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波!2022年6月精选实用设计干货合集
UI交互 2022-06-216月第3波设计干货合集来了!这次的合集和之前类似,有好几个素质颇为过硬的图标和插画合集,与此同时,还有试图取代 Google Fonts 的字体服务,以及...6月第3波设计干货合集来了!这次的合集和之前类似,有好几个素质颇为过硬的图标和插画合集,与此同时,还有试图取代 Google Fonts 的字体服务,以及我特别喜欢的一个网站合集,这份合集非常值得收藏。对了,上个月的 干货合集 也记得看看:
第一波!2022年6月精选实用设计干货合集 6月第1波设计干货合集来了!
阅读文章 >
第二波!2022年6月精选实用设计干货合集 6月第2波设计干货合集来了!
阅读文章 >
下面我们具体看看这一期的干货:
1、免费精选渐变色背景素材 https://ingradients.net/
渐变色工具喜加一,这个名为 Ingradients 的网站提供了超过6000 种手工制作的渐变色彩,这些渐变色可以以 Fig、SVG、JPE、PNG 等多种格式下载,应用于不同需求的设计项目,并且 Ingradients 根据不同的主题制作了不同的合集,你可以在合集中搜寻你感兴趣的配色或者壁纸素材。
2、替代 Google Fonts 的开源字体服务 https://fonts.bunny.net/
很多网站是可以直接调用 Webfont 来作为网站字体的,国外最常用的服务之一是 Google Fonts,由于国内无法访问,而且Google 会追踪你的网站数据导致很多人对于 Google Fonts 颇为诟病,于是 Bunny fonts 就诞生了,这是一个完全开源免费的字体服务平台,由 Bunny.net 发起,让网站所有者将字体和数据的权利掌握在自己手中又能保证便捷性,网站和服务完全遵循 GDPR 协议,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了解一下。
3、ClipDrop 智能图片放大服务 https://clipdrop.co/image-upscaler
又是一个借助机器学习来提升图片素质的服务,这个 ClipDrop 出品的服务在提升图片素质这件事情上做的相当不错,在放大的同时,锐化细节,消除其他图片压缩工具带来的噪点,放大2倍是完全免费的,注册之后可以享受放大4倍的服务,具体可以参看网站提供的说明。
4、设计师私藏极简原创优质网站合集 https://www.mebut.online/
这是设计师 Kabir 的私藏优质网站推荐合集。按照 Kabir 的说法,咱们在网上找优秀网站的时候,很容易找到「XX个XXX网站推荐」,这类推荐里很多网站都出自一些企业,并且设计上通常做的非常的绚丽,对于很多独立设计师、个人开发者而言,太难以作为参考了,于是他专门搜集了一些排版精致、风格简约且足够原创的优质网站,其中很多都是个人网站,其中的很多设计不仅值得参考,而且具备可执行性。
5、免费 Notion 风格手绘图标素材 https://maryamato88.gumroad.com/l/pbmkt
Notion 将带有美式卡通特色的描边插画风格给带火了,如今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设计类似风格的图标素材,而这一组 免费图标 就是结合了手绘元素的 Notion 式图标风格,不复杂但是非常可爱。这套图标总计有 50 个,有SVG 和PNG 两种格式,完全可定制,可以个人使用也可以商用,火速下载吧!
6、免费的超大图标合集 MingCute https://www.mingcute.com/
这是一套简洁又精致的开源图标库,这套图标最大的特色就是统一而类别齐全,整套目前包含有 1242 个不同的图标,分为十几个不同的类别,足以应对绝大多数领域的日常设计需求,所以它非常值得收藏和使用。
7、风格超有爱的插画合集 https://www.getillustrations.com/illustration-pack/essential-illustrations
首先……这套插画合集是付费的,而且不便宜,但是它依然值得推荐。如果你是插画师,这套素质优秀的插画合集值得参考,如果你所在的团队有足够的预算为插画付费,这套敢拿「基础插画」作为自身名称的插画合集绝对是素质过硬的,总计45 个类别超过1200幅高素质插画,商用也足以覆盖绝大多数的需求。
8、免费 3D UI 主题插画合集 https://bashasibuan.gumroad.com/l/3DSummer
着是一个夏日主题的 3D UI 场景插画素材合集,完全免费,而且其中包含 10 个背景(5个实底背景,5个半透明背景),72 个 3D 对象组成,你可以将他们排列组合成各种各样的场景,满足你的设计需求。这套素材是完全免费可商用。
-
B端设计中,没有真实用户该怎么办?
UI交互 2022-06-21在 B 端产品研发过程中,有真实用户可以与我们交互,是非常重要的。虽说有些 B 端产品我们自己也是用户之一,或者因为我们对此领域颇为了解,我们也可以猜测产...在 B 端产品研发过程中,有真实用户可以与我们交互,是非常重要的。虽说有些 B 端产品我们自己也是用户之一,或者因为我们对此领域颇为了解,我们也可以猜测产品是如何运作的,但只有真实的用户对产品的帮助才会更大。
新人如何做好用户研究?我总结了4个关键知识点! 作为一名 B 端用户体验设计师,你是否经历如下困境: 客户与公司的商务售前进行沟通,客户的痛点和建议会传达给产品经理,产品需求明确后,做出原型图给到设计师。
阅读文章 >
不幸的是,对于 B 端产品来说,要获取用户非常难。当一个系统有多角色时,要获取用户就更难上加难了。因此,很多时候,产品团队只能通过碎片化的竞品参考与自我经验拓展的方式,来捕获用户需求,进而转化为产品需求,来完成系统设计与研发。
还有一种情况,不知道你身上有没有发生过,在我身上发生过,模拟案例如下:
一上班就被钉钉,一聊说是客户管理层提过来的需求,要快速解决。
那是个啥问题呢?
据说管理层中有一名老板,年龄比较大了,看不清目前系统上的字体,希望系统字体能变大一些。
那我就问同事了:
为什么会看不清字体?会不会是电脑设置问题,还是其他。
希望字体变大?是希望字体多大?
页面这么多,哪些页面是领导用的,是否可以对这些页面字体先变大?
“字体变大”背后隐藏了一堆需要挖掘的问题,现在没办法开做。
……
同事说:“这我就不知道了,我也是一层层反馈过来的,现在需要你们改字体大小,给出解决方案。”
我:“……??”
看到这里,我想你也知道,这种情况是很难接触到用户的,特别是管理层用户。那要怎么办呢?需求不清晰,就没法分解为任务去执行,这活就干不下去了。于是我通过设定「用户代理」,来完成对问题的挖掘。
那什么是「用户代理」呢?
原来我也没给这种方式取这么个名字,而且感觉这种方式其实是不推崇的。直到我看到了《敏捷软件开发》一书中有描述到「用户代理」一词,我才发现,其实我们很多时刻,已经用到了「用户代理」的方式在获取用户需求。
在《敏捷软件开发》中提到:“我们期望和尽可能多的用户沟通,这些用户代表了产品的不同视角,当我们无法直接和他们接触时,我们需要求助于用户代理,他们本身可能不是用户,但是在项目里他们能够代表用户。”
你看了这些话,是不是觉得打开了自己做产品时找不到用户的困境,感觉终于有方法可以离用户真实需求更进一步了。
是的,我看到此番话时,也是这么感觉得,简直是救命稻草呀。接着书中又说:“选择合适的用户代理对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必须考虑用户代理的背景和可能的动机。具有营销背景的用户代理和领域专家的用户代理处理用户需求的方式会存在差异,而了解这些差异很重要。”
看来,用户代理并不是随意选择的,尽量要合适中再筛选合适的。例如,你要构建一个项目管理系统,你找使用项目管理系统用户的主管比找购买项目管理系统的 IT 主管就来的合适。但要是你为基金公司研发一款投资交易类系统,你找 IT 主管作为对接人帮你去获取用户需求,就比你问一个 C 端用户是怎么做投资交易的,就会来的合适些。
可见,虽然「用户代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无法直接接触用户的难题,但如何选取合适的「用户代理」,也是需要方法的。书中讲了一些用户代理,但不全部适用于 B 端,我对照此总结了一些合适 B 端的用户代理类型(当然,不同的产品又会生产差异)。
用户的主管 定义:使用软件的用户的直接主管。
优点:虽然主管不是软件的高频使用用户(且使用模式与用户也不相同),或者压根不使用软件,但他们是距离用户最近的人,让其成为用户代理,可以帮助我们高效收集用户需求。并且通过日常观察,也可以对用户使用软件的情况进行总结与分析。
