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体验负面感受和使用困惑的问题

    研究 2023-08-10
    针对用户体验负面感受和使用困惑的问题,UI设计师可以采取以下两个案例来避免和解决这些问题:案例一:简化界面布局和交互1. 确定核心功能:通过调研和用户反馈,确定产品的核心功能,将其置于界面的显著位置,使用户能够快速找到并直观地使用。2. 精简视觉元素:避免过多的复杂视觉元素对用户造成干扰。合理运用颜色、图标和字体等元素...

    针对用户体验负面感受和使用困惑的问题,UI设计师可以采取以下两个案例来避免和解决这些问题:

    image.png

    案例一:简化界面布局和交互


    1. 确定核心功能:通过调研和用户反馈,确定产品的核心功能,将其置于界面的显著位置,使用户能够快速找到并直观地使用。


    2. 精简视觉元素:避免过多的复杂视觉元素对用户造成干扰。合理运用颜色、图标和字体等元素,保持整体界面的简洁和统一。


    3. 清晰的导航和指引:为用户提供清晰的导航路径和明确的操作指引,帮助用户快速理解界面结构和功能。


    4. 合理分组和分类:将相关功能和信息进行合理的分组和分类,避免用户在界面中迷失。使用可折叠、展开等交互方式,以便用户能够更好地掌控信息层级。


    5. 减少输入和确认步骤:简化用户的输入和确认步骤,例如合理设置默认选项、批量操作等,降低用户操作的复杂性和繁琐度。


    案例二:注重可用性测试和用户反馈


    1. 用户测试:设计师应该进行严格的用户测试,邀请真实用户来测试产品的界面和功能,收集用户的反馈和体验。通过发现和解决实际使用中的问题,来不断改进产品的UI设计。


    2. 收集用户反馈:设立反馈渠道,鼓励用户积极反馈产品的问题和建议。及时回复用户反馈,并将用户的需求和意见纳入产品的优化计划中。


    3. 进行A/B测试:针对关键的UI设计元素,可以进行A/B测试,比较不同设计方案对用户体验的影响,选择最优方案进行实施。


    4. 数据分析:利用用户行为数据和可用性分析工具,对用户在产品中的行为进行分析,发现潜在的问题和瓶颈,从而针对性地进行优化。


    5. 持续迭代改进:UI设计是一个持续迭代的过程,设计师应该时刻关注用户的反馈和需求变化,主动寻求改进的机会,不断优化产品的UI设计,提升用户体验。


    通过上述的案例分析,UI设计师可以在简化界面布局和交互以及注重可用性测试和用户反馈这两个方面,避免用户不满和困惑,大大提升产品的用户体验。


  • “丑”出天际的洞洞鞋,凭什么能翻红爆火?

    产品设计 2023-08-10

    本文以洞洞鞋再次火爆为切入点,引出了当下“丑萌风”大行其道的消费趋势。从多个维度分析了洞洞鞋反转的社会原因,再以Crocs品牌营销策略为案例,剖析品牌应该如何利用“丑”出圈,最后提供了实用的品牌营销建议,对当下品牌营销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平平无奇的洞洞鞋,在今夏又意外爆火。

    所谓“洞洞鞋”,就是一类鞋身宽大,用橡胶一体成型制作的鞋子的总称。因为鞋面布有许多大气孔,因此被大家称作为“洞洞鞋”。

    今年4月,洞洞鞋鼻祖Crocs在淘宝的销售额高达7964.73万元,相较去年同期增长152.45%。而在潮流网购平台“得物”上,有多款洞洞鞋的销量突破6万+。

    与之对应的是,截至7月1日,在微博、小红书、抖音平台有关洞洞鞋的帖子数量总和超过30万篇

    在小红书,甚至还有一个名叫“加入洞门”的神秘组织,话题浏览量达亿次

    为什么“洞洞鞋”突然间又火了起来?这背后有着何种营销启示呢?

    一、“丑萌”的洞洞鞋凭什么再次爆火?

    要问2023年鞋圈的顶流是谁?非洞洞鞋莫属。千瓜数据显示,在小红书上近90天,洞洞鞋相关笔记数超5万篇。

    图片来源:千瓜数据

    其实,洞洞鞋曾经也红极一时。自从十几年前“洞洞鞋”第一次进入国内市场以后,大街小巷就随处可见洞洞鞋的身影。

    有关它“外观“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洞洞鞋曾被《时代》杂志评价为“毫无美感”,还将它列入“全世界50样最糟糕的发明”榜单。

    或许洞洞鞋就像臭豆腐,看起来丑,穿上后却让人直呼“真香”。

    不过流行几年之后,款式“单调”的洞洞鞋就开始逐渐沉寂于市场。

    如今,洞洞鞋这个“老网红”却意外地翻红。当你出门逛街或者是坐地铁,就如十几年前那般,随处可见。

    细细探究,可以说洞洞鞋翻红爆火,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1、天时(场景)

    首先,洞洞鞋极大地满足了当下人们对于舒适的需求。因为新冠疫情和居家隔离,人们没必要再去穿脚感不适的高跟鞋、皮鞋。

    像洞洞鞋,老爹鞋,乐福鞋这类舒适度极高鞋自然受到了追捧。与一般的休闲鞋相比,洞洞鞋采用橡胶一体成型制作,鞋面有大气孔,既透气又方便。

    无论是炎热的夏季,还是连绵的雨季,洞洞鞋都是出门不会很好的选择。尤其面对一些特殊职业者,比如成天和水打交道的冲浪教练,经常参与手术的医护人员。

    洞洞鞋防水、易清洗、不用系鞋带,鞋面宽等特性,很好的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因此受到了这些职业者的热捧。

    2、地利(价格)

    洞洞鞋的另一大优势,在于价格便宜。疫情过后,人们的消费降级。

    相比以往,追求牌面“吃泡面也要买名牌”,更多人的消费心态变为了“能省则省,性价比至上”。

    在此背景下,均价在100-300元的洞洞鞋承包了很多人的夏天。

    3、人和(时尚)

    洞洞鞋的“潮流感”日渐提升,是它爆火另一个重要因素。

    过去的洞洞鞋在款式和风格上饱受诟病,但鞋花的出现则很好地弥补了它在造型方面的单调。

    打开手机淘宝,你能看到各式各样不同风格的鞋花。

    而在小红书上,网友们就“鞋花款式”进行了热烈的分享,纷纷晒出自己的“搭配心得”:有亮闪闪的水晶石块,也有毛茸茸的甜系玩偶……

    各种鞋花、鞋扣的流行,让洞洞鞋成为了堪比手机壳的一种个性表达方式。而这恰好吻合了当代年轻人,追求个性,注重感受的“新消费观”,因此受到了热捧。

    而近些年,品牌的不断联名更是加快了洞洞鞋的流行趋势。

    据不完全统计,Crocs曾先后与迪士尼、宝可梦、哈利波特、711、KFC、泡泡玛特等不同名牌及影视动漫大IP联名,并打造出多款现象级的联名洞洞鞋。

    与此同时,包括杨幂、白敬亭、欧阳娜娜在内的一众明星上脚,热播综艺《向往的生活》里,何炅和黄磊也时常穿着洞洞鞋出镜。明星效应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洞洞鞋在中国的爆火。

    种种原因,让洞洞鞋成为了年轻人们的时尚新宠。“洞门”永存!绝不只是一句Slogon而已。

    二、洞洞鞋鼻祖Crocs的营销策略

    黑红也是一种红

    关于洞洞鞋,无论是走红、低谷、还是复兴,洞洞鞋鼻祖Crocs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

    不仅是国内,Crocs在国外也是火的一塌糊涂,当然整个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

    下面我将就Crocs的案例,带你了解洞洞鞋的发家史。看看Crocs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

    初代洞洞鞋,诞生于2002年,由三位“理工男”联合设计并创立。

    第一款Crocs的雏形,则是在同年的劳德岱尔船划运动展上推出的,一经发售就引发巨大关注,一次卖出了200多双。

    在这次运动展之后,三位创始人继续突破,研发出了至今都无法模仿的专利材质Croslite™,并在原本设计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增加了两侧条扣环,打造出一项全新品牌 Crocs。

    从2006年到2010年,Crocs的销售额实现爆发式增长。品牌成立仅短短4年时间,就成功上市,巅峰期市值一度高达60亿美元。

    可惜好景不长,在上市之后的日子里,Crocs盲目扩充产品线,却忽视了对洞洞鞋的研究和升级,导致品牌的影响力受损。其中有一年的亏损达到了1.85亿美元,直到2017年后才再次“雄起”。

    从低谷到复兴,Crocs做对了什么?答案是:“黑红也是红”。

    原来,自从Crocs上市以后,有关洞洞鞋颜值的吐槽就没有停止过。

    调查机构 CivicScience 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46% 的受访者认为洞洞鞋很丑,而只有 8% 的受访者觉得“一点也不丑”。时尚圈大咖蒂姆·古恩更是直言“我讨厌洞洞鞋!”

    面对外界的非议,洞洞鞋的团队决定顺势而为,打出“丑陋也可美丽”的品牌新slogan。

    2017年,Crocs发起了一项极具创意的营销活动,表达出了这样的无畏态度:

    “就算被讨厌,也要保有自我个性”;“被世界欺凌,我们虽然丑,却是世界独一无二的美丽”。

    这次的活动影响非常成功,不仅打动了很大一部分消费者,更是吸引了各行各业名人的共鸣,纷纷为品牌充当起自来水。

    “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和她的女儿,穿着Crocs逛街,引发粉丝效仿;

    远在英国的威廉王子则抱着一岁多的儿子乔治王子,打扮成了洞洞鞋之家;

    世界名厨马里奥·巴塔利除了他的美食节目外,最令人深刻的还有他那标志性的橙色洞洞鞋。

    当然,“明星带货”只是Crocs重返巅峰的原因之一。Crocs当年还做对了一件事,那就是顺应时代,大搞联名。

    通过和不同潮牌、IP、时尚博主合作,塑造出一种“穿洞洞鞋其实很酷”的形象,从而彻底颠覆了人们过往,对于洞洞鞋丑的认知。

    Crocs和当下爆火的《芭比》也做了联名

    正是明星带货+品牌联名的策略,让Crocs迎来了第二春。2022年Crocs全年收入36亿美元,同比增长53.7%,创历史新高。

    Crocs的成功充分说明,丑”有时也能产品大卖的一个优势。如果利用得当,就可以为品牌带来巨大的流量与收益。那么,品牌应该如何利用“丑物”做营销呢?

