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ta出走直播间,欧美难续直播带货神话
设计动态 2023-03-01扎克伯格自从着魔“元宇宙”后,他的社交王国不停在崩塌瓦解。 根据Meta 2022全年财报显示:2022全年公司总营收为1166亿美元,同比下降1%,净利润232亿美元,同比下降了41%;成本达到877亿美元,增长23%;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元宇宙业务全年亏损额相较于国内打得火热的直播带货现状,国外、尤其是欧美的直播电商发展却不那么顺利,比如Meta就接连传出关停旗下直播带货业务的消息。那么,直播带货为什么在欧美火不起来?什么样的海外市场会更适配直播带货这一模式?
扎克伯格自从着魔“元宇宙”后,他的社交王国不停在崩塌瓦解。
根据Meta 2022全年财报显示:2022全年公司总营收为1166亿美元,同比下降1%,净利润232亿美元,同比下降了41%;成本达到877亿美元,增长23%;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元宇宙业务全年亏损额达到137亿美元,亏损同比增长了34.57%。
新生刚一年的Meta,就在市场的枪林弹雨中濒临休克,扎克伯格无奈地承认了自己的失败,并在财报电话会议上承诺2023年将是“高效之年”,要严格控制成本,削减中层管理人员和一些表现不佳的项目。
随即,Meta在近日进行新一轮的人事变动,而这轮“裁员+重组”可能会影响到数千名员工。而在去年11月,Meta就已经大规模裁员过一次,裁员总数高达1.1万人,约占团队总数的13%,
让人感觉意外的是,扎克伯格最先叫停的项目,居然是直播带货?
一、北美不看直播间? 扎克伯格和他的Meta退出直播带货,并不是临时起意,而是计划已久。
去年8月,Meta旗下社交媒体平台Facebook宣布,将从2022年10月1日起关停Facebook App内的直播购物功能。
今年2月,Meta旗下社交媒体平台Instagram也随着Facebook的脚步,宣布从今年3月16日开始不再对创作者开放直播销售商品功能,并且从主页剔除购物标签,为全面放弃直播带货做好准备。
把直播带货整个砍掉后,Meta表态将精力聚焦于短视频产品Reels和Reels广告。曾经在Instagram和Facebook固定在底部的“购物”栏位被去除,换成了类似于TikTok的Reels视频广告。
随着Meta旗下两大社交巨头接连关停直播带货业务,足以说明,扎克伯格彻底放弃了直播电商。
对于扎克伯格和Meta来说,他们在直播电商花费的时间并不少,已经有长达4年的布局,早在2018年12月,Facebook就在平台内上线了直播购物功能。
Facebook对直播带货领域期望值很高,不惜花费重金收购为YouTube开发购物产品的公司Package。又在2020年推出Live Shopping功能,也就是我们现在熟悉的直播间。
重金之下,Facebook的直播带货在美国市场取得了不错的进展,根据eMarketer的数据显示:在全球消费者直播购物的调查中,Facebook在全网社交购物平台排名第一,有57.8%的消费者曾在Facebook上完成购物。
既然路子已经铺下,那为何Meta还是选择关停直播带货呢? 根本原因还是因为美国人真的不适应直播带货。
Coresight Research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基于社交的购物预计仅占美国电商市场的5%,约为250亿美金。而中国的直播电商市场,在2023年预计能达到4.9万亿人民币,约合7252亿美金,美国直播电商只占到中国直播电商3%的市场份额。
也就是说,美国市场对于直播购物、社交平台购物都处于用户心智教育的早期阶段,不但没有取代线下购物,就连网购市场的零头都不够。
市场赛道过于狭窄,对急于转型的Meta而言,直播带货就相当于鸡肋,尤其是它将所有精力和金钱都投在了元宇宙无底洞之中。
二、海外直播市场水土不服? 除了Meta之外,还有不少互联网玩家试图入局直播带货,如亚马逊、YouTube、沃尔玛、谷歌等全球互联网巨头。
早在2019年,亚马逊就模仿电视购物频道上线“Amazon Live亚马逊直播”。据《福布斯》报道:亚马逊直播高度相似淘宝直播,但淘宝直播更注重主播与消费者间的互动,而亚马逊直播受电视购物影响太深,风格更像是主播单方面介绍商品。
除了Amazon Live之外,亚马逊还效仿天猫双十一推出Prime Day,邀请名人带货,如喜剧演员Kevin Hart、澳大利亚模特Miranda Kerr、女演员Kyle Richards都参与过明星带货。
全球知名的流媒体YouTube在2022年7月,宣布将与电子商务平台Shopify达成合作。在YouTube的直播、短剧和长篇视频都可以挂商品链接,用户可以使用Shopify在该页面直接购买创作者挂出的商品。
沃尔玛的直播道路更为复杂,先后与TikTok、Twitter、菜谱网站ALLRecipes、直播购物平台Talkshoplive合作,并推出了自己的沃尔玛直播购物平台。据沃尔玛的首席执行官董明伦表示,沃尔玛的全渠道重点是将数字渗透率推至创纪录水平。
虽然看起来前景光明,但事实上的北美、欧洲的市场,文化和消费习惯完全与国内相反,直播带货遭受全所未有的寒潮。
对于消费者来说,欧美很多地区整体收入较高,消费者更认同“一分价钱一分货”的消费观念,不信任很便宜的产品,对产品品质有一定要求,相对比较挑剔,又无法容忍商品出现任何问题,退货率偏高。
同时,因为国外对于隐私政策要求严格,较难获得精准的用户画像,使得流量推送较模糊,欧美消费者并不能准确看到自己想要买的商品。
对于商家来说,支付、物流、供应链更是压垮他们的三座大山。
首先是支付问题,在国内市场支付已深度整合,消费者能够在几秒内就完成从看到商品到完成购买这一流程。而在欧美市场,各地的金融支付机构无法打通,令商业闭环还迟迟不能完善。
其次是物流问题,国内快递的时效性足以傲视全球,江浙沪地区甚至可以达到次日达、当日达的神速。而在美国,快递时效性均为15天以内,如果想要实现两个工作日内达的快递服务,收费高达645美元。物流问题对直播带货来说,是致命缺陷。
最后是供应链问题,货源对于直播带货是绝对核心,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国内独有的优质且低价的各类产品,同时在成熟的物流供应体系下,成本进一步收缩。这是国内直播带货能够迅速铺开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海外品牌尽管也希望通过直播带货的模式来触达年轻消费者,但并不愿意用降价的方式。这就造成欧美地区出现货品和供应链上的天然缺陷,是海外直播带货发展缓慢的底层原因。
国内一场带货直播动辄数十万元的销售额,但在欧美地区却难以实现,只因没有这样的土壤。
三、东南亚成直播出海大本营 海外直播带货,一直是近几年比较火热的话题,但基本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欧美地区至今没有发展出一个真正成熟的平台,只有东南亚地区的直播带货足够成熟。
据了解,东南亚互联网渗透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仅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泰国、越南几国累计已超过3.5亿在线用户。
东南亚地区自2022年上半年开放跨境电商入驻以来,全年GMV月均复合增速近90%;据Bain咨询预测:2025年东南亚地区电商市场规模将达到2340亿美元。
东南亚直播带货市场火爆,根本原因是东南亚地区是海外华人华侨聚居地,曾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当地人与中国消费者的一些习惯相近,对中国出海电商的排斥相较要小。
除了东南亚之外,南美市场也成了直播带货的新选择。据媒体报道,TikTok电商近期提前了进入巴西市场的时间,从2023年下半年改到上半年,巴西将是TikTok电商进入的第9个国家。
根据eMarketer数据,2021年,巴西电商规模接近340亿美元,在全球电商市场规模位居第四名。可以说拥有1.5亿网民的巴西,更适合中国各大电商平台。
直播带货,这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新式电商,在欧美地区难免有些水土不服。但在地域环境更接近中国的东南亚,直播带货又继续成为“暴富”的代名词。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也未尝不可。
作者:孙鹏越;编辑:大风
原文标题:扎克伯格出走直播间,欧美难续造富神话
来源公众号:锌财经(ID:xincaijing),新商业的记录者,新经济的推动者。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锌财经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阿里到店,高德能救?
设计动态 2023-03-01本地生活市场依然热闹,前有抖音狂飙突进,争夺市场,后有美团布局短视频种草,争夺短视频达人资源。 作为曾经在本地生活领域大力布局的阿里,近期也有了新动态。阿里生活服务板块的饿了么到店业务(原“口碑”)脱离饿了么,迎来一次新的调整。 据36氪报道,近日,阿里巴巴生说起高德地图,许多人还是把它当作一个工具APP使用。不过近日,阿里巴巴将生活服务板块下的饿了么到店业务(原“口碑”)并入高德,能否为高德地图转型综合服务平台助力?阿里到店业务又能否有更强的力量与美团、抖音抗争?来看看本文的解析。
本地生活市场依然热闹,前有抖音狂飙突进,争夺市场,后有美团布局短视频种草,争夺短视频达人资源。
作为曾经在本地生活领域大力布局的阿里,近期也有了新动态。阿里生活服务板块的饿了么到店业务(原“口碑”)脱离饿了么,迎来一次新的调整。
据36氪报道,近日,阿里巴巴生活服务板块下饿了么到店业务(原“口碑”)将与高德合并,原到店业务负责人张亮将由向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CEO俞永福汇报,改为向高德CEO刘振飞汇报。
从与淘宝融合、融资独立运营,到划归支付宝重启本地生活版块,再到与饿了么合并,成为其到店业务, 在阿里本地生活服务版块里,口碑一直得到阿里不同业务板块的流量扶持,不断地被调整、合并,却始终没能帮助阿里争夺到多少到店市场的蛋糕。
而在阿里的生活服务版块里,高德以“到目的地”的出行业务为主,与以饿了么为主的到家业务相协同,承担不同场景流量入口的作用。
这些年,高德内置的服务越来越多,包含了酒旅、休闲游玩、美食、房产、商超等服务,俨然成为阿里在本地生活的重要抓手,此次将到店业务并入,也不是令人意外的调整。 这也透露出一个重要信号,对于到店业务,阿里仍然有野心再博一搏。
未来,高德究竟能吸引多少人到店,争夺到多少蛋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01 阿里从未放弃到店业务,口碑却命运坎坷 阿里从未放弃过本地生活市场,而口碑作为阿里本地生活服务的排头兵,却一直在重复“整合、战斗、再调整”的命运,没能担起大任。
口碑的发展史,可以说充满着坎坷。2004年,前阿里员工李治国创办了口碑,后来被阿里全资收购,并推动其与搜索平台雅虎整合,但效果并不理想,之后口碑网融入淘宝网,并逐渐沉寂。
直到2015年,这一年是O2O战况激烈的一年,百度向旗下团购品牌糯米投资200亿元,美团网宣布完成7亿美元融资。在这个时间节点,为了在本地生活抢到蛋糕,阿里“复活”了口碑网,新口碑网,注入了阿里系餐饮O2O平台淘点点和蚂蚁金服的线下资源。
图/口碑官网
阿里对口碑的扶持,一度极为大方。在流量上,口碑接入淘宝、高德、微博、UC等阿里旗下高流量平台,并在支付宝APP底部tap栏上占有入口;在商家运营上,口碑提出无佣金政策,并将行业解决方案免费向商家开放三年。
或许是过于着急,口碑在2015年双十二“全球狂欢”大促期间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被曝出强制商家参加相关活动,引发了众多商家的投诉和抗议。
在此之后,口碑的声量再度弱下去,新的举措和活动,都无法让它突围。
到了2018年,面对美团在本地生活上带来的压力,阿里巴巴宣告阿里新零售战略正式跨入本地生活。为此,联合蚂蚁金服,以95亿美元的价格完成对饿了么的全资收购。
口碑在这一年重新被看中,与饿了么合并成立了一家本地生活服务公司,并成为了饿了么的到店业务。在组织架构上,饿了么CEO王磊担任阿里巴巴本地生活服务公司总裁,口碑CEO范驰向王磊汇报。
就此,阿里在本地生活业务上形成了饿了么带领口碑,“到家+到店”“高频外卖+低频团购”的组合。
阿里随后还在给口碑增添更多的火力。
2019年口碑收购餐饮SaaS服务商客如云,形成饿了么、口碑、客如云、蜂鸟即时配送融合一体的业务布局;2020年,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又开启新的一轮努力,把旅游服务平台飞猪也整合进了本地生活服务业务中。
看似重新排兵布阵,但阿里的到店业务其实并没有太大起色。 这几年,口碑几乎节节败退,直到2021年5月,它以“爆爆团” 到店团购业务,又一次与美团、抖音展开了近身厮杀。
在这次到店团购的暗战中,“爆爆团”这个获得了支付宝首页的流量入口,还分别在口碑APP和饿了么APP设置了相关活动页面。但在短暂的“闪电战”后,“爆爆团”这个到店性质的项目又变得悄无声息。
这几年,口碑餐饮业务在不断缩水。据36氪报道,2022年口碑餐饮业务覆盖已从过去的40城缩减至11城,聚焦一二线城市,其余城市从直营转为服务商模式。业务调整后,绝大多数直营城市只保留了1/3员工,近一半人被优化。
口碑多年来一直被扶持,一直表现不佳的状况,或许是阿里再次调整它的重要原因。 调整的同时,阿里也在为应对近三年来本地生活领域的剧烈变动,频频在寻找新的迎战姿态,不愿意放弃到店业务的阿里,又将如何讲出新故事?
