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双十一:理性消费者推动电商驶入新周期

    设计动态 2022-11-22
    “2018年双十一光买衣服就花了4000元,今年全部订单加在一起也只花了1000元。”95后网购用户小小一边翻看历史账单一边告诉惊蛰研究所,最近几年她在双十一期间的消费越来越少,“并不是说不愿意买东西了,而是平时需要的东西在直播间里就买了,好像没有必要非得等到

    走过了14个年头的“双十一”,其光芒好像逐渐变得微弱了,比如不少人就感觉“双十一”大促的氛围感正在削弱。那么在这些年里,电商行业迎来了哪些变化?未来电商行业又可能走向哪种发展方向?本文作者就进行了解读,一起来看。

    “2018年双十一光买衣服就花了4000元,今年全部订单加在一起也只花了1000元。”95后网购用户小小一边翻看历史账单一边告诉惊蛰研究所,最近几年她在双十一期间的消费越来越少,“并不是说不愿意买东西了,而是平时需要的东西在直播间里就买了,好像没有必要非得等到双十一再下单。”

    自2009年诞生至今,走过14个年头的双十一,早已成为记录中国电商行业高速发展的时代印记,但如今这枚印记上曾经的辉煌正逐渐暗淡。回想起7个月前,双十一的“开创者”张勇正式宣布卸任天猫、淘宝法人及董事长。今年双十一天猫、京东平台首次不公布GMV的做法,也加深了人们“双十一退出历史舞台”的揣测。但在与旧时代告别的同时,双十一也正亲自见证电商行业迎来另一个新的时代。

    一、双十一式微 自2020年天猫双11购物节升级为“天猫双11全球狂欢季”,网络上就不断传出双十一式微的观点。有业内人士分析,原本集中在一天的网购爆发期被拆分成11月1日至3日和11月11日两个爆发期, 其目的是为了通过拉长促销周期,让消费者拥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大扫购”,也让商家实现错峰促销。 但最终的结果是,消费者并不买账。

    据小小介绍,以前参加双十一只需要提前把宝贝放到购物车里,等到双十一结账就好。最近几年要先预售付定金,再付尾款,还要参与盖楼、养猫的活动,实际的优惠力度却越来越有限,所以最近两年她已经不像之前一样积极参与双十一了。

    活动周期被拉长后,双十一的促销气氛明显减弱。相当一部分的消费者把双十一当成是集中采购的重要节点,而活动时间的延长, 看似是让消费者有充分的时间购买商品,却也增加了消费者参与双十一的时间成本。

    再往前回溯,2019年起平台和商家的活动规则越来越复杂,满减优惠的力度愈发轻描淡写,面对一个热闹了十几年的购物节,人们很难再有兴趣付出更多的关注,双十一由此疲态尽显。

    事实上,2018年电商平台就已经表现出增长乏力的迹象。 研究机构数据显示,当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增速跌至个位数,用户增长不断放缓,平台和商家纷纷陷入流量焦虑。

    为了获得新的增长动力,电商平台开始从内容端买量,知乎、抖音、快手、小红书等成为流量来源。但是坐拥大把互联网流量的内容平台,并不甘心为他人做嫁衣。抖音、快手、小红书纷纷进入电商赛道,虽说从内容“跨界”电商毕竟隔行,抖音快手们最初的尝试也并没有一蹴而就,但内容平台对电商市场的觊觎,被动导致了电商平台获取流量的成本和困难日益增多。

    电商平台从内容端买量无疑是杯水车薪,平台流量的稀缺更一度导致商家的流量成本暴涨。 有商家反映平台内的流量推广费用,在4年翻了三、四倍,但转化率提升并不明显,站内投放变得鸡肋,久而久之中小商家们选择“躺平”,只剩平台和有实力的头部商家独自唱着“二人转”。

    为了解决内容导流的问题,淘宝在2019年春节上线了淘宝直播,扶持带货博主,李佳琦、薇娅等一批头部主播在此期间逐渐立稳了人设。由于流量焦虑引发的恐慌心态,就连作为支付工具的支付宝,也开始尝试增加社交功能,为淘宝、天猫导流。京东也在2019年的9月正式上线京喜App,参考拼多多玩起了社交私域流量。但结果表明,电商平台只能遗憾接受失败的事实。

    业内人士告诉惊蛰研究所,从发展过程上来看,淘宝直播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曾经占据了先机。李佳琦、薇娅等一批头部主播,最早都是在淘宝直播站稳了脚跟,但淘宝不是内容公司,因为公司基因的问题,直播带货后来并没有在淘宝玩出更多的花样。

    最终,随着电商流量的集体外逃和分化,双十一也慢慢失去了实际价值,仅剩下象征意味。 不过这并非是双十一的失败,特别是当人们重新回顾起双十一的崛起之路时,更会理解双十一正在经历的蜕变。

    二、电商促销开启行业盛景 回顾中国电商行业的崛起,很多人会想起2003年,并且认为是非典成就了淘宝京东等一批头部电商平台,但其实并不然。虽然千禧年后的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然而电商行业的基础设施并不完善,特别是电子支付和快递物流远不如现在方便和快捷,因此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电商行业仍处于摸索和普及阶段。

    2003年5月淘宝网成立,7月份正式上线,但直到当年的10月份,支付宝才正式推出,并产生了第一笔交易。至于创立于2004年1月的京东,除了留下“刘强东因为非典意识到网络购物重要性”的行业传奇外,与2003年有关的记忆也只存在于网络上的只言片语里。

    2009年是双十一诞生的一年,也注定是中国电商真正崛起的一年。

    彼时,美国次贷风险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大量中小厂商失去了海外订单,库房里的货品越堆越高,沿海外贸企业走到了破产边缘。当下唯一的出路,只有转回国内消费市场,于是成千上万的中小商家涌入淘宝,为后者带来了“万能的淘宝”称号。

    也是这年3月,刚刚加入阿里2年,同时兼任淘宝网COO的张勇,接盘了成立仅一年,既没有业绩也没有打响名字的B2C业务淘宝商城(后更名为“天猫”),并在当年11月11日推出了此后盛行十余年的电商行业大促“双十一”。

    首届双十一参与的品牌不多,促销力度有限,但就是这仅有的27家品牌,最终却创造了5200万的销售额,令整个电商行业激动不已。 双十一的试水成功看似是张勇的“无心插柳”,却也一同参与创造了电商行业新增长的风口。

    2009年1月,京东获得了今日资本、雄牛资本等风投联合注资的2100万美元,B2C电商激发了资本市场的浓厚兴趣;年中6月,中国银联顶着“国家队”的招牌与当当网合作,正式进入电商支付领域;12月,申通“封杀”淘宝,圆通、韵达、中通等多家快递公司联合涨价,淘宝、京东迫于形势,纷纷自建配送中心。

    不论是电商平台的主动出击,还是迫不得已亲自下场布局,从资本、支付到物流、促销手段的一应俱全,也由此帮助电商行业彻底打开了国内消费市场的大门。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09-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行业发展报告》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电子商务整体交易规模达到3.6万亿元,同比增长22.9%。

    与此同时,韩都衣舍、三只松鼠、韩后等品牌借势电商迅速崛起,一系列以线上渠道为核心的运营和品牌策略,为国产品牌找到了新的发展思路。阿里甚至在2016年成立“协助商家上市办公室”,帮助品牌登陆资本市场扩大优势。

    三、从流量时代到内容时代 双十一的成功固然离不开平台超前的战略眼光,但更离不开时代的背景。 在电商行业之初,一切是明确的。商家知道自己可以卖什么,消费者也知道自己要买什么,于是电商平台像一个称职的媒人一样,将网页上细长的搜索框当作“红线”,连接起了商家与消费者。

    正如全球金融危机波折下的中小外贸商家被迫转向国内市场,电商平台上物美价廉的产品也变得更具吸引力,再加上平台急于突破发展困境、在行业内确立领先地位的目的。于是,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就像是一只关在笼子里的野兽,双十一则是打开笼子的那个人。

    肉眼可见的变化是在2009年之后的十余年里,双十一GMV的增长超过10390倍,合作商家从27个增加到18万个。 整个电商市场也从中获益,报告显示,2012年到2021年的十年间,我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从7.85万亿元增长到超42万亿元,十年市场规模增长了4.36倍,增加34.28万亿元。

    需要指出的是,这期间整个电商行业的竞争逻辑都是为匹配需求、刺激流量增长而服务。 为了满足更多消费者的购物需求,电商平台一边着力于扩大SKU规模,一边提升快递配送服务体验、打击假货市场。但是面对年轻用户多元化的需求,电商平台的经营思路已经渐渐落后。

    就职于某MCN机构的多多告诉惊蛰研究所,与双十一诞生时期的网购消费者相比,如今的年轻一代消费者基本上没有直接在淘宝搜索结果页面选购产品的习惯。“我现在要买东西都会先去内容平台看一下相关的产品评测,得先了解一下它到底适不适合我,然后再去电商平台查找产品进行购买,虽然最后也是从天猫、京东上买的东西,但是购买决策的出发点一定是内容平台。”

    在米小芽创始人肖波看来, 年轻一代消费者决策逻辑的变化,本质上反映的是目标用户注意力在新网络环境下的转移。

    “不同媒介和渠道在各自的发展阶段都有红利期,早期微信公众号打开率高,我们在微信里就可以建立高效的电商渠道。到小红书流行,种草率更高,垂类电商品牌就更容易从中获得关注实现转化。而抖音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吸引了消费者注意力后,直播带货和短视频带货的发展也就顺理成章。类比而言,如今消费者对传统双十一已经习以为常,或许需要更新鲜的玩法刺激更强的爆发。”

    简单来说,以流量运营为中心的传统电商,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内容型平台分走流量。虽然通过买量和投放仍然能够解决流量短缺的问题,但随着消费者注意力的整体迁移,消费决策的重心也开始向内容端倾斜。内容平台已经取代传统电商平台,成为电商狂欢的主要舞台。

    四、电商进入理性消费新周期 很多人会把双十一式微的原因,归结为拼多多、抖音电商等新平台的快速崛起,对淘宝、天猫的流量和销售量形成了分流作用。 但是平台与平台之间的竞争只是行业更迭的表象,消费者变得越来越理性,才是所有电商平台真正要应对的周期性趋势。

    智能出行品牌70迈营销负责人楚楚向惊蛰研究所透露,“以前的消费者更热衷于囤货,但如今只会根据实际需求下单。”消费端的理性趋势,自然也推动商家采用更理性、稳妥的经营策略。“前两年许多品牌过度追求GMV,为此在利润上做出了牺牲,同时投放了大笔的营销预算。今年从产品活动定价就能看到,品牌变得愈发理性,在双十一的投放、资源采买也更追求投入产出比。”

    关于电商新周期所发生的变化,三只松鼠电商事业部也告诉惊蛰研究所,“推进平销、追求健康可持续发展越发成为经营主流。”从消费环境来看,疫情持续影响,消费呈现出明显分级, 品质类消费和下沉类消费并行,部分品质升级品类仍然在双十一迎来爆发式增长。 这一点在更强调技术和功能卖点的高客单价商品身上,也得到更多体现。

    据70迈营销负责人楚楚介绍, 在电子产品、耐用消费品方面,被低价产品伤害过的消费者开始偏向于选择中高端产品,产品和需求的同步升级,也为中高端产品的市场份额带来了肉眼可见的增长。

    另外,当多数人认为传统电商已经被时代淘汰时,双十一也依旧存在价值,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品牌可以实现集中爆发、传播,并且提升销量、供应链能力的机会。只是在新的行业周期里,能够真正利用好双十一的品牌也面临着更高的门槛。

    面对更理性的消费者,如今大红大紫的直播带货也并非是电商新周期的唯一解法。

    某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行业专家告诉惊蛰研究所,“直播电商早期采用的破价销售策略,本质上与双十一没有太大区别。此前速溶咖啡、方便速食等一批快消品品牌的崛起,也是因为产品能够解决一定需求且价格便宜尝鲜门槛低,因此被平台发掘后给予了流量扶持,从而打造成标杆案例吸引更多商家的加入。 但是如果说这是直播电商打败了传统电商,倒不如说是流量打败了流量。”

    与此同时,头部主播频频发生的直播售假现象,无疑是在步早年淘宝网的后尘,低价倾销的存在也印证了又一轮新周期的开始。 因此, 直播电商也在消费者理性决策趋势下进行内容升级,而传统电商平台的可靠性反而因此得到彰显。

    三只松鼠电商事业部向惊蛰研究所表示,“我们对于天猫京东稳住线上电商基本盘仍然看好,同时对短视频电商发掘更多兴趣消费、对拼多多助力更多中国产业带崛起也同样看好。”而据惊蛰研究所分析, 传统 平台在应对常态化的理性网购需求方面,依然是不错的承接场景。

    除兴趣电商外,绝大多数有明确需求的消费者仍然习惯于在天猫、京东等传统平台购物,特别是针对内容种草场景下的消费决策,传统电商平台丰富的SKU、成熟的物流配送、完善的售后服务,使其仍然吸引着消费者主动访问和下单。 换句话说,传统电商平台的双十一失去了促销的吸引力,但平台本身作为工具而言,依旧有其价值。

    所以,电商行业进入新周期的本质不是单纯的新平台取代旧平台,而是随着消费者注意力的转移和分化后,更多潜在需求被挖掘出来,在平日里得到满足。但对于过去十几年里成长起来的成熟网购用户,传统电商平台仍然是最便捷的综合性网购工具。 由此,电商平台面对新周期要考虑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如何更好地满足理性消费的实际需求。品牌则需要根据自身的阶段性目标,在常态化销售和集中爆发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

    回首双十一走过的14个春秋,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行业标志的兴衰,也看到了电商行业的更迭。从5200万成长到5403亿元的双十一,固然可以成为一个行业周期最闪亮的标志,也值得行业铭记,但网购消费需求指引下的下一个行业周期更值得把握和探寻。

    *感谢三只松鼠电商事业部、米小芽创始人肖波、70迈营销负责人楚楚,以及其他对本文提供协助的业内人士和消费者(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作者:白露

    来源公众号:惊蛰研究所(id:jingzheyanjiusuo),探索发现新经济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惊蛰研究所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周杰伦”们,大厂护身符?