    三、丑萌风大行其道

    品牌如何凭“丑”出圈?洞洞鞋的案例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其貌不扬”并不代表就不会被大家所喜欢。正所谓“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有时候,越是“丑”的东西,越个性的东西。反而越能引起大家的注意,利用反差感出圈!

    那么,在“丑萌风”大行其道的今天,品牌如何借势营销?我总结下来,3个原则,供你参考。

    1、猎奇心理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品牌在设计产品阶段,首先需要考虑这款产品,是否能够引发顾客好奇。毕竟,有时候好奇心的高低将直接影响顾客的购买欲。

    以陕西考古博物馆的文创雪糕为例,呆萌的表情,略显粗糙的做工。乍一看,还以为一个有眼鼻嘴的花瓶。仔细一看,才知道这是镂空人面覆盆形器。

    因为长相太丑,这款文创雪糕成功出圈,引发游客前来打卡品鉴。而在听说,雪糕味道也不错后,更多的人们慕名而来。

    他们想要亲口尝一下,这款外观酷似表情包的丑雪糕,到底是不是像网传的那样好吃。

    在这个案例中,品牌以丑出圈,引发用户好奇。但真正留住用户的,依然是产品的品质和口感。

    2、打破常规

    当大众审美越来越趋向统一。同质化严重的时代,一些”反主流“的产品,反而让人眼前一亮,愿意多看上几眼。

    比如,淘宝丑东西大赛的得奖作品,绿马头套、小青蛙人偶、脑花帽、人脸黏土丑机壳等产品,在设计上都打破常规,特立独行。

    因为极具辨识度的外形,这些产品被人们迅速记住,甚至出现了“表情包”这样的二创作品。

    3、联名营销

    在互联网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被动的等待顾客上门显然是不行的。品牌也需要主动出击,通过营销为品牌扩大声浪。

    相比于重新设计一款产品,联名营销的好处是品牌无需“创造”,只要找到一个好的合作对象,就有可能打造出一场现象级的传播。

    所以,不少聪明的品牌都在借“丑IP”的营销势能,只要是好IP就不愁没流量。

    例如瑞幸也在22年的七夕节跨界联名悲伤蛙,大玩谐音梗组了个蛙瑞CP。

    土潮的粉绿物料、饱含悲伤蛙独有的魔性、辣眼睛的搞怪可爱在七夕营销里独树一帜,迎来大卖。

    写在最后

    回到洞洞鞋,看似“其貌不扬”的鞋款,为何会成为年轻人热爱的时尚选择?除了便捷和实用的优点之外,洞洞鞋的爆火更多地归因于其契合当代了年轻人个性表达的需求。

    因此,洞洞鞋的火爆教会我们一个重要的营销策略:以人为本,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审视产品和品牌,真正了解他们的需求,与他们建立情感共鸣。

    只有这样,品牌才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年轻人喜爱和信赖的选择。

  • 如何为高危操作增加障碍设计?

    产品设计 2023-08-10

    高危操作往往指的是撤销难以恢复,或者风险级别较高,一旦误操作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那么该如何为高危操作增加障碍设计呢?本文总结了几点,一起来看看。

    一、什么是高危操作?

    高危操作往往指的是撤销难以恢复,或者风险级别较高,一旦误操作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比如权限修改,我们大家熟知的蓝湖协作系统,设计师丽丽上传设计稿到线上平台,添加了10位成员,并将每一位成员都授予了可编辑权限。

    结果过10分钟再去看画稿时,发现前端A同学调成了自己方便看的顺序,再过10分钟,前端B同学又拖拽成了自己的偏好,且将不属于自己工作量页面删除了,可见原本丽丽在增加人员,增加权限时,并没有认清可编辑权限给她带来的影响,因此权限修改是属于高危操作。

    那么应该如何为高危操作增加障碍设计呢?

    反其道行之。在设计医疗SaaS系统时,体验优化做的大部分工作为系统“减负”:化繁为简、缩短流程、减少链路,提升用户操作的效率。而在一些高危操作时,我们策略却往往相反,而所有的策略都围绕着一个核心:设立障碍,增加用户谨慎决策时间,

    二、设置审批,拉长链路

    大部分患者在诊所复诊时,复诊医生和首诊医生并不是同一位。

    而诊所方面,为了降低医疗风险和实现医疗责任可溯源,一般会要求复诊医生不可修改之前诊疗医生填写病历,只能增加或者复用之前的诊断。

    如果复诊医生需要修改病历,此时就触发了高危操作,需要请求权限更高的管理者来审批可编辑权限。增加审批后,实现责任可溯源,确保医疗风险可控。

    而在重大数据查看时,同样也需要审批环节来确保数据安全。

    比如诊所的销售小王想要查看诊所财务经营数据,系统便可以判断为一个高危操作(财务数据属于诊所重大数据),那么在入口处往往会增加层层审批,以此增加查看数据负担。

    小王在审批后如愿获得了查看权限,而查看一次后,途中却长时间没有使用。为了避免造成数据流失,可设置收回权限,在页面入口处增加埋点统计,当一周或者一个月没有访问时,权限被收回,不予操作。这样做有利于管理权限,保障数据安全。

    三、及时加锁,避免同时协作

    比如在文章开始提到的“蓝湖”协作系统,当前端A、B同时具有可编辑权限时,为了避免同时编辑而造成不可挽回的设计资源流失,当A编辑同时,B的编辑入口将会及时“锁”住,并提示:“A在编辑中,暂不可编辑”。而当A编辑时,为了避免A长时间操作造成B无法进入编辑,会给A一个友情提示:“请不要长时间占用以免影响他人使用”。

    而如果A在一定时间后,没有及时退出编辑。例如极端情况下,A打开了浏览器页签,突然被通知开会,那么页面将一直处于待机状态。如果系统不对A做限制,其他人将无法正常使用。因此往往会设置倒计时时长,例如单次编辑时长30min,那么在30min后,就收回了A的可编辑权限。既保障了A的使用,又避免同时协作而触发系统紊乱。

    四、延缓操作,谨慎决策

    表单填写后返回也被认定为高危操作,由于复杂表单的填写非常耗时,返回后数据丢失将极大影响体验和对产品的信心。因此在返回上一级时,需增加“二次确认提醒”,以延缓用户操作,避免误触后造成表单信息流失。

    举个例子,理赔申请页面,当理赔人员录入完表单信息后,不小心误触返回按钮。患者理赔的表单信息复杂,需要5-10分钟填写资料并核对资料。而误触将要重新填写。因此理赔系统往往在退出表单入口时,及时提醒“是否返回,返回后当前表单信息将会丢失”。通过二次提醒,避免重新填写表单。

    或者对表单输入保有记忆功能,在退出表单后,依然保留上一次的修改记录。这样便能挽回因返回而造成数据丢失。

    产品设计者如在风险权重较高的页面,希望用户有仔细阅读和浏览,往往会增加倒计时。例如线上理财合同签订,在购买理财前,会对理财合同和须知进行说明。

    为了确保信息透传,按钮处会增加倒计时,当用户仔细阅读条款后,按钮才会出现启用状态。

    五、设置水印,确保责任可溯源

    涉及到重大数据页面时,为了避免数据泄露,往往会在页面处增加水印,避免因截屏操作而造成数据流失。例如知识付费平台,在直播课程时,购买课程的用户页面会出现水印标志,确保作者权益。

    以上是笔者在项目经验中的实战心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 如何建设让用户“爱不释手”的B端产品帮助体系?(上)

    产品设计 2023-08-10

    B端产品业务场景和流程复杂,使用门槛高,为了帮助用户更快上手,需要建立帮助体系,引导用户正确使用产品。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与大家探讨下B端帮助体系的建设方法及实践,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B端产品业务场景和流程复杂多变,产品使用门槛高。为了让用户更好地使用产品,需要建设帮助体系,以引导用户按照预期的产品目标来使用产品。然而,B端复杂的业务特征也决定了帮助体系的复杂性,且B端用户往往惰性较强,自主学习意愿弱,如何引导用户自助学习也成为一大难点。

    本篇文章,笔者结合工作经历及个人认知,同大家探讨下B端帮助体系的建设方法及实践。文章内容较多,将分为上、下篇。

    上篇主要讲解B端产品帮助体系设计的背景、目的和设计要点,下篇将以Salesforce为例,分享B端产品端帮助体系设计的优秀实践。

    一、B端产品帮助体系设计背景

    1. B端产品帮助体系定义

    帮助体系是什么?总的来说,帮助体系并不是单一的某个功能,而是一种体系化的能力,帮助用户更好地使用产品,需要通过不同手段来实现。

    2. B端产品帮助体系特征

    对于B端产品而言,帮助体系具有刚需性。首先,B端产品业务流程复杂,专业能力要求高,使用门槛高,导致用户难以快速上手,无法通过自己使用产品高效完成任务,需要一定的帮助指导。

    如果通过客服、技术支持等人工服务,成本非常高,会挤占研发收入。而产品帮助体系具有可复用性,如果建设得好,可以有效驱动用户自助解决,降低研发人员的支持成本。

    因此,对于ToB产品,帮助体系必不可少,是用户自助解决问题的强有力支撑

    B端帮助体系具有刚需性

    此外,帮助体系具有复杂性。因为B端帮助体系的建设和管理涉及多个用户旅程、多个角色、多个渠道、多个平台

    首先,在战略层面,B端产品帮助体系贯穿客户、用户、伙伴、开发者、员工等各角色从发现、评估、购买到实施、使用、续约增购的全旅程体验。

    在范围层面,帮助体系所涉及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产品知识赋能与产品培训、产品服务支持、产品推广与产品创新3大类。

    在结构层面,帮助体系的内容构成非常多样化,包含但不限于体系化帮助文档、产品授课培训、用户自助服务、实践案例、产品新特性通知等等,而为了满足不同场景需求、不同用户偏好,内容展现形式也需随之多样化,包含图文、视频、交互式课件、直播、tips、步骤式向导等等。

