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分钟给你整明白银行怎么玩企业架构

    设计动态 2023-03-07
    2021年以来,银行业金融科技圈正在形成一个重要趋势——大型国有银行、中型股份商业银行、甚至众多小型城市商业银行纷纷将“企业级架构转型”作为数字化转型战略的重点战略举措提上日程。一场自顶向下的“架构转型”之争蔚然成风。 不管银行是为应对监管的被动调整,还是为适

    2021年以来,众多银行纷纷将“企业级架构转型”作为数字化转型战略的重点战略举措,一场自顶向下的“架构转型”之争蔚然成风。那么,银行应该如何做好企业架构呢?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分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2021年以来,银行业金融科技圈正在形成一个重要趋势——大型国有银行、中型股份商业银行、甚至众多小型城市商业银行纷纷将“企业级架构转型”作为数字化转型战略的重点战略举措提上日程。一场自顶向下的“架构转型”之争蔚然成风。

    不管银行是为应对监管的被动调整,还是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主动求变的业务活动,银行持续的转型一直在发生。因为银行的组织架构和业务的复杂性,规划和指导转型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企业架构作为一种规划和治理方法已被银行广泛采用,用来管理器其业务和IT系统的复杂性和不断变化,以保证银行内各组织朝着共同目标前进。

    2022年1月10日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的《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第十九条“提高科技架构支撑能力”中强调银行等金融机构需要加快推动企业级业务平台建设,加强企业架构设计,实现共性业务功能的标准化、模块化,因此一时间企业架构又在金融行业重新热了起来。

    一、银行变革需要企业架构指导 在当今这个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银行需要不断调整其业务活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然而,由于银行当下的组织活动、流程和IT系统是为了适应过去传统业务模式而建立的,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变得及其复杂,规划和指导其转型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此,需要通过企业架构全面指导整体转型如下图所示,实现业务和科技互相融合。

    企业架构可以帮助银行梳理整体图景、相互依赖等,并结合转型需要通过企业架构方法论指导:银行战略规划、产品和运营管理、业务流程改进、IT管理及IT治理、财务管理、项目管理等。

    在银行业,越来越普遍的采用企业架构框架,作为数字化转型或业务变革的整体规划指导和方法,,作为一种整体规划和治理方法,企业架构可以管理和治理银行业务的复杂性、应对不断的变化,并将组织资源与共同目标保持一致。

    缺少企业架构指导,银行的业务能力和应用建设方面容易近关注短期业务发展。因为缺少长期价值主张,导致银行关键能力建设不成体系或系统建设比较分散,多采用“竖井式”方式建设,难以演进为平台化、模块化、服务化的企业级业务平台建设,经常出现业务领域和系统边界不清、系统重复建设或部分功能冲突的情况,对体系化、差异化业务发展支撑不足。

    有些银行刚开始启动企业架构建设,在企业架构的规划和落地过程中经常受到质疑或挑战。因为企业架构的好处难以剖析,有时会听到这样的声音“企业架构规划无非是变革过程中掌握话语权的人进行资源再分配的抓手;咨询专家也不过如此,并不能完全指导我们实施;企业架构无非是把我们各自的观点更有逻辑的梳理和展示;企业架构做之前和之后好像没有太大的变化……”

    之所以有这样的疑问,其一,是因为没有树立起变革意识,更多基于自身视角,个人和团队更多优先考虑自己利益或需求,没有站在银行全局看待问题,其二,是所使用的知识受制于自身过往经历和从事领域,很难跨部门或站在更高的层级来看待和解决问题,忽视了企业架构作为衔接业务与IT的桥梁的作用,未有效通过企业架构规划,铸造业务落地的数字化框架,指导未来系统有序建设和数字化转型。

    所以在银行进行变革的时候需要有外部专业人士或“内部的外部人”(对银行内部情况特别熟悉、对组织有足够忠诚度、具有批判精神、有到处都看不惯的劲头就像是一个外来的人)站在全局从客观的角度,帮助银行解决复杂的商业问题“我们在哪里?我们要去哪里?我是否在正确的方向上?接下来我们应走哪条路?我们如何到达?”

    在银行变革过程中逐步总结一套适合自己的企业架构方法论作为大纲来指引数字化转型如下图所示并遵循以下步骤。

    1)数字化转型是为企业级数字化战略服务的,并基于企业级数字化战略制定业务战略和IT战略,业务战略是企业架构规划的基础并明确数字化能力方向或转型目标。

    IT战略是在理解业务发展战略和评估企业IT现状的基础上,明确企业信息化的远景、目标和战略,制定企业信息化指导纲领和信息化的总体目标和分阶段目标。业务战略和IT战略为什么这么重要,是因为理解“怎么做”并不能改变团队,只有知道“为什么”才能调整团队心态改变行为。

    2)梳理现状的痛点,以及现状与未来愿景和目标的差距,一般战略和问题都是由不满意激发的,而不满意是对现状和期望之间业绩差距与机会差距的一种感知。

    业绩差距是现有经营结果和期望之间的落差,机会差距是现有经营成果和新的业务设计所能带来的经营结果之间的落差。业绩差距通畅可以通过改进执行来获得改善,而机会差距则需要通过业务创新、新的业务设计以及自身能力提高来改善。

    3)基于企业架构框架从业务架构、数据架构、应用架构、技术架构等几个方面进行企业级架构全景图设计,在企业级数字化战略的指导下,在策略层面实现对战略的支撑。

    其中,业务架构主要是通过业务建模和关系梳理,明确价值链(为什么做)、业务能力(做什么)、业务举措(怎么做)等,并对“业务”、“流程”、“组织”、“服务”、“领域”和“模式”六大部分进行设计;数据架构主要是通过数据模型设计明确模型、实体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应用架构主要梳理业务领域和功能模型,明确业务需求是由哪些应用承载,它们与用户是如何交互,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是如何交互,它们访问或变更了什么数据等;技术架构主要是梳理基础设施、技术栈、部署或DevOps等技术体系,并形成解决方案。

    4)基于企业架构全景图进行体系化设计;以实现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行,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5)制定现状走到未来的路线图,通过架构治理、项目实施、制度与流程、组织适配等方面从落地实施和长远运营视角进行实施治理。

    二、为什么要进行流程建模、实体建模、产品建模? 业务架构和业务模型的本质是,利用关键资源和动态能力创造出银行价值,“规划了银行如何盈利和持续发展”。

    业务模型是从愿景到合作伙伴的各部分的明确和展开。愿景说明了长期发展方向和目的,战略是围绕目的及愿景的实现而定义的。然后将业务细节清晰化并展开到可执行的层面。

    业务架构是让“飘在天上的云”能够“下雨落地”的实现者。这意味着业务架构应该能够,将愿景、长远目的和战略,转换成执行层面的业务模型。

    业务建模的意义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论,将银行愿景、长远目的和战略,转换成执行层面的业务模型。业务建模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分别是流程建模、实体建模、产品建模。

    1)企业级流程建模

    推进业务流程端到端优化。通过流程建模,进行跨部门的流程整合和标准化,打破部门壁垒,提升集中运营流程效率。建立企业级标准,改变部门或条线的竖井式流程,以业务领域视角形成整合的标准化企业级流程,不再以组织的边界划分业务流程。通过流程建模,将形成银行向市场输出的产品服务以及内部运营需要的企业级业务领域全景视图,并进一步细化梳理形成流程活动、分解任务。

    而端到端流程建模的目的,就是以客户为中心,优化业务流程。一方面整合各领域分散的交易,从客户视角提供端到端、一站式服务,提升外部客户体验;另一方面整合各流程分散的业务环节,支持流程驱动的数据流转,减少冗余操作和风险,提升端到端业务流程效率。

    2)企业级实体建模

    支撑数据全流程价值释放。通过实体建模,建立银行统一标准的业务实体模型、企业级业务对象整体视图。其中主要工作是梳理银行物理数据表,并聚类形成业务对象、业务组件、实体、属性等要素。通过定义标准数据源、加速数据集成效率、贯彻数据标准、提升数据资产化程度,以支撑数据从产生到应用的全流程价值释放,夯实银行未来数据驱动流程的基石。

    3)企业级产品建模

    满足市场客户业务产品需求。业务敏捷性能持续保障银行竞争优势,产品快速创新是实现业务敏捷性能的抓手。建立良好的结构化、体系化和稳定性的产品模型,提高配置类和增强类产品的占比,即提升产品“微创新”能力,可极大提升产品创新速度,为客户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创新产品。

    三、企业架构规划需要以企业级建模方法为指导 成熟银行的企业架构规划更加完整,一方面因为自身团队积累了大量业务和技术双领域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因为可以有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企业架构规划中进行全局架构规划。

    比如建设银行从自身愿景和战略触发,通过企业级建模方法进行顶层设计如下图所示(业务建模实现企业级设计——基于《建设银行打造新一代智慧银行》整理),基于业务需求设计流程模型、数据模型、产品模型、体验模型,基于整体架构和相关模型重塑每个子渠道的的服务流程、产品发布与投放标准、客户体验标准、数据共享标准,基于标准化、结构化的方法描述银行业务流程、数据与产品全貌,统一渠道用户体验标准,形成了流程再造与革新的基础。从根本上改变由过去部门主导业务需求、竖井式系统设计所导致的业务运营效率不高、界面风格迥异、客户体验差等问题。

    从上面的的案例可以看出根据企业成熟度确定企业架构成熟度目标的重要,在进行企业架构规划时,也需要基于企业架构成熟度模型(Enterprise Architecture Maturity Model,EAMM)对企业架构的现况进行分析,并评估企业架构现况成熟度,帮助银行提出有效的企业架构规划,协助银行进入下一个企业架构成熟度的阶段。

    常用的企业架构成熟度模型分别为:GAO、E2AMM、 NASICO 以及 OSIMM 这 4 种。

    四、小结 企业架构规划助力银行对内实现精细化管理、对外实现生态融合,打造敏捷的产品创新能力,为管理银行产品及建立产品谱系奠定了基础。

    完整的企业级业务模型后,银行便拥有一套完整的能够代表未来愿景的业务架构资产,为后续科技建设和业务推广提供明确的方向和精准的输入。

    未来金融服务模式的转变是“质”的转变,金融企业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其运作方式,充分运用新兴技术,将业务、客户、员工、流程紧密结合在一起,这将是一次对银行各个部门的全面升级改造,而企业级架构转型,既是支撑金融企业转型的必备手段,又是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利器。

    企业架构的价值,对于银行经营层能够起到承接战略愿景,落实高层战略意志的作用,是领导者在战略落地过程中有效跟踪执行情况的“有形抓手”。

    对于中层管理,部门间形成一套企业级的标准业务字典,有效促进了跨部门间的协作,降低了部门间的沟通成本。

    对于执行层,企业架构为一线员工提供有效的业务指导和操作手册,能够用以“客户”为中心、以“价值”为导向的思路重新思考业务操作。

    专栏作家

    汤向军,公众号:营销数字化转型(ID:Fi-Digital),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专注于银行数字化转型。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Ins创始人再造美版今日头条

    设计动态 2023-03-07
    Instagram创业二人组回来了。 2023年2月,一款名叫Artifact的新闻类软件在美国应用商店悄然上线,平台幕后操盘手正是Instagram的创始人凯文·斯特罗姆和麦克·克雷格。 两位创始人在个人Instagram账号公布了这一消息。斯特罗姆写道:“

    最近,一款名为Artifact的应用软件上线了,而这款软件的操盘者,便是Instagram的创始人。那么,Artifact本质上是一款怎样的软件?有人将其称作“美国版今日头条”。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称号,不妨一起来看看作者的解读。

    Instagram创业二人组回来了。

    2023 年2月,一款名叫 Artifact 的新闻类软件在美国应用商店悄然上线, 平台幕后操盘手正是Instagram的创始人凯文·斯特罗姆和麦克·克雷格。

    两位创始人在个人Instagram账号公布了这一消息。斯特罗姆写道:“最近机器学习创造了不少令人惊叹的事情,我们很兴奋,正在把它带到这个新应用中。”

    唯一令人感到遗憾的是,两位创始人的官宣帖子点赞数仅有几千个。

    的确,斯特罗姆和克雷格离开公众视野的时间已经太久。

    2 012 年,上线1 8 个月收获3 000 万用户、全部员工仅有1 3 人的Instagram被Facebook以1 0 亿美元收购, Instagram创始人兼CEO斯特罗姆凭借这笔交易获得了4亿美元的身家。

