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企业数字化转型——转什么,如何转?
设计动态 2022-11-11本文谈论企业数字化转型,重点围绕数字化转型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企业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这两个关键点。 云原生、微服务、中台等,这些仅仅是数字化转型能力框架中的技术支撑平台底座。这个技术平台最终还是需要为业务目标和战略服务,因此搞清楚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内在诉求才是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要先搞清楚其内在诉求。本篇文章重点围绕数字化转型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企业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这两个关键点,系统讲解数字化转型的概念和流程,感兴趣的朋友千万别错过哦。
本文谈论企业数字化转型,重点围绕数字化转型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企业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这两个关键点。
云原生、微服务、中台等,这些仅仅是数字化转型能力框架中的技术支撑平台底座。这个技术平台最终还是需要为业务目标和战略服务,因此搞清楚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内在诉求才是最重要的。
一、数字化转型概述 首先还是看下对于数字化转型的一个基本定义,我们在这里引用两个定义,一个是百度百科的定义,一个是IDC的定义。
先看下百度百科上对数字化转型定义如下:
数字化转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是建立在数字化转换(Digitization)、数字化升级(Digitalization)基础上, 进一步触及公司核心业务,以新建一种商业模式为目标的高层次转型。数字化转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是开发数字化技术及支持能力以新建一个富有活力的数字化商业模式。
在这里给出了数字化转型发展的三个阶段:
数字化转换:信息数字化,模拟数据到01二进制 数字化升级:流程数字化,典型是各类IT应用系统 数字化转型:业务数字化,典型代表亚马逊,苹果 同时对于数字化转型给出了另外一句关键描述即:
数字化转型表明,只有企业对其业务进行系统性、彻底的(或重大和完全的)重新定义——而不仅仅是IT,而是对组织活动、流程、业务模式和员工能力的方方面面进行重新定义的时候,成功才会得以实现。
而对于IDC对数字化转型定义相对更加精简,如下:
数字化转型是利用数字化技术(例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和能力来驱动组织商业模式创新和商业生态系统重构的途径和方法即是数字化转型。其目的是实现企业业务的转型、创新、增长。
在这个概念里面实际核心强调了两点,其一是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其二是业务或商业模式重塑。其中业务重塑是根本目标,而数字化技术只是工具和手段,在这点上不能本末倒置。
虽然当前很多IT咨询机构,软件服务商等都在推自己的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但是企业要意识到数字化转型绝非简单的数字化技术或工具应用,上个系统就能够解决的。
二、对数字化转型的进一步理解
1. 连接—数据—智能 企业的数字化应立足于顶端设计,结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产品设计能力、社会化服务能力、渠道终端覆盖力,以及未来的产业互联、生态发展方向,依托企业自身优势,抓取企业自身的数字化本质。
即企业数字化是将当前的数字技术应用到企业的战略和业务目标达成。而对于数字化转型的本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连接:万物互联,解决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的连接问题 数据:连接后产生集成和协同,协同过程自然会产生数据 智能:数据经过加工和提炼,形成智能化分析应用 其中连接解决基本的业务链协同问题,通过连接下的业务协同形成数据沉淀,通过数据的存储处理,管控治理形成数据服务能力反哺业务。同时数据持续积累又进一步为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智能化分析应用提供服务。
2. 数字化能力框架重构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重构数字化框架。
上图是我对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框架的一个重构,绿色部分还是围绕核心业务价值链的内容。其中最核心的是连接、数据和智能三个部分内容。另外在下层增加了组织支撑和技术支撑两部分内容:
组织支撑:包括了组织、人员、文化、过程等内容。 技术支撑:包括了云原生、物联网、5G和数字孪生等,也包括数字中台构建。 在最上面增加了运营支撑:
运营支撑:核心是基于数据驱动思维下,以价值创造为目标的持续改进。 以上即是对企业数字化转型框架的重构理解,对于该能力框架后续准备再专门写文章来进行说明,从该框架至少可以清楚的明白当我们谈一个管理,业务或技术内容的时候,再整个框架里面具体的位置。
三、从信息化到数字化 当谈数字化转型的时候,首先还是需要进一步理解清楚数字化这个概念,才能够更好地谈数字化转型。对于信息化大家都容易理解,那么数字化是否就是简单地增加了类似物联网、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技术就变成数字化了?
1. 重新理解数字化 简单来说数字化本身就是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入,信息化也是数字化发展的前期阶段,是数字化整体范畴的一个子集。
在这里,还是需要从技术和业务两个层面来重新理解数字化。
对于技术层面谈数字化,在这里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如下:
即数字化是在传统信息化基础上,通过万物互联的核心思路,来解决了物和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完整融合,形成一个整体。
这里强调了两个关键,其一是连接,其二是时空信息的融合。
我原来谈到过,在实施ERP或其他内部IT系统的时候,谈得最多的就是物流,信息流和资金的统一。但是这个过程的实现更多的是通过人工去操作,人去录入单据数据,人去推动整个业务流程的流转。
而到了数字化阶段,在应用了物联网、5G等技术后,不仅仅是人和物的连接来产生信息,而是物和物本身也可以连接并自动产生信息。在万物互联下,信息的产生不再是只能够通过人工输入信息,而是自动产生、自动计算、自动流转。
我前面举过一个最简单例子如下:
传统进销存下,当货物入库的时候你手工在系统里面录入一张入库单。而在数字化阶段,更好的方式是货物推进仓库的时候,通过RFID自动扫描和感知,自动产生入库信息并进行计算汇总处理。
第二个关键点,即在传统的信息化阶段,我们产生的信息只有时间信息,而没有附属空间信息,比如一个货物什么时候入库的,入库数量多少我们查询系统可以知道。但是这个货物当前在什么位置,包括货物具体的空间位移路线,我们并不清楚。同时货物本身的时间信息和空间信息本身也是脱节的。
而在数字化阶段,时空信息进一步融合,一个事物我们不仅仅是知道它的生命周期时间状态,更加重要的是知道它的空间地理位置状态,这个两个信息本身是一体的。在最早的时候有资产管理系统管理资产信息,而现在提出一个概念叫数字资产,里面一个关键点就是时空信息的融合。
在数字化基础上,特别是在智能制造领域提得比较多的是数字孪生的概念,可以先看下对于这个概念的简单定义如下:
数字孪生是充分利用物理模型、传感器更新、运行历史等数据,集成多学科、多物理量、多尺度、多概率的仿真过程,在虚拟空间中完成映射,从而反映相对应的实体装备的全生命周期过程。数字孪生是一种超越现实的概念,可以被视为一个或多个重要的、彼此依赖的装备系统的数字映射系统。
这个定义在时空融合上又进一步体现了抽象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融合。而这本身也是数字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简单来说谈数字化你要跳出单纯的数字工具和技术的约束,从整个信息化发展演进的趋势,从万物互联,时空融合,抽象现实融合角度来重新思考数字化。
四、数字化转型——内和外 当谈数字化转型的时候,还是得回到当前企业能够看到的成功实践究竟有哪些可以参考。当在分析这些实践的时候,实际包括了内和外两个关键的维度来分析。
1. 内部-能力提升和重构
在前面已经谈到企业数字化转型中仍然需要完成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和集成问题。这个集成包括了横向以业务价值链为核心的协同和集成,也包括了垂直的以生产制造为核心的集成。同时还得实现横向和纵向之间的集成。
对于已经具备信息化基础的企业来说,实际就是两个重点,一个是解决系统间的整合和集成问题,一个就是如何利用新的数字化技术来解决自动化和智能化问题。在当前的实践中包括了类似智能仓储和物流、数字资产管理、数字孪生、智能制造等基本围绕这两个重点展开。
任何企业谈数字化转型,其核心基础仍然经过数字化重构和整合后的内部能力,这个能力目标就是实现业务的敏捷、自动化,面对市场和客户需求时候的足够柔性应变能力。
如果这个基础能力不具备,就快速地去做消费互联和产业互联,那很可能是赶鸭子上架无法支撑。企业跨越边界走出去是个好事,但是有个过程积累能力,把内功练好。
2. 外部-消费互联和产业互联 跨越企业内部边界到外部,谈得最多的就是消费互联和产业互联。这种互联当天实践最多的就是快消行业或直接面对C端客户的行业。
因为在从内走向外的时候,实际企业很多在模仿互联网的玩法。
比如从最早谈得比较多的O2O线上线下整合,企业自建垂直一体化电商,企业构建自己的能力中台并建立外部连接生态,拓展自己的品牌和自媒体运营并实现公域流量到私域流量的转换,通过运营和对数据的分析来实现业务的持续改善等。
这些玩法互联网企业玩后的2到3年,开始在传统企业数字转型中玩,包括谈得比较多的中台建设同样是如此。在这个走向外部过程中有的企业成功了,有的企业失败了。你观察这些企业你会发现,真正成功的大部分还是大的企业,原来信息化做的足够成熟的企业,而不是那些简单的引入软件厂商中台咨询和建设的企业。
其核心原因主要是两点:
前面谈到的内部能力修炼是基础 数字化转型本质是业务问题,其次才是技术问题 最近几年,有个很不好的风气就是过度强调营销,强调抢占流量风口,但是实际上任何一个企业来说核心仍然是提供有价值和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你只要提供的有竞争力的产品,那么流量是否在你那边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
术业有专攻,任何一个企业要搞清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要专注在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打造上,而不是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
我一直在强调企业不要想着整个产业链,或者说从产品从生产到交付到客户的过程链全部通吃,而是应该将自己垂直的一块做好。能够有人帮你代理,或者帮你分销是好事情,你随时少赚了部分钱,但是同样减少了成本和风险。
其次就是前面谈过的,内部能力不足够不要轻易直接面对C端客户,当你真正面对C端的时候你会发现需求敏捷性,需求多样化急剧增加。那么你当前的价值链,你的生产,物流等过程能否做到足够的敏捷响应和柔性?
如果无法做到,可以看到需求满意度就下降,反而是影响到公司品牌战略。
包括最近1到2年比较火的产业互联概念,在我前面也有文章详细介绍,但是你理解了产业互联你就明白这个不适合大部分企业,或者说产业互联仅仅适合垂直行业下的上来头部企业来玩,来进行生态链整合,更多的企业仅仅是接入和跟随。
五、为何要进行数字化转型? 当谈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时候,和多年前谈为何企业要上ERP感觉一样。比如上ERP是找死,不上ERP是等死。这个想法对数字化转型仍然适用。
企业为何要进行数字化转型,难道是别的企业都在做数字化转型所以我们也要跟着做,还是说互联网很多概念和思想很好的,我们想先做下尝试。还是说仅仅是增加些企业的宣传口号和噱头。
在数字化能力框架构图里面就可以看到,数字化实际涉及到企业的战略,业务,组织,流程,IT和技术多方面的内容,绝对不是简单的数字化工具和技术的应用。同时衡量数字化转型是否成功的标准也很简单,即:
数字化转型是否真正提升了企业的核心价值和能力。
对于为何要进行数字化转型,我准备从两个方面来展开谈,其一从业务角度,其二是从技术角度来谈。
1. 业务角度-业务目标驱动 企业提出数字化转型很多还是围绕企业战略和业务目标实现提出的,简单来说就是当前构建的IT和技术能否高效,敏捷的支撑企业业务目标和战略的达成。
业务驱动IT,IT需要匹配业务战略和目标。
在业务目标达成过程中,可以看到引入更多的数字化技术后,整个技术支撑平台能够更加高效、敏捷和自动化,更好的支撑业务战略达成。那么这个数字化转型是有意义的,即为企业创造了价值,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可以看下华为数字化转型的案例:
过去30年,华为通过不断变革以及IT的实施,有效支持了业务的发展;随着业务全球化、复杂化以及不确定性的增长,华为决策者认为,如果仍采用中央集群管理方式作战,既不能适应新的挑战,也无法匹配华为“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的愿景,未来的作战方式应该是一线在充分授权的情况下精兵作战。在这种作战方式下,整个组织的管理架构、运作流程以及IT系统都需要改变。
为此,华为提出了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在未来3~5年率先实现数字化华为,实现大平台支撑下的精兵作战。对外,要对准作战,通过与客户交易过程的数字化,实现客户、消费者、合作伙伴、供应商和员工这5类用户的ROADS体验(Real-time 实时、On-demand 按需、All-online 全在线、DIY 服务自助、Socia l社交化),提高客户满意度;对内,实现各业务领域的数字化与服务化,打通跨领域的信息断点,达到领先于行业的运营效率。
