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戏行业OCRM工作台建设经验小结

    产品设计 2023-09-04

    工作台的设计关乎用户体验的好坏,对于产品运营至关重要。本篇文章详细介绍了OCRM如何设计、背后原因等等,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可大致分为OCRM(操作型CRM)和ACRM(分析型CRM)两个大的方向。而OCRM(操作型CRM)更是被一线成员和管理员高频使用,用户体验的好坏直接会在OCRM模块被体现。因而OCRM的设计极其考验产品设计功力。

    一、浅讲工作台

    1. 什么是工作台

    工作台是B端系统的门户,让使用者快速上手工作的功能集成页面。工作台的建设主要承载了以下目的:

    • 新手指引:新员工要如何快速上手系统业务,工作台可以给到快速的指引。
    • 能力展现:B端系统主要有什么功能,最近的更新提供了什么功能,通过工作台可以让使用者有一个清晰的理解。
    • 提升效率:集合常用和高频的功能点,避免业务成员把时间浪费在找功能上。
    • 核心指标展现:列举常用的核心指标,让使用者快速了解当前现状,以了解当前的工作重点。
    • 业务辅助:利用人工智能算法,为业务成员提供个性化的工作支持和建议,提升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 反馈收集:提供用户反馈渠道,收集用户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持续改进和优化工作台的设计和功能,确保工作台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期望,提供更好的使用体验和价值。

    2. 常见工作台模块分类

    工作台所集成的模块一般分为以下几类:

    (1)数据汇总类

    将后台使用者高频关注的指标进行汇总展示,让人可对现状一目了然,从而快速做出应对决策。这里的数据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类:

    • 业务相关的数据指标:比如用户新增、用户充值、用户投诉量等;
    • 绩效考核相关数据指标:比如考勤数据、业绩进度等;
    • 工作待办相关数据指标:比如待审核量、待处理客诉量等;

    图片来源于百度

    (2)操作功能聚合类

    如果后端的使用角色是一线的操作成员,将高频使用的操作功能聚合将是效率提升的最优解。比如客服的聊天工作台,往往包含客户列表、聊天界面、客户信息显示和查询等功能,让客服一上线就能立马进入工作状态。

    图片来源于百度

    (3)工具入口聚合类

    将B端能够提供的能力进行整合分类,并聚合展示在工作台上,让业务人员能够快速找到功能并使用,同时对于新出的功能也能进行很好地曝光展示

    二、工作台的设计方法论

    为了更好地达到工作台的建设目的,工作台的设计可以遵循以下设计要点:

    1. 简洁直观

    产品设计上确保工作台界面简洁直观,能让使用者一眼看出功能的用法以及内容的含义。这里可以分为:

    (1)布局设计

    布局设计涉及到对工作台元素的排布和空间分配,能够区分功能模块的主次,以帮助用户快速找到所需的功能和信息,提高工作效率。

    比如下图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利用“Z型阅读模式”进行合理的布局设计。任何人的内容阅读习惯都是符合“Z”型的阅读习惯的,比如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我们将重点的功能模块/重点数据展示布置于“Z”字左侧或者上侧,让使用者第一眼就能撇到我们想展示的重点内容。

    (2)颜色搭配

    正确的颜色使用不仅可以使系统更美观和耐看,还可以突出显示重点内容。同时,在数据展示方面,利用颜色也可以突出显示数据的优劣和异常情况。

    例如,在重点指标展示中,使用绿色表示数据上涨,红色表示数据下降。

    (3)图标搭配

    图标在工作台中起到了辅助和传达信息的作用。

    合适的图标可以帮助用户快速理解和识别功能,提高操作的直观性和效率。例如,企点QQ的聊天工作台涵盖了许多相关的业务功能。为了避免系统中过多的按钮造成混乱,官方通常通过图标显示一些易于理解的功能,如表情、截图和发送文件,使得即使在按钮数量较多的情况下,布局也不会显得混乱。

    图片来源于百度

    2. 高效易用

    高效易用的工作台设计对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学习成本、减少错误和疲劳、提升用户满意度以及降低培训和支持成本都具有重要意义。这里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1)拆解业务流程,梳理所需功能模块

    通过拆解使用者的业务流程,我们可以使得系统更贴合业务的使用方式。

    比如销售型CRM的销售的工作流程是:查看业绩目标、处理已安排工作、拓展线索/商机/订单。因此在纷享销客CRM上对应的功能则是“销售业绩看板”、“工作日程”、“任务”和“线索/商机/订单的列表入口”。

    比如客服的工作流程是:选择接入的用户、处理对话信息、查询信息、登记表单信息。因此企点QQ的工作台从左到右分别是“用户列表”、“对话区域”、“详情侧边栏”。

    图片来源于百度

    (2)梳理重要度和频率,合理分配

    我们可以将功能模块按“重要度”和“使用频率”两个维度分成4个象限。

    “高频且高价值”>“低频但高价值”>“高频但低价值”>“低频且低价值”的顺序排布。

    功能需要“遵循一线需求,但不受一线短视的限制”。一线成员往往缺乏全局观,只关注眼前的事务。例如,客服人员通常会懒得录入用户的标签信息,然而标签是一种具有高价值的用户画像沉淀功能。为了最大化系统效用,产品需要提高标签功能的曝光程度。

    (3)设计整体最短的操作路径

    按业务流程确定工作台模块后,按照“业务成员操作路径整体最短”为目标进行功能布局。拿企点QQ客服聊天工作台为例子,工作台分为“用户列表”、“对话区域”、“详情侧边栏”3个模块。

    操作频率从高到低分别是“用户列表”>“对话区域”>“详情侧边栏”。

    围绕高频操作区域的切换操作中,“用户列表”-“对话区域”频率是高于“用户列表”-“详情侧边栏”。由此可得出如下图的功能区块分布功能。

    使用B端系统的角色是多样的,每个角色的职责和工作流程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对不同的角色设计不同的工作台。

    此外,同角色之间的工作习惯也会有稍微的区别,有的人对A功能有更高频的使用习惯,有的人则是B功能。提供一个可自定义编辑的工作台,能够最大程度地解决这个问题。

    3. 能美则美

    有一个新的心理学效应被称为“美即好效应”,意思是“人们很容易将一个外貌漂亮的人误认为其他方面也很出色”。同样的原理也适用于系统建设,用户可能会忽略一些低效和难用的功能,只因为系统外观漂亮。因此,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务必让UI设计师参与设计。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也可以多利用免费商用的UI设计素材库,获取一些外观优美的素材资源。

    三、游戏行业OCRM的工作台

    要讲游戏行业的OCRM工作台建设,就要从游戏行业的CRM业务模块讲起,其可以分为以下模块:

    • 客服模块:主要负责处理玩家的咨询、反馈、投诉等内容。这些内容会来自于多种渠道,比如游戏内的入口、官网的入口、公众号聊天、客服小程序等。客服需要解答玩家的咨询、接纳并转交反馈、解决并安抚投诉,以满足玩家的诉求。
    • 运营模块:运营会通过活跃活动、充值活动、会员中心、社区等运营手段或功能建设来进行主动的用户维护,用于提高玩家的活跃、留存、付费等数据,以达到提升游戏收益的目的。
    • 管理模块:对客服和运营成员进行管理,设定业务指标并跟进执行进度,保证一线成员的高效执行。

    每种模块对应不同的角色职能,因此需要的工作台功能也不同,其中也会有不同的难点,下面分开细说。

    1. 客服模块

    客服模块工作台是给到客服岗位使用的功能,客服的工作流程为“选择接入的用户、处理对话信息、查询信息、登记表单信息”,因而相关的功能模块如下:

    (1)用户队列

    ①用户信息展示

    用户队列的主要作用是汇总所有需要维护的玩家,并提供客服了解用户的“现状”、“诉求紧急度”、“价值高低”等信息,以便确定维护的顺序。因此,展示的信息应包括但不限于玩家的头像、名称、聊天时间、最近聊天内容和标签信息等。

    ②公海

    在游戏行业中,由于玩家客诉量通常很大而客服资源有限,常常需要采用排队机制进行限流。待排队的玩家会被放置在一个称为“公海”的队列中,等待其他维护任务完成后,客服会按照一定的规则从公海中选择玩家进行接入。

    对于保障核心用户体验的公司,有时会允许核心玩家插队,这涉及到系统分配逻辑的设计。具体的设计方式可以根据公司的需求和策略进行制定,例如给予核心玩家优先权或设置特殊的分配规则。这样可以确保核心玩家在维护过程中得到更好的服务,提高他们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③分组

    玩家在不同维度下有不同的分类,例如”来源”、”价值”和”任务”。分组功能可以将同类用户聚合在一起,以提高维护效率。图中的海外客服SaaS按照”来源”将用户分成了Facebook、Discord和Telegram等不同来源的用户,同时按照”任务”将其分为聊天维护任务和质检任务。

    (2)聊天对话

    聊天对话模块可以参考常见的聊天IM工具,分为:

    ①重点信息展示

    展示当前玩家的信息,表面当前的沟通对象,并展示基础信息。

    ②对话历史及发言编辑区域

    用于展示历史聊天对话内容,并提供客服发言编辑窗口。

    ③聊天工具

    提供聊天常用相关的工具,如多模态消息发送(表情、图片、视频、文件等)、聊天历史记录。

    (3)侧边工具栏

    此处主要提供侧重业务相关工具,可能包含但不限于:

