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10点大厂心得:让你彻底掌握“用户引导”

    产品设计 2023-08-15

    在APP设计中,用户引导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帮助用户掌握功能使用,某种程度上,用户引导还可以帮助提升用户满意度。那么,用户引导可以怎么做呢?这篇文章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用户引导在APP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提升用户体验和增加用户黏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汇集腾讯、阿里、百度等巨头设计师的思维,为您呈现用户引导在APP设计中的精要应用,帮助您创造出更专业、简洁的用户体验。

    一、简介

    用户引导是一种通过界面设计、信息提示、教程等方式,引导用户熟悉和使用产品的过程。

    它旨在降低用户学习成本、提高用户满意度,并引导用户掌握产品的核心功能。

    举个例子:

    喜茶在订单详情页通过「摇晃奶茶」的小动效,引导买家向下滑动页面,并进行饮品口味选择。

    不仅吸引了用户的注意力,还解决了用户在产品详情页中 可能存在的信息浏览疲劳和选择困难的问题。

    二、构成公式

    用户引导不难掌握,只要理青它的构成公式,你就可以更轻松地运用它,并由此挖掘业务上的可设计的“引导点”。

    1. 目的

    凡事都有因有果,首先得确定是引导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提升业务转化,还是减少用户流失?还是拉新或促活

    2. 时机

    决定在什么时候、场景下出现引导,是根据用户的某些行为特征来出现,还是跟着时间、日期等来触发。

    3. 形式

    用什么样的页面载体承载你的引导,比如浮层、弹窗、还是动效,还是用其他页面元素等等。

    4. 内容

    主要承载、显示了什么内容,很大程度上是用户被这个内容所吸引,以此来决定是否点击、离开。

    以上面的喜茶为止,它的引导因素就是:

    • 目的:加强购买决策,最终引导下单;
    • 时机:若用户一直停留在首屏不滑动;
    • 形式:固定小浮层;
    • 内容:吉祥物招手动效+引导文案。

    下面为你展示更多大厂优秀案例,并提炼出背后的引导心得

    三、引导心得

    1. 预判用户停留时长,主动引导

    通过监控用户在屏幕、当前位置上的停留时间,分析其潜在的诉求点,并提供应景的产品服务。

    如:微博内容列表上停留大概10秒左右,会出现一个评论的位置,并附带上你的头像。使得用户可以少操作一步,不必点开评论就可以评论。

    还有京东的商品搜索列表里(如面膜),当用户长时间只浏览商品列表,或滑动到深度页面位置时,底部会弹出引导用户至面膜的问答社区。

    引导用户在那里讨论或获得有关面膜的相关知识,提供更多的商品信息和消费指导。

    2. 提供继续消费链路,形成行为闭环

    如网易云音乐:它在页面最底部的压屏处理得很有意思,直接将其底部为一个「刷新」入口,继续往上滑动屏幕则重回至首页,重新推荐新的歌曲歌单。

    用户不会因为到页面底部了 就不会觉得没内容了,同时实现「操作闭环」,尽可能地引导用户继续浏览新内容。

    还有小红书:

    在查看某个热搜内容时,在热搜结果页底部会提前展示【下一个热点】的浮层,用户点击即可在 当前页面展示下一个热点的相关内容。

    对于有「查看更多热搜内容」的用户,就不用特意返回到上一个页面去点击查看,能顺畅地承接用户行为,增加产品的易用性和内容消费人次。

    3. 分析用户下步行为,做好服务承接

    拼多多APP商品详情页的设计,当用户截屏页面时,除了自动唤起分享的面板,还能根据当前图片「搜索同款商品」。

    毕竟人们对商品截图后:有很大概率会去【识图搜索更多相似商品】,这里直接预判了用户后面可能的识别行为,大大减少用户流失和增加商品曝光。

    4. 提供多种选择,主动引导用户

    点外卖时,不知道吃什么打开搜索页,智能机器人提示:“点我看看”,点击后给出大数据最近热门的点外卖的标签、相关的回答。

    5. 运用新的交互形式,吸引用户目光

    贝壳 首页的 banner做得很有意思:默认是正常展示状态;但在屏幕上滑后就会展开更多信息;下滑后就回归到正常的状态。

    传统的 banner 设计通常只能在一个固定的空间内展示有限的信息,用户很难快速获取到更多的相关内容。

    而贝壳网的 banner 设计可以让用户通过交互的方式获取更多的信息,提升用户的体验。

    6. 利用“特殊日期”主动引导

    特殊日期可以是用户生日、公司司庆、节日、社会热点等等。

    如小红书在用户生日关怀上做了创新,通过将生日祝福与内容发布引导结合起来,鼓励用户在生日当天上传视频并获得流量券奖励。

    这不仅为用户带来惊喜,还能促进用户产出更多优质内容,实现了关怀和UGC的双赢。

    还有之前的圣诞节,小红书底部导航中间的【创建动态】图标会出现飘落雪花动效,以此引起用户注意,激发用户的创作发表欲望。

    7. 提供更好的替代方案,减少流失

    新版「淘宝」APP的退货退款完成界面在显示详细的退款信息的同时,通过智能推荐同类型商品和提供一键加购的入口,为买家提供额外的选购替代方案。

    解决了用户在退货退款流程中的购物决策问题,这一举措不仅增加了其他商品的曝光率,引导用户进行二次消费。

    还有,支付宝余额宝的提现流程中,首次全部转出会出现挽留弹窗,提供推荐产品的对比数据,用同色系视觉动线引导用户尝试,以挽留用户存款。

    8. 做好引导预设,降低互动门槛

    大众点评的文章里,若还没有用户发表评论时,底部提供各种热词、短语引导用户快捷选择。用户无需打字或思考就能发表内容,大大降低了互动门槛。

    9. 多链路展示引导信息,增加曝光

    为了减少用户错过「已关注歌手」发表新歌的可能性,QQ音乐就在用户各种日常触及的地方发力。

    如「我的」页面头部、搜索页面、歌手页面的「常听歌手」等链路上,时刻提醒用户自己关注歌手的新歌,同时为歌手增加新歌曝光量。

    10. 提供更便捷的引导方式

    【创客贴】在快捷访问上做得挺有意思,直接引导用户拖入书签栏即可,而不需要传统式点击浏览器的‘收藏’图标,用户通过更方便的操作方式收藏网址,提高了使用体验和回访率。

    11. 只在合适的时候出现引导

    京东的评价设计得很有意思,如果用户评分少于4颗星,此时会下拉展示出相关问题供选择,鼓励用户反馈问题以进一步优化京东服务。

    只在用户需要、合适的场景下展示原因/解决方案,通过另一种弥补的方式提升用户购物的满意度,既能起到解决问题作用,不会突兀打扰用户。

    好了,以上就是作者对「用户引导」的一些小总结,不知道有没有帮助到你。

  • 如何落地一个中型产品项目?

    产品设计 2023-08-15

    一个中型产品项目该如何落地?作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与大家谈谈做这个项目的思路以及框架,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7月份的文章还没有发,思来想去准备写之前在《聊聊数据中台》中有提到过的数据建模,但由于它的专业性较强,不够接地气,决定还是写一篇自己是如何做一个中型的项目。招聘系统的内部推荐模块是我去年做的一个真实项目,所以很细节的设计图或数据就没办法给大家展示,主要看一下做这个项目的思路以及框架。

    一、项目背景目标价值

    1. 背景

    一般一个项目的背景可能会有很多原因,如:

    1. 市场环境发生改变,用户的习惯(需求)发生改变。

    2. 新技术的出现,打破原有的局限,使得降本增效更加明显。

    3. 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需要提升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4. 商业版图拓展,让外部看起来很牛逼,吸引到更多的资源。

    问题来源于背景,目标是用来度量问题是否被解决。而价值则是目标完成后赋予的意义。

    在早些时候,企业或政府招兵买马,依托的是员工身边的亲戚朋友介绍,给介绍人一点好处,但这种方式受限于一个人的亲朋好友的数量。在如今数字化时代,各种社交工具的诞生,极大地扩宽我们人脉关系,并且提升信息传播的效率,企业需要一个数字化工具来管理和运营内部员工推荐的这一渠道。

    (1)定义问题

    假设我们做内部推荐这个项目的背景是1和3,你得到的问题一:市场需要,客户有诉求,如何解决客户这一诉求?

    问题二:和你切分同一块蛋糕的竞争对手有这一渠道而你没有,导致在客户选择上更倾向于你的竞争对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你觉得以上两个问题,是真实的问题吗?就可以开始去做了嘛?不是的,你可能还要去验证问题的真伪。

    问题一市场有需求,客户有需要,市场的需求量有多大?80%的企业都需要?客户的诉求有多强烈?没有就不用或不买?

    问题二一般是销售或者老板那边反馈过来的,那你就要问有多少客户有这一诉求?是否全部因为这一渠道没有丢了单子?竞争对手做到什么程度?

    搞清以上问题才是决定做与不做,在企业不同的阶段的针对上述问题或诉求的处理方式不一样,所以并不是所有的项目或者问题都要立马去做去解决。

    (2)目标

    假设你已经做了充分的市场调研和竞品分析,以及评估目前公司所处阶段是有余力去做这件事,那么问题一和问题二其实都是指向同一个目标,就是你们得有内部推荐这么一个渠道。

    那么目标二应该是做了这个渠道工具之后,会有多少客户愿意使用(付费)或者说能带来多少的新增客户?