并在9大领域进行了数字化转型实践。
研发上云,全球协同 大平台能力支撑销售作战 集成服务交付实时可视 全球制造运营与指挥中心 智慧物流与数字化仓储 财务快速结账和自动支付 全联接协同办公 华为智慧园区 手机电商 简单来说即所有的实践你可以理解为同时包括了业务和技术两部分内容,体现的是业务和技术的融合。其次就是数字化转型实践最终是支撑业务战略和目标达成。
2. 技术角度-技术推动业务 在数字化时代体现一个新特征,即IT反向推动业务流程改进,业务战略目标达成等。
当前类似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制造、数字化、人工智能、消费互联和产业互联各种新的概念和技术不断发展。这些概念本身的发展就对传统企业传统的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比如传统市场营销方法往往已经跟不上节奏,现在谈的多是数字化影响,谈的企业自媒体和品牌打造,谈的公域流量如何引流为你自己的私域流量等。
而这些内容由于涉及到新技术和IT等,传统的业务部门和业务人员往往难以深入去思考如何去优化改进业务,如何去应用。
相反,企业的CIO往往具备这种引导能力,特别是那些有IT和技术背景,同时又熟悉企业内部业务和核心价值链的CIO,往往不再是单纯的建设IT支撑业务,而变化为了如何构建IT来推动业务发展。这个趋势发展下,IT往往也不再是单纯的成本单位,而可能变化为利润单位。
企业CIO要意识到,虽然新技术很重要,但是新技术下产生的新的业务和商业逻辑更加重要,只要对新的业务模式清楚了解后,往往才能够更加清晰的认识新技术和架构。
当重新思考数字化转型的时候,一个新观点如下:
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的满足企业当前战略和业务目标,而是重新去思考当前的数字化经济和万物互联时代。在理解市场和数字化转型核心思想后,提出和践行适合企业发展的新的业务战略和商业模式,实现企业一种新的破局。
做数字化转型的要意识到,满足业务目标是一方面,但是当你理解了数字化后完全可以提出新的业务目标,或对当前的商业模式逻辑进行重塑。
技术也可以推动业务变革,在新的数字经济下成为可能。
包括后面你会看到一些典型的现象。
比如一些传统的轻资产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后你很难说这个企业是一个传统的业务企业还是一个互联网企业,业务和IT已经高度融合,比如类似瑞幸咖啡、喜茶这类企业,很难说是一个传统企业还是互联网企业。再比如一个新的部门,比如数字化营销部,这个部门你已经很难用传统的业务部门视角来看待。
一个企业在传统模式下经营太久,很多时候很难跳出盒子来思考问题,比如传统方式下你都是市场和产品的视角,但是新经济模式下这个模式会变成客户的视角,变成基于数据的运营视角,这个不是传统业务的简单优化,而是变革。
变革很难,有时候是革自己的命。
比如软件企业,原来是传统的软件开发和实施,现在转变为云服务,原来一个项目可以收100万,但是现在按照云服务一年只能够收10万。这种就是大的业务和商业模式的革新,虽然对企业来说短期利益受损,但是符合企业整体远期商业战略。
六、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 在这里我想先强调一点,即有些内容是属于企业在信息化建设阶段就需要完成的事情,最典型的就是类似基础平台建设,围绕ERP的横向价值链信息化,围绕MES为核心的纵向信息化,同时横向和纵向的集成和协同等。还有就是基于传统IT的BI或大数据分析平台建设等。
这些内容属于当前有些把其归结到数字化转型里面,实际是不太合理。如果确实要算可以算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初级阶段,即你原来信息化建设遗留的问题你需要在数字化阶段还账。
1. 业务数字化—数据驱动 业务数字化是在谈数字化转型的时候经常谈到的一个概念,在这里我更想强调数字化转型的第二个本质,即数据。
连接的重要性实际上在前面已经强调,连接的价值不仅仅是支撑了业务协同,更加重要的是产生了数据。数据本身又支撑业务运作,数据反哺业务;其次就是数据本身可以持续积累,数据应用于分析和决策,数据产生智能。
在信息化阶段也强调数据,强调BI或数据决策分析,但是在数字化阶段对数据进一步强化,这个强化体现在两点:
数据能力要持续不断地实时或准实时地支撑业务运作; 数据本身通过积累后进行分析产生价值,并进一步为人工智能提供支撑。 在数字化阶段,进一步强调了互联网常说的运营这个概念。
数据驱动运营,运营本身衔接市场需求和内部能力。运营是真正拉近了企业内部IT能力和外部需求和用户之间的关键桥梁。
数据+运营是转型过程中一个关键的思维转变。
简单来说企业不再是简单的生产产品交付给市场或客户,而是如何建立市场和内部能力之间的纽带,通过持续不断的数据分析来促进产品销售和优化改进。
2. 如何分阶段演进 当谈数字化转型的时候,现在谈得最多的就是消费互联和产业互联、谈自建电商平台、谈线上和线下的打通、谈数字化营销、谈自媒体运营和C端用户触达、谈互联网引流等。注意这些更多的是面对类似快消类行业,并不是对于所有企业都适用。
刚才一直在谈的就是数字化转型一定要围绕连接、数据和智能化三个要素展开。按信息化到数字化到智能化进行演进,按从内到外的顺序逐步打通。
比如一个传统的制造行业,那么这个企业的重点一定不是在于快速地去打通外部,而是如何更好的整合内部IT能、制造能力、解决低成本、高效敏捷响应市场的能力。
其次,数字化转型一定要考虑分阶段演进,当前数字化转型建设一定是按垂直细分线条逐个去解决,而不是建立大而全的系统或平台。类似当前很多企业在构建的大数字中台,基本都是错误做法,成本投入巨大,短期难见效益,后期难以维护。
思路1:按连接-数据-智能思路演进。
当谈数字化演进路线的时候,实际上数字化转型的三个核心内容正是最基本的演进路线。即企业在进行数字化建设的时候优先还是要考虑解决连接和协同问题,这个过程有些是处理信息化阶段没有做完的事情,进行优化和整合。
其次是数据驱动运营,数据贯穿整个数字化建设生命周期,即业务和数据建设两条线是并行的。传统方式是IT系统建设完成后才考虑如何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决策,而新的构建思路是数据建设配合业务建设和协同并行,数据不断的反哺业务,支撑业务运作。
最后是智能,智能不是简单基于预设规则的自动化,而是可以自适应地进行规则调整和优化,这个需要的是大数据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前期要有这个意识。
思路2:由内而外-从三流整合到生态整合。
在海尔分享自己的数字化转型经验的时候,谈到了海尔电商发展的四个阶段,即从最早的电商平台建设到后期的生态整合,如下:
在海尔电商的发展前期,重点还是希望通过构建电商平台来打通内部和外部,打通线上和线下,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一步的整合。在这个里面不仅仅是业务和流程的变革,更加重要的是数据驱动运营思维的转变。其核心就是如何真正基于数据分析持续运营,将被动的等待市场和客户,变化为主动的经营流量和拓展客户。
其次,当从消费互联转到产业互联的时候,实际真正的重点在于生态的整合,即真正去构建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和开放能力平台,这个生态平台才是能够持续不断发挥价值的地方。类似小米也一样,实际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手机厂商,而是一个生态平台建设和运营商,真正赚钱的反而是对整个生态体系的持续运营和增值服务提供。
思路3:目标细分和短周期迭代。
在前面我就提出,企业数字化转型务必不要搞大而全的模式。而是围绕企业战略和业务目标,将大目标分解为子目标,然后围绕每个子目标进行业务、组织、IT技术的改造和优化。那种见大而全的数字化平台或中台的模式一定不适用。
比如你的目标可以是打通线上和线下,实现三流整合,这个就是一个分解后的小目标。围绕这个小目标你就需要对业务流程、组织架构、IT系统等进行优化和重构,才能够满足这个目标的达成。
作者:马晓东;公众号:马晓东国云数据CEO(ID:gh_58fd92c16b64)
本文由 @国云数据马晓东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以史为鉴:思考元宇宙的方法
设计动态 2022-11-11有机的东西往往很难预测。 有时候,似乎每一家大公司的 CEO 看的都是关于同一种技术趋势的同一篇文章,然后给自己的团队发同一封电子邮件,问“我们的应对策略是什么?!”几年前有很多电子邮件询问 5G 战略的问题,现在有很多电子邮件在询问元宇宙的问题。 回复关于“元宇宙”这个词,在如今已经变得太模糊太宽泛了,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思考。想要制订出合适的战略,就得先弄明白元宇宙到底是什么。本文对元宇宙的狭义和广义的定义进行了分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有机的东西往往很难预测。
有时候,似乎每一家大公司的 CEO 看的都是关于同一种技术趋势的同一篇文章,然后给自己的团队发同一封电子邮件,问“我们的应对策略是什么?!”几年前有很多电子邮件询问 5G 战略的问题,现在有很多电子邮件在询问元宇宙的问题。
回复关于 5G 问题的电子邮件其实非常容易,部分是因为几乎没人需要 5G 策略,但部分也是因为我们知道 5G 是什么意思。 但我们也许不知道“元宇宙”是什么意思。更准确地说,我们不知道别人嘴里的“元宇宙”是什么意思。 这个词已经变得太模糊太宽泛了,以至于别人在说出这个词的时候你都无法确定它是什么意思,因为他们可能在想很多不一样的东西。
元宇宙这个词是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 发明的,但他不再拥有它,而且也没有法兰西学院(Académie Française)来充当技术流行语的警察,能给出官方定义。相反,“元宇宙”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命,吸收了如此众多不同的概念,以至于我认为这个词现在几乎已经毫无意义——它没有传达任何的意义,你得问,“好吧,你具体想问的是什么? ”
如果你还是要问,我认为,当人们在说“元宇宙”时他们可能指的是两大类东西。
01 首先,简单来说, 狭义的定义就是 VR 和 AR 的某种结合,这将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个通用设备,成为数十亿人的主要或唯一的计算机 。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我们自己的行为和我们所使用的服务都将围绕 AR 和 VR 发生变化,并朝着新规范转变,就像之前移动设备所经历的那样。这就是 Meta 的观点,也是马克·扎克伯格要给他的公司更名的原因。
就这个观点而言,说“元宇宙”更像是在说“移动互联网”——元宇宙也只是互联网,不过是换了一块新的屏幕。新设备可能意味着新平台,也可能意味着会有新的看门人(去年,苹果已经对移动设备运用了看门人的能力,给很多人带来了痛苦)。但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整个互联网的性质——它仍然是在一个很大程度上属于去中心化的、无许可的媒介下,由许多不同的公司创建自己的业务和体验的环境。
应用商店仍然比电视台要开放得多。从这个意义上说,讨论“元宇宙”(The Metaverse)的部分问题在于“the”这个词,这导致很多人会说这将是一个与互联网无关的完全独立的事物,并提出类似“法国是否需要自己的元宇宙?”,或者 “元宇宙上面的犯罪会不会更多?” 这样荒谬的问题。应该试着用“移动或app”换掉“元宇宙”来审视这些问题,因为这样做对于了解这些问题是否有意义是很有帮助的。
当然,真正的问题是 AR 和 VR 是不是真的会爆发,并达到那种规模。这个领域的人讨论的口气往往让人觉得这似乎是不可避免、毋庸置疑的,但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如此确定。我认为,这种看法的错误在于假设因为技术可以变得更好,所以必然就会有数十亿(或者甚至数亿也未必)人使用它。
这就是移动设备走过的道路,而 VR 和 AR 看起来确实很像 2000 年代初期的移动设备。我们有带可显示四行文字的黑白屏幕或彩色屏幕(日本),有窄带速度的设备,你必须有想象力的飞跃,才能意识到在摩尔定律和工程学的作用下,五年或十年后它们会变成什么样子——而且还要再进行一次想象力的飞跃,才能了解这意味着什么。
很多科技圈和电信业的人都认为移动互联网的范围会很大,但几乎没人意识到人人都会用上它,也没人意识到它会成为消费技术新的中心范式,取代掉个人电脑。你需要同时看到这两个部分才能意识到会发生什么——也就是技术会变得更好,以及会发生什么变化。
同样地,今天的 VR 设备也有很大的潜力,但显然还没有准备好让 10 亿人使用,对于十年的摩尔定律可以做些什么来让它们变得更好,我们也有一个路线图。这就是 Meta 的论点——在 5 到 10 年之内,更好的显示器、更好的传感器、更多的工作应用、更多的工程努力以及更多的钱,这会把我们带到 iPhone 时刻。
路线图本身是非常好的,但还有一个富有想象力的飞跃——一旦我们有了那些更好的设备,那将意味着什么?让设备变得更好未必就能让它具有普遍性。最明显的是,摩尔定律应用到游戏机已经有 40 年左右的时间了,它们已经变得更好了,但大多数人并不关心。
客观上 PS 5 确实令人惊叹,但游戏机的全球安装数仍持平,大概只有约 1.75 亿台,现在应该清楚的是,添加更多的多边形——也就是让摩尔定律再发挥十年的作用——不会改变这一点。大多数人对这种体验根本不感兴趣,不管索尼和微软给他们扔了多少摩尔定律都没用。
在这一点上,经常会冒出另一个确定性论点:也就是 VR 更具沉浸感,而 技术的发展方向是更加沉浸化 ,因此一旦 VR 变得足够好(在图形、重量、显示器、传感器等方面),可以 提供那种完全沉浸式的体验,就会自动突破到像智能手机一样的采用率 ,到达几乎人手一台的地步。
不过,沉浸式这个词很有趣,因为我认为还有另一种更吸引人的思考方式:那就是 演进的方向已经朝着不那么沉浸式的方向发展 。智能手机真的比 PC 或巨型电视更具“沉浸式”吗?我想你可能会争辩说,从命令行到 GUI 再到智能手机,这种转变与沉浸式关系不大,而与那种更加随意、流畅、便利、随时可拿起和放下的体验有关。
换句话说,我们真的想钻进电脑里面吗?这一点我们没法知道,就像我们无法知道每个人会不会买智能手机而不会买游戏机一样,但我们可以思考这些案例可能意味着什么, 人们可以将智能手机看作是朝着减少沉浸感、增加便利性的胜利——是更广,而不是更深,这与 VR 的方向相反 。与此同时,AR 又是相反——AR 的情况是你并没有与世界隔绝,是的,但你也将互联网从被控制并握在手中或放进兜里的东西,变成了被喷洒到你周围环境的东西。我们会想要那样的东西吗?也许想,也许不想。AR 会接管智能手表吗?还是最终会成为新的智能手表?
