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虚拟偶像折叠:大厂新晋工具人
设计动态 2022-05-24编辑导语:虚拟工具人频繁出圈,不得不关注的一点是,他们可以24小时随时工作不休息,并且还成为了吸金体质。那么虚拟偶像究竟有什么魅力呢?本文作者做了详细的介绍,感兴趣的童鞋一起来看看吧。 “她们是永不塌房的、永不谈恋爱的、24小时工作的。” 这是A-SOUL的缔编辑导语:虚拟工具人频繁出圈,不得不关注的一点是,他们可以24小时随时工作不休息,并且还成为了吸金体质。那么虚拟偶像究竟有什么魅力呢?本文作者做了详细的介绍,感兴趣的童鞋一起来看看吧。
“她们是永不塌房的、永不谈恋爱的、24小时工作的。”
这是A-SOUL的缔造者对其大胆的定位。
虚拟偶像,隐藏了一个动人的商业故事,它能承载许多想象力和期待:永不受负面消息影响的完美形象、恒久的生命周期,忠诚的粉丝群体。
由此,厂商期待着,她成为会下蛋的金鹅;粉丝希望,她们永不“塌房”,是永远陪伴自己的心爱姑娘;资本眼里,她是下一个充满极限估值期待的风口,与元宇宙、web3这些最前沿的概念相互关联。
众多的期待,让虚拟偶像圈不再是一个自嗨小圈子,更多复杂的力量涌入其中:拥有技术实力和的互联网大厂、游戏公司,擅长做艺人运营的经济公司、资本和更为多元背景的粉丝群体。
但现实是,在这个本就不大的圈层里,承载的太多,崩塌似乎是注定要发生的事,只是时间早晚。事实是,A-SOUL的“塌房”,不会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一、造神运动:顶流年入千万,底层月亏过万 “资本怪物!” 这是圈子的粉丝们最先给A-SOUL的评价。
在传统的V圈(Virtual,虚拟)人看来,A-SOUL并没有ACG土生土长的基因,是外来物种,是披着资本外壳来侵蚀“V圈”的。
因此,在登录B站首发的视频中,粉丝们不仅没有因为可爱别致的形象和画风精良所打动,“差不多得了”“割韭菜都割到V圈了”,是粉丝们最本能的排外反应。
但之后,A-SOUL成员嘉然直播期间连跳20支宅舞,凭借实力和可爱征服了大多数观众,一时间峰会路转,在1年多的时间里,嘉然登上 B 站百大 UP 主,贝拉则成为 B 站首位突破万舰(B站打赏机制,一个舰长售价为198元每月)的虚拟 UP 主,A-SOUL迅速成长为国内顶流的虚拟偶像。
而背后作为运营方的乐华也尝到了甜头,根据IPO数据,2021年,以A-SOUL为主的泛娱乐业务增长79.6%,为乐华带来3790万元营收,这还在需要与字节、B站分成的前提下。
背靠国内头号互联网公司字节跳动,顶流偶像的经纪公司乐华,采用高举高打的流量模式,创造出的流量明星,投入不菲。但业内人士也向Tech星球透露,虽然前期投入巨大,如果不是这次的“中之人”风波,也许今年项目就能打平,盈利指日可待。
对大众来说,虚拟偶像是一个新奇的现象,A-SOUL的风波让这个小圈子开始被大众认知,但事实是,这个圈子已经存在了10多年,其中被誉为第一公主的“初音未来”,今年已经15岁。圈子并没有因为某个主播的毕业就此停息,依旧沸腾着。
在刚去的5月19日,另一位虚拟偶像泠鸳的3周年生日会,开播没多久,迅速登上B站直播榜第一,在结束时收获超3000个舰长,收入大概超过60万。其形象的NFT,售价399元,卖超过10万个。她的爆火背后是B站一手的孵化和栽培。
同样作为业内顶流的明星,英语V up “Vox Akuma”在B站开启了其中国首秀,直播历时1.7小时,收入达到111万,有接近4万人次付费,互动人数超过5万人次。他背后是世界上最大的虚拟偶像公司彩虹社,其母公司ANYCOLOR将于6月8日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
与光鲜的、被人簇拥的大厂偶像截然不同的是,同样的也是顶着偶像光环的,素人V up主们,却在底层苦苦挣扎。
如何才能做为一名虚拟主播出道?
首先要有一身皮。先和画师约稿,画出手绘的平面形象,再由设计3D形象的设计师,将每一个关节拆解,立体起来,根据画师的知名度和精细度不同,一层皮的价格在5000元至几万元不等。而每一次换新造型,都得重新请画师绘制。
露娜加入这个圈子是因为喜欢上了一位日本的V tuber。为了让自己直播内容更有趣,能吸引到更多的观众,原本内向不善言辞的露娜开始学习唱歌、跳舞,还有一次,为了能让粉丝体会到陪伴感,她陪粉丝熬了一晚上打游戏。
露娜的日程常是,6小时左右的直播,剩下的时间也要提前策划脚本,构思内容,为了迎合二次元受众的作息,也要刻意避开了顶流明星们的黄金档,她常常在后半夜开播,播到夜里,有时候下播了也睡不着了。“常常从清晨睡到下午,晚上开始干活,昼夜对我来说是完全颠倒的。”
在投入了近2万元成本,和继续投入更漫长的精力和时间成本之间,加入圈子1年的露娜选择“毕业”。“圈子的内卷程度越来越高。作为素人主播,想要跟有企业势、公司势的主播竞争,成为了一种奢望”,露娜说。
虚拟主播的世界,像是一个小的娱乐圈,被大公司选中和创造的,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成功的。
二、装在套子里的人:爱她虚拟,更爱她无比真实 皮套里到底应不应该有人的存在?
作为初代的虚拟偶像“初音未来”,就是没有“中之人”的设定,依靠人声合成技术发声,通过构建和创作不同的声音旋律,每个粉丝都可以是“初音未来”的“中之人”。
而另一面,直播似乎给虚拟偶像附加了更为有前景的场景,加速了粉丝们对虚拟偶像需求的变化。很快,粉丝们不满足于合成声的偶像,互动性则是更需解决的问题。尤其在直播中,既需要增添趣味,又要保持互动性,而这些需求在人工智能发展尚浅的阶段无法实现。
因此,需要为“皮”找一个“魂”,“中之人”就承担了这一角色。
如腾讯创造的虚拟偶像星瞳,在最初设定中是没有“中之人”存在的,腾讯甚至在初期使劲为星瞳加码科技力量,而结果是,在切入直播这一场景后,技术的再先进也比不过真实的人类。内部人士透露,星瞳不仅加入了“中之人”,而且为了保障在声音和动作捕捉方面的精细化,还设立了不同的演员,按照小时计费,工资挺高的。
A-SOUL的成功,某种程度上也是一场被“魂”吸引的结果。
“我是被嘉然可爱的形象吸引到了,入坑(V圈)已经很久了,喜欢过很多V,嘉然最打动人的地方还是善良”,小条说。
在一次直播中,嘉然读一条粉丝的留言,“郊区寂静的空气淹没了屋子,家里老人的手机坏了远程无法解决,心里很焦虑”,读到动人之处,嘉然把身子转过去,麦克风捕捉到了抽泣的声音,等把身子面对镜头的时候,虽然面孔上无法呈现出伤心哭泣的表情,但粉丝都被皮套背后的真情实感流露所感动。“在网络中,人们放下了虚伪的面具,毫无忌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我觉得她们比任何现实中的人都更加真实”,小条说。
珈乐被粉丝称为“小狼公主”,粉丝则称为“皇珈骑士”。粉丝uiko失落地告诉Tech星球,“偶像,被视作贩卖梦想的职业。她们曾给了我一段童话,一个能短暂逃避现实的避风港,是姑娘们忍受着伤痛给我们撑起一片枝江的梦。你怎么能说她们是虚拟呢?如今港湾不再,我也不得不继续面对这无解的人生了。我是个没了公主的骑士。”
一位虚拟偶像资深运营“不不”和Tech星球分享道,一切都是粉丝给的,最开始的,只有人设,只有声音,后续有粉丝认可,才会把一切变得合理甚至是神话。
随着这股力量不断壮大,偶像自发产生的内容已经是很小的一部分,只有当粉丝们的二度创作的声量变成一股势力的时候,偶像才能变成了一种IP,行为、梗被符号化,“中之人”和“皮”都已经成为肉身,这样的“神”就诞生了。之后,可以不用做什么,也有无尽的粉丝为其书写“圣 经”,而现在来看,更多的皮和魂割裂如此严重,只能是“伪神”。
“不不”举例,如国外某虚拟偶像灰夜月,粉丝几百万,“中之人”毕业后,自己做了一个本体号,但粉丝只有2万,粉丝们还指责“中之人”不懂珍惜,是他抛弃了皮。
虚拟偶像,构建起了一个虚拟的梦网,粉丝爱的不仅是一个外再的皮套,是养成、是互动,是陪伴,甚至也是一种信仰。虚拟偶像的无懈可击,从本质上来说,最恰当地诠释了“偶像”的内涵。
互联网的巴别塔倒下了,为了自己喜欢的偶像不被继续剥削。一位A-SOUL的粉丝将自己的个性签名改成“资本面前没有什么圣嘉然,张一鸣才是唯一的真神。我要和资本抗争到底。”
三、大厂的野望 对偶像们怀抱期待的,不仅是对二次元和虚拟感兴趣的粉丝,还是创造出无数顶流偶像的互联网大厂、游戏、营销公司。
创造出顶流的偶像,更需要顶流的技术和成本。
一位参与星瞳项目的内部人士告诉Tech星球,腾讯对星瞳几乎是不计成本的,细节会抠到人物的一个飘带,虽然只是让飘带更真实,背后则是要重新计算整个物理模型。而作为设计动作捕捉、虚拟计算、直播等各项技术,直播时甚至叫来整个计算团队现场实时测试改bug,已经迭代了3至4个版本。目前来看还远不到盈利的阶段。
一位动作捕捉人士透露,3D动作捕捉技术更真实,但所需场地大、维护成本高。往往一个形象需要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创造周期需要3至6个月左右。而像是A-SOUL、星瞳直播用的大棚都是顶级虚拟直播的设备,总花费会达到2000万左右,而后期,虚拟偶像并不止于技术。
没有实体依托的虚拟偶像依靠强运营,前半场的运营在于巩固人设,丰富内容;后半场的重点是如何才能让虚拟偶像打破次元壁,甚至形成IP和品牌。因此,很多业内人士更偏向认为,虚拟偶像的投入产出比很低。
但还是有越来越多的大厂开始加入这场“造神”游戏中来,腾讯创造出星瞳、荷兹HeZ“无限王者团”,字节旗下有A-SOUL、李未可,阿里将AYAYI 直接纳入天猫主理人,爱奇艺、百度都接连推出自己的虚拟偶像。
被誉为最懂年轻人的B站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B站董事长兼CEO陈睿在哔哩哔哩十二周年演讲中透露,过去一年有超过32000名虚拟主播在B站开播,同比增长40%,成为增长最快的品类。
一位熟悉B站的人士告诉Tech星球,通过观察B站不同专区UP主的活动状态,也不难发现,在B站,拥有一个虚拟的皮,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