    目标三:内推这一渠道的增加,可以给招聘提效多少(岗位招聘周期缩短多少)?招聘质量提升多少(简历通过率、面试通过率、员工转正率等)?

    (3)价值

    问题和目标清晰之后,价值也会变得更加清晰。

    从客户侧:帮助客户解决公司的人力资源业务问题,拓展内部推荐渠道,使得招聘的效率和质量都得到很大的提升。

    公司侧:降低外部压力,获客增多,营收增加。

    2. 业务流程梳理

    核心场景的梳理可通过调研客户的业务场景和流程,将客户业务场景通过泳道图表达出来,使得对整个需求场景有一个更全面的理解。

    (1)角色

    内部内推涉及的角色有哪些?候选人、员工、HR、HR管理者,首先要分析这个产品会有哪些角色参与?他们的分工是怎样的?上下游的流转是怎么样的?有哪些前置条件?和其他功能模块的关系是怎样的?

    (2)核心场景

    1. HR在职位发布/管理的时候可以设置哪些职位是属于内推职位以及创建内推项目的时候可选择哪些职位进入这次的内推项目中来。

    2. HR可以进行多个内推项目的创建,适用于分公司或不同的时期。不同部门或不同岗位可独立配置职位的奖励规则。

    3. 内推活动创建后,可在哪些地方展示?可通过哪些方式分享出去?哪些人可以分享?通过什么方式知道投递的候选人是某个员工分享职位带来的?

    4. 内推投递的候选人在哪些地方查看?候选人是否可以查看自己被内推的进度?员工在哪里查看自己内推的人选进度和状态,以及奖励情况?

    5. 内推的效果如何?内推职位和非内推职位的招聘周期是否有变化?内推的成本如何?内推奖励如何发放?不同职位和不同部门员工的内推情况如何?

    3. 商业模式和运营策略

    (1)商业模式

    B端产品的商业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按账号收费的订阅模式;一种是买断制的私有模式;

    订阅模式一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SaaS模式”,可以按照不同功能或同一功能的不同限制包装成一个个套餐进行售卖,也有按照不同模块功能包进行售卖(对于一些企业用不到该功能包可以降低他们的成本),直接买断的客户很少。

    回到内部推荐这个项目,如果是你来负责,你会如何思考它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最终这个项目能否为公司带来价值,间接关系到你的结果。

    (2)运营策略

    B端的运营策略和C端大同小异:活动运营、客户(用户)运营、产品运营。

    内部推荐这个项目主要是从产品上如何进行运营?

    1. 产品设计上

    a. 功能上线后在菜单入口增加一个“New”小图标,吸引用户点击,让用户更快发现新功能。

    b. 增加指引或新手任务,让用户可以更快上手使用,降低学习成本。

    c. 内部推荐是需要员工将职位分享出去的,那么就可以在分享的“海报和链接”页面底部增加“Power by XXX”字样,相当于在给公司打广告。

    d. 生成季度或者年度的员工内推报告,如这一年你推荐多少人,有多少人入职,为公司节省多少招聘成本等等,总的就是设计让员工有分享欲的数据。分享的海报带上公司的品牌“Power by XXX”。

    2. 渠道运营:公众号、官微、官网、系统公告的关于内部推荐的介绍等等。

    4. 产品设计

    (1)产品规划

    产品规划一般是在确定要做的情况下,并且已经确定大概的产品方向,分步进行到达目标就需要对产品进行规划,规划每一个版本要做哪些事情。

    还是以内部推荐为例,之前有提到内推是企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招聘渠道,不仅仅是内部员工的推荐,如果说希望能够更快的招聘到候选人,还需要外部的推荐,那么这个时候社交化招聘就诞生了。所以在进行内部推荐规划的时候,可以根据推荐角色的不同分为:内推+外推,一阶段先满足企业内部员工的推荐,第二阶段再去做外部推荐。因为外部推荐涉及到权限、多重分享、奖金分配计算、提现等等复杂业务场景,也是相对难度更大的一件事。

    回到内部推荐,又可以根据业务流程拆分为:配置——分享/推荐——入库——查看/统计——奖励发放,从配置到入库已经是一个最小闭环,也就是我们通常说到的MVP版本。

    所以总结下来产品规划要做的事情就是从产品的全局角度,对产品大致方向进行近中长期的规划。关于MVP版本的规划可根据业务流程的最小闭环和满足kano模型中基本型需求,进行校验。

    (2)产品架构

    产品架构是对现阶段产品上下游关系的解构,包含详细的产品功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产品之间的关系,了解产品大致的功能内容。

    如内部推荐,他上游对接的职位管理、员工组织模块,下游对接的候选人管理、数据分析、招聘官网、薪酬等等。以及内部推荐自身又需要拆分出来几个大的子功能模块,如内推设置、C端展示/分享/查看、数据统计等。

    (3)用户故事

    用户故事是基于用户真实场景遇到的问题,希望得到的解决方案,目的是一方面帮助产品研发团队更好的理解用户需求和业务,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用户故事进行优先级的判断,确定高优先级的需求,从而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最小可行性产品。

    用户故事一般可从4个方面进行撰写:用户角色( WHO)、遇到了什么问题(WHY)、希望怎么解决(WHAT)、优先级。例如:

    (4)原型设计

    根据前面的业务流程梳理、产品架构、用户故事,我们脑子里面对这个产品已经越来越清晰了,接下来就是把脑子里面的画面用图进行展示出来。

    原型设计需要我们平时对一些优秀的交互、组件有一定的积累,设计起来会非常快。并且B端的页面相对都非常的固定(表单配置、列表展示、按钮弹窗等),重要的是我们对于用户需求的理解,重要和非重要的信息如何放置,这个操作是否高频,我们希望引导用户如何操作、新用户和老用户是否有差异、操作有没有异常情况并如何处理等等。

    这里举一个内部推荐的交互设计例子,内推的职位其实是拿的职位管理模块中的职位,职位都是有状态的(招聘中、已暂停、已关闭和已删除等),在选择内推职位的时候是不是只展示“招聘中”的职位,需要对选中职位进行C端展示排序(紧急在前面、技术岗位在前面),这个交互就比较复杂(当时我记得和研发争论点在于:在选择职位弹窗中进行排序还是选择完了之后在职位列表页面进行排序?在选择弹窗中进行排序研发成本会比较大,在选择之后在列表中排序整个流程比较冗余),所以产品经理就需要对用户需求理解较深,是否在选择弹窗中就有对职位排序的需求以及概率是多少,从而进行取舍,决定如何做。

    异常场景的处理:如果说某个内推职位被关闭了,那内推的职位是不是也要跟着关闭,那这些内推职位是否还要展示和在后台内推职位列表中如何展示,以及分享出去的职位和进入流程中的候选人如何处理等等。

    这里还想再补充一点,交互设计直接影响到产品的使用体验,尤其在用户被一些优秀的C端产品教育之后,对于B端产品的用户体验也会有一定的要求,用户口碑很多时候就是用户对于产品使用感受的传播,所以B端产品的用户体验同样重要。

    (5)权限设计

    权限设计是产品设计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关系到数据权限和功能权限,特别是一些敏感数据不该一些人看到,一些重要的操作不该所有人都能操作,被泄露和误操作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

    权限设计最熟悉的是RBAC模型,即:用户、角色和权限,简单的理解其理念就是将“角色”这个概念赋予用户,在系统中用户与权限之间通过角色进行关联,以这样的方法来实现灵活配置。RBAC其实是一种分析模型,主要分为:基本模型RBAC0、角色分层模型RBAC1、角色限制模型RBAC2和统一模型RBAC3。感兴趣可以去了解下它们的区别。

    内部推荐涉及到的一些权限,无非就是内推配置的「增、删、改、查」,权限跟着角色走,默认管理员可操作,其他角色的权限由管理员分配。

    (6)数据埋点

    B端数据埋点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分析产品功能的使用情况,二是分析业务情况。

    分析产品功能使用情况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个功能上线之后,客户对于该功能的需要程度(用的越多说明越重要,后续做更多的迭代优化)。分析业务需要是客户对于自身业务运转情况的了解,针对性解决业务中的问题(如渠道分析,分析不同渠道的贡献度,资源投入也会向贡献度高的渠道倾斜,以及是否要拓展其他渠道)

    内部推荐这里的埋点也分为:功能埋点和业务埋点。功能埋点如“内推使用客户数”,业务埋点内容就有很多,更多的是一些统计分析表如“内推职位招聘周期分析、内推渠道分析、内推员工分析等”。

    5. 项目中后期的一些事

    (1)需求评审

    需求评审我觉得没什么好写的,只要按照前面的流程把要做的产品想清楚了,基本不会有什么问题,只说三点建议:

    1. 需求评审不要让参加评审的人打断你,可以先告知说有问题先记下来,等你快速讲完再提问,否则非常影响你的节奏。

    2. 需求评审中不确定的内容,请在评审之前就解决掉,在评审中大家再探讨很浪费时间,有可能你还需要大改产品方案,这是最难受的。

    3. 需求评审中需要研发或者测试注意的点,提前标注好或者记好,专门在会上着重提醒一下,节省后续的沟通成本或犯错成本。

    验收和培训项目的验收和培训,各个公司的流程有所差异,也没什么可说的。验收的时候重要的功能和流程多测几遍,上线后再验证一次。根据培训的对象不同,培训的内容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如果是面对销售和市场部门,要讲清楚产品的价值、亮点/友商差异化以及使用场景。

    (2)验证和复盘

    项目在上线后,进行数据的观测和复盘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可能直接关系到你的晋升。项目复盘的方法有很多,比较常用的STAR原则,即“背景、任务、行动、结果”。我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个“plan”,下一步的计划。

    SITUATION: 情境,即描述背景,你在当时所处的环境或者面临的挑战。比如你当时要做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项目,公司没有成功的先例可以参考;或者在一次团队合作中与同事出现了意见分歧等等…尽量与工作相关,描述的尽可能详细。

    TASK: 任务,指描述你当时的任务,或在当时环境下你所承担的职责。比如你是这个项目的组织者、策划者,需要带领团队探索未知。或者你需要解决与同事之间的分歧,试图说服他听取你的意见等;或者是达成销售目标…

    ACTION: 行动,即表述你和你的团队做了什么事情,如何克服挑战。

    RESULT: 结果,解释所采取的行动产生了什么结果,对比目标是否有实现,从中学到了什么。

    PLAN:计划,讲述下一阶段的计划和可能达成的目标。

    总结

    总结一下:拿到一个项目,不要直接开始就干,首先搞清楚为什么要做,不做会怎么样,做的价值在哪里,如何验证项目是否做的成功;其次再去思考,看看市场上其他人是怎么做的,不同行业客户的诉求是怎么样的,我们做的话别人为什么会选择我们;最后才是动手去做。在做的过程中要时刻思考用户的真实需求是什么,把用户体验做好,要考虑到异常场景以及权限如何设计。

    至此整个《如何落地一个中型项目》全部完结,也是我这几年做产品的一些积累和探索,只是为了完成某个项目和认真的去做某个项目,带来的收益(公司/个人)是完全不一样的,不管项目大小,按照我这个框架去思考,一定会让你收获颇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我用了1个月,深度拆解了这款物流与供应链aPaaS产品,收获满满!

    产品设计 2023-08-15

    很多企业通过PaaS和aPaaS的架构方式实现了基于无代码和低代码快速实现业务开发,提升了效率。本文将拆解一款企业级的物流与供应链aPaaS平台:阿帕数字(Arpa)的Sarpa开放平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最近AIGC盛行,话题风靡全球,网上已经有技术大牛通过chatGPT完整的搭建起了全套系统,根本不需要再做开发工作,让很多做前后端开发的朋友们产生了强烈的担忧,似乎程序员这个物种终结的日子已经在倒计时了。

    但在木笔看来,其实大可不必担心,我坚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AIGC只会帮助我们程序员们更加高效,想直接替掉我们,似乎还为时过早,因为业务系统的核心并不是代码,而是复杂的业务场景梳理,这些都是和每个公司的业务现状强相关的,需要很多人为思考、讨论和决策的过程,并不是单纯的通过AIGC生成几行代码就能搞定的,所以我们只需要平常心对待,积极拥抱就好。

    况且,在好几年前,很多企业就已经通过PaaS和aPaaS的架构方式实现了基于无代码和低代码快速实现业务开发,相比传统开发模式,开发周期和开发成本缩减了50%,比chatGPT更实用,但程序员同胞们并没有为此颤抖,甚至很多人都没听过PaaS和aPaaS这两个词。

    那到底什么是PaaS和aPaaS呢?本篇文章,木笔为你科普一下这个更应该让程序员们颤抖的概念,并带你拆解一款企业级的物流与供应链aPaaS平台:阿帕数字(Arpa)的Sarpa开放平台,特别感谢阿帕数字(Arpa)的朋友们提供的宝贵的交流机会和诸多资料,才得以让我们有机会近距离一睹一款物流与供应链垂直赛道里的aPaaS平台的风貌。文章略长,建议先收藏。

    01 什么是PaaS和aPaaS?

    了解系统开发流程的朋友们应该都不陌生,如果想完整的上线一个系统,我们需要先购买服务器,安装操作系统,然后确定开发语言,部署开发环境,接着进行系统开发和测试,待系统开发完成以后,再上线推广。

    在这些开发流程中,可以全部由使用方自己完成,也可以把部分能力外包给服务方来实现,于是就出现了四种方式:本地自研、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务)、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

    ▲IaaS、PaaS与SaaS

    本地自研:企业自己建设机房,并购买服务器和安装操作系统,然后在服务器上部署开发环境、开发系统,并完成项目上线,这种模式在10年前网络不通畅时,是主流的开发模式;

    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企业不需要建设机房和购买服务器,可以按需直接购买IaaS服务商提供的虚拟机、存储、网络和其他基础设施资源,这些基础设施都是部署在云端的,也即经常所说的云计算;

    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务):在IaaS的基础上,服务商还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开发和部署应用程序的平台环境。开发人员可以使用PaaS提供商的工具和资源来直接构建、测试、托管和扩展应用程序。

    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服务商提供完整的软件系统供企业使用,企业直接打开浏览器即可访问,服务器、开发环境和开发过程都不需要了。

    无论是IaaS、PaaS还是SaaS,都是服务商为企业提供的可直接购买的云服务,所以才叫“XXX即服务”,但三者提供的服务方式不同。IaaS只提供服务器和网络等基础设置,PaaS还提供开发平台供企业二次开发,SaaS则为企业提供完整的软件服务。

    aPaaS(应用平台即服务)是PaaS的一种特殊形式,由服务商提供可视化的开发组件,使用方可以在不具备开发能力的基础上也能在平台上快速搭建出自己想要实现的系统功能,而PaaS通常需要开发人员按照PaaS平台的规范,基于PaaS平台的API接口,在本地完成应用程序的开发和数据提供,然后部署到PaaS平台上。

    02 物流与供应链aPaaS平台:Sarpa开放平台

    理解完aPaaS概念以后,我们一起来拆解一下强大的阿帕数字(Arpa)的物流与供应链aPaaS平台:Sarpa开放平台。

    先介绍一下公司背景吧:阿帕数字(Arpa)是一家全球领先的物流与供应链数字化解决方案服务商,公司联合华为共同打造的“华为&阿帕智慧物流云”覆盖了采购、运输、仓储、终端四大领域,致力于帮助客户优化供应链,提高客户满意度,目前已经服务了10000多家客户。

    Sarpa数字供应链开放平台(以下简称Sarpa 开放平台)是阿帕数字(Arpa)自主研发的一套aPaaS物流与供应链开放平台,经过多年积累,基于阿帕数字(Arpa)基础云设施和中间件平台搭建起一套aPaaS开放平台,包含业务中台、数字中台和接口服务平台三个中台服务,可以在不开发代码的前提下,支持模块化自主定义业务场景,为客户快速搭建供应链系统,开发成本低于行业20%,交付周期缩短50%。

    目前,公司利用Sarpa云原生设施,构建了ArpaOMS(订单管理系统)、Arpa TMS(运输管理系统)、Arpa WMS(仓储管理系统)、Arpa ITL(厂内物流管理系统)、Arpa BID(电子招标系统)、Arpa SCV(供应链可视化平台)等共30多款SaaS化的供应链系统,输出了网络货运、智慧园区、零担快运、国际物流、冷链物流、多式联运等16款不同场景的解决方案,在智能制造行业、现代物流行业、商贸流通行业都有成功的案例。

    以下是Sarpa 开放平台的整体架构:

    ▲阿帕数字(Arpa)供应链开放平台架构

    Sarpa 开放平台提供两种开发方式:

    (1)使用aPaaS 能力无代码开发:可以完全基于开放平台提供的组件和服务快速搭建起一套原生应用;

    (2)使用PaaS的能力低代码开发:针对已经有外部系统,可以只使用开放平台的部分能力, 构建更符合业务诉求的场景应用。

    针对不同的供应链场景,Sarpa 开放平台已经开发出了30多款原生SaaS供应链系统,可以直接提供给客户即开即用,非常方便:

    ▲阿帕数字(Arpa)原生30多套供应链系统

    口说无凭,基于Sarpa开放平台的aPaaS能力和强大的中台能力,只需要几秒钟,就可以快速搭建一套供应链系统。下图是阿帕数字(Arpa)的同事现场为木笔演示的一款智慧园区管理系统的aPaaS生成过程,相当丝滑:

    ▲用aPaaS生成一款智慧园区管理系统(动图)

    有没有被惊艳到?反正我觉得蛮厉害的。下面我们来简单拆解一下底层实现原理:

    因为Sarpa开放平台底层已经集成了足够多的中台化组件,并且已经积累了一套非常健全的智慧园区解决方案和系统功能:

    ▲aPaaS后台生成操作页面

    当遇到一个新的项目时,常规公司的做法是重新为新项目开发一套新的系统,最短也要一个月时间,而基于Sarpa开放平台的中台化能力,只需要在开放平台组件库中勾选需要的功能,然后点击「输出场景」,像配置菜单权限一样,后台就会自动生成一套全新的系统了,分分钟完成,然后简单配置调整一些页面元素即可,还可以对接相应的硬件设备。

