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师如何度过职场前5年?我总结了这7个方面

    UI交互 2022-07-18
    如果给你五年的时间,你能走到职场的哪一步呢?今天就和大家简短的聊一下这个话题,希望可以带给大家一些职场反思。 [link https://www.uis...

    如果给你五年的时间,你能走到职场的哪一步呢?今天就和大家简短的聊一下这个话题,希望可以带给大家一些职场反思。

    从大学到职场前3年,设计师如何打造一个完美的开局账号? 大家可能听到完美开局就有点兴奋,小说和游戏里的剧情真的可以在我们设计师的身上重演吗?

    阅读文章 >

    五年可以沉淀多少套作品 当我们遇到被动的情况时,总会找各种理由为自己的懒惰开脱。失业的时候才发现工作不好找,质疑专业前景不好,行业饱和等;整理作品集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没有拿得出手的项目,责怪公司不注重设计,没有好的项目发挥等。我们总是有找不完的理由,却重来没有质疑过自己,导致自己越来越被动。

    如果让你工作五年,你有计算过五年的时间自己可以沉淀多少套作品吗?估计没有多少 设计师 会去量化过。刚入行时觉得五年还早呢,一晃而过时发现为时已晚。黑马哥就粗略的给大家算一下,如果两天出一个界面,两个月完成一套作品(主要页面和主业务流程等),五年我们可以沉淀 30 套左右作品。如果按照“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态度,我们可以完成五分之三左右的量,也能沉淀 18 套作品。各位工作满五年的同学自己验收一下,看看相差多少。

    也有一些同学会质疑,做这些练习作品有啥用?了解一下一万小时定律相信就会明白了,专业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反复的磨练,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都是按部就班的努力换取的。

    五年可以阅读多少本书籍 通过阅读提高我们的认知是至关重要的,随着信息节奏的快捷化,很多同学已经难以静心阅读。我们还是要不断的刻意改变,给自己制定阅读计划非常有必要。无论是专业相关的还是生活职场的,我们都可以穿插性的阅读,阅读是培养学习习惯的关键。

    每天不需要投入太多时间,哪怕固定半小时到一小时阅读都可以,只要长期坚持下去就能收获很多。就算一天半小时,五年也能投入 912 小时,相信这些时间可以让我们学会很多知识点了。如果可以固定一年阅读几本书,这个自律带来的习惯培养绝对是可以改变自己很多的,我们缺少的就是目标和自律,只要改变这两点,成功只是顺道发生的事情。

    五年可以达到的专业等级 俗话说:“三年入行,五年精专,十年称王”,通过五年的经验沉淀和自我学习强化,专业能力达到高级/资深的阶段是没问题的。当然这个时间不是自然流失形成的,不付出行动这个时间对于自己来说只是量的增长而已。

    五年的沉淀离不开项目的实战经验、日常的专业磨练、不断更新的知识认知、目标和自律的长期坚持等等。其中作品的输出和方法论的总结能力较为重要,没有千锤百炼肯定是无法探究专业深度的,不去总结方法论,知识框架是零散的。

    五年中能积累多少资源 职场中我们除了通过项目积累经验和提升专业能力以外,也是积累资源的过程,如同增加行业背书也是一种资源的积累。

    如果在每一个团队都只是过客,积累下来的只有时间的增长。也许现在一起共事的同事,以后就是一起创业的伙伴,也有可能是遇到问题获得解决的途径来源。除了职场中形成资源以外,也要开拓更多资源渠道,比如学习组织、交流社群、知识社群等行业渠道,未来的绽放是需要现在不断铺垫基础的。

    五年后想要多少薪资 薪资待遇是最实际的保障,不能连这个底层需求都没有保障。你有思考过自己五年后能拿到多少薪资呢?要以怎样的专业能力和经验才能达到这个目标。

    有人工作五年待遇还达不到平均值,也有人两三年已经拿到高出期望值很多的收入,待遇没有固定的数值,都离不开你所提供给公司的价值。在招聘平台很容易算出所在城市的待遇范围,也可以自检一下是否偏离太远。

    工作经验在 1-2 年的平均值在 12K 左右,3 年以上达到 15K 比较常见,如果具备五年经验是可以冲击 18K 以上的幅度。当然也会受到工作城市的影响,其它影响的因素有专业能力、行业背书、项目经验和学历等,不过有时候机遇也是一个影响因素。

    五年后就职企业的规模 如果学校不错,应届生就进入一线企业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一开始就积累了好的行业背书。如果从小企业起步的同学,就要做好自己的跳槽规划,不能过于安于现状。

    刚开始入职小公司没关系,但是要积累经验和作品,规划好跳槽计划。从小企业到中型企业,再到上市企业,最后也是可以过度到一线企业的。要嘛积累出成熟的项目经验,小产品到大产品,再到知名产品,依靠产品的体量敲开大厂的门。

    也有一部分设计师靠行业知名度获得机遇,只要专业能力强,通过曝光度获得机遇也是可以逆袭成功的。无心插柳柳成荫是不现实的,有心插柳才有可能改变自己的职场路径。

    五年后观念发生的变化 五年的职场磨练可以改变我们的心性,让我们更成熟和理智,就相当于面对反复改稿我们也能一笑置之~哈哈~。工作中我们也在不断的刷新认知,改变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路。

    为什么企业都希望招聘有经验的设计师,就是因为培养成本是最低的,而且稳定性也能得到保障。五年的经验可以让我们具备独立完成项目的能力,也具备把控整体项目的能力,遇到问题能够展示出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职场中要有正确的观念,面对非本职工作也要以积累综合能力的角度去衡量,有时候改变我们职场轨迹的因素也许就来源于专业以外的能力。

    五年的时间改变我们的不只是专业经验,跟着好的团队和领导,可以改变我们很多观念。有时候思考的角度至关重要,能力不足可以提升,观念性的偏差是最容易我行我素的,旁观者的建议也是很难被采纳的,只有碰壁后才能幡然醒悟。

    希望大家都能遇到对的团队和领导,改变自己看待专业、职场和生活的角度,以正确的观念推进自己的职场路径。

    小结 本文是以推演的形式和大家一起反思,如果给你五年的时间,你能走到哪一步?对于刚入行的同学来说,可以更好的规划自己的第一个职场五年;对于入行还不足五年的同学,可以以此机会调整,还能及时改变方向;对于五年以上的同学来说,过去式无法改变,只能总结经验教训,规划好下一个职场五年。

    本文观点属于个人经验反思和总结,大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吸收,希望可以带给你一些职场反思。

    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黑马家族」

  • 如何有效打造设计体系?我总结了这5个方面!

    UI交互 2022-07-18
    去年参与了公司设计体系(设计原则、视觉规范、组件库、全局规则)的整体优化,通过这次优化也领悟到了一些之前一直疑惑的点。尽管经历了大半年的打磨,但到现在还是...

    去年参与了公司设计体系( 设计原则 、 视觉规范 、 组件库 、全局规则)的整体优化,通过这次优化也领悟到了一些之前一直疑惑的点。尽管经历了大半年的打磨,但到现在还是有很多问题,不过这没关系,任何一个公司的设计体系都需要不断地进行迭代与改进,只要团队善于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就行。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做设计需要想象空间,也要有反思和总结的能力。

    设计体系打造:

    京东出品!如何搭建高效的设计体系:利其器 目前设计行业中小到每个团队,大到每个公司都在致力于建设服务于自己的设计体系,毫无疑问在行业背景下,一套有效的设计体系能够帮助团队或公司快速实现设计的产出。

    阅读文章 >

    什么是设计体系? 设计体系是为了实现数字产品的目的而组织起来的一套相互关联的模式和共享实践。

    让我们来看两个毫无关联的产品的界面。

    BI 产品

    团队协作产品

    这两个案例展现了如何选用不同的模式以实现不同的目的。

    对于 BI 产品来说,目的是让数据分析更彻底,提高数据分析效率;更好的整合数据,为企业提供报表,做为企业决策的依据;更好的帮助企业管理者管理企业,提高企业实力。

    对于 teambition 来说,目的是轻松记录要做的事,并与伙伴实时同步进展。让彼此清楚地了解项目整体情况及事项优先级,从而完成目标。

    基于产品目的我们可以看出 BI 产品重效率;teambition 更看重清晰以及使用是否轻松愉悦。而产品的目的决定了它所采用的设计模式也会不同,下面我们再对照界面看下基于目的在界面设计上有什么不同。

    BI 产品

    团队协作产品

    BI 数据分析类产品的布局多是小部件组成,这样做会方便用户进行多任务处理。界面设计也会相对比较密集,整个界面承载了很多信息。它使用了紧密的间距、紧凑的控件、灵活的布局和排版方式。

    1. 设计模式

    设计模式的概念最早是建筑师克里斯托弗 • 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在他的开创性著作《建筑的永恒之道》和《建筑模式语言》中提出的。

    《建筑模式语言》里面包含了 253 个建筑设计模式,大的如城市和道路系统的布局,小的如家庭住宅中的照明和家具。

    类似地,我们在创建界面时,也在使用设计模式(组件)来解决常见的问题:使用标签页将内容分成几个部分,并表明哪一个选项对应于当前的页面;使用下拉菜单展示可供用户选择相关选项。

    标签页

    下拉组件

    设计模式分为 2 类:

    第一类:功能性模式(组件库)表现为界面上的具体模块,如按钮、标题、表单元素、菜单等。

    第二类:感知性模式(视觉规范)则是描述性的样式,以可视化方式表达和呈现产品的个性,如配色、排版、图标、形状、动画等。

    功能性模式有点像名词和动词,它们是界面中那些具体的、可操作的部分;而感知性模式则类似于形容词,它们是描述性的。

    例如,按钮是具有明确功能的模块,它让用户能够提交某项操作。但按钮上的文字的样式,以及按钮本身的形状、背景色、填充、交互状态和过渡动画不是模块,而是样式,这些样式描述了按钮是什么样的。

