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00字干货!写给新手设计师的UI字体使用指南

    UI交互 2022-11-17
    前言文字是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我们平时看到的海报,里面各种被精心设计过的字体经常会成为视觉焦点,以醒目且个性化方式传达出内容的精髓,最后达到的效果事半功倍。虽然在 UI 设计中不需要对文字过分设计,但图文作为主要的传播途径,字体的使用是否规范合理将直接影响着信息传播的优先级、重要程度以及用户的接收质量和效率...

    前言

    文字是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我们平时看到的海报,里面各种被精心设计过的字体经常会成为视觉焦点,以醒目且个性化方式传达出内容的精髓,最后达到的效果事半功倍。

    虽然在 UI 设计中不需要对文字过分设计,但图文作为主要的传播途径,字体的使用是否规范合理将直接影响着信息传播的优先级、重要程度以及用户的接收质量和效率。所以不管是平面设计还是 UI 设计,字体都是不可忽视的核心元素,做好对文字信息层级的处理,对用户的视觉体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互联网经过多年的发展,也积累的很多的专业字体知识,设计师应该去了解字体的性格及特征并将其合理运用,才能将信息更清晰的传达给用户。本文将围绕着字型、字号、字距、字重等几个属性,针对各方面深度解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相关好文回顾:

    8000字干货!超全面的 UI 字体排版设计指南 文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字体排版已经积累了非常多的专业性知识。

    阅读文章 >

    一、字体的基本特征 1. 使用前的思考

    文字是信息内容的载体,能最直接的将信息清晰的表达出来,字体则表现了文字的外在特征,合理的使用这些属性特征不仅能清晰准确的传递信息、用于特定场景还能赋予情感表达,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例如:健身、器械类的产品使用的字体通常会给人一种力量、刚硬、壮实的感觉,而女性专用产品字体则显的纤细、苗条。

    2. 为什么要使用黑体

    不同类型的字体传达出不同的气质,综合来讲,字体可分为黑体、宋体、圆体、书法体这四类,平时大家看到的各种形形色色的其他字体,基本是通过这几类延伸而来。

    在 UI 设计中,绝大多数的文字排版用的是黑体,诸如思源黑体、阿里巴巴普惠体、苹方(ios)、微软雅黑(PC web)等都是标准的黑体。另外,特定场景如瓷片区、卡片、banner、专题头图、引导页、闪屏等,对于用什么字体不会有太大的限制,在避免商用侵权的前提下符合产品气质即可。

    黑体字的笔画横平竖直、粗细均匀且字面呈正方形,一般来说,没有衬线的字体都可以称作黑体。黑体结构清晰、简洁有力,能让界面显得庄重还附有现代感,虽然气质上没有太大的个性化、但可塑性很强,这也是在 UI 设计中、黑体一直很受青睐的原因,无论是标题、正文、提示等使用场景都可以作为首选,对老设计师能多一个选择、新手设计师也不易犯错。

    3. iOS 与 Android 的区别

    iOS 与 Android 是移动设备的两大系统,虽然很多设计师用一稿适配两端、遇到特殊页面也只是单独拎出来微调即可,但对于中、大型的互联网公司则很难满足优质用户体验中的部分细微差别,例如:iOS 的苹方字体在 Android 设备中无法高度还原、预留的文字数量上限位置无法显示完整等,都会影响用户体验。

    此外,iOS 和 Android 都有自己独立的设计规范,大家有时间的可自行查看,本文只对字体规范作基本了解。

    iOS 使用的是「苹方」字体,提供了 6 个字重,英文字体为「San Francisco」;Android 使用的是 Google 联合 Adobe 发布的「思源黑体」,为充分满足设计要求,提供了 7 个字重,英文字体为「Roboto」。

    此外,如果界面中涉及的数据较多,数字使用 DIN 字体也是不错的选择,字体外形较长,易用且耐看,很适合数据统计展示,不过这款字体商用的话需要收费的。

    二、字体的基本属性 1. 字体大小

    字号的大小决定信息的层次和权重,不规律的使用字号会让页面信息杂乱,不利于用户阅读。在设定字号规范时,需特别注意最小值和递增值。

    最小值决定信息的可读性,以 2 倍图为例,iOS11 系统将最小字号规范为 11pt(22px),但很多产品依然将最小字号设定为 20px,甚至部分产品将 18px 的数字加粗运用在标签中,所以最小字号的设定并没有固定数值,原则上不影响用户的浏览就行。笔者建议最小字号不要低于 20px,在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设备实时预览,因为同样的字号在不同的环境、色值、背景下,其视觉效果都有所区别。

    其次,递增值决定着信息层级区分的明显程度,遵循字号越大、递增值越大的原则,常用字号数量控制在 6 种左右。iOS 和 Android 都是采用的 2 倍数栅格系统,为了让字号的层级区分更明显,字号设定要避开奇数且最小递增值不要低于 4px,下面举几个常见的例子:

    ①:20、24、28、32、40、48、64...

    ②:20、24、30、36、42、48、64...

    ③:22、26、30、34、40、48、60...

    ...

    规范好的字号该如何使用,还得根据界面中的实际场景来决定,如下图:

    2. 字符间距

    字间距是指两个字符之间的横向间隔距离,在界面排版中,除了西文的字间距调整需求较大外,中文通常只保持默认,只有少数场景才会手动调整,且没有固定的规律,保持视觉舒适状态即可。例如:banner、界面大标题、重要数字(取件码)显示等。

    3. 行高

    行高是指包围在字体之外的隐形边框,一个字体元素的的行高等于文字上边框+下边框+字号的高度之和。

    西文字体因高度的参差不齐,本身就能制造出视觉上的上下空间,通常行高为字号的 1.2 倍,而中文字体没有上下间隙的延伸,行高则较大,一般在 1.5 倍左右,如果字号较小且折行较多,行高甚至能达到字号的 2 倍。

    4. 字重

    字重指的是字体的粗细,不同的字重能体现出不同的层级关系,给用户的视觉感受也截然不同。

    像苹方、思源、阿里巴巴普惠这些家族字体一般都会有极细体、细体、常规体、黑体、粗体等多个字重,在 UI 设计中,实用的就常规体、加粗两个字重,再通过色彩、字号使其成为对立关系,明显的拉开文字内容层级后,方能保持良好的浏览体验。

    5. 全角与半角

    这种主要针对标点符号,以英文字母为标准,半角是指一个符号占用一个标准字符(英文)的位置,全角则是占用两个字符位置。

    众所周知,中文使用都是全角、英文使用半角,并且会随着中/英文的切换而自动改变,但有时候难免会操作失误让页面中的某处信息看着怪怪的却不明所以、另外中文信息中的时间/日期也大多会使用半角符号,所以设计师对此有一定的了解时候、,在处理这些细枝末节就能做到收放自如。

    三、不同场景下的属性参考 在色彩规范中,除主/辅助色之外,设计师还会提供 3~4 个等级的配色,如通用的#333(标题)、#666(正文)、#999(提示)、#ccc(占位符),这也是 UI 通用的文字色用色规范,不同的字号需用色规律。

    如果想进一步延展,可以增加一点品牌色,也可以使用#000(纯黑)调整不透明度来体现文字色彩层级,深色模式中很常见,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几个常见的使用场景。

    1. 标题

    标题的主要作用是让用户以最快的速度了解界面主要信息,需要时刻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例如 APP 中的导航栏、模块标题、内容标题、数据统计等。需要简单明了且有冲击力,字号一般会控制在 30px 以上并加粗显示,直接使用一级色值(#333)即可。

    在特殊场景下,标题也可以使用主体色值,但一定要注意容器背景与其他信息色彩的协调,不然花里胡哨的还不如用回一级色值。

    2. 正文

    正文并不需要吸引用户注意力,它主要是提供标题的注释或内容的详细说明。 当白色背景文本内容过多、在需要用户仔细阅读的情况下,一定要注意颜色不能太深,不然显的主次不分,还有些刺眼,这里推荐 26~30px 字号使用二级文字(#666)色值。

    3. 提示语

    提示类文字使用场景就相对较多,它除了给用户展示当前状态,还能给予合理的引导,促进用户进行下一步操作。常见使用色值为三级(#999)、四级色值(#ccc),例如界面中的操作注意事项、表单占位符等。字号一般为 24px,因使用场景不同,也会有特殊的存在,例如表单中占位符的字号会跟随输入后的字号统一。

    4. 超链接

    超链接在字号、色值上没有一定的限制,但需要一个特定的辅助元素/属性来提示用户这是可点击的。

    例如 APP 登录页面,找回密码、注册、获取验证码等,大部分都是用主体色、图标(右箭头)等方式强化可操作入口,而 PC 端网页中超链接的表现方式,下划线、蓝色字体、>>这三种方式几乎能涵盖所有。

    5. 其他

    规范并非不可更改,它只能帮助设计师在大部分使用场景中减少设计出入并提高产出效率,但总有一些使用场景需特殊对待,字体也不例外,如以下场景:

    APP金刚区入口字体大多使用24px,一级色值(#333); 底部Tab栏字体未激活使用浅色,激活后切换为一级色值(#333)或主体色; 重量级的提示语用红色色值; 按钮中的文字跟随按钮的等级权重变化; 深色容器标签的文字反白; ......

    四、字体使用基本原则 1. 符合产品气质

    虽说黑体(苹方、思源、阿里巴巴普惠)是 UI 设计中的首选字体,但这也仅仅只是建立在不出错的的情况下、满足基本条件而选择,如果想表达出产品的类型、情感、气质等品牌属性,在不影响用户识别的前提下,可选择一款符合产品气质的字体,打造出差异化的浏览体验,对于追求完美的 APP 来时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

    例如,部分艺术、女性类的 APP 会选择使用宋体,整体看起来有一种高端、时尚且优雅的感觉。

    整体界面使用特殊字体还是相对较少,为了更好的体现出产品属性/风格,将其融入不同的模块及使用场景,会让产品更有特色,例如 banner、瓷片区、大标题、头图等,对用户的视觉吸引力能得到很大提升。

    2. 使用同一家族字体

    在一个 APP 中,坚持使用同一个家族的字体,对标题、正文等文字信息有一个统一的视觉规划,这样有助于建立起体系化的设计思路,避免在开发落地时存在一致性问题,减少开发与设计的出入。

    笔者曾见过这样的设计师,界面中原本用了「苹方」字体,在一个特殊场景下,「苹方」的粗体字重无法满足大标题的使用需求,于是将大标题单独改为「阿里巴巴普惠体」的最大字重。

    从表面上看,上述的设计需求是满足了,但稍有不慎就会成为没有价值的艺术品,首先,单独一处使用不同家族的字体,会影响整体视觉的一致性;其次,若程序没有嵌入另外的字体,产品落地后其视觉效果毫无改观,且更没有必要为了某个场景的使用要单独嵌入几十到几百兆的家族字体,让应用安装包无故加大。在设计中,有时候在解决某个问题时,解决方案并非无可替代,加粗字体亦是如此。