还有个平行问题可能更难预测,那就是当我们从桌面转移到移动设备时,我们牺牲了屏幕尺寸,换取便携、用户体验和传感器方面的优势,但我们还是处在 2D 状态。文本仍然是二维的。将计算从 2D 平面转移成 3D 对象是件完全不一样的事情,我认为改变这些 2D 平面的大小并将它们放在我们兜里是件甚至还要大的事情。
怎么做?你可以用一种设想轻松回应。假设有个人在 1982 年左右提出,在字符模式下的电子表格或者数据库就可以够用,换成彩色或者 GUI 模式没有什么好处(因为“数字是黑白的!”)会怎么样。但我们也可以看看笔式计算(pen computing),我想大家都明白这基本上已经走进了死胡同,或者充其量只是一个利基市场。敲键盘一般要好过手写(是,是有一些例外),绘画的演示很酷,但大多数人都不以绘画为生。
同样地,工业设计师或心脏外科医生观看 3D 模型的 VR 演示很酷,但大多数人的工作方式也不是 3D 的。每当我看到有人用漂浮在空中的巨大虚拟屏幕演示 VR 或 AR 概念时,我总觉得软件的未来不在于一次能看到电子表格更多的行——未来我们也许根本就不用看,有个机器学习引擎给我做出来就行了。就像把我们的电子邮件打印出来一样。
我们无法提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之前,许多非常聪明的人都没有意识到移动设备将取代个人电脑成为技术中心(事实上,有些人仍然不明白这件事情已经发生了),所以不妨十年后再回过头来看看吧。但这场考验在于, VR 和 AR 要想发挥重要性,我们需要做那些 3D 环境下才做得好的事情,但移动未必就得创造会移动的东西。这又让我想到了“元宇宙”的第二个定义。
02 如果说“元宇宙”的狭义定义是 VR 和 AR 将成为下一个“智能手机”的话,那它的 广义定义就是我们将会有一个全新的互联网 。我们的体验会是 3D 的,不过,当我们通过眼镜看到元宇宙时,元宇宙的大部分会被叠加到现实世界里面。游戏将成为日常生活当中更重要的一部分——不是像现在这么分裂,只有几百人玩深度丰富的 AAA PC 和主机游戏,而另外的数十亿人在玩更轻量的智能手机游戏,Roblox 和 Fortnite 正在瞄准一个不断增长的中间地带,打造持久、开放、便利且富有表现力的环境。
在这些环境下,相对于游戏本身,他们更关注社交和身份,并且可以成为开发者的平台和生态体系。其中的许多体验会分不清你我,数字商品(皮肤、化身和其他数字形式的自我表达模式)在这些世界之间将可移植和互换,就像《无敌破坏王》(Wreck-it Raph)里面的角色可以在游戏之间穿越一样。
任何人说“元宇宙”未必就意味着所有这些,其他人可能还会植入更多的想法,但重点就是这些,这也是问题所在。这是一次想象“那会是什么样子”的尝试,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所有人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佩戴着显示器——这个显示器可以将任何东西带入这个世界,或者将我们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上面时会怎么样。这一切在五到十年之内都不会发生,这就是论据不充分的原因所在。
为什么“元宇宙”往往会像块魂球沿着沙丘路(或戛纳海滨大道)一路滚下去一样,把科技圈想到的几乎任何的随意想法都汇聚和整合到一起?这也许就是原因。可移植听起来很酷(就别管把坦克移植到国际象棋游戏意味着什么了),所以元宇宙是与可移植有关的。今年早些时候 NFT 很热,所以你购买的所有皮肤和头像都会放在区块链上。
《堡垒之夜》热过一阵子,然后是 Roblox ,所以这些就是一个个元宇宙。如果你觉得 VR 不会爆发,没关系——也许你可以用手机体验元宇宙?有时候,“元宇宙”感觉就像是一份预览表,把未来十年科技领域可能发生的一切很酷的事情全都列上去了——再次地,这就让人很难知道别人说元宇宙的时候到底是在想什么,如果他们真的在乎的话。
退一步说,像我这把年纪,现在还知道 1990 年代初的时候“信息高速公路”这个词。想象一下,如果回到 1992 年,你当时是在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工作,你意识到现在有数以千万计的人都已经拥有一台个人电脑,而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会有更多的人拥有一台电脑,而他们都将通过某种网络链接在一起。那会是什么样的呢?听起来就很刺激!
所以,你拿出一块白板,开始在上面畅想——想出类似交互性、融合、视频、多媒体、图形用户界面和光纤之类的词。整块白板都被你填满了,然后你在它周围画一个框,再给整个东西贴上“信息高速公路”的标签。那谁来建这条信息高速公路?AT&T、维亚康姆、迪斯尼、英国广播公司、新闻集团还有纽约时报公司。也许他们会聘请微软作为承包商。这对报纸来说会非常棒——他们可以将每天的报纸发送到你的电视上,从而节省下大量的印刷费用。
关键是,所有这些预测多多少少都变成了现实,但不像当初想象的样子,也不是出自于那些公司。 最根本的变化是互联网是去中心化和无许可的 。今天我们都在谈互联网看门人,并对此表示担心,但他们的力量与电信公司或有线网络的绝对控制完全不一样。互联网意味着运输不需要达成交易。任何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推出服务,却不需要到纽约或洛杉矶去开会才能通过。你买不到它,也没有人对此负责。(编著注:我国正规网站还是需要 ICP 的)
1990年代早期,乔布斯给电信大亨克雷格·麦考(Craig McCaw)介绍互联网时,后者是这么回复乔布斯的:“我们把它给买下来吧。”
互联网是有机生长的方式。没有人或公司可以决定它的工作机制或样子:它是由每个人创建出来的 。
因此,对于一个全新的事物,当人们开始就其未来十年会如何呈现做出高度具体的预测,并解释这一切将如何运作时,感觉就非常的无机(inorganic)。这不再是技术的运作机制。这种“元宇宙”观是有问题的,问题不在于在完全不同类型的游戏之间实现资产的可移植存在着极大的实际问题,而在于你确实没法提前预测任何一个的走势。
这个话题再扯远一点,讨论“信息高速公路”的人往往会根据当前的市场结构外推出去(“买它!”),但很多关于“元宇宙”的讨论却恰恰相反:“元宇宙”往往是某种起到投射和情感转移作用的幻想世界。它让我想起了启蒙哲学家曾经发明出来的理想共和国,给一个虚构的国家精心制作了一部虚构的宪法。哲学家说“国王由选举诞生,任期为 18 个月,他将是睿智和公正的,秉持独身主义,生活清贫。”,而现如今,我们则听到“在元宇宙里,所有的数据结构都是可互换的,里面不会有看门人。”你想象的是这样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原先对科技行业当前结构和运作机制感到恼火的一切都消失了(Web3 也可能因此受到很大影响)。
03 回到 2002 年时的移动互联网,我们很多人都知道这个东西会很大,但几乎没人认为它会取代 PC,只有疯子才会说电信公司、诺基亚和微软根本就发挥不了作用,而库比蒂诺的一家曾经的个人电脑公司和一个奇怪的小型“搜索引擎”会是这个新平台的开发者。所以在空中建造楼阁要小心啊。
现在,我们依然会收到 CEO 发来的电子邮件,要求我们制定元宇宙战略。我们该说什么?回想一下,我们在 2002 年或 2005 年制定的移动战略是什么?当时我们关闭了 WAP 网站了吗?这么做的人很少,几乎没人这样做。
我们还在《第二人生》的岛上浪费了一大笔钱,因为上面唯一的访客都是为我们以及我们的竞争对手或麦肯锡工作的人。我们通过许可我们的和弦铃声 IP 赚了很多钱,但我们不知道移动市场会变得有多大,也不知道它会在 2007 年之后完全改变,以至于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无关紧要。
但我们还是会投入进去,去学习,去试验,去思考它可能会变成什么,同时知道这可能没什么用。当时的策略现在也依然适用。
译者:boxi,神译局,36氪旗下翻译团队;
原文链接:https://36kr.com/p/1991147632945153
本文由 @神译局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元宇宙赋能数字工厂:架构、应用与挑战
设计动态 2022-11-11摘要 在工业互联网中,标识解析体系是打通物理世界的关键环节,区块链是实现信用传递和数据安全共享的关键技术,而元宇宙是基于互通物理世界,将区块链、人工智能、VR/AR等技术进行整合,并对现实世界所涉及的内容生产、经济系统、用户体验等实施改造。 通过分析当前数字工近日,美国科技公司巨头们纷纷公布了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面对“裁员”“市值蒸发”等消息,科技行业真的走向下坡路了吗?本文透过现象看本质,重新分析了美国科技公司们利润下降增长放缓的原因,结合当下环境对这些现象提出了前瞻性的理解,希望能为你提供有用的参考。
摘要 在工业互联网中,标识解析体系是打通物理世界的关键环节,区块链是实现信用传递和数据安全共享的关键技术,而元宇宙是基于互通物理世界,将区块链、人工智能、VR/AR等技术进行整合,并对现实世界所涉及的内容生产、经济系统、用户体验等实施改造。
通过分析当前数字工厂存在的问题、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关系以及当前工厂元宇宙的研究现状,构建了基于标识解析体系和“星火·链网”体系的工厂元宇宙6层体系架构,详细阐述了物理层、软件层、数据层、策略层、应用层、交互层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对一些特定场景的分析和描述,认为工厂元宇宙发展虽然可能面临很多挑战,但是它能够改变传统数字化工厂的生产模式,促进产业生产力的发展。
0 引言 在2021年3月,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方面,明确提出要培育壮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产业,提升通信设备、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软件等产业水平,构建基于5G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推动数据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深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环节的数字化应用,培育发展个性定制、柔性制造等新模式,加快产业园区数字化改造。
目前,随着我国两大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即: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国家区块链“星火·链网” 体系)的建立、应用和推广,促进了工业数字化及智能化的发展,解决了工业企业之间的“数据孤岛”问题,保障了工业数据的安全性和可信性。
但是由于工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型工厂规模不断扩大,存在着智能监控装置部署分散、日常巡检与管控压力大、人员成本高、生产协同困难、产品定制化困难、系统维护自动化程度低和上岗工人培训耗时费力且成效不够显著等一系列问题,根据相关研究报告,元宇宙技术能够达到远程操控作业、虚拟运维、模拟运行、实境培训等需求,为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方向。
为带动生产力提升、改进工厂生产模式、人员协同模式,促成企业数字化转型和以人为本的转型,优化产业生态,进而促进价值分配与经济模式转变,保障人员生产安全和设备运行安全,打造工厂元宇宙成为了数字化工厂进一步升级转型的关键。
元宇宙作为集成了扩展现实(XR)、人工智能、区块链和5G等多种技术的融合成果,大型工厂作为具有相对固定场景且数字化程度较高的物理环境,使得工厂完全具备构建元宇宙条件与优势。
因此,本文基于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与星火·链网体系,对元宇宙赋能未来工厂展开研究,提出基于元宇宙概念的打造工厂元宇宙的技术架构、应用与挑战,对减少人力成本、时间成本和避免资源浪费有着正向促进作用,对实现产品个性化定制、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资产价值链传递和高效运维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实现“十四五”规划将起到推动性作用。
1 元宇宙概述 2021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相关报告习惯将超出现实世界物理限制的虚拟世界称为“元宇宙”。
随着“元宇宙”投资市场飓风的掀起,多方资本介入,相关概念股持续大涨,Roblox股价暴涨,估值超600亿美元,INVIDIA推出元宇宙平台Omniverse,2021年8月,字节跳动公司为提前布局元宇宙,共斥资90亿元收购Pico,2021年10月,一直致力于数字孪生平台研究的供应商——DataMesh公司,为打造工业“元宇宙”,实现了接近1亿元的资本融合。
在资本驱动和巨头的叠加效应下,作为新兴概念的元宇宙被完全引爆,成为 2021 年贯穿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互联网、数字化、娱乐、区块链等多个行业的爆点。
随着虚拟现实、数字孪生、5G通信技术、区块链、AI、低时延远程控制等技术的发展,元宇宙的定义不断具象化,如Wright[1]等(2008)认为元宇宙不仅仅是简单的电脑或游戏程序,而是一个能同时支持大量人员进行社交互动的大型3D虚拟网络世界。
Rehm[2]等将元宇宙定义为技术发展趋势与社会和商业数字化转型之间的中介,他们相信通过虚拟分身和沉浸式的辅助技术可以实现这种连接。清华大学沈阳教授认为元宇宙是通过整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而形成的一个理念或概念,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
随着工业数字化的发展,将元宇宙概念引入至工业场景成为了可能,据相关分析报告定义,以“工业元宇宙”为标志的未来工厂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黑灯工厂与无人化车间,第二阶段:以数字孪生、CPS信息物理系统和全连接工厂为标志的未来工厂,第三阶段:以“工业元宇宙”为标志的未来工厂,如今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均已实现,正在向第三阶段迈进。
比如:拥有1.8万平方的小米黑灯工厂,车间没有工人,却能每秒生产一部小米手机。综上所述,元宇宙是未来工厂的发展方向,通过利用扩展现实、数字孪生和区块链等多种前沿技术,使用户以数字替身的方式进行生产、创作和经济交易,通过这种方式保持着对现实世界全面的感知与控制,但又与现实世界平行。
2 研究现状分析 2.1 元宇宙相关政策动向 随着元宇宙相关概念的提出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各个国家和组织对元宇宙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美国是首先对元宇宙进行探索的国家,其主要关注元宇宙在开放性条件下如何保障相关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韩国为打造本土的虚拟现实平台,成立了“元宇宙”联盟,联盟内成员主要包括SK公司、LG公司、现代汽车等公司。欧盟注重元宇宙的规则、监管和安全问题,为充分保障用户权益和网络安全,先后出台了《人工智能法案》、《数字服务法案》等法律法规。
我国一直致力于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和工业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出台了多项推动元宇宙发展的政策(如表1所示)。
2018年12月,国家工信部在《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指导意见》一文明确指出:到2025年,需要将我国虚拟现实产业整体提实力进入全球前列,2021年3月,国家工信部提出“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形成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典型行业千兆应用示范,2022年“两会”提案成立国家级“元宇宙”研发机构,届时工信部明确提出了在我国培育进军元宇宙的创新型企业的建议。