    而建设和管理帮助体系,涉及运营、产品等不同岗位人员,也需要公司总部协同机构、伙伴等共同建设,同时还需要团队建立内容规范、开展培训来指导内容输出者高效生产内容。

    为了更好地管理内容和监控效果,还需要内容管理平台、数据中台等能力支撑。内容建设完成后,还需要组合包装,分发到不同渠道,包括产品端和社区、官网、帮助中心等站外渠道。

    可见,对于B端产品,帮助体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结构,涉及多角色、产品内外多渠道,且用户需求愈加多样化、个性化

    B端帮助体系具有复杂性

    3. B端产品帮助体系建设难点

    尽管帮助体系对B端产品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但由于其复杂性,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不少难点

    首先,对于用户而言,B端的帮助文档内容较为晦涩难懂,且由于业务链路较长,常常会面临内容无法触及用户或触达不及时的问题。而在产品端的帮助内容,由于没有合理的引导或交互设计或培育用户习惯,很多用户难以发现。

    此外,相比C端产品,B端客户非常注重数据安全性,用户数据获取较难,用户画像不够清晰、细致,导致B端产品的帮助体系内容推荐的智能化程度较低,难以根据用户角色、产品使用经验精准推送不同的内容。客户系统管理员也难以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定制化帮助内容。

    而对于帮助体系的运营人员而言,内容多,还涉及不同版本,维护难、成本高。同时,由于前期监控指标体系的不完善、用户画像的缺失,一方面,内容难以精准触达用户,另一方面,难以了解用户在系统中的真实使用情况和运营内容的有效性。

    B端产品帮助体系建设难点

    4. B端产品帮助体系建设意义

    可见,B端产品帮助体系建设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但如果建设好的话,将发挥巨大的作用,且作用随着用户的增长、内容的逐步完善,可能呈现指数增长趋势,而不是边际下降。具体而言,它可以提升产品易用性、传递产品价值、提升产品满意度、助力获客、增购等。

    B端产品帮助体系建设意义

    二、B端产品帮助体系设计要点

    那么,如何啃下这块难啃的硬骨头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下B端产品帮助体系的设计要点。

    好的B端产品帮助体系需要满足什么呢?

    整体而言,设计B端产品帮助体系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 一是易获取,可以被直接发现;
    2. 二是场景化,需要聚焦于用户核心任务;
    3. 三是可执行,需要列出帮助用户执行任务的具体步骤;
    4. 四是可运营,即帮助内容可配置,效果可监控
    5. 五是智能化,能根据用户画像智能推荐帮助内容;
    6. 六是可定制化,支持客户自定义部分帮助内容。

    前三个原则是最基本的原则,保证帮助体系的可用性,而第四、五、六原则是相对进阶的设计要点,可以让帮助体系更好用、更易用。

    B端产品帮助体系设计的整体原则

    1. 内容组织

    在前述痛点梳理中,我们提到过:对用户而言,B端帮助内容较为晦涩难懂。因此,在内容组织上,应尽可能地站在用户角度,把复杂信息转化为易于理解的信息。怎样才可以做到呢?

    比起缩小内容篇幅,更重要的是要想办法讲清楚,整体思路是通过可视化、场景化、价值导向化的手段,把复杂信息转化为易于理解的信息,减轻用户的认知负担。

    • 可视化指的是通过概念图、流程图、表格形式,把抽象难理解的逻辑/概念可视化呈现;
    • 场景化指的是结合业务场景给出配置推荐,让配置逻辑更易理解;
    • 价值导向化指的是从功能价值和用户利益出发,优于直白的功能描述。

    内容组织:把复杂信息转化为易于理解的信息

    2. 内容呈现

    而在内容呈现上,基于产品界面的帮助指引有三种形式:

    1. 一是主动式帮助:主动向用户提供帮助,让用户尽快熟悉系统界面;
    2. 二是被动式帮助:用户遇到问题时,系统提供帮助去指导用户接下来怎么做,用于排除故障和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3. 三是自动式帮助:预判用户的预期,直接为用户提供建议和帮助,或者直接帮用户自动执行一些任务。

    B端产品帮助体系呈现形式

    主动式帮助的目的是帮助用户熟悉界面,通常出现在两种场景中:一是对新用户进行帮助教学;二是新功能上线后,对老用户进行提示。

    在交互上,可以通过引导页、模态弹窗、向导引导、文字提示和工具提示来实现。

    引导页:是在用户首次进入产品或者产品中某个独立功能的时候,将产品最核心的功能加入一些品牌基调展示给用户,也可加入一些插画或者视频吸引用户;文字部分不要长篇大论,提炼最核心的内容传达给用户。

    模态弹窗:是在用户第一次打开某个特定页面时出现,让用户聚焦当前内容,同时保留二次进入入口。常用于「版本更新提示」「新功能介绍」「常规通告」等应用场景。缺点是用户容易忽略或者无视,直接关掉,引导的效果差一点,所以弹窗教程建议保留二次进入的入口,当用户需要的时候可以顺利找到。设计上可在文本的基础上加入图片、插画、动画、视频讲解和实例演示等。

    向导引导:是在用户首次进入相关页面,且无操作时出现。有明确的指向性,提前告知用户具体功能的使用场景,不仅会指向界面中的某些特定区域,同时会随着操作的位置发生变化,让用户实际感知到功能的整个运转逻辑流程

    针对局部功能升级或围绕某个操作的提示说明,一般与元素绑定关系较强,核心功能和操作在视觉上突出显示,可让用户直观了解关注点,提升功能触达率。为了让用户高效获取信息,一次仅显示一条。具体使用过程中有三种交互方式,随着提示强度由强到弱依次是:「分步式引导」「气泡提示」「闪点提示」。

    文字提示:作为最直观的信息展示,一般会采用直接平铺的展示方式,针对一些功能较多、逻辑较为复杂的页面,将对用户有帮助的信息直接放在页面上从而指导用户的行为,具体的使用场景有:「页面功能辅助说明」「占位提示」,占位提示可使用户能够快速明确输入规则。

    工具提示:比文字直接展示要更简洁降噪,没有直接进行展示,而是在用户需要的时候通过悬浮或者点击元素以气泡的形式唤出。在设计形式上有短暂性、匹配性、简明性的特点。

    短暂性指工具提示出现和消失的时机需要恰当和短暂;匹配性指工具提示需要出现在与之关联的元素附近;简明性则是对工具提示承载的文本内容提出了要求,要尽可能具备简短性和描述性。

    主动式帮助适用场景及交互形式

    主动式帮助示例

    若将被动引导映射到生活中的场景,可以看作是手机地图导航软件,当你不知道该怎么走或者迷路的时候才会主动去打开地图软件进行导航。另一个类似场景是产品说明书,在使用前或者在遇到不会用的功能的时候才会去查阅说明书。

    无论是导航软件还是说明书,它不会自动把全部内容展示在我们眼前,都需要我们自己去查找。映射到互联网产品中,被动引导是指用户遇到问题的时候,系统能够提供一些帮助,去指导用户接下来怎么做

    被动式帮助一般会依托于主动式帮助。在产品发展的初期阶段,主动式帮助是必须的,当产品发展到一定规模具备一定成熟度后,被动式帮助的引入就可以极大地提高产品整体的使用体验。常用的被动引导有:帮助中心/帮助文档、客服支持、全局常驻性功能。

    自动式帮助的核心目的是通过一些系统自动化处理的方式来增加系统的容错性,最大化减少用户的决策压力。当一个系统足够聪明(或者背后的产品设计者考虑足够全面),能够预判用户的预期,那么它就能非常主动地给用户提供建议和帮助,甚至帮助用户自动执行一些任务,好比说:我先帮您解决了一些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同时我猜您会大概率会需要这些帮助

    自动式帮助主要将复杂性转移给了系统,从而减少用户的决策步骤和操作风险。针对一些用户操作风险较小且系统能力能够支持的场景,可以直接交付系统来自动完成。针对一些用户操作风险较大且系统能力也能够勉强支持的场景,可以提供部分选项供用户进行选择,同时提供必要的容错能力。

    常见的交互形式有四种:

    1. 一是模板/方案设计,将高频的内容录入、属性配置场景封装为模板或方案供用户选择;
    2. 二是错误校验,当操作出现输入错误时,为用户展示明确的提示性消息,引导用户修改内容;
    3. 三是自动纠正,如自动纠正不符合规定格式的数据或错别字、自动识别数据类型并进行分类、容错性较大的搜索匹配等;
    4. 四是智能推荐/填充,系统自动提供内容供用户进行选择,帮助用户做出决策,前提是平台有足够的数据积累,如默认参数的预设、记住并自动显示上一次输入的内容等。

    被动式、自动式帮助适用场景及交互形式

    被动式、自动式帮助示例

    3. 设计要点

    前面已介绍了帮助体系设计的整体原则、内容组织方法及三种帮助内容呈现形式,那么如何基于原则,选择恰当的帮助类型,来设计出合理的帮助体系呢?

