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无损压缩图片大小?试试这个在线免费神器「Shrink.media」

    UI交互 2022-05-27
    通过图片压缩工具可以大幅缩小图片文件的容量大小,使用的技术不外乎是降低画质,做到使用者肉眼几乎看不出差异的「无损压缩」,如果想要让图片变得更小一些,也能把...

    通过图片 压缩工具 可以大幅缩小图片文件的容量大小,使用的技术不外乎是降低画质,做到使用者肉眼几乎看不出差异的「无损压缩」,如果想要让图片变得更小一些,也能把质量降低或是调整图片尺寸,在网页使用的图片经过压缩后,用户开启更快更有效率,也有助于节省容量和传输流量。之前介绍过的免费 图片压缩 服务 Squoosh 来自 Google 实验室,只要打开网页、将图片拖曳进去就能自动处理;还有我很喜欢的 TinyPNG、TinyJPG 也都非常好用。

    这款桌面版图片压缩工具 Squoosh,没网也能免费用! 我以前经常使用 TinyJPG 压缩图片,可以有效减少文件大小,还能维持图片画质,后来在网站开启 Jetpack CDN 直接替换图片网址就有整合加速、分流和压缩图片效果。

    阅读文章 >

    经典图片压缩神器 TinyPNG 出中文版了!单次免费处理 20 张! 曾经有一段时期我很喜欢 TinyPNG 在线图片压缩工具,只要将 PNG 图片拖曳到网站,它会自动远程对图片压缩、优化,将图片档案大幅缩小,但又不会影响画质(也就是无损压缩),后来也推出 TinyJPG 支持 JPG 格式,还有 WordPress 适用的外挂功能「Compress JP

    阅读文章 >

    本文要介绍「Shrink.media」是一个全新的免费图片压缩服务,只要打开网页、拖曳图片或把图片网址贴上就能处理。

    Shrink.media 提供的压缩技术主要是降低图片质量、调整尺寸大小,预设会降低 50% 画质、缩小 75% 图片尺寸,使用者可拖曳进行调整,比较压缩后的图片与原图差异,这项服务的优点是加速网页加载速度、减少带宽使用率,也能改善使用者的使用体验,网站管理者可善加利用。

    Shrink.media 网站链接: https://www.shrink.media/

    使用教学

    开启 Shrink.media 网站后点选「Upload Image」选择要压缩处理的图片,或是以快捷键贴上图片网址,支持 PNG、JPEG、JPG、WEBP 格式,分辨率最大 5000 x 5000 像素,容量不超过 25 MB。

    如果想测试一下 Shrink.media 功能,网站也有提供四张示例图片,点选后就能进行测试。

    默认情况下图片质量会降低 50%,图片尺寸会缩小 75%,可以看出压缩前后的图片差异,包括预览、前后容量比较、节省容量和压缩前后的图片分辨率变化。

    我建议画质不用降低太多(大约 80% 左右),虽然图片可能不会因此减肥很多,但可保留质量,也看不出差异变化,至于图片分辨率可依照用户的需求进行调整,如果坚持不要调整图片大小,就把下面的选项调整为 100% 就能维持原始尺寸。

    完成后点选「Download」下载、保存图片。

    值得一试的三个理由:

    Shrink.media 图片压缩工具,提供个人用户免费使用 支持 PNG、JPEG、JPG、WEBP 格式,最大不超过 5000 x 5000 像素 可调整图片质量和分辨率大小,藉此设定不同的压缩率

    完全免费!可批量压缩图片的在线神器「Compress JPEG」 我很习惯在写文章插入图片前先对屏幕截图进行压缩,让图片容量更小、开启速度更快,更重要的是几乎不会影响画质,以前我都使用 TinyPNG 这个相片压缩工具,只要将图片拖曳到网站就能快速处理,后来就选择以 Imagify 自动从 WordPress 媒体库对图片压缩和优化(免费版每月只能处理

    阅读文章 >

  • 社交APP魔咒:你很难给中国人的关系链定价

    设计动态 2022-05-26
    编辑导语:不管是已实现生态化的互联网巨头,还是那些专攻社交领域的独立企业,每隔一段时间,总会出现新的社交软件。然而,如果你想利用社交进行商业变现,却是极难的一件事。中国人的关系链,能被定价吗? 你不能否认,微信之后,中国的社交软件行业没有神话。 但这并不妨碍,

    编辑导语:不管是已实现生态化的互联网巨头,还是那些专攻社交领域的独立企业,每隔一段时间,总会出现新的社交软件。然而,如果你想利用社交进行商业变现,却是极难的一件事。中国人的关系链,能被定价吗?

    你不能否认,微信之后,中国的社交软件行业没有神话。

    但这并不妨碍,无论是已实现生态化的互联网巨头,还是那些专攻社交领域的独立企业,每隔一段时间,总有人在社交领域吹响一次冲锋号。

    近期,抖音开始了针对陌生人社交的内测,打的是短视频兴趣匹配的概念;一个月之前,百度推出了一款主打语音匹配玩法的陌生人社交app“嗨圈圈”,被认为是百度继推出“有噗”、“音啵”、“听筒”、“音磁”等产品之后,对社交领域的又一新尝试。

    与此同时,还有各类独立企业开发的社交软件,从陌陌、探探到Soul,再到更为小众的Dots、 Space、树洞、递爪等。

    所谓社交,其实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链。就目前的社交软件而言,基本可以分为熟人社交和陌生人社交两类,由于微信对于存量关系链的运营能力难以撼动,几乎所有的新型应用都集中在了陌生人社交领域,即增量关系链的搭建。

    艾媒咨询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陌生人社交用户规模不断增长,2020年已接近6.5亿人。另一组来自 Mob 研究院的调查数据显示,在1995-2010年出生群体的线上社交兴趣倾向中,有超过40%的受访者偏好寻求有共同兴趣爱好的陌生人。

    人人都想要在此有所建树,人人也都觉得这里有块无比大的蛋糕。

    今年2月,和Soul类似,主打“捏脸换装+虚拟社区”的啫喱正式上线,仅3周就成功跻身App store免费榜第一名,成为2019年以来第一个位次超越微信的社交类应用。

    但是对于这类新型社交软件来说,下载量只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在后面,它还有九十九步要走。尤其是利用社交去进行商业变现,一直以来都是知易行难的命题。

    实际上,在这个命题背后,有一个更具伦理意味的问题—— 中国人的关系链能否被定价?

    人们总是认为,有人的地方就有商机,但单纯利用这些关系链去变现,却又很容易走形。所以,这些年来,微信在商业化方面异常克制,这种对于商业的低欲望,成就了这个社交软件的经年不衰。但这并不妨碍,在微信上存在大量利用熟人关系链变现的商业形态,微商是最典型的一种。

    而陌生人关系链的商业化就更难一些。总体来说,即便是头部的陌生人社交软件,当下仍被很多问题困扰。例如,用户付费意愿不高,后期容易脱媒,商业化过程容易受荷尔蒙牵引等。

    所以, 沿着不同的路线选择,这些社交软件陷入了两难当中。要看脸,就容易谈性,但若只是寻找有趣的灵魂,又有点过于乌托邦了。

    要知道,在乌托邦,谈钱是可耻的。

    01 从陌生人到社交关系,中间一个核心的动作是“建立”,也就是社交破冰。基于这个逻辑,过去10余年里,各个陌生人社交app想了无数“破冰”的法子。

    LBS(LocationBased Services,通过定位技术获取设备所在位置、提供服务)技术的发展是一个关键节点。这是一场基于地理位置的破冰。

    因为之前想做陌生人社交的人都困于一个大前提,就是如何将完全陌生的用户联系起来并匹配,LBS 的出现就给了一个解决思路,两个词可以清楚感知,就是“附近的人”,或是“摇一摇”。

    基于这样的技术,陌陌获得了发展。数据显示,2011年8月陌陌上线后的一年里,DAU就突破了200万,4 年MAU(月活跃用户数)突破了1亿。2014年12月,仅用了3年的时间,陌陌就成功挂牌纳斯达克,上市首日陌陌股价报收于17.02美元,较发行价13.50美元,上涨 26.07%。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一二级市场对这家企业,以及对陌生人社交这个赛道的认可。当然这些数据,也引燃了这个赛道,这里也成为创业者、投资人想要分羹的地方。

    只是,随着入局选手越来越多,如何匹配就成了各家差异化竞争以及宣传包装的点。“兴趣”就此成为一个重要的思路,毕竟自古就有基于兴趣而产生的“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说法。

    推崇灵魂契合的Soul被普遍认为打开了兴趣匹配的大门,但其实左滑右滑模式的探探,也是一种浅层次的兴趣匹配。

    2014年,探探上线了,“左滑无兴趣、右滑喜欢”的设计至今都让人记忆深刻,也极大提高了匹配筛选的效率。2016年11月,也是在上线两年时间,探探DAU超过500万,完成了近60亿次配对。

    虽然说陌陌、探探的发展时期,被普遍认为陌生人社交的融资高峰期,据不完全统计2014、2015、2016这三年,每年融资数量都超过80起,但作为利好的背面,陌陌、探探等一众app都陷入了荷尔蒙社交的泥沼。

    当然,荷尔蒙这事儿也是人性所趋。 因为对陌生人圈层来讲,最大的社交公约数莫过于两个,一个是职场需求,这 也是脉脉创业立足的根基,另一个就是荷尔蒙需求了。

    某种程度上,陌陌、探探等app的发展也利用了这样的需求。拿探探来说,用户进行匹配时必须使用有真人脸部细节的头像。而让一个人说清楚“左滑、右滑”的标准,其实也很难,多半是荷尔蒙的作用罢了。

    也是在2016年底,新的对手出现了。那就是带着灵魂匹配口号来的Soul,对标要打破的正是“荷尔蒙社交”。因为相对于陌陌和探探,用户第一眼看照片,Soul就不允许用户使用真实照片做头像,且进入平台要做的是“灵魂测试”,如果要与用户匹配,那就要通过“灵魂匹配”。

    新的噱头吸引了一众用户。2018年12月,Soul的MAU突破1000万。但是即便营造了一个不看脸的虚拟世界,Soul仍然难逃荷尔蒙的魔咒。

    2019年6月28日,国家网信办会同有关部门,针对网络音频乱象启动专项整治行动。据新华社报道,首批依法依规对吱呀、Soul、语玩、一说FM等26款传播历史虚无主义、淫秽色情内容的违法违规音频平台,分别采取了约谈、下架、关停服务等阶梯处罚。

    这背后的原因也容易理解。尽管激活陌生人关系链的因子有很多,但最普遍的那个恐怕还是性。食色性也,这是作为人的天然。所以随着平台用户规模的增加,具有性指向的关系链因子就越容易跳出来。

    “运营难度确实会随着用户量的增加而不断提升。”易观分析师廖旭华告诉《最话》。

    但还是有源源不断的企业继续涌入。为了克服陷入荷尔蒙社交的泥沼之中,他们开始将受众年龄向更低龄的95后甚至00后倾斜,兴趣匹配切的面也更窄更细。比如Dots,递爪、还有一众树洞类app。

    以Dots为例,这是一个超九成用户是在校大学生的app,很难想象的是,这个平台上有很多大学生一起学习,比如有诗社,有英语学习角,有考研考公帮。

    高质量的交友环境造就了这些小众app独特的氛围,且根据不同的兴趣,这些小小的平台又细化成了一个个小小的Z时代社区。为了维护社区的干净,用户进入这些平台的门槛也更高。

    还是以Dots为例,小红书有用户这么吐槽,“深夜临时起意想玩一下社交软件,怎么这么麻烦(我理解有门槛才能提高整体质量),所以!只是突然想叭叭两句的朋友们就不必了,还没开始我就结束了。”

    这是一位困在“转正”路上的用户,在他附上的申请转正的条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系统提示“请如实填写个人信息,并认真发帖与作答,灌水或主题不相关会影响转正结果”,且列举的转正必要条件也非常多,包括至少回答10个问题,设置至少6个必答,至少3个朋友(互相关注即朋友),至少4个所有人可见帖子。

    有人对此感同身受:想当初为了转正我2天发了10多条(帖子)。

    但这其实也意味着, 为了“干净”,这些小众app在某种程度上放弃了追求流量、规模,但在互联网的普遍玩法里,流量规模是融资的命门,也是商业变现的根基。

    更何况,小众app瞄准的Z时代本身付费能力就有限。

    于是我们能看到, 主题式多人连麦的“递爪”没了。这个在小红书上评价非常好的小众app,在2021年6月宣布停服了。

    相关从业者表示,停服核心原因应该是用户量增长的停滞以及商业化遇阻。

    02 当然,商业化这事儿,不是只有小众app自己面临的问题。

    哪怕流量和规模都具备的头部选手,今天也仍旧困于商业化变现,很难找到一个健康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其实对于陌生人社交app来说,最天然的变现场景,就是围绕关系链搭建、结交、深交等产生的会员增值服务。这也是大多陌生人社交app曾主要探索的变现路径。

    以海外社交产品Tinder为例,这是一个会员付费很成功的例子,而且这是跟探探最相似的一款产品,因为探探走红的滑动匹配其实是借鉴了Tinder。

    国内外冰火两重天的是,Tinder的会员服务收益就很可观。

    2015年,Tinder推出了每月9.99美元-19.99美元的Tinder Plus会员,2017年,又推出收费为每月14.99美元至82.99美元的Tinder Gold模式,其功能包括无限点赞次数、选择可见对象、无广告、查看喜欢你的人等等。

    效果是很明显的。到了2019年第二季度时,Tinder的平均付费用户就达到了520万,环比增幅50.3万,凭借会员增值服务这一项,Tinde就成为了母公司Match Group的重要现金流,会员服务收入占据了Match Group的超九成。

    Tinder并非没有质量差的困扰,一位曾在海外留过学的,是dating app资深用户的人士告诉《最话》,Tinder是她用过质量最差的app,毕竟从逻辑上说一个东西的dau足够高,人就会很多,质量就会降很多。