表1 各单位/地区推动元宇宙发展的政策Table 1 Policies of each unit/regio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taverse
2.2 元宇宙行业发展现状 2007年Metaverse Roadmap团队就确定了元宇宙世界的四个主要场景:增强现实、生命日志、虚拟世界和镜像世界[9]。
在2014年Facebook收购Oculus VR,率先进行元宇宙产业布局,于2021年10月公司更名为“Meta”,宣布正式向元宇宙进军[10]。
腾讯公司在元宇宙系统布局上开展了多项投资,如:与Roblox合作成立公司,投资Epic Games,Avakin life等游戏。另外,腾讯还推出智慧信息底层平台Citybase,正式进军城市信息模型领域[11]。
除此之外,字节跳动对元宇宙也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态度,分别向“中国版Roblox”投资1亿元和以90亿元的价格收购VR Pico,进入VR赛道。除这些互联网巨头外,谷歌、苹果、百度、阿里巴巴等公司也都在积极筹划元宇宙相关业务。
2.3工厂元宇宙研究现状 2022年1月7日消息,韩国现代汽车宣布与3D内容平台Unity开展合作旨在打造元宇宙数字虚拟工厂[12]。宝马构思并设计的最新工厂可实现1分钟下线1辆车,所生产的每辆车均可实现定制化,整个生产的流程均在Omniverse元宇宙环境下进行模拟。
我国在工厂元宇宙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根据《中国元宇宙商标申请企业画像报告(2021年)》[13],于2021年底,我国相关企业申请的元宇宙商标共计1.14万个,包含小鹏汽车、比亚迪汽车、国联云等在内的企业现在已经开始推进元宇宙数字化工厂的平台建设,期望通过模拟工厂生产,优化生产工艺和流程,实现降本增效和绿色低碳的发展。
3 技术架构 3.1 总体架构设计 当前元宇宙处于探索阶段,针对不同场景下元宇宙应用技术架构在学术界和工业界并未形成统一的定义。
Jon Radoff[14]基于出口市场价值链的产业分工提出了7层元宇宙架构,以满足产业需求,该架构从底层到顶层分别为:基础设施、人机交互、去中心化、空间计算、创造者经济、发现系统、用户体验。华子荀等[15]基于教育元宇宙的教学场域提出了的4层元宇宙架构,包含物理层、软件层、应用层、分析层,以满足师生在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教与学需求。
李默[16]基于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提出了图书馆元宇宙体系6层架构,包含物理层、软件层、数据层、规则层、应用层和交互层,为元宇宙在智慧图书馆的应用研究提供了参考。
元宇宙通过实现全真互联网,赋能现实工厂的工艺设计、排产计划、生产流程、员工交流、个性化定制、设备和系统维护等环节,从而实现改变工厂生产模式和员工工作、生活、交流方式的目的。
在工厂数字原生世界中,通过我国构建的标识解析和“星火·链网”两大基础设施体系,实现了工业企业内外各平台数据的互联互通和数据的可信传递。但由于打造工厂元宇宙需要对现实世界进行映射,映射过程中需要对现实世界物理身份进行绑定,同时元宇宙需要依靠区块链技术实现信用价值安全传递。
因此,本文结合元宇宙的相关技术、基本特点、核心要素和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平台、星火·链网平台、工厂数字化平台,构建工厂元宇宙模型,设计工厂元宇宙体系架构,该架构共6层,分别为物理层、软件层、数据层、策略层、应用层、交互层,如图1所示。
图1 工厂元宇宙6层架构Figure 1. 6-layer architecture of factory Metaverse
3.2 分层介绍 (1)物理层
物理层是构建整个工厂元宇宙体系的基础,是数据生成、数据保存、数据传输的有效载体,该层主要包含赋有标识编码的感知设备、工控设备、生产线、智能化加工及检测单元、智能化物流单元等数字化基础设施。
感知设备主要是利用智能移动终端、传感器模块、视觉感知摄像头、高精度GPS、RFID等设备,感知、识别工厂内部的设备(如:生产、加工、物流、控制设备等)和工厂环境(如:温湿度、光照强度等),以及获取建设工厂元宇宙的基本数据(如:用户的数据信息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和GPS进行获取),最终利用自动标识扫码器、RFID 实现对工厂物料、产品、设备的使用数据进行实时上传。
物理层和软件层中间的传输通道是整个物理层最关键的部分,通过利用5G/6G网络、WIFI网络、AioT网络、边缘计算网络、TSN网络形成的通信管道,实现海量数据的实时传输。通过AioT、TSN等网络将多维度的物联网数据在云端和边缘端进行保存,并将数据上传至软件层进行使用。
(2)软件层
软件层是整个架构的关键层,该层主要包含两大软件,即:工业系统性软件和工业应用性软件。软件层主要是负责加工、分析和处理经物理层上传的数据,同时为数据层提供应用数据源支撑,该层在工厂元宇宙中起到了核心驱动器的作用。
工业系统软件用途主要是控制、协调工厂内部接入的硬件设备,支撑应用软件的设计、研发、部署和运行,该部分主要包括元宇宙系统软件、云计算系统、人工智能控制软件、数据库系统、Windows/Linux/Android/IOS操作系统等多种系统。
应用软件则是指一些定制化软件,这些软件可以实现工厂元宇宙定制化功能,通过应用软件与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结合,打通与物理层、现实应用场景之间的关系,构建一个基础性的EOP平台,为整个数字工厂的3D构建软件、实时通信软件、脑机交互软件等提供公共型服务。
(3)数据层
数据层主要由数据中心、数字资产中心和数字孪生三个部分组成。
数据中心实现对工厂元宇宙产生的用户数据(用户基础数据、行为和操作数据等)、系统数据(标识编码数据、设计数据、设备数据(设备状态数据、设备运行数据)、能耗数据、生产数据、物料信息数据、环境数据、模拟仿真数据、质量检测数据、系统日志数据、设备故障与维护数据等)等海量原始数据的汇聚与存储,为数据的更上层的应用提供原始数据分析和参考。
数字资产中心是一个底层基础平台,基于该平台可实现数字资产交易,平台采用分布式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实现资产的可信性、安全性和数字化,同时,通过采用虚拟电子形式对非货币性资产数据进行统筹管理。
数字孪生是对工厂的内外部环境、实时数据和历史状态的复现,通过构建与现实数字化工厂一一对应的数字孪生体,可实现智能工厂的精细化管理,为员工、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4)策略层
策略层主要是为数据应用建立规范化的策略,构建监管体系,维护数字化工业生产秩序。策略层主要包括数字治理、工艺流程、组织监管、生产流程、智能化排班排产、行为活动、推理计算、强化学习等。
其中,数字治理就是依托数据要素作为驱动力,构建开放、创新、协同的治理体系;工艺流程是以工业产品生产为依托,构建产品工艺模型,实现工艺流程的管控;组织监管主要是为保障制度的实施;生产流程主要是基于生产要素,利用推理计算策略和强化学习方法构建生产过程模型,实现生产流程的虚拟透明化。
此外,策略层还需要通过生产流程和工厂制度实现智能化排班排产、约束生产者的行为活动,保障生产的有序执行。
(5)应用层
应用层位于策略层之上,以物联网技术、网络及运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区块链技术等作为支撑,并与工厂元宇宙融合,共同为工厂内外的不同类型用户提供应用。
工厂元宇宙利用物联网技术为工厂内万物连接及虚实共生提供技术保障,利用网络及运算技术将应用层上各系统的运算结果传输至用户端,比如面向用户的虚拟咨询、虚拟办公、社交服务、虚拟培训、资源调度等;采用人工智能技术为用户提供智能生产、班次交接、互动交流等功能应用;采用区块链技术,依托星火·链网平台研发虚拟数字货币及对应的数字化交易软件,搭建虚拟经济体系和DID用户身份认证体系,实现用户虚拟资产价值的安全传递和安全交易。
(6)交互层
交互层为用户提供工厂元宇宙入口,用户可通过AR/VR、移动终端、PC、脑机接口、可穿戴设备等获得在工厂元宇宙中的全感官沉浸式体验。
通过人机交互设备打通一条可使用户抵达工厂元宇宙的隧道,采用触觉、视觉、语音、动作、意图等多种感知技术,实现工厂元宇宙与用户多感官的信息交互,远程指导工厂自动化生产、设备自动化检查和维护。
4 应用场景 4.1 场景1:虚拟生产 工厂员工利用可穿戴虚拟现实设备(如:VR/AR、脑机接口、肢体感知设备等)进入工厂元宇宙,在工厂元宇宙中会自动生成一个镜像数字替身(数字替身通过星火·链网平台进行DID身份注册并与现实世界中的用户ID进行唯一性绑定),数字替身进入基于现实工厂的元宇宙数字孪生工厂。
生产开始前,数字替身首先在元宇宙中查看订单状态、设备状态、产品状态,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找到最优的生产方案后下达生产计划。
生产过程中,数字替身可以在元宇宙中远程监控并实时调整车间的生产状态,现实工厂和工厂元宇宙同步运行,依照数字替身在元宇宙中下达的指令自主完成物料配送、生产节拍、质量管理、数据采集等协同生产过程。生产完成后,数字替身在元宇宙中通过操控智能物流系统和智能仓储系统,自动根据订单状态并完成产品无人分拣、智能搬运和智能仓储等流程。
4.2 场景2:工作交接 员工的本班次结束后,元宇宙智能云计算系统立即统计出生产工人的工作量和当前生产进度,并将数据自动上传至工厂管理云平台,云平台自动分析该员工的产量、效率、能耗、工时等数据,公司生产管理调度系统依据这些生产信息进行生产计划安排和调整。
同时,换班员工通过虚拟现实设备进入元宇宙,交接班员工的数字替身通过查看生产计划表、语音交流,确定已完成和待完成工作内容,在元宇宙内完成生产权限、生产进度和设备状态的交接。交接工作完成后,上一班次员工下线,换班员工的数字替身向管理人员确认生产计划后按计划在元宇宙中进行生产,同时,现实工厂同步推进生产工作。
4.3 场景3:故障维护 当工厂设备运行发生故障时,维护人员穿戴虚拟现实设备进入工厂元宇宙,通过元宇宙中的数字孪生工厂结合原生设备的三维模型,定位设备故障点,并根据现场传感器返回的数据确定故障原因。依托元宇宙强大的云计算能力,基于人工智能算法预测设备故障原因,确定维修预案,维护人员的数字替身直接在元宇宙中进行设备维护。
同时,维护人员可以邀请设备供应商的专家进入工厂元宇宙进行设备维护,远程专家通过工厂元宇宙查看工厂的故障报警情况并了解故障基本信息,然后对故障和缺陷进行虚拟化检测,并在元宇宙世界中给予维修指导意见,现场维修人员或维修机器人收到维修指令后立即进行维修操作,快速恢复生产制造。
5 面临的挑战 工厂元宇宙是智能工厂数字化转型的终极目标,它通过VR/AR技术实现工业流程的全贯穿,突破空间限制,实现沉浸式生产体验。用户利用穿戴设备进入虚拟化生产场景,查看现实工业企业映射和生产过程,设计定制化产品,提前感受产品形态和功能,还能进行远程虚拟化办公和设备运维,但由于工厂元宇宙面向的对象复杂多样、信息量巨大、实时性要求极为苛刻、技术集成度非常高且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因此在实现工厂元宇宙可能面临巨大挑战,主要如下:
(1)技术壁垒突破难 在构建工厂元宇宙过程中,技术壁垒将是工厂元宇宙发展道路上的最大阻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底层技术难以满足应用需求。目前,市面上比较成熟的AR/VR、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底层技术无法满足工厂元宇宙落地应用需求; 系统/平台算力要求极高。由于现实工厂中的设备数量众多,每秒将产生海量的数据,同时,现实工厂需要与元宇宙中的数字孪生工厂进行实时联动,且需要实现可编辑世界、多人在线、UGC、虚拟社交、经济系统等多要素的融合,对网络、边缘设备、服务器等设备/系统的并发量、吞吐量和计算能力要求极高, 虽然云计算、5G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但还是难以支撑海量数据的实时计算。因此,技术壁垒是元宇宙难以落地实施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2)安全隐私保护难 构建工厂元宇宙的出发点是为促进工厂生产效率,给员工带来沉浸式交互体验,但是在实现元宇宙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进入元宇宙的用户进行身份属性、社会属性、人际关系、实时位置、生物特征、脑电波模式等个人信息采集,还将对工厂内设备基础信息、控制指令、监测接口等工厂内部信息进行采集,同时还会对周围的环境数据进行全面采集。
通过对以上信息的深度挖掘、分析、处理、存储和实时同步,以满足工厂元宇宙对数据资源的基本要求,如果这些个人数据或环境数据出现泄露或者被不法分子滥用,将会严重影响现实世界中用户的正常生活,也会对现实工厂的生产造成影响,导致直接经济损失。因此,安全隐私保护将成为元宇宙难落地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
(3)标准法规推动难 目前,元宇宙这一新兴概念在各界尚未进行标准化定义,国家/行业制定标准、法规缺乏可信的依据。同时,由于构建工厂元宇宙的前提是需要打通与其他不同元宇宙生态系统关系,从而实现元宇宙生态系统的广泛连接,为满足上述要求,国家及各行业需要制定相关的标准、规则和协议,引导企业之间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合作,建立一套属于元宇宙的标准体系。
但是由于构建元宇宙体系将涉及多个领域、多种行业、多个企业且不同行业、领域、企业均存在不同层面的监管机构,这些监管机构可能会造成信息割据、资源垄断、经济风险和信息安全风险等多种问题。因此,在推动建设统一化的标准法规方面可能存在阻碍,这个问题也就成为了元宇宙难落地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
6 结语 目前,工厂元宇宙处于发展初期,在技术、安全隐私保护和标准法规推动层面的思考尚未成熟。本文以提高工厂生产力、改进工厂生产模式、促成企业数字化转型和以人为本的转型为出发点,基于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与星火·链网体系,提出了工厂元宇宙的技术架构,并对该架构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通过构建不同的应用场景,验证了工厂元宇宙实现的可能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人类思维方式的变化,元宇宙将以数字网络形式融入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打造工厂元宇宙能够实现工厂生产模式的转变,促进生产力提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对工厂元宇宙的技术、服务、安全性防护和标准法规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Wright M , Ekeus H , Coyne R , et al. Augmented duality: overlapping a metaverse with the real world.[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Computer Entertainment Technology. DBLP, 2008.
[2] Rehm S V , Goel L ,Crespi M . The Metaverse as Mediator between Technology, Trends, and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Society and Business[J]. Journal of Virtual Worlds Research, 2015, 8(2).
[3]中小企业局工信微报.工业和信息化部举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附实录).(2022-01-24)[2022-01-24].https:// www.miit.gov.cn/xwdt/gxdt/ldhd/art/2022/art_90d4d94a528d468caed5b458f3371ae5.html.
[4]数据观.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2022-01-14)[ 2022-01-14].http://app.myzaker.com/news/article.php.
