而是具备独立思维且拥有强大能力的“超级生命”。

    当然, 目前的AI离我们设想中的“完美AI”还有着非常遥远的距离,但是对于AI“谎言”的管控确实该提上日程了。 不过,一些网友则认为不应该对AI的回答准确率过早地做出严苛规定,否则以目前的错误率来看,国内的所有AI模型都可以停止对外运营。

    实际上,这些网友的发言多少有点危言耸听,对于阿里、百度等企业来说,处理错误答案与内容一直都是AI模型迭代中的重要工作,文心一言和通义千问在问答框中都有设置一键反馈按钮,可以轻松对错误回答进行标记,帮助完善AI模型。

    而且,从条例的细则来看,对企业的要求是在3个月采取措施修正生成错误回答的AI模型,确保同样的错误不会再次发生,实际上也是给了企业不少的处理时间。对于阿里和百度来说,如果3个月都无法处理一个明显的错误,那么或许该考虑一下是不是有工程师在“摸鱼”了。

    二、入局AI市场的门槛将更高 从条例本身来看,不少要求与规范其实都是AI企业已经在做的事情,比如对错误答案进行优化、限制非法内容的输出等。在文心一言和通义千问上,对于违规或非法的问题基本上都只会得到一个类似的回复: “我是一个人工智能语言模型,无法对xxxx进行评价。我的目的是提供客观和准确的信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

    ChatGPT同样如此,如果你使用的是通过官网API接口提供的服务及NEWBING,那么在涉及暴力、血腥、色情等方面的提问时,AI都会直接结束当前话题并提示用户应该更换一个话题。

    对于AI的规制其实一直都存着,公开的AI平台本就不是法外之地,不少企业也在探讨对AI模型进行修改,使其生成的图片、视频、音频会自动附加可用于快速识别的标记,用以在网络上对相关的AI生成内容进行快速标识。

    图源:网络

    在我看来,对AI行业最大的影响是切实地提高了入门门槛,随着ChatGPT的大火,国内开始涌现出大量的AI企业和项目,除了阿里、百度、华为等科技巨头外,还有不少的小企业和个人也在宣传自己的项目,使得国内的AI市场变得十分混乱。

    此次条例实施后,对于AI企业的规模、反馈处理等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目前的大厂来说,满足以上要求并不困难,倒不如说已经在做了。实际上,更大的难点在于训练数据的获取,目前的AI模型基本都是通过爬虫等手段,大量抓取网络信息进行训练迭代。

    由此引发了不少网友的指责,认为AI企业在训练中使用了未经过授权的用户个人数据,侵犯了个人隐私,意大利政府此前就公开要求ChatGPT完善数据爬取方式,以确保不会擅自使用未经授权的数据。

    此外,三星此前也发布公告,要求严格管控企业内部的ChatGPT使用情况,避免企业机密外泄,因为ChatGPT将三星部分员工输入的机密数据作为训练数据,上传到了ChatGPT的数据库中,导致其他用户可以通过问答的方式获取这些数据,直接影响到三星的企业安全。

    为了确保公民信息及个人数据的安全,未来AI企业在隐私保护等方面需要花费更多的成本来完善相关的保障系统。而且,对训练数据的严格规范也会直接影响到AI企业的训练成本,此前华为就声称,开发和训练一个AI的成本高达1200万元美元,而且还不包括后续的硬件、数据投入。

    随着相关管理的规范化,AI训练的成本或许会将多数中小企业拒之门外,对于个人和中小企业来说,使用阿里等开放式AI训练平台将会是未来的主流。

    编辑:TSknight;来源:雷科技互联网组

    来源公众号:雷科技(ID:leitech),聚焦科技与生活。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雷科技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 ,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安卓版微信突然更新!不少新功能与新变化

    设计动态 2023-04-13
    就在刚刚,微信官方突然放出了最新的安卓内测版。 更新简介一如既往地发挥着废话文学:优化了一些已知问题。 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说了等于没说,下方的近期更新内容都是些上线快1年的老功能了。 如果产品经理有敲键盘恐惧症,完全可以省去这段描述。 对于微信更新这件事

    昨日,微信迎来了一次版本更新,在这次安卓微信8.0.35版本更新中,有不少新功能与新变化。其中一个改变,分分钟让强迫症直呼得救了,其他大多是细节层面的优化与调整。一起来看看吧~

    就在刚刚,微信官方突然放出了最新的安卓内测版。

    更新简介一如既往地发挥着废话文学:优化了一些已知问题。

    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说了等于没说,下方的近期更新内容都是些上线快1年的老功能了。

    如果产品经理有敲键盘恐惧症,完全可以省去这段描述。

    对于微信更新这件事,讲究的就是一个: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哔哥细细对比正式版、内测版的多个界面、设计,结果找到不少新功能与新变化。

    其中一个改变,分分钟让强迫症直呼得救了,其他大多是细节层面的优化与调整。

    废话不多说,实干见真章。

    01 收藏界面大变 收藏一直属于很实用却很冷门的功能,大伙平时可能不怎么留意,毕竟许多人贯彻着“收藏了等于学会了”懒批原则。

    在内测版中收藏功能迎来大调整,有三点变化。

    首先是顶部的分类标签栏支持折叠和下拉,折叠状态时,大量的分类标签收纳进一行的空间里。

    这种变化令微信显得干净简洁,使同一个页面展示出更多的收藏内容,空间利用率得以暴增。

    不像正式版采取粗暴的逻辑,所有标签一股脑扔到页面,占据大量空间,挤占了收藏内容。

    第二点改动是搜索功能被单独拎出来,放置到一级页面。

    对比正式版把搜索以图标形态镶嵌到右上角的做法,内测版无疑直观又便捷。

    许多上了年纪的老人家根本不懂右上角的图标是什么意思,他们大多抱着“哪里有文字就点哪里”的朴素操作观念。

    现在一眼扫过去,立马明白这玩意可以搜东西,降低了使用门槛同时,又免去点击图标再搜索的操作,微信你是真滴细。

    (左图为正式版,右图为内测版)