    “比如‘她说’在 2019 年刚开始的时候,DAU只有5w左右,而且‘她说’的基础用户是清北的那群人,所以质量高的惊人,但现在质量就不好说了。”

    那Tinder的会员付费为什么做的好呢?首先是基本盘太大了。根据数据显示,Tinder在全球超190个国家运营,已经促成了500亿个配对。其次,Tinder的监管环境相对更松弛,这也有利于它围绕匹配关系操作很多可变现的空间。

    更为重要的,还是在于国内外的不同dating氛围。

    “以美国为例,可能一个人他从18岁到30岁结婚,除去稳定的恋爱关系时间,其他时候都会用dating app,自然愿意付费了。”上述用户向《最话》表示。

    在她的体验来看,国内的很多人确实相对更保守和拘谨,很多有恋爱需求的人虽然用dating app,但给人感觉会非常拘谨,不太敢付诸行动,也担心被骗,更多时候只是过过嘴瘾。

    “而且在国外,除了人会比较开放,这些app的付费侧重点其实是让你填写relationship goal,按照这个标签去做匹配是非常容易的。但在国内的付费侧重点,可能只是说你付费了,你会多刷到几个人。”

    这位用户甚至怀疑,既然这个产品这么设计,有没有可能大多数人玩dating app的目标都不一定是找date,而是在 dating app 本身上去打发时间,就是“刷”这个事儿本身。

    如果是刷的话,刷什么不是刷。更何况国内还有刷时间机器的抖音、快手、小红书。基于这样的心理,随着层出不穷的产品不断分散着用户的注意力,那么用户愿意在社交产品上的欲望也会降低,继而进一步向这些社交app后续获客方面施压。

    “陌生人社交的留存一直都是一个问题,很难给到用户一个持续留存的理由,无论是关系链还是社区内容,都还没有特别强的抓手。”廖旭华向《最话》表示。

    更何况,大家还很难逃脱的一个归宿是, 很多用户聊着聊着就会脱媒,转向了微信 。这几乎是一个死结。

    这些问题,国内的创业者自然也能想到。所以今天陌陌的变现盈利法子长出了“直播”,陌陌开始研究“元宇宙”,还有一些陌生人社交app开始往综合娱乐类的方向转,在自己的平台上去孵化在线狼人杀、在线剧本杀、KTV房间等等。

    这些手段都在试图提高用户在平台上的时间、提高用户留存率,同时也去吸引对直播、元宇宙等感兴趣新用户。本质都是想把自己的基本盘变大。

    并非没有成果。对于陌陌而言,财报数据已然证明,其直播收入已经是整体收入的过半数。

    但成果有多大呢?也不好说。

    根据财报显示,挚文集团(原陌陌)2021年第三季度的月活跃用户(MAU)数量为1.155亿,而2020年9月为1.136亿。增速滞缓背后难掩市场饱和的现实。

    (数据来源:易观千帆)

    与此同时,这些app的活跃用户数也在备受考验。根据易观千帆提供的数据显示,2022年4月,Soul、探探、多闪三款app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月活跃人数环比下降的情况。

    从常人的角度,4月是全国疫情较为严重、社会面人员接触很少的月份,本应该有更多的用户进入到陌生人社交才是。

    但就像廖旭华所说的那样,这个赛道本身的市场就有限,而且国内互联网行业已经比较饱和和成熟了,没有新进网民,增长难度大太多。

    而单就陌陌的直播业务而言,或许是短视频平台直播的兴起,截至2021年第四季度,陌陌的直播收入已经持续8个季度同比增长下滑。

    Soul的处境就更难了,因为目前Soul用户数的攀升仍要依赖高额的广告投入。根据招股书显示,2020年全年,Soul的广告支出为6.02亿元,营收为4.98 亿元;2021 年第一季度,Soul 的广告支出为 4.59 亿元,营收仅为2.38亿元。

    当然这不排除Soul是为冲上市,阶段性的放弃了盈利。但也能够反映出这类产品的困境。

    但还是有源源不断地小众app涌出来。对于这一点,廖旭华告诉《最话》,因为这类app的研发投入成本不高,几乎可以理解为一种博概率的风险投资。

    只是从这些年的情况来看,相关产品能博出一番天地的概率并不高。一方面当然是运营难度大,盈利前景又不明确,很容易让人半途而废;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总有巨头参与到游戏当中。

    03 巨头围剿这件事,是非常残酷且认真的。

    他们不仅仅是在不经意间,围剿了这些陌生人社交app,抢占了它们用户的时间,比如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种草平台;更为关键的,他们在陌生人社交这件事儿上,就没停止过琢磨。

    且不说字节先后拿出多闪、心图、飞聊等产品在陌生人社交领域的探索,单说围绕着“抖音*社交”的探索,就足以看出字节的决心。

    2019年1月15日推出的“多闪”,到今天为止,即使没有什么太大声量,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较其它选手相差很大,但仍然在运营在维护,且与抖音账号同步,在抖音视频的分享界面至今也有“多闪”这一条路径。

    (数据来源:易观千帆)

    另一边,就在本周,抖音还被曝出又在内部测试“兴趣匹配”,可以简单理解为陌生人A与B基于同一个感兴趣的短视频而被匹配到,进而以该短视频为背景进行热聊。

    显然,为了拿下社交,字节再一次带上了流量机器抖音下场,试图利用抖音的流量来让社交产品“拔苗助长”。

    再说百度。

    有人对百度社交史这么评价:上下求索、铩羽而归。百度这几年在社交上的探索动作,比字节还要多。比如校园社交应用正鲸说、听筒、一起吧,泛娱乐直播 + 社交产品音啵,兴趣学习社区有噗,以及百度说吧。今年4月,百度又一次尝试语音类的陌生人社交app嗨圈圈。

    可能唯一一款用户量及声量大的,就是百度贴吧。但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款pc产品也已经被基本淘汰。

    包括腾讯,从简单的摇一摇,到微信里探索“分类找圈子”,到成为Soul的大股东,很显然,哪怕最新一季度财报显示,微信月活已经接近13亿,腾讯也没有停止对社交的探索。

    但显然,巨头对社交的孜孜以求,不是以关系链变现为战略目标。从消费互联网的增长逻辑来看,产品的流量来源无非围绕工具价值、内容价值、人际关系三部分。

    工具、内容层的创业及用户增长空间基本已经被Web1.0、2.0时代的产品所掏空,剩下能利用的,只有人际关系。尤其是在整个互联网陷入增长瓶颈的时候,能带来用户增长机会的尝试,每个大厂都不会放弃。

    通过陌生人社交吸引更多的用户进入自己的平台,或者说通过陌生人社交将用户从其他平台手中夺过来,倘若成功,那么随着关系网的扩大,可观的新增流量必然也会带来可观的增长机会。

    就像,虽然已经拥有了抖音这款流量机器,字节仍将长期坚持对于流量的抢占和争夺;就像,以社交作为生命线的腾讯,也一日不可懈怠,需要不断巩固和提升自己的基本盘;而侧重于技术输出和广告推荐的百度所缺乏的,是直达用户消费场景的机会,陌生人社交显然是能缩短路径的有效方式……

    所以, 大厂做社交这件事儿的逻辑,跟小厂是不一样的,小厂要发展、要壮大、要养活自己,所以不得不探索社交的商业化变现;但大厂要的是整个生态体系的繁荣,它更看重社交背后的用户增长和留存价值。

    说到底,在中国,给关系链定价从来都是难而敏感的事情,有时候你也说不清该以一个多大的尺度。毕竟古人有云,君子之交淡如水。

     

    作者:孙颖莹,编辑:王芳洁,微信公众号:最话 FunTalk,不写平庸的故事。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XwZFnr-NjVjMauI7NuFu8Q

    本文由 @最话 FunTalk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 「NFT 之王」无聊猿是怎样炼成的?

    设计动态 2022-05-26
    编辑导语:在NFT赛道中,NFT交易平台的竞争最为激烈。2020年市场除了火了大半年的DeFi,就属NFT最为亮眼,一直持续到今年,NFT的声音也不绝于耳。本文介绍了「NFT 之王」无聊猿是怎样炼成的,感兴趣的伙伴快来阅读吧! 说起时下最火的 NFT,无聊猿游

    编辑导语:在NFT赛道中,NFT交易平台的竞争最为激烈。2020年市场除了火了大半年的DeFi,就属NFT最为亮眼,一直持续到今年,NFT的声音也不绝于耳。本文介绍了「NFT 之王」无聊猿是怎样炼成的,感兴趣的伙伴快来阅读吧!

    说起时下最火的 NFT,无聊猿游艇俱乐部(Bored Ape Yacht Club,BAYC)稳坐头把交椅。

    不久前,NFT 行业的重磅新闻都出自无聊猿:先是正式宣布收购 NFT 头像鼻祖、曾经市场份额第一的加密朋克(CryptoPunks)系列 IP,紧接着发行了自己的代币 ApeCoin(APE)和新的元宇宙项目 Otherside。 母公司 Yuga Labs 也在今年 3 月完成 4.5 亿美元融资,估值达到 40 亿美元。

    2021 年 4 月,BAYC 面向公众启动预售,最初的价格是 0.08ETH,约等于 200 美元。一年后, BAYC 在今年 5 月初的地板价一度升至 147ETH,价格涨了 1800 多倍。

    打赢与 CryptoPunks 的王者之争,横跨艺术、时尚、文娱、餐饮,出圈的无聊猿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它不再只是流传于社交媒体上的 JPEG 头像,而是 一个 IP 生态,从原来的小众圈子成长为现象级「NFT 潮牌」 ,并且仍在向大众文化进军,身价也水涨船高。

    这一切,只用了一年时间。

    无聊猿是如何做到的?

    一、四个 NFT 新手,「干掉」行业元老 无聊猿的创意来源,是一个关于财富自由的想象。在遥远的未来,一群靠加密货币实现财富自由的猿猴聚在一起,他们这时候已经无矿可挖,百无聊赖地待在沼泽地的木房子里。房子内部装饰得像一个地下酒吧,屋顶吊着各种形状的彩灯和一长串万国旗,酒瓶在地面和吧台上横七竖八,被掐弯的烟蒂也没人收拾,一派邋遢。

    无聊猿游艇俱乐部的内部装饰。| 来源:BAYC 官网

    这里是一个俱乐部,主角就是那些 既有金钱也有时间的猿猴。他们大多面无表情,戴着各式的帽子和墨镜,外套五颜六色,有的叼着雪茄,有的咬着披萨,还有的双眼能放射出两道光束。

    猿猴们的娱乐活动就是在俱乐部的浴室墙壁上任意涂鸦。对应着,这些 NFT 在现实世界的持有者可以进入虚拟创作空间 BAYC bathroom,在那里进行数字创作,在墙壁上写写画画。

    无聊猿的 幕后团队名叫 Yuga Labs ,有 4 个创始成员,外加一个兼职插画师。

    4 个创始成员里,负责创意内容的是一对好朋友,一个叫 Gargamel(就是《蓝精灵》的格格巫),另一个叫 Gordon Goner,这都是他们的化名。Gargamel 拿到了创意写作的艺术硕士学位,Gordon 因为身体原因从艺术专业辍学,他们 喜欢待在一起喝啤酒聊文学,谈论海明威和维特根斯坦。

    两个人在现实世界非常低调,无聊猿火了之后,他们的真实身份一直是个迷。直到今年 2 月,外媒曝出 他们都是 30 多岁,Gargamel 的真名叫 Greg Solano,是一名作家兼编辑,Gordon 的真名叫 Wylie Aronow,出生在佛罗里达,是一个兼职交易员。

    两个人在 2017 年购买了加密货币,起初赚到了钱,后来因为盲目加杠杆又赔掉了。他们由此成为了加密世界的信徒,一直想进入这个领域,却没有找到合适的门路,直到后来看到已经有知名度的 NFT 头像项目,例如加密朋克,才萌生了灵感。加密朋克(CryptoPunks)诞生于 2017 年,是以太坊上的初代头像类 NFT——随机生成的 10000 个像素风格角色。

    加密朋克诞生之初,NFT 的概念还没有真正确立,相关市场更是一片空白。创始团队自己保留了 1000 个头像,其余都免费发送给了以太坊用户的钱包地址。

    加密朋克 NFT 系列。| 来源:Larva Labs

    随后两三年时间,NFT 逐渐出圈。加密朋克凭借自己的元老地位,不仅成为加密社区的「顶流」,是身份和资历的标识,也是 NFT 市场上最受瞩目的蓝筹项目,在二级市场价格飙升。2021 年 3 月,一款戴着帽子和太阳镜、叼着烟斗的加密朋克头像卖出了 4200ETH 的价格,约合 760 万美元,在当时创下了单个 NFT 头像的最高价格记录。

    无聊猿的创始人看到了加密朋克的成功,受到启发, 想尝试做一款头像类 NFT,再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将头像和加密社群结合在一起,创造一种新玩法。

    但两个人都不懂技术,于是他们找来了两名工程师朋友加入,化名分别是 No Sass 和 Emperor Tomato Ketchup,共同组成了无聊猿的核心团队。后来又外请了亚裔插画师 Seneca,负责猿猴的形象设计和生成。

    一个最棘手的问题是, 4 个成员之前都没有接触过 NFT, 两位工程师也不擅长加密领域,不懂区块链技术,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他们每天工作 14 个小时,很快就摸到了门路,并在去年 2 月敲出了智能合约的第一串代码。两个月后,10000 张不同风格的猿猴头像 NFT 诞生,正式启动预售,每一只猿猴都有自己的专属编号。

    无聊猿的形象。| 来源:Yuga Labs

    把这些猿猴放到一起观察,它们更像是表情、外套、配饰等不同单品元素经过随机排列组合的「编程作品」,但其实它们具备稀缺性。有媒体统计过这 10000 只猿猴,其中只有 49 只的嘴里含有匕首,108 只有僵尸化的眼睛,115 只戴着十字耳环。