缺点:但因为主管日常比较忙,或者是由于在使用软件上,主管目标与实际用户目标不相同,可他又认为自己是了解用户需求的,甚至比用户本身了解的更清新,因此会导致对实际用户需求表述不准确,经常出现在用户原始需求基础上进行增删改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去甄别。
研发工程师 定义:研发目标软件的工程师。
优点:由于研发工程师在目标软件上有了较为深的研发经验,因此他们对业务的了解是非常清晰的,基于此,他们要是有机会和用户沟通,那么不太存在沟通障碍,至少知晓对方在说什么。
缺点:但由于研发工程师的岗位属性关系,导致他们更关注技术层面的问题,不一定能对用户所述进行很好的转译,这就需要我们对自己选定的研发工程师先进行沟通,让他们知道我们要什么,如何去获取。
售前与销售 定义:售前和销售实际上是不太相同的,但由于他们跑在一线都能接触到客户方,且在一些公司销售与售前不分家,因此我就放一起了。
优点:他们通常有机会接触到客户,那么为了将产品做好,也可以进一步试试是否可以接触到用户。通常他们对产品较为了解,至少对这个行业这类型产品是了如指掌的,那么就可以与用户进行深入沟通。
缺点:售前与销售都有自己的 KPI 考核指标,因此就怕他们会加入对他们友好的销售性功能,从而偏离了初心。
相仿用户 定义:相仿用户是指同样使用该类型产品的用户,例如使用云效与 teambition 的用户是类似的,使用 ONES 和 jira 的用户是类似的。若 X 软件是我们生产的,但我们无法接触到自己的用户,可是能接触到 Y 软件用户(假设 X 与 Y 是同赛道软件),那么我们可以找 Y 用户进行调研。
优点:撇去用户的喜好、经验、经历等要素,相对来说,与其没有用户,不如有相仿用户。我们可以对相仿用户进行调研,从而获取一些有效信息(至少不是自己臆想出来的信息)。
缺点:相仿用户的喜好、经验、经历若我们完全无视,也不可能,毕竟一个人的曾经会影响他今后的思考与判断。那么,若他是 Y 用户,他给出的需求其实是来自对 Y 的体验的,因此,我们需要在这些需求中,甄别出对自身产品有效的需求。
业务分析师 定义:钻研软件业务,对软件业务极其精通的人。
优点:业务分析师通常比产品经理还懂业务,因此,若他们可以成为用户代理,为用户发声,来表达用户在使用该软件时的所需,也是很不错的。我之前和其他部门一位业务分析师交流过(现在是资深业务专家了),由于其曾经一直和用户打交道,因此相对比较了解用户,他们的软件需求有部分都是直接来自于他。
缺点:懂业务即是优点也是缺点,由于其认为团队中没有比他更懂业务和用户了,导致在某些需求决策上,他会非常相信自己的判断,认为无需和用户沟通,但这是大忌。
领域专家 定义:领域专家是指在某软件领域很有发言权的人,对此软件领域他很了解。他可以是高级用户、也可以是资深领域研发专家、业务专家、设计专家等。
优点:专家长期在该领域内研究和工作,对软件的一些需求会比较懂,能提出自己的意见。
缺点:但因为他们实在太资深了,他们给出的用户需求通常会非常专业,但这往往是用户不需要的。
最后的话 除了以上用户代理类型,你也可以进行补充。
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用户代理类型,各有优劣。
虽然我们可以使用用户代理来帮助我们走出无用户的困境。
但拥有真实的用户一定比用户代理来的更合适。
用户代理是退而求其次的方式。
同时,我们在选取用户代理时,需要和用户代理说清楚他们的职责,让他们知道自己在为哪类用户代言,促使他们做正确的事情。
如果我们选用了用户代理的模式,那么我们需要尽可能快的发布产品,让真正的用户用起来。如此,我们便可逐渐打开与真实用户沟通的通道。
好啦,知果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见~
欢迎关注作者 微信 公众号:「知果日记」
-
腾讯实战案例!QQ社交形象年度盘点的设计密码
UI交互 2022-06-21每年年底,QQ 都会迎来一年一度的年终盘点活动,帮助用户实现 QQ 社交记忆回溯。通过生成用户专属的社交形象,拉近用户和 QQ 之间的距离,体现品牌温度。...每年年底,QQ 都会迎来一年一度的年终盘点活动,帮助用户实现 QQ 社交记忆回溯。通过生成用户专属的 社交形象 ,拉近用户和 QQ 之间的距离,体现品牌温度。
拓展阅读
大厂实战!2021 QQ 社交形象年度盘点设计复盘 又到年底了,想必大家开始在朋友圈和微博中陆续看到各种各样的年度盘点报告。
阅读文章 >
设计目标 年度盘点活动不同于主题运营活动,是对 QQ 用户年度高光时刻的总结。在活动设计目标的设立上,我们希望塑造 QQ 温暖 品牌形象 的同时清晰展示 QQ 用户年度的社交记忆点,通过创造用户记忆点,激发用户分享。
创意构思 我们从 QQ 用户熟知的社交行为、场景出发,进行视觉元素延展。将用户的浏览过程喻作 QQ 社交记忆的探索历程。通过 QQ 元素等场景映射,唤醒用户的社交记忆,最终形成用户专属的社交形象。
风格设定 基于活动的目标我们衍生出以下设计关键词(见下图),简洁有品质是本次活动视觉风格的核心传达目标。
1. 色彩
为凸显回忆感知以及透传 QQ 品牌。在色彩的选择上我们使柔和的蓝黄渐变色系,背景色系就像天空会跟随活动节奏、故事内容而动态变化,利用色彩变化传达时光回溯的氛围感知。
2. 质感
考虑到整体的风格设定偏洁净明快的感受,我们多以玻璃、半透明 3s,哑光三类材质为主。选择透光性强与色彩融合度高的材质搭配使用,让画面更具轻盈、简约的品质感。
视觉表现 1. 信息传达
年终盘点活动与主题运营活动不同,繁冗的氛围传达并不等同清晰的信息传达,在活动的设计上,我们希望一页只讲述一件事,弱化装饰,突出主体内容。
2. 品牌透传
场景内我们融合了 QQ 品牌调性的元素,如聊天 aio、消息气泡,QQ 空间等,加强用户代入感。
3. 动效编排
我们根据页面场景的展示内容类型,进行动画节奏上的编排。保持信息传递的效率,并在需要氛围强化的环节增强动画吸引力。营造灵动的内容浏览体验,提升动画张力。
在动画的运动样式上,我们提炼出映射 QQ 社交场景的动态设计语言。通过模拟聊天气泡出现、新消息通知弹出、空间访客踩一踩等社交场景中的动画形式,透传 QQ 品牌调性,增强动画表现力。
激发分享欲 从设计层面,如何激发用户的分享欲?在本次活动分享中用户的专属社交形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影响社交形象品质的三大设计因素。
1. 形象设定
我们选用 QQ 作为社交形象主体,根据用户不同的社交属性去赋予其色彩、材质的变化。在初步的生成方案上,我们尝试挖掘更多的组合可能性,从 QQ 围巾、嘴巴等部件进行材质变化。但三维的部件设计、审核成本高且组合起来多种情况形象差异性小。
为此我们降本提效精简了生成逻辑,在鹅身上视觉强感知的场域进行差异化设计。
2. 构成规则
我们将社交关键词分为三大阶级并衍生出社交形象构成的梯度规则。从社交小白到社交天花板,不同强弱的社交属性决定着鹅身的变化。例如低阶的材质表现使用的是石膏、木纹,形容人们在社交上木讷、寡言少语,而高阶的鹅身质感、色彩,图案表现更加丰富。
3. 隐藏款埋入
在 QQ 形象设计 上,我们根据不同的社交关键词进行了不一样的设计,包括样式、材质、颜色等,这些不一样的设计在隐藏款上尤为突出。
例如针对社交关键词“一呼百应 KOL“,此社交关键词形容的是人气高,是众人的焦点,为了体现这种超高人气,QQ 形象通体采用透明材质,并在内部放置了很多不同的体现开心的黄脸表情。
在隐藏款“自带光环的主角”的设计上,我们希望传递出受人瞩目的光感,结合我们的生活,光线经过玻璃后,通过不断折射反射,能很好的传递出多彩和绚丽感觉,所以这款 QQ 形象通体采用了玻璃材质,强化和传递出受人瞩目的主角光环。
隐藏款之外,其他更多 QQ 形象我们也会根据社交关键词进行不一样的设计。
形象展示 金属鹅 Metal Q
玻璃鹅 Glass Q
树脂鹅 Resin Q
形象延展应用 除此之外,我们在春节贺卡活动中还复用了部分鹅身形象,并为虎年设计了专属的虎纹迷彩鹅。期待后续在运营活动中尝试更多的个性化 QQ 形象,刷新 IP,升华品牌。
结语 在当今社会强调本我的趋势下,活动千人千面的属性越发重要。将经典的 QQ 形象与用户社交特征相结合,传递具备独特性、品质感的品牌视觉表现,更能拉近 QQ 与用户的距离。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年终盘点活动中,QQ 会带给大家更多的惊喜,敬请期待吧!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腾讯ISUX」
-
这10个顶尖大神的作品,是我每日学习的源泉
UI交互 2022-06-21我将分为 C4D 和插画两部分来介绍一下,在 Behance 和 Dribbble 上,小哈关注的宝藏设计师: 往期回顾 [link https://...我将分为 C4D 和插画两部分来介绍一下,在 Behance 和 Dribbble 上,小哈关注的宝藏 设计师 :
往期回顾
这10个顶尖大神的作品,是我每日学习的源泉! 想学设计可以关注哪些设计师?
