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在Web3.0的风口,回看Web2.0社区产品是如何从0到1的
设计动态 2022-11-152022年10月,马斯克在收购Twitter后不久发了一张充满联想的图片,人们纷纷猜测:马斯克作为推特的忠实用户和虚拟货币拥护者,他会让Twitter变成一款出圈的Web3产品吗? 最近我调研了一些所谓Web3的社交产品之后,很多和Twitter长得很像,发现Web3.0 的脚步正在逐渐靠近,那么在这个当口里,我们要如何理解 Web2 以及 Web2 生态下的社区产品?Web2 中的社区产品建设,又可以为 Web3 中同类型的产品搭建带来什么可借鉴的经验?本文作者发表了他的看法,一起来看一下。
2022年10月,马斯克在收购Twitter后不久发了一张充满联想的图片,人们纷纷猜测:马斯克作为推特的忠实用户和虚拟货币拥护者,他会让Twitter变成一款出圈的Web3产品吗?
最近我调研了一些所谓Web3的社交产品之后,很多和Twitter长得很像,发现了一些通病:羊毛党聚集,氛围死气沉沉。到底原因何在?
站在Web3的风口,我们还需要回看Web2的社区产品是如何从0到1,展现出勃勃生机的。我们通常要解以下四个问题: 社区定位问题、玩法机制设计、种子人群导入、内容冷启动 。
一、社区定位问题 社区的本质就是同好圈层,需要有足够明确的人群定位 ,让用户一听就知道是和谁在一起,能获得哪些信息。
尤其在早期,社区产品功能需要与该圈子人群特征保持一致。例如,传统的SNS平台,Facebook、Twitter、Instagram。虽然都是发帖,但是根据不同定位设计的功能,让他们找到了各自的生态位。
例如,Facebook早期主打实名制社交,形成了在熟人圈子分享新鲜事的用户心智;Twitter早期限制140字短消息,放不下一点废话,因此形成了新闻热点传播圈;Instagram早期主打照片滤镜,最后变成了时尚艺术圈。
但互联网已经进入下半场,用户很难会浪费时间去尝试一个没有记忆点社区产品。因此, 我们还要有个让人一目了然的差异性体验 ,给用户提供一个过来看看的理由。
例如,年初突然爆红的“啫喱”,在内测期间,它在苹果应用商店的排名就超过了微信。“啫喱”主打元宇宙社交概念,首页是一个3D化的好友动态广场很契合这个主题。虽然本质上和QQ秀没有太大区别。但正切和当时的“元宇宙”的热点,起到吸引年轻用户和人传人的效果。
二、社区玩法机制设计 我们根据定位的人群画像,需要设计与之匹配的社区核心玩法。
不同的社区的核心玩法不尽相同,例如,微博是关注和转发帖子,小红书是关注和点赞,Soul是配对和聊天。一些产品功能虽然相似,但场景的不同也导致内容载体的形式不同。
以下是从Web1到Web2的社区产品类型拆解:内容分发机制、有效内容的生产 、内容生命周期、内容传播性、内容沉淀性、内容复用性、互动性、社交属性、创作者激励性等。
大家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内容为中心慢慢转移到以人为中心。
不管哪个社区产品,需要 先识别出核心的交互对象(内容载体)和交互行为 是什么?例如,微博是帖子,用户会针对帖子评论和转发;Bilibili是视频,用户在视频上可以发弹幕和投币点赞收藏。
下图是我们对语音社交产品的社交对象的架构拆解:适用领域、信息结构、内容主体、互动方式、触达方式、适合的内容类型。
一些优秀社区产品的核心玩法也基本符合“上瘾(Hooked)”机制设计模式,分四个步骤:触发器(Trigger)→行为(Action)→奖励(Reward)→投入(Investment)。我们需要将4个步骤形成一个有效的持续的闭环机制,我们以“微信朋友圈”为例:
触发器(Trigger):微信小红点,有人为你的朋友圈点赞的时候的小红点,吸引你点击查看; 行为(Action):点开看到了别人给你的评论,你也为他点个赞或者留个言; 奖励(Reward):当看到一群人都在为你点赞时候,你也莫名的高兴; 投入(Investment):你开始回复他人评论,期待更多的反馈。 Tips:内容载体的时空观 早年网络限制,社交产品以帖子为主,信息是异步承载的,人们可以在较长时间里面持续的评论留言,例如,百度贴吧的“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帖子热度半年不减。相同的帖子下,人们在不同时空中互动,这也是信息异步承载的价值所在。
去年的后起之秀Clubhouse的语音社交房间的话题讨论只有几个小时,时效短且复用性弱。房间还没有传播开,房间就已经结束了。虽然房间有回放功能,能够延长房间的消费时长,但由于回放房间失去了互动性,效果也大打折扣。如何解这个问题?
最近伊能静主持的“大潮起香江:香港重磅加密新政解读”的Twitter Space房间引爆了Twitter,当天该房间有20.7万人收听、7万人同时在线、41位大佬上麦互动,在房间结束后还依然热度不减。
Twitter本身是以热点话题的讨论为主,将语音房与帖子相结合也并不违和。从房间的预热期、直播互动到回听的过程中,以帖子作为载体形式,让事件可以持续发酵,从而延长话题的生命周期。
这对我们启示是, 关注事件本身而不能仅局限在载体形式之中, 让事件能够在社区中长时间传播和发酵,这样才有了平台的价值 。
三、要吸引怎么样的种子人群 社区产品就是一个庞大的聚类器 ,什么样的人群吸引什么样的人。
第一批种子用户奠定了社区长足的发展。我回想起最近一次租公寓的经历,实地考察后你会发现,邻居是一群怎么样的人比性价比显得更重要,这甚至决定了你的生命安全。
产品早期,如果准入门槛过低,可能导致人群过杂,吸引来一群价值观不同人的人一锅乱炖。这不仅破坏了社区氛围,也影响了用户留存。
因此为了避免人群的水化,一些社区产品通常会用答题或邀请码作为门槛。 答题起社区文化的宣导作用,适合内容为主导的社区;邀请码是用户朋友圈的转移,适合具有强社交心智的产品。
例如,2021年初Clubhouse是一个需要通过邀请的封闭式、精英小众社区。2月,马斯克在其创建了名为“Elon Musk on Good Time”的聊天室,吸引了超过5000名用户加入房间。Clubhouse由此进入了一码难求的阶段,一个邀请码被炒到几百元。
与顶尖大佬共处一“室”,近距离互动,可能正是Clubhouse最开始打动人卖点。过了半年之后,迫于增长压力Clubhouse放开了邀请限制,但房间如繁花一般绽放,也如繁花一般凋零。
四、解决内容冷启的问题 对于UGC社区来说,光有人还不够,冷启动难在没有内容,UGC氛围起不来,人也留不住,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冷启阶段的内容供给来源于以下4个方面:
早年的很多内容都是从互联网上爬取。但是随着版权意识的增强,内容爬取也有一定的风险。不过国内UGC生态也基本成熟,可以通过挖掘沉淀在微信、抖音、头条的自媒体,让他们授权后提供内容。不过虽然这种做法可以迅速达成KPI,但问题在于没有特色,我们还要回答:用户为什么会被吸引过来呢? 请专业创作者来制作平台独占的专业内容,形成特定的内容消费心智,这种内容制作成本较高,但是PGC的问题在于光有消费,但却没有明确的社区心智。资金投入停了,内容供给也停了,用户也没有东西消费了,最后雁过无痕。 在最早期运营会扮演用户生产内容带动氛围,这是必要的,但是这个量远远不够的,因此运营会策划活动激励用户生产,但不好的活动机制也可能招致羊毛党的问题,如果一个活动只是拉升了数据,但是破坏了社区的氛围还不如不做,真正的UGC应当是用户自发的。 相较于KOL,KOC更接地气对粉丝更有信任感和亲和力,前期导入KOC通常是通过刷脸和邀请码,让他们能邀请自己身边好友深度参与和玩起来。平时给予一些情感激励、物质奖励和流量激励。对于将来也要给他们一定的希望,让他们能够了解到他们在平台的发展前景。 在一个规模化的社区中,UGC的内容贡献比大概是1:10:100,也就是说只有1%的用户有意愿生产较为优质的内容,而有10%的人愿意参与到轻量的评论互动,而绝大多数人都是看客。
从这个角度看,冷启动阶段的策略应当是: 拓展及激活“1”类人群做好UGC,留存及促活“10”类人群做好互动氛围 。有了基本盘之后,普通用户增长自然水到渠成。
有了内容以后,其次就是分发规则,通常分发规则有以下三种:
根据用户关注的人进行内容的分发是Web2.0时代的主要分发方式。因为每一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比如,微信朋友圈将朋友的新鲜事按照时间轴排序,不用复杂的算法,体验也还不错。但随着微信好友的水化,朋友圈也慢慢变成了微商圈,失去了内容消费价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微信推出了“看看”和“视频号”,其分发机制是在关系链的基础上再叠加了朋友的行为权重,从而达到千人千面的效果; 用无尽内容喂用户,让用户沉浸地刷个不停。算法会综合关注关系、用户互动行为、兴趣标签、搜索词等进行推荐,机器需要海量的内容投喂。但信息流推荐也离不开人工干预,比如,在一些特殊场景,两篇不同内容放在一起就可能产生一些不好的联想。我们很难让AI有价值观,这时候人工运营的优势就有了。但不管怎样,信息流的内容如果供给不上,再好的推荐算法也是无力; 为了方便用户根据某个主题统一消费,我们会以各种方式将内容打包。常见的有频道聚合、标签聚合、话题聚合、圈子聚合等,BBS时代的版块就是一种聚合模式。版主有权利给优质的帖子置顶,或者删除低质量的灌水贴。用现代互联网术语叫做频道运营或者内容运营。另外,如今自然语言处理算法也可以将相关性的内容聚合在一起,例如,微博热搜的关键词,一些社会热点都是在微博上面自然爆发的。 不管是从Web1.0还是到Web2.0,内容分发好的策略能 在保证内容的流动性同时,让好的内容更容易被发现, 坏的分发策略将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
在冷启动阶段,我们会重点将活跃的UGC用户推荐给用户关注,一方面给与KOC正向反馈,一方面让好内容被更多人持续看到。另外,负反馈也是需要考虑的,用户可以标记不感兴趣或屏蔽特定的人或者内容。
五、最后,讲讲如何评价一个社区的好坏 社区产品最看重的应该是社区氛围,但是社区氛围又是一个无法量化的指标。
因此为了完成KPI,我们常常会盯着几个可量化指标,例如:关注关系量、内容供给量、社交互动率、内容推荐效率,但只盯着以上任何单一指标,都会陷入局部视角。带来如注水、薅羊毛、过度内容审查等反向操作,最终破坏的还是社区氛围本身。
如果在早期,如果硬要设置一个北极星指标,那特定人群的渗透率应该会更合适一些。
做社区产品多年之后,我最深刻的感悟是:社区不是一堆数字,每一个小伙伴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欲望。好的社区产品应该有明确社区规则和底线,抑制人性恶的一面,激励人性善的一面,让社区成员达成价值观的共识后,氛围才会变好。因此很多时候,我们要学会与用户交朋友,多去聆听,多去参与,多去感受。