    预售的单价是 0.08ETH,约合 200 美元。这个价格在加密货币圈几乎等同免费,当时用了一周时间全部售出。也是在一周后,NFT 领域的知名收藏家 Pranksy 注意到了无聊猿,开始为它做宣传。

    无聊猿自此开始了进阶之路。 一年后,它正式收购自己当初的「灵感来源」加密朋克系列 IP,将昔日前辈招进麾下,而自己则登上了 NFT 的王者宝座。

    二、不只是 JPEG,要打造「猿宇宙」IP 无聊猿的成功并非侥幸。正如加密朋克创始人在被收购之后对媒体所说:「我们的专长是在技术早期做创造,不擅长社群管理和维护公共关系。 Yuga Labs 是头像类 NFT 的创新者,他们更擅于项目运营。 」

    Yuga Labs 擅长运营,首先体现在趁热打铁扩充生态系统上。

    在首批 10000 个无聊猿头像 NFT 售罄后,团队感觉只有 BYAC 这一个系列的话过于单一。两个月后,他们又推出了 10000 个无聊猿的「宠物同伴」NFT——无聊猿犬舍俱乐部(Bored Ape Kennel Club,BAKC),免费发放给 BAYC 的持有者。

    每个持有者可以随机领养到一只「宠物狗」,它们和「主人」是唯一对应的关系。 当然,这些「宠物狗」也是 NFT。

    无聊猿犬舍俱乐部。| 来源:OpenSea

    无聊猿的世界,有了宠物之后还是不够。团队在去年 8 月继续推出衍生品——变异猿游艇俱乐部(Mutant Ape Yacht Club,MAYC)。

    这批 NFT 是 第一版无聊猿的「基因突变版」 。团队向原来的那批持有者空投带有突变基因的「血清」,具体分为 M1、M2、M3 从低到高的三个等级。不同等级的血清决定着原版无聊猿基因突变的特征和程度,拿到 M1 和 M2 血清的持有者,他们的猿猴突变后还能看出一些原来的底子,如果拿到的是 M3,意味着可以获得非常稀有和独特的变异猿猴,市场价也更高。

    变异猿游艇俱乐部。| 来源:OpenSea

    这次发行的数量是 20000 个。其中一半还是空投给原来 BAYC 的持有者,剩下的 10000 个血清以 3ETH 的单价向公众出售,一个小时内售罄。这给团队带来了 9600 万美元的收入。

    Yuga Labs 一步步扩充着自己的无聊猿生态: 有主角,有宠物,主角还可以实现基因突变,化身一个新形象。

    下一步是发行自己的代币。今年 3 月,BAYC 宣布推出 ApeCoin(APE)代币,被视作无聊猿宇宙的原生代币。

    按照官方的介绍, APE 被定位成「一种治理和实用型代币」,用来赋能 Web3 的去中心化建设。 持有者可以用 APE 对社区政策投票,也可以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进行商品交易。

    Otherside 就是可供交易的 NFT 之一。这是团队最新推出的第四个 NFT 系列——专为元宇宙打造的虚拟土地。

    这个系列共有 20 万个 NFT,其中一半已经在 4 月底推出。与之前的玩法相似,BAYC 和 MAYC 的持有人可以免费申请自己的虚拟土地,其他公众可以用 APE 来购买,单价是 305 个 APE。

    无聊猿系列已经远 超出了社交头像的范畴,成为一个不断壮大的生态系统: 在加密世界里有故事背景,有主角设定和娱乐活动,还有自己的土地和货币。

    一个「猿宇宙」系列 IP 已经诞生。

    三、从库里到苏富比,出圈的无聊猿 创造一波又一波「物料」的同时, 团队真正的运营能力体现在让无聊猿 IP 成为跨界大户,走出 NFT、Web3 的小众圈子。 去年夏天,网友看到 NBA 球星库里的 Twitter 头像换成了一张蓝色毛发、穿土黄色花呢西装、眼神迷离的猿猴形象。

    随后媒体曝出,库里花了 55 个 ETH 买下这个猿猴头像,约合 18 万美元。

    名人效应迅速扩大了无聊猿的大众知名度和话题性 ,人们产生了好奇甚至不解:究竟是一张什么样的头像,价值 18 万美元?背后有什么来头?

    这还带动了关于 NFT 的知识科普。有媒体盘点了一份 持有无聊猿 NFT 的明星清单 ,不只是库里,名单里还有篮球大鲨鱼奥尼尔、足球明星内马尔、流行歌手贾斯汀·比伯、说唱巨星埃米纳姆,以及周杰伦。

    除了给名人做头像,无聊猿 NFT 还能做什么?

    环球音乐集团成立了由四只无聊猿组成的超级乐团 KINGSHIP,聘请艺术家和动画师,将猿猴的二维形象转化成 3D,让它们未来在虚拟现实和真实现场做表演。

    国外知名音乐杂志《滚石》专门为它制作了首个 NFT 数字封面,这些猿猴和歌手碧梨有了同等待遇。

    无聊猿登上《滚石》杂志封面。| 来源:RollingStone

    无聊猿项目方背后有专门的营销公司,类似 NFT 界的 MCN, 为无聊猿系列安排加密圈的网红和KOL,每天在社交媒体上多次转发推广。

    去年 9 月,世界知名拍卖行苏富比以 2620 万美元的价格拍出了 101 个猿猴 NFT 和 101 个犬舍 NFT,比估价的上限高出 30%。同月,另一家知名拍卖行佳士得也举办了无聊猿 NFT 的拍卖会,一共拍出了 4 个 NFT,总价值约为 280 万美元。

    这两家拍卖行在传统艺术品领域颇具声望,梵高、莫奈这些顶级艺术家的作品都会在拍卖会上亮相。 这两家公开拍卖无聊猿,变相提高了头像类 NFT 在传统艺术界的地位 ,拍出的高价再次引来一波讨论和质疑。毕竟,人们觉得这不过是风格迥异的 JPEG,谈不上有美感,更不具备大师作品的艺术成就。

    不理解归不理解,丝毫不影响无聊猿出圈。明星带货叠加艺术拍卖,这些猿猴 NFT 给大众留下的认知印象是稀有的、昂贵的,就像它最初在虚拟世界的情节设定一样,是属于富人的玩具。

    投资人和商业大佬也开始出手购买无聊猿,产生了 FOMO 心理。 「FOMO」是区块链圈的行话,意思是 Fear of Missing Out,表示一种「担心错过」的情绪。

    无聊猿 与时尚运动品牌的合作让普通大众也真正有机会参与和用上这个猿猴形象 ,而不是自己在网上复制、粘贴和储存。

    今年 4 月底,「中国李宁」宣布与无聊猿联手,让编号 4102 的猿猴成为北京三里屯快闪店「无聊猿潮流运动俱乐部」的主理人,推出印有无聊猿形象的棒球帽、T 恤等时尚单品,店门口还设立了一个巨型的像素化猿猴雕像。此前。阿迪达斯也与无聊猿合作,推出过周边产品。

    位于北京三里屯的中国李宁无聊快闪店。| 来源:中国李宁官方微博

    很多品牌都看上了无聊猿的营销和传播价值。 主打智能健康硬件的倍轻松买下了编号 1365 的猿猴形象,计划推出「无聊猿健康俱乐部」。中国房地产企业绿地集团也买下一只猿猴形象,象征着自己将打通虚拟与现实,进军数字化战略。

    在美国,已经有无聊猿主题餐厅开业,取名「Bored Hungry」,菜品有「无聊猿套餐」和「变异猿套餐」,前者是汉堡薯条,后者主打素食。除了传统的刷卡支付,顾客还可以用 ETH 和 APE 买单。

    从虚拟头像到实体商业,代表潮流文化的无聊猿已经彻底冲出 NFT 界,实现了超级 IP 的崛起。

    四、IP 变现,基于NFT 的商业范式 无聊猿 IP 的热度和声量不断提高,团队打造了自己的商业变现模式。这也是无聊猿不同于加密朋克等其他 NFT 的独特之处,一个在 目前被印证可行的财富密码。

    按照 NFT 的流通特性,通常来说,创作者拥有项目的版权,每一次交易,创作者都可以从中获得一定比例的版税收益。

    无聊猿项目方的独特之处在于打造了自己的商业授权方式, 把 IP 的商业使用权和销售权转让给持有者,持有者可以对这些猿猴进行再设计和再创造,根据自己的需求去使用、转售这些猿猴。只不过,每一次流转要按照售价 2.5% 的提点比例给 Yuga Labs 分成。

    例如,如果李宁想推出无聊猿系列服饰,就需要先向上一位持有人购买一个猿猴 NFT,买下之后,李宁有权对这个猿猴形象做二次设计,融入品牌 logo,然后应用在自己的各类产品上,后续也可以再卖给别人。

    Yuga Labs 工作室有动力推动这些 NFT 在二级市场流转,鼓励持有者去多次使用、售卖无聊猿。因为这些持有者群体中,很多人或者品牌方足够知名,也自带话题属性,借助他们的力量 让无聊猿跨界、出圈,可以持续炒热 IP,甚至实现病毒式传播,创造更多的需求和认同,进而达到最重要的效果——升值。

    这是 Yuga Labs 愿意看到的结果。因为只要版权不断流通,项目方就有版税收入,售卖的次数越多,价格越高,他们从中赚得越多。

    另一边,持有人也希望无聊猿持续升值,自己在收获一波营销热度和产品收入之后,还可以在后续的转售中再赚一笔差价。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版权归谁并不重要, 关键的是流通次数和升值空间 ,决定着各个环节参与方的收益。

    根据区块链分析平台 Nansen 在今年 5 月 11 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无聊猿系列的二次销售额已经累积超过 60 万 ETH,按照 2.5% 的提点分成,Yuga Labs 至少已经获得了 1.5 万 ETH 的版税收入,超过 3000 万美元。

    Yuga Labs 打造了 基于 NFT 流通性的 IP 商业模式。 这个商业逻辑并不难理解,但加密朋克却没有这么做。他们的条款限制持有者使用 IP,所以购买加密朋克的人大多只是把它换成了头像,在社交媒体上彰显身份。不过,这一切都随着无聊猿收购加密朋克而宣告结束

    。Yuga Labs 宣布,之后的加密朋克会和无聊猿一样,持有人可以按需求自行使用和转售自己的 NFT 版权,用于产品、营销等各类场景。

    这种商业化路径看似美好,却也存在缺陷和短板。人们广泛知晓的成熟 IP,例如迪士尼、哈利·波特、漫威,都是基于完整的故事讲述,有电影、漫画做支撑,粉丝群体更牢固,凝聚力更强。相比之下, 无聊猿 NFT 的底蕴显得单薄,一旦热度过了,IP 变现的持续性和后劲有待验证。

    看上去,无聊猿更像是 一个搭载区块链技术,在 NFT 应用场景下的 IP 生意 ,一路实现了从 IP 诞生、崛起到价值变现的闭环,创造了 一套 NFT+IP 的商业玩法。

    Yuga Labs 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自己想成为一家 Web3 生活方式的公司。未来,这只猿猴的形象或许会出现在更多你意想不到的地方,但这种热度能持续多久,IP 之路能走多远,还有待潮水退却之后的检验。

     

    作者:雪小顽,编辑:靖宇;公众号:极客公园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v7AmQA4Usb5OYBkkVdYKJg

    本文由@极客公园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 当年轻人在元宇宙抢购“QQ秀”

    设计动态 2022-05-26
    编辑导语:元宇宙带火虚拟地产后,如今又掀起了一股虚拟服装的热潮。本文分析了虚拟服装究竟是新的收割手段还是真的产业潮流?一起来看看吧。 当元宇宙在2021年凭一己之力带火了虚拟地产、NFT头像等数字藏品之后,如今又出现一阵被虚拟服装掀起的新的时尚潮流。 在外观上

    编辑导语:元宇宙带火虚拟地产后,如今又掀起了一股虚拟服装的热潮。本文分析了虚拟服装究竟是新的收割手段还是真的产业潮流?一起来看看吧。

    当元宇宙在2021年凭一己之力带火了虚拟地产、NFT头像等数字藏品之后,如今又出现一阵被虚拟服装掀起的新的时尚潮流。

    在外观上,虚拟服装看上去比现实世界里的服装更夸张、更有想象力,但两者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虚拟服装的购买者并不能真正穿上这些衣服,只能通过技术手段将真人照片与虚拟服装合成到图片或视频中。

    有网友评价称,这是打着元宇宙的旗号在卖QQ秀,谁买谁是大冤种。但也有人认为,虚拟服装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流行趋势,为元宇宙与现实世界的连接打开了新的思路。在争夺元宇宙发展先机的竞赛中,虚拟服装究竟是新的收割手段还是真的产业潮流?