    之后的六年,斯特罗姆和联合创始人克雷格在Facebook内部继续负责这一图片类社交媒体的运营,并且保持着相对高的独立性和自由度。

    随着Instagram用户数突破10亿人次,年收入突破100亿美元,Facebook和Instagram两大平台之间的用户竞争越发尖锐,扎克伯格越发想要介入到Instagram的运营之中,两方的友善合作关系渐渐走到了尽头。

    剑桥分析公司丑闻让双方的意见分歧摆到了台面上, 2 018 年1 0 月,斯特罗姆和克雷格宣布从Facebook离职。

    彼时,两人动情地感谢了Facebook高管和一路走来的团队,但又耐人寻味地表示:“当你决定离开的时候,一定会有自己的理由。”

    在声明中,两个人还写道:“ 我们计划抽出时间来再次探索我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创造新事物需要我们后退一步去理解激励我们的东西,并将其与世界的需要相匹配。”

    只是从Artifact的现状来看,这款根据用户行为进行个性化新闻推荐的应用,并不像是以好奇心和创造力驱动的创新产品。起码目前,它非常像——今日头条,一个与Instagram诞生在同一年的中国APP。

    01 Artifact并不是一款由创作者们产出内容的新闻软件,更偏向于一款整合内容的文本类社交软件。 Artifact的名字融合了文章(articles)、事实(facts)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被称作是一款主打“ AI个性化新闻 ”功能的社交类应用。

    用户注册登录后,平台会推送一系列文章,既有专业的媒体机构,也有个人账号博客,也可能就是碎片化的跟帖内容。

    用户点击了感兴趣的文章后,软件会根据用户阅读文章的偏好和停留时长推荐新的文章,用户还可以可视化自己的浏览偏好,鼓励深度阅读。同时,用户可以在平台上关注好友,浏览好友观看的文章概要并且看到好友留下的评论,平台也有私聊功能让用户分享彼此的观点看法。

    据外媒报道,斯特罗姆和克雷格从几年前就开始讨论相关的想法,特别是看到近期机器学习带来的行业变革后,他们认为是时候动作了。斯特罗姆津津乐道的机器学习系统其实指的就是——谷歌在2017年推出的transformer系统,这也是近期大热的AI聊天机器人ChatGPT的基础之一。

    斯特罗姆称,以前他曾经对机器学习系统改善推荐的能力持有怀疑态度,但在Instagram的经历改变了他的看法。他说:“这些年来,每次我们使用机器学习来改善消费者体验时,情况都会很快变得很好。”

    据悉,Artifact由一个七人团队进行开发,团队中多人有在Instagram工作的经历。 目前,Artifact还没有获得融资,主要资金来自斯特罗姆和克雷格的个人赞助。

    由于Instagram的成功,尽管上线一个月来在消费者端的表现并不出彩,但是Artifact受到了业内的瞩目。外国媒体将其类比为文本类的TikTok或者说更具个性化色彩的Google Reader,更有甚者将其称为是一次对推特的偷袭。

    02 媒体说Artifact剑指推特,背后或许也有斯特罗姆个人经历的渊源。

    实际上,他并不是计算机专业出身,在斯坦福大学修读的是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大学就读期间,斯特罗姆在学院和风险投资公司合作的项目中获得了进入Odeo暑期实习的机会,而Odeo正是推特的前身。

    这段时期, 斯特利姆结识了推特创始人杰克·多西和伊万·威廉姆斯,据说他还和多西一起讨论过如何开发社交应用软件, 或许在讨论中就有Instagram的雏形。

    回到学校的斯特罗姆开始构想融合图片和社交功能的应用。此时,Facebook已经是一家正在冉冉升起,市值达到5亿美元的社交公司,且也希望在图片社交上继续发力。

    当时,扎克伯格曾经邀请斯特罗姆加入,但是在征求了老师的意见后,斯特罗姆对这家新兴平台的前景抱有怀疑态度,在毕业后入职谷歌的收购部门。工作2年后,他开启了创业历程。

    2009年10月,斯特罗姆 使用网页开发的LBS社交应用 Burbn 上线 ,获得50万美元的 投资 。 2010年,克雷格以技术合伙人身份加入,Instagram正式问世。

    可以说,斯特罗姆的兴趣点始终围绕着社交类应用,并且一直在随着行业发展的风向而变动。随着Tik Tok在全球的强势崛起,他重新审视了现有平台的弱点。

    推特和Instagram基于用户关注推荐平台内容,但这种方式显然已经不符合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毕竟最需要关注的仍是用户本身的行为。

    斯特罗姆认为,眼下是一个合适的时机,既抓住了消费技术发展的新浪潮,他们的能力又可以在新浪潮中寻找到和社交平台相结合的方式,且他和克雷格一直是站在客户的角度做产品设计。

    当然, 在短视频正当红的时代,重新捡起文本类社交软件有些老旧。而回归文本正是他们探索生活之后的发现点, 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对热闹的短视频感到厌烦,用户对社交媒体有着返璞归真的需求,文字带来的体验仍是无法替代的。

    某种程度上,推特仍是当下最为知名的以文本内容为重点的社交媒体,并且也是很多用户获得新闻消息,发表个人观点的重要载体。由于马斯克的入主,这位世界首富任性的改革让很多老用户感到了疲惫,特别是那些在多西时代,喜欢在推特上发布关于政治经济和TMT领域严肃观点的用户,他们想要有更合适的平台。

    Artifact的出现正好可以去接住这部分用户。尽管意见领袖的绝对规模不一定很大,但是这批发表原创评述和观点的博主,他们在新闻传播上产生的影响力不小,且有望吸引来更高的关注度。

    同时, 斯特利姆称平台会筛选虚假消息,保持中立态度,致力于为用户提供高质量内容 。“最近技术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很多公司不愿意根据质量和是否有利于人类进步做出主观判断。基于是非曲直做决定就行了,不管有多艰难。”显然,他知道外界担心Facebook剑桥分析丑闻再次上演。

    03 2022年对科技公司是创伤性的一年,多数公司受到了波折。对于已经没有生活压力的二人组来说,在这个时期重新创业反倒有可能砸了自己的口碑,再出发要面对的挑战可能会超过预期。

    花自己的钱其实是创业的大忌,但对斯特罗姆和克雷格而言,可能在现阶段去争取投资人的支持,做出妥协调整,倒不如依靠过往成功的成果,来确保产品完全符合个人的规划。

    目前来看,两个人抱着比较积极乐观的态度。毕竟过往的履历让他们有信心吸引来投资者。

    如果只是做一款满足用户需求的小而美应用,二人组的实力足够应对,但是对投资者来说,商业模式或许会成为一道坎。

    ChatGPT的流行在于带给了超过用户预期的准确内容,这让用户有意愿使用信息更准确,更能提供生产力的付费版本。背靠微软,ChatGPT势必会冲击谷歌搜索的在线广告业务,尽管具体的植入模式还有待探索。

    从对标Tik Tok来看, Artifact像是一款推荐系统更智能,平台内容更精炼的美国版今日头条。 而此前美国的短新闻类应用也曾经掀起过一阵子风潮,但热度很快就下去了,毕竟美国大型传媒公司和新闻平台都有自己的订阅式软件,整合类软件在版权问题上很难和每一家公司都达成一致,也很难顺理成章地吸引广告用户。

    有句话说的好,本质上所有互联网的赚钱模式都可以归结于卖货模式。新闻类应用的滑铁卢让外界对Artifact的盈利前景有所怀疑,仅仅提供文章链接或许很难让用户在平台上长时期逗留。 如果能在竞争激烈程度的市场中站稳脚跟, Artifact是开展订阅付费模式还是吸引广告商试着在文本中植入?

    创造利润并非二人组的强项。

    在Facebook收购之前,Instagram本身并没有获得任何盈利收入,即便平台网红已经在赚钱了。虽然斯特罗姆和克雷格在Facebook的六年保持了对平台的主导权,但是从商业化和盈利来说,或许小札和桑顿伯格任命的高管带来的改变更大。2018年起,Instagram先后引入结账功能和短视频业务,在广告和电商两端两头发力。 目前,Instagram的营收已经超过了Facebook,是Meta最大的摇钱树。

    作为文本类社交老大哥,推特多年来商业化进程缓慢,几乎只能依靠体量不大的广告业务,让一向横冲直撞的马斯克都颇为头疼。

    作为新生力量, Artifact 要走的路显然更长。

    作者:何伊然;编辑:王芳洁

    来源公众号:最话FunTalk(ID:iFuntalker),不写平庸的故事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最话FunTalk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从网约车到“跑腿”,货拉拉再寻“增长点”

    设计动态 2023-03-07
    时值三月,货拉拉再度寻找新的“增长点”。 据界面新闻此前报道,货拉拉将于近日正式入局同城跑腿业务,并将在3月正式开放骑手线上注册,届时将根据人气和线上骑手注册情况选择落地城市,于4月正式开放服务和骑手接单。 而在首次尝试两轮业务之前,货拉拉也曾在2021年试图

    近日,货拉拉推出同城跑腿业务,试图在其同城业务中开发出新的可能。但新赛道的机遇伴随着风险,随着同城货运市场增长态势放缓,而从“拉货”到“拉人”,一度面临窘境的货拉拉可以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分到蛋糕吗?来看看本文的分析,希望能给你带来启发。

    时值三月,货拉拉再度寻找新的“增长点”。

    据界面新闻此前报道,货拉拉将于近日正式入局同城跑腿业务,并将在3月正式开放骑手线上注册,届时将根据人气和线上骑手注册情况选择落地城市,于4月正式开放服务和骑手接单。

    而在首次尝试两轮业务之前,货拉拉也曾在2021年试图拓宽其四轮业务边界,推出网约车平台“小拉出行”。此外,也将二手车经销、经纪,二手车交易市场经营等列入经营范围。

    作为同城货运赛道的头部玩家,货拉拉身上一直有不少光环,估值曾高达达650亿元,背后则林立着超过15家国内外一线投资机构,不断扩大业务范围攻城略地似乎是理所应当。不过,从司机端到乘客端,有关货拉拉的争议也从未停歇。

    同城货运市场增长态势放缓,而从“拉货”到“拉人”,货拉拉又一直被各种负面标签缠身。眼下,想要分到跑腿业务的“蛋糕”,又谈何容易?

    一、跑腿业务,货拉拉将和哪些玩家抢地盘? 2月8日,由深圳市委组织部、宣传部、互联网企业工委指导,货拉拉联合小拉出行主办的2023年“全民就业季”在深圳启动。货拉拉和其关联企业小拉出行在现场宣布,在2月—3月将共同提供30万个灵活就业岗位。

    同时,货拉拉联合创始人谭稳宝透露,新试水的货拉拉跑腿业务也将在3月开放骑手线上注册,运力将以两轮车为主。而其提供的30万个灵活就业岗位中也包括两轮车骑手,且自带车、无车均可加入。

    深耕四轮业务的货拉拉,为何盯上了跑腿业务?和跑腿业务在近两年的发展潜力不无关系。

    艾媒咨询分析师在《2022年中国跑腿经济市场洞察报告》中提及,中国跑腿经济的发展空间有望逐步扩大,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664亿元,2018-202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75.4%。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随着“懒人经济、宅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对即配服务的需求迅猛增长,并逐渐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非标化的趋势,他们的需求逐渐从送外卖演变为“送万物”。

    上述报告也提到,对跑腿服务有较大需求的分为两拨人,一拨是个人消费者,另一拨是本地小个体户。急(着急用)、忙(抽不开身)、忘(忘带东西),是他们在跑腿服务上的典型需求场景。调研数据显示,38.4%的消费者由于忘带物品,使用跑腿帮取送;37.3%的消费者使用跑腿帮买东西。

    显然,随着对跑腿产生的即时性需求不断增多,跑腿市场也随之迅速扩大。这也就不难理解货拉拉踏足而入,试图分一杯羹的举动了。

    正如“一点财经”所写,跑腿是即时物流在特定场景下的进一步延伸,它既能完善即时物流中的“非标准化服务”,也能在细分领域挖掘到新的增量。

    不过,跑腿业务并非一片未经开垦的新蓝海,早已有不少玩家攻城略地。

    既有为综合服务平台衍生出的跑腿服务,如美团跑腿、饿了么跑腿,能整合平台综合能力和资源提供多元化服务,也有以闪送、顺丰同城、UU跑腿、达达快送为代表的单一服务型,主要通过自建运力提供取送服务,此外还有滴滴、哈啰出行、曹操出行等出行企业涉足于此。

    而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美团跑腿(60.1%)是消费者最常使用的跑腿品牌,其次分别为饿了么跑腿(29.8%)和闪送(27.8%)。46.8%的消费者会认准一到两个品牌,41.3%的消费者偏向同时使用几个品牌。