    整体原则和目标是:结合用户生命周期,在不同阶段为用户提供恰当的提示与指引,通过组件的灵活应用及能力创新,帮助用户降低认知成本,提升操作效率,确保用户在整个系统中顺畅的进行功能体验,提升系统在用户感知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B端产品帮助体系设计要点

    比如说,新手期、使用期、迭代期和培训期,用户的诉求是不同的,帮助体系相对应的教育目标则不同:

    新手期是用户对产品产生第一步信任的关键时期,直接影响到新客活跃度,因此新手期的核心教育目标是让新用户尽快体验到产品价值,对产品产生第一步信任。对此,可通过新手Onboarding引导来帮助用户快速上手产品,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新手任务、全局导览、全局弹窗等(首次进入产品界面),进入具体功能页后可用空白页内容示例/模板来进一步引导使用。

    新手期帮助引导方式

    度过新手期,到了正式的使用期后,用户的诉求变为使用顺畅,遇到问题时能快速得到帮助,因此,用户教育的目标随之变为随任务场景在产品端适时提供帮助,同时建设帮助中心、智能客服提供自助查询。

    我们可以将用户使用产品完成任务的过程细分为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侧重点虽不同,但整体原则是用户教育应贯穿整个使用阶段,随任务场景适时提供合理有效、触手可达的帮助,降低用户的受挫感,提升产品的易用性。

    1. 操作前的核心目标是第一时间透传重要信息,加深用户对功能的全局认知,深化理解,助力精准触达,对应的帮助展现形式主要有全局引导/提示、模态弹窗、工具提示等.
    2. 操作中的核心目标是助力提效,就近提供提示说明,让用户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对应的帮助展现形式主要有文字提示、信息预置、智能推荐、预览能力、工具提示等。
    3. 操作后的核心目标是及时响应操作结果,将功能运行情况、数据的对错反馈给用户,并配套解决方法,对应的帮助展现形式主要有toast、表单错误校验、模态弹窗、独占式反馈等。

    帮助中心、智能客服等则主要作为辅助帮助,虽说不会在操作前、中、后主动地出现,但一直都在,用户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通过它们自助查询、自助解决问题。

    另外,当管理员在产品后台进行功能配置时,用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帮他高效顺利完成任务,但更高阶的则是要传达功能配置逻辑与功能间的联动关系。从“知道怎么配置”到“理解为什么这样配置”,结合业务理解把功能用深、用好

    不同任务阶段的帮助体系设计目标及展现形式

    然后在产品的升级迭代期,用户的核心诉求是及时得知并上手新功能,且新老使用体验不断裂,对应的用户教育目标则是新功能可以有效触达用户,老用户体验可以平滑过渡

    对于一个产品而言,精心研发上线了一个新版本,用户却不知道、不会用,实属可惜!且如果有定期的新版本触达,用户会觉得这款产品一直在更新迭代,稳定、有发展潜力,能有效提升用户粘性。

    要做好迭代期用户教育,需要界面内教育引导和运营推广共同发力。不是所有新功能都需要教育引导,只有在用户高频、核心使用路径上新增或升级的功能、或界面布局发生重大变动时才需要教育,而技术上的性能优化则不需要教育。

    整体而言,迭代期的用户教育策略可分为三个方面:

    1. 一是更新前有效触达,更新后引导上手;
    2. 二是沉淀教育规范,搭建CMS运营工具,推动教育引导标准化;
    3. 三是保证老数据迁移,使用体验平滑过渡。

    迭代期用户教育策略

    最后,在服务培训期,用户的诉求是了解与自身业务相关的功能;经销售/售后的诉求是统一产品认知;对应的教育目标和手段是用户培训分层传达、教育内容多渠道应用。比如说,产品的用户可分为系统管理员和普通用户等不同角色,面向这两类不同的教育对象,应差异化制作教育内容。

    上篇内容到这里就先告一段落了,下篇将以B端龙头产品Salesforce为例,分享B端产品端帮助体系设计的优秀实践,包括Salesforce产品帮助与服务蓝图、产品内置帮助体系介绍、场景化帮助体系设计指南、亮点总结等等,敬请期待~

  • 禅宗思维与AI发展:超越边界,创造人性化未来

    产品设计 2023-08-10

    随着人工智能(AI)的迅猛发展,产品经理面临着复杂的挑战和机遇。禅宗哲学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可以帮助产品经理超越传统边界,深入思考AI的发展方向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本文将探讨如何运用禅宗思维分析当前AI的发展情况,并讨论如何将人性化的理念融入AI产品的设计和应用中。

    人工智能作为当代最具前沿性的技术之一,正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伦理、隐私和社会影响等问题。产品经理作为驾驭技术和需求之间的桥梁,需要以一种超越技术本身的角度去思考AI的发展,引导其朝着更加人性化和可持续的方向迈进。禅宗思维给予我们审视技术发展的新维度,为产品经理提供了一个指导AI发展的框架。

    「不想细看版:直接拉到文末看“结合案例”」

    一、禅宗思维与AI发展的关系

    禅宗强调超越对立、统一与和谐的境界,可以帮助产品经理超越AI与人类之间的边界,去思考如何将AI技术融入人类社会,并促使其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

    非对立观念:传统观念中,AI与人类常常被看作对立的关系。然而,禅宗的非对立观念告诉我们AI与人类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产品经理可以从这一思想出发,将AI作为一种工具和资源,用于增强人类的能力和智慧。同时,也要注意平衡AI在不同领域的应用,避免人工智能对人类自身发展和价值的侵蚀。

    ① AI与人类可以形成优势互补

    具体来说,AI擅长处理海量数据、精准计算,而人类则善于抽象思考和创新。将两者优势进行有机衔接,可以取得1+1>2的效果。

    ② AI可辅助人类思考

    AI通过提供信息、进行信息提取、进行局部计算等,可辅助人类进行更全面的思考。

    ③ AI无法完全取代人类

    我们可以借鉴科幻小说《三体》中三体人的设置,思考缺乏情感的超智能存在对人类会带来的影响。

    三体人为了提高效率,摒弃个体情感,全面信息共享。这使他们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未来的AI。从中我们要意识到,效率并不是唯一的发展目标。人类文明是理性与感性、效率与关怀。如果AI在冷冰冰的计算之外发展对人性温暖一面的理解,比如同理心、博爱等,那更谈不上对立了。

    空灵心境:禅修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平静,产品经理可以通过保持空灵心境来思考AI的发展方向。在面对AI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议论纷纷时,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从更高的层次思考技术的本质和影响。如何保障AI技术的公正、隐私和安全,如何使AI技术更加贴近人性化需求,都是产品经理需要思考的问题。

    1. 产品经理在思考AI技术发展时,需要保持一种空灵的心境,不要被技术发展的浪潮所绑架,保持独立清醒的思考。
    2. 面对各方对AI的讨论和争议,产品经理要平和地吸收不同观点,并保持最大的开放性。不能被任何一种极端观点所左右。
    3. 产品经理要站在满足用户需求的高度来思考AI,不能只考虑技术因素,而是要关注用户痛点和需求。
    4. 产品经理需要跳出技术视角,以人为本,兼顾各方利益,为AI的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和设计思考。

    追本寻源:禅宗追求事物的本质,对于AI发展也同样适用。产品经理应该深入理解AI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局限性,清楚AI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能力范围。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产品经理能够更准确地判断AI技术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并为AI产品的设计提供更合理的方向。

    1. 产品经理不仅要理解AI的基本原理,还要深入追踪不同算法的数学推导过程,明确各类算法的建立假设、适用条件及局限性。
    2. 要针对特定业务场景,进行大量的数据准备、特征工程和模型迭代,亲自体会不同AI模型的拟合效果、误差大小及训练过程,而不仅停留在概念层面。
    3. 要详细评估场景中数据的质量、标签的准确性以及可能的偏差,认识到数据和模型的局限将直接影响AI产品的效果。

    心无旁骛:在面对快速发展的AI技术时,产品经理需要专注于AI技术对用户和社会的实际需求。通过紧密关注用户反馈和行为,产品经理可以更好地理解用户的期望和需求,并将其与AI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禅宗思维中的心无旁骛原则可以帮助产品经理保持专注,避免被过度追求技术的束缚,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实际解决问题和满足用户需求上。

    1. 产品经理要深入用户研究,采用质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访谈、观察、问卷等全面洞察用户的核心需求和痛点。
    2. 要定期组织用户体验测试,直接观察用户与产品的交互过程,发现用户的困惑点和期待。同时收集详细的用户反馈进行分析。

    如何将禅宗思维融入AI产品设计与应用

    1)简化与专注

    禅宗强调专注当前的当下,避免过度思考和分心。在AI产品设计中,您可以通过简化用户界面和功能,减少用户的认知负荷。确保产品功能的明确和简洁,使用户能够专注于核心任务,并减少不必要的干扰。

    2)考虑用户的情感需求

    禅宗注重平静、内省和情感的平衡。在设计AI产品时,了解用户的情感需求,为其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平衡。例如,通过使用温暖的色调、柔和的动画效果和自然的音效,创造出放松和舒适的用户界面。

    3)注重用户体验的整体流畅性

    禅宗倡导事物的自然流动和连贯性。在AI产品设计中,您可以设计无缝的用户体验,使用户可以流畅地完成任务,减少中断和不必要的交互。考虑用户在不同设备和平台上的使用情况,确保产品在各种环境下都能提供一致的体验。

    4)培养用户的学习与成长

    禅宗注重修炼和成长的过程。在AI产品设计中,您可以通过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反馈机制,帮助用户不断提升技能和知识。结合机器学习和个性化推荐算法,为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和建议,促进其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的成长和进步。

    5)尊重隐私与数据伦理

    禅宗强调个体的尊重和隐私。在AI产品设计中,您应该注重用户数据的隐私保护和伦理问题。确保用户数据的安全存储和合法使用,明确向用户解释数据的收集和使用方式,建立透明的隐私政策,以增强用户对产品的信任感。

    6)持续创新与进步

    禅宗思维告诉我们一切皆在变化,产品经理应持续创新,不断推动AI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通过与技术团队的合作和不断的学习,产品经理可以引领团队朝着人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不断改进产品的性能、功能和用户体验。

    二、一个具体结合运用的想法: AI顾问团

    1. 产品介绍

    建立一个AI虚拟人的社区,里面由AI虚拟人与AI虚拟人进行对话,虚拟人有各种身份,根据不同的身份会有不同的思维逻辑与见解,如产品经理、前端、后端、测试、运营、用户等。

    用户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不同身份的AI虚拟人围绕某一主题展开讨论。在虚拟人的讨论过程中,用户可以观察到不同立场的观点碰撞、论证与反驳,从中感受思维碰撞的火花,进而形成自己更立体的看法。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书本知识传递方式,更符合人类多维思维的学习方式,用户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启发与成长。

    2. 用户画像

    • 产小明,28岁,白领,喜欢探索新鲜事物,思维活跃,希望通过轻松愉悦的方式获取知识。
    • 高高,22岁,大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希望在有趣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启发。
    • 老王,35岁,中层管理者,工作压力大,需要轻松的方式调节学习状态。
    • 初中、高中学生,需要一个生动有趣的自主学习平台。

    3. 核心需求

    • 用户需要一个寓教于乐的知识获取途径,打破枯燥的书本学习。
    • 用户希望在轻松的环境中接触各类知识和不同角度的思考。
    • 用户需要一个多维的思维启发和碰撞的平台。

