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用程序员思维服务设计?4个章节帮你掌握!

    UI交互 2023-03-03
    我们在平时的产品实现过程中会经常与产品吵架,与开发撕逼。这是因为我们这些产品实现的参与者因为分工不同都有很强的边界感,这种边界感同样也体现在思维模式上。产品经理看待问题是以产品思维来思考;设计师做设计时也是以设计思维来思考;程序员更多是以代码实现的程序员思维来思考。

    我们在平时的产品实现过程中会经常与产品吵架,与开发撕逼。这是因为我们这些产品实现的参与者因为分工不同都有很强的边界感,这种边界感同样也体现在思维模式上。

    产品经理看待问题是以产品思维来思考;设计师做设计时也是以设计思维来思考;程序员更多是以代码实现的程序员思维来思考。

    不同的思考方式,难免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同时也会出现描述问题时完全不懂对方在说什么。

    作为设计师,除了本职工作必须具备的 设计思维 外,更多的是要求我们需要有产品思维,将产品思维运用到日常的产品设计工作中,却很少见到 设计师 去了解或掌握开发思维。

    当然从开发实现角度来做设计俨然不现实,但是否可以运用程序员思维来服务设计呢,个人觉得是可以的。将程序员的思维方式应用到产品的设计实现中,是能够提升产品体验和提高团队协作效率的。

    更多思维:

    小心成为设计机器!高级设计师都应该掌握的4种思维方式 最近几年,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正在逐渐取代部分低端的设计工作。

    阅读文章 >

    一、什么是程序员思维 什么是程序员思维?没有标准答案。

    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提出过一个概念——工具理性。所谓“工具理性”,就是通过实践的途径确认工具(手段)的有用性,从而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为人的某种功利的实现服务。

    工具理性是通过精确计算功利的方法最有效达到目的的理性,是一种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所以“工具理性”又叫“功效理性”或者说“效率理性”。

    相似的,编程也是根据客户的需求,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将其编译成计算机语言,生产出一个软件产品,来帮助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实现产品的商业价值。因此,可以将程序员思维定义为是在理性思维的框架下,利用相应工具,来解决相应实际问题。

    二、程序员一般都具备哪些思维 1. 底层思维能力:逻辑思维

    处于不同阶段的程序员所具备的思维能力会有所不同。但作为以逻辑思维缜密自居的程序员们,逻辑思维算得上是他们最底层的一种思维能力。

    其实任何人都应该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样在面对“杠精”的时候,能发现对方的逻辑谬误;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能尽量做到逻辑完整;在表达的时候,能尽量做到逻辑清晰。

    那什么是逻辑,逻辑的起源经历了从自然哲学到形而上学的发展,我们也无需深究其发展过程。借用大师的总结,逻辑是指思维的规律和规则。或者更简单的理解,逻辑就是关系。

    逻辑思维基本包含三个方面的要素:概念、判断和推理,逻辑思维的要义,就在于正确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通过概念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进行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这就是判断;由一个或几个判断推出另一判断的思维形式,就是推理。

    实际上阅读一本书的逻辑也是包含这三个要素,如果你看过《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提到的分析阅读,说的就是如何通过提炼一本书的关键字词(概念),关键句子(判断),以及关键论述(推理)来分析一本书的主旨。

    2. 必备思维能力:抽象思维和结构化思维

    程序员每天面对的工作并不只是简单的敲代码,而是需要对拿到的需求及问题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推理。从而抽象出各种概念,挖掘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对问题进行有序建模,然后通过编程语言实现业务功能。这里面就需要应用到抽象思维和结构化思维。

    ① 抽象思维

    抽象是有层次性的,抽象层次越高,内涵越小,外延越大,扩展性越好;反之,抽象层次越低,内涵越大,外延越小,扩展性越差,但语义表达能力越强。

    我们可以根据毕加索的画《公牛图》来理解一下抽象思维:

    抽象的三个特点:

    第一,抽象是忽略细节的。抽象类是最抽象的,忽略的细节也最多,就像抽象牛,只是几根线条而已。在代码中,这种抽象可以是 Abstract Class,也可以是 Interface。

    第二,抽象代表了共同性质。类(Class)代表了一组实例(Instance)的共同性质,抽象类(Abstract Class)代表了一组类的共同性质。对于我们上面的案例来说,这些共同性质就是抽象牛的那几根线条。

    第三,抽象具有层次性。抽象层次越高,内涵越小,外延越大,也就是说它的涵义越小,泛化能力越强。比如,牛就要比水牛更抽象,因为它可以表达所有的牛,水牛只是牛的一个种类(Class)。

    ② 结构化思维

    结构化思维,是一种以逻辑(事物内在规律)为基础,从无序到有序,将搜集到的信息、数据、知识等素材按一定的逻辑进行分析、整理,呈现出有序的结构,继而化繁为简的思考过程。其目的是减少复杂度和认知成本。

    举个简单的例子说明结构化思维,尝试用 10 秒钟记住下面 20 个数字:

    估计大多数人都很难在限定时间内记住。

    但换一种方式,同样让你 10 秒钟记住下面的这 20 个数字:

    是不是 so easy,甚至完全不用 10 秒,扫一眼就可以记住了。

    事实上,这是两组相同的数字,只是排列方式不同,第一组是无序的,第二组是有序的(有结构),也更有规律。

    我们之所以能够轻松记忆第二组数字,是因为其有结构、有规律,从而降低了复杂度和记忆负担。面对无序的 20 个数字,我们需要记住 20 个记忆项目,套用设计心理学中的 7±2法则「米勒定律」,人类短暂记忆无法容纳7个以上的记忆项目,因此我们很难记住这一组数字。

    用超多案例,帮你认识无处不在的「米勒定律」 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无处不在的定律,虽然它很常见,但它很安静。

    阅读文章 >

    而正序排列的 20 个数字,我们实际上只要记忆两个项目:一个是有 0 到 9 的 20 个数字,另一个是他们是正序排列的。

    说到结构化思维,其实运用最多的要属结构化思维的圣经——芭芭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至于为什么是金字塔结构,大家可以自行去了解。

    三、程序员思维与设计思维的不同 设计思维,本质上是一种以人为本的问题解决方法。这里所说的设计是广义的设计,是以探索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创造出符合其需求的解决方案。与传统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的是,设计思维是面向过程的解决方案,而且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探索过程。

    面对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理解问题,这是一个发散的思考,从多方面了解问题发生的原因,然后归纳出问题的关键点。解决问题时也需要探索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具有创造性的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并从中收敛选择最佳解决方案。其实通过“双钻模型”就能很好的理解这一过程。

    如何用好设计双钻模型?来看 vivo 浏览器的实战案例! 前言 刚入职时,有本书叫《方寸指尖》对我影响比较大,主要讲述如何做好用户体验设计。

    阅读文章 >

    以人为本:认识到一切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人的问题,从不同视角出发,对具体的人进行共情,而不是对抽象的事进行处理。

    信息澄清:以人为中心重新组织和定义问题。在信息澄清通常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问题:谁?(用户 User)有什么需要?(需求 Need)我发现了什么?(洞察 Insight),简称 POV 法。让大家对问题形成统一的认识,因为在讨论问题时,不同人理解与表达能力会有区别,造成的误会可以在过程中逐渐排除。

    可视化:可以表现更多信息间的关系,更易被记忆和传递,让信息共享效率更高。

    反复迭代:认识到设计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与灵活性,反复迭代是一种非线性目标向线性流程妥协的变通做法。在实际应用上,我们需要不断的明确收获然后继续推进下去。

    简单了解设计思维后,我们可以简单总结程序员思维与设计思维的不同之处:

    程序员思维在解决问题时多为趋于严谨的线性推理,而设计思维则更趋向于创造性,多线并行的发散性思维解决方案。 某些共性问题的解决方案上,程序员需要提炼更抽象的特征从而能够做到结构更加清晰;而设计需要从不同视角考虑,对具体问题面向对象进行共情,从而提出不同符合用户心理的解决方案。 最表象的不同点就在于,程序员完成需求代码化,优先考虑是否可以代码实现,过程中会有哪些限制条件;设计则更多考虑可用性和可视化,以一种更合理的状态传递相关的信息。设计师不只是基本需求的实现,同时要让用户有一种更优的体验,能够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和愉悦感。 其实程序员思维和设计思维还是有共通点的,比如结构化思维的应用上,设计师需要以某种逻辑关系形成结构清晰的界面呈现给用户,大大增强页面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同样的满足金字塔原理的代码,其可读性和可理解性也会极大的被增强。

    代码也是一种表达,很多人以为代码是写给机器执行的,实际上,代码是写给人读的,只是偶尔会被机器执行。

    四、程序员思维如何应用到设计中? 1. 底层逻辑

    底层逻辑的应用其实是贯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不论是需求阶段还是界面设计阶段亦或是开发实现和产品测试,都是基于底层业务逻辑去实现产品的。

    产品在交互设计上除了要符合业务逻辑,还需要符合开发实现逻辑。

    比如页面在进行数据交互时,接口的调用是同步还是异步,这也将影响到界面的交互形式。在开始设计前,我们就需要弄明白数据交互接口的调用方式,什么是同步什么是异步?

    这里我们先举个栗子。

    比如在正常工作中,我们需要和业务沟通需求。

    如果在会议室进行面对面沟通,当你抛出对需求的疑问后,需要业务当面给予你解答才算沟通结束。

    这种就是同步。

    如果在办公室用邮件的方式沟通,当你发出对需求的疑问后,不需要在邮箱界面等他回复,你可以关闭邮箱窗口去做其他的工作内容,不管多久,等他回复你邮件后,你都会即时收到邮箱消息提醒。

    这种就是异步。

    所以,和沟通一样,接口调用的方式分为同步调用和异步调用。

    同步调用是最常见的接口调用形式,在同步调用模式下,接口的调用方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一直等待,直到被调用方返回执行结果。比如页面的加载,你需要停留在此页面等待加载完成才能继续后面的步骤。

    异步调用是接口调用方给被调用方发出指令,但不会愣在那等待结果,调用方会给被调用方提供一个回调接口,处理完成后,再调用回调接口返回结果。比如应用的更新升级下载,开始下载后我们可以将其置于后台下载,无需等待下载结果,同时可以去完成其他任务。

    我们无需去考虑通信的底层协议是什么,只单纯的考虑场景,电话沟通和页面加载就是同步,邮件沟通和升级下载就是异步。

    所以在实际交互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找开发确认接口调用方式的底层逻辑,对于无需或者不能即时响应的工作考虑采用异步调用的交互设计方式。

    2. 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看似与设计思维相冲突,一个是需要抽离高层次共性,考虑代码的可扩展性;一个是需要深入场景,精准的传递信息。实际上在设计中也有经常使用抽象思维,例如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我们会设计对应的组件库,提取常用的基础控件,普遍应用于各种产品。

    我认为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将抽象思维逆向使用的。

    相同的组件,因为其功能是固定的,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复用,但在一些特殊的场景,我们可以发散思维,设计出更多符合场景的组件样式,从而传达更具象的内容。

    比如简单的加载,比较大众的设计样式就是转菊花,这种加载可以应用到任何加载场景,常见得会让用户感觉很 low,没有任何辨识度。

    在实际设计中,我们是可以结合产品特性或品牌形象将其实例化或者内涵化,例如,B 站加载样式,融合了品牌 LOGO,将品牌基因也融入到简单的加载设计之中,加强用户对于产品的印象及帮助品牌传播。

    这种以抽象出来的类为出发点,逆向运用抽象思维,再结合自身的设计思维去发散,最后收敛得出一个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也能很好的服务于我们的设计。

    3. 结构化思维

    人类很早以前就认识到,大脑会自动将发现的所有事物以某种秩序组织起来。基本上,大脑会认为同时发生的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某种联系,并且会将这些事物以某种逻辑模式组织起来。

    比如,通过对下图的观察,你可以看到什么?

    任何人,看到上面的 8 个方块,都会认为共有两组方块,每组 4 个。这是因为人类大脑天性所致,大脑会认为同时发生的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某种联系,并且会将事物按某种逻辑模式组织起来。这种“联系”指的是某种类似的共同点或所处的位置比较接近。

    这种将事物组成逻辑单元无疑具有很大的作用。我们更容易记住那些具有逻辑关系的东西,而遗忘那些散点的东西。

    其实以上的结构化思维方式也就是设计中的格式塔原理。

    如何在 B 端设计中应用格式塔 7 大原则?来看详细分析! B 端产品主要是 Web 端产品,空间大、操作多,内容相对复杂。

    阅读文章 >

    为了更好的理解结构化思维的应用,我们可以以做简历设计为例,简历制作其实就是把个人相关的信息整理成结构化信息的过程。

    每个人的简历上大致会包含姓名、性别、民族、籍贯、出生年月、联系方式、电子邮箱、工作单位、工作时间、职位、工作职责、离职原因、毕业院校、学习时间、所学专业、获得证书等信息。

    这么多信息,如果不加整理的一一罗列,会显得非常繁杂,可读性非常差。

    我们可以将这些信息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整理分组,读起来就会轻松很多。将信息进行结构化梳理后,会更清晰、更有条理。信息的传递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最后,无论是产品思维、设计思维,还是程序员思维,不应该成为职业的边界限制,亦或是不同职位间争议的起点。我们可以相互学习与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共同更好地服务于产品。

  • AIGC如何运用在实际设计项目中?来看国外高手的案例!