马斯克入驻推特之后,他指责Twitter机器人账号注水和永久封禁账号的问题,扬言要给“鸟儿”自由。在半月不到时间里面,他颇受争议地开除了核心管理团队,并裁了50%的普通员工。作为Web2.0的社区典范Twitter将何去何从?希望新Twitter能和特斯拉、SpaceX一样,成为业界标杆,也给国内社交平台做一些示范。
专栏作家
PM熊叔,微信公众号:PM熊叔,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教育类产品产品经理出身,学过设计,做过开发,做过运营的产品经理。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经验分享丨一文搞定交互设计7大定量(2)
设计动态 2022-11-15不知道你曾经有没有被下面问题烦扰过: 为什么主按钮与辅助按钮的样式不一致? 为什么有些按钮要放在角落? 为什么有的按钮要设计的这么明显? 为什么要把一些相关按钮设计在一起? …… 所有的这些问题的背后其实都偷偷藏着一个心理学定律,就是在人机交互中非常重要的法则你是否曾经被按钮相关的设计问题困扰过?这些问题的背后其实藏着一个重要法则——费茨定律。本文从费茨定律的概念、定义以及应用场景这三个部分,对其进行了阐述,一起来看一下吧。
不知道你曾经有没有被下面问题烦扰过:
为什么主按钮与辅助按钮的样式不一致? 为什么有些按钮要放在角落? 为什么有的按钮要设计的这么明显? 为什么要把一些相关按钮设计在一起? …… 所有的这些问题的背后其实都偷偷藏着一个心理学定律,就是在人机交互中非常重要的法则——费茨定律。
今天我们将从费茨定律的概念、定义以及应用场景这三个部分出发,对其进行阐述,一起来看看吧~
一、费茨定律的起源 曾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工作的美国心理学家保罗·莫里斯·费茨(Paul Morris Fitts)于 1954 年进行了一项实验,通过敲击金属板的该实验陈述了人类在移动到目标时的运动模型。
他证明了移动到目标所需的时间取决于到目标的距离以及大小。
该定律的数学模型涉及人机交互以及人体工程学,具体表达为:
T = a + b*log2(D/W+1)
T: 完成本次移动所需的操作时间; a: 移动前的认知耗时,依赖于操作者与环境因素(作为一个常数,这里可暂不做考虑); b: 光标移动的反应速度,依赖于设备性能(作为一个常数,这里可暂不做考虑); log2: log为某个数学符号(这里可暂不做考虑); D: 移动的开始位置与目标位置的直线距离; W: 目标的宽度大小; 该公式讲的是web端内鼠标完成一个点击操作所需的耗时,简单的来说就是鼠标移动到目标物体所需的时间与物体大小正相关与移动距离负相关,即大而近的目标用户不需要过多的操作时间即可清晰的进行点击操作,小而远的目标则需要耗费很多时间,让用户体验不佳。
网上对费茨定量因为翻译有着不同的版本,无论是「菲茨定律」「菲兹定律」还是「费茨定律」,本文统一成为「费茨定律」。
二、费茨定律的应用 1. 边缘目标无限放大原则 边缘目标无限大的话意味着点击将变得很容易,操作时间会很短。这是因为不管什么网络产品都需要借助物理设备平台呈现,鼠标无法突破平台边缘,那么其在移动过程中就不需要考虑超出屏幕范围的可能,也就是用户在移动鼠标的时候不管你怎么大幅度移动,鼠标都不会超过屏幕范围且停在边缘,边缘处的物体可以轻易被选中。
因此在屏幕边缘位置特别适合放置菜单栏这种系统级的操作,此时鼠标在移动到屏幕边缘后不需要再大幅度的移动,只需要微调即可选中,用户可在短时间内完成系统菜单内的选择操作。
例如在mac电脑中,你可以轻易选择底部贴边位置的Docker栏,且系统支持Docker栏展示在屏幕的左边、底部、右边(上边有应用程序菜单区域),这些其实都是运用了费茨定律中“边缘无限大”的原理。
屏幕边缘不单单可以放菜单栏,还可以放按钮这样的元素。
例如在界面中主按钮位置的设计原则也是依托于此。它与辅助按钮的位置并不是简单的以左右原则进行区分,而是考虑贴边原则。毕竟不管鼠标怎么移动,它都会停留于屏幕边缘的位置。
费茨定律在浏览器的设计中特别常见,最早引入该定律设计的是谷歌浏览器,Chorme中书签紧贴着屏幕边缘,很好的节省了空间,我们也很容易点击它们。
2. 关联按钮的亲密性原则 在界面中我们发现有很多操作彼此相似,它们之间有着相关联的效果。
那么我们该如何让它们看起来更有秩序?
通过亲密性原则,我们可以对界面中的按钮进行简单的分类,将有关联的按钮进行组合。当把这些按钮三五成组的放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即可以避免界面中的操作混乱,也可以避免这一连串的操作看起来毫无关联。关联按钮的设计上,我们可以采取视觉以及间距两种方式。
视觉的相似,增强用户对它们亲密性的认知;
间距的缩短,减少了鼠标在不同按钮之间的移动的时间。
3. 按钮尺寸的适应性原则 菲茨定律里面指出距离一致的情况下,目标元素大的话用户可以很轻易的点击,假设目标元素较小的话会花费较多的时间。这里的目标元素的大小不单单是指目标元素实际的设计尺寸,也包含了目标元素可点击的热区范围。
例如在表格中复杂的筛选、排序、搜索等的全局操作等可以通过扩大热区来帮助用户点击。
那么是不是按钮越大可用性就越好呢?
我们回看下菲茨定律本身的图表模型,它是对数函数而不是线性函数,随着目标的增大,它的可用性并不会增加。换句话说按钮在界面内按钮尺寸并不是越大越好,如果它的尺寸已经很合理且科学了,那么即使再放大,对可用性的提升也并非那么明显。
4. 按钮层级的有序性原则 主按钮作为按钮组中重要的元素,是页面中最重要的操作,它需要让用户看一眼就清楚在界面内进行什么操作。
但是为了让用户在同等距离的鼠标移动中对按钮组内的按钮准确点击,我们需要让主按钮与辅助按钮之间有着足够差异化的视觉比对,这样才能让鼠标点击有着清晰的着陆点。
例如阿里云中的网站备案模块,「开始备案」与「查看备案进度」两个按钮在距离屏幕右侧边距一致的情况下,通过较高视觉的按钮引导用户进行网站的备案操作。
不单单是这种功能性场景,有时候为了业务上的引流,我们可以通过视觉层次刻意的营造来为业务引流。
例如阿里云中中的产品查看,通过对「查看详情」以及「产品文档」这两个按钮视觉层次的差异化设计,引导用户进入不同产品的门户页查看其具体的内容。
在应用的时候我们不单单可以利用视觉层级的提升提高点击效率,我们也可以通过弱化按钮的视觉层级,增加操作的距离,降低被点击的可能。
例如阿里云中在未登录前在顶部导航的位置很清晰的看到引导「注册」以及「登录」的高亮入口,而当用户登录之后则需要点击右上角的用户头像,在悬停的菜单下方才能找到采用降了视觉层级的灰色文字展示的「退出登录」操作。
5. 按钮位置的临近性原则 距离越近,鼠标移动的幅度超出目标区域的风险就越小。
当操作区域过小,为了提高点击的准确度,我们可以大幅缩短与目标区域的距离,保持相关操作的临近性。
例如在下拉菜单中,用户只需鼠标移动到被操作的目标对象,点击即可在原处弹出该目标对象的操作菜单,紧接着小幅度微调,即可精准定位到操作区域,大幅度提升点击效率。
三、写在最后 通过设计提升用户的操作效率说起来很容易,设计过程中其实很容易被忽视。
以上就是我对费茨定律在B端设计中的基本认识。
我从工作中涉及到的部分中阐述了有关费茨定律的相关知识,可能有所欠缺,也欢迎对该定律感兴趣的同学私信讨论~
本文由@江鸟的设计生活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优设专访插画师态爷:画完100张电影海报后,我终于学会怎么做好一碗蛋炒饭
UI交互 2022-11-15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最近非常幸运,有了一次专访插画师态爷的机会。他的插画《武汉“战疫”》曾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登上过央视的舞台,作品服务过饿了么、快手、王者荣耀等知名品牌。在这次专访中,我和态爷聊起了他的“100 张电影海报重绘计划”,那是他在爆红之前已经坚持了很久的一项创作。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最近非常幸运,有了一次专访插画师态爷的机会。他的插画《武汉“战疫”》曾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登上过央视的舞台,作品服务过饿了么、快手、王者荣耀等知名品牌。在这次专访中,我和 态爷 聊起了他的“100 张 电影海报 重绘计划”,那是他在爆红之前已经坚持了很久的一项创作。而通过这项创作,我们将了解到态爷是如何从一个电影人慢慢转型成为一个插画师,也能学到有关打磨插画作品、掌握创作节奏的宝贵经验。
大神总结!学插画必知的6种构图小技巧 构图决定了整体画面的基调,是绘画的一个关键知识点。
阅读文章 >
我第一次正式认识到态爷作品,就是那张在微博上爆火的插画《武汉“战疫”》。那时因为疫情只能居家,每天都很焦虑,不停地刷手机看微博,关注着有关武汉疫情的点滴消息。在首页上看到了别人转发的这张插画,点开细看后内心一颤,不由得眼眶发热。画的真好呀,高大威武的雷神和火神从天而降,如山般巍峨的身躯稳稳矗立在医护人员的身后,好像要用雷霆之怒扫除肆虐人间的疫情,也驱散人们心中的阴霾和恐惧。于是我从那个时候开始关注态爷的账号。
态爷创作的《武汉“战疫”》插画,字体设计:麦点盛世刘辉
但或许是《武汉“战疫”》的恢弘大气给我留下的第一形象太过深刻,我潜意识里总觉得态爷应该是一个很严肃正经的人。以至于后来看到他“矮肥才华有限公司”的微博名称和那个矮矮胖胖好像煤气罐一样的卡通人物形象时,总是有一丝的出戏。
但同时也见到了态爷更丰富多变的一面,特别是那些记录日常生活所见所想的漫画,总有让人会心一笑的地方。一定是很热爱生活同时又有细微观察力的人,才能抓住生活中一个个微小但却珍贵的瞬间。
态爷在微博分享的记录日常生活的小漫画
再后来对态爷了解更多了一些,发现他的真名很有文化内涵,真人长得也很高,和“矮肥”根本沾不上边,也是在那个时候我了解到他的“100 张电影重绘计划”。循着痕迹,我把这 100 张海报都看了一遍,从 2018 年 4 月 1 号到 2020 年 5 月 1 号,两年零一个月,平均每个星期一张,而且质量都高。看完之后内心大受震撼:太厉害了,怎么做到的?
态爷(右三)与香港知名电影导演、音乐人陈勋奇(左三)的合影,二位因“100 张电影重绘计划”结缘
一、等我变成大佬了,我肯定画什么都是对的 于是在采访中我迫不及待的问出了这个问题“开始 100 张电影海报重绘计划的契机是什么?”
态爷听后大笑了几声,说那也算是一个很奇妙的开始了。那个时候态爷还在北京做影视动画和分镜方面的工作,与一位导演合作时,他为项目画了一张漫画版的宣传海报。那位导演看到后非常喜欢,后来自己有新的网剧或网络电影项目时,也都找态爷画宣传海报。
那个时候态爷并没有想过要把画电影海报当做自己的正职,也没有学过专业的海报设计知识,只是凭着自己对电影热爱开始相关内容的创作。海报一张张的画了,但是收到的评价却褒贬不一。面对甲方“这张 海报设计 的没有之前好”的质疑,他自己也觉得有些困惑:明明每张海报自己都是一样用心在画的,为什么得到的评价可以差距如此之远?
