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抖音悄悄打造“全家桶”

    设计动态 2023-02-24
    抖音想“硬刚”本地生活巨头的野心是藏不住的。 这一点抖音深度用户子玥深有感触。子玥说,“平时刷抖音也会看到一些广告内容,直到去年10月左右发现刷着刷着就会刷到同城常去的饭店、咖啡店、蛋糕店,并且还有显眼的团购入口,价格比到店便宜很多。” 通过对比一家常去的火锅

    不知道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感知到,抖音的广告内容增多了不少,似乎正在朝着吃喝玩乐的“全家桶”平台进化,打入年轻人的生活。本文对抖音入局本地生活的打法进行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抖音想“硬刚”本地生活巨头的野心是藏不住的。

    这一点抖音深度用户子玥深有感触。子玥说,“平时刷抖音也会看到一些广告内容,直到去年10月左右发现刷着刷着就会刷到同城常去的饭店、咖啡店、蛋糕店,并且还有显眼的团购入口,价格比到店便宜很多。”

    通过对比一家常去的火锅连锁店价格,子玥发现同样一个套餐,抖音团购和美团的价格相差超过30元。“以前不会专门到抖音上搜索,都是他们推什么我就看什么,这次一比价格才知道抖音上的东西比较便宜,这样的羊毛肯定要薅一薅。”子玥说。

    另一边想借助抖音平台抢占市场的商家也没闲着。比如此前对美团外卖不冷不热的海底捞,于2022年8月入驻抖音本地生活,全国首场直播GMV突破2000万,通过打造“开学季”和“抖音心动新品日”等营销活动,不到半年时间海底捞在抖音平台的GMV就突破了5亿。今年1月,沪上阿姨也晒出了抖音团购的成绩单。在1月21日-23日为期3天的抖音直播中,卖出150万+份团购券,交易额突破2300万。

    “我们在去年开通了抖音团购,到现在也有半年了”,在北京石景山经营音乐烤吧的老板于硕告诉价值星球,因为疫情原因去年店里整体客流比较少,为了增加收入她先后入驻了多个团购平台,正好当时抖音的地推人员联系到她,所以就一起开通了团购业务。

    “过去半年里,2-4人的烧烤套餐卖了差不多300份,4-6人的套餐卖了140多份,总体来说帮店里带来近10万的营业额。虽然不是团购平台里最高的,但是也帮助我们解决了一定的难题。”于硕说。

    实际上,从去年开始抖音团购就在积极撬动更多的商家,其中餐饮类商家尤甚,再加上近来炒的火热的抖音外卖、抖音超市,抖音似乎正在朝着吃喝玩乐的“全家桶”平台进化,以期待全面入侵年轻人的生活。

    一、“低价换量”打法 从2018年开始,抖音就看上了本地生活的蛋糕,组建了“Point of Interest”(即“兴趣点”)团队,并在2019年上线了功能丰富的商家页,但一直都收效甚微。直到疫情来袭,抖音的本地生活业务才迎来了爆发的时机。

    2020年底,字节跳动商业化部成立了“本地直营业务中心”。次年1月,原SMB中小客户业务线撤销后,约一万名员工调整至本地业务中心,围绕生活服务、餐饮等行业进行客户挖掘。

    随后,抖音团购陆续出现在北、上等城市“同城”页面入口,探店是其主打内容,相关内容在抖音上获得了大力度扶持。

    在入驻商家层面,抖音也给足了诚意。早期,抖音对商家不收取服务费,仅收取0.6%的支付通道费用。一位服务商称,去年商家在抖音做餐饮类直播,若投放流量,抖音会进行1:1的对投,即商家投1万元买流量,抖音也会投1万元。虽然现在这个比例降到了1:0.7,但对很多商家而言仍有足够的吸引力。

    2021年底,抖音团购又开启了直播化进程,相比短视频,直播内容更容易激发消费者冲动消费,餐饮类目更是如此。再加上2022年的疫情加速了抖音餐饮直播发展,本地生活在站内才算是真正繁荣起来,而抖音也找到了阶段性的最优解。

    从达人探店短视频到商家自播,抖音本地生活完成了由用户积累到提升用户转化的过渡,从解决产品痛点到解决业务流程卡点。在拓城、培育达人、发展直播的同时,抖音也在加快整合包括洗浴按摩、综合商超、鲜花等在内的本地生活业务,每一步也都逐渐蚕食着其他巨头在本地生活领域的蛋糕。

    2022年6月1日,抖音正式开始对入驻平台的本地生活商家收取佣金。这一改变,预示着抖音和商家的关系从单向的引流变成双向的互惠互利。通过佣金合同和商家绑定,也有助于稳定双方合作关系。

    事实上从去年三季度开始,抖音团购业务就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麦当劳板烧鸡腿堡6.5元”“瑞幸双杯生酪拿铁29元”“星巴克99元双人下午茶”低价团购引发了囤券潮,子玥就是从那时起开始频繁在抖音领券消费的。

    据她回忆,印象最深的就是去年抢购《独行月球》电影票。当时,很多直播间的票价低至19.9元/张,不过数量有限很难抢到。自己所购买的电影票实际价格是2张52元,使用“抖音月付”还能优惠0.5元,相比市面上普遍50-80元/张的标准价格,优惠幅度接近于三折到五折。

    图源:抖音

    这种形式,本质上还是“千团大战”时的团购模式,即以低价拉拢用户、“烧钱换规模”的模式。但是低价策略肯定不会长久,商家很难承担长期低价拉新的成本,特别是今年疫情的影响逐步消散,市场趋于稳定后,就更不太会做大量的深度折扣了,所以今年的整体折扣率可能会降低。

    折扣降低后,抖音团购原本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可能也会大打折扣。而且本地生活的属性和抖音推送模式决定了其在核销率方面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二、全面发力本地市场 随着抖音攻入本地生活,在抖音刷到各类团购券的概率已经越来越高。

    在2022年实现约770亿左右GMV后,2023年抖音本地生活服务目标1500亿,相当于要增长近100%。

    对抖音而言,除做本地生活商家的佣金生意外,本地生活赛道也能为其带来更多的广告场景。去年6月,字节上线了专门针对本地生活商家的营销平台——本地推,该产品支持通过短视频、直播方式推广店铺或商品。

    伴随布局层层深入,本地生活业务在抖音内部也逐步提级。

    久谦中台专家纪要信息显示,本地生活部门属于抖音的一级部门,抖音的一级部门还包括直播部门与电商部门;根据纪要披露,抖音本地生活部门业务板块目前分为到餐、到综及文旅,文旅团队占本地生活团队一半的人力与资源;到餐、到综及文旅都在本地生活框架内,配合不同的前端进行业务拓展,整体内容转化属于本地生活的OKR(目标和关键成果)。

    科技行业媒体人何帅认为,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抖音属于巨无霸的量级。巨无霸的胃口肯定大,在现有流量基础上,做各种业务模式、营收模式的探索,无可厚非。

    “再加上抖音正处在即将上市的阶段,既需要大量的营收支撑其各个业务板块的发展,也需要拓展业务,将自己的故事讲得更完美、动人一些,有助于提高估值。抖音的最大优势是拥有大量剩余流量,且成本非常低,大量的剩余流量需要一个出口和落地,因此抖音做电商顺其自然。”何帅说。

    不过华西证券分析师认为,从底层逻辑上看,对于自带海量流量的短视频平台而言,根据算法进行全网推送是其核心优势,但这一优势对本地生活并不适用。不同于电商业务能够借助物流辐射全国,本地生活本身履约范围更小,具备鲜明的地域属性,对算法精准度要求更高,用户带来的流量具有碎片化特点,这使得抖音的优势受限。

    从用户规模看,抖音月活(MAU)在7.1亿,日活(DAU)在4.4亿,本地生活的访客访问次数(VV)占比8.5%,计算下来本地生活日活大概在5000万左右;美团中大众点评全是到店,除去美团APP的外卖和其他业务,按照30%的到店比例,日活在4000万左右。所以两者从流量上看是差不多的。

    从商家规模看,抖音的商家规模远远落后于美团,低线城市的覆盖率也较低(一线城市GTV占比53%,二线30%,三线11%,四五线及以下6%),主要是聚集在KA头部商家(KA占比48%,腰部占比32%,尾部占比20%)。

    从核销复购看,美团用户消费需求强,主要是通过主动搜索消费,所以到店核销率也较高,在83%左右。而抖音用户主要是被动消费,通过搜索产生的GTV仅占12%,用户习惯先囤券种草,这就导致了核销率较低,仅在62%左右,比美团低了约20个点。

    有业内人士认为,或许只有在抖音团购褪下“低价”的外衣后,才能看出其对于美团的威胁性究竟有多大。

    三、“悄悄进村,打枪的不要” 在本地生活领域有所斩获后,抖音开始向更多领域拓展。有消息称,抖音将于3月1日上线全国外卖服务,目前已经在北上广三地进行内测。

    回顾抖音外卖业务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字节跳动在该领域的踟蹰和迷茫。

    早在2020年3月,抖音就在APP上线了抖音团购功能,提供团购到店和外卖配送两种服务,这是抖音第一次和外面产生联系。不过这一阶段抖音更多是为他人做嫁衣,配送服务也由饿了么、美团提供。

    2021年7月,有媒体曝光字节跳动内部成立一个新团队开展外卖业务,项目名字为“心动外卖”,其标语为“心动外卖,吃你所爱”。据员工透露,为了推动心动外卖尽快落地,字节还在内部抽调大量人员成立专项小组,并通过抖音主站和字节系各大APP进行引流、推广。

    不过抖音相关负责人随后回应表示,没有外卖相关的业务计划,“心动外卖”相关的招商、代理信息均不属实。

    话虽如此讲,但是查询当时的媒体报道可以发现,心动外卖已经吸引了不少商家入驻。在抖音的强大号召力下,肯德基、喜茶等品牌据传将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心动商家”。在这些头部品牌的带动下,心动外卖的招商热度甚至超过抖音预期。

    然而,热闹了一段时间之后,心动外卖并没有在竞争激烈的外卖市场站稳脚跟。2021年8月抖音发布一则公告,称“心动外卖处于内测阶段,暂不对外招商”,且警告商家分辨项目代理商、合作商、代运营商资质,谨防被骗。

    到了今年1月,在抖音官方的本地生活商家服务经营平台“抖音来客”账号上,开始陆续出现与外卖相关的视频,“抖音也开始做外卖啦”、“上抖音,做外卖”等标题十分显眼。

    图源:抖音

    一位在抖音负责生活服务项目招商的员工透露,抖音生活服务的目标是助力商家复苏,考虑到商家和用户的实际需求,开通餐饮外卖业务也是必然选择,只不过目前该项目还在探索阶段。他称,抖音外卖从去年开始就在几个一线城市内测,“内测数据还是不错的”。农历兔年春节前,北上广三地开放外卖入驻,符合相关资质的商家都可以申请。内部招商推进策略里有一条明确写到,“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内部要求该项目绝对保密,无论如何绝对不能出现“抖音外卖”之类的品牌表述。

    另一位抖音内部人士曾表示,在抖音点外卖主要分为三条链路,第一条是原生链路,即商家直接入驻抖音平台,第二条是小程序跳转,通过抖音上的官方号跳转到自身的小程序上点单,这种方式适合有自配送能力的大品牌商家(如肯德基),第三条是与饿了么进行合作,通过抖音跳转至饿了么小程序进行外卖点单。

    我们观察发现,目前抖音内的外卖商家数量并不算多。以我们所在的北京亮马桥区域为例,在抖音内搜索“外卖”,仅有10余家店铺,消费者的订餐可选项并不多。

    一位已经入驻抖音外卖的店家告诉我们,目前抖音给美食类(餐饮类)商户的佣金比例为2.5%,不含配送费用。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美团外卖的佣金比例大约在6%-8%之间,同样不含配送费。两相比较下,抖音仍有较大吸引力。

    即便后来抖音外卖3月1日全国上线的消息被报道是误传,但抖音对外卖市场的野心也不会停止。在字节跳动官网上,多个与外卖相关的职位已开始招聘,相关岗位的工作内容包括外卖业务体系搭建、商家增长、商品供给与运营等。

    外卖业务相关职位招聘信息。图源:字节跳动官网

    何帅认为,抖音做外卖有其优势,除了流量便宜,也可以基于地理位置提供服务,比如抖音博主在方圆几公里的范围内提供服务,实现短视频和直播的落地变现。“前期抖音烧钱补贴,会有一波用户使用和商家入驻的小高峰,但短期内难以撼动美团的地位。并且,目前美团、饿了么正逐步帮助商家进行数字化升级,其实是慢慢进行绑定。这意味着,从用户到商家,再到外卖员,三方都在做深入的黏合绑定。那么,新入场的企业想吃外卖市场的大份额,难度非常大。”何帅说。

    而且抖音外卖还面临一个巨大挑战就是配送环节,抖音目前未自建配送团队,配送还是通过顺丰同城(2021年活跃骑手60万)、达达快送(活跃骑手小于100万)送餐,相较之下2021年美团外卖活跃骑手规模超过500万。随着订单量增加,履约能力将成为抖音外卖业务发展的掣肘。

    尽管字节星辰跃动项目自建物流体系,也已在官网上招募外卖相关职位,但这显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成的。

    四、群雄并举的较量 随着外卖行业的不断整合,行业竞争格局逐渐稳定,现阶段已形成“2+N”的局面,美团和饿了么两者共占据外卖市场份额超过90%。

    据中研网数据,2020年美团外卖占据中国外卖市场份额的69%,同一时期的饿了么占比为26%。另据《2022年美团及其产业链研究报告》,到2022年美团在外卖领域的市场份额可能会逼近70%,营收将是饿了么的3倍。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Q3,美团过去12个月的年交易用户数为6.87亿。据国海证券预计,美团2022年Q4交易用户数达到6.9亿,较上一季度增长约290万,预计2022年Q4活跃商家数达到950万,较上一季度增长约20万。

    虽然美团在市场规模上依然占据优势,但面对越来越多的入局者,美团依然有危机感。

    去年年初,快手宣布本地生活服务业务与顺丰同城合作,后者将提供即时配送服务;而去年6月,京东零售首席执行官辛利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京东正在研究进军外卖领域的可能性;再加上这次抖音已在北上广三地开测的抖音外卖,沉寂了多年的外卖市场迎来了新的“鲶鱼”。

