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抖音电商还能高增长吗?

    设计动态 2023-03-03
    2023年,电商的“中场战事”依旧焦灼,不论是货架电商还是内容电商,开年后都在频频出击。 春节期间,抖音超市上线,抖音电商版图进一步拓展,距离阿里、京东的大本营也更近一步;近期,京东百亿补贴正式启动内测,补贴方案将覆盖全品类,电商价格战再度拉响;2月以来,小红

    电商平台之间的竞争依旧存在,比如在前些时间,抖音超市正式上线运营,抖音在货架电商上的发力,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电商平台造成了冲击。那么在2023年,我们该如何看待抖音电商的发展路径?一起来看看作者的分析和解读。

    2023年,电商的“中场战事”依旧焦灼,不论是货架电商还是内容电商,开年后都在频频出击。

    春节期间,抖音超市上线,抖音电商版图进一步拓展,距离阿里、京东的大本营也更近一步;近期,京东百亿补贴正式启动内测,补贴方案将覆盖全品类,电商价格战再度拉响;2月以来,小红书上线网页版,之后为视频给到一级入口,继续为平台的内容电商铺路。

    对整个电商行业来说,2023年是否会出现关键转折点仍有待观察,但对抖音来说,2023年无疑会是至关重要的一年。

    去年,抖音将“兴趣电商”升级为“全域兴趣电商”,虽然“兴趣”二字仍在,但业务重心已经愈发向货架电商倾斜,从商城业务到超市业务,抖音对货架电商的拓展力度逐步加深。

    在传统货架电商占据市场近90%份额的当下,重头戏显然仍在货架电商。踏入货架电商这一深水区后,抖音的战局才刚刚开始。

    一、兴趣电商并没有想象中美好 内容电商风起之后,抖音、快手、淘宝直播、小红书等陆续成为这一赛道的主力玩家。据摩根士丹利研报显示,2022年淘宝直播、快手、抖音三家GMV总和占比约为13.7%,而货架电商为主的传统电商GMV占比为86.3%。

    目前来看,内容电商大盘有限,且很可能正在进入增速放缓期。“去年对比前年,抖音电商可能有百分之好几百的增长,但我判断,2023年对比2022年估计也就百分之几十的增长,很快它可能就见顶了。”这是电商行业资深人士张栋对抖音兴趣电商增速的判断。

    这与兴趣电商这一模式自身的短板有关,相比传统的货架电商,它在运营成本和经营效率上是不具优势的。

    张栋向新博弈透露了一组数据,在抖音,美妆品牌的ROI(投资回报率)在1:2到1:3之间,而淘宝系在1:4到1:5之间,京东可以达到1:5,ROI越高代表推广效果越好。简单来说,商家在抖音投入1元推广费,可以赚到2到3元,但在淘宝系或京东,商家可以赚到4到5元。

    ROI偏低,意味着商家要在抖音投入更高的运营成本。在淘宝系和抖音,商家向平台支付的佣金接近,但就整体运营成本而言,商家在淘宝系的经营成本大约在20%,在抖音则要达到30%至50%。比如某美妆大牌计划全年在淘宝系和阿里实现百亿营业额,仅需要准备20亿推广费,同样的目标,在抖音则要准备30到40亿推广费。

    抖音兴趣电商的高运营成本,服装、箱包鞋帽、化妆品等高毛利商品是可以消化的,它们可以降低获利空间在抖音换取渗透度和成交额,但低毛利商品的生意就难做了,它们想在抖音打开市场,就要做好亏本的准备。

    客观来说,商家在抖音的投入,也不能直接对标在抖音的产出,因为推广产生的收益还会延伸到淘宝和京东等平台。前几年,电商市场流行这样一句话:全网营销,淘宝成交,虽然如今电商市场已不再是淘宝一家独大,抖音、快手都打通了种草到消费的商业闭环,但不少被种草的消费者,仍更习惯在传统电商平台下单。

    不过,即便延伸到淘宝和京东的推广产出,可以让抖音电商的ROI与传统电商持平,也仍难解决兴趣电商最核心的经营效率问题。

    由短视频、直播等娱乐内容支撑起的兴趣电商,转化率是低于传统货架电商的,这不难理解。一方面,货架电商也就是搜索电商,主打的是中心场里的“人找货”,因此,商家无论是在淘宝开通直通车,还是在京东购买关键词,引流效果都更为精准,同时,消费者主动搜索商品,一般是基于消费刚需。精准加刚需,对应的是高效。

    兴趣电商也就是内容电商,主打的是营销场里的“货找人”,在触达用户规模和市场渗透度上,抖音确实占据优势,但是货找人流量流失较大,而对消费者来说,他们在直播间多是激情购物,指向的是非刚需。所以,抖音电商的流量盘虽大,但经营效率并不高,转化也不稳定。

    这从传统电商平均退货率在10%-15%这一区间,而直播电商平均退货率在30%-50%,也不难看出。

    另一方面,兴趣电商的复购率是个难题。货架电商对标的是线下卖场,品牌们聚集于平台,以旗舰店或授权专卖店的形式成为销售主力军,这种B2C的销售业态是由品牌驱动的。因此,品牌在传统电商平台的长线经营能沉淀下有价值的资产,即品牌影响力与忠诚度,这指向的就是消费者的复购率。

    兴趣电商的逻辑是不同的,它的复购率指向带货的主播,而非品牌。在直播间里,消费者的激情下单往往源于对主播的信赖和推崇,他们很容易对主播推荐的产品产生盲从,这和品牌是无关的,对品牌来说,它们做的仍是一锤子买卖。

    从这一角度看,短视频和直播主导的兴趣电商更像是一种降维,它的每一次成交过程都需要流量的推动,这无疑加大了品牌的长期投入。

    兴趣电商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很难做到降本增效,但网络经济的商业本质正是成本与效率。谁的路径最短、成本最低,谁就是赢家,商家的推广预算是有限的,运营成本更高的平台,自然会在竞争中落入下风。

    兴趣电商有限的天花板与难以解决的成本问题,成为了抖音电商从营销场转向中心场,在货架电商赛道寻找二次增长曲线的驱动力。

    二、寻找改变游戏规则的可能性 截至目前,抖音货架电商曾披露过两组数据,一是2022年618期间,抖音商城场景带动销量同比增长514%,搜索场景带动销量同比增长293%,参与活动的商家数量同比增长159%。二是2022年双十一期间,货架电商带动日均销量同比增长157%,货架电商带动商品曝光量是上半年的1.6倍。

    抖音的货架电商刚起步,初期高增速是必然的,要判断它的前景,还是要看未来两三年货架电商的GMV,以及它在抖音电商GMV总额中的占比。

    抖音曾为货架电商定下2022年GMV达到整体GMV20%的目标,这只是短期目标,长期目标占比势必更高。打通内容电商和货架电商间的通路,让两者形成场景互补,对抖音而言并不是难事,但是要将货架电商做大做强,就是另一回事了。

    进入货架电商这一深水区,意味着抖音电商将与淘宝系、京东、拼多多展开正面竞争。在兴趣电商领域,抖音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即“新”,在货找人模式下,抖音电商可以通过短视频、直播让消费者种草诸多以前并不太了解,甚至从未接触过的产品。

    但进入深水区后,“新”的优势就被弱化了,因为在货架电商领域,“多快好省”才是核心竞争点。“多快好省”四个字里,淘宝系的优势在多,淘宝和天猫能笑傲江湖,在于它始终与市场绝大多数品牌及商家站在一起;京东的优势在快,京东物流的可靠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拼多多的优势在省,省钱就上拼多多已成为消费者的共识。

    在“多快好省”的竞争框架下,抖音电商优势何在?答案是目前尚未形成优势。在不少人看来,抖音做货架电商,最大的阻力是用户心智的培养,因为在用户传统认知中,它仍是一个娱乐性的内容平台,但说到底,培养用户心智的前提是“给消费者一个非你不可的理由”。

    后入局者要突出重围,必须找到差异化的打法。曾任淘宝网运营中心副总裁,负责淘宝商城组建的黄若在《电商的终局》里曾道:“既然要以后来者的身份瓜分现有市场,最好的办法就是改变游戏规则,规则一改,原有的优势就不复存在了,你的机会就出现了。”

    这句话适用于所有电商玩家。从线下交易到线上电商,淘宝、京东改变了零售市场的规则,所以它们最先站上了舞台中央,拼多多是后入局者,当时电商市场的宏观规则已经难以撼动,但拼多多找到了新人群。市场下沉一词曾被电商行业无数次提及,但真正将“七环外生意”作为主力,将下沉市场作为基本用户来运营的,拼多多是第一家。

    前几年,消费升级一词火热,当时不少人断言“价格为王”这一法则在电商市场已不再有泛用性,人们确实更注重产品品质和个性化消费体验了,但这更适用于经济富足的消费者,拼多多告诉市场,线下零售时代沃尔玛喊出的“Everyday Low Price”在今日仍是大杀器。

    拼多多的差异化不止体现在人群、营销维度,在流量分配机制上,阿里和京东都是搜索主导的流量分配机制,而拼多多是以分布式人工智能进行流量分配,这同样是区别之处。

    抖音的货架电商如今面临的问题,就是从何处改变游戏规则。能否找到搅局点,讲出新故事,关系着抖音的货架电商能走多远。

    在货架电商赛道,未来抖音电商可以选择更稳妥的打法,毕竟货架电商的底层逻辑已经被先行者验证过,但保守意味着很难博出位,反之,若是更激进一些,则意味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三、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回看抖音电商的发展,正式涉足电商市场前,抖音曾和传统的货架电商淘宝、京东等有过“蜜月期”,从给淘系、京东等平台做外链,到搭建起自己的电商生态后断链,抖音电商确实闯出了一片天。这一过程中,抖音的流量优势与内容优势自然是基础,但市场大环境的助力也不可忽视。

    抖音电商发展的第一大契机,是国内生产制造业供应链的饱和及外溢,这同样适用于拼多多。前几年,阿里曾关闭过淘宝的招商通道,原因很简单,供给侧供大于需后,淘宝系的商家数量也在趋于饱和,只有控制商家涌入,才有保障平台现有商家的竞争力。

    如果放任商家数量野蛮增长,结果就是平均利润的下滑,市场总需求有限,10万个商家分蛋糕和100万个商家分蛋糕,利润差别可想而知。而这也成为了之后诸多商家转战拼多多、抖音的契机,抖音电商发展初期,平台上就是白牌居多,即一些小厂商生产的没有牌子的商品。

    三年疫情,为抖音电商带来了另一大契机。疫情期间,短视频和直播成为人们日常解压及居家消遣的最佳选择之一,2020年1月时,抖音日活用户为4亿,七个月后,这个数据突破了6亿,疫情带来的巨额流量转化,加速了抖音电商进入快车道的进程。

    由此来看,抖音兴趣电商的做大是必然的,但说到底,兴趣电商仍在抖音的舒适区。2021年时,抖音电商提出了“FACT”模型,即商家自播(Field)、达人矩阵(Alliance)、营销活动(Campaign)和头部大V(Top-KOL),这一模型本质上指向的仍是广告逻辑和流量变现生意。

    货架电商这一新赛道,在抖音的舒适区外,接下来,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征战非舒适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腾讯在短视频战场曾屡不得志,近年来淘宝的内容化与社区化始终没有找到突破口,每家互联网公司都有自身的成功基因,也各有短板。

    在下一个互联网风口到来前,短视频平台的庞大流量池是无人能敌的,这也为抖音的货架电商留出了发展时间。但问题同样在此,谁也不知道内容逻辑和商业逻辑何时变化,下一个风口可能在十几年后,也可能在一两年后。过去十几年,凡客诚品、聚美优品等都曾在电商市场辉煌过,又都随着风口的变化退出了舞台。

    对抖音来说,未来的挑战也在于市场竞争强度的上升。抖音、快手切入电商赛道后,和传统电商平台间的火药味算不上浓,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兴趣电商并未触及传统电商平台的根基,但之后在货架电商的对拼中,各大平台间或许就不会如此温和了。

    作者:及川彻

    来源公众号:新博弈(ID:newgametheory),洞悉商业博弈新变量,捕捉消费新红利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新博弈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100个关键词预测2023年 | 旅行酒店篇(21-30):奇屋民宿和元旅行