    而作为后来者的货拉拉,想要打破这一赛道的格局,不仅要考虑如何吸引消费者,还得重构两轮业务的运力,看上去并非易事。

    二、从拉货到拉人,负面标签缠身 提及货拉拉,或许每个人都能迅速联想到一些标签化的特征或者一些热搜话题。比如贴满货拉拉标志车贴的车厢,或是“拉货就找货拉拉”的洗脑“拉货歌”;又比如频频被曝光的“天价搬运费”,或者“货拉拉女乘客坠车死亡”的热搜……

    而最近的一场风波是,2022年11月16日至18日,许多货拉拉司机自发停止接单三天,抗议货拉拉通过“多因素计费模式”“特惠顺路单”等方式压低运价。

    停运事件发生后,交通运输新业态协同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对货拉拉公司进行约谈,约谈指出,货拉拉采用一口价订单、上线“特惠顺路”产品等方式恶意压低运价,严重损害货车司机合法权益,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在此之前,满帮、货拉拉、滴滴货运、快狗打车等4家互联网道路货运平台公司,因“货车司机集中反映平台存在随意调整计价规则、上涨会员费,诱导恶性低价竞争,超限超载非法运输等问题”被有关部门约谈。随后,7月到9月三个月内,由于上述问题依然存在,四家平台又被约谈了三次。

    黑猫投诉上货拉拉相关投诉

    而锌刻度在黑猫投诉上搜素发现,截至2023年2月上旬,目前与货拉拉相关的投诉多达21940条,而其中不乏由司机发起的投诉,投诉问题集中于“平台私扣本金,不给提现”、“乱扣行为分”、“不发放奖励”等。

    而司机积怨,则殃及乘客。在黑猫投诉上,不少乘客对货拉拉的投诉则集中在司机接单后爽约、搬运时坐地起价、发生纠纷时司机态度恶劣等方面。

    这种口碑危机不仅集中于货拉拉的拉货业务。

    2021年,货拉拉曾低调推出一口价计费的网约车平台 “小拉出行”。尽管锌刻度在企查查上搜索发现,“小拉出行”属于四川神州行网约车服务有限公司,但据界面新闻等多家媒体指出,小拉出行为货拉拉的关联企业,且目前已在包括南昌、成都、东莞、苏州、沈阳、太原等多座城市落地网约车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面市不足两年,小拉出行在黑猫投诉上的相关投诉已多达近3000条,其中乘客端的投诉集中于司机未送达指定地点、司机乱收费、司机要求加价等问题,而司机端的投诉则集中于平台不退保证金、不给司机奖励等,以及有不少投诉指出小拉出行扰的平台低价促销扰乱市场。

    企查查上的工商信息则显示,小拉出行相关行政处罚多达93条,其中多条处罚的违法事实为“提供服务驾驶员未取得《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

    而因不合规车辆派单、低于成本价运营、投诉机制不完善和司机“双证”不全等问题,山东、贵州和福建等地的交通运输局等部门也曾约谈小拉出行。

    三、不得不打破边界,但“补贴大招”难长远 眼下,货拉拉从拉货到拉人,再到跑腿,业务边界正不断被打破。

    有很大一个原因是,同城货运的钱不好赚。

    一方面,根据第三方咨询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公司研报,中国内地线上同城物流市场头部效应明显,最大的五家公司共划分了67.5%的市场份额。尽管货拉拉目前的市场占有率最高,但伴随着玩家增多,想要让盘子里的蛋糕更大,也并非易事。尤其是面对快狗打车这一劲敌,货拉拉绝非高枕无忧。

    据久谦中台的资料,2022年3月,货拉拉公司同城货运全国市场规模为日均完单为50-60万单,2021年12月的日均完单为70-80万单;2022年2月日均完单量相较于2021年12月更低。

    另一方面,同城货运一直没有走出“烧钱大战”的漩涡,而盈利则难上加难。从快狗打车的财报数据来看, 2022年上半年,快狗打车总营收为3.49亿元,同比增长15.5%;净亏损为10.49亿元,同比扩大324.8%。货拉拉财务数据不明,但处境也不言而喻。

    快狗打车财报

    所以,打破边界,不断寻找新的增长点,多少有些不得已而为之。而每一次初入赛道,货拉拉都会选择靠砸钱补贴迅速抢夺市场。不仅此次为了吸引新生运力,货拉拉合计将为此投入2000万补贴,此前货拉拉也曾多次重金补贴。

    据晚点latepost透露,在货拉拉同城货运的补贴高峰时,货拉拉花在货主和司机身上的补贴单月一度不低于 1 亿元。

    而小拉出行也是如此,据“伯虎财经”,小拉出行上线初期,仅每周在司机和乘客两端补贴和拉新的成本就超过一亿元,“但依靠对司机和乘客的高额补贴,小拉出行在此前乘客端月活一度冲到 200 万,日单量达到峰值 15 万单。但补贴没有带来门槛,补贴放缓后,小拉出行的司机和乘客端活跃度很快就下滑严重。”

    正如快狗打车CEO何松曾接受媒体表示,“补贴战是资本的无限游戏,对行业没有帮助,也不会赢得真正的胜利。而依靠补贴创造出来的增量市场,其实是属于行业的订单,不属于任何一家平台。”

    所以,“补贴大招”虽然能让货拉拉短时间内在新赛道夺得一席之地,但想要站稳脚跟,却并不容易。那么,货拉拉能否搅动百亿跑腿市场呢?

    作者:黎炫岐;编辑:文 婕

    来源公众号:锌刻度(ID:znkedu),专注科技、互联网新经济原创深度报道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锌刻度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京东掀起百亿补贴,谁在为价格战买单?

    设计动态 2023-03-07
    京东再次打响了价格战。 经过一段时间筹备后,京东百亿补贴频道于3月6日全面上线。用户打开京东APP,在首页显著位置即可看到京东百亿补贴频道,活动将长期在线。 京东方面称,京东百亿补贴是其联合品牌、商家直接对商品进行补贴,消费者无需领券等复杂操作,可直接抢购。

    3月6日,京东“百亿补贴”正式上线,用户可以在京东APP上看到百亿补贴频道。那么,“百亿补贴”的上线,对京东而言意味着什么?补贴可以给电商平台带来怎样的流量效应呢?本篇文章里,作者便发表了他的看法,一起来看。

    京东再次打响了价格战。

    经过一段时间筹备后,京东百亿补贴频道于3月6日全面上线。用户打开京东APP,在首页显著位置即可看到京东百亿补贴频道,活动将长期在线。

    京东方面称,京东百亿补贴是其联合品牌、商家直接对商品进行补贴,消费者无需领券等复杂操作,可直接抢购。

    重新回归公众视野的刘强东,从放言“低价是唯一的基础性武器”,到抛出百亿补贴,京东的叫阵,来势汹汹。

    京东对百亿补贴并不陌生。2019年6月1日,拼多多百亿补贴第一次上线,对全网热度最高的1万款商品大幅让利。

    这被外界视为“冲着京东来的”。

    不仅因为时间上与6·18京东大促相隔不远,还因为有相当一部分让利品类,就是京东赖以发家的3C家电。

    补贴带来的效应是显著的,当年6·18期间,拼多多订单数突破11亿笔,GMV同比增长超300%。此后两年,拼多多的营收以每年200亿的速度递增,首度问鼎中国用户规模最大的电商平台。阿里、快手等一干大企业也纷纷下场,玩起了百亿补贴。

    流量,永远是互联网平台最看重的。而百亿补贴,恰恰补的是流量。有流量,就会有增量。

    那么百亿补贴,究竟会在如今已经进入存量时代的电商,掀起多大的风暴?

    一、京东为什么要搞百亿补贴? 买东西,便宜永远是王道。

    尤其是线上,各家的商品摆在屏幕上,无论页面做得多么花,用户最认的还是一项标准:同品牌、同款产品、最低价格。

    对于低价这件事,京东一点都不陌生。

    向前倒推15年,京东依靠这种方式,打败了李国庆的当当网。向前倒推10年,京东依靠这种方式,打败了苏宁和国美。

    再看得宽一些,线上的电商平台,也是这么把线下的实体商超干掉的。

    拼多多入局的时候,谁也不相信,当时如日中天的阿里,和不甘落后的京东,还能让这个新人再从口中抢走一块蛋糕。

    但就是从2019年6月开始,靠着百亿补贴这四个字,拼多多撬动了用户层级、迎来了月活暴涨,向资本市场讲出了继下沉之后的又一个新故事。

    一个各方面都大获成功的故事。

    第一,用户规模。在百亿补贴的刺激之下,拼多多在2020年末用户规模达到7.88亿,首度问鼎中国用户规模最大的电商平台。

    第二,收入表现。

    拼多多的营业总收入从2018年的100多亿元,先是冲到2019年的301亿元,再冲到2020年的594.92亿元。以每年200亿的进账速度递增。

    第三,市值。

    这样的成绩,直接将拼多多的市值从200多亿美元干到了超过2000亿美元,即使现在热度过去了点,也有1000亿美元。

    当然,代价是,拼多多在2019年和2020年相继爆出了69.68亿元和71.8亿元的净亏损。2020年,营业收入不过594.92亿元的拼多多,营业费用就干到了503.51亿元。

    也许有人说,百亿补贴是漫天撒钱,总有烧完的一天。

    但现实状况是, 我不需要烧钱烧到能让我自己的GMV把补贴赚回来,我只需要烧到对手跟不上我的脚步就行了。

    就如同一群被狮子追逐的人,要想活命,不一定要跑得赢狮子,只需要跑赢队友。

    无奈,当拼多多拿着百亿补贴大杀四方的时候,京东却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选择低调做人,埋头钻研供应链。

    供应链上来了,京东的价格却变“贵”了。

    去年双11大促期间,刘强东在一封内部邮件时指出, “低价是过去成功最重要的武器,也是基础性武器……目前我们的零售业务经营文化在逐渐丧失,随着我们的3C家电业务的成功,很多兄弟开始夜郎自大、沾沾自喜,以为掌握了定价权,丝毫不再关注我们的低价优势,这样下去早晚会成为第二个苏宁!”

    在一二线城市有消费能力的用户愿意为京东物流的时效性和自营商品信赖买单,让渡部分利益。

    但从农村出来的刘强东,显然不会允许自家平台完全置下沉市场于不顾,有了供应链,还必须有更庞大的用户和丰富的SKU。

    但2023年不是2019年,互联网大厂漫天撒钱的时代也已经过去,新的百亿补贴会是什么样的形式?钱又该从哪儿来?

    二、百亿补贴,钱从哪儿来 投资人烧钱,犹如古代行军打仗,完全靠体力硬打硬拼的办法。早期这个方法可能很实用,只要对手跟不上,赢的就是我们。

    但现在环境变了,拿融资难了,投资人的钱也不太可能坐视企业无休止地烧下去。

    现在电商的百亿补贴,是靠品牌、商家的让利,加上自家的补贴一起,用一句口号,撬动平台上所有的资源。

    亿邦动力的一篇报道揭开了京东百亿补贴的具体玩法。

    百亿补贴被京东官方定位为“低价格心智的尖刀型日销场”。其主力客群,是对大牌标品有明确需求,以及价格敏感的用户。

    京东的百亿补贴竞价模式为公开竞价,平台在后台发标,自营和POP商家以“盲标”形式自主参与竞价。

    平台会设置最高起拍价和起拍库存,商家出价不能高于最高竞拍价,竞拍数量不得低于起拍库存,最后价低者中标。

    若是竞拍价格一样,平台则会重点考察库存情况。据了解,即将开始的百亿补贴一期中,商家不可以添加库存,迭代后则会增加相关功能。

    那么,平台和商家各自要付出多少?

