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系统搭建全流程:全局样式

    UI交互 2023-04-24
    之前的文章我们主要讲述了搭建设计系统前的一些准备工作,本篇开始我们就进入到具体的搭建内容了。由于笔者是做 HMI 设计的,所以很多内容是针对 HMI 设计来讲的,希望大家可以举一反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上期回顾:设计系统搭建全流程:开始前的准备工作上一篇文章我们主要讲的是设计系统的必要性,接下来我将会继续用后续...

    之前的文章我们主要讲述了搭建 设计系统 前的一些准备工作,本篇开始我们就进入到具体的搭建内容了。由于笔者是做 HMI 设计的,所以很多内容是针对 HMI 设计来讲的,希望大家可以举一反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上期回顾:

    设计系统搭建全流程:开始前的准备工作 上一篇文章我们主要讲的是设计系统的必要性,接下来我将会继续用后续的文章详细讲解怎么搭建设计系统,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人。

    阅读文章 >

    接下来我们进入正题,本篇文章我们主要讲述全局样式的搭建过程,全局样式按照我构建的组件库分类来讲,包括:栅格系统、颜色样式、字体样式、图标样式。首先我们先来讲述下栅格系统:

    一、栅格 栅格是遵循一定的规则,运用固定的网格,进行页面的布局设计,使布局版面简洁有规则,提高设计效率与统一性。

    简单来讲:就是使用垂直或者水平的参考线,将画面简化为有规律的格子,并用这些格子作为参考,以构建秩序性版面的一种设计手法,基于构建的网格来定义信息区域的框架,以保证页面的每个区域都能够规则的排布。

    1. 基本构成

    在栅格的使用中,我们会对不同区域进行定义,一个栅格系统主要由 Container:容器、Columns :列宽、Gutters:水槽、Margin:内边距 四部分组成。

    Container/容器:需要布局信息的版面区域,栅格系统的其他三大元素都要基于该容器的大小去计算。

    Columns /列宽:从上到下的垂直空间区域,是承载内容的容器。

    Gutters/槽:相邻两个栏之间的间距,把控着页面的留白与呼吸感。

    Margin/内边距:可以视为安全距离。栅格和内容区域的距离间隙。

    2. 计算公式

    当对区域内的单元格进行栅格标注时,我们可得出公式为:

    NC=N*Column+(N-1)*Gutter+2*Margin

    当屏幕进行适配时,相同密度下,通过调整栅格中 Column 的数值进行适配。

    3. 应用

    笔者从事 HMI 设计,所以一般来讲,在构建设计系统的时候栅格采用 12 栅格体系,既能保证页面元素的排列多样,也可以不至于页面元素过于凌乱。

    元素的排布应落在 Column 上,而不是 Gutter 上。

    4. 怎么找到适合的栅格

    在做 HMI 的栅格的时候,不同于 PC 端,当一个车机系统架构出来的时候,基本上容器宽高就定义好了,所以对于车机的屏幕来讲,它的栅格系统宽高属性是固定的,那么接下来就是找到一个适合的栅格系统。

    首先要说明的是,栅格系统不是臆想出来的,它是为了界面视觉更好呈现,帮助 设计师 快速布局的。所以我们首先要根据 keypage 界面,判断出视觉风格,根据视觉风格构建合适的栅格。

    上图是一些车机系统的界面,从其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有的界面属于紧凑型,有的是属于宽松型,这就是视觉风格的表现,同时也是我们去制作栅格系统需要考虑的问题,对于紧凑型的视觉风格,Gutters 会小一些,对于宽松型的视觉风格,Gutters 就会大一些。

    当我们对视觉风格有一个基础把握以后,接下来就进入到制作栅格体系的过程了。在这里我一般会使用 Numbers 进行栅格体系的构建,通过输入不同的参数,构建出不同的栅格数据,以供后续进行验证选择。比如:对于一个 1728*756 的应用区域来讲,我们构建的栅格体系可以有如下几种:

    首先根据栅格计算公式计算出不同 Gutters 下 Column 的极值,然后根据不同的 Gutter 制作不同的栅格参数,以便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栅格数据。在这里凭借一些经验来进行输入。

    Gutters 以 8 作为作为栅格中的最小单位,如果无法获取合适的栅格,可以使用 4 为最小单位。 所有参数数据尽量选 2 的倍数,不可出现小数点,如果无法找到合适的栅格,才考虑进行打破。 Margin*2 一般小于 Column*1 Gutters 一般不小于 8dp,不大于 48dp …… 根据上面的经验判断,选出了十个可以使用的栅格体系,如下图所示。然后就是对选出来的栅格体系进行具体界面验证,通过对一些页面进行栅格布局,来考量哪个栅格体系更合适,以便确定需要的栅格体系。

    在本例中,可选择栅格体系范围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到了具体的项目中,很可能遇到更复杂的情况,发现按照上面的逻辑无法选择出任何一个栅格体系,那么就需要继续优化逻辑进行进一步的筛选了。

    二、颜色 颜色体系在产品中主要起到传递信息、创建层级、表达情感、构建一致性的目的。

    1. 构成

    一般来讲,在构建颜色体系的时候,品牌色已经定义好了,不管是从公司 VI 还是项目风格提炼而来。然后根据定义好的品牌色构建其他色彩,可以是邻近色、补色等不同的颜色种类共同构建出一套完整的色彩体系。

    对于 HMI 设计来讲,不需要像很多设计系统那样子构建那么多色彩,那么多梯度,只需要按照项目来打造自己项目的色彩体系即可,如下图所示:

    色彩体系主要定义了品牌色板、辅助色板、警示色板、中性色板、功能色板 五部分。

    品牌色板:常用颜色,作为系统主色彩贯穿整个系统中,是系统中最核心、最高频使用的颜色,常用于强调信息、引导操作,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系统整体的基调和风格。

    辅助色板:用于重要程度较低的的操作或内容。

    警示色板:应用于异常、危险操作以及警告提醒等场景。

    中性色板:针对正文和图标,占位符、分割线、背景等元素和组件,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使用恰当的正文色彩。

    功能色板:功能色是指用于特定场景、表达特殊语义的颜色,例如成功、警告等状态颜色。

    上述色彩体系只是我平时搭建设计系统时候用的分类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项目,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具体的项目搭建属于自己的色彩体系。

    三、字体 字体是界面设计中最基本的构成之一。一套设计系统中通过合理的使用字号、字重和颜色来强调界面中重要的信息。

    一般来讲,一套设计系统中只使用一种字体,因为多种字体的混合使用会使界面看起来零散和草率。

    不同于移动端和 pc 端,不同的车厂都会有不同的字体需求,所以在制作字体体系的时候,需要根据具体的字体集进行评估。

    1. 字重

    系统中为了区分界面中信息的重要程度,可以通过不同的字重进行区分。HMI 系统中为了避免界面混乱,一般定义两种到三种字重等级。

    2. 行高

    字体行高的引入主要是为了对齐相同字号的不同字体,比如:中英文、字符和数字的混合排版等。所以为了界面统一性,我们会定义每种字号的行高。

    3. 字体类型

    为了统一视觉和排版效果,会对所有使用的字体进行规范,生成固有的字体类型,设计师使用定好的字体类型进行设计,而不可使用其他的字号和字重。下面的是我常用的字体类型,仅供参考。

    四、图标 图标作为界面构成的重要元素,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体界面的设计效果。

    车机中的图标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通用型图标和业务型图标。我们这里主要聚焦在通用型图标。

    1. 规范

    栅格作为图标绘制的底层结构,设计的基础。我一般选择以 160*160 dp 的尺寸作为图标绘制的统一栅格尺寸。线条的长短粗细、图标的大小比例等关键因素均在其基础上制定。

    2. 风格统一

    对于系统设计来讲,会充斥着各种不同的图标类型,那么一套统一视觉风格的图标就会显得尤为重要,上面我们通过使用图标栅格规范来保证视觉重量一致,但是还有很多的细节也会影响到图标的风格统一,比如:描边还是填充、线宽粗细、圆角大小、倾斜角度、切口、修饰符位置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在影响着图标的最终展示效果,所以我们在制作图标规范的时候,这些内容都需要进行定义。

    3. 尺寸

    由于图标使用的方式多样,出现的位置各有不同,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我们的图标设定一个大小梯度,这有助于尽可能的减少我们视觉不统一现象。比如:40dp 和 42dp 的图标使用在 list 中都可以,或者说,从视觉来讲,大差不差,如果不对图标大小进行限制,那么不同的设计同学就可能使用不同大小的图标。这并不是一个良性的过程,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图标的大小梯度进行设定,基于本人 HMI 的经验来讲,一般我会把图标分为:24*24、32*32、40*40、48*48、64*64、80*80、120*120、160*160 这八种尺寸。

    4. 线宽

    基于上述图标尺寸和视觉风格的定义,接下来想和各位探讨一个问题,那就是线条粗细。因为显示设备一般采用方形像素,那么非整数像素会以灰度显示,所以对齐像素点是影响图标是否清晰显示的最重要的因素。

    我们既然设定了图标的大小梯度,那么为了更好的呈现,我们期望可以在每种图标尺寸下都可以保证清晰显示,也就是说线宽都是整数,但是现实往往并不那么完美,在图标放大缩小的时候势必会出现小数点的情况,那么我们如何去比避免呢?

    对于早期的显示设备来讲,屏幕像素质量不高,那么只有一条途径:对每种不同尺寸下的图标进行单独绘制,以保证在每种尺寸下都可以完美展示,这是技术的限制,同时也是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

    但是对于当下的显示设备来讲,屏幕质量已经极大提升,并且现在版本更新迭代加快,很多时候时间就是效率,所以需要尽快的完成设计工作,所以大家现在更倾向于使用一种尺寸进行放大缩小生成其他的尺寸。

    所以在绘制图标的时候,我们需要去考虑选择合适的线宽,尽可能的让图标可以清晰的展示,尤其对于车机屏幕来讲, 并没有手机或者电脑屏幕像素那么好,所以这件事就会显得更加重要。在这里我一般还是会用 Numbers 进行图标不同尺寸线宽计算。如下图所示: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为了尽可能保证线宽是整数,在没有的情况下,尽可能使用.5,减少特殊数值的出现,所以能够满足情况的很少。在 160 尺寸下,线宽为 20 dp 是最好的,但是当图标为 24 dp 时线宽为 3,会显得太粗,所以下一级合适的就是线宽为 10 dp。

    这里只是我的一些经验之谈,大家在制作图标时,可以参考这种思维模式,而没必要完全套用,毕竟线宽粗细首先是由视觉风格决定的。

    总结 本篇内容主要聚焦在全局样式的搭建,以及我在具体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的具体思考,为大家提供一种思路。希望本篇文章可以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大家有什么不同的见解,欢迎留言,我们一起探讨,谢谢大家。

    后续的文章我将继续为大家介绍设计系统的控件组件的搭建流程,敬请期待~

  • 9000字深度分析!为什么越来越多大厂产品被吐槽过度设计?

    UI交互 2023-04-24
    工作有些年头了,看着互联网日新月异,回顾了下这个体验著称的行业,好像已经跨入了体验过剩的时代了,有些同学可能会说明明很多产品的体验都不咋滴,还很欠缺,怎么就到了体验过剩的时代了?但确实已经来了,这次好好唠唠,也说说心里话。作者往期干货:遇到设计瓶颈无法脱身?

    工作有些年头了,看着互联网日新月异,回顾了下这个体验著称的行业,好像已经跨入了体验过剩的时代了,有些同学可能会说明明很多产品的体验都不咋滴,还很欠缺,怎么就到了体验过剩的时代了?但确实已经来了,这次好好唠唠,也说说心里话。

    作者往期干货:

    遇到设计瓶颈无法脱身?五大章节帮你正确应对! 前言:每个设计师都会遇到瓶颈,至于瓶颈期挣扎了多久各有不同。

    阅读文章 >

    先看大纲,内容框架早知道~

    一、什么是体验过剩 体验是一种经历与感受,体验设计就是打造特定场景的服务过程,为用户提供好的经历与感受。

    而体验过剩我们可以根据字面意思粗浅的理解为,体验打造的过程中注入了过于广泛或者过于细腻的体验设计,即体验设计用力过猛,事实上,这些大可不必的设计并不能使用户体验更上一层,反而可能为用户带来困惑或是任务进程的阻碍。

    想象一下,快速相亲配对,一次相两个漂亮妹子,我比一比可能就有了倾向,这时你给我一次安排十个漂亮妹子,我不得选花眼,于是迷茫、困惑、焦虑、决策慢。

    1. 过度设计≠体验过剩

    过度设计时常会引起体验过剩,过度设计常指在产品设计中,过分追求视觉效果或形式上的体验,而忽略了用户真实的感受或场景特征,然后导致用户感到混淆、困惑、厌倦无感。单方面细腻的设计在作品中可能很亮眼,但用户却不一定能感知和吸收设计想要传达的价值,反而成了吃力不讨好。

    例如一个页面金刚区采用了精致的图标,并给主推项结合了少量动画,那这时可能满足了业务目标的同时给用户也带来了好的体验,但若是个个都带动画,闪烁不停,那你脑补一下吧,甚至可以再配上一曲《爱如火》。

    还一种就是像月饼包装那样,给人一种华丽、豪华、高档的视觉盛宴,但里面的月饼却没有因为包装的华丽或高昂的价格而变得更大更好吃,这时价值开始由月饼本身转向包装了,这就像产品在增加功能和实现商业目标的时候未能权衡好 用户体验 与商业营收,想好了捞钱,却忘了搞好产品,短期或许能赚到,但长期必定是恶化或被整顿。

    本质上都是某一方面卷的特别厉害,都是投入了更多的资源或成本,而转移或偏离了本该有的价值,而最终换取了其他利好,但却忽视了用户真实的诉求和感受。

    2. 体验过剩&体验不足

    先问问自己什么是好的体验?

    好的体验涉及很多面,很难标准化,也因人而异。因此我以为它的核心应该是帮助用户轻松愉悦的完成任务,并且给到用户足够诚意的价值或让利,当一个产品达到这种程度,我不会因为他的一些细枝末节而说他体验不好,顶多是说细节可以再打磨打磨。

    而当一个产品的基础功能有缺失,或者任务进行过程有其他阻力,就可以认为是体验不足,这不仅限于核心功能的缺失、交互的难用、不满足用户需求、未能达到用户预期、设计不合理、信息混乱不透明、售价高昂等,所以当体验过剩为我们造成了困惑或阻碍时,这时体验过剩便成了体验不足。

    3. 体验过剩的具体表现

    当你使用某个产品来完成某项任务时,却有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不知从何入手不知如何下一步,亦或是某天闲来无事突然发现某个页面尤为精细,交互形式也很炫,类似情况基本上都是过度设计或是体验过剩在作祟。

    而作为 设计师 ,最能直观感受的应该是中大厂的产品设计案例分享的评论区,于是乎华而不实、冠冕堂皇、浮与表面、自圆其说、过度内耗、花里胡哨、无关痛痒、修饰总结等一系列词就开始频频出现,而你之前体验他们的产品时,又感受到了多少对方所描述的细腻体验?这过剩得不直观嘛,但是人家真的没有努力研究和设计吗?

    更有意思的是,在中大厂里,这些体验相关的方法论、策略、量化不仅用于包装,还在内部报告会议或是业绩上大有作用,都是资源博弈的筹码。但,还记得有年电商节吗?各种活动预热,各种视觉冲击,各种营销策划,一切红红火火,美中不足的是广大用户连优惠券都没整明白,所以是体验设计不够细腻吗?还是过剩偏离了方向?

