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包下载!5款高质量的免费可商用英文字体推荐
UI交互 2023-02-01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今天为大家推荐 5 款我最新收集的高质量英文字体,包含赛博朋克、优雅、圆润可爱、纤巧灵动等多个风格,而且都是免费可商用的哦~往期回顾:打包下载!6款潮流设计必备的英文字体大家好,我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之前为大家推荐过各种风格和类型的免费英文字体,适合不同的设计主题。阅读文章...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今天为大家推荐 5 款我最新收集的高质量 英文字体 ,包含赛博朋克、优雅、圆润可爱、纤巧灵动等多个风格,而且都是免费可商用的哦~
往期回顾:
打包下载!6款潮流设计必备的英文字体 大家好,我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之前为大家推荐过各种风格和类型的免费英文字体,适合不同的设计主题。
阅读文章 >
一、Achron 字体设计师 Instagram 主页: https://www.instagram.com/p/CmYpGPir3k7/
Achron 是一款细节精致、科幻感十足的字体,由印度尼西亚设计师 Gostaf Norista 设计。字体包含大小写字母、数字和 32 个标点符号,免费公开给所有人使用,包括商业用途。Achron 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机械及未来主义建筑,字体笔画粗细对比显著,外形有工业机械设计典型的 145°几何硬拐角。字体气质硬朗,是专门作为大字号标题设计的,适合科幻及赛博朋克主题的设计。
二、Balbes 字体设计者 Behance 主页: https://www.behance.net/authentypes
Balbes 是一款优雅的现代衬线体,由印尼的字体设计工作室 Authentype 设计。相比传统衬线体,Balbes 在笔画细节上进行弯曲、连笔、延长等多种特殊处理,笔画粗细对比更加明显,风格优雅俏皮,个性十足。每个字母额外增加了风格夸张的变体,整体视觉效果更加华丽。
字体的完整版需要付费购买,但是设计者在 Behance 上分享上一份基础版字体文件,可以免费用于个人及商业用途。基础版虽然没有复杂的变体,但基础款的设计质量也非常高了,适合用在与女性、美妆、文化、音乐相关的主题中。
三、Fraiche 字体设计者 Behance 主页: https://www.behance.net/adamfathony
Fraiche 是一款外形圆润、气质柔软的字体,由印尼设计师 Adam Fathony 设计,适合与儿童、美食甜品相关的主题。字体的完整版包含多款字重,设计师在 Behance 上分享了其中的 Regular 字形文件,可以免费用于个人及商业用途。
四、Brigovin 字体设计者网站: https://rvandtype.com/
Brigovin 是一款具有连笔的手写字体,由字体设计工作室 Rvandtype 设计并免费分享给所有人使用。字体略微向右倾斜,连笔流畅自然,风格亲切优雅,无论是海报设计还是产品包装、Logo 设计、文本排版中都能使用。由于字体带有连笔,所以在使用时不宜随意修改字间距,以免出现连笔断开或分叉的情况。
五、Remember night 字体设计者网站: https://putracetol.com/
Remember night 是一款风格轻松友好的手写体,由字体设计工作室 Putreacetol 设计并免费分享。字体笔画纤巧灵巧,字形自由浪漫,绵延不断,具有真实的手写感。虽然字体不易一眼辨识,但很适合作为装饰元素用在排版中,是画面层次更丰富。
以上就是本期为大家推荐的 5 款高质量英文字体,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到文末下载字体安装包,我的首页还有更多高质量的英文字体推荐。喜欢本期推荐的话请大家多多点赞收藏进行支持,我会更有动力为大家推荐设计干货知识 ~ 有关于本文或者设计的问题可以在评论区提出 ,我会第一时间回复~
推荐阅读:
告别商用焦虑!9 类设计师必备的高质量英文字体 大家好,这里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不知不觉已经是 2022 年底了,最近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字体合集,包含了我从今年 3 月份开始收集的 9 类高质量的英文字体,涵盖经典、优雅衬线、纤细手写、粗犷笔刷、力量感等不同风格。
阅读文章 >
视觉设计师来收!免费商用字体推荐:艺术体篇(28款已打包) 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标题常常会使用醒目、装饰性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艺术字体,以便能快速吸引受众的注意。
阅读文章 >
-
可视化设计神器三弹!9个精选神器都在这!
UI交互 2023-02-01大家好,我是小六。新年开工大吉,祝大家新的一年不改稿,统统一稿过。给大家分享一些可视化设计参考网站,帮助大家提高效率。大家好,我是小六。新年开工大吉,祝大家新的一年不改稿,统统一稿过。给大家分享一些 可视化设计 参考网站,帮助大家提高效率。喜欢文章的小伙伴,动动小手一键三连!!!
上期回顾:
可视化设计神器第二弹!15个精选神器都在这! 大家好,我是小六。
阅读文章 >
一、Tableau Public 链接地址: https://public.tableau.com/app/discover
Tableau Public 是一个免费的平台,可以在线探索、创建和公开分享 数据可视化 。
每天查看一个新的可视化项目专题,里面还有各种类型的可视化形式参考,不管是做大屏还是做仪表盘都是很不错的参考。
二、Information is Beautiful Awards 链接地址: https://www.informationisbeautifulawards.com/showcase
Information is Beautiful Awards 是一个可视化社区,一直在表彰数据可视化、信息图表、交互和信息艺术领域优秀可视化作品案例。涉及艺术、娱乐与文化、时事与政治、地点、空间与环境、人物、语言与身份、科学、技术与健康、人道主义、休闲、游戏与体育以及不寻常等领域的优秀案例作品,非常值得一看。
三、Observable 链接地址: https://observablehq.com/community
Observable 社区是可以从其他社区成员那里发现和学习数据可视化技术的地方。里面非常多的可视化设计案例,非常不错的参考。
四、Polygraph 链接地址: https://polygraph.cool/projects/
Polygraph 是 The Pudding 旗下的品牌工作室 ,专门从事使用数据、初步研究和可视化的编辑。每一个项目案例都非常有参考价值,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大家可以点击上方链接详细了解。
五、visualcinnamon 链接地址: https://www.visualcinnamon.com/
visualcinnamon 是一个热衷于参与数据可视化和数据艺术的天文学家建立的,里面分享了他对接的工作中的一些可视化实际案例,创作了大量更具创造性的数据可视化案例,而不是局限在仪表盘、大屏等展示形式。给你不一样的设计参考思路。
六、ourworldindata 链接地址: https://ourworldindata.org/blog
ourworldindata 包含 297 个主题 3395 个图表,涉及人口变化、健康、食品和农业、能源与环境、创新与技术变革、贫困与经济发展、生活条件、人权与民主、暴力与战争、教育与知识等等方面的可视化数据案例展示。
七、shirleywu 链接地址: https://shirleywu.studio/
一个叫吴雪莉的个人站,里面的案例挺有意思,可以参考参考样式形式。
八、即时工具 链接地址: https://www.67tool.com/
一个实用工具集合,视频、音频、图片、文档、图表、办公辅助、文本工具、数字工具、加密工具、单位转换等等超多强大功能应有尽有。
九、图象超级助理 链接地址: https://tuuux.com/plugin/download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个可视化设计 PS 插件 “图象超级助理”,多种素材组合应有尽有,颜色、大小、字号等各种细节都可二次编辑,可视化图表、组件、地图、装饰组件等一应俱全,超多模板。支持关键词检索,快速定位你想要的内容。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小六可视化设计」
-
高手总结!运营设计师必备的7个流程和全局观
UI交互 2023-02-01仅关注设计本身,设计前没有做好充分理解就进行设计,导致频繁返工或误工;设计后没有关注数据、及时总结,导致自身成长较慢。长期不合理的运营设计流程,容易造成自身成就感低,丧失对设计的兴趣及信心。本文将帮助运营设计师树立设计流程的全局观,避免陷入无穷无尽的需求执行中。仅关注设计本身,设计前没有做好充分理解就进行设计,导致频繁返工或误工;设计后没有关注数据、及时总结,导致自身成长较慢。长期不合理的运营 设计流程 ,容易造成自身成就感低,丧失对设计的兴趣及信心。本文将帮助 运营设计 师树立设计流程的全局观,避免陷入无穷无尽的需求执行中。
更多设计流程参考:
设计师想做产品经理?从百万级实战项目总结出这份产品设计流程 编者按:UI 设计师如何转行成为产品经理?
阅读文章 >
以下是根据多篇行业文章及资深的运营设计师的工作方式,总结提炼的重点运营项目设计的 7 个步骤:
确立目标-提升点击/转化/品牌; 分析特征-内容的功能、产品属性、利益点; 投放客群-用户的兴趣、年龄、财富值、行为习惯; 评估效能-对项目的理解及影响因素,如投放时间、活动级别等; 设计阶段-页面的结构、风格、颜色、字体; 数据验证-方案前后对比、多方案测试; 总结优化并分享-效果的分析,取长补短,沉淀分享。
项目案例:
抽奖活动-口袋旺换装活动提升整体活跃、转化,同时通过分析不足,指导下一阶段的优化方向。
一、确立目标 首先要明确项目为了什么?提升什么?只有明确了目标、方向,才能够做到以终为始,结果导向,所以目标是第一位,这样才能有效的管控项目进度、设计产出质量。不同的目标,对应的运营设计策略也会有所差异。如图所示:活跃、转化、品牌对应的设计手法也会有所差异。
项目案例:
口袋双 11 活动开始目标不明确,导致颜色、形象、场景出现较大的偏差,返工成本较高。
二、分析特征 产品、活动多种多样特点不一,如内容形式有签到、秒杀、抽奖等,利益点有 1 元秒杀、免费领取等,类型有理财、保险、贷款、商品等。根据竞品分析及内部测试数据显示,内容特点差异化区分设计,识别度较强、数据效果较佳。
项目案例:
(左)根据理财、保险、贷款等分别凸显年化收益率、保险人群图及赔付额度、贷款额度等特点,整个产品区点击率比右侧好一倍多。
三、投放客群 为什么需要运营设计师去关注客群?目前用户在选择上多元化、个性化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公司都在进行着各种用户客群的研究。无论是在算法层面,还是在运营层面都越来越成熟,为用户群提供适合的设计解决方案。
不同的用户,不仅要提供不同内容,还要设计不同的展示形式、浏览动线等等,如小白型要侧重于认知教育、品牌宣导、从众心理(排行榜、销量),忠诚型要侧重于提升浏览效率、信息简要、快捷查找等。
除此之外,还有按照年龄、性别、职业、兴趣、行为、财富等,人群特征不同,喜好、设计风格、元素都有不同的偏好,如:
新时代的中流砥柱们—成熟稳重、钟爱降噪、三品规律、轻质感; Z 时代的小哥哥小姐姐们—潮流时尚、国潮、二次元; 大龄的少儿们—从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度阶段,求知欲望强、猎奇、多彩的感官世界。
四、评估效能 为什么要把投入效能放到第 4 步?因为对需求没有充分了解就判断投入产出比是不够的,只有基于前三步的沟通探讨,才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评估好效能,需做到如下几点:
评估需求合理性,拒绝不合理、不清晰的需求,保障自身价值最大化; 权衡好活动级别、时间节点、目标等要素,做到以终为始,要事第一; 学会拆分节点,把任务打散分批交付,如玩乐高积木一样,拼一个车,一上来就直接拼肯定会懵掉,哪怕是看密密麻麻的说明书也很难,运用拆分思维就会简单很多,比如车架、发动机、车轮,方向盘等等。
五、设计阶段 运营设计的能力也很重要,基本的构图、字体、颜色、装饰、风格外应满足如下特点:
除此之外,还需重点关注:
1. 信息传达
在开始设计之前,一定要找准信息传达与用户需求的平衡点,洞悉用户关注点,挖掘用户真正的需求,用精准的设计来保障信息传递。
2. 聚焦首屏,减少非必要信息入口
首屏的降噪、创意表达以及次要信息入口的分布排列,将会直接影响关键数据的增长。
3. 重点关注下常用的交互规则
7+-2 法则、费茨法则、席克法则,帮助设计更合理且更具说服力。
让设计更有说服力的20条经典原则:菲茨定律 简介说明 1. 理论表述 任意一点移动到目标中心位置所需要的时间,与目标距离正相关,与目标大小负相关。
阅读文章 >
六、数据验证 成熟的运营设计师往往用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减少主观表达,用增长思维验证设计改良。
如:运营和设计经常会有一些分歧,有行动按钮还是无行动按钮?这个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拿出经典案例的数据分析,我们通过设计法则、信息优先级等方式提升业务指标,分歧即可迎刃而解。
项目案例:
七、总结分享 及时总结可以对设计产出作出阶段性的反思,对整个项目进行通盘思考,发现不足。同时总结后也会更加清晰的知道下一级阶段项目和自身优化的方向,既能锻炼结构化思维表达能力,也能帮助自己完成对行业的沉淀。
设计沉淀后记得要分享出来,产品、运营、设计数据及时共享,各取所长,合作共赢。