    先来看平台。

    第三方数据研究团队“超对称技术”曾经发布过一份关于拼多多百亿补贴的数据报告,2019年,百亿补贴产品GMV在350亿元左右,补贴合计约为50亿。

    在不计算商家联合打折的情况下,仅靠拼多多平台的现金投入,每件商品平均降价幅度达到了15%,相当于拼多多靠自有资金实现了全场商品常年最低八五折。

    (来源:国金证券)

    而且,百亿补贴并不是雨露均沾,报告显示,以拼多多总商品数200万左右来计算,日均9000左右的百亿补贴商品量,相当于总量的不足0.5%,却贡献了10%左右的总GMV。

    再来看商家。

    对商家而言,百亿补贴是一道选择题。

    要么选择让利,把自己的利润填进去作为百亿补贴的一部分。要么选择没有流量扶持,默默无闻地度过这个百亿补贴的窗口。

    也有商家选择了不做。

    例如,2020年双十一前夕,拼多多上线iPhone 12和iPhone 12 Pro,计划将以补贴价开售。但到了开售当天,却发现“苹果专场”莫名其妙消失了。

    当时有消息称,苹果方面对经销商折价销售的做法感到不满,担心长此以往会扰乱iPhone系列产品的价格体系。因此,要求经销商不得给拼多多渠道供货。

    但更多的商家,需要利用这个机会让自己的存货快速转起来。

    时代周报曾援引参与过百亿补贴的一家家电经销商的介绍,想要参与这个活动并不容易,首先需要比价,同样的产品,价低者得,这迫使经销商在供应链上认真计算利润。

    其次是要得到品牌方的授权和证明,只有授权还不行,还得让品牌方出具官方邮件来做证明,认可经销商参加百亿补贴活动的正当性。

    商家的期待很简单,货要卖得动,存货卖完了没关系,但千万不能压货,压的时间越长,变现越困难。

    正如如今直播带货“人货场”的概念,商家备好了货,就希望平台能够把“场”搭好,把人引进来,用人的效应形成强大的流量,再投入一部分自有资金补贴,商家自然愿意拿出足够的诚意,薄利多销,在保证不亏本的前提下,尽可能让资金链运转得快一些。

    从前述超对称技术的报告来看,在流量的驱使下,愿意让利参与补贴活动的商家数量一直在提升。而且,百亿补贴的参与,一直是PK式的,供过于求。

    但随着京东将百亿补贴常态化,也许会诞生一个新的问题,当平台大量将流量入口倾斜给百亿补贴的商家时,没有参与百亿补贴的商家,曝光率是否会被拉开差距?

    三、谁还能玩得起百亿补贴 “嚷嚷自己百亿补贴的企业太多了,很多企业成立至今,都没卖出百亿,你是要把公司补贴给消费者吗?”这是2020年双十一前夕,面对清一色的百亿补贴战术,京东副总裁韩瑞的一次开火,直言百亿需要实力,不是所有企业都能玩转。

    这些年来,启动百亿补贴的平台有很多。除了财大气粗的阿里、京东、快手、拼多多等,也包括已经沦为二线,却咬着牙根也要跟上的苏宁。

    甚至本来没有能力的企业也想试上一把,比如趣店旗下的奢侈品品牌万里目。

    2020年,趣店旗下跨境奢侈品购物平台万里目上线,涵盖Gucci、Burberry、Louis Vuitton、La Mer等诸多奢侈品牌。

    万里目的玩法不新鲜,一个是以社交电商的玩法引发裂变,例如老用户邀请新用户可以获得万里币奖励,购物直接抵扣现金。再一个就是百亿补贴。

    然而,在当时,万里目的两个股东趣店和寺库的所有现金加在一起也不过22亿元,在这种情况下喊出百亿补贴的口号,显然有点愚弄公众的智商。

    玩不玩得起,在于平台有没有意愿、有没有钱,玩不玩得好,则考量着平台留住用户的能力。

    电商平台的“老三家”都不差钱,阿里、京东、拼多多。最近公布财报的一个季度,三家的营收分别为2477.56亿元、2435.35亿元、355.04亿元。

    但在留住用户这方面,当短视频平台日渐占据用户们的使用时长之时,这三家势必面临着挑战。

    据QuestMobile的《2022中国移动互联网年度大报告》显示,2022年,移动App相应的用户时长占比上,腾讯系、抖音系、快手系、百度系、阿里系分别为33.6%、24.5%、10.2%、8.0%、6.2%。没有京东。

    道理很简单,一天就24小时,刷完了微信、抖音、快手,自然没有时间再去看淘宝和京东。

    新一轮百亿补贴打响之后,压力来到了京东这边。增量已经很难再获得,只能多从存量中寻找机会。

    而且,你的增量,就意味着竞对的减量,争抢的难度,显然比拼多多的时代要大了许多,当然,这也是当下整个行业竞争所处的常态。

    参考文献:

    [1]亿邦动力《京东百亿补贴内情:1小时秘密培训,还有9块9包邮,3月1日打第一枪》

    [2]壹观察《数码界顶级流量之争:聚划算百亿补贴打造第一平台》

    [3]超对称技术《拼多多的“百亿补贴”,到底花了多少钱?》

    作者:小戎;编辑:嘉辛

    来源公众号:市值榜(ID:shizhibang2021),资本与商业研究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市值榜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再推秋禾房产,字节版“贝壳”呼之欲出?

    设计动态 2023-03-07
    Tech星球独家获悉,字节在房地产业务上动作频频,从去年开始,在北京相继成立15家房地产经纪公司,根据爱企查显示,目前这些公司由一家名为“北京百尺高楼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管理,该公司的高管为字节房产领域的战略分析员工,或将在北京开设门店。 Tech星球向字节方面

    字节再推秋禾房产,通过打造小麦和秋禾的子品牌,意图布局房产中介市场?本文着眼于字节在秋禾房产这一子品牌上的新动作,分析了秋禾房产的平台内容和房地产业务,试图从中找出字节在房地产业务上的发展脉络与前景,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Tech星球独家获悉,字节在房地产业务上动作频频,从去年开始,在北京相继成立15家房地产经纪公司,根据爱企查显示,目前这些公司由一家名为“北京百尺高楼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管理,该公司的高管为字节房产领域的战略分析员工,或将在北京开设门店。

    Tech星球向字节方面就上述消息进行求证核实,幸福里回应:幸福里没有在北京开房产中介的计划。

    此外,一位消息人士向Tech星球透露,继“小麦房产”后,字节又打造“秋禾房产”中介线下门店,口号是“为幸福找好房”,已经向相关人员发送宣传物料,2月份开始向有意向加盟的人进行宣传。

    值得注意的是,爱企查显示,字节旗下的子公司北京好房有幸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申请“秋禾房产”的商标。

    另外,“秋禾房产”已经在近期于微信内开设公众号,公众号的主体是“德阳每日好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该公司隶属于“北京淮厦科技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的股东为字节战略投资的员工,爱企查显示,其中身为财务负责人的涂钦也为“北京百尺高楼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大股东。

    据消息人士透露,字节通过打造小麦和秋禾的子品牌,类似贝壳的链家和德佑,加速布局房产中介市场。

    图注:商标数据来自爱企查。

    如果再加上去年的装修自营业务,以及幸福里、住好家等,字节已经完成了从线上到线下,从新房销售、到二手房产中介,再到装修的居住服务全方位业务布局。字节正在搭建一个更加完善的房屋居住闭环。

    Tech星球了解到,2023年字节还将继续加大对房屋居住业务在线下的布局,打造更多的子品牌,形成自己的业务矩阵,扩充在线下的影响力,增加房屋成交量,同时,还会加强对家装业务的投入,使“住小帮”和“住好家”走向从“装”到“住”的运营路线。

    随着疫情逐渐转好,以及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国内房地产市场逐渐回暖。2月,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一期70城房价指数显示,1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城市个数增加。这是70城新房价格一年来首次环比止跌,楼市“暖意”初步显现。

    消息不断地利好房地产行业,吸引头部互联网平台在房屋业务上投入。Tech星球发现,阿里旗下的天猫好房在抖音内加大了投放力度,还与华发股份达成战略合作,成为华发新房联卖合作项目最扎实的客户基础来源。

    房地产市场回暖,互联网大厂发力加码,字节等大厂能否下好这盘大棋?

    一、字节版“贝壳”初具雏形 字节的房屋居住业务在公司内部相当独立。从“住小帮”,到后来的“幸福里”,再到现在布局线下,字节的房屋业务版图逐步形成。

    2018年是字节探索房屋居住业务的开始。在这一年,字节先后上线家装信息平台住小帮和房屋综合信息平台好多房。其中,好多房孵化自今日头条的房产频道,随后,好多房正式更名为幸福里,并于2019年在全国23个城推出线上服务,在2021年,幸福里客户端的DAU破百万。

    随后有消息称要拆分幸福里,引入外部股东独立发展,幸福里的相关负责人对外确认了该消息,但到目前并没有进一步动作。而随着幸福里的布局越来越大,字节不再满足于这一项线上业务,2021年,随着字节收购线下房地产经纪平台“麦田”旗下的一家公司后,次年就开始探索自己的线下房产经纪业务。

    2022年,字节启动了线下房产中介的计划,取名为“小麦房产”,首开的城市选在了福建福州,采用加盟合作的方式,为主理人提供品牌、选房交易系统。而小麦房产的开店速度也非常快,通过在美团APP上搜索福州“小麦房产”可以发现,其门店由去年的10余家,增加到如今的近40家,翻了3倍多。

    目前,小麦房产主要为消费者提供包括二手房买卖、新房销售在内的多种房地产经纪服务。此次计划推出的“秋禾房产”,同样与小麦房产差不多,只不过地址选在四川,布局西部地区的房产交易市场。通过加盟商提供的宣传物料的门店概念图可以发现,为了和小麦房产的绿色主题有所差别,采用了橙色的主题,更加贴近“秋禾”的品牌本身。

    图注:秋禾房产门店概念图。

    Tech星球还发现,宣传物料内的概念图,与秋禾房产的官方微信公众号的头像LOGO大体一致。据悉,秋禾房产同样采用加盟模式,加盟的人会成为门店的执牌人,为当地的购房者提供新房、二手房的交易。

    图注:秋禾房产微信公众号。

    除了房屋交易,字节跳动从自营的家装平台“住小帮”中孵化出自营装修业务“住好家”,并推出APP,以及在北京朝阳区分别开设线上和线下门店。据悉,目前“住好家”服务于北京地区的个人住家装修。

    一年内,随着住好家、小麦房产、秋禾房产等业务的相继亮相,字节正在搭建一个完整的围绕居住的业务体系和版图。从房产综合信息平台“幸福里”,到线下房屋经纪“小麦房产”,再到一站式家装服务平台“住小帮”,以及自营的装修品牌“住好家”,可以说,用户从选房,到买房,再到装修决策参考,以及最后的装修,都可以通过字节旗下的业务实现一条龙服务。

    图注:字节房屋居住业务布局图。

    经过5年的布局和发展,字节已成为互联网房屋居住市场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强劲玩家。

    二、开拓线下房屋居住业务,打造新的增长曲线 随着国内互联网流量的增长放缓,互联网大厂将眼光逐渐从线上放到线下的实体行业中,比如京东、腾讯、美团、阿里,都在线下进行业务布局,寻找线下的营收增长机遇。

    字节同样如此,而房屋销售是字节布局线下业务的一个最佳切入点。消息人士透露,此次推出小麦房产和秋禾房产,是希望通过线下门店的经营,更好地触达购房者,并积累口碑和资源,挖掘线下市场。

    实际上,房地产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支柱产业,而房屋交易则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如今在利好的购房政策叠加之下,让楼市开始回暖,不少刚需以及改善的购房者开始到房屋经纪门店内进行咨询。

    一位小麦房产的经纪人告诉Tech星球,“最近一段时间,看房的人明显增多了,过年后,福州主城区内的部分售楼处,一到周末或节假日每天能接待超100多个看房的人,而且二手房的看房者相比去年也多了起来。”

    上述房产经纪还表示,虽然去年低迷的楼市环境“劝退”了一些房产经纪人,但最近行情回暖后,他们又开始招聘,买家入市的热情开始升温,新增客户数量、带看量稳步回升,市场逐渐回暖,整个3月收入达到了1万元。虽然没能获得该门店的营收收入,但Tech星球从房产经纪的口中得知,2月的营收远高于去年12月的营收。

    不仅仅线下房产中介,线下的装修业务“住好家”也被视为一个新的增长曲线。这得益于“住小帮”已经在互联网家装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用户数正快速增长。易观千帆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其行业独占率一路攀升,行业渗透率也不断提高,截至2021年8月到达59.1%。从“住小帮”平台来看,其月活用户从2020年1月至今实现了5.4倍的快速增长。

    而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2年我国互联网家装市场规模将达867.1亿元。业内人士表示,装修的利润在30%—40%,如果一套100平米的房子装修价在20万,那么装修公司的利润在6-8万元。

    Tech星球此前曾披露过,去年9月,住好家当时在北京同时在装修施工项目数量为120个。如果自营业务借助“住小帮”拓展到其他城市,其营收规模会进一步扩大,打造成字节房屋居住业务中的一条重要营收增长线。可见,以幸福里为主体,辅以家装业务的营收路线已经形成。