    ▲aPaaS后台生成的智慧园区系统

    03 Sarpa开放平台的系统全流程

    Sarpa开放平台支持B2B、B2C等多种业务形态下的采购、运输、存储、销售、发货、结算的供应链全流程管理,下面重点介绍采购入库、销售出库和运输全流程:

    ▲Sarpa开放平台系统交互流程

    1. 采购入库流程

    ①Arpa OMS(订单管理系统)承接上游ERP系统下发的采购订单,经OMS接收、调度并下发到对应的仓库WMS系统中;

    ②供应商可以自己送货,或者三方承运商送货至仓库,若使用三方承运商,则需要用到Arpa TMS(运输管理系统),在TMS上下单,由TMS匹配承运商安排配送;

    ③供应商送货到仓库后,在ArpaITL(场内物流管理系统)系统中预约排队、然后按照顺序进入收货环节;

    ④仓库作业人员在Arpa WMS中完成收货和入库上架;

    ⑤财务安排给供应商做采购结算付款,如果涉及到承运商,由Arpa BMS(计费管理系统)计算运输费用,并与承运商进行对账和结算。

    2.销售出库流程

    ①Arpa OMS(订单管理系统)承接上游电商平台、ERP或其它渠道的订单,经OMS接收、拆合单处理后,将订单分配最合理的仓库,并下发到对应的仓库WMS系统中;

    ②仓库作业人员接到订单以后,对订单安排波次,并按波次拣货、打包;

    ③仓库安排快递物流,或者承运商上门取货,并安排配送,在Arpa TMS(运输管理系统)系统中管理配送全过程,直到订单被签收;

    ④如果涉及到承运商,由Arpa BMS(计费管理系统)计算运输费用,财务与承运商进行对账和结算。

    3.运输流程

    ①承运商提前注册入住运营商的平台,发货方(商家、仓库)有发货需求时,在平台上发布配送任务,每个任务生成一条运单;

    ②Arpa TMS(运输管理系统)对运单按照路线拆分合并,匹配有合适运力的承运商,并发布招标信息;

    ③承运商在线报价、投标,若中标了,则按照约定时间派车到发货方进行排队装车,并按照路线进行配送,直到目的地签收。配送过程由TMS全程定位和跟踪,如遇异常,及时申报;

    ④配送完成后,由Arpa BMS(计费管理系统)输出账单与承运商和发货方对账结算。

    04 Sarpa开放平台 OTWBS 系统拆解

    ArpaOMS(订单管理系统)、Arpa TMS(运输管理系统)、Arpa WMS(仓储管理系统)、Arpa BID(电子招标系统)、Arpa SCV(供应链可视化平台)是基于Sarpa开放平台的PaaS能力搭建起5个最核心的物流与供应链系统,目前已经在智能制造行业、现代物流行业、商贸流通行业等不同行业里应用。

    由于篇幅关系,我们只对每个系统最核心的功能进行拆解,对细节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公众号里对话框里回复“PaaS”获取系统的详细介绍PPT ,也可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阿帕数字(Arpa)官方更多信息。

    1. ArpaOMS 订单管理系统

    在新零售和短视频时代,各种线上和线下的销售渠道如雨后春笋般衍生出来,线上直播、电商平台、小程序、线下门店…..机会变多的同时,订单不统一、库存和商品分散的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给采购、仓储、物流、财务部门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经常出现超卖、发货不及时、配送超时等现象。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就需要对订单和商品做全渠道和全流程管理,这也是阿帕数字(Arpa)的OMS订单管理系统的特色之一:结合供应链全生命周期物而构建的全渠道订单中台,以订单管控为核心目标串联供应链上下游,通过对订单的全链条管控和调度,驱动物流运输和仓储高效作业,提升仓配协同能力。无论是电商平台订单,还是三方平台订单、电话订单、邮件订单、ERP订单,抑或是手工创建的订单,都能在OMS中整合为统一的履约单据,集中调度,驱动下游WMS仓储作业和TMS运输作业执行。

    ▲Arpa OMS的全渠道订单管理

    在系统功能上,Arpa OMS系统分为基础信息、规则管理、订单管理、调度管理(订单调度、运输调度)、订单执行和可视化管理5个部分。

    (1)基础信息:提供全局唯一的系统主数据,包括地理行政区、货品、货主、供应商、客户、收发货信息、仓库、承运商信息等;

    (2)规则管理:订单调度过程中的用到的一些规则配置,如订单分组规则、单据编码规则、订单处理规则(确认规则、运输规则、波次规则等)、订单调度规则(合单规则、拆单规则、订单下发规则、一键配载规则)、NLP结构化规则等;

    (3)订单管理与执行:对订单(包含采购订单、销售订单、退货订单)的操作管理,包含订单池接单、订单确认、订单控单、波次组单、订单齐套,以及订单的执行过程管理等;

    (4)订单调度:分为订单调度和运输调度,订单调度负责订单(包含采购订单、销售订单、退货订单)的管理和调配,包含计费合单、拆分、分仓、订单变更、审核和下发等,运输调度负责运输过程中的运单管理和调配,包含运单接单、配载管理和运输调度等;

    (5)订单可视化:提供订单和运单在执行过程中的全程跟踪、状态查询等,保证订单信息全程无死角可见。

    ▲ArpaOMS订单管理系统系统架构

    2. ArpaTMS 运输管理系统

    Arpa TMS运输管理系统实现了从货主到司机,再到客户的全链条全渠道管控。在工业物流领域里,因为供应链靠近上游,资源分散、角色多、链条长,流程相对没那么标准,信息化程度也比较落后。

    Arpa TMS是少有的实现了工业物流从供应商的原料采购,到成品生产,再到成品出库配送给客户的全链路物流管控系统,重点解决了目前运输行业里常见的运力池资源分配不均、运输时效不稳定、货物信息难追踪,运输流程不可视、运输车辆满载率低、运输成本高、费用结算方式不灵活,出错率高等问题 。

    在配送方式上,Arpa TMS系统支持整车管理、零担快运、同城配送、国际物流和多式联运等多种运送方式,在技术上获得华为首批鲲鹏技术认证书,相当有实力。

    ▲ArpaTMS支持的运输方式

    一个完整的运输系统流程包含以下5步:①承运商注册入驻;②发货方发起运输需求;③平台匹配运力,发布招标需求;④承运商投标,中标后,派车预约并安排配送;⑤配送完成后进行对账和结算。

    完整的运输系统流程图如下:

    ▲ArpaTMS系统流程图

    Arpa TMS系统涉及承运商、司机、用户3个角色,系统功能上分为发货端(提供给发货方使用,方便下单、查询、结算等)、系统运营端(负责后台整体运营、日常审核、调度、对账等)、承运商端(提供给承运商和车队使用,用于维护运力、接单派车、在途监管等)和司机端(司机的日常使用,用于接单抢单、装货卸货、回单操作等),系统架构如下图所示:

    ▲ArpaTMS运输管理系统架构

    3. ArpaWMS(仓储管理系统)

    在互联网渗透的这10年里,市面上涌现出各种业务模式(B2B、B2C、C2B、B2B2C),每种模式都有其仓储物流特色,例如B2B通常大批量进出库,B2C以小单为主,需要合单拣货,C2B需要兼容不同批次的商品小批量入仓,B2B2C需要支持订单多级联运等,当一个企业里同时出现以上多种模式时,如果仓储作业流程和系统跟不上,就会出现多仓管理难、作业流程不规范、库内管理混乱、人工经验依赖度高、准确性差等问题。

    如果要解决以上问题,需要标准流程+现场运营+系统管理三者齐上。在系统设计上,最好是一套系统能够兼容多种模式,这样既可以在同一个仓库里实现多种作业形态并存,也可以支持不同仓库不同的作业形态,这也是Arpa WMS的设计初衷,能够支持不同来源平台、不同仓储形态、不同作业模式、不同设备模式,并且,基于云端的部署方式,还能够实现一键开仓、支持全国库存实时共享,老板再也不用担心库存飘在天上啦!

