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PP自动续费套牢手机党

    设计动态 2023-03-01
    APP自动续费过吗? 南京的吴倩最近在查自己的手机钱包时,发现好几个APP正在“自动续费”,包括视频平台、修图软件、音乐软件、网盘、外卖平台等等。 其中有APP早就停用甚至卸载了,只因为在开通时忘记了关“自动续费”,就一直在偷偷地扣钱,这让她每个月白白损失近1

    你有没有试过,为了薅羊毛点了自动续费,但却忘了关,导致被平台薅羊毛的情况?自动续费的风气,蔓延了整个App圈。已经2023年了,被APP薅羊毛的年轻人,得救了吗?

    APP自动续费过吗?

    南京的吴倩最近在查自己的手机钱包时,发现好几个APP正在“自动续费”,包括视频平台、修图软件、音乐软件、网盘、外卖平台等等。

    其中有APP早就停用甚至卸载了,只因为在开通时忘记了关“自动续费”,就一直在偷偷地扣钱,这让她每个月白白损失近100元。

    而其中有的APP早就停用甚至卸载了,这一切,都源于她在开通会员时忘记将“自动续费”。

    “开会员的时候都会有提示,选择连续包月就可以享受最低折扣。所以我在开通的时候肯定选便宜的,没想到后来就忘了关。”

    自动续费的风气,蔓延了整个App圈。

    而间接性的会员续费收入,也喂出了全网App均“自动续费”的规模。

    自动续费不仅仅是出现在移动端,电视机、投影仪上也同样“通用”。

    大规模会员自动续费带来的利润,也让各大厂商开通各种可有可无的小功能,甚至将以往免费的小功能设置成“会员制”来迫使用户开通。

    而在“取消自动续费”这个行为上,App间的内卷程度更是“耐人寻味”。绝大多数的App在“取消付费订阅”功能上设计得越来越像是一个“迷宫”,入口很明显,出口却难寻。

    发展到如今,实际上也证明了各种附加功能、续费优惠的花样开始让这个“润钱链”卷了起来,紧接着让越来越多的用户买单。

    毕竟对于互联网穷人来说,“单月购买50元,连续包月9.9元”真的很难让人拒绝。

    一、在薅与被薅之间反复横跳 近日工信部印发通知,部署进一步提升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能力。

    其中,聚焦APP安装卸载、服务体验、个人信息保护、诉求响应等,针对性提出改善用户服务感知的12条措施。

    APP自动续费的套路,被盯上了。

    人们开始选择“自动续费”的心理活动其实很简单,为了省钱。

    以网易云音乐为例,原价15元的黑胶会员,自动续费首月为9元。

    相比于15元,9元的价格是勉强可以接受的,并且在当下你的确有十分想听的VIP音乐,这个时候你的“欲望”战胜了理智。

    这是大多数人在面对首月折扣的时候,其实多多少少都有这些心理因素,这给你一种赚了的错觉,但是你怎么会赚呢?

    在有限的屏幕空间里,人为地放大、彰显优惠信息,刻意遮蔽后续费用,套路多。吸引用户的低门槛起始价,实则是与后续的高昂支出绑定的。

    图片来源:网易云音乐会员截图

    对于年轻人来说,“自动续费”就像是一个不孝子,每个月的某一天,都会收到它们的催促“妈,我快饿死了,快给我打钱”。等你颤巍巍地从生活的重压下伸出手要去守卫你的生活时,它们早就扯下你的零钱袋扬长而去花天酒地了。

    能逃脱吗?很难。

    毕竟在某些需求强烈的的App上,没有会员就“一无是处”。即便很多软件会在扣费前提醒你,但是我们的生活太快了,以至于总会在关键时刻忘记。

    在微信扣费提醒那一刻,打开手机却跳出了“某宝猜你喜欢”,于是开始“鬼迷心窍”点进去,逛了一圈平静下来,发现午饭还没吃,左滑右滑切换软件,点了一份68减8两菜一汤的“大餐”。

    一顿意识流操作下,一旦走神也就真的忘记了,直到收到扣费信息。

    又或者说,我们确实会未雨绸缪,心里总会想着“先开着会员,说不定哪天就要用了呢”。

    “即便现在不用,后面也会需要”的心理暗示,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我们,花钱就能买快乐买心安。

    以至于,在心安的同时钱包也在逐渐干瘪。

    不过,这是一种彼此心照不宣的消费体验:我知道你在套路我,而我的任务就是要及时反套路。自己对APP原有的信任和好感,也在内心默默画小黑点的过程中消磨殆尽。

    二、用户身心俱疲的App续费套路 在“自动续费”上,各大App服务商已经卷出了新高度。

    会员没有单独包月,只能选择连续包季或连续包年、免费试用下的连环计、连续包月与单独包月之间价格差距大、首月优惠力度大,次月按原价收费等等。

    首先,最令用户苦恼的是退订功能。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微信支付分覆盖了超过3000个商业便民场景,50%的微信支付用户开通了微信支付分。

    很显然,如果用户需要关闭服务,还需要到第三方支付平台或者通过手机的订阅功能跳转多步进行退订。

    在讲究快节奏、高效率的网络社会,太多的操作流程,无疑会让一部分付费用户打消退订念头。如此一来,平台便可以将“薅羊毛”进行到底。

    其次,大多数App的提前五天连续订阅提醒设置的十分隐蔽,比如QQ音乐、知乎等平台。

    以知乎为例,知乎的五天后连续订阅提醒堪称“吉利服”,用户要想了解到会员续费情况,还需要逐一点开“消息-官方账号消息-知乎盐选会员”方能看到,最关键的是还没有弹窗提醒。

    知乎似乎是在玩一直很新的渠道提醒——“生怕用户看到”。

    当然,没有人可以忍受钱包里钱被静悄悄的扣走,App自动续费的套路有多深,人们就有多恨平台的自动续费。

    图片来源:黑猫投诉官网截图

    在消费者投诉平台“黑猫投诉”上,以“自动续费”为关键字的投诉有11万多条。

    投诉内容包括“爱奇艺年费会员自动续费而且涨价”、“夸克自动扣费却不到账会员”、“诱导欺骗用户开通会员”、“不知道自动续费功能的情况下续费会员”、“QQ音乐自愿勾选续费”……

    通过以上投诉内容以及庞大的投诉数量来看,最值得忧虑的还不是App“自动续费”,而是在“自动续费会员”领域,坑蒙拐骗已经成为通行法则、行业惯例。

    “优酷1元会员退费”最近引发诸多争议。

    用户在完成支付后才发现,支付1元后默认签约1年,除首月外每月将自动扣费12元,中途退出需要每月再扣费24元,这样霸道而带有惩罚性质的扣款说明,令用户们愤怒。

    直白一点来说,这已经成为一个行业普遍存在的不良现象,甚至以及到了非治理不可的时候。

    此外,作为App背后的服务商,应尽的责任却成了用户付费才能享受的“福利”,将以往部分最为基础的功能纳入会员制。

    导致因为未付费而带来的用户体验降低,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倒逼用户去额外付出使用成本。

    还需要提到的是,众多消费者为了体验会员功能的同时及时关掉自动续费,有的设置闹钟提醒、有的记在备忘录、还有的在不影响当月使用的情况下,选择立即关闭自动续费功能。

    对于用户来说身心俱疲,使用手机软件还要不断设防、不断防坑、不断爬坑。

    然而归根到底,这既不是消费者所应承担的责任,App会员自动续费也不是一种让人放心的消费环境。

    三、App自动续费的背面 根据IT之家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末,我国国内市场上监测到的App数量为230万款。

    实际上如果将视线拉长来看,一些App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在推出自动续费之外,窃取隐私、捆绑下载、大数据杀熟等问题已经老生常谈。

    即便是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问题也依然层出不穷。

    据悉,多数App都在《会员服务协议》或《自动续费服务协议》中明确表示,除非用户主动取消,否则平台的自动扣费行为将会长期有效,已经扣除的费用不予退还。即使卸载了App,扣款行为也不会停止。

    这些风险,商家显然没有尽到告知义务。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就会发现,归根到底是因为整个App领域没有标准的准入门槛,于是各项措施只能跟着数百万App以及无以计数的问题跑,这是短时间内很难解决的问题。

    因为众多App的操作总是“变幻莫测”的,而App的数量之多,也会导致App与用户利益之间的边界感越发模糊。

    虽然被续费的单笔损失不大,但考虑到问题具有普遍性、反复性,消费者积少成多损失金额不是小数目,治理必须找到更具针对性的治本之策。

    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借鉴图书和网站的备案审批制度,探索对App上架采取评估、备案、准入制度,掌握治理的主动权。

    除此之外,同时还需要注意到的是,根据APP会员延伸出来的问题也同样存在。

    从社交平台网友的吐槽可知,各种视频APP的会员存在同账户登录限制,同一个账号,手机、平板、电脑不能同时登录。

    如果想要从平板上追剧,还需要将手机APP上的会员退出,平板端方可使用,更过分的是,甚至投屏仍然需要另外的会员,电视版也要会员,部分影视剧还要另外付费才能看。

    图片来源:网友评论截图

    以上种种只不过是APP会员层面所涉及的问题,在APP会员之外,还有更多看不见的坑都需要用户细节察觉、避免。

    当然,也希望得到相关部门的积极关注,还用户一个和谐的互联网“社交”环境。

    作者:永遇乐;编辑:杨武

    来源公众号:互联网那些事(ID:hlw0823),深挖品牌故事,探寻商业逻辑。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互联网那些事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Meta出走直播间,欧美难续直播带货神话

    设计动态 2023-03-01
    扎克伯格自从着魔“元宇宙”后,他的社交王国不停在崩塌瓦解。 根据Meta 2022全年财报显示:2022全年公司总营收为1166亿美元,同比下降1%,净利润232亿美元,同比下降了41%;成本达到877亿美元,增长23%;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元宇宙业务全年亏损额

    相较于国内打得火热的直播带货现状,国外、尤其是欧美的直播电商发展却不那么顺利,比如Meta就接连传出关停旗下直播带货业务的消息。那么,直播带货为什么在欧美火不起来?什么样的海外市场会更适配直播带货这一模式?