    一、虚拟服装“贵”在不真实 虚拟服装被吐槽成QQ秀,一点也不冤枉。在不考虑元宇宙概念的背景下,虚拟服装给人的感受就是“在虚拟世界穿的衣服”——虽然这样的描述多少带有一点科幻的意味,但目前的虚拟服装普遍在实际观感上和游戏皮肤或是短视频平台上的特效滤镜并无二致。 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件普通的虚拟产品,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

    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数字时装公司The Fabricant,是世界上最早尝试制作“数字服装”的企业之一。

    2019年,The Fabricant联合知名区块链游戏公司Dapper Labs以及AR滤镜设计师Johanna Jaskowska,利用2D服装图案切割软件和3D设计软件创造了一款名为“Iridescence(意为‘彩虹’)”的虚拟服装。

    得益于强大的渲染技术的表现力,这件高级定制礼服有着极为真实的外观,从最终的展示图片上来看,就如同闪烁漂浮在空中的斑斓彩虹一般。

    此外,它还是一件基于区块链网络,可追溯、可交易和可收藏的数字艺术品。 在彼时由区块链掀起的数字经济的繁荣背景下,它成为了一种将现实世界成功映射到数字世界的象征,因而最终以高达9500美元的价格通过区块链网络完成交易。

    看到“彩虹礼服”大获成功后,世界知名服装品牌们也开始注意到虚拟服装的风口。国际一线奢侈品品牌Dolce&Gabbana随后设计的金色玻璃连衣裙NFT,以近7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约446万元)的售价刷新了虚拟服装的成交纪录。

    2021年,伴随着元宇宙概念风靡全球,Balenciaga也成立了元宇宙业务部门,Gucci和Burberry也先后推出了自家的虚拟服装,Nike则聘请了专门设计虚拟运动鞋的设计师,在线上推出了数款虚拟球鞋。

    世界大牌们纷纷入局虚拟服装,不只是为了“蹭热点”,而是看上了背后实实在在的好处。 根据摩根士丹利的预测,奢侈品品牌在元宇宙的加持下,将使其潜在市场在2030年扩大10%以上,为整个行业带来超过500亿美元的营收增长。

    摩根士丹利之所以给出这样的判断,主要是因为传统服装行业从原材料采购、商品生产到零售终端的运输环节,都存在一定的沉没成本。而虚拟服装的制作则直接省去了实物生产流程,减少了大量运营成本,服装企业也不用面临换季时处理库存的问题。

    其次,服装企业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将虚拟服装作为模板进行设计、修改和展示,大大降低了设计和制作成本。另外,制作虚拟服装对于降低碳排放也有显著效果。

    相关资料显示,制作一件虚拟服装能够使碳排放降低97%,并且节省872加仑的水。 如此一来,“不真实”反而成为了虚拟服装的优点。

    二、元宇宙QQ秀收割大冤种? 按照惯例,国际大牌都看好的行业新风口,理应很快通过“copy to China”的模式在国内迅速萌芽,但国内传统服装企业对于虚拟服装的兴趣好像并不大。不过这并不妨碍潮流设计师以及加密资产、NFT收藏品的爱好者们,将虚拟服装带入到中国的社交网络,让更多普通人认识这一新物种。

    今年3月份,中国设计师品牌ANNAKIKI正式回归米兰时装周线下实体秀,在“<后人类编码POST-HUMAN CODE>”的大秀主题下,推出了2022秋冬NFT虚拟服饰胶囊系列。

    为了推广活动,大秀官方邀请吉克隽逸等一批女明星,通过个人微博晒出了自己身穿NFT虚拟服装的图片。其中,吉克隽逸“穿着”一身银色礼服,与现实背景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突、夸张的造型一度引发了网友们的围观。

    事实上虚拟服装也并非都是极度夸张和充满科幻感的,比如网红周扬青在小红书上晒出的第一件NFT礼服,除了小臂和领口处采用了金属质感的材质外,整体看上去和常见的高级定制礼服区别不大。

    与早期媒体报道中奢侈品品牌虚拟服装卖出的惊人价格相比,面向普通用户的虚拟服装售价并不算太贵。即便是去年8月,迪丽热巴登上《NYLON》杂志时所穿的蓝色蝴蝶结虚拟裙装,官方售价也仅为120美元(折合人民币764元)。

    在主流数字设计平台网站,Tribute Brand官网上,大多数虚拟服装的价格也都在30美元到80美元之间,而唯一有挑战的事情,是平台上架的虚拟服装经常很快售罄,让人连个“上当”的机会都抢不到。

    虚拟服装的热销盛况,同样也发生在小红书平台。今年1月份,小红书上线了名为“STEP INTO R-SPACE”的数字藏品发行平台。

    据惊蛰研究所观察,目前该平台已经有不少个人设计师发布了虚拟服装、虚拟饰品等虚拟商品。从商品列表上可以看到,许多虚拟服装作品发布不到一个月就已售罄,而这些被抢购一空的商品,售价区间从数百元到数千元不等。

    有意思的是,一些设计师还配合眼下的“520”这一特殊促销节点,推出了限量款商品。例如全球限量52份、售价520元的虚拟服装,以及全球限量200份、售价49元的虚拟节日礼盒。 这种虚实结合而又与时俱进的特殊商品策略,让人一度怀疑是传统电商在元宇宙行业再就业了。

    据惊蛰研究所了解,购买虚拟服装并不像购买QQ秀那样简单,买家通常需要按照要求提供一张全身照作为合成素材,并且留下邮箱地址,然后在10到15个工作日后就会收到合成的照片。

    一些商家为了保证最后的成片效果,还会对站姿、拍照角度给到具体的建议。 比起购买游戏皮肤,虚拟服装的消费体验,更像是在线购买修图服务的感觉。

    三、用新消费包装虚拟价值 对于不了解加密资产、元宇宙这些背景的普通人来说,他们很难去理解虚拟服装的价值。因为就感官层面来说,消费者最后得到的只是一张合成照片、一段视频,除此之外虚拟服装并不能带来更多的产品体验。

    但是在圈内人看来,虚拟服装的流行不只是新商品获得市场认可的一个现象,背后更反映了年轻人群在消费观念上产生的新变化,以及给虚拟产业带来的巨大行业前景。

    95后区块链技术爱好者、数字资产投资者小林告诉惊蛰研究所,虽然虚拟服装不能穿出门,但是买家可以将自己身穿虚拟服装的图片和视频分享到各种社交平台,因此虚拟服装除了具备审美价值外,本身也具有社交货币的功能。

    “就像之前歌手林俊杰、NBA球星库里这些公众人物花几十万买一张NFT的头像一样,他们认为这是一件时下流行的、非常酷的事情,所以愿意为它买单。而且在同样购买了这类产品的人群中,也会形成一种身份认同。”

    据小林介绍,其实很早就出现了虚拟服装的概念,只是当时并不像现在这样受到关注,而元宇宙概念风靡全球后,虚拟服装才又被一些数字经济公司和设计师们重新注意到。

    “而且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国际大牌的实际操作倒是有点蹭热点的感觉。比如LV、Nike与一些游戏合作推出的虚拟服装和虚拟潮鞋,本质上是给游戏中的皮肤‘上链’,让玩家可以通过区块链网络查询到全网唯一的地址来证明数量限制和唯一性。”

    小林认为,仅仅基于产品自身,虚拟服装或许很难体现其价值,但是企业却可以通过这件事来表示自己始终走在行业前端,将其作为一种企业地位的象征。

    “还有一点很关键,近两年元宇宙、NFT是年轻人群高度关注的热点领域,这些传统企业为了吸引年轻人的注意,主动蹭热点也无可厚非。前几年无糖气泡水火了以后,娃哈哈、农夫山泉这些传统企业也不开始卖类似的产品吗?这就是用新消费的思维包装虚拟经济,先不管做的东西能不能用、好不好用,先赶上这波风口最重要。”

    32岁的大刘也是一名数字资产投资者,在他看来, 早期的数字资产由于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很难得到推广,但是NFT以及虚拟服装将数字资产的概念具象化了,因此很容易被新手投资者理解和接受,这为数字资产进入大众时代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2021年以前我们谈数字资产的时候,几乎不可能用一两句话就让完全没有接触过的小白听懂这是什么东西。但是从NFT开始,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新手投资者主动加入进来。”

    大刘认为,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Z世代对数字商品这类新事物,有着天生的理解能力和适应能力,所以他们很自然地就能接受NFT头像、虚拟服装这种数字资产。

    “而且这些新事物的生产者们也在极力地迎合年轻的喜好,比如大多数虚拟服装都采用了赛博朋克和未来感、科技感的设计风格。在年轻人眼里,把这种图片分享到社交平台,是非常有个性的一件事。”

    但是有热钱的地方,也总会有陷阱。惊蛰研究所了解到,由于最后交付的内容通常只是一张合成图片,因此存在以P图的方式假冒虚拟服装产品的情况,不了解虚拟服装制作原理的消费者,往往难以辨别这种骗局。

    不过目前已有平台能够提供实时合影的服务,买家可以直接在AR相机里换上自己购买的衣服拍照,因为经过了技术渲染,所以拍照呈现出的衣服贴合度和运动状态下的同步效果会比较好,这也能够成为辨别“P图”的一种有效手段。

    “除了假冒伪劣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有的虚拟服装是NFT,但有的就只是图片服务而已。” 据小林解释,虽然买家最后收到的都是一张图片,但是虚拟服装NFT一般会发行在拥有庞大用户数量的知名区块链项目上,通常也会要求使用该项目发行的通证作为交易结算方式。

    而那些可以直接在线上使用人民币账户购买的产品,本质上只是在图片合成后将其“上链”,然后生成一个可以确权验证唯一性的地址给到买家。

    “简单来说,一个是官方正版渠道售卖的正品,另一个则是非官方渠道买到的高仿产品。可能本身在产品质量上没有特别大的区别,但是市场价值会有很大的差距。” 小林还提示到,由于目前国内并不支持数字藏品的二级市场交易,所以虚拟服装还不具备增值变现的可能,如果是因为个人喜欢,那么不论买哪个都一样,甚至可以直接使用人民币账户的虚拟服装,反而会因为方便支付而得到更多人的喜欢。

    虚拟服装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虽然是数字商品,但它的呈现方式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进行了融合,让人们看到了一个虚实结合的世界。

    试想一下,如果未来人人都将在元宇宙里拥有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一致的数字身份,即便法律没有强制要求,恐怕大部分人也不会选择赤身裸体地行走在虚拟世界。而且虚拟世界释放了现实中的物理空间限制,任何别出心裁的创意设计都有被实现的可能。到那时,你会想要穿什么样的衣服呢?

    回归数字资产的发展进程可以发现, 从早期基于各种公链发行的通证到现在的NFT、虚拟服装,它们在物理层面上都不过是一串代码,但是从它们依次出现的过程中可以看到,现实世界里的事物已经逐渐向可编程化发展。 这也意味着,元宇宙的宏大叙事正在一步步距离现实世界更近。

    本自媒体所涉法律相关事务,由上海文飞永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高飞律师团队提供全面法律顾问服务。

     

    作者:小满;微信公众号:惊蛰研究所(ID:jingzheyanjiusuo)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XlXoFl_DvYRSy4wenrJHw

    本文由@惊蛰研究所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 互联网出海2022:三大方向,九大趋势

    设计动态 2022-05-26
    近年来,互联网出海的动力越来越强,但“海上”的风浪也越来越大,动力一方面来自内部,国内市场流量红利见顶,多个细分品类市场日渐饱和,技术和产品都要向外寻找出口,政策端也在逐渐加码推着掘金者往外走;另一方面,海外市场在多个维度的吸引力倍增,新兴市场、新渠道的崛起,

    近年来,互联网出海的动力越来越强,但“海上”的风浪也越来越大,动力一方面来自内部,国内市场流量红利见顶,多个细分品类市场日渐饱和,技术和产品都要向外寻找出口,政策端也在逐渐加码推着掘金者往外走;另一方面,海外市场在多个维度的吸引力倍增,新兴市场、新渠道的崛起,都为出海者打开了想象空间,作者分析了2022互联网出海的方向和趋势,一起来看看吧。

    崭露头角、冲破重围的公司俯拾皆是——

    米哈游的现象级手游《原神》蝉联4月出海手游收入榜第一名,腾讯的《PUBG Mobile》、莉莉丝的《万国觉醒》是榜单常客; 跨境电商行业,围绕神秘的独角兽SHEIN的传闻纷纷,“下载量超越亚马逊”、“千亿美金估值”、“冲击IPO”; 消费电子跨境大卖安克创新持续成长,2021年营收同比增长34%,首次冲破百亿大关,达到125亿元; 服务商们亦收获颇丰,2021年汇量科技全年营收达到7.55亿美元,同比增长46.4%。 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与动力同时倍增的还有阻力。在竞争加剧、大环境不确定性、疫情衍生出的全球性供应链问题、合规性要求升级等种种因素叠加影响下,出海生意进入艰难模式。近两年,亚马逊封号潮和Paypal的打击让中国跨境商家叫苦不迭。

    对于游戏、工具开发商而言,数据合规、本地化、推广方式等运作方式方法上也面临诸多挑战,出海行业呈现出一幅前所未有的复杂图景。

    一、应用出海: 品类机会、变现多元、技术驱动 1. 应用品类、地区扩大,从市场上的补充产品,成为主流产品 出海不是新鲜事,在中国互联网高速增长的十几年中,出海应用从以工具产品为主,更迭到社交娱乐,市场不断拓宽。

    新一轮的出海潮与以往有鲜明的对比,以前,中国出海应用只在边缘市场做探索,而现在则是面向主流市场全面进攻,从定位在市场“跟着分一杯羹”的补充产品蜕变为海外领军的主流产品。

    分应用类型来看,游戏方面,RPG(RolePlaying Game,角色扮演游戏)、SLG(SimulationGame,策略类游戏)、MOBA(MultiplayerOnline Battle Arena,多人在线战术竞技)等模拟类型游戏正当红。

    FunPlus趣加旗下末日生存SLG手游《State of Survival》今年在出海游戏收入榜上的排名不断上升,4月排名上升至第3名,莉莉丝的《万国觉醒》、三七互娱的《谜题与生存》等SLG游戏表现很好。

    以腾讯《王者荣耀》、沐瞳科技《MobileLegends: Bang Bang》为代表的MOBA游戏火遍全球,据data.ai报告,后者在印尼每月下载量超10万次,称得上是印尼的国民游戏。

    《原神》的成功掀起了移动端开放世界热潮。在硬件设备进步和创业的支持下,固有的游戏类型和模式边界逐渐模糊,多核、融合成为趋势。

    图源:SensorTower

    不仅是游戏,其他泛社交娱乐应用涌现更多玩法和可能性,而且成功进入了有着迥然不同文化的市场。

    比如去年关注度很高的网文赛道,被视为进入了“生态出海”阶段,标志性的现象有:据艾瑞咨询数据,2021年,中国网文出海市场规模翻倍增长,突破30亿元;阅文、小米、字节等巨头动作频频,内容上多语言布局,地区从以欧美为主,向东南亚、欧美、印度等全面拓展;产业链分工精细化、IP体系构建初见成效。