02 高德,能让到店业务突围吗? 口碑并入饿了么后,原本阿里寄希望于饿了么+口碑的组合,可以发挥协同作用,共同争夺蛋糕,抵御外敌。
但饿了么强大的“到家心智”,让到店业务几乎没有存在感,尽管饿了么并不吝啬给到店业务引流,仍难以让到店业务突围。
在外卖领域,饿了么也面临巨大的压力,它的新解法是与抖音牵手。而到店业务,则必然需要寻找新的归宿。这时候,高德就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阿里会看好高德,并不令人意外。
加入阿里生活服务板块后,高德的表现确实不错。首先,在增收上,2022年第二季度,阿里巴巴本地生活服务收入为130.73 亿元,年增长率为21%,亏损收窄。
华安证券的研报分析认为,亏损收窄的原因在于高德整体(到“目的地”业务)订单迅速增长。
其次,高德也在大规模探索商业化,并与其他阿里本地生活业务合作。2022年,客如云联合高德地图推出线上营销产品“商户通”,帮助客如云商家在高德地图上展示店铺,为其引流。但该产品的曝光引流效果只局限于线上,并涉及到线下餐饮订单的转化。
到了2021年Q4财报中,阿里再一次提到了高德在本地生活服务上的贡献,认为消费者可以通过高德,发掘、联系及探索本地商家,国庆假期,高德创下日活跃用户超过2亿的纪录。
其实,高德的本地生活属性早就越来越重了。 打开该APP可以看到,APP首页只有2/3的版块留给了地图,剩下的1/3被订酒店、旅游、打车、亲子玩乐等本地生活服务占领,同时“附近”页面也为美食、酒店、旅游、商超等生活服务留出流量入口。
图/高德地图APP
当点开高德APP一级菜单选项中“附近”的选项,发现内容功能包括美食、酒店、休闲娱乐、加油及商超购物等众多本地生活二级选项。
高德能为阿里本地生活提供流量支持,也背靠于大量的用户。阿里去年Q3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国庆假期,高德创下了日均活跃用户超过2.2亿的纪录。
如今,阿里寄希望于高德重振到店业务,也情有可原。其实,口碑的相关业务,早就与高德频繁互动了。
早在2021年7月,当口碑、高德和飞猪整合后,口碑的线下到店消费场景就开始从向高德迁移,包括目的地商家、优惠券购买、客服售后等。一年后,高德发布了“高德指南”,其中涉及餐饮、酒旅等消费场景,旨在为出行用户提供消费决策参考,对标美团点评。
现在将到店业务并入高德,可以说是阿里经过考虑后的选择,但高德要担任起重振到店业务的使命,也并不容易。
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高德的出行导航工具属性太强,消费者还未对其形成本地生活使用服务的强心智,用户思维和使用习惯还需要时间来转换。
“高德作为手机中的必备软件之一,平时打开的目的主要是用来做导航,很少会关注到本地生活这块。如果要查哪里有游玩的地方、或者吃东西的餐馆,都会打开点评等软件来查找。”一位消费者对一刻商业表示。
在这样的使用习惯下,就会形成一套逻辑:在其他一些软件商搜索到想要去的餐馆或者游玩场所后,才会打开高德来寻找如何去往的路线;而不是阿里想要实现的到店行为逻辑——消费者可以在高德中完成寻找和查看门店、到去到目的地的全流程。
这其实也是高德的压力,高德本身也需要从一个交通导航工具,转型成为综合服务平台,这个过程任重道远。
03 行业混战加剧,阿里到店业务必须再博一次 本地生活市场还在增长,混战也在继续。
据艾瑞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从2014年至2018年,中国本地生活综合服务市场规模以年复合增长率41.3%的惊人速度在扩大。经其测算,该市场规模将在2024年达到2.8万亿元。
蛋糕越来越大,这就意味着赛道上的玩家,谁跑得更快,就能抢到更多的蛋糕。
近些年,美团在本地生活赛道上动作频频。相比高德,美团早就融合了大众点评成熟并丰富的UGC评价体系。并且美团在餐饮、酒店、旅游等各个行业的榜单和用户评价,已成为消费者在做本地生活消费决策时的重要参考。
此外,如前文所述,美团的消费人群也拥有较强的目的性和找店的心智。从搜索、筛选、到决策、下单,消费者会在美团走完一条完整的消费决策路径。同时,美团的到店业务还能横向链接到打车、共享单车等出行场景,为美团出行业务不断注入流量。
图/美团APP首页
这两年,拥有“强找店心智”属性的美团,又把触手伸向了以内容种草模式开启本地生活业务的短视频领域——想要以短视频、直播的方式引起消费者兴趣种草,获取流量。
比如,近期在美团外卖页面上,能看到一些美食推荐短视频,意在激发消费者的兴趣,为商家引流;2020年-2023年,美团也在旅游、医美等业务上开启过不同形式的直播。
为了让自身短视频的覆盖性更强,美团也在“挖抖音的墙角”,去年年底开始招募短视频探店达人,试图抢夺抖音的达人资源。
作为短视频行业头部的抖音,其实也在近两年开始觊觎本地生活这块蛋糕。2020年,抖音以到店酒旅作为自身进入本地生活领域的切口。
图/抖音APP本地酒店团购页面
这之后,抖音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短视频内容种草,主动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以兴趣驱动用户下单,实现了本地生活领域的差异化竞争。 此外,抖音还在价格上做起了文章。
据品玩等媒体报道,一些消费者有时刷到一些店面的介绍视频,发现视频中推荐的价格比美团的到店团购还要便宜。
凭借这些动作,抖音本地生活业务在去年实现了起势。抖音仅用去年半年时间就完成了约220亿的GMV,超过2021全年。另据36氪消息,抖音生活服务今年的GMV目标定在了1500亿,约为2022年的两倍。
抖音还想抢外卖的蛋糕。最近有一些媒体报道称,抖音外卖将于3月1日全国上线。虽然这一消息被辟谣,但由此可见,美团、抖音和阿里在本地生活领域还将有更大的较量。
目前,行业竞争的关注焦点仍集中在美团和抖音两方的较量上,据一刻商业观察,各类行业报告、研报对于阿里本地生活业务的讨论和研究较少,阿里本地生活业务正在被挤压。
虽然现状看似被动,但对于阿里来说,本地生活业务或许是无法放弃的。因为本地生活业务几乎包含了全国大多数的行业,掌握这些行业的数据已成为各家互联网平台的重中之重。
换言之,做好本地生活业务、积累更多行业的数据,也能促进阿里内部其他业务的发展。 因此,本地生活业务对阿里而言,虽然是块“难啃的骨头”,但它想要在未来的战场上获得优势,就必须发力来拿下这一业务。
作者:晓烟,编辑:周烨
来源公众号:一刻商业(ID:yikecaijing),花十五分钟,读一篇干货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一刻商业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即时零售赛道看似混战,为何只有京东到家、美团闪购有资格掰手腕?
设计动态 2023-03-01除了近期卷起的外卖大战,本地生活的战场上还有另外一个容易被忽视的主角,即时零售。 在疫情这股强效催化剂下,消费者对即时零售的需求增长迅猛。美团闪购数据显示,2019-2022年即时零售用户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7%。京东到家数据显示,截至2022Q3,其活跃的即在本地生活市场里,除了外卖业务,部分互联网巨头如美团、京东等也在另一角色——“即时零售”身上下了不少功夫。那么,即时零售赛道上目前有哪些玩家有着更多发展优势?本篇文章里,作者便针对即时零售业务的发展进行了解读,一起来看。
除了近期卷起的外卖大战,本地生活的战场上还有另外一个容易被忽视的主角,即时零售。
在疫情这股强效催化剂下,消费者对即时零售的需求增长迅猛。美团闪购数据显示,2019-2022年即时零售用户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7%。京东到家数据显示,截至2022Q3,其活跃的即时零售用户达7450万,同比增长32.05%,用户体量近3亿。
如何理解即时零售?做一个简单的比方,即时零售相当于在外卖配送的基础上,把消费品类从餐饮拓展至零售万物,同时配送到家的时效性更好。
社区营销院曾指出,即时零售的需求可视刚性/非刚性视为两类: 一类是如医药、生鲜等即时性需求强的品类;一类是如零食、手机3C等消费者想要“所见即所得”的品类。
疫情期间,拓展即时零售渠道,是降低社会面接触的防控措施之一。但是市场有诸多理由判断,即时零售的需求在疫后放开后仍然成立:即时零售满足了人性中的懒;即时零售本身适合短保即时、高频低值等品类拓展曝光渠道;即时零售还是一种零售业态的协同和补充,有效拓展了品牌商家的营业半径,增强了品牌之间的区隔度……
从近期消费市场的表现看,无论是电影春节档的火爆,还是餐饮人流的回归、旅游业的复苏,都在印证人们向往的“烟火气”生活正在快速回归。在此背景下,即时零售究竟发展如何了?现有的行业竞争格局如何?从消费者体验的视角看,即时零售还有哪些提升的空间?
一、即时零售的牌桌上究竟有谁? 即时零售的牌桌上究竟有哪些玩家,目前行业并没有一个确定的结论。
如开篇所述,即时零售相当于在外卖配送的基础上,把消费品类从餐饮拓展至零售万物,同时配送到家的时效性更好。
那么,像盒马、叮咚买菜、每日优鲜、美团买菜这一类利用店仓一体/前置仓/到店自提等形式主营生鲜、鲜花、烘焙、精酿、预制菜等品类的玩家,当其拓展出外卖配送业务后,算不算即时零售?
还是只将美团闪购、京东到家这类明确推出即时零售品牌、经营品类更全的平台视为即时零售?或是可以把闪送、蜂鸟即配、顺丰同城急送这些快递玩家(即明显负责更局部的产业链环节,由品牌商家派单合作)扩进来,为即时零售组织一个更大的语境?