    第三点:搜索结果页样式和背景改变。

    对比正式版,内测版的搜索框变得更加巨大,去除右边的“取消”按钮,背景色由灰色换成纯白色。

    哔哥个人更喜爱灰色,低饱和度护眼看着舒服,纯白色有些扎眼睛了。

    02 新增精选小程序 这一变化大概率引起某些小伙伴的反感,又有一些人欢喜。

    内测版小程序搜索界面中,新增了一项“精选小程序”的栏目。

    说白了就是小程序推荐清单,每页清单提供3个高评分小程序,通过用户评论、开发者陈述的方式进行介绍。

    精选小程序清单支持左右滑动,总共有5页,按照类型划分为:身心健康好管家、亮眼动作游戏、多彩卡牌游戏、心理测试、清晨一小时。

    偶尔随机出现新的清单,例如“关爱职场人士必备”,不过清单内的小程序当日固定不变。

    精选的小程序评分至少4分以上,普遍为高分优质选手,唯独两个游戏清单低于4分。

    结合小程序游戏易变现利润高的特点,哔哥猜测游戏清单应该为投放的广告。

    当哔哥点击小程序时,出现了意外,小程序打开一半瞬间闪退,素材都没加载完成。

    由于小程序精选处于灰测阶段,找不到第二台手机测试,暂时没法排除是系统的原因还是微信的BUG。

    追求简洁讨厌广告的小伙伴或多或少抗拒精选小程序这东西,看似智能推荐,实为广告分发。

    好在微信尊重用户,提供了关闭的按钮,点击小程序搜索界面最底部的“页面设置”,弹出开关按钮。

    自由关闭除搜索框以外所有的内容信息,包括精选小程序。

    关闭所有信息后的小程序搜索页如下图所示,不存在任何元素文字打搅,空白一片,干净开阔。

    极简主义者巨爱。

    03 视频号动态关闭按钮 小伙伴们有没有遇到过一件诡异的事情:明明自己没有关注某个视频号,发现页却总会显示它更新内容的小红点。

    其实你打开该视频号,瞧瞧它的名字或关联公众号就能找到真相: 你关注了该视频号绑定的公众号。

    当公众号绑定的视频号更新内容时,你自然收到视频号的更新动态。

    微信最近也发现了这个降低用户体验的细节,于是内测版中上线“不看对方视频号动态”。

    进入公号首页,点击右上角“…”弹出功能栏,就能找到不看对方视频号状态的选项。

    关闭后,公众号绑定的视频号更新时,不再向你发送动态消息,有效减少被打搅的不愉快。

    哔哥连续找了好几个公众号测试,发现“不看对方视频号状态”选项的出现要满足一个条件。

    那就是视频号必须保持稳定更新,长期不更新的账号,无论正式版、内测版均无该功能。

    确实如此,只要人家视频号不更新就不会推送动态,形成骚扰,自然没有关闭的必要了。

    04 文章推送关闭按钮 捣鼓内测版微信过程中意外发现的小功能【接收文章推送】开关按钮,可以理解为“弱化版拉黑”。

    功能位置藏在公号设置里,进入公众号主页,点击右上角“…”,点击“设置”即可找到。

    关闭后,将永久拒收该公众号的文章推送,不过私信及消息通知等一切功能仍然正常使用,依旧自由浏览该公号的文章。

    唯一的变化是,它的身影永远消失在了订阅号信息流。

    适合用于解决“亲戚领导要求关注账号,但我又不想看它文章”的进退两难局面。

    05 API等级提升 内测版微信安装包提高了API等级,由正式版的API 21(最低兼容安卓5)升级为API 23(最低兼容安卓6)。

    意味着现在运行着安卓5系统的老手机,不能安装内测版微信,估计未来会落实到新版微信上。

    API等级提升带来的好处相当大,例如修复系统漏洞,权限管理更严格,隐私保护力度加强,流畅度提升等。

    说白了API等级越高的APP,越难从我们手机中获取个人数据。

    (图源网络)

    细细体验下来,相比过去的填鸭式更新,内测版的优化式更新深得哔哥的心。

    新增的功能很少,一定程度减少安装包的空间占用,界面、设计上改动许多,且人性化十足,每一个变化均能提升使用体验。

    如收藏界面的标签折叠与搜索框固定一级界面,前者精简了界面,带来清爽观感,后者简化了操作与降低门槛,使用起来直观高效。

    以前十分隐蔽却对用户造成骚扰的视频号动态提醒、公号文章推送,更新后均增设开关按钮,随时关闭开启,我们有充分的选择权利。

    即使偏广告性质的 “精选小程序” ,也赋予用户生杀大权,不想看那就干掉它们,充分尊重用户的意志。

    本次更新调整的内容几乎是奔着“更好用”的想法实施,以至于哔哥生出“微信正在变好”的感觉。

    每天都有人吐槽“微信更新频繁”,如果每次更新都抱着“为用户着想”的初衷去做,相信评价很快反转。

    你为用户着想三分,用户敬重你一丈。

    作者:KM

    原文标题:微信突然更新:4个新功能,第三个太炸了

    来源公众号:小雷哔哔(ID:xiaoleibbb),每天哔哔科技圈那些事儿。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小雷哔哔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视频号——创作者的可选项还是必选项?

    设计动态 2023-04-13
    视频号诞生至今已经超过3年了。 作为腾讯“全村的希望”,视频号的发展不仅直接关乎短视频赛道的市场格局,也深刻地影响着短视频创作者的选择。 如何理解视频号的发展趋势、视频号的变现有哪些新进展、视频号对于创作者到底意味着什么....... 今天卫夕就和大家一起来聊

    腾讯的视频号发展深刻地影响着短视频创作者的选择。本篇本章中作者分析了视频号的发展趋势、视频号的变现有哪些新进展、视频号对于创作者到底意味着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视频号诞生至今已经超过3年了。

    作为腾讯“全村的希望”,视频号的发展不仅直接关乎短视频赛道的市场格局,也深刻地影响着短视频创作者的选择。

    如何理解视频号的发展趋势、视频号的变现有哪些新进展、视频号对于创作者到底意味着什么…….

    今天卫夕就和大家一起来聊一聊这些问题——

    一、视频号的产品节奏慢下来了? 的确,和视频号发布之初让人眼花缭乱的产品迭代节奏相比,在客观上视频号在功能层面的更新速度在降低。

    2020年视频号快速迭代的节奏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理解这种降低呢?

    在我看来,核心功能层面迭代节奏的放缓恰恰是视频号作为一个后发产品逐渐成熟的过程。

    事实上,在产品初期,产品在框架层的定义极其关键,因此早期功能快速迭代是一个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地基打得牢高楼大厦才会稳固。

    而随着核心功能和主体功能的清晰定义,后续在可感知层面的大迭代就会自然放缓,而更多的是围绕核心功能在不断打磨和完善生态的建设。

    这并不是视频号一个产品的节奏。

    事实上,我们看到的那些成功产品,基本上也是同样的迭代节奏——“前期快,后期稳”。

    无论是国外的Facebook、Instagram、YouTube、Twitter,还是国内的微信、微博、抖音、拼多多,它们的核心产品定义其实都是早期确定了,而后期则是在小范围、小幅度地调整或强化某些产品取向。

    而我们看到核心产品定义一直在不断变化的产品反而给业界留下不少教训——

    豆瓣的移动端改了又改并不奏效、支付宝强行加社交功能被舆论叫停、美图秀秀从工具转社交并不成功、知乎强推视频化铩羽而归…….

    如果核心产品定义不断修改,恰恰证明产品在核心机制上缺乏深度思考。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视频号在核心产品功能上迭代节奏放缓是互联网产品领域再正常不过的常规操作。

    而更准确的说法是:用户看得见的核心功能迭代节奏在放慢,但用户感知没那么强的地方视频号产品团队在仔细打磨。

    事实上,数据证明,视频号“原子级的内容组件”的架构设定恰恰是非常成功的——

    我们来看一看2023微信公开课PRO里视频号的数据:

    作者活跃同比增长2倍,消费时长增长3倍,万粉作者增长4倍,1.9亿的春晚直播观看,800%的直播带货销售额增长,447%的主播总收入增长。 视频号使用时长达去年同期的三倍,超过了微信朋友圈的使用时长。 视频号日活跃创作者数和日均视频上传量同比增长超过100%;10万加点赞视频数量是去年同期的两倍。 很显然,这些增长显著的数据表明视频号在核心产品定义层面已经形成加速转动的飞轮,内容生产和内容消费实现了可持续的循环。

    视频号从“搭基建”进入了“拼内功”的阶段。

    “拼内功”阶段更加讲究对业务的深刻理解、对体验的细微打磨以及对生态建设的投入决心。

    二、依靠产品驱动业务:视频号延续了微信团队的做事风格 解释了为什么视频号在产品节奏上放慢之后,我们再来扭转一个偏见——

    很多人说,视频号现在从追求增长变成了追求商业化的阶段。

    言外之意是视频号现在只关注赚钱这件事了。

    这个理解当然是不准确的,事实上,增长和商业化从来就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一个飞轮系统的两个互相嵌套的齿轮。

    无论是对于平台、创作者还是用户,商业化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长期可持续增长的血脉,只有具备了自身的造血能力才可能构建一个自循环的健康生态。

    B站这次“停更潮”登上热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商业化对于创作者的持续创作的重要意义。

    视频号深刻理解创作者对于构建长期主义的内容生态的意义。

    因此,尽管总体而言在功能层面产品迭代速度有所放缓,但视频号依然将创作者激励体系作为产品层面的重心之一在着力推进。

    这次推出的“创作分成计划”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例子——

    4月6日,视频号宣布“创作分成计划”正式上线,符合一定条件的视频号优质原创作者,可在原创视频评论区通过展示广告内容,获取广告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的“创作分成计划”的参与门槛设计得非常友好,粉丝数在100及以上的原创视频号博主都可以参与计划。

    不要小看这个设定,100粉这个低门槛设定让这次的“创作分成计划”可以最大程度上覆盖中小创作者,让更多起步阶段的创作者也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参与变现。

    至此,视频号在不同阶段创作者激励系统的建设上变得更加完善。

    除了商品橱窗、直播打赏、直播带货等基础变现组件,对于头部创作者,视频号有“互选平台”可以有效对接品牌广告主;

    对于腰部创作者,视频号有“小任务”可以实现快速变现;

    对于更长尾的起步阶段的创作者,可以通过“创作分成计划”直接获得广告分成收益。

    的确,对于很多起步阶段的视频号创作者而言,商务能力在客观上是比较弱的,自己独立去谈商务并完成沟通、投放阶段的流程难度较大。

    很显然,视频号的“创作分成计划”洞悉了中小创作者的这个痛点——

    只需要选择加入计划,广告的匹配、投放,收益的统计、计算通通不用关心,全部由视频号和腾讯广告的系统自动完成。

    此外,视频号的“创作分成计划”也并非很多平台的流量补贴,这意味着视频号并非采取最终难以持续的“补贴输血”模式,而是致力于可持续运行的“自我造血”模式。

    事实上,这也符合微信团队一贯的做事风格——依靠产品驱动业务。

    “ 让原创者简单快速地在这里得到收益,这是我们希望的,用产品化的手段来让重运营的工作变得标准化,用产品能力让更多的作者有收入。”