一张虚拟的外壳意味着内容的更多的自由度和丰富。一个戏腔Vup背后,可能有戏曲专业的科班背景,她能够通过将传统与流行,甚至与二次元相融合,惊艳过去对戏曲完全不感兴趣的年轻听众;虚拟形象也能突破身体条件的限制,赋予有趣的灵魂自由表达的权利,哪怕UP主本身不良于行,通过一张虚拟的外皮,从人们对外貌形态的刻板印象中守护一个年轻人的尊严,更让他真正通过人格魅力去征服观众。对B站来说,不断孵化新鲜的V up,才有助于社区生态的繁荣。
而这场游戏后半场的命题可能是,如何赚钱。
以营销起家的蓝色光标也在去年推出了虚拟偶像“苏小妹”,甚至登上了北京卫视的春节晚会。其虚拟偶像业务负责人告诉Tech星球,虚拟人在创立之初就更应考虑的是商业化,如何更好的商业化要结合公司的基因来做,互联网大厂有技术,游戏公司会画面,而经纪公司会运营,营销公司更会讲故事,如果没弄清这层逻辑,最后只能成为风口上的炮灰。
头豹研究院数字人领域的高级分析师Carmen 告诉Tech星球,在后期,虚拟偶像之间比拼的是一种综合实力,当一个数字人被制作出来后,如何营造热度、利用渠道,创造品牌都不是简一的问题。最后要还是回归到商业化落地和规模化复制,创造一个虚拟偶像容易,同样的路径和模式有没有复制的能力则更重要,如果不能,就很难规模化,目前来看,虚拟偶像这个业态的量还是太小,整个生态很难起来。
即便是国内的顶流“洛天依”,也是花了6年时间才实现盈利。
在对此大手笔投入的大厂眼里,虚拟偶像终究是一门生意,如果一个形象不火,就迅速去迭代,推成出新,“比如说像华为,他们也有推了很多个不同类型的虚拟人,也没有太火”,一位业内人士评价。
但不断有大厂加入这场前景并不清晰的游戏,原因或许是,这是一门真正的年轻人生意。
一位头部虚拟偶像的创作人员告诉Tech星球,“我看BBW(B站线下嘉年华)的时候被惊得目瞪口呆,年轻人们爱虚拟人,超乎你的想象,我们已经不是这个世代的人了,但不明白也好,加入是你必须做的选择。”
而在元宇宙、web3.0概念盛行的当下,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公司,都想争夺一张驶向未来的船票,而虚拟偶像是眼前最先看到的工具。
作者:乔雪
来源公众号:Tech星球(ID:tech618);Tech星球,聚焦互联网前沿科技和新商业。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Tech星球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奈飞要进军直播赛道,建议选择直接开始带货
设计动态 2022-05-24编辑导语:日前,海外视频流媒体巨头Netflix交出了截至3月31日的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根据财报,作者分析:做直播带货或许才是Netflix理论上的最优解。那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呢?看看这篇文章或许你就懂了。 日前,海外视频流媒体巨头Netflix编辑导语:日前,海外视频流媒体巨头Netflix交出了截至3月31日的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根据财报,作者分析:做直播带货或许才是Netflix理论上的最优解。那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呢?看看这篇文章或许你就懂了。
日前,海外视频流媒体巨头Netflix交出了截至3月31日的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
尽管在这份财报发布前,市场对于Netflix的增长放缓已有预期,然而Netflix最终交出的却是付费用户流失20万的十年来最差表现,在当天直接使得股价重挫35.12%。
在外有Disney+、Hulu、HBO Max、亚马逊Prime Video等竞争对手,内有用户持续流失的内忧外患之际,Netflix选择了一边开始向游戏领域进军、以期多元化营收,一边在全球范围内打击账号共享行为,开始了“开源节流”、“去肥增瘦”的动作。
如今,Netflix的脚步依然没有停歇。近日根据相关媒体的报道显示,Netflix可能会进军直播领域,并以这种形式推出脱口秀特别节目与真人秀。
此前在2020年,Netflix在洛杉矶举办了名为“Netflix Is A Joke fest”的活动,邀请了130多位脱口秀明星,但最终因为疫情的原因导致大量用户没有买到线下门票,最终只能以录播的形式收看。所以有观点认为,用户的呼声或许正是Netflix要做直播的诱因。
当然,Netflix最重要的竞争对手Disney+在今年2月,以直播奥斯卡颁奖典礼为契机切入了这一赛道,更绝的是正好遇到了拿下奥斯卡影帝的威尔·史密斯上台打人这一极具爆点的事件,使得其直播业务迎来一个堪称梦幻的开局。
眼见竞争对手开始做直播了,Netflix自然也不想错过这块蛋糕。如今虽说在国内互联网行业中传统直播的故事已经讲完,但是海外市场的直播赛道,特别是非游戏类直播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在字节跳动的TikTok与欢聚时代的Bigo Live之前,海外市场的直播平台就只有被亚马逊以10亿美元收购的Twitch以及谷歌的YouTube,其中Twitch主要以游戏直播为主,而YouTube则完全将直播当成了视频流媒体的变种、来做蜻蜓点水般的尝试。
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海外直播赛道里“秀场直播”是从未形成气候的。但海外的直播生态中没有秀场直播存在,其实是风俗文化所带来的结果。
欢聚时代创始人李学凌在2014年《互联网上的打赏文化》演讲中是这样说的,“打赏是什么?就是我给你钱,我很高兴,我没有觉得自己损失了什么。因为我喜欢你,我才会打赏你。我经常跟美国人谈论打赏的模式,他们是很难理解的,我告诉他们就是donate(捐赠),他们就明白了”。
也就是所谓的“有人捧个人场,有钱捧个钱场”,但这种国内自古有之的打赏文化在海外是缺失的。同时得益于海外发达的电视台体系,秀场直播也被各种脱口秀、综艺节目占据了生态位。
而随着TikTok和Bigo Live的崛起,海外互联网厂商也看到了直播业务的商机。据相关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海外流媒体的直播市场规模发展极为迅速,从2017年的10亿美元、到2020年的60亿美元,再到2021年的100亿美元,几乎已经成为了海外市场的一块新兴蓝海。
并且本质上来说,海外直播的兴起背后是互联网冲击了传统的电视网络,而成长在互联网空前繁荣背景下的E世代,自然更青睐通过互联网来满足娱乐需求。
至于说Netflix到底会要哪种类型的直播,目前尚未可知。但不过无外乎是目前海外市场的三大流派之一,其一就是Twitch和YouTube这类依然延续了海外视频流媒体的订阅模式,其二是Bigo Live这种以“免费+打赏”为核心、将国内直播平台的模式直接在海外本地化,其三则是类似Instagram Live Shopping、Facebook Shop这类的直播带货平台。
如果Netflix选择类似Twitch的付费订阅模式,基本上可以看作是目前业务模式的延续。
当下Netflix依然以售卖内容为主,是在用优质内容来吸引消费者成为付费用户,同理将脱口秀、真人秀等优质综艺内容以直播的形式向用户售卖,有助于Netflix止住付费用户数量下滑的颓势。
而且以PGC内容闻名的Netflix,也有着不俗的脱口秀和真人秀制作实力,用直播的形式将其推向用户难度并不大。然而如果采用付费订阅来推进直播业务,就相当于直播业务依旧还是视频流媒体的附庸,并未在实质上改变付费会员和视频流媒体之间存在的根本性矛盾,或许只能算是下下策。
至于说“免费+打赏”的模式,则可能是中策。
在欢聚时代2021年的财报中显示,BIGO的全年营收为23.24亿美元、同比增长34.1%,付费用户同比增2.5%至151万,每位付费用户的平均收入则增长至320.2美元。
Bigo Live乃至TikTok其实已经证明了,直播打赏的模式在海外市场同样也行得通,所以唯一的问题就是Netflix要如何从他们手中抢到优质的主播资源。
但事实上,做直播带货或许才是Netflix理论上的最优解。
咋一看,视频流媒体平台做直播带货好像很违和,但抖音与快手的成功已经证明了这条路是行得通的。
而且直播带货相比于其他的直播形态相比无疑是最挣钱的,这对于当下急需摆脱困境的Netflix而言,显然有着更加现实的意义。
所以从目前来看,Netflix与其将多元化营收押宝游戏业务上,可能还不如凭借着体量优势直接开启直播带货。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三易菌;微信公众号:三易生活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rQsUK6k2UV7QXG6KhwKg_w
本文由@三易生活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
这 3 个连资深设计师都容易分不清的组件,一篇文章帮你彻底掌握!
UI交互 2022-05-24问题起源 这篇文章讨论的话题来自于我自己工作中一个长久存在的疑惑。 我们用一个例子开场:你运营着一个视频网站,这个网站会给付费高级用户提供...问题起源 这篇文章讨论的话题来自于我自己工作中一个长久存在的疑惑。
我们用一个例子开场:你运营着一个视频网站,这个网站会给付费高级用户提供 3 种权益:跳过广告、免费音乐会员、积分折扣。那么你将会员权益页设计成这样:
这个时候就有一个充满疑惑的用户站出来了:这个页面的意思是说“我作为一个高级会员,同时享有 3 个权益,只是这个页面展示不下了,所以我只能通过切换页面的形式查看我的 3 个权益”,还是说“优质大会员可以按下对应的按钮,从 3 个权益里挑选一个享受”?转换成我们设计的语言来说,也就是“这到底是一个 tab,还是一组互斥的按钮?”