    UI交互 2023-03-03
    编者按:AI生成在如今的设计项目当中到底要怎么使用?很多设计师都在想,也在尝试。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名产品设计师,正好需要为手底下的一款概率游戏产品设计一个内置小游戏,提高转化率,由于时间紧迫,干脆借助 AI 生成辅助设计。

    编者按:AI生成在如今的设计项目当中到底要怎么使用?很多 设计师 都在想,也在尝试。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名产品设计师 ,正好需要为手底下的一款概率游戏产品设计一个内置小游戏,提高转化率,由于时间紧迫,干脆借助 AI 生成辅助设计。下面是他探索的全过程:

    2022年底,AI生成出现在聚光灯下,和很多人一样,我对它的革命性是保持怀疑的。但是当 ChatGPT 出现的时候,所有的怀疑和犹豫都消失了。在短短的几周之内,AI 生成所输出的结果彻底了所有人对于它的看法,我也开始探索人工智能到底如何在视觉设计上为我们提供帮助。

    为什么我们不使用 AI 生成的图像?Midjourney 是遥远的未来,还是仅仅只隔了一层纱?

    最近,每小时都有人在 Medium 上发布关于 AI 生成工具相关的文章,这种内容发布的热潮也不断影响着每个读者。尽管积极的反馈很多,但是我们注意到,并没有太多设计师真的在自己设计的时候,大规模地使用 AI,倒是使用 AI 生成的头像、LOGO 比较常见。

    AIGC领域新增6大神器!每个都能提高400%的设计效率! 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最近一款名为 ControlNet 的模型在 AI 绘画领域引起不小的轰动,它的边缘检测功能可以提取图像边缘轮廓,深度图引导功能可以复制空间信息,最神奇的是它的人体姿势骨架提取功能,上传一张图片 AI 后会识别其中人物的姿势,然后结合提示词生成一张姿

    阅读文章 >

    那么大家为什么不将 AI 生成运用到真实的项目当中呢?事实上,我整个 2 月份也仅仅只看到了下面一个设计案例用到了 AI 生成:

    这个是名为 CosmoPolitan 杂志,他们将 AI 生成的照片用到了杂志封面上。

    从概念到现实:AI 如何帮我做游戏设计 所以我做了这项实验。我将 AI 生成的图片运用到了真实的设计项目当中,我是一款名为 Leon 的概率游戏的产品设计师,而我的目标是增加用户二次投入的可能性。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验证了我的假设之后,我决定推出一个带有幸运轮盘的促销小游戏,而这在这类概率游戏当中普遍存在。

    简而言之,我想借助这个小游戏来为新注册的用户投放奖励,但是他们只有有所投入之后才能领取奖励,而团队希望借助这个小游戏来提升参与度和活跃度。

    这个策划被提交到团队高层之后,很快获得了批准,但是由于项目本身的截止日期非常近,亲手设计可能在时间上不被允许,所以我们决定尝试借助 Midjourney 来辅助设计。以前我们从未尝试过使用它,这次我们得尝试一下。

    Leon 是我们的吉祥物。

    头脑风暴 我是一个结果导向的人,所以当我从 Midjourney 获得令人印象深刻的反馈的时候,感到无比的兴奋。我们提供的诸如 幸运轮、划分为 8-12 部分、品牌吉祥物是狮子等关键信息之后,AI 生成的结果非常符合我们的预期。

    AI 完全 Get 到了我们想要把狮子放在正中央的想法。

    拆分轮盘 根据我们在平面设计方面的经验,幸运轮将会分为 3 个部分,也就是旋转的轮盘、选择礼物的箭头还有中心用来装饰的狮子。现在的挑战在于,想要将这几个组件单独创建出来可以组合到一起,但是这本身并不容易,因为有的图像当中狮子太大,另外一些则不符合我们的需求。

    审美挑战和学习资源 我需要引导人工智能来理解这类游戏的普世审美倾向,通常这些和财富相关的概率游戏通常带有古典的审美趋势,并且偏爱使用金色,我希望 AI 生成带有这类视觉特征但是又不会失真的图像,为此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以确保它生成的结果是正确的。过程中我尝试了结合产品吉祥物,但是 Midjourney 不理解我的想法。

    我不得不尝试借助不同的工具和资源,比如 Prompt Noonshot 和 Youtube 上的 PANTER 频道的教程,了解 Midjourney 的运作机制。

    找到合适的结果 经过多轮的生成和混搭,我最终找到了相对合适的备选方案。当我在设置轮盘上具体格数的时候,遇到了另外一个障碍。AI 不断添加更多的格子,而我希望减少格数,这让我最终选择单独生成轮盘,并且后续修整融入到图像当中,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工作量极大的任务。

    此外,由于我们的产品一直专注于概率游戏,因此还引起过不少争议,我怀疑 AI 也受到了限制,很难提供相关的元素,比如纸牌、筹码等。后来我发现我的猜测是正确的,我在尝试这类提示词的时候,它们都被过滤掉了。

    结果 我们在尝试 100 多组提示词之后,我最终确定了我们最喜欢的组合,并且准备以此为基础,创建一个独立的小游戏。虽然我认为这些结果并不是最完美的,但是对于我的平面设计团队而言,这些图片内容足以作为一个良好的起点。换句话来说,基于 AI 生成的图片,如果没有平面设计师,我们依然很难完成这个项目。

    人工智能在设计中的潜力 人工智能在识别细微的情感、创建原创内容、探索道德规范方面,依然非常的受限。因此,我们不得不在 PS 中手动编辑图片,以获得真正符合我们需求的结果。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认为人工智能是设计的未来。设计师需要借助同理心和逻辑思维来创建更加实用的项目,人工智能则可以作为额外的工具,来帮助设计团队客服从0到1的「白纸恐惧」,提供设计基础。神经网络算法为设计师提供初始的灵感和想法,但是目前来看,也很难完成所有的任务。

    总的来说,我很高兴看到人工智能开始进入设计领域,推动行业发展,它目前来看尚且不够完美,但是节省了设计师的时间,协助创建个性化内容,拥有巨大的改变的潜力,最终帮助设计师创建更好的项目。

  • 写给大家看的视觉基础知识(二):逆反差字体

    UI交互 2023-03-03
    昨天和大家分享了酸性设计在商业设计中的应用,在文章末尾我提到酸性设计中有一种常用的字体叫逆反差字体,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讲讲如何去设计逆反差字体。上文回顾:写给大家看的视觉基础知识(一):酸性设计本系列的视觉设计教程。阅读文章 >

    昨天和大家分享了酸性设计在商业设计中的应用,在文章末尾我提到酸性设计中有一种常用的字体叫逆反差字体,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讲讲如何去设计 逆反差字体 。

    上文回顾:

    写给大家看的视觉基础知识(一):酸性设计 本系列的视觉设计教程。

    阅读文章 >

  • 如何用程序员思维服务设计?4个章节帮你掌握!

    UI交互 2023-03-03
    我们在平时的产品实现过程中会经常与产品吵架,与开发撕逼。这是因为我们这些产品实现的参与者因为分工不同都有很强的边界感,这种边界感同样也体现在思维模式上。产品经理看待问题是以产品思维来思考;设计师做设计时也是以设计思维来思考;程序员更多是以代码实现的程序员思维来思考。

    我们在平时的产品实现过程中会经常与产品吵架,与开发撕逼。这是因为我们这些产品实现的参与者因为分工不同都有很强的边界感,这种边界感同样也体现在思维模式上。

    产品经理看待问题是以产品思维来思考;设计师做设计时也是以设计思维来思考;程序员更多是以代码实现的程序员思维来思考。

    不同的思考方式,难免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同时也会出现描述问题时完全不懂对方在说什么。

    作为设计师,除了本职工作必须具备的 设计思维 外,更多的是要求我们需要有产品思维,将产品思维运用到日常的产品设计工作中,却很少见到 设计师 去了解或掌握开发思维。

    当然从开发实现角度来做设计俨然不现实,但是否可以运用程序员思维来服务设计呢,个人觉得是可以的。将程序员的思维方式应用到产品的设计实现中,是能够提升产品体验和提高团队协作效率的。

    更多思维:

    小心成为设计机器!高级设计师都应该掌握的4种思维方式 最近几年,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正在逐渐取代部分低端的设计工作。

    阅读文章 >

    一、什么是程序员思维 什么是程序员思维?没有标准答案。

    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提出过一个概念——工具理性。所谓“工具理性”,就是通过实践的途径确认工具(手段)的有用性,从而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为人的某种功利的实现服务。

    工具理性是通过精确计算功利的方法最有效达到目的的理性,是一种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所以“工具理性”又叫“功效理性”或者说“效率理性”。

    相似的,编程也是根据客户的需求,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将其编译成计算机语言,生产出一个软件产品,来帮助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实现产品的商业价值。因此,可以将程序员思维定义为是在理性思维的框架下,利用相应工具,来解决相应实际问题。

    二、程序员一般都具备哪些思维 1. 底层思维能力:逻辑思维

    处于不同阶段的程序员所具备的思维能力会有所不同。但作为以逻辑思维缜密自居的程序员们,逻辑思维算得上是他们最底层的一种思维能力。

    其实任何人都应该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样在面对“杠精”的时候,能发现对方的逻辑谬误;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能尽量做到逻辑完整;在表达的时候,能尽量做到逻辑清晰。

    那什么是逻辑,逻辑的起源经历了从自然哲学到形而上学的发展,我们也无需深究其发展过程。借用大师的总结,逻辑是指思维的规律和规则。或者更简单的理解,逻辑就是关系。

    逻辑思维基本包含三个方面的要素:概念、判断和推理,逻辑思维的要义,就在于正确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通过概念对事物是否具有某种属性进行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这就是判断;由一个或几个判断推出另一判断的思维形式,就是推理。

    实际上阅读一本书的逻辑也是包含这三个要素,如果你看过《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提到的分析阅读,说的就是如何通过提炼一本书的关键字词(概念),关键句子(判断),以及关键论述(推理)来分析一本书的主旨。

    2. 必备思维能力:抽象思维和结构化思维

    程序员每天面对的工作并不只是简单的敲代码,而是需要对拿到的需求及问题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推理。从而抽象出各种概念,挖掘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对问题进行有序建模,然后通过编程语言实现业务功能。这里面就需要应用到抽象思维和结构化思维。

    ① 抽象思维

    抽象是有层次性的,抽象层次越高,内涵越小,外延越大,扩展性越好;反之,抽象层次越低,内涵越大,外延越小,扩展性越差,但语义表达能力越强。

    我们可以根据毕加索的画《公牛图》来理解一下抽象思维:

    抽象的三个特点:

    第一,抽象是忽略细节的。抽象类是最抽象的,忽略的细节也最多,就像抽象牛,只是几根线条而已。在代码中,这种抽象可以是 Abstract Class,也可以是 Interface。

    第二,抽象代表了共同性质。类(Class)代表了一组实例(Instance)的共同性质,抽象类(Abstract Class)代表了一组类的共同性质。对于我们上面的案例来说,这些共同性质就是抽象牛的那几根线条。

    第三,抽象具有层次性。抽象层次越高,内涵越小,外延越大,也就是说它的涵义越小,泛化能力越强。比如,牛就要比水牛更抽象,因为它可以表达所有的牛,水牛只是牛的一个种类(Class)。

    ② 结构化思维

    结构化思维,是一种以逻辑(事物内在规律)为基础,从无序到有序,将搜集到的信息、数据、知识等素材按一定的逻辑进行分析、整理,呈现出有序的结构,继而化繁为简的思考过程。其目的是减少复杂度和认知成本。

    举个简单的例子说明结构化思维,尝试用 10 秒钟记住下面 20 个数字:

    估计大多数人都很难在限定时间内记住。

    但换一种方式,同样让你 10 秒钟记住下面的这 20 个数字:

    是不是 so easy,甚至完全不用 10 秒,扫一眼就可以记住了。

    事实上,这是两组相同的数字,只是排列方式不同,第一组是无序的,第二组是有序的(有结构),也更有规律。

    我们之所以能够轻松记忆第二组数字,是因为其有结构、有规律,从而降低了复杂度和记忆负担。面对无序的 20 个数字,我们需要记住 20 个记忆项目,套用设计心理学中的 7±2法则「米勒定律」,人类短暂记忆无法容纳7个以上的记忆项目,因此我们很难记住这一组数字。

