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pple Care 被一个手机壳打败了?产品经理这么看

    设计动态 2022-11-22
    9月,iPhone 14上市。 我第一时间杀到苹果店,准备一鼓作气买下新机。在选完型号、颜色后,店员很热情的跟我说:“我们很推荐您购买Apple Care服务,需要跟您介绍下吗”——Apple Care?我知道,就是手滑摔机的话可以优惠维修,可是我没料到的是,

    #本文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原创激励计划》出品。

    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磕磕绊绊,维修一次的费用不低,去小作坊还有其他的安全隐患。因此,Apple Care 成为很多苹果用户维修手机的不二选择。也有人说,同样是保护手机,手机壳不香吗?本文作者从产品经理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一起看看吧。

    9月,iPhone 14上市。

    我第一时间杀到苹果店,准备一鼓作气买下新机。在选完型号、颜色后,店员很热情的跟我说:“我们很推荐您购买Apple Care服务,需要跟您介绍下吗”——Apple Care?我知道,就是手滑摔机的话可以优惠维修,可是我没料到的是,自己的重度纠结症因此瞬间被点燃:

    作为资深手残党,我的每台苹果手机都经历过自由落体,最近一台更是遭遇了两次屏幕粉碎。换屏耗费了巨资,旧机回收价也因此大跳水……为了让悲惨往事不再重演,店员推荐的Apple Care肯定管用,但对打工人来说真的很耗钱包啊,一样可以保护手机而且更便宜的手机壳不香吗?

    可是选哪个好呢?哪个好呢?哪个好呢?我纠结得整个人都不好了……

    在网上搜索下的话会发现,其实不少果粉都在AC和手机壳之间纠结过,当然不差钱的除外。

    01 Apple Care,万千宠爱于一身 Apple Care具体包含什么?用惯安卓机的小伙伴可能会问。

    下图是苹果官网对Apple Care(下文简称“AC”)的介绍,主打的是向果粉提供“不限次数的意外损坏保护维修”,简单理解的话,就是摔机后维修可以享受优惠。

    其实,很多安卓厂商也已经跟进提供了类似服务,比如华为的华为无忧服务、小米的Mi Care等等。

    图片来自苹果公司官网

    Apple Care+是Apple Care的小幅升级,两者的主体服务内容基本一致。

    当然,AC完整的权益和要求是更全面细致的。以iPhone 14 Pro为例,可以把苹果官网零散的AC条款总结成下面6条。

    图片为作者根据苹果公司官网信息自行整理

    相信大家一定会很关注第1条。摔机后的维修价格确实足够优惠,但是得先付出两年1498元的价格,这个价格都够买几十个手机壳了——手机壳同样可以保护手机,而且还可以自选颜色。

    换个角度看的话,AC在这么高的价格下还能让果粉陷入纠结,就已经证明了AC 的产品设计功力,更不用说大量果粉最终选择用真金白银给AC摇旗助威。

    消费者研究机构CIRP的研究结果指出,在2020年12月时有6%的新购iPhone用户会购买AC。这个数字看着不高,但别忘了iPhone的巨大保有量,也别忘了苹果在iPad、Airpods等保有量巨大的产品上同样开通了AC,并且随着苹果公司对消费者习惯培养的日渐深入,AC的渗透率还有机会不断走高。

    图表来自2021苹果第一季度财报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迹象。

    苹果公司在iPhone14上市时,对AC包含的服务内容做了进一步升级——作为精明的商人,蒂姆·库克显然不会投入内部资源对一款缺乏商业价值的产品进行升级。这说明了即使是在苹果公司内部来看,Apple Care也是一款极为成功的产品。

    02 Apple Care,成功靠实力 对多数果粉来说,购买AC主要是为了获得第2条的优惠维修权益——毕竟谁还没有个手滑时刻,而第2条权益的核心竞品就是毫不起眼的手机壳。

    我们从果粉的投入产出比角度来对AC和手机壳做下竞品对比分析。

    1)果粉的投入端

    在支付成本上,AC两年要花费1498元、到期后如果要延续AC的话还需要续费,而手机壳只要花数十到数百元,而且如果不图新鲜的话,手机壳甚至可以长年不换。在日常使用体验上,购买AC后完全可以直接使用裸机,在携带的轻便性和使用的体验感上无疑是胜过手机带壳的。

    2)果粉的产出端

    在对手机保护的全面性上,AC能够对手机的所有零部件提供保障,甚至包含了内部电池,并且AC的保障程度最高能达到零部件换新的级别;而手机壳只能对手机的外观部件提供程度不同的保护——对手机背板和边框保护最强,对手机屏幕保护次之,对手机内部电池的保护为零。

    在获取保护的便利性上,兑现AC权益不可避免的要走苹果官方的流程,果粉多少要为此消耗一些时间精力,而对于比较常见的轻度摔机来说,手机壳不仅可以完美保护手机,而且完全不需要用户操心。

    把这里提到的定性对比画成雷达图后,我们可以看到,AC与手机壳各自都是两胜两负,单纯从定性对比角度恰好半斤八两——这就是AC和手机壳会让果粉们犯纠结的根源。

    果粉们如果追求理性选择的话,只能根据个人的习惯和偏好,继续给这四个项目设置自己认定的权重和得分,进而做出千人千面的购买选择,这里的答案并不唯一。

    图表为作者自行整理

    相比在C端的让人纠结,AC在B端、也就是在苹果公司来看,却毫不让人纠结。

    分析师Neil Cybart曾推算过,即使只是在2017年,苹果通过AC就已经能获得约40亿美元的巨额全年收入,如果来到AC推广力度更大的2022年,这个数字显然还会翻几倍。此外,AC中要求用户必须去苹果授权维修网点修理,这必然会扩大售后市场中苹果授权站点的份额,进一步压缩没有拿到苹果授权、维修质量随缘的街边售后店的生存空间。同时,从品牌层面,AC给果粉带来的无比省心效果,对于提高品牌调性和用户粘性也大有帮助。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家去苹果店买iPhone的时候,会被店员热情安利AC了。

    读到这里,你是不是会忽然眼前一亮——商业收入、服务闭环、用户粘性,这些不就是产品经理日夜为之奋斗的目标吗?

    03 定性看本质:在哪里,可以借鉴Apple Care 直接给AC做个定性: Apple Care 是一款“ 类保险产品” 。

    对于保险,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比如汽车保险、人身保险等,只要你在电商平台买过东西那更是一定知道退货险。

    有风险的地方就有保险产品的用武之地,而且无论具体规则如何千差万别,所有保险产品背后都有大数定律的影子。

    大数定律是指单次随机事件的结果是偶然的,但大量随机事件的结果却是有规律可循的,这就像单次抛硬币的结果难以预料。但成千上万次抛硬币的话,正面朝上的占比会接近于50%。保险产品正是立足大数定律,通过帮助用户对抗偶然性来获取商业收入的。

    AC其实也是帮助用户对抗手滑摔机的偶然性的,那为什么不说AC是保险产品,而必须冠以“类”字呢?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

    第一个角度:在产品性质上, AC 不是保险 。

    原因主要是监管法规。

    保险是受《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严格约束的,保险企业也是受保监会严格监管的,所以小伙伴们绝不能违法擅自开发和销售保险产品。但也不用因噎废食,在产品设计中合规合理运用保险思维并没有问题。

    以AC来说,对比人身保险、汽车保险等事关民生的产品,AC在付费用户的总体量、单个用户的付费金额方面都要小好几个量级。而且在人身保险、汽车保险中保险公司需要向出险用户提供现金补偿,但AC只需要苹果公司向出险用户提供有偿的商品或者服务补偿——这对企业来说筹措成本更低。因此给社会带来的爆单风险就几乎为零,也正因此AC可以持续合规运行,在用户和企业之间形成双赢。

    第二个角度:在运营形态上, AC 胜似保险。

    原因是AC全面借鉴了保险的设计手法和效果。

    AC继承了保险所依赖的大数定律。苹果设备的巨大销量保证了大数定律中的“大量”,果粉们不会组队摔机保证了大数定律中的“随机”。

    AC也复制了保险的用户粘性效果。汽车出事故后,你会优先向自己购买车险的保险公司寻求帮助,当你生病后,你会优先去保险公司指定的合作医院看病,这就是保险产品对用户的粘性;同样,一旦你购买了AC,你就会优先去苹果授权站点维修设备。更进一步的话,如果AC在过程中让你觉得很满意,你也会有很大的概率到期后续购AC。此外,每年数十亿美元的收入,证明AC也延续了保险产品获取商业收入的效果。

    所以,总结来说,在大数定律有效的领域,在合规的前提下,我们就可以运用保险思维来设计产品、就可以借鉴AC。

    04 解构看组成:怎样做,才能借鉴Apple Care 不过在找到了合适的领域后,应当从哪些方面来着手设计呢?如何让我们对AC的借鉴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通过拆解保险产品和AC,我们可以发现五个着手点。

    第一,准入要求。 如果一个车主在车辆发生事故后才购买汽车保险,那这辆车的风险发生率就是100%,这不符合大数定律的“随机”要求,保险公司在这辆车上也必将面临严重亏损。因此,保险产品都会对购买用户有一定要求,并不是人人可买。AC只接受购机后7天内线上购买或60天内线下购买、超期不能再买,而且购买时需要做设备诊断和凭证检查,就是基于同样考虑。