态爷在站酷发布的第一张电影海报重绘作品《恋恋风尘》及其手稿
从小就养成的喜欢观察写画的习惯以及艺考生的集训经历让态爷的绘画抓型能力很强,特别是在画人物的时候,可以画得很像很好看。但在电影海报设计上,人物画得像远远不够,还要讲求排版、配色、构图等等,思考如何通过画面表达电影的主题及内在情感。总不能浪漫爱情片、喜剧片和动作片的海报都用一个形式表达吧?他当时是这么理解的。
不过这个问题并没有困扰态爷太久,因为他很快就想明白了——“你们觉得我画得不好,是因为觉得我不够权威。等我变成大佬了,我肯定画什么都是对的”。于是想通了的态爷带着“成为大佬”的信念开始了自己的100张电影海报重绘计划,毕竟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才会有真正的改变和进步。
电影海报重绘计划最早创作的一批海报,2018 年
对于从小就喜欢看电影的态爷来说,电影碟片的封面算是他最初的绘画启蒙,每部电影的封面都会给他带来新的惊喜。那时正式是香港电影繁荣时期,很多电影海报都出自香港艺术家阮大勇先生之手,比如《东成西就》《龙的传人》《A 计划》等等。阮大勇先生的海报就这样给态爷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很小的时候他便想,总有一天我也要画出这样的海报。
阮大勇先生绘制电影海报作品
在重绘海报的过程中,态爷总是抱着非常明确的目的进行创作。常常是先确定自己需要加深练习的某个构图或配色,然后再去找适合这种构图或配色的电影,以此为基础进行深入的构思创作。
而对于自己非常喜欢的电影,则会在重绘前反复的看上好几遍遍,看的过程中一边在心中构思大概的表现方式,一边翻书或者上网刷图找参考,或从自己喜欢的艺术家作品中寻找灵感。甚至有时走在路上看到一张电影海报,觉得它的风格或者构图肯定会非常适合某部电影,也会记下来,回家后把那部电影找出来看一遍,然后在以自己预想的形式创作出来。
态爷非常喜欢日本漫画大师手冢治虫有关创作的一段话:“只喜欢漫画的人,就算成了漫画家也无法超越职业漫画家的藩篱。要喜欢各种各样的事情,要掌握各种各样的知识。这样才能对画漫画有所帮助。”所以在电影海报的创作过程中,他将自己在做动画和电影分镜时累积的经验和技法运用到了插画的创作中,通过画面中的人物、构图、颜色来传递特定的情绪或者主题。也一直坚信只有将真实的人生经历,对生活的感悟融入创作中,体现出创作者本人对主题的理解,才能最终呈现出好效果,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炫技或者素材的堆砌。
电影海报重绘计划作品,2019 年
期间态爷加入了一个专门画画的小圈子“日作团”,里面有来自各行业的创作者——做设计的、画画的、摄影的,大家互相聚集在一起每天进行打卡练习。
团里有个设计师,非常喜欢《风云》的电影和漫画。当他看到态爷也画了这部电影的海报后,非常喜欢,于是自己动手设计了一组“风云”的标题字,发给了态爷让他用在自己的海报上。这次偶然的合作带来的效果却出奇的好,如画龙点睛。渐渐地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态爷进行合作,态爷也不再从电影原海报上扣标题用了,逐步摆脱“字不对版”的困境。
哦对了,那个设计“风云”字体的设计师是@麦点盛事刘辉,经常和态爷合作进行海报的创作,《武汉“战疫”》标题字就是他设计的。
电影海报重绘作品《风云》,插画:态爷,字体设计:刘辉
电影海报重绘作品《荆轲刺秦王》,一共有 16 位设计师为海报设计了标题字体,都是日作团小伙伴。2020 年
二、做蛋炒饭之前,需要把该准备的东西都准备好 从 2018 年 4 月开始,到 2020 年 5 月结束,两年零一个月时间态爷完成了 100 张电影海报的重绘。算下来每周 1 张,坚持了两年多的时间没有调档。“如此稳定高效的产出是怎么做到的?”我问。
“把握好自己的创作节奏就行了。”态爷说,“不过说创作节奏有点深奥,我就拿蛋炒饭来打个比方吧。”
不过态爷也表示实际创作中,节奏并非可以由插画师自己一个人可以完全控制的。总会有领导或者甲方给需求打乱原本的节奏,特别是当“厨师”本身对“蛋炒饭的制作流程”还不是特别熟悉,更容易被外界的需求带着走,质疑自己本来的选择。也只有对所有该做的事得心应手,才能有底气反驳一些外界的质疑,说清楚不恰当的需求和操作会带来哪些不好影响和结果,让对方自己去衡量和选择。
这些感悟都是态爷在一张张海报创作中累积得来的。最开始他觉得自己终于把重绘海报变成现实,已经很厉害了。后来慢慢发现自己的一些想法变成海报后真的不好看,仿佛一碗夹生米炒成的蛋炒饭,无论蛋的质量有多好,葱花切得多么细致,炒出来的成品终究令人难以下咽。
于是态爷开始在绘制之前加入了更多的思考, 画得好看对他来说只是最基本的要求,而非最终的目标。随着输出的熟练,海报创作对态爷来说也越来越像一种实验。他会大胆的突破自己以往常用的创作手法,尝试没用过的构图形式。不画主角能不能同样将主题表现出来?在海报中加入一些并非电影原场景的内容会不会更贴切?这些尝试有好有坏,但即使失败了对态爷而言也不是白费功夫,而是在不断拓展自己的创作维度。
电影海报重绘计划作品,2019 年
三、之所以会陷入创作瓶颈,就是自己看的还不够多 虽然现在谈起创作节奏颇有心得,但是电影海报创作的过程也并非一直都那么顺利。回想起刚立下画完 100 张电影海报的 flag 时,态爷表示也常常是一个星期快结束了,自己还没有想好要画什么内容,又不想按之前画过的形式敷衍一张,感觉很痛苦。就像一个厨师没有了新的菜谱,不知道该做什么东西。
“虽然的确遭遇过这样的困境,但是应该也已经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吧?毕竟这 100 张海报您还是以当初预期的节奏完成了。有没有哪些经验或者心得可以分享给我们呢?”我问道。
"有啊,就是要持续不断地开拓自己的眼界。”态爷答道,“之所以会陷入创作瓶颈的困境,就是因为自己看的还不够多,自己感受的不够多。灵感和构思不会凭空出现,只有创作者自己切实看到过得、感受过足够多的东西,才有足够多的内容和情感可以呈现出来的。”
他还特地举例一个例子当做说明。比如现在已经年底了,很多插画师都要开始准备有关春节的物料,但打开网站寻找灵感参考时却会发现满屏都是喜庆的红色、欢笑的人群,仿佛有关春节就只能想到的事情,是不是感觉有点无聊?虽然这些都是有关春节最典型的意象,但是如果我们从外界找不到好的灵感,那就可以放弃了,从而转向内在的寻求。
我们可以想一下自己春节要经历的那些事:回老家的旅程、和家人一起打扫卫生、年夜饭吃的是什么、是不是要早起拜年、和朋友同学的聚会、逛逛家乡的大街小巷看看它们的变化等,这当中的每一个过程,其中每一个小插曲,都可以成为我们绘制有关内容的灵感,也是你画出来内容有温度、能打动人的关键所在。它是你亲身经历的,带有你自己的情感与体验;同时也可能是属于一群人或者一代人共同的感受和记忆。
庆祝新中国成立 72 周年的插画《唱响时代的荣耀》,作品的主题为“一个平静安逸的午后”。态爷通过描绘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平凡细节,来展现宏大的主题。
“通过向外寻求灵感看参考和向内寻找情感共鸣这两个方式,我们就效的拓展事业和提升创作维度的方式,两种方法必须同时结合进行,在这个过程汇总不断总结适合自己的经验。”态爷说。
武汉疫情爆发后,迷惘和焦虑的情绪笼罩着网络及现实,态爷也非常担心自己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当得知火神山和雷神山已经开始建立的消息后,他很受触动,觉得这两个名字仿佛两个神仙一般,可以护佑生灵,百毒不侵,于是和设计师刘辉携手创作出插画作品《武汉“战疫”》。作品在微博发布后,迅速在网络上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大家纷纷转发, 希望武汉加油,疫情可以尽早消除。
《武汉“战疫”》在微博发布后引起大家的广泛共鸣
也是从这幅插画开始,态爷爆红出圈了。他的作品被央视、人民日报等官媒报道,自己也收到了很多大企业的合作邀约。被问及爆红的感受时,态爷笑着说在那个时候才切实感受到自己的作品是被人多人喜欢的。
虽然海报重绘计划从 18 年就开始了,但态爷直到 19 年年底的时候才开始凭借海报重绘的累积名声实现创作变现。很长一段时间态爷都觉得自己的作品是个人创作性质的,更多是取悦自己。而《武汉“战疫”》插画的让他明白自己的作品也是会被大部分人接受和喜爱的,对自己的创作也更加有信心了。
态爷创作的抗疫主题插画
四、如果实在接受不了别人的目光,那就直接放弃好了 态爷认为插画师必须要有持续大量且不间断的创作输出,因为只有大量优秀的作品作为支持,别人才能相信你的能力,进而和你合作。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吃过的亏犯过的错也能够成为宝贵的经验,等之后接到真的商业合作的时候可以避免出现类似的失误。
“必须要有持续大量且不间断的创作输出”这种话说出来很容易,但是在真正能做到的终究是少数。或许对于本身就有扎实美术功底、从事的又是电影行业的态爷来说,转型插画师的道路本身就更顺畅一些?而对很多人来说,在自己画技还不成熟的时候,都是羞于将自己的作品发布到平台上让别人观看,也非常害怕别人画的不好评价吧?这是我当时脑中的想法。
听到我这种想法,态爷很平淡的表示:“如果真的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无法忍受别人的批评和质疑的话,那就直接放弃创作好了。”
他继而解释道:“不可能说你做了一碗不熟的蛋炒饭,我吃下去了你还要我夸你,说这碗蛋炒饭虽然没有炒熟但是葱花切的很漂亮,对吧?这不切实际。不好吃就是不好吃,你不能拿这种饭去卖钱。而且我们创作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别人夸我们或者安慰我们,而是要让自己弄清楚到底怎么样才能做出一碗好吃的蛋炒饭,米不熟,那就去学怎么把米蒸熟;味道咸了或者淡了,那就下次放调料的时候用量再精准一些,最终在一次次重做的过程中探索出正确的做法。画画也是同样的道理,不是为了别人的评价,而是通过不断地创作确定自己是不是熟练掌握了正确的方法。”
电影海报重绘计划最后一张作品《雄狮少年,2020 年》
随后他也提到自己遭遇过的质疑和谩骂。开始电影海报重绘创作的时候,有影迷说海报里人物不能这么画、电影主题这么表达太失败了,或者说他的绘画风格根本就不适合表现这部电影;《武汉“战疫”》插画被广泛转发后,有人骂他是吃“人血馒头”,蹭疫情的热度为自己拉流量;自己的插画作品被被人抄袭甚至原封不动的拿去参赛拿奖和商用,想维权被别人说斤斤计较;和快手合作奥运星系列插画时,也是被人追着骂硬蹭流量……
“要是我那么看重别人的评价,那我可能早就放弃画画直接开饭店去了”态爷笑着总结。
因自己的作品屡次被抄袭,态爷在微博上为自己发声
外人看到的可能总是光鲜亮丽的一面,但背后有多少艰辛和挫折也许只有态爷自己才体会最深。但无论如何,他用作品和时间和垒起属于自己的高塔,让作品最开始的只是自己觉得的好看,变成现在被很多人认可和喜爱。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转变,态爷持之以恒的努力终究是兑换成了自己最想要的奖励。