1. 当生鲜电商推出类即时零售业务 从消费者线上下单到骑手配送到家的全过程看,第一类生鲜玩家与即时零售并无本质区别,因为都需要涉及到门店拣货、打包(生鲜保鲜防损)、线上线下库存同步、售后退换货等环节,而且在生鲜等专营品类上,其消费体验甚至还要更上一层楼。
而且,恰恰是这种消费体验本质趋于一致,让消费者想要在更多品类实现“所见即所得”。
但是,当即时零售的业务体量越来越大,消费者对某些品类形成了依赖即时零售渠道的习惯后,那些推出即时零售品牌、经营品类更全的平台,才更容易形成“快”的消费者心智。
据艾瑞咨询去年7月调研,用户选择即时配送平台的驱动因素排序是品牌>时效>价格,调研用户中87%为26-40岁,63.8%用户月收入超8000元,70%以上可接受6%-20%的配送费溢价。
“多、快、好、省”的零售要义中,即时零售显然占尽了“快”的好处。
所以,即便盒马、叮咚买菜、每日优鲜、美团买菜的外卖配送业务可以做到很快, 但由于外卖配送业务只是其业务的补充(例如盒马主打堂食)或是保证生鲜品质的必要操作(品类局限性太强也就谈不上零售),消费者本身是奔着买菜、囤菜的刚需下单的,所以很难形成即时零售的心智。
2. 当快递玩家做足配送“快”的消费者心智 倘若只求“快”,部分快递玩家的确口碑不错。消费者一旦遇到所有代跑腿的活,叫个闪送、蜂鸟,会有非常不错的消费体验。
但如果对目前所有的即时配送平台做个比较,会有不一样的结论:
骑手数量上,蜂鸟即配(300万)>闪送(100万+)>达达快递(63.4万)>顺丰同城急送(60.6万)>美团跑腿(40万+); 配送效率上,美团跑腿(40min)>蜂鸟即配(50min)>达达快递、顺丰同城急送、闪送(1h); 业务覆盖的品类上,达达快递>闪送>美团跑腿、蜂鸟即配>顺丰同城急配; 业务覆盖的城市上,达达快递(2700+县区市)>顺丰同城(1900+市县)>闪送(229个城市)>美团跑腿(80个城市)。
与背靠美团、京东流量的美团跑腿、达达快递相比,纯茶的快递玩家似乎运力更充足,但其短板很明显:
第三方订单来自于商户(通常是大品牌客户如肯德基等)+个人用户,本身缺少流量来源; 由于流量来源有限,其能够配送的品类非常有限,经营最局限的顺丰同城急配只能覆盖美食饮料、商超便利、服装鞋帽三大品类; 同样受限于流量来源,其在覆盖城市的广度上比不上达达快递,履约时效性比不上美团跑腿(由于商家类型多元,美团的运力网更密)。 最接近京东到家、美团闪购实力的玩家其实是多点Dmall。
这个企业创立于2015年,最先成为物美超市收银工具、现将即时零售作为主力业务,也有自身的独立APP,并接入了1.5万家线下门店、130+连锁零售商、850+家品牌商。但其前五大客户均为物美系零售企业,与京东到家、美团闪购能够接入的合作商数量、覆盖的销售品类、覆盖的国内城市数量和接入的流量规模,都不在一个量级。
综上来看,目前真正能算作即时零售牌桌上的玩家,可能就只有京东到家+美团闪购。
二、两强格局,京东到家、美团闪购有哪些牌可以打? 京东到家、美团闪购各自的长板短板,是由京东、美团各自作为本土综合电商平台(且经营由数码3C逐渐构建起的全品类)、本地生活巨头(且大比例为餐饮业务+部分到店业务)的流量基因、用户心智决定的。
1. 两者流量接入差不多,但用户迁移成本不同 拎取两大平台同一时间数据看:2021年美团交易用户5.6亿人,京东5.7亿;但美团闪购活跃买家数为2.3亿人,京东到家买家数为6230万人;截至2022Q2,京东到家对京东主站用户的渗透率仅为个位数,但仍处于快速上涨的阶段,两者的用户规模仍未分胜负。
很显然,尽管两家即时零售平台可接入的流量差不多,但由餐饮外卖用户迁移而来的全品类即时零售用户,其迁移成本更低,用户更容易理解万物都可以更快配送的逻辑;但用户对京东的认知更多是电商平台属性,从下单到送货会有物流时差,其用户迁移成本会偏高。
2. 两者的用户画像、用户决策迥异 社区营销院曾在《休闲食品如何成为即时零售第一大品类?》指出,即使是休闲食品这种看似人群接受度最广的品类,两大平台的消费者画像也有明显差别:美团以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女性大比例)偏多,京东则是已婚家庭人士(女性大比例)为主。
不同的消费者画像决定了不同的决策特点 :年轻人的个人消费,偏高频,购买周期短,情绪消费更多,但客单低;家庭类消费周期更长,但客单更高,更注重在特定节点计划性(理性)购买。
3. 用户属性不同,基于两者接入商家类型、主营品类迥异 美团闪购更多接入的是本地的中小超市、便利店、闪电仓、鲜花医药为代表的垂类商家等(36氪报道去年8月左右接入了20-25万家),能够以更长的营业时段满足消费者,经营更优势、GMV贡献更高品类为商超便利、水果果切、医药健康。
京东到家依托连锁大商超起家(2022Q3超市品类为GMV贡献55%),截至去年9月30日,有8300家门店使用了公司研发的海博系统(负责仓拣配),优势经营品类仍在3C(2022Q3GMV贡献占比35%)。
三、为了走出各自舒适圈,美团闪购、京东到家可以如何秀牌技? 综上所述,美团闪购、京东到家各自的优劣势已经非常明显。
一方面,美团闪购获客成本更低,意味着更少的用户补贴,同时,由于可以最大程度复用其骑手资源(可以顺路送),单均配送成本更低。
京东到家则需要一定的获客成本,2021年京东到家的单均用户补贴就达到10元,客单价占比5.4%;京东到家虽然骑手采用众包模式(无自有运力),但由于接入更多大型连锁商超及品牌客户,商家密度更低、与消费者距离更远,其配送成本也会变高。
另一方面,美团目前的业务布局重心强调本地商户联动,让流量在外卖、酒旅、打车等多场景下流动起来,形成业务协同,带动不同行业的品牌商户露出;但京东到家正在垂类商家和下沉连锁零售持续发力,这是更有想象力空间的事情。
例如仅在2022Q3,京东到家平台上的母婴门店、服饰商家GMV同比增长2/8倍,还在签约新的区域头部商超。
两大巨头围绕“万物到家”还能打出什么牌,需要更多时间验证。
来源公众号:社区营销研究院(ID:Community_Marketing),洞察社区消费
本文由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社区营销研究院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价格战,电商的提线木偶
设计动态 2023-03-01“价格战已经成为电商商家非常常用的一种运营手段。”一位电商商家的内部人士表示,从某种角度上讲,低价高度融入了国内的电商生态。 近些年,价格战似乎在逐渐淡出互联网竞争语境,而现实却是,它正从“恶性竞争”的代名词演变为电商商家的一种“日常运营手段”。 表面上是各平低价,是目前电商商家们普遍会采用的一种手段,而随着各平台在下沉市场的加快布局,商家们更是意识到了“低价”的竞争力所在。那么在商家想用低价留住消费者的这一现象变得普遍时,电商平台是否在这一现象背后起到了助推作用?一起来看看作者的分析和解读。
“价格战已经成为电商商家非常常用的一种运营手段。”一位电商商家的内部人士表示,从某种角度上讲,低价高度融入了国内的电商生态。
近些年,价格战似乎在逐渐淡出互联网竞争语境,而现实却是,它正从“恶性竞争”的代名词演变为电商商家的一种“日常运营手段”。
表面上是各平台间或明或暗的价格战,如京东日前针对拼多多发起百亿补贴,与十多年京东、苏宁、国美的价格战并无太大差别;深层次的是商家日常经营时,将低价作为手段。
“价格战”不是一个正面的词汇,如今平台已经很少再主动发起价格战,但行业低价竞争的格局却远比十年前还要激烈。
电商平台正在通过流量主导,间接推高商家之间的价格战。
光子星球通过与多位电商商家的对话发现,如今电商下沉时代,纯粹的低价竞争越发突出。商家们不得不被动或主动的将低价策略提上运营高度,即便演变为恶性竞争。
一、低价,商家恶意竞争 张立是一位电商商家的内部人士,其公司主营家居日用品。近日他向光子星球透露,他们公司在天猫开了8年的一家家居日用专营店铺被平台封了。
至于原因,他表示:“员工从淘宝用爬虫爬别家产品的图片用以自己上架,不小心把一家大品牌的商品图片给动用了,因此遭到对家的投诉被封店。”
“之前这家店的每日营业额在七八万左右,如今都功亏一篑。”张立有些惋惜的感叹到。
而至于这次“事故”,他表示相关员工最主要的失误点在于“对方是一家大品牌”,而非盗用别家商品图片这种行为。
“盗用同行图片或商品链接,这只是一种蹭流量的策略,行业都是很常用的。对于一些普通商品或者非品牌商品,平台平时不会管,只有大品牌投诉平台才会重视。”张立表示。
对于这种蹭流量行为的常规操作是,商家一般会瞄准行业销量较高的商品,盗用他们的图片或者打造相似的关键词及商品详情描述,再通过买量等手段将自家商品的搜索或推荐展示位拉到对家商品展示位附近,然后定价低于对家。
以此给消费者塑造出“一眼看去,两件商品一样,但价格更加便宜”的假象,选择更低价格的商品无疑是大部分消费者的第一选择。
对于这种“盗图”现象,不仅仅发生在单一平台内,跨平台盗图同样很普遍。例如拼多多商家盗用淘宝平台的,抖音商家盗用拼多多的。“这已经成为一种不言自明的常用竞争手法。”张立表示。
这种现象在拼多多、淘特,以及抖音快手等平台更为常见,这与商品品类、对应消费群以及平台的监管等息息相关。
对于大部分非标商品来说,专利产权等均难以界定,平台本身监管难度就很大。因此,不少商家便走上了这种看似“合理”的钻空子之路,而这种恶意竞争的代价便是损失原始商家的订单与流量,且存在消费者买到劣质商品的隐患。
钻空子之外,行业更有甚者是直接通过不合规的手段让很多商家没有生意可做。
邓辉是一位抖音商家,去年中他作为个人商家开通抖音小店创业,主要卖一些客单价整体较低的日常用品,例如袜子、手套、毛巾等非标商品。
之所以选择在抖音开店,作为电商新手他主要是听说抖音没有其他几个综合电商平台“卷”,但他实际入局后发现并非如此。
来自同行的打击让他猝不及防,他的第一家抖音小店开张不到半年便夭折。
邓辉表示,当时新店开业不久,为了拉动店内整体销量,他便选中店内一款反响比较好的撞色袜做活动,价格水平在“19.9元6双”。不料几天后,这款袜子的销量就很快冲到了10万+,但来自同行的恶意打击也在销量攀升的同时随之而来。
“销量上去后,这款袜子在搜索页的展示位已经比较靠前了。好景不长,展示位靠前的过程中,退货和差评订单开始集中爆发,因为有同行在恶意刷单。正常情况下这类客单价不高的商品退货率是很低的,而且这款袜子作为活动产品,质量肯定是过关的。”邓辉表示。
“当时每天刷几百,店铺评分很快从4.6掉到了4.0,这对于一个新店是致命的打击。”作为个人商家,在资金与供应链的能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很难与行业的其他玩家大打价格战对冲。
而这款“撞色袜”作为活动产品,本身就是降价促销,加上是新店的产品,或许邓辉已经在入局时无意破坏了行业的价格水平,并分食了某些商家的订单,所以才落得这样的结果。
对于任何一个电商新店,初期在没有用户积累的情况下都会尽可能的做高店铺评分,这是获得平台流量推荐以及买家选择的前提。
无论是商家之间抄袭盗用图片、文案或通过关键词抢位蹭流量,还是恶意刷单做虚假交易并通过差评诋毁同行,亦或是直接以价格战打压同行,诸此种种恶意竞争手段在电商商家之间普遍存在。
二、平台“唯低价论”间接助长价格战 “低价”是零售行业百试不爽的竞争手段,消费者永远会偏向于选择更划算、价格更低的产品。因此在行业发展中,低价竞争会始终存在。
于商家而言,发起价格战可以在短时间内促进销量增长,打击对手的同时巩固自身的市场地位,是行业竞争中及其简单粗暴的一种竞争手段。
正如上述电商商家的内部人士表示,价格战不是什么高明的运营手段,很多热衷于价格战的商家其实是没有多少其他运营思维的。但反过来这也是很多人喜欢挑起价格战原因所在,即简单直接,见效快,很多资金实力弱的商家在价格战打击之下没有还手之力。