    扎克伯格自从着魔“元宇宙”后,他的社交王国不停在崩塌瓦解。

    根据Meta 2022全年财报显示:2022全年公司总营收为1166亿美元,同比下降1%,净利润232亿美元,同比下降了41%;成本达到877亿美元,增长23%;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元宇宙业务全年亏损额达到137亿美元,亏损同比增长了34.57%。

    新生刚一年的Meta,就在市场的枪林弹雨中濒临休克,扎克伯格无奈地承认了自己的失败,并在财报电话会议上承诺2023年将是“高效之年”,要严格控制成本,削减中层管理人员和一些表现不佳的项目。

    随即,Meta在近日进行新一轮的人事变动,而这轮“裁员+重组”可能会影响到数千名员工。而在去年11月,Meta就已经大规模裁员过一次,裁员总数高达1.1万人,约占团队总数的13%,

    让人感觉意外的是,扎克伯格最先叫停的项目,居然是直播带货?

    一、北美不看直播间? 扎克伯格和他的Meta退出直播带货,并不是临时起意,而是计划已久。

    去年8月,Meta旗下社交媒体平台Facebook宣布,将从2022年10月1日起关停Facebook App内的直播购物功能。

    今年2月,Meta旗下社交媒体平台Instagram也随着Facebook的脚步,宣布从今年3月16日开始不再对创作者开放直播销售商品功能,并且从主页剔除购物标签,为全面放弃直播带货做好准备。

    把直播带货整个砍掉后,Meta表态将精力聚焦于短视频产品Reels和Reels广告。曾经在Instagram和Facebook固定在底部的“购物”栏位被去除,换成了类似于TikTok的Reels视频广告。

    随着Meta旗下两大社交巨头接连关停直播带货业务,足以说明,扎克伯格彻底放弃了直播电商。

    对于扎克伯格和Meta来说,他们在直播电商花费的时间并不少,已经有长达4年的布局,早在2018年12月,Facebook就在平台内上线了直播购物功能。

    Facebook对直播带货领域期望值很高,不惜花费重金收购为YouTube开发购物产品的公司Package。又在2020年推出Live Shopping功能,也就是我们现在熟悉的直播间。

    重金之下,Facebook的直播带货在美国市场取得了不错的进展,根据eMarketer的数据显示:在全球消费者直播购物的调查中,Facebook在全网社交购物平台排名第一,有57.8%的消费者曾在Facebook上完成购物。

    既然路子已经铺下,那为何Meta还是选择关停直播带货呢? 根本原因还是因为美国人真的不适应直播带货。

    Coresight Research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基于社交的购物预计仅占美国电商市场的5%,约为250亿美金。而中国的直播电商市场,在2023年预计能达到4.9万亿人民币,约合7252亿美金,美国直播电商只占到中国直播电商3%的市场份额。

    也就是说,美国市场对于直播购物、社交平台购物都处于用户心智教育的早期阶段,不但没有取代线下购物,就连网购市场的零头都不够。

    市场赛道过于狭窄,对急于转型的Meta而言,直播带货就相当于鸡肋,尤其是它将所有精力和金钱都投在了元宇宙无底洞之中。

    二、海外直播市场水土不服? 除了Meta之外,还有不少互联网玩家试图入局直播带货,如亚马逊、YouTube、沃尔玛、谷歌等全球互联网巨头。

    早在2019年,亚马逊就模仿电视购物频道上线“Amazon Live亚马逊直播”。据《福布斯》报道:亚马逊直播高度相似淘宝直播,但淘宝直播更注重主播与消费者间的互动,而亚马逊直播受电视购物影响太深,风格更像是主播单方面介绍商品。

    除了Amazon Live之外,亚马逊还效仿天猫双十一推出Prime Day,邀请名人带货,如喜剧演员Kevin Hart、澳大利亚模特Miranda Kerr、女演员Kyle Richards都参与过明星带货。

    全球知名的流媒体YouTube在2022年7月,宣布将与电子商务平台Shopify达成合作。在YouTube的直播、短剧和长篇视频都可以挂商品链接,用户可以使用Shopify在该页面直接购买创作者挂出的商品。

    沃尔玛的直播道路更为复杂,先后与TikTok、Twitter、菜谱网站ALLRecipes、直播购物平台Talkshoplive合作,并推出了自己的沃尔玛直播购物平台。据沃尔玛的首席执行官董明伦表示,沃尔玛的全渠道重点是将数字渗透率推至创纪录水平。

    虽然看起来前景光明,但事实上的北美、欧洲的市场,文化和消费习惯完全与国内相反,直播带货遭受全所未有的寒潮。

    对于消费者来说,欧美很多地区整体收入较高,消费者更认同“一分价钱一分货”的消费观念,不信任很便宜的产品,对产品品质有一定要求,相对比较挑剔,又无法容忍商品出现任何问题,退货率偏高。

    同时,因为国外对于隐私政策要求严格,较难获得精准的用户画像,使得流量推送较模糊,欧美消费者并不能准确看到自己想要买的商品。

    对于商家来说,支付、物流、供应链更是压垮他们的三座大山。

    首先是支付问题,在国内市场支付已深度整合,消费者能够在几秒内就完成从看到商品到完成购买这一流程。而在欧美市场,各地的金融支付机构无法打通,令商业闭环还迟迟不能完善。

    其次是物流问题,国内快递的时效性足以傲视全球,江浙沪地区甚至可以达到次日达、当日达的神速。而在美国,快递时效性均为15天以内,如果想要实现两个工作日内达的快递服务,收费高达645美元。物流问题对直播带货来说,是致命缺陷。

    最后是供应链问题,货源对于直播带货是绝对核心,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国内独有的优质且低价的各类产品,同时在成熟的物流供应体系下,成本进一步收缩。这是国内直播带货能够迅速铺开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海外品牌尽管也希望通过直播带货的模式来触达年轻消费者,但并不愿意用降价的方式。这就造成欧美地区出现货品和供应链上的天然缺陷,是海外直播带货发展缓慢的底层原因。

    国内一场带货直播动辄数十万元的销售额,但在欧美地区却难以实现,只因没有这样的土壤。

    三、东南亚成直播出海大本营 海外直播带货,一直是近几年比较火热的话题,但基本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欧美地区至今没有发展出一个真正成熟的平台,只有东南亚地区的直播带货足够成熟。

    据了解,东南亚互联网渗透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仅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泰国、越南几国累计已超过3.5亿在线用户。

    东南亚地区自2022年上半年开放跨境电商入驻以来,全年GMV月均复合增速近90%;据Bain咨询预测:2025年东南亚地区电商市场规模将达到2340亿美元。

    东南亚直播带货市场火爆,根本原因是东南亚地区是海外华人华侨聚居地,曾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当地人与中国消费者的一些习惯相近,对中国出海电商的排斥相较要小。

    除了东南亚之外,南美市场也成了直播带货的新选择。据媒体报道,TikTok电商近期提前了进入巴西市场的时间,从2023年下半年改到上半年,巴西将是TikTok电商进入的第9个国家。

    根据eMarketer数据,2021年,巴西电商规模接近340亿美元,在全球电商市场规模位居第四名。可以说拥有1.5亿网民的巴西,更适合中国各大电商平台。

    直播带货,这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新式电商,在欧美地区难免有些水土不服。但在地域环境更接近中国的东南亚,直播带货又继续成为“暴富”的代名词。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也未尝不可。

    作者:孙鹏越‍‍‍‍‍‍‍‍‍;编辑:大风

    原文标题:扎克伯格出走直播间,欧美难续造富神话

    来源公众号:锌财经(ID:xincaijing),新商业的记录者,新经济的推动者。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锌财经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阿里到店,高德能救?

    设计动态 2023-03-01
    本地生活市场依然热闹,前有抖音狂飙突进,争夺市场,后有美团布局短视频种草,争夺短视频达人资源。 作为曾经在本地生活领域大力布局的阿里,近期也有了新动态。阿里生活服务板块的饿了么到店业务(原“口碑”)脱离饿了么,迎来一次新的调整。 据36氪报道,近日,阿里巴巴生

    说起高德地图,许多人还是把它当作一个工具APP使用。不过近日,阿里巴巴将生活服务板块下的饿了么到店业务(原“口碑”)并入高德,能否为高德地图转型综合服务平台助力?阿里到店业务又能否有更强的力量与美团、抖音抗争?来看看本文的解析。

    本地生活市场依然热闹,前有抖音狂飙突进,争夺市场,后有美团布局短视频种草,争夺短视频达人资源。

    作为曾经在本地生活领域大力布局的阿里,近期也有了新动态。阿里生活服务板块的饿了么到店业务(原“口碑”)脱离饿了么,迎来一次新的调整。

    据36氪报道,近日,阿里巴巴生活服务板块下饿了么到店业务(原“口碑”)将与高德合并,原到店业务负责人张亮将由向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CEO俞永福汇报,改为向高德CEO刘振飞汇报。

    从与淘宝融合、融资独立运营,到划归支付宝重启本地生活版块,再到与饿了么合并,成为其到店业务, 在阿里本地生活服务版块里,口碑一直得到阿里不同业务板块的流量扶持,不断地被调整、合并,却始终没能帮助阿里争夺到多少到店市场的蛋糕。

    而在阿里的生活服务版块里,高德以“到目的地”的出行业务为主,与以饿了么为主的到家业务相协同,承担不同场景流量入口的作用。

    这些年,高德内置的服务越来越多,包含了酒旅、休闲游玩、美食、房产、商超等服务,俨然成为阿里在本地生活的重要抓手,此次将到店业务并入,也不是令人意外的调整。 这也透露出一个重要信号,对于到店业务,阿里仍然有野心再博一搏。

    未来,高德究竟能吸引多少人到店,争夺到多少蛋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01 阿里从未放弃到店业务,口碑却命运坎坷 阿里从未放弃过本地生活市场,而口碑作为阿里本地生活服务的排头兵,却一直在重复“整合、战斗、再调整”的命运,没能担起大任。

    口碑的发展史,可以说充满着坎坷。2004年,前阿里员工李治国创办了口碑,后来被阿里全资收购,并推动其与搜索平台雅虎整合,但效果并不理想,之后口碑网融入淘宝网,并逐渐沉寂。

    直到2015年,这一年是O2O战况激烈的一年,百度向旗下团购品牌糯米投资200亿元,美团网宣布完成7亿美元融资。在这个时间节点,为了在本地生活抢到蛋糕,阿里“复活”了口碑网,新口碑网,注入了阿里系餐饮O2O平台淘点点和蚂蚁金服的线下资源。

    图/口碑官网

    阿里对口碑的扶持,一度极为大方。在流量上,口碑接入淘宝、高德、微博、UC等阿里旗下高流量平台,并在支付宝APP底部tap栏上占有入口;在商家运营上,口碑提出无佣金政策,并将行业解决方案免费向商家开放三年。

    或许是过于着急,口碑在2015年双十二“全球狂欢”大促期间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被曝出强制商家参加相关活动,引发了众多商家的投诉和抗议。