为什么我们要把这两个东西做得那么像?它们应该长这么像吗?tab 和按钮、 单选框 、 菜单 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虽然听起来基础,但深究纵横 50 年来控件的发展史,是一个很值得研究品味的小细节。
更多控件知识可以看这个专题 ? https://www.uisdc.com/zt/interactive-control
信息与行为,事物与事件 tab 和按钮,信息展示控件和选择器之间的差异,根本上来说是“信息”与“行为”、“事物”(thing)和“事件”(event)之间的差异。前者独立于用户的意图和行为之外客观存在,即使用户永远不去看、不去使用这些东西,它们仍然存在。而“事件”则需要事物加上人的操作行为才能完成。
就比如说房间里有一箱子苹果,这是一个客观事实,苹果也是一样“事物”。而人中午肚子饿了,走过去拿起一个苹果吃了,那么“食用苹果”就是一个事件,这个流程需要“苹果”这个事物,也需要人拿起来咀嚼、吞咽的动作,这两个要素共同组成了“食用苹果”这个事实。
在现实生活中“事物”和“事件”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会有人把这两个事情混淆。“事物”就好像名词,而“事件”就是包含动词的主谓宾短语,前者看得见、摸得着,能够被稳定观测,而后者不一定。比如要是有人告诉你“桌上有一个苹果”,那么你一扭头就看得见苹果的确在桌上,因此这个事实是确凿无误的;但假如有小朋友跟你告状“报告老师,小明刚才打我”,就不那么容易取证。然而在人机交互中,“动作”和“行为”逐渐区分得不是那么清晰。
命令行时代 人机交互发展之初,“信息”与“行为”、“事物”和“事件”可以很容易地区分。
在用户还得使用命令行操作电脑的时代,查看某个客观存在的事物、进行一项行为,共用了一个动作:输入指令。用户需要使用这样的方式来告诉机器我想去看什么、做什么,因此用户可以阅读文本,从语句字面意思判断事物和事件、信息和行为。
从一开始的案例来讲,比如用户想要查看所有权益,就输入“查看权益”,看看打印出来的权益都有什么。假如系统要求用户选择某个权益,则用户输入权益代表的编号或者权益名字。
但命令行界面这种交互形式毕竟效率太低,也并不利于形成用户对于系统完整稳健的心智模型,因此随着电脑作为家用生产力工具的地位不断提升、新的操作设备“鼠标”的普及,图形化用户界面(GUI)应运而生。
在命令行向图形化用户界面过渡的阶段,两种新的交互样式首先出现:菜单和输入框。早期的菜单与输入框的样式非常粗糙,与传统命令行界面差异很小,因此计算机从业者早期只能展示字符而无法展示图形,所以只能把利用菜单、文本输入框作为主要交互形式的计算机带点嘲讽地称为“荧光屏打字机”(Glass Teletypes)。
在这个阶段,“菜单”仅仅是一个简陋的,有别于主屏幕的展示容器,甚至我们今天熟悉的“对话框”(dialog box),也可以被理解为菜单的一种变体。至于菜单上究竟是放“行为”还是“信息”、“事物”还是“事件”根本就无所谓,因为用户仍然以类命令行时代的交互方式,也就是用阅读文本的方式来理解事物。
图形化界面时代 图形化用户界面极大地改变了用户和电脑交互的方式。鼠标的普及让用户界面的元素更多、结构更加复杂,用户体验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孕育、催生出了许多新的交互样式。其中就包含了一个对当今控件形态影响巨大的概念:渐进展示(progressive disclosure)。
一般认为 Xerox 公司 1981 年的 Xerox Star 是最先在图形化界面中使用选择器/tab 的产品,虽然这个电脑商业成绩不咋地,但在用户界面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在这个用户界面中,设计师为了让用户不需要像命令行界面时代一样不停地通过打字、记忆命令短语来与计算机交互,因此决定采用以下策略:
将高频使用的项目全部展示给用户,无需打字,只要在选项中选择即可:这个策略催生了选择器 组件 将暂时不需要使用和展示的信息收起来,只在用户点击按钮时再渐进展示:这个策略催生了 tab
Xerox Star 时代的控件样式非常粗糙,不管是 tab、开关还是多选器,都以按钮的样式呈现,因此某个选项到底是什么意思、具体怎么用,依然依赖阅读文案来判断。比如用户看到“对齐方式:左对齐/右对齐/居中对齐”,就应该能理解是在 3 个对齐方式中选择一个,而看到“展示:字符/段落”,就应该理解是在选择展示和字符有关的设置项,还是和段落有关的设置项。
而为什么 tab、选择器成为了我们今天看见的样子?这又不得不提鼠标的普及让一种全新的交互形式:直接操作(direct manipulation)进入了交互设计师的视野。按今天的说法,直接操作一般指“直接对对象进行操作”,比如用鼠标直接以拖动的形式进行文件排序、放大缩小、位置移动等操作。相比菜单、文本输入框,这种操作形式更快速、反馈更充足、更符合直觉。比如我们现在非常熟悉的“把某个文件拖动到回收站”这个操作,就是直接操作的一个经典案例。
虽然直接操作今天看来是理所当然的,小学生都知道怎么把文件拖到废纸篓。但 80 年代用户图形化界面诞生之初,用户对家用电脑根本没什么概念,更不要提鼠标拖动这种高端操作了。那么,设计师要如何教育用户学会使用直接操作这种新的交互形式?
这个答案是:引入隐喻(metaphor)。
简单来讲,隐喻即为“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说明 A 和 B 很像、A 具有 B 的特性,或者可以用操作 B 的方式操作 A”。将用户完全不熟悉的人机交互概念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表述出来,就能使其将自己的生活经验移植/应用到人机交互中,从而降低学习成本、使用户通过直觉也能辨别出某个功能该怎么用。比如上面提到的“将文件移入废纸篓”,就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不言而喻的隐喻:
因此,当设计师发现使用隐喻是行之有效的用户教育形式时,隐喻就成了当时流行的设计思路。顺着这个思路越走越远,最终诞生了像 mircosoft bob 这样类似游戏界面的浮夸系统样式,我放出来给各位嘲笑两下。
话说回来,使用隐喻这股风潮也影响了控件的样式设计。比如 1988 年苹果开发的一个可视化编程软件 Fabrik,就采用了现实生活中“文件夹上的标签”作为隐喻来设计 tab,此举暗示用户可以快速地在不同页面中跳转,就像现实生活中根据文件夹标签来翻找文件夹中的文件一样。
此时我们可以发现,Fabrik 使用隐喻的“tab 选项卡”和 Xerox Star 纯按钮图形化的“tab 选项卡”在样式上开始存在差别。用户无法再从文字上去理解这个控件的交互方式,而需要从图形上去分辨,动用自己日常生活的经验。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不同样式的控件映射不同的现实物体,不同的现实物体应该对应着不同的交互方式。
比如“单项选择”radio button 使用的隐喻,就是收音机按钮。这种按钮按下去一个其他的按钮就会都弹起来,所以每次只能选中 1。而“多项选择”check box 使用的隐喻则是纸质调查表/备忘录上的打勾格子,因此可以选择多个。
“按收音机按钮”和“在备忘录上打钩”,都是动态的“事件”,而只有“文件夹里的分页标签”是静态的“事物”,这种隐喻性质之间的差异让人对于 tab 和单选框用途差异作出直觉性的判断。因此因此尽管在 80~90 年代没有引起充分讨论,但系统设计中,一般会把 tab 用作静态页面的导航,而将单选框/多选框用作动态选择行为。以 Apple II(1986 或 1987)为例:
相比之下,“菜单”作为最古老的交互控件形式,它的常见样式(下拉菜单)在隐喻流行起来之前就基本固定,可以算为人机交互虚拟环境下一种原生的概念,所以菜单的使用场景反而不受隐喻、不受现实生活中物体的特性影响。它结构简单、有大量空间来写说明文案,因此作为控件的实用性很强,放“静态信息”也没问题,放“动作”也行,有点像一个“收纳抽屉”。
混乱的 90 年代~千禧年 90 年代到 00 年代计算机/网络行业发展的势头有目共睹,使用场景的不断增长使得页面的复杂性指数级提升。因此交互设计师也就需要去不断地思考控件之间的层级关系、差异、适用的场景等等。这个时代各个大厂制定过许多关于“行为”与“信息”之间的规则,然后又一一将它们推翻。我们仍然以微软 windows 和苹果作为案例,看看他们的尝试。
Windows 很快注意到了“行为”和“信息”之间的差异。在 html 那种蓝色带下划线的超链接按钮样式流行起来以后,windows 认为这种按钮看起来“安全、没有破坏力”,“不太严肃”,容易让用户联想起网页超链接那种页面之间的跳转。所以在 windows 7 的规范手册中,指导设计师应该尽量采用带边框、有阴影的按钮样式来承载“行为”。
然而另一方面,windows 7 对于 tab/单选框的定位是模糊的。它允许使用选项卡 tab 来替代单选操作,只有被选中的 tab 下的修改才会生效。允许 tab 和单选操作进行互换在业界也有一些反对声音,比如说写 2000 年《GUI 设计禁忌》的 Jeff Johnson 就认为 tab 最好是只作为导航使用,而非选择器,因为这样做混淆了“信息展示”与“行为选择”的差异。
最后,文字型按钮的出现,使得用户逐渐分不清什么是“tab”,什么不是“tab”。windows7 时代也出现了纵向排列的 tab。很不巧,windows 的另一个控件 wizard 有着长得很像纵向 tab 的侧边栏。这个侧边栏综合排列了信息导航、功能快捷操作等多种类型的入口。因此“tab”或者类“tab”的组件使用场景被进一步拉扯、拓宽。
相比 windows,mac 的做法更加讨巧。mac OS 有单选框,但是他们也同时包含了非常类似 xerox star 原始样式的选项卡视图(tab view)与分段控件(segmented control)。两者虽然看起来一模一样,但从规范的角度上来说,前者负责信息展示,后者负责在单选、甚至多选的动作操作,可以说是非常掩耳盗铃,总体倾向于不区分“选择器”和“选项卡 tab”样式。
mac 的这种控件既不使用隐喻,甚者有时也不写文案,要求用户通过控件出现的位置和上下文来判断其用途。之所以苹果敢应用这种简洁中带着些许豪横的设计思路,我个人认为主要是因为其产品比较大众化、场景没那么复杂。
扁平化时代与隐喻失效 经过了 00 年代控件的发展,10 年以后有两件事情极大地影响了用户的心智。
iOS7 带起来的扁平化设计风潮,使得控件整体样式往极简、轻量的方向突飞猛进。原来不同控件的形状、色彩差异很大,用户不容易弄混按钮、单选框和 tab,但在扁平化设计的思路下,所有控件都用方块甚至文字本身来代表,这样做无疑削弱了控件的可识别性。
其次我们上文说过,隐喻的运作方式是让用户将生活中常见事物与控件做类比。然而时过境迁,当用户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已经飞速变化,老旧的隐喻就会失效。文件夹选项卡、收音机按钮……这些东西早就是老黄历了,假如“隐喻”需要事先解释才能让用户理解,那么它就不再能起作用。
因此对于很多年纪很小的新用户来说,用选项卡 tab 承载行为操作并没有什么不妥当——毕竟今天文件夹都不太常见了。
我们到底该怎么做? 先说结论:
不要制造没必要的规矩 对于绝大多数场景比较简单的产品,菜单/单选/tab 不区分也无所谓 对于复杂工具型/企业级产品,无论是移动端还是 PC/Web,最好区分操作/信息展示控件,严格区分单选和 tab 的样式。 首先第一条:不要制造不必要的规矩。这条其实有点违背交互设计师的天性,我们天生就受不了含含糊糊的灰色地带。但控件的运用中,贴合场景比遵守某条据说行业通用的“规矩”要重要很多。比如说我听有些设计师的分享里提到他们会比较严格的要求作为导航控件的 tab 上不能放操作,而菜单才是操作的聚合。后半句话我们已经在上文论证过了,没有的事,菜单从诞生之初就放啥都行。对于前半句话我想出示一个案例:
这张截图来自淘宝的千牛商家工作台里,这是一个给淘宝卖家的商家后台,它把“发布宝贝”操作露出放在纵向导航(姑且也叫 tab 吧)上。这显然是一个高频操作。在这个案例里,你可以说它还有其他的布局方式和解法,但是要说因为把操作放在 tab 上就能导致多么严重的用户体验问题或者多么严重的控件定义问题,那也大可不必如此夸张。
对于大多数 C 端产品,不区分单选/tab,或者在一些定制化程度比较高的页面中用 tab 替代单选是可以接受的。其一是因为无数产品长时间的验证说明,用户在这些比较放松、简单的场景下并没有那么纠结控件样式。其二是因为 C 端产品的“信息”和“行为”其实没有现实生活中那么分明,往往处于比较暧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中。以“定酒店”为例,“查看酒店的信息”是信息展示,“订酒店”则是动作流程,但用户从哪一步开始转“查看”为“动作”的呢?不一定。
最后的最后,工具型/企业级产品不能应用 C 端产品的设计逻辑。复杂场景下(比如 tab 有嵌套关系,比如既有 tab 又有选择器)依然能让用户准确无误地理解控件的意图和交互形式,是交互设计时必须思考的问题。比如在 windows 新的 fluent 规范中,已经绝口不提 tab 和单选框之间的互换关系,tab 被定义为纯粹的导航控件,样式也保持了和单选/多选的差异。
开关、复选框和单选组件如何区别应用?看完这篇保证会! 在 web 表单设计中,我们会经常遇到在开关、单选、复选框三个组件的选择使用上纠结,特别是只有两种状态下,比如开启/关闭、启用/关闭、显示/隐藏、同意/不同意、默认/自定义.... 我们发现使用 Switch 开关、Radio 单选和 Checkbox 复选这三个组件好像也都是可以的,
阅读文章 >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白话说交互」
-
完全免费!SVG 格式转换在线神器「SVG Converter」
UI交互 2022-05-24上次写了「 Compress JPEG 免费图片压缩服务,支持四种格式单次可处理 20 张 」文章后意外发现这家公司还有提供另一个很好用的免费 SVG 转...上次写了「 Compress JPEG 免费图片压缩服务,支持四种格式单次可处理 20 张 」文章后意外发现这家公司还有提供另一个很好用的免费 SVG 转档工具「 SVG Converter 」,主要是针对 SVG 格式进行转档、转换格式和优化处理,大家都知道 SVG 是目前网页上经常会遇到的格式,因为是向量图特性无论放大缩小都不会影响到图片画质,而且在计算机屏幕呈现相当好的效果。
完全免费!可批量压缩图片的在线神器「Compress JPEG」 我很习惯在写文章插入图片前先对屏幕截图进行压缩,让图片容量更小、开启速度更快,更重要的是几乎不会影响画质,以前我都使用 TinyPNG 这个相片压缩工具,只要将图片拖曳到网站就能快速处理,后来就选择以 Imagify 自动从 WordPress 媒体库对图片压缩和优化(免费版每月只能处理
阅读文章 >
SVG 格式非常适合使用于网站的标志、图标或是一些没有大量细节的图片,用户可以在编辑器中直接修改 SVG 参数,或是在网页原始码透过 SVG 程序代码来加载图片,不过它的缺点是一般的相片编辑器可能不支持这种格式,因此在某些情况使用者可能会想将 SVG 转为 PNG、JPG、EPS 等常用 图片格式 ,如果你有类似需求,或是想将图片转为 SVG 文件,都可以在 SVG Converter 做到。
SVG Converter 主要提供两大类的 SVG 转档工具:PNG 转 SVG、JPG 转 SVG、EPS 转 SVG、PDF 转 SVG,或是将 SVG 转 PNG、SVG 转 JPG、SVG 转 EPS、SVG 转 PDF,也就是 SVG 在不同格式间互相转换功能,除此之外,网站也提供 SVG 优化功能,可以在压缩文件时不降低质量。
SVG Converter 网站链接: https://svgconverter.com/zh/
使用教学
开启 SVG Converter 网站后会切换为适合用户的语言,从右上角可切换不同语系,这项服务有提供中文界面,操作上非常简单,主要的功能选项从上方的列表选择。
SVG Converter 提供各种 SVG 转文件其他格式或将图片格式转为 SVG 功能,网站有特别标示所有上传的数据会在一小时后自动删除。
举例来说我选择将 SVG 转为 PNG 的转换器,操作方式很简单,只要把 SVG 拖曳到网站即可,就和其他的在线转档工具差不多,或是点选「上传文件」找到要转换的文件。
转换后点选图片底下的「下载」按钮就能保存文件,若是转换的文件数量较多,也能点选「下载所有」将全部的结果打包一次下载。
除此之外,SVG Converter 也有提供把 PNG、JPG、EPS、PDF 转换为 SVG 格式的功能,基本上操作的方式都是一样的,找到对应的转换功能,将文件拖曳到网页中就能直接转换,完全不用额外下载或安装软件,非常好用。
转换后一样点选图片底下的「下载」将它保存即可,图片数量较多也可一次打包下载。
最后再介绍 SVG Converter 另一个功能「SVG 优化」,依照说明,这个功能可以对 SVG 格式进行压缩、优化,将 SVG 容量变小但又不会影响到图片质量,操作方式跟转档工具一样,只要打开网页然后把 SVG 图片拖曳到网站就能进行自动化处理。
值得一试的三个理由:
SVG Converter 在线转档服务将 SVG 转换为各种常见图片格式; 也支持 PNG、JPG、EPS、PDF 转档为 SVG 格式; 透过 SVG 优化工具将文件上传压缩以获得更小的文件
免费!支持超过 100 种格式的图片格式转换神器「Pixelied」 Pixelied 是一家提供相片编辑器的服务商,旗下有个「Free Image Converter」的图片格式转换工具,让使用者通过浏览器进行在线批次编辑,而且不用担心降低照片画质,也无需下载或安装任何应用程序,提供最快速、免费且易于使用的图片转文件功能,这项服务支持各种常见图片格式包括
阅读文章 >
-
淘特拼多多,补贴激战五环外
设计动态 2022-05-24编辑导读:以前提到低价的下沉电商,大家只会想到拼多多。但如今,淘特、京喜这些下沉电商的优惠力度已经不亚于拼多多,并且还有不断扩大市场的趋势。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5月初,在刷到上海部分街道因为疫情而陷入静默期的新闻后,家在武汉三环外的彭宇解编辑导读:以前提到低价的下沉电商,大家只会想到拼多多。但如今,淘特、京喜这些下沉电商的优惠力度已经不亚于拼多多,并且还有不断扩大市场的趋势。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5月初,在刷到上海部分街道因为疫情而陷入静默期的新闻后,家在武汉三环外的彭宇解锁了手机,决定为自己和家人囤上一些生活必需品。
除了常规的米面粮油外,彭宇甚至在考虑是否需要买一个冰柜,或是换上一个大冰箱。一贯精打细算的他,把选购平台锁定在了淘特、拼多多、京喜等下沉市场的电商app上,这些平台都推出了官方补贴版块,价格相比普通电商平台要便宜不少。
在过去的两年中,这些下沉电商app间的市场争夺战日益激烈,拼多多圈地占山之时,淘特也快速崛起,仅用了24个月就拥有了3亿消费者,成为下沉电商中另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势力。
而点开淘特,拼多多,京喜这些下沉电商app,往往在首页就能看到显眼的补贴版块。在争夺下沉市场的过程中,官方补贴是各家吸引用户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一场激烈的补贴战已然打响。
因此,本文试图从下面三个问题,解读两家代表性下沉电商各有异同的平台补贴打法:
1.消费者消费更趋理性之后,几大下沉电商补贴价值何在?
2.拼多多和淘特看似相差无几的补贴,谁更接地气,谁在脱离群众?
3.拼多多和淘特的供应链、销售链差异在哪儿?谁才是良性运转?
一、理性消费浪潮下,补贴不只是低价 2021年底,《消费日报》公布了当年消费领域的五大热词,其中理性、平替,攒钱三个倡导理性,低价消费的词汇赫然在列。从这些词汇来看,往日的消费主义风潮有所退散,而理性消费浪潮正在取而代之。
2021年消费热词 图/消费日报
这样的变化并不令人意外,一方面,大部分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性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即便在有充裕的预算时,货比三家仍然是许多消费者的基本操作。
另一方面,随着近几年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年轻一代的储蓄率也频频创下新高,与之对应的便是在消费方面的保守倾向和回归理性。
理性消费浪潮,使得消费者对更低价格,更高性价比商品的需求显著增长。货比三家购买米面粮油的彭宇是一例,而另一位好友杨超则告诉我,今年他换手机没有再选择首发分期免息,而是等了两个月才在一个平台的补贴专区中下手。相比首发便宜了超过一千元。
淘特/拼多多的补贴产品页面 截图自app
当消费者的需求如此明确,补贴模式自然在各个下沉市场电商app受到青睐。
比起满减、折扣、分期这些方式。平台补贴的模式简单直接,消费者不需要详细计算,就可以很快得到一个“省了多少钱”的直观感受,满足了自身对性价比的需求。
拼多多、淘特们执着于补贴模式的原因,除了这一模式精准切中了消费者最重要的几个需求以外,还有它能为平台和app带来数量庞大的用户群和信任度的增长。
2018年时,主打低价产品的拼多多席卷全国,据当年拼多多的财报显示,其年活跃买家数增长了1.74亿,达到4.19亿之多,但假冒伪劣,三无产品泛滥的问题始终萦绕着拼多多,在即将迈过5亿年活大坎的2019,一路狂奔下的拼多多面临着失去信任的危机。
2019年拼多多推出的百亿补贴,最直观的作用便是让其面临的信任危机有所缓解,其宣称补贴产品都是官方补贴,质量有保证。产品普遍补贴力度高达几百甚至千元,性价比诱人。“百亿补贴能买,普通店铺不要买”一度成了一些网友的公论。
在补贴模式的助力下,拼多多的年活跃用户数也顺利迈过5亿大关,并一路增长,至今年已经达到8.68亿之巨。
同样受到补贴模式助益的还有淘特,作为阿里巴巴试图攻占下沉市场的app,淘特在2020年稍晚入局,相比竞争对手拼多多似乎失了先手。
然而,原本的M2C模式,再加上补贴给了“后发者”淘特,带来了吸引下沉市场用户群体的重要机会。2021年5月,淘特宣布推出官方补贴,在首页“猜你喜欢”上方占据一级入口,覆盖多个类目,商品价格也多在50元以下。
这一举措立竿见影,为淘特带来了大量下沉市场,注重价格和质量的用户,在官方补贴出场后的2021年三季度,淘特宣布,其年度活跃用户已经突破2.4亿。在2022年淘特两周年之际,其年度活跃用户进一步增加到了3亿。
淘特年活跃消费者用户数量 图/中金证券
补贴带来的用户快速增长,对淘特的意义并不止于数字,QuestMobile在2021年6月的调查数据显示,淘特用户中78%与拼多多相重合。
这意味着淘特、拼多多对下沉市场的用户争夺战,并非你输我赢的单纯博弈,而是存在共同占据用户的可能性。作为下沉市场电商的后发者,直供和补贴模式驱动的淘特用户增长,其实是在一步步撬动拼多多的用户存量基本盘。
对消费者和用户来说,补贴模式为他们带来了低价商品的同时,还有着平台的质量背书,在产品上足以吃下定心丸。对于淘特和拼多多这样的下沉电商app来说,补贴带来了庞大的用户群和消费者的信任度,还有希望让旗下的众多商家也因此受益。
过去三年里补贴模式堪称百试百灵的作用,也意味着补贴将是各家下沉电商app抢占用户的前沿战场。
如何用好补贴这个最能吸引用户的战略,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下沉电商app大战的成败。
二、淘特覆盖生活,拼多多上探高价 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下沉电商app之战中的两大主角,拼多多以超8亿用户占据着先行者的优势,而后发突破3亿用户的淘特则更像一个追逐者。
这意味着虽然两家都会使用补贴这一战略,但在具体的商品选择和打法上必然会有所差异,而差异具体又体现在哪些方面?
