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后”裸辞的标配退路——自媒体
设计动态 2022-07-18编辑导语:今年是00后正式踏入职场的一年,千万“00后”应届生大规模进入职场,职场上也时常流传着“00后整顿职场”等事件。本文作者分享了“00后”裸辞的标配退路——自媒体的故事,分别讲述了四位00后的故事以及当代00后把自媒体作为退路的原因等,感兴趣的一起来看编辑导语:今年是00后正式踏入职场的一年,千万“00后”应届生大规模进入职场,职场上也时常流传着“00后整顿职场”等事件。本文作者分享了“00后”裸辞的标配退路——自媒体的故事,分别讲述了四位00后的故事以及当代00后把自媒体作为退路的原因等,感兴趣的一起来看看吧。
“00后”高校毕业生大规模进入职场已经满月。
职场里,关于他们的传说很多—— #00后整顿职场#、#00后怼老板#、#00后炒老板# ……
二姐忍不住找了几位退出职场的“00后”聊天,发现他们其实没有传言中那么任性,也并不是拍拍脑袋就做了决定,不少人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甚至还给自己找好了后路。
另外,二姐还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他们扎堆在抖音、小红书、视频号、B站、虎扑等平台做自媒体,自媒体真的成为“00后”们的标配退路了吗?
NO1. @超超秀呀,22岁,男生,游戏自媒体
辞职之前在一家互联网公司上了一个星期的班,岗位是运营。
面试的时候说的很好,有很多成长的机会,工作氛围很好。但是,我去了一个星期,就加了6天班,同组的前辈也因为天天加班,准备辞职了。早上8:30上班,几乎每天都要到晚上9点以后才能下班,据说周末还常常要加班。
我不想拿着4000元一个月的工资,然后全年无休。所以,我提了辞职。
我其实是有一份副业的,就是游戏陪玩。我这个人爱玩游戏,技术也不错,大学的时候,就开始做游戏陪玩,每个月都能赚到自己的生活费。辞职后,我就把副业转成主业,成为了一名专职陪玩。
回归我熟悉的峡谷后,我感觉自己又满血复活了。我又重新给自己做了规划,光做陪玩,肯定是不够的,不足以撑起我的未来,我觉得游戏博主可能更适合。我在虎扑开了游戏直播,目前为止,数据还不错,涨粉也很快。之后,我还会做一些好玩的游戏短视频到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去分享。
既然爱游戏,那就一直爱下去好了。
NO2. @MENGMENG哒,23岁,女生,知识分享自媒体
我不知道还有多少“00后”像我一样,没有找到心仪的工作。真是太难了!不仅要和1000多万毕业生抢工作,还要和那些优秀的学长学姐们抢工作,抢不过啊~~
前几天,我看到一段话:如果在一片海里捞不到鱼的时候,就不要过分执着了,换一片土地开凿鱼塘,自己养鱼才是上策。
我豁然开朗。既然找不到心仪的工作,那就先不找了,先准备考研,充实自己再说。
为了让自己自律,我在小红书上发布了我的考研打卡日记。
嗨呀,很搞笑的事情发生了,居然有好多人为我点赞,涨了很多粉丝。我其实原来也会在小红书上发一些读书笔记,一直是玩票的心态,没想到因为我发考研打卡日记,这个账号火了起来!
这可能就是上天留给我的窗!
NO3. @甜到7分,23岁,女生,旅游自媒体
这个6月,我去了一个国企上班。工作不是很辛苦,朝九晚五,加班不多,薪水也还OK。不可否认,这是份好工作,但我并不是很开心。
我是个很爱旅游的人,也喜欢分享旅途中的趣事和风景,所以,我很早就开始做自媒体,虽然我们“00后”的大学生活有点惨,大学四年,被封三年,但只要有机会,我就到处跑,拍拍视频、拍拍照片,几年下来,我的抖音和小红书做的都还不错,靠副业养活自己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我给自己的期限是三个月,三个月后,我如果还是无法爱上现在这样按部就班的生活,我就辞职,专心当我的旅游博主去。
NO4. @下厂拧螺丝,23岁,男生,宠物博主
毕业这段时间,我已经换过3家公司了。我觉得我应该整点副业做退路,按照我炒老板的速度,我怕我很快就要加入失业大军了。
我现在的想法是做个宠物博主,因为我有养猫,所以我也经常会去刷猫的视频,我看有些博主,就发宠物的搞怪、萌萌的样子,也做得风生水起的。
我觉得这个可以尝试,以前我也发过我家“咖啡”的日常,还有很多人给它点赞。现在我多挑好的角度给“咖啡”拍,希望它可以成为网红猫。
一、“00后”为啥把自媒体作为退路 这4个“00后”的状态,可能也是很多“00后”面临的现状,工作上总有不如意,就想通过自媒体平台给自己准备一条退路。
为什么“00后”喜欢把自媒体做为退路?二姐觉得,这应该与他们的出生有关。
Ernst &Young LLP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执行董事 Marcie Merriman 就说过, “00后”生长在全面数字化的时代,生长于4G/5G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令他们天然熟悉短视频模式。
这几年,因为短视频红利,网红造富的神话层出不穷,这让很多“00后”对成为网红、UP主、流量主、抖音创作者、小红书作者向往不已。
在这双重因素的作用之下,跳开职场内卷的“00后”,纷纷都涌入了自媒体赛道,希望某一天醒来,就“一夜成名”了。
抖音短视频创作者“00后”在校生“垫底辣孩”,有1100多万粉丝。
“00后”“胆大王”,因为青春无敌的风格,展示了一种“仿佛没有受过挫折的笑容”,成为小红书上很受欢迎的博主,粉丝106万。
“00后”B站UP主“拉宏桑”,记录了从“光宗耀祖”到崩溃大哭的楼长经历,拥有303万粉丝。
其实,二姐认为,“00后”做自媒体也有着天然的优势,他们家庭条件相对较好,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学习了很多技能。此外,“00后”兴趣广泛,个性标签无数,是名副其实的“好奇宝宝”。
二、“00后”已成自媒体粉丝标杆 2021年,巨量引擎商业算数中心发布的《抖音上的80后、90后、00后》报告中,“00后”的个性标签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概括:
玩酷范: 必须好玩、足够酷炫、颜值即正义; 游戏达人: 开服技能在手,完爆对手不废话; 颜值党: 护肤化妆都不误,会穿会搭还会买; 美妆达人: 为了美勇于尝试,欧美大牌和本土品牌统统不放过; 异想族: 热爱动漫世界,cosplay、动漫解说超吸睛; 影视迷: 校园青春最相宜,爱情话题最动心; 科技宅: 手机是标配,电脑、键盘要高配; 运动健将: 年轻就是洒不完的汗水,运动也要疯起来才对味; 旅行者: 最高级的炫耀是在路上; 美食控: 边吃边秀,吃货人设不可倒。 这些个性标签,随便拎出一个,都是短视频的热门领域。
而事实上,“ 00后”也早已成为自媒体领域的涨粉标杆。
2020年,小红书推出“时尚C计划”,拿出百亿流量扶持美妆时尚品类的视频作者,通过冷启动流量、激励金、专业运营指导、顶级荣誉资源等多项权益,打造C位出道的美妆时尚头部作者标杆。
在这场活动中,“00后”脱颖而出,首批“RED时尚新星”中,“00后”猫系少女火山大王则创下10篇笔记涨粉9万的纪录,可盐可甜的“00后”元气女孩shgiook单月涨粉超5万。
数据显示,小红书“00后”美妆时尚博主中,50%以上博主视频化程度超过90%;他们月均活跃粉丝占比87.8%,其中超过60%为22岁以下的年轻人,44%集中在一线城市;在内容创作方面,“00后”博主拒绝做“流水线产品”,追求个性表达,拒绝同质化的表演,独立完成创意和内容,不代表任何人或者机构。
2021年,B站Z世代(25岁以下)占比就高达80%,远高于其他视频平台(抖音28%、快手29%、西瓜视频18%)。
对于跟随移动互联网成长起来的“00后”而言,解锁“流量密码”开启财富宝藏,比通过兢兢业业上班积攒财富,或许更加快速和现实。
毕竟在自媒体时代,凭借拍视频、搞直播等从草根逆袭成为大网红,赚得盆满钵满的确实大有人在,但这就意味着“00后”裸辞靠自媒体赚钱很容易吗?
二姐见过不少凭着颜值、无下限炒作或哗众取宠的人,短期内的确成为了大网红,但缺乏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优质的创新内容,很快也就无人问津了。
或许,自媒体未尝不是“00后”打拼的另一种新方式。但是,当流量红利褪去,这个领域的搏杀,也将更为激烈。
作者:二姐;公众号:财观二姐(ID:gh_913238353e96);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ixcGIAnhi2iIV6KjfcC4_g
本文由 @财观二姐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 ,基于CC0协议。
-
亚马逊直播“带不动货”
设计动态 2022-07-18编辑导语:中国的直播带货的快速发展,被国际电商平台视为改变未来零售行业的一大主要方法。于是,亚马逊开始了它的直播带货之路,试图加速进军直播领域。亚马逊直播带货战况如何?我们一起来看看。 借助网红带货,亚马逊正在大力推广平台上的直播电商业务。 在7月11日至13编辑导语:中国的直播带货的快速发展,被国际电商平台视为改变未来零售行业的一大主要方法。于是,亚马逊开始了它的直播带货之路,试图加速进军直播领域。亚马逊直播带货战况如何?我们一起来看看。
借助网红带货,亚马逊正在大力推广平台上的直播电商业务。
在7月11日至13日亚马逊会员日期间,包括喜剧演员凯文·哈特、澳大利亚模特米兰达·可儿、女演员凯尔·理查兹等明星,都加入了亚马逊的直播带货队伍。
今年会员日活动期间,亚马逊全球卖家再创业绩新高,消费者每分钟购买的商品超过10万件。相较而言,亚马逊直播间内的人气实在不高。
据霞光社观察,最热闹的亚马逊官方直播间,在线观看人数也不过3000余人,而其余大多数直播间的观看人数,平均只有几十人。
亚马逊会员日直播间。图源:亚马逊官方网站
中国直播电商的快速发展,让不少国际互联网巨头将直播电商视为改变未来零售行业的大势所趋。
全球电商巨头亚马逊,也试图通过加速进军直播领域,来提振其日益低迷的电商业绩。 今年以来,亚马逊“网红计划”先后举办了多项活动,以吸引更多有影响力的KOL入驻平台直播带货。
一、复制成功 早在2016年,亚马逊就已开始试水直播带货。
当年3月,一档名为“Style Code Live”的时尚类直播节目在亚马逊上线,与电视购物的模式类似,观众可以边看节目,边点击视频页面下方的链接购买节目中推荐的商品。
但好景不长,这档节目仅播出了15个月,就悄然下线。直到2019年,亚马逊才重新进入直播带货行业,而这次明显更加声势浩大。
当时,在大洋彼岸的中国,直播电商正发展得如火如荼。“口红一哥”李佳琦,靠着15分钟卖出15000支口红创下记录;另一淘宝头部主播薇娅在2019年双十一期间的销售额超过了自己2018年的全年销售额——27亿元。
研究机构 Insider Intelligence数据显示,2019年至今的三年时间里,直播带货占中国电商销售额的比例已从3.5%大增至16.5%,销售金额也由660亿美元增至预计4800亿美元的水平。
中国直播电商的亮眼成绩,不仅让亚马逊看在眼里,也吸引了YouTube、Instagram等平台纷纷押注直播电商将会成为全球潮流,而欧美消费者将以和中国消费者同样的热情参与到直播网购中。
亚马逊网站上,多场直播正在进行。
图源:亚马逊官方网站
曾负责开发和推出亚马逊直播业务的前高管穆尼拉·拉亨图拉(Munira Rahemtulla)说, 虽然亚马逊在淘宝直播发展壮大前就已开始尝试直播带货,但在见证了中国直播市场的热度后,亚马逊受到了更多“启发”。
“如果我们不这样做,那我们就是疯了。我真的认为没有理由不让类似的事情发生在美国。” 拉亨图拉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
2019年,亚马逊成立专门的直播电商平台Amazon Live,并专门推出了面向品牌和主播的App——Amazon Live Creator,方便更多人参与直播带货。亚马逊官方数据指,观看视频的客户最终转换为购买者的比例是非观看客户的3.6倍。
亚马逊中国也在当年上线“海外购”微信小程序,随着销售额逐年增加,占到亚马逊中国非常重要的份额。而在微信端的销售额里,直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板块。
“在中国希望能够更加接地气,能与本土的创新公司结合,把在海外的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也希望未来在中国的一些尝试也可以带到亚马逊全球其他国家。”亚马逊中国副总裁李岩川说。
海外购的成绩,或许进一步增强了亚马逊看好直播电商赛道的信心。
二、南橘北枳 从全球电子商务零售额市占率来看,中国、美国、英国分别位居全球前三大电商市场。中国市场以外, 英、美成为了海外直播带货的“试水理想地” 。
不仅是亚马逊,TikTok、Youtube和Instagram等视频和社交媒体平台也将直播电商视为购物的未来模式,而着手开发类似功能。
但当直播带货从中国走向世界,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 中国消费者对直播购物充满热情,但欧美相关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想要简单复制中国的直播带货模式并不容易。
即使是亚马逊这样全球领先的电商平台,在推出直播电商三年后,也未能激起欧美消费者的强烈兴趣。
Amazon Live上直播间的整体流量并没有很大,能够吸引超过500人同时观看的直播间相当罕见。绝大多数情况下,直播间里的观看人数不过几十人,有些直播间的观看人数甚至是个位数。这与中国淘宝头部主播直播间动辄数百万的观看人数,不可同日而语。
亚马逊直播间中,一名主播在展示乐高玩具,而只有12人在线观看。图源:亚马逊官方网站
而另一大同样寄望开拓欧美直播电商市场的“流量王者”TikTok,虽然背靠全球10亿月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力,也未在直播电商业务上取得明显进展。
最近,TikTok还被曝出放弃在欧洲和美国扩大线上电商的计划。此前,有知情人士透露,TikTok计划于今年上半年在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推出这项功能,并在今年晚些时候将这一功能扩展至美国。