    在此之后,口碑的声量再度弱下去,新的举措和活动,都无法让它突围。

    到了2018年,面对美团在本地生活上带来的压力,阿里巴巴宣告阿里新零售战略正式跨入本地生活。为此,联合蚂蚁金服,以95亿美元的价格完成对饿了么的全资收购。

    口碑在这一年重新被看中,与饿了么合并成立了一家本地生活服务公司,并成为了饿了么的到店业务。在组织架构上,饿了么CEO王磊担任阿里巴巴本地生活服务公司总裁,口碑CEO范驰向王磊汇报。

    就此,阿里在本地生活业务上形成了饿了么带领口碑,“到家+到店”“高频外卖+低频团购”的组合。

    阿里随后还在给口碑增添更多的火力。

    2019年口碑收购餐饮SaaS服务商客如云,形成饿了么、口碑、客如云、蜂鸟即时配送融合一体的业务布局;2020年,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又开启新的一轮努力,把旅游服务平台飞猪也整合进了本地生活服务业务中。

    看似重新排兵布阵,但阿里的到店业务其实并没有太大起色。 这几年,口碑几乎节节败退,直到2021年5月,它以“爆爆团” 到店团购业务,又一次与美团、抖音展开了近身厮杀。

    在这次到店团购的暗战中,“爆爆团”这个获得了支付宝首页的流量入口,还分别在口碑APP和饿了么APP设置了相关活动页面。但在短暂的“闪电战”后,“爆爆团”这个到店性质的项目又变得悄无声息。

    这几年,口碑餐饮业务在不断缩水。据36氪报道,2022年口碑餐饮业务覆盖已从过去的40城缩减至11城,聚焦一二线城市,其余城市从直营转为服务商模式。业务调整后,绝大多数直营城市只保留了1/3员工,近一半人被优化。

    口碑多年来一直被扶持,一直表现不佳的状况,或许是阿里再次调整它的重要原因。 调整的同时,阿里也在为应对近三年来本地生活领域的剧烈变动,频频在寻找新的迎战姿态,不愿意放弃到店业务的阿里,又将如何讲出新故事?

    02 高德,能让到店业务突围吗? 口碑并入饿了么后,原本阿里寄希望于饿了么+口碑的组合,可以发挥协同作用,共同争夺蛋糕,抵御外敌。

    但饿了么强大的“到家心智”,让到店业务几乎没有存在感,尽管饿了么并不吝啬给到店业务引流,仍难以让到店业务突围。

    在外卖领域,饿了么也面临巨大的压力,它的新解法是与抖音牵手。而到店业务,则必然需要寻找新的归宿。这时候,高德就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阿里会看好高德,并不令人意外。

    加入阿里生活服务板块后,高德的表现确实不错。首先,在增收上,2022年第二季度,阿里巴巴本地生活服务收入为130.73 亿元,年增长率为21%,亏损收窄。

    华安证券的研报分析认为,亏损收窄的原因在于高德整体(到“目的地”业务)订单迅速增长。

    其次,高德也在大规模探索商业化,并与其他阿里本地生活业务合作。2022年,客如云联合高德地图推出线上营销产品“商户通”,帮助客如云商家在高德地图上展示店铺,为其引流。但该产品的曝光引流效果只局限于线上,并涉及到线下餐饮订单的转化。

    到了2021年Q4财报中,阿里再一次提到了高德在本地生活服务上的贡献,认为消费者可以通过高德,发掘、联系及探索本地商家,国庆假期,高德创下日活跃用户超过2亿的纪录。

    其实,高德的本地生活属性早就越来越重了。 打开该APP可以看到,APP首页只有2/3的版块留给了地图,剩下的1/3被订酒店、旅游、打车、亲子玩乐等本地生活服务占领,同时“附近”页面也为美食、酒店、旅游、商超等生活服务留出流量入口。

    图/高德地图APP

    当点开高德APP一级菜单选项中“附近”的选项,发现内容功能包括美食、酒店、休闲娱乐、加油及商超购物等众多本地生活二级选项。

    高德能为阿里本地生活提供流量支持,也背靠于大量的用户。阿里去年Q3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国庆假期,高德创下了日均活跃用户超过2.2亿的纪录。

    如今,阿里寄希望于高德重振到店业务,也情有可原。其实,口碑的相关业务,早就与高德频繁互动了。

    早在2021年7月,当口碑、高德和飞猪整合后,口碑的线下到店消费场景就开始从向高德迁移,包括目的地商家、优惠券购买、客服售后等。一年后,高德发布了“高德指南”,其中涉及餐饮、酒旅等消费场景,旨在为出行用户提供消费决策参考,对标美团点评。

    现在将到店业务并入高德,可以说是阿里经过考虑后的选择,但高德要担任起重振到店业务的使命,也并不容易。

    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高德的出行导航工具属性太强,消费者还未对其形成本地生活使用服务的强心智,用户思维和使用习惯还需要时间来转换。

    “高德作为手机中的必备软件之一,平时打开的目的主要是用来做导航,很少会关注到本地生活这块。如果要查哪里有游玩的地方、或者吃东西的餐馆,都会打开点评等软件来查找。”一位消费者对一刻商业表示。

    在这样的使用习惯下,就会形成一套逻辑:在其他一些软件商搜索到想要去的餐馆或者游玩场所后,才会打开高德来寻找如何去往的路线;而不是阿里想要实现的到店行为逻辑——消费者可以在高德中完成寻找和查看门店、到去到目的地的全流程。

    这其实也是高德的压力,高德本身也需要从一个交通导航工具,转型成为综合服务平台,这个过程任重道远。

    03 行业混战加剧,阿里到店业务必须再博一次 本地生活市场还在增长,混战也在继续。

    据艾瑞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从2014年至2018年,中国本地生活综合服务市场规模以年复合增长率41.3%的惊人速度在扩大。经其测算,该市场规模将在2024年达到2.8万亿元。

    蛋糕越来越大,这就意味着赛道上的玩家,谁跑得更快,就能抢到更多的蛋糕。

    近些年,美团在本地生活赛道上动作频频。相比高德,美团早就融合了大众点评成熟并丰富的UGC评价体系。并且美团在餐饮、酒店、旅游等各个行业的榜单和用户评价,已成为消费者在做本地生活消费决策时的重要参考。

    此外,如前文所述,美团的消费人群也拥有较强的目的性和找店的心智。从搜索、筛选、到决策、下单,消费者会在美团走完一条完整的消费决策路径。同时,美团的到店业务还能横向链接到打车、共享单车等出行场景,为美团出行业务不断注入流量。

    图/美团APP首页

    这两年,拥有“强找店心智”属性的美团,又把触手伸向了以内容种草模式开启本地生活业务的短视频领域——想要以短视频、直播的方式引起消费者兴趣种草,获取流量。

    比如,近期在美团外卖页面上,能看到一些美食推荐短视频,意在激发消费者的兴趣,为商家引流;2020年-2023年,美团也在旅游、医美等业务上开启过不同形式的直播。

    为了让自身短视频的覆盖性更强,美团也在“挖抖音的墙角”,去年年底开始招募短视频探店达人,试图抢夺抖音的达人资源。

    作为短视频行业头部的抖音,其实也在近两年开始觊觎本地生活这块蛋糕。2020年,抖音以到店酒旅作为自身进入本地生活领域的切口。

    图/抖音APP本地酒店团购页面

    这之后,抖音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短视频内容种草,主动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以兴趣驱动用户下单,实现了本地生活领域的差异化竞争。 此外,抖音还在价格上做起了文章。

    据品玩等媒体报道,一些消费者有时刷到一些店面的介绍视频,发现视频中推荐的价格比美团的到店团购还要便宜。

    凭借这些动作,抖音本地生活业务在去年实现了起势。抖音仅用去年半年时间就完成了约220亿的GMV,超过2021全年。另据36氪消息,抖音生活服务今年的GMV目标定在了1500亿,约为2022年的两倍。

    抖音还想抢外卖的蛋糕。最近有一些媒体报道称,抖音外卖将于3月1日全国上线。虽然这一消息被辟谣,但由此可见,美团、抖音和阿里在本地生活领域还将有更大的较量。

    目前,行业竞争的关注焦点仍集中在美团和抖音两方的较量上,据一刻商业观察,各类行业报告、研报对于阿里本地生活业务的讨论和研究较少,阿里本地生活业务正在被挤压。

    虽然现状看似被动,但对于阿里来说,本地生活业务或许是无法放弃的。因为本地生活业务几乎包含了全国大多数的行业,掌握这些行业的数据已成为各家互联网平台的重中之重。

    换言之,做好本地生活业务、积累更多行业的数据,也能促进阿里内部其他业务的发展。 因此,本地生活业务对阿里而言,虽然是块“难啃的骨头”,但它想要在未来的战场上获得优势,就必须发力来拿下这一业务。

    作者:晓烟,编辑:周烨

    来源公众号:一刻商业(ID:yikecaijing),花十五分钟,读一篇干货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一刻商业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即时零售赛道看似混战,为何只有京东到家、美团闪购有资格掰手腕?

    设计动态 2023-03-01
    除了近期卷起的外卖大战,本地生活的战场上还有另外一个容易被忽视的主角,即时零售。 在疫情这股强效催化剂下,消费者对即时零售的需求增长迅猛。美团闪购数据显示,2019-2022年即时零售用户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7%。京东到家数据显示,截至2022Q3,其活跃的即

    在本地生活市场里,除了外卖业务,部分互联网巨头如美团、京东等也在另一角色——“即时零售”身上下了不少功夫。那么,即时零售赛道上目前有哪些玩家有着更多发展优势?本篇文章里,作者便针对即时零售业务的发展进行了解读,一起来看。

    除了近期卷起的外卖大战,本地生活的战场上还有另外一个容易被忽视的主角,即时零售。

    在疫情这股强效催化剂下,消费者对即时零售的需求增长迅猛。美团闪购数据显示,2019-2022年即时零售用户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7%。京东到家数据显示,截至2022Q3,其活跃的即时零售用户达7450万,同比增长32.05%,用户体量近3亿。

    如何理解即时零售?做一个简单的比方,即时零售相当于在外卖配送的基础上,把消费品类从餐饮拓展至零售万物,同时配送到家的时效性更好。

    社区营销院曾指出,即时零售的需求可视刚性/非刚性视为两类: 一类是如医药、生鲜等即时性需求强的品类;一类是如零食、手机3C等消费者想要“所见即所得”的品类。

    疫情期间,拓展即时零售渠道,是降低社会面接触的防控措施之一。但是市场有诸多理由判断,即时零售的需求在疫后放开后仍然成立:即时零售满足了人性中的懒;即时零售本身适合短保即时、高频低值等品类拓展曝光渠道;即时零售还是一种零售业态的协同和补充,有效拓展了品牌商家的营业半径,增强了品牌之间的区隔度……

    从近期消费市场的表现看,无论是电影春节档的火爆,还是餐饮人流的回归、旅游业的复苏,都在印证人们向往的“烟火气”生活正在快速回归。在此背景下,即时零售究竟发展如何了?现有的行业竞争格局如何?从消费者体验的视角看,即时零售还有哪些提升的空间?