    4. 如何衡量体验过剩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反驳体验不是越细腻越好吗?为什么会过剩?好比一台电脑配备 4060 的显卡,你拿来看看视频性能过剩了,但是别人可以拿来玩 3A 大作啊。话虽如此,但每个产品的用途是有定位的,还是拿电脑例举,我要用于 GPU 类渲染工作,那我把钱花多花一些在显卡跟显示器上,那我必然能收获更好的体验,但若是我看中了一套炫酷的联名款机箱外设,多花了好几千预算,而从显卡或显示器上缩减了预算,那我最终就很难获取愉悦的渲染体验,即使我有一套高级的炫酷外设,但在工作时,感受到的却是体验不足或过剩。

    说到这里应该有些概念了吧,一方面要看丰富细腻的体验设计是否用在了刀刃上,或者说是否围绕产品核心业务而展开,当局部的体验升级时,肯定也是优先考虑核心业务,不然体验升级可能并带不来实质上的竞争力,这时你也可以试图回想一下那些让你印象不好的体验是出于什么原因。

    另外就是在追求细腻的体验设计时,是否用力过猛,产生了过多的细节呈现,使得用户短时间无法吸收而成了信息障碍而困惑,亦或者用户根本感知不到,只是设计师的过度输出。

    面对那些用户群体更广泛的产品,衡量体验是否过剩本质还是以上这些。面向用户群体更广泛了,功能服务也必定更多,那么首先要看主业务的整个流程体验如何,在主业务流程体验还不错的情况下,其他衍生服务才会成为加分项,而后更多的就是看用户感受了,即对于用户使用的成本、门槛、效率诸多方面,保证用户感受到的价值大于付出即可,讲大道理就是内容为王、价值为王。

    本末倒置的用户体验还能是好的体验吗?听说过峰终效应吧,你让用户在一些细枝末节上或是边缘业务上感受到细腻的体验,出于产品核心价值进行体验的用户最终又能落个什么印象呢?

    二、为什么会体验过剩 1. 先聊聊产品本身(建立认知)

    产品本身作为用户体验的载体,我们要对产品与体验间有清晰的认知,认识到体验如何诞生如何趋向过剩。

    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包括了入市、成长、成熟、衰退四大阶段,就前三个正向阶段分别在做的事,分布是建设产品价值,完善产品体验,构建品牌与气质,当然了也还有运营推广,这一建设过程有同行用一个金字塔进行表示;

    ①一切从产品价值开始

    产品价值代表了能为用户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价值,又能为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商业价值,是产品诞生入市的基础,一般产品 0-1 阶段就是指的产品价值建设,是基础且核心的服务功能建设。

    看到这么一段话,说项目前期都是能用就行,不管好看与否,后期则将用户体验作为重要指标,其中透漏的无非就是所有产品都是基于用途价值所展开的,然后就是差异化或是优质的体验做竞争力。

    通常我们会将可用与好用作为一个体验的分水岭,能用是为了满足产品核心价值层建设,好用则才开始建立优质用户体验与竞争力。这一系列分层便是之前那个金字塔模型了,而价值理所当然的在最基层。

    ②好体验先从价值开始

    以上所述,不论是说体验还是商业,围绕的都是产品价值,如果将上面的金字塔模型视为完整的体验,那么所谓的优质体验就应该不断的向下靠拢,或者由下而上建设产品,这与产品体验五要素模型也是相呼应的,应该做好核心业务体验再进行边缘服务的体验升级,以下例子你觉得那个体验会更好?

    ③阶段化的商业体验

    用户体验向来不是单单为用户服务,也为商业服务,大多互联网产品的价值都是有局限性的,并且有产品定位限制着业务扩张范围,所以在有限的产品价值中获取更多的商业盈利或用户留存就成了关键。「要不还是说大厂会玩,直接把定位生态化,开始大量拓展各种商业矩阵」

    然后理所当然的,用户体验作为企业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随着产品发展,开始融入了更多的商业目标,例如火爆一时的“App 暗色模式”被包装成了护眼、缓解疲劳、有效省电,但在可信的研究报告中,真正能省电的也只是“#000000”的死黑像素可以,护眼跟缓解疲劳更不值一提,你要呵护眼睛就应该劝人家关掉屏幕才对,除了满足了部分用户对主题视觉的偏好以外,更多则是延长了用户使用时长这一系列商业指标,千万不要小瞧多停留的那一分一毫,却是一些社交应用的重要指标之一。

    这就是被用户体验包装起来的商业体验,虽说好的用户体验应该是以用户为导向,但架不住商业才是目的,所以体验还常常要兼顾商业,如此看,用户体验是不是可以说成做商业设计还要常常兼顾用户呢 hhhhh

    ④总绕不开体验过剩

    当一个产品开始注重用户体验或打造品牌气质,那就说明已经进入或过了成长期,同时也将面临更多挑战,当核心业务逐步稳定,价格或业务模式就会难以变更,本来塑造品牌与气质就需要对交互形式、动画效果、品牌视觉深入改造,所以体验设计也就沿用到了一些表象或是边缘业务上,并且每个产品的功能服务或者商业模式都不可能无限扩张,增长减缓是必然的过程,而体验与留存会成为中后期的核心竞争力,一顿卷,体验必然过剩,这是与产品本身周期强关联的,并且与市场竞争企业文化里外呼应的。

    2. 市场竞争的助推(外部诱因)

    伴随市场的竞争,企业不得不深入考虑商业化,以及为产品附加更多的功能服务或尝试创新和引进新技术,来维持产品新鲜感和赛道角逐力,这样可以扩展用户群体与营收能力,通常竞争企业也会及时跟进,从而加剧市场竞争,与此同时,这种快节奏与竞相效仿也会导致缺乏对用户的深入了解,可能把资源消耗在一些对用户不痛不痒的体验设计上,这时你会发现大家都在体验过剩的风口上,想要下来都难,这种行为可能是为了追求增长而忽略了用户的真实需求。

    所以抄对竞品跟做好用户研究还是很重要的。

    再者就是以业务价值为主导的创新枯竭,可能从生产到消费到售后都一条龙了,核心业务价值已经没多少挖掘空间了,面对企业发展与市场竞争,企业开始尝试新技术开发或应用,从而提高所谓的用户体验和满意度,或者说融资噱头或股价,但若未权衡好,也可能产生更高的门槛,或是让产品变得复杂难用。

    3. 企业文化的助推(内部诱因)

    说到体验过剩就不得不提企业文化,看起来最能控制体验过剩的好像就是企业自身,实际上企业文化跟体验过剩的加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大厂的项目矩阵往往是庞大的,这也需要大量的设计师,但这并不意味所有的项目都是稳定的,所以设计师就干脆以团队的形式出道了,设计中心或者 UEDC 诞生了,那么作为一个组织是不是就应该有影响力和价值体现,那他就会发一些公开的设计案例体现团队专业性和传播影响力,那它的案例是不是也要比一般的设计更全面更专业,那这个时候他的案例就会包含更多的包装成分,以及更多其他职能的内容配合,当看起来更专业更 UCD 就达到目的了,更多人看到了 UEDC 的价值,渴望加入 UED 的团队,也渴望建立自己公司的 UEDC,甚至个人的作品发布也会对标那些 UEDC 的。但事实上这些 UEDC 发布的内容不乏有一些噱头以及过度的体验思考,但大家却不自觉的相互效仿卷了起来,那可不得体验过剩嘛。

    另外我们悉知大厂或头部企业的文化和管理模式一向是走的比较前沿的,很快那些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就被引进和广泛应用,如我们耳熟能详的绩效考核、KPI、OKRs、体验量化等,并且企业之间相互效仿学习,加上员工跳槽快速传播着这些企业文化、职场风气,但同时水土不服、负面的、隐性的问题也被快速带入行业。

    职场上,面对企业文化带来的一系列要求,我们被动的与业务增长、绩效考核、精益运营、数据指标等绑在一起,又没法躺平,也只好互相寻求横向的价值增长机会来应对上面的政策(内卷),此时大家更在意业绩数据或是成果包装,只有故事讲好了,数据好看了,大家才能好过,哪有精力去深度挖掘用户需求或体验升级,体验过剩不就显得合乎情理嘛。

    做过用研的同学其实都清楚,要想微调调研结果方向,中间的操作空间还是很足的,甚至一句话的事儿。而一个符合预期的体验结果重要吗,重要,关系到向上汇报,成果展示,项目奖金,绩效考核,而体验这种东西是不好定义标准的,因此有了体验度量,同时又不是极个别职能的成果,因此就成了部门之间横向拓展寻求增长价值,设计给上级看同行看,那如何让用户感知到和认可了,那就通过上面所述搞一个看起来可信的结果。

    职场人人都在谈论体验,但人人都更关注自己期盼的体验,各自又对体验有着不不同的见解,那么所谓的体验设计就很难不夹带私货,以及难以在部门与部门之间形成标准共识,之前我写过一篇《个人设计偏好对工作的影响》,其中个人对体验的理解偏好与旧的体验设计经验是很容易潜移默化的带入到新的工作中,看似用户体验,实则可能是自我体验设计,那么一旦在设计落地或决策时,没有把控住核心价值地带,那就可能奔着体验过剩发展了。

    6000字干货!聊聊个人设计偏好的效用与避坑指南 这半年有很多收获与感触,我见识到了个人偏好与认知偏差对业务发展带来的各种冲击,在那么一阵子想到了挺多的东西,后来想着围绕设计做一些回顾思考,希望能够从中提炼出一些有营养的东西。

    阅读文章 >

    4. 我个人主观的感受

    设计师面对体验过剩这种现象往往是被动的,我们能做好的,通常也只是被要求的部分,并不会有太多话语权、决策权,所以有时候能碰上一个厉害的产品或项目管理还是很幸运的。另外产品面对市场环境跟我们面对企业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啊,又卷又要不上价,不想掉队,又只好跟上,然后产能又过剩,市场却既要又要还要,简直是一个恶循环。

    三、体验过剩带来了什么 相信这也是大家关心的环节,甚至体验过剩的部分影响大家已经真真切切的感受过了,这里我简单说一下,请看~

    1. 关于是好是坏?

    体验过剩是整个市场或行业环境孵化出来的,我也说不上究竟是好是坏,因为不同人群有着不同的立场,有泥泞也有机遇。

    2. 先说说机遇

    当企业在过度追求体验设计时,新的工作机遇这不就来了吗,这为设计提供了更多的价值上升空间,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或是发展机遇,对于个人来讲,可以丰富能力,提升对体验设计的认知,丰富设计视野,要是能力够开个培训班帮大家提升体验设计能力不也行嘛。

    3. 产品体验的门槛

    当越来越多的产品都在竞争中强调用户体验时,用户对于不同产品之间的体验差异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小,用户也会快速适应这些体验设计,并形成一套体验的合格标准,而对于那些无法提供对应体验水准的产品则更容易被淘汰。

    另外体验过剩必然会带来更多的产品功能或视觉内容,这对用户可能会带来更多的认知负荷,用户则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和适应产品的复杂性,对于用户引导设计和啊哈时刻激活都有不少阻力。

    4. 体验边缘化

    这里我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叫做“体验边缘化”,一方面是指体验设计不能聚焦核心业务或深入业务价值,而停留在表象体验设计更多一些,对于用户为导向的体验也逐步被商业或数据增长而侵蚀。

    另一方面,用户在体验产品时,是会关注产品之间的差异化或独特性的,若因为体验过剩与同质化严重,那么产品本身也可能会丧失核心价值或市场份额的竞争力,这种情况也是一种体验边缘化。

    这些边缘化的体验却不能满足以核心用途为主的用户,并且这些体验可能会被忽视或不被感知。例如电商设计了更精致的 UI、细腻的交互、清晰的大图,或许能够增强选购体验,但是并不能解决优惠、实物符合度、大促卡顿、快递服务这一系列核心价值,说到这里那些优化电商物流的平台还是有些东西的。

    总之体验边缘化伴随着体验过剩已经存在了,但是迫于市场内卷的形势,即使知道应该注重产品核心价值、关注用户需求与感受,遵循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原则、提供更加便捷、易用、高效的设计方案,但却还是很难真真做到。

    5. 逃不掉的内卷

    相信你已经感受到了体验过剩带来的内卷了吧!真的是逃不掉的内卷!

    企业为了追求用户体验不断的增加了产品功能或是局部体验优化,竞品之间又会竞相模仿,市场便形成了激烈的竞争,这时企业为了在市场上占据优势而加大投入,打工人就只好背上更多的任务和指标,于是就开始了加班和内卷,内卷不仅带来了更多的压力与负荷,同时也使得设计行业对专业技能有了更多的要求,随之打工人又要学习和提升更多的专业能力,还要在工作中进行体现和汇报,而后又进一步的加剧了体验过剩与内卷。

    6. 资源的浪费

    就内卷而言,已经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了,更多的都是加速了内部资源内耗,而非市场或外部价值的增长。内卷带来了更多工作量也降低了效率,打工人需要消耗更多的时间精力来博弈、来设计包装、内部对齐、展现价值。

    真实场景中,对于产品体验的过分思考与设计真的就能如愿以偿的带来好的体验提升吗?真不一定,事实上这么多年的设计与产品体验经历告诉我,用户使用产品的行为动机与直观感受有着相当的比重,即 7 分思考 3 分设计用户往往只赏你 3 分薄面,如此一来,在大多竞品都大同小异的情况下,你 7 分的设计思考,不如多花几分在其他地方,例如研究设计方向是否正确,再考虑如何设计正确的方案之类的。

    实在不行卷卷视觉好了,美化一下总归错不了多少的,反之,都是市面上的东西,3 分设计你讲出 10 分思考,那不是设计思维,那是在包装、在内卷,就好像是做了一个 LOGO,然后为此讲述了一个几千字的故事,但是广大用户直观感受到的又能有多少?

    四、如何应对体验过剩 如果你有心要克制体验过剩或者想要寻求一些方法避免,那么以下有一些建议你可以参考一下。

    1. 核心价值主导

    如果想要对抗体验过剩的话,那么主张核心价值驱动体验设计会是一个好的开始,以正确地设计方向作为开始,再考虑设计的正确,核心价值指的是产品最重要的服务和优势,也是主流用户最需要的部分。通过将核心价值作为驱动力,可以确保体验设计为产品产生更好的竞争力,并聚焦产品优势与用户核心诉求,从而避免过度追求细节和完美导致的体验过剩问题。

    当然了,这都是理想状态,或许有些讲大道理了,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以及陆陆续续的商业目标,很多时候往往都是浮躁的,想要吃一波红利,真正打磨产品细节和体验的都是少数,并且现在普遍以大数据代替了真实的用户发声,这是一种捷径,可以快速验证效果和了解用户行为,但也不乏很多时候只是在为数据而设计,面对真实用户的直观感受或心理活动以及情绪变化,却是无法感知的。

    2. 定制化与极速版

    当我们明确使用一个产品的目标时,作为用户的我们更希望的是简洁、直观、易用、透明,事实上产品设计师们也知道,因此面对产品功能的快速堆积和体验过剩,设计师们也采取了一些较为可行的方案,如定制化与新开一个极速版之类的。

    定制化讲究一个循序渐进,千人一面,个人看来主要做两件事,一件事是将功能内容重组分类,划分层级,使得用户可以根据需求方向和阶段逐步的接触和使用更多的功能服务,而不是一股脑儿都放出来,告诉用户我们主打一个样样都有;其二就是支持用户根据偏好自己控制延展服务的入口,例如微信,事实上微信的服务范围很广,已经涵盖了社交、支付、多媒体娱乐、生活服务和企业服务多方向,但整体层级还是严格控制着,并不会让用户进入应用后就觉得臃肿难用,同时赋予用户根据偏好设置业务入口的能力,可以让应用变得轻量、灵活、可控。

    而极速版主打精简与高效的核心服务,通常会将边缘化服务去除,只保留核心功能,以达到轻量化和减少资源占用,这样能够更好的应对体验过剩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达到提升用户体验的目的,典型用户可以享受到更聚焦核心业务的产品,获得更简洁易用高效透明的服务,面向企业也解决了一定的用户留存或品牌传播问题。

    3. 可感知测试

    构成体验的因素是广泛的,但是作为用户通常会根据“功能价值、易用性、性价比、服务质量、稳定性、安全性、响应速度、视觉美感”这几大方面的直观感受来评判体验好坏,甚至有时候被那么一两个点特别打动,也会认为是一个很好的体验,所以好体验一定要想办法让用户感受到。