    另外,在可用性、实用性强且必要的情况下,并非不能再增加一个家族字体,例如所有标题系列使用「阿里巴巴普惠体」、数字系列都使用「DIN」,前提是一定要形成体系化,并非某一处的使用。

    3. 明确的信息层级

    在同一个界面中,字体色值、字号、字重等,都是用于区分信息层级,尽量不要使用过多的层级,避免层级混乱影响信息浏览。

    在信息层级处理方式的四个基本原则中,「对比」就是将复杂的信息通过元素的各种属性以不同的视觉效果呈现,来体现信息节奏感,并非是为了好看而随意给文字赋予各种属性及样式效果。

    五、UI 设计需注意的问题 1. 避头尾的使用

    避头尾使用在文字内容较多的折行场景中,主要处理标点符号刚好出现在一行文字的开头或结尾时,通过自动调整单行的字符间距、在视觉上将标点符号前移或后移。

    在新闻资讯类应用的详情页中,避头尾使用的较多,用以避免头/尾存在标点符号造成视觉重量不一、信息参差不齐的问题出现。

    2. 反差体现层级

    很多时候,为了区分信息层级,首先想到的是利用不同的字号、字重来体现,这当然没有问题,但如果结合字体的明暗关系(灰度色值等级)则效果更佳。 如下图:标题一级色值(#333)、正文二级色值(#666)、时间日期三级色值(#999)。

    3. 备用字体

    备用字体只会运用在 web 页面中,如果网站需要一款特殊的字体才能彰显其独特的气质、同时又担心用户在某些设备中因为没有这个字体而无法浏览其效果,则会另外再选择一款相近的通用字体作为备选,以弥补视觉体验上的损失。

    如果字体包不大,也可以让开发将其放在服务器端,这样能让所有用户都能看到相同的效果,省去了不少麻烦。

    4. 确保可读性

    可读性应该是选择字体的首要元素,虽说很多文字我们都可以从前后字义、联想词等角度将自己的理解补充完整,但完全没有必要。

    UI 设计不像海报那样融入较多的艺术成分,更需要的是内容清晰、表意明确、高效率的传达,任何增加用户阅读、理解成本的做法都应该规避掉,例如过于变形的可爱风格、书法手写体等都尽量少用。

    六、结语 文本内容是 UI 界面中占比较多的元素之一,设计师需要对其基本属性及使用场景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使用的是否恰当取决于我们对字体的选择。虽说在 UI 领域,字体模块类的文章比较少(更多是文字、字库的设计),但它在设计规范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选好一款字体对设计来说是锦上添花。

    关于 UI 界面中的字体,其实没有太多的讲究,也没必要整得花里胡哨,重点在于排版过重中注意信息层级的划分以及有足够的视觉舒适度即可。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能量眼球」

  • 各电商巨头试图讲新故事,拼多多却加固老本行

    设计动态 2022-11-17
    今年,拼多多办了个“假”双十一。 收官时,天猫称,今年双十一稳中向好,交易规模与去年持平。京东表示,超越行业增速,创造了新的纪录。轮到拼多多,一言不发。 而第三方数据显示,第一波、第二波销售期里,相比同行,拼多多表现实属拉胯。 事实上,这不是最近才有的情况,过

    今年双十一,各个电商平台纷纷表示今年自家平台表现不错,而拼多多一言不发。从第三方数据来看,拼多多表现并不理想,且过去一年,一众互联网电商巨头多在试图讲新故事,拼多多却宣布要加固老本行“务农”,但财务表现却是不错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差,一起来围观作者的复盘。

    今年,拼多多办了个“假”双十一。

    收官时,天猫称,今年双十一稳中向好,交易规模与去年持平。京东表示,超越行业增速,创造了新的纪录。轮到拼多多,一言不发。

    而第三方数据显示,第一波、第二波销售期里,相比同行,拼多多表现实属拉胯。

    事实上,这不是最近才有的情况,过去一年,拼多多都很“反骨”。

    去年以来,一众互联网电商巨头多在试图讲新故事——阿里电商组织架构大变动,京东狂建几百个物流仓库,美团侧重从社区团购转向零售业务。

    拼多多却宣布要加固老本行“务农”:要转换增长思路,切换到靠加大技术和农业投入换增长。消息一出,拼多多股价盘中暴跌20%。

    然而财务表现却是另外的风景,2022Q2在互联网一片惨淡之际,拼多多营收同比增长36%,营业利润也同比增加335%。

    对这样的“高光”,不少人简单归因为人穷了,消费降级罢了。

    但我们复盘了消费市场的趋势后发现,事实可能正好相反。

    01 拼多多甩库存,天猫保品牌 最近一段时间,9块9的iPhone 13,在拼多多上有失宠的趋势。

    可以看到,百亿补贴品类正从大家电、手机,向服饰美妆转移。而据《2022多多新国潮消费报告》,2021年入驻拼多多的新国潮品牌数量同比增长了270%,有327个销量过亿品牌。

    这看起来似乎是拼多多按捺不住,要与阿里正面刚——服饰美妆是天猫淘宝核心品类。

    但真相其实是,拼多多被架着走到了这里。

    可以看到,近两年拼多多的用户基本盘五环外小镇青年,“野性消费”爆发。安踏、李宁已是标配,阿迪、耐克也不鲜见,甚至二线城市的奢侈品店开一个爆一个。

    比如,今年8月,贵阳LV首店开业需要排队1个半小时才能进店,当日销售额打破全国门店首日销售纪录。且据统计,2020年以来LV中国关联公司新成立的25家分支机构中,有15家都位于二三线城市。

    这当然和二三线下沉市场相比高线城市,受宏观环境波动影响相对较小,市场消费能力仍在有关。

    但更关键的原因在于, 一向奔着高端去的品牌们,在库存危机下,不得已目光向下。

    可以看到,2021下半年以来,服饰、家具、电子设备和酒水饮料的库存金额,都处于增长态势。尤其是纺织服饰行业,其库存金额在2021年7月后急转向上。

    阿迪达斯2022Q1电话会议提到:在中国,公司计划回购大约4亿欧元的库存,不止于下半年,接下来的几个季度都将进行,中国市场必须进行清库存。

    基于此,线上渠道,成了众品牌倾销库存的首要选择。

    但就具体布局看,阿迪达斯在拼多多上只上线了官方奥莱店(折扣店),淘宝上却可以搜到定位不同的各种旗舰店。安踏虽然在开店上一视同仁,但在拼多多的折扣力度更大。

    甚至,各个品牌方在拼多多上还有特供版。

    比如,特步2022Q2财报提到:今年618期间,特步拼多多专供款的备货量达到50万双,并开辟了4个专属仓库承接仓储物流。

    海澜之家更加“骚操作”,一直对外宣传,一年四季不打折。实际上所有卖不掉的过季衣服,都是剪掉海澜之家的商标吊牌后,退回给供应商。供应商以1到3折的价格,大量抛售到拼多多等电商渠道。

    也就是说, 在倾销时,商家们可能更倾向于拼多多甩库存,天猫保品牌。

    拼多多显然在鼓励这种情况——2020年10月升级了新品牌计划,从合作范围、资源投入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参与“新品牌计划”定制研发的企业超过1500家,推出定制产品4000多款。

    今年618期间,更是推出面向品牌的百亿补贴“超星星”计划——允许旗舰店定高价维持品牌调性,由平台进行补贴,实现降价倾销。

    如此为品牌商们着想、挽尊,确实吸引到了众多商家。

    据国金证券统计,超星星计划成功引进了3000-5000个品牌,涉及衣食住行全品类,包括娇韵诗、自然堂、安踏、特步、COACH、百雀羚等知名品牌,并且不少品牌都是旗舰店。

    需求端和供给端的“一拍即合”,反映在拼多多的销售数据上:今年 618 期间,拼多多服饰美妆销量同比增长122%。

    而不只服饰美妆,家电品类也是一样的供需情况。

    《2022年中国家电行业一季度报告》显示,彩电、空调、冰箱(含冷柜)、洗衣机(含干衣机)国内市场零售额为874亿元,同比下降14%。

    与之相反,据飞瓜数据,2022Q2厨房小家电以27.2亿元的成交规模,领先行业。

    这甚至影响了家电行业的趋势变革。比如,海尔智家董事长梁海山表示:小家电有机会未来三年为公司贡献10%的收入,今年海尔还将大力推进数字化流程再造。

    与此同时,长虹、小天鹅、科龙、荣事达等品牌也都有相似动作。

    而小家电的出现,打破下沉市场一直存在的“高端买不起”“便宜没好货”的问题,让小镇青年们有了更多选择。

    如《2021年中国家电市场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下沉市场中的家电规模达到2775亿元,占比为31.5%,同比增长8.9%,增幅远高于整体市场。

    嗅到新商机,各平台都迅速出手:

    本就以3C为基本盘的京东,设立京东帮和京东家电专卖店,已有超过150000个门店覆盖国内2.5万乡镇和60多万个行政村。

    阿里的“村淘”,在近些年升级为“天猫优品”,同样主打下沉市场。

    拼多多则将小家电类目加入APP顶栏位置,趁势扩充品类。并且今年“618”期间先后发放30亿消费红包,帮助品牌卖货——虽老土但有用,期间家电品牌官方旗舰店的数量同比增长182%,商品数量同比增长264%。

    总的来看,供需匹配推动下,拼多多实现了服饰美妆以及品牌小家电品类的扩充。

    且虽然是低价去库存,但 这些品类相比原先主打的生鲜百货,属于高加价、高溢利,不仅推动了拼多多ARPU的增长,也带动佣金收入大幅提升。

    但问题在于,上述需求和供给端的结构性变化,并非只指向拼多多。比如小家电品类,京东也在加大扶持力度,为何出头的是拼多多呢?

