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手“套现”生意,年轻人新舞台

    设计动态 2023-03-07
    二手生意热度不断回暖攀升。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开始加入到二手交易的行列中,极大程度上促进了二手产业链在国内的发展。 此后一个名叫“套现”的生意应运而生,成为了当前二手经济中重要的一环。这里提及的“套现”并非游走在法律边缘的信用卡套现等,而是针对

    在二手经济出现之后,“二手套现”生意也应运而生了,部分卖家可能会出于套现、换新机、新包等需求,将手中残值较大的商品拿出来交易。而在“套现经济”下,部分年轻人已经发现了赚钱的可能性,并体验起了“二手商贩”的人生。

    二手生意热度不断回暖攀升。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开始加入到二手交易的行列中,极大程度上促进了二手产业链在国内的发展。

    此后一个名叫“套现”的生意应运而生,成为了当前二手经济中重要的一环。这里提及的“套现”并非游走在法律边缘的信用卡套现等,而是针对二手经济中独有的名词。

    再简单点来说,如果从卖家目的性来分,二手市场可以分为“套现经济”“闲置经济”和“收藏经济”。

    “套现经济”主要是二手手机、二手奢侈品等残值较高,需求较大的商品,卖家是出于套现目的,或者是有换新机、新包的需求,将手中残值较大的商品拿出来交易。

    套现的渠道有很多种,首先,一些大品牌会有官方回收的渠道(例如:苹果);其次是一些专业做二手回收的平台(例如:闲鱼、转转、爱回收等);然后就是私人店铺(一般针对不同领域);最后就是个人二手商贩。

    如今,很多年轻人对卖家的套现需求更加敏锐,趁机架起中间桥梁做起了“二手商贩”,并由此开启了人生新体验、新角色。

    一、年轻人做起了二手套现生意 今年26岁的白帆,主业是一名公务员,同时他还是一名鞋贩子。

    白帆是一名狂热的球鞋爱好者,从高中开始喜欢球鞋,但由于学生时代的经济实力有限,他并不能随时购买心仪的球鞋。

    工作后,为了弥补学生时代的遗憾,他开始疯狂地买鞋,几乎会花掉每个月全部的工资,超前的消费让他“负债累累”。

    为了还清“债务”,白帆不得不出售球鞋来获取现金。白帆找到了一家北京的二手球鞋店铺,进行套现,这也是他第一次接触到球鞋套现这个陌生的领域。

    据白帆回忆,原本他计划通过出售30余双球鞋“回血”。这其中许多都是只穿过几次的球鞋,他购买这些鞋的总金额在7w元左右,但二手商家仅仅给出了2.6w的报价,这其中一双花了16999购买的aj5冰蓝只收到了商家3000的报价。

    起初白帆并不能接受这一报价,企图与商家还价,但商家的一句“我是挣钱,不是做慈善!不着急你就别套现!”似乎点醒了他,白帆开始考虑进军二手行业,在他看来二手套现是稳赚不赔的生意。

    为此,白帆查看了许多二手交易平台上的成交价,经过多方比对后,他预估商家这一单付出2.6w至少能获得1w的利润,利润率远超30%属于暴利行业。

    最终,父母赞助了他10w作为启动资金,白帆开始了他的套现生涯。

    起初,受限于没有宣传等因素,白帆做的都是零敲碎打的小生意,随着粉丝慢慢积累和朋友的推荐,他接到了一笔大订单。这是一批超大的货,货主准备移民,有200余双鞋子不方便带走,准备套现处理,需要在一天之内清理,货主的球友向他推荐了白帆。

    这种因为移民进行套现的订单可谓行业中的肥差,货主一般不差钱,利润空间较大,但是这200双鞋的套现金额对于当时的白帆来说压力山大。几经筹款后,白帆成功接下了这一单生意。

    最终189双成交价9.5w,这一单包括许多全新的球鞋,剩余的20余双品相不佳的鞋,货主直接送给了他。据白帆粗略估算这一单至少获利10w,仅把全新的球鞋卖掉几乎就接近成本价了,这也是他套现生意之路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

    时至今日,白帆在闲鱼有三个1000+粉丝的闲鱼玩家账号,二手鞋交易已经成为了他经济来源的重要一环,有时甚至能超过主业。

    目前,相对更新换代较快的物品(鞋子、衣服、电子产品、汽车等),都可以作为套现生意开展的原始业务。同时,套现行业的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只需要一定的本金,以及对于套现商品的行情的熟悉。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也对于套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社交媒体上分享的新鲜事物通过屏幕传递到不同受众中,加之品牌商多种多样的广告,人们的购买欲随之不断上升,便加速了商品更新换代的频率。

    二手行业也正是吃到了互联网时代的红利,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无论是商品套现还是二手回收出售。

    这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到了商机。

    王思宇是一名摄影爱好者,平时喜欢看各种相机测评,是一名资深的器材党兼“摸摸党”。

    各大相机厂商每年发布的新机他几乎都会买,早年间依靠着“七天无理由退换”摸遍各种器材。随着官网退换货机制的改变,王思宇不得不放弃原来的“套路”。

    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二手相机,价格便宜用起来也不心疼,有些冷门的品牌2年左右的旗舰机价格只要全新的一半左右。既能体验器材,也不影响后期转手,这样的买卖让王思宇十分乐得。

    更有意思的是,近两年受到疫情的影响,工厂产能不足,加之人们长时间居家生活的枯燥乏味,促使了二手摄影器材异常火爆,所有主流商品供不应求。

    王思宇第一次吃到了“版本红利”,他的两台20年单价9k购买的二手索尼A7M3,用了一年之后,均以1w+的价格成交。

    发现商机的他又接连囤积了一批索尼和富士微单,都有着不俗的利润。经过这两年的“折腾”,他的相机换成了索尼旗舰机微单A9,镜头也更新为全套“G Master”(索尼的大师系列镜头)。

    但王思宇似乎没打算将二手相机作为自己的副业,换到顶配设备后,便不再长期回收二手相机。他仍然会经常购买二手相机,但目的仅仅是为了体验。

    至于为什么不直接租机器体验,王思宇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他表示,租相机的体验并不好,首先时间的限制并不能让你随心所欲,时刻要关注还机时间。其次,租的相机“没有灵魂”和“归属感”,使用时需要小心谨慎,一旦磕碰押金就要被扣。

    总之,二手经济模式,既让王思宇体验了更多的设备,又获取了一定的利润,这是他认为目前最好的“摸摸党”策略。

    二、看似准入门槛较低,实则别有洞天 二手球鞋套现的途径主要依靠闲鱼和朋友介绍,白帆的三个闲鱼账号都会发布球鞋回收的链接,北京本地可以提供上门取货,外地可以通过邮寄。

    有套现需求的客户在闲鱼联系时,白帆会索要鞋子各个角度的图片,结合磨损程度、配件情况和市场行情给出初步报价。

    如果卖家觉得价格在自己的承受范围内,便会约定线下交易的地点或者上门取货,再经过平台鉴定后,打款交易。

    然后,白帆会用专业的球鞋清洁工具对球鞋进行清洗、翻新,之后上架闲鱼或者朋友圈。

    至于利润,白帆透露平均每一双鞋最低要保证有超过40%的利润才会收,因为其中包括了清洗、翻新的人力成本、资金周转的压力和时间成本。

    当然,二手套现生意,也并不只有轻松、光鲜。

    首先,并不是每一双鞋都能很快卖出,有的鞋可能1-2年才能卖出,期间还要考虑到氧化和行情变化的因素。

    目前,主流二手交易平台上充斥着各种人,记者、刀客、鸽子和艺术家数不胜数,每天在闲鱼上回复消息对白帆也是一种折磨。

    同时,还经常会出现问“是否包邮”“是否是正品”等诸如此类信息的用户,在白帆细心解答之后便消失的也不在少数。

    除此之外,最可怕的还是闲鱼上存在的各种套路。

    由于,线上二手回收的特殊性,卖家需要发快递给买家,这就让“套路”的玩法变得更多,以假乱真、狸猫换太子的案例层出不穷。

    二手球鞋交易中有一条默认的规矩,是商品签收后不退换,需要卖家在签收之前进行鉴定,除非能提供签收前的完整视频监控。

    白帆就曾几次遭遇商品被调包的情况,损失累计达上万元,此后他也养成了发货前安装防调包扣和拍视频记录的习惯,这些措施能在绝大程度上避免上述损失。

    三、行业前景无限?或许不能盲目乐观 谈到二手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白帆认为:目前国内的二手行业总体趋势还是长期向好的,但是二手行业准入门槛低,也是行业整体存在的劣势。

    二手行业受经济水平的影响巨大,经济状况直接决定二手行业的好坏。

    白帆告诉氢消费,“疫情期间许多人卖二手套现,我们的回收成本确实在不断降低,但同时销量也发生了断崖式的下降。”

    球鞋不像是二手电子产品,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属性和生活刚性需求,二手电子产品的销量在疫情期间反而是上升的,人们通过买二手来减少电子产品的开支,而球鞋就会沦为被人们砍掉的支出。

    另外,他还指出,当今许多像他一样有主业的人或是学生,开始将二手套现作为自己的副业,这些新人的涌入会逐渐打破整个市场的平衡,加速整个行业的内部竞争。

    目前,已经有许多二手店加入了短视频平台,一方面发布收购二手商品过程的视频提高曝光度,另一方面开启直播带货,将客户群体不仅仅局限于门店所在城市。

    二手奢侈品也已经成为许多明星带货的选择,名模胡兵近期长期直播带货二手奢侈品。

    二手电商的出现也给白帆这样的“小作坊”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白帆曾多次表示对于一些二手鞋店的羡慕,“别人一晚上直播的销售额都快赶上我一个月了。”

    白帆也曾考虑过专职做二手球鞋生意,但疫情的三年让他庆幸自己没有一时头脑发热。

    这些年,白帆跌宕起伏的经历,以及球鞋市场的冷暖变化,让他早已不像从前那般痴迷球鞋,如今继续坚持二手鞋生意除了经济方面的原因之外,别无他意。

    同许多不同领域的二手商户一样,无论球鞋、包包、手机、相机,任何二手行业都将会经历一轮又一轮的洗牌,将许多爱好者变成商家。

    心态的转变不仅仅代表着个人的变化,或许也是整个二手套现行业变化的缩影。

    目前国内的二手行业还没有能成功培育二手文化,但国人对于二手商品的接受度确实在不断提升,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二手行业会成为人们日常消费的主力军。

    作者:三井;编辑:李可馨

    来源公众号:氢消费(ID:HQingXiaoFei),新消费,新空间,新青年。冷静观察,理性热爱。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氢消费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虚拟主播,能在电商直播间站稳脚跟吗?

    设计动态 2023-03-07
    2016年直播电商大潮开幕,一路狂飙。2021年底,在经历了辛巴燕窝事件、薇娅偷税事件、李佳琦长期停播、罗永浩逐渐隐退等波折后。直播电商赛道逐渐降温,一轮跑马圈地之后,直播电商已经进入了下半场。 彼时随着元宇宙的爆发,虚拟数字人赛道也开始火热,虽然Web3的元

    随着元宇宙的爆发,直播电商进入到虚拟数字人赛道,各种虚拟主播横空出世。在各大真人主播翻车的背景下,虚拟主播是否能够取代真人主播?本文对未来智能直播间人货场进行探讨,一起来看看吧。

    2016年直播电商大潮开幕,一路狂飙。2021年底,在经历了辛巴燕窝事件、薇娅偷税事件、李佳琦长期停播、罗永浩逐渐隐退等波折后。直播电商赛道逐渐降温,一轮跑马圈地之后,直播电商已经进入了下半场。

    彼时随着元宇宙的爆发,虚拟数字人赛道也开始火热,虽然Web3的元宇宙世界还没有到来,作为元宇宙第一批原住民的虚拟人已经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从跨年春晚到品牌广告,从主播支持到直播带货,虚拟数字人随处可见。

    2022年双十一,从11月2日至11月15日,在京东平台通过使用魔珐科技旗下的「有光」消费版虚拟直播产品,虚拟主播参加了7场直播,累计直播时长1380分钟,上架商品数超500个,活动总GMV近300万。午夜时分去光顾一些品牌的直播间,也能看到数字人的身影。

    那么虚拟主播是否能够取代真人主播?本文主要从以下内容去讨论:

    直播电商场景下,MCN机构和品牌方面临的问题; “中之人”驱动和AI驱动的虚拟主播的价值,以及存在的问题; 对未来智能直播间人货场的探讨。

    Enjoy!

