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频号成立直播电商团队设三大部门,冲进新战场挣钱“养家”?

    设计动态 2022-11-23
    腾讯最新财报亮点之一,便是视频号。 腾讯日前公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广告主对视频号信息流广告需求强劲,尤其是快速消费品行业广告主。虽然一如既往没有披露视频号日活以及GMV数据,但释放出的信号颇为明显,视频号已经成长为腾讯商业化的重要增量市场。 视频号

    视频号已经逐渐地提速商业化,加快了发展脚步,那么相较于其他直播电商而言,视频号这位“后来者”是否有属于自己的发展优势和平台红利?未来的视频号,又可以在哪些方向做出更多努力?本篇文章里,作者便针对视频号直播电商的发展进行了解读,一起来看。

    腾讯最新财报亮点之一,便是视频号。

    腾讯日前公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广告主对视频号信息流广告需求强劲,尤其是快速消费品行业广告主。虽然一如既往没有披露视频号日活以及GMV数据,但释放出的信号颇为明显,视频号已经成长为腾讯商业化的重要增量市场。

    视频号正在成为腾讯新的增长引擎。今年“双11”前后,视频号相继完成信息流广告接入、上线视频号小店、推流直播测试,全面提速商业化。

    视频号直播带货GMV不断被刷新,视频号生态内已经有单个服务商在今年“双11”做到了5亿GMV。视频号头部服务商“爱逛”买手店告诉Tech星球,今年“双11”,他们直播带货GMV高达5.3亿,而去年“双11”,他们销售额还没有过亿。这相当于一年增长了5倍之多。

    另一位头部视频号服务商“第一时间”同样销售额翻番,达到了5000万。“第一时间”创始人夏恒推测,视频号今年“双11”数据大概是其他平台的二十分之一。以淘宝天猫为参照的话,今年淘宝天猫虽然没有公布GMV数据,仅透露“交易规模与去年持平”。而2021年,淘宝天猫“双11”GMV为5403亿元。若以此为参照计算,视频号今年“双11”GMV为200多亿。

    外界对于视频号数据有着诸多猜测,QuestMobile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视频号月活突破8亿,超过抖音。有业内人士对视频号今年整体GMV的估算是1000亿规模,火星文化创始人李浩更是将视频号2023年GMV预测到了4000亿的量级。不过,以上猜测,均没有得到视频号方面的证实和回应。

    行业对视频号的发展都还比较乐观。视频号直播电商的红利,似乎依然处于机会窗口期。服务商、商家品牌,甚至是主播达人,都在今年加快了入驻速度。

    不久前,抖音粉丝突破亿的第一网红“疯狂小杨哥”也开通了视频号。“小杨哥”助理向Tech星球表示,“小杨哥”视频号授权开放了,但是暂时不在微信视频号直播带货,只在抖音直播带货。不止小杨哥,包括罗永浩、董明珠、学而思等其他主播或企业,都在谋划或已进军视频号。

    视频号能否承载直播电商界的野望?

    一、马太效应明显:头部服务商GMV超5亿,腰部仅十几万 今年“双11”大促,声量与销售额几乎都集中在了淘宝天猫、抖音、快手等平台。外界关注点更多在于罗永浩们“入淘”,李佳琦回归,以及平台们首次没有披露GMV数据。这让第二年参加“双11”活动的视频号显得有些落寞。声量不大,也没有掀起特别出圈的话题讨论。

    事实上,视频号直播带货也在悄然刷新着自己的GMV纪录。

    多个品牌在视频号找到了百万甚至千万增量空间。据Tech星球了解,美妆品牌雅诗兰黛今年“双11”当天销售额突破800万,当天视频号成交额为75万,观看量达4万多人。护肤品牌魔介视频号总销售额1384万,IQOO“双11”总销售额突破800万。

    视频号虽然还未形成类似于李佳琦、罗永浩、小杨哥的超级头部主播标杆,但服务商已经出现头部案例,GMV也上探至5亿。

    比起“618”,今年视频号在“双11”有些低调,没有给生态内的服务商排名。618好物节期间,视频号每天都会给电商服务商进行战绩排名,“爱逛”方面发给Tech星球的战报显示,10天中,“爱逛”买手店有6天的时间在视频号电商服务商里战绩第一。

    而“双11”期间,平台没有排名,“爱逛”发布了自家销售额战报。其战报显示,“爱逛”视频号“双11”总交易额达5.3亿,直播同比增长800%,累计订单量138万,成交超百万的达人为125个,成交超百万的商家有91个。

    视频号直播受欢迎品类与此前微信官方公布的一致。今年初,微信公开课上,官方公布数据称,视频号直播间的买家平均客单价超过200元,整体复购率超过60%。商品分布上,最受用户喜欢的品类为服饰家居、食品生鲜、个护美妆产品,三类产品合计超过60%。“爱逛”向Tech星球介绍,他们今年“双11”在服饰、家纺、食品、美妆等品类上做得比较好,其中美妆主要是抗衰方面的护肤品,以及和中老年妆相关的美妆产品。

    跟去年相比,“爱逛”增长了5倍多,“视频号在高速发展阶段,跟去年比价值不大”。

    同样在视频号上吃到红利的还有服务商“第一时间”,创始人夏恒向Tech星球表示,视频号生态内,单个企业过亿GMV的只有一家,能做到1000万是凤毛麟角,不超过10个。“第一时间”今年“双11”GMV做到了5000万,比去年翻番。

    不过,视频号直播带货的马太效应也很明显。头部服务商能做到5.3亿GMV,腰部代运营服务商只能做到十几万销售额。

    一位万达服务商告诉Tech星球,他们日前帮万达做了一场直播,当天销售额达到15万。此前他们帮万达在抖音上直播带货,日销售额为18万。其表示,视频号虽然发展势头很猛,但流速(流量进入/离开直播间速度,一分钟进入直播间人数)、场观、曝光进入率等维度方面,仍与抖音存在一定差距,“视频号直播5分钟,进入直播间人数可能就百十来个,但抖音可能5分钟进入五六百人。”

    二、转化率1%至5%,退货率不超过10% 服务商各个维度的数据增长情况,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平台发展天花板有多高。

    2020年,腾讯内部两个业务同时赛马,一个是主打短视频的视频号,一个是主打直播工具属性的看点直播。聚焦“教育培训”赛道的服务商“第一时间”便是在那一年进入的微信生态,做看点直播。

    工具属性的业务很难解决流量焦虑,看点直播最终在赛马机制下于去年底落寞关停,视频号胜出。“第一时间”则在看点直播关停之前,便选择全面转型做直播电商,开始进军视频号。

    成为视频号服务商,需要完成平台制定的相关考核KPI。“第一时间”用了5个月的时间,帮视频号官方从抖音、快手、淘宝、小红书、B站、知乎等外站引入了500多个优质达人,也因此得到腾讯最高档奖励系数1.5,获得了700多万UV等量的短视频流量券。

    “第一时间”除了聚焦教育培训赛道,还涉猎服装、美妆、食品等领域,旗下达人数量在1500人左右 ,其中30%为教培类目达人,与很多头部品牌企业和达人合作,像学而思、新东方、猿辅导、作业帮、高途等。

    耕耘视频号1年半时间,“第一时间”增长了近一倍。旗下腰部达人单月销售额在10万元左右水平,利润率达到30%。夏恒称,即一个达人一天销售额在3000-5000元,3000-5000场观,单人产值为1块钱。GPM是1000,销售转化率在1%左右,100人有一个人下单,平均客单价在100-200之间。

    头部的某个教培达人,单场场观2000多人,销售额也可以稳定在10万元以上,大促时单场最高做到35万,这样的直播销售转化率在3%-5%。客单价更高,一般在1000元左右,单人产值能达到50元。平均用户停留时长能做到四五分钟。

    产品类目不同,利润率也不一样。教培类目有些产品利润高达100%,像录播课、训练营利润率在70%,其他产品像奶粉,利润率在6%-15%之间。

    行业不同,转化率、退货率因而也略有差距,夏恒表示,一般行业转化率是1%,视频号好一点能做到5%。退货率方面,整体来看,视频号退货率不是很高,平台平均退货率不到10%。

    低退货率与自然流量呈正相关。在夏恒看来,其他流量平台,不投流便无法获得流量,或者一旦投流便得不到官方的自然流量分配。现在视频号直播带货更多来自自然流量,官方免费发放,商家品牌几乎没有投流成本,本身属于真实场景,与此同时,他们也不倡导直播间以促单、逼单等套路模式销售,不提倡用户过度消费、盲目消费。退货率因而不是很高。

    视频号官方曾跟服务商分享过三农食品类目的相关数据,转化率比其他类目更高。

    三、视频号专门成立直播电商团队,细分为3大部门 跟淘宝直播相比,视频号直播数据仍存在很大差距。天猫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双11”期间,淘宝直播产生了62个成交额亿元以上、632个成交额千万元以上直播间。但背靠微信生态13亿活跃用户,视频号增长上限依旧有很大想象空间。

    自2020年初内测上线以来,视频号用两年时间先后补齐了直播功能、开通购物车、接入第三方分销系统,上线“推流、连麦、打赏”三大件,视频号小店,原生信息流广告。

    视频号弱运营化策略一度让外界认为,视频号发展比较克制,且缓慢。事实上,视频号发展虽不激进,但也不克制。

    去年7月,视频号成立专门的直播电商团队。一位接近视频号的业内人士告诉Tech星球,视频号目前团队人数并不多。视频号底下有短视频与直播两个并列部门,其中直播电商差不多又细分为三个部门:运营部门,主要负责策略制定,规则制定,辅助优质商家达人在平台冷启动,给予一定扶持;安全部门,主要负责流量算法、安全机制、审核等;技术部门,负责视频号小店以及优选联盟。技术部门为新成立团队,人员规模不是很大,大概不超过50人。

    运营部门有不同侧重,一条线负责管理服务商。目前,视频号上差不多有1000多家准入的服务商,其中做得比较好的在100来家,格外优秀的差不多十几家。另外一条线是不同垂类负责人,目前视频号有5大垂类:服装、美妆、三农生鲜、百货、文玩等其他类目。一个垂类负责人底下有四五个执行。此外,审核等工作则是外包给了第三方。

    视频号短视频团队下设市场部,主要负责视频号对外品宣、大型商务活动如崔健等明星演唱会、采买内容,让视频号更大范围出圈等。

    平台弱运营策略并没有延续到给服务商制定的月度KPI。服务商KPI主要有两大方向:一个是招商,从外部引入商家和达人,并且尽可能达到一定销售额,比如一万以上才有相应奖励。另一个是增长,服务商不仅要孵化达人,每月还要有一定幅度的销售额增长。之前服务商每月增长目标是500万,再后来涨到650万,11月份每月增长目标达到了700万。目标越来越高,服务商压力也越来越大。

    除了目标不断提升,眼下,视频号还在收紧平台政策。

    首先是电商收口,业内人士称,以前各类Sass平台,包括腾讯内部都在做供货,相对来说比较混乱,现在平台统一收口,全部交由视频号新的电商团队管理。第三方分销渠道下架,商家自营只能通过视频号小店,分销只能通过优选联盟。

    其次,保证金政策出台,提高准入门槛,主动驱逐劣币。视频号边治理生态,边通过政策收紧,完成电商闭环,降低品牌商家入驻门槛,让更多优质的商家进入。对于品牌商家侧,平台给到额外更宽松的政策。

    不过对于商家、服务商来说,视频号目前更需要提升的地方在于,提高流量精准度。现在平台上用户行为比较少,用户画像标签不够精准,而流量精准意味着交易确定性更大。

    作者:翟元元

    来源公众号:Tech星球(ID:tech618);Tech星球,聚焦互联网前沿科技和新商业。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Tech星球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元宇宙社交,在等一款“iPhone”

    设计动态 2022-11-23
    走过热火朝天的2021年,元宇宙之风势头不减。 当Facebook宣布更名为Meta后,元宇宙社交似乎成了新风口。百度的“希壤”、 天下秀的“虹宇宙Honnverse”、字节跳动的“派对岛”等产品先后面世,元宇宙社交赛道正涌进一众选手。 今年2月11日,元宇宙

    越来越多互联网大厂投入元宇宙社交赛道,那么就已出现的产品来看,元宇宙社交是否可以给用户带来全新的社交体验?又可以给传统社交带来哪些可能的革新变化?本篇文章里,作者便针对元宇宙社交的发展进程、应用、与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解答,一起来看。

    走过热火朝天的2021年,元宇宙之风势头不减。

    当Facebook宣布更名为Meta后,元宇宙社交似乎成了新风口。百度的“希壤”、 天下秀的“虹宇宙Honnverse”、字节跳动的“派对岛”等产品先后面世,元宇宙社交赛道正涌进一众选手。

    今年2月11日,元宇宙社交新产品“啫喱”上线三周便登顶App Store免费榜第一名,并连续霸榜三天。 但现实是,不论是百度重磅推出的希壤,亦或是空降的啫喱,都还没能给用户带来颠覆性的体验,也尚未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下载并体验了多款元宇宙社交APP,发现其仍没有脱离私聊、群聊、算法匹配、兴趣群组、树洞分享等常见的社交玩法。5月末,每经记者与元宇宙社交领域的创业者、首席证券分析师和欧科云链的高级研究员交流了元宇宙社交的价值、应用、存在的问题,以及元宇宙本身。

    这次对话试图厘清一条问题链,即在微信、QQ等巨头已经积累了庞大用户群且覆盖社交生活方方面面的当下,青涩的元宇宙社交产品靠什么和老大哥们抢人?其用户需求是真实存在还是被捏造?这条赛道能给传统社交带来多少革新?