    三、字节能做好房地产生意吗? 虽然入局相比其他互联网平台较早,但这些年,字节的房地产生意也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

    地产行业人表示,业务以房屋买卖为主业,也就意味着未来的成交额仍要受到市场情势左右,一旦楼市波动,那么业绩和营收就会受到影响,其中,字节房屋居住业务中,幸福里受到的影响最大。

    一位幸福里的前员工告诉Tech星球,幸福里的营收压力并不小,曾遇到从开发商拿回款受阻的情况,而且内部也加强探索多种商业渠道,今年年初,幸福里就开始在抖音上直播带货。

    而且,身为“幸福里”重要组成部分的房屋经纪人的日子同样不好过,一位幸福里的前员工告诉Tech星球,此前一直看好房地产的市场前景,哪怕是去年行情最差的时候,自己还是待在幸福里做经纪人,但是随着身边一些同事相继离职,以及收入的缩水,最后自己选择离开这个行业。与他有相似经历的人并不在少数,其中不乏从其他平台降薪跳槽过来的人。对于正在扩张的幸福里而言,这并非好事。

    另外,市场中的头部平台开始在技术上发力,走科技卖房的路线。比如,头部平台贝壳,正通推广自己的VR看房、AI讲房等黑科技,解放经纪人的生产力。根据贝壳的数据显示,贝壳VR看房落地试点城市成都为例,落地3个月,贝壳VR看房就累计覆盖了3万套房源,VR让看房效率提升了1.4倍。

    同样,幸福里也推出了VR看房,但相比于2018年就开始布局的贝壳而言,入局较晚,目前来看,市场的反响并不大。

    虽然挑战不断,字节在房地产业务上仍在加快布局和探索,一位幸福里的运营告诉Tech星球,“这得益于市场的回暖,以及房地产这块蛋糕确实充满着巨大想象空间。

    目前,像快手、淘宝、京东等多家互联网平台相继入局房产业务,并从今年开始在广告、合作上有所投入,而且,互联网售房以及家装业务仍然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只要能够跑出来,前期所遇到的困难并不值得一提。”

    毫无疑问,字节的房地产梦仍将继续。

    作者:陈桥辉

    来源公众号:Tech星球(ID:tech618);聚焦互联网前沿科技和新商业。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Tech星球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面向对象的用户体验是 XR 体验的缺失环节

    设计动态 2023-03-07
    为 Oculus Quest 或 Google Glass 设计体验的未来似乎遥遥无期?如果你是一名 UX 设计师,但在 GAFA(谷歌、苹果、Facebook 或亚马逊)以外的其他公司工作,这可能确实如此。但是,为 XR 做设计的这一天,可能比你想象的更近。

    在普通二维屏幕的用户体验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很容易在弄清楚“是什么”之前,直接跳到了“如何做”。当目标是解决 XR 中的问题时, UX 设计师很容易让自己陷入到 UI 工作的误区中。本文介绍了OOUX的在设计中的应用,帮助XR设计师更好开展交互体验设计工作。

    为 Oculus Quest 或 Google Glass 设计体验的未来似乎遥遥无期?如果你是一名 UX 设计师,但在 GAFA(谷歌、苹果、Facebook 或亚马逊)以外的其他公司工作,这可能确实如此。但是,为 XR 做设计的这一天,可能比你想象的更近。

    你猜怎么着?将面向对象的 UX 应用于当前的 2D 屏幕设计工作,能够帮助你为沉浸式体验设计做好准备。

    “OOUX 是 XR 中 UX 设计的缺失环节。”- Cornel Hillmann,UX for XR 的作者

    一、UX 在 XR 设计世界中即将扮演的角色 XR 代表“扩展现实”,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分别为 VR、AR 和 MR)的总称。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XR 仍然是新鲜事物。大家可能在朋友家玩过 Beat Saber,或戴上头戴式显示器进行会议,甚至可能会和朋友一起,用头戴式显示器玩虚拟迷你高尔夫球游戏。但是,我们中很少有人被邀请加入 XR 体验设计团队。

    XR 是一个充满了游戏设计师、动画师、3D 建模师和开发人员的领域,已经发展了数十年,但UX 行业还没有明显进入这个领域。

    不过,如果我去年与 Cornel Hillmann(《UX for XR》的作者)和 Gabriele Romagnoli(Tvori社区负责人)的谈话能说明什么的话,那就是 XR 世界已经开始需要我们的特殊技能。

    为什么是现在?我的想法是 XR 正开始融入到更主流的问题解决方案中。大约 20 年前,互联网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个新鲜事物。但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它已成为开展业务和沟通的必需品。如果没有良好的用户体验设计,互联网永远不会在日常生活中变得如此普遍和根深蒂固。

    XR也会发生同样的现象。它已经通过 Snapchat 的滤镜和 Zoom 的背景逐渐融入日常生活。而且XR 仍然是一个新奇事物——你可以在使用这两个平台时不使用其混合现实功能,但它正在迅速变得常规化,尤其是对现在的孩子们来说。

    去年 5 月,我们刚刚打磨并发布了OOUX 大师班 22.8 小时课程材料的最后一部分,于是我和卢克前往附近的一家酿酒厂庆祝胜利。萨凡纳住在乔治亚州北部葡萄酒产区的一个小镇,她是一位忧心忡忡的母亲,因为她四岁的儿子是一个失聪且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她常常失眠,想着附近还有多少像她儿子一样的孩子。

    因此,Savannah 对 VR 和 AR 如何能够帮助这些孩子感到非常兴奋。她一直在做她的研究。当她为我们介绍可能帮助她儿子的 XR 解决方案时,她眼里透出的光芒真的太棒了:

    一个帮助失聪儿童进行社交和学习手语的多人 VR 环境。 谷歌眼镜的一项功能,可以帮助自闭症患者学会解读面部表情。 一款 AR 应用程序,可以帮助不懂手语的人理解她儿子的交流方式。 这位妈妈对 XR 的未来寄予厚望。她可以感觉到,当 XR 发展到无处不在时,它将是多么重要和有影响力。VR 不仅能提高可达性,它将触及一切。

    在 covid-19 大流行期间,我们可以看到 VR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虚拟化拯救了多少工作活动、聚会、生日派对和会议?在隔离期间,我和丈夫多次通过虚拟旅游网站“环游世界”。Hillman 在他的书中提到,他无意中听到有人说:

    “我在 VR 中看到了吉萨金字塔,这真是太棒了,棒到足以将它从我的遗愿清单上删掉。”

    “人们普遍认为,新时代将由空间计算和可穿戴设备主导,由 XR 中的情境化 AI 界面驱动。”

    “XR 革命一旦展开,UX 就业市场将异常火爆。[…] 考虑到用户体验一词在最初引入时,更多的是一种比字面意义更宏大的愿望,现在看来,它似乎预示了设计师的真正目标:设计一个以前从未存在于 UX 中的沉浸式空间维度。”

    – Cornel Hillman,《UX for XR》

    对于用户体验设计师来说,这听起来像是一个高风险的工作领域,对吧?VR 已经掀起波澜,而且并没有停止的迹象。让我们乘风破浪,确保交付的 VR 产品有着可靠的用户体验。···

    二、通过面向对象的体验设计思维,为聋童打造的 VR 环境 我们这么玩吧。想想那个帮助聋童一起社交和学习手语的 VR 环境。首先,我们需要出色的用户研究来回答以下问题:

    学习手语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这些孩子中,神经多样性的比例是多少?这将如何改变我们设计这个环境的方式? 不同年龄的人是否有不同的手语能力?例如,可能有些大点的孩子,甚至十几岁的孩子,他们在手语方面还是初学者? 对话发起者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多少提示是合适的? 应该如何分组配对?我们是否需要针对不同年龄、兴趣和能力的采用不同机制? 在这个社区中,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评估制度? 游戏设计师们有一套相当不错的技能,通常包括游戏测试和组建焦点小组。但他们没有受过专门的能力训练,去找到我上面列出的各种重要问题的答案。公司越是使用 XR 来解决大问题,他们就越需要 UX 研究人员来帮助团队真正了解这些大问题,从而避免错过关键目标。

    通过大量研究,我们可以开始逐步解开这些虚拟场景的信息架构。我们需要定义事物,事物之间如何关联,用户可以对它们做什么,以及构成每个对象的属性。

    但在我们开始展示 OOUX 在我们的案例中如何起作用之前,让我们将上述提到的工作与 UI 工作区分开来,虽然它同样重要,但有所区别。在我们的项目中,VR UI 设计师可能需要面临以下挑战:

    用户如何从库中选择对话启动器? 用户如何通过手势来减慢或加快故事情节? 用户如何邀请好友一起玩游戏? 用户如何将游戏设为私密或公开? 用户如何标记孩子的欺凌行为? 这些都是很棒且有用的问题,但如果没有用户研究和良好的面向对象体验设计思维,还是不要高兴得太早。让我们好好想一想……

    我们还没有完全定义什么是“对话启动器”。(这只是其中一位投资者一直在谈论的东西,但我们并不确定它的意思……)我们也并不清楚“故事情节”和“游戏”是如何相互关联的。游戏可以基于故事情节吗?“故事情节”是一种“对话启动器”吗?还是说它们是同义词?也许“故事情节”和“对话启动器”实际上是一回事。

    好了,有人创建了一个用户故事,并说“游戏”可以是私密的或公开的。但是,是“游戏”有隐私设置,还是玩游戏这个“事件”有隐私设置?比如我并不想让大富翁这个游戏变成私人游戏。我只是想明天下午 4 点,跟珍妮和弗雷德私密进行大富翁游戏。这些就是我们在回答 UI 问题之前需要回答的问题。

    在普通二维屏幕用户体验设计过程中,这常常发生:在非常明确地弄清楚“是什么”之前,直接跳到了“如何做”。当目标是解决 XR 中的问题时,如果不小心,作为 UX 设计师的我们,会很容易就让自己陷入到 UI 工作中。

    “面向对象的思考能够帮助我们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它帮助我们更多地停留在抽象层面上思考,而不是直接进入 UI 环节。”——康奈尔·希尔曼

    三、面向对象的体验设计应用 通过用户研究,我们可以开始弄清楚对象是什么,对象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听障儿童想用这些对象做什么,以及这些对象可能具有的各种属性。以下是一些研究发现及其 OOUX 的要点示例。

    用户体验研究发现 #1 通过手语交流来翻译故事是学习手语的最有趣的方式。但在内容和复杂性方面,需要匹配合适的年龄水平。非常精通手语的年幼儿童和刚刚开始学习手语的年长儿童都有可能存在。OOUX 要点:

    “故事情节”是一个中心对象。 可能需要设置两个不同的“程度”属性:熟练度和困难度。熟练度低的时候,难度可能会很高。反之亦然。 用户体验研究发现 #2 当孩子们想开始谈论一个故事时,他们可能需要一些开场白,让谈话更好地继续下去。OOUX 要点:

    “对话启动器”是一个对象。它是与同伴开始交谈的提示。 一个故事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对话启动器”。 进一步的问题:一个“对话启动器”可以适用于多个故事吗?还是所有的“对话启动器”都只针对于某一个故事?或者是否存在可以在多个故事中重复使用的“对话启动器”,例如“你最喜欢的角色是谁,为什么?” 用户体验研究发现 #3 游戏也可以做得很酷,比如手语中的禁忌,如果该游戏能与故事相关联,那就很有趣了。不过这并不总是必须的。孩子们得知道他们需要多少玩家来玩游戏。OOUX 要点:

    一个故事里有 0 个或多个游戏。 一个游戏有 0 个或 1 个故事。 一个游戏有一个玩家数量的属性——实际上有两个属性:最小值和最大值。 用户体验研究发现 #4 大一点的孩子想创建一个活动,让大家一起观看手语的故事,但他们想输入的故事,通常来自像 Buzzfeed 这样的网站。青少年们对创建一种阅读俱乐部感到兴奋,他们可以在那里与其他青少年见面练习手语并闲逛。活动可以设置为公开或仅限邀请。

    你的 OOUX 要点是什么呢?

    一如既往,先弄清楚你的对象。

    根据这些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在开始 3D 建模、游戏机制设定和 UI 设计之前,先在抽象层面上可视化这些对象和关系。

    基于收集到的 UX 研究的系统模型。在创建了一个代表我们前进方向的系统模型之后,团队可能会浏览并开始提出重要的结构性问题。

    那段对话听起来可能是这样的:

    “用户是否必须通过活动才能访问内容?他可以独自体验吗?”