阅读文章 >
这10个顶尖大神的作品,是我每日学习的源泉 我将分为 C4D 和插画两部分来介绍一下,在 Behance 和 Dribbble 上,小哈关注的宝藏设计师。
阅读文章 >
C4D: 1. Romain Braccini
设计师 Romain 的这组作品以 36 个字母为灵感,构建了一个个奇幻有趣的画面。在 3D 作品里融合了插画的纹理,色彩梦幻,让观众耳目一新。
更多作品: https://www.behance.net/blansable
2. Omar. Aqil
Omar 是一位来自巴基斯坦的 3D 设计师。在他的作品里,让小哈印象最深刻的是用现代 3D 技术重构毕加索的经典作品,他的三维作品形式抽象、简洁,很有想象力。除了造型很富有创造力,材质的熟练运用也为作品增色不少。
更多作品:
https://dribbble.com/omaraqildesign https://www.behance.net/omaraqil
3. Zhang 张小哈
这是我的个人作品,我是一枚独立 插画师 、设计师,我喜欢在作品中探索二维与三维之间的关系,喜欢有创造力、想象力、有情感的表达,下面是我的部分作品,希望你会喜欢。
更多作品:
https://dribbble.com/zhangxiaoha https://www.behance.net/zhangxiaoha
4. Siddhant Jaokar
Siddhant 是一位来自印度的设计师,这组作品在简洁的生活物品上增加了插画风格的纹理,再赋予柔和的色彩,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
更多作品:
https://dribbble.com/hyperthalamuscorp https://www.behance.net/hyperthalamus11
5. Ângelo Fernandes
Ângelo 擅长做低多边形的三维建筑场景,他的作品光影柔和,细节丰富,充满了生活气息,让小哈不由自主想停留在他所构建的场景里。
更多作品: https://www.behance.net/angelo_fernandes
插画: 1. Clément Barbé
Clément 是一位来自法国的插画师,他的场景插画十分成熟,造型简洁有力,躁点细腻,色彩舒适,纹理生动。
更多作品: https://www.behance.net/clementbarbe
2. Gaspart
Gaspart 的人物作品生动有趣,活力满满。这组玻璃房里的人物,造型简洁,层次丰富,瓶子图形的限制和夸张的人物造型形成了很强的张力。
更多作品:
https://dribbble.com/Gaspart https://www.behance.net/gaspart
3. Lucas Wakamatsu
Lucas 是一位来自巴西的自由设计师,他擅长绘制人物主题的插画。他的作品用色给小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色彩明亮鲜活,让观众感受到了巴西文化的热情与活力。
更多作品:
https://dribbble.com/lucaswakamatsu https://www.behance.net/lucaswakamatsu
4. Muhammed Sajid
来自印度的 Muhammed 同时擅长绘制人物及场景插画,他的作品非常成熟,细节丰富,构图饱满,完成度很高,特别是场景插画里植物的绘制非常出彩。
更多作品:
https://dribbble.com/muhammedsajid https://www.behance.net/muhammedsajid
5. FEBIN RAJ
RAJ 喜欢绘制自然场景,他擅长用色彩表现光影,作品造型虽然简洁,但意境深远。他的风格小哈非常喜欢,同时也具备了商业性,受到了许多客户的青睐。
更多作品:
https://dribbble.com/febinraj https://www.behance.net/febinraj
-
B端设计中,没有真实用户该怎么办?
UI交互 2022-06-21在 B 端产品研发过程中,有真实用户可以与我们交互,是非常重要的。虽说有些 B 端产品我们自己也是用户之一,或者因为我们对此领域颇为了解,我们也可以猜测产...在 B 端产品研发过程中,有真实用户可以与我们交互,是非常重要的。虽说有些 B 端产品我们自己也是用户之一,或者因为我们对此领域颇为了解,我们也可以猜测产品是如何运作的,但只有真实的用户对产品的帮助才会更大。
新人如何做好用户研究?我总结了4个关键知识点! 作为一名 B 端用户体验设计师,你是否经历如下困境: 客户与公司的商务售前进行沟通,客户的痛点和建议会传达给产品经理,产品需求明确后,做出原型图给到设计师。
阅读文章 >
不幸的是,对于 B 端产品来说,要获取用户非常难。当一个系统有多角色时,要获取用户就更难上加难了。因此,很多时候,产品团队只能通过碎片化的竞品参考与自我经验拓展的方式,来捕获用户需求,进而转化为产品需求,来完成系统设计与研发。
还有一种情况,不知道你身上有没有发生过,在我身上发生过,模拟案例如下:
一上班就被钉钉,一聊说是客户管理层提过来的需求,要快速解决。
那是个啥问题呢?
据说管理层中有一名老板,年龄比较大了,看不清目前系统上的字体,希望系统字体能变大一些。
那我就问同事了:
为什么会看不清字体?会不会是电脑设置问题,还是其他。
希望字体变大?是希望字体多大?
页面这么多,哪些页面是领导用的,是否可以对这些页面字体先变大?
“字体变大”背后隐藏了一堆需要挖掘的问题,现在没办法开做。
……
同事说:“这我就不知道了,我也是一层层反馈过来的,现在需要你们改字体大小,给出解决方案。”
我:“……??”
看到这里,我想你也知道,这种情况是很难接触到用户的,特别是管理层用户。那要怎么办呢?需求不清晰,就没法分解为任务去执行,这活就干不下去了。于是我通过设定「用户代理」,来完成对问题的挖掘。
那什么是「用户代理」呢?
原来我也没给这种方式取这么个名字,而且感觉这种方式其实是不推崇的。直到我看到了《敏捷软件开发》一书中有描述到「用户代理」一词,我才发现,其实我们很多时刻,已经用到了「用户代理」的方式在获取用户需求。
在《敏捷软件开发》中提到:“我们期望和尽可能多的用户沟通,这些用户代表了产品的不同视角,当我们无法直接和他们接触时,我们需要求助于用户代理,他们本身可能不是用户,但是在项目里他们能够代表用户。”
你看了这些话,是不是觉得打开了自己做产品时找不到用户的困境,感觉终于有方法可以离用户真实需求更进一步了。
是的,我看到此番话时,也是这么感觉得,简直是救命稻草呀。接着书中又说:“选择合适的用户代理对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必须考虑用户代理的背景和可能的动机。具有营销背景的用户代理和领域专家的用户代理处理用户需求的方式会存在差异,而了解这些差异很重要。”
看来,用户代理并不是随意选择的,尽量要合适中再筛选合适的。例如,你要构建一个项目管理系统,你找使用项目管理系统用户的主管比找购买项目管理系统的 IT 主管就来的合适。但要是你为基金公司研发一款投资交易类系统,你找 IT 主管作为对接人帮你去获取用户需求,就比你问一个 C 端用户是怎么做投资交易的,就会来的合适些。
可见,虽然「用户代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无法直接接触用户的难题,但如何选取合适的「用户代理」,也是需要方法的。书中讲了一些用户代理,但不全部适用于 B 端,我对照此总结了一些合适 B 端的用户代理类型(当然,不同的产品又会生产差异)。
用户的主管 定义:使用软件的用户的直接主管。
优点:虽然主管不是软件的高频使用用户(且使用模式与用户也不相同),或者压根不使用软件,但他们是距离用户最近的人,让其成为用户代理,可以帮助我们高效收集用户需求。并且通过日常观察,也可以对用户使用软件的情况进行总结与分析。
缺点:但因为主管日常比较忙,或者是由于在使用软件上,主管目标与实际用户目标不相同,可他又认为自己是了解用户需求的,甚至比用户本身了解的更清新,因此会导致对实际用户需求表述不准确,经常出现在用户原始需求基础上进行增删改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去甄别。
研发工程师 定义:研发目标软件的工程师。
优点:由于研发工程师在目标软件上有了较为深的研发经验,因此他们对业务的了解是非常清晰的,基于此,他们要是有机会和用户沟通,那么不太存在沟通障碍,至少知晓对方在说什么。
缺点:但由于研发工程师的岗位属性关系,导致他们更关注技术层面的问题,不一定能对用户所述进行很好的转译,这就需要我们对自己选定的研发工程师先进行沟通,让他们知道我们要什么,如何去获取。
售前与销售 定义:售前和销售实际上是不太相同的,但由于他们跑在一线都能接触到客户方,且在一些公司销售与售前不分家,因此我就放一起了。
优点:他们通常有机会接触到客户,那么为了将产品做好,也可以进一步试试是否可以接触到用户。通常他们对产品较为了解,至少对这个行业这类型产品是了如指掌的,那么就可以与用户进行深入沟通。
缺点:售前与销售都有自己的 KPI 考核指标,因此就怕他们会加入对他们友好的销售性功能,从而偏离了初心。
相仿用户 定义:相仿用户是指同样使用该类型产品的用户,例如使用云效与 teambition 的用户是类似的,使用 ONES 和 jira 的用户是类似的。若 X 软件是我们生产的,但我们无法接触到自己的用户,可是能接触到 Y 软件用户(假设 X 与 Y 是同赛道软件),那么我们可以找 Y 用户进行调研。
优点:撇去用户的喜好、经验、经历等要素,相对来说,与其没有用户,不如有相仿用户。我们可以对相仿用户进行调研,从而获取一些有效信息(至少不是自己臆想出来的信息)。
缺点:相仿用户的喜好、经验、经历若我们完全无视,也不可能,毕竟一个人的曾经会影响他今后的思考与判断。那么,若他是 Y 用户,他给出的需求其实是来自对 Y 的体验的,因此,我们需要在这些需求中,甄别出对自身产品有效的需求。
业务分析师 定义:钻研软件业务,对软件业务极其精通的人。
优点:业务分析师通常比产品经理还懂业务,因此,若他们可以成为用户代理,为用户发声,来表达用户在使用该软件时的所需,也是很不错的。我之前和其他部门一位业务分析师交流过(现在是资深业务专家了),由于其曾经一直和用户打交道,因此相对比较了解用户,他们的软件需求有部分都是直接来自于他。
缺点:懂业务即是优点也是缺点,由于其认为团队中没有比他更懂业务和用户了,导致在某些需求决策上,他会非常相信自己的判断,认为无需和用户沟通,但这是大忌。
领域专家 定义:领域专家是指在某软件领域很有发言权的人,对此软件领域他很了解。他可以是高级用户、也可以是资深领域研发专家、业务专家、设计专家等。
优点:专家长期在该领域内研究和工作,对软件的一些需求会比较懂,能提出自己的意见。
缺点:但因为他们实在太资深了,他们给出的用户需求通常会非常专业,但这往往是用户不需要的。
最后的话 除了以上用户代理类型,你也可以进行补充。
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用户代理类型,各有优劣。
虽然我们可以使用用户代理来帮助我们走出无用户的困境。
但拥有真实的用户一定比用户代理来的更合适。
用户代理是退而求其次的方式。
同时,我们在选取用户代理时,需要和用户代理说清楚他们的职责,让他们知道自己在为哪类用户代言,促使他们做正确的事情。
如果我们选用了用户代理的模式,那么我们需要尽可能快的发布产品,让真正的用户用起来。如此,我们便可逐渐打开与真实用户沟通的通道。
好啦,知果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期见~
欢迎关注作者 微信 公众号:「知果日记」
-
年轻人,囤货失去理智?