    ①信息查询

    为了解决玩家的问题,客服需要按照以下流程进行排查:”确认问题”、”查询核实”和”执行解决”。例如,对于充值相关的问题,客服需要查询玩家的充值订单,核实玩家是否真的存在未到账问题,或者是否存在其他情况。

    ②用户轨迹

    玩家与客服的接触通常不止一次。如果一个玩家与多个客服进行对接,或者多次对接之间的间隔较长,可能会因为”对玩家维护历史不清晰”而导致玩家体验不佳。

    用户轨迹相关功能就是将多次维护记录进行总结,方便换班或者后续有需要的时候进行复盘,了解上次的维护情况,避免用户体验的割裂。

    ③用户标签

    用户标签是对用户属性的总结,比如用户性格、兴趣爱好、付费潜力,可用于指导维护的策略和后续的精细化运营。

    ④工单

    用于将客服处理能力之外的问题提交给有能力解决的角色,比如bug问题、游戏反馈建议。

    ⑤工具导航

    集合一些维护时候会用到的功能,方便快速操作和使用,比如问卷、邮件发送、短信发送、账号封禁等。

    (4)目标数据

    列举客服当日的工作数据和当前的业绩数据,比如接入量、好评率等。

    (5)设置区域

    提供状态控制(上线、下线状态)、自动分配设置、同时接入最大量级设置、自动回复等功能。

    2. 运营模块

    运营不同于客服类岗位,工作内容并非一成不变。运营的具体工作需要根据数据情况执行不同的运营方案。因此,运营模块的工作台应围绕数据指标展示和功能入口进行建设。关于数据相关的内容,可以在后续的文章中进行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3. 管理模块

    与运营和客服相比,管理员更加注重全局数据,需要以数据指标展示为中心,展示业务现状数据和人员效能数据,并提供相关的管理功能入口。

  • B端商户升级——美业数字化项目

    产品设计 2023-09-04

    近年来,线下B端商户受到了较大影响,如何赋能线下商家,拉新促活,带来业绩的新增长?本文总结了相关流程和产品设计细节,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三年疫情,给线下B端商家带来较大的影响,自2023年起,为了赋能线下B端商家,形成相对稳定的熟客订单,同时通过优惠套餐吸引新客流量,公司战略小组决定将美容项目,针对部分门店开通服务试点,探索新模式拉动新客、带来业绩增长的可能性。

    一、项目可行性与ROI评估

    近年来,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线下商家面临业绩压力,美容服务作为新兴消费热点,存在较大的市场机会,具体从以下几点分析:

    1. 市场机会

    2015-2021年中国美容美发行业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为4.0%,美容美发业的消费需求旺盛,上下游产业和新兴业态快速发展,预估2025年中国美容美发行业市场规模将到达4459亿元。同时抗衰抗初老(45.7%)和补水保湿(39.7%)是最受欢迎的轻医美项目,美白亮肤、紧致提升等轻医美项目的消费也较多。

    由于见效快、风险较小、价格较低,满足了美容消费升级需求,逐渐走向大众化、高频化。(来源:艾媒咨询《2022-2023年中国美容美发行业投资布局及趋势研究报告》)。

    2. 目标顾客

    美容服务:注重生活品质,注重美容护肤,皮肤管理的女性群体。

    3. 价值输出

    丰富美容体验与服务项目,创新具有垂类特色的场景,为B端商家赋能。

    4. 具备的资源/能力优势

    流量与渠道:已有全国1000个商户;

    原材料供应:成熟的公司产品供应链;

    运营经验:试运营阶段积累丰富的运营经验。

    5. 竞争策略

    美容服务,为消费者提供专业的线下场景体验;以旗舰店模式打版,标准化运营助力模式复制到线下其他商家。在公域大池塘中,通过积极的引流策略,提升品牌传播力,引流到私域用户池,而后进行私域的精细化运营。

    二、业务流程梳理

    承接这一项目的初期,我们便深知,这是一个需较多人力投入的重量级项目,分析业务流程过后,整体的项目计划也证实了这一认知。新业态的增加,让我们对目前的业务流程、资金流程、系统功能重新做了梳理。根据B端商家、客户端的业务管理流程如下:

    这个业务流程的售前售中流程,跟大众点评的模式有些类似,但B端商家的自主权,除了服务C端客户/新增C端客户之外,并没有对服务商品的运营管理权限。细化到店长与员工、店长与美容师的权限区分,又会根据SAAS供应商支持的功能做进一步细分,店长可以管理员工和美容师,以及财务收账处理退款的权限,店长和美容师更多地是直接对接/服务客户。

    二、资金流程梳理

    1. 新增业态的资金流

    资金流程与纯线上模式也有较大区别,线上模式走公司,资金流从顾客流转到公司,不存在分账或分佣情况,而线下B端商家的加入,则会出现一个新的分账方,对应的财税法流程也需有相关部门评估合规性。流程梳理如下:

    2. 分成与收款设计

    此外,关于分成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订单金额中手续费的扣除,假设某个美容服务的收入为100元,则实际到后台的金额:

    100-100*0.6%(微信手续费)=99.4

    99.4-99.4*20%(20%的退款储备池 计19.88)=79.52

    79.52*xx%(店铺分成)=xxx元

    关于收款的设计,需要顾客到店核销服务后,才可操作提现,但为了保证客户退款时,小程序后台有足额的金额,后台会预留收款金额的20%作为垫付款(等同订单金额)。次卡类服务,只有已结算的部分可以操作提现,可提现的金额如上述案例所示。

    3. 结算的定义补充

    已结算,主要指的是线上产品订单,共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a、网店直接购买(非预约):客户支付后(订单状态更新为已发货/待核销)进行结算。

    b、服务预约需支付:商家后台开单收款完成之后,进行结算。

    线上卡项订单:客户支付后(订单状态更新为已完成)进行结算。

    线上充值订单:客户支付后(订单状态更新为已完成)进行结算。

    四、系统功能梳理

    系统功能的重新梳理,主要包括数据部分、公司与SAAS系统的互相作用、为支持财税法流程的新增部分,主要功能列举如下:

    公司各系统与SAAS系统的交互,所带来的客户判断、数据安全性与数据读取/传输的逻辑,是整个功能设计的重点,同时数据交互过程需法务法规、数据安全组、业务需求方共同评估。

    业务流程、资金流程、系统流程梳理完成后,项目正式立项,并进入B端商家的甄选环节,接下来的IT开发、B端商家运营、SAAS后台的配置,也需各团队依计划进行。

    与线上数字化项目不同的是,线下商户的数字化升级,十分依赖商户的运营管理能力,因此,作为项目数字化方案设计管理方,需与门店方打好配合,重点甄选试点门店,加强对试点门店的培训,提升其运营管理能力,才能真正发挥B端商家数字化升级对整体业绩的带动作用。

    五、门店管理与风险把控

    考虑前期美容服务低价拉新的效果,可能导致门店只看重服务收入,而忽视了市场业绩的情况,为保障服务收入及产品销售业绩同步健康增长,项目组会将对试点店进行数据监控,尽量将门店月服务收入比例加以控制。

    此外,为了减少新增服务带来的法务风险,项目组将通过以下方式对门店的运营合规性及服务质量进行管理:

    (1)设置准入门槛,确保门店具备相应的资质和硬件条件;

    (2)参与本项目的门店均需接受公司关于服务流程/SOP的线下培训并通过考核;

    (3)加强门店法律意识,增设《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投诉场景应对技巧等课程;

    (4)借助公司已有的门店服务评价机制对顾客进行满意度调查;

    (5)定期由行政员工和第三方通过明访、暗访的方式对门店操作是否规范进行监控;

    (6)顾客小程序与公司官方客服打通(含在线客服和语音热线),快速响应顾客投诉;

    与此同时,为确保门店运营符合公司规范,规避门店的违规行为对公司造成不良影响,参与本项目的门店签署需相应协议,明确权利义务。

  • 数据资产入表的难点与建议

    产品设计 2023-09-04

    数据资产正式纳入财务核算范围,但由于其自身的特殊属性,在财务入表的过程中仍然会有一些难点值得我们注意。本文总结了其中一些难点和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导读:经过8个月的意见征求,财政部于8月21日正式对外发布《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并自2024年1月1日开始施行。

    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根据数据资源的持有目的、形成方式、业务模式,以及与数据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消耗方式等,对数据资源相关交易和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这就意味着,数据资产正式纳入财务核算范围,且资产的属性与价值通过企业财务会计入账的方式进行了核算与体现,对于确立数据要素作为企业资产尤其是无形资产的重要构成,具有决定性意义。

    但是,数据资产由于其自身的特殊属性,在财务入表的过程中仍然会有一些难点值得我们注意。

    首先我们从财务会计的角度去解读:资产的三大特征分别是:

    1. 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
    2. 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3. 资产是一项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资源。

    同理数据资产也必须要符合以上三个特征,所以数据确权是证明该资产属于企业拥有或者控制资源的重要动作,其次数据资产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必须可以计量准确测算。

    一、数据资产的会计确认存在的问题

    1. 数据资产的权责确认不定

    如何证明该数据资产属于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就必须要进行数据确权。或许我们在内部使用的数据,能确定所谓的数据owner(使用部门、生产部门等等)。但是许多外部数据涉及到数据伦理方面,则不太好定义为属于企业控制的资源,例如存储在系统内部的业主会员信息,需要定时披露的企业经营信息等等。该部分的数据归属真的是属于企业吗?还是个人隐私,亦或者是属于政府约定的公共数据,需要无偿提供等等。