    第二,预付费。 如果不要求用户预付费,而是等风险发生后才要求用户付费,这就脱离了不确定性领域、来到了确定性领域,我们所设计的产品也不再是按时长付费(Pay Per Time)的保险产品,而是变成了按次付费(Pay Per Action)的普通产品——众所周知,按时长付费是很容易构建用户粘性的,而按次付费就勉为其难了。所有的保险产品都需要预付费,AC也借鉴了这一设计。

    第三,维修仍然要花钱,但可以享受折扣。 某些保险产品会设计成如果出险用户的损失额低于某个数值,那么损失由用户自行负担、保险公司不做赔偿,只有损失额高于这个数值时,保险公司才会介入赔偿;这里提到的数值在保险领域中被称为“免赔额”。

    免赔额的存在,一方面能够降低保险公司在小额损失中的成本、进而降低用户购买保险的价格,让保险公司和用户一起集中资源对抗伤害性最大的高额损失,另一方面,通过让用户承担一定成本能够减少让人头疼的薅羊毛行为,降低保险公司针对案件真实性的取证成本。从AC来看,AC用户的维修费用会比不购买AC的用户低很多、但并不是0元,这跟保险产品的免赔额设计如出一辙。

    第四,有限保障期。 保险有效期越长,风险发生概率就越高,既然用户支付的保险费用是有限的,那么保险公司就理应设置有限的保障期,到期后用户只有通过续费才能延长保障期。AC也同样设置了2年的有限保障期。

    第五,有限保障范围或额度。 即使专业如保险公司,也没有把握100%准确的预知风险,因此在设计保险产品时难免会低估风险发生率,严重低估风险发生率是会造成严重亏损的。而设置有限的保障范围,或者更简单直接的约定保障次数的上限或者保障金额的上限,就可以减少这种极端情况的发生。AC也运用了这个理念:如果你购买AC后去街边小店修理过iPhone,那么当你去苹果店申请维修时会遇到店员礼貌而坚决的拒绝。

    05 借“类保险产品”,发现柳暗花明 知道了类保险产品在哪用、怎么用,我们就给自己配备了一套强力滤镜,借着这套滤镜去重新审视业务的话,很可能会让原本陷入死胡同的问题突现柳暗花明。

    这里提供一些案例来帮助大家开拓思路。

    对出险用户的补偿形式未必是现金,也可以是商品或者服务。

    在AC中,在用户摔坏手机后,苹果公司提供的是换修服务,一方面,相比现金,服务给企业带来的偿付压力更小;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摔机用户的核心诉求是尽快让手机恢复正常状态,这时如果以现金形式补偿用户的话,用户还需要自行寻找靠谱的维修站点,反倒不如直接对用户提供换修服务来得高效实用。

    有些行业具备鲜明的“两段式盈利”特征,也就是用户在接受第一段服务后,会有非常大的概率自然而然的产生第二段服务需求。在这样的行业中, 产品的盈利点未必是第一段,也可以着眼在第二段。

    比如保险公司的另一款明星产品:牙齿保险。无论用户是否已经犯牙疼,都可以随时购买牙齿保险、并且在购买后立即使用。乍看上去,牙齿保险上在上文提到的“准入要求”方面做了让步,实际上,牙齿保险本质上是一款面向牙科诊所的广告产品,这款产品在保险公司平台上投放、以优惠券形式向用户提供福利——这是牙科必须先诊断后治疗、诊断费用低但治疗费用高的特性带来的。但无论怎样,在用户端,牙齿保险却真实的给用户带来了更优惠的价格。

    很多行业都跟牙齿保险有类似特点, 比如保险公司在眼科诊疗领域也开发了类似原理的眼科保险产品,汽车品牌为扩大试驾量和改善购车转化率开发了预付订金抵购车款的产品等。

    风险的来源未必是用户自身,也可以是平台给用户带来的。

    任何平台都没有办法保障给用户提供的服务万无一失,但这不是我们容忍失误的借口,而“类保险产品”在这时就有用武之地。

    比如贝壳找房平台曾经推出过“假一赔百”的服务,找房用户通过贝壳平台看房的话,如果发现并举报经纪人捏造的假房源,那么一旦通过贝壳平台的核实就会获得100元赔付。

    贝壳在产品设计中,并没有引入保险的预付费要素,原因是“假一赔百”并不是一款盈利导向的商业产品,而是一款消除平台管理死角的服务导向的质量管理产品。但除了这个要素外,贝壳对其他要素都做了精心设计,有效实现了既定的产品目标。

    服务的未必是具有不确定性的风险,也可以是具有确定性的需求。

    最常见的案例就是电商平台的付费会员,包括京东Plus会员、淘宝88VIP会员等。付费会员服务的对象是用户的购物需求,这些需求的具体发生日期、具体发生频次会有变化,但购物需求是必然会发生的,这就造成对于部分高频购物的用户来说,平台通过付费会员获取的会员卡卖卡收入是低于平台向用户提供的福利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各大电商平台仍然在付费会员的开拓上大张旗鼓、乐此不疲呢?

    这是因为付费会员借鉴了保险产品的经典设计,因此拥有了跟保险产品一样的用户粘性技能,能够让用户在任何情况下都优先考虑来本平台购物——通过粘性带来的平台收入远超付费会员卡的卖卡收入,而卖卡收入,作为一种预付费形式,只不过是让保险思维生效的“药引子”而已。

    06 Care,岂止于Apple 刘润老师在今年的年度演讲中用“不确定性”来概括即将过去的2022年;其实,不确定性充斥于历史长河中的每一年、每一天乃至每一秒,而2022年只不过是不确定性陡增的一年而已。

    不确定性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害的,尤其是在强调精确、务求高效和可持续的现代社会中,人们更是需要未雨绸缪,尽力消除风险发生后给企业经营和日常生活造成的中断甚至倒退,尽力保障有足够的储备去对抗不确性。

    类保险产品,就是我们对抗不确定性的有力武器,尤其是在不确定性陡增的年代里,可以帮助产品经理更好的洞察需求和服务需求,帮助用户不仅能care苹果、也能care所热爱的一切。

    参考资料:

    https://www.ifanr.com/1380519 https://www.ithome.com/0/531/806.htm https://www.xinqtech.com/news/202005/1357030.html 本文由 @疯狂量子熊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本文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原创激励计划》出品。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别出心裁!圣诞节海报主视觉的4种创意设计方式

    UI交互 2022-11-22
    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不知不觉就到11月底了,大家是不是都开始准备圣诞节的设计物料了?我最近也狂看了一波与圣诞节相关的设计灵感,发现其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一个元素就是「圣诞树」。虽然很多设计中都选择了这一元素作为主视觉,但呈现方式却各不相同,其中一些设计思路创意十足,令人惊喜。

    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不知不觉就到11月底了,大家是不是都开始准备圣诞节的设计物料了?我最近也狂看了一波与圣诞节相关的设计灵感,发现其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一个元素就是「圣诞树」。虽然很多设计中都选择了这一元素作为主视觉,但呈现方式却各不相同,其中一些设计思路创意十足,令人惊喜。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我收集的一些有关圣诞树的创意设计灵感,其呈现方式大体可以分为4类,都是非常经典实用的设计方法,大家了解后就能很快地用到自己设计之中。

    1)同构置换 同构是 平面设计 中最常用的创意技巧之一,即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或造型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系统化地组合、拼接或者置换,产生新的视觉效果和含义。

    同构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图片来源于Pinterest

    这种创意技法在有关圣诞节的设计中经常被使用,常常是用另外一种的元素替换掉圣诞树原本的枝叶细节,但是整体造型看起来仍然圣诞树。这种方法尤其适用品牌节日借势海报,将自己的产品特征与圣诞树的造型结合起来,形成全新的视角,给用户带来惊喜。比如用各种餐具或化妆品有规律地排列成圣诞树的形状;或者在一块切好的三角形披萨顶部放一颗星星,看起来也是也像一颗圣诞树。

    2)巧用负形 如果说同构置换是在圣诞树的正形上探索创意的多样性,那巧用负形就是在思维上的反其道而行——将树形的内部空间留白,利用边缘及周边区域塑造出圣诞的氛围。这种方法在造型上要比同构置换简单一些,创意效果却依然出众,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用118张案例,讲透海报设计同构的13种表现形式 平面海报设计创意中的同构设计是什么?

    阅读文章 >

    3)简化抽象 如果你没有高质量的摄影素材,也不会的手绘,那么将圣诞树的形象简化,用抽象的几何立体或者块面进行概括,也能得到不错的效果。这种方式需要 设计师 掌握一些特效设计技巧,比如利用3D建模设计出效果别致的立体元素,或者用Ai/Ps里的功能营造立体空间感/层次感等。使用这种设计思路,设计整体效果会更加丰富多样,在版式编排中的灵活性也会更高。

    超全整理!不会3D软件也能做的8种立体效果(附教程) 大家好,这里是和你聊设计的花生~ 3D 元素在设计中应用广泛,但 3D 软件的学习门槛并不低。

    阅读文章 >

    4)符号化 放弃对圣诞树真实细节的模拟,大胆使用点、线、面将其“符号化”,依旧能轻松让观者接受到有关圣诞节的信息。这种情况下“圣诞树”代表的概念更广泛,设计效果也偏现代极简。虽然看起来简单,却也非常考验设计师在元素构成和 版式设计 上的功力。

    以上就是今天为大家推荐的4种有关圣诞节海报的创意设计方法,其实这些设计方法除了用在圣诞节上,也可以扩展运用到其他设计主题和设计元素上,关键在于大家有没有真的熟练掌握背后的设计思路。喜欢本期推荐的话记得点赞收藏,也可以转发给身边有需要朋友 ~ 如果你有关于本文或者其他设计疑问,可以在评论区提出,我会第一时间为大家解答~

    推荐阅读:

    字效海报设计怎么做?3个案例教会你! 说到海报设计中的字效视觉,最好表现的就是立体感了,那我们今天就来分享以下 3 种不同的字效案例做法。

    阅读文章 >

    案例超多!15种海报版式设计的创意形式 版式设计是设计师的必修课,研究再多都不为过,今天鱼先生继续与大家分享,关于版式设计的 15 种实用的版式设计创意术,干货系列~ 本文方法适用于所有版式设计的应用,比如常见的海报设计、画册设计、KV 设计等。

    阅读文章 >

  • 为什么有人工作才两年,能力远超五年的设计师?