最后总结,随着行业高速发展及精细化运营趋势,运营设计不只是拿到需求就开始执行,而是要关注整个设计流程的可持续性、参与项目设计的深度,愿大家在设计道路上一直深耕下去。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OnepinganDesign」
-
顶尖字体公司蒙纳出品!2023年10大字体设计趋势
UI交互 2023-02-01编者按:蒙纳最近放出了他们对于 2023 字体视觉设计趋势的分析报告, 作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字体设计和服务供应商,蒙纳对于整个字体设计行业有着深入的洞察和细腻的感知,而这份报告和往年的报告类似,对于 2023 年全年的字体设计趋势有感性而具体的预测,同时每个趋势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了展示。为了尽可能清晰直接地呈现...编者按: 蒙纳最近放出了他们对于 2023 字体视觉设计趋势的分析报告 , 作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字体设计和服务供应商,蒙纳对于整个字体设计行业有着深入的洞察和细腻的感知,而这份报告和往年的报告类似,对于 2023 年全年的 字体设计 趋势有感性而具体的预测,同时每个趋势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了展示。
为了尽可能清晰直接地呈现,我将会对整个报告做一定程度的脱水处理,尽可能直观快速地将 2023 年的 字体设计趋势 呈现出来。
下面是正文。
受限于过去几年的疫情影响,大家只能在虚拟背景下进行远程协作,而现在大家可以告别虚拟的海滩背景,真正走出去,灵感和创造力得以蓬勃发展,激情迸发。
放开所带来的情绪上的改变,进一步体现在设计领域当中,俏皮和趣味开始在更多的设计作品中呈现,混搭、多样性和包容性也以图形化设计呈现出来,动效和3D也会更为深刻地嵌入字体和视觉设计,设计领域之间的界限会进一步模糊。
随着用户周遭屏幕数量的增长,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这样的产品和场景将会进一步贴近主流市场,这也意味着相关的数字设计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加。
作为设计师,我们深知磨练技艺最佳的方式,始终关乎思考、质疑、挑战、欣赏和持续不断地实战。而这也是这份报告的意义所在,它是一份同时兼顾反思过去和指引未来的作品集,你可以在此稍加停留,但是更重要的是为接下来的一整年做好准备。
顶级字体公司蒙纳出品!2022年10大字体设计趋势 蒙纳公司最近刚刚发布了 2022 字体设计趋势报告,这份报告对于视觉、LOGO、平面、字体/字库设计师有着相当的参考价值。
阅读文章 >
1、创造性混搭 这是一个从去年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的设计趋势,它趋于成熟,并且一直在发展。这种趋势本身也相当贴合人的经历和生活:及其复杂、多样和丰富。
2022 Communication Desing TDC 大奖得主是一个来自澳门的设计项目,出自 Indigo Design 之手,他们围绕着字体采用 Risogragh 来创造半调的质感,但是丰富的色彩和形态上的不同组合,将整套设计拓展 为均衡的设计作品。
Figma 2022 的视觉设计和 Stepan Solodkov 的标识设计同样是典型的元素混搭,狂野的外表下隐藏着微妙的平衡。
而 Marlon Studio 为 Wild Kombucha 所设计的 LOGO 的混搭方式则更加有意思,棱角分明的笔触和柔和有机感的笔触,无缝衔接在一起。很多类似的设计,甚至会采用动态设计。
当然,还有的混搭设计会使用更加微妙的方式,比如 Bielke & Yang 为挪威一家名为 Sommerro 的酒店所进行的设计,两种有着类似特质的字体被巧妙地混合在一个 LOGO 当中,不同但足够和谐。这种不同但是足够俏皮的设计对于字体搭配有着更高的要求,而且很大可能性仅仅只适用于你自己的品牌。
2、智能网格字体 去年我们注意到「有机模块」这样的趋势,而如今,这种风格有了新的演变,将网格作为一种组织形式,使用四分之一圆作为笔触的过渡,将类似 NASA 的蠕虫式笔触应用到更加广泛的字体设计当中,更加细致精确的切割出现在字体当中,规整而细腻。
Wolff Olins 为生物巨头 GSK 所设计的新 LOGO 就使用了这种方式,网格所提供的精确感被自然的曲线所消解,一种强调人和技术融合的理念借此呈现。
3、漫画超英风 这种略显复古的视觉设计趋势的复兴有点让人猝不及防。这种经常出现在美式漫画封面标题式的字体设计,通常都有着醒目的几何特征,带着阴影和明显的透视,形状和用色都非常的扎眼。
这种漫画超英风字体可能是受到当前超英文化的影响,它响亮而充满趣味,毫不避讳地张扬。
设计机构 &Walsh 为葡萄酒 Stompy 品牌所设计的 LOGO 字体更加现代,告别了传统葡萄酒品牌那种传统沉重古朴的气质,带着透视和硬阴影,搭配更加鲜亮的色彩。
位于布鲁克林的设计机构 Order 为名为 Forward Majority 的机构所进行的品牌设计也采用这样的设计,力量感十足。
4、极致冷静风 这种将极简和沉静、冷淡结合到一起的设计,可以在很多生活方式类的品牌身上看到,它大概也是一种永远不会消失的潜在设计趋势。它通常采用的是黑白灰为主、简约的、居中的视觉设计特征,营造出一种安静、沉稳冷静的气质,尽量少用文本字体,减少 LOGO 和图标的使用,而它恰恰也是借用这种极致的简单在日趋繁复的品牌设计竞争中脱颖而出。
品牌设计机构 Skinn 为家居品牌 Joli 所采用的设计,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现代性和精确感,沉静而平和,让源自产品材质的视觉吸引力自然流露。
5、切割式设计 通过切割来呈现零碎感和锐利感也是一种趋势,这种趋势在某些时候看起来会有点像像素,它给人的感觉会具有速度感和科技感。而切割本身会增加字体的速度感,如果角度得当甚至让人觉得动感。
比如知名的科技媒体 The Verge 就在去年进行了重设计,新的 LOGO 采用了这种切割效果,有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动感。科技领域发展迅速,而 The Verge 借用新的字体设计来呈现潮流感。
有的切割是从边缘开始,有的则是从中心开始的。陷阱式的切口设计能让字体设计拥有截然不同的趣味感,负空间和正空间一样重要。Valenlim Studio 为 Konnichiwa ZhongShan 这个活动所设计的字体就趣味十足。
而名为 Koto 的日本工作室为 Boxy 所做的品牌设计也采用了类似的方式,这个初创企业的业务是将集装箱改造为法国郊区的自动化便利店,他们的名字有像集装箱致敬的意思,设计上,Koto 保留了字体的棱角曲线来降低字体的工业感。
6、趣味像素化 像素风的游戏是我们对于数字工具热爱的延续,是怀旧情绪的落脚点。有的像素化设计会将特征化的元素置于字体当中作为焦点存在,还有的设计则是将它单纯视作漂亮的装饰。
像素风可以营造出复古游戏感,这种趋势是对早期数字化设计的一种致敬。不过这种将基础元素变为小方块的设计方式并不会消解设计的复杂度,就像乐高一样,你同样可以玩出花样。
英国 NB Studio 为 Kudo 所打造的新设计就充满了平易近人的感觉:
7、动态的肌理 任何流动变化的东西都会更加吸引人注意力,无论是动画效果还是可变字体。即使是在静态的图像当中,带有倾向和变化趋势的字体设计,都会有动感。屏幕允许更多动态视觉内容,这也变相影响着用户对于内容「动态」的需求,所以字体设计也最好有流动的肌理。
来自底特律的 Hobbes 工作室设计了一种独特的字体 Aerial,这种字体是借助 AR 和 VR 来实现的,字体借由无人机在空中拼合而成。
另一个案例则是 UnderConsideration 找品牌设计专家 Sultan Jum 所设计的怪异字体,他使用 Nuform Type 的 Ozik 所创作出来的奇异设计,充满一种动态的怪异感。
8、拓展和强调 我们之前曾经设想过 3D 建模在字体设计当中的应用,现在就已经发生了。这是因为现在的设计师有着比几十年前更强的算力、更好的工具和更加复杂的技术吧?3D 建模和动效设计是否已经成为如今平面设计当中的标配了?设计的边界变模糊了,字体设计的技术和呈现形式都在拓展。
Pentagram 为美国最大的艺术和认为基金会,Mellon Foundation 所设计的 M 字母就反映了当前的现状。整个字母采用了更加中性的色彩和材质感,同时它借助3D 建模和纹理渲染并且在呈现上,加入了动画,在外在形态上,它又能唤起人对于雕塑、舞蹈和写作等艺术形式的想象。
如今已经不再是玩具总动员塑料感十足的时代,金属铬、玻璃和木纹才是如今的新标准。
Red & Grey 为欧洲建筑师委员会所设计的新 LOGO 则在字体设计上采用了视错觉的技巧,这种跨领域的视觉手法暗含了双重性和对话的重要性。
通过膨胀的方式来强调和拓展,也是最近几年呈现出来的明显趋势。品牌指南工具供应商 Brandpad 推出视觉设计就很好的体现出这一特征:
而冰激凌品牌 Nuvem 给人的感觉也相当的蓬松:
9、液化的形态 液化的设计形态能够制造出奇异的体验,而这种设计也最值得关注输出效果的易读性和可读性。这一设计趋势也是去年设计趋势的延续,而且比起去年藏在酸性设计当中,今年的液化字体设计开始无处不在,从汽水到咖啡,无处不在。
Swerl Coffee Roasters 是一个 1972 年从面包车后座上开始起步的咖啡品牌,Andreas Pedersen 绘制了一个时髦的液态感十足的字体,让人想起拿铁咖啡表面漂浮的泡沫。
巧克力品牌 Dirtbag 同样采用了液态膨胀的字体,粉色的主色调和字体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俏皮而令人心生好感。
10、AI 生成设计 我们仍然处于人工智能设计工具的初期,但是发展速度也相当惊人了。人工智能工具正在改变艺术和设计领域,我们目前尚且不知道最终的结果会是怎样的。人工智能正在加速原型设计和构思过程,为设计师的深入探索流出足够的空间。
使用人工智能生成的字母通常有着拼贴式的外观,接缝的位置有时候会有一些柔和的污渍和处理。有时候 AI 生成出来的字体会非常的奇怪,但是这也可能会促使艺术家和设计师注意到某些未曾设想的道路。
工业革命带来了革新,但是更多的利润被企业吞吃,大家依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工作上。人工智能到来后设计会变的更好吗?设计师的生活和工作会变得的更好吗?
-
公益可以遇到商业吗?从淘宝“公益宝贝”说起
设计动态 2023-02-01在淘宝购物时,大家时常能看到“公益宝贝”的标签。 还可以在列表页的“筛选”按钮下拉框中选择只看公益宝贝,大家会发现“公益宝贝”商品数量众多,不同宝贝的公益捐赠对象、捐赠额度有所不同。 现在回想一下你的购物行为: 在众多商品中选品下单时,你会不会给这些“公益宝贝#本文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原创激励计划》出品。
你在购物网站浏览时有没有注意过这样一类商品,上面有小小的角标显示“公益宝贝”,每购买一件公益宝贝,商家就会给公益机构捐赠一笔钱。公益和商业,这两个完全是对立面的事物,是怎么融洽地走到一起的?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与你分享。
在淘宝购物时,大家时常能看到“公益宝贝”的标签。
还可以在列表页的“筛选”按钮下拉框中选择只看公益宝贝,大家会发现“公益宝贝”商品数量众多,不同宝贝的公益捐赠对象、捐赠额度有所不同。
现在回想一下你的购物行为:
在众多商品中选品下单时,你会不会给这些“公益宝贝”加个印象分? 更进一步,你会不会刻意只选择公益宝贝下单、而对没有参与“公益宝贝”计划的商品只扮演匆匆过客? 01 商业迷雾 针对这个问题,2018年11月,公益时报联合凤凰网公益、问卷网面向1042名网友做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多达60%的网友会专门挑选“公益宝贝”。这就是说,网友把宝贝是否参与公益作为极其重要的购买决策因素,因此积极参与“公益宝贝”计划就应当成为淘宝天猫商家的明智选择。
(笔者注:从技术角度来说,这个调查的样本总量、样本代表性、尤其是问答设计严谨性值得商榷)
(图片来自: http://www.gongyishibao.com/newdzb/images/2018-11/20/02/GYSB02.pdf )
但是,也有两个相反的视角。
一是,在淘宝APP列表页的“筛选”按钮下拉框中,“公益宝贝”筛选项并不处于一级界面,而需要用户点击“查看更多”后在二级界面中才能看到。
这或许暗示着,“公益宝贝”并不是一个用户高频使用的筛选项,至少使用率对比一级界面的筛选项要低一个量级。
二是,对于商家“参与公益宝贝后排序权重和流量会不会提高”的常见问题,淘宝官方从未给出过肯定答复。
不少做淘宝业务辅导的网站倒是言之凿凿的认定“公益宝贝”必定会获得排序加权和流量增长,但一旦面对“提升区间是多少”的追根究底问题时,往往又导向心诚则灵式的循环答案中。
此外,还可以从用户的购物决策链路来看。
商业购物的本质是“买卖双方的双赢交换”,因此从用户角度来说,“赢”、或者翻译为“利己”,会是第一考量因素,只有在不同商品的利己程度相近时,其他考量因素比如“利他”才会拥有足够的权重来左右用户的购物决策。
然而,不同商家的商品和服务千差万别,这使得“利己程度相近”的前提在多数情况下难以成立。所以,宝贝是否参与公益计划这样的利他因素往往处于这样的境地: 被感知、但未被采纳 。
因此,笔者推测,淘宝天猫用户对“公益宝贝”的热情,或许远不如公益时报的调查结果来得乐观,换言之,“公益宝贝”对商业订单的加成效果可能并不显著。
相信多数淘宝天猫商家也有同样的推测。
不过实际情况是,根据阿里公布的数据,2021年共有228万淘宝天猫商家参加“公益宝贝”计划——参考豆瓣1191896号用户提供的数据,当年月均的活跃淘宝商家总数约是911万家、活跃天猫商家总数约是33万家、总计944万家,那就是说有228÷944=24%、近四分之一商家参加了“公益宝贝”计划。这比例可着实不低。
此外,阿里是从2009年开始创立“公益宝贝”计划的,到去年已经连办13年、期间从未间断。
既然用公益来激励用户下单的效果未必显著,那24%的商家参与率、13年的连办时长这两个韧劲十足的数据该如何解释呢?