    2. 数据资产的再确认界定不明

    如果我们将数据资产作为无形资产的特殊类别的,无形资产的后续确认中存在的资本化、费用化问题,数据资产也一样会面临。资本化支出与费用化支出是有区别的,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追踪资产的消耗,并把这种消耗进一步细化为资本化和费用化支出。划分的标准即考虑消耗的去处,如果以这部分消耗为代价换取了新的资产,就是资本化支出,如果这部分消耗被用于企业的经营,那么这种经济利益流出,就叫作费用化支出。但是数据资产中的数据具有特殊属性,我们很难去定义、量化哪些数据产生了价值,产生了多少的价值。所以就更难去定义资本化还是费用化的支出了。

    3. 数据资产的确认条件不统一

    众所周知,在现有的资产负债表中,对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确认条件都有明确的定义(例如,在没有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时,一般作为在建工程科目)有了这些确认原则,才得以更好地区分哪些是无形资产,从而进行接下来的工作。而现在的研究并没有明确数据资产的相关确认原则,相关的理论也尚未完善。数据质量决定了是否纳入资产,同样,数据的使用过程中发生变更、衍生、销毁封存等动作,也都影响数据资产的确认。那么,数据采集、存储、加工、清理等各个阶段都需要测算相应的入账价值,以及明确各个阶段的确认原则。

    二、数据资产的会计计量存在的问题

    1. 数据资产的初始计量

    完全选用传统的计量单位已不能满足需求从统计数据来看,在各种可用于会计计量的标准中,往往存在多个计量单位,而且大多数标准都有自己的计量单位。因此,不同的计量对象要求不同,具体的计量对象因为计量的目的不同,可能存在不同计量单位的选择问题。

    实际上,会计计量单位的选择也是以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为主要依据,当社会经济大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对于特定的经济业务,就应该及时选择更具有价值的会计计量单位,这样才利于提供更有助于做出管理决策的相关会计信息。所以,对于数据资产来说,考虑到它的特殊性,按照常规选用货币计量并不利于对其进行准确的会计处理。

    数据资产计量属性的选用不明确。数据资产计量属性一般在会计科目中进行登记,同时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进行报告,进而确定它的实际数量金额。数据资产的计量不太适合依靠重置成本和现值属性,除此之外,历史成本是指在完成某项生产活动或者制造某种财富时,实际需要支付的成本、现金,是取得时的实际成本;可变现净值是预期售价扣除加工成本等后得到的净值。面对这些计量属性,数据资产到底适用于哪些,需要加以选择。

    数据资产初始确认金额的确定标准不明确。由于资产的初始确认金额是将其入账的依据,所以确认工作是进行后续会计处理的重要基础。考虑到数据资产自身的特殊性,并参考无形资产的初始确认方法, 需要从外购与自制这两个方面入手,较为准确地确定数据资产的初始确认金额,为再确认和计量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在数据资产的特殊性质下,其初始确认金额的确定也要考虑其特殊性,如何更加准确地衡量不同来源的数据资产的初始确认金额,值得继续研究。

    2. 数据资产的后续计量

    难以确定使用寿命。作为特殊的无形资产,数据资产的使用寿命像无形资产一样,不能确定具体的数额。企业双方合法获得的无形资产,其使用寿命不能超过企业规定的实际期限;对于法律没有对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进行详细规定的,需要企业依据恰当的因素,综合考虑判断的依据,无法采用上述方法的,可以认为使用寿命不确定。因此,数据资产要确定其使用寿命,就需要在符合数据资产自身特点的情况下参考无形资产的相关处理方法。

    摊销方法不明确。在选择摊销方法时,企业要结合自身经济需要,从最大预期效益出发确定具体的消耗方式,并在不同会计期间统一适用。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主要有直线法和加速折旧法。直线法,是将无形资产的摊销额在各会计期间进行平均分配,而加速折旧法是一种在无形资产使用初期进行多计,使用后期少计的摊销方法。数据资产需要从这些摊销方法中,选择出最合适的,来完善相应的后续计量。

    数据资产的经济价值易波动。数据资产的经济价值容易受到诸多要素的影响,较之其他诸多无形资产,数据资产受应用场景和大环境影响易波动。为了更好地衡量无形资产价值的变化,我国会计准则和相关制度要求企业制定相应的监督管理条例,定期实现对其财务报表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当账面的价值高于可收回金额,则应当按照差额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数据资产实际也要参考其原则,例如购买的中指克而瑞的土地数据,那么过了一两年以后,这部分数据实际应该发生减值,但是具体减值多少,则需要制定规范原则。

    三、数据资产的会计确认的发展建议

    1. 明确数据资产的再确认

    从外部获取的数据资产。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对于从外部获取的数据资产而言,若是在交易过程中出现了所有权或者部分所有权转移,可以进行资产确认,计入“无形资产”科目下“数据资产”栏目。若是不涉及所有权转移,但在获得数据使用权的同时,拥有一定的代理、分销、转售等可以通过交易该数据资产获得收益的权利,企业可将其计入资产栏目。若是仅获得数据使用权,如拥有使用许可证等,且企业无法通过外部交易等方式获取未来收益,则不涉及“数据资产”的转移,不能引起该科目的有关变动,企业只能将其计入成本或费用栏目。

    从内部产生的数据资产针对内部产生的数据资产,企业内部产生的自有数据资产依据形成方式,可以分为主动研发的数据资产和随生产经营等产生的伴生数据资产。通常,按照关于无形资产的相关规定,在生产研究阶段的支出,要计入当期损益;在开发阶段的相关支出,其中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应予以资本化,无法按对象区分研究、开发支出的,全部计入当期损益。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受研发活动中众多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要具体清晰地划分这两个阶段绝非易事,这就需要进行特别考虑。

    2. 明确数据资产的确认条件

    数据资产的界定要满足明确的原则,本文认为,只有满足可变现性、可控性和可量化、可辨认这四个条件才能进入会计财务报表的统计工作,数据资源才能被视为数据资产。数据资产的相关确认条件有:

    一是可变现性,数据资产必须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

    二是可控制性,数据资产必须是企业能够在合乎法律和会计准则规定的前提下拥有或控制的数据资源;

    三是可量化性,即数据资产需要能够从企业实际生产与运营中分离或划分出来,并可用货币进行可靠计量;

    四是可辨认,即数据资产能够分离或者源自合同性权利等。

    四、数据资产的会计计量的发展建议

    1. 数据资产的初始计量

    计量单位采用货币与非货币相结合。数据资产并不能完全用货币进行计量,例如,通过利用自身的数据资产,为企业的发展方向、项目决策等做出有价值的分析,就无法完全通过货币计量来体现。 因此,个人认为,数据资产的计量可以采取货币与非货币相结合的形式,采用合适的形式,从而实现对数据资产的综合价值进行统计。

    计量属性主要选用公允价值。数据资产的价值处在不断的波动中,受市场的影响,数据资产的实际价值处在不断变化中,因此历史成本法往往不能及时衡量其实际价值;同样的,考虑到数据资产的处理和获得过程是一个持续性的长期过程,因此可变现净值法也不适用。本文认为,数据资产更加适合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因为相比于其他的计量属性来说,公允价值更能反映市场价值的变化。

    依据数据获取方式的不同确定初始确认金额。从外部获得的数据资产,通常在公开市场上有一定的活跃度,此时可以采用其公允价值作为初始确认金额;如果不存在活跃市场,则将获得该数据资产所给付的对价作为初始确认金额。内部产生的数据资产,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其他重要的资源损耗,因此在对数据资产的初始阶段进行成本确认时,应考虑到各项成本,并对各项成本进行加权平均计算。

    2. 数据资产的后续计量

    参照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确定大致年限考虑到数据资产的特殊性,其使用寿命的确定关系到能不能对其进行充分利用。由于数据的时效性对数据本身的价值影响很大,因此其使用寿命的界定不宜过长。考虑到数据资产的自身特点,应该对其具体使用寿命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未来做出较为科学的预测,实现数据资产的最大经济价值。

    本文参照无形资产会计准则提出了以下几条原则: 一是数据资产的使用寿命应到该数据资产失去使用价值为止;二是有签订合同的数据资产,应不超出合同规定的 期限;三是没有签订合同的数据资产,应在参考各影响因素的情况下,综合确定该数据资产能带来经济利益的期限;四是不符合以上几项原则的数据资产,可确认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数据资产。

    采用加速折旧法摊销。对于数据资产的后续摊销,建议采用加速折旧法更为妥当。一方面,数据资产的价值受时效性的影响较大, 随着时间的消磨,数据资产的时效性也将逐年递减,数据资产具有极大的利用价值,初期数据资源具有先进性、及时性,往往挖掘出的数据资产具备较高的价值。后期,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新数据资源的产生,加之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原始数据资源的潜在经济价值也将日益减少。

    另一方面,在信息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数据资产的更新换代将更为迅速,其生命周期将更为短暂。当采用加速摊销的方法时,数据资产的前期摊销较大,而后期较小,这满足了数据资产自身特征的现实需求。

    计提数据资产减值准备。数据资产虽然有可重复利用的特点,但它的价值会随着信息时效性的变化、技术手段的进步以及内外部市 场环境的变化而降低,也就是说数据资产存在减值的现象。尽管数据资产的价值随着外部变化存在减值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数据资产就没有了经济价值,只是相对价值下降,因此要及时做好数据资产的计量工作。对于不能公开报价的内部数据资产,在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进行比较时,参照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方法,按照二者的差额,计提数据资产减值准备。

    总结:虽然数字经济已经发展得如火如荼,数据的经济价值也日益显现,但是数据资产的会计处理仍然是比较新颖的研究课题,我们需要真正掌握数据资产会计核算的系统理论,才能顺利的将数据资产入表。

  • 案例分析:从用户动机分析搜索功能如何设计

    产品设计 2023-09-04

    我们什么场景下会用的搜索?搜索的内容会随着我们的场景而动态变化,根据搜索动机,我将搜索分为 3 个类型。本文根据这三个搜索动机类型进行分析,探索搜索功能如何设计,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你什么时候会用到搜索呢?

