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东百亿补贴内情:1小时秘密培训,还有9块9包邮,3月1日打第一枪

    设计动态 2023-02-27
    “内部群已经通知了,京东要上架百亿补贴、9.9包邮、单品秒杀等新营销活动。”某五金商家说着向亿邦发来了截图。 京东即将上线百亿补贴频道的消息引发了电商行业的强烈关注。亿邦从诸多商家口中得知,京东方面已经和商家做过了多轮“严谨”沟通。 “京东的行业小二不止单独和

    京东将上线“百亿补贴”的消息在近来引发了网友们的热切关注,那么在“百亿补贴”玩法已经为拼多多带来增量之后,这一电商营销手段又可以为京东电商带来什么效果?电商江湖会迎来新的一轮“价格风暴”吗?一起来看看作者的解读。

    “内部群已经通知了,京东要上架百亿补贴、9.9包邮、单品秒杀等新营销活动。”某五金商家说着向亿邦发来了截图。

    京东即将上线百亿补贴频道的消息引发了电商行业的强烈关注。亿邦从诸多商家口中得知,京东方面已经和商家做过了多轮“严谨”沟通。

    “京东的行业小二不止单独和我们讨论过百亿补贴,应该是和商家们都聊过了。”据参加京东会议的某品牌采销人员透露,事关百亿补贴的宣传内容一律不许拍照,不许外传。

    就在日前,京东以直播形式面向商家做了一场有关百亿补贴相关培训,培训开始之前,官方人员同样强调了禁止截图。

    2月21日,京东公开发布了《“买贵双倍赔”服务规则》,规则提到消费者在平台购买相关标识的产品,其实付价格若高于特定平台上同款商品的价格,可申请订单实付金额差价的双倍补偿。值得关注的是,规则中的“特定平台”则是点名了拼多多百亿补贴、天猫(含网站、APP、微信公众号、微信商城及小程序等)。

    种种迹象和动作都表明,刘强东去年年底内部强调的“以后唯一基础性武器”——低价,将再次发挥“武力值”。

    而电商江湖时隔多年,又是否会引发新的一轮价格风暴?

    一、京东的决心:“尖刀型”日销 “买贵赔” 亿邦调查得知,即将在3月1日作为独立频道上线的百亿补贴,被京东官方定位为“低价格心智的尖刀型日销场”。其主力客群,面向对大牌标品有明确需求以及价格敏感的用户。

    据介绍,此次京东百亿补贴的竞价模式为公开竞价,平台在后台发标后,自营和POP商家以“盲标”形式自主参与竞价。平台会设置最高起拍价和起拍库存,商家出价不能高于最高竞拍价,竞拍数量不得低于起拍库存,价低者中标。若是竞拍价格一样,平台则会重点考察库存情况。据悉,即将开始的百亿补贴一期中,商家不可以添加库存,迭代后则会增加相关功能。

    “中标需要满足的条件方面,核心点就是看你的价格竞争力是否为全网低价。”与会商家称,“买贵赔”的对标核心包括当下市场中能想象到的主流电商平台,“这个是中标的核心因子。”

    (培训直播画面截图)

    在这场时长1小时的培训中,答疑环节则占了41分钟。可见商家对于“百亿补贴”的积极性之高,商家重点关注的问题涉及扣点、中标条件、是否包邮、参与门槛、流量扶持等。

    据悉,现阶段POP部分大部分品类的扣点为0.6%,自营没有相关政策。平台尚未设置相应的坑位费和坑产要求。

    “流量方面不用担心。”商家称,京东承诺会在首页的核心频道区以独立入口呈现,同时在搜推场提供曝光,会突出“官方补贴” “买贵必赔” “全场包邮”三个核心利益点。

    “买贵双倍赔”规则于21日正式发布后,被京东放到了更重要的位置,即将作为重要玩法参与到京东3·8节。

    “对于百亿补贴,头部商家的意向会很大,这是在建立用户心锚。尤其是购买大件或是大家电类产品时,用户的强心智还是在京东。”某中腰部商家认为,“在3·8节前上线一系列低价策略也相当于给京东新的一年开个好盘,3·8促销作为电商领域的第一场重要活动,这之后电商市场就热起来了。”

    据商家透露,小二已经陆续与商家展开沟通,希望上架极致性价比的新品。“我们店平时客单价上千元,现在想让我们在新店售卖99至199元的商品。”

    也有业内人士发出疑问:“京东这几年好不容易保持了品质服务的气质,客单价都提升了,为什么突然搞‘价格战’呢?”

    二、在2012年已埋下“伏笔” 百亿补贴是电商行业以价格刺激用户,实现平台拉新和GMV增长的有效手段。此前只是在双11等关键营销节点中,作为活动玩法出现在京东主站。京东特价版和京喜则是发布过有关超级百亿补贴活动的规则。

    但京喜的百亿补贴并未采用竞价模式,而是商家设置拼购活动,再根据在活动期间以约定价格达成的有效单量,京以营销费用分阶梯补贴给商家。2022年上半年,京东拆分了京喜事业群。

    据圈内人称,京喜曾是刘强东亲自下场带队的业务。而刘强东本人向来都习惯扮演消费市场的“价格杀手”。

    自2010年起,京东连续三年主动挑起了价格战,前两年向当当“宣战”,2012年则是向苏宁发起“815价格战”。

    在与当当竞争图书品类的过程中,刘强东直接喊话:每本书价格都要比竞争对手便宜20%。“三年内给公司赚了一分钱的毛利,或是五年内赚了一分钱的净利。我都会把你们整个部门人员全部开除!”

    而京东与苏宁在家电领域的价格战则是电商商战史教科书一般的存在。

    刘强东三条微博直播,直接击穿苏宁股价。“只有大家电才有足够的价格战空间,要打就几百几百元的降。”

    而后公开招收5000名国美、苏宁价格情报员,天天跑到苏宁门店去跟踪价格,迫使苏宁被迫跟进。电商第一次向传统零售巨头发起挑战,一度奉为行业佳话。

    当时有网友向刘强东提问:“东哥用什么标准衡量这次价格战是胜利的?”刘强东回答道,一天的战争是不可能分出胜负的,三年之后胜负自分。

    三年后,苏宁营业收入为1356.76亿元,被京东1813亿元反超。而后者全年核心交易总额(GMV)也飙升至4465亿元,同比增长84%。彻底奠定了电商自营大哥的江湖地位。

    如果你仔细品味,刘强东的每一次高调进军,似乎都将矛头指向体验与价格。

    “价格战永远没有结束那一天” “我向对手进攻永远都是比拼低价和用户体验”。刘强东在2012年的喊话,像是他2022年底回归京东前埋下的伏笔。

    十年之后,刘强东痛批高管偏离了经营战略核心,也就是成本、效率、体验。

    在刘强东看来,低价是 “1”,品质和服务是两个“0”,失去低价优势,其它一切所谓的竞争优势都会归零。

    在2023年开年,京东3C品类又现“几百几百元”降价的现象。

    而价格竞争的效果显而易见。京东作为Apple授权经销商,针对iPhone14Pro系列产品,在线上实行800元优惠力度。数据显示,活动首日iPhone 14 Pro系列在京东渠道的销量环比降价前日均增长了5倍。

    三、除了价格竞争力,百亿补贴还能为京东带来什么? 百亿补贴用iPhone、美妆大牌等硬通货在用户心智中树立了认知。但经历了2022年的品牌企业,则会更加慎重地将利润摆在第一位。

    这也让更多电商从业者重新思考价格战对零售消费行业的价值与意义。

    有母婴商家表示,快消品在百亿补贴中ROI表现会更加抢眼。但不是每个品类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低价竞争要建立在成本优势的基础之上。”上述商家指出,大部分消费品公司今天正在遭遇原材料、人力、物力成本上涨的挑战,因此是否要为了百亿补贴而牺牲利润,是要思考清楚的。

    百亿补贴也许更适合那些需要做爆款,希望借平台之力走向大众的品牌。而对于这部分品牌则需要注重产品组合。“整盘货下来,要赚够眼球,也要赚够利润。”

    如今平台之间的低价竞争更像是“抢人大战”。

    2019年,拼多多凭借“百亿补贴”,将这个一级入口的日活用户数拉升至1亿,进而带动国内外2800家品牌的积极参与。

    京东此前曾公布数据,2022年618期间,下沉市场的新用户占比达到67%。据QuestMobile的《2022中国移动互联网年度大报告》显示,中国移动互联网中,51岁以上用户群体占比达到26.4%;三线及以下城市用户群体占比达60.6%。

    这部分人群也许京东希望寻求的增量。

    这份报告中的“移动互联网巨头系App使用时长占比”表格中,腾讯系、抖音系、快手系、百度系、阿里系位列前五,京东并未被提及。此外,中信证券的一份报告显示,2022年3月(一年前),手机淘宝、拼多多、京东三个平台的日活跃用户数量分别为3.37亿、2.40亿、0.85亿。京东仍有提升空间。

    百亿补贴之后,京东能否如愿以偿?

    作者:郑雅;编辑:石航千

    来源公众号:亿邦动力(ID:iebrun),消除一切电商知识鸿沟。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亿邦动力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为什么互联网“免费模式”横行世界

    设计动态 2023-02-27
    为什么微信是免费的,以后会收费么? 为什么360杀毒软件要免费,为什么免费之后反而赚的盆满钵满? 为什么爱奇艺影视剧资源有的免费,有的付费? …… 他们是怎么做到免费的?又是怎么赚钱的?难道在做慈善事业,赔本赚吆喝?阅读这篇文章,它能告诉你答案! 一、免费的发

    在现在的互联网世界里,由于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大幅降低,我们可以看到免费模式的流行与应用。那么,为什么“免费模式”可以成立于互联网的世界里?在实际商业环境中,免费模式的应用又发生了哪些演变?一起来看看作者的解读吧。

    为什么微信是免费的,以后会收费么?

    为什么360杀毒软件要免费,为什么免费之后反而赚的盆满钵满?

    为什么爱奇艺影视剧资源有的免费,有的付费?

    ……

    他们是怎么做到免费的?又是怎么赚钱的?难道在做慈善事业,赔本赚吆喝?阅读这篇文章,它能告诉你答案!

    一、免费的发展及特点 20世纪是原子经济时代,免费是作为一种“营销手段”存在。即通过免费送东西,创造另一种需求,但并不是真正的“免费”,需以另一种补贴形式付钱。因为在原子经济时代生产产品,边际成本不为零,复制产品的成本巨大。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原子经济时代的产品主旋律是通货膨胀。

    21世纪进入比特经济时代,免费却变成一种“商业模式”存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比特经济时代生产产品,边际成本[1]可为零。即产品使用用户越多,单均成本越低,可以真正做到“免费”。因此,在比特时代的产品主旋律是通货紧缩。

    [1]边际成本指的是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的总成本的增量。

    二、免费的模式及作用方式 现实商业环境中,是原子和比特经济混合态。我们将免费模式归为如下四大类型,但归类边界会存在模糊地带,因为现实中免费是多种模式的组合,需要读者灵活思考和应用。

    免费模式一:直接交叉补贴。 免费的产品吸引你购买其他付费产品。 免费模式二:三方市场。 使用免费的内容、软件等,第三方付钱给生产商,你可能购买第三方商品。 免 费模式三:免费加收费模式。 低级产品免费,高级产品需要付费,此种模式在互联网行业非常常见。付费人群支付的费用,支持不付费人员的使用。 免费模式四:非货币市场。 全部免费,更多的关乎声誉和关注度。 通过以上免费模式,我们洞察到这个世界是一个“交叉补贴”的大舞台。如何理解交叉补贴?从以上免费模式可以看出,虽然模式变化,但无外乎以下三种作用方式:用付费产品补贴免费产品、用日后付费补贴当前免费、付费人群给不付费人群提供补贴。即各种维度、层级、用户等在进行交叉补贴。