    UI交互 2022-11-22
    大家好,我是知果,感谢优设的邀请,借着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些我的经历,聊聊如何学习与成长。往期职场习惯系列回顾:前小红书设计负责人:为什么有人工作才两年,能力远超五年的设计师?2022年职场习惯第4期来了!

    大家好,我是知果,感谢优设的邀请,借着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些我的经历,聊聊如何学习与成长。

    往期 职场习惯 系列回顾:

    前小红书设计负责人:为什么有人工作才两年,能力远超五年的设计师? 2022年职场习惯第4期来了!

    阅读文章 >

    猎聘网总监:为什么有人工作才两年,能力远超五年的设计师? 大家好,我是闫界,感谢优设程远老师的邀约,能有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些我个人的工作习惯。

    阅读文章 >

    我是知果,公众号“知果日记”主理人,一名 B 端产品人。我本科学的是动画专业,研究生学的是品牌设计专业,因此实习期主要是在淘宝店铺设计与插画设计领域。后来正式工作后做过品牌/插画设计师、体验 设计师 (主岗为团队负责人)、产品经理,不过它们之间并不彼此分离,而是互相融合的。可以说,每次转型,都是我想突破舒适圈的尝试。很幸运,在大家的帮助下,我顺利地开始并进入新征程。未来,我依然会选择去不断突破,我相信,持续感受新事物是推动自己前行的最大动力,也是生命存在的意义。

    1. 您有哪些坚持了三年以上的工作和生活习惯?

    知果:我坚持了三年以上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其实说来都是很微不足道的点。我选取了我认为对一个人的成长比较重要三个点分享一下,分别是:主动学习、持续思考、自我驱动。

    ① 主动学习:

    我们从学校毕业后,基本就暂停了学习。一方面是由于工作忙,每天应付工作,已经挤不出时间来学习;另一方面是因为离开了学校,不再有老师的安排与督促,我们仿佛失去了学习的方向。

    而事实上,学习是一件终身的事情,我们不应该把它仅限于在学校里。特别是在我们进入职场后,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去主动学习;如果不去学习,就无法更好得胜任领导安排下来的工作,更不用说想要创新了。

    记得在我刚进入职场不久,我就接到了一个新任务,是设计部门季度杂志。这个挑战对我来说不小,一方面是我没有相应的设计经验,另一方面是我连 indesign 排版软件也不会。于是我先研究了对标杂志的设计风格,学习在设计杂志中要注意哪些核心要素,以及学习排版中 indesign 常用的核心功能,等等。通过主动提前学习,在任务下来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由于我有插画功底(图 1,日常插画练习),我还将插画运用到了杂志设计中,让我们部门的杂志在客户收到的众多杂志中脱颖而出,受到了客户的好评。主动学习让我获得了更多机会,后来我慢慢有机会接触更大的设计项目,包括会议主 KT、书籍设计(图 2)等。

    图 1 日常插画练习

    图 2 书籍设计

    往后的职业生涯中,也基本都是在学习,学习怎么做产品、怎么带团队、怎么建设企业级 B 端设计体系等,持续地学习使我收益颇多,这也逐渐成了我的一个习惯。

    那如何进行有效学习呢?我自己有两个心得,一个是“解决问题”式学习,另一个是“以教代学”式学习。

    “解决问题”式学习是指我们学习可以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避免无意识学习,我的大部分学习都是从实际需要出发去学习的。例如,你今天想知道“什么是 B 端产品”这个问题,因为你要放到你的 PPT 当中,那么你就可以针对性的去找答案。在找答案的过程中或许你会发现有很多人提到“B 端与 C 端的区别”、“B 端产品经理要会哪些技能”等话题,那么你可以继续延伸下去学习,直到把你想搞明白的都搞明白。

    “以教代学”式学习是指将一个知识以教会他人为目标去学习。你知道吗,很多知识在你描述给他人的时候,他们很难听懂,有可能是你对该知识了解还不够透彻。以教代学正好能解决此类问题,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让你对知识了解相对更深刻。当你要把自己了解的、所学的教给其他人的时候,你就需要去思考如何浓缩要点、如何组织语言、如何进行通俗易懂地表达,这都是会让你的学习更有意义和有价值。

    为此,有机会我就在公司内外进行课程分享,以此来锻炼自己。图 3 是我以论坛出品人的身份在 2021LIGHT 开发者云大会进行关于体验设计方面的分享。

    图 3 2021LIGHT 开发者云大会分享

    给自己的持续学习设定一个目标,是解决问题也好,以教代学也罢,总之不能漫无目的,我相信你会慢慢喜欢上主动学习的感觉。

    ② 持续思考:

    我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思考与自己工作或兴趣有关的事情。我这种思考不是很严谨,也不会说在某个固定时间点专门去思考,与复盘不一样。每当我读到一句话、看到一件事、做到某件事都会促使我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子,有没有办法改善;如果是好的方面的话,我就会想为什么这件事会做这么好,有什么方法是自己可以学习和借鉴的。

    在带领团队建设企业级 B 端设计体系的那些日子,我真正感受到了持续思考带来的力量。那时候我们团队需要面对的问题远比单纯做界面设计来的复杂,而每天又都有新的问题出现,这就需要我和团队小伙伴一起思考与找到解决办法。比如如何处理用户提过来的需求以对于用户和我们来说都会更合适,再比如如何确定需求执行的边界,如何与其他团队展开协作,等等。这些也都会在我的第二本书里面一一去分享(目前在写作中)。

    持续思考是持续优化的源泉,没有思考就无法进步。

    ③ 自我驱动:

    每年年初,组织都会层层制定绩效,最终分解到个人身上,也就是 KPI(关键绩效指标)。我带团队的时候,会听到有些小伙伴说,反正这个指标权重不高,那就不管它,这分不要也没事。最终你会发现,他就是因为丢失了这几分,KPI 总分处于团队末尾。因为你不在意的恰恰别人在意与上心,如果大家都在意,只有你不在意,很可能你就是末尾的人。

    我是这么考虑的,工作不是为了任何人,最终是为了我们自己好。在职场,我们要有自我驱动意识,假设目标分是 1 分就及格了,那我们能否试着努力做到 1.5 分,或者是 2 分呢。

    自我驱动是一个人显现出来的内在能量,是由内而外发散出来的,是自律与进取的表现。李宗厚曾说:“积极的自我驱动能让初入职场的人比其他人更快看清自己的不足和优势,更快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职业素养,更快适应公司环境融入办公氛围。”

    我每年都会给自己制定一个大目标,例如 2020 的目标是写完人生中第一本书(图 4,《B 端思维》);2021 年的目标是提升团队体验设计综合实力(图 5,带团队做产品拿的奖杯);2022 年的目标是写完人生中的第二本书(图 6,在星巴克写书的某一天);2023 年我正在规划着。当然大目标下还有许许多多小目标,正是这些小目标才助力我的大目标得以实现。

    最后我想说,我们不要因为外力而往前走,要因为内心的力量向前冲。

    图 4《B 端思维》

    图 5 带团队做产品拿的奖杯

    图 6 在星巴克写书的某一天

    2. 对你职业生涯帮助最大的习惯是什么?

    知果:如果非要说一个对我职业生涯帮助最大的习惯的话,就是“干好当下”。

    在我刚毕业时,做的设计工作比较简单,而且持续了较长时间。我当时的想法就是如果这么简单的工作我都不能做好,不能找到提效提质的方法,那领导以后怎么会把重要的工作交给我呢。

    在很多简单的工作里有一项工作就是用 AI 画图表,那时候几乎每隔一些日子就要画好多个图表。可能有同学要问,为啥不用 ppt 或 excel 做图表,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图表美观性不够,不适合放在某些载体上,比如海报、电子杂志。因此,需要美化。于是我研究别人是怎么画图表的,同时调整自己图表中的各个要素(如线粗细、文字大小、标签位置、标题大小等),再渐渐总结自己的一些方法运用到后续的图表绘制中。

    在后来的工作中不论遇到什么任务,我的信念都是“干好当下”,可以说“干好当下”这四个字对我影响很大。每次被一件困难的事情快要击败时,我就对自己说,可能是自己还不够认真去干好它,先努力“干好当下”。

    我认为,如果自己都没把当下的事情干好,真的不足以谈其他的。

    3. 刚进入职场的设计师,应该培养哪些习惯才能快速成长?

    知果:我觉得对于刚进入职场的设计师来说,想要快速成长,胡思乱想是大忌。比如想为什么领导给我的工作那么多,为什么每天做这些重复的工作等等。在摆正心态的前提下,想要快速成长那就是:多问、多学、多练。

    多问: 不懂就问,不要担心别人觉得你问的问题太简单。要知道,我们问问题就想要更好的解决问题。基于此前提下,相信同事们都是很乐意帮助自己的。

    多学: 学习前辈的经验(书籍、课程、文章都可以),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加速解决难题的进度。

    多练: 都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我们还需要多练,通过实践来提升我们的能力。

    4. 有哪些不注意的小习惯,长此以往对设计师有害?