    这是腾讯公司副总裁、视频号负责人张孝超在微信公开课上对“创作分成计划”初衷的阐述,非常典型的通过产品驱动业务的微信风格。

    通过产品驱动业务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点是——把产品做细。

    以腾讯广告互选平台为例,互选这个业务在总体逻辑上并不十分复杂,核心是撮合广告主和创作者完成商单。

    但事实上要将一个撮合平台的体验真正做到好用,其实在功能和体验层面有非常多容易忽视的细节。

    下面是互选平台产品迭代的一些重要节点——

    可以看到,仅仅在2022年这一年,互选平台的重要迭代就多达10次,可见腾讯广告对于如何让公众号和视频号更高效地变现这件事的确倾注了非常多的资源。

    从“互选平台”到“视频号小任务”体现的则是官方对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创作者变现差异的思考。

    和“互选平台”双向奔赴的完整流程相比,“视频号小任务”主打操作轻便,直接将任务亮出来,主动权完全交到了创作者手中。

    只需要筛选感兴趣的任务按要求参与就能根据效果获取收益,参与门槛更低,流程更短,更适合中腰部的视频号创作者。

    我们看到,从“互选平台”到“视频号小任务”再到“创作分成计划”,视频号对于创作者激励有着系统的思考。

    这背后的核心逻辑是让不同阶段的创作者都可以享受到平台在变现层面的赋能,真正将内容价值转化成商业价值。

    三、可选项OR必选项——视频号“敢为天下后” 内容生产与内容消费一直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视频号团队的策略之一是——通过内容生产来撬动内容消费。

    要让内容生产端良性运转,创作者是核心中的核心。

    视频号对创作者的思考是非常深刻的,以我的观察,总结下来就两点——

    第一、让优质内容流动起来;第二、让变现飞轮转动起来。

    我们先说第一点——让优质内容流动起来。

    视频号团队非常清楚自身的优势,社交是微信的铠甲,同样也是视频号的铠甲,人依然是视频号产品的核心。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确,要让优质内容在一个社交系统里充分流动,最基础的是要打通社交场景与功能。

    所以我们看到了视频号基建阶段眼花缭乱的更新,从聊天界面到朋友圈、从微信群到公众号、从搜一搜到看一看、从小程序到企业微信,“视频号是微信体系内原子级的组件”并不是一句口号。

    视频号就像一根针,将微信产品的不同模块通过流动的内容串联了起来。

    在分发策略上,除了算法分发以外,独特的社交分发让视频不仅仅是一个内容场,也是一个传播场。

    内容的扩散不再遵循“漏斗模型”,而是变成了不断扩散的“波纹模型”。

    再来看第二点——让变现飞轮转动起来。

    “用爱发电”是不可持续的,B站曾经的百大UP主也有停更的,已经充分没有可持续的商业化变现,内容供给总有枯竭的一天。

    因此,变现的飞轮一定要转起来,这其中就是要通过产品化的系统让不同阶段的创作者都能充分地发挥内容的商业价值。

    于是我们看到了商品橱窗、直播带货、直播打赏,于是我们看到了互选平台、小任务、创作分成计划。

    这些产品的高效运转其实都依托于视频号背后扎实的支撑体系。

    比如互选平台、小任务、创作分成计划,其实很多平台都有,但不同平台效率其实是不一样的,视频号背靠腾讯广告海量的广告资源,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充分地为每一位有才华的创作者匹配适合的广告。

    什么意思?

    互选广告能高效运行的前提是有数量足够大、结构足够多元的广告主下单,否则必然就有部分博主拿不到订单,小任务同理。

    创作者分成计划能有效的前提是广告的eCPM足够高,否则即便分,博主拿到的流量单价也会很少,而这背后需要广告系统有足够长的竞价队列。

    没错,有些看似简单的产品逻辑背后其实都需要非常复杂的能力支撑,否则产品就只是一个皮囊,根本运转不起来,更不用说形成飞轮效应了。

    视频号厉害的地方在于——

    作为后进入的玩家,它深刻理解创作者的痛点,把“让优质内容流动起来、让变现飞轮转动起来”这两件事真正做到位了,从而撬动了用户和内容消费的增长。

    坦率地讲,3年前视频号刚诞生的时候,即便有微信这个国民应用的加持,业界真正看好视频号发展的并不多。

    那时候主流创作者普遍的态度是——观望,真正愿意投资源下场的并不多。

    但微信向来擅长打持久战,擅长后发制人,在短时间里定义了产品的核心逻辑,并且充分利用优势让这套逻辑在微信里真正运转起来了。

    从这个意义上,视频号是“敢为天下后”。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根据第三方机构“新视”的数据,去年7月视频号TOP50的榜单中,有14个账号是半年内新创号的。

    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视频号依然是对新手极其友好的平台。

    它意味着只要视频内容质量足够高、有足够的吸引力,即便你是新手新号,依然有较大的机会在视频号平台出彩出众。

    视频号的阶层并没有固化。

    我至少遇到过3个短视频的创业团队,他们对视频号的态度出奇一致——

    开始在一旁观望、然后是毫无期待的例行更新、接着逐渐收到数据和商业化的正反馈、最后到团队集中火力重点投入。

    没错,对于今天的创作者而言,视频号其实基本上不存在可选项和必选项的问题了,而是在视频号必选项上重点投入到哪种程度的选择了。

    “我最开始抱着‘蚊子也是肉’的心态全平台更新,但很快发现不同平台内容数据是不一样的,变现路径也是不一样的,视频号我更到20多天的时候就爆了一个,我猜通过那次爆发系统给我们打的标签更准确了,后续我们涨粉就非常稳健。

    尽管粉丝绝对数和其他平台相比不算多,但粉丝忠诚度不错,变现的通道也更完善,通过互选广告和小任务,2个月的变现收入超过了之前半年的总和。”

    一位长沙的90后泛娱乐创作者说。

    “春江水暖鸭先知”,事实上,行业内的大量创作者已经在用脚投票在加大对视频号的投入力度了。

    这背后核心的原因还是在流量和变现上创作者能在视频号体系内得到持续的正反馈。

    结语 我曾经在《微信有一种罕见的细水长流的能力》一文写过,微信一直擅长打持久战。

    这种风格最直观的外在表现是它经常让从业者高估微信的短期统治力,而低估微信的长期统治力。

    很显然,视频号这个产品毫无疑问也延续了微信团队一贯的风格——不急不缓,有雄心,更有耐心。

    事实上,创作者也应该秉承这种长期主义的风格:把活做细、将心注入。

    细水长流,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

    专栏作家

    卫夕,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微信公众号:卫夕指北(ID:weixizhibei),2018年年度作者。一名兴趣广泛的广告产品经理,致力于用简单语言深度剖析互联网相关的逻辑。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B2B企业市场部的三种组织架构

    设计动态 2023-04-13
    最近和不少同行讨论过疫情后市场部门的职能重塑、绩效考核以及未来如何利用ChatGPT提升效率等话题。 这次想跟大家聊聊MTL以及三种不同成熟度的企业市场部门组织架构及思路。 一、成熟大企业 MTL(Market to leads) 其实是IBM鼎盛期的市场营销

    MTL是IBM鼎盛期的市场营销流程,近几年被华为的咨询专家作为方法论广泛传播。本文作者对MTL及三种不同成熟度的企业市场部门组织架构及思路进行了分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最近和不少同行讨论过疫情后市场部门的职能重塑、绩效考核以及未来如何利用ChatGPT提升效率等话题。

    这次想跟大家聊聊MTL以及三种不同成熟度的企业市场部门组织架构及思路。

    一、成熟大企业 MTL(Market to leads) 其实是IBM鼎盛期的市场营销流程,这几年被华为的咨询专家作为方法论广泛传播。简单的示意图如下:

    在这个模式中,品牌市场部门在公司属于战略级部门。 从市场洞察、营销管理(或市场战略)、营销项目(或商机扩展)、商机跟进的整套营销体系。

    其中,MM(营销管理)根据不同的产品线、所属行业以及所在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团队。这些团队一般都是直线汇报给市场部门,虚线汇报于销售团队,因此更偏业务,靠近前线市场。