有没有一种可能,是前文的分析起点出现了偏差——前文的分析假定了“公益宝贝”计划必然以商业为出发点,也就是阿里“以商业为心态”、而公益只是被当作追求商业的手法,或许这个假定从根本上就错了?
02 公益心态 阿里为什么要做公益?
公益营销倡导机构MKT for GOOD对消费者认为的企业参与公益的动机做了调研,在其发布的《中国公益消费调研报告》中展示了下图结果。可以看到,在消费者眼中,企业参与公益虽然有世俗动因,比如强化品牌、提高销量、提高员工忠诚度等,但排名第一的动因却是“履行社会责任”——在不少人眼中,这个动因通常会因为不求回报而被认定为只是口号。
笔者认为,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是可以获取回报的,但需要先校准两个视角。
第一个视角是: 商业要看短期,但也要看长期。
曾经,全球企业普遍信奉“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下的适者生存策略,把利润最大化视为第一目标,对竞对无所不用、对工人极尽盘剥、对环境危害不闻不问、对社会不公视而不见。
上世纪70年代起,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群体提出了“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第二目标,企业的第一目标是保证自己的生存”的观点并获得广泛认同。通俗点说,就是 “企业赚钱很爽,但只有一直赚钱才能一直爽”。
要一直赚钱,就要考虑企业的存续性,而如果说企业是树木,那社会就是孕育树木的土壤,只有土壤良性肥沃,树木才能枝繁叶茂,因此企业就有必要关注社会的发展,并且推动社会跟企业共同进步,这包括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和关心员工及合作伙伴、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等工作。业界把这些工作归入到“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的范畴中。
从这个角度看,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并不是不求回报,而是长期主义 。阿里一直期待成为存续102年的好企业,因此自然不能忽视企业社会责任。
第二个视角是: 回报要看狭义,但也要看广义。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的思维在显著提高社会运行效率的同时,也让很多人出现了以偏概全的错觉,把回报狭义的等价于经济回报。
市场化确实壮大了经济回报的运行逻辑,但不等于说市场化消灭了情感回报的存在价值。人作为社会动物,需要从与他人的互动、互助中,感受到血肉之躯所需要的温暖、而不只是赛博朋克的冰冷机械,感受到自身给他人带来的价值、进而不会质疑自己存在的意义——这样的情感回报,也很重要。
对不少企业管理者来说,在企业艰难成长的过程中得到了来自社会、员工、伙伴的大量支持,因此自然而然的希望通过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来回馈社会,并获得情感上的温暖和心理上的充实。严格来说,企业在此过程中并非“不求回报”,而是不追求狭义的经济回报、但对情感回报是有需求的。当然,相比于经济回报的结果为王,情感回报天然更聚焦于过程,并不一定要以获得正式感谢为终点。
校准了这两个视角后,或许就能够理解“履行社会责任”绝不只是一个假大空的口号,其背后有长期主义的商业眼光和温暖的人性力量在支撑。
当然,履行社会责任并不是企业做公益的唯一目的。
如果说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有助于实现以数十年为跨度的长期可持续性,那么实现以数年为跨度的中期可持续性,就需要关注品牌形象,而实现以数月为跨度的短期可持续性,就需要关注投资人、销量、员工。
公益对这些因素都有加成作用,但公益加成具有间接性,这使得加成效果的体现往往耗时漫长而且不可预期。对任期有限的企业管理者来说,做公益常常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而且立足商业做公益也很容易让公益变味并遭遇反噬,既然如此,更好的选择就是在心态上让公益回归公益、脱离商业的考量。
因此,前文以商业为心态的假定有失偏颇;对阿里的公益行动,更妥当的分析起点是回归“公益心态”。
03 商业手法 公益心态树立后,下一步是最关键的:怎么做公益?
阿里巴巴在这个问题上给出了具有创新性的答案。我们通过拆解“公益宝贝”的运行细节来窥知一二。
善款支付方:是淘宝或天猫商家,而不是用户、也不是阿里平台 善款支付方式:用户通过支付宝支付货款后,支付宝自动代扣善款、并将余额结算给商家 善款额度:商家可基于自愿选择“按指定金额捐赠”或“按指定比例捐赠”,前者有每笔订单1分、2分、1元三种选项,后者有阿里倡议的千分之三或者自定义比例两种选项、但最低不低于每笔订单2分钱(笔者注:如果用户发生退货那么商家所捐善款是否可以退回,这个细节暂时未获得答案,欢迎大家补充) 善款追踪:商家可以通过支付宝“链上公益”平台(https://gongyi-blockchain-seller.taobao.com)追踪每一笔善款 善款如何获取捐赠发票:商家通过支付宝查询善款代扣明细和收款的公益机构后,通过邮件向公益机构索取捐款发票;按税法规定,捐款发票可按一定规则抵扣企业所得税 商家参与门槛:零门槛,即使是新店也可参加 宝贝参与门槛:零门槛,也就是说宝贝的销路、质量跟是否参与公益无关 参与商家能获得的权益:捐赠超1000笔的商家将获得“爱心商家”标识,并有机会在“爱心商家”的聚合页面中展示 参与宝贝能获得的权益:列表页展现代表“公益宝贝”的小红花、详情页置顶展现包含“公益宝贝”活动细节的横幅、专属获得列表页“公益宝贝”筛选项下的流量等,淘宝官方没有明确是否给予排序加权 捐款会用于哪些公益项目:阿里会对有意通过“公益宝贝”筹款的公益机构和公益项目进行把关,商家可以在经阿里审核后的公益项目中选择自己最关注的项目
基于这些运行细节,我们可以提炼出“公益宝贝”背后阿里在运营手法上的两个创新点。
第一,公益与商业互补。
公益具有温润的感化力和广泛的包容性,因此在传播上天然具有优势,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海量社会群体的共鸣,但本身无法盈利、很依赖社会的捐助;而商业正好反过来——商业本身就是为盈利而生的,但商业中利己因素带来的道德猜疑以及不同个体对商品的个性化诉求,使得 商业在传播上天生自带阻尼 ,要在短时间内快速覆盖受众群体并不容易。
对恰好相反的两个事物,如果处理得当,就有可能形成1+1>2的互补关系。阿里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在“公益宝贝”启动之初就在“公益心态”上架设了“商业手法”,用公益的力量帮助平台和商家做传播,反过来又用商业的力量帮助公益获取源源不断的善款,两者有机组合、相得益彰。
想到这一点不难,难的是给传统观念松绑。
在传统观念中,公益跟商业井水不犯河水,交汇是大忌。在非数字化时代,受限于管理的粗放性和滞后性,这种观念是有道理的,但来到数字时代后,数字化使得管理的精确性和即时性出现跨越式进步,完全可以做到公益与商业交汇但不越界。
第二,商业手法上引入CPS+订阅制。
CPS(Cost Per Sales)、CPA(Cost Per Action)是商业广告领域的术语,分别指有订单就扣款、有行动就扣款两种不同的扣款模式,这里做跨领域借用。
传统慈善常采用CPA模式,什么时候捐、捐多少取决于捐款人的心血来潮。这种模式适用于富裕群体的大额捐款,但对普通人来说却不太友好,因为普通人需要量入为出,造成家庭断炊的超负荷捐款并不值得提倡,细水长流、健康可持续的理性捐款才值得鼓励。
而CPS模式能有效保障细水长流——在这种模式下,商家不需要对未来订单量做出预测并基于这些未必靠谱的预测、冒着超负荷的风险提前捐款,而是有订单收入才捐款、并且捐款额度一般都会低于收入额度。换言之,对需要量入为出的普通人来说, CPA模式“先付后收可能有风险”,而CPS模式“先收后付因此零风险” 。
除了在单笔捐款上引入CPS模式,“公益宝贝”还在捐款持续性上引入了订阅制。 订阅制的精髓在于“默认延续” ,也就是保留对方随时中断的权利、但免去对方逐笔决策的繁琐从而减少变数。
不过订阅制不擅长单打独斗,先通过某种机制帮助付款方控制成本,然后再叠加订阅制才能收到奇效,而“公益宝贝”正是用CPS帮助商家控制成本、再叠加订阅制提高商家参与的持续性,两相结合后显著提高了商家参与率,这是文初提到的有高达24%淘宝天猫商家参与“公益宝贝”计划的制度基石。
而海量的商家参与,又进一步带动了海量的用户参与,因为列表页中的大量宝贝都加入了公益行列,以至于无论用户是否刻意选购“公益宝贝”,都有很大概率在无意间为公益做出自己的贡献。2021年,就有多达5亿用户跟随爱心商家一起参与了“公益宝贝”项目。
综合来看,CPS和订阅制商业手法的引入,实现了阿里电商公益的持续化和大众化,这对传播和唤醒公益理念、对筹集更多善款、对保障善款的可持续性都好处多多。
04 互联网公益,大有可为 结合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到“公益宝贝”的链路是:阿里以“公益心态”投入,以“商业手法”带动海量商家,而海量商家又进一步带动海量用户。 “公益心态”保证了不走偏,“商业手法”保证了高效率,公益与商业从互斥走向互补。
阿里在公益中引入商业手法的理念,可以为各家互联网平台所借鉴。当然, 具体到CPS捐款模式这些运营细节,非交易类平台自然无法直接借鉴,但各家平台完全可以结合公益事业的需求和自身在商业手法上的长处来创新。
1981年7月,中国第一家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成立,自此拉开了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序幕,在随后的发展历程中,公益事业遇到了下图左侧列举的难点。在针对这些难点的解决思路中,有不少恰好是互联网企业的长处,比如大众化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广域人群覆盖轻松实现,粘性化是擅长用户运营的互联网企业的拿手好戏,而数字化、虚拟化则更是互联网企业的立身之本。
此外,“公益”跟“慈善”是不同的概念。
“慈善”通常可以理解为捐款捐物,但“公益”的范畴更为宽泛,比如包括搭建慈善信息系统、完善公益机构和公益项目的选优及匹配机制、传播和唤醒民众的公益理念等一系列激发潜力、搭建基础工具箱类的工作。这些方向也是互联网企业的长处。
来看一些实战案例。
1)大众化方面
2017年腾讯公益上线的小朋友画廊一元购画就是很好的尝试。用户可以在H5页面上看到总计36幅由患有自闭症等精神或智力障碍的小朋友创作的画作,并且可以用1元/幅的价格买下来作为自己的屏保,而购画款将通过项目执行基金会用于受助群体。
凭借优秀的内容策划和微信平台的传播能力,该活动刷爆朋友圈,并且在短短两周内就获得580万名网友的热情参与,筹款总额超1500万元,非常鲜明的体现了“人人参与”的互联网公益特征。
一元购画可以算是PGC,而在UGC方面也有可为。2014年火遍全球的冰桶挑战,旨在引导公众关注渐冻人群体并募集善款,这个活动借助互联网社交媒体实现了爆发式传播,充分展示了UGC和互联网常见的用户裂变运营手法在公益事业上的巨大潜力。
此外,在腾讯99公益日推出的“配捐”规则中,腾讯声明将按照用户捐款额的一定比例,由腾讯出资、对用户所选择的公益项目做额外捐款,这对于发挥大众对优质公益项目的识别和监督能力、对于放大大众捐款能量都有显著作用。
2)粘性化方面
有三种实践路径。
第一种是直接在自带公益属性的行业中搭建闭环商业模式,通过帮助参与角色合理获利来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聚焦于二手闲置物品的闲鱼和爱回收、专注于闲置房屋资源的Airbnb都是这种路径的优秀代表。
第二种,对于非交易类平台,可以充分结合公益的传播性和互联网平台对用户粘性的渴求,由平台担任兑换机构,推出用户粘性跟慈善捐助之间的兑换机制,具体的传导链路可以借鉴下图所示的四节点法。
如果活动规则设计合理、兑换参数制定得当,那么就能形成用户获得成长喜悦、互联网平台获得用户粘性并进而获得商业收入、受助群体获得互联网平台捐款的三赢局面。支付宝的能量树、腾讯视频的看视频捐积分等是这种路径的典型案例。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下图中的第2节点不应被第4节点直接替代,原因就是本文第一部分提到的平台或商家捐款对用户行为的影响力往往仅限于“被感知、但未被采纳”——既然要打造三赢局面,不如就让用户也有直接收获。
第三种,对于交易类平台,就可以充分借鉴“公益宝贝”的CPS+订阅制捐款模式。比如美团的“美团公益商家计划”、饿了么的“爱心商家”活动,都允许平台上的商家自主选择每笔订单的捐款额并持续参与公益。
3)数字化方面