    知果:从我的角度看的话,“不能沉下心来做事情”这个习惯对设计师来说是有害的。

    还记得在我的一次晋升答辩宣讲环节,我们的 BU 总对着我们候选人说:“我见到过两种员工,一种是面对工作始终积极,相信通过事情可以锻炼自己;另一种是对工作抱着负面心态,每次拿到任务都是抵触情绪。这两种人后续的发展差别很大。”其实领导说的第一种人,就是可以沉下心来做事情的人,一旦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沉下来,你就会发现我们懂得越来越多,并且也越来越顺了。

    积极面对困难,调整自己而不是抱怨外部那些我们无法改变的客观因素,沉下心来专注做好当下的事情,长此以往我们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好。

    最后再推荐一下我自己的公众号“知果日记”。我会每周更新一篇自己在 B 端产品设计方面的原创文章,不过最近由于写书,更新会稍微慢点。我非常喜欢探思如何打造出一款好的 B 端产品,如果你也恰巧喜欢这个领域,欢迎关注“知果日记”。

    欢迎关注作者 微信 公众号:「知果日记」

  • 为什么有人工作才两年,能力远超五年的设计师?

    UI交互 2022-11-22
    大家好,我是知果,感谢优设的邀请,借着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些我的经历,聊聊如何学习与成长。往期职场习惯系列回顾:前小红书设计负责人:为什么有人工作才两年,能力远超五年的设计师?2022年职场习惯第4期来了!

    大家好,我是知果,感谢优设的邀请,借着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些我的经历,聊聊如何学习与成长。

    往期 职场习惯 系列回顾:

    前小红书设计负责人:为什么有人工作才两年,能力远超五年的设计师? 2022年职场习惯第4期来了!

    阅读文章 >

    猎聘网总监:为什么有人工作才两年,能力远超五年的设计师? 大家好,我是闫界,感谢优设程远老师的邀约,能有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些我个人的工作习惯。

    阅读文章 >

    我是知果,公众号“知果日记”主理人,一名 B 端产品人。我本科学的是动画专业,研究生学的是品牌设计专业,因此实习期主要是在淘宝店铺设计与插画设计领域。后来正式工作后做过品牌/插画设计师、体验 设计师 (主岗为团队负责人)、产品经理,不过它们之间并不彼此分离,而是互相融合的。可以说,每次转型,都是我想突破舒适圈的尝试。很幸运,在大家的帮助下,我顺利地开始并进入新征程。未来,我依然会选择去不断突破,我相信,持续感受新事物是推动自己前行的最大动力,也是生命存在的意义。

    1. 您有哪些坚持了三年以上的工作和生活习惯?

    知果:我坚持了三年以上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其实说来都是很微不足道的点。我选取了我认为对一个人的成长比较重要三个点分享一下,分别是:主动学习、持续思考、自我驱动。

    ① 主动学习:

    我们从学校毕业后,基本就暂停了学习。一方面是由于工作忙,每天应付工作,已经挤不出时间来学习;另一方面是因为离开了学校,不再有老师的安排与督促,我们仿佛失去了学习的方向。

    而事实上,学习是一件终身的事情,我们不应该把它仅限于在学校里。特别是在我们进入职场后,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去主动学习;如果不去学习,就无法更好得胜任领导安排下来的工作,更不用说想要创新了。

    记得在我刚进入职场不久,我就接到了一个新任务,是设计部门季度杂志。这个挑战对我来说不小,一方面是我没有相应的设计经验,另一方面是我连 indesign 排版软件也不会。于是我先研究了对标杂志的设计风格,学习在设计杂志中要注意哪些核心要素,以及学习排版中 indesign 常用的核心功能,等等。通过主动提前学习,在任务下来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由于我有插画功底(图 1,日常插画练习),我还将插画运用到了杂志设计中,让我们部门的杂志在客户收到的众多杂志中脱颖而出,受到了客户的好评。主动学习让我获得了更多机会,后来我慢慢有机会接触更大的设计项目,包括会议主 KT、书籍设计(图 2)等。

    图 1 日常插画练习

    图 2 书籍设计

    往后的职业生涯中,也基本都是在学习,学习怎么做产品、怎么带团队、怎么建设企业级 B 端设计体系等,持续地学习使我收益颇多,这也逐渐成了我的一个习惯。

    那如何进行有效学习呢?我自己有两个心得,一个是“解决问题”式学习,另一个是“以教代学”式学习。

    “解决问题”式学习是指我们学习可以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避免无意识学习,我的大部分学习都是从实际需要出发去学习的。例如,你今天想知道“什么是 B 端产品”这个问题,因为你要放到你的 PPT 当中,那么你就可以针对性的去找答案。在找答案的过程中或许你会发现有很多人提到“B 端与 C 端的区别”、“B 端产品经理要会哪些技能”等话题,那么你可以继续延伸下去学习,直到把你想搞明白的都搞明白。

    “以教代学”式学习是指将一个知识以教会他人为目标去学习。你知道吗,很多知识在你描述给他人的时候,他们很难听懂,有可能是你对该知识了解还不够透彻。以教代学正好能解决此类问题,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让你对知识了解相对更深刻。当你要把自己了解的、所学的教给其他人的时候,你就需要去思考如何浓缩要点、如何组织语言、如何进行通俗易懂地表达,这都是会让你的学习更有意义和有价值。

    为此,有机会我就在公司内外进行课程分享,以此来锻炼自己。图 3 是我以论坛出品人的身份在 2021LIGHT 开发者云大会进行关于体验设计方面的分享。

    图 3 2021LIGHT 开发者云大会分享

    给自己的持续学习设定一个目标,是解决问题也好,以教代学也罢,总之不能漫无目的,我相信你会慢慢喜欢上主动学习的感觉。

    ② 持续思考:

    我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思考与自己工作或兴趣有关的事情。我这种思考不是很严谨,也不会说在某个固定时间点专门去思考,与复盘不一样。每当我读到一句话、看到一件事、做到某件事都会促使我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子,有没有办法改善;如果是好的方面的话,我就会想为什么这件事会做这么好,有什么方法是自己可以学习和借鉴的。

    在带领团队建设企业级 B 端设计体系的那些日子,我真正感受到了持续思考带来的力量。那时候我们团队需要面对的问题远比单纯做界面设计来的复杂,而每天又都有新的问题出现,这就需要我和团队小伙伴一起思考与找到解决办法。比如如何处理用户提过来的需求以对于用户和我们来说都会更合适,再比如如何确定需求执行的边界,如何与其他团队展开协作,等等。这些也都会在我的第二本书里面一一去分享(目前在写作中)。

    持续思考是持续优化的源泉,没有思考就无法进步。

    ③ 自我驱动:

    每年年初,组织都会层层制定绩效,最终分解到个人身上,也就是 KPI(关键绩效指标)。我带团队的时候,会听到有些小伙伴说,反正这个指标权重不高,那就不管它,这分不要也没事。最终你会发现,他就是因为丢失了这几分,KPI 总分处于团队末尾。因为你不在意的恰恰别人在意与上心,如果大家都在意,只有你不在意,很可能你就是末尾的人。

    我是这么考虑的,工作不是为了任何人,最终是为了我们自己好。在职场,我们要有自我驱动意识,假设目标分是 1 分就及格了,那我们能否试着努力做到 1.5 分,或者是 2 分呢。

    自我驱动是一个人显现出来的内在能量,是由内而外发散出来的,是自律与进取的表现。李宗厚曾说:“积极的自我驱动能让初入职场的人比其他人更快看清自己的不足和优势,更快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职业素养,更快适应公司环境融入办公氛围。”

    我每年都会给自己制定一个大目标,例如 2020 的目标是写完人生中第一本书(图 4,《B 端思维》);2021 年的目标是提升团队体验设计综合实力(图 5,带团队做产品拿的奖杯);2022 年的目标是写完人生中的第二本书(图 6,在星巴克写书的某一天);2023 年我正在规划着。当然大目标下还有许许多多小目标,正是这些小目标才助力我的大目标得以实现。

    最后我想说,我们不要因为外力而往前走,要因为内心的力量向前冲。

    图 4《B 端思维》

    图 5 带团队做产品拿的奖杯

    图 6 在星巴克写书的某一天

    2. 对你职业生涯帮助最大的习惯是什么?

    知果:如果非要说一个对我职业生涯帮助最大的习惯的话,就是“干好当下”。

    在我刚毕业时,做的设计工作比较简单,而且持续了较长时间。我当时的想法就是如果这么简单的工作我都不能做好,不能找到提效提质的方法,那领导以后怎么会把重要的工作交给我呢。

    在很多简单的工作里有一项工作就是用 AI 画图表,那时候几乎每隔一些日子就要画好多个图表。可能有同学要问,为啥不用 ppt 或 excel 做图表,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图表美观性不够,不适合放在某些载体上,比如海报、电子杂志。因此,需要美化。于是我研究别人是怎么画图表的,同时调整自己图表中的各个要素(如线粗细、文字大小、标签位置、标题大小等),再渐渐总结自己的一些方法运用到后续的图表绘制中。

    在后来的工作中不论遇到什么任务,我的信念都是“干好当下”,可以说“干好当下”这四个字对我影响很大。每次被一件困难的事情快要击败时,我就对自己说,可能是自己还不够认真去干好它,先努力“干好当下”。

    我认为,如果自己都没把当下的事情干好,真的不足以谈其他的。

    3. 刚进入职场的设计师,应该培养哪些习惯才能快速成长?

