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说你不会打光?高手总结了8种常见的打光方法

    UI交互 2022-11-16
    本文梳理了8个常见的打光方式,结合清晰的手绘图例,让知识点一目了然。更多手绘技法:大神总结!学插画必知的6种构图小技巧构图决定了整体画面的基调,是绘画的一个关键知识点。

    本文梳理了8个常见的 打光 方式,结合清晰的手绘图例,让知识点一目了然。

    更多 手绘 技法:

    大神总结!学插画必知的6种构图小技巧 构图决定了整体画面的基调,是绘画的一个关键知识点。

    阅读文章 >

  • 如何做好可视化大屏业务?京东高手总结了这份方案(上)

    UI交互 2022-11-16
    在可视化大屏业务中,设计师如何快速了解业务并产出合理的方案呢?我们把日常工作做了梳理,为了大家有更好的阅读体验,文章将拆分为需求理解与设计方案制定两部分,本篇介绍可视化大屏业务之——需求理解。可视化设计相关干货:万字干货!

    在可视化大屏业务中,设计师如何快速了解业务并产出合理的方案呢?我们把日常工作做了梳理,为了大家有更好的阅读体验,文章将拆分为需求理解与设计方案制定两部分,本篇介绍 可视化大屏 业务之——需求理解。

    可视化设计 相关干货:

    万字干货!写给设计师的数据可视化设计指南 设计师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下面这种情况: 自己辛辛苦苦、加班加点、没日没夜做出来的数据分析报告交到 boss 们手上,结果看不懂,全程黑人问号脸。

    阅读文章 >

    一、大屏数据可视化设计基础 1. 概念以及特点

    大屏数据可视化设计,是以大屏为显示载体,用直观形象的图形语言表达抽象复杂的数据;让用户易看易懂,帮助他们辅助决策等等。

    大屏数据可视化设计具有以下特点:硬件种类多且各家尺寸和比例不一,具有独特性;业务涉及行业广、场景多且空间有限、具有专业性;设计视觉要求炫酷,需掌握多种技能,并且运用设计语言准确的表达出来,具有综合性。

    2. 需要具备的知识体系

    在大屏数据可视化设计,设计师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呢?本文将从大屏硬件环境、业务理解力、视觉表现力三个方面做陈述与说明。

    大屏硬件环境,需要了解大屏显示终端的硬件各种类型:DLP、LCD、LED 以及特性。针对不同物理硬件的特点,我们采取不同的设计方法;设计前必须了解大屏比例尺寸。例如:拼接屏单屏分辨率是 1920*1080。那么,大屏总分辨率宽是 1920*N,高是 1080*N(其中 N 代表横向和竖向拼接屏个数 );

    除此之外,大屏的物理环境还受终端硬件特性、坐席最佳视距,室内采光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在设计的时候,会根据这些因素考虑字号的大小和整体屏幕的色彩明度。

    业务理解:大屏数据可视化设计因为涉及的业务领域较为广泛,所以需要设计师具备一定行业基础知识和业务积累,再把这些业务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大屏场景的设计中去,学会用合理的设计表达来讲故事。

    讲好故事前提是需要对业务有深刻的理解,我们可以通过拆解业务目标、分析并重组业务模块进行设计。正确的选择合理的指标,准确的采用形象的图表,用大数据之美来帮助用户快速理解业务的核心内容。

    以笔者多年的设计经验,大屏数据可视化设计多应用在:企业展示、实时监控、辅助决策、战略指挥、城市运行、领导驾驶舱、运营汇报、展会中心等场景。所以,针对以上场景的应用,我们平时应该多多关注这些方面的信息,做好必要的知识沉淀。

    除此,设计师还需要具备综合的设计能力。不仅仅只是具备基本的界面设计能力,还需要具备三维建模、渲染动画、动效设计等,数字孪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就要求设计师必须熟悉地理信息和三维引擎等技术。

    二、大屏数据可视化设计需求拆解 1. 初步沟通后,如何拆解需求

    以下,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需求事例来具体说明

    我们先看一段产品经理和设计师之间的对话:

    通过以上对话,我们可以针对需求中的关键字进行挖掘,获取有用信息(隐藏需求)。

    例如:

    “某地”就可以考虑采用代表该地域特征物产或地标建筑,可准备相关地域问文化素材或矢量地图;

    “产业大脑”自带行业属性。设计师可以提前准备下与此相关的行业知识。

    “大屏电脑都用”说明需要适配大屏端和 PC 端。所以,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大屏尺寸比例与电脑尺寸比例是否一致;

    “ LED ” 表明硬件终端类型,需要了解 LED 屏幕像素间距大小,设计时可考虑字体规范;

    “ 5.8m*3.2m ” 有了物理尺寸可以换算像素以及比例,方便设计师确定界面尺寸大小;

    “ 紧急!明天要 ” 说明任务紧急,设计需要快速,可考虑采用已有组件快速搭建;

    通常我们拿到产品经理的需求原型,先熟悉整体的业务由那些各个模块构成、各个模块之间的主次关系以及交互行为等。

    以上原型主要模块有:

    顶部:主标题 中间:地图展示企业分布区域、预警企业以及预警详情 (主场景) 左右两侧和底部:图表展示产业相关数据报表 (次要) 模块布局:“回”字型布局 层级方式:底图为地图,上层浮层为图表 以上初步了解原型之后,我们可以通过参加产品原型评审会议进一步详细了解需求,有问题可以再评审会上提问交流解惑。

    我们对需求了解清楚了,需要进一步对各个模块需求分析理解:

    标题:要言简意赅,如冗余可进行优化; 指标:指标应考虑名称、指标数据展示多情况下保障足够的扩展空间; 图表:准确选用合理表达业务内容的图表; 例如:全链营销模块 标题:全链营销 指标:指标名称,2~6 个字符,指标数值,1~6 位数; 图表:业务表达,近一年销售量和订单量的趋势变化,选用两条折 线图表达;维度:月份 1~12 月;度量:销售额 1~4 位数,单位万元;订单量:1~4 位数,单位:件 通过分析理解,我们可以更深入的理解业务模块的内容,以便于我们着手开始设计:

    在对业务理解中,我们先以讲故事的方式,帮助用户理解业务场景。比如:某市的领导驾驶舱大屏设计,哪部分数据是最重要的,用户最关心的内容是什么?在设计的时候,设计师会着重刻画这部分数据内容的展示。

    我们可以通过行政区域的下钻或者界面数据的联动等交互分主次,分层级的让用户知晓业务重要数据指标和内容;

    在设计中我们运用对比等形式,图表准确的表达,能够让用户一目了然,易看易懂,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在对需求理解的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的分析、拆分、重组各个业务的模块,以便于我们更好的吃透整个大屏数据模块,整理出对设计更有价值的信息来设计界面,以满足客户的需要。

    另外也会有一些硬性需求植入。所以需要设计师整体整理大屏思路。例如,某屏需求最后分析输出如下:

    A. 需求侧(客户方&产品经理):大屏界面信息展示要有层次、突出核心指标、便于领导观摩,并且要适配 PC 端;

    B. 设计侧:大屏硬件特点、尺寸比例、坐席环境以及设计目标

    指标卡清晰 图表表达准确、层次分明 业务逻辑清晰 设计组件快速搭建界面 C. 研发侧:使用莫奈配置大屏,后台接入指标系统;

    关于可视化大屏之「需求理解」的分享就到这里,下一篇我们讲讲《可视化大屏业务之设计方案制定》。

    下期见!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JDTDA」

  • 靠短视频狂赚人气5千万,这个UP主不简单!

    UI交互 2022-11-16
    天生C位,迅猛来袭!今年的流量之争番位抢夺战,要说谁能占鳌头,非动效短视频莫属。前有灵动岛交互动画席卷而来,后有电商营销动画、大厂趣味视频层出不穷,为提高用户体验使出了浑身解数。

    天生C位,迅猛来袭!今年的流量之争番位抢夺战,要说谁能占鳌头,非动效短视频莫属。

    前有灵动岛交互动画席卷而来,后有电商营销动画、大厂趣味视频层出不穷,为提高用户体验使出了浑身解数。

    (鸡爷作品)

    设计师 挑战高薪,就得有高价值的交付能力。想学动效设计,苦于没人教,自学又很难,怎么办?