    比如 产品营销部门 需要完成市场与产品匹配(MPF)并制定GTM策略。

    行业市场经理 需要选定重要的客户细分做深入行业研究,制定1对1甚至1对多的营销计划(也是ABM的前身)。

    区域市场经理 深耕一线,根据客户需求以及区域竞争状况,针对性地规划营销策略。

    无论是哪个团队的MM,都涉及市场分析、战略制定以及战略分解的全过程。这个岗位对于市场人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一般JD里面都会标注需要有“战略思维”。

    营销课本中过去常见的整合营销(IMC ,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被强调效果为导向的DP(Demand program) 代替,工作内容是各种市场营销Campaign的落地以及商机的获取与孵化。

    品牌公关部门规模在大型外资企业越来越小,但是对于国内大企业倒是非常重要的职能部门,不同阶段可能独立于市场部门直接汇报给总裁办。

    市场洞察在MTL的流程中也尤为关键 ,从大环境、行业发展、竞争态势等多个维度看企业所在的市场是每年/每季度公司战略方向制定的依据。

    SDR电话服务团队属于销售部门管理 ,虚线汇报给市场部,完成整个MTL的链路打通。

    总结来说,MTL是完整的从洞察到商机线索的全旅程,一般在大型或超大型企业使用。

    不过即便没有IBM、华为这样的市场团队规模,这套方法论也值得学习与借鉴。当未来数字营销工具更普及的时候,中小型规模的企业也可以实现整个流程的打通。

    大型企业常常与广告公司,活动执行公司、媒体投放公司及运营、数字营销服务商等合作以提高市场部门的运营效率。市场人的工作角色中还有管理第三方公司以及整合生态资源的职责,工作内容也因此更加复杂。

    对于国内大多数B2B企业而言,并没有那么复杂的产品线,也不需要在区域设立市场部门,可以尝试下面的平台类营销组织。

    二、成长型企业

    这种组织架构与MTL最大的不同在于 市场战略与市场执行没有分成两个部门,而是合二为一 ,常常被称为市场推广部。

    其二是 市场洞察部门人员的精简 。在ChatGPT 的时代,利用人工智能搜集并快速分析数据可以让市场人聚焦在市场分析和提炼观点上。

    第三,中等规模的企业(市场部门大概有20人左右的时候),可以设立营销管理平台作为 市场团队的共享部门(Marketing platform) 。

    这个部门集合了各个领域的专家,精通SEO、会议营销、媒体投放、社交媒体运营管理等。

    这个架构的好处是能够节约市场推广经理在执行上的精力,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解客户、洞悉市场以及与销售的紧密沟通上。根据客户的反馈快速迭代并优化营销打法。

    另外,共享部门的员工可以专注于某项营销技能,不断提升成为专家,也就是T型人才中的那一“竖”。

    对于处在高速发展期的成长型企业,平台部门保持人员稳定,市场经理根据业务需求选聘,组织更加灵活敏捷。

    同时处在成长期的企业当下也可以多多尝试通过人工智能优化效率或者根据市场部门的人手情况做职能上的外包。比如把SEO/SEM或SDR等部门交给更专业的公司等。

    如果企业市场部门的人员规模在10人以下,或者企业仅仅处于初创起步阶段,这种架构也许还是复杂了,可以试试更加高效敏捷的组织架构。

    三、中小企业或初创企业

    中小企业市场部的工作应该重点放在执行上 。团队中更需要多面手,市场人在优秀的初创企业工作,成长速度往往非常快。

    除了专人负责数字营销、社群运营、产品营销之外,在公司级的市场活动上,也许是全体市场部门同事的共同参与。

    另外,品牌公关的工作在这个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没有专人负责,可以有CMO兼任。

    初创企业最强调速度,可以多多借助外力。

    一类是战略外包 ,比如聘请专业的市场咨询顾问规划营销战略或者是陪跑一段时间。这个阶段高薪聘请强战略、弱执行的CMO性价比不高,另外高手就算来了,施展空间不大,也留不住。

    另一类是借助外包提升效率 ,比如文案小编、美工设计、舆情监控等。未来,这类工作可以由ChatGPT来代替。

    值得一提的是,初创型企业的市场部应该更注重创新,团队往往更加有活力。多多尝试新的营销方法,比如线上虚拟体验中心,内容创作大赛等,绩效考核中可以考虑设置 创新指标 等。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三种规模企业的组织架构的重点。

    不过,每家企业的产品形态、领导风格甚至CMO的水平都不同,因此更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规划适合的市场部门架构,并制定合理有效的考核机制,更好地识人用人,发挥员工的潜力。

    希望对大家有些启发。

    注:附上之前关于市场人绩效考核的文章供参考《再谈谈市场部年度预算、计划和考核》

    专栏作家

    Hanni;公众号:时光笔记簿,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终身学习者,乐于思考与分享,关注成长型公司的营销战略、产品营销、用户运营等相关领域。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抖音下场卖衣服,悄悄上线,火速下架

    设计动态 2023-04-13
    继抖音超市后,抖音的自营业务,多了一个新的品类:服饰。 在抖音上搜索“飞云织上”,可以看到一个主要销售女装服饰的企业账号。该账号关联的主体运营公司为“上海歆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由抖音集团(香港)有限公司100%控股。 同一时期,有媒体报道,抖音正在组建一个自

    随着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的持续火爆,抖音也推出了新的自营服装业务。“飞云织上”的出现相比其他显得悄无声息,二大众对其的质疑声也不停。作者给出了两条思路,让新兴业务的初期发展不再迷茫,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继抖音超市后,抖音的自营业务,多了一个新的品类:服饰。

    在抖音上搜索“飞云织上”,可以看到一个主要销售女装服饰的企业账号。该账号关联的主体运营公司为“上海歆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由抖音集团(香港)有限公司100%控股。

    同一时期,有媒体报道,抖音正在组建一个自营服饰团队。有意思的是,就在消息曝光的当天,销量显示已经有900多件的“飞云织上”企业店铺,所有商品一天之内全部下架。

    高频消费、快速迭代的服饰行业,向来是电商平台争夺的主战场。它曾是一个分散的行业,不同年龄、风格和审美的消费者往往有各自的消费偏好,某一家具体的店铺、某一个垂直的平台似乎都无法完全满足这种多元化的诉求。淘宝天猫是最早做成这件事的,多种风格的服饰,横跨全年龄段的供给,让淘宝天猫聚集了众多品牌,也逐渐奠定了平台心智。

    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强势品类打造的平台心智,都是平台核心的护城河之一。

    变化来自于供销端。砍掉了中游多个经销环节的直播电商,对这个行业的产、销链条产生了影响——这不仅仅体现在服饰的展示方式更为沉浸化,更重要的改变在于,消费者反馈喜好的速度也变快了,对于新品驱动的服饰行业而言,意味着捕捉“流行趋势”这件事在加速。

    然而,当所有人都开始直播,直播电商回归到一种媒介渠道后,平台要如何承接这样一个风格化强烈的品类,又该如何满足用户的消费诉求?这本就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对于抖音电商而言,继酒水、超市后,服饰成为第三个自营品类,其布局逻辑又是怎样的?

    一、悄然上架,火速下架的“飞云织上” 飞云织上销售的服饰以快时尚风格的女装为主,款式涵盖T恤、吊带、棉服,价格在99元—399元不等。4月11日,该账号显示粉丝数在200左右,截至发稿前,粉丝数上涨到379,没有发布短视频,也没有开设直播,账号的总体运营风格显得非常低调。当天,随着媒体的小范围报道,该店铺的商品也于11日下午全部下架,目前上架货品数为零。

    抖音开出一家自营店铺卖衣服,这并不奇怪。

    东吴证券数据显示,2022年4—5月,在抖音的GMV(平台交易额)结构分布中,服饰内衣品类贡献的销售额最高,占比达到34%,且长期占据第一的宝座。而据抖音数据统计,去年“双11”抖音服饰频道日均GMV环比增长105倍,商城GMV破百万的店铺数已经达到1044家。持续活跃的第三方商家为抖音提供了基础消费生态,这为自营业务的孵化也培育了良好的地基。

    一方面,服饰是抖音目前最为成熟的品类,作为自营业务的选择,运营起来消费者并不会感到突兀,另一方面,对于抖音电商而言,找到一个自己的强势品类,是培育用户在抖音上购物习惯的重要手段——抖音曾寄希望于潮流电商,2021年底上线的首款电商独立APP”抖音盒子”就定位于潮流电商平台,然而这个抖音自己贴上的“潮流”标签,并没有在消费者心中产生记忆点,和服饰相比,”潮流”依然是一个小众圈层,离消费者也有些许遥远。