    知果:我觉得对于刚进入职场的设计师来说,想要快速成长,胡思乱想是大忌。比如想为什么领导给我的工作那么多,为什么每天做这些重复的工作等等。在摆正心态的前提下,想要快速成长那就是:多问、多学、多练。

    多问: 不懂就问,不要担心别人觉得你问的问题太简单。要知道,我们问问题就想要更好的解决问题。基于此前提下,相信同事们都是很乐意帮助自己的。

    多学: 学习前辈的经验(书籍、课程、文章都可以),可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加速解决难题的进度。

    多练: 都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我们还需要多练,通过实践来提升我们的能力。

    4. 有哪些不注意的小习惯,长此以往对设计师有害?

    知果:从我的角度看的话,“不能沉下心来做事情”这个习惯对设计师来说是有害的。

    还记得在我的一次晋升答辩宣讲环节,我们的 BU 总对着我们候选人说:“我见到过两种员工,一种是面对工作始终积极,相信通过事情可以锻炼自己;另一种是对工作抱着负面心态,每次拿到任务都是抵触情绪。这两种人后续的发展差别很大。”其实领导说的第一种人,就是可以沉下心来做事情的人,一旦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沉下来,你就会发现我们懂得越来越多,并且也越来越顺了。

    积极面对困难,调整自己而不是抱怨外部那些我们无法改变的客观因素,沉下心来专注做好当下的事情,长此以往我们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好。

    最后再推荐一下我自己的公众号“知果日记”。我会每周更新一篇自己在 B 端产品设计方面的原创文章,不过最近由于写书,更新会稍微慢点。我非常喜欢探思如何打造出一款好的 B 端产品,如果你也恰巧喜欢这个领域,欢迎关注“知果日记”。

    欢迎关注作者 微信 公众号:「知果日记」

  • 别出心裁!圣诞节海报主视觉的4种创意设计方式

    UI交互 2022-11-22
    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不知不觉就到11月底了,大家是不是都开始准备圣诞节的设计物料了?我最近也狂看了一波与圣诞节相关的设计灵感,发现其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一个元素就是「圣诞树」。虽然很多设计中都选择了这一元素作为主视觉,但呈现方式却各不相同,其中一些设计思路创意十足,令人惊喜。

    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不知不觉就到11月底了,大家是不是都开始准备圣诞节的设计物料了?我最近也狂看了一波与圣诞节相关的设计灵感,发现其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一个元素就是「圣诞树」。虽然很多设计中都选择了这一元素作为主视觉,但呈现方式却各不相同,其中一些设计思路创意十足,令人惊喜。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我收集的一些有关圣诞树的创意设计灵感,其呈现方式大体可以分为4类,都是非常经典实用的设计方法,大家了解后就能很快地用到自己设计之中。

    1)同构置换 同构是 平面设计 中最常用的创意技巧之一,即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或造型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系统化地组合、拼接或者置换,产生新的视觉效果和含义。

    同构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图片来源于Pinterest

    这种创意技法在有关圣诞节的设计中经常被使用,常常是用另外一种的元素替换掉圣诞树原本的枝叶细节,但是整体造型看起来仍然圣诞树。这种方法尤其适用品牌节日借势海报,将自己的产品特征与圣诞树的造型结合起来,形成全新的视角,给用户带来惊喜。比如用各种餐具或化妆品有规律地排列成圣诞树的形状;或者在一块切好的三角形披萨顶部放一颗星星,看起来也是也像一颗圣诞树。

    2)巧用负形 如果说同构置换是在圣诞树的正形上探索创意的多样性,那巧用负形就是在思维上的反其道而行——将树形的内部空间留白,利用边缘及周边区域塑造出圣诞的氛围。这种方法在造型上要比同构置换简单一些,创意效果却依然出众,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用118张案例,讲透海报设计同构的13种表现形式 平面海报设计创意中的同构设计是什么?

    阅读文章 >

    3)简化抽象 如果你没有高质量的摄影素材,也不会的手绘,那么将圣诞树的形象简化,用抽象的几何立体或者块面进行概括,也能得到不错的效果。这种方式需要 设计师 掌握一些特效设计技巧,比如利用3D建模设计出效果别致的立体元素,或者用Ai/Ps里的功能营造立体空间感/层次感等。使用这种设计思路,设计整体效果会更加丰富多样,在版式编排中的灵活性也会更高。

    超全整理!不会3D软件也能做的8种立体效果(附教程) 大家好,这里是和你聊设计的花生~ 3D 元素在设计中应用广泛,但 3D 软件的学习门槛并不低。

    阅读文章 >

    4)符号化 放弃对圣诞树真实细节的模拟,大胆使用点、线、面将其“符号化”,依旧能轻松让观者接受到有关圣诞节的信息。这种情况下“圣诞树”代表的概念更广泛,设计效果也偏现代极简。虽然看起来简单,却也非常考验设计师在元素构成和 版式设计 上的功力。

    以上就是今天为大家推荐的4种有关圣诞节海报的创意设计方法,其实这些设计方法除了用在圣诞节上,也可以扩展运用到其他设计主题和设计元素上,关键在于大家有没有真的熟练掌握背后的设计思路。喜欢本期推荐的话记得点赞收藏,也可以转发给身边有需要朋友 ~ 如果你有关于本文或者其他设计疑问,可以在评论区提出,我会第一时间为大家解答~

    推荐阅读:

    字效海报设计怎么做?3个案例教会你! 说到海报设计中的字效视觉,最好表现的就是立体感了,那我们今天就来分享以下 3 种不同的字效案例做法。

    阅读文章 >

    案例超多!15种海报版式设计的创意形式 版式设计是设计师的必修课,研究再多都不为过,今天鱼先生继续与大家分享,关于版式设计的 15 种实用的版式设计创意术,干货系列~ 本文方法适用于所有版式设计的应用,比如常见的海报设计、画册设计、KV 设计等。

    阅读文章 >

  • 5000字干货!全方位解析搜索历史设计

    UI交互 2022-11-22
    之前给团队招人面试,发现很多设计师朋友在回答「这里为什么这么设计」时,基本都从好看、美观的角度来解释。这个维度是很重要,但这种主观的决策依据,不仅和用户、业务诉求断层,也很难让我们的设计站稳脚跟,让对方信服。所以,每一处细节背后的设计思路就变得尤为重要。

    之前给团队招人面试,发现很多设计师朋友在回答「这里为什么这么设计」时,基本都从好看、美观的角度来解释。

    这个维度是很重要,但这种主观的决策依据,不仅和用户、业务诉求断层,也很难让我们的设计站稳脚跟,让对方信服。所以,每一处细节背后的设计思路就变得尤为重要。

    我们在做日常需求时,也可以通过不断的自问「为什么」来寻找支撑。比如我之前做的「搜索历史」的需求,看似一个非常简单的功能,但当我自问这么设计的支撑依据时,却很难说出口。

    所以,我花了些时间挖掘它背后的逻辑,并将思考过程和成果沉淀成文,希望这些内容能给你带来帮助和启发~

    一、关于搜索历史 尼尔森前辈在他的十大可用性原则中明确建议,在设计中需要将用户以往的历史行为呈现给用户,以此来减少用户的记忆负担。

    用超多案例,帮你掌握尼尔森十大可用性原则 尼尔森设计原则是人机交互学博士 Jakob Nielsen 于 1995 年发表的“十大可用性原则”。

    阅读文章 >

    搜索历史功能就是一个典型,它和播放器的历史跳转功能、转账的历史账户功能一样,本质都是为了减少用户的记忆成本而存在。

    但搜索历史该如何设计布局呢?

    二、搜索历史的三类布局 我搜集了各行业 21 个竞品,发现搜索历史的布局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

    1. 自适应布局

    简单说,就是容器的宽度跟随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而 padding(块内间距)保持固定。

    所有竞品当中,以下这三类产品的搜索历史,全部使用了自适应布局(考虑到篇幅原因只放部分截图)

    ① 电商类

    淘宝、考拉、京东、闲鱼、天猫、pdd,这些产品的搜索历史普遍使用了自适应布局。

    ② 生活服务类

    美团、饿了么这类生活服务类平台,全部是自适应。

    ③ 内容类

    包含各种短视频类、资讯类、音频类的内容产品。比如网易新闻、腾讯新闻、喜马拉雅、简书、荔枝、小红书。它们的历史记录也全部是自适应。

    优点

    大幅节省空间提升屏效,同等面积可容纳更多的记录; 全圆角胶囊形式增强了点击感;(关于圆角对点击行为引导的理论依据,可参考以下这篇按钮文章 胶囊聚合的形式让信息层级更明确和聚焦

    万字干货!3个维度帮你有理有据做好CTA按钮设计 任何设计师都曾经与 CTA 按钮打过交道。

    阅读文章 >

    缺点

    面积不一致下的布局,在垂直方向无对齐关系,迫使动线水平迁移,查找和区分效率低; 面积不一致,直接导致了点击体验的不一致; 历史词数量较多时,无序混乱感较强 2. 双列布局

    使用这种布局的竞品不多,头条、百度、知乎和西瓜,都使用了双列布局。

    优点

    一家人就得整整齐齐嘛,相比自适应,双列布局视觉秩序感高,在数量较多时也不会产生混乱感; 明确的对齐关系,引导动线垂直扫视,查找和区分效率高; 每个搜索词占据近半屏的空间,面积足够,点击体验爽歪歪; 所有搜索词点击体验一致 缺点

    搜索词限定了固定宽度,空间利用率较低、屏效较低,这一问题在搜索词字符宽度很少时尤为明显; 因为容器的缺失,信息聚焦性和层次明确性不如胶囊 3. 单列布局

    与我们浏览器产品对标的行业内竞品中,并未出现过单列布局。

    但有意思的是,这种布局存在于一些典型的社交型应用中,比如前年 9 月份全量上线搜一搜功能的 微信 、再比如 qq 和微博,都是单列。另外,抖音的搜索历史也是单列布局。

    优点

    搜索词列表式排开,秩序感高,较多数量时无混乱感; 每个搜索词占据全屏宽度,面积宽阔,点击体验那是相当得爽; 所有搜索词点击体验一致化; 空间足够,删除的操作可直接外显前置,减少删除操作成本 缺点

    限定了全屏固定宽度,空间利用率贼低,屏效贼低; 信息聚焦性和层次明确性不如胶囊 到这里,可能你跟我有一样的困惑。一个简单的搜索历史,为什么不同的产品使用了不同的布局?布局和产品本身有哪些关系?到底什么情况下适合自适应?什么情况适合双列?什么情况适合单列?