    三、免费模式的案例 以下免费模式的划分,只是从单一方面进行划分归类,实际商业环境中,会存在交叉情况。

    免费模式一:直接交叉补贴 中国移动,赠送手机,承诺固定消费费用。赠送宽带,承诺固定消费费用; 康师傅牛肉面,买五连包泡面送碗; 超市门口免费试吃; 逛商场,免停车费; 电商平台,满99元免运费; 小浣熊方便面,赠送卡片。 免费模式二:三方市场(一类顾客补贴另一类客户) 免费杂志,广告公司投放广告; 酒吧女士免费,男士收费; BOSS直聘,用户免费注册简历,找工作,招聘单位付费查看; 微信读书,非会员读免费图书,会员可读全部图书; 爱奇艺、腾讯视频,非会员免费看部分电影,会员可看部分电影。 免费模式三:免费加收费 印象笔记、股票分析等软件,基础版免费,高级版付费; 游戏免费,游戏道具、装饰、装备收费; 行业研究公司免费提供基础信息,付费提供稀缺信息; 探探、婚姻介绍等软件,免费查看基础信息,付费查看详细信息; 微信读书,非会员可额外充值购买电子图书或按章节购买; 爱奇艺非会员投屏为480P,会员投屏可为1080P。 免费模式四:非货币市场(关注度和声誉) 维基百科,完全免费获取信息,共同维护; 我的微信公众号,泽哥手记,免费分享信息,获取关注度和声誉; 四、互联网为什么可以免费 首先,比特经济重要的三要素是电脑处理器、数字处理器、带宽。这三种生产要素都遵循摩尔定律,即随着时间和技术的迭代,三要素价格持续下降,而存储空间更大,处理速度更快。随之,编程人员不必再关心存储成本等问题,转而开发更多用户端功能。最终,因电脑成本的下降和软件功能的丰富,吸引更多用户,使得互联网的边际成本逐渐降低,并最终趋于零。

    其次,依据伯特兰的竞争理论,即“在一个竞争市场中,价格等于边际成本”。互联网是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

    因此,综上所述,我们可以预见, 随着边际成本趋于零和竞争的加剧,互联网的免费将是必然。

    五、如何理解互联网的免费 三要素价格的下降,导致电脑价格下降,使得电脑能更大范围的普及。扩大用户规模的同时,软件的边际成本趋于为零。但是基于互联网上的信息,却可能是免费或付费的。因为互联网公司是商业组织,需要盈利。所以互联网的数字化信息,一般情况下,充裕的是免费的,反而定制化、稀缺的是昂贵的。

    因此,并不是大部分人理解的完全免费,如果完全免费,那么互联网公司一定是赔本的买卖。

    互联网的免费需要理解成双层结构,即基础业务和增值业务。 基础业务泛指互联网公司的平台资源共享,如基础设施、百度搜索能力、游戏软件、抖音、QQ、微信等。增值业务泛指不被共享的资源,如游戏的付费装备、Q币、热门影视资源等。

    但是,在实际中,有一部分人认为互联网应该完全共享和免费的。例如:开源软件Linux、维基百科、公益性质网站等。因此,在 互联网中存在三种收费模式:完全免费、购买免费但需要得到付费支持、性能好但完全付费。

    六、互联网为什么选择免费+收费的模式? 比特经济下,产品推广不再使用传统渠道,转而使用线上分销,导致软件分销成本和边际成本为零。此时,将产品价格定为零,既可以快速扩大用户规模,又可以进一步分摊固定成本。

    此种方法被Google称为“ 最大化战略 ”,是全世界互联网企业最常用的手段。当未来用户规模足够大时,再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攫取利润。

    七、免费模式对传统行业的冲击案例及思考 1. 传统媒体 首先,传统媒体用户流失,日渐衰退,被迫以免费赠送或付费+赠品的形式挽留用户。但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的用户,已经抛弃传统媒体,例如报纸、杂志,趋势不可挡。

    其次,传统媒体传播原则发生改变。传统媒体编辑时原则:文章内容不能与广告具有关联性。两个原因:其一,避免编辑人员与广告商存在利益关系,抵制不住金钱的诱惑。其二,更多获取用户信任,让用户认为杂志与广告商无利益关系。

    但是,互联网媒体传播规则却与之相反。倡导文章内容与广告具有相关性,并精准推荐给用户。我认为以上两种方式都没有错误。用户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即需要媒体公正,又想获取有效信息。

    可是,在中国有一家“科技与狠活”的搜索巨头公司,为什么被用户诟病?为什么会走向末路?就是因为没有公正的处理信息,抵制不住金钱的诱惑。反而将虚假广告、诈骗广告等信息强推给用户。最终,造成震惊全国的魏则西殒命、西门子虚假维修电话等事件。作者顺便吐槽下,我现在用百度,只用于查生僻字、查汇率、查百科等基础信息,其他需要的信息,在百度根本查不到或者也是多年前无用的信息。

    我们再看下互联网公司广告推广形式和收费方式。

    以Google为例,营销有两种玩法:赞助商链接(AdWords)和广告联盟(AdSense)。AdWords相当于用户搜索什么,就推荐相关广告。例如:搜索自行车,推荐的广告也和自行车相关。需要赞助商付费给Google。AdSense相当于,你有个网站,也想通过广告挣钱,那么就可以加入AdSense,把代码嵌入到自己网站,每次客户点击网页,都会依据网页内容,为用户推荐广告,可以与Google一起分成,Google也扩大了自身广告位。

    互联网广告的收费形式,第一种方式叫CPC(cost per click),即按点击付费,点击一次收取相应的费用。第二种方式叫CPS(cost per sales),即按销售付费,也就是分成。销售费用的百分比抽成。第三种方式叫CPM(cost per mille),也叫千人成本,千人次计费方式。

    2. 杀毒软件 传统的杀毒软件,类似瑞星、卡巴斯基等,售价在几百到几千元不等,且需要购买只读光盘(CD-ROM)进行安装。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出现软件在线下载和安装能力,不再需要CD-ROM。

    过去,受制于CD-ROM的限制,传统软件的销售模式,需要分销渠道,由分销商进行分销售卖,存在渠道分销成本,层层加价。例如:一级代理商、二级代理商、零售门店等。

    现在,用户从互联网下载,使得软件销售模式也彻底改变。不仅不再需要分销渠道,将分销成本变为零,还使得软件的边际成本趋于零。

    以360杀毒软件为例,假如开发成本1000万元,1000万个用户使用,人均成本为1元,若变为1亿用户使用,人均成本变为0.1元,即用户越多,人均成本越低。

    最终,360杀毒软件采取“免费”商业模式,使得用户规模达到4亿,并将个人杀毒软件行业推向免费模式。

    那么,360公司靠什么挣钱呢?主要有预装软件和软件市场。预装软件:安装360后,电脑被动安装其它软件,软件厂商就需向360支付预装软件费用(类似模式:购买安卓手机,手机自带各种预装软件);软件市场:360公司的软件市场,是一种线上分销渠道。当用户从软件市场下载软件,软件厂商就需要向360支付费用。

    但时至今日,360公司却被用户嘲讽,一边帮用户清理垃圾插件和软件,同时逼迫用户安装360公司推销的插件和软件。360公司的功过是非,我们只能笑而不语,让用户用脚投票吧!

    八、延展思考 1. 为什么微软不免费,依然可以高额收费?也没有被Linux打败? 微软在网络效应下,垄断了市场。主要因为用户替换微软成本很高,比如你身边的朋友全是微软办公软件,而是你其他办公软件,你们之间就无法便捷的共享文档。类似你身边朋友全是微信,而你是支付宝的来往。

    谷歌、抖音、快手虽然也具备网络效应,但广告收费一般都比较低,主要因为可替换性强,广告商可随时更换平台投放广告。

    2. 为什么微信不收费 微信采取的是“免费”商业模式,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用户。在具备较强的网络效应,后续通过其它流量变现方式获利。假如微信突然改为收费模式,可预见的是,其它互联网公司,会立刻提供免费社交软件,抢占用户。对于微信来讲,巨大的用户流量更为重要。所以,微信现在不会收费,未来也不会收费。

    来往不能打败微信,最重要的就是微信获取大规模用户后,形成了强网络效应,再叠加马太效应,使得强者愈强,和微软案例相同。

    3. 免费心理研究 人类对“免费”的看法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例如:

    “免费”影响对产品质量的印象。一直免费的产品,你不会认为产品存在质量问题。但产品由收费变为免费,你可能会认为商品质量降低了。 “免费”影响对产品的重视程度。付费产品可能你会更加重视,免费产品反而造成浪费。 “免费”影响交易。因“心智交易成本”的存在,付费时你会思考值不值、买不买。免费时你可以“偷懒”,无需思考,直接交易。 “免费”带来“社会领域”的压力。免费商品,让你在“金钱领域”无需思考,但在“社会领域”可能带给你压力。例如:担心免费的东西造成浪费、污染环境、遭人歧视等。 作者:泽哥产品笔记,微信公众号:泽哥手记(id:xmind1016)

    本文由 @泽哥产品笔记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重磅:盘点7大方向,谁将诞生ChatGPT领域的尤里卡时刻

    设计动态 2023-02-26
    小科普:尤里卡,希腊词汇,是发现真相时的感叹词,在游戏文明6中,当你触发尤里卡,你的科技会缩短40%的研究时间(中国文明缩短50%) 再小科普:AI绘画的尤里卡时刻有两个,Stable Diffusion让成本下降到可用,ControlNet让绘画可控性大大提

    在ChatGPT领域,哪个方向是它的未来趋势,能更快地“接近真相”呢?本文作者从商业的角度,对7个方向进行了总结分析,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小科普:尤里卡,希腊词汇,是发现真相时的感叹词,在游戏文明6中,当你触发尤里卡,你的科技会缩短40%的研究时间(中国文明缩短50%)

    再小科普:AI绘画的尤里卡时刻有两个,Stable Diffusion让成本下降到可用,ControlNet让绘画可控性大大提升,踏入更广阔的应用领域。

    在前面的系列文章中,我们讲了LLM的技术原理、商业应用、社会影响等方面。但这些都是聚焦当下或较近的未来,那么更遥远的趋势呢?

    就像Diffusion的ControlNet模型一样,如果你更早发现他的趋势,你就不会花费精力在语义理解、稳定控制等方面,而是直奔可控性(我与很多朋友聊天,发现他们的团队或多或少都有可控性方面的尝试,但因为趋势错判,而没有全力All IN)。

    或者哪怕你不是做技术的,你提前预判到,你也能在产品角度、商业角度做前置的思考和布局。

    不过接下来我的分析不会那么偏技术(因为不懂),而是从更商业的角度来看这些方向。毕竟商业利益催生应用,应用催生技术涌现,有时候跳出技术思维(刚好我没有),或许更能看到一些盲生的华点。

    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也欢迎拍砖讨论。

    以下是全部内容:

    降低门槛 ⭐️⭐️ 万物终端 ⭐️⭐️⭐️ 思维链CoT ⭐️⭐️ 反作弊 ⭐️ 文本外应用 ⭐️ 私有化 ⭐️⭐️ GPT4来了?⭐️⭐️⭐️ 下面每个方向的介绍都比较简洁,不会穷举所有案例,也不会长篇大论讲解原理。

    方向一:降低门槛 ⭐️⭐️ 我说过技术涌现是需要“人数基础”的,参与的玩家越多,这个领域的发展才会越快。同时我们本身也需要关注门槛的降低速度,以预判更多玩家涌入对商业生态的影响。基于这两个因素,重要性2星。

    第一个例子 以FlexGen为例,目前GitHub 5K Stars,实现了大模型推理中的显卡平替(推理就是回答问题)。

    简单介绍:

    1)用更大的吞吐量掩盖低延迟(你可以慢,但做多一点);

    2)工程上优化了效率,不仅可以用16GB T4 的显卡去替代又贵又稀缺的80G A100。并且实现了这种方式相较以往框架的100倍效率提升。——说白了,推理的时候你不一定要用A100了!喜大普奔!

    如果需要比较通俗的科普,看这个:https://zhuanlan.zhihu.com/p/608279479如果需要看GitHub原链接,看这个:https://github.com/FMInference/FlexGen

    第二个例子 是ColossalAI(看名字就知道,专门对付大模型) , Github上17.5K Stars , 他在解决训练成本、推理成本的问题。他的实现方案太复杂了,大概是更高效的并发策略、更好的工程结构等我还没深入研究的东西哈哈。大家感兴趣follow下面链接做深入学习。科普性报道(可能有PR成分)如下:https://zhuanlan.zhihu.com/p/606397774GitHub链接如下:https://github.com/hpcaitech/ColossalAI#GPT-3

    第三个例子 是各类开源组织,例如EleutherAI(Stable Diffusion,GPT-3的开源组织),LAION(数据开源组织)等,他们对模型或者对数据的开源,推动了更多参与者加入这个方向的研究。

    整体来看,有非常多关于降低门槛方面的努力,包括模型开源、模型优化、工程优化、算力降低、显卡平替等,说不定有一些我没发现但正在进行中的(例如定制芯片、稀疏化模型等等)。

    方向二:万物终端 ⭐️⭐️⭐️ 我们现在使用ChatGPT可以让帮我们生成视频脚本,甚至按API字段要求生成一个可执行的入参命令。但是这种生成 永远停留在文字程度 ,我们要做最终的生产,只能自己打开其他的应用(如PS、如其他APP的API接口)才能将生成结果转变为最终产物。

    如果ChatGPT能够使用工具呢? 当我让他帮我收集海外SaaS公司2022年财报,他将结果整理为列表,同时标识引用的财报PDF,并将PDF下载到我的桌面(且新建文件夹并自动重命名)。你觉得如何?想要吗?