    一、元宇宙的风吹向社交,创业者们前仆后继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对于人与城邦的关系有这样一句描述:“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站在今天,回望人类历史,社交的意义并不逊于衣食住行,这也许是商业世界里社交产品永不过时的原因所在。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改变了社交的形态。如今,元宇宙被构想成新一代互联网形态的应用场景。在这个由代码构建的虚拟世界,有人畅想着跨越时空边界、打破牛顿运动定律,也有人描绘着处处是蓝海的商业图景。

    因此,当元宇宙的风吹向社交,巨头们开始试水,创业者们也前仆后继。

    主打“灵魂社交”的Soul,早在2021年初便打出元宇宙旗号;从直播换至社交赛道的映客,也于今年5月16日上线了首款元宇宙恋爱社交产品“情侣星球”。同日,短视频巨头抖音也上线了测试版的“兴趣匹配”功能,主打兴趣社交。

    每经记者注意到,腾讯对Soul的持股比例达49.9%。此外,内容分发平台一点资讯的“啫喱”、红人经济平台天下秀的“虹宇宙Honnverse”也都依托于知名公司孵化而来。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资本总是流向想象力更丰富的地方,即使那里仍是未知之境。

    坐拥陌陌与探探的陌生人社交龙头挚文集团,尽管未公开表示进军元宇宙,但日前其独家投资AR智能眼镜研发商INMO影目科技,被外界视作迈入元宇宙的第一步。而挚文集团不断滑坡的业绩,或许是此次投资的重要推力。

    据悉,随着秀场直播红利消退,陌陌直播业务收入滑坡,该业务板块对挚文集团的业绩贡献占比一度超八成。据Wind数据,挚文集团在2020年、2021年营收均为负增长,且2021年净利润亏损29.14亿元,同比下跌238.52%。在用户数据方面,陌陌与探探2021年第四季度的付费用户环比、同比均下滑。1.14亿和2700万的月活用户,与巨头们相比也差距明显。

    尽管多数元宇宙社交产品并未披露用户数及盈利情况,但从应用下载量仍可管中窥豹。七麦数据显示,现象级应用啫喱在架24天iPhone端下载量约227.89万;下载量第二高的Soul,在截至5月28日的近30天iPhone端下载量约82.47万;而推出超11年的微信,近30天下载量约354.93万。除了啫喱,当前多数元宇宙社交产品的市场反馈都相对冷清。

    在社交领域、支付行业深耕多年的冉炜,此前在Facebook做工程师,如今转向元宇宙社交创业。他坦言,目前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在元宇宙社交有竞争优势。 目前,赛道虽不拥挤,但元宇宙社交也还没有找到真正的市场痛点。 “很多竞品都没什么用户,每天做的事就是挖掘用户没有被解决的需求。大家是在找增量市场,而不是抢存量。”

    冉炜说 ,自己不太看好目前已有的元宇宙社交产品,“因为这些产品都还没找到能让用户产生共鸣的时刻”。

    在产品领域,这个时刻被称作“Aha moment”(顿悟时刻)。一个用户是否经历这一时刻,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成为留存用户还是流失用户。

    欧科云链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孙宇林也向每经记者表示,当前各类元宇宙社交产品不够成功,是因为没有给用户带来“必要体验”。他认为,当前用户使用这类产品更多只是猎奇,因此产品用户拉新可以做得很高,但用户留存不一定做得好。“留存用户需要产品对用户需求有深刻洞察。目前来看,元宇宙社交产品没有创造出刚性的新需求,所以可有可无。”

    二、体验元宇宙社交APP,还未摆脱传统社交玩法 近日,每经记者下载并体验了多款元宇宙社交APP发现,大部分元宇宙社交产品本质上没有摆脱传统产品的社交玩法。

    以虚拟社交APP“秀蛋”为例,用户每日有8次社交匹配机会,机会用完后,隔3小时可再获4次机会。匹配完成后,双方可以进行文字聊天并参观对方的虚拟形象或虚拟房间。除了有3D捏脸功能外,其和传统陌生人社交差异不大。

    秀蛋的应用界面 图片来源:秀蛋应用界面截图

    相对来说,百度旗下的“希壤”或许更贴近想象中的虚拟世界。产品拥有VR教育、营销、云展会等应用场景,用户可以操纵自创的虚拟形象在地图中探索。但该产品目前主要功能定位为“会议支持”,更偏向B端商业社交。在App Store,超1600个用户给希壤打出2.2分(满分5分)。

    冉炜告诉每经记者,在现有技术框架下做元宇宙社交,只能做内容端差异化,比如00后社交、资源分享等,但产品端本身没有创新,所以几乎没有超越当下社交巨头的机会。

    欧科云链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蒋照生直言,虽然市场对元宇宙社交抱有高期望,但现阶段还是噱头大于实质。 “元宇宙社交的前提是有元宇宙,但现在大家可能都没弄明白元宇宙到底是什么。目前的元宇宙社交产品,跟现实的脱离感还太强。”

    纵观整个社交市场,大部分用户资源,被微信与QQ牢牢占据。腾讯2022年一季报显示,微信与QQ的月活用户数分别为12.88亿与5.64亿。Soul招股书显示,2021年一季度,其月活用户数为3320万,虽同比翻倍增长,但仍不及微信和QQ月活数的零头。

    冉炜认为,如果要期待元宇宙社交应用的大爆发,可能得靠技术革命。

    关于技术革命,他提出了两个猜测:脑机接口和星际旅行的民用化普及。“火星和地球之间存在时延,在火星发一条消息可能要传5分钟。这时候就需要一套新的传输方案、文件储存方案以及新的社交产品。那时候,社交软件会大洗牌。”

    此外,人机交互的革新或许也能倒逼社交升级。他表示,当前的人机交互多靠手指,“手机厂商几乎做不出更好的应用体验了”。但如果未来能做到人机、“机机”无缝交互,那人和人的交互方式也会改变,新的社交应用也会出现。“在那之前,我觉得用微信也挺好的。”冉炜说。

    三、丢掉手机和电脑,或许才有“元宇宙元年” 不论是国外的Roblox,还是国内的元宇宙社交产品,其虚拟现实沉浸感都做得不够。而要实现更高阶的虚拟现实,成本是绕不开的问题。

    “实时渲染技术要求很高,这要求计算机技术飞升一个台阶。就像是做直播式的《阿凡达》,成本可想而知。现在来看,这种程度的终端还没法实现民用化。”孙宇林称。

    太平洋证券传媒行业首席分析师倪爽也指出, 目前进入一个高精度虚拟世界的硬件成本比较高,尤其是在早期需求量较低的时候。

    抛开技术瓶颈与成本,苹果公司的成功经验或许能为元宇宙社交提供一个思考维度。

    2007年之前,滑盖、翻盖的键盘手机是主流产品,市场上也未曾出现期待触屏手机的太大呼声。但初代iPhone凭借全新的触屏交互体验划开了智能手机的新时代。如今回看,其配置即使在当时也算不上顶尖,没有GPS、没有蓝牙、没有可拆卸电池,但触屏交互盖过了一切瑕疵。

    在冉炜看来,元宇宙社交赛道也在等一款“iPhone”。“目前,国内的元宇宙技术除了VR还不够成熟,在软硬件层面,包括人才,市场已经具备了实力。所以,可能不需要有诺奖级的科技创新,只需要做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技术体验,成为爆款,就能像当初苹果手机‘炸活’智能手机市场一样,带动行业大发展。”

    而当谈及元宇宙社交的需求是否真实存在时,孙宇林觉得,苹果提供了一个范例。“可能直到触屏交互被创造出来前,用户都不知道自己需要它。但当大家发现它很好用时,就一窝蜂去用。”

    设备的使用变化,也是新时代到来的标志之一。在孙宇林看来,什么时候大家不再用手机和电脑,而是人手一台VR设备,可能元宇宙元年就真的来了。

    倪爽表示: “虚拟现实是元宇宙的基本要素,但现在的移动端产品基本不涉及VR技术应用,所以许多产品和元宇宙没什么关系。”

    倪爽所提的问题,揭示了当下元宇宙社交产品的尴尬现状,即元宇宙社交不在元宇宙中。

    孙宇林认为,当用户继续用手机或电脑体验所谓的元宇宙社交时,旧习惯其实没有改变。“用户在手机上接入元宇宙平台,可能只是去尝鲜,最后还是会回到微信。只有当用户改用VR设备体验元宇宙社交,才能真正开启新的社交氛围或者场景。”

    四、跟逝去的亲朋对话,是元宇宙社交的机会 历经厮杀后,传统社交赛道决出了一批胜者。虽然各自功能都不断升级,例如微信和QQ,但玩法与10年前相比并无显著差异。与此同时,诸如隐私保护、垄断、圈层化等问题也仍未得到有效治理。

    在互联网刚兴起时,彼时的极客们都坚信未来信息会无障碍传播,人人都有平等获取信息的权利。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公司借助信息建造了城池,拥有了护城河,成长为垄断的巨头。

    在下一个互联网时代,元宇宙社交能解决当下已有的问题吗?答案可能并不确定。

    冉炜告诉每经记者,去中心化是互联网行业的大势所趋,但垄断是商业世界的大势所趋。 孙宇林同样认为,巨头垄断不可避免。“但更核心的问题是如何治理。虽然中心化的机构或组织会存在,但可以通过设置类似三权分立的治理模式,避免其走向混乱。”

    关于数据隐私问题,目前的元宇宙社交也无法给出解决思路。蒋照生认为,由于当前的元宇宙社交没有改变依靠数据和广告实现盈利的商业模式,所以无法避免数据隐私问题。冉炜则表示,用户通过让渡部分数据隐私,也推动了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大数据需要用数据进行计算和学习”。

    元宇宙社交会究竟是什么样?目前还没有人能描绘确切的蓝图。不妨回到起点,看看元宇宙本身,毕竟有关元宇宙社交的一切想象和期待,都离不开它,可能也绕不开另一个火热概念“Web3.0”。不过,目前,两个概念都仍然没有统一的清晰定义。

    或许正因为还无法被准确解释,它们才得以借助外界赋予的无穷想象力成为风口。在冉炜看来,元宇宙、Web3.0本质上就是一套技术方案,它不神秘,更不用被神化。“它们是营销人士在造词运动中创造的明星词语,现在没有必要去定义或区分它们,因为还什么都没有。等下一代互联网生态建成后,我们自然会理解它们。”

    最后,技术出身的冉炜也表达了对元宇宙的警惕。 他认为,元宇宙做得再好,相关内容再丰富,人在其中的体验也只是基于程序员创建的代码而已。

    “元宇宙里是一套已知的东西,但我们在现实世界抬头看到的星空是未知的,还是应该多朝星辰大海看,因为某种程度上,元宇宙只是提供了另一套娱乐至死的方案。它不能增长知识,也不会让社会变得更高效。毕竟在元宇宙,程序员就是神。”冉炜说。

    关于元宇宙社交产品的顿悟时刻一定不止一个,在其还未被找到之前,冉炜向每经记者描绘了他认为可能存在的顿悟时刻。

    当前的社交,都是通过点对点的同步方式完成信息交互,而元宇宙社交也许可以实现非同步信息交互。“跟逝去的亲朋对话,甚至戴上VR眼镜可以看到他们,这是元宇宙社交的一个机会。如果给10年或20年,肯定能做出来。它的需求也会很强,因为这是人类没体验过的社交方式和沟通方式。”