奇偶派(jioupai)首先点开了淘特和拼多多两家的补贴专区推荐商品界面,从上至下选取了十个最前列的商品,并去掉重复商品,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出,淘特和拼多多在拼贴的商品品类和单价上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
淘特/拼多多补贴推荐商品 奇偶派制表
淘特官方补贴区推荐页排在前十的商品基本是抽纸、饮料、沐浴露、洗脸巾、香皂等生活刚需用品,所有商品的起价均在20元以下,平均价格为9.12元,这印证了它的“十元王者”心智。
而拼多多排在前十的商品包括智能手机、无线耳机、平板电脑、冰箱等数码产品,以及神仙水、进口奶粉、白酒等进阶的消费品,客单价普遍偏高,平均价格为1934.9元。
随后,我们又查看了淘特和拼多多排在前列的类别商品,并对比了其中的相同补贴品的价格。
补贴类别,生活刚需在前列 截图自淘特
淘特官方补贴页面中,前五的类别分别是食品、生鲜、洗护、百货、服饰。商品包括金龙鱼丝苗米,福临门葵花仁油,君乐宝酸奶,海澜之家T恤等,此外还有保鲜袋,螺丝刀,拖鞋等生活用品。
数码家电则以温度计,剃须刀等低价产品为主,电视、手机等高价产品为辅,呈现出覆盖面极广,但单价大部分偏低的特点。
拼多多的百亿补贴页面中,前五的类别是办公、美家、美妆、手机、母婴,商品包括打印机、投影仪、板式床、人体工学椅、棕瓶精华等,当然还有专门的苹果数码专区,对iPhone,iPad等产品补贴力度更明显。但在生活用品的覆盖方面,拼多多相比淘特则明显逊色。
淘特/拼多多补贴商品价格侧重 奇偶派制表
从相同补贴品的价格来看,淘特在米面粮油,衣食住行等生活基础物品方面补贴力度更大,同商品价格普遍比拼多多补贴后更低。但在数码家电等大件产品上,拼多多的补贴后价格似乎更便宜,不过也有同规模冰箱淘特更便宜的例外。
淘特专注类别用品的更换周期普遍偏短,如一袋5kg大米,一壶5L油约可供正常三口之家食用不到一个月,且是大多数群体最为基础的刚需。这带来了更高的商品购买频次,也意味着使用淘特官方补贴的用户,能在上面节省频次更高的基础生活成本。
拼多多补贴侧重的商品,使用周期偏长,如手机一般会用上两到三年之久,大型电器则有可能达到五到十年。另外iPhone等高价产品可能并非大部分用户刚需,不可否认的是,这些高客单价商品单次节省的金额较高,但大部分都是“一锤子买卖”。
双方在产品品类和单价上的不同侧重,从淘特、拼多多的活动宣传重点以及年报中也可窥见一二。
公开资料显示,淘特最近的补贴活动是5月14日-23日的“当家节”,这场活动中,淘特撒出了超1亿的红包和补贴,重点在量贩必囤频道,商品则基本聚焦在生鲜、粮油、百货等生活必备类别用品,“当家节”的名称也是针对满足县域消费者的“当家时刻”。
除此之外,淘特还新增了白牌补贴的厂商直供商品,连接上游工厂。此前还推出了10元店模式,覆盖各类低价小商品,在极致性价比的同时,进一步探索补贴模式覆盖商品的广度和深度。
而拼多多近两年的年报中,着重在ARPU(人均消费金额)的增长,在以百亿补贴为代表的补贴模式开启后,拼多多的人均消费金额从2019年的1551元增加至2020年的2115元,2021年则已经达到2810元。
综合上述补贴页面商品的区别,以及双方宣传方面的侧重,我们不难看出,淘特目前的补贴商品在类别上是不断实现强覆盖,追求更广的覆盖面和更多的商品低价。而拼多多的补贴则倾向于高价商品,大补贴力度,消费频次虽低,但一次就能省下几百元。
双方不同的补贴商品策略背后,是淘特和拼多多用补贴想要实现的目标差异。
在拼多多用户已到8亿的关口,成立刚刚两年的淘特,在下沉市场绝非探路者,要吸引用户,就意味着必然得从拼多多的用户中抢存量来实现增量。因此,只有用务实的补贴,覆盖到更多人的需求,才能为淘特带来更快速的用户数量提升。
而拼多多本就起步于下沉市场,多年来一直在挖掘这一市场的用户,单一下沉市场已经很难为其带来进一步增长。当下其更重要的目的是上探更优质的用户群体,即冲进“五环内”,从而拉动客单价提升,利润提升和GMV成交量,保持自身业绩增长。
淘特向左,力求覆盖全方位生活商品,覆盖更多人群需求;拼多多向右,执着于数码电器化妆品等消费升级品类,拉高客单价和利润的差异化补贴操作,在双方首要的目标驱动下,都符合其当下的发展逻辑。
但当拼多多试图撕掉“低价”标签,淘特承载其“接地气”的任务,让更多消费者感知到的同时,下沉市场的整个产业链,也在随着外部环境和形势发生新的变化。
三、打通链路的性价比,重于单一低价 回望几年前,下沉电商市场还处在一个粗放的成长期,许多用户的首要需求是低价,而其他方面可以因价格更低而妥协。也正是在这样的土壤下,即便拼多多常常陷入低质量的争议,也仍然取得了高速的发展。
但随着近些年下沉电商app的“内卷”和用户集体开阔的眼界,单一的低价策略,很难再轻松地对所有人奏效了。
一方面,下沉市场的主体——先前精打细算的价格敏感性用户在开阔眼界后,消费开始具备一定的升级空间。另一方面,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有一部分曾经经历过消费升级用户“战术性回撤”,开始理性消费。
下沉市场的覆盖价位段由此拓展,而寻求低价实惠之余,下沉市场对商品质量的要求也有所提升,就像前几天囤货的彭宇告诉我的一样,买来便宜当然是他所看重的,但买回来的东西吃起来用起来也不能感受太差。
这对专注于补贴的淘特和拼多多们带来了一个新的考验——如何在补贴实惠的同时,展现对整个供应链和商品质量的把控能力,顺应不同类型消费者享受补贴的新需求,持续带给消费者实惠且优质的商品,从而实现用户黏性?
在淘特看来,用M2C源头直供新模式打通上中下游的商品链路,或许是保障商品质量,并实现优质商品供给可持续性最直观和有效的方式之一。这从其在补贴品类的操作上也有所体现。
在供给上,淘特是以M2C直供的模式,直接连接制造和供给商品的源头。据《证券日报》等媒体报道,去年双11购物节期间,有多家工厂直接通过淘特参与到活动中,淘特借此缩减中间环节,提升效率控制了成本的同时,还有能力对质量进行一定的把控。
淘特最新加入的“白牌”补贴,则进一步加强了上游工厂和下游消费者之间的连接,并为这样一种直供优质商品的模式带来了可持续性。在官方补贴频道的流量加持下,能打造尖货、性价比爆款的好工厂可以走向台前,被更多消费者看见,靠消费者的认可实现品牌化。
至于开阔了眼界的传统下沉市场消费者,以及因形势而暂时“消费降级”的新兴下沉市场消费者,淘特上线了“大牌平替性价比”的淘特100频道,一方面凭借M2C直供模式保证商品质量,另一方面通过不同产品满足差异化的消费需求。
以入驻淘特的多蒙电器为例,其主销的破壁机、绞肉机、沙冰机等搅拌类小家电,对于有意向进行升级的消费者来说具有一定吸引力。但在价格上,多蒙电器的产品售价多在100-200元,相比传统大牌价格更接地气,因此在四个月内卖出15万台,登上淘特类目榜首。
而拼多多在电商领域作为新兴平台,并不具备淘系电商和许多源头工厂的深度直连能力,因此很难借用淘特背靠淘系电商基础的直供模式,并对广泛的品类把控质量。
从拼多多补贴侧重的数码产品和家用电器来看,其覆盖的产品大多数为大牌厂商,智能手机以苹果为主,小米、OPPO、vivo等为辅,电器方面海尔、TCL、美的,米家都有参与。
这些商品的生产和质量把控更多由品牌和厂商负责,拼多多对质量把控的压力会更小,在无需深度参与的情况下,也能让消费者买到相对实惠的大件商品。
在此基础上,拼多多也不断拉拢大品牌入驻,如2021年4月和科沃斯进行合作,2022年1月和美的合作,借助大品牌的质量把控优势扬长避短,完成补贴模式下的质量保证。
但这一模式只能适用于有着完善生产体制和质检制度的大厂,对于撑起广大群众最重要和最基础需求,遍布全国各地的中小工厂们,拼多多的补贴,没有能力完成对渠道的全覆盖,甚至无法从源头上降低价格,只能从消费端砸钱补贴,降低成本。
这或许也是拼多多在数码,家电类产品上能具备一定的价格优势,然而在米面粮油,厨卫这些日常生活必需品上,即便做到了同质量,却在价格上无法企及淘特的重要原因。
无论是深入众多中小工厂,以M2C模式保障生活用品优质和实惠的淘特,还是在手机、电器等方面通过和大品牌的合作,以此上探“五环内”用户的拼多多,都证明了在下沉市场消费者需求变化的新时代,补贴模式也在应时而变。和供应链深度融合的补贴,比单一砸钱换低价的补贴要管用得多。
淘特在米面粮油、生活刚需的各类高复购率的补贴商品供应链方面优势明显,因此在这类覆盖用户群体更广的商品补贴上能做到保质量又比拼多多更实惠,不仅令城市消费者有所感知,也能持续向县域,乡域的下沉人群渗透,拥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这对于仅仅打通品牌方,靠iPhone等补贴商品上探新用户,却呈现出忽视县域、乡域下沉人群刚需趋势的拼多多而言,或许并不是好消息。
四、写在最后 淘特和拼多多作为下沉电商app的代表,正站在五环上的岔路口。
作为下沉电商市场的先发者,拼多多似乎想要向前一步,借百亿补贴打入更高门槛的市场。但下沉市场的基础需求始终是存在的,外部环境的变化,让消费者对性价比的重视日益提升。
此时专注于补贴生活必需品,从而覆盖更广大用户的淘特,可谓是直攻拼多多腹地。凭借和刚需商品源头建立的良好供应链关系,能省钱又保质的淘特,很有可能藉此撬动拼多多过去几年里的基本盘。
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这场下沉电商的补贴大战还会持续下去,而谁能让更多的消费者受益,谁就更有可能是这场五环外大战最后的赢家。
*文中彭宇,杨超为化名
本文由 @奇偶派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这 3 个连资深设计师都容易分不清的组件,一篇文章帮你彻底掌握!
UI交互 2022-05-24问题起源 这篇文章讨论的话题来自于我自己工作中一个长久存在的疑惑。 我们用一个例子开场:你运营着一个视频网站,这个网站会给付费高级用户提供...问题起源 这篇文章讨论的话题来自于我自己工作中一个长久存在的疑惑。
我们用一个例子开场:你运营着一个视频网站,这个网站会给付费高级用户提供 3 种权益:跳过广告、免费音乐会员、积分折扣。那么你将会员权益页设计成这样:
这个时候就有一个充满疑惑的用户站出来了:这个页面的意思是说“我作为一个高级会员,同时享有 3 个权益,只是这个页面展示不下了,所以我只能通过切换页面的形式查看我的 3 个权益”,还是说“优质大会员可以按下对应的按钮,从 3 个权益里挑选一个享受”?转换成我们设计的语言来说,也就是“这到底是一个 tab,还是一组互斥的按钮?”