    11月15日晚8:00, 优设大课堂 免费「动效设计」快来抢先体验!

    直播讲师介绍:

    从去年年底开始,鸡爷的教程视频,就逐个出圈了,全网播放量大到惊人,超过了5000万+,直到现在,这个曝光数字还在攀升。

    无数人被鸡爷的视频牢牢吸引,评论经常会有热情的同学一键三连。

     

    这些全网播放量已超过100W+的教程视频,更是吸引来了很多甲方过来谈合作。出书、企业内训、Adobe座上宾、商单这些一个不漏。甚至还上过CCTV!

    优设动效班学员屡屡传来的涨薪消息,也证实会动效的设计师在市场上有着不容小觑的竞争力。

    学完课程完成公司视频项目,收获一片称赞,顺带涨10W年薪:

    技能提升后获得老板认可,原公司涨薪2K:

    自由职业,有了动效技能,成功接到商业私单:

    简历中加入动效作业,成功涨薪2000:

    热门赛道抢先学 :本次直播课包括表情包动画以及短视频素材特效两大热门赛道,学完之后马上用,实操不怕没商单。

    (鸡爷作品)

    大佬授课更简单:结合鸡爷数十年的从业经验,方法实用简单,超多复杂特效只需几步搞定,数据自由调整,复用超方便。

    大师级讲师亲授,教你10分钟搞定1天的工作,赶快扫描二维码预约吧!

  • 如何做好可视化大屏业务?京东高手总结了这份方案(上)

    UI交互 2022-11-16
    在可视化大屏业务中,设计师如何快速了解业务并产出合理的方案呢?我们把日常工作做了梳理,为了大家有更好的阅读体验,文章将拆分为需求理解与设计方案制定两部分,本篇介绍可视化大屏业务之——需求理解。可视化设计相关干货:万字干货!

    在可视化大屏业务中,设计师如何快速了解业务并产出合理的方案呢?我们把日常工作做了梳理,为了大家有更好的阅读体验,文章将拆分为需求理解与设计方案制定两部分,本篇介绍 可视化大屏 业务之——需求理解。

    可视化设计 相关干货:

    万字干货!写给设计师的数据可视化设计指南 设计师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下面这种情况: 自己辛辛苦苦、加班加点、没日没夜做出来的数据分析报告交到 boss 们手上,结果看不懂,全程黑人问号脸。

    阅读文章 >

    一、大屏数据可视化设计基础 1. 概念以及特点

    大屏数据可视化设计,是以大屏为显示载体,用直观形象的图形语言表达抽象复杂的数据;让用户易看易懂,帮助他们辅助决策等等。

    大屏数据可视化设计具有以下特点:硬件种类多且各家尺寸和比例不一,具有独特性;业务涉及行业广、场景多且空间有限、具有专业性;设计视觉要求炫酷,需掌握多种技能,并且运用设计语言准确的表达出来,具有综合性。

    2. 需要具备的知识体系

    在大屏数据可视化设计,设计师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呢?本文将从大屏硬件环境、业务理解力、视觉表现力三个方面做陈述与说明。

    大屏硬件环境,需要了解大屏显示终端的硬件各种类型:DLP、LCD、LED 以及特性。针对不同物理硬件的特点,我们采取不同的设计方法;设计前必须了解大屏比例尺寸。例如:拼接屏单屏分辨率是 1920*1080。那么,大屏总分辨率宽是 1920*N,高是 1080*N(其中 N 代表横向和竖向拼接屏个数 );

    除此之外,大屏的物理环境还受终端硬件特性、坐席最佳视距,室内采光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在设计的时候,会根据这些因素考虑字号的大小和整体屏幕的色彩明度。

    业务理解:大屏数据可视化设计因为涉及的业务领域较为广泛,所以需要设计师具备一定行业基础知识和业务积累,再把这些业务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大屏场景的设计中去,学会用合理的设计表达来讲故事。

    讲好故事前提是需要对业务有深刻的理解,我们可以通过拆解业务目标、分析并重组业务模块进行设计。正确的选择合理的指标,准确的采用形象的图表,用大数据之美来帮助用户快速理解业务的核心内容。

    以笔者多年的设计经验,大屏数据可视化设计多应用在:企业展示、实时监控、辅助决策、战略指挥、城市运行、领导驾驶舱、运营汇报、展会中心等场景。所以,针对以上场景的应用,我们平时应该多多关注这些方面的信息,做好必要的知识沉淀。

    除此,设计师还需要具备综合的设计能力。不仅仅只是具备基本的界面设计能力,还需要具备三维建模、渲染动画、动效设计等,数字孪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就要求设计师必须熟悉地理信息和三维引擎等技术。

    二、大屏数据可视化设计需求拆解 1. 初步沟通后,如何拆解需求

    以下,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需求事例来具体说明

    我们先看一段产品经理和设计师之间的对话:

    通过以上对话,我们可以针对需求中的关键字进行挖掘,获取有用信息(隐藏需求)。

    例如:

    “某地”就可以考虑采用代表该地域特征物产或地标建筑,可准备相关地域问文化素材或矢量地图;

    “产业大脑”自带行业属性。设计师可以提前准备下与此相关的行业知识。

    “大屏电脑都用”说明需要适配大屏端和 PC 端。所以,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大屏尺寸比例与电脑尺寸比例是否一致;

    “ LED ” 表明硬件终端类型,需要了解 LED 屏幕像素间距大小,设计时可考虑字体规范;

    “ 5.8m*3.2m ” 有了物理尺寸可以换算像素以及比例,方便设计师确定界面尺寸大小;

    “ 紧急!明天要 ” 说明任务紧急,设计需要快速,可考虑采用已有组件快速搭建;

    通常我们拿到产品经理的需求原型,先熟悉整体的业务由那些各个模块构成、各个模块之间的主次关系以及交互行为等。

    以上原型主要模块有:

    顶部:主标题 中间:地图展示企业分布区域、预警企业以及预警详情 (主场景) 左右两侧和底部:图表展示产业相关数据报表 (次要) 模块布局:“回”字型布局 层级方式:底图为地图,上层浮层为图表 以上初步了解原型之后,我们可以通过参加产品原型评审会议进一步详细了解需求,有问题可以再评审会上提问交流解惑。

    我们对需求了解清楚了,需要进一步对各个模块需求分析理解:

    标题:要言简意赅,如冗余可进行优化; 指标:指标应考虑名称、指标数据展示多情况下保障足够的扩展空间; 图表:准确选用合理表达业务内容的图表; 例如:全链营销模块 标题:全链营销 指标:指标名称,2~6 个字符,指标数值,1~6 位数; 图表:业务表达,近一年销售量和订单量的趋势变化,选用两条折 线图表达;维度:月份 1~12 月;度量:销售额 1~4 位数,单位万元;订单量:1~4 位数,单位:件 通过分析理解,我们可以更深入的理解业务模块的内容,以便于我们着手开始设计:

    在对业务理解中,我们先以讲故事的方式,帮助用户理解业务场景。比如:某市的领导驾驶舱大屏设计,哪部分数据是最重要的,用户最关心的内容是什么?在设计的时候,设计师会着重刻画这部分数据内容的展示。

    我们可以通过行政区域的下钻或者界面数据的联动等交互分主次,分层级的让用户知晓业务重要数据指标和内容;

    在设计中我们运用对比等形式,图表准确的表达,能够让用户一目了然,易看易懂,从而提升用户体验。

    在对需求理解的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的分析、拆分、重组各个业务的模块,以便于我们更好的吃透整个大屏数据模块,整理出对设计更有价值的信息来设计界面,以满足客户的需要。

    另外也会有一些硬性需求植入。所以需要设计师整体整理大屏思路。例如,某屏需求最后分析输出如下:

    A. 需求侧(客户方&产品经理):大屏界面信息展示要有层次、突出核心指标、便于领导观摩,并且要适配 PC 端;

    B. 设计侧:大屏硬件特点、尺寸比例、坐席环境以及设计目标

    指标卡清晰 图表表达准确、层次分明 业务逻辑清晰 设计组件快速搭建界面 C. 研发侧:使用莫奈配置大屏,后台接入指标系统;

    关于可视化大屏之「需求理解」的分享就到这里,下一篇我们讲讲《可视化大屏业务之设计方案制定》。

    下期见!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JDTDA」

  • 靠短视频狂赚人气5千万,这个UP主不简单!