阿里推出了“链上公益”,能够以区块链技术有效跟踪善款去向和受助人反馈。而腾讯不仅推出了捐前管理机制,比如面向C端的公益透明度提示(又称“冷静器”)和面向公益机构的严格准入门槛,还推出了捐后管理机制,比如需要实地拍摄公益成果并公示的“回响计划”和连接捐款人与项目执行基金会的线上“公益股东人大会”等。
这些创新实践都有效改善了传统模式中善款管理的粗放性,提高了民众对公益事业和公益机构的信任度。
4)虚拟化方面
互联网平台的公益基本上都已经从传统的线下现场公益升级成了线上“指尖公益”,对捐款的时间、地点、金额、对象等私密信息都提供了保护,跟公众视线做出了有效隔离,这有助于缓解公益行动中的道德绑架困境,让捐助者在施行善举过程中也能充分感受到善意。
05 摆正心态、升级手法,助力第三次分配 经济学家厉以宁在其1994年出版的《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中首次把公益分配称为“第三次分配”。
第一次分配是指市场分配,其分配依据是共赢,以效率为导向;第二次分配是政府分配,其分配依据是法律,以兼顾效率和公平为导向;第三次分配就是公益分配,其分配依据是道德,以公平为导向、以自愿为基础。
公益分配作为第三次分配,对补充和完善市场经济的收入分配体系意义重大,但是,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水平还不高。慈善捐款总额是代表公益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2020年中国慈善捐款总额首次突破2000亿,但对比当年GDP的话占比仅为0.2%、只相当于同期美国的十分之一。
要推动公益事业的加速发展,就需要加入必要的“催化剂”,而互联网企业在商业手法上的积淀就是很有效的催化剂。在2022年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上,民政部副部长王爱文表示,得益于互联网工具的加入,近三年每年都有超过100亿人次点击、关注和参与互联网公益,同时,从2017年到2021年,通过互联网募集的善款从25亿元激增到近100亿元,五年间增长四倍。
但必须明白商业手法只是催化剂、是辅助,在运用商业手法的过程中必须秉持公益心态才能保证不错位、不走偏。相信在互联网企业更多的加入公益行列后,能够以己之长不断推动大众化、粘性化、数字化、虚拟化这公益“四化”的升级, 以“公益心态、商业手法”让公益事业从富翁走入草根、从造神回归爱心 。
本文由 @旷野量子熊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本文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原创激励计划》出品。
题图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2023年中国科技互联网十大预测(上篇)
设计动态 2023-01-31岁末之时,杨过、杨康等金庸大师小说中的几位武侠人物再次“翻红”,因为他们的名字中都带了“杨”字,与“阳”谐音。 的确,包括科技互联网行业在内的众多行业都过得不容易。但我们期待,而且有理由相信,走出疫情阴霾之后,“阳”字会再次走红,而且因其本义,“向阳而生,万物2022年,人工智能、元宇宙、新能源汽车等备受人们关注。而在新的一年里,各行各业将充满着机遇与发展。那么,2023年的中国科技互联网行业又将会有哪些变化?本文就此问题做了相关预测,一起来看看吧。
岁末之时,杨过、杨康等金庸大师小说中的几位武侠人物再次“翻红”,因为他们的名字中都带了“杨”字,与“阳”谐音。
的确,包括科技互联网行业在内的众多行业都过得不容易。但我们期待,而且有理由相信,走出疫情阴霾之后,“阳”字会再次走红,而且因其本义,“向阳而生,万物回暖”。
2023年,在新能源汽车的带动下,我国汽车市场将会持续稳中向好发展态势。而以兔年为始,人工智能进入先有场景再放技术的“精准打击年”,开启规模化、大众化的新十年。元宇宙极有可能迎来爆发式增长,出现在众多应用场景中。同时,我们会看到,2023年数字技术发挥产业转型升级新引擎的作用。
2023年,我们期待科技互联网行业以动如脱兔的英姿,展现出勃勃生机。
一、见兔放鹰:AI瞄准创造力,开启大众化新十年 原意: 看到兔子才放猎鹰去追捕。比喻看准时机,才采取行动。 兔年新解: 前十年,AI的高光时刻无疑是AlphaGo战胜人类围棋冠军,这个阶段往往是先有技术(鹰)再有场景(兔),在商业化上走了些弯路。以兔年为始,AI进入先有场景(兔)再放技术(鹰)的“精准打击年”,AI绘画、对话式AI等应用以惊人的速度走入寻常百姓家,AI圈大厂才着手生成式AI的“军备竞赛”,开启规模化、大众化的新十年。 输入一段描述性文字,AI就能读懂你的创意,然后生成一幅画、一条视频。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不再需要创意图片库,甚至一个人可以代替一支视频团队。2022年,AI绘画成为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最热门AI应用。Stable Diffusion开源之后,几乎已经成为AI绘画的代名词。
AI的生长速度超乎人类的想象,2022年12月初,OpenAI又扔出了“重磅炸弹”ChatGPT,竟然会敲代码、写稿、写诗、写小说、教人学英语等等。短短5天,注册用户突破百万。
AI绘画、ChatGPT、数字人是杀手级应用,它们背后的技术是AIGC,即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又称生成式AI。而所有应用都在证明一点——AI具备创造力。在知名学术期刊《科学》杂志公布的“2022年十大科学突破”中,“AI具备创造力”位列其中。
对资本市场来说,生成式AI是一个由初创企业激发的创业新赛道,寒冬中的风投竟然又慷慨地押注初创企业。PitchBook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生成式AI共融资93亿人民币,几乎是过去5年的总和。
在全球经济陷入低迷之际,大厂们对创新格外谨慎,往往是先有场景后有技术,等用户、资本、应用场景都明明白白显现出来后,大厂们才开始逐一布局。不再像AlphaGo时代一样,疯狂押注技术,由资本来买单。
2022年8月,在Stable Diffusion走红之际,百度在国内推出AI绘画平台“文心一格”,此后又基于文心大模型开发了AI文案、AI视频制作人等应用。Meta、谷歌随后试图突破AI绘画,研发AI生成视频的应用,只要输入一段描述文字,就能输出一段视频,但是两家都还未对外开放,因为AI生产的视频仍存在不正常抖动、动作不流畅等问题。
百度移动生态负责人何俊杰在2022百度万象大会上表示,未来十年,AIGC将颠覆现有内容生产模式,以十分之一的成本,以百倍千倍的生产速度,创造出具有独特价值和独立视角的内容。
大众化和规模化本是相辅相成的,2023年,大模型必然会成为AI大厂的主要生产模式,因为只有规模化生产,才能降低成本。而成本往往是影响一个应用是否能实现大众化的重要因素。
吴恩达在回顾2022年AI技术时总结道,虽然强化学习等前一阶段的新工具未能带来与炒作声量相符的成果,但2022年建立在监督学习之上的生成式AI掀起新一波浪潮。
2016年,AlphaGo战胜人类围棋冠军,让人类初识了AI这位强大的“对手”,开启一个AI新纪元,但AI技术公司们苦苦寻找杀手级应用。当安防这一市场养不活那么多AI公司后,生成式AI应运而生,AI使用门槛大大降低,进入了一个人人都能用的时代。
2023年,趋势会越发明显,大厂靠大模型规模化盈利,小厂靠小而美的应用出圈融资,但绝大多数瞄准的将是生成式AI。
AI发挥创造力的新十年,忧虑和争议并不会消失。AI企业需要思考的是,AI绘画、ChatGTP如何从免费走向收费?如何界定AI创造作品的版权问题?如果机器人参加奥运会不公平,那么机器人创作绘画作品却打败人类获奖,这又有什么公平可言?
前几年,我们普罗大众对AI的忧虑主要来自机器人将代替人做重复机械性劳动,比如流水线工人。以后,我们将忧虑机器人是否会代替人做创造性劳动,比如画师、视频剪辑师。
二、见兔顾犬:游戏行业国内回暖、出海增收 原意: 看到了兔子,再回头叫唤猎狗去追捕。比喻动作虽稍迟,但赶紧想办法,还来得及。 兔年新解: 2022年,国家恢复发放游戏版号,为寒冬中的游戏产业添了“一把火”。随着国内市场环境逐渐向好,2023年游戏产业正积极布局,寻找新的机遇。在暂缓发放近八个月后,2022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署恢复发放游戏版号。2022年12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又公布了首批进口游戏版号,这距离上次进口游戏版号发放已时隔一年半。而在2023年1月17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2023年1月国产网络游戏审批信息,共88款游戏获批。随着政策向好,资本市场上游戏股持续收获信心,普遍认为2023年中国游戏版号的发放速度将恢复至稳定水平。 相关数据显示,在全球收入最高的手游发行商 Top 30 名单中,有7家中国公司入围。其中,腾讯游戏、网易游戏和米哈游包揽前三位,共同创造了高达 103.47亿美元的年收入。
毫无疑问,2023年中国游戏市场将进一步迎来扩张,大厂们将会获益更多。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小游戏厂商的“求生之路”也可能更不容易,除了要面对进口游戏的挑战,头部游戏公司的大力投入也将进一步压缩其生存空间。
值得期待的是,2023年将是大作频出的一年。在2022年12月的版号发放中,作为头部企业的网易和腾讯均有所斩获,腾讯拿到了多个版号,包括国产版号《重生边缘》和进口版号《无畏契约》等,基本都是重点游戏产品。
在这其中,《无畏契约》尤其受到国内电竞界期待与关注。未曾在国服上线的《无畏契约》热度早已席卷全球,同时在线玩家、直播观众等各个维度数据在海外游戏市场屡次刷新纪录。
2023年,拿到版号的《无畏契约》依仗着拳头游戏在国内的口碑效应,与此前英雄联盟电竞奠定的良好基础,很可能带动PC网游市场的一次超级热潮。2023年,对于国内游戏厂商来说,出海仍然是一条主线。相关数据显示,2022上半年,中国自主研发游戏在海外的实际销售收入达89.89亿美元,同比增长6.16%。
随着腾讯、网易等头部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许多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加入其中。据称字节跳动去年12月调整了游戏业务组织架构,确定了“新产品均要求面向全球用户,做全球化立项”的要求,2023 年开始将会有多款全球化游戏产品在不同区域发行。
挑战之中蕴含着机遇,预计2023年“出海”将继续成为游戏公司的营收新增长极,各游戏企业将继续深入布局海外游戏业务,扩大海外市场份额,精耕游戏产品。
三、狮子搏兔: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毕其功于一役 原意: 狮子捕杀兔子仍然用全力,比喻对小事情也拿出全部力量认真解决。 兔年新解: 企业数字化转型已经经历过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时代正向所有行业和企业敲响警钟,数字转型是几乎每个企业的必选项,不是选择题,无论哪家传统企业,即便不在兔年迈出这关键性的一步,也将在今后很短的时间内开启拥抱数字化的进程。 在此过程中,无论是年销售额十亿、百亿的巨擘,还是只有几个人的街边小店或创业公司,甚至大至整个城市的数字化转型,都必须拿出狮子搏兔亦用全力的认真劲头,毕其功于一役,为后续发展打下可靠的数字化基座。
从ERP、OA、SaaS到RPA、5G专网、数字员工,虽然中国企业数字转型市场已经历尽千帆,但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异化依然非常大,有的传统企业坐拥数十亿销售额,但ERP系统却是近两年刚刚才装上的,有些企业虽小,但却已是“云原生”的数字原住民。
企业数字化绝不是将流程、表单、数据等搬到电脑和手机上这么简单;而走完数字化第一步的企业则面对着林立的烟囱型的孤立信息化系统,二次转型和升级迫在眉睫;企业数字化最终要达成的是——数据分析驱动业务改善、实现精益运营或者业务增长、数字驱动整个企业生产力等多方面的转型。
这给传统企业带来了无形的压力。在兔年,再固守一隅,一定会被时代淘汰,但激情闯入后,企业同样面临着复杂的数字化难题,这也是狮子搏兔亦用全力的发力点。
例如数字化转型应该从何入手?自有技术团队如何才算达标?数字化转型的内部阻力会有多大?如何测算投入和回报?在回答企业的这些问题之前,需要认识到的是,数字经济的关键生产要素是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载体是现代信息网络,推动力则是信息通信技术的运用能力。
而我国作为制造业强国和互联网大国,推动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具备丰富的应用场景、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强大的内生动力,数字化转型土壤肥沃。