    02 拿捏人性,“钩住”高效注意力 实际上,答案隐藏在拼多多最近的动态里。

    拼多多进一步将商家直播,整合进升级为一级入口的多多视频里,且加载率不断提高;此外,主站还新引进了种树盖楼、打麻将、消消乐等多种休闲游戏,甚至可以看小说。

    也就是说,其在大力加码内容。可作为电商平台,如此扩充内容,不免让人质疑“本末倒置”。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可以看到,加码内容不是拼多多一家的行为,而是行业共性趋势:

    淘宝升级承接短视频内容的“逛逛”到首页底栏一级入口。同时,主打短(视频)、直(直播)、城(商城)、搜(搜索)全场景打通内容布局。

    京东主站也“改头换面”,比如,App底部Tab栏增加了“逛”页面;关注页,更多商品信息以以短视频形式呈现。

    不过,打法类似,但拼多多套路最多。

    比如,短视频上,相比淘宝、京东的双列模式,多多视频更像抖音,注重沉浸式体验感。而哪个更杀时间,不言而喻。

    备注:从左到右依次为:多多视频、京东的逛、淘宝的逛逛。

    除了形式讨巧,在内容供给上也花了不少心思。

    从去年开始,拼多多陆续推出了“金牌计划”“伯乐计划”“暖阳计划”等补贴活动,创作者发布热门视频或是推荐更多达人入驻,最高能获得数千元的奖励和流量支持。

    基于此,多多视频不仅成功挖到抖快墙角,吸引了高雨田大魔王、抠王天使、潘姥姥等知名创作者入驻,内容也从一年前土味搞笑、搬运视频,扩展到记录生活、科普知识、摄影教程等。

    不过,只做到这一步,多多视频最终会泯然于一众平台,因为没有本质的差异化。这当然不是拼多多想看到的,其内容建设的关键,还是拿捏“人性”。

    《拼多多增长内幕》一文中论述过,为了让用户在电商平台看视频,多多视频先是用每次收益约为1分钱的微信现金到账,让用户养成看视频习惯;接着用大额现金红包——单次提现20元,钩着用户。

    薅羊毛“钩子”下,用户大概率怎么也兑现不了红包,但拼多多却可以收割远超成本的用户时长。

    这在数据上已有验证。如下图,2022年1-4月,多多视频主站用户渗透率从8%提升至25%;同时,多多视频的日均使用时长,也在2022年之后出现大幅增长。

    游戏内容的套路也类似,通过时间短但极易沉迷的游戏,以低成本吸引用户停留。调研显示,有20%的用户每周会使用斗地主等娱乐活动1-2次,且使用时长大多在5分钟以上。

    如此精心算计收割下,可以看到,拼多多的用户粘性及用户时长,持续提升。

    而这些从用户那儿拿来的高效注意力(光多多视频的日活就有近8千万),大有文章可做。

    以多多视频来说,把直播纳进来后,加载率已提升到每刷6个视频,就会有一个商家带货直播。游戏也是一样,用户通过玩游戏获得礼券红包,而这些奖励都可以在购物中变成代金券。

    简而言之,让“购物”频频刷脸,刺激用户消费转化,拉升GMV。

    另一方面,平台流量池足够活跃,意味着对品牌方也更有吸引力。

    二季度专家交流纪要显示:目前拼多多各品类赛道中,都是品牌商家增速领跑,而非以前的白牌商家。

    其中,美妆品类中的资生堂、兰芝、露得清等品牌销售量同比增长超200%;家电品牌官旗数量同比增长182%,商品数量同比增长264%;日化品类来说,联合利华、维达、立白位列榜单前三甲。

    粘性提高叠加品质化转变下,顺势改变了平台的用户结构。

    如下图,一线城市高消费力群体的占比明显提升。同时,据天风证券调研,近6成用户表示过去1年使用拼多多频次和单次消费金额均有提高。

    如此苦心积虑强化用户心智,通常是互联网企业的第一张牌。复盘美团、滴滴等模式可以发现,用户消费习惯养成后,一般会通过“高频打低频”,交叉销售,来覆盖更多产品。

    拼多多也是同样的算盘。其管理层曾表态:公司看到日用品对留存用户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且日用品购买频率高,所以我们针对电子3C等品类选择了不同投入策略。

    而全品类扩充下,据拼多多2022Q2财报,广告业务收入实现251.7亿,同比增速达39.2%,挤进了互联网广告收入第二。

    此外,相关数据显示,2022Q2拼多多的广告变现率有所提升——拼多多618期间GMV增速为25%左右,考虑到4、5月份的疫情,其二季度GMV增速最高不超过30%。而其2022Q2收入增速接近40%,高出GMV增速10%-20%左右。基于拼多多长期佣金率6%不变,合理推测高出部分为广告变现率。

    总的来说,电商内容化趋势下,拼多多通过一方面真金白银投入,一方面将ROI算计得明明白白,有了逆行业周期表现。

    03 小结 安静了两个季度的拼多多,突然支棱起来,其中的玄机很简单。

    撞上小镇青年消费升级和品牌库存危机,吃到美妆服饰、小家电品类等甩库存红利,是ARPU和佣金收入得以提高的关键。另一方面,大力扩充内容叠加充分拿捏人性,刺激强化用户消费心智,进而通过“高频打低频”,大肆收割。

    综合作用下拼多多实现了逆周期生长,可限定因素消散之后,业绩态势能否持续,就需要打个问号了。

    作者:周霄,徐帆;编辑:曹宾玲,付晓玲;数据支持:洞见数据研究院

    原标题:拼多多的“反骨”

    来源公众号:表外表里(ID:excel-ers),洞见数据研究院。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表外表里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中国电商出海,四大门派拼了

    设计动态 2022-11-17
    国内的电商巨头们,已经很长时间不“打仗”了。曾经风靡一时的价格战熄火,下沉市场的争夺偃旗息鼓,社区团购的硝烟散去,就连双11大促也不再公布销售额。 所有能看到的高增长领域,似乎都已经见顶了。巨头们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创始人退居幕后、休养生息,互联网的残酷竞争告

    电商出海的赛道上已经涌现了越来越多玩家,而伴随着互联网巨头、短视频电商、独角兽公司等选手在这一赛道上的持续加码,电商出海的新格局也逐渐显形。那么现在这一赛道上已经站上了哪些玩家?为什么出海会成为不少企业的选择呢?

    国内的电商巨头们,已经很长时间不“打仗”了。曾经风靡一时的价格战熄火,下沉市场的争夺偃旗息鼓,社区团购的硝烟散去,就连双11大促也不再公布销售额。

    所有能看到的高增长领域,似乎都已经见顶了。巨头们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创始人退居幕后、休养生息,互联网的残酷竞争告一段落。

    直到一个叫做SHEIN的平台崛起。

    SHEIN是一个跨境电商平台,中国最神秘、估值最高的电商独角兽。它将中国工厂生产的女装,源源不断地卖往海外,便宜是它最大的标签。

    过去几年,阿里、京东、拼多多在国内疯狂内卷,SHEIN则悄悄在海外闯出了一片天地,公司估值超过1000亿美元。

    SHEIN的逆袭,只是中国庞大出海产业的一个缩影。如今国内的互联网红利消耗殆尽,出海成为巨头们盯上的下一个目标。

    拼多多、阿里、京东,包括字节跳动,都已将电商出海作为下一阶段的重点业务。拼多多在两个月前上线跨境业务Temu,首站面向北美市场开售,目标客群跟SHEIN类似;阿里内部曾因个人问题被降级的蒋凡,再度出山得到重用,掌管阿里出海业务;字节跳动全方位探索海外电商,TikTok直播电商还在烧钱阶段。

    中国电商出海十余年,直到巨头集体进场才风云再起。

    按照背景不同,深燃将电商出海的头部玩家分成四个大类:

    电商巨头:拼多多、阿里、京东 隐形独角兽:SHEIN 巨头代理人:Shopee、Lazada 短视频电商:TikTok 这四派势力风格不同,打法也不同。可以确定的一点是,电商出海的大规模战争,已经打响了。

    一、四派势力,激战跨境电商 中国的电商巨头中,对海外业务布局最深的是阿里。

    阿里做外贸起家,B2B外贸批发业务甚至比淘宝还早,后来又做了B2C模式的速卖通,在俄罗斯、巴西市场很受欢迎。

    不过直到去年底,海外业务才被阿里提升至集团战略层面。去年双11之后,阿里进行组织架构调整,沿用多年的2C(面向消费者)业务和2B(面向企业)业务架构被打散,重组为国内和海外两大业务板块。

    这是十多年来首次,海外业务被阿里提升至和国内零售、云计算同等的地位。

    曾带队狙击拼多多的原天猫淘宝总裁蒋凡,再次被重用,成为阿里海外业务负责人。他身上承担的使命是,要让阿里完成全球20亿用户的目标,其中接近一半要来自海外,而现在还有大约7亿的缺口。

    拼多多的海外业务起步晚。

    虽然在创办拼多多之前,黄峥也做过跨境电商项目,还跟SHEIN的创始人许仰天短暂交过手,但因为国内市场实在太大,黄峥把所有精力放在了国内,于是成就了拼多多。

    现在国内电商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经稳固,拼多多腾出手来布局海外,就有了Temu。

    Temu是拼多多刚推出的跨境电商平台,首站面向北美市场,9月16日刚开放售卖。 跟拼多多当年的玩法类似,以低价切入市场,目前还在烧钱补贴阶段。

    这是继多多买菜之后,拼多多最新的战略级项目。 过去两年凭借着无上限的资金投入、超强的执行力,多多买菜从残酷的社区团购大战中杀出重围。如今拼多多调转兵力,要去海外再打一场攻坚战。

    相比之下,京东出海的步伐要小一些,虽然在东南亚等地有业务落地,但目前主要优势集中在物流仓配和售后服务上。目前京东在全球拥有近100个保税仓库、直邮仓库和海外仓库,今年在美国启用了第一个海外维修中心。

    这三大电商巨头已经在国内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它们去海外竞争,不缺钱,也不缺经验,是出海江湖里的重磅玩家。

    第二类势力是SHEIN这样的隐形独角兽。SHEIN成立于2008年,跟曾经的跨境电商龙头兰亭集势是同一个时代的公司。这样的公司当年有很多,大多依靠服装品类起家,抓住了外贸红利期赚到了第一桶金。

    但这个领域一直没有大公司,行业极其分散,更新洗牌很快。兰亭集势现在的市值只有1.2亿美元。只有SHEIN,用14年时间,默默长成了超级独角兽。

    SHEIN的模式不复杂,胜在规模。 它在中国搞定一批核心供应商,拿到极其低廉的价格,进行精心的策划包装,通过数字化营销和数字化供应链,紧跟潮流,飞速出新,快速迭代。

    过去三年,SHEIN的业绩呈爆发式增长,2021年的GMV超过200亿美元,成为最大的非标品自营电商,开始跟快时尚巨头ZARA分庭抗礼。而拼多多Temu出海的第一刀,直接砍向了SHEIN。

    第三类玩家比较特殊,主要涉及到两家公司——Shopee、Lazada,它们是东南亚最大的两个电商平台。

    虽然不是中国公司,但这两个平台跟中国联系紧密。

    Shopee的创始人李小冬在中国天津出生,本科毕业于上海交大,去新加坡之前在上海工作过几年。Shopee的母公司就是靠拿到腾讯《英雄联盟》在东南亚的代理权发展起来的。 而腾讯通过投资成为了Shopee的最大股东。

    Lazada成立于新加坡,从印度尼西亚市场起步,在2015年成为了东南亚最大的电商平台。 2016年阿里耗资20亿美元控股了Lazada ,随后阿里派出高管直接管理,Lazada彻底阿里化。

    东南亚距离中国很近,电商行业发展迅猛,中国的商品、资金、人才进入东南亚很方便。资本、业务、人员上的紧密连接,让这两家公司成为了中国电商出海版图中的一环。

    最后一类玩家是TikTok直播电商。TikTok相当于海外版抖音,抖音有的,它也可以有。抖音电商发展得如火如荼,TikTok电商也在持续发力,目前正在进攻印尼和英国市场。

    不过,由于商业环境差异巨大,TikTok直播电商在海外的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但直播电商是商业高地,巨头们都在布局。TikTok是其中无法忽视的一个选手。