    一、直播电商,进入下半场 2022年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电商直播用户规模为4.69亿,较2021年12月增长533万,占网民整体的44.6%。网经社数据显示,2021年直播电商交易规模达到23615.1亿元,渗透率达到17.97%。直播电商的风仍然越刮越猛。

    直播电商正在逐步趋于成熟和规范化。商品品类从最初的美妆、服饰和食品饮料,逐步扩展到家居用品、母婴用品、运动户外、鞋靴箱包、3C数码、珠宝文玩、个护家清等更多品类。

    直播间的运营方式也从早期简单粗暴的折扣促销转变为更深入的内容运营,如传播知识、喊麦、演戏、跳舞等各种形式的内容引流。这种转变让直播间的内容更加多样化。与此同时,平台对直播商家的监管力度也在不断加强,这使得直播电商平台在后半段时间将会竞争综合运营能力。

    1. MCN机构,人才管理难 截至2021年,MCN机构数量达到2万个以上,增长趋势已经放缓,同时大盘流量也呈现出见顶的趋势。在现有市场竞争中,MCN机构采取了多平台多账号互动的策略,以争夺平台内外的流量和广泛的用户群体。这种宽泛领域的用户覆盖已成为MCN机构的常规策略。

    例如,“交个朋友”利用罗永浩的影响力在抖音平台上扩大了用户群体,并不断拓展品类。目前他们已经在抖音上运营了17个矩阵账号,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直播间进行购物。

    人才管理一直是MCN机构面临的核心问题,难以招到足够的劳动力,用人成本不断攀升。

    一旦主播走红,很有可能跳槽,这意味着机构可能会失去主播带来的流量,为此机构需要提高待遇来留住主播。对于超级主播的管理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例如薇娅的逃税事件、李子柒与机构不和事件。如果超级主播出走或者出现负面事件,机构损失无法估量。同时,平台和机构也早已意识到对流量红人的依赖,因此不断扩大达人矩阵,开展多元化的业务。

    2. 品牌,自播常态化 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尝试自播,2022年抖音品牌自播同比增长约197%。

    达人主播的产品比较丰富,每天都可以不重样。而品牌直播间主要是介绍自家的产品,或者也可以结合一些行业知识性的内容,比如化妆品的成分等等。但是相比起来,观众们会更加愿意观顾达人直播间。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品牌直播间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让观众相信主播说的内容是客观公正的。这就需要主播拿出一些更加科学、更加客观的证据,来说明这个产品的功效。

    品牌自播不可能像达人直播那样会爆量,它的特点是常态化运营,不追求单次直播的销量,更强调长期主义,注重讲好品牌故事,服务好观众。

    通过自播的形式,品牌能够消除新用户的顾虑,提升购买决策效率,但用户复购的动机就得看产品力了。此外品牌能够直接与观众互动,更好地了解消费者需求,从而更好地设计产品。再有,品牌还能够与消费者建立粉丝关系,提高用户粘性和复购率,进而有效运营私域流量。

    二、电商主播,疯狂内卷 直播电商崛起,在于提供了「好」与「省」这两个差异化的价值点。

    在直播间中,消费者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产品的外观、功能等特性,而主播则可以为消费者提供试色、试衣、品尝美食等服务。此外,消费者还能够实时与主播互动并询问商品信息,从而获得更多的产品信息,这些信息的获得被称为「信息价值」。消费者与主播之间的长期互动也容易产生情感上的连接,这些情感上的连接以及消费者对主播的信任让消费者获得了「信用价值」。这是直播电商的「好」的差异价值。

    直播电商和拼团所体现的「省」的概念实质上是相似的,都源于消费者需求的集聚。只有大量的同质化需求才能形成规模效应,但是只有头部主播才具备发挥规模效应的价值,从而持续 实现「省」的能力。

    为实现这样的价值,则要求主播具备多方面的能力:

    展现能力。主播需要能声行并茂地传递出产品的价值,并促进成交。一方面需要主播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了解所销售的产品的特点,能够对产品进行详细的介绍和演示,引导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另一方面还需要主播有一定的魅力,能够通过颜值、才艺等对用户产生吸引力,获取公域流量。 互动能力。与观众的互动是电商直播的关键,主播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与观众进行有效的互动和交流,解答他们的问题和疑虑,增强购买信心。 抗压能力。主播每天工作时间普遍超过8小时,而且还要持续的亢奋,不停的释放能量,工作强度很高。则需要具备在高压下的自我调节能力,不将负面情绪带进直播间。 选品能力。懂产品,了解粉丝需求,二者结合才能做好选品。当然现在机构中各人员分工明确,也有专门的选品负责人。 根据《2021-2022年中国MCN行业发展研究报告》,2022年中国直播电商主播数量将达到123.4万人。除了专职的电商主播外,明星、垂直类KOL等也开始参与直播带货。从已经入局的主播带货情况来看,头部主播的马太效应已经开始显现。

    在2021年9月,“交个朋友”在抖音宣布开始实行“7×24小时直播”模式,因此被称为“日不落直播间”。东方甄选直播时间为每天从早上7点一直持续到深夜12点半,每天稳定直播17.5个小时,由各个主播轮班接力。

    除了真人主播轮流上阵,一些品牌方,例如欧莱雅、花西子和李宁,选择在深夜使用虚拟主播代替真人主播,以保持24小时直播不间断。那么,虚拟主播的表现如何呢?请继续阅读下一节。

    三、虚拟主播,能替代真人吗 目前,虚拟数字人从技术驱动方式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中之人”驱动,另一种是由AI驱动。

    “中之人”这个词源自日语“中の人”,字面意思是“在里面的人”,主要用于指控制虚拟主播进行直播的人。通过动作捕捉和面部捕捉技术,实现虚拟人与现实的交互。动作捕捉技术可以提供一套全身动捕硬件设备,售价约为29000元,另需缴纳800元的软件年度服务费。如果只需要捕捉面部表情,价格则约为6000元左右。总的来说,“中之人”是虚拟人物的“皮囊”,而“中之人”才是其真正的灵魂。

    AI驱动是通过AI技术实现虚拟人的创建、驱动和内容生成的综合技术,使其具备感知、表达等交互能力。AI驱动的虚拟人能够智能地读取并解析外部输入信息,并根据解析结果做出决策,然后驱动人物模型生成相应的语音和动作,从而与用户进行互动。这种“一站式”技术让虚拟数字人具备更加自然、智能、人性化的交互能力。

    1. 中之人驱动,直播大于带货 中之人驱动的虚拟主播主要吸引观众的原因是其新颖的内容形式,这种方案更受MCN机构的青睐,因为能够在内卷的直播市场中获取更多流量。然而,由于虚拟主播无法像真人主播一样对产品进行实时测评,因此通常需要一位真人助理拿着产品,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产品的卖点,比如化妆品、衣服等上身效果。

    薇娅因涉嫌偷税漏税问题后,塌房退居幕后,那中之人驱动的虚拟主播是否也会遭遇同样的问题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日本虚拟偶像绊爱因更换中之人而失去了人气,虚拟偶像团体A-Soul则因中之人待遇差等问题引起了粉丝的不满。这表明,粉丝们不仅仅注重偶像的外貌,更加热爱其内在的灵魂。这也意味着虚拟偶像低成本和风险可控的商业设想可能会面临挑战。毕竟,偶像背后的中之人同样需要关注其道德、职业素养等方面,才能够获得观众的信任和支持。

    电商主播网红属性也有一点偶像的味道。李佳琦之所以受到“所有女生”的喜爱,是因为粉丝们觉得他不作假、传递正能量、认真工作、细腻入微,同时还具备毅力等。主播和粉丝之间的信任和情感连接也是建立在真实的人身上。MCN运营中之人驱动的虚拟电商主播并不一定是完全没有风险的。

    2. AI驱动,仍显稚嫩 欧莱雅、YSL、兰蔻、李宁、北面等品牌会选择使用AI驱动的虚拟主播进行自播。但由于技术尚未达到真人直播的水平,所以通常只在午夜时段排期。

    阿里云提供的品牌智能直播间基础版售价为99000元/(年×路),其中每个店铺视为一路。该服务提供多种功能,包括直播剧本智能生成、多模态智能交互和营销平台智能整合等。

    我们来看一下几个淘宝智能直播间的案例。

    虚拟形象采用3D卡通风格,预设了丰富的动作库和真实的语音表现,呈现出鲜活、富有感染力的带货风格。品牌方可定制虚拟主播的服装,例如北面旗舰店的虚拟主播就着装本品牌衣物。 商品展示以图片为主,背景墙上呈现出商品主图。当主播介绍卖点时,画面会出现文字特效。 直播间的场景设定有三维空间感,营造出与观众互动的虚拟背景;而主播介绍产品时,则会使用蓝幕背景插入商品图片。 直播互动流程相对固定,比如进场互动,当识别到新进入直播间的观众时,会插播“欢迎xx进入我的直播间”;引导关注、分享、下单的互动话术;问答互动,当识别到评论区中的问题,主播会插播相关的回答,比如红包优惠,某个商品链接等。

    欧莱雅京东自营官方旗舰店的直播间采用的是2D拟真人的虚拟形象。这类虚拟形象的定制只需要录制2分钟的视频,就可以训练生成。货品展示方式参考真人直播时的形式,将商品以图片的形式罗列在虚拟人面前。

    由于虚拟主播无法与产品有接触,纯粹只能动嘴皮,商品只能放在一旁,这样的测评结果缺乏真实性,容易引起用户反感。

    目前,AI驱动的虚拟主播更像是一个花瓶,能够吸引一些好奇的用户,再负责一些基础性的产品介绍和互动问答。

    四、智能直播间的“人货场” 围绕人、货、场三点,来探讨下未来的智能直播间。

    1. 虚拟形象,好看的皮囊和有趣的灵魂 从外形上来说,虚拟数字人可分为2D真人、2D卡通、3D卡通、3D风格化、3D写实、3D超写实、3D高保真等多种风格。

    从2D升级到3D,从卡通到拟真再到超写实,随着精度的不断提高,相应的价格也随之增加。在2022年,制作超写实虚拟人的视频每秒成本介于8000至1.5万元之间。例如,柳夜熙的4分钟视频,其制作成本已经超过了100万。当然,随着建模技术的不断发展,制作流程将更加管线化和智能化,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超写实虚拟数字人的制作门槛、成本和周期。

    目前,一些备受关注的虚拟数字人都采用了超写实风格,例如柳夜熙、AYAYI等。但是,难道只有那些精致的面容才能吸引用户吗?邻家女孩“阿喜 Angie”则展现了一种轻松自在的治愈风格,她虽不完美却极具吸引力。

    正所谓“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虚拟人的各项能力可以轻松地复制粘贴,但要在虚拟人界脱颖而出,最终决胜负的是其内在的内容能力。为了成功地运营一个虚拟人,机构需要有独特的定位、优质的内容和故事,并能够长期地经营。尽管AIGC技术可以降低内容创作成本,但卓越的内容仍然需要人类的想象力。

    直播的最大价值在于与观众的互动。提高互动性可以增强观众的临场感,从而影响其购买决策。目前,评论区是主播与观众互动的主要媒介。因此,提升虚拟人对评论的分析能力非常重要。虚拟人需要分析评论的有效性、重要性、用户情绪、互动氛围等等因素,从而做出决策并生成需要表达的内容。

    ChatGPT已经出现。与知识图谱相结合,AI驱动的虚拟主播决策会变得更加智能。虚拟主播不再仅仅按照规则和脚本进行直播,而是可以根据评论分析系统输出的信息,生成更加健全、更有深度的回复,从而提升用户的互动体验,吸引更多用户留在直播间。