    社交类应用中,据App Annie数据,字节TikTok已经进入全球72%的国家,MAU突破12亿,欢聚旗下的的BIGO LIVE、赤子城旗下的MICO、昆仑万维的Starmaker等音视频社交应用在拉美、中东等地区找到了增量市场。

    从以效率为主的工具类产品到带有强烈文化属性的社交、娱乐应用,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出海叙事已经变化。

    2. 变现模式多元化 提到变现模式,出海应用的品质和内容的深化以及用户消费能力的提升无疑给予了商业化更丰厚的土壤。

    工具类应用从PC时代开始就属于中国互联网行业出海的传统项目,比如手机清理、内存管理、安全类软件等等,但是它们通常存在一些问题。

    使用场景单一、用户停留时间短、可替代性高、对平台依赖度大、整体生命周期短,落到商业化上,流量变现空间有限,而且海外获客成本与日俱增。超休闲游戏也往往陷入相似的困境。

    但是观察现在中重度手游和开放式社交应用的吸金方式已展现更多可能。Sensor Tower数据显示,2021年共42款中国手游在海外市场收入超过1亿美元。

    在2021年9月,《原神》以2.3亿美元收入刷新了出海手游月收入纪录,其创收模式是免费+内购抽卡。

    产品本身制作精良加上精细化运营,拉长了游戏的生命周期和用户停留时长,也是让用户心甘情愿氪金的原因。

    在社交应用中,除了广告,直播打赏、付费会员等也成为现金奶牛,近两年,与社交+电商的结合,给社交产品商业化开辟了新路。

    3. 技术驱动力更强 在中国企业的出海进程中,“技术外溢”是一条主线逻辑,显而易见的是,技术含金量在提高。

    举个例子,在亚马逊AWS、谷歌、微软等巨头林立的云计算赛道,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在开疆扩土,阿里、华为、腾讯都将云业务提升至战略高度,并频频提到出海,把主要动作放在亚太地区和东南亚市场。

    据媒体报道,过去一年,阿里云先后在印尼、菲律宾、韩国及泰国增设数据中心,腾讯云同样在泰国曼谷、日本东京和中国香港等地增设数据中心。

    阿里云基础设施目前已面向全球四大洲,开服运营27个公共云地域、84个可用区,此外还拥有4个金融云、政务云专属地域;腾讯云覆盖27个地理区域,71个可用区;华为云全球可用区超过60个。

    数据显示,2021年,在全球云计算IaaS市场,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的市占率已经跻身全球前六,在亚太区,阿里云以25.53%的市场份额占据首位。

    二、跨境电商: 品牌出海、渠道拓宽、更多市场 4. 从“爆品”出海到“品牌”出海 回顾跨境电商行业的最初起势,总是与“倒买倒卖”的标签脱离不了关系。野蛮生长的时代,培育了一批大卖和商家,在灰色的游戏规则中游走。

    但是,亚马逊去年的封店潮、年初Paypal对违规独立站卖家的专项打击等事件,都表明,行业已经进入转型期,卖家必须转变思路, 从“制造”向“智造”转变,有“品牌”思维的公司才能成功。

    宏碁创始人施振荣在《再造宏碁:开创、成长与挑战》一书中提到「微笑曲线」的概念,他将产业链上的价值划分成U型:研发和技术(左侧)、组装和制造(中段)、品牌和市场(右侧),两边的价值明显高于中间。

    安克创新创始人阳萌曾在一次分享中借用这一概念,“中国早期出海企业就集中在中段,但当下正在逐步往微笑曲线的两侧发展。”

    品牌出海不仅是华为、小米等大公司的专属,很多细分品类出现了突破机会,比如国货美妆品牌完美日记、花西子,以及以石头科技、科沃斯为代表的扫地机器人品牌都在拓展海外市场。

    同时,卖家对品牌、品质的重视也在倒逼供应链的升级转型,形成正向循环。

    5. 销售渠道与策略多元化,卖家自主权扩大 早期,中国跨境卖家对亚马逊、eBay等大电商平台,随着平台一系列的清理活动,以及卖家对自主权重要性意识提高,大家都学会要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

    在渠道布局方面,2020年之后,独立站掀起热潮。据Marketplace Pulse数据,2021年Shopify的营业额超过540亿美元,规模接近亚马逊的50%,其商家整体增长速度超过了亚马逊第三方卖家。亚马逊和独立站的电商模式有明显差异,后者往往需要更强的流量和资金支持。

    社交+电商的模式是更新的变量,经历过淘宝、抖音直播卖货的中国商家们积极地在做“中国经验本地化”,而一个重要落地窗口就是TikTok。随着TikTok电商闭环的逐渐打通,未来预计是跨境电商们的重要关注方向。

    线下商超的货架也成为“新”渠道。安克创新为例,其2021年线下营收为45.7亿元,同比增长53.3%,占同期总营收的36%。

    6. 看向更多蓝海市场 当前,卖家出海的版图从欧美、东南亚、印度延伸至更广阔的拉美、中东、非洲市场,席卷全球的脚步加快。

    孙正义的“时光机理论”正在被中国卖家们应用到其他新兴市场的发展路径上。这些地区持续增长的互联网渗透率、逐渐完善的网络基建、人口规模,正在展现新一波结构性的机遇。

    被称为“非洲机皇”的传音控股也越来越多被国内消费者和同行关注,凭借过硬的产品性能和本地化深耕,传音成为非洲市场绝对领先的手机品牌,并开展了其他品类和移动互联业务。去年,《志象网》也报道过传音的跨境电商尝试。

    三、服务商“卖水”新姿势: 技术升级、专精化、一站式 7. 重视技术能力的提升 金融支付、数字营销、建站支持、零售物流等行业的服务商是出海行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者,是潮水背后真正推手。

    上文提到,合规性要求促使跨境卖家转型,监管的升级其实表现在多个维度。iOS、安卓对的数据安全都在尝试新政策,各国政府对个人数据、隐私权的保护也有更多法律法规的制定。对于需要通过数据、分析流量来触达消费者的出海应用/商家而言,他们需要新的工具和方法。

    比如,在数字营销和广告方面,Martech、Adtech的概念走入大众视野。以头部公司汇量科技为例,其是中国领先的开发者技术服务平台,提供SaaS 工具矩阵产品帮助App开发者实现营销、变现、数据统计分析、大数据计算及云计算资源成本优化等工作,提升商业推广效率。

    汇量科技旗下程序化广告平台 Mintegral以广告技术业务为核心,让客户在竞价、投流、营销中能获得优势。

    比如其运用的DCO (Dynamic Creative Optimization,动态创意优化)技术,平台将一套不同元素排列组合成多套不同体验的创意,并追踪转化效果,再将预算动态分配到高转化率元素组合,使客户广告的 ROI 持续得到提升,内部不断迭代的算法,进一步提高用户点击率和转化率。

    根据AppsFlyer最新《广告平台综合表现报告》,在互联网广告行业在IDFA新政的落地产生大变动后,Mintegral在全球全品类(覆盖休闲、超休闲、中重度、模拟等各类游戏,及生活与文化等非游品类)留存实力榜中,入围双端(iOS、安卓)前四。

    2021 年四个季度中,Mintegral平台实现了收入四连涨,其中 Q4 同比增长了256.34%,全年则增长88.19%。

    8. 专精化 出海企业面临更复杂的环境、更激烈的竞争,单枪匹马很难理顺、玩转这个长链路行业的各个环节,因此需要“专家”助力,跨境行业越来越丰富的基础设施生态使之成为可能。

    举电商行业例子,跨境电商服务商赛道有软件服务(SaaS为主)

    提供ERP、供应链管理、选品、外贸、独立建站等产品;营销服务提供Martech等营销技术、数据分析;金融服务支持跨境支付、换汇、结算等;物流渠道服务提供接收、跨境清关、海外仓、落地配送过等等服务。

    艾媒咨询一份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跨境电商市场规模预计为14.6万亿元,其中就SaaS行业市场的规模达322.6亿元。

    过去一年,跨境电商服务商也成为投资者眼中的好标的,逻辑很简单,微盟、有赞、光云等随着国内电商起势自身成长,跨境赛道,会有相似的故事。

    但与之不同的是,跨境行业环节更多,而且各个市场有其特性,因此细分垂类的专精化程度更高。

    9. 一站式 出海企业面临眼花缭乱的选择,更倾向于选择在某个环节能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工具套件的公司。

    在营销领域,2021年,我国MarTech各子场景企业累计数量超500家,它们提供了大量的CDP、用户行为分析、MA/SCRM、广告平台解决方案,但实际应用上这些产品碎片化、链路长、互不相通,能够将以上环节整合完全打通的方案仍是市场空白。

    同时,媒介触点更加多元,进一步加剧了数据生态的复杂。根据Statista的数据,在谷歌Play Store中有超过287万的应用程序,在AppleApp Store中有196万应用程序,其中有130多万款游戏应用,在高度分散的移动应用市场中,流量变得更加破碎。

    割裂的数据使企业很难跨渠道、跨媒体、从不同品牌的解决方案中还原出一个用户生命周期的全貌。

    因此,“一站式”服务成为企业的首选。

    去年的出海手游下载榜中,Adaric的音游《Piano Fire》跻身前三。它的背后是汇量的Mintegral全方位精细化的运营策略,后者包揽了变现、推广和创意。

    据AdaricCEO Gehry的分享,Mintegral在前期针对游戏特点和受众画像精选渠道,采用丰富试玩素材投放,并针对不同广告场景及投放地区差异,采用分层出价策略,在瀑布流中设置多个不同价格,最大化提升广告填充率,并根据数据表现及时调整,持续优化变现效果。

    四、结语 出海天然是一个长链条的行业,其中的每一个齿轮都密不可分,价值的产生需要每一个齿轮的转动。扬帆起航大窗口下,不同赛道展现出各异的趋势,出海企业和服务商都面对更多挑战,但是机遇正蕴藏其中。

     

    作者:耳东陈

    来源公众号:深响,全球视野,价值视角。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深响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市值4500亿,曾让一批年轻人年入百万,这个“巨头”将退出中国市场

    设计动态 2022-05-26
    编辑导语:爱彼迎将退出中国市场的消息传来之后,不少从业人员都展开了热议,可以看到的是,未来国内民宿市场格局将产生巨大变化。那么,原先那些使用爱彼迎的房东和消费者们,在得知这一消息后都怎么样了?未来民宿行业又会走向怎样的发展? “2018年,我在豆瓣给我的房源信

    编辑导语:爱彼迎将退出中国市场的消息传来之后,不少从业人员都展开了热议,可以看到的是,未来国内民宿市场格局将产生巨大变化。那么,原先那些使用爱彼迎的房东和消费者们,在得知这一消息后都怎么样了?未来民宿行业又会走向怎样的发展?

    “2018年,我在豆瓣给我的房源信息写了备份,没想到,这未雨绸缪如今也有了一丝纪念的意味,一个共享的时代逐渐离开。”当了5年爱彼迎房东的Jean在社交平台上打下了一段文字。

    让Jean感慨不已的,是民宿巨头爱彼迎退出中国大陆短租市场的消息。

    5月24日,爱彼迎中国发了一份公告,宣布自2022年7月30日起,将暂停支持境内游房源、体验及相关预定。同时,将为房东和体验达人免除自2022年5月24日至2022年7月29日期间所有境内游订单的服务费。

    与此同时,爱彼迎联合创始人、中国区主席柏思齐发出了一封公开信,信中提到:“2016年,我们开始了在中国的探索之路,面对疫情挑战,我们迁思回虑,做出这个艰难决定。”

    入华不足7年的爱彼迎,是最后一家仍在中国运营的美国大型互联网企业。根据此前媒体报道,爱彼迎在全球有600万个房源,其中中国约有15万套房源,如今,这些房源将会在规定时间内全部下架。

    这一消息引发众多网友的惋惜。

    有着7年背包客经历的伊芮感慨,“遇到过很多好的房东,心愿单里还有很多民宿。”

    曾经打造了独特的社区文化,集结了中国众多文青的爱彼迎,落寞退出。但它还是留下了一道口子:将聚焦出境游业务。据新消费日报,爱彼迎还将保留一支数百人规模的中国团队,用于支持出境游业务。

    截止发稿前,爱彼迎(ABNB.US)股价盘中创上市以来新低,截至收盘大幅下跌6.21%,报106.24美元,市值685.9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576亿元。

    一、有人曾靠当“二房东”年入百万 在爱彼迎“挥刀自断”之前,中国市场曾被寄予厚望。

    数量庞大的年轻人、深度旅行爱好者、房源密集……对于一家共享短租巨头而言,这里是一座尚未完全开采的富矿。

    2016年,提供在线民宿短期租赁服务的爱彼迎正式上线中国,当时它还没有中文名,依旧被叫做Airbnb。

    当时的中国民宿市场,有途家、木鸟民宿、小猪短租等专做民宿的公司,以及携程、美团等大型互联网企业。

    尽管在房源数量上,爱彼迎不及中国本土民宿平台,但靠着独特的社区文化和理念,它构建了与市面上玩家截然不同的核心社区模式——“旅行不是为了去睡懒觉,而是为了获得体验。”

    房东和房客可以彻夜聊天,一起疯玩;房东可以参与线下活动,产生连接和共鸣。这样的社区文化和体验,吸引了大批气味相投的房东与房客,Jean是其中的一个。

    大学期间,Jean曾频繁造访上海各大艺术中心,也得以接触到不少设计独特的民宿。“不想上班”的她意识到,在上海做民宿会是一门不错的事业。

    尽管上海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旅游城市,但有特色的洋房建筑和新晋网红餐厅们吸引来一批年轻“散客”——他们想去的地方和跟团游客们不一样,希望在标准化的酒店之外,有更独特的居住体验。爱彼迎的社区文化也让她感受到,这并不只是一个预订民宿的平台,也是结识有趣人类、新鲜朋友的好途径。

