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厂如何做改版设计?京东云官网视觉升级实战复盘!

    UI交互 2022-11-14
    大厂的设计改版流程是怎样的?本文从京东云的视觉改版案例出发,手把手带你认识完整系统的改版流程。更多网站改版设计:大厂实战!

    大厂的 设计改版 流程是怎样的?本文从 京东云 的视觉改版案例出发,手把手带你认识完整系统的改版流程。

    更多网站改版设计:

    大厂实战!vivo官网APP首页改版设计过程复盘 vivo 官网 APP是什么?

    阅读文章 >

    一、升级背景 京东云官网作为京东云对外唯一官方门户,并承载整个云业务售前及售中的核心渠道,是用户接触京东云的首要渠道; 京东云作为京东科技集团统一的技术服务品牌,线上页面风格元素在快速更迭互联网背景下较落后,所以本次 视觉设计 重要使命之一是探索前沿的设计趋势,对京东云品牌风格进行全新升级; 随着京东云的不断发展,用户群体扩大及用户需求的变更,原有官网内容架构单一无法打动用户查看转化,需针对现有用户浏览和阅读习惯对官网首页内容进行结构上的调整和更新。

    京东云官网平台的产品是联系用户的载体,平台提供产品、服务、输出各种信息,用户通过我们的官网获取各种信息,咨询对比服务等,从而最终购买我们的产品。

    二、设计分析 1. 发现设计问题

    旧版首页与产品详情页面

    首先是设计分析,因为只有发现了平台现有问题,挖掘用户痛点,才能有方向有思路去解决它;

    首页:最重要的首屏信息量很大,有主推的广告位、特价产品展示、KA 品牌案例展示等,设计初期考虑充分利用首屏空间,展示更多使其抓住用户感兴趣内容点,最终形成有效转化。上线完成后通过数据对比首屏除 Banner 区域外,其它信息点击率较低,我们提供了这么多信息在首屏是用户想看的吗?

    产品详情页:内容空洞没有任何产品的优势价值体现,一堆文本排列但提供给用户有效信息少之又少。

    问题走查

    通过内部走查及外部调研汇总的结果来看,问题主要集中在:体验差、不好找、看不懂、缺少量化标准这 4 类,比如:行业属性不突出、科技感不足、首页过于促销化、内容单一等等问题。

    2. 确定优化目标

    有了上述提出的一些问题,就要去解决它,从体验设计出发,确定优化目标。

    从现有问题中进行拆解,比如上图左侧为提出的问题,右边是通过问题进行设定的目标。

    如“网站缺少科技技术元素、货架营销感重”,通过强化科技属性增加动效、交互形式,突出科技元素;

    如“内容展示无重点不利于阅读”,通过走查竞品看竞品是如何展示的,我们如何再向前一步展示自身的特色从而差异化展示;

    3. 用户分析

    大部分 B 端平台用户基本分 3 类:

    第 1 类:潜在大企业用户,到访目的是搜寻、调研可靠长期的服务/产品;

    第 2 类:潜在中、小企业用户,到访目的可能是搜寻比较低成本的服务/产品;

    第 3 类:潜在行业个人从业者,到访目的是搜寻比较廉价/短期服务/产品或个人测试使用;

    京东云用户群体主要是面向:中小企业、个人开发者、以及一些高校学生使用。

    中小企业很多是因为信任京东品牌而来的,是带有一定的信任感,关注的产品是否稳定安全、使用过程中有问题售后是否能够快速得到响应。

    个人开发者及高校学习,除安全稳定外,更多追求的是物美价廉。

    因此,设计中我们需要考虑如何给用户传递出:安全、技术、服务、信赖的感觉。

    4. 设计关键词

    ① 头脑风暴

    设计之前小组进行了几轮脑暴,结合自身品牌、用户分析、产品功能特点,由小组人员讨论:“你认为的京东云”应该有哪些关键词组成?

    关键词查找

    57 人投票结果

    并进行二次筛选、线上线下各部门不同人员投票、总结,最终得出:数智、生态、供应链、安全等关键词。

    ② 关键词拆解

    通过系列关键词和行业特征,从我们面向的中小企、各类产业、城市的新视角为核心“数智化”作为第一个关键词;

    从决策链路和用户分析我们总结了第二个关键词“安全”;基于新生态搭建的愿景和定位,我们总结了第 3 个关键词“供应链”。

    其次是关键词转化,落地我们视觉上如何表达这几个关键词呢?

    首先是数智化:顾名思义就是数字+智能,由此可以转化为科技;

    如何表达安全呢?让用户对我们的品牌形成信赖,在定义页面颜色时增加自然暖色,尽量减少使用深色系,采用浅色作为背景,减少与用户之间距离感;

    供应链:链接各个渠道搭建整个生态场景。

    ③ 收集情绪版

    情绪版的目的是辅助展现最终视觉表达效果,帮助设计师找到合适的视觉演进方向。根据搜集的情绪版,对设计关键词有大概的表达视觉意向。

    数智化-科技:我们对于科技的理解是未来的、智能的,所以定位的视觉表现为:空间的通透以及一些超现实的表现技法;图形元素用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然后适当增加动效来增强对科技感的诠释。

    安全-信赖:安全的最高境界是信赖,让用户感觉安全舒适,所有的元素要贴近自然,符合大众对于安全的认知。减少使用较深的颜色,减少使用较尖锐的形状,对于材质的使用也偏向于柔和,尽量为用户呈现出轻松放松的感觉。

    供应链-场景:作为链接整个供应链和整个生态的桥梁纽带,我们希望做到的是共赢,而我们也是希望在这过程中,能够表达出友好的态度来面向所有人,给需求多样化的企业提供开放共生打造更有活力的生态场景。

    通过情绪版提取视觉应用部分,最终视觉风格基调为:轻盈、微质感的浅色科技风格;通过 3D 几何、发光链接、透明空间进行“形”的组合。

    5. 视觉探索

    在进行视觉执行过程中并非一蹴即至,而是不断改进调整,视觉元素与画面场景呈现比例、主次层级也需不断探索和演进。

    经过初步视觉探索、讨论,我们发现场景模型离理想差距较大,重点突出供应链主题、但缺少行业特性及科技感、主次层级关系模糊、难以及形成规范化的设计语言,所以不能完全满足设计目标;

    既然有了改动方向与目标下个阶段融入产品与科技结合的场景,将更多的供应链元素融入到背景。突出主题产品,弱化辅助元素,使“形”更轻盈精细化的质感与行业属性。

    根据初稿进行修改讨论敲定设计方案:实现主元素与画面场景呈现比例、主次层级优化。

    产品主图形:用于单个产品时即简化底座即可。

    模型:要求干脆、严谨,将虚拟云形象进行具象表达。

    画面最终以轻盈、微质感的浅色科技风,通过 3D 几何、发光链接、透明空间进行“形”的组合。达到了我们的初期目标。

    6. 动效设计

    本次官网 Banner 及产品矩阵楼层尝试引入动效设计,在确保动效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上,我们在动效设计上保持了克制,仅通过背景镜头剧场式转角变化、数据光效流动传输、产品主题慢节奏微动效的恰当变化,对用户进行弱打扰的视觉引导,将虚拟云计算进行更进一步丰富的场景式具象表达。

    产品 icon 设计中,强化识别及趣味性是本次优化的重点,在表现手法上为了增加整体趣味性引入动效,并规范时长规范时长为 24 帧。

    以恰到好处,不过度设计,做到不增加操作,不干扰用户的动效设计理念。

    产品图标动效:等角透视,光线颜色材质比例保持统一

    落地到页面上最终方案敲定:整体页面为了呼应主视觉风格质感,功能图标使用了毛玻璃风格、模块背景及部分动效使用弥散光感做渐变模糊,目的是打造产品记忆点、优化信息层级,这样使之页面保持整体感与统一感。

    三、视觉延伸与规范 1. 布局规范化

    为用户在不同终端的提供更加舒适的界面和适配规则,官网采用响应式布局 RESPONSIVE WEB DESIGN 简称为 RWD,可以让网页自动的适应不同尺寸的显示器。

    为了提高线上各产品线的规范性一致性及开发维护成本最低化,采用基础的 24 栅格简单便捷的栅格化布局。

    响应式布局

    1680px 以上:版心内容区域 1576px,显示 PC 头尾;

    1440px~1680px:版心内容区域 1384px,显示 PC 头尾;

    1280px~1440px:版心内容区域 1192px,显示 PC 头尾;

    768px~1280px:版心容区域 1192px,会出现滚动条,显示 PC 头尾

    768px(包括 768px)以下:宽度为 100%,为 M 端效果,显示 H5 头尾

    设计方法

    同时为满足官网不同的业务诉求,兼顾 首页、店铺、产品详情 100+产品 Banner 日常运营上线需求对“响应效率”的追求,和官网本身对“视觉品质”的要求,对适用于产品页面的 2.5D 图标进行了全新升级,从颜色、透视、光影、质感遵循 3D 场景同等原则。

    PC、M 端栅格设置

    PC 端以宽度 1440 举例:PC 端页面宽度为 1440px,内容区宽度为 1200px,24 栅格 8px 间距,版心区域在:1192px,列宽 a=42px,列间距为 i=8px。

    M 端以宽度 375 举例:M 端页面宽度为 375px,内容区宽度为 343px,24 栅格 4px 间距,版心区域在:343px,列宽 a=10px,列间距为 i=4px。

    2. 视觉统一组件化

    为了保持与京东科技品牌对外的统一性,在质感上采用统一 3D 设计规范,主视觉整体图形结构由主产品模型、基础辅助模型、辅助背景组成,以此结构形成统一的视觉构成;为了提高执行效率提取 3D 组件规范,后续目标对所有 banner 图形统一拆分、重组,利用组件拼装 Banner 达到快速上线目的。

    同时为满足官网不同的业务诉求,兼顾首页、店铺、产品详情 100+产品 Banner 日常运营上线需求对“响应效率”的追求,和官网本身对“视觉品质”的要求,对适用于产品页面的 2.5D 图标进行了全新升级,从颜色、透视、光影、质感遵循 3D 场景同等原则。

    2.5D 同样进行的产品组件设计,满足日常页面需求;

    3. 视觉规范化

    在视觉建立的过程中统一升级了我们积攒了长达 3 年的组件素材,在后续的设计协作以及设计复用时,提供有效指导。将虚拟云产品进行具象表达,不同形式图标使用不同应用场景。

    虚拟云产品具象表达

    京东云设计系统秉承开放、灵活、发展的设计原则为京东云主站及其他相关子业务提供有效参考。

    四、总结 通过这次升级改版,除了更新我们官网组件设计同时,在更系统化的整理京东云设计体系,我们将能力和资源不断沉淀,形成可快速支持业务的设计工具和资源库,助力业务提效同时也可减轻设计师压力。

    本次官网视觉风格的改版只是初步探索的开始,我们将持续关注业务本身,将设计趋势与业务结合呈现,后期在探索中我们将融入更多的技术动效,使之更具有科技感,展现更多层面的品牌调性。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JDTDA」

  • 大厂如何做改版设计?京东云官网视觉升级实战复盘!

    UI交互 2022-11-14
    大厂的设计改版流程是怎样的?本文从京东云的视觉改版案例出发,手把手带你认识完整系统的改版流程。更多网站改版设计:大厂实战!

    大厂的 设计改版 流程是怎样的?本文从 京东云 的视觉改版案例出发,手把手带你认识完整系统的改版流程。

    更多网站改版设计:

    大厂实战!vivo官网APP首页改版设计过程复盘 vivo 官网 APP是什么?

    阅读文章 >

    一、升级背景 京东云官网作为京东云对外唯一官方门户,并承载整个云业务售前及售中的核心渠道,是用户接触京东云的首要渠道; 京东云作为京东科技集团统一的技术服务品牌,线上页面风格元素在快速更迭互联网背景下较落后,所以本次 视觉设计 重要使命之一是探索前沿的设计趋势,对京东云品牌风格进行全新升级; 随着京东云的不断发展,用户群体扩大及用户需求的变更,原有官网内容架构单一无法打动用户查看转化,需针对现有用户浏览和阅读习惯对官网首页内容进行结构上的调整和更新。

    京东云官网平台的产品是联系用户的载体,平台提供产品、服务、输出各种信息,用户通过我们的官网获取各种信息,咨询对比服务等,从而最终购买我们的产品。

    二、设计分析 1. 发现设计问题

    旧版首页与产品详情页面

    首先是设计分析,因为只有发现了平台现有问题,挖掘用户痛点,才能有方向有思路去解决它;

    首页:最重要的首屏信息量很大,有主推的广告位、特价产品展示、KA 品牌案例展示等,设计初期考虑充分利用首屏空间,展示更多使其抓住用户感兴趣内容点,最终形成有效转化。上线完成后通过数据对比首屏除 Banner 区域外,其它信息点击率较低,我们提供了这么多信息在首屏是用户想看的吗?

    产品详情页:内容空洞没有任何产品的优势价值体现,一堆文本排列但提供给用户有效信息少之又少。

    问题走查

    通过内部走查及外部调研汇总的结果来看,问题主要集中在:体验差、不好找、看不懂、缺少量化标准这 4 类,比如:行业属性不突出、科技感不足、首页过于促销化、内容单一等等问题。

    2. 确定优化目标

    有了上述提出的一些问题,就要去解决它,从体验设计出发,确定优化目标。

    从现有问题中进行拆解,比如上图左侧为提出的问题,右边是通过问题进行设定的目标。

    如“网站缺少科技技术元素、货架营销感重”,通过强化科技属性增加动效、交互形式,突出科技元素;

    如“内容展示无重点不利于阅读”,通过走查竞品看竞品是如何展示的,我们如何再向前一步展示自身的特色从而差异化展示;

    3. 用户分析

    大部分 B 端平台用户基本分 3 类:

    第 1 类:潜在大企业用户,到访目的是搜寻、调研可靠长期的服务/产品;

    第 2 类:潜在中、小企业用户,到访目的可能是搜寻比较低成本的服务/产品;

    第 3 类:潜在行业个人从业者,到访目的是搜寻比较廉价/短期服务/产品或个人测试使用;

    京东云用户群体主要是面向:中小企业、个人开发者、以及一些高校学生使用。

    中小企业很多是因为信任京东品牌而来的,是带有一定的信任感,关注的产品是否稳定安全、使用过程中有问题售后是否能够快速得到响应。

    个人开发者及高校学习,除安全稳定外,更多追求的是物美价廉。

    因此,设计中我们需要考虑如何给用户传递出:安全、技术、服务、信赖的感觉。

    4. 设计关键词

    ① 头脑风暴

    设计之前小组进行了几轮脑暴,结合自身品牌、用户分析、产品功能特点,由小组人员讨论:“你认为的京东云”应该有哪些关键词组成?

    关键词查找

    57 人投票结果

    并进行二次筛选、线上线下各部门不同人员投票、总结,最终得出:数智、生态、供应链、安全等关键词。

    ② 关键词拆解

    通过系列关键词和行业特征,从我们面向的中小企、各类产业、城市的新视角为核心“数智化”作为第一个关键词;

    从决策链路和用户分析我们总结了第二个关键词“安全”;基于新生态搭建的愿景和定位,我们总结了第 3 个关键词“供应链”。

    其次是关键词转化,落地我们视觉上如何表达这几个关键词呢?

    首先是数智化:顾名思义就是数字+智能,由此可以转化为科技;

    如何表达安全呢?让用户对我们的品牌形成信赖,在定义页面颜色时增加自然暖色,尽量减少使用深色系,采用浅色作为背景,减少与用户之间距离感;

    供应链:链接各个渠道搭建整个生态场景。

    ③ 收集情绪版

    情绪版的目的是辅助展现最终视觉表达效果,帮助设计师找到合适的视觉演进方向。根据搜集的情绪版,对设计关键词有大概的表达视觉意向。

    数智化-科技:我们对于科技的理解是未来的、智能的,所以定位的视觉表现为:空间的通透以及一些超现实的表现技法;图形元素用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然后适当增加动效来增强对科技感的诠释。

    安全-信赖:安全的最高境界是信赖,让用户感觉安全舒适,所有的元素要贴近自然,符合大众对于安全的认知。减少使用较深的颜色,减少使用较尖锐的形状,对于材质的使用也偏向于柔和,尽量为用户呈现出轻松放松的感觉。

    供应链-场景:作为链接整个供应链和整个生态的桥梁纽带,我们希望做到的是共赢,而我们也是希望在这过程中,能够表达出友好的态度来面向所有人,给需求多样化的企业提供开放共生打造更有活力的生态场景。

    通过情绪版提取视觉应用部分,最终视觉风格基调为:轻盈、微质感的浅色科技风格;通过 3D 几何、发光链接、透明空间进行“形”的组合。

    5. 视觉探索

    在进行视觉执行过程中并非一蹴即至,而是不断改进调整,视觉元素与画面场景呈现比例、主次层级也需不断探索和演进。

    经过初步视觉探索、讨论,我们发现场景模型离理想差距较大,重点突出供应链主题、但缺少行业特性及科技感、主次层级关系模糊、难以及形成规范化的设计语言,所以不能完全满足设计目标;

    既然有了改动方向与目标下个阶段融入产品与科技结合的场景,将更多的供应链元素融入到背景。突出主题产品,弱化辅助元素,使“形”更轻盈精细化的质感与行业属性。

    根据初稿进行修改讨论敲定设计方案:实现主元素与画面场景呈现比例、主次层级优化。

    产品主图形:用于单个产品时即简化底座即可。

    模型:要求干脆、严谨,将虚拟云形象进行具象表达。

    画面最终以轻盈、微质感的浅色科技风,通过 3D 几何、发光链接、透明空间进行“形”的组合。达到了我们的初期目标。

    6. 动效设计

    本次官网 Banner 及产品矩阵楼层尝试引入动效设计,在确保动效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上,我们在动效设计上保持了克制,仅通过背景镜头剧场式转角变化、数据光效流动传输、产品主题慢节奏微动效的恰当变化,对用户进行弱打扰的视觉引导,将虚拟云计算进行更进一步丰富的场景式具象表达。