TikTok直播电商在2021年先后进入英国和美国市场。在英国TikTok Shop中,品牌或网红能够以直播形式销售商品,消费者可在TikTok内就完成购物全程;而在美国推出的TikTok Shopping中,消费者需要点击直播商品的购物链接,跳转至站外完成购买。
据媒体报道,尽管TikTok为推广电商提供了大量补贴,但平台上大多数小店的销量情况并不理想。
有数据显示,TikTok在英国销量前1000名的店铺,月销售中位数仅为44,而月销平均数也不过547。
短视频时代的到来,让大批欧美消费者开始习惯于刷视频“解闷”,但他们对直播带货这样的购物方式热情依然非常有限。
Coresight Research数据显示, 美国直播电商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2021年底,美国直播电商的市场规模约为110亿美元,还不到中国的1/18。
“(直播电商)市场还没有形成,”一名TikTok员工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说,“普通消费者的认知度和采用率仍然很低,处于初级阶段。”
三、奋力一搏 即便如此,亚马逊仍然认为“直播购物是零售的未来”。
亚马逊负责直播业务的高管韦恩·普布(Wayne Purboo)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视频是消费者购买的驱动力。
而且,相比TikTok、Instagram等提供社交、娱乐内容的平台,用户在亚马逊这一 “正儿八经”的购物平台上看直播,目的更加明确——就是为了购物。
据外媒报道,在TikTok平台上,带有#amazonfinds标签的视频总计观看数超过230亿次。这些有关亚马逊产品的短视频如此受欢迎,对亚马逊来说意味着潜在的商机。
若Amazon Live能把这部分相当可观的流量留在自有平台,并通过直播直接引导观众消费,对亚马逊日益低迷的线上商店业绩来说,无异于一剂强心针。
据Coresight数据,2020年至2022年,亚马逊在线杂货购物人数降幅达到11%;另据亚马逊2022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其来自在线商店的净销售额同比下降了3.4%。
为了带动线上销售,亚马逊将“红人计划”延展至直播带货领域。
“亚马逊红人计划”是2017年3月时推出的一项针对粉丝的社交营销计划。当网红加入该计划后,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向粉丝分享特定的商品链接,一旦粉丝点击链接并完成购买,网红就能获得一定比例的报酬。
而为了鼓励这些自带流量的网红加入直播带货,亚马逊也有自己的一套“玩法”。
亚马逊为不同领域的网红给出了不同比例的带货佣金。其网站上公布的费率显示,纸质书的分成比例为4.5%,而奢侈品、美容产品则能获得高达10%的分成。
2021年会员日期间,在网红带货效应下,亚马逊号称有“数千万客户”观看了平台直播,通过在线聊天功能和创作者进行了超过10万次的互动,直播中出现的宏碁笔记本电脑和索尼耳机,不到25分钟就告售罄。
但实际上,这些入驻亚马逊直播平台的网红们并未能真正带起Amazon Live的热度。 在一个个冷清的直播间里,网红们不得不面对观看数过少、难以建立粉丝群体的问题。
此外,有网红表示,他们一直努力在Amazon Live上吸引观众,但耗时太长,赚的钱太少。 为此,亚马逊不得不为那些只使用亚马逊平台直播的网红们提供一些额外奖励。
网红营销集团IZEA的艾迪·麦考利(Addi McCauley)表示,通常收看亚马逊直播的观众人数并不多。“这就是为什么亚马逊不得不去找这些有影响力的人,除了佣金,每个月还会付给每人数千美元。”
亚马逊试图将受众移植到Amazon Live上的想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Insider Intelligence的分析师安德鲁·利普斯曼(Andrew Lipsman)说,亚马逊系统地榨取了所能榨取的每一个品类的利益,现在又开始进军越来越难以在网上销售的品类。但根据目前的市场反应,不清楚欧美消费者是对直播电商的感知落后,还是对此根本不感兴趣。
虽然亚马逊一直将直播电商视为未来零售的大趋势,但目前的欧美市场,还看不到支持这一趋势的相关证据。
参考材料:
[1]《Amazon bets on influencers to drive sales for Prime Day》,Techcrunch
[2]《Amazon pins hopes on influencers to crack livestream shopping market》,Financial Times
[3]《TikTok电商“逆风”前行:仍在美国内测,否认放弃欧美》,志象网
作者:麻吉
来源公众号:霞光社(ID:Globalinsights);看见新经济的万丈霞光。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霞光社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ixabay,基于CC0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当中老年遇上剧本杀:被年轻人领进门,体验未曾经历过的人生 | AgeClub出品
设计动态 2022-07-18编辑导语:近几年,剧本杀成为年轻一代娱乐、交友、释放压力的绝佳选择,而在剧本杀市场规模超百亿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也开始接触这一游戏。他们被年轻人领进门,透过剧本杀,体验另一种人生,一起来看一下吧。 AgeClub(ID:AgeClub)作者丨邵钰烨 “中编辑导语:近几年,剧本杀成为年轻一代娱乐、交友、释放压力的绝佳选择,而在剧本杀市场规模超百亿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也开始接触这一游戏。他们被年轻人领进门,透过剧本杀,体验另一种人生,一起来看一下吧。
AgeClub(ID:AgeClub)作者丨邵钰烨
“中老年剧本杀兴起,是早晚的事。”
六年前,伴随综艺《明星大侦探》的爆火,剧本杀成为年轻一代娱乐、交友、释放压力的绝佳选择。而在剧本杀市场规模已超百亿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开始或被动或主动地接触这一游戏。
剧本杀为中老年人增添了新的娱乐选择,也为中老年服务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越来越多的养老机构、老年社交文娱场所、老年大学将目光投向“老年剧本杀”这片蓝海市场。
据艾媒咨询发布的研究报告,2020年中国剧本杀市场规模已达117.4亿元,预计到2022年可增长至238.9亿元。不断精细化的剧本杀行业出现向各类人群蔓延的趋势,这项娱乐活动不再只是年轻人的专属。北京商报调查发现,部分中老年人开始在子女或团建活动的推动下接触并体验剧本杀。
常被人们所忽视的是,新生代的老年行业从业者有大量80后、90后甚至00后,在生活中,他们是时代前沿的弄潮儿,而在与中老年人的交互中,他们也将自己的爱好融入到了工作里,在中老年剧本杀稀缺的当下,探索与现有业务结合的可能性。
01 透过剧本杀,中老年人体验另一种人生 “因为大家也不太懂规则,该保密的没保密,该说的也不说,最后玩得稀烂,但是都特别开心。”吉女士这样回忆起她第一次组织养老院老人玩剧本杀时的情景。
今年春节,吉女士带着妈妈和大姨二姨,在家玩了一局剧本杀。由于疫情管控,无法去往线下门店,她挑了一个线上剧本,开始教老人们怎么下载APP,怎么选择角色,告诉他们“这一页上面红色的字是你的任务,千万不要念出来”。她总结道:“就像教孩子一样告诉他们。”
这一次家庭剧本杀的氛围很不错,吉女士认为关键在于自己也参与其中。“假如说都是老年人,说实在的,他们为什么一定要玩剧本杀,我们接着打麻将,不好吗?是因为我叫着他们玩,是因为他们觉得我平时工作比较忙,见不到我,如果我动员他们去玩,他们就觉得可以一玩。” 剧本杀吸引老年人的原因之一,或许是它能够为他们搭建和孩子沟通的新桥梁。
吉女士从事养老地产行业并正经营着一家养老机构,常常琢磨能给养老院的老人们玩点什么新鲜花样,有了上一次家庭“实验”的经验,她决定组织老人们玩一次剧本杀。
在选择剧本时,吉女士发现老人们对剧本杀的接受程度远比自己想象的高。 “我在选本时还想要不要避开一些太过血腥的剧本或者变格本,但我发现他们完全不介意。可能因为以前的现实更恐怖吧,而且以前的怪力乱神也很多,他们信的已经习惯了,不信的也就不信。”
但考虑到老人们的理解能力,吉女士最后选择了一个情节相对简单的本格推理本。
游戏过程中,老人们并不太懂规则,该保密时常常露馅,该说线索时常常忘记。“最后玩得稀烂,但是都特别开心。”吉女士回忆道。
许多剧本杀门店察觉到中老年消费者的涌入,面对此类人群时,常常会推荐带有家国元素的剧本。也有店家表示,将推出面向老年人的红色革命剧本。
吉女士询问老人们之后想玩什么剧本,却发现他们并没有特定喜好的类型,“但最后总结成一句话,就是他们没体验过的人生”。
红色记忆只是老年人生命中的一个片段。 AgeClub旗下NewAgingPro新老年洞察团队总结,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目前的老年人经历过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国企改革、加入WTO、北京奥运会等历史大事件。
因此,面向中老年人群的剧本杀作品应该迈向多元化,不应该只局限于年轻人的眼光,要站在中老年人群的角度选择多种多样的剧本。
专注中老年教育的心智青公司也开始尝试让老年人在角色扮演中体验不一样的人生,他们将剧本杀概念引入了老年大学的表演课实验课堂。
心智青负责人表示,参与实验课的近30个老年人中,大部分没有听说过剧本杀;而在上课之后,近50%的老年人对角色扮演类剧本杀展现出热情,另一半则对剧本创作产生了兴趣。 从事剧本创作,可能会成为中老年再就业的新途径。
“角色扮演目前停留在古装戏,学员们的参与积极性很高。”
小亲生活集团打造的小亲生活体验中心致力于服务45岁及以上的新康养人群,他们也在去年将沉浸式体验引入到新康养客群的服务当中。其蜀都店建设面积近4000平方米,包含视听娱乐、养生运动、社交聚餐等多个区域,力图一站式满足中老年人的休闲生活需求。
小亲生活负责人告诉AgeClub,一开始注意到沉浸式体验项目,是由于建党100周年的契机。“去年正逢建党100周年,红色沉浸式体验特别火,我们门店的区域比较大,也比较适合做沉浸式体验服务,包括剧本杀等相关形式。”除党建活动之外,小亲生活也把沉浸式体验带进了社区老年人团建活动之中,逐渐将沉浸式体验纳入为标准化服务。
谈到中老年人是否会偏爱红色革命题材,她这样回答:“我们一开始来讲确实是这样的,但是现在来讲革命题材只是众多题材中的一部分。目前来讲最受欢迎的是反诈类的,还有家庭题材的。”
图:参与小亲生活剧本杀活动的中老年用户留照纪念
02 什么是适合老年人的剧本杀? 观察老人们的剧本杀玩法,吉女士发现代入困难是老人们的普遍游戏障碍。比如,一位退休前在纪委工作的阿姨习惯于用过去的语言模式,很难跳出自己以往的职业形象扮演不同的人。而另一位平时和蔼的阿姨,也很难在剧本杀中为自己的角色争取利益。“她这辈子扮演最多的角色肯定就是母亲,她完全不能骗人,一直替别人着想。”
“不管给他们的是啥角色,他们习惯了他们现实是什么角色就是什么角色。”吉女士说道。
角色代入困难不仅会有碍玩家自身感受游戏的乐趣,也会影响其他玩家的沉浸式体验。吉女士认为,老人们的角色代入困难本质上源于无法完全理解复杂的剧本情节,他们对角色的理解需要一个转换。
若要帮助老年人成功完成这个转换,需要的是善于阐释的DM(剧本杀主持人)和便于理解的老年专属剧本。
美团《2021实体剧本杀消费洞察报告》数据显示,在选择实体剧本杀商户时,消费者最看重的因素是DM的专业度。优秀的DM能够掌握时间节奏、调和玩家矛盾、渲染游戏氛围,给予参与者完全沉浸式的体验。对于思维能力偏弱的银发消费者,更要求DM兼具高度耐心和表演经验,能够不厌其烦地为其解释情节、引导流程。
作为曾兼职过DM的资深剧本杀爱好者,吉女士也在进行剧本创作的尝试。她正在写商战题材的剧本:“因为像我母亲她也是经商的嘛,她平时不爱看《甄嬛传》那种电视剧,她爱看商战类型的,所以她如果要玩的话,肯定喜欢玩这种类型的剧本。”商战题材是目前市场空缺的类型,同时对于有经营公司背景的老年人,这样的剧本显然更方便他们代入。
吉女士认为另一种可行的中老年剧本杀模式是社畜打工日常,这不仅可以通过环节设置让中老年玩家多活动身体,也可以满足他们对子女生活的好奇心。“他们可以了解孩子为什么每天都这么累,比如他领导天天给他小鞋穿,他同事天天阴阳他,他下属又不得力,其实还挺生动。”
市面上的传统剧本杀时长通常在4-6小时之间,部分推理密度高的剧本杀甚至达8小时,这对精力有限的老年人而言并不友好。心智青希望缩短剧本杀的篇幅,增加互动环节,他们正在筹备的综艺类型的剧本杀,便以《快乐大本营》等电视综艺为蓝本,计划每次活动参与20人左右,以对抗阵营的方式表现。
心智青告诉AgeClub,他们的学员95%是女性,“如果搞那种强推理的东西,她们会感觉挺累,而且兴趣度不高”,但“如果参与的过程中又能够穿上造型服装,又能拍出一些小视频或者图片,她们就很开心。她们要的是开心,不是年轻人的那种刺激。”
美团《2021实体剧本杀消费洞察报告》也显示,女性用户更偏爱玩剧本杀,在线上消费用户中占到58%的比例。妆造、服装、摄影一体化的角色扮演剧本杀,或将更受中老年女性用户的青睐。
03 谁能为中老年人供应剧本杀? 中国剧本杀行业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以剧本创作者、剧本发行商、剧本分发平台、线上APP和线下门店、终端消费者为主轴的完善产业链。
从供给端看,上游的剧本交易量连年增长。国内首家剧本分发平台“黑探有品”数据显示,2019年度销量冠军剧本《年轮》仅售出818盒,2020年度销量冠军剧本《你好》成交量达3684盒,而2021年度销量冠军剧本《来电》共售出6211盒,总交易额超300万。
而老年剧本杀原创剧本市场,仍是一片尚未开拓的蓝海。 心智青认为,老年剧本杀的研发并非普通机构能够完成,研发机构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个是得能找到需要剧本杀的老年人群,第二个得有创作能力,第三还要对中老年专属的剧本杀产品有感知力,知道哪个方向能做,哪个地方要改进。”
在线下剧本杀运营中,优质DM同样是稀缺资源。心智青将剧本杀盈利方向定位为剧本和人员两种资源的提供,“特别适合中老年人的本子磨合出来以后,一个是可以卖剧本,一个是可以培训他们的指导老师。好多企业里边没有这种有表演经验的人,所以说将来我们这个产品也会把指导老师设计进去。”