    UI交互 2022-11-16
    天生C位,迅猛来袭!今年的流量之争番位抢夺战,要说谁能占鳌头,非动效短视频莫属。前有灵动岛交互动画席卷而来,后有电商营销动画、大厂趣味视频层出不穷,为提高用户体验使出了浑身解数。

    天生C位,迅猛来袭!今年的流量之争番位抢夺战,要说谁能占鳌头,非动效短视频莫属。

    前有灵动岛交互动画席卷而来,后有电商营销动画、大厂趣味视频层出不穷,为提高用户体验使出了浑身解数。

    (鸡爷作品)

    设计师 挑战高薪,就得有高价值的交付能力。想学动效设计,苦于没人教,自学又很难,怎么办?

    11月15日晚8:00, 优设大课堂 免费「动效设计」快来抢先体验!

    直播讲师介绍:

    从去年年底开始,鸡爷的教程视频,就逐个出圈了,全网播放量大到惊人,超过了5000万+,直到现在,这个曝光数字还在攀升。

    无数人被鸡爷的视频牢牢吸引,评论经常会有热情的同学一键三连。

     

    这些全网播放量已超过100W+的教程视频,更是吸引来了很多甲方过来谈合作。出书、企业内训、Adobe座上宾、商单这些一个不漏。甚至还上过CCTV!

    优设动效班学员屡屡传来的涨薪消息,也证实会动效的设计师在市场上有着不容小觑的竞争力。

    学完课程完成公司视频项目,收获一片称赞,顺带涨10W年薪:

    技能提升后获得老板认可,原公司涨薪2K:

    自由职业,有了动效技能,成功接到商业私单:

    简历中加入动效作业,成功涨薪2000:

    热门赛道抢先学 :本次直播课包括表情包动画以及短视频素材特效两大热门赛道,学完之后马上用,实操不怕没商单。

    (鸡爷作品)

    大佬授课更简单:结合鸡爷数十年的从业经验,方法实用简单,超多复杂特效只需几步搞定,数据自由调整,复用超方便。

    大师级讲师亲授,教你10分钟搞定1天的工作,赶快扫描二维码预约吧!

  • 被嫌弃的智能家居,都去了闲鱼

    设计动态 2022-11-16
    2022年的双11落下帷幕,有一个品类坐上了过山车,它是智能家居。 双11大促活动的第一个晚上,多个智能家居品牌公布了销冠战报。但双11刚过,一些“爆款”商品就以最快的速度,出现在了闲鱼等二手交易平台上。 智能家居做的是懒人生意,但如果“懒人”觉得这个产品太“

    智能家居赛道因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已经吸引了众多互联网玩家与科技大厂入局,不过就目前现状来看,不少智能家居产品给用户带来的体验仍然是有限的,甚至不少用户选择将已经入手的智能家居单品转手至二手交易平台;真正的智能家居,似乎还未完全到来。

    2022年的双11落下帷幕,有一个品类坐上了过山车,它是智能家居。

    双11大促活动的第一个晚上,多个智能家居品牌公布了销冠战报。但双11刚过,一些“爆款”商品就以最快的速度,出现在了闲鱼等二手交易平台上。

    智能家居做的是懒人生意,但如果“懒人”觉得这个产品太“费事”,转手倒是很勤快。

    这些被转手“换钱”的宝贝中,有大家都有耳闻的扫地机器人、智能冰箱、智能马桶等,还有一些不太熟悉的智能窗帘、智能网关、主机……

    前者,是“智能单品”;后者,则涉及到厂商们描述的智能生活升级版,“全屋智能”的设备。

    当你出门后,经常担心门没锁、电器没关。当你回家时,希望能提前打开灯、空调。在厂商的宣传中,只要装上智能家居,原来那些繁琐的操作就可以一次性解决。而且,之前全屋智能要十多万一套,现在“降价”到一两万一套,让很多用户在新装房子或改造旧居时动心。

    可智能单品的品牌、设备、价位的选择很多,全屋智能还涉及到平台、协议、控制方式、前装还是后装、有线还是无线,不仅让消费者眼花缭乱,就连资深从业者描述这个行业时,也难免用“乱”和“难”来形容。

    大乱斗的智能家居赛道,因为市场潜在空间巨大,正吸引着互联网和科技巨头、传统家电厂商、创业新势力三大门派入局。但真正的智能家居距离我们还很遥远,有智能家居从业者总结,传统家电厂商推出的是“伪智能”,科技企业和创业新势力拿出的是“弱智能”。“今天,这些由用户买单,明天,用户就更难为全屋智能下单。”

    一、被嫌弃的智能家居单品 住在北京的江梓睿曾转卖过一款扫地机器人,最近她正转手一款智能窗帘。不少消费者像她一样,是从智能家居单品开始,然后慢慢尝试小范围的智能家居场景。

    在智能家居行业内,这代表了前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也就是单品阶段,比较典型的是扫地机器人、智能马桶、使用场景单一的智能音箱。到第二阶段,发展出小范围的智能家居场景,例如,厨房中,燃气灶与油烟机之间的设备联动,卧室里,用智能音箱控制窗帘、空调、空气净化器。

    进化到第三阶段,也就是所谓的全屋智能,也被叫作全宅智能。

    不过,无论是哪个阶段的“智能”家居,都难免遭到消费者的嫌弃。

    先来看二手交易平台中的“常客”,扫地机器人、智能马桶,这些都属于第一阶段的单品。

    湖北的木子花两千元入手了一款扫地机器人,她总结的槽点有,经常找不到充电器、扫地时掉渣、地面有地毯会扫不动或者尘盒掉出来,刚开始扫必须把充电器拿走不然就会绕线。

    江梓睿觉得,智能马桶也是被高估的。她以3500元左右购入的一款智能马桶,一开始可以正常使用,没多久开始失灵,不能自动翻盖、座圈不能加热。询问客服后,她才知道这款智能马桶的防水等级比较低,是机芯进水导致功能失灵。

    智能家居资深从业者杨震对深燃补充道,智能马桶、扫地机器人,都属于独立使用就能给用户提升体验感的单品,因此也相对普及。当前的很多“槽点”,是受限于行业发展前期、成本高昂而导致的问题。拿扫地机器人举例来说,上面的传感器原来很贵,现在随着技术发展,传感器价格被打下来了,一些“槽点”在加入传感器后就能得以解决。

    同样被“嫌弃”的,还有各类具备联网功能的家电,例如,智能洗衣机、智能微波炉、智能冰箱等。在某智能家居品牌相关负责人齐旭亮看来,这种家电很难通过产品本身划分出,是智能家居的第一还是第二阶段,主要看产品是单一使用,还是在某一场景下与其他设备联动使用。

    一部分消费者对深燃表示,目前市面上大部分家电都是联网的智能产品,选择性少,价格也不高,才购买的。另一部分消费者,则是想感受下老牌家电巨头的智能家居。

    住在广州的黄岚岚花四万多购买了某传统家电品牌的洗烘一体机、感应油烟机。她的评价是,“一点都不好用,纯粹是智商税”。

    价格上万、自称AI智控的洗烘一体机,智能体验在于,可以在手机APP上选择不同的洗法,等它烘干后会有提示。油烟机的智能在于,安装了两个感应器,做饭时可以挥手感应,在黄岚岚看来,“这依然是手控而非智能,和按键开启油烟机没有本质差别”。