    产品 icon 设计中,强化识别及趣味性是本次优化的重点,在表现手法上为了增加整体趣味性引入动效,并规范时长规范时长为 24 帧。

    以恰到好处,不过度设计,做到不增加操作,不干扰用户的动效设计理念。

    产品图标动效:等角透视,光线颜色材质比例保持统一

    落地到页面上最终方案敲定:整体页面为了呼应主视觉风格质感,功能图标使用了毛玻璃风格、模块背景及部分动效使用弥散光感做渐变模糊,目的是打造产品记忆点、优化信息层级,这样使之页面保持整体感与统一感。

    三、视觉延伸与规范 1. 布局规范化

    为用户在不同终端的提供更加舒适的界面和适配规则,官网采用响应式布局 RESPONSIVE WEB DESIGN 简称为 RWD,可以让网页自动的适应不同尺寸的显示器。

    为了提高线上各产品线的规范性一致性及开发维护成本最低化,采用基础的 24 栅格简单便捷的栅格化布局。

    响应式布局

    1680px 以上:版心内容区域 1576px,显示 PC 头尾;

    1440px~1680px:版心内容区域 1384px,显示 PC 头尾;

    1280px~1440px:版心内容区域 1192px,显示 PC 头尾;

    768px~1280px:版心容区域 1192px,会出现滚动条,显示 PC 头尾

    768px(包括 768px)以下:宽度为 100%,为 M 端效果,显示 H5 头尾

    设计方法

    同时为满足官网不同的业务诉求,兼顾 首页、店铺、产品详情 100+产品 Banner 日常运营上线需求对“响应效率”的追求,和官网本身对“视觉品质”的要求,对适用于产品页面的 2.5D 图标进行了全新升级,从颜色、透视、光影、质感遵循 3D 场景同等原则。

    PC、M 端栅格设置

    PC 端以宽度 1440 举例:PC 端页面宽度为 1440px,内容区宽度为 1200px,24 栅格 8px 间距,版心区域在:1192px,列宽 a=42px,列间距为 i=8px。

    M 端以宽度 375 举例:M 端页面宽度为 375px,内容区宽度为 343px,24 栅格 4px 间距,版心区域在:343px,列宽 a=10px,列间距为 i=4px。

    2. 视觉统一组件化

    为了保持与京东科技品牌对外的统一性,在质感上采用统一 3D 设计规范,主视觉整体图形结构由主产品模型、基础辅助模型、辅助背景组成,以此结构形成统一的视觉构成;为了提高执行效率提取 3D 组件规范,后续目标对所有 banner 图形统一拆分、重组,利用组件拼装 Banner 达到快速上线目的。

    同时为满足官网不同的业务诉求,兼顾首页、店铺、产品详情 100+产品 Banner 日常运营上线需求对“响应效率”的追求,和官网本身对“视觉品质”的要求,对适用于产品页面的 2.5D 图标进行了全新升级,从颜色、透视、光影、质感遵循 3D 场景同等原则。

    2.5D 同样进行的产品组件设计,满足日常页面需求;

    3. 视觉规范化

    在视觉建立的过程中统一升级了我们积攒了长达 3 年的组件素材,在后续的设计协作以及设计复用时,提供有效指导。将虚拟云产品进行具象表达,不同形式图标使用不同应用场景。

    虚拟云产品具象表达

    京东云设计系统秉承开放、灵活、发展的设计原则为京东云主站及其他相关子业务提供有效参考。

    四、总结 通过这次升级改版,除了更新我们官网组件设计同时,在更系统化的整理京东云设计体系,我们将能力和资源不断沉淀,形成可快速支持业务的设计工具和资源库,助力业务提效同时也可减轻设计师压力。

    本次官网视觉风格的改版只是初步探索的开始,我们将持续关注业务本身,将设计趋势与业务结合呈现,后期在探索中我们将融入更多的技术动效,使之更具有科技感,展现更多层面的品牌调性。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JDTDA」

  • 万字干货!一篇文章吃透产品信息架构完整知识体系

    UI交互 2022-11-14
    本文从信息架构的定义、构建方式、构成、影响因素、设计原则6个方面,帮你完整吃透信息架构的知识体系。更多信息架构设计干货:信息架构如何设计?5000字干货帮你快速掌握!

    本文从信息架构的定义、构建方式、构成、影响因素、设计原则6个方面,帮你完整吃透信息架构的知识体系。

    更多 信息架构 设计干货:

    信息架构如何设计?5000字干货帮你快速掌握! 信息架构设计是每个交互设计师都必须要掌握的基本功,那到底什么是信息架构设计?

    阅读文章 >

    前言

    第一次认识「信息架构」,还是刚入行的时候。当时做 B 端产品,经常会研究产品的信息架构,利用思维导图工具输出一份关于功能的结构图。

    当时信息架构主要应用在两个方面:

    ① 竞品分析

    信息架构基本是竞品分析的必备环节。主要是将竞品产品功能(侧重导航系统),采用脑图的形式罗列出来(颗粒度有时粗有时细),勾画出产品的功能体系,展示出信息组织结构。根据前辈的经验,将架构大致会分为「宽而浅」和「窄而深」两种形式进行一通分析,得出一个比较主观的结论。

    ② 界面设计层面

    在实际的设计应用时,信息架构更偏向于导航菜单的组织结构。设计师需要将产品功能清单进行结构化梳理,曾经尝试过卡片分类法等,搭建起整个产品的导航菜单结构,并对菜单命名做出一定的优化建议。

    总体来说,对信息架构的理解还是比较浅薄的。

    今天我们来系统地了解下信息架构的知识。

    一、信息架构的定义 信息架构(information architecture,缩写为 IA)是指对某一特定内容里的信息进行统筹、规划、设计、安排等一系列有机处理的想法。

    IA 的主体对象是信息,由信息架构师来加以设计结构、决定组织方式以及归类,好让使用者与用户容易寻找与管理的一项艺术与科学。——百度百科

    定义都是概括性极强的,读起来会比较晦涩难懂。但是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关键信息。

    1. 对于产品

    信息架构是产品信息的组织、归类方式。需要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产品的核心价值、展现出主线功能、特色功能,提升用户对产品的认知。

    2. 对于用户

    信息架构要方便用户理解,并能够帮助用户顺利地找到对应的功能完成操作。在 信息架构设计 时,要充分考虑用户的理解能力、操作习惯、目标内容使用频率等因素,符合用户认知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二、信息架构与交互设计 在用户体验 5 要素中,信息架构归属于结构层,主要是面向信息型产品。功能型产品的结构层主要指的是交互设计。

    交互设计和信息架构都强调⼀个重点:确定各个将要呈现给⽤户的元素的“模式(patterns)”和“顺序(sequences)”。 交互设计 关注于将影响⽤户执⾏和完成任务的元素。信息架构则关注如何将信息表达给⽤户的元素。——《用户体验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

    两种产品类型为什么会有交互设计和信息架构的区分呢?说一下我个人理解。

    1. 信息型产品

    信息型产品就是我们常见的各类网站,例如门户网站、品牌官网、知乎、今日头条、或者腾讯视频等内容类产品。这些产品主要是为用户提供各类信息,任务类操作比较少。

    网站最终的任务是给予用户足够可用、有效的信息,确保用户在产品中不会迷失或者无法找相应的信息入口,所以结构层的主要任务是构建符合用户认知的信息架构,便于在框架层以此架构为基础完成界面、导航设计。

    2. 功能型产品

    功能型产品更多的是中后台管理系统,目的是帮助特定的用户完成各种任务,包含了各种流程。在产品中用户会有大量的操作,功能之间可能互为前置条件或者相互协同。

    例如用户在商品加购之前,需要完成登录。或者管理员在增加用户之前,需要提前设定系统用户角色。所以对于功能型产品,除了确定信息架构,还要明确好功能之间的交互逻辑关系。

    我认为在结构层中,交互设计和信息架构并不是绝对割裂的,功能型产品同样需要制定信息架构,只不过信息架构相对固定,需要遵从用户的业务场景、工作流程等,设计师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随意更改。

    另外随着业务场景和功能的发展迭代,有些产品已经不能通过简单信息型产品或者功能型产品进行划分。例如电商网站,既要提供商品信息供用户选购,还要提供购物车、下单、支付、物流、售后等一系列的环节,每个环节之间都是环环相扣。因此,在结构层需要信息架构和交互设计并重。

    三、信息架构的构建方式 信息架构最核心的是确定产品信息的组织形式,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两种⽅式来建⽴分类体系:「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

    1. 自上而下

    这种分类方法从“战略层”(产品目标)出发去考虑内容分类。即根据产品目标与用户需求直接进行结‍构设计。最先从最广泛的、可能满足决策目标的内容与功能开始进行分类,然后在按逻辑细分出次级分类,这样的“主要分类”和“次级分类”就构成了“一个个空槽”,将想要的内容和功能按顺序一一填入即可。

    我理解这样的方式是从产品视角出发,根据功能清单,结合用户场景,逐级建立起信息分类形成产品的信息架构,最后将功能/内容放入到信息架构中。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 B 端产品,产品功能和用户业务场景比较明确,并且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比如财务报销需要包括提单、审批、支付、消息、记录等等环节。信息架构也要按照这些场景和流程进行归类,便于用户理解和找寻。

    此外对于 C 端产品,某些用户需求和场景并是不特别明确,需要产品主动构建信息架构引导用户需求,此时也需要自上而下建立信息架构。例如电商产品中引入短视频,首页的订阅方式等,短视频产品中的同城、兴趣等功能。这些是基于用户洞察,产品自上而下推进信息结构的优化升级。

    2. 自下而上

    这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对“内容和功能需求的分析”⽽来的。先从已有的资料(或者当⽹站发布后将存在的资料)开始,我们把这些资料统统放到最低级别的分类中,然后再将它们分别归属到较⾼⼀级的类别,从⽽逐渐构建出能反映我们的产品⽬标和⽤户需求的结构。

    当产品已经拥有了内容,但是并不明确如何进行归类,才符合用户的认知和需求。这是就可以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倒推,建立信息架构。对于信息量不大的产品,可以做几版方案,找些用户进行测试就可以得出结论。对于信息量会比较大的产品,可以采用卡片分类法,让用户参与其中,为信息架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我个人认为,在实际的应用中自上而下的创建方式居多,这种方式从产品和用户两个维度出发,可以搭建出比较平衡的一套信息架构。

    四、信息架构的构成 在《信息架构——超越Web设计》一书中,将信息架构定义为:

    共享信息环境的结构化设计; 数字、物理和跨渠道生态系统中的组织、标签、搜索和导航系统的合成; 创建信息产品和体验的艺术及科学,以提供可用性、可寻性和可理解性; 一种新兴的实践性科学群体,目的是把设计和建筑学的原理理导⼊入数字领域中。 —— 《信息架构——超越Web设计》

    这就意味着信息架构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导航菜单,只不过由于导航菜单是信息架构的直观表现形式,所以常常被理解为“信息架构就是导航菜单”。

    信息架构包含了 4 大系统:组织系统、标签系统、导航系统、搜索系统。

    1. 组织系统

    组织系统是信息架构的根基,决定了信息架构的基础逻辑,可以拆解为组织方案与组织结构两个模块。

    ① 组织方案

    组织方案就是产品信息的分类逻辑,需要根据用户、场景和业务逻辑进行组织和定义,在产品中信息的归属有不同维度和标准,大致可分为精确信息和模糊信息 2 类。

    有些信息可以按照精确的维度进行划分。例如首字母、时间、行政区、组织结构、文件类型等。精准的信息组织方式可以保证将信息分成定义明确且互斥的区域,容易设计与维护。

    但是一些信息缺少明确的划分标准,属于模糊信息。例如网站栏目的划分、电影的分类等,更多的是按照业务和用户认知习惯确定组织形式。

    常见的模糊组织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主题组织方案

    当我们无法按照精确分类时,可以按照用户场景、业务逻辑归纳为符合用户认知的主题(频道),搭建信息架构的基础分类。例如品牌官网的信息归类方式。

    任务导向方案

    任务导向的组织方案通常用在对操作要求较高的工具型产品中,信息架构的基础分类是各种功能的集合。例如 WPS 工具栏就是按照任务导向分类的。

    特定受众方案

    特定受众的组织方案即根据不同类型的访问者呈现不同类型的信息。以受众为导向的信息组织方案会把网站切分成更小、以受众为主的小型网站,可以在网页上呈现特定用户感兴趣的内容,避免网页的杂乱。

    例如 Boss 直聘中用户可以拥有“牛人”和“Boss”两种角色身份,信息内容、组织形式有着明显的差别。

    另外随着老龄化人口比重越来越大,无障碍设计成为了产品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无障碍设计并不仅仅是将字体变大,在产品内容、信息结构上也会有一定的优化调整,内容更加精简、聚焦于产品核心功能。

    总的来说,特定受众方案应用还是比较少的。有的 C 端产品会根据用户角色划分为多个产品,例如滴滴出行有乘客端和司机端两款产品。

    而在 B 端产品中,角色划分通常比较多,并且不同的角色间有着比较强的业务关联。因此用户会共用一个产品,通过角色权限区分不同的信息架构。

    混合方案

    在一款产品中,单一的分类模式很难满足所有场景的需要,信息架构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采用多种方式混合分类。

    ② 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指的信息架构内在的逻辑结构,分为以下四种组织方式:

    层级结构

    在层级结构中,节点与其他相关节点之间存在父级/子级的关系。子节点代表着更狭义的概念,从属于代表着更广义类别的父节点。不是每个节点都有子节点,但是每个节点都有一个父节点,一直往上直到整个结构的父节点。

    层级结构是信息架构中最常见的形式,信息多级逐层展开。因此具有很强的拓展性和包容性,可以承载复杂的信息量。并且节点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内容的归属比较明确,构建的单个信息空间也比较清晰简洁。

    层级结构会存在广度和深度的问题。在信息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可以分为「宽而浅」和「窄而深」2 种不同的形式。

    「宽而浅」的结构意味着父节点越多,子节点层级就会变少。「窄而深」的结构意味着父节点比较少,子节点的层级就会变多。

    信息架构增加广度,意味着信息的入口增多,用户不太容易辨别目标点的归属,就会增加寻找和记忆成本。最上层的信息入口,我们一般会遵循 7±2 原则,Web 端产品控制在 7 个以内,移动端产品控制在 5 个以内。

    子节点层级一般为 3 层,最多不超过 5 层。过深的层级会造成信息难以查找,同时用户到达目标点的路径会变长,操作成本也会相应的增加。

    矩阵结构

    矩阵结构允许用户在节点与节点之间沿着两个或更多的“维度”移动。由于每一个用户的需求都可以和矩阵中的一个“轴”联系在一起,因此矩阵结构通常能帮助那些“带着不同需求而来”的用户,使他们能在相同内容中寻找各自想要的东西。

    矩阵式结构是一种多维度结构,可以让用户在相同的内容中按照个人需求找寻自己所需的信息,最典型的就是产品首页信息。作为产品内容聚合、分发的页面,可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目前不少 C 端产品都采用的是「主题+推荐」的模式,通过算法实现产品内容与用户需求的高度匹配。

    B 端首页则是依靠「角色+场景」构建起产品的矩阵结构,实现功能的快捷直达,以及重要信息的清晰展示。

    另外矩阵式结构还体现在链路关系上,没有层级和中心的概念,更加强调信息之间的互联互通。通过这种连接关系甚至可以将跨领域、跨层级的信息关联起来。

    比较典型的就是电商 App,通过商品详情页可以到达店铺、到达同类推荐产品、到达客服、到达购物车、到达活动页面,甚至是搭配商品等等。这种结构具有很强的自由度和灵活性,既可以避免用户行为进入「死胡同」,又可以通过多重的信息连接,丰富产品的运营场景,带给用户更多的可能。

    当然这种结构的前提是信息必须是关系紧密的功能场景,否则信息会出现错乱,并增加用户的认知负担。

    自然结构

    自然结构不会遵循任何一致的模式。节点是逐一被连接起来的,同时这种结构没有太强烈的分类概念。自然结构对于探索一系列关系不明确或一直在演变的主题是很合适的。但是自然结构没有给用户提供一个清晰的指示,从而让用户能感觉他们在结构中的哪个部分。

    自然结构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随着算法的提升,这种结构应用越来越广泛。最常见的就是各种推荐信息流,电商平台、音视频、资讯平台等产品都主打推荐频道,透过投喂的方式,吸引没有明确需求的用户,给他们更多的选择。

    不过自然结构的随机性意味着用户无法建立固定的信息架构认知,所以自然结构不会单独存在,只是对信息架构的补充。另外在 B 端产品中,用户通常具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所以自然结构并不适用于 B 端产品。

    线性结构

    线性结构来自于你最熟悉的线下媒体。连贯的语言流程是最基本的信息结构类型,而且处理它的装置早已被深深地植入我们的大脑中了。书、文章、音像和录像全部都被设计成一种线性的体验。

    线性结构是比较单一的信息结构,信息有先后顺序要求,逐层向下递进,并且没有交叉。这种组织形式决定了线形结构主要用在简单产品或者产品信息构架的末端场景中。

    例如在微信读书中,打开书籍后用户只能一页页翻看,不会与其他书籍有交叉关联。在 OA,电子邮箱等产品中,每一个流程,每一封邮件都是线性的、相互独立的,信息之间不会增加不必要的关联。

    2. 标签系统

    标签系统指的是整个产品信息节点的命名体系,静态展示产品信息架构的具体内容,包含文字和图片(图标)2 种信息。标签系统需要符合用户的认知习惯,减少用户的学习成本。在日常设计工作中,标签系统需要注意以下 3 个方面:

    ① 标签内容的准确性

    标签定义时,需要准确地表达信息的内容项。举两个例子:

    在 C 端领域为了提高用户的点击率,经常会遇到一些信息融合累加的设计形式。例如宣传用语是“立享 300 元福利”,用户点开一看,或许只是 10 张优惠券。这种设计利用了用户“贪便宜”的心理,已经成为了行业约定俗成的表达形式,倒也可以接受。

    不过之前有个营销弹窗的案例,用户点击后跳转到活动页面,然后逐个领券。弹窗中按钮有两种方案,A 方案是“开心收下”,B 方案是“立即领取”。

    虽然后台有历史数据显示,“开心收下”的文案用户点击率比较高,并不意味着这个文案可以用在所有场景下。“开心收下”意味着完成领取并入账,“立即领取”则是需要继续操作才能完成领取,两者适用于不同的场景。