    二、同一个江湖,不同的玩法 目前,这四类玩家还没到短兵相接的地步,但已经有火药味了。

    首先存在直接竞争关系的是Temu和SHEIN。

    欧美是SHEIN最重要的市场,而拼多多出海第一站,就选在了美国。美国是成熟市场,巨头林立,电商出海通常都会避其锋芒,绕道东南亚。而拼多多选择跟SHEIN正面对决,可见其决心之大。

    两个平台售卖的商品,基本都来自中国工厂,相当于是绑着无数工厂出海。只不过SHEIN打造的是自有品牌,而Temu是平台模式。

    另外二者都是以低价为标签,商品集中在女装、日用百货等品类,通过极低的价格对海外市场进行降维打击。这个SHEIN一直在用的剧本,拼多多三年前在国内用过,现在也要搬到海外。

    阿里和拼多多之间,目前还没有到正面竞争的地步,不过这其中的关系很微妙。

    阿里的基础不错,速卖通已经成立12年了,供应商、商品、物流都已经很成熟,阿里内部也积累了成熟的打法。再加上阿里还有Lazada这样一颗棋子,起步就比拼多多高了一大截。

    并且阿里已经从海外赚到钱了。2022财年,阿里的海外零售业务收入427亿元,为集团贡献了约5%的收入。如果算上海外批发业务,其海外总收入规模达到611亿元。

    不过有对比才有差别。 这个成绩放在阿里体系内并不突出,另外Lazada的表现其实是差强人意。 2018年阿里对Lazada高层进行大换血,原来的创始团队和职业经理人大批离职,在被阿里全面同化的过程中,Lazada丢掉了东南亚电商第一的位置。

    阿里应该反思的是,为什么在海外业务如此强势的情况下,眼睁睁看着SHEIN坐大。这就像是当年在夹缝中跑出来个拼多多,而且现在拼多多还转过身来再砍一刀,让海外电商内卷升级。

    阿里在加速排兵布阵。蒋凡掌管阿里海外板块后,一批淘系和天猫的高管陆续转去速卖通。速卖通的定位也在调整,从扶持海外商家到更多向中国商家倾斜,而海外的当地电商业务则更多由Lazada团队接管。

    从淘宝调任速卖通总经理的张凯夫说,速卖通会更旗帜鲜明地回归到跨境本源上,帮助中国企业做好出海。

    从发展路径来看,Shopee跟Lazada截然不同。虽然腾讯是Shopee的最大股东,但对业务的干涉很少。而上文提到的挤掉Lazada东南亚电商第一位置的玩家,正是Shopee。

    Shopee跟拼多多有很多相似点。同属于腾讯系公司,同样成立于2015年,同样市值最高超过2000亿美元,只不过一个在中国,一个在东南亚。

    Shopee的野心不局限于东南亚。2019年Shopee攻打巴西市场,凭借铺天盖地的营销、长达半年的免邮补贴,快速积累了一大波用户。在站稳脚跟后,Shopee迅速本地化,用当地工厂和商家补充品类,从而拿下了巴西市场。

    不过这套打法并非总是奏效。去年开始,Shopee在半年时间内一口气进入了墨西哥、智利、哥伦比亚、印度,以及波兰、西班牙、法国等七个国家,然后又因水土不服而快速裁撤部分站点,并开启了大规模裁员。

    在更多的新兴市场,Shopee要交的学费还有很多。

    跟前面提到的三类玩家相比,直播电商出海是最另类,也是最尴尬的一个。

    根据测算,去年抖音电商卖掉了价值8000多亿元的商品,发展速度超过所有电商平台,但在海外,TikTok的电商业务还在起步阶段。TikTok的海外用户数量已经逼近抖音,然而大部分用户习惯刷短视频,不理解直播电商。

    TikTok手握巨大流量,把货卖出去很难;明明国内有成功经验,在海外复制很难;另外,选品、物流、支付都非它的强项。

    至于另一个短视频巨头快手,海外业务不够理想,电商业务还没落地。

    背景不同、资源不同、阶段不同,它们在开展海外电商业务时的打法也不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它们都有自己的路。

    三、绕不开的超级巨头 一个共同点是,所有玩家出海,都无法绕开海外巨头。

    最直接的对手是亚马逊。 亚马逊是全球最大、覆盖国家最多的电商平台。它在2019年退出了中国市场,如今在海外以另一种方式跟中国玩家相逢。

    在美国,亚马逊在中产阶级的线上购物中占据主导地位。为了保证配送时效,亚马逊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建设仓储物流,并为此雇佣了上百万工人。这形成了亚马逊的核心壁垒。

    在这一点上,任何一个来自中国的电商巨头,都没法与亚马逊硬碰硬。不过,亚马逊的软肋也正是在这里——价格不会太便宜。

    SHEIN和Temu攻打美国市场,很聪明地选择了低价路线,避开了亚马逊的锋芒。SHEIN的崛起证明,“五环外人群”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存在的。

    在东南亚、非洲、南美等地区,市场格局尚未定型,对于初来者相对友好。这意味着更充分的市场竞争。但新的巨头正在快速成长中,东南亚的Shopee想要成为跨国巨头的野心已暴露无遗,Lazada在阿里新的战略指引下会更强调对本地市场的占领。

    对于SHEIN这样的独角兽而言,来自巨头的威胁是无处不在的。 过去它绕开了亚马逊的地雷阵,如今正面撞上拼多多的枪口,阿里也不会放过它。 过去两年发生在社区团购独角兽兴盛优选身上的故事,是最好的例证。

    当这些电商玩家走出国门,四处去寻找流量时,它们会发现,学会和海外巨头做生意是一项基本功。

    没有谁可以忽略Google和Meta,这两家公司掌握着全球最大的流量和营销平台——Google的关键词搜索,Meta旗下的各大社交媒体。 互联网公司在网上做投放,标配是Google搜索+Meta的社交媒体矩阵。

    Google通过搜索引擎,精准记录用户的网络轨迹和偏好,形成用户画像,然后去推送千人千面的付费广告。海外很多用户习惯用搜索去购物,这让Google成为绝佳的流量入口。

    Meta拥有四大超级APP(Facebook Instagram Messenger WhatsApp),全球用户数超过35亿,其中尤以Facebook最为强势,全球月活接近30亿。这意味着,中国电商出海去任何一个市场,几乎都没法绕开它。

    就连最擅长玩流量、靠卖流量为生的TikTok,每年也不得不到竞争对手Facebook那里去“拜码头”,以推广自己的应用。

    SHEIN的快速崛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抓住了这些超级APP早期的流量红利。在SHEIN还很早期时,就非常激进地在这些流量平台砸钱推广,跟一批KOL和网红达成合作。

    如今拼多多的Temu要推广,最难搞定的就是流量从哪来的问题。在国内,拼多多还能“仰仗”微信,但在海外,拼多多只能花钱从巨头那里买。

    过去这几年流量的价格水涨船高,Temu或许可以复制SHEIN的模式和供应链,但在流量营销上,只能花费更高的成本。

    中国电商出海玩家中具备流量优势的是TikTok。 TikTok已经成长为全球用户最多的短视频产品之一,但它很快就面临来自海外巨头的围剿。 Google母公司Alphabet通过YouTube推出Shorts 短视频,声称月活超过15亿,而且YouTube去年就开始直播带货了;Instagram推出了Reels短视频;Facebook也在主站尝试了直播电商。

    只不过,它们现在都没跑通直播电商的模型,距离赚钱还很远。

    参照中国电商市场的演进历程,电商平台跟直播电商之间总有一天会发生直接竞争,就像淘宝和抖音现在正发生的那样。这意味着TikTok的敌人不只有Google和Meta,还有拼多多和阿里,甚至Shopee和Lazada。

    不论背景如何,以哪种方式切入市场,在电商这条赛道上,所有的电商出海玩家都会正面相遇。竞争的强度是空前的。

    四、为什么一定要出海? 电商出海,过去十多年其实一直在进行,只是不像现在这样紧迫和彻底。

    阿里1999年通过B2B外贸出海,SHEIN在2008年依靠婚纱品类出海,字节跳动2015年组建了第一支全球化团队,Shopee在同年成立,2016年阿里控股Lazada。黄峥早年就做过跨境电商,而在2018年成立、去年被关停的跨境项目VOVA,在外界看来跟拼多多管理团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过去大家各自为战,创业公司摸着石头过河,巨头们边走边看,还有一些在观望。但今天,情况早已今非昔比。

    国内的电商市场到达天花板,疯狂内卷过后是残酷的存量竞争,高增长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 这从几大巨头今年的财务业绩可见一斑。

    阿里的淘宝天猫线上实物商品GMV,在今年一季度首次出现下滑,二季度降幅进一步扩大;集团整体收入的增速,则在一季度创下历史新低,二季度首次出现同比下滑。京东今年前两个季度的收入增速,一直在创造历史最低水平。拼多多的年度活跃买家数已经突破8亿,再增长很难。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SHEIN在过去三年里爆发式增长,营收规模和公司估值翻了数倍。在中国互联网圈,已经很久没见到SHEIN这样让人惊艳的故事了。

    中国公司走出国门的驱动力变了,海外业务提供了资本市场需要的故事。

    中国电商出海有很多优势。专注出海投资的天际线创投管理合伙人梁杰对深燃说,中国是全世界制造中心,中国电商的制造商和消费者是在一起的,可以认为基本是无成本的。这样一个接近理想状态的无摩擦的电商产业,在效率上能甩开全球其他国家很远。

    “ 中国拥有全世界最高水平的工程师红利和产业链红利,这两点就像硬件和软件。而电商是中国供应链(硬件)和数字化(软件)应用融合,发生指数级化学反应的完美代表 。”他说。

    在出海的方式上,过去的投资出海、商品出海,已经发展到现在的模式、团队、经验全方位出海。拼多多在开辟美国市场的同时,快递独角兽极兔也跟着一块打配合,在美国起网布点。字节跳动有足够的决心,也有充足的资源,在海外再复制一个抖音电商。

    在低垂果实基本被摘掉的今天,电商出海机会很多,当然挑战也不小。 地缘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冲突、监管政策,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对出海造成冲击。

    今年上半年阿里的国际零售业务出现下滑,不是因为自身原因,而是因为欧盟增值税税规修改、欧元对美元贬值、俄乌冲突导致供应链和物流中断。

    去年7月,印尼政府为了保护本土纺织业,指控Shopee、Lazada等平台倾销中国商品,要对很多类别的商品加征关税,导致Shopee被迫下架了大量店铺。SHEIN在印尼市场也遭受了损失。

    TikTok在美国和印度市场的遭遇,充分展示了出海背后的政策风险。在英国市场,TikTok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打通电商闭环,业绩也尚未达到预期,而且还面临随时可能爆发的劳工纠纷。

    这都是出海路上必须要交的学费。

    好在电商是一个长坡厚雪的大赛道,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出现千亿美金的大机会。拼多多的逆袭让很多人发现,国内铁板一块的电商格局也可以被撬开一条裂缝;SHEIN的故事告诉人们,再复杂的时局下,再普通的生意,也可以弯道超车。

    全新一轮电商出海,序章开启。

    作者:金玙璠;编辑:魏佳

    来源公众号:深燃(ID:shenrancaijing),聚焦创新经济,专注深度内容。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深燃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筛选功能设计:交互细节全面拆解

    设计动态 2022-11-16
    目录 筛选容器 筛选项 案例解析 总结 在设计移动端筛选时 ,有哪些体验细节值得注意? 本文搜集了一些主流App的筛选功能设计,从细节上进行拆解和分析。首先,我们把筛选拆分为2个部分来细看:筛选容器、筛选项。 01 筛选容器 筛选容器,指的是承载着选项的弹窗。

    交互设计的必修课——筛选功能设计,这篇文章全面拆解了筛选功能设计的交互细节,通过筛选容器、筛选项两方面透彻解析了筛选功能交互设计的精髓,推荐对交互设计感兴趣的童鞋阅读。

    目录 筛选容器 筛选项 案例解析 总结 在设计移动端筛选时 ,有哪些体验细节值得注意?