“真正追求长效经营的商家是很少主动挑起价格战的,但现在的竞争环境已经逐渐让商家被迫参与到价格战之中。”上述人士无奈的说道。
平台“唯低价论”的流量推荐逻辑,以及愈发激烈的下沉电商厮杀,越来越多的商家面对价格战不能再置身事外。
江露是一位拼多多商家,她对于现在拼多多的经营感到愈发的苦恼。
“平台的流量分配有些不合理。”江露提及拼多多的流量推荐时略带情绪。她给我们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客户在我家下单了一把10元的梳子,客户刚刚付完款,平台就在下面推荐一个一模一样的梳子,价格才7元。很多客户便纷纷退款重新下单更便宜的。
江露抱怨道,先不论会损失多少订单,拼多多的每笔交易订单平台都会扣取千分之六的手续费,即便用户退款了也一样会收取,光手续费就是一大笔亏空。另外,退款退货的太多也会影响店铺权重,拉低店铺评分。
同时她表示,拼多多存在半强制推广的嫌疑。“我们一款产品报名参与活动,在活动期内就卖的很好,但活动一结束,一天就销一两单。”此类现象,在平台主导流量的情况下已经司空见惯。
“淘特更狠,价格太高了平台审核就不通过,直接上不了架。”江露表示。
于消费者而言,拼多多以及淘特等下沉电商给用户的第一感觉就是整体价格较低,比较划算。但于商家而言,平台想要达成低价的结果,则是通过各种规则或流量推荐逻辑“钳制”住商家,店铺经营不得不被迫沦为价格的奴隶。
“拼多多是很难卖高价产品的,一是平台低价推荐的原因,二是很多下沉用户确实对高价产品不买单。这也就促使我们难以在商品质量上下功夫。”可见,平台太过于鼓励低价,间接导致的是平台整体商品质量的下行。
据光子星球了解,天猫的流量分配更偏重加权计算,包括图片、价格、发货失效、客人评价、转化率、点击率等多重因素作为考量。这于平台的用户生态以及消费层级定位等息息相关。
因此对于很多具备资金与供应链实力的商家而言,想要扩大经营规模,以及做产品升级,他们一般不会选择在拼多多、淘特等一个平台内布局,而是根据平台定位的差异,选择天猫、京东等跨平台经营。
平台的流量推荐逻辑已经间接助长了商家之间的恶意比价行为。一众商家想要在拼多多、淘特平台立足,则不得不面对这无限的价格竞争。
江露表示,在这种平台氛围下,商家之间已经默认达成了低价竞争的共识。像上述所说的抄袭图片文案并以低价蹭流量的现象,在拼多多早已是家常便饭。
江露认为,面对这种情况,商家一般有两种方法应对。一是提升自家产品质量,但见效慢周期长。最直接有效的解决方法便是以更低的价格对冲,在实力允许的情况下直接“干掉对方”,这也必将面临价格战升级的局面。同时会加剧某一行业,或某一品类的头部化效应,很多中小商家便阵亡在这场漩涡之中。
平台在主导流量的情况下,已然不再需要像初创期一样直接出面补贴掀起价格战,平台主动出击的属性被弱化。如今更普遍的现象是平台以流量调动商家行为,商家内卷,间接实现低价的结果,平台以此获得在行业竞争中优势。
三、下沉电商卷无可卷 2023年,各平台仍在不断加码对下沉市场的布局。“低价竞争”是自拼多多成立以来国内消费市场掀起的一场价格革命,如今仍在持续。
下沉市场更是将这种“纯粹的价格竞争”卷到极致。
纵观各电商平台,非品牌商品、非标品、白牌产品等主导着下沉市场的用户需求,这些对于品牌力要求并不是很高的产品品类,价格力便成为最核心的竞争因素。这也是为什么商家低价恶意竞争在下沉电商平台更加普遍。
上述电商行业人士张立表示,最初公司只在天猫开了一家店,现在拼多多、淘特,以及抖音快手等新的平台出现,我们主营的家居日用品也都比较适合在这些新平台开店。“表面看我们的机会是变多了,但更残酷的是这一行没有护城河,竞争对手越来越多是明显能感知到的。”
“好不容易卖得好了,别家便宜两块钱,就把流量抢走了。”
家居日用等非标产品对于品牌、服务的依赖度极低,在流量越来越稀缺的今天,商家的产品定价权早已被平台拿捏。
下沉市场卷到极致时,电商经营似乎不再需求多复杂的运营思维,低价才是唯一的杀伤力。“说到底,都是为了争取民意。”张立无奈的感叹。
平台多了,商家多了,但消费者就这么多。平台与商家唯有不断的“讨好”,才会被用户选择。
加上下沉市场用户本身价格敏感度就很高,“低价”无疑是电商下沉的终极竞争法则。
文中被访者皆为化名。
作者:何芙蓉;编辑:吴先之
来源公众号:光子星球(ID:TMTweb),细微之处,看见未来!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光子星球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用游戏化的视角,4个步骤教你面试作品复盘
UI交互 2023-03-01春天的风迎来夏天的雨~~~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你却被作品集所困扰,我是不允许的。之前讲过怎么制作作品集,但还有很多人不太明白,所以就有这篇了(其实是我自己想写-.-) 上货工作需求很琐碎,如何制作完整吸睛的作品集?前言 我们今天讲一下如何整理自己的作品集,好多人呢辛辛苦苦工作一年了,完了之后发现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东...春天的风迎来夏天的雨~~~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你却被作品集所困扰,我是不允许的。之前讲过怎么制作作品集,但还有很多人不太明白,所以就有这篇了(其实是我自己想写-.-) 上货
工作需求很琐碎,如何制作完整吸睛的作品集? 前言 我们今天讲一下如何整理自己的作品集,好多人呢辛辛苦苦工作一年了,完了之后发现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东西,今天做一点需求,明天做一点需求,做的东西零零散散的,发现没有什么可提取出来的,最后到总结的时候抓头挠腮的。
阅读文章 >
一、定义复盘 什么是设计复盘?它是一种设计思考方法,它涉及对设计过程中所做出的决定进行反思,以改进设计,它同时可以帮助 设计师 更好地理解设计过程,从而提高设计质量,设计复盘过程中,我们会评估设计过程中的结果,并从中总结出有价值的经验教训,以供未来参考。
而复盘作为作品集中最重要也是最能体现项目价值和设计价值的内容,需要我们先知道为什么需要复,相信大家都看过平台上格式个样的作品集,无非就两类,一类是只做页面展示没有任何逻辑,另一类是每个项目都会放一些方法论设计背景之类的,这两者的目的不一样;
前者更像是对自己作品的一个归类整理,然后用户可视化的方式来展现出自己的工作量,而后者则是通过一些设计过程和方法来验证设计价值和产品价值,准确来讲后者才是所谓的设计复盘,而前者是设计整理;
如果此时你觉得这是复盘那就大错特错,这就是你在脑子里 yy,想了那么多下一局你该怎么打还是怎么打,复盘一定是有收获提升的,你应该看视频观察你以及你每个队友掉点的原因,打团失败的原因,是因为意见不统一还是因为某个队友没跟上,或者自己冲动了,都需要你去记录下来,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其他因素等等。
那么正在做《面试作品集》的你知道什么什么是适合你的项目复盘了么
二、什么时候复盘 这条主要给不想做作品集或做作品集欲望不强的设计师看!!!
复盘项目的最佳时期当然是项目上线后的一周或者一个月,因为这个时期你对设计过程设计流程都是比较清楚的,中间踩过什么坑也都比较清晰,并且项目此时的数据结果也基本反馈过来了,所以这是最佳的复盘时期,如果等你找工作的时候在对单个项目复盘,那无非就是临阵磨枪,效果也不太好。
三、游戏化角度让你更快的学会复盘 怎么对项目复盘?这就好比你问我怎么赢一局王者一样,那肯定是把水晶打爆啊,你全局的目标都是想尽一切办法去推对面水晶,那对待项目同理,首先你要有个目标,例如你的目标是提升某个区域的点击,对某个页面进行改版优化提升用户体验,先将即将要复盘的项目目标明确下来,其次是你为了这个目标过程中做了哪些事情。
1. 为什么要推水晶(目的背景)
在打王者之前你是不是得搞清楚去一局的目标,有的人说了,我是为了娱乐开心,但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是为了赢这一局游戏吧,这就是你玩游戏的目的,无论是为了娱乐还是为了上分,这都是你做这件事的背景;
2. 你的对手是谁(目标用户)
在开局时是不是得搞清楚对面是什么人,是国服?还是省级?或者是某个战队的选手,搞清楚这些你才能说进游戏里怎么针对他产生一系列的策略;
同样在项目复盘过程中,你这个项目需求为谁做的,这里一定要写清楚,否则在面试的时候,吧啦吧啦讲半天,面试官都不知道你的群体是谁,那讲那么多基本没什么可信度,甚至还会被怀疑能力有问题;
3. 推水晶是为了赢(核心目标)
上面讲了推水晶是为了赢,那么我们赢的目的呢,像职业战队赢的目的是为了有更多的奖励,对于个人而言赢的话能获得更多的荣誉,但对于大多人我相信还是为了满足自己在好友列表的一些虚荣心,这些都是玩一把游戏的宏观目标;
那么对应项目中你的核心目标是什么呢,上面讲的是项目级的目标,而身为设计师就需要有设计目标,通过设计目标去赋能项目目标,在日常项目复盘的时候估计很少人会写设计目标,但是在面试作品中的复盘中是需要写设计目标,它在复盘的过程中是可以衡量我们的设计手段是否帮助了业务产生价值,同时能体现设计师的主观思考能力;
例如我们做一个话题签到打卡的活动,业务目标是提升用户发布率,那么对应设计目标我们拆解下来就是提升用户点击,所有设计方案都围绕如果让用户进行点击,从而进行发布;
4. 对手实力怎么样(目前数据如何)
我们开局打一场比赛是不是需要搞清楚对手实力怎么样,最起码得知道对面是什么段位,星耀还是王者或者荣耀,这样你才能在对局中更加关注对位情况。
而在做需求的时候,数据同样使我们参考的标准,如果不知道当下数据怎么样我们就是无头苍蝇,体验升级的一些项目同样需要参考标准,比如达到什么的体验算是合格,用户无差评、用户使用无阻碍等等,都是参考标准;
举个例子,当下话题签到打卡发布率为总数的 20%,此次需求需要提升至 50%,看,这样是不是很清晰,那假如我不知道发布率是多少,我说我要提升 50%,是不是觉得信口开河,反正我觉得面试官看了肯定这样想;
5. 对方每个人擅长用什么、对线风格(用户画像)
上面说了我们开局需要了解对手是谁,那么这一趴的我们就需要了解对手擅长什么,比如你打一场比赛,是不是需要搞清楚对面每个人的英雄池,然后相对应的给出 ban 位,这样就能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做项目过程中我相信大多人都是知道自己的用户行为、用户爱好、用户操作习惯等等这些数据,那么在面试作品集中就需要我们放进去这些信息,设计师本身知道可不行,让别人也知道你用户信息,这样在问你问题时会有依据的去问,而不是问一些毫无逻辑的问题;
6. 对面每个人的 KDA 是多少(用研文档)
知道对面的英雄池了,下一步需要了解什么?对面每个人 KDA 呗,每个人的团战能力、输出能力、抗压能力、经济能力等等,这些数据知道后,进入游戏是不是就可以针对他的弱项或者强项采取一定的措施;
映射到项目中是不是特别想一个用研文档,每个用户每天干啥,使用产品时长,使用产品做什么,抱有什么心态使用产品等等,当然这一趴不是必要性内容,如果大家工作中有较大的项目且是自己主导输出的用研文档可以放进去,如果大家工作中没有做过这些内容,那就不用刻意去写,这样会给你讲作品集增加难度;
四、支线任务怎么推的塔(过程策略) 在一局游戏中,你通过什么策略方法把对面塔推了,偷塔?团战赢了推塔?还是带线牵制推塔...