    标签系统首先要考虑表达的准确性,要符合用户的心智模型以及所代表的行为模式。

    ② 优先选用行业通用的术语或图标

    尼尔森十大可用性原则中要求「贴近用户真实环境」。在标签定义的时候,尽量使用目标用户的语言。尤其在 B 端产品中,不少名词对设计师而言比较陌生。但是对专业领域的用户,这些都是日常工作术语,早已达成了共识。如果做出改变,反而会增加用户认知成本。

    所以设计师要克服自己的认知缺陷。一方面要了解业务、通过用户调研,建立更符合用户认知的标签系统,另一方面也可以参考竞品来学习和应用信息标签。

    为了保证新、老用户的快速了解系统,最大程度地降低学习成本,可以在标签旁边添加注释进一步说明。例如英文缩写术语、容易引起歧义的指标、不易理解的标签等等。

    对于图标,有些是各个产品通用的形式,用户很容理解。例如「设置」、「删除」、「帮助」等。还有相当大一部分图标很难准确表达出内在信息,就需要增加文字信息,辅助信息表达。

    ③ 标签信息简洁高效

    标签系统既要完整表达信息,也要注意信息的简洁高效。

    例如下图中菜单命名,大量重复的信息增加了信息识别的难度,并且名称字数没有控制导致内容截断,也会增加用户的操作成本。

    3. 导航系统

    导航系统是信息架构的动态交互逻辑。一方面能够告诉用户当前所处于的位置,页面信息的层级归属,让用户不会在产品中迷失方向。另一方面导航系统实现了信息的动态联接,用户可以依靠导航系统在不同的层级结构中「闪转腾挪」,高效操作。

    导航系统分为 4 大类:全局导航、局部导航、情景式导航、辅助导航。

    ① 全局导航

    全局导航是面向整个产品的导航形式,通常位于系统的整体框架中,实现在所有页面中可见、可操作。所以全局导航也只是对产品的核心、关键功能和部分即时功能开放。

    例如信息框架中的一、二级的信息,或者消息、用户管理这类即时、强管理的内容。

    ② 局部导航

    局部导航是全局导航的补充,对于复杂的产品,局部导航非常有必要,避免全局导航变得臃肿复杂,有利于信息逐级有序地展开。

    ③ 情景式导航

    情景式导航又称为上下文导航,指的是根据当前场景或者内容产生的信息链接关系。例如文章内的超链接,或者是标题信息等,点击可以跳转新的网页、下载文件或指定某个对象等。情景导航中可以承载产品外部的内容链接,不必完全是本产品中的内容。

    ④ 辅助导航

    辅助导航包括网站地图,网站索引,网站指南等辅助类型的导航。

    4. 搜索系统

    搜索系统解决的是大容量、高密度信息的定位问题。大到全产品范围内的搜索,小到当前列表搜索,基本成了产品中的必备功能。即使有些产品中搜索功能,用户的使用频率不高,也是需要配备的,方便用户的不时之需。

    「搜索」系统对外呈现或许是一个带着图标的输入框,甚至只是一个图标。但是操作则是一个多种状态的融合的交互过程,包括了输入前、输入中、搜索结果展示等内容。系统比较复杂,大家可以去找一些专门的文章学习,也可以看一下我之前的文章:

    如何做好搜索设计?我总结了3个原则! 搜索设计看似简单,展现形式上只有一个输入框和搜索按钮就可以了,但是里面隐藏了很多交互细节。

    阅读文章 >

    小结

    以上就是信息架构的 4 大组成系统。信息架构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用户能够更快速地获取信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产品类型,用户群体做出内容取舍。

    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架构最重要的标准,不是“整个过程一共需要多少步骤”,而是“用户是否认为每一个步骤都是合理的”,以及“当前的步骤是否自然地延续了上一个步骤中的任务”。

    五、信息架构的影响因素 信息架构是为产品和用户服务的,因此信息架构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来自于这两个方面。

    1. 产品视角 ① 产品目标及定位

    同类型产品的目标、定位、用户群体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在各自的细分领域形成了各自的差异化优势。这些都会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产品的信息架构。

    例如国内 3 大电商平台的主导航基本一致,但也不是完全相同,大家可以体会和思考下其中的差别。

    ② 产品类型

    上面不少案例提及了 B 端和 C 端产品,由于产品类型、适配终端、产品目标等方面的影响,信息架构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同样都是 C 端产品,购物类产品重搜索与推荐,金融证券类产品则是重功能导向,界面看似一致的,但是信息架构中组织系统、搜索系统背后的逻辑也存在较大差异。

    ③ 产品复杂度

    简单产品的信息架构也会比较简单,或许线性的组织结构就可以搭建起核心业务的信息架构,例如 QQ 邮箱。

    复杂产品的信息架构会运用多种组织结构方式,相关的标签系统、导航系统、搜索系统都会加强。例如云类产品的标签系统,既要考虑整体的一致性,又要明确各个产品间的差别。搜索功能也不仅限于产品功能,还会拓展到活动优惠、帮助文档等内容,让用户搜索得更彻底。

    2. 用户视角 ① 用户需求

    产品不能一味的只考虑自己的产品目标,还要考虑用户的接受程度。就好比舞台上高雅的古典歌剧,只顾展示自己的专业能力,而底下观众根本听不懂唱的内容,必然无法引起观众兴趣。

    如果不重视用户需求,产品设计时,只顾着各种高级能力输出、各种复杂的产品流程,但是从没有考虑用户是否需要这样的产品,带来的结果就是信息架构的无序扩张、内容庞杂、过程混乱,最终成为产品体系的「自嗨」。

    ② 用户认知能力

    不同的用户之间认知能力有很大的差别,需要面向目标客户群体完成信息架构。

    例如之前做过门店后台管理系统改版设计,通过前期调研发现,店员们年龄偏大、学历不高,老版本的信息架构虽然足够的大而全,但是核心功能并不凸显,用户操作流程也被拉长。因此在改版设计时,信息架构做了精简,优先聚焦打造用户核心任务,减少信息的复杂度。

    六、信息架构的设计原则 将信息架构抽离出来,其实包括了组织体系、展示形式和操作体验 3 个环节。相应的也会有 3 个设计原则。

    1. 延展性

    产品是不断成长迭代的,信息架构需要具有兼容性和弹性,可以适应多个层级的扩展或精简,保证一定迭代周期内的架构稳定。频繁变动的信息架构必然会带来产品的研发成本提高,并且增加用户的学习成本。

    2. 易学性

    信息架构需要有一套准确的分类标准,能够指导后续架构的优化迭代,也可以便于用户理解和学习。细分下来包含了逻辑性和一致性两个方面。逻辑性则体现在信息之间的关联关系,实现用户链路的准确、高效。一致性体现在分类方式、分类结构等方面,便于用户认知。

    3. 易用性

    上文提到过,信息架构的的广度和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操作体验。设计时要做好信息架构的平衡性,避免只是从业务角度出发,出现十几个一级导航菜单并存的局面。

    写在最后 信息架构是个复杂的系统,并不是设计师个人的工作,也不应该从零开始构建。而是在产品功能架构或者产品规格清单基础上,从用户需求和场景出发,梳理出来的符合用户体验逻辑的产品骨架。

    信息架构直接决定了后续产品设计的组织脉络,因此准确有效的信息架构是产品战略落地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设计师需要拥有相关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在设计工作中产出合理的设计方案。

    信息架构内容很多,文章是笔者个人的观点,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欢迎大家交流指正。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子牧UXD」

  • 万字干货!一篇文章吃透产品信息架构完整知识体系

    UI交互 2022-11-14
    本文从信息架构的定义、构建方式、构成、影响因素、设计原则6个方面,帮你完整吃透信息架构的知识体系。更多信息架构设计干货:信息架构如何设计?5000字干货帮你快速掌握!

    本文从信息架构的定义、构建方式、构成、影响因素、设计原则6个方面,帮你完整吃透信息架构的知识体系。

    更多 信息架构 设计干货:

    信息架构如何设计?5000字干货帮你快速掌握! 信息架构设计是每个交互设计师都必须要掌握的基本功,那到底什么是信息架构设计?

    阅读文章 >

    前言

    第一次认识「信息架构」,还是刚入行的时候。当时做 B 端产品,经常会研究产品的信息架构,利用思维导图工具输出一份关于功能的结构图。

    当时信息架构主要应用在两个方面:

    ① 竞品分析

    信息架构基本是竞品分析的必备环节。主要是将竞品产品功能(侧重导航系统),采用脑图的形式罗列出来(颗粒度有时粗有时细),勾画出产品的功能体系,展示出信息组织结构。根据前辈的经验,将架构大致会分为「宽而浅」和「窄而深」两种形式进行一通分析,得出一个比较主观的结论。

    ② 界面设计层面

    在实际的设计应用时,信息架构更偏向于导航菜单的组织结构。设计师需要将产品功能清单进行结构化梳理,曾经尝试过卡片分类法等,搭建起整个产品的导航菜单结构,并对菜单命名做出一定的优化建议。

    总体来说,对信息架构的理解还是比较浅薄的。

    今天我们来系统地了解下信息架构的知识。

    一、信息架构的定义 信息架构(information architecture,缩写为 IA)是指对某一特定内容里的信息进行统筹、规划、设计、安排等一系列有机处理的想法。

    IA 的主体对象是信息,由信息架构师来加以设计结构、决定组织方式以及归类,好让使用者与用户容易寻找与管理的一项艺术与科学。——百度百科

    定义都是概括性极强的,读起来会比较晦涩难懂。但是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关键信息。

    1. 对于产品

    信息架构是产品信息的组织、归类方式。需要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产品的核心价值、展现出主线功能、特色功能,提升用户对产品的认知。

    2. 对于用户

    信息架构要方便用户理解,并能够帮助用户顺利地找到对应的功能完成操作。在 信息架构设计 时,要充分考虑用户的理解能力、操作习惯、目标内容使用频率等因素,符合用户认知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二、信息架构与交互设计 在用户体验 5 要素中,信息架构归属于结构层,主要是面向信息型产品。功能型产品的结构层主要指的是交互设计。

    交互设计和信息架构都强调⼀个重点:确定各个将要呈现给⽤户的元素的“模式(patterns)”和“顺序(sequences)”。 交互设计 关注于将影响⽤户执⾏和完成任务的元素。信息架构则关注如何将信息表达给⽤户的元素。——《用户体验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

    两种产品类型为什么会有交互设计和信息架构的区分呢?说一下我个人理解。

    1. 信息型产品

    信息型产品就是我们常见的各类网站,例如门户网站、品牌官网、知乎、今日头条、或者腾讯视频等内容类产品。这些产品主要是为用户提供各类信息,任务类操作比较少。

    网站最终的任务是给予用户足够可用、有效的信息,确保用户在产品中不会迷失或者无法找相应的信息入口,所以结构层的主要任务是构建符合用户认知的信息架构,便于在框架层以此架构为基础完成界面、导航设计。

    2. 功能型产品

    功能型产品更多的是中后台管理系统,目的是帮助特定的用户完成各种任务,包含了各种流程。在产品中用户会有大量的操作,功能之间可能互为前置条件或者相互协同。

    例如用户在商品加购之前,需要完成登录。或者管理员在增加用户之前,需要提前设定系统用户角色。所以对于功能型产品,除了确定信息架构,还要明确好功能之间的交互逻辑关系。

    我认为在结构层中,交互设计和信息架构并不是绝对割裂的,功能型产品同样需要制定信息架构,只不过信息架构相对固定,需要遵从用户的业务场景、工作流程等,设计师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随意更改。

    另外随着业务场景和功能的发展迭代,有些产品已经不能通过简单信息型产品或者功能型产品进行划分。例如电商网站,既要提供商品信息供用户选购,还要提供购物车、下单、支付、物流、售后等一系列的环节,每个环节之间都是环环相扣。因此,在结构层需要信息架构和交互设计并重。

    三、信息架构的构建方式 信息架构最核心的是确定产品信息的组织形式,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两种⽅式来建⽴分类体系:「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

    1. 自上而下

    这种分类方法从“战略层”(产品目标)出发去考虑内容分类。即根据产品目标与用户需求直接进行结‍构设计。最先从最广泛的、可能满足决策目标的内容与功能开始进行分类,然后在按逻辑细分出次级分类,这样的“主要分类”和“次级分类”就构成了“一个个空槽”,将想要的内容和功能按顺序一一填入即可。

    我理解这样的方式是从产品视角出发,根据功能清单,结合用户场景,逐级建立起信息分类形成产品的信息架构,最后将功能/内容放入到信息架构中。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 B 端产品,产品功能和用户业务场景比较明确,并且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比如财务报销需要包括提单、审批、支付、消息、记录等等环节。信息架构也要按照这些场景和流程进行归类,便于用户理解和找寻。

    此外对于 C 端产品,某些用户需求和场景并是不特别明确,需要产品主动构建信息架构引导用户需求,此时也需要自上而下建立信息架构。例如电商产品中引入短视频,首页的订阅方式等,短视频产品中的同城、兴趣等功能。这些是基于用户洞察,产品自上而下推进信息结构的优化升级。

    2. 自下而上

    这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对“内容和功能需求的分析”⽽来的。先从已有的资料(或者当⽹站发布后将存在的资料)开始,我们把这些资料统统放到最低级别的分类中,然后再将它们分别归属到较⾼⼀级的类别,从⽽逐渐构建出能反映我们的产品⽬标和⽤户需求的结构。

    当产品已经拥有了内容,但是并不明确如何进行归类,才符合用户的认知和需求。这是就可以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倒推,建立信息架构。对于信息量不大的产品,可以做几版方案,找些用户进行测试就可以得出结论。对于信息量会比较大的产品,可以采用卡片分类法,让用户参与其中,为信息架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我个人认为,在实际的应用中自上而下的创建方式居多,这种方式从产品和用户两个维度出发,可以搭建出比较平衡的一套信息架构。

    四、信息架构的构成 在《信息架构——超越Web设计》一书中,将信息架构定义为:

    共享信息环境的结构化设计; 数字、物理和跨渠道生态系统中的组织、标签、搜索和导航系统的合成; 创建信息产品和体验的艺术及科学,以提供可用性、可寻性和可理解性; 一种新兴的实践性科学群体,目的是把设计和建筑学的原理理导⼊入数字领域中。 —— 《信息架构——超越Web设计》

    这就意味着信息架构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导航菜单,只不过由于导航菜单是信息架构的直观表现形式,所以常常被理解为“信息架构就是导航菜单”。

    信息架构包含了 4 大系统:组织系统、标签系统、导航系统、搜索系统。

    1. 组织系统

    组织系统是信息架构的根基,决定了信息架构的基础逻辑,可以拆解为组织方案与组织结构两个模块。

    ① 组织方案

    组织方案就是产品信息的分类逻辑,需要根据用户、场景和业务逻辑进行组织和定义,在产品中信息的归属有不同维度和标准,大致可分为精确信息和模糊信息 2 类。

    有些信息可以按照精确的维度进行划分。例如首字母、时间、行政区、组织结构、文件类型等。精准的信息组织方式可以保证将信息分成定义明确且互斥的区域,容易设计与维护。

    但是一些信息缺少明确的划分标准,属于模糊信息。例如网站栏目的划分、电影的分类等,更多的是按照业务和用户认知习惯确定组织形式。

    常见的模糊组织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主题组织方案

    当我们无法按照精确分类时,可以按照用户场景、业务逻辑归纳为符合用户认知的主题(频道),搭建信息架构的基础分类。例如品牌官网的信息归类方式。

    任务导向方案

    任务导向的组织方案通常用在对操作要求较高的工具型产品中,信息架构的基础分类是各种功能的集合。例如 WPS 工具栏就是按照任务导向分类的。

    特定受众方案

    特定受众的组织方案即根据不同类型的访问者呈现不同类型的信息。以受众为导向的信息组织方案会把网站切分成更小、以受众为主的小型网站,可以在网页上呈现特定用户感兴趣的内容,避免网页的杂乱。

    例如 Boss 直聘中用户可以拥有“牛人”和“Boss”两种角色身份,信息内容、组织形式有着明显的差别。

    另外随着老龄化人口比重越来越大,无障碍设计成为了产品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无障碍设计并不仅仅是将字体变大,在产品内容、信息结构上也会有一定的优化调整,内容更加精简、聚焦于产品核心功能。

    总的来说,特定受众方案应用还是比较少的。有的 C 端产品会根据用户角色划分为多个产品,例如滴滴出行有乘客端和司机端两款产品。

    而在 B 端产品中,角色划分通常比较多,并且不同的角色间有着比较强的业务关联。因此用户会共用一个产品,通过角色权限区分不同的信息架构。

    混合方案

    在一款产品中,单一的分类模式很难满足所有场景的需要,信息架构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采用多种方式混合分类。

    ② 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指的信息架构内在的逻辑结构,分为以下四种组织方式:

    层级结构

    在层级结构中,节点与其他相关节点之间存在父级/子级的关系。子节点代表着更狭义的概念,从属于代表着更广义类别的父节点。不是每个节点都有子节点,但是每个节点都有一个父节点,一直往上直到整个结构的父节点。

    层级结构是信息架构中最常见的形式,信息多级逐层展开。因此具有很强的拓展性和包容性,可以承载复杂的信息量。并且节点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内容的归属比较明确,构建的单个信息空间也比较清晰简洁。

    层级结构会存在广度和深度的问题。在信息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可以分为「宽而浅」和「窄而深」2 种不同的形式。

    「宽而浅」的结构意味着父节点越多,子节点层级就会变少。「窄而深」的结构意味着父节点比较少,子节点的层级就会变多。

    信息架构增加广度,意味着信息的入口增多,用户不太容易辨别目标点的归属,就会增加寻找和记忆成本。最上层的信息入口,我们一般会遵循 7±2 原则,Web 端产品控制在 7 个以内,移动端产品控制在 5 个以内。