    2. 共享语言

    唐·诺曼在《设计心理学》一书中说过:系统映像(界面)和用户模型(用户通过与界面交互而形成的感知)之间存在着一道鸿沟。

    在设计团队内部也是如此,比如“范围输入框”组件,你能想象它是一个什么样的组件吗?相信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心智模型,因为这个组件不是常用组件,在 ant design、arco.design 组件库中也找不到这个名称组件,因为它是 TDesign 的产物。

    大厂出品!腾讯开源企业级设计体系 TDesign TDesign 是来自腾讯内部近 300 名设计师与开发者共同打造,经由 500+ 项目使用、验证和锤炼过的企业级设计体系, 秉承包容、多元、进化、连接的价值观,TDesign 期望与用户、行业及合作伙伴等一起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体验。

    阅读文章 >

    而每个公司都会根据自己的产品特性创造一些非常规类组件名称,这个时候就需要在所有参与产品创建的人之间共享。只有产品内部设计语言一致,才能去培养用户的心智模型,这样才能去除系统映像与用户模型之间的这道鸿沟。

    例如上面这个组件,每个人都需要知道这个组件叫“范围输入框”,而不是“输入框”或者“数字输入框”。

    3. 如何衡量设计体系的有效性

    例如,teambition 的目的是“轻松记录要做的事,并与伙伴实时同步进展”。

    于是,我们可以去看产品,设计体系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发挥了多大作用,以及这些设计实践的效果如何。如果视觉、交互混乱,导致无法实现上述目标,那么可以认为这套设计体系是无效的。

    上面介绍了设计体系包含的内容,下面我们针对这些内容进行具体的介绍:

    设计原则 1. 有效设计原则特征

    做 B 端的小伙伴应该都知道 ant design,但不知道有多少小伙伴有认真的看过 ant design 的设计原则。 可能有小伙伴会问这个设计原则有什么用,我最开始也觉得没什么用,后来在参与设计体系优化过程中发现这个原则就是金字塔尖。

    Ant Design:

    从设计师视角,聊聊 Ant Design 设计体系的建设 Ant Design 设计体系 本文的主题叫做 Invisible Design System,隐形的设计体系,主要是想和大家分享,我们对可见的设计体系背后隐形的设计规则的思考,以及如何通过设计工程化的方式,让这些复杂的规则可用而不可见。

    阅读文章 >

    例如:用户没有填写完表单,那么表单的提交按钮能不能点?是置灰好,还是按了以后再给弹窗提示。

    例如:可编辑表格,是放一个笔状 icon 来提示可编辑,还是采用鼠标触发时出现输入框以及指针变为文本状态。

    日常工作中总会在这些细节问题上争论很久,美其名曰“打磨设计”,其实很多时候就是设计原则在团队内部没有达成共识。为了避免出现上述问题,我们要建立一套基本的价值观和原则。在一些公司里,尤其是在处于初创期的公司里,尝试建立一套共同的准则是很难的。设计原则是无法量化的,因此定义这些原则可能需要多次迭代。

    对于原则到底是什么,可能存在一些争议。有些公司的设计原则偏重于品牌,有的偏重于团队文化,有的则偏重于设计流程。

    例如,Pinterest 的设计原则便偏重于品牌。

    Atlassian 公司没有分团队或者产品单独制定原则。

    他们的目标是在客户可触及的每一点上都体现一些核心的价值观。比如“大胆”“乐观”“实用但不乏味”作为价值观的体现。不过,尽管各处的价值观是相同的,但体现程度并不一样。

    例如,官网就会较多的体现“大胆”,但产品里面就不会,正如 Atlassian 公司的设计经理 Kevin Coffey 所说的“没有人想要一个‘大胆的’服务支持页面”。

    Atlassian 官网截图 https://www.atlassian.com/zh

    Atlassian 设计体系 https://atlassian.design/

    设计原则是真实而贴切的

    我们以 TED 为例。TED 的一条设计原则是“追求永恒,而不是追求潮流”。永恒这个词不光体现在 TED 的界面上,还体现在 TED 的整个品牌和设计方法上。

    这意味着他们不会为了追逐潮流而采用一项新的技术或引入一个新的设计元素。

    设计原则是实用的、可操作的

    例如:定义了原则为“简化”(让产品尽可能简单,简单到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这种原则就是不实用也不可操作的。

    怎么能让团队所有人都能理解?

    消除无用的部分。每一个设计元素无论大小,都必须有一个目的,并遵循它所属元素的目的。如果你无法解释一个元素为什么要在那里,那么它便很可能不应该在那,这样的定义就清晰很多。

    再例如:定义了设计原则为“有用”,什么是“有用”?

    从需求开始。如果你不知道用户需要什么, 就无法做出正确的事情。去做调研、去分析数据、去与用户交流而不是做假设。

    设计原则能帮我们确定优先级

    好的设计原则也能帮我们确定优先级和平衡点。

    Salesforce 公司的 Lightning 设计体系的原则是“清晰、高效、一致、美观”。

    这些原则的优先级必须遵从以上顺序。“美观”不应该高于“高效”和“一致”,而“清晰”应该始终放在第一位。按照这种方式对原则进行排序,可以让团队在做设计决策时明确哪些东西应该优先考虑。

    设计原则是能产生共鸣、容易让人记住

    Atlassian 和 Airbnb 的团队成员被问及他们的设计原则时,他们都能脱口而出,没有片刻犹豫,没有人表现出迟疑,没有人想要去翻看品牌手册里的原则内容。他们为什么能把原则记得这么牢固呢?因为他们的原则足够简单、实用、易于让人产生共鸣。

    Airbnb 公司的四条设计原则(“统一”、“通用”、“风格化的”、“对话式的”)便深深地扎根于其设计过程之中。

    每当设计一个新的组件时,我们都会确保它完全满足四条原则。如果我们没有这一套原则,便很难就各种问题达成一致意见。—-Airbnb 首席交互设计师

    2. 怎么定义设计原则

    每个团队建立其设计原则的方法都不尽相同:有的会召开几轮研讨会,有的可能会征求 CEO 或创意总监的意见。不过,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离不开下面几点:

    从目的开始

    TED 网站的主要目的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述:“尽可能广泛地传播演讲。”因此,TED 网站的精神和价值观便是触及尽可能多的人群,降低使用门槛,让产品具有很高的兼容性和可访问性。这意味着优化性能和提升可访问性比添加华而不实的功能更重要,清晰的文案比大胆的设计更重要。

    寻找共识

    如果你仍处在定义设计原则的阶段,那么一个有效的方法便是让团队的一些人或所有人(取决于团队规模)各自回答关于设计原则的问题。例如,在他们眼里,什么样的设计对你们产品来说是好的设计?他们将如何用既实用又易于理解的五句话向团队的新成员解释设计原则?

    面向正确的受众

    如果搞不清楚设计原则是为谁写的,就一定会写出含糊不清的原则。有的小伙伴说我们领导就喜欢“美观”,那我们是不是把“美观”放在第一位?一定要搞清楚为谁而写。

    3. 原则到模式

    作为一个设计师,定义设计原则可能对你来说也许并不难, 但怎么把原则、品牌价值、组件相结合,怎么体现在设计模型中,这个我觉得是个挑战。

    对于 TED 来说,信息的清晰比美观更重要。试图将每个演讲都提炼成一个短句可能很难,所以有时候标题可能很长。对标题进行截断是很容易的,但对他们来说,演讲信息的优先级是最高的。

    因此,他们没有选择相对容易的标题截断方案,而是确保他们的设计模式可以容纳长的标题。

    功能性模式(组件) 功能性模式是界面中有形的构件(表单)。它们的目的是让用户能够完成某种行为(填写表单),或者激励用户完成某种行为。

    功能性模式可以很简单(标签⽂字、输⼊框、按钮 ),也可以组合成更复杂的模式(搜索组件)。

    标签⽂字、输⼊框、和按钮

    搜索组件由标签⽂字、输⼊框和按钮组成

    1. 模式在变,行为不变

    随着产品的发展,模式也在不断发展。包括风格,甚至功能和交互方式,都有变化。然而,它们的目的基本保持不变。

    我们用顶部导航举例:

    顶部导航是由 logo、搜索定位框、文字下拉框、图标功能按钮、通知按钮构成。导航条里的每一个模块都有自身的目的:搜索定位框告诉我们怎么快速找到想要的东西;导航带领我们浏览全局,指引我们到想去的地方;后面的的图标按钮让我们快速触达。

    总的来看,这些模块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引导用户快速浏览使用。随着产品的发展,模式也在不断发展。

    例如,随着产品功能越来越多,可能会在导航上面新增设置功能,让用户自己去排布常用功能。又如,我们可能会对导航进行重新布局,把导航按模块分类,采用标签按页展示。把模块下面更多功能放到子页面左侧。虽然我们不断的对模式进行迭代,希望它更好的实现各自的目的或者说更有效地激励用户使用。

    在设计开始阶段就阐明模式的目的,能避免在产品发展过程中做重复性的工作。

    目的决定了其他的一切:模式的结构、内容及呈现。了解模式的目的,可以帮助我们设计和构建更加稳健的模块。如果说功能性模式是界面中的组件,那么感知性模式则更像是样式——描述组件是什么类型的,给人的感受是什么样的。下面,我们将探讨感知性模式。

    感知性模式(视觉规范) 设想我们每个人各有一套房子,且每套房子都有以下这些家具:一张桌子、几把椅子、一张床和一个衣柜。不过,虽然都有这些家具,但每套房子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可能是因为家具的样式、材料、颜色、纹理不同,或者是床罩的布料、装饰品的样式、房间的布局和灯光,甚至是房间里播放的音乐不同。

    上述这些属性便称作感知性模式,正是因为它们,可能你的房子就像是一个地中海风格的小窝,而我的房子就像是一个仓库。

    而数字产品感知性模式的例子包括语气、排版、配色、布局、插图与图标样式、形状与纹理、间距、意象、交互或动画,以及这些要素在界面中的组合和使用的具体方式。

    有时,人们将这样的特性视为产品的样式,或称作皮肤,也就是最外面的一层。但要想取得成效,它们必须不仅存在于表面,还必须存在于品牌的核心,并随着产品的发展而发展。只有这样,感知性模式才会成为让产品脱颖而出的强大力量。

    1. 感知性模式的作用

    同一领域的产品,哪怕具有相似的模块,它们给人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感知性模式通过界面传递品牌,并让品牌被人记住。

    看下面的图片,你能认出它们是什么产品吗?