    甚至更复杂一点(短期不太现实哈哈),你跟他说帮我画一张“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星梦压清河”的水墨画(用AI绘画),并在右上角用草书写上这两句古诗(用PS)。你想要吗?

    这将是颠覆式的开始,就像当初IOS诞生一样,围绕一个终端,全世界的应用都会按照他的标准接入,并涌现出无穷的智慧。 GPT不再是一种工具,而是新时代人人都离不开的终端——替代手机/电脑,更强大的虚拟终端 。

    在这种刺激下,巨头对LLM的争夺会进入一个更剧烈的,更白热化的阶段:新时代的诺亚方舟,不上船者必死。

    这一切的开始, 来自Meta AI发布的Toolformer ,他让LLM连接工具成为可能 。

    简单介绍:

    1. 让AI明确有些问题,可以调用工具(例如知识,计算,查询日程);

    2. 让AI合理地转化自然语言命令为API命令(即调用工具的入参);

    3. 让AI在组织回答时,正常回答,但部分需获取的答案,去调用API获得结果后再嵌入回答中。

    下面是一个论文中的例子(括号内即API命令+调用后的结果):

    Q:拜登在哪里出生

    A:拜登在(调用搜索引擎查询“拜登在哪里出生”,获得答案斯克兰顿)斯克兰顿出生。当然论文中的例子还较为简单,离我的狂想还有一段距离。但这种思路揭示了一种未来:我们可以训练LLM模型对工具使用的理解,包括何时应该使用工具,自然语言如何转化为使用工具的API命令。

    等他进一步完善之后,所有的应用都必须按照LLM定义的标准提供接口,并跪着求LLM收录他们作为可调用工具(例如都是查询日历行程,我是查Google日历,还是查滴答清单呢?)

    科幻未来就在眼前,三星好评!

    简单科普看这个: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3924233/answer/2900129018论文看这个:https://arxiv.org/pdf/2302.04761.pdf

    方向三:思维链CoT ⭐️⭐️ 第一个例子 有点搞笑,但我发誓是真的:

    第一步,让AI回答最终答案之前先拆解问题:“Think step by step”第二步,然后再让AI基于这个推理结果给出最终答案:“so the answer is ?”拆成两步后,准确率从17.1%飙升到78.7%

    无图无证据,论文《LargeLanguage Models are Zero-ShotReasoners》原图

    第二个例子 来自小冰的X-CoTA。

    直接上图,大家仔细看看:

    在图中,小冰面对问题“北京到苏州相当于跑了多少个马拉松”,他拆解成了“北京和苏州的距离”,“一个马拉松有多长”两个问题进行推理。并最终基于两个小问题的答案给出最后答案。

    一方面,复杂问题拆解为多个子问题提升了最终回答的正确率,另一方面,更加关键的是——这让AI的推理过程可视化。而可视化,就意味着人类可以进行过程纠错,接下来请看第三个例子。

    第三个例子 :LangChain 的memory功能。

    下图中右侧,模型弄错了Similar to的意思,被用户教育校正。这个校正会存入Memory中,当AI下次在遇到累死问题,他就会来寻找曾经的memory并避免犯错。

    这个功能本身是和CoT思维链毫无关系的。

    但是如果你把LangChain的这个功能,与第二个例子结合起来。

    你就会发现,所谓的用户反馈(即大名鼎鼎的RLHF)不仅仅能够出现在训练/微调环节,更能直接在用户使用过程中发挥作用,快速积攒大量的优质人类反馈,从而进一步提升模型效果。

    这个方向一方面本身就可以提升模型效果,另一方面为强化版的用户反馈机制提供了可能,因此给2星。

    方向四:反作弊 ⭐️ 大家可能看到过最近的这个新闻:《科幻世界禁止使用ChatGPT投稿》,或者更早之前的大学禁止ChatGPT的一些新闻。还有针对GPT监测的工具,例如GPT-Zero,OpenAI自己开发的AI-Text-Classifier等。

    我的看法是:政治噱头。

    第一,AI生成的本质是什么?就是洗稿,例如我写作中会阅读大量的报道、文章、论文,然后总结归纳后转写出来——是的,技术侧的知识我毫无产出,一行代码也没敲过,我只是在学习总结而已。

    但这种洗稿问题,在内容时代从来没被解决过,不要说我这种高级洗稿,就算是低级洗稿也是毫无办法。

    第二,目前的检测方式是基于模型有监督学习的文本分类模型,在现在LLM模型起步初期,行文还有点生硬时,准确率都不高,何况更进步更拟人的未来?

    第三,还有一些从源头控制的方法,例如添加密码水印(例如h字符的出现率比平均值高11%~13%),例如应用侧主动标识“来自LLM”的证明。但这些手段仍然可以通过多段拼凑,黑市LLM,离线二次处理等方法绕开。

    这个领域是政治、商业上推行下去必须解决的问题,但他的解决方式很可能是表面解决——LLM公司出存在性手段(AI-Text-Classifier),应用侧公司做保证性声明,政府拟定生成类内容法规,但一切对现实毫无影响。

    方向五:文本外应用 ⭐️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狂欢后,大部分人(或许只有我哈哈),可能都忘记了LLM的一个颠覆性变革——AGI通用人工智能的雏形。

    这个雏形怎么往下推进呢?他势必要将当前集中在文本领域的能力向更大范围辐射。

    典型的例子如 ProGen ,用大规模语言模型来定向预测蛋白质结构

    简单介绍:

    1.复习一下预训练语言模型,把N多语料喂给他,让它自己学习世界知识、语法知识、代码知识。2. 好,模仿这个过程,现在我把蛋白质的结构喂给ProGen,让它自己学习,让它明白原来要具备杀菌性,结构是这样的,具备耐寒性,结构得是这样的;

    3. 现在我可以要求他定向预测蛋白质结构了——例如我要杀菌性好的蛋白质。

    这个模型现在的参数规模是12 亿,使用包含2.8 亿个蛋白质序列的公开数据集——如果他像GPT一样不停地往上堆数据呢?是不是也会像GPT模型一样实现能力的涌现?

    科普性文章看这篇:https://zhuanlan.zhihu.com/p/603784945

    那么其他领域呢?图像、视频、3D?很抱歉,我觉得很难看到突破。

    我的判断和技术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不懂),纯粹从商业角度、利益角度看这个事情。

    第一,Diffusion在多模态领域狂飙突进,他的爆发远不到停止的时候,在这个阶段,由于他的前景明确、介入成本低,集中了大量的研究人员在推进技术发展。

    第二,GPT为代表的LLM,他现在也不太关心文本外应用,他有更着急的事情要去做(例如我前面说的那几个方向)。——并且,由于他的介入门槛高,在这个领域能够实操的研究人员还远远比Diffusion少。

    这就像特斯拉的交流电遇到爱迪生的直流电一样,当你有一个还不错,甚至很不错的竞争对手时,你不能只是优秀一点,你必须优秀非常多!

    在产品领域有一个公式描述这种现象:产品价值=(新体验-旧体验)-迁移成本。

    综上,对于广阔的图像、视频等领域,我不是特别看好LLM短期内在这个方向的发展。

    方向六:私有化 ⭐️⭐️ 我之前有一个判断,LLM的诞生不会摧毁小模型公司,这里的小模型公司指以前靠卖模型服务吃饭的企业,因为他们的模型比起1750亿参数实在太小了,就叫小模型公司哈哈。

    这方面的考虑来自几个方面:实时性(车载/直播等),安全性(金融),成本敏感(客服),答案稳定(金融),道德风险(心理咨询)。

    但是,新闻来了!OpenAI将考虑允许企业私有化部署模型,最低26W美元/年

    如果这个消息不是FakeNews(建国兄摇头.JPG),那么至少安全性问题解决了,成本、实时等问题可能也会缓解,小模型公司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冲击。

    但是私有化也有好处:

    首先,私有化大概率是部署小参数规模的LLM居多(比1750亿参数少一个量级),那么这将导致后续LLM的优化方向不仅仅只是参数规模的追逐(例如传说中的万亿参数GPT4),也会回头关注小参数级别LLM的表现。

    其次,更多的应用催生更多的技术升级,并且小参数级别的LLM也降低了进入门槛,会让这个领域更加百发齐放(其实又和门槛降低方向有点关系了)。

    因此,基于对现有商业环境的扰动+技术的有益促进,这个方向的重要程度是2星——哪怕他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或许还是有一些的)。

    方向七:GPT4来了?⭐️⭐️ 各种传言说GPT4已经在路上了,23年就要出来了,但都没啥证据。而Twitter这位小哥不仅爆料了私有化信息,还提供了GPT4可能到来的一种猜测。

    首先,我们看这张图,text-davinci-003就是目前OpenAI开放的最先进的模型,可以看到图中只支持4Ktokens。(告诉大家一个冷知识,ChatGPT是不开放商用API的,只有GPT-3开放)

    而Twitter小哥爆料的图中,大家看这张图中,DV就是davinci——目前OpenAI真正开放商用的GPT3系列名词。

    在图中,DV最高支持32K的上下文长度,是当前的支持的4K的8倍。

    这个莫名其妙的DK(32K max context)是不是传说中的GPT-4呢?或者哪怕不是,至少也是个GPT-3.6、3.7吧?毕竟翻了8倍的上下文理解能力,实在有点离谱——他从19年到22年也就翻了2倍。

    不过,毕竟只是猜测,所以只给2星,安慰一下自己的小心脏。

    本文由@马丁的面包屑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罗永浩进场之后,苹果入局之前:XR又寒冬了吗?

    设计动态 2023-02-26
    科技圈的悲欢并不相通。 ChatGPT狂飙之际,XR领域正在迎来至暗时刻。 岁末年初,就在罗永浩重返高科技创业,计划进军XR(扩展现实)类领域的时间段前后,接连出现了押注元宇宙的Meta裁员,Meta旗下VR工作室Ready At Dawn永久关闭《Echo

    巨头们在VR行业来来去去,比如前段时间国内外科技公司就对旗下的VR业务进行了优化或调整,这也让不少人猜测VR行业是否会走向“凉凉”。那么,苹果进场VR行业,是否会带来提振效果?当下束缚着VR行业发展的,究竟是哪些“枷锁”?一起来看看作者的解读。

    科技圈的悲欢并不相通。

    ChatGPT狂飙之际,XR领域正在迎来至暗时刻。

    岁末年初,就在罗永浩重返高科技创业,计划进军XR(扩展现实)类领域的时间段前后,接连出现了押注元宇宙的Meta裁员,Meta旗下VR工作室Ready At Dawn永久关闭《Echo VR》服务器,谷歌旗下的VR游戏工作室Owlchemy Labs高层离职,微软将关闭旗下 VR 社交平台《AltSpaceVR》,字节跳动旗下PICO“组织优化”,腾讯XR(扩展现实)业务线“转换发展方向”……一大波动荡,令罗老师“行业冥灯”的刻板印象雪上加霜。

    这里给不太了解该领域的读者简单说明一下,VR、AR、MR、XR是提供沉浸式体验的不同技术,XR是一个总称,指代所有相关技术;MR支持虚拟和现实交互,一般通过VR+AR切换实现;AR硬件(轻便的眼镜)技术挑战较大,目前还处于早期探索,苹果已经无限期搁置了AR眼镜项目。所以, VR是现阶段该领域的核心战场。

    “行业冥灯”只是调侃和玄学,两个头部大厂的动向,才是VR的生死线:一个是Meta,一个是苹果。

    业内人士流行一句话,“如果哪天Meta/Oculus不做VR了,那VR行业就真的完了;如果哪天苹果推出VR了,行业的春天就来了。”

    现在的形势,可能有点混乱。前面提到了很多坏消息,而好消息是,苹果VR这张支票,屡次爆料但一推再推之后,终于终于终于要兑现了。

    来自彭博社和著名苹果消息人士郭明錤的消息显示,苹果首款AR/VR设备将在今年发布,售价约为3000美元,同时在研发一款价格更为亲民的头显版本,对标售价1500美元的Meta Quest Pro。

    VR究竟是要凉还是要火?苹果进场之后,我们能期待VR行业的崛起吗?