    设计动态 2022-11-22
    “我的青春叫周杰伦。” 从夏季等到冬季,周杰伦的演唱会在粉丝期待中姗姗来迟。 11月10日,这场原为“夏季哥友会”的线上演唱会终于在快手官宣定档,“周杰伦三年来首次线上开唱”成为直播的头号宣传语。10天后,《半岛铁盒》《稻香》《晴天》的旋律在快手直播间回响,#

    从视频号、抖音,到快手,越来越多平台开始将线上演唱会当作吸引流量的入口,比如前几日,周杰伦的“哥友会”就在快手开播,吸引了众多粉丝入场。那么综合来看,线上演唱会于平台方们而言意味着什么?各大短视频平台未来又可以将线上演唱会玩出哪些花样?不如来看看作者的解读。

    “我的青春叫周杰伦。”

    从夏季等到冬季,周杰伦的演唱会在粉丝期待中姗姗来迟。

    11月10日,这场原为“夏季哥友会”的线上演唱会终于在快手官宣定档,“周杰伦三年来首次线上开唱”成为直播的头号宣传语。10天后,《半岛铁盒》《稻香》《晴天》的旋律在快手直播间回响,#周杰伦哥友会冲上微博热搜。

    高人气当然在意料之中。这场于万众期待中开场的直播,开播前预约人数已突破了2883万。而据快手官方公布的数据, 截至11月19日,这场直播收获了10.5亿次点赞,最高同时在线人数达到1129万。这一数据表明,周杰伦仍然是当之无愧的全平台顶流。

    图源:@周同学 快手直播截图

    上千万人同时涌进周杰伦直播间,这场“哥友会”对快手流量的拉动无疑是可观的。尽管快手平台并未公布DAU增长数据,但想必也是千万级别。

    有趣的是,就在身穿休闲服的周杰伦现身快手直播间的同时, 腾格尔线上演唱会“腾点心情听听歌”恰好在抖音开场;就在第二天,刘德华“奇迹现场重映计划”上线视频号,19首经典老歌带用户们梦回“天王”时代。

    在线上演唱会这一领域,三大短视频平台终于再次交锋。他们的打法,有何差异?三足鼎立下,谁能笑到最后?

    一、周杰伦快手“营业”,三大平台“逐鹿”线上演唱会 继以新专辑发布全面霸屏后,周杰伦于四个月后再次“突袭”了用户的青春,这次是以线上演唱会的形式。

    2020年6月,周杰伦宣布入驻快手,账号“周同学”成为其首个中文社交媒体账号。今年7月,周杰伦独家直播“可以说的秘密”登上快手,累计1.1亿人次涌入直播间。不过,相比以往,这场“线上哥友会”仍称得上是周杰伦在快手的大型营业。

    一个多小时的直播中,周杰伦共为“杰迷”们演唱了五首歌,包括由站内用户投票选出的《半岛铁盒》《晴天》《稻香》,也有其新专辑《最伟大的作品》中的《还在流浪》《错过的烟火》。直播前半段,与方文山的连麦成为最大看点,方文山吐槽周杰伦爱捉弄他,两人一起互揭糗事;收尾阶段则是与粉丝连麦、互动,一如既往彰显着快手普惠和温暖的社区氛围。

    @周同学 和素人连麦直播截图

    快手无疑也为这场“哥友会”下了重注: 以预约赠门票、杰迷大挑战等活动为直播预热,通过社交唤醒周杰伦更多潜在粉丝;直播过程中,快手APP内部设置了三个一级入口一键跳转至哥友会主场,并定制了 16 款“周杰伦主题”的直播间礼物等 。平台对周杰伦这张流量王牌的重视可见一斑。

    回望过去一年, “顶流明星+直播+演唱会”成为了平台屡试不爽的流量密码 。快手之外,抖音、视频号也早已凭借多场线上演唱会确立了平台优势。

    视频号与线上演唱会的渊源可以追溯至2021年12月。当时,西城男孩现身微信视频号,以超2000万次场观拿下线上音乐会的“开门红”。

    此后,视频号仿佛掌握了出圈利器,以一场场线上演唱会不断突破现有用户圈层,提高平台声量。华语乐团五月天、摇滚歌手崔健、“华语音乐教父”罗大佑等音乐人纷纷加入视频号战局,今年9月,“音乐诗人”崔健也在视频号完成了他的线上演唱会首秀,吸引了超3600万人次观看。

    相比之下,抖音则以算法推荐、内容分发聚合用户,配合情怀牌打造爆款线上演唱会。今年5月,“天后”孙燕姿在抖音直播间开启“唱聊会”,8月,梁静茹“宁静的夏天”加盟抖音夏日歌会,带来新一波回忆杀。

    抖音也不乏“天王级”手笔。今年9月,刘德华走入抖音直播间,进行了一场175分钟的线上演唱会,直播间最高人气达857万,观看总人次超3.5亿。

    不难看出,将线上演唱会视为吸纳大众流量“利器”已成为三家共识,但流量之外,三大平台都打着各自的算盘。

    二、抖音、快手、视频号:想靠演唱会赚到什么? 视频号、抖音、快手,到底能靠在线演唱会获得哪些利益?即使同样是为了扩大平台声量才入局明星演唱会,平台们各自的定位和需求又有何差异?卡思从第三方观察者视角分析了以下几点:

    1. 视频号 依托于微信的视频号具有更强的传播优势,在用户圈层间的渗透更加依赖熟人社交。QuestMobile发布的《2022中国移动互联网半年报告》显示, 视频号的月度活跃用户规模达到8.13亿,且超过抖音和快手。

    以私域流量带动公域,是视频号的典型特色。 一场直播中,视频号的流量入口既包括搜索、话题推荐等公域入口,也包括群聊、朋友圈、好友聊天等私域入口,后者的分享意味着内容从一个圈层渗透到另一个圈层, 视频号的私域不断被唤醒,从而通过传播带来更高的场观。

    在拉新促活、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和粘性之外,视频号需要探索商业模式,让品牌和商家真切感受到其产品在“社交+算法分发”下的强商业价值。

    线上演唱会就是这种商业价值的载体,而且成功拿到赞助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视频号演唱会的可延续性。

    卡思观察到,从选人策略来看,视频号所选音乐人,大部分都具有一个特征:他们是 一代人的青春,且在自有领域有极大建树 ,粉丝虽然不像国民级偶像那么庞大,但圈层稳定,且十分忠诚,如李健、崔健、罗大佑等,一开口就唤醒一个时代。

    图源:罗大佑线上演唱会海报

    卡思注意到,李健演唱会由一汽-大众揽巡独家冠名,后街男孩的演唱会由林肯汽车赞助,崔健和罗大佑的演唱会则由极狐汽车出资举办,四场演唱会的金主均来自汽车行业。

    为什么线上演唱会更容易得到汽车品牌赞助呢?

    其实不止是线上演唱会,此前多年,车企也一直是线下演唱会的金主。而今年车企选择的线上演唱会,更多也是瞅着“巨星效应”去的,比如前文所述的几位明星,在乐坛都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在为品牌带来极大曝光的同时,也能增加品牌价值,吸引更多对应粉丝群体转化为车企的用户。

    此外,巨星演唱会赞助费用较高,“不差钱”的车企无疑成了最好的广告主。 极狐汽车此前就向时代财经透露,崔健演唱会的冠名费用大约在1000万元。 也有学者指出,“汽车品牌具备很强的实力,有能力进行多渠道营销。可以说车企是懂得营销的,也是财大气粗的。”

    2. 抖音 从流量规模上看, 抖音作为集合大众流量的舆论场,日活达近7亿,拥有更强的流量爆发力,且抖音的强运营如同“无形的手”,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放大流量规模。 而视频号虽然有庞大的微信流量作为底色,但微信本身便具有“弱运营强产品”的特点,在制造爆款方面,实际水平要低于抖音。

    和视频号类似,抖音举办的线上演唱会,也致力于用“回忆杀”短时间内提升日活,但所选音乐人更倾向于大众偶像,其主要服务对象集中于年轻人。

    当然, 抖音也在试图通过刘德华这样覆盖多年龄阶段粉丝的国民级偶像的直播,来打通下沉市场,告别大众眼里抖音纯年轻化,一二线用户形象,用国民级偶像+好内容+回忆杀,来服务好下沉市场的粉丝,服务好70-80后粉丝,让他们有更好的内容归属感和内容消费粘性。

    3. 快手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快手需要提升日活,唤醒大量静默用户的内容消费粘性,甚至拉新等都是内在刚性需求。

    对于快手来说,周杰伦独家的线上演唱会,就是一次难得的流量高峰期,能够短时间迅速提升日活用户数量,卡思预估单日增加日活在千万级别。如果快手能趁此机会,通过多元化的内容运营,增加用户的留存比例,那还进一步拉高快手月活数据,这或许也是快手Q4财报里希望覆盖的内容。

    @周同学 快手直播截图

    但要让用户从内容低频消费走向高频,打造有辨识度的内容生态,仍是快手当下的一大考验。 快手需要打造一些生态里独有的内容板块来塑造区别于其他平台的品牌心智,从现阶段跑出来的看,“快招工”可能是最为成功的。

    在快手顶部“商城”下方的“找工作”菜单栏中,卡思看到的很多面向蓝领用户(如:司机、保安等)的直播招聘需求,相比于聚光灯下的电商直播,招聘直播间的画面显得极为粗糙,有车间、工厂的招聘主管化身为主播来直播间讲解用人需求的,也有立个招工牌自身不出镜鼓励用户连麦或自行报名的。

    但这种原汁原味的直播内容似乎并不会影响到老铁们的互动活跃,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快手加深产业合作,践行社会责任来服务于平台大量下沉蓝领用户就业需求的一个窗口。

    三、周杰伦:大厂万金油,快手护身符? 最后,回到开头所说的“线上哥友会”,快手花大力气筹备几个月、姗姗来迟的这场周独家演唱会,究竟值不值得?

    卡思认为,值得。因为在大厂竞相围猎周杰伦的前提下,快手已经让用户知道:想听免费的哥友会,只能上快手。这就牢牢绑定了一批有情怀、有消费能力的80、90后年轻人。

    此外,周杰伦的演唱会就是快手社区整体氛围和商业价值的一次前台展示。

    对快手而言,红旗汽车的赞助,也展示了其内容商业化的可能性,为其今后的广告招商提供了很好的案例背书。对红旗汽车而言,快手也为品牌提供了独有的社区氛围和传播价值。

    “哥友会”直播截图

    正如财经博主“半佛仙人”的文章所写,同样一个用户,打开其他平台的时候可能大脑飞速转动随时准备喷人,但他打开快手以后,一定是最轻松、最舒服的状态——这也是用户最容易接受品牌传播、最适合构建品牌信任的状态。 在这个时候去做品牌理念的引导,才是更加润物细无声的。 这些东西其他平台提供不了,因为信任的种子必须在平时就潜移默化地种下。

    今后,各大短视频平台还能将在线演唱会玩出什么花样?用户疲劳出现后,各平台又将如何应对?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卡思数据

    来源公众号:卡思数据(ID:caasdata6),数据赋能短视频内容创作、运营、营销和电商带货。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卡思数据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年轻人的精致“穷生活”:攻略、商机与生意经

    设计动态 2022-11-22
    用最经济的方式、花最少的钱,享受最大的快乐,深受不少大学生、刚工作的年轻人的追捧。对此,本文分析了他们追捧的“穷生活”方式,以及其中所蕴藏的商机与生意经,一起来看看吧。 说到“穷游”,大家第一反应都能想到年轻人。 “穷游”作为一种新的旅行方式,力求用最经济的方

    用最经济的方式、花最少的钱,享受最大的快乐,深受不少大学生、刚工作的年轻人的追捧。对此,本文分析了他们追捧的“穷生活”方式,以及其中所蕴藏的商机与生意经,一起来看看吧。

    说到“穷游”,大家第一反应都能想到年轻人。

    “穷游”作为一种新的旅行方式,力求用最经济的方式、花最少的钱,享受最大的快乐,深受不少大学生、刚工作的年轻人的追捧。如今,这种“穷”的生活方式不再局限于旅游,已经出现在年轻人的“衣食住行玩”中,比如穷玩摄影、穷住酒店、穷玩模型等,新式的“穷”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在这些方式中,不仅可以发现年轻人如何的精打细算,也可以看到其中的商机。

    Tech星球访谈了多位年轻人,揭秘他们追捧的“穷生活”方式,以及其中所蕴藏的商机与生意经。

    一、穷玩摄影是一门不烧钱的艺术,我孵化出创业项目 讲述人:李国华,大三学生

    玩摄影,首先不要看测评,尤其是在B站的一些UP主的测评。UP主的各种操作让你觉得,换个器材就能拍出好照片,弹幕也会让你觉得器材准备好了就能拍出超赞的照片。一旦当真,就会掉进烧钱的坑里,让你掉进学摄影、玩摄影就是要花大量钱的误区。

    我刚入门的时候,就是因为看了这些测评,令我洗脑以为花钱买好的器材就能让拍摄出的水平更好,于是花大价钱去买捷信的三脚架、国家地理的摄影包等,前后花了几万元,钱花的确实心痛,虽然摄影质量有了提升,但成本太高。