    正如京东的强势品类是3C数码,淘宝天猫的强势品类是服饰美妆,电商平台发展的初期,用强势品类带动平台心智的成熟,进而发展其他品类,是发展电商被验证过的成功路径。

    抖音需要一个强势品类,这既是出于平台自身发展的考虑,同时也是因为直播电商的竞争环境变化。直播电商上半场,依靠直播带货这种新颖的展示方式,抖音切入到本已竞争格局非常稳定的电商赛道。但无论是货品、服务、工具还是物流等电商基建的积累,抖音都是从零开始。

    仅依靠媒介升级带来的竞争力能维持多久?今年以来,淘宝天猫服饰行业开始测试以种草心智为主的甄选直播间,淘宝直播也开始加速引入内容化主播。同样,京东、拼多多、快手等平台也都在补齐“人、货、场”的短板,当对手迅速补课,直播带货不再成为专属底牌,主播和商家这种流动资源很难成为某一个平台的护城河。

    “飞云织上”能为抖音承担起这样重要的使命吗?从它悄然上架又迅速下架,谨慎试水的动作来看,或许对于抖音自己的运营团队而言,这也不是一个能短期得到答案的问题。

    二、服饰,能靠“自营”吗? 服饰是一个特殊的行业,这可能是抖音如此谨慎、反复的主要原因。

    在自营业务上,抖音第一个切入的品类是酒水。2022年4月,抖音组建酒水自营团队,开出了“抖音电商酒类旗舰店”。选酒水打头阵的原因不难理解,高毛利的标品,同样具备平台基因——巨量算数数据显示,2022年,抖音月均酒水相关内容发布量近675万条,月均视频播放量超112亿次。截至发稿前,”抖音电商酒类旗舰店”已经上线一年左右时间,累积粉丝数1.2万,显示销量8.8万件,其中销量最高的茅台王子酒标价338元,已售1.3万件。

    抖音切入的第二个自营业务是今年1月初上线的抖音超市,目前包含有零食糖巧、粮油速食、个护美妆、母婴宠物、电器百货等9个板块,酒水品类也在其中,但不包含服饰。

    如果说酒水是抖音顺势而为切入的自营品类,自营的抖音超市则同时背负着开拓本地生活市场、以近场电商带动远场电商的期望。一个问题在于,服饰并不能复制酒水品类的成长路径,也不适宜进入超市这样的场景。某种意义上来看,消费者想要的服饰是一种定制式的体验,这种非标品和快消品量贩的逻辑全然不同,需要在个性化和流水线中不断找到平衡。

    作为强风格化、重品牌化的行业,抖音开设一个“抖音电商服饰类旗舰店”的可能性很小,相较于从品类旗舰店切入,运营一个品牌是更符合行业特性的方式,这也就不难理解“飞云织上”的出现。然而紧接着出现的问题是,平台亲自下场自营一个品牌,能成功吗?

    淘宝天猫是最擅长做服饰的平台,阿里巴巴旗下有天猫国际、天猫超市、盒马等多个自营业务,但在服饰这个品类中,始终保持以平台模式为主的经营思路:通过消费趋势洞察、数字化解构风格,帮助第三方商家经营生意——原因在于,在服饰这样风格多样、垂直细分的行业,平台很难通过“自营”包揽全部消费诉求,扶持繁荣的商家生态,是更好的选择。

    比如,以“飞云织上”为例,有两条思路:

    1. 做传统品牌 但做什么风格的品牌?通勤风、学院风、中性风、欧美风还是日系风?平台做品牌,被局限在某一种风格中会限制生意规模,但突破风格的展现,品牌的辨识度又很难体现。和酒水通过官方背书得到信任度加成不同,服饰的消费驱动力更多是款式、风格。

    2. 做平台/渠道心智的品牌 比如SHEIN同样是自营发家的平台,但消费者认准的是“SHEIN”而不是具体的服饰品牌。这条思路能跑通在于,SHEIN成功培育起了消费者的心智——“SHEIN平台上的货品丰富、便宜”,这种心智的培养花费了15年。

    回归到SHEIN能做到丰富供给和便宜的原因,是对中国服饰供应链的高度整合。即使抖音能通过整合供应链复制一遍SHEIN的路径,但自营思路注定聚集的商品更多是白牌商品,这对在抖音上做生意的众多产业带商家、白牌商家而言,并不是一个令人愉快的消息。

    近两年,自营模式和平台模式的界限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自营起家的京东开始加大平台业务的投入,擅长平台模式的阿里则开始布局自营业务。融合,是能看得到的发展趋势。但对于服饰这样的行业而言,自营会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吗?在现有的抖音体系里,”飞云织上”也许会分到一杯羹,但想要和数千万供应商、品牌方竞争,这注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从“飞云织上”悄悄上线,又突然下架,能看出抖音对于下场自己做服饰,还是小心谨慎地在试探。

    作者:王亚琪;编辑:斯问

    微信公众号:电商在线(ID:dianshangmj),见锐度、见洞察,聚焦互联网和新商业的创新媒体。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电商在线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阿里的这次拆分,是饿了么们的最大希望

    设计动态 2023-04-13
    阿里巴巴在最近宣布了成立24年以来最大的组织变革。从之前一个完整的集团拆分成具体独立董事会的六个集团。未来这六个集团独立运营,表现好的可能还会单独上市。 作为之前饿了么的员工,我想从我的角度聊一聊前司在这场拆分能得到什么,失去什么。 先说结论,我觉得拆分对饿了

    阿里巴巴在最近宣布了成立24年以来最大的组织变革,将之前一个完整的集团拆分成具体独立董事会的六个集团。在这场拆分中,饿了么能得到什么,失去什么呢?本文作者分享了他的看法,一起来看一下吧。

    阿里巴巴在最近宣布了成立24年以来最大的组织变革。从之前一个完整的集团拆分成具体独立董事会的六个集团。未来这六个集团独立运营,表现好的可能还会单独上市。

    作为之前饿了么的员工,我想从我的角度聊一聊前司在这场拆分能得到什么,失去什么。

    先说结论,我觉得拆分对饿了么来说是好事。阿里的这次拆分,是饿了么们的最大希望。

    01 先聊一聊阿里为什么要收购饿了么。

    移动互联网的到来,让互联网和生活贴得更近了。通过手机支付作为媒介,以本地商家的资源为售卖主体的O2O生意理论上和阿里本身的业务很相似,都是连接商家和消费者的生意。

    但可惜的是,阿里没有赶上这个风口,美团成了这个领域的霸主。饿了么作为本地生活零售行业为数不多的好标的,在与美团的大战中份额逐渐缩小。卖身阿里,也算一个不错的选择。

    所以阿里收购饿了么,更多的还是在自己连接商家-消费者这个范畴内的操作,阿里更丰富的数据,更强大的商家操作系统,以及更便捷的线下支付能力理论上都要比饿了么强很多。而饿了么作为线下深耕多年的本地业务,有着阿里急需补齐的最后一公里配送的骑手团队。

    这么看起来,阿里收饿了么这件事情,要比之前收购优酷,天天动听,大麦等等这些业务看起来靠谱得多。

    但之后的事情,不仅没有朝着好的方向发展,饿了么反而成为了另外一个优酷以及天天动听,几乎快沦为市场上的others。

    作为阿里收购后不久即加入的饿了么员工,且不说我亲眼目睹的饿了么内部发生的一些本来就足够让它错失了一些机会的事情。就外部市场来说,饿了么也逐步失去了它本来应该拿到的一些机会。

    为什么呢?阿里和饿了么明明有着相似的基因,足够的互补逻辑,饿了么的份额还是一落再落呢。

    2021年,发生了一件足以改变本地生活互联网从业者认知的事情:在饿了么以及一众阿里系已经被美团打的抬不起头,大家都认为这场战争已经结束时,抖音杀了出来,2022年GMV770亿,2023年GMV目标1500亿,而美团到店业务2022年GMV约2360亿。

    张楠说,我们把抖音想小了。所以,抖音的战火又从电商蔓延到了本地生活。未来,商超,外卖,可能也是抖音要试水的业务。

    为什么抖音看起来就可以一帆风顺呢。除了字节跳动本来可能就具有的扩张基因外。它还凭什么呢。

    两个问题,其实可以连在一起看,即阿里和饿了么缺少什么,以及抖音有什么。

    前者缺少的是一个给用户场景化的决策方式。

    抖音的成功,说明了给用户在恰当的时候,恰当的选择是多么的重要。首先,抖音先占领了用户的时间,让更多的用户停留在了自己的APP上。其次,通过它的智能算法,推送给用户他想看的内容。