[5]成都发展改革.关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的指导意见.( 2020-09-23)[2020-09-23].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9306
[6]区政府办:解读:《关于加快北京城市副中心元宇宙创新引领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通政办发〔2022〕4号》.(2022-03-03)[ 2022-03-03].http://www. bjtzh.gov.cn/bjtz/jdhy/202203/1515478.shtml.
[7]济语知识产权.上海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12-30)[ 2021-12-30].https://view.inews.qq.com/a/20211230A0BX4K00.
[8]长江日报.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1月11日程用文).(2022-02-11)[ 2022-02-11].http://district.ce.cn/newarea/roll/202202/11/t20220211_373224 51.shtml.
[9] Kim, J. (2021). Advertising in the Metaverse: Research Agenda. Journal of Interactive Advertising, 21(3), 141-144.
[10]郭全中.元宇宙的缘起,现状与未来[J].新闻爱好者, 2022(1):6.
[11]奇偶派.元宇宙的技术,基础设施,场景和未来猜想[J].大数据时代, 2021(11):10.
[12]腾讯网.韩国现代汽车计划建设元宇宙工厂.( 2022-01-07)[ 2022-01-07].https://xw.qq.com/cmsid/20220107A0COHO00.
[13]中国传动网.工业元宇宙=工业乌托邦.( 2022-02-10)[ 2022-02-10].https://www.chuandong.com/news/news249691.html
[14] Duan H , Li J , Fan S , et al. Metaverse for Social Good: A University Campus Prototype[J]. 2021.
[15]华子荀,黄慕雄.教育元宇宙的教学场域架构,关键技术与实验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21, 33(6):9.
[16]李默.元宇宙视域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与技术框架研究[J/OL].情报理论与实践.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1.1762.G3.20220111.1104.002. html.
作者:李琦琦,宋涛,韩玲,高信波,樊森 微信公众号:星火链网(ID:xinghuolianwang)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vUXAZYtOlOvGNP4rqeFaMQ
本文由 @星火链网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美国科技巨头有“危机”吗?好像没有
设计动态 2022-11-11以苹果、谷歌、亚马逊、Meta、微软五巨头为代表的美国科技公司(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公司)已经全部公布了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 在中文互联网,你能看到很多关于“美国科技行业不行了”的言论;今天我在微博上还看到了“扎克伯格承认Meta判断失误被迫裁员”的热搜。此近日,美国科技公司巨头们纷纷公布了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面对“裁员”“市值蒸发”等消息,科技行业真的走向下坡路了吗?本文透过现象看本质,重新分析了美国科技公司们利润下降增长放缓的原因,结合当下环境对这些现象提出了前瞻性的理解,希望能为你提供有用的参考。
以苹果、谷歌、亚马逊、Meta、微软五巨头为代表的美国科技公司(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公司)已经全部公布了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
在中文互联网,你能看到很多关于“美国科技行业不行了”的言论;今天我在微博上还看到了“扎克伯格承认Meta判断失误被迫裁员”的热搜。此前不久,“苹果市值一天之内蒸发1万亿人民币”也上过热搜,尽管我不知道为何要以人民币为单位计算一家美股上市公司的市值(因为这样显得损失很大?)。
目前,国内分析师和媒体的标准说法是:由于美国经济不景气、通货膨胀严重、美联储加息等一系列负面因素,美国科技巨头的日子并不比它们的中国同行好过;而且它们未来几个季度会越来越不好过。
有人还会阐发出一些更深入的“观点”,诸如“互联网整个到头了,在美国也是如此”,以及“美国经济将为过去多年的脱实向虚付出代价”云云。
我不太懂宏观经济学,但是我能读英文版的财报,而且过去每个季度都会跟踪美国科技巨头的季度报告和电话会议。在仔细阅读了美股五大科技巨头的财报之后,我感觉中文互联网的上述说法似乎有欠公允。我看到的实际情况是:
美国科技巨头的收入增长确实放缓了,但如果考虑到汇率影响,情况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差。 美国科技巨头净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员扩张和薪酬提升导致的成本费用增长,这一趋势还将持续多个季度。 大量资源正在持续投入研发领域,包括云计算、人工智能、元宇宙等,这将确保美国在未来多年的科技竞争力。 如果说有谁陷入了危机,那就是Meta,过去多年它一直就很烂,今后还会更烂,即将被踢出“科技巨头”的行列。 先说第一条。
最近一个季度,美国科技巨头的营业收入增速普遍大幅放缓,但我们必须考虑到美元升值的影响:这些公司都用美元报告业绩,所以它们来自海外的非美元收入就贬值了;从理论上讲,海外收入占比越高,受到美元升值的不利影响就越大。
幸运的是,所有美国主流科技公司都会公布“汇率因素对营业收入的影响”。
可以看到,在稳定汇率下,它们的收入增速会上升4-6个百分点不等。在这一口径下,除了Meta之外的四巨头都实现了两位数的收入增速——在经济衰退的情况下,这个成绩一点也不算差,也好于绝大部分中国互联网公司(以及所谓“硬科技”公司)。
有人会指出,汇率变动既然压低了海外收入,难道没有同时压低海外成本吗?没错,但是美国科技巨头的成本中心仍然在国内。例如,微软有50%的收入来自海外,却有三分之二左右的员工和办公场所位于美国本土;因此,汇率变化对它的净利润的影响甚至比对收入的影响还要大一些。
我们可以看到,在刚刚过去的第三季度,即便考虑到汇率影响,美国科技巨头当中也仅有苹果一家实现了净利润增长;谷歌、Meta两家的利润下滑尤其严重。利润下滑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收入增速比不上成本费用增速。
对于科技公司而言,最大的成本费用中心就是人员开支,而且人员开支的增长往往带有很强的惯性和滞后性。从2020年下半年到2022年上半年,可以说是整个美国科技产业蓬勃发展、对中高端劳动力需求旺盛的时期。
在这两年当中,几乎所有美国上市互联网公司和软件公司的人员都至少翻番了。进入2022年,由于经济不景气,科技行业的招聘有所收紧,但是五巨头还是都实现了人员同比增长,谷歌、微软和Meta的人员增速甚至超过了20%。
大部分新增人力是技术开发人员(尤其是码农),他们的工资也在不断提升——对于这一点,身处硅谷的中国同胞应该深有体会。结果就是:所有美国科技巨头的成本费用增速都超过了收入增速,研发费用增速又远远超过了整体成本费用的增速。
在这方面,Meta最夸张,研发费用增速比收入增速快了49个百分点;谷歌快了28个百分点;亚马逊快了15个百分点。在这种情况下,它们的营业利润和净利润当然不会太好看。
现阶段,美国科技巨头的研发投入方向很多,但是主要聚焦在如下几个方向:
云计算, 这是亚马逊、微软、谷歌三家的必争之地。Azure已经成为微软最大的增长引擎,AWS同时是亚马逊的增长引擎和现金牛,而Google Cloud则已经成功地大幅缩减了亏损率。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企业客户会更倾向于依靠云计算缩减成本、降低IT基建投资,这正是科技巨头的机遇所在——所以它们会在基础设施和研发两方面持续砸钱。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 它们已经不再是虚无缥缈的“硬科技”概念,而是实实在在地影响了互联网巨头的收入。例如,谷歌的广告业务势头明显好于Meta,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前者的AI算法更高效;苹果的智能穿戴设备升级,有赖于AI在健康领域的深入应用;云计算、企业应用解决方案的竞争,也正在演变为AI技术的竞争。无论经济形势怎么变化,上述领域的技术人员恐怕很难失业。 VR/AR,或者“元宇宙”, 过去多年一直是Meta的研发重点,最近也成为了苹果的研发重点。苹果在未来一年内发布MR眼镜是大概率事件,这可能是库克接任CEO以来推出的最重要的一条新产品线。至于Meta,虽然投资者一直在抱怨它的VR硬件业务亏损幅度太大,但是扎克伯格仍然不愿妥协,坚持把自己的未来赌在“元宇宙”上面。 游戏、影视等娱乐内容。 微软的游戏业务已经连续多个季度增长乏力,所以除了已经敲定的对动视暴雪的收购,它还将在自研游戏和云游戏方面进一步加大投入。亚马逊在影视业务上取得了阶段性战果,但游戏业务只是取得了一个小小的立足点,肯定会持续发力。更值得关注的是苹果,它一直在努力做大服务业务,并且已经在自制影视内容上取得一些进展;那么下一步会是自研游戏吗? 其他基础研发项目, 例如苹果、亚马逊近年来在芯片方面的进展有目共睹,谷歌在无人驾驶和医疗方面的投入很大,亚马逊还在研发物流机器人和无人机,等等。这些研发,有些与主营业务密切相关,有些则关系不大。因为美国科技巨头的家底普遍很厚、养得起研发人员,这些基础研发项目不会对财务造成太大拖累。 目前,人们最关注的问题是:在经历了过去两年的疯狂扩张之后,美国科技巨头会不会进行大规模裁员?
Meta刚刚公布的裁员计划,以及推特被马斯克收购之后的裁员,似乎成为了悲观者的最佳论据,也被国内社交媒体迫不及待地反复放上热搜。
然而,从最近一个季度的财报电话会议看,除了Meta,其他美国科技巨头都没有结构性的裁员计划。按照谷歌CEO的话说,今年第四季度谷歌的招聘肯定会“放缓”,还要用一段时间消化2021年大规模校园秋招的成果;但是“招聘放缓”只意味着人员增长变慢,而不是人员缩减。微软CEO的说法与此类似,强调会在Azure这种高增长业务当中继续招聘;此外,等到对动视暴雪的收购完成,微软还会增加约1万名员工。
至于苹果,它的收入和利润都没有下降,总体财务表现健康,就更没有必要裁员了,分析师在财报电话会议上也没有提出这样的问题。
相比之下,亚马逊是一个异数,因为它的员工实在太多了——全职、兼职人员加起来超过150万人,大部分在仓储和配送部门,会随着季节剧烈波动。但是,如果仅仅考虑白领员工(技术研发、产品、运营),总体趋势肯定是上涨的。
上个季度,AWS的订单金额增长了57%,达到了收入增速的两倍,这意味着工程师会有更多的活干。现任亚马逊CEO就是AWS的创始人,他绝不会坐视微软Azure后来居上,一定会把军备竞赛进行到底。
至于Meta这个倒霉蛋就不用细说了,由于扎克伯格的无能,这家公司在2020-21年的行业高峰期也没有捞到什么好处。它的广告业务全面落败,“元宇宙”业务亏得只剩底裤,非广告互联网业务则几乎没有商业价值。
众所周知,奈飞已经在多年的掉队之后被踢出了“互联网巨头”的行列,看样子下一个被踢出去的肯定是Meta。至于会不会有公司递补、由谁递补,那就不是现在看得出来的了。鉴于美国科技巨头普遍缺乏大规模裁员意愿(注:仅有Meta除外),而美国计算机技术人员的涨薪潮流还没有结束(越是重要的岗位越是还在涨薪),所以这些公司接下来还会蒙受巨大的成本费用压力。
华尔街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这个季度问的最多的问题是:你们还会进一步扩张人力吗?扩张速度会如何?怎么平衡长期发展与短期利益?说白了,就是希望它们“更有效、更负责地花钱”,别搞得像扎克伯格一样,在毫无意义的VR头盔上面一年亏掉50亿美元,还自以为掌握了互联网的下一个入口。
当然,像扎克伯格那样人菜瘾大的CEO,在美国互联网行业是少数。因此,Meta面临的困境也完全不能代表美国互联网巨头。
这两年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趋势:疫情加剧了欧美消费者的“线上化”和企业的“数字化”倾向,由此导致了游戏业务的火爆、电商渗透率的提升、人工智能应用范围的迅速扩张、云计算和SaaS迎来又一个春天。经济周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这个趋势,却不可能逆转这个趋势。
等到经济周期的钟摆重新回到上行状态,战略清晰、人员严整、基础研发有增无减的美国互联网巨头将进一步巩固它们的竞争优势,并交出更好看的财务业绩。可想而知,到时候这些消息将不会频繁出现在中文微博、小红书和知乎热搜上(如果届时还有热搜的话)。
这再次告诉了我们,学好英语、熟读原版财务报表的重要性。这同时告诉了我们,如果今年你的亲戚朋友家有孩子考大学,让他学计算机仍然是一个非常合理的选择,即便没报上计算机也应该业余学一些Python。因为人类的未来仍然是互联网,而不是别的什么莫名其妙的概念。
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改造才刚刚开始,现在说互联网不行了就好像1870年说工业不行了一样,或许一百年以后正确,反正现在不正确。当你对这一点有疑惑的时候,去读一下谷歌、亚马逊或微软的财报就能解决你的一切疑惑,并且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信心。
作者:裴培(互联网怪盗团团长)
微信公众号:互联网怪盗团(ID:TMTphantom),互联网行业观察者及研究者。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互联网怪盗团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UP主直播单场GMV破亿,不赚钱的小破站支棱起来了?