    另外,后期不太建议找老师学习,原因不是教学不好,而是大部分老师都有缺点,有自己的方法和特点。而且他们不可能在短短十几节课上,就把他所有的东西都讲演完,大部分老师也达不到你教完就能拍电影的水平。所以完全不需要交这个学费,性价比极低。不要相信宣传海报,与其以后跟着网络名人里学的,不如以后自己找素材好好学几个月。

    也正是因为花钱买了教训才知道,除非从事商业级的摄影,否则买太好的器材对于普通人来说,无论是功能还是价格都会溢出来,摄影实际上也可以穷玩。

    现在,我在我们学校里成立了穷玩摄影团队,摄影的设备大多来自闲鱼等平台,以及其他不玩摄影后想出售设备的同学,比如,一个用了三年的佳能80d,快门次数七八万次的相机,差不多2000元以下就能够拿下,便宜了一大半。

    由于我们学校有很多喜欢摄影的同学,所以为了满足大家的拍摄需求,降低使用成本,我和几个爱好者也会购买一批便宜的二手摄影设备,然后低价出租给他们用,进一步降低了玩摄影的成本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出租,赚钱一部分钱,曾依靠出租或当中间商售卖二手设备,一次性获得了2万元的收入。

    这个想法,也为后续我和几个同学在参与学校的互联网+比赛中,提到的打造共享摄影的项目,提供了实践经历。就像共享单车一样,找到合适的摄影设备厂商,他们提供设备,我们提供资源,廉价打造学校里的摄影设备共享平台,满足同学的需求,另外获取收入。

    我们几个也相约毕业后,有机会去实践这方面的创业,发扬穷玩摄影的理念,吸引更多的人参与。

    摄影是个需要投入时间和金钱以及精力的爱好和技能,但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耗钱,找到合适的方式,穷玩摄影并不难。

    二、年轻人住高级酒店的低价攻略,成了一门生意 讲述人:何宇,大二学生

    每次放假出去旅行,就想着来一场精致的旅游生活,但这样的旅行成本并不低,对于囊中羞涩的我而言,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然而,穷游则会让旅行的质量大打折扣,特别是住宿的价格往往是旅行成本里的大头。

    我曾经常为此而烦恼,后来加入到“高级酒店羊毛福利群”,才发现可以低价住高级酒店,这是一个有着1000多人的群,大部分都是像和我一样,希望能够在旅途中享受到低成本的高级酒店服务。

    高级酒店,特别是五星级酒店,在我的印象里,基本是至少500元以上一晚。但后来,我才知道这都是对外的公开价格,有些低价房实际上也可以自己去挖掘。比如,一些五星级酒店会有BRG政策,也就是低价策略,即最优价格保证,这是酒店吸引顾客在自己的官网预定酒店的手段之一,以此减少对第三方在线旅游平台(OTA)的依赖。

    如SPG和万豪都有BRG的承诺,当你在官网预定酒店时,发现在其他第三方平台相同房型,价格低于官网,则可直接在官网中,找到BRG申请页面进行申请。酒店方核实情况属实后,通常会在最低价的基础上,给予你额外折扣或其他的补偿方式。

    另外,还可以使用优惠券,比如淘宝上有大量的酒店优惠券,我买过优惠力度最大的是减500元。我所在的“高级酒店羊毛福利群”,也有人在卖相关的优惠券,最夸张的一晚上可以卖出20张,可以想想其中有多么暴利。

    在群里,还有些人号称可以在全国的一些连锁酒店,能够拿下200元一晚的特价房,只要付款,就能让你在当地特定的高级酒店入住。有3个人曾买过,并在群里分享了她的入住经历,确实能够低价入住,后来我去西安的时候也找过这个人,让我以超低价享受了在希尔顿酒店入住的体验。

    我曾问过他,一天能卖出多少这样的低价房,他表示,一天可以卖出10套左右,每套可以获取40元左右的提成,这样算来,一个月差不多在一万元左右,说得我都想做这门生意了。

    三、成千上万元的手办模玩,也有低成本的精致玩法 讲述人:鸿伟,某互联网公司员工

    都说女生的破产“三坑”是汉服、JK、洛丽塔,实际上手办、模玩是我们男生的破产“新坑”。我从初中就开始接触模玩,第一次接触的是万代的圣衣神话。

    那时候几百块的玩具,父母是不可能给我买的,所以我自己攒钱,从生活费里省了一点,在家做家务得了点零花钱,买了很多玩具。每次把手从盒子里拿出来玩照片,我真的很开心。大学后爱上hottoys,玩具从几百涨到一两千,但实在是心里喜爱,甚至会去学校里打零工,只为买一个喜爱的模型玩具。

    玩模型,我觉得是一个不断升级的过程,所以后来又喜欢上了雕像,比如国漫里的一些动漫人物等。每一个都是几千元甚至过万,虽然遇上活动会有折扣,但力度并不会太大,说实话,这样真是花钱如流水。后来感觉这样玩并不是办法,于是在贴吧里也询问了一些“前辈”,从中也学习到他们是如何低成本的玩模型、手办的。

    玩模型手办的过程中,一些零部件会损坏,这很难避免,这些损坏的零部件并不会丢入到垃圾堆,有些人会在贴吧、小红书、闲鱼上,以低价收购这些损坏的零部件,他们会将收购的零部件会按玩具系列、类别、零件类别等方式进行分类,然后在模玩平台上低价出售。

    这些分类好的零部件,会成为我们这些低价玩模型的收集品,因为这些零部件虽然破碎了,但是购买后可以通过自行修补,安装到我原本就缺“胳膊少腿”的模型玩具上,使我的模玩焕然一新,并且不用花大价钱区买官方全新的零部件,大大节约玩的成本。

    我曾看到有人在闲鱼论斤售卖一个系列的零部件,一斤500元,这些零部件甚至可以组合成一个虽然残破但却完整的模型,有些模玩爱好者就曾买过这些零部件,通过修补拼凑出一个完整且崭新的模玩。要知道,这样一个全新的模玩在官方的价格为3000元,而他只需要500就能够获得,而且,其余的零件还可以备用。

    不仅如此,有商家为了让我们低成本购入绝版的手办、模玩或相关零部件,也会通过3D打印,生产手模的半成品模型,经手工打磨、装配、涂饰等过程即可得到成品,然后以低价出售给我们。比如,有些收藏玩家为了得到绝版的《铁胆火车侠》,就会购买3D模玩商家的成品,虽然不是官方的正品,但价格实惠,深受圈内人的喜爱。

    只是最近,这种绝版模玩的3D打印版的价格在上涨,听说是有商家在炒作,赚取更大的利润,我个人不反对,毕竟商家也要吃饭,只是希望不要涨的太过分,否则穷玩模型的成本也将大大增加,受伤的还是我们。

    四、二手奢品成年轻人“心头好”,我从买家变身卖家 讲述人:李月华,二手奢品商家

    俗话说“人靠衣装”,作为集美的我们,亦是如此。大学毕业后,进入职场圈后,越来越开始注重自己的打扮,特别是对奢侈品也充满喜爱,曾经购买过LV、爱马仕专柜的包。

    但一个动辄上万元,确实有些力不从心,特别是我刚出来工作,在一线城市的生活成本并不低,真有种“人爱面子,活受罪”的感受。有闺蜜曾劝我,买包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没必要为了奢侈品包而省吃俭用降低自己的生活品质,毕竟这种不是日常必需品。

    后来还是心有所想,于是考虑买二手奢品,毕竟价格便宜了一小半,也通过买二手奢品的经历,了解到其中的一些门道,现在的我既成为了二手奢品的买家,也成为了卖家。

    目前,二手奢侈品市场主要以中古店、传统二手交易平台,以及新兴二手电商三大势力为主。这些平台里的商品鱼龙混杂,我一个闺蜜在某二手奢侈品店买过一个首饰,后拿去鉴定为假,着实把她气坏了,毕竟花了2000多元。即便如此,仍然有许多年轻人会去购买,万一捡到宝了呢?

    年轻人对于二手奢侈品非常热爱,我曾在小红书分享自己海淘一件二手奢侈品的帖子,就获得了近万的点赞,可见大家热衷于名牌傍身,最重要的是她们想了解如何获取正版二手奢侈品的渠道。这让不少人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也包括我。

    我目前是做海淘为主,因为我有认识的同学在日本的中古店工作,所以我借助这条人脉和货源,搭建了自己的二手奢侈品小市场,从包到首饰、再到衣服,应用尽有。

    我主要是在小红书拓宽自己的商圈,有许多集美都热衷于向我问问题,所以我也加了不少微信好友,这些不仅是志同道合的伙伴,也是我的忠实粉丝,我会在朋友圈里发一些二手奢侈品的信息,并提供代购服务,支持她们拿去给第三方验货检测。由于我卖的是真品,目前还没有相关的纠纷。

    一般而言,一个二手奢侈品的利润可以在15%左右,比如一个二手包的价格在3000元,我可以拿到450元的利润,一个月综合起来可以实现2万元以上的纯收入,而且因为口碑好,我自己的客户群也达到了近千的人数,而且还在不断有人加入。

    (备注:文中人名皆为化名)

    作者:陈桥辉

    来源公众号:Tech星球(ID:tech618);Tech星球,聚焦互联网前沿科技和新商业。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Tech星球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交互文档的撰写——实战案例讲解

    设计动态 2022-11-22
    交互文档是项目开发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互联网飞速发展迭代的产品开发过程中,统一且规范的交互文档撰写模式让团队运作效率更高。交互文档写的好与不好本身其实没有绝对的统一标准,也不要认为大公司的文档就是最好的。 以前也在网上学习了很多大公司交互文档的写法,都是

    在项目开发中,交互文档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发展进程加速的过程中,统一规范的交互文档能够提高团队的办公效率。但很多交互文档的写法五花八门,普适性不强。作者结合实战案例,分享了遵从基础的规范细节且适合团队人员阅读的交互文档。

    交互文档是项目开发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互联网飞速发展迭代的产品开发过程中,统一且规范的交互文档撰写模式让团队运作效率更高。交互文档写的好与不好本身其实没有绝对的统一标准,也不要认为大公司的文档就是最好的。

    以前也在网上学习了很多大公司交互文档的写法,都是五花八门的,而且每个公司的项目规模不一样、人员对文档的阅读习惯不一样,所以一昧地照搬模仿只会收效甚微,而遵从基础的规范细节且适合团队人员阅读的交互文档才是最有效率的!

    交互文档的价值 交互文档的组成 交互文档的规范和撰写 这篇文章关于交互文档撰写以“苏宁智慧屏项目”为实战案例进行讲解,经优化迭代之后得到的项目总结和思考,仅供参考。

    一、交互文档的价值 交互文档的主要使用人员是交互设计师和界面设计师、产品经理、开发工作人员(前后端工程师,测试专员)。

    苏宁智能终端智慧屏是复杂的系统级业务,项目人员配置都是一个箩卜一个坑,以保证开发的每个环节都能精益求精。不过在UED内部,视觉设计和交互设计的职责是比较重叠的,所以基本一个设计师会单独负责整个模块的交互和视觉工作。

    这样对产品的创新延展也会有很大帮助,基本交互文档的存在不会影响设计的发挥。双重身份的加持可以让设计和交互并行。直接针对已立项的需求进行设计思考。

    交互文档是在ued内部进行制定评审后形成一个基础的框架,这里的交互文档规范必须要严谨,把控细节,考虑全面。组织各部门协同讨论交互文档初稿,提出改进意见后并整理同步给相关人员,并做一份交互文档说明供以后新来的同事做参考和学习。

    不同的公司对于文档的要求都会有差异,小公司可能没有专门的交互岗位,基本上产品经理会通过合并需求和交互文档会作为项目的唯一一份文档,但产品经理不是专业的交互设计师,他们可以讲清楚业务的规则和逻辑,但很多细节还是需要设计师来优化设计。

    交互文档阅读的舒适度,信息完整度等也会影响到技术人员的开发心情。经常在评审的过程中会遇到到技术人员提出的各种问题,有抱怨需求的,有抱怨文档不规范的,有质疑专业度的。

    所以交互文档必须评审实时同步给技术人员以达成共识,在UED部门输出的交互文档的架构的基础上去优化,采纳各部门使用人员的意见,形成一份高效率且适合团队的交互文档格式。交互文档的价值简言之就是协调各部门之间沟通的工具。能提高大家工作效率的工具自然是最合适的。

    二、交互文档的组成 交互文档的组成部分不一定要很全,但需要挑选重点内容,表达得当,就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交互文档的价值。

    如果真的把组成部分都写全,那阅读的人看起来也非常吃力,苏宁智慧屏项目交互文档的基础组成分为:需求描述和业务目标、设计目标、调研分析、流程图(业务、任务、界面),设计方案、交互规则说明、版本说明、全局的设计规范(这部分在交互设计文档1.0的时候就会完善,之后的版本写相关功能的交互规范说明时,遇到类似描述不会做过多带入,除特殊场景,或交互方式有重新定义,那么会补充到此版本和全局规范当中)。

    注意:并不是每一个功能都要对应这些组成,通常优先级比较高的需求尽量会有全而多的组成部分。对应的小需求可简略分析说明对应文案、跳转即可。(以“详情页订阅功能”为例,因为这个功能优先级比较高,业务关联比较多,所以这个功能的交互组成会比较全)。

    1. 版本说明

    2. 需求描述和业务目标

    3. 设计目标与策略 主推TV登录订阅,移动端关注公众号订阅; 优化登录关注流程,云钻激励连续两次扫码; 再次使用时无需重复关注。

    4. 调研分析 竞品分析方式用“详情页改版设计”为例作简要说明。

    1)改版背景

    小窗播放详情页承载很多视频的重要信息内容(视频名称,视频基础信息、基础功能、运营活动,会员购买,选集等),在苏宁智慧屏低端机上需要精细化设计布局,剔除冗余的设计信息,提升视觉效果和信息层次,高端机需要使用沉浸式设计方式提升用户体验和视觉观感。(下图为Biu os4.3版本详情页)