    作者:朱鹏,李佳宁;编辑:董兴生;公众号:每经影视(ID:meijingyingshi)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ZC-EdBzXCjyHFBeZ4OoG0Q

    本文由 @每经影视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周杰伦快手开唱,露出了自己的元宇宙生意

    设计动态 2022-11-23
    在世界杯前夜,快手开了场周杰伦在线“哥友会”,为快手夺得了全网的关注。当越来越多的名人拓展自己运营IP的边界时,让人不经好奇,“名人+元宇宙”能带来些什么?本文就此问题做了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2022卡塔尔世界杯正式开幕,有业内消息称,抖音集团为拿下比赛转播

    在世界杯前夜,快手开了场周杰伦在线“哥友会”,为快手夺得了全网的关注。当越来越多的名人拓展自己运营IP的边界时,让人不经好奇,“名人+元宇宙”能带来些什么?本文就此问题做了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2022卡塔尔世界杯正式开幕,有业内消息称,抖音集团为拿下比赛转播权花费了至少10亿元的价格。隔壁快手不甘示弱,在世界杯前夜搬出顶流周杰伦,开了场在线“哥友会”。

    名字中带有几分中二的“哥”让不少粉丝直呼是“周董熟悉的味道”,而当直播间熟悉的《半岛铁盒》节奏响起,直播间瞬间被“爷青回”刷屏,也成功为快手夺得了全网的关注:超2800万人预约,点赞破10.5亿,直播最高在线人数1129万人,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超过1.8亿。

    这次直播,是内容平台的注意力抢夺战,也是周杰伦对自己IP的又一次运营,展现出了他的元宇宙商业布局——虽然直播中没有提及自己的数字藏品,但从快手的预约界面到预热短视频,都频频出现了周杰伦用Demo(歌曲正式出品前的音乐样本)打造的数字藏品,快手在预约界面发放了相关藏品的限时体验券,周杰伦也在哥友会预热视频中表示“喜欢研究我歌的朋友,应该去研究一下我的Demo。”

    有粉丝在评论区表示,这些Demo“四舍五入就是新专辑”,还有粉丝从《纽约地铁》的Demo中听到了18年前的周杰伦,更有刚听说这个数字藏品的粉丝在社交平台询问:体验券怎么用?这个数字藏品哪里购买?当周杰伦、王思聪、周星驰都开始押注元宇宙,拓展自己运营IP的边界时。我们不经好奇,“名人+元宇宙”能带来些什么?

    一、“哥”的元宇宙 3年时间,周杰伦在快手进行了6场直播。快手需要杰伦,周董也将快手作为自己商业营销最重要的宣传渠道。

    2021年6月,周杰伦的快手账号开启了一场艺术拍卖直播,本人并未露面,但直播获得了超过1800万次的曝光;今年7月,在发布新专辑后,周杰伦在快手进行了一场直播,宣传了专辑和自己的综艺《周游记2》,直播累计观看人次超过了1.1亿,最高在线人数也达到了654万。

    周杰伦在快手的6场直播

    每一次的快手直播,都给周杰伦的商业营销宣传带来了不错的曝光。

    这次的哥友会,快手的预约界面和周杰伦的预热短视频,都出现了数字藏品“Demo空间”的身影:这是周杰伦用歌曲Demo做成的元宇宙数字藏品,8月底在数字藏品社区薄盒发售。

    对于大多数周杰伦的粉丝来说,元宇宙是个陌生的概念。元宇宙诞生于1992年的科幻小说《雪崩》,在商业层面,指的是人类运用新技术构建的,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

    NFT是元宇宙的“基建”之一,NFT通过区块链交易,具有唯一性和“代币”的潜在交易属性。

    在元宇宙概念火爆的初期,不少艺术家用NFT为数字艺术品制作了数字版权和所有权证书,也让这些艺术品成为元宇宙商品实现流通交易。数字收藏品则是中国特有的称呼,指的是处于监管下的NFT藏品。

    粉丝调侃Demo数字藏品是“新专辑”

    哥友会预热阶段时,周杰伦就通过短视频屡屡提到数字藏品,表示“喜欢研究我歌的朋友,应该研究一下我的Demo。”快手预约界面的“杰迷大挑战”猜歌名活动,奖品就有Demo空间体验券,2800多万预约的歌迷,大多是有一定忠诚度的粉丝,用漏斗的形式,将听歌的老粉,筛选出最可能购买产品的一群用户。

    数字藏品玩家罗夏告诉「电商在线」,虽然周杰伦在8月底就已经推出相关数字藏品,但并不算特别成功:“那次前期预热不够,知道的人也比较少,基本就是粉丝购买,如果宣传营销跟上了成绩会更好。这次应该就是为之后推出的产品做预热引流,估计马上就要推出第二波数字藏品了。”

    二、周杰伦的元宇宙,从投资到发行 周杰伦从2005年开始搭建自己的商业版图,投资过餐饮、潮牌、电竞,这两年随着刮起的元宇宙风口,和周杰伦投资有关的新闻,也大多围绕着元宇宙。

    在元宇宙概念刚刚兴起之时,周杰伦就已经投资购买了无聊猿NFT头像——这是当时最为火爆的一个NFT项目,买家包含了NBA球星库里、奥尼尔和音乐巨星埃米纳姆、波兹·马龙等,而周杰伦持有的无聊猿估值达到了50万美元。

    无聊猿和购买者们

    投资持有NFT后,周杰伦还亲自下场代言。今年1月,周杰伦把自己的ins头像换成了幻象熊,表示“2022哥先换个几个月的头像,感受一下元宇宙的感觉。”

    幻象熊由周杰伦和好友Ric Chiang创办的潮牌PHANTACi推出,在周杰伦的宣传造势下,10000枚幻象熊NFT不到40分钟就售罄,售出估值也达到了6200万元人民币。收益比发行新歌还赚钱,让周杰伦背后的杰威尔音乐不得不紧急辟谣:周杰伦仅仅是收到了品牌赠送的礼物,从未参与该项目的任何策划经营,也未取得任何收益。

    彼时,周杰伦还是对已经发行的NFT进行投资,但投资风险大,要面临市场的万千变化:不少NFT项目在经历初期的火爆增长后开始下跌,投资者的资产开始缩水,周杰伦投资的无聊猿在今年5月就下跌了超过56%。在尝到幻象熊的成功后,周杰伦瞄准了新的市场,做交易搬运工不如做发行方:通过开发NFT,相比于投资更加低风险,自己的流量效应在NFT市场依旧可以跑通。

    曾经专注投资的周杰伦,逐渐和杰威尔音乐一起踏上了做发行方的道路。今年6月,周杰伦和法国足球俱乐部巴黎圣日耳曼在海外平台Crypto.com推出了10000个“Tiger champs”,但这一联名NFT的销售成绩并不算好,四天仅售出不到1000个。

    随后,周杰伦又开始通过单独运营自己的IP推出国内的数字藏品,首先就是在薄盒推出由歌曲Demo打造的数字藏品“Demo空间”。“Demo空间”类似一个可互动的3D游戏,购买者用数字人形象进入虚拟空间,边听Demo边挖彩蛋。发售模式上,借鉴了盲盒形式,分为20元的普通盲盒以及499元的限量盲盒,20元的盲盒每个用户限购30个,含有一把随机钥匙,而499元的盲盒限购2个,其中包含两把钥匙,一把是经典钥匙,另一把则是随机的稀有钥匙或者传奇钥匙。

    不同钥匙对应的权益不同,经典钥匙可以无限次进入这次的Demo空间;稀有钥匙可以在未来访问杰威尔音乐所有的空间,并获得数字人动作;传奇钥匙涵盖了前两把钥匙的内容,还附赠了实体专辑签名海报和杰威尔音乐数字藏品的优先购买权。

    尽管前期预热不足,但这次的元宇宙商业尝试还算成功:“Demo空间”上线一天就售出了近6万个,以最低价格20元计算,销售额也达到了120万元左右。一位数字藏品设计者向「电商在线」表示,随着数字藏品技术成熟和进步,现在开发成本在逐渐降低,“有些成本都不会超过1万元,搭上一个概念就能卖出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周杰伦数字藏品的这个模式成本会比较高,形式上也算是比较良心的了,虽然销售额不算夸张,但成本肯定是能赚回来的。”

    三、做的还是个人IP的生意 之前,周杰伦的元宇宙布局更接近于商业投资,需要考验商业眼光和项目持有者的运营,而现在,周杰伦的元宇宙布局更像是将个人IP和元宇宙模式强绑定,扩展IP商业化的边界,做到持续的商业变现。

    粉丝分享的“Demo空间”体验视频

    不可否认的是,对于想要布局元宇宙商业的周杰伦来说,发行NFT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全球研究和咨询公司 Verified Market Research (VMR) 发布报告表示,NFT市场规模在2030年将达到2310亿美元,在未来八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3.7%。

    周杰伦通过各个渠道布阵,不断将粉丝引流到自己的元宇宙中,但现行的情况下还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就是粉丝购买意向。

    罗罗是一位购买了周杰伦数字藏品的粉丝,她向「电商在线」表示,她购买了20元的盲盒,但体验时遇到了不少问题:“有几次进入空间后只有画面没有声音,需要重新退出再进去才能听到声音,整个体验不是很好。”

    同时,元宇宙去中心化的属性,相关法律还不完善,安全手段也不够完善等都让粉丝有几分担忧,就连周杰伦本人的无聊猿NFT也在今年被盗后卖出300万元,而本人却无法维权。

    周杰伦吐槽自己的无聊猿被盗

    其次,元宇宙的持续变现和商业闭环问题。

    罗夏表示,对他而言,周杰伦的数字藏品投资价值不算很大,“薄盒会限制海外IP购买,本来NFT交易流动性就不高,国内数字藏品流动性更差。现在国内监管变严,数字藏品波动也很大,不少玩家都在亏,投资都比较谨慎了。”

    今年,不少NFT藏品都经历了大起大落,周杰伦此前帮忙宣传的幻象熊就是其中一个,有数字藏品玩家统计,今年2月,相比于最高点,幻象熊跌幅达到了86%,最近的跌幅更是达到了98%。

    在一些二手交易平台上,周杰伦Demo空间开出的稀有钥匙和传奇钥匙被标上了9999元甚至20000元的价格,但留言的买家表示愿意出2000元,还有买家表示“和20块的有什么区别吗”。罗夏也表示,周杰伦的数字藏品目前是“有价无市”,反而是盲盒附赠的实体周边还有粉丝购买收藏。

    目前看来,周杰伦的元宇宙版图,主要还是在瞄准粉丝群体,更像是“粉丝经济”,但粉丝也大多不是为了投资,不少粉丝都表示,纯粹“为情怀买单”,不会购买499元的盲盒,更多还是选择20元的盲盒“体验一把”。

    想要在元宇宙赛道进行IP持续变现的名人并不在少数,今年10月,一个名为“名堂MintTown”的元宇宙社区平台被发现背后有王思聪间接持股,也因此被称为“思聪的平台”,在开放申购8小时就已经有了46万个申购名额。周星驰也在今年10月底发布帖子,表示“在漆黑中找寻鲜明出众的Web3.0人才”,同样意在入局元宇宙一级市场。

    周杰伦的流量可以带来一波热度的爆发,但还不完善并且拥挤的元宇宙赛道,想要持续走下去,还需要更强的基础和运营。对于周杰伦来说,目前他的元宇宙商业还是依赖别的平台和开发团队。想要把握主动权,就需要组建自己的团队和平台去扩展运营,完善数字藏品体验,根据粉丝需求增加互动,实现“虚实交融”。归根结底,元宇宙商业背后考验的还是技术和持续的商业价值。

    周杰伦的元宇宙,现在还是在依靠本人的IP价值和持续的宣传攻势来吸引消费者,粉丝也愿意为情怀去买上一单,但想要真正在元宇宙实现商业,不能只靠情怀买单,想要让IP在跌宕的元宇宙中持续变现,周杰伦还需要让粉丝愿意为IP背后的产品去买单。

    作者:王崭;编辑:斯问

    微信公众号:电商在线(ID:dianshangmj),见锐度、见洞察,聚焦互联网和新商业的创新媒体。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电商在线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exels,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去中心化:产业互联网的样板与方向