    2. 货品展示,力求真实 直播间的特点在于真实性,其中包括真实的商品展示、试用以及真实的评测,然而这也是虚拟主播面临的致命挑战。比如虚拟网红翎Ling的美妆带货翻车案例,没有皮肤问题困扰的虚拟人很难让消费者共情。尽管SLAM等3D交互技术可以完善数字人与真实空间的交互,但要想实现与商品的互动,则较为困难,更何况用户还希望能够尽可能多的了解到商品的细节。

    在《2022虚拟数字人综合评估指数报告》中指出虚拟数字人发展的三个阶段:

    拟人化:由计算机虚拟合成的高度逼真的三维动画人物,动作形态声音等与真人吻合,初步基于AI实现虚拟人驱动,实时进行信息沟通和反馈。 同人化:从外观的形态模拟进阶到情感的可交互,情感算法技术实现与人类高质量情感互动。 超人化:虚拟人的能力超越自然人,“虚拟”实体化,机器人承载虚拟人意识回到现实世界。 或许再过十余载,虚拟主播肉身化,具备了真实的身体,他就真的能在直播间站稳脚跟了。

    3. 场景变幻,无限可能 相比于“人”与“货”,直播场景虽然没有那么重要,但优质的直播视觉效果也是促进观众停留的因素。

    绿幕的虚拟直播场景方案是一个比较低成本的直播样式。选择绿幕作为背景,通过抠图技术打造虚拟背景,可以低成本的快速打造一个直播间。手机上就有相关绿幕视频抠图App,288元就能购买永久会员,解锁所有功能。

    虚拟直播间的场景搭建成本也因多种因素而异,包括场景规模、复杂度、细节程度、互动特效等,更大、更复杂、更详细的直播间就需要更多的投入了。

    MR设备在未来的普及,也会带动新的一轮技术迭代,届时用户可以身临其境,还能与场景、主播、观众联动,更加沉浸式的互动购物体验。

    结语 虽然虚拟人在新闻播报、综艺晚会等场景已有大量应用,但是直播电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场景。真人的“灵魂”套上科技的外衣,仍是一个吸引流量的噱头,图的只是个热闹。AI驱动的虚拟主播仍被人吐槽,分不清是人工智能还是人工智障。

    但是技术仍旧在持续迭代,新一轮的AI技术狂潮已经来临,相信会为我们带来一些新的物种。

    感谢你的阅读!

    参考资料 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前瞻产业研究院 | 2022年中国直播电商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规模分析 淘宝直播 | 2022直播电商白皮书 克劳锐 | 2022直播电商发展研究报告 艾媒咨询|2022-2023年中国直播电商行业运行大数据分析及趋势研究报告 韩箫亦. 电商主播属性对消费者在线行为意向的作用机理研究[D]. 长春: 吉林大学, 2020. 虚拟人,在直播间打工 虚拟偶像顶流A-SOUL塌房:一场失败的商业实验 一千元的虚拟主播,小企业的直播希望? 魔珐科技虚拟人带货来袭,直播带货又有大变革? 虚拟人主播——直播带货绕不开的“坑”? 一文解析阿里巴巴达摩院智能/虚拟主播直播间 阿里云帮助中心 | 品牌智能直播间 腾讯研究院 | 好看的皮囊到有趣的灵魂,数字人产业发展趋势报告 清华大学 | 2022虚拟数字人综合评估指数报告 本文由@舟航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真的,抖音外卖全国18城上线了

    设计动态 2023-03-07
    万亿外卖江湖,美团饿了么王座未稳,抖音微信加速杀入,大战一触即发。 亿邦动力独家获悉,截至3月5日,抖音又在全国15个城市上线外卖业务。至此,抖音外卖已覆盖全国约18个城市,除此前试点的北京、上海和成都,近期上线的城市包括南京、厦门、合肥、嘉兴、宁波、广州、无

    此前已有消息传出抖音将于3月1日上线外卖业务,虽该消息已被辟谣,但业内对于抖音外卖的关注却只增不减。而截至3月5日,抖音外卖已经覆盖约18个城市了,可以看到,抖音外卖正在一步步“蚕食”外卖这块蛋糕,而抖音、微信等新玩家在外卖赛道上的加持,也进一步搅动了这池春水。

    万亿外卖江湖,美团饿了么王座未稳,抖音微信加速杀入,大战一触即发。

    亿邦动力独家获悉,截至3月5日,抖音又在全国15个城市上线外卖业务。至此,抖音外卖已覆盖全国约18个城市,除此前试点的北京、上海和成都,近期上线的城市包括南京、厦门、合肥、嘉兴、宁波、广州、无锡、杭州、武汉、深圳、温州、苏州、金华、长沙、福州等,入驻商家主要集中在餐饮行业。

    此前有消息称,抖音将于3月1日在全国上线外卖业务。对此,抖音生活服务相关负责人回应称,抖音与饿了么基于抖音开放平台的外卖合作,以及抖音闭环开展的团购配送项目,仍在部分城市试点过程中,后续将视情况考虑逐步拓展试点城市,目前均无具体时间表。

    对此前所诟病的入口等问题,比如用户搜索“饿了么”或“抖音外卖”才能获取订单,抖音将入口从“搜索”前置到“商家主页”。

    这并不是抖音第一次布局外卖。早在2021年,抖音就上线心动外卖,但很快下线。首次尝试失败后,抖音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通过新方式再次出击。2022年,抖音与饿了么达成合作,共同开拓外卖市场。

    目前,抖音在全国18城上线外卖业务,背后也离不开饿了么。抖音外卖步步紧逼,覆盖城市范围进一步扩大,将会掀起多大的波浪呢?它又会如何影响接下来的外卖市场?

    一、全国18城上线外卖业务,含闭环和合作两种模式 18座城市,除了此前试点中的北京、成都和上海,抖音外卖此次在全国铺开的城市,则是 建立在此前抖音与饿了么的合作基础之上 。

    以郑州市场为例,用户点击餐饮商家的抖音主页,即可看到“到店团购”和“外卖到家”两个选项,其中“外卖到家”服务中标有明显的“饿了么”字样。用户点击对应的外卖套餐,就会进入该商家的饿了么小程序页面进行点单,后续操作与在饿了么点单并无区别。

    值得注意的是,与北京地区的“团购配送”(用户在抖音商家主页直接下单,顺丰同城、UU跑腿等第三方配送或商家自行配送)不同,其余大部分城市的团购配送订单均是用户在抖音商家主页点击、跳转到饿了么抖音小程序完成的。

    也就是说,目前抖音外卖可以大致分为两种业务模式,一种是抖音与饿了么基于抖音开放平台的外卖合作,用户点击跳转饿了么抖音小程序下单购物,目前已在杭州、宁波、上海等全国十几家城市开展,另一种是抖音闭环开展的“团购配送”项目,目前仅在北京、上海、成都地区开展试点,用户下单后,抖音与顺丰同城、闪送、达达快送、UU跑腿等三方聚合配送平台进行合作配送或者商家自配送。

    亿邦动力获悉,目前抖音外卖的用户成交路径共有3种:

    一种是用户在抖音搜索“饿了么”,跳转至“饿了么直播间”或“饿了么外卖抖音小程序” ,进行下单购买,由饿了么专有配送体系完成配送服务。2022年8月19日,抖音和饿了么官宣达成合作,“饿了么外卖”抖音小程序已在全国多个城市开通。

    一种是用户通过品牌自有外卖小程序 (显示在商家的抖音主页) 下单购买 ,比如肯德基、麦当劳、味多美等这类有技术开发能力、有自有履约体系的商家。

    另一种是“团购配送”模式 ,2022年12月5日,抖音生活服务上线了团购配送服务。此前抖音团购配送业务仅在北京、上海、成都三个城市试点,商家出餐后,自行选择与达达、顺丰同城、UU跑腿、闪送等第三方合作,或者自行完成配送履约。

    今年3月5日,抖音团购配送已经通过饿了么开拓了其他15个城市,更多城市的用户可以直接在商家主页进行点单 ,无需再搜索饿了么才能点单。

    此前,就有不少业界人士认为,抖音外卖的入口较为隐蔽,只能通过搜索饿了么、同城附近美食和推荐页POI(短视频附带的店铺地理位置)进入。而本次调整之后,抖音将入口从“搜索”前置到“商家主页”,抖音外卖的入口变“浅”了,也变“多”了。

    二、一年多突飞猛进,入口覆盖直播、短视频、主页和搜索 业内俗称的“抖音外卖”实际上是抖音生活服务业务的一部分,主要指“团购配送”这一业务类型。2022年至今,抖音外卖业务经历了突飞猛进的一年。

    抖音生活服务业务启动于2021年,目前已经成为抖音重要的增长点之一。官方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0月,上线不到两年的抖音生活服务就已经覆盖377个城市,合作门店超过100万家,并涉及吃喝玩乐、旅游住宿、个护美发等80多个细分品类。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餐饮商家,是伴随着抖音团购配送业务成长、逆袭的一群人。

    2022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多地暂停堂食,经营困难的餐饮商家自发涌入抖音直播,开始自救,并提供自行配送上门的服务。期间,抖音开放了一个接口,为商家定制开发外卖的小程序,在直播间内实现外卖功能,商家出餐后,第三方骑手自动接单。

    这一接口成为抖音“团购配送”的雏形——2022年7月,部分餐饮商家主页内测“团购配送”服务,12月抖音官宣在试点城市开放“团购配送”服务。

    回顾过去,一年多来,在模式、入口、合作方等方面,抖音团购配送业务发生了巨大改变。

    最初的“团购配送”方式下,商家能够以套餐的形式在抖音的短视频或者直播中展现商品,用户在短视频或直播间中被“种草”后,便可通过短视频的POI购物车、直播间小黄车购买商品,商家自行联系配送方完成配送服务。

    后来的“团购配送”模式下,商家外卖的入口在短视频和直播外,还拓展了商家主页、搜索、饿了么小程序等多个场景,同时可选择使用抖音生活服务提供的三方聚合配送资源或者选择自配送,包括顺丰同城、闪送、达达快送以及饿了么自有配送体系等。

    今年以来,抖音“团购配送”形式又拓宽了商家开放范围,在北京、上海、成都三个城市,面向非果蔬生鲜的餐饮商家,开放自助入驻。另外在覆盖城市范围上,日前,抖音外卖拓展试点城市至18城。

    三、占据生活服务GMV大头,2023年冲击750亿元目标 据36氪消息,抖音生活服务2022年最终完成了大约770亿的GMV,2023年的目标为1500亿,这一目标约为上一年GMV的两倍,而抖音生活服务内部对这一目标很有信心。《晚点 LatePost》曾透露,抖音生活服务的长期目标是,在2024年完成超过2500亿的GMV。

    有未经证实的市场消息称,2023年抖音生活服务1500亿元的目标GMV中,到店和外卖部分业务目标最高,为750亿GMV,其次是到综业务(抖音电影票等)为450亿元,酒旅业务GMV目标为300亿元。

    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抖音生活服务内部组织架构在去年12月进行了调整,从原来的按区域划分BD团队,比如华东、华南、华中等6个大区,更改为在各大区内细化到餐、酒旅、到综等业务线,且在各业务线下再拆分出具体品类,比如酒旅业务线被拆分为酒店业务、景区游玩、旅行社、民宿、大交通等品类。

    更细分、更垂直是这一次的调整方向,有利于提升对商家的渗透、提高转化率和品牌化率。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了抖音生活服务完成1500亿元目标的决心。

    但市场从来不缺打擂者。

    因为本地生活服务业务所具备的高成长性、高频交易、高变现率,它成为多个互联网巨头共同看中的“肥肉”,除了老大哥“美团”外,还有抖音、快手、微信等多方参与竞争。

    拿快手来说,继2021年与美团达成合作,快手用户可在平台内实现美团点单后。日前据亿邦动力独家消息,快手本地生活正在第三方小程序之外,搭建自有交易链路,已小范围定向邀请餐饮、茶饮等连锁品牌入驻。北京、杭州等城市的快手用户,可通过新的交易链路直接完成团购商品交易,然后到店消费。

    再比如,微信正在深圳和广州两地测试小程序快送服务,新项目名称为“门店快送”,入口设在微信发现页面的小程序里面。首批开放类目包括美食、茶饮、生鲜和百货,比如肯德基、喜茶、奈雪的茶、美团买菜、叮咚买菜、绝味鸭脖、锅圈食汇等具备外送能力的商家。

    如果说抖音、快手、微信是打擂者,那么美团则是“守擂者”。

    作为本地生活行业头部企业,美团也在近两年动作频出,继2021年8月测试主打“看视频赚钱”的短视频功能后,2022年12月美团再次测试短视频功能“二楼”,并在近期内测外卖直播,打造“外卖直播”频道入口,在外卖领域补齐短视频和直播等内容元素。

    内容起家的平台在补齐“商品”、“配送”的功课,通过低佣金、高流量吸引商家给出足额优惠,从而培养用户在平台内的消费习惯,而“配送”、“商品”能力强的平台正在补齐内容板块,用新交互形式维护行业护城河。

    目前来说,无论是抖音,还是快手,都处于餐饮外卖行业的初级阶段,离威胁到美团的市场地位还有一定距离,但最终成败如何,现在还未有定论。毕竟,美团也曾是百团大战的胜利者,一步步奠定到如今的地位,但谁又能保证如今正在经历的不是另一场“百团大战”呢?