在设计这个需求的时候你通过什么方法来助力完成目标的,使用格式塔原则?Fogg 模型?还是其他方法呢;
1. 入侵野区干扰对面节奏(使用了竞品分析)
例如开局的时候我通过入侵对面蓝区干扰对面打野节奏,从而给队友一个良好的发育空间,为后续的团战推塔做铺垫;
假设做一个话题签到的需求目标还是发布率,那我在过程中使用 fogg 模型来帮助我进行设计,用户发布的动机是什么呢?用户有了动机后产生了什么样的行为?用户通过话题打卡来寻找相同的人,以此寻找情绪的共鸣,因此在行为过程中我预判用户操作,把相关话题推荐和入口设计的更加引人注意;这就是最简单通过视觉的方式来助力业务,当然还可能通过交互方式,例如优化操作路径这些,都是为了目标所使用的方法。
2. 入侵野区效果大不大(策略验证情况)
前面既然针对对手采取了一系列的策略反野、带线、团战绕后,那是不是得证明下这个策略对不对呢,团战后经济怎么样,反野有没有成功,带线有没有成功牵制对面;
回到需求中,前期使用各种方案来为业务赋能,只要有过程那肯定有结果,我记得我经常被上下游问的就是,你怎么证明你这个体验好,同样各位设计师项目复盘中一定要有结果来证明你的设计策略是正确的,继续举例我可以通过可用性测试来证明,用户在发布话题时是否有卡点,对入口的点击上是否有过多的思考困惑,当然还有很多验证方法,例如上线后的数据,上线前问卷调查都可以;
无论是游戏还是项目都需要对自己产生一种自知之明的习惯,不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面试过程中讲了一大堆过程最后结果讲不出来;
3. 通过提前绕后成功赢得团战(设计方案)
通过你的指挥和策略成功赢得了团战,那是不是需要炫耀一下,那需求中前期设计策略以及各种分析都用上了,是不是需要把设计结果展示一下,这时候就需要开始铺设计相关的页面了,当然每个页面也需要写一些说明关联上;
4. 谁的战绩最好(上线后数据)
一局游戏结束了,这时候大家也从头到位都看完这场比赛,那么到底谁的贡献最大,谁的输出最高,谁的抗伤最高呢,都需要一一列出来;
在复盘中对应的就是需求上线后的数据情况,高了还是低了,这也是决定设计价值的关键因素,在面试场景中也是设计方案的兜底结果,为什么是兜底呢,因为数据只有你知道,别人不知道你的数据是真是假,所以这块写上就行,复盘中有这个东西,但对内需要真实;
5. 赢了之后粉丝反馈(用户相关反馈)
游戏赢了之后是不是需要看看粉丝的反馈,团队里谁的口碑上去了,谁的口碑下来了,又或者谁收获了一波真爱粉等等;
在需求上线后我们不仅要关注数据,还要关注用户的反馈,这关乎着产品的体验,设计师不仅要看对业务的赋能同样需要对用户体验的衡量及关注;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防脱发药水」
-
用游戏化的视角,4个步骤教你面试作品复盘
UI交互 2023-03-01春天的风迎来夏天的雨~~~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你却被作品集所困扰,我是不允许的。之前讲过怎么制作作品集,但还有很多人不太明白,所以就有这篇了(其实是我自己想写-.-) 上货工作需求很琐碎,如何制作完整吸睛的作品集?前言 我们今天讲一下如何整理自己的作品集,好多人呢辛辛苦苦工作一年了,完了之后发现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东...春天的风迎来夏天的雨~~~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你却被作品集所困扰,我是不允许的。之前讲过怎么制作作品集,但还有很多人不太明白,所以就有这篇了(其实是我自己想写-.-) 上货
工作需求很琐碎,如何制作完整吸睛的作品集? 前言 我们今天讲一下如何整理自己的作品集,好多人呢辛辛苦苦工作一年了,完了之后发现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东西,今天做一点需求,明天做一点需求,做的东西零零散散的,发现没有什么可提取出来的,最后到总结的时候抓头挠腮的。
阅读文章 >
一、定义复盘 什么是设计复盘?它是一种设计思考方法,它涉及对设计过程中所做出的决定进行反思,以改进设计,它同时可以帮助 设计师 更好地理解设计过程,从而提高设计质量,设计复盘过程中,我们会评估设计过程中的结果,并从中总结出有价值的经验教训,以供未来参考。
而复盘作为作品集中最重要也是最能体现项目价值和设计价值的内容,需要我们先知道为什么需要复,相信大家都看过平台上格式个样的作品集,无非就两类,一类是只做页面展示没有任何逻辑,另一类是每个项目都会放一些方法论设计背景之类的,这两者的目的不一样;
前者更像是对自己作品的一个归类整理,然后用户可视化的方式来展现出自己的工作量,而后者则是通过一些设计过程和方法来验证设计价值和产品价值,准确来讲后者才是所谓的设计复盘,而前者是设计整理;
如果此时你觉得这是复盘那就大错特错,这就是你在脑子里 yy,想了那么多下一局你该怎么打还是怎么打,复盘一定是有收获提升的,你应该看视频观察你以及你每个队友掉点的原因,打团失败的原因,是因为意见不统一还是因为某个队友没跟上,或者自己冲动了,都需要你去记录下来,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其他因素等等。
那么正在做《面试作品集》的你知道什么什么是适合你的项目复盘了么
二、什么时候复盘 这条主要给不想做作品集或做作品集欲望不强的设计师看!!!
复盘项目的最佳时期当然是项目上线后的一周或者一个月,因为这个时期你对设计过程设计流程都是比较清楚的,中间踩过什么坑也都比较清晰,并且项目此时的数据结果也基本反馈过来了,所以这是最佳的复盘时期,如果等你找工作的时候在对单个项目复盘,那无非就是临阵磨枪,效果也不太好。
三、游戏化角度让你更快的学会复盘 怎么对项目复盘?这就好比你问我怎么赢一局王者一样,那肯定是把水晶打爆啊,你全局的目标都是想尽一切办法去推对面水晶,那对待项目同理,首先你要有个目标,例如你的目标是提升某个区域的点击,对某个页面进行改版优化提升用户体验,先将即将要复盘的项目目标明确下来,其次是你为了这个目标过程中做了哪些事情。
1. 为什么要推水晶(目的背景)
在打王者之前你是不是得搞清楚去一局的目标,有的人说了,我是为了娱乐开心,但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是为了赢这一局游戏吧,这就是你玩游戏的目的,无论是为了娱乐还是为了上分,这都是你做这件事的背景;
2. 你的对手是谁(目标用户)
在开局时是不是得搞清楚对面是什么人,是国服?还是省级?或者是某个战队的选手,搞清楚这些你才能说进游戏里怎么针对他产生一系列的策略;
同样在项目复盘过程中,你这个项目需求为谁做的,这里一定要写清楚,否则在面试的时候,吧啦吧啦讲半天,面试官都不知道你的群体是谁,那讲那么多基本没什么可信度,甚至还会被怀疑能力有问题;
3. 推水晶是为了赢(核心目标)
上面讲了推水晶是为了赢,那么我们赢的目的呢,像职业战队赢的目的是为了有更多的奖励,对于个人而言赢的话能获得更多的荣誉,但对于大多人我相信还是为了满足自己在好友列表的一些虚荣心,这些都是玩一把游戏的宏观目标;
那么对应项目中你的核心目标是什么呢,上面讲的是项目级的目标,而身为设计师就需要有设计目标,通过设计目标去赋能项目目标,在日常项目复盘的时候估计很少人会写设计目标,但是在面试作品中的复盘中是需要写设计目标,它在复盘的过程中是可以衡量我们的设计手段是否帮助了业务产生价值,同时能体现设计师的主观思考能力;
例如我们做一个话题签到打卡的活动,业务目标是提升用户发布率,那么对应设计目标我们拆解下来就是提升用户点击,所有设计方案都围绕如果让用户进行点击,从而进行发布;
4. 对手实力怎么样(目前数据如何)
我们开局打一场比赛是不是需要搞清楚对手实力怎么样,最起码得知道对面是什么段位,星耀还是王者或者荣耀,这样你才能在对局中更加关注对位情况。
而在做需求的时候,数据同样使我们参考的标准,如果不知道当下数据怎么样我们就是无头苍蝇,体验升级的一些项目同样需要参考标准,比如达到什么的体验算是合格,用户无差评、用户使用无阻碍等等,都是参考标准;
举个例子,当下话题签到打卡发布率为总数的 20%,此次需求需要提升至 50%,看,这样是不是很清晰,那假如我不知道发布率是多少,我说我要提升 50%,是不是觉得信口开河,反正我觉得面试官看了肯定这样想;
5. 对方每个人擅长用什么、对线风格(用户画像)
上面说了我们开局需要了解对手是谁,那么这一趴的我们就需要了解对手擅长什么,比如你打一场比赛,是不是需要搞清楚对面每个人的英雄池,然后相对应的给出 ban 位,这样就能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做项目过程中我相信大多人都是知道自己的用户行为、用户爱好、用户操作习惯等等这些数据,那么在面试作品集中就需要我们放进去这些信息,设计师本身知道可不行,让别人也知道你用户信息,这样在问你问题时会有依据的去问,而不是问一些毫无逻辑的问题;
6. 对面每个人的 KDA 是多少(用研文档)
知道对面的英雄池了,下一步需要了解什么?对面每个人 KDA 呗,每个人的团战能力、输出能力、抗压能力、经济能力等等,这些数据知道后,进入游戏是不是就可以针对他的弱项或者强项采取一定的措施;
映射到项目中是不是特别想一个用研文档,每个用户每天干啥,使用产品时长,使用产品做什么,抱有什么心态使用产品等等,当然这一趴不是必要性内容,如果大家工作中有较大的项目且是自己主导输出的用研文档可以放进去,如果大家工作中没有做过这些内容,那就不用刻意去写,这样会给你讲作品集增加难度;
四、支线任务怎么推的塔(过程策略) 在一局游戏中,你通过什么策略方法把对面塔推了,偷塔?团战赢了推塔?还是带线牵制推塔...