    一、VR的四年魔咒 先说结论,不会凉也不会火,苹果进场也不会带来飞跃式的改变。

    想追风口的可以洗洗睡,关注技术本身的咱们接着唠。

    大约四年时间,VR就会经历一个技术炒作周期:萌芽、沸腾、巅峰、寒冬。

    上一个炒作周期,从2014年Facebook斥资20亿美元收购Oculus开始,次年中国的VR投资规模就翻了8倍,2016年来到巅峰,BAT巨头入场,乐视、暴风、爱奇艺、小米等互联网公司纷纷布局,VR硬件、VR内容的初创公司更是不胜枚举,“VR商业化元年”、“引领下一轮技术革命”,盛况空前。但是元年刚过,2017年便骤然降温,投资规模从2016年的49.8亿,直降到14亿,疯狂落幕,进入寒冬。

    你是不是以为,寒冬期会非常漫长,就像人工智能寒冬那样持续十多年之久?不得不说,VR领域是有点子资本运气在身上的。

    寒冬期仅仅过了一年的时间,2018年一些大厂和老牌上市公司又开始买“船票”了,沃尔玛、欧莱雅、Snap、埃森哲、PTC等,开始收购AR/VR创业公司。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一些AR/VR创业公司逐步调高了估值,到2020年底,你可能已经听到很多媒体报道,说VR又要复兴了,市场又火爆了。结果呢,即使2022年出现了“元宇宙”这样的概念为之添了一把火,但VR行业依然难掩消费不振的现实,裁员、瘦身、消减项目、改换赛道,又进入了冷静期。

    为啥VR从火到凉,总是四年一届呢?

    二、凉热自有天意 从两个起伏周期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规律:

    第一,行业热度跟着明星产品走。

    PC VR是整个VR产业技术迭代升级的核心,而一款PC VR头显从立项到上市发售,需要花费4-6年时间,一旦有大厂的明星产品即将问世,前期都会引发炒作热潮和资本入场。

    比如2016年的国际消费电子展(CES),索尼PlayStation VR,Oculus的Rift,三星Gear VR,HTC Vive 等产品正式亮相。2019年,第二代PC VR逐渐登场,Oculus Quest 2、Hololens 2等新设备,吸引一波关注和带资进组。

    第二,概念推陈出新,问题老生常谈。

    新设备上市发售后,销量猛增,然后就是泡沫破裂的时候。用户(主要是游戏玩家)很快会发现新设备是“依托答辩”,实际体验并没有突破性提高,VR产品的老大难问题,眩晕、延迟、画面模糊、内容有限等,依然存在。于是,销量下滑,产品负面评价增多,甚至直接被否定,接下来就是资本回撤,大厂断尾自保,大量初创企业关门大吉。

    但是,VR相关技术的更迭实在太快了,总会很快冒出一些新的概念为VR续命,并且能够自圆其说。比如2019年5G正式商用,就被认为能将移动网速提升到光纤级别,解决VR头显的延迟问题。2022年元宇宙如火如荼,VR作为虚拟世界入口,又火了一把。

    第三,亮眼CP孤军奋战。

    对VR来说,硬件和内容缺一不可,撬开商业市场和大众消费,需要高性价比的内容和硬件共同发力。

    比如2016年兴起的VR体验店,通过“共享经济”的模式降低了大众体验VR的门槛,火爆一时,但有限的内容难以保证复购和消费频次,加上初代硬件的现实问题,很快乏人问津。

    2020年3月,Valve发布了VR历史上第一部3A级别的游戏《半衰期:爱莉克斯》,吸引大量玩家购入一体机,随后问世的Oculus Quest 2以较强的综合实力和299美元的亲民售价,良心游戏和良心头显,组成了一对支撑VR复兴大业的CP。可是,谷歌、索尼、微软、HTC等厂商的VR产品却没什么变化,整个VR硬件市场未能承接优质内容带来的硬件需求。

    每隔几年,总会有那么几个硬件、内容、模式,让人眼前一亮,但独木难支,孤军难胜,靠少数明星产品,是无法照亮VR行业的整片天空的,行业最终还是归于暗淡。

    总的来说,投资者和创业爱好者总是能周期性地看到趋势、看到机遇、看到明星产品背后隐含的价值,从而押注VR的火爆,但现实中的用户体验和消费习惯,却无法超越技术发展的规律一步登天,又会给过热的VR泼下一盆冷水。

    换言之,用“非火既凉”来审视VR行业,用Meta和苹果的动向作为标尺,本身就带有某种追逐风口的思维惯性。

    三、“苹果信号”背后的VR枷锁 巨头纷纷撤退,VR要凉了吗?不,Meta、索尼、微软并没有放弃VR研发,相关技术和专利竞赛还在持续,100+款PSVR 2游戏正在开发之中,VR社交《Horizon Worlds》即将迎来13至17岁的“元宇宙公民”……

    苹果头显问世,VR要火了吗?显然也不是。定价550美元起的索尼PSVR 2,都被媒体批评偏离了消费者市场,不可能成功,苹果头显高达3000美元的售价,未知的体验,叠加全球经济下行的外部环境,商业成功的可能性真的不大。一个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市场已经释放了苹果VR的消息,但VR相关的投融资规模并没有大幅增长。

    不热不凉,半死不活,当前VR行业的尴尬局面,也说明“风口思维”正在破产,“狼来了”的故事已经传唱了两个周期,不仅消费者不太相信,投资者也开始疑虑了。

    当整个行业已经无法再把明星产品的利好消息,当作速效救心丸,未来又该往何处去呢?

    VR的核心突破肯定是在硬件上,但VR硬件注定是一个巨头游戏。AR/VR/MR的烧钱程度超乎想象,投入几乎是无底洞,还经常促销、补贴来售卖,Meta统筹AR/VR元宇宙业务的Reality Labs已经用连年亏损,2022年更是喜提136.17亿美元的亏损。打个比方,爱奇艺的总市值也才67亿美元(2323/2/24数据),相当于Meta做VR一年能烧掉两个爱奇艺。

    所以,硬件游戏,得是Oculus、苹果那种虎鲸级别的巨头,拥有完整的闭环生态,再加上核心技术、硬件、软件、内容、渠道等各方面的重金投资,才能杀出一条血路。

    硬件是枷锁,但不是所有企业都有资格套上这个枷锁。大部分投入VR产业的项目,如果专注于硬件,底层技术/专利上没有优势和积累,当然会在行业寒冬洗牌时,成为资本的弃子。

    既然如此,为什么大家还在期盼苹果, 将苹果VR的亮相,当作是春天的信号?

    由于人性的软弱和侥幸,越是缺少什么,就越是期盼什么,苹果所承载的,才是当下束缚VR行业的枷锁:

    1)成熟的消费级硬件

    苹果被认为比较擅长打造成熟的消费级硬件,很多VR头显设备定价昂贵、体验粗疏,只有热爱玩票的极客群体能够忍受。而这类极客文化的厂商,很容易交付一个概念超前、但完成度只有百分之二三十的产品,无法形成商业闭环,一旦开发者或企业押注这种厂商,很可能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打了水漂。

    如果苹果能带来成熟的消费级VR硬件,和理想的人机交互体验,让其他厂商“模仿借鉴”,再把价格打下来,产品形态成熟、各价位配置百花齐放,才是从业者和潜在用户所希望的。

    2)低门槛的开发平台

    VR游戏影视内容的研发成本高,要靠内容回本,非常困难的。比如高端VR设备主要面向PC 游戏群体,需要较强的大型游戏开发能力,研发成本达千万级,限制了很多内容厂商的参与。

    人们普遍认为,苹果有着优秀的内容和应用生态,成熟的渠道分发平台,苹果头显上市发售时就能提供较为丰富的内容应用给用户,除了影视、游戏,还包括社交、健康、教育、家庭娱乐等多种应用,从而让VR内容创作者、应用开发者、游戏开发者,有更大的挖掘空间。

    有了群体智慧的参与,也能为VR平台提供持续的吸引力和使用价值。

    3)较强的付费群体

    To B、To G的商业模式比较复杂,对行业资源的要求多,运作和执行难度也很大,是很难快速突破的。所以,很多初创企业还是将重点放在To C市场,这就要求个人用户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这是苹果用户画像较为突出的特点,也是资本市场关心的重点。

    这并不是对VR的前途感到悲观,也绝对不是说VR行业走到了寒冬。之所以VR一会儿冷一会儿热,源于太多人的一厢情愿。

    一厢情愿地以为,冒出一些新概念,几个明星产品,苹果入局了,就会很快好转,而选择性地忽视了,整个行业的商业土壤贫瘠、创新门槛高企,或许就不会有那么多“追风口”了。与其年复一年地猜测苹果的步伐,不如认真去做好改善土壤、抗击意外的准备。

    作者:藏狐

    来源公众号:脑极体(ID:unity007),从技术协同到产业革命,从智能密钥到已知尽头。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脑极体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ChatGPT劝退创业者

    设计动态 2023-02-25
    2月22日,百度发布了2022年财报。本该是展示过去一年成绩的舞台,“文心一言”却喧宾夺主,站上C位。 包括李彦宏在内,似乎没人在意2022年百度的业绩如何,而是全体目光向文心一言看齐,纷纷预言其问世后对各行各业的颠覆。李彦宏更在内部信中鼓舞士气,称百度会将主

    在最近的一段时间里,ChatGPT的出现引发了人们对生成式AI的热切关注,互联网大厂也在跟进这一风口。只是,ChatGPT所引爆的这场“游戏”,是否所有人都拥有参与的机会?可能在ChatGPT的相关技术投入中,巨头们会更得心应手一些。一起来看看作者的解读。

    2月22日,百度发布了2022年财报。本该是展示过去一年成绩的舞台,“文心一言”却喧宾夺主,站上C位。

    包括李彦宏在内,似乎没人在意2022年百度的业绩如何,而是全体目光向文心一言看齐,纷纷预言其问世后对各行各业的颠覆。李彦宏更在内部信中鼓舞士气,称百度会将主流业务与文心一言整合,百度“正站在浪潮之巅。”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ChatGPT狂飙的几个月里,热度八成都是由国内的跟随者贡献。文心一言作为跟随者中的代表,产品虽然还在赶工研发,但早已被推上风口浪尖。

    百度之外,各大厂也在争先恐后地表决心,不只把ChatGPT视作2023年的第一个风口,更是值得下半生All in的事业,动辄百亿豪赌,压上全部身家。

    承诺归承诺,能否兑现又是另外一回事。大家把ChatGPT视作“全村的希望”,希望却不属于所有人。

    这就不得不翻到狂飙的另一面。

    ChatGPT风口如此之盛,原因很简单:与元宇宙、WEB 3.0、VR等所谓的“下一代互联网”相比,ChatGPT既表现出了接地气的落地应用,同时又打开了无穷的想象空间,而在过往的风口上一般只能看到后者。

    可与此同时,ChatGPT风口还表现出其他的非典型特性。比如大语言模型技术对应的极高的资金、资源硬性门槛,以及日后持续性的投入,从根源上注定ChatGPT只能是巨头的专属游戏。

    清晰的门槛,决定了这不是随随便便就能上场的牌桌,炒作者无处遁形的同时,入局者也必须掌握追风的正确姿势。

    一、一呼百应,应用场景被激活 一夜之间,几乎所有主流互联网、科技大厂全部集结到场。

    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京东、字节跳动、快手、360、网易、讯飞、华为……虽然各自侧重的业务不同,但是大厂之间就ChatGPT所代表的AIGC技术能力达成了共识。

    客观而言,国内大厂的“复刻”,其中一部分更倾向于从ChatGPT获得了启发,应用场景得以激活。因为有公司在过去就已经在做应有的技术储备,ChatGPT的出现为技术的落地指明方向。

    作为从业者,微软小冰公司CEO李笛对此持有类似观点,“最重要的不是ChatGPT,而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技术新范式的兴起。”