设计动态 2022-06-20编辑导语:受疫情影响,产品销量受到了一定冲击,但是长远来看,经历过疫情后,消费者对速食食品的认知逐步提升,接受程度也变得更高。本文作者结合综合电商、直播电商、社区团购等平台分析优惠活动刺激了哪些消费?平台与博主又有哪些生意经?我们一起来看看。 是谁还在早餐吃粽编辑导语:受疫情影响,产品销量受到了一定冲击,但是长远来看,经历过疫情后,消费者对速食食品的认知逐步提升,接受程度也变得更高。本文作者结合综合电商、直播电商、社区团购等平台分析优惠活动刺激了哪些消费?平台与博主又有哪些生意经?我们一起来看看。
是谁还在早餐吃粽子?
进入2022年,自3月份开始,疫情让人们缺乏生活的安全感,囤货就成了生活中的常事,直到把冰箱塞满。5月中旬过后,人们逐渐看到疫情散去的希望,购物欲望也随之复燃。
此时,正是“618”年中购物节,商家各种促销优惠接踵而至,和往年不一样,人们购物心态发生变化——非必要不购买、必要的整箱囤。
另一面的综合电商、直播电商、社区团购等平台,仍然热火朝天地加入“618”,今年又多了视频号的身影。这些平台甚至从5月份开始预售,近一个月层出不穷的优惠活动刺激了哪些消费?平台与博主又有哪些生意经?
一、“新实用主义”囤货 疫情期间,不能进小区的快递员,在小区门口就地摆起了摊。放眼望去,卫生纸、食用油、锅具等生活必需品,在一堆堆快递里尤为显眼,它们的主人多是年轻人。
卫生纸一箱20卷,下单两箱打9折;面膜一盒10片,买10盒赠一盒;预制菜不打折,但平时不会做饭,也要囤上几份。年轻人一方面担心居家隔离时物资不够,一方面在购物节囤货时抵挡不住低价诱惑。
虽然告别了报复性消费,却在必要性囤货上失了理智。
这种“新实用主义”囤货心理,带有对生活理性的思考,也有社会潮流下激生的过载情绪。 理性源于生活所需,但情绪过载带来的感性,又令消费者需要用囤货补充失掉的安全感 。与其说是囤货,不如说在囤安全感。
快消品是年轻人囤货中的“主角”。尤其疫情期间的超市里,年轻人的购物车和“妈妈”形成鲜明对比。妈妈们的购物车里,米面粮油、挂面、猪肉一个都不能少,而年轻人却少有拿这些,因为不会做饭,连锅都没有。如果囤这些东西,还要配上生抽、酱油、老抽等调料,而很多年轻人连这三者的区别都搞不懂。
就有了这样的场景:年轻人站在调料区,先上网搜索搞懂是什么、怎么做等基本问题,也有人直接径直走过,走向速食区。
即使不在疫情隔离期间,年轻人对速食也愈加依赖。预制菜、耐储存的罐头、速冻食品、方便面是年轻人的不二之选, 京东618数据显示,预制菜成交额同比增长203%。 在速食之上,年轻人也偏爱“急”食商品,不用开火制熟,最好只需放进微波炉加热即可,比如真空包装熟食。
网友速食囤货 图源:小红书
囤货之后,压力来到消耗这边。当初囤货有多卖力,如今吃得就有多悲伤。一方面疫情过后,人们开始寻求堂食的快乐;另一方面,独居的年轻人很难在短时间消耗掉大数量商品,隔离过后很难继续“顿顿手抓饼”的生活。
也有做饭小白开始走进厨房,面对无从下手的厨具和原材料,互联网上的美食教程成为首选,美食博主也因此探到流量密码。
刺猬公社发现,很多美食博主于2022年3月开始更新,有博主表示,自己有本职工作,因疫情居家开始记录做饭过程,简单易学的特点符合厨房小白的需求,迅速涨粉后很快能接到例如空气炸锅等商单。
在互联网美食教程的影响下,年轻人开始囤越来越多家电。曾经扬言房子是租来的,家电不必要的人,也开始努力往合租厨房里塞下自己的小冰箱、空气炸锅、电饼铛。对年轻人来说, 家电从功能型必要产品向补充型转变,在满足生活基本需要之外,也要满足自己的烘焙等兴趣。
囤货时,考虑的一日三餐重在制作流程简单,而考虑饮品时,就要尽量自己动手制作,从现成瓶装、现制茶饮变为“自制饮品”。
同时年轻人对原材料、制作工具的需求也在增长,比如奶茶机、气泡水机、咖啡机,茶包、咖啡豆、益生菌。如果不囤上一些,该如何在失眠的夜晚过后面对令人头痛欲裂的工作呢?
网友分享居家自制咖啡 图源:小红书
一边囤快消品,一边要锻炼减肥是年轻人身上的矛盾体。
随着刘畊宏作为健身博主走红、帕梅拉入驻抖音,年轻人的运动兴趣随之加强。兴趣导向带动的购买力指向运动手环、运动服、瑜伽垫等运动装备。隔离期间的居家运动成为习惯,年轻人开始购买日常运动装备。有网友表示,进入夏天后并没有买日常服饰,入手的几套运动服,既可以舒适运动,也可以日常穿着。
二、平台与博主的囤货生意经 自下而上探寻这种囤货需求的变化,可以发现年轻人囤货时的消费平台也在发生多元性变化。综合电商、直播电商、社区团购等多渠道下,年轻人逐渐在不同平台找到囤货技巧。
今年淘宝“618”活动,从5月26号开始,持续到6月20号,和往年一样,囤货前年轻人先“抄作业、做功课”。不一样的是,又多了短视频+直播的前置环节。
随着淘宝对内容的布局,消费者在平台内即可获得短视频、图文的种草性内容。同时,直播间入口下的消费逐渐成为消费习惯,相比首页的push流内容在品类、讲解上更有吸引力。据媒体报道显示,今年“618”,淘宝推出“乘风破浪”的“新浪潮人生”系列活动,最终获得了1.1亿人的观看,800多万的话题量。
淘宝直播页面
电商+内容的综合趋势下,抖音的电商生意也在如火如荼进行着,基于用户的标签以feed流形式推荐达人带货、品牌自播。创作者在短视频加入产品链接,以优质内容刺激用户下单;直播间里,可以是主播达人的带货直播,也可以是品牌的自播。
这两种形式指向的购物需求多为非确定性需求和半确定性需求,并逐渐确定化。
早期时候,用户在抖音的消费行为多是目标之外、基于对主播的信任及系统推荐产生,是种非确定性需求。当用户有明确囤货目标时,多数情况下会优先选择淘宝等货架电商,品牌、类目、型号,具体的sku帮助用户迅速定位目标商品。
如今,随着品牌抖音自播的普及,即使是半确定性的需求,用户也可以在抖音通过搜索,获得涉及多种sku的商品,实现确定性消费。
今年加入“618”的视频号,结合了抖音的兴趣电商和快手的信任电商,可通过社交及feed两种路径获得带货直播。商家以直播出场,但“表演”场域又不限于直播,借此联动公私域,为私域注入新流量。
无论是哪个平台,直播在消费者的囤货路径中扮演着主角,主角光环来自产品组合出售下的低价。正装+试用装赠品、爆款经典商品+新品或冷门商品,这些组合对消费者来说可简化为“需要的+不需要的”,但在换算下来的单价价格诱惑下,购物中的非确定性不再是需求,而是数量。
同样是在价格驱使下,也有部分年轻人在1688囤货。1688是阿里巴巴旗下的B2B平台,用户分为B类商家及C类消费者,B类商家因为需求量大而拿到较低的批发价格。这也启发着C类年轻人以团购的形式形成B类买家,兼顾价格和数量。
因此,在微博和小红书涌现出一批对标1688好物挖掘的团购博主,她们完成了前置的价格对比、质量把关,跟团者基于需要直接跟团,不必为了低价自己“消化”必需之外的数量。
同时,也有一些定位“实用囤货指南”的博主。面对不同平台的优惠活动,年轻人回归理智,开始制定囤货计划,思考让有限的购物金实现价值最大化。于是,“实用囤货指南”的博主将食品分为基础物资、待机时间长的、储存方便的、懒人必备的,还有日用品、防疫类、药品类等生活必需品。
收纳博主也找到内容新方向,将囤货与空间利用结合。各式各样的收纳工具出现在视频中,透明的亚克力盒、黄色的牛皮纸袋、大小不一的分隔板,确实可以把囤来的货有序归纳,实现空间最大化利用。不过,收纳前要先囤上一堆收纳工具,这到底划不划算呢?某位网友表示,更多的是兴趣和习惯使然。
网友分享618购物后收纳 图源:小红书
兴趣、习惯、必要需求构成年轻人囤货现状, 自下而上的需求性购买与自上而下的刺激结合,年轻人的囤货行为里理智逐渐占据上风。
三、囤货启示录 那么,年轻人的囤货行为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商业启示?