    4. 核心功能

    • 虚拟人库:拥有丰富虚拟人角色,包括产品、设计、技术等多个维度。
    • 讨论组建:用户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并组建讨论虚拟人。
    • 讨论模式:虚拟人可以围绕指定话题展开讨论、探索、争论等。
    • 讨论展示:支持文字、语音和视频方式呈现虚拟人讨论。
    • 互动体验:用户可以与虚拟人实时互动、提问、引导讨论方向。
    • 隐私功能:用户可以设置隐私级别,控制个人信息的可见性,支持匿名浏览和参与社区互动,用户可以选择是否保存对话记录,允许用户删除账户及相关数据,虚拟人对话内容通过过滤机制进行处理。

    5. 商业模式

    这是一个连接AI虚拟人和用户的开放交流平台。平台本身是免费的,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商业价值:

    1)付费虚拟人服务

    平台上的特色虚拟人角色提供付费的专属服务,如用户可以付费订阅名人虚拟助手,获得个性化的交流服务。

    2)企业定制虚拟人

    面向企业用户定制虚拟客服、产品代言人等虚拟人,应用于客服、市场营销等商业场景。

    3)虚拟人孵化服务

    面向创业团队提供虚拟人产品孵化服务,孵化富有创新商业模式的虚拟人项目。

    4)AI虚拟人技术输出

    将平台积累的AI虚拟人核心技术进行产业化输出,授权给其他需要的平台或企业。

    5)增值服务商店

    虚拟人可在平台上销售其创作内容等增值服务,平台提取流量变现。

    6)广告业务

    平台内部可设置适量的广告位,匹配商业广告客户。

    三、总结

    这一AI社区模拟了禅宗式的头头论辩与启发,用户就像禅宗求学者,通过提问引导虚拟人展开讨论,从中领悟答案。设计者需要注意不同AI虚拟人角色的风格特征,根据其身份设定不同的思维逻辑,使讨论更贴近真实人物。同时要关注用户隐私保护,避免泄露敏感信息。如果社区内的讨论能始终围绕积极、理性的价值观展开,它将成为一个开阔思维、受益良多的学习平台。

    四、展望未来

    从目前来看AI还有待发展,但是作为产品经理,我们不应局限于当前,而要放眼未来,积极预测技术发展趋势,做好提前规划。只有预测先于时代,我们才能在变革来临时做好充分准备,并可以更好地规划产品定位和用户体验。

  • 消费降级时代,日本都火了哪些品牌?对中国市场有何启示?

    产品设计 2023-08-09

    近期,消费降级席卷而来。本文先列举出我国现存的一些消费降级现象,再提出消费降级现象并非只出现在中国,日本在更早就已经开始消费降级。品牌可以从中获得哪些启示?一起来看看吧。

    近期,越来越多的热点指向消费降级。比如马云说回归淘宝,这是阿里顺应经济下行,力图满足消费者对价格和性价比的需求的举措,是为了应对了拼多多等低价平台的竞争。

    比如“喜茶、奈雪又不香了”。喜茶、奈雪的茶曾经是消费升级的代表,但如今,社会消费习惯发生转变,消费降级让消费者更注重性价比和实用性,不愿意花钱买太贵的可替代性强的商品。现在都9.9买瑞幸和库迪咖啡了,谁还愿意花30元买一杯奶茶呢?

    比如Citywalk火爆全网。City walk其实是一种低成本的旅行方式,不需要花费太多钱就可以获得旅行的体验和收获,但这是消费降级的旅行选择,说白了,如果有钱去国外,谁愿意在自己的城市City walk呢?种种迹象表明,消费降级越来越明显了。

    当然,这个情况并不只在中国出现,作为提前经历过消费降级的老师——日本,它有很多话要说。

    一、日本的消费降级

    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经济处于低增长时期(失落的二十年也在期间),经济增长率从9.1%(1956-1973)下降到4.2%(1974-1990),20世纪90年后更是长期在1%以下徘徊,同时人口出生率也从5下降到2以下,日本开始进入事实上的消费降级时代。

    从2005开始,日本进入三浦展所谓的“第四消费社会”,这个社会的特点如下:

    从私有主义到共享意识。日本本身就有“断舍离”的风潮,即舍弃不必要的东西,放下对物的占有。共享可以节省开支。

    从追求名牌到追求简单、休闲。日本人开始不再“炫耀性消费”,无LOGO化基本款衣服的热销成为这一点的体现。

    本土消费文化盛行。日本在这个时代开始从对欧美式生活方式的崇拜,转变为对日本本土意识的探索,乡土的、地方的、庶民的日本文化的关注度在不断扩大。

    消费投入学习。“当消费者意识到无论是高级品牌还是其他东西,已经无法实现自我独特性时,他们认为只能改变自己。”其中学习倾向就是重要的体现。

    在这个阶段,人们普遍降低了对奢侈品的需求,逐渐减少“炫耀性消费”,开始选择更便宜和实用的产品。消费降级的概念渗透到各个领域,包括服装、家居、餐饮等,推动了许多新兴消费模式的崛起,如快时尚品牌、百元店、便利店咖啡等。日本在这期间诞生了不少主打性价比的成功品牌。对比国内的现状,可以预测,中国也将诞生一批适合这个时代的性价比品牌。

    二、堂吉诃德——好特卖:高性价比日用品

    堂吉诃德成立于1989年,正值日本经济泡沫破灭的前夕,它是一家以低价销售各种商品的折扣店,从食品、日用品、服装、家电、玩具等应有尽有。它的商品来源主要是厂家的尾货、停产品、瑕疵品等,以及自有品牌的白牌商品。

    如果你第一次去堂吉诃德,一定会被它密密麻麻的商品和人流所震撼,堂吉诃德的门店陈列非常密集甚至混乱,给人一种寻宝的感觉,全场的促销海报也营造了一种全店低价的印象。我第一次进入堂吉诃德时,足足逛了2个多小时。

    堂吉诃德抓住了日本消费者在经济下行时期寻求廉价快乐和心理慰藉的需求,它主要有以下特点:

    商品实用性强:例如家居、个护、电子产品、餐具等。在日本的消费降级时代,消费者更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和功能,而非奢侈品或过度追求品牌,堂吉诃德的商品满足了这一需求。

    价格实惠:堂吉诃德通过采取高效的采购和供应链管理,控制产品成本,将价格保持在低水平,吸引更多消费者,这符合日本消费降级时代消费者对实惠的需求。

    品质可靠:虽然堂吉诃德的商品价格较低,但他们仍然注重品质可靠,提供良好的消费体验。他们通过与供应商的合作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所售商品的质量符合消费者的期望。2021年,堂吉诃德的销售总额为18312.8亿日元,营业利润886.88亿日元,是日本收入排名第4的零售企业。

    在中国,一个相似的品牌是好特卖,好特卖是一家以临期食品和日化用品为主的折扣零售品牌店,目前已经在全国32个城市开设了500多家门店。目前,好特卖已经完成了五轮融资,并计划2023年开到2000家店,年营业额达到近30亿。

    好特卖成立的时间并不长,恰巧踩中了消费降级时代,人们对于性价比商品的需求,3块钱买元气森林,50块钱买澳洲红酒,这些都是一些大品牌的商品,但是价格却只有原价的2-5折,消费者知道他们买的是临期品,但相对于非临期品,它们有着更高的性价比,且能满足消费者当下获取的快乐。

    现在说好特卖要实现堂吉诃德的成功还为时尚早,但从其品牌定位、供应商品、价格等方面来看,它可以说是最有可能成为堂吉诃德的品牌。

    三、 大创百元店-名创优品:高性价比百货

    大创百元店成立于1977年,矢野博丈创业当时,是采用移动式推车售卖商品由于一边工作还得带小孩,为了省去贴标签的工作,就决定将所有商品统一定价100日元。这种平均5,6块人民币的商店很受日本欢迎,虽然后来部分商品价格有所上涨,但其百元,物美价廉的心智已经深入人心。

    价格优惠之外,大创百元店在商品丰富度方面也做得非常好,包括生活用品、餐具、文具、装饰品等,店面商品种类繁多,包含了消费者日常生活所需的各个方面。并且这些商品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追求性价比和实用性的平衡。这使得消费者可以以相对较低的价格购买到具有一定质量和功能的商品。

    有理由怀疑,中国在各个小城市的2元店,受到了大创百元店的启发。这种小店商品统一定价2元(部分稍微高于2元),以售卖日常家用品为主。这种2元店于上世纪末在中国雨后春笋般生长,只不过那时候在全国并没有一个像大创百元店这样的品牌。

    名创优品可以说是进阶版的2元店,名创优品经营的品类包括日用品、化妆品、玩具、文具、食品、数码产品等,其产品以低价、高性价比、时尚设计为特点,2022财年第三季度的平均单价为18.4元,这是非常符合消费降级时代的商品特点,价格低、实用性强。

    截至2022年3月31日,名创优品在国内外共有 5113家店,2022财年第三季度的总营收达到人民币 23.4亿元。从商业形态和销售品类来看,名创优品堪称中国的大创百元店。

    四、优衣库——UR、热风、海澜之家:简单、便宜、质量尚可

    日本消费者在经济泡沫破灭后开始寻求素简、实用、经济的需求,对大部分商品的态度转变为够用就好,他们不再对品牌趋之若鹜,而是转向那些虽然没什么品牌,但已然够用且质量不差的商品。

    在进入第四消费时代后,日本人开始不再“炫耀性消费”,因为他们对于拥有物品并没有太大的热情,无LOGO化基本款衣服的热销成为这一点的体现。我第一次去日本的时候,在街头和地铁上看到日本人似乎特别热衷于穿黑白两色的衣服,这些衣服你也根本看不出是什么牌子,很少有所谓的“多巴胺穿搭”。

    优衣库显然是这样的无logo品牌,它们衣服一般款式简单,以基本款为主要品类,像春秋的衬衣,冬天的毛衣,夏天的T恤等,并且均价几百块就可以买一件质量尚可,款式不差的衣服。来到优衣库,闭着眼睛拿几件,不用挑来挑去,在不用耗费太多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就能买到几件合身且价格也不贵的衣服。

    2013年优衣库将品牌Slogan由Made For All(造福于人)改为LifeWear(服饰人生),在优衣库推出的《为什么穿衣》的TVC中,优衣库不再强调面料质感科技,而是讲生活方式,作为一个印象派广告,它在结尾提出的穿衣理念是“简约优质美好”。“简约优质美好”正是消费降级时代最好的追求。