    子节点层级一般为 3 层,最多不超过 5 层。过深的层级会造成信息难以查找,同时用户到达目标点的路径会变长,操作成本也会相应的增加。

    矩阵结构

    矩阵结构允许用户在节点与节点之间沿着两个或更多的“维度”移动。由于每一个用户的需求都可以和矩阵中的一个“轴”联系在一起,因此矩阵结构通常能帮助那些“带着不同需求而来”的用户,使他们能在相同内容中寻找各自想要的东西。

    矩阵式结构是一种多维度结构,可以让用户在相同的内容中按照个人需求找寻自己所需的信息,最典型的就是产品首页信息。作为产品内容聚合、分发的页面,可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目前不少 C 端产品都采用的是「主题+推荐」的模式,通过算法实现产品内容与用户需求的高度匹配。

    B 端首页则是依靠「角色+场景」构建起产品的矩阵结构,实现功能的快捷直达,以及重要信息的清晰展示。

    另外矩阵式结构还体现在链路关系上,没有层级和中心的概念,更加强调信息之间的互联互通。通过这种连接关系甚至可以将跨领域、跨层级的信息关联起来。

    比较典型的就是电商 App,通过商品详情页可以到达店铺、到达同类推荐产品、到达客服、到达购物车、到达活动页面,甚至是搭配商品等等。这种结构具有很强的自由度和灵活性,既可以避免用户行为进入「死胡同」,又可以通过多重的信息连接,丰富产品的运营场景,带给用户更多的可能。

    当然这种结构的前提是信息必须是关系紧密的功能场景,否则信息会出现错乱,并增加用户的认知负担。

    自然结构

    自然结构不会遵循任何一致的模式。节点是逐一被连接起来的,同时这种结构没有太强烈的分类概念。自然结构对于探索一系列关系不明确或一直在演变的主题是很合适的。但是自然结构没有给用户提供一个清晰的指示,从而让用户能感觉他们在结构中的哪个部分。

    自然结构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随着算法的提升,这种结构应用越来越广泛。最常见的就是各种推荐信息流,电商平台、音视频、资讯平台等产品都主打推荐频道,透过投喂的方式,吸引没有明确需求的用户,给他们更多的选择。

    不过自然结构的随机性意味着用户无法建立固定的信息架构认知,所以自然结构不会单独存在,只是对信息架构的补充。另外在 B 端产品中,用户通常具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所以自然结构并不适用于 B 端产品。

    线性结构

    线性结构来自于你最熟悉的线下媒体。连贯的语言流程是最基本的信息结构类型,而且处理它的装置早已被深深地植入我们的大脑中了。书、文章、音像和录像全部都被设计成一种线性的体验。

    线性结构是比较单一的信息结构,信息有先后顺序要求,逐层向下递进,并且没有交叉。这种组织形式决定了线形结构主要用在简单产品或者产品信息构架的末端场景中。

    例如在微信读书中,打开书籍后用户只能一页页翻看,不会与其他书籍有交叉关联。在 OA,电子邮箱等产品中,每一个流程,每一封邮件都是线性的、相互独立的,信息之间不会增加不必要的关联。

    2. 标签系统

    标签系统指的是整个产品信息节点的命名体系,静态展示产品信息架构的具体内容,包含文字和图片(图标)2 种信息。标签系统需要符合用户的认知习惯,减少用户的学习成本。在日常设计工作中,标签系统需要注意以下 3 个方面:

    ① 标签内容的准确性

    标签定义时,需要准确地表达信息的内容项。举两个例子:

    在 C 端领域为了提高用户的点击率,经常会遇到一些信息融合累加的设计形式。例如宣传用语是“立享 300 元福利”,用户点开一看,或许只是 10 张优惠券。这种设计利用了用户“贪便宜”的心理,已经成为了行业约定俗成的表达形式,倒也可以接受。

    不过之前有个营销弹窗的案例,用户点击后跳转到活动页面,然后逐个领券。弹窗中按钮有两种方案,A 方案是“开心收下”,B 方案是“立即领取”。

    虽然后台有历史数据显示,“开心收下”的文案用户点击率比较高,并不意味着这个文案可以用在所有场景下。“开心收下”意味着完成领取并入账,“立即领取”则是需要继续操作才能完成领取,两者适用于不同的场景。

    标签系统首先要考虑表达的准确性,要符合用户的心智模型以及所代表的行为模式。

    ② 优先选用行业通用的术语或图标

    尼尔森十大可用性原则中要求「贴近用户真实环境」。在标签定义的时候,尽量使用目标用户的语言。尤其在 B 端产品中,不少名词对设计师而言比较陌生。但是对专业领域的用户,这些都是日常工作术语,早已达成了共识。如果做出改变,反而会增加用户认知成本。

    所以设计师要克服自己的认知缺陷。一方面要了解业务、通过用户调研,建立更符合用户认知的标签系统,另一方面也可以参考竞品来学习和应用信息标签。

    为了保证新、老用户的快速了解系统,最大程度地降低学习成本,可以在标签旁边添加注释进一步说明。例如英文缩写术语、容易引起歧义的指标、不易理解的标签等等。

    对于图标,有些是各个产品通用的形式,用户很容理解。例如「设置」、「删除」、「帮助」等。还有相当大一部分图标很难准确表达出内在信息,就需要增加文字信息,辅助信息表达。

    ③ 标签信息简洁高效

    标签系统既要完整表达信息,也要注意信息的简洁高效。

    例如下图中菜单命名,大量重复的信息增加了信息识别的难度,并且名称字数没有控制导致内容截断,也会增加用户的操作成本。

    3. 导航系统

    导航系统是信息架构的动态交互逻辑。一方面能够告诉用户当前所处于的位置,页面信息的层级归属,让用户不会在产品中迷失方向。另一方面导航系统实现了信息的动态联接,用户可以依靠导航系统在不同的层级结构中「闪转腾挪」,高效操作。

    导航系统分为 4 大类:全局导航、局部导航、情景式导航、辅助导航。

    ① 全局导航

    全局导航是面向整个产品的导航形式,通常位于系统的整体框架中,实现在所有页面中可见、可操作。所以全局导航也只是对产品的核心、关键功能和部分即时功能开放。

    例如信息框架中的一、二级的信息,或者消息、用户管理这类即时、强管理的内容。

    ② 局部导航

    局部导航是全局导航的补充,对于复杂的产品,局部导航非常有必要,避免全局导航变得臃肿复杂,有利于信息逐级有序地展开。

    ③ 情景式导航

    情景式导航又称为上下文导航,指的是根据当前场景或者内容产生的信息链接关系。例如文章内的超链接,或者是标题信息等,点击可以跳转新的网页、下载文件或指定某个对象等。情景导航中可以承载产品外部的内容链接,不必完全是本产品中的内容。

    ④ 辅助导航

    辅助导航包括网站地图,网站索引,网站指南等辅助类型的导航。

    4. 搜索系统

    搜索系统解决的是大容量、高密度信息的定位问题。大到全产品范围内的搜索,小到当前列表搜索,基本成了产品中的必备功能。即使有些产品中搜索功能,用户的使用频率不高,也是需要配备的,方便用户的不时之需。

    「搜索」系统对外呈现或许是一个带着图标的输入框,甚至只是一个图标。但是操作则是一个多种状态的融合的交互过程,包括了输入前、输入中、搜索结果展示等内容。系统比较复杂,大家可以去找一些专门的文章学习,也可以看一下我之前的文章:

    如何做好搜索设计?我总结了3个原则! 搜索设计看似简单,展现形式上只有一个输入框和搜索按钮就可以了,但是里面隐藏了很多交互细节。

    阅读文章 >

    小结

    以上就是信息架构的 4 大组成系统。信息架构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用户能够更快速地获取信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产品类型,用户群体做出内容取舍。

    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架构最重要的标准,不是“整个过程一共需要多少步骤”,而是“用户是否认为每一个步骤都是合理的”,以及“当前的步骤是否自然地延续了上一个步骤中的任务”。

    五、信息架构的影响因素 信息架构是为产品和用户服务的,因此信息架构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来自于这两个方面。

    1. 产品视角 ① 产品目标及定位

    同类型产品的目标、定位、用户群体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在各自的细分领域形成了各自的差异化优势。这些都会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产品的信息架构。

    例如国内 3 大电商平台的主导航基本一致,但也不是完全相同,大家可以体会和思考下其中的差别。

    ② 产品类型

    上面不少案例提及了 B 端和 C 端产品,由于产品类型、适配终端、产品目标等方面的影响,信息架构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同样都是 C 端产品,购物类产品重搜索与推荐,金融证券类产品则是重功能导向,界面看似一致的,但是信息架构中组织系统、搜索系统背后的逻辑也存在较大差异。

    ③ 产品复杂度

    简单产品的信息架构也会比较简单,或许线性的组织结构就可以搭建起核心业务的信息架构,例如 QQ 邮箱。

    复杂产品的信息架构会运用多种组织结构方式,相关的标签系统、导航系统、搜索系统都会加强。例如云类产品的标签系统,既要考虑整体的一致性,又要明确各个产品间的差别。搜索功能也不仅限于产品功能,还会拓展到活动优惠、帮助文档等内容,让用户搜索得更彻底。

    2. 用户视角 ① 用户需求

    产品不能一味的只考虑自己的产品目标,还要考虑用户的接受程度。就好比舞台上高雅的古典歌剧,只顾展示自己的专业能力,而底下观众根本听不懂唱的内容,必然无法引起观众兴趣。

    如果不重视用户需求,产品设计时,只顾着各种高级能力输出、各种复杂的产品流程,但是从没有考虑用户是否需要这样的产品,带来的结果就是信息架构的无序扩张、内容庞杂、过程混乱,最终成为产品体系的「自嗨」。

    ② 用户认知能力

    不同的用户之间认知能力有很大的差别,需要面向目标客户群体完成信息架构。

    例如之前做过门店后台管理系统改版设计,通过前期调研发现,店员们年龄偏大、学历不高,老版本的信息架构虽然足够的大而全,但是核心功能并不凸显,用户操作流程也被拉长。因此在改版设计时,信息架构做了精简,优先聚焦打造用户核心任务,减少信息的复杂度。

    六、信息架构的设计原则 将信息架构抽离出来,其实包括了组织体系、展示形式和操作体验 3 个环节。相应的也会有 3 个设计原则。

    1. 延展性

    产品是不断成长迭代的,信息架构需要具有兼容性和弹性,可以适应多个层级的扩展或精简,保证一定迭代周期内的架构稳定。频繁变动的信息架构必然会带来产品的研发成本提高,并且增加用户的学习成本。

    2. 易学性

    信息架构需要有一套准确的分类标准,能够指导后续架构的优化迭代,也可以便于用户理解和学习。细分下来包含了逻辑性和一致性两个方面。逻辑性则体现在信息之间的关联关系,实现用户链路的准确、高效。一致性体现在分类方式、分类结构等方面,便于用户认知。

    3. 易用性

    上文提到过,信息架构的的广度和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操作体验。设计时要做好信息架构的平衡性,避免只是从业务角度出发,出现十几个一级导航菜单并存的局面。

    写在最后 信息架构是个复杂的系统,并不是设计师个人的工作,也不应该从零开始构建。而是在产品功能架构或者产品规格清单基础上,从用户需求和场景出发,梳理出来的符合用户体验逻辑的产品骨架。

    信息架构直接决定了后续产品设计的组织脉络,因此准确有效的信息架构是产品战略落地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设计师需要拥有相关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在设计工作中产出合理的设计方案。

    信息架构内容很多,文章是笔者个人的观点,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欢迎大家交流指正。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子牧UXD」

  • 直播的风口,微信和京东却没有大主播

    设计动态 2022-11-14
    双十一刚刚过去,大家都买了些什么呀?有没有小伙伴跟我一样,在各大直播间逛来逛去努力薅羊毛的?不过我羊毛没薅到多少,倒是发现了一个现象: 抖音、快手和淘宝都有非常知名的、有代表性的主播,比如罗永浩、辛巴、李佳琦等人,但微信视频号和京东却没有哪个主播是特别出名的。

    抖音有罗永浩、快手有辛巴、淘宝有李佳琦,但微信视频号、京东却没有说得出名字的大主播,这是为什么呢?是缺失了什么条件,还是不需要大主播?快来看看天天问的小伙伴们给出了怎样的答案吧。

    双十一刚刚过去,大家都买了些什么呀?有没有小伙伴跟我一样,在各大直播间逛来逛去努力薅羊毛的?不过我羊毛没薅到多少,倒是发现了一个现象:

    抖音、快手和淘宝都有非常知名的、有代表性的主播,比如罗永浩、辛巴、李佳琦等人,但微信视频号和京东却没有哪个主播是特别出名的。包括平时我们谈论到直播带货,也多是在讲抖音、快手或淘宝的情况,而很少有人去讨论微信视频号和京东有哪些带货主播。

    同样都在做直播,为什么抖音、快手、淘宝都出现了顶级主播,而微信视频号和京东却还没有出圈的大主播?我们和天天问的小伙伴就此展开了讨论,一起来看看他们给出了怎样的答案吧。

    天天问每周精选第211期: 直播的风口,为什么没见京东直播有多火?

    文章内容部分来源于@闲来逗妇孺 @Mr.杰 @阿啵呲嘚 @Mark-ZXL @汪仔9559 @小小小白 的精彩回答。

    一、为什么抖音快手淘宝,能出大主播? 首先,直播带货这个形式最早就是淘宝带起来的,淘宝看中了网络直播潜藏的商机,早早签下了一批主播,开启了电商直播带货的时代,特别是在李佳琦以一句“OMG,买它”火遍全网后,直播带货就越发兴盛,李佳琦本人也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淘宝直播一哥。

    当然,这也得益于淘宝官方对主播的扶持,毕竟无论是流量还是供应链,单靠主播一人是无法全部办妥的。当初李佳琦就是因为参加了淘宝官方和欧莱雅集团的直播合作项目,才出现在大众的面前,而后的发展也少不了淘宝官方的帮助。

    我们再来看看抖音和快手,这两家都是以短视频内容发家的平台,而在电商这条赛道上,对时下火热的直播带货也非常重视。不过不同于淘宝头部主播较为固定的局面,抖音和快手经常会有新的主播突然爆火一跃成为头部。

    特别是抖音,今年上半年有刘耕宏跳健身操出圈,下半年又有新东方董老师双语带货传遍全网。这些主播之所以能红,除了本身的实力不错外,少不了抖音官方的流量扶持。

    加上抖音作为内容平台,主播们可以先用短视频内容打造人设吸引粉丝、积攒流量和人气,再开始直播带货,这种模式更容易孵化超级主播。快手也是同理,何况快手在决定商业化时就将直播作为变现的重要手段,对主播的扶持并不少。

    二、为什么微信、京东,没有大主播? 综合来看,抖音、快手和淘宝能出现大主播,都少不了官方的大力扶持,那微信、京东没有大主播是因为平台不扶持主播吗?这也许要从平台的定位和特性说起。

    1. 微信 微信在2020年就推出了视频号,对标短视频平台,也有过几次出圈的直播,但都是直播演唱会(比如周杰伦、罗大佑、西城男孩等人的线上演唱会),就电商带货这一方面,并没有特别火热的主播出现。

    (图源网络)

    这跟微信的定位有关。微信的定位是社交,而视频号本来的作用是想替代朋友圈成为人们信息分享的媒介,就跟早期的抖音和快手一样,都是先做原始内容积累,然后才有了之后的延伸。

    就用户群体而言,在视频号直播的人群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团队,包括主播和公司团队的品牌宣传;另一类是普通市民,直播就是和亲朋好友分享下日常生活。在视频号中,后者用户群体发展空间更大些,但目前来说,这类群体还不足以成长为现象级的主播。

    另外,视频号入局较晚,商业化和电商化的建设暂不完备。正向激励的运营手段、用户体量、产品日活均比不上成熟的短视频平台(例如:抖音、快手用户日均使用时长均超过100分钟,而视频号则为 35 分钟),经验丰富的主播更倾向入驻抖音快手。

    在这种情况下,微信视频号很难出现像李佳琦、罗永浩那样的大主播。

    不过,这不代表视频号在直播带货这条赛道上没有优势,毕竟视频号是在2020年底才上线的直播功能,到2021年底才开通直播带货,用户心智尚未建立,等视频号完善了自身的电商体系,结合微信天然的私域流量经营优势,也是有机会成为直播带货的佼佼者的。

    (腾讯网截图)

    2. 京东 京东不仅没有大主播,作为电商平台,它甚至不怎么追赶直播趋势,这跟京东的平台定位特性有关系,也就是主打“真快好省,直营店多“。

    所以京东更加重视的是建设完整的产业生态,而直播这种方式只是卖货中的一环。京东的重点在于提供差异化的高品质服务,比如在双11同一时间下单付款,京东可以做到第二天送货上门,并且物流每个阶段状态都可以清晰的反馈到用户。

    (新闻截图)

    直播带货的一大卖点是便宜,但是京东的优点并不是性价比这块,而是高效物流,这个东西很难在直播的时候体现。

    而且,京东平台的产品主力都集中在3C大家电,不同于食品、美妆等快消品,对于3C大家电这种高客单价、低复购率的商品,用户的决策期会较为漫长,付费也会更加谨慎,而直播介绍的产品信息往往还没用户自己所了解的多,用户看直播最多也只是看个优惠幅度。

    但是京东大多都是品牌商家,为了维护品牌形象和利益,是不能随意降价的,再加上自营物流的成本压力大,就更难在直播间把大件商品价格压低,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如果商品和其他平台相比没有价格优势,就很难在直播间下单,因为产品品质和品牌口碑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直播间成交,只看价格和性价比。所以京东并不适合做直播。

    京东打造的是整个行业生态的实力,对于京东来说,产品质量、物流速度、售后服务才是平台的根本,而不是单单是带货这一个环节,所以京东不需要头部大主播,官方也没有把大力气放在扶持主播上面,更不需要去挖人,只需要有这么一个渠道证明自己没有落伍就好。

    三、还有哪些平台在探索直播带货? 相比起微信、京东不温不火,抖快淘的直播带货现在进行的如火如荼。比如今年双十一,预售启动才4个小时,淘宝直播就产生了130个预售金额破千万元的直播间,其中,李佳琦直播间开播当晚观看量近4.6亿,较去年2亿的成绩翻了一倍。