    在我个人的认知中,一切精益化的体验应当建立在可感知-可用-易用这套体系上,并且对于那些非颠覆式的创新,不必在形式上追求过多的体验设计,遵循常规、行业标杆、大众认知总归是不会错多少的,这也算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做设计了,既然知道 1+1=2,那就直接用好了,没必要寻求新的公式证明 1+1=2。

    关于如何做可感知测试,答案就在命题里了,如果那天有时间,找几个客户线上简单的聊聊,访谈一下其实都是可以的,毕竟从来没人说过答案只有在正式的访谈或用户研究中才能挖掘出来,我真的觉得闲谈也很有价值,其他的就是一些耳熟能详的可用性测试、AB 测试、灰度测试、焦点访谈什么的,总之做做看吧,再亲近用户些,不要只是盯着后台的用户数据来臆想。

    4. 奥卡姆的飞科剃须刀

    其实是奥卡姆剃刀定律啦,写到这里就突然想到了,为什么会想到呢?我把百科上的解释贴过来各位感受一下。

    这个原理称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Entities should not be multiplied unnecessarily)

    有时为了显示其权威性,人们也使用它原始的拉丁文形式:

    Numquam ponenda est pluralitas sine necessitate.(避重趋轻)

    Pluralitas non est ponenda sine necessitate.(避繁逐简)

    Frustra fit per plura quod potest fieri per pauciora.(以简御繁)

    Entia non sunt multiplicanda praeter necessitatem.(避虚就实)

    是不是特别像刚入行设计的那句话,不要为了设计而设计

    最后作为职场人的我们 在设计这条道上,有人离去也有人进来,但不难发现,这条道越发的艰难了,还坚持在一线设计的朋友们,我相信都是对设计还怀揣着热爱的那批人,既然内卷、体验过剩什么的我们没有话语权或能力来改变,那就索性把能够触及到的体验设计尽量做好吧,所以面对体验过剩内卷啥的也不要总是怪责设计师们,设计依旧值得我们热爱,设计是热爱,工作是生活,能在生活中兼顾热爱,或许也没那么糟糕。

    另外被卷的这个过程中,也确实学到了更多,认知上通透了许多,特别是思维方面的,以及业务理解方面,事实上初入设计,技法很重要,但越往后越会发现,设计思维与业务理解更重要,技法随时都能网上学习,但唯有设计思维是真正能用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的复用性也很强,应用场景也更广,夸张点说,设计思维可以受益终身,但技法不行,现在卷的就当是为以后投资了。

    一些发散胡思乱想~

    产品是应商业而生,通常考虑的最多的两件事分别是谋求更多的利润和用户,所以体验设计的背后更多的是商业价值,因此多数设计中都是携带商业目标进行的,完全以用户为中心是不可能的,这时会发现体验设计是为了让商业更被用户接受或认可,这才是真实的体验设计现状,我们常把“以用户为中心设计”捧得那么高,或许正是因为难以做到才变得更为神圣吧。

    但,也不用因此而摆烂,我觉得正是因为大家对“以用户为中心”的追求,才使得商业设计中夹带更多的用户立场,反而让商业更美好起来,叫我说,应该坚持下去,这样设计才会更美好,和值得我们热爱!

    写到这里发现已经很多了,看到这里的朋友们,辛苦了,如果觉得写得还不错,欢迎点赞+收藏

  • 9000字深度分析!为什么越来越多大厂产品被吐槽过度设计?

    UI交互 2023-04-24
    工作有些年头了,看着互联网日新月异,回顾了下这个体验著称的行业,好像已经跨入了体验过剩的时代了,有些同学可能会说明明很多产品的体验都不咋滴,还很欠缺,怎么就到了体验过剩的时代了?但确实已经来了,这次好好唠唠,也说说心里话。作者往期干货:遇到设计瓶颈无法脱身?

    工作有些年头了,看着互联网日新月异,回顾了下这个体验著称的行业,好像已经跨入了体验过剩的时代了,有些同学可能会说明明很多产品的体验都不咋滴,还很欠缺,怎么就到了体验过剩的时代了?但确实已经来了,这次好好唠唠,也说说心里话。

    作者往期干货:

    遇到设计瓶颈无法脱身?五大章节帮你正确应对! 前言:每个设计师都会遇到瓶颈,至于瓶颈期挣扎了多久各有不同。

    阅读文章 >

    先看大纲,内容框架早知道~

    一、什么是体验过剩 体验是一种经历与感受,体验设计就是打造特定场景的服务过程,为用户提供好的经历与感受。

    而体验过剩我们可以根据字面意思粗浅的理解为,体验打造的过程中注入了过于广泛或者过于细腻的体验设计,即体验设计用力过猛,事实上,这些大可不必的设计并不能使用户体验更上一层,反而可能为用户带来困惑或是任务进程的阻碍。

    想象一下,快速相亲配对,一次相两个漂亮妹子,我比一比可能就有了倾向,这时你给我一次安排十个漂亮妹子,我不得选花眼,于是迷茫、困惑、焦虑、决策慢。

    1. 过度设计≠体验过剩

    过度设计时常会引起体验过剩,过度设计常指在产品设计中,过分追求视觉效果或形式上的体验,而忽略了用户真实的感受或场景特征,然后导致用户感到混淆、困惑、厌倦无感。单方面细腻的设计在作品中可能很亮眼,但用户却不一定能感知和吸收设计想要传达的价值,反而成了吃力不讨好。

    例如一个页面金刚区采用了精致的图标,并给主推项结合了少量动画,那这时可能满足了业务目标的同时给用户也带来了好的体验,但若是个个都带动画,闪烁不停,那你脑补一下吧,甚至可以再配上一曲《爱如火》。

    还一种就是像月饼包装那样,给人一种华丽、豪华、高档的视觉盛宴,但里面的月饼却没有因为包装的华丽或高昂的价格而变得更大更好吃,这时价值开始由月饼本身转向包装了,这就像产品在增加功能和实现商业目标的时候未能权衡好 用户体验 与商业营收,想好了捞钱,却忘了搞好产品,短期或许能赚到,但长期必定是恶化或被整顿。

    本质上都是某一方面卷的特别厉害,都是投入了更多的资源或成本,而转移或偏离了本该有的价值,而最终换取了其他利好,但却忽视了用户真实的诉求和感受。

    2. 体验过剩&体验不足

    先问问自己什么是好的体验?

    好的体验涉及很多面,很难标准化,也因人而异。因此我以为它的核心应该是帮助用户轻松愉悦的完成任务,并且给到用户足够诚意的价值或让利,当一个产品达到这种程度,我不会因为他的一些细枝末节而说他体验不好,顶多是说细节可以再打磨打磨。

    而当一个产品的基础功能有缺失,或者任务进行过程有其他阻力,就可以认为是体验不足,这不仅限于核心功能的缺失、交互的难用、不满足用户需求、未能达到用户预期、设计不合理、信息混乱不透明、售价高昂等,所以当体验过剩为我们造成了困惑或阻碍时,这时体验过剩便成了体验不足。

    3. 体验过剩的具体表现

    当你使用某个产品来完成某项任务时,却有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不知从何入手不知如何下一步,亦或是某天闲来无事突然发现某个页面尤为精细,交互形式也很炫,类似情况基本上都是过度设计或是体验过剩在作祟。

    而作为 设计师 ,最能直观感受的应该是中大厂的产品设计案例分享的评论区,于是乎华而不实、冠冕堂皇、浮与表面、自圆其说、过度内耗、花里胡哨、无关痛痒、修饰总结等一系列词就开始频频出现,而你之前体验他们的产品时,又感受到了多少对方所描述的细腻体验?这过剩得不直观嘛,但是人家真的没有努力研究和设计吗?

    更有意思的是,在中大厂里,这些体验相关的方法论、策略、量化不仅用于包装,还在内部报告会议或是业绩上大有作用,都是资源博弈的筹码。但,还记得有年电商节吗?各种活动预热,各种视觉冲击,各种营销策划,一切红红火火,美中不足的是广大用户连优惠券都没整明白,所以是体验设计不够细腻吗?还是过剩偏离了方向?

    4. 如何衡量体验过剩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反驳体验不是越细腻越好吗?为什么会过剩?好比一台电脑配备 4060 的显卡,你拿来看看视频性能过剩了,但是别人可以拿来玩 3A 大作啊。话虽如此,但每个产品的用途是有定位的,还是拿电脑例举,我要用于 GPU 类渲染工作,那我把钱花多花一些在显卡跟显示器上,那我必然能收获更好的体验,但若是我看中了一套炫酷的联名款机箱外设,多花了好几千预算,而从显卡或显示器上缩减了预算,那我最终就很难获取愉悦的渲染体验,即使我有一套高级的炫酷外设,但在工作时,感受到的却是体验不足或过剩。

    说到这里应该有些概念了吧,一方面要看丰富细腻的体验设计是否用在了刀刃上,或者说是否围绕产品核心业务而展开,当局部的体验升级时,肯定也是优先考虑核心业务,不然体验升级可能并带不来实质上的竞争力,这时你也可以试图回想一下那些让你印象不好的体验是出于什么原因。

    另外就是在追求细腻的体验设计时,是否用力过猛,产生了过多的细节呈现,使得用户短时间无法吸收而成了信息障碍而困惑,亦或者用户根本感知不到,只是设计师的过度输出。

    面对那些用户群体更广泛的产品,衡量体验是否过剩本质还是以上这些。面向用户群体更广泛了,功能服务也必定更多,那么首先要看主业务的整个流程体验如何,在主业务流程体验还不错的情况下,其他衍生服务才会成为加分项,而后更多的就是看用户感受了,即对于用户使用的成本、门槛、效率诸多方面,保证用户感受到的价值大于付出即可,讲大道理就是内容为王、价值为王。

    本末倒置的用户体验还能是好的体验吗?听说过峰终效应吧,你让用户在一些细枝末节上或是边缘业务上感受到细腻的体验,出于产品核心价值进行体验的用户最终又能落个什么印象呢?

    二、为什么会体验过剩 1. 先聊聊产品本身(建立认知)

    产品本身作为用户体验的载体,我们要对产品与体验间有清晰的认知,认识到体验如何诞生如何趋向过剩。

    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包括了入市、成长、成熟、衰退四大阶段,就前三个正向阶段分别在做的事,分布是建设产品价值,完善产品体验,构建品牌与气质,当然了也还有运营推广,这一建设过程有同行用一个金字塔进行表示;

    ①一切从产品价值开始

    产品价值代表了能为用户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价值,又能为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商业价值,是产品诞生入市的基础,一般产品 0-1 阶段就是指的产品价值建设,是基础且核心的服务功能建设。

    看到这么一段话,说项目前期都是能用就行,不管好看与否,后期则将用户体验作为重要指标,其中透漏的无非就是所有产品都是基于用途价值所展开的,然后就是差异化或是优质的体验做竞争力。

    通常我们会将可用与好用作为一个体验的分水岭,能用是为了满足产品核心价值层建设,好用则才开始建立优质用户体验与竞争力。这一系列分层便是之前那个金字塔模型了,而价值理所当然的在最基层。

    ②好体验先从价值开始

    以上所述,不论是说体验还是商业,围绕的都是产品价值,如果将上面的金字塔模型视为完整的体验,那么所谓的优质体验就应该不断的向下靠拢,或者由下而上建设产品,这与产品体验五要素模型也是相呼应的,应该做好核心业务体验再进行边缘服务的体验升级,以下例子你觉得那个体验会更好?

    ③阶段化的商业体验

    用户体验向来不是单单为用户服务,也为商业服务,大多互联网产品的价值都是有局限性的,并且有产品定位限制着业务扩张范围,所以在有限的产品价值中获取更多的商业盈利或用户留存就成了关键。「要不还是说大厂会玩,直接把定位生态化,开始大量拓展各种商业矩阵」

    然后理所当然的,用户体验作为企业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随着产品发展,开始融入了更多的商业目标,例如火爆一时的“App 暗色模式”被包装成了护眼、缓解疲劳、有效省电,但在可信的研究报告中,真正能省电的也只是“#000000”的死黑像素可以,护眼跟缓解疲劳更不值一提,你要呵护眼睛就应该劝人家关掉屏幕才对,除了满足了部分用户对主题视觉的偏好以外,更多则是延长了用户使用时长这一系列商业指标,千万不要小瞧多停留的那一分一毫,却是一些社交应用的重要指标之一。

    这就是被用户体验包装起来的商业体验,虽说好的用户体验应该是以用户为导向,但架不住商业才是目的,所以体验还常常要兼顾商业,如此看,用户体验是不是可以说成做商业设计还要常常兼顾用户呢 hhhhh

    ④总绕不开体验过剩

    当一个产品开始注重用户体验或打造品牌气质,那就说明已经进入或过了成长期,同时也将面临更多挑战,当核心业务逐步稳定,价格或业务模式就会难以变更,本来塑造品牌与气质就需要对交互形式、动画效果、品牌视觉深入改造,所以体验设计也就沿用到了一些表象或是边缘业务上,并且每个产品的功能服务或者商业模式都不可能无限扩张,增长减缓是必然的过程,而体验与留存会成为中后期的核心竞争力,一顿卷,体验必然过剩,这是与产品本身周期强关联的,并且与市场竞争企业文化里外呼应的。

    2. 市场竞争的助推(外部诱因)

    伴随市场的竞争,企业不得不深入考虑商业化,以及为产品附加更多的功能服务或尝试创新和引进新技术,来维持产品新鲜感和赛道角逐力,这样可以扩展用户群体与营收能力,通常竞争企业也会及时跟进,从而加剧市场竞争,与此同时,这种快节奏与竞相效仿也会导致缺乏对用户的深入了解,可能把资源消耗在一些对用户不痛不痒的体验设计上,这时你会发现大家都在体验过剩的风口上,想要下来都难,这种行为可能是为了追求增长而忽略了用户的真实需求。

    所以抄对竞品跟做好用户研究还是很重要的。

    再者就是以业务价值为主导的创新枯竭,可能从生产到消费到售后都一条龙了,核心业务价值已经没多少挖掘空间了,面对企业发展与市场竞争,企业开始尝试新技术开发或应用,从而提高所谓的用户体验和满意度,或者说融资噱头或股价,但若未权衡好,也可能产生更高的门槛,或是让产品变得复杂难用。

    3. 企业文化的助推(内部诱因)

    说到体验过剩就不得不提企业文化,看起来最能控制体验过剩的好像就是企业自身,实际上企业文化跟体验过剩的加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大厂的项目矩阵往往是庞大的,这也需要大量的设计师,但这并不意味所有的项目都是稳定的,所以设计师就干脆以团队的形式出道了,设计中心或者 UEDC 诞生了,那么作为一个组织是不是就应该有影响力和价值体现,那他就会发一些公开的设计案例体现团队专业性和传播影响力,那它的案例是不是也要比一般的设计更全面更专业,那这个时候他的案例就会包含更多的包装成分,以及更多其他职能的内容配合,当看起来更专业更 UCD 就达到目的了,更多人看到了 UEDC 的价值,渴望加入 UED 的团队,也渴望建立自己公司的 UEDC,甚至个人的作品发布也会对标那些 UEDC 的。但事实上这些 UEDC 发布的内容不乏有一些噱头以及过度的体验思考,但大家却不自觉的相互效仿卷了起来,那可不得体验过剩嘛。

    另外我们悉知大厂或头部企业的文化和管理模式一向是走的比较前沿的,很快那些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就被引进和广泛应用,如我们耳熟能详的绩效考核、KPI、OKRs、体验量化等,并且企业之间相互效仿学习,加上员工跳槽快速传播着这些企业文化、职场风气,但同时水土不服、负面的、隐性的问题也被快速带入行业。

    职场上,面对企业文化带来的一系列要求,我们被动的与业务增长、绩效考核、精益运营、数据指标等绑在一起,又没法躺平,也只好互相寻求横向的价值增长机会来应对上面的政策(内卷),此时大家更在意业绩数据或是成果包装,只有故事讲好了,数据好看了,大家才能好过,哪有精力去深度挖掘用户需求或体验升级,体验过剩不就显得合乎情理嘛。

    做过用研的同学其实都清楚,要想微调调研结果方向,中间的操作空间还是很足的,甚至一句话的事儿。而一个符合预期的体验结果重要吗,重要,关系到向上汇报,成果展示,项目奖金,绩效考核,而体验这种东西是不好定义标准的,因此有了体验度量,同时又不是极个别职能的成果,因此就成了部门之间横向拓展寻求增长价值,设计给上级看同行看,那如何让用户感知到和认可了,那就通过上面所述搞一个看起来可信的结果。

    职场人人都在谈论体验,但人人都更关注自己期盼的体验,各自又对体验有着不不同的见解,那么所谓的体验设计就很难不夹带私货,以及难以在部门与部门之间形成标准共识,之前我写过一篇《个人设计偏好对工作的影响》,其中个人对体验的理解偏好与旧的体验设计经验是很容易潜移默化的带入到新的工作中,看似用户体验,实则可能是自我体验设计,那么一旦在设计落地或决策时,没有把控住核心价值地带,那就可能奔着体验过剩发展了。

    6000字干货!聊聊个人设计偏好的效用与避坑指南 这半年有很多收获与感触,我见识到了个人偏好与认知偏差对业务发展带来的各种冲击,在那么一阵子想到了挺多的东西,后来想着围绕设计做一些回顾思考,希望能够从中提炼出一些有营养的东西。

    阅读文章 >

    4. 我个人主观的感受

    设计师面对体验过剩这种现象往往是被动的,我们能做好的,通常也只是被要求的部分,并不会有太多话语权、决策权,所以有时候能碰上一个厉害的产品或项目管理还是很幸运的。另外产品面对市场环境跟我们面对企业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啊,又卷又要不上价,不想掉队,又只好跟上,然后产能又过剩,市场却既要又要还要,简直是一个恶循环。

    三、体验过剩带来了什么 相信这也是大家关心的环节,甚至体验过剩的部分影响大家已经真真切切的感受过了,这里我简单说一下,请看~

    1. 关于是好是坏?