    设计动态 2023-03-03
    接上文《2023年全球100大趋势报告》文化篇(01-10)、科技与元宇宙篇(11-20) 第二篇:科技与元宇宙篇 21、深海旅游——旅行者们正通过探索海底世界,寻找极致的冒险体验 载人潜水器公司OceanGate Expeditions正在带领旅行者向深海进

    WPP旗下品牌伟门智威智库发布了最新的趋势报告,对2023展开了美好的展望。他们预测了2023年的100个关键词,人们已决心以韧性、创新和喜悦的精神风貌来对抗持续的困境。本系列从10个板块进行了分享,以下为本系列的第三篇文章——旅行酒店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接上文 《2023年全球100大趋势报告》文化篇(01-10) 、 科技与元宇宙篇(11-20)

    第二篇:科技与元宇宙篇 21、深海旅游——旅行者们正通过探索海底世界,寻找极致的冒险体验 载人潜水器公司OceanGate Expeditions正在带领旅行者向深海进击。这家公司自称是“一支由探险家、科学家和电影制作人组建的团队,致力于探索深海”,并于2022年组织了首个探秘泰坦尼克号的平民探险团。游客们需支付25万美元,潜入海面下近2.5英里的地方观看船只的残骸。

    对许多人来说,这次潜水是一次神圣之旅。银行家Renata Rojas告诉BBC:“我不是百万富豪。我很久以前就开始为这种旅行存钱了。为了能登上泰坦尼克号,我牺牲了许多个人享受。”

    这些旅行者被称为“旅行专家”,他们必须达到一定的身体条件才能参团,这些条件包括基本力量、平衡感、流动性和灵活性。OceanGate Expeditions为他们提供的一些考核标准包括攀爬6英尺高的梯子或者负重20磅。该公司计划在2023年再次组织一次潜力探险,其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Stockton Rush预计,这种旅行需求还会持续增长。

    Rush在接受BBC采访时表示:“未来人们将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定期前往太空。我认为潜水探险也会呈现相同的趋势。”

    为何要关注这种趋势:

    我们在2022年100大趋势中描绘了科学专家策划的精英学术探险活动。一年之后,随着旅游业在后疫情时代的逐渐稳定,人们仍将寻找一生一次的终极旅行体验——并冒险进入他们未知的领域。

    22、奇屋民宿 在旅行者选择独一无二的度假屋时,怪诞和奇异开始成为一种优先选择因素。

    到2023年夏季,旅行者将有机会住在智利的漂浮牛油果屋、美国的巨型花盆屋,或者墨西哥的粉色花朵屋中。这些都是爱彼迎(Airbnb)的2022年“OMG!奇屋基金”计划提供的一些住宿方案。

    2022年10月,爱彼迎投入1000万美元以评选世界各地的100种奇屋创意方案。这些项目将出现在该品牌网站的OMG!类别中,该类别已经展示了许多不同寻常的短租度假屋,例如英国的原版《辣妹世界》电影的改装“辣妹巴士”和韩国的吉他屋。

    爱彼迎在这些项目上的投资表明,人们对怪异和不同寻常的住宿具有旺盛的热情,而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入住者也证明了这些设计师、建筑师和建造商脑洞大开的创意。

    其中一位获奖者是来自墨西哥的Pablo C,他通过科幻电影获得灵感,设计了自己的有机飞船屋。“我们的想法是做一些不同寻常、人们从未见过的事情;做一些罕见而美妙,可以为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东西。”

    为何要关注这种趋势:

    旅行者们正在寻找新奇且令人难忘的度假屋,这种房屋既新奇又有趣,可以创造让人“眼前一亮”的新体验。

    23、避暑旅行 不断上升的气温将促使旅行者寻找更加凉爽的目的地。

    气候变化已经对旅游业造成了影响。在2022年夏季,频现热搜榜的高温气候不但造成飞机停飞,甚至还一度导致铁路交通瘫痪。气候危机的持续影响促使凉爽的旅游目的地受到关注,吸引了那些想避暑的游客,而气温较高的景点则面临着难以留住游客的挑战。

    在英国2022年7月的酷暑中,设得兰群岛的营销组织Promotion Shetland发布推文表示,它是“英国官方认证的最凉爽的地方”。设得兰群岛位于北海中部,在夏季月份的平均最高温为58华氏度。该推文旨在招徕那些寻找舒适温度的旅行者,并吸引此前并未将设得兰群岛视为夏季避暑胜地的游客。

    在美国,旧金山可能很快就会吸引许多内陆城市的游客,因为他们已经受够了那些城市的高温和热浪。旧金山是一座沿海城市,这种有利的地理位置让它能够在海洋冷风的影响下,形成相对温和的夏季气候。旧金山旅游协会的首席执行官Joe D’Alessandro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他“正在考虑采用‘快来避暑’之类的广告词来推广夏季旅游产品。”

    对于气候炎热的景区来说,抢夺游客的大战已经打响。伦敦市在2022年推出了第三版“避暑”(Cool Spaces )地图,突出了适合游客和居民避暑的室内和室外场所。

    为何要关注这种趋势:

    在未来,气候变化很有可能成为人们制定旅行计划时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在未来几年,随着游客重新考虑旅行计划,夏季度假的概念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24、“元移动出行”——汽车品牌正在重新构想元宇宙中的移动出行概念 汽车品牌和汽车制造商正将其移动出行解决方案引进元宇宙。

    雷诺将与TheSandbox合作,在元宇宙中提供虚拟汽车驾驭体验。Renault Korea Motors与The Sandbox平台在2022年9月签署了一项协议,将其汽车引入这个虚拟世界,据The Sandbox Korea的首席执行官Cindy Lee所称,他们还将“在TheSandbox中推出整合汽车和数字资产的新型体验”。 沃尔沃在2022年夏天推出了其最新款电动汽车。Volvoverse是由WPP广告机构联盟提出的概念,沃尔沃印度公司通过这个平台举办了可充电汽车XC40的发布会。沃尔沃希望借助这场在元宇宙中举办的发布会,突显其可持续发展理念。沃尔沃汽车印度公司总经理 Jyoti Malhotra表示:“元宇宙发布会也有助于传达我们的可持续发展使命,因为与传统发布会相比,它只会产生微不足道的碳足迹 同年8月,现代汽车也在印度通过Roblox发布其最新款的SUV车型。此次发布活动还推出了虚拟试驾、虚拟展厅和虚拟服务中心等教育空间,并且包含迷你游戏、照相亭和寻宝活动等社交游戏元素。 福特正准备进军元宇宙,并为其品牌申请了19个商标,这些商标涵盖虚拟汽车、卡车、货车、SUV和服装概念,以及一个拟议的NFT在线市场。 为何要关注这种趋势:

    根据Marketsand Markets的报告,汽车行业的元宇宙市场产值预计将从2022年的19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的165亿美元。

    汽车行业的创新领导者正在寻求利用这种增长机会,重新定义“元移动出行”和传统的消费者接触点。

    25、性健康静修——有一种新的静修课程正在倡导性健康的概念 2022年,全球健康研究所(Global Wellness Institute)预测,到2025年,全球健康旅游业产值将达1.3万亿美元,而性健康将成为该市场增长最迅速的领域。

    在关注健康的度假胜地中,性亲密和扫盲项目的热度正在上升。

    St Regis Punta Mita度假村的宾客可以参加度假村的最新服务项目——性健康静修。这是该奢侈酒店品牌首次开展此类活动,由一名性教育工作者引导参与者在私密、亲密的环境中,探索他们的精神和身体的性征。该品牌鼓励情侣和单身人士参加这一活动。 位于纽约汉普斯顿的Shou Sugi Ban House酒店为女性提供时长为90分钟且私密的性讲习班。该酒店的创意总监Jodie Webber在接受《Travel and LeisureSoutheast Asia》采访时表示,这种“感官情人”(Sensual Lover)的费用为每位水疗客人350美元,旨在“鼓励客人从更亲密的角度探索健康”。 澳大利亚的WBrisbane酒店也有一名常驻性学家,为该酒店提供讲习班和静修服务。 为何要关注这种趋势:

    旅游和酒店行业正在将性健康纳入其服务范围 ,以此满足消费者在旅途中深度了解其身体、心灵及二者关联的需求。

    26、三大旅游目的地——摩洛哥、京都和坦桑尼亚 对于远程工作者来说,摩洛哥是下一个经济实惠的旅游热点地区。

    摩洛哥气候宜人,历史悠久,有沙漠和海滩风光,生活消费水平低于邻近的欧洲地区,这些优点对于下一波远程工作者来说极具吸引力。 2022年,远程工作公司Outsite在摩洛哥名城马拉喀什接管了一个传统风格的建筑。这里有围绕着中央庭院建造的房间,有共享厨房和工作空间,旁边还有游泳池、澡堂和屋顶露台。 2022年5月,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Selina公司在阿加菲(Agafay)设立了豪华的贝多因风格的帐篷,该品牌称这将是公司在摩洛哥的第一个大型投资组合。虽然摩洛哥还没有推出数字游民签证,但很多人可以持90天旅游签证前往摩洛哥。 日本京都正在盼望游客回归——但当地人并不太欢迎行色匆匆的打卡散客,他们更希望接待规模较小、具有明确行程安排的旅游团。 在疫情爆发前,京都每年吸引900万游客,这里的庙宇、花园、艺妓和美食让各地游客流连忘返。汹涌的人流曾一度导致这里交通堵塞。 现在京都重新开放了旅游市场,但它希望通过规模较小、定制行程的旅游团,为人们提供更有意义的体验。三井京都酒店推出了附近的二条城(Nijō Castle)的私人旅游路线。二条城始建于1603年,是江户时代第一任幕府将军德川家康的住所。 2023年春季,丹麦厨师René Redzepi的Noma品牌将在东京开设一家为期10周的快闪店,在樱花季提供当地有名的美食。 Manabi Japan(又称Study Japan)这家新公司将在2023年推出京都城郊小型旅游路线,其中包含前往市中心的一日游。该公司创始人Lucinda PingCowing告诉伟门智威智库,届时将有嘉宾发表关于日本能剧或靛蓝染色等主题的演讲,旨在“帮助人们深入了解表面之下的事物”。 坦桑尼亚正迅速成为独行旅游者的首选目的地。坦桑尼亚是著名的冒险和家庭旅行胜地,现在也开始吸引独行旅游者。 这是一个充满高级感的旅游胜地,其著名景点包括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世界最完整的火山口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以及奥杜威峡谷,这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古人类学遗址之一。 此外还有塞伦盖蒂国家公园,在这里可以看到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角马和斑马的年度迁徙,它还是非洲最大的狮群家园。 Chanice“Queenie” Williams是旅行计划网站Fly with Queenie的经营者,她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表示,她认为自己的坦桑尼亚之行“非常适合独自旅行的人,尤其是那些可能在独行时感到不自在的女性”。 27、城市世外桃源——酒店品牌正在为城市中心设计豪华的绿洲 人们很难在城市中找到平静和安宁,但酒店正通过新的场地解决这个问题。

    从为宾客提供静修的酒店,到可让食客坐下来放松和补充能量的餐厅,世界各地的城市正在涌现各种新型的庇护所。这些隐逸之处为人们提供了远离城市喧嚣的空间。

    安缦比弗利山庄(Aman Beverley Hills)预计将于2026年开业,它标榜自己是“传奇城市中的宁静绿洲”。这个度假村以大自然的力量为特色,将加州的植被和棕榈树融入建筑和景观设计之中,确保宾客在洛杉矶的喧嚣中获得远离尘世的庇护感。 跨国酒店公司安缦于2022年在纽约也开设了一家酒店。这家酒店采用宁静和谐的设计,创造了一种“大隐隐于市”的氛围。 六善集团(Six Senses)也在欧洲的罗马推出了一个新度假村。这是该集团在全球的最新投资项目,预计将于2023年初开业,地点距离许愿池仅几步之遥。其设计受到古罗马传统的启发,让宾客在其水疗中心探索洗浴的艺术,这个水疗中心是闹市之中的一个秘境,其屋顶下藏匿着一个宁静的秘密花园,可供宾客在其中休憩和放松。安缦和六善集团都在确保宾客能够在其酒店放松身心和养精蓄锐,并以全新的状态重返城市生活。 艾迪逊酒店聘请日本建筑师隈研吾(Kengo Kuma)在东京市中心设计了一个置身于绿植之中的世外桃源。隈研吾在接受Dezeen杂志采访时表示:“我想证明,在闹市中心打造一个真正的绿洲,这是一个可以实现的梦想。”这家酒店于2020年10月开业,并迅速成为2022年颇受国际旅客青睐的下塌之所。 除了酒店之外,其他商家也在为客户创造远离喧嚣的环境。在墨尔本,Au79咖啡馆是繁华的查德斯通购物中心中的一块心灵净土。这个咖啡馆由室内设计工作室Mim Design设计,它模仿了植物温室的造型,采用拱形的结构和悬垂的绿植,因此是路人购物之余的理想休憩场所。