    这两张图里面并没有太多的信息,你只能看到排版的样式、一些图形和颜色以及一些图标。然而这些视觉上的线索极具辨识度,所以你仍然很有可能看出它们分别属于什么产品(即钉钉和飞书)。

    这些视觉元素通过有意识地反复使用,便形成了模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在没有上下文的情况下认出它们。

    2. 感知性模式让系统更为连贯

    在模块化的系统中,想要做到视觉上的连贯统一可能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模块是由不同的人根据不同的目的创建的。而由于感知性模式是渗透到系统中各个部分的,因此它们可以将系统的不同部分连接起来。如果这种连接是有效的,那么用户就会感受到模块之间的统一性。

    例如:飞书和腾讯的相同功能的组件感知模式是不一样的,所以两个公司设计体系不能混用。

    3. 探索感知性模式

    如果说功能性模块反映的是用户需要且想要的内容,那么感知性模式关注的则是他们直观的感受或行为。

    在《网站情感化设计》一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方法,通过创建“设计角色”捕捉产品关键的个性品质。以下是一些有助于探索感知性模式的一些技巧。

    情绪板

    情绪板是探索不同视觉主题的绝佳工具。可以使用数字化的方式创建情绪版(Pinterest 或花瓣都是一种用于创建数字化情绪板的常用工具)。

    如果你目前做的产品是需要体现:科技、质感、智能,那上图应该可以满足这些条件,你可以通过这张图与领导进行沟通达成一致,然后从中提炼出一些颜色、元素、材质,这样大方向就不会有太大问题,只需在细节上进行打磨。

    拓展阅读:

    情绪板经常被吐槽?简单4步帮你做出用得上的情绪板! 几乎大部分 UI 设计师在作品集里都会放入“情绪板”这个模块,但是这个模块的利弊其实都很明显,大家都想通过展示情绪板来告诉面试官我是如何定义色彩和产品的视觉风格调性的,但是大部分设计其实在做界面之前都没有做过情绪板,而是反套的。

    阅读文章 >

    样式叠片

    定义好了大致的方向之后,便可以使用样式叠片来更加细致地探究多种可能性。样式叠片的概念由 Samantha Warren 提出,他将其定义为“由字体、颜色等界面元素组成的能传递 Web 视觉品牌精髓的设计交付物。”

    和情绪板一样,样式叠片可以为用户和产品团队提供有价值的讨论点,并呈现他们对特定设计方向的初始反应。

    arco.design 首页这张图可以理解为就是样式叠片,把不同的组件样式叠片放在一起比较,有助于准确地找到设计方向。

    4. 迭代与改进

    当功能模式和感知模式建立完成后,我们将它们集成到产品的过程,它们还将进行演变。因为在真实的界面中,模块、交互、样式之间相互影响下会产生新的问题,这都是很正常的,是典型的迭代过程,这个过程会一直持续,直到设计语言最终形成。像 ant design、arco.design 应该都经历过这个过程,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要不然也不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打磨后才发布出来。

    平衡品牌性与一致性:

    过分关注一致性也会扼杀品牌性。矛盾在于,让设计达到完美的一致性无法确保它依然具有很强的品牌性。有时,这样做反而会削弱品牌性——在一致性和统一性之间存在着细微的差别。

    《英国公开大学》的创意总监曾说过:“当你专注于产品一致性的时候,打造产品质感的一些重要的细微之处就有可能会丢失。

    发展感知性模式需要为设计师赋予打破常规的权力,鼓励设计师积极地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好的设计体系能在品牌的一致性和创造性表达之间取得平衡。

    小规模试验:

    后期如果发现样式无法满足,我们如何将新的样式引入设计体系呢?

    可以先进行一些小规模的试验是一种相当有效的做法。如果某些元素的效果很好,我们就逐渐将它们集成到其他界面中去。例如,在学习者完成一个步骤时,纯功能性的切换按钮缺乏庆祝和成就的感觉。于是,我们用带有圆形样式、弹跳 动画以及勾号图标的按钮取代了先前的按钮。

    虽然新的按钮样式受到了学习者们的好评,但它与设计体系的其他元素格格不入。后来,我们开始在网站的其他地方应用圆形图案、弹跳动画和勾号图标。如果不这样做,那么整个设计体系给人的感觉就是割裂的。

    共享设计语言 数字产品都是由团队打造的。团队里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具体目标,都有各自的截止日期。这就意味着难免会出现草率加入的模式、重复或错误的模块。

    我们能确保一个产品即便有多人协作,却仍能连贯、统一吗? 只要我们团队对自己的设计体系及其运转方式有共同的理解,我们就能做到这一点。

    这意味着我们遵循相同的指导原则,我们对品牌愿景的理解是一致的,我们在设计和前端架构方面有共享的方法,我们知道什么样的模式是最有效的,也知道它们的工作原理。换句话说,创建统一的设计体系需要共享设计语言。

    许多伟大的建筑物(如圣家族大教堂、沙特尔大教堂、阿尔罕布拉宫)并不是由一位主建筑师在绘图板上费力地创造出来的,而是由一群人构建出来的,这群人对能将这些建筑物变为现实的设计模式有着深刻的共识。

    “几组人可以通过遵循一个共同的模式语言,当场构思出他 们的大型公共建筑,就好像他们共有一个心灵。”

    ——克里斯托弗 • 亚历山大,《建筑的永恒之道》

    我们可以用类似的想法构建数字产品。设计语言可以让人们创建出具有整体感的产品,哪怕不同的人负责不同的部分也是如此。

    1. 为模式命名

    如果一个界面上的元素没有恰当的名称、团队里人尽皆知的名。那么该元素就没有在你的设计体系中成为有效的单元。一旦你给一个物件命了名,你就塑造了它的未来。

    例如,如果你给的是一个表现型的名称,那么它将来就会受到样式的限制:“蓝色按钮”只能是蓝色。

    例如,如果你给的是一个状态属性的名称:“幽灵按钮”,它的特点是:按钮形状的透明按钮,但有细实线的边框,常用在有色背景上。

    2. 将团队融入设计语言

    仅仅完成命名还不足以建立共享的设计语言。整个团队都应该 沉浸到设计语言中去,让它无所不在。

    让设计模式变得可见:

    如果有条件,可以在墙上开辟一块专门展示设计体系的空间,将它称作“模式墙”

    让你的设计体系更加开放,人们会感觉你欢迎他们的加入,欢迎他们提出问题甚至做出贡献。

    引用事物的名称:

    所有语言的共同特点是,只有不停地使用才能让它保持活力。

    它需要成为日常对话的一部分:

    这就是为什么需要有意识地使用约定好的名称去引用这些模式很重要——无论这个名称听起来有多奇怪。将设计体系作为入职培训的一部分将设计体系的内容作为入职培训的一部分,新员工了解设计体系就会更加容易。当新员工入职时,他们将了解到设计指南是如何创建出来的,这样他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以及如何做出决策。在 《英国公开大学》 内部,他们创建了一个入门性质的线上课程,其中有一章专门对模式库进行了介绍,并包含了 一些小测验和小课程,这样可以帮助新员工更好的理解设计体系。

    定期组织设计体系会议:

    每个人都讨厌开会。但是,如果你希望每个人都跟得上设计体系的发展,那么组织召开设计体系的会议就是必要的。这是所有设计师和开发人员共同专注于设计体系的时间。一开始,可以每周举行一次,当团队找到节奏之后,可以每两周举行一 次。团队可以利用例会时间就产品的总体模式(如图标、排版)得出一致意见。同时,这也是分享新模块并讨论其目的、 用途及可能遇到的问题的好机会。

    设计体系不是一夜之间构建出来的,而是通过日常的实践逐渐形成的。

    谢谢观看!

  • 产品出海如何做好本土化设计?来看京东高手的实战总结!

    UI交互 2022-07-18
    互联网企业“出海”浪潮背景下,作为设计师,面对新鲜未知的市场,如何找到适合海外产品的设计方向? 针对本土化课题,本文将提供一些实用的设计心得。 本地...

    互联网企业“出海”浪潮背景下,作为设计师,面对新鲜未知的市场,如何找到适合海外产品的设计方向? 针对本土化课题,本文将提供一些实用的设计心得。

    本地化设计 案例分析:

    企业出海!设计师如何做好产品本地化设计:印尼篇 可以预见的是,企业出海会是未来两年的趋势之一,特别是东南亚国家,这两年经济增速很快,成为了国内诸多公司的出海首选。

    阅读文章 >

    7000字干货!东南亚本地化产品设计差异:泰国篇 泰国是东南亚的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印尼。

    阅读文章 >

    近几年,国内的电商市场增速减缓,而近两年,因为疫情的影响,全世界大部分地区的购物习惯不得不由线下转为线上,巨大的空白电商市场吸引巨头出海发展,海外市场逐渐成为了新的蓝海。

    据埃森哲 2021 年中国“独角兽”研究显示,45%的独角兽企业认为海外拓展至关重要,其中 82%的企业计划 24 个月内进军海外市场,从游戏、开发者服务和 SaaS(软件即服务),到硬件设备、电商等行业,越来越多的初创企业从萌芽期就瞄准了全球化;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 年度中国跨境电商市场数据报告》指出,2021 年全年中国跨境电商市场规模达 14.2 万亿元,相比 2020 年增长了 13.6%,其中出口占比达 77.46%。除此之外,IT 桔子《2022 年中国资本海外投资并购报告》统计,2021 年由中国资本参与的海外投资事件数达 454 起,创下自 2004 年以来的新高,而 2022 年仅前 2 个月,中国资本对海外已有 40 多起、约 50 亿元规模的投资。中国贸促会研究院今年 3 月的报告显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连续四年稳居全球前三,近八成中国企业将维持和扩大对外投资意向,看好对外投资前景。