为什么我们要把这两个东西做得那么像?它们应该长这么像吗?tab 和按钮、 单选框 、 菜单 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虽然听起来基础,但深究纵横 50 年来控件的发展史,是一个很值得研究品味的小细节。
更多控件知识可以看这个专题 ? https://www.uisdc.com/zt/interactive-control
信息与行为,事物与事件 tab 和按钮,信息展示控件和选择器之间的差异,根本上来说是“信息”与“行为”、“事物”(thing)和“事件”(event)之间的差异。前者独立于用户的意图和行为之外客观存在,即使用户永远不去看、不去使用这些东西,它们仍然存在。而“事件”则需要事物加上人的操作行为才能完成。
就比如说房间里有一箱子苹果,这是一个客观事实,苹果也是一样“事物”。而人中午肚子饿了,走过去拿起一个苹果吃了,那么“食用苹果”就是一个事件,这个流程需要“苹果”这个事物,也需要人拿起来咀嚼、吞咽的动作,这两个要素共同组成了“食用苹果”这个事实。
在现实生活中“事物”和“事件”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会有人把这两个事情混淆。“事物”就好像名词,而“事件”就是包含动词的主谓宾短语,前者看得见、摸得着,能够被稳定观测,而后者不一定。比如要是有人告诉你“桌上有一个苹果”,那么你一扭头就看得见苹果的确在桌上,因此这个事实是确凿无误的;但假如有小朋友跟你告状“报告老师,小明刚才打我”,就不那么容易取证。然而在人机交互中,“动作”和“行为”逐渐区分得不是那么清晰。
命令行时代 人机交互发展之初,“信息”与“行为”、“事物”和“事件”可以很容易地区分。
在用户还得使用命令行操作电脑的时代,查看某个客观存在的事物、进行一项行为,共用了一个动作:输入指令。用户需要使用这样的方式来告诉机器我想去看什么、做什么,因此用户可以阅读文本,从语句字面意思判断事物和事件、信息和行为。
从一开始的案例来讲,比如用户想要查看所有权益,就输入“查看权益”,看看打印出来的权益都有什么。假如系统要求用户选择某个权益,则用户输入权益代表的编号或者权益名字。
但命令行界面这种交互形式毕竟效率太低,也并不利于形成用户对于系统完整稳健的心智模型,因此随着电脑作为家用生产力工具的地位不断提升、新的操作设备“鼠标”的普及,图形化用户界面(GUI)应运而生。
在命令行向图形化用户界面过渡的阶段,两种新的交互样式首先出现:菜单和输入框。早期的菜单与输入框的样式非常粗糙,与传统命令行界面差异很小,因此计算机从业者早期只能展示字符而无法展示图形,所以只能把利用菜单、文本输入框作为主要交互形式的计算机带点嘲讽地称为“荧光屏打字机”(Glass Teletypes)。
在这个阶段,“菜单”仅仅是一个简陋的,有别于主屏幕的展示容器,甚至我们今天熟悉的“对话框”(dialog box),也可以被理解为菜单的一种变体。至于菜单上究竟是放“行为”还是“信息”、“事物”还是“事件”根本就无所谓,因为用户仍然以类命令行时代的交互方式,也就是用阅读文本的方式来理解事物。
图形化界面时代 图形化用户界面极大地改变了用户和电脑交互的方式。鼠标的普及让用户界面的元素更多、结构更加复杂,用户体验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孕育、催生出了许多新的交互样式。其中就包含了一个对当今控件形态影响巨大的概念:渐进展示(progressive disclosure)。
一般认为 Xerox 公司 1981 年的 Xerox Star 是最先在图形化界面中使用选择器/tab 的产品,虽然这个电脑商业成绩不咋地,但在用户界面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在这个用户界面中,设计师为了让用户不需要像命令行界面时代一样不停地通过打字、记忆命令短语来与计算机交互,因此决定采用以下策略:
将高频使用的项目全部展示给用户,无需打字,只要在选项中选择即可:这个策略催生了选择器 组件 将暂时不需要使用和展示的信息收起来,只在用户点击按钮时再渐进展示:这个策略催生了 tab
Xerox Star 时代的控件样式非常粗糙,不管是 tab、开关还是多选器,都以按钮的样式呈现,因此某个选项到底是什么意思、具体怎么用,依然依赖阅读文案来判断。比如用户看到“对齐方式:左对齐/右对齐/居中对齐”,就应该能理解是在 3 个对齐方式中选择一个,而看到“展示:字符/段落”,就应该理解是在选择展示和字符有关的设置项,还是和段落有关的设置项。
而为什么 tab、选择器成为了我们今天看见的样子?这又不得不提鼠标的普及让一种全新的交互形式:直接操作(direct manipulation)进入了交互设计师的视野。按今天的说法,直接操作一般指“直接对对象进行操作”,比如用鼠标直接以拖动的形式进行文件排序、放大缩小、位置移动等操作。相比菜单、文本输入框,这种操作形式更快速、反馈更充足、更符合直觉。比如我们现在非常熟悉的“把某个文件拖动到回收站”这个操作,就是直接操作的一个经典案例。
虽然直接操作今天看来是理所当然的,小学生都知道怎么把文件拖到废纸篓。但 80 年代用户图形化界面诞生之初,用户对家用电脑根本没什么概念,更不要提鼠标拖动这种高端操作了。那么,设计师要如何教育用户学会使用直接操作这种新的交互形式?
这个答案是:引入隐喻(metaphor)。
简单来讲,隐喻即为“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说明 A 和 B 很像、A 具有 B 的特性,或者可以用操作 B 的方式操作 A”。将用户完全不熟悉的人机交互概念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表述出来,就能使其将自己的生活经验移植/应用到人机交互中,从而降低学习成本、使用户通过直觉也能辨别出某个功能该怎么用。比如上面提到的“将文件移入废纸篓”,就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不言而喻的隐喻:
因此,当设计师发现使用隐喻是行之有效的用户教育形式时,隐喻就成了当时流行的设计思路。顺着这个思路越走越远,最终诞生了像 mircosoft bob 这样类似游戏界面的浮夸系统样式,我放出来给各位嘲笑两下。
话说回来,使用隐喻这股风潮也影响了控件的样式设计。比如 1988 年苹果开发的一个可视化编程软件 Fabrik,就采用了现实生活中“文件夹上的标签”作为隐喻来设计 tab,此举暗示用户可以快速地在不同页面中跳转,就像现实生活中根据文件夹标签来翻找文件夹中的文件一样。
此时我们可以发现,Fabrik 使用隐喻的“tab 选项卡”和 Xerox Star 纯按钮图形化的“tab 选项卡”在样式上开始存在差别。用户无法再从文字上去理解这个控件的交互方式,而需要从图形上去分辨,动用自己日常生活的经验。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不同样式的控件映射不同的现实物体,不同的现实物体应该对应着不同的交互方式。
比如“单项选择”radio button 使用的隐喻,就是收音机按钮。这种按钮按下去一个其他的按钮就会都弹起来,所以每次只能选中 1。而“多项选择”check box 使用的隐喻则是纸质调查表/备忘录上的打勾格子,因此可以选择多个。
“按收音机按钮”和“在备忘录上打钩”,都是动态的“事件”,而只有“文件夹里的分页标签”是静态的“事物”,这种隐喻性质之间的差异让人对于 tab 和单选框用途差异作出直觉性的判断。因此因此尽管在 80~90 年代没有引起充分讨论,但系统设计中,一般会把 tab 用作静态页面的导航,而将单选框/多选框用作动态选择行为。以 Apple II(1986 或 1987)为例:
相比之下,“菜单”作为最古老的交互控件形式,它的常见样式(下拉菜单)在隐喻流行起来之前就基本固定,可以算为人机交互虚拟环境下一种原生的概念,所以菜单的使用场景反而不受隐喻、不受现实生活中物体的特性影响。它结构简单、有大量空间来写说明文案,因此作为控件的实用性很强,放“静态信息”也没问题,放“动作”也行,有点像一个“收纳抽屉”。
混乱的 90 年代~千禧年 90 年代到 00 年代计算机/网络行业发展的势头有目共睹,使用场景的不断增长使得页面的复杂性指数级提升。因此交互设计师也就需要去不断地思考控件之间的层级关系、差异、适用的场景等等。这个时代各个大厂制定过许多关于“行为”与“信息”之间的规则,然后又一一将它们推翻。我们仍然以微软 windows 和苹果作为案例,看看他们的尝试。
Windows 很快注意到了“行为”和“信息”之间的差异。在 html 那种蓝色带下划线的超链接按钮样式流行起来以后,windows 认为这种按钮看起来“安全、没有破坏力”,“不太严肃”,容易让用户联想起网页超链接那种页面之间的跳转。所以在 windows 7 的规范手册中,指导设计师应该尽量采用带边框、有阴影的按钮样式来承载“行为”。
然而另一方面,windows 7 对于 tab/单选框的定位是模糊的。它允许使用选项卡 tab 来替代单选操作,只有被选中的 tab 下的修改才会生效。允许 tab 和单选操作进行互换在业界也有一些反对声音,比如说写 2000 年《GUI 设计禁忌》的 Jeff Johnson 就认为 tab 最好是只作为导航使用,而非选择器,因为这样做混淆了“信息展示”与“行为选择”的差异。
最后,文字型按钮的出现,使得用户逐渐分不清什么是“tab”,什么不是“tab”。windows7 时代也出现了纵向排列的 tab。很不巧,windows 的另一个控件 wizard 有着长得很像纵向 tab 的侧边栏。这个侧边栏综合排列了信息导航、功能快捷操作等多种类型的入口。因此“tab”或者类“tab”的组件使用场景被进一步拉扯、拓宽。
相比 windows,mac 的做法更加讨巧。mac OS 有单选框,但是他们也同时包含了非常类似 xerox star 原始样式的选项卡视图(tab view)与分段控件(segmented control)。两者虽然看起来一模一样,但从规范的角度上来说,前者负责信息展示,后者负责在单选、甚至多选的动作操作,可以说是非常掩耳盗铃,总体倾向于不区分“选择器”和“选项卡 tab”样式。