    直播带货和大主播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其他的平台也希望能在直播带货这个领域分一杯羹。然而,无论是电商平台,还是内容平台,只有搭建好适宜直播带货的舞台,相关的布局都已经完善,才能吸引更多主播入驻。为此,不少平台也在积极探索直播带货的玩法。

    比如小红书,作为一个图文种草社区,以前直播板块比较隐蔽,如今在发现页面就可以刷到直播,点进去就有许多商家在带货。官方还发布了开播攻略,教你如何获得更多曝光。

    (小红书官方提供的开播攻略)

    双十一期间还设置了带货排行榜,参与活动的主播能获得官方扶持,排名靠前的主播除了获得更多流量曝光,还有官方的优惠券奖励。

    (小红书带货排行榜及其规则截图)

    又比如B站,2021年B站曾举办名为“本命好物节”的直播带货活动,这被外界认为是B站走向直播带货的信号,但当时的反馈并不热烈。

    而今年10月,B站“直播电商小助手”又陆续发布了直播电商的相关规则和信息,又在直播栏目下增加了“购物”专区,还发布了UP招募激励计划,激励更多用户加入直播带货的行列。

    而据有关媒体报道,10月14日即站内双十一活动开幕首日,UP主@Mr迷瞪 的首场直播GMV就突破了1.3亿。显然,B站此次的直播带货的反馈不错。

    (B站截图)

    其他平台是否能够培养出新的“刘畊宏”“小杨哥”,我们共同期待着。当然,除了平台亲自培养大主播外,还可以选择去挖人,就像曾经的抖音一哥罗永浩,就在今年双十一宣布入驻了淘宝,而生长于淘宝直播的“蜜蜂惊喜社”,选择了入驻抖音。也许在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主播选择跨平台发展、多平台发展。

    而另一种可能是:未来,平台并不需要“大主播”,引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十里村的一句话:“商家是来开店赚钱的,不是来看着一个主播把所有流量、交易席卷走的。”

     

    关于“直播的风口,为什么没见京东直播有多火?”,你有什么看法?点击下面的链接,一起来聊聊吧~

    戳: https://996.pm/M8vA2

    参考资料:

    https://wen.woshipm.com/question/detail/tmrfsf.html

    https://wen.woshipm.com/question/detail/klmu98.html

    https://www.woshipm.com/it/5356015.html

    https://www.woshipm.com/it/5665948.html

    https://www.fkdmg.com/article/8433.html

    https://www.woshipm.com/it/5604592.html

    https://www.woshipm.com/it/5674469.htm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4996214564652047&wfr=spider&for=pc

    https://zhuanlan.zhihu.com/p/576486312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7652248239808269&wfr=spider&for=pc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7678422670948459&wfr=spider&for=pc

    #天天问神回复# 「天天神回复」是天天问的一个新栏目,致力于发现天天问小伙伴的精彩语录。抖机灵,大伙儿也是认真的!如果喜欢,记得点击问题链接,和TA一起互动吧,我们也在这里期待你的发言哟~

    当代人如何成为数字极简主义者?

    @FanFan:只买16G内存的手机

    老板怀疑你有摸鱼行为,你会怎么反驳?

    @Mark-ZXL:老板一旦怀疑你摸鱼了,你证明或不证明,都没有啥意义了。

    想一想为什么自己会被怀疑。

    如何重构老系统?

    @CarieVinne:带着原有的思路、逻辑、产品文档、商业模式换家公司再实现

    #相关阅读# 【天天问每周精选】第210期:用户评价,售后环节的大难题

    【天天问每周精选】第209期:识区“垮了”?邀请码不背锅,内容才是关键!

    【天天问每周精选】第208期:企业购买服务为什么没有“大众点评”

    【天天问每周精选】第207期:我觉得业务方80%的需求都是没必要做的,怎么办?

    【天天问每周精选】第206期:短视频平台与小程序游戏,是天作之合还是怨侣?

    素材来源:天天问话题精选

    「天天问」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旗下的互助问答模块,致力产品、运营、营销等领域知识的学习交流。

    本栏目由 @张小莉 整理编辑发布,欢迎大家踊跃提问,一起交流。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如何提升消息推送转化率?收下这篇超全指南!

    UI交互 2022-11-14
    本文从消息通知的基本知识、消息通知渠道、让用户再开启通知权限的方法、提高消息触达率的小技巧等4个章节,帮你掌握消息推送设计。更多消息通知设计干货:产品设计干货!5种消息通知设计的优缺点分析编者按:产品设计中常见的消息通知有哪些类型?

    本文从消息通知的基本知识、消息通知渠道、让用户再开启通知权限的方法、提高消息触达率的小技巧等4个章节,帮你掌握消息 推送设计 。

    更多消息 通知设计 干货:

    产品设计干货!5种消息通知设计的优缺点分析 编者按:产品设计中常见的消息通知有哪些类型?

    阅读文章 >

    前言 通知是产品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快速将内容的状态及变化通过不同的方式传达给用户,以便用户在收到信息后根据所传递的内容及时做出应对策略。

    在这里,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很多产品喜欢一股脑的把有效的/无效的、重要的/不重要的、用户想知道的/不想知道的等所有信息通通推送给用户。那么,你的推送渠道真的用对了吗?是否做了信息优先级区分?推送时间段是否有效?站在用户角度,下面这些场景你肯定碰到过:

    手机屏幕总是频繁弹出信息,接二连三的震动、提示音让你一怒之下卸载了一些不太常用的APP; 桌面图标99+、主页的消息入口99+、进入消息分类还是99+,清理起来非常麻烦,还不如关闭几个分类通知,少一个也能缓口气; 一天少看了几个小视频,好不容易节省出来的流量被通知无情的消耗,还不如关闭系统通知权限来得快; 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在手机短信中回复一大堆TD(退订),想吐的感觉;

    在频繁地打扰下,用户关闭了一个个通知权限、甚至一度卸载 APP。不难看出,好的消息通知能巧妙的将用户求留住(部分用户利用通知就能保持对微信、QQ 的控制欲),做的不好就会起到负面作用、失去了消息通知的初衷,这里面最需要把控就是推送的一个“度”。

    用户可能因为一条走心的推送而转化、也可能因为被打扰而放弃使用,站在设计角度,需尽可能打造让用户更喜欢的通知系统。那么,对于不同的业务需求及使用场景,又该如何差异化的进行消息推送,笔者通过本文进行分析总结,与大家一起了解。

    一、消息通知的基本知识 1. 什么是消息通知

    消息通知是产品提供的一项服务,能够及时将产品的期待或内容的变化、根据其等级权重合理的通过不同渠道及时同步给用户,常见的如互动提醒、老用户召回、活动拉新、产品更新或帮助提醒等,通过站内红点、弹窗、短信、邮件等方式与用户进行信息交换。

    2. 消息推送的目的

    用户层面,方便及时获取到想要知道的信息、以及对信息交换的控制权。例如:用户发布一条新的短视频想要对评论/点赞及时掌控、给心上人发了信息想在第一时间看到回复...等,产品也是借此用户对内容的控制欲,利用消息推送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产品层面,通过主动推送想让用户知道的信息,以达到新/老用户转化的目的。例如:通过手机短信形式发放优惠券对老用户召回、应用内通知或桌面推送对用户拉新...等,以此提高产品收益,获取更大的商业价值。

    3. 通知设计的基本原则

    首先,一个好的消息系统首先需要将消息内容设计的全面,以便用户通过消息通知能准确无误的了解到对应内容;

    其次,消息的触达方式需合理有效,必须提供便捷的操作入口以供用户及时反馈;

    另外,为了避免过于打扰用户,需选择合理的推送渠道,提高用户触达概率及反馈效率。

    二、消息通知渠道 消息通知渠道分为应用内通知应用外通知。应用内通知主要来源于消息中心或系统主动触发的弹窗来体现,而应用外通知包括桌面图标红点、手机短信、电子邮件、push、公众号信息(需绑定)等渠道推送。

    1. 应用内通知

    ① 消息功能入口

    消息功能入口提示也称为红点提示,主要有底部 Tad 栏、首页右上角、个人中心右上角三种形式。当有新的通知出现时,对应图标的右上角会出现小红点提示,清晰明了,关于小红点设计,之前这篇文章有详细说明:

    用6大章节,帮你完整掌握界面中的小红点设计 UI设计中最常见的小红点该如何设计?

    阅读文章 >

    红点提示的用户触达率较高,但需要用户在登录状态下才能查看,比如订单状态变化、用户与用户/产品之间的互动消息、产品活动通知等。

    ② 消息列表

    当产品的消息类型较多时,点击消息功能入口即可跳转至二级分类列表。与上述相比,消息列表的内容则更加清晰,通过第一次消息入口功能的引导触发,这里的用户触达率将成倍增加。

    ③ 弹窗通知

    以弹窗的形式覆盖在页面内容顶层,阻碍用户的当前操作并迫使用户对弹窗做出决策,可以是系统主动弹出或用户手动触发,对用户的干扰极大。

    弹窗通知最大的优势在于会 100%被用户看到,无法忽略,否则将不能进行其他操作,很适合产品的一些重要事件提醒,例如应用升级、活动通知、优惠券引流等。

    ④ Toast 通知

    Toast 通知是用户在操作之后给出的即时反馈,与当前页面内容关联性极强,但不会中断用户的操作,出现的时间很短,一般持续 3 秒后自动消失,对用户的干扰也比较小。

    需要注意的是,Toast 容易在用户不注意的情况下被遗漏,所以适合用于操作后不影响大局、且不可二次操作、不可逆转的轻量提示,例如删除成功、提交成功等。

    2. 应用外推送

    ① 桌面小红点

    小红点通常以圆点+数字的形式出现在图标右上角,用来提示应用内的未读消息数量,进入应用查看或清除后小红点则会消失。桌面小红点有一个必备前提,需要同时开启设备和应用内的通知权限方能接收提醒通知。

    在部分应用中,桌面小红点具有较大的价值,能对用户产生积极的影响,使用频率得到进一定的提升。例如:社交类应用中的私信、评论、点赞等;商家端的咨询信息、下单提醒等,用户在看到后都会有强烈的点击欲望,对一些数据的提升起到推动作用。

    ② PUSH 推送

    PUSH 推送通知常见于设备顶部横幅(几秒后消失)、通知中心以及锁屏后的中部区域,用户可从卡片中的内容获取信息类型及重要程度,用以决策是否需要立即打开。

    这种推送方式,用户几乎很难忽略,不处理的话会长时间浮于屏幕之上,非常适合价值及时效性较高的消息通知。除视觉提醒之外,还可通过听觉触达用户,例如支付号、微信的收款信息等,不过依然要同时开启设备和应用内的通知权限。

    ③ 手机短信

    短信推送是大家很熟悉的通知渠道了,毕竟现在都是用手机注册账号,手机号获取难度几乎为“0”,常见的有验证码短信(用户请求)、营销短信(产品推送)两种:

    验证码类似“一问一答”的互动,没有什么特别的玩法;

    营销类短信对于拉取新用户、老用户召回、节日/活动促销能起到不可替代作用,产品可通过短信发送图片、文字以及超链接,内容的时效性、用户的触达率都相对较高。

    着重说明一点,因为短信通知的成本较高,在使用之前需要足够的思考分析,细分用户群体做到精准投放,避免所花费的成本与产生的价值不成正比。另外,如果需要放超链接,那么短信内容一定要有足够的说服力及吸引力,总是被用户当做诈骗短信删除、举报的话还不如不放。

    为了减少对用户的打扰,让产品更人性化,一般会在短信结尾提供 TD(退订)提示,用户回复即可取消后续的推送,但是否真的取消成功,这就得看产品了(¬◡¬)...

    ④ 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推送方式使用的并不多,一方面需要产品有 web 端服务,纯粹的移动端 APP 邮件推送不会有什么效果;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的用户登录电子邮箱并不频繁,还容易被用户一键清理或误删。

    电子邮件唯一的好处就是用户可通过超链接直达内容出处,相比 APP 应用,免去了下载等一系列操作,还可以长时间滞留,便于用户随时查看或添加星标,处理时间段选择较为灵活,很适合 web 端服务。针对一些商业化的邮件推送,也需要花费一定的经济成本。

    产品获取用户邮箱地址的难度较大(邮箱账号除外),不难理解,使用手机号一键登录、验证码登录、第三方账号登录远比邮箱地址登录要方便的多。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个人设置的添加邮箱、问卷调查的邮箱地址预留来获取,不过这就要看用户的主动意愿了。

    ⑤ 公众号消息

    公众号背靠社交应用,普及程度及用户触达率是极高的,不过这需要产品利用部分业务、活动为导向,引导用户关注公众号后方能接收到消息通知。

    目前公众号只能向用户发送符合部分场景要求的服务通知,例如刷卡通知、物流轨迹变化、商品购买等。如果预算足够的话,还可以购买公众号列表、内容详情页、朋友圈等产品广告位进行特定用户群体推送,无需用户关注也可以看到并进行转化。

    三、让用户再开启通知权限 用户一旦关闭通知权限,对产品来说无疑是一个损失,这意味着没有消息通知的推动,用户的使用频率以及与产品之间的互动显然会减少(就连夫妻之间都需要时常互动与沟通交流,何况对于有选择余地的产品),时间长了,用户转投其他产品的“怀抱”也不是不可能。

    有没有想过,用户只是关闭通知权限而已,并没有卸载 APP,真的就没办法了吗?是不是该做点什么...

    1. 寻找关闭原因

    用户之所以还未卸载 APP,说明还有价值,归根结底,关闭通知权限的原因都是因为消息的“狂轰乱炸”带来的无尽骚扰,几乎没有例外,而产品还会添上一把火,用户再次打开 APP 时无底线的催促用户再度开启,耗尽用户最后一点耐心后,或许再也没有机会了。

    这个时候,设计师考虑的不是频繁提醒用户开启,而是用户关闭通知的真正原因(“狂轰乱炸”只是概括),细化各种可能性,然后从中找出机会点,但凡有所改进都值得试一试,毕竟相比什么都不做不会更糟。这么解释似乎毫无说服力,下面举个例子:

    当产品中的某项免费服务突然有一天开始收费了,但受到了大多数用户的抵触,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做,是无视用户诉求继续收费、还是恢复到之前的免费?这并不是一个选择题,继续收费会导致大量用户流失、恢复免费可能连维持运营成本都难,所以不经思索的选择草草收场、连下下策都算不上。用户抵触的原因可能收费过高或是与实际价值不符,有没有想过利用限时折扣、附加其他增值服务(成本较小)或者组合捆绑销售也不失为一种策略。

    那么,到底该如何做既能愉快的发送消息通知、还能能挽回用户的心呢?

    2. 引导二次开启

    用户关闭通知权限,并非没有需求,最典型的就是在某宝、某东加了满满一“车”商品等待降价,然后抱怨消息通知太吵关掉了通知权限,最后就是无法收到折扣通知、还把问题怪在了 APP 身上,着实太冤。用户只要还有需求,通知权限就还有被重新开启的机会。

    ① 损失厌恶/利益引诱

    首先,我们需要找出对应的价值点,利用优秀的文案给予用户思考的余地,用户每多思考一会,结果都有可能发生改变。

    人们都讨厌失去,对于损失的不可控很难接受,在引导用户开启通知权限时,需要强调不开启会失去什么,毕竟面对“得到”和“失去”时,损失更加让人难以忍受,例如物流产品告诉用户“未开启通知,将错过重要的快递信息”。还可以通过激励等进行利益引诱,如“开启后能及时获取红包卡券、折扣通知”等,并提供快捷通道,促使用户重新开启通知权限。

    ② 消息分类/分别处理

    每种类型的通知都不可能符合所有用户的“胃口”,针对社交、电商类产品,可将通知类型分类处理,用户希望接收哪种类型的消息单独开启即可。

    例如支付宝将消息拆分为多个类型;京东还增加了午休免打扰设置,开启后在 12:30-13:30 不会收到任何消息提醒;微信群过多、消息太吵时,开启免打扰又担心错过重要人的信息,于是微信在去年上线了开启群消息免打扰后、可设置群内 4 个人的消息正常通知,算是比较人性化的设计了。

    ③ 提供关闭/关不彻底

    部分产品提供了关闭消息通知功能,但又关不彻底,这是产品基于妥协的基础上,依然在低频推送消息的“流氓”玩法,与用户完全关闭相比,已经算是不错的结果了。

    常见于 PC 客户端,就像很多软件的插件一样,不管怎么关,总是无法彻底关闭,甚至还将开启操作伪装成其他内容引导用户误触;手机短信推送也会有这种情况,用户回复过“退订”后依然会收到相关短信。

    这种方式需谨慎使用,在用户关闭通知后,需通过后续推送内容的质量、频率试探用户底线,然后逐渐提升,切不可无视用户操作。

    四、提高消息触达率的小技巧 1. 减少重复通知

    反复推送相同的内容只会让用户更加反感,回复退订、卸载应用都可能在这一刻发生。

    很明显,消息发出后,如果用户的触达率较高就没必要再次推送。反之触达率较低,重复推送会让用户有种被催促、胁迫的感觉,适得其反,触达率低有没有可能是文案不够友好、表达不够清晰或者吸引力不够?即便同一件事情,也尽量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如何想办法重新引起用户的关注才是关键点。

    2. 言语得当、避免误会

    中华文字博大精深,且有 56 个民族,其性格习惯各异,特别在利用当前社会热点、媒介进行的营销推送时,尽可能规避掉敏感信息,如地域/民族歧视、性暗示等。

    3. 细分受众群体

    很多时候,消息推送太少无法满足产品目标、太多则会惹恼用户导致通知权限被彻底关闭,所以不仅要考虑消息推送频率,更重要的是对受众群体进行分类、分别推送,不要每次都一股脑的将消息发给所有用户,当然,能做到千人千面(成本大)则会更好。

    4. 内容清晰简洁

    没有用户愿意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来看长篇大论的内容,需确保消息内容简单直接、清晰易懂,并符合用户认知习惯,还得保持友好的语气以及富有创造力的品牌形象。

    处于营销目的时,可利用感兴趣的事件/事物勾起用户的点击欲望,例如网络热词、时下热点等,笔者虽然并不提倡“标题党”,但不得不说,很多标题党都能起到不错的效果。

    5. 提供“下一步”入口

    消息通知需要一个有效操作入口,并且在消息内容中有对应的指向,点击应用内通知切换 APP 界面、应用外推送链接跳转至 web 页,从始至终都需要为用户提供一个查看更多内容或参与的有效途径。

    五、结语 消息通知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将内容呈现给用户,并提高产品的转化率,不管用户愿不愿意接受,这始终都是一个呈现信息的不错途径。

    本文主要总结了消息的通知渠道、常见问题处理、提升用户触达率的方法,以帮助新手设计师快速掌握完整的消息系统。或许最终的结果事与愿违,但不能否认其魔力,需要做好的是确保消息内容质量、对应的受众群体及合理的推送渠道,相信总有一种方式适合你产品。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能量眼球」

  • 如何提升消息推送转化率?收下这篇超全指南!