    2)改版立项

    在苏宁的实际项目工作中,设计师可以参与需求和设计改版的讨论,并由设计部门发起需求立项,因为UED设计部们的小伙伴会在版本上线以后,会去做很多次的设计体验测试,去发现一些设计、功能、体验等问题。

    总结归纳之后,会针对具体的问题思考后续的设计优化,设计与产品相冲突的部分会提前和产品沟通协调后决定是否可以由UED设计部发起改版立项并跟进。

    3)改版原因

    改版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点:实际上线数据以及用户调研、产品测试反馈;

    存在问题:详情页页面对于用户读取信息的体验不好,线上数据反馈用户页面停留时间短,会员购买及续费转化率比较低。 改版重要性:好的详情页设计不光只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同时也能够让设计赋能产品的商业价值,增加产品收入。 改版结论:需要通过对详情页的设计改版,提升用户体验和会员购买效率。 4)改版调研

    用户调研通过内部和外部用户的用户调研,我们归纳了用户主要的痛点如下:

    关于导演演员的信息介绍的内容权重过高; 需要增加视频关键词标签和热剧排行,引导用户资源内容选择 ; 主要功能点层次分散,设计整体太普通,功能区视觉没有识别性。 竞品分析:

    通过竞品分析,去观察竞品是如何优化详情页设计,参考竞品:腾讯、优酷、爱奇艺、小米进行调研。(下图为详情页页面竞品分析比较)

    5)改版推进

    这个改版需求是智慧屏系统设计的冰山一角,但仅仅这个需求就有很多的问题点需要设计师去反复思考,分析,出方案,评审到最终跟进落地,同时改版需要结合项目资源判断是否适合做优化迭代,设计改版时,如果改动使功能和交互有冲突,导致了前后端数据架构的调整,也会增加开发成本。

    所以在立项之前需要结合数据、用户反馈和竞品分析、优化方案等,准备充分,这样评审的时候才能够有机会说服技术人员对改版意见保持一致,然后再去具体细化。(下图为Biu os5.2版本详情页)

    5. 流程图(业务、任务、界面) 业务流程是由产品经理或高级交互设计师通过泳道图绘制,交互文档的主要流程图就是任务流程图,页面流程图主要是为了去呈现页面跳转,此部分通过页面交互说明来描述。

    6. 设计方案 主推登录TV订阅提醒,关注公众号微信提醒,扫码登录的弹框与关注的弹框页面结构保持一致,让用户连贯的完成任务; 为了激励用户扫码登录和关注,提醒送云钻的奖励; 关注成功TV端需要toast提示,按钮有明确的文案提示; 移动端提醒消息要有明确的影片名称提示; 对一些误操作没有进行微信关注的用户提供统一的关注入口。 7. 交互规则说明 业务规则、数据规则、适配规则、文案说明、交互说明等。

    8. 全局的规范 智慧屏的全局规范包括用户权限、交互流程、登录方式、系统模式选择、内容(图片比例、文字选择),运营位使用规范、交互的组件、交互状态的反馈和提示(无网络、物理断网)、加载,苏宁智慧屏规范制定时单独将这些内容从交互文档里面剥离出来,整理出另外两份文档:交互设计规范和运营使用规范文件。

    三、交互文档的撰写和规范 界面和设计说明的布局、交互说明规范化、页面目录拆分规则、交互原型稿设计、交互说明的优化。

    1. 界面和设计说明的布局 说明布局遵循左边为页面,右边为文字描述的方式。而且每一横行只展示一个页面,新页面另起一行。撰写交互文档的软件为axure,最终是需要将文件导成网页htnl格式,方便技术人员使用浏览器查看。网页浏览是通过鼠标纵向滚动来查看内容,上下滚动浏览符合操作习惯。

    2. 交互文档元素对应规则 首先进入一个界面,可以讲页面进行模块化一个个拆分,利用英文字母或者数字和内容进行对应,苏宁智慧平项目中采用和字母和熟悉相结合的方案去标记页面和元素,比如(字母A对应一张页面,A-1对应页面中的某一个模块,模块可以由自己去定义,可以是信息或者功能。

    3. 交互文档名词标点符号规则 此处参考了《产品文档中,特殊标点符号的使用建议》。

    页面当描述的内容包含某个菜单页面的时候,建议使用「」或者“”,后面增加名词修饰。

    Tab栏或状态:当描述的内容包含了某个页面下的Tab信息或状态的时候,建议使用「」或者“”,后面增加名词修饰。

    字段或者行内代码:当描述的内容包含某个新增的字段的时候,建议使用 反引号(`code`)来表示。

    按钮或者功能:当描述的内容中需要点击某个按钮或者使用某个功能的时候,建议使用【】来表示,不建议使用「」是怕直角引号太多,代表的含义太杂引起阅读负担。

    智能终端举例:我的会员权益模块

    先打开「会员权益页」,然后落焦“Biu教育”会员tab,选择对应的会员类型,落焦按【确认】键。由于确认购买完成之后,返回此页面,按钮状态会变为续约。需要新增‘续约’字段。

    4. 交互说明分类 交互文档内容分类主要为:规则说明(业务规则、数据规则、适配规则、文案说明)、操作反馈、评审备注作为后续功能交互文档的细节补充。

    分类说明除了文字表述之外,还可以建立表格式的展示方式,针对不同的功能说明可以合理使用,如下图详情页的功能文案规则和操作说明使用表格的方式替代文字表述,清晰明了。

    5. 页面目录拆分规则 每个模块页面最多不要超多6个。

    如果一个界面中有多个功能,可另起一行作为子页面说明每一个功能;子页面下有如果很多状态页面,可再另起一行放置; 如果一个界面有多个内容类型,可在同一级页面下增加一个页面; 如果一个功能,有多个业务流程,可拆解成多个页面。

    6. 交互原型稿设计 移动端习惯使用黑白灰的填充色块去做交互设计原型稿,颜色取值深度、中度、浅度三种来保持原型页面的色彩平衡,智慧屏选取的是线框加色块的处理样式,因为智能屏尺寸相对较大,信息承载更多,选用线框样式更为简单,所以不管什么样的形式,适合团队的才是最好的。

    7. 交互说明的优化 交互评审时,需要高度保持注意力去记录技术人员关于功能的一些细节的问题,作为后续交互文档的补充,对于业务和交互的一些规则在评审时需要几下更改的点,所以我们在评审后会进行完善修改,更改后用“红色文字”做标记。(见交互说明分类配图)

    总结 以上就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关于交互文档撰写的相关内容,项目的本质除了考虑商业价值和用户体验之外,还要去节省人力和时间成本,提升开发效率。能让项目有效率的推进的东西肯定是有价值的。所以多思考,多理解,多认真的去倾听项目组人员的反馈,精雕细琢去做一份契合自己团队的交互文档吧!

    注释:项目版权归属苏宁智能终端有限公司

    本文由 @Q什伍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从国货国风到国潮,2023 为何是国潮设计当打之年?

    UI交互 2022-11-22
    聊过太多国际范围内的视觉流行趋势,其中或多或少会缺少一些区域性的设计趋势,比如《黑豹》带起来的非洲未来主义设计风格,更多是在非裔设计师人群当中流行,在主流的设计趋势报告当中相对更少被提及。同样的,我们如今已然熟知的「国潮」类的视觉设计和产品设计,会在国际设计大奖当中偶尔瞥见,但是作为一种区域性的文化 + 设计的融...

    聊过太多国际范围内的视觉流行趋势,其中或多或少会缺少一些区域性的设计趋势,比如《黑豹》带起来的非洲未来主义设计风格,更多是在非裔 设计师 人群当中流行,在主流的设计趋势报告当中相对更少被提及。

    同样的,我们如今已然熟知的「国潮」类的视觉设计和产品设计,会在国际设计大奖当中偶尔瞥见,但是作为一种区域性的文化 + 设计的融合产物,它也很少在国际范围内的趋势报告中出现。

    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在中国这个「区域市场」上,国潮已经在过去数十年的发展中,历经了几轮迭代,如今已经成为一种延伸到诸多产品品类的成熟设计风尚。

    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结合,生成了一个奇异的分野,这就是国潮。国潮是一个巧妙的双关,是对传统的现代化改造,也是对潮流的传统化解读。

    52toys 超活化 系列

    在谈国潮现状之前,先简单回顾一下属于国潮的前10年。

    十年进化,国货 → 国风 → 国潮 十年前, 对于「新国货」的提法就已经开始多起来了,强调中国品牌、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国货和快速崛起的移动互联网交织在一起,欣欣向荣。

    与此同时,在文化领域内,年轻人对于国风的青睐,围绕着汉服、动漫、广播剧、Cosplay 等内容核心,随着贴吧、B站、QQ群等渠道构建各自的亚文化群体,而各种文创和周边也开始规模化地铺开普及。

    经过接近 5 年的酝酿和发酵,国风渗入国货,亚文化破圈,潮流文化、传统文化、现代生活、怀旧精神,开始汇聚于「国潮」。

    2018 年李宁以「悟道」为主题,在纽约时装周推出系列服饰,带有强烈 90 年代怀旧元素,又融合了当下街头潮流的设计,不仅为世界呈现了东方美学, 更是彻底勾起了国人的情怀,并且为同时代正在「老去」的品牌,指明走向第二春的新路线。更重要的是,国潮的风尚,水到渠成。

    国潮正当红。

    「国潮」为何正当红? 随着夏天的结束,今年的《中国新说唱》决赛录制已完成,正片播放也已接近尾声。

    阅读文章 >

    老字号的新设计,很多旧有品牌是享受到了国潮第一波红利。裹挟着旧时代的情怀,用旧元素搭配新包装二次改造,顺理成章地抓住。

    但是紧随其后,市场和用户对于国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想要保持增长的品牌和系列产品,则开始加入系统化的品牌运营,联名设计出现的比例更高,科技企业也开始在这个新风尚之下,开拓属于自己的产品线。

    《上新了,故宫》

    国潮始于亚文化,而随着市场和产品的繁荣发展,又开始反哺主流文化。《中国诗词大会》《上新了,故宫》 让诗词、文物以全新的姿态重新进入大众娱乐,而《中国制造的店》这类综艺,则很好地让明星加入进来,扩大了国潮的话题属性。

    其中出圈频次最高的是河南卫视的节目和视频内容,《端午奇妙游》《重阳奇妙游》、《洛神水赋》、《龙门金刚》 这些作品将高高在上的「传统艺术」以更贴近当代观众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水下拍摄赋予传统舞蹈飘逸,用摇滚来反衬老年人的生机,另辟蹊径妙趣横生,自此也有网友戏称河南卫视「下凡辛苦了」。

    如你所见,国潮既是成就产品拓宽市场的秘诀,同时在各个方面也有着超越以往的更高要求。

    让数据持续走高的国潮设计 实际的数据最优说服力。

    根据百度的统计,从 2011 年到 2021 年的 10年时间里,通过搜索引擎搜索「国潮」的数量翻了 5 倍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潮在普遍认知度上的根本改变:

    而来自百度的同一份报告还统计了从 2021 年到 2022 年间国潮相关内容的关注者主体为 90 后和 00 后,两者占据了总体的四分之三:

    相应的,从2016 年到 2021 年这 5 年间,用户对于国货的关注度的分布比例,也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而作为国内潮玩和潮流商品分享和销售平台的得物,在今年发布的《国潮品牌年轻消费者洞察报告》当中,则给出了一些更加深入的数据参考。

    根据 得物 APP 2020 年的运营数据,平台发售的国潮新品数量增长了 8 倍,年轻用户对于国潮商品的消费热度增长了 10 倍:

    在得物的总体统计数据当中,00 后 和 90 后作为绝对主力,贡献了 74% 国潮消费,而在单得物 APP 当中,这两个群体贡献的销售额直接飙升到 84%,这和平台本身的用户群体有关系,但是总体上和百度的统计数据是对的上的。

    而国潮产品本身的消费者分布,也从侧面印证了「得年轻人得天下的说法」。

    国潮的 5 个核心需求点 根据新华睿思的调研,作为潮流商品的主要消费者的年轻用户,对产品的品质、外观、科技、情感和文化 5 个方面都有着新的需求,而正是这 5 个切入点让国潮有了全面而系统的拓展空间。而正是基于这样的需求,使得如今的 国潮设计 从 构想到落地的整个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这种转变在于,早期自上而下的国潮产品研发,在如今人群垂直需求多样化的情形下,演变成为品牌和 用户协同共创的模式,品牌不仅要在传统文化、工艺的基础上探索,而且还需要和乐于表达、热衷讨论的年轻人沟通,听取社区的建议和想法之后,再选择合理的落地方案,而唯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品质和科技达标的前提下,再在外观、情感和文化上去贴合国潮用户,在 SKU 上满足市场和用户的需求。

    对于「国潮」属性的要求 正是基于年轻用户对于 国潮产品的 5 个需求点,可以从侧面推断出,他们对于当下国潮产品的特征属性要求,不会低。

    艾瑞咨询在今年 2 月出具的《艾瑞观潮》的国潮调研报告当中,可以清晰的地看到年轻用户对于当前国潮产品的认知里,中国风的设计 是必须的,潮流设计和审美属性也是必须的,对于原创同样有着极高的要求:

    这种要求,可以说是将过去简单加入中国风元素的做法给淘汰掉了。这一点在在朴睿铂尔的《2021 奢侈品营销启示录》的调研结果当中,同样有体现:

    「接近一半的受访者认为国潮是一种趋势,且期待国内品牌会越来越好;同时,有3成受访者认为,国潮不应该只是简单的“中国风”或“中华传统元素”,而是创造代表中国文化的本土潮流品牌。另有 16%的受访者认为,目前部分国潮品牌缺少自己独特的设计,仍在模仿大牌。」