    从思南路上一套小小的“老公房”起步,Jean在两年间不断拿房、装修。2018年,得到朋友投资后,Jean的民宿生意走上了扩张之路。最高峰时,她曾在2年内拿下10个房源。

    在爱彼迎上,她所经营的房源,无论淡旺季,每个月有85%以上的入住率。其中一套30平米的小房子,因为适宜拍照,每个月的成本利润率能到200%。

    经营民宿这几年,Jean得到了最大化的自由,不用朝九晚五工作,很多房客,后来都变成了她的朋友。

    和Jean同时期入局民宿生意的梅西(采访对象网名),目前在西安拥有30多套房源。

    2017年,还是大一学生的梅西,利用空闲时间和同学一起包下十几间民宿,在爱彼迎上做起短租生意。房源位置分散在西安钟楼附近,这里是游客青睐的目的地之一。

    在爱彼迎平台上,梅西的房源预订申请高达90%,在旺季更是预订全满。

    “提起西安梅西,很多人就知道是谁了。”当了5年房东,梅西共接待了3700位客人,好评达到1797条。2020年,房东梅西的收入已经超过百万。

    早期,这群房东有着共同点:年轻、对社交和互联网共享的概念有热情,也都处在散客旅游业发达的城市。

    二、想入乡随俗的爱彼迎,“卷”不动了 2017年后,为了更好融入中国市场,爱彼迎和分管中国业务的高管为自己起了中文名、交棒中国本土负责人、扩大中国本土团队,并迎来了在中国的重要转折点。

    根据爱彼迎发布的数据,2019年第一季度,爱彼迎中国业务增长3倍。这也是不少房东们的“高光一年”——房源扩张、客流量增大,在旺季,平台上多个房东的房源,提前两个月便被预定。

    在这个基础上,爱彼迎想要全面提速,不止要做大境外游客入境游,同时要做大中国本土游客市场。

    和大部分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品牌一样,爱彼迎也遭遇了挑战:一是本土化,二是行业竞争,三是社区文化的维系。

    爱彼迎逐渐加入更多适合中国用户需求的交易方式、操作习惯、营销方式。但每一步都有困难。

    以平台收取的服务费为例,爱彼迎之前会向房客收取房费13%的服务费,房东费率为0。但在中国地区,其主要竞争对手的服务费率一直是房客0,房东10%。为了在模式上“本土化”,爱彼迎将费率调整为房客0,房东10%。这一举动,曾在房东群体中引起争议。

    其次,中国民宿市场竞争极为激烈,特别是途家、美团民宿背后,分别站着携程、美团两大巨头。这两家企业在中国酒旅行业渗透率较高,基础客群庞大,且OTA(在线旅行代理)渠道搭建已较为完善,留给爱彼迎的空间并不大。

    包括Jean和梅西在内的房东,都曾不断接到各个平台的入驻邀请。为了增加渠道,除了在爱彼迎,他们的房源,也同时上架了美团民宿、途家、小猪短租等平台。

    面对激烈竞争,爱彼迎不断调整,但市场空间依然被下压,曾经引以为傲的社区文化也被淡化。

    在媒体专访中,爱彼迎中国技术负责人石言心曾表示,多元化、高凝聚力的爱彼迎社区就是独特的生态系统的基础。

    但如此重视社区发展和投入的爱彼迎,活动少了,在某些城市,社区活动也没有继续落地。不少房东逐渐感知到,“爱彼迎好像没消息了”。

    以上海市场为例,Jean发现,原来因理想、情怀、分享所聚起的房东群体,变了。当民宿成为一门生意,不少二房东丝毫不关注主客互动,而是抢房源,打价格战,平台上挂着精美的房源图片,在线下却是并不干净的洗手间。

    “一开始是充满情怀地做这件事,但在后期,市场竞争以及劣币驱逐良币,导致我越做越疲惫。”Jean向《天下网商》表示。加之疫情影响,她收拢了业务,现在手上只剩两套租期还未到的房子。

    疫情和中国本土公司的双重冲击下,爱彼迎的中国旅行业务近乎腰斩,营收也不断下滑。

    据爱彼迎2022年Q1财报显示,一季度公司房屋预订总额172亿元,其中南美和北美地区增长最为强劲,而亚太地区则仍未回到疫情前水平。在全球营收当中,中国市场的营收也只占不到1%。

    最终,爱彼迎选择收缩战线。

    三、“寻找新出路” “早上10点起床看到通知,人都懵了,群里炸锅了。”看到爱彼迎退出中国市场的消息,梅西告诉《天下网商》。

    据爱彼迎内部人士透露,不仅仅是房东,连爱彼迎的员工,也是在今早被通知。

    意外的是,在采访中,即使受到了影响,但无论是员工还是多个房东,对于爱彼迎都表示遗憾。

    “在70多个城市房东的群中,大家没有去聊经营问题,而是互相激励,甚至聊到了要再建一个小爱彼迎。”梅西边说边向记者展示聊天记录。

    惋惜和激励过后,房东们仍要寻找新的出路。

    一位鼓浪屿的房东称,爱彼迎此举对民宿从业者,尤其是高度依赖其平台的房东是比较沉重的打击,这意味着其辛苦维护多年的用户数据从此归零。

    “打击的确会有,这五年间,我们所积累的3700位客人,只能逐一引到其他平台。”2020年疫情后,和大多数民宿从业者不同,梅西并没有放慢扩张脚步。目前,他和合伙人手上的民宿数量达到30多家,长租短租结合。最近,更是在西安市中心拿下一栋独栋房源,试水高端民宿。

    梅西所运营民宿的部分用户评价

    收拾心情后,梅西和合伙人将房源逐一上架到美团民宿上,接下来的几天中,他们将会对接多个线上平台。

    不少爱彼迎的房东都面临着切换平台、继续运营的压力。房东寻觅合适平台的同时,飞猪、携程、美团、抖音等公司也在出台相应举措。

    就在爱彼迎宣布调整业务当天,对于其线上房东面临的服务过渡问题,飞猪民宿、小猪民宿推出房东专属绿色服务通道、房源同步发布、新房东入驻扶持计划等系列举措,帮助房东继续经营。

    梅西介绍,虽然已经在其他平台上架了房源,但由于此前大部分客源来自爱彼迎,其他平台的星级评价、评论还要慢慢积累。

    “生意还要继续。但那些追求美好共情感受的人们,可能已经散落四处了。”

    图片由受访者供图。

     

    作者:杨洁,编辑:吴羚玮

    来源公众号:天下网商(ID:txws_txws),记录互联网商业的人物和故事。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天下网商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热点解析:“爷青回”现象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

    设计动态 2022-05-26
    编辑导语:近日,随着各大综艺的播出,许多爷青回事件浮现在网友面前,那么“爷青回”现象的产生,具体需要哪些条件呢?本篇文章作者为你解答,本文讲述了四个有关该现象产生的条件,感兴趣的小伙伴一起来看一下吧。 今天早上,小哥要出门的时候,忽然传来了一阵熟悉的歌声,原来

    编辑导语:近日,随着各大综艺的播出,许多爷青回事件浮现在网友面前,那么“爷青回”现象的产生,具体需要哪些条件呢?本篇文章作者为你解答,本文讲述了四个有关该现象产生的条件,感兴趣的小伙伴一起来看一下吧。

    今天早上,小哥要出门的时候,忽然传来了一阵熟悉的歌声,原来媳妇在电视上开启B站的时候,推荐播放了 周杰伦的《以父之名》 。

    虽然多年没听了,曲子快且歌词也很绕口,但小哥还是能跟上哼几句,顿感轻松,心情舒畅。

    用一个词来形容: 爷青回 。

    85-95这一代,是懵懂时接触互联网的一代人,小学开始学电脑,初中上网吧看动画打游戏,高中玩手机听流行音乐,可以说是伴随着电子产品的发展而成长的一代人。

    最近爷青回的事件很多:

    周杰伦520/521的演唱会重映; 0713快男再就业的《欢迎来到蘑菇屋》登顶综艺口碑榜第一; 《浪姐三》的王心凌带出的“王心凌男孩”; 都是爷青回的 现象级传播事件 。

    那么小哥今天就来分析下,能形成 “爷青回”现象 的条件有哪些?

    一、作品要经典 就说说要做“甜心奶奶”的王心凌,当年又唱歌又拍电视剧,这次的翻红顺便把《微笑Pasta》和张栋梁也带火了起来。

    王心凌的歌有多火,《爱你》、《第一次爱的人》、《睫毛弯弯》、《花的嫁纱》等经典歌曲都是大街小巷在循环播放,甜美的形象深得那些年的男生喜爱,MV中的造型,可以说是 JK届的鼻祖 。

    只有 经典的作品 ,才会被人们记住,就算一段时间不在眼前,只要一听到或者一看到,仍然能把记忆中那点尘封的碎片捡起, 出现在那一瞬间 。

    经典之所以能称为经典,就是 有永不过时的特征。

    周杰伦刚出道时的作品在如今依旧能横扫娱乐圈,《铁血丹心》的旋律一出,就能想起那快意恩仇的武侠世界。

    二、群众基础要广泛 二十年前,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很窄, 广播已经没落、电视已经崛起,后来随着电脑和手机的普及, 音乐作品和影视作品的传播度就变得十分快速了。

    小时候的寒暑假,最喜欢的就是在电视机前看着央视6套,因为可以看一天的电影。

    那时候很奇怪, 电影看来看去 ,不是周星驰就是成龙的, 电视剧 除了张卫健的,就是寒暑假必重播的那几部经典大作。

    听的歌曲 除了电视点播的《老鼠爱大米》、《猪之歌》等网络歌曲,也就是电视的片头片尾曲,如果能拿到一盘歌曲磁带,就能兴奋好久。

    时代的原因,使得我们 能接受到的作品有限。

    所以只要是好的作品, 那么必然成为同学、同事、工友、亲戚们之间的谈资,这也为作品打下了极其深厚的群众基础。

    只要在这代人心中留下记忆,那么被唤起的人群也将十分庞大,能参与爷青回事件的概率也非常高。

    三、有一个传播足够宽广迅速的舞台 大家都知道,周杰伦的演唱会基本都是一票难求,小哥也抢过几次,都没抢到,而这次520的演唱会重映,可以说是满足粉丝的预期。

    而 微信又是国民级的APP ,有着10亿级别的用户量,不论是微信群、视频号、朋友圈,都有着无数的粉丝在自发为演唱会造势,有超1000万人预约看演唱会。

    《浪姐三》 凭借前两季的基础,可谓火遍18岁以上的年龄圈层,本季的专业歌手中,人们欣赏的是她们的唱功,只有王心凌一人,人们回忆的是自己的青春。

    《欢迎来到蘑菇屋》是 芒果卫视 的作品,而芒果卫视是国内顶尖的综艺打造专家,很多独家综艺节目只有在芒果TV才能收看,而 芒果TV 的月活数有2亿,一旦有口碑之后,传播的范围也将非常之广。

    另外,衍生话题能充分地调动 图文内容(微博、公众号)和视频内容(抖音、B站) ,会让事件更快更精准地跨平台传播。

    四、运气足够好 虽然不想说这么无理由的话,但真的要说一句“ 小红靠捧、大红靠命 ”, 运气也是实力的一种。

    0713再就业男团的红,就是因为路虎的一句“ 没啥钱,就当搞一次免费团建 ”才开始的。

    试想,要是一般艺人,没钱的工作,能请来吗?随便去个十八线的小县城搞个商演也有几万块钱呢。

    感情好,没钱也愿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说的就是靠运气获得的成功。

    小哥高中时非常喜欢的歌手TANK最近宣布复出,在抖音上唱了几首昔日的经典歌曲, 没想到在抖音上掀起了一股翻唱《三国恋》的潮流。

    评论区很多粉丝在说,音乐才子回来了,青春也回来了。

    这是 凭借着这首《三国恋》的爷青回 ,复出的新歌想必也会被更多人了解。

    这也算是 无心插柳柳成荫 的好运气了。

    五、总结 每个人都有年轻的故事,那时候意气风发,理想远大,好似世界就是需要我们去改变。

    而随着步入社会,进入中年,我们对现实会有各种不如意,想 从过去中找到那一点回忆、那一点温暖、那一点冲动,来弥补我们现实的遗憾。

    这就是爷青回对人们的最大意义

    一场怀旧狂欢,寻找有共同回忆的伙伴,纪念逝去的青春。

    《灌篮高手》全国大赛的电影版今夏就要上映了, 一句全国大赛见,却等了一个青春。

    周杰伦的《霍元甲》里写到:“洗涤过的回忆,我记得你,骄傲地活下去”。

    回忆是片段的,而记下来就是永恒的。

    #专栏作家# 流量小哥,公众号:互联网流量的那些事,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一个互联网市场&运营老炮。曾做过O2O、金融、社交、直播带货、运营商业务,擅长全栈运营。直播间搭建&投放业务、APP项目整体运营策略规划和落地是强项。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微信作为一种「超越文字」的媒介

    设计动态 2022-05-26
    编辑导语:现在,微信是每个人手机上必不可少的一个软件,几乎所有的社交活动都是通过微信进行的,本文作者通过分析微信的部分用户体验,向我们分享了一些关于媒介和公共性的观察和思考,一起来看看吧。 从成立伊始,沙丘研究所就主要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发布内容。和大家一样,我们

    编辑导语:现在,微信是每个人手机上必不可少的一个软件,几乎所有的社交活动都是通过微信进行的,本文作者通过分析微信的部分用户体验,向我们分享了一些关于媒介和公共性的观察和思考,一起来看看吧。

    从成立伊始,沙丘研究所就主要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发布内容。和大家一样,我们也是这个App以及平台的日常使用者。在这里我们分享一些关于媒介和公共性的观察和思考。欢迎大家的进一步讨论。

    一、微信公众平台是诸多媒体的主要活动场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试图分析微信作为一种“超越文字(go beyond words)”的媒介。