    最后,再通过内容的分析,告诉用户,你其实想买一个这样的产品,你其实周末想去这样的一个景点玩。而我这里,有着你想要的这个产品的购买渠道,有着这个景点周末最便宜的票。

    我觉得,未来的胜者,一定是抖音,或者类抖音的平台。而类似于淘宝,天猫,美团这样的平台,他们所更多的还是一个垂类的工具APP,用户在使用的时候,带有极强的目的性。 而未来用户的决策,应该是取决于他在什么时候,想干什么的那个瞬间的冲动决策。

    这一点,在当初微信小程序刚上线的时候,我觉得小程序是最适合做这个的载体。在聊天中,提到吃饭就给你推荐最合适的餐厅,提到去某个地点就给你自动推荐打车等等。

    而现在,抖音做到了。

    阿里和美团所谓的壁垒,其实并不是坚不可摧的城堡,用户只不过是没有遇到更好,更合适的选择而已。所以,在拼多多的强势攻击下,阿里的GMV在2022年首次跌到了50%以下。抖音22年本地的GMV爆发式地增长到了美团到店酒旅的五分之一。

    02 回到话题,为什么我说阿里的这次拆分,是饿了么们的最大希望。

    饿了么在被阿里收购之初,只是作为阿里通过平台连接商家和消费者的一个工具,是阿里希望补齐自己这个水桶的一块短板的工具。饿了么从来就没有被赋予过一个真正的,独立的平台存在过。阿里希望的,是它的蜂鸟配送承接淘鲜达,盒马等更多的业务。是希望消费者在消费的时候,可以第一时间想到阿里下面的产品。

    所以饿了么会被拆成一个个小的原子去考虑它每一块对阿里这个集团的价值是什么。如果这块需要,投人投资源大力去搞一下。那块觉得没价值,整体的优先级就会很低。就如同当年被收购,被放弃,又被启动,再被放弃的口碑一样。

    拆分后的饿了么,将不再是阿里可以随意拼接的积木。它可能会真正承担起到家这块业务的重任。在以高德为核心的版图中,饿了么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比如,我想去某一家餐厅吃饭,于是用高德导航一下,看下什么样的方式去会更快捷一下。突然发现这家餐厅出了一个外卖套餐,价格和我到店差不多。权衡了时间成本后,我可能就直接点外卖了。

    再比如,今天是情人节,我想查一下最近的花店在哪里,高德告诉我就在三公里,且可以支持蜂鸟配送,没准我就一键下单了。

    这个场景,就是用户想在某个时间点干什么,于是我给你提供了什么的思路。

    不要让用户选择,要让他们觉得,你就需要这个,这就足够了。毕竟,做选择难多了。

    当然,我想买东西,我想吃饭也是这样的一种场景,且这个场景可能不比我想去某个地方低频。所以未来的高德应该不仅局限在“地图”上,而是应该和抖音一样,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用户之于地点,位置等等第一时间想到的产品。

    比如,高德是不是和一些路牌,居民区等做联合,给他们做电子路牌,电子门头,电子门禁等等。让高德成为用户在“位置”这个逻辑下的第一印象,可能才是高德周围这一圈小弟们活下去的希望。

    所以,高德要背水一战,不仅为它自己,也为饿了么,飞猪,口碑这群小弟们。

    专栏作家 张哈哈,微信公众号:张哈哈同学,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一个后台产品经理。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三年后,「交个朋友」怎么样了?

    设计动态 2023-04-13
    近日,交个朋友公司迎来开播三周年的纪念日。 4月1日,罗永浩带领交个朋友的主播天团在抖音“交个朋友直播间”为网友们举办许愿大会,多名网友的愿望得到实现。截至4月3日凌晨2点,抖音“交个朋友直播间”三周年庆典累计销售额超过2.1亿元,累计观看人数超1200万。

    曾经的抖音直播顶流“交个朋友”团队,现在如何了?抖音超头红人榜是如何更新的?头部主播们又是如何应对的?一起来看看本文作者的解读与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近日,交个朋友公司迎来开播三周年的纪念日。

    4月1日,罗永浩带领交个朋友的主播天团在抖音“交个朋友直播间”为网友们举办许愿大会,多名网友的愿望得到实现。截至4月3日凌晨2点,抖音“交个朋友直播间”三周年庆典累计销售额超过2.1亿元,累计观看人数超1200万。

    由于踩中了直播电商的时代风口,交个朋友得以在三年时间内迅速扩张。

    2020年4月1日,“罗永浩直播间”开启抖音直播带货首秀,拿下接近300 万人同时在线、GMV超1.1亿的成绩。

    图源:罗永浩抖音直播首秀海报

    到2023年,交个朋友已成为商业综合体,实现了抖音淘宝双平台机构化运营,并布局了品牌代运营、自有品牌、电商培训和海外业务等多个领域。

    这三年,也是抖音电商迅速起步、增长、腾飞的时间。 在大规模的流量浇灌下,抖音吸引起了众多草根厂商、品牌商家入驻,抖音电商也由此逐渐长成庞然大物。据科技媒体The Information 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抖音平台2022年电商交易总额(GMV)达到2080亿美元(约合1.41万亿元人民币),较2021年增长76%。

    那么,走过蜜月期、完成历史任务的交个朋友,还被抖音需要吗?

    一、初代抖音带货“一哥”蜕变记 2020年4月1日,罗永浩在抖音开启直播带货首秀,当场累计交易额超1.2亿、累计观看人数超过4800万。在人气、GMV数据层面,罗永浩被视为彼时的抖音带货“一哥”,也是平台极力扶持的电商标杆。

    之后的几个月里,罗永浩进行了30场左右的直播带货,总交易额超过10亿,进一步向抖音带货“一哥”靠拢。

    罗永浩站上巅峰,除了个人IP魅力和此前的创业经验积累,离不开平台力推。

    2020年7月30日,苏宁易购与抖音达成深度合作,将抖音的庞大流量和苏宁的供应链资源联结起来。前者的全量商品入驻抖音小店,即用户在抖音购买苏宁的商品,无需跳转,直接完成支付流程,就可享受苏宁的物流和售后服务。

    2020年8月,罗永浩与苏宁合作了一场直播带货, 4小时总GMV突破2亿,一扫前两个月带货成绩走低的阴霾,也奠定了其抖音“一哥”的地位。

    罗永浩和苏宁易购合作了专场直播

    通过“带货主播罗永浩”这一代表IP的塑造,抖音电商成功地吸引了行业和品牌的关注,而为了吸引站内达人转型带货,抖音还通过系列活动成就了呗呗兔、韩国媳妇大璐璐等红极一时的带货达人。

    总结来看,个人IP积累、强大的供应链、电商直播风口、抖音平台优势等多方面相互作用,让罗永浩一跃成为抖音顶流,也让交个朋友在抖音电商发展初期稳坐“一哥”位置。飞瓜数据显示,2021年,“交个朋友直播间”以50亿的实际支付销售额,位列抖音直播带货榜单的首位。

    与此同时,交个朋友公司也紧跟平台风向,抓住机会进行业务扩张。 或许是为了应对“罗永浩还债完毕,终会离开”的可能,交个朋友早早开始了“去罗永浩化”布局, 并逐渐从一个直播公司蜕变为一个拥有七块业务的集团,发展了MCN机构、代运营机构、主播培训、自有品牌、SaaS系统、多品牌整合营销及多平台营销业务。目前, 交个朋友搭建了直播矩阵,包含酒水、美妆和服饰等10个垂类直播间,运营电商直播间数量超15个。

    交个朋友抖音直播矩阵

    二、“一哥”轮值 但“一哥”的人选并非恒定不变。从月度带货榜单来看,抖音的带货一哥一直处于轮换状态,没有人能够始终居于流量顶端。

    到了2022年,尽管交个朋友的直播数据未见下滑,业务也越做越宽,但伴随着直播电商成为全民热潮、竞争者越来越多,其在抖音大盘中的地位反而越来越靠后了。

    据卡思粗略统计, 在2021-2022年里,交个朋友的实际支付总GMV在百亿左右,在抖音电商2020年、2021年的GMV大盘里占比不到1%。 近1年来,交个朋友直播间在抖音的粉丝量增速放缓,目前达到2100万左右,偶尔还显露掉粉迹象。