    体验过剩是整个市场或行业环境孵化出来的,我也说不上究竟是好是坏,因为不同人群有着不同的立场,有泥泞也有机遇。

    2. 先说说机遇

    当企业在过度追求体验设计时,新的工作机遇这不就来了吗,这为设计提供了更多的价值上升空间,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或是发展机遇,对于个人来讲,可以丰富能力,提升对体验设计的认知,丰富设计视野,要是能力够开个培训班帮大家提升体验设计能力不也行嘛。

    3. 产品体验的门槛

    当越来越多的产品都在竞争中强调用户体验时,用户对于不同产品之间的体验差异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小,用户也会快速适应这些体验设计,并形成一套体验的合格标准,而对于那些无法提供对应体验水准的产品则更容易被淘汰。

    另外体验过剩必然会带来更多的产品功能或视觉内容,这对用户可能会带来更多的认知负荷,用户则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和适应产品的复杂性,对于用户引导设计和啊哈时刻激活都有不少阻力。

    4. 体验边缘化

    这里我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叫做“体验边缘化”,一方面是指体验设计不能聚焦核心业务或深入业务价值,而停留在表象体验设计更多一些,对于用户为导向的体验也逐步被商业或数据增长而侵蚀。

    另一方面,用户在体验产品时,是会关注产品之间的差异化或独特性的,若因为体验过剩与同质化严重,那么产品本身也可能会丧失核心价值或市场份额的竞争力,这种情况也是一种体验边缘化。

    这些边缘化的体验却不能满足以核心用途为主的用户,并且这些体验可能会被忽视或不被感知。例如电商设计了更精致的 UI、细腻的交互、清晰的大图,或许能够增强选购体验,但是并不能解决优惠、实物符合度、大促卡顿、快递服务这一系列核心价值,说到这里那些优化电商物流的平台还是有些东西的。

    总之体验边缘化伴随着体验过剩已经存在了,但是迫于市场内卷的形势,即使知道应该注重产品核心价值、关注用户需求与感受,遵循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原则、提供更加便捷、易用、高效的设计方案,但却还是很难真真做到。

    5. 逃不掉的内卷

    相信你已经感受到了体验过剩带来的内卷了吧!真的是逃不掉的内卷!

    企业为了追求用户体验不断的增加了产品功能或是局部体验优化,竞品之间又会竞相模仿,市场便形成了激烈的竞争,这时企业为了在市场上占据优势而加大投入,打工人就只好背上更多的任务和指标,于是就开始了加班和内卷,内卷不仅带来了更多的压力与负荷,同时也使得设计行业对专业技能有了更多的要求,随之打工人又要学习和提升更多的专业能力,还要在工作中进行体现和汇报,而后又进一步的加剧了体验过剩与内卷。

    6. 资源的浪费

    就内卷而言,已经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了,更多的都是加速了内部资源内耗,而非市场或外部价值的增长。内卷带来了更多工作量也降低了效率,打工人需要消耗更多的时间精力来博弈、来设计包装、内部对齐、展现价值。

    真实场景中,对于产品体验的过分思考与设计真的就能如愿以偿的带来好的体验提升吗?真不一定,事实上这么多年的设计与产品体验经历告诉我,用户使用产品的行为动机与直观感受有着相当的比重,即 7 分思考 3 分设计用户往往只赏你 3 分薄面,如此一来,在大多竞品都大同小异的情况下,你 7 分的设计思考,不如多花几分在其他地方,例如研究设计方向是否正确,再考虑如何设计正确的方案之类的。

    实在不行卷卷视觉好了,美化一下总归错不了多少的,反之,都是市面上的东西,3 分设计你讲出 10 分思考,那不是设计思维,那是在包装、在内卷,就好像是做了一个 LOGO,然后为此讲述了一个几千字的故事,但是广大用户直观感受到的又能有多少?

    四、如何应对体验过剩 如果你有心要克制体验过剩或者想要寻求一些方法避免,那么以下有一些建议你可以参考一下。

    1. 核心价值主导

    如果想要对抗体验过剩的话,那么主张核心价值驱动体验设计会是一个好的开始,以正确地设计方向作为开始,再考虑设计的正确,核心价值指的是产品最重要的服务和优势,也是主流用户最需要的部分。通过将核心价值作为驱动力,可以确保体验设计为产品产生更好的竞争力,并聚焦产品优势与用户核心诉求,从而避免过度追求细节和完美导致的体验过剩问题。

    当然了,这都是理想状态,或许有些讲大道理了,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以及陆陆续续的商业目标,很多时候往往都是浮躁的,想要吃一波红利,真正打磨产品细节和体验的都是少数,并且现在普遍以大数据代替了真实的用户发声,这是一种捷径,可以快速验证效果和了解用户行为,但也不乏很多时候只是在为数据而设计,面对真实用户的直观感受或心理活动以及情绪变化,却是无法感知的。

    2. 定制化与极速版

    当我们明确使用一个产品的目标时,作为用户的我们更希望的是简洁、直观、易用、透明,事实上产品设计师们也知道,因此面对产品功能的快速堆积和体验过剩,设计师们也采取了一些较为可行的方案,如定制化与新开一个极速版之类的。

    定制化讲究一个循序渐进,千人一面,个人看来主要做两件事,一件事是将功能内容重组分类,划分层级,使得用户可以根据需求方向和阶段逐步的接触和使用更多的功能服务,而不是一股脑儿都放出来,告诉用户我们主打一个样样都有;其二就是支持用户根据偏好自己控制延展服务的入口,例如微信,事实上微信的服务范围很广,已经涵盖了社交、支付、多媒体娱乐、生活服务和企业服务多方向,但整体层级还是严格控制着,并不会让用户进入应用后就觉得臃肿难用,同时赋予用户根据偏好设置业务入口的能力,可以让应用变得轻量、灵活、可控。

    而极速版主打精简与高效的核心服务,通常会将边缘化服务去除,只保留核心功能,以达到轻量化和减少资源占用,这样能够更好的应对体验过剩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达到提升用户体验的目的,典型用户可以享受到更聚焦核心业务的产品,获得更简洁易用高效透明的服务,面向企业也解决了一定的用户留存或品牌传播问题。

    3. 可感知测试

    构成体验的因素是广泛的,但是作为用户通常会根据“功能价值、易用性、性价比、服务质量、稳定性、安全性、响应速度、视觉美感”这几大方面的直观感受来评判体验好坏,甚至有时候被那么一两个点特别打动,也会认为是一个很好的体验,所以好体验一定要想办法让用户感受到。

    在我个人的认知中,一切精益化的体验应当建立在可感知-可用-易用这套体系上,并且对于那些非颠覆式的创新,不必在形式上追求过多的体验设计,遵循常规、行业标杆、大众认知总归是不会错多少的,这也算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做设计了,既然知道 1+1=2,那就直接用好了,没必要寻求新的公式证明 1+1=2。

    关于如何做可感知测试,答案就在命题里了,如果那天有时间,找几个客户线上简单的聊聊,访谈一下其实都是可以的,毕竟从来没人说过答案只有在正式的访谈或用户研究中才能挖掘出来,我真的觉得闲谈也很有价值,其他的就是一些耳熟能详的可用性测试、AB 测试、灰度测试、焦点访谈什么的,总之做做看吧,再亲近用户些,不要只是盯着后台的用户数据来臆想。

    4. 奥卡姆的飞科剃须刀

    其实是奥卡姆剃刀定律啦,写到这里就突然想到了,为什么会想到呢?我把百科上的解释贴过来各位感受一下。

    这个原理称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Entities should not be multiplied unnecessarily)

    有时为了显示其权威性,人们也使用它原始的拉丁文形式:

    Numquam ponenda est pluralitas sine necessitate.(避重趋轻)

    Pluralitas non est ponenda sine necessitate.(避繁逐简)

    Frustra fit per plura quod potest fieri per pauciora.(以简御繁)

    Entia non sunt multiplicanda praeter necessitatem.(避虚就实)

    是不是特别像刚入行设计的那句话,不要为了设计而设计

    最后作为职场人的我们 在设计这条道上,有人离去也有人进来,但不难发现,这条道越发的艰难了,还坚持在一线设计的朋友们,我相信都是对设计还怀揣着热爱的那批人,既然内卷、体验过剩什么的我们没有话语权或能力来改变,那就索性把能够触及到的体验设计尽量做好吧,所以面对体验过剩内卷啥的也不要总是怪责设计师们,设计依旧值得我们热爱,设计是热爱,工作是生活,能在生活中兼顾热爱,或许也没那么糟糕。

    另外被卷的这个过程中,也确实学到了更多,认知上通透了许多,特别是思维方面的,以及业务理解方面,事实上初入设计,技法很重要,但越往后越会发现,设计思维与业务理解更重要,技法随时都能网上学习,但唯有设计思维是真正能用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的复用性也很强,应用场景也更广,夸张点说,设计思维可以受益终身,但技法不行,现在卷的就当是为以后投资了。

    一些发散胡思乱想~

    产品是应商业而生,通常考虑的最多的两件事分别是谋求更多的利润和用户,所以体验设计的背后更多的是商业价值,因此多数设计中都是携带商业目标进行的,完全以用户为中心是不可能的,这时会发现体验设计是为了让商业更被用户接受或认可,这才是真实的体验设计现状,我们常把“以用户为中心设计”捧得那么高,或许正是因为难以做到才变得更为神圣吧。

    但,也不用因此而摆烂,我觉得正是因为大家对“以用户为中心”的追求,才使得商业设计中夹带更多的用户立场,反而让商业更美好起来,叫我说,应该坚持下去,这样设计才会更美好,和值得我们热爱!

    写到这里发现已经很多了,看到这里的朋友们,辛苦了,如果觉得写得还不错,欢迎点赞+收藏

  • 超简单!教你零基础入门AI绘画神器Stable Diffusion

    UI交互 2023-04-24
    本文是一篇关于如何使用 Stable Diffusion 绘画的教程,包括软件介绍和案例带练。在开始学之前,我想提前说一下,我所理解的 AI 绘画的本质,就是手替,人提出方案,AI 帮你完成具体的作画过程。写这篇文章的初衷,网上的 Stable Diffusion 教程太多了,但是我真正去学的时候发现,没有找到一...

    本文是一篇关于如何使用 Stable Diffusion 绘画的教程,包括软件介绍和案例带练。

    在开始学之前,我想提前说一下,我所理解的 AI 绘画的本质,就是手替,人提出方案,AI 帮你完成具体的作画过程。

    写这篇文章的初衷,网上的 Stable Diffusion 教程太多了,但是我真正去学的时候发现,没有找到一个对小白友好的,被各种复杂的参数、模型的专业词汇劝退。所以在我学了之后,想出一篇这样的教程,希望能帮助完全 0 基础的小白入门,即使完全没有代码能力和手绘能力的 设计师 也可以学得会的教程。

    受限于篇幅,这篇只介绍最基本的操作,并且会带手把手带大家去做一个案例出来,让大家先把 AI 绘图的整个流程跑通。如果反馈还不错的话,下一篇补充一些进阶的操作。

    另外我还想说的是,最近 AI 的工具越来越多,尤其是 AI 绘画,让大家变得越来越焦虑。我个人感觉要破解这种 AI 绘画带来的焦虑感,第一是要去了解它背后的原理,或者说它大概能做什么了解之后就相对没有那么焦虑了,第二是打不过就加入,让 AI 成为你的一个工具, 同时,即使通过 AI 可以抹平大家技法上的差距,但是审美上的差距是无法用 AI 抹平的,而这个可能会变成大家能力差距的重要来源。

    AI工具大对比:

    AI绘画哪家强?Midjourney、文心一格等 6 大工具出图效果大比拼 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一起探索 AI 绘画的花生~ 3 月份以来 AI 绘画领域又有了不小的变化,Midjourney 更新了 V5 版本、Stable Diffusion 推出了 Clipdrop Reimagine;微软 Bing 也推出了 Image Create (图像生成)功能

    阅读文章 >

    一、软件总览 先给大家看一下我用 Stable Diffusion(以下称 SD)画出来的图,可以看到画面很细腻且用色也非常精致。

    1. AI 绘画工具的选择

    目前市面上最流行的两个绘图工具 Midjourney 和 Stable Diffusion 以及他们之间的区别,具体的研发背景等信息这里不做赘述,大家可以自行百度,只说一下对于设计师更关心的五个方面。

    综上,从我的个人角度出发,SD 在工作中落地的潜力是要大于 MJ 的,这也是我选择学习和深入研究 SD 的原因。

    2. 软件安装与打开

    关于软件的安装,以及环境的部署,建议直接下载大佬们网上的整合包。这里推荐秋葉 aaaki 大佬的整合包,链接在这里: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7d4y1C73R

    这里建议直接安装大佬的一键整合包,极大地降低了安装难度,对小白非常友好。

    这里演示一下 Win 下如何安装,Mac 系统的同学也可以在网上找到对应的一键整合包,以及显卡不太好的同学也可以选择云端部署,这里给大家把链接贴出来。大家可以自行对照视频一步一步进行,基本没有什么难度。

    Mac 芯片: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h4y1W7Vg

    云端部署: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po4y1877P/

    ①下载后是这两个文件,先双击运行一下右边的程序,安装一些必要的运行环境,然后解压左侧的压缩文件到你想要安装的位置。

    ②然后打开解压后的文件夹,找到“A 启动器”的 exe 文件,双击打开。

    ③打开后如图所示。

    ④然后点击“一键启动”,稍等片刻后会自动打开这个浏览器界面,就可以使用了(第一次打开时会有点久)

    3. 流程和界面介绍

    这里不去介绍 sd 的实现模型,只介绍一下我们所看到的呈现模型。可以理解为,就像是在做一道菜一样。首先准备原料(提示词和参数),然后按照菜谱(模型)来烹饪,让原料经历各种处理,最后就得到了可供品尝的美食(图像)。