    比如在工作中,想要跟某个同事沟通时,搜索同事姓名,进入和同事的聊天框;或者想喝下午茶,打开饿了么,点击奶茶咖啡的分类,开始浏览挑选;又或者查资料的时候,在 google 里输入关键字,得到相关信息,查看某条信息后发现新的内容,然后继续搜索,继续查看等等。

    可以看到我们的搜索过程并不总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我们的搜索动机以及搜索结果在不断的动态变化着。

    所以根据搜索动机,我将搜索分为 3 个类型。

    1. 动机不明确,模糊搜索;
    2. 动机明确,对已知项进行简单检索;
    3. 动机明确,对内容的深入探索。

    一、动机不明确,模糊搜索

    我经常会在等电梯的时候打开微信公众号,浏览一下订阅的公众号列表,我不知道自己想看啥,也就只是为了打发下等电梯的无聊时间,有时候电梯都已经到了我的楼层,我还在列表滑动,没有打开过一篇文章。

    我们很多时候都是漫无目的的,比如刷豆瓣,刷知乎,刷抖音等刷很多信息流产品时,我们需要让产品的内容消解我们的无聊,带给我们快乐,或者说带给我们知识。

    所以要想留住用户,推荐用户有惊喜的内容非常重要。接下来看看信息流产品的搜索是如何设计的。

    1. 知乎

    (1)搜索前

    1)入口:在首页以搜索框的形式展示,且使用占位符展示推荐内容

    知乎作为一个综合型内容平台,向用户提供问答、知识付费、新闻资讯、互动社交服务。那么对于内容的搜索权重是比较高的,所以搜索入口以搜索框的形式展示。

    2)搜索页面:点击搜索框进入搜索页面,内容依次是:推荐搜索、历史搜索、推荐搜索。

    内容维度:历史记录(用户个人搜索行为数据)、推荐搜索(个性化推荐)、热搜(平台推荐)

    搜索历史相比其他信息流产品展示的数量更多,也符合知乎问答类社区产品定位,用户主动进行搜索的频率更高,那搜索历史可复用的概率也就会更高,数量多一些,也会减少重复性操作,降低用户记忆负担。

    3)返回:返回到首页。

    (2)搜索中

    1)输入过程:自动建议关键词。

    2)触发搜索:点击建议关键词或者点击搜索开始搜索。

    (3)搜索结果

    1)内容分类:默认展示综合,综合这个名字听起来就不是全部,应该是根据用户行为喜好推荐给用户的个性化内容。

    类别纬度:全部、时间相关(实时)、用户相关(用户)、内容类别。

    2)内容筛选

    筛选范围纬度:内容类别、时间(发布时间);

    筛选排序:数据(赞同)、时间(发布);

    筛选交互:默认隐藏,点击展开,和内容同层级,将内容推下去;当用户下滑时,筛选自动收起。

    这种筛选形式的优点是,可以支持用户快捷地进行多次筛选,且即时返回筛选结果。当用户进行目标不够明确的搜索时,搜索行为会更容易受到搜索结果的影响,那么用户查看结果后进行多次筛选的频率就比较高,将筛选和内容在同一页面展示,更方便用户进行多次筛选。当用户对于筛选结果有兴趣时向下滑动,筛选栏收起,不会影响用户查看内容。

    3)关键词匹配:关键词高亮。

    当内容滑动到第二屏时,底部展示向知友提问功能。预测用户行为,当用户对于搜索结果不满意时,可以发起提问。

    2. 抖音

    (1)搜索前

    1)入口:在首页以 icon 的形式呈现。

    抖音用户更沉浸在被抖音持续喂内容的方式上,而不是主动搜索内容。

    2)搜索页面

    内容维度:历史记录(用户个人搜索行为数据)、推荐搜索(个性化推荐)、热搜(平台推荐)

    推荐的内容除了内容本身,还会根据用户地址,推荐相关商铺。热搜也增加了同城、直播、美食、品牌、热歌、种草、影视榜单,根据榜单的前后顺序也可以看出抖音功能的优先级:内容,直播,生活服务、电商。

    在搜索框中的内容推荐会根据你当前看正在浏览的内容做推荐。

    用户浏览的内容是平台根据喜好推荐给用户的,越常看越推荐,也会逐渐导致内容单一化,所以热搜提供给用户一个查看自己所不知道的内容的入口,提升用户惊喜度。在热搜中除了推荐视频内容,还有其他生活服务,电商相关,也符合抖音的战略目标,在发力生活服务和电商。

    3)返回:点击返回回到首页。

    4)搜索方式:关键词、图片、语音搜索。

    抖音推荐内容——用户浏览产生兴趣——主动搜索——浏览内容/商品——产生购物欲望下单。

    图片搜索从搜索方式上提高了搜索效率。抖音暂停视频时会出现以图搜图功能,引导用户一键搜索内容,加快下单流程。由于暂停时以图搜图的功能会突然出现,影响用户查看视频时的连续性,如果用户没有意愿去搜图,那么很有可能产生反感的情绪,这也算是商业和体验如何平衡的设计吧。

    语音搜索和关键词的区别是解放双手,但抖音查看视频时至少需要一只手去滑动视频,所以语音搜索应该是为了满足抖音不同年龄段的用户群体。

    (2)搜索中

    1)输入过程:自动建议关键词。

    2)触发搜索:点击建议关键词或者点击搜索开始搜索。

    (3)搜索后

    1 )内容分类:默认展示综合。类别纬度:用户、内容(不同类别)。

    2)内容筛选

    筛选范围纬度:时间(发布时间)、内容(类型、时长)、用户行为(关注、是否看过);

    筛选排序:时间(最新)、数据(点赞);

    筛选形式:默认隐藏,点击以浮窗形式呈现,筛选实时更新。

    个人觉得这里处理的不是很好,即时刷新就是希望用户筛选后,马上可以看到筛选结果,但是又以浮窗的形式呈现,浮窗几乎占据屏幕 80% 的空间,用户并不能马上看到结果。且点击某一个筛选项后,页面都需要刷新一次,对于用户也比较打扰。即时刷新和浮窗的搭配没有呈现出所见即所得的优势,效果不好。

    3)内容呈现:列表布局形式呈现,不同类型图文或视频文字的呈现布局方式有区别。展示用户行为数据、展示 1 条用户评论内容。

    行为数据是客观的,但当数据量都很大时,数据量将无法影响用户决策,展示主观高赞评论内容,增强信息气味,引导用户点击浏览视频。

    内容列表不仅包含与关键词匹配的内容,还会有推荐搜索。在搜索结果页也依然可以下拉刷新,持续产生新的内容,会给用户产生一种抖音的内容源源不断,总有 1 条满足你的需要。

    可以看出抖音在推荐内容的设计上真的很用力,就好像屏幕上的每一个元素都在喊快看我快看我,争前恐后的吸引我的注意力,值得学习也值得反思。

    二、动机明确,对已知项进行简单检索

    也就是大多数的我们理解的搜索,内容的数量是已知的,输入关键词,在已有的库里面搜索相匹配的结果。一般工具型软件大多是这类搜索,比如笔记类,协作类,任务管理类等。

    1. 飞书

    (1)搜索前

    1)入口:在首页以搜索 icon 的形式展示。

    飞书消息页面主要就是满足组织间的沟通协作,所以搜索功能相比权重不高,以 icon 形式呈现,整个界面看起来也更简洁清晰。

    2)搜索页面:点击搜索框进入搜索页面。

    内容纬度:功能分类、搜索历史、常用联系人。其中功能太多,用户可自定义展示顺序。

    (2)搜索中

    1)触发搜索:输入关键词即时返回搜索结果。

    (3)搜索结果

    1)内容分类:分类不变,和搜索页面一致

    2)内容筛选:会根据不同分类筛选种类不同。总体也分为筛选范围,和排序。

    筛选范围纬度:时间、角色、内容;

    筛选排序:时间纬度等

    搜索中和搜索结果共用一个页面,在未输入关键词时,综合的页面会展示用户的历史搜索以及一些最近联系人,都属于用户主动产生的行为历史数据记录,帮用户做到快捷检索。

    2. 苹果待办

    (1)搜索前

    入口:在首页以搜索框的形式呈现。

    (2)搜索中

    搜索触发:输入关键词即时返回搜索结果。

    (3)搜索结果

    1)筛选纬度:内容状态。

    2)操作功能:删除已办的内容

    待办功能很简单,不管是在首页还是在返回结果页面,没有复杂的筛选,没有需要推荐的内容,所以在首页会直接呈现搜索框。在搜索结果页,进一步分析用户行为,增加清除已办的功能。

