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emu的分水岭时刻:有人刹车,有人加注
设计动态 2023-01-0512月12日这一天,Temu连出了两条新规,一条关乎运费,一条关乎商品重量产生的违约金——卖家在Temu平台填写的商品重量或者体积,如果与实际数字相比超出一定的范围,卖家要向平台支付违约金。 两条都与卖家实际利益切实相关。随着卖家相继入局,新规陆续出台,预示着Temu在北美上线后,就有大批商家入驻。经过一段时间后,有商家面临出局,也有商家开始盈利,还有徘徊不定者,在犹豫进入还是退出。对此,本文分享了相关从业者的经历与感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2月12日这一天,Temu连出了两条新规,一条关乎运费,一条关乎商品重量产生的违约金——卖家在Temu平台填写的商品重量或者体积,如果与实际数字相比超出一定的范围,卖家要向平台支付违约金。
两条都与卖家实际利益切实相关。随着卖家相继入局,新规陆续出台,预示着平台将开始建立新的游戏规则。
9月1号,Temu在北美上线,大批商家入驻。接近四个月过去,商家和平台历经了第一阶段的磨合期,此时,有商家面临出局,也有商家开始盈利,还有徘徊不定者,在犹豫进入还是退出。
Temu是拼多多全新的跨境项目,也是拼多多内部战略级别排名很高的项目。此前《晚点财经》报道,现阶段Temu 业务优先级高于主站。拼多多内部默认的牵头者为拼多多核心高管COO 顾娉娉(花名:阿布)。
继多多买菜之后,Temu成为拼多多又一「试金石」,内部以「X 项目」称呼该项目,以此起到对项目进展的高度保密作用。2022年Q2财报会议上,拼多多CEO陈磊曾说,「关于出海,拼多多不会去简单重复别人做过的事情。」
Temu的经营模式与大部分跨境平台不同,商家向平台供货,平台负责选品及核价,掌握着货品最终定价权。上线早期,Temu鼓励工厂型卖家入驻平台,为用户提供低价产品。
新莓daybreak从一些大中小商家处了解到,经历过短暂的冲高之后,他们在Temu的产品销量均有下滑,因此有产品滞销降价或退货的情况产生。一些商家反馈,他们按批发价给到平台,最终却没有拿到与之相应的销量,单品卖出十几个甚至几个,价格与销量严重错位。
但也有抗风险能力强的大卖家表示,虽销量有所下滑,但目前整体卖得比较好,「多个平台,多条路。」
商业世界,最信奉的就是适者生存的铁律。
一、断货难解 赵钱的玩具品类在Temu卖得不错,目前销量已经过千。他的烦恼是,产品卖得青黄不接,经常断货。
原因是,平台却在限制供给,给他极少(十几个至几十个)的补货数量。整个11月,赵钱几乎每天都徘徊在断货边缘,「天天都在找经理,我要补货。」也就是说,并不是产品热销,就一定会得到平台的支持。
断货影响销量的同时,赵钱还面临链接被平台屏蔽的风险。
平台掌控着流量的分配机制,赵钱感受到, Temu的玩具类目产生爆单的机会比较多,但架不住总是发生断货。
王英也断了好几个货,她曾尝试申请修改备货数量,但平台的补货系统过于程序化,「有一次系统提示我只可以备一个,但第二天却可以备100个。我找他们改数量,说不行,我就只能发一个,第二天又发了100个。」
王英说,今天卖得少,不代表明天也卖上不去,「但平台就是不改量」。她现在已经放弃和平台理论,只按照系统提示发货,一个也发。那时候,运费还由平台全额承担。
不过,即便跟随系统要求的数量补货,也会遇到问题——补过去的货迟迟不能上架,等到上架,流量却下滑了。
新莓daybreak从几位商家处了解到,这不是个例。断货会严重影响产品销量,平台难以跟上补货的上架速度。
商家李凯也困惑于此。因为断货的缘故,他有一款单品日销量从90降到现在的40左右,活生生被斩断。最关键的是,断货之后他快速补货,花了十天时间才成功入库。为了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最近他不得不狠下心,一口气备货2000多件。
商家并不清楚背后真正的原因,他们只是从一些零散的信息中推测,很有可能是广东两个仓库不够用,爆仓了。从Temu上线以来,目前在国内只有广东清远和肇庆两个仓库。
二、单向信息通道 平台运营近四个月以来,商家最明显的一个感受是,平台效率不高、人手紧缺。
根据商家和Temu招商经理的交流得知,每个类目都有相对应的招商经理对接,也就是专门类目、专人负责。但如果有商家同个店铺上新其他类目的产品,经理也不会干预。
至于商家最关心的价格问题,招商经理一般不会给产品指导价,需要商家自行出价,平台负责审核,这个过程叫「核价」。当价格被否的时候,理论上商家有一次驳价的机会,即修改价格后,重新提交。如果二次被否,就不再有机会。
这个不是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商家有时候get不到平台的那根基准线在哪里。美西的产品报价被打回时,经理只是在后台简短回复了几个字,「报的是天价。」
很多人反映,负责与商家对接的招商经理,是一个难以寻觅又并不热情的群体。
平台和商户之间,始终处于信息单向流动的不透明状态,一旦出现问题,商家找人太难。赵钱反映,「之前的经理还会理我,现在也不理我了。」
有商家反映,想做的产品很难找到买手对接,发出去的消息要么石沉大海,要么大半夜一两点才收到回复。
有的商家都已经出单,至今也没有联系过平台经理,只是跟随系统指令操作运转至今;有的商家认为有没有买手和经理,影响都不是太大;而那些断货的商家,则在抖音、微信群等各个角落寻找经理,按照经常断货的商家赵钱的经验,「没找经理等于坐以待毙」。
平台上线初期,对供应商们的产品进行选品的时候,不同产品的审核期限是不统一的,有的短则两三天,有的长则一月有余。
选品审核的期限没有标准,审核通过之前,商家们也不会接到通知,只能静静等候。如果产品上传半个月到一个月都还没有动静,则意味着产品没被选中,此时商家就应该自动报废该品,去寻找新的品类了。
王英告诉新莓daybreak,「他们缺的东西就很快,秒批秒审,不缺的你再申请也没用,选上了自然有经理联系。」
在美西看来,这种买手选品的模式存在局限性,「他觉得好就是好,但他的标准是什么,没有对外公布。而且买手的眼光可能是片面的,自以为买手能选到好产品。」
也有卖家在社交平台对Temu的采销模式提出相同的质疑,「人工审核产品总有疲惫和出错的时候,当商家变多,SKU多起来的时候,如何保证每个产品都能被认真审核?」
这些困惑和困境,商家很难反馈到平台。一位商家表示,「我们没有向上反馈的渠道,都是单线沟通,只能接收平台的通知。」
亚马逊是中国卖家扎堆的跨境平台,2016年,第三方卖家就提供给亚马逊3.4亿的商品种类,如今几乎已填满了所有类目,但这是上百万中国卖家夜以继日地铺货的结果,刚运营近四个月的Temu,还有更漫长的征途。
三、适合的卖家 一个新生的平台,吸引成千上万的卖家入驻其中,必然会有各种问题发生。
在《拼多多跨境电商招商指南》中,写明了适合的入驻对象是厂家、贸易商和品牌。工厂还是贸易商更适合Temu,一直存在争议。
一位在TikTok开店的卖家表示,Temu对接的是工厂不是贸易商,很多要求只有工厂才能满足。
这位卖家以Shein举例,他认为,现在Shein用小单快返的模式控制了很多工厂,以小批量去测款打样,工厂是没有话语权的,「平台说要多少量,工厂才打样。贸易商有什么资格自己打样,怎么满足shein跟多多?」
但在商家美西看来,Temu想对接工厂,但工厂不一定配合,平台要求太多,所以还是需要中间商。
商家胡晓根据做Temu的经验和对工厂的了解,她认为,如果平台罚款、备货周期长、动销不高,这些都将会限制工厂与Temu合作,「我认识的几个服装工厂,都是接单生产发货。」
新莓daybreak了解到,工厂型卖家和贸易型卖家有不同的优劣势:工厂生产的货,能最大限度的降低价格,并且没有囤货的压力,缺点是产品数量有限;而贸易商可以和很多工厂合作,产品线丰富,缺点在于价格优势不明显。
贸易商家佑树前段时间在一场平台直播里得知,Temu不一定要求供应商是工厂,只要有好的货品,都可以。
佑树告诉新莓daybreak,「工厂的产品线才几个?」听了买手的直播后,她瞄准那种单量不大也不小、工厂看不上、利润还可观的货品。
最近,她找到了一款还算蓝海的类目,正在办理CPC认证,「因为买手说了,12月5号要清理没有资质的产品。」
一位主要做办公用品、宠物母婴相关品类的工厂卖家刘希,有一手源头的货品,在亚马逊和国内主流电商平台上,都有产品售卖。Temu上线后,他也入驻了平台,同样抱着对新平台尝试的心态,但他没有表现出对平台风险的担忧。
刘希能把利润掌握在可控范围内,他提到,「对于工厂而言,至少是可以接受的价格。我这边的商品种类比较多,每个商品每个类目能控制的毛利都不一样的。」
Temu除了工厂型和贸易型两种卖家,工厂和贸易结合的卖家也不少。
李云有自己的工厂,也和优质工厂合作,对接小商品,出口欧美,做Temu两个多月以来,最近销量也下滑了近一半。他告诉新莓daybreak,销量下滑前,他的日销能达到2000单,虽然现在日销降到800-900单,不过也算是卖得很不错,「利润控制在50%-100%,我有个产品,2块5的成本,卖20元,平台也通过了。」
和一些商家谨慎的态度不同,李云在Temu做得很大胆,上架了几百个产品,还连开了六个店铺。
即使备货量很大,李云也不担心压货问题,他有很多处理货品的渠道,「卖不掉的货,我们可以批发,但现在基本都能卖掉。」
他们是Temu的第一批淘金商家,有着不同的生存路径。面对未知,有人大胆博弈,有人谨慎保守。他们更多考虑的是自我生存。
平台则不然,他们直面用户,也是游戏的规则制定者。平台获益还不够,只有与商家共赢才是王道。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赵钱、王英、李凯、美西、胡晓、佑树、刘希、李云为化名)
作者:李欢
来源公众号:新莓daybreak(ID:new-daybreak),理解人,发现变化。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新莓daybreak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大厂为何攻不下欧洲?
设计动态 2023-01-05去年12月初,阿里巴巴海外电商业务又有新动作,即在西班牙推出电商平台Miravia。据悉,这是一个集时尚、美妆、食品和生活方式于一体的平台。 近期,Miravia的首席执行官Yann Fotaine对媒体表示,“西班牙是欧洲电子商务领域最具潜力的市场之一,对于快时尚巨头SHEIN的崛起,令中国电商巨头看到欧美市场的潜力,阿里、字节纷纷上阵。然而,除了SHEIN,其他大厂在欧洲市场屡战屡败,做了很多却依然业绩不佳。面对欧洲这块“洼地”,大厂为何迟迟攻不下呢?