    兴起,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真金白银地砸钱。

    行事最为高调的当属美团二号人物王慧文,自己出资5000万美金,宣称打造中国的OpenAI,八字尚未有一撇之际便拉来了顶级VC的2.3亿美元,并表示后续也“不必为资金忧心”。

    同样拿钱说话的还有周鸿祎,他直言不讳,“如果企业搭不上ChatGPT这班车,很可能会被淘汰”。同时面向投资者表示,360方面表示有200多亿的资金能够支持360进行类ChatGPT技术的研究和投入。

    另外,百度、阿里、腾讯、字节跳动、华为等其他入局者虽然没有公开关于ChatGPT的具体资金规划,但也找到一些参考。

    比如,李彦宏近日透露了一组数据,在过去十年里,百度在AI方面的投入超过1000亿元,每年研发占营收的比例都在15%以上,这使得百度具备了人工智能全栈式布局,其中就包括大语言模型“文心”。

    二是业务层面的铺开。

    各公司的主营业务不同,类ChatGPT技术的应用场景自然有别。比如字节跳动,与新闻资讯业务相结合,AIGC技术主要用于内容创作。网易把相关技术用于教育,主要业务场景为AI翻译等。

    而随着各大厂商按部就班地推进,ChatGPT的身影出现在更多业务场景里。

    媒体行业,据统计,澎湃新闻、上游新闻、大象新闻、每日经济新闻等数十家媒体平台已宣布接入百度“文心一言”;旅游市场,携程引入相应技术,用于旅行智能规划、旅行内容等;汽车赛道,自然对话能力可以用于改善车机交互。

    有业内人士将之称为“哪里需要哪里搬”,如果进一步拓展到AIGC范围,文字生成、图像生成、视频生成、音频生成、数字人等各个技术细分领域,其对应的应用场景进一步扩充。

    所以,ChatGPT的爆火只是一个开始,更多的渗透还在路上。

    二、巨头专属游戏,创业公司没机会 风口就在那里,所有人都可以去试一试,能不能玩得转则是另外一回事。

    从ChatGPT的出身就能看出,大语言模型天生“嫌贫爱富”。

    根据公开资料,基础模型GPT-3.5训练一次需要花费300万-460万美金,这显然不是普通企业所能承受的。而且,随着模型能力提升,参数持续优化,训练的成本还会不断增加。如今,ChatGPT训练一次的成本高达1000万美元。

    即便是喊出“不必为资金忧心”的王慧文,他拿出的5000万美元仅够进行几次训练。李笛也曾公开表示“如果按照ChatGPT成本来考量的话,每天要烧3亿人民币,一年要烧一千多亿。”

    另有业内人士强调,“模型训练除了贵,还有另外一个特点,那就是短时间内是看不到回报。就算有了商业变现,还要根据实际应用场景继续训练,投入更多的资金,创业公司根本无法承担。”

    数据显示,ChatGPT大火之前,高昂的计算、人工成本与孱弱的商业化能力形成巨额缺口,其主体公司OpenAI财务情况并不好看。以2022年为例,OpenAI在总收入3600万美元,亏损超过5亿美元。

    此番情形下,ChatGPT之所以能够成功面世,最基础的保障就在于资本输血。

    《财富》杂志近期报道称,微软投资OpenAI 总计100亿美元。而在此之前,OpenAI成立七年多的时间里一共收到了40亿美元的投资。

    资金门槛阻断了创业公司复刻ChatGPT的路径,此外,创业公司能用于模型训练的资源同样受制。

    以数据为例,海量数据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必备资源,喂给模型的数据质量和数量,一定程度上决定其能力的上限。

    回顾ChatGPT的成长史,GPT-2阶段,模型的训练文本包括800万篇Reddit论坛帖子、总计40GB数据,对应的参数有15亿;到了GPT-3,在之前的基础上,OpenAI 的科学家把此前 12 年从6000万个域名中收集的新闻报道、帖子、书籍全文以及各种网页等数千亿个单词的英文资料输入模型进行训练,消耗了数千万美元的计算资源。

    在中文互联网语境里,数据资源自然是掌握在BAT等互联网巨头手里。与此同时,他们还拥有创业公司无法企及的“钞能力”。这就意味着,复刻ChatGPT是一场巨头专属的游戏,创业公司在其中的胜出概率无限趋近于0。

    三、非典型风口,炒作者无处藏身 根据过往经验,风口必然会引来一批炒作者,为的是蹭一波热度或者赚一波快钱,ChatGPT也概莫能外。

    比如最近的风口元宇宙,2021年Facebook母公司改名Meta,国内企业争先恐后涌入元宇宙赛道,元宇宙APP层出不穷,元宇宙概念被套用到各个行业。

    风吹了一年有余,元宇宙至今仍停留在概念层面,领军者Meta以大幅裁员、股价暴跌的姿势摔落进现实。扎克伯格近日表示,对未来5到10年公司的前景感到乐观,并承认他此前在2021年错误地认为元宇宙的火热趋势将持续下去。

    带头大哥尚且如此,跟进者更是各种乱象层出不穷,押注元宇宙的一众互联网大仓也没必要再坚持下去。恰好现在ChatGPT热得烫手,未来更不缺钱景,无疑成了炒作者的绝佳之选。

    于是,不少上一轮参与元宇宙的企业开始掉头转向,讲起了ChatGPT的新故事。

    然而,结合大语言模型技术自身的特点来看,ChatGPT挑起的是一个非典型风口,炒作者恐难找到容身之所。

    毕竟,炒作者扎堆的多是轻投入类型的风口,而ChatGPT是实打实的“重资产”路线。

    过往从硅谷流出来的很多热点风口,对于玩家在资金层面并没有过高要求,国内企业在复制时无需过多投入。

    2021年的音频社交软件Clubhouse就是典型,同样一夜蹿红、用户增速惊人,并获得马斯克等大佬站台。国内追风口的玩家,只需推出主打语音社交的聊天室功能,就能搭上这班快车。

    映客推出的对话吧APP,顶着“中国版Clubhouse”的光环,昙花一现之后便被下架。虽然没能押对风口,但是仅用损失一个测试版APP的代价,在互联网行业、社交赛道着实刷了一次存在感,对于沉寂已久的映客而言这比营销支出性价比极高。

    而根据前文提到的资本、人才、资源等准入门槛,想要把以前蹭一波就跑的套路用在复制ChatGPT上几乎是不可能的。没有大语言模型,ChatGPT无从谈起。

    所以,只需要通过资金是否充足这一个简单的指标就能清晰地辨别出谁在跟风炒作。

    例如寺库这样已经被曝破产跑路的公司,原有财务缺口已经自顾不暇,又何来的资金用于支撑模型训练;又如两个月前还表示没有ChatGPT相关规划的科大讯飞,近日宣布有信心实现类似的技术进步,而财报显示公司全年营收为200亿元左右,即便全部投入研发也远远不够。

    同样的道理,声称200亿资金可用于类ChatGPT技术研究投入的360,也逃不过资金是否够用的灵魂拷问。而且,参考过去360在直播、游戏、智能手机、IoT、新能源汽车、元宇宙等项目上的“追风”表现,其是否真的会为一个不确定的结果赌上全部身家也尚且存疑。

    在ChatGPT这样的非典型风口之下,无论企业如何表决心,迈不过资金这一道硬性门槛都会直接现原形,想要蹭一波热度就跑的炒作者无处藏身。

    四、巨头吃肉,小厂能喝上汤吗? 作为风口的跟随者,企业变着花样表达对ChatGPT的信仰。比如周鸿祎,不只一次公开表态 “如果企业搭不上ChatGPT这班车,很可能会被淘汰。”

    而摆在眼前的事实是,除了储备雄厚的巨头之外,其他企业在大语言模型领域连入门都举步维艰。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所讲,“能用这么大规模的算力来支撑的公司,全世界还是少数。”

    因此,上述两种观看似从根本上就是冲突的。但实际上其间还藏着一条折中之道, 搭上ChatGPT这班车,并不意味着必须要亲自训练大语言模型。

    结合过往其他行业的发展经验来看,躬身入局的企业加码对类ChatGPT技术的研发,产品成熟之后将能力对外开放,自身可以借此实现商业化,填补相对应的研发投入。与之合作的企业可以以更低的门槛将大语言模型技术引入实际业务中去,换一种方式吃到这波技术红利。

    这再次点明了ChatGPT与其他风口不一样的特性,即具备更加具体、可落地的使用场景。

    以百度为例,其专注AI领域多年,相关技术储备处于业内领先。在ChatGPT爆火后,文心一言大语言模型被推向台前,目前虽然尚未正式上线,该模型的能力却已经获得了多个领域合作伙伴的支持,业内对文心一言加持下的百度搜索新体验也寄予期待。

    反观此前一些相对悬浮的概念型风口,比如元宇宙,百度也曾经尝试过元宇宙业务,比如推出元宇宙APP希壤,目前已经上线一年多时间,APP内画面仍可见穿模、卡顿等低级技术问题,而且由于应用体验无法赢得用户认可,至今所有元宇宙APP都未能大范围普及。

    对于看中ChatGPT热度的炒作者而言,他们其实也有机会重新作出选择,与其坐等泡沫被戳破,不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去获取一张真实的车票。

    OpenAI创始人山姆·阿尔特曼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他认为,预计将来会出现几个大型的基础模型,开发人员都将基于这些基础模型研发AI应用。但目前的情况依然是某一家公司开发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然后开放API供他人使用。

    对于初创企业和其他储备不足的企业来说,站上ChatGPT的风口,既无法承担巨量投入,也无需从头开始。采用那些已经经过大量计算和训练的基础模型,然后根据自身具体的业务应用去进行针对性地训练,这才是最具性价比的正确路径。

    山姆·阿尔特曼相信,这些公司所做的1%的训练,对于大语言模型技术的实际应用来说至关重要。并且,“这些创业公司将会非常成功”。

    专栏作家

    彬彬,公众号:熊出墨请注意,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资深媒体人,TMT领域观察者。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TikTok上线商城,东南亚战火再起,剑指亚马逊、虾皮

    设计动态 2023-02-25
    最近,TikTok电商又有新变化。今年2月起,TikTok Shop商城已在泰国、菲律宾正式上线,据悉,目前商家入驻采取的是定向邀请制。 根据官方介绍,TikTok Shop商城的入口均设置在“TikTok站内首页最强曝光资源点位”,具体来说,与国内抖音商城位

    Tik Tok商城功能在印尼上线,带着它原有的巨大流量闯入东南亚电商出海大潮中。这一举措会给市场和行业带来怎样的变化?Tik Tok的快速增长背后是怎样的经营战略?本文简单分析了Tik Tok以及东南亚出海电商的基础建设和整体局势,希望能帮助关注电商的你更好地观望东南亚市场。

    最近,TikTok电商又有新变化。 今年2月起,TikTok Shop商城已在泰国、菲律宾正式上线, 据悉,目前商家入驻采取的是定向邀请制。

    根据官方介绍,TikTok Shop商城的入口均设置在 “TikTok站内首页最强曝光资源点位” ,具体来说,与国内抖音商城位于App首页上方不同,泰国、菲律宾等其他东南亚国家的TikTok Shop商城入口位于TikTok首页的第二个tab,位置更加突出。

    从界面分布来看,TikTok Shop商城分别设置了购物车、新人专区、秒杀、商品分类推荐、商品卡、短视频卡等不同板块。

    官方提到, TikTok Shop商城将以商品为核心的频道分配确保用户通过页面引流至跨境商家 ,帮助商家获取精准客源。此外,TikTok Shop商城还设置了商单优惠、限时折扣等优惠活动。

    可以发现,TikTok Shop商城与国内货架电商的App布局和电商玩法大致相同。据悉,未来TikTok Shop商城将陆续在东南亚更多国家开放。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22年10月,TikTok Shop商城功能就已在印尼测试上线。 回看国内抖音,抖音电商是在直播电商发展两年后才开始上线商城,TikTok Shop在商城上的动作明显更加迅速。

    一、TikTok大搞商城,剑指230亿美元GMV TikTok Shop为什么要在此时上线商城?按照官方的介绍。TikTok Shop商城不仅能帮助现有商家获得直播、短视频之外的第三个流量曝光入口,还能够方便跨境商家 “借鉴其他货架平台运营经验”。

    流量方面,相比短视频和直播,TikTok Shop商城最大的特点就是 高曝光和确定性。 TikTok Shop服务商黄伟强在“DNY123东南亚导航”的分享中说,App首页底下的4个tab的进入率至少在5成以上。