    “超越文字”一说是指在微信App里面,图片、视频、直播等“新媒介”相对优先于传统的书面文字。对不少观察者来说,这既可以说是微信一开始取得巨大成功的必要因素,也是微信在面对抖音、B站等去文字化平台竞争下,将来会继续推动的发展方向。 我们在这里想要提及的是,这种媒介的取舍对于虚拟世界的公共性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总体来说,微信和微信公众平台都具有毋庸置疑的影响力和代表性。因为微信App和公众号平台的活动量和使用量如此巨大,我们似乎可以在这里看到中文互联网信息洪流的速度、方向或者说一些规律——可以说它体现了一个线上的“整体的”中国社会。我们自己的账号“沙丘研究所”在很多其他平台上也有账号,但总的来说还是以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大本营来活动。很多(自)媒体机构选择微信公众号作为主要基地出于三种原因: 可见、中立、熟悉。

    和很多国外的情况类似,中文互联网的社交媒体生态里绝大多数的用户和流量汇集在几个主要的公司那里,不依附这些已有的、大家都惯用的平台而自己去开辟新的媒体通道将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一点,很多媒体没有急于做自己的网页或者App,毕竟这有些费力不讨好。微信公众平台作为日活用户超过十亿的“国民”App,它保证了 可见 ——基本的阅读量和活跃度。

    其他一些中文社交媒体,譬如说豆瓣、知乎、微博,这些平台对于社会事件或者一些既有学科,它们各自的用户已经有一些比较明确的站位和话语系统。这些站位和话语不存在好或者不好,只是说作为内容创作者,想要在这些平台当中生存,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先熟悉它们各自的语言,学会各自的“谈论方式”。

    相形之下,微信公众号相对 中立 。当然,它中立,并不是说其中的每篇内容都很中立,而是说因内容量巨大,其中既有比较左的,也有比较右的,有低幼的,也有高深的,这些大杂烩中和出了一种中立的表象。这一点的好处在于,在这个巨大的用户体量中,不同风格和态度的公众号能够吸引到各自的读者群。

    最后,许多媒体的成员和创作者也都是微信的用户,对这个平台相对 熟悉 ,也知道怎么使用它更垂直和快速地把内容递交到读者手中。

    二、微信App和它恰当的优先关系 像开头所提到的,我们粗枝大叶地把微信一开始(甚至到现在)的成功归因于三点—— 优先手机端而非电脑端、优先熟人社会而非公共领域,优先语音和图像而非书面文字。

    在一个软件开发的层面上: 就像是QQ的出现响应了1999年家用电脑的增长,出现在2011年的微信响应了智能手机的增长。QQ是基于PC端打造的,而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当人们的眼球开始越来越多地停留在手机的屏幕而不是家里电脑的屏幕上,从一开始就基于移动端打造的微信有巨大的优势。在架构上它更适配智能手机,操作更简洁和直观,在初始阶段能够直接导入手机通讯录,这也是对新用户极友好的。

    在一个组织关系的层面上: 微信提供的信息空间似乎很好地满足了中国社会的人际交往需求。在私密和公共的关系上,它找到了熟人社会这个恰当的中间地带,譬如在朋友圈里只有发布者的共同朋友才能看到其中一方的评论,譬如微信群中某个外来者加入会提示“ta与群里其他人都不是微信朋友关系”……这些设计都帮助这个社交软件成为一个成功的“多中心私人领域”。微信不可以过分公共了——像微博那样,否则会具备孕育公民文化和公民活动的潜力,以至于面临过强的监管而极大地限制增长。

    而在 表达媒介的层面上 ,微信了解什么是真正“大众的”交流。在上一个十年,进行互联网的即时通讯需要用户准备一台联网的电脑、会使用键盘鼠标、会使用中文输入法。智能手机的普及取代了前两条要求,但第三点而没有被彻底革掉命。微信第一个真正推出了优化好的语音功能,即让此前一直被输入法排除在外的中老年人等群体得以享受互联网带来的通讯的高效。这显著提升了社交软件潜在用户量的天花板。

    事实上第三点拥有比它看起来更深远的意义——非书面文字的交流让互联网即时通讯从年轻人的“酷玩意儿”变成了每个人都能使用的基本工具,见证并且助推了互联网在中国从时尚品变成必需品的过程。

    三、文字表达与多元信息之辨 “超越文字(gobeyond words)”的尝试处处渗透在微信里。在很多交互的手段上都能看出微信在淡化书面文字的优先级。 在和朋友的聊天界面里,点进去下方是很明显且方便点击的“按住说话”键;在朋友圈的右上角,内容发布的图标是一个照相机——它鼓励用户发布照片或者短视频的内容,而无配图的纯文字内容则需“长按照相机”——这是反直觉的,是一个隐藏功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界面还会提醒用户“该功能目前处于测试阶段”。

    △ 聊天界面的输入键提示这个信息空间优先是“声音的”

    △ 朋友圈的输入键提示这个信息空间优先是“图像/视频的”

    △ 朋友圈个人页面的输入键提示这个信息空间优先是“图像/视频的”

    微信作为一个日活动用户量超过十亿的“航空母舰级”App,其用户从一线城市的00后到四五线城市的40后;正在阅读此篇文章的读者只是总用户画像中极少数、个别甚至特殊的部分。事实上从数据的角度上来看, 不具备强文字创作/阅读能力的人占了大多数 。所以可以说,“超越文字”的姿态是对大多数人更加友善的,会让更多中国人觉得微信是为ta着想、为ta设计的。

    但微信推送在此处成为了一个转折。 因为神奇的是,这个界面在长期以来真正以“文章”作为主要的内容创作载体。在这个语境下,公众平台简直像是微信里的一个异类。

    推送中优先了文字的表达,这在微信整体环境中显得特殊

    本以“取代垃圾短信”为最初目的,自2012年8月上线以后,微信公众平台事实上做到了媒体而不只是商业推广的目的,在极大量并不断新增的公众号上铺天盖地的文字创作狂欢中,“推送”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获取资讯的方式。

    推送前置了书面文字的重要性,与微信整体想要“超越文字”的大方向似乎是相悖的。 虽然瀑布流式的阅读方式也反过来影响着文字本身,越来越多的公众号开始用大间距、大缩进来稀释文字可能带给人的密度感,虽然越来越多的低质量文章错字、错词、错误语法满篇,但这些即便破碎、艳俗、词不达意、煽风点火的文字,仍然,是一种文字的媒介。

    优先文字的推送和超越文字的微信的矛盾之处,张小龙在2020年初《微信公开课PRO:关于信息互联的7个思考》上有所回应。他描述和反思了团队的两点“失误”。第一,微信用户阅读推送都是在手机端完成,但是创作者编辑推送却只能在电脑上, “这限制了内容创作者的范围。” 事实上,这也与我们所分析的微信“优先手机端而非电脑端”的指导性思路产生了一定的矛盾。不过这一设计似乎有更为复杂的后果,而不应简单理解为“失误”,譬如它适当提高了创作者的准入门槛,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内容的质量,否则公众号推文的整体质量或许会更加存疑。

    创作者必须通过电脑端编辑才可以制作在手机端阅读的推送

    而关于文字作为主要表达形式这一点,张小龙这样表述——

    (推送)群发的内容并不是重点,应该是各种各样的形式的内容都应该是可以的,如文字,图片,视频等。 但我们一不小心把它做成了文章作为内容的载体 ,使得其他的短内容的形式没有呈现出来,那使得我们在短内容方面有一定的缺失。这也是为什么之前我说,公众号本身并不是为媒体准备的这样一个原因。

    ——张小龙《关于信息互联的7个思考》,2020年1月

    四、在信息时代重访书面文字的意义 一个互联网团队的气质和运作方式很多时候与创始人的性格息息相关。相比于其他许多互联网团队高歌猛进的狼性文化和对于“增长”及“时长”的不假思索的崇拜,张小龙表现出一种相对审慎甚至内敛的性格;微信作为一款产品,其更新也显得比较谨慎和克制。对于微信作为一个信息互联的工具,对于数字化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对中国人的影响,他都持续处于思考的状态——对于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媒介本身的特性同样如此。

    就像是微信公开课上指出的,书面文字不是“属于大众”的媒介。在2020年的今天,过分强调书面文字的重要性甚至容易被指责为精英主义。但既然这篇文章本来就以语言媒介作为核心,探讨它的意义仍是必要的。

    在多元的新媒介繁荣的信息空间里,书面文字显得“古朴”,而这或许恰好反映了文字在时间影响下的韧性。相比于许多文章倾向于分析比较不同媒介之间娱乐化倾向对人们的影响,此处我们更倾向于指出文字对于公共性的意义—— 一个完备的公共领域需要文字作为基本的物料,并尽量确保它不被过分地遮蔽或淹没。

    向历史的深处追溯,我们最初写下简单的文字,除祭祀与美术的意义之外,其目的是把无形且迅速流逝的记忆、经验与思想固化下来。 在这个角度下,书面文字这一媒介反映着人类超越时间冲刷和遗忘之本性的企图。 尤其在汉娜·阿伦特的理论体系下,我们可以把文字视作一种“人造物”,它更靠近作为超越(transcend)价值的“工作(work)”而不是维持(sustain)价值的“劳动(labor)”。文字作品具备超越人类自身短暂的生命、脆弱的身体的潜力,便于一些已确立的经验和共识能够更持存地在代际中绵续下去。

    借阿伦特的理论体系:在生物性的“圆周运动”下,作为人造物的文字“以直线运动”

    而对于作为群体的人类来说,“世界性”需要一个稳固的背景来抵御自然不断的侵蚀。那么可以说,被保存的文字是共同经验的见证,作为重要的原材料,它构成了公共领域的那个“实在性”。对于一些事件、观点和运动,文字仍然具备不可替代的意义。语音、图片、视频都是“超越文字”的语言,会在互联网未来发展中必然继续增强下去,但无法脱离文字这一基本母体而单独存在。

    就中文互联网中非文字的媒介表达来看,这些多元信息目前并不居于一个为持存而建立的事物世界,而是说,语音的、图像的、视频的内容,或许因为其自身媒介的特性,被吸收在一个不断加速的生产和消费的圆周循环中,构筑着霓虹闪烁的景观社会。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人类群体间的对话、讨论和意见的汇集,即便移步线上,文字仍然是(至少暂且是)那个最 有效的语言 。

    无论是否是“一不小心”,可以确定的是微信在2020年确实更加发力推动了“超越文字”的进程,像弥补失误一样降低书面文字的优先级。我们上述引用的演说公布于2020年的1月,张小龙在最后也预告了“新的版本”。果然,我们在今年观察到了微信在 短视频内容 上的发力。因为用户基数的庞大,“视频号”版块已经成为了中文互联网上一个不可小觑且增长迅猛的新流量池。

    相比往年,2020年的微信App有过高频次的更新,于之我们也能观察到另一些原则方向性上的调整。此前提到,微信作为一个数字虚拟空间,很好地还原了中国的“熟人社会”:其组织方式既让大多数人感到隐私得到保护(至少在表面上),社交方式很好地与现实生活接轨,也因没有生成真正的“公共领域”,而符合,或者说更好配合我国体制下的网络安全治理。 但是在今年,我们似乎奇怪地发现,微信App内的许多版块似乎在增加其公共性的成分。

    有五点更新是我们观察到比较有代表性的:

    第一,对于添加好友的个数上限,微信长期以来设置5000作为天花板,然而今年这个界限似乎变得软性了——超出5000人后仍能添加好友;

    第二,为公众号推出“问答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许多2018年后新注册的公众号无法开通评论区的缺憾;

    “问答”在一段时间充当了微信公众号的小留言板

    第三,微信新推出的“圈子”小程序里,未互相添加好友的陌生用户间可以互动。此前仅在微信推送的文章下方评论区里,陌生的个体才可以看见和听见对方;

    第四,视频号的短视频内容下方有评论区,陌生人之间也可以互相评论;

    第五,增加了“#”(hashtag)话题功能。不论在公众号推文、朋友圈、视频号内容或者聊天窗口内输入相应的“#”,都能够生成一个汇集该话题内容的新页面。

    这种貌似公共性的增加是有趣的。在三月底沙丘研究所发表的《中文互联网中“讨论”的消亡》一文中,我们开篇横向比较了微信与豆瓣两个内容发布平台的审查力度。在大半年过去的现在,再次横向比较这两个平台似乎同样充满启发。豆瓣一侧,平台继续设法压制公共领域的萌芽。其中一个十分典型的操作在于取消“#”(hashtag)话题功能——当豆瓣用户想要在广播中输入这个字符,系统将会自动将其替换为“*”。(2021年,豆瓣上重新可以打出#,但不再带有链接。)

    须知hashtag虽一开始只是2009年一位推特程序员“兴起”发明的小功能,但它强有力的内容组织方式在英文/西方互联网中对许多政治事件和运动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譬如早年的#ArabSpring 近年的 #MeToo #BLM 等等。豆瓣系统一个简单的字符替换动作,也就 尽数拆除了这些临时、灵活、易于搭建的话题广场 ;对于一些实事热点话题,分散的原子化用户难以再快速聚集起来汇集公共的意见。为示不满,许多豆瓣用户都将自己的昵称前后添加了hashtag字符,聊表对公共性失落的微型抗议。

    从表面上看起来,微信一侧似乎呈现出了与豆瓣相反的态势。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可以看出,这三点公共性的加持都是放在视频或图片主导的媒介上。惟有第二点中的“问答功能”是文字的,我们猜想这也是为什么它如此短命——从2020年8月18日开始灰度测试,11月15日却又不发公告地取消了——作为一个公众号推文文末留言板的合格替代品,或许它还是太强地鼓励了“有效的语言”。

    至于第一点,微信取消了5000人添加好友的上限,但超出5000人后添加的好友是“仅聊天(chats only)”的,互相没有开放朋友圈的权限。事实上,创始人张小龙也曾多次被问到关于微信5000人上限这一点,毕竟千分之一的用户——近一百万人都已经接近5000人这个好友上限了。回答记者提问时他感慨, “(技术上)扩大5000好友这个限定非常容易,但对于它带来的影响,说实话诚惶诚恐,我们会反复思考。”