    可以看出工具型产品和信息流类产品的搜索模式差异。信息流重内容推荐,总想把大量的信息暴露在用户面前,去吸引用户的注意力。而工具类产品重搜索任务,在搜索前展示内容分类、用户高频行为入口,帮用户提高搜索效率。

    对于搜索结果,两者也是相似的,分析用户搜索目的,进一步预测用户行为。信息流产品将商业目标融入搜索结果中,而工具性产品更在意如何帮用户提效。

    三、动机明确,对查询内容的深入探索

    第三种模式更关注用户搜索后的行为分析,比如我要去旅游,想提前制定一份攻略,需要搜索景点、美食、酒店等。我需要将查询到的多种结果进行比较,筛选,重组,制定出我自己的攻略,可如何将他们放在一起呢?就需要对搜索结果进行收藏,保存,稍后预览等方式。

    比如飞书搜索结果页的联系人列表,点击联系人跳转聊天窗口,而不是个人信息页。或者上述苹果待办的例子,对于搜索结果增加清除已办的功能,这些都属于对于用户搜索行为目标的深入探索分析而产生的解决方案。

    在产品搜索设计中,三种模式并不是互相独立的,比如在抖音,当推荐内容让用户产生兴趣后,用户从无动机到产生动机,那么就需要考虑搜索结果如何更好融入业务目标,比如让用户下单。

    四、最后

    以上是我对于搜索的部分思考,我们可以从产品性质,用户动机判断该使用哪种模式或者多种模式的结合。在设计搜索细节时,也可以根据搜索前中后去考虑设计细节点。

  • 解密设计赋能:从重要性到实际应用的全面探析

    产品设计 2023-09-04

    在设计工作中,我们常听说要做到“产品赋能”“设计赋能”等描述,具体的「赋能」是什么含义和意思呢?这篇文章,作者从方法论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出发,为我们讲解“设计赋能”这个事情应该怎么做。

    工作了这么多年,能够适应当下工作环境的体验设计师,到底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

    是扎实的工具的使用能力,跟产品方的沟通能力还是经常灵光乍现的创意能力等。

    这些能力之间什么能力是最重要的?为什么不同的人之间,成长的速度差距这么大。

    这些能力的差距除了天赋、机遇、 努力等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方法论体系搭建的差异。结合这么多年的设计积累,我对如何发挥设计师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做了一些思考,希望对职业成长中的你有所帮助。一起来看看吧~

    一、方法论的重要性

    设计是一个赋能的工作,但是可以发现同样年龄段的人拿出的作品却不相同,有的人很惊艳而有的人却很一般,为什么呢?

    答案就是方法论的掌握。

    如果我们想成长更快,更好的赋能设计进而达到业务赋能,我们就需要以业务目标为出发点,借助方法论为自身以及团队赋能,促进业务目标的达成。

    为什么很多人没有在工作中应用呢?那是因为很多人还没意识到方法论的重要性,不曾主动了解和学习这方面的知识而已。

    1.1 自身成长

    很多同学觉得设计只是一个强调动手的工作,不需要学习太多理论方面知识?其实设计理论大多就属于方法论范畴,它是设计师在日常工作中总结出来的通用的方法和技巧,因为它的表达为文字相较于视觉图片的冲击较弱,因此很多人意识不到自己在方法论这块的欠缺。

    工作多年后遇到问题,很多人会陷入自责,觉得是自己努力不够或者天赋欠缺。老话常说不要用战略上的懒惰掩盖了战术上的勤奋,其实有效的方法是可以四两拨千斤。它可以辅助我们去挖掘和洞察体验问题,找到解决方案。

    不同设计师能力的提升很大原因是对方法论的掌握程度。方法的作用像似乘法。如果你的努力是100,方法是0.1,那最终你就只能得到10的结果。相反你建立了很好的方法论,哪怕你只有10的努力,你最终也能达到100的效果。

    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批设计师有的人进步快而有的人进步缓慢,这就是在设计赋能时方法论是否掌握的差异。

    如果你每天工作很累,工作很长时间后发现自己并没有明显的进步,这往往就是方法的问题。需要暂停下无效的努力,多去思考如何把方法论更好的融入我们工作,总结匹配自己的方法论。

    1.2 团队成长

    在团队管理中,方法论的作用更加巨大。

    运用方法论可以帮助设计团队更好地与业务目标和商业价值对接,实现专业的设计产出,从而赋能业务的实现。

    为了让团队的设计更加高效,作为领导光在旁边喊口号以及打鸡血是没有用的。

    这时候我们需要借助方法论来指导我们团队的实践操作,结合自身业务找到可以用到哪些合理的方法论,看每个场景下如何可以优化。

    通过方法论,设计团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业务的OKR(目标与关键结果),并将设计的思维和行动与这些目标紧密结合。例如根据业务的需求和目标,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法和流程,以确保设计方案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业务的要求。

    同时方法论还能帮助设计团队更有针对性地提供专业的设计产出。当部门涉及的产品较多,为了保证每一个设计师统一的高质保量的输出,统一的设计规范就显得格外重要。设计规范的应用是源于系统性设计管理方法论,通过标准化、共享和持续优化的原则,为部门的设计工作提供了更高效、一致和可控的框架。

    二、什么是方法论

    设计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学问。在解决特定问题时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和实践总结而来。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其更多的时候象征着某种思维方式,每个人在长时间的实践中都会形成自己的套路和方法,这些方法可能最初是下意识的反应,不够具体和稳定。需要将这些方法变得更有条理、可传授、可应用,就需要有意识地整理、归纳和提炼。

    经验积累是提升设计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实践中,我们会逐渐发现哪些方法和做法对于解决问题和创造优质设计特别有效,而哪些方法可能不够实用或效果有限。逐步将这些实践经验整理出来,形成系统性的方法论,不仅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应对不同设计任务,还可以传授给他人,促进整个团队的进步。

    单纯依靠个人经验总结方法论的确存在一定的限制,因为每个人的能力和视野有限,很难囊括所有的设计场景和问题。而借鉴已被反复验证的方法论模型则是一个更加高效且常见的途径,它能够为我们提供丰富的设计思路和指导。

    例如尼尔森10原则非常经典,历经几十年不断的浓缩提炼为元认知,对于当下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无独有偶,张一鸣说“认知才是你的核心竞争力”。

    三、方法论的应用

    那么如何来提升方法论层面的能力?技能方面的提升往往因为设计师经验的积累可以熟能生巧,而方法论层面则需要有意识的去培养。

    下图中,在不同的产品阶段思考的侧重以及我们在做具体的设计方案的时可以用哪些设计方法作为参考。

    正如我们小时候经常听到父母给我们讲很多道理,父母觉得我们懂得了这些道理就可以过好这辈子,但我们在接触这些道理时可能觉得他们的帮助不是很大,不具备实践价值,觉得它们都是假大空。随着年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在经历一些事之后突然感觉跟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开窍”了,在某一点被之前的道理所冲击,瞬间明白和掌握了人生必须的方式。

    那在设计中如何早点进入“开窍”环节?

    实践才是王道!用流行的鸡汤来说:最好的开始就是现在

    设计方法论理解门槛不高,但是理解与应用其实是两码事,这涉及到将抽象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实际解决方案的能力,需要在实际项目中不断练习和调整。

    世界是复杂多变的,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方法论呢?

    1、明确问题所处的设计阶段是关键的第一步。每个阶段的问题都可能有不同的特点,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方法来解决。通过将问题与阶段结合起来,团队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应用方法论,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准确性。这样的分步思考方法可以帮助团队更加系统地解决设计问题,确保每个阶段都得到适当的关注和处理。这可以帮助团队更好地定位问题,并从问题所处的实际情境出发,选择合适的方法论来解决问题。

    例如,如果问题位于用户分析阶段,团队可以选择使用用户体验地图等方法论来深入了解用户需求和情感体验。如果是在增长分析阶段,可以采用AARRR模型等方法来分析用户增长和转化情况。对于交互设计阶段,可以使用原型设计和用户测试等方法来验证交互效果。

    2、其次针对每个阶段,我们需要明确在此阶段可以选择的方法论。通过梳理已知的方法论,帮助团队成员缩小选择范围。

    例如在用户分析阶段,可以选择使用用户画像、用户旅程地图、用户故事等方法来深入理解用户需求和行为。而在视觉设计阶段,可以运用色彩理论、排版规则、视觉层次等方法来打造美观和符合品牌风格的设计。

    通过明确每个阶段可选择的方法论,团队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问题解决,避免在大量方法论中迷失方向。这有助于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和设计质量,确保每个阶段都能够得到适当的关注和处理。

    3、最后是将具体的问题套用在所选择的方法论或模型中,从而推导出解决方向或方案。团队需要根据问题的特点和需求,运用所选的方法论来分析、解决问题。这一步骤能够将抽象的方法论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帮助团队产生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没有什么东西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学习方法论的时候要懂得灵活变通,不能生搬硬套,通过这一步持续的练习和实践,帮助团队将方法论融入到日常设计工作中。

    四、写在最后

    方法论在设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可以为设计团队提供有效的指导,挖掘出更多的创意和解决方案。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方法论并非解决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因为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因情境而异。因此我们要有灵活应用的意识,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方法的应用。同时通过学习和掌握多种方法理论,综合应用,从而在产品体验设计中达到最佳效果,为用户创造出卓越的体验。