100 张海报电影重绘计划最终圆满完成了,态爷的工作重心也随着作品的爆火慢慢转移到其他方面。我问他现在有没有实现自己最开始“等我变成大佬了,我肯定画什么都是对的”目标,他说:“有啊,感觉自己现在终于知道怎么去做一碗好吃的蛋炒饭了,而且无论怎样都能把它做得好吃。”
「关注态爷」
优设账号: https://www.uisdc.com/u/87222/publish/post
微博账号: https://weibo.com/u/6517085292
站酷账号: https://www.zcool.com.cn/u/16953096
优设大课堂课程: https://xue.uisdc.com/teacher?id=5f35175002a5853cf70fc51d
推荐阅读:
用海报讲故事:优设专访斩获无数设计奖的大学老师「何轩」 他是活跃在湖北设计圈的大学老师,喜欢做海报,为形形色色的活动做海报,他说喜欢用这样的方式去读懂人,学做人。
阅读文章 >
作品集被HR争抢!分享我爆肝30天的作品复盘经验 大家好,我是和你聊设计的花生~ 经常有小伙伴在群里问作品集的相关问题:设计师作品集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感觉自己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作品集没亮点真不知道怎么改进、作品集投递之后没有回应很受打击等等。
阅读文章 >
-
设计复盘不会写?收下这份帮你快速成长的高效复盘指南
UI交互 2022-11-15今天来聊聊交互设计师应该怎么进行复盘,以及复盘写什么内容。相关复盘方法:设计师学会这个五步复盘法,让自己成长更快!设计师这样复盘成长更快 复盘,源自围棋术语。今天来聊聊交互设计师应该怎么进行复盘,以及复盘写什么内容。
相关 复盘方法 :
设计师学会这个五步复盘法,让自己成长更快! 设计师这样复盘成长更快 复盘,源自围棋术语。
阅读文章 >
首先说说我对复盘的理解
我工作的第一年,因为是新人,给我的工作都是一些细碎且基础的工作,说白点就是“工”,只要你花时间,甚至不用思考就可以做完。开始还开心每天没压力,时间久了就开始莫名恐慌,发现自己没任何成长。于是就和当时的导师诉说,我非常清楚得记得我的导师给我的回复:就算简单的事情,在做完后你也可以复盘,总结经验,将一个简单的事情做到你当时能力下的最好就非常牛逼了。
这是我做设计师来第一次知道复盘这个词,而经过了 4 年的工作,我对复盘有了更深的理解,即:感触 > 经验沉淀的过程,即回顾你做的某个事的过程,然后针对该过程遇到的问题(流程、需求理解、沟通......)进行分析总结,以及如果再做一次你会怎么做?是否能够沉淀成经验?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之前跳槽面试的时候,一开始面试我都没录音,在 1 个小时面试后,因为疲惫直接葛优躺,到后面依靠记忆很难对这场面试中我的回答,面试问题进行整理。这对我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以至于我在后面每场面试都会记得录音,这样我就可以根据录音一段段的总结不足,尝试不同的方式讲述,这个方法对我非常有用,在经过 2 3 次这样的总结后,我后面的面试回答变得更加游刃有余。你看这个事情其实就是 感触>经验沉淀 的过程,没录音造成的后果让我感触到记忆力流失的速度,以及对我的总结造成不便,所以我后面每次就很记得录音。面试是这样,换到别的场景也一样,向同事请教问题、汇报、演讲等都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记录。
所以你看,这就是感触的力量,可以让你记忆深刻,就和看书一样,可能一本好几年前读过的书,内容几乎忘记了,但是却可以一直记得让你感触的片段、句子。
复盘也需要这样,我认为复盘中最关键的点是回忆整个过程让自己触动的点,而不是一开始就去照搬他人的对于复盘的流程,上来就注重形式。这个触动点可能是一个很基础的设计改动、设计方法、甚至是工具的使用,触动点不管大小,把它先写下来,因为根据能力圈法则,人的能力是无法跳跃发展的,只能是在自己现有基础上一点点往外扩,所以找到触动点就是我们向外扩的一个很合适的契机,因为产生了触动,就可以让自己对认知圈边缘的知识进行关联,这样才是最正确的方式。
一、复盘有何魔力以至于导师们都提倡新人复盘? 1. 提高自己个人能力
刚刚我也说了,复盘便于我们对自己做的事情的一个总结。当然这个总结有正向和负向的,正向的总结不仅可以激励到自己,让自己获得成就感外,还可以让自己总结成功的经验,一旦后面有类似的案子我们可以立马复用;负向的也很好,这个就是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自我挑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以一个全局的视角去看待当时自己的问题点,反思当时自己为啥这样做?为啥没想到最终的方案?反思后往往变成了自己宝贵的经验。整体而言,复盘最终的结果往往可以帮助我们 提高个人能力,这个能力包含了:
设计能力:初稿的设计方案和终稿设计一般都会有较大的差异,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一来可能是自己当前的设计敏感度可能还不够,没想到更适合的方案;二来也可能是业务原因,选择了最适合当下业务的方案,这个方案从纯设计上来说可能不是最好,但综合是最合适的。
这个设计师应该可以很明显感受到 用户体验和业务商业上的平衡点问题。多复盘几次就能够更好的在两者间更快速的找到平衡点,这时你会从追求极致体验到追求合适业务设计上进行转变,我认为这是逐渐成熟的表现。
沟通能力:沟通上的问题我觉得是每次项目上都会发生的问题,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背景,大家理解都不一样,一不小心就理解偏差导致后面全偏了,然而通过复盘,你可以可以发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风格,有的人就喜欢私聊,然后出问题就甩锅,然后这个锅就到你头上(锅从天上降)。经历过后,你可能就有经验了直接群聊,杜绝私聊,哈哈哈哈哈~ 关于沟通上的问题可以看我以往的这篇文章:
5000字超干货!写给设计师的需求沟通完全指南 设计师真实 emo 事件 帅帅是毕业没多久的设计师,做设计总是充满激情与冲劲儿,这天他将反复修改的稿子终于交付出去了,想着终于结束了,但是没过一会,群里的产品在“内部讨论”后直接@他,要求他修改设计稿,竟然改回到了先前的稿子,他直接 emo~ 帅帅:啊,我他*不做了,一直叫我改,之前说
阅读文章 >
2. 对自己的设计进行价值的量化
通过复盘可以将整体设计上线后的结果进行整理,可能会有数据、用户反馈等结果,这些量化的结果可以非常直观的感受到你做的这个方案量化的价值成果;如果后面的数据反馈不好,也可以反推到设计进行不同方案的探索并验证。
3. 为后续作品集做准备
这点我认为好重要呀,因为如果你没复盘,在准备作品集的时候,一来,记忆太久了,很多背景、原因、更深次的细节等都会忘记;二来,你需要花很多时间去翻之前的稿子及优化前的稿子,甚至还不一定找得到;三来,有时候很多案子的结果都是在群里同步,若当时没有整理好,过了半年 1 年的想要去找,相信我你肯定会遗漏很多重要的信息。如果你有复盘的习惯,每次项目的资料都整理好,等到做作品集的时候可以轻松非常非常非常多!
举个例子:我入职的时候,我的导师就要求我每两周就要做一次复盘,还是要做成 ppt 的那种,还要排版啥的,我当时做的时候很烦,很累,感觉没必要,但是当我整理作品集的时候,我直接打开那些文件,发现可以直接拖过来,做些调整就可以了,非常快速。
二、那交互设计复盘怎么做?都写什么?
1. 回顾
在项目结束后的一个星期左右就可以逐渐开始复盘,因为这个时候刚做完项目,很多实操和做法原因等都是最清晰的,也记得最清楚。而回顾主要是对整个项目的预期目标。预期目标主要是要理解清楚当时做这个项目的原因是什么?做这件事是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成果?
例:之前做的一个 B 端的项目,一开始复盘的时候就像是流水账一样将自己做的设计全部铺上去,最后导致没有一个主线进行出串联,最后重新冲背景和目标出发抽象出一下两个核心点,到后来所有的优化内容都是围绕这两个来的,这样你整体的内容就能够站得住脚,因为都是从这两个点得来的。
2. 整理问题并分析原因
这里的整理问题包含两个方面:
① 产品本身存在的的问题:因为我们出的设计方案必定是为了解决实际业务中的某个、某些问题,所以我们在复盘的时候需要提取出我们核心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分析现有的产品为啥会有这些问题?是哪些地方做的不够好?
如:支付相关的优化可能是要整体解决支付安全和支付效率体验这两大问题。
② 自己过程中的问题:在回顾完预期目标后,我们可以将全部过程稿平铺出来,可以很直观的看到每次的变化,以及可以通过这样的对比去分析每次之所以这样优化的原因是什么?可以回顾当时其他人提出的建议等,这其中的问题可能会有:布局问题、模块比重问题、感觉重点不够突出、流程问题、表现问题....,那么每个问题都可以去分析原因。
如:布局问题,自己画的时候是否考虑到信息权重?是否考虑到阅读习惯等,这次犯了这个错误,可以回顾下自己画稿,是完全没有这个意识?还是没有基础的板式规则基础?
完全没有意识:让自己养成看到某些竞品的时候就去分析页面,在打车的时候,看到打车的页面是怎么做?DD 和高德和曹操等其他的页面差异点在哪里?让自己养成职业病。
没有板式知识:可以看看板式设计、设计师需要懂的排版技巧等书籍,至少看了之后能够很快得扩充自己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相信我,这种发现了自身问题,然后寻找方式去解决或补齐短板的方式很有效!至少比凭空没事就去看有效,因为这是你自己经历到的,当看到相关的解决建议的时候你的脑中就会很快浮现出你当时做的不好的排版,这样的关联可以加强你的记忆~多练几次,根深蒂固。
以下是我的建议:
① 刚刚说的有很多版稿子时,每次的改动建议可以记录在稿子旁边,便于我们回顾以及清晰上一版稿子为啥不好要改。如:
② 做案子过程中他人建议,或者你当时的顿悟请立马找个地方记录下来,方式可以自己定,我就很简单的放在excel表格里面,按照时间顺序往下排,这样你随时去看,都很有警示作用~
3. 总结并沉淀经验
总结也是也是一样,一个是针对案子本身,另外一个是针对自己
针对案子:这边需要写的是在上一步中你发现案子中的问题,你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解决了这个问题?是通过了调研?还是竞品?还是从用户动线出去去解决的。以及最终解决后的成果如何?