    用超多案例,帮你认识无处不在的「米勒定律」 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无处不在的定律,虽然它很常见,但它很安静。

    阅读文章 >

    而正序排列的 20 个数字,我们实际上只要记忆两个项目:一个是有 0 到 9 的 20 个数字,另一个是他们是正序排列的。

    说到结构化思维,其实运用最多的要属结构化思维的圣经——芭芭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至于为什么是金字塔结构,大家可以自行去了解。

    三、程序员思维与设计思维的不同 设计思维,本质上是一种以人为本的问题解决方法。这里所说的设计是广义的设计,是以探索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创造出符合其需求的解决方案。与传统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的是,设计思维是面向过程的解决方案,而且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探索过程。

    面对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理解问题,这是一个发散的思考,从多方面了解问题发生的原因,然后归纳出问题的关键点。解决问题时也需要探索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具有创造性的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并从中收敛选择最佳解决方案。其实通过“双钻模型”就能很好的理解这一过程。

    如何用好设计双钻模型?来看 vivo 浏览器的实战案例! 前言 刚入职时,有本书叫《方寸指尖》对我影响比较大,主要讲述如何做好用户体验设计。

    阅读文章 >

    以人为本:认识到一切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人的问题,从不同视角出发,对具体的人进行共情,而不是对抽象的事进行处理。

    信息澄清:以人为中心重新组织和定义问题。在信息澄清通常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问题:谁?(用户 User)有什么需要?(需求 Need)我发现了什么?(洞察 Insight),简称 POV 法。让大家对问题形成统一的认识,因为在讨论问题时,不同人理解与表达能力会有区别,造成的误会可以在过程中逐渐排除。

    可视化:可以表现更多信息间的关系,更易被记忆和传递,让信息共享效率更高。

    反复迭代:认识到设计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与灵活性,反复迭代是一种非线性目标向线性流程妥协的变通做法。在实际应用上,我们需要不断的明确收获然后继续推进下去。

    简单了解设计思维后,我们可以简单总结程序员思维与设计思维的不同之处:

    程序员思维在解决问题时多为趋于严谨的线性推理,而设计思维则更趋向于创造性,多线并行的发散性思维解决方案。 某些共性问题的解决方案上,程序员需要提炼更抽象的特征从而能够做到结构更加清晰;而设计需要从不同视角考虑,对具体问题面向对象进行共情,从而提出不同符合用户心理的解决方案。 最表象的不同点就在于,程序员完成需求代码化,优先考虑是否可以代码实现,过程中会有哪些限制条件;设计则更多考虑可用性和可视化,以一种更合理的状态传递相关的信息。设计师不只是基本需求的实现,同时要让用户有一种更优的体验,能够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和愉悦感。 其实程序员思维和设计思维还是有共通点的,比如结构化思维的应用上,设计师需要以某种逻辑关系形成结构清晰的界面呈现给用户,大大增强页面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同样的满足金字塔原理的代码,其可读性和可理解性也会极大的被增强。

    代码也是一种表达,很多人以为代码是写给机器执行的,实际上,代码是写给人读的,只是偶尔会被机器执行。

    四、程序员思维如何应用到设计中? 1. 底层逻辑

    底层逻辑的应用其实是贯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不论是需求阶段还是界面设计阶段亦或是开发实现和产品测试,都是基于底层业务逻辑去实现产品的。

    产品在交互设计上除了要符合业务逻辑,还需要符合开发实现逻辑。

    比如页面在进行数据交互时,接口的调用是同步还是异步,这也将影响到界面的交互形式。在开始设计前,我们就需要弄明白数据交互接口的调用方式,什么是同步什么是异步?

    这里我们先举个栗子。

    比如在正常工作中,我们需要和业务沟通需求。

    如果在会议室进行面对面沟通,当你抛出对需求的疑问后,需要业务当面给予你解答才算沟通结束。

    这种就是同步。

    如果在办公室用邮件的方式沟通,当你发出对需求的疑问后,不需要在邮箱界面等他回复,你可以关闭邮箱窗口去做其他的工作内容,不管多久,等他回复你邮件后,你都会即时收到邮箱消息提醒。

    这种就是异步。

    所以,和沟通一样,接口调用的方式分为同步调用和异步调用。

    同步调用是最常见的接口调用形式,在同步调用模式下,接口的调用方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一直等待,直到被调用方返回执行结果。比如页面的加载,你需要停留在此页面等待加载完成才能继续后面的步骤。

    异步调用是接口调用方给被调用方发出指令,但不会愣在那等待结果,调用方会给被调用方提供一个回调接口,处理完成后,再调用回调接口返回结果。比如应用的更新升级下载,开始下载后我们可以将其置于后台下载,无需等待下载结果,同时可以去完成其他任务。

    我们无需去考虑通信的底层协议是什么,只单纯的考虑场景,电话沟通和页面加载就是同步,邮件沟通和升级下载就是异步。

    所以在实际交互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找开发确认接口调用方式的底层逻辑,对于无需或者不能即时响应的工作考虑采用异步调用的交互设计方式。

    2. 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看似与设计思维相冲突,一个是需要抽离高层次共性,考虑代码的可扩展性;一个是需要深入场景,精准的传递信息。实际上在设计中也有经常使用抽象思维,例如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我们会设计对应的组件库,提取常用的基础控件,普遍应用于各种产品。

    我认为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将抽象思维逆向使用的。

    相同的组件,因为其功能是固定的,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复用,但在一些特殊的场景,我们可以发散思维,设计出更多符合场景的组件样式,从而传达更具象的内容。

    比如简单的加载,比较大众的设计样式就是转菊花,这种加载可以应用到任何加载场景,常见得会让用户感觉很 low,没有任何辨识度。

    在实际设计中,我们是可以结合产品特性或品牌形象将其实例化或者内涵化,例如,B 站加载样式,融合了品牌 LOGO,将品牌基因也融入到简单的加载设计之中,加强用户对于产品的印象及帮助品牌传播。

    这种以抽象出来的类为出发点,逆向运用抽象思维,再结合自身的设计思维去发散,最后收敛得出一个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也能很好的服务于我们的设计。

    3. 结构化思维

    人类很早以前就认识到,大脑会自动将发现的所有事物以某种秩序组织起来。基本上,大脑会认为同时发生的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某种联系,并且会将这些事物以某种逻辑模式组织起来。

    比如,通过对下图的观察,你可以看到什么?

    任何人,看到上面的 8 个方块,都会认为共有两组方块,每组 4 个。这是因为人类大脑天性所致,大脑会认为同时发生的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某种联系,并且会将事物按某种逻辑模式组织起来。这种“联系”指的是某种类似的共同点或所处的位置比较接近。

    这种将事物组成逻辑单元无疑具有很大的作用。我们更容易记住那些具有逻辑关系的东西,而遗忘那些散点的东西。

    其实以上的结构化思维方式也就是设计中的格式塔原理。

    如何在 B 端设计中应用格式塔 7 大原则?来看详细分析! B 端产品主要是 Web 端产品,空间大、操作多,内容相对复杂。

    阅读文章 >

    为了更好的理解结构化思维的应用,我们可以以做简历设计为例,简历制作其实就是把个人相关的信息整理成结构化信息的过程。

    每个人的简历上大致会包含姓名、性别、民族、籍贯、出生年月、联系方式、电子邮箱、工作单位、工作时间、职位、工作职责、离职原因、毕业院校、学习时间、所学专业、获得证书等信息。

    这么多信息,如果不加整理的一一罗列,会显得非常繁杂,可读性非常差。

    我们可以将这些信息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整理分组,读起来就会轻松很多。将信息进行结构化梳理后,会更清晰、更有条理。信息的传递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最后,无论是产品思维、设计思维,还是程序员思维,不应该成为职业的边界限制,亦或是不同职位间争议的起点。我们可以相互学习与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共同更好地服务于产品。

  • AIGC如何运用在实际设计项目中?来看国外高手的案例!

    UI交互 2023-03-03
    编者按:AI生成在如今的设计项目当中到底要怎么使用?很多设计师都在想,也在尝试。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名产品设计师,正好需要为手底下的一款概率游戏产品设计一个内置小游戏,提高转化率,由于时间紧迫,干脆借助 AI 生成辅助设计。

    编者按:AI生成在如今的设计项目当中到底要怎么使用?很多 设计师 都在想,也在尝试。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名产品设计师 ,正好需要为手底下的一款概率游戏产品设计一个内置小游戏,提高转化率,由于时间紧迫,干脆借助 AI 生成辅助设计。下面是他探索的全过程:

    2022年底,AI生成出现在聚光灯下,和很多人一样,我对它的革命性是保持怀疑的。但是当 ChatGPT 出现的时候,所有的怀疑和犹豫都消失了。在短短的几周之内,AI 生成所输出的结果彻底了所有人对于它的看法,我也开始探索人工智能到底如何在视觉设计上为我们提供帮助。

    为什么我们不使用 AI 生成的图像?Midjourney 是遥远的未来,还是仅仅只隔了一层纱?

    最近,每小时都有人在 Medium 上发布关于 AI 生成工具相关的文章,这种内容发布的热潮也不断影响着每个读者。尽管积极的反馈很多,但是我们注意到,并没有太多设计师真的在自己设计的时候,大规模地使用 AI,倒是使用 AI 生成的头像、LOGO 比较常见。

    AIGC领域新增6大神器!每个都能提高400%的设计效率! 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最近一款名为 ControlNet 的模型在 AI 绘画领域引起不小的轰动,它的边缘检测功能可以提取图像边缘轮廓,深度图引导功能可以复制空间信息,最神奇的是它的人体姿势骨架提取功能,上传一张图片 AI 后会识别其中人物的姿势,然后结合提示词生成一张姿

    阅读文章 >

    那么大家为什么不将 AI 生成运用到真实的项目当中呢?事实上,我整个 2 月份也仅仅只看到了下面一个设计案例用到了 AI 生成:

    这个是名为 CosmoPolitan 杂志,他们将 AI 生成的照片用到了杂志封面上。

    从概念到现实:AI 如何帮我做游戏设计 所以我做了这项实验。我将 AI 生成的图片运用到了真实的设计项目当中,我是一款名为 Leon 的概率游戏的产品设计师,而我的目标是增加用户二次投入的可能性。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验证了我的假设之后,我决定推出一个带有幸运轮盘的促销小游戏,而这在这类概率游戏当中普遍存在。

    简而言之,我想借助这个小游戏来为新注册的用户投放奖励,但是他们只有有所投入之后才能领取奖励,而团队希望借助这个小游戏来提升参与度和活跃度。

    这个策划被提交到团队高层之后,很快获得了批准,但是由于项目本身的截止日期非常近,亲手设计可能在时间上不被允许,所以我们决定尝试借助 Midjourney 来辅助设计。以前我们从未尝试过使用它,这次我们得尝试一下。

    Leon 是我们的吉祥物。

    头脑风暴 我是一个结果导向的人,所以当我从 Midjourney 获得令人印象深刻的反馈的时候,感到无比的兴奋。我们提供的诸如 幸运轮、划分为 8-12 部分、品牌吉祥物是狮子等关键信息之后,AI 生成的结果非常符合我们的预期。

    AI 完全 Get 到了我们想要把狮子放在正中央的想法。

    拆分轮盘 根据我们在平面设计方面的经验,幸运轮将会分为 3 个部分,也就是旋转的轮盘、选择礼物的箭头还有中心用来装饰的狮子。现在的挑战在于,想要将这几个组件单独创建出来可以组合到一起,但是这本身并不容易,因为有的图像当中狮子太大,另外一些则不符合我们的需求。

    审美挑战和学习资源 我需要引导人工智能来理解这类游戏的普世审美倾向,通常这些和财富相关的概率游戏通常带有古典的审美趋势,并且偏爱使用金色,我希望 AI 生成带有这类视觉特征但是又不会失真的图像,为此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以确保它生成的结果是正确的。过程中我尝试了结合产品吉祥物,但是 Midjourney 不理解我的想法。

    我不得不尝试借助不同的工具和资源,比如 Prompt Noonshot 和 Youtube 上的 PANTER 频道的教程,了解 Midjourney 的运作机制。

    找到合适的结果 经过多轮的生成和混搭,我最终找到了相对合适的备选方案。当我在设置轮盘上具体格数的时候,遇到了另外一个障碍。AI 不断添加更多的格子,而我希望减少格数,这让我最终选择单独生成轮盘,并且后续修整融入到图像当中,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工作量极大的任务。

    此外,由于我们的产品一直专注于概率游戏,因此还引起过不少争议,我怀疑 AI 也受到了限制,很难提供相关的元素,比如纸牌、筹码等。后来我发现我的猜测是正确的,我在尝试这类提示词的时候,它们都被过滤掉了。

    结果 我们在尝试 100 多组提示词之后,我最终确定了我们最喜欢的组合,并且准备以此为基础,创建一个独立的小游戏。虽然我认为这些结果并不是最完美的,但是对于我的平面设计团队而言,这些图片内容足以作为一个良好的起点。换句话来说,基于 AI 生成的图片,如果没有平面设计师,我们依然很难完成这个项目。

    人工智能在设计中的潜力 人工智能在识别细微的情感、创建原创内容、探索道德规范方面,依然非常的受限。因此,我们不得不在 PS 中手动编辑图片,以获得真正符合我们需求的结果。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认为人工智能是设计的未来。设计师需要借助同理心和逻辑思维来创建更加实用的项目,人工智能则可以作为额外的工具,来帮助设计团队客服从0到1的「白纸恐惧」,提供设计基础。神经网络算法为设计师提供初始的灵感和想法,但是目前来看,也很难完成所有的任务。

    总的来说,我很高兴看到人工智能开始进入设计领域,推动行业发展,它目前来看尚且不够完美,但是节省了设计师的时间,协助创建个性化内容,拥有巨大的改变的潜力,最终帮助设计师创建更好的项目。

  • 大厂都在学小红书,为何小红书成不了大厂?