    作者:廖紫琳;编辑:董金鹏

    来源公众号:亿邦动力(ID:iebrun),消除一切电商知识鸿沟。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亿邦动力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百亿补贴这个作业,京东抄得怎么样?

    设计动态 2023-03-07
    造势已久的京东百亿补贴,揭开了最终面目。 从此前包括APP更新在内的持续对外放料,再到上线时刻原定官宣晚上8点被提到零点,京东非常高调,也非常心急,一股迫不及待让用户看到补贴力度的态势,来势汹汹。 毕竟这是刘强东自去年下半年,收权重回一线之后,搞出的第一个大动

    就在3月6日,前些时间引发人们热切讨论的京东“百亿补贴”项目,终于上线了。那么和拼多多“百亿补贴”相比,京东此次活动的优惠力度如何?在“百亿补贴”背后,我们又可以看到电商平台们什么样的心思和考量?

    造势已久的京东百亿补贴,揭开了最终面目。

    从此前包括APP更新在内的持续对外放料,再到上线时刻原定官宣晚上8点被提到零点,京东非常高调,也非常心急,一股迫不及待让用户看到补贴力度的态势,来势汹汹。

    毕竟这是刘强东自去年下半年,收权重回一线之后,搞出的第一个大动作。也是刘强东今年2月陪妻生子后立即回国工作,坚定看好国内经济发展的舞台首秀。

    重要性不言而喻,成与败更是至关重要。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一遛。

    京东百亿补贴直接对标拼多多,现在就让我们通过对比,看看此次京东发力的百亿补贴,补贴力度到底是怎样的?

    01 对于百亿补贴,用户心智的第一印象,便是品牌标品——苹果手机。当年拼多多百亿补贴之所以撬开五环内市场,也正是靠着补贴苹果手机而起的。

    这也意味着 在苹果手机上,京东不敢有丝毫含糊。

    首先,京东拿出了自营资源,在百亿补贴苹果上,采取了自营与平台第三方店铺共同参与的方式。部分型号上,自营甚至比第三方的还便宜。

    比如iPhone 14 256G 午夜色/紫色,第三方补贴后价格为5809元,京东自营补贴后价格为5759元,补贴540元,为京东的历史最低价。

    (左京东,右拼多多)

    对比之下,拼多多iPhone 14 256G 紫色,页面显示补贴后价格为5959元,如果完成定点抢券后,价格会降至5759元,与京东百亿补贴一致。

    类似的情况,也在苹果不同型号上发生,iPhone 13 128G京东自营补贴后价格为4459元,拼多多百亿补贴抢完券后也是4459元。

    显然作为重点发力的项目,京东百亿补贴的诚意是到了。

    京东拿出了自营,不仅将自营产品的价格拉至历史最低水平,在高补贴的基础上还沿用了自营的服务与保障,同时相比较拼多多百亿补贴,京东自营的型号更多,用户有更多的选择,并且不用抢券。

    但京东百亿补贴仍然在苹果手机上未能击穿拼多多抢完券后的百亿补贴价格,有些小遗憾。毕竟用户期待的价格战,是谁更加便宜,谁买苹果更香。

    当然这也极可能是双方竞争之后,保持价格平衡的结果。

    且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京东如此强势进击下,拼多多也并未放弃其近两年补贴苹果手机的抢券玩法,防守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积极。是的,对于京东百亿补贴来说,苹果手机的权重极高,但对于拼多多来说,可能就不一样了。

    02 主要竞争维度,是在其他品类上。

    虽说苹果手机上没能实现价格差,但京东百亿补贴上确实有一些商品,比拼多多还划算。

    (左京东,右拼多多)

    近两年非常受用户喜爱的Switch主机,日版OLED 白色,京东百亿补贴后价格为1939元,拼多多补贴后价格为1959元。

    索尼PS5光驱日版的价格,京东百亿补贴后只要3344元,本来这个价格是比拼多多更便宜,但在京东上线之后,拼多多也火速调整至3344元。

    也有一些品类,拼多多是更为便宜的。

    (左京东,右拼多多)

    五粮液第八代普五,京东百亿补贴后价格为919元,拼多多为899元。

    剑南春水晶剑,京东百亿补贴后价格为418元,拼多多为385元。

    金龙鱼花生香型 5L ,京东百亿补贴后价格为62元,拼多多为53.9元。

    等等。

    至于美妆服装等,目前京东百亿补贴的SKU相对较少,并且多是非热门产品。有用户说,连神仙水,海蓝之谜都没上,算什么百亿补贴。

    不难看出,京东百亿补贴3C品类还是有SKU,以及议价权等支撑的,但在其他日化百货、美妆服装等上, 则稍显力不从心,不仅补贴品类少,价格优势也没有体现出来。

    03 总的来说,京东此次百亿补贴, 可能没有想象中那么给力,更像是一种针对拼多多的防守,而不是进攻,意在防止更多的一二线城市用户倒戈向拼多多。

    过去一年,京东基本处于增长停滞状态。

    2022年前三季度,京东最为核心的数码家电产品的营收增速分别为14%、0%和7.6%,均创下2019年以来的新低。用户规模同样是增速放缓。

    而拼多多则借助百亿补贴,持续蚕食京东的腹地3C领域。原本购买3C商品首选京东平台的消费者,开始将拼多多作为其购买渠道的备选之一。

    拼多多的增长,仍然处于较高水平。2022年Q3,拼多多实现营收355.04亿元,同比增长65%,已连续三个季度加速。

    也难怪刘强东发飙,痛斥高管,然后在公司内部强调,“低价是京东过去成功最重要的武器,以后也是唯一基础性武器。”

    于是才有了此次的百亿补贴项目。

    仅从目前来看,有亮点,比如京东自营的品牌背书、配送体系,还有服务保障,也有不足,比如价格并未击穿,SKU尚少等等,就看后续如何持续推进了。

    作者:叶二;编辑:魏晓

    来源公众号:AI蓝媒汇(ID:lanmeih001),知名AI、互联网产业报道新媒体。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蓝媒汇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京东重新定义百亿补贴

    设计动态 2023-03-07
    当京东抛出百亿补贴的那一刻起,资本和舆论就开始不停给京东施加压力。在如此巨大的质疑声中,京东为何要坚持做这件事情? 对于全球最卷的零售市场来说,中国的消费者对于“百亿补贴”早已司空见惯。零售三要素,产品、服务、价格,已经被卷到只剩下价格,社交电商和直播电商的出

    在三八大促期间,京东推出了百亿补贴,并且宣布将补贴常态化。而京东的对手拼多多和阿里,也推出了补贴和优惠活动。三八大促价格战一触即发。经此一役,京东的低价心智能回归多少?做常态化的百亿补贴,京东有什么资本?

    当京东抛出百亿补贴的那一刻起,资本和舆论就开始不停给京东施加压力。在如此巨大的质疑声中,京东为何要坚持做这件事情?

    对于全球最卷的零售市场来说,中国的消费者对于“百亿补贴”早已司空见惯。零售三要素,产品、服务、价格,已经被卷到只剩下价格,社交电商和直播电商的出现,让大量供应链企业苦不堪言,行业内有一种声音——再这么卷下去,中国制造业迟早重回世界级低价品质。这将形成一个围绕无底线低价的一个恶性循环。

    那么,如何在低价与产品和服务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也就是百亿补贴如何加上品质元素,这将是让行业重回良性循环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向以品质为主核心竞争力的京东,在下场百亿补贴之后,能不能用自己经营多年的供应链系统和仓储物流系统,提高整个行业的补贴标准?京东作为曾经的价格屠夫,能否帮助陷入无利可图的中小型企业,重新找到利润点?由京东引发的这一轮百亿补贴,是否能进一步拉动疲软的消费、助力恢复经济大潮?这将是今年电商行业最值得关注的事情。

    01 面对面比价的时代再现 2023年,无疑将是中国电商行业第二次拼刺刀的年份,过去的五年,社交电商和直播电商,重新把价格拉回了主战场。

    根据京东官方披露,3月6日全面上线的百亿补贴活动,联合海量品牌、商家直接对商品,进行真金白银的补贴。覆盖3C家电、美妆、生鲜、生活服务、医疗健康等京东平台上的全品类商品。

    根据京东对外的信息,陆玖商业评论总结起来,这次的百亿补贴有四个不同。

    第一,补贴常态化。补贴模式将由原来的节日“大促”变为“日销”;

    第二,全品类覆盖。这次百亿补贴的商品,除了京东的压舱石3C家电,还包括各种日用品和其它品类;

    第三,京东自营和POP商家均会参与;

    第四,京东是补贴直降,没有了复杂的抢券等促销,直给低价。

    根据公开信息,针对三八大促,拼多多和天猫都推出了多种优惠活动。比如拼多多,在APP底栏推出3.8大促一级入口,满200减30,并有消费券包发放。天猫推出了津贴满300减50的活动。

    在此之前,京东曾经做过多次类似活动,不过都有时段性,仅限于大促节点,没有常态化。比如在2019年“双11”和2020年“双11”前夕,以及2022年“双11”,京东都推出过百亿补贴活动。

    而这一次,京东卯足了劲,要把补贴常态化。据说内部一开始还有阻力,最终高层还是拍板决定了。

    陆玖商业评论随机选商品做了比价,发现京东价格有一定优势。在京东,128G内存的星光色iPhone14,补贴后价格为4899元,小米电视EA70,京东补贴后价格为2014元,比其他平台价格相对低一些。

    02 传统补贴难以为继 各种各样的补贴,在整个互联网行业司空见惯。从最早的打车、团购到外卖,各种补贴眼花缭乱,用户也习惯了“薅羊毛”。

    但是很多传统的补贴,在用户享受快感的同时,也开始慢慢显露出一些弊端。

    首先,补贴让很多生产企业挣扎在流量里。

    平台以流量或者价格补贴为由头,培养了用户低价的心智,让用户对产品有了低价的期待。平台把压力从商家传递到产品和供应链上,最终的生产企业和外卖员一样,成了压力的最终承担者,活在平台的流量里。

    第二,阶段性的补贴,影响了产业链的秩序。

    每逢几个大的节点,各种补贴便蜂拥而至,厂家加班加点,迎接各种大促,造成了生产链资源的波动。大促销量超预期,一切都好,一旦低于预期,商家、生产厂家就要面临很大的库存压力。生产供应链的正常秩序被扰乱,对于产业来说是一种伤害。

    第三,成本的挤压,让生产企业创新乏力,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以美妆品牌完美日记为例子,其线上营销力度很大,投入高。根据公开的数据,母公司逸仙电商,在营收最高的2020年,其52.4亿元的营收中,营销费用占去34亿元,但研发费用仅为6700万元。

    这种投入比例,如何实现产品创新和升级呢?

    第四,牺牲品质和用户体验,难以为继。

    京东的百亿补贴,能否摆脱这种流量要挟的模式?