对中国企业来说,只要抓住机遇,以信息技术为“引导”而非“工具”,那么中国企业完全可以在兔年和今后数年中,完成对欧美企业在许多行业上的信息化能力超越。
但同时需要清醒认识到的是,与国外的科技巨头比,我国相关数字科技公司离世界级的标准还有差距,因此打造一批世界级的数字产业集群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发展起来,着力打造数字的产业集群,才有可能带动中小企业发展,也才有可能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数字化样板企业。
但毫无疑问的是,兔年将是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大年,数字经济正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转型成功后的数字企业则是帮助新引擎运转的主要力量。
四、势若脱兔:元宇宙迎来发展的关键之年 原意: 行动就像飞跑的兔子那样敏捷。 兔年新解: 2021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热度骤升。而在2022年,元宇宙由概念热炒走向探索实践。2023年,进入第三个年头的元宇宙,极有可能迎来爆发式增长,出现在众多应用场景中。在不少媒体评选的“2022年度十大科技热词”,“元宇宙”都榜上有名,甚至高居榜首。作为最耀眼的科技新赛道,元宇宙技术不仅将成为新一代生产力工具,还将推动众多产业进入“元宇宙时代”。有人说,我们现在就生活在虚拟与现实的两个平行宇宙中,独立且互通。回顾刚刚过去的一年,无论是政策层面,还是企业层面,都对元宇宙“情有独钟”。 政策方面,国内多地在2022年都将发展元宇宙技术和产业列入了地方“十四五”规划,或者出台了专门的行动计划。如在上海,2022年7月发布《培育“元宇宙”新赛道行动方案(2022—2025)》,提出到“2025年元宇宙相关产业规模达到3500亿元”。
又如浙江,推出了《元宇宙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计划“到2025年,全省元宇宙产业链体系基本形成,产业综合竞争力达到全国领先”。另外,北京、广东、江西等地也对推动元宇宙发展给予政策支持。
而在企业层面,阿里、腾讯、网易、字节跳动等国内头部互联网企业,以及苹果、微软、Meta等国外巨头公司,均持续发力元宇宙。甚至一些家电企业、服饰公司、潮玩品牌等,也纷纷跨界进入元宇宙,希望能分得一杯羹。
2022年9月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更是含“元”量十足。数字孪生、虚实互动、全息演讲、AI治理、数据保护等最顶尖的元宇宙技术与最热门的元宇宙话题,都聚焦在“智联世界 元生无界”的主题下,展现出虚实交融的新宇宙。
进入2023年,元宇宙热度仍在继续。新年伊始,上海市经信委张榜公示了“上海市第一批元宇宙重大应用场景需求列表”,其中包括医疗健康、数字城市、课堂教育、商业运营、品牌娱乐、文旅出游和智能制造等7大类共20个场景。
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刊文表示,2023年可能是元宇宙确定其发展方向的关键一年。而据《2023年中国元宇宙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预计,2022-2027年中国元宇宙市场规模将保持持续增长趋势,预计2027年市场规模将达1263.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2.98%。
那么,元宇宙应该如何把握这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呢?武汉元宇宙研究院院长龚才春认为,在2023年,元宇宙的目标是要尽快形成商业闭环,积极促成元宇宙应用于实际场景,继而产生实际价值,同时还要制定合适的监管政策,在科技创新与市场秩序之间找到平衡点。
可以预见的是,元宇宙将成为各国科技竞争的焦点之一,在推动数字孪生、VR/AR/MR、人机交互等为核心技术发展的同时,谁能率先制定出治理标准,谁就能掌握元宇宙市场的话语权。
此外,元宇宙还将成为数字经济和数字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旅、医疗、教育、娱乐等场景的应用,走进寻常百姓家。从国家到企业再到个人,元宇宙的发展都是重中之重。
2023年,元宇宙将势若脱兔,乘风而上,迎来发展的重要机遇。
五、白兔赤乌:中国半导体行业“危”中寻“机” 原意: 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兔年新解: 坚持长期主义、冲破封锁,中国芯片终将守得云开见月明。近年来,全球半导体行业经历了“冷热交替”的剧烈变化。2021年全球半导体行业遇到了全球性缺货潮,产业界空前高涨,纷纷投资建厂、扩大产能。只是这形势变化太快,受新冠疫情、俄乌冲突、全球通胀等影响,2022年市场对芯片的需求快速萎缩,厂商于是从“扩产投资”转变为“降本增效”。行业困境之下,裁员、去库存、压缩投资成为半导体行业“主旋律”。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WSTS)近日发布消息称,预计2022年全球半导体市场增速将放缓至4.4%,与2021年的26.2%形成了鲜明对比。 资本市场上,寒意显现得更为明显。2022年,在全球总市值排名前十的半导体巨头中,6家企业市值缩水幅度超过40%,包括全球最大晶圆代工企业台积电,全球最大IDM芯片商英特尔,还有英伟达、高通、AMD。而在国内A股市场,总市值排名前十的半导体上市企业,无一例外都遇到市值缩水的尴尬,最大缩水幅度超过66%,最小幅度也超过了16%。
伴随全球半导体市场的低迷,削减成本成为多家头部大厂的应对选项,由此引发的裁员潮也在蔓延,英伟达、SK海力士等多家半导体头部企业宣布缩减员工。
2023年,经济衰退阴云笼罩全球。在刚刚举行的2023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在接受论坛调查的经济界人士中,有三分之二预计今年将出现全球经济衰退,约18%的人认为“极有可能”出现衰退——这一比例是2022年9月进行的上次调查的两倍多。尤其是美国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极高。
大环境不佳,尤其是手机、PC等“耗芯大户”需求疲软,2023年全球半导体行业的前景不容乐观。
北京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朱晶认为,未来一年,全球集成电路制造企业的战略重点将从“扩产投资”转变为“降本增效”。近期,苹果、三星等全球智能手机头部企业也启动减产,加速去库存以降低市场风险。
不过在2023年,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环境有可能会改善。
一方面,在全球市场疲软的情况下,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愈发突出,让半导体巨头无法放弃。 就在几天前,荷兰贸易部长在电视节目中表示,荷兰不会草率接受美国对向中国出口芯片制造技术的新规,并正在与欧洲和亚洲盟友进行磋商。此前在美国政府的施压下,荷兰政府拒绝了ASML自2019年以来将其最先进的机器运往中国的许可。
另一方面,对于半导体行业而言,人才是最为稀缺的资源,在全球市场疲软之际吸收海外优秀人才,不失为好时机从而为我国半导体行业发展储备关键力量。
2023年,中国半导体产业要坚定信心、修炼内功,在“危”中寻“机”,前景会不断向好。
作者:孙妍 王昕 贾天荣 沈毅斌 毛宇;编辑:钱立富 挨踢妹
来源公众号:IT时报(ID:vittimes),做报纸,也懂互联网。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IT时报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2023年的12个服务设计创新趋势
设计动态 2023-01-31YeutzDesign每年必出的服务设计创新趋势,今年是第五个年头,过去一年即2022年,仍然是由于疫情的出现,各行各业面对不确定性都因此发生了变化。 但由于年底的国内疫情开放,各行各业又重新面对了新的生机和希望,与之而来的也是新的机会和创新能量的出现,服务设每年的服务设计创新趋势总会随着各种因素的影响发生一些变化。而2023年的服务设计创新趋势,也与去年趋势有所不同。对此,本文从实时数据共享和超自动化、元宇宙客户体验、可持续性服务等十二个方面做了分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YeutzDesign每年必出的服务设计创新趋势,今年是第五个年头,过去一年即2022年,仍然是由于疫情的出现,各行各业面对不确定性都因此发生了变化。
但由于年底的国内疫情开放,各行各业又重新面对了新的生机和希望,与之而来的也是新的机会和创新能量的出现,服务设计结合新的行业趋势和背景研究。在2023年,与去年趋势有所不同,关键词可概括为: 数据智能、可持续与循环经济发展、品牌服务、人性组织。
一、实时数据共享和超自动化 加州蓝盾高级副总裁兼首席信息官 Lisa Davis :在医疗保健生态系统中,我们看到了成员、提供商和保险公司之间实时访问和数据共享的必要性,不仅可以满足我们成员的需求和护理需求,但要阐明围绕健康不平等的关键问题。
在未来的一年里,我还将期待更多地关注超自动化——组织可以快速识别、审查解决方案,并尽可能多地自动化业务流程。我们多年前建立业务的技术不再像今天的云原生平台那样得到支持。云技术必须成为我们运营的核心,以便随时随地提供数字功能。
将自动化元素引入客户服务领域可以在很多方面帮助企业。 通过自动化,公司可以快速收集客户体验数据并将其实施到 CRM 系统中。他们还可以使用机器人来创建自动化的客户旅程,并为代理提供对有用服务信息的即时访问。
然而,要想在 2023 年及以后取得真正的成功, 公司还必须在自动化和人性化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 虽然客户旅程的许多方面都可以自动化,但其他方面必须保留其人性化元素,例如同理心和创造力。
服务设计在其中可以帮助梳理自动化的流程和系统,使得各业务和相关人可以按照流程执行。
二、元宇宙客户体验 元宇宙——未来学家用来描述互联网“下一个层次”的一个包罗万象的术语,我们通过沉浸式技术(包括 3D 环境和 VR)与品牌和消费者同行互动——是这将发挥作用的阶段。
想想在线商店,我们可以在其中浏览和“试穿”衣服、珠宝和配饰的虚拟展示。我们可能会使用虚拟更衣室来打扮自己的化身——正如Hugo Boss等人已经开创的那样——或者它可能涉及沃尔玛使用的 AR,看看衣服如何适合我们的实际身体。这些趋势将影响线上和线下零售。
未来企业的新重点将放在“TX”或“全面体验”上,这意味着体验之旅的每个部分都将被全面考虑。 业务领导者需要考虑 业务、用户和员工体验等各种因素如何影响客户的最终结果 。
去年有讲到「全面体验」的内容,服务设计在这一方面尤其存有优势,表现在如何通过细节触点保持所有体验的一致性和关联性,而元宇宙客户体验就需要在这个领域中表现全面体验。
三、可持续性服务 世界越来越意识到,气候灾难将构成比我们近几十年来所经历的任何事情都要大得多的挑战,并将使新冠大流行所面临的挑战相形见绌。这意味着投资者和消费者更喜欢具有正确环境和社会资质的企业,而购买趋势正越来越多地受到有意识的消费者的推动——我们当中在选择向谁购买或与谁做生意时,会优先考虑生态影响和可持续性等因素。
2023 年,公司需要确保将其环境、社会和治理 (ESG) 流程转移到其战略的中心。这应该从衡量任何企业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开始,然后转向提高透明度、报告和问责制。
服务设计结合商业、人文、科技和可持续可以引导产品及服务的策略包含这几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践行可持续的概念和思路。
四、循环经济发展 源于当今具有社会意识的客户心理,出现了再商业或循环经济的概念。如今, 52%的消费者重视品牌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这是大流行病迫使购买习惯发生变化的结果。
零售业一直是线性经济,原材料被转化为产品并在使用后被丢弃,这是造成浪费和碳排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循环经济中,产品和原材料被重复使用、回收和升级循环,并以合乎道德和本地的方式采购,使整个商业模式可持续发展——从而减少浪费和碳足迹。