    别忽略它们,把所有困惑列下来,然后尝试各种办法去思考,去解决。多问为什么,是培养设计师洞察力的绝佳手段。

    首先,任何表现层的设计手段归根结底都可源自两类诉求:业务诉求和用户诉求。搜索历史偏向用户侧的体验,这里我选择从用户进行切入,也许可以发现一些东西。

    三、关于用户分层 体验设计 中有个概念叫用户分层,即便是同一个页面,我们也需要去细分不同的场景对用户做分层,为不同的用户做设计。

    比如很多产品的首页,之所以普遍是“搜索+品类+推荐”结构,也是基于用户分层的设计。

    用户来到首页后,可以大致分为浏览型和目的型两类。前者没有明确目标,随便逛逛,因此产品可以通过算法进行模块化精准推荐;后者有明确的目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因此产品可以通过提供搜索和品类入口,帮助这类用户定点查找。

    而目的型用户在进行了搜索这个行为后,便生成了搜索历史。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挖掘用户搜索行为背后的目的,来分析为什么使用不同的布局。

    四、搜索行为背后的目的 我发现用户进行搜索时的目的,大概可以细分为以下三大类:购买决策型、内容消费型和答疑解惑型。

    1. 购买决策

    这类动机的用户基于自身对某类物品、服务进行购买的动机,产生了搜索的行为。

    比如我想去点个外卖、买个衣服。这里的第一步,就是去搜索,筛选出符合我预期的内容。

    ① 搜索内容

    通常是某类具象的名词,比如粥、火锅、串串香、球鞋等,或者店铺名。

    ② 对应产品

    所有的电商类、生活服务类的应用,如淘宝、京东、美团、饿了么等等。

    ③ 布局分析

    我发现这类产品基本全使用了自适应布局,为什么呢?

    购买决策型的搜索内容基本对应了具象名词,通常字符数较少。所以采用自适应能够保证极高的空间利用率。如果采用双列或者单列的布局,会存在明显的空间浪费、降低屏效、影响其他内容的曝光。

    购买决策型的用户,场景上偏高愉悦场景。高愉悦场景下,我们更倾向于“浪费”时间。

    比如我们在点外卖、刷淘宝,猎物酬赏往往会让我们沉浸其中不可自拔,忘记时间的存在,等意识过来时,发现已经过去大半个小时。(这里的猎物酬赏即我们在搜寻过程中接触到的源源不断的有价值的信息,关于上瘾模型可以看这篇文章:

    万字读书笔记!产品设计宝典《上瘾》全面解读!(上) 为什么人们每天都会刷朋友圈、刷抖音,而且一刷就是几个小时,根本停不下来?

    阅读文章 >

    万字读书笔记!产品设计宝典《上瘾》全面解读(下) 《上瘾》这本书从大量的实验案例调研中,总结出那些让用户上瘾的产品设计原则,最后提炼出了一个让用户上瘾的模型,读完以后,真的恍然大悟,原来习惯类的产品需要这么设计。

    阅读文章 >

    映射到现实生活中,就好像我们平日里去琳琅满目的商场、超市购物,有充足的时间慢慢得精挑细选、货比三家。

    所以,购买决策型的搜索场景不会追求高效,用户对历史词快速查找和使用的诉求相对较低。即便自适应布局降低了效率,负面影响偏低。

    2. 答疑解惑

    这一类内容基于用户对某类问题的解决诉求。

    ① 搜索内容

    通常以 5w1h 的句式呈现,比如「南京公积金怎么提取」、「凡尔赛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失眠」等等。

    ② 对应产品

    浏览器产品、知乎

    ③ 布局分析

    这类产品为什么基本都使用了双列布局?

    搜索词通常遵循 5w1h 类型,字符往往较长(包含搜索联想词) 答疑解惑型的搜索内容,通常对应着用户背后遭遇的问题,没有人希望自己的生活被问题填充和缠绕,所以绝大多数的问题,背后都裹挟了「我想尽快解决!」的诉求。 因为从场景愉悦度上来看,这类场景对应着低或中愉悦场景。此时,用户对时间的敏感度高,倾向于追求高效、节约时间。(当我们去尝试解决一个现有痛点、难题、困惑时,本能得渴望减少耗时)

    并且,如果问题一直无法得到解决,较易出现急切,沮丧,挫败等负面情绪,所以,我们会经常基于之前输入的历史词进行反复的修正和尝试,直至耐心消失殆尽。

    而双列这种稳如老狗的布局,以垂直动线加速用户对历史词的的查找使用(数量较多时也不会出现混乱感),足够高效。而且,足够的空间也符合较长的字符宽度。因此双列布局是答疑解惑型搜索的不二之选。

    绝大多数的浏览器产品,都采用了双列这一布局。因为浏览器给用户解决问题的属性已经深入心智,根据搜集的一些用研资料,答疑解惑型搜索在浏览器中也占据了最高的比例。知乎虽是内容型产品,但主要功能也给用户是答疑解惑,因此也采用了双列的布局。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单列也满足条件啊,为什么很少看到单列的?没错,单列布局虽然也能符合这些要求,但是,它最大的缺陷就是:太特么占空间了。

    同等面积下,双列能显示 12 个历史词,单列只能显示一半。最关键的是,产品还需要通过加塞实时热搜、搜索热榜这些玩意儿盈利。所以,商业价值的驱使下,单列布局的场景基本很少。

    3. 内容消费

    这一类型的动机基于对某类内容的消费动机。

    ① 搜索内容

    通常是某类抽象名词,比如某某话题、某某事件、某某资源等等,它们通常对应着内容创作者。

    比如「王思聪土味情话」、「建党一百周年」、「苏州酒店坍塌事故」等等。

    ② 对应产品

    主要为内容、社交型产品,比如各类新闻资讯、短视频类产品、简书、喜马拉雅、微博、微信(搜一搜)等等。

    ③ 布局分析

    这类产品的布局基本会有两类,一类是自适应,另一类是单列。

    内容消费和购买决策本质上都属于“消费”范畴,只不过前者是内容、后者是需要付费的实物。它和购买决策一样,都属于高愉悦场景,而且由于内容的即时性和形式的多变性,引起的愉悦感往往要更加强烈。所以,自适应同样是合理的布局。

    但是单列布局呢?

    前面有说过,单列布局的体验比肩甚至优于双列,但最明显的缺憾就是太占空间,而空间向来是业务的必争之地。因此,单列布局的使用场景和具体业务相关。

    比如业务需要确保其他搜索模块(如热搜、个性化搜索推送等)的曝光,那么是否可以允许这些搜索模块前置,让搜索历史作为一个单独页面,触发搜索框的聚焦后,和软键盘同步唤起。比如微信和 qq。

    再比如是否允许减少历史词露出数,来达到搜索模块和历史词共处一页的目的,减少跳转,比如微博和抖音。

    五、使用场景总结 1. 自适应布局

    适用于购买决策型、或者内容消费型的搜索场景,此类场景下搜索词较短,且用户对历史词快速查找和使用的诉求相对较低。常见于电商、生活服务类产品。

    2. 双列布局

    双列布局,适用于答疑解惑型的搜索场景,此类场景下搜索词较长,且用户对历史词快速查找和使用的诉求较高。常见于浏览器产品,或者知识问答类产品。

    3. 单列布局

    单列布局,适用于内容消费型的搜索场景,此类场景下搜索词较长,因占据较多空间,需要视具体业务情况使用。

    最后 以上,就是「搜索历史」在不同使用场景下的研究。

    其实,不论是多小的细节,我们设计师都可以基于用户和产品两类角度,通过不断得自问「为什么?」,来挖掘背后的逻辑,以让我们的设计有理有据。不但帮助我们更顺利得过稿,也可以提升我们的洞察力和专业水准~

    希望这篇干货对你有所帮助。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Andrew的设计笔记」

  • 从10个维度,分析Instagram值得学习的视觉和体验细节

    UI交互 2022-11-22
    今天从 10 个维度,聊聊 Instagram 这款软件整体的设计与体验那些值得学习的地方。更多关于 Instagram 的干货:Instagram 的视觉美学是如何覆灭的Instagram 如今的注册用户已经超过 10 亿,它创立了一种非常独特的风格:明亮的墙壁,巧妙摆放的拿铁咖啡和牛油果吐司,以及一切带有千禧...