    国潮产品的品类和元素 时至今日, 说是「万物皆可国潮」已经不为过,但是用户主要关注的国潮产品品类还是分个三六九等的。

    根据《艾瑞观潮》的数据调研,目前排名前十的产品品类基本都是功能性较强的品类, 潮流服饰、鞋、包、数码、潮玩、游戏、美妆,这几个用户日常关注度较高的品类在诸多产品品类中脱颖而出本身不奇怪,其中服装、鞋、数码、美妆、潮玩等本身在功能性之外,本身就已经发展出各自的亚文化和二级市场,国潮附加其上也顺理成章。

    调研指出,男性 关注度较高的品类是潮玩、家具、游戏,而女性关注度较高的则是美妆、服饰、文具等品类,而按照年龄细分的话,30 岁以内用户对于游戏、电影、音乐的关注度是高于总体的。

    而附加在产品上的典型中国风元素同样非常重要。典型的传统工艺、经典角色、标志性的传统建筑、地域性的文化,都可以经过合理的改造,被国潮化。

    而这还涉及到很多调研报告中相对较少涉及到的一个品类,国潮旅游。很多涉及传统文化的景点、博物馆和国潮有着天然的连接点,相应的文创产品也特别容易出圈。 根据马蜂窝出品的《2021 年旅游新国潮大数据报告》,国潮旅游的主力军依然和之前报告的人群特征 高度贴合:

    也不止是博物馆,商业综合体甚至很多城市也都可以经过国潮化的创作,以契合自身的方式来呈现独特的文化风貌。

    大唐不夜城插画 作者吴尧

    「活的」国潮,「厚的」国潮 河南卫视的「下凡」其实做了一个相当成功的演示。国潮理应告别拼贴,它应该是「活的」,而且还得「厚实」。

    52Toys 超活化系列

    「活的」有很多种解释方式,接地气,有趣味,有态度,卖萌的等等,传统文化艺术在很多时候呈现出来的「高雅」和「古典」,在很大程度上把这些文化要素、视觉内容高高地「端」了上去,但是和潮流设计中的解构技巧,巧妙的情绪输出,则将这些预期之内的「高雅」冲调成一杯口味独特的鸡尾酒,口感更为丰富,情绪和可供探索的层次更多,这种「冲突感」和「反差萌」是很多国潮文创产品调和古今的绝招。

    让国潮产品不会成为缝合怪的另外一个要点,是要让它「厚」起来。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琢磨传统文化背后的厚实的底蕴,在理应尊重历史和时间的地方认真打磨,在现代的生活里反刍生活和情绪本身,慎重地选择两者的结合点,用心打磨过后的创意是可以被感知到的。

    武当山上 流传几百年的图案和纹理是实打实的文化传承,在数字化的技术再现之后做二次创作,用潮流化的形式感来呈现,摩登和古雅的调和后又有了新的生命力,你看得出来设计者的用心。

    对于设计师而言,国潮是一个大命题,是一个需要投入时间也能得到持续回馈的方向。而这门优设联合知名 国潮插画 师吴尧出品的课程,仅需一顿小烧烤的价钱,就能得到长达33小时的高浓缩干货!

    课程原价 169 元, 新课特惠价仅需 119 元!

    活动结束立刻恢复原价!

    移动端扫码报名,网页端右戳报名 ? https://pro.uisdc.com/detail/p_63721058e4b0edc794f4db37/6

  • 从国货国风到国潮,2023 为何是国潮设计当打之年?

    UI交互 2022-11-22
    聊过太多国际范围内的视觉流行趋势,其中或多或少会缺少一些区域性的设计趋势,比如《黑豹》带起来的非洲未来主义设计风格,更多是在非裔设计师人群当中流行,在主流的设计趋势报告当中相对更少被提及。同样的,我们如今已然熟知的「国潮」类的视觉设计和产品设计,会在国际设计大奖当中偶尔瞥见,但是作为一种区域性的文化 + 设计的融...

    聊过太多国际范围内的视觉流行趋势,其中或多或少会缺少一些区域性的设计趋势,比如《黑豹》带起来的非洲未来主义设计风格,更多是在非裔 设计师 人群当中流行,在主流的设计趋势报告当中相对更少被提及。

    同样的,我们如今已然熟知的「国潮」类的视觉设计和产品设计,会在国际设计大奖当中偶尔瞥见,但是作为一种区域性的文化 + 设计的融合产物,它也很少在国际范围内的趋势报告中出现。

    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在中国这个「区域市场」上,国潮已经在过去数十年的发展中,历经了几轮迭代,如今已经成为一种延伸到诸多产品品类的成熟设计风尚。

    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结合,生成了一个奇异的分野,这就是国潮。国潮是一个巧妙的双关,是对传统的现代化改造,也是对潮流的传统化解读。

    52toys 超活化 系列

    在谈国潮现状之前,先简单回顾一下属于国潮的前10年。

    十年进化,国货 → 国风 → 国潮 十年前, 对于「新国货」的提法就已经开始多起来了,强调中国品牌、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国货和快速崛起的移动互联网交织在一起,欣欣向荣。

    与此同时,在文化领域内,年轻人对于国风的青睐,围绕着汉服、动漫、广播剧、Cosplay 等内容核心,随着贴吧、B站、QQ群等渠道构建各自的亚文化群体,而各种文创和周边也开始规模化地铺开普及。

    经过接近 5 年的酝酿和发酵,国风渗入国货,亚文化破圈,潮流文化、传统文化、现代生活、怀旧精神,开始汇聚于「国潮」。

    2018 年李宁以「悟道」为主题,在纽约时装周推出系列服饰,带有强烈 90 年代怀旧元素,又融合了当下街头潮流的设计,不仅为世界呈现了东方美学, 更是彻底勾起了国人的情怀,并且为同时代正在「老去」的品牌,指明走向第二春的新路线。更重要的是,国潮的风尚,水到渠成。

    国潮正当红。

    「国潮」为何正当红? 随着夏天的结束,今年的《中国新说唱》决赛录制已完成,正片播放也已接近尾声。

    阅读文章 >

    老字号的新设计,很多旧有品牌是享受到了国潮第一波红利。裹挟着旧时代的情怀,用旧元素搭配新包装二次改造,顺理成章地抓住。

    但是紧随其后,市场和用户对于国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想要保持增长的品牌和系列产品,则开始加入系统化的品牌运营,联名设计出现的比例更高,科技企业也开始在这个新风尚之下,开拓属于自己的产品线。

    《上新了,故宫》

    国潮始于亚文化,而随着市场和产品的繁荣发展,又开始反哺主流文化。《中国诗词大会》《上新了,故宫》 让诗词、文物以全新的姿态重新进入大众娱乐,而《中国制造的店》这类综艺,则很好地让明星加入进来,扩大了国潮的话题属性。

    其中出圈频次最高的是河南卫视的节目和视频内容,《端午奇妙游》《重阳奇妙游》、《洛神水赋》、《龙门金刚》 这些作品将高高在上的「传统艺术」以更贴近当代观众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水下拍摄赋予传统舞蹈飘逸,用摇滚来反衬老年人的生机,另辟蹊径妙趣横生,自此也有网友戏称河南卫视「下凡辛苦了」。

    如你所见,国潮既是成就产品拓宽市场的秘诀,同时在各个方面也有着超越以往的更高要求。

    让数据持续走高的国潮设计 实际的数据最优说服力。

    根据百度的统计,从 2011 年到 2021 年的 10年时间里,通过搜索引擎搜索「国潮」的数量翻了 5 倍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潮在普遍认知度上的根本改变:

    而来自百度的同一份报告还统计了从 2021 年到 2022 年间国潮相关内容的关注者主体为 90 后和 00 后,两者占据了总体的四分之三:

    相应的,从2016 年到 2021 年这 5 年间,用户对于国货的关注度的分布比例,也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而作为国内潮玩和潮流商品分享和销售平台的得物,在今年发布的《国潮品牌年轻消费者洞察报告》当中,则给出了一些更加深入的数据参考。

    根据 得物 APP 2020 年的运营数据,平台发售的国潮新品数量增长了 8 倍,年轻用户对于国潮商品的消费热度增长了 10 倍:

    在得物的总体统计数据当中,00 后 和 90 后作为绝对主力,贡献了 74% 国潮消费,而在单得物 APP 当中,这两个群体贡献的销售额直接飙升到 84%,这和平台本身的用户群体有关系,但是总体上和百度的统计数据是对的上的。

    而国潮产品本身的消费者分布,也从侧面印证了「得年轻人得天下的说法」。

    国潮的 5 个核心需求点 根据新华睿思的调研,作为潮流商品的主要消费者的年轻用户,对产品的品质、外观、科技、情感和文化 5 个方面都有着新的需求,而正是这 5 个切入点让国潮有了全面而系统的拓展空间。而正是基于这样的需求,使得如今的 国潮设计 从 构想到落地的整个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这种转变在于,早期自上而下的国潮产品研发,在如今人群垂直需求多样化的情形下,演变成为品牌和 用户协同共创的模式,品牌不仅要在传统文化、工艺的基础上探索,而且还需要和乐于表达、热衷讨论的年轻人沟通,听取社区的建议和想法之后,再选择合理的落地方案,而唯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品质和科技达标的前提下,再在外观、情感和文化上去贴合国潮用户,在 SKU 上满足市场和用户的需求。

    对于「国潮」属性的要求 正是基于年轻用户对于 国潮产品的 5 个需求点,可以从侧面推断出,他们对于当下国潮产品的特征属性要求,不会低。

    艾瑞咨询在今年 2 月出具的《艾瑞观潮》的国潮调研报告当中,可以清晰的地看到年轻用户对于当前国潮产品的认知里,中国风的设计 是必须的,潮流设计和审美属性也是必须的,对于原创同样有着极高的要求:

    这种要求,可以说是将过去简单加入中国风元素的做法给淘汰掉了。这一点在在朴睿铂尔的《2021 奢侈品营销启示录》的调研结果当中,同样有体现:

    「接近一半的受访者认为国潮是一种趋势,且期待国内品牌会越来越好;同时,有3成受访者认为,国潮不应该只是简单的“中国风”或“中华传统元素”,而是创造代表中国文化的本土潮流品牌。另有 16%的受访者认为,目前部分国潮品牌缺少自己独特的设计,仍在模仿大牌。」

    国潮产品的品类和元素 时至今日, 说是「万物皆可国潮」已经不为过,但是用户主要关注的国潮产品品类还是分个三六九等的。

    根据《艾瑞观潮》的数据调研,目前排名前十的产品品类基本都是功能性较强的品类, 潮流服饰、鞋、包、数码、潮玩、游戏、美妆,这几个用户日常关注度较高的品类在诸多产品品类中脱颖而出本身不奇怪,其中服装、鞋、数码、美妆、潮玩等本身在功能性之外,本身就已经发展出各自的亚文化和二级市场,国潮附加其上也顺理成章。

    调研指出,男性 关注度较高的品类是潮玩、家具、游戏,而女性关注度较高的则是美妆、服饰、文具等品类,而按照年龄细分的话,30 岁以内用户对于游戏、电影、音乐的关注度是高于总体的。

    而附加在产品上的典型中国风元素同样非常重要。典型的传统工艺、经典角色、标志性的传统建筑、地域性的文化,都可以经过合理的改造,被国潮化。

    而这还涉及到很多调研报告中相对较少涉及到的一个品类,国潮旅游。很多涉及传统文化的景点、博物馆和国潮有着天然的连接点,相应的文创产品也特别容易出圈。 根据马蜂窝出品的《2021 年旅游新国潮大数据报告》,国潮旅游的主力军依然和之前报告的人群特征 高度贴合:

    也不止是博物馆,商业综合体甚至很多城市也都可以经过国潮化的创作,以契合自身的方式来呈现独特的文化风貌。

    大唐不夜城插画 作者吴尧

    「活的」国潮,「厚的」国潮 河南卫视的「下凡」其实做了一个相当成功的演示。国潮理应告别拼贴,它应该是「活的」,而且还得「厚实」。

    52Toys 超活化系列

    「活的」有很多种解释方式,接地气,有趣味,有态度,卖萌的等等,传统文化艺术在很多时候呈现出来的「高雅」和「古典」,在很大程度上把这些文化要素、视觉内容高高地「端」了上去,但是和潮流设计中的解构技巧,巧妙的情绪输出,则将这些预期之内的「高雅」冲调成一杯口味独特的鸡尾酒,口感更为丰富,情绪和可供探索的层次更多,这种「冲突感」和「反差萌」是很多国潮文创产品调和古今的绝招。

    让国潮产品不会成为缝合怪的另外一个要点,是要让它「厚」起来。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琢磨传统文化背后的厚实的底蕴,在理应尊重历史和时间的地方认真打磨,在现代的生活里反刍生活和情绪本身,慎重地选择两者的结合点,用心打磨过后的创意是可以被感知到的。

    武当山上 流传几百年的图案和纹理是实打实的文化传承,在数字化的技术再现之后做二次创作,用潮流化的形式感来呈现,摩登和古雅的调和后又有了新的生命力,你看得出来设计者的用心。

    对于设计师而言,国潮是一个大命题,是一个需要投入时间也能得到持续回馈的方向。而这门优设联合知名 国潮插画 师吴尧出品的课程,仅需一顿小烧烤的价钱,就能得到长达33小时的高浓缩干货!

    课程原价 169 元, 新课特惠价仅需 119 元!

    活动结束立刻恢复原价!