设计动态 2022-11-11年轻人的生意有“年轻”的平台做。 纵观各大内容平台,用户平均年龄为 23 岁,七成用户在 24 岁以下的 B 站,可以说是以“年轻”著称——不过,这个平台本身并不“年轻”了,今年是其创立的第 13 年,比快手大了 2 岁,比抖音大了 7 岁,同样是内容起家,这直播电商可以为B站的营收增长带来新的突破口吗?或许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有待未来解答,不过现下B站的直播带货业务布局已经逐步铺开,不少UP主也试图在此中寻找获利的机会。具体有哪些表现?不如来看看作者的解读。
年轻人的生意有“年轻”的平台做。
纵观各大内容平台,用户平均年龄为 23 岁,七成用户在 24 岁以下的 B 站,可以说是以“年轻”著称——不过,这个平台本身并不“年轻”了,今年是其创立的第 13 年,比快手大了 2 岁,比抖音大了 7 岁,同样是内容起家,这位“老兵”却在直播电商赛道上被后来者们甩在了身后。
当淘宝直播在 2016 年签下一姐,抖音在 2018 年上线直播带货功能,李佳琦在 2019 年的直播间里喊着“OMG,买它!”的时候,B 站似乎一直在观望,连带货都一直维持着“原创视频挂小黄车”的模式。
直到 2021 年底,B 站才首次内测直播带货功能,百大 UP 主@影视飓风、知名科普 UP 主@动动枪DongDongGun 都参与了直播间小黄车功能的内测,进行直播带货首秀。
今年双十一,B 站大规模开放小黄车功能,开设直播购物专区,正式将“直播带货”摆上桌面,开启 “双 11 直播电商好物节”。
家装 UP 主@Mr迷瞪、美妆 UP 主@萱草Daily、3C 数码 UP 主@夏小荷装机馆等,都按照自己的节奏开启了不同形式的直播带货。其中,10 月 14 日,即双十一开幕首日, @Mr迷瞪首场直播 GMV 破 1.3 亿,成为 B 站带货 UP 主标杆。
同时,官方也一直在活动期间多方造势。官方账号@直播电商小助手于 10 月中旬更新了了多篇内容,指导 UP 主选品、挂车。并且,官方还发布了“直播电商 UP 主招募激励计划”,粉丝数大于 1000,从未做过直播带货的 UP 即可报名。
@直播电商小助手更新内容(左)、“直播电商 UP 主招募激励计划”(右)
尽管外界普遍认为 B 站补齐购物功能、发力直播带货,是为了弥补其一直以来的利润缺口,但刀法仍未见到 B 站大力宣传“直播电商”, 甚至入口都在比较隐蔽的直播二级选项处。 而当我们紧盯 B 站“直播电商”势头时,不能忽视其核心价值来源于社区文化和氛围。那些在 B 站取得不错的直播带货成绩的 UP 主,也不同于我们过往印象中的带货主播。 比起带货,做内容才是他们的主业。
如此独具特色的B站,又会成就哪些“主播”?打爆哪些品类?蕴藏着哪些人群机会?讲出什么样的直播电商新故事呢?
为了探讨以上问题,刀法与 B 站 UP 主@Mr迷瞪,B 站营销服务商“首选营销”的蓝柒 聊了聊 B 站直播电商最新动向。
一、B 站首战双 11 ,已有 UP 主吃到早期红利 要问现在 B 站现在带货成绩最瞩目的 UP 主是谁?答案无疑是@Mr迷瞪。
10 月 28 日,就在双 11 第一枪打枪时,B 站官方“直播电商小助手”发布了一则战报,晒出开门红的好成绩。其中,B 站家装区科普 UP 主@Mr迷瞪仅一场直播就卖出 1.3 亿销售额。
图源:B站直播小助手
事实上,在今年 B 站双 11 之前,迷瞪就已在 B 站坚持更新家装相关内容达两年时间。
迷瞪的视频内容,不是把“智能”冰箱拆了,证实其功能鸡肋,就是把“实木”家具锯了,揭露其“贴片”真相,要不就是用测压仪对比几种床垫的受力数据。家装行业中各种陷阱、规则、材料区别等,迷瞪都有相关视频对其进行详细分析。目前,@Mr迷瞪账号粉丝达百万。
图源:@Mr迷瞪
经过两年的垂直内容产出,迷瞪与其团队已经成为行业内的专家。从内容产出过渡到购物直播,迷瞪自然地选择了家装家电品类,自今年 3 月起,迷瞪已开播近 30 场,产品涉及了智能家居、建材卫浴、实木家具等。
图源:@Mr迷瞪主页
而这位 UP 主之所以选择今年 3 月开播,也与 B 站直播电商的商业化动作有关。2021 年底,B 站在电商领域持续加码,布局了一系列动作,包括招募 UP 主内测、收购支付牌照、上线“小黄车”功能,迷瞪正是在此时成为了 B 站最早一批涉足直播电商的 UP 主。
经过了 10 个月的筹备, B 站于今年 10 月正式开放“小黄车”功能,赶在双 11 之前上线了购物专区, 并且 UP 主带货门槛较低,千粉以上且 4 年内有过直播纪录即可申请。
B站直播“购物”专区
B 站双 11 大促开启后,迷瞪团队每次开播,GMV 均有不错的效果,甚至是迷瞪口中“不是特别好”尾款场,都有 4000 万的 GMV。
能做到 B 站直播电商超头部 UP 主,迷瞪认为, 直播风格与B站氛围契合、兼顾直播与私域、重视售后是他们的竞争力所在。
双 11 期间,每次开播,迷瞪都会坐在直播镜头前,慢条斯理地根据评论区的提问讲解相应的产品与优惠机制。当需要介绍新产品,以及具体展示产品功能时,镜头会随着迷瞪来到产品陈列间,这里仿佛是一个商品仓库,摆放着几乎所有小黄车里的产品。
@Mr迷瞪直播间截图
当问起“为什么采取这样的直播风格,而不选择黄金 30 秒抓住注意力的方式?”时,迷瞪回答道: “B 站作为一个长视频平台,用户也更擅长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对于选品的研究更加深入,而不是一味地强调优惠。”
与其他头部 UP 主不同,迷瞪的核心团队并不是专业自媒体出身,而是具有十年以上经验的实体零售行业从业者,不仅能从货源端找到更优质更优惠的产品,还会用专业方法对比产品质量,提供采购建议。
家装家电属于耐消品,而耐消品的决策周期较长,用户在直播间里看好就下单,是一个理想的状态。既往的从业经验让迷瞪对更关心“具体的用户”,除了 B 站视频投稿和直播外,他们团队注重引流和私域建设,通过事先完成私域的咨询、比价服务,提高直播间成交效率。
迷瞪的私域社群有一个特点, 售后与售前不分开。 他认为, 售后只是售前的一部分, 完善的售后服务对 UP 主口碑的提升,可以助力售前,尤其像 B 站这样注重粉丝效应的平台,UP 主想要不砸招牌,更要重视售后。
迷瞪成为 B 站直播电商超头案例的背后,是 B 站基于用户特征下的的市场潜力与品类机会。
B 站的学习氛围浓厚,用户更加关注产品功效与质量,这就要求 UP 主善于用“零售的逻辑”来做直播电商。而零售的逻辑,更加强调 UP 主在品牌方提供的售后保障基础上做加法。
二、用户结构以“年轻”知名的 B 站,藏着多大的直播电商市场? 家装家电看似与爱玩梗的 B 站不沾边,但如果从平台用户特征来分析,这个品类能被打爆是有一定基础的。
历史研报显示, 在国内超过月活用户超过 2 亿的内容平台中,B 站的用户年龄结构最为年轻, 并且近半数用户发布在一二线城市。这让 B 站聚集了一批高消费潜力,高付费意愿的年轻群体。
各大内容平台用户年龄段分布 图源:App Growing,易观千帆,中泰证券研究所
“B 站的早期的一批忠实用户,现在刚好处于初入职场,可以自己支配收入,或者即将组建家庭的人生阶段。 所以在为自己或者家庭添置大件来提高生活质量这件事上,他们有较高的消费意愿。毕竟年轻人有自己的审美,有自己的喜好。” B 站服务商首选营销的营销负责人蓝柒说道。
而前述 UP 主迷瞪对 B 站家装品类的市场发展的预估,也是基于对这群刚步入职场、即将组建家庭的年轻人的洞察。
根据 B 站今年第二季度财报数据显示,B 站月活超 3 亿,日活达 8350 万。迷瞪根据 B 站部分用户数据建立了一个家装市场规模的预估模型:
家装消费用户主要集中在 25-35 岁,该年龄段在 B 站用户占比约为 35% ,对家装消费感兴趣的用户在 8000 万日活的基础上缩小为 3000 万左右;大多数人的装修频率是 10 年一次,故有家装消费需求的用户缩小为 300 万;这些用户的线上消费金额大概人均 2 万元, 粗略估计家装大盘有 600 亿市场。
关于迷瞪提及的“人均消费金额”,蓝柒也根据他的投放经验分享了他的观察。从后台指标“每个付费用户最终交易额”来看,在其他电商平台上面花 10 块钱买一个付费流量,成交客单在100 元左右,而 B 站花 100 块买一个付费流量,成交客单则在 2000 元左右。
相比于一些以无限“薅羊毛”取胜的直播间, B 站似乎有更高质量的用户群体,也更容易青睐高客单产品。
蓝柒认为,“其他电商平台覆盖全年龄段用户,相对偏大众,而越大众就越需要商家以低价打销售量。B 站用户生态里,用户会对关注的 UP 主有高信任度,更加注重产品质量,不喜欢‘薅羊毛’来的劣质产品。”
此外,过去在电商界,“做女性的生意”是一个普遍共识,而这个想法在 B 站则开始被颠覆。
B 站用户男女比例接近 50 %,较为均衡。除了家装家电、数码产品外,蓝柒认为, 男士潮牌、无性别穿搭在 B 站上也会有较好的增量。
B 站男女用户比例图源:微易播《B站平台营销投放趋势》
例如,潮牌穿搭 UP 主@伟嘉gaara616,其粉丝量为 72 万,并且自有潮流品牌「Gastation嘉年华」。双 11 期间,品牌在 B 站上进行了新品第一波直播。前期预告视频中,就已有男性粉丝在评论区问道,“冲锋衣还有货吗?”、“嘉哥下一批做不做棒球服?” 。
@伟嘉gaara616直播间、预告视频截图
从直播表现来看, UP主们在 B 站开启直播电商似乎更有机会打出了自己的特色。凭借内容在 B 站稳脚跟的 UP 主,拥有较强的内容制作能力,可以为直播带货“添砖加瓦。同时,UP 主直播带货,观众就是粉丝,打造氛围良好、交流亲切的直播间的可能性也更大。
三、正在成为“大学”的B站,品牌如何把握“建设内容”机会? 常从年轻人口中听到“B 站大学”一词,指的是大学生在 B 站收看专业课视频、考研课程,以及学习专业外知识。
两位受访者对此表示认同,B 站能长出独树一帜的直播电商市场,除了用户年龄结构年轻,且具有高消费意愿外,离不开 B 站用户对学习知识的渴望,以及相对友善的社区氛围。
B 站内容一级分区变迁 图源:中泰证券研究所
随着平台存量用户与新进入用户兴趣面的拓宽,B 站用户从早期聚焦 ACG 不断泛生活化、娱乐化, 知识区作为 2020 年才裂变出的分区,目前已经是平台投稿的主要内容之一,且内容硬核、时长较长。
与 B 站一起成长的这批用户,天然就对“测评”类视频感兴趣,而“测评”则是另一种形式的“种草”。蓝柒在帮助客户推广时发现,与“测评”、“功效”等相关的视频,会更受用户欢迎,效果也更好,因为 B 站用户比较关注产品属性、数值等。
图源:B 站 UP 主@笔吧测评室、@小白测评
在“测评”和“科普”的熏陶下,B站长成了一个学习型内容平台。“学习”则是“内容”的生产源泉。未来,“内容”才是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正是由于看好 B 站在未来品牌建设中的优势,热爱 B 站社区文化,首选营销才选择 all in “前途未卜”的 B 站。
“在合作过程中,我们发现, B 站的创作者有无穷的脑洞, 他们会以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形式去呈现 brief,这在当下同质化严重的营销环境十分珍贵。”
此外,以用户兴趣导向为核心的内容拓展方式的 B 站,能够较好地维护平台社区氛围。
用户注册 B 站会员时,平台会以考试形式进行筛选,减少新用户涌入过程中对社区氛围的破坏。因此,B 站用户在讨论某个品牌和产品时,会以更加客观、真实的角度去发言。
国货美妆品牌诗佩妮,被人评价“产品质量好且价格良心”,但包装总是透露出一股直男审美。随着 B 站关于诗佩妮的讨论越来越多,“理工直男”老板出镜感谢大家的关注,并且解释道,包装不是他们擅长的点,接下来会招纳擅长包装设计的人才,同时会专注产品研发。诗佩妮的真诚为品牌收获了大批粉丝,与诗佩妮相关的视频的评论区里,永远都有粉丝充满喜爱的调侃和产品安利。
图源:B 站诗佩妮官方账号
“如果产品质量不好,还硬要 B 站上面投放,最后一定会被骂。但品牌能接纳骂声,去改进产品的话,则能在 B 站上收获大量的忠实粉丝。”蓝柒以自己的投放经验分享道。
B 站用户对自己认可的品牌,会经常怀着一颗“自家孩子”的心。这也是因为 B 站的社区氛围,更接近真实的世界,友善发言、客观讨论本就容易让用户对品牌产生认同感,也能让品牌获得更加真实的口碑传播。
四、分析师点评 对平台和个人来说,直播带货或许是今天来钱最快的方式。
而 B 站似乎一直在缺钱。从 B 站季度财报中可知,尽管平台营收在增长,但净利润仍为亏损状态。在 B 站 4 大业务移动游戏、增值服务、广告、电商中,电商的收入占比最小,仅为 12.2%。尽管 B 站电商处于起步阶段,但长期来看电商是流量变现的重要一环。
日活数同比增速为 35% 的 B 站,流量尚未到达天花板。随着平台流量的持续走高,直播电商未必不失为平台填补利润缺口的一剂“良药”。
不过,也许也得等到其他业务盈利有显著提升,且保持相对稳定之后,直播电商才有进一步拓展空间。而直播带货这件事,光平台重视还不够,UP 主们的积极度也会影响其发展走向。
尽管在“求生”成为主题的当前环境中,B 站也许只能排队品牌与达人选择里的第二梯队。但品牌向上走的过程中,始终需要拓新。
B 站以其相对有特色的平台基因与文化,或许向我们展现了直播电商的另一种可能。
作者:祎雯,编辑:楚晴
来源公众号:刀法研究所(ID:DigipontClub),洞察新消费,赋能新品牌,剖析新营销,成就中国好品牌。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刀法研究所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我为印尼7000万蓝领做了一个“Boss直聘”