去年12月初,阿里巴巴海外电商业务又有新动作,即在西班牙推出电商平台Miravia。据悉,这是一个集时尚、美妆、食品和生活方式于一体的平台。
近期,Miravia的首席执行官Yann Fotaine对媒体表示,“西班牙是欧洲电子商务领域最具潜力的市场之一,对于Miravia这样的平台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目前,Miravia官方网站已经开放,APP也在苹果、谷歌等应用商店上线。霞光社登陆网站发现,不同于中国此前跨境电商平台,Miravia定位中高端市场,商品价格在几百到几万欧元之间,新用户首次购物有20%的折扣优惠。
实际上,早在一年之前,2021年10月,阿里还上线了跨境电商独立站allyLikes,布局欧美快时尚市场。根据Similarweb数据统计, 2022年11月,allyLikes官方网站的访问量仅为2.44万次。
Similarweb上关于allyLikes网站数据
显然,快时尚巨头SHEIN的崛起,令中国电商巨头看到欧美市场的潜力,阿里、字节纷纷上阵。
2021年4月,TikTok于英国率先上线电商小店(shop)功能,并开展直播带货业务。然而,多位Tiktok商家对霞光社表示,TikTok英国小店的直播间非常冷清,成交量也比较少,难以盈利。
就在2021年,字节还先后上线了快时尚平台Dmonstudio、Fanno,但都于2022年上半年宣告停止运营。
根据媒体报道,SHEIN在2022年会顺利实现300亿美元的销售额目标,进一步缩小与快时尚巨头ZARA、H&M的距离。
然而,除了SHEIN,其他大厂在欧洲市场屡战屡败,动作颇多,唯业绩不佳。面对欧洲这块“洼地”,跨境电商平台仍在进攻。
01 电商巨头涌向欧洲 Miravia网站显示,平台已经入驻了不少知名品牌,包括迪士尼、乐高、皮克斯、巴黎欧莱雅、德龙、妮维雅、双立人、Staub、Foreo、华硕、Sonos、Lancaster、Boggi Milano、NYX、Garnier、Mellerware和Braun等。
一位速卖通商家透露,Miravia主要瞄准的是欧洲B2C的跨境机会,早期邀请速卖通上各行业的头部品牌入驻,且短期内仅以定向邀约的形式邀请入驻。
图源:Miravia网站
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12月,阿里除了推出Miravia,还进一步向东南亚电商平台Lazada注资。
根据Lazada提交给新加坡会计与企业管理局(ACRA)的文件,阿里又向Lazada注资3.425亿美元。根据统计,2022年,阿里向Lazada投入的资金已超16亿美元。此轮注资之后,Lazada的最新估值达到113亿美元。
实际上,阿里大力投入Lazada,与其开拓欧洲市场的战略也有关联。一位接近阿里的知情人士告诉霞光社,2022年,阿里想去欧洲做一些本土化尝试,速卖通在欧洲的本土化团队,也合并进Lazada团队中。
9月,Lazada首席执行官董铮在接受36氪出海采访时也确认了这一消息,他表示,“欧洲是非常重要的市场,有许多知名欧洲品牌是LazMall的重要合作伙伴。只要是对商家、合作伙伴和消费者任何有利的发展方向,我们都会保持非常开放的探索心态。”
不过,上述接近阿里的知情人士指出,Miravia是阿里在西班牙推出的本地电商平台,平台商品以西班牙本土品牌和欧洲品牌为主,属独立运营,Miravia和速卖通、Lazada是三个独立的业务。
Yann Fotaine指出,选择西班牙是因为它是一个拥有3000万在线买家的国家。Statista数据显示,西班牙的互联网渗透率高达93%,网民网购率为63%,是世界上第13大电商市场。
紧随德、法、意,西班牙是欧盟第四大经济体。阿里锐意进取之外,11月初,TikTok电商也筹备进入西班牙市场。
霞光社查阅TikTok官网招聘主页,TikTok在西班牙马德里的招聘职位有28个,包括西班牙美妆品类主管、时尚品类主管、家居品类主管等,主管任职均要求具备10年以上相关领域电商业务经验。
但字节不只发展TikTok电商,为了抢食快时尚市场,推出Dmonstudio、Fanno两个时尚平台尝试不力后,字节再于2022年下半年重整旗鼓,推出快时尚电商平台If Yooou。
据悉,If Yooou定位是“低价路线,优质服务”,目标市场为部分西欧和北欧发达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爱尔兰、瑞典、芬兰等。
近期,推出几个月、对标SHEIN的Temu,凭借低于SHEIN的价格,强势打入美国市场,如今在美国App Store购物类应用排行榜第一。根据媒体报道,拼多多下一步将进入欧洲市场,西班牙或是Temu开拓的第一站。
02 欧洲市场,难成气候 中国互联网大厂在欧洲市场动作频频,纵观结果,不尽如人意。
自2010年推出速卖通,阿里在欧洲耕耘超过10年。但根据速卖通商家反馈,速卖通主要市场是俄罗斯、美国,2022年投入发展的韩国市场初显成效,而欧洲市场长期不温不火。
“反正有一句话,得俄罗斯就得速卖通的天下。”速卖通金牌商家小念告诉霞光社,他从2019年开始做速卖通,来自俄罗斯市场的订单占八成以上,“不管做什么类目,欧洲主要就是西班牙有人买。”
小念指出,2019年是速卖通最好做的时候,彼时阿里会到欧洲国家“打广告”,有一些线下推广活动,“2019年‘双11’销量挺好的,这两年都在下滑。”
“速卖通大部分市场还是俄语系,我们就是俄语系、韩国、巴西做得还可以。”深圳一投影仪品牌商家Eddy对霞光社表示,他们在欧洲市场“不行”,销量占比还不到3%。
不仅仅是阿里的速卖通攻不下欧洲,字节的TikTok电商从英国起步,如今近2年时间,表现也颇为一般。
TikTok带货主播Dora告诉霞光社,做英国小店带货直播,观看量非常低,“当实时在线人数达到五六十人,就已经不全是英国人了。”她指出,一般直播间只有十几个人在看,销量最好的时候,英国小店一天也就卖七八十单。
Dora表示,直至8月份开始做TikTok东南亚小店,公司才开始有盈利迹象。在马来西亚市场,她一场直播带货,销量能做到四五千马币,这是英国小店达不到的成绩。
Dora的TikTok直播间
同时做TikTok英国小店和美国独立站,假发商家王生的情况也大同小异。
入场几个月,王生已经是TikTok的优质商家,月销售额能达到几万英镑,但仍然不足以维持收支平衡,“Tiktok是个泛娱乐的平台,用户没有养成购物习惯,尤其是英国市场,并不成功。”
王生指出,公司在Tiktok尝试了各种销售模式,从短视频带货、达人带货到如今的直播带货,都无法把规模做起来,“直播间有时候在线人数有七八百人,但Tiktok有个问题,推的都是国际泛流量。明明做的是英国市场,但其实没几个英国用户,而其他国家的人看不到小黄车链接,没法成交。”
如今,王生卖得更好的还是美国市场,通过Tiktok引流,吸引美国用户到独立站成交,当美国用户多的时候,独立站销量往往比Tiktok英国小店好。他透露,英国小店一天下来,订单量最高也无法过百。
霞光社获悉,11月,Tiktok电商功能也开始在美国上线,主要合作美国本土商家,中国跨境商家部分被邀约入驻。
Dora的公司也受邀入驻,但她指出,目前美国小店直播间仍处于测试阶段,流量很差,“直播间进不来人,同行也遇到一样的情况,系统监测不出原因,Tiktok官方经理也找不到原因。”
03 大厂屡战屡败 毋庸置疑,SHEIN在欧洲取得成功,一度抢去电商巨头亚马逊以及快时尚巨头ZARA、H&M的风头。
根据亚马逊的一份报告,2022年上半年,SHEIN在美国的应用程序下载量首次超越亚马逊,前者下载量为2240万次,后者为2200万次。
2020年新冠疫情开始,线上消费需求爆发,SHEIN强势打开欧美市场,实现250%的惊人增长,GMV(商品交易总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而根据路透社报道,SHEIN在2021年销售收入约为15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93亿元),引发全世界的关注。
疫情助力SHEIN爆涨,却不是其在欧美成功的主要原因。 成熟的柔性供应链、瞄准Z时代群体的社交媒体营销、极高的性价比优势、纯在线模式等,是SHEIN攻下欧美电商市场的重要因素。
SHEIN一开始走的就是自营品牌的路线,以Z时代年轻人为目标群体,与Facebook、YouTube、Instagram以及TikTok上的各类头部、腰部网红合作,在社交媒体上建立起广泛的品牌效应。至今,SHEIN在全网拥有超过2.5亿粉丝。
最重要的是,上世纪90年代ZARA开发的柔性供应链系统,SHEIN利用中国服装供应链优势,将其发挥至极致。彭博社专栏作家David Fickling说,SHEIN已经将“快时尚”转变为“实时零售”(real-time retail)。
“从消费者到制造商的流程,从概念到最终产品的总生产时间需要两到三周。”SHEIN新加坡总经理Leonard Lin在接受英国知名时尚媒体Drapers采访时表示,“小单快反模式建立在减少生产浪费和按需制造的前提下,我们能够比传统预测模型更准确地识别趋势和预测消费者需求,这种边试边学的形式可以显著减少浪费和库存过剩。行业的平均滞销率在25%至40%之间,而SHEIN能做到个位数。”
SHEIN2022年每天上新数已经高达6000款,而一年里,ZARA大约推出2万款新品,两者差距明显。
如此看来,SHEIN迅速跑马圈地,靠的是自成一家的体系,其独立站品牌运营思维、柔性供应链管理系统等,是其他跨境电商平台此前从未尝试的出海方式。
多年来,中国电商巨头多以平台模式出海,但屡战屡败。
2021年开始,阿里设立“海外数字商业板块”,进一步加码全球化战略。
根据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阿里全球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其中,国际零售部分增长3%,国际批发部分增长6%,超出市场预期。具体来看,国际零售部分,Lazada、速卖通、Trendyol和Daraz的总订单量同比下降3%,主要是因为Lazada和速卖通的订单量下降,而Trendyol订单同比增长超过65%,缓冲了整体的下跌。
也即,阿里主攻欧洲市场的速卖通,在海外商业版图中,未能做出更大贡献。 实际上,2022年俄乌战争对速卖通的打击较大,速卖通主要市场如俄罗斯、乌克兰、美国,订单量大幅萎缩,即使打开韩国等新兴市场,也难以平衡损失。
而说到字节,Tiktok在欧洲的影响力不容小觑,早在一年前,其全球月活跃用户已突破10亿,与Facebook旗下Instagram、Facebook、WhatsApp、Messenger并列全球最热门的五大应用。
然而,这个流量池却未能帮助字节打下欧洲市场,如上述英国小店商家经验, Tiktok电商并未能复制抖音的“兴趣电商”模式,直播带货模式“水土不服”,欧洲用户并不买单。
实际上,以平台模式攻略欧美, 亚马逊的市场地位,令速卖通、Tiktok电商难以出头。 霞光社获悉,在美国、西班牙、法国、英国多国电商市场,亚马逊占有率均为第一。
如同SHEIN,在欧美市场,去中心化的独立站也拥有较大市场份额。在美国,2021年Top电商零售商当中,亚马逊占约41%,Shopify占10%。以Shopify、SHEIN为代表的独立站,正在以其品牌调性,吸引一批欧美消费者。
为了效仿SHEIN,阿里、字节也纷纷推出时尚类跨境电商独立站,然而,他们未能复制SHEIN的成功模式。相比推出allyLikes“小试牛刀”的阿里,字节在欧洲市场频频折戟,损失可能更多。
2021年11月,字节上线了主攻女性时尚服饰的独立站Dmonstudio,100天后匆忙关闭,而据悉项目属于S级,整体预算至少2亿美金起。2021年12月底,字节又推出针对欧洲市场的跨境电商独立站Fanno,同样好景不长,2022年5月份,Fanno也传出关停消息。最后,2022年上线、仍然“存活”的快时尚平台If Yooou,也并未激起水花。