    移动端扫码报名,网页端右戳报名 ? https://pro.uisdc.com/detail/p_63721058e4b0edc794f4db37/6

  • 硬件产品经理必须要了解的“行话”

    设计动态 2022-11-22
    为了帮助人们了解不断发展的硬件行业,这篇文章概述了硬件产品领域中最常用的术语。 01 产品开发环节 PRS/PRD/Spec(产品需求规范/文档)——规范文档的名称和首字母缩写词有很长的列表,但它们都归结为同一件事:详细描述产品必须做什么的文档。花时间详细描述

    本篇文章从产品开发环节、供应链与物流环节、营销和分销环节这三个方面,概述了硬件产品领域中最常用的术语,一起来看一下吧。

    为了帮助人们了解不断发展的硬件行业,这篇文章概述了硬件产品领域中最常用的术语。

    01 产品开发环节 PRS/PRD/Spec(产品需求规范/文档) ——规范文档的名称和首字母缩写词有很长的列表,但它们都归结为同一件事:详细描述产品必须做什么的文档。花时间详细描述其产品要求的公司普遍面临较少的设计和生产问题。

    BOM(物料清单) —— 产品中每个零件的清单。将 BOM 组织得井井有条非常重要,因为它是与制造商沟通的重要工具。确保包括成本和交货时间。我强烈建议使用云文档来保持最新状态。

    COGS(已售商品成本) ——在财务方面,商品成本是生产库存所花费的总金额除以库存单位数。为简化起见,我建议初创公司将 COGS 视为“BOM plus”。这包括装配人工、货运代理、物流、海关、关税等的项目。

    NPS(净推荐值) ——一种广泛使用的系统,用于衡量客户对您产品的兴趣。通过询问用户“您将我们的产品推荐给朋友的可能性有多大?” 在 0 到 10 的范围内,初创公司可以半客观地确定产品/市场契合度。NPS 可以与小样本量(大约 30 人)在统计上相关,使其成为原型设计和用户开发的绝佳工具。

    DFM(可制造性设计) ——一个优化零件的严格过程,因此可以大规模生产。DFM 专注于降低每个零件的成本并确保质量和一致性。

    POC(概念验证) ——最早和最原始的原型,用于验证您正在解决的问题是否可以解决。通常主要由现成的零件制成,设计的目的不是为了美观或可靠地工作。

    Looks-like/Works-like — 互补的原型,展示了外观和工程流程的顶点。看起来像的原型通常看起来不错但功能不全。类似作品的原型效果很好,代表了功能设计意图,但不代表外形因素。

    EP(Engineering Prototype) ——外观和工作样机的结合。这通常是在发布给合同制造商之前制作的保真度最高的原型。EP 通常是构建起来最困难、最耗时且最昂贵的原型。

    EVT(工程验证测试) ——产品开发过程中三个验证阶段中的第一个。EVT 原型旨在根据规范中概述的要求测试产品的功能方面。EVT 单元通常由您的合同制造商在生产工具上组装,但数量有限(通常为 20 个或更少)。

    DVT(设计验证测试) ——产品开发过程中三个验证阶段中的第二个。DVT 原型旨在确保生产过程可以通过更广泛的测试(例如外观、环境和可靠性)来构建质量足够的单元。DVT 单元的体积稍大(EVT 的 2-5 倍),并测试所有可能的 SKU(颜色、尺寸、表面处理)。

    PVT(生产验证测试) ——产品开发过程中验证的最后阶段。PVT 测试以生产指标为中心:报废率、构建时间、夹具/夹具性能、包装等。PVT 单元通常占首次运行产量的 10%,并且通常出售给最终客户。

    MP(批量生产) ——产品开发阶段,产品质量足够高,可以持续销售。大规模生产通常发生在一条长的、连续运行的装配线上,但不依赖于绝对生产率,即波音公司正在大规模生产,即使他们每月只生产一架 747。

    批量/单元生产 ——一种批量生产,其中单元以小的、非连续的批次组装。许多合同制造商使用电池生产 5k-10k 单位,因为他们不确定初创公司是否会产生足够的产品需求来建立完整的装配线。

    实用新型专利 ——最常见的专利硬件初创公司用来保护他们的发明。实用新型专利通常需要 3 年以上的时间才能颁发,而且通常花费超过 3 万元。我经常建议公司等到最终发布后再申请完整的实用新型专利。

    临时(专利)申请 ——向专利局提交申请,以确保申请日期比完整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日期早 12 个月。与普遍看法相反,临时申请不是一种专利;如果你在提交临时专利申请后 12 个月内未提交实用新型专利,则临时申请不会授予您任何权利。

    NRE(非经常性工程) — 与工程相关的一次性成本。两种最常见的 NRE 费用类型与产品开发(聘请设计公司或承包商)和制造(你的 CM 完成设计的工作,以便可以在他们的设备上生产)相关。

    MCU(微控制器单元) ——一种在产品内部执行各种计算任务的集成电路。MCU 通常非正式地指运行主固件的主处理器(如果有多个)。这通常是 BOM 中第二或第三昂贵的组件。

    SOC/SOM(片上系统/模块上系统) — PCB 上的单个组件,包含微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控制、时序和电源管理。对于某些产品要求,SOM/SOC 可以节省大量开发时间。

    FCC(联邦通信委员会) ——联邦监管机构,负责控制美国制造或进口商品的无线通信。几乎所有连接的设备都必须执行至少一项 FCC 认证流程。绕过冗长的认证过程的最简单方法是围绕经过 FCC 预认证的 RF(无线)模块设计你的无线产品。你仍然必须通过 FCC 验证过程,但这比认证过程更容易(也更便宜)。你必须在产品和包装上展示任何 FCC ID。

    CE (Conformité Européenne) — 任何要在欧盟进口或销售的产品的必需标记。其他国家和各种国际零售商可能也有此要求。与 UL 和 FCC 不同,CE 标志由制造商自行声明,通常不需要外部测试。但是,你要确保你的产品符合一长串要求。

    SKU(库存单位) ——应用于独特产品的代码。产品的每个版本、颜色和尺寸都将有一个唯一的 SKU。在产品早期,过多的增加产品的 SKU 数量可能是极其危险的。

    制造环节

    CM(合同制造商) ——为另一家公司制造产品或组件的公司。雇用 CM 的初创公司向工厂提供所有设计要求。CM 的大部分利润来自体力劳动和从其他供应商处购买的组件的利润。示例:Apple 使用 Foxconn 作为 iPhone 的 CM。

    ODM(原始设备制造商) ——一家设计和制造产品并以其品牌(“白标”产品)出售给另一家公司的公司。初创公司可以将 ODM 作为合作伙伴来销售制造商生产但带有初创公司品牌的现有产品。

    OEM(原始设备制造商) ——一家设计和销售由多家工厂生产的产品并与客户有主要关系的公司。硬件初创公司是其产品的“原始设备制造商”,即使这些产品是由其他人制造的。示例:Apple 在销售 Macbook 时是 OEM。

    Tier 1/2/3 合约制造商 ——按年收入分组的合约制造商:

    第一梯队:约 10 亿美元以上(富士康等) 第二梯队:约 2 亿美元至 10 亿美元(Earlylight 等) 第三梯队:~1000 万美元至 2 亿美元(Wynnewood 等) 与普遍看法相反,Tier 1/2/3 并不代表质量。通常,年轻的初创公司最好选择 Tier 2 或 Tier 3 CM 作为他们的制造合作伙伴。

    Tier 1/2/3 Supplier ——供应商类型,按其在供应链中的位置排序。当福特制造汽车时,他们从一级供应商处购买组件(如完全组装好的座椅),一级供应商又从二级供应商处购买子组件(座椅电机和头枕),二级供应商又购买零件和原材料(塑料)纽扣和皮革)来自 Tier 3 供应商。

    最小起订量(最小订单量) ——制造商或供应商将为初始订单报价的最小单位数量。总装 5,000 台在国内是一个普遍的数字,尽管大多数 CM 真正关心的是总订单价值而不是台数。

    RFQ(询价) ——用于寻找供应商或合同制造商的正式流程。RFQ 流程经常被初创公司误解,他们只是通过电子邮件发送 CAD 图纸并期望价格。与 CM/供应商建立良好关系是一个更为复杂和微妙的过程。

    MSA(制造服务协议) ——初创公司与其合同制造商之间的一份冗长的合法合同。MSA 涵盖了生产过程中许多令人不安但又至关重要的方面:时间安排、延迟交付的处罚、被拒绝零件的责任、付款条件、信用额度条件、对未来订单量的预期等。双方最好同意所有条款在开始生产之前在 MSA 中,尽管在实践中这种情况很少发生。

    模具 ——通常是指用于大量生产注塑塑料或冲压金属零件的大型金属模具。在生产过程中,模具通常是硬件公司最大的单一固定成本。

    PCBA(印刷电路板组件) —— 一块印刷电路板 (PCB),所有组件都焊接在上面。PCBA 是现代硬件产品中最常见的子组件之一,通常由你的 CM 或独立的 EMS(电子制造服务)公司或“板房”组装。

    SMT(表面贴装技术) — 大多数现代电气元件如何放置在电路板上。较旧的 PCB 设计有手工焊接的“通孔”组件。

    Ramp ——产量增加的速度。斜坡通常看起来像一系列随时间推移的 S 曲线,开始时缓慢,中间快速,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稳定下来,直到下一次大生产运行。

    产量 ——满足质量要求并可以出售给客户的单位的百分比。良好的生产运行通常有 98% 左右的良品率。成品率通常包括需要返工才能出售的产品。

    报废率 ——由于缺陷而必须丢弃的单位的百分比。报废率是产量的倒数。废品率有时被错误地用于指代需要返工才能销售的产品。

    条款 ——合同制造商提供的付款条款,通常以产品交付给初创公司后全额付款前的天数表示。大多数首次生产的初创公司在付款条件上没有任何回旋余地;50% 的订单付款和 50% 的交货付款是很常见的。具有良好 CM 关系的经验丰富的初创公司通常会获得 Net 30 或 Net 90 条款。

    02 供应链与物流环节 礼品盒 ——顾客收到的最后一个单独的盒子。礼品盒最常指零售包装(实体零售店货架上的产品),但也可以指亚马逊“无忧”包装等通用礼品盒。

    Case/Master Carton ——大型双层纸板箱,内含多个礼品盒(通常为 20-50 个)。然后将主纸箱装载到托盘上以进行长途运输。

    FOB(船上免费/运费) ——产品所有权从制造商转移到初创公司的时间。如果你在国外制造,这通常发生在出口港,当时 CM 的卡车将你的货物卸下,准备装上轮船或飞机。

    关税/海关 — 为进出一个国家/地区的货物支付的费用。初创公司最多可以将其 BOM 成本的 5% 用于关税和关税。如果你的产品没有正确记录或由不寻常的供应商运送,海关/关税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运送延误。

    货运代理 ——帮助初创公司在工厂和经销商仓库之间运送产品的公司。货运代理在其他人的船只(卡车、火车、轮船、飞机)上预订舱位。他们的商业模式依赖于找到每单位体积或重量的最高价格,因此有时很难为小批量货物获得好的价格。

    3PL(第三方物流) ——在进口后管理产品物流的服务提供商。3PL 通常处理仓储、库存管理、在线销售的直接订单履行,有时还处理与分销商的关系。3PL 通常按每月运送的单位和/或库存中存储的单位收费。

    海运集装箱 ——大型船舶和卡车后部的大型波纹金属箱。通常称为罐头。集装箱是在长途运输中获得良好定价所需的最小单一运输单位。

    LTL(小于卡车装载量) — 小于完整集装箱但超过公共承运商(Fedex、UPS 等)规定的 150 磅限制的货物。零担运输的单位成本通常要高得多,而且很难通过国际供应链运输。

    到岸成本 ——生产和交付一个单位的总成本。到岸成本包括全部销货成本加上任何运输、仓储/仓储、履行、保险、货币兑换和支付处理费用。

    ERP(企业资源规划) ——用于管理业务运营的软件。对于硬件初创公司而言,ERP 系统最重要的方面是规划供应链管理和库存会计。随着企业的成长,ERP往往包括会计、销售、采购、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等。

    03 营销和分销环节 众筹 ——用于预售单元的在线平台(通常在它们被完全设计和制造之前)。众筹是推出某些类型的消费品的绝佳方式。仅在你了解材料清单、销售成本、固定成本和分销毛利后使用。

    PO(采购订单) ——客户和供应商之间购买产品的正式协议。关键术语包括数量、成本、交货时间和付款日期。初创公司使用它从 CM 订购产品,或者零售商使用它从初创公司订购产品。

    净 30/90/120 — CM 和零售商提供的付款条件。指定产品交付和全额付款之间的天数。

    分销商 ——供应链中从制造商处购买产品并以高利润将其销售给供应链中具有最终用户关系的另一家企业(通常是大型零售商)的公司。分销商盘点库存,将产品存放在他们的仓库中,通常会立即向您付款。大型零售商通常比独立的小型初创公司更信任分销商。

    批发商 ——供应链中直接从您或分销商处购买大量产品的中间人。批发商不会清点库存,也不会在产品出售给零售商或最终客户之前向您付款。将批发商视为“经纪人”,通常收取相对较少的服务费用,并且几乎不承担任何风险。

    CAC(客户获取成本) ——为你的产品或平台获取单个用户的成本。对于大多数硬件公司而言,收购被定义为购买硬件或软件。这通常是通过将整个营销预算除以售出的单位数量来计算的。

    渠道 ——终端客户如何购买产品。包括直销(直接来自初创公司)、电子零售(亚马逊等在线零售商)、专业零售(具有特定重点的小型全国零售商,如 Sur La Table)和大型零售(大型全国通用零售商,如沃尔玛)。初创公司必须在成长过程中掌握他们的渠道策略或“组合”。

    MSRP/List Price(制造商的建议零售价) ——最终客户愿意为你的产品支付的最高价格。零售商通常会尝试以低于厂商建议零售价的价格销售你的产品。拥有非常受欢迎的产品的公司(如 Apple)能够在所有渠道中保持厂商建议零售价。