    假想一个人的好友可以达到20万人、200万人,那么这位“高影响力用户”此时朋友圈的分享意义将更像是微博的展示意义,其好友也并不会再有聊天的必然意涵,而更像是互相关注甚至单方关注——此时的微信将要承担起广场式社交软件的责任和相应网络安全审查下的重负,其“熟人社会”的基本关系结构将不复存在,公共性的土壤将继续延展,这将根本性地重写微信作为一款社交App的性质。不难理解,微信团队会为这个上限数字尤感“诚惶诚恐”。而从另一个角度上说,相比于取消好友5000人上限,或许取消微信群聊500人的上限会是于公共性更有直接影响的动作,也即是更不会发生的事情。

    五、媒介变迁与公共性的涨落 综合上面列举的一些观察和分析,可以看出微信团队一方面增强了用户之间可能的交互方式,一方面却也很巧妙地杜绝了真正的公共领域的产生。从一定角度,“超越文字”一举同样是一体两面的—— 既是对大众文化的友善,也在同时下降了潜在的更严肃内容的优先级 。这样看起来,当文字的力量存在时,评论区等公共领域被严格限制,当公共性逐渐增强时,文字的力量被其他媒介所遮蔽。

    在地缘上来看,位处广州的微信团队很可能确实并非政治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参与者、思考者。可是即便置身在互联网公司的赛道中,微信不应也无法完全无视政治化的考量,因为在这个国家,它已经是一块“言谈”的(最)重要发生场所。所以,团队的每一个小动作、小决策不仅会影响到譬如线上商城的营业范式,也会深刻影响公共性的存在与失落。 “凡言谈遭遇危险之处,事情就在本质上变成了政治的,因为言谈使人成为一种政治存在。 (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前言) ”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文字是一切其他媒介的根基,而语言的混乱会导致文化的混乱。在可见的将来,文字将在微信生态当中逐渐下降它的优先级,在注意力抢夺的战争下处在更弱势的位置。其他形式的“多元信息”将进一步冲散书面文字的权重,也使得数字公共领域的“实在性”值得被重新思考。就像公开课演说中诚恳的表达:“微信作为一个基础的信息传递的工具或者说平台,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可能会引起信息洪流的流向的变化。”确实,微信对于自身信息空间的决策会对整个中文互联网产生方向性的影响。

    “公众号不是给媒体准备的。”——微信团队的这一重申或许有远远大于其看似技术化和程式化表态的智慧。 当一个平台承载的内容是商业化的,运营者会感到相对安全,因为这个平台可以也应当依循一个商业契约的基本规则,也就会更可持续;但当一个大平台成为媒体的,成为了一个有效语言得到组织和发表的地方,它将从资本的棋局滑向政治化的领域,将承载许多不可控的因素。

    因为不同的个体可以来到一起, “互相交谈、听懂彼此、让自己明白” ,这“复数性(plurality)”创造了阿伦特论述中“劳动”、“工作”以外的第三个根本性的人类活动:“行动(action)”。而行动将开创新的东西。“行动”是不可预测的,甚至协力行动者在最后也无法控制事件的后果,结局也完全可能不是行动者想要的。这种偶然、独特、打破先前事件链条的“新的开端”的威胁,值得让运营者感到无比惶恐。所以,“超越文字”之举如果能够成功冲淡公众号平台的严肃媒体意义,微信也能够在监管下更加安全地成长下去。

    在公共性上,这篇文章似乎表现出了一种对文字固执的推崇。其原因是已经过去的时间给我们的证明。非文字的媒介显然并不是完全没有公共性上的严肃意义,我们可以想象语音、图片、影像作为庭审的关键证据,作为人们联系与团结在一起的重要催化剂,只是,我们尚且不能想象没有文字的规章、宣言,或者宪法。这些关键的、核心的记录与“面向他人在场”的“显现”尚且需要是被写下的。 有些东西惟其被写下,我们才可以推知这些信念不再是可朽的,它不再是只为一代人所做的规划。

    当下的环境中,数字世界的非文字媒介是否有生长出更严肃意义的苗头,这暂时还值得观察。如果这些“超越文字”的媒介只是维持诙谐、奇妙、有趣的状态,它们就仍然只能是数字时代的“私人物件”。即便它们“所谓的魅力扩展到所有人,也不意味着它就变成了公共的东西,也不构成一个公共领域。”,须知 “公共领域可以是伟大的,但它恰恰不能是迷人的。 (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7. 公共领域:共同”) ”

    不过我们曾经的经验或许并不能构成针对赛博未来的全部推理。就像我们必须认识到微信的存在大大降低了中国人迈向数字世界第一道门槛的高度——因为微信如此深刻地认识超越文字的媒介才是真正大众的语言,许多此前被排斥在这个新大陆以外的个体才能够不恐惧、不艰难也不设防地打开他们的第一个App,并也就在这一个生态系统里,可以逐渐学会数字时代的种种基本技能,认识到数字时代可以带给他们的种种新事物。

    去文字化之举是一个基本的准入 ——就像我们在过去的文章中分析的,人类历史从来没有拥有过一个真正包含全部个体的公共领域。古希腊的城邦拒绝了女人、奴隶与外邦人,19世纪法国的沙龙、咖啡馆或街心花园的参与者也大都是新兴资产阶级和既定文化圈的知识分子。

    在这个层面上,文字——无论是写作的或者言说的——都成了一个排除性的法则,因为只有善用它的一小撮人才能够真正踏入那个严肃议题正在被讨论与记录的房间。 微信容纳了不同年龄、不同收入、不同城市的用户,以前所未有的完成度达到了尽可能多中国人在数字世界的在场。如果完全无视单单这一成就所带来的公共性价值,无疑也是不公正的。

    在一个文明社会里,没有哪个领域不需要限制。“群众的民主权力就像一切个人权力一样,当它没有受到恰当的宪政约束时,也很容易转变为它的反面,成为一种暴虐的权力。(冯克利,<乌合之众>代译序)”对于数字时代的公共领域,限制一定是必要的;当然,这种约束也一定须是有理的。

    没有哪个赛博理想国会从天而降,也不是每一个获得言说机会的个体都天生明白什么是“公共讨论”。如果结构性地缺失公共性的场所,那人们将更加缺乏公共讨论的训练。何以才有优质的讨论?哈贝马斯所言的“批判理性(critical reasoning)”或黑格尔所言的“辩证(dialectics)”中的“扬弃(sublation)”,都要求我们 清楚话题的边界,尊重他人已有的论述,识别问题可能的多义性以及推证过程中可能的复杂步骤 。

    然而,如果全无这样的训练或启蒙,那么群体体现出的将是暴力和绝对的“预判性(presumptious)”言说——只要遇见与自己直觉不同的声音,就一定要仇恨、斗争、揭发、举报、围攻,直到将他者完全消灭。

    此时,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当“超越文字”的努力欢迎了更多的成员,那么“超越文字”的媒介又是否能够促进更优的讨论?还是说,这一举动只是将一个媒体可能发出声音,人们来到一起得以听见彼此的场所,变成了更纯粹消费和娱乐主导的场所?

    我们仍以阿伦特的智慧作结——

    在任何地方只要人们以言说和行动的方式在一起,显现空间就形成了。……凡是人们聚在一起的地方,它就潜在的在那里, 但只是潜在的在,而不是必然的,永远的在。

    只有在言行未分裂、言谈不空洞、行动不粗暴的地方,在言辞不是用来掩盖意图而是用于揭示现实、行动不是用来凌辱和破坏而是用于建立关系和创造新的现实的地方,权力才能实现。

    ——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28. 权力与显现空间”

     

    作者:陈飞樾,公众号:沙丘研究所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pgAf3Xqf7ioVGPzplX4wGQ

    本文由 @沙丘研究所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全网被一只鸭子拿捏,争着抢着过儿童节

    设计动态 2022-05-26
    编辑导语:在魔性土味的音乐伴奏中,丑萌的可达鸭摆动着双臂,手上贴着的两张纸随着节奏一摇一晃,一张写着“快点”,一张写着“上号”。大家在评论区求着同款表情包,询问哪里可以买到同款。本篇文章作者分享了年轻人到处“求鸭”的背后商家的流量密码,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年轻

    编辑导语:在魔性土味的音乐伴奏中,丑萌的可达鸭摆动着双臂,手上贴着的两张纸随着节奏一摇一晃,一张写着“快点”,一张写着“上号”。大家在评论区求着同款表情包,询问哪里可以买到同款。本篇文章作者分享了年轻人到处“求鸭”的背后商家的流量密码,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年轻人到处“求鸭”,最近的网络很欢乐。

    中年男粉们在做王心凌男孩,女生在跟着刘畊宏跳毽子操,小孩在唱陈奕迅的《孤勇者》。而年轻人们,正忙着找一只鸭子陪过儿童节。

    5月23日,23岁的阿星(化名)在朋友圈发布了一张旧版可达鸭的照片,感叹道:“没抢到新版可达鸭,那就来炒炒冷饭”。照片中的可达鸭,是肯德基2020年六一儿童餐的附赠玩具。

    阿星口中的新版可达鸭,是肯德基5月21日推出的2022年宝可梦联名儿童节套餐的附赠玩具之一,可达鸭音乐盒。

    ◼︎图源:肯德基微博

    憨厚呆萌的形象,再加上左右手摆动的动感姿势与魔性配乐,如今,这只鸭子已经全网风靡,年轻人到处“求鸭”。

    但由于可达鸭音乐盒只是套餐赠品玩具中的其中一款,同时套餐附赠的玩具属于随机分配,目前,市面上已经“一鸭难求”。

    5月23日,时代周报记者连续走访了广州天河区与越秀区的三家肯德基门店,店员均表示可达鸭玩具已售罄。

    购买的热浪传导到二手市场。在闲置物品电商平台上,标价为285元的可达鸭音乐盒显示为缺货,而有现货的价格则高达360元。这比起原价69~109元套餐,至少翻了三倍有余。

    ◼︎图源:二手交易平台

    一、魔性的可达鸭 本次肯德基儿童节套餐的赠品共三款,除了可达鸭音乐盒,还有皮卡丘郊游水壶与皮卡丘八音盒。但在三款玩具当中,可达鸭音乐盒凭借呆萌属性与网友的二次创作加持,一举击败宝可梦“萌神”皮卡丘。

    ◼︎图源:网络

    社交平台上,网友上传的可达鸭跳舞视频比比皆是: 视频中,可达鸭的两只手贴上了“拒绝加班”、“早日退休”等文案纸条,在自带的魔性音乐中起舞。

    “在肯德基推出儿童节套餐之前,我就有留意到海报上的可达鸭音乐盒,一直很心动。”5月23日,林真(化名)对时代周报记者谈起自己对可达鸭的喜爱。“这几天,看到小红书上那么多在可达鸭手上贴纸的卖家秀,我就更想买了。”

    ◼︎图源:网络

    许多消费者正是被视频中可达鸭二次改造后的蠢萌所吸引,提前开启了六一儿童节的抢玩具大战。

    该套餐推出不到一天,各大城市的肯德基门店就纷纷宣布可达鸭音乐盒已送完。”套餐上线第一天,不到三小时,可达鸭音乐盒就送完了,至于会不会补货,我们不清楚。”5月23日,广州一家肯德基门店的店员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线下市场的热卖,也催生了线上渠道可达鸭音乐盒的倒卖现象。

    目前,二手交易平台上的一个可达鸭音乐盒交易链接,想要人数已达1200+,浏览量也达到了1.9万。

    ◼︎图源:网络

    二、拿捏流量 肯德基与宝可梦IP联名不是首次。

    2020年,肯德基就与宝可梦联名推出过六一儿童餐,以主打买套餐送玩具的套路,推出了懵圈可达鸭、胖丁皮卡丘八音盒与皮卡丘西柚水壶三款玩具赠品。套餐一经上线即被抢购,随后在二手市场,玩具赠品也被高价倒卖。

    5月24日,时代周报记者在某电商平台上搜索“肯德基可达鸭”关键词,还能看见肯德基2020年的宝可梦联名玩具,以超出套餐原价的价格在售。

    除了宝可梦IP,肯德基也多次与热门IP合作,拿捏流量密码。

    2019年,在网剧《镇魂》火爆之时,肯德基借势携手《镇魂》两大主演朱一龙和白宇,发起了“为爱早起”活动,凡到肯德基门店购买套餐者就送一份朱一龙海报,这使得无数“镇魂女孩”进店购买套餐,只为获得偶像海报。

    2020年,手游“阴阳师”大火,肯德基与其联合推出了阴阳师主题套餐,并在北京、南京等几大城市的门店加入了“阴阳师”的特色装饰,吸引年轻消费者前来打卡。

    餐饮品牌所惯用的促销套餐,更是在肯德基手里玩出了花样。

    2018年8月,肯德基推出了“疯狂星期四”的特价活动,鸡块、薯条、汉堡等主推产品,都只售9.9元。

    如今,由“疯狂星期四”延伸出的“疯四文学”,甚至成为社交平台热梗。

    离谱的文案配上突然转折的“今天是肯德基疯狂星期四,谁请我吃”,年轻人玩得不亦乐乎。

    ◼︎图源:网友二次创作的疯狂星期四文案

    经由网友“自来水”的大量转发,二创门槛低的“疯四文学”,很快便形成了病毒式传播,给肯德基带来巨大流量。

    不知道为了可达鸭、大IP和疯狂星期四激情消费的年轻人们,回过神来时,会不会感慨一句, “我走过最深的路,就是肯德基的套路?”

     

    作者:李馨婷 周雨旋,编辑:洪若琳;公众号:19号商研社(ID:time_biz)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RCEfM2ILigmwpeI1Ldr20A

    本文由@19号商研社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