65%的购物者使用转售或“再商业”服务,尤其是在时尚零售领域。根据全国转售和旧货店协会的数据,每年有 16-18% 的美国人选择在旧货店购物。在家具领域,主题标签“#furnitureflip”获得了 46 亿次浏览,与上一年相比在 2022 年增长了 23%。大约 30% 的主要零售商提供转售服务,迎合 DIY 爱好者的家装品牌同比增长14%。
品牌可以根据现有的循环经济,利用服务设计洞察新的机会点,帮助业务和服务实现新的转变 ,再循环经济下的每个品牌都应该有新的活力和对未来的可持续存有更多的视角和贡献。
五、远程医疗服务 根据 Grand View Research 的一份报告,到 2025 年,全球远程医疗市场预计将达到 1758 亿美元,高于 2018 年的 383 亿美元。这一增长受到多种因素的推动,包括医疗保健提供者越来越多地采用远程医疗服务,越来越多的患者使用远程医疗服务,以及越来越多地使用移动设备和应用程序进行健康管理。
现代化的患者护理将成为医疗保健数字化转型的主要焦点。 通过简化流程和自动化任务,医疗保健提供者将能够为他们的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远程医疗将变得更加普遍,因为它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方便的方式来接受医生的护理,而无需前往实际位置。
数据将在医疗保健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提供者使用它来做出有关患者护理的更明智的决定。远程医疗将成为常态,患者通过视频会议、电话和短信与他们的医生和护理团队进行互动。 这种变化将由提供更方便和负担得起的护理的需求以及移动设备和可穿戴技术的使用增加所驱动。
服务设计在简化流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软硬件的结合从用户的视角应用服务设计串联起来,也更好地让用户和患者感受到远程医疗的有效性。
六、体验式营销 体验式营销策略让消费者完全沉浸在品牌或产品中。这使客户可以享受动手的互动体验,而不是通过推送广告来购买东西。这些类型的体验通常包括迷人的展示、沉浸式活动、弹出窗口或体验式激活。
这种营销方式还可以使品牌人性化并创造积极的品牌形象。91% 的与会者同意,他们对活动中推广的品牌有更积极的看法。 寻找将体验式营销纳入品牌的营销策略的方法,以产生持久的影响、鼓励品牌忠诚度并增加客户终身价值。
Netflix 的布里奇顿体验是(并且将继续是)一次非常成功的体验式营销活动,参与者被运送到以摄政时代风格装饰的舞厅。这种身临其境的互动体验充满了受布里奇顿原声带启发的现场音乐、交际舞、大量拍照机会以及多项布里奇顿主题活动。
服务设计帮助创造新的体验,从整个用户的旅程来看,不同的创新和趣味性是体验式营销的核心亮点,更多的投入不一定换来更高的的价值,但对品牌来说,有一次这样的营销事件,是足够给消费者心里留下一段有趣回忆。
七、社交营销——与创作者合作 商业中的决定性时刻为社交媒体营销人员提供了巩固自身价值的机会。 到去年年底,疫情限制终于开始放松,市场蓬勃发展。随着我们步入 2023 年,事情看起来要微妙得多。迫在眉睫的经济衰退、不断加剧的通货膨胀、消费者支出下降以及主要商业部门的劳动力裁员使各种规模的企业都面临着不稳定的局面。
尽管存在这种不确定性,但许多社交媒体营销人员发现自己处于相对安全的位置——他们在整体营销预算中获得了更大的份额,并且对他们的工作有了更多的代理权。
经过十多年的成长烦恼,社交媒体营销终于成熟为一门专业。到 2023 年,成功的社交营销人员将花时间和精力仔细评估他们的机会,使用手术刀而不是砍肉刀,并考虑他们的短期行动的长期影响。那些这样做的人将一劳永逸地巩固他们的价值。
服务设计帮助创作者能够在整个视频的全生命周期中分析和判断,几秒钟内的热点如何击中消费者,而这个创新性和数据导向的结果也来自更多的内容产出。
八、品牌生存力 在当今竞争异常激烈、越来越受价值观驱动的消费领域,真实性是强制性的——这并不是脱颖而出的保证方式。消费者会欣赏开放和脆弱的品牌,但他们会提倡、庆祝和表现出对那些在社会和环境变革方面取得真正进展并赋予他们同样的权力的品牌的忠诚度。在 2023 年及以后,品牌有望走在有目的的变革的前沿。
阿里巴巴于 2022 年 8 月在其生态系统中推出了一个名为Carbon88的碳账本计划。用户通过上传他们的低碳选择证明获得积分,例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将杯子带到咖啡店。累积的积分可在平台上解锁数字徽章和折扣。
品牌和机构现在并将永远负责扭转气候危机,但随着10 亿亚洲公民将在本十年末加入中产阶级——以及其他地区中产阶级的增长——至关重要的是推动人们在正确的方向。将您的可持续发展路线图变成一次联合(绿色!)公路旅行,并为您提供奖励。
服务设计帮助创想新的机会点,在品牌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创新的和新鲜的东西会更抓住眼球,成为消费者选择的目标,而随着疫情的出现,越多人重视了健康和环境,因此相关性的主题正好契合实事发展。
九、品牌透明度革命 互联世界迎来了一个彻底透明的时代,一个组织的内部流程在其对外品牌中越来越重要。 消费者热衷于与从内到外反映其社会和环境价值观的品牌互动。至少可以说,这种情况在 2023 年不会减少,因为全球70%的消费者表示对企业的可持续性声明和承诺持谨慎态度。随着对品牌的信任度不断下降,现在是诚实的时候了。
瑞典儿童服装公司 Polarn O. Pyret 于 2022 年 10 月宣布停止生产雨衣和雨靴。此举符合该品牌仅使用可持续材料的目标,而该品牌的防水服装目前无法满足这一要求。此类行为正在慢慢成为常态,尤其是针对年轻消费者时,因为 Z 世代认为真实性比几乎任何其他产品和公司属性都更重要。
十、自有品牌将继续增长 近年来,自有品牌的数量大幅增加,以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需求。虽然以前自有品牌产品被视为不合标准或更便宜的替代品,但情况已不再如此。没有了通常由其对应品牌产品承担的营销成本,如今的自有品牌有可能成为潮流、价格实惠且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并且正在迅速被主要零售商采用。
消费者也对自有品牌更加开放,并且往往出于不止一个原因更喜欢这些品牌而不是知名品牌。 虽然疫情促使购物者购买他们可以买到的任何品牌,但由于价格敏感度和对产品的熟悉程度提高,消费者发现自己会重新购买自有品牌:这种趋势在 2023年继续盛行,甚至可能更久。
十一、产品即服务走进制造业 产品即服务( Product as a Service,也称为服务化,缩写为 PaaS)是一种商业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制造商向客户租赁(而不是出售)设备和/或提供一系列基于订阅的增值服务。
客户从这种安排中受益,只需为他们需要的东西付费,获得 OEM 的额外支持,并获得一系列有助于优化运营的新增值服务。制造商将获得更多收益。产品即服务代表着从将设备作为资本支出销售到持续支出模式的转变,这意味着制造商不再处理一系列一次性交易,而是享受经常性收入。
尽管 PaaS 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但支撑它的技术在成为可行的商业模式之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就是说,直到现在。物联网 (IoT)、人工智能 (AI)、预测分析和其他相关技术终于达到了成熟度,PaaS 不再是理论上的可能性,而是一个真正的机会。
制造业作为国家根本的行业,近年来一直转型,从最开始的数字化到现在智能化,传统行业的产品的定义也逐步被服务取代,服务设计的优势在制造业中也表现得尤为明显 ,新的有效的增值服务也帮助制造业焕发新的生机。
十二、以人为本的组织 通过 Zoom 或 Teams 会议窥探了彼此的私人世界,我们都觉得我们更像是可以像人类一样相互联系——包括猫从键盘上走过,孩子们闯入大门要求零食。
人们对工作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无论是因为 COVID 带来的迫在眉睫的威胁,还是习惯了在家工作的好处,那些认为雇主没有给他们所需要的东西的员工投票了 用他们的脚,这被称为“伟大的辞职”。这样做的结果是,一些雇主现在发现在他们的行业中获得和留住顶尖人才变得不那么容易了。
“ 人是任何组织所做工作的核心 ,”Aura 首席执行官 Alpesh Unalkat 说。“如果你错过了利用个人动力和才能的机会,那么组织就无法充分发挥其潜力。使员工生活更轻松的每一项技术都有助于在已确定的任何目标中更接近全面成功。
参考:
[1] 2023年的5大商业趋势
[2] 2023年客户体验和客户服务趋势
[3] Trendwatching: 2023 Trend Check
[4] Preparing for 2023: Retail Trends to Watch Out for
专栏作家
陈昱志Yeutz Chen,微信公众号:YeutzDesign(ID:Yeutzsheji),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专注于服务设计领域,致力于服务设计创新转型研究。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视频号出现在个人资料页,要成为第二个朋友圈吗?
设计动态 2023-01-31此前在2022年12月,马化腾曾在腾讯内部员工大会中明确指出,“WXG(微信事业群)最亮眼的业务是视频号,基本上是全场(全公司)的希望”。在随后举行的2023微信公开课PRO上,视频号也不出意外地成为了主角。 根据官方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视频号用户消如今,视频号的商业化在功能的不断完善下逐渐清晰,而视频号也在试图成为每位用户日常分享的又一选择。那么,当视频号出现在个人资料页,它会成为第二个朋友圈吗?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此前在2022年12月,马化腾曾在腾讯内部员工大会中明确指出,“WXG(微信事业群)最亮眼的业务是视频号,基本上是全场(全公司)的希望”。在随后举行的2023微信公开课PRO上,视频号也不出意外地成为了主角。
根据官方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视频号用户消费时长已经超过了朋友圈总用户使用时长的80%,基于推荐算法的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超过400%,原创内容播放量同比提升350%,日活跃创作者数和日均视频上传视频量同比涨幅均超过100%。
在如此亮眼的增长下,视频号的确有成为“全厂希望”的可能性。一方面,视频号的商业化在功能不断完善下已逐渐清晰,大致分为了信息流广告、付费直播和直播带货三个方向;另一方面,视频号其实也在试图成为每位用户日常分享的又一选择,甚至其重要性可能会不亚于“朋友圈”。
其实早在2021年的微信公开课PRO上,张小龙谈到自己对微信未来的思考时就曾指出,“视频化表达应该是下一个十年的内容领域的一个主题”。而从近年来视频号的发展轨迹就不难发现,微信方面一直在鼓励所有的用户进行“视频化表达”,而不是将其作为专属于创作者或商家的工具。
尽管视频号在上线之初时,曾经一度采取过“强提醒”的服务通知来在用户面前刷存在感,由此也导致不少用户对“强制提醒”表达了反感,但微信为视频号引流的决心显然几乎从未动摇过,只不过在走完了充满槽点的阶段后,视频号开始采取更为自然的方式逐步渗透到微信生态中,并真正成为“微信产品体系中最原子化的内容组件”。
日前我们三易生活发现,继视频号入口出现在“发现”页面后,“我”的页面中也多出了一个视频号入口,同样位于“朋友圈”下方。并且与用户可自行选择开启/关闭的发现页不同,页面中的视频号入口并不能关闭,点击进入将展现用户视频号的内容或者“从朋友圈选择精选视频”。这也就意味着,视频号将成为类似朋友圈的存在,并变成“个人资料页”中的一部分。
不过截至目前,仅有部分iOS用户在“我”的页面中出现了视频号入口,安卓端则暂时还没有出现。所以其显然还处于小范围内测阶段,但也有可能是针对此前注册过“视频号”的用户提前开放。
值得注意的是,视频号推出之初就独立于微信账号系统,用户需要注册一个新的ID(身份)来开通。而这或许是因为其定位为“人人都可创作的公开领域的内容平台”,为了保护个人账号的私密性、又确保用户在公开场所拥有“身份”,所以视频号ID与微信ID也成为一款产品里两套并行的体系。
如今视频号与个人资料页的打通或许意味着,这两套体系未来将会进一步融合。比如个人视频号在向视频号平台发布内容的同时,直接将内容展现给微信好友,反过来用户在向朋友圈发送视频号内容的同时,也能选择是否向所有人公开。
尽管到目前为止,还无法确认微信接下来是否会将视频号的这个入口向所有用户开放,也不确定用户所分享的内容是自动推送至公域、还是会有隐私方面的设置。但无论如何,视频号这一入口的出现,以及两个账号体系的打通,都在说明着张小龙此前的愿景正在逐步成为现实,即“微信不再局限于社交领域,而是进入到公开信息领域”。