    中国经营报 2022.5

    不难看出,即使是在疫情肆虐全球的今天,“出海”仍是中国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包括 京东 在内,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重视海外市场,在跨境电商、游戏及其他独立应用开发、投资等方面全面开花,从出海扎营,逐渐成长为全球化企业。

    中国出海领先品牌 50 强

    中国 企业出海 成功与否,离不开一个关键点——本土化设计。作为设计师,面对新鲜未知的市场,如何找到适合海外产品的设计方向? 在服务京东东南亚业务的这几年中,我们也逐步累积了一些本土化设计的方法,这里就给大家分享几个小心得。

    京东的国际化布局也已历时多年,2015 年开始正式进军海外电商市场,上线了多个国家馆,并同时开始在海外成立独立站点。2015 年底,京东成立了印尼站 JD.ID,后又于 2018 年成立了泰国站 JD CENTRAL,两大站点立足东南亚市场,逐步形成了全球化的布局,也继续扩张到荷兰等欧美国家。国际化已经成为了京东一个重要的战场。

    当一个产品需要进入一个新的国家市场,在初创和快速发展的时期,作为设计师,首先要对这个国家有一些基本认知和了解。

    规避风险,确定方向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和人的差异尚且如此,国家之间的差异就更大了。由于文化背景、历史渊源、自然条件等多方面的影响,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会对同一个事物产生不同的感受和反应。面对一个陌生的国家,我们需要打破固有印象,抛弃对用户的先天认知,尽量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他们。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通用性的行研,来认识市场,从而规避风险,并得到体验设计的大方向。这里可以引用一些经典的分析模型,来协助我们做全方位的行研分析。

    PEST 是一个非常常用的分析模型,一个行业或者公司能够发展得如何,靠的不仅仅是自身实力,外部环境也很重要,PEST 是一个有效判断行业或者公司发展前景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搜集公开资料,来明确目标市场的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环境。但是这些对设计来说还不够,另一个模型 NESC 则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研究内容,其中包含了对于东南亚国家很重要的宗教习俗等基础信息。

    这两个模型里其实包含了一个以国家为单位的群体大部分的特征,可以极大限度的勾勒出一个国家的基本情况,通过这两个维度的分析,我们可以初步推导出一些本土化基本原则。

    举个例子,京东的吉祥物 JOY 原本是一只小狗,但在伊斯兰教中不允许狗与人有密切接触,为了规避宗教习俗的禁忌,所以印尼站使用了小马的形象作为吉祥物。在很多重视宗教的国家,充分表达对当地文化的尊重,是非常重要的。

    这里介绍一个人文研究的理论工具,霍夫斯泰德(Hofstede)文化维度理论,这套理论问世距今已经有 40 多年历史了,它把文化特征分为 6 个维度,在研究跨文化差异时被广为引用。

    荷兰学者 Hofstede(1997)的研究认为,文化对于人就如同计算机程序对于计算机一样;程序限制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的感知,我们的行动等等,他试图利用主要来自跨国公司 IBM 的数据来建立各种民族文化的特征类型,这些数据来自对 50 多个国家的 10 万人所进行的调查。后续,这套理论被后来者不断完善改进,并逐渐扩张为在全球各个国家定期做大规模调研和信息收集,汇总成国家维度的数值,为文化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撑。理论中的六个文化维度如下图:

    有了这些数据,我们可以更直观的看到各个国家的文化特征和差异点,也可以推导出很多有价值的结论。下图是中国文化和印尼、泰国文化在各个维度的对比:

    了解用户,挖掘合作 第二个部分就是用户研究。

    用户研究方法:

    万字干货!大厂最爱的用户研究方法全方位科普 导读:这篇长文主要讲述了用户画像与用户体验地图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差异、流程、实用技巧和关联。

    阅读文章 >

    腾讯有一门经典的课程《像蘑菇一样思考》,其中描述了一个小故事:

    有一个精神病人,他每天什么事都不做,打着一把伞躲在角落里,所有医生都觉得这个病人没救了。有一天,一个心理专家站在他的身边,什么都不说,拿着一把伞跟他一样蹲在那里。就这样坚持了一个星期后,他终于向专家身边凑了凑,说了句:“难道你也是蘑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用用户的方式去思考,才能发现问题的根源所在。需求来源于对用户的了解——对用户的了解,需要感同身受,变成用户,“我,就是用户”。洞察人性,以己推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需要了解用户,了解市场,从而寻找机会点,那就需要和用户“对话”。

    用研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去了解用户,光靠空想是不行的,得真刀真枪的去接近他们,深度访谈、问卷调研、意见反馈、走进场景、观察用户行为等。我们和海外用户的距离很远,但也要了解用户的想法,明白他们的关注点、购物倾向、诉求等,当我们需要做一个用户问卷调研,或者访谈座谈会,最佳方案就是和海外的本土团队协作来完成。

    印尼用户问卷调研题干 初稿

    上图是我们在做印尼站的用户调研时,和印尼本土的 CX 团队共同合作完成的一个调研题干。我们把对用户的疑问和好奇,落实在问卷中,通过 cx 团队的发放、收集和分析,反馈回来,从而获得用户的真实想法。

    用户调研:

    企业出海产品如何做用户调研?试试这个小成本方法! 前言 产品出海、特别是教育产品出海,在国内对向教育产品政策收紧这个大趋势下,已经成为部分教育公司必须考虑的命题。

    阅读文章 >

    除了定向调研,周期性的用户反馈跟踪也很重要。

    常用的两个指标就是客户满意度和净推荐值,客户满意度更重视用户的主管感受和态度,净推荐值则倾向于忠诚度和推荐意愿,两个指标通常会用在不同的场景中,我们定期追踪的指标是以 NPS 为主,随时跟踪用户的反馈和数据变化,并定期汇总落实在优化中。

    此外,调研一定是颗粒度可细化的,当我们对于一些关键流程节点,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调研目的,可以在系统流程中设定一些触发条件,去触发用户对当前操作的反馈,真实的环境场景可以帮助调研者更贴近用户,理解各种用户群的使用场景和需求。

    比如搜索列表的点击低于预期,较多用户长时间浏览搜索列表,翻了几屏的商品,却迟迟没有进入商详页,这时就可以触发对应的问卷提示,询问客户,是否遇到了问题,从而去更精准的找到用户痛点。

    明确优势,探索创新 搜索列表页浏览到一定深度时,触发的反馈问卷。

    新业务、新产品的开拓,离不开宏观层面的竞品分析,简单来说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当我们进入一个海外市场的时候,当地往往已经有了一些成熟的本土同行业产品,或其他国际化公司的本土产品,它们很可能已经给本土用户培养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和使用习惯。我们对当地市场的理解或许还不那么深入,这时我们如果借助类似的竞品,通过横向对比这些竞品以及它们的上下游,可以触类旁通,可以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理解这个市场。通过竞品分析,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市场和用户,明确我们与竞品的差异点、优劣势,从而达到知己知彼,并可以进一步寻找创新机会。

    举个例子,我们在做泰国站的 O2O 项目时,通过对直接和间接竞品的比较分析,可以明确我们自身产品的能力优势和市场定位。也了解了用户对于这种商业模式的基础认知。

    我们提取用户已经形成良性认知的元素和色彩,适度与竞品做差异化,进一步推导得出了 instant joy 的品牌 logo、品牌色和吉祥物。

    虽然我们的 O2O 业务在泰国市场还是一个新模式,但是对打车、便利店、外卖等间接竞品的分析,我们还是可以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也可以勾勒出用户对于不同业务模式、设计风格、元素的接受程度。

    所以,做分析不要拘泥于本行业的直接竞品,从其他行业中选择和我们的产品有类似、相通点的产品,更能带来突破性的启发。我们或许都曾遇到过这样的困境,我们在思考一个新业务如何去突破,或者思考某一个功能如何设计的时候,想遍了各种思路、翻遍了已知的竞品,却仍然想不到突破的方式,也就是遇到了瓶颈。这时候就应该去看一些不同行业的竞品,获取更多的思路。

    定位问题,推到策略 在做产品的过程中,当我们有明确的目标时,比如需要对一个关键模块做分析推导,就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去推导策略。

    成熟的设计师往往会把自己的设计经验逐渐内化为一种设计直觉,用直觉去做设计,有利有弊,这里不多评判,但是对于一个未知的海外市场来说,直觉就不一定可靠了。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这是泰国站单日 UV 的来源占比,其实和我们直觉的认知是很不一样的,国内的 APP 流量是绝对王者,PC 和 M 端可能非常少,但在泰国,M 端的流量是最高的。很多人会疑惑,为什么?我们接着看数据:

    进一步提取各端的数据来源,可以看到 APP 端的 UV 来源最多的是高清屏手机,也就是苹果的 PLUS 和安卓的 1080 屏幕(进一步看数据就会发现,大部分是安卓手机)。

    为什么小屏手机占比这么少?看一下 M 端流量占比,我们的疑惑就解开了。访问 M 端的流量占比最高的是小屏和超小屏手机,这部分手机,可能是比较老的机型,或者中国已经淘汰的型号,他们的系统可能不支持安装 APP,所以只能访问 M 端页面。

    我们再进一步看 PC 端,很意外的是,小型平板和超小屏设备占比达到了 35%。我们把 pc 和 M 做一个纵向对比,可以看到,有一部分小屏设备的分辨率是重合的,其实很多山寨平板电脑,因为设备识别的问题,只能浏览 PC 版页面,体验是很差的。

    不同分析方法是有相互呼应的,我们再去看之前行研的分析就会更有体会。泰国用户的手机占有率极高,移动互联网接受率很强,但他们平均收入并不高,很多人使用的就是小牌低价手机,甚至中国出口的二手手机。

    这部分占比极高的用户,他们使用互联网的诉求很强烈,但碍于设备的限制,只能享受缩水版、阉割版的产品。了解了这一客观情况,产品和设计的迭代策略也需要做相应的调整,比如说对于泰国站,我们需要进一步优化小屏的体验,推进响应式页面的落地,以及优化技术层面对端的识别等。