无论是抖音还是Tiktok,字节新兴的“直播电商”业务,仍未能形成与传统电商媲美的供应链体系,而在跨境电商模式下,物流、政策等问题也让字节系应接不暇。
阿里的独立站allyLikes则仿佛“石沉大海”。霞光社获悉,在Google Play中,allyLikes目前的下载量仅为10万+;而App Store中,已经找不到相关应用。
显然,阿里、字节在欧洲尚未成功,如今初见效果的,当属拼多多Temu。以低价供应链体系在国内电商市场中站稳脚跟,拼多多或许也能靠其优势跟SHEIN正面竞争。当然,Temu在美国市场获得小规模成功后,进入欧洲市场能否一样顺利,尚不得而知。
*文中小念、Dora、王生均为化名
参考资料:
[1]专访|Lazada集团CEO董铮:深耕本地化是Lazada的核心竞争力,36氪出海
[2]Inside Shein: exclusive interview with Chinese fast fashion giant,Drapers
作者:YAN;编辑:宋函
来源公众号:霞光社(ID:Globalinsights);看见新经济的万丈霞光。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霞光社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智能音箱声渐默
设计动态 2023-01-05无论有屏无屏,智能音箱的2022年注定要在寒冬中结束了。 IDC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中国智能音箱市场销量为1483万台,同比下降27.1%,销售额为4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6.2%。同期带屏智能音箱市场销量589万台,同比下降24.3%,销量占比接近四在过去的2022年,智能音箱市场的发展是不尽如人意的,大厂的入局并未给智能音箱的发展带来长久的升温,智能音箱大屏的引入似乎也未给用户带来更好用的体验感。那么,智能音箱的未来发展会走向什么样的趋势?本文就智能音箱的发展进行了解读,一起来看。
无论有屏无屏,智能音箱的2022年注定要在寒冬中结束了。
IDC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中国智能音箱市场销量为1483万台,同比下降27.1%,销售额为42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6.2%。同期带屏智能音箱市场销量589万台,同比下降24.3%,销量占比接近四成。即便是双11,相关数据也非常不理想。
度过了萎靡的一年,未来恐怕也很难有乐观预期。
头豹研究院与沙利文预计,截至2026年智能音箱市场年销量维持在3800万台上下,销售额徘徊于8.5亿-8.8亿之间,俨然小众市场。
智能手机、智能电脑与平板、智能音箱所构筑的随身、短距离、远距离交互场景中,智能音箱的市场表现似乎有些未老先衰。
一、迅速失宠 2017年,阿里以3亿元入局智能音箱领域,一年之后砸下30亿元“人工智能补贴金”,为其天猫精灵及上下游扩展保驾护航;同一时期,百度、小米大手笔入驻智能音箱赛道,前者意欲借道All in AI、后者则希望巩固AIoT。
2020年,阿里围绕天猫精灵提出了“双百计划”,即投入100亿元推出百款智能爆品,寻找AIoT与内容生态的入口,智能音箱作为生态起点的属性充满了想象空间,作用不言而喻,加码智能音箱成为各自战略的延伸方向。
价格战之后,各家智能音箱扎堆百元级。“半卖半送”的游戏注定成为头部大厂的独角戏,只是让人意外的是,这块理想中的“膏地”却带着几分现实中的骨感。
中商产业研究数据显示,从2017年-2022年,6年间国内智能音箱出货量已经颓势渐显。2019-2021三年为蜜月期,出货量分别为3682万台、3770万台、3515万台,除了作为元年的2017仅为176万台,2018年与2022年1-8月出货量均为1600万+台水平。
回看智能音箱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可称为蓝牙时代,简单地说,作为手机或笔记本等智能终端的蓝牙扩展,智能音箱成为了内容载体与连接中枢。
正是如此,智能音箱承载了语音交互、内容输出、万物互联的诸多重任,全新的产品形态一度点燃市场。不过,热度衰减却比想象来得更快,RUNTO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个季度国内智能音箱累计销量为1911万台,仅是2019年巅峰期的54%,显然,智能音箱三年的高光表现无以为继。
智能音箱卖不动,内外因素都有。
语音交互是成败根本,智能音箱经过几年发展,语音识别技术却没能引来质变拐点。按照智能音箱的交互逻辑,语音唤醒——指令识别——执行三大步必不可少。如果识别出现偏差,意味着第一步白做,第三步的执行结果则失去意义。
可以发现,当多次语音识别出现误差后,大多数用户还是更愿意手机直连,依靠移动端完成指令。
2022年小爱同学月活量已连续三个季度在1.15亿人左右,维持高位,难再突破,搭载小爱的智能设备种类与日俱增,总量不变则此消彼长,智能音箱上的小爱月活大概率是走低的。
不同智能设备涌现对其造成冲击,是智能音箱市场降温的外因。
站在用户角度看,语音唤醒等待时间长与识别问题,都导致智能音箱体验不佳,而手机蓝牙直连,点按操作的误差率相比语音识别明显更低,即使不愿“动手”的用户,也完全可以依靠手机自带的语音助手完成与智能音箱类似的操作。
而智能音箱大有回归“音箱”属性的趋势,甚至在追求降低损耗的“有线党”之中,Wi-Fi与4G都不是卖点。
如今,用户新奇感荡然无存,智能音箱的实际体验也难堪大任,经历了短暂火爆回归平静。而智能设备种类繁多,智能音箱并非厂商唯一的内容及生态入口,且伴有先天劣势。
二、智能音箱难独活 智能音箱曾经有过一个公域故事。
因为具备便携属性,智能音箱一度带来广阔的想象空间,在实际使用场景中,其发挥空间有限。主要原因在于,当前远场语音识别技术带来的产品体验并不完整:如果说在车载、智能家居、会议室等相对安静的场景中,其识别错误率还可勉强让人接受,那么商超、门店、展会、公共场馆等场景中,远场语音识别就无能为力了。
远距离、低信噪比带来的收音困难,加上多人说话时无法准确识别目标语音,智能音箱的公域短板是其先天劣势;智能音箱需要具备相应的智能设备作为扩展,不然功能仅仅停留于蓝牙音箱,而其它功能可以被手机覆盖,导致其日渐沦为鸡肋。
不同产品的确主打不同的场景,但需以解决用户核心痛点为主。比如,智能手环部分功能虽然借助手机,而心率、血氧等实时监测依赖手环主体,手机只是作为数据实时呈现和操控的扩展屏;手环也可实现智能音箱的大部分功能(除外放),理论上,也可充当物联桥梁。
相比之下,智能音箱本体并没有深度绑定用户某方面痛点,仅扮演着智能化中转站的角色。
京东的JD+智能音频解决方案,整合了飞利浦、漫步者等成熟硬件厂商,语音平台商为国内顶尖的科大讯飞,携手内容提供商百度音乐、喜马拉雅等行业头部资源,集合一把好牌,为其智能音箱商业高楼做好了基建,而无界零售才是其顶层建筑。
尽管蓝图宏伟,智能音箱在私域场景的确可以作为京东战略延伸中的一环,但到了公域,比如京东电器超级体验店、七鲜超市等场景,智能音箱参与感则大幅降低。
稍晚入局的阿里注意到了智能音箱的先天劣势,为此成立了阿里人工实验室,试图优化消费级AI产品在公域的表现。
小米则一早确定了智能音箱+小米全家桶的思路,由智能音箱作为全屋智能设备的“开关”。同样是整合内容商、语音平台、硬件商,但小米显然把重心放在了“捆绑”。所有动作都指向小米商城,由此绑定海量智能设备进行“全屋定制”,充当其内容、云服务等输出端口。
电商作为阿里、京东、小米的主要战场,实际也是智能音箱肩负的重要使命。而对于ALL in AI的百度,小度智能音箱更像是一个窗口,为其AI生态成长进行“语音投喂”,百度大有用户基础和使用频率更高的选择,比如百度地图,而智能音箱的成败其实无关大局。
智能音箱公域属性缺失、体验不足,担负桥梁重任只能勉勉强强。如今,小米手机×AIoT战略,明确了手机的起点和支点作用;京东、阿里各自战略也并未激起太大水花,侧重AI成长的百度也不再对智能音箱有更多投入。
没有与用户痛点深度关联,甚至可以被轻易替代,智能音箱在生态大戏中的角色越发边缘化。
三、何去何从 近年,智能音箱引入大屏,由过去纯语音交互加入了一套可视化操作与反馈系统。优势显而易见,对于指令采集和执行具备了与手机相似的精准度,然而效率和逻辑仍然经不起推敲。
比如,用户走进家门,想通过智能音箱打开空调,无屏智能音箱的操作流程是纯语音,弊端如前文所述。带屏智能音箱可以进行点按操作,前提是,用户需要走到音箱所摆放的位置。
看上去是多走两步的问题,实则与交互便捷性相悖。
当手机蓝牙自动连接后,用户仍然可以执行相同操作达到相同目的。传统开关往往分布于入户、房间入口、床头两侧等用户移动的起点或终点,带屏智能音箱集成了全屋智能设备开关,更像是装修时的错误规划,集中于家中任何一处,都可能顾此失彼,反而失去了便捷性初衷。如果回归语音操作,那么屏幕这一卖点又成了伪需求。
价格战之后,智能音箱主要借助内容生态或下游商业环节产生间接盈利,但并非完全落入自家口袋。
智能音箱加入大屏,欲从源头上提升硬件毛利率,然而本质上并没有带来体验革新,这波新鲜感能维持多久,目前看起来并不乐观。
根据IDC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国内智能音箱出货量总体走低,截止6月,无屏智能音箱出货量已出现35%跌幅,带屏智能音箱跌幅超12%。而销售额的差距却相对更小,无屏智能音箱跌幅接近20%,而带屏智能音箱跌5%左右。
加入屏幕,一定程度缓解了智能音箱的总体颓势,但有点杯水车薪的意味。
从产品形态来看,带屏智能音箱既像智能电视,又像平板电脑,看似具备强大综合能力。从体验看,主流带屏智能音箱的显示屏在8寸左右,分辨率大多在720P上下,其显示效果、信息量远不及电视,而在软件生态上更无法与平板电脑相提并论。
带屏智能音箱,更像是语音识别技术没有本质突破,应对销量断崖式下滑的一次缓兵之计。
语音识别、合成两大核心技术的发展又离不开大数据采集和自我进化,从使用频率和场景覆盖率来说,智能音箱已然不是拼接商业版图的优先选择。
对于厂商而言,智能音箱做与不做都很头疼。弃之,无疑失去了一个用户习以为常的交互点和数据采集点,食之,硬件盈利难、内容质量的主动权并不完全在自己手里,而头部厂商的智能产品矩阵庞大,随时可以将智能音箱取而代之。
2022年11月,Matter 1.0发布,这一涉及插座、门锁、照明、网关、应用程序等国际标准正式面世,目前已有数百款设备获得认证和正在接受认证,其中不乏苹果、谷歌等行业巨头,不同厂商的智能设备互通互联的时代正在赶来。
对于厂商而言,全家桶护城河即将开放,行业壁垒一定程度受到冲击,但也预示着不同品牌的受众可能存在松动和转向,厂商的风险和机遇并存。对于用户而言,选择权松绑当然是喜闻乐见的,这更加考验各厂商的软硬件实力与生态粘度。
尽管略显鸡肋,智能音箱或许在先入为主的优势下仍有存在价值,随着Matter协议进程,用户面临更多选择和搭配,但仍需一个“中转站”的事实暂时不会改变,这一用户习惯留存的时间,能不能等来语音识别技术质变,将决定智能音箱的命运。
作者:熊星;编辑:吴先之
来源公众号:光子星球(ID:TMTweb),细微之处,看见未来!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光子星球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知乎商业化何解?