    以上只是我设计方法论应用方面的粗略总结,希望该文章对你有所启发,也欢迎感兴趣的同学一起探讨~

    今年的Flag就是要输出交互设计系列课程,也期待大家对我的关注与监督。

    我是江鸟,一个爱学习爱分享的设计师。

    咱们下期见~

    参考文章:

    https://www.woshipm.com/pd/5514870.html

  • 苹果 Vision Pro 中缺失的触觉反馈

    产品设计 2023-09-04

    虚拟交互的触觉反应,让使用者在虚拟环境中进行交互时能够感受到仿真的触觉反馈。本文讲述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很可能在我们有意识的心理生活中,感官的相互作用是构成触觉的原因。也许触觉并不只是肌肤与实物的接触,而且还是头脑中储存的生命力 ——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一、虚拟交互中缺少的触觉反馈

    在上一篇《浏览器中复刻 visionOS 交互 | 键盘》中,我们在浏览器中复现了裸手与虚拟键盘直接交互的设计,通过食指关节射线触发 Hover Effect 作为键盘按键的视觉引导。在实际体验过程中,最影响输入效率和体验的,其实是因为缺少实体键盘(按键)应有的触觉反馈,导致每一次按键的动作无法获得及时、明确的反馈。

    根据人机交互中的信息加工理论(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在与界面交互的过程中,用户和机器之间会不断进行信息的双向处理,及时有效的反馈可以帮助用户确认操作是否正确、明确当前状态、增强操作满足感,以及维持交互连贯性等。反之,缺少必要的反馈信息将打破这一循环,影响用户效率和体验。

    现有的交互方案

    在裸手交互场景中,由于没有实体外设的辅助,触觉反馈必然是缺失的,为了弥补这一缺失,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利用视觉、听觉信息作为辅助,尽可能为用户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例如 Meta Quest 中,按键成功会辅助以声音 反馈:

    不过这种解决方案更像是手机从实体按键过渡到触屏按键时,为了弥补触摸屏所欠缺的段落感和纹理起伏而设计的视、听效果反馈(也包括振动反馈,只不过是整个手机的振动)。

    在虚拟交互中,触觉反馈的缺失更重要的是手和虚拟界面间缺少实体的阻挡,用户往往会穿过模型而不自知。尤其是在虚实结合的场景下,这种虚实物体呈现出来的视觉冲突是影响沉浸体验的罪魁祸首之一,不论你的模型渲染的有多么真实,用户的大脑都会瞬间「出戏」。

    针对这一问题我相信即便是 Apple Vision Pro 也没有办法提供完美的解决方案(在不提供额外辅助设备的前提下),因此在苹果官方设计规范里,对于直接交互的场景是非常克制的:

    Prefer indirect gestures.An indirect gesture tends to be easy for people to make because they don’t have to move their hands to a specific location. Reserve direct gestures for when you want to invite people to manipulate a nearby virtual object.

    翻译:首选间接手势。间接手势往往很容易做出,因为他们不必将手移动到特定位置。直接手势适用于需要邀请用户操作附近虚拟对象的情况。

    在这些场景中使用直接交互(Direct Interaction/Touch)

    二、伪触觉反馈(Pseudo-Haptic Feedback)

    当然苹果的设计规范并没有解决虚实交互过程中触觉缺失的问题,为了真正解决这一问题,方法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通过可穿戴设备(如手套、手环、指环等)或外置设备,提供真实的物理刺激(力、温度、纹理、硬度、超声波)等,具体可以参考下面这篇论文综述:

    这里举一个例子,Meta Reality Labs 的研究团队尝试让用户在虚拟键盘输入的过程中,通过手套、腕带为用户提供真实的振感反馈,结果显而易见,基于手指的振动反馈可以带来更高的用户满意度、输入效率以及更低的认知负荷(mental demand);同时研究结果也证明,集中在腕带部位的振动反馈也能带来几乎类似的效果

    这其实是一个更面向市场化用户需求的研究,大部分用户不太可能接受时刻需要额外戴上一双手套来使用 XR 设备,但是对于腕带(或者集成到智能手表的表带),是普通消费者已经完全能够接受的。

    虚拟键盘输入

    穿戴式触觉反馈设备

    另一类方法称为伪触觉反馈(Pseudo Haptic Feedback)技术,它通过视觉和听觉等其他感官模拟出触觉感受,而不需要实际的物理接触或力反馈设备。正如文章开头所引用的描述:

    触觉并不只是肌肤与实物的接触…感官的相互作用是构成触觉的原因

    我们的大脑经历了现实生活经验的训练,知道触觉不仅仅来自皮肤的感受,它总是与视觉、听觉等其他感觉信息相伴而生。例如,按压不同的键盘会产生不同的声音反馈;用手推动物体时,要么手被物体阻隔无法向前,要么物体会随手的动作一起移动。

    下面这篇研究中,研究人员设计了四种不同的伪触觉反馈效果,并组合呈现给用户体验,以评估不同的反馈方式对虚拟交互体验的作用。结果显示不同的视觉反馈效果都可以有效诱发「触幻觉」(Haptic illusion)。

    三、总结

    Apple Vision Pro 采用眼手协同交互替代传统 VR 设备的手柄控制器,触觉反馈的缺失在特定的虚实结合交互场景必然会打破用户的连贯性交互和沉浸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 一方面在交互设计时除非必要应尽量克制直接的虚实交互
    •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视觉、听觉线索「欺骗」用户大脑以产生伪触觉反馈效果。

    此外可以预见的是,苹果必将充分利用其「全家桶」等生态优势,将 Apple Watch 作为交互控制、反馈的辅助设备无缝纳入到 Vision Pro 的场景交互里。

  • 规范的透明度之美:提升可读性和美观性的有效工具

    产品设计 2023-09-04

    在页面中,我们时常会被各种绚丽的色彩所吸引。本文介绍了透明度系统的优势,并以实际例子展示其在解决设计问题、提高细节表现和可读性方面的应用。让我们一起看下去吧。

    打开绚丽纷繁的页面,我们时常会被各种各样的色彩所吸引。但是,除了鲜艳夺目的颜色外,你可曾留意过那些看似平凡无奇的中性颜色?这些中性颜色在UI设计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而其中的透明度系统更是隐藏着无限的魅力。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揭开透明度系统的神秘面纱,探索其在UI规范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或许你曾听过“Less is more”这句名言,透明度系统恰好就是这个理念的最佳体现。通过微妙的不透明程度调整,中性颜色的透明度不仅能提升整体界面的平衡感和视觉品质,还能增加元素之间的层次感和空间感。想象一下,通过透明度的微妙运用,你的设计将呈现出一种舒适且现代感的风格。是不是感觉很神奇?同时这个方法还是谷歌设计规范中的推崇之一哦!

    在设计规范中,我们通常会根据文字的重要性将其分为重要、常规和辅助三个层级,然后为它们定义不同的颜色。但是,有时候使用定义好的颜色在特定情况下会出现识别不清晰、与背景搭配不美观的问题。这就是透明度应用的典型场景。下面先说下使用透明度的优势:

    • 提升设计的细节表现:通过给文字和设计元素设置透明度,可以使其与背景更融合,提升细节的呈现效果,使作品更富有层次感。
    • 提高可读性:透明度的设置可以在不损害背景色的前提下,增强文字的对比度,使其更易读,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 增加视觉美感:透明度的运用可以使设计更具美感和艺术性,让作品更具吸引力。

    接下来让我们首先看看纯色文字定义经常遇到的问题吧。当设定文字与一些颜色元素搭配时,就可能出现一些尴尬的情况。

    比如,下图中相同颜色的文字在品牌色背景上,识别度低,视觉上也不是很和谐。

    接下来,我们对文字颜色进行一些小小的改变,通过降低不透明度来解决这个问题。

    效果立竿见影!降低不透明度后,文字识别问题迎刃而解,细节也变得更加清晰,文字颜色还与背景色融为一体,看起来更为和谐。

    其实,不仅仅是文字,我们还可以用这个方法来改善其他元素的设计,比如表格的分割线。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通常,我们使用较浅的颜色来填充分割线,在遇到有彩色背景的情况下,分割线可能会“隐身”。在下图中,同样颜色的分割线在带有悬停效果的表格上就“隐身”了。

    接下来,让我们同样的方法来改善这个问题。

    效果如下图所示。左边的分割线展示出比表格本身颜色更深的蓝色,整体颜值得到了提升。这也展示了设计师在细节把控上的魅力。

    那么这个方法如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呢?让我们来介绍一下具体步骤。

    首先,我们需要考虑文字的使用场景,大致分为浅色背景、深色背景和彩色背景。我们需要根据实际项目情况来确定使用场景。一般我们会在设定色阶时也会根据实际项目设定一个深色和浅色的透明度阶梯,例如:设定颜色#000000,依次设置透明度为90%、80%…20%、10%序列。当然这个序列可以分为有序序列和无序序列,85%、56%等等

    接下来下面是对深色背景和浅色背景下文字颜色的定义,具体操作如下:对于浅色背景,我们将文字分为三个层级:重要、次要和辅助。针对这三个层级,文字颜色填充为#000000,并设置序列中对应的不同不透明度。具体来说,重要文字的不透明度设为90%,次要文字为60%,辅助文字为40%。在深色背景下,相同的操作也可以应用,只是将文字颜色设置为#FFFFFF(白色)。在彩色背景下,我们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深色背景或浅色背景下的文字颜色,并根据需要进行透明度的调整。