    一、即时零售的牌桌上究竟有谁? 即时零售的牌桌上究竟有哪些玩家,目前行业并没有一个确定的结论。

    如开篇所述,即时零售相当于在外卖配送的基础上,把消费品类从餐饮拓展至零售万物,同时配送到家的时效性更好。

    那么,像盒马、叮咚买菜、每日优鲜、美团买菜这一类利用店仓一体/前置仓/到店自提等形式主营生鲜、鲜花、烘焙、精酿、预制菜等品类的玩家,当其拓展出外卖配送业务后,算不算即时零售?

    还是只将美团闪购、京东到家这类明确推出即时零售品牌、经营品类更全的平台视为即时零售?或是可以把闪送、蜂鸟即配、顺丰同城急送这些快递玩家(即明显负责更局部的产业链环节,由品牌商家派单合作)扩进来,为即时零售组织一个更大的语境?

    1. 当生鲜电商推出类即时零售业务 从消费者线上下单到骑手配送到家的全过程看,第一类生鲜玩家与即时零售并无本质区别,因为都需要涉及到门店拣货、打包(生鲜保鲜防损)、线上线下库存同步、售后退换货等环节,而且在生鲜等专营品类上,其消费体验甚至还要更上一层楼。

    而且,恰恰是这种消费体验本质趋于一致,让消费者想要在更多品类实现“所见即所得”。

    但是,当即时零售的业务体量越来越大,消费者对某些品类形成了依赖即时零售渠道的习惯后,那些推出即时零售品牌、经营品类更全的平台,才更容易形成“快”的消费者心智。

    据艾瑞咨询去年7月调研,用户选择即时配送平台的驱动因素排序是品牌>时效>价格,调研用户中87%为26-40岁,63.8%用户月收入超8000元,70%以上可接受6%-20%的配送费溢价。

    “多、快、好、省”的零售要义中,即时零售显然占尽了“快”的好处。

    所以,即便盒马、叮咚买菜、每日优鲜、美团买菜的外卖配送业务可以做到很快, 但由于外卖配送业务只是其业务的补充(例如盒马主打堂食)或是保证生鲜品质的必要操作(品类局限性太强也就谈不上零售),消费者本身是奔着买菜、囤菜的刚需下单的,所以很难形成即时零售的心智。

    2. 当快递玩家做足配送“快”的消费者心智 倘若只求“快”,部分快递玩家的确口碑不错。消费者一旦遇到所有代跑腿的活,叫个闪送、蜂鸟,会有非常不错的消费体验。

    但如果对目前所有的即时配送平台做个比较,会有不一样的结论:

    骑手数量上,蜂鸟即配(300万)>闪送(100万+)>达达快递(63.4万)>顺丰同城急送(60.6万)>美团跑腿(40万+); 配送效率上,美团跑腿(40min)>蜂鸟即配(50min)>达达快递、顺丰同城急送、闪送(1h); 业务覆盖的品类上,达达快递>闪送>美团跑腿、蜂鸟即配>顺丰同城急配; 业务覆盖的城市上,达达快递(2700+县区市)>顺丰同城(1900+市县)>闪送(229个城市)>美团跑腿(80个城市)。

    与背靠美团、京东流量的美团跑腿、达达快递相比,纯茶的快递玩家似乎运力更充足,但其短板很明显:

    第三方订单来自于商户(通常是大品牌客户如肯德基等)+个人用户,本身缺少流量来源; 由于流量来源有限,其能够配送的品类非常有限,经营最局限的顺丰同城急配只能覆盖美食饮料、商超便利、服装鞋帽三大品类; 同样受限于流量来源,其在覆盖城市的广度上比不上达达快递,履约时效性比不上美团跑腿(由于商家类型多元,美团的运力网更密)。 最接近京东到家、美团闪购实力的玩家其实是多点Dmall。

    这个企业创立于2015年,最先成为物美超市收银工具、现将即时零售作为主力业务,也有自身的独立APP,并接入了1.5万家线下门店、130+连锁零售商、850+家品牌商。但其前五大客户均为物美系零售企业,与京东到家、美团闪购能够接入的合作商数量、覆盖的销售品类、覆盖的国内城市数量和接入的流量规模,都不在一个量级。

    综上来看,目前真正能算作即时零售牌桌上的玩家,可能就只有京东到家+美团闪购。

    二、两强格局,京东到家、美团闪购有哪些牌可以打? 京东到家、美团闪购各自的长板短板,是由京东、美团各自作为本土综合电商平台(且经营由数码3C逐渐构建起的全品类)、本地生活巨头(且大比例为餐饮业务+部分到店业务)的流量基因、用户心智决定的。

    1. 两者流量接入差不多,但用户迁移成本不同 拎取两大平台同一时间数据看:2021年美团交易用户5.6亿人,京东5.7亿;但美团闪购活跃买家数为2.3亿人,京东到家买家数为6230万人;截至2022Q2,京东到家对京东主站用户的渗透率仅为个位数,但仍处于快速上涨的阶段,两者的用户规模仍未分胜负。

    很显然,尽管两家即时零售平台可接入的流量差不多,但由餐饮外卖用户迁移而来的全品类即时零售用户,其迁移成本更低,用户更容易理解万物都可以更快配送的逻辑;但用户对京东的认知更多是电商平台属性,从下单到送货会有物流时差,其用户迁移成本会偏高。

    2. 两者的用户画像、用户决策迥异 社区营销院曾在《休闲食品如何成为即时零售第一大品类?》指出,即使是休闲食品这种看似人群接受度最广的品类,两大平台的消费者画像也有明显差别:美团以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女性大比例)偏多,京东则是已婚家庭人士(女性大比例)为主。

    不同的消费者画像决定了不同的决策特点 :年轻人的个人消费,偏高频,购买周期短,情绪消费更多,但客单低;家庭类消费周期更长,但客单更高,更注重在特定节点计划性(理性)购买。

    3. 用户属性不同,基于两者接入商家类型、主营品类迥异 美团闪购更多接入的是本地的中小超市、便利店、闪电仓、鲜花医药为代表的垂类商家等(36氪报道去年8月左右接入了20-25万家),能够以更长的营业时段满足消费者,经营更优势、GMV贡献更高品类为商超便利、水果果切、医药健康。

    京东到家依托连锁大商超起家(2022Q3超市品类为GMV贡献55%),截至去年9月30日,有8300家门店使用了公司研发的海博系统(负责仓拣配),优势经营品类仍在3C(2022Q3GMV贡献占比35%)。

    三、为了走出各自舒适圈,美团闪购、京东到家可以如何秀牌技? 综上所述,美团闪购、京东到家各自的优劣势已经非常明显。

    一方面,美团闪购获客成本更低,意味着更少的用户补贴,同时,由于可以最大程度复用其骑手资源(可以顺路送),单均配送成本更低。

    京东到家则需要一定的获客成本,2021年京东到家的单均用户补贴就达到10元,客单价占比5.4%;京东到家虽然骑手采用众包模式(无自有运力),但由于接入更多大型连锁商超及品牌客户,商家密度更低、与消费者距离更远,其配送成本也会变高。

    另一方面,美团目前的业务布局重心强调本地商户联动,让流量在外卖、酒旅、打车等多场景下流动起来,形成业务协同,带动不同行业的品牌商户露出;但京东到家正在垂类商家和下沉连锁零售持续发力,这是更有想象力空间的事情。

    例如仅在2022Q3,京东到家平台上的母婴门店、服饰商家GMV同比增长2/8倍,还在签约新的区域头部商超。

    两大巨头围绕“万物到家”还能打出什么牌,需要更多时间验证。

    来源公众号:社区营销研究院(ID:Community_Marketing),洞察社区消费

    本文由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社区营销研究院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价格战,电商的提线木偶

    设计动态 2023-03-01
    “价格战已经成为电商商家非常常用的一种运营手段。”一位电商商家的内部人士表示,从某种角度上讲,低价高度融入了国内的电商生态。 近些年,价格战似乎在逐渐淡出互联网竞争语境,而现实却是,它正从“恶性竞争”的代名词演变为电商商家的一种“日常运营手段”。 表面上是各平

    低价,是目前电商商家们普遍会采用的一种手段,而随着各平台在下沉市场的加快布局,商家们更是意识到了“低价”的竞争力所在。那么在商家想用低价留住消费者的这一现象变得普遍时,电商平台是否在这一现象背后起到了助推作用?一起来看看作者的分析和解读。

    “价格战已经成为电商商家非常常用的一种运营手段。”一位电商商家的内部人士表示,从某种角度上讲,低价高度融入了国内的电商生态。

    近些年,价格战似乎在逐渐淡出互联网竞争语境,而现实却是,它正从“恶性竞争”的代名词演变为电商商家的一种“日常运营手段”。

    表面上是各平台间或明或暗的价格战,如京东日前针对拼多多发起百亿补贴,与十多年京东、苏宁、国美的价格战并无太大差别;深层次的是商家日常经营时,将低价作为手段。

    “价格战”不是一个正面的词汇,如今平台已经很少再主动发起价格战,但行业低价竞争的格局却远比十年前还要激烈。

    电商平台正在通过流量主导,间接推高商家之间的价格战。

    光子星球通过与多位电商商家的对话发现,如今电商下沉时代,纯粹的低价竞争越发突出。商家们不得不被动或主动的将低价策略提上运营高度,即便演变为恶性竞争。

    一、低价,商家恶意竞争 张立是一位电商商家的内部人士,其公司主营家居日用品。近日他向光子星球透露,他们公司在天猫开了8年的一家家居日用专营店铺被平台封了。

    至于原因,他表示:“员工从淘宝用爬虫爬别家产品的图片用以自己上架,不小心把一家大品牌的商品图片给动用了,因此遭到对家的投诉被封店。”