如:支付的优化,通过用户安全感心理学理论出发,从心理安全,物理安全和社会安全出发营造安全的因素。
针对自己:可以让自己在做过的事情中获得经验,这些经验很大程度上能够沉淀成自己的知识,而知识的最大作用不是你知道了,而是在后面工作中可以帮助你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解决实际问题。这种知识并不是学术上的知识,是我们自己量身定制的个人知识,也是最适合当前状态的认知体系。其次,可以思考我们这次的经验是否能够扩散到其他项目中,是否需要沉淀成团队文档之类的,提高自身影响力。
三、复盘结束后呢? 很多人复盘后就放着了,其实可以将自己复盘的东西整理下,发出来让其他同行看看,说不定可以加个好友成为朋友,平时可以互相沟通设计问题呢~
我之前看到有个新人交互设计师她每天会用写日记的方式把自己的当天的感悟写下来,虽然每天只有几段话甚至一两句,但是一个月 30 天,一年累计起来是很多很多的,我看到后也学习了下,但我没坚持住每天哈哈哈哈哈哈哈~
在工位上写了到了 22:03,希望我的内容能够给你感悟,其中有不足之处欢迎各位指正~在面对当下的诸多疑惑,内卷的环境,生活的焦虑,预期的难达,都如钝刀慢割着每个鲜活的个体.心有块垒,却在沉默中隐入烟尘的情况下如果你觉得有兴趣可以关注下我的公众号、加我个人微信,可以对工作,专业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期待在:【小发的设计笔记】公众号与你相遇~
-
5点起床为一家人做饭的王蓉,成为600万网友的“互联网妈妈”
设计动态 2022-11-15一位全职妈妈日复一日精心准备的丰盛三餐,以及温馨的家庭氛围吸引不少网友,评论区里更是“听取一片‘妈’声”。@王蓉 为什么能让这么多网友在线认“妈”?互联网妈替会是下一个“顶流”人设吗?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很多网友大概也没想到,刷抖音也能给自一位全职妈妈日复一日精心准备的丰盛三餐,以及温馨的家庭氛围吸引不少网友,评论区里更是“听取一片‘妈’声”。@王蓉 为什么能让这么多网友在线认“妈”?互联网妈替会是下一个“顶流”人设吗?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很多网友大概也没想到,刷抖音也能给自己找到个“妈”。
不是恶搞、不是调侃,而是被一个全职妈妈每天为一家六口准备的丰盛三餐所吸引,自发地跑到她的视频评论区喊“妈妈我也想吃”。
这个全职妈妈叫王蓉,住在深圳,是三个孩子的母亲,抖音账号名字就叫“王蓉 仨娃妈”。
每天清晨五点,天还未亮,当城市里的大部分人仍在睡梦之中时,她已经起床开始为一家子准备早餐。
鸽子煲汤、闷烧银耳、蒸香蕉包、煎几个虾饼,或是做个蛋奶烤黄瓜……等她忙活到天亮,家人陆续起床,至少五六种早餐菜式被摆上圆桌等待享用。
午餐与晚餐的丰盛程度也不逊于早餐,为家人做饭、打扫家务几乎是王蓉每一天的日常,被她用镜头记录下发布在网络上。
第一次刷到视频的人往往都是皱着眉头看完的,大早上的5点钟就要起床为一家人准备一桌子菜,还要满足家庭成员的各种喜好比如老公要喝汤,“简直是恐婚恐育的绝佳案例”。
后来网友却抵不住“真香”。日复一日精心准备的丰盛三餐,一家六口人总是热热闹闹地坐在一起吃饭,还有王蓉分享的与老公相识18年一路走来的经历,让越来越多的网友隔着屏幕感受到温馨,甚至开始羡慕有一个像“王蓉”这样的妈妈,评论区里更是此起彼伏地“听取一片‘妈’声”。
新榜旗下抖音数据工具新抖显示, “王蓉 仨娃妈”在近三个月涨粉378万,目前累计粉丝数已经达到600万,一个月内直播销售额达到1000万-2500万元。
王蓉到底为什么能让这么多网友在线认“妈”?互联网妈替会是下一个“顶流”人设吗?从这个账号案例出发,我们试图拆解一波。
一、一个月涨粉166万,从恐婚案例到互联网妈妈 王蓉在账号简介中直接摆明了自己的身份:87年的全职三胎宝妈一枚。
她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大女儿今年13周岁,小儿子6周岁。在视频中,她对孩子的称呼常常都是小名之前加上一个“我”,喊作“我睿睿”“我贝贝”,显得格外亲昵。
根据王蓉自己的视频讲述,她曾在职场里奋斗,2020年的月收入一度超过6位数 ,之后为了照顾家庭和孩子选择成为家庭主妇,厨艺也不是天生的,而是一天天练出来的。
王蓉的第一条视频,发布于2021年8月31日。
和现在的视频主题几乎一样,也是全职妈妈做饭、做家务的日常。不过那时候只是纯粹的镜头拍摄,也不说话,为了压缩视频时长还调快了速度,配了一首“红色高跟鞋”的歌曲BGM。
视频文案中,她写道:“第一次用镜头记录生活,不是为了感动谁,而是希望在多年以后我的孩子还能够认可他们的妈妈。”
这条“沉浸式”的家务视频,没什么拍摄技巧,即使镜头被调快到几乎看不太清楚具体的动作,流水账式的记录还是略显冗长。
接下来的多条视频,王蓉仍在摸索自己的风格,有时候拍摄大扫除的画面,有时候录下准备晚餐的过程,大多还是架着个镜头默默干活,也不怎么说话,偶尔一家人也会凑在一起拍个搞笑段子。
直到今年2月12日,王蓉第一次在视频里一边做饭、一边讲解具体步骤。
她说自己是听取了粉丝的建议,光煮饭不说话有点没感情,所以开始配上声音。而且,她也特地强调,“我是原相机拍摄的,无美颜、无滤镜,虽然有点丑,但我还是觉得我喜欢做真实的自己”。
视频主题也越来越集中,不再只是全职妈妈的家务流水账,大部分聚焦于三餐之上,从备餐过程到一家人吃到美食的反应,每个家庭成员的特点也逐渐突出和明显,比如爷爷会大口嘎嘎炫饭等等。
从3月末开始,王蓉在视频里起床做早饭的时间越来越早,从七八点提前到五六点,会分享老公提前说好要吃什么食物,比如基本上每天都要有汤、或是想吃茶叶蛋。
视频开场白也演变成她的账号特色: “现在是早上时间5点钟,我现在要给老孙煲汤。老孙昨天特别交代,他的早餐一定要有汤喝……”
有时候因为没有做汤,夫妻间还会拌嘴。 老孙也因此被观众称为“汤哥”(尽管他其实姓孙),6月开设的个人账号也顺着这个梗取名为“汤哥 仨娃爸” 。
5点起床为家人煲汤做饭的情节为王蓉带来了更多的流量,不过最开始网友是不理解且嘲讽的,不少人认为她的付出是恋爱脑、像机器人,并试图从早期视频中找到蛛丝马迹去证明她如何不被尊重。
对于外界的各种声音,王蓉在5月22日发布了一条视频,分享她与老孙从相识到相爱再到相守的18年历程。
她讲述了这些年一家人遇到的槛和共同度过的难关,老孙如何在外奋斗,以及在深圳买了千万市值的房子房产证只写了王蓉一个人的名字,赚的钱也都交给了她。
从这条视频开始,围观群众的态度开始有了反转:“看完谁还说我孙哥早上喝汤事多啊”“我承认以前对孙哥喝汤叫得有点大声”……
越来越多人开始认可王蓉的付出,并对孩子们被母爱包围的氛围感染,有时候提上一嘴爱吃什么就能在下顿饭里看到,纷纷在评论区里喊起了“妈”。
口碑逆转后的王蓉,流量直接“起飞”。6月底账号粉丝破百万,10月粉丝超过500万,到11月粉丝数就达到了600万。
她的视频思路日渐成熟,节奏紧凑,基本上没有早期流水账的影子,逐渐摸索出一套自己的结构思路:几点钟准备做早/午/晚餐→介绍食材来源和为什么选这些食材→讲解做法→摆盘上桌吃饭,现在很多人听到“现在是早上X点钟,要给X做饭”的开场白都下意识会想到王蓉。
也有人质疑她的视频是不是由专业团队来操刀,并怀疑引发争议的矛盾和设定都是博取眼球的剧本。对此,王蓉专门做了一期视频,去回应外界的揣测。
她否认了自己有团队,称每条视频都是自己用手机+支架完成的,厨具的反光中也能看到手机和三脚架的倒影。
而关于前后期风格的变化,王蓉理解为一种进步的体现:“我的厨艺在进步,我的拍摄手法在进步,我面对镜头的自然度在进步,我家人入镜也没有刚开始的畏惧镜头感,我们都在进步。”
二、单月带货破千万,镜头下一切皆可商务? 5月8日,王蓉发布了一条直播预告视频,宣布正式开始直播。
这一天也是母亲节,她将直播的日子定在这天,是因为母亲节对于自己的身份有特殊的意义。
从最开始直播至今,王蓉几乎每天9点准时开播。直播间一般会挂上80-100个商品链接,其中一大半是食品,还有一些家用厨具。
长期观看她视频的网友对于直播间内的商品应该不会陌生,因为几乎都是她在某段时间内经常做给家人吃的食物,或是在厨房里高频使用的工具。
比如她每天早上都会给自己焖上一碗银耳羹,几乎和老孙的汤是早餐的“官配CP”;还有孩子们都爱吃的香蕉包,几乎隔几天都要蒸一次,也让不少观众被种草:到底有多好吃一家子都爱吃?
还有做早餐时经常用来做五谷豆浆的破壁机。有时直播间有人问:“蓉姐,什么破壁机好用?”王蓉也会直接推荐自己用的这款。
因此,也有评论调侃她的视频里几乎每个镜头都是带货画面,她的视频经常会给到产品特写,或是直接介绍配料表情况。
通过日常视频成功种草后,王蓉在直播间将流量转化成销量。 新抖数据显示,直播间一个月的销售额在1000万-2500万元之间,场均销售额在75万-100万元之间。
其中,银耳是最受欢迎的单品,一个月带货销售额超过500万。香蕉包、芝麻丸、酸菜鱼等单品3个月内销售额均超过百万元,淘宝、小红书等平台上也出现了与王蓉相关的产品晒单。
三、当“互联网妈替”人设成为香饽饽 网友对王蓉内容的上瘾不止停留在点赞数据和商品销售额上。
10月,一个#全网都在模仿王蓉妈妈做饭#的话题登上抖音热搜,话题累计播放量超过1500万。
在这个话题下,许多因为疫情足不出校的大学生开始了对王蓉的模仿整活,一边说着她的代表性台词“现在是早上时间五点半,起床给老孙做饭”,一边在宿舍里用有限的道具代替新鲜食材,还有用香蕉挂件假装香蕉包的。
条件虽有限,氛围是狠狠拿捏住了。这些“二创”内容获赞几万到数十万不等,一些没看过王蓉视频的观众也因此慕名前去围观她的作品,留下了一句“你我本无缘,全靠封校大学生模仿你”。
这波模仿潮的到来也并不是无迹可寻。
从新抖数据来看,“王蓉 仨娃妈”的粉丝画像中超过90%为女性,而且18-23岁年龄段的占比超过50%,带货的受众也多为Z世代粉丝。
这群人会玩梗,会在网络上大声称呼自己喜欢的明星或者红人为老公、老婆、女儿、儿子,也是在王蓉视频下争相喊她“妈妈”的主要人群。
在他们眼中,王蓉温柔又贤惠,做了一手好菜,照顾家庭每一个成员,是抛开现实生活中的一地鸡毛外,一个近乎完美的妈妈的化身。
本质上,这是当代网友对于母爱的一种精神寄托,从张小斐饰演的李焕英,到王蓉,也不会止步于王蓉。
抖音172万粉丝的博主“群姐”就是网友们的另一个“互联网妈妈”。
她是个农村主妇,有4个孩子,生活条件一般,却有一双巧手,几乎没有不会做的食物,从自制冰皮月饼到虎皮肉松卷、草莓冰糖葫芦、酥皮绿豆糕、冷锅串串,还有孩子生日时做的彩虹蛋糕,卖相丝毫不输外面店铺。
可以说,只要是孩子们想吃的,群姐都能做出来。这也让网友们十分羡慕群姐的孩子,虽家庭不算富裕,但丝毫不曾亏待,“物质和幸福真的不一定有关系”。
与王蓉的评论区相似,群姐的评论区里也有许多互联网云娃,喊她“妈妈”,说着“辛苦了”“好厉害”或是自己想吃什么菜,接个广告也让粉丝们欢呼庆祝。
不少网友在“互联网妈妈”身上真实寄托了自己的感情,会被她们的家庭氛围治愈,会为她们的自媒体事业操心,也会认真给家庭成员的言行和发展提出建议,仿佛自己就是这个家的一份子。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纠结于人设、团队、剧情真假,网友们太过在意这些网络家庭的一切,也不愿自己成为流水线批量化收割的“流量”,这也注定了“互联网妈妈”们绕不开这些话题的深扒与质疑。
难怪有博主评价说,“账号包装其实没什么不好,没给大家灌输什么破碎的三观,是这届网友他入戏太深了”。
作者:松露;编辑:张洁;校对:Bamboo
来源公众号:新榜(ID:newrankcn),专注互联网内容领域的观察报道,关心与内容产业相关的人和事。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新榜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exles,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优设专访插画师态爷:画完100张电影海报后,我终于学会怎么做好一碗蛋炒饭
UI交互 2022-11-15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最近非常幸运,有了一次专访插画师态爷的机会。他的插画《武汉“战疫”》曾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登上过央视的舞台,作品服务过饿了么、快手、王者荣耀等知名品牌。在这次专访中,我和态爷聊起了他的“100 张电影海报重绘计划”,那是他在爆红之前已经坚持了很久的一项创作。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最近非常幸运,有了一次专访插画师态爷的机会。他的插画《武汉“战疫”》曾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登上过央视的舞台,作品服务过饿了么、快手、王者荣耀等知名品牌。在这次专访中,我和 态爷 聊起了他的“100 张 电影海报 重绘计划”,那是他在爆红之前已经坚持了很久的一项创作。而通过这项创作,我们将了解到态爷是如何从一个电影人慢慢转型成为一个插画师,也能学到有关打磨插画作品、掌握创作节奏的宝贵经验。
大神总结!学插画必知的6种构图小技巧 构图决定了整体画面的基调,是绘画的一个关键知识点。
阅读文章 >
我第一次正式认识到态爷作品,就是那张在微博上爆火的插画《武汉“战疫”》。那时因为疫情只能居家,每天都很焦虑,不停地刷手机看微博,关注着有关武汉疫情的点滴消息。在首页上看到了别人转发的这张插画,点开细看后内心一颤,不由得眼眶发热。画的真好呀,高大威武的雷神和火神从天而降,如山般巍峨的身躯稳稳矗立在医护人员的身后,好像要用雷霆之怒扫除肆虐人间的疫情,也驱散人们心中的阴霾和恐惧。于是我从那个时候开始关注态爷的账号。
态爷创作的《武汉“战疫”》插画,字体设计:麦点盛世刘辉
但或许是《武汉“战疫”》的恢弘大气给我留下的第一形象太过深刻,我潜意识里总觉得态爷应该是一个很严肃正经的人。以至于后来看到他“矮肥才华有限公司”的微博名称和那个矮矮胖胖好像煤气罐一样的卡通人物形象时,总是有一丝的出戏。
但同时也见到了态爷更丰富多变的一面,特别是那些记录日常生活所见所想的漫画,总有让人会心一笑的地方。一定是很热爱生活同时又有细微观察力的人,才能抓住生活中一个个微小但却珍贵的瞬间。
态爷在微博分享的记录日常生活的小漫画
再后来对态爷了解更多了一些,发现他的真名很有文化内涵,真人长得也很高,和“矮肥”根本沾不上边,也是在那个时候我了解到他的“100 张电影重绘计划”。循着痕迹,我把这 100 张海报都看了一遍,从 2018 年 4 月 1 号到 2020 年 5 月 1 号,两年零一个月,平均每个星期一张,而且质量都高。看完之后内心大受震撼:太厉害了,怎么做到的?