    今天从 10 个维度,聊聊 Instagram 这款软件整体的设计与体验那些值得学习的地方。

    更多关于 Instagram 的干货:

    Instagram 的视觉美学是如何覆灭的 Instagram 如今的注册用户已经超过 10 亿,它创立了一种非常独特的风格:明亮的墙壁,巧妙摆放的拿铁咖啡和牛油果吐司,以及一切带有千禧粉色调的事物,所有这些都是呈现出一种精心设计感,通过滤镜和色彩校正之后,看起来极具视觉美感。

    阅读文章 >

    一、Logo 的变化 下图是关于 Instagram 的从 2010-2022 整个图标变化的过程,从中能发现:

    图标从拟物的风格慢慢变成扁平的风格。 从具象的相机变成更加简约线形的相机图标。 颜色越来越艳丽、明亮,给人年轻、炫彩、简约的设计感受。 从 logo 的变化中能看出页面将从拟物的时代跨进了扁平时代,也能折射 Instagram 界面必将是往极简、炫彩的方向走。

    二、图标设计 我重新临摹 Instagram 启动图标,发现里面有许多的设计小知识点值得学习。

    例如:图标背景颜色有黄色、红色、紫红色、紫色,相邻的两个颜色互为邻近色,使得绘制出的背景自然而炫彩,非常不错的设计,渐变的融入也很自然。

    当我们自己做渐变的图标背景时可以用两两相邻的颜色,让渐变融入的更自然。

    三、颜色的规律 明显的发现 Instagram 颜色跟色谱的规律一致,颜色从左到右色相的变化值在 50 度左右,4 种颜色都是用的高饱和度、高明度的色彩,非常艳丽、明亮,利用渐变附在英文上做出英文版的 logo。

    iPhone 14 的字体渐变也是用的这种方法,利用两两邻近的颜色来做渐变。连苹果、Instagram 都在用,赶紧学起来吧,你也可以的~~

    四、圆角的设计 通过自己仔细的观察发现 Instagram 摄像头图标圆角是带有平滑过度的圆角,和普通的圆角不一样。 平滑圆角给用户的感受会更舒适、平滑、有活力,而普通的圆角显得更加生硬、不自然。 苹果的主题图标都是带有平滑过度的圆角而不是一个普通圆角,使得图标显得更加自然。 可以去看看之前原研哉帮小米设计的 logo,会发现他们的 logo 给人干净会更加有活力、生命力,而不是使用这种普通圆角,而是一种平滑过度的圆角~

    关于苹果圆角的详细介绍:

    圆角矩形为什么能成为设计趋势?高手给了这篇深度分析! @Daidai丶呆 :图形是产品设计中被讨论得最多的元素之一。

    阅读文章 >

    五、主界面的分析 从 Instagram 的启动页面看出,Instagram 追求的是简约、突出品牌色的方向。 主界面主要以用户发的图片为主而不是文字,往往图片比文字更容易产生阅读与反馈。 整体的界面简约、素白,图标都是统一用黑色线条的描边。 当自己关注的用户,发了一些视频,头像上附带 Instagram 的品牌色的圆形,在白色的界面用品牌色进行了点缀,让单调的界面更具有识别性。

    六、界面布局分析 Instagram 的发现页面做的很不错,我重新绘制了这个页面,发现系统想推送给你的图片或者视频会做等比放大 2 倍处理,一屏显示图片或者视频至少有一个最大显示,给用户的感受是有主次。同时开发也能很好实现这种布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七、轮播点的设计体验 在 Instagram 界面当用户发的图片超出 5 张时,图片下方的轮播点会出现变化,有大有小。

    我重新绘制了一个用户发的 7 张图片的示例,当用户在左右滑动图片时,轮播的点会跟着动,同时会有大小的显示,暗示用户后面或者前面还有多张图片,有近大远小的感觉,非常细节的设计。

    八、设计的细节 在 Instagram 的用户界面,视频、多张图片、单张图片和置顶 4 种状态右上角有个图标的标识,让用户清晰知道图片的内容状态,提前给用户有个心理预期与区分。 当用户点击进去类似抖音的布局,可以进行上下滑动切换视频内容,双击可给该视频点赞,整体的体验很丝滑,没有任何的卡顿与拖沓。同时界面图标用线性的形式,布局统一、和谐。

    九、图标风格 Instagram 整体的图标设计是线性的图标,线性图标给人的感觉是可点击、可操作的,同时感觉简洁明快的气质。图标的统一让每一个界面的视觉感受都是一致的。

    十、经典界面 这个界面放在你面前可能都会知道是 Instagram 这个应用,这个界面框架已经形成品牌意识。

    Instagram 一直没有更改这个布局,非常经典的设计,没有太多花里胡哨的图标与信息,只有简约的线性图标与用户发布的图片,克制的设计。也有很多相机应用、户外广告都借鉴了 Instagram 布局,已经在用户的心智里面了~

    总结 越来越多的企业的品牌色往鲜艳的方向走,突出品牌形象。 图片的排版不一定是同样大小的,可以有大有小,取决于更想给用户传达什么。 图标的统一性很重要,当整个 App 的图标风格都一致时,给用户的体验的感受也是一致的。 不断重复一个设计框架、设计组件时,会形成品牌意识,让用户记得你的产品。 感谢大家阅读,希望大家喜欢,后面不断输出好的文章与作品。

  • 从10个维度,分析Instagram值得学习的视觉和体验细节

    UI交互 2022-11-22
    今天从 10 个维度,聊聊 Instagram 这款软件整体的设计与体验那些值得学习的地方。更多关于 Instagram 的干货:Instagram 的视觉美学是如何覆灭的Instagram 如今的注册用户已经超过 10 亿,它创立了一种非常独特的风格:明亮的墙壁,巧妙摆放的拿铁咖啡和牛油果吐司,以及一切带有千禧...

    今天从 10 个维度,聊聊 Instagram 这款软件整体的设计与体验那些值得学习的地方。

    更多关于 Instagram 的干货:

    Instagram 的视觉美学是如何覆灭的 Instagram 如今的注册用户已经超过 10 亿,它创立了一种非常独特的风格:明亮的墙壁,巧妙摆放的拿铁咖啡和牛油果吐司,以及一切带有千禧粉色调的事物,所有这些都是呈现出一种精心设计感,通过滤镜和色彩校正之后,看起来极具视觉美感。

    阅读文章 >

    一、Logo 的变化 下图是关于 Instagram 的从 2010-2022 整个图标变化的过程,从中能发现:

    图标从拟物的风格慢慢变成扁平的风格。 从具象的相机变成更加简约线形的相机图标。 颜色越来越艳丽、明亮,给人年轻、炫彩、简约的设计感受。 从 logo 的变化中能看出页面将从拟物的时代跨进了扁平时代,也能折射 Instagram 界面必将是往极简、炫彩的方向走。

    二、图标设计 我重新临摹 Instagram 启动图标,发现里面有许多的设计小知识点值得学习。

    例如:图标背景颜色有黄色、红色、紫红色、紫色,相邻的两个颜色互为邻近色,使得绘制出的背景自然而炫彩,非常不错的设计,渐变的融入也很自然。

    当我们自己做渐变的图标背景时可以用两两相邻的颜色,让渐变融入的更自然。

    三、颜色的规律 明显的发现 Instagram 颜色跟色谱的规律一致,颜色从左到右色相的变化值在 50 度左右,4 种颜色都是用的高饱和度、高明度的色彩,非常艳丽、明亮,利用渐变附在英文上做出英文版的 logo。

    iPhone 14 的字体渐变也是用的这种方法,利用两两邻近的颜色来做渐变。连苹果、Instagram 都在用,赶紧学起来吧,你也可以的~~

    四、圆角的设计 通过自己仔细的观察发现 Instagram 摄像头图标圆角是带有平滑过度的圆角,和普通的圆角不一样。 平滑圆角给用户的感受会更舒适、平滑、有活力,而普通的圆角显得更加生硬、不自然。 苹果的主题图标都是带有平滑过度的圆角而不是一个普通圆角,使得图标显得更加自然。 可以去看看之前原研哉帮小米设计的 logo,会发现他们的 logo 给人干净会更加有活力、生命力,而不是使用这种普通圆角,而是一种平滑过度的圆角~

    关于苹果圆角的详细介绍:

    圆角矩形为什么能成为设计趋势?高手给了这篇深度分析! @Daidai丶呆 :图形是产品设计中被讨论得最多的元素之一。

    阅读文章 >

    五、主界面的分析 从 Instagram 的启动页面看出,Instagram 追求的是简约、突出品牌色的方向。 主界面主要以用户发的图片为主而不是文字,往往图片比文字更容易产生阅读与反馈。 整体的界面简约、素白,图标都是统一用黑色线条的描边。 当自己关注的用户,发了一些视频,头像上附带 Instagram 的品牌色的圆形,在白色的界面用品牌色进行了点缀,让单调的界面更具有识别性。

    六、界面布局分析 Instagram 的发现页面做的很不错,我重新绘制了这个页面,发现系统想推送给你的图片或者视频会做等比放大 2 倍处理,一屏显示图片或者视频至少有一个最大显示,给用户的感受是有主次。同时开发也能很好实现这种布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七、轮播点的设计体验 在 Instagram 界面当用户发的图片超出 5 张时,图片下方的轮播点会出现变化,有大有小。

    我重新绘制了一个用户发的 7 张图片的示例,当用户在左右滑动图片时,轮播的点会跟着动,同时会有大小的显示,暗示用户后面或者前面还有多张图片,有近大远小的感觉,非常细节的设计。