    下面是关于软件的界面整体布局介绍,主要是由三大模块构成的,模型,提示词和参数,后面的章节会具体介绍一下每个模块。

    二、模型 1. 模型分类:SD 五大模型

    如前面所说,模型就像是我们做菜时所用到的菜谱。每个模型都会有自己的风格,例如二次元画风,CG 画风等。

    在 SD 中,目前共有 5 种模型。

    基础底模型(单独使用):checkpoint 辅助模型(配合底模使用):Embedding,lora,Hypernetwork 美化模型:VAE 对于这几种的区别和使用方式,可以理解为基础底模型就是烹饪中的“炒”,而辅助模型则是“爆炒,小炒”,最后美化模型则是更细节的方式,例如(盐爆,葱爆,油爆)等。

    在 sd 中,基础底模型必须有且只能有一种,而后面的模型则没有限制性,可以没有,也可以是一种或多种。

    2. 模型的下载和使用

    我们在下模型时,就可以看到对应的类别:这里以最常用的基础底模型(checkpoint)和 lora 模型为例,介绍一下它们怎么使用。

    ①首先我们要知道下载的模型是什么类别,如果是从上面两个网站下载的,那我们下载时就知道它的类别。如果是从其他渠道比如说别人的百度网盘链接,那这时,我们可以借助一个网站去获取模型类别: https://spell.novelai.dev/

    ②然后,将模型文件放到对应的文件夹中。在这里,我们可以同时放一张模型的预览图,然后将图片名称改成和模型一样,这样后面我们调用模型时,就可以直接根据预览图来选择。另外在模型的命名上,我们可以用 “/” 来对模型进行分类整理。例如一个模型是二次元相关的,就可以命名为“二次元/XXX” 。

    ③接下来就是模型的调用,对于基础底模型,我们可以直接在这里选择,如果没有找到,点一下右边的刷新按钮,稍等即可。VAE 模型则是在后面的下拉框中选择。这里可以一般采用默认的选项,然后如果出来的图发灰,再考虑使用 Vae 模型。对于其他模型,则需要先点一下这里的 icon,然后点一下想用的模型即可,这时上面的正向提示词输入框会出现对应的模型,想取消调用的话,再点一下模型或者直接在输入框中删掉即可。对于某一些模型,还需要在正向提示词输入框中输入特定的触发词,才可以让模型发挥效果。

    三、提示词 提示词也就是我们对 AI 的指令。

    正向提示词:即对画面的描述,例如,一个女孩,月亮,吉他,沙发等 反向提示词:指你不想在画面中出现的元素或属性。例如,低质量,畸形的手等 1. 基本规范

    这里有两条基本规范需要注意一下:

    提示词包括标点符号全部用英文的 单词、短语、句子基本上是等效的。例如“1gril、sofa、sitting”与“A girl sitting on the sofa”对 SD 来说是等效的。 2. 书写提示词的整体思路

    在给正向提示词的时候,我们一般通过分类描述的方式来给出。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整体描述、主体、场景。

    ①整体描述

    这里包括四个方面:

    画质:高画质还是中等画质或者低画质,2k、或者 4k 等等

    画风:CG、二次元、真人等

    镜头:画面中人物的占比,半身像还是全身像

    色调:冷色调或暖色调

    ②主体

    对于人物主体的描述包括三个方面:头部、服饰、姿势

    ③头部

    这里面包括的内容和我们玩游戏时捏脸的内容差不多,具体也就是包括这些内容:

    眼睛大小、颜色和形状,鼻子大小和形状,嘴巴大小和形状,下巴形状等等。 皮肤颜色和纹理:人物的皮肤颜色和纹理,例如光滑或有皱纹的皮肤等等。 面部特征细节:进一步描述人物的面部细节,例如眼睛的纹理、唇色、发色,等等。

    ④服饰

    包括衣服,裤子、鞋以及其他更细节的比如袜子之类的

    ⑤姿势

    即人物的姿势,坐立跑等

    ⑥场景

    基础的场景描述一般包括三个内容:时间、地点、天气,进阶的表达可以加入一些细节,例如天空中的蝴蝶、花瓣等。

    3. 提示词的语法

    仅仅有了提示词还不够,我们还需要知道怎么把提示词组成 SD 可以识别的格式。

    ①提示词的连接方式

    不同的提示词之间用英文逗号分隔 提示词越靠前,权重越高,所以主体应该放在前面 ②提示词的强化/弱化方式

    (提示词:权重数值)。其中这个数值的取值范围是 0.1~100,默认是 1,小于 1 是弱化,大于 1 是强化。例如:(a girl:0.8) (提示词)[提示词]。提示词外面加()表示强化,加[]表示弱化。允许套多层来增强强化或弱化的程度。例如:((a girl)) ③提示词的进阶玩法

    这里推荐几个提示词的网站。在掌握了提示词的基本用法后,再去看这些网站就会更得心应手一些。

    https://prompttool.com/NovelAI https://wolfchen.top/tag/ https://moonvy.com/apps/ops/ http://poe.com/ChatGpt 四、参数 这里不想去说太多参数的官方解释,而且,在初期并不是所有的参数都需要了解,所以这里直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需要用到的参数是什么,以及怎么用。

    1. 采样方法

    这里的原理比较复杂,笔者这里直接抛出结论:

    一般情况下使用 DPM++ 2M 或 DPM++ 2M Karras 或 UniPC,想要一些变化,就用 Euler a、DPM++ SDE、DPM++ SDE Karras、DPM2 a Karras。

    2. 迭代步数

    这里指的是 sd 用多少步把你的描述画出来。这里先给出结论,一般 20 到 40 步就足够了。迭代步数每增加一步迭代,都会给 AI 更多的机会去比对提示和当前结果,并进行调整。更高的迭代步数需要更多的计算时间。但并不意味着步数越高,质量越好。

    这里是相同提示词和参数,不同迭代步数时的表现。可以看到在这组参数下,步数在 32 左右表现是最好的,从 32 到 40 提升不大,到 48 时以及出现了一些畸形,到 64 时腿部已经完全畸形了。

    3. 面部修复

    根据个人喜好开关,这个对最终成像效果影响不大。

    4. 平铺图

    这个一般用不到。

    5. 高分辨率修复

    通俗来说,就是以重新绘制的方式对图像进行放大,并且在放大的同时补充一些细节。

    打开后,这里会出现一些子参数。

    放大算法:用默认值即可。

    高分迭代步数:一般选在 10~20 即可。这里还是以这个图为例,可以看到在步数超过 20 后就开始出现了畸形。

    重绘幅度:一般是 0.5~0.8 之间。幅度过小,效果不好,幅度过大时,和原图差异太大。

    放大倍率:这个比较好理解,就是指最终的图原来图的分辨率的比值。例如,默认生成的图是 512_512,设定为 2 倍后,最终产出的图就是 1024_1024。

    6. 总批次数和单批数量

    这个是指一次性出图的数量。以搬砖为例,同样是搬 4 块砖,体力好的人可以一次搬 4 块,只搬一次,对应到 SD 中,就是总批次数是 1,单批数量为 4;而体力不好的人一次只能搬一块,需要搬 4 次,对应到 SD 中,就是总批次数是 4,单批数量为 1。一般而言,如果不是顶级显卡,我们都会保持单批数量为 1,去改变总批次数来增加一次性出图的数量。

    7. 提示词引导系数

    最终生成的画面和你的描述词的趋近程度,一般设置为 7~15 之间,太高也会出现问题。

    8. 随机数种子

    随机数种子就像在做一道菜时加入的特定调料,它可以影响整道菜的味道。在这个图像生成方法中,随机数种子就是一个特定的数值或代码,可以影响最终生成的图像的过程,就像特定的调料会影响整道菜的味道一样。不同的随机数种子会生成不同的图像,就像加入不同的调料会让同一道菜变成不同的味道。每个图都会有它对应的随机数种子,如果想还原这张图,或者绘制一张相似的图,必须保证这个值是相同的。随机数种子不变的情况下,即使模型发生了改变,最终生成图的大概结构和配色也会有一定相似性。就像是无论是以土豆还是以茄子作为食材,只要加入的都是甜辣酱,最终的味道是差不多的。我们可以在输入框中输入特定的值,以保证随机数种子固定,否则可以点一下旁边的骰子 icon,变成-1(-1 就指的是随机值)使得模型采用随机的值来生成图像。

    9. 变异随机种子

    在理解了随机种子之后,我们再去理解变异随机种子就更好理解了。变异随机种子相当于又加入了第二种特定调料。而后面的变异强度就指的是两种调料的占比,数值越大,越接近第二种。数值为 0 时,就指的是完全不用变异随机种子。一般是用于确定了图后,对图生成其他相似画面的图像。例如,在做 ip 时,通过加入变异随机种子,可以实现画面内容不变的情况下,生成带有些许差异的画,从中选择更优的。

    我们来总结一下上面提到的重要参数。

    五、案例演示 这里以做这样一个盲盒 IP 为例,演示一下基础的文生图的流程,在了解了基础的概念后,其他的操作就相对简单了,大家可以自行去探索。

    这里先说一下做这个图的整理思路。

    风格探索与主体内容 对合适的图进行细节补充与修复。 1. 模型下载与安装

    首先我们去 C 站下载对应的模型,以这个盲盒模型为例: https://civitai.com/models/25995/blindbox

    从右边模型信息,我们可以知道两个重要的信息,这个模型的种类是 LORA 模型,以及它的触发词是 full body, chibi。这里补充一下,所谓触发词指的就是,只有在将触发词加入到正向提示语的输入框中,才能触发这个 Lora 模型的效果。前面我们讲过,LORA 模型是一种辅助模型,需要配合基础底模型来使用。这里我们一般也推荐使用作者示例图中所使用的基础底模型。点开一个示例图,这里就是示例图的信息,包括基础底模型,提示语,以及参数。

    这里作者也贴心得给出了对应资源的下载链接: https://civitai.com/models/7371?modelVersionId=46846

    我们将两个模型下载好后,分别放到对应的文件夹中。

    基础底模型(checkpoint)的文件夹是“novelai-wvebui 一键包/novelai-webui-aki-v4/models/Stable-diffusion”,lora 模型的文件夹是“novelai-wvebui 一键包/novelai-webui-aki-v4/models/lora”

    这里有两个小技巧:

    在 Lora 中新建一个文件夹,改为盲盒,对模型进行一个分类管理。 保存模型时,再下载一张示例图,并将名称改成和 Lora 模型一样,然后将图片模型文件旁边,这样在 SD 界面,就可以预览模型效果。 接下来,打开 web ui 界面,点击模型后的刷新按钮。并将左上角的第一个下拉框选择到对应的模型。其中,Lora 模型是默认隐藏的,需要点一下生成按钮下的第三个 icon 才会显示。

    到这里,我们完成了模型的下载和基础底模型的调用。

    2. 提示词的书写

    对于新手,建议先从模仿开始,这里还是打开 C 站盲盒模型的页面,然后点击示例图,可以看到包括提示词在内的各种信息。

    然后,我们把提示词复制下来,对于英文不好的小伙伴可以直接复制到翻译工具中。

    接下来, 我们对这段关键词做一个简单的分析拆解:

    整体描述:(杰作),(最好的质量),(超细节),(全身:1.2),(美丽的细节脸),(美丽的细节眼睛),

    触发词:chibi

    人物&场景:一个女孩,可爱,微笑,张开嘴,花,户外,弹吉他,音乐,贝雷帽,拿着吉他,夹克,腮红,树,衬衫,短发,樱花,绿色头饰,模糊,棕色头发,腮红贴纸,长袖,刘海,耳机,黑色头发,粉红色的花

    我们可以直接复用整体描述的部分,将这部分复制到正向提示词输入框中。然后对后面的人物和场景部分重写。

    这里用到我们之前介绍过的书写提示词中人物和场景的技巧:「眼睛,皮肤、头发、服饰、姿势、时间、地点」,按着这个顺序对画面描述如下:

    将英文复制到正向提示词中,接下来,我们点击一下盲盒的 Lora 模型,正向提示词部分就多了一句,这句话就表示对 lora 模型的调用。

    最后一步,将示例图的负向提示词也复制到我们的 SD 中,就得到了如图所示的最终的提示词。

    3. 参数设置

    参数设置这里,采样方式、采样迭代步数和提示词引导系数三个参数建议设置成和 Lora 模型示例图一致的参数,这样能比较好地发挥 Lora 模型的效果。然后,作为我们前期探索风格的阶段,总批次数和单批数量可以设置成 9 和 1,随机种子设置成-1,这样一次性会产出 9 张不同的图,方便我们选择。高分辨率修复在前期不建议打开,可以在图的内容确定后再打开,进行细节优化。

    设置好参数后,点击生成。这里由于是随机的,所以生成的图像会和我这里不一样,但是整体的画面都是很相似的。

    可以看到,整体图片的风格已经比较满意了,除了手的部分还有些问题。接下来,就可以选择一张最满意的,去补充和修复细节了,这里就以第 6 张图为例,大家可以选一张自己喜欢的。

    我们接下来要做的是这三件事:

    固定这张画面,保证下一张画是在这个基础上完成的 补充画面的细节和提高分辨率 修复手的部分。 首先是第一步固定画面,前面我们讲过,每个图都会有它对应的随机种子,如果想还原这张图,或者绘制一张相似的图,必须保证这个值是相同的。所以,我们需要把找到这张图的 seed 值,填入参数栏中的随机数种子输入框中。

    下一步是对画面进行细节补充,这一步我们会用到高分辨率修复的参数,先选中第 6 张图,然后根据前面的知识,把高清修复采样次数调整到 15,重绘幅度调整到 0.6。注意,这一步把总批次数和单批数量调整到 1,否则还是会一次性生成 9 张图,会需要较长的时间。

    最后一步,我们去修复手的问题,这里我们采用补充反向提示词的方式来完成。这里依然用有道翻译:

    将英文翻译填入反向提示词中后,我们点击生成,就可以得到这么一张效果还算不错的图了。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里面用到的提示词并不多,我们可以继续加入提示词来丰富画面,提升细节,例如加入光效描述到正向提示词中。

    生成的图像如下,可以看到又增加了一些光感,整体细节和品质又提升了一些。这里仅仅以此为范例,大家可以去增加自己想要的各种提示词来生成自己想要的图。

    文章最后再给大家推荐 5 个我认为非常优质的模型:

    https://civitai.com/models/9409/or-anything-v5 https://civitai.com/models/12597/moxin https://civitai.com/models/18323/xiaorenshu https://civitai.com/models/6755/cetus-mix https://civitai.com/models/7240/meinamix

    50个保姆级咒语,带你彻底玩转二次元AI绘画神器Niji V5 近期 Midjourney 推出了最新的 Niji Version 5,很多用户反馈,在插画和动漫制作方面,niji V5 要比 V4 的作图能力强很多倍。

    阅读文章 >

  • 设计系统搭建全流程:全局样式

    UI交互 2023-04-24
    之前的文章我们主要讲述了搭建设计系统前的一些准备工作,本篇开始我们就进入到具体的搭建内容了。由于笔者是做 HMI 设计的,所以很多内容是针对 HMI 设计来讲的,希望大家可以举一反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上期回顾:设计系统搭建全流程:开始前的准备工作上一篇文章我们主要讲的是设计系统的必要性,接下来我将会继续用后续...