这意味着,中老年DM也可能成为未来的退休再就业方向。在一些具有历史积淀、背景深沉的剧本中,他们具备年轻人所没有的独特优势。
小亲生活同样认为线上线下协同运营是老年服务与老年文娱的重心,同时可利用线上平台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小亲生活负责人告诉AgeClub,小亲生活推出的线上APP和小程序主要用于服务于线下场景,顾客可以在线上进行场馆预定和活动点单。
剧本杀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还源于它天然的社交属性。尤其是在线下门店,参与者能够在游戏中借由角色身份,与陌生人自然交谈,一场游戏结束后,大家便成了拥有共同语言的朋友。有门店经营者称,来店里玩剧本杀的年轻人,六成是抱着脱单目的,剩下四成是真喜欢玩本。
吉女士认为老年人虽然也有社交需求,但方式更为直白:“他们可能更愿意去公园里跳个交际舞,跳个广场舞,简单直接地和周围人建立联系,条件合适很快就能实现脱单,没必要通过划陌生人社交软件,也不用通过玩剧本杀。”
截然不同的社交方式可能会让老年专属剧本杀在传统门店的运营面临受众有限的难题。同时,在许多流行的剧本杀剧本中,单人所需阅读文本多达万字,一线城市剧本杀单人价格在旺季可达五百元,这意味着老年剧本杀的用户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消费能力。
为解决剧本理解难度过大这一问题,小亲生活将剧本杀体验服务进一步精细化升级——他们将剧本内容进行缩减,以减少游戏时长;更对原有文本进行了拍摄尝试,将剧本以视频形式向老年人输出,以便他们理解。
心智青也察觉到了用户门槛过高这一点,“直接对接现有的剧本杀店面经营是有难度的”。因此,他们准备通过老年教育、服务、娱乐等机构进行老年剧本杀的推广。
“我们目前的方向是老年大学,现在全国有6万家老年大学。还有养老院这一块,政府离休管理等机构,甚至是酒店旅游行业,还有各个社区,都有老年剧本杀的需求。”
不过,符合剧本杀参与条件的老年人并不一定缺少娱乐方式,更可能业余生活更为丰富、兴趣爱好更为高雅。
吉女士认为,如果要在高端老年服务机构推广剧本杀,需要对剧本杀进行二次包装:“可以通过高端养老机构的这部分人群(把剧本杀)推进去,但这部分人群可能就喜欢音乐、书画,你要让他们接受剧本杀这个新形式,还需要好好包装一下。”
小亲生活负责人向AgeClub介绍了一个受到中老年人欢迎的剧本杀剧本: “我们这边有一个非常好的本叫《千佛梦》,是有关中国古代敦煌文化的,是在古代背景下,让玩家们探秘解谜。同时在这个本里面有非常多的中国古代文化的输出,包括文物的考古等等,老年人特别喜欢这些有历史厚重感的东西。”
图源:游民星空
当然,这与小亲生活客群的特征密不可分,他们所接待的剧本杀顾客主要为55岁左右的退休人群或高知人士。“我们这个门店开在了高校的附近,所以有很多高校的教授也愿意来参与不同的新东西,愿意参与到剧本的整体情境当中。”
谈到老年剧本杀与目标用户的匹配问题,吉女士打了个比方:“你的剧本杀定位如果和你的中老年目标客群定位不符,他们也不会接受你。假如你就是盆卤煮,然后你还想端到五星级里边卖去,谁吃?”
04 当剧本杀成为“工具”:为中老年的线下体验注入灵魂 心智青负责人坦言,之所以开发老年剧本杀,是受到儿童剧本杀的启发。儿童剧本杀将传统剧本杀与教育相结合,成为一种角色扮演式的推理益智游戏。儿童剧本杀通常将人文科学知识融入剧本之中,使得孩子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锻炼阅读能力、训练逻辑思维、培养学习兴趣。在“双减”政策的影响下,无需特定场地和易吸引新鲜客流的儿童剧本杀成为许多教培机构的新发展方向。
在2022年6月底,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应急管理部、市场监管总局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剧本娱乐经营场所管理的通知》,首次将剧本娱乐场所新业态纳入管理,要求剧本娱乐经营场所应明确并登记经营范围为“剧本娱乐活动”,尤其强调了经营场所需要承担保护未成年的责任。
对于这一通知的出台,吉女士认为这是一个老年剧本杀发展的机会:“ 未成年人的剧本杀和中老年人剧本杀是互通的。 因为给未成年人玩的剧本杀,是需要格外注意的,老年人也一样。比如有个本叫《酒大奇迹》,需要一边喝酒一边玩的,它不涉及黄赌毒什么的,但不能给未成年和老年人玩。所以说如果要规范管理给未成年人玩的剧本,其实老年人也是会受益的。”
小亲生活负责人同样认为这是一个利好的信号,该通知或许意味着有望在剧本杀产业链上游形成监管,进而有利于剧本杀盗版问题的解决。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便有代表建议国家新闻出版署给出版社新增“剧本杀”版号核发,保障创作者权益。
同时,她认为在监管下更难将老年剧本杀运作成一个大规模的独立产业,更适合将剧本杀作为一个工具,为中老年线下体验场景丰富内容,注入灵魂。
“我们观察到很多线下场景,其实是需要优质内容嫁接进去的。剧本杀刚好能弥补我们线下生活体验中心在内容上的空缺,能够注入一些有灵魂的东西,使得这个线下场景既有骨骼,又有血液。”
“我觉得剧本杀永远都是一个附加价值的东西,是一个配套服务。它永远都是蛋糕上的奶油,不是蛋糕的胚子。”
在老年教育领域,心智青则准备根据老年人对于表演和创作的学习兴趣,把老年剧本杀作为中老年文创的一个重要部分,组建“玩家”社团,组织话剧、音乐剧和舞台表演,打造有心智青特色的文化产业。
吉女士将老年剧本杀的出现视为中国老年文娱产业发展的必然,传统文娱场所必然为老年人再次细分。“我觉得这是一个早晚的事情,因为咱们现在其实在走日本、韩国以前的路线,比如他们很早就有了针对中老年人的酒吧。以后,我们也一定会有针对中老年人的文娱产业,只不过是看风刮到哪里。”
而在学习、娱乐之外,退休后的中老年人最渴望的,或许是再次发挥自己的价值。帮助中老年人渡过社会身份突变后难以自洽的阶段,提供中老人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是中老年服务行业需要关注的重点。
心智青观察到部分学员对剧本创作的兴趣,将中老年剧本创作大赛纳入未来发展规划;而小亲生活体验中心作为一个家庭式生活体验中心,同时开辟了儿童乐园、儿童学习基地等场地,服务于祖孙两代,使得照顾子孙的中老年人能够兼顾家庭责任与娱乐需求。
小亲生活负责人告诉AgeClub,他们正在准备推出一个名为《我想更懂你》的情感类原创剧本。剧本要求由父母来扮演孩子,由孩子来扮演父母,从而使参与者能够体验不同家庭成员的内心世界,传达“我想更懂你”的情感。
“其实对新康养群体来讲,他们也需要一个情绪释放的空间,我觉得剧本杀可以是解决他们内心空虚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向。他们目前可能实现了从物质零基础到物质富足的这样一个过渡,但是在精神世界有没有富足,是需要我们来确定的一件事情。”
作者:邵钰烨;排版:陈苗;公众号:AgeClub,国内首家专注于老年行业商业创新与创投孵化的产业媒体,为进入老年行业的大公司/创业公司提供商业咨询与孵化创投孵化服务,目前已经投资孵化了多家老年文娱/电商/科技公司。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vxnSVnE3V2JDtP54Tem6tA
本文由 @AgeClub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
Soul失去灵魂
设计动态 2022-07-18编辑导语:随着越来越多用户的加入,Soul也逐渐推出了更多的功能,恋爱铃、脸基尼、狼人杀、宠物星球等,但随之而来的就是眼花缭乱的界面和各种需要充值Soul币的玩法。社区氛围逐渐陌生,渐渐成熟的商业化让soul失去了“灵魂”,我们一起来看看。 赴美上市未果的一年编辑导语:随着越来越多用户的加入,Soul也逐渐推出了更多的功能,恋爱铃、脸基尼、狼人杀、宠物星球等,但随之而来的就是眼花缭乱的界面和各种需要充值Soul币的玩法。社区氛围逐渐陌生,渐渐成熟的商业化让soul失去了“灵魂”,我们一起来看看。
赴美上市未果的一年后,Soul当下有了新的选择。今年6月30日,Soul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计划赴港上市。在此之前,Soul曾经离登陆纳斯达克仅一步之遥,可最后却在上市前一天突然暂停上市,而扑朔迷离的过往,无疑也为当下的IPO附上了一层阴影。作为中国首个所有用户均通过虚拟身份以avatar(虚拟形象)方式互动的社交网络平台,其创新的玩法也正是其早期能够脱颖而出,不断吸纳新用户的底牌。只是,随着Soul用户体量越来越大,直至奔赴IPO,当下或将面临新的考验。
一、失去灵魂 正如其名,Soul早期以“跟随灵魂找到你”为slogan,主打“灵魂社交”。
毫无疑问,此番特殊的定位使其在拥挤的社交赛道中创造了生存空间。毕竟熟人社交的蛋糕早已被腾讯独占,任何依托熟人关系链的社交产品均无法撼动微信在该领域的绝对统治地位。
陌生人社交领域,彼时主打颜值匹配的探探也已做到一定规模,在此背景下,Soul匿名、“非颜值”社交的定位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竞争,切入社交赛道亦顺理成章。
也就是说,Soul能够在早期打响名号,正是由于其不同于竞品的玩法。与探探的“颜值即正义”相比,Soul所强调的“灵魂”虽是悬而未决、难以定义的产物,但对用户而言往往是树洞般的存在。
为何用户需要树洞?齐格蒙特·鲍曼在描述“液态现代性”时曾给出过一个参考答案:现代社会把文化规范与价值体系都液态化了,不再有永恒的关系与纽带,人际关系仅剩短暂停留的弱连接。
Soul创始人张璐曾回忆:“当时我有一些想表达的东西,在微信上不可以发,然后我就发到QQ空间,设置了仅被自己可见”。换言之,弱化的熟人社交无法满足当代青年的表达欲,关系网更是束缚着人们倾诉内心的小秘密,而所谓的灵魂社交,实际上是一个逃离友圈的倾诉口。
因循该逻辑,从打发时间,缓解孤独感到找人宣泄,消解抑郁情绪,早期的Souler秉持着对彼此灵魂的敬畏,将生活中的不如意与小秘密向陌生人们娓娓道来,寻求精神安慰。无论身处何处,似乎永远有人陪伴,正是Soul吸引早期用户的特质。
殊不知,前述一切存在一个前提,即产品本身“小而美”,毕竟同张璐一样需要树洞,缓解精神压力的用户往往是少数,一旦扩圈,平台便会随用户涌入而失去“温度”,毕竟匿名非颜值所代表的,正是不用为言论负责的人性阴暗面。
“Soul早就变味了。”早期用户林文说,这不仅是她个人的看法,而是她所有Soulmate老朋友的共识——我想和你谈理想、谈痛苦、谈哲学,你却掷出两枚骰子,问我要不要真心话大冒险。
“2017年的时候,凡是匹配到的Souler,人们总会小心翼翼地问候几句,以猎艳为目的的人更是微乎其微,不像现在一上来就是意欲明显的暗示,明显能感到当时Soul的每个人都是有温度的。而现在,感觉树洞被填平了。”林文感慨道。
觉察到氛围不再的她,当下已然卸载了应用,离开了曾经的情感自留地。而翻看各社交媒体,同林文感受类似的用户不在少数,言语中不时透着对于Soul氛围缺失,变现目的明显的失望。
显然,早期用户的集体失望,或与陡增的用户规模有关,毕竟有“树洞”需求的用户仍属小众,而扩圈引流而来的用户鱼龙混杂,目的不一,甚至还有灰黑产之辈。
而对当下的社区氛围,元老用户们往往会流露出鄙夷的态度。但客观来说,所谓的元老用户意见真的重要吗?或许不尽然,四五年前那批年轻人自身早已成长,又怎能要求Soul不向新一届用户与商业化妥协,更何况Soul走向资本市场后,自身亦没有选择权。
二、扩圈的背后,是迫不得已 Soul的用户池同其股东之一的B站极为类似,二者都以Z世代为主,也都走在不断扩圈的路途上。
扩圈之际,面对用户的质疑,陈睿曾坦言,如果B站不是向前发展,那么它就一定会越来越衰落,直至灭亡,永远不可能停留在那个大家认为的不大不小刚刚好的那个阶段。同一逻辑,Soul面临的境遇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前述Soul的发家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产品定位与玩法层面的特殊性,可是匿名社交本身并不具备微信那般依托关系链构建的壁垒,玩法本身也极易被复制。
以强调颜值匹配的探探为例,“左滑右滑”的筛选玩法建立在用户规模的基础上,一旦失去可供匹配的海量用户池,瞬间便会失去原本的吸引力。
同理,Soul的灵魂匹配虽在当时较为新颖,但归根结底其模式在本质上毫无护城河可言。招股书中,Soul提到大股东腾讯可能提供与其类似的产品。此话丝毫不假,倘若Soul只愿停留在“小而美”的阶段,已然拿下熟人社交的腾讯极有可能另起炉灶,瓜分匿名社交这块未曾触及的蛋糕。
因此,对Soul而言,唯有不断扩圈,在体量方面构建出壁垒,才足以应对内外部觊觎的玩家们所发起的挑战。
另一方面,Soul用户体量亦与其营收高度相关。据招股书透露,Soul主要依赖增值服务变现,近三年营收占比均在九成以上,其次是占比不足一成的广告营收。除此之外,Soul亦于去年年初上线电商板块,只是声量不大。
Soul所谓的增值服务大致可分为虚拟物品、服务、会员三类,用户通过充值Soul币进行消费。为此,Soul既打通了同城卡、定位卡等匹配板块的消费渠道,亦将其置入了平台所提供的各类社交、游玩场景,颇有Q币之于QQ的意味。
可虽说如此,同探探、积目等社交平台类似,Soul本质上做的仍是一门贩卖用户的生意。
举一个简单例子,曾经用户间无需礼物“打招呼”即可互相交流,而当下用户想要同高人气Souler交流,需赠送礼物才可对话,而用户所收礼物则无法转化为Soul币,Soul币间亦无法流通,都到了平台手里。
匹配场景亦然,Soul为用户设有匹配上限门槛,而在语音匹配、同城匹配等特定方面的匹配次数更是少得可怜。也就是说,Soul通过售卖各类匹配卡,同探探充值会员解锁匹配次数别无二致,而用户在为此付费的同时,自身亦沦为了商品。
只是,探探拥有直播业务作为现金牛,而Soul币消费途径虽广,但核心途径仍过于依赖用户间的社交,这也就意味着Soul想要提升营收规模,要么推出更多付费场景,要么扩充用户规模。
相较于三年前,Soul当下付费项目已增添不少,倘若持续抬高用户使用门槛以变现,很可能招致现有用户更多不满。在此背景下,继续扩圈似乎成为了唯一的路径。
扩圈方面,Soul选择了最简单粗暴的“烧钱换增长”,2019-2021年,Soul销售及营销开支分别为2.0亿、6.2亿、15.1亿,同期营收则为0.7亿、5.0亿、12.8亿,同期营销成本均盖过营收。这表明,倘若Soul停下扩张脚步,即可依仗现有用户轻松盈利,不过受限于竞争层面的压力,现阶段可能很难承担盈利重任。