在设计这个需求的时候你通过什么方法来助力完成目标的,使用格式塔原则?Fogg 模型?还是其他方法呢;
1. 入侵野区干扰对面节奏(使用了竞品分析)
例如开局的时候我通过入侵对面蓝区干扰对面打野节奏,从而给队友一个良好的发育空间,为后续的团战推塔做铺垫;
假设做一个话题签到的需求目标还是发布率,那我在过程中使用 fogg 模型来帮助我进行设计,用户发布的动机是什么呢?用户有了动机后产生了什么样的行为?用户通过话题打卡来寻找相同的人,以此寻找情绪的共鸣,因此在行为过程中我预判用户操作,把相关话题推荐和入口设计的更加引人注意;这就是最简单通过视觉的方式来助力业务,当然还可能通过交互方式,例如优化操作路径这些,都是为了目标所使用的方法。
2. 入侵野区效果大不大(策略验证情况)
前面既然针对对手采取了一系列的策略反野、带线、团战绕后,那是不是得证明下这个策略对不对呢,团战后经济怎么样,反野有没有成功,带线有没有成功牵制对面;
回到需求中,前期使用各种方案来为业务赋能,只要有过程那肯定有结果,我记得我经常被上下游问的就是,你怎么证明你这个体验好,同样各位设计师项目复盘中一定要有结果来证明你的设计策略是正确的,继续举例我可以通过可用性测试来证明,用户在发布话题时是否有卡点,对入口的点击上是否有过多的思考困惑,当然还有很多验证方法,例如上线后的数据,上线前问卷调查都可以;
无论是游戏还是项目都需要对自己产生一种自知之明的习惯,不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面试过程中讲了一大堆过程最后结果讲不出来;
3. 通过提前绕后成功赢得团战(设计方案)
通过你的指挥和策略成功赢得了团战,那是不是需要炫耀一下,那需求中前期设计策略以及各种分析都用上了,是不是需要把设计结果展示一下,这时候就需要开始铺设计相关的页面了,当然每个页面也需要写一些说明关联上;
4. 谁的战绩最好(上线后数据)
一局游戏结束了,这时候大家也从头到位都看完这场比赛,那么到底谁的贡献最大,谁的输出最高,谁的抗伤最高呢,都需要一一列出来;
在复盘中对应的就是需求上线后的数据情况,高了还是低了,这也是决定设计价值的关键因素,在面试场景中也是设计方案的兜底结果,为什么是兜底呢,因为数据只有你知道,别人不知道你的数据是真是假,所以这块写上就行,复盘中有这个东西,但对内需要真实;
5. 赢了之后粉丝反馈(用户相关反馈)
游戏赢了之后是不是需要看看粉丝的反馈,团队里谁的口碑上去了,谁的口碑下来了,又或者谁收获了一波真爱粉等等;
在需求上线后我们不仅要关注数据,还要关注用户的反馈,这关乎着产品的体验,设计师不仅要看对业务的赋能同样需要对用户体验的衡量及关注;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防脱发药水」
-
如何提高产品易用性?高手总结了3个层面!
UI交互 2023-03-01本篇文章绝对不是 ChatGPT 生成的...无论从事什么行业的设计工作,产品易用性都是离不开的话题,我们都希望自己的产品可以给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事实上,即使是同样的产品,界面和环境都相同,对于不同的用户而言,易用性也是不同的。这取决于不同的认知能力、知识背景、使用经验等。本篇文章绝对不是 ChatGPT 生成的...无论从事什么行业的设计工作,产品易用性都是离不开的话题,我们都希望自己的产品可以给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事实上,即使是同样的产品,界面和环境都相同,对于不同的用户而言,易用性也是不同的。这取决于不同的认知能力、知识背景、使用经验等。本篇文章从表达、行为、心理 3 个层面,解释产品如何自上而下的影响用户易用性感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更多作者干货:
初学者来收!交互设计中常见的7个误区 学习任何东西,最好都能重头开始,本文阅读时长大约 5 分钟。
阅读文章 >
一、写在前面 提到易用性设计,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互联网软件的设计,实际上,这只会限制了设计的边界。说到易用性设计,在互联网行业还没崛起之前,宝洁公司一直是行业的标杆。举一款肥皂设计的例子,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可用性和易用性。
可用性(Availability):这款肥皂能不能有效的清洗污渍,能不能有效的消杀细菌 易用性(Usability):这款肥皂握住的时候舒不舒服,沾水之后防滑程度怎么样,能不能让它闻起来更舒适... 映射到软件上来看,可用性指的是产品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关注的是系统是否能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易用性则是指产品被多数用户使用时是否流畅、舒适。
二、如何提高产品易用性 和产品体验设计不同的是,体验设计是按照战略-范围-结构-框架-表现 5 个层面从下而上去进行的。而用户感受恰恰相反,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过程。用户在接触产品的时候,产品表象是最初的感受,当用户和产品有了互动之后,用户产生了行为层面的感受,最后用户会结合自己的过往认知、使用经验等产生对产品的综合感受,即心理感受。
了解了用户感受的基本逻辑后,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层次,使用一些设计原则和技巧去提高用户的易用性感受。总的来说,这 3 个层面在易用性上的侧重点不同。
表达层关注传达准确性,行为层关注使用效率,心理层关注心智构建。
下文中会具体展开...
1. 表达层 表达层关注的是传达准确性。大到产品风格,小到文本大小,产品总希望通过一定的设计手段将信息传达给用户,而所有传达的信息无外乎准确一词。对于用户来说,你传达的是用户想要的,带给用户的易用性感受就越强。具体可分为以下 5 点:看起来可访问、减少认知负荷、区分视觉权重、贴合用户环境、表达一致性。
① 看起来可访问
目前对于可访问性的定义多数指的是针对残障用户的设计,不过我所指的可访问性是用户看到产品时的第一直观感受--看起来可访问。
说通俗点,就是“看起来能不能用”,虽然“用”和“看”并没无本质上的联系。好看的产品并不等于易用性高的产品,但视觉并不是和易用性毫无关系。人们在使用产品之前,会迅速确定自己是否喜欢某个事物的外观。美观会立刻为产品赢下下载量与信任感,并且增加设计的说服力。如果你的网站或产品看起来还是 5-10 年前的设计风格,可能用户还未尝试之前,就选择了放弃体验。虽然产品的美观程度无法提高它的易用性,但能让用户感觉它更好用,所以“看起来可访问”在表达上很重要。
举例子:以下图淘宝网页为例,右图中设计风格老旧的电商网页,视觉上给人老气陈旧的印象,并不能快速的与消费者建立信任,我们可能还未浏览就已经放弃体验。相反,左图中的设计会给人更舒适的视觉感受。
② 减少认知负荷
认知负荷指的是用户完成任意一件事情时,大脑所执行处理的总量。理论上来说,一个人面临的选择越多,做出决定所花费的时间就越长,所带来的认知负荷就越大。减少认知负荷的方法有很多,《简约至上》一书提出,让交互简单易用的 4 种策略:删除、分层、隐藏、转移。
删除:删除指的根据交互流程的每个节点,合理删除不必要的内容。 分层:对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律组织,该分组分组,该合并合并,把信息分成块和单元来处理复杂问题,提高用户认知效率。 隐藏:对内容进行高频和低频的拆分,强化高频内容,对低频内容进行合适的隐藏。 转移:对复杂任务进行巧妙转移,拆成好几步来完成,让每一步都容易理解。 举例子:小宇宙 App 新户信息收集页,把 4 个问题分为了 4 个步骤,减少认知负荷,确保每一步都容易操作。
③ 区分视觉权重
视觉权重是衡量事物吸引观众眼球的一个方法,在用户不得不面对较多选项时, 对主要和次要的选项做视觉权重区分,做好设计上的归类,能够提升用户做决定的效率。一般来说,用户对权重的视觉规律呈以下特点。
尺寸越大,权重越大 形状越规则,权重越大 垂直对象比水平对象权重大 立体对象比扁平对象权重大 色彩越饱和,权重越大 对比度越高,权重越大 有纹路比没纹理权重大 阴影越大,权重越大 动态元素比静态元素权重大 举例子:饿了么 App 首页金刚区通过大小、立体上的对比来区分视觉权重,传达功能模块的重要性。而盒马 App 首页金刚区则是通过大小、实物和矢量的对比区分视觉权重。
④ 贴合用户环境
不同的用户和场景会影响表达的准确性。如果你的受众是上了年纪或者有视觉障碍的人,你可以考虑采用大号字体来提升可读性。如果你的受众是红绿色盲的特殊人群,最好不要使用红绿色来做“正确”和“错误”提示的颜色。文案表达上也是如此,避免使用生僻或专业的术语。
举例子:京东 App 贴合了不同用户的购物场景,设计了 3 种不同的展示模式-标准模式;极简模式;老年模式。标准模式下功能全面、信息丰富。极简模式下布局简单、购物便捷。老年模式下字大清晰、操作简单。
⑤ 表达一致性
一致性是 产品设计 最为基础且重要的原则之一,表达一致性指的是在一个复杂功能集合的产品中,结构布局、图标设计、颜色应用等需要保持一致。一致性会使人产生预期,当用户预计到某物的表达方式,并且产品是按照预计的表达去呈现时,产品对于用户来说就越易用。
举例子:潮汐 App 详情页的表达元素中,图片风格、框架结构、颜色配比、文字样式均保持一致性,带给用户相同的表达感受。
2. 行为层 行为层聚焦效率,效率的提升可以带来直观的易用性感受。用户完成任务花费的时间越短,带来的易用性感受就越强。具体可分为以下 6 点:选择代替输入、降低沉没成本、减少重复过程、防止用户犯错、行为一致性、智能化引导。
① 选择代替输入
输入的行为成本很高,特别是在复杂表单的录入中。行为成本高意味着用户完成一件事情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你可以想象,10 道选择题和 10 道填空题同样放到你面前,你肯定会优先选择 10 道选择题进行录入。选择代替输入的直接结果是提高录入效率,所以在表单的设计中,对于可以选择的输入项,尽量避免用户输入。
举例子:喜马拉雅 App 在修改个人信息时,提供“一键同步微信”的选项,可以快捷带入微信的头像昵称。智行 App 个人信息页可以直接选择性别标签。
② 降低沉没成本
人们在进行某些行为决策时,不仅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设计朋友们一定对“Control+S”印象深刻,在 PS 里辛辛苦苦画了一天的图,因为异常关闭导致文件丢失,这可能是 PS 带给用户最崩溃的事情。现在 ps 已经支持恢复异常关闭的文件,降低了可能发生的沉没成本,大大的提高了产品的易用性。
举例子:哈啰 App 在进行车主认证的时,会将已上传的信息保留 14 天,用户可先提交部分信息,降低沉没成本。
③ 减少重复过程
重复的行为是无效的,所有的用户都不希望每次使用微信都要重新登录一次。一般来讲,用户初次使用产品时,所需要填写的信息是最多的,当用户已经有了一定的行为时,设计者可以根据用户已有的行为数据,减少重复过程来提高产品的易用性。常见方法有以下几点:
保存用户输入信息,下一次自动补全。 把最常用的设为默认值或模板,这样大多数人都无需更改设置。 为用户提供“一键 XX” ”再次 XX"的快捷操作。 举例子:货拉拉 App 在发货输入的时候保存上次输入的地址标签,点击地址标签自动带入,大大减少了用户每次需要输入的成本。12306 在登录时会记录已有的账号信息,选择对应号码可以快捷登录。
④ 防止用户犯错
防错不同与容错,防错原则认为大部分的意外都是由于设计的疏忽,而不是人为操作失误,通过优化设计可以把失误降到最低。即解决用户错误的最好方法就是防止用户犯错。在 交互设计 中,经常通过自检提示、视觉暗示、二次确认等方法防止用户可能出现的错误。
举例子:支付宝在登录时输入框无内容或输入内容不完全时,注册按钮处于禁用的置灰状态,通过视觉暗示防止用户犯错,在返回时,弹出弹窗,通过二次确认的方法防止用户犯错。
⑤ 行为一致性
大脑是一台识别模式的机器,它能把曾经做过的事情做得更好。在产品内有很多交互操作的逻辑本质是相同的,不用为这些相同的交互操作设计多种逻辑或方案。和表达一致性一样,当用户对某种行为有了一定预期后,就会期望产品按照预期的方式执行,一致的交互行为便可以提高用户的易用感受。
举例子:字节旗下的汽水音乐 App,切换歌曲的交互区别了传统的音乐软件,采用和抖音相同的交互模式,通过上滑完成切换,确保了行为的一致性。