    如过江之鲫的同行中,最出人意料的抖音“一哥”位置竞争者就是东方甄选。

    2022年6月,罗永浩宣布进军高科技创业,正式退出了其抖音直播间,原账号“罗永浩”改名“交个朋友”,他的微博也被交个朋友公司接管。

    也就是在这个月,东方甄选和董宇辉一夜爆火,抖音流量开始向东方甄选聚焦。依GMV、粉丝数量和关注度来看,东方甄选彼时的风头明显盖过了交个朋友直播间,成为抖音新的带货一哥。 (单场带货千万、三天涨粉过百万:新东方的直播神话能否持续)

    随着罗永浩淡出交个朋友直播间、东方甄选异军突起,交个朋友跌出了平台带货榜前列。

    飞瓜数据显示,在2022年7-9月带货榜中,东方甄选连续3次蝉联榜首;新抖数据显示,2022年7月-9月,“交个朋友直播间”均未进入抖音带货月榜TOP5。

    据东方甄选财报电话会披露的数据,2022年6月-8月底,东方甄选的GMV达到20亿元。据剁椒TMT消息,这一数据几乎是交个朋友同期GMV的2倍。

    三、抖音没有真正的“一哥” “铁打的抖音,流水的红人”,从2016年上线至今,活跃在用户眼前的超头红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在2020年前,超头红人的生命周期还可能超过半年甚至一年,典型如@多余和毛毛姐,曾连续10个月坐稳抖音TOP涨粉榜。

    但从2020年后,红人生命周期缩短成为了不争的事实,即便坐上了流量快车,得到了算法的垂青,也 仍有超半数的红人红不过3个月 。贝壳视频CEO刘飞也曾直言:“大多数抖音网红生命周期就半年,甚至只有两三个月,这是很残酷的事。”

    头部红人的生存状态,也延伸到了同样作为内容创作者的电商主播和机构的身上。 在兴趣电商高速发展的三年里,头部主播的格局也未曾有过定型的迹象。

    这也是由抖音底层的流量分发逻辑决定的。东吴证券指出,抖音直播是一个去中心化的直播平台,对上游品牌商折扣率的议价能力没有那么强,也不存在实质上的“超头主播”。长期以来,抖音创作者们获得的粉丝量并不决定自身实际拥有的流量,用户们被动推荐观看,主播们没有稳定的私域流量。

    当然,这种结果也是作为平台的抖音所乐于看到的。

    其一, 它会吸引更多被“造富神话”打动的个体/机构来到抖音,以期成为淘金浪潮里的前5%。

    其二,也会让更多身在其中的从业者们感觉到“不安”,这种缺乏安全感的状态会督促他们 不断迭代,升级内容、供应链、服务能力成为常规操作。

    其三,没有固定的一哥让平台始终拥有流量分配的绝对掌控权,得以更有“安全感”。

    监管政策趋严,主播翻车售假事故不断,商家越来越不愿意承受坑位费之重,同时也试图拿回议价权。2021年以来,弱化主播带货、强化品牌自播,是抖音电商的方向,同时也是直播电商行业的整体趋势。而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抖音电商又开始大推“商城”,这同样也是在扶持品牌和中心商家,而非头部主播。

    对于平台的风向变化,大主播们也早就有了感知。

    平台规则的“善变”和流量的不确定性,不可避免地推动了头部主播和机构“出抖”,他们并不希望将自己绑定在单个平台的战车上。因此,2022年双十一前夕,交个朋友、新东方、遥望科技纷纷选择入淘。

    以交个朋友为例,2022年10月20日,交个朋友进行了淘宝预热直播,罗永浩本人则在10月24日晚8点进行淘宝直播首秀, 累计观看人次超过1000万,单场直播涨粉超100万,目前累计粉丝量达到253.4万,单场预估销售额达2.1亿。

    但这似乎也没有让抖音感到紧张。一位直播电商行业资深从业人士告诉卡思,“紧张不会,但在双11的时间点上,尴尬在所难免。毕竟入淘不等于完全出抖,相信这些发家于抖音平台的机构,今年的核心发力点仍是在抖音,而且主播如过江之鲫,抖音坐收渔翁之利的局面也并不会因此打破。”( 抖音顶流主播批量入淘,抖音慌不慌? )

    到了2023年,交个朋友也还在积极进行双平台运营。今年3月31日,罗永浩还和李诞合体,在淘宝直播间讲解卫星产品,并以100万的价格售出了一颗1U立方星,为平台办成了一场阵仗很大的宣传活动。

    我们愈发可以确定的是:头部主播被平台垄断的历史已被改写,主播在多个平台里来回横跳,以实现全面增长已成趋势。

    2023年已过去100多天,抖音目前的头部主播依然是东方甄选、交个朋友、疯狂小杨哥,那么接下来席位座次会否被改变?东方甄选是否会走上和交个朋友同样的发展轨迹?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楼星垂

    原标题:交个朋友,逃不过“三年之痒”

    来源公众号:卡思数据(ID:caasdata6),数据赋能短视频内容创作、运营、营销和电商带货。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卡思数据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ixabay,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当「为爱发电」已成往事

    设计动态 2023-04-13
    「梦想终究不能当饭吃。」 B站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3月30日,「B站去年给UP主分了91亿」冲上热搜,一片「优雅,太优雅」的评论还未噤声,三天后「B站UP主发起停更潮」再次登上热搜榜一。 而在这场流量与看客的狂欢中,却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B站在被唱衰。

    在热搜榜单上“B站UP主发起停更潮”等相关词条出现之后,有关B站的商业化路径问题、UP主的创作收益问题,也随之被摆上了台面,这也驱使着B站进一步明确商业化选择的发展思路。一起来看看作者的分析和解读。

    「梦想终究不能当饭吃。」

    B站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3月30日,「B站去年给UP主分了91亿」冲上热搜,一片「优雅,太优雅」的评论还未噤声,三天后「B站UP主发起停更潮」再次登上热搜榜一。

    而在这场流量与看客的狂欢中,却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B站在被唱衰。

    对于B站这样一个强调高品质UGC氛围的社区,盈利的困局似乎已显而易见。那么从细想UP主们何以停更,到探寻找到留住优质创作者的方式,B站是否还有机会在守护社区调性的前提下,朝向更有盼头的商业化发展?

    一、子虚乌有停更潮 一开始,停更潮似乎只限于一个小圈子。

    虽然冲上热搜,但细究起来,停更还很难用「潮」来形容数量。

    2022年,美食区UP主「探索吧芋圆」、游戏区UP主「逗川kshadow」等陆续停更。2023年初,B站影视区的头部UP主「看电影了没」宣布停更。

    再到3月30日,2022年度百大UP主「-LKs-」发布视频,宣布暂时停更。

    3月31日,拥有380多万粉丝的游戏区百大UP主「靠脸吃饭的徐大王」宣布停更。

    几乎同一时间,推理区头部、2019年度百大UP主「我是怪异君」在直播中表示账号背后的MCN公司「弗莱鸽」破产,公司将停更所有平台账号。

    除了时间的巧合,相似的是这些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百大UP主都在努力撇清停更与B站本身的关系。

    「-LKs-」表示停更是完全随机的:「个人放假+装修」;「靠脸吃饭的徐大王」表示停更「纯粹是个人原因:一是做视频不赚钱,甚至亏钱;二是想给自己放个长假」 ;「我是怪异君」则表示:「公司团队经营不善」。

    头部UP主的反馈似乎是在回应击碎外界「对抗B站」的言论。但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场面也撬动了一些UP主对B站不满情绪的宣泄。

    B站11年百万鬼畜区UP主「A路人」更是直接发文,桩桩件件,言辞激烈地阐述自己对B站创作生态不断恶化的感受:没有商业诚信、鼓励恶性竞争、架子大、捧新人淘汰老人等等。

    而即便是百万UP主,也可以看到他们分区的相似之处:B站老牌分区、恰饭弱势区——鬼畜、影视、游戏等二次元标签分区, 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后天缺乏了承接商单的渠道和能力。

    在B站生产就势必要评估投入与产出,因为B站先天「高质量社区」标签,自然地对UP主提高了要求,而「讨生活」无可厚非,那抖音、快手、小红书,也成了诸多UP主转战的平台。