激进而烧钱的的扩圈,确实也为Soul引入了海量用户。据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Soul月活跃用户分别为1150万、2080万和3160万;同期日活跃用户为330万、590万和930万,增长态势相当显著。
这并非选择的问题,而是没有选择的选择——从小众群落走入大众语境,正是护城河尚浅的Soul夯实自身的宿命。
而在此过程中,Soul扩圈与商业化以较为激进的方式展开,使其逐渐丢失了“树洞时期”特有的温度,毕竟寻求“精神自留地”的用户总量有限,更多玩家所需要的或许是荷尔蒙,抑或是单纯的乐子。
或许是觉察到了氛围的转变,Soul的slogan亦从“跟随灵魂找到你”悄然变更为了“年轻人的社交元宇宙”。
三、留不住的Soulmate Soul新slogan中,“元宇宙”三个字格外显眼。
作为近年互联网语境中最为火热的词汇之一,元宇宙在当下有着数不胜数的诠释。对Soul而言,排除上市所需而“讲故事”的因素,所谓的元宇宙本质上是为了用户留存而服务。
前文提到,Soul不惜以亏损换增长来寻求规模优势,但其始终缺乏能将用户牢牢留住的理由。背后的逻辑在于,Soul通过“灵魂测试”,将用户按“星球”区分的玩法虽具新意,但内核十分薄弱,既没有探探、积目颜值匹配那般直接粗暴,亦没有豆瓣、虎扑营造出的文青、直男共性。因此,其在用户规模增长的同时,势必将面临严峻的用户留存问题。
另一方面,Soul过去强调的配对社交终途其实很明显,要么在短暂的停留后泯然众人,要么成为好友甚至恋人。前者不做赘述,可一旦用户关系转变为后者般熟络的关系,那尽头必然是微信。换言之,Soul根本无法留住Soulmate。
倘若Soul缺乏一定的泛社交场景作为支撑,就很难支撑扩圈后新增用户的需求。为此,Soul打出了“娱乐”牌,即通过不断扩充玩法,将平台变成“乐园”而非“聊天室”。
在此场景下,陌生用户间不用在破冰前尴尬而费力地寻觅共同话题,亦不至于臭味相投便互加微信,不失为盘活用户的可行法则。这一切若想成立需遵照一个大前提,即Soul所提供的游玩场景具备足够的吸引力。
翻看Soul过去数年的产品设计,从宠物到音乐,再到派对房间与“游乐园”,Soul看似在玩法上下足了功夫,但新增的众多玩法归根结底多是其他社交平台或游戏平台的搬运,赛道内充斥着替代品。也就是说,大同小异的娱乐场景很容易使新增用户失去新鲜感,随之而来的便是用户流失问题。
因此,Soul眼下的问题在于强化平台娱乐属性,以及同用户的绑定关系。而“社交元宇宙”,或许在其看来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抓手。
理想永远是讲给资本市场的故事,细究枯燥、冗长的招股书才是真实。从业务规划上来看,其所谓的社交元宇宙主要主要体现在改进引擎,通过3D建模技术、XR技术等应用创建内容;并试图建立起平台经济系统。
3D也好,XR也罢,均可看作是过往头像、面具的换皮,仅是通过技术改良过去匿名的外显,大概率只能带来一时的新鲜感。
另一方面,平台经济系统乃双刃剑,运营恰当自然能提升社区活力,一旦涉及到合规性问题,或者强化治理,将直接影响用户的充值意愿以及平台盈利,更何况数字资产、E2E生态等本就属监管重灾区,方方面面游走在红线边缘的Soul尤其得小心。
这意味着,大举进军元宇宙的Soul所面临的问题只会更加复杂化,而元宇宙本身能否精准击中用户的需求,现阶段亦需画上一个问号。
作者:文烨豪,编辑:吴先之
来源公众号:光子星球(ID:TMTweb),细微之处,看见未来!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光子星球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ixabay,基于 CC0 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Web3是互联网人的机会,却不是大厂的未来
设计动态 2022-07-18编辑导语:大厂们逐渐将目光转移到了Web3.0身上,不少互联网打工人,也选择向Web3项目涌去。那么,Web3.0真的可以给互联网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吗?个体和企业,互联网打工人和大厂,谁更能在Web3中谋得未来?不如来看看作者的解读。 “在未来十年,Web3编辑导语:大厂们逐渐将目光转移到了Web3.0身上,不少互联网打工人,也选择向Web3项目涌去。那么,Web3.0真的可以给互联网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吗?个体和企业,互联网打工人和大厂,谁更能在Web3中谋得未来?不如来看看作者的解读。
“在未来十年,Web3可能会成为这个星球上最大的放大器与时代机遇。”郭宇这样在微博上写道。
28岁从字节跳动退休,旅居日本的郭宇现已投身在Web3的浪潮中。最近去参加冲绳的IVS Crypto大会时,郭宇想起当年一群人决定做字节的时候,也是在冲绳的一家居酒屋。当年那一屋子穿格子衬衫和保暖内衣、一起看PPT的人如今都已身价不菲,而新的时代新的机遇又再一次向互联网人招手。
虽然评论中对郭宇关于Web3的观点并非都是赞同,但没有疑问的是,越来越多的Web2互联网人都转向了Web3,包括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蚂蚁技术总监赵峰等行业大佬。
王慧文将自己在即刻上的签名改为“正在学习Crypto”,从4月开始的动态基本都与加密货币有关。
盯上Web3浪潮的不仅是这些“互联网老兵”,当前,各大互联网公司的老板们,也在密切关注着Web3领域的一举一动,并伺机入场。
“国内各大互联网公司都在考察Web3,只不过有些则停留在内部论证,有些以发行NFT的方式已经开动了。”一位区块链领域服务商告诉笔者。
目前,宣布更名为“映宇宙”的 映客 ,已经官宣了其元宇宙项目Hoot Labs,并在海外发行了NFT——INKEPASSNFT。
花椒 也在近日也传出了在海外发行NFT的消息。据花椒官方推特账号“Huajiao Shin Chan(HuajiaoLABS)”,目前计划发行免费铸造的白名单有1200个名额。用户在注册并转发推文后即可获得Huajiao Shin Chan NFT,拥有花椒web3直播pass卡特权。
Huajiao Shin Chan NFT系列
但由于监管政策不明朗,这些Web3项目都跟大厂在境内的主体做了严格的切割,甚至NFT发行,也拒绝了中国大陆用户的申购。
一、映客的社交元宇宙 “Web2的企业在Web3没有想象中的拉胯。”
有网友在低价买下INKEPASS之后,最近发出这样的感慨。距离映客更名为“映宇宙”,且其元宇宙项目Hoot Labs在海外发行INKEPASS已有数周时间,最高交易价格达到1.5以太币,目前地板价为0.56以太币,地板价和平均价格变化都较为稳定。
INKEPASS发行以来价格变化,图源NFT GO
INKEPASS是什么呢?
用WAGMi Ventures的Mark的话来说,INKEPASS就像一只“老母鸡”,有了这只老母鸡,就可以得到映宇宙在未来的种种空投福利,目前已知的第一颗“蛋”是社交媒体头像,之后还会有里程碑NFT,以及虚拟人NFT等等。
据官网路线图,Hoot Labs将在第三季度推出社交产品,让INKEPASS的持有者在映宇宙中建造第一颗社交星球。
有消息称,映宇宙之后会发行5000个虚拟人,1000个INKEPASS持有者可以获得直接空投,剩下4000个留给市场,他们将可以在元宇宙中探索,例如建房子、建商店等等。虽然耗时耗钱的虚拟人还在规划中,但据知情人透露,已有不少投入。该知情人甚至认为,映宇宙是目前国内在Web3走得“最深最远的”。
那么,Web3是什么,为什么值得做这么多投入?
由于Web3还在发展早期阶段,定义并不算清楚。但核心基本在于依托区块链技术达到的“去中心化”,这意味着建立在公链上的所有内容都可互通,数据都公开透明,不再被平台垄断或控制,两方的交易也不需要得到平台或其他第三方的同意就可达成。平台关于重大事项的决定将由社区成员组成的DAO(去中心化组织)通过集体决策完成。
听起来充满理想化的Web3愿景暂时还未落地,仍有不少关于去中心化和效率之间的争议,各大Web3项目背后站满的投资人也让人担心是否所谓“去中心化”只不过是另一场“中心化”运动。
尽管如此,仍挡不住大家的FOMO(害怕错过)情绪,加上2021年全球超过270亿美元流入加密货币相关项目,资本热带动更多科技精英投身其中。公司层面,推特和Reddit等都进行了对Web3探索。
而映宇宙的管理层从去年就逐渐有研究、投资和布局的意向,虽然研究方向不仅局限在社交领域,但结合自身的社交优势,映宇宙打造的第一款区块链项目终于还是落地社交方向的Hoot labs。
不少推特网友也相信,映客既然下定决心更名为映宇宙,加上这个项目是公司布局web3的第一步, “这个故事只有讲好了,才能在资本市场上圈到钱” ,所以“大概率不会让这个项目数据不好看”。通过与KOL互动、举办抽奖活动等,映客官方推特账号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已经积累5.6万粉丝。
作为全新的尝试,遇到一些问题也不可避免。由于现在区块链用户不算多,映客web3负责人刘志强估计全球月活可能不会超过1000万,想要真正实现社交元宇宙还为时尚早。
所以Hoot Labs从实际出发,更多是面向Web2用户,提供更好的沉浸式体验,但加入Web3的一些特性,比如NFT,所以刘志强也将此称为Web2.5。除此之外,由于元宇宙发展还处于早期,即便是市面上最火的应用如Axie Infinity或StepN也仍受到质疑,市面上目前并没有可以直接借鉴的、已经跑通的经济模型。只能说,“风险越大,机会越大”。
二、大厂出海web3 映客并不是唯一一家出海探索“web3”业务的互联网公司,由于国内对虚拟货币和虚拟数字艺术品交易的相关政策都比较谨慎,在涉及到这方面时,许多公司会选择在国外试水NFT业务。
虽然长远效果未知,但短期来看,也是投资者的一颗定心丸。今年5月, 视觉中国 推出海外数字艺术平台,消息发布当天有较大幅股价提升。
尽管发行NFT的越来越多,但NFT如何维持价格,而避免成为高起高落的一场炒作并不容易。
例如今年1月,国民级表情包 “冷兔宝宝” 发行NFT,上线当日仅半天价格就翻了23倍。虽然据该项目官网的路线图为项目制定了长远的计划,通过与链游合作、品牌联名等方式维持NFT的长期价值,但用户似乎并不买账,目前该项目的NFT平均价格已从1.39以太币跌至0.09以太币,地板价也为0.09以太币。
TikTok 也曾在去年通过Immutable的架构推出过自己的NFT “TIkTok Top Moments” 进行拍卖,从去年10月6日起,每周相继发布一个达人和知名NFT艺术家合作的视频NFT,因为合作对象包括Lil Nas X等顶级流量,加上是TikTok的首发NFT,提出将NFT作为新的创作者收入的来源,一时引起不少注意,但截至今年5月,该计划仅施行了一半。
音视频NFT还未走通,无聊猿的成功又难以复制。 或许是因为NFT如何玩得持久,并且走向大众,似乎还有待探索,互联网巨头们的动作要间接得多。腾讯参投澳大利亚NFT交易科技和游戏独角兽Immutable。阿里旗下阿里云最近在推特上宣布已推出NFT解决方案,帮助企业以快速搭建NFT市场。但次日,阿里云官方又将该信息删除,并未解释原因。
根据国内政策,首先代币是绝对的禁区,其次数字藏品如果涉及到二级交易,还在灰色地带,只有区块链工具类的周边业务目前不受影响。而国内的数字藏品依托平台,各自为链,无法互通,出了平台就失去价值,完全无法具备海外NFT依托公链实现的“数字资产”的价值。
所以互联网公司一般需要委托海外主体,绕过监管,在海外进行NFT相关的探索,并且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对大陆用户做一定的封禁。如此,互联网大厂们很难发挥自己已有产品体系的优势,和海外业务做深度融合。
三、远程工作+高薪,Web3吸引了大批互联网人 “在区块链创业者中,互联网人是有一定优势的。”
Eason来自专注Web3领域的投资机构WAGMi Ventures,最近他一直在看由前互联网人创立的种种Web3项目。在他看来,互联网发展也不过二三十年,在心态上,互联网人通常比较开放,对新事物更加敏感;其次,区块链同样需要一些编程能力,这也是互联网人所具备的技术。
与此同时,由于资本涌入Web3,融到钱而财大气粗的Web3项目不在少数,这也吸引越来越多的Web2打工人迁移到Web3当中去。
截止今年6月,全球有850多个加密货币基金分布在80多个国家,以A16z和红杉资本为代表的投资机构还在加快投资步伐。
在远程工作网站“电鸭”上搜索Web3相关工作,一份运营工作岗位月薪可达到4万到8万人民币,支付方式是USDT,且还有一定的项目齐全。并且,除了英文能力,这个岗位对过往经验没有过多的要求。
在接连不断的“大厂裁员潮”中,Web3却逆势为大厂打工人们开辟了一条新的光明路。
小红书网友“王咔咔”在微信已经工作了两年,大量的加班和重复的工作令她感觉“糟糕”,层出不穷的裁员消息更是让她担忧互联网的未来,并重新思考职业生涯。
进入区块链公司之后,“王咔咔”将长期远程办公,“王咔咔”直言很开心,没有了加班和领导在眼前的压力,王咔咔“似乎找回了那个单纯喜欢写代码、喜欢技术的自己”。
事实上,全球都有这样的大趋势。在去年超过270亿美元的热钱流进加密货币项目时,随之而来的是相关开发人员的疯狂涌入。
据Electric Capital发布报告显示,相比2020年12月,2021年全球研究开源加密货币和Web3项目的月活开发人员超过1.8万人,增长了195%,数量达到史无前例的水平。并且,加入以太坊生态的Web3开发者中65%都是2021年进入的。
但一位在海内外互联网大厂有工作经验的Web3创业者也向剁椒TMT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当下的状况是,由于政策原因,国内的Web3创业者还“不成气候”,只有少部分有钱又有决心的创业者会出海做产品,而“大部分人还是被流水线培养出来的产业工人,做惯了工具人,在Web3鱼龙混杂的草莽时代,不一定找得到合适的坑位。”还有在外围只是谈论、观望的人就更多了,“始终还是坐而论道的多,起而行DAO的少。”
作者:王炳凌
来源公众号:剁椒TMT(ID:ylwanjia),新流量、新科技、新玩法、新经济的气味与温度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剁椒TMT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微信读书不再“免费”,腾讯的“试验田”废了?