    “这类典型的智能家电还有带屏幕的冰箱、带屏幕的扫地机”,杨震总结,核心是为了联网而联网、为了智能反而把体验复杂化,实际上是伪智能,与消费者的使用习惯不吻合。在他看来, 以海尔、美的为代表的传统家电厂商,胜在消费者中有一定品牌认知,但问题在于,以“卖家电”的逻辑做智能家居 ,布局的也是厨房、卫浴这些它们过去擅长的区域场景。

    “购买的不同品牌的家电,都需要下载各自对应的APP,互相之间不能联动,体验感很割裂。”江梓睿对深燃说。

    二、真正的全屋智能,离我们还很远 如果说传统家电厂商的智能家居是“封闭”的,那么互联网和科技巨头、创业新势力主打的概念就是“开放”。其中的主要玩家包括互联网公司,如阿里、百度,科技企业,如小米和华为,以及创业新势力,如Aqara绿米、涂鸦智能、欧瑞博等。它们的方向已从推重点产品、向全屋智能倾斜,也就是上文提到的第三阶段。

    在IDC的预测数据中,全屋智能解决方案市场将迎来快速增长,分析机构预测2025年国内全屋智能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元。但这些厂商提供的全屋智能方案,真的足够智能吗?在杨震看来, 很多方案还停留在半成品的“弱智能” ,“(一些厂商)在简单化、高利润的路上越走越远”。

    一个前提是,全屋智能是一项极其个性化的服务。即便是同样户型和面积的房子,也会因为养不养宠物、有没有老人小孩,以及不同的生活习惯,整体的设计方案和使用的设备因人而异,进而导致控制方式不同、前装或后装、有线或无线,最终的价格差异非常大。

    据杨震介绍,一般的全屋智能,包括灯控(控制灯的开和关)、灯光(指可调色温、亮度、颜色的灯具)、遮阳(包括智能窗帘)、安防(包括智能门锁、摄像头)、影音(包括智能音箱)五大系统,再加上智能家电,共六大部分。

    他的经验是,一套100平米左右的房子,做除了智能家电外的五大系统,价格少则一万多,多则五六万。不过,一套全屋智能具体要花多少钱,看需求、也看预算。他遇到的非常重视安防的客户,会在100平方的房子内,放置5个漏水报警器,也服务过预算充足,要求加上中央空调控制、地暖控制等的70岁老人。

    这门生意的水很深,而且绝大多数消费者不懂里面的门道,难免给了厂商一定的操作空间。

    “比如,明明可以用更便宜的传感器来控制,但大部分厂商依然在教育用户使用更贵的面板和中控屏;再比如,夸大了价位更高、利润也更高的有线智能家居。”杨震介绍,对于厂商来说,面板和中控屏、有线智能家居,部署难度更低,销售额和利润更高。

    先来看面板和中控屏。 近日,深燃探访了位于北京的多家智能家居品牌店。在销售们的介绍中,面板和中控屏是控制中枢,不可或缺,单个面板和中控屏的价格在一千到两千元之间。

    不过,杨震强调,全屋智能的核心是整套联动的系统,而非某个单一的设备,控制形式也不是单一的,而应该有多个选项。其一是智能音箱、也就是语音系统,其二是手机、无线面板,它们都属于移动终端,其三是传感器,这属于感应终端,其四才是面板、中控屏,这算是固定位置的终端。

    这几种控制方式中,他认为,最智能的是语音、传感器或是定时等形式, 相比之下,面板、中控屏及手机都算是“弱智能”。

    打个比方,部分厂商主推的情景面板中,都会有离家模式。用户需要走到面板或中控屏前,按下离家模式,再锁门,这相当于两步。如果手机控制,需要解锁手机、点开APP、选择模式或找到设备再控制,需要的也不止一步。而更智能的控制方式是智能门锁或传感器,用户直接将智能门锁反琐,或是传感器感应到用户离家,一步就可以完成,家里该关的电器、电源都会关掉。

    “如果再不放心,拿出手机点进APP就可以检查家中设备的状态,并进行远程控制。”在他看来,用人体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等,做出一些相对复杂的自动化指令,能极大地提升智能家居的使用感受;而手机操作的必要性,体现在用户离家情况下的远程查看和操控。

    再来看有线智能家居。 在深燃探店过程中,一些厂商主推的就是有线智能家居,听起来最具说服力的理由是稳定性更强。

    但齐旭亮不这么看,杨震补充道,反倒是 有线智能的性价比较低。

    无线智能大部分的命令通过云端服务器上传下达,而有线智能的指令集成在一个主机箱里,相比而言更稳定。但这已经成为过去式,随着技术的进步,今年已经推出的小米中枢网关、即将面世的Aqara绿米M3中枢网关,都可以把指令本地化。也就是说,有线智能的稳定性已经没有绝对优势。

    杨震把有线智能家居和无线智能家居,类比成固定电话和手机,即使固定电话的信号更好、通话质量更高,手机也会是主流。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0.5秒级别的延迟基本察觉不到。据他介绍,有线和无线的区别,在于传输协议,比如有线智能用的是PLC、433等,而无线智能用的是蓝牙Mesh或者是Zigbee。

    目前,有线智能家居的价格普遍更高,因为它需要在前装模式下进行,也就是在一个新的房子装修前部署,需要主机箱、额外布线,整体施工费用较高,起步价要3万元。黄岚岚家里的全屋智能,选择的是Aqara绿米的前装模式,一套下来总共5万多元。

    三、厂商乱斗,谁会买单? 虽然我们把三个阶段的智能家居分开而论,但不论是不同阶段,还是各大门派,在渗透率较低的消费级智能家居市场里,都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早早“发车”的智能家居单品,目前在国内一些细分赛道中已经形成市场格局。据CIC灼识咨询经理董晓雅介绍,在扫地机器人这一细分赛道,头部玩家为科沃斯,石头科技、云鲸紧跟其后;智能音箱赛道由阿里、百度、小米主导。

    但步入智能家居场景的传统家电厂商,向全屋智能倾斜的科技企业及创业新势力,整体还在一片“乱”战中。摆在它们面前共同的难题是,用户买单难。 在体验、价格、对隐私和安全存在担忧之外,生态丰富度也是一部分用户表示冷静观望的因素。

    杨震对深燃表示,做智能家居,首先是选定平台,选择标准是,现有平台的设备够不够多,安装后,在软硬件方面有没有升级的空间;其次才是选择加入这一平台的产品和品牌。就像买智能手机一样,需要先选系统,是用安卓系统还是iOS系统,一般来说,越有影响力的平台,加入的品牌就越多。

    目前常见的智能家居平台,有小米的米家、华为的HiLink、Aqara绿米的AqaraHome、苹果的Homekit等。其中的小米和华为,从一开始就在搭生态、建标准;Aqara绿米和涂鸦智能等,虽入局全屋智能较早,但基本是靠自身的研发实力在建生态,丰富性相对较差。

    据杨震介绍, 目前无论是哪个生态,跨品牌、跨品类设备和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操作,都存在一定障碍 ,行业对统一标准协议的呼声越来越高。

    CSA联盟(连接标准联盟)对外开放的Matter标准,被许多人寄予厚望。但他提醒,亚马逊、苹果、谷歌、三星等一众厂商都表示加入,但最终,消费者恐怕仍需要安装多款APP去控制。他打了个比方,就像许多手机厂商都使用的是安卓系统,但还会定制各自的系统。

    从这个维度看,科技企业似乎具有绝对优势。但杨震认为, 全屋智能目前最大的市场障碍,不在生态,而是厂商自身、以及专业化人才的缺乏 。这两个因素,直接决定智能家居落地的最后一步,关系到目前消费者对智能家居的认知。

    “厂商把智能家居简单化、将半成品的智能家居当作很多高科技的卖点,但用户体验后发现,动辄几万的全屋智能,并没有真正让生活变得多么智能化,很难买单。”他表示。

    中国智能家居市场发展,通常被分为网联化、场景化、感知化和自主化四个阶段。不止一位从业者提到,主流厂商处在前两个阶段,还有一些厂商停留在第一个阶段,强调设备联网、用开关控制。

    最令厂商头疼的,恐怕是缺乏专业化人才,“大学没这个专业,消费级智能家居是近两年才开始的”,据杨震观察,重点缺的是,面向消费者的门店销售及服务人员。

    主流厂商都在加速全屋智能的线下体验店布局。不过,他告诉深燃,智能家居有非常强的家居建材属性,但主流厂商普遍是用3C数码的业务逻辑做业务。门店销售、方案设计等人员,虽然都是在经过品牌的一整套培训后“上岗”,但绝大多数人员缺乏实操经验,也没有家居建材经验,厂商怎么教就怎么做,对智能家居的理解停留在理论层面。

    深燃探店时,多位消费者表示,经过门店销售的介绍后,依然不能理解全屋智能的运行逻辑。有消费者提到,抱着好奇的心态到线下门店咨询,但被销售表现出的专业度劝退了,“我的很多疑问,销售解答不了”。

    即便是已经下单的用户,也表示体验和预期有落差。据江梓睿介绍,当初是被官方的广告画面打动,使用后的感受是,真正的全屋智能家居还言之过早。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江梓睿、齐旭亮为化名。

    作者:金玙璠;编辑:魏佳

    来源公众号:深燃(ID:shenrancaijing),聚焦创新经济,专注深度内容。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深燃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HMI设计干货!滑动和点击哪个更不容易让司机分心?