    设计动态 2022-11-23
    一场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正在以阿里、腾讯和京东为代表的头部互联网玩家们的身上上演着。对于这样一场融合,有人认为是一个数字化的过程,有人认为是一个产业化的过程。然而,无论我们如何定义这样一个过程,有一点可以确认的是,仅仅只是按照以往的逻辑和模式,特别是以

    一直以来,人们都在寻找着实现产业互联网的方式和方法。本文作者认为,只有告别以平台和中心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以去中心化的模式来实现产业互联网,才能摆脱消费互联网的牵绊,进入到全新的发展阶段中。如何去中心化呢?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场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正在以阿里、腾讯和京东为代表的头部互联网玩家们的身上上演着。对于这样一场融合,有人认为是一个数字化的过程,有人认为是一个产业化的过程。然而,无论我们如何定义这样一个过程,有一点可以确认的是,仅仅只是按照以往的逻辑和模式,特别是以往的平台和中心的逻辑和模式来发展必然是无法取得突破的。

    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将这样一场互联网玩家们与实体经济的融合看成是产业互联网的过程。可以预见的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之后,曾经我们所梦寐以求的产业互联网时代将会真正来临,以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分裂的二元经济状态将会被彻底打破,以往我们看到的仅仅只是改造产业的外衣,而无法改造产业内里的困境与难题,将会被彻底解决。

    一直以来,人们都在寻找着实现产业互联网的方式和方法。无论是对于互联网玩家来讲,还是对于实体经济玩家而言,几乎都是如此。复盘以往的发展,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只有告别以平台和中心为主导的发展模式,真正以一种去中心化的模式来落地和实践产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才能彻底摆脱消费互联网的牵绊,真正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01 去中心化,让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融为一体 何为产业互联网?其实就是一个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解决那些消费互联网时代无法解决的痛点和难题的过程。我们都知道,在消费互联网时代,借助「互联网+」模式,人们实现了生产和生活的彻底改变,线上生活业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虚拟经济,便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诞生的,以阿里、腾讯、京东为代表的互联网玩家,同样是在这样一个大趋势下发展和壮大起来的。

    然而,我们同样要看到的是,经历了消费互联网时代的洗礼和催化之后,形成了一个以互联网公司为主导的虚拟经济形态,并且这样一种经济形态仅仅只是改变了产业的末端,而并未真正改造产业的前端。于是,当用户对于产品和服务有新的需求时,当用户不再仅仅只是满足于对接和沟通方式上的改变时,以互联网玩家为代表的虚拟经济体的发展,便开始遭遇到了困境和难题。

    欲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就必然需要打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对立、割裂的现状,通过实现两者之间的深度融合,来促使产业前端的改造,来实现产品和服务的改变,从而解决用户消费和需求的新变化。说到底,还是要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如果我们依然按照传统意义上的平台和中心的模式,必然是无法实现的。只有真正打破传统意义上的以虚拟经济为主导的中心和以实体经济为主导的中心,让两者重新回归到重混的状态,再对它们进行重新的组合,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这才是产业互联网真正要做的,同样地,这才是产业互联网的本质与原始奥义所在。

    02 去中心化,让产业的运行逻辑重塑与再造 所谓的产业互联网,其实就是一个对产业的运行逻辑进行重塑与再造的过程。更为确切地说,产业互联网,是在打造一种全新的产业运行逻辑,让传统的产业不再按照传统的方式来发展。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如果我们还在原有中心的模式下来发展和运行,如果还在按照传统的逻辑来发展,必然是无法实现的。欲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和方向,我们就要通过去中心化的方式来实现。

    当原有的产业中心被打破,以往一板一眼的发展逻辑将会被重塑和再造,以往我们所看到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有些时候,生产者可能是消费者,消费者也有可能是生产者。

    拿C端用户来讲,按照消费互联网的发展逻辑,他们仅仅只是一个商品和服务的接受者而已,他们并不会生产什么。然而,等到去中心化实现,特别是当我们站在平台和中心的思维之外来看待它的时候,便会发现,在很多时候,他们其实变成了生产者,同实体产业玩家们生产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不同,他们生产的是看不见的数字和数据,并且这些数字和数据,可以提供给上游的产业端,助力产业端的生产。

    对于B端用户而言,同样是如此的。在中心化的时候,以互联网玩家们为主导的平台和中心,仅仅只是充当撮合和中介的角色,仅仅只是做第三方,他们并不会介入到生产过程当中。尽管在信息不对称的年代里,这种方式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效率。然而,等到信息供应的最大化,等到他们在撮合和中介上的效率不再,欲要获得新的发展,他们必然需要打破原有的中心,通过回归产业,拥抱产业来获得新的发展。

    因此,无论是对于C端来讲,还是对于B端而言,在产业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其实都需要对于自身的运行逻辑进行一次深度而又彻底的改造。欲要实现这样一种改造,仅仅只是在原有的中心之下,必然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实现了去中心化,只有打破了原有的中心,产业互联网才能真正实现。

    03 去中心化,让产业的运行效率再度提升 消费互联网的发展模式,之所以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获得如此快速的发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行业的运行效率。观察「互联网+」模式,我们无时不刻不再感受到「效率」这个词。同样地,那些真正能够给产业的运行效率带来提升的玩家,几乎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阿里如此,腾讯如此,京东同样如此。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消费互联网这样一种对于产业运行效率的提升,是建立在中心化和平台化的商业模式之上的。缺少了平台化和中心化的商业模式,缺少了规模优势,消费互联网的这样一种发展模式,是无法实现产业效率的提升的。这是我们看到的那么多的互联网玩家都在不断地拓展自身的变化,都在不断地建构自身的生态体系的根本原因。

    然而,我们同样要看到的是,当信息不对称被打破,当平台和中心的规模不断扩大,当互联网玩家们的边界不断拓展,它们在提升产业运行效率上的功能和作用,其实是下降的。另外,它们对于用户的功能和作用,同样开始走向了反面。以往,它们是用户第一,客户至上,到后来,所谓的用户变得了被困在系统里的人,成为了被圈养的对象。

    可见,中心化和平台化为主导的消费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对于产业运行效率的促进,其实是在式微的。欲要解决这一问题,欲要让产业的运行效率再一次得到提升,我们必然需要以一种全新的模式来发展,我们必然需要打破消费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模式。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产业互联网的概念被提出。

    欲要真正让产业互联网落地,欲要让产业的效率再度提升,我们就需要告别消费互联网时代以平台和中心为主导的发展模式,用去中心化、去平台化的模式建构一种全新的产业上下游的对接方式,从而让产业的运行效率再一次得到提升。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去中心化的模式,依然是产业互联网的关键所在。

    当去中心化的模式开始成熟,并且让产业互联网落地,新的供求模式才能被建立。至此,供求两端将不再是消费互联网式的撮合和中介的模式,而是一种点对点的的模式。当这样一种模式真正成熟和完善,产业互联网时代才能真正完成和实现。

    04 结语 一场互联网玩家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正在以阿里、腾讯和京东为代表的头部互联网玩家们的身上上演着。这是互联网行业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经历了消费互联网时代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割裂对对立,它们之间其实是需要一场深度融合的。因为经历了这样一场深度融合之后,它们的功能和作用才能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发挥;因为经历了这样一场深度融合之后,用户的痛点和难题才能找到新的解决方案。产业互联网,便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衍生和出现的。

    观察产业互联网的落地和实践,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去中心化,正在成为它的样板与方向。可以预见的是,只有实现了去中心化,只有打破了消费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模式,产业互联网才能真正落地和实现,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才能真正完成。

    专栏作家

    孟永辉,微信公众号:menglaoshi007,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资深撰稿人,特约评论员,行业研究专家。长期专注行业研究,累计发表财经科技文章超400万字。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线上演唱会之后:狂欢之后,平台还留下了什么?

    设计动态 2022-11-23
    为了给哥友会造势,快手的营销手段倾巢而出:一级入口、粉丝互动、社交裂变……十八般武艺轮番上阵,但结果似乎仍是一场自嗨。 自带人气和流量的明星,能帮助平台加速在大众市场的渗透和传播,快速破圈。快手频频引入明星,试图复制微博的成功路径。 短视频平台的内容属性、粉丝

    线上演唱会已经成为短视频平台们拉流量的常见方式,比如在前些时日,周杰伦便在快手开播线上“哥友会”,当晚直播间的点赞数、观看数也相对乐观。不过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在线上演唱会带来的流量高峰过去了之后,平台方又留住了什么?

    为了给哥友会造势,快手的营销手段倾巢而出:一级入口、粉丝互动、社交裂变……十八般武艺轮番上阵,但结果似乎仍是一场自嗨。 自带人气和流量的明星,能帮助平台加速在大众市场的渗透和传播,快速破圈。快手频频引入明星,试图复制微博的成功路径。 短视频平台的内容属性、粉丝调性和平台注重私域的运营逻辑,掣肘了明星在平台上快速爆发,叠加明星的消极营业,快手的明星生态还远未建成。 又是一场当面锣对面鼓的擂台赛。11月19日晚8点,三大短视频平台不约而同地甩出了撒手锏,开起了直播线上演唱会。

    快手拿出周杰伦这张天王牌,抖音由以“硬核萌叔”形象翻红的腾格尔坐镇,腾讯音乐(TME)则请来了鹿晗和一众嘉宾捧场。不断被推高的观看数据,接连变阵的微博热搜,平台在争夺中享受着“兴奋剂”带来的流量高涨时刻。不少网友调侃,“今晚的耳朵不够用了”。

    但当现象级的狂欢戛然而止,流量高峰转瞬平息,还有什么留下来呢?

    周杰伦来快手已经快3年了,但快手似乎并没有吃到太多的天王红利。从用户褒贬不一的评价、疏于日常营业的明星,到难以跑通的变现路径,明星与平台之间的双向奔赴,恐怕将逐渐成为泡影。

    一、快手比周杰伦更想“红” 身穿黑白套装的周杰伦刚现身,直播间的点赞数就突破了2000万,10分钟点赞量破亿。半个小时后,随着《半岛铁盒》的伴奏声响起,直播间的最高在线人数达到1129万。

    这场对快手而言不容有失的演唱会,总算交出了一份还不错的答卷。

    图源:快手官方

    11月9日,距离开场还有10天,周杰伦在快手账号上发布预热短视频,表示“唱歌忘词是正常的,但绝不会忘了线上哥友会”。5分钟后,快手微博官宣哥友会定档,并强调这次是周杰伦近3年来首次线上开唱。

    流量支持自然是全力以赴。快手在App首页设置了3个一级入口可以直达哥友会主页,并通过预约赠门票、连麦杰伦、粉丝勋章、听歌答题、和杰伦一起拍同款等活动,玩起了社交裂变。为了挖掘顶流IP的更多价值,快手还在哥友会首页联动周杰伦的专辑、电影、魔术等。截至开场,有超过2883万人预约周杰伦的哥友会。

    然而,快手绞尽脑汁做营销、不遗余力地宣传,最终还是没敌过对手的突然袭击。从预热效果、扩圈程度、长尾影响来看,哥友会都输给了同一时段在TME Live开播的鹿晗。

    11月19日晚8点,“鹿晗演唱会”词条登顶微博热搜第一,讨论量达到2万。屈居第二的“周杰伦哥友会”讨论量只有8000。很多网友在微博发问,“周杰伦在哪个平台直播?”