mac 的这种控件既不使用隐喻,甚者有时也不写文案,要求用户通过控件出现的位置和上下文来判断其用途。之所以苹果敢应用这种简洁中带着些许豪横的设计思路,我个人认为主要是因为其产品比较大众化、场景没那么复杂。
扁平化时代与隐喻失效 经过了 00 年代控件的发展,10 年以后有两件事情极大地影响了用户的心智。
iOS7 带起来的扁平化设计风潮,使得控件整体样式往极简、轻量的方向突飞猛进。原来不同控件的形状、色彩差异很大,用户不容易弄混按钮、单选框和 tab,但在扁平化设计的思路下,所有控件都用方块甚至文字本身来代表,这样做无疑削弱了控件的可识别性。
其次我们上文说过,隐喻的运作方式是让用户将生活中常见事物与控件做类比。然而时过境迁,当用户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已经飞速变化,老旧的隐喻就会失效。文件夹选项卡、收音机按钮……这些东西早就是老黄历了,假如“隐喻”需要事先解释才能让用户理解,那么它就不再能起作用。
因此对于很多年纪很小的新用户来说,用选项卡 tab 承载行为操作并没有什么不妥当——毕竟今天文件夹都不太常见了。
我们到底该怎么做? 先说结论:
不要制造没必要的规矩 对于绝大多数场景比较简单的产品,菜单/单选/tab 不区分也无所谓 对于复杂工具型/企业级产品,无论是移动端还是 PC/Web,最好区分操作/信息展示控件,严格区分单选和 tab 的样式。 首先第一条:不要制造不必要的规矩。这条其实有点违背交互设计师的天性,我们天生就受不了含含糊糊的灰色地带。但控件的运用中,贴合场景比遵守某条据说行业通用的“规矩”要重要很多。比如说我听有些设计师的分享里提到他们会比较严格的要求作为导航控件的 tab 上不能放操作,而菜单才是操作的聚合。后半句话我们已经在上文论证过了,没有的事,菜单从诞生之初就放啥都行。对于前半句话我想出示一个案例:
这张截图来自淘宝的千牛商家工作台里,这是一个给淘宝卖家的商家后台,它把“发布宝贝”操作露出放在纵向导航(姑且也叫 tab 吧)上。这显然是一个高频操作。在这个案例里,你可以说它还有其他的布局方式和解法,但是要说因为把操作放在 tab 上就能导致多么严重的用户体验问题或者多么严重的控件定义问题,那也大可不必如此夸张。
对于大多数 C 端产品,不区分单选/tab,或者在一些定制化程度比较高的页面中用 tab 替代单选是可以接受的。其一是因为无数产品长时间的验证说明,用户在这些比较放松、简单的场景下并没有那么纠结控件样式。其二是因为 C 端产品的“信息”和“行为”其实没有现实生活中那么分明,往往处于比较暧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中。以“定酒店”为例,“查看酒店的信息”是信息展示,“订酒店”则是动作流程,但用户从哪一步开始转“查看”为“动作”的呢?不一定。
最后的最后,工具型/企业级产品不能应用 C 端产品的设计逻辑。复杂场景下(比如 tab 有嵌套关系,比如既有 tab 又有选择器)依然能让用户准确无误地理解控件的意图和交互形式,是交互设计时必须思考的问题。比如在 windows 新的 fluent 规范中,已经绝口不提 tab 和单选框之间的互换关系,tab 被定义为纯粹的导航控件,样式也保持了和单选/多选的差异。
开关、复选框和单选组件如何区别应用?看完这篇保证会! 在 web 表单设计中,我们会经常遇到在开关、单选、复选框三个组件的选择使用上纠结,特别是只有两种状态下,比如开启/关闭、启用/关闭、显示/隐藏、同意/不同意、默认/自定义.... 我们发现使用 Switch 开关、Radio 单选和 Checkbox 复选这三个组件好像也都是可以的,
阅读文章 >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白话说交互」
-
完全免费!SVG 格式转换在线神器「SVG Converter」
UI交互 2022-05-24上次写了「 Compress JPEG 免费图片压缩服务,支持四种格式单次可处理 20 张 」文章后意外发现这家公司还有提供另一个很好用的免费 SVG 转...上次写了「 Compress JPEG 免费图片压缩服务,支持四种格式单次可处理 20 张 」文章后意外发现这家公司还有提供另一个很好用的免费 SVG 转档工具「 SVG Converter 」,主要是针对 SVG 格式进行转档、转换格式和优化处理,大家都知道 SVG 是目前网页上经常会遇到的格式,因为是向量图特性无论放大缩小都不会影响到图片画质,而且在计算机屏幕呈现相当好的效果。
完全免费!可批量压缩图片的在线神器「Compress JPEG」 我很习惯在写文章插入图片前先对屏幕截图进行压缩,让图片容量更小、开启速度更快,更重要的是几乎不会影响画质,以前我都使用 TinyPNG 这个相片压缩工具,只要将图片拖曳到网站就能快速处理,后来就选择以 Imagify 自动从 WordPress 媒体库对图片压缩和优化(免费版每月只能处理
阅读文章 >
SVG 格式非常适合使用于网站的标志、图标或是一些没有大量细节的图片,用户可以在编辑器中直接修改 SVG 参数,或是在网页原始码透过 SVG 程序代码来加载图片,不过它的缺点是一般的相片编辑器可能不支持这种格式,因此在某些情况使用者可能会想将 SVG 转为 PNG、JPG、EPS 等常用 图片格式 ,如果你有类似需求,或是想将图片转为 SVG 文件,都可以在 SVG Converter 做到。
SVG Converter 主要提供两大类的 SVG 转档工具:PNG 转 SVG、JPG 转 SVG、EPS 转 SVG、PDF 转 SVG,或是将 SVG 转 PNG、SVG 转 JPG、SVG 转 EPS、SVG 转 PDF,也就是 SVG 在不同格式间互相转换功能,除此之外,网站也提供 SVG 优化功能,可以在压缩文件时不降低质量。
SVG Converter 网站链接: https://svgconverter.com/zh/
使用教学
开启 SVG Converter 网站后会切换为适合用户的语言,从右上角可切换不同语系,这项服务有提供中文界面,操作上非常简单,主要的功能选项从上方的列表选择。
SVG Converter 提供各种 SVG 转文件其他格式或将图片格式转为 SVG 功能,网站有特别标示所有上传的数据会在一小时后自动删除。
举例来说我选择将 SVG 转为 PNG 的转换器,操作方式很简单,只要把 SVG 拖曳到网站即可,就和其他的在线转档工具差不多,或是点选「上传文件」找到要转换的文件。
转换后点选图片底下的「下载」按钮就能保存文件,若是转换的文件数量较多,也能点选「下载所有」将全部的结果打包一次下载。
除此之外,SVG Converter 也有提供把 PNG、JPG、EPS、PDF 转换为 SVG 格式的功能,基本上操作的方式都是一样的,找到对应的转换功能,将文件拖曳到网页中就能直接转换,完全不用额外下载或安装软件,非常好用。
转换后一样点选图片底下的「下载」将它保存即可,图片数量较多也可一次打包下载。
最后再介绍 SVG Converter 另一个功能「SVG 优化」,依照说明,这个功能可以对 SVG 格式进行压缩、优化,将 SVG 容量变小但又不会影响到图片质量,操作方式跟转档工具一样,只要打开网页然后把 SVG 图片拖曳到网站就能进行自动化处理。
值得一试的三个理由:
SVG Converter 在线转档服务将 SVG 转换为各种常见图片格式; 也支持 PNG、JPG、EPS、PDF 转档为 SVG 格式; 透过 SVG 优化工具将文件上传压缩以获得更小的文件
免费!支持超过 100 种格式的图片格式转换神器「Pixelied」 Pixelied 是一家提供相片编辑器的服务商,旗下有个「Free Image Converter」的图片格式转换工具,让使用者通过浏览器进行在线批次编辑,而且不用担心降低照片画质,也无需下载或安装任何应用程序,提供最快速、免费且易于使用的图片转文件功能,这项服务支持各种常见图片格式包括
阅读文章 >
-
一个月涨粉200万,这届网友在离婚律师的直播间戒掉了恋爱脑
设计动态 2022-05-24编辑导语:在视频逐渐成为人们信息传递主要媒介之一的今天,不少人都会选择在视频中寻找共鸣或慰藉。而最近,婚姻律师的直播间又火了起来。这是为什么?这类账号又是如何走红的?本文做了对应解读,一起来看看吧。 “我因为和榜一大哥谈恋爱,现在处境困难,我该怎么办?” 一位编辑导语:在视频逐渐成为人们信息传递主要媒介之一的今天,不少人都会选择在视频中寻找共鸣或慰藉。而最近,婚姻律师的直播间又火了起来。这是为什么?这类账号又是如何走红的?本文做了对应解读,一起来看看吧。
“我因为和榜一大哥谈恋爱,现在处境困难,我该怎么办?”
一位30岁的女性在“龙飞律师”的直播间提问:自己放弃了直播事业和榜一大哥在一起,父母因对大哥不满跟她断绝关系,在她发生车祸时都是大哥在照顾,但大哥仍在用小号看别的女主播,现在自己病还没好,要不要和大哥分手?
龙飞在直播中建议她,谁都靠不住,只有自己靠得住,先养好自己的身体再说分手,暂时无法独立生存的情况下可以留在大哥身边。这条直播切片视频目前 在B站获得337万次播放。
此后,龙飞又产出4条百万播放的爆款,内容多是这样富有戏剧性的婚恋故事,而她给出的回答很现实,有粉丝评价她为 “恋爱脑终结者” 。
据新站数据,“龙飞律师”B站账号 近30天涨粉超60万 。
“龙飞律师”B站视频(左),抖音主页(右)
据观察,“龙飞律师”的视频素材出自于抖音直播间,她基本每天都会直播连线解答婚恋问题,抖音上已有820多万粉丝,新抖数据显示, 近30天她在抖音涨粉超132万,直播场均在线人数达3万 。
而像她这样提供婚姻家事咨询的律师主播,在全网至少数百位。比如仅以抖音为例:“是俊律师”(969万粉丝)、“靳洁律师(直播12点,20点)”(493万粉丝)、“潘娜律师”(491万粉丝)。
我们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在面向大众的法律直播中,这类婚恋法律咨询颇受欢迎。
那么,“龙飞律师”是怎么走红的?为什么婚姻律师纷纷当起了“情感主播”?直播又能为他们带来多少收益呢?