设计动态 2023-01-05不久前,知乎创始人、CEO周源发出公开信,分享了知乎的社区定位、内容生态和职业教育。 周源在信中表示,“专业讨论”将是知乎必然长期坚持的定位;内容变现方面,盐选会员将在未来三年打造500位超100万收入的创作者;周源还首次正式分享了知乎布局三年的职业教育业务,几乎所有互联网产品都会面临一定的商业化变现难题,比如知乎作为内容社区,也需要在商业化的道路上寻找更契合自身的发展道路。那么对于知乎来说,什么样的商业化道路才是可长期持续的?职业教育这一方向会成为知乎解决商业化问题的解答之一吗?
不久前,知乎创始人、CEO周源发出公开信,分享了知乎的社区定位、内容生态和职业教育。
周源在信中表示,“专业讨论”将是知乎必然长期坚持的定位;内容变现方面,盐选会员将在未来三年打造500位超100万收入的创作者;周源还首次正式分享了知乎布局三年的职业教育业务,并表示12月将正式上线“知学堂”APP。
知乎最新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第三季度知乎总收入9.12亿元,同比增长10.7%,平均月活用户数(MAU)达9700万人,较2021年下滑420万人,平均月付会员1090万人,同比增长99.5%,净亏损2.79亿元,在财报会上,周源表示“短期目标是尽快盈利,长期目标是盈利性增长”。
2019-2021年,知乎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8.2亿元、3.4亿元、7.5亿元,始终没有迈过盈利大关,作为中国社区产品三杰之一,知乎被视为“中文互联网公域深度讨论最后阵地”,如今成立12年的知乎早已迈出小众精英圈层开始接纳大众,但同时商业化问题也变得愈发明显。
一、从小众“理想国”到大众内容社区 2010年12月19日知乎上线,经历40多天达的内测期,知乎积累了200多位“种子”用户,其中包括像李开复、王兴、王小川、徐小平和马化腾这样的企业家,也有一批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而在内测期间,这批人创造了8000个问题和2万个回答,高质量的内容让知乎热度大涨。
不过知乎邀请制的注册方式将不少对知乎感兴趣的用户拒之门外,即便如此,较高的入驻门槛也没有阻挡用户的热情,当时知乎微博的评论区和官方邮箱里经常会出现想要邀请码的留言,甚至一个知乎邀请码在淘宝被炒到上百元,可见当时知乎的火热程度。
2013年知乎转变运营策略,改变了过往邀请制的注册方式开始向公众开放,并将首页全方位升级,提供最近的热点话题和用户列表,这一动作让知乎的注册用户数在一年时间直接翻了十倍,之后的几年时间用户规模稳步增长。
知乎的内容形式也有所变化,从最初的文字问答到图文内容,再后来知乎还探索了视频与直播这种内容形式,而内容类别也从主要的互联网、科技扩展到娱乐、时尚、数码等大众内容消费领域。目前,知乎已经拥有财经、电竞、健康、职场等三十余个板块。
知乎首页截图
不过新用户的大量涌入让许多老用户开始反馈知乎“味不对了”,不少大佬开始停更,并且“抖机灵”式的回答越来越多,但前期知乎整体还是能够保持高质量回答的持续输出,因此并没有对平台氛围造成太大影响。
后来,知乎的舆论画风有了明显的转变,其中“海贼-王路飞”事件就是一个转折点,这位用户在于2015至2017两年间,在知乎上“分享”了自己的100多种“人生”,这种浮夸的内容对知乎的平台口碑造成了极大的打击,网友甚至用“谢邀,人在美国,刚下飞机”,“知乎,分享你刚编的故事”来调侃对知乎的印象。
二、摇摆的商业化 2016年,知乎开启了商业化进程,这一年也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当时知乎也推出了实时问答工具“知乎live”,如果提问者想要通过实时互动获得答案,需要付费进入知乎大V的live群,之后大V会在群里解答用户的问题。
但这种内容付费模式当时并不是知乎商业化的重点,周源彼时接受采访时表示,“知乎考虑赚钱、变现首先是要做广告”,广告业务的上线被看做是知乎全面商业化的起点。
从2018年起,知乎开始重视付费内容,在2018年6月知乎宣布将“知识市场”升级为“知乎大学”,“知乎大学”由“课”+“书”+“训练营”共同组成产品体系,同时知乎宣布“超级会员”启动正式售卖。
会员业务的推出表示知乎正式切入内容付费赛道,根据周源的表述“知乎会员业务真正走上正轨则是2019年推出的盐选会员”,盐选会员主打付费网文小说,根据2021年1月知乎官网发布的数据来看,奇闻和言情为主要题材的故事专栏占据盐选专栏热度Top100的87%。
目前言情题材的故事在知乎的热度依旧不减,比如知乎TOP100的故事榜单,排在前三的《再次心动:陪你走到最后的温柔爱意》、《心机仅你可见:双向暗恋,甜蜜对线》、《君心终得见:勇敢女主执着追爱》都是属于言情题材。从付费用户规模以及活跃度这个角度来讲,“盐选”的推出无疑是一件好事,但从内容上讲,这会进一步稀释知乎的调性。
图源知乎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知乎也在发力会员业务,这部分收入在总营收中的占比并不大,知乎的付费会员业务在2020年、2021年、2022年三季度分别实现收入3.2亿元、6.69亿元、8.28亿元,分别占比23.70%、22.59%、33.25%,而这其中,有多少是为知识付费,又有多少是为网文而来,外界并不清楚。
知乎商业化的摇摆在视频业务上也有所体现,知乎布局视频业务的时间可以追溯到2017年。当时知乎采用视频形式做问答,并上线了以3-5分钟短视频为主的视频专区。
不过视频业务进展较为缓慢,在2020年10月之前,视频业务在知乎内部一直处于搭建阶段,据Tech星球报道,当时视频业务只有两三个运营,主要负责产品基础功能搭建工作。
可以说2020年10月是视频业务的转折点,当时知乎在产品首页增加了视频的独立入口,公司的资源也开始向视频业务倾斜,一个明显的动作是知乎签下许多站外大V,并针对视频内容推出流量与现金奖励,以此激励创作者制作视频内容的热情。
2021年知乎组建视频团队,巅峰时期产品运营团队一度有200多人,可见对视频业务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据了解,知乎在2021年发布了十余个不同主题的视频活动,涉及职场人、大学生、宝妈等多个群体,目的是打造内容的多样性。此外,知乎高赞联合创作大赛更是用亿级流量来激励创作者。
尽管知乎投入不少,但去年抖快这些短视频平台的市场地位几乎已经不可撼动,这些平台也已经积累了不少知识类别的内容,这样看来知乎对视频业务的大力布局显得有些迟。
或许是视频业务没达预期,知乎的视频部门频频传出裁员的消息,在2月份的一次内部邮件上,知乎宣布视频部门将和产品部门被拆分合并到社区等一级部门,与此同时教育部门被提到台前。而到了3月份,知乎视频总负责人蔡林离职,任期未满一年,首页“视频”入口被“想法”取代,视频业务不可避免走向业务边缘。
至于广告业务,虽然广告是知乎商业化的起点,也一直撑起营收的半壁江山,财报数据显示,2019年、2020年,广告业务的收入在知乎总收入的占比中分别达到 86.12%、62.36%,但已有的广告业务并没有解决盈利问题。2020年知乎推出了“软广告”业务内容商业化解决方案“知+”作为原有广告业务的补充。
2021年某次知乎高管集体培训时,针对“你觉得知乎应该解决什么问题”时,周源写下了一句简洁又明确的话:解决“知+”遇到的一切问题。可见周源对“知+”有较高的期待,财报数据显示,以知+为代表的商业内容解决方案增速较快,从2020年的1.36亿元提升至2021年的9.74亿元,在总营收中占比达到32.9%,今年第三季度,商业内容解决方案实现营收2.65亿,总体发展的比较平稳。
三、职业教育会是下一个增长点吗? 据德勤研究机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职业教育市场规模达6505亿元,预计2023年中国职业教育市场规模将达到9029亿元,职业教育市场正在稳步发展,而教育行业环境的变化,也促使各个平台将目光放到成人职业教育上。
其实早在2020年,知乎就已经推出了职业培训服务,提供以专业资格证和职业教育为核心的专业课程,同时知乎一边自己开发各项培训课程,一边用收购的方式不断丰富平台的内容,吸引用户购买。
今年一季度,知乎首次将“职业培训”业务从其他收入板块中提出来,并不断加码职业培训。不久前周源还在公开信中着重提及了知乎在职业教育方面的规划。周源表示,“目前知乎通过自营、收购等方式已完成了职业教育的初步布局,知乎想做的是用技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在之后公布的几次财报数据中,该项业务呈高速增长态势。今年第三季度,职业培训收入达7800万元,同比增长了458%。
知学堂APP截图
不过该项业务整体基数较小,增速较快也不足为奇。并且知乎在职业教育上究竟有多大的竞争力其实是不确定的,中公教育、华图教育、粉笔科技等专攻职业教育的公司都是知乎的竞争对手,此外新东方、好未来等以教育起家的平台在经历行业震动期后也开始进一步布局成人教育,来自外部激烈的竞争其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知乎职业教育业务的天花板。
总之,商业化是知乎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将亏损持续收窄达到盈利目的,市场等着知乎的答案。
作者:白羊;编辑:纪南
来源公众号:TopKlout克劳锐(ID:TopKlout),一个集好看和有料于一身的自媒体生态观察号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TopKlout克劳锐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套路+情怀,到头来拼不过一个钱字
设计动态 2023-01-05柴米油盐,一日三餐,是谁也逃不过的生活。 尤其静待在家中的日子里,更是如此。 必不可少的瓜果蔬菜肉蛋奶,靠不上远在天边的电商卖家。在物流有限的时光中,淘宝商家手里的货,没了快递的配送;社区买菜平台的库存,送不到每个驿站的角落。 于是乎,所依靠的,也只有身边触手#本文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原创激励计划》出品。
现在生活和经济正在恢复正常,各大企业也正在恢复正常运营。便利店团购曾经在特殊时期帮助人们解决了生活上的燃眉之急,如今面对复苏的互联网巨头们,小店们还能留住用户,持续盈利吗?本文作者根据一次亲身经历,围绕这个话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柴米油盐,一日三餐,是谁也逃不过的生活。
尤其静待在家中的日子里,更是如此。
必不可少的瓜果蔬菜肉蛋奶,靠不上远在天边的电商卖家。在物流有限的时光中,淘宝商家手里的货,没了快递的配送;社区买菜平台的库存,送不到每个驿站的角落。
于是乎,所依靠的,也只有身边触手可及的一亩三分地。
恰好,在我所居住的城市里,存在一个自有的连锁便利店品牌S便利,近几年,也在社区买菜的浪潮中,做出了一些尝试……虽然没有太显著的成果。
直到又一段物流受限的日子,S便利凭借着本地优势的供应渠道,以及遍布大街小巷的营业网点,成为了唯一可以保持供货的买菜平台。
且在这段很有限的时光里,S便利也丝毫没有因为一时风头无二,就忘乎所以,而是快速迭代着功能,扩展着社群,希望能够借此机会,为本地社区买菜的长期布局,占据一席之地。
短时间看,S便利确实做到了。在那段时间里,几乎每家每户,都登录过它的线上平台;从年轻人到老年人,纷纷进入了它建立的买菜、拼单聊天群;有不少人都尝试过它快速上新的种种功能;大众也在困难的日子里,享受到了它给予的恩惠。
然而,在物流畅通的那一天,S便利却失势了。群里没什么人继续说话,线上下单的人也寥寥无几。
它短时间内取得的一切进步,无论策略上,还是情怀上,或是技术上,都丝毫不逊色于同类平台。却在全面畅通之后,被其他同类平台,用简简单单一个字,轻松击败——钱。
价格重要吗?