设计动态 2022-11-112014年5月,杨佼姣发布了她人生中第一条微信朋友圈:京东上市。 此后,她从“上个火热的出海风口”,也就是电商出海时期,跟随着京东来到印尼。2019年她离开京东,作为创业者真正选择了印尼市场,2021年蓝领用工APP“KUPU”正式诞生。 在京东技术体系工作八大量的创业者与投资人选择奔向海外,寻找更加广阔的应用市场,其中,印尼这片土地成为了不少出海创业者的首选,而面对越来越热的发展态势,此时创业者就需要考虑如何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等问题。本篇文章便讲述了一位印尼创业者的经历,不妨来看一下。
2014年5月,杨佼姣发布了她人生中第一条微信朋友圈:京东上市。
此后,她从“上个火热的出海风口”,也就是电商出海时期,跟随着京东来到印尼。2019年她离开京东,作为创业者真正选择了印尼市场,2021年蓝领用工APP“KUPU”正式诞生。
在京东技术体系工作八年半,杨佼姣见证了中国电商行业的高速增长与东南亚电商市场的成熟模式复制。
大平台带来的视野,让她对未来互联网趋势有一个基本判断:国内就是做to B,而做to C一定要去海外。“怎么能做和人相关的一些事情?”思考后她决定,“来做印尼蓝领的生意。”
最近一段时间,印尼是出海圈一个热度极高的地方,大批创业者和投资人来到这里。印尼不仅是东南亚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它的互联网经济越来越热,初创企业也从2017年的1400家增长到2021年的5500多家。
在这片创业热土中,如何看待当地的机会,怎么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中国出海企业需要做哪些调整?创业3年的杨佼姣有自己的体会。
以下是杨佼姣的讲述。
一、印尼的“热”,有何不同? 印尼是出海圈里很特别的存在。
当下印尼的“热”,呈现出跟从前完全不同的特质。我觉得现在印尼呈现了一种中心化的热潮。
印尼过去曾经有过阶段性的,在某一个或是某几个领域里面的热潮,但它现在真正变成了一个焦点——各个行业百花齐放,无论是在传统的生产制造业、建筑业、能源行业,还是到互联网大厂,再到创业者、投资机构都在涌向印尼。
今年8月底的时候,我受邀参加了在雅加达举办的制造业投资峰会,会上印尼政府BKPM的一位司长在讲解完招商引资政策后,直接放出个人微信号,希望大家直接扫码加他。保守的说,他当天至少得拉粉300+。
印尼人口数排世界第四位,2021年经济总量排第十六,是目前东南亚最大的国家。官方公布的2.75亿人口数据里,16-30岁的年轻人口占了绝大多数——无论是从人口结构还是经济增速上看,印尼都非常利好互联网商业。
再加上印尼有非常稳定的政治形态,且国家在大力倡导发展数字经济,更是让互联网出海人闻风而动。
印尼的INS几大网红中,除了夫妻档、唱跳女孩、励志企业家之外,第四大网红就是印尼佐科总统。明星总统推动了印尼大力发展基建,同时保护核心产业资源,只限制镍矿出口一个政策就把200亿美元市场份额的镍冶炼产业链本地化,吸引来了大量上下游企业,还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提出要“建十个巴厘岛”。
如今印尼政府欢迎投资者的态度极其鲜明,多次强调是“One stop service”,即“一站式的投资服务”。哪怕是在结构性的好时机下,也要有稳定的当地营商环境,而印尼当下正好满足这一点。 这种官方明确支持和积极的态度,对创业者判断当地经济、民生、产业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非常重要。
印尼的积极营商环境下,其吸引投资的政策力度是空前的。以其对制造业的吸引投资为例,印尼有几个典型的工业区,包括爪哇岛的“雅万工业走廊”、三宝垄、万隆、泗水等等。而现在在这些工业区,有针对不同的投资额度,实打实的企业所得税减免。
同时,印尼也在推进许多支持本地化的政策,比如禁止原矿出口,促进了相关产业链上冶炼、焦炭、化工的本地化发展。另外,印尼鼓励本国国企去采购本地化制造的商品,也推动了制造加工产业本地化的进程。
我曾经有幸参观了“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雅万高铁项目部。“一带一路”印尼项目涉及的基建与制造业、建筑业领域,本身也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和合作伙伴。
随着印尼基础建设的发展,可以明显看出制造业的转移。三一重工是第一个在印尼建厂的中国重机企业,相信接下来会有更多大型中资出海机械企业,在印尼扎根投资建厂。 未来许多产业包括来料加工、新能源,都是值得关注的方向。在互联网细分领域,包括TO B的平台和工具以及围绕应用的周边生态,也都潜藏着很多机会。
今年11月中旬,印尼将作为主办国举办G20峰会,这当然是展现印尼经济发展的窗口。对于出海人来说,也是一个出海印尼的好时机。
二、靠“双聊”,印尼外卖员找到工作 我觉得我们最幸运的是踏上了一个对的方向。
在新一波出海热之前,我们完成了区域锁定,拿到了印尼股东方(金光集团)的投资,在中印尼关系最巅峰的前期布局了市场。
事实上,在几大重点出海类别和赛道,大型集团都已经在印尼有所布局。例如印尼本土的GoTo集团,在出行类、金融类、娱乐类都已深耕多年。
已经形成“山头”的领地是我们不想正面碰撞的。
目前部分大型资本在印尼布局的赛道
我们又从“人”的角度进行考量,觉得劳动力,即“人”本身才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不管发展任何的产业,发展线上和线下都离不开人,我们就想紧紧围绕劳动力做一些目前尚属于空白期的事业。 而印尼的“人”都有什么特性呢?
首先印尼人是非常爱社交的,印尼全国有1.9亿社交媒体用户,且每天花在互联网上的平均时间会超过8小时。从受印尼人欢迎的社交媒体来看,截止到2022年初,在印尼拥有1.39亿用户,其中以千禧一代(49%)和Z世代(35%)的年轻人为主。
而印尼有超过1.3亿的劳动力人群,其中有超过7千万的蓝领(低收入人群)。
同时,印尼各个区域之间的工资的水平差异很大,而且总体来看,整个国家工资水平目前还是相对较低。就是这超过7千万的蓝领人口,基本都集中在建筑制造跟服务业。而在以年轻人为主的1.9亿社交媒体用户背景下,他们的在线求职率却远远不足30%。
我们认为现在巨大的蓝领的在线招聘市场,在印尼基本上是空白,对我们来说机会很大。
蓝领在整个用工市场上有非常典型的人群特点,比如“高频换职”、职类泛化,熟人介绍和私域推荐比例大等。
大量的企业在招人,大量的求职者想去找工作。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在线的方式来提高求职和招聘的效率,解决双端精准匹配的问题。
所以我们做了一个能让岗位信息快速触达200万+蓝领用户的平台,不仅能进行AI和视频结构化面试,还能针对雇主所需要的专业技术来进行员工培训。
其中,“双聊机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说在印尼当地疫情之后,这几年对餐厅外卖员的需求激增。这些外卖员就属于灵活用工的蓝领工人。
一位待业青年在使用过我们的即时沟通功能之后反馈:“用在线沟通对方回复很快,不仅是投递简历,直接在线上发起视频电话和语音电话都行。”
KUPU直观的问答和回复界面
我们的蓝领招工平台上线之后,到现在已经有了超过200万的安装量和150多万的用户。在双端匹配平台上,每天都有大量的岗位匹配到合适的劳动者。 但印尼的劳动者和国内也有所不同,国内可能一个月不找工作,就会有失落感、焦虑感。而印尼人找工作一直处于一个慢节奏的状态,当地人的劳动特性也是需要我们去适应的。
三、“印尼恐怕是最被世人忽略的国家” 我们的印尼团队,几乎99%都是印尼当地员工。
印尼的团队里,有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许多大公司和财团都是华人老板,他们喜欢在印尼中高层招专业化人才,于是许多公司的中高层都是西方人或印度人。在印尼的中大型企业,通用的工作语言是英语,老板和中高层会用英文沟通。
而印尼本地的优秀学生会去海外留学,留学欧美、欧洲、日本、新加坡等等,这些人回到印尼作为公司的中间力量和骨干而存在。
而在高端招聘之外的蓝领工种,招工企业存在的巨大痛点就是结构化筛选。对于企业来说,需要在短时间内要招到大量的蓝领,收集简历、筛选简历的过程非常耗费时间。
在印尼,我经常能看到一个热门岗位,线下能有特别壮观的招聘面试现场。
比如一个招聘25人的新开业商场,门口却聚集了超过600位的候选人,这让雇主筛选起来也很费时费力。
而现在许多雇主可以在KUPU上发布岗位,并设置面试题目,平台基于算法发送面试邀约,简简单单就初筛完成了。AI虚拟面试官能对求职者进行面试,并生成求职短视频,雇主可以利用一切时间简单快速的完成初筛。
“简直不敢相信!”筛选结束后,当地一位连锁餐饮的HR主管一直对我们感慨。
将AI技术用于印尼招聘市场
从根本上来说,产品力就是竞争力。但在有了基础的产品形态之后,我们还做市场推广和获客。我们在本地推广中,会有一些适应当地情况的通用性和差异性玩法。 传统的线上渠道,我们在印尼主要是在Facebook、INS、Twitter、TikTok等社交媒体上进行品牌推广。尤其是TikTok,这三年已经明显看到它的数据有了质的变化。总的来说,投放的成本还是相对比较低。
线下获客就玩法非常多了。
我们在印尼社区、学校做推广。我们曾经在雅加达进行零售和餐饮行业的地推获客,收获了一波来自零售和餐饮的商户。
我们也和印尼的职业发展中心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走进印尼的职业中学,在那里有大量的职业学生未来会转变成职业工人,我们作为唯一合作的互联网平台,帮助企业、学校和学生进行链接。
在线上线下的一系列推广中,我接触了大量的企业、求职者、第三方机构,还有我们自己公司的本地员工。我深深感觉到,必须要了解印尼的文化,才能真正的做好这个产品。
我曾经在印尼的龙目岛上,意外遭遇一起交通事故。我们的本地司机在路上撞倒了一个骑摩托车的当地村民。我们马上报警救人,把伤者送到医院。
而让我们惊讶的是,在当地警署肇事司机和伤者家属见面后,双方居然握手了。司机给伤者家属道歉,说他会负全部的责任,而伤者家属跟司机说:“没关系,这是命运,我们共同祈祷。”
我莫名感觉到了一种信仰的力量,也感觉到了印尼人民的淳朴性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KUPU刚好做的,就是跟“人”相关的事情。我们是真正的希望能够帮助到印尼的人民,做有意义的事。我们的愿景,就是帮助东南亚劳动者获得更好的工作和生活。
虽然“看准”了印尼这个国家和蓝领用工赛道,但我觉得还是要时刻提醒自己,多去了解印尼这个国家,结交更多同样在出海途中的朋友。
想要了解印尼,我想要给大家推荐两本书,一本是《众神遗落的珍珠》,第二本是《季风吹拂的土地》。
《众神遗落的珍珠》中提到的一点让我印象深刻:印尼拥有一长串“世界最大”、“数量繁多”、“成长最快”的统计名单,然而正如该国企业家里亚迪(John Riady)所言,“印尼恐怕是最被世人忽略的国家。”
作者:郭照川;编辑:宋函
来源公众号:霞光社(ID:Globalinsights);看见新经济的万丈霞光。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霞光社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企业花钱请顾问,究竟买的是什么?
设计动态 2022-11-11企业花钱请顾问,究竟买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过去想得少,这几年从事咨询顾问,时常要面对这个问题。 企业如果不清楚,跟顾问就合作不好,花冤枉钱。顾问自己如果不清楚,就做不好本职工作。 当然要看清这个问题也不那么容易,否则就不会经常有企业抱怨请顾问白花钱了。言归正企业花钱请顾问,其实是在花钱买经验,但若顾问没有清楚自己的职责所在,害怕给企业纠错,担心影响友好合作的关系,那其实就失去了顾问的价值。本文将探讨企业花钱买顾问的逻辑与做法。
企业花钱请顾问,究竟买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过去想得少,这几年从事咨询顾问,时常要面对这个问题。
企业如果不清楚,跟顾问就合作不好,花冤枉钱。顾问自己如果不清楚,就做不好本职工作。
当然要看清这个问题也不那么容易,否则就不会经常有企业抱怨请顾问白花钱了。言归正传,那企业花钱请顾问,究竟钱花在哪里?
我认为: 1%花在买时间+99%花在买经验。
今天我们发现,越是顶尖顾问,时间就会越“贵”,他们的时间会切割到1小时,甚至1分钟来售卖。我身边刚好就有这样的商业顾问,他1个小时收费5万RMB,6分钟就值5000块,相当很多人一个月的工资。
他们的时间,就真的是“RMB”。和他比起来我只是小学生,只有他的四分之一。 看起来,顾问卖的就是时间,这话真没错。但你千万不要以为企业花钱买的就是时间。
试想一下,如果你的企业想请一名私域咨询顾问,别说5万一个小时,就是500元,50元一个小时,你会选50块的吗?