一、3万人观看直播,她劝女性“先谋生再谋爱” 5月17日晚8点,“龙飞律师”抖音直播间准时开播,不到10分钟已涌入两万多人,点击申请连线时提示等待人数已到上限。
“我之前是一名律师,做了十几年,现在是做主播,为大家解答婚姻、婚恋方面的问题。” 她在直播中这样自我介绍。
“龙飞律师”本名杨龙飞,她曾向公众号“律阵家人”讲述自己来自贵州农村,大学毕业后加入北京炜衡律师事务所工作了10年,之后出来创业。
但由于合伙开律师事务所承担了一部分欠款,以及做过连带责任的担保,她说自己“确实是欠了几百万的账”,“就是一个努力搞钱的中年妇女”。
目前她已发布716条抖音视频,最早的可追溯到2021年6月,刚开始十几条视频采用了横屏、口播形式讲解案例。
主页的直播动态显示,她从2021年7月起开启直播,主题都是围绕婚姻法律咨询展开,基本上早晚各播一场。
视频也随之变为竖屏的直播切片, 精选她和连麦用户的问答进行剪辑 ,节奏更快,时长大部分在1分钟以上。除抖音外,视频还同步发布在微博、B站、快手、视频号等平台。
这些婚恋故事有的包括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关注度高,容易引起观众共鸣。
比如:
老公出轨,想离婚怎么保住自己的财产权益; 男友没有上进心,要陪着他长大吗; 要不要为了孩子而结婚; 老婆总和我说我妈妈的不好该怎么办…… 有的关系更复杂、情节更离奇曲折,仿佛连续剧的桥段,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
比如:
老婆有个同性伴侣怎么办; 与男友交往9个月第三次怀孕,要不要和他结婚; 我是被领养的,和养母的亲儿子领了结婚证,该怎么离婚…… 就像一度非常流行的家庭纠纷调解节目,围观别人的家庭生活和情感矛盾时,直播间的观众也会边看边议论,互动活跃度高。
以“龙飞律师”5月17日晚上的这场直播为例,新抖数据显示观众平均停留时长达6分16秒,总点赞数超135万。
“龙飞律师”抖音直播5月17日20点整场人气数据,图源新抖
为什么“龙飞律师”这么火?我们尝试总结了以下几个特点。
1. 人设:清醒的独立女性,主张女性先谋生再谋爱 从农村姑娘成长为京城律师,现在做主播还债,她的人设形象是努力谋生、不为感情冲昏头脑的独立女性。
“龙飞律师”的 粉丝也以年轻女性居多 。新抖显示其抖音直播间女性观众占比近7成,24-30岁的人群超过一半,占58%。而在年轻人聚集的B站,新站显示她的女粉占比高达83%。
她多次强调女性不要放弃赚钱的能力,“得先谋生,再谋爱”。许多因为“恋爱脑”而吃亏的女性觉得她警醒了自己,明白了赚钱独立的重要性。这样的价值观输出让“龙飞律师”的人设变得鲜明。
图源“龙飞律师”抖音评论
2. 律师背景+理性建议,表达清晰简练,声音耐听 “龙飞律师”不是照本宣科式地讲解法律知识,而是从现实角度出发,向咨询者给出理性的、对其来说利益最大化的建议。
有的咨询者本身所涉感情和财产问题较为复杂,或口头表达比较啰嗦拖沓,这时候“龙飞律师”会通过提问引导对方稳定情绪、理清重点,抓住关键词来帮助大家理解。
她的表达通俗易懂,回答常有金句,加上发声受过专业训练,长时间直播嗓音也没有疲惫感,整体仪态端正。
直播回答举例: 你如果是这种心态的话,姑娘你就是不爱了,只是不甘心。 Tomorrow is another day.(明天是新的一天。) 永远把自己放在第一位,远离那些让你情绪失控的人。 3. 长期坚持直播,给粉丝稳定的陪伴感 新抖数据显示近90天内,“龙飞律师”共直播了174场,平均每场播2.72小时。有同行说她在两年前就很活跃,少有律师像她这样长期坚持直播。
她与直播间的观众以姐妹相称,感觉是一直陪伴成长的贴心闺蜜,比如“姐妹们有没有一样的情况”,“同意龙飞律师说的姐妹打同意”,“直播间3、4万人,要不要离你看看姐妹们怎么说”。
二、案源转化率有限,但直播带货3个月收入百万 花费精力做婚姻法律类直播,律师可能会因此收获流量、名气或经济收益。
首先,直播间的连线咨询和礼物打赏是最基本的变现方式。
一般连线的门槛不高,点关注、花1抖币加粉丝团即可排队连麦。少部分设置了付费限时连线,比如100抖币连线10分钟。在顺序上普遍是榜一优先,有的会要求刷热气球或墨镜优先。
像“龙飞律师”人气较高的情况下,想要尽早连上而打赏上千元的用户并不少见。连线时间短则3、5分钟,长则近半小时,一场可以连10多个观众。
如果用户不方便在直播间公开咨询,律师还可以 一对一私信解答,提供付费咨询,并引流至微信私域或律所小程序。
比如抖音969万粉的“是俊律师”,根据主页留下的联系方式,可以看到微信签名说明了“咨询不免费,138每次”。
其次,咨询转化成案件委托可能会带来更多收益,但短视频和直播平台的拓客效果有限。
抖音粉丝超1216万的“李叔凡 律师”曾向新榜编辑部透露,他的私信咨询中99%是无法转化成案源的,大部分金额较小。
岳海艳律师也表达了相似的看法。作为执业22年的民事专业律师,她本身已积累的案源是足够的,但通过直播 提高了个人知名度 ,去年有几个外地的当事人通过抖音短视频以及司法局的律师公示信息,找到她办理几个案情比较离奇、争议比较大的案件。
而“龙飞律师”表示自己现在只有直播间这一种咨询方式,私下已经不接待客户了。除了礼物打赏,她的收入来源主要是 直播带货 。
带货和连线两个环节是分开的,她会在连线结束后穿插带货上链接,商品以 价格低于50元 的食品、服饰、书籍、培训课程为主,目前抖音橱窗共有100件商品。
新抖数据显示近90天“龙飞律师”上架了190件商品, 累计销售额达956.79万 ,其中销售额前20名的商品佣金收入累计超100万。
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婚姻家事律师作为主播走上了直播带货的道路,无论卖的是自己的婚姻课程,还是跟法律无关的日常用品,新的赛道意味着要面临新的考验。
我们发现,团队作战的律师账号背后已有MCN机构加持。
有媒体报道MCN机构和律师的一种合作模式是:律师主要负责内容创作,MCN机构负责账号运营以及流量扶持,且账号归属权归机构所有,内容所带来的商业收益按五五分成。
岳海艳今年与极律直播公会签约合作,她告诉我们后台私信由律所里的年轻律师负责回复,机构会在抖音运营上提供支持,比如设备升级和数据分析。目前“岳海艳律师上海”抖音粉丝刚过7万,而更早签了同一机构的“陈庆广律师”已拥有205万粉丝。
三、高流量背后,婚姻法律直播风险高 受疫情影响,无法开展线下工作的律师或法律从业者涌入了直播间,有执业6年、12年的资深婚姻律师,也有年轻形象佳的新人律师。
在众多法律领域中, 婚姻家事其实非常适合直播土壤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民事律师纷纷做起了“情感主播”。
“有两种律师在社会上知名度最高,一个是婚姻家事律师,一个是刑事律师。因为这种个案非常 博人眼球 。”专注商事诉讼的李律师透露,做商业诉讼代表企业的案子多,没必要去做非针对同行的直播宣传,短视频平台的普通百姓与目标客户不匹配,而婚姻家事是相对较匹配的。
岳海艳认为抖音上婚姻法律咨询更受欢迎,“因为比较接地气,符合抖音的客户需求”,由此确定了账号定位和直播内容。
图源民政部
近年来国内离婚率高居不下,婚姻家庭纠纷的法律服务市场需求十分旺盛。婚姻律师自然有较强的宣传需求来获得更多案源,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和口碑。
对于刚执业的年轻律师来说,短视频和直播更是提供了新的门路和发展机会,不过都需要 在专业性和娱乐性当中把握好尺度。
关于婚姻法律咨询直播,因接地气带来的高流量背后也伴随着高风险。
法律是庄重严肃的。当缺少法律常识的人寻找律师帮助时,往往希望他给出专业的回答;律师作为法官和当事人之间的桥梁,希望将法言法语通俗地表达出来,但在直播间短短的几分钟能获取的信息有限,律师和观众都可能存在断章取义的问题。
有人在这些故事里看到现实的婚姻真相,也有人看到价值观扭曲的低俗内容,故事本身以及直播围观的方式都是富有争议的。
光是连麦中常出现的“小三”“嫖娼”“贷款”等等 违禁词 就埋下了许多坑。
“龙飞律师”就不止一次因为观众提到违禁词或因为低俗而被警告、停播。最近她还提到自己万一被全网网暴比如被恶意剪辑成支持家暴或支持女权的形象、被封号的话,她就打算回家种地。
“作为女律师在直播谈论这些话题时,是有过 被男性网暴 的情况,他就质疑你为什么要这样教女性。”岳海艳说自己选择了摆事实讲道理,普及合法的是非观。
在她看来,我们的家庭教育普遍不足,现在 女性力量在觉醒 ,学习婚姻法律知识是件好事。她和团队秉持的价值观是每个人在事业和生活上都要自立自强。
尽管要与家长里短、种种冲突打交道,但婚姻律师走进直播间,可以让一些人不去浪漫化婚姻,也不去惧怕婚姻,而是理性地认识婚姻,这就够了。
作者:卷毛,编辑:松露
来源公众号:新榜(ID:newrankcn),专注科技、互联网新经济原创深度报道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新榜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第三波!2022年5月精选实用设计干货合集
UI交互 2022-05-24五月第三波设计干货合集来了!这次的合集当中,很多工具和素材是相辅相承的,比如图片压缩、格式转换、去除图片背景、移除图片内容的几款工具可以搭配在一起使用,给...五月第三波 设计干货 合集来了!这次的合集当中,很多工具和素材是相辅相承的,比如图片压缩、格式转换、去除图片背景、移除图片内容的几款工具可以搭配在一起使用,给 Figma 的开源图标合集、Web UI 设计系统和框架以及高素质的 Lottie 动画素材库也可以搭配到一起使用。当然,前2期合集里也有宝藏:
第一波!2022年5月精选实用设计干货合集 五一假期结束了,给大家贡献一波设计干货吧!
阅读文章 >
第二波!2022年5月精选实用设计干货合集 五月的第二波设计干货合集紧跟着就来了!
阅读文章 >
下面我们具体看看这一期的干货:
1、免费 Figma 和 XD UI 设计资源 https://webui.design/
这个网站提供的功能还是非常直接的,它完全是针对 Figma 和 Adobe XD 这样的软件提供专业而全面的 UI 设计和开发框架,这些框架涵盖了很多不同的类型,但是并不包含移动端 UI ,而是以网页和 web app 为主。这个网站提供的 web UI 素材多数是免费的,有这类需求的设计师同学可以收藏一下。
2、免费在线情绪板 Visualist https://set.visualistapp.com/
很多设计师同学做设计的时候还是会用一下情绪板来着,这个名为 Visualist 的工具可以帮你在几分钟以内,快速梳理出情绪板,这个工具可以一键删除其中图片背景,并且帮你进行自动梳理,通过这种方式,帮你快速地整理出设计的思路和想法。
3、免费 Figma 开源图标合集 https://www.figma.com/community/plugin/1074084347757622122/Iconduck
这个图标合集当中包含 150 个开源合集的合集,总计包含有超过 120 000+ 免费可用的图标,你所需要做的就是安装这个插件,然后就可以调用其中超过 12 万个图标。其中的图标合集大都是超大图标合集,你可以很轻松地找到你的项目可用的全套图标。
4、在线图片压缩和转换工具 https://www.optimizeimages.com/
这个在线的图片格式转换和压缩工具,已经非常贴合如今的设计需求了,它除了可以帮你针对 jpeg、png、svg 和 gif 这类常见格式进行批量压缩优化、添加水印,还能批量抓取网站的图片素材,高效地转化 WebP 和 AVIF 这类更为高效的格式。
5、超强的免费背景去除工具 https://clipdrop.co/remove-background
随着之前很多图片背景移除工具相继收费,很多同学都在找优质的替代品,这个 ClipDrop 出品的背景移除工具就是不错的选择。一方面,这个工具可以处理高达 5000x5000px 这样的大尺寸图片,另一方面,它在抠图的时候精准度也超过很多市面上的竞品。正在找抠图工具的同学赶紧去试试吧。
6、图片内容移除工具 Photoroom https://www.photoroom.com/tools/remove-object-from-photo/
很大程度上,这个工具提供的元素去除功能,可以和上面的背景移除工具在功能上进行互补,上传你需要处理的图片,然后简单的擦除你想要移除的元素,它可以在强大的 AI 的协助下,帮你干掉它,并且保持整个图片的自然合理,值得试试哦。
7、高品质 Lottie 动画素材库 https://creattie.com/
如果你日常设计的时候会需要高素质的动画素材,那么这个素材库一定要收藏一下,这个素材库提供大量的 Lottie 动画素材,以及很多不错的矢量图。如果你不确定它是否值得付费,素材平台还提供了免费试用,你可以先尝试着用用来判断一下。
8、肌理超强的笔刷字体Brich
Brick 是一款典型的展示性的英文字体,字体笔触肌理感相当强,用来做 Banner 和海报设计是特别合适的。这款 免费字体 是仅限个人使用的的版本,具体可以在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百度云链接中获取。
9、免费矢量形状素材小合集
这是一组矢量素材合集,其中包含 15 个 3D 立体风(实际是2D)的几何立体线框和 40 个平面矢量素材,这些充满秩序感的矢量素材都是以 PSD 格式存在,仅限个人使用,可以在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百度云链接中下载获取。
10、免费的 Instagram 展示样机
老实国内设计师对于用到 Instagram 样机的场合似乎并不会太多,但是这套样机素材稍加处理其实是可以应用到其他的 APP 展示上,倒是不失为一个不错的展示模板,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文章开头结尾的百度云链接中获取,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免费样机仅限个人使用。
OK,以上就是这一期的设计 干货合集 ,希望里面有你需要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