    这意味着TikTok Shop商城将得到平台更多的流量倾斜。按照TikTok 10亿量级的日活,TikTok Shop商城能分到的流量蛋糕将非常可观。

    当短视频和直播达到增长瓶颈后,商城很可能会是TikTok Shop的重要增长点。

    经验方面,按照国内的经验,相比短视频电商和直播电商, 货架电商的入手难度明显更低 ,对国内玩家来说,跨境电商的复杂性更是增加了不少难度。

    以直播电商为例,不论是小语种主播还是本地化运营,都是一份不小的投入。据彭博社报道,2022年TikTok电商业务的GMV目标是20亿美元,到2023年年度GMV的目标要达到230亿美元。对于TikTok来说,为了完成这个目标,降低门槛、吸引更多商家无疑是个简单有效的方法。

    TikTok Shop商城上线后,至少对于亚马逊、虾皮商家来说,多开一家店并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另外,对TikTok Shop来说,商城可能也是不得不为。

    东南亚仓储专家张明义曾在“林超聊跨境”提到,“ 东南亚通讯建设落后,网络延迟严重影响直播带货。

    同时,大多数东南亚地区4G尚不成熟且WiFi普及率低,流量资费贵,本地消费者看不起直播,卖家大量上传短视频或做直播会加重TikTok带宽资费压力,而商城仅需要展示图片和链接,消耗资费少。”对于东南亚用户来说,以固定界面展示图片的商城更友好一些,短视频、直播可能过于“高级”了。

    亚马逊、虾皮等传统货架电商平台在东南亚的多年耕耘,也意味着 东南亚用户的消费习惯会更偏向货架电商。 至于为什么会是泰国和菲律宾,据eMarketer发布的最新调查,泰国TikTok用户渗透率高达49.3%,第三方数据则显示,菲律宾是TikTok2022年第四季度增长最快的市场。

    二、从用户到商家,TikTok Shop商城的生意经 TikTok Shop商城的特别之处在于,相比之前商家只能靠短视频、直播来获取用户,TikTok大规模向商家开放了公域流量,从碎片化到聚合, 稳定且足够的流量让商家在TikTok建立品牌经营阵地成为可能。

    随着TikTok Shop商城的发展,类似国内的“达人种草-商城成交”“搜索关键词引流”等玩法大概率会再来一遍。与此同时,随着经营确定性的增加,TikTok Shop商城也有可能吸引到更多有品牌力和经营力的优质品牌。

    TikTok Shop的官方运营手册据了解,在2023年跨境电商战略中,TikTok将 “优质商家提速” 放在了重要位置,要求商家将主营类目减少到1个,不得经营多类目,引导商家进行专业化、垂直化运营。

    这势必会淘汰一批走铺货模式、店群模式的商家,为品牌商家留出足够宽广的经营环境。从平台角度看, TikTok Shop商城吸引更多传统跨境电商商家的同时,也深入到了亚马逊、虾皮等平台腹地,将与其掀起正面对垒。

    在平台竞争中能否吃到更多蛋糕,也非常考验TikTok Shop的经营能力。此外,东南亚地区是TikTok Shop目前最大的地区市场,也是其2022年电商拓展的核心地区。据The Information报道,TikTok2022年在东南亚的电商GMV增长逾三倍,达到44亿美元。

    TikTok Shop商城在东南亚的上线,意味着2023年东南亚将得到TikTok Shop更大的关注和资源扶持。可以预见,未来东南亚市场将是TikTok Shop的重要试验田。

    三、TikTok Shop加速生长,背后隐忧不减 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2-2023 年中国跨境出口电商行业发展现状与典型案例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跨境电商出口规模为1.44万亿元,同比增长24.5%,预计2024年有望达到 2.95万亿元。

    对于TikTok来说,除了广告,电商无疑是个相当不错的赛道,这也是TikTok Shop加速生长的源动力。但需要注意的是,电商也并没有那么好做。

    此前,新榜编辑部在《现在入局TikTok,是怨种炮灰还是抢占红利?》中也提到, 基建不完善、市场不成熟 始终是制约各路玩家入局TikTok Shop的重要原因。TikTok Shop必须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进行市场教育和基建建设。

    除此之外,正如《Shopee 衰落幕后:一家最像中国大厂的东南亚巨头的全球化乱局》所提到的,曾被称为“东南亚小腾讯”的虾皮之所以遭遇困境,一大原因就是遭遇了跨国公司的困境。

    对于TikTok来说, 如何平衡中国员工、东南亚员工以及东南亚用户和中国商家之间的关系,会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庞大的流量是TikTok Shop攻城略地的武器,小店、商城等的快速推进证明了平台强大的执行力,但能否复制国内抖音的成功,目前仍需观望。

    作者:云飞扬;编辑:张洁

    来源公众号:新榜(ID:newrankcn),专注互联网内容领域的观察报道,关心与内容产业相关的人和事。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新榜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MCN出海实录:寻求内容与商业的本土化突破

    设计动态 2023-02-25
    在过去的几年中,客观市场环境的影响让一批初步探索海外内容及电商市场的MCN机构陷入了低谷与迷茫之中。 出海政策收紧、物流成本暴涨、消费热情低迷……机构的跨境发展似乎陷入了迷茫。大起大落的发展态势,让一部分机构手足无措,不知该坚持还是该离场。 随着疫情的放开,消

    许多企业都在海外开发新的商业空间,寻找可能的市场增量。MCN机构也不例外,那么在MCN机构出海的过程中,什么样的挑战和机遇正在等着它们?MCN机构想要成功出海,关键之处在于哪里?一起来看看作者的分析和解读。

    在过去的几年中,客观市场环境的影响让一批初步探索海外内容及电商市场的MCN机构陷入了低谷与迷茫之中。

    出海政策收紧、物流成本暴涨、消费热情低迷……机构的跨境发展似乎陷入了迷茫。大起大落的发展态势,让一部分机构手足无措,不知该坚持还是该离场。

    随着疫情的放开,消费市场逐渐复苏,跨境物流恢复常态,MCN机构重新看到了海外市场亟待开发的商业空间,2023年出海发展的热情被再次点燃。

    在MCN机构的眼中,发展海外市场能够为自己带来怎样的价值?海外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的机构,是用怎样的玩法站稳脚跟?在机构眼中,MCN出海发展最大的难题与瓶颈该如何解决?

    本期【MCN专题论】,克劳锐针对MCN机构海外发展的话题,对话了若干机构的相关负责人,希望站在MCN机构的视角,宏观洞察海外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为保障机构隐私,我们将隐去机构名称与相关负责人的职务、姓名。

    一、MCN出海现状:尝试与摸索 在国内MCN机构出海之前,海外已有的MCN机构面临着话语权与选择权较弱的问题。出于培养成本的考虑,以前大部分海外的MCN机构不愿培养粉丝体量较小的达人。而粉丝体量和知名度较大的达人,往往会选择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希望将自主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这导致除极少部分头部达人外,绝大部分海外达人的都属于独立发展,MCN机构的商业变现方式相对局限,行业整体的“马太效应”极强。

    这样的市场环境为国内MCN机构出海发展提供了客观的先决条件。从2019年开始,国内的吃鲸科技、歪果仁、白兔视频、OST传媒、橙意出海等MCN机构纷纷开始布局海外业务,将国内成熟的机构运营模式带到海外,实现内容出海。

    据克劳锐观察,当下MCN机构在海外市场的发展仍处在前期的摸索阶段,但不同机构的海外布局方向已经呈现出差异化特征。

    某MCN机构跨境业务的负责人在接受克劳锐采访时表示,过去一年,机构主要的海外发展方向是为一些布局海外业务的公司提供海外账号的咨询和顾问业务。在他看来,MCN品牌出海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它本身要投入巨大的人力和资金成本。因此,自己机构主要的业务布局是针对有内容出海需求的公司进行海外营销整合服务,帮助它们从0到1搭建海外账号,稳定地做好一个服务商的工作。

    除了为出海公司提供海外账号矩阵的搭建服务外,还有一些机构选择将电商作为了触达海外市场的第一个“锚点“。另外一家机构的创始人表示:“去年年底,我们启动了国际项目,准备在印尼成立一家分公司,以内容为依托去做电商的综合服务,将国内的电商供应链拓展到海外,以此来抢占东南亚市场的红利。”

    一些在国内深耕娱乐内容的机构则是瞄准了东南亚的娱乐直播业务,将国内已验证的业务模式搬到海外。这类MCN机构通过在线上招募国内外语言能力比较强的达人,进行娱乐内容直播,最大化发挥机构本身的娱乐内容基因与优势。同时,会从自己最了解的小众垂类入手进行电商初探,通过双语直播带货的形式,开拓海外的直播电商市场。

    TikTok shop展示图 图源/网络

    不难发现,国内MCN机构出海更多是对海外市场的尝试与摸索。有的机构选择求稳,为品牌提供海外营销矩阵的搭建,有的机构选择从自身最擅长的领域角度入手,尝试把握住海外内容与跨境电商这片蓝海。

    然而,在克劳锐与机构负责人的对话过程中,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海外市场的本土化难题。无论是文化习惯还是内容布局,机构或多或少都曾踩过不小的“坑”,照搬国内的玩法似乎会走进“死胡同”中。

    二、出海的关键:避免在海外的文化框架下讲中国故事 虽然MCN机构已经在国内跑通了一条成熟的运营和商业化道路,但对于内容行业而言,在一个新的市场和国家开展业务时,文化、习惯、当地政策等本土化难题是无法绕过的。

    以东南亚的消费习惯为例,目前整个东南亚市场的网购付款大多是“货到付款”。可能是付现金,可能是转账、扫码,在收货现场实现人货两清。对于不习惯线上及信用支付的当地消费者而言,机构就不能照搬国内的电商模式,而要融入当地的消费习惯中,慢慢引导和转化。

    前段时间,扎根于东南亚的电商平台Lazada上线了一则促销广告,广告中模特看似平常的着装却在无意间冒犯到泰国消费者的文化习惯,有着丑化当地知名人士的嫌疑,引发了泰国消费者的不满与声讨。哪怕是当地的电商平台都会因对本土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而“马失前蹄”,对于新步入海外市场的MCN机构而言,在开拓市场的过程中,更无法忽视文化差异。

    面对文化差异这一难题,许多MCN机构选择派遣优秀的团队亲赴海外市场,或与当地本土化的公司进行合作,最大化了解与适应当地的经营环境。

    在克劳锐的采访过程中,一家海外业务发展相对成熟的MCN机构负责人表示:“杭州有一些MCN在做东南亚业务,但实际上只做了个皮毛,因为它本身离本土化内容太远了,而且无法克服跨文化的困境。你必须有一个本地合伙人,而且机构要踏实地在那个地方待着,一定要去到本土、尊重本土,真正和当地的机构‘卷’起来。”

    除了文化差异外,许多机构表示自己在达人的选拔、培养和日常工作中也遇到了新的困境。某机构负责人说道:“在内容制定方面,许多海外小博主不愿意接受我们制定的内容方向,认为破坏了他们的个人风格。海外博主普遍不愿妥协,这大大增高了沟通成本,还极大拖慢了工作的进度。”

    另一家机构的海外业务负责人则表示:“海外的达人对于工作的认知与国内不同,他们的自我意识比较强,也更容易满足现状。比如我们的团队认为稍作优化就能够大幅提升GMV,但有的达人不愿为此付出更多的工作成本,认为现在这样已经很不错了。”这背后反映出国内外达人价值观的根本差异。

    不难发现,无论是达人侧还是消费者侧,海外用户对于内容、直播等业务,甚至是对工作这个概念的认知与国内的差异十分明显。在这样的情况下,机构与达人的合作模式是未来机构发展的必要考量。同时,只有尊重这种差异,设身处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和习惯,才能更好地抢占海外的内容市场。

    三、商业化前景不明,供应链是关键 谈到未来在海外市场的布局重心,众多MCN机构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直播带货。在MCN机构眼中,海外的直播电商发展仍是一片蓝海,它们希望将国内的成熟模式融入到海外的电商环境中。