    之前的文章我们主要讲述了搭建 设计系统 前的一些准备工作,本篇开始我们就进入到具体的搭建内容了。由于笔者是做 HMI 设计的,所以很多内容是针对 HMI 设计来讲的,希望大家可以举一反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上期回顾:

    设计系统搭建全流程:开始前的准备工作 上一篇文章我们主要讲的是设计系统的必要性,接下来我将会继续用后续的文章详细讲解怎么搭建设计系统,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人。

    阅读文章 >

    接下来我们进入正题,本篇文章我们主要讲述全局样式的搭建过程,全局样式按照我构建的组件库分类来讲,包括:栅格系统、颜色样式、字体样式、图标样式。首先我们先来讲述下栅格系统:

    一、栅格 栅格是遵循一定的规则,运用固定的网格,进行页面的布局设计,使布局版面简洁有规则,提高设计效率与统一性。

    简单来讲:就是使用垂直或者水平的参考线,将画面简化为有规律的格子,并用这些格子作为参考,以构建秩序性版面的一种设计手法,基于构建的网格来定义信息区域的框架,以保证页面的每个区域都能够规则的排布。

    1. 基本构成

    在栅格的使用中,我们会对不同区域进行定义,一个栅格系统主要由 Container:容器、Columns :列宽、Gutters:水槽、Margin:内边距 四部分组成。

    Container/容器:需要布局信息的版面区域,栅格系统的其他三大元素都要基于该容器的大小去计算。

    Columns /列宽:从上到下的垂直空间区域,是承载内容的容器。

    Gutters/槽:相邻两个栏之间的间距,把控着页面的留白与呼吸感。

    Margin/内边距:可以视为安全距离。栅格和内容区域的距离间隙。

    2. 计算公式

    当对区域内的单元格进行栅格标注时,我们可得出公式为:

    NC=N*Column+(N-1)*Gutter+2*Margin

    当屏幕进行适配时,相同密度下,通过调整栅格中 Column 的数值进行适配。

    3. 应用

    笔者从事 HMI 设计,所以一般来讲,在构建设计系统的时候栅格采用 12 栅格体系,既能保证页面元素的排列多样,也可以不至于页面元素过于凌乱。

    元素的排布应落在 Column 上,而不是 Gutter 上。

    4. 怎么找到适合的栅格

    在做 HMI 的栅格的时候,不同于 PC 端,当一个车机系统架构出来的时候,基本上容器宽高就定义好了,所以对于车机的屏幕来讲,它的栅格系统宽高属性是固定的,那么接下来就是找到一个适合的栅格系统。

    首先要说明的是,栅格系统不是臆想出来的,它是为了界面视觉更好呈现,帮助 设计师 快速布局的。所以我们首先要根据 keypage 界面,判断出视觉风格,根据视觉风格构建合适的栅格。

    上图是一些车机系统的界面,从其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有的界面属于紧凑型,有的是属于宽松型,这就是视觉风格的表现,同时也是我们去制作栅格系统需要考虑的问题,对于紧凑型的视觉风格,Gutters 会小一些,对于宽松型的视觉风格,Gutters 就会大一些。

    当我们对视觉风格有一个基础把握以后,接下来就进入到制作栅格体系的过程了。在这里我一般会使用 Numbers 进行栅格体系的构建,通过输入不同的参数,构建出不同的栅格数据,以供后续进行验证选择。比如:对于一个 1728*756 的应用区域来讲,我们构建的栅格体系可以有如下几种:

    首先根据栅格计算公式计算出不同 Gutters 下 Column 的极值,然后根据不同的 Gutter 制作不同的栅格参数,以便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栅格数据。在这里凭借一些经验来进行输入。

    Gutters 以 8 作为作为栅格中的最小单位,如果无法获取合适的栅格,可以使用 4 为最小单位。 所有参数数据尽量选 2 的倍数,不可出现小数点,如果无法找到合适的栅格,才考虑进行打破。 Margin*2 一般小于 Column*1 Gutters 一般不小于 8dp,不大于 48dp …… 根据上面的经验判断,选出了十个可以使用的栅格体系,如下图所示。然后就是对选出来的栅格体系进行具体界面验证,通过对一些页面进行栅格布局,来考量哪个栅格体系更合适,以便确定需要的栅格体系。

    在本例中,可选择栅格体系范围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到了具体的项目中,很可能遇到更复杂的情况,发现按照上面的逻辑无法选择出任何一个栅格体系,那么就需要继续优化逻辑进行进一步的筛选了。

    二、颜色 颜色体系在产品中主要起到传递信息、创建层级、表达情感、构建一致性的目的。

    1. 构成

    一般来讲,在构建颜色体系的时候,品牌色已经定义好了,不管是从公司 VI 还是项目风格提炼而来。然后根据定义好的品牌色构建其他色彩,可以是邻近色、补色等不同的颜色种类共同构建出一套完整的色彩体系。

    对于 HMI 设计来讲,不需要像很多设计系统那样子构建那么多色彩,那么多梯度,只需要按照项目来打造自己项目的色彩体系即可,如下图所示:

    色彩体系主要定义了品牌色板、辅助色板、警示色板、中性色板、功能色板 五部分。

    品牌色板:常用颜色,作为系统主色彩贯穿整个系统中,是系统中最核心、最高频使用的颜色,常用于强调信息、引导操作,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系统整体的基调和风格。

    辅助色板:用于重要程度较低的的操作或内容。

    警示色板:应用于异常、危险操作以及警告提醒等场景。

    中性色板:针对正文和图标,占位符、分割线、背景等元素和组件,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使用恰当的正文色彩。

    功能色板:功能色是指用于特定场景、表达特殊语义的颜色,例如成功、警告等状态颜色。

    上述色彩体系只是我平时搭建设计系统时候用的分类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项目,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具体的项目搭建属于自己的色彩体系。

    三、字体 字体是界面设计中最基本的构成之一。一套设计系统中通过合理的使用字号、字重和颜色来强调界面中重要的信息。

    一般来讲,一套设计系统中只使用一种字体,因为多种字体的混合使用会使界面看起来零散和草率。

    不同于移动端和 pc 端,不同的车厂都会有不同的字体需求,所以在制作字体体系的时候,需要根据具体的字体集进行评估。

    1. 字重

    系统中为了区分界面中信息的重要程度,可以通过不同的字重进行区分。HMI 系统中为了避免界面混乱,一般定义两种到三种字重等级。

    2. 行高

    字体行高的引入主要是为了对齐相同字号的不同字体,比如:中英文、字符和数字的混合排版等。所以为了界面统一性,我们会定义每种字号的行高。

    3. 字体类型

    为了统一视觉和排版效果,会对所有使用的字体进行规范,生成固有的字体类型,设计师使用定好的字体类型进行设计,而不可使用其他的字号和字重。下面的是我常用的字体类型,仅供参考。

    四、图标 图标作为界面构成的重要元素,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体界面的设计效果。

    车机中的图标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通用型图标和业务型图标。我们这里主要聚焦在通用型图标。

    1. 规范

    栅格作为图标绘制的底层结构,设计的基础。我一般选择以 160*160 dp 的尺寸作为图标绘制的统一栅格尺寸。线条的长短粗细、图标的大小比例等关键因素均在其基础上制定。

    2. 风格统一

    对于系统设计来讲,会充斥着各种不同的图标类型,那么一套统一视觉风格的图标就会显得尤为重要,上面我们通过使用图标栅格规范来保证视觉重量一致,但是还有很多的细节也会影响到图标的风格统一,比如:描边还是填充、线宽粗细、圆角大小、倾斜角度、切口、修饰符位置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在影响着图标的最终展示效果,所以我们在制作图标规范的时候,这些内容都需要进行定义。

    3. 尺寸

    由于图标使用的方式多样,出现的位置各有不同,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我们的图标设定一个大小梯度,这有助于尽可能的减少我们视觉不统一现象。比如:40dp 和 42dp 的图标使用在 list 中都可以,或者说,从视觉来讲,大差不差,如果不对图标大小进行限制,那么不同的设计同学就可能使用不同大小的图标。这并不是一个良性的过程,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图标的大小梯度进行设定,基于本人 HMI 的经验来讲,一般我会把图标分为:24*24、32*32、40*40、48*48、64*64、80*80、120*120、160*160 这八种尺寸。

    4. 线宽

    基于上述图标尺寸和视觉风格的定义,接下来想和各位探讨一个问题,那就是线条粗细。因为显示设备一般采用方形像素,那么非整数像素会以灰度显示,所以对齐像素点是影响图标是否清晰显示的最重要的因素。

    我们既然设定了图标的大小梯度,那么为了更好的呈现,我们期望可以在每种图标尺寸下都可以保证清晰显示,也就是说线宽都是整数,但是现实往往并不那么完美,在图标放大缩小的时候势必会出现小数点的情况,那么我们如何去比避免呢?

    对于早期的显示设备来讲,屏幕像素质量不高,那么只有一条途径:对每种不同尺寸下的图标进行单独绘制,以保证在每种尺寸下都可以完美展示,这是技术的限制,同时也是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

    但是对于当下的显示设备来讲,屏幕质量已经极大提升,并且现在版本更新迭代加快,很多时候时间就是效率,所以需要尽快的完成设计工作,所以大家现在更倾向于使用一种尺寸进行放大缩小生成其他的尺寸。

    所以在绘制图标的时候,我们需要去考虑选择合适的线宽,尽可能的让图标可以清晰的展示,尤其对于车机屏幕来讲, 并没有手机或者电脑屏幕像素那么好,所以这件事就会显得更加重要。在这里我一般还是会用 Numbers 进行图标不同尺寸线宽计算。如下图所示: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为了尽可能保证线宽是整数,在没有的情况下,尽可能使用.5,减少特殊数值的出现,所以能够满足情况的很少。在 160 尺寸下,线宽为 20 dp 是最好的,但是当图标为 24 dp 时线宽为 3,会显得太粗,所以下一级合适的就是线宽为 10 dp。

    这里只是我的一些经验之谈,大家在制作图标时,可以参考这种思维模式,而没必要完全套用,毕竟线宽粗细首先是由视觉风格决定的。

    总结 本篇内容主要聚焦在全局样式的搭建,以及我在具体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的具体思考,为大家提供一种思路。希望本篇文章可以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大家有什么不同的见解,欢迎留言,我们一起探讨,谢谢大家。

    后续的文章我将继续为大家介绍设计系统的控件组件的搭建流程,敬请期待~

  • 第四波!2023年4月精选实用设计工具合集

    UI交互 2023-04-24
    大家好,这是 2023 年 4 月的第 4 波设计干货合集!这一期干货打头的是 2 个素质不错的合集和导航类工具,一个是精选的 UI 类素材网站,一个是全新的 AI 工具导航 AI Scout,而之后的几个工具基本上都是 AI 在不同细分领域的应用,从生成 PPT 到室内设计,从简单 3D 模型视觉化设计到 UI...

    大家好,这是 2023 年 4 月的第 4 波设计 干货合集 !这一期干货打头的是 2 个素质不错的合集和导航类工具,一个是精选的 UI 类素材网站,一个是全新的 AI 工具导航 AI Scout,而之后的几个工具基本上都是 AI 在不同细分领域的应用,从生成 PPT 到室内设计,从简单 3D 模型视觉化设计到 UI 设计优化文案,大都相当实用,一定不要错过!

    当然,在此之前记得看看往期干货中有没有你感兴趣的素材:

    第三波!2023年4月精选实用设计工具合集 大家好,这是 2023 年 4 月的第 3 波设计干货合集!

    阅读文章 >

    下面我们具体看看这一期的干货:

    1、超强精选 UI 设计资源导航 链接直达: https://uigoodies.com/

    务实一点,用对素材能够省出大量的时间,无论是在做平面设计还是 UI 设计的时候。这个名为 UI Goodies 的素材合集网站,将网上最佳的 UI 相关的设计资源汇聚于此,它根据常用的素材类型分成了图标、插画、灵感、配色、字体排版和图片 6 个大类。虽然每个门类下的素材数量都只有 2 位数的数量,但是这些素材大都经过仔细的筛选,素质相当过硬。

    2、专门帮你发掘 AI 新工具的 「侦察兵」 链接直达: https://aiscout.net/

    紧随着如今 AI 工具的「寒武纪大爆发」,类似 AI Scout 这样的 AI 工具导航也越来越多,它们将上百个最新出现的 AI 驱动的工具分门别类,方便企业、设计师、开发等对于这类工具有相对迫切需求的用户。AI Scout 将最新的 AI 工具的名字、类型、链接、简单介绍和付费与否都罗列了出来,一目了然地呈现在主页上,方便查看。如果你也正在寻找趁手的 AI 工具,AI Scout 可能是个找东西的好地方。

    当然,最好用的还是我们优设的AI工具导航,分类全面,是百万设计师的AI导航首选: https://hao.uisdc.com/ai/

    3、移动端终极 AI 辅助 3D 细化生成工具 链接直达: https://glyf.in/

    这个名为 Glyf AI 的移动端 APP 介绍起来略有一点拗口,它其实是将 AI 生成的技术和 3D 设计结合到一起,它可以借助 AI ,在非常简单的 3D 模型的基础上生成视觉效果炸裂的效果图,Glyf AI 本身内置了非常丰富的模型库和字体库,你可以直接调用这些素材作为 AI 生成的基础。在生成效果的风格上,你的选择也很多,比如写实风的人物角色,或者是日漫风,等等。你可以在这些生成的图片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的2次创作,制作海报,Banner 或者字体效果,然后应用到不同的场合。这个 APP 提供基础的免费试用,付费进阶版将会没有任何限制。

    4、基于 GPT 的演示文稿生成工具 链接直达: https://www.magicslides.app/

    随着 OpenAI 的 API 功能越来越丰富,第三方的优质工具数量也开始爆发式增长。最典型的就是基于 GPT 接口的演示文稿类的工具越来越多了,MagicSlides 也是这样的一个工具。它的功能和服务是通过 Chrome 浏览器插件和 Google Docs 集成到一起,安装好插件之后,你只需要将你搜集的内容摘要粘贴到插件的侧边栏当中,然后就能一键生成演示文稿。目前 MagicSlides 生成的文稿样式比较简单,免费生成的数量也比较有限,但是值得尝试。

    5、基于 GPT 的室内设计生成工具 链接直达: https://gpt.collov.com/home

    室内设计也是一个需要设计师投入相当多精力的领域,如今在 ChatGPT 的 API 协助之下,设计工作会方便很多。CollovGPT 就是这样的服务,你只需要将你想要改造的室内空间拍照,上传到 CollovGPT 的软件中,然后你只需要描述需求选择风格,它就能生成符合需求的各种室内设计方案,接下来你需要做的就是沿着这些方案来进行装修就好了!

    6、借助 OpenAI 在 Figma 中改进文案的插件 链接直达: https://www.figma.com/community/plugin/1227295209727026769/Genie

    Genie 是一个面向 Figma 的文案生成工具,它同样使用了 OpenAI 的 API ,借助人工智能,你可以在不离开 Figma 的前提下,直接改进已有的 UX 文案,翻译文本内容,生成新的文案,并且能够相对精确地将文案风格设置成友好的、随意的、直观的或者简约的,另外,它还能使用 Dall-E 生成图片素材,作为不错的素材补充。另外,所有生成的内容都可以保存下来,以便之后查看和使用。

    提高3倍效率!能落地的AI绘画&设计系统课来了! 如何快速入门AI绘画和AI设计?

    阅读文章 >

  • 第四波!2023年4月精选实用设计工具合集

    UI交互 2023-04-24
    大家好,这是 2023 年 4 月的第 4 波设计干货合集!这一期干货打头的是 2 个素质不错的合集和导航类工具,一个是精选的 UI 类素材网站,一个是全新的 AI 工具导航 AI Scout,而之后的几个工具基本上都是 AI 在不同细分领域的应用,从生成 PPT 到室内设计,从简单 3D 模型视觉化设计到 UI...

    大家好,这是 2023 年 4 月的第 4 波设计 干货合集 !这一期干货打头的是 2 个素质不错的合集和导航类工具,一个是精选的 UI 类素材网站,一个是全新的 AI 工具导航 AI Scout,而之后的几个工具基本上都是 AI 在不同细分领域的应用,从生成 PPT 到室内设计,从简单 3D 模型视觉化设计到 UI 设计优化文案,大都相当实用,一定不要错过!

    当然,在此之前记得看看往期干货中有没有你感兴趣的素材:

    第三波!2023年4月精选实用设计工具合集 大家好,这是 2023 年 4 月的第 3 波设计干货合集!