    在当前的中国,我认为未来必会诞生一个像优衣库一样的品牌。目前来看,UR、热风、海澜之家这样的快时尚品牌都有这样的发展趋势。比如创立于2006年的中国快时尚品牌URBAN REVIVO,它在全球有超过300家门店,并且年销售额突破了50亿。它的产品线非常齐全,从男女装到配饰,再到鞋靴都有,而且价格也不贵。它和优衣库用的代工厂也都是一样的,就比如牛仔裤,都是深圳吉昌美特代工的。

    比如创立于1996年的热风,其年收入已突破100亿元,在中国开设近2000家门店,并于2021年12月10日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在热风,你可以快速挑选到一些基本款的衣服,也可以以较低的价格买到跟大牌很相似的商品,

    比如一两百块钱买到类Timberland 或者类Redwing 的鞋子。

    比如近几年声量很大的海澜之家,它同样以销售基本款衣服为准,款式简单,价格不贵,其年收入也早已超过100亿元,相比而言,海澜之家在下沉市场的店面更多。

    以上只是部分例子,虽然它们的定位都类似优衣库,但又都跟优衣库有所差别,且并没有一个家快时尚品牌在中国占据绝对优势。相较优衣库而言,它们的历史都不长,可以理解为还在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也许会进化出一家中国的优衣库来。

    五、便利店咖啡-瑞幸、库迪咖啡:低价饮品是王道

    如果你去过日本,会发现日本最火的咖啡不是星巴克,而是各个便利店的咖啡,比如711、罗森、全家便利店,都有自有品牌的咖啡。2019年日本便利店现磨咖啡的销售量为约11.5亿杯,足见这种咖啡在日本的受欢迎程度。

    便利咖啡有以下特点:首先价格低廉,一般在150~200日元之间,合人民币也就十块钱出头。其次,购买咖啡操作简单,只需自己在自助式的咖啡机上选择想要的种类,并按下对应的按钮即可,所以非常方便、快捷,也不需要像在星巴克那样排队。第三,最重要的是咖啡虽然价格便宜,但品质并不差,便利店使用全自动的咖啡机和优质的咖啡豆和牛奶,一杯便利店咖啡并不比贵它一倍的其他品牌差。所以,便利店咖啡完全能满足不想花太多钱,又能买到现磨咖啡的上班族的需求。

    在中国也有便利店咖啡咖啡,但其发展不像在日本那么好,主要原因是像瑞幸、库迪这样的连锁咖啡品牌占据了很大部分便利店咖啡的市场。在瑞幸咖啡出来之前,星巴克当然是最受欢迎的咖啡品牌,因为当时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其他选择。

    瑞幸咖啡出现后,快速以不到星巴克咖啡一半的价格抢占市场,如今,它更是成为消费降级时代更好的选择。十几块的价格,品质并不差的现磨咖啡,还支持外送,这满足了很多职场白领的需求,很多职场人因而从星巴克转向瑞幸。

    库迪咖啡出现后,更是将市场拖入血海,其9.9元的定价,让许多人迅速成为它的客户,也让现磨咖啡市场进入10元以内时代。

    在消费降级时代,消费者对于咖啡的需求同样追求性价比,咖啡属于高频消费商品,单次消费看似不贵,但每天都消费,全年下来费用也不低,如果有高性价现磨咖啡选择,且品质又不太差,那么消费者必然会倾向选择。

    虽然在中国,便利店咖啡也有一定市场,但长期来看,他们的位置基本被瑞幸、库迪咖啡这样的品牌占据了。

    六、扭蛋-盲盒:低价娱乐、消遣的快乐

    到了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了长期的衰退期,资产泡沫破裂,股市崩盘,楼市价格暴跌,实体经济也陷入低迷,GDP增速持续在低位徘徊,经常出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日本人的收入水平也下降了近两成。

    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扭蛋反而成为了一种廉价而又能带来快乐的消费方式。一方面,扭蛋的价格相对低廉,通常在100-500日元之间,即使经济困难也不会造成太大的负担。

    另一方面,扭蛋的玩法也有一定的心理满足感,消费者可以通过收集自己喜欢的系列或角色来获得成就感和归属感,对于现实不怎么如意的人来说,它们带来了心理慰藉,成为一种解压方式。

    据统计,1994年日本扭蛋玩具的销售额达到了约200亿日元,1995年增长到了约300亿日元,1996年更是突破了400亿日元。

    在中国,比扭蛋还火的是盲盒,二者都是以玩具、动漫、游戏等二次元文化为主要内容,并利用了消费者的猎奇心理和赌博心理,促使他们持续消费和复购。

    初看起来,盲盒的价格更贵,似乎跟消费降级关系不大,但因其赌博、上瘾和解压的机制,实际上与人的心理需求有关。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人们更需要娱乐消遣的方式,来缓解自己的负面情绪和压力,像彩票、扭蛋、盲盒都具有这种功能,他们通过购买这些东西来放松自己,给自己解压。

    七、日本消费降级品牌做对了什么?

    在消费降级时代崛起的品牌,都把握住了消费降级下的消费趋势,并做出针对性的商业和市场策略,最终赢得消费者。

    1. 质量可靠、高性价比

    在消费降级时代,消费者购买商品不再认为是越贵越好,而是要购买更适合自己、性价比高、实用性强、质量可靠的产品的品牌。

    像优衣库,通过采用SPA(专业零售商)模式,实现了从设计、生产到销售的一体化管理,降低了成本,让消费者能够买到高性价比的服饰。

    无印良品则通过去除多余的包装、标签和广告,减少了成本,降低商品销售的价格。

    但高性价比和价格低不是一回事,消费者对商品的期待是性价比高,质量也不能差,他们希望物超所值。

    优衣库买一身衣服2,3百块钱,但质量能够有一定保证,跟地摊上几十块钱的商品比,它的优势还是非常大,大创百元店的商品价格虽然低,但也相对比较耐用,不会像购买的没有来源的商品,用两次就坏了。

    2. 满足实用、健康、环保、no logo的理念

    在消费降级时代,消费者对于炫耀性消费的需求逐渐下降,他们从盲目追求品牌、奢侈、炫耀等外在因素,转向追求实用、健康、环保等内在因素。

    其中最具典型的代表就是无印良品,无印良品在日文中的意思是无品牌标志的好产品,从品牌名字就给人以“佛系”感觉,以提供简约、自然、环保、高品质的产品为特色,满足了消费者对于简单生活的向往。

    无印良品设计顾问原研哉和在阐述无印良品产品的理念时用了一句话,“不是非此不可,而是这样就好”,“这样就好”,这可以说体现了无印良品的品牌理念,不需要LOGO也显示身份,而是理性消费。

    3. 与虚拟人物合作,给予精神上的满足

    消费者在消费降级时代变得“佛系”,不代表他们没有精神追求,在这个时代,他们往往希望一些小惊喜、小快乐能给自己带来心灵上的慰藉。这也是在这个时代,动漫、二次元、游戏等虚拟人物或产业火爆的原因。

    在这个时代成功的品牌经常会跟知名IP合作,给消费者带来新的惊喜,满足他们的期待。比如优衣库通过与知名设计师和品牌合作,推出过许多联名系列,如Jil Sander、Lemaire、KAWS等,提升了品牌形象和吸引力。

    大创百元店曾与迪士尼、哆啦A梦、三丽鸥等知名IP合作,推出以这些人气角色为主题的各种商品,如化妆品、毛巾、零钱包、手机壳等。

    这些商品不仅颜色鲜艳,而且质量优良,满足了许多喜欢日系萌物的消费者的需求。而在消费降级时代的扭蛋,也以玩具、动漫、游戏等二次元文化为主要内容,促使他们消费,帮助他们解压。

    八、结语

    不要浪费任何一次危机消费降级时代,对于一些品牌是灾难,而对另一些品牌可能是机会,如果品牌能够准确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提供高性价比、实用性强、质量可靠且能带来精神满足的产品和服务,则可能能够在这样的时代成功。就像丘吉尔说的:“不要浪费任何一次危机。

  • a16z:巧用“幻觉”的应用架构思考

    产品设计 2023-08-09

    就在最近,a16z发布的文章里提出了“概率性产品”这一概念,那么,什么是“概率性产品”?在生成式AI的发展背景下,产品开发者、设计师们又该如何看待“概率性产品”的出现?一起来看看作者的解读。

    生成式 AI 作为一种概率计算机,能够产生多样且不确定性的输出。这些多样的输出开启了一个新的产品类别:概率性产品。a16z 最近发布文章提出“概率性产品”,并根据用户对不确定性的接受度将产品分为三类。笔者希望借这篇文章带来 Gen-AI 技术对产品设计和用例的思考,生成式 AI 的不确定性正在成为和用户交互的变量

    生成式内容不确定性下的三类产品:

    受益于不确定性的产品/可容忍概率性输出的产品/需要准确输出的产品。

    1)当我们还在诟病大模型会产生幻觉的时候,未曾想象概率性的不确定内容恰恰会成为其区别于冰冷计算机的变量所在。生成式内容的概率性像是赋予了 AI 以意识,更适用于与人更近的交互层和更需要创造力的领域(游戏、艺术创造、创新研究等)。

    2)在 AI 的世界里,硬币有了多面。在产品设计的不同架构层或流程服务里,大模型的应用会更组合模块化,用模糊理解模糊,在非关键点上提供更多新鲜感,提取的信息在精确层上进行数理计算,相信会很快看到这样的产品。

    3)当人的创造力枯竭,大模型成为早期的脑洞来源。然而像科学家异想天开的创造同样需要依赖长期探索的积累,通过训练领域模型让其产生更高质量的不确定性内容,是创业者值得思考的事情。

    4)对于一个产品架构而言,随机与确定解决不同的问题,应当互补融合。平衡也是一门艺术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是“概率计算机”的首批产物,能够产生多样且非确定性的输出。有些人期望这些系统表现得像传统系统一样,对其产生的“幻觉”提出了抱怨,然而,这些抱怨忽略了关键点。输出的多样性(包括幻觉)恰恰是这里的特别之处。事实上,它们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产品设计类别:概率性产品。

    所谓概率性产品,指的是具有非确定性和经常出现新特性的产品。社交网络就是概率性产品的一个例子这些网络上出现的新行为通常是无法预测的,只能被观察到。a16z 将产品类别和产品用例分为三类来思考:

    1. 受益于不确定性的产品;
    2. 可容忍概率性输出,但不一定从不确定内容收益的产品;
    3. 需要准确性输出的产品。

    第一类是那些受益于不确定性的产品。比如像 Midjourney 和 Stable Diffusion 这样的热门图像模型,它们之所以神奇,是因为它们会生成各种各样的输出。

    这整个生成式媒体类别之所以能够产生惊人的结果,正是因为平台是非确定性的。

    AI 伴侣类别也属于这一组,因为产品的整体价值在于其与人类非常相似的不可预测的互动;失去非确定性的输出将削弱产品体验。该领域中的另一个例子可能包括辅助购物,因为 AI 提供的意外和不寻常的服装推荐正是能够塑造个人风格和品味的关键。

    第二类产品可以容忍概率性输出,但不一定从平台的非确定内容中受益。例如,考虑那些生成现有内容的产品,只要生成内容的要点准确无误,生成内容的方式变化通常是可以接受的。

    举个例子,预测数值(例如股票组合表现)需要更高的准确性,而生成书面内容可以具有更大的变化范围而不会损失价值。甚至代码生成也能容忍一定的变化,只要代码按预期工作即可。

    最后,还有大量需要确定性输出的用例。这些例子包括从财务预测到税务计算再到驾驶路线等,基本上涵盖了所有需要明确答案的领域。

    我们还可以将个别产品分为根据对概率性输出的容忍程度进行划分的产品架构。

    例如,想象一个旨在帮助您申报税务的 AI 助手。这样的助手可以分为三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对底层平台有不同的期望。

    • 在人机交互界面,自带不确定性基因的 LLM 能够完成与用户更弹性的聊天并收集用户税收相关信息。
    • 其次,将用户信息作为背景信息能够作为税务引擎输入系统,而对用户背景信息的整理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可以接受不确定信息的输入。
    • 最后,实际的税务计算可以且应该在一个传统引擎上完成,该引擎不受 LLM 的限制,从而确保输出的准确性。

    一句话,新的计算架构需要新的产品架构,LLM 和生成式 AI Pipeline 平台的不确定性创造了独特的机遇和要求,产品和用例在设计输出多样性时要仔细考虑。尤其对于产品研究者和设计师们,在利用并设计这些新功能的交互体验时,需要认真考虑这一点。

    参考材料:https://t.co/MHEajKedFW

  • 时隔多日,出海社交小组件再登美榜Top5

    产品设计 2023-08-09

    就在最近,一款名为Widgetable的轻社交属性的小组件工具产品,登上了美国iOS下载总榜的Top5。那么,为什么Widgetable可以实现下载和营收的飞跃?或许和Widgetable其中的一项虚拟宠物的玩法更新有关系。一起来看看作者的分析和解读。

    有多久没有看到一款出海社交产品在美国冲榜了?2023 年走过大半,印象中除了几款陆续登榜又光速消失的“Twitter 替代品”,美国社交赛道称得上是“沉寂”许久了,而出海产品的身影更是难觅。所以 7 月,在美榜 Top5 里看到 Widgetable 时就格外留意了一下。

    Widgetable 严格来说是一款轻社交属性的小组件工具产品,据“九日论道”此前文章,它是由一个来自深圳的神秘团队打造。

    有一说一,去年火过的社交小组件 App 不少,不过大多还是集中在主屏幕小组件上发力,但 Widgetable 有着“进一步”的思考,它将用户的社交场景由应用内/主屏幕小组件前置至锁屏小组件,让用户在不解锁手机的情况下也能查看好友状态、好友步数等实时信息。Widgetable 也由此爆火,一度登上美国 iOS 下载总榜 Top1。

    过去的一到两年,发力熟人社交本就是爆款社交产品的大趋势,加之踩准了 iOS16 更新,自定义锁屏向用户开放的时机,Widgetable 走红其实还是挺顺理成章的。

    但说实话,由于“锁屏小组件+实时社交”对应的不是用户的强需求,并且当时 Widgetable 的商业化情况也不是特别明朗,其实我并没有料到到 Widgetable 的生命力会如此持久。

    更没想到的是,在大半年之后,Widgetable 会再度登上美国 iOS 下载总榜 Top5,并且月流水来到了 30 万美金,超出同类产品一大截。

    同期观察的社交小组件产品,还在增长的除了 Widgetable,

    还有拿了融资的 Locket Widget | 数据来源:点点数据

    而 Widgetable 的秘密在于一项虚拟宠物的玩法的更新,依托这一玩法,Widgetable 的下载和营收在短期内实现了飞跃。

    截止 8 月 8 日,Widgetable 位列美国 iOS 下载榜 Top 40

    一、虚拟宠物,从 App 到锁屏

    说实话,Widgetable 的虚拟宠物功能乍看起来平平无奇的。

    打开 App 后,系统会推送弹窗,赠送用户一颗宠物蛋。不过非氪金用户并不能很快知道自己的宠物是什么物种,而需耐心等待 24 小时揭晓谜底……根据 App 里提供的宠物图鉴,用户有机会开出 15 种不同的宠物,包括龙猫 Chichi、阿比西尼亚猫 Tommy、小狗 Puppy 等等。待宠物孵化后,用户可以给宠物喂食、清洁等等,这些玩法设计在过往的虚拟养宠游戏中大概只能算是“基操”,即使宠物设计称得上是可爱,但也实在很难说 Widgetable 仅凭借这些就撬动数百万级别的下载。

    左:领取宠物蛋;中:宠物图鉴;右:养宠界面

    虚拟宠物功能的正确打开方式其实不在于在 App 内体验,而是当用户将宠物小组件放到桌面或者锁屏时,方有机会解锁宠物的另一面——或许可以称之为“宠物碎碎念”。宠物不仅会细无巨细地告诉用户,“醒了”、“饿了”、“困了”等状态信息,提醒用户照顾自己;还很懂得巧妙地将“土味情话”、卖萌、彩虹屁等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例如:

    1. 该睡觉啦,不要忘了我爱你噢。
    2. 请不要在拉臭臭的时候看我。
    3. 你不睡,我不睡,你看我俩多般配。
    4. 你今天看起来真的很靓!
    5. 这个世界需要如你一般惊艳的人!

    Widgetable 宠物小组件 | 图源:TikTok

    这些碎碎念不止能够唤回用户,提高应用打开率;在体验上,也能让用户和宠物的感情迅速升温,拉高留存,但这些也仍然不是全部。透过第三方数据,其实能看到这一轮增长始于 6 月底。当时,Widgetable 主要的功能更新,是在虚拟宠物中加了一个更具社交属性的“合养宠物”的玩法。并且,本轮增长也再度证明了 Widgetable 团队还蛮擅长在已有产品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改进设计。

    Widgetable 在美国近一年的下载变化趋势 | 图源:点点数据

    据笔者的观察,“合养宠物”的玩法今年在海外已经火了一阵了。在《以为一波流,但在巴西下载总榜坚挺两个月的宠物社交App》中,我们曾介绍过一款在巴西霸榜的虚拟宠物产品 SUSH,这款产品中“合养宠物”的玩法贯穿始终,一个人甚至无法独自领养宠物,不知是否 Widgetable 团队是从这款产品中得到一些灵感。Widgetable 虽然没有“仅限双人成行”的硬性要求,但结合锁屏小组件特点,为“合养宠物”增添了更多趣味功能:

    1. 合养的宠物会在两个人之间跑来跑去,大家轮流照顾。这个设计真的很像现实生活中两个远距离的人在共同饲养一只宠物,甚至是如果一方没有好好照顾,宠物还会向另一方“打小报告”;
    2. 宠物会帮助彼此传递爱意信息,比如给彼此留小纸条,提醒对方照顾等。

    合养的宠物会在两名用户间跑来跑去 | 图源:TikTok

    无论是单人养宠或者是合养宠物,当锁屏小组件/主屏幕小组件成为了核心承接场景时,受限于组件尺寸较小的因素(尤其是锁屏小组件),能传达的信息量是相对有限的。

    也正是因为这样,在宠物小组件中,Widgetable 巧妙地选择了文字来承载信息量,而宠物的视觉变化相对不会太大。我们过去看到的虚拟宠物应用中,普遍用“幼崽-成年”的形态成长或不同装扮等变化来呈现宠物的升级效果的设计逻辑,在宠物小组件中也同样不太适用了。

    更偏向文字的信息传达,加上上面提到“碎碎念”中以提醒用户按时睡觉、吹彩虹屁为主,Widgetable 这一部分的“供给”实质上与欧美市场这两年快速增长的“情绪健康 App”无异。用户养的是宠物,在单人场景下,实质上多了一个“稳定情绪”的小助手;而在双人场景下,则更多去串联熟人社交。

    情绪健康 App 在 2020 年年底开始抬头,

    这两年延续快速发展趋势 | 图片来源:Apptopia

    反映在产品设计里,与过往的虚拟宠物产品更关注养宠进展不同,Widgetable 更关注养宠体验,这其实与“情绪健康 App”的底层供给是一致的,用户更需要的是一个稳定情绪、与用户本人有更强交互的“介质”,而非一个多么炫酷的宠物,这个介质的作用更多是发挥活跃的作用,也要考虑用户新鲜感的问题。

    因而,在 Widgetbale,我们看到用户去进行养宠操作后,会有获得宠物蛋这样的奖励。也是基于这样的思路,Widgetable 在这一轮的增长同时,商业化尝试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二、虚拟宠物终于跑通熟人社交商业化?