    “一个活动更像是一个‘房间’吗?你会创建一个新房间,添加故事和游戏,然后邀请其他用户吗?”“也许房间有隐私设置、故事和游戏库,以及事件?房间活动?是这样的吗?”

    “所以,房间是不是有点像一个虚拟会所?但是用户也可以拥有一个私人单独的房间,里面有他们自己要完成的所有故事吗?”

    想象一下,在原型设计中可能进行数周或数月的对话。在弄清楚所有对象是什么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之后,我们将更好地明确如何直观地表示这些对象以及用户如何直观地操作它们。

    Hillman 写道:“……使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来处理空间计算是有意义的,以捕捉充满数字 3D 对象的空间 XR 世界的本质。”

    这对于 VR 来说是正确的,对于你现在正在设计的数字体验也是如此!

    原文标题:Object-Oriented UX is the missing link for XR experiences

    原创作者:Sophia V Prater

    原文链接:https://sophiavux.medium.com/object-oriented-ux-is-the-missing-link-for-xr-experiences-6132a688e06f

    翻译作者:刘倩茹;授权获取:刘倩茹;审核指导:王翎旭

    微信公众号:三分设(ID:SFun-Share);用户体验设计师成长社区

    本文由@三分设 翻译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钉钉、企业微信和飞书向“钱”看!

    设计动态 2023-03-07
    在急剧变革的时候,不管黑猫白猫,要抓到老鼠才算好猫。 如今,各互联网企业早已进入降本增效的新阶段。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之下,能不能盈利、商业化空间有多大,就成为各个业务极为重要的考核指标。 在各业务板块中,在线办公的商业化显得尤为特殊和关键。一方面,在消费互联网渐

    于大多数互联网企业而言,降本增效已经成为了既定命题,此时,寻找更大的商业化盈利空间,就成为企业或产品必须考虑的事情。那么就协同办公软件而言,如果想加速商业化,应该拿出什么样的应对策略?本文作者便分析了在线办公软件们的掘金之路,一起来看一下。

    在急剧变革的时候,不管黑猫白猫,要抓到老鼠才算好猫。

    如今,各互联网企业早已进入降本增效的新阶段。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之下,能不能盈利、商业化空间有多大,就成为各个业务极为重要的考核指标。

    在各业务板块中,在线办公的商业化显得尤为特殊和关键。一方面,在消费互联网渐入瓶颈之后,产业互联网成为大厂新的掘金地,而在线办公就是重要的入口之一。更早和更快的商业化,能够占据更多先机。

    另一方面,在线办公本身是面向TO B的业务,在商业化上没有TO C业务来得迅速和凶猛,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但一旦拿下,在后期会更为稳健和可持续,这考验着企业的战略定力和耐性。

    当下,在线办公赛道里已经形成三方角逐的态势。QuestMobile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11月,在线办公APP月活用户数(MAU)集体达到近两年的峰值:钉钉达到2.53亿,企业微信1.1亿,飞书930万。在此前的《钉钉、企业微信、飞书的掘金逻辑》一文中,《一点财经》在理论层面分析了三家的商业化模式。

    继续追踪可以发现,在当下降本增效的现实层面,三家的商业化动作有了新动向。

    前不久,飞书首次披露核心业务指标,2022年ARR(年度经常性收入)达1亿美金,较2021年增长2.7倍。跟企业微信打通的视频号今年将加速布局电商,企业微信的商业化步伐也将随之加快。阿里董事会主席张勇兼任阿里云智能总裁,直接分管钉钉,其想象空间进一步加大。

    在线办公软件这条掘金赛道上,一场“盈利角逐战”正在加速打响。

    一、私域电商蕴藏的“掘金动力” 腾讯的使命是“连接一切”。

    落到各项具体业务上,这项使命同样发挥作用。企业微信去年以来新增了三类“连接”——融合腾讯会议与腾讯文档;新增微信客服,打通和视频号的连接;推出连接产业上下游的功能。

    其中,企业微信跟视频号的打通,为其增加了更多商业化的想象空间。

    微信今年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加速视频号的商业化。去年年底,马化腾在腾讯内部讲话表示,视频号是微信事业群里最亮眼的业务,是全公司的希望,对视频号的期许是更贴近交易,把电商闭环做好。

    视频号的电商布局,其实能够跟企业微信之间形成联动,推动二者的商业化。

    首先,相对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视频号最大的优势其实是公私域联动运营。

    尽管是后来者,但视频号的月活已经实现迅猛增长。这源于视频号从微信庞大的生态里获得大量私域用户,并仍然坚持熟人和社群关系。熟人关系在私域里更容易加速传播形成裂变效应,从而提升月活量。

    而且,私域也让视频号的商业化实现加速。它能够提高好友和社群的触达效率,帮助商家积累用户,发展更具黏性的长期客户关系,而不仅仅是一锤子买卖。管理学者刘润曾形象地称,公域流量就像是自来水,付费用水、价高者得。付费停止,水龙头就关了。私域流量就像是井水,打井需要付费,但井水是免费且私有的,可以持续获取。

    把公域用户引入到私域流量池里,然后通过精细化运营提升用户黏性,才能产生更多复购。而生意的本质,其实就是复购。

    在此理念下,视频号2022年的商业化成绩单显然足够出色——用户总使用时长接近朋友圈的80%,销售额同比增长超800%,平台公域购买转化率提升超100%。

    其次,要在私域里挖掘更大商业化空间,意味着视频号必须具备更精细化的运营工具,而企业微信就扮演着“提升运营”的关键角色。

    比如,用户在视频号里刷短视频或者看直播的时候,能够添加品牌的企业微信,成为品牌的好友。企业员工在和用户沟通的过程中,可以转发视频号内容更全面地展示产品信息。同时,微信客服能够对用户的疑问进行快速回复和解答。

    企业微信提供的系列产品和功能,能够提升企业员工的协作和服务效率,进而通过视频号把用户沉淀到私域里成为忠实粉丝,创造更大的用户价值。

    视频号本身是“积木式创新”的产物,也就是能将微信生态里的不同要素如“积木”般组合。在这些要素中,企业微信能够形成公私域联动,将视频号的价值进一步放大。

    那么,在此过程中企业微信自身如何增加盈利呢?

    事实上,企业微信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就是“平台接口调用许可费”,也就是企业购买接口所支付的费用。当更多的企业入驻视频号后,企业微信的使用频率会提升,出售接口的收入就会大幅增加。

    当然,企业微信的商业化,并不是只能通过视频号进行。去年9月开始,腾讯会议已经对部分高级功能进行收费,同时企业微信面向产业链上下游的功能也能够收取服务费,赢利点依然广阔。

    只是在当下,它跟视频号结合挖掘的商业化空间最具想象力。

    与此同时,另一边的钉钉也在往掘金地的深处加速行军。

    二、大客户和云计算增强的“盈利引擎” 距离去年3月钉钉首次公布商业化战略,已经接近一年。

    一年时间,足以让许多事情发生改变。

    去年12月,阿里副总裁、钉钉总裁叶军公布了一组数据:截至2022年9月30日,钉钉的用户数已超6亿,企业组织数超过2300万家,付费日活跃用户超过1500万。几乎在同一时间,阿里董事会主席张勇兼任阿里云智能总裁,直接分管钉钉。

    张勇将阿里2023年的关键字定义为了「进」,而钉钉体量上的扩张和高管配置上的提高,都意味着它的商业化在今年将全面提速。

    如何提速?《一点财经》认为落地依然在“大客户战略”和“云钉一体”战略上。只是相比以前,钉钉更具备产品服务化和服务产品化的思维,这将让它的战略动力实现进一步的提升。

    瞄准大客户企业,其实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有统计显示,PaaS企业通常70%以上的收入都由大客户贡献。大客户的付费意识比中小企业更强,而且付费空间更大。钉钉也在顺势而为,叶军在2022云栖大会上表示,过去两年钉钉千人以上的大客户组织数增长了3倍。去年9月,2000人以上企业组织贡献了钉钉近1/3的活跃度

    无疑,大客户领域有着广阔的掘金空间,那么如何进一步挖掘呢?在市场偏向客户的形势下,需求决定着供应,一切得从大客户企业的具体需求出发。

    《一点财经》认为,大客户相比中小客户具有更广泛和复杂的组织架构和产业链关系,同时运转的节奏更快。因此,大企业在办公协同上一方面有个性化和定制化的需求,另一方面需要有更快的响应速度。

    这就对在线办公软件提出“产品服务化”的要求,也就是能够站在为客户服务的角度来设计产品。通过钉钉去年以来的表现来看,它走在正确的方向上。

    去年9月,钉钉首次阐释大客户战略的核心:服务、生态和个性化。去年12月底,钉钉发布的7.0版本就体现了这一核心。7.0版本中最大的亮点,就是跨组织协同的深化,比如其中的钉钉群2.0通过建群让产业上下游的伙伴像一家企业一样无缝运作,协作更高效响应更及时。

    在收费模式上,钉钉专属版针对中大型企业,10万元起/年;专有版面向超大型企业,100万元起/年,7.0版本无疑让许多大型企业愿意为之付费。

    当然,大客户战略的意义不仅仅是挖掘更大的商业化空间,而且还在于大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能够推动钉钉的迭代和创新。

    要知道,中小企业主要通过钉钉解决通用性问题,平台往往可以“一招吃遍天下”。但面对大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平台需要具备观察各行业痛点的洞察力和落地产品的执行力,这对于钉钉的自我进化和保持行业头部位置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在“产品服务化”之外,钉钉的“服务产品化”打法也在渐入佳境。

    去年以来,钉钉坚持只做基础设施的PaaS化,也就是把文档、音视频、会议等基础产品当做“零部件”开放给企业,让它们通过低代码的方式自行开发应用,由此降低了开发门槛。

    可以说,这是“服务产品化”的思维,也就是把服务变得标准化和可复制化。

    PaaS化之下有两种盈利模式,其一是平台分润模式,即提供开放平台给合作伙伴销售SaaS生态软件,钉钉收取最高15%的佣金;其二是硬件许可模式,即合作伙伴基于钉钉底座开发的硬件产品,钉钉开放SDK接口,收取10%的佣金。

    能否靠两种模式实现更大盈利的关键,其实是“云钉一体”战略下的阿里云。

    因为PaaS化和低代码都需要阿里云的技术支持,如果阿里云能够实现商业化,钉钉也会更稳健。去年,阿里云实现了十三年来的首次年度盈利,这也给钉钉的商业化增添了更多光亮。

    与此同时,排在钉钉和企业微信后面的飞书,同样在拓宽商业化空间。

    三、换道超车闯入的“海外天地” 在钉钉和企业微信厮杀正酣的时候,飞书的加入打破了双雄争霸的局面。

    前不久,飞书披露“1亿美元ARR”的商业化成绩,一方面表明在市场缝隙当中,依然存在着机会。毕竟飞书不同于聚焦大企业的钉钉,也区别于依托微信庞大生态的企业微信,而是关注着新经济的先进团队和企业家群体。这在在线办公软件版图中,撕开了一道突围路径。

    另一方面,商业化成绩也显露出飞书的高成长性。飞书CEO谢欣在2月16日的内部全员会上表示,“跨越1亿美金ARR,对SaaS产品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横向比较看,飞书拿到这个成绩花的的时间超过许多同行。风投机构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统计,目前全球已上市的SaaS公司中,前25%的公司平均需要花费5.3年达到1亿美元ARR,而飞书只花费了3年。

    当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国内钉钉和企业微信在体量上要超过飞书一个梯队,留给飞书掘金的时间和空间并不多。

    固然,国内的在线协同市场在稳步增长。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协同办公市场在2022年已经达到293.4亿元,预计2023年达到330.1亿元。但是,国内的大企业客户比较有限,而且许多已经被钉钉拿下。同时在数字化浪潮下,一些资金雄厚的大企业已经开始自研办公系统了。

    另外,中小企业的付费意识和能力到现在依然不够,免费是不得不使出的策略。如今飞书OKR企业版年费是420元/人,标准版还是免费向百人以下中小型企业开放,飞书People标准版也免费向中小企业开放使用。

    当弯道超车的机会变得渺小时,不如换道超车打开新局面。

    去年,《晚点 LatePost》就报道海外版飞书将加快海外商业化进度,并定下了 5 年内全球做到 60亿的营收目标。 前不久,有媒体报道飞书业务重心将转移至海外市场,尤其是日本、东南亚和欧洲地区。

    视线转移到海外在线办公市场,在多年的市场教育之下,海外企业的付费意识相对更强,市场也诞生了Salseforce、Zoom等巨头。在细分的区域里,日本和东南亚也的确在迸发更大的需求。

    日本总务省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21年8月日本有51.9%的企业引入远程办公方式,这是自1999年有该项调查以来首次超过5成。这股势头在去年继续延续——两大电子巨头索尼、日立,纷纷宣布将提升员工远程办公的比例。

    值得一提的是,调查显示资本越雄厚的日本企业,引入远程办公的概率越高。在资本金高于50亿日元的企业中,引入率达到了93.4%,这其实给飞书在日本挖掘大客户打开商业化空间注入了想象力。

    另外在东南亚,随着部分产业转移到那里以及大型跨国企业的进驻,增加了远程办公的需求。这种势头预计会进一步加强,也为飞书布局这些区域提供了稳定的市场需求。

    字节旗下的产品进军海外,相对来说更容易给外界带来信心。毕竟根据此前Tik Tok在海外的火热势头来看,字节的出海实力甚至相比阿里和腾讯更胜一筹。

    当然,钉钉和企业微信的出海步伐必然也在路上,三者或将在另一片战场上展开厮杀。

    放眼望去,即便在疫情放缓之后,全球在线协同办公市场仍然潜力巨大。许多企业还是存在数字化升级、管理革新等需求,钉钉、企业微信和飞书面前还有很长的路。

    只是,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因素仍在增加、企业开启降本增效的形势下,三者必须要加速自己的商业化进程,备足粮草穿越周期。

    这是一场决定生死的卡位战,也是考验耐力的拉力赛。

    作者:赵同,编辑:刘煜

    来源公众号:一点财经(ID:yidiancaijing),挖掘资本故事,深剖商业逻辑。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一点财经编辑部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百亿补贴,京东的良药还是毒药?