    数据从用户中来,通过一系列的数据沉淀、处理和分析找出机会点做决策再回到用户中去,提升用户体验,带动业务增长,驱动业务。

    这里分享几个数据分析的常用概念和方法:

    这五个概念,串联起了一个数据分析思维的基础框架,也为业务和产品搭建了一个全面的分析体系。

    数据分析能力的核心不在方法理论和工具模型,更多的是建立一种数据意识,要能够敏锐的发现应该去关注的数据、并且能够从这些数据中找出潜在的规律,推理出数据背后的导致原因。

    降本增效,优化表现 最后一部分更偏向于表现层的沉淀,通过设计资产和经验的积累和汇总,优化统一产品前台的设计表现。

    设计原则就像英语中的语法,只要遵循语法的框架,随意的搭配都可以组成准确的语言。统一的设计语言能够保证平台的一致性,减少沟通的成本,效率也会得到提升,能够使设计师将更多的时间专注于项目上。

    京东的东南亚站点从 2015 年开始布局,目前有印尼和泰国两个站点,接下来可能还会拓展更多国家,国家之间的差异也会越来越复杂。举个例子,不同国家的文字文本长度差异是很大的,中文排版中比较容易的左右对齐,对于西文就不太适合,所以西文排版更适合上下排列,需要更灵活,并且预留更多的文本空间。

    文字本身的结构,也会导致行高的差异,也会一定程度影响排版。

    对于图标的设计,国内产品(例如京东主站)使用的图标,相对比较精简,对于国内用户来说可以理解,但对于海外用户,这种设计语义是不够明确的,考虑到多国家理解的通用性,我们还是需要采用更明确语义的设计。

    结合各国设计的差异性和统一性,求同存异,我们也在逐步沉淀东南亚站的设计资产库,帮助视觉设计师建立清晰的设计理念认知,在整体的产品设计风格上保持产品线的一致性。资产库不仅用于优化现有站点的体验,也可以助力未来的新站点快速搭建。

    因为篇幅的关系,本文重点介绍了本土化设计的五个方向,其实每个方向每个章节都是可以进一步去研究和分析的。

    本文中的工具和方法不单适用于海外市场的本土化设计,对于其他业务模式也是很有价值的。很多内容都来自日常的工作总结,也许会有谬误,欢迎大家指正和补充,希望后续继续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谢谢大家~

    欢迎关注「JellyDesign」的小程序:

  • 掌握这 5 个 Ai 小技巧,帮你快速提升文字排版效率(三)

    UI交互 2022-07-18
    大家好,我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今天继续为大家带来 Ai 排版技巧第三期,快来看看这期里有没有让你惊喜的新知识吧~ 上期回顾: [link htt...

    大家好,我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今天继续为大家带来 Ai 排版技巧第三期,快来看看这期里有没有让你惊喜的新知识吧~

    上期回顾:

    掌握这5个Ai小技巧,帮你快速提升文字排版效率(二) 大家好我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阅读文章 >

    文本快速拆分为可编辑单字 上一期有小伙伴在评论区问有没有将文本快速拆分为单个文字的方法,我查了一下还真有,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

    选中文字后,在字符面板的「 字符旋转 」一栏将数值设置为 0.01°,然后选择「对象-拼合透明度」,在弹出的窗口中将「 栅格/矢量平衡 」调为 100,「 线稿图和文本分辨率 」以及「 渐变网格分辨率 」分别设置为 300 ppi 和 150 ppi,其余不变。确定后会看到文本中文字左下角出现一个小点,即表示拼合成功。单击右键取消编组,文字就是可编辑的单字状态了。

    快速插入特殊符号 在 Ai 插入特殊的符号、单位或者字符,有 2 种方式可供选择。一种是 Ai 自带的特殊符号,在「 文字- 插入特殊字符」中可以找到,包含版权符号、注册商标、分节符等,但是内容很有限。

    另一种方法就是用输入法自带的符号库,以搜狗输入法为例,其符号大全内包含各种符号标点、序号、单位、注音、英日韩俄语字符,非常方便,在输入法的状态栏显示在桌面的情况下,按快捷键 Ctrl+shift+Z(默认是这个设置)就能调出符号大全面板。

    快速出效果!8 个简单易上手的 PS 字效教程 Hello 朋友们,我又来教大家一些非常实用的小技巧啦~ 上期文章: [link https://www.uisdc.com/ps-skill] 上一期我分享了些稀奇古怪(但有用)的小技巧,这次我来分享 8 个字效小技巧,简单易学,每个技巧都能帮你快速做一张字效海报出来,快学起

    阅读文章 >

    快速输入垂直方向文字 输入垂直方向的文字除了在文字工具里选择直排文字外,还有一种更简单的办法就是在输入前按住 shift 键,光标会由垂直变为水平状态,这时候填充的文字就会是垂直竖排的了。

    引号出格悬挂 一段多行段落文本如果被引号括起来,会出现引号占位而文字不对齐的情况,不是很美观。这时候我们打开段落文本,选择隐藏选项里面的「 罗马式悬挂标点」,引号就会悬挂在文本外侧。需要注意这个功能只对段落文本起作用。

    我拆解了 Behance 首推作品集,总结出 7 个让作品集更高级的技巧 Hi,我是彩云。

    阅读文章 >

    OpenType 的分数字功能 OpenType 的分数字功能可以将水平排版的“月/日”排版变成斜角错位的形式,做日期排版非常方便,此外也可以用作分数形式的排版。需要注意的是此功能需要使用具有 OpenType 的字体。

    以上就是今天推荐的 5 个文字排版小技巧,喜欢的小伙伴记得点赞收藏,也可以转发给身边有需要朋友。如果你有关于本文或者其他设计疑问,可以在评论区提出,我会第一时间为大家解答~ 也欢迎大家加入优设官方设计交流群,和优设主编、设计总监及其他热爱设计的小伙伴一起探讨学习(入群二维码见文末 Banner)~

  • 两步走!从用户角色捋清B端产品设计思路!

    UI交互 2022-07-18
    作为 B 端产品的交互设计师,我们常常会感到困惑,面对复杂的业务逻辑让我们感到“无从下手”,犹如在一团乱麻找不到“线头”所在。 [link https:...

    作为 B 端产品的交互设计师,我们常常会感到困惑,面对复杂的业务逻辑让我们感到“无从下手”,犹如在一团乱麻找不到“线头”所在。

    万字总结!B端产品设计基础思维与方法 本文作者从 2015 年开始进入 B 类产品的打造,前后几年时间进行了行业内容的探索,从概念产品的提出,到产品营收千万以上,从产品 1.0 的两三个功能到后续迭代二三十个功能的平台产品,沉淀了一些个人观点与经验,在此分享出来与大家讨论交流,希望能与大家有更多讨论。

    阅读文章 >

    那要如何快速捋清 B 端产品的设计思路呢?可以试试看这样的两步走!

    先明确用户角色 再根据不同的用户角色去探索他们各自的业务体验路径。 这样一来,完整的用户路径在梳理的过程中就一步步输出,最终简化出了清晰可见的整体设计方案。

    下面我们一步步来看:

    第一步:业务场景定义用户角色 “用户角色(User Role)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模型,是对一类用户及其问题之间关系的定义,包括需求、兴趣、期望和行为模式。”

    美国计算机领域先驱同时也是人机界面交互专家的 Larry Constantine 是这样定义“ 用户角色 ”的。

    从他的解释中,我们可以抽出 2 个关键词:「抽象」和「问题之间的关系」。

    用户角色和用户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和意义。角色就是连接问题或者业务系统的和用户之间的一个关系,起到桥梁的作用。

    用户是系统的使用者,而用户角色是指拥有同一类职能的人构成的抽象组织。

    一个角色可以拥有多个用户,一个用户也可以分属于多个不同的角色。

    在 产品设计 的初期,用户角色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而产品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辅助手段例如调研问卷,访谈,建立典型用户场景等不断完善用户角色和用户模型。

    在 B 端方案设计中,拿最常用的 2 种用户角色为例:管理员和普通用户。管理员更加侧重管理和创建,而普通用户更多聚焦在产品体验。

    我们在初期的用户角色定义后还需要在具体的业务场景中不断丰富用户角色。首先在分析逻辑,处理用户体验问题的时候第一要明确用户场景。在不同的场景下,用户体验目标和路径都会有很大的差异。

    从上面这个底层框架我们可以看出来,角色在 B 端产品中有更加明确的一个定义。而从设计师的角度来看,遵循最经典的 7P 框架 Person(primary 基本性,empathy 同理性,realistic 真实性,singular 独特性,objectives 目标性,number 数量性,applicable 应用性)可以让设计师对用户进行不断的细分,从而做好用户的精细化分层。

    这里举一个例子:一提到电商场景,我们想到的就是淘宝、天猫、京东,这就是垂直领域用户场景的重要性。如果从用户角度出发,可以探寻到产品最底层的需求,但是如果从目标出发反推到产品,就可以看到用户的痛点及需求。

    第二步:用户角色决定使用流程 再说回 B 端,我们所说的“管理员”&“普通用户”两种用户角色是源于 B 端行业的自身属性,在不同的角色之前体现出差异性,这就存在了较为明显的业务边界。

    当我们能够清楚的划分这些边界的时候,就可以梳理出某一个角色在某一个场合下的既定操作流程,下面是“管理员”和“普通用户”在相同场景下的不同使用路径。

    通过上述的体验路径,我们可以看到管理员和普通用户在体验层面是完全不同的。管理员的使用路径更加侧重在制作和管理上,而普通用户的使用路径则更加侧重在使用和学习上。只有梳理好不同用户角色和不同的使用流程,才能在复杂的 B 端业务中删繁就简,提高设计效率。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用户角色不等同于前期的用户画像,用户角色更加的具象和现实。我们仍然需要站在用户角色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开发人物模型,更多维度的去表现用户的目标场景和复杂的行为模式。所以在 B 端项目中去分析了用户角色之后,仍然有必要去结合具体的场景和行为来讨论。

    “我们看用户角色的时候,并不会觉得这就是一个具体的人,一个真实的用户,所以这个是不能划等号的”。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只要定义好用户角色和用户场景,在 B 端业务的初期就能快速形成较为完整的用户路径,并且能够在复杂的 B 端业务中简化出较为清晰可见的设计方法。

    最后,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心思想「当某个角色的用户,他在使用某产品功能的时候,他们是想为了完成某个特定的任务或者达到某种目标」。

    当设计师能够真正的理解这句话并且能够围绕用户场景深入分析的时候,产出的设计方案才能够更有效的解决体验问题,提高业务效率。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联想上研」

  • 两步走!从用户角色捋清B端产品设计思路!