    设计动态 2023-03-02
    互联网大厂的小红书“模仿秀”又有了重量级玩家。 2月下旬,微信更新公众号图文消息功能,创作者最多可以发布9张图片,搭配最多1000字。“组图+小作文”的展现形式与小红书颇为神似,许多人将其戏称为“小绿书”。 尽管内部人士随后否认微信要做自己的小红书,但张小龙从

    小红书似乎成为了许多互联网大厂们争相研究的对象,比如前些时间微信上线的“微信派”,再到其他电商平台对“种草”模式的借鉴,这其中,我们都不难看出小红书的影子。那么,出现这一现象的背后原因在哪里?小红书自身的社区运营过程中,又遇到了什么样的难题?

    互联网大厂的小红书“模仿秀” 又有了重量级玩家。

    2月下旬,微信更新公众号图文消息功能,创作者最多可以发布9张图片,搭配最多1000字。“组图+小作文”的展现形式与小红书颇为神似,许多人将其戏称为“小绿书”。

    尽管内部人士随后否认微信要做自己的小红书,但张小龙从不掩饰对于多元化内容的兴趣。在2020年的微信公开课上,他表示短内容是微信一直要发力的方向,群发功能应当将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态囊括在内。

    如今,微信的最新动作进一步消解了两者的形态差异,引发外界更多遐想。至少在功能层面上,微信公众号距离小红书仅仅隔了一层窗户纸。

    对小红书感兴趣的不仅仅是微信。过去两三年, 中国互联网的顶级掠食者纷纷把小红书作为重点研究对象, 在产品、运营等诸多层面进行模仿,以期孵化出自己的“种草”生态。

    抖音在学习小红书的道路上走得最远。2021年初,在CEO张楠的督促下,抖音专门调拨人手研究小红书,当年底上线图文功能,并向该板块注入亿级流量。到了2022年中,抖音又做了一款种草APP“可颂”,只不过短短两个月后就无疾而终。

    阿里则把宝押在自家内容社区“逛逛”上。从2020年底起,“逛逛”在淘宝APP的底部tab栏拿到固定入口;次年8月,淘宝又启用新slogan“太好逛了吧”,进一步加大对逛逛的流量倾斜。

    其他次一级的大公司也不甘落后,尤其是与种草关系密切的电商平台。京东在APP底部增加了“逛”入口,拼多多则在APP顶部的醒目位置增添“拼小圈”。在大促及日常营销节点,种草玩法和场景几乎成为各大电商的标配。

    小红书几乎是被巨头研究得最透彻、模仿得最彻底的一家公司。这给小红书的长期价值和成长空间提供了行业背书,但也引申出另一个问题: 被大厂竞相模仿的小红书,自己却没有成长为大厂。

    从用户规模来看,截至2022年底,小红书的MAU(月活跃用户)约为2.6亿。这一数字远不及微信的12亿、抖音的7亿,甚至比不上B站的3亿。

    小红书的商业化盘子也并不大。它主要靠广告和电商业务赚钱,2022年收入预计为300亿元人民币左右,大致与爱奇艺相当。相比之下,抖音、阿里和腾讯三大巨头的年营收都在数千亿量级,收入渠道也丰富得多。

    估值方面,小红书在2021年的融资中拿到200亿美元的估值,随后有所回落。即便按高点计算,小红书也仅仅相当于1/20个腾讯、1/10个阿里;这一差距明显要高于两者用户体量的差别。

    除了业务指标的数量级差距外,小红书的核心业务也显得单薄。它从未真正走出种草及其衍生的流量售卖生意,也没有通过内部孵化或外部投资等方式,拓宽业务边界,进而构建一个横跨不同业态、足以与其他大厂扳手腕的新山头。

    过去十年间, 小红书虽然跑得比较快,但似乎难以打破向上跃升的玻璃天花板。 就算被大厂奉为学习对象,也很少会有人觉得,有朝一日小红书能够取而代之,成为中国互联网江湖的新晋“带头大哥”。

    小红书的这块天花板,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01 小红书没能成长为大厂, 产品创新的停滞是直接原因。

    在走过诞生之初的海淘攻略阶段后,小红书确立以购物笔记为核心的社区型产品方向。2013年至今,小红书的产品和功能历经无数次升级,相比最初版本有了长足进步。但遗憾的是,小红书的升级迭代集中在种草及相关功能方面,真正具有突破性的创新少之又少。

    时至今日,打开小红书APP,可以发现主要功能仍然围绕笔记的发布、浏览和互动等展开,并没有跨出种草边界。它并没有在种草社区的基础上,搭建出一套或多套能够自成体系的子功能或产品。

    即便是视频化的时代风口,小红书在产品侧的动作也显得有些迟缓。它直到2020年8月才上线了自己的视频号,而彼时抖音DAU已经突破6亿;视频内容拿到APP首页一级入口,更是要等到2023年1月。

    与小红书相比,那些最终成长为超级APP的互联网产品,一直在不断向其他领域伸出触角,并在捕捉到机会后全力出击。

    将这套打法做到极致的当属微信。它在移动互联网即时通信的基础上,先后衍生出朋友圈、公众号、小程序、微信支付、视频号等功能,并依靠庞大的用户体量迅速成为各条赛道的巨无霸,最终成为中国互联网最强大的超级APP。

    相比之下,小红书坐拥数亿用户,却没能像微信那样,从用户需求出发,发掘更多服务场景、提供更丰富的产品功能,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这是两家公司的产品能力差距所致,但也无可强求;毕竟,并不是每个产品经理都能拥有张小龙那样敏锐的洞察力。

    更底层的因素在于,小红书的基因是社区而非平台。 这或许是它无法成为大厂的真正阻碍。

    大厂之“大”,首先在于用户体量。国内拥有上亿乃至数亿用户的互联网公司不在少数,但要想配得上大厂的名头,起码需要拥有一款平台级的APP,能够吸引并留住大多数网民。以此来衡量,符合这一标准的只有抖音、阿里和腾讯三巨头。抖音、淘宝、微信等平台的国内网民渗透率都在70%以上,其中微信甚至接近100%。

    新BAT之所以能够聚拢如此多的用户,除了天时地利人和外,更关键的是产品本身具有强烈的平台属性。他们依靠基础功能——比如即时通讯、线上消费和视频分发——吸引和聚拢用户,但留住用户靠的是不断搭建“上层建筑”,最终进化为 囊括众多自家和第三方应用的平台级产品。

    例如,微信从即时通讯功能起步,但真正让它击败一众对手、成为国民APP的,是生态内不断扩充的产品服务矩阵。无论是自家的朋友圈、微信支付、公众号、视频号等功能,还是打通了万千商家和机构的小程序生态,都在不断扩充微信的适用人群和应用场景,从而最大程度揽入并留住网民。

    抖音也走过了类似的路径。它很早就推出了自己的小程序,并在去年9月正式公布开放平台,宣称将把小程序作为主要容器。

    小红书却做不到这一点。它是社区而非平台,尽管也陆续开设了自家的账号体系,并引入了不少品牌商家,但由于底层基础设施的差异,小红书从来都不具备显著的平台属性。新用户加入小红书,天然包含着是否喜欢平台内容的价值判断;而非像平台型APP那样,只与是否需要使用平台提供的某一项功能或产品相关。

    其结果是, 小红书在圈入新一批用户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将另一批网民挡在了社区之外。 任何一个社区在不断膨胀的过程中,都会随着不同思想的碰撞激荡,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和氛围,并在用户彼此的惺惺相惜中融入社区基因。这既是获取新用户的过程,同时也是逆向筛选社区参与者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发生并非人力所能干预,而是所有社区的天然缺陷:小红书的精致女性,B站的二次元玩家,知乎的高知精英,乃至豆瓣的文艺青年,虎扑的钢铁直男,都是在没有引导的情况下逐渐演化为社区的主流人群画像,并在未来成为社区打破圈层的严重阻碍。

    与之呼应的是,“破圈”成为小红书们近年来最头疼的难题。小红书要解“男”题,B站不想被视为小孩子的玩具,知乎则要竭力避免“人在美国,刚下飞机”的曲高和寡。但目前来看,他们尚未从根源上完成转身。

    社区的另一重隐藏挑战在于, 它会导致内容的逆向淘汰,难以满足更广泛光谱的用户的需求。

    人性天然喜欢“俗”,缺少现实规则约束的网民则把这一人性展现到了极致,美女大胸、屌丝逆袭、一夜暴富之类的内容从来都是最有效的流量密码。从眼下火热的微短剧的创作生态可管窥一斑:各大平台排名靠前的剧集,集中在那些屡遭批评的“霸总”、逆袭、狗血伦理题材,大量出品方仍然喜欢在灰色地带疯狂试探。

    对于这类内容,微信、抖音等平台型APP只需要守住合法合规的底线即可,并不需要主动出击、强力禁绝。其中要害在于,平台型APP的用户缺乏社区互动,对于内容好坏并无统一的审美趣味,而是更关注丰富度,且不会因为看到某些不符合口味的内容就退出。

    但小红书在遭遇类似内容时,在沉淀已久、深入骨髓的社区口味驱动下,往往需要祭出更强力手段进行规制。炫富、色情擦边球内容固然不能出现,一些相对温和的内容,比如过分修图的景点照片等,也在外界舆论的纷纷扰扰中,逐渐被平台列入了打击对象。

    其结果是,小红书以远低于抖音的体量,出台了远多于后者的内容规范,并耗费大量精力推动落地。习惯了岁月静好的社区老用户或许对此深感赞同;但过于紧绷的平台治理体系,也会导致更多用户对社区敬而远之。

    用户侧的逆向筛选,叠加内容侧的逆向淘汰, 最终形成了小红书今天的样貌,也让它在向大厂跃进时,总是会有一股来自基因深处的力不从心之感。

    02 在公司发展的垂直维度上,小红书受到社区基因的天然制约,无法覆盖绝大多数网民,难以飞得更高;而在水平维度上,社区特性同样是小红书扩展边界的一大阻碍。

    抖音、阿里、腾讯等大公司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涉猎极广、盟友众多。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他们通过内部孵化新的业务板块,或是对外收购、投资等方式,逐渐构建庞大的帝国版图。在中国互联网的大大小小赛道中,几乎总是能够找到新BAT的身影。

    即使在反垄断重锤落地、平台经济受到严格监管的新形势下, 巨头虽然开始收缩战线,却也并不甘心偏居一隅。

    以抖音为例,它在核心的视频和图文内容分发之外,还先后落子办公、游戏、云计算等领域,过去一年又把触角伸入货架电商和本地生活,直接切入阿里、腾讯、美团等公司的腹地。

    相比之下,小红书的横向扩张要少得多。历经十年发展,它的业务主线仍然围绕种草展开,极少涉足那些偏离主业的未知领域。

    小红书并非不知道多元化经营的好处。 它很早就试图把电商培育为种草之外的第二增长引擎,最终成效却差强人意。

    早在2014年,小红书上线跨境电商服务“福利社”;两年后又在自营之外开放了第三方商家入驻。2019年之后,小红书电商业务开始加速,先后推出号店一体、直播带货等新服务,甚至在2021年切断淘宝外链,意欲在平台内部打造电商闭环。

    但截至目前,小红书的电商业务虽有不小进展,却始终未能挑起公司大梁。它在公司长期战略中的地位起起伏伏,打法也常常调整。比如,去年双11期间,小红书出人意料地与天猫合作,给后者导流并开放外链——这显然与一年前的壮士断腕之姿截然不同。