    设计动态 2023-03-07
    习惯了在拼多多用“百亿补贴”买全网最低价产品的消费者,即将迎来一个幸福的烦恼,向来以送货快、品质优示人的京东,也要进行自己的“百亿补贴”了。 与以往的短期促销不同,根据多方信源确认,此次京东上线的“百亿补贴”,不但持续时间不设限,也不再局限于京东自营商城和优势

    拼多多率先开启“百亿补贴”,许多习惯于用拼多多的“百亿补贴”买全网最低价产品的消费者,如今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选择,京东的“百亿补贴”会对当前电商市场格局产生什么样的变化?新的价格大战一触即发。

    习惯了在拼多多用“百亿补贴”买全网最低价产品的消费者,即将迎来一个幸福的烦恼,向来以送货快、品质优示人的京东,也要进行自己的“百亿补贴”了。

    与以往的短期促销不同,根据多方信源确认,此次京东上线的“百亿补贴”,不但持续时间不设限,也不再局限于京东自营商城和优势的3C品类,而是会覆盖全部产品,包括第三方网店在内的所有商家都有机会加入商品池。

    作为“百亿补贴”的配套政策,2月21日,京东已经率先出台了《京东开放平台“买贵双倍赔”服务规则》,其中明确规定,凡是消费者购买标注有“买贵双倍赔”标识的商品,如果实付金额高于拼多多、天猫等特定平台同款商品的价格,京东将给予双倍差价的补偿。

    新的价格大战一触即发。

    一、“百亿补贴”是怎么来的? 其实这并不是京东第一次喊出“百亿补贴”,早在2019年10月18日,京东启动“11.11全球好物节”的时候,就曾推出过“超级百亿补贴,千亿优惠”计划,并对外宣称是“史上最大力度”。

    2019年京东就提过百亿补贴。图源:网络

    是时,距离拼多多“百亿补贴”计划推出,不过刚过去了100多天。

    当年5月,拼多多宣布将联合国内外近千家顶尖品牌,以及超过500个产业带优质工厂,投入“百亿补贴”,通过打造一万个击穿行业低价的标品“万人团”,吸引一亿人“开拼”,成交一亿单。

    在习惯了造节造概念的电商圈,这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毕竟每年的“双十一”“618”都有无数商家宣称自己的产品是“史上最低价”。不过很快人们就发现,这一次拼多多动了真格的。

    拼多多万人团。图源:网络

    从母婴用品到个护家清,从苏泊尔、美的到格兰仕、海尔,拼多多上各类爆款产品同型号的售价都低过了天猫淘宝京东,真正做到了“击穿底价”。口口相传之下,拼多多“限时万人拼团”目标,平均达成率超过60%,一些爆款产品一经放出甚至会有数十万用户预约抢购。

    尝到甜头的拼多多,在一个月后的618期间,再度升级“百亿补贴计划”,限时万人拼团也不用了,改为随时买直接补。戴森吹风机、最新款iPhone、海蓝之谜等等爆款硬通货都成为了被补贴的对象,6月5日一天,拼多多就卖出了苹果系列产品3.3亿元,其中最新款iPhone销售额达到1.8亿元。

    在深圳工作,曾被亲友群里层出不穷“砍一刀”搞到崩溃的刘翊,也正是在此时“入坑”拼多多的。想要换手机的他比较了一圈发现,128G的iPhone XR在拼多多的价格竟然比京东便宜500多,于是果断下了单,毕竟没有人和自己的钱有仇。

    而这也正是拼多多真金白银“百亿补贴”的真正目的。

    通过社交裂变,用低价日用品和便宜水果迅速攻陷下沉市场的拼多多,因为获客成本的逐年增加,以及摆脱不掉的“山寨”、“低端”标签,在用户数突破4亿后,已经开始陷入增长乏力的困境。迫切需要通过超常规的手段,打开向上的空间。

    就在百亿补贴出台的前两个月,拼多多发布的2018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显示,尽管全年GMV达到471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33.99%,但其第四季度的活跃用户数仅增长了3300万,不仅低过淘宝,相较之前平均单季4000万以上的增速,也有明显降低。

    财报发布后,拼多多开盘大跌18%,股价一度跌至发行价以下。2019年一季报发布,拼多多颓势越发明显,当季活跃用户数增长跌至2480万人,创历史新低。

    “百亿补贴”的推出,几乎瞬间扭转了形势。2019年之后的三个季度,拼多多新增1.4亿活跃用户,远远高过了同期的阿里和京东。与此同时,2019年拼多多活跃买家的年平均消费额也达到1720.1元,较2018年的1126.9元猛增53%。

    这一数据也证实了拼多多的判断:因为百亿补贴主推的是以苹果手机为代表的,高客单价的数码3C类产品,新增的1.4亿用户里,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一二线城市,消费能力明显更强。

    坚定了信念的拼多多,从2020年起,更是直接打出了天天都是“618”“双十一”的旗号,将百亿补贴变成了新常态。2020年财报发布,拼多多年活跃用户数一年新增2亿,达到7.884亿,一举超过了阿里巴巴的7.79亿,成为了国内电商平台用户规模的第一名。与此同时,活跃买家平均消费额也来到了2115元,比百亿补贴前的2018年多了近1000元。用户的高速增长,也让拼多多的GMV同比大增66%,达到16676亿元,增速几乎是同期全国网上零售额增速的6倍。

    这一成绩的达成,甚至直接让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在40岁就安心卸任了董事长,归隐江湖。

    二、京东为何此时入场? 时隔三年,京东再度推出“百亿补贴”,与创始人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2022年10月27日,一则刘强东回复京东家电事业部总裁谢帆的内部邮件,在电商群传开。邮件中,用了“触目惊心”来形容京东家电产品在与同行比价后的结果,痛斥团队的“兄弟们”夜郎自大没有危机意识,就像当年苏宁看不懂京东的高速增长一样,对竞争对手的逆势增长视而不见,导致京东失去了在消费者心中的“低价心智”,并直言这样下去将直接动摇京东生存的根基。

    网传京东内部邮件。图源:网络

    邮件在总结了京东家电产品不再具有优势的9大原因后,要求团队必须统一思想,下定决心用“刺刀见红的方式”打响价格战,并强调“低价是我们过去成功最重要的武器,以后也是唯一基础性武器”。

    “低价是唯一基础性武器”,这样的词句和京东联系在一起在很多消费这眼中多少有点违和。要知道,如今不管是微博贴吧还是抖音小红书,在关于京东的报道下,除了对送货速度的一致表扬外,吐槽最多的就是价格了。

    甚至于,在抖音热点京东即将推出百亿补贴的视频下,都会有人特意写下大段留言表示“不可能绝对不可能”“京东最多拿少量产品抢购,其他的基本都是两元店商品了,还要你满金额包邮,京东的高溢价,大家都懂。”

    这也正是让刘强东和京东尴尬的地方,曾几何时那个屡屡挑起价格战的屠龙少年,已经成为了消费者眼中,只会造节玩套路的“恶龙”。

    而在早年,京东的崛起恰恰是拜了价格战所赐。

    2010年12月,拿到C2轮融资的京东,高调向刚刚在美股上市的当当网“宣战”。从12月14日开始,京东商城的每本书都要比竞争对手便宜20%。为表决心,刘强东更是直接在微博对图书团队喊话:“如果你们三年内给公司赚了一分钱的毛利或者五年内赚了一分钱的净利,我都会把你们整个部门人员全部开除!”

    这场不畏强敌的“世纪大战”,在当年为京东赢得了无数的关注,迅速使其从3C领域出圈,成为了大众认可的综合电商平台。同时,凭借低价优势,只用两年时间京东图书销量就达到了当当的一半,到了2017年三季度,国内B2C图书市场的份额京东第一次超越当当,达到36.2%。

    另一场让刘强东引以为傲的价格战,发生在2012年。当年8月14日,他以一篇“招聘”微博,向当时的线下家电连锁巨头国美、苏宁双双宣战,“即日起,京东在全国招收5000名价格情报员,国美、苏宁每店派驻2名。任何客户到国美、苏宁购买大家电时候,拿出手机用京东客户端比价,如果便宜不足10%,价格情报员现场核实属实,京东立即降价或者现场发券,确保便宜10%!”

    这近乎挑衅的做派,在迎来对手骂声一片的同时,也帮京东赢得了消费者的心。“买家电到国美、苏宁”,渐渐变成了“买家电到京东”,“便宜”也成为了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大众对于京东的普遍认知。

    2014年5月23日,京东在纳斯达克上市。之后,随着大量资金在物流和仓储建设上的投入,规模逐年扩大的京东,重心逐渐转移到了服务上,“配送快”取代“便宜”成为了人们在提到京东时想到的关键词。

    2015年,拼多多诞生后便当仁不让接过电商“低价”大旗,直到2018年才终于引起了京东的重视。当年10月,国美电器与拼多多展开合作,为其提供电器类商品经营业务,以低价百货水果起家的拼多多也借此杀向了京东的腹地。

    也是这一年,京东和刘强东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中。2018年三季度,京东活跃用户数迎来了创立以来的首次下滑,单季减少860万,全年也仅是同比微增4.4个百分点,3.053亿的活跃用户,不但离阿里越来越远,也第一次被拼多多甩在了身后。

    2019年拼多多“百亿补贴”的横空出世,更是让京东如芒在背,毕竟3C和家电一直都是它的立身之本。当年9月,京东在轮值CEO徐雷的带领下,上线了独立的拼购APP“京喜”,试图通过它拓展下沉市场对战拼多多,为表支持徐雷更是将真金白银从腾讯换来的微信一级入口,从京东切换为了京喜。

    然而此时的拼多多,本质上早已摆脱了创立初期赖以获客的社交裂变和拼购模式,重金补贴下,盯上的已是高客单价的一二线城市用户。京东想要用子品牌应战,毫无胜算。

    2022年7月,京东集团战略会上,刘强东承认了“京喜”的失败,微信一级入口换回“京东商城”。

    三、百亿补贴真是万能良药吗? 在经历了京喜的教训后,京东此次计划推出的“百亿补贴”,将是刘强东重回京东后的关键一战。

    首先是来自内部的压力。在刘强东痛斥“兄弟们”没有危机意识的邮件中,赫然出现了要求“自营/POP联动配合一致对外,不容许内部相互投诉扯皮”的字样。这也是专属京东的烦恼。创立之初就将自己定位为“在线商城”的京东,不同于淘宝天猫和拼多多这类纯粹的平台型电商,自营业务一直都占了销售的大头,尽管近年来也逐渐加大了POP商家(第三方店铺)的招商力度,但直到2021年自营业务的GMV占比依然高达56%。

    “百亿补贴”的推出,能否在两者之间一碗水端平,是否会造成新的不平衡,也是京东亟待解决的问题。毕竟,拥有物流优势、又有流量扶持的自营产品,本就让入驻的第三方商家很不爽了,一旦在补贴上厚此薄彼,新的摩擦会不断产生。

    京东APP 11.6.2版本提出“百亿补贴”

    图源:App Store

    其次,同样是“百亿补贴”,京东与拼多多的内在逻辑完全不同,效果很可能会大打折扣。对于拼多多来说,百亿补贴带来的新增用户正好弥补了自己在一二线城市渗透不足的问题,这部分人群的获客成本原就高于下沉市场,平均一台iPhone手机500元的补贴,换来一个高价值用户,对于拼多多来说并不亏。

    而对于京东来说,一二线城市的用户原就是自己的基本盘,当前与拼多多日活用户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下沉市场。被迫投入“百亿补贴”,除了防御之用外,换回的新增用户价值很可能要远远小于拼多多。并且能够顺利触达且打动这部分用户的,并不是动辄七八千块的iPhone、大疆等3C产品,而是生活中触手可得的家居用品、日用百货,但这些原就不是京东商城的优势。

    或许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在“百亿补贴”正式推出之前,2023年1月1日京东发布新规,针对个人商家开放了入驻通道,只要凭借身份证和手机号,就可完成店铺注册,最快10分钟开店。此举也意味着,京东在坚持商城定位多年后,走回了淘宝的老路。

    这对于现在的京东真的值吗?