    本文搜集了一些主流App的筛选功能设计,从细节上进行拆解和分析。首先,我们把筛选拆分为2个部分来细看: 筛选容器、筛选项。

    01 筛选容器 筛选容器,指的是承载着选项的弹窗。 弹窗形态 根据弹窗形态可分为 半弹窗和全局弹窗 。

    1. 半弹窗 以层的形式出现,仅占据部分屏幕,后面是半透明的遮罩。这层遮罩让用户感觉自己并没有离开当前页面,没有丢失正在浏览的内容,同时又能够清晰预见接下来的步骤。

    优点:

    由于不需要刷新整个页面的信息,半弹窗更加 轻量、敏捷、跳转感弱 ,能给用户带来敏捷的感受。

    适用场景:

    侧边半弹窗适用于筛选数量较多的情况; 顶部半弹窗这种样式常用于筛选类别较少(不超过4项),筛选项数量不多的场景。

    2. 全局弹窗 以层的形式出现,占据整个屏幕。看起来像一个页面,但通常会有明确的过渡动画表示,这是一个浮层,而不是页面跳转。与半弹窗比, 全局弹窗适合承载数量更多、层级更复杂的选项。

    与页面有何区别,为什么使用全局弹窗?

    虽然与页面看起来差不多,但是不需要加载刷新页面,因此响应速度更快,让整个过程更加流畅。 适用于主流程中的分支流程。 筛选通常都是分支流程,因此对于内容量较大的筛选来说,全局弹窗是个不错的选择。

    弹窗弹出方式 根据弹窗的弹出方式,筛选容器又可分为 顶部弹出、底部弹出和侧边弹出 。

    弹出方式由筛选入口的位置和弹窗形态决定,由于现在大部分界面的筛选都在右上角,因此 顶部和侧边弹出为主流的弹出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底部弹出是比较特别的一种方式,入口不一定要位于底部。该弹窗具备了半弹窗轻量、跳转感弱的优点,拥有更宽的展示位置,没有顶部弹窗头重脚轻的感觉,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形式。

    弹窗布局 根据弹窗的布局,筛选容器还可分为 分组折叠式和左右结构导航式 。

    3. 分组折叠式 将各组筛选归类在同一屏的折叠菜单下,可通过点击展开更多选项。

    优点: 由于能在同一屏内展示多个类目下的选项,选项的 浏览效率高 ; 利于优化页面信息展示 ,如展开高频选项,对不常用的选项进行折叠处理。

    适用场景:

    适用需要在多个类目下选择选项的情况。

    4. 左右结构导航式 将父子类目按左右结构进行排布,父类目固定在左侧,可方便地切换类目。

    优点: 层级结构清晰、一目了然;类目查找效率高。

    适用场景: 适用于类目层级较多的情况。

    5. 组合式 结合了前面说的两种形式,用户可以直接上下滚动页面,按顺序查看所有的类目和选项,也可以点击左边的标题直接定位到对应的类目位置。

    优点: 结合了两者的优点,有利于保证选项浏览效率和类目查找效率。

    适用场景: 对于类目和选项都多的情况,可借鉴该布局。

    提交按钮 可在提交按钮处,展示筛选的结果数。 通过前置反馈让用户对操作结果有预先的判断 ,方便他们及时调整操作。该功能的实现涉及到,用户每做一个操作,就要加载一次数据。因此设计时需要注意按钮的加载态、加载超时如何处理、没有结果时该如何展示等等。

    02 筛选项 筛选项常用单选/复选(Radio/Checkbox)。复杂场景下也会用到数字输入(InputNumber)、滑动输入(Slider)等。 选项排布 筛选项的排布可以分为 列表式和标签式 。

    1. 列表式排布 选项竖向平铺,符合阅读习惯,适合检索;但每屏能展示的数量较少。

    适用场景:

    在左右结构导航式中广泛使用;当容器内只有 单个筛选纬度 时可使用。

    2. 标签式排布 适用于有多个筛选分组的情况,且 展示效率更高 ,一行最可展示多个选项(控制在4个以内)。

    但要注意, 每个组下的选项也不宜过多 ,否则会影响后方分组的展示;可以通过前置高频选项,折叠部分低频选项的方式来控制选项初始数量。

    快捷筛选 在设计时可以 外置一些高频的筛选项 ——我称之为快捷筛选;快捷筛选极大缩短了用户路径,无需进入到筛选容器中,便于用户使用。

    案例1:内容消费等弱筛选场景

    在筛选项不多、对筛选依赖性较低的情况下,甚至不需要把选项都收在筛选容器中,直接将选项铺在列表页即可。

    小红书app的内容流中,采用的都是快捷筛选,没有设计筛选容器。右上角展示 固定筛选按钮 ,对内容类型(视频/图文)进行筛选;用 横滑标签 的形式,展示推荐的内容标签。

    案例2:购物等强筛选场景

    在电商app中, “ 配图+文案 ”的样式也是一种快捷筛选,效果非常直观 。好比你在线下购物时,你说“我要买相机”,有一个导购则问你“你要买什么相机呢?微单、单反还是…?”,这样一步步帮用户缩小需求范围。

    增加辅助描述 有些用户在做决策时是存在困难的,因此我们可以 在选项上增加一些辅助描述,帮助用户完成决策。

    案例1

    携程app的酒店筛选模块中,结合用户选择比例来推荐酒店位置,热门位置一目了然。

    案例2

    增加可视化的意符,以弱引导的方式,给用户提供参考。

    如京东app,在按钮的底色上展示可视化的百分比,以热门程度的维度给用户推荐选项。在美团外卖app中,通过滑动条上展示折线图,展示筛选范围内对应的结果数。其亮点在于它在不给原本的信息增负的同时,让用户很快感知到可以重点关注的选项。

    03 案例解析 当然我们会发现,日常使用的app中,有很多的筛选设计都比上面说的要复杂得多。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呢?结合下面的案例我们感受一下。

    案例1

    图中的两款产品,在价格区间的筛选上,提供了两种控件输入:单选框+滑动输入/数字输入。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滑动输入和数字输入提供了自由的输入范围,但操作成本略高;单选框输入范围局限,但更高效快捷。因此两者结合使用,会更加科学, 既能照顾有精确需求的用户,又能提供便捷的选项。

    案例2

    左图是大众app美食类型的筛选器:默认为单选逻辑,右上角有个“多选”按钮,点击会转化为多选逻辑。这个交互乍一看还有点复杂,但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而不是像右图一样,设计成多选的样式,既能同时满足单选和多选的需求,界面也更简单呢?

    促成这种设计的可能性有很多,以下为可能的原因:

    1. 单选为高频场景,多选为低频场景也就是说大部分人都在使用单选,只有少部分人需要用到多选;但如果设计成多选的样式,在高频场景下,操作流程就变繁琐了。

    优先为高频场景考虑,不要一味追求统一性和界面精简。

    2. 多选是个新功能当引入一个新功能时,如果无法确定效果,可以不覆盖原本的逻辑,以免影响到老用户的使用习惯。

    04 总结 ▶ 弹窗形态:

    半弹窗适用于结构较简单的筛选; 全局弹窗适合复杂的结构 (如左右结构导航) ▶ 弹窗布局:

    分组折叠式选项的浏览效率高,适合需要在多个类目下选择选项的情况; 左右结构导航式类目查找效率高,适用于类目层级较多的情况。 ▶ 筛选项:

    列表式排布适合检索,标签式排布的展示效率更高; 合理外置高频筛选项; 在选项上增加辅助描述有助于用户决策。 作者:皮皮;微信公众号:ASAK设计(ID:ASAK_Design)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j5oOXnIQ_h5DwI2Dz5YYiQ

    本文由 @ASAK设计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业绩冲顶,背后靠的是什么?

    设计动态 2022-11-16
    11.11 流量非常的巨大,竞争十分的激烈,流畅的购物体验成了客户成交的关键。 对于服务端而言,大量用户涌入平台进行购物,这么大的流量洪峰对各家服务的承载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CDN作为互联网加速的基础服务,正在成为诸多企业完善自身业务体验的首选,华为云C

    11.11 期间,流畅的购物体验成了客户成交的关键,而这么大的流量洪峰,对各家服务的承载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11 流量非常的巨大,竞争十分的激烈,流畅的购物体验成了客户成交的关键。

    对于服务端而言,大量用户涌入平台进行购物,这么大的流量洪峰对各家服务的承载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CDN作为互联网加速的基础服务,正在成为诸多企业完善自身业务体验的首选,华为云CDN积累深厚的技术实力和服务能力,也备受全球企业的信任。

    此外,华为云CDN一年一度的11.11大促还未结束,要选择使用CDN服务可不容错过哦!