    背靠种草生态的小红书电商在兜兜转转中蹉跎岁月,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行业环境的变化、自身实力有限等。但从战略层面上来看, 小红书从上至下背负着社区基因的包袱,发展电商时瞻前顾后, 或许是这块极具潜力的业务未能起飞的根本原因。

    以直播电商为例,小红书在2019年就进入这一热门领域。但直至今天,这块业务仍然没有太多响动,难以比肩抖快、淘宝直播等大玩家,也没能跑出自己的顶级大主播。

    管理者的“佛系”心态,或许能够给出答案。小红书创始人瞿芳曾在2020年与真格基金CEO方爱之进行了一场对话。在瞿芳看来, 小红书的电商直播不是叫卖式的带货逻辑,而是“互动直播电商”。

    但大大小小的带货主播已经探明,吆喝叫卖虽然观感不佳,却是转化效率最高的带货方式。尽管也有东方甄选这样的知识带货另类玩法,但李佳琦、辛巴们的“OMG”仍然是绝对主流,直播间GMV也比董宇辉等人高得多。

    在行业路径早已清晰的情况下,小红书却试图摒弃叫卖式带货,固然有助于社区内容生态的雅致,却未必算得上最明智的商业决策。

    此外,在瞿芳的设想中,小红书希望搭建一个品牌与用户良性互动的平台,品牌除了营销获客,还可以讲品牌故事、组织话题和活动等。简而言之,平台内的品牌和用户进行柔性互动,站着把钱挣了,同时又避免过度商业化、破坏社区氛围。

    这样的策略看似不错,但在实际落地中,未必能够适应急剧变化的外部环境。尤其是疫情期间,消费者纷纷捂紧口袋,商家必须把每一分钱的营销费用花在刀刃上,格外看重能够换回多少客户和销售额。 小红书以社区为中心、润物细无声的营销方法论,愈发显得阳春白雪。

    其实,小红书已经在调整方向。在2月底的一场活动上,小红书推出了“种草值”,将更多用户动作纳入监测,比如笔记页面的截图次数、浏览多篇笔记搜索关键词的次数等,进而生成一个量化指标。

    “种草值”其实是把营销效果ROI化,以更直观的数据吸引商家在平台内进行投放。这种以商家为中心的思维范式,与两三年前的以社区为中心存在显著差别。

    但整体来看,小红书始终把社区价值视为重中之重,任何可能偏离这一主旨的动作都会格外谨慎。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小红书避坑,却也在扩展边界时自我设限,难以跳脱种草社区的内涵与外延,进而限制了整个公司的成长半径。

    03 迟迟无法再进一步、与新BAT比肩而立,是小红书长期面临的战略难题。

    在2021年左右,小红书一度显露出成为大厂的某些迹象。彼时在一系列运营举措的拉动下,小红书各项指标增长迅猛, 大有挑战互联网旧秩序的势头。

    这一年,小红书MAU突破2亿。根据市场研究公司QuestMobile的测算,在用户破亿的APP中,小红书的MAU增速排名第三,仅次于抖音极速版和快手极速版。

    此外,小红书长期遭到诟病的男女失衡问题也得到改善。生活、数码、体育等内容品类的扩张,给平台注入了一大波男性用户。当年底,小红书的男性用户占比已升至33%。

    用户停留在社区内的时间也在拉长。根据天风证券的一份研报,小红书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从2018年的26.48分钟增至2021年的55.31分钟;作为对比,抖音彼时约为73.6分钟。以图文内容为主的小红书,用户使用时长已经相当于抖音的3/4。

    也正是在此时,抖音开始高度重视这一对手。在2021年底的一份内部报告中,抖音的研究人员警告称 许多用户开始“无目的刷小红书”。 这一行为突破了社区型产品的旧范式,而是具备了平台型APP的泛用特征。

    倘若小红书继续沿着这条惊人的曲线增长,它有可能完成从社区到平台的关键一跃,并在更广阔的赛道中释放用户势能,从此成为中国互联网的头部玩家之一。而彼时抖音正陷入增长放缓的泥潭,不可能不产生危机感。

    同样在2021年,抖音上线图文功能,与小红书正面竞争。随后一年多,微信、淘宝、快手等纷纷跟进,小红书成为大厂最主要的模仿目标。

    但时至今日, 小红书并没能逆天改命,社区基因依然醒目。 巨头的阻击也发生作用,小红书的增长速度正在放缓:从2019年底至2021年,它的MAU从1亿增至2亿,年复合增长率在40%以上;但根据第三方数据,从2021年底至今,小红书的MAU增至2.6亿左右,年增速回落至30%。

    如今,随着微信更新图文功能,小红书的强劲对手又多了一位。再加上阳谋已久的抖音、阿里等大公司,小红书的挑战者众多且实力不凡,想要成为大厂愈发困难。

    另一方面,中国互联网产业已经步入新阶段,增量竞争被存量竞争所取代,随之而来的是竞争格局的大体稳定,抖音、阿里和腾讯三巨头难觅对手。对小红书而言, 成为大厂的时间窗口事实上已经关闭; 无论是用户、收入还是业务范围,想要更进一步都并不轻松。

    此外,在反垄断等监管政策渐次落地后,互联网公司的行为边界更加明晰,无节制的对外扩张并不受待见。再加上风投变得愈发谨慎,依靠外部输血攻城略地失去了条件。小红书就算有心杀敌,在时代变迁面前也终归无力回天。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小红书做不成大厂,或许也并非坏事。

    虽然流量规模赶不上顶级巨头,但小红书胜在人均消费能力更强、用户画像更加清晰和精准。在给淘系等第三方平台引流时,小红书的流量价值可以得到充分释放;只靠卖水生意,小红书就能够做到长时间的屹立不倒。

    小红书也已经想明白了这一逻辑。从去年下半年至今,以双11给天猫导流为标志,小红书的许多动作都是围绕“站内种草、站外拔草”展开,不再强求自建电商闭环。

    此外, 小红书的社区基因既是突破自我的桎梏,也是抵御外部强敌的壁垒。 社区自带留住用户的黏性,以及激励用户产出内容的自驱力;大厂纷纷学小红书,在功能和产品层面可以做到像素级复刻,却无法在用户活性和内容生态上迅速完成模仿,也就不可能真正取代小红书。

    在种草社区的庇护下,尽管抖音、微信等来势汹汹,但小红书只要不犯大错,仍然能够获得很好。在下一波基础技术变革到来之前,无法成为大厂的小红书,安于“中厂”不失为一条平衡各方利益的自处之道。

    参考资料:

    真格基金,《真格方爱之对话小红书创始人瞿芳:小红书没有边界》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3 次探索,看小红书的电商模式转变》 新熵,《小红书电商又起风了》 新榜,《小红书推出“种草值”,决心破解种草“玄学”》 市界观察,《大厂偷袭小红书背后》 作者:彦飞;编辑:王靖

    来源公众号:字母榜(ID:wujicaijing),让未来不止于大。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字母榜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突袭”推特,Instagram创始人联手再创业

    设计动态 2023-03-02
    算法推荐加持下,文本还有救吗? 推特又又又又裁员了。 2月27日,有媒体报道推特进行了马斯克接管之后的第八轮裁员,解雇超50名员工。目前推特员工总数约为2000人,已缩减至少70%。不断地裁员,是为了应对收入暴跌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在《「推特替代品」们屡获融资

    随着推特进入“水逆期”,社交赛道中也出现了多个打着“推特替代品”的特色社交产品,最近便又诞生了一家社交平台——Artifact。它主打个性化新闻阅读,由Instagram的联合创始人 Kevin Systrom 和 Mike Krieger推出。两位在线社交界的资深人物,能成功打响对推特的突袭战吗?

    算法推荐加持下,文本还有救吗?

    推特又又又又裁员了。

    2月27日,有媒体报道推特进行了马斯克接管之后的第八轮裁员,解雇超50名员工。目前推特员工总数约为2000人,已缩减至少70%。不断地裁员,是为了应对收入暴跌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在 《 「推特替代品」们屡获融资,社交赛道再度火热 》 一文中,硅兔君提到随着推特进入“水逆期”,社交赛道中出现多个打着 “推特替代品” 的特色社交产品。它们不仅接连获得大量新用户,而且不少还获得巨额融资。

    最近,又诞生了一家社交平台,而且来头还不小。

    Instagram的联合创始人 Kevin Systrom 和 Mike Krieger ,推出了一款新的社交APP Artifact ,主打个性化新闻阅读,一些人将Artifact当做对推特的突袭。

    当年以 7.15 亿美元的价格将Instagram卖给Facebook之后,Systrom和Krieger基本就隐退江湖了。虽然有过几次创业,但大多都是小打小闹。这一次,从两人的口风来看势必是要打一场硬仗了。

    两位在线社交界的资深人物,能成功打响对推特的突袭战吗?

    01 Artifact:Instagram创始人的新野望 从产品体验来看,Artifact更像是“文本版的TikTok”,因为它充满了“算法推荐”的味道。

    Artifact平台上的文本内容,大多来自《纽约时报》等新闻机构。随着用户使用时长的增加,系统会去分析用户的偏好,然后推送更加符合他们兴趣的新闻内容,由此提供个性化体验。另外,Artifact还添加了社交元素,用户能看到好友浏览过的文章。

    这种算法推荐,依据的不是用户点击或者评论最多的内容,而是阅读各种文章所花的时间。

    看到这里,是不是感觉Artifact跟TikTok在本质上没啥区别?

    作为新一代风靡全球的社交软件,TikTok的创新之处在于它使用算法推荐向用户展示内容。

    Artifact同样如此,只不过一个是主打文本,一个主打视频,核心都是算法推荐。

    Systrom 和 Krieger 两人声称,几年前他们就开始讨论Artifact的想法了。Systrom表示,自己曾经对算法推荐持怀疑态度,但是在Instagram的经历让他相信了这项技术:“多年来,我看到的是每次使用机器学习来改善消费者体验时,事情都会很快变得非常好。”

    相比TikTok和Artifact,推特此前主要基于用户的关注来推荐内容。

    Systrom显然并不看好推特这种模式,他甚至有些不解:“为什么推特仍然主要基于用户关注?”

    显然,Artifact要跟推特拉开差异化竞争。除了注重算法推荐外,Artifact还着重承诺将删除散布虚假信息的个别帖子,这也是把矛头对向了推特广受人诟病的虚假信息泛滥等短板。

    拉长时间线来看,Artifact并不是Systrom 和 Krieger自Instagram 以后的首个创业项目。2020年,两人还联手创建了Rt.live网站来追踪新冠病毒的传播情况,但没有产生多大影响力。

    那么,为何此时Systrom 和 Krieger要大张旗鼓地开启又一次创业呢?

    按照Systrom的说法,自己创办一家新公司前会考虑三个原则:

    第一、他和 Krieger可以赶上技术的新浪潮;

    第二,能找到一种办法将这股浪潮和社交联系在一起,从而让自己和Krieger继续保持激情;

    第三,开发出来的产品,能够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

    看来,Systrom把算法推荐当做又一波的技术新浪潮,于是将其跟社交结合起来打造出Artifact,用以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

    目前,Artifact由一个七人组成的团队进行开发,其中包括此前在Instagram 担任高级产品主管的 Robby Stein。当然,目前Artifact还没有获得融资,主要由Systrom和 Krieger两人提供资金。

    任何一款产品都必须通过盈利来实现可持续,否则谈不上健康的商业模式。

    与大多数初创公司一样,Artifact眼下并没有确定商业模式。按照Systrom的说法,广告显然是合适的盈利模式,他也有考虑在出版商的交易当中抽成。未来Artifact做大,他还考虑可以通过增加付费用户的形式来盈利。

    在Instagram创始人的光环下,Artifact成为最近社交赛道上惹人注意的一位。部分人结合Systrom和 Krieger两人的辉煌经历,把Artifact当做未来能够匹敌推特的新星。

    但是,Artifact的未来真的有这么乐观和美好吗?不一定。

    02 丰满的理想,骨感的现实 从技术和产品层面来看,Artifact并没有多少新意,甚至是落后于时代。

    首先,Artifact能够落地的技术基础之一,是谷歌在 2017 年发明的Transformer 技术。这项技术让软件系统更容易明白用户输入的信息,从而提供更精确的答案。这项技术也直接推动了AI和算法推荐的热潮,以及最近ChatGPT的爆火。

    所以,算法推荐本身就是个“老技术”了,Systrom现在才为其摇旗呐喊,未免太后知后觉了。

    其次,Artifact在产品功能上也缺乏新意。

    此前,Artifact官方特地说明了一些自己的“特色功能”,比如APP会在晚上自动切换到深色模式,发布内容时可以选择让所有人评论或者仅限自己关注的人,这些功能几乎可以算作是社交APP的基本款了。凭借这些毫无新意的功能,很难想象Artifact会像TikTok一样大火,更别提对推特形成突袭了。