    03 价格永远是零售的核心 京东的补贴风暴,来得有些突然,但又在情理之中。

    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把竞争战略划分为三大类: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战略。很显然,背靠高效的供应链,京东靠的是总成本领先战略。

    在2022年前三个季度,外界都以为京东要稳健发展的时候,京东却在2023年初抛出了百亿补贴。

    去年双11之前,京东内部流出“守护京东低价心智专项行动”的截图,显示出对价格的警醒。2022年底,媒体流出的京东内部讲话,更是让人感觉到,京东要有动作。

    在内部讲话里,零售业务客户体验有三要素,价格、品质和服务,如果没有低价优势,其他一切优势都归零。他强调,低价是京东成功的主要武器,今后也是唯一的基础性武器。

    从早期和当当的价格战,到后来单挑国美、苏宁,京东一路走来,今天的地位,是由一场场价格战奠定的。

    如果把拼多多、阿里的营销投入,与京东做一个对比,就更能感受到刘强东的急迫。

    根据公开财报,拼多多在三季度的销售营销支出为140.488亿元,同比增长40%。京东只有78亿元,几乎只有拼多多的一半,而且呈减少之势。同期阿里的投入为224亿,将近京东的三倍。

    对标拼多多和阿里,京东的用户规模天花板显然不止5.7亿。对于京东来说,聚焦主业务的百亿补贴,可以帮助京东实现下沉市场的渗透,用户规模的瓶颈,有望通过此举实现突破。

    信达证券在2022年5月份的一份报告中认为,京东三线及以下城市用户数占比仅为 43.7%,显著低于拼多多和阿里。随着公司在品类上的拓展以及用户固有印象的突破, 未来两年京东AAC有望突破7亿。

    04 百亿补贴是否会被重写 商业拼到最后,拼的就是效率。

    刘强东曾经说过著名的“十节甘蔗”理论,商品从生产流通最终触达消费者,最终会经过“创意-设计-研发-制造-定价-市场-仓储-物流-支付-售后”十个步骤。前五个环节通常是品牌方的工作,到了市场流通部分,早已被电商行业深度改造。

    依托高效供应链,减少“市场-仓储-物流-支付-售后”流转过程中的损耗,才是京东能在后续的百亿补贴中得以实现良性低价的关键。

    如今的京东,已经拥有大量自动化的系统设备,和更多、更大的仓储设施。根据公开信息,京东物流在全国运营管理 43 座 “亚洲一号” 大型智能物流园区和约 1400 个仓库,在全国 94% 区县、84% 乡镇实现了当日达或次日达,同期菜鸟网络运营了超过 230 个仓库,在区县间当日、次日达率为 59 %。

    因此,将百亿补贴常态化的京东,要在这场补贴长跑中胜出,靠的就是过去在长长的仓干配供应链条上,重重的投入。

    京东有几大优势。

    第一,对供应链的掌控,可以让京东在库存上进行大数据管理,避免季节性补贴可能带来的库存压力。

    第二,高效的库存管理水平,本身就降低了厂家的资金成本,提高了厂家的资金利用率。

    京东存货周转天数在2022年第一季度为30.2天,已经超过亚马逊和沃尔玛40天的水平。但与沃尔玛数万的SKU相比,京东SKU为近千万的量级。这个能力基本国内没有其他公司具备。高效的库存周转率,在客观上提高了厂家的资金效率。在百亿补贴上,厂家更愿意配合。

    第三,常态化的补贴+完善的供应链,可以让生产厂家进行稳定的升级改造,有利于行业的稳定发展。

    这一切的良性运转,都可以体现在终端的价格优势和服务质量上。

    按照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的归类,京东此举属于总成本领先战略。而这正是京东的强项,也是强大的护城河。

    你也可以视作这是刘强东下的一盘大棋。

    拼多多是百亿补贴多年的实践者,依靠百亿补贴获得了高速的用户增长。在过去的几年里,京东和阿里,都曾经尝试跟进,但因为没有常态化,而效果有限,也没有对拼多多形成肉眼可见的威胁。

    这一次的京东,依托供应链优势,进行常态化补贴,玩长跑,拼耐力,能不能颠覆传统的补贴模式?能不能给消费者更大的诚意和惊喜,进一步刺激和拉动消费和经济?

    结果值得期待。

    作者: 刘恒涛 桥杉;编辑 : 三火;排版:张玉琪

    来源公众号:陆玖商业评论(ID:liujiucaijing69),真相无法揭露,只能接近。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陆玖财经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云计算们的增速,可能已经触底

    设计动态 2023-03-07
    “阿里讲到技术和云计算,用了特别大的力气,我都快忘记阿里是搞电商的了。”一位投资人听完阿里2022Q4电话会议,在雪球上如此感慨道。 其实,何止阿里,百度也是一样——李彦宏俨然把电话会议变成了云计算专场,说起前景句句不离智能云,问答环节七个问题,四个都跟云计算

    随着数据密集型场景越来越多,比如大型开放式游戏、AI模型训练等等,原有的以CPU为核心的计算体系架构开始暴露短板。互联网应用厂商对云计算的需求,也进入新一轮周期。不少云计算厂商已经开始“摩拳擦掌”,他们能Hold住新烧钱黑洞吗?来看看作者的观点~

    “阿里讲到技术和云计算,用了特别大的力气,我都快忘记阿里是搞电商的了。”一位投资人听完阿里2022Q4电话会议,在雪球上如此感慨道。

    其实,何止阿里,百度也是一样——李彦宏俨然把电话会议变成了云计算专场,说起前景句句不离智能云,问答环节七个问题,四个都跟云计算有关。

    而集体提升战略优先级的背后,似乎和新一轮“风口”迹象有关。

    可以看到,蛰伏了两年的互联网大佬,跃跃欲试新一轮“内卷”。

    “价格屠夫”刘强东提刀归来,京东重拾百亿补贴;在抖音步步紧逼下,美团进入战斗模式,春招一次性放出4000个岗位名额。

    另一方面,ChatGPT热潮席卷全球,勾起了人们对算力、存储新一轮增长周期的期望。

    那么,站在当下,我们是否可以提出一个命题,云计算的时代又到来了?

    01 互联网行业再现“iPhone时刻” 某种意义上,国内外科技公司对ChatGPT的“颠覆意义”,达成了共识。

    近日,前阿里钉钉副总裁张斯成在采访中谈到,“ChatGPT的影响类似iPhone诞生,就如同当年的APP一样,Bot(聊天机器人)将成为人机之间最新的基本触面。”

    无独有偶,两周前,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场活动上,英伟达CEO黄仁勋也曾表示:“ChatGPT是人工智能领域的iPhone时刻。”

    这种认知,多少是有道理的。

    可以看到,在模型设计上,ChatGPT横空出世后,科技界“万流归宗”。

    死磕元宇宙的扎克伯格,公开表示在元宇宙上走了弯路,长远目标是开发AI机器人。

    在Bert(AI语言模型)上倾注了近5年心血的谷歌,近期承认,GPT表现出来的一些特性非常值得研究。

    应用方面也是一骑绝尘。瑞银的一份报告显示,ChatGPT推出仅两个月,月活就突破了1亿。

    要知道达到同样量级,爆炸式增长的TikTok也用了9个月,其他亿级应用,更是以年为单位。

    在资本市场上,更是浪潮迭起。

    比如,美版今日头条Buzzfeed 表示将邀请OpenAI(ChatGPT母公司)为其网站进行内容创作后,股价单日暴涨近120%。Adobe发布其AI工具后,两周内股价涨幅达到26%。

    毕竟押中了,意味着将获得当初iPhone出世后,Twitter、微信等应用生态那样的巨额收益。

    然而蛋糕虽诱人,要吃到并不容易。

    如下图,ChatGPT所搭载的模型(GPT3.5),从GPT1迭代到GPT3,预训练数据量从5GB激增到45TB,增长幅度接近千倍。

    这样的算力需求,是以往的芯片和架构所不能承受的。

    据英伟达披露,使用单个Tesla架构的V100 GPU,对常规参数的GPT-3模型进行一次训练,需要用288年时间。

    通俗理解就好比,因为运营内存、显卡参数不够,红米9a下载不了《原神》,vivo打《原神》很卡,而搭载i5以下的机型,更是闪退得打不成。

    这意味着,互联网应用厂商对云计算的需求,或进入新一轮周期。

    面对如此红利,云计算厂商已经开始“摩拳擦掌”。

    比如,上个月亚马逊云宣布与AI初创公司Hugging Face拓展合作,AWS将为其开发ChatGPT的开源竞品,提供底层AI芯片Trainium的算力支持。

    阿里2022Q4电话会议上也表示:在生成式AI引起颠覆性突破的时代,我们将全力抓住市场机遇,为多种模型和应用提供好算力支撑。

    而算力提升最有效的方法,是缩短数据传输的距离,也就是边缘计算—— 把提供服务的节点从中央下放到网络边缘,离用户更近。

    打个比方,章鱼在捕猎时异常灵巧迅速,腕足之间配合极好,从不会缠绕打结。这得益于它们类似边缘计算的“一个大脑+多个小脑”。

    而要支撑边缘计算,对芯片架构和服务器,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芯片来说,据OpenAI测算,自2012年以来,全球头部AI模型训练算力需求3-4个月翻一番,每年增长幅度高达10倍。

    但按照摩尔定律,芯片计算性能大约每18-24个月翻一番。也即是, 芯片计算性能迭代,开始跟不上AI训练的算力需求 。

    具体来说,云计算发展到今天,随着数据密集型场景越来越多——比如大型开放式游戏,此前以CPU为核心的计算体系架构开始暴露短板:

    一方面,计算和网络传输之间的时延较大;另一方面,数据迁移量增大,无法满足高带宽需求。

    比如,云计算从业务处理为中心转向数据处理为中心,CPU更多是在处理网络事务而不是用于计算,这相当于数据中心部署的很多服务器,被白白浪费了。

    此时,解决之道是不再借助CPU,而是打造只为云计算服务的芯片,相当于云上的Windows系统。

    为此,各芯片公司率先行动。比如,英特尔的IPU、英伟达的DPU,还有更早的智能网卡,都是云计算和数据中心专门芯片。

    英特尔相关负责人表示:“IPU是一种全新的技术类别,适配所有云数据中心,是英特尔云战略的重要支柱之一。”

    但 云厂商们 在这一轮里,显然有自己的想法。

    近几年,微软加大芯片工程师的招聘力度。比如,不仅从英特尔、AMD、英伟达等公司挖人,还跟苹果近身肉搏——去年挖走其资深工程师Mike Filippo。

    这逼得苹果为了留住人才,向芯片设计、硬件等工程师,以股票形式发放巨额奖金。

    而据彭博社报道,微软此举是为了加速推动自研芯片进程,以便将算力的主动性,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比如,上述的Mike Filippo,就在Azure团队中负责自研服务器芯片。

    国内来说,阿里云发布的云基础设施处理器CIPU也是类似的诉求。

    这个体系架构下,CIPU向下可以链接数据中心的计算、存储、网络资源,向上可以接入飞天云操作系统,将全球数百万台服务器连成一台超级计算机。

    反映在效果上,以往需要3.5台服务器才能完成的计算任务,现在可能只需要2.5台。

    而服务器方面,边缘计算下,从一个头指挥,变为无数条腿协同指挥——单机处理几千个轻量请求,转变为由数万台服务器处理上亿个重负载请求。

    这对服务器数量和处理能力的要求,都更进一步。

    比如,三星电子表示,考虑到AI、5G等关键基础设施投资,将在2023年增加用于服务器、数据中心的产品。

    而据IDC预计,到2025年,全球边缘服务器的支出金额占总体服务器比重,将从14.4%增长至24.9%。

    预期需求增长下,可以看到,存储原厂的产能分配正在进行调整,多余的产能将从PC、手机等,流向服务器市场。

    当然,这一领域是硬件厂商如浪潮、华为等的主场。

    总的来看, ChatGPT时代的到来,或许会触发互联网行业新一轮应用周期的迭代。 这种迭代对算力要求的激增,使蛰伏了两年之久的云厂商,再次站在了聚光灯下。

    然而相比上一次红利期(IaaS高速渗透),这一轮的筛选可能更为严格。

    如下图,2017-2018年左右,全球服务器出货量达到增长高点,国内增速顶峰稍有滞后,但基本保持一致。

    据《服务器和存储工作负载调研》数据,云计算基础服务器的折旧归零时间一般是5.15年。(当然,很多服务器5年之后会继续使用,但无法保证运行的成本效率。)