    UI交互 2022-07-18
    作为 B 端产品的交互设计师,我们常常会感到困惑,面对复杂的业务逻辑让我们感到“无从下手”,犹如在一团乱麻找不到“线头”所在。 [link https:...

    作为 B 端产品的交互设计师,我们常常会感到困惑,面对复杂的业务逻辑让我们感到“无从下手”,犹如在一团乱麻找不到“线头”所在。

    万字总结!B端产品设计基础思维与方法 本文作者从 2015 年开始进入 B 类产品的打造,前后几年时间进行了行业内容的探索,从概念产品的提出,到产品营收千万以上,从产品 1.0 的两三个功能到后续迭代二三十个功能的平台产品,沉淀了一些个人观点与经验,在此分享出来与大家讨论交流,希望能与大家有更多讨论。

    阅读文章 >

    那要如何快速捋清 B 端产品的设计思路呢?可以试试看这样的两步走!

    先明确用户角色 再根据不同的用户角色去探索他们各自的业务体验路径。 这样一来,完整的用户路径在梳理的过程中就一步步输出,最终简化出了清晰可见的整体设计方案。

    下面我们一步步来看:

    第一步:业务场景定义用户角色 “用户角色(User Role)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模型,是对一类用户及其问题之间关系的定义,包括需求、兴趣、期望和行为模式。”

    美国计算机领域先驱同时也是人机界面交互专家的 Larry Constantine 是这样定义“ 用户角色 ”的。

    从他的解释中,我们可以抽出 2 个关键词:「抽象」和「问题之间的关系」。

    用户角色和用户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和意义。角色就是连接问题或者业务系统的和用户之间的一个关系,起到桥梁的作用。

    用户是系统的使用者,而用户角色是指拥有同一类职能的人构成的抽象组织。

    一个角色可以拥有多个用户,一个用户也可以分属于多个不同的角色。

    在 产品设计 的初期,用户角色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而产品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辅助手段例如调研问卷,访谈,建立典型用户场景等不断完善用户角色和用户模型。

    在 B 端方案设计中,拿最常用的 2 种用户角色为例:管理员和普通用户。管理员更加侧重管理和创建,而普通用户更多聚焦在产品体验。

    我们在初期的用户角色定义后还需要在具体的业务场景中不断丰富用户角色。首先在分析逻辑,处理用户体验问题的时候第一要明确用户场景。在不同的场景下,用户体验目标和路径都会有很大的差异。

    从上面这个底层框架我们可以看出来,角色在 B 端产品中有更加明确的一个定义。而从设计师的角度来看,遵循最经典的 7P 框架 Person(primary 基本性,empathy 同理性,realistic 真实性,singular 独特性,objectives 目标性,number 数量性,applicable 应用性)可以让设计师对用户进行不断的细分,从而做好用户的精细化分层。

    这里举一个例子:一提到电商场景,我们想到的就是淘宝、天猫、京东,这就是垂直领域用户场景的重要性。如果从用户角度出发,可以探寻到产品最底层的需求,但是如果从目标出发反推到产品,就可以看到用户的痛点及需求。

    第二步:用户角色决定使用流程 再说回 B 端,我们所说的“管理员”&“普通用户”两种用户角色是源于 B 端行业的自身属性,在不同的角色之前体现出差异性,这就存在了较为明显的业务边界。

    当我们能够清楚的划分这些边界的时候,就可以梳理出某一个角色在某一个场合下的既定操作流程,下面是“管理员”和“普通用户”在相同场景下的不同使用路径。

    通过上述的体验路径,我们可以看到管理员和普通用户在体验层面是完全不同的。管理员的使用路径更加侧重在制作和管理上,而普通用户的使用路径则更加侧重在使用和学习上。只有梳理好不同用户角色和不同的使用流程,才能在复杂的 B 端业务中删繁就简,提高设计效率。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用户角色不等同于前期的用户画像,用户角色更加的具象和现实。我们仍然需要站在用户角色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开发人物模型,更多维度的去表现用户的目标场景和复杂的行为模式。所以在 B 端项目中去分析了用户角色之后,仍然有必要去结合具体的场景和行为来讨论。

    “我们看用户角色的时候,并不会觉得这就是一个具体的人,一个真实的用户,所以这个是不能划等号的”。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只要定义好用户角色和用户场景,在 B 端业务的初期就能快速形成较为完整的用户路径,并且能够在复杂的 B 端业务中简化出较为清晰可见的设计方法。

    最后,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心思想「当某个角色的用户,他在使用某产品功能的时候,他们是想为了完成某个特定的任务或者达到某种目标」。

    当设计师能够真正的理解这句话并且能够围绕用户场景深入分析的时候,产出的设计方案才能够更有效的解决体验问题,提高业务效率。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联想上研」

  • 10个产品细节剖析,看看大厂是如何做设计的!

    UI交互 2022-07-17
    看完这篇文章你将学到,提升交互能力的方法;在体验流程中设计师该注意什么;大厂产品的设计案例,以及学习思路。 往期案例: [link https://w...

    看完这篇文章你将学到,提升交互能力的方法;在体验流程中 设计师 该注意什么;大厂产品的设计案例,以及学习思路。

    往期案例:

    10个产品细节剖析,看看大厂是如何做设计的! 前言 满足用户需求、提升用户的产品使用体验,是产品在设计过程中必然要考虑的事情。

    阅读文章 >

    如何提升交互能力? 很多刚入门的小朋友不知道怎么提升设计能力,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那就是“收集”!之前我做了很多次的收集任务。

    比如刚开始不知道怎么做 UI 界面,所以收集了很多界面。通过不同页面类型来区分参考素材,比如主页/首页,订单页/个人中心/列表页。

    那么所有的页面都可以分为这么十几类,当你不会做的时候就可以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这样起码就不用担心没有灵感了,根据不同的参考起码可以产出至少 2-3 个方案,然后只需要判断哪种方案更适合你的场景就好了~

    由于有了这个界面库,每当部门里有同学有不会排版/布局的问题都会来向我请教。当然工作中的遇到的页面问题也都被我轻松解决。

    随着界面设计能力的不软提升,后来我的痛点转移到了思维能力上,为什么别人思考那么有深度?如何形成有体系的思维能力?于是我开始大量的阅读文章,看看别人对于同样的一个产品/设计问题是怎么思考的。并将我阅读后,认为有价值的内容分类整理在语雀的知识库里,方便后期检索。

    也有很多同学想知道我的文章分类方法,那这里简单说一下,我会根据设计的工作流程主要分为:用研类/产品类/设计类/数据类/品牌类/自我提升类等等。

    比如后面我开始做 B 端设计,于是需要研究对于 B 端产品相关问题,新开了一个“B 端知识库”。也按照相同的逻辑去组织分类。

    那么今年想要突击一下交互能力,于是开了这个板块收集一下好的产品交互怎么做的,同时也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体验设计师需要注意什么? 每个用户在使用我们产品的时候就像在闯关一样,在他闯关的流程中体验设计师有时候是一个给他加魔法加防御补血条的辅助,有时候又化身为描述剧情,引导用户完成下一步任务的 NPC。

    好的用户体验,无非是基于整个用户完成任务的过程(使用路径)进行优化。

    这里我将流程分为三个阶段:用户行为开始前;用户行为开始后;用户行为结束后。

    1. 用户行为开始前

    在开始前,我们需要确保用户能找到任务的入口,且要快速方便的找到。

    2. 用户行为开始后

    在开始任务开始后,作为设计师我们的责任是帮助用户完成任务。包括预估用户的操作路线,避免用户发生失误,以及在用户犯错时实时的提供帮助。如果能在过程中,减少 1 点点用户的操作难度,那就更好啦~

    3. 用户行为结束后

    当用户完成任务了,对于一些复杂或是重要的信息,我们可以提醒用户进行检查,通过二次确认的方式减少用户犯错的概率,同时给予用户安全感。

    小思考:如果现在需要给用户布置“进入一个房子”的任务,在整个流程中我们可以做什么呢~

    主要就是分为下面几步啦:

    现在大家应该都对体验流程的基本逻辑有了了解,接下来基于这个框架,我们一起看看优秀的产品是怎么做的吧。???!!!