态爷(右三)与香港知名电影导演、音乐人陈勋奇(左三)的合影,二位因“100 张电影重绘计划”结缘
一、等我变成大佬了,我肯定画什么都是对的 于是在采访中我迫不及待的问出了这个问题“开始 100 张电影海报重绘计划的契机是什么?”
态爷听后大笑了几声,说那也算是一个很奇妙的开始了。那个时候态爷还在北京做影视动画和分镜方面的工作,与一位导演合作时,他为项目画了一张漫画版的宣传海报。那位导演看到后非常喜欢,后来自己有新的网剧或网络电影项目时,也都找态爷画宣传海报。
那个时候态爷并没有想过要把画电影海报当做自己的正职,也没有学过专业的海报设计知识,只是凭着自己对电影热爱开始相关内容的创作。海报一张张的画了,但是收到的评价却褒贬不一。面对甲方“这张 海报设计 的没有之前好”的质疑,他自己也觉得有些困惑:明明每张海报自己都是一样用心在画的,为什么得到的评价可以差距如此之远?
态爷在站酷发布的第一张电影海报重绘作品《恋恋风尘》及其手稿
从小就养成的喜欢观察写画的习惯以及艺考生的集训经历让态爷的绘画抓型能力很强,特别是在画人物的时候,可以画得很像很好看。但在电影海报设计上,人物画得像远远不够,还要讲求排版、配色、构图等等,思考如何通过画面表达电影的主题及内在情感。总不能浪漫爱情片、喜剧片和动作片的海报都用一个形式表达吧?他当时是这么理解的。
不过这个问题并没有困扰态爷太久,因为他很快就想明白了——“你们觉得我画得不好,是因为觉得我不够权威。等我变成大佬了,我肯定画什么都是对的”。于是想通了的态爷带着“成为大佬”的信念开始了自己的100张电影海报重绘计划,毕竟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才会有真正的改变和进步。
电影海报重绘计划最早创作的一批海报,2018 年
对于从小就喜欢看电影的态爷来说,电影碟片的封面算是他最初的绘画启蒙,每部电影的封面都会给他带来新的惊喜。那时正式是香港电影繁荣时期,很多电影海报都出自香港艺术家阮大勇先生之手,比如《东成西就》《龙的传人》《A 计划》等等。阮大勇先生的海报就这样给态爷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很小的时候他便想,总有一天我也要画出这样的海报。
阮大勇先生绘制电影海报作品
在重绘海报的过程中,态爷总是抱着非常明确的目的进行创作。常常是先确定自己需要加深练习的某个构图或配色,然后再去找适合这种构图或配色的电影,以此为基础进行深入的构思创作。
而对于自己非常喜欢的电影,则会在重绘前反复的看上好几遍遍,看的过程中一边在心中构思大概的表现方式,一边翻书或者上网刷图找参考,或从自己喜欢的艺术家作品中寻找灵感。甚至有时走在路上看到一张电影海报,觉得它的风格或者构图肯定会非常适合某部电影,也会记下来,回家后把那部电影找出来看一遍,然后在以自己预想的形式创作出来。
态爷非常喜欢日本漫画大师手冢治虫有关创作的一段话:“只喜欢漫画的人,就算成了漫画家也无法超越职业漫画家的藩篱。要喜欢各种各样的事情,要掌握各种各样的知识。这样才能对画漫画有所帮助。”所以在电影海报的创作过程中,他将自己在做动画和电影分镜时累积的经验和技法运用到了插画的创作中,通过画面中的人物、构图、颜色来传递特定的情绪或者主题。也一直坚信只有将真实的人生经历,对生活的感悟融入创作中,体现出创作者本人对主题的理解,才能最终呈现出好效果,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炫技或者素材的堆砌。
电影海报重绘计划作品,2019 年
期间态爷加入了一个专门画画的小圈子“日作团”,里面有来自各行业的创作者——做设计的、画画的、摄影的,大家互相聚集在一起每天进行打卡练习。
团里有个设计师,非常喜欢《风云》的电影和漫画。当他看到态爷也画了这部电影的海报后,非常喜欢,于是自己动手设计了一组“风云”的标题字,发给了态爷让他用在自己的海报上。这次偶然的合作带来的效果却出奇的好,如画龙点睛。渐渐地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态爷进行合作,态爷也不再从电影原海报上扣标题用了,逐步摆脱“字不对版”的困境。
哦对了,那个设计“风云”字体的设计师是@麦点盛事刘辉,经常和态爷合作进行海报的创作,《武汉“战疫”》标题字就是他设计的。
电影海报重绘作品《风云》,插画:态爷,字体设计:刘辉
电影海报重绘作品《荆轲刺秦王》,一共有 16 位设计师为海报设计了标题字体,都是日作团小伙伴。2020 年
二、做蛋炒饭之前,需要把该准备的东西都准备好 从 2018 年 4 月开始,到 2020 年 5 月结束,两年零一个月时间态爷完成了 100 张电影海报的重绘。算下来每周 1 张,坚持了两年多的时间没有调档。“如此稳定高效的产出是怎么做到的?”我问。
“把握好自己的创作节奏就行了。”态爷说,“不过说创作节奏有点深奥,我就拿蛋炒饭来打个比方吧。”
不过态爷也表示实际创作中,节奏并非可以由插画师自己一个人可以完全控制的。总会有领导或者甲方给需求打乱原本的节奏,特别是当“厨师”本身对“蛋炒饭的制作流程”还不是特别熟悉,更容易被外界的需求带着走,质疑自己本来的选择。也只有对所有该做的事得心应手,才能有底气反驳一些外界的质疑,说清楚不恰当的需求和操作会带来哪些不好影响和结果,让对方自己去衡量和选择。
这些感悟都是态爷在一张张海报创作中累积得来的。最开始他觉得自己终于把重绘海报变成现实,已经很厉害了。后来慢慢发现自己的一些想法变成海报后真的不好看,仿佛一碗夹生米炒成的蛋炒饭,无论蛋的质量有多好,葱花切得多么细致,炒出来的成品终究令人难以下咽。
于是态爷开始在绘制之前加入了更多的思考, 画得好看对他来说只是最基本的要求,而非最终的目标。随着输出的熟练,海报创作对态爷来说也越来越像一种实验。他会大胆的突破自己以往常用的创作手法,尝试没用过的构图形式。不画主角能不能同样将主题表现出来?在海报中加入一些并非电影原场景的内容会不会更贴切?这些尝试有好有坏,但即使失败了对态爷而言也不是白费功夫,而是在不断拓展自己的创作维度。
电影海报重绘计划作品,2019 年
三、之所以会陷入创作瓶颈,就是自己看的还不够多 虽然现在谈起创作节奏颇有心得,但是电影海报创作的过程也并非一直都那么顺利。回想起刚立下画完 100 张电影海报的 flag 时,态爷表示也常常是一个星期快结束了,自己还没有想好要画什么内容,又不想按之前画过的形式敷衍一张,感觉很痛苦。就像一个厨师没有了新的菜谱,不知道该做什么东西。
“虽然的确遭遇过这样的困境,但是应该也已经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吧?毕竟这 100 张海报您还是以当初预期的节奏完成了。有没有哪些经验或者心得可以分享给我们呢?”我问道。
"有啊,就是要持续不断地开拓自己的眼界。”态爷答道,“之所以会陷入创作瓶颈的困境,就是因为自己看的还不够多,自己感受的不够多。灵感和构思不会凭空出现,只有创作者自己切实看到过得、感受过足够多的东西,才有足够多的内容和情感可以呈现出来的。”
他还特地举例一个例子当做说明。比如现在已经年底了,很多插画师都要开始准备有关春节的物料,但打开网站寻找灵感参考时却会发现满屏都是喜庆的红色、欢笑的人群,仿佛有关春节就只能想到的事情,是不是感觉有点无聊?虽然这些都是有关春节最典型的意象,但是如果我们从外界找不到好的灵感,那就可以放弃了,从而转向内在的寻求。
我们可以想一下自己春节要经历的那些事:回老家的旅程、和家人一起打扫卫生、年夜饭吃的是什么、是不是要早起拜年、和朋友同学的聚会、逛逛家乡的大街小巷看看它们的变化等,这当中的每一个过程,其中每一个小插曲,都可以成为我们绘制有关内容的灵感,也是你画出来内容有温度、能打动人的关键所在。它是你亲身经历的,带有你自己的情感与体验;同时也可能是属于一群人或者一代人共同的感受和记忆。
庆祝新中国成立 72 周年的插画《唱响时代的荣耀》,作品的主题为“一个平静安逸的午后”。态爷通过描绘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平凡细节,来展现宏大的主题。
“通过向外寻求灵感看参考和向内寻找情感共鸣这两个方式,我们就效的拓展事业和提升创作维度的方式,两种方法必须同时结合进行,在这个过程汇总不断总结适合自己的经验。”态爷说。
武汉疫情爆发后,迷惘和焦虑的情绪笼罩着网络及现实,态爷也非常担心自己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当得知火神山和雷神山已经开始建立的消息后,他很受触动,觉得这两个名字仿佛两个神仙一般,可以护佑生灵,百毒不侵,于是和设计师刘辉携手创作出插画作品《武汉“战疫”》。作品在微博发布后,迅速在网络上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大家纷纷转发, 希望武汉加油,疫情可以尽早消除。
《武汉“战疫”》在微博发布后引起大家的广泛共鸣
也是从这幅插画开始,态爷爆红出圈了。他的作品被央视、人民日报等官媒报道,自己也收到了很多大企业的合作邀约。被问及爆红的感受时,态爷笑着说在那个时候才切实感受到自己的作品是被人多人喜欢的。
虽然海报重绘计划从 18 年就开始了,但态爷直到 19 年年底的时候才开始凭借海报重绘的累积名声实现创作变现。很长一段时间态爷都觉得自己的作品是个人创作性质的,更多是取悦自己。而《武汉“战疫”》插画的让他明白自己的作品也是会被大部分人接受和喜爱的,对自己的创作也更加有信心了。
态爷创作的抗疫主题插画
四、如果实在接受不了别人的目光,那就直接放弃好了 态爷认为插画师必须要有持续大量且不间断的创作输出,因为只有大量优秀的作品作为支持,别人才能相信你的能力,进而和你合作。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吃过的亏犯过的错也能够成为宝贵的经验,等之后接到真的商业合作的时候可以避免出现类似的失误。
“必须要有持续大量且不间断的创作输出”这种话说出来很容易,但是在真正能做到的终究是少数。或许对于本身就有扎实美术功底、从事的又是电影行业的态爷来说,转型插画师的道路本身就更顺畅一些?而对很多人来说,在自己画技还不成熟的时候,都是羞于将自己的作品发布到平台上让别人观看,也非常害怕别人画的不好评价吧?这是我当时脑中的想法。
听到我这种想法,态爷很平淡的表示:“如果真的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无法忍受别人的批评和质疑的话,那就直接放弃创作好了。”
他继而解释道:“不可能说你做了一碗不熟的蛋炒饭,我吃下去了你还要我夸你,说这碗蛋炒饭虽然没有炒熟但是葱花切的很漂亮,对吧?这不切实际。不好吃就是不好吃,你不能拿这种饭去卖钱。而且我们创作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别人夸我们或者安慰我们,而是要让自己弄清楚到底怎么样才能做出一碗好吃的蛋炒饭,米不熟,那就去学怎么把米蒸熟;味道咸了或者淡了,那就下次放调料的时候用量再精准一些,最终在一次次重做的过程中探索出正确的做法。画画也是同样的道理,不是为了别人的评价,而是通过不断地创作确定自己是不是熟练掌握了正确的方法。”
电影海报重绘计划最后一张作品《雄狮少年,2020 年》
随后他也提到自己遭遇过的质疑和谩骂。开始电影海报重绘创作的时候,有影迷说海报里人物不能这么画、电影主题这么表达太失败了,或者说他的绘画风格根本就不适合表现这部电影;《武汉“战疫”》插画被广泛转发后,有人骂他是吃“人血馒头”,蹭疫情的热度为自己拉流量;自己的插画作品被被人抄袭甚至原封不动的拿去参赛拿奖和商用,想维权被别人说斤斤计较;和快手合作奥运星系列插画时,也是被人追着骂硬蹭流量……
“要是我那么看重别人的评价,那我可能早就放弃画画直接开饭店去了”态爷笑着总结。
因自己的作品屡次被抄袭,态爷在微博上为自己发声
外人看到的可能总是光鲜亮丽的一面,但背后有多少艰辛和挫折也许只有态爷自己才体会最深。但无论如何,他用作品和时间和垒起属于自己的高塔,让作品最开始的只是自己觉得的好看,变成现在被很多人认可和喜爱。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转变,态爷持之以恒的努力终究是兑换成了自己最想要的奖励。
100 张海报电影重绘计划最终圆满完成了,态爷的工作重心也随着作品的爆火慢慢转移到其他方面。我问他现在有没有实现自己最开始“等我变成大佬了,我肯定画什么都是对的”目标,他说:“有啊,感觉自己现在终于知道怎么去做一碗好吃的蛋炒饭了,而且无论怎样都能把它做得好吃。”
「关注态爷」
优设账号: https://www.uisdc.com/u/87222/publish/post
微博账号: https://weibo.com/u/6517085292
站酷账号: https://www.zcool.com.cn/u/16953096
优设大课堂课程: https://xue.uisdc.com/teacher?id=5f35175002a5853cf70fc51d
推荐阅读:
用海报讲故事:优设专访斩获无数设计奖的大学老师「何轩」 他是活跃在湖北设计圈的大学老师,喜欢做海报,为形形色色的活动做海报,他说喜欢用这样的方式去读懂人,学做人。
阅读文章 >
作品集被HR争抢!分享我爆肝30天的作品复盘经验 大家好,我是和你聊设计的花生~ 经常有小伙伴在群里问作品集的相关问题:设计师作品集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感觉自己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作品集没亮点真不知道怎么改进、作品集投递之后没有回应很受打击等等。
阅读文章 >
-
未来趋势!如何用数字孪生打造汽车工厂大屏?