    GM(毛利率) — 单个单位的销售价格与该单位的商品成本之间的差异,以百分比表示。如果金额以美元金额表示,则通常称为毛利。如果产品的商品成本为 33 美元,售价为 100 美元,则毛利率为 67%。

    销售 ——零售商同意从初创公司订购的单位数量。在大多数情况下,零售商在向最终客户销售产品之前不会向初创公司支付产品费用。售出通常表示为采购订单中的单位数量。

    Sell- through ——零售商将产品销售给最终客户的那一刻。一旦销售发生,初创公司就会确认收入。售出率通常表示为相对于售出率的百分比。

    提升 ——产品销量的增加,通常是由于市场营销。通常以增加的百分比表示。

    Backstock ——零售商要求库存的单位数量。在许多 PO 中,零售商将需要额外 20-50% 的订单量才能随时可用。通常这是一个隐藏的术语,可能对库存低的初创公司不利。

    EOL(生命周期结束) ——不再为新的终端客户生产产品的时刻。大多数消费电子产品的生命周期为 18 个月。

    MRR/ARR(月度/年度经常性收入) ——初始硬件销售后持续服务产生的收入。由于未来的收入潜力,经常性收入创造的企业价值比一次性硬件收入多 5-10 倍。

    附加率 ——首次购买产品后订阅附加服务的用户百分比。成功的硬件公司对可选服务的附加率约为 30-35%。

    LTV/CLV(客户的终生价值) ——客户一生的总价值。这包括原始硬件销售、订阅收入和配件销售。LTV 计算起来可能很复杂,需要了解客户流失、利润率如何随时间变化以及用户保留成本。

    本文由 @产品章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SaaS产品,突破“不可能三角”

    设计动态 2022-11-22
    SaaS星球有星友问:SaaS产品的本质是什么? 我回答道:SaaS产品的本质是互联网。因为SaaS是一次供应端的变革,而导致这次变革的核心要素,其实就是互联网。 实际上,SaaS鼻祖贝尼奥夫创立Salesforce的初衷,就是希望像亚马逊颠覆零售业一样,颠覆

    常常有人问:SaaS产品的本质是什么?其实,SaaS产品的本质是互联网,SaaS产品依托互联网进行高效链接,继而崛起。但每一个产品的改革与创新都将经历有所突破,SaaS产品要颠覆原有行业,就必须突破“不可能三角”。作者讲述了自己的几点思考,一起来看看。

    SaaS星球有星友问:SaaS产品的本质是什么?

    我回答道:SaaS产品的本质是互联网。因为SaaS是一次供应端的变革,而导致这次变革的核心要素,其实就是互联网。

    实际上,SaaS鼻祖贝尼奥夫创立Salesforce的初衷,就是希望像亚马逊颠覆零售业一样,颠覆传统B端软件行业。

    由于互联网的存在,人、货、场均实现高效链接,创业者得以通过互联网工具大幅度提高效率,从而打破原有产品的服务边界,创造新的商业机会。

    比如网约车行业,就是通过互联网,大幅度提高了闲散车辆与用车人群的匹配效率,从而颠覆了传统出租车行业。

    SaaS崛起的本质也同样如此。

    传统B端软件领域存在太多低效的环节。比如昂贵的定制开发、糟糕的用户体验和服务质量,使得传统软件事实上成为少数大型企业的专属服务。

    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ToB软件领域终于迎来了一场革命,其使命就是改变过去价格高、体验差、服务慢的弊病,让更多中小企业能够使用得起高大上的B端软件,也让大型企业可以享受到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但是在今天,中国SaaS的发展并不顺利。比如,截止到2022年11月16日,中国Top级SaaS公司用友的市值不到900亿人民币,相比之下,美国Salesforce的市值高达1600亿美元,Oracle的市值则高达2100亿美元。

    中美SaaS发展的巨大落差,首先在于市场环境的差异——以CRM为例,在美国更注重销售的专业性,通过CRM的过程管理可以有效提升销售业绩;而在中国,很多领域更依赖人情销售。以至于创业者们开玩笑的说,中国做销售最需要的工具不是CRM,而是茅台。

    但是,任何一种舶来品,本来就需要因地制宜,根据本地环境进行改良和创新。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SaaS行业的表现“不达预期”,也是源于我们缺乏冷静的思考,没有结合实际的内外部环境,就盲目向国外SaaS公司学习,甚至盲目向C端互联网学习。

    01 SaaS公司的败局 过去2年融资环境的向好,催生了很多“To VC”的SaaS公司。

    对于立志远大的SaaS公司来说,融资并没有错。但是很多SaaS公司拿到钱,并没有把资源投入到标准化产品、标准化服务的打磨上,而是追求短平快的增长方式——比如扩充销售团队、扩大市场投放等——追求快速提升销售规模,从而拿到更高的估值和融资。

    在理想的资本环境下,这是一条成功的捷径——回想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传说创业者只要有个新域名,都能拿到融资——然而任何生意最终都会回归本质。当泡沫破裂,不管拿到过多少融资,那些“To VC”的创业企业,都必然走向破产的命运。

    除了“To VC”,另一个风险则是“低效率”陷阱。

    很多SaaS公司看起来增长很快,但实际上是资源驱动的低效率扩张。由于边际成本的居高不下,资金烧出来的规模无法变现为竞争优势,反而成为沉重的负担。结果,量变没有导致质变,而是导致了崩塌。

    根据我的观察,优秀的SaaS公司都有一个特征,那就是追求“高效率”。比如,他们为了坚持标准化,放弃了很多大项目,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销售规模,但是却维持了较高的人效。

    我认为,他们才真正理解了SaaS行业与C端互联网的本质差异:那就是B端企业需求的复杂性,远远高于C端用户。

    毫无疑问的,“高效率”是SaaS模式成立的前提。那么,“高效率”的核心又是什么呢?

    一家SaaS公司的核心流程,无非是产品、市场、销售和客户成功。站在客户的视角,企业真正向SaaS公司购买的,其实是通过“使用产品”解决业务问题,从而获得商业成功。从这个角度来说,产品和客户成功真正为客户创造了价值,是“高效率”的核心。

    这也是为什么,SaaS公司往往首先关注续费率,其次才关注新客收入的原因。因为续费率更能反映SaaS产品和服务给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

    与此同时,产品与客户成功又是互补的关系。好的产品,能很大程度上降低客户成功部门的工作难度,提高客户成功部门的效率。而不好的产品,在给客户成功部门增加负担的同时,也会无法避免的损害客户价值。

    因此,产品是SaaS“高效率”的第一核心。甚至可以说:没有“高效率的产品”,就不可能有“高效率的服务”和“高效率的营销”。

    02 不可能三角 不管中国SaaS行业发展如何,传统B端软件模式都是没有前途的。

    在小米手机发布之前,中国并不缺便宜但质量低劣的山寨手机,也不缺高质量但价格昂贵的高端手机。但小米独树一帜,推出了质量秒杀山寨机,同时价格又是高端手机几分之一的高性价比产品,结果一炮而红。

    中国B端软件领域面临的情况其实是一样的。企业真正需要的,其实是质量既高、价格又便宜的SaaS产品。

    然而,就像雷军说的一样:既要质量高,又要价格低,还要有利润。这就是一个“不可能三角”。

    毫无疑问,这是一条非常艰难的路。但是,只有坚持走这样“难而正确的路”,才是中国SaaS突破的捷径。

    03 突破“不可能三角” B端和C端的商业逻辑,存在非常大的差异。

    比如,不管是京东还是淘宝,他们售卖大部分实物商品的技术和流程,都是高度类似的。

    这就让他们有机会通过快速扩充品类,以分摊庞大的基础设施成本比如平台研发成本、线下仓库成本等,从而做到在“高质量和低价格”的基础上,仍能够实现整体的盈利。

    这是一种“广撒网”式的商业模式,它的前提是标准化需求,轻量化服务。

    但是B端不一样。

    比如,同样是SaaS产品,房地产行业客户的需求,与快消品行业客户的需求,就存在很大的差异。实际上,即便是在同一个行业,不同企业由于内外部环境的不同,对于管理软件的需求也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

    也就是说,在B端领域,根本可能采取C端一样的“广撒网”模式。因为B端领域的特征就是:个性化需求,重量化服务。

    那么,SaaS公司如何才能突破“不可能三角”呢?

    既然不能“广撒网”,就只能“深打井”;既然无法通过多品类进行成本的高度分摊,就可以通过在垂直领域的渗透,通过能力和资源的复用,实现效率的提升。

    比如,快消品领域的SaaS公司,可以向从ERP领域向营销、费控、物流等领域扩展。由于具备行业Know How的能力,同时也具备SaaS产品的成功经验,这种同领域的扩展,无疑可以给客户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SaaS公司的风险也相对可控。

    最重要的是,同领域的扩展,SaaS公司的大部分资源和能力都是可以复用的。比如可以向现有客户交叉销售,产品架构、客户成功团队也都可以复用。这样,SaaS公司就有机会在一个细分领域实现“高效率”:在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同时,也保持成本的可控性。

    04 SaaS产品的质量观 如果我们用一句话总结SaaS公司突破“不可能三角”的途径,那就是:质量是前提,渗透是手段,成本是结果。

    那么,什么是SaaS产品的质量呢?

    从狭义的定义来说,质量往往是指产品的可用性和稳定性,即我们常说的经久耐用。

    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客户对质量的要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不仅仅要求“可用”,还要求“好用”,甚至“好看”。具体如下:

    1. 可用 SaaS产品的“可用”主要包含两点,其一是解决痛点。

    SaaS产品和游戏、书籍等产品不同,企业购买和使用它,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这些成本除了购买产品的成本,还包括培训、上线使用的人工费用。

    因此,SaaS产品必须解决企业的一个明显的痛点,才能体现出它的功能性价值。

    “可用”的第二点是必须实现场景闭环。

    与C端场景的碎片化不同,B端场景体现出严谨的逻辑性和流程性。比如,销售订单提交后,还要完成发货与收款,整个销售业务才算基本完成。如果SaaS产品只支持销售订单管理,不支持发货与收款管理——虽然只是缺失了一个小环节——但是对于企业来说,产品的可用性就会大打折扣。

    做到以上2点,SaaS产品才算具备了基本的质量条件。

    当然,除了“解决痛点”和“场景闭环”,SaaS产品的可用性还包括系统稳定、无故障运行等一般性要求。这里就不再敷述。

    2. 好用 如果只是做到了“可用”,那么和传统B端软件相比,并不会有明显优势。SaaS产品要做到颠覆行业,就必须有更高的质量要求,即:好用。

    这一点也是很多SaaS创业者的误解,他们仍然用传统的眼光看待B端软件,在他们心目中:为了实现“可用”,可以适当的放弃“好用”。

    然而,这样传统的“质量意识”,是很难在互联网时代立足的。这样的公司,往往都会面临比较严重的用户体验问题。

    SaaS产品的“好用”也主要包含两点:

    1)免培训

    对于大部分SaaS产品来说,免培训是一项非常核心的竞争力。

    曾经我负责的SaaS产品,客户的员工大多数为初中文化水平,但是他们只需要经过十几分钟的简单培训,就可以在SaaS产品的帮助下,正常完成业务。

    实现“免培训”的关键,就是要有“小白意识”。即假设一个小白在使用我们的软件,他能不能独立、顺畅的完成整个流程。

    曾经一位产品经理在设计页面名称时,使用了一个非常生僻的词。倒不是他故意的,而是这个页面的逻辑非常复杂,产品经理暂时没找到简单、易懂的词汇来描述。于是他在页面名称旁边增加了一个问号,点击问号则是一段对这个页面逻辑的解释。

    但是我深知,使用生僻词肯定会加大用户使用系统的难度,于是我要求他必须找到一个简单易懂的词来描述这个页面。后来这位产品经理在重新梳理页面的逻辑后,用一个非常直白、通俗的词来描述了这个页面。系统上线后,虽然这个页面逻辑很复杂,但用户从来没有错误理解和操作过。

    相比之下,有些国际品牌的B端产品,即便是安排专人到现场培训,员工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仍然会遇到种种困惑。

    这样的B端产品,对企业业务项目的推广,不但起不到促进作用,反而会拖企业的后腿。难怪当初有一家大客户的全国总监,专门出差到我们公司,恳请我们尽快开发出满足行业需求的SaaS软件,以替换他们已投入数百万的国际B端软件。

    2)高效率

    效率是企业的生命。SaaS软件往往需要支撑员工高频、重复的工作,因此SaaS软件的操作效率就非常关键。

    我负责产品工作的时候,时常反问团队的产品经理:如果这个功能是高频操作,我们是否已经做到“每一个按钮、每一个点击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每多一个按钮,每多一个点击,对用户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浪费。一次操作的浪费很少,但是一天积累下来浪费就多了。如果整个企业、乃至上万家企业都因此而浪费,那么积累起来就是很可观的损失。

    “高效率”最大的难点是和“免培训”的冲突。

    多操作一步,往往就更容易理解,但是效率可能就变低了。反之,页面和步骤缩减了,但是理解起来可能就更困难。

    关于这方面的矛盾,我的整体原则是:“免培训”优先,在高频操作的页面则必须“免培训”与“高效率”兼顾。理由很简单,能不能理解页面是“0和60分的问题”,而能不能高效操作则是“60分与100分的问题”。

    但是,在高频操作页面,如果步骤过于繁琐,对于用户会产生很大的负担,因此必须兼顾“免培训”与“高效率”。

    3. 好看 目前,很多SaaS产品在“好用”的层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但并不代表着我们可以完全忽略掉“好看”。