    也就是说,2022-2023年,业内或迎来一个新的出货量周期。

    这在数据上已有反馈。Gartner数据显示,2022H1全球服务器出货量同比增长11.8%,国内增长幅度为13.4%,和2017年的增长情况很接近。

    如此一来,站在换新节点上的上云客户,或许会加速向技术派云厂商转移。

    02 蛰伏两年的云厂商们,能Hold住新烧钱黑洞吗? “100亿美金。很简单,马斯克用10亿美金设立OpenAI,之后微软2019年又投了10亿美金,如今微软又宣布未来投入100亿美金。”

    这是被问到“资金储备多少钱的公司,有机会成为中国的OpenAI?”时,张斯成的回答。

    事实上,不止ChatGPT模型研发,背后支撑的大算力以及大数据,都意味着烧大钱。

    以数据训练为例,基础模型GPT-3.5训练一次需要花费300-460万美金。且随着模型能力提升,参数持续优化,训练的成本还会不断增加。

    这种情况下,甚至出资5000万美金、高调入局ChatGPT的王慧文,创业资金可能仅够进行几次训练。

    另有业内人士表示,“模型训练除了贵,短时间内是看不到回报的。就算有了商业变现,还要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继续训练,投入更多的资金。”

    如此一来,意味着 要入局ChatGPT,最基础的保障在于持续的资本输血 。

    然而众所周知,国内云厂商过去几年都是“风光在外”,内里不赚钱。如下图,微软云、AWS的利润率常年保持在20%以上,而国内的云厂商则长期亏损。

    究其原因在于,一方面,IaaS层高度同质化,厂商为了留住客户,需要在价格上妥协,没多少赚头;PaaS层更青睐私有云,讲究定制化,又被拔了一层毛。

    另一方面,国内云厂商基本上是为运营商“打工”。如下图,金山云IDC(带宽成本+机架成本)成本占比约60%。

    长期不振下,马化腾在去年底的内部员工大会上,勒令CSIG放弃集成商角色。随后,腾讯总裁刘炽平在财报会上表示,云业务接下来要从不惜一切代价增加收入,转向提升利润率。

    那么问题来了, 云厂商们能Hold住新的烧钱黑洞吗 ?看看其在另一片海里的情况,就知道了。

    “这种极为无缝、流畅的体验,对我们的客户而言是异常美妙的。”印尼电商平台Tokopedia高管每次提起2019年的埃克斯特拉斋月电视节目(类似于双十一),都难掩激动。

    激动的原因在于,基于和阿里云的合作,Tokopedia埃克斯特拉斋月电视节目,活动单日的交易额超过了公司成立6年以来的总收益。

    而梳理来看,阿里云提供的服务,是类似于图像搜索、拍照上传等国内电商平台,早已司空见惯的功能。

    事实上,这只是国内云厂商出海东南亚的缩影。而背后反映的是: 东南亚科技需求爆发,但发展程度相对较弱,云厂商出海相当于“降维打击” 。

    据cento数据,2015-2021年,东南亚的总风险投资数量激增。2021年总交易额实现了70%的同比增长,且预计到2025年还将翻三倍。

    这里面投资金额最多、增速最快的是金融科技、零售、娱乐、教育等行业,都是妥妥的上云大户。

    基于此,可以看到,去年以来国内云厂商进一步加大出海力度:

    华为云表示,要在东南亚开拓伙伴生态、人才生态,联合当地政府、企业推动数字化转型。 阿里云则称,未来三年将投入70亿元建设国际本地化生态。 当然,这种突然出动,让AWS们感受到了危机。

    阿里云们发布出海计划前后,谷歌云公布了在马来西亚和泰国建设数据中心的计划;AWS也表示要在15年内向泰国和印尼各投资50亿美元。

    然而东南亚市场的 核心矛盾在于 :对上云有迫切需求的,大多为中小企业,预算有限。

    比如,印尼阿斯特拉信息技术主管在采访中表示,“印尼对成本很敏感。”

    就这一点来说,阿里云们在国内价格“内卷”锤炼下,相比AWS等更有价格优势。比如,同等规格产品,阿里云定价通常比AWS等企业低25%-40%。

    此外,国内云厂商在东南亚的交付、售后人员成本,也远低于按小时计费的欧美工程师。

    这反映在结果上,国内云厂商目前在东南亚的可用区数量,已超过AWS们;同时,市场份额有了明显提振,比如IaaS领域,中国公司在泰国的市场份额超过谷歌。

    值得注意的是,在东南亚既不需要像国内把价格杀到“地板价”,也不用付出过高的定制、服务成本,一些产品净利润相比国内可高出10%-20%。

    也就是说,云厂商们重点押注的东南亚市场,短期内有着强增长、高利润的特性,不失为稳定的弹药库。

    不过,海外环境总归比较复杂,需要经过基建、Local等长周期的过程。相比之下,撬动国内传统企业上云更为“性感”。

    一直以来,互联网云厂商攻克传统企业 屡屡败于“定制化泛滥” 。

    比如,某专营政企云厂商负责人曾感叹:“我们有4000人,年产值几十亿,如果继续做定制化业务,把产值提高一倍,人员也要扩大近一倍,没啥规模经济可言。”

    另一方面,想上云的传统企业也很委屈。

    某制造企业怀揣最高预算200万元,找到国内一家大厂寻求云服务,但大厂按照规格,只能派出一名“级别不高的员工”。

    看起来,追求定制化下,云厂商没赚头,传统企业预算有限,匹配的服务体验感不强。

    基于此,云厂商们一致积极推动 行业云 ,尽可能为单一行业设定通用的解决方案。

    举例来说,去年阿里云推出“汽车云”,为汽车行业提供“产研供销服”全生命周期的技术支持,目前在国内已服务超过70%的汽车企业。

    除了汽车行业,其还覆盖零售、农业、金融等领域;与此同时,腾讯云也在旅游、公共安全、城市规划、生命科学、金融五大行业有所布局。

    当然,技术升级只是一方面,还可以看到的是,“很多企业购买腾讯会议企业版的原因是,公司员工习惯了用腾讯会议的免费版。”

    也即是, C端体验会加速B端的采购行为。

    这在阿里云也是一样,2022云栖大会上,其高管曾表示,“传统企业上云很多时候不是依靠产品或技术,更多的是依靠存量客户的迁移来维持。”

    如此趋势下,可以看到,海内外云巨头都在抢占“协同办公+应用开发+基础设施”的布局高地。

    以Salesforce为例,收购协同办公平台Slack后,2020-2022年,营销费用率从46.4%下降到历史最低点44.7%。

    国内来说,据钉钉高管披露,2022Q2阿里云和钉钉双付费客户数同比增速接近30%。云钉一体的企业对云的消耗量高于“有云无钉”的企业。

    总的来说,一方面,出海东南亚,脱离内卷向市场要利润;另一方面,行业云技术和“高频打低频”,直插传统企业的上云诉求,利润层面有了更多腾挪空间。

    03 总结 回望国内云计算走过的这段历史,会发现所有成果的取得,不是因为一个决定,而是因为一系列决定;不是一个人在坚持,而是一群人在坚持。

    犹如在夜间行走一般,探索阶段的决定几乎无人喝彩,甚至参与者也在半信半疑之中。而站在风口上的时候,大家才会觉得此前无论是烧钱,还是死磕,都是无比正确的决定。

    这一切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没有云计算的时代,只有时代中的云计算。

    作者:周霄 赫晋一;编辑:付晓玲 曹宾玲;数据支持:洞见数据研究院

    来源公众号:表外表里(ID:excel-ers),洞见数据研究院。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表外表里 授权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骑手日记系列:骑共享单车送外卖的中年人

    设计动态 2023-03-06
    早上Rock在北五环霍营附近遇到一个人。 那人背着个专业外卖箱子,交通工具却是一辆共享单车。Rock说,他一定在送外卖,因为他骑车的速度又快又急,骑着电动车载着女朋友的Rock,竟然没追上他。 Rock说,“脚蹬的可快了,肯定是在送外卖。”那个人一看不是专业的

    骑单车送外卖、带着女朋友一起送外卖……骑手送外卖的方式,从来就不止一种。本文分享了几个送外卖路上遇到的小故事,一起来看一下吧。

    早上Rock在北五环霍营附近遇到一个人。

    那人背着个专业外卖箱子,交通工具却是一辆共享单车。Rock说,他一定在送外卖,因为他骑车的速度又快又急,骑着电动车载着女朋友的Rock,竟然没追上他。

    Rock说,“脚蹬的可快了,肯定是在送外卖。”那个人一看不是专业的外卖员,也不像铁人三项爱好者。看他的鞋就知道了:谁会穿着皮鞋健身呢?

    Kevin很疑惑,难道,这就是属于这波被日薪千元骗来的新人?Rock觉得,“有餐箱,感觉不像被骗的。”

    01 在我看来,对方更像是在测试可行性。

    先跑几天试试,如果觉得可行,再烧钱买车买装备。如果觉得不行,就放弃这个职业。但是他用自行车测试,结论应该是:送不了。

    我自己在去年九十月新手阶段,骑着电动车,超时率依然在50%。自行车的最大问题是,即便是个公路车玩家,送外卖时间长了,也会因为力竭而慢下来。更何况,共享单车和自行车爱好者的那种自行车,是两个东西。

    但Rock说,他一次送一两单,或许也是可以的。主要是对方骑的太快了,过红绿灯时,Rock本来想等大家一起停下等灯时问问。哪里知道人家压根就没停,冲着灯就过去了。

    和中年人的认真严谨不同,年轻人送外卖就好像在玩。顾客经常有机会遇到那种情侣外卖员,感觉他们在摩托车上谈恋爱,顺便把餐和下午茶给你捎过来。

    02 骑车等灯时,经常能在各种路口,看到外卖小哥带着女朋友一起送外卖。小哥翻动着手机看订单,女孩子坐在后座笑的甜蜜,后脑勺头发有点凌乱,偶尔帮他整理衣领怕他灌风着凉。

    一个外卖小哥在楼下叫不开门,恰好大熊老师回来帮忙打开了门。他们穿了North Face的情侣羽绒服,脚上是情侣款板鞋。北方冬天虽然没下雪,但气温很低。那俩年轻人依然倔强地把裤脚挽起一个边边,露出脚踝。

    一起进电梯时,女生把外卖递给男生。电梯里的人这才注意到,原来她和他正在一起送外卖。大熊老师说,那个画面真的很温馨,让人觉得,其实人的幸福感真的很简单,互相相依偎在爱的人旁边,陪他一起去努力,生活充满生命力。

    03 王俊凯在北京嘉里中心参加品牌活动,导致那附近方圆3KM的塑料小凳子,被粉丝买光了。川流不息的外卖小哥到达活动现场,在茫茫人墙里寻找自己的那个收件人。

    小哥里面也很多年轻人,一看那么热闹,干脆不送外卖了。站在了人墙的后面,看起了热闹。不知道从啥时候起,这个生于1998年的年轻男生,已经被粉丝称为“凯皇”了。

    CBD很久没有这样规模的人群聚集了。活动人气爆棚,品牌高兴,商场高兴,艺人高兴,粉丝高兴。更重要的是,附近的大爷大妈也高兴。听说活动结束后,粉丝买的那些外卖凳子。都被大爷大妈捡走了。

    年轻人追星满腔热情。花钱花时间,不计成本,乐此不疲。有活动时,他们是疯狂粉丝,没有活动时,他们可以一个月基本没咋出门,花着爸妈的钱,每天好吃好喝吃饱睡睡饱吃,是汉堡和奶茶的主力消费人群。

    前面平台爆单,点餐缺外卖小哥时,顾客梅天点单没有骑手接单。后来好不容易有小哥接单了。迟迟送不过来。他打电话催单时,小哥非常绝望地说,单子太多我不想干了。

    梅天干脆自己去注册了一个骑手,自己给自己送了那一单。订单完成后,他还在系统给自己打了分,还写了很多表扬。之后,他这种自己夸自己的行为,好像被平台抓包了。最后他被罚违规了。

    骑手生涯就此夭折。然而他不在乎,那只是特殊时期,年轻人吃不上外卖的一个策略而已。

    04 但是对于认真做骑手的人来说,几乎每天都奔走在超时和崩溃的边缘,有时,订单客单价太高,运送途中,为了保护物资,骑手也会倍感压力。

    有个住院的顾客点了2000多块钱的零食,骑手闫先生往返三次,才把堆积如山的东西给顾客送过去。但跑了三次,只计算为一个订单的运费,酬劳只有几块钱。

    顾客下单请Rock帮送8瓶飞天茅台,出门时,反反复复的嘱咐他,说东西很贵,要小心。Rock心里一算,手上的东西加起来两万多,这要碎一瓶这个月就白干了啊。太小心严谨导致骑车根本不敢提速,10KM,他骑了一个多小时。

    收件人那边还一直在催。

    Rock最近还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现在的房地产中介好拼,为了成交,直接给顾客买束花送过去。而且这不是个例,而是最新的房地产成交策略,连续几天,连续好几次接的订单都是中介订的花。

    刚送的一单又是类似情况,他送到时,里面正在谈。门开着,中介、业主和买家都在里面热聊。“没细听,就听到他们在聊采光什么的。”

    ——中年人又在折腾房子了。

    ——不知道会不会有传说中的金三银四。

    作者:几何小姐姐;公众号:陌生人肖像计划(ID:inlens)

    本文由 @陌生人肖像计划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OpenAI 商业脉络全梳理,微软这次偷谷歌老家会成功么?