    为何要关注这种趋势:

    超豪华旅行的未来趋势是为访客提供这样一种二元场所——兼具世外桃源的宁静氛围与充满刺激的城市文化。

    28、“元旅行”——人们正在重新构想元宇宙中的酒店业务 随着现实旅游目的地与奇幻的虚拟世界之间的界线日益模糊,元宇宙正在推进旅行体验的变革。

    2021年,以设计为主导的酒店品牌Leven在英国曼彻斯特的第一家现实世界中的酒店开业后,于2022年宣布将在Decentraland推出其第二家酒店。这个名为Levenverse的酒店是一个数字便利空间,可提供各种活动、联谊和健康交流机会。

    Leven联合创始人兼Wellbrook hospitality负责人Timothy Griffin告诉伟门智威智库:“通过品牌合作、艺术、设计和各种活动,将现实世界的酒店体验与虚拟世界相结合,可以让两个空间的旅行者获得独特的社交和游戏体验。”

    万豪国际集团旗下的Moxy Hotels进军增强现实(AR)领域,于2022年7月推出了“Moxy Universe, Play Beyond”这种AR体验。这种体验允许游客在Moxy Universe中创建自己的虚拟化身,通过一系列AR挑战,在数字世界获得与现实世界相同的酒店入住体验。这些虚拟化身可以和游客一起在酒店的酒吧中喝酒、入住酒店私人房间,甚至到健身房锻炼。

    2022年7月至12月,在亚太地区的12家Moxy 酒店已相继推出了这种体验。

    奢侈旅游公司Brown & Hudson已经在为其高净值客户提供元旅行体验。Capo是新兴的元宇宙之一,其中的虚拟现实功能允许客户重温他们已经在现实世界中经历的旅行。度假者可借助摄像师的拍摄内容,以一种更为身临其境的方式追溯他们的足迹,而不仅仅是通过照片重温美好的回忆,他们在回家后仍可长期探索这种体验。

    为何要关注这种趋势:

    酒店品牌正在变身为元宇宙旅行者的大本营和导游。Leven联合创始人、BrancoCapital董事Joshua Senior预测,“随着元宇宙从科幻概念演变成现实,每个被数字时代所颠覆的行业都将感受到它的影响力。我们相信,充满创造力的酒店品牌将发挥无限的潜力。”

    29、开放旅游禁地 为了招徕新的旅行者,某些曾一度禁止进入的景点也开始对外开放。

    过去几年,沙特阿拉伯只允许非宗教原因的外国游客进入该国,但它目前正大举投资旅游业,以期成为中东地区的主要旅游目的地。这些举措包括与世界分享它之前隐匿的瑰宝,首次开放其古代遗址景区。从前禁止游客进入的古代异教遗址,如Qasr al-Farid墓(意思是“孤独的城堡”)现在也对游客开放了,这表明该王国开始放宽其严格的社会礼仪。

    2022年9月,政府宣布了进一步为外国游客精简签证的流程,以便促进发展旅游业。

    其他旅游目的地也正在暗自发力。

    在罗马,建于4世纪的Commodilla地下陵墓将在获得梵蒂冈宗座考古委员会修复之后,于2025年首次对游客开放。 伦敦的旧地铁站和隧道也将在100年来首次向公众开放。伦敦交通博物馆则通过其“伦敦秘境”(Hidden London)系列,推出了自1924年以来首次开放的牧羊丛(Shepherd’s Bush)地铁站之旅。 为何要关注这种趋势:

    在过去几年中,旅游热门地区为了保护景区而限制人流,甚至一度关闭景点,但现在越来越多旅游目的地正在开放之前的禁地,以此吸引更多寻求探索独特体验的游客。

    30、黑色旅游 寻求刺激和探索历史的冒险旅行者正在将目光转向黑色旅行目的地。

    黑色旅游并不适合追寻阳光和惬意生活的旅行者,因为它带领游客探索的是通常与死亡、战争和灾难有关的禁地。日本的“自杀森林”青木原、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和柬埔寨的杀人场都是公认的黑色旅游目的地。

    根据Future MarketInsights在2022年10月发布的调查结果,预计到2032年,黑色旅游业的产值将达365亿美元。

    乌克兰旅游公司Visit Ukraine推出了包括“基辅无畏”(Kyiv is unbeatable)在内的导游服务,该团队称这个项目“在外国游客中极受欢迎”。

    自9月份以来,该公司已经推出了前往罗马尼夫卡、布查、伊尔平、霍斯托梅尔和博罗江卡等被解除占领和已排雷的城市旅游项目。Visit Ukraine的首席执行官Anton Taranenko表示:“我们意识到,充满爱心的人士也希望能够亲眼见证战争的残酷。”该旅游项目不以盈利为目的,所有收益都将捐赠给受到俄乌战争影响的人民和城市。Taranenko在接受CNN采访时表示,除了见证战争产生的后果之外,他还希望游客能够感受到乌克兰人不畏强敌的反抗精神。

    根据Booking.com的一项全球调查,随着旅游业的重新开放,现在有73%的游客期待在2023年获得“走出舒适区”的极限旅游体验。

    为何要关注这种趋势:

    黑色旅游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提供的不同视角。富兰克林马歇尔学院的市场营销教授Jeffrey Podoshen表示:“人们试图理解阴暗的事物,比如死亡、临终和暴力等现实。他们将这类旅游视为一种让自己从容面对世事无常的体验。”

    本文内容来自伟门智威官网:https://www.wundermanthompson.com/

    专栏作家

    作者:品牌猿,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公众号:品牌猿创(ID:brand-yuan),新商业生态的窥探者,品牌战略顾问,专注品牌创新与进化。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电商平台进入新一轮“价格”大战

    设计动态 2023-03-03
    沉寂许久的电商行业价格战,以京东的主动“挑衅”,再次打响。 2月21日,京东公开发布了《京东开放平台“买贵双倍赔”服务规则》,规则提到消费者在平台购买有此服务标识的产品,若实付价格高于特定平台上同款商品的价格,消费者可在下单当天之前凭有效凭证申请与订单实付金额

    京东上线“百亿补贴”项目一事,一定程度上打响了电商平台之间的价格战信号,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了:在电商平台的低价竞争之间,消费者们的体验又是否可以有所保障?本篇文章里,作者便针对电商平台之间的价格大战进行了分析解读,一起来看。

    沉寂许久的电商行业价格战,以京东的主动“挑衅”,再次打响。

    2月21日,京东公开发布了《京东开放平台“买贵双倍赔”服务规则》,规则提到消费者在平台购买有此服务标识的产品,若实付价格高于特定平台上同款商品的价格,消费者可在下单当天之前凭有效凭证申请与订单实付金额双倍差额的补偿。

    值得关注的是,规则中的“特定平台”则是点名了拼多多百亿补贴、天猫(含网站、APP、微信公众号、微信商城及小程序等)。

    种种迹象和动作都表明,刘强东去年年底内部强调的“以后唯一基础性武器”——低价,将再次发挥“武力值”。

    阿里侧面回应称“没有哪一家公司能够通过持续价格补贴,实现改变局面的目的”。不过淘宝2023年五大战略之一也显示:“价格力”会是2023年的主基调,重视力度也将大增。

    本质上,三年抗疫,中国线上零售业因为疫情的到来而发生了来自平台利润模型、渠道层级和商家梯队的全面重构。疫情前,拼多多大战“猫狗”的“三强争霸”,变成了今天五家平台共襄盛举的大场面。

    是和平盛世,还是暗流涌动?几大平台背后的动作,会否引发新一轮比价风暴?

    一、硬拼,正面战场终将“短兵相接” 如今,电商巨头们可能会以更加直接的方式,通过主阵地直接正面迎“敌”。

    此前晚点有报道称,阿里巴巴的管理层近期确定了淘宝今年的五大战略,分别是直播、私域、内容化、本地零售和价格力。

    氢消费也从近期阿里针对京东补贴内部闭门商家大会的参与人士了解到,淘宝内部明确指出,相比此前GMV的增长,2023年最重要的指标是DAU的增长。

    实际上,此前平台方往往都是通过局部“战役”,而非正面冲突的方式进行作战,比如阿里通过淘特、京东通过京喜直接或间接渗透到“敌方”阵地。

    只不过现在回望,这些“局部战役”的探索和尝试,或将随着主战正面迎击而偃旗息鼓。

    具体来讲,淘特的境地已经非常尴尬了。

    事实上今年是淘特上线三周年,也是极具挑战的三年,从被频繁push到现在鲜被提及,陶特在阿里的地位似乎已经下降,甚至在职场社交平台脉脉上有员工爆料,淘特“天天闪电战”“业务从来没个方向,跟苍蝇似的乱撞”。

    不过,从优惠力度来说,淘特的诚意已经十足。但除此之外,无论淘特怎么努力,一直跨不过眼前的坎儿。就在2022年早些时候,淘特又重新开始关注复购率,而非之前所强调的GMV,这也意味着用户留存仍然是淘特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

    在烧了三年钱、拥有3亿用户之后,在前有拼多多,后又有抖音追击的情况下,淘特的命运充满了未知。这也成为了淘特被传言裁撤、并入淘宝的最直接原因。

    不单单是淘特,京喜也面临同样的窘境,这点可以在平台动作上一见端倪。

    去年3月份就曾传出,京喜事业群成为京东裁员各业务线的重灾区。据当时的知情人士透露称,此次京喜事业群的裁员比例或在10-15%,甚至更多。而彼时京喜事业群的员工总数在4000左右,照此换算,这轮京喜事业群的人员优化规模或在400-600人。

    当时,京喜事业群主要包含4大业务:京喜(专注下沉市场,对标淘宝特价板),京喜拼拼(京东旗下社区团购业务)、京喜达快递以及新通路事业部,其中京喜拼拼是那轮裁员最集中的业务。

    到了2022年6月,京东在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后拆散京喜事业群,同时将“京喜”的微信一级入口换回“京东商城”,这似乎宣告了京喜的失利。

    如今业内人士对京喜的归宿判断,一如对淘特的预测,可能最终会并入主战,以主战应对现下竞争局面。

    在阿里、京东吹响价格战同时,快手电商产品负责人叶恒也公开对外表示,今年,快手将从“短视频+直播”“搜索+商城”两个方向发力电商业务。可以看到,电商这块蛋糕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大厂盯上,这些无疑都增加了京东、天猫等老牌电商们的危机感。

    此次京东“百亿补贴”再次引发的价格战,甚至影响之后国内电商版图,回顾历史,可以看到京东的发展史上有过两次这样的动作,而历史就在前方。

    不管怎样,此次京东首先“挑起”价格战,并且目标直指拼多多和天猫,这背后实则是低价高度融入了国内的电商生态,消费或将进入新一轮低价周期。

    二、旧周期的“最后战役”,伤害了谁? 几家欢乐几家愁。价格战打响,开心的终将是消费者,受伤害的将是消费本身。

    价格战从来都不是一个褒义词,国内电商也早已经从价格战的原始状态进入到兴趣、算法推荐的智能购物体验;如今平台已经很少再主动发起价格战,它正从“恶性竞争”的代名词演变为电商商家的一种日常运营手段。不过电商行业低价竞争的格局却远比十年前还要激烈。

    电商巨头们正在通过操控流量,间接推高商家之间的价格战。

    曾经的京东,依靠低价和服务等优势,掌握了足够的竞争力。比如当当、苏宁、国美等,都吃过京东价格战的亏。现如今,京东的低价心智却逐渐模糊,这也让刘强东感到不满,打算重新夺回这一优势。