    如果一个SaaS页面杂乱无章,且颜色丑陋,那么也会影响到用户使用的效率。

    很多创业者认为,SaaS产品的功能、体验都还没做好,就不要去追求视觉的美观了。但实际上,适当的在视觉效果上投入,并不会增加很多成本,反而可以简化SaaS公司的工作。

    比如,在SaaS产品的“一致性”和“简洁性”方面,我们完全可以制定一套组件规范。不但产品经理在设计产品的时候要遵循这套规范,UI设计师、前端工程师在交付产品页面时,也要遵循这套规范。

    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实现SaaS产品整体程度上的“好看”。

    讲完“可用”、“好用”和“好看”,我还需要强调一点,那就是三者并非严格的先后关系,而是存一定的依存关系。

    比如,如果“好用”没有做好,即便产品能够满足业务需求,但是由于存在使用障碍,也会影响产品的上线和推广。前面提到的国际B端软件,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05 总结 SaaS产品要颠覆原有行业,就必须突破“不可能三角”。即在提供高质量、低价格的前提下,还能实现企业的盈利。

    而要实现这一点,第一,我们要摒弃过去单纯追求规模的思路。

    第二则必须聚焦,通过“打深井”的方式,提高资源与能力的复用率。

    第三则是要有正确的质量观,否则不但会降低客户的使用价值,还会增加我们的服务成本,从而陷入“低效率”的增长陷阱。

    专栏作家#

    王戴明,微信公众号:To B老人家,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多年互联网产品与信息化管理经验。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5000字干货!全方位解析搜索历史设计

    UI交互 2022-11-22
    之前给团队招人面试,发现很多设计师朋友在回答「这里为什么这么设计」时,基本都从好看、美观的角度来解释。这个维度是很重要,但这种主观的决策依据,不仅和用户、业务诉求断层,也很难让我们的设计站稳脚跟,让对方信服。所以,每一处细节背后的设计思路就变得尤为重要。

    之前给团队招人面试,发现很多设计师朋友在回答「这里为什么这么设计」时,基本都从好看、美观的角度来解释。

    这个维度是很重要,但这种主观的决策依据,不仅和用户、业务诉求断层,也很难让我们的设计站稳脚跟,让对方信服。所以,每一处细节背后的设计思路就变得尤为重要。

    我们在做日常需求时,也可以通过不断的自问「为什么」来寻找支撑。比如我之前做的「搜索历史」的需求,看似一个非常简单的功能,但当我自问这么设计的支撑依据时,却很难说出口。

    所以,我花了些时间挖掘它背后的逻辑,并将思考过程和成果沉淀成文,希望这些内容能给你带来帮助和启发~

    一、关于搜索历史 尼尔森前辈在他的十大可用性原则中明确建议,在设计中需要将用户以往的历史行为呈现给用户,以此来减少用户的记忆负担。

    用超多案例,帮你掌握尼尔森十大可用性原则 尼尔森设计原则是人机交互学博士 Jakob Nielsen 于 1995 年发表的“十大可用性原则”。

    阅读文章 >

    搜索历史功能就是一个典型,它和播放器的历史跳转功能、转账的历史账户功能一样,本质都是为了减少用户的记忆成本而存在。

    但搜索历史该如何设计布局呢?

    二、搜索历史的三类布局 我搜集了各行业 21 个竞品,发现搜索历史的布局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

    1. 自适应布局

    简单说,就是容器的宽度跟随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而 padding(块内间距)保持固定。

    所有竞品当中,以下这三类产品的搜索历史,全部使用了自适应布局(考虑到篇幅原因只放部分截图)

    ① 电商类

    淘宝、考拉、京东、闲鱼、天猫、pdd,这些产品的搜索历史普遍使用了自适应布局。

    ② 生活服务类

    美团、饿了么这类生活服务类平台,全部是自适应。

    ③ 内容类

    包含各种短视频类、资讯类、音频类的内容产品。比如网易新闻、腾讯新闻、喜马拉雅、简书、荔枝、小红书。它们的历史记录也全部是自适应。

    优点

    大幅节省空间提升屏效,同等面积可容纳更多的记录; 全圆角胶囊形式增强了点击感;(关于圆角对点击行为引导的理论依据,可参考以下这篇按钮文章 胶囊聚合的形式让信息层级更明确和聚焦

    万字干货!3个维度帮你有理有据做好CTA按钮设计 任何设计师都曾经与 CTA 按钮打过交道。

    阅读文章 >

    缺点

    面积不一致下的布局,在垂直方向无对齐关系,迫使动线水平迁移,查找和区分效率低; 面积不一致,直接导致了点击体验的不一致; 历史词数量较多时,无序混乱感较强 2. 双列布局

    使用这种布局的竞品不多,头条、百度、知乎和西瓜,都使用了双列布局。

    优点

    一家人就得整整齐齐嘛,相比自适应,双列布局视觉秩序感高,在数量较多时也不会产生混乱感; 明确的对齐关系,引导动线垂直扫视,查找和区分效率高; 每个搜索词占据近半屏的空间,面积足够,点击体验爽歪歪; 所有搜索词点击体验一致 缺点

    搜索词限定了固定宽度,空间利用率较低、屏效较低,这一问题在搜索词字符宽度很少时尤为明显; 因为容器的缺失,信息聚焦性和层次明确性不如胶囊 3. 单列布局

    与我们浏览器产品对标的行业内竞品中,并未出现过单列布局。

    但有意思的是,这种布局存在于一些典型的社交型应用中,比如前年 9 月份全量上线搜一搜功能的 微信 、再比如 qq 和微博,都是单列。另外,抖音的搜索历史也是单列布局。

    优点

    搜索词列表式排开,秩序感高,较多数量时无混乱感; 每个搜索词占据全屏宽度,面积宽阔,点击体验那是相当得爽; 所有搜索词点击体验一致化; 空间足够,删除的操作可直接外显前置,减少删除操作成本 缺点

    限定了全屏固定宽度,空间利用率贼低,屏效贼低; 信息聚焦性和层次明确性不如胶囊 到这里,可能你跟我有一样的困惑。一个简单的搜索历史,为什么不同的产品使用了不同的布局?布局和产品本身有哪些关系?到底什么情况下适合自适应?什么情况适合双列?什么情况适合单列?

    别忽略它们,把所有困惑列下来,然后尝试各种办法去思考,去解决。多问为什么,是培养设计师洞察力的绝佳手段。

    首先,任何表现层的设计手段归根结底都可源自两类诉求:业务诉求和用户诉求。搜索历史偏向用户侧的体验,这里我选择从用户进行切入,也许可以发现一些东西。

    三、关于用户分层 体验设计 中有个概念叫用户分层,即便是同一个页面,我们也需要去细分不同的场景对用户做分层,为不同的用户做设计。

    比如很多产品的首页,之所以普遍是“搜索+品类+推荐”结构,也是基于用户分层的设计。

    用户来到首页后,可以大致分为浏览型和目的型两类。前者没有明确目标,随便逛逛,因此产品可以通过算法进行模块化精准推荐;后者有明确的目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因此产品可以通过提供搜索和品类入口,帮助这类用户定点查找。

    而目的型用户在进行了搜索这个行为后,便生成了搜索历史。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挖掘用户搜索行为背后的目的,来分析为什么使用不同的布局。

    四、搜索行为背后的目的 我发现用户进行搜索时的目的,大概可以细分为以下三大类:购买决策型、内容消费型和答疑解惑型。

    1. 购买决策

    这类动机的用户基于自身对某类物品、服务进行购买的动机,产生了搜索的行为。

    比如我想去点个外卖、买个衣服。这里的第一步,就是去搜索,筛选出符合我预期的内容。

    ① 搜索内容

    通常是某类具象的名词,比如粥、火锅、串串香、球鞋等,或者店铺名。

    ② 对应产品

    所有的电商类、生活服务类的应用,如淘宝、京东、美团、饿了么等等。

    ③ 布局分析

    我发现这类产品基本全使用了自适应布局,为什么呢?

    购买决策型的搜索内容基本对应了具象名词,通常字符数较少。所以采用自适应能够保证极高的空间利用率。如果采用双列或者单列的布局,会存在明显的空间浪费、降低屏效、影响其他内容的曝光。

    购买决策型的用户,场景上偏高愉悦场景。高愉悦场景下,我们更倾向于“浪费”时间。

    比如我们在点外卖、刷淘宝,猎物酬赏往往会让我们沉浸其中不可自拔,忘记时间的存在,等意识过来时,发现已经过去大半个小时。(这里的猎物酬赏即我们在搜寻过程中接触到的源源不断的有价值的信息,关于上瘾模型可以看这篇文章:

    万字读书笔记!产品设计宝典《上瘾》全面解读!(上) 为什么人们每天都会刷朋友圈、刷抖音,而且一刷就是几个小时,根本停不下来?

    阅读文章 >

    万字读书笔记!产品设计宝典《上瘾》全面解读(下) 《上瘾》这本书从大量的实验案例调研中,总结出那些让用户上瘾的产品设计原则,最后提炼出了一个让用户上瘾的模型,读完以后,真的恍然大悟,原来习惯类的产品需要这么设计。

    阅读文章 >

    映射到现实生活中,就好像我们平日里去琳琅满目的商场、超市购物,有充足的时间慢慢得精挑细选、货比三家。

    所以,购买决策型的搜索场景不会追求高效,用户对历史词快速查找和使用的诉求相对较低。即便自适应布局降低了效率,负面影响偏低。

    2. 答疑解惑

    这一类内容基于用户对某类问题的解决诉求。

    ① 搜索内容

    通常以 5w1h 的句式呈现,比如「南京公积金怎么提取」、「凡尔赛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失眠」等等。

    ② 对应产品

    浏览器产品、知乎

    ③ 布局分析

    这类产品为什么基本都使用了双列布局?

    搜索词通常遵循 5w1h 类型,字符往往较长(包含搜索联想词) 答疑解惑型的搜索内容,通常对应着用户背后遭遇的问题,没有人希望自己的生活被问题填充和缠绕,所以绝大多数的问题,背后都裹挟了「我想尽快解决!」的诉求。 因为从场景愉悦度上来看,这类场景对应着低或中愉悦场景。此时,用户对时间的敏感度高,倾向于追求高效、节约时间。(当我们去尝试解决一个现有痛点、难题、困惑时,本能得渴望减少耗时)

    并且,如果问题一直无法得到解决,较易出现急切,沮丧,挫败等负面情绪,所以,我们会经常基于之前输入的历史词进行反复的修正和尝试,直至耐心消失殆尽。

    而双列这种稳如老狗的布局,以垂直动线加速用户对历史词的的查找使用(数量较多时也不会出现混乱感),足够高效。而且,足够的空间也符合较长的字符宽度。因此双列布局是答疑解惑型搜索的不二之选。

    绝大多数的浏览器产品,都采用了双列这一布局。因为浏览器给用户解决问题的属性已经深入心智,根据搜集的一些用研资料,答疑解惑型搜索在浏览器中也占据了最高的比例。知乎虽是内容型产品,但主要功能也给用户是答疑解惑,因此也采用了双列的布局。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单列也满足条件啊,为什么很少看到单列的?没错,单列布局虽然也能符合这些要求,但是,它最大的缺陷就是:太特么占空间了。

    同等面积下,双列能显示 12 个历史词,单列只能显示一半。最关键的是,产品还需要通过加塞实时热搜、搜索热榜这些玩意儿盈利。所以,商业价值的驱使下,单列布局的场景基本很少。

    3. 内容消费

    这一类型的动机基于对某类内容的消费动机。

    ① 搜索内容

    通常是某类抽象名词,比如某某话题、某某事件、某某资源等等,它们通常对应着内容创作者。

    比如「王思聪土味情话」、「建党一百周年」、「苏州酒店坍塌事故」等等。

    ② 对应产品

    主要为内容、社交型产品,比如各类新闻资讯、短视频类产品、简书、喜马拉雅、微博、微信(搜一搜)等等。

    ③ 布局分析

    这类产品的布局基本会有两类,一类是自适应,另一类是单列。

    内容消费和购买决策本质上都属于“消费”范畴,只不过前者是内容、后者是需要付费的实物。它和购买决策一样,都属于高愉悦场景,而且由于内容的即时性和形式的多变性,引起的愉悦感往往要更加强烈。所以,自适应同样是合理的布局。

    但是单列布局呢?

    前面有说过,单列布局的体验比肩甚至优于双列,但最明显的缺憾就是太占空间,而空间向来是业务的必争之地。因此,单列布局的使用场景和具体业务相关。

    比如业务需要确保其他搜索模块(如热搜、个性化搜索推送等)的曝光,那么是否可以允许这些搜索模块前置,让搜索历史作为一个单独页面,触发搜索框的聚焦后,和软键盘同步唤起。比如微信和 qq。

    再比如是否允许减少历史词露出数,来达到搜索模块和历史词共处一页的目的,减少跳转,比如微博和抖音。

    五、使用场景总结 1. 自适应布局

    适用于购买决策型、或者内容消费型的搜索场景,此类场景下搜索词较短,且用户对历史词快速查找和使用的诉求相对较低。常见于电商、生活服务类产品。

    2. 双列布局

    双列布局,适用于答疑解惑型的搜索场景,此类场景下搜索词较长,且用户对历史词快速查找和使用的诉求较高。常见于浏览器产品,或者知识问答类产品。

    3. 单列布局

    单列布局,适用于内容消费型的搜索场景,此类场景下搜索词较长,因占据较多空间,需要视具体业务情况使用。

    最后 以上,就是「搜索历史」在不同使用场景下的研究。

    其实,不论是多小的细节,我们设计师都可以基于用户和产品两类角度,通过不断得自问「为什么?」,来挖掘背后的逻辑,以让我们的设计有理有据。不但帮助我们更顺利得过稿,也可以提升我们的洞察力和专业水准~

    希望这篇干货对你有所帮助。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Andrew的设计笔记」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