    Arpa WMS的入库流程及业务规则如下图所示:

    ▲ArpaWMS入库作业流程

    WMS出库流程及业务规则如下图所示:

    ▲ArpaWMS出库作业流程

    Arpa WMS系统的整体架构分为应用层、管理层、控制层和硬件层:

    (1)应用层:提供标准的API接口,承接上游OMS、ERP、CRM、SRM、MES、OA等各个上游系统下发的出入库单据;

    (2)管理层:这是WMS最核心的功能,管理仓储内部业务,提供货位管理、入库、出库、发货、盘点、移位等仓库日常用到的流程和作业管理,保证每个商品在库的精细化管理;

    (3)控制层:通过WCS(Warehouse Control System 仓储设备控制系统)与各种自动化设备对接,接收WMS下发的作业执行指令,驱动设备执行作业;

    (4)硬件层:为了辅助高效作业,通过WCS系统管理,可以支持立体库码垛机、RFID、自动拣货机器人、AGV运输小车、PDA、穿梭车和电子拣货标签等多种常用的自动化设备,大幅提升作业效率。

    ▲ArpaWMS仓储管理系统架构

    4. Arpa Bid(电子招标系统)

    生产制造型及贸易型企业因其原材料、成品等货物流通需要,需频繁对配送服务商进行招标,然而物流运输行业招标比较传统,还在以QQ/微信群、邮件等线下方式进行,价格不透明,而且运价普遍偏高。为提升物流运输行业的招标效率,规范招标流程,Arpa Bid(电子招标系统)应运而生。

    Arpa Bid的电子招标流程分为发标的、投标报价、评标议价、发布中标4个步骤。

    (1)发标的:招标方发布招标信息及要求,系统提供定向询价、公开招标、单一来源招标、暗标招标4种招标方式;

    (2)投标报价:投标方(物流承运商)在线投标和报价,系统支持三轮竞价和限时竞价两种竞价方式筛选出最低报价的投标方;

    (3)评标议价:通过竞标获取的最低价和投标方进一步议价,以获取最优的价格,系统支持意向议价和公开议价两种方式;

    (4)发布中标:公布中标结论,支持公示,或单独通知中标方。

    ▲ArpaBid电子招标系统流程

    针对不同的物流招标场景,系统也提供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1)普通订单运输方案询价(特点:频次高,时效要求高,需快速响应报价),系统提供定向询价方式。

    (2)年度锁价招标(特点:频次固定,货量稳定、市场行情稳定,线路相对固定),系统提供公开招标和单一来源招标方式。

    (3)季度/月度锁价招标(特点:市场行情相对稳定,个别承运商资源不可替代),系统提供公开招标和单一来源招标方式。

    (4)批次招标锁价(特点:招标频率较频繁,意向承运商较固定,可采用暗标模式),系统提供公开招标和暗标招标方式。

    (5)批次招标一车一议(特点:市场行情波动大,批次无法锁价,承运商按批次招标,单车议价),系统提供公开招标和暗标招标方式,并且支持一车一议。

    ▲招投标应用场景

    Arpa Bid的系统架构图如下,当TMS和OMS中有需要运输的任务产生时,OMS会将运输任务生成Bid系统的招标任务,在Bid系统的平台管理端生成标书并发布给承运商的管理端,各服务商在线完成投标竞价和合同签约。Bid系统将最终中标的承运商回传OMS,最终由TMS系统管理承运商完成运输任务。

    ▲ArpaBid电子招标系统架构

    5. ArpaSCV(供应链可视化平台)

    供应链的信息化迭代过程中,通常会经历无系统时期(无需系统)、系统孤岛时期(有独立的系统)、系统协同时期(系统之间互通)、数据智能时期(基于数据做预测和决策)4个阶段:

    ▲供应链信息化建设的4个阶段

    现在很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实现了系统协同,但如果想要达到供应链数据智能阶段,除了建设健全的系统功能来完成业务目标以外,还需要完整的数据能力来辅助业务决策。于是,为了满足业务对数据的需求,在前述的OMS、TMS、WMS、BID系统建设之上,阿帕数字(Arpa) 又自主研发了供应链可视化平台:SCV系统。

    阿帕数字(Arpa)的SCV供应链可视化平台致力于降低供应链风险,保障供应链安全,通过数据计算分析为供应商、制造商、承运商、经销商、终端用户等角色提供基于公铁海空数据的订单全程跟踪、物流位置信息、轨迹信息查询分析,同时可进行实时状态预警和预测性洞察分析,提供跨通信协议、跨系统、跨企业和部门间数据共享的工具和方式。

    SCV系统系统提供基础信息可视化、日志管理、信息采集、数据分析、算法模型、供应链可视化、智慧预警、决策建议等功能:

    (1)基础信息可视化:包含地址、货品、货主、供应商等基础信息的可视化,登陆、操作和接口等系统日志的可视化,以及订单、库存、物流、成本等业务数据的可视化;

    (2)信息采集:管理数据的收集和治理过程,包含数据源管理、采集配置、字典映射、导入采集、接口采集等;

    (3)规则算法:针对需要可视化呈现的订单、库存、物流信息配置智能预警和智能决策规则,以便数据能准确输出;

    (4)数据分析:对采集的业务数据进行分类、筛选、整理和输出的过程,包含客户订单分析、生产流程分析、采购流程分析、运输成本分析、线路选择分析、车辆调度分析等;

    (5)供应链可视化:提供供应链业务全过程的可视化查询,如订单生产过程可视、库存可视、物流可视;

    (6)智慧预警:提供针对订单、库存和物流的预警能力,提前发现订单履约、库存异常和物流运输的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

    (7)决策建议:通过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挖掘数据价值,为订单、库存和物流过程提供决策参考,例如自动生成订单发运计划、库存补货建议、库存调拨建议、承运商绩效考核、压车决策建议、路线调整建议等。

    ▲ArpaSCV供应链可视化平台架构

    下图为阿帕数字(Arpa)开发的网络货运大数据中心实时控制仓:

    ▲网络货运大数据中心实时控制仓(动图)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逐渐发展成熟,各种自动化设备的引入,使得物流行业的效率大幅提升,从传统的人找货,演进到货找人,大幅降低了人为移动的时间,提升了作业效率。下一阶段,随着信息化的进一步开放透明,4PL时代到来,通过Arpa SCV这一类信息整合平台,供应链市场也必将从传统的人找活模式(承运商发布信息,寻找发货方),逐步演进为活找人(发货方发布任务,平台自动匹配承运商),精准匹配发货方和承运商双方,提升促单效率、降低交易成本,这无疑是所有供应链人都期望看到的盛况。

    05 阿帕数字(Arpa)的智能供应链算法介绍

    在供应链领域里,好的业务离不开好的系统支持,好的系统也离不开好的算法支持。拆解完系统以后,再介绍4个阿帕数字(Arpa)的智能供应链算法:

    1. 智能拆单算法

    针对不同的订单,由于商品的物理位置、存储属性、运输方式不同,会有不同的收发诉求。Arpa OMS提供了3种拆单算法以应对不同的业务形态:

    (1)订单横拆:根据订单中的货品进行拆分,不同的货品拆分到不同的子单。适用于不同货品分仓发货,或库存不足、需要分不同品类发货的情况;

    (2)订单明细横拆:根据订单中的货品明细数量,拆分为不同的子单。适用于库存不足,需要分批发货,或运输条件限制部分货品不能混装,需要拆分运输;

    (3)订单纵拆:根据中转地不同,将订单拆成分段运输的子订单,便于分段处理订单。适用于多式联运和多方协同模式下,拆分订单。

    ▲ArpaOMS订单拆分算法

    2. 智能装箱算法

    智能装箱算法通过最优求解算法来优化货物装箱,保证不同类型、不同目的地的货物合理地配载到一起,减少装货时间,按照既定装货时间完成,提高装卸车效率、装箱率,降低运输成本。既保证不超高、不超方、不超载,又能快速地实现货物的装卸、排列。

    通过Arpa TMS与华为云合作的智能装箱算法,通过设置不同箱型的长宽高、体积、最大荷载,货物类型的长宽高、体积、重量、摆放方向设置(横放、竖放、能否承重、自身最大堆码层数)等,即可推荐最有装箱效果,展示装箱车次步骤,提高调度及装箱人员效率。

    ▲智能装箱算法示意图

    3. 路径规划算法

    路径规划服务使用数学规划和多种元启发式算法的调度优化引擎库、多样化的策略选择,可支持客户多样化的场景需求,达到路径最短/时间最短/成本最低等客户目标。

    在客户完成订单发布之后,路径规划服务会根据位置信息,送货顺序,交通管制情况规划最优配送线路,实现客户路径最短、时间最短、成本最低的目标,客户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调节路径,自动学习老司机最优配送路径,达到路径的最优解。

    ▲路径规划示意图

    4. 智能配载算法

    在同等车辆载重、体积限制下,智能配载通过货物的合理配载综合计算出运输收益最大的最优结果,提升运输收益,保障有限的货型结构配载出最大的效益。

    相同运输起点、终点,通过智能配载接口推荐出多条不同运输方案,如海上运输、陆上运输、铁路运输。每种方案对应的路程时间、运费信息提供给业务端去选择,提升运输收益。

    ▲智能配载算法示意图

    06 总结

    整体拆解下来,真的收获满满,不得不说,Sarpa开放平台真的是一个非常强大的物流与供应链的aPaaS平台,得益于其多年在供应链领域的深耕,以及对系统架构的不断升级,现在它俨然一个加工中心一样,可以根据客户的规模订制符合客户预期的解决方案,然后方便快捷的产出不同的系统方案,极大的降低开发成本和周期。

    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了解到阿帕数字(Arpa)清晰的市场定位,也看到了阿帕数字(Arpa)全体员工在为之努力的决心,从系统设计上就能清晰的感觉得到:

    面向小型企业:SaaS 化解决方案,提供单个系统的服务支持;

    面向中型企业:行业化解决方案,提供OTWBS系统一体化的标准解决方案;

    面向大型企业:平台paas化解决方案,根据客户的业务场景,在Sarpa开放平台上快速搭建场景化的业务系统。

    最后,分别用一句话总结一下阿帕数字(Arpa)的OTWBS这5个核心系统的核心能力:

    OMS订单管理系统:为三方平台、电商平台、ERP、电话营销等全渠道的订单和运单提供接单、拆单、合单、分仓、运力配载等调度和管理能力,保证订单全程可视化;

    TMS运输管理系统:为整车管理、零担快运、同城配送、国际物流和多式联运等多种运送方式提供运输下单、运力匹配、承运商接单派车、运输在途监管和对账结算等全链路管理;

    WMS仓储管理系统:为B2B、B2C、C2B、B2B等多种模式的仓库提供标准化的入库、出库和库存管理,支持多种自动化设备;

    Bid电子招标系统:将传统线下的招标流程线上化,提供招投标的全流程管理,支持定向询价、公开招标、单一来源招标、暗标招标等多种招标方式;

    SCV供应链可视化平台:为订单、运单和库存提供全局视角的可视化查询,并基于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提供智慧预警和决策建议。

    由于篇幅原因,本篇文章只对以上这几个核心系统做了宏观的介绍,很多细节无法展开,但系统的精华远不止这些。

  • 聊聊UX设计中的“干”“湿”模式

    产品设计 2023-08-15

    在做用户体验设计时,我们可能会不小心对用户的交互效率视而不见,导致让用户不断重复低效的活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借助一些概念来提升交互效率。这篇文章里,作者就总结了“干”(Don't Repeat Youself)、“湿”(Waste Everyone's Time)模式及相关应用,一起来看。

    一、什么是“干”模式?