    一、11.11爆单,用户体验是关键 作为互联网连接社交消费关系的典型节日,11.11这个节点对我们网络服务的承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互联网服务平台带来的压力也与日剧增。

    当成百万上千万人同时浏览查看商品详情或者秒杀抢购时,巨大的流量洪峰不仅对网络品质提出极高的要求,对提供CDN技术与服务的厂商而言也是一场巨大的考验。

    事实上,在日常大促活动中,商家网站的访问流畅度、视频观看的服务质量等都面临着大规模并发访问的考验。用户常常遇到购物APP崩溃、直播带货视频页面卡顿等影响体验的问题。在促销考验中,赢得订单往往只是企业发展的第一步,从业务长期进展来看,更要关注服务体验质量,保障用户长期使用和购买的意愿,用服务品质赢得用户忠诚度。

    借助华为云CDN服务海量节点资源将源站的内容分发至离用户最近的节点,使用户可以就近访问所需的内容,避免网络堵塞,提高用户的访问速度和成功率,从而提升用户整体的访问体验。

    华为云CDN带宽储备能力超150Tbps,充足带宽资源支撑电商大促突发性超大流量承载能力,保障任何区域的终端用户流畅访问,让平台业务从容应对流量高峰,同时保障全天候高可用性服务,确保平台稳定可靠为用户提供购物体验。

    二、CDN服务的匹配度,为何如此重要? 近年来,在互联网业务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用户规模持续扩大,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多的背景下,企业使用场景更加复杂,同一场景的差异化需求增多。如何高效率低成本地获得服务提升,选择一家匹配度高的CDN厂商显得非常重要。

    华为云CDN支持网站加速、下载加速、点播加速、直播加速、全站加速等多种业务场景,针对企业各种复杂业务场景有着相适配的加速服务。

    并且华为云CDN操作简便,一键式线上开启加速服务,多种自助化配置项,自助化的域名管理,便利的统计分析、日志管理等等,简单易用方便企业各种个性化需求服务。

    在计费服务上,华为云CDN提供的多种计费方式也令不同行业、不同体量客户能够按需选择服务。

    例如,华为云CDN针对使用时间段设置了全时流量包和闲时流量包,全时流量包所有时间段都适用,闲时流量包(北京时间00:00—18:00时段)单独计算流量消费,对于教育、医疗、政企、金融等行业人群来说,企业是在白天消耗的流量高,错峰使用CDN就比较划算。

    华为云CDN产品服务丰富,在多种业务场景下都能找到适配产品,同时还具有非常有吸引力的计费价格。

    目前11.11大促活动持续进行中,华为云CDN中国大陆全时流量包仅2元即可入门,能够应对企业多种场景和不同行业客户需求,还有各类增强级云服务,覆盖的业务范围更广。

    11.11大促期间,华为云CDN还推出了新客买一送一活动,买全时流量包送同规格闲时流量包,相当于1天3/4的时间都在免费使用。

    “11·11”火热开抢,CDN全时流量包2元/年起

    三、华为云CDN服务为什么是优选 作为深耕CDN领域十几年的服务商,华为云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和更有保障的服务能力。

    目前,华为云CDN拥有2800+边缘节点遍布全球,与主流运营商合作,跨区域、跨运营商的公网及骨干覆盖,带宽储备高达150Tbps,全天候提供高可用性服务,即便是大促活动瞬间涌入超大流量,也可以保证平台正常运行。

    (华为云CDN产品优势)

    另一方面,内容安全是企业用户颇为看重的问题,华为云CDN可信赖的安全保护也是受市场欢迎的关键。

    在内容安全保障上,华为云CDN支持全网HTTPS传输、防盗链、防篡改等基础安全能力,确保源站和内容安全,对于金融、政企行业来说这些安全保护能力尤其重要,而华为云CDN完全值得被信赖。

    此外,华为云CDN具备深厚的技术实力。

    华为云CDN加速服务采用了华为独家的AICache智能缓存,根据用户请求感知用户业务特征与访问行为,进行智能化多维判断;对准入CDN的资源内容智能决策,保证进入CDN缓存的资源内容的质量和热度,叠加多级缓存调度,提升缓存命中率,提升用户体验,优化带宽成本,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同时,华为云CDN创新的NetTurbo端边云网络传输协议优化,构建端边云协同的智能加速网络,提升带宽利用率,降低网络时延、卡顿率,实现端边云之间数据高效协同传输。

    华为云CDN在技术和运营模式上的创新突破,是确保企业业务流畅和安全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华为云CDN不仅在服务品质上十分可靠,而产品价格优惠力度也非常大,11.11大促持续进行中,华为云CDN针对新老客户给予超级优惠让渡,新客可以超低成本体验使用华为云CDN服务,进而升级自身网站服务水平,同时针对老客户也优惠多多,想要薅羊毛的技术大神们赶快前往华为云官网的“CDN&云视频通信专场”吧!

    “11·11”火热开抢,CDN全时流量包2元/年起

  • 何同学入驻抖音数码生态区,但还缺了点什么?

    设计动态 2022-11-16
    如果只是“同步搬运”,那抖音里何同学真没什么可以期待的了。 10月27日,B站现象级up主“老师好我叫何同学”正式入驻抖音,在连续更新多条视频后,何同学粉丝量迅速冲到了62万,视频点赞数量参差不齐,从80万到3万不等。此数据虽说不错,但与当年罗永浩入驻4小时涨

    现今的抖音数码生态区,呈现出破圈型主播缺失、内部生态以博取流量为导向、低价数码产品为主销品等趋势,抖音与何同学更像一场双向奔赴。本文分析了何同学在抖音中的内容趋势,一起来看看。

    如果只是“同步搬运”,那抖音里何同学真没什么可以期待的了。

    10月27日,B站现象级up主“老师好我叫何同学”正式入驻抖音,在连续更新多条视频后,何同学粉丝量迅速冲到了62万,视频点赞数量参差不齐,从80万到3万不等。此数据虽说不错,但与当年罗永浩入驻4小时涨粉170万的数据相比仍差距甚远。

    随后,何同学似乎重回B站一年四更的状态,既没有带货,也没有改变更新频率,账号似乎回到了静止状态。

    但这一举动,似乎像是推倒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在何同学入驻抖音十天后,B站迎来了大动作。在内部信中,B站宣布CEO陈睿亲自主抓游戏业务,此举无疑将B站从破圈增长重新拉回到了保证企业盈利的战略之中。

    一把手亲自负责业务,叠加年初已经开启对Up主补贴的“降本增效”举措,何同学某种意义上的 “出走”似乎已成必然。

    本次,何同学高调联姻抖音,无疑给年末平台抢人大戏加了许多戏码,特别是在罗永浩、俞敏洪出走淘宝全平台运营的前提下,抖音科技数码区一直难觅破圈级别KOL。

    而在带货榜上,抖音数码区也始终没有太好的成绩,抖音科技数码区的现状鱼龙混杂,甚至有劣币试图驱逐良币之势,长年落后于化妆品、文玩、服饰等大品类。

    而这一次,谁主动已经不重要,合作更像是一次双向奔赴。

    一、何同学不会成为第二个罗永浩 相较于在B站的有趣内容,何同学在抖音的开场显得非常平淡。

    “快充到底会不会伤电池?”“电池健康掉到多少了之后,就该更换电池了。”常规的手机电池话题,似乎回归了数码博主的常态,但也让何同学失去了B站时的魔力,四条短视频点赞量最低的仅有3.7万。

    而相对于来说,何同学8分48秒的中视频,表现似乎更为出色,89万赞的流量似乎更多的是光环效应下,对于何同学本身IP的追逐,其中一条点赞量超过1.1万的评论内容为“欢迎何同学入驻抖音科技创作者family”。

    对创作的反馈,似乎没有达到预期,但细想之下,似乎也合常理。

    在《2021年B站创作者生态报告中》显示,Z时代引领是B站创作者中最大的特征,其中18-30岁创作者比例高达87%,而在2020年抖音创作者生态报告中,虽然抖音强调包含40岁的创作者青年群体比例超过60%,但30岁以下的创作群体仅占30%左右。年龄差别,自然代表了不同的内容业态。

    互联网资深观察者蔡钰曾公开表示,B站的内容更像是数字社群的雏形,弹幕文化、开放式创作,打破第四堵墙等特点非常明显,更像是某类局部文化的缩影。而当这类局部文化的作者,试图离开具有相对较为独特的流量基础时,不适感就相当明显。

    最典型的案例,便是曾经出走又回归的B站头部up主巫师财经。巫师财经转战西瓜视频后曾经有过一段流量巅峰。而到了2021年下半年,巫师财经的流量就开始一路走低,甚至出现过播放量17万的爆冷作品。

    与此同时,何同学的创作方式也与抖音内容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矛盾。

    从B站数据来看,何同学账号共发布46条视频,但内容并非只是在流量偏好的方向上不断深耕,何同学的创作思路,更像是以个人趣味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无法用某个标签和套路去定义。

    对比抖音的网红博主,似乎更强调“重复的确定性”,张同学的俄罗斯背景音乐和刘畊宏的《本草纲目》健身操,一旦换掉,流量就会下跌。而何同学一年四次更新的特质,更是与勤奋的抖音博主们无法同日而语,要知道在2020年,抖音百万级创作者年人均更新量已经达到了400条,也就是说每天至少发布一条视频内容。

    流量基础与创作方式的差异,会让何同学在抖音的发展之路面临坎坷。其成功的可复制性,也随之存疑。那么能够使抖音与何同学完美粘合的理由,似乎只剩下抖音优秀的变现能力。

    无论是流量补贴、广告还是电商,B站与抖音都不可同日而语。就在今年7月,有不少UP主发现通过激励计划获得的分成出现大幅下降,有人甚至失去了近八成。百万级播放的视频,2020年能从创作激励拿到数万元,但今年只有几百元。这才导致财富的虹吸效应让抖音成了无数为爱发电的B站up主们的淘金之地。

    回到何同学本身,虽说已经成为B站的招牌,但细数来看,其商业化之路,走得还是相对“随性”。这一点,当平台处于上升期的阶段时,也许可以继续任性下去,但是当平台已经开始喝汤时,何同学们如果想要吃肉必须未雨绸缪。

    直播还债式的逆袭故事,对于没有债的何同学无疑也是具有吸引力的。作为一个曾经参与脱口秀大会,以及采访过苹果CEO的up主,直播带货也许不是什么难题,但关键的矛盾,更多的来自于B站博主带货对于“人设”的消磨。

    但对顶流来说,类似交个朋友和东方甄选直播间的“团队式带货”正在提另一种解题思路。

    回到抖音本身,何同学的入驻与今年文玩界前辈马未都的入驻,有着某种相似性,同样是有潜力可挖掘的赛道,同样是乱象丛生的行业生态,同样是有影响力的超级大V,似乎也可以从马未对抖音文玩赛道的改变中,总结出一些经验与教训。

    二、抖音数码区需要何同学 飞瓜数据2022上半年短视频直播与电商生态报告显示,2022年1-5月,抖音平台3C数码产品销量排行倒数第5名,其品类仅占全品类商品销售的3.3%,大幅落后于服饰、家居、文玩等品类。

    同时,「新熵」观察2021年抖音数码评测区的前十名博主也发现,从视频的点赞量、观看量、留言量来看,热度远不及其它品类。而如果将抖音的数码生态,与B站的数码区对比,差距则更为明显。

    流量的不稳定,也让抖音的数码博主将焦虑直接传递到了内容。不少专营华强北仿货产品的博主凭借着低价,以及与苹果、华为高度相似的产品带货累积了不少粉丝。如头部华强北主播李仔,粉丝数133万,就是凭借着售卖二手以及代工厂产品在数码圈快速累积了第一波流量,期间也曾遭遇多次被打假、举报,但至今仍有许多博主跟风模仿其账号风格。

    而在这种流量趋势之下,许多头部博主为了流量,也相继出品许多仿货产品评测内容。其带来的结果便是在抖音数码区,博眼球、赚流量成了常态,低价、擦边等更容易获取流量的内容,在此领域始终风行。

    客观上来讲,这样的内容业态也是博主的无奈。抖音短视频的特性,是否真的利于科技数码类产品长内容的展开。过长的时长和相对数据化的评测内容,在短视频生态中几乎很难博得流量。而如何通过内容的趣味性,来提高关注度与流量,似乎是抖音数码区一直以来需要面对的问题。

    总结来看,现今的抖音数码生态,呈现着破圈型主播的缺失、内部格局逐渐以博取流量为导向等特点。同时在带货方向上,低价数码产品依旧是抖音主要销售的产品,其结果就是除了不断为拼多多等平台导流之外,自身流量始终无法成规模变现。

    基于此来看,何同学的到来,似乎是平台与博主之间的某种双向奔赴。但并不是每一个预想中的“化学效应”都会公式般发生,天时地利人和之下,何同学需要改变的也许更多。

    原文标题:何同学是抖音的iphone吗?