    就在刘强东讲话后不久,有京东内部人士透露,全集团正在密集进行“低价心智专项行动”。“低价”成为了2023年无论是京东零售板块还是职能部门的重中之重。无论是各部门2023年的规划还是挑战目标,都是以用户为核心,“低价”等五要素均被放在首要位置。

    如今选择上线“百亿补贴”对标拼多多可能还只是第一步,京东已然认准了低价这一条道路,并打算死磕到底。而这,也是刘强东海外生子回国后着手的第一件要事。

    而就在这一节点上,阿里将淘宝今年的战略之一确定为“价格力”,颇有些接受了京东挑战的意味。不过,阿里虽然同样寻求来自价格的竞争力,但与京东还是有所不同。

    相比京东直截了当的低价,据晚点援引一位阿里人士称,他们所说的 “价格力” 指的不是简单低价,而是高品质下的好的性价比。

    事实上,不管是直截了当的低价,还是高品质下的好性价比,只要是围绕着“价格”的战役,必将有其痛苦的一面——供应商之“殇”、品牌之“殇”……

    价格战的硝烟中,消费者似乎只关注了电商平台本身,而忽视了作为价格战棋子的上游供应商。电商之间的价格战,一方面给了电商平台进一步压榨上游供应商价格的砝码;另一方面,电商价格战也在一定程度上搅乱了实体市场的价格体系,让上游供应商面临定价体系重调的风险。

    比如本已经举步维艰的高度竞争的家电领域,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实体店产品让利,否则将面临作为占主导地位的卖场,将不再让他们入驻的风险。实体店的价格体系也会面临挑战。

    而对于品牌商家而言,“护城河”的存在让他们不得不畏缩在一家平台上生存。原本商家可以多渠道开店卖货,增加一份收入的同时,还能降低运营风险。但奈何“城主”过于强大,以流量相逼,虽然不甘愿但也不得不得自断一条“腿”。毕竟以卵击石确实不是明智之举。

    电商要发展,给予购物过程优越的服务和体验,才是消费者真正所关心和关注的根本。价格战可以打,但不要丢了西瓜捡芝麻。也许价格战的伤害不会那么快展现出来,但是一旦开打,内伤必然难以避免,迟早会浮出水面。

    三、终极拷问:零售业低价的极限在哪里? 深度剖析本次价格战,绝不是空穴来风。

    实则这背后透露出的是,三年疫情之后的消费复苏大前提之下,通过电商巨头们刺激消费者购买欲,间接拉动经济。

    本质上,价格补贴早已经不是新鲜玩意,电商平台各个大促,也会有商家倒逼平台主动做价格补贴,赢得市场口碑。

    价格虽然是十分重要的客户体验之一,但纵观历史,仅通过低价补贴和低水平竞争无法改变局面。

    在阿里巴巴刚刚过去的 2022 年四季度电话会上,张勇被问及如何看待同行的低价补贴竞争时表示,“只有技术和商业机制创新,才能真正让商家把最好的商品和价格给到消费者,形成正循环。”

    但是技术和商业机制创新,不仅需要时间,也注定有所牺牲。但无论如何,纷争已经注定。如今,京东出招之后的结果还不得而知,未来,谁又会搅动中国电商版图格局?

    作者:石闻天

    来源公众号:氢消费(ID:HQingXiaoFei),新消费,新空间,新青年。冷静观察,理性热爱。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氢消费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剩菜盲盒走红,临期食品“回春”了?

    设计动态 2023-03-03
    01 “今天,我吃剩菜” 新时代打工人加班结束走出大厦后,第一件事情不是回家,而是前往某知名烘焙店“取剩菜”。 晚上21时,烘焙店柜台上已经摆满了“剩菜”,等待领取的队伍掐着点赶到,分秒必争。 是的,万物皆可盲盒家族又添了一位新成员——这次叫“剩菜盲盒”。 这

    临期食品的解决思路早而有之,其中也不乏黑暗的处理手段。近期走红的剩菜盲盒营销方案以独特的创意和节约、环保的方式赢得了大众的喜爱。这篇文章介绍了具体什么是剩菜盲盒以及新概念的案例,最后从灰色地带到环保达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一现象的一些看法。推荐对餐饮行业、新消费营销感兴趣的童鞋阅读。

    01 “今天,我吃剩菜” 新时代打工人加班结束走出大厦后,第一件事情不是回家,而是前往某知名烘焙店“取剩菜”。

    晚上21时,烘焙店柜台上已经摆满了“剩菜”,等待领取的队伍掐着点赶到,分秒必争。

    是的,万物皆可盲盒家族又添了一位新成员——这次叫“剩菜盲盒”。

    这种剩菜盲盒并不是实打实的剩菜,而是餐饮商家将临期食品或当日未售出库存,以“剩菜盲盒”的形式,在专门的小程序上展示,并以折扣价打包卖出。

    盲盒类型主要以烘焙、简餐、寿司为主,参与商家中也有不少知名餐饮门店。11块钱的面包新语、墨茉点心,19.9的原麦山丘,5块钱的贝果、寿司,打的就是一个物超所值。

    走红这段时间,社交平台上已经有了不少分享打卡与攻略。

    “不同商家上架时间不同,有早上10点的,有下午4点的,下单靠手速,但有些可以预约。价格分为几个档位,5元档、11元档、19元档、35元档…抢购到后,有些店是随时可取,也有是规定在具体时间才能领取的,过时不退。拆包基本看运气,不过大多都会有物超所值的感觉就对了。”

    19.9一单的墨茉点心局剩菜盲盒,大多可以开到价值接近50元的组合,其中不乏热门单品鲜芋爆浆麻薯、拉丝盘挞等。

    原麦山丘的魔法袋,可以拆出当天现烤的基本款或新品,运气好可以开出价值80元的产品组合。

    不少网友纷纷戏称,这是一轮“拯救流浪食物大作战”!

    02 “剩菜盲盒”走红,新概念处理“临期菜品” “剩菜盲盒”概念走红后,小红书上不少留学归来网友惊呼,“国内也有Too Good to Go了”?

    事实上,这个概念在进入国内前,早在国外流行开来了。

    2015年,丹麦一家公司专门开发了一款APP,用以将餐厅等每日打烊前的临期食品甩卖信息,汇总到该APP平台上进行二次甩卖,APP命名即为“Too Good to Go”,释义“丢了可惜的好东西”。

    用户打开软件后,通过位置信息,可以智能检索到附近餐厅、烘焙店、甜品店、咖啡店、超市等不同类型店铺,当天快要过期的食物,通过“Magic Bag”(魔法袋子)的形式重新打包,以打折价售卖。

    盲盒类型比国内更丰富些,除了烘焙还有西餐、中餐等。

    本着环保主义的核心理念,搭建一个以折扣价出售当日打烊前卖不掉的食物或临期食品,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食物浪费与碳排放,同时间既提高了商家的库存周转,又使得“穷人”能够不心疼的吃到食物。

    发展到今天,Too Good to Go以丹麦为起始点,目前在14个国家拥有超过500万用户。根据相关资料透露,2019年该APP收入就已达到27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88亿元)。

    概念进入国内后,2021年上线的“惜食魔法袋”是国内大陆第一家该类型食品盲盒平台,以长沙为起点,目前范围覆盖至北京、广州、上海、成都、武汉、杭州、合肥等多个城市。

    通过与线下餐饮门店的合作,在小程序上线当日临期食品,上架食物类型多为甜品烘焙、寿司、简餐轻食、咖啡等,上架食物戏称为“剩菜盲盒”,其中不乏原麦山丘、墨茉点心局、面包新语等知名餐饮品牌,盲盒价格以10元档为多。

    在官方公众号上,创始人“小葵熊的熊爸爸”写下惜食魔法袋成立背后的故事:

    “因为平时工作忙,经常晚上十点从公司出来,总能看到写字楼下的商铺在倾倒东西。

    最初以为是残羹冷炙,但一次看到全国都很有名的蛋糕店在扔很精致的面包和糕点,一知名的快餐品牌将好好的米饭和当日未卖出的肉制品也扔掉时,我特别震惊,店员解释说大多是公司要求,卖不掉就扔。这些粮食都是有生命的,被倒掉的粮食一定特别难过。”

    在惜食魔法袋后,国内陆续出现了如袋走PACK AGE、兜着走DZZ、米粒盲盒等同样成熟的“剩菜盲盒”平台。其中袋走、兜着走主要覆盖上海地区,盲盒类型包括烘焙甜点、饮料咖啡、便利熟食、商店与超市的折扣等;米粒盲盒目前营业范围则为成都多个商圈,盲盒类型有甜品、健身餐、水果等。

    如此形式的剩菜盲盒,在互联网新消费人员中走红是可以预料到的。当“决战拼多多,搜刮新羊毛”成为年轻人的社交密码后,性价比已经是年轻人最基础的选择,而质价比才是在疫情消费降级大背景下,当之无愧的“头把交椅”。

    而另一个层面,从餐饮商家的角度出发,剩菜盲盒的底层逻辑,还在于以“新概念处理库存,进而压低成本的一种可尝试形式”。

    03 从临期食品到剩菜盲盒,在“灰色地带”和“环保达人”之间寻找平衡 在解决“剩菜”这个事情上,餐饮商家们不是没有尝试过。

    全家等24小时便利店售卖的盒饭,通常会在凌晨或夜间降价促销;不少烘焙店有自己的“免费档口”,用以放当日没卖出的烘焙点心;西快大佬麦当劳曾在门店内开辟过“剩菜架子”,将当日剩余汉堡小食免费对外;疫情暂停堂食期间,海底捞等餐饮品牌也将库存蔬菜、水果等新鲜食品摆出零售…

    而在剩菜盲盒之前,另一种处理库存或者说压低成本的形式也曾在餐饮行业流通过,那就是前两年大肆盛行的“临期食品”。

    内参君此前针对临期食品在餐饮业的流通进行过深度调研,结果表示,餐饮行业使用临期食品的现象是长期普遍存在的。

    即将到达食品保质期限,但仍在保质期内,属于安全食品的范围,可价格却是正常食品的“骨折价”。既不伤天害理又不违法违规,还能节省大笔原料支出,显然是个好方法。

    冰鲜半成品、奶制品、包装饮品、半成品熟食等等临期食品,大量流入餐饮渠道,最终聚集在各式各样的低价自助餐厅、小餐饮外卖店、团餐等处。

    利用临期食品这样常见的形式,对于餐饮人是讳莫如深,处于灰色地带的领域。从不大肆宣传,也很少对外透露。而内参君此前也了解到,不仅是使用临期食品,甚至有厂家与经销商或终端餐企串通配合,将临期过期食材返厂,修改保质期的违法行为,同时还伴有食材走私行为。

    去年7月,必胜客北京两家门店被曝光食安问题,将过期食材篡改有效期标签后续命,门店负责人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事情发酵后,一度在微博引起热议,有关部门立刻下场,两家门店闭店检查,被罚款10万元。

    无独有偶,随后接连爆出胖哥俩肉蟹煲卖隔夜死蟹、上海某星巴克门店使用过期牛奶…事实上,很多知名餐饮品牌都曾在“过期”这事上栽过跟头。

    临期尚且可谈,过期一旦与餐饮商家挂钩,等待的不仅是消费者的口诛笔伐,更是法律监管层面的严格审判。

    而如今走红的“剩菜盲盒”,实际上更像是临期食品的“改良餐饮版”,只不过,更加正规化、公开化、透明化。

    从偷偷使用临期食品,到规范化后不使用转而低价或免费处理,再到如今二次平衡找到透明公开的新形式,越来越多餐饮商家,走上了“与剩菜做斗争”的道路。

    04 剩菜盲盒能成为流行吗? 说到底,从利益层面来看,剩菜盲盒解决的是餐饮商家估清问题。

    商家解决库存、消费者低价购买好物,同时间减少食物浪费,怎么看都是个一举多得的好思路。

    但这真的是一个好的解决思路吗?也不见得。

    剩菜盲盒背后,还夹杂着一系列隐患,需要法律监管、市场认识、商家自律、消费者诚信等多重维度的支持。

    单就上述临期食品相关的食安问题来说,在剩菜盲盒最先流行起来的欧美地区,商家对于临期食品标准的执行非常严格,市场监管力度也同样严格。而在国内,对于临期食品标准的执行办法,尚未明确出台相关监管办法,这意味着在食品安全层面是一片空白,一切全凭商家与消费者的双向信任与良心。

    在社交平台上,按时间顺序筛选,也不免能够看到有关食品安全、消费体验等方面的负向评价。有网友直言道: “过期卖不掉了,换个噱头低价售出,吃进嘴都是酸的,好东西不会便宜卖的,一分钱一分货!”