    数据来源于尚承投资 制图/克劳锐

    但在这个过程中供应链、物流等问题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首要障碍。

    当下,TikTok等海外内容平台的电商基础建设并不完善,MCN机构无法像在国内一样全面了解直播带货的关键数据信息。什么时间点好卖、消费者画像是怎样的、什么样的产品更适合当下的达人……由于平台的数据统计工具尚未完备,这一系列的关键信息机构只能大概估算,这也是为什么部分MCN机构开始通过收购等方式亲自在海外搭建数据系统的原因。

    从产品的角度来看,如何打通海外市场的供应链也很让机构头疼。在中国,直播电商的发展离不开大幅度的折扣和优惠。低价限量、限时抢购等模式造就了短时间集中爆发的订单量。但海外用户的消费习惯不同,尤其对于西方国家而言,用户更加在意产品的品质而非价格,对于折扣并不是十分“感冒”。

    因此,在生态尚未搭建、消费者的理念尚未培养前,海外的商家普遍不愿让利,也不敢轻易尝试用折扣和补贴来推动销售。因此,当下MCN机构布局海外电商,更多还是选择通过国内渠道来进行货品的供应,用物流和仓储手段来解决运输问题。

    这就带来了新的问题。一方面,国内的跨境物流企业在仓储设施、物流配送效率、物流信息处理、物流服务等方面的建设还未完全达到国内物流的水平,货品的流转速度相对较慢,这会大大降低用户的购物体验。同时,跨境运输的物流成本相对较高,甚至会出现退换货的成本高于产品本身价格的情况,货物丢失、客户信息泄露、仓库与客服信息衔接不畅等问题时有发生。

    在这样的情况下,机构开始尝试与国内有出海意愿的品牌合作,希望以此解决货品供应的问题。

    在与克劳锐的对话中,某机构海外业务的负责人提到:“国内目前有很多品牌也在尝试和选择出海。机构能够为品牌提供营销的内容出口,让品牌搭上跨境电商的‘早班车’,品牌能够为机构提供货源,解决一定的货品运输问题。这是一个双方合作,互惠互赢的机会。”

    不难发现,当下MCN机构在海外的商业化发展方向尚未完全明确,电商平台建设不完善、供应链尚未打通、海外用户的消费习惯尚未养成等问题都亟待解决。但随着机构、品牌与平台的不断努力,发展的前景值得期待。

    四、写在最后 无论是对于MCN机构还是对于品牌而言,海外市场都是一块待挖掘的宝地,不过挖掘的工具尚未完备。在开拓海外市场的过程中,品牌要将自己带入当地用户的消费环境中,不仅要跨过地域,更要跨国文化与习惯的沟壑。

    作者:大可;编辑:纪南

    来源公众号:TopKlout克劳锐(ID:TopKlout),一个集好看和有料于一身的自媒体生态观察号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TopKlout克劳锐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ChatGPT在一线城市火,元宇宙在二三线城市热

    设计动态 2023-02-24
    元宇宙行业群里正在流传着这样一张图: 这张图形象地展示了元宇宙赛道当前的现状:ChatGPT颠覆式的科技创新在撼动行业发展的同时,也力压元宇宙,成为新晋“资本宠儿”。 失去了资本庇荫的元宇宙赛道从风口撤退,进入到了生存的关键转折点。在元宇宙赛道中,最先受到冲击

    元宇宙大风刮过一年多后,ChatGPT带着AI潮流奔来。2023年,元宇宙这个业界眼中的热门增长点,会有怎样的变化和发展?本文分析了元宇宙赛道在2023年可能给各行业带来的变化,前瞻性地预测了元宇宙在新一年可能加入的新发展方向,对元宇宙赛道的发展作出构想,适合关注元宇宙的小伙伴阅读。

    元宇宙行业群里正在流传着这样一张图:

    这张图形象地展示了元宇宙赛道当前的现状:ChatGPT颠覆式的科技创新在撼动行业发展的同时,也力压元宇宙,成为新晋“资本宠儿”。

    失去了资本庇荫的元宇宙赛道从风口撤退,进入到了生存的关键转折点。在元宇宙赛道中,最先受到冲击的则当数VR、AR等硬件设备公司和项目,曾造就不少“融资神话”的硬件公司地位正在急转直下。

    图片描绘的惨淡情况并非空穴来风,海内外大厂相继收缩元宇宙业务线。在大洋彼岸,ChatGPT先锋——微软,一方面正在大力挥舞ChatGPT的变革旗帜,另一方面则在工业元宇宙、混合现实硬件(MR)HoloLens和Xbox等部门大刀阔斧裁员。

    国内大厂也并不平稳,先是字节旗下的PICO进行了一轮人员优化,紧接着腾讯XR团队也面临着大规模调整。在此之前,快手也对全景视频组织业务进行了调整,而该项目则是快手在元宇宙赛道上的重要布局。

    显然,大厂在元宇宙业务上的收手姿态正在成为外界判断元宇宙发展前景的重要参照物,与此同时,各样唱衰元宇宙的论调也层出不穷,为元宇宙提前唱起了“挽歌”。

    元宇宙赛道真的进入低谷了吗?

    剁椒TMT对话多家元宇宙公司、行业投资人后发现,随着大厂在XR业务方面的调整,资本对硬件设备也变得更加谨慎。

    不过,尽管对元宇宙的悲观论调在行业中盛传,但是,中小型元宇宙创业公司已经将元宇宙概念在二三线城市落地并迅速展开。由此可见,ChatGPT的这把火还并不能扑灭元宇宙的前路。

    一、元宇宙中小公司:业务暂未受影响 事实上,发生在一线城市的大厂动荡寒流并未传导到中小型元宇宙公司上。方糖星球是杭州一家专注于元宇宙空间解决方案的公司,其主要业务线之一就是为线上会议提供各种虚拟场所服务。

    据方糖星球介绍,尽管今年元宇宙行业面临疫情平稳、概念降温等因素的影响,但公司整体的业务量并未受到波及,甚至还有不少客户主动联系洽谈合作。“大家普遍认为,随着疫情的消退,日常生活回归正轨。

    在元宇宙打造线上办公空间的需求就会随之退出历史舞台。”不过,令方糖星球没有想到的是,近期对线上办公空间的需求量不降反增。“我们最近接到好几个客户需求,非常明确告诉我们想要做线上办公空间。”方糖星球对剁主解释道,客户在不同阶段对线上办公空间的诉求也不同。

    现阶段,客户打造线上办公空间并不仅仅是为了提升效率,而是通过提供更好的虚拟办公体验来提升员工管理质量。“首先是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很多公司的员工构成比较复杂,因此,员工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机会也比较少。打造元宇宙虚拟办公空间后,就可以在元宇宙实现随意走动,四处和同事交流。”

    同时,在方糖星球和一家外企客户的合作中,客户希望通过线上虚拟空间,更快帮助新员工融入,线上线下一起来推动员工互动,这也成为客户的重要诉求。

    持续的探索不仅发生在元宇宙空间赛道,在VR内容方面同样如此,Pinta Studios就是案例之一。作为一家VR内容创业公司,其重点打造的VR游戏《方寸幻镜》在去年刚刚登陆PICO。Pinta Studios CEO雷峥蒙对剁主坦言,现在跟PICO的对接事宜一切如常,除此之外,其他平台也将会陆续上线《方寸幻镜》。

    图源:PICO VR微博

    “除了VR游戏以外,我们公司还在发力动画电影、VR广告等业务。整体而言,并未受到这次元宇宙退潮言论的冲击。”雷峥蒙认为,这次的舆论影响波及最大的应该是资本市场以及即将在元宇宙领域创业的创业者。因为在虚火褪去之后,他们需要重新考虑是否依然躬身入局。

    当然,一些用户需求量比较小的元宇宙社交类产品也将会在这轮波动中遭遇到严峻挑战。不过,多位元宇宙行业人士都对剁主表示,元宇宙和AIGC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AIGC的爆火并不意味着元宇宙的发展就会受阻。

    实际上,元宇宙和AIGC的发展更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融合。

    “在元宇宙细分赛道的分类中,VR/AR是人机交互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的升级;区块链是改变生产关系、从中心化到去中心化;AIGC是解决生产力的问题。这些技术并不是互斥的,他们会共同并行发展最终带我们走向下一个大时代。”VeeR VR联合创始人陈婧姝表示。

    以虚拟人为例,一位元宇宙领域投资人在接触了ChatGPT后,就在朋友圈兴奋地表示,虚拟人的下一步在AIGC领域最先实现了突破,这将会将虚拟人带入至更受期待的发展前景。

    同时,在一些元宇宙创业者看来,大厂在元宇宙业务方面的调整并不意味着元宇宙赛道出现了问题,“而是应该思考公司是否适合这个赛道。”一位VR内容创业者举例解释了这个结论,“比如,短视频爆火的时候,腾讯跟风推出了微视。社交赛道爆火的时候,擅长电商领域的阿里也开始做起了社交。”

    此前,大厂对元宇宙赛道的相继入局也离不开跟风心理。“只不过,在大环境不太好的情况下,每个大厂都会去抓自己更有优势的赛道。”另一位创业者则对剁主表示,元宇宙更像是未来的终极社会形态,最终实现需要长期主义者的坚持,这远比AIGC要难得多。

    二、投资方:还会继续看元宇宙赛道但以应用为主 纵观2022年,元宇宙称得上是资本眼中少有的风口。根据IT橘子发布的《2022年全球元宇宙投融资报告》,去年,国内元宇宙融资125起,融资总额为127亿,尤其是数字人领域受到了资本狂热追捧。

    而当时间轴来到2023年,随着ChatGPT的跃进式突破,AIGC领域又成为投资圈的新贵。

    杭州西湖心辰创始人蓝振忠最近在朋友圈公开拒绝了美团前合伙人王慧文的高价收购意向,并下定决心打造中国的OpenAI;此前,屡次提出上市计划未果的科技公司出门问问,也因旗下的AIGC产品重新回到大众视野。

    但是,资本对AIGC的疯狂押注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了元宇宙赛道。投资人认为,在一定阶段内,资本总会有一个重点关注方向。当AIGC领域进入稳定发展后,资本可能会将目光再次投向元宇宙。“我们还是会继续看一些应用层的东西。

    资本对元宇宙领域冷淡,并不是它本身不行了,而是AIGC太火了。”盛景嘉成董事总经理刘迪表示,他认为,资本依然在持续关注元宇宙在应用层面的突破和创新。“国内大厂的收缩只是意味在C端对于元宇宙仍然停留在游戏和视频层面,短时间快速上量的消费者教育仍需时日。但不代表在应用软件层面的收缩不前。

    前期元宇宙大厂的预期和应用发展两者之间存在脱节。”整体来看,还是元宇宙C端生态没有成熟,并不是说没有投资机会。由于国内在XR设备方面的研发进展并不顺利,迟迟没有找到合适的切口。从投资角度来看,研发瓶颈意味着投资回报周期将会被拉长。

    因此,资本对元宇宙硬件设备的耐心越来越少。唯一的破局之法被押注在八月份苹果上线的XR设备上。“短期内,应该不会有人投硬件设备,尤其是VR头显。比较靠谱的做法是等今年8月苹果的新产品出来之后再看。可能苹果的新设备出来之后,又会带动一波元宇宙投资热潮。”上述投资人表示。

    相应地,这意味着硬件设备的公司在融资之路可能会变得艰辛,VR/AR公司的融资神话可能要在2023年被打破。一位业内人士预测,XR将会处于长期增长乏力状态,因为,XR没有“市场肩膀”可站。“这些年,科技的发展速度影响着大家对XR行业的期待。要不然就是觉得明天会爆发,反之也会觉得即将步入消亡的阶段。

    虽然很多互联网领域在当下依然可以实现快速成功,但互联网思维并不适合XR行业。即便在Quest推出之后,XR领域也远没有实现真正的从0到1。因此,行业不能将高速增长的期望寄托在现阶段XR行业上。”

    三、泛元宇宙项目在二三线城市加速落地 与元宇宙赛道退潮的论调截然不同的是,元宇宙的疆域正在从一线城市向外延伸,在新一线、二三线城市加速落地。以超级队长的发展路径为例,目前,超级队长不光在北京、上海等一二线城市进行了布局,更是深入三四线城市,产品终端覆盖了中国超200个城市。

    其CEO王磊认为,在产业建立起杀手级的内容生态和硬软件专业性能之前盲目对C端进行规模化应用,是一种操之过急的行为。

    “如果用户只是因为好奇心而买单,那么复购便会是个核心问题。”近三年,超级队长主要发力B端,“VR设备需要深耕垂直场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找到行业突破口。”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之下,超级队长选择了泛科普领域,解决展览展示和培训的需求,包括中小学的教育安全课程、党建类红色知识的学习等。