    最后,为了确保文字在不同背景下的清晰度和可读性,我们需要进行对比度测试。可以使用对比度测试工具,来验证所定义的透明度是否符合设计规范。(https://www.siegemedia.com/contrast-ratio)

    但是,请记住,设计并不仅止于设计稿。最终需要前端同学来实现,而不是所有前端同学都熟悉并愿意使用透明度的系统。这时,我们可以运用我们的魅力和专业知识来说服他们。我们可以引用谷歌的Material Design官方文档,证明透明度的可行性和简便性。我们可以解释这种设置透明度的方法不仅简单,而且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还能增加用户的视觉体验。

    通过使用透明度解决设计问题,我们可以使文字和设计元素更融合、提升细节表现,并提高用户体验。透明度的设置灵活多样,能够适应不同项目、不同场景的需求,让我们的作品在视觉的世界中独树一帜。

    在UI设计中,中性颜色透明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设计工具,它可以提升界面的平衡感、视觉品质,增加元素之间的层次感和空间感,以及创造舒适且现代感的设计风格。通过合理选择透明度级别,并在不同元素的应用中灵活运用,我们可以创造出令人愉悦和吸引人的界面。

    鼓励设计师们在UI设计中灵活运用中性颜色透明度,并探索出独特的设计风格。根据不同的设计目标和色彩搭配,选择合适的透明度级别,并结合其他设计元素,为用户呈现出现代且优雅的界面。当然,这个方法并非一劳永逸,希望在实际工作中留意并找到适合自己和项目的方法。让我们的设计在色彩的世界中绽放光芒吧!

  • 按钮设计的心理机制:打造用户喜爱的交互方式

    产品设计 2023-09-04

    按钮是产品中十分常见的交互元素之一,好的按钮设计可以很大程度地提升用户体验。那么,怎么打造出符合用户需求、深受用户喜爱的优秀按钮?这篇文章里,作者对按钮UX设计进行了拆解分析,一起来看一下。

    一、引言

    在数字产品中,按钮是最常用的交互元素之一。一个好的按钮设计可以提高用户体验和产品的使用率。

    本文将探讨一些关于按钮UX设计的方法,包括明确按钮功能、选择合适的颜色、确定按钮大小、添加标签和描述、考虑交互方式、测试和优化等。

    通过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我们可以打造出符合用户需求的优秀按钮,提升产品的用户体验和竞争力。

    二、按钮的基本要素

    1. 按钮的定义和功能

    按钮是一种用户界面元素,用于触发特定的操作或行为。

    它可以是文本、图像或交互式元素,通常位于页面的底部或顶部,以便于用户快速访问。

    2. 按钮的类型和分类

    根据不同的用途和设计风格,按钮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和分类,例如:

    • 确认按钮:用于确认用户的输入或操作,通常为绿色或蓝色。
    • 取消按钮:用于取消用户的输入或操作,通常为红色或灰色。
    • 导航按钮:用于跳转到其他页面或页面的一部分,通常为下拉箭头或回车键。
    • 搜索按钮:用于在网站或应用程序中搜索内容,通常为放大镜图标。
    • 提交按钮:用于提交表单数据或执行其他操作,通常为“提交”或“完成”按钮。
    • 重置按钮:用于重置表单或应用程序的设置,通常为“重置”或“恢复默认值”按钮。

    以上仅是一些常见的按钮类型和分类,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类型和分类。在设计按钮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场景和目的选择合适的类型和分类,并结合用户体验和产品需求进行优化。

    三、按钮的布局和位置

    1. 按钮的位置和大小

    按钮的位置和大小对于用户体验和产品可用性非常重要。一般来说,按钮应该位于用户视线的中心位置,以便于用户快速访问。同时,按钮的大小也应该适中,不要过大或过小,以免影响用户的操作。

    在实际设计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确定按钮的位置和大小:

    • 根据页面布局来确定按钮的位置和大小,通常将按钮放置在页面的中央位置,并根据页面元素的大小和间距来进行调整。
    • 根据用户行为来确定按钮的位置和大小,例如,将常用的按钮放在页面的顶部或底部,以便于用户快速访问。
    • 根据设备屏幕大小来确定按钮的位置和大小,例如,在移动设备上,可以将按钮放在屏幕的底部或顶部,以便于用户单手操作。

    2. 按钮的布局方式和排版规则

    除了位置和大小之外,按钮的布局方式和排版规则也非常重要。合理的布局方式和排版规则可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和产品的可用性。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按钮布局方式和排版规则:

    • 水平布局:将多个按钮横向排列在一起,适用于需要同时操作多个功能的场景。
    • 垂直布局:将多个按钮纵向排列在一起,适用于需要按顺序操作多个功能的场景。
    • 对齐方式:将多个按钮按照左对齐、右对齐、居中对齐等方式进行排列,以便于用户快速找到目标按钮。
    • 间距规则:通过调整按钮之间的间距来增加可读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可以设置相邻按钮之间的间距为20像素。
    • 文字排版规则:通过调整按钮文字的大小、颜色、字体等方式来提高可读性和美观度。

    四、按钮的颜色和样式

    1. 按钮颜色的选择原则

    按钮的颜色对于用户体验和产品可用性非常重要。一般来说,按钮的颜色应该与产品的品牌色或主题色相匹配,以便于用户识别和记忆。同时,按钮的颜色也应该具有明显的对比度,以便于用户在不同的背景下快速找到目标按钮。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按钮颜色选择原则:

    • 单色按钮:使用单一的颜色作为按钮背景,适用于简单明了的场景。
    • 渐变色按钮:使用渐变色作为按钮背景,可以增加视觉效果和层次感。
    • 反色按钮:使用与背景形成鲜明对比的颜色作为按钮背景,可以提高可读性和可操作性。
    • 白色按钮:使用白色作为按钮背景,适用于简洁明了的场景。

    2. 按钮样式的设计要点

    除了颜色之外,按钮的样式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合理的样式设计可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和产品的可用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按钮样式设计要点:

    • 圆角按钮:将按钮的边角设置为圆角,可以增加界面的柔和感和亲和力。
    • 阴影按钮:在按钮周围添加阴影效果,可以增加立体感和层次感。
    • 描边按钮:在按钮周围添加描边效果,可以突出按钮的轮廓和形状。
    • 图标按钮:在按钮上添加图标或图形元素,可以增加视觉效果和表达意义。
    • 放大镜按钮:在按钮上添加放大镜效果,可以增加交互性和趣味性。

    五、按钮的文字和标签

    1. 按钮文字的设计原则

    按钮文字的设计对于用户体验和产品可用性非常重要。一般来说,按钮文字应该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和记忆,同时要符合产品的品牌形象和主题风格。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按钮文字设计原则:

    • 简短明了:按钮文字应该简短明了,不要过于冗长,以便于用户快速理解和操作。
    • 可读性强:按钮文字应该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字体大小适中,颜色鲜艳,避免使用难以辨认的字体或颜色。
    • 表达意义明确:按钮文字应该能够准确地表达按钮的功能和意义,避免产生歧义或误解。
    • 与品牌形象相符:按钮文字应该与产品的品牌形象相符,符合产品的定位和风格。

    2. 按钮标签的设计要点

    除了文字之外,按钮标签也是非常重要的。合理的标签设计可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和产品的可用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按钮标签设计要点:

    • 标签内容简洁明了:标签内容应该简洁明了,不要过于复杂,以便于用户快速理解和操作。
    • 标签位置合理:标签的位置应该合理,不要遮挡按钮的主要内容,也不要过于靠近边缘,以免误触。
    • 标签样式统一:标签的样式应该统一,不要出现多种不同的字体、颜色或样式,以保持界面的整洁和一致性。
    • 标签语义明确:标签的语义应该明确,不要产生歧义或误解,以便于用户理解和操作。

    六、按钮的交互设计

    1. 按钮的点击效果和反馈机制

    按钮的交互设计对于用户体验和产品可用性非常重要。合理的点击效果和反馈机制可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和产品的可用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按钮点击效果和反馈机制:

    • 点击效果:按钮的点击效果应该明显而流畅,可以使用淡入淡出、弹跳、放大缩小等效果,以增加用户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 反馈机制:按钮的反馈机制应该及时、准确地告诉用户操作的结果,可以使用声音、震动、提示框等方式进行反馈,以增强用户的感知和满意度。
    • 错误提示:当按钮操作出现错误时,应该及时给出错误提示,以避免用户产生困惑或不满。

    2. 按钮的动画效果和过渡效果

    除了点击效果之外,按钮的动画效果和过渡效果也可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和产品的可用性。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按钮动画效果和过渡效果:

    • 渐变色:将按钮的背景颜色渐变为透明或半透明,可以让用户感觉到按钮正在被点击或激活。
    • 放大缩小:在按钮被点击时,可以将按钮的大小放大或缩小,以增加视觉效果和趣味性。
    • 旋转:在按钮被点击时,可以将按钮进行旋转,以增加动态感和趣味性。
    • 弹出框:在按钮被点击时,可以弹出一个提示框或确认框,以增加用户的确认感和安全感。