    “之前这家店的每日营业额在七八万左右,如今都功亏一篑。”张立有些惋惜的感叹到。

    而至于这次“事故”,他表示相关员工最主要的失误点在于“对方是一家大品牌”,而非盗用别家商品图片这种行为。

    “盗用同行图片或商品链接,这只是一种蹭流量的策略,行业都是很常用的。对于一些普通商品或者非品牌商品,平台平时不会管,只有大品牌投诉平台才会重视。”张立表示。

    对于这种蹭流量行为的常规操作是,商家一般会瞄准行业销量较高的商品,盗用他们的图片或者打造相似的关键词及商品详情描述,再通过买量等手段将自家商品的搜索或推荐展示位拉到对家商品展示位附近,然后定价低于对家。

    以此给消费者塑造出“一眼看去,两件商品一样,但价格更加便宜”的假象,选择更低价格的商品无疑是大部分消费者的第一选择。

    对于这种“盗图”现象,不仅仅发生在单一平台内,跨平台盗图同样很普遍。例如拼多多商家盗用淘宝平台的,抖音商家盗用拼多多的。“这已经成为一种不言自明的常用竞争手法。”张立表示。

    这种现象在拼多多、淘特,以及抖音快手等平台更为常见,这与商品品类、对应消费群以及平台的监管等息息相关。

    对于大部分非标商品来说,专利产权等均难以界定,平台本身监管难度就很大。因此,不少商家便走上了这种看似“合理”的钻空子之路,而这种恶意竞争的代价便是损失原始商家的订单与流量,且存在消费者买到劣质商品的隐患。

    钻空子之外,行业更有甚者是直接通过不合规的手段让很多商家没有生意可做。

    邓辉是一位抖音商家,去年中他作为个人商家开通抖音小店创业,主要卖一些客单价整体较低的日常用品,例如袜子、手套、毛巾等非标商品。

    之所以选择在抖音开店,作为电商新手他主要是听说抖音没有其他几个综合电商平台“卷”,但他实际入局后发现并非如此。

    来自同行的打击让他猝不及防,他的第一家抖音小店开张不到半年便夭折。

    邓辉表示,当时新店开业不久,为了拉动店内整体销量,他便选中店内一款反响比较好的撞色袜做活动,价格水平在“19.9元6双”。不料几天后,这款袜子的销量就很快冲到了10万+,但来自同行的恶意打击也在销量攀升的同时随之而来。

    “销量上去后,这款袜子在搜索页的展示位已经比较靠前了。好景不长,展示位靠前的过程中,退货和差评订单开始集中爆发,因为有同行在恶意刷单。正常情况下这类客单价不高的商品退货率是很低的,而且这款袜子作为活动产品,质量肯定是过关的。”邓辉表示。

    “当时每天刷几百,店铺评分很快从4.6掉到了4.0,这对于一个新店是致命的打击。”作为个人商家,在资金与供应链的能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很难与行业的其他玩家大打价格战对冲。

    而这款“撞色袜”作为活动产品,本身就是降价促销,加上是新店的产品,或许邓辉已经在入局时无意破坏了行业的价格水平,并分食了某些商家的订单,所以才落得这样的结果。

    对于任何一个电商新店,初期在没有用户积累的情况下都会尽可能的做高店铺评分,这是获得平台流量推荐以及买家选择的前提。

    无论是商家之间抄袭盗用图片、文案或通过关键词抢位蹭流量,还是恶意刷单做虚假交易并通过差评诋毁同行,亦或是直接以价格战打压同行,诸此种种恶意竞争手段在电商商家之间普遍存在。

    二、平台“唯低价论”间接助长价格战 “低价”是零售行业百试不爽的竞争手段,消费者永远会偏向于选择更划算、价格更低的产品。因此在行业发展中,低价竞争会始终存在。

    于商家而言,发起价格战可以在短时间内促进销量增长,打击对手的同时巩固自身的市场地位,是行业竞争中及其简单粗暴的一种竞争手段。

    正如上述电商商家的内部人士表示,价格战不是什么高明的运营手段,很多热衷于价格战的商家其实是没有多少其他运营思维的。但反过来这也是很多人喜欢挑起价格战原因所在,即简单直接,见效快,很多资金实力弱的商家在价格战打击之下没有还手之力。

    “真正追求长效经营的商家是很少主动挑起价格战的,但现在的竞争环境已经逐渐让商家被迫参与到价格战之中。”上述人士无奈的说道。

    平台“唯低价论”的流量推荐逻辑,以及愈发激烈的下沉电商厮杀,越来越多的商家面对价格战不能再置身事外。

    江露是一位拼多多商家,她对于现在拼多多的经营感到愈发的苦恼。

    “平台的流量分配有些不合理。”江露提及拼多多的流量推荐时略带情绪。她给我们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客户在我家下单了一把10元的梳子,客户刚刚付完款,平台就在下面推荐一个一模一样的梳子,价格才7元。很多客户便纷纷退款重新下单更便宜的。

    江露抱怨道,先不论会损失多少订单,拼多多的每笔交易订单平台都会扣取千分之六的手续费,即便用户退款了也一样会收取,光手续费就是一大笔亏空。另外,退款退货的太多也会影响店铺权重,拉低店铺评分。

    同时她表示,拼多多存在半强制推广的嫌疑。“我们一款产品报名参与活动,在活动期内就卖的很好,但活动一结束,一天就销一两单。”此类现象,在平台主导流量的情况下已经司空见惯。

    “淘特更狠,价格太高了平台审核就不通过,直接上不了架。”江露表示。

    于消费者而言,拼多多以及淘特等下沉电商给用户的第一感觉就是整体价格较低,比较划算。但于商家而言,平台想要达成低价的结果,则是通过各种规则或流量推荐逻辑“钳制”住商家,店铺经营不得不被迫沦为价格的奴隶。

    “拼多多是很难卖高价产品的,一是平台低价推荐的原因,二是很多下沉用户确实对高价产品不买单。这也就促使我们难以在商品质量上下功夫。”可见,平台太过于鼓励低价,间接导致的是平台整体商品质量的下行。

    据光子星球了解,天猫的流量分配更偏重加权计算,包括图片、价格、发货失效、客人评价、转化率、点击率等多重因素作为考量。这于平台的用户生态以及消费层级定位等息息相关。

    因此对于很多具备资金与供应链实力的商家而言,想要扩大经营规模,以及做产品升级,他们一般不会选择在拼多多、淘特等一个平台内布局,而是根据平台定位的差异,选择天猫、京东等跨平台经营。

    平台的流量推荐逻辑已经间接助长了商家之间的恶意比价行为。一众商家想要在拼多多、淘特平台立足,则不得不面对这无限的价格竞争。

    江露表示,在这种平台氛围下,商家之间已经默认达成了低价竞争的共识。像上述所说的抄袭图片文案并以低价蹭流量的现象,在拼多多早已是家常便饭。

    江露认为,面对这种情况,商家一般有两种方法应对。一是提升自家产品质量,但见效慢周期长。最直接有效的解决方法便是以更低的价格对冲,在实力允许的情况下直接“干掉对方”,这也必将面临价格战升级的局面。同时会加剧某一行业,或某一品类的头部化效应,很多中小商家便阵亡在这场漩涡之中。

    平台在主导流量的情况下,已然不再需要像初创期一样直接出面补贴掀起价格战,平台主动出击的属性被弱化。如今更普遍的现象是平台以流量调动商家行为,商家内卷,间接实现低价的结果,平台以此获得在行业竞争中优势。

    三、下沉电商卷无可卷 2023年,各平台仍在不断加码对下沉市场的布局。“低价竞争”是自拼多多成立以来国内消费市场掀起的一场价格革命,如今仍在持续。

    下沉市场更是将这种“纯粹的价格竞争”卷到极致。

    纵观各电商平台,非品牌商品、非标品、白牌产品等主导着下沉市场的用户需求,这些对于品牌力要求并不是很高的产品品类,价格力便成为最核心的竞争因素。这也是为什么商家低价恶意竞争在下沉电商平台更加普遍。

    上述电商行业人士张立表示,最初公司只在天猫开了一家店,现在拼多多、淘特,以及抖音快手等新的平台出现,我们主营的家居日用品也都比较适合在这些新平台开店。“表面看我们的机会是变多了,但更残酷的是这一行没有护城河,竞争对手越来越多是明显能感知到的。”

    “好不容易卖得好了,别家便宜两块钱,就把流量抢走了。”

    家居日用等非标产品对于品牌、服务的依赖度极低,在流量越来越稀缺的今天,商家的产品定价权早已被平台拿捏。

    下沉市场卷到极致时,电商经营似乎不再需求多复杂的运营思维,低价才是唯一的杀伤力。“说到底,都是为了争取民意。”张立无奈的感叹。

    平台多了,商家多了,但消费者就这么多。平台与商家唯有不断的“讨好”,才会被用户选择。

    加上下沉市场用户本身价格敏感度就很高,“低价”无疑是电商下沉的终极竞争法则。

    文中被访者皆为化名。

    作者:何芙蓉;编辑:吴先之

    来源公众号:光子星球(ID:TMTweb),细微之处,看见未来!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光子星球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骑手日记系列:跑单路上,我遇到了大厂同事

    设计动态 2023-02-28
    北京大望路,SKP珠宝柜台,最赚钱的顶级柜哥出单了一件几万块的珠宝,心情大好,打赏了闪送师傅20块钱。 那位“年轻版李佳琦”绝对不会想到,那个刚帮他送完东西离开的背影,昨天,还是中关村某互联网公司收入不菲的大厂专家。 大厂裁员后,“离谱饭团”选择了无缝衔接骑手

    本文的主人公“离谱饭团”之前是中关村某互联网公司收入不菲的大厂专家,在大厂裁员后,成为了一个闪送师傅。这看起来天差地别的另一种生活,给他带来了什么体验?一起来看一下吧。

    北京大望路,SKP珠宝柜台,最赚钱的顶级柜哥出单了一件几万块的珠宝,心情大好,打赏了闪送师傅20块钱。

    那位“年轻版李佳琦”绝对不会想到,那个刚帮他送完东西离开的背影,昨天,还是中关村某互联网公司收入不菲的大厂专家。

    大厂裁员后,“离谱饭团”选择了无缝衔接骑手工卡。从专家,变成师傅,他只花了24小时。

    他自己觉得没啥:职业无高低,做啥都是人生体验。

    但是家里人可不这么想。听说一直干体面工作的儿子要去送快递,老母亲第一个掉了眼泪。“离谱饭团”说,“她是要脆弱一下的。”

    作为闪送师傅开车上了路,才发现这活确实没那么容易。早10点出门,晚11点回家,一天工作13小时,行驶里程120KM(系统跑单里程66KM),赚了210块钱。

    因为开的是油车,还要去掉油费停车费大概30%,一天的收入大概在140-150之间。按照这个逻辑,未来收入方面将有巨大的落差——在大厂时每月的公积金,比闪送骑手全额工资还要高。