    直到开播45分钟后,“周杰伦哥友会”的词条才爬上微博热搜第一,但讨论度仍低于鹿晗。

    哥友会结束后1小时,周杰伦相关词条已从前十消失,“鹿晗回来内娱开门”则占领了热搜榜前三,直到深夜,“鹿晗选曲”“羡慕王勉”“毛不易说鹿晗这个人可交”等相关词条还在不断涌入热榜。

    图源:微博

    对于斥巨资牵手天王、比周杰伦更想“红”的快手而言,这个结果恐怕并不尽如人意。

    2020年5月,周杰伦在快手创建首个中文社交平台账号“周同学”,并特意注明“全网唯一”。不到一个星期,账号粉丝量突破千万,首条短视频播放量超过9000万。彼时,快手正雄心勃勃地计划借助周杰伦的号召力,挖掘粉丝经济和明星生态的金矿。

    但先发不一定能抢占优势。

    合作近3年,算上本次哥友会,周杰伦只在快手进行了5场直播,其中两场本人完全没有出镜。2020年7月的魔术直播和2022年7月的新专辑主题直播,不仅时隔两年之久,而且并未激起太大的水花,最终观看人数分别为6800万和1.1亿。而今年初TME与视频号联动举办的周杰伦演唱会线上重映,两场直播观看人数近亿,与快手基本上算打个平手。

    在备受瞩目的新专辑首发大战中,快手明显落后于其他平台。

    7月6日中午12时,QQ音乐和B站准时发布周杰伦新专辑MV视频。作为周杰伦全网唯一的中文社交媒体账号,快手的“周同学”却整整迟到了23分钟,没能赶上全网狂欢。

    顶流带来的流量如同一阵风,来得快去得也快,快手很难将它留下来。

    周杰伦入驻快手两个月后第一次直播,吸引了6800万人次观看,快手App单日下载量上涨约135%。今年7月周杰伦新专辑首发,极光大数据显示,快手DAU从7月4日起小幅攀升,到MV首发当天增加了近2000万,总DAU达到1.4亿。MV发布两天后,快手DAU逐渐回落到日常水平。

    二、快手踏上微博路 自带流量和人气的明星就像一块敲门砖,帮平台敲开了出圈的大门。从博客、微博到小红书,这是一条被验证过的坦途。

    2006年,自称老徐的徐静蕾入驻博客,以思想独立的才女人设迅速圈粉,不到3个月点击量破千万,成为当年的“博客女王”。随着张靓颖、韩寒等明星入驻,博客从文学、艺术、IT的小众圈层,逐渐走入主流市场。

    2009年,姚晨是最早开通微博的娱乐明星之一,在6个月内成为首个粉丝破百万的用户,被称为“微博女王”。平台数据显示,到2019年末,已有2.9万个明星入驻微博,有63%的微博活跃用户关注或讨论娱乐内容,41%的微博热搜与明星有关。

    时至今日,粉丝群体仍然是微博最核心的圈层人群,粉丝经济也带动微博成为明星重要的宣传和变现渠道。

    2017年,小红书邀请范冰冰、林允、张雨绮等明星入驻,尝试破圈和商业化。林允入驻小红书后,一年时间就积累了1000万粉丝,只比微博粉丝少100万。

    双向奔赴的明星与平台,在流量时代实现了双赢。

    前者自带热度和话题性,也是大众传播中广受欢迎的内容,可以推动平台成为更主流的大众传播媒介。后者则为明星提供了塑造和展示人设的窗口,并通过连接粉丝和品牌完成商业化变现。

    姗姗来迟的快手也试图拥有自己的明星生态,借助明星快速破圈。

    在周杰伦之前,快手已签约过李诞、黄渤、谢娜等多位娱乐明星。截至2021年8月,快手签约陈坤、杨幂、黄子韬、张雨绮、迪丽热巴、时代少年团、INTO1等1800多个明星账号,粉丝总量约8.7亿。

    对于被牢牢贴上“土味老铁”标签的快手而言,通过明星效应构建更加立体的流量矩阵,改变下沉形象,提升平台调性,是颇有吸引力的目标。但更重要的是,通过明星获得版权内容,实现更好的商业化变现。

    官宣周杰伦入驻之后,快手与他旗下的杰威尔音乐达成合作,获得其全部歌曲及MV的短视频平台授权,并向平台上的创作者开放260首周杰伦经典音乐的使用权。

    影视宣发、自制综艺和直播带货,也是短视频平台与明星合作的常见变现路径。

    2021年,快手推出《嗨嗨星朋友》直播,在两个月内做了66场明星直播活动,包括郑恺火锅生日会、萧敬腾沙发演唱会等。同一年,快手签约岳云鹏、孙越,推出美食社交短综艺《岳努力越幸运》。2022年116大促期间,黄子韬、李晨、王耀庆等数十位明星开启直播带货,其中黄子韬首场GMV超2亿元。

    这场热闹的流量狂欢大戏上演3年,快手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成绩难言乐观。

    以周杰伦为例,本次直播的累计观看人数为1.1亿,和7月发布新专辑时的独家直播相比场观数据几乎持平;从预热到直播结束,“周同学”只增长400万粉丝;快手上架的周杰伦衍生周边也销售惨淡,《最伟大的作品》全新专辑、周杰伦二次元形象公仔、大艺术家系列潮玩手办等产品的总销量不过100件。

    图源:快手

    长盛不衰的顶流IP和国民级短视频平台“合体”,不但没有碰撞出1+1>2的火花,还被用户诟病太敷衍、没诚意。快手试图构建的明星生态,仍然任重而道远。

    三、明星不是万灵药 虽然“周同学”账号备注“全网唯一,只在快手”,但他在快手上很少亮相、发言寥寥,渴望看到偶像日常的粉丝难以如愿。

    进驻伊始,“周同学”在2020年6月发布的3条短视频点赞量均超过200万,更新频率也还算在线,半年时间发布了42条作品。到了2021年,周杰伦在快手几乎是“半隐退”状态,全年发布作品数量腰斩,单个作品的点赞量通常不超过5万。

    截至目前,“周同学”只有120个短视频作品,除了直播和新专辑发布前后能做到周更,有时甚至两三个月才更新一次。

    本次哥友会,网友纷纷表示“直播时间太短了”“歌曲没听够”。鹿晗和腾格尔演唱15首,直播时长120分钟,周杰伦的直播时长则为75分钟,唱了5首歌,其余环节是和好友聊天、和网友连麦。

    图源:快手“周同学”账号

    高调入驻、冷淡营业,几乎已成明星入驻快手后的通病。

    杨幂在快手上的粉丝量超过2700万,主页上最近一条短视频的发布时间是9月25日,至今已有两个月没有上新。陈坤入驻快手逾两年,作品不足70条,粉丝不到1000万,最新一条短视频点赞量不足5000。而在微博上,陈坤几乎保持周更2-3条,相同内容的点赞量通常是快手的两三倍。

    微博偏向资讯平台,短视频平台则更注重内容本身。但在快手上,明星发布的短视频多为商务合作或配合宣发,很少展示粉丝期待的明星日常生活的一面。

    周杰伦为宣传某品牌手表上传了一条作品,只发了一张图片,连配乐都没有。今年以来,这种“极简版”内容似乎达到极致:近1/3的内容都不是短视频,只有一两张图片,周杰伦的出镜频率也逐渐减少,评论区也鲜见和粉丝们的互动。

    去年10月,成龙高调入驻快手,在全球开通的首个短视频账号,目前粉丝量积累近5800万。今年7月他在快手上的首场直播点赞量高达3.2亿,但日常更新作品的频率并不高,一年时间发布的短视频数量只有28个。世界足球先生C罗在2020年受邀入驻快手,账号粉丝量不足800万,约90%的作品都是照片。

    如果忽略明星光环,这些内容本身的创意和制作不足,对用户的吸引力可能还不如素人和网红。

    2021年年初,抖音自制短剧《做梦吧!晶晶》上线,邀请了金靖、李佳琦等20余位明星参演,投入成本1000万元,在短剧领域堪称顶配,但作品播放量只有1亿左右。

    相比之下,内容有趣、剧情紧凑的素人短剧却能收获更多流量和好评。快手的《育儿大作战》播放量近5亿,抖音网红姜十七的《生于1990》播放量超4亿。

    此外,快手“自下而上”的生态和注重私域运营的流量分配机制,也削弱了明星光环。

    周杰伦的这次哥友会直播,快手设置了多个一级入口为其从公域流量引流,但因为“周同学”平日疏于营业,在内容质量、互动性等指标上和头部网红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曝光量并不理想。

    今年上半年,魔性视频“我是云南的,云南傈僳族”的创作者“蔡总”、靠讲述农村生活出圈的张同学等,最早都是快手达人,但并没有在快手爆红,而是在抖音出圈。在快手盘踞龙头位置的,始终是辛巴、散打哥等早期原生网红。

    平台竞争愈发激烈,谁都不想掉队,但快手目前的流量机制、运营思路真的适合明星生态吗?恐怕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成龙和周杰伦固然是巨星,但只靠这个标签来对阵,赢面不大。

    毕竟,平台能够瓜分的流量不多了,而留给快手的巨星,也不多了。

    作者:李欣彤

    原文标题:周杰伦的“天王红利”,喂不饱快手

    来源公众号:雪豹财经社(ID:xuebaocaijingshe),faster、deeper and wiser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雪豹财经社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从Increase到Inception,在第四季度重新理解出海

    设计动态 2022-11-23
    上篇文章《2022再往前, “出海”到底还能不能做?》之后,我一直和行业保持沟通和学习,向很多先进的同学们抛出我们的困惑,很多问题还是没有好的答案。年底时节,我把上一个时间段的内部思考、外部交流加以总结,会从出海逻辑、重要赛道输出几篇。基本上都是略人之美、拾出

    行业未来如何升级?出海企业喜欢潜水怎么办?投什么样的出海企业?海外在思考什么事?本篇文章将从这四个问题入手,整理和摸索关于出海行业的思考,感兴趣的朋友一起来看看吧。

    上篇文章《 2022再往前, “出海”到底还能不能做? 》之后,我一直和行业保持沟通和学习,向很多先进的同学们抛出我们的困惑,很多问题还是没有好的答案。年底时节,我把上一个时间段的内部思考、外部交流加以总结,会从出海逻辑、重要赛道输出几篇。基本上都是略人之美、拾出海大大和优秀企业的牙慧。很多也是“出海同学会”里面多次讨论的话头,

    上一篇关于出海的结论:

    通路是依托中国成熟产业出海 考古式创新的重要性越来越大 出海赋能领域应该继续渗透补缺 小企业要先在水面下跑起来 大企业要做减法,把拳头产品打磨到极致 这篇文章,将始于上一篇的结论,从四个问题入手整理和摸索这一段的思考,这四个问题是:

    行业未来如何升级? 出海企业喜欢潜水?怎么破? 投资角度应该投什么? 海外华人和企业大家思考和关注的事 一、行业需要升级,怎么升级? 在上一个时代,尤其是大观关注出海的初期,团队并没有限定出海的细分赛道,而只选择了一个出海的大方向。这个大方向就像是ToC,ToB一样,需要沉淀和细化。经过7年以上多只基金的摸索,团队发现我们较为成功的项目基本集中在三个赛道:移动互联网APP、电商DTC、全球化SaaS。而这三个赛道也是中国出海圈的主流赛道,可以说只要是投出海做出海的,大多与这三个赛道脱离不了关系。

    而这三个行业赛道,都是我们讲中国具备一些相对产业优势的细分行业。具体来说,行业常提及App的流量优势、跨境电商的供应链优势、SaaS的工程师优势。而上一篇文章中,我也讨论了这些优势在眼下的“褪色”。

    其实如果我们再往下捋一层,就可以发现,流量优势、工程师优势、供应链优势,代表的其实是“简单重复性脑力劳动”、“血汗工厂”、“低人工成本”、“性价比”、“996”、“内卷”这些过去带贬义的字眼,归根到底,中国出海的核心优势是我们的人口红利,或者说优质人才的红利。

    而行业升级,可能会要走一条从人口红利转化为信息红利、技术红利、制度红利的路线,这是出海圈绕不开的,而行业需要时间。“优势”角度的升级,迫在眉睫。

    在出海同学会的主题设计上,我们也是用这三个维度来挑大梁,而在内部的Brainstorming中,我们意识到, 如果跳出行业的维度,到产业的高度,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大家常说的互联网行业、电商行业只是冰山一角。如果把眼光放向广阔的农林牧副渔、矿产、制造业、新能源,就可以发现,很多案例在现有狭窄的互联网出海圈之外发生。我老东家好孩子94年伊始的出海OEM,在欧洲双汇、绝味的食品海外建厂,中国各路锂电池巨头全球锂矿圈地战,中国人能做的出海版图不是一般的大。

    而对出海人来说,升级认知,用更广阔的产业视角来看国际化业务,更为系统。 产业角度的升级,势在必行。

    比较实际的来说,产业的扩充,从互联网、跨境电商到百行百业正是在发生的一件事。我们不管拥抱与否都势必发生,不用多说。

    而优势角度,更多的情况下需要比较中国出海的优势与欧美日等发达西方企业出海的经验。我们的人口红利西方发达国家往往并不具备,但是美国日本等企业往往掌握更多的生态和产业链的定义权,类似的案例我们在IOS、安卓,广告生态、研究Paper生态、资本生态、Web3等数不胜数,制定规则往往可以攫取最大的一块蛋糕。

    我们通过基建的优势在新兴市场制定生态或者是游戏规则, 也祝愿大家越来越多的在 更多的新赛道 从“生态位”的“填补者”升级到“生态系统”的“制定者” ,一些先行者已经出现在音频(声网)、物流(极兔)等赛道,中国的成熟产业,会诞生更多的新赛道。

    二、出海企业喜欢潜水,怎么破? 在过去的出海企业陪跑中,大家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出海创业者羞羞答答,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中国背景。 我就曾经遇到过很多案例,比如中国出海app被报道后团队急索媒体删帖,再比如Miniso出海早期到处印着“A Japan based brand”,这些案例提起来让我五味杂陈。

    出海企业不愿意冒出水面,怕遇到TikTok、猎豹、Apus、傲基等企业过去遇到的窘境,但是藏是藏不住的。当然我们可以说潜水没什么不好,是一种策略,出海企业可以一辈子做水下巨头挣可观的真金白银,我水面下一个app给企业带来千万甚至上亿的收入,化整为零都会活的很好,干嘛做那个枪打出头鸟的呢?