    在新生代消费者的心智中,京东更多是品质优服务好的代名词,与竞争对手有着显著的区隔,如今为了实现“低价”,大量引入个人商家后,如若监管不到位反倒会对现有消费者的认知造成负面冲击,口碑滑坡甚至失去忠实拥趸也不是不可能。

    连续5年续费Plus会员的Neo就对京东此举极不理解,之所以一直坚持在京东购物,除了多年养成的消费习惯外,不想花心思去大浪淘沙也是关键因素,“如果京东变得像淘宝一样,我可能就放弃它了。”

    这一点,拼多多又完全不同,百亿补贴给其带来的是口碑提升,那些曾经质疑它卖假货、质量没有保证的消费者,正在一天天的改变着对其的固有偏见,这其中的价值很难用金钱来衡量。

    还有一个要考虑的问题是,以去年三季度京东0.86%的净利润率计算,百亿补贴的“烧钱”速度可能大过于盈利速度。如果长久补贴下去,来自业绩的压力恐怕相当惊人。

    浙商证券也在研报中表示,京东开启“百亿补贴”,短期将加大销售费用的投入,毛利率亦受影响,利润端承压。长期由于相对更高的成本,盈利能力明显受损,高强度补贴难持续。

    上述研报进一步解释称,京东自身第三方商家生态不如拼多多和淘系,若增量价值有限,商家参与意愿或不强;“百亿补贴”可能影响京东自身价格体系,对原自营生态产生一定影响;京东本身核心心智是“快”、“好”,而补贴带来的用户多为“图便宜”的用户,补贴带来增量用户价值有限。

    对于京东来说,“百亿补贴”或许是综合考量下不得已而为之。但是如果不做改变,京东或许会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渐成为一家普通的公司,也是刘强东口中他讨厌去做的那种公司。

    作者:易生,编辑:唐飞

    来源公众号:价值星球Planet(ID:ValuePlanet),发现公司价值,讲述资本故事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价值星球Planet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 花百亿买来的经验:百度FEED春节营销活动设计方法

    设计动态 2023-03-07
    前言 15年开始,红包大战占据了春节营销的重要位置,各家互联网平台纷纷“发钱”抢占用户,红包总额曾在2021年一度达到120亿元的峰值。不过近两年开始,过往简单粗放的红包大战逐渐失去热度。平台不再追求短时间用户增长,这次春节活动就是百度FEED年底以运营手段打

    百度FEED营销活动是如何设计的?这篇文章设计团队将围绕内容场景化营销模式,为你详细介绍它们的设计经验,价值百亿的经验不能错过哟!从心智内容建立护城河、设计创意、互动体验三部分来讲解。推荐对活动策划、营销设计、创意体验感兴趣的童鞋阅读。

    前言 15年开始,红包大战占据了春节营销的重要位置,各家互联网平台纷纷“发钱”抢占用户,红包总额曾在2021年一度达到120亿元的峰值。不过近两年开始,过往简单粗放的红包大战逐渐失去热度。平台不再追求短时间用户增长,这次春节活动就是百度FEED年底以运营手段打造的内容营销活动。

    设计团队以“有福气 趣新春”为主题提出了内容场景化的营销策略,整体围绕如何把“内容做的有趣”来分享设计思路。

    一、心智建立内容护城河 1. 心智占领 提到内容营销,先不说老掉牙的脑白金、可口可乐。我们先说说产品和用户的关系。我们通过各大平台的定位,提供了信任背书,但产品只是流量的承载地,最终让目标用户到达目的地的还是我们的品牌、内容、形象。所以我们在做内容营销活动的时候,究竟应该怎么做?

    2. 你的产品容易记住么? 海的味道你知道,是波力海苔。提到蓝瓶的钙,脑海会浮现产品的蓝色包装。说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内容营销的核心是图形和口号。营销活动的核心是品牌符号和Slogan。

    品牌符号拆解

    以春节项目举例,提取中国传统团扇形,象征着大团圆。引申为家家户户的心愿,全家团圆、福气满满。以FEED产品愿景「看更多有趣有用的内容」为使,结合「新年要有福气」的新年祝福,推出品牌Slogan【有福气·趣新春】的活动理念,开启活动篇章。

    有了主要的符号传达,其它辅助元素的提取从桂花造型和钱币上做了简化,寓意吉祥富贵财源滚滚,应用在页面细节装饰中。

    用颜色表达个性

    提起品牌符号,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 Logo,但有些时候色彩却是第一印象。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尝试从中国传统色彩体系中象征“福气、福来、富贵”的海棠红作为会场主颜色。

    为了更好的区分内容场景以及增加色彩丰富度,受到“一年四季轮回”的启发,延伸品牌辅助色。一年的圆满在于四季的圆满,在色彩表现上,从春到人间万物鲜到春雪满空;对应绿、红、黄、蓝给人焕然新生的视觉感受。

    用字体丰富品牌基因

    字体,不仅可以指代文字内容含义和字形美学价值,还能透过字体设计的初衷洞察到品牌浓缩其中的理念和哲学。利用弯曲让作品动感有张力。利用圆角处理增加趣味性,呼应“有趣”的品牌理念。用倾斜的样式营造出视觉张力,形成视觉焦点。

    3. 洞察产品的「生命力」 定形象-品牌基因的独特形象

    角色、品牌、用户必须是一个标签,清晰可见。以IP角色与用户互动沟通,建立信任关系,拥有独立人格和魅力。通过更具人格化的形象,使品牌变得更温暖。本次活动的主IP,在设定上采用FEED字母演变不同性格IP角色,作为不同维度的形象代表,丰富B/C端的内容场景。

    情感链接-围绕人设讲故事

    如何通过「IP角色」让用户对产品产生情感呢?首先赋予他们性格,他们分别是福气、财富、快乐和有趣的化身。为用户带来财、富、乐、趣是他们的责任。IP的人格化能很好的与用户建立品牌好感度。同时「持续曝光+情感链接」的品牌策略,在活动中贯穿内容场景、物料推广、分享转发等,反复强调品牌。

    二、你的差异点是什么? 1. 化繁为简,强化内容 由于春节活动周期长、内容多的特点,使得页面呈现庞大复杂,会造成用户的理解成本影响留存,因此把内容有效呈现、提升屏效、优化体验路径是交互的重点。我们通过“框架分层”“减少活动步长”对所有活动进行了框架升级。提升活动易用性,让用户快速参与活动。在设计表达上简化头图背景,让用户聚焦场景,引入内容。

    2. 创意场景,引爆内容 洞察设计策略

    百度FEED不同于其他矩阵,我们的产品内核是“内容”;作为春节活动,浓浓的“年味”是活动外核。如果只去介绍我们自己产品的功能、种种好处,这种干巴巴的内容无法在这个时代获得关注和认同,因为无法与用户建立切身联系。所以在不同层次的内容上,我们可以通过故事化、场景化来把内容做的更有趣,最终实现业务互动转化提升。

    年俗互动-故事型叙述 增强产品代入感

    抓住用户情绪洞察,采用年俗的理念打造场景,营造用户代入感。在视觉表现上,根据时间推移,场景也随之变化;以回家团圆吃年夜饭、到走亲访友云拜年、看烟花赏灯会,实现了场景从年三十到十五的视觉呈现,释放出情绪共感的叠加效应。引发用户“过年”的心理共鸣。

    场景设定

    场景一 :

    花样团圆饭。围绕“三十吃饺子”的年俗为主要点切入,通过具象的关键词构思场景,结合品牌符号,融入中国风建筑表达“家”,并将饺子、房子、人的比例重构,增加画面冲击力,在配色上摒弃大面积的红黄配色,加入蔻梢绿和淡曙红作为辅色,为整体添加了一丝春天的气息。

    场景二 :

    神评云拜年,发评送好礼。围绕“云拜年”的年俗为主要点切入,过年的时候拜年是人们辞旧迎新、互相表达祝愿的一种方式。创意表达上,除了沿袭以往“登门”的拜年方式外,在画面表现上加入代表新兴礼仪“云拜年”的概念,让视觉吸引眼球,同时又很接地气。

    场景三 :

    猜灯谜送吉祥。以元宵赏灯会的年俗为切入点,夜色旖旎,花灯璀璨,在一片流光溢彩之下,闹元宵、赏花灯、迎新春。”玉兔东升、鲲鹏万里”,用最美好的祝福为用户开启新年新篇章。

    人文互动-内容联想 强化产品特点

    我们为什么要把小组内容关联到人文上?我们需要给产品定义一个标签,让内容进入一个优势的心智赛道,用设计手段具像化演绎出来,让目标用户最快对号入座,提升产品的认知效率。而人文包罗万象,与小组内容分类不谋而合。

    内容联想

    在视觉表现上,围绕“小组发布内容”的类比联想,场景选取摄影、养花、命理、诗词、乡村等七大不同人文场景,着力刻画“小组内容”强关联的人文元素,以此映射产品的特点,激发用户参与意愿。借助想象放大或夸张内容特征,更鲜明的强调内容本质。

    3. 丰富体验 为了维护用户粘性,让用户每天都来“玩”。加入2级活动,用“奖励”“成就”“抽签”形成驱动用户雷达地图,多维度持续牵引,增强互动体验。

    如何让用户玩下去?

    【抽签活动-新年福气签】 活动玩法:用户每天进入活动可抽福气签,随机发放签文以及红包奖励,中奖+祝福的满足感驱动用户回流。

    洞察&创意

    新的一年,人们对美好生活都有向往和期盼,“讨彩头”是每位用户对生活的新追求。在活动的设计上要吉祥满满,自带好彩头。用福袋作为容器承载签文,以抽幸运球、得奖励赢福气作为情感驱动,刺激用户玩下去。

    在签文设定上用团扇的品牌符号作为基础形状,加持“祥云”“吉祥话”让活动不止惊喜,更是平台对用户的祝愿。

    如何让用户“回来”玩?

    【激励玩法-我的成就】

    洞察&创意

    在成就玩法中,勋章作为精神激励直接授予用户,提升用户在活动内的成就感和价值。另一方面,勋章也作为主活动物质激励的间接载体,用户通过解锁勋章来获得终极大奖。从设计角度,采用三维立体视觉风格,结合IP形象,使勋章更年轻有趣,让用户形成记忆点。强化视觉冲击,满足用户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刺激用户回流和分享。

    惊喜彩蛋,拉升互动体验

    除了视效的打磨外,营造“惊喜感”是在体验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无论是抽奖还是成就,除了在视觉上有抽奖的仪式感。在活动中增加互动彩蛋,用户在投票以及点赞后会有对应的动效,让整体体验更加细腻。

    结语 总结一下本篇文章关于内容场景化营销的设计要点:

    心智占领: 前置化思考品牌打法,从品牌符号、Slogan、色彩基因、字体设计到IP的设定,全链路反复强调品牌。 设计创意: 用故事性、场景化演绎设计创意,差异化视觉呈现。 互动体验: 用“惊喜感”拉升互动体验。 希望以上的设计思考,可以给大家一些启发。

    作者:百度APP用户体验

    来源公众号:百度MEUX(ID:baidumeux),百度移动生态用户体验设计中心,负责百度移动生态体系的用户/商业产品的全链路体验设计。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合作媒体 @百度MEUX 授权发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给作者打赏,鼓励TA抓紧创作!

    {{{path> 赞赏


让你的品牌快速脱颖而出,抢占市场份额,提升销量
免费获取方案及报价
*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请保持手机畅通