    最为关键的是,Artifact入局的是一条正在走下坡路的赛道,很难在商业化上有较大突破。

    此前,在新闻社交APP赛道上涌现出一大批选手,如 Zite 和 Pulse 等等,但最后都没有太大起色,因为它们难以在用户中培养深厚的习惯。最近,还有一款新闻APP SmartNews因为宏观经济影响业务下滑,开始大规模裁员。

    SmartNews是一家总部位于东京的新闻聚合网站和APP,它跟Artifact一样也是使用AI技术来实现个性化推送。早在2020年,SmartNews就将其足迹扩大到覆盖美国数千个城市,与 3000 多个全球出版合作伙伴建立了关系,并在2021年就价值20 亿美元。在2022年美国苹果商店和谷歌商店的新闻APP下载排行中,SmartNews排名第二。

    2022年美国苹果商店和谷歌商店新闻APP下载量排行榜

    照这规模来看,它的体量要比Artifact大的多。

    但就是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在今年1月裁掉了美国和中国40%的员工,原因是用户量下降、广告业务承压。

    所以,对于Artifact这样一个后起之秀能否对推特形成威胁,硅兔君并没有报以乐观态度。

    事实上,每一家出众的科技公司,一定是因为在某项技术和产品体验上做到了创新,最后在某段时间内领先于同行。比如谷歌的出现让雅虎黯然失色,Facebook和Instagram的出现革新了社交赛道,Tiktok的出现又给Facebook一记重锤。

    Systrom和 Krieger作为Instagram的创始人,要想重现往日辉煌,还是得需要在一条全新的赛道里做出创新。

    毕竟只走别人走过的老路,容易走入死胡同。

    参考来源:

    Instagram’s co-founders are back with Artifact, a kind of TikTok for text(TheVerge) News aggregator SmartNews lays off 40% of US and China staff, with further reductions planned in Japan(TechCrunch) 作者:Eric;编辑:梓

    来源公众号:硅兔赛跑(ID:sv_race),10万创投人都关注的创新媒体,坐标硅谷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硅兔赛跑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100个关键词预测2023年 | 科技与元宇宙篇(11-20):融入、正能量和可

    设计动态 2023-03-02
    接上文《100个关键词预测2023年 | 文化篇(01-10):活力、力量和振奋》。 第二篇:科技与元宇宙篇 11、技术无障碍性——企业正在重新设计他们的数字环境, 以便增强其无障碍性。 围绕无障碍性和包容性进行设计,不仅是一件正确之事,还是一项重大的业务,尤

    WPP旗下品牌伟门智威智库发布了最新的趋势报告,对2023展开了美好的展望。他们预测了2023年的100个关键词,人们已决心以韧性、创新和喜悦的精神风貌来对抗持续的困境。本系列从10个板块进行了分享,以下为本系列的第二篇文章——科技与元宇宙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接上文 《100个关键词预测2023年 | 文化篇(01-10):活力、力量和振奋》。

    第二篇:科技与元宇宙篇 11、技术无障碍性——企业正在重新设计他们的数字环境, 以便增强其无障碍性。 围绕无障碍性和包容性进行设计,不仅是一件正确之事,还是一项重大的业务,尤其是在涉及技术的时候。

    全球估计有超过10亿的残障人士以及逾50亿的互联网用户,因此各品牌应借此机会升级其设备、平台和体验,为用户创造更加无障碍的使用环境。伟门智威的包容性设计全球负责人Josh Loebner向伟门智威智库表示:“包容性设计是更为优秀的设计,这种技术考虑对残障人士和正常人群体来说都有潜在的好处。”

    Big Tech已投入研究这个领域。2022年9月,推特宣布推出了一种新的alt文本工具,旨在帮助那些使用屏幕阅读器的群体读取该平台的图片内容。谷歌正在放大其安卓设备上的小部件,以便改善那些视力下降者的体验,Instagram正在将无障碍功能作为一项标准——截止2022年3月,该平台视频上的自动生成字幕已经成为创作者的一种默认设置。

    创新的设备也在帮助人们塑造更加无障碍的体验。软件公司XRAI Glass携手制造商Nreal开发了基于语音到文本识别技术的增强现实(AR)眼镜。这款概念眼镜利用AR技术,将实时字幕投射到佩戴者的视野中,使聋人或重听人士也能够理解并参与对话。这种眼镜立足于Nreal的现有设计,可连接到智能手机,并由智能手机来处理语音到文本的对话。

    为何要关注这种趋势:

    无障碍设计并不局限于现实世界。在设计数字体验和环境时,各品牌应考虑如何更好地接触所有能力水平的受众。正如Loebner所言,“无障碍技术有能力为边缘化群体打造温馨的环境、社群和体验。”

    12、数字身份——人们融入虚拟世界的趋势愈发明显。 随着元宇宙逐渐成型,用户将如何看待自己的虚拟身份?

    根据伟门智威智库的报告,在美国、英国和中国,有76%熟悉元宇宙的受访者希望借助自己的虚拟化身,以他们无法在现实或线下世界体验的各种方式来表达个性。51%的受访者认为,这种虚拟身份更容易让他们在元宇宙或数字世界中展现真实的自我。

    Liam Young是一名假想建筑师,也是城市未来智库Tomorrows Thoughts Today的联合创始人,他预测未来的线上和线下生活之间的界限将会消失。他告诉伟门智威智库:“我认为,我们使用的‘数字的’和‘物质的’这类词语已经过时了。我们都过着媒介化的生活,它们是我们的数字身份的延伸,我们的屏幕在现实世界中可以发挥巨大的影响力。将这种数字生活视为孤立、独立的事物是不合时宜的。”

    身份设计师和美妆未来主义者Alex Box也认同这一观点,她的工作关注的是我们如何以富有创意的方式传达自己的身份,以及探索技术如何提高人们展现自我的能力。她告诉伟门智威智库:“身份涉及现实和数字世界这两个层面。我认为,身份设计是我们如何在元宇宙中表达和诠释多个自我的下一个重要步骤。”

    她表示:“我们在自我的元宇宙中已经有多个自主存在的身份,它们包含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的自我、工作中的自我、家庭中的自我、思想中的自我等多重身份。在进入Web3时代之际,我们可以想象这些多重的自我将获得一种物质性、存在感或本质;我们可以通过AI学习,自动形成和再次生成这些自我的情感和思想‘纹理’。”

    为何要关注这种趋势:

    随着数字生活方式走向成熟,人们开始更深入地思考如何在各个虚拟世界中保留和切换自己的身份。我们将在现实和虚拟环境中,看到愈发微妙的身份表达方式。

    13、仪式感应用程序 下一代社交媒体应用程序正在为用户的互动赋予仪式感——将这种过程转变为一种值得品味的体验。

    近年来,社交媒体应用程序借助强大且复杂的算法,以最大化的粘性设计吸引消费者持续与之互动。但新一代的应用程序正在向这种永远在线的方式发起挑战,它们关注的是对用户更有价值但并不太频繁的体验。

    这项新运动由法国初创公司BeReal率先发起,该公司的应用程序在2022年8月的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App Store的社交媒体下载榜单上排名第一。

    BeReal倡导用户建立一套简单而纯粹的日常操作仪式。它会要求用户每天随机选择一个时间,上传一张合成的照片,这张照片是由他们当时通过正对摄像头和自拍摄像头拍下的两张照片组成的。这种照片没有添加滤镜,可以让用户分享自己和周围环境在当时的真实状态,并将其设置为仅好友可见。

    许多现有的社交媒体应用程序正试图通过复制BeReal的这一功能来增加仪式感。

    TikTok正在鼓励用户即兴分享一条短视频或照片 据称Instagram也正在内部测试一项被称为Candid Challenges的类似功能。 Wordle是一款成功的日常文字游戏,而约会应用Thursday则仅允许单身人士在每周的某一天配对和聊天,它们采用的也是类似的理念。 这类社交媒体应用程序通过限制用户粘性,而不无限地索取用户的时间,建立一种用户预期并提供有趣的仪式感,促使人们以更加真诚的方式进行互动。

    为何要关注这种趋势:

    这种现象始于人们希望在社交媒体上真诚相待的冲动以及佛系社交网络的崛起,它鼓励用户以富有仪式感的方式对待每天的生活。

    14、慈善元宇宙——各品牌正在利用元宇宙来推进全球人道主义举措。 人们正通过元宇宙中的数字消费行为,支持世界各地的人道主义事业。

    人道主义组织Built With Bitcoin Foundation将其100%的Built With NFT Collection收益用于为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被资助群体提供饮用水、建设学校、可持续农业和人道主义支持。该组织由比特币提供支持,Built With NFT Collection展示了由 STXNFT在比特币网络上创建的被资助群体的学生创作的艺术品。

    STXNFT创始人Jamil Dhanani表示:“比特币一直是一股向善的力量,它让全球数十亿人实现了经济自由。Built With NFT等项目完美展现了这一点,通过低调的方式让人们参与富有意义的事业。”

    2022年4月,Epic Gams和Xbox宣布集资1.44亿美元,为乌克兰提供人道主义支持。早在3月份,Epic Games就已承诺会在4月3日之前,将所有游戏内销售收入捐赠给这个慈善项目,Xbox也同样表示将捐赠在《堡垒之夜》(Fortnite)中销售游戏道具的收入。

    2022年11月,沙特慈善机构AP启动在元宇宙上的最新创新计划。一个结合多个虚拟空间的中心,为用户提供无与伦比的数字和文化体验。该计划符合AP的使命,即利用最新的颠覆性3D技术,在世界各地传播他们的信息以与年轻一代建立联系,从而弥合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促进更加开放、更为宽容的全球社区。

    为何要关注这种趋势:

    数字品牌产品和服务正在突破娱乐领域的边界并造福现实社会。企业正在利用元宇宙的灵活性、速度和国际收益,轻松援助和支持慈善事业——并驾驭这种力量,让元宇宙转变成支持社会公益的平台。

    15、AR娱乐项目——A R 技术催生了一种新的娱乐形式。 各品牌正在利用各种工具来提升观影体验,让电影呈现更具交互性的特点。

    迪士尼在2022年9月发布了其首部AR微电影《Remembering》。迪士尼在接受TechCrunch采访时表示,这是第一个直接连接Disney+平台内容的AR应用程序,旨在测试AR在家庭场景中播放电影和讲述故事的能力。

    迪士尼将在2023年发布一款AR手机游戏“Marvel World of Heroes”。届时玩家可以在自己的设备上创建超级英雄、击败反派,并与朋友组队玩游戏。游戏内的体验将能够反映每位玩家的现实位置和背景,其风格类似 “PokémonGo”中的游戏场景。

    在2022年9月的高盛会议上,艺电(EA)首席执行官Andrew Wilson表示,公司计划“投入创作真正具有互动性的内容”。他接着指出,EA拥有“极为独特和特殊的机会来实现未来的娱乐愿景”,并表示对公司20%的玩家创作内容有信心,他声称公司有50%的玩家都在使用这些内容。

    去年,有一部新的真人秀加入了电影领域,其主演是来自NFT项目BoredApe Yacht Club、Doodles、World of Women和Cool Cat的角色。

    这部《The R3al Metaverse》由动画工作室Invisible Universe制作,影片中的角色们突然发现自己来到了现实世界,粉丝们可以在角色推进剧情期间与之互动,辅助制造节目内容。持有NFT制片人通行证的观众可以参与制作节目内容,来自精选项目的虚拟头像持有人也有机会在节目中出镜,他们扮演的就是自己的角色。

    为何要关注这种趋势:

    AR技术正不断改变观众与传统的被动娱乐项目互动的机会,为观影体验增加沉浸感和交互性。

    16、正能量信息流——社交媒体信息流正在转变为一种提供正能量的平台。 应用程序设计师正在构建新的平台以创造正能量环境。

    Gas本质上是一款“彩虹屁”应用程序,它在2022年的几周内都是应用商店免费下载榜单第一名。

    Gas会让用户回答多项选择题,但这些问题都具有积极的导向,旨在赞美他们的同学和朋友。这款应用程序锁定的群体是青少年,要求用户注明自己的学校,并在该平台上发布赞美之词,同时也会激励用户继续夸奖他人,从而营造一个正向且和谐的应用环境。

    创始人 Bier 有种「我预见了所有的悲伤,但我依然愿意前往」的勇气,就如他在近期一篇回应流言的推文中的发言「我不确定 Gas 会运行多久,但即使它只存在片刻,它也给数百万青少年带来了积极影响,那我认为就是值得的」。

    Niche应用程序为社交媒体引入了一个新概念——它展示的是用户控制的内容,而不是用户定向的内容。这款去中心化的Web3应用程序仅向会员(而不是用户)开放,支持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真正的人际关系,加入该应用程序内的各种社群。他们发布的内容可以吸引志同道合者的正向互动,而不是获得点赞和数字推广机会。