    工作节奏也和跟大厂完全不同。

    大厂员工午休时间一两个小时,但作为闪送师傅,中午只休息15分钟。匆忙和许多跑单的兄弟在南城香小吃店吃简餐,午休时间就耗光了。

    期间聊起SKP的顶端柜员月收入确实有10W+人民币,小哥们觉得非常唏嘘。

    南城香之所以有那么多快递小哥,是因为不但给骑手打六折,还可以免费加饭,有时有免费西瓜。在北上广深,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类似的骑手餐厅。

    除了珠宝、蛋糕等常见的贵重、怕磕碰的东西外,“离谱饭团”送出过各种摩托车骑手无法胜任的、奇奇怪怪的东西。

    既送过塑料袋充水的金鱼,也送过钓鱼大哥河边下单跪求的鱼食。还送过伴随着复杂故事的、送也送不出去的鲜花。他看着那个尴尬而又无所适从的客户,心说年轻真好。

    跑单这份工作,本身确实辛苦。

    但对写字楼伏案多年的大厂员工来说,某种程度上,体验也很新奇,有一种升级打怪的感觉。到了晚上回家吃上了可口的饭菜,心情又有点复杂。最主要觉得钱真的难赚,比吃屎还难。

    ——“以后都不太能下手点外卖了。”

    有天暴雨。接了个单子,要送一个8KG的超重蛋糕,到银科大厦楼下的居酒屋。故地重游——银科是“离谱饭团”近十年来最熟悉的地方。13年校招第一次进大厂,工位就在银科5楼。

    角色转换后再次回到老东家楼下,一个开始,一个结束,身份和心气都有了变化,像某个意义不明的比喻。

    苦难倒一定不值得被歌颂和赞扬,可有时候就像这场突然砸过来的雨,咋办呢?

    被大厂毕业,告别了汇报与对焦,亮点与抓手,离谱饭团后来反而觉得,人生打开了一些些。特殊时期,人需要有不一样的心态和行动力。

    有天在望京等单。

    也是雨天,隔窗看见有母女俩要过马路,没有带伞:妈妈喊着发起了一场比赛,闺女在瓢泼大雨中快乐地冲过了虚拟的终点——生活残忍又温柔。

    在北京十几年,家和公司两点一线。

    反而是成为闪送师傅,才有机会去了好多以前从没去过的地方。

    作者:几何小姐姐,微信公众号:陌生人肖像计划。

    本文由@陌生人肖像计划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疯狂小杨哥开小号,究竟在打什么算盘?

    设计动态 2023-02-28
    近日,小杨哥在直播间炒菜,五万人在线围观。期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小杨哥在之后发布的视频里称,自己在直播间炒菜炒到了5万人,但是炒了10分钟后因为被系统判定是录屏,所以直播间被封了,之后才喊话平台解封。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直播间叫“三只羊网络食汇天下”,并非疯

    作为抖音的头部主播之一,疯狂小杨哥的账号流量无疑巨大。背靠这样的账号,为什么最近还在不断开小号?本文以疯狂小杨哥的小号为引子,分析了头部主播们通过小号等方式进行的多矩阵布局,分析了这种流量布局背后的逻辑及其对主播流量的作用,对这种模式在主播以及机构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独到见解,适合关注抖音、直播的小伙伴阅读。

    近日,小杨哥在直播间炒菜,五万人在线围观。期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小杨哥在之后发布的视频里称,自己在直播间炒菜炒到了5万人,但是炒了10分钟后因为被系统判定是录屏,所以直播间被封了,之后才喊话平台解封。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直播间叫“三只羊网络食汇天下”,并非疯狂小杨哥的大号,而是一个小号。

    亮相小号直播间,制造话题热度,疯狂小杨哥在玩什么新花样?

    一、疯狂小杨哥玩转小号 根据“三只羊网络食汇天下”的账号简介,该账号为三只羊网络美食垂类账号,定位为“大厨教做菜,美食汇天下”。

    该账号开设于2022年12月28日,目前粉丝数量为9万。2月22日,在小杨哥出现在直播间后,给该账号带来明显的引流效果。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月24日,该账号粉丝数为6.5万,也就是说这之后的几天,账号粉丝依然在上涨。

    从直播数据来看,小杨哥的出场的确带来了不错的效果。据了解,该场直播持续了一个半小时,累积观看人次283.8万、最高同时在线观看13.3万人、销量1万-2.5万、带货GMV为50万-75万,与平时直播间几百人的观看、未过万的销售额形成较为明显的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小杨哥的首个垂类账号。

    2021年3月,三只羊网络成立,主营业务为拥有带货达人、娱乐直播、短视频内容商业化、电商及店铺运营、整合营销等。据官网数据,目前,公司直属员工有100多人,拥有10多名千万级达人,赋能150多个品牌。

    随着三只羊网络的成立,疯狂小杨哥的小号也陆续上线。目前,三只羊网络旗下已经开设了包括美妆、家居用品、食品饮料、水果生鲜等多个领域的垂类账号,其中美妆号的粉丝已达到39.8万,两个家居相关账号也均达到37万,水果生鲜账号则为4.5万。

    通过抖音搜索三只羊,不难看到诸多与三只羊相关的账号,也足以看到疯狂小杨哥的矩阵布局决心。

    二、为何要做矩阵布局? 2016年,小杨哥走上短视频之路,之后凭借着搞笑视频一步步出圈,并成为抖音上首位粉丝量破亿的主播。

    这是一个值得欣喜的发展,但不见得会一直保持下去。

    这和抖音平台强调算法逻辑有很大关系。抖音平台本身是去中心化的,在这种情况下,主播的走红轨迹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平台的手上。在抖音上,经常能看到一些主播大火之后又突然回归沉寂,比如张同学、毛毛姐等主播。

    换言之,主播在抖音上的“爆红”往往是有时效、有尽头的,在最火的时候如果没有将这份名气用多种方式恰当地延续下去,那么就极有可能遭遇断崖式“爆冷”。

    如今,疯狂小杨哥进行矩阵布局,本质上也是在对抗抖音的算法逻辑带来的单一账号的风险,提前一步抬高疯狂小杨哥的天花板。

    除了平台的因素,把所有的发展押注在单一大主播身上,也是一件风险极高的事情。人的因素往往是不确定的,一旦主播的人设受到某些事件的影响,带来较大的损伤时,往往会引起粉丝的脱离,甚至是平台的封杀。这种情况下,原本高度依赖头部主播的机构,就可能“全军覆没”,业务没有了落脚点。

    多矩阵布局,显然能够改写头部主播在机构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从主播结构上提高机构的抗风险能力。

    “疯狂小杨哥”本身其实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这一账号的核心人物其实就是小杨哥,基本上粉丝都是冲着他的搞笑视频与直播而来。去年4月份,疯狂小杨哥因一些原因停播近1个月,账号也处于停更状态,当时的疯狂小杨哥犹如在互联网“消失匿迹”,许多粉丝在微博上“怀念”小杨哥的搞笑直播,仿佛这个大号就成了小杨哥的所有家当。

    前一段时间,因为疯狂小杨哥遭遇王海打假,被指售卖的家电虚标功率,疯狂小杨哥因此陷入了莫大的舆论争议当中。好在的是,这场舆论最终以监管局的辟谣告终,减小了对疯狂小杨哥的口碑损伤。

    从这些事件不难看出,一旦小杨哥的人设出现崩塌等情况,其账号的运营势必受到不可扭转的创伤,届时,如果没有别的账号矩阵来分摊经营压力,那么背后的机构遇到的风险不言而喻。

    从货的因素来看,矩阵布局能够增加更多经营可能性。过去,疯狂小杨哥虽然拥有强大的消费者号召力,但碍于其受众群体与带货风格,中小品牌的比例要比大品牌多得多。中小品牌、白牌商品在性价比方面的优势明显,但在产品质量上也更容易出现漏洞。矩阵布局的方式,一方面能够扭转这一选品现状,另一方面也能开拓更多品类。

    从实际情况来看,布局多矩阵的主播,不只有小杨哥。过去,已经有不少超级主播采取矩阵布局、开拓小号的方式,扩张商业版图,从主播发展为机构。

    多矩阵布局,将是超级主播的一大出路。

    三、多矩阵是超级主播的出路 事实上,大多数超级主播早已开启多矩阵布局的路径。

    截至目前,辛选的头部主播,几乎占据了快手头部带货达人的半壁江山。相关数据显示,辛选家族从2020年的27位主播,扩张到2021年的60位主播。期间,辛巴经历了60多天账号被封停的时间,封停事件或许极大推动了辛选家族的主播扩张。

    去年,李佳琦也是在重新“复出”后,开始推小号,其副播和助播团组成“所有女生”直播间。据天眼查显示,“所有女生”直播间所属MCN为“成新团”公司,由李佳琦所属MCN美腕全资控股。所有女生直播间,一方面可以围绕粉丝做更加精细化运营、拓宽带货品类,另一方面,也可以弱化李佳琦IP属性,打造主播矩阵。

    此外,即使是垂直领域的头部主播,也开始重视起小号的经营。去年10月下旬开始,服饰类目主播隋心开始大号小号一起更新内容和直播,到了11月份,主要在小号带货。通过两号齐更新,一方面能带来营收的增长,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整体的抗风险能力。

    可以看到,超级头部主播的归宿,最终极有可能是多矩阵账号布局。同时也有一个新的趋势出现,即部分规模较大的主播,也已经开始布局小号的经营。

    从目前大主播孵化小号的情况来看,辛巴和小杨哥都是发展较为可观的案例。

    小杨哥的直播风格比较抗打,小品式的直播,吸引了诸多受众,并以此作为打造口碑的途径,孵化了三只羊的其他直播间。通过三只羊的相关账号的引流视频可以看到,主要是通过小杨哥在带动其他账号的粉丝积累。

    不过到了后期,真正考验三只羊的发展的,将会是供应链的能力。毕竟,小杨哥只有一个,三只羊直播账号却有很多个,最终决定消费者愿不愿意信任三只羊的,是直播间的产品质量、相关服务。

    在这一点上,辛巴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供应链。辛巴也是通过个人直播起家,之后通过在供应链端发力,聚集主播,成立自己的MCN机构,如今辛巴以及其带领的一众主播,在快手占据着绝对的头部位置。辛巴曾提到,供应链强,则前端强。

    可以确定的是,未来消费者可能会因为大主播的名气被众多小号吸引,但最后留住用户的一定是直播间可靠的品质与服务。

    参考来源:新播场:“疯狂小杨哥”开小号,头部机构开始拼数量了?