    UI交互 2022-11-16
    车载触摸屏与手机/平板电脑最大的区别之一是使用场景 —— 车载触摸屏可在汽车驾驶使用。此时驾驶员的注意力聚焦于开车,如果屏幕交互过于分散用户注意力就有可能会发生车祸,造成身体和财产的损失,因此验证车载触摸屏的界面设计是否会干扰驾驶尤为重要。这次带来一篇相关研究的译文,文章的作者 Casper Kessels(德国...

    车载触摸屏与手机/平板电脑最大的区别之一是使用场景 —— 车载触摸屏可在汽车驾驶使用。此时驾驶员的注意力聚焦于开车,如果屏幕交互过于分散用户注意力就有可能会发生车祸,造成身体和财产的损失,因此验证车载触摸屏的界面设计是否会干扰驾驶尤为重要。这次带来一篇相关研究的译文,文章的作者 Casper Kessels(德国 Snapp 汽车软件公司设计总监)通过在家用赛车游戏模拟驾驶场景,测试滑动和点击哪个方式对注意力干扰更小。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研究方法,值得界面 设计师 学习。

    本文译自: https://www.theturnsignalblog.com/blog/tap-vs-swipe/

    原文作者:Casper Kessels(德国 Snapp 汽车软件公司设计总监)

    在最近的一次长途旅行中,我听了几年前在 Spotify 创建的播放列表。这里面都是我当时喜欢的歌曲,但现在我的音乐品味变了,所以我需要不断跳过那些我已经不喜欢的歌曲。我的车有车载娱乐系统,因此,操作起来非常容易——只需拍一下中央控制台的物理控制器,甚至我可以在眼睛不离开路面的情况下迅速完成这个操作。但如果我的车是触摸屏就很难操作这么快。我认为部分原因是在于目前汽车公司的触摸屏交互设计还不够好。所以我在想,有没有可能将触屏 交互设计 成物理按钮那样方便?为了解决这个疑惑,我在家里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一、背景 我通常将车内交互分成 2 组:

    快速频繁的交互,比如改变音量或跳过一首歌 耗时长不频繁的交互,例如在导航 App 中输入目的地或改变媒体来源 如今大多数车内交互都通过触摸屏进行,这会造成相当大的挫败感。事实上,现在大部分有关车内触控屏的批评都源自第一组车内交互。

    快速频繁的操作,如跳过一首歌, 使用触摸屏通常比物理控制器更难。 [1] 司机必须手眼协调瞄准一个按钮(这个按钮通常很小)。如果司机正在颠簸的高速公里上以 130 公里每小时的速度驾驶,就很难手眼协调操作触摸屏了。如果用物理控制器,只需很少的手眼协调就能操作。

    根据屏幕尺寸的不同,苹果 CarPlay 的触摸按钮相对较小

    如果只因为这一点就拒绝使用触摸屏,这也显得过于草率。你可以在触摸屏上随心所欲的修改各种设定,没有必要坚持使用小的触摸按钮。有很多方法可以改善触摸屏的快速交互,而不需要依赖它们。

    我开始寻找与物理按钮相同原理的事物。即只需很少甚至不要手眼协调,又用户满意度高,直观的交互方式。

    滑动可能是其中一种方案,你可以把滑动触发区域做得很大,比触摸按钮大得多。这样就不需要手眼协调。滑动是触摸屏上很常见的交互方式,很直观。

    二、学术研究 有 几篇论文 研究了汽车交互中的滑动和点击,他们得出结论:在眼睛离开路面的时间、车道行驶时间、任务完成时间等司机分心的指标上,滑动优于点击。

    不过有一点很重要,只有在滑动分页的情况下,这个结论才有效。例如滑动手势应该一次跳过一首歌,而不是根据手势的力度来滚动浏览歌曲。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滑动比点击效果更差。我想亲自看看点击和滑动之间的区别,所以我做了一个实验。

    三、实验 我的目标是找出滑动是否比点击更不容易发散注意力并且有更高满意度。对我来说,完美的交互是司机不用把视线从路况中移开。因此,我使用的指标是眼睛离开道路的时间和任务完成时间。为了衡量用户满意度,我使用了两种方法对自己的体验进行主观描述。

    出于安全和法律方面的原因,我显然不能在城市里开车测试原型。刚好我最近接触到模拟赛车,所以我在家搭建了自己的业余驾驶模拟器。我用手机运行 Spotify 作为车内媒体播放器。和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相比,手机屏更小,但两者的媒体播放器实际界面尺寸相似,手机的媒体播放界面甚至比车载娱乐系统里的媒体播放器界面尺寸还大一些。Spotify 可以设置点击按钮或通过滑动来跳过一首歌。

    我自制的驾驶模拟器

    我既对司机在正常、放松的驾驶场景下进行测试感兴趣,也对司机在紧张场景下表现也感兴趣。想象一下,在下雨的高速公路上,交通高峰期开车,你必须全神贯注。此时跳过一首歌可能最大限度的分散了注意力。

    我怎样才能最精确地模拟这些场景呢?我的最佳选择是使用 WRC 9 游戏。它有开放的测试世界,玩家可以自由地驾驶在虚拟的城市和乡村中。这将是测试驾驶场景的完美选择。

    对于紧张的状况,我想不出有什么比完整的拉力赛更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了。为了在不发生车祸的情况下完成拉力赛,必须控制好车,扫视前方的道路,并听从副驾驶对即将到来的转弯进行提示。这占用了你全部的视觉和听觉资源。如果失去注意力,哪怕是一秒钟,都很导致你的车被树缠住。

    四、实验设定 在正常情况下,我的想法是以最高 80 公里每小时在测试区域内驾驶 5 分钟。在这期间,我操作手机跳过歌曲。为了测量司机的分心程度,我用 Macbook 前置摄像头记录自己的驾驶过程,在 Spotify 上我播放一个列表,并关闭随机播放功能。之后,我将按下的次数与跳过的歌曲数量相匹配,结果显示没有任何错误。

    在高度集中的测试下,我选择最快、最知名的拉力赛—— 芬兰拉力赛。设置是一样的,但为了模拟高认知负荷和压力,我试图以最短的时间完成驾驶,同时尽量跳过更多歌曲。每个测试我都做 2 次,以减少适应阶段和交叉影响带来的误差。

    五、实验改进 在我完成了一次按钮和滑动的测试后,我又增加了第三种场景。在这些第一次测试后,我怀疑决定因素是交互区域的大小,而不是交互的类型。所以我用 Framer 做了一个带有巨大按钮的简易原型。

    Spotify 和 我的原型相比较

    所以我的实验步骤如下:

    六、结果 1. 正常驾驶

    ① 分散司机的注意力

    正常驾驶的结果显示普通按钮和其他两种情况的区别。与滑动和大按钮相比,点击小按钮时,跳过一首歌平均至少需要多花半秒时间。因此,滑动和大按钮之间差别很小。

    任务完成时间 - 正常驾驶

    视线离开道路的时间产生类似的结果。正常按钮和其他两个按钮有很大的区别。同样,大按钮和滑动之间几乎没有区别。

    视线离开道路的时间 - 正常驾驶

    我在看录像时就能看出区别了。在点击时,我一直看着我的手指,直到我按下按钮,歌曲被正确跳过(图中左侧)。在滑动时,当我的手指粗略地靠近屏幕时(图中右侧),我就不再看了。

    ② 用户满意度

    在这种情况下,我注意到要把手指对准一个没有实体物品可触动的平面很困难。尽管我没有犯任何错误,但我发现在没有任何东西引导的情况下,我很难把手指对准按钮。

    我原以为滑动比点击按钮更容易。但大按钮的易用性还是让我吃惊,使用起来和滑动一样简单。不过,我还是更喜欢滑动,尽管数据显示并非如此,但对我来说,滑动似乎不需要手眼协调和注意力集中。

    2. 高认知负荷驾驶 ① 分散司机的注意力

    这个实验产生了与前一个实验相似的结果,但有了更有趣的延展。在压力下,我每项任务都完成得更快,但最大的改进是普通按钮,平均任务完成时间是 1.3 秒,而之前的实验是 1.7 秒。有趣的是,我没有看到眼睛离开路面的时间有同样的改善。所以我手指在屏幕上回来移动得更快了。但我仍然不得不在正常情况下长时间扫视屏幕。

    在 4 个实验中,我先看了屏幕,然后把目光移回路面,然后执行动作。我怀疑在压力下,我想先确认按钮的位置,然后再伸手去按它。这种情况在滑动和大按钮上并没有发生。在两次使用普通按钮的过程中,我在点击按钮跳过歌曲犯了 2 到 3 次错误。

    任务完成时间 - 高认知负荷驾驶

    在正常驾驶场景下,滑动和大按钮都产生类似的结果。无论是任务完成时间还是眼睛离开路面的时间,两者都快了 0.1-0.2 秒。

    有趣的是,我进行了 3 次滑动操作,而不必把眼睛转移到屏幕上。其中一次,我错过了交互区域,滑动没有正常触发。

    大按钮的任务完成时间略低,我认为这与只需点击,而不是像滑动那样更长时间的手势有关。

    眼睛离开路面 - 高认知符合驾驶

    我追踪了一些其他指标,比如完成拉力赛的总时间和跳过歌曲总数。我不像其他指标那样重视这些,但我把这些包括在内,因为这可以提供关于这三种场景的认知负荷的有趣信息。同样,滑动和大按钮的表现都很相似。有趣的是,我最快的交互时间比没有交互的时间慢了 7 秒。我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大的差别。而且我也没有注意到我在有交互的过程中慢了这么多。

    其他指标概述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普通按钮比其他两种按钮需要更多的认知负荷,我的完成时间要慢得多,而且我没有跳过那么多歌曲。滑动和大按钮的时间差不多,但我用大按钮跳过了更多的歌曲。

    ② 满意度

    高速驾驶的结果放大了正常驾驶的结果。我在按普通按钮时很费劲,我犯了错误,跳过的歌曲较少,并且我发现在必须完成困难的拉力赛期间,把手指对准一个小按钮很烦人。再一次让我感到惊讶的是,我发现使用大按钮是如此容易。有这么大的交互区域,我不担心会犯错。我仍然略微偏爱滑动,因为它不需要精确的操作,只要把手指放到屏幕上的每个地方,然后朝一个大致方向滑一下就够了。因此,我可以在不看屏幕的情况下进行滑动操作。

    3. 注意事项

    回顾过去,有几种方法改进我的简易实验。在模拟器中测试的一大缺点是缺乏路面振动。我的赛车方向盘有振动反馈,但旁边三脚架和手机显然没有。

    在得出结论时,我还权衡了任务完成时间要少于眼睛离开路面的时间。这取决于我把触摸屏放在离方向盘多远的地方。当与汽车内部进行比较时,我的手机放得离方向盘有点太近了。尽管如此,由于这三个场景之间的相对差异,结论仍然是有用的。

    最后,加入的第四个场景很有趣。作为基准,使用真正的物理按钮进行测试是一个有趣的对比。

    考虑到这些,我相信我的测试结果是有效的。通过一点努力,我测试了一个简单的用例并且得到有趣的结果。在开始这个实验之前,我对正常驾驶状态更感兴趣。我把快速驾驶作为一个有趣的实验。在完成快速驾驶之后,我相信这实际上是测试某些界面的有效方法。你需要集中精力完成一个拉力赛阶段所使用的注意力,以及完成这些动作所需要的压力,都很好地模拟了现实世界中的紧张情况。

    七、汽车公司该使用滑动还是点击? 通过这个实验,我想探索是否有方法可以改善触摸屏上快速频繁的交互。在得出任何结论之前,我必须提到一个明显的免责声明。这个实验还远远不够专业和广泛,不足以得出其中一种交互方式比另外一种好的结论。虽然这并不意味着结果是无效的,但结论清楚地指向一个特定的方向。

    我发现,滑动或是更大的按钮,在驾驶员分心指标上的效果会好得多。除此之外,我发现与常规大小的普通按钮相比,滑动或更大按钮执行操作要容易得多。这两种情况的差异很大,足以得出结论,值得在更专业的环境中进一步探讨这个话题。

    我对汽车公司的建议是:不要在他们的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中添加滑动手势。从减少驾驶员注意分散的角度来探索不同的交互模式。iPad 和基于触摸屏的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看起来可能是一样,但使用环境完全不同。因此,它们需要不同的设计方法,研究那些让人不那么分心,至少和物理按钮一样直观的交互方式会有很高的回报。它将改善道路安全,使人们对汽车触摸屏的态度更加积极。

    由“使用物理控制器通常比触控屏更简单。在触摸屏上,不能像物理控制器那样可以不用眼摸索操作。”修改而来

  • HMI设计干货!滑动和点击哪个更不容易让司机分心?

    UI交互 2022-11-16
    车载触摸屏与手机/平板电脑最大的区别之一是使用场景 —— 车载触摸屏可在汽车驾驶使用。此时驾驶员的注意力聚焦于开车,如果屏幕交互过于分散用户注意力就有可能会发生车祸,造成身体和财产的损失,因此验证车载触摸屏的界面设计是否会干扰驾驶尤为重要。这次带来一篇相关研究的译文,文章的作者 Casper Kessels(德国...

    车载触摸屏与手机/平板电脑最大的区别之一是使用场景 —— 车载触摸屏可在汽车驾驶使用。此时驾驶员的注意力聚焦于开车,如果屏幕交互过于分散用户注意力就有可能会发生车祸,造成身体和财产的损失,因此验证车载触摸屏的界面设计是否会干扰驾驶尤为重要。这次带来一篇相关研究的译文,文章的作者 Casper Kessels(德国 Snapp 汽车软件公司设计总监)通过在家用赛车游戏模拟驾驶场景,测试滑动和点击哪个方式对注意力干扰更小。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研究方法,值得界面 设计师 学习。

    本文译自: https://www.theturnsignalblog.com/blog/tap-vs-swipe/

    原文作者:Casper Kessels(德国 Snapp 汽车软件公司设计总监)

    在最近的一次长途旅行中,我听了几年前在 Spotify 创建的播放列表。这里面都是我当时喜欢的歌曲,但现在我的音乐品味变了,所以我需要不断跳过那些我已经不喜欢的歌曲。我的车有车载娱乐系统,因此,操作起来非常容易——只需拍一下中央控制台的物理控制器,甚至我可以在眼睛不离开路面的情况下迅速完成这个操作。但如果我的车是触摸屏就很难操作这么快。我认为部分原因是在于目前汽车公司的触摸屏交互设计还不够好。所以我在想,有没有可能将触屏 交互设计 成物理按钮那样方便?为了解决这个疑惑,我在家里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一、背景 我通常将车内交互分成 2 组:

    快速频繁的交互,比如改变音量或跳过一首歌 耗时长不频繁的交互,例如在导航 App 中输入目的地或改变媒体来源 如今大多数车内交互都通过触摸屏进行,这会造成相当大的挫败感。事实上,现在大部分有关车内触控屏的批评都源自第一组车内交互。

    快速频繁的操作,如跳过一首歌, 使用触摸屏通常比物理控制器更难。 [1] 司机必须手眼协调瞄准一个按钮(这个按钮通常很小)。如果司机正在颠簸的高速公里上以 130 公里每小时的速度驾驶,就很难手眼协调操作触摸屏了。如果用物理控制器,只需很少的手眼协调就能操作。

    根据屏幕尺寸的不同,苹果 CarPlay 的触摸按钮相对较小

    如果只因为这一点就拒绝使用触摸屏,这也显得过于草率。你可以在触摸屏上随心所欲的修改各种设定,没有必要坚持使用小的触摸按钮。有很多方法可以改善触摸屏的快速交互,而不需要依赖它们。

    我开始寻找与物理按钮相同原理的事物。即只需很少甚至不要手眼协调,又用户满意度高,直观的交互方式。

    滑动可能是其中一种方案,你可以把滑动触发区域做得很大,比触摸按钮大得多。这样就不需要手眼协调。滑动是触摸屏上很常见的交互方式,很直观。

    二、学术研究 有 几篇论文 研究了汽车交互中的滑动和点击,他们得出结论:在眼睛离开路面的时间、车道行驶时间、任务完成时间等司机分心的指标上,滑动优于点击。

    不过有一点很重要,只有在滑动分页的情况下,这个结论才有效。例如滑动手势应该一次跳过一首歌,而不是根据手势的力度来滚动浏览歌曲。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滑动比点击效果更差。我想亲自看看点击和滑动之间的区别,所以我做了一个实验。

    三、实验 我的目标是找出滑动是否比点击更不容易发散注意力并且有更高满意度。对我来说,完美的交互是司机不用把视线从路况中移开。因此,我使用的指标是眼睛离开道路的时间和任务完成时间。为了衡量用户满意度,我使用了两种方法对自己的体验进行主观描述。

    出于安全和法律方面的原因,我显然不能在城市里开车测试原型。刚好我最近接触到模拟赛车,所以我在家搭建了自己的业余驾驶模拟器。我用手机运行 Spotify 作为车内媒体播放器。和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相比,手机屏更小,但两者的媒体播放器实际界面尺寸相似,手机的媒体播放界面甚至比车载娱乐系统里的媒体播放器界面尺寸还大一些。Spotify 可以设置点击按钮或通过滑动来跳过一首歌。

    我自制的驾驶模拟器

    我既对司机在正常、放松的驾驶场景下进行测试感兴趣,也对司机在紧张场景下表现也感兴趣。想象一下,在下雨的高速公路上,交通高峰期开车,你必须全神贯注。此时跳过一首歌可能最大限度的分散了注意力。

    我怎样才能最精确地模拟这些场景呢?我的最佳选择是使用 WRC 9 游戏。它有开放的测试世界,玩家可以自由地驾驶在虚拟的城市和乡村中。这将是测试驾驶场景的完美选择。

    对于紧张的状况,我想不出有什么比完整的拉力赛更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了。为了在不发生车祸的情况下完成拉力赛,必须控制好车,扫视前方的道路,并听从副驾驶对即将到来的转弯进行提示。这占用了你全部的视觉和听觉资源。如果失去注意力,哪怕是一秒钟,都很导致你的车被树缠住。

    四、实验设定 在正常情况下,我的想法是以最高 80 公里每小时在测试区域内驾驶 5 分钟。在这期间,我操作手机跳过歌曲。为了测量司机的分心程度,我用 Macbook 前置摄像头记录自己的驾驶过程,在 Spotify 上我播放一个列表,并关闭随机播放功能。之后,我将按下的次数与跳过的歌曲数量相匹配,结果显示没有任何错误。

    在高度集中的测试下,我选择最快、最知名的拉力赛—— 芬兰拉力赛。设置是一样的,但为了模拟高认知负荷和压力,我试图以最短的时间完成驾驶,同时尽量跳过更多歌曲。每个测试我都做 2 次,以减少适应阶段和交叉影响带来的误差。

    五、实验改进 在我完成了一次按钮和滑动的测试后,我又增加了第三种场景。在这些第一次测试后,我怀疑决定因素是交互区域的大小,而不是交互的类型。所以我用 Framer 做了一个带有巨大按钮的简易原型。

    Spotify 和 我的原型相比较

    所以我的实验步骤如下:

    六、结果 1. 正常驾驶

    ① 分散司机的注意力

    正常驾驶的结果显示普通按钮和其他两种情况的区别。与滑动和大按钮相比,点击小按钮时,跳过一首歌平均至少需要多花半秒时间。因此,滑动和大按钮之间差别很小。

    任务完成时间 - 正常驾驶

    视线离开道路的时间产生类似的结果。正常按钮和其他两个按钮有很大的区别。同样,大按钮和滑动之间几乎没有区别。

    视线离开道路的时间 - 正常驾驶

    我在看录像时就能看出区别了。在点击时,我一直看着我的手指,直到我按下按钮,歌曲被正确跳过(图中左侧)。在滑动时,当我的手指粗略地靠近屏幕时(图中右侧),我就不再看了。

    ② 用户满意度

    在这种情况下,我注意到要把手指对准一个没有实体物品可触动的平面很困难。尽管我没有犯任何错误,但我发现在没有任何东西引导的情况下,我很难把手指对准按钮。

    我原以为滑动比点击按钮更容易。但大按钮的易用性还是让我吃惊,使用起来和滑动一样简单。不过,我还是更喜欢滑动,尽管数据显示并非如此,但对我来说,滑动似乎不需要手眼协调和注意力集中。

    2. 高认知负荷驾驶 ① 分散司机的注意力

    这个实验产生了与前一个实验相似的结果,但有了更有趣的延展。在压力下,我每项任务都完成得更快,但最大的改进是普通按钮,平均任务完成时间是 1.3 秒,而之前的实验是 1.7 秒。有趣的是,我没有看到眼睛离开路面的时间有同样的改善。所以我手指在屏幕上回来移动得更快了。但我仍然不得不在正常情况下长时间扫视屏幕。

    在 4 个实验中,我先看了屏幕,然后把目光移回路面,然后执行动作。我怀疑在压力下,我想先确认按钮的位置,然后再伸手去按它。这种情况在滑动和大按钮上并没有发生。在两次使用普通按钮的过程中,我在点击按钮跳过歌曲犯了 2 到 3 次错误。

    任务完成时间 - 高认知负荷驾驶

    在正常驾驶场景下,滑动和大按钮都产生类似的结果。无论是任务完成时间还是眼睛离开路面的时间,两者都快了 0.1-0.2 秒。

    有趣的是,我进行了 3 次滑动操作,而不必把眼睛转移到屏幕上。其中一次,我错过了交互区域,滑动没有正常触发。

    大按钮的任务完成时间略低,我认为这与只需点击,而不是像滑动那样更长时间的手势有关。

    眼睛离开路面 - 高认知符合驾驶

    我追踪了一些其他指标,比如完成拉力赛的总时间和跳过歌曲总数。我不像其他指标那样重视这些,但我把这些包括在内,因为这可以提供关于这三种场景的认知负荷的有趣信息。同样,滑动和大按钮的表现都很相似。有趣的是,我最快的交互时间比没有交互的时间慢了 7 秒。我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大的差别。而且我也没有注意到我在有交互的过程中慢了这么多。

    其他指标概述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普通按钮比其他两种按钮需要更多的认知负荷,我的完成时间要慢得多,而且我没有跳过那么多歌曲。滑动和大按钮的时间差不多,但我用大按钮跳过了更多的歌曲。

    ② 满意度

    高速驾驶的结果放大了正常驾驶的结果。我在按普通按钮时很费劲,我犯了错误,跳过的歌曲较少,并且我发现在必须完成困难的拉力赛期间,把手指对准一个小按钮很烦人。再一次让我感到惊讶的是,我发现使用大按钮是如此容易。有这么大的交互区域,我不担心会犯错。我仍然略微偏爱滑动,因为它不需要精确的操作,只要把手指放到屏幕上的每个地方,然后朝一个大致方向滑一下就够了。因此,我可以在不看屏幕的情况下进行滑动操作。