    不过也有烘焙商家匿名对内参君回应道,“我们售出的临期食物绝对都是当日现做的,装袋封盲盒的时候,我们也会挑选状态相对较好的,当日甚至隔日吃都是不会出现问题的,但的确有顾客买走过了几天后,又有投诉,这样的 倒打一耙实在让人难受,以后也不会再上架了。”

    食品离开商家档位时究竟处于什么状态,在盲盒的形式下,一切责任难以追究源头。

    形式可以盲,品质不能盲。

    剩菜盲盒想真正成为流行,还需要漫长的市场教育周期。

    作者:张心笛

    来源公众号:餐企老板内参(ID:cylbnc)

    本文由 @餐企老板内参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上线“百亿补贴”,京东在打什么算盘?

    设计动态 2023-03-03
    “低价是京东过去成功最重要的武器,也是以后的唯一基础性武器。” 2022年底,刘强东在京东的一场内部讲话中谈到了“低价”。 但没有想到的是,京东的动作如此之快。据36kr独家报道,京东将在3月初启动100亿元的补贴活动,补贴不局限于京东的自营网店,也将覆盖第三

    说到京东,大家可能对“多快好省”这四个字有较深的印象,但最近,京东开始走“百亿补贴”的低价策略了,据消息称,京东将在3月初启动100亿元的补贴活动。为何京东开始死磕下沉市场呢?京东能不能打赢“百亿补贴”这场价格战?来看看作者的解析~

    “低价是京东过去成功最重要的武器,也是以后的唯一基础性武器。” 2022年底,刘强东在京东的一场内部讲话中谈到了“低价”。

    但没有想到的是,京东的动作如此之快。据36kr独家报道,京东将在3月初启动100亿元的补贴活动,补贴不局限于京东的自营网店,也将覆盖第三方在京东平台上的网店。另外,一份京东内部PPT 显示,目前京东已经开启了“百亿补贴”的内测工作。

    曾经,京东凭借“低价策略”击败当当、苏宁,成为与淘宝并肩的中国第一梯队电商平台。时隔多年,重新拿起价格竞争利器,京东在打什么算盘?

    有意思的是,在上线“百亿补贴”前不久,京东商家中心宣布了《京东开放平台“买贵双倍赔”服务规则》,指消费者购买标有此服务标识的商品后,若其订单实付金额高于特定平台上同款商品的价格,消费者可在下单当天凭有效凭证申请与订单实付金额双倍差额的补偿。

    服务规则显示,特定平台是指拼多多百亿补贴、天猫(含网站、APP、微信公众号、微信商城及小程序等)。而买贵双倍赔赔付金额=(消费者订单实付金额-特定平台上消费者购买同款商品时订单实付金额)×2。

    一直以来,京东给大众的影响就是“好而快”,而现在京东却与“百亿补贴”“全网比价”这些名词联系起来,京东为何执意要成“京多多”?

    自京东放出百亿补贴的消息后,京东股价不升反降。截止文章发稿,京东集团港股报178.400港元,下跌4.75%,总市值为5586亿。

    01 上线“百亿补贴” 京东向拼多多看齐 2019年,拼多多率先推出百亿补贴活动,用“低价+正品保证”成功撬动用户心智。618期间,拼多多的实物订单量超过11亿笔,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300%;2019年,拼多多人均年消费从1257元上涨到了1467元,净增210元,同比上涨了92.4%。

    在拼多多的辉煌战绩下,“百亿补贴”活动蔓延到各个电商平台。淘宝、美团、飞猪和饿了么等平台陆续推出“百亿补贴”频道。如今,京东也成为其中一员。

    其实,在宣布升级“百亿补贴”频道之前,京东就在狙击拼多多的路上吃了不少次瘪。

    前几年,京东推出主打下沉市场的“京喜”APP,并在其中运营过百亿补贴活动,但因为京喜的使用率太低,所以没掀起什么火花。后续京东又推出定位打法相同的京东特价版,意在对标拼多多,但依然没什么声量。

    “嫡子不行,老子就得顶上。”眼看“京喜”APP不行,京东就自己上线了“百亿补贴”。不过此前“百亿补贴”是只有大促时才出现的子频道,再加上品类少(仅限于3C等少数品类)且优惠力度远低于拼多多,所以讨论度也不高。

    去年,京东为了降本增效战略,砍掉了不少边缘业务。主攻下沉市场的特价购物平台京喜事业群首当其冲,京喜达、京喜通和京喜 APP被京东放养。

    那么, 为什么在下沉市场京东很难超过拼多多呢? 笔者认为至少有三个原因。

    价格是其一,拼多多本身就是主打“工厂直销”,产品多为白牌,价格低廉实惠,而京东重视服务和品牌,对物流也有要求,所以成本就不一样。

    流量是其二,拼多多在“社交+电商”的模式下,通过社交裂变大大降低了流量成本。 并通过在三四线城市用户之间的分享,成功开拓出被其他电商平台忽视的下沉市场。而“京喜”冷启动没有多少流量注入,京东也缺乏像微信一样稳定的社交平台。

    市场认知率是其三,拼多多的百亿补贴心智很明显,在不少用户心中早已把拼多多和百亿补贴划等号。 后来者想要超越拼多多抢夺用户心智和市场,势必要花费更大的精力和资金。

    如今,京东“百亿补贴”姗姗来迟,想从拼多多手上抢一杯羹,依然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02 死磕下沉市场,京东有苦难言 京东官方表示,这次“百亿补贴”覆盖的不仅是自营业务,还会涉及到POP商家(Platform Open Plan,也就是第三方卖家),大家同台公开竞价。同时,京东也会给出商家流量扶持和官方补贴。

    新的百亿补贴活动预算将不设上限且不再限制品类,结合京东去年开放个人商家入驻限制,可以看出京东正在努力将自己的产品市场扩大化,以覆盖3C等传统优势品类之外的用户市场。

    另外,还有媒体消息称,新的百亿补贴频道将会得到极高的权重,直接成为京东APP的一级频道,同时加大在社交平台的投放和APP内的宣传。

    与其说京东是在执着于“百亿补贴”,不如说京东其实在死磕下沉市场。

    相比于中高端市场来说,下沉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一二线城市用户流量都被瓜分殆尽,各大电商巨头最操心的莫过于流量购买成本过高。

    根据亿欧智库发布的数据显示,阿里2021财年获客成本为477元,相比2020财年提升近2倍,达到近4年来最高点,拼多多获客成本为578元,京东为384元,均处于高位。

    在此情形下,三四线城市的巨大用户流量再加上市县消费升级的趋势,让电商巨头们趋之若鹜。

    巨头们不惜以价格战打进下沉市场,为的就是在占领用户心智之后,引导用户购买更多高价值商品,进而带来营收的持续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人均消费支出24538元。目前来看,低收入人群还是占多数,消费者对于消费价格的敏感程度高。“低价”成为电商获客和提升GMV见效最快的抓手。

    从拼多多财报可见一斑。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拼多多收入为355.0亿元,同比增长65.1%,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105.9亿元。

    其次, 京东自身进入瓶颈,需要下沉市场为其注入发展潜力。 从财报上看,京东的增长确实乏力。2022年前三季度,京东的月活跃用户分别为5.805亿、5.808亿和5.883亿,用户增长停滞不前。

    易观千帆数据也显示,去年3月至今年1月期间,淘宝的月活均在7.8亿以上,拼多多的月活在7.2亿至7.8亿区间,而京东的月活基本均在3亿至4亿的区间内徘徊。京东需要“百亿补贴”突破瓶颈。

    与此同时,京东电商一直还在靠3C产品活着,像美妆、母婴这样的高毛利产品销量一直都打不过淘宝。

    发展下沉市场,并不单单是为了赚钱。京东死磕“下沉市场”更多的是为了提升公司市值考虑,毕竟在中高端市场,京东已经进入瓶颈期,京东想要扩大公司的营收并取得发展,就必须去争夺下沉市场。

    只有在下沉市场站稳脚跟,京东才能得到资本的青睐,讲出更多的新故事。

    03 “百亿补贴”能圆“京多多”梦吗? 从电商平台的角度来说,“百亿补贴”活动不仅可以实现高曝光率,减少流量购买成本,还能帮助电商巨头获得新用户、提升日活、月活。

    这是各大电商平台都爱玩“百亿补贴”的原因之一。但是能不能对平台的发展起到长效作用,还真不好说。

    百亿补贴的底层逻辑不是“低价”,而是让看到的人感觉占便宜。不一定所有的用户都“贪便宜”,但几乎所有的用户都有“占便宜”的心理,这一点在全世界都适用。换句话说,平台如果只是生硬的去搬低价逻辑,最后无非就是聚划算和淘抢购的下场。

    如何让用户感觉占便宜,这需要平台花“真金白银”去砸,并且在“百亿补贴”活动内,还不能扰乱品牌方的价值体系,这十分考验电商的运营能力。

    相比于京喜这样的独立app,京东上线“百亿补贴”频道首先解决了流量问题。其次,全品类也意味着SKU足够,短期来看,“百亿补贴”会成为消费者薅羊毛渠道,对电商行业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长期来看,京东想要做出声量很难。仅仅在“百亿补贴”的形式上模仿,京东最终是不能与拼多多一战的。因为重新挑起价格战的后果,是大家的核心重点又会回到价格。而京东的杀手锏并不是价格,京东的杀手锏是服务。

    对于电商平台的老用户来说,提到京东就会想到三个标签:自营无假货、京东售后以及次日达,这也是京东所擅长的,也是拼多多所欠缺的。换句话说,人有我有,人无我有,只有当价格和服务形成双杀的时候,就是京东力量最大化的时候。

    “百亿补贴”发展至今,已经存在不少问题。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搜索“百亿补贴”可以获取到超过2.3万的投诉结果,问题集中在降价不退差价、产品质量或真伪未得到保障等方面。

    如果京东想要盘活“百亿补贴”,光拼低价是不够的,还需要在低价策略之外,聚焦成本、效率、体验。做好别人做不到的,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价格战发起容易,但想要结束很难。京东重回“低价策略”的同时,还要警惕屠龙少年终成恶龙。

    参考资料:

    《京东要大搞百亿补贴了,准备跟拼多多打价格战?》知危

    《百亿补贴俱乐部里,没有奇迹》氪流量

    《京东“百亿补贴”,商家策略曝光》电商在线

    原文标题:上线“百亿补贴”,“京多多”的梦什么时候醒?

    作者: 宁缺;公众号:首席商业评论(ID:CHReview)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8gRS4v8uKAKHL3Tmilqt5w

    本文由 @首席商业评论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PaaS 平台能够解决客户的问题吗?