    比如电商大卖化整为零,阿米巴管理,Amazon店到了100万流水不管多好硬开新号,比如茂松、海彼等社交、游戏企业在海外百花齐放、流水线式的做app,矩阵打法专做特别垂的垂类。但是这样做生意的打法恐怕难以诞生一个伟大的品牌和企业,这是行业非常难解决的一个窘境。

    在前一段,有一位之前华为的前辈和我探讨出海的认知,他问我了我一个问题,他说:“Richer 你觉得你看过出海这么多企业哪个企业最成功?Why?”我当时怔住了。成功这个词本身的定义有很多,可以是收入最多,可以是最有名,可以是最大,可以说文无第一。他给我了四个选项:万达、万向、海尔、联想。

    我的答案是海尔,前辈的答案是万向。当然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前辈也只是和我探讨思考的方式。背后的思维是完全不同的。我回答海尔的思路是基于“品牌的认知度”、“市场的占有率”。因为我觉得海尔的产品线远多于联想和其他品牌,进入了很多主流商超。 那么我的这个思路就是一个典型的互联网占市场份额的“Increase”的增长思路。

    而他的思路是“利益共同体”的思路, 我们总讲出海一个产品要进入主流社会,什么叫进入主流社会?那么就是要形成利益共同体。 万向在海外最早一批达到上万雇员,而鲁冠球在北美新能源产业贡献颇多,在很多行业出现问题的时候通过并购等手段支持了整个生态。久而久之,所有的美国合作方都在为他们提出正面的褒奖和支持。

    同样的案例出现在Zoom、News Break等华人创始人企业上,在Zoom受到质疑时,连印度人都帮着Eric出来说话。News Break通过服务Local报社获得了一大堆本地媒体支持。而一些企业或品牌过去通过补贴、低价占市场份额,挖人并购的思路,越做树敌越多,会在未来遇到更大的问题。

    TikTok,Shein等企业这几年都逐渐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大力地构建海外团队,招聘海外雇员,主动与社会形成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逐渐有了根植一个社会,Inception的“植入思路” (著名的电影《盗梦空间》原名,意为向一个人的潜意识里植入一个想法)。

    另一个有趣的点就是出海企业之于PR或者媒体,曾担任乐视等企业的PR负责人Qimei同学曾和我开玩笑说,她做PR的企业,最后基本都不做了或者倒了。我想这不是她的原因,而是企业的问题, 出海企业知道做公关PR的时候往往是已经诞生“危机”的时候 ,就好比校医室可能几十年也没经手过生死案例,ICU设备最好医术最强,但是送去的都是“超重病号”。所以出海企业过去往往只有“危机公关”, 事实上PR公关是一件长期交朋友的事,不能临时抱佛脚。

    对海外媒体中国企业出海往往也是“又爱又恨”,又想有主动的曝光,花巨资上纳斯达克大屏是过去诞生的“大俗”;又害怕负面的报道,怕被写出偏见。之前和Techcrunch的记者Rita也聊过这个话题。作为一个华人记者,她特别希望大家能够主动发声,“如果你不发声,西方只能替你发声”,那别人管中窥豹的发声自然是容易荒腔走板了。

    我想这两个解决方案: 一个是与主流社会形成利益共同体。第二个就是主动拥抱PR这件事,不能等危机才去公关。 值得所有出海企业思考, 只要解决了这两个,从Increase的“增长思路”,转换到Inception的“植入思路” ,大概率能结束“潜水”这件难题。

    而在获取海外融资的环节,往往很多企业会因为考虑到中国的背景,担心海外的基金不愿意投资,其实这大可不必。 在前不久我和硅谷的多位同行抛出了这一话题,我问得很直接:你们是否会因为项目的中国或者是华人背景而停止考虑一个项目,得到的答案基本全是否定的。

    相比于我们自己担心的外国背景,机构更多关注的是增长、技术、PMF等方面。“如果一个中国项目能给我提供五倍的增长而美国竞品只有一倍,我们毫无疑问会投资中国项目”这是一家斯坦福头部机构给我的原话,而这一效应在面对全球市场更为明显,新兴市场更是大家面对一个相对公平的起跑线,谁强听谁的。

    三、投什么样的出海企业? 在投资机构的角度,每一个成熟机构都在不断锤炼自己的投资方法论。我们暂且不讨论VC本身模式的变革,单说赛道来说,出海的投资逻辑在这几年一直在发生变化。如果问一个出海投资人,大概率大家都会赞同一些“时光机效应失效”、“本地化”等观点的演变。

    那么在眼下, 出海投资到底投什么样的出海企业?这是我们每周周会经常要提出来的问题。 在外部panel活动上也很常见,除了“投人投大势”这样的口水回答。出海方面大家一直试图用不同的角度和场景去理解我们面对的竞技场。这几年大观还是有一些相应的观察。

    单从人和事的大逻辑角度上,我在今年比较关注以下的点:

    1. 在人的角度 (1)对于出海资源有深刻理解的创业者

    如果说看人重要,那也一定有个标准,在出海赛道什么样的创始团队重要? 我认为是对海外能够借助的生态非常了解的创业者。

    今年我和一位同行好友交流项目,他说最近投了一个好项目,创始人对hubspot等平台很熟悉。我当时心想这竟然成了一个这么大的加分项。后来仔细思考,我发现这个现象并不孤立。

    在Google和Facebook的朋友们的工作中,有很多的精力花费在了向出海圈展示他们都有什么产品上。早期很多出海企业、甚至是美国本土的企业不知道Facebook有login服务,还在想各种方式提高注册比例。很多出海的SaaS企业并不知道G2的存在。早期会用indiegogo、Kickstarter也是个技术活甚至需要中介。如果熟悉海外成熟的生态,对项目的发展是非常加分的。

    (2)真正在跑、广交朋友的创业者

    广交朋友说的是PR,这个上面已经说过了,我想我们并不是要找成天PR不做业务的演员,但是从第一天起,就知道怎么适当的去PR,有自己去海外“交朋友”,曝光的节奏,这才是最重要的。

    另外,交朋友归交朋友,有些还是要身体力行自己出去做。全球原生说的轻松,趟过一定阶段的企业(比如Agora,PingCap)都逐渐发现,一个市场早期的几个重要用户往往都是创始团队自己跑出来的,不是找什么当地合作方带进来的。这就要求创始人必须深入场景,破除在中国做产品的种种假设。不去了解自己的用户,不做服务是我们过去的陋习短板。今年我们见到越来越多的出海创业者来到海外考察,大家都意识到了。

    2. 在事的角度 (1)立足于信息差的企业是不长久的

    在过去出海圈曾经有一句玩笑,就是在深圳做电商创业问别人“卖什么”是一句“友尽”的问题,电商选品是高度机密。我和谷歌的George交流过这个问题,他的一句话说的我非常赞同,也就是 出海企业或者一个DTC品牌如果唯一壁垒是信息差,那么是不长久的,总有一天会被弥合追上 。

    这也是为什么行业里有这么多成功的出海品牌爆品,但是他们自己也缺少复制的能力,可一不可再,缺乏后劲。

    (2)面向普适的与高端的Debate

    巴菲特投资的时候有一个观点,就是非常看重全球人人都想要的产品,比如可口可乐、蕃茄酱。他投资苹果也是苹果的市场份额让他们有底气说手机是“新器官”的时节。而在初创企业的商业模式上,就必然面临着是做低溢价高频还是高溢价低频的产品。当然是没有对错的,但是我们在投资中越来越多地看到,一些可能面向普世需求的出海产品明显走得更远。而出海市场选择上,“全球”往往比任何单一市场都要重要。

    在行业逻辑角度上,或者我们说用一些“风口”、“场景”的横向角度来分析,践行的思路是两个,而这两点是我们在不同赛道寻找项目的共同联系,也在与很多行业前辈的交流中获得了印证。

    第一个思路是Remote life,也就是远程生活。 硅谷大企业已经许多同意员工短期甚至永久远程工作,远程的协同办公、远程招聘,是过去一年增长较快的一个赛道,而从内到外,远程的客户服务、履约交付、甚至远程部署能力,也成为了企业必须。

    第一次知道云拿科技海外远程部署无人超市,蓝晓科技远程部署锂提炼厂房,我收到的震撼并不亚于看到飞船上火星。个人生活上面,上一个时代有Airbnb,而现在Soho house的模式被更多新人类接受,Wework的珠玉在前催生了硅谷Veery这样的新sharing office。

    更多的生活工作模式在变化,会变成未来的常态,而远程生活不论是App、SaaS、元宇宙,甚至品牌、消费品都有可能冒出来一些很成功的企业,这里面的想象力,又岂止“线上化”一个词这么简单。

    SohoHouse现在被很多人所接受

    第二个思路是Creator Economy。 这首先的就是KOL和网红经济,这一点说的太多了我就不多写了。

    这里我想说的不局限于网络红人,当然TikTok等平台的短视频角度诞生了大量的Creator。而我们所观察到,需要重视的Creator可能更多的可以从内容或品牌的创造者,到百行百业的创造者

    。而Shopify的CEO就在之前表示过,他们希望Shopify不仅仅是服务电商和品牌的一家SaaS企业,他们希望未来用他们服务的是学校、是教会、是宠物店、是报社、是画室,所有的小B都有可能是创造者。

    我们投资的News Break也是抓住了local news,本地媒体报社这样的群体,发展迅猛。NFT也是Web3.0与创作者们合作的未来一瞥。种种迹象让我们看到了创作者经济,小B“创作者”的更多可能性。

    四、海外的大家最近思考的事 在过去一年里,海外流量成本的焦虑、Remote work的常态化都成了影响大家行为的重要因素。身在海外,尤其是在硅谷,我能真切地感觉到周围创投与生活的变化。

    在2021年,一整年的美国金融政策将股价不断推高。所有的硅谷工程师都开始做财务自由的梦,(当然物价房价也在飞涨)硅谷最忙的就是房产中介。从寻找高增速的Tesla这样股票飞涨的企业岗位,到加入PreIPO团队获得上市红利的路径,很多人都在尝试不同的可能性。

    而在今年,一波波加息、二级市场冲击、裁员风波让所有人的账户和生活被打回原形。很多人现在的想法是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而大家也开始明白, 过去的增长只不过是因为大家在硅谷这一架高速升空的电梯上,或者自己上了电梯里最迅速的几架电梯。 而在今天,大家需要考虑怎样从失速的电梯换到另一架快速上升的电梯,或者至少是稳定安全的电梯。

    这当然也另一面影响了创投圈,大厂工程师不能再像过去五年那样毫无顾忌的跳入创业的大海,开始创业的也面临可能的估值挤压,这时的创业者往往更为深思熟虑稳扎稳打。而美国的一级市场VC因为热钱的原因至少在去年都募资募的盆满钵满。

    一方面是充足的弹药,一方面是较少量但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认真项目,如果不考虑项目供给的绝对值,其实给弹药充裕的VC基金一个更好的大浪淘沙的机会。 (一些角度认为硅谷的项目估值有较大的下调去泡沫。当然这种情况见人见智,和行业高度相关,整体来说我在美国早期投资整体数据上没有看到)

    Pitchbook 2022年9月数据,天使轮估值变化不大,种子轮仍在稳步上升

    如果我们转头去看巨头企业, 我们可以发现西方的巨头确实在考虑使命愿景价值观上走得更深更认真 ,我个人来说也不知道是好是坏。

    举例来说,今年一家硅谷著名的消费电子企业,因为他们在某一样可穿戴设备上过于先进的研发,高管认为这甚至有可能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进程,进而产生了担忧,这一高层担忧的结果是最后企业主动把团队过去数年的努力成果主动封存,而走向一个非常克制的删减版。这种“自废武功”的行为在中国企业来看是完全无法理解的。

    这个月正巧在伦敦出差,欧洲因为一直以来的能源危机, 其实对碳中和、Go Green、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极高 ,令我感慨。一模一样的柠檬汁,美国用的是透明塑料,这里用的是可再生材料。在中国美国,一些废品转服装这样的项目我一直觉得是噱头,但是在欧洲,无印良品、Uniqlo这样的企业在可持续方面先行一步,从产品到品牌建立了清晰的壁垒。这也许能给Shein等中国出海品牌一些启示。

    在未来的几篇文章,我会从几个重要的赛道角度,如APP、SaaS等再和大家分享一些今年我们阶段性的观察和思考。在眼下的环境里,苦练内功,踏实挣钱就是为未来下一次借势而动积蓄动能。

    企业和个人每一次大的动作都是在花过去积累的Credits。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和企业来说,现在也就都要从bluffing回到稳扎稳打挣Credits的过程。让大家从焦头烂额寻找短期增长Increase的思路跳出来,真正有几年可以慢慢做,润物细无声地积累海外用户心理的Inception,这是个好事。

    作者: Richer Xu ;公众号:Richer有话说(ID:RicherSee)

    本文由@Richer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有这3个特质的设计师,阅人无数的大厂面试官都跪求你入职!