⑥ 基于行为的智能化引导
这是一种基于算法的易用性提升,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持下,产品具备的主动满足人各种需求的属性。当用户对某个功能/内容做出一定的行为时,系统会根据用户的行为做出一些引导。合适的引导不仅仅能够提高产品的易用性,还能够帮助产品取得更多转化。
举例子:咸鱼 App 猜你喜欢模块,根据历史行为推荐相关的商品内容。小宇宙 App 根据用户的收听内容,推送相同爱好的听众也喜欢听的其他播客。
3. 心理层 心理层关注的是心智的构建。所有以人的感受为终端的本质上都是心理学,心理层次相对内容和行为层较为抽象,对易用性的提升并不会很直接,但了解一些易用性心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进行设计决策。
① 贴近心智模型
心智模型是存在于用户头脑中对一个产品应具有的概念和行为的知识。这种知识可能来源于用户以前使用类似产品沉淀下来的经验,或者是用户根据使用该产品要达到的目标而对产品概念和行为的一种期望。简单说,用户在使用产品之前会根据过往的经验对产品有一定的预期,我们做出的产品越符合用户的预期,用户就会感到越简单、越易用。
《Adout face 4:交互设计精髓》一书中提出实现模型、心理模型、呈现模型的概念,可以很好的解释用户在试图使用数字产品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其中,实现模型映射技术,心理模型映射用户的愿景,呈现模型代表软件的运行机制。
如果把实现模型比作一个不规则的形状,心理模型比作一个圆。那么呈现模型越趋于这个圆,用户的易用性感受就越高,反之则越低。若想设计出贴合用户心智的产品,常规的设计思路是要求设计者具备研究者的能力。在进行设计工作之前,进行大量的研究,包括用户的行为习惯及使用场景,同过 Persona 和 Scenario 确定的大部分用户场景。并系统化的把研究转化为设计方案。
举例子:windows 系统关闭网页的操作大多在右上角,mac 系统的关闭是在左上角,这是两种不同的实现模型。如果我们经常使用 windows 系统,养成了右上角关闭的心理模型,那么切换为 mac 电脑使用时,mac 的实现模型会和我们的心理模型有较大偏差,呈现模型就会较差,从而导致用户会习惯性的犯错。
② 创造认知规律
人在识别物体时会寻找规律,发现规律有助于快速处理接收的感官信息,快速建立用户心智。即使本无规律,人眼和大脑也会尝试创造规律。也就是说,规律性越强的产品,对于用户来说就越易用性就越强。
简单来说,设计师设计产品时,需要有一定的规律来引导用户,这样可以帮助用户更有效率更舒适地使用产品,另一个角度,产品设计应该有一定的控制度和局限性,不能让用户完全天马行空地操作。如果产品设计没有一定的规律,用户就会自己创造规律,那时产生的用户操作就会是 设计师 无法预知无法掌控的了。
相反,当用户的大脑处理了某些规律时,与规律相悖的事物就会引起用户的警觉。比如一个静态页面中出现某个动态的消息,一排灰色文字中出现某个带颜色的文字等等。
举例子:传统的认知规律中,红色的灯光具有警示性,产品设计中利用了这一认知规律,使用小红点暗示新消息的提示。用户在感官中接受到小红点的信息后,会本能的认为有新消息的提示。
三、总结 易用性感受是因人而异的,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人们对易用性的标准也在提高。身为设计师,我们要不断洞察用户的需求,在设计执行时,综合利用以上策略,带给用户更优质的易用性感受。以上就是对提高产品易用性的分享,感谢大家耐心阅读,笔芯~
-
AICG领域新增6大神器!每个都能提高400%的设计效率!
UI交互 2023-03-01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最近一款名为 ControlNet 的模型在 AI 绘画领域引起不小的轰动,它的边缘检测功能可以提取图像边缘轮廓,深度图引导功能可以复制空间信息,最神奇的是它的人体姿势骨架提取功能,上传一张图片 AI 后会识别其中人物的姿势,然后结合提示词生成一张姿势相同但内容不同的图像。这些功...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最近一款名为 ControlNet 的模型在 AI 绘画领域引起不小的轰动,它的边缘检测功能可以提取图像边缘轮廓,深度图引导功能可以复制空间信息,最神奇的是它的人体姿势骨架提取功能,上传一张图片 AI 后会识别其中人物的姿势,然后结合提示词生成一张姿势相同但内容不同的图像。这些功能让用户可以主动控制 AI 的绘画细节,甚至解决 AI 不会画手的问题。
ControlNet 的边缘检测功能,图片来源: https://github.com/lllyasviel/ControlNet
ControlNet 的人体姿势骨架提取功能,图片来源: https://twitter.com/dannypostmaa/status
推特网友@Toyxyz3 通过分别渲染手部网格深度和开放姿势骨骼的方式,实现对人物手指和姿势的精准控制。图片来源: https://twitter.com/toyxyz3/status
不过当别人都在尝试用 ControlNet 生成各种好看的二次元小姐姐时,Reddit 有位网友却选择利用 ControlNet 可以精准控制图像边缘的特性,生成了包含正确清晰文字的 AI 图像,并赋予不同的材质特效,效果相当不错。在此之前想利用 AI 生成稳定正确的文字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在不仅能生成了,还能结合提示词生成各种特效材质,那以后 设计师 做字效是不是都可以不用 PS 或者 3D 软件了?
利用 ControlNet 生成不同的艺术字效,图片来源: https://www.reddit.com/r/StableDiffusion/comments
回顾一年前的 AI 绘画:
人工智能快速出图!盘点 4 款人气超高的 AI 绘画神器 大家好,我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有关注 AI 绘画领域的小伙伴可能注意到,国内已经出现了能直接使用中文提示词生成 AI 图像的工具了,这就进一步降低了我们进入 AI 绘画世界的门槛,对设计师和创意工作者来说无疑是好消息。
阅读文章 >
从人工智能绘画工具 Disco Diffusion 发布到现在,AI 文本生成图像生成技术进入大众视野的时间正好一年。当初惊艳众人的工具并没有如烟花般转瞬即逝,而是各自有了更深入的发展方向,并在逐步构建基于 AIGC 的新生态体系。
比如图像生成模型 Stable Diffusion,由于是开源的,在各路大神的加持下发展一片欣欣向荣,大火的二次元画风模型 NovalAI,生成效果媲美真人 Coser 的训练模型 Lora,还有前面提到的可以提取人体姿势骨架的模型 ControlNet 都是基于或围绕 Stable Diffusion 开发的。
另一个 AI 图像生成工具 Midjourney 则凭借技术迭代和成熟的社区运营成功实现商业化。它图像生成质量极高,吸引了绘画、设计、影视、游戏等各行业人员成为付费会员,Midjourney 也开始成为这些行业工作流的一部分。
Midjourney 生成的各类图像,图片内容来源: Midjourney 官方社区
腾讯平面设计实战!如何用AIGC提高200%的做图效率? 一、AI 绘图背景与趋势 随着互联网行业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设计师也有越来越丰富的手段来应对多种类型的产品需求;比如说 3D 渲染、各种自定义的插件已经成为设计师的工作日常,在不断的提高大家的工作效率;包括最近火热的 AI 绘图,也时常出现在设计师的讨论话题当中。
阅读文章 >
AI 图像生成技术对绘画带来的影响大家都有目共睹,而它对设计行业带来的影响和改变也不小。由于 AI 生成的图像质量越来越高,出图速度也快,不少外国设计师们都纷纷利用 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Dalle 2 等工具辅助自己进行设计,或快速提供海量的灵感参考。
YouTube 设计博主 @Codex Community 利用 Midjourney 生成的鞋类网页设计灵感,图片内容来源:How to use AI Art and ChatGPT to Create a Insane Web Designs - YouTube
YouTube 设计博主 @Piximperfect 利用 AI 图像生成工具 Dall·E 结合 PS 完成对人物的无痕扣除,图片内容来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tI1MZSdK1A&t=314s
DALL·E 和 ChatGPT 同属 Open AI 公司,戳下面的链接查看对 DALL·E 介绍:
10秒出图,以假乱真!设计师「用嘴修图」的愿望要成真了? 大家好,我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之前给大家推荐了 AI 图画生成器 Disco Difussion,它可以根据文本提示自动生成恢弘奇幻的艺术,非常适合作为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
阅读文章 >
而在国内,也有专业的设计团队开始利用 AI 图像生成工具。腾讯官方设计团队 ISUX 在前几天发表了一遍文章,讲述他们如何利用 Midjourney 生成图像时间短、批量大、风格多的特点,优化日常运营设计流程。设计服务平台稿定也推出了一个 AI 工具“稿定 AI”,用户可以根据参考图+描述词生成一张完整精美的插图,为生成平面设计素材提供了新思路。
ISUX 的部分设计流程,图片内容来源: https://www.uisdc.com/aigc-design
“稿定 AI”展示的部分 AI 生成效果图
腾讯平面设计实战!如何用AIGC提高200%的做图效率? 一、AI 绘图背景与趋势 随着互联网行业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设计师也有越来越丰富的手段来应对多种类型的产品需求;比如说 3D 渲染、各种自定义的插件已经成为设计师的工作日常,在不断的提高大家的工作效率;包括最近火热的 AI 绘图,也时常出现在设计师的讨论话题当中。
阅读文章 >
一方面是设计师主动利用 AI 图像生成工具优化自己的工作流程,另一方面也有越来越多针对设计工作开发的 AI 工具,涉及图像处理、UI、网页、PPT、包装等多个方面。
一、AI 图像处理工具 Clipdrop Clipdrop 官网直达: https://clipdrop.co/
同类型产品 Magic Studio: https://magicstudio.com/
比如之提到过很多次的 Clipdrop,它是国外一家专注 AI 图像处理程序插件的公司,目前已经开发出智能修图、一键去除/替换图片背景、对照片立体打光、文本去除器等多个 AI 程序,有在线版和手机应用,还可以接入 PS、Figma 等设计软件。这种借助了 AI 技术的图像处理工具,让传统的修图改图等设计工作变得高效轻松,而且开发类似工具的公司远不止 Clipdrop 一家 ,很多公司都在探索 AI 技术在图片处理上的各种新用途。
ClipDrop 开发的设计神器:
扣头发丝不留痕!最新免费抠图神器 ClipDrop Remove Background 来啦~ 大家好,我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运用算法自动进行图片处理的工具越来越多,极大地提升了设计师的工作效率。
阅读文章 >
照片没有氛围感?快来试试这款打光修图的神器「Relight」 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在人像摄影中,灯光设置是非常重要重要的一环,好的打光能丰富画面层次,提升整体情绪氛围。
阅读文章 >
二、AI 图库 GhostlyStock 网站直达: https://www.ghostlystock.com
GhostlyStock 是一个类似 Unsplash 的免费图库,包含照片和插画 2 种类型的图片。它的特别之处在站内图片都是由 AI 生成的,如果你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图片,可以自己输入描述词生成一张新的图像。虽然图片的质量参差不齐,但对找图片素材来说是一个很新奇的体验,也可能是未来免费图库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GhostlyStock 主界面