    设计动态 2023-03-06
    本期内容紧接上篇《ChatGPT 发布,新一波 AI 创业浪潮 |AI 创业公司这次可以和巨头扳手腕了么?》,整理了 OpenAI 成立以来的商业脉络,文章主要分为 5 个小节叙述: 屠龙少年,为造福人类而生 无法造血,向运营成本妥协 背靠微软,图钱图人图算力

    2015年12月,OpenAI成立,最初是为了防止DeepMind作恶,同时创建一个安全可靠的AGI,推动AI进步造福人类。它的发展之路经历了什么呢?本文作者整理了 OpenAI 成立以来的商业脉络,相信看完你会对OpenAI的商业有更深的理解。

    本期内容紧接上篇《ChatGPT 发布,新一波 AI 创业浪潮 |AI 创业公司这次可以和巨头扳手腕了么?》,整理了 OpenAI 成立以来的商业脉络,文章主要分为 5 个小节叙述:

    屠龙少年,为造福人类而生 无法造血,向运营成本妥协 背靠微软,图钱图人图算力 惊鸿一瞥,打开AIGC新世界 百亿加码,直捅谷歌老巢 01 屠龙少年,为造福人类而生 关于 OpenAI 的由来,说来也比较科幻。2014 年,谷歌以 6 亿美元收购了 DeepMind,考虑到 AI 本身在计算领域的绝对优势,但不具备人类一样的价值观,为了防止哪一天 “DeepMind 作恶”,做出像灭霸这样打响指的神操作,Elon Musk 等人认为需要成立一家复仇者联盟,不,是非赢利组织来应对这种潜在危机,并推动 AI 进步造福人类。

    2015 年 12 月,Elon Musk 和 Greg Brockman(前 Stripe CTO,现董事长&总裁)、Sam Altman(前 YC 总裁,现 CEO) 以及 Ilya Sutskever(师从神经网络之父 Geoffery Hinton,现首席科学家)等人在旧金山创立 OpenAI。

    根据公开信息,OpenAI 最早的一笔投资金额为 10 亿美元,除了 Elon Musk 和 Sam Altman 的直接投资,还包括他们从亲朋好友那里完成的募资,这里面就有 Linkdin 的联合创始人 Reid Hoffman、Paypal 联合创始人 Peter Thiel 以及 Jessica Livingston(YC 联合创始人),甚至也出现了 AWS、YC 以及 Infosys 的身影。

    OpenAI 成立之初除了防止 DeepMind 作恶,其使命还旨在确保通用人工智能 AGI 造福全人类,创建一个安全可靠的 AGI,并尽可能广泛和平等地共享其优势。当时 Musk 认为防止有人拿AI 作恶的最好方式是让 AI 技术民主化,人人拥有 AI 就相当于没有任何人或少部分人拥有这项技术特权。

    02 无法造血,向运营成本妥协 2017 年 3 月,OpenAI 内部意识到了一个问题,保持非营利性质无法维持组织的正常运营,因为一旦进行科研研究,要取得突破,所需要消耗的计算资源每 3~4 个月要翻一倍,这就要求在资金上对这种指数增长进行匹配,而 OpenAI 当时的非盈利性质限制也很明显,还远远没达到自我造血的程度。

    烧钱的问题同期也在 DeepMind 身上得到验证。在当年被谷歌收购以后,DeepMind 短期内并没有为谷歌带来盈利,反而每年要烧掉谷歌几亿美元,2018 年的亏损就高达 4.7 亿英镑, 2017 年亏损为 2.8 亿英镑,2016 年亏损为 1.27 亿英镑,烧钱的速度每年同比递增,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对外引进财务投资了。

    或许是这一理念上的冲突,Musk 在 2018 年 2月辞去了 OpenAI 的董事会职务,当时宣称是避免和 Tesla 的经营产生冲突,并继续为这家非盈利机构捐款并担任顾问;在 Musk 离开的同时,OpenAI 也迎来了新的 6 位捐助者,他们包括游戏开发商 Gabe Newell、Skype创始人 Jaan Tallinn,以及前美国和加拿大奥运选手 Ashton Eaton 和 Brianne Theisen-Eaton。

    为解决资金的问题,2019 年 3 月,Sam Altman 卸任 YC 总裁转为董事长,同时出任 OpenAI 的 CEO,将更多精力集中在 Open AI。在 Altman 的推动下, OpenAI 成立了一个受限制的营利实体—— OpenAI LP ,这种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混合体被 OpenAI 被称为“利润上限”。

    Source:OpenAI 官网

    根据 OpenAI 在 2019 年 3 月的声明,如果 OpenAI 能够成功完成其使命——确保通用人工智能 AGI 造福全人类,那么投资者和员工可以获得由上限的回报,这个新的投资框架下,第一轮的投资者回报上限被设计为不超过 100 倍,往后轮次的回报将会更低。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从当时这个时间节点开始, OpenAI 这个词被官方定义为特指 “OpenAI LP”,即 OpenAI 的营利实体,而非原先的非盈利实体 “OpenAI Nonprofit”,后者法定名 OpenAI Inc (PS: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翻文末官方链接)。同时, OpenAI 受到非营利实体 OpenAI Inc 董事会监督,以此解决对计算、资金以及人才的需求,任何超额回报将捐给 OpenAI 的非营利实体所有。

    同时,在这份声明中,OpenAI 官宣了当时来自 ReidHoffman 慈善基金以及 Khosla Ventures 的 pre-种子轮投资,后者还对外宣布这是第一家投资 OpenAI 的 VC 机构。

    这项声明发布的四个月后,2019 年 7 月 OpenAI 接受了微软 10 亿美元的战略投资,根据 Altman 描述,这笔资金将用来加速 AGI 的开发与商业化,同时 OpenAI 将把微软的 Azure 作为其独家云计算供应商,双方一同开发新的技术与功能。

    03 选择微软,图钱图人图算力 目前看来,当时引入微软的做法很成功,为后来推出的 ChatGPT 产品提供了充足的火力,算力与资金都得到了保障,和微软的合作也在业务上有很大的协同性,微软也可以借此在云计算领域与谷歌和亚马逊展开竞争。

    在当时的记者访谈中,微软 CEO Satya Nadella 表示微软不一定会一下子投资 10 亿美元,这笔资金可能在 10 年或更长时间分发出去,而 OpenAI 从微软购买的算力,这笔资金最终将回馈到微软中去,而 Altman 则表示 10 亿美元的大部分将被用于算力投入。

    对此, 就职于 Facebook 人工智能实验室的 PyTorch 之父 Soumith Chintala 为微软和 OpenAI 算了笔账, 如果按每年 1 亿美元投入,期限 10 年,Azure 获得了品牌价值,可与谷歌大脑和旗下的 TensorFlow、AWS、IBM Watson 等对手在咨询和云业务上提升品牌价值,而 OpenAI 拿到了 10 亿美元的算力预算以及营销广告,简直完美,随后 Brockman 回帖表示这笔钱将在 5 年内甚至更快花完。

    2020 年,OpenAI 在完成了其种子轮融资后,同年 5 月推出了 GPT-3,这是一种具有 1750 亿个参数的语言模型,数量级上比前代 GPT-2 的 15 亿参数大了百倍量级,同期微软也在这一年曾表示正通过其 Azure 公共云平台中构建一台超级计算机,其拥有超过 10000 张显卡以及 285000 个 CPU 核心,将用于 OpenAI 在机器学习领域研究,即通过 Azure AI 超级计算机训练 GPT-3.5,来为聊天机器人 ChatGPT 提供支持。

    2021 年,OpenAI 完成了 2.5 亿美元的 A 轮融资,根据 The Information 的报道,这笔融资对 OpenAI 的估值达到 200 亿美元,通过从老股东手里购买股权,新的投资机构就包括红杉、老虎环球、A16Z 以及 BedRock。

    04 惊鸿一瞥,打开AIGC新世界 2022 年,OpenAI 发布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 AI 模型,4 月发布了 Dall-E2 图像生成模型并在 7 月正式开卖,11 月底又推出基于 GPT3.5 的 ChatGPT 智能对话产品,在短短数日内在全球范围内圈粉 100 万,用户可以通过 ChatGPT 制作求职信、简历、写作、诗歌以及作词,当然官方也承认 ChatGPT 有时会产生不太准确的信息。

    Elon Musk 当时在收购 Twitter 后也没闲着,一边表示当初离开 OpenAI 是因为理念上的冲突,并且已经一年多没有参与这个项目了,而 OpenAI 官方这边的说法是 Musk 也并没有正式参与 OpenAI LP 的事务,另一边在体验了 ChatGPT则调侃该 AI 对话机器人好用得吓人,OpenAI 违背了当初作为开源和非营利机构的成立初衷,OpenAI 应该更加开放,同时还表示对 OpenAI 的安全问题表示担忧。

    2022 年 12 月,Altman 曾接受 WSJ 的采访,他表示 OpenAI 并没有被收购或上市计划,而投资者需要退出则只能通过转股等方式,而今年 1 月初,据 WSJ 报道,Thrive Capital 和 Peter Thiel 背后的 Founders Fund 正在就投资 OpenAI 进行谈判,并允许早期投资者和员工以 290 亿美元的估值出售股票,据悉融资金额将至少达 3 亿美元,而回报上限目前被限制在 20 倍左右,OpenAI 认为这种有上限的投资结构是有必要的,能够保障投资者、员工以及更广泛用户的利益。

    CEO Altman 此前曾表示,ChatGPT 的每一次互动将花去几美分的计算成本,而根据 TechCrunch 测算,当前坐拥 100 万用户,ChatGPT 每天需要烧钱 10 万美元,每月需要花费 300 万美元,因此商业化对于 ChatGPT 来说是当务之急。

    OpenAI 目前的主要商业模式是 API 费用以及软件许可:

    API 费用 :在OpenAI 上注册并创建账户将获得 18 美元的免费代币,有效期 3 个月,用完或过期需要更换,而访问其模型则需要支付一笔费用; Token 费用 :注册用户通过令牌使用 OpenAI 的 DALLE2 模型,首月将获得 50 免费积分,随后每月获得 15 免费积分,每 1 积分将根据 Prompts 生成四张可选图像;另一种则是针对更高频用户提供的付费包,花费 15 美元购买 115 积分,大概能够生成 460 张图; 根据路透社此前报道,OpenAI 预计在 2024 年达到 10 亿美元的收入,而 2023 年预计为 2 亿美元,而去年的收入规模已经翻了一倍达到 8000 万美元。

    05 百亿加码,直捅谷歌老巢 除了加强自我造血能力,继续融资也是 OpenAI 的另一个选项。这不,近日有外媒报道微软将再次投资 OpenAI 100 亿美元,但这是一笔复杂的交易,微软将获得 OpenAI 所获利润的 75% ,直到微软收回投资成本后将恢复到 OpenAI 的所有权结构,即对 OpenAI 49% 的股份,其它的投资者占 49%,OpenAI Inc 占 2%。