设计动态 2022-07-18编辑导语:今年以来,微信读书转向全面付费模式。为何突然这样?本篇文章据此展开了一系列详细的讲述与分析,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一起看看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微信读书是不是坏了?我明明是付费无限卡,结果看书要我花钱?问了别的免费用户,说看这个根本不用花钱?我人傻编辑导语:今年以来,微信读书转向全面付费模式。为何突然这样?本篇文章据此展开了一系列详细的讲述与分析,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一起看看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微信读书是不是坏了?我明明是付费无限卡,结果看书要我花钱?问了别的免费用户,说看这个根本不用花钱?我人傻了?”不久之前, 科技博主@flypig的一条微博,揭露了微信读书的“大数据杀熟”,也引发了不少用户的深切共鸣 。
“隔三岔五就送无限卡,组队就能抽取无限卡,每读半个小时书就送一个书币,有事没事还会搞几个专题免费送书”——自2015年推出以来,微信读书的“免费换流量”策略吸引了一大批“羊毛党”,也为自己积累了2亿注册用户,成为话题度最高的阅读平台之一。
然而,今年以来,微信读书终于开始全面“收网”,转向全面付费模式。
一直以来,微信读书与阅文集团的关系十分微妙,双方对于利益分配始终讳莫如深,阅文对于微信读书的“变相免费”也采取默许态度,甚至引发了旗下写手的集体抗议。
在文娱价值官看来,在起点订阅模式尾大难调的情况下,微信读书可能是腾讯应对免费阅读浪潮的一块“试验田”。
然而,微信读书的高端用户群与“小而美”调性,使其天花板远低于番茄、七猫等免费阅读平台,也很难与广告、网赚模式相兼容,终究未能在网文领域掀起太大波澜,反而在与起点争夺流量,同室操戈。
在成功吸引了一批高粘性优质用户之后,腾讯肯定不满足让微信读书做一个自给自足的阅读平台,而是会在内容生态中为其找到更重要的角色。
一、微信读书的“养鱼时代“结束了 “微信读书的养鱼时代结束了。书币消失,大量书籍变成付费才能看。攒了一堆无限卡作用越来越有限,薅羊毛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去年以来,为了将“羊毛党”转化为付费用户,微信读书可谓煞费苦心、步步为营。
第一步,是将无限卡细分为“免费无限卡”和“付费无限卡”,在白嫖用户和付费用户之间划出一条清晰的界线 。
越来越多的新书和连载网文仅限“付费无限卡”可读,而无论是阅读时长兑换、组队、分享获得的无限卡都无法逾越这道“付费墙”。
这一变化也引发了不少用户的不满,他们宣称“无限卡而又不能无限畅读,等于变相欺诈”。
可能微信读书自己也觉得“无限卡”已经名存实亡,因此在不久之前彻底废除了这个曾经的“拉新利器”,代之以“体验卡”和“付费会员卡”,这也意味着用户薅羊毛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2015年时腾讯推出微信读书时,阅文集团一统江湖,谁也不曾预料到三年之后网文市场风云突变,免费模式将会颠覆市场格局。
因此,腾讯选择借助微信社交关系链,通过深度、严肃阅读打开市场,与阅文、QQ阅读形成差异化协同。
微信读书凭借无限卡模式、社交拉新激励机制,以及出版+网文全覆盖的内容策略,迅速打开了市场。
根据阅文集团财报公布的数字,2019年底微信读书的注册用户数量超过了2亿。 值得一提的是,微信读书的用户质量要明显高于网文平台,2020年微信读书团队对外界透露:19-35岁年轻用户占比超过60%,本科及以上学历用户占比高达80%,北上广深及其他省会城市/直辖市用户占比超过80%。
然而,主打严肃阅读,意味着微信读书用户粘性远低于网文平台, 虽然用户基数庞大,但活跃人数与掌阅、QQ阅读、七猫、番茄等平台仍有较大差距 。
正因为微信读书用户的精英属性,它的舆论声量要远大于市场份额。
微信读书的熟人社交属性,隐私公开设置,意味着人们很难毫无负担地在上面阅读无脑网文。
从内容运营及产品设计上来, 微信读书也坚持了微信一直以来的品质路线,使其很难担负起为阅文蹚出一条免费阅读路线的使命 。
在聚集了国内最高端的一批数字阅读用户,沉淀了海量阅读数据及社交关系之后,微信读书却始终未能找到一条变现之路。 虽然外界都把Kindle退出中国归功于微信读书,然而即使在数字阅读市场拔得头筹,无论是付费阅读还是阅读器硬件,市场空间终究十分有限。
因此,我们可能需要从腾讯内容生态的角度,重新看待微信读书的角色。
二、微信读书与阅文为何关系微妙? “我来出个招,阅文应该把樊登读书给收购了,线上流量叠加上樊登建立起来的优秀内容和线下服务体系,有情感的拆书/读书/卖书比单纯阅读要有粘性的多,提升用户的ARPU值/构建起阅读KOL生态体系/形成阅读课程,形成平台-领读者-阅读者以及老师-付费课程的生态闭环。”
在雪球上,有阅文投资者热心地为微信读书“支招”,评论区却有很多人提醒他:微信读书并不是阅文家的。 实际上,投资人一直在抱怨阅文是在为微信读书“义务输血”,甚至质问道:阅文存在的价值到底是为腾讯的利益还是自身的利益?
阅文集团2020年中期财报中显示,自有平台在线阅读收入翻了一番,腾讯平台的在线阅读收入却下滑了24%,投资人认为这是因为腾讯将一部分用户分流到免费阅读去了,阅文是在用自己付费订阅积累的优质内容,为腾讯的内容生态添砖加瓦。
2021年,阅读集团平均月付费用户870万,同比下滑14.7%,除了免费阅读平台的蚕食之外,来自自己一方的“背刺”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2020年,阅文新条款引发了许多网文写手的断更抗议,放任微信读书“吸血”也是罪状之一,在写手们看来,微信读书、QQ浏览器等阅文其他渠道早就“免费化”了,作者几乎没有从这些地方收到过一分钱,而起点主站的收入因为越来越多的“白嫖党”大受影响。
一位作者如此自嘲:”本扑街不考虑版权、IP,只想每月要几个订阅钱。然而你免费渠道一开,我订阅成零,真他娘要为爱发电了。”
为何阅文一直默许微信读书的“变相免费”?这可能来自于腾讯整体上的战略考量。
毕竟,起点本身的订阅付费模式已经根深蒂固,全面转向免费模式必将伤筋动骨,引发平台“地震”,不妨在微信读书这个新平台上先行试水,探索新路。由于微信读书网文用户有限,并不会对阅文主站造成明显冲击。
然而, 微信读书这块很难扩张的“试验田”,可能无法承担腾讯狙击免费网文平台的任务,其主导权仍牢牢掌控在微信团队手中 。微信读书不仅未能进入走下沉路线的番茄、七猫的腹地,反而逐渐在对起点“釜底抽薪”。
今年5月,有用户发现,微信读书付费无限卡增加了一则提示:应起点要求,付费无限卡不支持起点网文阅读,请网文用户谨慎购买。这则提示耐人寻味,透露出两个平台之间关系的由近转疏。
6月30日晚间,腾讯公司内部发文宣布程武不再兼任腾讯公司副总裁,将专任腾讯控股子公司阅文集团CEO。 外界普遍认为这一人事变动意味着腾讯与阅文之间将进一步远离,与阅文与微信读书的“分手”可以放在一起解读。
三、收入微不足道,微信读书对腾讯价值何在? 一直以来,外界都对于微信读书的”免费换流量“将何时收网有颇多猜测,毕竟腾讯不可能一直做慈善,羊毛终究要出在羊身上。
虽然微信读书也尝试过广告模式,比如阅读时长兑换体验卡时需要观看15s广告,但它很难像其他平台一样在书中插入广告,最终仍然回到了内容付费这条“老路”。
我们不妨根据重度用户数量推算一下微信读书的收入规模。勋章系统显示有超过200万用户阅读时长在100天以上,如果他们都愿意为了无障碍阅读而付费,微信读书付费会员的规模应该在200万左右,按169元的价格计算,微信读书一年的付费收入为3.38亿。在扣除出版机构70%的分成之后, 平台年净收入仅有1亿元,在腾讯2021年5600亿收入总量中可以忽略不计 。
因此,我们显然不能从收入的角度来评估微信读书的对腾讯的价值。在微信读书的App Store宣传页面中,出现了《梦华录》《警察荣誉》的原著小说。
实际上,在上半年的爆款影视剧中,出版物改编作品与网文IP分庭抗礼,尤其是现实主义题材。 虽然微信读书并不拥有这些作品版权,然而它所积累的阅读大数据,可以筛选出最受读者关注的作品,从而为腾讯的影视战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未来,我们也不排除微信读书会向上游出击,依靠大数据主动拿下有潜力的作品版权,甚至不仅为腾讯自身内部服务,而是成为全影视行业的版权库。
2020年12月,微信将微信读书的听书功能独立出去,上线了微信听书App。相比于QQ音乐,微信听书的用户群体与播客、有声书、广播剧的用户群体更为契合,未来有希望成为腾讯声音矩阵的排头兵,并与阅文的IP资源形成深度协同效应。
作者:张远,编辑:美圻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vnZAkgBg4q2jQMih48ZpAA
本文由 @文娱价值官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
5个方面,快速了解SaaS产品
设计动态 2022-07-18编辑导读:SaaS产品经理是近年来的一个新兴岗位,但很多人对它的岗位要求、能力匹配没有什么了解。本文作者围绕SaaS产品,从发展历史、SaaS分类、商业模式、产品发展趋势、SaaS产品的价值五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与你分享。 SaaS产品的热度近几年越来越高,招编辑导读:SaaS产品经理是近年来的一个新兴岗位,但很多人对它的岗位要求、能力匹配没有什么了解。本文作者围绕SaaS产品,从发展历史、SaaS分类、商业模式、产品发展趋势、SaaS产品的价值五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与你分享。
SaaS产品的热度近几年越来越高,招聘网站也经常会看到“SaaS产品经理”的招聘需求,就如同移动产品经理刚开始出现时的情景一样。但是,有很多同学可能对SaaS产品只是有个概念性的了解,对于行业发展缺乏深入了解。
这几年一直在从事和观察这个行业,现在从 发展历史、SaaS分类、商业模式、产品发展趋势、SaaS产品的价值 这5个方面聊聊,让大家可以快速了解SaaS产品。
一、发展历史 说到SaaS产品的发展历史,就不得不对整个软件的历史进行一下梳理。
1955 年,世界第一家从事软件开发和服务的公司Computer Usage Corporation(CUC)在美国成立,他们从当时计算机硬件的迅速发展中看到了软件方面所潜在的机遇,开辟了单独的软件行业。
CUC的诞生标志着一个新兴的软件产业正式起步,开启了软件外包服务到企业级SaaS产品的进程。
软件外包服务:
CUC为客户提供的是软件开发服务,根据客户的需求来开发定制化软件,即软件外包服务。
自CUC成立之后,大量软件服务公司在美国陆续成立,当时的软件服务公司为客户定制化开发的软件,包括信息技术咨询、软件编程和软件维护,IBM、HP等知名软件公司也伴随着软件外包业迅速成长起来。如今这种软件外包服务仍是软件行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国内也有大量的软件外包服务商。
企业软件产品:
后来人们发现,相比于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定制化的开发工作,将同一段代码重复出售具有更高的性价比。
1969年,软硬件一体厂商IBM迫于反垄断压力,停止免费发送软件给计算机客户,并开始实行软件和硬件分别定价,成为软件行业的另一个重要里程碑,新的商业模式在软件行业中出现。
企业级解决方案:
随着企业对效率提升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更为需要的是能够直接提供业务价值的系统,单纯的软件产品已经不能满足,这时,企业级解决方案厂商应运而生。将商业过程融入到软件产品中,提供整套企业级解决方案,帮助企业解决实际业务问题。
1972年成立的SAP,是全球领先的业务流程管理软件供应商之一,最初推出的产品是 SAP R/2 和 SAP R/3 ,这两款产品为全球建立了ERP的标准。
个人软件产品:
随着个人计算机的普及,软件产品开始面向个人。因为庞大的使用基数以及高可复制性,C端软件厂商很快成为软件行业中不可忽视的势力。Microsoft、AutoDesk、Apple等厂商快速发展起来,提供一系列面向C端用户的软件产品。
这种面向C端的产品虽然售价比较低,但是拥有着庞大的使用人群基数以及高可复制性,因此这些软件厂商的发展速度以及规模迅速超过了企业级软件厂商,成为软件行业中不可忽视的势力之一。