    在王磊看来,这一领域对应的是普惠性场景,覆盖了学校、党建等场景的需求。“不光大城市有需求,乡村基层同样也有需求。”王磊介绍,超级队长将多款原创VR内容、自研系统控制、独立硬件开发成一款一体化部署产品,省去冗杂的操作步骤,能快速进入场景,最快实现产品能力的突破。

    在产品走向二三线乃至更大需求场景时,使用门槛和成本成为影响最终能否落地的重要因素。“体验用户如果很难上手,产品就会失去核心竞争力。”同样,高昂的成本也很难在中小城市实现覆盖。因此,超级队长在产品设计时坚持操作便捷、降低成本的思路,借此实现应用场景的突围。

    “目前,以科普为例,十万元以内就能打造小型的学习体验中心,涵盖了近百部标准VR内容,同时支持30人进行体验。”多位行业人士对剁主表示,2023年,元宇宙将在培训行业、教育行业迎来新的转折点。

    王磊补充分析,传统的多人被动式培训有物理场景等多种因素的限制,难以进行场景模拟,而这正是VR设备的优势所在,核心要能进入实际场景,解决实际问题,为社会创造价值,这是商业的本质,也是VR赛道的新机遇。

    除了VR产品,数字人行业也在二三线城市实现了落地应用。在这一方面,无论是一线台还是二线台,都表现出了极强的积极性,将数字人与新闻报道相结合,刷新融媒报道形式。1月13日,山东广电推出了首个超写实数字主持人——“海蓝”。

    在制作方面,海蓝结合了当下最先进时域扫描系统、表情捕捉及表情迁移系统和数字人体征数据库等技术,为数字人进行赋能。在此基础之上,海蓝不仅“腹有诗书”,而且还多才多艺,精通琴棋书画,能够轻松驾驭多种报道内容和报道形式。

    从山东广电释出的消息来看,除了节目报道之外,海蓝还将赋能山东省内的实体企业,将数字人和产业转型实现深度结合。其实,元宇宙项目能够在二三线城市顺利落地延伸,也离不开地方政府的积极助力。

    王磊就对剁主透露,不少地方政府会主动联系合作。元宇宙是高科技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而这正是各省市想要突出强调的产业概念,借此展现城市的开放和发展。同时,在二十大和“十四五”规划中,数字经济也被多次提起,自上而下形成了驱动力。可以预见的是,各级省市将会在元宇宙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元宇宙和产业的结合也将发展出更多落地方案。

    作者:西西弗 不空

    来源公众号:剁椒TMT(ID:ylwanjia),新流量、新科技、新玩法、新经济的气味与温度。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剁椒TMT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电商平台盯上百亿补贴,低价是永恒的杀手锏?

    设计动态 2023-02-24
    电商平台又开始使出低价这一杀手锏,只是这次使出这一杀手锏的是京东。 据36氪独家报道,京东将于3月初正式上线“百亿补贴”频道,目前已进入商品池选定以及竞价系统上线前的冲刺阶段。 另外根据深厂报道,据内部PPT显示,京东百亿补贴上线节奏为:2月6日-2月15日,

    京东将正式上线“百亿补贴”频道,似乎预示着京东即将加入低价之争,吹响竞价的号角。本文从京东百亿补贴活动的开展模式、品类、平台规则等方面分析了京东这一动作,从中寻找低价这一手段在电商行业的意义。推荐关注电商的小伙伴阅读。

    电商平台又开始使出低价这一杀手锏,只是这次使出这一杀手锏的是京东。

    据36氪独家报道,京东将于3月初正式上线“百亿补贴”频道,目前已进入商品池选定以及竞价系统上线前的冲刺阶段。

    另外根据深厂报道,据内部PPT显示,京东百亿补贴上线节奏为:2月6日-2月15日,规则和品池共建;2月16日-2月20日系统沟通,规则和品池最终确认;在2月24日完成竞价系统上线,在2月28日全方位开启提报,审核通过商品陆续上线;3月初,前台切量100% 正式上线。

    有知情人士透露,上线百亿补贴频道并非临时起意,而是早有筹备,去年双十一期间已经有一些动作。

    据了解,和之前只在6·18或者双11出现的大促活动不同,此次百亿补贴将成为“日销”模式,将覆盖全品类,并不只局限于3C等京东传统优势品类,且自营和POP商家都将参与其中。

    POP即platform openplan开放式服务平台,通常称之为第三方店。2月21日,京东商家中心宣布了《京东开放平台“买贵双倍赔”服务规则》,即买贵双倍赔服务指消费者购买标有此服务标识的商品后,若其订单实付金额高于特定平台上同款商品的价格,消费者可在下单当天凭有效凭证申请与订单实付金额双倍差额的补偿。

    服务规则显示,特定平台是指拼多多百亿补贴、天猫(含网站、APP、微信公众号、微信商城及小程序等)。而买贵双倍赔赔付金额=(消费者订单实付金额-特定平台上消费者购买同款商品时订单实付金额)×2。该规则于2023年2月28日生效,适用于在京东开放平台JD.COM入驻开店的第三方商家,不含京东小店。

    在京东步步紧逼的同时,另一边以低价著称的拼多多也没闲着。在此之前脉脉上,不止一位京东员工反应,在拼多多搜3C等强势类目搜不到,怀疑拼多多百亿补贴频道已经把部分京东员工IP屏蔽。

    这一操作似曾相识,早在2020年,拼多多员工的账号也遭到淘宝封禁,表现为领不了任何优惠券,无法在聚划算百亿补贴等类目下单。虽然屏蔽的契机不同,但毫无疑问都是针对“友商”在低价行动上的防御措施。

    去年京东内部多次强调低价策略。去年年底,刘强东在回复内部邮件中写道,“随着我们的3C家电业务的成功,很多兄弟开始夜郎自大、沾沾自喜,以为掌握了定价权,丝毫不再关注我们的低价优势,这样下去早晚会成为第二个苏宁!”

    他指出,如果把零售业务的客户体验分成三要素——价格、品质和服务,低价是“1”,品质和服务是两个“0”,失去了低价优势,其它一切所谓的竞争优势都会归零。因此在接下来京东的发展中,刘强东指出在聚焦成本、效率、体验之外,还将重拾低价策略,回归用户。

    除了计划上线百亿补贴外,今年1月1日京东开放个人卖家入驻,自然人可以注册“京东小店”,京东小店是针对个体工商户和自然人商家入驻的pop店铺模式,仅需身份证和手机号即可入驻,最快10分钟成功开店。

    一、低价才是电商的杀手锏 无论电商行业处于蓝海还是红海,低价一直贯穿始终。在蓝海阶段,低价是互联网平台攫取用户和流量的常用手段,一片红海中,低价依然是平台脱颖而出的重要杀手锏。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拼多多和抖音的崛起。

    靠着极具性价比的价格优势,成立于2015年的拼多多从淘宝、京东等电商巨头的夹缝中厮杀而出。这一年电商行业整体发展放缓,市场扩张几近饱和,除了新流量和用户增长逐步变难,相关平台的获客成本也水涨船高,不少人认为很难再有一家平台公司脱颖而出。

    然而拼多多在“社交+电商”的模式下,通过社交分享,在社交裂变的作用下,分享越多,盈利越多,社交关系链成为了流量裂变的土壤,大大降低了拼多多的流量成本。并通过在三四线城市用户之间的分享,用户高速裂变,成功开拓出被其他电商平台忽视的下沉市场。

    与此同时,在淘宝和京东等电商巨头启动打假行动中,主攻下沉市场的拼多多承接外溢的低端供应链,也为拼多多进一步提供了发展机会。靠着低价,拼多多的用户和营收迅速增长。根据其财报显示,2021年拼多多年度活跃用户数为8.69亿人,超过同一时期京东的5.697亿,仅次于阿里。

    而早在2019年,仅成立四年的拼多多成交额就突破万亿大关,成为继阿里巴巴和京东后第三家“万亿级”电商巨头,全年GMV达人民币10066亿元,而从0到万亿元GMV,阿里用了10年、京东用了13年。

    另一边,抖音则基于视频内容的交易场,以及后来发力的货架式售卖,充分利用流量和推荐优势,降低中小商家经营成本。

    一位抖音电商的内部人士曾对媒体透露,在抖音电商,商家以用户兴趣和内容创造为核心,匹配合适的商品,无需为关键词搜索排位、活动资源位等付费,营销成本降低,商品定价随之降低。

    凭借这一优势,抖音电商打破了拼多多用四年GMV破万亿的记录。据“晚点财经”在2023年1月的报道,抖音电商GMV非常接近既定目标之一的1.5万亿元,和拼多多2020年GMV在一个水平线(1.66万亿元)。从电商部门成立到突破万亿元GMV抖音电商仅用了两年时间。

    低价不仅是平台杀出重围的利器,对于用户来说,低价也是最具吸引力的标签。在多个购物平台下,比价逐渐成为用户购物前的常规动作。

    尤其是双十一期间,平台主播纷纷打出“全网最低价”作为吸引用户的独家招牌。在社交平台上,关于“哪个平台买东西最便宜”的讨论此起彼伏。在微信以及豆瓣上,“网购促销”“网购优惠券”“网购秒杀”等群组备受欢迎。

    在抖音购物页面,“9块9特价”和“超值秒杀”始终放在最醒目的前排;拼多多的“限时秒杀”“百亿补贴”也吸引到了不少消费者。

    而为了确保低价优势,百亿补贴逐渐成为平台惯用手段之一。自2019年“6·18消费节”起,拼多多上线百亿补贴活动后,同年12月11日,聚划算也宣布上线“百亿补贴”,并表示“百亿补贴”后续会成为常态化活动。

    在此次正式宣布上线百亿补贴前,京东也一直把百亿补贴当作6·18和双11期间重要的大促活动,此外苏宁、快手等也推出过百亿补贴的玩法。

    二、补贴能走多远? 在多平台加入百亿补贴的同时弊端也逐渐显露。

    对于拼多多来说,补贴确实换来了用户的增长,但成本投入也在不断加大。根据财报显示,在2019年拼多多开启百亿补贴后,2020年,其销售和营销费用为411.946亿元,同比增长52%;2021年这一数据上涨至448亿元,2022年前三季度这一数据已近366亿,按照每一季度都在100亿以上的投入下,2022年必然不会低。

    有分析人士指出,百亿补贴的本质就是打价格战,因此平台在此过程中势必需要投入足够的资金,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平台的运营成本。

    而靠价格吸引来的用户,其对于平台的用户忠诚度并不见得很高。而且面对平台的补贴,并非所有品牌都乐于买账,甚至处理不当会引发品牌和平台的撕裂。

    比如在拼多多平台上,包括百雀羚、珀莱雅、卡姿兰、美津浓等主打性价比的品牌,都有旗舰店入驻。但至今苹果官方都没有入驻拼多多,Switch、AMD、威刚、海蓝之谜、戴森等品牌商更是公开声明提示消费者,在拼多多参加百亿补贴的产品未得到品牌方的授权。

    此外由于百亿补贴带来的低价也可能会影响到品牌自身的定价体系,去年因为电商平台价格远低于线下渠道商,五粮液暂停和平台的合作。

    事实上,最早靠烧钱打出百亿补贴的拼多多,已经影响了用户心智,在不少用户心中把拼多多和百亿补贴划等号,这也是为什么在拼多多后面同样推出百亿补贴的淘宝,却没有打响百亿补贴这一口号的重要原因。而后来者想要超越前者抢夺用户心智和市场,势必要花费比前者更大的精力和资金。

    另外,有观点指出,对于零售行业来说,低价和服务即是核心护城河,但不断内卷的价格战无法建立起护城河,想要做到售价低、服务又满意,关键还是要在如何优化供应链,如何优化成本上。

    正如芒格最爱的Costco超市带来的启发:在上市的20多年间,Costco一个零售超市创造出超50倍的收益,其背后靠的就是极致的成本控制和特有的会员制度而建立的护城河,让众多零售超市都在模仿Costco的会员制度。

    在激烈竞争下,补贴或许是各平台获取用户和流量的有效手段,但补贴能持续多久?短期内能取得哪些成果?我们将持续关注。

    作者:林小白

    来源公众号:鞭牛士(ID:bianews8);准确、快速、有深度的科技媒体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鞭牛士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