    3. 注意事项

    回顾过去,有几种方法改进我的简易实验。在模拟器中测试的一大缺点是缺乏路面振动。我的赛车方向盘有振动反馈,但旁边三脚架和手机显然没有。

    在得出结论时,我还权衡了任务完成时间要少于眼睛离开路面的时间。这取决于我把触摸屏放在离方向盘多远的地方。当与汽车内部进行比较时,我的手机放得离方向盘有点太近了。尽管如此,由于这三个场景之间的相对差异,结论仍然是有用的。

    最后,加入的第四个场景很有趣。作为基准,使用真正的物理按钮进行测试是一个有趣的对比。

    考虑到这些,我相信我的测试结果是有效的。通过一点努力,我测试了一个简单的用例并且得到有趣的结果。在开始这个实验之前,我对正常驾驶状态更感兴趣。我把快速驾驶作为一个有趣的实验。在完成快速驾驶之后,我相信这实际上是测试某些界面的有效方法。你需要集中精力完成一个拉力赛阶段所使用的注意力,以及完成这些动作所需要的压力,都很好地模拟了现实世界中的紧张情况。

    七、汽车公司该使用滑动还是点击? 通过这个实验,我想探索是否有方法可以改善触摸屏上快速频繁的交互。在得出任何结论之前,我必须提到一个明显的免责声明。这个实验还远远不够专业和广泛,不足以得出其中一种交互方式比另外一种好的结论。虽然这并不意味着结果是无效的,但结论清楚地指向一个特定的方向。

    我发现,滑动或是更大的按钮,在驾驶员分心指标上的效果会好得多。除此之外,我发现与常规大小的普通按钮相比,滑动或更大按钮执行操作要容易得多。这两种情况的差异很大,足以得出结论,值得在更专业的环境中进一步探讨这个话题。

    我对汽车公司的建议是:不要在他们的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中添加滑动手势。从减少驾驶员注意分散的角度来探索不同的交互模式。iPad 和基于触摸屏的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看起来可能是一样,但使用环境完全不同。因此,它们需要不同的设计方法,研究那些让人不那么分心,至少和物理按钮一样直观的交互方式会有很高的回报。它将改善道路安全,使人们对汽车触摸屏的态度更加积极。

    由“使用物理控制器通常比触控屏更简单。在触摸屏上,不能像物理控制器那样可以不用眼摸索操作。”修改而来

  • 如何思考认知「技术」与「商业」的融合?

    设计动态 2022-11-15
    数字经济时代,不知不觉数字化技术来到我们身边,整个营销行业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以前是以创意驱动,而现如今,随着技术和商业进一步融合,在营销领域数字化技术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我初步预估,5年内整个营销行业将完成从创意驱动到技术驱动的变革。 先来看一个惊人的数

    数字化技术来到我们身边,整个营销行业也发生了变化。以前是以创意驱动,而现如今,随着技术和商业进一步融合,在营销领域数字化技术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先来看看作者是如何给我们分析的吧。

    数字经济时代,不知不觉数字化技术来到我们身边,整个营销行业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以前是以创意驱动,而现如今,随着技术和商业进一步融合,在营销领域数字化技术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我初步预估,5年内整个营销行业将完成从创意驱动到技术驱动的变革。

    先来看一个惊人的数字:据调查统计,就全人类的工作进行一个粗略的估计,约50%的人类工作会受到人工智能的影响,但并不是被完全取代,而是需要转型,也就是说在未来十年,至少有一半人需要关心自己的工作与人工智能的关系,需要在未来的人机协作模式中,找到自己的新位置。

    广告营销行业也不例外,举个例子,以前靠设计师做出来的图片,一天比如最多做100张Banner,但是你现在在计算机系统设置一个基本的设计规则,输入必要的元素,它可以给你完成上万张不同的Banner,大大提升了效率的同时,也可能让做着普通简单裁切的设计师失业。

    再比如客服行业,我们现在去淘宝,京东购物,基本上一天24小时你可以和机器人沟通,商家提前设置好了常见问答数据库,机器人客服可以第一时间回复你的问题,你的提问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且得到即时的回答,对于这些常见问题,用户感兴趣的话题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机器本身可以不断学习,迭代出符合用户需求,更加精准,可以更好服务用户的客户服务。

    又比如在金融行业,你要是拖欠了信用卡账单没有支付,以前信贷员可能会给你电话催账,但现在取而代之的是机器人,其对话的程度连你也不知道背后到底是个人还是个机器人。

    这些都是数字化技术在营销行业的一些应用,而技术提升的不仅仅是营销的效率,还有客户体验。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传统营销时代,我们做决策的基础是直觉。创意总监觉得这个创意不错,品牌方愿意为之买单,我就批准上线这个广告内容。有一些严谨的品牌主通常会在广告内容上线前做一个定性测试,就是焦点小组(Focus Group),让一群潜在的目标受众组到一起,对2-3个创作的创意进行点评,选择他们更倾向对他们产生购买决策和影响的内容,最终根据焦点小组测试的结果, 品牌主做出决策。

    这个情况能部分避免品牌主由于主观臆断而做出错误决策这种情况发生,但是耗时耗力,花费调研费用和测试周期,而在广告营销行业,效率就是金钱,这往往是不可长期使用的一种方式。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通过高效的内容管理平台和系统,可以一下子生产出成千上万不同的创意元素组合,然后对于选定的但有着相似用户画像的目标客户人群可以随机分组,将不同创意预投放至不同的人群,然后依据数据监测技术对不同创意背后的效果进行监测,如点击率如何,转化率如何,那么便可以轻松判断哪组创意才是真正应该投放的。

    根据统计学原理,当样本足够大时,则样本的表现将接近于总体的表现。因此,在做过预投放测试后,再向更广大的目标用户投放同一组创意。

    观测到的结果是投放效率获得显而易见地提升,同时最重要的是提升了广告投放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最大化每一分投放预算的效果,这是每一个品牌主和CMO都希望达到的目的。

    技术改变的不仅仅是营销人员做事情的方式,行业的大局,更重要的,它能在效率和效果层面引起整个行业和商业模式的变革,所以可以认为是营销本质的改变。

    营销体系关于4P也许不会变,但是在每一个环节,产品的研发和面对市场的推广思路,渠道运营,促销推广,技术已经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毛细血管里面,从这个层面看,技术和商业模式的结合也变得史无前例的重要。

    具体在产品研发和推向市场的过程中,技术到底能够承担什么样的职责,在做营销推广时,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应用到何种程度,需要依据企业客户本身的性质和商业模式进行定制。

    例如在B2B以渠道经销为主的企业,广告投放并不是主要的营销推广方式,而通过经销商渠道进行联合推广,提升经销商的销售能力反而成为重中之重,那么这时,如何通过数字化技术提升和渠道的沟通能力就成为企业的关键能力之一。

    又比如在快消等产品标准化领域,客户常见痛点问题通常也比较标准化,那么推出智能客服就成为提升客户粘性和客户满意度的关键。在金融领域,定期将其理财产品更好地推向客户,使用营销自动化技术就变得十分重要。

    而在工业领域,通过互联网营销技术将企业的核心知识和价值高效精准传达到正确的目标客户那里是重中之重。

    不同类型的企业在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程度,深度上都不尽相同。所以现阶段我认为更为重要的是对自身企业的特点,面临的营销痛点先做一边梳理,根据其营销目标重点考虑数字化技术应用的可能性在哪里,并根据目标重点对其重要性进行排序,然后在选定的相关领域去做相应的投入更为明智。

    专栏作家

    朱晶裕,微信公众号:Jade大话数字营销,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现任霍尼韦尔数字营销负责人,数字化营销转型战略专家。擅长领域涵盖媒体策略,内容营销,营销自动化,需求/销售线索挖掘,电商等在内的端对端营销解决方案。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