    UI交互 2022-11-23
    信心满满面试,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和面试官聊的很开心,可最终没有被录用?想知道面试官心中对“优秀”的定义,却奈何没有渠道?

    信心满满面试,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和面试官聊的很开心,可最终没有被录用?想知道面试官心中对“优秀”的定义,却奈何没有渠道?

    不装了!今天就告诉你们,面试官眼中的优秀设计师什么样!

    为此,我们采访了工作 7 年资深 设计师 、3 位数面试场次、大小厂候选人阅人无数的面试官,倾情总结了如下心里话,希望能对面试官心中的“优秀”进行描摹。也让我们了解一下,那些你觉很好但其实是坑的表现本质。

    面试官眼里的优秀,是什么?

    免责声明:不同公司的能力模型不尽相同,以下内容不能覆盖全局或者被所有人认同,本文不具有任何参考意义。

    面试官:“招聘要求嘛,肯定希望候选人完美。但今天透露一些真心话,多的不要求,只要你能达成以下 3 点,绝对跪下求你入职!”(微笑.jpg)

    一、核心竞争力:“会思考” 据面试官透露,“会思考”不仅是面试环节鉴别设计师能否通过面试的黄金标准,也代表了该位设计师的成长潜力。在全栈设计师大势所趋的背景下,更要求设计师对产品和体验有足够的认知,能判断设计方案能否达成目标。

    1. 假装的思考 ① 忽略方案产出的过程:

    不管是日常工作还是晋级答辩,推理方案是如何产出的、以及推断方案的可能效果,应该是整个工作中的核心。尤其在作品中,提出问题马上接方案,更像是“照着产品的方案画一遍”,那设计师作为体验的把控人便没有发挥作用,久而久之不仅损害了产品功能体验,本身的岗位价值也会受到质疑。

    面试官 OS:怎么来的?依据是啥?为什么是 A 不是 B?不会是产品原型的精加工版吧?

    ② 模型和调研结果与方案无逻辑关联:

    很多同学认为只要在推理中加入模型就万事大吉,于是经常出现模型调研堆砌,但模型结论和方案毫无关联的情况。模型也好、调研方法也罢,都是前人帮我们总结的、可以解决某类问题的思路,所以用之前要明确这个模型能否帮助我们产出方案,而不是方案产出之后再去拉个模型来装作“有思考”。

    面试官 OS:甚至某些同学的作品里,小小一个体验功能迭代都要放上 SWOT 分析,不知道的以为是上市公司竞调…

    2. 真正的思考 了解产品背景和功能现状,有清晰的解决问题思路; 有的放矢的利用调研和模型工具,能把分析应用在后续设计方案中; 能与别人深入讨论思路或方案的可能性。 3. 面试官真心话 “哪怕堆砌再多的调研和模型,是不是真的思考,聊一下就会暴露。即便平日工作中需求紧急,还是建议花点时间复盘思考,一旦开始思考,思考的成本就会越来越小,但进步会越来越快。”

    更多设计模型:

    设计高手都在用的双钻模型和5E体验模型,看完这篇立刻学会! 编者按:设计模型中最常见的2个:双钻模型和5E体验模型,看完这篇帮你掌握!

    阅读文章 >

    二、脱颖而出:“会验证” 本质是“会思考”的延伸。在方案完成后,知道除了最终的产品或运营目标数据外,能通过设计方案设计埋点和计算方案,获取到能印证设计效果的数据。

    1. 假装的验证 ① 看最终数据,不看过程数据:

    除简单的功能设计外,比较复杂的功能、大型活动都建议对过程数据进行追踪。因为过程数据距离设计表现更近,通过对过程数据的分析,也可以发现设计、策略等的问题或优秀经验。所以有经验的设计师,不仅会看目标数据的表现,也会自觉去发现哪里还有可提升的点、或是因为哪些设计、策略达成了目标数据。

    ② 无法从数据分析出设计观点:

    可以通过 AB 测选出方案,但仅限于选出方案,没有得出可迁移性的结论,比如类似的场景和用户,可以注重哪些方向的设计,或用那种设计策略效果更好。虽然设计多种方案进行测试可以精准解决问题,但实际工作中并没有那么多时间或资源都进行 AB 测,此时能通过思考获得可迁移性的结论,就会大大提升之后的工作效率。

    面试官 OS:多出方案一个个测试但得不出可迁移性的结论,和“用战术的勤劳难以弥补战略的失误”道理是一样的,也是一种偷懒。

    2. 真正的验证 可以依据设计方案,拆分出与方案相关的数据,通过过程数据了解到设计效果和迭代方向。不会做设计方向的数据分析?推荐看看下文:

    凭什么说设计方案有用?先掌握基础的数据分析思路! “凭什么说你的方案有效果?

    阅读文章 >

    3. 面试官真心话 “说实话,很多高阶设计师都达不到,主要是大家习惯了依靠产品或运营做分析了,希望大家可以尝试从设计角度做数据分析,这也能积累推断方案数据效果的经验。”

    三、决定上限:“会沟通” 虽然放在第三点,但是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是个又基础,但上限极高的能力,不同的职场位置要求也不一,初阶也许只要求能讲清楚思路和方案,中阶能推动设计发起的项目落地,后期能带领团队发挥更大的效能。

    1. 假装的沟通 ① “天王老子来了,也是我对!”:

    (大佬和老板们可以忽略这条)不能说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对,但坚持需要方法。如果不管对方什么需求、处于什么阶段,只从自身角度去推动方案落地,时间长了也距离失业不远了。更有设计师嘴上好好好,手上依然该怎样怎样,不知道的以为设计师买下了甲方公司。

    面试官 OS:那种特别坚持自己的方案、又说不出所以然的应聘者,不知道的还以为甲方派来考验我的。

    ② 词不达意,讲话没重点逻辑,啰嗦:

    (用作品就能让人拜倒的大佬可以忽略!)非常致命,非常致命,非常致命!相信我,差的表达会毁掉一个优秀方案的。

    面试官 OS:遇到讲不清楚的,直接就想挂掉算了。每听 20 分钟或言之无物、或逻辑混乱的方案介绍,就需要 20 分钟的大悲咒来治愈。

    2. 真正的沟通 ① 倾听需求,融合体验和商业目标提供可行的方案选择。

    ② 做有效果的“坚持”:如果甲方真的很想尝试你不看好的方案,在讲清楚你认为的利弊后,就可以等上线结果了。结果好,你刷新了认知;结果不好,甲方可能会想起你的“忠告”,转头来信任你。

    ③ 开放心态,吸收观点:设计本质还是融合性的学科或岗位,欢迎讨论和迭代,不仅能获得好的创意,也能赢得好的声誉。

    ④ 语言准确有效,如果能生动有趣就更好了。当然,“说服”的方式不止一种嘛~欢迎留言分享,也可以看看这篇:

    4个沟通技巧,让最难搞的合作方关系好到请我吃饭! 在经历了与合作方「愤怒→嘲讽→爆发→转变→面对→和解」这6个阶段后,我提炼了4个对我帮助很大的职场沟通技巧。

    阅读文章 >

    3. 面试官真心话 “说句扎心的,沟通能力并不会自然的随专业年限增长。排除坑位有限的情况,职位和年限不匹配更可能发生在沟通能力较弱的设计师身上。”

    四、给读到最后的你 其实以上这些看起来都很基础,但从实际工作或面试来看,能都做到优秀的同学极少。或许是淹没在需求中无法抽身反思,或许是发现问题但无法提升,希望今天的分享能为你带来一点点收获。

    反过来说,面试有一定技巧,但这背后支撑你表现的核心竞争力还是来自于长期对于自己的经营,例如复盘-思考-沉淀-沟通-主动推进-长期主义的刻意练习,这些不是上一两个培训班,找一两个领路人短期就可以解决的,不可否认这些在关键时刻助推你开窍的价值,但千万别忽视了日常自我的项目积累。设计师的能力越来越是个综合体,“愿天下有志者皆得归属”呀~

    面试官这里还有一些肺腑之言:

    “也许有怎样一份工作是缘分所致,但能拥有怎样的能力确可以自我把握。希望正在面试的你、工作疲惫的你,都能得偿所愿,在工作中收获更好的自己~

    顺便,其实还有一些实操型的技巧真的不好写出来啊,不如来 58 面个试吧~嘻嘻”

    欢迎关注「58UXD」的微信公众号:

  • 有这3个特质的设计师,阅人无数的大厂面试官都跪求你入职!

    UI交互 2022-11-23
    信心满满面试,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和面试官聊的很开心,可最终没有被录用?想知道面试官心中对“优秀”的定义,却奈何没有渠道?

    信心满满面试,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和面试官聊的很开心,可最终没有被录用?想知道面试官心中对“优秀”的定义,却奈何没有渠道?

    不装了!今天就告诉你们,面试官眼中的优秀设计师什么样!

    为此,我们采访了工作 7 年资深 设计师 、3 位数面试场次、大小厂候选人阅人无数的面试官,倾情总结了如下心里话,希望能对面试官心中的“优秀”进行描摹。也让我们了解一下,那些你觉很好但其实是坑的表现本质。

    面试官眼里的优秀,是什么?

    免责声明:不同公司的能力模型不尽相同,以下内容不能覆盖全局或者被所有人认同,本文不具有任何参考意义。

    面试官:“招聘要求嘛,肯定希望候选人完美。但今天透露一些真心话,多的不要求,只要你能达成以下 3 点,绝对跪下求你入职!”(微笑.jpg)

    一、核心竞争力:“会思考” 据面试官透露,“会思考”不仅是面试环节鉴别设计师能否通过面试的黄金标准,也代表了该位设计师的成长潜力。在全栈设计师大势所趋的背景下,更要求设计师对产品和体验有足够的认知,能判断设计方案能否达成目标。

    1. 假装的思考 ① 忽略方案产出的过程:

    不管是日常工作还是晋级答辩,推理方案是如何产出的、以及推断方案的可能效果,应该是整个工作中的核心。尤其在作品中,提出问题马上接方案,更像是“照着产品的方案画一遍”,那设计师作为体验的把控人便没有发挥作用,久而久之不仅损害了产品功能体验,本身的岗位价值也会受到质疑。

    面试官 OS:怎么来的?依据是啥?为什么是 A 不是 B?不会是产品原型的精加工版吧?

    ② 模型和调研结果与方案无逻辑关联:

    很多同学认为只要在推理中加入模型就万事大吉,于是经常出现模型调研堆砌,但模型结论和方案毫无关联的情况。模型也好、调研方法也罢,都是前人帮我们总结的、可以解决某类问题的思路,所以用之前要明确这个模型能否帮助我们产出方案,而不是方案产出之后再去拉个模型来装作“有思考”。

    面试官 OS:甚至某些同学的作品里,小小一个体验功能迭代都要放上 SWOT 分析,不知道的以为是上市公司竞调…

    2. 真正的思考 了解产品背景和功能现状,有清晰的解决问题思路; 有的放矢的利用调研和模型工具,能把分析应用在后续设计方案中; 能与别人深入讨论思路或方案的可能性。 3. 面试官真心话 “哪怕堆砌再多的调研和模型,是不是真的思考,聊一下就会暴露。即便平日工作中需求紧急,还是建议花点时间复盘思考,一旦开始思考,思考的成本就会越来越小,但进步会越来越快。”

    更多设计模型:

    设计高手都在用的双钻模型和5E体验模型,看完这篇立刻学会! 编者按:设计模型中最常见的2个:双钻模型和5E体验模型,看完这篇帮你掌握!