    可以看到,竞争环境下B站的内容危机已经出现。

    例如:2022百大双人时尚UP主「Ahalolo」,2019年在B站起家,目前更新视频241条,而她们在2020年入驻小红书,但目前笔记却达到363条。与此同时,今年来也出现了B站更新时间晚于小红书,且放弃了「一键三连」这类B站属性用语,甚至连招牌栏目「红毯点评」也开始尝试竖屏拍摄。

    去年4月,UP主「百小僧」曾公开披露,B站头部主播一周礼物打赏的收入大约几十万,而虎牙、斗鱼可以达到几百万:「如此悬殊,你如何选择?」

    看着扔向湖面的石块越来越多。一时间,一场关于B站UP主为何停更、为何跳台的讨论,在微博、知乎、B站等平台爆发。即便大多UP主将停更原因放在自身,但舆论的矛头依然被指向了B站的商业化,将UP主的停更与B站激励计划等制度挂钩。

    虽然UP主停更于B站而言根本不算新闻,但不得不承认,停更潮所反映的问题并非仅限于一个小圈子。

    所以即便「停更潮」这一说法难免有些夸大其词,但从各个量级、多个领域的UP主出现停更,或是重心转移的这股讨论潮里,暴露出了B站的忧患——不论什么原因,都是处在内卷大潮里的内容创作者们,正在抒发着的焦虑,也是拥有了更多选择的时代,赋予的权利。

    二、货真价实两头堵 在停更潮面前,B站和UP主们似乎都面临着货真价实的两头堵。

    于B站而言,内忧是平台自身潜在的异动。

    首先是破圈带给社群新活力的同时,也产生了冲击。2019年,B站凭借跨年演唱会破圈,在豆瓣斩获9.0高分,为B站进一步扩大用户圈层,月活一度从1亿涨到如今的3亿+,但这也使得破坏社区氛围成为代价。

    大量不同圈层的人涌入,原有的社区氛围已经改变。老用户挂在嘴边的「你变了」,看似是一厢情愿的调侃,实则也是对B站社群氛围变味的直白吐槽——优质内容似乎不再是B站最看重的了。

    其次是平台的制度革新,带来的水土不服。

    在「停更潮」之前,B站曾以「B站去年给UP主分了91亿」冲上热搜,但「停更潮」中外界猜测最多的停更原因还是因为「激励计划」。简单来说就是新的制度让UP主挣钱更难了。没有贴片广告的B站,以新的制度将UP主的收益降之又降,一万播放量对标个位数的收益转换。显而易见低性价比的投入与产出,留不住老人,更吸引不到新人。

    而外患是饱和又激烈的市场竞争。

    相较于其他平台消费力显著低下的用户画像,使得B站在面对市场竞争时力不从心。 正如小红书面向都市女性、抖音面向中年人群,B站的用户标签依然是「青春、活力、二次元」。这自然使得诸多商业广告的投放与B站无缘。

    仅仅与小红书对比,2022年B站广告收入51亿元,而小红书2022年广告部门的全年营收目标是240亿元人民。B站在市场竞争中明显弱势的段位,都在促使UP主权衡利弊后主动放弃B站,转而投身其他性价比更高的短视频平台。

    毕竟在UP主眼中,激励机制更合理、变现商单更多元的平台,或许才是最佳归宿。

    于UP主而言,同样也受到内忧外患。

    内忧是UP主的付出与回报。「我是怪异君」在停更视频中表示:「太累了」,「一只姜茶茶」也表示:「每天都在想选题,每天都在愁流量」,而这也是中长视频UP主的常态。所以在内容市场越发内卷的当下,UP主逐渐开始从单打独斗,走向团队化运营,而这在大幅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大幅提升了投入成本。

    这也就意味着创作氛围和内容势必需要经济回报来支撑,否则「为爱发电」也终究有电量耗尽的一天。

    外患是所处领域与行业的商业化。可以看到,B站最具特色的二次元、鬼畜标签,成为了商业化式微的重灾区。同时,受到圈层青睐的小众文化,例如推理区、文艺区,也是商业化较难宠幸的部分。这使得在这些领域创作的B站UP主在当下的商业化时代,越发感受到外界传递而来的巨大压力与落差。所以换行业?换领域?还是换平台?在还能选择的阶段,UP主们也在尝试被动地做一些改变。

    (「我是怪异君」所在的推理区)

    所以「停更」并不是偶发事件,「停更潮」也是有着时间沿革、时代印记的必然现象。 但对于B站,以及与之息息相关的UP主而言,去究其缘由,探其脉络,才有机会转被动为主动,让「两头堵」变成「多机遇」。

    三、非同小可分岔路 不可否认,曾经头顶「小而美」光环的B站,站到了需要直面冲突与选择的分岔路口。而任何一个选择,都势必要放弃一些东西。

    要商业化,还是要小而美?

    虽然二者并不完全是冲突的,但B站却以「坚持不做贴片广告」的执拗,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对立了起来。

    但随着互联网内容红利的压缩,B站也被动地不断完善升级商业化的基建:推出了官方商业合作平台「花火」、直播售卖场域等,在帮助UP主拓宽盈利路径的同时,也给自身的激励计划留好余地。

    近年来,可见的是「抖快视」迅速崛起,短视频的高性价比也使得商业几乎一边倒地涌向了短视频市场。而B站似乎也只能试图培养受众新的观看习惯——2021年推出竖屏模式短视频Story-Mode,但B站用户并不买账「我要看短视频,为什么来B站看呢?」。

    要中长视频,还是短视频?其实背后依然是B站商业化选择的思路。

    但中长视频并非生命力不在,从抖音以「青桃」入局知识型中长视频,虽被戏称为「抖音版B站」,但足以看出中长视频依旧具备价值。B站在去年计划将前台的「播放量」改成「用户消耗时长」,也算是悬崖勒马,重新将长视频的重视程度摆上台面。

    只是除此之外,B站有必要将对优质中长内容的期许再往上提一提,毕竟B站社区最关键的生态,依旧得益于此。

    要优质UP主,还是赚钱分区?

    一直以来,UP主都是B站社区生态中的核心 。强调UP主对于B站的重要性,是B站在各个场合公开发表的论调。

    所以B站与UP主是强绑定的关系,UP主甚至可以被称为B站品牌认知的一部分。当提及「老师好我叫何同学」等UP主,在不说明平台的情况下,都能反映出B站的强标签, 这是B站UP主与用户相辅相成的PUGV生态,也是其区别于视频平台的关键因素。

    但对于这一类UP主而言,他们的平台收益、商业转换明显就远没有贴近商业的新分区来得可观。

    当下可见的有B站汽车区、家居家装区、数码区、3C区等的蓬勃发展,这都不乏商业化的,「几分钟义务教室」「极速拍档」等科普带货类UP主迅速成长。这是在B站本身的激励计划外,凭借优良的商业化属性快速崛起的新分区,也成为宣传头版中的常客。

    虽说这并未如同「A路人」所说:「B站在『捧新踩老』」,但在留住优质UP主和大力投入盈利分区,B站确实需要把握好一个度。

    而对UP主而言,也并非只有硬刚和放弃两种选择。

    知识付费、直播、个人品牌搭建以及赛道细分,都是新的机遇里可与B站展开的新邂逅。

    例如健身区UP主范李猿,以《14天体态矫正计划【上身篇】》制定完整训练课程,并以B币的形式付费观看。这也是B站开设的课堂专区,以知识付费形式让UP主有更多营收可能。

    例如穿搭区UP主推出潮牌的不在少数。8万粉的穿搭UP主「凯文奇哦」算不上中腰部大V,但他推出的品牌cheeproduct也使得他的视频更多了时尚理念的传达,个人潮流观点的分享,给人以从「看图」转而向「读文」的深度体验。

    「停更潮」犹如危险信号,它已经来了。 面对互联网红利消退的夹击,B站有必要结束摇摆,做好取舍,UP主也需要理清思路,重振旗鼓。

    四、结语 「停更了,有缘再见。」

    「梦想终究不能当饭吃。」

    只用爱发电,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但无论如何,1号都希望优质内容的生态环境是在不断向好的。

    而相较于其他平台而言,B站需要更清晰的定位与有效制度的加持,才能让创作者有更加轻松自在的创作氛围,有和曾经一样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情感纽带。

    「停更潮」真真假假,而怎样让UP主的创作与收益达成合理的闭环,是B站依旧亟待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http://qx.tynews.com.cn/system/2023/04/03/030587525.shtml《用户活跃度28%,李旎讲述B站Story-Mode拉动用户增长的原因》

    作者:笛飞

    来源公众号:传媒1号(ID:zcfhxy),中国传媒业产学研先锋新媒体。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传媒1号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