    本期产品亮点(目录)

    1. 「IOS 系统」放大你正在操作的

    使用场景

    在 Imessage 中选择表情,滑动时,表情栏会放大。方便你看的更清楚,更好选择。

    设计思考

    在 IOS 系统中,这样的交互很常见,如输入时,移动光标。也会出现放大镜方便你把光标放到正确的字旁边。可复用场景,当手指阻挡用户视线,放大被交互的组件;当操作十分细微,难以控制时,可以放大被交互的组件。

    2. 「淘宝」收藏后引导商品对比

    使用场景

    基于批量收藏的场景,当用户来到收藏夹。弹出比价引导,考虑到用户购买时存在需要对比的场景,这样的做法应该是想引导用户对比商品后进行下单行为。

    设计思考

    虽然这个对于用户场景的思考是成立的,但是由于大部分人在淘宝中购买的以日常用品为主。可能不像电子类产品有那么清楚的可以用来比价的维度,比如,用户像买一条裙子,一条碎花裙/吊带裙/牛仔裙,版型/花色/价格/质感都不一样,其实是很难拿到一起做对比的。

    吸附到右侧的或者是下拉的二楼,都已经成为了一种比较常见的收纳更多信息的组件。设计师可以将此应用到更多的场景中去。

    3. 「微信」步骤拆解,收集用户反馈

    使用场景

    在朋友圈上线广告,对于如此大体量的产品,很有可能伤害用户的情感。不同于在资讯产品中分发广告,在朋友圈投广告,就好比在你家里刷牛皮癣。所以微信一方面严格控制投放的品牌,另一方面也留下反馈入口,收集用户的声音。

    设计思考

    当我们要上一个比较敏感的功能时,不妨留一个入口去收集用户反馈的,如何做到收集建议,而不打扰用户。

    同时两个气泡弹窗之间的跳转方式,可以让用户阶段性的展示信息,降低用户的心理负担,用户的参与度就更高了。

    4. 「微信读书」超写实动效提升用户粘性

    使用场景

    在读书过程中,用户可以根据喜好设置翻页的模式。这里展示的仿真翻页,能给枯燥的阅读过程带来一丝趣味性。

    设计思考

    “超写实”一直设计中常用的设计手法,一个成熟的产品,可以抓住一些关键细节进行打磨,从而提升产品的品质,提升用户粘性(同理之前网易云的胶片/豆瓣 FM 的扇形切换)。

    5. 「知乎」情感化文字鼓励用户点赞

    使用场景

    点赞时,除了爱心的微动效,同时会弹出一个 toast,表达感谢。通过文字+动效两种方式来传达情感,鼓励用户点赞。

    设计思考

    用户的行为需要被肯定和尊重,有时候一点点小的变化,就能给用户带来情绪价值。当一些需要提升数据,但是并不能直接给与用户带来直接“物质”好处的场景,就可以考虑情绪价值。

    6. 「淘宝」通过动效加深用户理解

    使用场景

    在天猫中通过结合一个简单的手势来介绍产品的优势。如体验超清的放大/了解产品的内部构件/直观的看到产品的新功能如何加热食材。

    相比普通的静态图文介绍,3D 的手势互动,除了让用户更清楚的了解到产品的详情外,也多了一份参与感。

    设计思考

    作为设计师,我们都知道图片比文字的阅读性更高,动态比静态的理解成本更低(举例我们会感觉看翻拍电影,比读小说会更轻松一些)。在一些复杂功能中,可以适当的融入动效便于用户理解。

    7. 「京东」跳转评论引导下单

    使用场景

    在用户浏览完商详首图后,出现评论模块,点击/继续滑动自动跳转到评论模块。

    设计思考

    如果是做过电商的同学们都应该知道,评论对于用户的转化是有很大的影响力。很显著的证据就是,有无评论的商品的销量差异是很大的,那么如何利用有评论商品的优势呢。对应我们前面提到的,重要的功能可以做多入口,多路径。

    8. 「饿了么」根据不同的场景,在首页展示不同的模块

    使用场景

    早上推荐早餐,晚上推荐宵夜。下单展示订单状态,不同的时间点,根据不同的用户行为,触发不同的展示模块。

    设计思考

    该设计方案符合,外露高优功能的设计思路。

    根据不同时间点,展示不同的卡片文案和店铺推荐。这种类似千人千面的展示方案,能最大化的提高用户转化效率。点击口快速跳转到相应的品类,帮助用户快速决策。

    在用户下单后的场景中外露订单状态。此时用户最关心订单状态,此功能优先级最高。不需要他再进入个人中心去查找订单入口,降低了用户的操作成本。

    9. 「OFO」报修操作的可视化

    使用场景

    在故障上报时,可以通过勾选单车部件的图片,使用户能更加清晰的完成报修行为。

    设计思考

    OFO 第一版的报修页面,上部分展示单车图示,用过线条标注出单车不同部件的名称,下部分展示部件名称。由于单车组件之间存在遮挡和重叠关系,等你找到想报修的名称后,还需要在下方找到对应名称的按钮。

    第二版的页面就简单很多,不需要你知道单车部件叫什么,你就点击和损坏部件相同的图片即可。这就是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留给用户。

    10. 「拼多多」及时反馈刺激用户提现

    使用场景

    点击图标区的“每日摇红包”,摇出的小金额会实时打到微信里,并且从微信弹出商家转账通知。大金额会存到钱包,需要购物提现。

    设计思考

    都知道拼多多是用户心理拿捏的高手,这次又学到了。首先这种实时打款的真实感,点了就能拿钱,真的让人很快乐(刺激用户)。第二是利用了微信的背书,让很多已经对红包/抽奖产生不信任的用户,发现真的可以拿到钱,产生想要参与的兴趣(转化用户)。

    摇完 5 次后,你的钱包里应该已经有了 20-40 块钱,只需要购物就可以提现,谁看了不心动呢(行动点)。

    参考文章

    情感化设计: https://www.yuque.com/836488572/lzinxo/lxfoty#Q2oHA

  • 10个产品细节剖析,看看大厂是如何做设计的!

    UI交互 2022-07-17
    看完这篇文章你将学到,提升交互能力的方法;在体验流程中设计师该注意什么;大厂产品的设计案例,以及学习思路。 往期案例: [link https://w...

    看完这篇文章你将学到,提升交互能力的方法;在体验流程中 设计师 该注意什么;大厂产品的设计案例,以及学习思路。

    往期案例:

    10个产品细节剖析,看看大厂是如何做设计的! 前言 满足用户需求、提升用户的产品使用体验,是产品在设计过程中必然要考虑的事情。

    阅读文章 >

    如何提升交互能力? 很多刚入门的小朋友不知道怎么提升设计能力,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那就是“收集”!之前我做了很多次的收集任务。

    比如刚开始不知道怎么做 UI 界面,所以收集了很多界面。通过不同页面类型来区分参考素材,比如主页/首页,订单页/个人中心/列表页。

    那么所有的页面都可以分为这么十几类,当你不会做的时候就可以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这样起码就不用担心没有灵感了,根据不同的参考起码可以产出至少 2-3 个方案,然后只需要判断哪种方案更适合你的场景就好了~

    由于有了这个界面库,每当部门里有同学有不会排版/布局的问题都会来向我请教。当然工作中的遇到的页面问题也都被我轻松解决。

    随着界面设计能力的不软提升,后来我的痛点转移到了思维能力上,为什么别人思考那么有深度?如何形成有体系的思维能力?于是我开始大量的阅读文章,看看别人对于同样的一个产品/设计问题是怎么思考的。并将我阅读后,认为有价值的内容分类整理在语雀的知识库里,方便后期检索。

    也有很多同学想知道我的文章分类方法,那这里简单说一下,我会根据设计的工作流程主要分为:用研类/产品类/设计类/数据类/品牌类/自我提升类等等。

    比如后面我开始做 B 端设计,于是需要研究对于 B 端产品相关问题,新开了一个“B 端知识库”。也按照相同的逻辑去组织分类。

    那么今年想要突击一下交互能力,于是开了这个板块收集一下好的产品交互怎么做的,同时也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体验设计师需要注意什么? 每个用户在使用我们产品的时候就像在闯关一样,在他闯关的流程中体验设计师有时候是一个给他加魔法加防御补血条的辅助,有时候又化身为描述剧情,引导用户完成下一步任务的 NPC。

    好的用户体验,无非是基于整个用户完成任务的过程(使用路径)进行优化。

    这里我将流程分为三个阶段:用户行为开始前;用户行为开始后;用户行为结束后。

    1. 用户行为开始前

    在开始前,我们需要确保用户能找到任务的入口,且要快速方便的找到。

    2. 用户行为开始后

    在开始任务开始后,作为设计师我们的责任是帮助用户完成任务。包括预估用户的操作路线,避免用户发生失误,以及在用户犯错时实时的提供帮助。如果能在过程中,减少 1 点点用户的操作难度,那就更好啦~

    3. 用户行为结束后

    当用户完成任务了,对于一些复杂或是重要的信息,我们可以提醒用户进行检查,通过二次确认的方式减少用户犯错的概率,同时给予用户安全感。

    小思考:如果现在需要给用户布置“进入一个房子”的任务,在整个流程中我们可以做什么呢~

    主要就是分为下面几步啦:

    现在大家应该都对体验流程的基本逻辑有了了解,接下来基于这个框架,我们一起看看优秀的产品是怎么做的吧。???!!!

    本期产品亮点(目录)

    1. 「IOS 系统」放大你正在操作的

    使用场景

    在 Imessage 中选择表情,滑动时,表情栏会放大。方便你看的更清楚,更好选择。

    设计思考

    在 IOS 系统中,这样的交互很常见,如输入时,移动光标。也会出现放大镜方便你把光标放到正确的字旁边。可复用场景,当手指阻挡用户视线,放大被交互的组件;当操作十分细微,难以控制时,可以放大被交互的组件。

    2. 「淘宝」收藏后引导商品对比

    使用场景

    基于批量收藏的场景,当用户来到收藏夹。弹出比价引导,考虑到用户购买时存在需要对比的场景,这样的做法应该是想引导用户对比商品后进行下单行为。

    设计思考

    虽然这个对于用户场景的思考是成立的,但是由于大部分人在淘宝中购买的以日常用品为主。可能不像电子类产品有那么清楚的可以用来比价的维度,比如,用户像买一条裙子,一条碎花裙/吊带裙/牛仔裙,版型/花色/价格/质感都不一样,其实是很难拿到一起做对比的。

    吸附到右侧的或者是下拉的二楼,都已经成为了一种比较常见的收纳更多信息的组件。设计师可以将此应用到更多的场景中去。

    3. 「微信」步骤拆解,收集用户反馈

    使用场景

    在朋友圈上线广告,对于如此大体量的产品,很有可能伤害用户的情感。不同于在资讯产品中分发广告,在朋友圈投广告,就好比在你家里刷牛皮癣。所以微信一方面严格控制投放的品牌,另一方面也留下反馈入口,收集用户的声音。