很显然不会,为什么?因为你不确定他的经验如何,你需要的是解决问题,并且还有潜台词: 快速的,高效的,低成本的解决问题。
这个时候就需要经验判断了。他服务过什么企业,做过什么案例?他是怎么做的?你都要了解一番。最后你才会选择,付费。
所以,你最终是为经验“付钱”,而不是时间。
要说时间,你的员工都有时间,但是他们缺乏「经验」,不具备「快速的,高效的,低成本的解决问题」,这才是关键。
于是,顾问的时间值钱,取决于“经验”这个内核。经验不值钱,顾问的价值瞬间归零,和街头的小时工没什么区别。
所以,我才说企业花钱请顾问,1%的钱花在时间,99%的钱是花在买经验上。
意识到买经验才是花钱请顾问这件事的根本,这对企业和顾问双方都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企业必须在一开始就要重视顾问的建议和反馈,因为他有经验和认知。 其次,顾问也必须一开始就对自己所给出的建议和反馈负责,要敢于讲真话。
我曾经遇到过,企业花钱请了顾问,但常常对顾问的建议和方案置之不理,没有反馈。后来才知道,企业还陷在自己旧有思维和观点里,并没有完全信任和接纳顾问,甚至内心还有质疑。
这让我想起当年任正非请IBM改革时,跟团队强调,向IBM顾问学习,告诫团队要有“先僵化,后固化,再优化”的学习心态,这是多么睿智。
当然在实际中,并不是说顾问的建议和方案企业就要完全照做。企业需要和顾问不断地沟通、不断优化方案,提出更多适合企业目前情况的建议。
顾问深度了解企业问题背后的问题,这才是合作之道。 如果企业跟顾问合作中,一直带着强烈的己见,而对顾问的建议视而不见,那的确就失去了请顾问的意义。
换句话说,买到了顾问的时间,并没有买到真正的价值。同时,顾问能够深刻明白企业花钱买的是什么,也能更好地促使自己履行顾问责任。
过去,我看到一些顾问公司、技术公司常常这样:
客户的想法明明错误,确不敢反驳,害怕破坏“友好”的合作关系; 面对客户两三次的挑战,就不再坚持,对自己的专业妥协了; 项目中安排资历很浅的员工,一些基本常识问题还要问客户; 这些现象在我看来都是顾问失职,不敢讲真话,不敢坚持,不敢辩驳,不是通过自己的专业团队加速客户成功,反而造成麻烦,这都是有问题的。
我经常跟团队说, 作为顾问不敢跟企业讲真话,就失去了50%的价值, 并且我会在合作前就跟客户讲清楚我们的原则。
所以从我到项目组团队,在跟客户高层、主管和员工在汇报工作问题时,即便是很尖锐的问题,我们也会如实讲出来。
以至于后来我们的资深顾问康姐提议,要不要把公司口号改为 「一家讲真话的咨询公司」 。
所以,企业跟顾问之间能够取得成果,信任是最为关键的纽带。
对企业而言, 要么信他,要么弃他 。否则钱可能就白花了。
对顾问而言,得用自己的认知,经验来帮助企业少走弯路,少踩坑,节约时间,提高成功的概率。 企业可以不用,但你不能不说。
专栏作家
晏涛三寿;微信公众号:晏涛三寿;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数字化营销专家,私域流量与超级用户增长方法论首创者。著有《超级用户增长》、《微博与微信营销实战兵法》等。
本文由@晏涛三寿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字节社交心不死
设计动态 2022-11-11即便张一鸣已经卸任字节跳动CEO,但他多年来的社交梦依然没有被遗忘。在字节跳动内部,关于社交产品的猜想,依然在前赴后继般尝试。 “飞聊”刚刚折戟不足一个月,销声匿迹的“多闪”被重新装扮上架。据Tech星球报道,字节跳动曾在2019年初对外官宣的首款社交APP多不少互联网大厂都向社交赛道发起了冲击,比如最近字节跳动的社交APP“多闪”便重新上架,并引起了人们的一番讨论。那么这次上架的多闪APP有着哪些新变动?多闪的上架,又会对字节在社交赛道上的布局产生哪些影响?不如来看看作者的解读。
即便张一鸣已经卸任字节跳动CEO,但他多年来的社交梦依然没有被遗忘。 在字节跳动内部,关于社交产品的猜想,依然在前赴后继般尝试。
“飞聊”刚刚折戟不足一个月,销声匿迹的“多闪”被重新装扮上架。据Tech星球报道,字节跳动曾在2019年初对外官宣的首款社交APP多闪,在沉寂多年后,迎来了重大版本更新,从功能玩法到界面设计,都进行了彻头彻尾的改变。
《中国企业家》发现,多闪新版本摒弃了原来的短视频和文字聊天功能,基于相机主打限时社交玩法,用户可体验前后摄像头同时拍摄,系统每天随机不定时向用户推送拍照通知,只有参与的人才能解锁朋友的照片。 多闪新版本还被内置到抖音,以加强抖音社交属性。
从2018年到现在,字节跳动在社交赛道从多路发起多轮冲击,但大多未能掀起强劲势头,而更新后的多闪,则是张一鸣发起的又一轮新的冲锋。
张一鸣为何这么想做社交?其实早在2017年,GGV管理合伙人童士豪就曾问过张一鸣这个问题,张一鸣当时回答:“很多改变都是为了业务,是被业务推着改变的。”
2019年字节跳动七周年庆典上,张一鸣分享了自己的苦恼:“有很多朋友问我,为什么要做社交,公司内部也有反馈,别跟某公司竞争,压力很大的。”随后,他展示了一张抖音用户用微信发送消息时抖音链接被屏蔽的截图,“去年(2018年)我们仅在APP内就收到20万的用户反馈,大家在问,为什么不能通过微信分享链接?”
多年过去,微信这个全球最大的社交场仍拒抖音于千里之外。 虽迫于“互联互通”压力,微信宣布从2021年11月30日起,用户可以在微信私聊和群聊中直接访问外链。但截至目前,用户仍然不能在微信中直接打开抖音链接,需复制口令到抖音APP才能打开相关内容。
其实,张一鸣一开始就预想到了做社交产品的艰难。当时正值社交产品的创新小高潮,罗永浩的子弹短信、快播王欣的马桶MT以及字节跳动的多闪,选在了同一天发布,但这些产品均未在社交领域引发波澜,更别说撼动微信的地位,很快就消失在用户视野中。
这一次,改头换面的多闪,能实现张一鸣的夙愿吗?
一、与BeReal高度相似的新多闪 在多闪新版本推出的同时,抖音原本的社交功能“密友时刻”也随之升级成为“抖音时刻”。然而,这一次版本升级在微博和小红书引起一番热议和用户吐槽。
王皓轩和罗子怡是一对异国恋情侣,他们之间异地沟通最常使用的功能之一就是抖音的“密友时刻”,该功能最大的特色是如果双方在抖音互标为密友后,其中一方随手拍张照就能实时投屏到密友手机桌面,对方再忙也能第一时间看到,“我们也是无意中发现这个功能,非常适合我们这样的情侣。”他们告诉《中国企业家》。
然而,最近罗子怡发现,密友时刻升级之后,发布的照片观看权限发生变化,原来只有标记了密友才能看到的图片,现在所有互关用户均能看到,成为大型社死现场。
此外,因为新发布的抖音时刻在分享图片时需同时打开前后摄像头一起拍照,这也招致一部分用户的不满。有网友吐槽,“此刻我想拍照分享东西不代表我想分享此刻的自己啊。”
评论发酵后,有网友发现, 新升级的多闪与海外的图片社交产品BeReal极其相似。
BeReal是一款今年上半年突然在海外爆火的图片社交APP。根据Data.ai统计,2021年7月,BeReal的月活用户仅有92万人,但到今年4月,其月活用户数暴增315%,一度在美国、法国、英国多个国家和地区的App Store排名前10,目前其全球月活用户数已超过7000万,多次入选海外App Store的编辑精选,并在11个国家和地区占据免费应用榜单的首位。
《中国企业家》根据BeReal官网了解到,BeReal由法国GoPro前员工Alexis Barreyat和Kévin Perreau于2020年联合创立。BeReal鼓励用户面对真实的自我,分享一些不加滤镜、没有美颜的日常照片。根据其产品机制,用户只能在随机的时间里拍摄照片,且必须同时打开前置和后置摄像头,必须在两分钟内拍照上传,无法进行美颜和滤镜修饰。
今年5月,有海外媒体报道称, 曾早期投资Facebook、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的DST Global将领投BeReal的B轮融资 , 当时筹集的资本已经达到8500万美元,融后估值或将达到6.3亿美元。
BeReal的迅猛发展也曾吸引了扎克伯格的关注。《财富》等媒体曾报道,Instagram正在尝试将这款社交产品“克隆”成为自己的一个新功能。
正在努力全球化的字节跳动自然也不会放弃这样的机会。9月15日,TikTok在官网发布一条消息,宣布将推出一个新功能“TikTok Now”。用户体验后发现,该功能与BeReal极其相似。直到最近,字节跳动又将这一套新玩法,内置到多闪的壳子里,引入国内市场。
曾担任过社交产品经理的黄帆告诉《中国企业家》:“多闪并不是第一个将BeReal复制到国内的互联网公司。早在两个月前,陌陌旗下的熟人社交产品咔咔就偷偷更新了此功能。”
不过,在黄帆看来, 照搬BeReal的产品功能设计,虽然能给内地用户带来一些新意,但不一定符合本地的文化, 目前借鉴了该功能的国内产品,用户反馈均不佳。
二、频繁的社交布局 自2019年年初推出多闪,开始了在社交赛道的第一次尝试之后, 字节跳动在社交领域的布局就没有停止过,从自研独立产品到投资并购再到在抖音内嵌社交功能, 甚至包括“借鉴”海外爆款社交产品,均有布局。
仅在今年,字节跳动内部就密谋一系列新的社交布局,如推出实时互动社区“派对岛”、申请PC版抖音聊天软件著作权、推出虚拟社交形象“抖音仔仔”和虚拟社交空间“抖音小窝”,以及计划明年上线基于PICO的元宇宙社交平台“Project PICO Worlds”。
此外,今年6月,字节跳动收购了北京波粒子科技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专注于二次元虚拟社交世界的科技公司。目前,波粒子团队成员已整体并入字节跳动,创始人马杰思目前主要负责字节跳动的VR社交业务。
不过,目前字节跳动的社交布局并不算太顺利。
2019年5月,字节跳动旗下社交软件“飞聊”上线。 但飞聊一上线便遭遇微信的全面屏蔽。 2021年7月,《晚点 LatePost》报道称,字节跳动正计划将飞聊重启,重生的飞聊将主打即时性音频社交,打造一个即时音频社交产品。
不过,在多闪新版本正式上架之前,就有消息称,被字节跳动寄予厚望的飞聊将关停。虽然官方没有发布停运公告,但《中国企业家》发现, 飞聊官网“feiliao.com”已关停。
派对岛几乎遭遇相似的命运。今年1月份,有媒体报道字节跳动内测一款元宇宙社交APP,名为“派对岛”。7月,派对岛正式宣布开放公测,用户可在抖音中通过推广链接、在无需邀请码的情况下直接注册使用,也能够直接用抖音账号进行登录。
然而,到了10月17日,财联社报道,字节跳动已经砍掉社交APP“派对岛”的项目团队,项目组成员回归中台原团队。字节跳动内部人士称,因安全流程相关问题,“派对岛”不久便被下架,因重新上架日期未知,项目被裁撤。
虽然屡战屡败,但字节跳动在社交上并不死心,屡败屡战, 分别从社交的不同维度和功能,寻求突破点。比如2020年,抖音APP就上线了视频通话的功能。只要抖音好友互相关注,就能发起视频通话,加强其社交的属性。
而今年以来,抖音推出的虚拟形象“抖音仔仔”和虚拟空间“抖音小窝”,旨在尽可能让用户像看对方朋友圈一样查看对方主页。
三、必须拿下的社交之战 社交探索之路如此艰难,字节跳动为什么必须做?
抖音CEO张楠曾在与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的对话中,解释了其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抖音上,社交是个自然而然发生的过程,这个“自然而然”,有内力,也有一些外力。
“内力,它确实随着抖音的使用率上升,变得越来越普适,非常多人开始喜欢使用它去记录一些自己的生活日常。外力的话, 大家都知道抖音在微信上被封禁了, 但人是社会化的动物,记录生活、想要去表达、想要去跟别人产生一些连接、有一些互动,这是本能。这种本能在外面被切断之后,自然而然就在抖音内产生了一些发酵。”张楠当时说道。
事实上,字节跳动频繁布局社交, 微信也在从社交到短视频对抖音进行侵袭。
从2021年年底开始,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微信视频号就会在微信朋友圈掀起一股小高潮,从西城男孩(WestLife)演唱会,到五月天跨年演唱会,再到张国荣纪念演唱会等频频出圈。多场明星线上演唱会直播下来,已经证明在当下对于视频号来说,这是一种赚取用户关注度和好感度非常高效的方式,抖音为此也不得不找来孙燕姿仓促应战。
眼球效应之外,视频号作为新崛起的短视频产品正创造越来越多的商业收益。在腾讯2022年第二季度的财报中,用户使用时间逼近朋友圈的视频号成为腾讯二季度最大的亮点,业绩电话会上,视频号也成为分析师们提问最多的业务。
据财报透露,截至6月底,微信账户总数已经达到12.99亿,其中视频号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总用户使用时长已超微信朋友圈总用户使用时长的80%。 视频号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超过200%,日活跃创作者数量和日均视频上传量同比增长超过100%。
具体收入上,第二季度腾讯社交网络收入增长1%至292亿元,成为腾讯为数不多的收入增长项。在音乐直播及游戏直播收入减缓的前提下,该项收入能实现增长,主要仰赖视频号直播服务及数字内容订购服务的收入增长。
此外,今年“双11”,视频号再度在直播带货上向抖音发起冲击,荣耀、雅诗兰黛、帮宝适、喜茶等知名品牌纷纷试水视频号专场带货。
在过去的5年中, 短视频成为移动互联网最大的变量,而腾讯与字节跳动借助短视频争夺流量的叙事必然还将继续。
当腾讯越来越多地侵入到字节跳动的熟悉领域时,字节跳动也需要找到社交领域的制胜法宝,完成张一鸣的夙愿。
作者:赵东山;编辑:李薇;公众号:中国企业家杂志(ID:iceo-com-cn)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2ekdPxQ6z6md1sD4BMZWfg
本文由 @中国企业家杂志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双十一,一站式解决工具、运营、落地问题
设计动态 2022-11-11粮仓SCRM双11特权组合 如果你有一个还不错的产品可以在微信经营 如果你对私域流量没有整体的概念 如果你的团队实操落地总是原地打转 赶紧上车!!一站式解决!! 交付清单 1.私域运营工具—粮仓SCRM旗舰版,14个月,100个席位 2.私域流量课程—视频实战粮仓SCRM双11特权组合,一站式解决:
落地问题——私域落地执行难,落地难
运营问题——对私域无概念,无长期经营策略
工具问题——工具用不起来,过了兴奋期又回到原点
粮仓SCRM双11特权组合
如果你有一个还不错的产品可以在微信经营
如果你对私域流量没有整体的概念
如果你的团队实操落地总是原地打转
赶紧上车!!一站式解决!!
交付清单
1.私域运营工具—粮仓SCRM旗舰版,14个月,100个席位 2.私域流量课程—视频实战课,12个月,1个授权账号 3.私域实战落地—起点课堂内部实战执行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