首先,这意味着某些品类的成长机会。
某头部自热食品创始人向刺猬公社表示,受疫情影响,产品销量受到了一定冲击,但是长远来看,经历过疫情后,消费者对速食食品的认知逐步提升,接受程度也变得更高。
根据DT财经“2022疫情囤货小报告”,不同于其他年龄段人群,00后和95后在居家隔离期间会囤的第一位食物,是方便食品,而不是米面。
除了速食食品等方便食品,预制菜因其便利的特性,也赢得了市场青睐。根据预制菜品牌珍味小梅园的数据,2022年3月份全国预制菜销售额同比增增长超150%,上海地区疫情期间半个月的同比增幅则超过300%。
其次,年轻人囤货行为的具体特点中,或许暗示着一些产品改良的机会。
DT财经“2022疫情囤货小报告”显示,超过20%的00后和95后表示“不买太多,避免堆在一起太乱”,超过30%的95后表示看重精致的营养搭配。这些数据或许能给商家带来启示:产品包装上能否更加适合堆放?能否提供量大价优的产品规格?就算是希望踩中年轻人囤货的消费趋势,能否也不放弃对品质的要求?
最后,囤货看似是一种经济和消费现象,但更深层次地,其背后却反应着一种社会心理—— 面对不确定性的恐惧,与对确定性的渴望。 这种心理早已蔓延到了各个领域。
据多家媒体报道,尽管上海解封之后房租大涨,但是独立住房还是一房难求。可见,除了囤积快消品,年轻人的整个消费行为似乎都出现了变化。
这种变化是可持续的吗?
这或许和我们对未来发展的预期相关。2020年4月,也就是新冠疫情首次爆发后,“第三只眼看零售”曾进行过一场调研。数据显示,72.4%的人表示自己要增加储蓄,近70%的北上广深消费者表示自己的支出会减少,或者会减少除生活必需品之外的支出。与之相对应的,近45%的北上广深消费者表示自己对未来的预期较为悲观。
有人说,消费连接着人们对生活的理想和现实。从这个角度看,囤货中折射着许多人在现实条件下,对未来的想象。
作者:晓含;张展;编辑:石灿
来源公众号: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互联网内容行业观察与研究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刺猬公社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CC0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最冷清的618”,暗战藏在细节里
设计动态 2022-06-20编辑导语:今年的618,与以往大不相同。外界纷纷看衰这次618,然而在作者看来,在这看似安静冷清的表面背后却有着激烈的暗潮涌动。感兴趣的朋友一起来看看吧。 “可能是最安静的一次618开始了,祝大家小麦中麦(小卖中卖)吧,不管正在经历什么,再坚持坚持,总会熬过去编辑导语:今年的618,与以往大不相同。外界纷纷看衰这次618,然而在作者看来,在这看似安静冷清的表面背后却有着激烈的暗潮涌动。感兴趣的朋友一起来看看吧。
“可能是最安静的一次618开始了,祝大家小麦中麦(小卖中卖)吧,不管正在经历什么,再坚持坚持,总会熬过去,祝好。”
618前夕,某电商平台中层写下的这段话在社交网络上发酵,让市场对今年的“国民购物节”心有戚戚焉。
无独有偶,早在5月底,众多舆论和媒体早都在“看衰”今年的618,认为 “2022年,将是史上最‘静悄悄’、最‘躺平’的618”。其理由不外乎:供应链中断、消费收缩、商家营销投入减少等。
但霞光社调研走访发现, 今年618的实际情况,却并不如外界想象般“安静”。
即便遭遇各类突发事件,少有商家会真的选择躺平。毕竟,按一般情况,618大促的销量能占到商家全年销量的20%以上。 而各大平台间争夺商家和用户的“暗战”,也正在上线。
一、充满不确定的618,退货率上升 “4月到5月,流水下降了50%。” 问及过去两个月的经营情况,无论是母婴、消费品、还是珠宝文玩、食品、美妆、服饰……一切线上化程度较高的品类里,霞光社走访的商家都脱口而出。
城市停摆,物流方寸大乱,供应链效率出现整体下降。几位平台商家告诉霞光社, 4月至5月间,物流中断导致消费者收货延迟,退货率至少上升了20%至30%, 压力远超2020年。
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美团、快手,这些以电商为主营业务的互联网平台发布的2022 Q1财报中,营收增长在一年内的低点徘徊,而其中都不约而同提到了“疫情引起的物流中断”。
从整个社会零售总额大盘来看, 2022年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483亿元,同比下降11.1%。具体到不同类目,4月,金银珠宝、服装、化妆品消费分别下降26.7%、22.8%和22.3%。
据第三方数据平台和招商证券数据显示,4月淘系休闲服装GMV合计391亿元,同比减少20%;彩妆及护肤品GMV合计162亿元,同比下降22%;黄金珠宝GMV合计29.8亿元,同比下降超过20%。
二、中腰部商家背水一战,谋求线上转型 多位品牌商家告诉霞光社,基于4、5月低迷的销售数据,他们判断消费者下单意愿下降,从而减少了618大促的备货。
商家备货量经由历史数据测算,如果现实销量不如预期,卖不出去的货品就会变成积压库存。在618或双11这样的国民购物节里, 商家如果选择用降价方式带动销量和流水上涨,利润会被侵蚀,吸引来的用户也多是价格敏感的“羊毛党”。
然而,还是有不少商家选择逆势而上。在他们看来,危机是挑战,但也可能是弯道超车的机遇。
“我们备了平时2倍的货。”轻食品牌“林小生”的负责人表示,虽然4月至5月的销量下降了45%,但6月物流恢复之后,目前销量已恢复到3月前的水平。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林小生调低了2022年的全年业绩目标,但 作为新晋品牌,如果持续业绩低迷,会影响团队信心。 林小生负责人告诉霞光社,品牌仍然会抓住今年618购物节这个机会,因为期间流量比平时大得多。目前,他们已在天猫、京东等主流电商平台投放了营销资源,借此机会增加销量和资源露出,在大平台建立品牌心智。
“突发事件是不可抗力,我们看好轻食这个品类的长远发展。疫情、物流中断,都是品牌崛起之路上的荆棘和磨刀石,不会挡住我们的增长脚步。是涅槃重生还是一蹶不振,取决于品牌自己的选择。”他说。
2020年至今,中国珠宝之都深圳水贝的商家们正经历行业内“大鱼吃小鱼”式的洗牌。强者恒强,而地方性弱势小品牌市场空间被挤压,不得不渐渐退出市场。 这些中小品牌背后的中型批发商,也在慢慢被边缘化,流水逐月收缩。
为了生存,中腰部商家只能背水一战,谋求向线上转型。 一名业内人士告诉霞光社,从2021年开始,已有不少商家纷纷转型DTC式的销售方式,开始经营自己的线上渠道以直面消费者。
珠宝商家“实时金”就是其中一员。其创始人姚先生告诉霞光社, 实时金今年第一次参与京东平台的618活动,火热的场面让他有些吃惊。
他向霞光社展示了店铺的后台数据:自5月23日京东618预售开启,巨大的流量涌入,店铺访客数和浏览量激增400%,首日销量达到了平时的3倍以上。
为了迎接今年的618,姚先生6月的备货量是平日的2至3倍,以目前各个平台的销售情况来看,很有希望可以达到这一销售目标。
姚先生说,今年618各个平台都没有对商家进行压价,实时金也不打算降价,因为黄金的价格已经非常透明,他们也无意用低价留住用户。
三、靠老粉复购勉强支撑,主播寻求新生 李灵是一名淘宝直播平台的带货主播,日常销售的主要品类是母婴、洗护等消费品。 在与霞光社对谈的所有商家中,李灵感受到的618是最冷清的。
作为一名纯带货主播,李灵没有自己的店铺和供应链。 她坦言, 今年618合作商家的直播场次比去年大降了50%,她的收入也被迫断崖式下滑。 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物流中断,让身在上海的她收不到样品无法开展直播,而更深层的原因,还是直播生态的整体衰落。
李灵当下面对的境遇,反映出淘宝直播生态老化后,中腰部主播们难以逃脱的命运。在这样的情况下,疫情更像是屋漏后的连夜雨。“哪怕没有疫情,今年行业也是大幅下行。我们去年就预见到了,毫不意外。”李灵如是说。
淘宝平台主播两极分化严重,马太效应之惨烈远超一般的互联网平台生态。过去一年,淘宝直播的流量加速向头部聚拢。
50万粉丝的李灵,是典型的中腰部主播。 在流量内卷中,她的粉丝增长已经停滞了一年多,带货销量主要靠老粉复购勉强支撑。
如今回忆起淘宝直播如日中天的2019年,自己月流水数百万元的风光日子,李灵也没有太多惆怅。入行电商营销多年,她非常清楚这一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任何营销方式都是“花无百日红”。2016年左右,微博网红最火的时候,如日中天的“带货女王”是张大奕,而仅仅5年后,不少微博网红账号停更,消费者已经审美疲劳。而电商行业的主流观点是,微博的今天,就是直播的明天。
“直播本来就不是万能的销售模式,迟早会常态化,成为和企业店铺销售和在线客服一样的一种岗位形式。”淘宝某离职高层这样说。
李灵认为,如同2016年进入直播赛道一样,现在她需要找准下一个风口,完成押注并再次重生。
进入6月,商业活动陆续重启,烟火气重归城市生活。对姚先生、李灵们来说,生活从来没有“躺平”,而618是他们必须抓住的机会。
四、传统电商&直播电商,新旧势力暗战升级 从各大平台目前公布的数据来看,今年618也并没有之前渲染的那么“安静”。 中小商家们尚且没有躺平,那些业已上市,账上有数百亿现金的电商平台们,又怎么可能躺平?