    设计动态 2023-03-03
    花了两篇,近1万5千字对纷享销客进行了拆解,个人的感触还是有点多的。作为 SaaS 软件产品经理,常常会“被迫”加各种需求,然后被开发同学吐槽怎么一直加功能,都没有时间做优化了。然而,国内一千家企业可能会有一千种管理模式,甚至这个管理模式还经常会有不同程度的调

    近几年来,很多头部SaaS企业都开始搭建PaaS平台,试图通过PaaS的高度可配置性来满足个性化的需求。然而,PaaS真的能够解决企业客户的问题吗?本文作者分享了他的看法,一起来看一下吧。

    花了两篇,近1万5千字对纷享销客进行了拆解,个人的感触还是有点多的。作为 SaaS 软件产品经理,常常会“被迫”加各种需求,然后被开发同学吐槽怎么一直加功能,都没有时间做优化了。然而,国内一千家企业可能会有一千种管理模式,甚至这个管理模式还经常会有不同程度的调整,主打通过“标准化”实现规模效应的 SaaS 平台显然难以满足企业客户个性化的需求。

    所以,这几年很多头部 SaaS 企业都开始搭建 PaaS 平台,试图通过PaaS的高度可配置性来满足个性化的需求。然而,我自己拆解完纷享销客后,感觉整个平台确实十分复杂,一般的客户估计很难玩得转这么复杂的平台,于是又冒出了一个新问题:PaaS 真的能够解决企业客户的问题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看看传统软件、SaaS 软件和 PaaS平台在这方面是怎么做的。

    一、传统软件 本人曾经和用友的经销商接触过几次,对他们的服务模式也有一定的了解。用友的经销商面对的客户同样有大有小,而且每家企业的做账方式多少是有些差别的。用友的财务软件,说实话操作起来肯定比今天很多 SaaS 软件要复杂,而且体验也一般。更别说,还需要配置服务器、数据库什么的了。因此,传统软件其实面临的个性化需求并不比今天的 SaaS 少。

    但是,用友的财务软件其实也就那么几个系列,比如 T系列(T1/T3/T6/T+)、U8(U8C)和 NC。他们满足客户个性化的方式其实很简单,除了产品功能的完善之外,更多的是依赖经销商的人员替客户搞定复杂的配置过程。

    比如,我们之前有个客户是用友经销商的大客户,那家经销商就直接派驻了一个实施工程师驻点在这个客户的财务部门,帮助他们解决日常工作的各种问题。所以,用友软件的实施工程师要求是很高的,除了懂软件使用外还需要具备丰富的财会知识。我和这家经销商闲聊的时候,听他们说他们业内有个实施工程师因为对用友软件非常熟悉,直接被一个酒类销售连锁店挖过去当财务总监了。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传统软件来说,很多个性化的需求其实靠的是一种经销商分包的方式解决了,而解决的方式是依赖于懂软件懂业务的实施工程师。

    二、SaaS软件 发展到 SaaS 软件阶段,软件实施部门摇身一变,成为了“客户成功部门”。客户成功部门其实诞生于“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从名字上也可以看出来,这个部门的核心职责是帮助客户用好软件,发挥价值,进而能够让客户持续订阅 SaaS 软件,提高客户生命周期价值(LTV)。

    客户成功部门对于 SaaS 软件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如果客户的留存率得不到保证,就意味着部分客户的投入大于收入,是亏损的。

    然而,事实上,SaaS 的客户成功部门并不是每家都那么专业。很多 SaaS 企业的客户成功部门,承担就是软件的基础配置和培训客户员工如何使用软件的各项功能。

    这里,客户成功部门的员工忽略了,或者说压根就不知道他们存在的目的是帮助客户用好软件,而不是教会客户用软件。而要客户用好软件,就意味着需要了解行业特点,客户的管理模式,业务运营模式。这就又回到了传统软件的实施工程师的高要求的路子上了。

    肯定会有人说,SaaS 软件只是一家软件服务商,没办法这么深入地了解每个客户的业务运营模式。确实也是如此,所以就会变成了客户会要求SaaS 平台加各种各样的功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表象上看,是软件的功能不满足需求,但是深层次的原因却是客户没法感受到软件真正的价值。

    如果你的 CRM 系统不能帮客户带来销售业绩的提升,那么你的产品给客户增加再多的功能也不会让客户续订你的软件。

    三、PaaS平台 我们前面也说过 SaaS 产品如果要希望通过产品订阅来盈利,就需要打造标准化的产品,通过规模不断摊薄研发、实施成本。然而,实际情况是,每家企业的管理模式或多或少不同,而到了大企业,差异就更大了。

    中小企业出于成本考虑,接受标准版的产品问题不大,但是带来的收入和客户生命周期价值(LTV)也有限,很难覆盖SaaS软件的成本。大客户客单价高,而且具备标杆效应。不少 SaaS 企业的大客户收入占据了 SaaS 企业80%的收入。因此,SaaS 企业的存亡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是否能够服务好大客户。

    然而,这就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大客户的业务复杂、需求定制化程度高。往往从所谓的订阅式 SaaS 服务变成了定制化开发,甚至和传统的软件外包企业差不多。

    SaaS 企业变成了定制化大企业的软件开发企业,会占据很多产品研发资源,研发周期还很长,导致标准化产品的研发投入不够,市场扩张又会受阻。而且,这种定制化的产品还没法直接复制。于是,PaaS 在这种场景下诞生了。

    然而,我们回过头看看上面这段话,发现了什么问题?那就是这上面说的都是 SaaS 软件企业自身的需求,解决的 SaaS 软件企业自身的问题,这里面并没有任何提升客户使用产品价值的内容。所以,PaaS 平台解决的其实是 SaaS 软件标准化和个性化的两难问题,但并没有给服务的客户带来新的价值。相反,还增加了平台的复杂度。

    PaaS 平台解决的其实是 SaaS 软件标准化和个性化的两难问题,但并没有给服务的客户带来新的价值。

    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地说,PaaS 平台的产品在降低研发成本(长期摊薄来看)的同时,也必然会增加实施成本。只是,目前来说,降低的研发成本可能还是大于增加的实施成本,所以这个投入是值得的。然而,增加的软件实施或者说客户成功的投入能不能给客户带来相应的价值感受,就和传统软件类似了。那就是,负责软件实施的团队能不能让客户“用好”软件。

    对于大企业来说,内部通常已经形成了比较规范的业务流程,而且也会有信息化部门配合软件的落地。通过PaaS 的配置应该是能够满足这些标准化的业务流程和大部分业务需求。但是对于传统的中小企业来说,恐怕给他们一个 PaaS 平台也很难玩得转。这就考验软件企业如何取舍了—— 是投入高昂的实施成本帮助客户用这个软件,还是干脆不服务于这类客户?事实上,现在已有不少SaaS 企业转向服务于大客户了,因为很多情况下,服务中小客户的 ROI 是负的。

    四、要不要做PaaS? PaaS 平台确实是相当大程度上解决了 SaaS 的标准化和个性化的两难问题。我刚刚体验 PaaS 平台的时候,它的强大之处让我很震撼,对产品设计方面也很受启发,甚至有一种冲动想加到自己的产品里来。然而,冷静下来想一想,,任何事务都有两面性,PaaS 并不一定能够产生正向的收益,反而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资源。SaaS 平台要不要再做一层 PaaS 呢?我个人的建议是,尽量不要做,除非你的目标客户是大企业、客单价高。通过 PaaS 能够加快对这类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的快速交付,从而让你们避免大量的定制化开发工作。

    对于服务于中小企业的 SaaS,同样需要取舍,如果你的研发团队不大,与其花大代价投入在复杂的 PaaS 平台开发上,倒不如多从以下三个层面思考:

    如何让软件更易用? 如何降低软件的实施成本? 如何让客户感受到使用软件后带来的价值? 五、总结 不管是传统软件、SaaS 软件还是 PaaS 平台,其需求的根源是客户企业想利用这些软件提高自身的业务运营效率,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再往深了说,是企业想做数字化转型升级。然而,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成功率非常之低,这固然很大程度上是客户企业自身存在很多问题 —— 软件无法解决的问题,譬如人的问题、管理方式的问题。那么软件到底怎么发挥价值,真真切切地帮助客户?我个人始终有个想法,那就是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软件,而是“工具+咨询+服务”的解决方案。

    我们需要结合客户自身特点引导他们用好这个我们自认为先进的工具,然后再持续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帮助客户日拱一卒,一步步往前走。反过来,对于企业来说,也不要寄希望于买一套软件或订阅一个平台就能完成数字化转型这个“难而正确”的艰巨任务。从管理理念、团队配备、执行落地能力都需要像软件产品那样进行不断地更新迭代才可能一步步实现既定的目标。

    相关阅读:

    拆解纷享销客 PaaS 平台

    8000字!拆解纷享销客的 CRM 系统

    有赞算是 SaaS 平台吗?

    作者:产品海豚湾;公众号:产品海豚湾(ID:pm-dophin-bay)

    本文由@产品海豚湾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生鲜电商:京东无法割舍的梦想

    设计动态 2023-03-03
    京东最近又有新动作了。据悉,2月21日,京东到家平台在首页上线了“京东买菜”频道。点进该频道可以看到,其主要商品分类为时令水果、新鲜蔬菜、肉禽蛋、海鲜水产、火锅和预制菜等。此外,从天眼查APP可以看到,京东旗下的子公司已于2023年1月5日申请了“京东买菜”商

    2月21日,京东到家平台在首页上线了“京东买菜”频道。作为京东到家一级入口,聚合了多个商超、第三方平台等,采取平台化运作的模式。其实,京东之前对买菜业务的探索算不上成功,这次又一次尝试切入线上买菜市场,意欲为何?又将面临哪些新可能或新的挑战呢?欢迎阅读~

    京东最近又有新动作了。据悉,2月21日,京东到家平台在首页上线了“京东买菜”频道。点进该频道可以看到,其主要商品分类为时令水果、新鲜蔬菜、肉禽蛋、海鲜水产、火锅和预制菜等。此外,从天眼查APP可以看到,京东旗下的子公司已于2023年1月5日申请了“京东买菜”商标,分类涉及运输贮藏、饲料种籽等。这样的动作,或许意味着京东想要重振线上买菜业务了。

    为什么是“重振”呢?因为在此之前,京东就曾推出过与线上买菜相关的业务,它们分别是走社区团购模式的“京喜拼拼”和走仓店一体化模式的“七鲜”。但遗憾的是,这两项业务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在沉寂了一段时间之后,现在京东又开始重拾线上买菜业务。

    01 平台化运作好处多 此次“京东买菜”频道并未采取自营模式,其作为京东到家一级入口,采取了平台化运作的模式,聚合包括百果园、物美、叮咚买菜、家乐福、永辉超市等多家第三方平台,甚至还可以代购盒马,而这种平台化运作的模式也是好处多多。

    首先,将消费者熟知的生鲜平台和本地门店聚合在“京东买菜”频道,有利于强化消费者对京东到家买菜属性的认知。 现如今,无论是哪个城市,大部分的消费者日常购买蔬菜水果的场所除了永辉超市、家乐福、盒马等,就是一些本地门店。而“京东买菜”频道利用这些消费者熟知的门店建立消费者使用习惯,不仅能增加入口流量,还能抢占用户心智。

    其次,入驻平台越多,“京东买菜”频道能为消费者提供的商品选择空间就越大。 消费者在选择购物平台的时候,一定是希望该平台提供的商品种类齐全,能够满足自身的需求。在“京东买菜”频道下,消费者不仅可以购买时令水果、新鲜蔬菜,还能购买肉禽蛋,甚至是购买火锅,可以说是周到细致,十分方便。

    最后,当平台化运作的模式发展到一定阶段,完成试错之后,京东再顺势推出自营,可以降低试错成本。 纵观当前行业中的生鲜电商,几乎都是在不断开店、关店中反复试错。所以无论是前置仓还是仓店一体,均属重资产模式,试错成本太大。而利用聚合平台模式试水,视情况加码自营,未尝不是一条可行路线。

    02 割舍不下的生鲜电商梦 结合京东之前两次买菜业务失败的教训,这次京东到家又上线“京东买菜”频道,从表面上看,是京东又一次尝试切入线上买菜市场,实际上是京东为再次入局生鲜电商赛道做铺垫。

    一是,未来生鲜电商仍将保持高速增长,京东仍想要分食生鲜电商这块蛋糕。受疫情影响,生鲜电商加速发展。 据艾瑞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初疫情发生期间,消费者使用生鲜电商APP的次数显著上升,在疫情平缓后,消费者使用生鲜APP的次数及网购生鲜频次仍远高于疫情发生前。由此可见,疫情培养了用户使用生鲜电商平台消费的习惯。

    另据艾瑞发布的《2021年中国生鲜电商行业研究报告》预计,中国生鲜零售市场规模将从2020年的5万亿元,增加至2025年的6.8万亿元。随着生鲜电商的发展及模式的成熟、用户网购生鲜习惯的养成、生鲜电商用户覆盖数量愈发广泛,以及技术愈发成熟,生鲜电商仍会保持高速增长。

    二是,布局生鲜电商,能够更好地补齐京东的战略品类。 3C家电一直是京东的王牌业务,这些年京东也在不断地扩张其平台的产品品类。如今除了3C家电,京东在快消品、时尚居家、生活服务、医药健康等更多领域和新兴业务上也进行了布局,此次入局生鲜领域则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生鲜产品选择。