当然重要。如果不是为了便宜,人们也不会在双11熬夜奋战;如果不是在意价格,用户手机里也不会拥有那么多的购物平台,用来把价格比个透彻。
但价格,有时候也并不那么重要。终端市场上,最畅销的产品,往往不是价格最低的产品;很多操弄情怀的品牌,比如手机,比如服装,也经常可以用高价战胜低价。
在这场用户争夺战中,曾占据优势的S便利,是否只是输在一个钱字上?为了应对价格,它所作出的一切套路、情怀方面的努力,又因为什么没有起到明显的效果?
让我们先从S便利所付出的努力及其收获,开始看起。
一、挣扎只为更好 1. 扩张社群 在为附近居民区供菜的日子里,能感到最显著差异的,就是S便利微信群的规模,与日俱增。
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独家供应的机会,既是它长期深耕于本地的结果,也是一场意料之外的机缘。而显然,S便利没打算白白浪费掉这段机缘。
借助独有资源,通过以人传人为主的方式,使社群的规模快速膨胀。而膨胀的社群,又能给S便利短期、长期的经营,带来诸多好处。
1)了解用户需求
S便利可以和需要买菜、采买一般日用品的用户高效沟通,了解用户的需求,并及时做出反馈。
今天蔬菜销量不佳,是因为前日蔬菜品质不好,导致用户对品质缺乏信心;还是因为用户之前囤积了大量蔬菜,导致需求下降;或是因为特定节日的饮食习惯,导致主食摄入量提高,蔬菜摄入量下降……
同一种现象背后,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原因。而通过社群,尤其是活跃的社群,S便利可以快速了解到用户的真实想法,以便对未来的策略,做出灵活的调整。
2)提高用户粘性
能带来更大效益的,或许是用户粘性的提升。
一个消费社群,群内用户相互交流较少,很难带来真正有效的情感维系作用。
但因为社群的存在,有效入侵了用户的社交娱乐区域,能更频繁的与用户接触,不断起到提醒的作用。让用户在聊天、娱乐的时候,也想起买菜这档子事,从而顺其自然的打开产品相关页面。
就像有的人总忘记按时吃药,只要在手机里定一个闹钟,就能在闹钟响起的时候,想起吃药,大幅提高吃药的机率。
社群也可以起到这个闹钟的效果,提醒还没买菜的人,可以去S便利的线上页面看看。而不是等着用户自己想起来买菜,再自己选择买菜渠道。
2. 精细服务 在大范围扩展社群、拥有了与用户更贴近的交流渠道的基础上,S便利能进一步为用户提供更精细的服务。
社群里人们提出的需求,可以满足进货,增加品类;便利店内的常备货品,但凡用户需要,可以在很短的响应时间内送货上门;用户存放、代买某些东西,店员也能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如果在一线城市中,参与买菜竞争的大厂,脉络遍布,这些事情也能做到。但在这个城市中,社区买菜大厂的工作人员,很难做到高密度覆盖。提供精细化服务,也多指望各驿站的人员代劳。而驿站又站在一个相对中立的位置,往往同时代理着几家买菜平台,很难针对其中某一家,提供更多超额服务。
在此基础上,S便利就借助本地密布的网点,占据了优势。
3. 线上线下协同 独家供菜的短暂时间里,S便利快速建立了线上下单页面,借助对各个门店的高度管控,清楚掌握每个门店的实时库存、店内客流、员工动态,实现了用户下单后,短则几分钟就能送上门的服务响应效率。
为了配合社群的推进,S便利又进一步改善了原有的拼团功能,并通过社群重点推送。在物资供应受限的时段里,常规货品常规备货供应,特殊小众化商品拼团供应,不仅降低了供应链的损耗,更让社群以拼团为线索,通过人传人的方式快速扩展。
在极为有限的几天里,S便利并非占着独有的供应地位就满足,而是快速把线上、线下的产品、服务进行更新迭代,从而大幅提高了大众的使用率和满意度,并为恢复供应后长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期待往往与现实存在距离。在恢复供应的短短几天时间里,S便利的买菜业务就开始变得冷清。
二、挣扎又是徒劳 要说失宠的原因,最显而易见的,就是确实存在的价格差距。
大厂借助更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以及更低的前端运作成本,能够提供价格更低的货物。
要说在买菜这档子事里,商品单价本就不高,所谓价格差距,很多时候也无非就是几毛几分。
就像在淘宝上买东西,很多产品也都能搜到价格更低的同款。可即便是常常比价的人,也未必会在价格最低的店铺买。人们做出决策时,也会考虑店铺常购的信赖和情怀,考虑“一分价钱一分货”等因素,不只看价钱。
况且,S便利还拥有着服务更精细、近因高频习惯、特殊时段保供情怀等多方面优势。
但大厂几毛几分的卖菜优势,为什么如此之快的让用户变心?
1. 有限竞争 线上买菜平台,虽然不算少,但相比淘宝上无穷无尽的商家来说,仍是一个渺小的数字。尤其是在三线城市里,选择空间基本也就只有三四家。
竞争有限的情况,就导致了用户有充分的时间和兴趣,进行价格、质量对比,做出更接近最优解的消费决策。
当人们在选购产品时,如果选择的空间过多,就很容易进入决策瘫痪的状态。就像在快餐饭店中,选择吃鸡翅还是吃汉堡相对容易;但在中餐店里,面对着上百个菜品的厚重菜单,很多人会无从下手。
因为,人脑在决策的过程中,能够同时容纳的信息,是有限的。当这个信息越多的时候,大脑感受到高负荷运作的压力,就会开始烦操,迫切的想要停下来,避免去过多消耗自己的精力、时间。
在淘宝上,筛选某个具体商品,人们不会把所有售卖此商品的店铺都看一遍,时间精力不允许。也不会把自己已经看过的所有店铺,都充分考量一遍,大脑线程不允许。
于是,大脑开始偷懒:相信某个主播,认定他的直播价格最低,就在他的直播间下单;看过三五个店铺,觉得不会再有更优惠的价格,就下单入手;不去看其他店铺,直接在自己最熟悉的店铺里下单;不用试探性的比对不同品牌差异,直接选择信任自己熟悉的品牌……
这些选择其实不算错,时间和精力也是一种成本。只是具体考量某次消费过程时,人们的消费决策,未必能达到利益最大化。
而在买菜这个战场上,即使有S便利的加入,本地也无非四家平台在争夺,比价空间是有限的。再加上每个平台内部,基本没有同质化产品的自我竞争,用户面对的选项有限。
所以,相比在淘宝无数个店铺中筛选最美的价格,用户在买菜平台上比价,就是一件相对轻松、简单的行为。无需消耗大量精力,就能做出一个让自己感到满足、且更接近最优解的决策。
而这种时候,常比别人贵几毛几分的S便利,显然不是那个最优答案。
2. 习惯冲突 在偶然几次的选择中,用户可以进行全平台比价。但天长日久,也没有谁会在每天买菜的过程中,把四、五个平台全都搜索一遍。
于是,在一次次的买菜过程中,人们还是会形成习惯,或者说产生路径依赖——在几次对比中,某平台普遍占优,于是对此平台更为依赖。
虽然各平台间,不会出现价格、品质的绝对碾压,往往是A平台甲产品便宜,B平台乙产品优惠,C平台今天特价,D平台明天划算。
但在用户一段时间内的观察,也会有一个大致的判断:相对来说,选某平台是更好的选择。于是,用户在繁忙无暇比价的时候,在没有心情比价的时候,就会只看这一平台;在想要买菜的时候,会先看这一平台。形成了习惯性认知。
而有趣的是,在特殊时段前,多数人早已养成了依赖某平台的习惯。而在物资受限阶段,其他平台都无法供应,人们养成了依赖S平台的习惯。当特殊时间过去,各平台供应恢复正常,人们在买菜这同一件事上,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习惯。
当两个习惯发生冲突时,S便利占据着近因效应,给了它和其他人们已经惯用已经平台同场竞技的机会。只不过越在这种时候,竞争的态势也就越激烈——用户的大脑内,会自然而然进行优胜略汰,淘汰掉那个低效的习惯:
初期,习惯叠加。用户既会看他们惯用的某平台,也会看S便利。因为两个习惯存在细节差异,有不同的提示入口(如在微信聊天时,看到S便利社群的消息,点开看S便利的明日供菜;在清点冰箱的时候,发现需要买菜,点击浏览A平台),有不同的兴趣趋向(比如在A平台经常买白菜,想买白菜立刻想到A,在S便利买过几次不错的甘蔗,想买甘蔗立刻想到S便利),所以两个习惯能在短期同时存在。
中期,习惯优化。用户发现A平台的菜更物美价廉、种类丰富,对自己来说是更好的选择,于是更少的去看S便利。
后期,习惯淘汰,几乎只看A平台,而不去看S便利。
处在习惯的竞争中,意味着用户对两个不同的平台,都投入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有着更深入的了解。自然会对他们各自的优缺点,有更深入的认知。
在这种情况下,S便利的套路、情怀,也就更难以掩盖用户对其货品、价格的挑剔。
3. 买菜场景 如果是其他品类的竞争,套路和情怀,或许还是有用的。
但买菜赛道具备它的特殊性,导致通常的套路和情怀并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
买菜这个场景,本就意味着斤斤计较。在国人多年的消费经验中,无论是跟长辈学习,还是旁观其他人买菜,抑或自己亲身尝试,像抹零优惠、多要两根香菜、拔掉外面不好看的菜叶子等手段,几乎天天上演。所以,当谈及买菜、想到买菜时,人们对价格本就会多几分敏感度。
而且,当市面上的大厂,投入社区买菜竞争中,截至目前,主要的引流手段,依然是主打价格。
无论是人们对买菜的自带认知,还是尝试线上买菜时的目的,都是买便宜,都是为了省下那几分几毛。因而,那几分几毛的价格差距,就会被无限放大。
再者,小厂费尽心思用处的情怀和套路,大厂也并非没有。甚至很多小厂的手段,也是从大厂那里学来的。
就像恢复供应之后,大厂立刻推出了回归券,也快速上线了多种防护用品,立刻就争夺回大量用户的关注。当不同的运营策略相互抵消,价格的差别反而更被凸显。
价格不是万能的。但在很多时候,价格接近万能。
大厂占据规模优势,小厂在夹缝中拼尽全力,往往也只能分到蛋糕边上的一点碎屑。
但那又如何?在价格无法企及的时候,如果不在情怀和套路上,努力追上、超越大厂的步伐,或许连点残渣,都难以分到吧。
专栏作家
墨饕,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网络营销人,心理咨询师。擅长消费者行为学、文字传播学、市场营销学等领域。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本文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原创激励计划》出品。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通过微软Designer,总结出 AI 提示词的6个设计原则