    实际上,过去数年外卖行业的高增长都是建立在外卖从一二线城市向县乡城市渗透的基础上的。

    消费行业投资人王征认为现阶段外卖行业的增长中枢已经发生了改变。他给我们分享了一组数据,按照整体外卖收入=用户规模*年化交易规模,年化交易规模=年化交易频次*客单价来计算各主要因素贡献度可以发现,2021外卖行业增长中枢已经出现切换。

    2020年前,外卖行业增长中枢主要来自于人均交易笔数提升;2020年后,外卖行业增长中枢由人均交易笔数变为用户规模(用户规模两年CAGR为17%,人均交易笔数两年CAGR为6%)。而从“人顿数”的角度计算,外卖对“吃”的渗透率仍处在早期阶段。

    图源:天风证券

    天风证券的研报数据也验证了王征的观点,按照城镇居民人数*正餐顿数(三顿饭)测算,按照2021年外卖当前外卖对城镇居民“吃”的份额实际渗透率仅为2.1%,这与美团研究院公布的2.2%的渗透率相近,即外卖订单量仅占城镇居民正餐顿数的五十分之一,较电商占社零超25%的渗透率的仍然相去甚远,与邻国日本中食占比约10%相比也有一定差距。这巨大的市场空白,也是快手、京东、抖音等巨头重新杀进外卖市场的动因。

    而业内认为,抖音开启外卖可能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这是一个视频流量的时代,通过视频的入口,抖音可以发现和解决用户需求。短视频用户粘度高、停留时间长,在获得用户地理位置授权后,可以提供基于LBS的吃喝玩乐一条龙服务,就像早期的美团那样,通过吃喝等高频业务带动酒旅等低频业务,进而实现流量价值的最大化。”分析师称。

    分析师肖缪也认为,商家选择抖音外卖的成本更高,所以只能做高客单价的商品,才能得到弥补。因此,抖音外卖对于火锅、烧烤、海鲜夜宵等高客单价商家来说,或许是一个获取增量收入的机会,但对于争取低客单价的快餐商家并无优势。

    浙商证券分析师称,抖音的外卖相关业务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抖音在外卖市场的份额或高于预期。首先,抖音在配送商采取了第三方聚合模式,有助于成本节省。其次,部分市场观点认为,外卖是计划性消费,不适合抖音推送(更适合冲动消费),但实际上,这种观点忽视了夜宵和下午茶的市场,根据美团研究院数据,夜宵占据约14%GMV,且增速更快。

    二是抖音外卖短期面临成本较高的问题。根据媒体报道,抖音外卖目前客单价偏高,普遍高于美团,这也符合观察。这是因为商家选择抖音外卖的成本更高,所以只能做高客单价的商品,才能得到弥补。

    五、年轻人的全家桶 抖音之所以能如此高调进驻本地生活,是因为它现在已经全面侵入了年轻人的生活。

    根据Quest mobile数据,2022年H1抖音APP的月活跃用户数达6.8亿,同期快手平均月活跃用户是5.9亿,二者之间已经拉开了一点身位。现在,“北快手、南抖音”的格局已经成型。

    今年春节假期,在深圳南山区打工的晓薇回到江西老家,正在读高二的弟弟看到她的第一句话就是:“姐姐,你有玩抖音吗?我们互相关注一下吧。”

    关注了弟弟的抖音之后,晓薇发现他在假期里几乎保持着“日更”的频率,最多一天甚至更新了5条视频。主要内容多是弟弟和同学们打电子游戏的“精彩集锦”,也有一些网络上的段子剪辑。

    “我不知道他每天花多久来录像、剪辑,但我知道弟弟的日常生活被抖音占据,能用来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可能寥寥无几。”晓薇说。

    实际上晓薇也算得上是抖音的重度用户,她工作的工厂包吃包住,大家下了班除了出去逛街就是在宿舍里追剧、看短视频,与弟弟的区别在于晓薇基本上只看不拍。

    图源:《2022抖音年轻人观察报告》

    巨量算数公布的《2022抖音年轻人观察报告》显示,抖音平台上18到23岁之间的年轻用户占总用户数超过十分之一。这些年轻人中男生略多一些,他们主要分布在二三线城市,有接近一半还是在校学生。俗话说“抓住年轻人就等于抓住了市场”,短视频本身包含的大量信息,注定抖音可以成为一个资讯平台、娱乐平台、音乐平台、甚至是社交平台。除了这些价值之外,正如上面我们提到的抖音团购、抖音外卖、抖音超市一样,抖音正在朝着吃喝玩乐的“全家桶”平台进化。

    另一位抖音忠实用户小希告诉我们,自己关注了很多抖音主播,过去一年里她在各类直播间下单总金额差不多2000元,商品种类包括美妆、零食、服饰等。

    在她看来,边看直播边消费已经成为她最常用的购物方式,如果价格再比实体店便宜的话,自己总忍不住下单。

    而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讲,抖音也只有这样不断挖掘新的用户需求,才能实现流量价值的最大化变现。

    六、总结 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是,字节跳动的张一鸣曾为美团CEO王兴打工。

    王兴创办饭否时,张一鸣辞去原有工作加盟饭否,职位是技术负责人。可惜后来饭否关闭,张一鸣和王兴又各自开启了新的创业历程。

    彼时的王兴开始筹备美团的早期业务,卡位的是“衣、食、住、行”里面的“食”;而当时张一鸣和他的投资人押宝的99房,卡位的是“住”;那会儿滴滴程维也在为自己的模型出行业务找投资。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TMD(指头条、美团、滴滴)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最璀璨的三颗明星。

    时间兜兜转转,如今王兴与张一鸣再度相遇,只不过角色从之前的战友,现在变成了最直接的竞争对手。当下,外卖与到店是美团的基本盘,“零售+科技”是美团发力的方向;抖音有海量用户为基础,急需寻找更广阔、价值更高的变现途径,这也让外卖、到店、即时零售成为二者必争之地。

    据《界面》报道,本地生活行业人士称,某三四线城市使用抖音团购券的用户数量已变成美团团购券用户的三倍左右。而据抖音近日公布的数据,目前其本地生活服务已覆盖全国377个城市,平台动销商户增长22倍,整体交易金额增长30多倍。

    这些数据或许能够说明,在三四线城市,抖音已经抢了不少对手的地盘。

    借用微博CEO王高飞的话,“互联网下半场,巨头们会越来越像”。

    也许抖音和美团也会越来越像。

    参考资料:

    [1]《抖音超市全量上线,电商竞争依然激烈》,浙商证券

    [2]《外卖行业——美团外卖三问三答》,天风证券

    [3]《2022抖音年轻人观察报告》,巨量算数

    作者:唐飞,编辑:林比利

    来源公众号:价值星球Planet(ID:ValuePlanet),发现公司价值,讲述资本故事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价值星球Planet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巨头不再给元宇宙续费,VR行业寒冬再临?

    设计动态 2023-02-24
    一开年,ChatGPT成为科技圈中的热词,曾经火遍全网的元宇宙瞬间被抢走声量。ChatGPT有多火,曾经的“网红”元宇宙就有多落寞。 2月16日下午,腾讯游戏XR业务宣布变更硬件发展路径,相关业务团队也将进行调整,腾讯内部将为受影响员工提供2个月过渡期,并优先

    近一周内,腾讯去年新成立的XR业务线以及字节跳动旗下PICO,都传出裁员消息。对此PICO相关负责人回应称,“大裁员”信息不实,属于公司正常的组织架构调整。即便如此,巨头的一举一动依然牵动着市场情绪。大厂鸣金收兵,匆匆离场的态度,让行业的前景再次陷入迷雾,这个赛道的玩家,什么时候能够等来春天?

    一开年,ChatGPT成为科技圈中的热词,曾经火遍全网的元宇宙瞬间被抢走声量。ChatGPT有多火,曾经的“网红”元宇宙就有多落寞。

    2月16日下午,腾讯游戏XR业务宣布变更硬件发展路径,相关业务团队也将进行调整,腾讯内部将为受影响员工提供2个月过渡期,并优先安排转岗面试和外部推荐机会。

    无独有偶,快手也对元宇宙失去耐心。最新消息显示,快手元宇宙负责人马英武已离职,同时快手全景视频业务暂停。“快手全景运营团队扶上马、送一程的使命完成后,将不得不和大家说再见了。”在快手VR全景视频创作者的微信群里,官方运营团队证实了快手VR业务、元宇宙业务的暂停。

    腾讯变更发展路径、快手“收兵”,这一天,堪称是中国XR行业的至暗之日。

    VR行业发展至今,起起伏伏,中间经历过发展期和沉寂期。 2016年VR曾火热过一阵,这一年也被称为VR元年,后来VR行业却几乎没有声音,直到2020年,元宇宙概念大火,整个行业踟蹰不前的苟活窘境终于迎来新转机。 彼时一众大厂纷纷下注抢占未来的赛道,提出要建立一个由实入虚的全新互联网世界。

    而如今,大厂鸣金收兵,匆匆离场的态度,让行业的前景再次陷入迷雾。

    不少行业人士纷纷在社交平台感叹,曾经的元宇宙从业者要么没了声音,要么开始聊起ChatGPT相关的话题,元宇宙这个行业,还在坚持的玩家压力不小。

    那么,喧嚣一时的元宇宙为何顶不住了?曾被互联网大厂划分为重要业务,如今企业为何不愿意为元宇宙烧钱了?还在坚持的玩家们,又该如何应对“虚拟”与“现实”的两难之选?

    01 火爆一时的元宇宙,熄火了 2021年年初,元宇宙的概念引爆了科技圈和创投圈,这被视作下一个十年“最具张力的风口”,并迅速成燎原之势。海内外叫得上名的互联网巨头都成了最强劲的追风者,雄心勃勃的Facebook甚至在2021年直接更名为Meta,百度也在2021年12月发布元宇宙产品“希壤”。

    然而不到两年,理想中的元宇宙还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只剩满地鸡毛。

    第一个发出撤退信号的,是曾经的“第一波元宇宙”创业公司。2022年8月,据媒体报道,成立于2014年的影创科技被曝欠薪200多人,影创科技是国内最早一批从事VR眼镜研发的公司,曾连续三年入选“中国 VR 50强”榜单,估值最高达到120亿元。据了解,该公司曾公开表示,其出货量和技术仅次于Meta,日后要成为“元宇宙的微软”。

    如此充满雄心壮志的公司,却被曝出大规模欠薪,在脉脉平台上,有内部员工透露,虽然主营业务仍在运行,但公司的经营状况比外界想象的更糟糕。这轮风波,为彼时尚在狂奔的行业踩下一脚刹车。

    图/影创科技官网

    主导元宇宙风潮的国内大厂们同样境遇不佳,淘宝推出的“未来城”逐渐销声匿迹;腾讯新闻数藏平台和幻核相继关停,TME音乐数藏平台停止发新……

    随即,曾经的元宇宙的激进探索者Meta,也发出了撤退信号。

    2022年12月9日,扎克伯格正式宣布了Meta裁员的消息。Meta计划裁员超11000人,约占Meta公司员工总数的13%。这也是Meta首次主动公布大裁员。与前后脚宣布裁员的Twitter相比,Meta的裁员力度更甚。扎克伯格在22年财报发布之际,再次宣布进入控制成本的效率年。

    这并不是结束,2023年2月9日,The Information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微软解散了成立仅四个月的工业元宇宙部门(Industrial Metaverse Core),该部门内约100名员工已全部被解雇,同时,微软将于3月10日关闭在 2017 年收购的社交 VR 平台 AltspaceVR。

    自去年消费元宇宙遇冷后,业界一直想要在产业元宇宙中另辟蹊径。微软自2022 年 10 月建立的工业元宇宙,诞生之初主要是负责搭建操作系统的软件接口,用于操作发电厂、工业机器人及运输网络等。这个团队的前身是微软在 2018 年收购的AI初创公司 Bonsai。

    微软的工业元宇宙布局与AR、VR、MR等硬件有极高的相关度,但微软的AR头显HoloLens团队在技术、管理和资金方面遭到不小压力。AR、VR发展遇阻,使得微软不得不重新审视和制定新的战略,这也成为微软“撤退”工业级元宇宙的主要原因。

    根据微软的公告,关闭掉AltspaceVR之后,他们将会把精力放在混合现实平台Microsoft Mesh 上。Microsoft Mesh 主要面向希望远程协作的公司,放弃消费级和工业级市场后,微软开始押注企业级市场。

    图/AltspaceVR之家官网

    市场前景不明之外,政策更是为元宇宙戴上了一道紧箍咒。去年,中国银保监会、中央纪委网站相继发布公告,提及”元宇宙”可能会涉及资本操纵、舆论吹捧、经济风险等多项风险,呼吁公众理性投资,避免形成市场泡沫。

    可以说,国内外首批元宇宙探路者们,如今“举步维艰”。

    02 大厂为何不愿为元宇宙烧钱了? 接连的撤退,给市场释放出一个很明确的信号:大厂不愿为元宇宙继续烧钱了。曾经被追捧的元宇宙浪潮,为何幻灭得如此之快?