    阅读文章 >

    下面我们具体看看这一期的干货:

    1、超强精选 UI 设计资源导航 链接直达: https://uigoodies.com/

    务实一点,用对素材能够省出大量的时间,无论是在做平面设计还是 UI 设计的时候。这个名为 UI Goodies 的素材合集网站,将网上最佳的 UI 相关的设计资源汇聚于此,它根据常用的素材类型分成了图标、插画、灵感、配色、字体排版和图片 6 个大类。虽然每个门类下的素材数量都只有 2 位数的数量,但是这些素材大都经过仔细的筛选,素质相当过硬。

    2、专门帮你发掘 AI 新工具的 「侦察兵」 链接直达: https://aiscout.net/

    紧随着如今 AI 工具的「寒武纪大爆发」,类似 AI Scout 这样的 AI 工具导航也越来越多,它们将上百个最新出现的 AI 驱动的工具分门别类,方便企业、设计师、开发等对于这类工具有相对迫切需求的用户。AI Scout 将最新的 AI 工具的名字、类型、链接、简单介绍和付费与否都罗列了出来,一目了然地呈现在主页上,方便查看。如果你也正在寻找趁手的 AI 工具,AI Scout 可能是个找东西的好地方。

    当然,最好用的还是我们优设的AI工具导航,分类全面,是百万设计师的AI导航首选: https://hao.uisdc.com/ai/

    3、移动端终极 AI 辅助 3D 细化生成工具 链接直达: https://glyf.in/

    这个名为 Glyf AI 的移动端 APP 介绍起来略有一点拗口,它其实是将 AI 生成的技术和 3D 设计结合到一起,它可以借助 AI ,在非常简单的 3D 模型的基础上生成视觉效果炸裂的效果图,Glyf AI 本身内置了非常丰富的模型库和字体库,你可以直接调用这些素材作为 AI 生成的基础。在生成效果的风格上,你的选择也很多,比如写实风的人物角色,或者是日漫风,等等。你可以在这些生成的图片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的2次创作,制作海报,Banner 或者字体效果,然后应用到不同的场合。这个 APP 提供基础的免费试用,付费进阶版将会没有任何限制。

    4、基于 GPT 的演示文稿生成工具 链接直达: https://www.magicslides.app/

    随着 OpenAI 的 API 功能越来越丰富,第三方的优质工具数量也开始爆发式增长。最典型的就是基于 GPT 接口的演示文稿类的工具越来越多了,MagicSlides 也是这样的一个工具。它的功能和服务是通过 Chrome 浏览器插件和 Google Docs 集成到一起,安装好插件之后,你只需要将你搜集的内容摘要粘贴到插件的侧边栏当中,然后就能一键生成演示文稿。目前 MagicSlides 生成的文稿样式比较简单,免费生成的数量也比较有限,但是值得尝试。

    5、基于 GPT 的室内设计生成工具 链接直达: https://gpt.collov.com/home

    室内设计也是一个需要设计师投入相当多精力的领域,如今在 ChatGPT 的 API 协助之下,设计工作会方便很多。CollovGPT 就是这样的服务,你只需要将你想要改造的室内空间拍照,上传到 CollovGPT 的软件中,然后你只需要描述需求选择风格,它就能生成符合需求的各种室内设计方案,接下来你需要做的就是沿着这些方案来进行装修就好了!

    6、借助 OpenAI 在 Figma 中改进文案的插件 链接直达: https://www.figma.com/community/plugin/1227295209727026769/Genie

    Genie 是一个面向 Figma 的文案生成工具,它同样使用了 OpenAI 的 API ,借助人工智能,你可以在不离开 Figma 的前提下,直接改进已有的 UX 文案,翻译文本内容,生成新的文案,并且能够相对精确地将文案风格设置成友好的、随意的、直观的或者简约的,另外,它还能使用 Dall-E 生成图片素材,作为不错的素材补充。另外,所有生成的内容都可以保存下来,以便之后查看和使用。

    提高3倍效率!能落地的AI绘画&设计系统课来了! 如何快速入门AI绘画和AI设计?

    阅读文章 >

  • 围炉冰茶又火了,年轻人为何钟情围炉?

    设计动态 2023-04-23
    模仿一种生活方式很难,打造“氛围感”却很容易。 “来一桌围炉冰茶,看云雾吞吐;配几碟江南点心,品花开花落”。一周前,这句意境空灵的文案在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上飞速走红。 #围炉冰茶相关话题在抖音的播放量已经超过500万次,作为围炉煮茶的“夏日翻版”,围炉冰茶似

    前段时间围炉煮茶火出圈,如今围炉冰茶又火了,年轻人为什么这么钟情围炉?本篇文章作者详细分析了围炉冰茶吸引年轻人的原因以及对围炉煮茶背后的生意思路进行探讨。一起来看看吧。

    模仿一种生活方式很难,打造“氛围感”却很容易。

    “来一桌围炉冰茶,看云雾吞吐;配几碟江南点心,品花开花落”。一周前,这句意境空灵的文案在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上飞速走红。

    #围炉冰茶相关话题在抖音的播放量已经超过500万次,作为围炉煮茶的“夏日翻版”,围炉冰茶似乎成为了某种生活方式的延续。

    上个冬天,围炉煮茶全网爆火,大街小巷的茶社、饮品店纷纷效仿,一时间成为都市年轻人的社交新风尚。在美团上,搜索“围炉”二字,还会出现围炉麻辣烫、围炉烤肉,各类商家想尽办法蹭上“围炉”的热度。然而,随着气温升高,年轻人对围炉的热情慢慢衰退,煮茶的设备开始吃灰,陶炉、烤网也渐渐被人遗忘。

    此时,正值春末夏初,围炉冰茶横空出世,将围炉的火换成冰,用冷泡茶替代茶叶,冰粉、果盘、冰淇淋取代红薯、板栗、烤橘子,再加上干冰烘托气氛,一场围炉冰茶即可筹备完成。

    图源小红书博主@JOJO乔

    与围炉煮茶相比,少了点糊味的同时还能水汽弥漫、烟雾缭绕,直接被网友们贴上“仙女下午茶”的标签。

    一、年轻人为什么钟爱围炉?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围炉冰茶接续了围炉煮茶的热度,这与它的产品特点和迎合当前市场的营销策略密不可分。

    1. 围炉冰茶的摆拍氛围感很强,也就是年轻人口中的“出片” 足量的干冰——在一场围炉冰茶活动中,恐怕是比“围炉”和“冰茶”都更加重要的必备道具。把水浇到炉中的干冰上,就可以拥有仿佛置若仙境的视觉体验。

    有体验过围炉冰茶的网友通过视频评价道:简直爱上了水浇干冰的过程。而店家们也在宣传文案中这样写道:“围炉冰茶就是夏天该有的下午茶,仙气缭绕的那一瞬间,有种天上人间的错觉。”

    当然,这种氛围感也不能仅靠干冰产生的“仙气”,木制或竹制的小圆桌、竹编的水壶、透明的玻璃容器、形状各异的果篮或点心架,再配以或花花草草、或小溪流水、或庭院深深的背景,再使用类似于竹帘和纱幕的布料进行装饰,场景在照片中的呈现会更加逼真、唯美而又不失现代感。

    在围炉冰茶的相关内容中,不少店家博主都会重点研究如何针对照片画面布景和调色,以期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这项活动的审美体验确实上佳,还吸引到不少摄影博主参与其中,进行专门的拍摄教学——干冰很快就会融化,所以建议设置连拍模式;想实现类似潺潺流水的烟雾,可以使用慢门;照片的调色和参数也提供给网友参考等等。

    2. 围炉冰茶恰到好处的参与感和简单的游戏性 围炉煮茶是一项相对传统和专业的技艺,但目前市面上的围炉冰茶其实不需要消费者具备哪些特殊技能或经验。如果是购买店家的套餐来体验,年轻人就更不需要什么“围炉”的技术,但也不至于只能走个过场干拍照。

    干冰是提前购买好的,仪式感主要是浇水;坚果糕点水果等是成品的食物,顾客可以针对颜色、形状进行搭配和摆盘。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和审美,自由地组合和调配,让围炉冰茶更具独特的个性。

    此外,“冰茶”的具体制作方法虽不完全相同,但基础步骤并不复杂,可以让消费者在制作过程中感受一种亲手制作的成就感。在一些围炉冰茶的服务项目中,消费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添加花果茶、水果、奶油等,调配出喜欢的口味和风味,从而让制作过程更具趣味和挑战性。在制作和品尝的过程中,消费者之间还可以互相交流、分享经验和感受,建立新的社交关系,在舒缓的节奏中获得更加轻松愉悦的体验。

    3. 围炉冰茶与年轻人各类社交场景的适配度较高 活动环境相对灵活,也就增加了可操作性,这也是受到年轻人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夏季炎热的户外,围炉冰茶可以搭配凉席、凉伞,配合干冰挥发的“仙气”,打造更加舒适凉爽的环境。

    围炉冰茶可以结合场景定制主题,通过不同材质和色调的物品搭配,围炉的风格也不止一种。有纱帘、汉服、油纸伞的新中式风,也有落花、纸扇、棉麻制品的文艺清冷风;有柴堆、草垛、缤纷瓜果的田园农家风,还有高楼、月夜、霓虹灯的现代商务风。公园、茶馆、营地、楼顶—— 没有当代年轻人想不到的场景, 只要一方天地、几位“闲人”足矣。

    二、围炉煮茶,与茶基本无关 从围炉煮茶到围炉冰茶,热度不断攀升的同时,质疑声也从未间断过。对于消费者来说,围炉茶饮是否能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被固定下来,对于商家来说,围炉经济是否能形成复利,尚且没有定论,围炉之火还能烧多久,也有待时间检验。

    小红书用户@杏仁露 是一名喝茶爱好者,她经常分享关于茶的知识笔记,例如“铁壶如何保养” “懒人泡茶法”等。四月初,她后知后觉地去尝试了一次围炉煮茶,回家后,杏仁露立马发布了一篇小红书揭露围炉煮茶的“骗局”。 关于这次体验,她用了“灾难”二字来形容。

    首先,大部分茶叶不适合煮,越煮越涩,只需用热水浸泡即可。杏仁露列举出煮茶中容易踩雷的茶叶:乌龙、凤凰单枞、滇红、岩茶、龙井、茉莉、六安瓜片……都是围炉煮茶套餐中最常见的类目。她补充道:“如果一定要煮,最好选择有年头的茶,像是黑茶、老白茶,但很多商家没那么懂茶,会忽视这一点。”

    不只是茶,搭配茶饮的小食,口感也很糟糕。她表示:“红薯是半生不熟的,水果是软趴趴的,点心齁甜齁腻。”一开始,杏仁露与朋友抱着在茶文化中享受“松弛感”的想法而来,结果,在烟熏味与烤糊食物的挫败感中,她们逐渐开始焦躁。

    杏仁露告诉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跟想象中差距甚远,本想拍完照就走,但我们毕竟花了三四百块,套餐时长为两个小时,所以只能坐在那里 认真修图、写着违心的文案、发朋友圈,然后生闷气 。”

    图源小红书用户@杏仁露

    这两个小时,对于杏仁露这类消费者来说是折磨,对商家而言亦是如此。作为“慢生活” “松弛感”的代名词,围炉煮茶多以小时为单位,和奶茶、咖啡不同,消费者既不会用完即走,也不会在外卖软件上下单,相反,围炉煮茶对饮茶、用餐环境的要求更高。

    小炭炉上架着铁丝网盘,粗陶茶罐周围配上精致的茶具,中式的毛笔字,精心的摆盘设计,主打的就是一个“出片感”。因此,为了提高翻台率,赚回场地租金成本,大部分商家对围炉产品有时长上的限制,同时定价不低。毕竟,几十元可以待一天,在饮品赛道,也只有星巴克能做到了。

    小红书上有用户调侃,围炉398,老板含泪赚390,这样的误解同时也让商家叫苦不迭。尤其对于围炉冰茶而言,干冰的成本很高,但消耗速度极快,因此消费体验可能只有前几分钟是符合预期的。

    一旦体验感达不到,再加上新鲜感消散,这类产品被抛弃也只是时间问题。有商家对媒体表示:“围炉产品几乎都是‘边赚边赔’,因为这类产品对茶空间的要求太高了,季节性也很强,热度起来时能赚点钱,一旦过季了就是在赔钱。”

    三、流量生意还是场景生意 据浙江温州一家连锁茶馆的创始人表示,“围炉冰茶”的玩法是她自创的,当初取名为“泉煮冰茶”,在她的小红书笔记下,评论区被满屏的“求教程” “求加盟”淹没。

    图源小红书截图

    4月3日,这家茶馆在小红书发表公开声明,组织了专业的培训团队,在全国范围内邀请加盟或学习,不到20天后,第一家加盟店落户在浙江绍兴。

    也正是在这短短20天之内,“围炉冰茶”全网开花,每座城市相继有首店开设,在抖音,搜索#围炉冰茶相关话题,皆以地域为主。其中,二三线城市的学习与上新速度更为惊人。

    不同于工夫茶、茶百戏这类具有专业性、文化属性的茶道与茶艺的表现形式, 围炉冰茶并不具备所谓的专业门槛,也不需要茶文化的熏陶,正在以极低的复刻成本迅速扩散 。 与此同时,干冰对于呼吸道的危害、冷泡茶对于胃的伤害也正在经历中医与营养学广泛质疑与讨论。

    图源抖音截图

    但刺猬公社发现,在北京等一线城市,在美团点评、抖音等平台上,却找不到围炉冰茶的体验服务。一位长期关注新茶饮市场的投资人士认为,之所以下沉市场率先流行开来,而一线城市进展缓慢,原因在于, 围炉冰茶来到一线城市,可能会引起水土不服。

    比起真正能成为生活方式的咖啡、精酿、户外运动来说,围炉冰茶更像是一种噱头,既不需要长期投入时间、金钱、精力,也不能解锁一个人的新技能点。对于真正爱好品茶的人来说,早已作为一种生活习惯,喝茶不分时间地点,也不会注重外在形式。

    他还强调:“没有实质内容,没有文化基底,没有产品力来支撑,从煮茶到冰茶也只不过是暂时拉长生命周期而已,注定昙花一现。”

    当前,不少民宿、茶室面临迭代与转型的危机,围炉煮茶以及围炉冰茶作为一种引流手段,的确能够吸引消费者,带动客流,暂缓危机。但后续的产品、服务跟不上,也难以进行复购。说到底,围炉煮茶只能作为一种流量生意在短期内制造需求、激发需求,但这并不是一种真正的需求。

    最近一段时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明白,诗与远方不是诉诸消费、旅游等外界手段就能获得的,向往的生活不是靠“氛围感” “松弛感”就真的能营造出来,因此赚快钱、割韭菜的生意越来越难以维继,只有坚守长期主义打磨产品,塑造品牌文化与影响力才能持续经营。

    这也正如战略营销专家小马宋的所言 “营销的营,首先是经营的营” ,不论围炉冰茶是延伸“围炉”玩法的寿命,还是试图开创新的精致消费场景,一切还是要服务于商家在当前的经营目的。

    比如湖南长沙本土品牌曼与蔓的创始人圈圈,敏锐地捕捉到围炉煮茶等消费现象背后的痛点,她意识到,这可能是消费者对于用餐环境的追求已经来到了新的层级,承接情绪价值与审美需求比以往更为重要,未来这将衍生出一个新的“战场”。于是,她将自己的花园餐厅升级为自然美学庄园,不仅提供茶饮、西餐简餐,还承办主题派对、晚宴、婚礼等活动。

    注意到这一点的不只是圈圈,在社交媒体与影视剧的渲染下,“小院经济”正当时。多名餐饮行业业内人士认为,“小院+餐饮”的商业模式在今年露营、户外等新生活方式的推动下很可能迎来爆发期。

    “小院经济”是典型的场景生意,菜品、服务与之前无异,只是将原本的用餐环境变为户外可沉浸式体验的小院空间,用小桥流水、渔船纱幔等形式呈现。

    庭院设计工作室VAGRANCY DESUGN的创始人也深有感触,她表示,最近一段时间,工作室接到来自餐饮行业的庭院规划设计需求比以往多了不少。

    从围炉煮茶到围炉冰茶,对于一切爆品而言,红利来的时候,跑马圈地是最优解。红利结束后,精细化运营、提升转化率,将是创新者需要更多考虑的事情。

    作者:弋曈 佳璇

    来源公众号: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互联网内容行业观察与研究。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刺猬公社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 小红书、B站、快手,互联网平台掀起新一波“诗歌复兴”