UI交互 2023-01-05编者按:基于 AI 的各种产品越来越多,这些 AI 大都依托提示词来生成内容,那么这些产品和服务当中的提示词要如何安置,如何设计?资深设计师基于微软出品的 Microsoft Designer 产品的设计,梳理出了 6 个设计原则,下面是正文:Microsoft Paint 我一直在接触,当我听到 Microso...编者按:基于 AI 的各种产品越来越多,这些 AI 大都依托提示词来生成内容,那么这些产品和服务当中的提示词要如何安置,如何设计?资深设计师基于微软出品的 Microsoft Designer 产品的设计,梳理出了 6 个 设计原则 ,下面是正文:
Microsoft Paint 我一直在接触,当我听到 Microsoft Designer 发布的时候,我就开始为此感到兴奋了。微软这种体量的公司开始认真地使用 AI 技术的时候,它真的会让 AI 惠及用户。不仅仅是 Microsoft Designer,他们还将各种 AI 相关的技术应用到其他产品线当中。
比如微软的 Bing 搜索引擎也加入了 Image Creator 的功能。微软正在通过引导用户编写文本提示信息,让用户借此获得视觉内容,开始适应新的计算机运作方式。
「编写文本提示词是一门艺术,借此可以从 ChatGPT、Dall-E2 和 Midjourney 获得你想要的视觉内容。」
如果你曾经尝试过这类文本转图片的 人工智能 服务,那么你应该知道这类服务的不可预测性。生成需要正确风格的图像,可能需要很长时间的尝试,而为了让 AI 按照需求运作所进行的反复试验则被称为「提示词设计」和「提示词工程」。
手残党也能成为艺术家!4个热门AI绘画平台的创作经验总结 AI画画,无疑是当下最火热的话题之一。
阅读文章 >
AI 产品的提示词设计原则 AI 生成服务的不可预测性并非无法优化,有时候对提示词进行调整就能获得不一样的结果。我观察到 Microsoft Designer 会指引用户调整提示词,以获得更加可靠的内容输出,降低时间和算力上的浪费。
微软、Dall-E2 和用户 首先,了解所涉及到的技术和受众很有必要。Microsoft Designer 在 AI 技术上并不是微软自身的新技术,而是基于 OpenAI 出品的 Dall-E2 的产品:
关于Dall-E2的介绍:
10秒出图,以假乱真!设计师「用嘴修图」的愿望要成真了? 大家好,我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之前给大家推荐了 AI 图画生成器 Disco Difussion,它可以根据文本提示自动生成恢弘奇幻的艺术,非常适合作为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
阅读文章 >
Microsoft Designer 本身是一种面向营销和运营人员用来创建社交媒体内容的工具,它更像是拥有人工智能加持的 Canva,和 Figma 或者其他的 UI 设计类工具有着巨大的差别。
除了 Microsoft Designer 之外,微软顺道推出的 Bing Image Creator 也采用了类似的技术,它类似 Bing 的图像搜索,但是实际上获得的图片是基于描述使用 AI 生成的。
以下是微软引导新用户使用提示词生成 AI 图像的一些设计原则。
1、熟悉原则:提供熟悉的上下文环境 人们经常将新事物存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联系起来,而人工智能图片生成服务就很符合这种特征。
「人类天生就喜欢熟悉的事物,无论是文字、产品还是体验。」
为了让大家更加熟悉,Microsoft Designer 将 AI 图片生成器生成图片作为一个选项提供出来,和其他的图片上传选项摆放在一起:
用户可以选择:
从设备直接上传 从手机上传 打开媒体库 用 AI 生成图片 AI 和熟悉的上传内容摆放在一起,自然融入到大家熟悉的流程当中,让人感觉 AI 和我们日常操作没有太多区别。
「与其一头扎入算法当中,不如想象如今的用户是如何完成日常的操作的。」
而在 Bing Image Creator 当中,AI 的运用方式则有所不同,它更接近用户日常使用 Bing 搜索引擎一样,唯一的区别在于,原本搜索栏所需要的填写的是AI 提示词,而 AI 生成图片的呈现方式则类似于 Bing 搜索图片的界面,整个体验无缝地和 Bing 搜索引擎的内容呈现保持一致。
2、透明原则:AI 并非魔法 有许多工具在用户实际使用过程中,压根没有提到他们生成内容的时候用到了 AI 技术,有时候用户需要通过其他的渠道或者深入挖掘调研才能知道相关的信息。
Microsoft Designer 在你创建内容的醒目位置,运用工具提示的方式来告知用户他们所使用的技术细节:
尽管对于用户而言,DALL-E2 是一个陌生的专业术语,但是后面紧跟着详细的解释,而不是将 AI 本身模糊化让它听起来像「魔法」一样。这段描述还可以传达出微软对于 AI 技术在道德层面上的理解和关注,并且会尽量清晰地展示背后的内容。
「如今,太多人将人工智能(AI)视作为另外一种神奇的技术,对于它的工作原理知之甚少。」
最后,将这些信息置于工具提示控件当中,也是尽量让技术术语不妨碍用户的正常使用,但是由于呈现样式会很清晰地同普通控件以及界面其他内容区分开,因此不会对用户造成可访问性上的障碍。
3、道德原则:强调 AI 的道德性 作为新生事物,AI 的不确定性让它很容易被不道德地使用。怎么使用才是道德的,这当中有很多模糊的地方,因为当下每天都会有新的用例出现,很多艺术创作者仍然会因为风格被盗用而感到愤怒,但是 AI 的艺术图片生成的速度从未放缓。
「为了防止 DALL-E2 在 Designer 和 Image Creator 中生成的结果不合理,我们正在和开发 DALL-E2 的 OpenAI 一起采取措施优化,并根据需求改进我们生成图片的方法。」
而在用户这一端,Microsoft Designer 的程序会在工具提示当中多次提示用户,如果生成的结果不合理、不符合预期的时候,让用户尽量提供反馈来帮助系统优化结果,以期后续给用户更好的结果:
Bing Image Creator 当中,也采用了类似的策略,每个 AI 生成的图片附近都会有说明性的工具提示,其中会包含相关的道德规范,以及常见问题的相关回答:
4、解释原则:告知用户结果的来源 解决了道德问题之后,根据 AI 用户体验设计原则,AI 程序应该能够让用户追溯到它原始的数据点,或者让用户以某种方式了解图片内容生成的方法,以提高内容的可信度。
「如果你是从多个来源聚合数据,那么请将它们分解开来让用户可以重现这个结果。这些信息应该作为用户流程中的一部分,并且通过一致的 UI 界面呈现出来。——《UX of AI》」
绝大多数的 AI 汪中,从 OpenAI 的 DALL-E2 到 Prompt Hero 这样的 AI 灵感素材网站,都会在图片内容上公开展示每个图片的原始来源。Microsoft Designer 以相同的方式来解释来源,当你悬停在任何一个 AI 生成的图片上的时候,它会以工具提示的方式展示来源:
这些 AI 生成图的原始来源,会呈现在界面的右侧,同时会使用文本「我们使用您的描述内容和 AI 为您设计出这些图片」,借此来陈述设计的来源。
不过,Microsoft Designer 并没有展示具体的创建图片的数据点,也没有详细解释 AI 的工作方式,这可能和 DALL-E2 的工作方式有关系,它无法实现。另外,作为一个商业产品,太过细致的内容可能超出了范畴。
5、引导原则:为用户提供建议 AI 提示词对于很多用户而言可能会比较陌生,因为提示词文本需要符合 AI 处理信息的逻辑。OpenAI 甚至提供了「最佳实践快速指南」,而GPT-3 的经验则是:
对所需要的背景、结果、长度、格式、风格尽可能进行具体详细的描述 详细阐明所需要输出的格式 从 zero-shot 开始,然后尝试 few-shot,如果两者都无效,再进行微调 用户第一次撰写 AI 提示词文本的时候,可能会感觉非常陌生,而 Microsoft Designer 选择了最直接的策略,就是使用自动建议来辅助用户:
和前面提到的熟悉原则类似,结合我们的搜索习惯,搜索建议文本也是我们所熟悉的东西。
另外,这也意味着,后台必然是有着大量的用例来支撑这些自动建议文本。
6、掌控原则:让用户掌握主动权 尽管引导用户有帮助,但是依然要让用户拥有掌控权,按照他们的方式来进行创建。所以,产品本身不要完全依靠人工智能,允许用户选择跳过一些步骤,让用户选择符合他们需求的流程,让 AI 和用户协作,而不是让 AI 来接管一切。
比如,当 AI 不符合用户需求的时候,用户依然可以选择自己事先准备的图像来继续设计。在 Microsoft Designer 当中,AI 生成的图片组当中始终有取消的选项,同时「从空白画布开始创建」的选项始终存在:
这意味着用户即使完全不使用 AI 功能,依然可以借助自己准备的素材完整地创建出整套的营销内容和图片。
结语 尽管我确实想将上述的设计策略视作为一组设计法则,但是实际上它们更像是一套可供遵循的概念和范例,但是它们确实可以帮助你设计 AI 产品,这些案例和方法让你可以无需重新造轮子。
人工智能技术确实在快速发展,但是此时的应用类型和场合依然有限,随着各种工具逐步发展,这些设计方法和用例会进一步完善。 关于 AI 的 UX 设计,Lennart Ziburski 撰写了精彩的入门技巧 ,而本文也从中汲取了不少营养。
-
通过微软Designer,总结出 AI 提示词的6个设计原则
UI交互 2023-01-05编者按:基于 AI 的各种产品越来越多,这些 AI 大都依托提示词来生成内容,那么这些产品和服务当中的提示词要如何安置,如何设计?资深设计师基于微软出品的 Microsoft Designer 产品的设计,梳理出了 6 个设计原则,下面是正文:Microsoft Paint 我一直在接触,当我听到 Microso...编者按:基于 AI 的各种产品越来越多,这些 AI 大都依托提示词来生成内容,那么这些产品和服务当中的提示词要如何安置,如何设计?资深设计师基于微软出品的 Microsoft Designer 产品的设计,梳理出了 6 个 设计原则 ,下面是正文:
Microsoft Paint 我一直在接触,当我听到 Microsoft Designer 发布的时候,我就开始为此感到兴奋了。微软这种体量的公司开始认真地使用 AI 技术的时候,它真的会让 AI 惠及用户。不仅仅是 Microsoft Designer,他们还将各种 AI 相关的技术应用到其他产品线当中。
比如微软的 Bing 搜索引擎也加入了 Image Creator 的功能。微软正在通过引导用户编写文本提示信息,让用户借此获得视觉内容,开始适应新的计算机运作方式。
「编写文本提示词是一门艺术,借此可以从 ChatGPT、Dall-E2 和 Midjourney 获得你想要的视觉内容。」