    从行业的角度看,个别创业的折戟沉沙或许有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因素,但整个元宇宙行业停滞不前,必然存在共性的规律。我们总结了大厂纷纷从元宇宙撤退的几大原因:

    第一、元宇宙太烧钱了。最直观地说,在这个赛道,企业需要不断烧钱才能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尤其是在早期,很多公司都需要通过大规模的资金投入来吸引用户和建立用户基础。 然而,这种烧钱模式是无法持续的,一些公司发现自己已经无法继续投入更多的资金,或者已经无法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从Meta最新财报看,Meta2022年总营收为1166.09亿美元,较2021财年的1179.29亿美元下降1%。其中,主攻元宇宙业务的“现实实验室”(Reality Labs)部门主要收入来源是 Quest VR 头戴设备,这个业务在2022年第四季度创造了 7.27 亿美元的收入,2022 年全年业务收入为 21.6 亿美元,低于 2021 年的 22.7 亿美元。

    但同时,Reality Labs在2022年第四季度亏损高达42.8亿美元,使其2022年总运营亏损达到137.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23亿元。换句话说,该部门去年的亏损是其营收的六倍多。

    由于元宇宙业务持续拖累财报,Meta的股价在2022年暴跌了60%以上,更别说成为Meta营收新支柱了。

    曾经FaceBook宣布收购虚拟现实公司Oculus VR时,曾表示将投入20亿美元用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开发。然而,这些资金并没有给FaceBook带来预期的商业回报,FaceBook最终选择了调整策略,转向更加稳健的增长模式。

    第二、元宇宙前景难测、落地难。作为新兴行业,元宇宙目前在技术方面存在太多限制和瓶颈,当前的虚拟现实设备价格昂贵,体验不够流畅;虚拟现实场景需要大量的数据,但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成本很高,种种问题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解决。

    与此同时,尽管元宇宙被认为是一个有潜力的市场,但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市场前景并不明朗,目前已有的产品还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商业应用。

    第三、大厂这几年的主基调是降本增效,不会再愿意做长期烧钱的投资,与之业务不匹配的元宇宙,成了第一个被“开刀”的业务。

    2022年年底,刘强东、马化腾、李彦宏纷纷发表内部讲话,在梳理既有业务的同时,也直指降本增效。张勇直接挂帅成为阿里云负责人,并将2023年的战略定为“进”;字节CEO梁汝波也持续推进组织“去肥增瘦”。

    可以说,2023年,各大平台试图理清业务的优先级,将有限的资源投入最关键领域,重塑核心竞争力。

    频繁上架的新业务意味着公司的多元尝试,但同时也意味着资源的分散。比如,微软早在2019年就放弃了Altspace VR社交平台,主要是因为其业务重心在企业级市场,元宇宙的消费市场并不是微软的强项。

    从以上层面来看,大厂暂时不愿为元宇宙烧钱了。

    03 赛道玩家还在等春天 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VR便开启了第一波全球性蔓延,随着游戏《剪草人》的上市,VR曾在当时的美国大众市场引发了一个小的高潮,有无数科技公司想与VR游戏搭上关系,但受制于技术,终以失败告终。

    2016年,VR行业“枯木逢春”,VR创业团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赛道融资不断。投资银行Digi-Capital的报告显示,2016年第一季度AR/VR领域投资总额首次超过了10亿美元门槛。

    这一波概念热炒结束后,消费级的VR并没有在市场掀起大的波澜,产业进入理性发展阶段。2021年,元宇宙的概念触发国内VR行业上涨,歌尔股份、中青宝、宝通科技等VR产业链相关企业股价有过一波强劲的上涨。

    如今,大厂纷纷砍掉VR项目,让行业前景再次被质疑。 与之同时发生的,是时下对于新风口ChatGPT的追逐。这一由美国科技公司OpenAI开发的聊天机器人,在发布短短两个月时间内,月活用户突破1亿大关,成为史上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消费级应用程序,国内外大厂开始举力强攻这个新的领域,风口转向太快,元宇宙似乎成为了不再被重视的“前浪”。

    对于目前关于元宇宙市场的讨论,有业内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他看到元宇宙在未来数字经济领域中重要性,或者是具备了足够的技术和资本储备的企业,依然会长期深耕,只是距离盈利还有一定的时间。

    所谓的科技巨头、大厂,暂时停止对XR业务的投资,只是因为现有技术还未达到一定水平,但已有了相应基础。对于它们来说,及时止损是正确的选择,后续技术水平跟上后再进行投入,成本消耗会更少点。

    我们也观察到,尽管一些大公司选择退出元宇宙,仍有一些企业依旧在赛道中坚持。

    例如AR公司Rokid,已经走到了第10个年头,从智能音箱做到AR眼镜,AR的风口起起落落,这家创业公司却在不声不响中“奇迹般地”存活下来,2022年11月,Rokid连续公布了两笔规模过亿元的融资,引发行业关注。

    元宇宙的“鼻祖游戏”《Roblox》,也于近期公开宣布未来将继续拓展元宇宙领域,开发更多的功能和场景,将用户互动性和游戏体验推向一个新高度。即使赛道短暂降温,但玩家依然融资不断、部分企业依然在投入资金去摸索。

    另一方面,赛道仍在发展。如PICO、rookid station、以及部分创业公司的消费级眼镜逐渐走入消费者的生活。比如消费级AR眼镜落地即有水花,艾瑞咨询数据显示,从2022主要线上平台的全年销量表现情况来看,雷鸟创新、Nreal、Rokid、INMO占整体市场份额约82%,预计2023年AR眼镜总出货量可突破数十万台量级。

    以PICO为例,根据IDC数据,2022年第三季度,PICO的市场份额增长了两倍多,达到15%左右,PICO成为唯一一家出货量正增长的VR头显制造商。

    元宇宙这个美好的幻想世界,在很多人放弃的情况下,坚持到现在的玩家压力也不小。

    回顾的VR发展史,从概念被大众熟知,到如今的早期消费者阶段,历经了十几年的漫长发展。长远看来,VR会在跌宕起伏中继续向前发展,将所有人与所有空间连接起来,以身临其境的方式获取良好的体验,才是VR或者元宇宙的最大应用场景。

    即使暂时面临质疑,但行业无穷的想象力,还是吸引无数玩家执着寻找前路。还在坚持的玩家,依旧等待着行业的春天到来。

    作者:柯乐,编辑:周烨

    来源公众号:一刻商业(ID:yikecaijing),花十五分钟,读一篇干货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一刻商业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这款全球爆红的社交应用,咋成了“互联网垃圾场”?

    设计动态 2023-02-24
    不到两周时间,Damus就从“开放协议的一次里程碑”变成了色情、博彩等广告漫天飞的“互联网垃圾场”。 半个多月前,基于Nostr协议的社交产品Damus和Amethyst正式上架后,前Twitter联合创始人、CEO Jack Dorsey 立刻发布了一条推特

    曾经火爆的Damus,不到两周就被用户遗忘,充斥着各种垃圾信息,只剩下少数注重用户隐私的Web3“原住民”依然在拥护它。Damus是不是“去中心化”产品?我们离真正的Web3社交究竟还有多远?

    不到两周时间,Damus就从“开放协议的一次里程碑”变成了色情、博彩等广告漫天飞的“互联网垃圾场”。

    半个多月前,基于Nostr协议的社交产品Damus和Amethyst正式上架后,前Twitter联合创始人、CEO Jack Dorsey 立刻发布了一条推特分享Damus的下载链接,并称之为“开放协议的一次里程碑”。

    随后,这款声称“由用户掌控社交网络”的社交产品,立刻涌入大批对Web3、去中心化社交感兴趣的体验者,在互联网上掀起一轮狂欢。在微信等各社交平台,无论是互联网大V还是普通用户,许多人都在分享属于他们自己的一串神秘代码。

    Damus广场上的狂欢更加热闹。用户们纷纷分享自己的代码求关注,许多用户甚至做起了产品的志愿者,为新来的用户义务讲解产品使用方法,比如Damus并不支持直接上传图片,他们会分享换头像的方法。

    Damus仅用了两天时间便登顶App Store社交应用免费榜。nostr.io的数据显示,截至2月15日,Damus背后协议Nostr的公钥数量超过31万,拥有中继节点284个。

    但这场狂欢很快就落幕了。Damus火爆的时间远不及两年前一夜爆红的Clubhouse,不到两周便迅速被大众遗忘。谈论这款产品的人越来越少,Damus的广场和群聊很快被微信群聊二维码、色情网站链接、广告等垃圾信息充斥,只剩下少数注重用户隐私的Web3“原住民”依然在拥护它。

    Damus真如Jack Dorsey和产品用户所说,是一款离Web3很近、甚至具有颠覆性力量的“去中心化”社交平台吗?我们离真正的社交变革还有多远?

    一、Damus是不是“去中心化”产品? 在Damus上架当天,我们立刻下载了这款产品,发现注册时不需要提供手机号、电子邮箱等任何与个人相关的信息,只需要填写用户名和昵称,就可以创建账户,让用户在体验产品的最开始便不再担心“泄露个人信息隐私数据”。随后,我们收到了两串密钥:一个用于公开分享(相当于ID)和朋友互相关注的公钥,和一个用于账号登录(相当于密码)不能外泄的私钥。

    这款社交产品实现“去中心化”的基础,是其背后的协议Nostr,全称Notes and Other Stuff Transmitted by Relays,主要由两个组件构成:客户端和中继器。客户端用于签名、验证信息,由用户运行;中继器则有成千上万个,负责传递消息和数据,可由任何人运行。如果有一个中继器阻止用户发布内容,他仍可以选择其他中继器发布,相当于一个人在去见朋友的路上遇到堵车,他可以换到另一条路前往目的地,而这样的路有无数条,从而实现“永不失联”。

    虽然Damus基于Nostr协议立刻在互联网上掀起了一阵“去中心化”旋风,但在一些技术开发者眼中,Damus并不是一款纯粹的去中心化社交产品,“眼球效应”大于实质。资深社交产品开发专家Harry告诉霞光社,Damus宣传其使用的是中继服务器,但本质上其实与市面上的App一样用的是普通服务器:“用户发布一条消息和动态可以立刻同步到上面让其他用户看到,这不是去中心化的逻辑,目前在去中心化的平台上,将发布的信息同步到各节点仍需要一定时间。”

    Harry认为,Damus故意把中心化服务器叫做中继服务器,让大家误以为通过这个服务器能与区块链对接上,实际上其对接的可能是其他服务器。

    另一位社交产品经理Ben则认为,当前版本的Damus还很粗糙,其实际创造价值与产品宣传口径还不对等。换句话说,Damus还不算是一款实现了“去中心化”的社交产品,噱头大于产品本身。

    打开Damus的广场,霞光社滑动了几页屏幕,眼前呈现的是刷不到尽头的“社交媒体买粉广告”、“同城约会广告”,甚至还出现了多张色情图片和链接……很难找到一条价值的正常内容。

    “现在Damus的广场汇聚的信息鱼龙混杂”,Ben也向霞光社吐槽,到处都是微信群聊二维码、Talegaram的链接,同时还充斥着大量色情、博彩平台的链接还有垃圾广告,其展现出的内容生态让人不禁觉得,少了监管的社交平台,就这?

    另外在Ben看来,Nostr和去年上线的Lens Protocol协议相比,节点还不够多,“没那么去中心化”。此外,Nostr声称任何人都可以建立中继节点,但对用户来说,搭建节点也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设备门槛。因此,在这两位产品研发专家眼中,Nostr不是彻底实现“去中心化”的协议,Damus也不是一款真正的“去中心化”社交产品。

    二、迅速退潮 由于刚上线不久,Damus的1.0版本的确存在大量需要完善的环节。比如,这款产品目前只支持发布文字内容,不支持直接上传图片,如果用户想发布图文内容或上传头像,则必须将图片变成图片链接;还有不少用户吐槽,目前在Damus发帖不支持重新编辑、发文后不可删除、点赞或转发后不可撤销……有太多bug。

    同时如Ben所说,由于没有管理者,且还是匿名平台,Damus的广场很快成了垃圾场。Damus强调的所谓“自由”、“抗审查”,同样存在两种极端,现在这款产品上已经出现了各类垃圾、暴力信息。对于这种情况,Damus创始人William Casarin在推特互动时透露,针对Damus近期出现的机器人垃圾邮件攻击等问题,将很快上线关键字过滤功能,来屏蔽首页的垃圾信息。

    还有不少用户卡在了使用Damus的第一关。由于Damus不同于传统Web2社交App,很多人表示“玩不明白”,比如不知道在哪找到属于自己的两串密钥,搞不懂如何开通支付和打赏功能……第一时间下载了Damus的用户Nick告诉霞光社,直到现在,他也没有找到Damus的钱包功能在哪里。

    在Jack Dorsey的推荐下,Damus纵然涌入了大批“跟风者”,但当他们觉得产品使用体验不如预期后,便失去了继续使用的耐心。在上线短短几天后,我们明显感受到Damus的热度迅速退潮。以美国的iOS社交应用下载榜为例,根据data.ai,Damus在不到两周的时间里便经历了从前10名跌落到180名以外的巨大起伏。

    其实,进入门槛高是多数Web3产品普遍的痛点,因为高度透明、自主,意味着用户需要承担更多自行管理的责任,对用户来说使用体验就不会太好。回复流的展示是乱的、没有语言翻译机制、发帖后不能删除……诸多用户对Damus的吐槽,便是最好的证明。

    尽管Damus的用户正在迅速流失,但还是留下了一批“Web3原住民”,对他们来说,Damus仍是心中的一抹“白月光”。

    过去20多年来,我们越来越离不开的社交媒体大部分时间都由Web2平台主宰,用户在里面社交、生产内容,获取有价值的信息……随之也出现了很多问题:用户隐私、数据都被存储在平台掌控的服务器上,用户在一些平台发布的内容需要经过审核,Web2社交平台通过获取大量个人数据从而精准营销获得盈利等,让许多人对这样的互联网世界感到不满。

    于是,Web3风声渐起,被视为互联网的下一个时代,而社交产品被视为Web3的应用生态基石。Web3平台可以做到把数据从平台掌控的服务器上移走,利用建立在开放的协议和透明的区块链网络打造的分散式服务器,把数据还给用户,保证用户隐私不被平台和他人看到,发布的内容也不会受到第三方机构的审查与监控,比如被平台任意删除发布的内容、封闭账号、将用户的资料出售、另作其他用途等。同时,用户可以用一个身份ID和一个数字钱包打通各个社交平台,不用再担心因为被平台封号而与朋友失联等一系列问题。

    Ben告诉霞光社,目前去中心化的Web3社交平台的核心用户,就是十分注重数据隐私安全的人。Web3平台除了更具安全性、隐私性之外,最大的特色是用户不再需要提供手机号、邮箱账号、身份证号等信息就能注册,有更高的弹性管理个人资料、数字身份。在去中心化的社交产品里,每个用户皆为独立的个体。

    Netflix出品的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曾以 Tristan Harris(前 Google 工程师)的一个项目为主线,讲述了最近十年日益蓬勃的社交产品对人类个体和整个人类文明的侵蚀。纪录片讲到,社交媒体公司(Meta,Twitter,Instagram 等)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盈利。于是,每个用户都成了这些社交平台实现盈利的“工具”,用户的时间、注意力、数据隐私都被打包卖给了广告商。