UI交互 2022-11-15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乘用车总销量 25 %,同比增长 1.2 倍。用户对新能源汽车的热情,也给汽车制造工厂带来压力。提升新能源汽车产量成为每家汽车企业的头号挑战。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乘用车总销量 25 %,同比增长 1.2 倍。用户对新能源汽车的热情,也给汽车制造工厂带来压力。提升新能源汽车产量成为每家汽车企业的头号挑战。对于极氪用户体验中心(ZED)来说,如何用体验设计为汽车制造赋能是我们持续探索的命题。
新能源汽车制造也是我国向高端制造业转型的关键,国务院颁布《中国制造 2025》,提出要从产业链末端的“世界工厂”,向自主创新的“中国智造”转变。随着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等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制造已成为全球制造业重要发展趋势。而 数字孪生 正是体验设计为汽车制造赋能的切入点。
基础知识:
6000字干货!四大章节掌握HMI车载设计指南(进阶篇) HMI车载设计成为当今的热门行业,本文通过HMI车载交互设计基础、需求分析的要点、创新的交互形式和视觉设计四大章节,帮你掌握HMI车载设计。
阅读文章 >
一、什么是数字孪生 数字孪生,英文名叫 Digital Twin(数字双胞胎)。简单来说是在虚拟世界构建与现实世界中一致的 3D 模型,就像在电脑里创建一个数字版的“克隆体”,但这又和电脑里单纯的设计图纸,3D 模型不一样。数字孪生不是简单的外形一模一样,而是对现实世界本体的动态仿真,它会像本体一样运转起来,本体能在现实世界中运动、生长,数字孪生体在虚拟世界中也能做到。
之所以数字孪生体能在虚拟世界中做到现实世界本体一样的事情,这来自于我们对本体物理多维度精确测量,还有本体上面传感器反馈的数据和运行的历史数据。
二、数字孪生的功能 1. 追踪生产
本体和数字孪生体之间,可以建立全面实时的联系,这意味着远程的本体发生变化,我们能通过数字孪生体实时看到变化。
工厂占地上万平方米,要去各个车间查看生产情况或管理非常费时。而在极氪工厂的数字孪生大屏每 15 分钟会更新工厂管理员与各个生产零部件位置和交货时间。如果出现延迟,这种即时数据的透明度可使我们能够立即做出反应,并尽早采取适当措施以避免额外成本的产生。
2. 虚拟装配
构建汽车零件的数字孪生,在虚拟世界中进行装配,可帮助检查项目在每个阶段的可装配性,避免装配缺陷在流水线上发生,确保产品的生产制造。
3. 模拟生产
本体和孪生体之间的数据流动是双向的。我们可以用汽车制造工厂的数字孪生体在虚拟世界中测试几种不同的生产线设计重组方案的可行性和实际性能,一旦测试结果能提升效率,再将设定同步回本体,现实世界的工厂也能提高制造效率。这大大节省在现实世界工厂中测试的时间和成本。
4. 用游戏引擎构建
要将数字孪生这个宏大的概念落地,设计师必须选择趁手的工具开始构建。显然 Sketch、Figma 等 2D 设计工具无法进行 3D 设计。而传统的 3D 设计软件虽然可以建模,也内置简单的动画功能,但要 3D 模型具备现实世界本体的动态仿真,则需要 设计师 和程序员配合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
正如组件化让设计师和程序员从重复的 2D 界面构建工作中解放出来,游戏引擎具备复杂精细的 3D 模型渲染能力与物理引擎让游戏设计极大提高效率。例如使用虚幻引擎的蓝图可视化脚本,在不用专职开发人员配合下,设计师能独立完成从导入模型、用脚本驱动模型、UI 设计、连接数据整个过程。从某个角度来说一款让我们沉浸其中的游戏,就是一个拟真度非常高的数字孪生虚拟世界。
各行各业都已将游戏引擎用于建筑设计、电影摄制、航空航天和汽车等领域的非游戏性应用,正在创造各种各样的模拟、VR 体验和实时可视化。使用游戏引擎来设置和维护数字孪生要比从零开始编程方便快捷得多。
三、设计数字孪生的流程 1. 确定需求
所有设计第一步都是确定需求,有了需求才能划定项目范围和目标。对于极氪而言,我们始终围绕生产力和生产过程去拆解需求。因此我们决定从两条动线打造数字孪生工厂。
一条是指首页的信息流动线,从个性化配置为起始点,再去回溯整个生产过程。显示在不同车间的透明化过程,监督车辆的制造过程。另一条是指车间信息动线,基于车间的特性,直观展示车间核心的技术能力、先进设备以及能源消耗。
2. 搭建并导入 3D 模型
游戏引擎支持各种 3D 软件,我们用 C4D 制作 3D 模型进行导入。对于模型精度构建标准上,达到 LOD4 精度等级。从工厂到车间-产线-设备能够还原 1:1 建模精度。其次在 3D 数据特效上,我们引入天气、昼夜系统,还原真实世界情况。
3. 设备数据采集
导入的 3D 模型无法运转,要让它向真实世界的设备一样运转,必须从真实设备采集数据,并将数据与 3D 模型绑定,用数据驱动模型运转。为了保证孪生模型与场景的实时交互,稳定、快速、安全数据采集方法尤为重要。工厂车间有大量不同技术不同厂家的设备,目前一般通过统一架构,用 RESTful API 获取设备数据。
4. 构建数字孪生
在获得设备数据后,将数据与模型绑定,用数据驱动 3D 模型。看到脚本无需担心,游戏引擎的蓝图可视化脚本能让设计师通过简单的拖拽独自完成,无需程序员编程。
在游戏引擎中,也能方便的创作 UI 界面。在导入界面切图后,同样用蓝图可视化脚本把需要在界面显示的数据、能进行的交互操作进行绑定。
四、未来 数字孪生可以贯穿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服务,维护乃至报废回收的整个周期,它不仅帮助我把汽车更好地造出来,还包括帮助用户更好地使用汽车。之后我们计划向车主用户开放数字孪生工厂,用户可以在线参观极氪工厂办公环境,了解一块金属钢板是如何变成车身钣金零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汽车颜色;也可以近距离观察汽车零件的装配,玩家可以在不同车间参与互动任务,充分了解汽车制造流程上的所有重要节点,看到自己订购的汽车实时生产进度。
未来极氪将会紧跟新技术的发展,创造出更多可视化互动应用,探索企业效率和体验的创新。
-
压抑的韩国青年,正对中国货成瘾
设计动态 2022-11-15早上八点,已在韩国首尔新设洞生活六年的小晴准时起床,准备开始一天的生活与工作。像许多“不睡觉”的韩国年轻人一样,小晴昨夜又与朋友聚到4点,尽管困倦,仍要在出门前花1小时为自己精心上妆。 作为全球熬夜第一的国度,韩国青年靠“白天参汤晚上咖啡”续命,他们从高中就迈价格低廉性价比高的中国商品,逐渐占据韩国年轻人的购物车。韩国年轻人对中国产品的消费欲从何而来?韩国这个跨境市场又有着怎样的发展空间?本文分析了中国商品进入韩国市场这一新趋势,对韩国消费市场与消费者心理作了简单分析,希望对关注跨境商业的你有所启发。
早上八点,已在韩国首尔新设洞生活六年的小晴准时起床,准备开始一天的生活与工作。像许多“不睡觉”的韩国年轻人一样,小晴昨夜又与朋友聚到4点,尽管困倦,仍要在出门前花1小时为自己精心上妆。
作为全球熬夜第一的国度,韩国青年靠“白天参汤晚上咖啡”续命,他们从高中就迈入重度内卷的“内卷绞肉场”:每年只有2%的韩国学生可以被韩国顶级大学录取、韩国公务员的平均录取率仅为2%、生育率低至0.81%……
在压抑的氛围下,韩国年轻人还极度推崇精致:美妆、健身、轻食,这几乎是首尔年轻人的标配。而这倒逼韩国年轻人越发“内卷”,从脸到心,韩国年轻人“卷卷不休”。
“ 咖啡、保健品、美妆、健身、熬夜不睡觉,这几个关键词可以概括一些韩国年轻人的生活。” 小晴告诉虎嗅。据她介绍,这两年,韩国年轻人也面临着就业、升学、买房等多重压力:为获得更多职场经验,大学休学已是一个普遍现象;毕业后花一年时间找工作、投上百封简历更是司空见惯;买不起房的年轻人越来越多,长租房的形式非常盛行。
甚至,2022年韩国年轻人为了一口生菜叶子或一顿炸鸡,也开始焦虑了。
多位韩国生活多年的人向虎嗅提及这类细节:比如韩餐中经常出现的餐前小菜已从2000韩元涨至3000韩元(合15元左右);又比如烤肉店本该免费供应的生菜、紫苏也开始收费;除此之外,韩国几大炸鸡连锁品牌也相继宣布涨价,正式迈入2万韩元时代(约100元人民币)。
“很多人都说除了工资,什么都涨价了。”已移居韩国多年的王林告诉虎嗅,据其描述,虽然今年房价跌了,但由于韩国银行利息高,去年买房的年轻人仍要缴纳高额贷款。而据最新数据,2022年10月份韩国水电煤气同比上涨23.1%,加工食品上涨9.5%。
生活重压之下,中国货,开始成为韩国年轻人的救命稻草:便宜高质的中国货,正在帮助韩国青年实现最低成本的体面。
“由于韩国本地家电品牌(如三星)价格较高,韩国人反向海淘买家电的情况非常普遍,尽管有时还要依靠翻译软件。”2016年就进入韩国市场的上海征果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创始人许光辉告诉虎嗅。
在韩国街头,小米几乎成为大学生人手必备的品牌。而且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中国生产、中国电商平台售卖的“韩流”服饰,有很多购买者反而是韩国人自己。
这也给中国品牌带来新的机会。
“我们今年在韩国市场的业绩翻了三倍。”主营健身产品的苏州菠萝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李大千告诉虎嗅,作为跨境运营总监,他之前的主要战场在欧美,但韩国市场的表现却出乎他的意料。
韩国跨境市场的增长对于不少出海人而言是反直觉的。 毕竟作为全球第五大电商市场,韩国本土电商非常强劲,加之对本土品牌的保护,很多出海人并未主攻这个市场。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韩国电商市场反而是疫情期间仍保持15%以上增长的国家,韩国人对中国品牌的需求也越来越旺。
“ 此前在跨境圈,韩国并不被优先提起,但实际上,相较于成熟的欧美市场来说,韩国算是一片蓝海。 ”速卖通韩国站行业负责人宗阙告诉虎嗅。