互联网和增值服务(C端SaaS):
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迅速崛起,推动C端SaaS的发展,这其中包括Amazon、Facebook、Google、阿里巴巴等大多数我们现在看到的巨头公司。这些公司不再是销售软件,而是通过用户使用软件过程中的增值服务来获取利润(比如佣金、广告收入)。虽然这些企业并没有销售软件,但是这类互联网企业将IT软件融入业务中,所有C端用户使用的都是同一套由厂商运维的软件产品,这些可以理解为广义上的SaaS。
企业级SaaS:
软件行业史上,从企业软件到个人软件是一个发展轮回,随着个人软件市场红利见顶,又回到了企业软件,但是旧的定制软件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当下的市场环境。
1999年,Salesforce成立,喊出“No Software”的口号,并开启新的商业模式——软件即服务SaaS。如今,Salesforce已成长为千亿市值的绝对领先者。
不管是企业软件还是个人软件,纵观软件行业发展史,可以发现,每一次模式创新和进步的背后,都是因为基础设施的发展,算力的发展也为软件行业的创新带来了无限动力。
我们现在说的SaaS产品更多的是指企业级SaaS。
中国企业级SaaS产品发展历程:
相较于全球SaaS产业,我国的SaaS行业起步较晚,萌芽于2004年至2005年间,并在2010年前后正式起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经营管理类SaaS已进入稳定发展的成熟期,其他子行业还有较大成长空间。
根据海比研究院、中国软件网、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联合发布的《2021中国SaaS市场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新增SaaS用户18万家,达到915万家,SaaS付费企业用户数102万家,付费率为11.2%。从市场规模来看,2020年中国企业级SaaS市场规模为498.2亿元,同比增长37.6%。
在 2021 年成长型企业已经占到SaaS市场贡献率的71%,这一数值在过去几年间持续上升,可见成长型企业已经成为SaaS市场的重要用户。并且海比预计这个趋势在未来3~ 5 年仍将延续,SaaS厂商有必要重视对成长型企业的业务布局与产品开发。
其中,制造和互联网行业是成长型企业SaaS用户的主要阵地,市场潜力较大。
中国数字化发展已经逐渐从部门信息化、企业数字化向产业数字化转变。近年来,在政府、企服服务商、产业龙头企业和协会等多方的推动下,产业互联网发展迅速。这一过程中企业数字化开始向研发、生产和流通等核心业务环节延伸,让SaaS厂商们有更多机会整合生产要素,深度挖掘产业链价值。
在产业互联网发展带动下, 2022 年SaaS走入更多产业的核心业务,依托SaaS使得产业链上各企业间进行高效协作,提升各方效率并形成商业创新。在不确定性充斥的大环境下,增加企业的敏捷性和韧性。
通过对中国SaaS市场的长期追踪研究,海比研究院发现大多数SaaS厂商普遍还未找到适合SaaS的轻型交付方法论,仍在套用软件时代的重型交付方法论,这也是中国企业SaaS发展缓慢的根源之一。
过去5~ 10 年,中国独角兽SaaS厂商由于跑马圈地快速扩张,普遍采取补贴销售通路模式,但 2022 年,这些SaaS厂商为了上市财报准备而开始逐步缩减补贴,探索多种商业模式、增值服务、生态应用,以便满足销售合作伙伴的健康增长需要。
在 2021 年低代码平台热、RPA热、API开放与集成平台热的背景下,争抢生态应用合作伙伴、生态开发合作伙伴,会成为 2022 年中国SaaS行业的热点。
二、SaaS分类 在聊分类之前,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什么是SaaS(Software as a Server)产品。
SaaS产品是指“软件即服务”型产品,通过Internet提供软件,厂商将应用软件统一部署在自己的服务器上,客户可以根据自己实际需求,通过互联网向厂商订购所需的应用软件服务,按订购的服务多少和时间长短向厂商支付费用,并通过互联网获得厂商提供的服务。
SaaS产品实际上是一种模式,核心要素是云部署、网络服务、按需供应、订阅、服务。
云部署: SaaS产品是基于云服务的应用型产品,这是和传统软件本地化部署最大的不同; 网络服务: SaaS产品是通过网络交付的,每个用户使用产品服务都必须通过网络实现; 按需供应: SaaS产品提供的服务可以根据企业需求弹性调整,也是SaaS产品架构最大的特点; 订阅: SaaS产品的付费模式是按周期付费,降低租户的使用成本; 服务: 基于订阅模式,厂商需要持续为租户提供服务,赋能业务,才能提升租户的续费动力,所以服务是SaaS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说完了什么是SaaS产品以及核心要素,我们就可以对SaaS产品进行分类了。
SaaS一般会从服务对象和目标两个维度划分,服务对象维度会分为通用SaaS和行业SaaS,目标维度会分为工具SaaS和商业SaaS。
1、服务对象
通用型SaaS(Horizontal SaaS):这些解决方案适用于任何行业的所有类型的企业,解决广泛市场中的常见问题。它们可以是用于会计、客户关系管理、广告活动管理的应用程序,以及用于自动化流程的任何其他应用程序。例如北森的HR产品,分享销客和销售易的CRM产品,智齿科技和网易七鱼的智能客服产品等。 行业型SaaS (Vertical Saas):这种类型的 SaaS 仅针对某个行业、其独特的目标和需求而构建。适用于特定行业的任何应用程序,例如奥琦玮和客如云的餐饮行业SaaS,旺店通和聚水潭的电商SaaS,明源云的地产SaaS等。 2、目标
工具SaaS:为客户提供降本增效的管理工具,帮助客户省钱。这和传统软件的目标一致,也是占比最多的一种类型,例如CRM系统和HRM系统。 商业SaaS:除了为客户提供一部分“工具”能力外,还为客户提供商业价值,帮助客户多挣钱。比如帮助客户获客来提高线索质量和数量,增加营收和获得资金等。例如一些做私域运营的SCRM系统,收取交易流水手续费的聚合支付平台,采购平台等。 举两个典型的例子:
Salesforce:
提到SaaS的历史,不能不提Salesforce。起初Salesforce提供客户关系管理的软件服务,现转为提供销售云、服务支持云、社区云等综合服务。
Salesforce在1999年创立时就秉持SaaS的理念。创始人贝尼奥夫当时已意识到了企业软件的问题,并预测互联网的发展将引起商业领域的变革。他认为商业软件将朝着新的方向发展,像亚马逊一样方便且易于使用,不需要复杂的安装、维护以及麻烦的更新,软件将成为一种服务,按人头和使用时间来付费,连接网络便可使用,即我们今天所说的SaaS模式。
2004年Salesforce成功上市,如今市值1800亿美元,是目前最有价值的云计算公司之一。
Concur:
再说一说在线报销、差旅费用管理应用Concur,它被称为第一家SaaS公司。与Salesforce不同,Concur在1993年创立时,并没有从一开始就采用SaaS模式。Concur起初通过计算机软件商店售卖付费软件软盘和光盘,随后改变业务模式,直接向企业销售软件许可证。通过这种经营模式,该公司在1998年上市。不久后就经历了2001年的互联网泡沫,公司市值从首次公开募股后的10亿美元跌至800万美元。公司陷入困境后,Concur再次改变业务模式,采用SaaS模式,通过互联网出售软件服务。
在2014年,该公司的年收入超过6亿美元,并以83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了SAP,创造了当年规模最大的SaaS收购案。
Salesforce和Concur的商业奇迹,也证明了SaaS业务模式的成功。
回顾SaaS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SaaS的出现和发展可谓计算机发展、互联网技术和市场需求共同孕育的结果。
有很多人在思考要不要做PaaS产品,也已经有很多产品定位自己就是PaaS产品,但实际上远远没有达到PaaS所对应的要求。
PaaS平台的核心是有丰富、强大、便捷的架构和能力,让ISV(软件开发商)能够在PaaS上进行自有行业/领域产品的开发。
SaaS产品向PaaS产品发展,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一定要做,通用SaaS会比行业SaaS更适合。
三、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的制定一定要分析目标市场和产品定位,然后才能制定合理的商业模式。
1. 目标市场 2020年全球SaaS市场规模1015亿美元,相比2019年下降1个百分点,预计2021年开始继续保持上升态势,未来两年将保持16%左右的增长速度,这主要受到全球疫情的影响,导致2020年全球SaaS市场首次出现负增长。
据调研数据显示,中国SaaS市场规模稳步上升,2020年中国SaaS市场规模为498.2亿元,同比2019年增长了31.6%,预计到2021年中国SaaS市场规模为666亿元。预计中国SaaS市场容量达1.04万亿元,而2020年市场规模仅498亿元,市场开发率仅有5%,说明未来成长空间巨大,预计到2025年市场开发率可达16%。
从中国SaaS细分市场规模来看,经营管理类SaaS市场份额最高,占比为40%,规模达到200.6亿元, 其次为垂直行业应用类市场份额为26%,规模也达到130亿,办公沟通工具类占比为14%,市场规模也达到69亿元。
从近三年中国SaaS细分市场结构分布趋势来看,经营管理业务类、办公沟通工具类、信息安全服务类和数据分析服务类的结构占比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尤其信息安全服务类和办公沟通工具类的结构占比提升显著。相对而言,垂直行业专用类和业务流程外包类的市场结构占比有所下降。 未来经营管理业务类、办公沟通工具类、信息安全服务类将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中国经济现已迈入增速换挡期,中国市场的数字化建设需求呈现急剧增长的态势。伴随中国数字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对于数字化建设的需求提高,企业上云需求旺盛。
2. 产品定位 产品定位首先要解答的问题是帮助什么人,用什么方法,解决什么问题。
2.1 帮助什么人(客户定位 )
B端客户的客户人群,从市场营收维度划分,一般使用“橄榄”模型,中大型企业和小微企业的市场营收份额占比,一般加起来都不及中型企业。所以,我们在做产品定位时,一定要明确产品服务的客户人群,做好差异化定位。
中大型企业市场 :中大型企业(1000人以上)在每个行业都会存在,这些企业是各SaaS产品争夺的行业标杆。不管是人员规模还是营收规模都相当可观,也因为如此,业务需求独特,要响应这些中大型企业的需求,会涉及到很多定制化开发。
定制化开发往往需要投入很多的资源,这是小型SaaS公司所不具备的优势。所以做这类需求,一般是在SaaS产品未完全标准化,还在打磨产品的公司用来检验需求的路径。从长期来看,不管你是大型服务商还是小型服务商,要做SaaS产品就不能依靠定制化开发这条路径。
中小型企业市场: 中小型企业(50-1000人)是SaaS最优质的目标市场,不管是通用SaaS产品还是行业SaaS产品,都能从市场中找到大量目标企业。这类企业之间竞争也相当激烈,降本增效的压力相当大,如果你的SaaS产品能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实际问题,那就存在很大的机会。
虽然企业数量很多,但是这类企业无法承担巨大的定制需求费用,所以对于标准化产品的接受程度更高,只要我们提供的SaaS产品能满足这些企业70%以上的需求,就会被他们所接受。
小微企业市场: 小微企业(50人以下)的数量最多,但是业务模式、人员构成、管理方式都不稳定,对于付费产品的接受程度也比较低,更愿意用免费的产品。除此之外,小微企业自身存活率不高,导致续费率低,服务困难,对SaaS公司来说价值有限。
2.2 用什么方法(商业模式定位)
SaaS产品是工具,但是一把再好的工具,如果没有用好,产生的价值也很有限。商业模式决定了产品的天花板,工具的价值不再局限于本身,还在于这个工具所链接的上下游环节。那么,SaaS产品都有哪些商业模式呢?