    《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

    因此,在“Web3原住民”心中,去中心化的社交平台实际上解决的就是人们从各个维度上拿回互联网自主控制权,从而确保自己能真正拥有虚拟世界中自己创造的价值,是社交的一种未来必然趋势。于是,他们一直在追求将互联网产品“去中心化”,遇到问题就不断解决,试图让Web3更加出圈,从而构建出一个“技术乌托邦”。

    可是,当Damus在推出后迅速退潮,只剩下“Web3原住民”的簇拥,我们发现,人类似乎离去中心化的社交网络还有一段很长的路。

    三、我们与Web3社交的距离 Damus并非Web3社交“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多位技术人员向霞光社提到,Lens Protocol和Mastodon比Nostr出现得更早,且被许多产品技术专家认为更接近于“去中心化”。

    Lens是一个基于区块链的开源社交图谱,旨在重塑Web3和去中心化时代的社交媒体概念。该协议致力于解决当前社交媒体环境中的缺陷,于2021年发布后便在加密社区受到了大量关注。

    和Nostr协议无任何阻挡、用户可无限次随意使用Nostr生态的产品不同,Lens协议设置了进入门槛,用户需要通过申请、空投、任务、二级市场购买等渠道持有Lens handle才可以使用Lens生态产品;另外,Lens协议将用户关注、转发、内容等数字资产上链,解决了用户数据资产化的问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基于Lens产品的社区生态。

    如今,Lens已上线一年,生态较为丰富,基本满足用户需求。截至2022年12月,Lens共有近10万用户,月活跃用户约3.5万。有用户体验过基于这个协议的一款社交产品Lenster后称,当你在上面关注了一个人后,系统都会铸造一个Follow NFT,如果用户违反了Lenster的内容规则被平台封禁,他也并不会失去这些粉丝,他们依然会以NFT的形式存在于Lens协议数据库中,只要跳转到Lens Protocol上的其他应用,那么他的社交影响力仍然完好无损。

    基于Lens协议打造的Web3产品。图源:Lens官网

    另一个去中心化社交平台Mastodon则诞生得更早,于2016年推出,是一个自由开源的去中心化的微博客社交网络。它的功能和操作方式和Twitter相似,但整个网络以多个由不同运营者独立运作的服务器以联邦方式交换资料而组成,继而实现“去中心化”,被形容为“去中心化的Twitter替代品”。

    Mastodon

    在用户界面和操作上,Mastodon和Twitter相似,但和Twitter不同的是,这个平台不被某个实体单独控制,而是由一个个用户创建的运营站点,平台称它们为「实例(Instance)」组成,每个实例都可以推行自己的规则。用户可到任何开放登记的实例进行登记,任何一个实例上的用户都可以与其他实例上的用户进行沟通。有用户表示,Mastodon的做法避免了Twitter、Facebook存在的诸多问题,特别在内容审核方面。因为Mastodon是让每个“实例”对自己负责,而Twitter等社交平台面对的是几百万甚至几亿用户,管理起来的难易级别截然不同。

    Mastodon入门指引。图源:Mastodon官网

    目前,Mastodon在去中心化社交网络中的访问量遥遥领先,基于Mastodon协议打造的第三方桌面或移动端应用已有近30个,每月活跃用户超过250万(另一种说法是800万)人,但对于一个已经发展超过6年的产品来说,这样的数据对一个产品来说,不温不火。我们与Web3社交最大的鸿沟,就是缺少一个人人都能进入的Web3入口。

    在人人都在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今天,我们在微信、WhatsApp、Line等中心化社交产品上聊天、获取信息、甚至进行支付,这些平台俨然已经是人们进入Web2的入口,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线上产品。但在去中心化领域,尚未出现一款拥有庞大用户群体、还能接入到任意应用中的Web3入口。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在于Web3产品的使用门槛较高,比如需要懂一些Web3基础知识,这时,这些知识就成了阻碍大部分Web2用户进入Web3世界的壁垒。以Damus为例,对于不了解Web3产品的用户而言,他们需要在使用前花一定时间了解公私钥,需要更长时间了解如何用虚拟货币进行打赏……这些对普通用户都是十分繁琐的过程。

    凯云实验室CTO杨威理曾在接受InfoQ采访时表示,目前我们还处于第三次迭代的初期。首先一个共识就是,区块链技术是第三次迭代的核心,这个技术已经提出很多年,有很多优秀的产品和项目推出。但是从终端互联网用户的角度来讲,这些产品作为 Web3 基础设施,目前还不足以匹配我们现在日常使用的互联网产品。

    此外,离开了监管、实现了自由的“去中心化社交”是否真的安全?这也是大多数人最担心的问题,他们认为,用户很可能一不小心踏入一片“黑暗沼泽”。

    比如Damus就是在让每个用户都能随意公开表达后,被各种垃圾信息甚至是不良信息刷屏覆盖,与其理想中构建的社区氛围完全相反,事与愿违。同时,Damus内置了比特币闪电网络,用户可以直接调用第三方闪电网络钱包支付,用于内容打赏和交易。但作为去中心化网络诞生最有价值的产品之一,比特币曾一度突破一万亿美元市值,即便如此,它的“商业化”价值几乎只体现在炒作和暗网交易上。

    有机构在2019年做过调查,93%的暗网市场支持比特币交易。号称“注重隐私”的数字货币,已经成为暗网最活跃的交易工具。去中心化的社交平台一旦失去监管,那么数字货币有极大可能成为不法人士的利器。

    因此,Web3社交所追求的自由,到底应该建立一个怎样的“丛林法则”,才能一边为用户提供去中心化平台,一边建立井然有序的氛围,是摆在开发者面前的一大难题。

    最后,据霞光社了解,去中心化赛道目前还没有出现一款头部产品,各类Web3产品也并未跑出一条清晰的商业变现路径,都在面临着生存困境。

    不过无论如何,去中心化的社交产品都为用户在Web2社交平台上所面临的困扰提供了现实的解决方案。刚诞生不久的Damus和背后协议Nostr都只是人类构建“去中心化时代”的一朵浪花,接下来一定还会出现越来越多这样的浪花,在反复试错的过程中,逐渐汇聚成一片新的海洋,让人们最终抵达Web3的美丽新世界。

    *文中的Harry、Ben、Nick均为化名

    参考资料:

    [1]《为何你需要拥抱Web3.0?多角度解读其重要性》,维斯曼笔记

    [2]《Web3社交协议Lens Protocol概况:运作方式、生态和展望》,Kadeem Clarke

    [3]《去中心化“推特”长啥样?一文了解Lens、Mastodon与Nostr三大社交协议》,Biteye

    [4]《今天你“去中心化”了吗:社交产品Damus大爆,颠覆推特就在眼前?》,品玩

    [5]《杀不死的“去中心化”》,甲子光年

    [6]《火遍国内外,Web3 的狂热与现实》,InfoQ

    [7]《分析正在崛起的Web3社交网络,解读Web3社交的现状》,Bankless

    [8]《几十万用户正在「逃向」这个小众社交平台》,爱范儿

    作者:王大路;编辑:宋函

    来源公众号:霞光社(ID:Globalinsights);看见新经济的万丈霞光。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霞光社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产品周报239期 | 抖音电商测试PC端购物与种草带货,爱奇艺恢复会员高清投屏登

    设计动态 2023-02-24
    早上好呀,又到周五了!来看看这周发生了什么吧~ 抖音电商对PC端进行重点建设,目前已先后在移动端和PC端对橱窗带货的新功能进行测试,重点围绕对橱窗内发布“种草内容”的带货能力。 2月20日,爱奇艺宣布已上线两项会员服务调整,包括为2023年2月20日仍处于订阅

    早上好呀,又到周五了!来看看这周发生了什么吧~

    抖音电商对PC端进行重点建设,目前已先后在移动端和PC端对橱窗带货的新功能进行测试,重点围绕对橱窗内发布“种草内容”的带货能力。

    2月20日,爱奇艺宣布已上线两项会员服务调整,包括为2023年2月20日仍处于订阅状态的爱奇艺黄金VIP会员,恢复720P和1080P清晰度的投屏服务,以及爱奇艺会员可在5台设备上登录,不再限制登录设备种类,若中途出现短暂不续费,尽管之后再续订,也只能享受 480P 清晰度投屏服务。

    一、值得关注 工信部:截至2022年底,我国千兆用户突破9000万户

    目前,我国千兆光网具备覆盖超过5亿户家庭的能力,5G基站数量达231.2万个。千兆城市平均城市家庭千兆光纤网络覆盖率超过100%,平均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达到22.2个,平均5G用户占比达到38.9%,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84个千兆城市重点场所5G通达率达到100%。截至2022年底,我国千兆用户突破9000万户,5G用户突破5.61亿户。

    消息称字节跳动双月OKR改为季度OKR,公司级的双月会改为季度会

    字节CEO梁汝波在内部发全员信,称会将业绩目标制定的和回顾的周期,从双月调整为默认季度。具体来说,会把双月OKR改为季度OKR,把公司级的双月会改为季度会。梁汝波在全员信中称,做出这个尝试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字节现在大部分业务相对成熟复杂,双月变化不明显,因此回顾周期可以更长。此外,具体的业务也可以有更加灵活的节奏。

    饿了么到店业务将与高德合并,新战局下更大一波裁员或将迎来

    阿里巴巴生活服务板块下饿了么到店业务(原“口碑”)将与高德合并。而据知情人士透露,伴随此次合并,阿里巴巴将在本地生活业务板块加大裁员力度,基本实现全部裁员,剩下个别并入高德。将到店业务与高德合并这一战略并不代表阿里巴巴选择放弃本地生活,而是预示着新的行业战局正在形成。此次饿了么到店业务与高德的合并,或将为阿里到店业务打开新的增长空间,高德也将迎来它的新使命。

    复旦团队发布国内首个类ChatGPT模型MOSS

    从复旦大学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获悉,国内第一个对话式大型语言模型MOSS已由邱锡鹏教授团队发布至公开平台,邀公众参与内测。MOSS可执行对话生成、编程、事实问答等一系列任务,打通了让生成式语言模型理解人类意图并具有对话能力的全部技术路径。这条路径的走通,为国内学术界和产业界提供了重要经验,将助力大语言模型的进一步探索和应用。

    消息称京东计划在3月初上线百亿补贴频道

    有消息称,京东计划在3月初上线百亿补贴频道。根据被曝光的内部PPT披露的上线节奏来看,关于百亿补贴频道前期的规则与品池共建、沟通、确认已经完成,现在则在筹备竞价系统上线、测试QA、审核商品等,并将在3月初正式登场。针对此消息,记者向京东方面求证,截至发稿并未得到相应回复,但从去年年末至今,京东零售业务板块的风吹草动,以及刘强东多次强调低价战略,现身国内等消息的释出,相关动作已然箭在弦上。

    二、产品动态 毫末智行推出全球首个自动驾驶认知大模型DriveGPT,4月公布最新进展

    毫末智行今日宣布,全球首个自动驾驶认知大模型正式升级为 DriveGPT,并将在 2023 年 4 月的第八届 HAOMO AI DAY 上公布其最新重要进展。据介绍,在自动驾驶领域,毫末在国内最早将 Transformer 大模型引入到数据智能体系 MANA 当中。

    聚合多家知名生鲜门店 “京东买菜”悄然上线

    有消息称京东正在低调测试“京东买菜”项目,且不排除后续独立频道、App等的可能。针对此,记者第一时间向京东方面求证,截至发稿并未得到回复。不过,记者注意到,京东买菜现为京东到家一级入口,聚合了多家知名生鲜平台,除了自家七鲜、永辉外,还有百果园、物美、叮咚买菜、家乐福等第三方商家,甚至还可以代购盒马。有长期接触生鲜平台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现阶段,京东买菜是将具备一定优势的生鲜平台、本地门店,聚合在频道中,强化消费者对京东到家“买菜”属性的认知。

    抖音电商测试PC端购物与种草带货

    抖音电商对PC端进行重点建设,目前已先后在移动端和PC端对橱窗带货的新功能进行测试,重点围绕对橱窗内发布“种草内容”的带货能力。抖音电商的购物功能已不再局限于移动端,正在对PC端赋予更多的电商购物能力,目前在直播间已经增加商品挂载功能,用户可以在PC端通过抖音APP扫码进行购物,这意味着抖音电商初步打通在PC端的购物场景,打造抖音版PC商城。

    天猫拟推小时购业务,阿里副总裁刘鹏挂帅

    天猫正在筹划“小时购”业务,该业务也被称为零售版饿了么,阿里巴巴副总裁、阿里巴巴B2C零售事业群总裁刘鹏为一号位,目前正在搭建业务团队。淘宝相关负责人回复记者称,“小时达”是淘宝既有在运营的业务,消费者可以在淘宝App首页点击“淘鲜达”就能体验生鲜果蔬、米面粮油、生活日用品等商品的一小时快送服务。目前淘鲜达由蜂鸟提供配送服务。

    饿了么旗下主打高端外卖的饿了么星选App已经停止运营

    饿了么旗下主打高端外卖的饿了么星选App已经停止运营,该业务为饿了么收购的百度外卖更名而来,这意味着曾经的第三大外卖平台饿了么星选(百度外卖)成为历史。饿了么相关工作人员证实了该消息,并表示早已在2021年就停掉了服务器,相关服务并入了饿了么App。目前,该App在各大应用商店已经无法搜索和下载。

    三、运营动态 饿了么上线“新店免单专场”,首批覆盖北京、上海等数十个城市

    “您开店,我免单”——为助力商家生意在新一年更好地“热启动”,今日上午,饿了么宣布将在平台免单活动中设立“新店免单专场”。针对2023年新上线商家,饿了么即日起将每天送出专项免单名额,相关免单金额全部由饿了么承担。

    爱奇艺恢复会员高清投屏登录设备规则:将继续提升用户体验

    2月20日,爱奇艺宣布已上线两项会员服务调整,包括为2023年2月20日仍处于订阅状态的爱奇艺黄金VIP会员,恢复720P和1080P清晰度的投屏服务,以及爱奇艺会员可在5台设备上登录,不再限制登录设备种类,若中途出现短暂不续费,尽管之后再续订,也只能享受 480P 清晰度投屏服务。