    阅读文章 >

    二、脱颖而出:“会验证” 本质是“会思考”的延伸。在方案完成后,知道除了最终的产品或运营目标数据外,能通过设计方案设计埋点和计算方案,获取到能印证设计效果的数据。

    1. 假装的验证 ① 看最终数据,不看过程数据:

    除简单的功能设计外,比较复杂的功能、大型活动都建议对过程数据进行追踪。因为过程数据距离设计表现更近,通过对过程数据的分析,也可以发现设计、策略等的问题或优秀经验。所以有经验的设计师,不仅会看目标数据的表现,也会自觉去发现哪里还有可提升的点、或是因为哪些设计、策略达成了目标数据。

    ② 无法从数据分析出设计观点:

    可以通过 AB 测选出方案,但仅限于选出方案,没有得出可迁移性的结论,比如类似的场景和用户,可以注重哪些方向的设计,或用那种设计策略效果更好。虽然设计多种方案进行测试可以精准解决问题,但实际工作中并没有那么多时间或资源都进行 AB 测,此时能通过思考获得可迁移性的结论,就会大大提升之后的工作效率。

    面试官 OS:多出方案一个个测试但得不出可迁移性的结论,和“用战术的勤劳难以弥补战略的失误”道理是一样的,也是一种偷懒。

    2. 真正的验证 可以依据设计方案,拆分出与方案相关的数据,通过过程数据了解到设计效果和迭代方向。不会做设计方向的数据分析?推荐看看下文:

    凭什么说设计方案有用?先掌握基础的数据分析思路! “凭什么说你的方案有效果?

    阅读文章 >

    3. 面试官真心话 “说实话,很多高阶设计师都达不到,主要是大家习惯了依靠产品或运营做分析了,希望大家可以尝试从设计角度做数据分析,这也能积累推断方案数据效果的经验。”

    三、决定上限:“会沟通” 虽然放在第三点,但是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是个又基础,但上限极高的能力,不同的职场位置要求也不一,初阶也许只要求能讲清楚思路和方案,中阶能推动设计发起的项目落地,后期能带领团队发挥更大的效能。

    1. 假装的沟通 ① “天王老子来了,也是我对!”:

    (大佬和老板们可以忽略这条)不能说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对,但坚持需要方法。如果不管对方什么需求、处于什么阶段,只从自身角度去推动方案落地,时间长了也距离失业不远了。更有设计师嘴上好好好,手上依然该怎样怎样,不知道的以为设计师买下了甲方公司。

    面试官 OS:那种特别坚持自己的方案、又说不出所以然的应聘者,不知道的还以为甲方派来考验我的。

    ② 词不达意,讲话没重点逻辑,啰嗦:

    (用作品就能让人拜倒的大佬可以忽略!)非常致命,非常致命,非常致命!相信我,差的表达会毁掉一个优秀方案的。

    面试官 OS:遇到讲不清楚的,直接就想挂掉算了。每听 20 分钟或言之无物、或逻辑混乱的方案介绍,就需要 20 分钟的大悲咒来治愈。

    2. 真正的沟通 ① 倾听需求,融合体验和商业目标提供可行的方案选择。

    ② 做有效果的“坚持”:如果甲方真的很想尝试你不看好的方案,在讲清楚你认为的利弊后,就可以等上线结果了。结果好,你刷新了认知;结果不好,甲方可能会想起你的“忠告”,转头来信任你。

    ③ 开放心态,吸收观点:设计本质还是融合性的学科或岗位,欢迎讨论和迭代,不仅能获得好的创意,也能赢得好的声誉。

    ④ 语言准确有效,如果能生动有趣就更好了。当然,“说服”的方式不止一种嘛~欢迎留言分享,也可以看看这篇:

    4个沟通技巧,让最难搞的合作方关系好到请我吃饭! 在经历了与合作方「愤怒→嘲讽→爆发→转变→面对→和解」这6个阶段后,我提炼了4个对我帮助很大的职场沟通技巧。

    阅读文章 >

    3. 面试官真心话 “说句扎心的,沟通能力并不会自然的随专业年限增长。排除坑位有限的情况,职位和年限不匹配更可能发生在沟通能力较弱的设计师身上。”

    四、给读到最后的你 其实以上这些看起来都很基础,但从实际工作或面试来看,能都做到优秀的同学极少。或许是淹没在需求中无法抽身反思,或许是发现问题但无法提升,希望今天的分享能为你带来一点点收获。

    反过来说,面试有一定技巧,但这背后支撑你表现的核心竞争力还是来自于长期对于自己的经营,例如复盘-思考-沉淀-沟通-主动推进-长期主义的刻意练习,这些不是上一两个培训班,找一两个领路人短期就可以解决的,不可否认这些在关键时刻助推你开窍的价值,但千万别忽视了日常自我的项目积累。设计师的能力越来越是个综合体,“愿天下有志者皆得归属”呀~

    面试官这里还有一些肺腑之言:

    “也许有怎样一份工作是缘分所致,但能拥有怎样的能力确可以自我把握。希望正在面试的你、工作疲惫的你,都能得偿所愿,在工作中收获更好的自己~

    顺便,其实还有一些实操型的技巧真的不好写出来啊,不如来 58 面个试吧~嘻嘻”

    欢迎关注「58UXD」的微信公众号:

  • 设计师如何做好设计推案?我总结了这4个方面!

    UI交互 2022-11-23
    在工作环境里,相较其他职业,设计师是一个很容易接收到他人挑战的职业。不管是产品、开发、还是同职能部门的同事,都会对设计案提出想法、建议,盲目听从容易打乱自己的工作节奏,还容易影响事务进度。因此,好的设计推案的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工作环境里,相较其他职业, 设计师 是一个很容易接收到他人挑战的职业。不管是产品、开发、还是同职能部门的同事,都会对设计案提出想法、建议,盲目听从容易打乱自己的工作节奏,还容易影响事务进度。

    因此,好的 设计推案 的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同职能部门,能够提升设计案的“价值”,减少设计案被打回修改,提升成功过稿的概率;而对业务合作部门,能够减少沟通所需的工作时耗,提升个人在外的品牌度。

    不同的推案对象,对方的关注点不同,需要制定不同的方针。本文将结合作者平时工作中遇到的情况,进行推案策略收敛,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何利用方程思维,从设计目标推导设计方案? 今天就想给大家做做数学题,让大家再次感受一下被数学支配的“恐惧”(回忆)。

    阅读文章 >

    1. 对直接上级 直接上级作为一个审核者和有经验的设计者,通常会更关注设计是否合理。同时,在双方合作的不同阶段,根据对你的信赖度,会有不同的审核机制。

    ① 在合作初期

    此时需要建立直接上级对你的信任,注重 2 个核心点的传达

    「设计思路的闭环」 说明你的设计方法论是健全的、应用是正确的。

    这里借用 About Face3.0 里对如何连接实现模型和心理模型的图,设计的过程应该是在思考中不断优化、不断迭代,使 设计方案 更贴近用户的过程。而我们在传达过程中,则是要把这个过程阐述清楚,让设计言之有理、言之有物。

    需要体现需求分析、目标用户、应用场景、竞品佐证到设计方案推导的完整流程。

    有个加分项,每个阶段的事务都有明确的目的,而不是因为流程如此而做,比如将需求分析后的疑问点带入到竞品分析的目的中,这样你的设计思路会显得更闭环一些。

    「设计方案是正确的」 说明你的设计方向有依据,是正确的。

    竞品分析的目的不是直接把竞品的设计直接复制、粘贴到自己的设计案中,在推案中最好呈现基于竞品基础上自己的思考。比如在做产品框架设计时,可以基于竞品的框架做一波收敛,说明优缺点,结合产品现状说明自己最后选用的设计框架。

    这里注重借助竞品去佐证你的想法,说明自己的设计策略,有依据的阐述自己的设计思路即可。

    记住不去做太“特别”、没有先例的设计。

    ② 在合作后期

    在你比较被信任度情况下,一般上级是不会花那么多时间去审核你的案子。注重“有重点的推案”。此时主要告诉对方,你的设计核心点,和部分有疑问的部分你的设计思考和结果即可。

    2. 对往上的管理层 管理层作为一个偏战略部署的角色,他们更看重你做的设计如何有价值,而且每一次的推案都是他们在暗暗对你“评估”的过程。

    对他们的推案,核心 2 个点,1 价值、2 炫技。

    ① 价值阐述

    “如何在设计本身只是一个小功能设计案的时候讲出自己的价值?”、“明明只是设计案,硬要挂钩价值好难。” 这是一般的设计师都会遇到的问题。

    价值要从项目出发,多看看项目官网里项目的核心定位(卖点),去了解这个产品的“生存机制”,从产品痛点为基石去讲。

    比如,微信的拍摄表情模块的交互设计,虽然在整体应用内,只是一个小模块,但是对核心业务场景“聊天”来说是亮点功能,通过拍摄表情,让用户在聊天中,能够更多的跟好友 Show 出自己,通过表情包的传递,提高用户聊天过程体验,让用户和好友感觉更亲近,从而提升用户整体活跃,为产品日活贡献价值。

    而基于价值推导,可以发现拍摄表情的核心是“秀出自己”、“传播效益”,对应到设计中,就应该把用户自拍作为默认选项,并降低操作成本,提高拍摄成功率;而为了更好的传播,就应该设置一些易于传播的模板,提高整体功能的复用率。

    所以,在价值阐述方面,要注意去体现你设计过程中围绕项目本身核心价值的思考,而不止是完成功能设计。

    ② 炫技

    对管理层,除了说明你的思考的高度,也要体现你做事的深度。常常去使用一些创新的方式方法,去佐证你的观点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比如,在面向海外的产品设计时,在用户画像层面,用心理学模型“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型”做侧面抽象,得到设计关键词。

    企业出海产品如何做用户调研?试试这个小成本方法! 前言 产品出海、特别是教育产品出海,在国内对向教育产品政策收紧这个大趋势下,已经成为部分教育公司必须考虑的命题。

    阅读文章 >

    创新的方式方法会让你的设计案加分不少。

    3. 对产品 产品方是把控产品整体策略和方向的角色,他们考虑的更多的是产品的商业化目标、KPI,对他们推案,需要用他们的思考模式说话,并融入自己的角色发声。在给到需求时,有些产品方会直接定义设计策略,干预到设计。

    那么在推案上,就需要结合对方的需求,理解是为了达到什么目标而做,而不只是否定对方的设计。成熟产品的目标更集中在商业上,而初期产品则更集中在用户活跃和留存上。在理解了目标后,围绕对方的目标做推案,更能说服他们。

    此外,可以尝试树立专业的形象,告诉对方,我是专业的。多用设计模型、心理学模型等设计思考的方法论,告诉对方,这么做是对的。树立出一个专业的设计形象,也能让你后续的合作流程更顺畅。

    4. 对开发/美术-职能合作部门 合作职能部门,特别是开发、美术,推案更偏向于设计澄清会(评审会)的场景。说清楚你的设计案具体要做什么、分哪几个大模块,以及需要落地的细节点即可。

    当然,程序员们并不是一个听你说要做 A 方案,就一定会做的群体,需要一定的推拉才能完成。在澄清会上,常见的开发话术有:“这个看起来没必要做吧”、“这个是不是体验不好?”、“这个开发代价太高了,是不是有别的方案”

    ①  “这个看起来没必要做吧”——跟他上价值

    功能点价值(从项目价值出发) 设计点价值(从项目价值、以及用户体验出发) ② “这个是不是体验不好?”——跟他上专业形象

    ③  “这个开发代价太高了,是不是有别的方案”——确认技术难度点,沟通排期

    在有一定经验后,如果能前置考虑到这点,并带着 B 方案沟通,效率也会更高。

    5. 小结 除了上述针对不同对象的推案策略外,大家在推案中也多使用金字塔法则,“总分总”的思路,能让听的人一开始有个思路,也能让推案更顺利一些。

    这些是我在工作中沉淀下来的一些小方法,分享给大家~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提出自己的想法哦,大家一起讨论~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