事实上,在引导用户适应视频号方面,微信做了非常多的努力。比如在2021年春节前,微信“定制个人红包封面”的三个条件就分别是,创建视频号、发表照片/视频、视频号照片/视频获得十个赞。而通过门槛并不高的这些条件,微信方面显然推广了一波视频号、并引导大量用户完成了注册。而这比起此前强硬的引流方式显然更能让用户接受,并且平台也有了第一轮的“筛选”。
在2021到2022这两年时间里,视频号开始出现在订阅号的信息流中,并与公众号得以进一步打通,其产品边界也拓展到了聊天、状态、朋友圈、订阅号、小程序等各个功能中。由此,一方面视频号成为商家、内容创作者的工具和变现途径,另一方面无形间也成为了用户消费、分享和制作内容的存在。
为了让降低用户制作视频内容的门槛,此前微信朋友圈开始支持发布超过9张图片,而用户一旦选择9张以上的图片时,则将“自动生成短视频”发布。不难推测,这个功能或许就是服务于在个人资料页打通的“视频号”,让用户能够轻而易举的发布个性化|视频内容。
如果深究微信方面想让独立的视频号成为“朋友圈”以后的“第二展示空间”,似乎也离不开视频号自身的发展。其实从微信至今尚未公布视频号日活、月活数据就能推测,或许目前知晓和惯用视频号的用户还没有达到理想状态,例如触及微信的用户量上限。
与此前春节期间激励用户通过创建视频号来“定制个人红包封面”一样,借助朋友间的联系和从众效应,加之春节期间大多数用户的闲暇状态,如果视频号的分享之风兴起,并成为用户在朋友圈以外的另一选择,那么视频号的生态将无疑得到充分的活跃,其原本的内容池也会触达更多用户。
一旦视频号加上了好友点赞、互评等功能,那么“视频号”或许将会与当初的“朋友圈”无二,并成为活跃程度更高的新一代“朋友圈”,而这其实就类似于在抖音里下刷“好友”的内容。如果视频号再给用户开启“向非微信好友分享”的权限呢?会不会就意味着微信将从半熟人社交进一步拓展。显然,视频号的未来还有着非常多的可能性。
早在2021年张小龙就曾强调,“视频号的初衷是让人人都能很容易通过视频化的方式去公开表达内容”。同时他也提及制作难度高、平台内容丰富度不够、广告命中率低等问题,但在视频号加快商业化进程、提升用户的感知和参与度后,这些问题无疑都将陆续解决。
当下唯一确定的是,视频号显然不仅要成为商家和创作者的工具,还有望在未来成为个人表达的工具。并且它也正在以各种方式,试图成为视频时代的“朋友圈”。
作者:三易菌;来源公众号:三易生活(ID:IT-3eLife)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c-8uR6wV04kKjEhYbv6waA
本文由 @三易生活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TikTok的“垃圾化”与平台的消亡
设计动态 2023-01-31平台是这么死掉的:一开始它们对用户很好;然后它们滥用用户来讨好自己的商业客户;最后,它们滥用这些商业客户,把所有的价值都追讨回来。接着,它们就完蛋了。 我称之为“enshittification”(垃圾化),这是个看似不可避免的结果,因为改变平台对价值的分配方什么是“垃圾化”(enshittification)?垃圾化是指作为双边市场的平台一开始用好处收买双方,等把双方都锁定住之后,就开始收割双方,平台然后就会变成一坨没用的垃圾。这篇文章不是专门抨击 TikTok 的,而是指逐利的本性会导致平台抵挡不住垃圾化的诱惑,呼吁政策制定者应该回归互联网端到端的原则,给予用户自由的权利。这是一篇对互联网问题进行深刻剖析的文章,内容来自编译。
平台是这么死掉的:一开始它们对用户很好;然后它们滥用用户来讨好自己的商业客户;最后,它们滥用这些商业客户,把所有的价值都追讨回来。接着,它们就完蛋了。
我称之为 “enshittification”(垃圾化) ,这是个看似不可避免的结果,因为改变平台对价值的分配方式很容易,再加上“双边市场”的性质, 平台位于买家和卖家之间,可以劫持一方作为另一方的人质,从而抽取在二者间传递的价值,而且份额越来越大。
一个平台起步的时候需要用户,所以它要 让自己显得对用户有价值 。不妨看看亚马逊:多年来,它一直处在亏损状态,利用其接触资本市场的渠道来补贴你购买的一切。它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商品,并以低于成本的价格给你运输东西。它运营着干净且有用的搜索。如果你搜索一件产品,亚马逊会尽最大努力把它放在搜索结果的顶部。
这对于亚马逊的客户来说是笔划算的交易。我们当中的很多人都蜂拥而至,以致许多实体零售商都倒闭死亡,很难有活路。亚马逊卖电子书和有声读物给我们,但这些电子书和有声读物是通过 DRM 永久锁定在它的平台上的,因此如果我们删除亚马逊及其 app 的话,我们在媒体上花费的每一块钱都是我们被迫放弃的一块钱。亚马逊向我们出售 Prime,让我们预付一年的运费。Prime 客户会从亚马逊开始自己的购物,在 90% 的时间内,他们都不会跑到其他任何地方去搜索商品。
这吸引了许多商业客户——将亚马逊变成它从一开始就承诺要成为的“万货商店”(everything store)的交易市场卖家。随着这些卖家的涌入, 亚马逊的补贴对象变成了供应商 。Kindle 和 Audible 的创作者拿到了丰厚的报酬。交易市场卖家能接触到大量受众,亚马逊只向他们收取很低的佣金。
这种策略意味着购物者想要在亚马逊以外的任何地方找到东西会变得越来越难,而这又意味着他们只能在亚马逊上搜索,进而意味着卖家必须在亚马逊上面卖东西。这时候,亚马逊开始把从自己的商业客户那里收获的盈余转给亚马逊股东。现如今, Amazon Marketplace 卖家的售价里面有超过 45% 是交给亚马逊的各种杂七杂八的费用(junk fees) 。亚马逊耗资 310 亿美元打造的“广告”计划,实际上是一个让卖家相互竞争的付费计划,迫使他们为了争取成为你搜索的首选而互相抬价。
如今搜索亚马逊不会生成与你的搜索最匹配的产品列表,它显示的是这样一个产品清单,那些产品之所以出现在上面,是因为卖家出的钱最多,所以可以占据搜索的顶部位置。但这些费用也包含进你为产品支付的成本之中了,而亚马逊对卖家给予的“最惠国待遇”要求意味着他们不能在其他地方以更便宜的价格卖自己的商品,这样一来亚马逊就把每一家零售商的价格都抬高了。
在亚马逊上搜索“猫床”,第一页的屏幕全都是广告,其中就包括亚马逊山寨产品的广告,导致其他卖家被赶出市场(第三方必须向亚马逊支付 45% 的“苛捐杂税”,但亚马逊不会对自己收取这些)。总而言之,“猫床”搜索结果的前五页屏幕有 50% 都是广告。
这就是 enshittification(垃圾化):盈余先是返还给用户;然后,一旦用户被锁定住,盈余就会流向供应商;然后一旦供应商也被锁定了,盈余就会交给股东,而平台就会变成一坨没用的垃圾。 从移动应用商店到 Steam,从 Facebook 到 Twitter,都是这么一个垃圾化(enshittification)的生命周期。
就像 Cat Valente 圣诞前写的那篇权威大作描述的那样,这就是为什么像 Prodigy 这样的平台会在一夜之间摇身一变,从一个你去社交的地方,变成了一个对你的期望是“停止互相交谈,并开始买东西的地方”。
这种盈余的骗局就是发生在 Facebook 身上的事情。一开始,Facebook 对你很好:它向你展示了你热爱与关心之人必须要说的话。这造成了一种相互劫持的局面:一旦你关心的人在 Facebook 上达到了临界数量,实际上你就不可能离开那里了,因为你必须说服他们所有人也离开那里,并就去哪里达成一致。你可能爱你的朋友,但如果有一半的时间你们都不能就看什么电影和去哪里吃晚饭达成一致的话,那就算了吧。
然后,它开始 往你的动态消息里面硬塞你根本都没关注的帐户的帖子 。一开始,是媒体公司的帖子,这是 Facebook 给用户优选的精神食粮,好让他们点击文章并把流量返给报纸、杂志和博客。然后,一旦这些发行商依赖起 Facebook 的流量,它就开始减少流量。一开始,它的对象是那些用 Facebook 来展示带有自己网站链接的摘录的发行商,Facebook 切断了它们的流量,以此作为推动发行商在 Facebook 的围墙花园内提供全文动态消息的一种手段。
这导致发行商只能完全依赖于 Facebook——他们的读者不再访问发行商的网站,他们只在 Facebook 上关注它们。发行商被那些读者挟持了,而读者又互相挟持了。然后,Facebook 不再向读者显示出版商的文章,调整 The Algorithm(算法)来抑制发行商的帖子,除非他们交钱给 Facebook、面向明确订阅了自己的读者“boost”(推广)他们的文章,并要求 Facebook 将它们放进他们的动态消息里。
现在,Facebook 开始往动态消息里面塞进更多的广告, 把你想看到的人的内容和想占据你眼球的陌生人的广告混在一起 。它给了那些广告商很划算的买卖,只收取微薄的费用,让他们根据从你那里窃取的个人数据档案来发送定向广告。
卖家对 Facebook 也开始形成依赖,因为如果无法访问那些定向推销的话,他们就无法开展业务。这时候 Facebook 开始暗示要抬高广告价格,不再担心广告欺诈,并与谷歌勾结一气,通过名为 Jedi Blue 的非法程序操纵广告市场。
时至今日,Facebook 已经完全被垃圾化了,不管你是用户、媒体公司还是广告商,这个地方都很糟糕。 这是一家故意对很大一部分发行商进行“拆家”的公司(那可是 Facebook 的依靠啊),用一则视频在 Facebook 用户当中很受欢迎的虚假声明,欺骗那些公司 “向视频转型”。结果在投入了数十亿美元之后,而受众从未变现,媒体机构一批批地倒闭。
但 Facebook 现在有了一个新的推销手段。它声称这个东西叫做 Meta,这个东西要求我们在余下的日子里,用不长腿、没有性、受到严密监视的低多边形卡通人物的身份活着。它已向为这个元宇宙制作 app 的公司许诺,它不会像对待旧日 Facebook 上的发行商那样对待他们。有没有人为此买账还有待观察。正如马克·扎克伯格曾经向一位同行坦承的那样,他对所有那些将个人信息发到他的新网站“TheFacebook”的哈佛同学感到惊讶:
我不知道为什么。
他们“相信我”
一群蠢货。
一旦你了解了这种垃圾化的模式,许多平台之谜就会自行解决。 想想 SEO 市场,或者一整个活跃的,花费了无数时间研究无用的平台克里姆林宫学(Kremlinology)的在线创作者世界,他们一门心思想要发现那一根根算法的绊线,因为碰到那根绊线的话,他们投入了金钱、时间和精力创作出来的作品就会失败。
为平台工作就像给老板打工,他会因为你违反了各项规则而从你的每一笔薪水里面扣钱,但他不会告诉你这些规则是什么,因为如果他告诉你规则的话,你就会知道如何在他不注意和不扣你工资的情况下违反这些规则。内容审核是唯一将隐蔽性视为安全最佳实践的领域。
现在的形势已经非常严峻,以至于像 Tracking Exposed 这样的组织开始招募一支人类志愿者大军以及一支由无头浏览器组成的机器人大军,试图解开The Algorithm(算法)这台随心所欲的机器判决背后的逻辑,这既是为了让用户可以选择去调整他们收到的推荐,也是为了帮助创作者避免因为秘密屏蔽而导致工资被盗。
但是,如果根本就没有底层逻辑该怎么办?或者,更重要的是,如果这种底层逻辑会根据平台的优先级而发生变化该怎么办?在你去赶集的途中,你也许会发现一些可怜的傻瓜整天带着一只巨大的泰迪熊走来走去,那是他们投篮中了三个球赢得的。
这个投篮游戏被操纵了。巡回演艺团的人可以用一个隐藏开关让球弹出篮筐。除非他们希望你赢,否则没人能赢得一只大泰迪熊玩偶。为什么游乐场的人会让傻瓜赢得一个大泰迪熊?这样傻瓜就可以整天带着它,说服其他傻瓜掏出五美元,来获得赢得一个大泰迪熊的机会。
这个巡回演艺团给那个可怜的傻瓜分了一个大泰迪熊,就像平台将盈余分给关键的表演者一样——他们是一个“大商店”骗局的说服者,是吸引来给平台创作内容的其他傻瓜的手段,从而把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受众都给拴住。
这让我想到了 TikTok。TikTok 有很多面,“为靠手机生活的青少年提供的免费的 Adobe Premiere”是其中之一。但它在早期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为推荐系统的强大。从一开始,TikTok 就非常非常擅长向用户推荐内容。好得出奇。
通过为它认为用户会喜欢的东西做出诚挚推荐,TikTok 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受众群体,比很多人想象的都要大——鉴于竞争对手像 YouTube、Instagram 等把用户拽得这么紧。 现在 TikTok 有了受众,它正在夯实自己的收益,并试图挖走那些仍然顽固地抓住 YouTube 和 Insta 不放的媒体公司和创作者。
前段时间,《福布斯》的 Emily Baker-White 对 TikTok 的母公司字节跳动来了一次精彩爆料,让我们得以窥见其内部实际的运作方式,文章揭露了 TikTok 员工会用“预热工具”(heating tool)把特定账号的视频推送到数百万受众的动态消息里面。
这些视频会进入到 TikTok 用户的 For You(推荐页面)动态消息上, TikTok 称这些视频是“算法根据你在 app 的行为预测你的兴趣进行排名的”。实际上,For You 只是有时候由 TikTok 认为会给你的体验增加价值的视频组成——其余时候都是 TikTok 植入的视频,目的是让创作者认为 TikTok 是个接触受众的好地方。