2020年至今,网上零售进入存量时代,早已成为行业共识。但今年618,无论京东还是天猫,都在押注疫情后的消费复苏,极力争夺用户的消费预算。
从平台满减券的设置上看,两大平台今年618的折扣力度比去年更大,可算是下了血本投入:2021年618,天猫、京东的跨店满减都是满200减30,最低相当于85折;而2022年,变为满300减50,最低相当于83折。
在平台大力投入之下,今年618的预售战绩不俗。
据京东公布的战报,5月31日晚八点618活动开启,10分钟内,京东强势品类3C家电中,小米、美的、海尔、联想、华为、苹果等多个品牌成交额即破亿。而京东5月31日4小时内的成交额,就超越了去年6月1日全天。
天猫方面,截至6月6日,和去年618整体销售额数据相比,淘系强势的美妆护肤、运动品类中,排名前几的品牌销量均有增长。比如,欧莱雅今年618目前的销售额,已超去年618全程;运动服饰品类的耐克、安踏和阿迪达斯目前618的销售额也已经远超去年全程,甚至实现了翻倍增长。
“618,很像传统电商平台对短视频、直播平台的反攻。” 某零食商家告诉霞光社,从他们的店铺数据来看,618目前为止流量最大的是京东,其次是天猫,而抖音店铺的流水反而有所下降。“用户消费预算就这么多,趁着大促满减,在京东天猫买了,在别的平台就不买了。”
当下,主流电商平台的用户都在5亿以上。2022年Q1,阿里的年活用户已经超过9亿。这意味着,绝大多数能够参与网购的人,都已经被主流电商平台收入囊中。用户红利消退之后,各大平台都着力争夺用户注意力和钱包,以及商家的资源和预算。
近两年以来,“社交电商挑战传统电商”“短视频平台杀入电商腹地”成为各家媒体关注的话题, 仿佛以天猫、京东为代表的B2C电商已经全然被社交、直播等新平台替代。再看看带有直播电商概念的快手财报,确实过去两年GMV以几何级数增长,相比之下,京东、天猫,一个季度20%左右的增长速度显得相当平庸。
但是,霞光社走访的食品、日用品、乃至珠宝首饰品类的商家们都表示,哪怕在直播电商的强力冲击下,天猫依然是品牌销售、展示品牌调性的重要战场,京东亦然。 因此,今年618,他们普遍选择在传统电商平台投入更多资源。
冲击传统电商的短视频、直播电商平台的吸引力是什么?是可以让没有品牌优势的中小商家快速起盘。
抖音的标签是“去中心化”的兴趣电商,让没有品牌力的商家得以借此“逆袭”。抖音以超过6亿日活用户的海量流量+精准用户喜好+算法推荐模型,根据用户喜好推送内容,任何小品牌,只要产品尚可,能形成和达人们的稳定合作,都有机会快速起盘。
但是,对于知名度平平的中小商家来说,抖音的“去中心化”也有弊端。 抖音来自搜索品牌名称的流量可能不足10%,其平台逻辑决定了,在销售中品牌调性将被淹没。消费者只会记得被带货的具体商品,然后随心消费,买完即走。从品牌视角,就是用户难以留存并形成复购。因而品牌起盘之后,很快就会遇到瓶颈。
再看天猫和京东,因为大量用户来自于品牌搜索,这也让品牌筛选出对品牌认知度、忠诚度更高的用户。不少商家反馈,品牌起盘之后,天猫的复购率远超抖音。
其次,天猫、京东平台的内容属性相对较弱,货架逻辑较强,其流量虽然远低于抖音,但是销售的稳定性、确定性也超过抖音。销量和流量的稳定,意味着品牌在生产、备货环节也更稳定。
当然,老牌电商平台的“确定性”,一样是双面硬币。
李灵说,她目前最焦虑的,就是自己“出淘”已经晚了。 2021年底,李灵身边的带货主播圈子里,一大批人都“出淘”去了抖音。
“我一个朋友是美妆博主,她在淘宝也做了几年,有50万粉丝。2021年,她在淘宝播4个小时,在线人数都不过万。去年底,她转去了抖音,2个月时间,虽然粉丝量还没有淘宝多,但月销就做到了400万到500万。”
李灵看到的是真实而残忍的真相:同样内容的直播视频,在淘宝平台发出,就没有流量,在小红书、抖音发出,就有流量、有销量。
淘系直播高度集中在头部主播,这让一些中腰部主播“看不到希望”。即使是2021年,薇娅、雪梨两位头部主播先后被封禁,李灵也完全没感受到流量增长。就此,淘宝直播中腰部主播持续流失,不少人都转去了抖音这样的“去中心化”直播平台。
老牌电商平台正在积极加固自己的“确定性”,而新兴平台极力“去中心化”,扶持中小商家逆袭。 今年618,只是新旧势力在特殊时间点下的又一次碰撞,而在中国电商行业里,改变每天都在发生。
作者:李琰;编辑:麻吉 丁珏汭;
来源公众号:霞光社(ID:Globalinsights);看见新经济的万丈霞光。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霞光社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618需要新故事
设计动态 2022-06-20编辑导读:今年618已经落下了帷幕,这个仅次于双十一的购物节在今年还未开始就被人唱衰。即使今年参与的平台只增不减,预热时间也提前了,但是消费者们的反应却有些冷淡。本文作者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与你分享。 尽管今年的618年中大促还没开始就被冠上了“最冷618”编辑导读:今年618已经落下了帷幕,这个仅次于双十一的购物节在今年还未开始就被人唱衰。即使今年参与的平台只增不减,预热时间也提前了,但是消费者们的反应却有些冷淡。本文作者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与你分享。
尽管今年的618年中大促还没开始就被冠上了“最冷618”的称号,但不可否认的是,电商狂欢促销节,也曾为整个行业创下了一个又一个超乎想象的奇迹。而无论是历经13年历史的“淘宝双11购物狂欢节”,还是经历14个春秋的“京东618年中大促”,无一不让所有的电商玩家踊跃参与其中。
而今年除了淘宝、天猫、京东等老牌电商一如既往地参与其中外,微信视频号更是正式下场首次加入了这一战局。然而即便今年的参战选手更甚往年、今年的预热时间更加提前……但与往年的如火如荼、热火朝天相比,今年的618却是一反常态地“冷淡”。
一、年中大促遇冷 其实从“抖快”的带货数据不难看出,今年618大主播、大品牌的参与热情依旧很高,带货成绩单也不算黯淡,但今年整个行业的讨论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热烈,用户和商家也并未出现过往的激动与亢奋,而这其中的原因自然不言而喻。
从用户层面来看,一是受疫情影响,用户消费能力下降,消费意愿减退。疫情之下,产品价格上涨,经济环境不景气,大家的消费心理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与之前囤货意愿强烈、冲动型消费不同,现在大家的消费开始回归理性,消费行为也变得更加“克制”,对于不是刚需产品的购买行为就减少了很多。
一是,用户对节日的促销方式已经司空见惯,对各种花式套路也产生了倦怠,所以对618就没了往日的热情。 电商平台热衷造节,一年四季节日不断促销不停,而大量的节日也让用户对平台的促销产生了审美疲劳。更何况平台促销花样纷繁复杂,在补贴、红包、优惠券之外,还有跨店满减,预售增值等,复杂的计算规则充满了算计,这也让消费者丧失了消费积极性。
而站在商家的立场,一是在原料上涨、生产受阻、物流停摆等因素影响下,商家备货难度加大,多少有些力不从心。618的折扣力度较大,一般要靠走量才能拥有更多的利润空间,这也就意味着商家要备的货比平时要多很多,但今年受疫情影响,很多商家原料供应、工厂生产和物流运输等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整体履约困难,所以商家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
二是,用户的折扣和平台的数据都需要商家“买单”,商家在不堪重负、疲于应付之下,开始选择“躺平”。 过去电商平台的核心打法都是在满足消费者降价诉求的同时兼顾平台利润,由此就不得不牺牲商家的利益,所以对于大多数商家来说,参与618大促就意味着利润被压缩。另外,商家还得承担为平台销售数据做贡献的重任,这也让商家劳民伤财、叫苦连连。
从平台角度来看,一是电商格局基本稳定,让利力度减弱后对用户的吸引力变小。自从电商巨头的格局基本稳定后,阿里、京东、拼多多等平台便不再烧钱补贴抢占对方的生意了,因此无论是让利力度还是传播声量都较之前大幅度减弱。虽然今年的618折扣力度不如之前的“史上最大力度折扣”,但各平台还是给出了很大的诚意,只是消费者并不买账。
三是,直播稀释了消费者的购物需求,618难以激活商家和消费者参与的欲望。 直播电商崛起后,各种商品无时无刻不在以各种优惠的价格搞促销,而有了明星的加持,直播热度也是空前高涨,直播间日常活动过多,用户的既有消费在日常就得以消化。而自用户流量由电商平台流向私域后,很多品牌也不用等到年中大促,而是随时可以借助短视频平台做线上直播。
而为了应对618的“哑火”,各平台也是摩拳擦掌各出奇招。显然,在这个已经敲响战鼓的竞技场上,“淘京抖快”等老将与微信视频号这一新兵之间的战争已经无法避免。
二、老将:弃繁从简、雪中送炭 事实上,如今电商促销的节日早就已经成了各路玩家的竞技场,每一家平台无不是铆足了劲儿玩花样。然而今年的618大促没有了以往的复杂玩法,淘宝、京东、抖音、快手等电商玩家,都更加注重起了用户的消费者体验和商家的实际困难,开始在“内功”上展开比拼。
就用户而言, 各平台在促销上删繁就简,多了真诚少了套路,最大程度上为用户提供实惠和好处,以便尽可能地吸引更多人参与。淘宝天猫升级满减力度,让消费者获利更多;京东也加大折扣力度,消费券、限时秒杀、大额惊喜券发不停;抖音更是将各种红包活动贯穿用户购物全程;快手也从实在福利,实在价格,实在好物,实在玩法等全方位为用户带来实在的购物体验。