    美团在香港启动骑手招聘,据悉拟于数月内正式推出外卖服务

    美团正式进军香港市场,据招聘数据显示,美团已在多个渠道投放招聘广告,正式开启送递员招募。据消息人士透露,相信美团会于数月内正式推出外卖服务。据官方招聘文件显示,美团同时招募摩托车车手、单车骑手及“步兵”三种送递员。送递员收入由配送服务费、活动奖励及组别额外服务费组成。以行业标准一小时内送递约两单计,假设送递员当月做满500单且获得所有奖赏,车手收入最高可达3.5万港元。

    京东推“买贵双倍赔”服务规则:2月28日生效,对标拼多多和天猫

    京东商家中心宣布了《京东开放平台“买贵双倍赔”服务规则》,规则于2023年2月28日生效,且对标拼多多百亿补贴和天猫。规则指出,买贵双倍赔服务指消费者购买标有此服务标识的商品后,若其订单实付金额高于特定平台上同款商品的价格,消费者可在下单当天凭有效凭证申请与订单实付金额双倍差额的补偿。该规则适用于在京东开放平台JD.COM入驻开店的第三方商家,不含京东小店。

    腾讯XR计划引进MetaQuest2,参照任天堂引进合作模式

    在宣布部分解散XR(扩展现实)团队之后,腾讯并没有完全放弃对XR计划的探索。消息称腾讯XR未来将推进引入Meta旗下的Qculus Quest 2(VR设备)。目前腾讯暂未对此事发表回应。消息人士称,与Quest 2的合作也将参照腾讯代理销售国行版Switch这一模式。

    四、好文推荐 《快团团,正在“消灭”品牌》作者@假装是运营

    编辑推荐:曾经消费者偏爱大牌,觉得他们质量靠谱有保证;后来消费者偏向转向小而美、特色鲜明的品牌;现在消费者的决策不再轻易受到品牌影响,而是更相信社交关系链的声音。一批以“快团团”为代表的的团购产品正在成为消费市场的新势力,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点击此处立即跳转阅读

    《禁网18天,第127次点开视频软件》作者@墨饕

    编辑推荐:走在路上,随处可见“低头族”,在餐厅里,甚至能看到一对情侣低着头玩各自的手机。从什么时候开始,手机占据了我们全部的视线?网上曾经有个问题,给你足够的钱,一辈子不能接触网络,你会答应吗?有人答应也有人拒绝。在今天,完全脱离网络,会发生什么?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一个实验,一起看看。

    >>>点击此处立即跳转阅读

    《京东“百亿补贴”,商家策略曝光》作者@电商在线

    编辑推荐:近期,京东准备升级“百亿补贴”频道,这一次的百亿补贴会给京东带来什么?“百亿补贴”,还有多少蛋糕可以瓜分?本文对此展开分析,一起来看看京东的百亿补贴策略。

    >>>点击此处立即跳转阅读

    五、精彩问答 Q:为什么互联网大厂都想抢外卖这门生意?

    美团、饿了么争了好长一段时间,现在抖音宣布试水外卖到家,微信也想要入局“门店快送”

    欢迎来围观:点击此处,前往回答

     

    本文值得关注、产品动态、运营动态内容,综合选取自泡面小镇微信公众号、中国新闻网、品玩

    问题来自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旗下问答平台 ——  天天问 ,欢迎各位小伙伴前往交流、切磋~

  • 从买到智能电视到看上节目,中间还差4个会员、两分钟的广告

    设计动态 2023-02-23
    请问一台智能电视把人逼疯需要分几步?大概……从第一步“开机”起,用户已经炸毛了。“就想看个电视,结果被整破防了。”前不久,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吐槽自家买的海信智能电视,简直有毒。 网友吐槽海信电视 首先,想打开海信电视就不容易,它的交互模式让人感到迷惑。为了能在

    没想到步入新的信息时代,“看电视”仍然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从买到智能电视到看上节目,中间还差4个会员、两分钟的广告。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详细分析了用户在这个时代想看电视的困难和痛点所在。推荐对市场营销、用户体验感兴趣的童鞋阅读。

    请问一台智能电视把人逼疯需要分几步?大概……从第一步“开机”起,用户已经炸毛了。“就想看个电视,结果被整破防了。”前不久,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吐槽自家买的海信智能电视,简直有毒。

    网友吐槽海信电视

    首先,想打开海信电视就不容易,它的交互模式让人感到迷惑。为了能在有线电视和无线电视来回切换,一台电视会配备两个遥控板,分别用来控制电视和机顶盒。需要先用一个遥控器打开电视,然后按键切换到机顶盒信号,再用另一个遥控器进行操控。

    等了一分多钟,电视顺利开机后,看到的也不是节目,而是让人一个头两个大的操作界面,其复杂程度并不亚于智能手机。左边竖列有“影音娱乐”、“亲子教育”、“运动健康”和“便捷生活”四个选项,对应到右边相同类型的App。比如,在“影音娱乐”专区里,就有酷喵、芒果TV、银河奇异果等视频App。

    海信电视主页面

    点击进入某个视频App后,又需要在上方的综艺、电视剧、电影等选项里,选择自己想看的节目类型。这还没完,选完类型后,还需要点击细分的子类型。

    就拿优酷旗下的酷喵来说,在电视剧的类目下,还有“宠爱剧场”、“悬疑剧场”、“合家欢剧”等。智能手机尚且有触屏功能,交互相对更直接、便捷,但电视用户只能手握两台遥控器,和数十个按键做斗争,经常出现光标不动或乱跑的情况。

    等到真正找到想看的节目,已经半个小时过去了。更离谱的是,有的时候电视反应迟钝,遥控器按得太快就会闪退回主页面。刚才的一系列操作又得重来。过去那个“开机就能直接看节目,随手切换频道”的传统电视时代一去不复返。

    如今充斥在电视市场的,是年轻人吐槽、老年人不会用的智能电视,而层出不穷的乱收费、强制广告等乱象,更是让人闹心不已。

    近日,中消协点名智能电视平台“套娃式”收费,由于智能电视系统内各模块资源相互独立,消费者连续充值却仍无法观看全部视频内容。这背后,是近年来电视市场主要收费模式发生转变,电视厂商、视频内容平台等利益方都设法多“捞”一点,导致用户钱花出去了,体验感却极差。

    01 上千块的电视,光给人添堵 其他产品从“普通”升级到“智能”都是为了降低操作成本,改善体验,唯有智能电视反其道而行之,在逼疯消费者的路上更进一步。被迫看广告,成为用户使用智能电视的一个主要环节。电视开机先看开屏广告,电视剧播放前有贴片广告,看到一半有中插广告,视频暂停时有窗口广告,甚至关电视前还有关机广告……

    无孔不入的广告,让许多用户感慨:花了上千块,买的大概不是电视机,而是一块“大型广告屏”。今年1月,有消费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反映,自己买了一台海信智能电视,购买时商家没有告知有广告存在,广告无法关闭,时间超长,对他的身心造成严重影响。对此,海信客服管家的回复仅仅是:非会员在观看视频时会有片头广告,充值会员后将享受更好观看体验,可以除片头广告。

    黑猫投诉平台截图

    类似的情况并不在少数,《2021年智能电视开关机广告调研报告》显示,超过89.9%的消费者家中的智能电视存在开关机广告,86.09%的厂商没有设置开关机广告的“一键取消/关闭按钮”,而在购买前已知晓有广告存在的消费者仅占9.6%。

    B站博主对比电视有无开机广告如果以为看完广告就能好好看电视,那就天真了,还有庞大的会员收费体系在后面等着。看广告120秒,允许试看5分钟,并告知“该片为VIP专享”,想要接着看?交钱。爱优腾芒等主流视频平台,各家有各家的会员,许多独播的影视版权互不相通,想要看更全面的影视资源,就得开通不止一个会员。

    而且这些视频平台针对手机等移动端和电视端的会员,并不是同一个体系。也就是说,如果仅仅是移动端会员,在电视端是看不了VIP专享作品的。

    如果升级成电视端会员,要交的费用会更高。比如,爱奇艺的白金VIP连续包年首年为228元,次年续费348元;腾讯超级影视SVIP连续包年首年为278元,次年续费348元;优酷的酷喵VIP连续包月为35元,一年就是420元;芒果TV连续包年首年为248元,次年续费348元。

    芒果/爱奇艺/腾讯/酷喵电视会员

    仅四家主流视频平台的会员,一年就起码花费上千元。 除去视频内容平台,电视厂商们也有自己的会员体系,比如华为的超钻石会员、小米影视会员、海信聚好看影视VIP等,这些会员基本是整合视频内容平台的部分内容,比如小米会员主要包含爱奇艺的内容,海信会员则是优酷、芒果、华数部分内容的集合。这些会员也不便宜,华为的会员费为248元/年,小米的VIP年卡则是298元。

    更过分的是,开通电视会员只是一个开始,当打开少儿频道或体育频道时,系统又会提示必须开通专门会员才能观看。 智能电视“套娃式”的会员开通模式,让收费项目源源不断地出现。这样算下来,一年给智能电视交的费用,可能比买一台新的电视还要多。

    02 各方逐利,用户买单 智能电视的套路为什么这么深?究其根本,是智能电视行业长期发展以来,各方商业博弈后的结果。在智能电视时代,硬件已经不是主要的营收来源。自2014年小米电视2上市以来,电视市场的打法变了,主流趋势是电视尺寸越来越大,定价却越来越低。比如,如今小米一款65英寸的智能电视售价不到2000元,TCL一款55英寸的智能电视售价不到1500元。

    这背后的逻辑是,电视厂商想把硬件的钱补贴给消费者,把智能电视的开机率和联网率当做真正的“摇钱树”。

    也就是说,消费者付出了相对较少的硬件费用,但从此以后都需要接受各种增值服务的狂轰滥炸。智能电视本质上是互联网化的电视。在互联网体系下,其利益主体相对复杂,包含了电视厂商、牌照持有方以及视频内容平台方。三方都想要有利可图,最好的盈利模式就是:会员和广告。

    淘宝截图

    一般情况下,电视厂商和视频内容平台都会合作预装App,每卖出一台电视,视频内容平台都需要给到电视厂商补贴或者授权费。 所以电视预装的App越多,电视厂商前期能拿到费用也就越多,这也导致了许多定位相似的App同时出现在一台电视里。

    而智能电视里预装的App越多,会员的种类和收费模式也就会越多,造成各种会员体系交错冗杂,层层收费的现象出现。在这过程中,用户每开通一次会员,电视厂商和牌照方都会拿到一笔分成。视频内容平台为了覆盖其中产生的成本,又将费用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这也是电视端会员比移动端会员贵的原因。电视厂商自行推出的会员模式也是相似套路,把几个内容平台的资源进行整合,统一收取会员费,并从中赚取差价。

    至于广告,里面的水就更深了。试想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从打开电视到看上节目,中间的链路会那么长?从技术角度来说,智能电视不会比智能手机复杂,厂商完全可以设计出操作更加便捷的电视。

    如此“反人性”的设计,更大的可能是,用户每多增加一个操作步骤,就可以多插入一个广告,厂商也就能多赚一笔钱。

    《2021 OTT商业化白皮书》中提到,仅做到品牌曝光已然不能满足广告主需求,大屏内容营销正在从系统层、内容层曝光走向全链路闭环打通。

    其中,系统层的开机广告一直是各大电视厂商攫取利益的必争之地。 荣耀CEO赵明曾在采访中表示,每年每台智能电视开机广告收益是几十块人民币,以十年为一个周期,就会产生几百块的收益。再乘上千万级的电视保有量,光开屏广告业务就能达到百亿规模。

    电视开屏广告

    巨大的利益驱使下,导致用户被迫看广告的时间越来越长。用户们变成了电视厂商等利益方精心培育的长期“韭菜”,镰刀早就举起,长出来一波就收割一波。

    03 需求错位,“智能化”成原罪 必须要承认,看电视的人越来越少了。根据奥维云网提供的数据,2022年上半年中国彩电市场,全渠道零售量规模为1672万台,同比下滑6.2%;零售额规模为531亿元,同比下滑10.5%。同时,电视机的日均开机率也已不足30%。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抢夺市场,内容注意力转移到短视频上,电视行业在数字化时代“日落西山”是不争事实。年轻人越来越不爱看电视,而原本作为用户主力军的中老年人,却因为不会用智能电视,被迫将其抛弃。

    在很多电视厂商看来,处于信息娱乐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电视就不能只专注于“看”的功能,只有把它定位成家庭娱乐中心,才能重新换回消费者欢心。 智能电视的使用场景也从单一的收看节目拓展到游戏、K歌等多元化服务。

    电视K歌

    可结果却是,智能电视的功能越来越杂,真正能“打”的功能一个都没有。 90%都是用不到的功能,而剩下10%用得到的功能,却被广告和会员体系绑架,导致电视想看看不了,成了客厅里最大的摆设。

    在多屏时代,如何以更丰富的内容和更优质的体验留住剩余的观众,并吸引更多其他用户,是值得每个电视厂商思考的问题。电视刚刚兴起的那些年,一排人会围坐在一起,看画质不清晰、信号也不好的唯一一台老电视。电视在当时那么让人着迷的主要原因,或许是它起码做到了以观众为核心,满足了人们想“看电视”朴素愿望。

    作者:陈 妍‍;编辑:大 风

    来源公众号:锌财经(ID:xincaijing),新商业的记录者,新经济的推动者。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锌财经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微信做“小红书”,互联网吹响“融合”号角?

    设计动态 2023-02-23
    抖音做外卖、美团搞短视频、微信盯上小红书、小红书探索社交,大厂们开始攻入彼此腹地。 最近大厂们动作频频,在主业之外,开始尝试探索更多“副业”。近两年来一直布局重点本地生活的抖音,进一步逼向美团发起进攻,在最近开始了外卖业务探索,在北京、上海、成都三地展开试点。

    抖音做外卖、美团搞短视频、微信盯上小红书、小红书探索社交,大厂们开始攻入彼此腹地。融合成为了互联网2023年新的关键词,值得思考的是,当产品越来越相似,要如何做出差异化呢?一起来看一下吧。

    抖音做外卖、美团搞短视频、微信盯上小红书、小红书探索社交,大厂们开始攻入彼此腹地。

    最近大厂们动作频频,在主业之外,开始尝试探索更多“副业”。近两年来一直布局重点本地生活的抖音,进一步逼向美团发起进攻,在最近开始了外卖业务探索,在北京、上海、成都三地展开试点。

    而美团则从短视频反击,现在打开美团点外卖时,会出现约30秒的短视频内容向用户推荐美食内容。

    与此同时,微信公众号也迎来了升级改版,开始“小红书化”,推送以“图片+短文字”的形式出现。小红书转而探索起了社交,最近近日,小红书更新群聊功能,上线了“群聊广场”,探索陌生人兴趣社交。

    融合成为了互联网2023年新的关键词,究其原因,都可以归结为流量焦虑。 不过值得思考的是,当产品越来越相似,要如何做出差异化?