买断模式: 这个和传统软件的模式一样,通过支付一次性费用,买断产品的使用权,后续每年收10%左右的维护费用。这种模式的实施成本比较高,无法为产品带来增量价值,而且在后期的维护中,有很多维护费用是收不回来的。
这种模式一般是定制化项目或者大企业的独立部署项目会用的比较多。
订阅模式: 企业按照一定周期进行付费,获得产品的使用权益,这是大部分SaaS公司在使用的模式。一般是按照以年为单位进行购买,SaaS公司为客户提供软件和服务。所以,为了提升客户的续费率,SaaS公司会想尽办法让客户用的爽,能充分把公司的资源调动起来。
消耗模式: 客户先预存金额,在使用产品服务的过程中进行扣费的一种模式。比如广告关键词产品和直播服务商等,都是这种模式,让客户看得到效果,增加产品的价值感知,提升付费频率。
产业协同模式: SaaS产品如果想要把价值超出产品本身,那就要从数据和产业协同方向思考,这也是前面说到商业SaaS产品所要思考的。SaaS产品本身的特点,让他储备了大量的行业数据,可以跳出产品本身,思考一下可以为上下游企业带来什么价值。美团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通过行业数据的应用,为上下游供应链提供了很多赋能,从而带来比SaaS产品本身更大的商业价值。
2.3 解决什么问题(价值定位)
SaaS公司最终需要交付的产品,还是要为客户带来价值,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功能需求。
通用SaaS产品和行业SaaS产品要解决的问题是有差异的,功能深度也就会有区别。通用SaaS需要考虑更多不同行业类型的客户需求,所以在设计产品功能时,需要更侧重于考虑通用性。行业SaaS需要考虑的则是行业客户的垂直场景,不太在于其他行业的客户是如何使用的。
做SaaS产品的产品经理,需要很克制,因为很多需求和功能本身是没有错的,但是不一定适合自身的产品,这时候价值定位这个判断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产品发展趋势 从近三年中国SaaS细分市场结构分布趋势来看,经营管理业务类、办公沟通工具类、信息安全服务类和数据分析服务类的结构占比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尤其信息安全服务类和办公沟通工具类的结构占比提升显著。相对而言,垂直行业专用类和业务流程外包类的市场结构占比有所下降。 未来经营管理业务类、办公沟通工具类、信息安全服务类将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中国经济现已迈入增速换挡期,中国市场的数字化建设需求呈现急剧增长的态势。伴随中国数字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对于数字化建设的需求提高,企业上云需求旺盛。
伴随云计算技术在中国市场已经进入成熟阶段,企业在数字化建设中的上云率逐步提高,为企业数字化建设的云端化和普及化提供了技术基础。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企业的数字化建设向数智融合方向转型,带来了更多降本增效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中国SaaS市场发展即将告别成长期进入成熟期,未来技术路线将会发生变革,通过调研数据来看,人工智能、多模块一体化、移动化、自建PaaS平台是当下业内较为认可的四大技术路线发展趋势。
SaaS行业发展的驱动因素(政策、技术、市场、资本、疫情)
政策:
中国数字化与“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企业SaaS具有很大影响。其中跨境电商开展、跨境SaaS的投资热度较高; 国家对于财税银的监管政策改革,还有对财税银在线化、开放性的建设进程,已经能明显看出对中国企业信息化SaaS的巨大影响。 《“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到2022年底,组织100家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字化转型服务商为10万家以上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推动10万家中小企业业务“上云” 。 《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会议强调,加强数字政府建设,要全面贯彻网络强国战略,把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运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加速传统数据中心与网络、云计算融合发展,加快向新型数据中心演进,构建以新型数据中心为核心的智能算力生态体系。 技术:
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和数字化浪潮的到来,企业上云需求的进一步提升,推动SaaS市场的开发、培育和发展。
市场:
企业级SaaS的价值认知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决策角色也从高层向中高层过渡,SaaS能为企业带来的价值认知已初步形成共识。
资本:
自2015年起,B轮及以后融资比例逐年提升。过去10年,红杉、经纬、高瓴等明星资本纷纷入场,逐渐将中国SaaS带入快速车道,2021年开始投资热度逐步回升。
中国企业级SaaS多数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需经历时间打磨,集成、个性化及安全问题是企业级SaaS发展“痛点”。
系统集成:目前,市场缺乏产品、平台、技术、品牌、销售、咨询、异构系统集成解决方案,项目总包交付、运维支持整个链条为行业短板。
个性化需求:企业用户在选择SaaS考虑因素中,近40%企业会考虑个性化需求,因为SaaS大都为标品服务,所以SaaS是否能满足不同企业独特需求以及如何平衡也是一大挑战。
安全问题:由于多租户的使用,使得SaaS平台承载着大量企业运营相关信息,企业必须要从管理、技术及法律层面给予客户安全保障,确保客户数据的安全性才能长久提供服务。
五、SaaS产品的价值 1. 企业客户对SaaS的价值感知 降低IT支出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业务收入等; 实现跨行业、跨领域的业务突破,增加新的收入机会; 重构产业链的上下游关系,创造新的商业业务模式。 2. SaaS价值感知的三个阶段 优化阶段:
SaaS满足了企业快速适应市场需求的IT支撑能力的要求; 通过SaaS应用,享受到云厂商搭建的生态所带来的便利; 有助于企业在内外部生态系统内实现资源共享和业务链接; 可以帮助企业向新区域市场进行业务拓展和一体化管理; SaaS使得企业适应了新的上下游合作伙伴间的数字关系; SaaS有助于企业强化全局数据掌控能力; 扩展了企业的IT业务系统的治理范围与能力,易用性提升; SaaS应用服务的导入可为企业带来明显的收入提升; 通过SaaS应用服务促使概念、思路快速产品化; SaaS应用服务的导入,一定程度控制了IT建设、运维的投入; 创新阶段:
提升服务响应效率,促进产品服务持续改进,改善客户体验; 提升设计生产能力,扩大产品/服务组合; 帮助企业实现更智能化的运营,寻求新的收入来源; 创造新的客户需求,发掘全新的市场机会; SaaS与行业技术的融合有助于企业快速进入新兴市场和行业; 颠覆阶段:
重构更高效的业务流程和作业方式,实现运营模式升级转型; 重新构建了产业上下游关系,构建新的产业生产关系; 实现了新的商业模式探索和创新; 从SaaS用户的行业分布情况来看,SaaS用户比例较高的行业有制造、互联网、软件、能源、交通、专业服务等,其中制造和互联网占比均达21%,其次是软件、能源和交通占比也较高。由此可见,SaaS用户的行业集中度较高,前四大行业占比接近六成,因此我们应该对这些行业进行重点布局。
比较近两年SaaS用户的结构占比可以看出,2020年大型企业和小微型企业占比相比2019年有所下降,而中型企业的占比则出现明显的上升,这与中型企业也开始注重数字化建设转型有密切关系。
中小微型企业在2020年已经占到SaaS用户的66%,中小微型企业将是SaaS市场的重要客户群,SaaS厂商应该注重对中小微型企业的业务布局与开发。中小微型企业中,有上云需求企业占比达78%,接近八成。其中一二线城市占比超70%。
终端用户价值变得越来越重要:
2011年左右,SaaS服务的采购决策者主要是企业的所有者和高层决策者,即便有CIO这样的信息化角色,但老板、CEO才是一锤定音的关键人物。
2021年,企业当中采购SaaS服务的主要角色开始下沉,CIO/CDO信息化关键角色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不同业务部门的主管在采购中也掌握大量的话语权,在某些场景中甚至终端普通员工也具备一定的采购决策权。
SaaS服务更加垂直场景化,服务内容关注终端用户的业务应用和体验,因此终端用户反馈的声音重要性不断提升, 业务侧对SaaS的决策话语权越来越大。
从行业角度看SaaS的应用渗透不难发现,十年间SaaS优势行业波动剧烈,弱势行业则相对平稳。
国外SaaS服务的主体行业分布相对较为均匀,这也是SaaS产业良性增长和规模化扩张的重要基础。
早期,国内产业市场分布不均,头部效应明显,SaaS服务的主要行业集中在若干行业中。
经过十年的发展,SaaS服务的主体行业虽然在头部制造、金融、TMT、零售、医疗等领域依然优势明显,但在其他行业的分布也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SaaS的主要服务对象开始面向全行业,摆脱了依赖集中。
3. 客户成功的职责 每个合格的SaaS公司,都应该重视服务,创始初期可以由产品或运营负责人,甚至是创始人来负责,但是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销售模式被验证,客户数量增加,就应该组建专业的客户成功团队了。
客户成功岗位的核心目标是增购、续费和转介绍,所有工作都应该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
实际上,客户对于SaaS产品的价值感知是相对而言的,同样的产品对于同样需求的客户,感受可能都不一样。所以,客户成功岗位需要管理好客户的预期。
有经验的同学会发现,实际上客户用不好产品,不是因为产品不好用,也不是因为服务不好,而是因为一开始客户对产品的期望不同,导致被满足感不同。
SaaS产品是一个大的产品分类,有很多专业的内容无法在一篇文章中尽言,如果你有什么问题想交流,欢迎留言。
#专栏作家# Yoga,公众号:产品设计家,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前小米生态链企业产品经理,关注教育、智能硬件领域,和大家一起分享经验,共同成长。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飞盘爱情故事
设计动态 2022-07-18编辑导语:从前,飞盘是狗狗的玩具,如今各家各户都刮起了一股玩飞盘潮,并逐渐演变为社交娱乐之一。“高端飞盘局”“飞盘相亲局”,用飞盘讲了一个爱情故事。本文透析飞盘众生相,探究其中的飞盘社交故事,一起来看看。 飞盘真是飞入寻常百家姓家了,各路人士争相体验“当狗的快编辑导语:从前,飞盘是狗狗的玩具,如今各家各户都刮起了一股玩飞盘潮,并逐渐演变为社交娱乐之一。“高端飞盘局”“飞盘相亲局”,用飞盘讲了一个爱情故事。本文透析飞盘众生相,探究其中的飞盘社交故事,一起来看看。
飞盘真是飞入寻常百家姓家了,各路人士争相体验“当狗的快乐”。就连硬糖君这城乡结合部,都有人在小区广场玩飞盘了,并喜提网格员点名投诉,估计下一步就要和广场舞大妈抢地盘了。
按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但不知飞盘之乐的人们,非要琢磨出乐在哪,于是误解甚至污名化随之而来。抖音上那些晒出自己飞盘照的女孩,评论区很快会被“盘媛”二字占领,玩飞盘的男性也捎带被打上了“舔狗”标签。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偏又有或真或假的 “高端飞盘局”“飞盘相亲局”推波助澜。不参与的人都在义愤填膺,想参与的人则在暗暗努力,莫非玩飞盘真是硬糖君实现阶层跃迁的最后机会了?(并不)
然而细究之下令人失望,与其说是,不如说是有人在用“飞盘爱情”讲故事——商业故事。
一、飞盘局众生相 男性要求5000万元以上资产才有资格报名,并需交纳6000元入场费,女性则只要貌美如花身材姣好就够了。“这不是皮条局吗”,群众愤慨,主办者出面道歉,称自己并无恶意,只是被外界曲解云云。
无独有偶,另一个“北京飞盘百人联谊场”要求报名者至少满足京户京房、年入50万、身份证110、名校毕业、不动产800万、郎才女貌、有才艺等八项要求的其中之一。好在这家报名费没那么夸张,128元男女平等。
这类男验资、女面试的高端相亲局在市场中一直存在,且按下不表,如今飞盘确实成为不少相亲大号、本地大号组织线下活动的首选。大V卢诗翰称,飞盘大火是相亲赛道对运动赛道的降维打击,不少线下飞盘活动的组织者其实就是相亲组局。硬糖君调查发现,确实有一些飞盘局是相亲机构在操作牵线。
这些飞盘相亲局倒不像引发争议的“高端局”设置了资产容貌门槛,但还是会对报名者进行一些限制。比如主打高知相亲的组局者,会要求报名者学历硕博;主攻阿宅脱单的,则会要求报名者对二次元文化有一定了解。
收费方面,飞盘相亲局大多男女一视同仁,会员价比非会员低,参与一次通常花费为30-80元,时间2小时-4小时不等,附赠零食饮料等。
但卢诗翰的话还是引起了不少飞盘爱好者的反感, “他对飞盘一无所知以偏概全”。这话倒也没说错,卢诗翰认为大多数飞盘局都是相亲大号在组织,其实本地飞盘俱乐部、飞盘社群才是撑起飞盘热潮的主力。
飞盘爱好者Michael告诉硬糖君,天津的飞盘俱乐部每周都会组织多场飞盘局,组局消息多在微信群或官方账号上发布,群友参与积极性很高,“500人的群都有好几个了”。除了专门的飞盘俱乐部,健身房、极限运动社群也会定期组织会员来一场飞盘局。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有人喜欢俱乐部组织,也有人中意“野局”。飞盘虽然对场地有一定要求,但在公园玩也不是不可以,飞盘爱好者慧慧就很享受公园“野局”的乐趣。“公园里挺多人玩飞盘,你飞我也飞,大家聊起来不就能一起玩了吗。”
另外,前网红——露营也因飞盘的火热有了新花样。以前露营地是天幕电影+烧烤,如今则新添了飞盘场。