对商家来说, 各平台对商家端的扶持力度也比以往要大得多,在帮助商家降本增效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调动商家的积极性。其中,淘宝天猫公布了近25条涵盖5个方面的618商家扶持举措,改善商家转化率;京东也率先发布了30项“三减三优”商家扶持举措,帮助商家减压纾困;抖音和快手同样也推出了各项配套的方案和工具,为参与商家提供专属补贴和流量扶持。
另外,除了对商家在金融、流量上的补贴外,保持物流畅通更是成了各家关注的重点。天猫方面,菜鸟宣布启动618物流“聚力计划”,为618专门打出了“预售极速达+预售领先达+预包预处理”等预处理组合拳;京东首发“人间烟火气与有责任的供应链”通过自身自主运营的8个大仓,保证商家多仓铺货,确保“211限时达”配送时效;抖音也推出“快递保障”和“云仓服务”,联合中国邮政、中通快递、圆通快递等公司合力保障物流运营。
总的来看,如此大力度的真实惠举措,对于当下的消费环境和内需带动,无疑是一场雪中送炭的系统级利好,其既能对内激活电商平台的活力,也能对外刺激消费回暖,拉动产业恢复生产,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新兵: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老将亲自出马,新兵自然也不甘示弱,一直对电商业务跃跃欲试的腾讯,也乘着视频号做大的东风,迅速切入直播带货市场。于是,在今年618这场群雄混战的大促中,微信视频号也开始尝试着分618的蛋糕,其中直播带货更是成为了微信视频号的重点发力方向。
在此次618大促中,微信视频号摸着“抖快”过河,并参考了其他平台的打法,也将重点放在了对商家的流量扶持上。活动期间,视频号直播推出了平台流量激励、发现页专属红点推荐、主会场核心推荐位展示、直播间流量扶持等多项举措,助力商家持续增长。而微信视频号下场618,对于商家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机会。
一方面,作为当前获客成本相对较低的平台,微信视频号能够给商家和品牌带来较多曝光。据悉,截至2021年底,微信视频号日活跃用户已经超过5亿,坐拥如此庞大的流量池,视频号能精准且深入地触达用户,并形成私域流量。因此商家在视频号做直播几乎不用花太多的广告费就可以有效拉新,而视频号引导自有粉丝预约直播的玩法,也让商家的转化率明显高于其他渠道。
据了解,一些品牌级商家如联想、得力、洁柔、七匹狼、热风等都在视频号直播带货,目前视频号能支持同时创建最高100场直播预告,而这一次曝光就可为多场直播实现引流。比如,手机新品牌iQOO 6月份在视频号做了几场直播,平均每场能有20%的用户从直播间转移到iQOO的企业微信群里。
另一方面,视频号有微信生态的特有资源与差异化优势,能给商家打造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带来新的增量。微信视频号可以与微信生态内的企业微信、社群、公众号、小程序等产生各种化学反应,将这些组件的私域粉丝引导进视频号的直播间;而通过视频号直播,商家也可以顺畅地引导公域粉丝沉淀进私域领域。显然,视频号把私域、公域、商域玩出不一样的模式,而在视频号直播的商家也将全方位感受到微信生态联动运营所带来的巨大能量。
四、电商需要新故事 目前来看,微信视频号这一新兵尚在探索中,而“淘京抖快”等老将却已经略显疲态,618的火药味也在渐弱。显然,不管每年大促的销售额如何亮眼,电商平台在走下坡路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而历经十余年的辉煌,电商造节主打“低价”的模式,已经很难再唤起剁手党的激情,电商平台们在迎合用户、取悦商家方面也需要一些新故事了。
首先,各平台应简化规则,拒绝文字游戏,以真实诚信的态度才能俘获更多消费者的心。 每年的电商大促看似折扣颇多,但实则充满套路,即便是简单的满减活动也有定金尾款、满减凑单、好友助力、不同时间段开抢等花样。而往往一轮抢购下来,商家疲倦,消费者厌倦,平台也是怨怼丛生。其实只要把规则简化,变为更直观的价格直降,减少算计拿出诚意,消费者自然会愿意掏腰包。
其次,各平台要平衡流量权重,在扶持大品牌的同时,兼顾中小品牌,才会有更多的商家愿意留下来为平台提供更多的SKU选择。 如今类似于618这样的大促,越来越成为“头部商家”的游戏,因为参与大促的成本投入巨大,大品牌价格中隐含较高利润,靠折扣走量依然有得赚,但中小品牌本身利润微薄,基本是赔本赚吆喝。如果平台能在资金和流量上给予中小品牌和商家更多扶持,那些选择“逃离”的中小商家也会回来,为平台的GMV出一份力。
最后,优化平台规则,健全平台机制,才有机会赢得商家和用户的共同信赖。 电商平台商家质量良莠不齐,商品品质难以把控,规章制度不健全、供应链不完善、网络环境不安全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给商家的入驻选择和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造成一定影响,从而导致平台各项数据降低,盈利能力减弱。而一旦将这些风险一一排除后,商家和用户的信任自然会随之而来。
总而言之,线上流量红利日渐消退已经成了必然趋势,因此各平台在618大展身手,无论是积极求变还是主动防御,都是其当下不得不做的。只是随着促销手段失灵、优惠力度遭疑……电商大促的“魔力”也正在逐渐消退,各电商平台再想俘获商家和消费者就变得十分困难。而如果平台们能够围绕C端与B端的利益平衡做出新一轮的战略调整,电商的故事或许还会不断更新。
来源公众号:新零售外参(ID:xlswaican)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新零售外参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被高薪“惯坏”的年轻人:离开大厂,从降薪开始?
设计动态 2022-06-20编辑导语: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行业的工资相对比其他行业高,但是随着流量红利的到顶,互联网的薪资也有所下降。本文作者分享了当下互联网行业职场人对待高薪的看法等,讲述了当下互联网大厂降薪的相关内容,感兴趣的一起来看看吧。 近日,拉勾网CEO许单单在社交编辑导语: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行业的工资相对比其他行业高,但是随着流量红利的到顶,互联网的薪资也有所下降。本文作者分享了当下互联网行业职场人对待高薪的看法等,讲述了当下互联网大厂降薪的相关内容,感兴趣的一起来看看吧。
近日,拉勾网CEO许单单在社交平台讲述,“一大厂被裁员工找工作时要求涨薪30%,简直是被行业惯坏了”。在他看来,互联网工资比其他行业高很多,不是因为个人能力强,而是因为大量资本投进来,现在互联网行业的红利已经到顶,互联网高薪泡沫要破了。
此话一出,加入讨论的网友很多。有人认为,许单单说的话虽然难听,却是实话,互联网行业工资高不代表能力强。“特定的年代总会有一两个代表时代的产物,过去这些年恰好互联网和在线教育站在了风口浪尖,享受到了行业红利”。
有人则激烈地反对这一说法,有人认为,“互联网本来就是靠技术,技术都是人开发出来的,大的支出肯定在人员工资上”,还有人喊话:“互联网行业压力大、任务重、突发情况多,人家那是拿996换来的”。
不过,众多来自互联网大厂的求职者确实在最近的面试中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他们按照惯例,对换工作的预期是好则涨薪30%,差则平薪。
但在实际中,非大厂的雇主们对他们的薪资要求大多不能接受。离开大厂的员工,感到不适的,不止是钱包,还有心态。
过去多年来,互联网行业确实用高薪吸引了大量人才,也赢得了自身的飞速发展。如今,大厂高薪依旧存在,所剩席位却已不多。对求职者来说,过去拿高薪理所应当,未来能否持续,还要看市场的出价。
一、离开大厂,从降薪开始 前互联网教育从业者倩倩过去一年来受尽了从大厂到小公司的落差。
“双减”前的五年里,倩倩都在互联网行业工作,前半段在某教育企业的市场岗位,年薪差不多是30万元。2020年,她跳槽去了另一家头部在线教育公司,涨了30%的薪水,年薪接近40万。但“双减”来了,她所在的整个业务被裁掉。
2021年后半年,她开始找工作。 最初她的想法是,至少不能降薪 。就因为这个坚持,工作一找就是三个月,“当时整个人都要废了,状态越来越差,越不工作越不想去工作了”。
后来,倩倩勉强接受了一份年薪30万元左右的工作,去了才发现, 除了工资下降,整体的福利缩水更是严重 。
“比如我之前公司都给上的是六险一金,不仅社保公积金等都是实缴,还有一个商业保险,可以报销医保之外的很大一部分的医疗花费。而新公司社保、公积金是按比较低的标准来交的,以前的那些餐补、话费补助、交通补助、下午茶、加班调休或加班费等都没有了,逢年过节各种福利也都没有,但该加班还是要加班”。
在互联网公司,吃饭大多有食堂,加班打车也能报销,赚的钱大部分都能攒起来。这一里一外的差距并不小。
最近,倩倩又离职了,在找新工作。她的感受是,求职环境比前几年差太多了。她之前在互联网行业换工作,薪资很容易就谈妥了,自己还要再看备选公司的研发实力、发展前景。但现在,整体岗位骤减,即便有些公司标出来的薪资并不低,但面试后很难成功。