    如果你想的是一种不含潮湿或液体的状态,的确没错。但是我想说的却不是这个。

    我所讲的“干”(DRY)是“不要重复”(Don’t Repeat Yourself )的缩写。这是一个软件开发原则,由 Andy Hunt 和 Dave Thomas 在他们的《程序员修炼之道》(The Pragmatic Programmer)一书中提出。该原则指出,“在一个系统中,每个知识点都必须有一个单一、明确、权威的表述”。

    “干”原则提倡尽量使用抽象来代替,以减少代码的重复,避免冗余。

    二、什么是“湿”模式?

    而另一方面,除了用来描述一种潮湿的状态,“湿”(WET)也是“浪费大家的时间”(Waste Everyone’s Time)、“我们喜欢打字”(We Enjoy Typing)、“每次都要写字”(Write Every Time)和“所有东西都要写两遍”(Write Everything Twice)的缩写。这是一种有趣的说法来表示当你的代码不够“干”时会发生什么。

    打住,我们现在是在谈论 UX 设计吗?当然了,跟着我继续往下走。

    三、为什么需要“干”模式

    高效!这就是原因。

    为什么在同个环境里只写一个就足以用九十九次,甚至数千次或在数千个地方应用的指令集,我还需要不断重复地写呢?

    当我需要去修改指令中的某些东西的时候会发生什么?难道要做数千个“复制粘贴”的动作吗?

    “干”原则通过使用户(即程序员)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成本来实现更高的投产比,从而节省时间、精力和金钱。

    反过来,“湿”模式将会耗费人力、时间和金钱,投产比却更低甚至没有。简直就效率杀手。

    四、两个“星球”的故事

    “干”模式是一个原则,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方法。要通过“干”模式来实现高效率,你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去使用它,例如编程语言、数据库、测试计划或文档。因此,你需要可以实现的工具。

    现在,尽管软件工程界非常看重效率,看重到刻意把他们所有的编程工具都建立在“干”原则上,但是 UX 设计界却把它留给了设计师自由判断的波动和偏见。(译者注:即没有上升成为行业内的共识)

    除了最佳实践的灌输外,通过给所有开发软件都配上可以实现“干”模式的工具包,软件工程界已经消除了在他们“星球”上不实践的所有借口。他们不仅非常高效,而且还在沿着生产力的轴线推动边界的发展。

    在我们的“星球” ——数字产品设计界,却是另一番景象。尽管我们有一大堆优秀的原则、规则和流程,使我们可以确定机会、识别和定义解决方案、创造以用户为中心的体验,但是我们却很少有甚至没有基本的结构来保证效率,并为用户提供最大的生产力。因为这不是我们设计思维过程中的一部分。

    尽管“干”原则是软件工程“星球”上,每个程序员在上班第一天就必须遵守的基本法则;但在 UX 设计“星球”的顶层,它都不是必需遵守的部分。因此,用户的交互效率就往往取决于设计师的奇思妙想了。如果我们中有些人关注到且贯彻了这个原则,用户会很高兴;而当我们忘记或忽略了它时,用户就会受苦。设计团队越晚关注到,用户就受越久的苦。

    这点对于那些设计帮助用户生成和管理信息(尤其是重复性内容)的应用或功能的设计师来说,尤为真实。甚至那些顶尖的产品都可能没有做好 —— 没错,说的就是你,微软、谷歌、苹果、Canva、Medium 和 Figma。

    五、UX设计中的“湿”模式

    在UX设计中,“湿”模式就是那些对效率有负面影响的设计结构或构成。它们之所以存在,从根本上说,是因为负责的设计团队没有一个质量控制原则,来确保交付到用户的东西都是通过了“干”测试。因此,他们发布的产品或功能就效率低下,迫使用户在同一环境的不同实例下需要重复同样的动作。“湿”模式导致了低效和冗余,损害了效率和生产力。

    5 条线,端点分别代表用户的努力和结果。5 次的努力产出 5 个结果,努力和结果的比例为 1:1。

    六、“湿”模式的一些案例

    尽管工程界将“湿”模式视为禁忌,但是设计界却淡化、忽视、推脱甚至为其辩护。以下是一些数字产品中的“湿”模式案例:

    1. Medium

    如果你花了 10 分钟在 Medium 上写了一个草稿,然后你需要将一个已经在 30 处不同的地方出现过的词“聪明”替换成“灵动”,你就需要扫描找到每一处的“聪明”,然后输入或填充“灵动”替换它。

    你可能会想到,Office 的 Word 和同样用于编写 Medium 的 IDE [1],比如 VSCode ,就有好的对应的处理方式。产品团队其实从一开始就要想到应该给 Medium 编辑器加上查找和替换的功能,因为它是一个文字处理工具,而作者需要经常更换或替换一些内容。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不得不接受重复劳动。

    ( [1] ID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集成开发环境)的缩写,是一种综合性的开发工具,通常包括编辑器、编译器、调试器和其他工具,用于开发、测试和调试软件应用程序。IDE 提供了许多有用的功能,例如语法高亮、自动补全、调试和测试工具、版本控制等,可以提高开发效率和代码质量。)

    同样的用户流程也发生在 Medium 文章中将 URL 添加到高亮显示的字符串中,也可用于将其替换为另一个字符串,而不会对界面结果产生任何影响。然而,由于用户的交互被留给设计师随性裁定, Medium 的产品负责人最终就让用户接受了“湿”模式。如果“干”原则是设计的基本原则,那么这种讨论就没有必要了,因为这个原则第一天就应该出现在 PRD 文档上。

    2. Figma

    你在使用 Figma 的时候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你已经将颜色、字号、位置等属性应用到了一组形状上,现在需要替换为另一种形状,但不要改变原来的属性?

    反正我是遇到了好多次了。每一次,我都希望可以选择想要改变的形状,右键点击替换的形状,从下拉菜单中点击“替换已选”,然后立马看到生效。或者,更好的是,在选择了前者后直接点击新的,就完事儿了。

    那么 Figma 实际上是怎么做的呢?你猜的没错,它迫使我们每次要做这样变换的时候,都需要重复做所有的事,又让我们接受“湿”模式。

    有趣的是,我在 Freepik 上遇到了同样的功能,但他们却实现了“干”模式。我心想:Figma 在最不需要的小点上都做到了,为什么在最需要的地方却忽略了呢?答案是:他们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因为“干”原则并不是其基本设计原则之一。

    3. Apple

    在 2023 年 1 月 iOS 16.2 发布之前,如果你想给每张图片独特的设置,在 iPhone 上编辑多张图片是非常好的。

    然而,如果你拍了一百张照片,且需要对里面的多张照片进行同样的编辑时,你可能会尝试通过从一张图片复制设置到另一张,而不是为每张图片重复编辑步骤,以此来节省时间。然而,你的愿望落空了,苹果公司选择了让我们为所有的 100 张图片重复相同的步骤,直到 2023 年 1 月。

    谢天谢地,他们在 2023 年终于看到这点。但是苹果公司,你怎么会花了这么长的时间?是不是因为你们的设计原则和最佳实践从未将“干”原则包含在内。

    七、UX设计中的“干”模式

    在 UX 设计中的“干”模式就是那些最大化效率的设计结构或构成。它们的存在,从根上说,是因为负责的设计团队有意为他们的用户打造高效的工作流程。

    “干”模式会优化设计,使效率最大化,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用户交互的冗余。

    1条线代表用户的努力,与代表结果的5条线平行地连接。同样的努力产生了5倍的结果,努力和结果的比例为1:5。

    八、“干”模式的一些案例

    尽管在UX设计“星球”上有一些“湿”模式,但是我们同样也有一些“干”模式的案例,它们解放了我们的生产力,使我们从中受益。我将会强调这些模式,以帮助加强和鼓励采用干式原则作为 UX 设计的基本原则。