如果你曾经尝试过这类文本转图片的 人工智能 服务,那么你应该知道这类服务的不可预测性。生成需要正确风格的图像,可能需要很长时间的尝试,而为了让 AI 按照需求运作所进行的反复试验则被称为「提示词设计」和「提示词工程」。
手残党也能成为艺术家!4个热门AI绘画平台的创作经验总结 AI画画,无疑是当下最火热的话题之一。
阅读文章 >
AI 产品的提示词设计原则 AI 生成服务的不可预测性并非无法优化,有时候对提示词进行调整就能获得不一样的结果。我观察到 Microsoft Designer 会指引用户调整提示词,以获得更加可靠的内容输出,降低时间和算力上的浪费。
微软、Dall-E2 和用户 首先,了解所涉及到的技术和受众很有必要。Microsoft Designer 在 AI 技术上并不是微软自身的新技术,而是基于 OpenAI 出品的 Dall-E2 的产品:
关于Dall-E2的介绍:
10秒出图,以假乱真!设计师「用嘴修图」的愿望要成真了? 大家好,我是和你们聊设计的花生~ 之前给大家推荐了 AI 图画生成器 Disco Difussion,它可以根据文本提示自动生成恢弘奇幻的艺术,非常适合作为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
阅读文章 >
Microsoft Designer 本身是一种面向营销和运营人员用来创建社交媒体内容的工具,它更像是拥有人工智能加持的 Canva,和 Figma 或者其他的 UI 设计类工具有着巨大的差别。
除了 Microsoft Designer 之外,微软顺道推出的 Bing Image Creator 也采用了类似的技术,它类似 Bing 的图像搜索,但是实际上获得的图片是基于描述使用 AI 生成的。
以下是微软引导新用户使用提示词生成 AI 图像的一些设计原则。
1、熟悉原则:提供熟悉的上下文环境 人们经常将新事物存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联系起来,而人工智能图片生成服务就很符合这种特征。
「人类天生就喜欢熟悉的事物,无论是文字、产品还是体验。」
为了让大家更加熟悉,Microsoft Designer 将 AI 图片生成器生成图片作为一个选项提供出来,和其他的图片上传选项摆放在一起:
用户可以选择:
从设备直接上传 从手机上传 打开媒体库 用 AI 生成图片 AI 和熟悉的上传内容摆放在一起,自然融入到大家熟悉的流程当中,让人感觉 AI 和我们日常操作没有太多区别。
「与其一头扎入算法当中,不如想象如今的用户是如何完成日常的操作的。」
而在 Bing Image Creator 当中,AI 的运用方式则有所不同,它更接近用户日常使用 Bing 搜索引擎一样,唯一的区别在于,原本搜索栏所需要的填写的是AI 提示词,而 AI 生成图片的呈现方式则类似于 Bing 搜索图片的界面,整个体验无缝地和 Bing 搜索引擎的内容呈现保持一致。
2、透明原则:AI 并非魔法 有许多工具在用户实际使用过程中,压根没有提到他们生成内容的时候用到了 AI 技术,有时候用户需要通过其他的渠道或者深入挖掘调研才能知道相关的信息。
Microsoft Designer 在你创建内容的醒目位置,运用工具提示的方式来告知用户他们所使用的技术细节:
尽管对于用户而言,DALL-E2 是一个陌生的专业术语,但是后面紧跟着详细的解释,而不是将 AI 本身模糊化让它听起来像「魔法」一样。这段描述还可以传达出微软对于 AI 技术在道德层面上的理解和关注,并且会尽量清晰地展示背后的内容。
「如今,太多人将人工智能(AI)视作为另外一种神奇的技术,对于它的工作原理知之甚少。」
最后,将这些信息置于工具提示控件当中,也是尽量让技术术语不妨碍用户的正常使用,但是由于呈现样式会很清晰地同普通控件以及界面其他内容区分开,因此不会对用户造成可访问性上的障碍。
3、道德原则:强调 AI 的道德性 作为新生事物,AI 的不确定性让它很容易被不道德地使用。怎么使用才是道德的,这当中有很多模糊的地方,因为当下每天都会有新的用例出现,很多艺术创作者仍然会因为风格被盗用而感到愤怒,但是 AI 的艺术图片生成的速度从未放缓。
「为了防止 DALL-E2 在 Designer 和 Image Creator 中生成的结果不合理,我们正在和开发 DALL-E2 的 OpenAI 一起采取措施优化,并根据需求改进我们生成图片的方法。」
而在用户这一端,Microsoft Designer 的程序会在工具提示当中多次提示用户,如果生成的结果不合理、不符合预期的时候,让用户尽量提供反馈来帮助系统优化结果,以期后续给用户更好的结果:
Bing Image Creator 当中,也采用了类似的策略,每个 AI 生成的图片附近都会有说明性的工具提示,其中会包含相关的道德规范,以及常见问题的相关回答:
4、解释原则:告知用户结果的来源 解决了道德问题之后,根据 AI 用户体验设计原则,AI 程序应该能够让用户追溯到它原始的数据点,或者让用户以某种方式了解图片内容生成的方法,以提高内容的可信度。
「如果你是从多个来源聚合数据,那么请将它们分解开来让用户可以重现这个结果。这些信息应该作为用户流程中的一部分,并且通过一致的 UI 界面呈现出来。——《UX of AI》」
绝大多数的 AI 汪中,从 OpenAI 的 DALL-E2 到 Prompt Hero 这样的 AI 灵感素材网站,都会在图片内容上公开展示每个图片的原始来源。Microsoft Designer 以相同的方式来解释来源,当你悬停在任何一个 AI 生成的图片上的时候,它会以工具提示的方式展示来源:
这些 AI 生成图的原始来源,会呈现在界面的右侧,同时会使用文本「我们使用您的描述内容和 AI 为您设计出这些图片」,借此来陈述设计的来源。
不过,Microsoft Designer 并没有展示具体的创建图片的数据点,也没有详细解释 AI 的工作方式,这可能和 DALL-E2 的工作方式有关系,它无法实现。另外,作为一个商业产品,太过细致的内容可能超出了范畴。
5、引导原则:为用户提供建议 AI 提示词对于很多用户而言可能会比较陌生,因为提示词文本需要符合 AI 处理信息的逻辑。OpenAI 甚至提供了「最佳实践快速指南」,而GPT-3 的经验则是:
对所需要的背景、结果、长度、格式、风格尽可能进行具体详细的描述 详细阐明所需要输出的格式 从 zero-shot 开始,然后尝试 few-shot,如果两者都无效,再进行微调 用户第一次撰写 AI 提示词文本的时候,可能会感觉非常陌生,而 Microsoft Designer 选择了最直接的策略,就是使用自动建议来辅助用户:
和前面提到的熟悉原则类似,结合我们的搜索习惯,搜索建议文本也是我们所熟悉的东西。
另外,这也意味着,后台必然是有着大量的用例来支撑这些自动建议文本。
6、掌控原则:让用户掌握主动权 尽管引导用户有帮助,但是依然要让用户拥有掌控权,按照他们的方式来进行创建。所以,产品本身不要完全依靠人工智能,允许用户选择跳过一些步骤,让用户选择符合他们需求的流程,让 AI 和用户协作,而不是让 AI 来接管一切。
比如,当 AI 不符合用户需求的时候,用户依然可以选择自己事先准备的图像来继续设计。在 Microsoft Designer 当中,AI 生成的图片组当中始终有取消的选项,同时「从空白画布开始创建」的选项始终存在:
这意味着用户即使完全不使用 AI 功能,依然可以借助自己准备的素材完整地创建出整套的营销内容和图片。
结语 尽管我确实想将上述的设计策略视作为一组设计法则,但是实际上它们更像是一套可供遵循的概念和范例,但是它们确实可以帮助你设计 AI 产品,这些案例和方法让你可以无需重新造轮子。
人工智能技术确实在快速发展,但是此时的应用类型和场合依然有限,随着各种工具逐步发展,这些设计方法和用例会进一步完善。 关于 AI 的 UX 设计,Lennart Ziburski 撰写了精彩的入门技巧 ,而本文也从中汲取了不少营养。
-
抖音推出聊天软件
设计动态 2023-01-04一、“抖音聊天” 抖音还没放弃社交。近日,抖音在官网上线了一款桌面端聊天软件,名为“抖音聊天”,支持Windows 和 Mac 客户端。官网显示,“抖音聊天”的更新时间为2022年12 月30日,最新版本为 1.0.0。 首次进入抖音聊天需先使用抖音 App此前,抖音持续在社交之路上下功夫,但依旧未能走出一条成功的路。近日,抖音开始布局聊天软件,推出一款名为“抖音聊天”的桌面端软件。这一次,抖音能够做好社交了吗?未来社交之路将会如何?
一、“抖音聊天” 抖音还没放弃社交。近日,抖音在官网上线了一款桌面端聊天软件,名为“抖音聊天”,支持Windows 和 Mac 客户端。官网显示,“抖音聊天”的更新时间为2022年12 月30日,最新版本为 1.0.0。
首次进入抖音聊天需先使用抖音 App 扫码登录,其界面与微信电脑版有异曲同工之妙,左侧为 “聊天”和 “朋友列表”,中间是好友栏,右侧是聊天框。
目前看来,该软件仅提供聊天功能,功能较为单一。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抖音在 2020 年上线被称为“视频版朋友圈”的朋友tab以来,在社交化战略上的第四次尝试,并且不同于以往,此次其选择了从产品入手而非功能。
事实上,抖音的社交之路已走了将近四年时间,它的社交野心早在多闪上线时,就已展露无遗。2019年年初,聚焦短视频+社交的多闪正式上线,这意味着抖音正式进军社交领域。
随后,在2019年5月,字节跳动的另一款社交App飞聊正式上线。这一年,字节初尝社交,为后续的布局积累了不少经验。
2020年3月,抖音上线语音直播交友板块,主播开通语音直播后,可以接听连麦,如果用户申请连麦过多,主播还可以点击创建聊天室。而后,抖音又内测了“连线”和“熟人”两项新功能,分别针对陌生人社交和熟人社交。同年5月,抖音上线“视频通话”功能,用户只要互相关注成为抖音好友,便可开启视频通话。
2020年9月,抖音版上线了“同城”、“朋友”、“日常”等功能,进一步完善了抖音用户的社交关系链。
2021年4月,抖音先后推出了“抖一抖”和“个人名片”功能,主打陌生人社交。同月,抖音又测试了“朋友聊天室“,主打多人视频聊天功能。
至此,抖音几乎尝试了各种各样的社交方式,但始终没能掀起水花。尤其是多闪、飞聊这两个被寄予厚望的社交APP纷纷以失败告终,让字节不得不调转方向,开始寻找全新的社交探索方式。最明显的是,字节在社交领域的布局,已经从起初力推独立社交App,转向在抖音内部,打造元宇宙社交生态。
今年8月,抖音推出抖音仔仔功能,让大家通过捏脸、换装创造自己的专属形象,开启了虚拟人社交模式。随后不久,抖音又推出虚拟空间“抖音小窝”。显然,字节并没有放弃社交这个香饽饽,目前,元宇宙已经成为了抖音探索社交的新思路。
二、抖音做社交是顺势而为 为什么抖音对社交如此执着?