    七、按钮的测试和优化

    1. 按钮测试的方法和流程

    按钮的测试和优化对于提高产品的用户体验和可用性非常重要。合理的测试和优化策略可以发现并解决产品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产品的品质和用户满意度。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按钮测试方法和流程:

    • 功能测试:对按钮的功能进行全面的测试,包括点击效果、反馈机制、错误提示等。可以使用手动测试和自动化测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测试。
    • 兼容性测试:对按钮在不同设备、不同浏览器、不同操作系统下的兼容性进行测试,以确保产品能够在各种环境下正常运行。
    • 性能测试:对按钮的性能进行测试,包括响应时间、加载速度、资源占用等,以确保产品能够快速响应用户操作。

    2. 按钮优化的策略和技巧

    除了测试之外,按钮优化也是提高产品用户体验和可用性的重要手段。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按钮优化策略和技巧:

    • 简化设计:将按钮的设计简化到最少,只保留必要的信息和功能,以便于用户快速理解和操作。
    • 提供反馈:为按钮提供及时、准确的反馈,让用户知道他们的操作是否成功,以增强用户的感知和满意度。
    • 增加互动性:通过动画效果、过渡效果等方式增加按钮的互动性,以提高用户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 考虑用户习惯: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心理特点,合理设计按钮的位置、大小、颜色等,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和便利性。

    八、总结

    按钮UX设计对于提高产品的用户体验和可用性非常重要。合理的按钮设计可以增加用户的参与度、趣味性和便利性,从而提高用户对产品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在进行按钮UX设计时,需要考虑按钮的位置、大小、颜色、样式、功能、反馈机制等多个方面,以确保产品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期望。同时,还需要进行测试和优化,发现并解决产品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产品的品质和用户满意度。因此,按钮UX设计对于现代产品开发和用户体验设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

  • 眼动追踪交互:30年回顾与展望

    产品设计 2023-09-04

    在这些年来,眼动追踪技术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史?这篇文章里,作者总结了眼动追踪技术的历史,并对眼动追踪交互应用的分类、眼动追踪性能等方面做了总结,一起来看看吧,或许有助于你了解XR场景下的眼动追踪应用。

    本文从以下两篇文献出发,系统总结了基于注视的交互(Gaze-based Interaction)30 年来的进展与现状,并结合眼动与注意的生理心理机制,总结眼动追踪技术为 XR 场景下的人机交互带来的创新与挑战。

    • Duchowski, A. T. (2018).Gaze-based interaction: A 30 year retrospective.Computers & Graphics,73, 59-69.
    • Adhanom, I. B., MacNeilage, P., & Folmer, E. (2023).Eye Tracking in virtual reality: A broad review of applications and challenges.Virtual Reality, 1-25.

    一、眼动追踪技术的历史

    回顾过去 30 年,眼动追踪技术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2000 年前,早在 19 世纪开始的人眼注视点研究,主要应用于生理学、心理学及眼科学相关学术研究领域,用于理解人类的眼睛是如何工作的,以及人是如何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情况下处理信息的(Javal,1990)。

    2000~2020,这一阶段随着 IT 行业等兴起,互联网经济几乎等价于“注意力经济”,也被称为“眼球经济”,伴随着眼动追踪技术的小型化、轻量化,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网页用户研究、广告营销等领域。

    2020 后,眼动追踪技术等应用领域更加广泛,特别是近眼显示形态的 XR 设备上开始集成了眼动追踪技术,最具代表性的有来自微软的 AR 眼镜 HoloLens 2 和广泛应用于科研领域的 HTC VIVE Pro Eye,均发布于 2019 年。

    https://kenpfeuffer.com/eye-hand-symbiosis-what-guide/

    关于眼动追踪的实现技术有很多,包括但不限于:

    1. 眼电图(EOG)
    2. 巩膜电磁追踪线圈
    3. 基于视频瞳孔监控
    4. 红外角膜反射

    XR 近眼显示设备基本上采用的都是红外角膜反射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利用角膜与虹膜对近红外光线反射的差异,通过近红外补光灯和近红外摄像头捕捉并计算眼动方向(闫国利, 白学军, 2018)。

    眼镜式眼动追踪示意图

    二、眼动的生理特征

    人眼球运动主要由六块肌肉负责控制,这六块肌肉相互作用,通过收缩和放松实现眼球的上下、左右和判断角度的调整,从而令视线可以随意转动,实现目光的随意转换:

    • 上直肌:使眼球向上运动。
    • 下直肌:使眼球向下运动。
    • 内直肌:使眼球向鼻子方向转动。
    • 外直肌:使眼球向耳朵方向转动。
    • 上斜肌:使眼球上内旋运动。
    • 下斜肌:使眼球下外旋运动。

    Eye movement

    以下图所示的 XYZ 坐标轴为例,眼球左右旋转范围各为 45°~55°;向上为47°~55°,向下为28°~35°,随年龄的增长旋转范围会有所缩减(Lee 等,2019)。

    在人机交互中常用的两种眼动行为指标:注视(Fixation)和扫视(Saccade),前者是指眼睛停留在固定区域一段时间,通常为200-300毫秒,但注视并非眼睛完全固定不动,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伴随轻微的眼动(震颤、漂移和微扫视);后者则是指眼睛在不同注视点之间跳转的过程,跳转幅度在1°~45°之间,一般情况下如果跳转角度超过 30° 通常会伴随头部转动以提高效率。

    三、眼动追踪交互应用的分类

    总结过往眼动追踪在人机交互中的应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主动型

    眼动作为一种输入(Input)方式,主动与界面进行交互,包括选中、确认等操作,例如下面这个使用眼动进行拨号/解锁的交互。

    Apple Vision Pro 眼手协同也是一种基于眼动追踪的主动交互方式,具体可以参考上一篇:《苹果 visionOS 交互的近 10 年研究总结》。

    除了这种界面输入交互之外,眼动输入也可以用于游戏控制,如 PSVR 2 的游戏中用于武器切换:

    psvr2

    由于主动型交互需要通过眼动准确传达用户的控制意图,因此对眼动追踪的空间准确性和追踪时延都有较高要求。

    2. 被动型

    被动型主要是指通过实时跟踪眼睛注视位置,来优化画面渲染的技术。比如注视点渲染,只在人眼视觉最敏锐的中央凹(Foveal)区域呈现最高分辨率,随着远离中央凹的距离增加视敏度也会急剧下降,相应地只渲染较低分辨率的画面,从而大大降低头戴显示设备的画面渲染负担。

    Fovated Rendering

    另外一种是基于注视点实现自动变焦功能,包括 Apple Vision Pro 在内,目前所有已知的头显的画面都是固定焦距(通常是 1~1.5m),屏幕光线没有深度信息,辐辏和调焦的位置发生了分离,从而产生视觉辐辏调节冲突(VAC 问题),引发视觉疲劳、晕眩等问题。而注视点变焦可以根据用户视线关注的内容动态调整光学焦距,从而实现更加舒适自然的视觉体验。

    Meta Varifocal Prototype

    被动型应用可以解决 XR 显示方面诸多问题,但是对眼动追踪的时间分辨率有极高的要求,这里的时间分辨率不只是眼动采样率,还要加上从追踪到计算再到渲染整个链路的时间。根据人眼对画面动态变化的感知能力,注视点渲染整体延迟至少要做到 30ms 以内(甚至短)才行。

    3. 表达型 & IV. 诊断型

    这两类就比较简单了,表达型主要应用于驱动数字人(Avatar),我们常说的恐怖谷效应(Uncanny Valley)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实体或建模的数字人眼神空洞缺少生气,通过追踪用户真实的眼动行为并映射到虚拟形象上,可以达到更加真实自然的效果,也可以在虚拟形象社交场景中提供更加丰富的情绪反馈。

    Animoji

    另外,Apple Vision Pro 的反向透视(Eyesight)功能也是一种基于眼动追踪的表达型应用,它通过内部摄像头追踪用户实时眼动再重新建模并渲染在外屏上,从而减轻佩戴者与旁边人之间的隔阂。

    AVP Eyesight

    表达型和诊断型应用对眼动追踪的准确性和实时性远没有前两种交互的要求那么高,甚至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极大简化对眼动数据的依赖(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

    四、眼动追踪性能要求

    以上所总结的交互场景很多都还处于实验或原型阶段,其主要原因是当前的眼动追踪技术性能无法满足人眼需求(特别是对于集成在一体机头戴显示设备上的眼动追踪技术),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 XR 场景下对眼动追踪的性能要求。

    我们需要从空间分辨率(Spatial Resolution)时间分辨率(Temporal Resolution)两个维度拆解不同应用场景对眼动追踪性能的需求,其中空间分辨率包括准确性(Accuracy)和精确性(Precision);而时间分辨率则包括采样率(Sampling Rate)和整体延迟(End-to- End Latency)。

    当前一些头戴显示设备的眼动追踪性能指标(未列入的Meta Quest Pro参数可能和HTC Vive Pro Eye接近):

    五、总结

    XR 场景中基于眼动追踪的交互方式,可以提供更加自然、舒适、顺畅、沉浸的用户体验,但同时也对眼动追踪技术的准确性和实时性等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Apple Vision Pro 作为一款成熟度相当高的消费级头戴设备,可能已经把硬件技术和交互设计拉到极致来保障基于眼动的用户体验,希望可以由此带动整个 XR 行业向前迈进!

    ⬇️ 完整参考文献点击原文查看。

    https://hackvision.pro/post/gaze-based-interaction-30-years.html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