    01 微信再发力短内容,复刻“小绿书” “今天,换个方式见面。”近日,微信官方信息第一出口“微信派”公众台推送了这则推文。不同于过去图文相间的模式,这则图文以“图片+短文字”的形式出现,上方是图片,下方是配文,任谁看了都都要感慨一句“像极了小红书”。

    这也是继微信视频号后,微信在短内容上的又一次探索。

    早在2020年1月,腾讯副总裁、微信创始人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Pro上就提到:微信的短内容一直是要探索的方向,顺利的话可能近期会和大家见面。而之所以要发力短内容,张小龙在演讲中谈到,是基于对微信发展历程上“两个小小失误”的反思而得出,张小龙说,公众号“一不小心做成了文章作为内容的载体,使得其他的短内容的形式没有呈现出来,那使得我们在短内容方面有一定的缺失。”

    很快, 微信的视频号开启内测,微信也迎来了短内容时代。 最开始的视频号内容仅支持1分钟内的视频,或者9张以内的图片,随着在短内容的上探索,视频号的时长、形式也更加丰富。

    继“微信版抖音”后,如今又开始试水“微信版小红书”。

    根据微信方面公布的信息,公众号本次图片消息功能升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可以填写标题;描述语由140字扩充为1000字;用户在手机上可以横滑浏览所有图片,展示比例为3:4。

    目前,新功能已经在移动端上线,公众号管理者可自由使用;PC客户端和网页版的图片消息仍保持瀑布流形式,尚未改版。

    而之所以要复刻抖音和小红书,源于微信用户增长放缓的焦虑。

    跟用户增长放缓有着很大的关系。德邦证券一份研报显示,从2018年初到2020年底,下沉市场微信的新增用户数量呈下滑趋势,2018年,微信平均每季度下沉市场新增用户为320.75万。而2020年,微信平均每季度下沉市场的新增用户为158万。

    而抖音发布的《2020抖音数据报告》显示,截止2020年8月,抖音日活跃用户突破6亿,而在2020年1月,抖音日活为4亿,这样增速也让微信看到了用户增长的新方向,

    而如今在整个互联网用户增长见顶的大环境下,小红书依然保持着稳定的增速。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平台月活已达到2亿,而截至2022年8月,小红书App月活跃数据同比增长34%,增速超过30%。

    在微信布局视频号后,凭借着超10亿的DAU迅速打开了市场,数据显示,2022年视频号看播规模增长300%,看播时长增长156%。

    而微信公众号的用户数相比小红书,同样也占优势。张小龙曾透露,每天有3.6亿用户读公众号文章,远超小红书。

    不过微信公众号的用户多为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在小红书上,用户可以是输出者也可以是接受者,超高的用户粘性也由此而来。若微信不改变用户的位置关系,仅仅在模式上进行复刻,很难成功造出“小绿书”。

    02 字节腾讯先后折戟的社交,小红书能做成吗? 尽管用户增速不弱,但小红书同样在身处焦虑。

    最近一段小红书的更新越来越频繁,从视频流入口到网页版小红书,小红书又把目光放在了社交上。

    近日,小红书更新了群聊功能,上线了“群聊广场”,探索陌生人兴趣社交。从消息页右上角的群聊入口,用户可以自行创建多个群聊,来邀请好友加入,也可以通过关联笔记,邀请陌生人加入。

    另外,小红书还推出了密友社交功能“咻咻”,用户在桌面添加咻咻小组件,就能接收绑定好友分享的照片,不过目前咻咻目前仅能绑定一位好友。

    不过社交这条路并不好做,抖音、腾讯都在社交上多次栽过跟头。近两年来,腾讯推出过猫呼、有记、朋友、灯遇交友、回音、轻聊、欢遇等10多款社交产品,但始终没有水花;抖音的多闪、飞聊、派对岛、抖音小窝、抖音仔仔、抖音聊天也先后折戟。尽管做出过微信、抖音这两款王牌产品,但是此前的经验似乎并不能为之后的产品铺路搭桥,如今小红书也开始押注社交,能否成功仍是个未知数。

    不过相较于流量上的焦虑,小红书最大的痛点还是摇摆的战略方向以及商业化探索上。

    行至创业的第10个年头,小红书仍未能上市。2021年11月完成第六轮融资后,小红书估值达200亿美元,是微博市值的4倍,知乎市值的20倍,B站市值的2倍多。

    2021年4月,小红书曾传出年中前后计划赴美上市,当时小红书回应称,对传闻不予置评。而到了7月,彭博社消息称,小红书暂停在美国上市。

    一方面彼时国内的监管收紧,另一方面小红书的商业化模式仍不明朗,小红书也就此错过了最佳的上市时机。而B站和知乎先后在2021年3月和2022年4月成功上市。

    作为一个内容种草社区,小红书的运营无疑是成功的,淘宝推出的“逛逛”、字节的“可颂”以及最近微信公众号的改版更新,都是在复刻小红书。

    但小红书至今的商业化仍主要靠广告,这样单一的商业化模式,也将小红书推向危险边缘。这些年来,小红书也曾多次尝试探索更多的模式,却始终差了一口气。

    早在2019年,小红书就开始探索电商,试图在站内形成一个「达人营销+直播电商+自营电商」的商业化模式。2020年小红书广告收入占总营收的80%,剩下20%为电商收入。

    广告与电商营收比重的严重失衡,也进一步加强了小红书构建电商闭环的原因。2019年,几乎跟抖音同期,小红书发力直播电商,并于次年正式上线直播功能。为了规范平台内部达人与品牌的合作,小红书于2021年上线了蒲公英平台,8月推出了“号店一体”机制。

    为了做闭环,小红书推出了各种政策来切断外部引流链接,并在2021年8月切断了淘宝外链,但流量差异、软件设施、变现速率等问题都让达人们很难把变现阵地放在小红书上,最终小红书的电商闭环未能实现。

    如今的小红书依然处于商业化尴尬期,如何在广告之外拓展更多商业化的可能成为挥之不去的一块心病。

    03 2023年,互联网大厂吹响“融合”号角 大厂在业务领域的互相侵入,不难看出,互联网大厂的战场正在发生转移,从疯狂的投资、收购转向了拓展新业务。 2022年互联网大厂投资并购事件共190起,总体比2021年少了61.5%。

    整个2022年,抖音合计并购7家公司,是2022年并购最多的互联网企业。而在2014年底至2022年初抖音投资、并购多达240多起,涉及教育、金融、汽车、房产、医疗、本地生活、游戏、文娱、人工智能、企业服务、元宇宙等近20个领域。

    在降本增效的浪潮下,2022年1月,字节跳动投资部门被全部裁撤。投资大户腾讯,同样也在2022年改变了业务重心。

    仅2021年,腾讯就收购和投资了超过100家游戏公司。2022年腾讯开始把投资重心转移到了海外市场,海外投资的比例从2021年的16.3%提高到了2022年的41.6%。同时投资数量也大幅下降,2022年前三个季度,腾讯在全球范围内仅投资了11家游戏公司。

    疯狂的买买买时代已经过去,如今大厂们转而开始从业务端深入彼此腹地,最终形成了当下业务大混战的局面:抖音从团购到外卖、美团重新拾起短视频,社交平台成了香饽饽。

    什么热闹做什么似乎成为了互联网业务的共识,从去年的元宇宙到今年的ChatGPT,大厂们不停追赶新的风口,而风口之下什么才是真正需要探索和深耕的,仍是互联网的未解之谜。

    作者:把青;编辑:明明

    来源公众号:娱乐独角兽(ID:yuledujiaoshou),聚焦于泛娱乐领域创业报道。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娱乐独角兽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ChatGPT走俏:车载语音交互“驶”向风口

    设计动态 2023-02-23
    去年11月,ChatGPT横空出世,短短几个月就成为现象级应用软件。 和“什么都能往里装”的元宇宙相比,这款聊天机器人似乎更接地气、更有实用价值。ChatGPT上线后,很多用户怀揣好奇心与其对话,其对很多宏大问题给出的答复着实令人称叹。 但惊喜之余,人们很快发

    ChatGPT的出现让许多领域都看到了发展的更多可能性,那么对于车载语音赛道而言,ChatGPT技术的加持是否可以为其带来更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和更让用户满意的智能交互体验?不如一起来看看本文作者的解读和分析。

    去年11月,ChatGPT横空出世,短短几个月就成为现象级应用软件。

    和“什么都能往里装”的元宇宙相比,这款聊天机器人似乎更接地气、更有实用价值。ChatGPT上线后,很多用户怀揣好奇心与其对话,其对很多宏大问题给出的答复着实令人称叹。

    但惊喜之余,人们很快发现,目前多数AIGC公司都在C端引流阶段,未来用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去赚钱,大家都还在摸索中。这时候,为聊天机器人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才能释放其商业价值。

    对于汽车领域而言,由于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具备越来越智能化的属性,尤其是语音操控已经成为一些高端智能车型的标配。在ChatGPT技术的加持下,车载语音赛道是否将迎来快速发展的契机?

    一、车载语音行业的一阵暖风 车载语音交互系统是智能汽车的一个细分领域。相比传统的触屏操作、按键操作,通过语音的方式完成对车辆控制,驾驶者双手无需离开方向盘;和手势操作相比,语音交互的学习成本也要更低一些。

    正是具备了这些优势,车载语音交互在前几年受到市场热捧,曾是车企争相上马的智能化配置。据天眼查APP搜索显示,目前国内和车载语音相关的公司数量已经达到196家。

    然而从去年开始,前装车载语音市场已经进入瓶颈期,尤其是前装搭载率的上升空间受限,产品价格也持续下滑,这个细分市场也比当初冷清了不少,一些供应商车载产品板块的收入甚至出现了下滑。

    以科大讯飞为例,作为中国智能语音行业的领头羊,据其2022年半年报数据显示,汽车智能网联相关业务(主要来自车载语音)实现收入1.69亿元,同比下滑5.72%。

    众所周知智能化是汽车发展的大趋势,车载语音行业为何没能顺势成长起来?

    从用户端的反馈来看,很多车载语音系统的智能程度普遍较弱,体验差强人意。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小鹏、蔚来等少数高端品牌会将更高级的车载语音系统作为差异化卖点。

    “车载语音的装配率其实不算低,价格普遍也不贵,但是用户体验很一般,噱头成分比较大,在很多用户看来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鸡肋’配置。”某车载语音厂商销售经理向谈擎说AI表示。

    事实上,一些车企对语音交互技术的掌握也不够成熟,导致产品体验欠佳,不仅不能提升智能体验,还给用户带来麻烦。

    例如此前一位汽车大V曾曝出极氪001的一个奇葩BUG:后排语音控制平均每5分钟误报一次,错误地认为后排有人呼唤它。“如果想听着音乐,安静在车上休息一下,你得屏着呼吸,一动不动,不要让车子探测到你还活着,否则它就会【后排我在】”。

    可以发现,目前的车载语音行业主要卡在技术不成熟、体验鸡肋上。那么 在ChatGPT的大模型、自学习等技术加持下,如果车载语音的应用体验能够取得突破,或许真的可以让不温不火的车载语音行业重启希望。

    事实上,已经有车企和供应商开始行动了。

    近日,背靠百度的集度汽车已经宣布,将融合“中国版ChatGPT”文心一言的全面能力,打造针对智能汽车场景的大模型,用于增强旗下首款车型ROBO-01汽车机器人的自然交流。

    科大讯飞作为车载语音行业头部供应商,也看到了这波浪潮中的机遇。近日科大讯飞研究院发布针对ChatGPT的万字解读,并透露自己的技术积累和相关产业布局。据悉,科大讯飞计划推出“1+N”架构,提高大模型在汽车人机交互等领域的实用性。

    当下围绕对话机器人的军备竞赛已经开始,对于车企而言,或许应该思考如何把新一代车载语音和车内场景深度融合,培养驾驶者或乘客使用语音交互的习惯,乃至形成有效的商业模式。

    二、聊天机器人“上车”,情感智能不再是噱头? 关于对话机器人该如何赋能车载语音,很多车企和供应商都在摸索的过程中。对车企而言,对话机器人+车载语音交互的技术组合一旦成熟,主打情感智能的汽车品牌或许可以挖掘出更多车机体验上的亮眼功能。

    造车这条赛道的残酷性在于, 精准有效的品牌定位其实并不多 。例如东风旗下岚图汽车,定位是“零焦虑高端智慧电动品牌”,但零焦虑只是因为旗下有增程式车型,而且智能配置在小鹏、蔚来等同类竞品中也弱了一截,除了奢华的内饰,再也看不出高端在哪里。

    此外,还有主打“健康”的创维汽车、主打“情感智能”的阿维塔。从它们孱弱的销量来看,其品牌定位并未能打动用户心智,仅仅做到了凸显自己和别的品牌有所不同。从市面上多家媒体的整体评价来看,以上几家车企的品牌定位其实是“噱头大于实际”。

    对于很多还没过量产“生死线”的新势力而言,定位既不能太low,也不能名不副实,这是个难题。

    新能源变革时期,新势力车企应运而生,导致现在汽车品牌太多,智能汽车陷入同质化竞争。如何找到一个好的品牌定位,对一个汽车品牌的破圈颇为关键。

    但难就难在,好的定位已经被头部车企抢占,而且这些车企会围绕品牌定位持续不断进行研发投入和品牌运营,从而强化品牌定位的标签,筑造企业的竞争壁垒。

    而随着ChatGPT热潮的催化,相关供应商的布局之下,主打情感智能的初创车企或许会找到品牌定位的一种新解法。

    从技术分类来看,对话机器人有任务型(Task)和闲聊型(Chat)。当前车载语音功能鸡肋,是因为它的底层是未完全成熟的任务型对话系统。而 一旦引入了闲聊型对话系统,车机系统可能会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向更加富有个性化和情感化的语音交互方向转变。

    彼时,作为新一代移动终端的智能汽车,也将成为个人的智能生活助手,甚至是虚拟朋友。

    从ChatGPT展现的智商来看,当这种基于大模型的对话机器人有了大数据的不断“喂养”,已经可以胜任与人闲聊,而且足够博学多识,甚至情商颇高。也就是说, 对话机器人可以让车载语音助手的智慧更接近真人,那么车企在这种技术的加持下,情感智能或许会成为一个不错的品牌定位。

    当车载语音实现了从“执行任务”到“陪伴闲聊”的跨越,离流量变现或许就成为可能。

    之前蔚来在车机上投放广告,曾引发一些用户不满,这件事其实可以抽象理解为车机的智能化程度不够,用户只能接受它接收并智行人的指令,而不接受它反过来向人输出信息。

    换言之,这样的车机智能化程度太弱,无法跳出工具属性的本质。对车机信任度过低,这时候你推广告,用户本能地抗拒。

    而一旦车载的AI语音助手进化为闲聊型机器人,和用户长时间互动之后,就像用户肚子里的蛔虫一样了解用户本人,甚至用户已经离不开了,有啥问题都要习惯性问问它,这时候给用户推荐个东西,谁还会抗拒呢?