二、飞盘社交灵不灵 在虎扑老哥口中,飞盘局简直就是新时代搞破鞋运动,男男女女都动机不纯。但在飞盘爱好者Michael看来,飞盘简单易上手,运动量也足够,还有社交属性,爱上它太合理了。确实偶尔会有网红来拍照打卡,运动5分钟拍照1小时。但这类网红毕竟是少数,真正会一直参与的,还是那些热爱这项运动的人。
Michae没参加过“飞盘相亲局”,但玩飞盘的确能交朋友。“如果是俱乐部组织的话,一场飞盘局大概会有20-30人,肯定不会都是你认识的人啊。在玩飞盘的过程中,大家会探讨战术,跑位,很自然就与其他人有了交流,完成了社交。”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上海小囡顾顾是本轮上海疫情后加入到飞盘大军的,起初她自己买了个飞盘和朋友约在公园玩,很快被公园里其他飞盘爱好者拉入圈子,开始定期参加社群组织的飞盘局。
“正规社群是不会有那种网上说的相亲局,管理很清晰明白的。你说那种交友的,可能会有几个盘友互相有好感,私下约出去玩。”顾顾表示,她玩飞盘这几个月认识了大量好友,有男有女,但每个人都很正常有礼貌。
在查找飞盘相关资料时,硬糖君刷到了@脑科艺术家Lanprow的视频,视频中她讲述了自己在短视频平台上兴冲冲地分享飞盘体验,却遭到大量嘲讽。Lanprow告诉硬糖君,自己是因为体重上涨开始运动,比起健身房的划船机、跑步机,飞盘好上手不枯燥,还很有竞技性,她一下子就喜欢上了。
至于有没有以“男女联谊”为目的的飞盘局,Lanprow表示肯定是有的,但那种俱乐部本身就不专业,提供的传盘教学和规则教学也不对。她有朋友去过,体验感很不好,“应该也找不到什么高标准的对象吧”。
北京的小薰亲身体验过相亲飞盘局。“不是那种高端资产局,我不配。”小薰参加的相亲局男女比例大概是1:1,“都是普通人,没有所谓的高富帅”。剩下的流程就和普通飞盘局差不多,教练简单讲解玩法,带着他们热身,随后大家开始battle。
“其实我觉得飞盘适合破冰,但要说来电真不如剧本杀。”小薰称,至少自己在运动时很容易进入一种“我要赢我不能拖累队友”的状态,抛接动作美不美,会不会有男嘉宾被她吸引这回事早就被抛诸脑后,“当然了,那次飞盘相亲没遇到合适的对象,但我真的喜欢上了扔飞盘。”
三、男女矛盾一抓就灵 飞盘起源于美国,千禧年进入中国后一直蛰伏于北上小众圈子。直到今年春天,飞盘突然遍地开花,成为户外运动的网红担当。
飞盘爆红,首先是疫情常态化带来的影响。顾顾就是在上海解封后迫不及待加入飞盘大军的,当外出放飞变得困难,更需要通过运动获得代偿快乐。
Michael属于潮男那类,天津其他年轻人还不知飞盘为何物时,他已在定期参加飞盘局。据Michael观察,2022年春天飞盘才开始在天津火起来。“我觉得这也和露营有关,飞盘好上手易携带,不少露营人会捎带来一场飞盘局,自然这项运动就推广开来了。”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其次则是飞盘的重社交属性。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几位玩飞盘的女孩子都表示,相比其他运动,玩飞盘的男性素质更高,不会对女生上下其手,也没人交换联系方式后立刻说些猥琐话,“对我们女孩子来说,算是个又能认识聊得来的男生,又比较安全的社交渠道。”
Michael虽为男性,也不愿站在虎扑老哥那边。“说人家盘媛的那些人,我觉得就是思维龌龊,嫌人家姑娘玩飞盘占了足球场,但球场本身就是谁花钱归谁用。人家花了钱就算是搞草坪烧烤,也是人家的自由。”
飞盘俱乐部的推动也不可忽视。他们定期组织飞盘局提升用户黏性与复购,建立社群,给予盘友交流交友的机会。飞盘组织者赵教练表示,他的社团除了组局这种模式外,也会承接一些公司团建以及品牌合作。目前来说,品牌合作以资源置换为主,品牌提供一些产品,社团则为品牌带来线上流量。
几乎所有飞盘局repo都提到,会有摄影师全程抓拍并发给盘友。赵教练坦言,每场飞盘局他们都会请专业摄影师拍照,这也是因为飞盘推广主走线上。受访的女孩们也承认,美照是她们喜欢玩飞盘的原因之一,“真的有点小漂亮呢”。收到美照的盘友基本都会将照片发到社交账号,飞盘则在九宫格与小红书笔记中完成了一次次传播。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但帮飞盘完成走向大众最后一步的,却是“争议”,近期飞盘的火爆感都拜它所赐。色相、两性对立、语言恶意,是大众传播中传播效率最高的三大法宝。虎扑老哥对飞盘的口诛笔伐,对“飞盘媛”“运动媛”的恶意揣测,最终助力飞盘在大众层面破圈。
“虎扑男总说飞盘媛三件套:瑜伽裤紧身裤运动bra,但飞盘本来就没有着装要求,大家喜欢什么就穿什么呗。我去的飞盘局也有女生穿短裤,就是没人讨论罢了。”小薰有时气不过,会在评论区与人对吵,吵完还不解气有时会发朋友圈或者小群吐槽,来安慰她的亲友帮着吵了几次后,也去体验了飞盘。
Lanprow发了关于“飞盘媛”的澄清视频,发现“好像是流量密码,多亏了这期,播放量蹭蹭上万”。虽然评论区仍有不少负面声音,但“有提出很中肯的疑问的朋友,我觉得这是个好事,一个新事物在发展的时候要是都没有关注度反而不好了”。
确实如此。“飞盘媛”的污名化横行后,反而让不少女孩产生“打破偏见”的逆反心理。有人像Lanprow这样录制视频,也有人通过发小红书笔记回怼。硬糖君从几位刚接触飞盘或准备玩飞盘的朋友处了解到,她们就是想去“打恶臭男的脸,证明女孩也可以爱运动”。
这些飞盘爱好者也向硬糖君发出邀请:“就算你是社恐也没关系。做狗有多快乐,只有体验过才知道。”
作者:毛丽娜,编辑:李春晖
来源公众号:娱乐硬糖(ID:yuleyingtang),有温度的泛娱乐产业自媒体。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娱乐硬糖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Design Token这样使用最聪明,赶紧收了吧,太实用了!
设计动态 2022-07-18我们在设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时常会因为参与人数多、业务背景杂而面临诸多考验。本文从概念、背景、类型、命名和应用五大方面来介绍视觉设计的原子Design Token,为大家解答在设计环节如何巧妙化解团队协作的难题。推荐设计伙伴们阅读了解~ 提到Design To我们在设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时常会因为参与人数多、业务背景杂而面临诸多考验。本文从概念、背景、类型、命名和应用五大方面来介绍视觉设计的原子Design Token,为大家解答在设计环节如何巧妙化解团队协作的难题。推荐设计伙伴们阅读了解~
提到Design Token,很多同学可能第一反应是这是什么?其实这不是什么新名词,早在2014年,salesforce就开始在这块进行研究,它的名字来源于Jina Anne。
Design Token 是设计系统中的视觉设计原子。它们是一组有着统一命名规则的实体,用于存储视觉设计部分的具体参数,比如 HEX 色值、间距、尺寸的像素等。使用它可以有帮助为 UI 开发工作维护一套具备可扩展性、一致性的视觉体系。
在我们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面临参与成员众多以及业务背景的复杂性以及设计趋势变化的等问题和考验,你是否有以下的疑问:
设计团队加入新人,因为对规范的不了解,经常会不知道不同场景对应色值的应用。 开发同学代码碎片化,在遇到新业务时,需要二次开发,迭代以及维护成本增加。 随着公司战略升级,品牌色做了调整,因为调整页面众多,经常因为某些色彩细节而忘记调整。 那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下Design Token吧~
一、概念 从本质上来讲, Design Token是一种设计与开发共同使用的工作思维和方法 。”Token“的意思是令牌或者指令,简单的可以理解为 对视觉样式封装的属性参数 。在设计师以及开发都理解的命名规则上, 对组件中的每一个元素进行有规律的代码化命名 ,统一了两个不同工种(前端与设计)的交流语言,保证设计系统可以被快速管理,确保了产品体验的灵活性一致性。
上面解释如果还觉得复杂的话,你可以把Design Token理解为设计以及前端都认可的外号。例如当前按钮背景色值的外号是”colour-button-backgroung-primary-normal“,这样即使以后按钮背景色再怎么变化,前端都可以根据这个外号来应用颜色,这样的话,按钮在系统中的背景色就是唯一的。
二、使用场景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没有Token,我们开发是如何工作的。
例如我们之前的品牌色#00704a,在页面中会大量被使用,那么当每个页面出现该颜色的时候,开发得重复编写,那后续品牌色升级,开发改起来会特别麻烦。
这个时候我们假如使用了Token,开发在实际工作的时候就不需要输入这个颜色的色值,而只需要这个颜色的Token“color-primary:blue-7”即可。即使后续这个品牌色值再怎么调整,也不需要开发做重复的工作。
三、类型 Token在实际的应用中可以分为3类, 全局Token (Global Token)、 别名Token (Alias Token)以及 组件Token (Component Token)。
1. 全局Token 作为全局Token,通过字面意思就知道它并没有限定使用的范围,也就是 项目中所有的Token都可以从这里调取 ,无论是颜色、字体、行高还是圆角等。例如颜色Token通常被命名为Blue-7、Blue-8等。
2. 别名Token 它的存在是 为了限定全局Token的使用场景 ,这样可以让Token更加场景化,可以被灵活调用,在后续的更改中自由替换。 它的值都是从全局Token中调取过来。 例如colour-primary:$blue-7。
3. 组件Token 这一步就是特别具体的,一般添加组件的的名称以及属性,可以直接进行开发, 通常作为特定名称 ,大家基本上看了Token就知道它是什么。 它的值一般从别名Token调取 ,在特殊情况下也会从全局Token中调取。例如:button-color-primary-background:$colour-primary。
四、命名 1. 拆解Token 要想对Token进行合理命名,我们就需要对其进行原子级别的拆解。拆解为 类别、元件、属性、等级、状态这5类 。
不同公司针对Token有着不同的定义方式,只要设计师与前端达成一致就好。
例如产品设计中的Lightning Design System在对Token进行原子级拆解的时候就包含了12种:
Background Color Text Color Border Color Font Font Size Opacity Line Height Spacing Radius Sizing Shadow Time Media Query Z-index (1) 类别
类别指在Token中有着最广泛应用场景,最基础的组件元素。
我们对常用的组件围绕形、色、字、构、质这5个维度对其进行拆解,分为圆角、色彩、文字、间距以及阴影这5类
(2) 元件
元件指具体的单一的组件种类 ,例如按钮这个类别下就包含了主按钮、默认按钮、虚线按钮、文本按钮、链接按钮。
(3)属性
这里的属性通常分为 背景 或者 边框 两种。可能会有同学疑问,为什么只有2种属性,因为这里我们的样式不与具体组件绑定,仅仅以样式本身的性质来做区分,所以在属性这里我们罗列了2种样式。
例如下图的弹窗,线框的描边、输入框的描边以及按钮的描边都可以调取统一的Token,将原本相同元件但不同样式的组件进行统一化管理。
(4) 等级
等级的状态由组件的基本功能以及具体的使用场景决定,有部分组件只有一个等级,例如”面包屑”,这时候在Token命名的时候就可以不体现,而有的组件例如“按钮””导航“等则有多个等级;
(5)类别
状态则是组件在交互时候的不同样式,通常有默认、悬停、点击、禁用等,有时候还会根据场景的不同,有危险以及幽灵等状态。
2.Token的命名 Token的命名没有唯一的表达方式,只需前端与设计保持约定一致即可。 这里Token的命名方式与组件基本一致,都是按照” 类别-元件-属性-等级-状态 “的顺序依次往下。不同单词之间采用“ – “或者” . “符号相连是可以通用的。
上面按钮的命名虽然看起来很复杂,但是它也可以很明确的告诉设计师以及前端它的使用场景。例如它告诉我们可能用于按钮的背景,它还表达了它当前的等级是什么,以及它的具体状态是什么。
3. 整理Design Token 有了统一的命名规则后,我们可以把涉及到Token编写的组件全部以表格的形式整理出来,开发在编写的时候可以对照图表中组件的名称,直接在导出的json文件中调用该组件的详细信息。
五、应用 因为我们的设计软件是Figma,因此挑选了与之匹配的插件 “Figma Tokens” 来辅助我们协同。
1.手动输入Token 我们以下图为例,尝试下怎么根据Token值在在该插件中手动输入。
2.批量导入Token 手动输入大家可能觉得太麻烦,那么我们可以尝试下如何批量导入Token,这里以颜色的梯度色板为例,首先我们先在Figma里面利用Foundation插件建立Gobal梯度色板(也可以自己手动在Figma中输入产品的基础色值),随后将其导入Figma Token中。这些导入后的颜色作为全局Token,后续将会被引用。
在过去开发利用蓝湖编写组件的时候,需要选中这个组件,然后复制代码后输入该组件相对应的颜色值。现在就不需要知道这些具体的值,只需要知道组件的token名称就可以在调出的json文件中该组件的详细信息,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3. 新建主题 接下来我们在插件左侧新建别名Token(这里的命名建议采用英文,以防后续导出json出现问题),并根据颜色的应用场景分为背景色、反馈色、文字色等(具体根据当前项目所需命名)。
这些命名好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通过简单的样式进行应用,例如我们想更换视窗中的按钮背景颜色,这时只需选中Figma操作区的按钮背景后再选择别名Token中对应的蓝色即可进行联动替换(这里要注意的是主题顺序,选中下方主题,则会对上方主题进行覆盖)。
4. 导出Json 导出Json后,开发在编写代码的时候可以对这个文档直接进行直接复制 ,确保设计与开发的一致性。
六、写在最后 以上是有关Design Token的介绍以及落地的相关内容,它对还未建立公司组件库且想提高团队的协作特别有帮助。
Token提供的可操作性空间很大,可支持自定义的操作很多,其实目前做到文字以及颜色的自定义就可以很快提升我们的效率了。
在未来的产品发展中我相信Token的应用不单单是作为辅助插件的支撑,会成为这些设计软件内部的标配,赋能更多的产品。不知道你们公司是如何应用Design Token,欢迎一起讨论~
我是江鸟,一个爱学习爱分享的设计师。
我们下期见~
本文由 @江鸟的设计生活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