    Niche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Christopher Gulczynski向伟门智威智库表示:“我们发现社交媒体呈现出小圈化、亲密化的特点。人们会加入与自己志趣相投、背景或身份相似的社群。”

    Niche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Zaven Nahapetyan认为,未来的社交媒体将成为一个让“人们就像在现实生活中一样,拥有选择、控制社交互动的能力。人们并不想看到自己不想看的内容,他们能够与对自己有帮助、具有共同话题的人交往。”

    为何要关注这种趋势:

    消费者正在寻找积极的在线互动模式和情感支持。新兴的社交媒体平台正在利用人们希望获得改变的心理,围绕积极向上的内容重新规划信息流。

    17、元宇宙可持续发展——元宇宙中的可持续性举措是什么样的? 各品牌正在将其可持续发展实践扩展到数字世界,以维护环保的平台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2022年9月,以太坊(Ethereum)加密货币完成了软件更新,将其碳排放量减少了99%。正如该公司所述,这一合并举措将原来的“工作量证明”验证方法转变为更节能的“权益证明”(PoS)方法,从而有效地将加密货币的电力足迹从8.5GW降至85MW以下。

    某些平台从一开始就将环保举措放在首位。

    Tezos是一种节能PoS区块链,它通过缩短NFT交易时间和减少碳足迹,为标准区块链提供更加环保的替代方案。 环保型区块链EOSIO倡导碳中和铸造理念,采用节能的PoS算法,不鼓励在服务器群组中持续挖矿。 Abris.io和KodaDot分别为寻找可持续性NFT市场和画廊的消费者提供了可行的选择。 根据伟门智威智库的“再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Regeneration Rising:Sustainability Futures)报告,86%的受访者希望企业在解决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上发挥作用;88%受访者认为,企业应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标准的经营举措;89%受访者认为各品牌应该采取更多措施来减少其碳足迹。

    作为“加密气候协议”( Crypto Climate Accord)和世界经济论坛“加密影响和可持续发展倡议”(Crypto Impact and Sustainability Initiative)的联合创始人和积极成员,消费者支付服务Ripple的领导者的目标是在2030年实现碳净零。 古驰也跟进这一趋势,接受基于瑞波币账本(XRP Ledger,它是世界首个主流全球碳中和区块链)的可持续加密解决方案的支付方式。该品牌还与碳中和数字收藏品创作平台Superplastic合作创建了NFT系列。 博柏利于2022年6月在BlankosBlock Party上发布了其第二个NFT系列,这个系列不需要人们挖掘任何加密货币。 为何要关注这种趋势:

    无论企业是通过采用环保区块链,还是使用更环保的平台来平衡其碳足迹,各品牌都可以借助许多可持续性举措来推进元宇宙的发展。

    18、元宇宙银行——银行正在重新定义数字金融的概念。 消费者现在可以足不出户地购买加密货币并使用传统银行服务。

    2022年8月,Decentraland与Metaverse Architects工作室合作,推出首个元宇宙ATM服务和Transak支付网关。就像在现实世界中提取现金一样,玩家可以通过该平台购买加密货币,平台上的财产持有人还可以在自己的虚拟地产上添加一台ATM机,以便轻松提取加密货币。

    摩根大通是第一家在元宇宙中开放等待厅和办公室的银行。该银行的区块链部门Onyx在推出等待厅时发布了一份报告,描述了元宇宙提供的各种机会,并提到元宇宙将“在未来几年以某种方式向每个行业渗透”。该银行还投资了支付金融科技公司Tilla,这家公司为游戏、虚拟世界和移动应用程序的元宇宙提供支付服务。

    摩根大通告诉伟门智威智库,“随着消费者在电子游戏中投入更多时间,并寻求获得游戏道具所有权,行业出现了新兴的盈利模式,我们需要为此提供正确的解决方案。”

    这种互动体验将向消费者展示可持续性举措的重要性,并证明元宇宙可以成为一种有益的力量。

    2022年3月,美国运通为虚拟市场和加密货币服务申请注册商标,这些服务项目包括信用卡支付服务、ATM机、银行和欺诈检测服务,以及为其虚拟客户提供的娱乐、旅行和礼宾服务。 自适应数字银行Quontic在其虚拟办公室推出了银行服务,除了现金和高息支票账户外,还提供了一种带有比特币奖励支票账户的借记卡。 数字银行Cogni于2022年夏天向Bored Ape Yacht Club购买了一系列NFT,并正在为未来的Web3客户创建Bored Ape借记卡。 Sandbox公司将在不久的将来推出几家主流金融机构的服务:汇丰银行计划在该平台开设数字办公室,泰国汇商银行计划推出一个虚拟总部,星展银行将在该平台上创建“DBS BetterWorld”。 这种趋势为何值得关注:

    银行机构正在为消费者提供虚拟商务、咨询、元银行和购买加密货币等一站式服务。银行业务可能很快就会成为数字世界中的一种常见元素。

    19、绘制现实地图——导航技术为何是Web3未来的关键? 某些世界领先的科技品牌正致力于处理一项看似基础性的任务——绘制现实世界的地图。

    Aglet公司的首席执行官Ryan Mullins告诉伟门智威智库,“我们看到,世界上最有价值和/或最有影响力的科技公司都在通过传感器和计算机视觉来绘制、读取和理解现实世界”,他所指的科技巨头包括特斯拉、Instagram、苹果和Snapchat。

    Meta、微软、亚马逊网络服务(AWS)和荷兰地图公司TomTom于2022年12月联手,开发可互操作的开放式地图数据。这一合作项目被称为“Overture MapsFoundation”,旨在通过公开可用的数据集为新的地图产品提供助力,这些数据集可以在不同的应用程序和企业中使用和复用。 在CES 2023展会上,宝马展示了由Here Technologies开发的自动地图技术UniMap,该技术将允许用户生成自己的数字地图和定位工具。 新品牌也正在瞄准这个新兴领域。 Loovic的可穿戴导航设备已在CES 2023上亮相,它采用可戴在脖子上的设计,这样用户就不必通过查看手机屏幕来确定方向,同时还能够增强视障人士的空间意识。 Ashirase公司也在CES 2023上推出了一项创新成果,它是一种连接到鞋子上的设备,结合语音辅助(通过已连接的电话)和触觉指示器为用户引路。 它们为何都在聚焦地图领域?

    Mullins解释称:“真正的变革并不在于绘制地图,而是新的用户界面(UI)机会以及我们如何接入互联网。绘制地图和计算机视觉是一个新的空间互联网开端,其中的现实是一种在世界中移动和参与的第一人称体验。”

    为何要关注这种趋势:

    Mullins将绘制地图定位为“互联网进化的最新阶段”,它让数字接触“从在页面进行滚动操作切换为在地理位置上的移动”。

    因此,Web3的意义远超区块链和加密技术——它创造了“一个基于空间位置的互联网。它并不局限于页面和人员,而是包含了可被机器读取的现实本身。”

    20、VR约会——虚拟现实(VR)会成为婚介领域的下一个主导力量吗? Tinder在十年前彻底颠覆了网上约会市场的格局。现在,元宇宙正在迎来一个新的恋爱时代,让人们在虚拟世界中找到情侣。

    在元宇宙中,人们是通过虚拟化身之间的互动进行约会,虚拟现实约会应用程序Nevermet有一个严格的规则——用户不可显示资料图片。

    在这个年代,人们显然已经习惯于通过网上约会照片来评价对方,而Nevermet的这一规定无疑是一个大胆的举措,但它也让用户获得了通过其他方式来交心的机会。

    Nevermet的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Cam Mullen表示:“Nevermet是一款个性优先的约会应用程序,允许用户首先了解彼此的个性和兼容度,然后再考虑是否要查看对方在现实世界中的相貌。”

    从毫无新意的开场白到司空见惯的约会地点,人们的首次约会往往缺乏惊喜,但VR约会应用程序Flirtual却能够改变这种现状,让人们在虚拟世界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浪漫体验。

    该应用程序于2022年3月发布,能够为人们提供成千上万种约会选择,比如与鲨鱼戏水、观察黑洞等等。

    约会应用程序Planet Theta希望借助VR的力量,让人们彼此坦诚相待,摆脱虚假的网络人设。Planet Theta的首席执行官Chris Crew告诉伟门智威智库,这款应用程序将彻底变革用户的身份验证方式,并推出一项“能够准确识别你的身份是否涉嫌欺诈行为”的功能。

    “它会调用政府记录、在线数据库、过去的数据泄露和其他资源,以此确定你的姓名和帐户电子邮箱是否存在关联。”

    为何要关注这种趋势:

    在未来,人们有可能首先在元宇宙中确立恋爱关系。Flirtual的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Anthony Tan表示:“与其他任何数字媒介相比,人们更容易通过VR与他人坠入爱河。”

    VR可以带来一种全新的亲密感,并摆脱现有的网上约会平台和应用程序存在的一些弊端。

    【未完待续】

    本文内容来自伟门智威官网:https://www.wundermanthompson.com/

    专栏作家

    作者:品牌猿,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公众号:品牌猿创(ID:brand-yuan),新商业生态的窥探者,品牌战略顾问,专注品牌创新与进化。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京东发力买菜:意在即时零售,矛头指向美团?

    设计动态 2023-03-02
    近日有媒体报道,京东正在低调测试“买菜”项目。 打开京东到家APP,可以看到“京东买菜已经成为一级栏目,再次点击,京东买菜频道内部包含时令水果、新鲜蔬菜、肉禽蛋、海鲜水产、火锅预制菜以及精选品类。 京东到家APP首页,京东买菜成一级栏目,图/京东到家APP 消

    最近,京东又一次开始发力线上买菜了,和以往的打法不一样,这次京东不做自营做聚合。有盒马和叮咚两个盈利案例在前,京东能成功吗?它将会如何布局即时零售呢?一起来看一下吧。

    近日有媒体报道,京东正在低调测试“买菜”项目。

    打开京东到家APP,可以看到“京东买菜已经成为一级栏目,再次点击,京东买菜频道内部包含时令水果、新鲜蔬菜、肉禽蛋、海鲜水产、火锅预制菜以及精选品类。

    京东到家APP首页,京东买菜成一级栏目,图/京东到家APP

    消息曝出后,京东相关负责人向环球网表示,“京东买菜”在京东到家上线之初就是一级入口,在去年下半年正式改名为“京东买菜”,并非新推出的频道,也不是在测试阶段。

    京东买菜何时更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 “京东又要发力线上买菜了”。

    回顾历史,这不是京东第一次做线上买菜业务。甚至可以说,京东一路伴随线上买菜行业的发展:从自营京东生鲜、京东七鲜,到投资社区团购开创者“兴盛优选”、自营社区团购“京喜拼拼”等,但遗憾的是多次尝试都没有什么声量。

    而京东始终盯着“买菜”这件事儿背后,反映出 大厂们布局即时零售的焦虑与决心 ,尤其是作为传统电商,京东急需第二增长曲线。民以食为天, 与消费者高频、紧密相连的生鲜赛道是即时零售版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好消息是,在生鲜赛道多年沉寂之后,今年年初,盒马主业态“盒马鲜生”以及叮咚买菜先后宣布盈利,这给生鲜赛道带了新的希望,也为其他玩家提供了一些成功经验。

    京东就是其中之一,自身在生鲜赛道难以突围后,这次换了打法—— 京东买菜不做自营做聚合。

    但固然京东买菜这次采取“聚合模式”是个较轻的模式,理论上有望在生鲜赛道快速占位,但实际体验的感受是京东买菜的聚合模式太简单了,就像是一个美团买菜的外卖版本,没有明显优势下,打美团、征战即时零售市场恐怕压力很大。

    01 京东买菜,做自营不如做聚合? 京东生鲜战略大转向——京东买菜,做自营不如做聚合。

    京东到家APP内,“京东买菜”作为一级栏目,下设时令水果、新鲜蔬菜、肉禽蛋、海鲜水产、火锅预制菜以及精选品类。

    一刻商业定位西安某商圈附近的小区后,进行实际操作体验:

    “精选”作为第一个子分类,下拉页面主要呈现“附近商家”,而且入驻商家以永辉超市、百果园、锅圈食汇、卜蜂莲花等中大型商超为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盒马鲜生代购”也在其中。

    同时,当定位更改至“上海浦东虹桥花园”时,可以发现京东买菜还接入了山姆会员店、OLE精品超市等连锁商超、叮咚买菜等前置仓电商,以及菜市场业态。

    京东买菜下精选栏目显示用户附近商家,盒马生、叮咚买菜等也在内,图/京东到家APP

    时令水果、新鲜蔬菜、肉禽蛋等6个分类下,先是“类目索引”——如时令水果下,有车厘子、草莓、柑橘橙柚等具体分类,可点击快速筛选跳转;然后是同一商品类目下,不同商家的该类商品以块状平铺方式展示,点击某商品可直接进入该商家,进行商品选购。