    作者:樱木 ;编辑:月见

    来源公众号:新熵(ID:baoliaohui),洞察商业变量,探寻商业本质。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新熵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美国人爱便宜货,但只卖便宜货的Temu能走多远?

    设计动态 2022-11-16
    9月1日,拼多多出海跨境电商Temu在美国低调上线。早期,Temu并没有掀起波澜,上线40天,美国App Store免费购物应用下载量榜单前10名中,不见其身影。10月18日,Temu短暂地掀起了水花,冲上了排行榜首,随后,又逐渐退居亚马逊、SHEIN、沃尔玛

    拼多多于前些时间在美国上线了跨境电商平台Temu,而打着低价策略的Temu,可以成功吸引国外用户,实现长期增长吗?Temu在国外电商市场中又可以掀起多大的影响?本篇文章里,作者发表了他的看法,一起来看一下。

    9月1日,拼多多出海跨境电商Temu在美国低调上线。早期,Temu并没有掀起波澜,上线40天,美国App Store免费购物应用下载量榜单前10名中,不见其身影。10月18日,Temu短暂地掀起了水花,冲上了排行榜首,随后,又逐渐退居亚马逊、SHEIN、沃尔玛和耐克之下。

    国内外对Temu出海究竟有没有胜算争议不断。复制拼多多在国内的低价战略,能否撼动美国电商霸主亚马逊的地位,一时之间,似乎都给出了较为消极的答案。

    到了11月,事态出现了转折,Temu已经连续霸榜美国App Store购物类下载排行榜一周以上。而上一个终结了亚马逊登顶榜单的,正是被称为跨境电商黑马的SHEIN。

    那么,美国人到底如何看待Temu?

    制图:品牌工厂 数据来源:七麦数据

    一、“美国人永远不会对便宜货说不” 据媒体报道,上线两个月,Temu的GMV已经突破了9000万美元,年底前GMV目标是3-5亿美元,未来一年的目标是30亿美元,5年内到达300亿美元。而快时尚界的宠儿SHEIN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用了10年。

    据悉,席卷了全球快时尚市场的SHEIN,预计2022年,GMV可达300亿美元。

    Temu的第一步目标看似有些遥远。但随着欧美销售旺季,尤其是黑色星期五的到来,Temu一刀比一刀砍得狠。

    实际上,Temu上的黑色星期五早就已经开始了。正如美国媒体所报道的,“Everyday’s Black Friday”,Temu上每天都是黑色星期五,全场商品最高可享3折优惠。补贴后的结果是,一台空气炸锅2.99美元、10双袜子1.87美元,一双女款运动鞋1.85美元。

    Temu狂撒福利是一回事,消费者愿不愿意降级消费是另一回事。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2021年人均收入达3.8万美元,美国人也会对价格敏感吗?美国的零售媒体2PM评论道,“美国人永远不会对便宜货说不,如果有的话,那肯定是资本主义的诅咒。”

    从Lululemon到优衣库(以紧身裤为例,前者的价格是后者的2倍),从Natori到Target(以内衣为例,前者的价格是后者的10倍),美国消费者表示,自己正在寻找更便宜的替代品。根据美国多家公司的信用卡数据,近几个月,美国人在奢侈品上的支出放缓,这意味着有钱人也在收紧口袋。

    消费降级风暴正在席卷美国,而Temu恰好满足了美国人对超低价格的极致想象。

    在Temu热卖的一款价格8.42美元、销量1900的联想蓝牙耳机评论中,品牌工厂发现,大部分消费者都表达了对价格的满意。其中一条热评表示,这款蓝牙耳机可以很好的作为Aftershokz的替代品。

    Aftershokz是一家骨传导耳机品牌,在亚马逊的耳机售价为129.9美元。而在亚马逊上,同类骨传导蓝牙耳机的最低价格为18.59美元,销量为230。

    这可能意味着,美国消费降级使Temu正在蚕食亚马逊的低价位产品市场。

    二、难以“收买”美国顾客 以超低价策略入局美国电商市场,Temu虽然掀起了水花,但美国舆论并不认为Temu会对亚马逊造成任何威胁。

    Wired评论道,Temu的快速增长是人为诱导的结果,通过补贴早期客户获得口碑。但获得美国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是Temu要面对的最困难的问题之一。

    还有媒体表达同样的担忧,一位从事跨境业务的行业人士表示,海外消费者更习惯在亚马逊上购物,即便有了Temu,他们还是会去亚马逊购买已经想好的产品和品牌。所以,Temu可能会蚕食亚马逊在部分领域的市场份额,但不可能危及亚马逊在美国市场的主导地位。

    不过,Temu也很重视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度,在培养美国用户的购物习惯上,可谓是挥金如土。据悉,Temu前三个月将投资约10亿元人民币进行营销,主要集中在流量和内容投放上。

    自上线以来,Temu在招揽新用户上可谓花样百出,新人购、注册七折券、新用户包邮、全站无门槛折扣等。同时,Temu也没有放弃国内拼多多的拉人砍价策略。基于美国法律优化为“Referral Bonus”(推荐奖金),即老用户通过邀请新用户注册可获得奖励,人头数越多,奖励越丰厚。

    目前来看,Temu的拉新人赚钱战略,在社交平台的裂变是非常有效果的。如今在Twitter等社交平台搜索Temu,将看见非常多的拉人贴,不少用户表示,已经获得了20美元的现金奖励。

    与此同时,Temu在内容投放上也有收获。Youtube上Temu词条下的视频热度可观,几天内可达数千播放量。在最高播放量的视频评论中,很多用户表示经博主安利之后,成为了Temu的新用户,并获得了很好的购物体验。

    用户信任问题是Temu在美国面临的另一大挑战。

    多家美国媒体不约而同的表达了对中国产品质量问题的担忧。

    不少用户表示,在Temu购物需要承担商品质量差和货不对板的风险。但Temu低到离谱的价格,在质量问题面前出现了新的化学反应。Twitter上的一位用户表示,我在Temu上买了10件产品,扔掉了9件,但就算这样,价格依然要比亚马逊便宜很多。

    产品质量是电商平台能否长久生存的立身之本,Temu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为把关产品质量,Temu不断做出规则上的调整。据11月2日最新版退换货规则,支持消费者90天内,无理由免运费退货,且程序十分简单。

    除此之外,美国舆论断定,Temu无法与亚马逊竞争的另一个地方是快递速度。2PM在10月份的一篇报道中指出,中国商家发货后,包裹需要两周时间才能到达。如今,Temu上8成订单已经可以实现10天内到达。为更好优化快递时效,Temu推出了订单满99美元,即可享受免费快递加急服务。99美元以下的订单,可额外花12.9美元购买加急服务,快递加急后在一个星期内就可以收到货。

    但品牌工厂了解到,不是所有商品都可以选择12.9美元的快递加急服务。此外,Temu还承诺,如果消费者没有在约定时间内收到货,可收到5美元的积分赔偿。

    11月10日,Temu为进一步优化快递时效,将压力给到了卖家。据电商报报道,Temu向商家开放了JIT预售模式。JIT即准时生产方式,又称作无库存生产方式。卖家只需要根据实际产生的销售订单,在24小时内完成发货即可。但规定商家发货只能选择“顺丰加急”,且运费需由商家自行承担,而对不达时效的商品,Temu会对商家罚款。

    三、掀不起波澜 即便如此,美国媒体也认为,Temu不会在美国电商市场掀起波澜。

    “中国电商平台破局美国成果寥寥”,wired评论道。2010年上线的速卖通,在西班牙和俄罗斯已经成为排名第一的电商网站,但在美国的成绩却不尽人意。据Insider intelligence的数据显示,2021年,美国成交额前十的电商公司中并没有速卖通。

    品牌工厂的一位朋友道出了其中的原因。在To C平台上,像速卖通,绝大部分卖家都需要从中国跨境发货,消费者体验、留存率等都会大打折扣。因此,速卖通的复购率很低,广告推广成本却很高,很难在当地消费者心目中形成好的平台品牌形象 。

    从美国的经验来看,电商平台还是要以当地卖家为主。这样,平台才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可以避免时差,更及时地为消费者服务。当地卖家(或者有海外仓的跨境卖家)的快递送达时间更快,消费体验更好。

    美国电商规模极大,据eMarketer预测,今年美国电商销售额将超过1万亿美元。尽管美国本土电商霸主亚马逊已经垄断了约60%的市场,但由于市场足够大,剩余的利润空间诱人。

    TikTok自然也要进军电商市场。相比于速卖通,字节的电商路似乎更加坎坷。2021年,字节在美国推出了TikTok Shopping中的TikTok Storefront模式。有了此功能后,用Shopify等建站平台开设独立站的商家,可以授权将商品快速导入到TikTok Storefront。消费者可以在不离开TikTok的情况下浏览商品,并在线购物。

    经历了早期摸索,字节同年推出被称为“欧版拼多多”的Fanno。Fanno一直未进军美国,但高开低走,数据惨淡,最新消息是已关停。

    中国电商平台在美国一直未掀起太大的浪花,直到SHEIN的出现。据报道,2020年,SHEIN成为美国青少年第二喜爱的电商品牌,仅次于亚马逊。Temu难道没有可能成为下一个SHEIN吗?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道,相比于SHEIN,Temu更像速卖通。

    相比于速卖通,SHEIN在营销和带货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虽然Temu在营销上也下足了功夫,但两者存在本质区别。Temu做出的数据是凭借广告驱动的,依靠超级价格吸人眼球。

    而SHEIN不仅存在价格优势,还引领了时尚,席卷了Z时代的穿搭风格。这正是速卖通和Temu没有做到的。理念不同打造出来的品牌形象也不同。消费者去SHEIN购物,首先是为了了解最新的时尚潮流,并以超低价格购买;而速卖通们打造出来的品牌形象是,消费者想要便宜东西。

    Temu也正在借鉴SHEIN的路径。SHEIN多年来探索出来的可行路径、商业模式,以及培育的供应链体系,Temu都在积极模仿。有消息称,Temu正在争夺SHEIN的供应链,并四处挖人。

    无论在美国最后取得什么样的结果,Temu注定打开了一个新的时代。正如美媒所写,美国DTC模式背后的力量已经开始缓慢地瓦解。Temu连接了消费者与制造商,打造了一个CTF时代(Customer-to-Manufacturer),保证了商品非常低的价格。

    作者:唐诗;公众号:品牌工厂BrandsFactory(ID:BrandFactory2049)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FbQw-j1uB3gnXIjXHlTiw

    本文由 @品牌工厂BrandsFactory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IP直播切片,直播电商新玩法

    设计动态 2022-11-16
    近日,网红“疯狂小杨哥”斥资1亿元买下了合肥一家高科技公司5万多平方米的房产,并将其作为自己名下公司的全球总部。 而小杨哥从草根到今天,其实离不开一种商业模式:IP直播切片。这种模式在短视频平台上很火,值得研究一下。 一、IP直播切片授权,直播电商新玩法 “疯