    八、设计的细节 在 Instagram 的用户界面,视频、多张图片、单张图片和置顶 4 种状态右上角有个图标的标识,让用户清晰知道图片的内容状态,提前给用户有个心理预期与区分。 当用户点击进去类似抖音的布局,可以进行上下滑动切换视频内容,双击可给该视频点赞,整体的体验很丝滑,没有任何的卡顿与拖沓。同时界面图标用线性的形式,布局统一、和谐。

    九、图标风格 Instagram 整体的图标设计是线性的图标,线性图标给人的感觉是可点击、可操作的,同时感觉简洁明快的气质。图标的统一让每一个界面的视觉感受都是一致的。

    十、经典界面 这个界面放在你面前可能都会知道是 Instagram 这个应用,这个界面框架已经形成品牌意识。

    Instagram 一直没有更改这个布局,非常经典的设计,没有太多花里胡哨的图标与信息,只有简约的线性图标与用户发布的图片,克制的设计。也有很多相机应用、户外广告都借鉴了 Instagram 布局,已经在用户的心智里面了~

    总结 越来越多的企业的品牌色往鲜艳的方向走,突出品牌形象。 图片的排版不一定是同样大小的,可以有大有小,取决于更想给用户传达什么。 图标的统一性很重要,当整个 App 的图标风格都一致时,给用户的体验的感受也是一致的。 不断重复一个设计框架、设计组件时,会形成品牌意识,让用户记得你的产品。 感谢大家阅读,希望大家喜欢,后面不断输出好的文章与作品。

  • 行业洞察:你不知道的拍卖电商平台的底层逻辑

    设计动态 2022-11-21
    大家一听到拍卖,会想到什么? 是鉴宝栏目中,王刚手拿锤子砸古董? 还是那些动辄几千万的法拍房? 亦或是奢侈品拍卖,随便一副画几个亿? 全是动辄几百上千万,价值不菲,看起来这些高高在上的东西,跟咱们普通人应该没啥关系。 但其实几年前,市场就已经有公司把拍卖引入到

    一听到拍卖,你想到的是否全是动辄几百上千万,跟咱们普通人没啥关系的高高在上的东西?其实市场早已有公司把拍卖引入到了大众之中。本文作者分享了一些拍卖行业中的底层逻辑,一起来看一下吧。

    大家一听到拍卖,会想到什么?

    是鉴宝栏目中,王刚手拿锤子砸古董?

    还是那些动辄几千万的法拍房?

    亦或是奢侈品拍卖,随便一副画几个亿?

    全是动辄几百上千万,价值不菲,看起来这些高高在上的东西,跟咱们普通人应该没啥关系。

    但其实几年前,市场就已经有公司把拍卖引入到了大众之中,使其平民化,让普通用户也能参与到拍卖这一种特殊的交易玩法。

    今天就给大家揭秘下拍卖行业的一些不为大众知的底层逻辑。

    01 文玩拍卖电商,简单来讲,就是文玩类的商品,用拍卖的形式成交,拍品从商家手上转让给买家。

    普通电商玩的是一口价,接受价格就买,不接受就say 88。

    拍卖电商,则是市场竞价,也就是说市场上所有的有效人群pk,价高者得。

    你可能会说,那不是每个品价格最后可能都不一样吗?

    没错,相类似的、甚至相同的品,最后截拍的成交价基本上都不一样,这就是拍卖的其中一个魅力——不确定性。

    即如果运气好的话,我可能能够以极低的价格捡漏到这个拍品。

    一个是商家公开定价,相当于向所有用户喊,这个手串一口价188。

    一个是用户市场定价,但是每次由于定价群体不是同一拨人,比如今天是这3人看到,明天拍就换成另5个人看到了,每次的市场定价,其实都是在一个小圈子里面定的,就像 信息茧房,每次在茧房里能看到这条拍卖信息的人是不同,且少量的。

    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讲,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定价,真正的市场定价是在足够充分公开的市场上形成的价格。

    信息茧房内的人不同、消费能力、对价格敏感度不同、对拍品的估价不同等,最终成交价可能会差异很大。

    这对于有捡漏心态的人来说,就充满了吸引力。

    就像抽奖、刮刮乐,你不知道能中多少,可能是2块,也可能是1000块,但是你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想去抽一抽,刮一刮,结果花了100块,就中了2块钱。

    但这并妨碍你下次继续去刮,这种心态很多人都有,说难听点叫赌徒心态,说好听点叫以小搏大。

    在开奖之前,市场上大部分都坚信自己是那个幸运儿。

    02 以前那些古玩店老板,守着一个破古玩店,辐射方圆1、2公里的用户范围,基本上一天的客流量也就十几二十个,这都算好的了。

    但是这个东西放到线上来,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经济学有个概念是, 当流动性越高的时候,商品溢价就会越高。

    什么意思?

    就是说,关注、参与的人多了,商品就能卖出比正常市场价更高的价格。

    就好比,炒股票,有些人喜欢那种低价股,交易量每天都是1、2千万,这种票短期打死都涨不起来,因为没人关注、没人买啊,怎么可能会有股价溢价呢?

    但是那种短期内的龙头,全市场关注度很高的股,往往能持续创出新高。

    所以在线拍卖之后,这些商家线上店铺的流量 比线下门店翻了好几倍,这还是次要的,更核心的其实是流量增加所带来的流动性溢价,即线上成拍价能够比之前线下的价格高出好几倍。

    所以在有充足流量的前提下,在线拍卖的价格肯定会比线下有限人群拍卖的更高。

    这也是在线拍卖吸引商家的一个重要原因。

    03 既然靠市场机制出价,成交,我们自然而然会想到一个角色:托。

    托的作用,一方面是营造一种看似激烈的竞争氛围,让大家觉得这个品在被哄抢,进而刺激买家加价,从而获得更高的溢价;

    一方面保证最终的成交价格不至于过低,导致商家自己亏损。

    其实大部分托都是商家找来的,或者是商家的小号,用于平衡自己的利益。

    有托,就一定会有用户体验问题,很简单,你辛辛苦苦拍到了第一,结果被托又给顶下去了,要是这种事情经常发生,你肯定会怀疑是商家、或者是平台搞鬼,不让自己捡漏到这个商品。

    托太多,就会对市场竞价机制形成极大的打压,用户始终无法以理想的价格拿到自己想要的拍品,自然而然慢慢就对平台不信任了,甚至流失掉了。

    所以控制托的数量,对整个平台生态的健康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呢,又不能过多的控制和清除,因为如果很大比例的品都被捡漏到了,意味着商家是不得利的,甚至是长期亏损,商家就不乐意干了。

    所以从生态平衡策略角度来讲,永远不能强势的偏向任何一方,而需要建立一种制衡。

    即买家能够捡到一定比例漏,卖家能保证一定比例的产品赚钱。

    04 刚说到,商家如果不干了,对平台影响其实是非常大的。

    古玩平台相比传统电商平台,有个很大很大的区别。

    那就是,传统电商平台的品大都是标品,你这家店不干了,没事,生产销售同样品的商家满大街都是,只要不是大品牌,基本上背后有一堆供应商,这就是制造业大国中国特色。

    但是古玩电商不一样,非标品,一个尖货,可能只有有限的几个商家才有,大部分商家根本没有这类货。

    这就是典型的有限资源集中决定的市场,什么意思?

    就是说, 市场的导向是由商品资源决定的,而头部的商品资源又是集中在有限的部分商家手中。

    非常像医疗对不对,用户跟着优质的医生等医疗资源,而优质的医生等医疗资源又都在大医院,都在一线城市。

    所以这批重要的商家如果流失,就会带走一大批用户,对平台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损失,用户不是因为平台留存,而是因为稀缺资源的提供者-大商家而留存下来的。

    不像拼多多、京东,用户是因为平台的低价而来,因为平台优质的物流服务而来,弱化了对店铺的关注,这家店没了,依然还能在平台上找到无数家店,能买到一样的东西。

    05 非刚需的产品,更多是兴趣、爱好驱动购买。

    我买个钱币、买个珠宝,不一定是为了戴的,只是为了收藏,增值保值。

    所以他会面临一个问题,当爱好发生变化,或者缺钱的时候,这类投入就会减少。

    经济好的时候大佬们都会拍高价字画,经济不好的时候大佬们都开始变卖字画了。

    虽然古玩市场存在很久了,但确实随着疫情发酵,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少的人投入买这些东西了。

    你别说垂直平台,连淘宝、京东这种综合性平台,交易额相比往年都下降了。

    更别说非刚需类的垂直平台了,简直难上加难。

    所以这样的平台,要破局,要么要扩类目,你像得物,一开始只做潮鞋,到现在扩了很多类目,极大地扩充了受众群体。

    但是古玩怎么扩,玩古玩的人会在这个平台上买衣服、裤子么?调性都不一样,也和原先用户对平台的认知大相径庭。要扩也只能扩一些玩物类、收藏类的了。

    对拍卖这种形式来说也是如此,只适用于特定的几种类目。你能想象让大家拍衣服、裤子吗?是不是非常离谱,同一条裤子拍出了10-200的价格区间。

    所以对文玩拍卖电商来说,相比其他垂直标品电商平台,破圈的难度是几何级增加的,甚至破圈几乎是不可能的。

    最好的方式还是偏安一隅,萎缩发展,猥琐赚钱,建立自己的垂类壁垒。但是这样规模就很难做大,这就是这个行业的命门。

    专栏作家

    华叔产品私塾,公众号:华叔产品私塾,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10年以上B端Saas经验,电商平台产品总监。擅长产品规划、定位、构建产品竞争力、大型产品的0-1搭建和重构。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