    UI交互 2022-11-14
    本文从消息通知的基本知识、消息通知渠道、让用户再开启通知权限的方法、提高消息触达率的小技巧等4个章节,帮你掌握消息推送设计。更多消息通知设计干货:产品设计干货!5种消息通知设计的优缺点分析编者按:产品设计中常见的消息通知有哪些类型?

    本文从消息通知的基本知识、消息通知渠道、让用户再开启通知权限的方法、提高消息触达率的小技巧等4个章节,帮你掌握消息 推送设计 。

    更多消息 通知设计 干货:

    产品设计干货!5种消息通知设计的优缺点分析 编者按:产品设计中常见的消息通知有哪些类型?

    阅读文章 >

    前言 通知是产品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快速将内容的状态及变化通过不同的方式传达给用户,以便用户在收到信息后根据所传递的内容及时做出应对策略。

    在这里,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很多产品喜欢一股脑的把有效的/无效的、重要的/不重要的、用户想知道的/不想知道的等所有信息通通推送给用户。那么,你的推送渠道真的用对了吗?是否做了信息优先级区分?推送时间段是否有效?站在用户角度,下面这些场景你肯定碰到过:

    手机屏幕总是频繁弹出信息,接二连三的震动、提示音让你一怒之下卸载了一些不太常用的APP; 桌面图标99+、主页的消息入口99+、进入消息分类还是99+,清理起来非常麻烦,还不如关闭几个分类通知,少一个也能缓口气; 一天少看了几个小视频,好不容易节省出来的流量被通知无情的消耗,还不如关闭系统通知权限来得快; 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在手机短信中回复一大堆TD(退订),想吐的感觉;

    在频繁地打扰下,用户关闭了一个个通知权限、甚至一度卸载 APP。不难看出,好的消息通知能巧妙的将用户求留住(部分用户利用通知就能保持对微信、QQ 的控制欲),做的不好就会起到负面作用、失去了消息通知的初衷,这里面最需要把控就是推送的一个“度”。

    用户可能因为一条走心的推送而转化、也可能因为被打扰而放弃使用,站在设计角度,需尽可能打造让用户更喜欢的通知系统。那么,对于不同的业务需求及使用场景,又该如何差异化的进行消息推送,笔者通过本文进行分析总结,与大家一起了解。

    一、消息通知的基本知识 1. 什么是消息通知

    消息通知是产品提供的一项服务,能够及时将产品的期待或内容的变化、根据其等级权重合理的通过不同渠道及时同步给用户,常见的如互动提醒、老用户召回、活动拉新、产品更新或帮助提醒等,通过站内红点、弹窗、短信、邮件等方式与用户进行信息交换。

    2. 消息推送的目的

    用户层面,方便及时获取到想要知道的信息、以及对信息交换的控制权。例如:用户发布一条新的短视频想要对评论/点赞及时掌控、给心上人发了信息想在第一时间看到回复...等,产品也是借此用户对内容的控制欲,利用消息推送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产品层面,通过主动推送想让用户知道的信息,以达到新/老用户转化的目的。例如:通过手机短信形式发放优惠券对老用户召回、应用内通知或桌面推送对用户拉新...等,以此提高产品收益,获取更大的商业价值。

    3. 通知设计的基本原则

    首先,一个好的消息系统首先需要将消息内容设计的全面,以便用户通过消息通知能准确无误的了解到对应内容;

    其次,消息的触达方式需合理有效,必须提供便捷的操作入口以供用户及时反馈;

    另外,为了避免过于打扰用户,需选择合理的推送渠道,提高用户触达概率及反馈效率。

    二、消息通知渠道 消息通知渠道分为应用内通知应用外通知。应用内通知主要来源于消息中心或系统主动触发的弹窗来体现,而应用外通知包括桌面图标红点、手机短信、电子邮件、push、公众号信息(需绑定)等渠道推送。

    1. 应用内通知

    ① 消息功能入口

    消息功能入口提示也称为红点提示,主要有底部 Tad 栏、首页右上角、个人中心右上角三种形式。当有新的通知出现时,对应图标的右上角会出现小红点提示,清晰明了,关于小红点设计,之前这篇文章有详细说明:

    用6大章节,帮你完整掌握界面中的小红点设计 UI设计中最常见的小红点该如何设计?

    阅读文章 >

    红点提示的用户触达率较高,但需要用户在登录状态下才能查看,比如订单状态变化、用户与用户/产品之间的互动消息、产品活动通知等。

    ② 消息列表

    当产品的消息类型较多时,点击消息功能入口即可跳转至二级分类列表。与上述相比,消息列表的内容则更加清晰,通过第一次消息入口功能的引导触发,这里的用户触达率将成倍增加。

    ③ 弹窗通知

    以弹窗的形式覆盖在页面内容顶层,阻碍用户的当前操作并迫使用户对弹窗做出决策,可以是系统主动弹出或用户手动触发,对用户的干扰极大。

    弹窗通知最大的优势在于会 100%被用户看到,无法忽略,否则将不能进行其他操作,很适合产品的一些重要事件提醒,例如应用升级、活动通知、优惠券引流等。

    ④ Toast 通知

    Toast 通知是用户在操作之后给出的即时反馈,与当前页面内容关联性极强,但不会中断用户的操作,出现的时间很短,一般持续 3 秒后自动消失,对用户的干扰也比较小。

    需要注意的是,Toast 容易在用户不注意的情况下被遗漏,所以适合用于操作后不影响大局、且不可二次操作、不可逆转的轻量提示,例如删除成功、提交成功等。

    2. 应用外推送

    ① 桌面小红点

    小红点通常以圆点+数字的形式出现在图标右上角,用来提示应用内的未读消息数量,进入应用查看或清除后小红点则会消失。桌面小红点有一个必备前提,需要同时开启设备和应用内的通知权限方能接收提醒通知。

    在部分应用中,桌面小红点具有较大的价值,能对用户产生积极的影响,使用频率得到进一定的提升。例如:社交类应用中的私信、评论、点赞等;商家端的咨询信息、下单提醒等,用户在看到后都会有强烈的点击欲望,对一些数据的提升起到推动作用。

    ② PUSH 推送

    PUSH 推送通知常见于设备顶部横幅(几秒后消失)、通知中心以及锁屏后的中部区域,用户可从卡片中的内容获取信息类型及重要程度,用以决策是否需要立即打开。

    这种推送方式,用户几乎很难忽略,不处理的话会长时间浮于屏幕之上,非常适合价值及时效性较高的消息通知。除视觉提醒之外,还可通过听觉触达用户,例如支付号、微信的收款信息等,不过依然要同时开启设备和应用内的通知权限。

    ③ 手机短信

    短信推送是大家很熟悉的通知渠道了,毕竟现在都是用手机注册账号,手机号获取难度几乎为“0”,常见的有验证码短信(用户请求)、营销短信(产品推送)两种:

    验证码类似“一问一答”的互动,没有什么特别的玩法;

    营销类短信对于拉取新用户、老用户召回、节日/活动促销能起到不可替代作用,产品可通过短信发送图片、文字以及超链接,内容的时效性、用户的触达率都相对较高。

    着重说明一点,因为短信通知的成本较高,在使用之前需要足够的思考分析,细分用户群体做到精准投放,避免所花费的成本与产生的价值不成正比。另外,如果需要放超链接,那么短信内容一定要有足够的说服力及吸引力,总是被用户当做诈骗短信删除、举报的话还不如不放。

    为了减少对用户的打扰,让产品更人性化,一般会在短信结尾提供 TD(退订)提示,用户回复即可取消后续的推送,但是否真的取消成功,这就得看产品了(¬◡¬)...

    ④ 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推送方式使用的并不多,一方面需要产品有 web 端服务,纯粹的移动端 APP 邮件推送不会有什么效果;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的用户登录电子邮箱并不频繁,还容易被用户一键清理或误删。

    电子邮件唯一的好处就是用户可通过超链接直达内容出处,相比 APP 应用,免去了下载等一系列操作,还可以长时间滞留,便于用户随时查看或添加星标,处理时间段选择较为灵活,很适合 web 端服务。针对一些商业化的邮件推送,也需要花费一定的经济成本。

    产品获取用户邮箱地址的难度较大(邮箱账号除外),不难理解,使用手机号一键登录、验证码登录、第三方账号登录远比邮箱地址登录要方便的多。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个人设置的添加邮箱、问卷调查的邮箱地址预留来获取,不过这就要看用户的主动意愿了。

    ⑤ 公众号消息

    公众号背靠社交应用,普及程度及用户触达率是极高的,不过这需要产品利用部分业务、活动为导向,引导用户关注公众号后方能接收到消息通知。

    目前公众号只能向用户发送符合部分场景要求的服务通知,例如刷卡通知、物流轨迹变化、商品购买等。如果预算足够的话,还可以购买公众号列表、内容详情页、朋友圈等产品广告位进行特定用户群体推送,无需用户关注也可以看到并进行转化。

    三、让用户再开启通知权限 用户一旦关闭通知权限,对产品来说无疑是一个损失,这意味着没有消息通知的推动,用户的使用频率以及与产品之间的互动显然会减少(就连夫妻之间都需要时常互动与沟通交流,何况对于有选择余地的产品),时间长了,用户转投其他产品的“怀抱”也不是不可能。

    有没有想过,用户只是关闭通知权限而已,并没有卸载 APP,真的就没办法了吗?是不是该做点什么...

    1. 寻找关闭原因

    用户之所以还未卸载 APP,说明还有价值,归根结底,关闭通知权限的原因都是因为消息的“狂轰乱炸”带来的无尽骚扰,几乎没有例外,而产品还会添上一把火,用户再次打开 APP 时无底线的催促用户再度开启,耗尽用户最后一点耐心后,或许再也没有机会了。

    这个时候,设计师考虑的不是频繁提醒用户开启,而是用户关闭通知的真正原因(“狂轰乱炸”只是概括),细化各种可能性,然后从中找出机会点,但凡有所改进都值得试一试,毕竟相比什么都不做不会更糟。这么解释似乎毫无说服力,下面举个例子:

    当产品中的某项免费服务突然有一天开始收费了,但受到了大多数用户的抵触,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做,是无视用户诉求继续收费、还是恢复到之前的免费?这并不是一个选择题,继续收费会导致大量用户流失、恢复免费可能连维持运营成本都难,所以不经思索的选择草草收场、连下下策都算不上。用户抵触的原因可能收费过高或是与实际价值不符,有没有想过利用限时折扣、附加其他增值服务(成本较小)或者组合捆绑销售也不失为一种策略。

    那么,到底该如何做既能愉快的发送消息通知、还能能挽回用户的心呢?

    2. 引导二次开启

    用户关闭通知权限,并非没有需求,最典型的就是在某宝、某东加了满满一“车”商品等待降价,然后抱怨消息通知太吵关掉了通知权限,最后就是无法收到折扣通知、还把问题怪在了 APP 身上,着实太冤。用户只要还有需求,通知权限就还有被重新开启的机会。

    ① 损失厌恶/利益引诱

    首先,我们需要找出对应的价值点,利用优秀的文案给予用户思考的余地,用户每多思考一会,结果都有可能发生改变。

    人们都讨厌失去,对于损失的不可控很难接受,在引导用户开启通知权限时,需要强调不开启会失去什么,毕竟面对“得到”和“失去”时,损失更加让人难以忍受,例如物流产品告诉用户“未开启通知,将错过重要的快递信息”。还可以通过激励等进行利益引诱,如“开启后能及时获取红包卡券、折扣通知”等,并提供快捷通道,促使用户重新开启通知权限。

    ② 消息分类/分别处理

    每种类型的通知都不可能符合所有用户的“胃口”,针对社交、电商类产品,可将通知类型分类处理,用户希望接收哪种类型的消息单独开启即可。

    例如支付宝将消息拆分为多个类型;京东还增加了午休免打扰设置,开启后在 12:30-13:30 不会收到任何消息提醒;微信群过多、消息太吵时,开启免打扰又担心错过重要人的信息,于是微信在去年上线了开启群消息免打扰后、可设置群内 4 个人的消息正常通知,算是比较人性化的设计了。

    ③ 提供关闭/关不彻底

    部分产品提供了关闭消息通知功能,但又关不彻底,这是产品基于妥协的基础上,依然在低频推送消息的“流氓”玩法,与用户完全关闭相比,已经算是不错的结果了。

    常见于 PC 客户端,就像很多软件的插件一样,不管怎么关,总是无法彻底关闭,甚至还将开启操作伪装成其他内容引导用户误触;手机短信推送也会有这种情况,用户回复过“退订”后依然会收到相关短信。

    这种方式需谨慎使用,在用户关闭通知后,需通过后续推送内容的质量、频率试探用户底线,然后逐渐提升,切不可无视用户操作。

    四、提高消息触达率的小技巧 1. 减少重复通知

    反复推送相同的内容只会让用户更加反感,回复退订、卸载应用都可能在这一刻发生。

    很明显,消息发出后,如果用户的触达率较高就没必要再次推送。反之触达率较低,重复推送会让用户有种被催促、胁迫的感觉,适得其反,触达率低有没有可能是文案不够友好、表达不够清晰或者吸引力不够?即便同一件事情,也尽量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如何想办法重新引起用户的关注才是关键点。

    2. 言语得当、避免误会

    中华文字博大精深,且有 56 个民族,其性格习惯各异,特别在利用当前社会热点、媒介进行的营销推送时,尽可能规避掉敏感信息,如地域/民族歧视、性暗示等。

    3. 细分受众群体

    很多时候,消息推送太少无法满足产品目标、太多则会惹恼用户导致通知权限被彻底关闭,所以不仅要考虑消息推送频率,更重要的是对受众群体进行分类、分别推送,不要每次都一股脑的将消息发给所有用户,当然,能做到千人千面(成本大)则会更好。

    4. 内容清晰简洁

    没有用户愿意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来看长篇大论的内容,需确保消息内容简单直接、清晰易懂,并符合用户认知习惯,还得保持友好的语气以及富有创造力的品牌形象。

    处于营销目的时,可利用感兴趣的事件/事物勾起用户的点击欲望,例如网络热词、时下热点等,笔者虽然并不提倡“标题党”,但不得不说,很多标题党都能起到不错的效果。

    5. 提供“下一步”入口

    消息通知需要一个有效操作入口,并且在消息内容中有对应的指向,点击应用内通知切换 APP 界面、应用外推送链接跳转至 web 页,从始至终都需要为用户提供一个查看更多内容或参与的有效途径。

    五、结语 消息通知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将内容呈现给用户,并提高产品的转化率,不管用户愿不愿意接受,这始终都是一个呈现信息的不错途径。

    本文主要总结了消息的通知渠道、常见问题处理、提升用户触达率的方法,以帮助新手设计师快速掌握完整的消息系统。或许最终的结果事与愿违,但不能否认其魔力,需要做好的是确保消息内容质量、对应的受众群体及合理的推送渠道,相信总有一种方式适合你产品。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能量眼球」

  • 车企扎堆入局“元宇宙”(一) ——从研发制造视角分析

    设计动态 2022-11-13
    2020年,中国全年汽车总产量约为2393万辆,总销量为2531万辆,占全球汽车销量的32.5%,已连续十二年位居全球第一,中国继续保持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地位。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呈高速增长势头,全年销量为136.7万辆,同比增长10.9%,连续六年位居全球

    2021年是元宇宙元年,各大汽车制造商也争先布局元宇宙。如何为元宇宙赋予生产力,为汽车赋予多维消费空间,为用户赋予虚实共生世界呢?一起来看一下吧。

    2020年,中国全年汽车总产量约为2393万辆,总销量为2531万辆,占全球汽车销量的32.5%,已连续十二年位居全球第一,中国继续保持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地位。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呈高速增长势头,全年销量为136.7万辆,同比增长10.9%,连续六年位居全球第一,动力电池、电驱动等关键零部件技术指标持续提升,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1]。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计划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实现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在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充换电服务便利性显著提高。力争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实现电动化,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充换电服务网络便捷高效,氢燃料供给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有效促进节能减排水平和社会运行效率的提升。[2]

    可以说发展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是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经之路,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建设绿色清洁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的国家级战略举措。通过汽车产业与AI、5G、区块链、元宇宙等新兴数字技术融合发展,则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技术路径。

    2021年是元宇宙元年,汽车制造商争先布局元宇宙,理想、蔚来、小鹏、吉利汽车先后对元宇宙商标进行了申请注册;上汽集团则一口气申请了100个元宇宙相关的商标,使用范围包括汽车研发、生产、制造和销售等;2021年9月,宝马(BMW)推出了虚拟世界JOYTOPIA,其中包括:“Re:THINK”、“Re:IMAGINE”和“Re:BIRTH”三个主题,BMW集团通过虚拟世界向用户展现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包括:循环经济、电动交通、城市交通和可持续性。现代汽车也在Roblox平台上发布了一款展示现代汽车创新车型和未来移动出行解决方案的游戏Hyundai Mobility Adventure。通过该游戏用户可以参加节日庆典、进行车辆展示以及沟通互动。

    虽然元宇宙与车企的主营业务还未发生直接化学反应,各大车商扎堆入局也仅限于品牌推广、展厅构建、销售等辅助业务,但基于下一代互联网的畅想,未来必将有更多的车企加入元宇宙行列。如何为元宇宙赋予生产力,为汽车赋予多维消费空间,为用户赋予虚实共生世界,则是本文重点讨论的内容。本文计划用《车企扎堆入局“元宇宙”(一)——研发制造视角》,《车企扎堆入局“元宇宙”(二)——智能体验视角》两篇文章介绍汽车产业+元宇宙的应用场景和意义。