    最近有一种模式在短视频平台上火了起来,即IP直播切片,而这种有点类似打造“垂直矩阵”的做法,可以为短视频账号运营带来哪些加成收益?本篇文章里,作者结合实际案例对IP直播切片玩法进行了解读,一起来看一下。

    近日,网红“疯狂小杨哥”斥资1亿元买下了合肥一家高科技公司5万多平方米的房产,并将其作为自己名下公司的全球总部。

    而小杨哥从草根到今天,其实离不开一种商业模式:IP直播切片。这种模式在短视频平台上很火,值得研究一下。

    一、IP直播切片授权,直播电商新玩法 “疯狂小杨哥”抖音账号粉丝已经突破1亿,其带货能力自然首屈一指。根据飞瓜数据显示,截至11月9日,小杨哥近三个月共进行29场直播,GMV10亿至25亿,场均销量5000万至7500万。

    与之对比,近日火热的东方甄选直播间同期GMV为10亿至25亿元,但进行了89场直播。

    直播带货赚钱不假,在此基础上,小杨哥开发了一种全新玩法——IP直播切片授权。

    相信大家经常能够刷到各种各样的小杨哥直播带货片段视频,并且这些视频账号全部都不是小杨哥官方账号所发,而是各种类似“小号”一样的账号。

    实际上,随便在短视频平台中搜索即可发现,有数不清的“xx小杨哥”账号,比如“搞笑小杨哥”、“疯狂小小杨”、“疯狂小杨弟”……

    这些账号乍一看就像是官方号的山寨版本,这些账号粉丝量一般不高,而发的视频绝大多数也都是大小杨哥直播带货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剪辑,同时在挂上相关商品链接卖货。

    这就是“直播切片”,只不过是小杨哥的三只羊公司官方授权出去的,也就是小杨哥开发的新玩法,IP直播切片授权。

    通过这种方式,小杨哥成功将自己的IP影响力辐射到更广泛范围,同时,也能够赚取更多商业利益。

    据《时代周报》报道,目前已经有超过2000人获得了小杨哥直播切片授权,并且其仅通过直播切片的分成收益每月就有1600万左右。

    但小杨哥方面并未回应上述说法。

    二、大IP“切片成群” 其实这种玩法在形式上有点类似打造“垂直矩阵”的做法,例如交个朋友直播间将公司旗下十几个品类都建立账号,独立直播。

    不过,像交个朋友这样一家公司运营多个不同品类账号这种模式,多少也会增加不少运营成本。

    而小杨哥这种IP直播切片授权玩法,相当于把运营成本转嫁给第三方,自己只需要维护IP影响力即可。

    但这种模式是否为小杨哥首创存疑,目前也有很多做直播电商业务的账号都在这么玩,不乏很多知名IP。

    比如“樊登读书”这个IP,随便一搜能搜出一大堆与“樊登”有关的账号。它们有的带有平台官方身份认证,有的没有。不过多数这种账号都有共同点,就是都在“蹭”樊登IP,并且视频内容也都与读书有关;有的没有身份认证的账号还开通了橱窗,售卖书籍。

    还有东方甄选主播董宇辉,在抖音中也有大量与之看上去关系紧密的相似账号。这些账号视频内容也多数为董宇辉的一些“名言”摘录,然后挂上小黄车售卖对应商品。

    几乎只要是个知名人物、IP都能看到这种情况,比如笔者搜到有好多“蹭”罗永浩流量、开通橱窗卖货的账号;还有各种“xx李佳琦”等。

    三、交个朋友和东方甄选无第三方授权,小杨哥已停止授权 IP直播授权这种玩法貌似帮助小杨哥赚到很多钱,但其风险也是非常巨大的。

    今天,三言咨询了交个朋友和东方甄选官方,对方均回应称公司没有进行任何第三方授权,如果有人打着官方名义卖货,则要注意避免上当受骗。

    有趣的是,三言同样咨询了非官方董宇辉账号,对方却回应称自己就是官方直属,并非第三方。

    不过,其实东方甄选以及董宇辉是否有开设多个账号这并不重要,而如果这些账号利用蹭来的流量售卖假冒伪劣商品牟利,这就对品牌形象造成巨大负面影响。

    小杨哥方面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对授权进行了严格规范。根据小杨哥三只羊公司发布的《短视频社区自律公约》和《直播自律公约》显示,小杨哥方面对第三方账号的头像、视频内容、售卖内容都有严格要求。

    例如,第三方账号视频不能直接复制大小杨哥段子内容,必须使用官方提供的素材;而且还要经过二次剪辑;另外,账号售卖商品也必须要使用三只羊官方提供的商品;并且如果第三方账号要直播,直播间布置、主播穿着也都有不同要求。

    基于此,三只羊官方现在也宣布暂停了授权,并且强调以授权为名收取任何费用的均为诈骗行为。

    同时,很多电商公司也一而再再而三强调要通过官方渠道购买,避免上当受骗。不过,优秀的IP一旦形成,立刻出现“二级市场”也是很难避免的。IP直播切片授权具备可行性,但是却需要电商公司、内容平台加大治理,同时也要做好供应链管理,确保产品问题能够第一时间有效解决,才能维护好影响力。

    原文标题:直播界的IP切片现象:小杨哥停止授权,东方甄选不对外授权

    作者:DorAemon

    来源公众号:三言Pro(ID:sycaijing),提供新科技、新消费、新未来的前沿资讯。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三言财经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游戏化实战(一):智能健身追踪设备

    设计动态 2022-11-16
    ACSM(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美国运动医学院)近期发表了2022年全球健身趋势调查报告,报告中排名第一的是健身穿戴设备,第二是家庭健身房,第三是户外运动。健身可穿戴设备连续6年上榜,且持续跑进前三。伴随着20

    过去几年里,健身行业一直在尝试将游戏化元素与智能穿戴设备融合,可以帮助用户保持积极性及辅助达成健身目标。作者在本篇文章中,向我们展示了游戏化机制在健身智能追踪设备(包括App及智能穿戴设备)领域,都有哪些场景化应用。欢迎阅读~

    ACSM(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美国运动医学院)近期发表了2022年全球健身趋势调查报告,报告中排名第一的是健身穿戴设备,第二是家庭健身房,第三是户外运动。健身可穿戴设备连续6年上榜,且持续跑进前三。伴随着2019年底新冠疫情爆发,全球健身行业一步步受到疫情的冲击。病毒扩散及隔离政策使得家庭运动健身激增,健身爱好者们不得不将运动项目挪到室内或者空旷的户外,这也进一步的加速健身智能穿戴设备的需求。

    与此同时,在过去的几年里,健身行业不间断的,尝试将游戏化元素与智能穿戴设备融合。游戏化与智能穿戴的结合,可以帮助用户保持积极性及辅助达成健身目标。故此,一些如Strava、Fitbit 、NIKE,国内的KEEP等健身公司使用勋章、榜单、积分等机制的组合,刺激和提高用户参与度,进而建立一个更健康、更有趣和互动性更强的社区。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下游戏化机制在健身智能追踪设备(包括App及智能穿戴设备)领域,都有哪些场景化应用。

    一、奖励激励参与和目标达成 大多数通过智能手机或手腕存储数据的穿戴设备均具备目标和指标设定系统,通过蓝牙或者WI-FI同步,用户可以在任意设备上同步他们的日常锻炼、步数和消耗的卡路里等数据。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健身目标设定每日、每周甚至每月目标。一旦用户达成自我目标或系统目标,就会获得勋章或者积分奖励。

    介绍一个国外的例子:MYZONE。MYZONE 使用的是「MEP」:根据用户锻炼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来奖励其努力付出,用户获得的 MEP 点数越多,在运动社区中的地位就越高。

    这种 个人奖励系统的建立 ,有助于已经具备内驱力的健身用户,根据个人的目标达成要求,设置并跟踪自己的健身进度。系统只是确保用户在达成每天,甚至每个达标的动作时,能收到即时反馈,这有助于保持个人自驱力,进而提高用户坚持锻炼习惯的概率。

    每个人的健身目的都不一样。可能是短期的,例如2个月后瘦20斤,能够参加好朋友的婚礼能穿上漂亮的晚礼服;可能是出于健康考虑,例如减轻脂肪肝对身体的损害,对于一个运动不足的用户,也许循序渐进,开始时候不宜剧烈运动,才能保持持续的健身动力。

    健身领域 ,我们说 用户的内在驱动力往往是强烈的,如何通过游戏化机制,帮助用户将自驱力坚持下去,养成健身的习惯,是主要的方向应用 。小到用户达成锻炼目标后周末犒劳自己的晚餐,或者达到减肥目标后设置新的锻炼目标,为实现个性化目标设置特定奖励将帮助我们实现长期和短期目标,并使健身过程变得更加有趣。

    二、回顾数据,复盘健身成就 即时反馈很有效,这有助于我们每天坚持完成自己设定的健身任务。与此同时,人是情绪化的动物,我们总会在健身一段时间以后,会意识到健身的“舒适区”,并想要突破,于是我们会给自己施加无形的压力,这会给我们带来短期的不适应,甚至筋疲力尽。这时候, 回顾数据并不断“温习”我们的健身之旅最终的终点非常重要 。

    阶段数据 和 里程碑目标 将帮助我们在突破期或者迷茫期,更快地回复状态,并始终朝着我们设定的目标前进。如果我们享受锻炼并实现目标,研究表明,从长远来看,我们会过得更好。

    三、促进社区互动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与朋友和家人分享健身活动通常比单独进行更有趣 。许多帮助用户实现健身目标和跟踪数据的App和穿戴设备通常都会集成具备一种或几种功能的社区,有助于用户交流和互助。

    事实证明, 成为拥有共同目标的团队的一员比一个人追逐目标要更有动力,也更有效率 。社区中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帮助用户保持专注和一致。

    Strava就是一个例子。它允许您参加有趣的健身挑战,例如“Run 5k”、每月跑步、游泳或赛车挑战,这些都鼓励用户突破自我健身的极限。Strava还打通了主流社交平台(Facebook 和 Instagram),让健身社区保持“去中心化”,通过不断的内容分享,壮大社区用户,保持社区的活力。

    用户发布锻炼日常,让朋友评论和“喜欢(LIKE)”他的帖子(POST),以表示鼓励并为其“辛勤工作”表示赞赏。用户可以通过社交平台,邀请附近的人一起锻炼,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关注其他健身爱好的用户,通过其锻炼日常启发自我锻炼技能精进。

    国内的一些综合平台,如:小红书、抖音、知乎等短视频或短内容平台,也都有类似的专区。

    以上是健身智能追踪设备中与游戏化机制融合的三个主要应用场景。核心的场景应用是通过游戏机制或元素,促进用户个性化健身旅程能够保持自驱力,并通过分享、协作、竞争、探索等运动行为的促进,让用户享受健身之旅的乐趣。

    作者:黎静妤,微信公众号:游戏化试验田,现任凡泰极客运营总监

    本文由 @ViWaViWa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