如今,她勉强能接受在30万年薪的基础上平薪或20%以内的降薪。普通的大厂员工要面临待遇落差,混到中层同样很难。
郁风从2008年进入职场,第一份工作在阿里,刚转正的时候一个月5000元,两三年后离职时月薪不到1万。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平均两三年跳一次槽,他之后的几次跳槽涨薪幅度都很大。第二份工作月薪是2万元,算是翻倍,加上年终奖有30万-40万。第三份工作,郁风的年薪到了60万左右。 再次跳槽,工作7年左右,他就年薪百万了。
他回忆,当时行业人才比较缺乏,简历投出去基本上几家头部大厂的Offer都能拿到。但最近换工作,他最大感受是,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找到一个能够赏识自己的人,并不那么容易。
两三个月过去了,他还没找到合适的岗位。“ 换工作,绝对意义上的降薪我是不接受的,那就说明我能力有问题 。但公司或业务很有潜力或者有期权除外”。他目前预期的下限是百万,毕竟自己收入最高的时候接近200万了,“ 可以降,但是也有底线,我要尊重你的公司,但是我也得尊重我的专业知识背景和能力” 。
过去多年来,大厂高薪不是虚假传闻。
2016年研究生毕业的李立伟告诉深燃,他北漂六年,薪资涨幅529%。他是普通大学的财经类专业毕业,第一份工作月薪8000元,2018年成了团队Leader,月薪涨到1.2万,年底双薪,年薪10万出头。2019年,月薪涨到了1.8万,加上年终奖年薪到了27万。
薪资的大幅度上涨,是从一次跳槽开始的。2021年,李立伟跳入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月薪2.9万,年终奖是3个月工资,年薪达到了43.5万。2022年,他又换了一次工作,这一次涨薪不如之前那么容易了。“直观体感就是工作岗位比以前减少了一半以上,可面试的工作就不多,拿到Offer的就更少了,涨薪也没有了以前的幅度,我最后接了一个微涨的,年薪55万左右”。
如今,年年涨薪和跳槽涨薪在互联网人身上仿佛不灵了。
二、拿高薪,到底是因为行业还是个人 几位求职者,在面试非互联网大厂时,普遍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雇主觉得他们的薪资要求太高。换言之,面试官觉得他们不值对应的钱。
倩倩曾经遇到一位说话很直白的面试官。她和这位面试的业务主管聊得一直很不错,谈到薪资的时候,倩倩提出月薪2.5万元的期望值,对方一脸惊讶地说,“ 教育行业都这样了,你还要这么高的薪资? ”倩倩回应称,自己觉得薪资跟行业没有太大关系,要看个人能力。后来这个工作也就没有了下文。
近年来,倩倩经常受到这样的拷问。不少雇主觉得,互联网行业的人拿着高薪是因为行业,不是因为个人有多与众不同。
互联网分析师葛甲也认为,在大厂拿高薪很正常,但确实并不代表这些员工值那个钱,而是因为行业特性。“因为市场和行业红利原因,互联网大厂在过去十几年拥有了超额利润空间,那他们就要有相应的分配,同行竞争又激烈,不给高薪可能就招不到人才”。
他提到,在大厂里面干特定的活能拿到3万元月薪,跳出互联网圈,换小公司或换一换行业,很多公司就不认了,这些雇主认为多出来的部分是行业差异造成的,而不是个人。这就造成双方心理预期差异巨大,雇主觉得你要的太离谱,求职者觉得公司太抠门。
猎头陆海天就接触过一个大厂技术运营,985院校毕业,在某头部大厂干了两年多时间,年薪大约40万。最近换工作时找了包括陆海天在内的多位猎头,最后发现非头部巨头都开不起这个薪资给他。“ 他毕竟只有两年多的工作经验,就认为到别的平台上能取得更高的收入、创造更多的价值,显然是自我认识不足 ”。
倩倩则认为,互联网行业确实有一部分人拿着高薪却能力平平,但不代表所有人都这样,“有的人是拿着虚高的价钱,因为他是趁着行业东风起来的,在泡沫期,人才和混日子的都进来了”。
郁风则完全不认同这样的观点。在他看来,大厂不是傻子,互联网公司的薪资都是算出来的,公司创造多少产值,平均下来可以招多少人,都经过了精密计算。互联网高速发展阶段,高薪是正常的,因为这些员工共同创造了这个行业。
他补充,大厂高薪招聘来的员工,可能有一些不那么合适,但是大厂的淘汰机制远远比一般的小公司复杂和精准。每个部门招人有预算,有工作指标,有相对科学的方法去验证成果,有内部机制来动态调整。
“之前因为行业的增长,换工作涨薪30%是思维惯性。至于到现在还合不合理,不是求职者单方面说了算, 求职者可以提要求,企业可以评估,也可以去纠偏,但没有必要攻击和诋毁求职者” 。郁风说。
他还指出,发出这样疑问的人,无论是雇主还是员工,可能是没有做好基础信息调研。因为正规的流程招聘,企业预算是确定好了的,也会初筛简历,需求不匹配的双方大概率不会碰头。
也有很多人提到,拿到大厂高薪也是要付出对应的代价的。比如进大厂普遍需要211、985或者硕士、博士、海归,或者之前是某一领域的资深专家。李立伟还举例,996是互联网公司提出来并推行的;程序员被调侃头发少,也是因为承担了巨大的压力;传统行业很多能一直干到退休,互联网行业35岁就有年龄歧视了。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批人吃到了企业发展或者是经济本身发展的红利,获得了比平均水平高很多的收入,例如早些年买房、炒股等。拿社会平均工资去和一个发展势头最旺的行业比,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李立伟说。
三、大厂高薪是市场行为,但不一定会持续 关于大厂高薪有没有惯坏年轻人这一问题,观点不尽相同。但立场不同的人对于大厂确实高薪,且这个高薪有其成因,达成了共识。
陆海天提到,互联网行业的年平均薪资远高于我国城镇私营单位的年平均工资, 进入互联网行业就意味着收入起点更高 。
“原因在于,过去多年来,互联网行业有资本的拉动,而且,互联网公司是为数不多的短期内不用追求盈利的公司,这导致它们一切以效率、发展、增长为先,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公司不会去控制薪资结构,相反会更拼命地去招聘人才,从而实现业绩增长”。
根据以往的惯例,大多数进入大厂的应届生起步年薪可以达到20万-25万,三年后升一级,涨薪30%-50%,可能涨到三四十万,比较优秀的可能五年后又升一级。
不过在陆海天看来,哪怕是年入30万的运营,也是选拔出来的,是市场定价的结果。求职者换工作按照原基数提要求,属于正常逻辑。
但问题也在悄然累积。陆海天提到,这些年,中国TMT行业从业者累计人数高达几千万,是不少发达国家的三四倍之多。而且,近年来中国每年约有七八百万大学生毕业,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人群流向了互联网相关行业,无形中增加了劳动力过剩的风险。
随着互联网行业内外交困,企业纷纷开始降本增效。互联网行业容量缩小,离开互联网的人在求职时便遇到了前文所述的认知鸿沟。
出现如今这样的情形, 不是互联网开不起高薪了,而是互联网没有那么容易给所有人都高薪了 。企业会变得更加理性,根据自己的需求对劳动力进行评级给出对应的薪水。互联网将趋向内卷,工作岗位变得越来越稀缺。
过去,很多人的心态是,房子永远涨价,收入永远激增。互联网行业从业者普遍的心态是,年年涨薪或换工作要涨薪。但接下来,会有越来越多人发现在换工作的时候,收入不增反降。其实现在只是回归正常。
给高薪是市场行为,但高薪是不是对应着员工的高价值,陆海天认为二者不能完全划等号,“ 资本有时候会高估一个东西,最后一地鸡毛。不过,被高估的东西最终一定会面对价值回归的一天 。如果互联网人的薪资之前有泡沫,总有一天会回到应该的位置。求职者的薪酬,跟所有商品价格一样,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
陆海天判断,未来互联网行业规模会缩小,涨薪和晋升变得越来越难,足够优秀的人,在互联网行业还能拿到高薪,行业会逐步变得像金融行业。
至于求职者,葛甲提到, 根据前人经验积累下来的一些认知现在不适用了,要重新定位 。现在的互联网行业是取消餐补、下午茶,并开始裁员,把不该花的钱止住了以后,下一步降薪也是有可能的。“互联网行业利用技术优势获得了较长时期的超额利润,这个时期要过去了,接下来要往平均利润的方向去走,企业一定是要降低成本安全运行。作为从业者,只能认清现实”。
对于其他行业来说,看问题要公正,要认识到行业之间的差距,大厂以前愿意给出高薪,年轻人在原本的惯性中要求涨薪也是人之常情,招聘本来就是双向选择的过程。
可以确定的是, 互联网行业高薪是过去和现在的事,但未来不一定能持续。
倩倩的建议是,认清自己的实力,再看一下外界环境,给自己定一个标准线。“下一份工作,我还是想首选大厂,实在不行的话我会退而求其次,找传统一点的行业或小一点的企业,降低薪资”。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倩倩、李立伟、郁风为化名。
作者:唐亚华;编辑:沐风;
来源公众号:深燃(ID:shenrancaijing),聚焦创新经济,专注深度内容。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深燃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