按照抖音集团CEO张楠的说法,就是“基于用户需求的顺势而为”。
详细来说,首先,平台用户需要社交。
抖音作为国内日活最大的短视频平台,截至去年8月,日活跃用户已超过6亿。
有需求就有市场,在庞大的用户群体下,产生了大量的社交需求,基于此,抖音为了进一步发挥出现有流量的最大价值,必须要强化社交功能。
其次,社交可以提高用户留存。
现如今,在短视频平台中,快手抖音二分天下,视频号虎视眈眈。
同时,各平台用户增长见顶,要想突破流量瓶颈,就必须注重用户的留存。
在这种情况下,内容需要社交来扩大传播范围,打破圈层;而社交需要内容做切入点,加深用户粘性。
换句话说,抖音不仅需要优质的内容,还需要对内容进行广泛传播,“内容+社交”势在必行。
再次,社交是变现的基础。
近几年来,抖音从过去简单的短视频娱乐平台,变成了拥有直播带货功能的电商平台。
现在抖音又将“社交”作为目标,希望将“内容、生活、交易”打通,彻底进入消费者的生活。
从商业化角度看,社交是打开私域大门的最佳手段,能够推动广告、电商、本地生活的商业价值挖掘。
以直播带货为例,假如抖音进一步打开了私域大门,拥有成熟的社交环境,带货主播和商家便可以通过抖音的社交闭环来吸引更多的消费用户,从而提高消费转化率。
对主播来说,粉丝量决定了他们的的变现能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主播们需要通过社交手段,来加强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以巩固私域,获取更多的流量消费转化。
(图源:见实)
对商家来说,一方面,商家们需要粉丝粘性更高的主播进行带货,以实现更高效的转化。另一方面,商家也需要打造品牌私域,来降低成本、提升商品复购率。
也就是说,社交互动越强,私域的可发挥价值就越大,抖音能实现的商业价值转化就会越高。
此外,不同于微信的社交内容化,抖音是短视频社交化,在平台生态上,抖音明显更需要社交推荐来弱化算法劣势。
总之,社交不仅可以增强抖音用户的沉浸式体验,提升用户留存,还能推动抖音的流量变现。
正是因此,抖音打造社交闭环势在必行。
三、抖音的社交路依旧艰难 这次能做好社交吗?面对这个问题,抖音恐怕没有十足的信心。
毕竟,近几年来,抖音一直在发力社交,却进展缓慢,而造成这个结果,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定位不清晰。
由于早期在独立APP和平台功能之间摇摆不定,后来又在陌生人社交与熟人社交之间反复横跳,导致无法打破社交壁垒,目前仍无法兼容陌生人和熟人关系。
而同样作为短视频平台的快手,在2017年便开始转型为半熟人半陌生人共存的社区,并积累了大量的社交关系。
从快手2022年上半年的财报来看,快手的互关用户对数累计超过200亿对,同比增长65.9%,社交属性强烈。
另一边,背靠微信生态的视频号,在2022年举办的多场演唱会一再掀起热潮。
面对如此情形,抖音没办法继续隔岸观火,只好加快朝着社交进击的步伐。
今年5月,抖音App在其“消息”页内的上方窗口中,新增了“兴趣匹配”功能。
这项功能主打基于短视频内容的兴趣社交,拥有“匿名聊天”、“兴趣匹配一起看”和“语音聊天”等特点。
除此之外,在时隔4个多月后,多闪发布了22.2.0版本重大更新,并重新登陆了苹果App Store。
同时,抖音内置的“密友时刻”也升级成了“抖音时刻”,与多闪功能相近。
而近日,抖音又推出了桌面端聊天软件“抖音聊天”,继续培养用户在抖音聊天的习惯,拓展用户的社交体验。
不过,从这些行动中,并不能看出抖音已经完全明确了社交定位。
毕竟从功能和场景来看,这些只是对抖音的社交生态进行补充,很难改变用户的社交习惯,更别妄想着撼动微信的社交地位了。
目前看来,虚拟社交作为新的发展趋势,各互联网平台都还在起步阶段,相较于一般的社交功能,元宇宙社交的想象空间更大,可能会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不过,抖音在社交领域只有失败经验,如今入局元宇宙社交,必然会难上加难。
也许这场社交战争,还会持续很久。
但不管怎样,在社交领域,抖音始终没有停下脚步,至于未来会怎么样,又有谁能真的猜到结果呢?
作者:潘多拉;来源公众号:互联网头条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ZqP2BWd16IADOTEfBSYEQ
本文由 @互联网头条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设计动态 2023-01-04从电脑到手机,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在这信息爆炸的30年,我们的生活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在过往的招聘中,我和很多候选人都会探讨一个问题:“计算机和互联网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多改变,这些改变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大部分候选人给出的答案都类似于“生活更方便从电脑到手机,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在这信息爆炸的30年,我们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这些变化的底层逻辑又是什么?本文作者分享了他的看法,一起来看一下吧。
从电脑到手机,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在这信息爆炸的30年,我们的生活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在过往的招聘中,我和很多候选人都会探讨一个问题:“计算机和互联网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多改变,这些改变的 底层逻辑 是什么?”
大部分候选人给出的答案都类似于“生活更方便”、“可以网上购物”等,并且会给举一些应用来作证其观点。
但这些观点浮于表象,并未触达核心。对于从事互联网行业的人来说,“对”却“不够深入”,也可以看出他们并没有深入思考过这个问题。
这里根据个人的思考并结合一些案例,给出我的答案。
先说结论: 无论是计算机、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其本质都与“信息”相关。
计算机让“信息”的处理自动化。降低了“信息”处理的时间成本。 互联网让“信息”的传递过程简化。降低了“信息”传递的空间成本。 移动互联网让“信息”的便携性提高。降低了“信息”在“人与终端”之间传递的空间成本。 此处“信息”引用控制论创始人Norbert Wiener的经典性定义“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互相交换的内容和名称”;
此处“空间”指狭义的物理距离。
接下来我们从3个产品案例进行阐述。
一、计算机——从桌游到电脑游戏 在桌游届有一种很经典的角色扮演桌游《龙与地下城》(简称D&D),经过40多年的发展,其游戏规则已经复杂到需要用《规则书》来进行设定。
而每一局游戏中,需要一个精通《规则书》的人来负责扮演DM(相当于裁判或主持人),对于游戏进行中的每一个行为的结果进行计算。
比如,在战斗的第一个回合,一个1级战士,使用普通长剑,攻击一个2级怪物。那么需要计算如下问题:
攻击是否命中? 是否重击? 是否命中要害? 扣出怪物多少生命值? …… 根据《规则书》,DM通常需要掷骰子来进行以上的判断,并且反馈相应的结果给到玩家。这是一个相当繁琐且容易出错的过程,并且也会导致一局游戏大部分时间用来掷骰子和计算结果。
那么在电脑上的表现如何呢?
用鼠标进行“战士攻击怪物”后,计算机会自动根据预设的规则(来自于《规则书》)自动进行了上述的计算,直接给出计算结果。
根据预设的规则进行计算,是计算机的本职工作。在这些信息处理的过程中,节省了大量的人工计算所需的时间。这就是 计算机让“信息”的处理自动化。降低了“信息”处理的时间成本。
二、互联网——从商场到淘宝网 互联网让“信息”的传递过程简化,其最明显表现在于“ 空间不再阻碍信息传递 ”。其传递信息的内容随着技术的发展也逐步丰富,包含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
这里以淘宝网举例。淘宝是一个链接买家与卖家的平台,在现实生活中具备相同功能的是商场,我们先从 卖家 的角度看一下两者的区别:
对于卖家来讲,淘宝网带来的是店铺面向买家的地域范围的扩大,这是将“商品”信息展示给买家的空间成本的降低。(当然,想被全网网民看到可能要花很多钱「狗头」)
那 买家 角度又有何不同呢?
第1、2点明确展示出买家可以找到的信息范围会扩大,不再局限于商场和门店的有限空间。第3点则说明买家本身获取信息也从固定的现实地理位置变为连接了网络的计算机上。
当然,这些区别会带来很多优势:
买家不需要前往商场的过程,也就意味节省了路上的时间 买家不需要进入门店就可以看到很多商品 卖家不需要租借门店 …… 同时也会带来新的问题:
买家只能看到图片和文字,无法亲身感受衣服的材料和舒适性 买家无法试穿,不能更直观判断是否适合自己 卖家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才能抢占有限的广告位置 …… 但不可否认的是,空间不再是限制买卖双方的决定性因素。这就是 互联网让“信息”的传递过程简化。降低了“信息”传递的空间成本。
三、移动互联网——从出租车到网约车 从2010年易到用车上线、2012年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上线,到在2014年Uber进入中国、2015年滴滴和快递合并,网约车经历十多年的风风雨雨走到今天。不难发现,网约车开始的时间,恰好是国内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间。
网约车不像电商或者社交软件,在互联网时代就有了一定发展,只是在智能手机上迎来了第二次爆发。这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先回忆一下以前是怎么打出租车的:
乘客站在马路旁,向往来的出租车挥手示意。(乘客向外界传递信息) 司机看到乘客在挥手,停车。(司机接收信息) 乘客说明目的地。(乘客向司机传递信息) 出租车行驶至终点,乘客付款。 再对比网约车的流程:
乘客打开手机,选择起点和终点,开始打车。(乘客向外界传递信息) 系统匹配合适的司机,并将信息传递给司机和乘客双方。(信息自动化处理) 司机通过手机获取信息。(司机接收信息) 司机到达指定位置,乘客上车,行驶至终点,乘客付款。 不难发现:
“乘客想要打车”这个信息的接收对象由“经过起点的出租车”变为了“附近数公里的网约车”。
“司机可以载客”这个信息的接收对象由“出租车路过的乘客”变为了“附近数公里的乘客”。
这个过程中乘客和司机双方的信息匹配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促使这个效率提高的底层逻辑,是 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便携性 。这也是移动互联网最擅长解决的“ 随时随地在网络上传递信息 ”。
四、结语 其实,人类社会的“信息”本来就存在,只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将这些信息具像化、结构化了。在这个过程中,计算机所带来的就是信息的工业化,信息革命四个字当之无愧。而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也完成了信息的互联互通的使命,就像它们的名字一样。
本文由 @大安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