    作者:灵灵

    来源公众号:伯虎财经(ID:bohuFN),聚焦头部企业,以深度原创为特色,为你发掘精彩。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伯虎财经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UXUI案例研究:用AR体验听音乐的新方式重新定义音乐媒体应用

    设计动态 2023-02-28
    应用程序最佳功能的封面照片 一、项目简介 音乐是当下很多年轻人休闲和消遣的方式。经调研发现,很多普通用户在搜索时会忘记歌名但仍希望能够搜索到相关的音乐,他们尝试搜索了几次片段不完全的歌词,但并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这让他们感到无力和难过,最终选择了放弃。我将通过

    很多人喜欢音乐媒体服务,但很多人在搜索时忘记了歌曲名称时非常痛苦。音乐媒体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的作者将通过相关研究及通过交互设计和界面设计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看完这篇文章,希望能给你带来启发。

    应用程序最佳功能的封面照片

    一、项目简介 音乐是当下很多年轻人休闲和消遣的方式。经调研发现,很多普通用户在搜索时会忘记歌名但仍希望能够搜索到相关的音乐,他们尝试搜索了几次片段不完全的歌词,但并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这让他们感到无力和难过,最终选择了放弃。我将通过本文的案例研究,来分享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

    二、目标用户 在音乐海洋中寻找联系的人群。

    三、我的目标 在市场调研和用户访谈的帮助下,创造一种听音乐的新方式,构建用户与音乐 APP 的连接。

    四、我的任务 产品设计、UX/UI 设计、用户研究、信息架构、原型设计、可用性测试。

    五、设计局限 我只能在 Spotify、Apple Music 等音乐媒体之间做出选择,并遵循他们的设计理念、UI 设计风格并确保该功能在其信息架构中处在合理的位置。

    由于 Covid-19 疫情的影响,暂时无法进行可用性测试,且产出成果无法与用户进行实时交互。

    六、研究 为什么需要 AR 和语音搜索的功能?

    它将产生什么影响以及它将如何为业务和用户带来收益?以及为什么客户选择这种服务而不是其他服务。调研是对 3 个人通过 1 对 1 视频通话完成的,他们分布在印度各地的小型和大型公司工作,使研究多样化,使其具有足够样本以支撑我的理论。

    七、参考论文 最近的研究证实,人会对音乐做出回应和反应,而且音乐对人的大脑活动有很大影响,人们倾向于根据自己的心情和兴趣选择音乐。

    该项目的重点是开发一款能够通过捕捉用户的面部表情,根据用户的心情为用户推荐歌曲的 APP。Jackdaw Research 最近进行了两项调查,目的是更好地了解人们的音乐消费习惯并重点了解人们如何使用音乐 APP。

    八、竞品分析 竞品分析的目的是了解音乐媒体行业的规模、各种媒体服务客户群之间的差异以及该行业的发展方向。我想了解为什么某些客户选择了它们(音乐媒体)作为他们最喜欢的平台,以及他们为什么放弃了其他的平台。

    九、用户访谈 该项目的用户访谈开始于 Covid-19 疫情期间,因此大多数研究都是通过 Google 会议电话进行的,并做了记录。下面是访谈内容的片段:

    1. 研究目标 |所有访谈对象是至少一种音乐 APP 的用户 了解访谈对象在听音乐、分享音乐方面的习惯,以及使用不同音乐 APP 的经历,以及他们是否在这些平台上使用过社交功能 了解访谈对象为什么选择某些平台而不是其他平台 真正了解访谈对象听音乐的方式和原因

    十、研究发现 当用户忘记歌曲名称并通过歌词查找而找不到歌曲时,他们会感到沮丧。他们觉得音乐 APP 并不好用。

    便捷给用户带来愉悦的心情,用户更喜欢简洁的流程,当然也更喜欢符合他们心情和感情的内容。

    基于访谈构建用户画像在开展用户问卷调研、用户访谈并发现共同的用户目标和痛点后,我确定一个功能:添加一个“通知”部分,在用户易访问的地方显示用户最喜欢的歌手的上新音乐和巡演日期,在歌手发布新音乐或在用户位置附近的举办音乐会时,给用户发送推送通知。

    因为我的用户研究证明了以下几点:

    人们以较零散的信息接收方式了解自己喜爱的歌手发布新歌信息 人们以较零散的信息接收方式了解自己喜爱的歌手的演出日期 在我的采访中,有些人对错过自己喜爱的歌手新歌或音乐会表示沮丧,因为他们被纷杂的信息干扰或不记得去搜寻这些信息。

    十一、用户画像 采访结束后,我根据我进行的市场调查和采访创建了 Ramya 这一用户画像。Ramya 和许多印度人一样。她是一个狂热的音乐消费者,喜欢看现场,在工作时也会听音乐,同时还是一位计划开设自己的舞蹈学校的舞者。她希望在音乐方面寄予更多的情感。

    在构建完用户画像之后,我花了一些时间绘制了同理心地图。花了一些时间去思考并带入, Ramyas 生活中的一天是什么样子。

    十二、设计过程 1. 问题陈述 为了更好地呈现研究结果,我列出了问题陈述清单。对于每一个陈述,我都试图阐明我所发现的问题。一旦有了问题清单,我就可以选择那些最合适最重要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将列表缩小到一个要解决的问题之前,我进行了一些线框原型的探索。

    2. 发散与头脑风暴 我给自己定时每页花 20 分钟的时间去进行思考,重复了几次来帮助我进行思考。在这步,我可以去先思考如何解决手头的问题,而暂时不用判断设计的好坏。

    线框图

    3. 用户流程 新的挑战是我需要弄清楚:在不改变音乐 APP 现有的设计范式的前提下,如何将新功能融入产品,并发挥作用。

    4. 可用性测试 为了帮助我进行 UI 设计,我为 APP 设计了基本的视觉规范,包括了诸如排版、配色、Icon、Button 和设计模式等示例。我对关键的可测试的用户流程的界面进行了 UI 设计,并寻找了两位年龄在 25-30 岁的用户进行新功能的测试。他们被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打开情绪扫描功能去搜索音乐 听专辑 打开歌曲的歌词并一起唱歌,然后上传或分享给他们的朋友 我预计测试的无错率在 80%,因为他们可能会点击一些不起作用的选项卡和菜单。

    可用性测试

    5. 用户界面设计 我根据收到的大量反馈迭代了不同的布局并改进了视觉设计。最终选择了绿色作为我的 APP 的品牌色。

    十三、结论

    十四、反思 这个项目教会了我如何在现有系统中的产品和设计的约束下,基于现存设计模式进行设计工作。由于用户已经很熟悉了这些界面,打破用户既有的认知可能会让用户感到迷茫和陌生。

    我在研究期间克服的一个挑战是学习如何在不直接询问用户的情况下,深入了解用户的需求(“你希望这个应用程序有什么功能?”),因为这会导致产生很多肤浅的想法和很多“如果 APP 做到了这一点,它将会是很酷”的回答。通过对材料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分析,得出用户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才是更正确的方式。

    原文标题:Redefining the music streaming application with a new way of listening to music with AR experience — UX/UI Case study

    原创作者:Mohan R

    原文链接:https://uxplanet.org/redefining-the-music-streaming-application-with-a-new-way-of-listening-to-music-with-ar-experience-b24f115024b8

    译者:吴鹏飞;授权获取:吴鹏飞;审核指导:王翎旭;

    微信公众号:三分设(ID:SFun-Share);用户体验设计师成长社区

    本文由@三分设 翻译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共享单车第八年:谁狂飙,谁躺平?

    设计动态 2023-02-28
    2023年,ofo的名字再次回到大众视野,但这一次仍然没有好消息。前段时间有消息称,共享单车企业ofo客户端已经无法收到短信验证码,不能登录,客服电话也打不通。 作为当年的网红创业项目,共享单车的故事已经鲜有人在意了,就连关注此赛道的分析人士也渐渐与这个行业失

    共享单车行业的第八年,最初人人看好的朝阳行业到如今声量渐消;最初吃螃蟹的人已然安静离场,新一代主角花开三朵,各表一枝。几年间共享单车行业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昔日的ofo、摩拜和今天的哈啰、青桔,它们有了怎样的发展或者变化?本文回顾共享单车八年,从多个纵深角度,观察了共享单车行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希望能给你带来启发。

    2023年,ofo的名字再次回到大众视野,但这一次仍然没有好消息。前段时间有消息称,共享单车企业ofo客户端已经无法收到短信验证码,不能登录,客服电话也打不通。

    作为当年的网红创业项目,共享单车的故事已经鲜有人在意了,就连关注此赛道的分析人士也渐渐与这个行业失去了联系。从行业发展角度来说,经过模式爆雷、玩家洗牌、模式更新,到现在共享单车行业已经趋稳,“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

    但同时,变化之中唯一不变的是,这门生意很难走向轻量化,持续的耗损、成本投入、盈利压力,都给现在的玩家带来了不小的考验。目前的主要玩家中,哈啰、美团、青桔拥有不同的出身,其当下的处境也有一些差异。

    哈啰虽然接受阿里投资,但运营相对独立,靠自己拓展业务版图,意图分走本地生活这块大蛋糕。美团单车和青桔单车背靠巨头,仅作为生态中的一环,更加“佛系”,但也有不得不面对的盈利压力和服务问题。

    这门生意要有人做,还要一直做下去。平静的湖水之下,哈啰、美团、青桔在想什么?