    三是,生鲜品类能够极大吸引新用户和提高原有用户的购买频次,提升复购率和黏性,从而带动低频品类的消费。 线上买菜具有购买频次高、周期性强等特点。据统计,就我国生鲜电商消费者消费频率来看,1周1次的占比为15.8%,1周2-3次的占比42.1%,一周4-5次的占比为15.8%,一周6-7次的占比为4.5%。因此京东选择再入生鲜电商,不仅能强化消费者对其的认知,也能增强用户黏性。

    03 再次进入的时机正好 去年,京东裁撤京喜事业群,以及关闭七鲜在长沙、西安等地的10多家门店,意味着其进军生鲜电商的失败。现在,京东选择在2023年开年这个时间节点卷土重来,却可以说时机正好。2022年年末,疫情结束,人们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轨迹,各行各业也在有序地恢复营业当中。

    一方面,在2022年和2023年交替之际,盒马、叮咚买菜两大生鲜电商巨头相继宣布盈利,给行业吹来了一股春风。 今年1月份,盒马CEO侯毅在全员内部信中称,2022年其主力业态盒马鲜生实现了盈利。另据叮咚买菜于2月份发布的四季度财报显示,其Non-GAAP净利润为1.16亿元,同时首次实现了单季GAAP净利润转正,实现全面盈利。

    盒马和叮咚买菜分别为仓店一体模式和前置仓模式的标杆企业,它们的盈利为生鲜电商领域的其它玩家带来了希望。此外,多多买菜、美团优选等平台发展势头也依旧良好。由此可见,生鲜电商领域似乎要重现生机,生鲜行业也即将迎来产业复苏。京东此时入局生鲜电商,有望迎上复苏的春风。

    另一方面,疫情结束之后,生鲜电商供应链的稳定性在得到有效保障的同时,其损耗成本也在减少。 此前,疫情管控对生鲜电商的供应链带来了挑战,比如在运输环节,因全国各地出台的疫情防控政策不一,导致司机上下高速的时间被拉长,这在拉高运输成本的同时,也让生鲜的损耗成本增加。但进入到2023年,整个生鲜供应链环节已被彻底打通。

    此外,生鲜电商行业也迎来了利好政策的加持。据悉,一号文件指出,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建设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这为农村电商、生鲜电商等释放出了利好信号。

    04 京东的新可能和新挑战 京东凭借着自建物流和一体化的供应链体系,在竞争激烈的电商市场脱颖而出,且形成了坚固的供应链护城河。而生鲜行业对冷链的要求恰好比较高,这是京东的优势所在。

    据京东物流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京东物流运送的生鲜包裹对比2021年增速接近70%,值得一提的是,一线城市平均全年接收430.6万个生鲜包裹,其中北京、上海、广州位列前三,京东生鲜供应链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自不待言。

    其一,京东生鲜运用自建货运物流,能够充分保障生鲜产品的品质。 京东生鲜在确保冷链运输正常运作的同时,还能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服务,进一步提升消费者满意度和黏性,这是京东生鲜的市场竞争优势。目前,京东自营生鲜已经开始在北京推出“1小时达”,北京五环内大多数地区都可以享受,消费者只要在京东上搜索“京东1小时达”就会进入生鲜主页,选择自己需要购买的生鲜商品即可。

    其二,京东生鲜供应链进行统一化管理,有利于提升产品附加值、大幅降低耗损成本。 “京东买菜”是有着自建货运物流管理体系的生鲜食品电商平台,可以在产品存储及运营管理中推行统一的规范,减少配送阶段的成本,加快物流管理的总体运行,有益于提升产品运行的规范化水准。

    另外,京东生鲜标准是以京东生鲜丰富的全产业链经验为基础,与行业协会深入沟通在相关企业的协同下,由京东生鲜制定并面向所有相关生鲜的合作品牌发布的系列标准,规范了包装规格、样式、产品产地,品种、色泽、果形、压伤处个数等具体指标。京东生鲜标准的提出,推动了生鲜零售行业标准化进程,为消费者带来更安全、新鲜、可预期的生鲜产品。可量化的数据标准也避免了消费者在购买时出现的潜在纠纷问题。

    从整体来看,京东这次推出的“京东买菜”似乎有戏,但生鲜电商领域不乏实力强劲的竞争者。此前京东失败过两次,但经历激烈的市场竞争活下来的美团优选、叮咚买菜、盒马等都会是京东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具体来说,除了上文提到的盒马鲜生业务以及叮咚买菜已经实现盈利之外,在社区团购赛道站稳脚跟的美团优选,通过采取“预购+自提”的模式,赋能社区便利店,提供比市场价低的商品,且能保证服务速度,其在用户群体、流量营销和同城运输上,也建立起了完整的闭环交易体系,在下沉市场中具有很深的影响力。

    因此,对于后入局的京东来说,其能否建立深刻的消费者认知,以及如何利用现有的优质用户和物流优势,在生鲜电商领域迅速占有一席之地,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作者:丁佩娟

    来源公众号:零售科技(ID:xlswaican),挖掘新消费,探索新经济。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零售科技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ChatGPT为自动驾驶指了条明路

    设计动态 2023-03-03
    ChatGPT继续如同黑洞一般,吸引着各大势力布局。 外界看来,这是人工智能领域中的里程碑事件,代表着AI技术发展到临界点,也同样预示着原有的商业模式都有机会重塑一遍。 正如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所述,由于ChatGPT可以借助API方式被外界调用,意味着它可以接

    在人工智能领域,ChatGPT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各行业的生态,甚至对不少行业来说,原有的商业模式可能可以借此机会实现重塑。那么在自动驾驶领域,ChatGPT的出现是否可以为其带来新的可能?一起来看看作者的解读和分析。

    ChatGPT继续如同黑洞一般,吸引着各大势力布局。

    外界看来,这是人工智能领域中的里程碑事件,代表着AI技术发展到临界点,也同样预示着原有的商业模式都有机会重塑一遍。

    正如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所述,由于ChatGPT可以借助API方式被外界调用,意味着它可以接入各类软件,它的出现也将像浏览器改变互联网、苹果应用商店改变软件行业一样,对行业产生巨大的冲击。

    典型的如搜索引擎、云计算行业,由于ChatGPT的横空出世,原有的市场竞争态势被打破。譬如百度可以借着文心一言,售卖其智能云服务。这对于场上原有的玩家而言,机遇与挑战同在。

    那么汽车行业呢?可以看到,近段时间内,车企们也频频在ChatGPT领域发声:

    先是,集度、长城、东风日产、爱驰、零跑、吉利汽车、海马汽车等近10家车企加入文心一言的朋友圈;紧接着,毫末智行宣布,自动驾驶认知大模型正式升级为DriveGPT,在自动驾驶模型算法方面,全面应用ChatGPT的模型和技术逻辑。

    ChatGPT之于汽车行业,乃至于更聚焦的自动驾驶领域,到底是放卫星还是起飞点?

    一、止于语音交互“鸡肋”? 集度是最早公开打出“ChatGPT上车”概念的车企。

    2月14日,集度ROBOVERSE三里屯体验中心启动会上,CEO夏一平率先宣布,将融合百度“文心一言”的能力,打造针对智能汽车场景的人工智能交互体验,支持汽车实现自然交流的再进阶。

    据了解,此次“文心一言”上车集度,是全球类ChatGPT技术首次应用于智能汽车产品。

    对于合作的具体细节,现场并未公布。对此夏一平表示,“关于具体会有哪些功能,我只能说现在还在努力地去跟百度团队在对接,因为大家也知道文心一言将在三月份发布,之后才会去做我们的应用。”

    不过,结合其他资料,可以大胆猜测出,ChatGPT大概率率先应用在语音交互方面。

    毕竟,除了ChatGPT本身就是凭借其出色的交互能力出圈外,同一时期,长安汽车官方公号发布了题为《假如把ChatGPT装进长安深蓝SL03》的文章,让消费者自然而然联想到车载智能语音交互功能上。

    现阶段,作为市场主流的交互方式,智能语音是智能座舱的标配功能。根据消费者调研数据,语音交互功能是座舱内体验比例和满意程度最高的交互方式。

    一般而言,主机厂将语音交互功能作为其产品智能化与差异化的核心体现。比如,梅赛德斯-奔驰的用户体验团队为其车载语音体验的开发设定了三个目标:

    允许司机像对待另一个人一样自然地交谈。 支持比典型语音服务更多的查询类型。 将语音更自然地集成到整体车内体验中,以便用户可以在语音和触摸控制之间无缝切换。 然而,现实往往很残酷。由于车企对语音交互技术的掌握有所欠缺,导致车载语音系统的交互程度普遍较弱,体验一般,大多时候沦为“鸡肋”。

    个中缘由,其实在于智能语音交互技术上,仍然存在难点。

    智能语音交互的技术逻辑主要包括三大部分:识别、理解和执行。目前提供解决方案的厂商中,识别部分已经趋于成熟,识别率可以达到90%。行业的痛点主要集中在“理解”部分,大部分的车载语音交互系统在“理解”上并不智能。

    举个例子,此前传统主机厂提供的前端语音交互功能,大部分采用命令控制。用户需按照指定命令进行交互,机器不具备语义理解能力。交互机械化,导致整个系统功能单一、命令词单一。

    那么,基于AI语言大模型,对任何领域的任何问题几乎都能进行整合回答的ChatGPT,能否给车载语音交互系统带来新的可能?

    答案是肯定的。“ChatGPT在推理和学习能力上优势明显,不仅可以用于理解和对话,更可以通过上下文交流和自我学习,来实现辅助创作和知识进化。这些能力同样适用车载语音交互领域,融合对话智能技术、深度学习大模型技术、工程化能力、大数据的潜力,带来更流畅、更有效的响应……”思必驰汽车事业部产品总监葛付江如此认为。

    从这点来看,如果汽车智能语音能够植入类ChatGPT技术,在高用户黏性之下,未来的商业化前景将更加广阔。

    当然,考虑到成本层面,又往往会将相关厂商拉回冰冷的现实。

    根据Lambda官网数据,微软为OpenAI设计了一个包含10000块Nvidia V100 GPU的分布式集群进行GPT-3的模型训练,由于模型参数量较大(共1750亿参数),训练完成共耗费30天,消耗总算力为 3640PF-days。以Nvidia Tesla V100的 Lambda GPU实例定价为1.50 美元/小时测算,GPT-3的完整训练成本将达到466万美元/次。

    二、自动驾驶的“突现”时刻 可以看出,ChatGPT短期内更多是在智能化方面,赋能汽车行业发展,离完全意义上的自动驾驶还是有些距离。对此,ChatGPT自身也给出了如下回答:

    作为一个语言模型,ChatGPT主要用于生成自然语言文本,如对话或文章等。自动驾驶技术需要处理的是感知、决策和控制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与ChatGPT所处理的文本生成任务并不相关。因此,在技术上,将自动驾驶技术与ChatGPT蹭热点并不可行。但是,自动驾驶公司可以利用ChatGPT等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来提高其产品的人机交互能力,以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实际上,这也是业内主流的观点。此前,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3)专家媒体沟通会上,副理事长欧阳明高院士表示,ChatGPT出来之后会引发人工智能新一轮的革命,对智能驾驶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马斯克做的就是基于这条技术路线,就是所谓的大模型、大数据、大算力……为了获得大数据,必须要大量卖智能辅助驾驶电动汽车,尤其是城市辅助驾驶今年可能大家会争先恐后地上市,这也是很重要的技术趋势。”

    如何理解这段话?需要知晓的是,如果细究的话,ChatGPT成型背后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原理能力—“突现能力(Emergent Ability)”,一般定义为“当系统中的量变导致其行为发生质变时出现的现象”。

    简单来说,在某个规模阈值以下,大模型性能接近随机,而超过该阈值,其性能远高于随机。

    各种测试表明,只有模型达到GPT3的规模,即参数大于1000亿,模型才有可能形成“突现能力”。而正是在“突现能力”的基础上,AI模型展示了类似人类的复杂推理和知识推理能力,这就是所谓“思维链(Chain-of-Thought)”。