    去年新东方转型直播带货,主播董宇辉靠着丰富的知识储备,诗词金句脱口而出,引领了“知识型带货”的风潮。同样的东西,很多观众去东方甄选直播间购买,其实凸显出一个“知性聊友”的商业价值。

    由此或许可以大胆预想,当未来的智能汽车都内置了一款足以胜任闲聊各种话题的聊天机器人,偶尔带个货,怕是谁都会心甘情愿剁手吧。

    三、聊天机器人“上车”不易 闲聊型车载语音机器人的前景相当美好,不过当前ChatGPT的落地场景只是刚刚看到一些雏形,但基于这些落地的场景如何摸索出可靠的商业模式,还需要克服不少困难。

    其一,聊天机器人作为车载应用程序,安全问题是第一个必须跨过的难关。

    首先驾驶安全一定是第一位的。有测试表明,尽管驾驶者两手保持黏在方向盘上,最多能使人走神27秒,如果这时候智能驾驶系统需要接管,就算驾驶人的手还在,心已经回不来了。

    “除了驾驶过程中和AI车机闲聊,其它时间很少会待在车内,所以使用频次不高。要想让聊天型车载语音机器人大量上车,前提条件是,先实现无需用户接管的L4级自动驾驶。”就职于某车载语音厂商的技术人员吴亮(化名)向谈擎说AI表示。

    另一方面, 用户隐私数据的安全也不能忽视 。 之前在互联网行业,大数据杀熟、诱导沉迷算法等乱象引发用户不满,引起监管部门高度重视,《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相继出台施行。基于对话机器人的车载语音在走向商用之前,势必要有新的政策出台来规范这块市场。

    此外,车载语音需要能够准确识别出车主,如果声纹识别模块有bug,可能还会有财产安全方面的隐患。去年,某短视频平台博主就演示了车载语音的安全漏洞,锁车后居然在车外通过语音唤醒了车机,并成功打开了车窗。如果他人的汽车被陌生人唤醒,车内物品岂不是有失窃的风险。

    其二,聊天机器人的性价比美吗?

    ChatGPT的智慧基于大模型和强大算力,OpenAI曾为了让GPT-3的表现更接近人类,用了45TB的数据量、近1万亿个单词来训练它,而ChatGPT背后的GPT-3.5模型已增加至1750亿个参数,如此庞大的模型背后,投入的运营资金也是巨额的。

    据半导体产业分析机构SemiAnalysis估算,ChatGPT一亿的月活用户每个月只做一次对话,每月也至少需要5682万美元(约合3.86亿元人民币)的维护费。

    而且仅有大模型和用户端的数据源还不够, “下游应用企业要提供垂直领域的服务,仍然需要基于行业知识自建知识库和模板,这部分开发成本也要考虑进去。”吴亮表示。

    其三,主机厂与供应商之间的非合作博弈可能是发展的阻碍。

    真正的智慧语音交互需要机器经历一个自学习的过程,而部分必要的“学习资料”,也就是用户在车内场景的语音数据,其实是由车企来采集的,提供给供应商使用的。车企作为产业链下游的需求方,在自研发展过程中,同样担当了供给方的角色。

    因此这个赛道最理想的发展途径,是多个供应商、甚至多个车企之间合作与共建。但由此也产生了和自动驾驶行业相似的问题,有数据量优势的主机厂可能不愿意把数据共享给其他车企。

    目前有车企为了语音识别的准确率,已经采用了多家语音供应商,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比如2020款奥迪A4L语音系统同时搭载了Cerence和天猫精灵的语音模块。在使用中,用户输入任何一个指令,两个通道都要跑一遍,最后统一口径实行指令,导致语音识别的流畅度不佳。

    可见, 真正能够实现“陪伴闲聊”的语音机器人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工程,不同供应商和车企之间是非合作博弈关系,也不利于智能车载语音的发展。

    四、结语 ChatGPT将给车载语音乃至汽车行业带来多少增量?仍是一个未知数。

    倘若真如比尔·盖茨所说,“ChatGPT出现的重大历史意义堪比PC和互联网”,那么科技圈短期内的躁动倒可以理解,毕竟一颗参天大树不是一天长成的。

    事实上,去年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就提到了一款软硬一体机器人的开发计划。其中提到,2025年~2030年,其软硬一体机器人会进化为“陪伴机器人”,可以自主学习知识和了解用户的生活习惯。

    也就是说,作为中国智能语音行业的领头羊,最早开发出陪伴机器人的时间点是2025年。

    这个时间点不算很快,但值得期待。或许随着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的入局,一个具有情感、知冷知热的车载聊天机器人走进生活也不会太遥远了。

    参考资料:

    [1]「打不过」ChatGPT,就加入,霞光社

    [2] 车载语音交互「停摆」,高工智能汽车

    [3] 车载语音「崛起前夜」,建约车评

    [4] 车载语音交互迎来新风口,企业如何探索破局之路,亿欧

    专栏作家

    郑开车;公众号:谈擎说AI,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关注新能源汽车和无人驾驶。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抖音超市的尽头,可能是天猫小店

    设计动态 2023-02-23
    人们对抖音外卖的关注度似乎超越了抖音超市。 氢消费在梳理过抖音外卖的相关文章后(抖音“轻”外卖,美团怕了吗),再反过来看抖音超市对此又多了新的理解。 在“万物皆可送”的时代,“近场电商”的吸引力越来越足,无论是平台还是自营模式,太多人已经搅进这场战役。 比如京

    前端时间,抖音超市正式上线运营,只是线上商超这一领域已有其他玩家入局,作为后发选手,抖音后续如果想走通超市形态并挖掘更多增长空间,可以考虑往哪个方向靠拢呢?也许线下小店模式会是选择之一。一起来看看作者的分析和解读。

    人们对抖音外卖的关注度似乎超越了抖音超市。

    氢消费在梳理过抖音外卖的相关文章后( 抖音“轻”外卖,美团怕了吗 ),再反过来看抖音超市对此又多了新的理解。

    在“万物皆可送”的时代,“近场电商”的吸引力越来越足,无论是平台还是自营模式,太多人已经搅进这场战役。

    比如京东在即时零售/同城零售/本地生活布局,除小时购、京东超市等之外,京东新百货,也开始从零开始自建线下门店网络。

    抖音超市静悄悄的上线,但绝不意味着边缘化的项目。

    没有宣传和推广,抖音超市实际在去年8月便发布了招商细则,接连在去年10月进行城市试点后,于今年1月全国正式上线。乘着“春节不打烊”的东风才逐渐进入消费者的视线。

    据剁椒TMT报道,有业内人士透露,抖音超市团队第一年的GMV目标在百亿左右,现在的模式不是最终态。起初日GMV只有一万左右时,没有动摇到抖音加码超市业务的决心。

    在SKU数量、物流配送和供应链等层面上,抖音超市自然无法与成熟的天猫超市、京东超市匹敌。更多的对手也在虎视眈眈,例如美团、饿了么等即时零售平台,物美、山姆等商超线上app。

    不过,无论超市形态的前路多么困难重重,这都是抖音不得不迈出的一步。短视频和直播电商的红利几近消失,建立“人找货”的传统货架电商尤为重要。更何况,抖音超市也是为抖音支付铺路的最好方式,为抖音金融业务带来更多想象力。

    作为后发选手,抖音能走通的或许是线下小店模式。

    从数量上来看,社区店、便利店和夫妻店等门店数量全国有成千上万,若成功收编必然能形成庞大的品牌规模效应。最关键的是,抖音在下沉市场也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或许更容易弯道超车。

    便利店“15分钟生活圈”的特点,不仅能弥补抖音超市在商品品类、物流配送的短板,另一方面,其潜在的社交、餐饮和文化空间,都蕴含着巨大的想象空间。

    一、“面子”大致趋同,“里子”却略显粗糙 抖音超市,在沉默中悄悄上线。

    没有强势的宣传,也没有海量的推广,抖音超市的入口甚至需要用户在搜索栏或购物入口内输入关键词才能进入。

    即便低调上线,也难掩抖音超市的野心。

    这不是抖音第一次正面硬刚淘宝、京东。从打出“兴趣电商”的差异化标签以来,抖音正在越来越“淘宝化”,逐步搭建起货架电商的模式。

    从界面与功能来看,抖音超市与天猫超市、京东超市基本无异,都是品类分类、秒杀商品和精选商品。只不过,天猫超市开设有半日达入口,更方便用户的加急选购需求。

    当然,“面子”可以做到大致趋同,但“里子”却很难复制。

    从实际体验上来看,抖音超市的“里子”略显粗糙。

    氢消费分别在抖音超市、天猫超市和京东超市购买了一款90只加厚手提背心垃圾袋,价格分别是11.9元、16.17元和1元。单从价格党的视角来看,京东超市更胜一筹。

    凭借成熟的物流优势,天猫超市和京东超市的订单均做到隔日达,即便选择与顺丰、中通快递合作,抖音超市的订单还是稍晚地在第三天到达。

    不过,抖音超市在商品包装上十分用心。区别于天猫超市和京东超市的快递袋包装,不仅使用了更有质感的纸盒包装,还在里面塞满了快递气泡袋,这是主要用于小体积易碎、易损坏、少精密货品的包装。

    另一方面来看,过于精美的包装多少有些大材小用。

    与精美包装相反的是,三款不同平台的垃圾袋质量却是京东超市>天猫超市>抖音超市。

    △从左至右依次分别为在天猫、京东、抖音平台购买的垃圾袋

    可以看到,京东超市售卖的垃圾袋更为厚实,质量也更好。而来自天猫超市和抖音超市的垃圾袋虽不相上下,但质量上也是前者略占优势。

    同样的购物体验,体现在评论区。

    在抖音超市的购物评论区里,大多用户给出的好评是基于物流速度和物流服务,不少用户给商品打出差评,甚至投诉,差评理由以商品质量差、性价比低居多。

    很显然,抖音超市没有占到太多上风。

    首先,抖音超市尽管商品品类方向主打高频日用百货,其SKU数量与已经非常成熟的天猫超市、京东自营对比来看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其次,平台的大额补贴只是拉新的常规操作,很难避免补贴力度减弱后,用户流失至其他平台的情况。

    在价格优惠和物流上,抖音超市具备的优势也并不突出。想凭借薄利多销的日用品拉开价格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物流的效率更是取决于其他物流公司。

    更重要的是,从性质上来看,天猫超市和京东超市均为自营店,抖音超市却是平台行为,目前还算不上完全的自营。

    尽管以“抖音速度”快速搭建起了“面子”——线上超市,但长路漫漫,在天猫超市和京东超市两位“老大哥”面前,抖音超市还是要补足“里子”——运营和品牌效应的差距。

    二、迈向货架电商的关键一步:沉淀用户数据的缝合线 实际上,无论抖音超市能否在短期内超越天猫超市和京东超市,这都是抖音需要迈出的关键一步。

    除了建立“人找货”的电商场景,抖音电商还要为自己的支付场景铺路。

    伴随着直播电商红利的消失,电商平台们不再只依赖于头部主播。在直播如日中天时,淘宝曾率先鼓励商家和品牌进行自播,这个动作也被业内看成是淘宝释放的信号——直播这门生意不能仅依靠头部主播存活。

    头部主播带来的教训有很多,电商平台们也不约而同地处在阵痛边缘。

    最早辛巴辛有志被封杀,快手的GMV因此呈现出曲线,后有薇娅、李佳琦的消失,淘宝直播度过了一个没有硝烟的“618”。

    头部主播的不可控性,还体现在主播的流动性。

    自从抖音直播搅动直播电商行业,部分品牌从淘宝转战拥有流量洼地的抖音,相应地,部分抖音主播来到淘宝直播带货,将流量换了个地方进行变现。更有去年“双11”期间,在抖音走红的东方甄选和罗永浩投入淘宝直播的怀抱。

    如今,主播的纷争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电商平台也回归聚焦自身的拉锯战。

    如果将“兴趣电商”视为抖音快速构建电商生态的奇招,那么,抖音超市则是抖音迈向传统货架电商的重要尝试。

    毕竟,“兴趣电商”的天花板不够高,大多数用户产生的消费行为都来自“觉得挺有意思就买”的冲动型购物心理。

    抖音电商想实现更突破的发展,势必要走向更广的电商市场。

    实际上,抖音电商也正在一步步构建传统电商。

    从最初的取消外部链接,开设抖音小店,再到正式上线抖音超市,都是在逐步将“人找货”的途径变得更清晰。

    当然,作为电商平台,除了优质内容和商品之外,在技术、供应链、商城搭建、商品管理、商家的选择,以及平台治理等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这些是淘宝、京东等成熟的电商平台依托货架电商的模式,天然形成的平台壁垒。