    在 Widgetbale 中,用户升级宠物的驱动力是获取奖励,到达不同等级的奖励包括:用于喂养宠物的食物大礼包、新的宠物蛋、天气桌面小组件(宠物会出现在天气小组件中,提醒用户下雨带伞,天凉添衣)、应用内的宠物互动页专属背景等等。

    不难看出,奖励的核心在于照顾好现有宠物,开发新的宠物以及丰富小组件和应用内的宠物效果,关注养成体验本身,而不是最终养成结果。这一思路也继续延续到了 Widgetable 的变现设计中。

    点点数据显示,Widgetable 的虚拟宠物玩法爆火助推应用内购一路走高,过去 30 天的全球月流水来到了 30 万美金,似乎是用虚拟宠物的玩法为小组件和熟人社交两个很难直接变现的产品模式,撕开了一道商业化的口子。

    Widgetable 近一年全球流水变化趋势| 图源:点点数据

    目前,Widgetable 的热门内购项目包括,年度会员、月度会员、宠物蛋、许愿罐以及宠物食物。体感上在各种花里胡哨的会员权益中,能够真正激发用户付费意愿的其实是加速宠物蛋孵化、每周一个宠物蛋这类功能。

    先说前者,用户可能通过 TikTok 或者广告了解到了宠物小组件的玩法然后下载了 Widgetable。但是当他进入应用,或者已经邀请了好友一起进入应用时,发现要等待宠物蛋孵化 24 小时才能开始玩,直接上手心情其实是很迫切的,此时,订阅相当于是购买一张“提前入场券”了,用户还是有购买意愿的。

    Widgetable 中的热门内购项目

    这也和 Widgetable 的增长策略密切配合,Widgetable 团队为这一轮 Widgetable 应该准备了不短一段时间,他们的核心增长策略是先在 TikTok 上找大量的 KOL 帮宠物小组件“带货”,然后再用以上的红人素材集中买量,这一波应该是跑出了一些具有病毒式传播效果、买量价格便宜的素材。

    这一波增长和变现的连接,非常类似于如今网文和短剧,先在 TikTok 上被用户的胃口吊起来,来到 App,遇到门槛,用户的第一反应是付费跨过去。

    Widgetable 热门广告素材 | 图源:广大大

    5 月以来,Widgetable 也明显加强了

    在 TikTok 的投放力度 | 图源:广大大

    再说宠物蛋,这对应的是上面说到的宠物作为介质的活跃作用。

    孵化宠物蛋的心路历程其实和开盲盒很像,加上宠物是和好友、恋人一起合养,更有意愿挑一只最喜欢的,这一点,从许愿罐一举登上热门内购项目也能看出。同时,为了避免用户选择困难,目前 Widgetable 也推出了直接购买全套宠物的内购项目。不难看出,加上虚拟宠物的玩法之后,内购项目丰富了太多,用户也愿意为此买单。

    Widgetable 宠物商店,从宠物蛋到宠物食物都设计了内购

    三、结语

    随着自定义锁屏正式向用户开放,可能很多产品值得放到锁屏小组件上再做一次,这也是 Widgetable 正在践行着的产品迭代思路。

    它第一次冲上美榜是因为轻度社交元素的锁屏小组件,其实类似的玩法我们在主屏幕小组件中见得不少了,但 Widgetable 抓准了自定义锁屏开放的机会,率先跑出;这一次是虚拟宠物,但看到的不同是,团队的这一波产品设计除了跟风,在用户的真实需求、产品供给和商业化的对齐上,比之前顺畅了许多。

    而宠物之外,下一版“类 QQ 农场+锁屏小组件”新玩法也正在路上了,Widgetable 究竟能在这一迭代思路上走得多久,多远,或许也值得拭目以待。

    部分开放状态 Widgetable 花园

  • 聊聊支付(1):线上与线下支付的区别

    产品设计 2023-08-09

    作为想入行支付行业的产品经理或其他相关从业人员,或许在入行之前,屏幕前的你可以先了解线上支付机构和线下支付机构的区别。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就从支付牌照性质、业务模式等方面做了分析解读,一起来看看吧。

    看完本文,你会了解以下内容:

    1. 支付牌照性质
    2. 业务模式
    3. 业务规模
    4. 工作内容

    因为自己在线上与线下支付机构都待过,本次简单分享下线下与线上支付机构的区别,包括牌照类别、业务模式、工作感受等等,为各位有意从事支付行业的同学提供一些参考与思路,以下内容仅为本人接触的范围。

    线上支付机构与线下支付机构的区别,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支付牌照性质不同、业务模式/规模不同,工作内容不同等等,我尽可能用大白话描述,这样更容易理解。

    一、支付牌照性质不同

    标题中的线上支付其实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在这特指互联网支付,互联网支付对应的牌照叫网络支付,其中还包括:货币汇兑、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数字电视支付,除了互联网支付,其他的支付形式现在基本没了,所以我们本期说的线上支付特指互联网支付,最为大众所知的支付公司是微信支付与支付宝,其他的支付公司如果非行业内从业人员,可能知道的比较少。

    线下支付用更专业的词来说叫银行卡收单,最常见的形式是线下门店付款时POS刷卡支付或者线下扫码/被扫支付,线下支付因为比较传统且付款的操作感知较弱,不像互联网支付那样为大众所知悉。

    具体不同支付牌照的官方定义及说明可查看链接:https://www.gov.cn/flfg/2010-06/21/content_1632796.htm

    二、业务模式

    业务模式的不同简单来说就是赚钱的方式不同,虽然两者核心模式都是售卖自己的支付产品,但通过谁卖,怎么卖、卖给谁等等方面两者还有比较大的区别,下文线上支付与线下支付分开说明。

    1)线上支付机构

    线上支付机构根据自身有无支付的使用场景,又可以大概分为:类微信支付/支付宝的支付机构与其他支付机构(自身无业务场景),这个我们可以简单展开说下。

    ① 类微信支付宝机构

    这种支付机构简单来说就是就是有支付使用的业务场景。例如我们经常使用微信/支付宝支付转账、发红包、充话费等等,这种业务场景在支付底层都是使用了支付机构的支付产品、账户等底层能力。

    除了微信支付宝这种常见的,还有一种支付机构也有自身业务场景,只不过不为普通用户所直接感知,例如美团下单购买时会有美团月付、拼多多付款时的多多支付等等,都是互联网公司收购的支付机构提供的底层能力。

    至于互联网公司收购支付牌照的原因,除了开展自身的金融业务、数据与信息安全之外,支付通道成本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大型互联网公司每年的GMV都是千亿甚至万亿规模,对应的支付通道成本就是上亿甚至十亿的规模,那远不如自己买个支付牌照划算。

    ② 其他支付机构

    除了以上拥有支付业务场景的支付机构,其他线上支付机构的处境近几年随着以下2个主要原因变得愈发尴尬:

    1. 国家加大违规打击,P2P行业也因为庞氏骗局随之破灭,支付通道可大范围应用的场景大幅下降,支付份额进一步向微信/支付宝集中。
    2. 交易规模比较大的互联网公司选择收购支付牌照、组建支付团队,不再使用其他支付机构的通道,即便没有支付牌照但稍微有些规模的公司又会选择自己直连微信/支付宝等主流支付方式,支付机构的份额进一步下降

    在以上支付份额不断下降的背景下,其他支付公司开始拓展其他的业务形态,不再仅仅是通过售卖支付手续费赚钱,而是围绕于“支付+场景”赚钱,支付通道变成了一个底层能力,落到实际业务形态,就是各个支付公司做了很多不同业务场景的解决方案,例如航旅场景、酒店、资金二清合规等等,通过卖行业解决方案赚钱,如下文截图。

    2)线下支付机构

    与线上支付机构相比,线下支付机构对于外部公司的依赖相对小很多,但对于代理商的依赖非常高,代理商体系是线下支付机构开展业务的非常核心部分,代理商体系简单来说就是就是把自己的通道产品以一个较低的价格开放给一级代理商,一级代理商再以一个更低的价格开放给二级代理商,每级代理商层层赚差价。

    商户使用该支付机构的POS机刷卡支付后,支付机构把支付手续费拿出一部分分给一级代理商,一级代理商再分给二级代理商,依次往下分配,也就是常说的分润。

    以上是线下支付机构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业务模式,通过支付手续费赚钱,当然这里说的比较粗,真正做起来是非常复杂的,包括不限于商户入网/交易、跳码路由、代理商管理、分润计费/结算、对账等等。

    说完线下支付的业务模式之后,再说下线下支付的交易类型,交易类型简单分为真实交易和非真实交易,简单来说就是交易场景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例如你去优衣库买衣服,结账的时候使用信用卡刷卡支付,就是真实交易,因为是真实发生的交易场景。

    虚假交易可以简单理解为信用卡TX交易,具体原理我就不说了,因其用户较多、市场需求较大,贡献了线下支付机构的主要交易量,保守估计99%以上,稍微上点规模的线下支付公司,虚假交易每天跑个几十亿一点问题没有,行业前几的公司每天跑100亿以上。

    线下支付机构除了通过支付手续费来赚钱,也会有一些其他赚钱玩法,例如流量卡、延迟到账险、提现秒到手续费、各种理由加价等等。

    三、业务规模

    因为上文中的业务模式的不同,也最终决定了各类支付公司的交易规模的不同,整体来说线上支付公司除了类微信支付宝的支付机构之外,其他互联网支付公司交易规模都不算太大,这类支付公司做的是TO B的生意,不管是卖通道还是卖解决方案,在交易量层面基本上上20%的商户贡献了80%的交易量。

    线下支付公司因其业务模式及需求,交易量则非常大,上点规模的线下支付机构都是以万亿为单位来计量交易量,但实际的利润却只有几个亿,利润率非常之低,真正的薄利多销,因其大部分的手续费都分给代理商了,因为只有代理商赚钱了,支付机构才能赚钱。

    四、工作内容

    这个我一个比较粗的颗粒度去分享这部分,因为每家支付机构的情况都不尽相同,线上支付/线下支付机构类似,主要分为2个方向,简单抽象为基础能力层、应用层。

    1)系统的基础建设(基础能力层):有些支付机构的基础建设比较落后或者市场在发展,需要不断完善自身基础系统建设,以提升使用效率或满足市场需求,包括不限于各种后台、底层支付产品对接等等。

    2)各种产品解决方案/应用(应用层):这个方向需要你对于支付机构本身的技能树比较了解,同时要去对接/调研行业/商户的痛点及业务诉求,使用机构本身的能力组装成行业/商户需要的解决方案,线下支付机构多的一部分是代理商体系,这块可做的东西也比较多。

    我个人是建议大家从事第二个方向,因为这个方向的拓展性比较高,可以看到支付的各种业务场景,不再仅仅局限于“支付”,而是拓展到“支付+业务”,如果后续想跳甲方公司,有比较大的优势,而且“支付+业务”本身就包含了“支付”本身。

    未完待续,后续分享支付产品经理如何一步步提高自己~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