    设计思考

    当我们要上一个比较敏感的功能时,不妨留一个入口去收集用户反馈的,如何做到收集建议,而不打扰用户。

    同时两个气泡弹窗之间的跳转方式,可以让用户阶段性的展示信息,降低用户的心理负担,用户的参与度就更高了。

    4. 「微信读书」超写实动效提升用户粘性

    使用场景

    在读书过程中,用户可以根据喜好设置翻页的模式。这里展示的仿真翻页,能给枯燥的阅读过程带来一丝趣味性。

    设计思考

    “超写实”一直设计中常用的设计手法,一个成熟的产品,可以抓住一些关键细节进行打磨,从而提升产品的品质,提升用户粘性(同理之前网易云的胶片/豆瓣 FM 的扇形切换)。

    5. 「知乎」情感化文字鼓励用户点赞

    使用场景

    点赞时,除了爱心的微动效,同时会弹出一个 toast,表达感谢。通过文字+动效两种方式来传达情感,鼓励用户点赞。

    设计思考

    用户的行为需要被肯定和尊重,有时候一点点小的变化,就能给用户带来情绪价值。当一些需要提升数据,但是并不能直接给与用户带来直接“物质”好处的场景,就可以考虑情绪价值。

    6. 「淘宝」通过动效加深用户理解

    使用场景

    在天猫中通过结合一个简单的手势来介绍产品的优势。如体验超清的放大/了解产品的内部构件/直观的看到产品的新功能如何加热食材。

    相比普通的静态图文介绍,3D 的手势互动,除了让用户更清楚的了解到产品的详情外,也多了一份参与感。

    设计思考

    作为设计师,我们都知道图片比文字的阅读性更高,动态比静态的理解成本更低(举例我们会感觉看翻拍电影,比读小说会更轻松一些)。在一些复杂功能中,可以适当的融入动效便于用户理解。

    7. 「京东」跳转评论引导下单

    使用场景

    在用户浏览完商详首图后,出现评论模块,点击/继续滑动自动跳转到评论模块。

    设计思考

    如果是做过电商的同学们都应该知道,评论对于用户的转化是有很大的影响力。很显著的证据就是,有无评论的商品的销量差异是很大的,那么如何利用有评论商品的优势呢。对应我们前面提到的,重要的功能可以做多入口,多路径。

    8. 「饿了么」根据不同的场景,在首页展示不同的模块

    使用场景

    早上推荐早餐,晚上推荐宵夜。下单展示订单状态,不同的时间点,根据不同的用户行为,触发不同的展示模块。

    设计思考

    该设计方案符合,外露高优功能的设计思路。

    根据不同时间点,展示不同的卡片文案和店铺推荐。这种类似千人千面的展示方案,能最大化的提高用户转化效率。点击口快速跳转到相应的品类,帮助用户快速决策。

    在用户下单后的场景中外露订单状态。此时用户最关心订单状态,此功能优先级最高。不需要他再进入个人中心去查找订单入口,降低了用户的操作成本。

    9. 「OFO」报修操作的可视化

    使用场景

    在故障上报时,可以通过勾选单车部件的图片,使用户能更加清晰的完成报修行为。

    设计思考

    OFO 第一版的报修页面,上部分展示单车图示,用过线条标注出单车不同部件的名称,下部分展示部件名称。由于单车组件之间存在遮挡和重叠关系,等你找到想报修的名称后,还需要在下方找到对应名称的按钮。

    第二版的页面就简单很多,不需要你知道单车部件叫什么,你就点击和损坏部件相同的图片即可。这就是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留给用户。

    10. 「拼多多」及时反馈刺激用户提现

    使用场景

    点击图标区的“每日摇红包”,摇出的小金额会实时打到微信里,并且从微信弹出商家转账通知。大金额会存到钱包,需要购物提现。

    设计思考

    都知道拼多多是用户心理拿捏的高手,这次又学到了。首先这种实时打款的真实感,点了就能拿钱,真的让人很快乐(刺激用户)。第二是利用了微信的背书,让很多已经对红包/抽奖产生不信任的用户,发现真的可以拿到钱,产生想要参与的兴趣(转化用户)。

    摇完 5 次后,你的钱包里应该已经有了 20-40 块钱,只需要购物就可以提现,谁看了不心动呢(行动点)。

    参考文章

    情感化设计: https://www.yuque.com/836488572/lzinxo/lxfoty#Q2oHA

  • 从3个方面,聊聊体验度量过程如何达成沟通共识

    UI交互 2022-07-16
    体验度量模型的搭建与应用往往涉及多方。沟通共识,是彼此间增进理解,高效合作的基础。通过充分共识,将体验度量的理论方法与业务实际更好的结合,能有效的赋能业务...

    体验度量模型 的搭建与应用往往涉及多方。沟通共识,是彼此间增进理解,高效合作的基础。通过充分共识,将 体验度量 的理论方法与业务实际更好的结合,能有效的赋能业务发展是我们的目标。 下面结合往期经验,从沟通共识的角度,就共识目标、共识内容,共识方法三方面展开聊聊。

    拓展阅读:

    小团队如何做体验度量?试试这个方法! 关于体验度量方法行业内案例已有一些,但普遍为较为全局,实施与结果输出成本相对较高,对一些小团队可能运用起来比较困难。

    阅读文章 >

    共识目标 共识目标大致分为两方面,拉齐理解和对齐标准。

    拉齐理解,减小彼此间的认知差距。总体上,我们需要拉齐彼此对度量长短期价值和目标的理解;到各执行阶段,则需要拉齐对所需资源和预期输出的理解。

    对齐标准,选择团队认同的维度指标与监测方式。个体对体验优劣的主观感受和不同岗位职责的关注视角不尽相同。总体上,我们需要以产品定位规划为指导,结合客观资源情况选择适合的衡量标准。

    如上图举例,一个对内的商户操作系统与其他竞对在系统操作层面的比较意义不大,度量模型中用于和同类产品对标的功能完整性的参考价值降低,则可以考虑暂不纳入监测维度。

    确定维度后的下探监测指标是共识最主要的内容。如上举例,当前业务首要关心产品 SOP(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 标准操作程序)“使用率”,而这项指标与已确认的参与度指标定义极为贴合,那我们就不妨直接将该项做为参与度内衡量指标优先接入。

    共识内容 到了具体的共识内容,我们再按立项之前、项目执行,项目复盘的阶段顺序聊聊。

    1. 立项之前 确认要做体验度量吗?

    体验度量模型从搭建、验证到持续分析应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充足的数据和稳定的调研机制是良好应用模型的基础。处于探索与深化初期的产品调整较为频繁,数据资源可能也有待完善。这一阶段体验度量理论方法或许可以辅助完善线上埋点、建立定期走查、用户调研等机制,但对度量前期数据可用于分析的价值预期要适度降低。

    首期度量的范围和预期?

    首因效应的影响不容忽视。虽然是第一印象并非总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

    如上说到,度量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可以选择由局部扩充至整体,也可以由整体完善至局部。首期度量就面临着这样的选择,当然选择的范围也对应着不同的预期。

    由局部扩充至整体,围绕业务当前需求,圈定最小度量范围。这样选择,一方面可以适度减低试跑数据的成本;另一方面,首期度量结果还不便向前比对应用分析,但这不妨碍调研监测到的信息能为业务当前需求提供辅助价值。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选择了由局部开始,但要始终遵循度量模型既定的统一框架,不能过分定制化。

    由整体完善至局部,先监测宏观指标再逐步完善下探。这样选择,一般可以快速选定已处于长期监测的指标接入系统,但也因指标较为宏观,初期不免暂时无法解释数据现象,就需要多期的下探追踪来定位原因。

    2. 项目执行 指标统计

    这部分是共识内容的主体,这里介绍两个共识小方法,准备详细参考资料和选取整合已有资源。

    对应每次共识的内容,参考资料可以有效提高沟通效率。“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具体可感的案例指标基础上调整,远比凭空讨论有效。

    选取整合已有资源,“避免重复造轮子”。举例满意度维度,如此前已建立了相似的 NPS 调研制度,那便不必费时费力重新发调研问卷或是开发线上场景化调研能力。接入现有调研数据,选择符合模型需要的数据接入或许更经济适用。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去优化指标细项与收集方式。

    分析提炼

    指标选取和统计仅仅是准备,怎么应用现有食材炒出好吃的“菜”,目前依旧需要人工分析提炼。

    结合业务所需,明确重点分析方向,深挖原因是收获满意结果的基础。面对大量的数据呈现,虽不可预知提炼的结果,但唯有聚焦能减少迷失,尽量避免最终呈现结果过于泛泛。

    分析结果往往包含需求洞察、痛点定位等多条信息,整体打包解决稍不实际。为跟进度量结果逐步落地,需明确优先级共识,推动度量不仅仅停留在“报告”的阶段。

    3. 项目复盘 如何评定度量的投入产出?

    每期度量复盘,除共识达成情况和后期调整外,团队内对度量本身的投入产出评定常常有被忽略。

    因度量周期较长,定位问题也较宽泛,即便已经定义了问题优先级,通常状况下也不便短期内解决,有些方向性的洞察也会分散应用到更多常规需求上,度量的价值也就没能被很好的跟踪记录下来。这一方面我们的经验也稍显欠缺,与需求绑定似乎还是一个不够明确的解决方案。拿出来和大家分享,期待收获更多的讨论。

    共识方式 最后,简要聊聊共识的态度与形式。

    中立的态度是沟通的基础。每个环节共识前,可以先单独收集团队成员的思路想法,引导大家放心分享自己的见解,提高收集效率,而不需当即讨论合适与否。

    内部访谈,基于团队成员职责差异,制定访谈大纲与沟通顺序,为方便更高效的沟通与记录。内部沟通在达成指标统计共识的基础上,更可以帮我们对产品表象之下的业务逻辑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稳定的节奏,明确每一阶段的待办与负责人,定期组会对齐进度,定期汇总小结,逐层汇报共识,得到更广泛团队成员的认可。

    以上,便是对往期度量共识中非理论方法部分的梳理。如何沟通没有标准,共识程度也难以衡量。期待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讨论如何将度量的理论方法更好地应用于业务实践。

    欢迎关注「JellyDesign」的小程序: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