    一、往事:押金拖垮“双寡头”,共享单车投靠巨头 从2016年ofo走出北大校园进入社会市场,共享单车行业至今已走向第八年。成也押金,败也押金,这些年来的混战、洗牌、重启都要从一笔99元-299元的预付押金说起。

    2014年,ofo创始人戴威从一个在校园里推出的“共享计划”开始了自己的商业雏形。在高等学府,尤其是北大这样的地方,戴威的计划进行得非常丝滑,从学生手里回收单车,再在学校内投入使用,在这个特定场景中,共享单车几乎只要释放自己的便利即可。2015年10月,ofo光在北大校园就能拿下日均4000单的业绩。

    这样美好的模式也引发了从业者对于盈利的想象。ofo很快得到了来自校园以外的认可,2015年就有融资进入,2016年ofo走出象牙塔,挑战和机遇同时到来。走出校园,意味着要面临运维问题、成本控制、城市交通场景等多面挑战,但也正是因为其在校园里的成功,也让它在刚刚步入社会之时,感受到了资本的青睐,一年间融资5轮,过得没那么苦。

    如何获利?押金模式出场了,最开始,ofo的押金为99元,后来涨到199元,摩拜单车的押金要299元。考虑到共享单车大量投入到城市,其品质和运维都需要持续投入,向用户收取押金,似乎也是情理之中。然而,押金模式也暴露出弊端。

    先要明确的是,押金是要退的。所以,如果押金的角色是“担保”,作为用户和企业之间的契约存在,自然无可厚非。但在行业初期,一些经营共享单车的企业所收押金并没有采用银行第三方监管的模式,存在着资金被挪用的现象,一旦企业开始依赖一笔笔担保费用维持运转,甚至另有他用,押金的角色就从“担保”变成了“收入”,万一经营不善,不仅资金链断裂,这笔钱也没法退给用户。

    2014年-2016年,ofo、摩拜、悟空、小蓝单车酣战,融资、烧钱补贴,热闹非凡。变化发生在2017年,当年12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就共享单车企业的押金和预付金存管、车辆投放与运维等问题约谈摩拜、ofo、小蓝等7家共享单车企业。中消协提出,共享单车企业要尽可能采取免收押金的方式提供自行车租赁服务。

    到了2018年,ofo传出资金紧张的消息,多位用户反映押金没法退还。有媒体测算,至今还有1600万人在等待着ofo为其退款,按每人199元计算,这个负债金额将近32亿元。同年,摩拜也打不动了,选择被美团全资收购,成为其出行业务的一分子,未退的押金也由美团接手。

    曾经的行业老大经营不善、老二选择卖身,这时,2016年成立的哈啰凭借着阿里的流量和“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成功上位,一度成为当时的黑马。

    它第一个开启免押模式,2021年,哈啰曾向纽交所递交招股书,数据显示,2018年哈啰两轮业务(包括单车和电单车)的毛利率为-54.1%,2019年、2020年毛利率即转正,分别为6.4%和6.7%。毛利率还处于很低的水平,但一定程度上给了行业一些信心。

    如今,哈啰、美团、青桔三足鼎立,这三家的情况也体现了共享单车下半场的新特征:

    哈啰带来了免押模式,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其稳固性,同时哈啰也与阿里保持着紧密关系。 美团收编摩拜,也意味着共享单车这门生意的终局,即回归本地生活的领域内,给巨头带来流量的同时,也坐享巨头本身的流量红利。 滴滴收购小蓝单车,并在2018年推出内部孵化的青桔单车,出行巨头“笑到了最后”,侧面反映了共享单车这门生意对于流量和资本实力的高要求。 总的来看, 共享单车行业难有永远的独角兽,能让行业稳定下来的,只有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以及巨头的钱和流量。

    二、当下:涨价难解盈利焦虑 有业内人士向深燃表示,“现在没什么事不会有人再聊共享单车了。”从2018年ofo和摩拜的押金风波之后,这个行业从风口走向平静,资本不再兴奋地研究讨论,用户除了心头挂念着那笔没退的押金,也一如往常骑着单车出行,相关部门对于共享单车的监管也日渐有序。

    话题少了,变化少了,共享单车的下半场异常安静。细数仅有的几次热点话题,也大多不是什么好消息,其中最多的还是用户对于涨价一事的诟病。

    去年1月,哈啰单车的7天、30天、90天骑行卡的无折扣价做出调整,涨幅40%-50%。8月,美团单车也进行调价,7天卡从10元涨到了15元,30天卡从25元涨到35元,90天卡从60元涨到90元。青桔没有参与这一次的涨价潮,不过总览三家的骑行卡价格,出入不大,青桔畅骑卡无折扣价为7天10元、30天25元、90天75元。

    2019年12月,共享单车也经历过一次涨价潮,哈啰就是在当年把单次卡的价格从1元/半小时调整到1.5元/半小时。每次涨价,都会引来骂声不断,而这也是共享单车行业前期砸补贴、抢市场,最后留下的一地鸡毛。

    每个前期烧钱,后期涨价或补贴变少的行业,都会被消费者认为是“割韭菜”,不过共享单车在其中遭遇的难关更多,这也是其商业模式本就存在的弊端。运维难题,就是其中之一。共享单车需要持续不断地运营和维护,包括在单车停放聚集处的调度,以及后续的检修和更新,这就需要持续不断的人员和资金投入。

    从实际情况来看,运维是个吃力不讨好的事。一方面,据哈啰方面的数据显示,一辆单车每日的运维成本为0.3元,每天每辆车的折旧成本是0.6元。其他企业也给过数据, 综合来看一天一辆车的运维和折旧成本在1-2元左右。2021年哈啰在北京中心城区获得了21万辆的配额,按此数字计算,一年一个城市的运维成本就有7000多万。

    另一方面,运维烧钱不说,还很难保证质量。北京东三环的一位住户向深燃讲述,他住的地方属于人口密集区,周边很多小区,还临近地铁站,共享单车的数量非常多,基本在早晚高峰都不会出现没车骑的情况。但是,就在这个本应该有丰富的调度资源的区域,他也经历了几次运维不及时而造成的不便。

    “有一个周末我一出门看见一辆青桔,刚打算骑,看到座椅是脏的。旁边的两辆美团单车叠在一起,怎么分都分不开。再往前走看到的两辆车,一辆故障,一辆脚刹没了。”该用户表示,最后终于找到一辆美团单车,外表完好,开锁也没问题,上车才发现车座松了。用户哭笑不得的经历背后,是共享单车企业在单车调度上的无奈。

    曾有某省会城市调度员告诉媒体,一辆车的重量差不多20公斤,调度员每人每天平均搬运150辆车,也就是3000公斤以上。不仅要搬运,还要清理车上的小广告、垃圾,时间成本也是难以预估的。

    成本压力,直接关系到盈利。

    美团曾在2018年的财报中说,自2018年4月全资收购摩拜至年底,摩拜9个月营收15.07亿元,同期亏损45.5亿元。滴滴的2021年年报,没有单独体现青桔的业绩,而是将其归到了“其他业务”中,也处于亏损状态。哈啰的招股书显示,2018-2020年,包含共享单车和电单车的两轮业务的毛利率虽然转正,但公司整体仍处于净亏损状态。

    近两年,三家企业并未给出两轮车业务的最新业绩数据,透露给外界的信息,只有宣布涨价时给出的“成本上涨”这样的理由。同时,共享单车面临的老问题还没有企业给出解决办法,调度仍靠人力,单车的耗损、丢失也一直存在。

    在新老危机并存的情况下,“何时盈利”是放在共享单车企业面前共同的难题。

    三、未来:三家公司,不同活法 比起背靠巨头的美团单车和青桔单车,哈啰即便拥有阿里这棵大树,也不敢高枕无忧。在行业人士看来,如果说共享单车还有水花,那就是哈啰掀起的。

    三家公司,三种活法。哈啰是相对独立的那一个,也是最“焦虑”的那一个。

    2021年4月,哈啰选择赴美上市,彼时,外界都认为哈啰是那个“终极赢家”,不仅从双寡头局面中脱颖而出,还能与两大巨头企业手下的单车业务并肩。

    当然,哈啰的意图也很明显,出行只是一个入口,它想做的是出行及生活服务平台。去年,哈啰还把名字中的“出行”二字去掉,口号改为“陪伴生活每一天”。

    哈啰APP如今不只是一个租单车的工具。APP首页,骑行、顺风车、打车占据了前三项,此外还有买电动车、租车、特惠加油、小哈换电、代驾等与出行服务相通的入口。此外,酒店民宿、送货、景点门票、哈啰宠物等等也占据了主要位置。

    2021年,哈啰还上线了内容社区“逛逛”,类似小红书。去年8月甚至传出哈啰开始做婚恋交友的消息,只要填写信息,系统就会进行推荐,用户可以自行选择主动联系谁。不过,截至发稿前深燃并未在哈啰APP找到该入口。

    再看美团和青桔,二者自然没有哈啰的焦虑,也不急着拓宽自己的业务半径。从它们的动态来看,还是在共享出行这一个单一赛道深耕,比如挖掘共享电单车的可能性。

    早在2017年哈啰就开始投放电单车,2019年滴滴把青桔单车和街兔电单车进行了整合,2020年美团也开始大规模投入,目前电单车领域仍以这三家为主导。横向来看,整个行业殊途同归,探索盈利之路,减缓成本压力,同时以电单车为入口,抓住低线城市的机遇。

    纵向来看这三家公司,它们的处境也有所不同,艾媒咨询CEO张毅认为,根本原因还是企业的独立度上的差异。

    美团单车是美团从外部收来的“精兵”,补上了美团在本地生活上的缺口 。张毅向深燃表示,美团单车是完善美团生活服务圈的存在,从外卖到买菜到买药再到旅游,美团单车更多的是作为出行端的补充。而从流量角度看,美团和美团单车是互相助益的。摩拜作为共享单车的元老级玩家,从一开始就积累了足够的用户基础,而美团又在本地生活的其他业务上拥有流量实力。

    青桔则是滴滴的“亲生骨肉”,带着滴滴的出行基因而生 。张毅认为,青桔的角色就是完善滴滴平台的出行能力,“不让本属于滴滴这家出行公司的用户跑到外面去。”而在出行这一件事上,共享单车是最低端的一环,通过它引流,激活和培养用户,再输送到网约车上去。也不难理解为什么青桔在滴滴的财报中并不起眼,两轮车业务归根结底还是辅助角色。

    哈啰更像是阿里的“远亲”,必要时可以寻求帮助,但更多时候还要靠自己打拼。 “哈啰还是要走独立发展之路,本身它需要建立的就是以共享单车作为一个入口,逐步打造出行生活的平台,背后的投资方对其影响比另外两家小很多,哈啰的自主权和独立思考的空间比较大。哈啰更重要的是要抓住用户细小的出行刚需,然后完善包括大出行在内的本地生活版图。”张毅说道。

    总的来看,青桔和美团是向内收,通过共享单车维护好稳定的流量入口即可。哈啰则是相反,它要不断地向外走,要从出行出发,引发更多关于平台型企业的想象。所以哈啰更“卷”,触角伸向多个角落,美团和青桔相对更“佛”。

    “经过过去几年的尝试,只剩下三大玩家,资本方面也熄火,再从各地政府的管理来看,百花争鸣显然不是最适合这个行业的状态。”张毅表示,共享单车行业未来基本就是这几家头部公司互相抢占用户的高频使用时间和高频花费,类似于视频网站的爱优腾,“以后只能看谁的管理服务、谁的价格更有阶段性优势了。”

    作者:邹帅;编辑:唐亚华

    来源公众号:深燃(ID:shenrancaijing),聚焦创新经济,专注深度内容。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深燃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