    汽车研发制造是一个涵盖材料科学、机械设计、控制科学等多学科的复杂系统过程。目前,国内外主要汽车企业已经建立起完整的研发、制造的数字化管理体系。大量数字化设计技术和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和集成,使得数字原型、虚拟样机、数字样机、全功能虚拟样机等在汽车产业得到广泛应用,大量虚拟样机被应用到运动仿真、装配仿真和性能仿真当中。而为元宇宙赋予生产属性则是加速汽车产业数字化升级,加快实体产业与虚拟经济融合,实现汽车元宇宙虚实共生目标的关键。

    一、元宇宙+汽车研发 汽车研发简单说可以分为:概念设计、工程设计、生产准备等三个阶段。概念设计阶段包括:市场情报信息分析与规划,造型设计,汽车总体设计与人机工程设计,汽车概念模型设计,目标车型分析等步骤。工程设计包括:车身设计、仪表板与内外饰设计、底盘平台设计、电气系统设计、动力系统设计、空气动力学分析、运动学分析、性能分析、整车及零部件设计优化、CAE分析、数字化电子样车设计(DMU)。生产准备包括:整车与零部件性能与工程评价、生产工艺分析、样车试制和试验、模具-夹具-检具制作。

    元宇宙系列技术利用在3D视觉上“所见即所得”优势,将为汽车设计、研发提供全新数字化体验。

    1. 提高汽车工程设计的数字化和构件化 目前,由于数字孪生在物理对象和虚拟对象的映射过程中,需要大量对物理对象进行数字化建模,受限于与物理对象在几何、物理、行为和规则等特征上的千差万别,数字孪生的建模、使用和维护成本高昂,大都全面用于航天、航空、船舶等价值高昂的产品,且定制化的特征明显,很难全面很难普及。例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基于数字孪生开展了飞行器健康管控应用;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将数字孪生引入到F-35战斗机生产过程中,用于改进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与质量;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卫星产业园正在开展基于数字孪生、柔性智能、云制造的新型研制生产模式。

    而在汽车产业这样的消费品中大范围使用数字孪生技术最重要的是需要考虑如何降低数字孪生体的构造成本。

    目前,数字孪生在实际应用中主要分为关键零部件孪生体,设备孪生体和系统孪生体等关键构件。各种数字孪生构件之间又形成层次型、关联型和点对点型等关系。层次型关系是单个零部件孪生体与多个零部件孪生体构成的组合关系,关联型关系是孪生体依托物理功能的关联性构成的依赖关系。点对点型关系是对等孪生体之间的建立的非依赖型关系。

    虽然,在数字孪生的构造过程中,呈现构件化特性,但受限于单一企业和单一应用场景,数字孪生构件数量有限,映射、生成、维护数字孪生构件的机构单一(主要集中在总装工厂),数字孪生构件很难在大范围场景中应用,限制了进一步的工程设计数字化。

    元宇宙具备社会化、全员海量创作属性,可以在汽车产业的个人(工作室)、设计企业、零部件企业、设备(装备)企业和总装企业之间建立社会化的数字孪生构件设计、生成、交易、维护、测试等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数字化生态。利用元宇宙多维数字空间,可在更小粒度的汽车零部件上建立数字孪生体,通过数字孪生构件组装特性,实现从小到大的积木式数字对象堆砌;利用元宇宙社会化对等交易网络,实现数字孪生构件的点对点可信交易,从而将数字孪生构件的构造与使用分离,极大提高数字孪生体的应用范围,降低构造成本。

    元宇宙是将数字孪生普惠化、工具化、标准化的数字网络基础设施。

    2. 基于操作型全息投影技术的汽车设计工具 在漫威系列电影中,大量采用操作型全息投影技术作为新型武器的设计工具,例如:钢铁侠的马克系列装甲。可以说操作性全息投影是设计师们的终极设计利器,相较于传统纸笔、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CAD)、胶泥模型等设计工具。操作型全息投影技术具备成本低、仿真度高、视觉3D、透视度高、操作性强等优势,是下一代设计工具。

    汽车作为一个拥有一百二十多年历史,标准化、商品化的成熟产品,除外观设计外,其功能性部件早已实现组件化生产和装配,具有零配件复用程度高的特点。在操作型全息投影设计工具的加持下,能更高效地对不同功能性部件进行组装设计和测试,在与数字孪生技术配合下可通过性能参数的3D调优,实现“所见即所得”的设计效果。

    目前,操作型全息投影技术还是前沿型技术,有很多技术难题亟待解决,远未进入产业应用阶段。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一个工程师团队提出基于全息投影的物理交互的触觉系统 [4] ,可完全不需要穿戴或手持外围设备下实现具备物理反馈的全息操作,比传统的VR/AR系统更加轻便。该系统主要由伪全息显示、手势识别模块和触觉反馈设备等三个组件构成,其核心是利用名为: Aerohaptics的气动反馈系统,当用户操纵虚拟物体时,该设备使用指向用户手上的加压空气喷射,来复制触摸感觉,同时它还提供位置和强度控制,以适应各种交互场景。

    气动反馈系统示意图

    来源:Aerohaptic Feedback for Interactive Volumetric Displays [4]

    随着未来全息投影物理反馈技术更加精确化,操作型全息投影带来的全新设计体验将使设计师爱不释手,使设计工作变得更加有趣和高效。人类的设计工作从实物设计到图纸设计、再到计算机辅助设计,最终将突破物理瓶颈实现全息3D的虚拟化设计阶段。

    3. 数模模型设计与虚拟验证 在工业设计中,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提高设计的准确性,并通过虚拟仿真试验验证产品在真实环节中的性能,成为数字孪生技术赋能产品设计最为重要的应用场景。目前,在汽车产品的数字模型设计方面,首先,常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CAD)设计出满足技术规格和功能需求的产品原型,并记录汽车的各种物理参数。其次,通过在数字化验证平台上进行一系列可重复、可变物理参数、可加速的虚拟仿真实验,来验证汽车在多种外部环境下的性能和表现。最终,通过反复验证和参数调整获得最优化的汽车产品原型设计。这种在设计阶段就验证产品的适应性,并通过仿真找寻缺陷,对产品的性能和表现进行不断优化的设计概念已经被广泛地在汽车设计行业中应用 [8] 。

    特别是在车辆抗毁伤性能评估中,虚拟化评估手段将极大降低评估成本、扩大评估范围。汽车作为连续工作在多样化气候和路况条件下的产品,其壳体材料、内部构造、零部件以及功能等在工作过程中均有可能出现异常状态。而不同的毁伤源(例如碰撞、粉尘、外部攻击等)也都会对车辆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因此需要对车辆进行抗毁伤性能评估。现阶段对其毁伤评估一般采用物理模拟毁伤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费用高、精度低、置信度差。例如:美国的NCAP(New Car Assessment Programme),欧洲的“Euro-NCAP”,日本的“J-NCAP”,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简称“中汽研”)的 C-NCAP,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院(简称中保研)的C-IASI等都是采用实车物理抗毁测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团队基于数字孪生提出一种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车辆抗毁伤评估方法,从材料、结构、部件及功能等多维度对车辆的抗毁伤性能进行虚拟数字化综合评价。其通过对实体车辆与虚拟车辆的实时信息交互与双向真实映射,实现物理车辆、虚拟车辆以及服务的全生命周期、全要素、全业务数据的集成和融合,从而提供可靠的抗毁伤评估的服务。将虚拟验证与实体实验有机结合,不但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数据资源,也为客户服务提供了更为全面的数据支持。

    而基于元宇宙的虚拟验证则是将通过建立车辆虚拟数字3D模型,包括:几何模型、物理模型、行为模型以及规则模型等多维度融合的高保真模型,逼真地刻画和映射物理车辆的状态。并通过在元宇宙中保存的路况数字模型、气候数字模型、空气动力模型、以及事故碰撞模型等多维虚拟数字环境条件,开展海量、动态的车辆性能以及安全性虚拟测试。

    通过对元宇宙数字环境条件的动态变化和突发事故模拟检验车辆在材料、总体结构、部件、功能方面是否达到设计预期。基于元宇宙的虚拟验证能够实现对车辆的材料性能、结构变化、部件完整性以及功能运行进行精确的仿真,从而对车辆的设计性能进行精准预测与可靠评估,使车辆的毁伤情况和抗毁伤性能得到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并且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整个验证过程3D可视化的展示出来,构成模型和形式化的多维精确验证。

    4. 助力汽车独立设计服务商品化 目前,汽车整车设计机构主要以汽车制造商的设计部门和研究院为主,但是近年来,也活跃着一些独立设计公司,例如:国际上比较知名的ItalDesign Giugiaro、Pininfarina、Bertone Design等,国内也有上海龙创、同济同捷、阿尔特、长城华冠等。但由于汽车独立设计公司受限于工程设计上的劣势,主要是以概念设计为主,且主要为汽车制造商提供外观设计,例如:ItalDesign Giugiaro为奥迪提供设计;Ghia为福特提供设计等。由于汽车独立设计企业与车企的设计部门存在竞争关系,汽车独立设计企业一直以来处于夹缝中生存,市场前景并不乐观。

    元宇宙为汽车独立设计公司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首先,在元宇宙环境下的大量工程设计基础设施被数字化和虚拟化,通过数字孪生将车身、仪表板与内外饰设计、底盘平台设计、电气系统、动力系统等构件化,通过构件的组合利用,可弥补汽车独立设计公司在工程设计方面的经验缺少。其次,元宇宙中VR、AR、MR等视觉系统将汽车独立设计公司原有的2D静态设计稿,提升至3D动态汽车模型,外观、内饰、底盘平台设计、电气系统、动力系统设计等都将和汽车生产制造的数字孪生无缝衔接,极大提高汽车设计的穿透性。最后,汽车独立设计公司的成果,在元宇宙世界里,不光只为单一汽车制造商服务,而是可形成游戏、电影、评测等直接模型和素材,通过元宇宙的数字化点对点的交易网络实现汽车设计的商品化和服务化。

    5. 样车评估从设计者评价到用户评价 2016年,达索系统公司针对复杂产品创新设计,建立了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3DExperience平台,利用用户交互反馈的信息不断改进产品的数字化设计模型,并反馈到物理实体产品中。2018年5月,达索航空公司将3DExperience平台用于新型战斗机研发,以及“阵风”系列战斗机和“隼”式商务客机的生产能力提升方面;同年6月,土耳其航空工业公司宣称将在TF-X第五代战斗机研制中采用该平台。 [6]

    类似通过用户对样车的动态反馈,实现类似软件项目管理中的最小可行化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理念,是互联网车企追求低成本、高效、快速迭代的造车目标。但此目标难以在现有的汽车研发平台中实现,因为和软件研发行业相比,车辆是一个现实的物理实体,其无法通过互联互通的网络直接实现动态反馈。常见的车企客服回访、问卷调查无法细致的记录用户真实反馈细节。

    元宇宙建立的虚实共生体,是将车辆物理实例对象和虚拟实例对象之间建立了一对一的直接映射,通过样车自身的传感器将用户使用客观情况动态反馈到车企平台的虚拟对象中,车企对于样车的虚拟对象可以进行一对一的详细观测,车辆在用户实际使用过程中材料、总体结构、部件、功能方面的细微扰动都将被穿透式的记录和分析。对于用户的主观评价,车企将建立车辆物理实例对象和虚拟规格对象之间建立多对一的直接映射,用户对样车的外观、性能、安全性等主观期望和评价,将动态综合的反馈到样车的虚拟规格对象中,从而实现样车评估从设计者自评价到用户评价的设计模式转变。

    二、元宇宙+汽车制造 2017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F-35 沃斯堡工厂使用了数字孪生技术的“智能空间平台”,将实际生产数据映射到数字孪生模型中,并与制造执行和规划系统相连,提前规划和调配制造资源,从而全面优化生产过程。据估计,应用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后,每架 F-35 战斗机生产周期将从目前的22个月缩短到17个月,制造成本降低10% [6]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也基于数字孪生开展了飞行器健康管控应用。

    在国内,将数字孪生用于生产制造的主要有航天、航空故障预测和维护,船舶全生命周期管理、复杂机电装备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汽车抗毁伤测试等领域。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制造 、制造业服务化、云制造等概念推陈出新,“数字孪生车间”也孕育而生。“数字孪生车间”主要通过对传统车间管理的生产要素、生产计划和生产过程管理的数字化复制,形成以数据为驱动的虚拟仿真车间,实现物理车间与虚拟车间的双向映射、实时交互,将生产要素、生产任务、生产流程,全业务融合,为智能制造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撑和质量保障。“数字孪生车间”的特点是以数据驱动、虚实融合和业务融合为主,是将传统车间中的几何、物理、行为和规则等多元属性,降维到二维属性,以提高模块之间的数据利用效率。

    “元宇宙数字车间”是在“数字孪生车间”基础上对虚拟空间的操作和呈现恢复其三维属性,使虚拟空间的仿真更真实,更具备操作性和实时反馈能力。基于“元宇宙数字车间”可以更真实的展现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的发展变化,特别是依托全息成像、VR、AR等3D显示设备提供的设备健康、能耗管理、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质量监控等;可以更准确的对生产计划的进行沙盘预演、预测与矫正;可以实现更细粒度的生产任务跟踪和调度。随着元宇宙概念的普及,元宇宙正在从娱乐、游戏等消费领域逐渐影响到生产领域,特别是汽车这种高端消费品。

    1. 立体多维生产过程管理 制造型企业经过多年的信息化洗礼,现已形成了以CRM、BPM、PLM、ERP、SCM、MES等为核心的一系列企业生产管理系统,其中生产过程执行管理系统(MES)作为生产执行层,起到了上承企业管理系统、智能分析系统,下启设备管理系统的中间桥梁作用。MES主要由生产计划管理、生产调度管理、作业执行管理、物料管理、设备管理、品控管理、工具管理、人员管理和数据看板主要功能构成。但以MES系统中心的生产过程管理,依然是时间维和数据维组成的二维信息模型,是将物料清单(BOM),设备状态,产品状态等物理多维实体对象降维为二维数据结构,以车间操作端的显示器为2D呈现形态,以业务流程为数据串接工具的信息化模型。

    传统生产执行管理的信息化模型中,是将生产计划和调度降维为时间和任务的信息模型。而“任务”本质上是一组符号状态,是帮助生产相关人员聚焦的抽象对象。基于元宇宙的数字化生产管理,则是将任务具象化,不同的生产任务具象化形式不尽相同,在汽车生产过程中,任务的具象化主要是包括:底盘、车架、发动机、整车等半成品或成品的物理生产对象,生产计划和生产调度是通过元宇宙数字化车间的全息3D控制台,直接将时间维度赋予多维的物理生产对象,生产计划的中涉及的成本、物料、人员、电能、设备等生产要素与工期的动态调整将直接针对物理对象实现,从而为传统MES系统提供全息排产和动态生产调度能力。

    传统制造生产过程监控是通过信息系统看板和现场巡视两种方式构成,信息系统看板虽然可以通过数据呈现覆盖大量生产实时信息,但降维后的数据与数据之间的抽象关系,已经不具备物理对象属性,无法自然暴露潜在生产风险;现场巡视虽能直接看到物理对象的生产关系,但管理成本高,且缺乏对物理对象的穿透感知。利用元宇宙的数字化生产管理实现将实际物理生产要素映射为多维数字孪生对象模型,然后再将实际生产实例信息实时同步到数字孪生模型中,形成数字生产孪生。

    生产过程监控则可直接利用全息投影、VR、AR等3D透视监控工具,对数字生产孪生的生产整体运行状态和局部加工过程进行穿透式监控。特别是针对汽车底盘调校、发动机安装、车架焊接等关键工序,可通过元宇宙的多维视角,全方位的观察汽车生产过程的质量风险和生产进度风险。

    原有数字孪生主要是针对数字化车间、设备以及产品数字孪生规格模型。而汽车作为一种高端消费品,在销售后具备差异化的使用状态特征,其生命周期也常常在15年以上。建立独立于数字孪生车间而存在的汽车实例产品孪生,可将数字化管理模型继续向消费级产品扩展。利用元宇宙多方参与、海量创作和分布式数据存储特点,不仅在车辆规格级别建立全息数字孪生规格模型,还为每辆出厂的车辆建立1:1的全息实例级数字孪生。

    全息实例级数字孪生将跟随车辆出厂-使用-保养-维修-报废等活动,在汽车制造厂商、4S店、消费者、车管所之间实现流转和交易,并为车辆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数据采集、更新和升级。在售后服务过程中,消费者、维修人员和车辆管理人员都可利用AR工具,对车辆的规格数据和使用实例数据进行透视检查和维护。

    2. 利用3D显示技术提供汽车制造数字化车间设备健康管理 目前,汽车数字化、自动化生产线已经在车企中普及,例如:上汽大众MEB工厂始建于2018年,该工厂已实现84%自动化生产,有946台机器人,加工深度67%。拥有立体在制品库存系统,极大程度上缩减了空间成本、减少了人力,依靠RFID技术可以实现每一辆车每一个生产工艺的实时监控。大量计算机、自动化设备、机器人涌入汽车生产流水线,代替人工装配、喷涂等,从而构成数字化、自动化车间。数字化车间设备的故障预测和健康则需要7*24小时不间断的实时监控和预警。

    数字孪生为机器人建立动作行为模型,通过摄像设备捕捉装配机器人动作,并利用图像动态数据与行为模型对照,检查其动作稳定性;为关键核心设备建立物理模型,通过在齿轮箱、电机、轴承等关键设备上安装传感器,利用温度、转速、压力、震动等数据与物理模型的对照,监控设备的健康程度;为喷涂设备建立化学模型,通过化学传感器实时采集油漆仓化学数据,并与化学模型对照,检查化学稳定性。数字孪生将制造车间的关键环节数字化到虚拟数据中,通过的数据行为和规则的比对分析,快速捕捉潜在故障。