    更何况,在“兴趣电商”的角色定位之下,抖音电商也面临着低转化率和复购率,以及高退货率的问题。

    《2020年中国直播电商行业研究报告》显示,直播电商平均退货率为30-50%,高于传统电商退货率的10-15%。

    也就是说,高居不下的退货率,也在倒逼抖音电商不得不尽快搭建起成熟的货架电商。

    更重要的是,抖音支付作为抖音在业务布局上的缝合线,是抖音布局金融领域的重要基建。

    在拥有庞大流量池的基础上,抖音可以凭支付业务沉淀用户数据,进而更了解用户的生活习惯和消费偏好,生长出更广阔的场景和业务。

    为此,抖音商场推出抖音支付相关的优惠,试图培养用户的支付习惯。用户在抖音超市确认订单页面选择抖音支付并绑定银行卡,可以获得5-10元支付券;开通抖音月付可以一次性立减6元。

    毫无疑问,抖音超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是抖音电商继续扩张商业版图的重要一程。

    三、突围的机会可能是线下小店模式 对于抖音超市来说,其对手不单单是天猫超市、京东超市,还有来自物美、山姆等超市线上app、美团和饿了么等即时零售的各赛道玩家。

    要知道,天猫超市和京东超市,在培养消费者心智上付出了不少代价。

    最早京东超市选择自营模式,负责商品的采购、销售、物流到售后服务全流程。又在物流层面收购“达达”,借助沃尔玛物流线建立自营物流线。

    而天猫超市选择平台模式,要求商家入驻,物流则在前期以来与第三方圆通、中通快递等合作。

    仅仅是为了建立成熟、完善的商品品类,京东起码耗资200亿元的品类投资,而天猫一般在商家、消费者补贴上都要花费动辄几十亿的补贴。

    在京东用“在三个月内投入10亿元进行物流的建设”喊话天猫时,天猫给出的回复是宣布启动“双20亿计划”——20亿元继续补贴消费者,20亿元用于打造供应链、商品结构和服务升级。

    “兴趣电商”只是一块敲门砖,抖音超市想要与天猫超市和京东超市匹敌,势必要先快速走过二者曾走过的路。

    以物美、山姆等为首的超市线上app 既有强大的仓储能力,又拥有根深蒂固的用户心智。近年来商超app逐渐补齐运力上的短板,在仓储、配送上也令抖音超市望其项背。

    美团、饿了么等平台虽不直接拥有商品,但选择和商户合作,由骑手完成配送。据了解,美团有注册数量超过1000万的外卖骑手。此外,天猫超市经过多年建仓,能够保证大多数一二线城市的大部分商品实现次日达甚至当日达。而抖音超市现阶段只能依赖顺丰同城的快递员。

    作为后发选手,抖音能走通的可能是线下小店模式。

    全国共有成千上万的小超市、夫妻店,抖音拥有的庞大用户群体和下沉市场,使其在用户端具备极大的优势。如果能收编这些小的门店,抖音超市在线下小店上或许能做到弯道超车天猫超市和京东超市,整合出庞大的品牌化效应。

    从数据上来看,天猫小店和京东便利店已经为线下小店做出优秀的样本。

    根据O2OMind显示,2021年三大O2O平台中,美宜佳以14.85亿元营收居榜首,京东便利店以8.39亿元排名第二,罗森(5.62亿元)、天猫小店(4.95亿元)、7-Eleven(3.07亿元)、全家便利店(1.86亿元)居3-6位。

    更重要的是,便利店还是一个信息岛,也是前端的流量抓手。这也与抖音商城的前端数字化发展、后端的大数据分析处理相契合。

    另外,近距离的便利店形态以“15分钟生活圈”形成区域规模效应,如果能整合社区便利店,或许能弥补抖音超市在建仓和物流上的短板。

    便利店的社交化、场景化等特色,也利于抖音继续拓展内容形态、用户群体。

    便利店不仅仅售卖商品,还要承载各类文化、社交和服务。社区化的便利店聚集成小业态的集合体,或许能产生更大的效应,未来在社交、餐饮和文化空间等都具备一定的想象空间。

    作者:八月;编辑:李可馨

    来源公众号:氢消费(ID:HQingXiaoFei),新消费,新空间,新青年。冷静观察,理性热爱。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氢消费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不同公司的交互设计师,职责有什么不一样?

    设计动态 2023-02-23
    随着工业智能化以及互联网的大规模发展,在现如今用户为王的环境下,用户体验在企业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进而决定了其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的获利。 产品想要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这其中的交互逻辑必须要符合用户的需求。 以互联网产品为

    越来越多企业开始重视交互设计在互联网产品中发挥的作用,那么交互设计师的日常职责是什么?不同的业务方向、组织架构、公司规模,工作内容会有怎样的差异?作者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一起来看看吧~

    随着工业智能化以及互联网的大规模发展,在现如今用户为王的环境下,用户体验在企业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进而决定了其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的获利。

    产品想要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这其中的交互逻辑必须要符合用户的需求。

    以互联网产品为例,由于它们产品类型、功能接近,免费使用,因此用户的背叛成本也较低。为了让自家产品脱颖而出,获得更多的产品忠诚度,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交互在互联网设计中的地位。

    由于业务方向、组织架构、公司规模等多方差异,交互设计在不同公司中的职责也有所不同。

    今天本文将围绕交互的职责展开,包括不同公司以及产品不同阶段的职责差别、交互设计流程等,一起来看看吧~

    01.不同类型的职责差异 有同学会有疑惑为什么讲差异,直接陈述工作流程中每一步的工作职责会不会更好?

    这是因为我们周围有很多同学会抱怨自己公司没有留有足够的时间去调研分析,不重视交互体验,干的事很杂,没有完整的流程等,这些现状的背后可能有三方面因素:公司的业务差异、产品的发展差异、团队规模差异。

    1.1公司的业务差异 B端与C端的交互设计师因为业务方向的差别,服务人群、用户需求、产品诉求等发力点等都不一致。这就导致了它们交互的工作职责有所差异。

    C端关注人性,B端关注组织与业务;

    C端产品“秀软件”,B端产品“卖软件”;

    C端注重流量思维,B端注重效率思维。

    在C端公司中需求的挖掘得通过用户画像、数据分析等方法,通过对用户行为的分析获得。在设计中关注市场流行趋势,重视用户的偏爱和建议,借助不同的交互呈现,引起共鸣。这就需要我们交互设计师具备多种分析、调研且提炼需求的职责,在该行业的交互设计师发力的发力点很多。

    B端的需求虽然明确,但是场景、功能、业务流程、信息架构要远比C端更加复杂,这就需要我们交互设计师具有熟练掌握相对应的行业知识,缕清业务逻辑的职责。

    在B端设计中,交互设计师要解决的始终都是如何提升产品的工作效率,为了满足效率有时候即使体验不好,但为了适应已经形成用户习惯的交互不得不妥协,因此在该行业中,实际的交互体验呈现可能并没有C端那么丰富。

    1.2产品周期差异 在产品发展的不同阶段,交互设计的职责也有所不同。

    产品的探索期

    这时候的产品目标是产品方向的探索。用户是谁?需要解决什么样的痛点?竞品是谁?与它的差异点是什么?

    该阶段对于我们交互设计师特别重要,我们需要通过竞品分析、配合产品保证核心功能交互流程畅通的情况下,低成本的验证方向的可行性。在实际工作的时候可能会涉及快速产品的快速上线,这时候我们不需要过多的纠结于细节,只要大方向对就可以。

    产品的成长期

    重点工作在于拉新。此时我们需要配合运营进行拉新活动的设计,除了主要功能的体验外,要时刻关注数据指标,通过指标的不同挖掘可能的增长点。

    产品的成熟期

    伴随着产品已经进入了稳定阶段,我们的关注点要改为用户的活跃与产品的营收。我们可以通过对核心功能体验的打磨增加用户的满意度与营收的转化。

    产品的衰落期

    我们要积极创新寻求新的机会点,例如通过用户访谈查明流失原因,通过市场分析寻求新的增长点。这时候不建议设计师花较多精力去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即使再努力收益也很有限),因为这可能是我们产品本身出了较为严重的问题,我们也无法阻止。

    1.3团队规模差异 经常听同学说在大厂里面干的很明确,基本仅局限于本职工作,而在小公司内啥都要干,不单单画原型图,而且还得标注交互,甚至还得出视觉稿。

    为什么一些大厂与小公司对于交互设计的职责差距这么大?

    大公司与小公司的差异也意味着公司内部部门多、团队多,很多项目的完成牵扯到不同部门的合作。为了保证每一个流程的顺利推进,公司内部的每个岗位都有明确的岗位描述,定义清晰,每个员工就像是一个螺丝钉,保证着公司的正常运转。

    为了让团队员工快速上手,每个岗位还有对应的SOP(标准作业程序),确保团队内每一个新员工都可以做深做精。

    从下图阿里招聘中也可以发现该岗位的职责基本上围绕与岗位相关的专业方向。

    通过在该岗位多年的沉淀,也可以确保你成为该领域的导师甚至专家。

    而小公司内部由于规模较小,这就需要员工身兼多职。有时候产品经理忙的时候直接甩出一份产品需求文档,需要交互完成剩余的所有设计工作,包括业务理解、体验优化、设计稿输出、交互规范编写等。

    下图的招聘体现了公司对于设计岗位多职能的要求,只要跟设计沾边的都得参与。

    02.交互设计师的具体职责 讲完交互职责之间的差异,我们接下来看看交互设计师在具体的工作项目中的职责是什么。

    2.1信息收集 在开始阶段,我们需要收集项目有关的基础信息以及体验洞察信息。在沟通这些信息前,我们优先对接产品经理,向他寻求项目相关资料,并准备需求沟通清单,保证当面对接需求时候的效率以及质量。

    基础信息:

    了解当前项目在整个敏捷开发中的优先级,如果优先级特别高的话需要提前排期。了解当前的业务目标以及用户目标。通过与开发的对接,明确当前的技术实现能力,保证设计的落地闭环。

    体验洞察信息:

    通过梳理产品的全链路大图,快速熟悉当前的产品结构以及功能。借助竞品分析、数据分析或者用研报告等提炼设计的发力点,为设计方法提供强有力的客观依据。结合项目本身遇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并给出不同样式的比较作为辅助,这也是交互设计不同于产品侧竞品分析的区别。

    2.2需求分析 围绕项目的业务目标、体验目标以及当前团队的技术水平得出此次的设计目标以及排期。

    它需要我们围绕真正的用户使用场景(不要凭空捏造出用户的痛点)找出当前迭代中最急迫解决的3个问题,并给这三个问题划分优先级。

    在这一阶段,我们要准确预估设计周期,避免因为设计资源紧张导致的延期。如遇紧急项目,我们可以分批交付,先出关键页面的方法来应对。

    2.3设计探索 这一步需要我们围绕设计目标探索可能的解决方案,通过可视化帮助团队聚焦目标和评估成本(这里的可视化指的是流程图以及低保真原型)。在该阶段要保持与需求方的讨论同步,探索不同场景中的设计假设与团队对齐目标。

    在设计探索中并不需要展示产品所有的逻辑,而是围绕当前迭代中的目标去呈现不同角色在不同场景中的流程。探索中交互草图对于交互细节、具体字段、显示方式等可以放宽要求,确保流程简单高效。

    2.4用户测试 当前需要与组内的资深设计师或者设计专家合作发起敏捷测试,在开发前期发现并修复体验问题,确保交互方向的正确性。

    2.5设计细化 在我们的交互初稿评审通过后,整合评审建议开始设计的进一步细化。该环节我们需要依照规范和真实字段素材产出高保真原型。此时的高保真设计稿应该注意:

    简洁扼要的说明说有细节(足够让开发理解); 表达出基本的视觉优先级顺序; 关键业务制作可交互的真实原型,保证所有体验细节的精准点击; 交互设计在与UI设计配合的时候需要输出交互原型图以及交互设计文档,这份文档会贯穿UI设计与开发的整个流程中。UI设计会根据交互文档中书写的规则来完成视觉稿,前端开发也会根据交互文档中的规则来书写页面结构。

    2.6评审定稿 交互高保真完成后一般会有一个规模较大的评审定稿环节,评审环节我们需要把与当前项目相关的所有人(重点是那些能拍板做决策的人)都邀请过来,避免设计稿被来回推翻。评审后把会议记录抄送给所有相关人员。

    在设计方案确定后也要与开发同学进行对接,保证方案理解的准确性。

    那是不是所有的反馈都得等这个会议才知道?

    不是的!

    这个会议之前的讨论才是真正的环节,在此之前我们就需要尽可能的让相关信息达成共识,会议只是一个官宣的流程。例如在评审前我们需要与开发人员对接,保证方案实现的可行性。

    2.7跟进开发 这一步我们要紧密的对接开发,因为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难免会有疏忽或者开发会对部分交互细节的理解不清楚,此时需要我们提供相对应的解答与支撑。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可以沉淀一些典型场景的模板,以便缩短周期。

    跟进开发环节需要我们跟踪设计还原度以及数据埋点。该阶段最头疼的是交互细节的补充,因为在一些紧急状态下交互难免会有遗漏,这期间需频繁及时的补充设计细节。

    2.8测试走查 产品上线后的内容需要做一个交互的走查(这个阶段,测试会介入,来看这个程序会存在什么bug,然后让开发去修补bug)。虽然有测试的介入,但是他们往往不会检查体验的问题,而是程序的问题。

    我们交互帮助测试去查看,咱们开发出的产品是不是可以让用户顺利使用,保证产品的易用以及好用,特别是异常或者特殊状态。依据当前产品比对设计稿进行还原度排查,留意交互逻辑、状态和效果的精确还原。

    这边值得注意的是,在B端产品的验收中,由于业务复杂,我们可能有时候光顾着交互逻辑而忽视了业务逻辑,这时候需要让需求方或者产品侧介入,首先保证产品业务场景以及操作流程上的合理化,然后再由咱们设计进一步验收。

    2.9产品上线 产品上线后到了我们的设计总结阶段,我们需要通过数据监测和真实的用户反馈沉淀心得,总结问题和提炼解决思路,避免在后续的工作中踩同样的坑。

    这一步千万不要船过水无痕,每次项目后的总结可以作为设计师职业成长的重要基石。这些真实的业务数据也可以向团队佐证咱们设计的价值。

    在B端场景下可能缺乏必要的数据验证,此时需要我们对一些用户进行问卷调研,以真实的反馈验证我们的设计。

    03.写在最后 这些有关交互设计师的职责是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的!

    这些职责框架只是简要的概述了交互设计师在拿到需求后具体的流程,但是具体的步骤则需要根据具体的项目情况进行优化。

    本文由@江鸟的设计生活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