    设计动态 2023-04-23
    乌云写满咒语 遮住众生疲惫的骨头 困住风的气球开始斑斓的远行 水草缠住风 冻结梦境的递归 最近,《宇宙探索编辑部》上映,在社交平台刷屏的不是关于剧情的激烈讨论,而是由影片编剧兼演员孙一通写的诗歌,被网友们评价为“荒诞但浪漫”。 一大波年轻人甚至借孙一通的诗在校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边缘化的诗歌,如今正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渐渐回暖,小红书、B站、快手等社交平台诗歌潮涌动。本篇文章作者就这一现象展开话题,进行分析探讨。一起来看看吧。

    乌云写满咒语

    遮住众生疲惫的骨头

    困住风的气球开始斑斓的远行

    水草缠住风

    冻结梦境的递归

    最近,《宇宙探索编辑部》上映,在社交平台刷屏的不是关于剧情的激烈讨论,而是由影片编剧兼演员孙一通写的诗歌,被网友们评价为“荒诞但浪漫”。

    一大波年轻人甚至借孙一通的诗在校园的食堂门口、街头的电线杆子上搞起了诗歌实验,“带走孙一通留下的诗”。

    若我们将视野放宽,就会看到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诗歌这一原本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就已经边缘化的体裁,如今正悄然于互联网回暖,小红书、B站、快手等社交平台涌动诗歌潮。

    在小红书,“诗歌”笔记已经超过两百万,来自近90万名创作者,七成都是年轻人;

    在B站,UP主戴建业老师和UP主“有山先生”发起“我在B站写诗”等话题,平均一个月就能积累网友投稿的数万首诗,在站内形成一股热潮;

    在快手,有超过60万人在写诗,他们来自各行各业,菜农、油漆工、流水线工人、生意人……

    原本是网友的自发行为,在逐渐形成气候后,平台也有意加以鼓励,让其声声作响。去年,长江文艺出版社的诗歌刊物《诗收获》中增加“小红书诗歌精选”的栏目,将“业余爱好者”的网络诗歌带到线下。年初,B站将发布在评论区、弹幕和视频当中的诗歌整理,出版了诗集《不再努力成为另一个人:我在B站写诗》;快手旗下人间后视镜工作室联合快手新知、单读合作推出属于快手老铁的诗集《一个人也要活成一个春天》。

    当然,由于平台类型和定位差异,这三大平台的诗歌内容生态大为不同,各有不同的表达。

    从网络诗人“余秀华“的诗作在微信朋友圈刷屏无数,再到如今诗入寻常百姓家,Z世代的先锋年轻人用诗歌代替“网络流行语”抒发表达欲,曾经在互联网失语的基层中年人如今在短视频中念起了诗。

    时代步履匆促,诗歌的从容姿态与生活节奏的加速看似难以兼容。可如今人们还在写诗,为何?

    一、年轻人“玩梗式自救”,中年人“粗粝的浪漫” B站、小红书的写诗用户以Z世代的年轻人为主,他们成长于后英雄主义时代,对“大人物”“成功人士”难有代入感,在弘大叙事和小抒情上,他们坚定选择后者。

    日子陈旧/但总有新芽长出来/忽而葱郁/送来一个又一个意外之外的春天

    -与程《人间值得》

    我就暂且不关心人生的意义/变成一截冷漠的诗/只顾自己华丽/不要世界惊喜

    -乔乌《今晚不关心人生意义》

    这两首诗从生活的小切面、小细节、小情绪出发,却让人能够回味,看的时候产生会心一笑的感受。

    同时,年轻人乐于在自己的话语体系上构建一座诗歌城堡,玩梗自黑、先锋潮流、另辟蹊径、剑走偏锋……他们所阐释的思想是传统诗人很难想象到的。

    比如这首用“梗”随手写下无厘头的打油诗《敷衍》,“嗯嗯/好的/我知道了/真的笑死我了”。只是简单换行的长短句,甚至难以称为诗歌,但却活刻出现代生活中人际关系的交流现象,本就是形式化的,顺畅而无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诗歌的命题,年轻人的创作总有深深的默契:“社畜式诗歌”,曾经被“丧”“摸鱼”“躺平”等流行词进行总结式表达,却常常被社会大众误解为“不努力、不上进”,事实上,这只是打工人的一种戏谑和自嘲。工作、生活的压力之下试图寻找专属于社畜的自洽,自由、方便的现代诗更能抒发这一内在的郁结。

    一首《上班》“我在办公室坐着/老板也在办公室坐着/我不知道老板在干什么/老板也不知道我在干什么”,这是年轻人白描式的实话实说,是打工人在工作中的面具,是熟悉的摸鱼职场。

    一首《游思》“我心里有两条虫/一条让我去很远很远地方的虫/一条让我永远永远留在家人身边的虫/它们让我的心好痒”如此抽象的形容也能脑补出一个即将毕业的“小镇做题家”对于大城市奋斗和小镇安稳体制的纠结。

    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B站UP主刘擎将年轻人的这种创作激情解读为年轻人在工作之余的一种精神上的“自救”:“证明我作为一个精神还在活跃着,将自己从平庸与被遗忘中拯救出来”。

    当然,在网上写诗的主体不只是年轻人。对于多数普通人而言,生活从来都是不易的,背负着形形色色的压力,少年不易,青年不易,中年更不易。

    快手有太多中年写诗人,他们更多元,来自土地田埂、城市中的钢筋泥瓦;更底层,做着非常艰辛的工作,也见识了人生的诸多面相,因此他们中不少人写到了乡村和城市生活中的底层经历,揭示其中的艰难和痛苦、孤独与困惑。

    比如一首《栽树》“她是弃婴/贫农/没上过学/信赖于镢头和铁锹的哲学/现在她的背有点驼,扶树苗的手有些抖/我也一样/我们一起封土/一起相互纠正”这是平凡细碎但同样值得被看见的人生。

    也会有更为粗粝没有修饰的呐喊,“朱线长有一张死鸭子的嘴,能犟到你把人生都怀疑/她更像是老板提拔上来添堵的/看着不良品硬说没问题”没有修饰的文字是他的呐喊声,虽然不动声,但能有共情。

    甚至还会进行战争、抗疫等更为宏大的叙事写作。一首《电子厂诗人》“今夜/我卧病在床/孤独地听室友说起俄乌战况消息/停电了/我多么想有一支不会熄灭的蜡烛/可以在漆黑的世界里/继续研读海子和余秀华”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诗从不流于呐喊和痛斥,会主动去反思,也会写一些充满着热诚和生命韧性的文字,就如这位贵州历史老师笔下的诗句,《在平凡生活中开出浪漫》,“一个人/也要活成一个春天/在一朵桃红之上/提取甜蜜/让生活破土而出浓浓的诗意。”

    这或许就是底层诗人们所独有的“粗粝的浪漫”,没有对字词的计较和无情删减,只有对亲情、友情、爱情最质朴的留恋和希望。

    就像作家贾行家所描述的:“在这一刻,那些手里揉搓着麻将牌和扑克牌的人,不知道身后那个在村里生活了四十年的放羊人正在酝酿诗句,有人在写诗,可以把这个平常的日子变成神迹。”

    不管是年轻人写诗,还是中年人写诗,从这些互联网诗作中,剁主感受到统一的情绪表达:在“谋生存”的路途上,形形色色的人群都尝试用诗歌在互联网这块沙地上,建一座精神城堡,在其中更好“生活”。

    二、不同平台的互联网诗歌“实验” 中年人去外地打工、故乡衰败、父母衰老,孩子留守,一代又一代经历的悲欢离合,诗歌作为一个契机,是他们窒息之时的一个透气孔。

    所以他们选中了快手。读快手诗人的诗,最好配上在快手创作者的视频。与他们的诗一样,他们在快手的视频,不复杂,也不精致,会在各种生活片段之中,夹杂着朗诵自己的诗作,场景或在办公室里、或在流水线上、或在送外卖的路上……还配着快手流行的BGM。

    韩仕梅就是快手涌现的诗歌写作者中的典型代表。五十多岁的她是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的一位普通农妇。出生时被母亲认定为不孝之人,差点被溺死在尿桶里,19岁那年,母亲收了3000元彩礼,强迫她嫁给一个智力有轻微障碍的男人,为了给老公还债,她修路打桩,一天要推100多车土,每天都是疲惫苦闷。

    直到2020年4月,韩仕梅在快手写诗、发诗。

    我想画无数个自己

    一个去天堂帮爸爸妈妈担水 做饭 洗衣

    一个留下来照顾酷似小孩又不如小孩的老公

    一个陪儿子闲暇时聊天 喝茶 下棋

    一个当一个赚钱机器供女儿读书

    一个周游世界

    一个跳舞蹦迪

    一个为我自己……

    第一次在妻子、妈妈的角色之外,她找到了活法,做回了韩仕梅自己。她在快手上发布的100多首作品中,每一首下面,都有好几百个点赞与评论,被称为“田埂上的诗人”。

    而年轻人更需要从日常生活的沉重杂乱中逃逸,进行情绪精神疗愈。

    小红书博主“隔花人”认为自己是一名地摊诗人,曾因为工作带来的疲惫,逃离到西双版纳摆地摊卖诗。2022年隔花人入驻小红书分享自己的诗,刚发第三首就爆了,有了上百的点赞,诗歌很短,只有两句“那些不愿意看世界的种子/没有发芽”,灵气而有哲思。小红书独特的图文形式本就适配诗歌的传播,之后有越来越多人转发、讨论隔花人的诗,如今,她在小红书已经有20.8万粉丝。

    诗歌不仅要看、写,还要有获得、有表达、有交互。小红书上逐渐形成了一个诗歌交流社区雏形。去年,隔花人在小红书发起了#带着诗歌上街去#的实验,网友们发一些随手拍,她即兴作诗。在网友发的一张早餐店的照片上,她写“爱是零食/不是粮食/你什么时候来/我都不会饿死”。

    而B站更多的是“评论区诗人”,写诗以跟帖、弹幕等形式出现,隐含着一种有趣的社交姿态。

    在UP主“有山先生”B站页面上,有一个“诗词大会”视频合集,《B站网友写诗,一首比一首诡异!!》《B站网友写诗,一首比一首荒诞!!》……自2021年以来,这个系列一共制作了六个视频,每一个视频的播放量都破百万,其中最高的一个已经超过三百万。

    视频的内容就是有山先生品鉴来自网友在评论区写的诗作,比如网友“酒后话痨”创作的《耳机》:“我的手机/他有社交恐惧症/周围很吵的时候/他声音很小/周围很安静的时候/他声音很大/所以/我给他买了/一只耳机。”

    有山先生解析道:“让人会心一笑的可可爱爱的诗,作者将手机拟人化,委婉地批判了那些在地铁等公共场合音量外放的人,属于是温柔而巧妙地‘劝谏’了。”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戴建业也在B站发起过诗歌征集活动,持续更新“写诗鬼才”系列视频,品读网友投稿的诗作,反响热烈。因为粉丝投稿多是旧体诗,他还会在视频中纠正年轻诗友的一些格律错误,也会分享其中动人的佳作。

    除此之外,诗歌类微博账号、一系列睡前时间发布的读诗公众号,也都形成了自己的“诗江湖”。有的平台还会积极顺应潮流,举行诗歌节、市集、诗歌对谈直播等,把线上的诗歌带入线下“现场”,在生活中在身边被感受到、被更大众的人群捕捉到,形成更多诗歌的交流场,突破诗歌的表达,尝试更为破圈的玩法。

    三、诗歌:对“互联网精神荒芜化”的精准反击 这应该是一个诗歌爆发的年代,契合着如今碎片化的时间,配合所有人灵魂深处的公约数,慰藉现代人焦渴的内心情感。

    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有一句名言,诗歌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在生活的“褶皱”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诗,每个人的诗又汇成了这个时代的诗章。要想厘清其诗章特点,就要找寻每个时代环境下滋生的多元社会思潮。

    以年轻人写诗为例,人类学者项飙在为《不再努力成为另一个人》一书所作的序言中提到,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年轻人写诗至少经历了三个阶段。

    最早是北岛、顾城、舒婷等人的朦胧诗,比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抑或形容南国的木棉花“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这一波的诗歌具有很强的哲理性,来自于历史感,是这些年轻人站在历史的重要转折点所生发出来的感受。

    第二波是校园民谣。“民谣诗人”也是那时候兴起的,比如沈庆的《青春》,“带着点流浪的喜悦我就这样一去不回”。这类诗歌很强调意象,抒写对于生命滋味的感触。这些丰富细腻的意象,来自所谓“小我”意识的重新凸显。

    第三波也就是如今年轻人的诗,具有很强的经验性和直接性,它们是口语化的,非常直白。没有额外的哲理,没有意象的渲染,而是真诚、专注地描写个人状态和体验。比如《上班》这种直接现场观察,把生命经验敏感化,对其他人来说具有很强的可沟通性。它可能不会永远流传,但他在此刻产生有力的震荡。

    剁主了解到,《上班》这首诗歌发布后,很多打工人深有感触,转发到自己的工作群里,甚至还会和自己的老板讨论这首诗。它反映的就是当代年轻人在工作中的迷茫,在庞大的企业体系中逐渐被原子化,机械化劳动的精神面貌。

    尤其是Z世代的年轻人,相比80、90后的诗歌可能会被打上过于“文艺”“矫情”的标签,当代年轻人的诗歌反而是“张扬”“自嘲”的浪漫,是在社会过去几年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情绪下,尝试自我消解、自我肯定的一种自洽式生活态度。

    中年人写的诗同样,他们在现实中身份背景各不相同,却更能感受到社会背后复杂的情绪,从日常生活的点滴碎品到身边的新闻,都报以敏感且深刻的思索,用自己习惯的语言、书写表达。而到了诗歌面前,再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看你的心。

    诗歌是个体的沉吟,也描摹社会的群像。这也正是管窥中年人精神世界、了解年轻人思维光谱最好的方式。

    而在剁主理解,诗歌再度“复魅”,更像是对“互联网精神荒芜化”这一论调的精准反击。

    互联网时代,朋友圈、公众号、视频,任何一种数字内容似乎都拥有了永恒的生命力,储存在网络上,随时可以被访问,但热点来了又去,话题纷纷扰扰,大众的注意力每天都在被分散,沉浸在碎片化的阅读、视频中,一种悲观论调曾成为主流:短素材不如长内容深刻,文化资讯越繁荣,精神世界越荒芜,新一代已经逐渐失去了自主思考和文字表达的能力。

    如今,通过互联网写诗人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承担了太多审视的Z世代,还是背负了太多艰苦的失语者,依然对文字有信仰,对表达有追求,即便在碎片化的时代,依然寻觅到了匹配的表达方式。

    诗歌的短小精悍、以小见大恰恰与互联网的快餐式阅读相契合,又因其浪漫、深入,成为年轻人完美的叙事载体。B站的古体诗学习潮,小红书的生活诗歌交流社区,都像线上的学习班,飞速更新的资讯成为笔尖的灵感,兴趣算法的推荐打造出了同好的集会。

    甚至,社会曾经的基层人群、更隐身的沉默者也参与其中,类似快手这样的短视频平台,降低了他们的参与门槛,同时通过鼓励展示、发表的态势,放大了他们参与互联网、去进行自我表达的勇气,于粗粝人生中构筑起更多精神家园。

    综合来看,不管是更下沉城市、更中年化的失语人群,还是被视为先锋化的年轻一代,这些曾经被视为“越来越对生活没有思考,没有表达,只会被低俗的奶头乐所吸引”的人群,都在用诗歌表达着思索,无声地反击。

    数据和算法所带来的不仅仅只有小众的“茧房”,还有心底的浪漫。诗歌复兴,正见于此。

    作者:廿四

    来源公众号:剁椒TMT(ID:ylwanjia),新流量、新科技、新玩法、新经济的气味与温度。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剁椒TMT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path> 收藏 已收藏 {{ postmeta.bookmark }} {{{path> 点赞 已赞 {{ postmeta.postlike }}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