    数字孪生建立的数字化车间是通过将真实车间的设备降维为二维数字化空间,利用计算设备复制重建设备的几何、物理、化学、行为等属性。而数字孪生下的数字化车间依然还是二维和局部显示的。通过元宇宙对数字孪生赋予三维图像的采集、处理和显示能力,则可将数字化车间中的二维数据升维到三维数据,更加逼真和全面的构建全息3D数字化车间。

    首先,利用3D激光扫描仪器将现实车间的布局、构造、设备等的几何数据采集并建立元宇宙车间的静态3D模型;其次,将数字孪生机器人动作行为模型、核心设备物流模型、喷涂设备的化学模型,导入并重建其三维行为、规则属性,建立元宇宙车间的动态3D模型。

    利用全息投影将数字车间的动态3D模型投放到监控沙盘上,车间管理者可360度观察车间现场运营实况,也可回放过去动态图。基于全息投影技术的元宇宙数字车间将实体车间的总体和局部全方位的呈现在管理者面前,管理者可通过3D透视影像,观察由几何、物理、化学、行为等数字模型构造的汽车部件制造和总装流水线上的微观细节。元宇宙数字车间将大幅降低设备巡检和健康管理的人员和成本。同时,当巡检员带上AR设备在设备现场检查和维护时,可实现对该设备生产、安装、运行、维护等全生命周期的信息的现场实时呈现,AR设备也能对潜在生产风险进行预警。

    基于元宇宙汽车制造数字车间,对于全自动化、全数字化的车辆总装流水线具备良好的兼容性,利用现有的数字孪生车间的机理模型即可扩展至元宇宙数字车间。元宇宙数字车间具备更逼真的人机交互和更全面的数字化呈现,更具备生产微观监控的穿透性,必然是未来智能制造的不可获取的基础设施。

    3. 基于元宇宙的整车出厂数字化检验 检验是指利用工具、仪器或其他分析方法检查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是否符合特定的技术标准、规格的过程。整车出厂检验是对总装完成的每辆车辆进行符合性、功能性等多项客观测评,是对零部件组装后的一个新系统的评价,也是车辆出厂前的最后一道工序。对检验合格车辆直接出具合格证明,最后进行交付入库。对有故障的车辆需要进行故障排查,重新复检合格后才能出具合格证明。

    整车出厂检验是汽车制造厂商对车辆质量保障的最后一道把关,直接关系着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和道路交通安全,一直以来都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虽然,大量采用全自动化的汽车总装流水线的生产下线可以用分钟级来衡量,以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为例,在2022年,Model Y生产线大约可以每34秒能下线一台车,而Model 3生产线大约可以在55秒下线一台车。但是,在最后出厂检验时,车辆光做淋雨试验一项就要花费5分钟,可以说整车出厂检验的效率决定了汽车真正的生产效率。

    中国的整车出厂执行强制的出厂检验规定,检验内容主要包括:外观、内装和车门检查,电器检查,四轮定位、大灯调整,侧滑试验,轮毂检测、车速表校准,底盘检查、尾气分析,淋雨试验,路试检查等。虽然各级别和各厂家在检验项目上略有差异,但主要的静态检验和动态检验基本都必须涵盖。

    目前,各厂家为提高整车出厂检验效率,也通过建立综合检验台、流水线自动检验等方式提高检验速度,例如:将四轮定位检测台、轴重测量台、制动性能检查台、侧滑检测台、尾气检测台、灯光检测台、淋雨房等设备布置为流水检验线,通过淋雨测试后开出检验线并展开路试。通过自动化流水检验线提高了检验速度,但并未解决汽车物理实体检验所必需的时间。例如:淋雨测试和路试等。

    采用基于元宇宙的数字化整车检验,将构建一个数字化、虚拟化的车辆检验室,检验室由车辆全息数字孪生规格数据、车辆全息数字孪生实例数据和模拟检验场景数据构成。车辆全息数字孪生规格数据是标准物理车辆的3D数字化孪生,是车辆产品规格和国家标准的数字化对照模型;车辆全息数字孪生实例数据,则是数字车间生产线下线后根据车辆物理实际数据生成的车辆孪生模型实例;在数字化整车检验过程中,通过对车辆全息数字孪生实例数据与车辆全息数字孪生规格数据的自动化对照完成车辆出厂的静态检验;通过对路况、天气、驾驶等场景的数字化模拟,实现车辆出厂的动态检验。

    基于元宇宙的数字化整车检验,不仅可以节省检验成本,提高检验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海量的动态场景模拟,全方位的检验车辆的安全性和性能。未来车辆全息数字孪生实例数据还可同车辆车载电脑的实际使用数据进行实时对照,为消费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车辆状态和安全风险预警。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年报2021》.

    国务院办公厅.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0-11/02/content_5556716.htm

    陶飞,刘蔚然,张萌,胡天亮,戚庆林,张贺,隋芳媛,王田,徐慧,黄祖广,马昕,张连超,程江峰,姚念奎,易旺民,朱恺真,张新生,孟凡军,金小辉,刘中兵,何立荣,程辉,周二专,李洋,吕倩,罗椅民.数字孪生五维模型及十大领域应用[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9,25(01):1-18.DOI:10.13196/j.cims.2019.01.001.

    Adamos Christou, Radu Chirila, and Ravinder Dahiya.seudo-Hologram with Aerohaptic Feedback for Interactive Volumetric Displays

    百度.Apollo智能交通白皮书

    本刊编辑部.美欧军工领域发力数字孪生技术应用[J].国防科技工业,2019(02):36-37.

    李普超,丁首辰,薛冰.从汽车智能化发展到汽车行业“元宇宙”展望[J].内燃机与配件,2021(24):164-166.DOI:10.19475/j.cnki.issn1674-957x.2021.24.054.

    麻晨,董方岐,胡成琳.数字孪生技术在汽车行业中的应用[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21(11):23-27.

    胡云峰,曲婷,刘俊,施竹清,朱冰,曹东璞,陈虹.智能汽车人机协同控制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自动化学报,2019,45(07):1261-1280.DOI:10.16383/j.aas.c180136.

    专栏作家

    黄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高级系统架构设计师、资深产品经理、多家大型互联网公司顾问,金融机构、高校客座研究员。主要关注新零售、工业互联网、金融科技和区块链行业应用版块,擅长产品或系统整体性设计和规划。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需求评审过不了?这里有几个可行方法

    设计动态 2022-11-13
    入产品坑的这5年,我直接对接工作交流过的技术人员至少50+,运气好遇到好交流的技术,与他们进行需求评审时,他们总会非常认真地对自己认知不清晰的地方,以提出问题、同义转化或作出假设等表达方式进行需求确认,或者将你在需求分析和产品设计之中的不足之处暴露出来,还非常

    作为产品经理,需求评审环节是非常重要的,遇上会沟通的技术皆大欢喜,遇上沟通困难的技术也在所难免。本文作者总结了一些产品与技术在需求评审各个阶段中,可能会出现沟通困难的场景、复盘思路和应对建议,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帮助。

    入产品坑的这5年,我直接对接工作交流过的技术人员至少50+,运气好遇到好交流的技术,与他们进行需求评审时,他们总会非常认真地对自己认知不清晰的地方,以提出问题、同义转化或作出假设等表达方式进行需求确认,或者将你在需求分析和产品设计之中的不足之处暴露出来,还非常积极地跟你一起讨论解决方案,更有甚者还能为你提供用户体验更好的参考设计,让你的产品之路跟开了挂一样地轻松、有趣。

    运气不好就会在需求评审时遇到一些“奇奇怪怪”的技术,例如:

    提前发布了需求评审的相关材料后,技术不会提前阅读,等评审会上过需求时,技术依然会问一些评审材料中已提到过的需求细节; 在需求评审过程中,当你询问是否有疑惑或者技术难点时,技术稳坐泰山一般不表达自己的观点,宛如对需求已经了然于胸;又或者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当你追问是否有建议时,又不吭气了,仿佛刚刚提问题的不是他;更有甚者职责分明的质问你:“这难道不是你作为产品该思考的问题?”。 作为产品经理,在需求评审环节能遇上会沟通的技术皆大欢喜,遇上奇奇怪怪沟通困难的技术也在所难免。

    当遇到沟通困难的技术时少不得会忍不住吐槽:xxx技术好难搞啊!xxx技术事儿真多!xxx技术不配合产品工作!

    说实话我之前也这么吐槽过,也有过其他产品小伙伴响应我说遇到过同款技术。后面随着对工作的复盘和技术转产品同学的分享才发现: 在产品觉得技术“难搞”的时候,技术可能也是这么看产品的。

    换个角度,假设你是技术,在需求评审环节是不是也会有“一头雾水”的时候?又或者是“不敢说”的情况?例如:产品给的资料都是什么呀,东一份西一份的,到底哪个是重点?需求评审的资料要么全是文字,要么就一个不带交互的原型图,这也太简单了吧!需求评审时产品讲了半天,因为不知道需求背景没听懂,提问题反倒被产品说我是在故意找茬?我看到有个需求有问题,想提醒一下产品,一想到之前有遇到过向产品提问题就被怼的情况,还是不说了吧……

    还记得之前“产品汪”与“程序猿”因为需求评审意见不合而爆出来的各种热门文章么?这些文章会通过文字或漫画的形式,给读者还原一些产品与技术在需求评审环节中搞笑、暴力、充满火药味的场景,由此火了很多自媒体账号。 这也说明产品跟技术关于需求的“意见不合”是长期存在的共性问题,而这些问题追根溯源实际上都是“沟通问题”惹的祸。

    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在需求评审环节出现沟通不畅时,必然是双方都有一定的因素,只是多与少的区别。

    当你遇到在需求评审环节中与技术对接过程中沟通不困难时,不要先急于从技术身上找原因,要先自省,检查自己有没有做好自己在需求评审过程中的本职工作。

    怎么进行自查呢?以让你最崩溃的一次需求评审为基础进行复盘,回顾一下在你在此次需求评审的各个阶段。例如,你为该阶段做了什么准备工作?该阶段你是怎样与技术/产品沟通的?最终造成了怎样的后果?你当时的情绪是怎样的?你觉得对方当时的情绪是怎样的?是否有思考过以下提到过的相关问题?

    以下便是我总结的关于产品与技术在需求评审各个阶段可能会出现沟通困难的场景、复盘思路和应对建议:

    01 需求调研时 作为产品,你是否有做到在需求调研和规划过程中,就会与技术同步客户诉求或者产品规划思路?是否有主动与技术沟通客户新诉求中有哪些可能会涉及到新技术?

    涉及新功能开发或新流程设计时,是否有给技术预留充足的技术选型时间?是否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让技术参与与客户进行需求确认时的需求确认会或者将相关信息事后同步给技术?整个需求调研环节中是否有过技术参与?提升技术的参与感强不强?

    建议在每次需求调研结束后第一时间与技术同步信息,主动询问技术是否有技术难点或者对客户需求不明确的地方,如果有你则沟通好替代方案或想办法砍掉后,再拿这些结果找客户进行重点沟通确认,以确保需求符合客户需求的同时技术可实现。

    这个阶段的沟通的技巧在于:选择合适的场合与时间,主动“勾搭”你的目标人物,将你要说的内容以故事的形式传递出去。

    例如:午饭时,产品和技术一起吃饭,这时候产品可以“不经意”的说起xxx客户今天又给我打电话提新需求了,说的是……搞得我不知道怎么搞,头都想痛了,你觉得这个需求能整不?如果是技术,同样可以在午饭时间问产品,今天听到你好像在跟客户讨论xx需求,这个是干啥的?是我们后面要做的么?是有新的功能还是可以套用现有功能呢?

    另外, 产品可以通过场景式的“用户故事”引导技术代入到用户的使用场景中,便于技术了解用户需求、对研发难度有所评估。 参考表达方式“我作为XXX角色,我希望拥有XXXX需求,目的是XXXX”。例如:当我要买一辆车时,我希望能同时看到尼桑逍客与长安75plus的各项配置,如大小、可选颜色、排量、价格等,好让我能更方便的对比两个车的配置哪一个更适合我。

    至于为什么会把这部分放在前面呢? 因为需求调研是需求评审的“地基”。 需求调研过程中产品与技术沟通良好、对项目的参与感强,才能让技术同产品一样,愿意把此次要做的需求当作是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全靠产品思考及规划,能进一步地推动后续工作的有效开展,提升沟通的效率,同时双方也会将需求背景、目标、内容等达成共同的认知,而不是等后期再向技术传递二次加工过的内容,导致技术认知产生片面化。

    02 需求评审前 咱们作为产品经理,需要提前准备好需求评审相关的所有资料,并发起需求评审会议。这时候要重点关注的点:评审资料里包含什么?是否有做好全部资料中文件名的备注,可以让人直观地了解文件是干嘛的?

    会议通知中是否有说清楚资料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如何引导参会人按要求阅读评审资料?怎么检验参会人是否有在会前按要求完成资料阅读/会前任务?哪些人必须参加需求评审会议?是否有跟必须参加的人员沟通确认好参与时间内肯定可以到场或远程参与?

    建议在需求评审前提前与主要的技术进行一些有互动性的沟通。 例如,针对在评审会议通知的内容中,除了会议通知中必要的:会议主题、时间、地点、参与人、会议形式、会议地点、会议流程之外,一定要把附件的评审材料都包含哪些、阅读顺序是怎样的讲清楚,并设置会前任务。

    如针对材料中的一些重点内容进行问题设定,要求哪些参会人员需要在什么时间之前阅读完材料并进行回答,以此促使技术提前阅读材料,给自己预留会前与技术沟通并补充评审材料的时间。

    由此可见,如果一个产品能做好需求调研和需求评审前的准备工作,技术能在需求评审前认真熟悉评审材料并进行过思考。等到需求评审时,就只需敲定一些未被确认的事项及接下来的工作安排,这样的需求评审效率肯定非常高!

    等需求评审时才会真的没有“硝烟”,而不是产品个人“脱口秀”造成的“全员静默”。在评审会前有充分沟通的前提下,需求评审会可能就沦为查漏补缺过流程了。

    03 需求评审时 有没有过产品在上面讲的“激情四射”,宛若无人之境一般不与技术进行眼神交流、互动问答?又或者一问技术有没有问题,全场你看我我看你“大眼瞪小眼”,于是默认大家都听懂了而结束评审环节?

    有没有技术看起来在需求评审时好像都听懂了,但是等执行的时候却发现,实际还有好多不清楚的地方?又或者听产品讲需求时会“神游天外”或者“昏昏欲睡”?

    建议产品每讲完一个需求关键点后,就问下技术是否有问题、是否有建议等多与技术进行互动;如果没有人回复,就点一个比较相熟或者负责该部分需求写代码的技术,让其同义转化一下,以确认对方真的有听懂,而不是产品一人单方面的“演讲”,让技术也听的“神游天外”。

    有互动的需求评审能让会议参与的相关人员时刻保持相对集中的状态,以防参会人被问到时,避免因没认真听而无法做出问答反馈所造成的尴尬。

    这个环节可能产品和技术最担心的就是因“情绪失控”造成会议“场面失控”,产品过需求时要思路要比较清晰,才能减少被技术喷的次数,而技术也要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向产品提问,而不是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把需求评审环节当作过场。

    04 需求评审后 作为产品的你是否有做好需求评审会的会议记录?是否有将评审会议记录同步给所有参会人和计划参会但无法参会的人?有没有做好会后确认工作?是否有明确会后任务的具体执行人、交付时间和验收标准?如果当前需求评审未通过,是否有确认二次需求评审的时间?

    就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一定要将调研纪要整理好同步给所有产品相关人员,包括你的直属领导、销售、项目经理、UI、UE、技术、测试、运营等。这一步可以有效减少后期出现问题后“相互甩锅”的现象,特别是将结果同步了领导知晓,有助于整个进度顺利实施或争取资源。

    其次,需要与主要的技术再次确认其是否已经明确了自己要做的任务内容、主流程情况等。必要的时候找平时沟通相对比较困难的技术,让其对自己负责的需求进行同义转化,简单复述一遍以确认技术真的已经明白了需求。

    最后,每次需求评审结束后对需求评审结果进行复盘:例如,整个评审各个阶段是否顺利?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遇到过哪些问题?如果再遇到了该怎么避免?哪些技术有一定的产品思维好沟通?哪些技术需要重点关注其对需求的了解程度等。

    05 写在最后 我换过比较多的公司,其中有一家公司在需求评审时就做得比较好:

    第一点,有统一的参考模板,包含会议通知、会议纪要、需求开发确认书、功能清单、数据口径说明书、邮件汇报等。

    第二点,会让项目的核心技术尽量全程参与需求评审过程,从需求调研到需求评审结束。

    第三点,会充分了解客户各个层级对系统的需求,以用户故事的方式转达给技术。

    第四点,团队合作遇到困难时会开会进行复盘,而不是相互指责或则甩锅。整个需求评审流程一环扣一环形成了闭环,所以经手的产品和项目很少有返工的现象,最多是微调数据口径,客户口碑还不错。

    由此可见需求评审的成功与失败是和产品的成功与失败直接关联的。 因为需求评审结束后形成的已确认材料,对接下来的研发工作是关键的指导性文件,团队所有人都会以此为目标进行自己的工作安排实现最终的交付工作,所以必须要做到团队成员通过需求评审实现对需求的认知一致。

    想达到需求评审环节的认知一致,就需要需求评审在调研时、评审前、评审时和评审后都要做好。可以尝试使用PDCA循环来管理,事先有计划(Plan)、按计划执行(Do)、设定检查点(Check)、复盘并处理(Act)。

    例如需求调研时,列好计划要调研哪些人、哪些问题、什么时间完成调研等,按计划执行调研工作,定期检查调研计划是否有按计划执行,输出调研报告并复盘调研过程是否顺利,有那些经验教训可以形成知识库等。

    因此,只有项目团队在需求评审过程中达成了共同认知,才能对后面工作的展开形成有效的沟通环境,才是做好产品的底层逻辑。

    以上是我对如何形成需求评审闭环的方法论供大家参考,因文字有限,仅列举部分,希望能对大家在需求评审时有所帮助。如有想详细沟通的可直接找我交流,非常欢迎大家找我分享或者进一步研讨。

    本文由 @瑶妹的分享汇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