一、寻找“中国平替” 对于一些中国留学生而言,跨境购物已成为生活的日常。
“刚来韩国时,看到各种产品就会打开淘宝比价,往往会发现同样的东西,淘宝比韩国当地便宜两三倍。”小晴告诉虎嗅。
同样发现此利好的韩国人也越来越多。宗阙告诉虎嗅,去年韩国海淘规模大概在41亿美元,其中最大市场是美国,主要购买保健品,但中国市场的占比在急速提升,去年占比已到26%,约为10亿美元。
“我们发现韩国市场的转化率比欧美国家反而要高不少,这意味着价格优势击中了消费者的痛点。”李大千说。
近几年来,韩国政府对于海淘行为正在出台各种鼓励政策。
据许光辉告诉虎嗅,他们出售的家电产品多数在150美元以下,因为据韩国规定,海淘150美元以下的产品无需交税(欧洲等地消费者海淘需收税)。此外,韩国跨境购买的电器类产品,不需要KC认证。在欧美市场,各种认证就要花几个月时间,成本大大增加。
但时间拉回到几年前,彼时的韩国市场对中国品牌,并不太开放。
“韩国最大的电商平台Coupang之前并不让中国品牌进入,2018年后才面向中国招商。”李大千告诉虎嗅。“但尽管可以入驻,中国品牌与本土品牌仍不在一个流量池中。”其补充道。
据李大千描述,在Coupang平台,每一个商品之下会有一个小火箭的标志,代表着品牌所在的国家,消费者在搜索同一件产品时,韩国品牌得到的曝光会更多。筋膜枪是李大千公司的爆品之一,虽然定价比韩国本土品牌低了20%,仍鲜少出现在筋膜枪品类的前十。国内跨境平台挺进韩国之后,中国品牌才找到了更多出路。
由于此前韩国市场对中国品牌的限制,韩国本土电商平台对中国品牌的挤压,即使made in china在韩国随处可见,但往往只是代加工的角色,刻板印象仍较普遍。
在2018年一位常年研究中国的韩国教授的演讲中,曾调侃韩国流行的一句话:在全世界瞧不起美国的只有朝鲜,瞧不起中国的只有韩国。当时的大数据平台曾根据韩国人博客或推特发言词汇,统计了一组对中国印象的数据,山寨就包含其中。
但如今,刻板印象已开始松解。
据速卖通相关数据以及进入韩国市场的跨境卖家表示,从后期反馈来说,韩国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好评率反而比大多数国家要好。
“维修率、退换货率等问题要比其他市场少很多,韩国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质量比较满意。”宗阙告诉虎嗅。
“他们不仅看到性价比,也感受到中国品牌的质价比。”李大千对虎嗅说。在其看来,越来越多的韩国年轻人接受中国产品,并不仅仅是因为便宜,“只有价格低不足以打动他们,他们很在乎质量如何。”他补充道。
二、最相近的出海市场 对于进入到韩国市场的跨境卖家而言,链路相似是不少人最深刻的感受。
相较于欧美、拉美等市场,韩国市场在文化属性与生活习惯上与中国市场更为相近。
这给选品环节增加了一定的便利性。
许光辉告诉虎嗅,在小家电使用上,韩国人基本与中国差不多,很多产品只需配一个韩国通用插头即可,无需再如欧美市场一样,额外定制各种配件。
宗阙也给虎嗅分享了几个细节:比如服装方面,韩国的服装风格与尺码与国内江浙沪相似,不用像经营欧美市场一样持不同的设计思路;又比如,在家纺领域,被子或床单若卖往欧美,往往需要另一套型号系统,但韩国与中国相似,也会使用1米8×2米之类的概念。
习惯的相似节省产品开发成本之外,地理位置更近也节省了物流费用和时间。
据宗阙称,两公斤的产品若发往欧美,需要100元左右,但发至韩国只需20元。速卖通等跨境平台也加码了威海仓,从威海到韩国的物流时间甚至可缩短至3-5天。
“我们明显感受到网站流量增大,也是在物流体验提上来之后,此前物流时间需要15天,而现在只用5天。”许光辉说。
不过,尽管相似度比欧美市场高很多,做跨境市场,本土化意识仍然必不可少。在韩国市场,更要注重差异化细节,才能更具优势。
许光辉告诉虎嗅, 在小家电领域,韩国人更习惯配备遥控器,而中国则偏好提前定时。此外,韩国的智能家居市场发展慢于国内,许多细分品类、细分场景还未出现(比如桌面小家电、卧室小家电等)。目前,韩国不少家庭仍停留在机械式的普通产品,比如风扇还是传统的落地扇。这也令中国的智能家居产品机会较大,有许多都成为当地的爆品。
“韩国人是非常注重本土化的。”李大千说,比如在包装上,他们非常关注说明书、包装材料是否是韩语,而对于很多中国消费者来说,外国产品是否有中文说明书,并不是十分重要。
深入了解当地生活习惯和文化基因 ,不仅可优化产品的细节,也有助于品类的选择。
健身相关产品在韩国表现强劲,则是源于韩国人对健身的“痴迷”。
“一条街上,几步一个美妆店、几步一个健身房并不夸张,而且身边许多韩国人即使忙到凌晨也要先健身再睡觉。”小晴说,在她眼里,韩国人对健身甚至表现得有些疯狂。
“韩国年轻人的容貌焦虑、身材焦虑比中国更严重。”王林告诉虎嗅,她初来韩国时,对每天要提前一小时早起精细化妆的生活方式很不习惯。若对身材管理、容貌管理、家务管理不好,甚至会被上升至家教不好的程度。
“也许相较于房价、就业,这些方面是自己最易控制的了,年轻人只能在这些领域内卷。”其补充道 。
除健身这一品类强劲之外,户外运动类目也是跨境领域的Top类目。
一直以来,韩国都是高尔夫产品的消费大国。据数据显示,韩国人口只有5000多万,但高尔夫的注册在案人员已超过500万。全民高尔夫也造就了高尔夫相关品类的火爆,据宗阙透露,一些高尔夫卖家正在“闷声发财”,不仅利润率高,且在基数并不低的情况下,能一直保持三位数的增长。
总的来说,与所有出海领域一样,若想挖掘到更精准的市场机会,就要不断深入理解这个国家。
“比如韩国不少年轻人正在变成YOLO族,他们不再储蓄、及时行乐、注重产品品质、信用卡负债高,只有理解某个群体的行为逻辑,才能挖掘他们的市场。”王林说道。
作者:周月明;编辑:苗正卿;出品:虎嗅商业消费组
来源公众号:虎嗅APP(ID:huxiu_com),从思考,到创造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虎嗅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第三波!2022年11月精选实用设计干货合集
UI交互 2022-11-15大家好,11 月的第 3 波设计干货合集又来了!这次的合集当中,有帮助产品设计师省去大量时间的截屏工具,有为 PPT 准备的免费图片素材合集,还有系统的文案管理工具、免费的样机生成工具,最特别的还是结尾的黑暗系人工智能插画生成服务,视觉风格相当有特色!当然,在此之前记得看看往期干货中有没有你感兴趣的素材:第一波!大家好,11 月的第 3 波 设计干货 合集又来了!这次的合集当中,有帮助产品设计师省去大量时间的截屏工具,有为 PPT 准备的免费图片素材合集,还有系统的文案管理工具、免费的样机生成工具,最特别的还是结尾的黑暗系 人工智能 插画生成服务,视觉风格相当有特色!
当然,在此之前记得看看往期干货中有没有你感兴趣的素材:
第一波!2022年11月精选实用设计干货合集 大家好,11 月的第 1 波设计干货来了!
阅读文章 >
第二波!2022年11月精选实用设计干货合集 大家好,11 月的第 2 波设计干货来了!
阅读文章 >
下面我们具体看看这一期的干货:
1、超好用的新型 Figma 截屏工具 https://www.figma.com/community/plugin/1169796060307918456/Literal
有时候,想将一个现有 APP 的用户流程和界面完全梳理出来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截图梳理,而这个工具能够帮助产品设计师和团队提升速度,你所需要做的,就是直接录屏,开始操作,结束之后将录屏结果直接拖到这个插件当中,它能帮你将视频中的截屏提取出来,梳理成用户流程图,省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免费无代码工具与素材合集 https://zeroqode.com/free
也许你曾经听说过 Bubble 这种面向非技术工作者的可视化编程语言,而这个网站是 Zeroqode 为不懂代码的各位进一步降低门槛的福利素材——这是基于 Bubble 语言所构建的工具和模板,34 个免费模板,70 个免费的插件,还有 12 套免费的课程,即使你完全不懂代码,也可以构建出属于自己的、足够好用的网站和 APP。
3、为演示而准备的免费植物图片素材合集 https://tahiryildiz.gumroad.com/l/plants
风格优雅简约的植物图片可以在很多 PPT 页面当中作为装饰元素存在,相当百搭。这套植物主题的图片素材就是为了演示文稿所准备的,单图片是完全免费的,直接下载即可,而付出 5 美元可以连模板一起获得。
4、Icons8 旗下免费素材 Mac 客户端 https://icons8.com/app/macos
PiChon 是著名的设计素材供应商 Icons8 旗下的一个客户端工具,它可以将各种免费的素材库直接集成到本地,让你无需透过浏览器搜索引擎来获取,也无需打开网站,可以直接透过客户端获得你想要的素材,无论是图片、插画、图标、音乐甚至 人工智能生成服务。
5、产品文案统一管理工具 Frontitude https://www.frontitude.com/
产品中的文案表述和视觉、交互设计同样重要,而产品越成体系、越复杂,文案的管理越容易乱,这个时候类似 Frontitude 这样的工具就有用武之地来,它可以把文案当作设计系统一样来管理,和你的代码库、UI 相互同步。
6、黑暗风人工智能插画生成服务 https://picso.ai/
PicSo 是一个基于人工智能的数字艺术插画生成工具,和很多同类工具一样,只需要使用文本描述(英文)即可生成艺术作品,不过相比于其他平台,PicSo 在视觉风格上「劲儿更大」,总体上来说更加黑暗,更加赛博朋克,带有反乌托邦气质,这种特殊的风格气质可能会非常符合一部分设计师的口味。
7、免费的在线样机工具 Pixelied https://pixelied.com/mockups
必须给你们安利这个好用的免费样机工具!首先它是免费的!其次它内置大量的 免费样机 ,最后它还自带一个编辑器,你可以把的素材直接贴到它的编辑器里面,自动套用样机之后,微调即可下载!简单直接好用,还要啥自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