    当然,案例非常多,我只举以下的一些内容。

    1. 图形设计——Adobe 的智能对象

    “智能对象”是一种容器,可以将一组的内容链接到 Photoshop 中的多个图层。它可以使设计师们对这些图层应用状态进行更改,同时保护原始或父级的内容。“智能对象”功能还可以支持将其他项目(Project)中的图像链接到现在的工作中。对“智能对象”所做的更改会自动同步到所有的实例(Instances)。我现在仍能够记得 Adobe 在 2014 年推出这个功能时的盛况,感谢他们的付出。

    2. UI设计和原型——组件

    在设计中,组件就是用户界面中可以重复使用的构件。它们是设计领域中最突出的“干”式案例之一。它们使设计师们可以在不同的地方使用同样的设计对象,同时在一个父级的对象管理它们的属性。试想一下,如果我们不得不在设计项目的 50 个不同地方单独交互或操作 50 个主按钮属性,多么可怕。Figma,、AxureRP、Sketch 、UXPin 以及其他原型设计工具通过组件让我们保持“干”模式和理智。

    3. 文字处理——查找和替换

    用过微软的 Word 或者类似于 Atom 或者 VScode 的代码 IDE 的人,都会在某个时刻,需要在他们的文档中用另一个词或短语替换一个常见的单词或短语,而不用多次复制或输入相同的内容。像 Word 和代码编辑器这样的文字处理软件通过“查找和替换”功能使这成为可能。

    4. 图像处理——Apple

    Apple 更新了 iOS 16.2,增加了一项功能,允许用户将一张图片的编辑同时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的图片。现在就是“干”模式了。

    三张iPhone截图演示iOS 16.2的“复制编辑”与“填充编辑”功能

    九、总结:让我们更加重视效率吧

    用户交互的效率不应该完全由设计团队决定。我们是人类,我们可能会忘记、有偏见或者无知。这是正常的,我们都在成长中。但是,就像我们的工程师同事们,我么应该确保这些弱点不会扰乱我们的工作质量。

    我们在设计思维上做得很好,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我们应该更加有意抽“干”用户的交互。我们可以从确立“干”原则作为 UX 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与 “以用户为中心” “一致性” “层级” “上下文” “用户控制” “无障碍性” “可用性” 齐名开始。

    尽管“效率”是以上提到的第七个基本原则“可用性”的 5 个组成部分之一,但是我仍然建议设计界可以考虑将“干”原则作为第 8 个基本设计原则,以在各方面指导我们的设计决策。

    此外,我们也可以将它添加到我们的设计启发式 [2] 中,并向初学者传授这一理念。更加认真地对待效率,认真到将我们的所有产品、流程和功能都“干”化。只要我们愿意,就可以做到。

    ( [2]“设计启发式”(design heuristics)指的是一系列被设计师用来指导和评估设计的通用原则或规则。这些原则或规则旨在帮助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提高设计的质量和效率。常见的设计启发式包括可用性原则、用户体验原则、信息架构原则等等。)

  • UI设计方面的几点心得和启发

    研究 2023-08-14
    好的,我将详细介绍您在UI设计方面的几点心得和启发。1. 多看、多想、多做:观察优秀的设计作品是培养自己设计感和视觉理解力的重要途径。您可以学习别人的设计思路、构图和色彩运用,从中获得灵感,并将这些灵感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同时,通过思考和分析这些设计作品的逻辑和细节,可以帮助您提高设计的完整性和用户体验。2. 逻辑思维...

    好的,我将详细介绍您在UI设计方面的几点心得和启发。


    1. 多看、多想、多做:观察优秀的设计作品是培养自己设计感和视觉理解力的重要途径。您可以学习别人的设计思路、构图和色彩运用,从中获得灵感,并将这些灵感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同时,通过思考和分析这些设计作品的逻辑和细节,可以帮助您提高设计的完整性和用户体验。

    image.png

    2. 逻辑思维的重要性:逻辑思维是UI设计的基石。清晰的思维过程可以帮助您准确地理解用户需求,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设计方案。通过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您可以更好地组织信息,搭建合理的界面结构,并优化用户的交互体验。


    3. 累积项目经验:每个项目都是您提升自己技能和经验的机会。通过参与不同类型的项目,尤其是面向不同目标用户的项目,您可以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和行为,更加准确地把握设计方向。同时,由于每个项目的特点和问题都不同,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另外,对其他UI设计师的启发,您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1. 与其他设计师交流:参加UI设计工作坊、研讨会或与其他设计师进行交流,可以促使您不断接触新的创意和思想。通过与其他设计师的互动,您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并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2. 跟踪行业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设计的不断发展,UI设计领域也在不断变化。了解当前的设计趋势和最新的技术应用可以帮助您保持时代感,创造出更具前瞻性和吸引力的设计作品。


    3. 探索多样化的设计领域:UI设计并不局限于特定的行业或领域。尝试涉足不同类型的项目,如移动应用设计、网站设计、游戏界面设计等,可以让您接触到不同的用户群体和需求,拓宽自己的设计思路和创意。


    总之,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是成为优秀UI设计师的重要方法。同时,与其他设计师交流、了解行业趋势,并拓展设计领域的实践经验也是不可忽视的。希望您的经验和启发对其他UI设计师的成长有所帮助。


  • [PROMPT] 的主题是UI设计思维

    研究 2023-08-14
    [PROMPT] 的主题是UI设计思维。UI设计思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创新方法,旨在将人们的需求、技术的可能性和业务成功的要求集合起来。它借鉴了UI设计师的工具包,通过运用敏感性和方法,考虑什么是技术可行的、什么样的商业策略能够转化为客户价值和市场机会,以匹配人们需求的学科。在理解UI设计思维的概念之前,首先需要对UI设...

    [PROMPT] 的主题是UI设计思维。

    image.png

    UI设计思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创新方法,旨在将人们的需求、技术的可能性和业务成功的要求集合起来。它借鉴了UI设计师的工具包,通过运用敏感性和方法,考虑什么是技术可行的、什么样的商业策略能够转化为客户价值和市场机会,以匹配人们需求的学科。


    在理解UI设计思维的概念之前,首先需要对UI设计进行简要介绍。UI设计(User Interface Design)是指一种通过设计用户界面的方式,提高用户体验的方法。UI设计师不仅需要关注视觉效果,还需要考虑交互设计和用户体验,以创造出易于使用、吸引人并且功能完善的界面。UI设计师通常使用设计原则、色彩理论和用户测试等方法来实现这一目标。


    UI设计思维延伸了传统UI设计的概念,强调设计师需要更加全面地理解用户需求和商业背景。它倡导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要以用户为中心,深入了解用户的行为、需求和心理,将这些信息与技术和业务要求相结合,最终创造出满足用户需求的创新解决方案。


    在研究UI设计思维的相关文献时,可以参考以下几个可靠的来源:


    1. 书籍:Hassenzahl, M., & Ludwig, T. (2018). “User Experience” vs. “User Experience Design”: Ontological and Epistemological Distinctions of an Emerging Profession. I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Interaction Technologies (pp. 509-524). Springer.


    2. 学术论文:Holzinger, A., & Dragicevic, P. (2016). Interactive machine learning for health informatics: when do we need the human-in-the-loop? Brain Informatics, 3(2), 119-131.


    3. 学术期刊:Lallemand, C., Gronier, G., & Koenig, V. (2015). Making sense of user experience through holistic user research. Interactions, 22(6), 50-55.


    以上来源可以为你提供关于UI设计思维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帮助你深入了解该主题。在撰写论文或文章时,建议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组织:


    1. 引言:介绍UI设计思维的背景和重要性。


    2. UI设计思维的核心概念:阐述UI设计思维的定义、原则和方法。


    3. UI设计思维的应用领域:探讨UI设计思维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案例,例如软件开发、智能设备等。


    4. UI设计思维的实践方法:介绍如何应用UI设计思维进行用户研究、需求分析和界面设计等工作。


    5. 成功案例分析:选取几个成功的UI设计案例,分析其背后采用的UI设计思维方法,以及取得的成果。


    6. 总结和展望:总结UI设计思维的重要性,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展望。


    最后,要确保在文章中使用正确的引用方式,准确记录所引用来源的信息,并在文章末尾列出参考文献列表。同时,注意语言表达的清晰和逻辑结构的合理性,以使文章更加严谨和可读。


  • 设计出优秀的图标:简单使用清单

    研究 2023-08-14
    题目:设计出优秀的图标:简单使用清单摘要:本文将探讨在界面设计中图标(icon)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个简单的使用清单,以帮助设计师设计出优秀的图标。优秀的图标能够通过简洁而有力的方式传递信息,使用户快速理解其含义,提升用户体验和界面的可用性。关键词:图标设计、界面设计、用户体验、可用性一、引言在图形交互界面(GUI)中,...