    在业务协同上,微软还将把 OpenAI 的 ChatGPT 技术集成到自家的 Bing 搜索引擎中,最早可能在今年 3 月底前推出 ChatGPT 的 Bing 版本,其最大的特点是融合了 ChatGPT 的直接回答和查询能力,而不是传统检索和返回网页链接的模式,以此挑战谷歌在搜索领域的主导地位。

    除了搜索引擎,微软还将 ChatGPT 带入旗下其它 Office 产品中,例如提升 Microsoft Word 中的自动完成功能,增强 Outlook 中的邮件搜索结果,从而进一步提升 Office 的市场份额;在此之前,微软已经于去年将 OpenAI 发布的 DALL-E 2 文本到图像生成模型集成到了 Azure OpenAI 服务中,以及旗下的 Microsoft Designer 应用以及 Bing Image Creator 中,用户可以通过描述行 Prompt 提示词生成 AI 图像。

    微软的一系列举动也引起了谷歌的注意,就在上月的一份备忘录中,谷歌 CEO Sundar Pichai 就表示正在重组公司内部的业务组,以此来应对 ChatGPT 的威胁,因为这可能影响谷歌的商业模式与竞争优势,毕竟谷歌的搜索业务占到了母公司 Alphabat 90% 的收入,而微软的 Bing 目前仅占市场份额的 3%。

    对此,也有网友在推特上表示自己在 ChatGPT 上的使用次数已经比谷歌搜索还多,如果这一用户行为在将来成为现实或者成为人们的搜索习惯,那么 OpenAI 当前 290 亿美元的估值仅是 12000 亿美元市值的 2.4% 似乎并不过分。

    Reference:

    [1] 《创始人爆料!被谷歌收购前,DeepMind 已濒临破产》,新智元;

    [2]《The messy, secretive reality behind OpenAI’s bid to save the world》,MIT Technology Review;

    [3]《OpenAI – The Creator of Revolutionary ChatGPT》,Startuptalky;

    [4]《Sam Altman steps down as president of Y Combinator to focus on OpenAI》,The New Economy;

    [5]《With $1 Billion From Microsoft, an A.I. Lab Wants to Mimic the Brain》,The New York Times;

    [6]《OpenAI reportedly in advanced talks to raise funding from Microsoft》,Silicon on Angel;

    [7]《ChatGPT Creator Is Talking to Investors About Selling Shares at $29 Billion Valuation》,WSJ;

    [8]《Exclusive: ChatGPT owner OpenAI projects $1 billion in revenue by 2024》,Reuters;

    [9]《Microsoft eyes $10 billion bet on ChatGPT》,Semafor;

    [10]https://openai.com/charter/

    [11]https://openai.com/blog/openai-lp/

    免责声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信息或表述,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若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删除。

    作者:TimJ;来源公众号:江天Tim

    本文由 @江天Tim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理想与现实——浅谈互联网医疗(上)

    设计动态 2023-03-06
    三年疫情到去年管控放开,互联网医疗一直在风口浪尖,热度居高不下,本人从从业者和观察者的角度出发,用2篇文章,分享对行业的观察和理解:上篇(理想与现实),完整讲述互联网医疗的业务逻辑和现状;下篇(暂定:鸿沟与东风,预计3-4月发布)从个人从业经验和行业认知出发,

    互联网医疗是医疗行业与互联网的综合应用,其以互联网及相关技术为载体和支撑,开展线下传统或线上衍生的医疗健康服务。本文对互联网医疗的业务逻辑和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一起来看一下吧。

    三年疫情到去年管控放开,互联网医疗一直在风口浪尖,热度居高不下,本人从从业者和观察者的角度出发,用2篇文章,分享对行业的观察和理解:上篇(理想与现实),完整讲述互联网医疗的业务逻辑和现状;下篇(暂定:鸿沟与东风,预计3-4月发布)从个人从业经验和行业认知出发,剖析互联网医疗的现实与理想的鸿沟是何因素造成,未来起飞的“东风”又在哪里。

    一、何为互联网医疗 互联网医疗,是医疗行业与互联网的综合应用,其以互联网及相关技术为载体和支撑,开展线下传统或线上衍生的医疗健康服务,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诊疗、电子健康档案、疾病管理、康复管理、电子处方、远程治疗等。

    1. 从供需关系定义行业范畴 从需求的角度:可囊括针对健康用户(亚健康)的产品及服务需求、针对非健康用户的产品及服务需求;

    从供给的角度:与需求对应,供给侧可分为针对健康用户的健康管理服务(包括预防管理、个性化评估检测、健康咨询、康复调理等);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管理、机构为医疗保障的健康养老服务;以及保健用品/食品服务产业、其他健康服务产业。针对非健康用户,可分为医疗服务、医药产业和医险三大模块。

    2. 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历史 篇幅原因这里不再赘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根据关键词在搜索引擎自行了解。

    二、逻辑完整且美好的“理想” 1. 政策环境:监管细化+以评促建,配套逐渐落地 医疗健康与人民生命安全密切相关,是一个政府高度监管的领域,以保证服务和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国内支付方主要是国家医保,公立医院占据市场大部分份额,这些特点也导致政策对行业影响大。业内戏称,“政府红头文件是行业的MRD”。

    “积极全面推进”医疗信息化: 根据《“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医疗领域数字化建设和智慧医疗建设成为“十四五”时 期的重要任务。政府对医疗信息化与数字化的支持政策经历了 从“适当推进”到“加快发展” 再到“积极全面推进”的变化;

    以评促建: 《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远程协作,包括会诊、远程影像、远程心电、远程手术等,成为智慧服务评级3和4级必选的评审项。

    细化互联网诊疗监管: 关于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内容涵盖互联网诊疗的医疗机构监管、人员监管、业务监管、质量安全监管、监管责任等多个方面;监管的细化,是 国家对互联网医疗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和关注。

    附其他监管政策:

    《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 – 2022年9月 《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 – 2018年7月 《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 – 2018年7月 《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 – 2018年7月 2. 需求增长:疫情常态化+人口老龄化,需求逐步增长 疫情常态化: 新冠疫情以来,互联网医院业务量激增,一方面是直观的业务增长,另一方面,疫情背景下的线上问诊、开方行为,也是一次对居民使用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全面教育和心智建立;

    人口老龄化: 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自2000年迈入老龄化社会之后,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2021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26736万人,比上年增加99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8.9%,比上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伴随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提高,养老基建、慢病管理、长期健康管理的发展将迎来增长;

    (艾瑞数据;国家统计局)

    3. 供给稀缺:优质医疗资源稀缺,日益增长的需求难以满足 据《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中国三级医院数量为3275家,累计诊疗人次数为22.3亿人次,其余二级、一级及未定级亿元公诊疗16.5亿人次。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于三级医院,三级医院数量占比8.96%,门诊次数占比57.47%,住院次数占比55.81%;

    10%不到的三甲医院承接超过50%的诊疗需求,优质医疗资源稀缺即是行业现状也是痛点。

    4. 商业逻辑:故事完整且“美好” 1)美好的商业模式

    我们从各种PR、头部玩家的招股书、已上市公司的年报中都能找到他们对业务蓝图的描绘,为了方便理解,我将其抽象简化成下图的模型: 用低门槛门诊、咨询吸引刚需的患者流量,再进而通过药品利差、健康类增值服务赚取利润,将低频的医疗需求转化引导为高频且长期的健康服务需求,持续与用户(患者)产生触点和变现。 其中还有商业保险业务的参与,一方面是丰富服务提升保险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健康维护控制出险成本。

    在这个模型里,用户(患者)获得了长久的健康,医院缓解了线下工作压力,商业公司赚到了钱,大家都有美好的未来。

    2)市场热度居高不小

    从2015年(被称为互联网医疗元年)-2022年7月,市场投融资事件数量如下,正如上述所判断,资本对互联网医疗处于持续加码阶段。(投融资数量减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各领域出现了头部玩家,投融资更集中,例如2022年超过10亿的融资就有2起:微医,普瑞眼科)

    三、市场凛冽且骨感的“现实” 现在有这么一门生意:宏观支撑(政策支持),需求刚性且快速增长,痛点明显(供需不匹配),那一定能迅速成为市场的香饽饽,投资人踏破门槛的那种。结合上一部分的描述,似乎互联网医疗也是如此,可现实是这样吗?

    1. 头部玩家裁员“过冬” 去年年末,在一份流传甚广的《全员公开信》中,好大夫在线CEO王航宣告接下来将进行裁员和转型。有内部员工称,此次裁员涉及产研、销售、运营等所有岗位,裁员比例可能高达70%;

    对关注行业动态的同学而言,此类新闻近年来并不算新鲜:

    2021年, 微医 首次递交IPO招股书,与此同时宣布裁员, 员工数量由4000削减至3000左右,并将原工资的20%转为绩效奖金 ,几乎等于降薪;

    2021年末,累计融资超过10亿的健康管理头部企业 妙健康 , 员工从最高点650裁撤至200+;

    2022年, 智云健康集团 上市前后内部裁员,杭州产研大幅度裁员,知情朋友戏称:“现在才是真正的扁平化管理,都快直接向大老板汇报了。”

    2. 普遍的盈利困境 裁员固然有冲击上市时的资本操作考虑,但这些头部玩家的大规模裁员,背后是整个行业陷入盈利困境的缩影:

    叮当快药: 2018年至2021年, 净亏损分别为1.03 亿元、2.74亿元、9.20亿元、15.99亿元,亏损逐年递增,至今尚未盈利。

    圆心科技: 2021年10月交表,2018-2020年及截至2021年8月末, 累计亏损达11.44亿元 。

    微医集团: 2021年招股书显示,2018-2020财年分别亏损40.52亿、19.37亿和19.14亿, 报告期内累计亏损近80亿。

    智云健康: 2022年7月上市,2019-2021年间,年内亏损分别为5.65亿元、28.97亿元与41.53亿元, 累计亏损超76亿。22年7月初28.8的股价跌至今日(2023.02.28)的6.18元。

    3. 互联网医疗的终局是“卖药”? 近些年,在互联网医疗企业频频冲击IPO的招股书和上市后公布的财报中,不难发现,核心营收都在“电商”、“药房”或“在线商城”的收入上,不免让人嘀咕,似乎互联网医疗在“卖药”之外,并没有真正探索出一个可持续的盈利模型。

    目前行业主要有三类卖药场景:医药电商、健康与医疗服务、数字化营销;

    其中,医药电商营收规模最大:

    阿里健康: 21财年实现首次年度盈利,年利润为3.43亿元,22财年由盈转亏,医药自营业务占比87%(179/205),医药电商增速减慢但扔占营收大头。

    京东健康: 京东大药房为载体的自营业务是京东健康主要的收入来源,2021年营收262亿元,占比同比增长56.1%,占总营收比例为85.3%(262/306)。

    健康与医疗服务,场景优先,领域垂直,主要玩家有:

    平安好医生 (常备药和保健品,与其庞大的保险用户对应), 思派健康 (专注特药), 智云健康 (慢病领域,招股书显示,20年药店医疗用品供应占营收超过40%)。

    数字化营销:主要面向B端,利益相关方是药企、医生、医院,这里不做展开。

    互联网医疗的终局是“卖药”?本是一句从业者的无奈和自嘲, 时至今日,业内人士这句打趣似乎慢慢照进了现实。

    四、最后 上篇主要是分享互联网医疗的定义和业务逻辑,以及真正的发展现状,下篇为从个人从业经验和行业认知出发,剖析互联网医疗的现实与理想的鸿沟是何因素造成,未来起飞的“东风”又在哪里?

    下篇:鸿沟与东风——摘要:

    二次审视:互联网医疗是不是一门“好生意”? 互联网公司为什么做不好在线医疗? 行业东风从何来,何时来 参考资料:

    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 – 国家卫健委

    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 国家卫健委

    步入深水区的互联网医疗,究竟在如何卖药?卖什么药?- 动脉网

    各公司(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微医等)公开的招股书、财报

    本文由 @gxxx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