    商品块状铺排展示,点击进入第三方商家,可选购店内全部商品,图/京东到家APP

    选购及交易行为完成后,再由达达快送完成, 有运费(高峰期有“时段运费”)及包装服务两部分费用,根据距离等因素,运费从免配送费到10元+均有涉及——与美团外卖极为相似。同时在京东到家平台上,不同商家免费开通会员后,有不同的消费满额度减有限次运费福利。

    京东买菜配送费用,图/京东到家APP

    根据以上操作体验,可以明确的是, 此次京东买菜主打“平台经营”的聚合模式——将消费者所在定位周边的第三方商户聚合在京东买菜平台上,然后通过“达达快送”进行配送履约,满足消费者的即时需求。

    体验之外,相关人士向《经济观察网》透露出两点信息值得关注:

    一是,京东买菜将有生鲜优势的门店聚合在一起,在消费者心中树立“最优生鲜平台”形象,也把之前“京喜”和“京东到家”的供应链做了协同。前者堪称“京东版拼多多”,涵盖了众多小B商户;后者是京东同城零售的重要板块,主要接入实体零售商超—— 可见,供应链协同下,京东买菜奔着“平台聚合”模式做大做强。

    二是, 京东买菜也在测试前置仓模型, 目前已在北京上线——“前置仓模式”,提高配送效率,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时间价值增量。

    京东买菜来势汹汹,但这并不是京东第一次做线上买菜了,甚至可以说,京东一路伴随线上买菜行业的发展——从自营京东生鲜、京东七鲜,到投资社区团购开创者“兴盛优选”、自营社区团购“京喜拼拼”等,京东盯紧了这块肉。

    毕竟,在冷链运输、在线支付等技术基础上,疫情的推动、消费者对便捷快速等消费方式的需求等,在线买菜平台市场稳定增长且潜力巨大。头豹研究院数据,中国线上买菜平台2017年市场规模1403亿元,2017~2021年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35%,保守预计2026年将会达到10449亿元。何况, 京东作为传统电商的增长空间确实不大,需要寻求第二增长曲线。

    但回顾发现,以往京东在“在线买菜行业”的尝试均未做出声量,其中以对标盒马,主打自营模式的京东七鲜,和主打社区团购模式的“京喜拼拼”为代表。

    2018年1月,7FRESH第一家门店在北京亦庄开业,主打新零售;12月与京东生鲜合并,标志着京东生鲜线上线下一体融合战略开启。

    在京东的战略中,七鲜对标盒马,通过京东的物流及高品控,主打一二线精英群体消费需求。但仓店一体化模式下,虽然有了产品质量的保证,却存在SKU较少、重资产投入导致新店扩张速度慢等问题,店少,覆盖面就少,较大范围内配送效率也会变低——就这样,陷入恶性循环。

    尽管后期京东七鲜也做了很多尝试,通过OFC加盟模式,转型“轻资产”运营。比如与唐山家万佳超市达成合作,优化其经营思路,开辟线上渠道,改善门店业绩。但新零售业态与传统商超运营存在冲突,京东七鲜仅是咨询商角色,在决策一环缺乏主导权,而且与合作方有利益冲突,无法深入管理供应链等。

    所以去年年底,七鲜进行战略收缩。目前七鲜仅保留京津冀、大湾区重点区域运营,长沙、西安等非核心区域已关停退出。

    2021年1月上线的“京喜拼拼”,主打社区团购模式,本有着商品品质和物流运输优势的京喜拼拼,输在了“早期行业模式”上——烧钱引流、批发刷单薅羊毛、交易造假问题频出,加上竞争激烈,京喜成单量远低同行(难形成集采规模,只能依赖本地采购,所以采购成本高),一系列恶性循环下,京喜拼拼一直亏损,净亏损率高达40%。比美团优选、多多买菜等高出一倍。因此成立仅18个月,京喜事业群被裁撤。

    复盘这两次失败的尝试, 经验教训就在于——要轻资产上阵,但要管理好供应链,控制成本、保证足够的SKU等。

    而此次主打平台聚合模式的“京东买菜”完美地吸取了这些经验教训,当然也是京东买菜最无奈也最佳的选择。

    02 盒马、叮咚盈利,京东偷师? 经历长期烧钱亏损的低迷后,生鲜赛道终于迎来“盈利”好消息。

    先有元旦前后,盒马CEO侯毅发内部信,称2022年盒马主力业态盒马鲜活生实现了盈利;后有叮咚买菜2022Q4业绩,公司实现Non-GAAP净利润1.16亿元,同时首次实现单季GAAP净利润转正,达到4988万元——这也是业内第一家真正实现全面盈利的生鲜电商企业。

    数据向好,势必会让赛道其他玩家看到希望,比如京东此次布局的“京东买菜”。但值得注意的是,两个头部玩家进入盈利期是偶然还是必然?是如何盈利的?又可以给京东买菜,及行业带来多少成功的经验?

    复盘盒马主业态“盒马鲜生”以及叮咚买菜的盈利,最直接要素是“控制成本”,其次长期增长力集中在“供应链”和“自有品牌”上。

    生鲜赛道是出了名的难做,每一环节不是品质难以把控,就是成本过高:

    上游瓜果蔬菜这些产品难以把控,靠天吃饭、产地分散,而且还不能像工业品那样标准化把控;冷链运输成本极高,还有损耗;

    到了中游生鲜电商这里,不论是“前置仓模式”,还是“仓店一体式”,从租金水电等固投,到人力履约都是实打实的硬投资;而且每个模式都陷入了“规模扩张”和“盈利”的矛盾怪圈。

    比如主打“前置仓模式”的叮咚买菜,虽然前置仓是仓库而非店面,租金较低,但也是有租金这一成本的,加上基本的水电配套、人力(目前挑拣等环节还未自动化)等都是实打实的固投。同时,更重要的是前置仓的背后逻辑要求铺开很多店面——仓库的覆盖面越广,触达的人群越多,成交量大幅度提升后就能覆盖运营成本,从而产生规模效应。

    问题是,不是所有地区的前置仓都有足够的订单量,别说获利,就是覆盖成本都很难——所以,控制成本对于生鲜赛道很重要,这两个头部企业的盈利也是建立在“效率优先,兼顾规模”的战略调整基础上。

    扩张步伐放缓可以控制成本,管理供应链也是一种办法。供应链是零售行业的命脉——向上可以加强对供应商采购、加工的掌控力及保证商品质量,向下可以优化物流配送流程,提高门店运营效率和降低物流成本。

    所以,盒马全面完善供应链——生产环节,签约550多个农业直采基地、其中有100多个“盒马村”;供应环节,56个常温和冷链仓、22个加工中心、10个活鲜暂养仓;销售环节,开出300多家门店,覆盖全国27个城市……当然代价是天价投资。

    这些年盒马建设供应链一共花了多少钱,我们不得而知,有两个数据供我们想象:一是,华夏时报报道,开一家盒马鲜生门店所需的成本是3000万元左右,开盒马Mini店的成本在200万元左右,主打低端的盒马生鲜奥莱店也需百万元左右;二是,在经历了快速扩张阶段后,2021年底,阿里不再输血,盒马需要自负盈亏了。

    叮咚买菜也是牢牢把控供应链——80%的生鲜产品都来自产地直采,缩短中间环节、把握品质,也增大利润空间。

    当然,盒马鲜生和叮咚买菜盈利的另一个共同因素是——“自有品牌”做第二增长线,盒马主张“打造一些产品,让消费者不得不来盒马”,所以,截至2022年10月底,盒马的自有品牌商品类目1200+种,10个销售规模过亿的“盒品牌”;叮咚一边主打预制菜,一边打造叮咚大满冠、叮咚王牌菜、良芯匠人等20余个自有品牌。

    总结来看,盈利者的经验就在于,规模扩张放缓+供应链管理→成本控制,以及孵化自有品牌——提高品牌辨识度和差异性,也能和供应商深度绑定,强化对上游供应链的控制。

    而借鉴盒马、叮咚买菜两个先行者的经验,京东买菜已经学到了最重要的第一点——成本控制,降本增效。

    一方面,京东买菜主打的平台聚合方式,定位在连接“人”和“货”两端的“场”,京东轻装上阵,没有重资产投资的压力,同时聚集了消费者附近极具竞争力的生鲜商家,较快时间整合起整个供应端——商品供应更多、第三方商家良性竞争。

    另一方面,在线生鲜的一个核心价值是“最后一公里配送”以及“高效配送的时间价值”,所以,京东买菜依托京东成熟的达达快送进行配送履约,成本较低且可调配运力基础大。目前达达快送业务累计覆盖全国2700多个县区市,已经占据了很大市场;而且,达达作为发展9年的配送,有一定的消费者基础,接洽到“在线生鲜”业务很容易被消费者认可。

    轻资产易扩张、第三方商家在商品和服务等方面数量及质量的良性竞争、配送能力满足即时需求等多重正向因素叠合下,京东买菜是有望在生鲜赛道快速奔跑的。

    而在生鲜赛道的布局,对于京东还有更大的意义。

    03 完善即时零售的布局,剑指美团? 生鲜赛道固然是一个大的市场,但依靠生鲜布局即时零售才是京东最终的意图。

    2016-2025E 即时零售开放平台模式规模(亿元),图/艾瑞中国本地零售行业研究报告

    冷链运输行业的发展+疫情助推+便利性、便宜等多重因素,推动了线上买菜,成就了这门大生意,也引得各大巨头纷纷角逐。所以尽管京东在买菜这件事儿上频频碰壁,但越挫越勇。

    更深次的原因在于生鲜赛道是即时零售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时零售又是一个“流量+留存”的生意——让消费者来,然后一直留下消费。所以,巨头发展即时零售,在自己的基本盘上不断扩张,形成消费闭环,恨不得把消费者的一切消费行为绑定在自己身上。

    比如,本地生活领头者美团,在“团购到店”和“外卖到家”的基本盘外,面对抖音、拼多多等新势力的围剿下,2022年,美团加大“即时+本地”两个关键词的落地,打造了一个超大“本地超市”,只有消费者想不到,没有美团送不到的。

    美团给即时需求的用户送花、送药、送手机,实现万物到家;明日达超市则给计划性需求的用户,通过高效供应链和低价心智,缩短本地生活与上游供应的链路,最终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

    而生鲜赛道因为消费群体面广、消费频次高很容易形成“流量+留存”的壁垒,凭借生鲜商品带动流量,加大其他业务消费可能性。对京东来说,如果京东买菜能够在消费者心智中建立“去京东买菜”的生鲜购物认知,有利于京东到家进一步提升购物频率,增强用户黏性。

    尤其是现在即时零售行业还处于大乱斗时代,没有形成明显的寡头及行业巨头情况下,京东更要快速占位。那么,偷师盒马和叮咚买菜盈利经验,轻装上阵的京东买菜能完成从生鲜赛道到即时零售这一重任吗?

    首先要承认的是,战略方向是对的。

    即时零售渠道的消费动机从传统电商的产品维度升级到产品+时间+空间维度,时效性较慢的传统电商未能很好满足的、线下场景无绝对优势的品类均有渗透空间。而京东买菜,和京东传统电商的基本盘是互补的,也是京东发展即时零售最好的抓手。

    作为传统电商,京东在商品品质、用户消费实力(京东主打的电子类消费客单价远高于其他品类)、配送上已经有极强的优势,京东买菜刚好弥补了京东电商渠道外没有也不具备优势的品类。加之轻装上阵的聚合模式,可以帮助京东在生鲜赛道占位,进而助力即时零售。

    京东作为传统电商在自营品类及商品品质上的优势,图/浦银国际研报

    据《第三只眼看零售》报道,京东买菜还试图凭借较大优惠力度撕开口子,“为了提升生鲜优势,现阶段生鲜门店入驻京东到家没有费用,连扣点都没有。要知道,生鲜门店过去的佣金标准最低是10%,力度还是很大的。”一位熟悉京东到家的零售高管补充道。

    对此,一刻商业拨打京东生鲜官方招商求证,当提及生鲜商家入驻条件及费用时,对方表示“不清楚,京东没有买菜业务……我不负责”。面对京东买菜已经上线了的事实,以及招商人员的“一键三否认”,或许意味着京东买菜还没完全准备好。

    目前来看,京东买菜核心问题在于聚合模式太简单了,就像是一个美团买菜的外卖版本,即时快送、品质保证等同等力下,打美团、征战即时零售市场都很难有胜算。

    或许,京东买菜的更多意义在于完善自身即时零售战略布局,实际成果还有待观望。

    作者:扣子,编辑:周烨

    来源公众号:一刻商业(ID:yikecaijing),花十五分钟,读一篇干货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一刻商业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