    题目:设计出优秀的图标:简单使用清单


    摘要:本文将探讨在界面设计中图标(icon)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个简单的使用清单,以帮助设计师设计出优秀的图标。优秀的图标能够通过简洁而有力的方式传递信息,使用户快速理解其含义,提升用户体验和界面的可用性。

    image.png

    关键词:图标设计、界面设计、用户体验、可用性


    一、引言

    在图形交互界面(GUI)中,图标作为设计元素之一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一个优秀的图标能够以简单明了的方式传达信息,帮助用户快速理解并操作。本文将分享一个简单的使用清单,帮助设计师设计出优秀的图标,提高用户体验和界面的可用性。


    二、图标设计的重要性

    图标作为界面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界面上起到引导用户、提供功能和反馈等作用。一个好的图标可以让用户在瞬间理解其含义,提高用户的学习曲线和操作效率。因此,图标设计需要注重视觉直观性、一致性和可辨识性。


    三、设计优秀图标的简单使用清单

    1. 简洁性:图标应该保持简洁明了,避免过多细节和复杂元素,使其在不同大小的屏幕上都能清晰展示。

    2. 视觉一致性:确保图标在整个界面中,以及与其他元素相比具有一致的风格和视觉语言。这有助于形成整体的用户体验。

    3. 直观性:图标的形状和样式应当与所代表的功能或含义相关联,并尽量与用户的既定理解保持一致。这样用户就能在看到图标时迅速理解其含义。

    4. 可辨识性:图标在不同上下文中应当保持可辨识性,即使缩小到小尺寸也能够清晰呈现其主要特征,使用户能够快速识别。

    5. 用户测试和反馈:在设计过程中,进行用户测试以获得用户对图标的直观理解和反馈。这将帮助设计师做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提高图标的效果。


    四、结论

    本文以优秀的图标设计为目标,分享了一个简单的使用清单,帮助设计师设计出能够提升用户体验和界面可用性的图标。清单包括简洁性、视觉一致性、直观性、可辨识性以及用户测试和反馈等要素。通过遵循这些原则,设计师可以设计出在界面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优秀图标。


    参考文献:


    1. Williams, J. (2019). The Importance of Icons in UI Design. Retrieved from [链接]

    2. Cooper, A. (2014). About Face: The Essentials of Interaction Design. Indianapolis, IN: Wiley Publishing.

    3. Brown, S. (2020). Designing Effective Icons: Tips and Examples. Retrieved from [链接]


  • UI设计中的文字系统

    研究 2023-08-14
    题目:UI设计中的文字系统摘要:本文将详细探讨UI设计中的文字系统,包括基础知识、显示方式、影响因素以及当前适用于UI设计的文字系统。文章将通过三个步骤来定义UI设计中的文字系统:全面了解文字的基础知识和相关要素、梳理出团队产品文字使用情况,并最终综合这些信息总结出适合团队业务的文字系统。关键词:UI设计、文字系统、基...

    题目:UI设计中的文字系统


    摘要:本文将详细探讨UI设计中的文字系统,包括基础知识、显示方式、影响因素以及当前适用于UI设计的文字系统。文章将通过三个步骤来定义UI设计中的文字系统:全面了解文字的基础知识和相关要素、梳理出团队产品文字使用情况,并最终综合这些信息总结出适合团队业务的文字系统。

    image.png

    关键词:UI设计、文字系统、基础知识、显示方式、影响因素、业务需求


    一、引言

    在UI设计中,文字是界面的基本构成之一,起到传递信息、引导用户、提供反馈等重要作用。为了保证文字在设计中的一致性和统一性,设计师需要定义一个合适的文字系统。本文将探讨如何定义UI设计中的文字系统,并以三个步骤进行分析和总结。


    二、了解文字的基础知识、显示方式和影响因素

    在建立文字系统之前,设计师需要全面了解文字的基础知识、显示方式和影响因素。基础知识包括字体类型、字形特征、字间距、行高等要素;显示方式包括平面显示和动态显示;影响因素包括屏幕大小、显示分辨率、用户阅读习惯等。


    三、梳理团队产品文字使用情况

    设计师需要梳理出团队所有产品中文字的使用情况,包括文字的种类、样式、用途和频率。通过对各个产品的文字使用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团队的整体风格和特点,为建立文字系统提供有力依据。


    四、综合信息总结适合团队业务的文字系统

    根据第二步和第三步的分析结果,设计师可以综合各个因素来总结出适合团队业务的文字系统。这包括确定主要字体类型、规定字形特征和大小、设定字间距和行高等。


    五、结论

    本文通过探讨UI设计中的文字系统,提出了定义文字系统的三个步骤:了解基础知识和相关要素、梳理团队产品文字使用情况、综合信息总结适合团队业务的文字系统。通过合理定义文字系统,可以提升UI设计的一致性和可用性,增强用户体验。


    参考文献:


    1. Smith, J. (2018). The Importance of Typography in UI Design. Retrieved from [链接]

    2. Li, M. (2017). Creating a Cohesive Typography System for UI Design. Retrieved from [链接]

    3. Brown, S. (2016). Designing a UI Typography System: 10 Essential Tips. Retrieved from [链接]


  • UI设计规范的重要性及制作流程

    研究 2023-08-14
    标题:UI设计规范的重要性及制作流程摘要: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用户界面(UI)设计规范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个详细的制作流程。通过介绍设计规范的概念、论证其必要性、讨论适用范围,并分享制作UI设计规范的步骤,旨在帮助设计师们更好地规范他们的设计过程,提高设计质量和用户体验。一、引言A. 研究背景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的迅猛...

    标题:UI设计规范的重要性及制作流程


    摘要: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用户界面(UI)设计规范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个详细的制作流程。通过介绍设计规范的概念、论证其必要性、讨论适用范围,并分享制作UI设计规范的步骤,旨在帮助设计师们更好地规范他们的设计过程,提高设计质量和用户体验。

    image.png

    一、引言

    A. 研究背景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用户界面设计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明显。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并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设计规范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工具。

    B. 目的和意义

    本章介绍了本文的目标,即探讨UI设计规范的重要性及制作流程,以提高设计师们的工作效率和设计质量。


    二、设计规范的概念和重要性

    A. 设计规范的定义

    设计规范是指针对特定用户界面的设计原则和准则,目的是确保设计的一致性和可用性。

    B. 为什么制定设计规范是必要的?

    1. 提高设计一致性

    通过制定设计规范,可以确保不同页面之间的一致性,使用户在不同场景下都能获得相似的体验。

    2. 提升用户体验

    设计规范将用户需求和心理因素纳入考虑,通过优化界面布局、导航和交互,提升用户的满意度和体验感。

    3. 加强团队协作

    规范化的设计流程和标准可以提高团队协作效率,并确保设计师们之间的沟通更加准确和顺畅。

    4. 降低设计成本和时间

    通过使用设计规范,设计团队可以减少重复工作和冗余,提高设计效率,从而节省时间和资源。


    三、设计规范的适用范围

    A. 响应式设计规范

    1. 移动端应用规范:针对移动设备的特殊要求进行设计,包括屏幕尺寸、手势操作和响应速度等。

    2. 桌面端应用规范:关注用户的工作习惯和需求,考虑到多窗口显示、键盘输入等因素。

    B. 跨平台设计规范

    1. Web应用规范:兼顾各种不同浏览器和设备的兼容性,包括排版、颜色和交互方式等。

    2. 原生应用规范:考虑不同操作系统的特点和限制,使设计在各个平台上都能保持一致性。


    四、制作UI设计规范的流程

    A. 研究和收集参考资料

    1. 可靠来源的选择:通过参考权威书籍、行业标准、先进案例和用户反馈等渠道,收集相关资料。

    2. 分析和总结相关数据: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提取出对设计规范有益的重要信息。


    B. 界面设计与审美准则

    1. 色彩和图形元素:选择适合品牌形象的配色方案,考虑色彩的情感表达和视觉效果。

    2. 排版和字体:确定合适的字体风格和排版规则,以确保可读性和一致性。

    3. 图标和按钮设计:设计易于识别和操作的图标和按钮,遵循普遍认可的符号和标准。


    C. 交互设计规范

    1. 导航和菜单:设计清晰和直观的导航结构,使用户能够轻松地浏览和定位所需的信息。

    2. 表单和输入:考虑用户输入的便利性和有效性,设计易于填写和提交的表单界面。

    3. 动画和过渡效果:运用适当的动画和过渡效果,增加用户的可视化反馈和愉悦感。


    D. 文档化和发布

    1. 设计规范文档:整理设计规范和原则,并编写详细的文档,以供团队成员参考和使用。

    2. 内部审查和反馈:将设计规范文档分享给团队成员进行检查和反馈,确保设计规范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更新和维护设计规范:随着项目的进展和新技术的出现,及时更新和维护设计规范,以确保其始终与最新的设计趋势和要求保持一致。


    五、结论

    A. 总结重点观点

    回顾本文的主要内容,强调设计规范在提升设计质量、用户体验和团队协作方面的重要性。

    B.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设计规范的制作还有许多可探索的方向,例如自动化工具和机器学习的应用等。


    参考文献:

    1. Apple Inc. (n.d.). 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 Retrieved from https://developer.apple.com/design/human-interface-guidelines/

    2. Nielsen Norman Group. (2021). Usability 101: Introduction to Usability.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ngroup.com/articles/usability-101-introduction-to-usability/

    3. Tidwell, J. (2011). Designing Interfaces: Patterns for Effective Interaction Design. O'Reilly Media.

    4. Morville, P., & Rosenfeld, L. (2015).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For the Web and Beyond. O'Reilly Media.


    注:以上文中列出的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具体参考文献应根据需要和可靠性进行选择。详细的论证和实例可根据需要扩充,并确保适当地引用和记录来源。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