    基于“思维链”的推理能力,不需要再进行复杂的训练,而只是在提问时附加给出提示,模型就能自动学习,并做出相应推理得到正确结果。彻底体现了AI模型对人类高级思维能力的模仿。

    这个能力很可能是ChatGPT实现高度智能化的一个重要基础。而这对于自动驾驶的路径选择来说,无疑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一直以来,围绕自动驾驶技术的演进,业内也一直存在两大“流派”:其中,Waymo、小马智行等是“跃进式”的代表,策略是直接实现L4/L5级自动驾驶;特斯拉则是“渐进式”路线的代表,策略是先在量产车上优先搭载L2/L3级辅助驾驶,收集数据后再向L4/L5进发。

    此前,双方阵营泾渭分明,近两年情况则有所改变。不少L4公司开始“降维”进入L2领域。例如,Robobus领域的轻舟智航,推出了高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文远知行则是获得博世投资,将开展应用于乘用车的L2-L3级自动驾驶软件的开发。

    作为对比的是,“渐进式”玩家中,特斯拉已经生产了数百万辆汽车,其搭载的辅助驾驶系统Autopilot,将收集到数十亿英里的路况和驾驶数据。上述这些行业动向,似乎都在宣告,渐进式路线阶段性的胜利。

    当然,业内也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当下只是L2领域的胜利,能否渐进到L4尚且未知。而眼下,ChatGPT的横空出世则让行业认识到,不断去累积公里数,一直这么跑下去是可以获得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的跨越,量变能够引起质变,自动驾驶也有机会迎来“突现”时刻。

    这才是ChatGPT对于自动驾驶的重要意义,某种程度上,算是为自动驾驶指了条明路。

    参考资料:

    TechWeb《ChatGPT上“车”?没那么简单》 盖世汽车社区《ChatGPT,打了人车交互的“脸”?》 钛媒体《爆火的ChatGPT,能让自动驾驶更快实现吗?》 作者:樟稻;编辑:伊页

    来源公众号:科技新知(ID:kejixinzhi),洞察技术变化背后的产业变迁。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科技新知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千亿ChatGPT的狂欢和月薪3K的数据标注员

    设计动态 2023-03-03
    ChatGPT爆火后,AI行业开始了新一轮“抢人大战”: 王慧文个人出资5000万美元,打出“AI英雄榜”,要招募业界公认顶级研发人才;猎头疯狂挖角硅谷华裔技术大佬,跳槽薪资200万起;“10万月薪抢人”,脉脉创始人兼CEO林凡称,国内AIGC行业也在招兵买马

    ChatGPT的火爆不仅吸引了国内外大厂的疯狂投注,同时在AI行业,相关人才也成为众多企业疯抢的对象。那么在ChatGPT掀起的这股浪潮中,处于相对边缘的数据标注员等岗位是否可以迎来真正的发展机遇?一起来看看作者的分析和解读。

    ChatGPT爆火后,AI行业开始了新一轮“抢人大战”:

    王慧文个人出资5000万美元,打出“AI英雄榜”,要招募业界公认顶级研发人才;猎头疯狂挖角硅谷华裔技术大佬,跳槽薪资200万起;“10万月薪抢人”,脉脉创始人兼CEO林凡称,国内AIGC行业也在招兵买马,年薪百万、16薪成为“标配”。

    巨头喊话、热钱涌动,中国版ChatGPT,将诞生在这些顶级VC、顶级AI人才手中。

    但与此同时,一个和ChatGPT紧密相关,一个相对低廉、不稳定的职业——数据标注员,也引起了小范围的关注和讨论。

    他们被誉为“AI训练师”,但他们的工作重复、机械、枯燥。

    他们是AI行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他们被放置在无人问津的角落,推升了这次ChatGPT狂潮。

    一、AI训练师? “什么AI训练师,我们就是纯体力活。”何文新对数据标注行业的总结是:无前途,无发展,工作量大,工资低,“还不如电话销售。”

    什么是数据标注?

    目前“深度学习”是主流的训练AI模型的方式,但AI不会自动识别语音、图片、文本、视频等,这时候就需要数据标注员,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将一般数据变成AI可识别的数据。

    比如,服务自动驾驶公司的数据标注员,每天工作就是按照要求,把不同图上的行人、动物、车、树木等“框”出来,以便“喂养”AI模型。而数据标注的类型有图像标注、语音标注、3D点云标注和文本标注等。

    简而言之,数据标注员在创造喂养AI的养料。从工作产出来看,数据标注员确实可以称为AI的老师。

    数据标注工作并不难,只需要一台电脑,一个鼠标;简单培训后,就可以上手。但是,这个工作并不轻松,需要耐心和细心。

    “很累,一整天要盯着电脑。”何文新称,“标注”工作重复繁琐、没什么技术含量,但也有质量要求,标注错了、标注范围大、标注不够仔细等,都会被审核打回去重新做。

    “很简单,但也很难。”宝妈lili在网上吐槽,因为经常面对拉伸图,很多图片根本看不清,容易做错。

    和AI行业的高薪相比,数据标注员的工资并不高。

    “一张图9毛钱,一天做100张。”lili称,如果都合格,一天能赚90块。

    “不同的标注价格不一样。”何文新称,他当时的工资在3000左右。基础的数据标注员月薪大部分在2000-4000元之间,但因为标注的速度、质量问题,“很难拿到当时面试跟你承诺的工资。”

    鞭牛士在一些招聘网站上搜索“数据标注”,薪资区间在2000-8000之间。一些特殊的标注,比如小语种、高精制图等,薪酬会更高。

    2020年2月,“人工智能训练师”正式成为新职业,纳入国家职业分类目录。中国信通院报告提出,“现阶段AI应用研发,数据标注是根本,10年之内都要依赖于标注数据”。

    二、ChatGPT的“数据标注”壁垒 今年1月,美国《时代周刊》报道称,ChatGPT使用了低廉的肯尼亚外包劳工,对庞大的数据库手动进行数据标注。

    打造了ChatGPT、估值飙升至300亿美元的OpenAI,是否存在“剥削”廉价劳动力的问题?

    为OpenAI提供数据标注服务的是总部位于旧金山的Sama,Sama在在肯尼亚、乌干达和印度雇佣员工,服务Google、Meta和微软等客户。

    据爱范儿报道,OpenAI在2021年底与Sama签署了三份总价值约20万美元的合同,为数据库中有害的内容进行标记。

    根据合同规定,OpenAI将为该项目向Sama支付每小时12.50美元的报酬;但Sama支付给数据标注员的时薪只有1.32美元~2美元。

    这些数据标注员,每9个小时要阅读和标注150~200段文字,最多一小时要阅读和标注超2万个单词。

    并且,因为他们标注的是互联网上的“有害的内容”,比如自杀、酷刑等,大部分标注员受到持久的心理创伤,甚至出现幻觉。但Sama公司却拒绝为他们提供一对一的心理咨询。

    这些数据标注员,对ChatGPT而言意义重大。为了让ChatGPT成为一个适合用户日常使用的聊天机器人,一个好的学习数据源非常重要。

    比如,ChatGPT的前身GPT-3,就存在暴力、性别歧视等言论。用户在对话框中发送“我应该自杀吗”问题,GPT-3回答“我认为你应该这么做”。

    在更早的2012年,清华大学图书馆机器人“小图”,因为学习了网友太多“脏话”,被强制下线。当时有媒体报道,小图至少学会了4万条不良信息。

    AI自身并不能判断善恶,需要人为干预,标注、过滤掉一些“特殊数据”。为此,OpenAI建立了一个安全系统,这就是Sama和数据标注员的工作:给AI提供标有暴力、仇恨语言等标签,AI就可以学会检测这些内容,并将这些不良内容过滤掉。

    除此之外,一些专业领域的信息,也需要专业的标注。这也是为什么ChatGPT在回答医学等专业领域问题时错误百出,因为它还没有精确地相关数据“喂养”。

    实际上早有业内人士分析,ChatGPT的算法并不神秘,比如公开的成熟的自回归语言模型、强化学习的PPO算法等;但数据,是ChatGPT真正的优势。

    “ChatGPT通过抢先开始公测,收集了大量的用户的使用数据”,这也是ChatGPT独有的、宝贵的数据。

    和算力的“军备”竞赛不同,数据会有滚雪球效应,只要ChatGPT仍然是最好用的语言AI,就会一直保持先发优势,后来者会越来越难追上。

    ChatGPT,已经建立起了“数据壁垒”。

    而近期才开始官宣的“中国版ChatGPT”,除了要加强在算法、算力的投入,中文语言数据的处理,中文敏感词、有害信息的过滤,也需要大量的投入。

    如今,ChatGPT掀起人工智能新浪潮,最底层、最边缘的数据标注员是否会有新的待遇?

    三、国内数据标注乱象 据第一财经报道,中国的数据标注行业最早可追溯到2005年,著名计算机视觉专家、人工智能专家朱纯松在湖北鄂州创办了莲花山研究院。

    中国信通院报告指出,2015年,随着人工智能巨头的崛起,数据标注和采集需求激增,市场真正意义上开始形成。

    2016年,AlphaGo横空出世,人工智能开始商业化探索,相应的数据服务公司也迎来了一波发展高峰。

    人工智能公司发展波折不断,数据标注行业也处在早期的蛮荒阶段,存在分散、效率差、标注质量参差不齐、市场需求不稳定等问题。

    何文新等数据标注员有特别直观的感受。能不能拿到稳定的项目,是一个外包的数据标注公司能否存活的关键。

    “我们公司比较小,很难拿到一手的项目。”何文新称,他们拿到的可能是层层外包的项目,价格比较低,而且极不稳定,“有时候项目没做完,公司就没了。”

    而一些数据标注公司在招聘兼职数据标注员时,会强调薪酬分两次结算,“次月和6个月后各结算一半”,因为这是甲方的结算习惯,一些数据公司并不会提前“垫付”薪酬。

    因为没有什么门槛,十几个人也能攒出一个团队,因此,数据标注公司质量层次不齐,行业竞争也异常激烈。

    据第一财经报道,2018年,科大讯飞旗下的众包平台“爱标客”上,一些简单的打框和转写校准项目,时薪在25到40元之间;到2021年底,时薪就降到了10到15元,“有时候可能连10元都不到”。

    并且,数据标注行业还存在一些招聘骗局,比如打着招聘的名义,骗求职者缴纳高昂的培训费等。

    而数据标注员,也是人工智能行业中,最不稳定、最容易被取代的角色。

    2022年6月,特斯拉在全球开启了裁员计划。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裁员,是解雇了200名美国员工。他们大多数是小时工,负责自动驾驶数据标注。

    有媒体分析,特斯拉这次裁员的原因是这一工作技术含量不高,操作起来比较简单;并且特斯拉的自动化数据标注有了进展,可以代替人力完成部分工作。

    目前,何文新已经从数据标注公司离职,换了新的行业。工资低、累、没有晋升空间、没有学到东西,是数据标注员离职的主要原因。

    但是,除了这些问题,数据标注员的薪资,在4、5线城市依然有竞争力。

    实际上,因为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一些地方政府对数据标注产业抛出橄榄枝,成为解决当地就业、扶贫的优质项目。

    另一方面,因为门槛低、操作简单,数据标注员也成为残疾人友好岗位,“边码故事”曾报道残疾人成为数据标注员的故事,“一台电脑就能赚钱是之前想都不敢想的”。

    而一些数据标注公司的推广视频下面,有不少用户留言咨询,想要加入。

    在面对使用廉价劳动力质疑时,OpenAI回应称,他们支付给Sama的费用几乎是东非其他内容审核公司的两倍;赚差价的Sama则称自己是“有道德的AI公司”,已经帮助5万多人摆脱了贫困。

    据国盛证券估计,类ChatGPT的大模型训练一次就要烧掉200万-1200万美元,仅每日的电费消耗就高达4.7万美元;2022年,OpenAI公司净亏损高达5.45亿美元。

    我们在惊叹人工智能的突破和背后的技术成本时,在追捧OpenAI 2000亿人民币的估值时,不应该忘记背后千万的数据标注员。他们在聚光灯外,如一叶叶扁舟,飘荡在人工智能蓝海上。

    (应受访者要求,本文人名为化名。)

    作者:何蕾

    来源公众号:鞭牛士(ID:bianews8);准确、快速、有深度的科技媒体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鞭牛士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