三、AI 驱动的 UI 设计工具 Galileo AI 官方直达: https://www.usegalileo.ai/
同类从产品 Uizard Designer: https://uizard.io/autodesigner/
既然 AI 能根据文本生成各种精美的图像,那能不能进一步生成更具体的设计类素材?答案是能。
Galileo 就是一款根据文本描述生成 UI 界面的软件,据官方介绍其模型由数千款优秀 UI 设计作品训练得来,可以根据文本生成高保真、可编辑的用户界面,为 UI 提供优质的灵感,并减少重复的调整工作。另一款同类产品 Uizard Designer 也是专注于 UI/UX 设计,用户能通过文本描述生成多屏幕设计原型,并可以邀请团队成员一起实时共同设计。
Galileo 官方演示视频
Uizard Designer 官方演示视频
五、AI 驱动的 PPT 生成工具 Tome 官网直达: https://beta.tome.app/
Tome 的官方定位并不是 PPT 内容生成工具,而是 “Generative storytelling(生成性的故事讲述 )”,但它生成内容的形式和 PPT 并没有什么差别,于是理所当然的被大家认做是一种 AI 生成 PPT 的工具。
用户输入一段对主题的描述文本,点击生成,Tome 就能自动生成主标题和多个子标题,并为子标题生成对应文本内容和配图,最终得到一个内容充实、形式完整的 PPT 形式的文件。虽然每张页面都是左文右图,但是自动生成的标题和主题的内容是契合的,内容逻辑通畅,可以免去用户自己查资料列大纲的步骤。另外它还支持根据内容生成 3D 模型和动图,自动配置响应式页面,以及任意嵌入来自互联网的内容。
Tome 官方演示视频
四、AI 辅助 Figma 设计 Diagram 官网直达: https://diagram.com/
Figma 已经是一个非常便捷的在线 UI 设计工具了,但并不妨碍有人用 AI 把它变得更加好用。Diagram 是一个专注研发 UI 设计工具的小团队, 目前开发了多款 AI 驱动的小插件,包括一键让 Figma 任务自动化的 Automator,根据文本生成图标/图像的 Magician,以及使用代码进行设计的 Prototype r 等,搭载上 Figma 后可以帮助 UI 设计师更好的完成任务。
化神器 Automator 的官方演示视频
六、AI 辅助包装设计 PLUG AI 官网直达: https://hp.package-ai.jp/
日本公司 PLUG AI 在去年 10 月份推出了一个名为 「Package Design AI」评选分析系统,用户先上传包装所需的设计元素,AI 会在 1 小时内自动生成的 1000 组包装设计方案,然后展示排名前 100 的方案。系统还可以对生成结果进行分析评估,预测针对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的消费者,哪些包装会更受喜爱。
官方称这套 AI 分析系统能缩短包装设计周期,节省设计成本,并准确预测设计出的包装能否获得好的效果。据了解日本零食品牌 Calbee(卡乐比)就接受了这款 AI 系统的分析建议,为旗下一款产品设计了新包装,然后销售业绩比起旧包装增长了 135% 。
图片内容来源:PLUG AI 官网
看过了设计师们利用 AI 优化自己的工作流程,也了解了不少专门为设计研发的 AI 工具,我的感觉是 AI 真的能提高设计效率,帮助设计师更好地完成设计工作,而不是所谓的“取代设计师”。不过现在看到的 AI 设计工具大部分都是国外的,使用起来有一定门槛,希望未来有更多好用的国产 AI 设计工具出现。
对于 AI 和设计师的关系,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感想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喜欢本期推荐的话请大家多多点赞收藏进行支持,之后会为大家推荐设计干货知识 ~
参考资料:
https://mp.weixin.qq.com/s/dafCLibRZh4M3E7w4PVlnQ https://mp.weixin.qq.com/s/HiRGY1U-NwKF8jNVL-qQOA https://weibo.com/1948301550/MuD2t8MNo https://weibo.com/1757693565/MqxjAaAQD 推荐阅读:
Text to Skybox ! 一键生成360°无缝环境贴图的AI神器 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之前向大家介绍过不少 AI 绘画工具,比如 Dall·E 2、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 等,它们都是大型的 Text-Image 模型。
阅读文章 >
腾讯平面设计实战!如何用AIGC提高200%的做图效率? 一、AI 绘图背景与趋势 随着互联网行业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设计师也有越来越丰富的手段来应对多种类型的产品需求;比如说 3D 渲染、各种自定义的插件已经成为设计师的工作日常,在不断的提高大家的工作效率;包括最近火热的 AI 绘图,也时常出现在设计师的讨论话题当中。
阅读文章 >
-
从2个场景出发,深入解析B端系统的页面跳转
UI交互 2023-03-01在一个普通 B 端产品(以浏览器为载体)的页面中,相信很多产品设计师都有类似的经历,这个页面是要一直沿面包屑下沉,或者像 C 端产品一样无限返回,还是新开网页 Tabs 展示。在一次项目管理产品的设计中发现跳转似乎有可循的逻辑。信息结构的设计过程中,每一个功能模块是经过深思熟虑做好定义的,如果想让用户的任务流程顺...在一个普通 B 端产品(以浏览器为载体)的页面中,相信很多产品 设计师 都有类似的经历,这个页面是要一直沿面包屑下沉,或者像 C 端产品一样无限返回,还是新开网页 Tabs 展示。在一次项目管理产品的设计中发现跳转似乎有可循的逻辑。
信息结构的设计过程中,每一个功能模块是经过深思熟虑做好定义的,如果想让用户的任务流程顺畅、有所提效,那么信息架构的导航必须要发挥作用,也就是说用户需要去记住或者被“教育”每个模块的内容有什么。
更多B端干货:
8000字干货!B端交互设计师如何进行页面设计? 前言 在日常的设计工作中,拿到产品给的原型或者需求清单,分析完用户和任务流程后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或者不知道如何系统的开展设计工作,再或者不知道如何做出符合用户和业务目标的设计方案。
阅读文章 >
一、为什么要跳转 1. 结构扁平化,减轻心理负担
一次测试平台项目迭代中,发现旧有版本的面包屑层级特别深,最多可有 5 级,而且是详情页面与新建页面糅合在了一起,作为项目流程中的一个环节,不应该出现这种情况。于是调研了市面上能看到 B 端产品,腾讯云、阿里云和华为云等逐渐弱化了面包屑导航的使用,页面层级一般不会超过 3 级,华为云和腾讯云已经取消了面包屑的使用,阿里云虽然保留了面包屑导航,但是二级页面面包屑和返回同时存在,信息层级上也已经弱化了面包屑对信息层级的延伸。
在一次任务流程中,如果信息层级很深,意味着用户会深入到更多的页面,进而偏离主流程,同时需要接纳的更多信息量,额外增加的信息负担会给用户的心理造成压力,而且还会给产品扣上信息沉重的帽子。对于主流程,模块提炼出的信息已经能够满足对用户对该模块的需求,如果仍有想了解颗粒度更小信息的需求,那么可以通过友好链接跳转到信息的源始位置查看,而不是在当前页面与主流程同级继续下沉。
2. 增强记忆点,提高效率
在产品设计之初,每个一级模块就已经做好了定位,比如腾讯云的私有网络,包含了子网和路由表,如果用户在私用网络的详情页能继续打开子网的详情信息,那么私有网络的定位就变成了私有网络的信息+子网信息,进而削弱子网模块的功能性,对用户而言,会有多处可以查看子网信息,这会模糊用户对产品结构的清晰认知。根据席克定律,下次信息查看时,面临众多的选择,任务效率是变低了的。
另外,对于需要信息对比的场景,新开页面可以满足多种同类数据的对比需求。
那么如果像腾讯云或者阿里云这样,新开 tabs,直接跳到子网模块的页面,这会暗示用户,这个功能信息点不属于私有网络,进而会强化子网模块的定位,也会凸显私有网络的主要流程。
3. 关于用户习惯
① 对于国内浏览器的用户
国内的用户对百度等搜索浏览器并不陌生,并且长时间的使用已经对页面的跳转有了一定的预期和习惯。通过友好链接跳转到相应的页面,点击 tabs 回到搜索界面。同样借助浏览器为载体的产品面对同一个用户群体,其实不需要太多的再教育。
另外,如果要处理或浏览的信息量很少,弹窗或者抽屉就可以即时获取,这时候就不需要跳转查看。
② 公司内部的用户
当然,具体的产品还需要考虑聚焦的用户人群,调研观察当前产品的用户习惯是怎么样的。如果是与其他平台或设计方向是有差异的,就要谨慎使用跳转方式变更,总结当前的用户习惯,通过引导或者多次迭代,统一使用正确的跳转方式。
二、应用场景 什么场景适合
1. 平台 A 跳转到平台 B
平台 A 中的一个流程中有平台 B 的信息,如果想点击查看具体信息,需要新开 Tabs 网页。
2. 同一个平台内,当前模块流程下查看/编辑其他模块的内容,需要跳转新开 Tabs。
跳转新开页面,如果信息的承载方式本身就是页面,那么跳转之后查看直接展示原来的页面就可以。如果是弹窗或者抽屉,有三种展示方式:
当前页面打开弹窗或者抽屉 新 tabs 回到原来的界面,打开弹窗或抽屉
在 coding 的页面中,如果在一个抽屉中打开另外一个子工作项,回到原来页面后,详情信息还是以抽屉展示。
3. 新 tabs 打开具体信息,不过原来的弹窗或者抽屉信息被铺在了页面中。
当前抽屉中打开另外一个模块的抽屉信息时,新开页面的形式变成了页面,没有了返回等信息,页面中的信息平铺,引导用户看完信息之后,关闭当前页面。另外,这种展示方式还与权限有关系,方便信息在不同角色之间流转。
三、特殊场景 当然,上述的结论并不是市面所有产品的一致方式,通过体验还发现了以下不同的方式,以当前页面所处的场景为维度解释。
1. 信息为当前模块流程的一部分
在产品层面该功能信息是属于当面模块定位的,不适合再打开 tabs。
2. 工作台/概览类的信息
这关于工作台和概览类功能的定位问题,大部分的产品都将工作台定位成任务状态的中转站,用来做跳转分发使用,因此从工作台点击跳转到具体的任务模块,可以直接在当前页面跳到具体的任务页面。不过对于一些大的平台,还是建议新开页面,这样方便二次浏览待办信息。
3. 其他
① 当前在一级页面,如果跳转到其他模块可以选在当前页面直接刷新,不需要新开 Tabs。如果产品的基本定位是其他模块的内容都需要新开 Tabs 网页,最好保持统一。
② 动态增减页签导航
一些产品的结构设计是导航栏常驻,所有的页面都是以动态增减页签的形式展示,那么只要是本平台内的信息都是不需要新开 Tabs 网页的。不过使用这种方式设计者需要定义的是动态增减页签的使用逻辑。
③ 导航模块常驻
在一些产品中,导航模块是常驻的,在一个模块下的任务流程中,通过点击友好链接跳转到目标页面,导航随之变化,对用户也会存在一定的暗示:模块与模块之间是有不同功能定位的。但是用户当前用户的任务流程并没有结束,点击了友好链接,相当于丢失了主流程,要是返回还需要不断的点击,如果是个新建流程会更糟糕,所以这种方式不是很友好,要谨慎使用。
像阿里云这样,左侧导航栏收起的的时候,用户从一个页面到另外一个页面,面包屑从 1-2-3,变成了 4-5,用户对当前页面的位置是无感的。从而会模糊任务路径方向,没办法准确定位当前位置。所以,新开 tabs 网页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层级越深用户能触及的频率就会越小,于是团队的一部分成员就会说既然频率小那么对产品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的。但是,场景频率小是对所有用户而言,不是说用户群少。对一个产品而言,让用户满意很难,但是一个看似不起眼的跳转,只要让用户用过一次觉得难用、页面层级深,产品的整体印象就会大打折扣,因为用户不会在意这个问题是产品定位的主流程还是低频场景。往往用户能记住的不是产品带给业务的流畅感和增长,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产品应该做到的,但是一次不好的体验却会历久弥新。
页面跳转 的总结有一定的局限性,特殊业务场景还需要做特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