“消息人士告诉《福布斯》,TikTok 经常利用预热工具来吸引网红和品牌,通过夸大视频的观看次数来吸引他们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这表明预热可能会让部分网红和品牌受益——这是 TikTok 寻求与之建立商业关系的人——与之没有商业关系的则成为代价。”
换句话说,TikTok 正在分发大泰迪熊。
但 TikTok 并不从事赠送大泰迪熊的业务。尽管 TikTok 是个起源于中国的经济体,但它不过是又一个将人类视为不便的肠道菌群的人工有机体罢了,其目的还是回形针最大化(编者注:一个关于人工智能反乌托邦的隐喻,如果人工智能的目标是实现回形针产量的最大化的话,最终整个宇宙都会变成回形针的天下)。TikTok 只会将免费注意力引导到它想要诱捕的人身上,等到他们掉进了陷阱,它就会收回这种注意力,并开始将其货币化。
“货币化”这个词很糟糕,它默认了不存在所谓的“注意力经济”。你不能将注意力用作交换媒介。你不能将其用作价值存储。你不能把它当作记帐单位。注意力就像加密货币:一种毫无价值的代币,只有在你可以欺骗或胁迫某人放弃“法定”货币来换取它时才有价值。你必须把它“货币化”——也就是说,你必须用假钱换真钱。
就加密货币而言,其主要的货币化策略建立在欺骗的基础上。交易所和“项目”分发了一大堆的大泰迪熊,从而打造出一支由忠实信徒犹大山羊(注:Judas goats,畜牧员在圈养山羊时,会专门训练一只强壮的山羊为领头羊,利用山羊的从众跟随特性,在将要进行屠宰时,会事先通过给领头羊好处,利用它诱骗其他山羊进入屠宰场,而后畜牧员让犹大山羊溜之大吉)组成的军队,去说服同行者把钱交给他们,然后试着投中一些球进篮筐。
但欺骗能产生的“流动性供应”只有那么多。最终,傻瓜会被你用完。要让很多人尝试投篮,你需要的是胁迫,而不是说服。想想看,美国公司是如何停掉保证你有尊严地退休的固定福利养老金,而用市场化的 401(k)养老金取而代之的,你被迫将积蓄押在被操纵的赌场上,这样你就变成了赌桌上的傻瓜,等着被人收割。
早期加密货币的流动性来自勒索软件。一群绝望、惊慌失措的公司和个人的数据被犯罪分子窃取,这为加密货币的流动性建立了基准,因为他们只能通过用真钱换取加密货币假钱来取回数据。
加密货币胁迫的下一阶段是 Web3:web 被弄成一系列的收费站,你只能靠用真钱换取加密货币假钱才能通行。互联网是必需品,而不是锦上添花,它是充分参与就业、教育、家庭生活、健康、政治、公民甚至浪漫的先决条件。通过持有所有这些东西去赎回加密收费站后面的东西,持有人希望将他们的代币兑换成真金白银。
对于 TikTok 来说,“预热”持怀疑态度的表演者与媒体公司发布的视频是一种手段,免费发放泰迪熊是将他们变成忠实信徒的一种手段,这样这些信徒就会把所有的筹码都推到桌子中间,放弃他们在其他平台上建立受众群体的努力(TikTok 的格式与众不同也起到了帮助作用,这样就很难把视频重新用于在 TikTok 的竞争对手平台上传播)。
一旦这些表演者和媒体公司被迷住后,就进入下一阶段:TikTok 会撤回“预热”,不再把他们的视频贴到从未听说过他们、也没有对看看他们的视频提出请求的人面前。TikTok 在这里表演的是一种很微妙的舞蹈:用户的动态消息上他们能折腾的垃圾化(enshittification)就只有这么多,而且 TikTok 上面还有很多其他的表演者是他们想派发大泰迪熊的。
TikTok 不仅会通过算法降低表演者的优先级来剥夺赋予他们的“免费”注意力,还会通过“投递视频给订户失败”来主动惩罚他们。 毕竟,每当 TikTok 给你看了你要求看的视频时,它就失去了给你看它想让你看的视频的机会,因为你的注意力是一个大泰迪熊,它也可以把它送给它正在追求的表演者。
这正是 Twitter 在向垃圾化(enshittification)迈进的过程中的所为: 由于它的“货币化”的改变,大多数关注你的人将永远也看不到你发布的内容 。我在 Twitter 上面大概有 50 万粉丝,我的帖子过去的阅读量经常都有数十万甚至数百万。而今天,这个数字只有几百,或几千。
我刚刚淘了 8 美元给 Twitter,为了换取 Twitter Blue 的资格,因为这家公司给我发出了强烈暗示:如果我支付赎金的话,它只会向提出要求的人展示我发布的内容。 这是互联网上酝酿时间最长的战争之一的最新战役:一场争夺端到端的战斗。
刚开始的时候,是 Bellheads 与 Netheads 之争。Bellheads派为大型电信公司效力,他们认为网络的一切价值理所当然属于运营商。如果有人发明了一项新功能(比方说,来电显示),则只能以让运营商每月向你收取使用费的方式推出。这就是软件即服务,贝尔大妈(Ma Bell)风格的 SaaS。
而 Netheads 派则认为价值应该转移给网络的边缘——应该是分散的、多元化的。从理论上来说,Compuserve 本来也可以实现自己版本的来电显示“货币化”(编者注:来电显示这项收费业务让你可以在接听前知道对方是谁),通过让你额外支付 2.99 美元,然后就可以在打开邮件之前看看电子邮件的“发件人”是谁,但是他们没有这么做。
Netheads 希望建立起多样化的网络,上面应该有很多产品和服务,有大量竞争,并且切换到不同竞争对手之间应该是很轻松、成本很低的(因为具备互操作性)。 有的之所以想要这样的网络,是因为他们相信有朝一日这张网会编织进这个世界,他们不想生活在一个由寻租的地主主导的世界里。有的则坚信市场竞争是创新的源泉。有的是这两样都信。不管是哪一种,他们都看到了网络捕获(network capture)的风险,看到靠诡计和胁迫实现货币化的驱动力,他们想阻止这种风险,遏制这种动机。
他们构思了端到端的原则:即网络的设计理念应该是让愿意发言的人的消息尽可能快速可靠地传递到愿意收听的人的端结点。 也就是说,不管网络运营商能不能通过向你发送想要接收的数据来赚钱,它的职责都是为你提供你想要查看的数据。
在今天的服务层上,端到端原则已经寿终正寝。 右翼那些有用的白痴被骗了,他们认为 Twitter 管理不善的风险是“唤醒了秘密屏蔽(shadowbanning,影子禁令,限流)”,也就是你讲的话不会发给要求听到它们的人,因为 Twitter 的深层机构(deep state)不喜欢你的意见。当然了,真正的风险是你说的话不会发给要求听的人,因为 Twitter 可以通过让他们的动态消息垃圾化(enshittification),然后向你收赎金换取获得(你的话)被纳入其中的特权,从而赚取更多的钱。
正如我在本文开头所说的那样,垃圾化(enshittification)对平台资本主义施加了近乎不可抗拒的引力。把垃圾化(enshittification)的拨盘调到 11 太容易了。Twitter 把大部分的技术熟练工都解雇掉,仍然可以一直在转动拨号盘,即便拨动的是一群绝望、士气低落,拿着 H1B 的员工,因为面临被驱逐出境的威胁,他们已经被绑在 Twitter 这艘正在沉没的船上。
垃圾化的诱惑还被互操作性的阻碍放大:当 Twitter 禁止可互操作的客户端、弱化(nerfs,最早指在游戏中,游戏开发或运营商在游戏版本更新时对于游戏的某些游戏内容进行削弱的调整行为)它的 API、并定期通过暂停账号来恐吓把自己的 Mastodon 账号放到个人档案的用户时,离开 Twitter 变得难上加难,从而增加了可以强制喂消息而无拂袖而去风险的垃圾化用户的数量。
Twitter 不会变成一个“协议”。像 Bluesky 这样的项目在这个平台上没人会真的买账,我敢打赌,因为如果实施了 Bluesky(Twitter 的去中心化社交媒体协议),并且 Twitter 用户可以订购自己的动态消息,以便实现垃圾化(enshittification)的最小化,并在不牺牲自己的社交网络的情况下离开该服务的话,Twitter 大部分的“货币化”策略就要失效了。
只有在适度的情况下,垃圾化(enshittification)策略才会成功。即使是被锁定得最牢的用户最终也会突破爆发点而走开,或者被推开。正如《屋顶上的小提琴手》(Fiddler on the Roof)中,安那特夫卡(Anatevka)的村民在最终被迫逃往克拉科夫、纽约和芝加哥之前,已经忍受了哥萨克人的暴力袭击和大屠杀多年。
对于那些已经被垃圾化搞得一团糟的公司来说,这种适度是很难达到的。个别产品经理、高管以及激进股东往往都愿意以牺牲可持续性为代价来获得快速回报,并且个个都争先恐后,看谁能先吃掉他们的谷种。 垃圾化(Enshittification)只能持续这么久,因为互联网已经退化成“五个巨型网站,而且每个网站上都充斥着其他四个网站的屏幕截图。”
随着(碎片化的)市场被一群互相勾结的垄断者缝合,不会突然冒出更好的选择并引诱我们离开了,如果确实出现了这种情况的话,垄断者就会干脆把对方买下,并将其整合到垃圾化(enshittification)策略之中,就像马克·扎克伯格注意到大量出走的 Facebook 用户原来是跑到了 Instagram 上面之后,于是他就收购了 Instagram。正如扎克伯格所说的那样,“与其竞争,不如收购”。
这是 Amazon Smile 兴衰背后隐藏的动态,当你在那里购物时,亚马逊会向你选定的慈善机构捐赠少量资金,但前提是你用亚马逊自己的搜索工具找到你要买的产品。这让亚马逊客户有动力去使用其自身日益垃圾化的搜索,里面也许塞满了被迫支付贿赂的卖家的产品,以及它自己的山寨产品。另一种办法是用谷歌,它的搜索工具会直接引导你渠去到要找的产品,然后向亚马逊收取把你送到它那里去的佣金。
Amazon Smile 的关闭恰逢 Google Search(谷歌搜索)的日益垃圾化,后者是谷歌内部开发出来的唯一一款成功产品。它所有其他的成功产品都是从其他公司买来的:视频、文档、云计算、广告、移动等都是买来的,而它自己的产品要么像 Google Video 一样砰然倒下,要么是山寨别人的(Gmail 是 Hotmail 的克隆),或者改编自其他公司的产品,如 Chrome。
Google Search 的开发原则是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与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制定的。他们在 1998 年的那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大规模超文本网络搜索引擎剖析》中对此进行了阐述:“广告资助的搜索引擎内在地会偏向广告商而远离消费者的需求。”
即便对垃圾化(enshittification)具备了根本理解,谷歌也无法抗拒它的塞壬之歌。 今天的谷歌搜索结果是一个越来越无用的泥潭,里面充斥着指向其自家产品的链接、不够好没法靠自己爬到搜索结果头部的产品广告,以及寄生在前者身上的 SEO 垃圾。
垃圾化很有杀伤力。谷歌刚刚裁掉了 12000 名员工,出于对“AI”聊天机器人兴起陷入的全面“恐慌” ,谷歌正在全力打造一款 AI 驱动的搜索工具——也就是一款不会向你展示你要求的内容,而是它认为你应该看到的内容的搜索工具。
现在,你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工具会给出很好的推荐,就像 TikTok“垃圾化”之前的算法所做的那样。 但鉴于产品经理、高管和股东有强烈的动机将结果垃圾化到这样一个精确的阈值,就是让用户生气到几乎想要离开,但又不是很决绝的程度,你很难看出谷歌怎么才能设计出一个非垃圾化的搜索聊天机器人前端。
即使它设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这种几乎没用但又不是一点用都没有的平衡也是十分脆弱的。任何的外来冲击——像 TikTok 这样穿透大型科技公司的反竞争“护城河和围墙”的新生竞争对手、隐私丑闻、员工造反等——都可能令其陷入剧烈震荡。
垃圾化(Enshittification)确实是平台的灭亡之道。其实这没什么。我们不需要互联网有永恒的统治者。出现新的想法和新的工作方式是可以的。立法的和政策制定者的重点不应该是延缓垂死平台的暮年垂老。相反,我们的政策重点应该是在这些公司到期时最大限度地降低用户的成本: 像端到端这样的权利意味着不管僵尸平台的自噬性变得有多强,愿意发声的和愿意倾听的仍然可以彼此相连。
政策制定者应该关注退出的自由——用户要有离开正在沉没的平台,同时继续与离开的社区保持联系、享受所购买的媒体和app,并保留所创建的数据的权利。
Netheads 派是对的: 技术自决与科技企业的自然要求不一致。 当他们剥夺我们的自由——我们说话、离开、联系的自由时,他们可以赚更多的钱。
多年来,即便是 TikTok 的批评者也不得不承认,不管怎么说,它确实很擅长猜测你想看什么。 但 TikTok 无法抗拒这种诱惑:向你展示它想让你看的而不是你想看的。 垃圾化已经开始(enshittification),而且现在已不大可能停止。
译者:boxi;来源:神译局,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原标题:TikTok的“垃圾化”与平台之死
来源:https://www.36kr.com/p/2110244886563202
本文由 @神译局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